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堂教学的方式范文

课堂教学的方式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6: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课堂教学的方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课堂教学的方式

篇1

一、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主要研究解决四个问题:教和学的关系问题,传授知识和同时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教学生学会和同时教学生会学的问题,统一要求学生和因材施教的问题。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

传统的教学观,是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教书本知识,学生学书本知识。教学只有一个功能,就是传授书本知识。传统的学生观,就是把学生看成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了主体。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培养思想品德,促进体力发展。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同时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的好坏,一方面是学生能不能积极主动地学,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是教师能不能在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下,给予点拨、指导、帮助。

三、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具有了这种能力,学习才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才有可靠的基础。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注意因材施教、发展个性。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解决“三个面向”的要求与落后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矛盾,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所以,我认为,真正的高效的课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作用,在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几个要素中,学生是最活跃的,无疑处于主体、中心地位,他要在高涨的情绪下,即在内部诱因的作用下能动地接收、贮存、转化知识并锻炼能力。

真正的高效课堂还应该是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的并用,加大课堂信息力度,增加学生兴趣,变枯燥无味的课堂为生动有趣、妙趣横生的课堂。

篇2

例如:教师在讲解到函数知识时,可以让学生简单地概述一下初中学过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三角函数的知识,相关的表达式、性质、图像等等.每名学生回忆其中一点,其他人纠正和补充.通过回忆和概述,教师就可以知道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从而在课堂教学时,用已学知识的补充和提醒,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复杂的小知识点,例如:A∩B={x|x∈A且x∈B},A∪B={x|x∈A或x∈B}做成一些便利贴,贴在自己随时可见的地方,方便自己查阅学习.教师在课堂练习时,也可以在课件上或者黑板上备注需要的公式,既可以防止学生遗忘了公式不会解题,又能够给学生的思路提供一些小提示.

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很多时候,数学学习对抽象思维、演绎推理的要求很高,还涉及频繁的数值计算,因而学生经常觉得数学枯燥难学.长此以往,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数学学习有难度,知识内容很复杂,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例如:教师在讲解函数知识时,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思路,多从图像入手,利用直线、抛物线、波形图等图像结合函数表达式讲解它们的性质,再慢慢地将图形进行组合、变换,来帮助学生一步一步适应函数的综合应用.此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复杂的立体几何知识时,教师可以把需要用到的立体几何模型用制图软件制作出来,在讲解到相关知识时,调出相关模型,让学生从模拟想象变为直观感受.甚至在讲解到相关习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电脑作图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观看电脑验证的过程,从而加深自己的理解,培养立体几何的空间想象能力.多媒体教学的精确性和生动性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除了数形结合、多媒体教学,可以活跃教学气氛的课堂设计还有很多,例如分小组讨论、竞答比赛等等.总之,教师应该采用灵活的教学设计让数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让学生发现课堂的生动有趣,认真听讲,积极参与.师生形成良好的互动,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获得显著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任务;过渡

要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流程,就必须重视各个教学任务的过渡设计,一个好的过渡设计,能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面的教学内容既能有所总结,有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教学任务,让学生的思维联想到了下面的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以下几种过渡方法。

一、教学任务的过渡方法

1.小结式过渡

小结式过渡首先是对前面的学习内容进行一个归纳总结,以此来引出下面要完成的任务,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来回忆上面学学习内容,又能延续到更加广泛的领域,会起到一种纲举目张的作用。

例如, 在教学牛津英语7A Unit6 Reading中,讲的是The fashion show, 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举行这样一次时装秀号召学生为希望工程募捐,在处理完本课的教学任务后,向学生提问: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how?引导学生对这次时装秀进行总结和评价,通过上面的这个问题,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有的学生这样回答:It’s meaningful, we should help the poor.学生在思考的时候,自然引入了本课的主旨,让学生自己来思考怎样去帮助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以渗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2.转折式过渡

教师引入与教学任务相反的信息,让学生感到内容的反差而惊讶,从而产生疑惑或好奇的心理,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容易被激发。

牛津英语8A Unit4 Reading中讲的是大熊猫,在学生学习了大熊猫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之后,通过问题If you are a panda, what will you say to humans?引导学生来回答,该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有了个大转弯,一些学生先是感到很惊讶,很快地把自己想到了一只熊猫,说出了很多心里话,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自然的过渡到下文中的教学内容。

3.悬念式过渡

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设置悬念,可运用图片、视频、实物等方式,如牛津英语7B Unit4 Reading讲的是‘The ghost in the park’,在复习完第一课时的内容后,让学生看了一个与之相关的视频,在一个花园里传来了阵阵低语,这时有点学生感到非常的害怕,问了这样一个问题:Is there a ghost in the park?这时学生非常好奇,有的认为是人发出的声音,有的认为是风声,然后顺势跟学生说,Millie and Amy heard the whisper last night, read their story and find out what it is.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了下面的教学任务,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

4.练习式过渡

在完成上面的教学任务后,设计一个相关的练习,形式可以多样,选择、改错、游戏、阅读、视听等都可以选择,通过练习而引出下面的教学任务,既考查了学生掌握的情况,又“无痕”地引出了下面的学习任务。

牛津英语7B Unit2 Grammar,学习的是定冠词the的用法,在学生学生充分了解的the的用法后,将本班的一个同学课前预习情况投影到了屏幕上,让本班的学生来帮助他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地方,让后对全班的同学说:All of you are helpful, Sandy also need help in his diary, do you want to help him? 学生兴趣很高地投入到下面的任务。

5.衔接式过渡

这种过渡贯穿于教学任务之间,我常常采层层递进的提问式的话语,将教学任务中的各个知识点链接起来。这种过渡方式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恰当的衔接过渡能将教学内容层层深入,符合认知规律,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易于理解接受,使教学任务环环相扣,既达到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习欲望,勾通师生间的信息传递,又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产生“跃而获之”的念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小结

做好英语课堂教学任务的过渡,就是要让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浑然一体,不出现断层,以上几种过渡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交叉的,两个教学任务之间的过渡可能同时出现几种过渡方法,但不管哪种方法,都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在备课中须做好“备学生”这一环节,不妨把自己就假想为本班的一名学生,换位思考,往往能设计出更巧妙的过渡方法,使英语课堂环环相扣,流畅自如。只要我们设计得合理、巧妙,课堂教学就可以精益求精。

参考文献:

篇4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正确且巧妙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整节课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能直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程序之中。导入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导入新课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利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直观导入

直观导入法是指通过具体的实物、图片、简笔画等手段导入教学。它往往能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直观的手段要比言语描述更为清晰明了,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直观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所学英语,而且视、听结合,易于加深印象,强化记忆。

二、体态语导入

在英语课的导入环节中,教师如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体态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语言的效果,并且能使所导入的内容简洁明快,通俗易懂,收到表情达意、事半功倍之功效。如在导入“happy,angry,laugh,cry,put on,take off”等词与词组时,教师只需用眼神、面部表情或动作等就能使学生一看便知,一听就懂,并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三、情景导入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而语言的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景中体现的。中学生在没有自然交际环境的条件下学习英语主要靠教师去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这就需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恰如其分的语境,把学生置于交际的语言情景之中,为学生的语言交际提供“场所”。

四、破题导入

英语课文的体裁多种多样,涉及诸多方面,许多内容是学生所熟悉的。因此,对于学生所熟悉的东西,教师往往可以直接破题导入,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上小学第七册第4单元25课时,教师可以直接对题目进行导入:

T:When is Christmas?

S:December 25.

T:What can you see in the stores at Christmas?

S:Christmas trees.

五、以旧引新导入

篇5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方式

“有效的数学教学”是我国数学教学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有效性”问题。《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提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教师的观念和自身素质等原因,在课堂教学实施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出现了形式化倾向。基于此,我们在调查反思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题研究,着重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进行了一些探索,试图通过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

1. 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我们从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合作时机的选择、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进行了一些探索。

①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

第一,增强合作意识。我们要求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数学实践活动,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二,训练合作技能。训练学生合作技能要达到“五个学会”。

其一,学会讨论。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小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要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其二,学会倾听。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要听完整,不插嘴;二是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其三,学会表达。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为此,教师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二是要创设良好的氛围,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给予宽容。

其四,学会组织。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

其五,学会评价。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还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以上增强合作意识、训练合作技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循序渐进加以落实。

②对选择合作时机的探索。

我们结合教材,结合学生实际,从以下几种情形进行探索。

情形一:在新旧知识(后续性知识、相似性知识)衔接时,进行合作学习。但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差异,有的同学能很好地进行知识的正迁移,而有的同学却感到很困难,这时,让小组同学合作讨论一番,说出各自的看法,相互启发,发挥互补作用,达到共识的效果,多数学生都能顺利将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

情形二: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开展合作学习。学生不易理解时,组织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在加上老师点拨,会使学生的思路茅塞顿开。

情形三:在动手操作、探究问题时进行合作学习。在教材中许多知识需要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来发现、探究总结规律。

情形四:解答“开放性”问题的合作学习。为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安排一些开放性问题。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让每个同学都从别的同学那里学到看待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

情形五:复习整理阶段的合作学习。对单元的知识进行复习梳理,可安排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可以通过互检、互评、互测,进行互教、互学、互帮,从而达到了补缺补漏、综合提高的目的,同时解决了差异问题。

③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一是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二是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三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采取讨论、举例、实验、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性学习。

(2)合作学习的其它形式及效果。

“小组学习”不是“合作学习”的唯一形式,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对象和环境灵活运用可能的教学形式,包括全班讨论、师生问答与集体评价等。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小班条件下比大班条件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好,这与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作用的程度有关,然而两种情形下都存在部分学生学习后不知所云的情况,正如郑毓信教授分析的那样:“数学教学可以如此组织以使学生参与到积极的互动之中但却没有实现任何有意义的数学学习……也会有这样的学生,他认为在别人看来是很有成效的课堂讨论,对其而言只是分散了他对于数学概念与所倾向的方法的注意。”与之相反,某些学习内容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画一画、算一算,然后在进行全班讨论、师生问答,学习效果还好得多。这是因为数学教学提倡冷静的理性分析,数学学习似乎也更加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

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教师对待“两级分化”现象的态度不一样,关注的“两级分化”缩小,忽视的“两级分化”扩大。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对后进生和弱势群体给予了更多帮助。

2.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探究内容的确定。《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指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学生的直接经验少,他们的学习还是主要依赖间接经验。因此有效地开展探索活动,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问题。研究表明,在新旧知识(后续性知识、相似性知识)衔接时,启动学生已有相关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效果较好。所谓后续性数学知识指的是与已学习过的旧知识相联系的那部分新知识,比如:在学习6加几、7加几、8加几、9加几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后,学习多位数乘两位数。相似性知识是指认知策略(学习策略)相同或相近的知识,比如: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本思考过程是:看大数,拆小数,凑十,十加几不进位;在学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利用等积不变的思想使用转化策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设计好活动。比如“商不变的规律”教学,我们有位老师组织如下的教学过程。教师先提出问题:尝试编出一道除法运算题,使得商是5,然后如何变化除数与被除数,使得商仍然是5同学(或者讨论小组)经过思考后,可能会就具体的算式发表类似的意见:被除数乘某数,除数乘某数,商都是5。教师清理学生的思路:是不是被除数变大,除数也跟着变大,商就不变?经过进一步计算和思考,部分学生可能会得出一般的结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时,商不变。最后,教师还要求学生验证这个结论。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注意的问题。调查发现,常态下课堂教学和各类公开课中存在这样一些现象:出现某个问题,随即让学生交流;让学生探究,课堂结束学习内容仍未完成或教师成为旁观者。为了提高学生开展探索活动的有效性,我们在研究中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独立思考。没有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就缺乏基础;没有同伴间的合作交流,个人的思考有时难以深入。第二、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必须把握好学生自主探索活动的时间,给最终的归纳总结留有余地。 第三、在探索过程中处理好学生自主探索与教师示范的关系。对于学生的探索活动,教师不仅要给予启发、引导,而且应适时地进行归纳,示范阶段性结论,明晰进一步探索的思路。对于进行自主探索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以具体的帮助、鼓励和指导,努力使他们也能参与探索活动并积极地思考。

3. 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动手操作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用数学的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

(1)选择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进行操作的内容,使动手操作与一般的课堂游戏区分开。为了提高动手操作的有效性,我们对和西师版实验教材中设计的利于学生学习数学进行操作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如用小棒、图片理解“平均分”“10以内数的组成”;用小棒搭建若干三角形、四边形等探索规律;用搭积木、折叠、剪贴等方式、理解空间图形,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动手实验,收集数据,进行摸球游戏等。

(2)在借助动手操作对数学的理解过程中,我们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因为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和反映其思维活动;二是操作活动适量、适度,不要动辄就操作,也不是多多益善,当学生的主观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应该使学生在丰富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由直观水平向抽象水平转化,实现“活动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