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范文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6: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太平洋岛国主要位于南太平洋地区,分布于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三大岛群之上,陆地总面积 55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 750 多万,地处亚太的枢纽地带,同时扼守着印度洋至太平洋的战略通道,地理位置重要。因此,其在近代以来一直是世界大国争霸海洋的重要场所之一。

二、太平洋岛国的历史发展状况

1   殖民统治前的历史

南太平洋岛屿上的人类活动历史悠久,但在殖民入侵前,基本保持着原始的社会形态。发展程度落后,未形成农耕时代的文化、宗教和政治。

早在公元前 8000 年以前,新几内亚高地就已经有人类居住。三、四千年前,萨摩亚、汤加、所罗门群岛、基里巴斯等地居民发展到较高的社会水平,岛上居民大部分为波利尼西亚人、美拉尼西亚人和巴布亚人等人种。在大约 3500 年前,一批来自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移民进入南太平洋群岛,在随后的五百年中,拉皮塔人散布于南太平洋的大部分地区。大约 3000 年前,美拉尼西亚人来到斐济。在这一时期,汤加、萨摩亚、斐济等地,有着大体相似的文化,因为他们来源于相同的祖先——波利尼西亚人。此后,汤加人和摩萨摩亚人孤立地朝前发展着;而斐济则不同,各地移民相继涌入,形成了今天斐济人种多样化的形态。人们进入南太平洋群岛后,最初在一些岛屿的沿海以及近海岛屿定居下来,并从事一些贸易及采掘沿海资源的活动,如在海边捕鱼等。

随着人口的增加,定居点沿海岸线扩散,并向内地扩展。于是农业开始在内地发展起来,并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产生了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区别。在一些较大的岛屿上,如斐济、萨摩亚等地,也和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样,产生了原始的氏族,在同一祖先之下,分解扩大为若干个不同的部落,具有同一祖先的部落从血源上来说属于同一谱系。在南太平洋岛屿上,有着许多分属不同谱系的部落。岛屿部落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等级结构,但仅限于男性,分为从农奴到高级酋长六个等级。由于战争、内部分裂、移民及人口增减等原因,部落和氏族的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

到殖民入侵之前,南太平洋各岛屿形成了较为相似的村社结构。绝大多数人口分布于若干村落群当中,一个村落群有几百人。村社经济以初级的自给农业为主,村庄是经济生活的自给自足的细胞,松散但级别不断升高的政治联合把这些细胞结合起来。村庄本身有时包括几个分开的聚落单位,但他们仍保持着坚强的政治团结,村庄的生活格调受首领支配,组织严密而稳定。在村庄内,亲属关系是社会组织、居住关系和聚落形态的最重要依据。氏族是社会结构的支点,氏族土地是农业活动中的基本地域单位。不同的氏族和村庄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但从总的来说,是新石器时期的文化。该地区作为整体却呈现不稳定状态,主要表现在部落间经久不息的敌对和残杀上。在欧洲人最初登上南太平洋岛屿时,他们看到岛上各部落之间争战不断,仇杀不断,当地土著人在他们眼中是凶残野蛮的“食人族”。早期的传教士詹姆斯卡尔弗特(James Calvert)是这样描述他们所见到的社会的:在这块与世隔绝的海岸上,邪恶无节制地发展,带来闻所未闻的骚动……,物质与精神的力量也只是为了培育各种罪恶,直到它侵蚀了每个人的灵魂,玷污每一个家庭,占据社会与政治体制的各个角落,就连宗教崇拜也成了极度恐怖的狂欢。许多美拉尼西亚血统的村庄奉行平等主义,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许多地方,土著人中至今仍存在强烈平等主义思想(至少在男性中是如此)。在这种社会中,社会成员较平等,酋长的权力也是有条件的,受到一定制约。

殖民前,各个岛屿孤立存在,人们受限于地势阻隔、语言不通、部落仇恨,以及传统的宗教信仰等,各自束缚在村庄或部落内,只有斐济、汤加、所罗门群岛等个别岛屿之间存在偶尔的交往。例如考古证明,斐济与邻近的波利尼西亚岛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尤其是与汤加,在汤加与斐济之间定期有小股移民往返;在1000 年前,汤加曾对斐济进行过大规模的入侵,并对斐济群岛的东部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争战与仇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部落间的交往,但这种联系是偶然的,稀少的。后来在这些岛屿上也出现了部落联盟,但即使最大的部落联盟也只占领了沿海的小块土地和邻近的几个小岛,而且这种联盟十分不牢固。在南太平洋地区,也存在酋长部落,但很少有较统一的政治实体,邦国、王国等都没有在此形成。

2   殖民统治的历史

1521 年 3 月 6 日,西班牙航海家麦哲伦登上关岛,太平洋岛屿的历史从此进入了急剧变化的新时代。在 16 世纪剩余的时间里,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探险家是在这一地区进行探险活动的主角,他们先后发现了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马奎萨斯群岛等,并据为己有。在 17 世纪初,荷兰航海家经过几次探险活动,发现了澳大利亚、新西兰、汤加和斐济的部分地区、复活岛、萨摩亚等。随后英、法、德的探险家纷至沓来,从 1788 年开始,英国殖民者大量涌入大洋洲,南太平洋岛屿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19 世纪下半叶,德、英、法等国瓜分了南太平洋群岛,开始了对南太平洋岛国长达两个世纪的殖民统治。

马克思曾经指出:“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他们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西方列强对南太平洋群岛进行殖民统治的历史,正是如此。他们在通过武力征服疯狂屠杀当地土著人,掠夺资源、贩卖奴隶的同时,利用传教士传播西方的宗教信仰、文化、价值观念,摧毁当地土著人原有的宗教信仰,以巩固其殖民统治的成果。西方列强对南太平洋地区的殖民统治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向本国领地派遣官员进行直接统治;另一种是间接统治,即通过当地的土著势力来实施对殖民地的统治,其最大特点就是利用当地酋长来达到殖民统治的目的。不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为了强行把自己的制度和文化移植于南太地区,从而将其纳入西方的现代化进程。西方对南太岛国地区的殖民统治,不仅将资本主义经济的要素强行注入当地经济社会,同时也给南太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打上了“西方文明”的政治烙印,这些殖民统治的遗产,在南太岛国取得独立后,仍然发挥了重要影响。

3   岛国独立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大洋洲人民中间引起了新的政治觉醒,促进了争取自治和独立的运动。二战后,联合国的催促加快了地区自治或独立的步伐。这一趋势在该地区的反映是不平衡的。1962 年 1 月 1 日,西萨摩亚取得独立,成为第一个获得独立的太平洋岛国。西萨摩亚的独立对这一地区的非殖民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库克群岛 1965 年建立了完全的内部自治政府,与新西兰政府保持自由的松散联系。在瑙鲁,尽管有英国的不情愿撤出和澳大利亚的反对,但是在其内部强大的民族主义以及国际社会的压力下,这个太平洋最小的岛国于 1968 年建立了独立的共和国。70 年代是太平洋地区大规模的非殖民化时代。斐济和汤加均于 1970 年割断了与英帝国的联系,建立了自己的民族国家。1974 年,纽埃获得了自治,并同新西兰保持自由联系。1975 年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1978 年,所罗门群岛独立。在非殖民化进程中,自身族群矛盾较多的吉尔伯特和艾利斯群岛干脆一分为二,前者于 1979 年独立,取名基里巴斯,后者于 1978 年独立,命名为图瓦卢。1980 年,英国在太平洋地区最后一块殖民地——新赫布里底实现了非殖民化,改名为瓦努阿图。至此,南太平洋地区的政治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但是,由于南太平洋地区的非殖民化运动起步较晚,且都是通过和平的手段实现的,所以,获得自治的岛屿基本上都与原宗主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其依附的本质一如既往。从这个意义上看,太平洋岛国并没有实质性地登上国际舞台,其处在国际政治舞台边缘地位的处境并没有因为独立而发生根本的改观。

三、太平洋岛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1   产业结构落后

太平洋岛国大多属于传统的农业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大部分居民属于农民,其中巴布亚新几内亚农业人口占 83%,斐济和西萨摩亚占 60%,瓦努阿图占 80%,国民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发展,农产品出口在外贸中占极其重要的位置。由于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经济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单一,仍有许多岛国至今依然实行自然经济,处于欠发达状态。岛国取得独立后开始大力发展经济,并为此做出了多方努力,包括出台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拓宽经济发展渠道、寻求经济多元化和发展多样化等,这些举措对于促进岛国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经济发展的基础的差异以及殖民统治时期融入资本主义体系经济要素的程度不同,导致了岛国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2   现代化进程仍处于开启阶段

20 世纪中后叶,各岛国在取得独立之后,开始了建立现代化的国家政治和经济体制的艰难探索。

在政治现代化方面。各岛国现代政治构建的基础,是西方殖民统治时由宗主国移植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这种移植使各岛国跨越了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由尚处于原始落后的社会形态,直接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这对于各个岛国来说无疑是历史性的飞跃,但是这种移植来的政治制度,缺乏当地使其生根成长的根基和土壤,如何使其尽快本土化,减少殖民统治残余的影响,是各岛国独立后推进政治现代化所遇到的首要问题。此外,影响南太岛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还有:联合国对岛国政治制度形成的重要作用、以及岛国当地地缘政治和历史传统势力的影响。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各岛国间出现政治发展的多样性,导致其缺乏一个统一的政治权威中心,是严重阻碍政治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原因。

经济现代化方面。南太岛国进行经济建设、推进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与推进政治现代化相比更加艰难。首先,它们面对的是殖民统治留下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岛国目前存在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二元经济形态)、经济结构畸形(依赖单一产品或初级产品)的基础;其次是科技落后、环境和人口问题;再次是影响其生存发展的气象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羁绊,使其经济现代化进程缓慢。 虽然各岛国取得政治独立后,走上了较独立的现代化发展道路,逐步摆脱了殖民统治的影响,建立了与其地区特色相适应的政治、经济体制,推动政治民主和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就整体而言,太平洋岛国仍属世界欠发达地区,其现代化程度仍处于艰难的起步阶段。

3   太平洋岛国发展的困境

太平洋岛国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篇2

(一)xx乡基本情况

我市乡镇撤并前共有16个xx乡(其中13个瑶族乡、2个苗族乡、1个瑶族苗族乡),占全市乡镇总数的8.74%。辖154 个村民委,1666个村民小组,50135户,总人口223550人(其中汉族24137人,占总人口的10.8%;壮族131680人,占总人口的58.9%;瑶族55269人,占总人口的24.72%;苗族11651人,占总人口的5.21%;彝族124人,占总人口的0.06%;仡佬族135人,占总人口的0.06%;其他xx2人,占总人口的0.001%)。xx乡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07%。行政区划面积4560.4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2.58%。耕地面积330273.5亩(其中水田89839亩,旱地199746.5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8.56%。

(二)xx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着

1984年建乡以来,我市xx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克服困难,努力奋斗,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调查统计,XX年,全市xx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48080.15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70670万元,粮食产量达78206吨,财政收入达865.6423万元,人均产粮达349.84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13.06元。

1、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特色产业逐步形成规模。近几年来,我市xx乡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使农业产业结构呈现出许多新的亮点。如右江区汪甸瑶族乡充分利用国家对xx乡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xx发展资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使产业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甘蔗、香蕉、八角、西瓜、芒果、大肉姜为主导产业的高效农业。XX年全乡甘蔗种植面积2.6万亩、香蕉0.25万亩、西瓜0.8万亩、水果1.55万亩,“三田”建设达1.53万亩。良种良法得到较快推广,全乡推广优质谷0.715万亩,推广良种玉米0.81万亩;全乡甘蔗基本实现良种化,良种推广率达到95%。

篇3

摘要:本文主要就现阶段社会中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之间的发展现状,并根据两者之间所存在的相应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策略,旨在实现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发展互动双赢,以及两者之间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景象。

关键词:高校;地方经济;互动发展现状;对策

伴随着素质教育现代化的进展,我国的高校教育也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若干所高校中兴办的一些高校场所,大多都是由地方有关政府给予高校大的投资,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但是相互合作同时还是相互抑制。但是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之间的互动问题在近些年来却越来越突出,如果是想能够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就需要从这两者之间所存在的根源问题出发,并且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积极的采取相应的对策,只有这样这两者之间的互动问题才能够得到真正的解决。针对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现状,首先需要做的额就是认真的分析两者之间所存在的问题出现在哪里,通过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分析之后,再采取相应的策略去解决问题。

1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现状

1.1缺乏对高校意识的认知

虽然近些年来大众对高校的教育程度越来越关注,但是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在地方经济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合作的重要性的认识上,仍然是社会公众和一些地方政府所缺乏的,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到科技发展社会生产力才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一个宗旨,通过对科技加以利用,才能够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因此,加快对经济和科学这两者的结合,在现代化国家发展的进程中显得尤其的重要的关键,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科学和经济的相互结合也显得更加的紧迫。

1.2缺乏对社会服务意识的认知

传统教学模式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仍然对部分高校的开展建设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部分高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和市场经济建设要求相符合。部分高校思想观念的落后和创新思维的缺乏,对其社会服务的功能也没有加强重视,从而也导致其激励体制的缺乏。比如,在实际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部分高校的有关领导就会经常心存疑惑,担心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用经济的产品研究,会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进而会干扰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计划,甚至更为严重时会在高校中有一些社会经济纠纷的产生,这些都是在实际高校中经常感到非常忧虑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的发展来讲,有着非常大的阻碍,影响了高校的进一步发展。还有一些高校教师只关注科研教学等活动,但是却没有主动服务地方社会的意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阻碍。学校本来就是用来培养人才的地方,其最终的宗旨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大众,高校早人才培养上,如果通过和社会经济的结合,并且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的经济实力发展,以及地方经济的繁荣发展。

2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发展问题

2.1地方政府经费投入少

众所周知,高校的建设经营和地方政府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而高校的建设经营是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的,对于高校这样一个具有社会型服务性质的场所,在其建设经营的过程中更是非常需要得到地方政府对其的大力支持。而现阶段地方高校无法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很大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缺乏地方政府的经费投入,社会政府所给予的地方高校支持环境并不是非常完善。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公立院校在进行市场经营的过程中,更多的都是处于一种负债经营的处境,这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同时地方政府对地方经费的投入少,对地方高校培养社会人才的脚步有着非常大的阻碍,这在一定意义上导致了社会经济水平发展缓慢。

2.2高校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均衡

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的总体结构布局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较为繁荣的地区,当前我国这种现象非常普遍,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地方高校和地方经济社会的互动的贫乏。从大多数高校都分布在我国的省会城市以及中心城市的情况来看,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由于高校分布格局的不合理,导致了我国城市中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城市只分布着很少的高校,高校在发达城市和欠发达分布差异的这种显著差异性,直接导致了一些高校无法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将其的战略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地方高校和地方经济社会互动的贫乏,不管是对于高校,还是对于地方经济社会自身都是没有任何益处的的,就会对双方之间的互赢局面造成很大的负作用。

2.3专业设置和经济发展不符合

高校的专业设置对地方高校和地方社会经济互动之间也起着一定的影响。从当前各个高校的实际专业设置情况来看,虽然在进行专业设置时所展现的都是非常具有特色而又全面,但其中也存在着大量专业重复进行设置的现实问题。这样的高校专业设置对高校的教学效果并不能起到显著作用,由于在进行高校的专业设置时,并没有加强重视地方高校和地方的特色之间的结合,在这种情形下也导致了高校专业设置和经济发展并不相符合,于此同时在无形中也给学生未来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从专业设置和经济发展不相符合这个层面上来看,地方高校无法为地方经济提供更好的服务。

2.4缺乏文化之间的互动

地方高校和地方经济社会之间的互动合作所体现的问题是多个层面的,同时也是全方位的,这其中不但包括了经济政治层面的因素在其中,同时也包括了人文生活层面的因素在其中。但是结合当前高校和地方的整个互动情况上来看,更多的是在体现经济政治层面,而对人文生活层面却没有给予更多的重视,这种现象在普遍存在的原因,主要是还是说明人们并没有加以对人文文化的重视。高校和地方合作工作的健康发展因为人们表现的轻文化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一个和谐社会主义的构建是离不开文化内涵的,只有全面协调和稳定经济文化的发展,才能够进一步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文化内涵在其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校和地方之间因为没有对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加以重视,因此也对两者之间的合作工作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缺乏文化之间的互动,对于双方之间的合作而言是非常不利的,这种现象的存在如果不加以重视和改善,只会对两者全方位和多层面的合作带来消极的作用。

3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的改善对策

地方高校和地方经济社会的互动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需要,因此对于这两者之间的互动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它不但需要地方政府给予其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同时也需要社会给予相应的支持和鼓励,以便能够更好的促进两者之间的共同发展和进步。基于这样的一个前提下,就需要针对当前的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所存在的现状,积极的采取相应的对策,这对两者之间的互动显得非常的重要。

3.1提高认知,相互协调发展

地方高校和地方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要想得到真正的改善,就需要提高对这两者之间的认知。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角度出发来看,可以加大对地方高校的支持力度,并对地方高校的环境条件加强改善,进而促进高校综合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而另外一个方面从地方高校的角度出发来看,要积极的和地方经济社会相融合,并对传统的教学学习模式进行转化,于此同时在社会上要不断的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并对自身所学的知识进行充分的利用,以便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大众,将高校科研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地方高校和地方经济社会之间的认知要进一步加以提升,只有这样两者之间才能够更好的相互协调发展。通过相互了解和支持,才能共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3.2调整结构,共同促进发展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高校的合理布局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在针对当前地方高校合理布局的策略上,应该根据当前地方高校分布的不合理,从而进行多元化地方高校教育的构建,在构建不同的高校特色时,需要对地方城市的特色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定位,并根据各个地方特色的不同,进而去发挥各个地方的特长。除此之外在进行高校专业设置时,要对地方的发展历史、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规划进行认真的分析和了解,并在进行专业的设置时要尽可能的保持和地方经济特色相符合,这样能够对高校的专业设置进行不断的优化和调整,使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地方特色真正的相符合,旨在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3.3健全机制,实现持续发展制定一个健全的法律法规,对于改善地方高校和地方经济社会互动的问题上,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两者之间在互动的过程中如何更加规范和科学化显得至关的重要,因为两者之间在进行互动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的问题和矛盾,而这个时候通过健全的法律法规就能够针对两者之间在互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两者之间互动过程的矛盾。为了能够更好的鼓励高校和地方社会的互动和合作,可以在进行法制法规制度制定时,可以针对高校和地方合作的有关的财政问题,然后进行相关优惠政策的制定,这样不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能提升高校人才质量,让科学研究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当然要想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定期的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更新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跟进时展的步伐,以便能够保证在高校和地方政府在合作的过程中,能够有相应的明确的法律法规对这两者进行正确的引导和不断的创新。

4结语

对于国家的发展而言,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对其起着一定的作用,通过两者之间的合作不但能够互利互惠、相互促进,还能够更好的将这两者的作用发挥出来,因此对于高校和与地方经济社会之间所存在的现状而言,一个合理的建设性方法显得至关的重要,这就需要人们在实际实践的过程中,对两者之间所存在的现状进行具体的分析,并从中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对比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进而在对其这两者之间所存在的现状进行改善的过程中,就能够对症下药,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高校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效果才会更加的显著。高校和地方社会要想更好的协调发展,就要始终坚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构建,进而实现地方经济能力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校和地方经济双赢的一个局面。

参考文献:

[1]田瑞霞.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问题与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16(9):73~74.

[2]王冬平.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6.

[3]林腾辉.新时期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探讨———以宁德师范学院为例[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55~59.

[4]贾素娟,陈爱祖,王会君.高校实验室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41~46.

篇4

一、全盟社会事业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近三年来,累计争取投入611.79万元,重点完善了沿山、沿河、沿交通线和人口相对集中地区的36个苏木文化站、117个嘎查文化室建设。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加强优秀精神文化作品创作。“一团三队”共创作舞台艺术作品247部,其中3部歌曲等作品入选全区“五个一”工程奖,盟歌舞团在2004年全区文艺调演中获银奖。“西新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全盟广播电视工作得到加强,认真实施了“村村通工程”,更新了部分设备,完成了308个广播电视盲点的覆盖,解决了部分地区长期听不到、看不到广播电视的问题;全盟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由2000年的76.l%提高到2003年的88.3%。

(二)教育体育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结合“转移发展战略”的实施,撤并改造了部分中小学,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通过实施“义务教育”、“危房改造”等项工程,投入资金7600多万元,改善了办学条件,优化了教学环境。民族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长足发展。“两基”成果得到巩固,基础教育以旗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得到全面落实,目前全盟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9.16%,辍学率控制在0.02%和0.74%以内,青壮年非文盲率稳定在97%以上。全民健身计划得到实施,群众体育普及化程度明显提高,竞技体育工作稳步发展。

(三)医疗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

积极推进农村牧区卫生和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03年,全面完成苏木镇卫生院经费、人事、业务管理权上划,实行“旗办旗管”管理体制。逐步完善了“病人选择医生”、住院患者费用一日清单制度。完成了城乡居民疾病普查工作,普查率达91%以上,建立了全盟城乡居民健康数据平台。加大了疾病信息网络、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三大体系建设力度,已建成盟、阿右旗疾控中心、盟急救中心、三旗传染病区。重点加强了农牧区卫生、预防保健、民族医药、科教兴医四项工作。阿左旗积极开展了新型农牧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参保农牧民达3万人。预防保健体系逐步完善;儿童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达97%以上;孕产妇、婴儿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全盟“十五”以来未发生重大疫情。

(四)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得到全面落实

坚持把计生工作作为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了对综合保证指标和工作服务指标的考核力度。进一步加强了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维护了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继续稳定了低生育水平。促进了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创新了政策推动、优质服务、综合治理“三项机制”,建立和完善了利益导向机制。三旗均结合自身实际创建了1―2个“三结合”示范基地,盟直和三旗旗直部门启动了生育保险实施方案。

(五)旅游事业蓬勃发展

制定了《阿拉善盟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加大宣传力度和招商引资力度,使旅游业逐步成长为全盟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先后完成了主要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使旅游基础条件及配套设施逐步完善。组建国内旅行社3家,星级宾馆3家,旅游景区(点)13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1家),旅游定点单位23家,旅游商品及纪念品生产销售企业若干家。加大了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开发和宣传促销工作力度。2003年全盟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3.8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1亿元。“十五”期间,旅游项目建设总投资将达到1亿元人民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文广事业发展积欠债务多

由于阿盟“两基”达标属低水平欠债达标,目前仅“两基”达标和巩固提高所欠债务已高达5950万元;盟民中、一中,为了满足高中教育规模扩大的需求,近年来贷款1856万元实施改扩建工程,每年支付利息就达136万元;与盟卫校、技校、师范合并后的电大承担的教学任务日益繁重,2004年基础建设缺口资金200万元。高额的债务已影响到各级教育部门正常业务工作的开展。阿盟贷款1700万元率先在全区成立广电网络公司,但自治区网络公司至今没有接收阿盟分公司,不仅给阿盟广电事业发展和运营管理带来困难,而且每年需支付100多万元的利息,文广部门已到了无力承担的地步。目前全盟教育、文广口积欠债务已高达9706万元。

(二)服务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全盟社会事业部门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有367人,占到全盟高级职称技术人员总数的60%以上。但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速度不快,继续教育力度不大,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职称高、学历高、自身能力素质低”的现象。全盟社会系统82%的专业人员集中在盟旗所在地,不足18%的专业人员分布在基层苏木镇、嘎查村,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呆在机关、浮在上面,基层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人才资源闲置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矛盾,直接导致了各部门服务质量、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要求之间的明显差距,也是目前全社会比较关注的病源和高中生源大量流失现象发生的症结所在。

(三)社会事业发展经费投入不足

近三年来,全盟社会事业部门累计投入11561万元,其中国家、自治区投入的比重为60.2%,旗县为27.4%(其中49%以教育附加费形式投入),盟市仅占总投入的12.4%(其中52%以教育附加费形式投入),盟、旗财政对社会事业投入的增幅远远低于同期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事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健康需求,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四)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社会事业发展的欠账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和设备上。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陈旧老化,更新速度缓慢。2003年以前,医疗系统没有增添先进的医疗设备,目前全盟10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仅有1台(中心医院CT机),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只有23台,且91%集中在旗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中,部分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苏木镇卫生院、计生所设备简陋,正常的业务工作运转都难以保证,严重影响了三级卫生、计生服务网络中苏木镇枢纽基础作用的发挥。文化设施严重滞后,难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娱乐需求。全盟苏木镇文化站房舍大部分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旧房屋,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文化活动设施设备单一陈旧,专业艺术团体排练场所破损严重;演出器材、设备严重老化,无法适应舞台艺术演出的需要,遇到大型演出只能向周边地区租赁。作为城市文明的象征,盟旗所在地缺乏高标准、现代化的文化设施,严重束缚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五)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

社会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一是引不进、留不住人才。从2002年至今已外流优秀教师54名,近4年全盟卫生系统已累计减员296名专业技术人员。二是用不活现有人才。由于出口不畅、进口所限、激励机制不健全、用人制度不配套、新陈代谢功能不完善,使各单位急需人才不能引进,胜任不了工作的人员不能正常流出,院校毕业生不能及时吸纳,致使各单位冗员臃肿、效率低下、缺乏活力,发展后劲不足。

三、“十一五”发展重点和前景展望

(一)文化广播电视方面,“十一五”期间建设阿拉善盟群众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基层文化馆站建设工程等;文物保护和利用方面积极进行定远营古城、曼德拉山岩画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作、定远营古城民居保护和修缮工作,继续做好居延遗址保护和管理工作,进行全盟文物普查;文化精品创作方面,抓好《阿拉善风韵》、《土尔扈特婚礼》等重点剧目创作;同时要做好传统文化抢救和保护,人才开发培养及重点专业艺术团体建设

广播电视要以广播电视网络建设为重点,逐步形成广播电视网络一体化的综合信息交换平台。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广播电视的产业化、集团化发展,初步实现广播电视数字化,以提高广播电视的制作、播出、传输、收看质量。继续加强广播电视的覆盖工作,在“十一五”期间人口覆盖率达98%以上。

(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按照“高起点建校,高质量办学”的思路,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满足社会接受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的需求。重点抓好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及相关项目建设,实施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把依法治教和以德治教结合起来,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三)全盟卫生事业发展要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长效机制;加快农牧区卫生发展与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有效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加强行风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民健康需求基本相适应的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和卫生监督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强卫生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

重点建设好盟、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区和急救中心两个救治体系,苏木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

(四)旅游工作要以资源为依托、产品为基础、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大力开发旅游产品,努力开拓客源市场,提高旅游队伍素质,加强环境保护,促进旅游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力争在2010年以前,树立“中国秘境阿拉善”的旅游总体形象,把阿盟初步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特色旅游目的地和国家级沙漠探险基地

重点建设四大旅游功能区:阿左旗山漠湖生态旅游区、巴丹吉林沙漠探险旅游区、居延文化旅游区、东风航天城高科技旅游区;五项旅游精品工程:贺兰山森林生态旅游精品工程、腾格里沙漠湖泊度假旅游精品工程、巴丹吉林世界级沙漠探险旅游精品工程、额济纳居延文化旅游精品工程、东风航天城高科技旅游精品工程。

(五)民政工作要建立以低保为主体,临时救助为补充,社会互助和优惠政策相配套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以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为基础,对口支援、临时帮困和送温暖活动为补充的社会互助体系;在实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措施和帮扶机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以老年人福利服务为重点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重点建设巴彦浩特殡仪馆、老年人活动中心、敬老院等项目。

(六)继续加强乡镇以上计划生育服务网络的建设,全面推行“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工程”,积极开展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建立健全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牧区逐步建立实行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的保障制度和农牧区医疗保障制度

四、今后社会事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和改善对社会事业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工作,要把社会事业建设置于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与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实施。要进一步完善机构、加强领导、细化措施、量化目标、责任到人,为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组织保证。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方面分工负责的社会事业领导体制;要广泛调动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推进社会事业建设的整体合力、要认真抓好中央和自治区出台的一系列发展社会事业的政策贯彻落实工作,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二)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要把社会事业发展经费纳入到各级财政预算,力争做到财政预算中用于社会事业的经费在逐年递增的基础上,增长速度要高于财政增收的幅度。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积极创造经济效益,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深化社会事业投资体制改革,依法放开社会事业投资领域;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资社会事业和社会产业,逐步形成政府、社会和自身投入相结合的社会事业投资体制。

(三)加快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要大力实施以规划为先导,以资源整合和项目争取为切入点的重塑重组工程。要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重点加强盟民中和一中的建设,努力建设成为全区一流的民族学校和重点高中。要全面实施农牧区卫生帮扶工程,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重点加强中心医院和盟蒙医院建设。要继续实施好“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不断提高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建设好多功能综合文化活动中心。要加强三旗、重点苏木镇计划生育服务站(所)基础设施建设。力争三旗服务站达到甲级服务站标准;全盟二分之一的苏木镇达到甲级服务所标准。

(四)深化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

要牢牢把握经营性与非经营性、公益性与非公益性的界限,依据不同性质加以分类指导,在不搞齐步走、一刀切的原则下,该推向市场的要果断推向市场,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该政府承办的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其加快发展。要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大力实施以激发活力为目的、以人事制度和分配激励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的能力建设工程。要重点抓好基础教育课程和中小学人事制度两项改革,大力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要全力推进农牧区卫生和城镇医疗卫生体制两项改革,建立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努力构筑城镇新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要在文广系统中引入竞争机制,畅通进出渠道,不断增强各单位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和经营意识。要深化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全力推进依法管理进程,逐步建立健全对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扶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服务水平。

篇5

**委会位于乡政府东南部,东、南面与元阳县俄扎乡接壤,北面与托牛村委会相邻,西面与埃倮村委会相望。距县政府驻地38公里,乡政府驻地25公里。辖加梅、迷丕、格波、梅东、普朵等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562户2462人,均为农业人口;世哈尼族。全村土地面积2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06亩,其中:水田924亩,干亩187亩,梯地1295亩。农民人均耕地1.1亩。20xx年末,全村粮食总产量99.4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304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17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5.00元。

一、基础设施状况

1、通路。该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都建设了简陋的进村公路,但由于路窄、路基不稳,里程长,无力经常修复等原因,导致进村公路利用率相对较低,运输成本高。2、通电。该村5个村民小组已全部解决通电问题。3、通水。该村5个村民小组已通人畜饮水,迷丕村民小组挖进村公路挖断了人饮水管,因没有物资资金修善导致饮水困难,其余村民小组虽然已通水,但只通到村内,没有入户。4、通讯。5个村民小组部分农户安装了无线电话,移动通讯信号已经覆盖整个村委会。5、住房。5个村民小组多数住房简陋,为土房或土堆房,县人畜不分离,属于改造范围。6、卫生路。**民小组20xx年铺设卫生路2公里,但由于资金物资不足还没有覆盖完成整个村子,格保村民小组利用一事一议项目基本铺设了卫生路,普朵村民小组已经整合各类资金计划20xx年完成卫生路等基础设施项目,梅东村民小组、迷丕村民小组(迷丕、哈塔东)还没有铺设卫生路。7、公厕。5个村民小组都建设有农村公厕,但数量不够、质量不高,无法满足农民入厕需要。

二、公益事业发展情况

1、教育。**委会有1所寄宿制小学和2所初小,基本能满足适龄儿童受教育的需要。2、卫生。该村委会有1个卫生室,1名乡村医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问题。3、文化活动。目前,**委会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还没有一个图书室、科技室、文化活动室及篮球场等活动场所,农民学科技难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农民群众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一直以来都较低。

三、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全境为山区,沟壑纵横,山峰林立,境内最高海拔1800米,最低海拔1250米,年平均气温18.4℃,最高气温26℃,最低气温2℃,年降雨量1620毫米。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草果、核桃,但由于山高坡陡,经济基础薄弱,劳动者素质低,生产生活中科技含量低等原因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多数农民处于贫困线。20xx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7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725.00元,比国务院确定的贫困线1196元低471元,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是全县典型的贫困村。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基础设施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进村公路处于情通雨堵的局面,运输成本高,阻碍了该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住房条件差,人畜没有分离,村容村貌没得到改善。

(二)学科技难。整个村委会没有一个图书室、科技室、文化活动室,学科学技术难,农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无法利用科技提高生产生活质量。

(三)劳动者素质低。全村适龄儿童辍学率高,村民文化素质低,“等、靠、要”思想突出,没有主动参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经济的思想。

五、解决的办法和建议

(一)改善基础设施。州、县委、政府计划建设元绿二级路经过加梅,充分利用这机遇,改善进村公路,解决交通的问题;利用当前各种惠农政策,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建设人饮工程到户、卫生路、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篮球场、公厕、排水设施等工程,解决村容村貌差、学科技难、入厕难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