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09:56: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小学语文课程设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语文教学有语文教学的规律,6-12岁的小学生有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这时孩子们在注意力、自制力、思维、记忆、性格、知识储备上都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就会对处于该阶段的孩子们的一般学习规律,语文学习规律认识地更深刻,因此就可以科学地设计、科学地备课、科学地教。
我们认为,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的科学要求应遵循以下4个原则:1.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应遵循: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阶梯式发展规律;2.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应遵循: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的规律,即认知性知识学习优先,最终以技能性学习,即问题解决能力为目标;3.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应遵循:乐+情+思+理的渐进式方式进行,乐即快乐,情即感情,思即思维,理即道理;4.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应遵循:言在前,语在后,言语并行;语在前,文在后,语文并行的原则。作为汉语文化必不可少的汉字读写教学则要贯穿于整个小学教学。即:言语(+汉字)文(+汉字)。
三、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的具体策略
基于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的认知基础和科学要求,并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我们提出以下课程程设计策略,仅供参考:
(一)小学低年级重点以汉语拼音的熟练掌握为主掌握汉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将每个字、每个词准确地读出来,不要读错。这看似简单,其实复杂。很多我们认为很熟的字往往都读错了。如前面提到过的铩羽而归〖shā,yǔ,ér,guī〗中的铩〖shā〗。这就要求在进行该阶段的教学时,要反复地将汉语拼音方案,包括声母、韵母、声调好好地讲授,汉字部首检字法反复练习,使学生打下扎实的汉语发音基础。
(二)先教会学生正确地说话,再教授正确的造句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循序渐进地教授学生在口语表达时,要选用合适的字词,合适的表达方式,区分清楚什么是口语用语,什么是书面用语,什么是口语词汇,什么是书面词汇,什么场合用什么词,为什么如此。这就要求在语文课程设计时,区分言和语,言即口语,语即书面语。
(三)循序渐进地进行作文教学和训练学会发音,学会说话,学会造句,都是为了在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中将一件事或一个问题讲明白,即在具体口语作文(语篇)和书面作文(语篇)中的应用,作文教学在语言能力中也就是语篇表达教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这个阶段。在语文课程设计中,要逐渐以有文采的语篇表达为中心目标,引导学生在正确的地方用正确的字词,正确的结构,表达精确的意思。
(四)不断地以各种方式扩大学生的汉语阅读量整个小学阶段,语文课程设计中要逐渐加大学生的阅读量,特别是课外阅读量。只有不断地阅读,使学生的词汇储备、语汇储备、句子储备、语篇构思储备才能丰富起来,逐渐内化成学生自己的汉语运用能力。
(五)坚持快乐中学,快乐中做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6-12岁的孩子,他们天真烂漫,一切都以兴趣为出发点,不能像初中甚至高中那样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在小学语文课程设计中,要善于根据孩子们的兴奋点,选择合适的语篇材料,运用合适的方式展现出来,具体形象地设计,使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说话作文。
四、结语
【关键词】课程设计 小学语文 模式
1 前言
课程设计模式是指教师为了完成预定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和原则,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的一般思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理论指导,因此课程设计基本靠教师个人教学实践总结,而个人教学经验由于个体特性强又无法推广,课程设计经验不系统,缺乏理论指导的局面亟需改变,对能有效指导语文教学课程设计的统一的课程设计模式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2 目标模式课程设计
目标模式一般指的是教师对学生行为变化的预期而设定的教学目标并依此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该模式的课程设计最早源于教育家博比特的课“课堂活动分析”理念,而被系统化成理论则是由教育家泰勒完成,泰勒认为课程设计应该遵循首先确定教学目标、再选择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最后反思教学效果的顺序。随后教育家塔巴进一步把目标模式发展为塔巴模式,塔巴模式将目标模式的四个步骤具体化为八个阶段:了解学情需求,设定具体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内容,依据内容设置活动,组织教学活动,评估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塔巴模式将原则的泰勒模式变得更有操作性。而学者惠勒则进一步发展了前人的课程设计模式,他认为教学过程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强调了教学反馈对原有课程设计的调整和完善。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依据目标模式的思路进行课程设计。第一,首先明确该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结合学情,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能力、认知水平等来设置教学目标。第二,教学目标要具体化和可操作化,教学目标设置不可笼统为抽象的能力、情感、价值观三维目标,而是要每一个维度目标有测量标准,例如能力目标可通过是否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具体认识多少汉字等可操作观测的目标。第三,目标之间有内在联系。设置教学目标可以按照从近期到远期,从简单到复杂,从思想到行为目标等循序渐进地逐步完成。第四,目标的价值引导原则。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设计上,需要引导学生从非理性、肤浅、表面、片面的感性认识,向辩证、理性、有逻辑的认识引导,注重对学生的思维价值的引导。
3 过程模式课程设计
过程模式课程设计指的是课程设计不再按照明确具体某一教学目标去设计教学内容,而是尽可能地展现教学内容的原理和逻辑的设计思路。过程模式理念源于西方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包括结构主义教育家代表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他们认为人的学习过程是认知能力逐步加深的过程,而不是我们预先设置了某一目标然后他们就能达到。这个教学过程更多地培养学生的认知知识的能力,是否达到某一目标完全取决于他们自身的认知结构。英国教育家斯坦豪斯明确提出,过程模式课程设计比目标模式更适合于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例如数理化等学科知识。依据过程模式课程设计原理,小学语文教学可采用开放式原理设计语文教学。第一,设置一般性的教学目标,这里的一般性教学目标主要针对的是培养学生思维和认知能力的目标,而不是侧重知识性的目标。第二,设置创造性的开放的教学活动。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游戏,情境设置等动态教学的方式,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与合作,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获得知识,并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第三,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知识,完成课堂教学。第四,在最后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更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过程的评价。
4 自然模式课程设计
自然模式课程设计是建立在对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的综合折中的基础上的。最早有美国教育家瓦克提出,通过既借鉴目标模式的规律有序可检测的优点,又借鉴过程模式的过程开放发散有创新的优点,建构一种实用性的新课程设计模式。自然模式课程设计既反对单一传统的目标模式设计,又对过程模式的脱离课程目标的怀疑,主张课程设计应该综合考量各种教学因素。自然设计模式包括三个元素:教育立场、教学思考、教学具体设计。其中教育立场是课程设计者的主观意志和思想,是整个自然设计的引导;教学思考主要指的是教学过程课程设计的进度把握方案,要求要灵活开放;教学具体设计是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依据设计者的意志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然模式课程设计的折中原理进行课程设计。第一,设置开放性而不是标准化的教学目标,目标起着对教学的引导作用而非具体的规范。第二,主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属于参与角色,例如在一堂语文课中,对某个句子的修辞改用何种修辞手法,教师可提出不同的方案,由学生来选择,而教师则引导学生具体认知修辞手法是否与该句子合适,经过分析与选择后得出最优的答案。
5 情境模式课程设计
情境模式课程设计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史密斯提出的,并由斯基尔贝克和斯考特等人发展。情境模式课程设计试图通过对某一情境分析来解决和回答教学问题,在情境分析中运用和掌握知识。情境模式与课程设计的结合会涉及到多方面内容,例如某一情境的社会因素、学科因素、代入感等方面问题,通过情境分析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认知事物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模式进行课程设计。第一,情境分析。首选设计好带有若干能获取学情信息某一情境,然后让学生分析情境,通过分析情况明确基本学情,如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方式。第二,依据基本学情来设置教学目标。第三,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建立学程。第四,对学生的情境分析运用目标知识进行引导,完善他们的思维和认知能力。第五,最后反思教学过程,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原则;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教育事业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在中小学教育中,相关院校更加注重学生们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中,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创新思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改变以往的静态、封闭式的教学模式,适应现代化的需求和人才建设,为今后的人才培养做好铺垫。在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中,教师要按照新课程理念进行创新实践,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原则
(一)适量性原则
传统的小学教育模式讲究孰能生巧,因此,教师通过大量的作业布置,巩固学生们的知识学习,但是,此种布置作业的方式给学生们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学生们没有时间享受愉快的童年生活,变成了学习的机器和考试的机器,对于日常生活和常见问题的解决能力较低,只有分数而没有了能力。新课程理念讲究的是素质教育,让同学们进行劳逸结合,注重知识的拓展能力。
(二)开放性原则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由于没有较多的生活经历,脑海中的束缚较少,对同一种事物能够有不同的看法。这种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的想法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因此,在课堂教育中,教师要深化儿童的此种天性,不用严厉性的教导方式和传统的教育模式泯灭学生的个性。在语文作业的预留中,要结合当前的学习内容,进行巧妙的设计,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趣味性的话题,进行自主讨论,开放学生们爱思考、爱联想的天性,并配合教师一步步正确的引导,掌握语文的学习能力。
(三)灵活性原则
布置作业的灵活性,不仅要体现在内容上,还要体现在作业的形式上。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纸卷类的作业方式,创新交作业的形式,培养学生现代化的学习能力。对于讨论性话题和表演类的节目,可以进行影音视频的录制;对于文字类的阅读题等,可以建立公共的作业平台,小学生在家长或自主登录的基础上完成作业,另外,在作业平台中要增加讨论平台,方便师生能够及时的沟通疑难问题,作业平台还要依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生动的设计,提高小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依据小学生的天性,增加作业的趣味性
传统的纸卷类的作业形式不仅减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约束了学生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理念的形式中,教师要创新教学作业的安排,提高作业的趣味性,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买椟还珠》这一课程的安排中,可以让同学们进行课前预习安排,并分成小组的形式进行情景再现。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们的思考,分析人物的特性,故事起因和结果的组成,再通过教师对课程的讲解,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课程讲述后,教师可以做进一步的教学作业,对《买椟还珠》进行深层次的表演,也可以进行同年级小组比赛,通过语言和神态的表演,即丰富了同学们的课堂生活,还提高了学生们的思考能力,还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实现作业的多元化
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特长,现代化教育的理念中,学习成绩不再是评定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只要小学生们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乐观的学习,就有培养综合素质的资格。因此,教师在语文课程作业安排中要注重多元化的设计,分析每个学生们的性格提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课题作业布置,亦可以对同一问题,进行不同形式的回答。这不仅丰富了课程作业的内容,还创新了小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通过多元化的训练,还能够促进特长的发展,提高学习的兴趣。例如在《题西林壁》的学习中,喜欢音乐的小学生可以寻找相关中国风的音乐进行伴奏阅读,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将诗词中的描述意境用画笔描绘出来,喜欢书法的同学,可以将诗词以文墨的形式呈交上来。这些提交作业形式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学习习惯,创新了学习方法。
(三)利用好互联网教学技术,布置互动作业
利用互联网建立小学语文教学平台,能够让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参与到小学语文课后作业的完成与评价中。比如,教师可以针对课文的字、词、句的教学设计一个问答小游戏,利用教学平台,让学生在课后参与到竞技游戏中,从而实现课下在教师的带领下全班同学一起完成课后作业。
三、结语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要秉承适量、开放、灵活的原则进行,运用趣味性游戏设计、多元化作业设计、计算机互联网设计等策略进行作业设计,提高作业的设计水平,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更好地拓展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
参考文献:
一、层递性
课程体系,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但从更广义来说,一类方向课程的匹配组合也应该列入课程体系的研究范畴。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它的确立是一项极其复杂和繁复的课程设计活动。课程结构确立的依据是课程目标,它是课程目标的一种表征形式。基于此,“课程结构的确立首先需要从既定的课程目标出发,以课程目标为尺度寻求具有不同价值的课程类型与课程目标的对应性,即在课程目标的情形下确定具有不同价值的课程类型与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拥有的位置,并清楚地界定他们之间的关系。”[4]围绕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应该呈现三重结构:儿童文学基础理论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密切相关的儿童文学课程儿童文学兴趣延伸类课程。第一层面是儿童文学基础理论课———“儿童文学概论”,要求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各类文体的基本特征以及中外儿童文学发展潮流概观有所了解,并树立正确的儿童观;第二层面是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整合类的课程,如“中外儿童文学精品选讲”、“儿童文学阅读与指导”、“儿童文学创编与指导”、“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等,这类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对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经典作品要有所了解,同时要掌握指导儿童文学阅读与创作的方法,理解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儿童发展是其出发点和归宿点;第三层面的课程是兴趣延伸课,分别从儿童文学专题研究,儿童文学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以及地方特色等方面设课,如“童谣研究”、“西方童话史”、“中西儿童文学比较研究”、“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儿童文学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图画书的欣赏与创作”、“内蒙古儿童文学研究”等,为学生日后成为专家型的小学语文教师做理论储备。这三个层面就好比大树的干、枝和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丰盈。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2009年儿童文学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案就有相对系统的、层次分明的儿童文学课程体系。(见下图1)该课程体系就充分地考虑了儿童文学课程体系的层递性:第一层面的课开在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第二层面的课开在第三学年;第三层面的课开在第四学年。
二、实践性
小学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统一,尤其是“形而下”的特质更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从“形而上”的视角看,儿童文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理论的深度与前沿是支撑儿童文学课程的重要一面;从“形而下”的视角看,儿童文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胜任小学语文儿童文学的教育教学。实用型、应用型是对这类人才的特殊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文科方向的学生与文学院培养的儿童文学专业方向的研究生有根本性的不同,儿童文学理论水准固然是这类人才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但自身的儿童文学阅读鉴赏和创编的能力,以及指导小学生进行儿童文学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更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课程的实践活动是构建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体系时应该充分重视的环节。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实践训练在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的理念指导下逐渐形成实践训练的“三步走”模式。实践训练的“三步走”是指将实践训练贯穿于课内教学活动、课外社团活动和校外儿童文学活动体系当中。首先,在课内教学活动环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理念。在《儿童文学概论》课程里设计了“等你参与”环节,内容包括:1.试讲一次课;2.参与一次讲故事比赛;3.参演一个儿童剧;4.创作一部作品(一首儿童诗歌、一个童话或寓言故事)。全体学生都必须参与,每位学生任选其中一项即可。同时还开设了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如“儿童文学阅读与指导”、“儿童文学创编与指导”。以“儿童文学阅读与指导”为例,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至少应包括文学阅读学的基础理论、常见文学阅读方法介绍、小学语文常见文体的阅读方法研究。这类课程都会留出部分课时给学生专门进行小学课堂儿童文学阅读或创编的模拟演练。其次,组织儿童文学社团活动,渲染儿童文学教育教学研究氛围。社团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儿童文学创编和儿童文学表演。儿童文学创编主要依据现行小学教材中最常见的文体进行训练,选择典型的作品进行仿写,选择典型的作品改编成课本剧,同时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和研讨。儿童文学表演则是儿歌联颂的编演和儿童剧的编演,同时包括讲儿童故事的训练。再次,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服务社会。校外儿童活动主要包括深入小学学校进行展演,定期在书店进行“故事姐姐讲故事”活动,以及与相关部门合作进行儿童文学活动。比如,与《内蒙古少年报(蒙文版)》编辑组合作完成一个新栏目《儿童文学园地》,将中外优秀的儿童文学短篇译成蒙文。再如,与内蒙古民间文艺联合会合作进行蒙古族民间童话的翻译。通过实践活动“三步走”的训练,使学生真正能够将理论知识充分地转化为实践能力,树立起面向小学和面向社会的服务意识。实践性是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特色,也是今后强化和创新的最基本的方向。
三、综合性
“随着20世纪学科发展由分化走向整合,开设综合性课程已成为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小学教育也应该“加强跨学科的综合课程的建设”,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以社会现实问题或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中心,大胆地进行学科间知识的重组,构建有综合特色的新的课程知识结构体系。”[5]其实,很多学科本身都具有综合性的特质,儿童文学更是如此。“儿童文学本身兼容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童年学)、人类文化学、生物学、民间文学、美术艺术等多学科的内容”[6]。因此,儿童文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也应该体现学科整合的理念:在已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以文学教育为轴心,以儿童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为基本面,辐射美术教育、音乐教育、童年学、人类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课程新体系。这种学科间的整合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从文学课程自身的教学出发,整合其它学科的教学资源;二是通过不同学科的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从文学课程自身的教学出发,整合其它学科教学资源的理念,在方卫平、王昆建教授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王泉根教授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朱自强教授著的《儿童文学概论》中都有所体现。他们分别将美术教育、音乐教育、童年哲学、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领域的成果融入儿童文学教学中,在儿童学的广角视阈下,突破文学教育的局限,力图打通相关学科,在更宽泛的视野中重新审视儿童文学。从不同学科的整合出发,可以开设一些新课程,如“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儿童文学与小学生心理健康”、“儿歌的创作与表演”、“儿童剧的创作与表演”、“图画书的欣赏与创作”等。这类课程开设的难度较大,首先在于可以参照的现成教材或论著基本没有,同时具有综合学养的教师又极难培养。因此只有将现有的教师资源组合起来,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研究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从专题课做起,逐步形成固定的选修课程。小学教育究其根本,无论是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艺术教育或者其它教育,都是围绕儿童来进行,都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活动,其学术依托自然也应该建立在儿童学的基础上。儿童学是一门将医学、儿科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结合起来,综合地探究和解决当今儿童面临的各种问题的综合科学。综合性是其最显在的特质。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化”包含着“文学化”和“儿童化”两个方面。其中“儿童化”的实现由于其显在的跨学科特质,前进的步履必将呈现较为曲折复杂的情形,然而,对于推进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其又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在现阶段,依托儿童学的视域,打通相关学科的屏界,构建综合性的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将具有学科整合特点的课程体系从纸质媒介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还有一段相当长、也相当艰辛的路要走。
四、地域性
中国自古有“因材施教”的说法,是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考虑到同一地区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成长环境以及今后作为小学教师实施教育行为的环境的相似,是否也可以提出“因域施教”的说法。服务基础教育和服务地区发展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基础。不同地域的生源、今后服务的对象以及教育发展的基础环境都有所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培养有地域特点的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让教育参与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建设,也应该是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设置必须考虑的关键点之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课 教学模式 流程设计
目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的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为主导,教师选择什么阅读材料,学生就看什么文章,很少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对课外阅读课不感兴趣,阅读往往成为一种负担。这样的课外阅读课对小学生往往起不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产生消极的作用,这样的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也很难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所以探究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与流程设计,解决现有小学生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中的问题显得十分迫切。
1 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
长期以来,教师在小学生课外阅读课的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阅读课往往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的参与较少。教师提问问题,学生往往是异口同声的回答,而不是举手回答。这样就会导致教师不能够如实的了解每一位学生对于阅读文章的理解程度,会忽视一部分对文章理解不够全面的学生。这种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养。
1.2 小学生对语文阅读缺乏兴趣
很多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都显示,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课不感兴趣,这也是传统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的一大问题。究其原因,这种现象的发生与当前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课的流程设计流于形式,不能激发小学生的阅读热情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很多教师根本就不考虑阅读课程的流程设计,对学生的教学往往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这样的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课,必然会让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产生厌倦情绪。
1.3 教师对于小学生阅读的引导不足
当前的小学教师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没能给予充分的引导。小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接触还不是很多,阅读往往很盲目,这就需要教师对小学生的阅读多加指导,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对于端正小学生的阅读态度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教师往往只给小学生选定阅读材料,让其自由阅读,对其缺乏相应的阅读指导,这就造成了小学生不能适应语文阅读课。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小学生阅读技巧的指导,这对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促进课外阅读课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
2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与流程设计探讨
概括来说,改善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与流程设计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2.1 设定主题
教师在进行每一节的课外阅读课之前都要先考虑这一节课的教学主题是什么,例如爱国、敬老爱幼、团结等等,但是一节课的主题不要过多,要考虑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设定的主题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个方面是能够激发并保持小学生对每节课外阅读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热情,避免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产生厌倦情绪。第二个方面是能够适当拓宽小学生的阅读范围,培养小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2.2 文章筛选
在主题确定之后,教师就要根据相应的主题来筛选阅读材料。在筛选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筛选的文章要主旨明确,与确定的教学主题密切相关。第二个问题是选取的文章难易程度要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相符合,不能超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第三个问题是选取的文章要兼顾趣味性与教育意义,筛选的文章既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也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这些文章筛选上要注意的问题给教师的文章筛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在文章的筛选上做足功课。
2.3 交流提升
文章筛选完之后,教师便要进行课外阅读的教学。在进行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学时,应该注重课堂上的交流。课堂上的交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在进行师生间的交流时,教师要保持足够的耐心,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程度,对于学生理解有偏差的地方,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的引导,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文章。第二个方面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让学生了解同学们的想法,以及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们想法的不同之处,加深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
2.4 迁移运用
在课堂交流之后,学生对于文章都有了一定深度的理解,这时便要进行文章的迁移运用。老师可以给同学们几篇类似主题的文章或者让学生自己搜集类似的文章进行阅读理解,然后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最后由老师根据文章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们思考并作答,考察学生对于这类主题文章的理解程度。迁移运用阶段是考察阅读效果的重要阶段,教师们应该予以重视。
3结论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写作的“根”。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阅读在语文教学以及学生写作中的重要性。根据目前小学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性的小学生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与流程设计,改善当前小学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对于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媚.“阅”以育人“读”享快乐――论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模式[J].教师,2014,03:22-23.
[2]万明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探究[J].成功(教育),2013,18:73.
[3]程建超.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质量的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2,24:48.
[4]孙娟.以写促读读写互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与流程设计浅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4:63-65.
一、新课程下聋校语文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已经成为现如今社会信息传递最基本的方式,但是对于聋校的学生来说,首先他们的语言和听力方面就有障碍,只是靠手语并不能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接受者也不会完全理解其真正的含义。所以,聋校的孩子对于文字能力的需求更加迫切。对于聋校的孩子来说,接受能力要远远不如正常孩子,他们受到一些条件的束缚,不能完全的理解教师所传达的意图,对于聋校教师来说,教授聋校孩子也会比教正常孩子要辛苦的多,不仅是身体上的疲惫,在心理上也会有一定的劳累。因此,在新课程下,聋校语文教学该采用哪些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等变得尤为重要。
二、现如今聋校语文教学下的弊端
(一)教学素材不能紧跟时代要求
在我们普通的义务教育中,学生的教材可以说有了几次变化,但是在聋校的教育中,教材还停留在很老派的版本,不能及时跟随社会的变化,由于教材老旧,聋校的学生所了解的知识有限,这便使聋校的学生不能很快的融入社会,形成更严峻的弊端。而教师在教导学生时,往往把时间都用在了分析课文上,而忽略了语言教学上的基础教学环节。例如,在聋校语文第十四册教材中《飞机遇险的时候》,教师往往都是带领学生分析文章结构,而忽略了文章的重点语言发音和飞机遇险时所要做的求生方法。
(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够完善
1,教学模式老套
现在的聋校教学中,基本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教,学生听。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都是一味的灌输,而没有了解到学生是否理解并且学到了相应的知识,是否能通过自己来进行独立的思考。正所谓“因材施教”,有些聋校并没有做的因材施教,而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导致聋校学生迷茫,不能完全掌握知识,并得以运用。
2,教学方法混乱
我国现在的教学方式中,国家要求以口语为主,这就对教学设备及教师的耐心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这也就使聋校的教学过程中困难重重。所以,现在很多聋校的教学依旧使用手语教学,而口语教学少之又少。另外,教导手语的老师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这大大的影响了聋校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评价单一死板
目前,聋校的语文教学在教学评价上存在很多问题,如评价标准单一,教师评语没有创意,形式问题严重等等。教师也只是注重自己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自己的板书是否规范,教师对于学生的评语也只是一些简单的“认真听讲”“上课积极”等,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了解程度进行评价和疏导。
三、新课程背景下聋校语文教学的设计
(一)教学素材及时更新,时刻掌握时代需求
正所谓“知识的世界就是不断发现的世界”。知识的日新月异,科技不断进步,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特点。对于聋校的语文教学素材来说,要及时的更新知识,时刻了解社会新闻,紧跟时代脚步。对此需要教育部门和国家相关部门极力的配合和维护。
(二)完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方法
1,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上面我们提到了教学模式是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老师教内容,教方法,但是学生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问题的角度,老师应该多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互动,让学生多谈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和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走向讲台,体会不一样的感觉,并说明自己的感触和想法。从单一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让学生成为主角。
2,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
由于聋校的孩子先天条件的限制,他们没有更多的实践经验。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角色,从身临其境中理解课文所讲诉的含义。这样可以更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培养聋校学生创新能力,提升自主性
在聋校的语文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多与教师进行沟通,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这样,才能提高聋校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让他们认为,学习语文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
四、结束语
一、"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弊端分析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采用的是以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这种旧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与时展相适应,于是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改革,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相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在对语文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上,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作业设计过多,学生负担过重。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爱玩"好玩是他们的天性,但不少教师为了急于求成,追求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的捷径,于是便开始不断地给学生作业加码,用大量的作业充斥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这一举动不仅侵占了学生自由生活的时间,而且还会让学生变得厌恶作业,甚至厌恶语文。
2.作业设计形式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兴趣。在新形势下,虽然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语文作业的设计和布置的形式上面,仍然较为单一,主要采取的形式还是以文本教材课后练习题"练习册以及一些辅导材料为主。这种大量单一且机械重复的作业不仅未能有效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而且还容易损害学生作业完成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1、注重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增加作业设计的创新性
爱玩、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枯燥、无味的课外作业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反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作业设计上,教师要以趣味性为基础,进行作业的创新性设计,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比如可以语文知识融入到课外游戏当中,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比如一些词组的识记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时间或者放学以后与同学或父母组成游戏组合,进行看“看动作猜词语”活动,并进行评比、奖励等评价环节,让学生在游戏当中加深对词组的记忆,寓教于乐,最大程度地调动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2、循序渐进,注意作业设计的层次性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语文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看到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水平,以学生的基础能力、兴趣爱好、智力水平及学习的习惯为出发点,将学生划分层次,根据不同的能力设计差异化的作业,比如《秋天的图画》,在进行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以如此布置: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安排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对秋天的感觉;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安排其找出关于秋天的课文之外的其他描述;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安排其抄录课文中关于秋天形象描写的句子。从而从学生基础出发,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与描述能力。
3、作业批改形式要多样化,鼓励学生参与其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业设计 实效性 实践性 情境
作业设计是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主要载体。教师布置适当的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语文作业设计的探索对于教学实践的深化和教学理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语文课外作业单调枯燥,缺乏弹性,偏重书本,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这种封闭、僵化的作业模式,严重违背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极大的伤害。小学语文作业数量过多,形式单一,机械重复,往往是抄写生字词,解词造句写作文,反复写写要求背诵课文的篇章或段落。
第一,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爱玩,可大量的作业充斥了他们课外活动和自由生活的时间与空间,使得他们产生厌学情绪。第二,学习的智趣被埋没。大量机械重复的作业使学生个性得不到发展,特长得不到培养,智能得不到及时的开发,势必对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潜能和创造智慧造成极大影响。第三,作过多的作业造成学生疲于应付,结果是书写越来越潦草,形成作业习惯、书写态度与作业质量的恶性循环。
针对以上情况,改革作业结构、方式、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势在必行。现阶段,我们提倡的“减负增效”的内涵不应只是减少作业量,而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作业设计,为学生长远考虑,让学生愿学、乐学,学有所值。
二、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设计的原则
1、提升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实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这是基于语文作业设计的基础性上提出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因此,作业的效果不仅是体现在对于基础性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发展,进而为他们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好的作业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和生活性
在作业的形式上下工夫,增加语文作业的趣味性和探究性,让学生体验乐趣,感受成功。
3、注重作业设计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也做出了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语文作业设计的几个类型
经过教学实践,我设计了以下几种学生感兴趣的、符合素质教育需要的、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主的多元化作业类型。
(一)阅读与写作
1、模仿写作。
借助范文指导小学生进行仿写,能激发小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在仿写时,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
2、联想写作。
要求小学生根据原文的叙述,合理推敲故事的发展趋向,这样形式的练笔,能够培养小学生想象的完整性和完美性,把小学生的想象引向纵深。
(二)课外阅读
新课标强调:培养小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注重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结合。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立足课内,注目课外,拓展性布置课外阅读作业,开阔小学生视野,帮助小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小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1、开展预习性的课外阅读。
让小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探究性的阅读。这样既可以提供背景知识,帮助小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又在阅读、加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与了阅读实践。
2、与课文内容结合开展课外阅读。
这种阅读是在小学生学完课文后,延伸性地阅读有关资料,参与语言实践。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从小学生心理特点入手,将语言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言语表达需求,使小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表达欲,从而实现语言与精神共生的目的。
(三)体验探究
《新大纲》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此,我经常设计做做类型的作业,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学生看重的并不仅仅是结果,更看重的是体验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从中悟到的创新学习的原理和科学的精神。
(四)再现情境
对于那些意境很美的课文,教师可以采取画图的办法布置作业,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一画,再现课文的情境,让学生从画图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色彩鲜艳的事物特别感兴趣,教师布置一些涂涂画画的作业,让学生在画中学,学中玩,无疑会有好效果。再现情境作业不仅加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充分运用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实际画图的能力,达到了身心互动、手脑并用的训练效果。
(五)进行表演
关键词:高效课堂;动态生成;预案设计;策略措施
近些年来,我们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同时,也在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如互动生成、合作探究、民主和谐、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等,这一切看起来与教师无关,但其本质特征却无一不与教师在教学中的课堂动态生成预案的设计密切相关。为此,每个教师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建设中,都必须要对课堂动态生成预案的设计和实施采取必要的措施和策略。
一、通过激活学生的期待视野来奠定课堂生成的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关键,会读文章、读懂文章、会写文章是师生共同的期望。语文课堂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有创意地去阅读,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学会反思和批判,从而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学生阅读的期待视野,是指学生在对文本阅读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心理期待结构。在教学中,我们要激活学生的阅读视野,可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经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的生活经验越丰富,在阅读作品时就越能进入情境,就越能够被故事情节所感动,对作品中的形象把握也会更加准确。其次,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征。实践表明,学生在认知水平上有差异,对文本的理解就不相同。例如,在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时,教师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想办法查找有关徐悲鸿的资料,了解徐悲鸿的绘画创作经历。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有的介绍徐悲鸿的生平,有的介绍徐悲鸿的画作,有的介绍别人对他的评价。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教学新课之前,我们要鼓励学生提前预习和搜集相关资料,以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阅读体验,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从而在学习中能够融会贯通,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奠定基础。
二、利用课堂设置教学模块,预留弹性生成空间
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动态生成的课堂需要预设,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设计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学生不同,课堂不同,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的情况就会存在不确定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模块时,就要预设学生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为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预留弹性空间,这种富有弹性的空间是课堂生成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假如没有富有弹性的预案设计,就没有精彩的课堂生成。近年来,各地推行了“六模块3+X”教学模式,其中的X是一个不定项,非常富有弹性,在模块上留有余地就给学生留下了探究的极大空间。教学中教师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和共同探究,创建了预习先行、问题导学、合作探究、意义构建的学习过程。课堂上,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通过生生互动、共同合作,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就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进行脑力劳动,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或者一个解释,那么知识的获得就不是消极被动地掌握,而是去获取的。”我们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后,让学生互动合作、自主探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就会有许多动态生成,教师要抓住各种生成要素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以进一步调动、引导学生。
三、仔细研读作品的文本内涵,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现在的语文教材,不论哪种版本,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挑细选的美文,内容丰富,语言精美。我们如何利用好这些例子?利用这些例子教给学生什么?课文设计了怎样的语文能力训练?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教师细心研读教材和深究文本的内涵来解决。教师通过研读教材,在理解文本语言内容的同时,也深刻地体会了文本的思想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所谓吃透教材就是要细读作品的文本内涵。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有所收获,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有丰厚的收获,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轻松自然地引领学生细读文本、深究其内涵,产生思想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语文课文中的精彩片段,本身就预示着学生在课堂上会有很多动态生成,教师对学生的生成必须要有所预设,在精彩段落处学生会有疑问,教师应当提前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如《三峡之秋》一文语言优美,顺序明晰,结构合理。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叙写了三峡一天之内的美景,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早上、中午、下午、夜晚”几个关键词语领悟文章顺序,抓住“明丽、热烈、透明、宁静”几个中心词语感悟不同时段的美景描写。师生通过感受文本中所描绘的美景,来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进而内容激起学生思想的火花。
四、努力创设教学的和谐氛围,联通课堂对话通道
生成性课堂的前提条件是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只有朋友式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真正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让师生的倾听和分享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师生在平等交流中能够获得学习成果的分享,在分享交流中得到共同提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要融为一体,只有这三方面在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地对话,学生对文本才会有多重理解,才能获得独到的体验和感悟,语文课堂才能精彩纷呈,从而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五、及时捕捉课堂的生动细节,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整合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5―129―02
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为指导,更新教学观念
作为高职高专中的师范类学校,培养对象是从事基础教育的小学教师。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教师专业化素质的培养则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而师范生专业发展潜能的培养是迈向教师专业化的第一步。如何培养师范生的从教素质,提升其专业发展潜能则成为师范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高职高专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坚持以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为指导,准确合理地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教学中,既要传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从教技能。但是目前使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特点是章节多,内容多,而实际的授课时数少,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处理这种矛盾?首先,要更新观念、更新内容、更新体系、更新要求,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和运用能力,使教学具有实用性;其次,要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本着“边学边用、学用结合”的原则,加大从教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坚持“实用为目的,训练为手段”的原则,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
“实用为目的,训练为手段”的原则是要求我们在教法课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其学科特点――实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课堂对于师范生来说是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记忆。虽然学校每年都安排一周的教育见习,但是时间短,学生只了解些皮毛,不能深入地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所以就出现了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时候做不到理论联系实践。教师讲课的时候举了很多的教学案例,很有代表性,可学生听过之后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效果并不理想。最后只能是累垮老师,耽误学生。现代教学理论强调“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咨询者”等多种角色。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应该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沉闷局面,把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的教学案例融入教法课堂中,加大学生收集和整理教育教学信息的能力训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兴趣。通过模拟教学,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探索中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依据学科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在教师指导下,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师生教与学的共同活动,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复杂的学习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活动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主要活动,所以对教学过程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效果是否理想。下面以笔者一节研讨课为例,谈谈如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为指导,在教法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
1. 适当地进行教材内容整合,便于学生的学习和运用
笔者讲授的是第四章“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第四节“教学策略”中的第三个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五个内容:预习指导、课堂导学、作业辅导、板书设计、教学机智。这么多的内容不可能一课时完成,基于新课程、新课改对教师把握教材、挖掘教材和整合教材提出的新挑战,笔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这节课的安排是学习课堂导学中的导语、提问、讲解、板书设计,然后进行模拟教学,利用拟教过程中的偶发事件引出教学机智的内容,其余内容自学完成。整合之后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可以更深层次地领悟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更快、更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加大课前的预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整合之后的教学内容也很多,所以要让学生充分预习教材内容。授课对象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经过高中的紧张学习的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学流程是这样的:布置预习作业――收集整理相关的课外资料――上课伊始进行预习汇报。通过汇报,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通过预习还可以减少课堂教学的负担,加快课堂教学的节奏,适当缓解因“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而产生的矛盾。
3. 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质量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合一”的教学理论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笔者采用的是点拨法、案例分析法、拟教法。
点拨法,在学生充分预习、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使他们更快地掌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案例分析法,使教学内容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结合得更紧密,让学生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与研究,能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模拟教学法,是一种锻炼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方法,同时在拟教过程中,师生可以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教学角色。
4. 精心设计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要精心选择引入课题的材料,因为导人环节是教学活动的序幕,要力求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如本节课给同学们讲《公鸡吃米》的故事:“1938年,教育理论家陶行知先生到武汉大学作演讲。走上讲台,陶先生从皮包里抓出一只大公鸡,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讲桌上,陶先生按住公鸡头逼它吃米,公鸡只叫不吃;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公鸡挣扎着仍旧不吃。当陶先生松开手,把公鸡放在桌上,不一会儿,大公鸡就开始吃米了,而且吃得津津有味。”陶先生用这个深入浅出的道理批评了生活中那种“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的现象。其实,学生学习就如同公鸡吃米,应该是自觉自动的行为。这就涉及如何处理“教”与“学”的问题,我们要做好哪些工作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的第三个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采用讲故事导人,达到“有趣、生动、引起注意的目的”,同时又为学生的练教作了榜样。
5. 合理安排教学活动,落实“教学做”合一
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过程是自主-合作-探究-拟教。在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教材内容,并收集整理相关的课外资料。上课伊始进行预习汇报交流,教师适当进行点拨、评价,然后引导学生共同研究“怎样才能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计和使用‘教学实施策略’”。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案例,做到教法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结合,填补教材的空白,便于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同时也达到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求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教学。最后以模拟教学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师生共同评议,讲课者自评,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征,在“教、学、做”中把发现、感悟、交流、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
6. 充分利用备课小组,努力实现全员参与拟教训练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少数学生能在课堂中进行模拟教学。虽然师生一起听课、一起评议,没讲课的学生也能从中获得收益,但那只是“纸上谈兵”而已,要想“绝知此事”必须“躬行”。因此,本着“学中做,做中学”的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备课小组,小组内学生一起备课,组内讲课、评议,组长记录,教师及时检查。每个小组要推选一名代表在下次课进行课前练讲,从而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每次的模拟教学中,在训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从教技能。
总之,作为高职高专的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学校的发展方向,明确高职高专师范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合理地进行教材整合、学科整合,突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专业潜能的挖掘,使师范生达到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要求――具有熟练的小学语文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11―16.
[2]李志厚,新课程教学方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肖川,名师备课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韦志成,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一、通过运用音乐导入,创设丰富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于这些感官直接刺激的要素反应比较灵敏,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借助与紧密联系的歌曲、视频、动画作为课堂导入,这种方法既能让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活跃课堂气氛,使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如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内阅读教学时,对于阅读文章《欢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今天是你的生日》这首歌曲导入,学生对于这些熟悉的歌曲便很快进入角色,陶醉其中,并随着优美动听的旋律唱了起来。这时候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在余音缭绕中水到渠成的进入诗文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通过复习以旧知,自然进入对新知的探究
对于课内主讲的课文,教师往往花费很长的时间与精力,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分析,这需要教师引导他们经历几个课时的学习。因此,教师需要从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对新知探究,通过复习已经了解的内容,设计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引导他们进入对未知问题的学习活动。除此之外,教材中单元与单元之间,课文与课文之间,都存在密切的联系,教师也可以结合这些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引导他们有针对性地运用旧知为新授知识引路,依照教材本身内在的逻辑关系,设计出既能联系旧知,又能提示新知的导语,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坡度,激发学生求知欲。
三、设计丰富多彩的故事导入新课,引人入胜
小学生对于丰富的故事内容,曲折的故事情节非常感兴趣。将这些有趣的故事与所学习的内容有机整合,课堂效果会倍增。比如在教学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绝句》时,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故事:有时候,某县有一个厨师很善于配菜。刚上任的县官闻知后,命令下属叫他来做菜。厨师来后,县官故意刁难,只拿两个鸡蛋和一撮葱给他,要他立即做成4个菜,否则给予惩罚。厨师接过鸡蛋和葱,思索片刻,就到厨房去了。县官看到厨师的背影,心里暗想,巧媳妇怎能做无米之炊,你再有三头六臂也无济于事。不久,厨师端出了3盘1碗象征性的菜:一盘是蒸蛋黄两个,旁边竖有去掉葱白的葱;另一盘是蒸熟的蛋白刻成象征性的“白鹭”,它的下边放着几根去掉葱白的葱;第三盘是用青葱编织成的山岭,再把蛋白和葱白切成颗粒撒在山岭上,最后是把蛋壳做成:“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县官笑道:“真是名不虚传!”这才把厨师放走。故事讲到这里,学生的情绪高涨,自觉进入了学习状态。这样精彩的故事导入学生不仅兴致高涨,还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四、创设课堂情境活动,以境激情
情境不仅起到渲染课堂氛围的目的,还可以引生入情、入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思想,让他们尽快进入课文角色。因此,创设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感情共鸣,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乐于主动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教学《珍珠鸟》一文,可以创设一个“鸟语花香”的情景氛围,学生不仅在这灵秀之作中感悟大自然的美丽,还由衷地对美丽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会自然地组织开展自主性阅读活动,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读者听,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而且增强了他们对优美句子的欣赏水平。这一设计,便将学生从被动灌输的角色转换到了主动探究的角色,使学生有很大的自主发挥空间。
五、精心设计巧妙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利用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编排问题,通过设置悬念引起注意。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从而促使他们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当然问题的设计,一方面要切合文章中心,选择多角度思维,同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串,层层推进,引人入深,通过展开联想,认真思考所提出问题,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口语交际课程目标 设计方案
口语交际构建要素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谈吐能力和语音能力。其中,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运用通顺、连贯的语言来进行交流活动;逻辑思维能力则注重培养敏捷的思维;谈吐能力讲究言谈举止;语音能力要求语音标准、语速舒缓得当。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巩固学生的母语基础,培养学生敏捷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口语交际课程的价值功能。本文将简单介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构建要素,分析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目标,并从创建良好的口语情景、设计多元化交际课程话题、融合写作教学法等三个方面来举例探索口语交际目标设定方案。
一、口语交际构建要素
口语交际由四要素构成,分别是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谈吐能力和语音能力。其中,语言表达能力也叫作语言组织能力,其基本含义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用通顺、连贯的语言来描述某一事物或者与人交谈;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在与人交流时应具备敏捷的思维与反应,一旦大脑产生能动反映或者对别人的语言做出内隐的符号性反应会立即用语言进行描述;谈吐能力主要是指说话时的措辞和风度,举止应端庄,用词须得当,态度应和善;语音能力要求交流时吐字应清晰,发音须准确,而且要处理好语速。
二、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目标
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目标以口语交际为前提,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巩固学生的母语基础,让学生在参与口语交际活动的过程中培养敏捷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学会控制自身的语速、语调和声度,逐步形成温文尔雅的态度和举止。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有四大基本功能,分别是认知功能、发展功能、交往功能和价值功能。认知功能是指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属于一种认知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的不足,掌握标准的母语发音和语法规则,强化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与此同时,教师能够在开展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教学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发展功能是指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的智能和品德的发展虽然是在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认知过程不能包括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不是实现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最佳方案,可以说发展过程是比认知过程更为根本的过程。学生可以在发展中不断完善逻辑思维能力,控制语速、声调和音色,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提高语言素养。交往功能是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的主要功能,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以交际活动为载体,是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沟通、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师生平等,提倡自由、和谐、民主,互相理解的人际交往关系,强调平等交往、互动、协作以及合作成果的共享。价值功能也称作价值论或者价值说。这种功能被赋予了哲学的内涵,主张开始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时应该引导学生追寻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并努力实现价值目标。在这种教学理论的引导下,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活动逐步形成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和综合实践能力等多方面发展。而且,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逐渐呈现出多质、全面与综合的特征。
三、口语交际目标设定方案
(一)创建口语情景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工具,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口语情景,让学生从视觉领域培养自身的感知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有《看图发现》这种关于口语交际活动的话题,教师可以依据教材为学生展示各种精美的图画,让学生看图讲故事,像《离群的小鸡》《谁起得早》《师生情》等,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口语应用能力。教师在利用情境教学展开口语交际活动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让学生在参与合作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团结合作意识,享受口语交际活动的快乐。例如在让学生讲《谁起得早》这个故事时,教师可以根据图画内容,让学生分别扮演小鸭子、鸭妈妈、牵牛花、公鸡、小花猫等不同的角色。某小学语文教师在等待学生分组讲完这个故事以后再次为学生做了更为全面的总结,告诉学生在进行口语交际时应学会控制语速和语感,把握好礼貌、谦虚和高兴的语气。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口语交际活动的兴趣,实现听话教学与说话教学的过渡,培养学生的语感。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创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活跃的口语交际课堂气氛,这是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交谈见解的重要因素,学生可以在愉悦、乐观、积极向上的交际环境下发挥聪明才智,培养良好的感知能力和交往能力。
(二)设计多元化交际课程话题
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具有多质、全面与综合的特征,教师应该根据这三大特征为学生设计多元化的交际课程话题以加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交际能力,发挥口语交际活动的作用,辅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不断增强学生的科学文化修养。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合作交流小组,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种有趣的话题,例如“天安门为什么是选用红色的墙壁和黄色的琉璃瓦”“鸟为什么会飞”“鱼的尾巴有什么作用”等,或者为学生组织辩论赛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开卷是否有益”“小学生应该带手机吗?”等有探索价值的话题。这样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实现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活动的基本目标。在开展“鸟为什么会飞”这个话题时,教师可以结合科学知识,为学生创造更加生动、活泼的课堂,如可先让学生分组折叠纸飞机,并观察纸飞机的飞行轨迹,然后告诉学生小鸟的飞行原理和飞机相似,并让学生分组讨论“鸟为什么会飞”,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看法,最后再由教师为学生总结答案,告诉学生鸟是双重呼吸的动物,在飞行的时候会消耗很多能量,身体的收缩和舒张能够帮助小鸟扇动自己的翅膀。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调查分析法来完成口语交际课程作业,例如在探索天安门为什么是选用红色的墙壁和黄色的琉璃瓦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猜测,总结小组的分析结果,再利用网络资源、从建筑学的角度来收集资料,最后在课堂上展示调查结果。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列举各种有探讨价值的猜测,例如在探索“香山宾馆这座建筑为什么要大面积选用白色”时,教师可以用课件为学生总结不同的答案,在秋天时,香山以灿烂的红叶闻名中外,白色的建筑掩映在红叶中,色彩美感鲜明;在春天和夏天时,白色的香山宾馆处于绿色的林海之间,更加清静幽雅;北京的冬天白雪皑皑,白色的香山宾馆融入雪景中则是那么的相得益彰。这样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教育质量。另外,教师可以针对这个话题让学生运用网络技术查找香山宾馆的建筑史,并在课堂上分享调查结果,从而实现知识共享。
(三)融合写作教学法
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环节,提高口语交际课程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必须结合写作教学法,教师在开展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活动时可以先为学生设计新颖的话题,像《我最喜爱的玩具》《自然界的奥秘》《探索与发现》《植物王国》《未来的月宫》等,然后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写练笔或者短篇作文,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展示。某教师曾经以“我的兴趣爱好”为话题让学生写小作文,并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自己的文章,同时予以相应的表扬与指导,引导学生发展高雅的兴趣爱好,亩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写作信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口语交际构建四要素分别是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谈吐能力和语音能力,所谓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含义是用通顺、连贯的语言来与人交流;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在交际过程着重培养敏捷的思维;谈吐能力注重说话时的措辞与风度;语音能力要求在发音标准的同时要把握好语速和节奏。开展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母语基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口语交际课程的功能。拟定口语交际课程目标,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教师应该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口语情景,设计多元化交际课程话题,融合写作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好.多媒体环境下如何提高中职语文口语教学有效性[J].科教文汇,2015(1):110-111.
[2]廖静.从听话到说话――浅析高年级语文口语教学的新模式[J].语数外学习,2013(06).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口语交际 课程目标
口语交际能力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备的能力,尤其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人与人之间需要更频繁和更深入的交流,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口语交际课程不仅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影响着学生们思维的拓展和身心健康。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养成的重要时段,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应得到社会、家庭和政府的重视。
一、口语交际课程的概况
根据人们日常生活的语言应用状况调查,“听”和“说”共占74%的比例,大大超过读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例,这一调查数据客观有力地证明口语交际是人们最主要的交流方式。而在我国的小学教育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仍未得到重视,课程安排的写作阅读部分所占的比例远大于听说部分所占的比例,不平衡的现象一直存在,阻碍了口语交际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课程,口语交际具有即时性复杂性等特点,需要遵循平等个性化和生活化的原则。客观来说中国的口语交际能力教育从发端到现在的新课标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新课标中对于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表述十分笼统,教学实践难度较大,也未提出科学的可行的评价方法。抽象笼统的目标为教师教学实践提供了较大的自由空间,但同时也加大了教学实践的难度,以致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二、口语交际能力构成要素的分析
要概括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需要分别从口语和交际能力两个角度出发分析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然后加以综合确定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
第一,口语对口语交际能力的特殊要求
口语是一种与书面语言对称的语言形式,是在口语交际中使用的有声的语言,与书面语交际有很大不同,需要学生们具有基本的倾听和语音能力;口语限制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具有特定的交流对象和生活情境,考查学生的语境适应能力;口语交际很大的一个特点是参与者的各种非语言因素,或者说“副语言特征”,如神态、手势、表情、语调等,这些都在交际中起到了辅助作用,学生需要学习应用这些“副语言”能力;口语具有即时性,听说同时进行,要求学生具有敏捷的思维。综上,口语基本能力包括语音能力和倾听能力、语境适应能力、“副语言”应用能力、思维能力。
第二,交际能力构成
根据巴齐曼的交际语言能力模型,交际能力即交际主体具有的“策略能力”(灵活有效地运用“对世界的知识”和“对语言的知识”的能力)在适应“心理生理运动机制”的情况下符合“情境的背景”完成交际的能力。故而,交际的过程要求有策略能力、语言知识的储备、良好的交际心理、适应语境的能力。
综合两者的分析结果,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有适应语境能力、语言知识储备、“副语言”应用能力、思维能力、交际心理素质及听说能力。
三、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目标设计
第一,针对口语交际能力构成要素制定口语交际目标
制定切实可行具体的教学目标,尽量避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这样的笼统的教学目标。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要创设具体的较为普遍的口语交际环境,在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交际心理,创设真实有意义有趣味的生活交际场景,引导学生明白在不同的情境中应采取不同的交际态度和语言。“口语最大的特点是一发即逝”,口语中一般采用比较短小的句式,口头交际中一般比较随便,这决定了学生思维敏锐度训练的重要性。同时随着网络词汇的迅速传播,口语中存在着越来越多的不规范现象,对小学生来说扎实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的储备也应引起注意。
第二,具体教学目标下多种教学方法
教师应在课程目标下尽最大努力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活跃课堂学习气氛的同时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更好地融入课堂从而充分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把握课堂节奏,注意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在安排具体丰富的语文课堂活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确保课堂教育的多样性。优秀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使学生们更容易明白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交际,还能激发学生们口语交际的灵感。
综上所述,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并通过不断练习促进小学生思维的拓展和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不断完善教学目标,提高我国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史力范,刘美凤,吕娇.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研究.中国电化教,2009(10)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语文活动课程 开发 设计
新的要求。我国职教界引进了国外不少成功的模式,对专业课程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但是,文化基础课程方面,改革
进展迟缓,课程体系仍以传统学科型课程为主要形式,教育内容和方式脱离学生现实生活与职业实践,这种现状,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在普通教育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背景下,如何借鉴其改革成果,探索适应职业教育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文化基础课程的发展之路,是当前职业教育工作者须思考的新课题。
为此,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应借鉴普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在语文课程建设方面,把普通中学的语文活动课程作为一种校本课程引进到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中,并结合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对其加以改编。本文拟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活动课程设计方面谈一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活动课程内容的设计
(一)结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学科课程教材设计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活动课程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必须与所学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学科紧密结合起来,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来选编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活动课程教学内容。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
1.结合阅读能力培养,设计活动内容
这类活动旨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语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如指导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阅读方法训练、摘抄、制卡片、阅读心得交流、读书报告会、古诗文背诵比赛、读、诵、演名著系列活动、诗歌散文朗诵欣赏、本乡本土的作家访谈等。
2.结合写作能力提高设计活动内容
此类活动是把学生写作与多彩的生活结合起来,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增强实践性、趣味性。如组织文学社、板报编辑、写广播稿、专题征文比赛、作文门诊、参观游览、社会调查采访、仿写等。
3.结合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设计活动内容
此类活动旨在为学生创设口语交际环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它包括:口头作文、即席讲话、人物采访、配音朗诵会、演讲辩论会、诗歌鉴赏会、课前一分钟新闻会、语文知识抢答、故事会等。
4.结合教材中安排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设计活动内容
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实践能力,2006年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修订版教材中,现代文单元和文学作品单元增添了“语文综合学习活动”。这些语文综合学习活动虽然数量不多,但可以抽出来纳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活动课程的系统活动中,这样既节省了语文学科课程的教学时间,又提高了语文活动的效益。
(二)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其他学科和专业课程设计活动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活动课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与专业课程结合、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并使语文学习与专业学习互相促进,使语文能力与专业技能力共同提高。如与德育课结合的辩论赛、与计算机专业结合的语文网页和课件制作活动、与导游专业结合的“与淮安”语文综合学习活动等。
(三)结合普通中学部分语文活动课内容设计活动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活动课程是把普通中学语文活动课程作为校本课程引进过来的,二者之间本来就有语文教育的共通之处,而且普通中学语文活动课程经过近年来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和成果,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借用普通中学部分语文活动课内容来开展活动是可行的。但是中等职业学校毕竟还有自身的特殊性,比如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语文课程目标、师生个性特点、具体实施条件等等,所以在借用普通中学部分语文活动课内容的时候,要对其进行增删或改造,以适应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
(四)结合校园活动设计活动内容
班级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环境,也是开展语文活动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在班级中经常进行撰写广播稿、办墙报板报、美化教室、班规制定、主题班会、竞选演讲、团员活动、小组竞赛等活动;学校组织的宿舍文化节、技能节、艺术节、运动会,都是学生学习观察、进行语言训练的好机会。如果能把这些活动与语文活动结合起来,既能发挥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主动性,又能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使德育与语文素质教育和谐统一。
(五)结合家庭和社会生活设计活动内容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地方,在家庭中学习语文,有丰富的材料,听、说、读、写齐备。利用家庭语文活动资源的可以开展如下几种形式活动:(1)讲述。让家长讲述老一代革命家的故事,讲述自己家族百年的发展等。(2)谈心。父母子女一起谈天说地,纵论人生,评论文艺,讨论影视,语言能力和认识能力同时得到锻炼。(3)游览。全家人一起游览风景名胜、凭吊古迹、研读碑文,可陶冶性情,对语文学习更为有利。(4)亲情互动。在与亲戚朋友的交往中学习语言表达的技巧,在一些家庭纪念日或传统的节日里,用文字和语言问候亲友。
总之,语文活动课的内容设计要树立大语文观的意识,从学生兴趣和需要出发,从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领域取材,形成一种“大课程”体系。
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活动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
(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活动课程教学方案设计的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活动课程方案从总体特点来看,与普通中学语文活动课程方案一样,都是受一般活动的规律的支配,离不开一般活动的几个共同要素,即目标(目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结果。因此在设计时有如下一般要求:
1.目标全面化
在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既要将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培养的目标有机整合,又要重视学生收集、运用、创造信息能力的训练,还要关注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竞争意识、情感熏陶、品德教育、心理素质训练等,发挥活动的多重教育功能,使每项活动都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内容主题化
语文活动虽然没有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教学模式,但绝不等于可以放任自由,随心所欲,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课程计划和专业特点,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并在一个确定的主题统率下,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这样才能使活动课精彩纷呈,富有成效。
3.形式多样化
语文活动的操作形式不能一成不变,一定要多种多样,让学生有新鲜感、好奇感,对语文活动课充满向往。活动形式可以是竞赛型,如语文知识竞赛、优秀读者评选等;可以是表演型,如表演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等;可以是游戏型,如职业角色模拟,还有辩论型、赏析型、调研型等等,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学生的喜好、活动涉及的内容挑选合适的形式展开活动。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活动课程由于自身的特点,方案的设计与普通中学语文活动课程方案设计有着一定的区别,要体现职教特色。
(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活动课程教学方案的构成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活动课程具体的方案应包括以下条目:活动标题、活动目标、活动对象、活动内容、活动场地与器材准备、活动程序、活动方式和方法、活动的总结和体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