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09:56: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村电商行业发展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我国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6.003
1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1.1 整体现状
(1)我国政府营造了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近年,电子商务在我国快速发展,我国政府非常重视。2015年5月,国务院《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2005]24号),提出到2020年,将在我国建成电子商务大市场,提出只要法律没有明确禁止的,企业都可以做。2015年9月,国家商务部网站又《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意见》,该文件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2016年1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指出,积极稳妥发展跨境电商。
(2)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增长速度快,空间大。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占总体网民规模的90%以上。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84%,规模达1.95亿。截至2015年12月,网上支付用户规模达4.16亿。其中手机网上支付用户规模达358亿。
近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网络零售市场。2015年天猫“双十一”销售额突破了800亿(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2015年9月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2015年上半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监测报告》显示,我国2015年上半年网络零售市场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十分之一还多。
在国家大力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环境下,不管是零售业,还是邮政、旅游、保险等行业都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业务。
(3)我国电子商务业态体系初步形成,功能逐渐完善。电子商务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业态体系初步形成,新的信息技术不断应用,各方面的功能逐渐完善,逐步呈现出高度分工局面。大数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让网络营销具备了精准营销的功能。随着网络议价、网络模特、网(站)店运营服务与外包等新的服务行业出现,电子商务平台的功能日益全能化。
1.2 农村电商发展现状
农村电商规模增长快速,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8.4%,规模达1.95亿,农村电商发展空间巨大。
近年,农村电子商务应用模式不断创新,一些村庄依托特色资源,逐渐开展特色电子商务应用。电商行业大佬也逐渐转向农村电商市场。阿里巴巴早已开始在农村布局,前两年阿里就针对农村推出了“千县万村”计划。同时,京东也已布局农村。
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农业“小生产”与电商“大市场”的快速融合,让农民通过电商平台将农产品卖出去,再把外面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通过电商平台买进来,推动农村产业快速发展,这已是当今社会各界达成的共识。2015年9月,国家商务部网站的《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意见》,更是极大的带动了农村电商的发展。
1.3 跨境电商发展现状
(1)跨境电商政策环境。跨境电子商务是指以电子方式进行的国际贸易。我国政府政策开始向实施层面推进,各相关部门,分别对跨境电商交易平台、支付、物流、报关、售后等方面推出了配套政策,促进了跨境电子商务新模式不断创新,出现了一站式推广、平台化运营、网络购物业务与会展相结合等模式,极大地的推动了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2015年3月12日,我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成立。《批复》文件明确了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地位和作用,希望该综合实验区能为我国跨境电商的发展提供可借鉴推广的经验,以推动我国跨境电商发展。
(2)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现状。近年来,跨境电子商务已成为国际贸易新模式。当前我国跨境电商行业具有三个特征:一是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越来越大,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二是跨境电商以出口业务为主,出口跨境电商发展迅速;三是跨境电商以B2B业务为主,但是B2C跨境模式逐渐兴起并逐步扩大。
2 我国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现状
近年政府引导的电子商务示范工程成效显著,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营造了电子商务发展良好环境。企业逐渐认识到电子商务的巨大作用,特别是中小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生存发展,必定要发展电子商务。
2.1 企业互联网应用基础
《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到2015年12月为止,我国企业计算机使用比例为95.2%、互联网使用比例为89.0%,固定宽带接入比例为86.3%。中国企业更广泛地使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流沟通、信息、内部管理等工作,为企业“互联网+”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2.2 企业互联网应用业务情况
调查显示,我国企业进行网上销售、采购的比例超过三成。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移动营销推广渠道,特别是微信营销,逐渐成为最受企业欢迎的营销方式。
企业更加重视网上业务,电子商务应用更为普及。截至2014年底,在网上进行采购或销售的企业比例过半。中国连锁百强企业中开展网络零售,经营网店数量占到七八成左右。
2.3 我国企业电子商务地区发展情况
从地区发展看,我国东南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企业电子商务发展起步早,规模大,发展速度快。而中、西部地区企业存在起步晚,规模偏小等特征。据调查,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最活跃的是广东省,其次是江苏省。广东、江苏、北京、山东、浙江等省、市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一半以上。东南沿海有电子商务活动企业占全国比例也达一半以上。总体来说,我国企业电子商务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较先进,中西部地区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3 我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目前我省电子商务发展快速,快递服务业业务量剧增。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河南省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5.05亿件,同比增长高达71%,最高日处理量超过1000万件。
省政府办公厅公布《河南省2016年信息化推进工作实施方案》显示,河南省未来将在全省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力争到2020年使我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6万亿元;网络零售额达到5600亿元。
3.1 总体现状
(1)电子商务发展政策环境。河南省政府正在努力营造发展电子商务的良好环境,一系列引导支持电商发展的重大政策陆续施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豫政〔2014〕11号文件旨在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同时在人才培养、示范企业、重点园区、电商平台建设以及融资机制等多方面规范扶持电商行业发展。
我省商务财政系统已针对电商应用平台开展政府补贴申报工作,根据《河南省省级高成长服务业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省商务厅与省财政厅联合发文,明确扶持资金将支持电子商务基地(园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建或省级改造电子商务平台,支持传统企业与电子商务的融合,支持电子商务代运营、人才培训、快递物流等服务。
2015年商务厅官方网站《八策并举促进电子商务加快发展》,明确列出了我省全力推进的电子商务发展相关政策项目,包括跨境电商、农村电商、物流等领域,覆盖了电商人才培训、园区建设、政府监管等方面。
(2)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目前河南企业跨境电商业务发展如火如荼,各行业都在加速通过跨境电商开拓国际市场。2015年全省5000多家外贸企业中,3500多家应用电子商务进行交易。2014年,河南保税物流中心E贸易全年进出口业务量达到50万包,2015年发展更快,远远超越了2014年业务量。
政府也在积极努力推动跨境电商发展。为了帮助河南企业应用跨境电商开拓全球市场,第九届投洽会期间,省商务厅与谷歌合作,推出谷歌2015“双十”河南专享计划。2016年1月,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申建工作方案》,该方案鼓励跨境电商行业发展。
河南争取到“十三五”末,使我省跨境电子商务重点企业达到100家,省级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园区达到50个。
(3)农村电商发展现状。河南有4.7万多个村,6000万农村人口,县域经济总量超过2.4万亿元。伴随省政府对农村电商发展政策的支持,当前我省农村电商市场已迎来了较好的发展机遇。
早在2014年下半年,河南省就被确定为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省,新安县、淇县、封丘县、博爱县、鄢陵县、临颍县、光山县成为首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截至2015年10月,7个县的电商交易额突破66亿元,网络零售额28亿元。目前“农村淘宝”已在18个县(市)开业,今年年底将覆盖1600个行政村,成为农村电商发展的重要支撑。
2015年4月河南省商务厅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共同启动河南“互联网+农村”电商应用项目。河南省商务厅副厅长张雷明说,河南将充分利用阿里巴巴集团的优势资源,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我省各地农村情况不一,各地农村电商的发展不能靠一个模式。应立足本地区域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做好电子商务园区建设,推动本地农村电商发展。
3.2 我省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中存在问题
河南企业应用电商、投资电商正成为趋势。据省商务厅统计,截至目前,我省应用电子商务企业比例已超半数。2015年一季度,河南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1910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330亿元。当前我省电子商务行业发展速度很快,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1)人才短缺。我省电商专业人才短缺,直接影响了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开展。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网站缺少维护与更新。
(2)部分企业对电子商务认识不足。很多企业并未真正认识电子商务,尤其是企业领导层面,导致决策失误,影响了企业电子商务发展。
(3)缺少总体规划。由于河南处于中部地区,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相对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企业管理者,特别是中小企业管理者缺乏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
虽然我国及我省电子商务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并逐渐在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我们还应正视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对策,才能使电子商务行业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子商务;村级物流;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6.6;F71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一、电商背景下村级物流发展现状
1.农村商品物流量大、种类多
从近些年来我国农村农产品商品总量、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农资市场容量等方面可以明显的看出我国农村商品物流总量非常大,例如2014年我国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已经超过了36亿,和上一年相比增加了13%,而农资市场容量也超过了1.5万亿,但是庞大的物流市场所涉及到的商品种类千差万别,例如日常生活用品、农作物生产用品、粮食产品运输等,但是目前农村物流体系的发展并不能很好的适应庞大的产品运输需求,双向物流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协同解决,导致物流资源的严重浪费,所以必须尽快的优化整合产品运输。
2.农村物流组织形式多样
农村农业生产由于基本上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相对较小,再加上收入十分有限,所以实际上物流需求相对分散,正是由于这一点所以现阶段我国农村存在两个传统性质的物流组织,首先是供销合作社,截止2014年底,农村供销合作社县级以上的有2770个,县级以下有25000个左右,和农业生产资料相关的连锁企业有2400多家,配送中心6300多个,县级以下的配送网点超过了36万个,日用品县级以下配送网点超过了33万个;其次是邮政物流系统,中国邮政目前对外的服务网点有70%左右都分布在农村地区,2015年中国邮政农村快递网点超过5万个。
3.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缺乏有效的公共信息平台,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方面农村宽带用户比例较低,信息应用平台基础设施缺乏,另一方面物流公共信心平台重视程度低,投入不足;其次表现比较明显的是车辆设备技术水平较低,物流所需的重要交通工具过于落后。
4.农村物流政策落实困难
尽管我国近些年来十分关注农村物流行业发展,但是村级物流发展的实质性问题还是市场的引导,村级物流的发展属于市场发展行为,国家政策的落实十分关键,例如一些地方性的政策不能很好的推动农村物流行业发展,再加上没有大型企业的介入,村级物流无法实现良好的规模经营,资源整合能力差。
二、村级物流发展模式研究
1.建设村级物流综合平台
农村物流现阶段发展一个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所以需要通过物流综合平台的建立,规范化的发展建设村级物流网点,通过村级物流服务站的建设和引导,推动农村物流资源的整合。
村级物流服务站需要发挥自身在农村生活用品配送、农资产品配送、农产品收购、市场信息公布查询以及村级快递收发等方面的优势,整合各种资源,为农村提供综合一站式的物流服务。村级物流综合平台发展的关键要有大型企业的帮助,村级物流站是综合平台的枢纽,最终目的是推动农村物流服务网络朝着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
2.村级物流服务站发展组织模式
村级物流发展组织模式的核心是村级物流服务站,然后结合企业和物流园区,发展资源整合型的现代化农业流通经济模式,实现企业、物流配送中心、用户(农户)和农村的有机结合,发展村级物流。村级物流服务站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混合所有制发展模式,具体来说就是结合村委会、村级超市、农村专业大户、供销合作社、农村专业合作社、社区服务中心、家庭农场等来构建农村专业的物流模式:
(1)企业+物流园区+村委会+农户
村级物流服务站位置的选择一定要方便物流园区产品配送,同时村委会对于物流服务站的支持和帮助能够有效的推动村级物流行业发展,通过企业带头,充分的发挥村级物流园区的配送作用,村委会提供场地支持,同时吸引农户加入,在村委会周围建设村级物流服务站。
(2)企业+物流园区+村级超市+农户
村级超市承担着我国农村80%以上的零售重担,农村日常用品的购买大多数都是通过村级超市实现的,村级物流服务站的构建需要充分的发挥农村超市商品展示和地理位置的优势,而企业物流园区则为超市提供物流产品配送,例如京东和阿里巴巴在发展农村电商的时候都是以农村超市为突破点,通过农村超市来连接企业和农村消费群体。
(3)企业+物流园区+社区服务中心+农户
社区服务中心能够为农村提供综合化、社会化的服务,例如农村市场购物消费、生产资料供应、农业产品的销售、科技信息服务、医疗健身以及文化娱乐项目等都需要社区服务中心来提供,截止2014年底,我国农村以供销合作社形式存在的社区服务中心已经超过了38万个,所以可以充分的利用社区服务中心的综合服务能力来推动村级物流服务站建设和发展,充分利用社区服务中心优势,结合消费购物职能、生产资料供应职能、农产品购销职能以及信息服务职能,同时带动农村个体户的参与,发展村级物流一体化模式。
(4)企业+物流园区+家庭农场+农户
近两年家庭农场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家庭农场对于农业生产资料、生活建设资料以及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需求正是村级物流服务站发展的追求点,利用家庭农场的这种需求,将其作为村级物流发展的重要对象,企业可以为家庭农场提供交通设备、人员技术和物流社会,而家庭农场为村级物流发展提供合作点,推动企业到农户的村级物流服务站建设和发展。
三、结论
村级物流的发展和网络布局并不像快递行业的发展,村级物流发展模式的建立必须抓住物流这个关键点,需要首先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物流体系落后的现状,通过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构建多层次的村级物流服务平台,充分的利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超市、村委会和家庭农场,整合农村物流资源,开辟新的村级物流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陈佳华.浅析农村电商及特色化进程发展[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
[2]李国英.“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及商业模式解构[J].农村经济.2015.
“三农”的建设是我国一直以来的发展重点。在互联网时代,农村的信息化显得更加迫切,农村的信息化借助互联网能够一定程度地缩小城镇与农村的差距,缓解数字鸿沟效应,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但是,现在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大多停留在基础设施建设、农民信息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或结合农业生产建设信息平台的阶段。信息服务的便捷使得部分农民接触互联网成为网民,但这样的农村信息化并没有给他们更多的工作机会,这些年轻的农民迫于生计,只能离开家乡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农民则因为“不会电脑”等原因成为非网民,农村的信息化对他们而言只是电话、电视的开通使用。现在,农村网民更加注重商务类的网络应用,希望通过农村信息化为他们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收入,从而从“要农民信息化”向从“农民要信息化”的主动局面演进,达到信息化的脱贫致富。农村电子商务为他们提供了极好的途径,这既是农村信息化的进一步成果,同时也能为农民带来更多商机,吸引外出农民返村经营,也可部分解决农村人口外流、生产力不足等农村社会人口问题。广东作为经济发展强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排名仅次于浙江。了解广东农村电子商务现状,发现广东农村信息化新手段——农村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对及时调整发展策略,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迄今为止,针对农村信息化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农民信息素质研究、经济特性与发展策略以及信息服务的需求挖掘与评价等,即使有关于农村电子商务的研究也仅仅针对某个模式或我国整体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作探讨,少有研究针对局部地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鉴于广东电子商务尚属研究空白,我们提出了“广东农村信息新手段——农村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发展现状及农民接受程度”这一个命题,通过问卷调研广东地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发现存在问题,厘清发展路径,丰富地区性电子商务的研究,同时也为广东地区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有益建议。
2广东农村电子商务现状调研
2.1问卷设计
在前期的文献搜集以及专家学者访谈的基础上,参考Churchill量表开发程序,将电子商务普及程度、电子商务创业情况等构念转化成若干便于理解的量表题项。参考量表设计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量表模块划分,第一部分为受访者基本信息收集,第二部分为受访者对电子商务的认知与评价,第三部分为受访者所在地的电子商务发展情况调查;第二阶段纯化量表,去除有导向性的题项,对有歧义的题项重新组织描述语言,第二阶段量表共30个题项;第三阶段小规模测试,对10个受测者进行测试,团队成员对每一个题项进行访谈确认,根据反馈内容进行增加、删减、修改形成最终量表,共26个题项。
2.2问卷数据分析
2.2.1样本信息
本次调查问卷发放的主要对象为居住在广东省农村地区的居民。样本性别比例为男性59%、女性41%。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1~30岁区间,共206人,占样本的42%,其次集中在15~20岁区间,共110人,占22.4%。可见本次受访者的年龄均较为年轻,是从事电子商务经营的主要生产力群体。如图2所示,本次问卷的受访者主要来自粤东地区、粤西地区(322人),占总样本的65.5%,其次是珠三角地区,占25.2%,粤北地区仅占9.3%。
2.2.2问卷统计性描述
调查显示,67%的受访者表示有网购经历,表明电子商务的消费市场已经逐步扩展到农村区域。2014年,我国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为55.7%,虽然本次研究的样本数较少,数据波动会较大,但67%的受访者有网络购物经历这一数据,从一个侧面表明农民的电子商务消费普及率与城市市民相似。随着农村基础网络设施及道路建设的日益完善,农村居民也开始接触并熟悉电子商务,享受着网络购物的便利。
2.2.3网购经验与电商创业意识关联分析
受访者中有网络购物经验的占主要比例,共238人(达样本数362的65.7%)。没有网络购物经验支持的农民对电商创业的认同度不高,仅占该群体中的29%,共36人;反之,在有网络购物经验支持前提下,农民对电商创业的认同度有了显著的翻倍提高,达该群体中的51.7%,共123人。可见,网络购物的良好体验,可增加农民对电子商务有用性的认识,加深农民电商创业的兴趣。由此可推断网络购物经验对农民的影响,受访者对于电商创业的认同程度与网络购物经验有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提高农民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丰富农民电子商务的经验,对于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2.4农民事业选择关联分析
在选择电商创业的农民受访者中,选择全职,或者先兼职、后期再全职经营网店的人数占主要部分,共有86%的农民选择全职或者兼职经营,仅有14%的人选择没考虑全职经营。受访的电商创业农民中,将电子商务作为终身事业的选择属主流选择,说明农民对于电子商务接受程度已经普遍提高。在图4中可以看到,考虑全职经营的以及先兼职后期再全职的,在粤东、粤西地区选择的人数比例较高,分别为粤东占比70.91%、粤西占比66.67%。由此我们推断,粤东、粤西农民电子商务接受程度在广东农村地区普遍较高。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核心区及城镇密集区,已从“核心-边缘”的城市化模式转变为“多中心”的结构特征。城市的产业发展选择因“多中心”的结构特征而比较丰富,因而个人的事业选择范围也相对较大,所以电子商务事业的选择比例在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会相对较低,因为其他事业的选择同样可以获得相当利润。
3调查结论
经过历时1个月的问卷发放与回收,我们一共收到有效问卷491份。对问卷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性描述分析、多层关联分析等统计分析后,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电子商务已经渗透进农村市场,农民普遍有电商购物经历,农村在消费端已经开始电商化,并逐渐成熟,农村信息消费潜在需求强烈。农民网民使用信息服务不再单纯为了了解资讯或娱乐,农民网民的商务类消费诉求正在提高。
(2)多数农民认为电子商务是未来发展趋势,并愿意进行电子商务创业,作为自己的全职事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受访农民的信息素质正在提高,农民对于信息服务如电子商务的认可接受程度有了普遍提高。
(3)开展电子商务经营的农村占比仅1/3,广东农村电子商务销售市场方兴未艾。现在比较著名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如:沙集模式、遂昌模式等)均不在广东省内。广东农村电子商务需要根据广东省实际情况,结合本地特色,发展出符合广东省发展思路的、可复制的农村电子商务成功模式。
(4)提高农民对电子商务的认识,能够激发起农民的电商创业热情。如增加农民电商购物经验,宣传电子商务发展趋势等。虽然农民的信息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这只是基本的使用信息的入门条件,是信息观念素质的提高。信息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能力素质方面,即它是人们了解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和更新信息的能力。只有提高信息能力素质,农村电子商务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进一步推动新一轮信息化。
(5)政府对于农村电商的投入力度还需加大。政府的扶持对农村电商的发展具有正向积极作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在“自下而上”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中,政府如何做到“不缺位,不越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政府的作用是除开农民的主观能动核心因素外的电子商务发展的外部因素。
(6)粤西、粤东等欠发达地区农村电商发展情况比较突出。粤东地区的揭阳市政府将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提到战略高度,希望建设粤东地区农村电子商务辐射中心。由于珠三角地区经济较为发达,资源丰富,农村的发展路径较多,电子商务并不是其唯一最佳发展途径。
4发展建议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十二五”乃至更远的未来在农村发展战略上的部署和发展路径选择。根据问卷调研了解的实际情况,结合前期调研的资料以及参考相关文献,我们针对广东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与引进,努力提高农民信息观念素质及能力素质,提高其对电子商务的认识。本研究发现,农民信息观念素质已经有一定的提高,但能力素质及电子商务观念仍有待加强。借助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农村信息化,人才资源十分重要,人才是农村信息化的根本所在。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大专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进入农村地区开展创业培训,鼓励大学生村官掌握电子商务技能,带领农民通过电子商务脱贫致富。同时,也要进一步消除对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偏见。“沙集模式”自下而上的农村电子商务建设模式,充分显示只要农民在农村电子商务中获得利益,在农村信息化中享受便捷,他们的内生积极性问题就会解决,只要学习到基本电商知识,学以致用,包容性增长的成果也会出现。
(2)积极宣传农民网商的成功典型,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我国农村特有的社会文化土壤,对成功电子商务建设经验的扩散十分有利,关键是要有成功者的有效示范。我们需要对广东农村基层进一步实地调研,及时发现和总结成功典型的经验。通过与政府联合,加强对农村电子商务成功典型的传播,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农民开展电子商务的动力,进一步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特别要重视和鼓励年轻新一代农民的创业热情,重点鼓励有互联网经验的农村大学生、回乡农民工带头开展电子商务,给更多农民网上创业和就业提供示范。
(3)重视农村周边城市优势资源的利用,辐射电子商务效益,带动城市电子商务化。广东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巨大,方兴未艾。应该正视农村资源的不足,积极利用周边城市可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形成联动效应,进一步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集约式发展及农村电子商务的城镇化发展。在我们先前调研的揭阳军铺农村商务模式中,其以农村作为战略支点和辐射源,依托周边城市的有利资源,在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大力引导下,实现自身电商行业发展的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电商行业发展,通过城市与乡村相互协作,正在逐步实现城乡电子商务产业一体化。
关键词:电子商务;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F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30-0140-02
龙岩市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以电商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积极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培育现代服务业。目前,电子商务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为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提供新动力,因此研究电子商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发展现状
近年来,龙岩市积极拓宽电子商务发展思路,主动搭建电商发展平台,促进电子商务持续较快发展。据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市有各类网络经营主体833家,审发工商电子标识829家,发放率99.48%。
1.1 优惠政策给力
2015年3月,龙岩市印发《龙岩市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从支持创建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引进和培养电子商务人才、加大商务用地支持等方面,精准发力,靶向扶持,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添柴加薪,助力电子商务提速换挡。同年4月下发《关于促进邮政快递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意见》,推动电子商务配套产业协同发展,为电商产业奠定良好的物流基础。长汀、永定等地先后制定发展电子商务的实施意见,优化政策环境,提供有力支持。
1.2 电商快速成长
据资料显示,2014年,龙岩市依托淘宝、京东等第三方平台开设网店近3500家,电商交易额144.88亿元,电商、物流、仓储、配套关联企业等从业人员近8万人,其中入驻福建省电子商务与服务外包统计公共服务平台(正统网)电子商务企业43家,电子商务交易总额99.8亿元,入驻数量及交易总额占全省2.0%。
1.3 基建持续推进
龙岩市着力打造电子商务产业园、孵化基地等各类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基地(园区)的聚集和辐射效应,为电商企业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主要做法:
一是推进产业园建设。新罗区利用龙州工业园2.5万平方米创业园资源,积极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长汀“电子商务中心”免费为入驻电商中心的企业提供办公场地、办公家具、无线网络等,现有入驻企业(含个人)261家。
二是打造电商孵化基地。福建永定互联网产业孵化园是永定区着力发展新型业态的重要平台,总面积达10 000多平方米,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三是建设特色商品导购平台。2015年6月,龙岩在淘宝网建设的“淘宝・特色中国”龙岩馆上线试运营,将特色优势产品和红色旅游资源推向全国。
1.4 村淘欣欣向荣
近年来,龙岩市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积极探索农村市场的新空间,努力打造“龙岩模式”。新罗区小池镇培斜村连续两年被阿里研究中心评为“中国淘宝村”,2014年营业额超
8 000万元。2015年3月,阿里巴巴长汀农村淘宝项目正式签订,长汀县正式成为福建省第二个农村淘宝试点县。至9月,龙岩所有县(市、区)都接入农村淘宝项目,成为全国首个农村淘宝全覆盖的地级市。
目前,除新罗区外其余六个县(市、区)村淘服务中心已全部开业,其中长汀、连城完成乡镇服务店全覆盖,实现线上线下联动的全渠道营销。2015年“双11”,龙岩市已开业的250个村级服务站购入商品量近1 800万元,排名全省第一。
2 制约因素
2.1 配套设施较缺
目前,物流配送、货物仓储等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成为龙岩市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通往乡村的道路状况不尽人意,许多乡道、村道崎岖难行,专业物流园区仍在建设中,提供专业高效的物流配送仍需时日,特别是农村电子商务市场缺乏及时配送,部分乡镇没有快递服务。城市快递依然存在“最后100米”瓶颈,自主取货柜在居住小区的覆盖率不高。
同时,由于仓储用地集中在闽西交易城和龙州开发区,场地少影响物流企业的货物仓储能力,物流公司违章占道停放车辆和装卸货物的情况时有发生。冷链物流企业对于仓储空间的需求更大,缺乏冷链仓储设施和空间配备,直接影响连城白鸭、永定牛肉丸、上杭槐猪等闽西“鲜”等物流配送。
2.2 人才支撑不强
龙岩地处福建西部,是山区地市。由于地理位置较偏,带来电商企业少、物流速度慢等一系列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不利因素,尤其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更显困难。
从近期对返乡创业大学生的调查情况看,在龙岩开设网店普遍缺乏技术支持、美术编辑、营销推广等方面的人才。龙岩市亲爱的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反映,电子商务人才缺口达50%,主要缺乏一线运营人才、摄影人才、网页设计人才、高级美工人才等。福建腾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反映,公司目前电子商务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电子商务营运管理、网站设计及相关项目开发人才紧缺,缺工率达10%。
2.3 龙头带动有限
龙岩企业涉足电子商务时间较晚,本土电商龙头企业较少,同时入驻龙岩的电商企业寥寥无几,电商集聚效应与杭州等电商发达城市不可同日而语。
近年来,龙岩佳丽斯家纺有限公司和福建连城兰花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逐渐重视发展电子商务市场,但电商市场份额较小。从杭州电商企业发展看,2014年上半年,阿里巴巴旗下的浙江天猫技术有限公司、淘宝(中国)软件有限公司、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53.8亿元,占杭州市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的22.4%,龙头地位突出,足见龙头企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巨大。但龙岩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较小,能够带动行业发展的企业为数不多,特别是电商龙头企业仍在培育壮大之中。
2.4 电商竞争激烈
如今,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淘宝、京东等老牌电商网站持续发掘市场潜力,唯品会、万色商城等新兴电商网站异军突起,竞争非常激烈。据调查,龙岩消费者习惯在老牌电商网站购物、消费,闽西网上商城、四季三餐、青果网等龙岩本土电商,要从国内大型老牌电商网站的消费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困难重重。
加之,本土电商间的竞争同样明显,如闽西网上商城、闽西商城网作为两家不同的电商网站,虽在龙岩电商市场具有较高份额,但因主推商品差异化不明显,互相抢占市场份额,争得如火如荼。再如,自由购商城(龙岩)创始人反映,商城2015年3月才创立,运营时间短、客户群体少,缺乏资金、人才等支撑,发展壮大举步维艰。
3 对策建议
3.1 落实发展规划
针对龙岩电商发展现状,结合地方特色,将电商发展列入龙岩市“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和细则。加强宣传电商发展相关优惠政策,通过政策宣讲会、电视、报纸等载体,详细解读电商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坚持问题导向,发挥政府的指导、扶持作用,切实解决电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加强统筹协调,各部门各组织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加强行政资源和社会服务资源整合,创新公共服务模式,发挥县级服务中心和村级服务站承上启下的作用,提高电子商务服务水平。
3.2 完善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电商产业园、创业基地等平台基础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特色平台,吸引电商企业入驻。通过基地(园区)的聚集和辐射效应,形成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完善电子商务物流体系,降低物流运行成本,提高物流资源配置效率,完善物流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社区取货点或自主取货柜,灵活收货方式,解决快递派送“最后100米”问题,提高服务水平。
通过建立实践实训基地、举办“八闽电商行”电子商务大讲堂等,加强人才培养,鼓励和吸引更多的电子商务人才在岩创业,为电商发展提供配套的人力和智力支撑。
3.3 培育特色品牌
立足特色产业,围绕重点产业,培育一批竞争力强、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特色产品品牌。依托各地生态优势和产品优势,以新罗咸酥花生、漳平水仙、长汀河田鸡、永定牛肉丸、上杭槐猪、武平绿茶、连城兰花等农产品为主打,探索推进统一品牌许可经营、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质量检测标准、统一定型包装定价、统一市场营销及VI标识系统的“五统一”运作模式。通过策划良好的营销方案,加大品牌宣传和推广,提升特色产品品牌,增强网络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3.4 加强市场监管
提高网络的信息交互能力,研究制定电子商务信用认证、隐私权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相关措施和管理办法,健全安全认证、支付和信用体系。以建立信用体系和加强信用监管为手段,完善电子商务监管服务体系,制定和推广电子商务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规范,加大失信企业惩处力度,强化守信意识和诚信自律。严格电商主体资格的监管,对其合法性和可信度进行实时监控,坚决打击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违法行为,为电子商务加快发展营造公平、安全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 陆程程.电子商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J].企业活力,2012,(2).
[关键词] 银行业;信息化; 信息技术;信息化战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8. 028
[中图分类号] F832.3;F2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8- 0051- 03
进入 “十二五”以来,中国银行业在经历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把发展银行业信息化作为其重要的战略举措,已基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银行业信息化体系。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商业银行进行银行创新、参与竞争、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基础。总体而言,虽然中国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已经建立了能够支撑其发展战略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各种应用系统,但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为了缩短与国外大型商业银行信息化的差距,中国商业银行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加快发展步伐。
1 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1.1 信息化建设所处的发展阶段
在经历了单机和分散联网的第一次“IT革命”及数据大集中的第二次“IT革命”后,当前,国际银行业呈现出零售化演进、一体化扩张、信息化生存、综合化经营、资本化运作、国际化发展六大趋势[1],在这六大变化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变化,来自信息技术对银行业带来的深刻影响。
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和银行业体制的改革进程而不断深化发展,经过20多年的探索发展,中国银行信息化技术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规范、方便、高效、安全的银行信息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总体来说,目前中国银行业信息化正处于从第二次“IT革命”向第三次“IT革命”的过渡阶段。
依照麦肯锡公司推出的M1-M2-M3理论,银行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一个逐渐升级的过程[2]。M1层指银行如何使用技术提高业务的处理效率;M2层包括应用软件和人机交互操作,主要是实现信息系统开发的标准化、集成化及信息共享的目标;M3层是指银行业务和管理方面的需求与信息技术充分结合的阶段,其特点是对银行的营销及金融创新提供深度支持。与麦肯锡公司提出的模型对照可知,目前中国银行业整体信息化已完成了M1层,正全面进入M2层,一些主要商业银行在某些领域已开始了对M3层的探索。如图1所示,以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工行、建行、中行)为代表的10家上市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基本处于M2与M3之间的阶段,而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和乡镇银行则处于M1向M2的过渡阶段。
1.2 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状况
不同类型银行的IT 投入差别较大。大型国有商业银行IT 系统所占投入的比重最大,其次是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大部分正加紧建设自己的IT 系统。政策性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信息化起步较晚,当前两者都在加快业务系统建设。农村银行和信用社IT 建设极其薄弱,随着乡镇新型商业银行的逐步建立,这类银行即将成为银行IT 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而言,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全球范围内银行业改革形势的影响下,中国银行业机构的IT投资趋于理性、应用不断深入、主体间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投资规模呈稳定增长态势。国内银行业就总体而言已经跨越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阶段,除部分中小银行外,大都具备了完备的业务信息系统。
据市场研究机构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新金融市场信息化投资额接近200亿元,其中农商行、信用社占37.5%。易观国际《中国中小银行信息化趋势预测2007-2011》研究表明,2011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IT投入达到47.7亿元人民币,从2007年到2011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1.5%。然而,从金融信息化建设投入在投资结构上看仍不尽合理。其中,57.8%用在了硬件设备上,软件投入所占比例为24.3%,服务上的投入只有17.9%。而发达国家银行业的IT投入中,硬件、软件和服务的比例分别为30%、30%和40%。[3]目前,国内银行业软件与服务的市场空间巨大。
1.3 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与成果
当前,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热点主要集中在网上银行、分行建设、数据大集中后续系统建设、信息安全、IT 外包等。从2008年到2012年初,数据大集中工程、核心业务系统升级改造、管理信息系统及灾备中心建设依旧是银行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截至2011年底,全国银行网上支付客户数量3.96亿户,2011年发生业务151亿笔、金额695万亿元。中国各大商业银行基本完成综合业务系统的推广,初步建立了统一的业务应用平台。电子银行技术逐步完善,满足了金融市场创新需求,推出了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形成了新的业务优势,创建了包括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企业银行、自助银行、手机银行等多种产品功能完善的电子银行体系。
目前,中国银行业在信息化发展方面的主要内容及成果表现为:稳步推进和实现数据集中,将生产运行集中到现代化的数据中心;面向精细化、科学化和集约化方向,科技管理体制迅速发展;以集中信贷管理系统、数据仓库技术等的顺利推进和应用为标志,信息技术应用从业务操作层提升到管理决策层;依托信息科技,进行了持续的银行业服务创新;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信息安全体系。
2 目前中国银行业信息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影响因素
由于受到前几年次贷危机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依旧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蔓延,近些年来国际市场需求也有显著下降,从而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一定限制作用。虽然对外贸易规模的增长愈发缓慢,使得我国进出口贸易在发展进程中总体规模受到影响,但是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却获得一定成绩,这种高速增长的新型发展模式与当下缓慢增长的国际进出口贸易形成鲜明的对比。当然,在跨境电子商务强劲发展势头的带动之下,在很大程度上对保持我国外贸规模的稳定增长起到了极为重要而又关键的促进作用。在以上情况下,我国在国际贸易产业发展进程中逐渐得到一种新的发展方式,也就是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一、影响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
(一)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有利因素在“十二五”期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得到迅速发展,社会各界对其关注度也有显著上升,这得益于跨境贸易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潜在市场动力及优势资源,国家政府对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有积极的政策支持。与此同时,为响应国家政府的号召,各个地区也分别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政策,显著加强了境内贸易企业监管力度,扶持境内贸易企业发展,以能够为企业的跨境电子商务业务发展保驾护航。
(二)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发展过程中阻碍因素
1、通关效率低下。其中“通关效率”也就是贸易发展过程中承担商品货物受托物流企业所占时间占开关总时间的比例。我国在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中,通关效率低对其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关于这一点可以联系到传统的贸易形式。跨境电子商务在运行过程中,通常情况下商品货物供应商及客户不会直接面谈,虽然这种变化不是根本性变化,但是却会导致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或某环节出现相应的改变。所以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进程中,对于单个供应商及客户来讲,两者之间的商品交易量不会出现明显减低,但却会导致商品交易频率出现变化,最终形成了当前我们所看到的商品贸易由过去低频变成高频。就是在这种频率变化影响之下,对通关效率产生影响,并且显著增加境内海关的监管压力。
2、跨境物流成本高,设施落后。物流流程主要有四个层面,分别是货物仓储、货物分拣、货物包装以及货物配送。和传统贸易行业一样,物流在新兴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也是连接卖家以及买家的主要桥梁。我国电子商务在“十二五”期间不管是在规模还是在模式上均已经逐渐成熟,对整个物流产业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凡是常在网络上购物的消费者应该很了解,在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下,国内相继催生了一大批物流企业,比如顺丰、申通、韵达等。但是,跨境物流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相比普通货物物流,跨境物流的成本比较高,其原因是在跨境交易中商品交易采用的方式主要是空运;其次,国际上电子商务已经经历相当长时间的发展,技术和发展体系也逐渐成熟,各个国家、地区均有自己的发展体系,从这一点上来看,电子商务产业已经逐渐步入中级阶段。在我国,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少时间,国内基础设施和发展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在此环境下跨境物流则相对起步比较晚,发展步伐和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需求还不相符,无法满足其发展速度,和我国国内的物流行业发展现状相比,基础设施及经营管理模式均存在较大不足。简单一点来总结,就是当下我国在跨境电子商务贸易领域,跨境物流及电子支付无法对当前爆发式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需求有效满足,甚至导致物流企业出现大量货物堆积问题。
3、物流模式单一,退税难。贸易市场的发展首先要具备完善的物流系统,以我国浙江省义务市的跨境电子商务为例,其发展速度非常快,据2012年统计结果显示,跨境电子商务已经是浙江义务地区的最重要发展产业,跨境电子商务主要依托国际电子商务平台,其中包括亚马逊、敦煌网以及Ebay等,在跨境零售过程中则主要采用的是B2C交易模式。但是其跨境电商主要业务内容为快件,这种方式下卖家无法得到商品交易中的报关单,并且在物流过程中也不会得到国际海关货物贸易监管,所以这种方式在应用中也就无法进行报检及退税,我国所制定的各项退税政策对于此类跨境电商企业来讲也就无法受用。
二、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目前主要包括两个方向,主要为进口贸易及出口贸易。跨境交易模式为两种,分别是B2B跨境电子商务模式和B2C跨境电子商务模式。前者在交易过程中表现为:在某电子商务平台上卖方将将要出售的商品广告、信息,之后即可以在线下将后续交易活动及通关等环节操作完成。这种方式目前而言还处于传统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并且在我国海关统计中已经将其纳入其中。后者则是在交易过程中,在电子商务平台上,以国外消费者为对象,卖家主要销售的商品是个人消费品,所采用的贸易方式则和浙江义乌跨境电商物流发展方式相同,采用的方式主要为邮寄、航空小包以及快递等等,报关的主体则集中在快递及邮政公司。到2015年年底,在我国发展较好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主要有阿里巴巴、大龙网、兰亭集势、凡客、百度等。其中兰亭集势企业从成立到当前发展时间还不到十年,但是其发展速度非常快,公司的注册资金为300万美元,在我国跨境对外贸易销售网站中排名第一。它不但对我国国内在线B2C模式进行了整合,并且基于自身企业发展现状,在企业内部供应链服务体系上构建了L2C-Lightinthebox2Customer模式,借助大量的商品供应商以及物流合作伙伴迅速发展。在此基础上它也拥有自己的数据信息存储库,目前兰亭集势的用户量已经达到一亿,并且在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及地区均能够享受到其优质的服务。
三、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策
在最近两年,我国逐步重视在这方面的发展与扶持力度,经过近两年的实践表明,将跨境电子商务作为国际贸易新的模式和手段,能够在保持原有稳步增长的力度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实现贸易产业成本大幅度降低、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效率,最主要的是拓展了新的国际市场营销渠道,这对于新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深刻变革。从图1中能够看出,金融平台、物流平台以及各电子商务平台,在跨境贸易中均是借助于互联网云技术,并且整个系统内部物流通道非常发达,且更加便利,并时时刻刻接受着政府监管部门的严格管理控制,进而保障了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功能性和可操作性。
(一)政府层面对策
1.健全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法律体系。根据前文中所阐述的一些问题中能够得知,目前我国关于国际贸易领域的相关法律政策与当前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的格局明显不相符,并且电子商务贸易产业的发展和其技术发展,也给我国海关法律政策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最明显的一点就是退税问题。在这种情况影响下,亟需制定与我国当前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相契合的法律法规。相对于跨境电商贸易,国内电商行业相关法律政策已初具体系,因此,我国可以依据国内电商法律积极搭建并完善国际贸易电商法律[4]。
2.强化跨境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对物流服务支撑体系进行进一步优化。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进程中,不管是电子商务平台还是物流发展模式,均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发展上来的,所以想要强化跨境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需要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也必须要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国家来讲必须加大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中的资金投入,以此促进企业的项目拓展;另外加大互联网普及,有效地提高电子商务服务的覆盖范围,积极发展农村、农业电子商务,以能够实现城市带动乡村的信息化建设发展目标。
(二)企业层面对策
1.实现企业技术及发展模式的变革。上海国际网络购物博览会上提出要最大化的促进企业产品销售、推广以及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商务流通产业链发展模式,以此基础来实现电子商务的全新服务模式-EBCS。
2.强化国外市场调研。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对象遍布全球,各国经济、政治、法律不同,人们的消费习惯、爱好、文化习俗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从这一点上来看,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必须要加大市场调研,以此来提高信息对称性及流通性,降低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风险,避免出现知识产权以及商业纠纷等问题。
作者:胡登龙 程剑 单位:青岛黄海学院
参考文献:
[1]武玥,王铸东,杨晓璇等.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及对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J].商业经济研究,2015,(23):63-65.
[2]柯颖.我国B2C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模式选择[J].中国流通经济,2015,(8):63-69.
[摘要]本文从农民收入、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城乡要素市场、农村金融等方面分析了制约我国农村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开拓农村市场的具体措施,即增加农民收入;健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健全金融体系;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9-0061(2010)08-0003-03据统计,目前我国总人口有13亿之多,而且大约有8亿多人口居住在农村。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消费环境条件越来越健全,在我国农村市场形成了一定的购买力。因此,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不利形势下分析研究农村市场,制定适当的策略,不仅能使广大农民的需求得到极大满足,而且对于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促进我国经济尽快复苏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作用。
一、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巨大
我国农村家庭占我国家庭总量的67.6%,据测算,农民消费每人增加1000元,全国就能增加内需9000亿元。因此,我国农村是个极其巨大的市场。
第一,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到2020年,要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目标,届时农民人均收入至少应达到8280元。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5000元,增幅达6%以上。若农民收入持续提高,农民消费进一步提升,农村市场的潜力会更大。
第二,农村消费结构处于升级换代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条件逐渐改善,农民生活正逐步由基本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变。最近几年,家用电器、手机、电脑等中高档消费品正成为农民消费热点,预示着农村居民消费正在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食品占消费支出的比例开始下降;生产性消费增长很快;消费商品化程度正在提高,消费支出中非商品性支出有所增加。
目前,占我国人口多数的农村居民在广大农村形成了每年近3万亿元的消费品市场,而农民又是我国消费率最低且边际消费倾向最高的一个群体,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这样一个庞大的潜在消费市场一直没有被重视和发掘。在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调控中,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很有必要。
二、开拓农村市场的障碍
当前我国除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外,大部分农村市场需求的满足度还很低。要开拓农村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还存在许多障碍。
1、农民收入不稳定,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在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多种因素中,收入是最直接的决定因素。据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差额的绝对值为9646元。而到了2008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额的绝对值有所增长。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额的绝对值为11020元,差额扩大了1374元。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绝对差额的绝对值扩大到了12022元,呈逐年扩大趋势。在国内经济向好回升的形势下,在“涨工资”和“提粮价”的双轮驱动下,农民增收形势出现了一些积极因素,然而在农民收入连续6年增长6%的情况下,城乡收入差距再次回升至3.33∶1。
这表明,“农民增收的基础不稳固”。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不但拉大贫富差距,加剧收入分配不公,还可能会抵消中央多年来给农民的包括取消农业税和江苏商论2010.8·商业经济·给予各项补贴在内的好处和优惠,增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难度,制约农民的消费需求。
2、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建设落后。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跟不上消费需求。农村电网网架结构薄弱、供电设备老旧、电能质量较差,很多地方不通自来水。据统计,目前全国还有2.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3.7万座水库处于病危状态,约1000万农村人口用不上电,还有部分乡镇和4万个行政村不通沥青路和水泥路。二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近年来,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农村低保政策、农村医疗合作制度解除了农民一些后顾之忧。但是农村社会保障严重落后于城镇。在农村,治病难、养老难也成为普遍现象。农村总体上仍然存在社会保障面窄、保障水平低、服务滞后等问题,农民对未来的顾虑仍较多。
3、城乡要素市场配置不均等,农民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在劳动力市场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制度性障碍。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将劳动用工、就业等公民权与户口联系起来,在上学、医保、低保、养老保险以及住房方面,农民工与市民存在明显的不同待遇。在土地市场方面,被征地农民很多得不到合理补偿。目前我国具体所有的土地不能进入一、二级市场,土地交易主体不归农民;宅基地及房产不能跨社区交易、不能抵押;增值的土地卖出后,不但农民不能携带土地收益建成改变身份,也无法将绝大多数土地收益转化为农民的财产性收益,这部分土地收益实际上变成了各级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和开发商的利润及村里主要领导的非法收入。
4、农村金融制度不健全,农民贷款难。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多年的商业化改革中不断减少机构,基本退出了县、乡辐射区。股份制以及外资银行布点存在嫌小爱大、嫌贫爱富、先高后低的选择。城商行、农商行、城信社、农信社等机构布点较多,但自身实力大多单薄,业务覆盖能力较弱。在一些偏远地区,目前仍没有金融网点,一些地方虽然有服务网点,但因为没有抵押资产等问题,不愿意贷款给农民。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尚处于试点的起步阶段,农民贷款难没有得到解决,抑制了农村的消费。
三、开拓农村市场的措施
1、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可拉动建材、建筑、家电、家具、电力、交通、供水、通讯、环保以及餐饮服修等行业发展,刺激民营经济的增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乡镇企业产品乃至大中城市工业产品有更多的销路,同时也将成为农副产品销售的集散地,为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拓宽经济空间。二是加强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创业能力。推行保障金制度,从制度上将农民工欠薪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改革户籍制度,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稳妥有序地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分期分批有条件地解决长期在城镇务工就业的流动人口进城定居落户问题,特别是允许携家眷长期在城镇务工就业的外来人口办理城镇落户手续。同时,积极推进流动人口待遇市民化,使其在就业、教育、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和具有本地户籍市民的平等待遇。四是完善对“三农”的支持保护制度,包括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增收的财政支持与补贴政策,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等等。
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均等化公共服务。通过财政向全社会所有居民提供均等公共服务的重要途径,是兼顾效率和公平的重要体现。通过完善农村电网,修建农村公路,实施饮水安全工程,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环境和消费环境,有利于大件耐用消费品在农村的普及。加快对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让家用电器迅速进入农民家庭,是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环境,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有效途径。要统筹城乡发展,尽快建立农村居民养老制度,逐步让农民与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使农民“老有所养”。根据现在状况,可以参照农村合作医疗的经验,先期建立低水平、广覆盖,分不同年龄阶段,按照国家、个人适当比例缴费的模式;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加强药品价格管理,减少流通环节,把过高的医疗、药品价格降下来,增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报销比例,让农民看得起病;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标准。减轻农民预期消费负担,树立农村居民消费信心。
3、健全农村金融体系,解决农村资金供需矛盾。
第一,要稳定发展多种所有制中小金融企业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引导各类资金到农村投资,大力培育适合“三农”发展的特色银行等新型农村专门金融机构。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民间借贷是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要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第二,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我国微型企业和农户数量巨大,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现实和潜在的客户量众多,发展各种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尤其是为目前金融体系并没有覆盖的社会人群4·商业经济·提供有效的服务。要进一步放宽对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开放民营资本进入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业的途径,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第三,加大服务力度,建立和完善各种为农村服务的贷款信用担保机构,妥善解决农户和乡镇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问题。加大政府对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政府出资的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可以由政府牵头出资、农民和农村企业参股,建立专业化信贷担保机构,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主要服务于农民。鼓励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增强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扶持建立农村信贷担保基金。鼓励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和协会组织创办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担保公司。同时要建立信用担保机构风险分散机制,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关于经济学毕业论文,可以参考更多的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
4、完善土地管理制度,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一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二是进一步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在征用工程中,应该严格按程序办事,发挥村民的民主监督作用,实现土地征用补偿的透明化、制度化。要以市场价格合理确定征地补偿的标准,以体现农民集体作为集体土地所有者的收益权,有效防止一些实质上的商业用地以“公共利益”的幌子,通过政府强制征用而廉价征用,维护农村集体和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土地补偿除了货币补偿外,还应积极探索社会保险安置、土地使用权入股安置、入股分红安置、异地移民安置、留地补偿、土地债券补偿等多种形式的复合安置方式,建立国家失地农民账户和国家失地农民保障基金,切实保护地失地农村的利益。
三是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对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与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实行跨地区有偿流转的办法,使耕地达到异地占补平衡;在镇、村辖区内实行农村建设用地用于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居民点建设;对农村宅基地和农房使用权实行有偿流转;允许各类规模经营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的业主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有偿使用和改造农房。四是建立健全土地市场体系。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建设用地交易等最有效的方法是培育土地市场。政府应健全土地法规,培育中介服务组织,加强监管,维护土地市场的公平和公正性。
[参考文献]
[1]马晓河,黄汉权,蓝海涛.我国农村改革30年的成就与今后改革思路[J].宏观经济研究,2008,(11).
[2]王锋.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及其拓展对策[J].农村经济,2009,(3).
[3].马晓河.土地利用制度改革方向:赋予农民更充分的土地权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8-13.
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
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金融风险增大,国内经济持续下滑,经济刺激乏力,利率市场化加快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呈现新现状,突出表现在资产、负债、利润增速明显趋缓,净息差增速继续回落。信贷资产质量呈现明显下滑趋势,持续多年的不良贷款“双降”拐点显现。各家银行纷纷寻找发展的新路径,资产负债结构、客户结构、盈利结构调整进入转型攻坚时刻。
效益增长明显放缓
2012~2013年,受到经济下行、金融脱媒、降息、利率市场化推进和银行收费整顿等因素的影响,各家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速明显回落。2012年,合计实现净利润1.24万亿元,比2011年增加1972亿元,同比增长18.9%,增速较2011年下降17.4个百分点。2013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7531万亿元,同比增加915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较2012年再下降5.1个百分点。中国上市商业银行年报数据显示,近三年各银行的净利润增速逐年下滑变化。股份制银行利润增速在2011年还明显高于国有大行,但差距逐年缩小,2013年上半年利润同比增速与国有大行已不够明显(见图1)。
金融机构利润增速逐年下滑,主要受以下四个因素影响。一是资产规模扩大使利息净收入仍保持增长态势,但受净息差收窄影响增幅下降。上市商业银行2012年利息净收入合计同比涨幅由2011年的24.9%降至16.3%。其中,净息差下滑幅度较大的主要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最多下滑20个基点。此外,伴随着直接融资大发展,大中型企业的议价能力明显提升,也影响资产负债收益。二是受银行收费整顿影响,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放缓。上市银行2012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合计同比涨幅回落至12.5%,远低于2011年38.5%的涨幅。三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及国内经济增长减速、经济刺激政策后遗症逐步呈现的影响,信贷资产质量出现下滑迹象,新增逾期大幅增加,拨备增多也使利润增速回落。
综合考虑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中间业务的规范,以及战略新兴业务带来各项成本与投入的增加,中国商业银行利润增速将回归常态。
信贷资产质量下降
2012年,受2009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经济持续低迷,经济刺激政策的后遗症逐步呈现,部分区域和行业出现明显风险特征,国内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出现下滑迹象,持续多年的不良贷款“双降”拐点显现。
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境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自2011年三季度起逐步增加,2012年末不良贷款余额合计为人民币4929亿元,较2011年末增加人民币647亿元,同比上升15.1%。但受新增贷款规模的影响,不良贷款率则由1.0%微降至0.95%。依赖于贷款规模的扩张,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呈现小幅下降,其余商业银行均出现了反弹。由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全口径中权重较大,故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其他机构不良率出现反弹的信号。除了不良贷款双降出现拐点外,反映贷款恶化速度的迁徙率指标亦呈现出了反弹趋势。多家上市银行2012年度的正常、关注类贷款迁徙率均呈现反弹趋势(见图2)。
新路径及新管控
从宏观上讲,经济增速放缓要求银行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监管标准提高要求银行加强资本管理约束并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利率市场化推进、金融脱媒加速、互联网金融大发展促使商业银行加快金融创新进程。从微观上讲,商业银行需要对社会负责、对客户负责、对股东负责、对员工负责,商业银行“企业”的本质属性也天然要求其创造相当的利润回报。所有这些,均把商业银行推向转型的十字路口。
在新的发展阶段,对优质客户的争夺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客户基础、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成为决定各家银行发展后劲和市场地位的关键。商业银行能否在传统信贷业务之外的新兴业务领域及早布局,抢占竞争制高点,并通过有效整合银行传统资源和非传统资源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综合化、专业化的优质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对综合金融服务的迫切需求,成为各家银行进一步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为此,商业银行需要对内对外、近期远期、线上线下,在战略、通道、业务、管理上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战略路径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13年6月“钱荒”充分说明,金融发展脱离实体经济,不仅会导致资源配置的失效,也会放大金融体系自身的脆弱性。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利用信贷杠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发展消费金融助推消费升级。三是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效能。借助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增强支付结算、资金融通、咨询顾问等综合化服务功能。四是大力推动银政合作,通过银行的融资功能和资源整合手段,开发跨市场的证券化、结构化的复合型金融产品,努力在当地政府推动新一轮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成为“综合金融服务商”,抢占城镇化建设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发展的先机。在战略路径上扎根实体经济、探索混业经营、抓住发展机遇、创新风险管控,与实体经济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在扎根实体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过程中,商业银行以单一业务立身,显然不再具有竞争优势,单一金融功能主体已无法合理、高效地配置金融资源。只有将某一金融品种的不同环节分拆成不同的功能、分别由具有不同比较成本优势的内部机构承担、通过协调使整个金融机构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混业经营模式,方能适应综合金融需求发展。然而,混业经营模式下,金融产品和业务负责性和关联性不断提高,风险形态不断变化,蕴藏了跨机构、跨市场和跨境风险,不仅需要有效的外部监管机制,更需要银行、证券、保险等内部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机制。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风险管理第一道防线作用,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完善“全面性、全程性、全员性”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监管机构要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探索混业监管,统一把握监管标准和尺度,努力解决跨领域、跨行业监管交叉、空白和重复问题,防止监管套利,减少监管成本,降低金融风险的隐蔽性和传染性。
通道路径
商业银行应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拓展和提高综合收益为目标,以风险控制为基础,加强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建立差异化、专业化的网点梯队和物理网点与网络金融、电子商务等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金融服务网络格局,着力打造全功能、一站式、智慧型银行,获取、保有、增值“客户”,在产业革命和城镇化大浪潮中完成转型和升级。在通道路径上,“物理网点、网络金融、电子商务”多措并举,着力打造全功能、一站式、智慧型银行,获取、保有、增值“客户”。
在物理网点布局上,商业银行应紧跟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城镇化发展规划路径,积极做好机构网点布局规划,在力争地市全覆盖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布局二级分行、同城支行、县域支行,实施区域差别化网点策略。重点推进国家级城市群区域网点建设,积极推进大中城市同城网点建设,有选择地支持县域及中心镇城镇化发展,适度向经济总量较大、人口较为集中的百强县、千强镇、农村新型社区等重点区域倾斜。考虑到科技创新引发的金融变革,传统的以增设物理网点为主的外延式发展模式本身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因此,商业银行在稳步扩张新网点至地市、县域和大城市郊县的同时,应注重加强网络银行建设,形成对传统和新兴业务与客户的有力支撑,扩展服务能力,降低运营成本。
例如,中信银行提出了“再造一个网上银行”的战略目标,并从产品创新、市场营销和客户经营三方面发力。在产品创新上,注重标准化、特色化。一是将银行产品、金融产品和社会化服务产品有机融合与混搭设计,进行社会化金融产品创新,为客户提供更多增值服务。二是抓住新兴网络金融产品发展的大机遇,研发面向个人消费、个人经营和小企业的金融产品,重点突破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和网络贷款等产品领域,形成交易、支付和融资三位一体的网络金融产品体系。在市场营销上,完成全国范围内重点客户的布局和营销,培育先发优势。在客户经营上,一是加强与电子商务企业合作,将网民、网商和网企作为网络银行直接经营的目标客户。二是开展网络银行客户综合经营,为客户提供包括远程开户、在线支付、网络贷款和资金管理等全流程网络银行服务。三是强化客户细分和分层经营,针对低、中、高端客户制订不同的交叉经营目标和经营策略。四是通过吸收具有网络经营经验和熟悉网络经营特点的人才,建立一支纯网络的客户营销和服务团队。
业务路径
目前,批发业务仍是中国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和生存支撑点。商业银行要通过改革和创新,进一步培育和打造批发业务的差异化服务模式和竞争能力。在业务路径上,充分增强“批发、零售、同业”三驾马车动力,并致力于寻求边缘业务主流化的多维利润增长来源。
在具体客户服务上,大型客户、中型客户、小微客户需求不同,应为每类客户提供个性化、高附加值的创新产品,致力于与客户互利共赢。例如,对大型客户,要针对金融脱媒特点,重点围绕其在直接融资、结构融资、资金归集、资产管理、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设计综合化金融方案,主要运用“投行+网络+商行”手段,从产品、客户和行业三个维度进行上下游渗透,获取高额中间业务收入和存款资金沉淀。对中型客户,要针对其高成长性特点,明确定位和客户来源,完善资源配置和管理措施,以“传统授信+交易银行+投行”等“商行”手段为主、以“投行”手段为辅,为其提供一揽子金融产品服务方案,使其成为批发业务基础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对小微客户,要针对其高收益和高风险特点,主要采用“商行”手段提供标准化产品,依据大数定律建立“信贷工厂”,控制整体风险,实现批量化开发,培育和壮大小微客户群体,形成批发业务未来的增长来源。
未来十年,将是零售业务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黄金时期”,商业银行要保持稳健的流动性、稳定的客户、持续增长的利润、不断向好的社会品牌形象,零售银行业务不可或缺。在战略规划上,要将零售业务作为战略业务强力推动。在具体发展上,一是完善细分市场营销服务模式。对私行客户,要突出“保富”和“创富”。对贵宾客户,要突出“创富”和“增值”,主要运用融资产品,拓展贵宾客户增值服务能力。对大众客户,要突出“便利”和“温馨”,利用网络金融和非金融产品,扩大客户服务半径,主动挖掘可以向贵宾客户迁移的潜力客户。要适应消费金融发展大势,加快发展个人信贷、信用卡、移动支付、理财等业务,打造成零售业务精品。
同业业务,因其低资本消耗、高收益和较好适应利率市场化进程,逐渐成为各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借助“银银平台”,整合金融资源,商业银行有能力建立起推动统一、涵盖境内外业务的大公司金融同业业务营销平台。一是挖掘传统客户优势,大力发展能够带来稳定负债的同业客户。二是在流动性风险可控前提下,稳健发展同业存放、人民币代付、票据回购、同业借款等业务以获取盈利。同时积极发展同业非利息业务,使之成为稳定的盈利来源。重点发展竞争格局尚未成型且本行具有独特优势的新兴业务。三是整合行内现有同业客户基础及业务资源,强化客户关系管理,建立金融同业客户网络。
管理路径
“转型突围”背景下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对外,要抓客户,搭平台;对内,要抓管理、促创新。具体来看,在管理路径上,就是要精耕细作“专业化、精细化、扁平化”,积极构建资本节约、产出高效发展模式。“专业化”目的是增强创新和服务客户的能力,“精细化”目的是实现客户与银行的共赢,“扁平化”目的是提升服务客户效率,缩短管理和服务客户的路径。资本的稀缺性和资本监管门槛的大幅提升,客观要求商业银行通过科学、精细化的资本管理,走一条资本节约、产出高效的发展道路。
专业化,指商业银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经营原则,打造专业化经营和特定领域竞争优势,通过专业化更早地发现客户需求、快速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价值。一是“抬头看路”,开辟业务增长的新蓝海,领先一步看到竞争对手看不到的业务领域和利润空间,并且在看到商机的瞬间就能以最佳的业务和盈利方式掌握。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强化客户分析能力,充分了解并掌握客户需求,强化客户分层管理,针对目标客户的需求,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综合化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更多地积累客户,努力成为优质对公对私客户的首选银行之一。二是“低头拉车”,构筑差异化竞争优势,具备对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先见力付诸实施的能力,实现产品领先、技术领先、服务领先,适时满足客户需求,更好地经营客户,能够通过专业化、特色化的产品和服务对客户产生强而有力的影响力,培育无法复制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和创新力。
精细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精益求精、力争最佳,总体思路是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流程化,流程的事情定量化,定量的事情信息化,目的是“资本节约、产出高效”。对商业银行而言,只有树立以细节和效率为本的管理理念,再造以细节和效率为重点的业务管理流程,加大以细节和效率为指标的考核权重,建设具有细节和效率特点的企业文化,把细节和效率追求贯穿于整个管理的全过程,才能全面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这涉及到商业银行自上而下的决策组织、职能部门和执行机构,包括银行战略管理、资源管理、营销策略管理等各个方面,其中资源配置尤为关键,包括经济资本、人力信息以及可供支配的财务资源等。在经济资本配置(信贷资源、风险资产、授信敞口等)上,要把握最优资本结构、最低经营风险和最好经济效益的原则,即业务选择坚持风险资本回报率最大化。在人力资源配置上,要与价值管理要求保持一致,强调效益优先原则,在人员引进上,注重引进技术型人才和资源型人才,强调增人增效,扩大人均单产,在人员投入上,向人均贡献度高、重视员工管理的经营单位倾斜,向业务发展关联度高、能够间接或直接创造效益的管理岗位倾斜。在财务资源配置上,要坚持效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原则,将成本收益控制渗透到经营行为中,做到每笔资产业务都讲求收益,每笔负债业务都讲究成本,每笔中间业务都讲求回报。在提升渠道产能上,根据区域经济金融资源状况明确分支机构经营定位、发展模式和发展重点,根据它们的不同资源和发展潜力,找准适合各自特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重点,按照“战略性退出和有选择地进入”相结合的原则,科学规划区域发展布局。
扁平化,是商业银行提高经营决策执行效率的需要,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也是商业银行组织结构转型的重要途径。当前,商业银行在管理机制上,链条长、决策路线长,上下级行间信息传导及时性、准确性不够强,上下联动、整体联动效率低,不利于战略导向的统一描绘和贯彻执行。在营销机制上,下级行对市场反应较为灵敏,但下级行的服务能力和产品设计能力有限,上级行具备产品服务能力和设计能力,但对地方经济高速发展捕捉信息不灵敏,延误不少市场机会。针对这些问题,商业银行要以扁平化架构体系为基本点,构建新型的管理运作体制、信息沟通渠道、市场营销体系、考核激励机制。一是强化总行管理能力,缩短管理路径,增加管理宽度,落实城市商业银行,全面提升经营管理效率;二是强化全面成本管理,优化经营资源配置,提高整体盈利水平;三是整合营销组织结构,缩短营销路径,扩大营销渠道,加快重点区域、重点客户、重点产品的市场扩张;四是整合业务支持资源,缩短业务支持链条,拓宽业务支持通道,提高业务支持效率;五是强化内部控制,建立人控、机控、核算控制一体化的风险防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