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09:56: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影视文学的特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影视文学;儿童文学;美学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150-01
一、儿童影视文学创作的“寓教于乐”性
儿童影视文学有很强的教育和认识作用。它对于儿童的教育不仅包括思想层面的,而且包括审美层面的。由于儿童影视文学倾注了成人对儿童世界和儿童情怀的剖析,所以说儿童影视文学还具有深刻的认识作用,能有效帮助儿童认识自我,了解事理,观察社会。许多的影视文学,比如在《白雪公主》《哪吒传奇》等一些优秀的动画片中通过塑造曲折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利用简单的动画教育,启发了孩子,使儿童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同时在看动画片的同时积累了他们审美的涵养,因此,儿童影视文学的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往往是相伴而生的。
“寓教于乐”也一向是中国动画片创作所秉承的宗旨,但作为文学承载体裁特殊的、综合性艺术,不应该使动画片变成“教条化”的替代表现,不能流于空洞,儿童影视文学讲究的是童真童趣,讲究生动,不能思想教条的味道太重。同时,说理也要适度,要结合儿童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不可过度理性。
二、儿童影视文学创作的视觉化与意象化追求
个性、优质、立体的画面感也是影视文学作品吸引儿童的重要原因。动态画面作为文学的一种特殊承载形式,影视画面精美与否是儿童通过动态画面了解一部文学作品的第一印象。这也是为什么现在3D电影更受追捧的原因。就是因为视觉冲击和更加逼真。有人说,动感是儿童视听感官最好的说客,因此说,动作性对于一部动态画面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
立意是一部作品的主体内容,要有连贯性和完整性,一步一步,步步深入,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因此,创作一部好的影视动画一定要设计好故事的情节,具有故事性,尽量的设置一些深刻、生动的戏剧性冲突,生动新奇的情节原本就是一部作品吸引人的地方,如果没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就无法引儿童入境,无法产生对儿童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儿童影视文学创作的典型性特征
那么在创作儿童影视文学的实践中如何才能打造出新奇生动的情节呢?我个人认为,真谛就在于,要善于从平凡中发觉不平凡,从普通中发觉不普通,要带着发现的眼睛深入生活,解放我们的思想,大胆创作,敢于虚构,影视文学作为一种新型文学呈现形象,本身就注定文学要拥有丰富的、独特的想象力,创作者要把真实的或者可能的事物或情节,通过想象、幻化,巧妙的塑造一些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只有这样,才能为儿童展示丰富、深刻的生活画卷,描绘出各色各样的人物,帮助他们明白生活的哲理,引导他们去认识人生。通过这种不拘束束缚的自由想象的文学影视的影响,也可以激发起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孩子的发展也会产生巨大的有利影响。
在创作过程中,还要注重细节,注重典型的创作。如《西游记》中,重修养、轻劳动、斯文迂腐、理想化是唐僧的典型特征,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核心性格特征注定他总是被骗、被挟。有能力、会办事,也能出风头,但思想教育水平低,也有一些桀骜不驯,就是孙悟空的形象特点,也正是他这种典型人物的重彩塑造,激发起孩子强大的吸引力,孙悟空也成了一大批儿童崇拜、敬重的人物。同时,孙悟空也是片中的突出主要人物,剧中处处凸现孙悟空这个主要形象,一切以他为中心收场,这就给儿童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能从不同的程度烘托出故事的发展和走向。因此,典型性的创作也是不能小觑的重要工作。
四、儿童影视文学创作的情感追求
“情”是儿童影视文学打动人的地方,也是影响儿童最深的一点,情真则事真,许多优秀的影视文学就是以其情感态度而打动甚至影响儿童,使之行为上产生共识,情感上产生共鸣。因此,创作者在创作作品的时候,一定要积极,人文,儿童的认知,分辨能力还尚待提高,思想道德观还不稳定,受外界因素影响会很大,正所谓“染于桑则桑,染于黄则黄”,因此在创作作品时一定要积极向上,健康人文。如幼儿园里,奥特曼这个角色,极受男幼儿的喜欢,甚至有一种崇拜的情怀,可是为什么现在《奥特曼》在幼儿园成为禁播影片了呢?原因就是幼儿教师和家长一致认为,奥特曼形象很勇猛,但是这种勇猛都是以武力博得的,稍显暴力了一些。然而幼儿正是爱,关怀,谦逊等一切积极情感形成的关键时期,禁播此片也成了无可厚非,有因可循的必然了。
儿童影视文学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创作一部儿童影视作品是要相当慎重的,选择一部好的儿童影视文学作品更是要慎重又慎重。既要考虑作品的特点,又要考虑儿童的可接受水平和影响取向;既要应时代而生,不古板,新奇深刻,又要能发人深省,启人心智,相信儿童影视文学的长空一片辉煌!
关键词:网络 英语新闻 新闻标题 文体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236-02
随着电脑和因特网的普及,互联网已成为传播新闻信息的“第四媒体”和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大量的英语新闻网站为众多的网民直接了解世界提供了第一手的讯息,也为广大外语学习者提供了原汁原味的学习语料。但英语新闻尤其是被人们称为新闻“眼睛”的新闻标题的独特文体使得许多网络英语新闻读者经常感到棘手。因此,在阐述网络英语新闻报道语篇文体特点的基础上,本文着重探讨如何从网络英语新闻标题的文体特征角度入手有效地阅读网络英语新闻,了解世界变幻风云。
1 网络英语新闻报道的语篇文体特点
网络英语新闻因其传播速度快,内容更新频繁,网站构架尤其是首页空间的局限而表现出以下文体特征。
1.1 语言表达上的准确性(accuracy)、简洁性(brevity)和清楚性(clarity)
由于网页页面空间的限制和读者的省时需求,网络英语新闻报道在语法、修辞、词汇等多方面表现出区别与其它文体的语言特色,从而形成了“新闻英语”(journalistic English)的独特文体。很多读者在初次阅读网络英语新闻时常感到头疼棘手。然而只要读者适当地了解网络新闻英语的语用原则和语言特征,这种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1.2 篇章结构上的“倒金字塔”模式(inverted pyramid)
网络英语新闻报道通常也是由标题(headline)、导语(lead)和正文(body)三个部分组成。标题和导语概括了报道的主要内容,正文为报道提供更深入的细节、事实、背景甚至言论。读者至少有三次机会不断深入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而标题、导语和正文三个部分又分别在内容和文体上有各自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便为理解英语新闻提供了金钥匙。
1.3 新闻话题上的相对重现性(recurrence)
新闻每天发生,而事实上报道的话题却相对不变。各国大选、洪涝灾害、拳击比赛、环境污染等相对具有新闻价值的话题频繁出现在报道中,他们在报道的形式和词汇选用方面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因此,只要读者熟悉每一话题的报道特点和高频英语词汇就能很好地阅读每天发生的同一题材的新闻。
2 网络英语新闻标题的文体功能和文体特征
网络英语新闻标题是网络新闻报道的“标志”,是新闻的“眼睛”,具有概括新闻要旨、帮助读者取舍、引起读者兴趣和节省主页空间等主要文体功能。
由于受读者时间限制、网站内部新闻链接的隐匿性以及为适合新闻网站的构架要求,英语新闻网站会竭尽全力把所有的新闻报道都以标题链接的形式按不同方式分成若干板块放于首页,力求用最简单的形式撰写新闻标题,以便于读者节省浏览网页的时间和有选择地阅读新闻报道,只有网站认为最重要的新闻才可能在首页有适度的具体报道,这就使得其首页英语新闻标题呈现出简洁凝练、浓缩紧凑、新鲜醒目、生动确切的独特文体特征。然而,正因为如此,它不如日常英语易懂,这给不少网络英语新闻读者在理解上带来一定的困难。下面就试从语音、词汇、语法和标点四两个层面对网络英语新闻标题进行文体剖析。
2.1 语音特征
网络英语新闻标题常用头韵(Alliterati
on)和尾韵(Rhyme),读来琅琅上口、流利自然、易于记忆。例如:
Iraq asks:Was the war worth it? (Yahoo, Mar 16 7:41 PM)(was, war, worth三词构成头韵)
US objectives in Iraq prove elusive(Yahoo,Mar 19 8:31 AM)(objective, prove,elusive三词构成尾韵)
Still Looking for that Smoking Gun in Iraq(Yahoo,Mar 17 8:20 AM)(looking, smoking,gun三词构成尾韵)
2.2 词汇特征
网络英语新闻标题常惜墨如金,大量使用缩略词、短小词甚至生造词语,使新闻标题用词节俭,表达精炼,活泼生动,增强新闻报道的简洁性和可读性。
(1)缩略词(acronymy & clipping)。
新闻标题中常使用缩略词,既能缩小篇幅又能抓住读者的好奇心。缩略词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首字母缩略词(acronyms)主要包括表示组织机构名称、常见事物名称及职业职务或职称的名词;另外一种缩略词是截短词(clippings)即通过截头、去尾、截头去尾或截去中间部分的方法将某些词截短以节省标题字数。例如:
Australian govt told of Iraq kickbacks in 2003,inquiry told(Yahoo,Mar 20 8:20 PM)
EU Advises WTO on Sanctions Against U.S.(Yahoo,Mar 14 1:04 PM)
Citigroup int'l consumer CEO eyes deals(Yahoo,Mar14 1:24 PM)
上例中govt=government;EU=European Union;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int'l=international;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
(2)短小词(midget words)。
英语中同义词丰富,其中不乏词形短小而意义确切的短小词。新闻记者尽其所能使用确切而又简单的词,它既能概括新闻最值得注意的内容又能让读者在匆忙中浏览标题就可知晓当前的重大新闻。例如:
In Iraq,US influence wanes as full-scale civil war looms(Yahoo,Mar 20 12:00 AM)(wane=decrease,reduce; loom=ap
proach,impede)
UN-Iran discussion mirrors Iraq debate(Yahoo,Mar 16 12:00 AM) (mirror=reflect)
下面再例举几对常用的意义相同而长短不同的词:snag=unexpected difficulty;step =progress;ties=(diplomatic)relations;bid=attempt;boost=increase;check=examine;clash =disagree strong1y;curb=control or restrict;dip =decline or decrease;end=terminate。这类简短小词在英语新闻标题乃至报道正文中屡见不鲜、俯拾即是。读者平时阅读时不妨多加留意积累,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英语新闻的标题。
(3)生造词(improvisational coinage)。
由于表达的需要或为了吸引读者,新闻记者常根据情境使用加缀(derivation)、合成(compounding)或转类(conversion)等方式撰造一个新的词语,这些新词通常需要阅读上下文才能揣摩出其意义。例如:
Iraq anti-rebel sweep enters second day(Yahoo,Mar 17 12:30 AM)(anti-rebel sweep指的是 a vast sweep to root out rebels loyal to Al-Qaeda,这里用的是加缀构词法)
Int'l DisplayWorks Up on 1Q Results(Yahoo,Mar 14 12:32 PM)(1Q指的是first-quarter of a year这里用的是缩略构词法)
2.3 语法特征
网络英语新闻标题常采用省略简化,灵活运用时态,名词定语等手段来达到简缩句式的目的,从而形成了英语新闻标题的独特语法风格。
(1)省略简化(ellipsis)。
为节省版面,新闻标题常只保留实词,而省略冠词、连词、系动词、助动词等虚词甚至某些实词。例如:
Nelson admits Iraq deployment unpopular(Yahoo,Mar 20 4:49 AM)(=Nelson admits that the Iraq deployment was unpopular)
Int'l DisplayWorks Up on 1Q Results?(Yahoo,Mar 14 12:32 PM)(=The Shares of the International DisplayWorks Inc. have advanced up based on its first-quarter profit results)
(2)灵活运用时态及语态(simplified tenses and voices)。
英语新闻标题中常用的动词时态主要有三种一般现在时,将来时和现在进行时
①一般现在时代替一般过去时,从形式上增强报道的新鲜感(freshness)、现实感(reality)和直接感(immediacy)。例如:Iraq parliament convenes,but no government deal(Yahoo,Mar 16 1:02 AM)。
从标题本身可以看出这是发生过的事情,但标题中却用一般时态的convene给人一种历历在目的感觉。
②不定式代替将来时,因为其比一般将来时“will/be going to do”形式简单。例如:
Bush to defend Iraq strategy?(Yahoo, Mar 20 7:47AM) (Bush is going to defend Iraq strategy)
③现在分词代替进行时,省去进行时中的助词“be”,直接用现在分词表示正在进行或发生事情。例如:
Lockheed Martin Making Mars Heat Shield(Yahoo,Mar 29 10:37 AM)
Subaru Making Significant Progress?(Yahoo,Mar 26 12:19 AM)
④过去分词代替被动语态,省去被动态中的助词“be”,直接用过去分词表示被动概念。例如:
26 killed as Iraq enters fourth year of war(Yahoo,Mar 20 10:31 AM)(26 people were killed as Iraq enters fourth year of war)
Security tightened for Iraq Shi'ite event(Yahoo,Mar 20 12:03 AM) (Security was tightened for Iraq Shi'ite event)
(3)复杂的名词定语(nominal group)。
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网络新闻标题常使用较长的名词定语,以简化结构、节省篇幅、帮助读者加快阅读速度。例如:Thousands join protests in Europe marking Iraq invasion anniversary(Yahoo, Mar 18 2:00 PM)。(Iraq invasion anniversary=the anniversary of invasion into Iraq)
2.4 标点符号的灵活运用
为节省网页空间和表达简洁,某些标点符号在标题中常有特定用途。
(1)逗号(comma)代替连词”and”,以节省标题字数。例如:
Rice says China,Iraq will top security talks(Yahoo,Mar 16 10:24 PM)
(2)破折号(dash)用于引出说话者。例如:
Iraq in civil war-former prime minister(Yahoo,Mar 19 2:15AM)
(3)冒号(colon)常用在引语之前或当联系动词be后面的表语是名词时替代be。例如:
Bush:US will not abandon Iraq(Yahoo, Mar 20 1:29 PM)
(4)引号(quotation marks)表示所引单词的引申或比喻含义,非其本义。例如:
US blasted for creating terrorism "quagmire"on anniversary of Iraq war(Yahoo,Mar 20 9:08 AM)("quagmire"的意思是 the ideal environment for terrorism to fester)
US envoy sees hope in"Pandora's box"of Iraq(Yahoo,Mar15 5:59 AM)
(5)省文符(apostrophe)代替“of”。例如:
Australia's Howard denies lying about Iraq bribes(Yahoo,Mar 16 6:51 PM)(Australia's Howard=Howard, the prime minister of Australia)
3 结语
总之,由于新闻网站构架的特殊性、尤其是首页页面空间的相对有限性和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网络英语新闻报道形成了自己的文体风格,网络英语新闻标题更是其文体风格的集中表现。因此,网络英语新闻读者如能充分地了解网络英语新闻标题的文体特征,便能更快更好地阅读英语新闻,了解变化的世界。
参考文献
[1]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岁月变迁中,不少作家从埋头纸质文本中走出,“抛头露面”于影视立体传媒,从个性而为的小说到面向大众的电视剧,激流勇进中女作家群体亦呈巾帼不让须眉之势。铁凝、王安忆、王晓玉、方方、池莉等皆或深或浅地裹挟于小说的影视改编潮中。其实,在江西这片有点儿寂寞的红土地上,早有一位女作家,于1980年代初便弄潮于文学与影视交汇的激流中,不仅亲历亲为,而且还从创作到实践到理论,几般武艺试身手,她,就是江西籍着名作家胡辛教授。
1983年,38岁的胡辛以处女作《四个四十岁的女人》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该小说一问世,即被上海和广西电影制片厂分别改编成电视剧和电影;中篇小说《这里有泉水》(1985)亦被上海戏剧学院改编成电视剧;41.6万字的长篇小说《蔷薇雨》(1990)1998年由上海永乐影视集团求索制作社和江西电视合摄制成28集电视连续剧热播大江南北。长篇小说《陶瓷物语》(2000)也为电视界看中……较之同时代的大多女作家的“触电”不同的是,胡辛不仅仅将原着授权改编影视剧,她还亲自编剧,并且导演电视专题片和电视剧集。回眸其29年的创作生涯,在恪守传统中又追求先锋品质,在“女人写写女人”的创作旗帜下,她坚守着对意义的探询和渴望,这使她编导的影视作品与她的文学创作一样充满着丰富的细节、象喻、书卷气与市井俗语等有意味的元素。
一、丰富的细节
细节决定故事的成败,故事决定小说、影视作品的成败。“魔鬼在细节”——“20世纪世界四位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的密斯·凡·德罗,在被要求用一句最概括的话来描述他成功的原因时,他就说了这五个字。”[1]
概念化、观念性强、缺乏有生活质感的生动丰富的细节一直是中国电影、电视剧中一个比较明显的欠缺。观念大于叙事的缺陷是每个创作者应正视的问题。
“细节就是这些小事、小动作、小感觉,而作家、艺术家最需要的就是那些带有本质性、根本性的细节。”“什么是带有本质性的细节?就是说通过这些细节可以‘见微知着’。”[2]
胡辛善于捕捉生活中真实的生动细节,譬如小说《四个四十岁的女人》中,链接四个小故事的细节,是她们小时候经常玩的“扣子轮轮转”的把戏,叶芸顺手从衣服上扯下一粒快脱线的有机玻璃扣,往上一抛,正面的讲幸福之事,反面的讲不幸之事。这么一个细节,将少年与中年、幸与不幸、故事与故事缝织得自然流畅,亲切可信,真是有意味的视听元素。此前,“当她(钱叶芸)从卖冰棍老太婆手中接过冰棍和十余张皱巴巴的一分钱纸币时,一直腰,瞅见了五步外用大蒲扇挡住斜阳的柳青,她竟忘情地把冰棍和纸币全往空中狠命抛去”[3]。这个小细节,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动感,把钱叶芸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后,柳青讲述完她的故事后,“泣不成声,她取下了眼镜,又撩起衣角擦拭镜片,用手背揩了揩满脸的泪水”——这真是地道的老俵嫂动作,岁月改变人,昔日的城市女儿全然乡土化了,生活的简陋、朴素、不讲究,让人敬重,却也有抹不去的酸楚。
小说《这里有泉水》中,树云在青年老师余多和萧乐乐的怂恿下,一块下到鹅湖游泳,但她竟然在长衣长裤外穿上露胳膊大腿的游泳衣,真是名副其实的奇装怪服!这个细节很生动深刻,是改革开放之初,墨守成规的中年女性想变要变但又缩手缩脚的具象化的表征。还有钟如冰等人在校门口张贴的“对照入校”:“男同学不准留长发,女同学不准披头发;男同学不准花衬衫,女同学不准男人裤;男同学不准戴怪帽,女同学不准线外套;男女都不准高跟鞋,男女都不准喇叭裤。”[4]造成校门口一派混乱,这细节也很搞笑,但的确是曾经的真实一幕!改编成电视剧,这些细节一一照单全收。
《蔷薇雨》里的细节比比皆是,仅以小男人辜述之的谨小慎微、一钱如命为例,如他约阿玮出来走走,在田埂上坐下,自行车就摆在身旁,他还是不放心地上了锁!他家中有间暗无天日的小书房,外锁内锁还要加抽屉锁,真是一个套子里的人,借助细节表现得惟妙惟肖。
电视连续剧《聚沙》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张一弛见秋月儿的菜太差,出于同情,他买了三份菜,坐到秋月儿对面,将四喜丸子推到秋月儿的面前,秋月儿一惊,随即愤然立起,端着饭碗离去,而尴尬的张一弛一脸茫然后,狼狈地狠狠将丸子一口吞下!这一细节很真实很生活化。它突显了两人的性格,张一弛不坏,但他大大咧咧,这种怜悯是居高临下的,令对方不能接受。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秋月儿自尊得有点过敏的个性,人穷志不穷,致使其做出这种过激反应。换了有钱的沈佳琪或涂芃芃,人家肯定笑纳,不吃白不吃!
“细节没有嵌在情节的链条上,没有编织在情节的网上,细节则无法把它的能量充分发挥出来,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打个比方,细节好像一片片树叶。树叶只有长在树上才有生命力,否则,树叶离开树枝,落到地上,它很快就会枯死。”[2]
如若在假定性的故事框架中融入了大量鲜活的细节,那么,虚构的故事便得以成立,而且充满了真实感和美感。
二、象喻
“象喻”是中国古代诗学提出的一种诗性阐释方式。它最根本的特点是借助一些生动具体、含蓄隽永的自然美的意象或意境来喻示解释对象的内在风神和整体韵味。胡辛虽非诗人,但诗情澎湃,我从其作品感受到情意与形象的、内心与外物之间的关系。以下略举几例:
奶山:《我的奶娘》中高高耸立的奶山和“我的奶娘”的奶,既有视听意味更有象征意蕴。“我的奶娘”去世后,依照习俗,“我”帮她拭身:
“触目惊心的是——奶!我童年梦中莲蓬般香甜的奶疏疏地爬着细细的青色血管,流淌着白色乳汁的奶呵!消逝了!消逝了……只留下荒凉的、干瘪的、迷蒙的、收割后的秋的原野!平坦的胸,粗糙的、皱巴巴的皮上缀着片片褐色的寿斑,爬着蚯蚓似的僵硬的青筋,只有那紫黑色的,骄傲地耸立着,还证明着昔日的青春!乳汁干涸了,慷慨地滋润了多少生命!”[5]
法国女权主义者西苏曾言:“写你自己,必须让人们听到你的身体。只有到那时,潜意识的巨大源泉才会喷涌。”[6]“妇女却从未真正脱离‘母亲’的身份(我指的是在她的角色作用之外:不是作为称呼而是作为品格和才能之源的母亲),在她的内心深处至少总有一点那善良母亲的乳汁。她是用白色的墨汁写作的。”[7]奶,是神圣、奉献之象喻。
墨汁、本白土布:“在《蔷薇雨》中塑造的刚结婚就守寡的老祖母形象是贞洁文化观的符号,她用一方一方本白织布和‘一钵浓墨微臭的金不换墨汁’作为家训的工具,训诫女儿、孙女儿、曾孙女儿要保持清白女儿身,威严阴森,悲凉凄苍。”[8]墨汁、本白土布在小说文本和电视剧文本中频频出现。被墨染污了的本白土布与老祖母幽灵般的身影构成一幅极具象征意义的画面。传统的、女德观念早已溶入中国女性的集体无意识当中。老祖母那苍老的声音已深深地刻在徐家姐妹的心上,无论她们如何试着去忘却,但它总是顽固地于她们有意无意之间浮上心头。这是独具女性慧眼的文化反思,渗透了女性的自身体验和深切的形而上的认识。
井:“三眼井有三只眼。三眼井井台由一色绿蓝色青石板铺就,井台为硬线条的口子,三眼井独立各不相通,构成方正拘谨的品字,就显出庄严与悲怆。”[8]井,一直是文学艺术倾心的物象。陆文夫有《井》,电影有《老井》,电视剧有《辘轳·女人和井》,井与市井,究其源,“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古本文转自lunwen.1KEJIAN.com者相聚汲水,有物便卖,因成市,故云市井。”井就像是当今新闻会会场,女人在这里得到观照和监管!《蔷薇雨》赘引中有:“女人要有三只眼,两只眼看世上,一只眼看住心。”是有象征意义的。
蔷薇雨:小说文本引了莎士比亚言:女人如蔷薇,转眼就凋零。又引朗费罗诗句:有些雨一定要滴进每个人的人生里。没有雨,大地化作一片荒漠;没有悲伤,人类的心会变得寂寞、无情而傲慢。“蔷薇雨”的寓意和象征蕴含其间。蔷薇,象征女人,雨,寓指人生的痛苦。
电视剧《蔷薇雨》以图像语言表达,片头和剧中屡屡出现的空镜头是雨中的三眼井和井旁围墙上的蔷薇,无论昼夜。真是有意味的元素。
沙崖:《聚沙》片头并屡屡出现于片中的空镜头是赣江畔的厚田沙漠,与北国的沙漠不同,江南空气湿润,又在河边,所以,枯水季节就是耸立于江畔的沙崖,仿佛是从“散沙”到“聚沙”的象征。当然,狂风起,散沙便轻舞飞扬,各是各了。
在叙事作品中,如果一个隐喻在文本中反复出现,它就构成了象征。
三、书卷气与市井俗语
胡辛的语言特色也很有意味,似乎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精英语言,文绉绉的,富有书卷气,有那么一点咬文嚼字,还有哲理意味;另一类是市井俗语,即老百姓舌尖上的语言,俗话俚语歇后语比比皆是。前一类语言多是知识分子说的,后一类当是市井俗人说的,这两类又常组合于一个时空,真可谓大俗大雅。如《四个四十岁的女人》中,“不断出现关于女人不幸的俏皮短句:‘妇女解放叫了一个世纪,也不过由男人的汗衫上升到两用衫、大衣之类罢了。’‘爱孩子是母鸡都会的,可要做个称职的母亲,就不那么简单了。’‘党政工青妇,妇联本来就在底末。’‘男到三十一枝花,女到三十老妈妈’……”[9]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高中物理教学 基本模式探索
一、作为“发展性”教学的“问题教学法”
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问题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对“问题教学法”作了明确的论述,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在这种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认识性作业和对话设计。
问题教学法作为一种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可接受的综合性教学法,其主要蕴含三方面内容: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问题过程的创造性。依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及阅读的理论知识,笔者如此理解“问题教学法”:即以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为导向,引导学生从事自主探索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的一般发展并注重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其中,指导学生自主探索是问题教学法的核心。
二、“问题教学法”在物理教学的应用模式
问题教学法以问题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解决为主要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行之高效的教学方法,在各学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被广泛运用。
问题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实质,即通过问题情境对学生的刺激和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探索活动并解决问题。其衍生的基本模式如下所述:
1、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物理环境的教育形态,它包括自然界与生产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以文字或者语言表述的物理过程、具体实验任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包括物理教材和仪器设备以及物理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教学氛围等等。问题情境的核心是由教师或学生从物理学的角度设计科学型问题,这类问题应与物理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部分所描述的知识点紧密联系在一起,问题的深度广度适合学生发展水平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活动,最终解决问题。问题情境中的问题能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指导探索活动。
2、自主探索。自主探索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实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根据物理学科的教学特点和科学探究的特征将其细化为制定计划、收集数据、分析论证、交流评估、归纳结论、拓展应用六个基本程序。自主探索过程应该包括这六个程序环节可以有所变化,灵活掌握,尽量使学生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或者深化问题、发现问题的活动中。
三、“问题教学法”应用模式所展现的核心特征
问题教学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组织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经过实践检验,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具有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问题过程的创造性三个主要特征。其具体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1、自主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和问题解决过程为学生的自主性地充分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问题情境的创设依据学生己有的知识水平,物理认知结构以及学习物理的兴趣和需要等心理特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目的是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内在需求,并使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完成自主探索。
2、导向性。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充分发挥问题的导向作用使学生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索中。问题以物理事实(包括物理现象、物理学史中的资料和生产生活中的实践等)为中心,把物理课程标准中内容部分所包括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此类问题情境中所呈现的问题能引导学生进行实证调查研究,并且通过学生收集数据和运用已有的“物理知识组块”能够最终予以解决。
3、实证性。问题教学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并体会到实证在解决物理问题和评价探索结论中的作用,了解并逐步掌握获取实证资料的途径和方法。其中,突出物理实验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实验是自然现象在实验室中的重现,是获取实证资料,检验结论科学性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4、方法性。问题教学中注重物理方法的运用和渗透,即解决一个物理问题的过程都包括物理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在自主探索活动中,了解、运用和掌握物理方法,例如:观察法、试验法、类比法、理想化方法、假说方法等等。问题教学中,学生通过对物理方法的运用,能够亲身感受和体会物理方法的使用条件和关键所在,逐步学习物理学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5、合作性。问题教学法强调问题情境同学生的物理认知结构发生相互作用。但是,由于个体在智力水平、知识结构、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存在差异,在自主探索活动中会存在不同的方法、结论和表现。引导学生合作交流,通过讨论和对话,可以相互启发,检验实证材料,提出新问题、找出错误的推理等等,完成对学生社会属性的构建,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6、创造性。问题教学法在物理教学应用中所体现的创造性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表现。第一,问题教学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自主探索活动中,探究的结论往往具有一致性,但是探索过程是开放的,应关注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创造性表现。于此同时,问题解决过程中鼓励学生深化问题、发现新问题,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第二,问题情境的创设具有创造性。问题的来源很多,但是形成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科学型问题,需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而且,对于问题的表述,问题情境呈现时机的把握,将学生提出的具有价值的问题转化为新的问题情境等等均能体现出创造性。
物理教学活动本身是一个包含多种矛盾的复杂系统,但是体系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决定事物发展变化方向的根本因素。高中物理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为了提高每一名学生的科学素养。问题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这一宗旨,而且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黎族; 民间舞蹈; 文化特征; 教学应用
黎族是我国海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间舞蹈文化,它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特有的音乐和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黎族民间舞蹈起源于黎族人民长期的生产劳动,其民间舞蹈的产生与发展和人民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黎族人民世代居住在海岛上,一直以来都是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劳动生活,因其劳动强度较大,劳动人民为了缓解生活劳动中的压力,常采取各种形式来排解,其中以唱歌和跳舞作为最主要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黎族民歌和黎族舞蹈。黎族民间舞蹈不仅体现出黎族独有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还显现出黎族人民对生活劳动所持有的乐观态度。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决定了该民族独具特色的舞蹈文化。在现今的舞蹈教育中,对民间舞蹈文化的认识很重要,只有对这些民间舞蹈文化有了真正的认识和了解,才能从根本上促进舞蹈的教育工作。
1 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征
其实民间舞蹈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是通过人的形态、神态进行传情达意的一种艺术形式,民间舞蹈的形成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因素的影响,换而言之就是什么样的民族文化决定了什么样民间舞蹈文化,我国民间舞蹈文化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1 民间舞蹈文化的雅与俗。我国民间舞蹈文化随着民间舞蹈形成的悠久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在民间舞蹈长久的形成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特征,由于人们对民间舞蹈文化认识观的不同,其文化逐渐就有了“雅”和“俗”之分,其实“雅”和“俗”之间没有绝对的区分,两者间存在相辅相成、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雅”文化被定义为一种很精致、很纯粹的舞蹈文化,是经过人为过分的收集与整合,并对其赋予新的文化意义,从而使其成为具有实验性、示范性、民族代表性的文化精品,给人呈现出高雅、优雅的形态;“俗”文化则被定义为一种粗糙、驳杂的舞蹈文化,也就是人们所理解的通俗文化、大众文化,这种所谓的“俗”文化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劳动中,是原滋原味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能够从根本上体现出特有的民族特点,有助于后来人对民间舞蹈文化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虽然从表面上看“雅”文化逐渐成为文化发展的主流,但实质上民间舞蹈文化依然是以“俗”为发展基础,是在“俗”文化基础上的一种提升。
1.2 民间舞蹈文化的自由和纯朴。民间舞蹈形就是劳动人民在自身生活劳动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行为艺术,是人民生活劳动的直白。在民间舞蹈中,无论是舞蹈形式,还是身体活动空间都有着很大的自由性,民间舞蹈形式自由性就是指不受任何因素的约束,与自然相融合,随心所欲地编排;而民间舞蹈身体活动空间的自由性是指,在民间舞蹈中,跳舞者拥有一个自由的身体活动空间,并且在舞蹈过程中,其身体的动作不受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制约,可以随意发挥。民间舞蹈的自由性同时也表现出人们对无拘无束生活的追求。民间舞蹈还具有纯朴性,其实这是由其形成缘由决定的,民间舞蹈来源于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劳动,人们通过民间舞蹈来达到丰富自己的生活和对生活的渴望,是对人民现实生活劳动的一种另类写照,由此形成的舞蹈必和人民生活形态密切相关,显得纯正朴实,毫无精心雕琢之处。正因为民间舞蹈拥有着众多的文化特征,才显现出其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1.3 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民间舞蹈文化是随着民间舞蹈的不断发展而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性,主要变现形式是通过在一种群体化的自我审美中来完成对文化的传承。对于每个拥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而言,都有着能体现民族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文化,民间舞蹈最初是作为劳动人民抒发自我情感的一种表现行为,但随着历史的发展,经过民族世代人民不断的传承与加工,逐渐由最初的田园式的劳动讴歌与肢体乱舞发展成为了固有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与舞蹈文化,就是现今我们所认识到的一些民间舞蹈形式与文化。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过程是随着时代而发展的,舞蹈文化的传承是一个缓慢长久的过程,并且其传承过程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及在空间上具有的蔓延性,决定了民间舞蹈文化是否能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各族人民作为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体,对其有着深远的影响,现今流传的民间舞蹈文化是经过各民族世代人民的传承与发展才得以延续的,为了民间舞蹈文化的继续传承与发展,我们需以谨慎的学习、传承和立足于创造性发展的基本态度对待民间舞蹈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保存着民间的根本传统,并对其形式与内容进行不断的完善,从而使得我国民间舞蹈文化得以传承下去,并得到不断的发展。
2 黎族民间舞蹈的特性
黎族民间舞蹈顾名思义就是源自黎族民间的舞蹈,黎族民间舞蹈和其它民间舞蹈一样有着共同的来源,即人民的生活劳动,再经过人们不断的整理、加工,就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黎族民间舞蹈,这些舞蹈不仅能反映出了黎族人民的生活劳动状况,还表现出了劳动人民对生活所持有的乐观态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黎族民间舞蹈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并逐渐形成了独有的特性,其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特性。
2.1 有着鲜明的民族性。黎族民间舞蹈是根据黎族独特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成的最大特点就是生活化,其舞蹈素材都是来源于黎族人民的生活劳动中,人们在生活劳动中自身行为的一举一动,都是黎族民间舞蹈基本动作的原形,而所用劳动工具往往就成为了伴随舞蹈所用的道具,随着后人的不断传承和加工,就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黎族民间舞蹈。随着黎族民间舞蹈的不断传承和发展,已不仅仅盛行于人们的生活劳动中,而是更多地在黎族传统的节日、祭祀、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中进行,成为黎族民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黎族众多的特殊性,决定了黎族民间舞蹈的形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特点。
2.2 富含明显的地域性。无论何种类型的舞蹈,都是来源于生活,舞蹈的形成往往都会与其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所处地域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域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故其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同样也会受到地域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黎族与其他内地民族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它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上,黎族人民世代生活在这偏远的岛屿上,主要以农耕生活为主,虽然生存环境恶劣,但黎族人民热爱生活,能歌善舞,富有创造性,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舞蹈文化,并且形成了具有与其他地区民族民间舞蹈相区别的舞蹈特点,富含明显的地域性,突显其地域文化色彩。
2.3 伴随典型的时代性。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在经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黎族民间文化既保持了原有的精髓,也在一些方面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黎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是以其历史文化作为背景的,随着黎族文化的变化,其民间舞蹈也在顺应时代的改变。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无论什么样的文化要想得以继续流传和发展,必须适应时展的潮流与发展。黎族民间舞蹈得以保留至今,正因为其一直都很注重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特点。由此可见,拥有的时代性对黎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 黎族民间舞蹈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黎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风采独具,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和地方特色,作为地方高校,应如何汲取黎族民间舞蹈中的精华,并成功运用于舞蹈教学中,从而形成地方舞蹈艺术教育的特色,使黎族传统民间舞蹈得以传承和发展?我认为,要想将黎族民间舞蹈真正应用到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教材的选择和提炼,黎族民间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教材的选择与提炼时应从教学实际出发,以科学性、系统性、训练性的原则为指导思想,选择与提炼最具代表性的动作元素和核心动律,加上风格化的综合组合训练来诠释其民族特点,体现黎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特征,使学生掌握并能准确地用肢体体现黎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二是教材需有文化性,舞蹈教育不仅仅是作为技术技艺方面的教学,更重要的是注重文化方面的教育,通过民间舞蹈所富含的文化来影响和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三是注重民间舞蹈文化与教学相结合,在舞蹈教学中,需注重学生对民间舞蹈文化的根本认识和了解,这不仅有助于全面舞蹈人才的培养,更有助于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总而言之,黎族民间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反映出黎族人民的生活劳动,体现出了劳动人民对生活和劳动的积极乐观精神,彰显着民族个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梁宇.浅谈吴越地域的舞蹈文化[J].安徽文学,2010(3).
[关键词]关系探讨;审美特征;发展状况。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2-0053-1.5
“影视文学”属于传统经典概念的说法。长期以来,一般意义上的“影视文学”就偏重于文学层面的意义把握,书面形式的影视文本的独立存在成为可能,阅读文字含义中的“影视文学”就具有特殊的价值。时代潮流迅疾发展,创作现实使人们对影视文学概念的理解更为宽泛,简单拘泥于书籍形态的影视文学在具有无可置疑的合理价值的同时,也显现出更加明显的局限性,超越文学的层面,进入到影像艺术的声画表现,是现代传媒时代的影视文学不能不改变的认识。
总体来看,文学走进影视,影视离不开文学,无疑成为当今时代的一种客观需要,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成为了影视文学形成发展的动力。
一、影视与文学的关系探讨
人们把电影和其他艺术进行类比的过程中,挖掘出了其他艺术的特性在电影中的具体体现,电影成为了诸多艺术的混合体。文学作为电影存在的前提,以至于有人称文学是电影的母体。电影回归自身的过程本身同时也是电影与文学的融合、交流过程。在电子媒介一统天下的今天,电影与文学的融合代替了疏离,或者从文学的角度说,它走进了电影。可见,二者的交流也必然会促进其共同发展。
电影表现的是文学意味。电影艺术的最大特点当属其兼容性,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可被电影改造利用。文学,作为最为古老的艺术之一,很多艺术又都可以从中获得灵感。我们常说,艺术是相通的。文学和电影在时间空间表现力、语言机构叙事方式上的天然联系,必然使得文学成为对电影影响最大的艺术之一。电影是依靠对人类现实生活的记录和再现渗透艺术精神和艺术意味的。在渗透艺术精神与艺术意味的过程当中,文学在形态上帮助电影完成了这样一个过程。
电影与文学的感觉差异。电影以其逼真形象来表达生活,而文学之美,则美在含蓄,它以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意境去诠释生活,借助文学、千变万化的修辞方式,将确定的对象又不确定的摆放在人们面前。虽然电影自身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形式,但是其声色之美,形象之真都决定了它不可能具有文学的含蓄之韵。在视觉文化的冲击之下,文学安身立命的生存之道或许有所动摇,而它不可能也永远不会对文学的想象和真实的互动取而代之,这也是文学生命力之所在。
二、影视文学的审美特征
在文艺大家族中,电影和电视艺术诞生得最晚。可是,诞生之后,便呈现出勃勃生机,成为最具有群众性的艺术,为广大观众所喜爱。电影和电视,尽管有不同之处,但相同之点更多。
影视艺术的特征。从电影美学的角度来看,影视艺术具有时空统一性、声画可融性、表现综合性、形象逼真性等审美特征。时空统一性。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均处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影视作品也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影视的视听记录机器所提供的空间,就是那个纪录在胶片或磁带上的画格和声带,每个画格都展现出记录下来的视觉空间。也可以说,影视的时间是空间化的时间,它物质化了,成为具体可闻可见的空间运动;影视的空间是时间化的空间,它有一个时间的流程。由于影视文学的特殊性,它在时空结构上具有统一性。声画可融性。现代影视编导在构思时,不仅要善于汲收美术、戏剧的特长,要考虑画面的安排,关注画面美,同时还要善于通过各种音响来构成节奏感与画面美。例如中国电影《卧虎藏龙》不受时空限制而代表了永恒的东方魅力,将别具特色的中国文学(书法、山水和武术)极其巧妙又不可避免的融合在一起,将片中人物及观众一同带入一种唯心的中国山水画境界,更体现出了影片内外人与自然迫切要求的“天人合一”。表现综合性。影视的综合性包括两方面:一是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二是多种艺术的综合。影视艺术大量地汲取绘画(包括雕塑)的艺术造型特征。音乐是长于抒情的艺术,它那特有的韵律美、节奏美也融入影视艺术之中。文学之溶入影视,主要在于文学塑造人物形象与典型的方法,以及故事情节的结构安排,细节的描写等方面,均被影视艺术所吸收与改造。仅仅从影视表演的角度来看,影视与戏剧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影视是综合的艺术,但并不是拼凑的艺术。形象逼真性。所有的艺术都要讲究真实,但影视的形象更为逼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20年代末产生了有声电影,到了50年代,宽银幕电影问世,后来又出现了嗅觉电影,全息电影、球幕电影等等,使得电影中的形象更加贴近生活。
影视文学的特征影视文学是为制作电影电视使用的,是摄制影片和电视的文学基础和文学蓝图。因此,影视文学的作者必须根据影视艺术的特点进行编写。
三、中国影视文学的发展现状
影视文学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其外延可以扩展到整个文化领域,用社会学方法探讨电影的生存与发展的整体文化问题在新时代也引起了一定的关注。
电影具有世界共通的画面,语言有国家、民族之分,但画面是没有国家、民族之别的,因此电影文学具有世界性是必然的。有相当数量的剧本开始重新探索电影的本体特性,借鉴技术进步和其他艺术门类变化发展的结果。充分开掘电影表现形式的新方法和新途径。特别应该提到的是大多数剧本开始注意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注意电影的思想艺术价值的体现与经济价值的体现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这也是这两年电影文学工作的一个新走向。
但是我国的影视文学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同时这也是影视文学普遍存在的问题。电影剧本创作中存在的缺乏生活气息和底蕴、满足于书斋内的自我欣赏以及文笔华丽、内容空洞、玩弄形式等问题必须加以克服;有的剧本和影片观念陈旧,技巧贫乏,采用电视剧处理故事和人物的方法,对电影的特性认识利用不够,也是电影文学创作和整个电影创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编剧可发挥的余地越来越少。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成型的作品,只需要编剧加以改编修改,这给在未投资影视前,用文学作品检验一下市场,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作品本身就已经具备了市场,和读者,所以其后的影响力只会扩大不会减小。
市场越来越挑剔。由于文学作品的多元化,需要更多的关注不同途径的文学作品,提高作品的时效性和生活性。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电影会越来越多地朝着综合艺术、更影像本体化的方向发展,但是中国电影还是会不断地向文学借鉴经验,中国电影的文学性还会继续存在,并且电影文学剧本的写作也将具有更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
[关键词]影视;文学;互动;融合;改编;叙事方式
文学是所有艺术中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而影视出现的比较晚,被称为“第七艺术”。影视尽管从早先的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但它不是哪一种艺术的分支或变种,而是一门具有独特表现力的综合艺术形式。影视艺术依靠光学技术,已经从戏剧、文学等所创造出的表意手法和认识手段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形成一种独立于文学之外而又频频眷顾文学的生存状态。我们可以形象化地把文学看作是众多艺术发生发展的“母体”,而影视等艺术则是它养育的“子女”。它们有着共同的文化起源,却又以不同的表现方式给人类提供着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愉悦。文学和影视各自生成的演变史大大丰富了文学与图像符码各自的叙事能力。它们之间血脉相连,具有一种内在互动的密切联系。
一、影视和文学在相互融合中变异与借鉴
法国理论家乔冶・萨杜尔说过:“一种艺术决不能在未开垦的处女地上产生出来,而突如其来的在我们眼前出现,它必须吸取人类知识中的各种养料,且很快地就把它们消化。电影的伟大就在于它是很多艺术的综合。”影视艺术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综合了其他各门艺术的多种元素,并经过自身主体性整合而呈现出特有的艺术表达功能,具有时空统一性、声画可融性、表现综合性和形象逼真性的艺术特征。影视艺术是在文学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利用现代社会的科技手段才蓬勃发展起来的。它作为一种以线形方式来安排信息的“马赛克式”艺术,是通俗的、大众化的、生活化的。受众从中寻找知识、思想,也寻找感官愉悦,建立情感依托和精神支柱。正如宗白华所说的:“在这里,物的感性的质、光、声、色、热等不是物质所固有的了,光、声、色、热中的美,更成为主观的东西。”
但是作为“遗传”,文学和影视艺术必然有其相通之处,理论家荒煤就说道:“我们电影要上一层楼,主要靠文学,没有文学的基础,电影是上不去的,世界上许多著名电影,大多是长篇小说改编的。”这或许有点绝对化,但却说明了文学对影视有着很强的心灵感召力。当代中国文学在题材选择、主题发掘、人物塑造、价值取向及审美情趣等方面给影视艺术的发展以多方面的启迪。正如当代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所说:“我一向认为中国电影离不开中国文学……我们研究中国当代电影,首先要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因为中国电影永远没有离开文学这根拐杖。看中国电影繁荣与否,首先要看中国文学繁荣与否,中国有好电影,首先要感谢作家们的好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性。如果拿掉这些小说,中国电影的大部分都不会存在。”文学为影视艺术提供再创造中必定会产生变异,那么它就不大可能像中国文学那样成为只供特定接受群体欣赏的单纯艺术;对受众而言,它也就不会仅仅局限在有限的审美领域,而是要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它超越了艺术的美学范畴而扩展到整个社会文化之中,影响到人民的生活方式、语言方式、交际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类通过它而获取了一种新的语言符号――视听语言(这是文学所没有的),这种借助图像符号的视听语言,使人无意识地被灌输和储存信息。视觉上的刺激性带来心理上的挑战感,而画面和音响效果的配合,能使人内在的情感受到充分提升和升华。而视觉图像成为这个世界最基本的面貌,而分析和批评图像被看作当代人最具有发展潜力的能力之一。正是在显示和认识现实中,当代人实现着完全意义上的沟通、对话和共享。
而对文学来说却没有这么明显的优势,在这方面,它是以弱势出现的,因而影视的强势功能也慢慢影响到文学的发展。影视艺术确实带给文学诸多启示,仅就蒙太奇技巧对文学的影响就不可低估。自它诞生以来,格里菲斯、爱森斯坦等相继拓宽蒙太奇的实用领域,使蒙太奇成为当下影视中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而且影视中的其他技巧如平行剪辑、快速剪接、快速场景、声音过渡、特写等都开始被小说和戏剧借鉴而应用。
总之,当代中国文学的多种元素被影视所同化与吸收,发生了质的变化,使影视艺术成为时空综合的视听艺术,而影视的先进技巧也被文学所模仿和利用。所以,当代中国文学和影视艺术在“技”和“道”的层面上互相学习,互相渗透,在新的文化语境中作出适合各自生存发展的明智的审美选择。
二、影视和文学在相互改编中各自坚守与创新
自改革开放以来,商业化和商品化的大潮荡涤着人民稳定的心理结构,人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存状态乃至整个社会的行为模式都在解体中重构,实用功利主义原则抢占了话语霸权的制高点,并以强者风范渗透到包括文学、影视等艺术在内的一切精神和意识形态领域中,所以现当代文学与影视的默契在风雨飘摇中凸显出变异和凌乱的势头,而改编(以小说居多,不仅是精英小说,还包括武侠和言情小说)则成了这一桥梁的“捷径”。
一些影片把人们所熟悉的典型形象搬上了银幕,再现了各个时代的历史风貌,使经典文学作品得到了新的意义诠释,有力地促进了影视艺术的发展,同时也为名著改编影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而有些影片演火了,也被改编为小说。那么改编应遵循什么原则呢?鲁迅先生在给孟十还、山本初枝等的信以及《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和《(阿Q正传>的成因》等文章中,针对别人改编他的作品或他人改编别人的作品发表了许多中肯意见,并特别强调两点:“一是改编要尊重原著的创作意图,二是改编要正确地把握人物性格逻辑。”改编既要有坚守原有剧情的孤独意识,又要有拓宽新视野的合作精神。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力图挖掘民族文化的第五代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等就做出了榜样。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天才的专业禀赋、传统的文化底蕴以及时代赋予的开放性思维模式促使他们在艺术殿堂里纵横捭阖,并把自己深刻的哲学、文化和历史的思考融进了影视本体,他们的经典之作几乎都是改编而来:张艺谋成名作《红高梁》由莫言同名小说改编而成;《黄土地》其母本为柯蓝的散文《深谷回声》;张军钊《一个和八个》源于郭小川同名叙事诗;刘恒《伏羲伏羲》改编成《菊豆》等。在改编中,他们仍然保持与原著思想的一致性,坚守阵地。
但由于带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艺术体验,又以一种非合作的姿态去审视本文,使其呈现出与原著不尽相同的艺术风格和个性色彩。影视对文学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有利于导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且相对缩短的生产――流通时间更符合影视商业产业化的运行规则,所以目前我国影视改编文学这种“投机取巧”的方式,不仅使编导者名利双收,而且让文学及其创作主体也因此而获利受益,作家借助影视抬高身价,文学文本也备受青睐。
但是,影视与文学毕竟有很大的不同,德国学者克拉考尔 说:“小说和电影也互有不同:它们形式特征毫无共同之处,它们所抓取的世界也互不相同……这些形式特征表现在对时间、速度、空间和表现角度(视角)等元素的处理上……”又说:“一切小说都侧重于表现内心的发展或存在的状态。”“电影倾向于表现一种仍然跟物质现象紧密地仿佛由一根脐带联结在一起的生活,而它的情绪和理智内容即来自这些物质现象。”现当代文学名著本身就是一个较完美的结构体系,其中的形象塑造和内涵张力具有无法替代的稳定性,所以改编可能造成其稳定系统的失调,这对改编者的创造力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它要求编导者有创新的勇气和新颖的视角,重新构建一个和谐的稳定系统。而这种系统的转变最明显受到影响的便是“话语”的“改头换面”,所以需要探讨文学和影视的“话语”。
然而,影视艺术作用的结果反映在人们对影视与小说关系的认识上,表现了小说对影视艺术的屈从和依附,于是便产生了“趋影视体”小说。就文体特征而言,“趋影视体”主要表现为叙事的大众化和话语的程式化。其结果是小说与影视剧本之间的差异被削弱,小说的“味中之味”被消解。这种文体在追求环境描写的视觉造型、简洁明快的对话和蒙太奇结构,更多地融入了影视艺术的技巧、技法,体现了鲜明的影视化倾向,同时仍保持小说的独立品行。特e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小说家在影视作品基础上进行再度创作,将视听符号向文字符号转换,这就是产生的小说“后生”现象。
三、影视和文学以不同的话语模式影响着对方的叙事方式
从符号学和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讲,观赏艺术(当然包括文学和影视)的过程就是受众对艺术文本的解读过程。这个过程不仅要靠视觉暂留视像的生理机制,而且还依赖于受众的想象、联想与记忆,依赖于对形象与情景的再创造。受众对艺术文本信息的接受,是一个感知、理解、想象、情感多层次复杂构成的心理活动过程。
尽管在文本本体上影视与文学话语模式不同,但文学的叙事方式与其想象世界之间和影视的叙事方式与其虚构世界之间有不少共同点,即都可以采用各种组合切割的叙述方式。
美术、文学、音乐、绘画等诸多艺术都是人类凭借不同媒介用以书写话语的不同方式,即不同的话语形态。影视也是一种语言活动,它的语言话语只是指运用影像画面和声音“说话”、“写作”造成各种表现效果的艺术手段,如摄影、照相、剪辑、音响处理、录像等,既包括电影制作者个人用摄影机(录像机)“写作”、“说话”,又包括这种“言语的沉淀”。帕索里尼认为,电影话语可分为语素和影素,语素作为意义单位相当于镜头,影素作为定义单位则相当于现实中的客体和动作,它们各有自己的自然而非约定俗成的意义。影视的语言是一种直觉符号的语言,影视就是利用这种独特的话语模式把信息输送给观众。而文学话语不是直觉符号的语言,它是文字符号的选择和编码,并通过编码传递给读者信息,其实包括影视在内的一切艺术既是“话语”,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语言”,就在于这些艺术的媒介诸如线条、色彩、图像、形体、影像、声音等,都是信息载体,都是意念和情感的物质性载体和思维工具,都具有类似语言的传播功能。影视借鉴了文学中的人物刻画功能,也具备了行动元和角色的双层作用,而人格特征的塑造以及人物自身的同一性和独立性又构成其“角色”的作用,影视的叙述话语与视像构成产生丰富的变化,具有文学意义上的象征、隐喻、哲理式的叙述话语与视像构成逐渐成为影视艺术创作新的语言系统。
关键词: 文学 影视 改编 比较 差异
一
文学为影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广泛的拓展空间,文学对影视的渗透,突出地表现在影视作品对文学的改编上。
一方面,影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学在荧幕上的再现,以视觉感官上别样的冲击,强化艺术的表现效果。作为一种有别于文学的特定的艺术表现形式,影视多以镜头的切换,空间的布景,角度的多方位转移,对人物面部表情、行为动作、心理特征等层面细腻的捕捉,以一种直观外化的方式,以影视特有造型的表现力,营造感官心理主导之下的艺术罗网。
比方说,1987年36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对文学原著的改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堪称影视改编的经典。将二者放在同一个平面上加以比较性的审视,可以说,虽然其中仍不乏缺漏,然而,就文学与影视的改编来说,还是成功的。一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如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她的“辣”,阴狠、毒辣、八面玲珑……演员邓婕对此进行充分的把握与阐释,活脱脱一个“凤辣子”,此外众多出场人物的一颦一笑无不表现得酣畅淋漓。角色的装扮也是别具深意的,如林黛玉的服装多为白、淡色系,表现她“阆苑仙葩”的遗世独立,而王熙凤的服饰则多以红、黑取色,是荣华、地位的象征,给人以强烈的光感。在影视配乐上,该剧充分发挥了音乐的巨大感染力,《枉凝眉》、《葬花吟》等,渲染情境,引人入胜。
另一方面,有相当比重影视作品的改编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学文本原始的意义,而更多地糅入了时代、个体、艺术生产特征等多方面的当代社会文化因素。这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
其一,编者在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主动地进行了一定的取舍和简化,有对文本主题思想的简化,也有对文本艺术结构的再造。以此形成了借以参照的文本,成功地加以电影叙事。如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的影视改编,(这里主要对1997年出品,由法国苏菲·玛索饰演安娜的版本加以叙述)影片基本上延续了原作的“拱门式”双线条结构,但还是主要以安娜、卡列宁、伏伦斯基的故事为叙事的中心点,与之相较,列文在农村的改革活动、列文与吉蒂的爱情线索在一定程度上被加以弱化和简单处理,但是影片对那些打猎、乡间农民劳作的场景、农民唱圣歌的情节和列文对人生看法的思想流脉还是有相当的叙述和阐发的。影片添加了安娜做梦被火车轧死的这一情节,并对往来于莫斯科与圣彼得堡的火车声进行特写与放大处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超越,是一种对宗教宿命的有形刻画;再者就是影片中屡次出现的蜡烛的明灭意象,这充分发挥了影视艺术形象生动的特征,并以此展开对安娜生命迹象的观照,在这一点上,画面些许超越了文字的力量,给人以震慑之感。此外,影片将有些单一、与表现主题关系疏离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加以适当的删减,如影片去除了列文的哥哥科兹内舍夫与瓦莲卡的情感线索,删去了吉蒂在国外养病的那段经历,对伏伦斯基与安娜在国外的那段生活也只是一笔带过,并对一些事件的发生进行了时间、空间上的再整合。我认为,这种取舍与简化,是遵循影视作为一种造型艺术所特有的艺术原则与存在规律的需要。
其二,影视作品只是借用了某部文学作品的总体构架,或者说是一个笼统的故事大背景,而以编者本人主观的再创造,或是本着迎合大众消费需求的直接目的,向原有的文学作品内部进行主观的填充。如近期播放的电视连续剧《金大班》(范冰冰饰演金兆丽),根据白先勇的《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改编,浮华背后,其间充斥着过分商业化、世俗化、现代化的流行因素,将一部短篇小说扩展成一部长达36集的电视剧,在这冗长的叙事中,更为重要的东西流失了。影视剧加进了金大班的身世、多段情感的纠葛,而小说中金大班将嫁的陈荣发在剧中竟作为了成全兆丽与月如的形象存在……修改之后的剧本以爱情为中心,辅之以局势的变化、现实的残酷,多以肢体语言的纯熟细腻展现人物性格,少了些许灵动的眼神与特质,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更多地贴近了影视这种造型艺术形式。在当前商业文化的主宰之下,这样类型的电视剧似乎更能够吸人眼球,更符合社会大群体的审美需求。然而,在轻歌曼舞、灯红酒绿之下,那种文学中潜藏的华丽之后的苍凉感却无从呈现,人们更多地沉浸在对月如和兆丽爱情悲剧的感伤之中。主人公爱情遗憾的展现却并不能够填补苍凉带来的更大的空虚与寂寥。我觉得这部影视作品相较于文本最大的欠缺也正在于此,即消解了文学作品本身的思想深度与文化底蕴,代之以当代思潮下的商业现代气息。
二
影视作品的改编使文学向更广更宽处拓展。影视,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因为诉诸感性直观的形式,所以更易为大众所接受,它的普及度较高。而文学受时代风气、文化水平、个人修养的局限,仅仅是在某一社会群体内部流行和发生的。此二者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更加深了它们的比较与互补。我们能够发现,改编之后的影视作品搬上大荧幕后,一夜之间变为家喻户晓的热播之作。与此同时,同名的文学作品瞬间被一扫而空,成为畅销书目,名家名著也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普及和流行。
一、动画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的内涵
优秀的动画影视作品能够让观众的视觉与心理产生美感,也能够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动画影视艺术追求意境与情感上的完美结合,最早起源于电影,是在影视作品中为了达到时空结合的艺术功效,影视学家应用时间、空间等各种表现手段强化银幕的表现力,结合虚拟动画形象,满足观众们情感和审美上的需求。目前,由于动画影视艺术能够给观众带来美感与震撼力,动画影视艺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电视中,为了迎合观众的趣味,一些动画影视作品艺术标准比较低,往往会制造一些高上座率的商业影片,通俗、暴力。为了传达影视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动画影视艺术通过空间营造、表现以及空间再现的方式,不但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还能养眼、养心。进入新时期后,在影视作品中引入了一些斑驳陆离的光电科技,不但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与震撼,还能从很大程度上提升影视作品的艺术效果。影视文学是为了给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带来直观性的感受,文学剧本通过电视、电影、广播等形式很好地表达了文学思想的内容,是文学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与其他传统文学相比,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涵义。它比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诗歌等更具有震撼力和影响力,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普遍认同,已经成了现代文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影视文学与其他类型的文学都具备传统文学的特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如:故事情节的塑造、人物的刻画、情感的表达等。另外,影视文学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丰富的表达方式,它结合影视媒介,具备了“读、看、听”的三重功效。同时,影视文学通过鲜明的视觉形象能够将文学形象演绎出来,具有鲜明的影视特征,能够将文学原著中抽象的形象具体化和深刻化,将描述的动作展现出来。
二、影视文学与动画影视艺术的关系
(一)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
动画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之间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首先,在表现情感以及事件的发展状况上,不像影视作品所呈现的那样,影视文学更能引起观众的思考,比较抽象。而动画影视艺术引起的情感共鸣是一时的,比较直白,如:喜悦、忧伤、快乐、恐惧等。长期下去,会让人变得颓废、慵懒,情感苍白无力。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具有其合理的一面。因此,在欣赏影视文学作品的时候,为了能够深刻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观众必须要将心境投入其中。其次,影视文学不能将文字中对生活的感悟以及评价很好地展现出来,不能将作品中作者的倾向性赋予形象性。而在比较短的时间中,动画影视艺术则能够用各种镜头和具体的人物形象满足观众视听上的审美需求。另外,大部分动画影视作品都是从文学作品改编过来的。因此,为了尊重文学原著,在动画影视作品的创作上,要掌握适度的原则,本着尊重文学的目的。在改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使动画影视艺术作品完全脱离原著所要表达的内容,也不能把文学原著改得面目全非,不要刻意迎合大众,追求票房数和收视率。艺术文学都是在娱乐服务的同时,服务于人类的。但是,纵观当今影视发展的整体趋势,影视艺术具有了明显的娱乐化趋势,因此,影视艺术作品创作的时候,需要本着尊重文学的原则,才能不导致人类文明的灭亡。
(二)动画影视艺术作品能够为影视文学增添养分
文字是传统文学所借助的工具,因此,在很多方面具有限制性。而和其他文学作品相比,影视文学具有直观性的特征,能够较好地反映复杂的生活现象,因此,影视文学更具有震撼力、影响力和群众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坚持不断的奋斗,改变种种限制,摆脱现实生活的束缚。同时为了宣泄情绪和压抑,人们利用幻想和游戏的心态改变这种限制。否则人们会产生精神危机,甚至导致精神崩溃。而在创作动画影视艺术作品的时候,利用动画影视艺术作品,不但能间接地排解人们的这种限制,还能够为影视文学提供养分。一般情况下,在编排虚幻世界的时候,动画剧作者会获得一定的超越满足感和自我宣泄感。而由于文本的“召唤”,在接受动画作品的时候,观众也会与作家产生同样的人生体验。如:在动画片中,失恋者可以体验到成功爱情的奥妙,弱小者可以体验到战胜对手的酣畅淋漓。由此可见,动画影视作品能够为影视文学的创作提供更多诡异的想象。如:《海底总动员》《熊出没》等动画片中,为了表现了一个神奇的动物,展现一个神奇的植物世界,剧作者像表现人的世界那样,为观众构筑了一个妙趣横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动物、植物会像人一样说话,人们会像小鸟一样飞,不但满足了制作者与观众的游戏天性,也给予了影视文学创作的养分。
三、如何区别影视文学与动画影视艺术
(一)观众接受方式上的区别
在观众接受方式上,两者之间具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动画影视艺术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它不等同于文学,不依赖于文学,但是同文学一样,动画影视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并且在动画、声音和光影的互动上,影视艺术作品更具表现力,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其次,在所能表达的广度、深度上,文学作品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如:在欣赏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可以反复地吟味不懂的地方。而欣赏电影的时候,观众会在感受上留有缺口,甚至连思索的时间都没有,不能停顿,不然会影响到观众欣赏整部影片,甚至会使观众无法集中全部精力,动画电影会变得残缺不全。因此,为了避免观众感受上的缺口,影视艺术要依据剧本情节,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将动画人物置于不同的场景中,不但要生动形象,还要有血有肉,不能将人物固定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不变动。
(二)观赏效果上的不同
什么是文学呢?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符号来描写世界,主要作用于人的想象。什么是动画影视艺术呢?动画影视艺术是以线条和色彩符号描绘世界,主要作用是人的视觉,是视觉艺术。从一定程度上,影视文学具体是指视觉与听觉的感受效果为设计的着眼点,是影视文学中的一部分,应用文学创作的规律构筑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抒发感情,最后才能借助电影和电视等声画媒介呈现在观众面前。影视文学能够集视觉、听觉等多因素于一起,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影响力,能够给观众直观性的观赏效果,会令观众具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由此可见,动画影视艺术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是短暂和直观的。而影视文学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是持久的,有韵味的。
(三)不同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改编文学 影视 时代特征
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的做法早已有之,进入90年代之后,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电影电视的普及和社会舆论的传播,改编文学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公众反响都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事实上,所有的改编文学都是改编者用当代的眼光去对过去的文学文本进行的新的艺术化的阐释,其本身能体现当代人的心理需要和时代精神,也必然会带有时代的烙印和时代的特征。
一、改编文学的商品化
在当前消费主义盛行和影视传媒高度发展的今天,改编文学作品也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商品化的道路。影视作品以其视听方面的独特优势创造了自己的美学并统帅了观众,所以文学作品若想获得更多的关注就必须在一定意义上留下影视改编的空间。诚然,只有用商品化的手法才能将更多的文学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但在当前影视文学占领并抢夺了纯文学的大量生存空间的情况下,当代的文化也就从印刷文化逐渐演变成了视听文化。改编文学的目的也就逐渐从让文学作品搬上荧屏让更多人阅读而成为经典变成了用影视作品去博得关注赢得利益。在当代人们生活碎片化的时代,改编只有通过对文学的商品化创作才能让人们在匆忙的生活中停下自己的视线。
影视作品其本身带有的娱乐性和商品性让改编文学的改编者逐渐沦为商品化写作的附庸,什么题材的作品卖座就改编什么,为了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便逐渐放弃了对文学审美的追求,为了文学而文学逐渐演变成了为了写作而写作。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影视剧中最为流行的便是古装剧中的宫廷剧和穿越剧,基于古装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剧情被改编之后,剧情变得冗长而离奇,人物关系变得纠结不堪,复仇、无厘头、争宠等噱头成为了此类改编文学必不可少的卖点。在商品化道路上渐行渐远的改编文学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放弃了肩担社会道义的责任和人文精神的关怀的远大理想,而逐步沦为了大众娱乐和制造利益的工具。
二、受众审美的被动化
在当代影视传媒的强势轰击和传媒舆论的积极配合下,受众对于改编文学的作品呈现出一种被动接受的无奈状态。虽然受众的心理需求和审美品位是影视作品生产的重要因素,但是人们似乎现在更多的是无奈地接受对文学作品的品味由私密的阅读变成大众文化产品娱乐的消遣和快餐化的记忆。在娱乐至上的时代,改编文学作品本身已经缺乏了应有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标准,而这样的影视作品让本就缺乏明确的价值判断的受众失去理性思考的过程,抛开故事背后的根源而是被动地去接受改编文学。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就是文学失去了其引人深思的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传统文学文本中赖以生存的根植深刻内涵的土壤之间崩塌。
受众在被动地接受改编文学作品后也就失去了细细品读的兴趣和过程,一场娱乐的消遣让受众与原著作者的共鸣空间压缩近无,用影像编码的艺术传播形式正在肢解着传统文学文本中的话语权威。这样的消费文化让受众对文化的接受效果变成了空白,受众会跟随着影视剧作品情节的发展而观看,但却失去了思考的过程,在影像结束之后受众在精神层面的想法却是一片模糊。
三、作品形象的模糊化
文学文本经过改编之后其内容的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而改编者、导演、演员甚至是剪辑人员都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对改编文本进行艺术上的再度创作,在这样的过程中,许多原著中原有的精神内涵就被层层改编,而所能表现的效果也就见仁见智了。如根据刘恒同名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改编的电视剧,以其诙谐幽默的艺术表现力赢得了许多追捧,但是笔者认为在原著中作者描绘的在社会底层无奈挣扎的小人物面对社会和人生的无奈的形象并未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由喜剧演员演绎的作品中对原著的批判精神与反思精神消磨殆尽。
麦家的谍战小说系列向来备受读者追捧,小说里对案件的细致观察、缜密分析和条理论证都是引人入胜的重要因素,小说里也不乏作者对于生活的种种思考和独特体味。随着2005年由《暗算》改编而成的电影热映并受到好评之后,《风声》、《刀尖上行走》和《风雨》等作品先后被改编成影视作品,麦家的成为了影视出品方的宠儿。但是许多观众在观看过影视作品和小说之后普遍认为影视作品并没有小说的表现力强,也不能像小说那样让人在品位过程中不能自拔。综其原因,是文学文本在经过影视改编之后很大程度上对原著作了修改以迎合消费市场和观众的需求,在娱乐效果的表现上进行了大量的工作,随意加入的感情纠葛也在迎合娱乐化需求的同时降低了小说的艺术格调。在小说中作者创造出的作品形象也就变得模糊不清了。
在改编文学盛行的今天,我们不禁赞叹也不禁哀叹。赞叹的是改编文学让更多文学作品通过影视作品的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让更多文学作品成为经典,也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有了文学消遣;哀叹的是改编文学在消费主义的大背景下不免存在着前文所叙述的几大弊端,沦为大众娱乐的一部分。改编文学在保持文学文本和影视改编的质量的基础上,通过深刻思想、细腻手法和关照人生才能塑造更多不朽的文学和影视经典。
参考文献:
[1]李巧智.浅议当代文学影视改编的突出特点[J].影视天地,2012年第3期
关键词:影视艺术;综合性;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132-01
影视的诞生与发展是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结果,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就不可能出现电影、电视这两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就影视的技术性而言,它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学、物理学、化学、机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种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的技术成果,当这些现代科学成果不断地被迅速吸收到影视艺术的制作中,便使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与艺术语言日益丰富,不断创新,与此同时,影视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媒介,经过近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共同构筑起令人瞩目的影视文化,而影视文化本身涉及到传媒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各种社会科学领域,它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综合性文化,因此,影视艺术的综合性,首先体现在它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应用科学与人文科学、科学与艺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
此外,影视艺术的综合性还体现在它吸收各种艺术的长处和特点,丰富并充实自己的艺术表现力上。影视艺术综合了戏剧、文化、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当这些艺术元素进入影视之后,便被融合改造,形成了影视的新特质,使影视艺术成为了一种可独立的艺术,影视艺术之所以能将其他艺术的精华吸纳到自身的系统中,固然是由于影视作为最年轻的艺术种类,它必须向其他早已成熟的艺术样式学习和借鉴经验,更重要的是,影视本身既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既是静态艺术,又是动态艺术,既是再现艺术,又是表现艺术,正是影视艺术自身的这种集大成、综合性的特点,使得影视艺术必须是一种集体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它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剪辑、美工、道具、服装、化妆、录音、音响等多种职能部门的艺术创造者集合在一起,在导演的总体构思下共同完成摄制任务。
影视艺术还深受文学的影响,电影与电视从文学中汲取并借鉴了许多叙事手法和结构方式,文学融入电影、电视。构成了故事片、电视剧和电影专题片深厚的文学底基。影视艺术的成败,首先取决于剧本,影视文学剧本在整个影视艺术创作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很作用。继而,文学的各种体裁都对电影与电视产生过直接的影响,影视艺术向诗歌学习,产生了抒情性的诗电影,如美国的《金色池塘》,苏联的《战舰波将金号》,我国的《黄土地》、《我们的田野》等。影视向散文学习,产生了散文电影或纪实电影。电影、电视向小说学习,产生了小说电影和小说电视,如苏联的《战争与和平》,我国的电视连续剧《围城》、《雍正王朝》等。
文学是借助各种修辞以及表现手法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客观地反映现实的艺术,文学包含的种类很广,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它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不同情感。情感则是反映心理活动的一种直面表现,文学作为一种品味高尚的心理情感就需要一种大众化媒介载体才能够被广泛传承。人类历史中揭示文学与影视、音乐密切相关的实例随处可见,在漫长的人类社会中诞生了无数文学名著,它们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作为传播文学的影音艺术在现代人日常生活中所占的位置也是越来越重要了。同时,影音艺术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在欣赏影视与音乐的同时对文学的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求进一步学习与探寻,使文学从抽象的难解转变成为大众的兴趣。
一、影视艺术中的文学魅力
1.戏剧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文学形式分类多样,从世界范围来看,莎士比亚、雨果、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等文学大师的作品都在影视屏幕上展现风采。戏剧,是文学形式表现的一种类别并且是影视改编的重要来源。莎士比亚的代表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搬上了影视、戏剧舞台,两部作品曾被多次改编成歌剧、舞剧、电影、动画等。上述几部戏剧被搬上银屏并不是偶然的,因为戏剧与影视艺术之间的关系在许多方面都具有相似性,它们都属于视听艺术,观众可以用观看和倾听的方式对语言文字进行完全不同的感知欣赏;它们都属于表演艺术,用语言和行动的表演来传达作品的信息;重点是它们还是一种剧场艺术,采用叙事的方式,根据人物、情节、环境等为基本因素来塑造戏剧中的故事。由此可以看出,戏剧是影视艺术中表现出来的重要审美依据,能够将舞台造型艺术转化为银屏造型艺术,可以充分发挥戏剧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使戏剧中的影视艺术魅力得以体现。
2.经典名著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中,文学也随着时代的进程呈现出形态各异、百花齐放的文学特征。在这过程中,诞生了无数文学名著,它们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也是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不可或缺的历史产物,而经典名著在优秀影视作品的诠释下可以利用名著影视化,有助于新的一代了解历史文化。
许多文学大师的作品都被搬上了银屏。如中国经典四大名著改编的影视剧也都离不开文学原著的滋养,通过影视艺术中体现的经典名著,一方面可以保持原著的艺术风貌和审美精髓,尤其是古典名著所体现的不仅是作家个人的文化观念,而且是经过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民族文化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通过影视的传播也是体现对原著的理解和审视,体现出时代精神。
3.小说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小说是一种语言艺术,它与影视艺术的关系十分密切当影视从活动的照片发展为叙述一个故事时起,小说便成为影视剧作的重要题材来源。而小说与影视剧作从创作角度讲都属于文学体裁,它们都属于叙事性作品,都以人物、环境、事件作为主要的情节因素,并且都要求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及都使用语言文学。小说融汇到影视中可以成功地传达出小说原著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最重要的是可以使把传统思维定向中的小说作品从束缚中挣脱出来,把其转化为生动、新颖、动态为一体的叙事造型化,使小说本身更加生动、具体。如以钱钟书先生长篇小说《围城》改编的10集电视连续剧,在屏幕上成功地传达出小说原著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出色地完成了由文学语言到视听语言的转换。该剧塑造了方鸿渐既玩世不恭,又不想混同流俗的畸形知识分子形象,将方鸿渐无所事事又一事无成的人生窘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上述体现在影视艺术中的文学作品,转换了文学作品中的叙述方式与叙事视角,是综合影视艺术中文学魅力的集中体现,使文学作品具有视觉艺术,细致地展示人物的内心独白,并用音乐、景物、色彩等手段进行渲染,暗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令纸上文学变为形象文学,表达出原著中想要表达的主题、体裁和情感倾向。可见,影视艺术与文学作品的血肉联系,是重视文学基础和影视欣赏的普遍规律。
二、音乐艺术中的文学魅力
1.诗歌在音乐艺术中的体现。诗歌是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且与音乐是密不可分的,而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流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对于后代文学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其中《诗经》“六义”中的“风”就是民间歌谣,这些民歌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奴隶辛勤劳动的号子,又有反映人们不堪奴隶主压迫的反抗歌曲。而这部诗集的创作的源泉就是把收集起来的民歌进行加工,以供朝会、宴宾时演唱的。《诗经》中收集的诗歌都是配乐歌辞,能朗诵,能演奏,能演唱。
音乐可以以连贯不断的时间运动和严谨的曲式结构形式来表达作品的内容,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且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二者结合的协调性和共融性可以产生完美的、丰富多样的视听审美价值。如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徐志摩,他的诗歌作品是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兼具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为一体的新派诗歌代表作家。《再别康桥》是他经典诗歌中的代表作,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可见,音乐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内在的情感运动,用于抒发人物内心难以言状和不便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变化,而文学却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丰富了音乐的内涵和表现力,二者相依相生,密不可分。
2.诗词歌赋在音乐艺术中的体现。优美的乐曲不仅使文学表面化,也恰切表达了作家内在的情感。通过文学作品的主题意念激发音乐艺术的理性思维使音乐成为表达文学作品思想的主题手段。
【关键词】影视资源;形象固化;文学想象;意义误读
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影视资源指的是在教学上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应用价值,在语文课程设置、实施过程与评价反馈中可以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可被利用的与教学息息相关的、能够帮助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的所有影视作品。本文所阐述的影视资源是可应用于教学中的影视资源,区别于其在传媒领域中的含义。
一、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分析
(一)影视资源的直观性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影视是一门集文学、音乐、表演、舞蹈、美术于一体的现代综合艺术,是集画面和声音为一体的表现形式,比语言文字的表现更具直观性。中学生相对于成年人在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方面较为欠缺,影视资源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其中对于自然和人文的拍摄和展现可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补充,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更感兴趣。比如在学习《滕王阁序》这篇古文时就可以为学生播放与滕王阁相关的影视作品,通过影视作品的播放,能够让学生对“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等意象有直观认识,感受到落霞与孤鹜、秋水与长天在同一个画面中亦动亦静,光影和色彩强烈对比的景象,从而对课文的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影视语言相比,文字语言的表达较为抽象,而影视语言将抽象的形象和思维具象化展现在声音和画面中,直接调动观看者的感官感受。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的外貌的描绘,“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教师为学生播放影视相关影视片段,让学生通过观察影视中人物的妆容,了解什么是“罥烟眉”,通过演员神情的传达感受什么是“含情目”,另外让学生分析影视中的呈现与文本有什么异同,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课堂互动和思考。
(二)影视资源为课堂创设良好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的使用使得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感和现实感,情感上容易受到感染,情境教学的方式有很多,但是运用影视资源创设情境是比较能够还原情境从而进行情境创设的,影视资源能够全面地为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情境和背景,从而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并且接受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气氛更为活跃。比如在学习戏剧《雷雨》时,通常会让学生扮演戏剧中角色的情境设置方式使得学生更好地感受戏剧的魅力,理解戏剧所表达的深意,但由于学生对戏剧的掌握能力和表演能力有限,学生不一定能够很好地诠释角色。这时可以为学生播放优质的《雷雨》话剧表演,并且让学生结合课文文本进行体味模仿,将影视资源、课文和学生模仿表演结合起来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影视材料,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情境设置,影视提供的丰富的人物形象,具体典型的环境,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接受的效果要比纯粹的讲授要好得多。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只有教师讲述或者简单的图片播放等模式难免有些枯燥,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融入课程学习,影视资源的使用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为丰富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前的导入、课中教学、课尾运用、主题性的学习等各个环节可引用和选择合适的影视资源来创设教学情境。
(三)影视资源为解决教学难点提供辅助素材
影视资源不仅可运用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也可运用于各种课文体裁的教学,辅助各个文本体裁难点的教学。诗歌注重的是意境,意境的表现往往比较隐晦、复杂,很多时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学习时往往难以把握。比如在学习《天上的街市》这首现代诗时要求学生大胆联想和想象,若学生不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则很难体会到诗中所表达的内容,这时可为学生提供与星空、宇宙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充分感受宇宙的奇幻从而激发想象。在小说教学中,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描写比较复杂,或者小说中所描绘的事物和场景与学生生活差距较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会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障碍。比如在学习《红楼梦》相关节选时,除了复杂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外,《红楼梦》描绘的服饰和摆件等也比较精致和复杂,很多闻所未闻,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相较于其他版本的影视作品是对小说文本还原度较高的影视作品。在学习课文内容时,则可为学生播放相关片段,让学生对复杂的文本描绘有一定了解,为学生的理解和想象提供参考。而散文和说明文的教学也可对影视资源进行利用,如对《昆明的雨》的学习,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与其他地方的雨有什么不同,教师可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有一个更真切的感受,学习《太空一日》时则可为学生播放有关太空的视频。
二、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误区和弊端
(一)影视人物形象的固定容易导致文学形象固化
影视中的人物形象不同于文学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影视中的人物形象是由具体可观的画面,固定的人声设定和改编的故事情节等具体的因素实际呈现出来的,势必会形成固定的影视人物形象。在小说和戏剧教学中,若学生在未接触或者未深入了解小说文本之前观看影视作品,则很容易让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先入为主。比如86版《西游记》中六小龄童饰演的孙悟空的形象深入人心,难免使得学生在阅读《西游记》原著时会联想到六小龄童所饰演的孙悟空的形象。影视人物形象固化的呈现则使原本抽象的,给人以想象空间的人物形象固化,使得学生对号入座,将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带入文学作品中,使得学生眼中的文学人物形象固化为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另外像四大名著这样的经典作品会被多次改编为电视剧或电影,比如《西游记》电视剧既有旧版又有新版等多个版本,电影改编也有《悟空传》《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等众多影视作品,这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老师选择不同的影视资源的情形,给学生留下不同的人物形象,有的学生脑海中是不同版本中的电视连续剧中的人物形象,有的则是不同版电影中的形象,若学生在未阅读文学文本或对文学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未有自己的把握前观看影视作品,则对文学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把握很容易受到影视人物固化形象的影响。
(二)影视的视听特征容易弱化文学的想象
影视是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艺术,是用画面、声音或是用视听的语言方式来表现来传达信息的艺术形式,构成影视语言的各个要素,包括画面和声音是具体可观、可感的要素,影视语言的魅力在于视听符号给观众感官的直接刺激。比如电影《鸿门宴》场景布置、人物形象和配乐等直观地表现,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上试图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文学语言的魅力在于文字语言本身的魅力和给读者带来的想象,文本阅读结果是产生了具有读者个性想象的艺术,而影视视听语言具体传达的是典型的限制读者想象的艺术。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是被提倡深入理解文本,应对文本有自己独到的感悟和见解的,而这种能力依赖于学生自身具备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的,文本中所描绘的不能够具体可观的人物和背景等需要学生自己补充和想象。如对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有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但影视的直接呈现则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画面,而影视中的人物和情景一旦呈现在学生面前则变得单一,不易更改,容易导致学生对号入座,将影视中的描绘带入文学作品中,从而导致文学想象的弱化。影视视听语言的特征反而会抑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对培养学生的文字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是不利的。
(三)影视改编与原文本的差异性可能产生意义误读
影视改编,指的是影视对于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的改编。影视改编有三种经典改编理念,分别是“形神兼备再现原著精髓”“表达原著的哲理和主题内容”和“把原著仅仅当成是未经加工的素材”。从影视改编上来看,影视改编有侧重忠实于原著的改编,也有注重根据原著进行加工创作的,而运用于教学中的影视资源则适合选择忠实于原著的影视作品更有助于教学。但即使是忠实于原著的影视作品与原著也会有差异,比如1998年版的电视剧《水浒传》中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部分的改编,电视剧中李小二偷听被发现受到恐吓后不敢直接对林冲说,而只是暗示,但林冲似乎没有明白李小二的用意,还是心安理得地去接管了草料场,而小说中描写的是林冲明知道管营等有阴谋,但还是带着疑惑心存侥幸地去接管了草料场。电视剧和小说中对林冲这一部分的刻画是有差异的,电视剧中的这种差异若是呈现给学生则容易使学生误解为林冲是没有理解李小二的用意,则对小说中的意义和林冲的形象产生误读。另外原文本的载体是文字,这就决定了原文本语言的抽象性、概括性,而影视改编则表现为具象性、直观性,限制了读者发挥个性的空间。所以从改编本身和影视与原文本载体差异上来看,这种差异性则可能会使未把握原文本的学生受到影视改编的影响而对原文本的理解产生歧义,甚至是受到影视改编先入为主的影响产生意义误读。
三、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坚持适用性原则,精心选择适用于教学的影视资源
如今影视作品繁多,大量影视资源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并不是所有的影视资源都可以为语文教学服务,所以应根据教学设计、学生的认知水平等进行精心选材,选取最适合于教学的影视资源,选择最典型的、最有意义的片段。另外影视资源的运用是为了适用于教学,所以对于像名著改编等类型的教材文本的教学则应选择比较忠实于原著的影视改编作品。影视资源对于教师来说是为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和解决教学难点等问题而使用的,而影视资源对观看者来说,是视听上的综合刺激,所以在影视资源的筛选上应选一些能引起学生观看兴趣的影视作品,以更好地达到教师使用影视资源的目的,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情境和课堂环节设置中来。学生们对影视资源的内容感兴趣,再加上教师正确的引导才能真正发挥影视资源的作用。影视资源的时长较长,而课堂时间有限,影视资源的使用是为配合课堂教学而不是占用课堂时间,所以在选择影视资源时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最典型的,最适用于教学的片段。影视资源与其他静态的课程资源相比是优秀的课程资源,但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必须运用影视资源,所以应结合教学重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是否使用影视资源,使用什么样的影视资源来配合教学。
(二)坚持适度性原则,合理安排影视资源使用时间
影视资源的使用是为配合教学,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合理安排影视资源的使用时间,避免降低教学效率,浪费学生学习时间。首先应注意所选取的影视资源要能够突出教学重点,所以切忌引用冗长、表现力不强的影视资源,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选取贴近教学实际的影视资源,选取合适时长的、典型的片段运用于课堂教学。影视资源在课堂中的使用是灵活的,可以运用于课堂导入将学生带入课堂情境的环节,也可以运用于教学之中辅助教师完成教学重难点的解析等,但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要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若使用影视资源的频率过多则势必会占用课堂时间影响其他教学任务的实施,所以在使用影视资源过程中应注意影视资源的使用频率,应将影视资源的使用放在必要的环节。影视资源的时长往往较长,但有很多影视资源的艺术价值比较高,可为学生解读教材文本提供新的视角或者可供学生进行影视欣赏等,像这类可供赏析的影视资源不可能在课堂完整观看,教师可灵活对待,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必要的情况下可让学生对影视资源进行赏析以提高自身审美、写作能力。
(三)处理好教材文本与影视资源的关系
影视资源应用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辅助教学,所以就教材文本与影视资源的关系而言,影视资源是教材文本的有益补充,是辅助教材文本进行知识传授的材料,教材文本应处于主导地位,影视资源只能处于辅助地位。另外影视资源之所以能够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是因为影视资源与教材文本有相通之处,教材中的文本与影视是一种叙事的艺术,即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所以影视可以对文本进行改编,影视可以对文本进行补充和描述。借助影视资源和教材文本的这种可以结合利用的相通之处,影视资源可以为教材文本的解析所应用,教师应把握教材文本与影视资源的相同点,根据相同之处选取适用于教学的影视资源,利用影视资源辅助对教材文本的解析。但影视资源与教材文本又是不同的,教材文本主要通过语言来叙述,而影视则是一种视听结合的叙述,即主要通过场景变换、视觉画面来展现,一切出现的画面和声音属于影视的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让学生区分教材文本的不同之处,以避免影视形象使得文学形象固化,影视视听弱化文学想象和影视改编使学生产生意义误读的情况。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可让学生对教材文本中的文学形象和思想理念等与影视资源中的影视形象和理念进行对比,以更好地理解两种形式的不同之处。影视资源因其与文学文本的相通之处和影视资源自身独特的优势可为中学语文教学所应用,起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良好教学情境,辅助解决教学难点等作用。但影视形象的深入人心,影视的视听特征和影视改编也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之中存在的弊端。所以针对影视的优势和弊端,应正确处理影视资源在教学中应用的矛盾,坚持适用性和适度性的原则,并且处理好教材文本与影视资源的关系,以教材文本为主,合理利用影视资源。
参考文献
[1]黄书泉.论小说的影视改编[J].安徽大学学报,2003(2).
一、影视艺术与文学的关联性
影视艺术和文学都是作者通过自己的现实生活的感触,对于现实生活进行描述和思维形成表达作品的一种方式,同时影视艺术和文学都是作者通过媒介,影视艺术通过图像,文学通过文字的形式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达作者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作者思想感情,来唤醒观众和读者对于社会生活审美的一种艺术表现。总之不管是作家通过自己的笔来进行现实生活的描述,还是导演通过自己的摄影镜头来对现实生活进行拍摄,都无非是想通过这样的媒介来完成对于生活艺术的升华,让人们在实际的生活中来去品位艺术的真谛,来去体验和回味生活的滋味,达到艺术回归到现实生活中的目的。
另外影视艺术在传播的过程中,在使用现代媒体的广告效应的情况下,能够做到迅速及时的传播,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大面积的传播,让大多数的人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影视的文化特性。而文学作品却存在着不一样的地方,由于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的限制,不能够和影视艺术相比,文学作品需要印刷、销售等方式进行传播,在时间的限制上面就出现了间隙,让文学作品慢于了影视艺术的传播。影视与文学在时间推进上彼此相似, 文学才有可能反过来学习影视的表现手法。由于文学与影视同有时间艺术的美学特征, 所以它们将继续在互相影响中并肩而行。
二、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看待影视艺术
现代社会的生活脚步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人们对于影视艺术的期待值在上升,人们往往很难从文学作品中去吸收和构建自己的文学欣赏,但是影视艺术的发展却给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增添了文学的色彩。很多的时候在影视艺术都是有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艺术,人们可以通过电影院进行文学的熏陶和文学传播。将影视艺术大众化的过程其实就是高雅的文学进行广泛大众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自己的欣赏,对于其中的电影艺术进行思考和评述达到文学性的欣赏。
从影视艺术的规律和特点来看,将其他的文艺形式的作品进行影视艺术的创作,改编是影视艺术创作的重要来源,从编剧和导演进行影视题材和文学名著进行选取的过程就是影视艺术创作和发展的过程。文学与影视创作通常是影视艺术将过去的文学作品经过改编而搬到银幕上来,同时也是我国电影创作的重要来源。我国在长达500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都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文学可读性,从《三国演义》到《水浒传》、《红楼梦》这些历来的经典名著为影视艺术的发展奠定了文学欣赏的基础。当受众通过这些电影的传播,可以从里面找到文学欣赏的动力,这样不仅仅让影视的受众增多同时也能够让文学作品达到家喻户晓的作用,同时文学转化为影视的过程使影视艺术的受众人数增多,这样可以扩大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提升人们的文学欣赏水品。在影视艺术的传播过程中,用文学欣赏的角度来去看待影视艺术的传播过程,是影视艺术传播的重要使命,文学作品搬到银幕上来的过程就是文学欣赏大众化的过程。
通过对于影视艺术的欣赏提高影视艺术的欣赏能力,受众感觉自己在欣赏大众化、娱乐化的影视艺术作品的同时,其实就是利用文学欣赏的角度来进行电影的观赏,影视艺术是一门集文学、现实生活、理想化的想象与一体的文艺形式,它传达给受众的是生活的艺术和精神领域的上层建筑,而受众应该本着去欣赏文学作品的角度进行影视艺术的欣赏,这样才能够将电影艺术上升到精神需求的高层次发展,文学欣赏的角度进行电影艺术的述评,也是对于影视艺术欣赏的一个新的角度。总之在电影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抛除了文学欣赏的角度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将会使原本活生生的影视艺术空洞化,不能达到原有的传播艺术、提升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手段。每一次对文学作品的改编,都是在运用创造性思维, 挖掘文学作品背后深刻的内涵,使广大观众对其进行一次新的心灵感受及审美享受。
三、影视艺术应该在文学的视野中成长
影视艺术的发展是来源于文学作品的,就应该从文学的视域中发掘创作的源泉,影视艺术的生命与文学基础是高度紧密联系和不可分割的,离开了文学性的支撑,电影只会变成空洞的想象,而不能够高雅的进行传播,人们对于影视的需求不仅仅是故事情节的欣赏,而是对于故事情节后的人性的思考和哲理的阐述,这才是影视艺术在传播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所在。我国的文学作品通过历史经典故事和优美的文字来描述故事情节,透过文学作品把人们共同价值的存在内炼提升达到传播的目的。文学的心灵诉求、理性思索、人性关怀精神, 提高了影视作品的艺术品位和思想的丰富性及深刻性。影视艺术的发展需要在文学的视野中成长和发展。
四、结语
我国影视艺术的发展在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进行着不时的改善和发展,同时透过文学欣赏的角度进行影视艺术的创作和欣赏,对于提升影视艺术的创作和完善,让影视艺术能够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共有的价值观念,这样才能够使影视艺术更加长青不老。影视艺术在当今社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们直观或迅速地通过感官传达着咨询、情感、刺激, 使人们能通过视觉、听觉去感受图像画面传导的信息。站在受众的角度,利用文学欣赏的角度来去看待影视艺术的发展,给影视艺术创作更加贴近文学作品,让影视艺术不仅能够在场面上打动观众,更能从故事情节和蕴含的哲理中来打动观众,这样的影视艺术才是人们所追求的影视艺术,透过文学作品在影视艺术中的渗透和发展,让受众在文学欣赏的角度来完成对于影视艺术的欣赏,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影视艺术更加贴近生活、更能在受众的心中占据一定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程天飞.论影视艺术的跨文化传播. [J].新闻传播.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