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数字化和数字经济的区别,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数字化;信息化;测绘技术;联系;区别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标识码: A
测绘工作作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前期性和基础性工作,在矿山测量、湿地测量、水利工程和精准农业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地理信息,是国家经济信息和其他行业专业信息的三维空间信息载体。为了能够掌握更准确、更全面、更系统的地理信息,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与经济,对我国测绘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我国测绘技术已经实现了由传统测绘技术向数字化测绘技术的转变,可是为了符合我国不断进步与发展的社会与经济,测绘技术由数字化向信息化转变已经成为必然。虽然,信息化测绘体系目前尚未成熟,但是已经显示出其强大的优越性和生命力。本文就依附于数字化诞生的信息化测绘技术,与数字化测绘技术之间联系做了详细的阐述,以证明信息化测绘技术并不是数字化测绘技术的重复,有特独特的优势。
一、我国测绘技术发展的历史
自测绘技术在我国诞生那日直至今天,以改革开放为分割点可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市场体制的指导下,我国独立创立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传统测绘体系。改革开放后,为符合我国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在全世界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测绘事业开始由传统体系向现代测绘体系转变阶段。其中,在这段转变阶段,我国的测绘技术发生了两次根本性的改革浪潮。一是,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完成了由传统测绘技术向数字化测绘技术的转变;二是,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开始向信息化测绘技术新阶段过渡。目前,我国正在积极促进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发展,以形成比较成熟的信息化测绘体系为目标。从而,使测绘工作能够为国家各项经济建设活动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地理信息,做好各项建筑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数字化测绘技术与信息化测绘技术
(一)数字化测绘技术
数字化就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这就是数字化的基本过程。从数字化的定义可以看出,数字化测绘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测绘生产过程中结果数字化的过程,是针对传统非数字化测绘技术提出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信息化测绘技术发展的基础。
(二)信息化测绘技术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尽管目前我国对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定义没有明确的规定,可是依附于数字化测绘技术诞生的它,除了拥有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优势外也具有其他特征优势。通过信息化的定义不难看出,信息化测绘体系,已经覆盖了地理空间信息获取、处理、管理、服务和应用的全过程,尤其注重对社会和经济的服务。
三、数字化测绘技术与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关系
(一)数字化测绘技术与信息化测绘技术的联系
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化测绘技术。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出现,本是社会经济信息化的要求,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可是,要使生产力不断地发展,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数字化正是信息化发展的技术基础。因此,信息化测绘技术,才会依附于数字化测绘技术诞生和发展起来,数字化测绘技术则是它发展的基础。
从技术层面来讲,其实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数字化技术,这与数字化测绘体系的技术基础是一样。只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实时有效地理信息综合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为了能够满足人们及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实现地理空间信息的社会化,才出现了信息化测绘技术。因此,两者在技术层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数字化测绘技术与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区别
1、目标区别——从“生产”到“服务”
数字化测绘体系注重以测绘生产产品为主,将生产结果数字化;信息化测绘体系更加注重在数字化测绘的基础上,实现地理信息实时服务于社会与经济。要求测绘体系中的数据采集获取、数据处理生产和数据应用服务三个特征面向信息化,使地理信息更加具有社会化和网络化等特性,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与经济。
2、信息“状态”区别——从“静态”到“动态”
数字化测绘体系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和数据库的建设,只是数字化的过程,不具有实时更新等流动性变化;信息化测绘体系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和数据库的建设,讲究的是实时监测动态变化,并进行不断的更新。因此,由此开始了测绘体系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并且,信息化测绘技术将地理信息的实时更新作为最基本的任务。
3、操作运行环境的区别——从“局域”到“广域”
操作运行环境,即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流的网络运行环境。
数字化测绘技术测绘生产的数据和信息的运行网络以局域网为主;信息化测绘技术,由于需要进行实时监测、实时更新地理信息,才能为社会和经济提供综合服务。因此其测绘生产的数据和信息,需要依靠国际互联网,从而实现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流网络化和社会化。
4、服务对象的区别——“专用”到“公用”
数字化测绘技术,测绘生产的数据和信息所形成的数据库系统,在一般的情况,只服务于本行业;信息化测绘技术获取的地理三维空间信息和数据,通过广域的互联网渠道将信息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什么人,在什么地点,只要想知道就能够知道。既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又扩大了服务范围。
5、信息服务社会化——“封闭”到“开放”
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出现,使中国地理空间信息通过广域的网络环境,实现了实时监测、实时更新。改变了数字化测绘系统以测绘产品生产为主的体系,逐渐向以社会服务为主的信息化测绘系统转变。同时,实现了地理空间信息的网络化和社会化,也使得测绘系统由内部扩展到了其他领域,完成了信息服务于社会的宗旨。
四、测绘技术的发展方向
目前来看,积极发展信息化测绘技术以构建成熟的信息化测绘体系,是当前测绘事业最主要的发展目标。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构建,可依据其主要特征和信息化测绘技术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基本组成部分或系统分支,再通过真正的工程项目来进行不断地完善和优化。尽管看起来简单,但是这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可能需要一代或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五、总结
通过本文对数字化测绘技术与信息化测绘技术之间关系的详细阐述,使人们了解到两者在技术层面上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信息化测绘技术在一些方面比数字化测绘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出现,既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高需求,也实现了地理空间信息的网络化、社会化。同时,积极构建成熟的信息化测绘体系,不仅能够促进测绘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利于测绘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保军. 测绘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7)
在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以图像、声音和视频为主的多媒体信息迅速成为交流与服务的主流,这就给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在信息化时代的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因其特有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成为人们渴求索取的目标,信息资源共享的手段与方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使如何拓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空间,让数字图书馆更好更快地发展成为当前的重大研究课题。
以数字化为先导的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令人目不暇接,数字化的生存正引领着人类有史以来一场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技术革命。伴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大潮的推进,作为知识的殿堂――传统图书馆正面临着一次全方位的技术革新,一个集信息储藏、加工、交互与传播于一体的崭新载体――数字图书馆,正脱颖而出。
所谓数字图书馆,就是指图书馆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数字信息系统,对图书馆各种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存贮和传输。也就是说,数字图书馆运用计算机系统管理各种载体文献的加工与服务,并通过现代化网络技术组织用户访问馆外数字化文献信息,如电子期刊、声像资料、多媒体资料等。
资源融合是方向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区别只是图书馆在发展阶段上的区别,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别 。因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和Internet的畅通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固有的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
人力资源是关键
人力资源,即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 键。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并要通晓知识产权 (版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即是通才、复合型的人才。
数字化资源是前提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不然,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就犹如无米之炊、 无本之木。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自身的特点、科技发展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二是社会资源馆藏化。这是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
硬件建设是保障
数字贸易作为以实现供求双方直接贸易为目标的新生产业,2006年3月最先发端于富有创新精神的南粤大地。数字贸易是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以互联网云计算为基础,以数字交换技术为手段,为供求双方提供交互所需的数字化电子信息,实现以数字化信息为贸易标的的商业模式。
深圳大中华国际集团一直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并从事港口、媒体等多元投资,在中国地区拥有投资额过500亿元,有着雄厚的投资实力。近年来互联网的强势发展,引起大中华国际集团高度重视,大中华威斯达的成立是大中华国际集团瞄准网络商机,进军网络经济的一个重要举措。
2009年,深圳大中华国际集团决定和数字贸易产业的技术供应商威斯达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新公司大中华威斯达,作为数字贸易搜索技术gidsoo在中国区的独家专营商。大中华国际集团以此次合作吹响进军网络搜索引擎的号角,通过“触网”以寻求新的强势利润增长点,成就大中华国际集团的又一重大辉煌。
【关键词】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常规性保护;系统性保护
数字化变电站在当今社会比较普遍应用,一方面是因为它不仅能提升系统的质量与性能,还能解决一些原来的问题。从根本上确保了大家的工作与生活用电。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家电网要求电网的平稳运行,必须提高继电保护的性能,过去的那些方案和方法相对于目前的问题,并没有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要进行一定的优化配置。
一、数字化变电站概述
传统变电站和数字化变电站对于信息的使用是完全不同的,而这个问题也是区别它们两者最明显的标志。数字化变电站在IEC 61850 的基础上,由智能开光、电子互相感应器等组成的智能化一次设备和网络化二次设备构成。它的作用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第一,规整统一信息;第二,达到信息共享;第三,反应电气量信息;第四,实现网络通信的操控。
二、比较分析数字化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
1.数字化与传统保护装置的区别
对于传统的保护装置硬件来说,一方面其微处理器是数字电路构成的基础,一旦出现一些小的故障,就会对整个数字电路产生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传统保护装置核心单元的四周有着不同的接口,需要按照接口的不同接进相应的线路,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装置的运行,而且提高了保护的成本。但对于数字化保护装置,随着社会的发展中,数字化的保护装置得到了很大的改进,无论是软件方面还是在硬件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原来的那些细小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同时,充分满足了客观上收益高成本低的要求。在数字化保护装置中,使用电子式互感器来进行数据的采集,这是与传统保护装置的硬件结构方面最大的不同。数字化继电保护装置主要包含:开入单元、出口单元、中央处理单元、光接收单元、通信接口等单元。数字化与传统保护装置的区别,使得继电保护在目前的运行过程中有了明显的改善,从而在杜绝表面工作以后,很多的工作都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2.数字化继电保护装置接口的实现
接口在数字化继电保护装置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数字化继电保护装置在保持原来优势的基础上,不仅有效的改进了传统保护装置接口的不良问题,而且还体现了数字化的特点。从主观上来讲,数字化继电保护就是利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实现接口的较好的管理。数字化继电保护装置主要是利用电子式的互感器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从而进行接口的实现,这些采集到的信息,通过互感器内部的光纤从传输方式输送到低压端,再经过合并单元的转化之后,输出正确格式的数据。相比于传统继电保护的模拟量输入,数字化继电保护装置所使用合并单元中的光纤传输,能够减少低通滤波插件、A/D变换插件等插件的工作,其效率更高。
三、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优化配置方案
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一般分为两种方案,系统性保护配置与常规性保护配置。两种方案各有优缺点,具体使用哪种方案就需要根据实际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进行考量,然后做出最优的选择。
1.常规性保护
常规保护就和使用常规互感器时的情况一样,主要是根据要求选择配置,需要注意的是保留保护的逻辑图和类型,例如开关、主变、线路等保护。其次,需要将本来的插件改为光纤通信接口,其中CPU的处理方式要相应改变为通信接口、I/O改为GOOSE接口进行。我们只需要根据压板投退保留一些开入,利用智能操作箱对剩下的部分进行转移或者取消,这些事情都可以立即进行而没有必须要花费时间放在模拟实验上了。
2.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优化配置方案
(1)数字化集成保护配置方案。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的技术也在不断的改进,而系统性保护配置的意义就是在IEC 61850、数字化一次设备和网络化二次设备广泛应用的基础上,使之符合变电站内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目的,从而达到对变电站的全面保护,而系统性保护配置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保护配置方案,系统性保护配置一般会采用双重化配置的办法,两个系统可以一起运行,互相辅助,也可以完全单独运行。他们的配置没有什么区别,所采用的原理也是近乎相同,且使用起来简单,分析全面,同时也是保护配置方案的垫脚石。虽然这种方案有很多的优点,能够准确快速的分析问题以及达到信息共享,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着一些很大的缺点。毕竟经过多次的改进,系统性保护配置方案完成了多个方案进行共同使用的目的,与常规性保护配置方案相比,它的网络结构变简单了,装置数量也变少了,但是却对装置要求提高了许多,所以就要求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与操作水平。
(2)10kV特殊值和35kV、10kV馈线保护配置
110kV 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数字,它是很多变电站的额定电压,所以在配置保护方案的时候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并且在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要重视他,不能忽略。和使用常规互感器时的情况一样,主要是根据目标进行配置,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应该保留那些保护的逻辑图和类型,比如线路、主变、开关等。数据采集应用光纤接口来替代之前的那些保护装置的插件。这样的话,使得数字化的优势不仅能够实现继电保护的配置优化而且还达到了110kV额定电压的要求。对于110kV 的保护要根据不同的地方,依据当地设备、技术、经济发展等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当的保护配置方案。因为在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中馈线有着不容忽略的作用,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所以在我们设计方案的时应特别注意馈线带来的影响。其次应该注意的是10kV 、35kV馈线的问题,他们是有异有同,应该分开看待。正常情况下为了确保不同线路的要求会使用到MU,常常5回35kV的出线能够和电容器得到一个合并单元,并且只需一台交换机接入。而10kV却不同,它和电容器没有办法采用合并单元,只能使用独立的。母线电压要求分段并列运行,而分段进行主要采用智能电压变换单元来完成,并实现最终运行时的数字变换功能。
四、结束语
本文解析了数字化电站继电保护的优化配置以及一些正在面临的问题。如今很多的变电站都在运用传统的方式进行保护,虽然可靠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仅造价高而且操作难,并且不能进行有力的保护。这就意味着运用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要想真正满足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的优化配置,我们要走的路还很多,例如数据的传送、安全的不合理问题等。而且在实行过程中必须注意那些小小的问题,有可能一个小小的误差就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我们还不能停止在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优化配置研究的步伐,还要不断的发展和创新,找到最合理的方案。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子商务会计;确认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运动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会计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特别是电子技术的发展、网络经济的出现、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会计核算手段也从手工操作发展到全面机械化、电子化和网络化。
一、电子商务会计的概念
关于电子商务会计的概念,学术界探讨极少,至今没有明确的解释。庄明来教授认为“所谓的电子商务会计,是对电子商务活动的完整的会计反映,包括电子商务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电子商务会计立足于实际运作的电子商务活动,但它又必须有一整套理论框架作为其基础。它既要对完全电子商务加以核算,也要对不完全电子商务进行核算。”
二、电子商务会计对传统会计确认的冲击及其确认方式
会计确认在手工会计中并非新的话题。由于电子商务是一种新的商务模式,在原有经济业务基础上,出现了很多新型业务,比如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在线采购和销售商品、在线提供和接受劳务、在线支付或收取款项等。在电子商务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成本、新的产品形式―数字化产品的确认、电子商务收入的确认面临一些难题。本文仅对其中电子原始凭证、数字化商品、网站建设成本等确认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
(一)会计电子原始凭证的确认
会计确认即通过会计账户要对所发生的经济业务确认其对应的会计要素,同时,确认各该经济业务要在何时进入所对应的会计账户之中。在将经济业务转化为会计账户之际,首先涉及的是各该项经济业务的真实性认定。
1.会计电子原始凭证对传统会计确认方式的冲击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作为记账依据、审计依据、税务稽查的书面证明。会计主体发生任何一项经济业务,完成该项经济业务的有关人员应及时填制或取得会计凭证,在会计凭证中详细记录该项经济业务的内容,为明确经济责任,记录人员要在会计凭证上签名或盖章,审核人员对会计凭证进行审核并签章,经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作为记账的依据。
(1)电子原始凭证的合法性确认
一切企业单位,在办理各种经济业务时都必须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电子商务过程所产生的凭证必然是电子形式的凭证,不再是传统的纸质凭证,这类凭证由于其是会计处理的数据源,故其确认也就显得十分重要。《电子签名法》中的数据电文应当已经包括了电子的原始凭证,因而电子签名的会计原始凭证合法性自然应当被承认。但是我国会计法律、法规中并未提及电子原始会计凭证,这就给电子原始凭证的合法性确认带来困难。
(2)电子原始凭证的真实性确认
随着信息新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手书签名已被新的数字认证手段代替。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电子数据的确认标记应当是电子签名,对于电子原始凭证中的电子签名,由于其处于肉眼看不到的网络之中,数据的认定远比手工会计中的纸质数据认定困难。
2.会计电子原始凭证确认策略
由于《会计法》是指导会计工作的主要法律规范,因此我国应当尽快修订《会计法》,确认电子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尽快研究电子发票等重要的会计原始凭证,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认其合法、有效性。
在会计工作中及时采用数字签名和加密技术相结合的最新方法。实践证明通过技术手段对电子数据的确认,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的一种技术手段考虑到了我国的传统印章使用的习惯与高科技技术的融合,就是采用电子印章。
(二)数字化产品的会计确认
数字化产品指的是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在的一种产品,包括实体商品的电子形式,如计算机软件、多媒体产品、专业数据库以及电子出版物等。
1.数字化产品对传统会计确认方式的冲击
首先,数字化产品是一种技术性资产,在一个以生产和经营数字化产品为主的企业,销售数字产品是其主营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开发的目的是通过出售而取得收益,数字产品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收益。企业在数字产品的开发上是排斥他人的,为了自己的数字化产品能够占领市场,企业通常会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以其能够具有优势以区别其他企业的产品,其研究开发支出可以合理、可靠计量。
其次,用于出售的数字化产品不应当作为存货确认。从特征上看,数字化产品与传统的存货在功能上具有类似之处。数字化产品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与物质产品制造企业生产和销售有形产品一样。但从另一方面看,又不具备存货的特点,因为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三类有形资产。而数字化产品是无形的,数字化产品不需有形仓库保存,一次性开发或再次开发成功后就可以投入销售,而且可以不断复制再销售;可以说产品的生产过程是虚拟的,它的成本构成和收益大小也具有不确定性。
再次,用于出售的数字化产品不应当作为无形资产确认。虽然数字化产品符合无形资产的部分特征,但是企业持有无形资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出售而是为了生产经营,即利用无形资产来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他人或为了企业经营管理服务,虽然传统无形资产也可以通过销售实现收益,但这并不是它获取超额收益的主要方式。数字化产品的开发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出售收入。
2.数字化产品的会计确认设想
刘良惠学者认为“数字化产品既不同于有形产品,又有别于传统会计中的无形资产,但它又确实是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一项资源,应该确认为一项资产。根据其特殊性,应该单独设立‘数字资产’项目,将数字化产品确认为‘数字资产’。至此,资产这一会计要素就应分为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数字资产三大类,有形资产又分为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两类。”对增设“数字资产”项目,笔者非常赞同,但对于哪些应确认为“数字资产”,则有不同的观点。本文提出建议:
(1)增设“研究开发支出―网站开发成本”
在资产项下增设“研究开发支出―数字商品开发成本”。数字化产品研究开发过程的支出,首先作为该项目确认。
(2)确认为无形资产的条件
外购并自用的数字化产品的取得成本应当于取得时确认为一项无形资产。研究开发阶段支出(除硬件设备外)于研究开发成功时,如果数字化产品为企业自用,并预期能够产生收入,应作为无形资产确认,并按预期使用期限摊销。研究开发结束,申请专利权的有关费用,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
(3)增设“数字资产”
在资产项下增设“数字资产”。如果数字化产品用于出售,则应于数字化产品研究开发完毕时确认为“数字资产”,并按预期可使用期限结转成本。开发成功出售交付他人时,作为收入实现确认。
外购的数字化产品,于采购完毕时作为该项目确认,并按预期可使用期限结转成本。出售交付他人时,作为收入实现确认。
(4)确认为固定资产
为数字化产品服务的硬件产品,确认为固定资产
(5)确认为费用
在外购或开发数字化产品之前的计划、调研阶段支出,应当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研究开发失败,不准备继续研究开发的,其已发生的支出,也确认为费用。
(三)电子商务收入的确认
对于电子商务的销售收入,无论是在线实现商品销售收入,或是在线实现服务收入,都面临着确认问题,即何时将所确认的经济业务进入会计账户。
1.电子商务收入对传统会计确认方式的冲击
存在电子商务收入的确认难题在于,电子商务尤其是数字化产品的电子商务是新生事物,时间较短,会计规范滞后。如我国会计准则和制度中并未涉及电子商务的内容。
确认难题之一,在线销售数字化产品收入究竟是销售商品的收入还是使用费收入。当有形商品可转化为数字商品时,网络使得销售收入和使用费收入之间的区别变得不确定。当有形商品被数字化并通过电子商务网络进行电子化传送,买方出售的仅是商品的使用权,而自已仍然保留所有权,在这种情况下销售收入似可视为使用费。但有些数字化商品如电子版图书仅仅是实物的代替品,这些支付也可以看作是销售收入。但有些人则认为,由于版权仍为转让者所有,故支付应当视为费用。由于受让者有权为了运作而在其业务范围内复制多份拷贝,故在大多数情况下,所得又可视作商品销售收入。
确认难题之二,数字化产品的收入与费用如何实现配比。对于电子商务时代,数字化产品的前期研究开发费用过大,而陆续的生产成本很小,这一原则的适用性变得有些牵强。技术高速发展所带来受益期的不确定性,以及技术进步所造成意想不到的淘汰,都使得收入和费用配比这一原则赖以存在的基础变得不确定。这种变化,致使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成本费用的期间分割及配比假定显得缺乏一种严谨实在的基础,表现出某种随意性和人为性。
确认难题之三,在线销售数字化产品何时确认收入实现。2006年2月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中规定销售商品收入予以确认同时满足五个条件,(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己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4)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5)相关的、己发生的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这些规定对于传统交易的规定非常明晰,但没有涉及电子交易。
2.电子商务收入的确认策略
针对以上难题,会计理论界应当进行深入讨论,以指导会计实践。目前对上述收入的处理,会计实务界处理很随意,多是根据自身判断处理。因此,我国应当尽快将电子商务的收入,尤其是数字商品的收入处理纳入会计规范,以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真正具有可比性。
首先,对于第一难题,在线销售数字化产品(包括实体产品的电子形式)其收入应当确定为销售商品的收入。原因在于,销售传统商品时,也仅是商品本身的使用权和所有权转移,其商品商标品牌的所有权和生产该商品的权利并未随之转移。电子形式销售数字化产品,具有与销售传统商品同样的特征,客户支付费用即可得到所购数字化产品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客户可以对所购数字化产品进行处置(包括复制多份拷贝,但也有产品不允许复制),符合上述收入确认条件。
其次,对于难题二,数字化产品销售可以相对配比。对于传统商品销售,其收入与支出也并不可能实现全部合理、准确配比,只是按照会计法规操作,实现比较准确、合理的配比。在电子商务时代,对于外购数字化产品再销售,其外购的金额与销售所实现的收入很容易实现配比。对于自创数字化产品用于销售的配比,可以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其前期研究开发过程为数字化产品生产过程,其发生费用即为生产产品的成本,作为研究开发支出(类似传统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可以扩展生产成本的内容,因为数字化产品生产情况较特殊,应增加研究开发成本)确认。并预测数字化产品的收益期限,定期摊销进入成本,实现收入、支出相对配比。
再次,对于难题三,交付商品时确认收入实现。收入确认的基本原则是实现原则和配比原则。现代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的购销合同、服务合同、原始凭证已基本消失,传统中会计核算的签字、盖章、复核、出入仓库等控制制度和措施已大大减弱。取而代之的证明交易已发生或者货款已收到的是电子原始凭证,如电子发货单、收货单、电子发票、电子银行支付凭证等,为确保其真实,电子原始凭证需要电子签名。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凭证形式只是由纸质变为电子,其内容、性质、作用并未改变,因而完全可以根据电子凭证确认收入实现。比如开出发货单,交付商品时确认为收入实现。
结语
电子商务给会计理论的冲击是全方位的。会计环境的急剧变化动摇了会计假设;信息用户对会计信息的新需求对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确认的范围、标准和计量的方法带来了挑战。电。本文对这些内容作了初步性的分析研究,但不够深入、透彻,有待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许永彬.电子商务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283.
[2]张乃荣.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的全方位创新[J].会计之友,2004.12:79-80.
[3]庄明来.电子商务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280.
[4]刘潇潇.论会计与电子商务[J].市场周刊,2005.2:116-117.
【关键词】工程测绘;技术;数字化绘图;遥感技术.
近年来, 我国测绘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 如铁路公路中心线的标定。水坝、桥梁及建筑物的空间位置的确定等,都需依据测量控制点和工程测量技术予以实现. 以保证施工顺利地进行。为检验工程质量和监视工程设施安全营运提供重要技术手段,主要有施工验线、工程验收测量以及工程建(构) 筑物变形观测等。在社会管理方面,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的现代化管理往往需要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建立一系列的管理系统以实现高效、实时地管理,城市交通的科学管理离不开现代化的智能交通系统,它既需要集成大量、广泛的空间基础信息资料. 这些部必须运用测绘科技手段来完成。以下就工程测绘测量技术作以简要阐述
1、GP 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G PS是利用现代计算机图形和数据库技术来处理地理空间及其相关数据的计算机系统,是融地理学、 测量学:几何学、计算机科学和应用对象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新技术。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能把地球表面空间事物的地理位置及其特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屏幕形象、直观地显示出来 GPS具有以下的基本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共的地理定位基础;二是多维结构;三是标准化和数字化;四是具有丰富的信息。地理信息系统对空间地理信息进行处理, 准确采集有关的数据.并对地理空间数据和信息进行处理、管理、更新和分析,是采用数据库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等最新技术的技术系统.对现代测绘技术 自动化技术的起重要支撑作用
2、RS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不直接接触被研究的目标.感测目标的特征信息(一般是电磁波的反射、辐射和发射辐射)。经过传输、处理,从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信息。遥感包括摄影、陆地、卫星、航空、航天摄影测量等技术。 遥感技术依其波谱性质,可分为电磁波遥感技术、声学遥感技术、物理场遥感技术 遥感信息技术已从可见光发展到红外、微波:从单波段发展到多波段、多角度、多时相、多极化;从空间维扩展到时空维:从静态分析发 展到动态监测。R S为GPS提供信息源,GPS为RS提供空间数据管理 和分析的技术手段( 图像处理)。GPS作为GIS有力的补测、补绘手段。实现了GPS原始地图数据的实时更新。Rs的综合应用是一种充分利 用各 自的技术特点.快速准确而又经济地为人们提供所需的有关信息 的新技术,三者的紧密结合.为地形测量提供了精确的图形和数据。
3、数字化绘图
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工程图的测绘是传统工程测量的重要内容,数字化绘图克服了手工绘图存在的许多弊端,如工作量大作业艰苦,作业程序复杂,烦琐的内业数据处理和绘图工作.成图周期长,产品单一 等缺点,符合现代飞速发展的工程需要 在采集数据时,数据采集人员要准确应用地物代码,以免在内业成 图时出现错误;在观测开始时, 相关工作人员需严格按照要求应对测站 点进行检查,跑尺人员应严格按照自动成图的要求作业.确保能完整地 描述地形地貌的特征点,必须通过绘制草图来表明各个地物碎部点的属性及相互关系,测量坎子时。要量取坎子比高.坎下也要进行地形点采集。当一个测区完成后,如果有必要可把数据备份。目前, 数字化成图技术主要有内外业一体化和电子平板两种模 式。内外业一体化是一种外业数据采集方法, 主要设备是全站仪、 电子 手簿等,其特点是精度高、内外业分工明确 、便于人员分配,从而具有较 高的成图效率。具有以下的特点
3 .1 一测多用
如在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工程中需要对同一地形图绘制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 过去的平板测图方法则需要重复工作.而数字化测图则可以同时根据完成的地形图绘制不同比例尺的多个地形图- 因为往往小 比例尺包含了大比例尺地形图测图范围。仅需先测大比例尺图范围.再补充小比例尺测图范围即可满足各不同专业人员对不同比例尺的 地形图的需要
3 .2 精度高
数字化成图系统在外业采集数据时,利用全站仪现场 自动采集地 形地物点的三维坐标, 并 自动存储,在内业数据处理时。完全保持了外业测量的精度, 消除了人为的错误及误差来源。 而且外业工作省略了读 数、计算、展点绘图等外业工序,减少了作业人员, 外业工效大大提高,时间缩短, 直接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
3 .3 劳动强度小
数字化成图的过程,减轻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使生产周期大大缩短能及时满足用户的要求。
3 .4 便于保存管理及更新方便
数字化产品既可以存储在软盘上,也可以通过绘图仪绘在所需的图纸上,线条、线划粗细均匀,注记、字体工整,图面整齐、美观。且便于 修改,能更好地保证图形的现势性和不变形性。避免重复测绘造成的浪 费,增加地形图的实用性和用户的广泛性
4、工程测量中的数字摄影测量技术
数字摄影测量是基于数字影像与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应用计算 机技术、 数字影像处理、影像匹配、模式识别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就摄影测量本身而言,从测绘的角度上来看数字摄影测量还是利用影像来进行测绘的科学与技术:而从信息科学和计算机视觉科学的角度 来看,它是利用影像来重建三维表面模型的科学与技术。也就是在“室内”重建地形的三维表面模型然后在模型上进行测绘从本质上来说。它与原来的摄影测量没有区别。因而,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中,整个的 生产流程与作业方式,和传统的摄影测量差别似乎不大, 但是它给传统 的摄影测量带来了重大的变革.
目前通过在空中利用数字摄影机所获得的数字影像.内业使用专 门的航测软件处理,进行的航空摄影测量是大面积、大比例尺地形测图、地籍测量的重要手段与方法, 在计算机上对数字影像进行像对匹配,建立地面的数字模型。 再通过专用的软件来获得数字地图该方法的特点是可将大量的外业测量工作移到室内完成。它具有成图速度快、精度高而均匀、成本低,不受气候及季节的限制等优点。特别适合 于城市密集地区的大面积成图。但是该方法的初期投入较大.如果一 个测区较小,它的成本就显得较高。但可以说是今后数字测图的一个 重要发展方向,未来社会要求的是可以提供数字的、影像的、线划的等多种形式的地图产品。并且随着全数字摄影工作站的出现。加上GPS技术在摄影测量中的应用 使得摄影测量向自动化、数字化方向迈进。
5、结语
综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工程测绘领域也必然会带来新的 突破, 现代工程测量必将朝着测量数字化方向迈进。实践中还有一些 问题亟待不断去的探讨研究,鉴于作者水平有限,文中论述不到之处 望行业同仁多多指正,今后亦会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争取为工程测绘测量技术研究面建言献策 。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字测绘技术;地籍测量;界址;图形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igital mapping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rogress, digit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is gradually applied in the cadastral survey, this is the digital cadastral survey. Its essence is a kind of full analytical, machine help mapping method, is a melting cadastral survey field, in the industry in an integrated operation system, its biggest advantage is complete cadastral survey at the same time can be set up cadastral graphics database, so as to achieve modernization cadastral management laid a foundation. In this paper, at first the digital cadastr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are reviewed, and the analysis of its meaning, then lists the advantages of digit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and then the digital cadastral survey of the main content and 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instructions, the cadastral survey work flow to do the detailed elaboration, finally the application direction illustrated.
Keywords: digit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Cadastral survey; Property; graphics
中图分类号:P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地籍数字化测绘概述
地籍,主要是指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用途(如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数据、文件、表册和图件等形式表示出来。地籍测绘则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一系列测绘活动,地籍测绘是一种政府行为,是测量技术与土地法学的综合应用,即涉及土地及其附着物权利的测绘,是一种法定的行为,区别于普通测绘,其包括:地籍控制、地籍要素测绘、地籍调查、动态监测与更新等,而要素测绘往往包括界址点等细部测量和地物点的碎部测量,并绘制地籍图和土地的面积量算。城镇地籍数字化测绘技术无非就是通过数字化测绘从事一系列关于城镇地籍测绘活动的技术。
二、数字化测绘的优越性
与传统的测绘技术相比,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优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直观生动
它改变和弥补了传统测绘方法中线条、符号、数字和文字等信息揉杂在一起,必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才能读懂的缺陷。通过计算机摸拟,可以在屏幕上直观生动地分层反映出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地籍要素,一目了然。
(二)图形获取更加方便
通过对数字化测绘各种技术要素进行不同的组合,可以得到不同用途的图件。此外,还可以随意对图形进行缩放、拼接以满足不同用户更为广泛的需求。
(三)精度高
由于计算机的应用,测绘生产作业的自动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度被大大提升,数字化测绘的应用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如土地资源开发规划和城市道路网的设计等就可以利用数字化地形、地籍测绘成果在计算机上进行各种规划与设计,还可以方便地进行许多方案的设计与比选,对各种要素的统计、汇总、叠加、分析也方便、准确。
(四)更加经济实惠
数字化测绘还能通过计算机的储存与管理来实现即时打印服务,其在使用、维护和更新上非常方便与快捷,而且经济实惠。
数字化地籍测量的主要内容及工作原理
(一)数字化地籍测量的主要内容
数字化地籍测量的目的是建立各城镇的数据库及地籍管理系统,舍掉浩繁的宗地图件、表册,实现地籍管理的自动化。数字化地籍测量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地籍图根控制测量和地籍勘丈(宗地权属界址点及其它地物要素平面位置的测定);地籍调查表的输入、输出;土地证、归户卡和土地申请书的生成和输出;基本地籍图、宗地图、图幅结合表、控制点网图的生成与输出;面积量算、汇总与统计等。
(二)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工作原理
外业数据采集利用全站仪记录的方法或利用全站仪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直接记录的方法;数据传输用标准的数据传输线连接全站仪和计算机,利用windows下的超级终端完成数据的传输;数据的处理采用C语言编制的数据转换程序进行处理;图形的编辑利用RDMS、EPSW等一些软件根据草图编绘图形,再转换至Auto CAD进行细部的编辑和处理,或使用MAPSUV、Walk field等一些较成熟的软件直接编辑和处理;出图采用数字化地籍图和绘图仪绘图两种形式,以适应不同需要。
数字化测绘技术测量地籍的作业流程
(一)作业流程图
作业流程的科学化是数字测量的关键所在,结合测区已有的资料,以有关规程、规范为依据,设计作业流程,数字地籍测量的作业流程见下图:
数字化测绘技术测量地籍的作业流程图
(二)收集相关资料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实地踏勘,编写技术设计书。
(三)测设首级控制点与图根控制点
大部分测区主要街道一般都较宽阔,次要街道较窄,所以首级控制采用GPS静态方法施测,点位一般选在高层建筑物上或城市主干道上,并避开15°以上天空的障碍物及电磁波干扰源,在建筑物密集地区还要用二级导线进行加密,所有点位均要稳固可靠,且GPS点至少与周围一点通视。内业计算均采用严密平差程序进行平差。图根控制采用GPSRTK技术与全站仪导线测量相结合的方法施测,在较开阔的地区可用RTK技术布设图根控制网,在一般的街道、巷道及建筑密集区适宜用全站仪布设图根网。
(四)外业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房角、阳台角、围墙角及能够封闭为1个权属单位的拐点,均以测界址点的方法施测,其余地物用测量地形点的方法施测。测绘小组基本上由两人组成,一人观测并在全站仪上作记录和编码,一人跑尺并内业绘图。目前测绘软件也较多,有清华山维公司与清华大学土木系联合开发的测霸EPSM ( Electronic Plane - ta2ble Surveying andMapp ing system) 系列,武汉瑞得测绘自动化公司的RDMS系列,广州南方测绘仪器公司与广州开思公司的CASS系列与SCS系列等。
(五)外业调绘
当完成初编地籍图工作后,再把这些图拿到实地对照,量取实地没有测到的各种数据,再在计算机上进行交互编缉,绘成最终的地籍图。
(六)内业数据处理
每天外业结束后,及时把电子手簿中的数据传送到微机中,利用大比例尺绘图软件进行编辑。绘图员根据外业绘制的草图,对各类型的点在不同的图层中进行绘制编辑。在编辑过程中,绘图员应对草图中的标注和微机中的标注进行校核以保证准确无误。连图过程中需对地物编码准确应用。由于显示器屏幕的限制,地物密集等情况,使得错连、漏连、漏测现象在所难免,连图过程中应随时进行检查,并在后期到实地进行查图和补测。实地校核地籍图绘成后,组成两人一组的作业组,带着作业原图和调查成果,走家串户,一宗地一宗地的进行核实,做到实地、调查表、地籍图三对照。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进行地籍测量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界址线的设定问题
在地籍测绘中,界址线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因此,想要提高地籍测绘的效率,就应该设定合理的界址线。对于初始的地籍测绘来说,在以前许多的宗地界址线都设置在围墙以内,这样就给测绘界址点带来了相应的麻烦,所以要减少这样的事情发生,就应该对界址点进行准确的设置。
(二)街坊线、图斑、控制点绘制
在绘制出地籍图以后只是得到了一个基本的“毛地籍图”,因此,这就需要再增加相应的内容来进行完善,包括街坊线、图斑、控制点等。在进行实际作业的时候,应该在“毛地籍图”上进行统一的绘制,从而单独形成一个图形文件。再制作成为街坊线图块,并把这些图块插入相应的街坊地籍图中去。
(三)街坊划分
在进行作业的时候,应该以街坊作为单位来进行地籍调查,来绘制相应的地籍图,并且来管理地籍绘制的成果和地籍调查表。在针对一个街坊的地籍图绘制和地籍权属调查的时候,应该由一个人或者两个人来完成,在设置分界线的时候,不应该设置在围墙以内,而应 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数字化测绘技术也应该不断发展和更该设置在空闲的地方。
(四)控制外业测量精度的方法
在进行野外作业的时候,要求作业人员能够总结相应的经验,从而有效的提高测量的精度,在摔制外业测量精度的时候,首先应该严格控制的就是转站,在一般的情况下,连续的转站不应该超过3次以上。另外,在碎部测量的时候,测量的立镜一定要到位,对于一些困难的地区,应该先测量,再利用制高点来向内部多打散点,再用边长交会和丈量等一些方法进行有效的测量。作业人员在设计的时候,应全面统计好相邻界址点之间和相邻界址点地物点之间的精度检查表,以及了解界址点精度检查表,这样的二种表格可以供工程的负责人进行检查,并且做好精度的统计。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方向
数字化测绘技术能使地籍信息完整地覆盖每一个区域,在所形成的数字图形上详细记载每块土地及其附着物的基本情况,包括权属、数量、质量、权利、用途、性质等基本信息及其空间分布情况。它不但为实现土地的经济价值、保护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服务,还为政府部门制定经济发展目标、土地管理政策、环境保护政策、深化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等宏观决策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综合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应用方向:
(一)应用于地籍图的修补和变更
由于界址点和地物点(如房角点)均是用全站仪直接采集其坐标值,所以其精度相同,在日常地籍的修测、补测中,即使没有控制点,也可以利用界址点、地物点的坐标值后方交会测站点,从而保证了地籍图修测、补测的精度,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补测控制点的麻烦。
(二)应用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由于应用现代测量技术,其既包含图形信息,又包含属性信息,精确表达了某一地块(或宗地)和建筑物、构筑物的位置、面积、质量和权属界限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为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应用于土地经济活动
利用地籍图提供的土地及附着物的质量评价数据和图形信息,结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使地块及其建筑物的评估更加合理,为有偿出让和转让、征收税费等以土地及附着物为主体的经济活动提供准确、可靠的资料,洞察房地产市场状况,有助于经济的稳定。
结语
综上,采用数字化测绘技术进行地形地籍的测量,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具有工作效率高、劳动强度低、人力及物力资源消耗少、成图美观、精度高、数据量丰富、易于修改等优点,且存储形式为计算机存储的矢量图,便于利用、管理和共享,能够为整个城市范围内提供统一的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框架。基于以上优点,其应用前景必然广阔。
参考文献
[1]刘茂华.数字化地籍测量开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J].江西测绘,2009.1.
[2]唐东跃,张品超.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南昌市城区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广场,2007.6.
[3]韩晓娜.数字化地籍测量在城镇地籍调查中的应用探讨[J].测绘通报,2006.6.
[4]姜法明.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城镇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资源与产业,2007.3.
2011年5月17日,第14届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开幕,在智-惠城市体验区,许多人掏出手机,上网下载专为体验用户提供的优惠凭证,并在现场的识读终端上刷码验证,当即领取到了一份清凉饮品。原来还可以这样购物?在场的试用者都大呼过瘾。那么,什么是智-惠城市?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又将为企业带来什么?
移动电子商务掀大潮
据易观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达2.88亿,市场规模达637亿元,同比上涨64.2%。预计2012年用户数将突破6亿,超过互联网用户数。这意味着近3亿中国人同时生活在线上空间和线下世界中。从数据可以看出,移动电子商务市场巨大,那么,移动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通信时代。在移动互联网前期,多数业务都跟通信有关,主要业务以短信和彩信服务为主。李岩认为,短信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应用,对于众多拥有庞大销售网点的大型企业而言,其需要和分散全国各地的终端网点进行沟通,需要给在各个终端网点的工作人员发送最新的公司销售政策、评价信息、公司通知,也需要利用这种方式和客户、会员进行深入沟通,举办推广活动等。亿美软通曾为中粮集团、可口可乐等大型企业提供过这种服务,企业只需向一个特定的号码发送短信,后台软件就会将其库存和销售信息汇集到数据库里。
WAP时代。在李岩看来,这个时代也可称为前3G时代,手机以非智能机为主,在通信模式上采用WAP方式。在这个阶段,其在商业领域的应用上并没有大的进展,因为其不能有效地解决复杂系统的沟通问题,在效率和使用的便利性上也不如短信,所以,WAP时代是一个过渡时代。
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3G网络、终端智能机的进一步发展,移动商务进入繁荣阶段。李岩认为,移动商务的演进,实际上是传统经济逐渐被数字化的过程。多年来,亿美软通之所以能够保持行业领先,一是专注于移动商务技术不动摇;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产品研发方向。因为专注,所以能够生产出移动商务领域最好的产品,既有为企业销售人员和库管人员使用的手持终端设备,又有为市场提供的二维条码的扫描终端,通过后台系统的配合,完成电子优惠券的发放和回收,在软件、后台以及前端的终端生产上,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使其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帮助消费者改善消费体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产品,紧贴市场需求使亿美软通的产品得到客户的一致认可,同时确立了其行业领导者的地位。面对移动电子商务大潮,亿美软通未来的发展重点在于打造和完善智-惠城市平台,以帮助企业实现销售管理的全程电子化和数字化,使其能在销售与市场领域实现全速发展。
O2O商业模式的前世今生
当前,网络零售异常火暴,但实体经济的市场主导地位依然不可动摇。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一种全新的O2O商业模式应运而生。O2O是指从线上寻找消费者并将其带到线下实体店中的“从线上到线下”的商业模式,即Online2Offline,它让网络变成线下交易的前台,正在颠覆并超越传统电子商务模式。
O2O模式的缘起和本质
李岩认为,O2O模式是电子商务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必然趋势。从B2B到B2C,再到O2O,电子商务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渐显现。近年,B2C能够得以爆发式增长,既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又得益于社会金融业、物流等设施的进一步完善。而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数字化在实体经济中不断扩散的过程。
不过,在B2C网络零售之外,人们大量的消费依然聚集在本地的生活服务方面,而这样的实体经济内容以前是无法纳入传统电子商务版图的,比如餐饮、健身、美容美发等。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一块产业开始被数字化,并逐步进入移动电子商务领域。因为移动互联网能够支持人的位移,这样就产生了O2O的商业模式,即线上营销,线下消费。
O2O模式的出现解决了B2C模式解决不了的一些商品零售,特别是必须到店消费的商品和服务,如看电影和演出、餐饮等。O2O模式使消费者兼得线上订购的便捷实惠和线下消费的完美体验,其本质是实体经济数字化的进一步发展,是B2C的进一步升级。
O2O模式的挑战
实际上,实体经济数字化的空间还未起步,所以O2O商业模式既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又面临挑战。一是市场培育需要时间,二是技术亟须突破。从B2C到O2O逐步演进的过程中,消费者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只有通过有效引导来激发消费者关注的热情,商家才会关注。在技术层面,最大的拦路虎是扫码器等终端设备的成本依然偏高,只有尽快降低终端设备的成本,才能快速有效地吸引更多商家进入,使其得以快速发展。
智-惠城市:数字化移动营销平台
亿美软通推出的智-惠城市(省略)是中国第一个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以手机为用户终端、以城市为区域建立的高效、互动、本地化的O2O商业模式的移动商务平台。智-惠城市和传统短信服务有比较大的区别,短信是企业与消费者沟通的渠道,是信息传递的渠道,它能快速、精准地到达每一个消费者或者销售人员那里,实施企业的管理意图;而移动互联网在技术丰富性上要远高于短信,除了信息传递功能外,智-惠城市为企业提供一个全程数字化的移动营销平台,是企业的移动销售平台,是针对企业需求的一个重大升级。
在这个平台上,实体经营者可以实现线上流量向到店客流的转化,消费者可以享受在线获取、到店享用的便利和实惠。其实现的过程是全程的、可计量的数字化营销。
“在这之前,企业的市场推广和销售多是分开进行的,企业对市场的判断处于模糊状态。做了市场推广,也带来了客流,却分不清市场投入和销售的比例关系。究其原因是没有数字化,或者说数字化链条没有延伸到达成交易。”李岩分析道。不过,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市场和销售呈现融合趋势,其界限逐渐变得模糊,市场推广的渠道开始成为销售渠道。比如,企业在互联网上借助搜索等工具推广产品时加入二维条码,用户输入自己的手机号码下载条码,再持条码到实体店进行消费,企业通过后台可以看到条码在哪个门店、什么时间被使用,通过数据的筛选,可以有效地判断对广告感兴趣的人有多少,又有多少人转化为实际销售。从广告投放到用户行为转化,再到销售达成,是一个闭环的全数字化管理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营销效果。
“智-惠城市不仅是一个移动营销平台,更是一个移动销售平台。把网页浏览量变成客流量,最后变成销量,亿美软通通过自己的技术,将实体经济充分数字化,并让其以数字化的手段,更精准有效地提高营销效果,达成销售。这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对整个销售与市场体系的一个重大变革。”李岩说道。通过消费者与企业互动,帮助企业实现精准的数字营销;同时帮助消费者找到更加优惠,更加适合自己的个性化产品。智-惠城市目前在全国各个城市寻找运营合作伙伴,建立运营中心,然后在本地寻找实体商家,商家可免费在智-惠城市平台进行移动营销,只需按照效果付费。收费的依据是优惠券的下载数量,消费者只有输入真实的手机号码才能下载优惠券,所以可以确保每一个下载优惠券的消费者都是真实、有效的。如果实现了在线移动支付,企业则可按照成交比例来付费。
目前,智-惠城市平台已在北京市有关行业进行了试点应用,早期参与应用的知名商家包括星光天地、沃乐玛山姆会员店、华堂商场、美廉美超市、眉州东坡酒楼、麻辣诱惑、面包新语以及京城数十家电影院线,都获得了良好反响,探索和积累了宝贵的应用经验。目前,智-惠城市应用正在全国范围渐次铺开,已有杭州、宁波、合肥、南京、上海等20多个城市开通了智-惠城市平台,向当地商家和消费者提供服务。在未来3年,智-惠城市应用将覆盖全国100个大中城市,为超过10万家企业提供移动商务应用平台,其服务将惠及3亿以上的手机用户。
李岩认为,通过以下三个步骤的实施,将使智-惠城市平台进一步放大。首先是“点亮”。智-惠城市平台要实现覆盖全国100个大中城市,为超过10万家企业提供移动商务应用平台,服务3亿以上的手机用户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在重点区域、重点城市、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做重点推广,以点带面,逐步放大。其次是“汇聚”。智惠平台一旦在一个城市的一个行业或者一个行业的若干企业形成一定的规模,就可在这个城市汇聚成消费者优惠网。以此为基点,如果将全国各个城市的消费者优惠网汇聚起来,就将形成全国性的移动消费者优惠网络,形成一个规模化的网络平台。最后是“融合”。在智-惠城市平台,一旦汇聚了一定的商家和消费者资源,平台就会开放API,为其他企业提供系统技术支持,形成一个大的商业生态。
由于O2O商业模式既承载实体企业,又承载着在线的消费者,所以,亿美软通其要想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建立持久的优势,既要挖掘和满足用户需求,又要不断升级产品,降低企业进入门槛,还要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和服务,以此建立一个完整的移动营销网络和平台。通过智-惠城市平台,手机用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获得许多便利和实惠;商家和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手机,实现从线上到线下一体化营销,让消费者及时分享各种优惠。
移动电子商务的未来
对于移动电子商务的明天,李岩认为,O2O模式将是电子商务的未来发展趋势。“电子商务的发展,从大宗贸易的B2B模式,到现在火暴的B2C网络零售模式,再到O2O移动商务模式,这是电子商务演进的最新阶段。”在李岩看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有更多的企业进入这个领域。如何防止同行业者后来居上呢?“亿美从不拒绝竞争,而且非常喜欢竞争,我们认为冠军是在比赛中比出来的。所以,更多的企业进入移动电子商务领域是好事,只有这样才能迅速将市场做大。亿美要保持领先,只需练好‘内功’、保持专注和对市场变化的敏锐就已足够。”李岩信心十足。
合作出版,是指国内外出版机构共同确定作品的选题,共享作品版权,共同或按约定分工合作进行有关图书的编辑、出版和发行,共同或按约定分别投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合作出版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版权贸易的根本区别,在于版权贸易仅发生版权转移,至于具体的翻译、编辑、出版、发行等各项工作,全部由引进方负责。
联合出版,也称“合资出版”,即一个出版机构同其他出版机构合资,共担风险,分享利润。这种合作可以是按约定比例分担所有成本并分享利润,也可以是按约定分别承担项目不同部分或不同阶段的成本并分享相应比例的利润。联合出版是合作的双方共同出资,共同取得收益;而合作出版,可以是双方按照各自所负责的内容进行先期投入,也可以是一方提供版权,而另一方出资。取得收益后,再按约定扣除出资方及提供版权一方的全部成本,或者按照约定的比例分配利润,或者平分收益。
传统意义上的版权贸易是由引进方承担全部风险,版权输出方只按时收取版税即可,而无需承担风险。但反过来说,如果版权输出方对图书的销售数量不满意,希望版权引进方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强图书的销售,也只能提出自己的建议,而不能要求引进方按照自己提出的方式采取措施。合作出版中,拥有版权的一方虽然可以不出资,但是,是以图书的版权作为“资金”,也是一种投资。而且,为了使图书得到出版方所在国家读者的认可,同意并将原书的内容按照出版方的要求进行更改,并且可配合出版方对图书进行宣传。提供图书版权的一方在图书取得收益前,不获得任何收益。所以,也承担小部分的风险。而联合出版,为双方共同策划选题、共同投资、共同商定宣传策略,不论最终是否能取得收益,双方都承担相同的风险。
国际出版业所称的“合作出版”,不同于我国的“合作出版”概念,而相当于我国的带有印制合作条件的版权贸易;而国际出版业所称的“联合出版”,与我国“对外合作出版”的概念类似。但在实际合作中,合作出版与联合出版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显,大多是兼而有之。
随着网络经济的影响迅速扩大,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如今,出版行业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那就是如何适应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进行的改变。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扩大经济效益,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必须升级换代,不断更新。
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IT技术和互联网应用水平也持续提高,以及国民阅读习惯和阅读环境的变化,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网络数字出版的优点十分明显,一方面它们更具有开放性、即时性、多媒体性等;另一方面它降低了出版的成本,大幅度地减少了传统出版的许多中间环节,使出版产业更加绿色和环保。因此,今后数字出版将成为中国出版业,乃至世界出版业重要的出版经营模式。
2009年2月2日,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具有500年历史的“瑞德讲坛”发表题为(《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演讲时,将一套由其亲笔题字的电子书及数字图书馆系统——“中华数字书苑”作为国礼,赠送给了剑桥大学。标志着中国的数字出版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现今,国内外出版机构都在根据各自的专业积极沟通,希望共同建立一个数字化平台。为国内外用户提供数字出版物的购买与使用途径,并促进国内外读者的直接交流。中国的出版机构也希望在打造企业品牌的同时,加快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
数字出版的合作方式包括:
1.通过数字印刷与装订的方式生产图书(按需印刷),然后配以出版所在地文字的封面,在当地进行销售,可以降低库存的压力。
2.将图书内容放在网站上,供用户按需、付费下载(可以下载整本书,也可以单页下裁)。
3.在网络商店中提供可供购买的数字化图书(电子书)。
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不可抵挡的趋势,正在颠覆各行各业的传统运营模式。IDC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亚太地区1000强企业中,有60%的企业正将数字化转型视作企业的核心战略。为了与时俱进,许多企业都正在寻求新技术和创新。CA Technologies(以下简称CA)表示能从技术方面帮助客户完成数字化转型。
CA亚太及日本地区总裁兼总经理马丁・麦凯(Martin Mackay)表示:“现在每一家企业都面临着被颠覆的威胁,要想生存下来都要进行数字化转型。”他认为,数字化转型将由软件驱动。如今,在底只转型中,交付软件实际上处于每家公司数字化转型的业务核心。
马丁・麦凯补充道:“在应用经济和数字化经济并生的潮流下,如果企业要计划开发新的业务,这些计划的核心必然是软件。软件的运维阶段,必须保证软件7×24不间断地运行,如此才能衡量和测量软件的效果。因此在这个阶段,用户体验就变得格外重要。在结束软件效果测量后,可以根据得出的结果对软件进行调整和变化,在进行调整和变化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敏捷的调整速度,与此同时也不能牺牲产品的质量。所以,任何一个数字化转型企业都必须仔细考虑软件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
对此,CA提出了数字化转型的两个关键技术和理念就是敏捷和DevOps。因为,对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来说,在早期开发过程中,集成的安全架构变得越来越重要,他们能够以安全的方式对市场机遇做出响应。
当前,CA的工作重点也聚焦在这两个领域,即与敏捷管理相关的软件产品和与DevOps相关的软件产品。
“以建应变”打造“现代软件工厂”
“企业未来的成功之路将是从‘一成不变’到‘以建应变’(BuilttoChanGE),也就是将敏捷和DevOps两者进行结合。”马丁・麦凯表示。
CA为敏捷和DevOps赋予了定义。
敏捷是企业快速且自信地感知并响应变化的能力,也是企业日常业务不可或缺的技能。敏捷的方法帮助企业快速创建和交付产品,使客户获取价值,并保持开发工作与业务需求的一致性。
DevOps(开发运维一体化)是运维人员和开发人员一起协作,参与软件整个生命周期,从设计到开发,再到产品支持的实践。
CA 东南亚及大中华区副总裁林洁聪(Nick Lim)表示,只有将敏捷和DevOps两者相结合才能帮助客户更好地创造应用,使得这些应用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能更好地服务客户,也使得其能够更好地进入新市场,从而改变过去一成不变的方式,最终实现“以建应变”的策略。
这一切皆由敏捷驱动,只有将软件置于业务核心地位的企业才能自发、快速、准确地感应、响应并适应高速变化的市场动态。所幸现在的DevOps技术不断完善,其核心价值在于能够帮助企业快速交付变更,便于快速响应企业对于市场的变化、用户的需求。
作为前两者的补充,CA的企业开发部门特别关注一些潜在的并购机会,从而扩张基础产品的应用范围。CA在年初曾2017年三大DevOps预测,主要趋势为测试、安全性和指标,并预测三大趋势将成为企业关注焦点。
CA正在加速推进将敏捷和DevOps等一些理念和技术整合到一起,并转化为成果,打造了“现代软件工厂”,通过“以建应变”,加速客户价值实现。
马丁・麦凯介绍,“现代软件工厂”如同将传统制造工厂当中的制造速度、制造质量、制造设计和环境整合到一起,用这种方式开发软件。它可以帮助企业敏捷地响应客户需求并提供新服务;帮助企业在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实现自动化,以提高质量;帮助企业确保软件安全,为合作伙伴和客户提供无障碍的访问。
数字化转型是否是人云亦云,时尚跟风呢?在林洁聪看来,数字化转型并不是某一个具体的项目,也不是某一个具体的计划,而是把它视为一段旅程,由他们陪伴客户来走完这段数字化转型的旅程。实际上,数字化转型就是要将敏捷和DevOps两者整合到一起。
在数字化转型的这段旅程中,“以建应变”的公司深知,在软件规划及开发全程中会经历各种变化。因此,现代化企业需要一个“现代软件工厂”,秉持以客户为先的宗旨,不断改进产品、锐意创新。在“现代软件工厂”的支持下,“以建应变”的公司能够获得无限的创新机会,同时具有充分的敏捷性,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恰当地适应发展。
CA认为,现代化企业在规划数字化转型的路线图时必须重点关注以下四个关键领域,分别为:敏捷、开发运维(DevOps)、安全性,以及不容忽视的大型主机(随需而定)。
CA看重中国市场将持续增加投入
为了了解企业对敏捷和DevOps实践的认知度,以及敏捷和DevOps实践对业务的影响,CA近期针对亚太和日本地区进行了一项《用敏捷和DevOps加速和客户价值实现 》的调查。受访者是面向全球1770位业务和IT高级管理人员,其中有100位受访者来自中国,范围覆盖银行、通信和制造业。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们均表示敏捷和DevOps确实可以为那些实施数字化举措的企业带来实效。在中国受访者中,89%的受访企业认为敏捷和DevOps对成功的数字化转型战略至关重要,并且整合敏捷和DevOps实践将提高运营效率和客户满意度,加快新业务增长。
采用敏捷和DevOps带来的好处远远超出了IT本身的范围。在整个组织中拥抱敏捷和DevOps实践的亚太及日本地区受访企业获得了更广泛的效益,具体如下:
高级敏捷用户的决策时间(应对新机遇的行动时间)缩短35%,相比之下基础用户仅缩短27%;高级DevOps用户的产品上市速度提高46%,而基础用户仅提高19%;91%的高级敏捷采用者和87%的高级DevOps用户看到了客户体验的改善。
数字化转型在中国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CA相信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也希望与客户和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应对应用经济的变革浪潮。CA将以“以建应变”及打造“现代软件工厂”的理念,为中国市场的企业客户带来技术和相应解决方案。
此外,针对前些时间CA中国研发团队的调整,马丁・麦凯表示这是全球资源配置计划的一部分,但CA在中国市场的整体投入仍不断增加。
CA如何保证自身一直保持在技术前沿,从而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持呢?
林洁聪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CA内部有自己的孵化机制,即CA加速器,保证公司内部能够源源不断开发出新技术;第二,CA传统行业的工程师团队也在努力保证在开发产品时尽量使用最新技术,从而保证CA的技术在一些通用平台上都能够被使用;第三,CA的企业开发部门特别关注一些潜在的并购机会,从而扩张基础产品的应用范围。
马丁・麦凯表示:“CA有区别于其他企业的两点优势。在研发领域,CA和其他公司不同的一点就是着眼于全球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不断部署和优化资源。关于云领域的问题,全世界的大趋势是一样的,很多公司都在建立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或者是公司本地云的解决方案。在大的机制上,中国和其他地方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而CA的优势就是产品和应用的设计能够适用于各种云计划。”
企业文化是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
谈到CA 和用户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挑战时,马丁・麦凯认为最主要的挑战并不是技术和流程,而是在企业文化适应方面。对于工程师团队来说,需要从过去的瀑布式开发模式转向敏捷开发模式,并且,客户也会参与到整个研发过程中,及时提出建议和反馈。
艺术传播在新经济条件下发生了形式和手段的变化,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也有了显著的改变。艺术传播既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需求。科技发展带来的网络传播成为艺术与文化产业之间的新媒介,而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的兴起是艺术传播与文化产业互动的新平台。在艺术传播与文化产业互动中,文化产业为艺术传播提供了发展原动力,艺术传播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力,而数字化艺术是两者互动的融合基础。
关键词:
艺术传播;文化产业;互动关系
一、艺术传播
艺术范畴极为广泛,其目的在于传播。将艺术作品传递给受众,包含了艺术信息、艺术传播者、艺术受传者和艺术传播媒介,这就是艺术传播。在各种艺术借助现代传媒传播过程中,原先艺术实现其经济价值的途径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艺术的产业化多是借助现代传播技术的复制性来实现的,艺术的经济价值得以凸显。艺术品的复制和销售,借助技术复制性生产可以把艺术带入产业化模式。但不同艺术形式借助传播实现其产业化的途径和方式不同,因此,借助传播来研究艺术的产业化也有很大意义(王廷信,2009)。艺术传播搭建了艺术和产业之间的相连平台,促进了艺术与产业的有机结合,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使得艺术传播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二、艺术传播的影响范围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文化产业已经发生了显著转变,在许多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文化产业的集团公司不再是一个特定的文化产业专门化生产,如电影、出版、电视或记录,形成一个多样化的生产企业。在此背景下,数字化、互联网和移动电话已经成倍增加,受众更容易接受到文化内容的传播,就算是小规模的生产模式,也可以送达到大规模的消费者。信息技术企业与更多的文化企业相链接,微软、谷歌、苹果和亚马逊等已经成为像新闻集团、时代华纳和索尼等公司了解文化生产和消费的重要渠道(Hesmondhalgh,2013)。一般而言,艺术传播具有认识、审美和教育三个方面的价值,而艺术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艺术传播讯息的内容和形式的内在因素,人的因素、来源因素、技术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外在因素,因此,艺术在创作过程中更多地依赖传播(曾耀农、潘晶,2006)。从需求侧来讲,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使得人们有了更多对文化休闲时间的追求。另一方面,艺术传播影响着艺术功能的转变,显示出时代性的特征,改变了文化产业功能的结构和转型。数字化的艺术传播方式改变了消费者对于艺术产品的消费模式,网上博物馆、活动美术馆等也跨越了区域限制可以完成审美和教育功能。从供给侧来看,艺术传播改变了艺术创作的形式和途径。众筹、众智和众包等方式改变了传统艺术的单一创作,比如被许多实践经验证明成功的电影或电视项目的众筹方式,可以更好地规避风险,以实现媒体融资。艺术传播过程有效利用众智的发展策略,可以减少文化产业过程中的市场失灵,特别是书籍、漫画、电影或电视的续集推广。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众包资金操作,可以创建特定的虚拟社交网络的文化资源提供者,实现创意和资源的衔接。艺术创作需要受到受众对于艺术信息和内容的选择,承担着消费偏好的不确定性。随着文化产业化进程,出版社、博物馆、电影院、音乐厅、艺术馆等艺术传播机构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从创作到生产、到传播、到流通、到最后的消费环节,传播的功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艺术传播功能的创意者或策划人运用经济手段将艺术文本创作者的成果传播给受众。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艺术传播与产业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出现了大众化趋势。在这种发展背景下,艺术传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艺术传播的过程中,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个互动的有机体系,推动艺术功能的发挥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艺术传播与文化产业互动的前提条件
文本创作是文化产业的发展来源,而创作出来的作品,无论是哪一种表现形式,最终是传达到受众者,而文化产业的发展来源于艺术作品在社会中的扩散,应该形成的是“文化+艺术+传播+产业”所形成的文化产业集聚群。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空间集聚的现象,比如广东深圳的大芬油画村、北京的宋庄原创艺术区、湖南的动漫产业园区、上海的田子坊艺术区等等。艺术传播是文化产品扩散的有效手段,不同受众之间的信息交换关系决定了传播效果。当一个成功的艺术创意被应用到商业化过程之后,使得通过大众媒体或人际关系等传播渠道沟通了信息。大众传媒包括交流会、展览会和媒体推介会等,人际关系包括正式的合作者、行业协会,非正式的包括人才流动、媒体宣传等。一方面,这个创意由艺术工作者将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创作为作品,在这个过程中,艺术生产者与同行进行交流和学习时,就以知识的形式在行业内传播。另一方面,当艺术进入产业化过程后,需要体现艺术产品的多元化价值,通过文化产品的销售和使用在消费市场上进行扩散。
1.艺术传播是文化产业快速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核心角色是文本创作者,如音乐家、画家、作家、编剧、艺术家等,他们运用自己的技能,发挥自己的才华,进行艺术创作,而相关从业者将作品与现代科技或传统技艺相结合,并把文化元素融合到作品中,在不同的传播渠道中开拓不同的市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挖掘文化的使用价值,并将其与现代技术等相结合进行产业化运作。艺术传播不但为文化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提升了企业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是文化产业价值链的重要基础。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有文化元素相支撑。
2.艺术传播是文化产业集群经验和知识共享的内在需求
文化产业集群区别于其他产业的集群发展模式,更加依赖于艺术创作氛围的营造和艺术家之间的交流。文化产业的集群属于创新型,需要具有良好的工作创意环境,是一种非线性复式集群模式。艺术传播在特定的文化产业集群区域进行,从而促进艺术工作者之间的经验交流和知识共享,提升集群地区的产业优势。文化创造性的工作都会涉及到中心位置的集聚,该地区靠近其他的艺术家、雇主、作家和评论家等等,并在该领域的推动下向外发展。文化产业集群便于艺术家的培训和发展过程,像蒙马特、格林威治村和SOHO这样的视觉艺术集聚区就提供了有力的证据(Caves,2000)。在文化产业的目标消费市场中,艺术传播更好地辅助集智式创意设计和集群式规模生产,通过艺术传播的最大化影响力来形成文化产业集群的优势和知识共享。比如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随着城市经济发展重心的变化,这些工厂区原有的优势地位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消失。在市场的影响之下,各种创意、艺术、动漫、时尚等产业相继选择并集聚在这里,原有的工厂也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工作室、画廊、文化公司等文化艺术机构的办公地,逐步形成了文化创意空间集聚区。
3.网络传播是艺术与文化产业之间的新媒介
在“互联网+”下的媒介融合,创新网络传播渠道形式,网络传播需要在各个环节创新,形成媒介创新的动力。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融合过程,体现了传播者和传播内容之间的融合,也表现在不同地区和行业中的传播发展,从而促进艺术产品的创新。在较低成本的优势下,互联网使内容所有者可以直接处理个别客户或群体。在艺术品消费市场的环境中,网络媒体的传播比其他传播模式更加立体化,比单向的互动关系更体现了网络传播的互动性、分享性和自由性,具有信息传播的广泛性。网络媒介传播应该承担着更好的作用,给大众提供更多的艺术知识,培养更好的鉴赏理念和更全面的收藏和交易平台。发挥网络传播在文化市场经济中的主要作用,需要构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一方面加强公共艺术信息网络平台的共享,使文化产业政策、信息咨询以及后期服务可以更加高效地为文化企业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加强、巩固技术和融资平台的建设,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及保障,同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努力提高技术水平,促进艺术传播效果的提升。
4.社交媒体创新艺术传播与文化产业互动的新平台
文化产业一个重要的发展特点就是参与式文化,媒体内容消费者以内容评价者、内容生产者和内容创造者的身份参与到媒体产品和服务中(Jenkins,2006)。参与式文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新一代消费者从小就依赖于数字媒体体验和参与媒体创作的经验。此外,新一代人习惯于在网上分享他们的媒体创作和媒体经验。社交媒体网站已经为特定媒体的消费者创造了分享他们的媒体产品的评价的机会。事实上,一些商业网站(如亚马逊)在其服务产品中包含了消费者的评论和建议。同时,现在数字媒体制作工具和编辑使消费者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创造中,并且贡献自己的内容作为替代或补充专业制作的媒体内容。分享类社交媒体平台和自媒体平台成为艺术传播和文化产业内容互动的重要平台。众筹作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基础的资金活动来源,包括特定创作和虚拟社交网络的增长,为人们提供了文化生产资源(Luca,2014)。通常情况下,文化创业者在一个互联网基础上的众筹活动,通过资金网络平台,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和交流自己创造的艺术作品理念,使得第一时间内能够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以完成相应的作品并推广给相关的人群。此外,为了获取市场力量,媒体行业进行了大量的并购行为,形成了新兴媒体融合环境,作为媒体和通信行业数字化结果,传播通过不同的平台媒体内容增加了可用性和可获得性。
四、艺术传播与文化产业互动的效果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艺术传播与文化产业的互动效应慢慢显示出来。以电影产品为例,在文化产业链上从创作、前期制作、制作、后期制作到分销过程中,充分地利用信息,尤其获得市场竞争差异的信息,捕捉目标客户的特定需求,进行文化项目的运作跟踪和管理,通过艺术机构和团队进行协作和联络,收集市场偏好信息,利用各种传播媒介,最终将文化成品投放到市场。这样的互动效应发挥了艺术传播的最好作用,将文化产业链上的信息传递变得更加流畅,最终会带来文化产业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同时实现。
1.文化产业为艺术传播提供了原动力
首先,“为艺术而艺术”若脱离了产业化发展的原动力,艺术就会失去持续性发展的作用力。艺术的商业性和大众性需要产业运作的平台。艺术产业化为艺术发展提供了动力,扩展了艺术传播的影响力,而不是简单地依赖于艺术家本身的传播影响(高尚学,2011)。在后现代社会中,文化消费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文化品牌的植入发挥着推广作用。比如,好莱坞模式开发的电影没有地域限制,在世界范围内挖掘各个不同地区文化资源,形成文化产业的全球布局,并将表达美国精神文化元素的电影传播到世界文化市场(朱琰,2010)。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形成自己的艺术形式,通过扩大和延伸文化产业链,串联产业链的相关传媒机构和文化企业,最大限度地跨界融合,为艺术创作提供良好的氛围,形成具有自身特色消费市场,将文化产品推广到国外市场。
2.艺术传播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艺术与传播是相辅相成的,艺术传播在文化产业尤其艺术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艺术传播通过品牌效应塑造了文化企业形象,艺术传播中包含重要的文化特征,是文化产业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某种程度来说,艺术传播的过程可以增强艺术素养的形成,而艺术素养的形成可以建立长期的消费市场。艺术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可以促进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艺术传播促进了产业发展,增强了城市的活力。艺术传播促进了文化衍生品的开发,主要包括印有艺术作品的相关生活用品以及与艺术元素相结合的收藏品等,增加了产业附加值。艺术的传播可以促进艺术衍生品的开发和消费,同时促进商品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另一方面,艺术传播的认识和教育作用应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艺术传播的教育功能可以提升受传者的审美能力,传播优秀的艺术作品,构建良好的艺术环境,创造更和谐的社会环境。艺术传播提高了人文素质,集聚了人才,提升了城市吸引力。
3.数字化艺术是两者互动的融合基础
互联网及其相关的Web2.0进行通信,连接文化和商业,把核心内容放在商业交易平台进行展示、交流和销售。此外,最综合的网络聚合发展的数字平台,可以从各种来源收集和分布广泛的数字内容,包括内部和外部的资源。这些平台开发的应用编程接口提供方便的平台,允许数字内容供应商和买家各自交易。数字化艺术借助于科学技术的推动,具备了艺术作品制作的数字化和传播过程的数字化,艺术传播过程中信息传递更加灵活和快捷,网络艺术成为一种新的模式,突破了以往艺术传播的封闭性,推动了艺术传播和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形成。此外,相比过去的传播模式,储存便宜的数字技术的扩散和访问以及微小市场定位的传播数字媒体产品的成本显著降低。这种所谓的长尾方案认为,所有的文化艺术项目,都可以产生一些市场回报,因为它们具有精准定位的市场能力,直接向专业观众传达信息,形成数字化共享的创新媒体融合的模式。
五、结语
艺术传播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也推动了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发展。艺术传播带动了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动,传达了人民精神生活水平的需求。在“文化+”的带动下,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发展趋势,科技变革带来艺术传播形式和手段不断更新和改善,产业化发展使得艺术的经济价值得到最大化凸显,艺术传播也推动了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艺术传播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日益明显。通过这种互动关系,文化产业凸显着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共同作用的影响力,艺术本身的传播特征得到发挥。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两者的互动作用集聚了艺术人才,提升了城市文化品牌,推动了产业发展,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政府也应该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根据地方的实际发展需要和发展条件,规划出推动文化产业空间区域,制定引导产业集聚和引导企业进驻的优惠政策,制定有效的公共市场政策,发挥艺术传播新趋势变化下的最大化作用。
作者:周锦 王廷信 单位: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蒋勋著:《艺术概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2.王廷信:《为何要研究艺术传播学》,《艺术学界》2009年第2辑。
3.施旭升主编:《中外艺术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017年4月27日,美国内华达州里诺市(Reno)中心,一个面向80号高速公路的巨大广告牌刚刚刷新出新内容。和往常的商业广告不同,这次显示出内华达州参议员Dean Heller的头像和几行硕大的文字:“Heller出卖了你。他收了电信公司34.5万美元,然后就投票允许电信公司未经你的许可贩卖你的上网记录。请去打电话问问他为什么:775-738-2201。”
高速公路上反对参议员投票的广告牌
与此同时,类似内容也出现在美国田纳西、佛罗里达和亚利桑那州的高速公路广告牌上,只是主角被换成了本州参议员。
为什么参议员会被选民摆上巨幅广告牌抨击?电信公司贩卖用户上网记录又是怎么回事?这一切,都因美国政府在2016年10月正式生效的《宽带客户隐私保护规则》》(Rules to Protect Broadband Consumer Privacy)而起。而这份互联网时代重要的客户隐私保护法规,在正式生效满打满算六个月后,于2017年4月份被废止了。
这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另一份2015年6月正式生效的《开放互联网法令》(Open Internet Order),也被美国联邦电信委员会主席Ajit Pai提上了废止日程,计划在几个月内废止。
奥巴马总统在电信监管领域最重要的两份政治遗产――《开放互联网法令》和《宽带客户隐私保护规则》,在特朗普总统上任百日,就面临全面废止。如此全面且快速的朝令夕改,在美国历史上实不多见,这背后是美国电信行业和互联网行业为赢得数据经济时代的激烈博弈。
只给电信运营商戴镣铐
未来的世界,将是全面的数字化世界。从传统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到线下的第三产业,都会基于数字化技术重构。至于依托IT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的线上第三产业,从诞生伊始就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创造和运营的,是信息世界的原住民。未来所有行业的产业资源、生产/服务过程、产业链与协作乃至生产/服务的对象,都将形成数字化镜像存在于数字经济中。
《经济学人》杂志5月份的封面文章《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world’s most valuable)提出一个观察未来数字经济的观点:如果说石油是工业时代最重要的大宗商品,那么数据将是后工业时代,也就是数字经济时代,数一数二的大宗商品。
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资源,搜集、提炼、流转、分析乃至消费数据,将贯穿整个数字经济产业链。可以说,谁掌握了数据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就将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参与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数字经济时代的掌控者应该是以Google、Amazon、Facebook、Netflix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但是对于这些互联网巨头来说,电信运营商是它们最大的威胁。
每个人在数字经济世界中都会有自己的数字化镜像,镜像数据来自每个人随身的电子设备以及物联网世界各种传感器采集到的个人信息。
我们身边的电子设备越来越多,手机、手环、眼镜,每个电子设备都在采集不同种类的个人信息――从通话、短信、社交、娱乐,到位置、运动、生活轨迹,甚至到心跳、血压、热量摄入、睡眠状况、血氧含量。
未来,每个人都如一口微型的数据油井,24小时不断生产出个人数据,然后依靠电信运营商的网络源源不断上传到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数字世界中。
这些不断积累的个性化数据就成为了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挖掘个人商业价值的金矿。
作为信息采集设备的互联网接入和数据传输管道提供者,电信运营商是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和最终用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天然具有数据采集能力。
在某些方面,电信运营商具有更强的跨领域数据收集与整合能力,比如数据与真实世界个体的匹配、多领域跨平台数据整合。
因此,互联网公司通过对政府施压以及借助各种舆论压力,谋求以行业监管规则约束电信运营商在数据收集和使用领域带来的威胁。
在政府组织的听证会上,议员在抨击电信运营商对客户数据的采集使用时说,“就在上周,我在网上买了内衣。你(电信运营商)为什么要知道我拿的内衣是什么尺寸?”“给我一个好的理由,Comcast(美国最大的Cable服务提供商)为什么应该知道我母亲的医疗问题。”
显然,几乎所有的消费者都不会同意让电信运营商在自己的互联网隐私数据里翻翻找找,以此探寻商业机会并赚钱的。更何况,互联网隐私数据还有可能被电信运营商共享给第三方创造商业机会。
在政府鼓吹下,电信运营商成为了新时代的数据妖魔,时刻觊觎着客户的互联网隐私数据并希望以此盈利。于是,在群情激愤下,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通过了《宽带客户隐私规则》。
该规则是对电信运营商采集和使用客户互联网数据的一道紧箍咒,核心内容是客户有权决定自己的互联网使用数据是否允许电信运营商使用以及如何使用。
不过,《宽带客户隐私保护规则》正如其名,只适用于宽带接入服务提供商(Broadband Service Provider),也就是电信\营商,并不约束Google、Facebook等互联网企业。
和互联网企业相比,电信运营商更加道德败坏,更加会滥用自己掌握的客户互联网数据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政府还是通过监管规则给电信运营商单独戴上了镣铐。
《宽带客户隐私规则》让坐拥互联网接入与访问这座大数据宝库的电信运营商基本失去了参与数据经济时代收集客户数据并进行商业化盈利的资格,也杜绝了电信运营商在数字化生产环节对互联网公司产生威胁的可能。
其实,互联网企业具有同样的数据收集与商业化的能力。在数据商业化领域,互联网企业与电信运营商相比经验更加丰富,商业化的形式更加多种多样,企业间协作与信息共享更深入。因此电信运营商对奥巴马政府的不对称管制异常愤怒。
实际上,在数据消费环节,电信运营商对互联网企业的影响力巨大。相信每个读者在浏览网站、观看视频时,最怕遇见的就是“加载中……”、“缓存中……”这样的提示。而决定使用过程中是否会遇上这样需要等待的,往往不是互联网企业,而是电信运营商。
在一长串网络数据传递过程中,电信运营商的各级网络管理策略会对数据传递产生各种影响,或者加快,或者减慢。
一些重流量消耗的互联网服务,如音频、视频以及未来的在线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等,其服务质量与客户体验,更是对电信运营商的网络管道有着严重的依赖。电信运营商的网络管理与优化策略对互联网企业数据消费环节的客户体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市场调研机构Sandvine 2015年的报告显示,Netflix和Youtube已经成为2015年互联网在美国最大的带宽资源消耗者,分别消耗了37.1%和17.9%的互联网流量。
如此巨大的流量消耗,对于网络的连接稳定性和响应速度就会有非常高的要求。Netflix和Youtube的客户体验,是完全掌握在互联网通道的所有者电信运营商手中的。
其实,电信运营商已经开始在数据消费环节向互联网企业展示自身的影响力了。
2014年,美国Cable运营商Comcast和互网视频服务供应商Netflix达成协议,Netflix向Comcast支付一定费用,以获取直接使用Comcast提供的宽带网络的权利,而无需通过中间环节接入Comcast的网络,最终为Netflix的用户提供更加流畅的在线视频观看体验。
2013年,法国电信公司同Google公司达成了收费协议,Google公司将向法国电信支付上亿美元的互联网流量费。根据法国电信的数据显示,来自谷歌业务的数据流量已经占法国电信网络总流量的50%以上。法国电信认为,作为网络带宽资源的消耗大户,谷歌公司需要为其巨额流量付费。
可见,现有规则下,在数据消费环节,电信运营商对互联网企业具有天然的博弈优势。到了全面的数字经济时代,电信运营商的博弈优势将更加明显。
那么,互联网企业会任由电信运营商扼住自己的咽喉吗?当然不会。
于是,就有了《开放互联网法令》。该法令的核心原则是:
* 不能屏蔽(No Blocking):宽带服务提供商不可以屏蔽任何合法的内容、应用、服务和设备。
* 不能限制(No Throttling) :宽带服务提供商不可以降低或者减慢合法的互联网数据传输以及相关的应用、服务和设备访问。
* 不允许付费优先(No Paid Prioritization):宽带服务提供商不可以主动划分数据传输的优先等级并以此获益,换句话说――没有数据传输的“付费快车道”。
简单总结,就是“不得屏蔽,不得限制,不得提供有偿的差异化接入服务”。
所有数据传输一视同仁,电信运营商不得在自己建设并管理的的网络传输管道上区别性管理数据流。这个法令彻底剥夺了电信运营商数字化消费环节对于互联网企业和客户感知的掌控权,也让电信运营商在数字化消费环节获取增长服务收益的可能成为泡影。
同样,《开放互联网法令》也只适用于电信运营商,对互联网企业没有任何约束。在《开放互联网法令》第二章第4节“规则适用范围”(Scope of the Rules)中明确指出,“此开放互联网规则适用于有关固网和移动宽带访问服务……此法令适用于面向公众客户宽带网络服务,即宽带互联网访问服务……”
通过《宽带客户隐私保护规则》和《开放互联网法令》,政府对电信行业和互联网行业进行不对称监管,电信运营商只有在同质化的互联网接入服务领域自相残杀,并终将蜕变为水电煤气这样的基础设施服务行业。这也是符合奥巴马为首的政府对电信行业定位的原则――公众服务产业(Utility Service)。
反击战开打
2017年1月,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1月23日,上任才四天的特朗普总统任命Ajit Pai为新一届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主席,替代奥巴马总统时的主席Tom Wheeler。由此,电信运营商的反击战拉开序幕。
Ajit Pai上任伊始,就决定废止《宽带客户隐私保护规则》。2月份众议院投票,3月份参议员投票,4月3日总统签字。只用了三个月,AjitPai就一路绿灯地走完所有程序,把刚生效六个月的《宽带客户隐私保护规则》彻底废除,效率让人瞠目。
4月23日,在《宽带客户隐私保护规则》被废止后的20天,Ajit Pai在华盛顿发表公开讲话,阐述了自己对于未来互联网监管的看法。
在这份题为“自由互联网的未来”(THE FUTURE OF INTERNET FREEDOM)的讲话中,他旗帜鲜明地提出,2015年通过的《开放互联网法令》已经严重阻碍了电信与互联网行业的健康发展,现在是时候考虑要尽快废止这个法令了。
短短四个月,风向180度转变,一切似乎又要回到原点。公众愤怒地质疑支持废止相关法案的参议员和众议员,希望能够阻止互联网个人隐私数据保护的“倒退”。
随着工业和信息化的不断融合,工业制造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和数字化制造技术等技术相结合的智能制造技术开始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等制造业的各个环节。这3种技术将重新构筑制造业的竞争格局引领新一轮制造业变革。中国作为制造大国,十分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根据《“十二五”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规划》,中国将实现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销售收入超过1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在中国制造业举起智能化发展大旗的同时,究竟在如何补足短板,确定方向,实现有序、健康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领域著名科学家卢秉恒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中国的智能制造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还需要改变,同时需要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通过智能技术切实提升制造业整体水平。
自动化不是智能化
CEI:不管是国家战略层面还是一些企业的发展层面,都已经把智能制造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你如何看待中国当前智能制造的发展?
卢秉恒:中国是制造大国,当前,制造业已经开始向智能制造转型发展。然而中国现在的智能制造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对于智能制造的认识还存在偏差。有的人把数字化认为是智能制造,有的人认为自动化就是智能制造,这存在一些误读。制造业的自动化、早已有之,智能化是最近的概念。
简单而言,自动化是节约人的体力,智能化是节约人的脑力,智能化充分体现了知识经济的价值,它是在数字化、自动化的基础上发展的,是更前沿的阶段。以机床为例,第一阶段是电动机和机床结合在一起,形成机床,而不是古代使用马拉进行运转的工具。第二阶段是将计算机和机床结合在一起,变成数控机床,实现程序化控制,这是数字化时代的产物。第三阶段的智能机床,需要传感器,随时感知其工作状况、参数,需要根据工艺知识而设计的智能控制软件,智能控制软件体现了人们对加工工艺过程优化的知识。传感器、数控机床、智能控制三者共同构成智能机床。这亦可看出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区别。当然,智能制造还包括车间级、企业级等制造系统的智能化。
但是,现在很多人的意识中,包括国家立的一些科研项目把二者都混淆起来,将智能制造的经费也用到了其他的技术方面。作为企业来说,也需要认识到这二者的区别,智能化将比数字化、自动化能带来更大的受益。
还是以机床加工来看,数控机床是编好程序以后,机床按照程序规定的命令执行,如果加工的过程中出现问题,震动、主轴发热等情况,机床自身是无法控制的。而智能机床可以随时监测刀具是否出现磨损、主轴是否有发热、震动等状态的变化会影响到加工的质量,智能机床可以随时干预加工过程,改变运行参数,降低转速、减少进给速度,保护机床或者停止运转等。
CEI:你所说的这类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情况如何?智能制造应该是一种什么概念?
卢秉恒:这种技术在国外已经开始应用,如德马吉的机床已经可实时监测机床振动。其把机床的振动分为3个档位。当振动在0~3个重力加速度时,说明机床的运行稳定;当震动在3~7,认为是需要密切监视;当震动达到7~10就会立即停止机床运行,认为这可能带来机床故障。当加工状态的温度过高等情况出现时,智能机床还能将故障警示通过手机发送给操作者,一个操作者可以管理数台机床,哪台机床报警了操作员将直接收到信号,甚至操作者在工作的同时能够听音乐也不耽误工作。
智能技术还能监测机床温度升高引起变形的情况,也就是热伸长。热伸长影响加工精度,可能导致加工零件变成废品,而智能技术在自动检测到潜在问题后,能够通过数控机床进行温度补偿,仍然加工出合格的产品。
在智能技术下,机床还可以通过加工程序的设置,实现按照最好的产品质量水平或者最大生产率运行,提供两套程序选择。当需要进行粗加工时,提高加工效率即可,而需要精加工时,则可以选择质量最优方案,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再提升加工效率。
过去,依靠工人编程的数控机床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制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无法控制,而智能机床就可以实现。
当然智能制造还有更广泛的意义,包括整个生产过程、生产系统智能化,让所有设备按照最优布局分配加工任务,使整体加工效率达到最高。智能制造既体现在智能制造装备上,也体现在整体的生产系统的控制上。
短板在于传感技术
CEI:在中国现有的技术基础上发展智能制造,关键点在哪里?
卢秉恒:国家应该有规划、有计划推进智能制造业的发展。当前,中国在发展智能制造业上存在一个薄弱的环节——传感器行业。这个行业的研发严重不足,智能制造应用的传感器,需要实现不干扰设备的工作状态,体积要小,质量要好,需要足够的灵敏度。中国目前传感器产品主要依靠进口,这导致传感器产品的价值很高,供应不及时。由于传感器不是大批量产品,价格高就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最终可能导致企业放弃智能化的发展。
此外,传感器需要的品种很多,企业往往选不到所需的传感器产品,一些传感器无法安装在设备上。现在微纳制造可以制造非常小的传感器,比较符合智能制造需要的传感器。但是这种技术在中国还停留在个别高校的科研阶段,没有形成产业化技术和商品化的产品。
因此,中国的智能制造发展,首先应该从国家层面重视传感器技术的研发、生产和商品化。
CEI:由于智能制造是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结合,但事实上有的信息人才并不熟悉制造业,制造业人才不熟悉信息技术。在实现软硬两种技术产品的结合上,你有何建议?
卢秉恒:确实是存在这个问题,这需要实现学科的交叉,从事信息技术的人不熟悉制造业,从事制造业的人不了解信息技术,需要双方面人才、产业的交叉发展。
智能控制的软件研发,基础应该建立在对制造工艺的研究之上。必须对工艺过程非常熟悉,深入研究工艺过程,对不同行业的制造任务、具体制造环节、工艺过程都要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实现对制造过程的优化,每个优化方案都需要建立在对工艺的深刻理解上。
CEI:你认为中国发展智能制造,应该形成何种氛围才更利于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优势;古建筑修复;应用
一、引言
古建筑是人类历史和文明的见证和载体。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古建筑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逐渐被开发出来,人们对古建筑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但是部分古建筑由于被破坏的时间过于久远,建筑结构的修复变得复杂起来。早期传统的古建筑的测量和绘制方法通常是以角尺、垂球、直尺来进行测量,以此获取建筑物的部分构件尺寸并进行数据和资料的统计,但由于测量手法粗糙,不能达到全面复原古建筑的效果。现代古建筑的修复技术利了数字化技术,利用三位激光扫描技术等对建筑物进行快速、准确、全方位的扫描。在对古建筑进行维护、整理和修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不破坏原有的布置格局和空间结构。对于重大古建筑的修复,要求对建筑本身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建筑的结构进行精确的测绘。
二、数字化技术的概述
实体建筑物的数字化,就是现实建筑尺寸、构造、图像等资料的虚拟化和数据化。即将建筑的各个结构信息转变为电脑中可以运行存储的数据,然后将这一系列的数据建立出数据化模型,在电脑中转变为二进制代码。即:通过0和1两位数字的编码,使用光缆、卫星、计算机等设备来进行信息快速的处理。通过这一技术,实现了图像、文字、声音、数据的编码和解码,使得各类信息得到采集、传输、存储和高速的处理。数字化技术有以下四个功能:
(一)科学的计算方法
数字化技术的功能是将复杂的数据、图形快速的转换为数字信息。计算机的存储较大,计算精确,运算强度大的特点解决了人工操作无法解决的问题。
(二)高效的信息管理技术
数据快速和准确的处理是信息管理的核心技术。经历从简单到复杂的三个步骤:EDP阶段(电子数据处理阶段);MIS阶段(管理信息阶段);DSS阶段(决策支持系统)。
(三)生产过程的数字化
利用计算机对整个生产阶段进行控制。不仅提高了工作的效率,降低了计算的难度,也节省了许多人力物力,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四)计算机加以辅助辅助工程在数字化技术中有许多应用。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监督、测试等。例如用CAD、天正等绘图软件进行结构平面布置和结构合理性验算。用CAM对设备进行控制。用CAT对产品进行质量检测。就目前而言,建筑动画技术除被应用在古建筑的修复上,还被广泛应用在广告、多媒体、动漫、影视、房地产项目开发方面。如建筑动画在房地产开发、广告宣传、招投标、建成楼盘的销售等方面的应用,是一种新型的房地产营销模式。在我国一、二线城市(广州、北京、上海等)和科技发达的国家(美国、加拿大、德国等)都收到广泛的好评。这种新型技术不仅成为房地产公司综合实力的象征,还代表着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
三、数字化技术的优势
(一)测量方式不损害古建筑现状
传统的古建筑修缮方式,在对于古建筑进行修复时通常需要进行现场的勘探,传统的测绘方式主要是手工测绘和摄影摄像。此种方式不仅需要耗费人力、物力以及大量的时间,还会不可避免的对建筑物造成损害。自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问世之后,古建筑的修复技术较之前相比更为完整。精度更高,对于复杂的构建也能进行记录;误差更小,手工测绘的误差可以减小到最低程度;解读更方便,通过读取电子图可以直接形象直白的看到构件细部的具体尺寸。对修复进行监测,在修复的前后进行扫描,就可以发现修复过程中的问题;避免人工测绘中出现对建筑物造成破坏和损害的现象。
(二)在修缮前进行模拟实验
由于时间的沉淀和人为的损害,古建筑的材料出现老化的现象。在修复的过程中,没有办法预料是否会对建筑物造成更大的破坏。目前已经研发出古建筑虚拟修复系统和维修信息库,通过软件的信息处理和结构分析,对修复的方案进行演示,提供修缮的可行性方案。并且古建筑油饰彩绘数据库也已经被开发出来,可更加形象的复原建筑的外观。
(三)永久的保存资料和文献
历史文化和古迹文化的传承可以通过计算机得以保存。数字化不仅可以将图片、文字、影像等存储归档之外,还可以通过三维技术对其进行展演。使得古建筑以另一种方式保存的同时,对今后其他建筑物的修缮提供一定的经验和方案。
(四)对修复核心技术进行演练
利用建筑动画技术,可以再计算机当中模拟出修复古建筑的全过程。尤其是工程当中一些先进的设备和重要的操作项目。这些设备和项目的施工是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的。利用建筑动画演示,可以考察修复技术是否安全合理,提前发现施工过程中质量和安全方面的隐患,有利于施工人员更加安全的完成任务。
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和古建筑资源的大国。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为古建筑的修复了巨大的帮助。据统计,我国被纳入保护区的建筑群已有30多万个。巨大的抢救量和修复量在数字化技术的辅助下变得不再困难重重。在2006年,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研究的清华大学人员使用了三维激光扫描仪测绘了山西陵川县三仙庙的一部分古建筑和五台山佛光寺。同年,“西安民居保护修缮工程”也在西安市正式开展,使用了新型FAROLaserScannerLS的激光扫描仪。徕卡公司对三维扫描技术作出了新的定义,即HDS技术。这种全新的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可以获得精确的数据,在许多工程中得到了应用。如:故宫、长城、兵马俑坑、佛光寺的修缮等。目前而言,因测量的建筑有限,所以在古建筑的修复方面没有系统的手段和规范。国外对于古建筑的修复也多采用数字图像、近景摄影测量、虚拟现实和三维激光扫描进行测量。如:H.Sternberg等人使用此技术对汉堡市政大厅内的两个著名的大厅(Kaisersaal,GroberFestsaal)进行了扫描并建立了三维模型;Konya考古博物馆也是C.Altuntas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进行的测绘和三维建模,并利用彩色及灰度模式使点云生成的表面模型变成可视化。
五、小结
数字化技术给古建筑的修复和保存带来了极大地帮助。它在减少了修缮工作的前期准备时间的同时,还节约了项目的成本。本文分析了在对于古建筑的修复和保存当中,传统测绘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区别,讨论了数字化技术的优势以及其在现代古建筑修缮中的应用。但数字化技术只是古建筑被破坏后的修护手段,要真正的达到修复的目的,必须在加深修复技术研究层次的同时,还要有全社会和每一个人的关注和努力。
参考文献
[1]谷岩,刘源,臧澄澄.哈尔滨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的数字化修复[J].山西建筑,2015,v.4115:1-3.
[2]丁宁,王倩,陈明九.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古建保护分析与展望[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0,v.25;No.10303:274-276+284.
[3]范张伟,邢昱.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古建筑保护研究[J].北京测绘,2010,No.9603:18-21+35.
[4]金澄宇,王琴.数字化技术在乡村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探讨[J].计算机时代,2013,No.24701:20-22.
[5]万剑敏.基于数字化技术视域下的乡村古迹保护研究[J].农业考古,2011,No.11301:351-353+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