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范文

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6: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

篇1

关键词 网络环境 高校思政课教学 双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用网络、多媒体设备及语音会话、视频通信软件已成为当今大学生的普遍生活方式。大学生对于宣讲式、填鸭式传统思政理论教学方法感到枯燥,对于永远落后于时事的教材内容感到无趣,对于无法与教师有效沟通感到苦恼;鉴于我校的专业特色,开展双语思政教学将提高思政教学实效性的同时更好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必将为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1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1.1有效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当今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面临着多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高校思政课从内容到形式都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早在 2001 年,教育部就制订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各高校开展双语教学, 建议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教学。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的英文含义就是 “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即在学校教学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学科内容教学。利用网络进行思政课双语教学,能够打破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改变了师生间的交往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师生进行双语交流可以畅所欲言,有利于学生表达其真实的见解与想法,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政水平。同时,网络下外文实事新闻外文影视作品资源丰富,为思政理论教学提供更丰富的案例资源。

1.2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思政理论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思政理论教学方法中,老师一张黑板、一支粉笔,整堂课对照教材填鸭式对学生传输知识,最终教师累、学生乏、收效差,这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早已成为思政教师的普遍共识,在思政理论教学中将互联网、多媒体的教学设备以及外文人物典故,外文美文赏析与思政理论课教学相融合的方法,这种新型的思政课双语教学模式让学生乐于接受新知识,使思政理论更加生动具体,以便提高学生的思政理论以及外语学习效果。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制约者思政课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在传统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处于不平等的状态,导致学生不愿意向教师反映自己的问题,甚至不愿意说真话,因而严重地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效果。而在网络环境下,师生间的交流具有隐蔽性,更容易营造一种融洽与轻松的气氛,可极大地消除师生问的各种隔刻,能够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住度,有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

2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语教学的模式探索

2.1作业式双语教学模式

该模式思政理论教学以汉语为主,但将课前预留问题、课上互动提问和课后习题设为外文阅读或外语实事新闻解析等形式,并利用互联网、多媒体设备播放外文经典影视及外语新闻时政,要求学生用外文完成观看心得和课后问题的写作,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在课后仍热衷于参与到思政学习以及外语应用之中,在学习思政理论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外文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达到思政理论教学、英语教学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思政课双语教学中广泛运用互联网,灵活应用智能手机、MP4、MP3等多媒体设备,充分使用腾讯QQ群、微信、宜信、飞信等软件,研究出网络及多媒体设备有效辅助思政理论课双语教学的方式方法,达到拓展学生外语学习的知识面,保持学生对思政理论和外语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实时与授课教师沟通,得到有效指导,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外语和思政理论水平。

2.2案例式双语教学模式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全英文的英文时政新闻资讯以及外文经典影视作品,结合思政理论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理论含义以及在实践中的作用。双语案例教学实践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教育,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阅外文资料,推动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引导者,改变简单说教的灌输方法,增强学生的兴趣,对他们的困惑和一些世界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网络资源下的双语案例教学还能够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世界、贴近生活。 此外,教师也可以适当用外语口语表述或穿插一些外语课堂用语。让学生走出只会写而不会说、只会考而不会用的外语学习怪圈,使学生在课堂内对于教师传授的知识迅速消化,从而全面提高外语学习者的综合能力以及提高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

思政课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大学生理解与实践都有很大的困难。但在网络环境下,结合外文时政资讯经典影视作品的学习赏析,从而理解思政理论知识,促进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升,进而提升外文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莫定坚实的基础。这种全新的视角、独特的方法将弥补传统思政理论教学方法中存在的短板,引领思政课教学方法的一次深刻变革。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创新思维;思政课;教学资源

一、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现状

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即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合成的一种教学资源的载体,简言之就是数据库,是可以为学生的考试、交流、学习、互动等提供帮助的综合系统。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对教学有很好的辅助作用。首先,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源丰富,可以满足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从多方面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其次,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实现自主式学习,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学习效率高、针对性强,有利于在短时间内迅速弥补学习中的不足;网络教学平台作为信息技术的延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获取信息时不仅快,而且广泛,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因此,构建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我国高校在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上已经初具规模,在提高学生思想觉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教学理念的陈旧和社会环境的复杂,使高校思政课网络平台在构建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理念比较落后

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政教学依然受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忽视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首先,很多高校依然缺乏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思政课依然是传统的“板书授课”。很多学生反映,校园网关于思政教学的内容很少,一般都是学校的通知,在学习上没有起到辅助作用。其次,很多高校构建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仅仅是为了走个形式,并没有将其真正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这样不仅不利于网络教学平台的进一步构建,也不利于高校思政教学质量的提升。

2.网络教学体系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_还不够完善,严重影响教学质量。首先,据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很多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缺乏教师指导与师生互动的内容,仅仅作为校园网服务学生的日常生活,淡化了其辅助教学的功能。其次,与实践教学相脱节,使得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失去了理念指导作用,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此外,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在建设中往往针对学生的思政学习,而忽视了与教师相关的科研活动,这样既不利于师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也不利于网络教学平台的进一步完善。

3.教学平台资源质量较低

据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源质量亟待提高。首先,在数量方面,数据库的教学资源稀缺,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教学资源更新速度较慢,没有与时俱进和实时收纳最新的思政研究热点。此外,教学资源收集呈现单一性,一般都是理论研究方面的论著,缺少精品课程、互动论坛等方面的内容。很多学生反映,在教学资源平台上查找学习内容一般都是论文形式的学术研究,而且数量不多,涉及面较窄,难以满足学生日常学习的需求。

4.网络教学平台缺乏互动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很多学生反映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缺乏互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学习效率低下。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一般都是“静态学习模式”,即仅仅为学生上网查询提供资料,没有在线辅导、网上测试、实时答辩、网上评课等互动性的学习环节。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难以激发学生的灵感,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严重地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

5.网络教学平台缺乏监管

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缺乏监管体系。首先,由于网络信息传递渠道越来越多,有很多广告推送软件,使得网络教学环境受到威胁。很多学生反映,在查询资源、听精品课程的过程中经常有一些对话框自动弹出,内容良莠不齐,严重影响学习效率。其次,很多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缺乏定期的检测与维护,使得很多教学功能难以正常发挥。比如,有些精品课件打不开、查询网页出错,等等,影响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三、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的具体措施

1.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我国应该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推广应用网络教学模式,积极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并改善传统的课堂教学。首先,高校应该加大对网络教育平台建设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网络教学体系。其次,教师应该重视网络教学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课堂,从而进一步辅助思政教学,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比如,思政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看精品课程并提交读后感,这样有利于将传统课程与网络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教学质量。

2.完善网络教学体系

我国高校应该进一步完善思政课网络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平台,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首先,逐步丰富思政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比如辅助教学、在线提交作业、网上学习、模拟考试、资源共享、要闻推介、经验交流等。其次,逐步健全校园网服务、师生互动、教师指导三大板块,将教学与科研活动融为一体,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此外,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务必与教学团队的建立紧密结合,将实践与网络教学平台相融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改善网络教学资源

我国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中应该积极改善教学资源,做到量多、质优、多样。首先,进一步扩充教学资源数据库,并与时俱进,使学生可以了解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其次,提高教学资源的质量,扩宽其涵盖的学科范围,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其综合素质。此外,不断丰富教学资源的形式,比如建立思政课的精品课网站、利用电子教室系统建立网上教学平台或者由政府部门组织举办思政课堂等,通过增加互动的教学形式使思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建立健全监督体系

我国在构建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过程中,应该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保证网络教学平台的正常运行。首先,高校网络信息管理中心应定期对思政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检测与维护,保证教学平台的正常运行;其次,应对思政网络教学平台中出现的不良信息及时进行拦截处理,防止对学生日常的学习造成困扰,为学生创造优质的网络学习环境。这样不仅有利于高校思政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茜,高红宦.试论网络视野下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评《高校思政课综合训练及实践指导》[J].当代教育科学,2015(10).

[2]杨立淮,徐百成.“微博”网络生态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青年研究,2011(11).

[3]吴建强.基于网络舆情的高校思政教育引导[J].教育与职业,2014(36).

篇3

关键词:思政;网络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105-02

2013年2月,教育部社科司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党的十会议精神教学建议》的通知,进一步明确要求十精神不仅要进教材、进课堂,更要进学生头脑。进教材、进课堂是途径,进学生头脑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的。而所谓的“进学生头脑”,实际上就是要把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意识,真正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等。因此,实效性必将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线,成为衡量思政课程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本文主要集中探讨,在全球互联网时代,在大学生成为网络主力军,网络已经深入大学校园生活的教育背景下,如何借助网络教学这一新型模式,切实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实效性,真正做到让学生“入心入脑”。

一、思政网络教学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预言:“电脑网络的建立与普及将彻底地改变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模式,而控制与掌握网络的人就是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宰。谁掌握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在今天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乃至政治倾向产生重要的影响。互联网的发展和在高校的普及应用,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客体、内容、手段、效果及教育价值观带来全新的变化和新的拓展,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新途径、新阵地、新载体。因此为顺应时代和课程的发展,各大高校也先后将网络教学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到传统的思政教学当中,但就目前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实施及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如下:

1.学生“知”与“行”的脱节。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实践的,是知行的统一。不仅要解决知与会,而且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不但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而且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中,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使学生过分沉溺于感官享受而放弃对精神灵魂的陶冶。激烈竞争的就业形势使他们重视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的掌握而降低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网络思想教育则强调和重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信息能力和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2.思政网络教学中所存在的“新瓶装陈酒”的问题。就目前思政网络教学现状而言,很多高校表现出仅仅借助了网络这个新型媒介,实质进行的依然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马克思说:“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思政教育要真正做到入心入脑,则必须从这个“根本”出发,从学生本身的特点与真实需求为出发点,进行思政课程网络建设。

二、思政网络教育实效性对策研究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主客体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主体。思政教育是内化教育,其本质应是心理教育、情感教育、社会学、文化学等等多学科的综合教育。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思想现状。也就是说要首先摸清楚、弄明白学生究竟想些什么,他们对于社会究竟有怎样真实的想法。所以,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当前第一要务就是要让学生“说真话”,实事求是地认清楚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及道德水平,只有这样我们的思政教育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传统的面对面授课方式,由于教师的权威性及无法保护隐私性等原因造成学生不敢也不愿讲真话。而新型的网络教育手段,由于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隐匿真实身份等特点,为“说真话”提供了一个可操作性平台。从而为教师接近学生内心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渠道。但目前而言要保证其实效性,尚存在以下问题有待探讨:

1.如何保证学生参与度及真实性的问题。就此问题,笔者做过一份问卷调查,以笔者所在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不记名问卷600份,回收592分,其中对于“如果不强制,你是否会主动在课余时间登录思政课程网站进行在线学习或参与主题讨论”一题,89.2%的同学选择了不会或者基本不会。而针对“你认为在何种情况下,你敢于说出真实想法”的调查题目,96%的学生选择了“匿名”一项。可见,就目前而言要想保证思政网络教育的实效性,首先需要解决如何在保证学生参与度的情况下让学生敢于“说真话”。

2.对策研究。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实名登录,作为学分或者考核内容计算入学生期末总评成绩,这种做法从表面上看似对于提高学生网络学习参与度效果显著,但从根本和长远来看,学生带着被强迫心理进行学习,必然产生情绪上的负面影响,从而在接下来的网络学习中产生敷衍或是抵触情绪。从而无法充分保证思政网络教学的实效性。二是实现思政教学网站内容的转变,实现德育内容“两个贴近”。很多学生不喜欢、不重视思政课程,很大程度上是认为该课程理论化太强,实际作用不大,对未来工作生活产生不了直接作用。在问卷调查中,持以上观点的学生比例占到了87.32%。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即生活”。要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思政网络教学平台的参与度和实效性,我们的思政网络教学内容必须做到“两个贴近”,即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只有在立足高校德育基本大纲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情感上、经历上的共鸣与认同,学生才能不断提升参与网络学习与讨论的自觉性,从而为接下来进一步帮助学生构建科学人生观、价值观提供最具有参考价值的真实依据。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如果单靠提升学习兴趣的来增加思政网络学习的参与度与实效性,则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因此结合以上二者的优势,我校在思政网络教学平台上开发出一套“强制性匿名登录”的有效教学模式。具体来说,一方面我校积极实现思政网络教学内容的转变,坚持“两个贴近”,让学生从“被迫发言”到“有感而言”;比如我们曾以去年最热门的“江南STYLE”为题,展开关于价值观的网络大讨论,紧扣大纲,贴近热点,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与此同时,另一方面为防止学生“懒惰”心理的影响,学校也策略性地运用了强制手段,要求学生每学期必须登录系统进行跟帖讨论三次以上,但为了消除学生后顾之忧,确保学生敢于说真话,袒露内心真实想法,所有登录平台只记录学生登录和发帖次数,对于内容不进行对应。也就是说,老师只知道学生发帖讨论几次,但不知道其对应的具体内容。在此思政网络教学模式实施后,我院学生思政网络学生参与率达到100%,在之后的问卷调查中认为自己在网络讨论中说真话的高达98%,让思政教师们真正了解了学生真实的思想政治状况,为接下来的思政课程建设提供了最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思政网络教学的实效性得以有效发挥。

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新的时代,新的挑战,也为我们的思政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这一新型渠道,与时俱进地推进思政课程建设。紧扣思政课程教学目标,彻底摆脱说教与形式化,真正做到让学生“入心入脑”。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网络环境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174 ― 02

当前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交往、身心健康、人的性格和现实社会等均产生了多面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无疑也受到了极大冲击和挑战,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创新的时候了。在这种情况下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紧迫意义与现实价值。笔者拟在探究网络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利弊基础上,提出了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模式一系列对策,以期望为当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一、网络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带来的益处

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世界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和吸引力和方便性,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带来可喜的变化〔1〕。比如对教育主体教育的教学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式与途径、教育平台与环体、教育内容等的现代化转型和后现代转型提供了诸多机遇与可能,具体如下:

1.网络世界对大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和思想、自主学习能力产生诸多的积极影响。

一是网络世界为大学生学习各种知识提供巨大的方便和提高了其自我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信息时代的到来促使高校网络的作用举足轻重,校园网和社会知识资源的共建共享已经成为普遍,大学生的手工式学习习惯变为数字化的学习习惯,利用电脑和网络进行数字化学习习惯和新方式正在形成,打破了传统学习方式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生活变得十分便捷,尤其是对其查阅信息和完成作业训练等,正因为这样,提供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场所和环境,从而变相地提供其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二是网络世界的健康信息极大改变了对大学生思想文化、知识世界,促使大学生各种空间视野开拓务必、文化思想极为活跃,有利于培养他们创新思维能力和多维思维方式;同时网络世界这种特殊的传播方式大学生被动地思维方式,变为积极的思考者。

三是网络世界和网络生活由于其开放性、自由轻松性和平等便捷性和跨文化跨地域性,促使大学生个性可以得到极大的张扬和发展,可以缓解生活、学习中带来的各种压力,并提高自己的理解力。

2.网络世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者带来的积极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对其教学内容的选取与整合、教学平台和模式的选取、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理念的变化提升上带来诸多方便和条件。

一是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者提高自己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能力和拓展自身的各种人文、社科知识面和素质。

二是从各方面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者开展多样化、多元化的教学工作,可以利用网络随时查最新的思政教育信息,充实和优化教学内容;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构建博客、QQ和教育网站等各种师生互动的交流平台, 大大拓宽高校思政政治理课程教育的平台和渠道,为高校思政政治理课程教育的合力形成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体系,形成一种个性创新、虚拟与现实世界互补、平等互动、多元主体等理念在内的人性化、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教育理念;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制定及时有效的教课方案。

3.网络世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教育模式、教育空间、介体和内容的积极影响。

一是现代信息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提供了新阵地,开辟了新的空间、载体平台,极大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空间和渠道,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形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时代课题重任。

二是网络世界极大地开阔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各种信息资源,不断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鲜的资料与素材,大大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育内容和信息含量。

三是网络世界不仅仅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辟了新的领域、新的空间和新的阵地新天地,还为带来新的教育渠道和方式。网络世界的立体多维性、动态变化性、直观生动性和交流自由互动性极大会极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感染力、亲和力和渗透力,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更加人性化、个性化。

四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现代性、交互性、灵活性、开放性、共享性以及协作性,建基于网络世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将会更加灵活多样化,比如可以开展有利于架构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意识的课件型教学实施模式,可以开展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整合优化的复合式型教学实施模式,利于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和特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推行于虚拟课堂型教学实施模式,到达远程教学的集体答疑和一对一的谈话指导。

4.网络世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际效果的积极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网络世界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互动性,教师们通过网络平台能够对教育内容把握更多更新更准,可以及时了解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思想世界和行为语言世界等领域的变化和动态,以及他们的诉求,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有的放矢的教学教育工作,提高其亲和力。

二是网络世界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育的社会化和大众化程度。互联网技术带来的网络环境和平台上充斥着各种各种社会化的内容、信息和观念和文化潮流等,同时加上,网络使用成本不高,已经普及到每一个大学生和社会大众,促使高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育可以对社会大众产生重要的教育引领作用,从提高其社会化和大众化的程度,真正做到对全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礼和核心价值观践行引领。

二、网络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带来的新挑战

任何事物都存在多面性一样,在网络世界中,由于使用者自身的克制力、外在的各种监管引导不力和网络本身巨大的磁铁效应等等原因,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和要素都受到不力不利的一些冲击,向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者们提出诸多的挑战和诉求〔2〕。比如对学生的思想世界、行为习惯、人格的异化影响;增加了新的虚拟性、难以监控的教育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者的现有技能、知识和素质能力等提出了诸多强大的、紧迫的挑战与诉求。

1.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文化世界、道德责任与法律意识、行为习惯和身心健康等的不利影响。

一是网络世界的开放性、无边界性等带来了各种鱼目混珠的海量信息,严重影响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正确建构,尤其实对信息价值判断选择不强的大学生,很容易促使其思想世界发生异化和扭曲,不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自我认识的脆片化和异化,交往世界异化,导致其性格网络孤独症不断出现

二是网络世界的巨大虚拟性、隐蔽性和难以监控性,导致一些自控力自制力自律力不强的大学生道德责任感与法律意识所化和放松,导致其人格的缺失与异化,严重的是参与网络犯罪、网络行为与语言道德失范失序失礼;同时由于网络世界巨大的磁铁效应,一些大学生发生网络依赖过度症,打乱了其正常的现实生活世界运行。

2.网络世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教育环境带来的诸多挑战。这主要体现两个方面:

一是网络时代的到来,增加了一个教育者难以完全调控和督导的教育环境――网络环境,这个环境的信息海量和法律监控规制乏力,导致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一些环境受到冲击和污染。,对其提出了新的挑战和任务――如何对大学生网络生活和网络世界、网络行为语言等进行规范,如何促使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是当下的网络世界格局还处于西方文化、语言、思想和技术霸权之下,导致网络世界充斥的很大一部分是西方的思想话语和政治意识形态东西,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环境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工作。

3、网络世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工作者自身也提出了诸多的挑战和诉求。这主要体现对其教育主体地位提出了挑战,对其教育理念、模式、能力、技能、素质和知识结构等提出了新的、大量的要求,长期以来采用的人工教育模式、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落后的教育手段和模式、陈旧单一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技能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工作者那面对极大的挑战。这提出了国家和高校、教师本身要努力加强和提高自身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三、提升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实效的对策:超越两极,科学整合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理念、模式、内容、平台和手段方式等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当今只有趋利避害,从各个层面整合现代网络政治教育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其协同创新和良性互动,方能形成一套复合创新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工作体系和机制〔3〕,从而推动其现代公民教育的转型和科学健康发展。

1.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新网络环境和各种媒体并存的情况,努力开拓和建构复合创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观念体系,务必要坚持人本主义、现代科技与人性人文融合、虚实互补、与时俱进的国际化世界化等教育理念纳入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2.走出误区,科学整合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整合的过程,力求形成思政教育的合力。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务必积极整合优化充实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建构多元化的教育平台和教育模式〔4〕,采用多样的显性和隐形的育人形式手段和形式,营造有力有利的健康向上的教育环境和氛围,尊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才,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建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努力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两种机制与体系完美融合,避免科技化倾向和师生现实交流的缺乏?加强对大学生网上行为、语言、道德等引导和调控。

3.学校层面要积极出台相应的制度和措施,培训提高网络管理队伍的素质,采取相应的网络技术,对校园网采开展绿色行动,建构起绿色屏障,对网络失范现象进行严厉的责任追究和制裁。

4.从国家到学校和教师务必要采取各种途径,切实提高思政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使用能力,拓展信息时代的道德视野和信息知识视野,力求成为新时代需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的双师型教师。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网络环境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产生多面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和冲击,提出了诸多的新挑战,也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大环节发生可喜的变化。面对网络世界的利弊均存在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务必要积极趋利避害,超越两极,科学改革创新和整合优化自己的教学理念、教育方式与模式、教育平台与载体、教育环境、教育内容等,全力提高自己教育能力和充实调整教育内容,形成教育合力,这样方能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走上科学化、人性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道路。

〔参 考 文 献〕

〔1〕张红青.现代信息技术在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J〕.新余高专学报,2008,(06).

〔2〕朱茂琴,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途径〔J〕.高教探索,2013,(22).

篇5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5-0095-02

教学信息资源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挖掘教育的发展潜力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否有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是否能通过现代化网络充分应用这些资源,成为关系到教育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1]。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现状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完善,我国的高校校园网络建设不断扩大,教学资源推广逐步发展,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日益受到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已从制作单机版课件发展到教学资源库和网络教学网站建设。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实施,我国的高等教育势必与国际接轨,高校政治思想理论课的教学成果将成为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与文明的途径。所以,要想提升我国教育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高校必须优化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形成体现我国高校教育特色的教育形式。

目前高校校园网络的主干网是基于光纤通信连接,以高性能、大品牌的核心交换机来支撑网络运行,不仅速度快、储量大,而且与电信联通信息网高速互联,密集数据可实现无阻塞交换,这成为校园网络的一大优势。高度集中管理的模式对校园网络的实时运行起到关键作用,使整个网络具有良好的协调性、可管理性,校园网核心通信线路的备份确保了高校校园网络的畅通和可拓展性。同时,各高校建立了基于校园网的互联多媒体、数字资源库、思想政治文献阅览室、网络计算机教室,形成了思想政治网络资源交流共享的平台。然而,各院校虽然都非常重视校园网络资源的建设和规划,但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实际应用情况及国内外现状方面调研的不够细致,导致各高校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建设所用资源,造成资源共享面小、思想政治资源建设不及时。网络上虽有一部分的信息沟通、共享,但是各高校校园网对外一般都安置了防火墙,所建设的大部分资源都仅供本校学生使用,对外校师生和住在校外的本校学生造成了共享障碍。资源库的生命力就在于是否有足够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建设过程中必然牵涉到很多思想政治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所以思想政治网络资源建设就存在了“两难”的情况:资源库建设开发的程序人员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模式的了解不够深入,无法摸清最适合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构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网络及程序开发技术的了解也不多,不能形成状态最好的教学态势。因此,必须动员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如何才能让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积攒多年的宝贵教学资料和课件?如何从根本上调动各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参与积极性?如何保护材料所有者的版权利益?这都是各大高校需面临的问题。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资源建设不足的原因分析

在建成校园网的高校,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资源进行了整理,但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需要依靠不同部门、不同专长的单位或个人完成,各院校自行开发资源,较为重视本校资源的开发建设,而对校际间的思想政治理论资源共享建设重视不够,很多学校都各自为主,缺乏广泛合作,将思想政治理论网络教学资源全部重新开发,在技术和数据规范上也只是以本校的需求为主,很少顾及国内以及国际统一标准。由于地域的广泛性、技术的复杂性和文化的多样性,使得资源规划不清,内容杂乱且相互重叠,各自建设,缺少统一规划,造成各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资源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协调,“别人有的资源我要有,别人没有的资源我也要有”,这种“攀比”行为导致思想政治理论专业课的资源建设重复严重,没有形成“资源共享”的机制,共享的资源种类大而不精,使用率低,资源的重复建设造成了高预算、低效益,不仅不易于资源管理,也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使用,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带来不便。

网络教学离不开网络课程的开发,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学建设更是如此。目前,很多高校的媒体开发技术还很欠缺,手段相对滞后,而高校教师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学建设仅仅是将书本知识转移到网络平台上来,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应对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制作课件、进行网络平台建设,这对高校教师来讲是很难做到“两全”的。技术水平落后与高精专技术人员的缺乏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建设缓慢的主要原因。

3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路径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首先应该配合高校的具体教学条件,结合教学需要,创造出符合具体实际的网络资源。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也能激发师生共同学习的热情。目前校园网的建设汇集了教务管理系统、图书馆、精品课教学资源等一系列教学资源平台。在此基础上,把理论课的教学资源分享在网上,建立思政课网络教学资源模块,具体包括:课程名称、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资料、教学案例、阅读书目、实践要求等,将这些资源充分整合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资源库。同时应建立共享的、高质量的地区性、全国性的网络资源教学平台。由于大部分学生缺乏辨别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资源时,必须严于律己,对自己的成果负责。同时,要多关注其它地区、全国乃至全世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建立地区性和全国性的共享网站,加强学术、心得的互动交流。这样不仅会充实网络资源库的建设,而且使学术交流更加便捷,有利于师生更好地了解教学资源动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强大优势,强化网络资源建设,保证教学资源的动态性,创建新平台,做好高校理论课教学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首先,要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使网站建设符合大学生对理论课的学习要求。大学生对网络教学资源具有选择性,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时刻抓住大学生的心理动态,站在大学生的视角,去创建大学生乐于浏览的信息和内容,在此基础上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其次,要做到信息的及时更新。(1)要优化网站内容,创建丰富的网络资源。除了提供传统的教学资源外,要力争做到教学资源的多层次、多样化。可以提供与课程相关的影视资源、图片资源和故事资源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做到信息的及时更新。思想理论课教学要取得实效,不但要在内容上加大投入,并且要做到根据理论课的发展及时做出调整。为此,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学生身边极具影响力的事件进行准确合理的解读、讨论,帮助学生走出误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最后,要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工作人员的理论、技术水平。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站,既需要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及各门具体思政课理论的支撑,也需要网站设计、信息安全、数据处理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撑。因此,高校应该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让技术人员掌握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让主讲教师掌握一些Dreamweaver、Flash、Authorware等软件应用技术。培训的目的不是出全才,而是要达到这样一种状态:所有参与网站建设的人员能够顺利地交流设计意图,把网站建设的更加科学合理,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动态性和更新的及时性。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 网络教学 创新

随着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已逐渐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对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网络教学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运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形式和有机组成部分。以下,根据笔者教学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一、以网络教学创新形式拓宽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定位是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外,开辟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全教学空间,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形式和最新组成部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共同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机整体,同时兼具辅助其他两个部分教学的功能,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这三部分教学优势互补。同志强调:“要根据大学生接受信息,途径发生的新变化,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善于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入其中,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以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实践创新精神,扩充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现形式,极大地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体现了“三贴近”的要求,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以网络教学创新形式促进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师生角色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保证网络教学各个环节的有效进行,这不仅提升教师能力和素质,还强化了政治责任感、使命感。

第一,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统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这三部分教学的能力,实现教学优势互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知识体系,教学方法不断迁移、改造并汇聚到网络教学中去,这是网络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充分把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一切好的资源、经验发挥到网络教学中去,这一过程对教师来说是一次大的转变,需要较高的能力和技巧,还要统筹好网络教学、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关系,构建教学之间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对其他两部分的促进作用和辅助功能。

第二,创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师网络课程的开发能力。网络教学是个崭新的领域,需要运用全新的思维和方法对待处理。在思想观念上,开展网络教学必须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和开动脑筋。不仅要态度上充分重视、认真负责对待,还要树立现代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观;从初步适应、把握网络教学过渡到热爱、擅长网络教学,并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研讨,做到理论和实践创新相结合;从技术层面讲,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计算机能力。这些对于教师来说,网络教学是教师自我能力提升的过程。

第三,锻炼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面、科学的引导和管理能力。与传统面对面的教学相比,网络教学是相互看不见的师生之间的一种教与学形式,带有很大的开放性,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隐性化,教和学的管理难度比传统教学大。教师不仅传授理论知识和方法,又要不断营造氛围锻炼学生认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通过各种学习资源引导学生正确学习方向,鼓舞其学习热情,促进和监督学生的学习,以保证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实现。教师既要做学生的引导人又要做朋友,把自己的语言和行为风格与年轻人的话语体系和行为方式融合起来,增强亲切感,亲和力,善于营造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和谐风格氛围,使师生在讨论交流中增进亲近感、信任感。

三、网络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目的,增进师生关系和谐

网络教学把传统教学以“教”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过程,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过程。它突出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够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协助的交流氛围,极大地改善了教学环境和效果,促进了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化。

第一,网络教学丰富了学生学习内容,赋予学生广泛灵活的学习和参与方式,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和自律精神。然而,学习方式和参与方式的这些变革,需要学生提高自我独立学习和参与的主动性和自控能力、兴趣和热情、方法和技巧,掌握安排时间,制定目标,自我评价等方法,善于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参与方式来适应网络教学的不断更新和变化,要完成教师布置分配的任务,还需要有很高的网络学习和参与效率,网络课程能使他们感到挑战性,能够持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网络学习和参与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性、自控性,也提高了其网络自律性精神,培养锻炼了学生的网络文化价值和素养,进而引导了学生外部网络生活的健康发展。

第二,全面改善了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印象。大部分学生觉得一直以来就有对“思政课”教师的刻板印象来审视和接触“思政课”课程。然而,在网络课堂上学生领悟到了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看到了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领略到教师灵活多样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改变了对课程的认知和态度,自然就会改变对教师的原有印象,让学生感觉到“思政课”教师原来也是“年轻可爱的人”。教师再把自己的“网络内涵和风格”适度地延伸到课堂教学上,这样也改善了课堂教学方式和风格,自然就全面改善学生对自己的看法和印象,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和评价。

第三,畅通了交流渠道,促进了师生关系和谐。交流渠道的畅通帮助同学们很快适应新环境和新学校的氛围,了解身边同学和老师的所思所想,更好地领悟所学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评价社会现象的能力,更增进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互信,让同学们感受到了网络课堂上老师和同学时时刻刻在自己身边的温暖和关怀。

四、网络教学以全新的管理模式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网络教学使教师能深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实际,改善和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模式、考核模式,把学生学习和考核变成了全程化。同时,把学生网络教学部分绩效纳入期末总评且覆盖到基础知识的操练和巩固以后,期末考试比重下降了,考试形式也灵活多样。网络学习和参与部分,学生有充分时间和空间提高自己的绩效,这样减轻累积,师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解放”。

同时,学生网上的思想状况、参与表现以及学习绩效,教师可以通过后台的控制、管理和统计方式,随时统计分析予以评估和掌握。这些信息采集、分析、评估结果可以很便捷地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某些内容和环节,通过网络通知、电子邮件等方法把这些信息传达给学生,引导和督促学生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信息动态的采集和数据统计分析,通过交流过程中观测和看到学生的思想动向、心理需求,各种好的或不良的状况,这些信息的来源及其有效性使用都成为教师教学、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教师针对性地把课堂上下、网络课堂上的相关问题给予适时的评价和指引,对个体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不断把网络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的学习、网络学习与课堂以外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提高网络教学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实现网络课堂与现实之间、网络教学与课堂之间以及理论学习与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网络教学因其本身具有广泛性、开放性和虚拟性等特点,而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将它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不失为值得探索的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教学方式。网络教学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N].光明日报,2005.

篇7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网络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74-02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网络的重要性

(一)网络时代新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挑战

2l世纪,互联网以信息传播新媒体的身份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垄断信息资源的局面。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以此为契机,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灌输和渗透其价值观、意识形态。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从学生的角度看,网络在带给大学生新时代的行为理念和高效的学习方式的同时,对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构成了威胁,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更加严峻的挑战。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将课堂内容与网络多加整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网络的必要性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网络是教师教学理念变革的需要。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应用网络使教师由传统的主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教师必须不断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网络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改变以往以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理念,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网络是加强师生交流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网络注重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强调师生对信息技术和资源的共享同用,重视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会。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应用的现状分析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近几年兴起的一个新的教学手段。它依托专业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异地、同时、实时、互动教学和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是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总体趋势和目标。

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了网络教学平台,教师也通过QQ、博客、E?鄄mail等与学生进行网络互动。但目前为数众多的思想政治理论网络课程的呈现方式主要还是通过文本和静态图像、PPT讲稿、主讲教师的讲课录像等几部分内容的简单组合,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缺乏教学活动的精心组织和指导。导致网络平台不被学生认同,应用率不高,其基本特征和独特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都有优点和不足。如能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则可相得益彰。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法的应用对策

(一)网络教学的主要方法

网络教学可以有效的延伸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今后应该大力发展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方法有:

1.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门的教学网页或网站。在教学网页上可以针对热点问题组织网上讨论、网上调查、咨询服务等。由学生自由点击进入,阅读内容、发表看法、提出观点。还可以建立网上教学网站,教学信息,与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展开广泛交流和讨论,充实、丰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

2.充分利用现有的BB平台等资源。Blackboard电子教育平台是一套新式的、有效的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它功能强大、高效。大部分高校都已具备,但真正高效率使用的不是很多。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限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利用效率远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3.给学生公布教师自己的私人QQ号码、邮箱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应只是教书,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引导和解惑。有些问题涉及学生的隐私,不便于在公共的网页、网站等交流,这样可以对问题较突出的学生深入指导。

(二)网络教学法的应用需要各部门的相互配合

1.需要网络技术相关部门的的合作。绝大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不具备过硬的计算机基础和网络技术,在网络实践教学中,这就网络技术相关的部门和人员的配合与合作,主要是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和指导。这样才能保证网页、网站、BB平台等的顺利运行和高效使用。

2.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制定并执行严格的网络文明管理制度。高校要制定和完善网络文明管理制度,让学生掌握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强化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责任感,以此防范学生的网上不良行为。

3.需要全社会相关资源部门的合作。高校之外有很多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可以利用,例如国家、各省市、各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站、各级精品课资源、政府相关网站等,这就需要这些资源部门加强资源的相互链接和共享,形成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参考文献:

[1]王凤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初探,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08期。

篇8

关键词:网络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艺术

一、网络时代的特点

探究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语言艺术必须首先充分了解网络时代的相关特征,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网络时代的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虚拟性。由于网络平台具有很强的虚拟性,因此,在上网时,学生并不需要展示自己的真实身份信息,这能够让学生在毫无约束、自由自在的虚拟空间中随意地进行交流。在虚拟身份中,道德的约束显得非常苍白无力,这样也会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这一问题。其次,隐蔽性。在现实世界中,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是大学生的主要沟通方式,但在虚拟网络世界中,由于身份信息的虚拟化,学生的隐蔽空间变得无限大,学生可以在隐蔽空间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是一种威胁和挑战。最后,开放性。开放性是网络普及的根本原因和网络时代的最大特点,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信息的共享,大学生足不出户就能接收、了解海量的信息资源。广大高校青年学生也因而在生活和学习中对网络形成了依赖。网络开发的优势是可以促进学生的运用和积累,但是不良信息的影响也会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心理抵触,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困难。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运用

网络背景下的高校青年学生有着信息接收渠道广、信息获取速度快、网络使用方便的特点。针对这种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及时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案例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时,可以在讲授理论时适当地加入一些时政信息的剖析探讨,对近期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案例分析、观点阐述等。可以从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也可以从网络上搜寻一些关注程度较高的话题,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社会哲学科学体系。比如,可以在阐述马克思理论的时候,引入对“复旦投毒案”的分析,从社会法律制度和人文道德审判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让学生集体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根据授课目的适当加以引导,在潜移默化间向大学生灌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转变表达方式,在教学中适当地引用一些网络用语

网络流行语言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比较浮夸,但也比较符合幽默精简的基本规律。据调查研究,幽默的课堂语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合理地加入一定的网络用语,不但能够有效调动课堂气氛,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能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更加乐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3.丰富语言内容,拓宽知识框架

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始终重视自身的知识储备情况,注重自身的语言应用,不能让学生产生不信任感,否则非常容易让学生对自身接受到的知识产生怀疑,久而久之,就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实施和开展。例如,在讲授“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时,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案例的分析和讲授,应该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将中国近代史的百年历史情况教授给学生,这样不但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所讲授知识的理解,进而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三、结语

以上所述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不但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而且是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创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逐渐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拓展自身的知识面,重视广大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积累过程,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通过自身教育教学语言的转换,将枯燥无味的教育课堂教学变得更为有趣、更加灵活,这样不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网络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而且能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进步、不断创新,进而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东方.谈谈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J].成功(教育),2007,(7).

[2]孟庆男.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魅力[J].课程・教材・教法,2002,(6).

篇9

>>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构建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研究与构建 关于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的探索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思考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 论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的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创新实践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实践的再探讨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价值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设计依据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机制创新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特征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策略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魏雷东.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4)

[3]周岚峰.唱响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篇10

关键词 网络文化 民办高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自从计算机网络出现,网络文化就开始出现。网络文化是一种蕴含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式,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靠信息、网络技术及网络资源为支点的网络活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来说,网络文化既包括物质层面的内容,又包括精神层面的内容,就其实质而言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创造性和虚拟现实性等特征。

张耀灿教授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社会实践活动。

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紧密相联,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意识。另一方面,网络文化建设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1网络文化背景下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部2016年5月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三五”规划的教学建议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牢牢把握信息技术变革趋势,明确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同时强调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丰富网络文化内涵,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推进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引导广大青年争当“中国好网民”,倡导网络公益活动,净化网络环境。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积极传递网络正能量。据民办高校大学生不文明上网行为调查。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不道德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行为较多。网络文化的娱乐性特性,迎合了民办高校大学生的需求,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时期,看问题还比较单纯,很容易陷入极端主义,走上网络犯罪的道路。

2网络文化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网络文化的发展,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像一把“双刃剑”,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空间,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方法。然而,在智能手机时代到来以后,民办高校n堂普遍出现大学生“伪在场”,“低头族”现象。思政课教师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如何抓住学生的眼球,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1网络文化对民办高校思政课教育者的影响

(1)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年龄和职称结构都呈哑铃状,年轻教师和老教师较多,老教师信息素质较低直接影响了民办高校网络思政课教育的效果。(2)网络文化背景下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也会因为网上的负面信息的报道受到冲击。(3)网络文化背景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日益艰巨,民办高校管理者把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此巨大的工作全都压给思政课教师,再加上民办高校一般建校时间不长,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教书育人,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进而影响了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效果,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差强人意,又会给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带来职业挫败感。

2.2网络文化对民办高校思政课受教育者的影响

(1)民办高校生源质量偏低,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自我控制力与公办高校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更容易沉迷于娱乐性网络文化中,给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困难;尤其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民办高校思政课课堂呈现出大学生主体“伪在场”现象,严重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2)民办高校学生实用主义价值取向明显,在生活和学习中注重实际利益,思政课学习不像专业课会影响大学生以后就业,从而影响了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3)民办高校普遍办学历史较短,还未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和优秀的校园文化,不利于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3网络文化对民办高校思政课教育方式的影响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话语体系上来讲,话语体系单一,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灵活性和丰富性的要求;从教学方式上来讲,属于教师一人填鸭式“满堂灌”教学,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所讲的内容,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从教学信息量上来讲,思想政治传统教学教师虽然是知识的权威,但是教师获取知识的方法较单一,教师带给学生知识的信息量依然无法与网络文化背景下的海量信息相比。网络文化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1)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政课教学重新构建了思政课教学的网络话语体系,强化了网络文化的传播、导向和渗透功能,消除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政课教师和学生的话语鸿沟。(2)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注重引(下转第76页)(上接第47页)导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不管是课堂上还是网络文化平台上,都改变了以往的仅突出教师的主体性作用,不能很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网络文化时代,高校学生在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方面的技能已经大大超过了教师,因而我们必须正视学生的能力,改变、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3)网络文化背景下,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形成一种合力,在校园里和社会上形成浓厚的德育氛围,像木樨花香弥漫在学生的周围。

3网络文化背景下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3.1 课内课外将网络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要提升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就必须将网络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利用网络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1)建立本校思政课教师的微博、微信、博客等平台,思政课教师多给学生推荐优秀的思政教育类网站、网络公开课资源。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也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2)注重民办高校思政部门的校园内网建设,在思政部校园内网里构建正能量的文化阵地,宣传先进思想,倡导向先进人物学习,整合各类资源服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享资源,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于政治思想的注意力和兴趣。(3)积极探索民办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上优秀的视频教学资源,提升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

3.2 线上线下用校园文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

民办高校大学生上网内容兴趣点调查显示,娱乐性是吸引民办高校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原因,只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文化里的娱乐性特征,才能吸引和凝聚更多的学生在网络上主动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民办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文化资源,注意筛选校园网络文化资源的内容,保证校园网上的信息既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又能传递社会正能量。民办高校还应加强文明校园建设,通过民办高校校风、学风建设,建设学校优秀社团,举办各种层次的比赛,宣传学生身边的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先进事迹形成浓厚的德育氛围,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到学生的心里,外化为学生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王煊.赵维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人民论坛,2010(10).

[2] 陈建.林立华王婧倩高校“思政课”大学生主体性“伪在场”及唤醒[J].德育天地,2012(5).

[3] 石俊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互动式”教学模式探索[J].大学教育,2013(15).

[4] 毛蕊,陈会敏.基于x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J].软件导刊,2014(6).

[5] 王晓燕.微博环境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华人时刊旬刊,2014.

[6] 夏斐,梅盈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化转型探析[J].理论视野,2015(8).

篇11

    为准确把握网络背景下思政课实效性的现状,笔者对三亚学院的师生进行了问卷式和访谈式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网络对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发展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1.1 网络给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带来的机遇

    1.1.1 网络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在传统思政课教学中,一方面,教师侧重于讲授知识性较强的理论,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和枯燥;另一方面大学生注重现实和实用,对抽象枯燥的思政课兴趣较低.但在网络背景下,教师可以将网络中即时、丰富的信息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在避免课堂案例过于陈旧和理想化的同时,使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相结合,从而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1.1.2 网络变革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思政课传统的授课方式比较单一、死板,但在网络背景下,教师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使静态、平面的课程内容以声、色、貌等学生容易接受的三维立体、动态的直观形式呈现出来;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各种网站和网络平台(如论坛、E-mail 和各种沟通软件),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并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

    1.2 网络给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带来的挑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不断提升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1.2.1 网络大环境给思政课的教学带来了冲击传统的“灌输”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师生间互动性较差,学生的主体性也不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当大学生可以按照自我兴趣和需求在网络中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时,传统教学的缺陷就会被放,他们对思政课的兴趣就会降低.这不利于大学生发展,也不符合思政课顺应时展的要求.

    1.2.2 大学生过分依赖网络,淡化了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网络是大学生自主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和领域,但这同时也造成了部分大学生过份依赖网络,甚至沉迷网络的现象.过分依赖网络不但会冲淡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会使大学生思维迟钝、意志消沉,甚至产生极度不自信的后果.

    1.2.3 网络中的消极思想和非主流意识抑制了思政课实效性的发挥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其人生观、价值观也才初步形成,还不够稳定.当网络中的消极思想和非主流意识,特别是一些伪装过的霸权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文化和政治理念出现时,他们的视线就会模糊,其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就会被侵蚀和动摇,甚至放弃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对思政课的教学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1.2.4 网络的大环境对思政课教师的挑战当前,大学生想了解的知识基本上都可以从网络中直接获取,有时从网络中获取的知识甚至比教师讲授的知识还要全面.这既不利于教师学术权威的树立,也不利于思政课感召力的发挥.网络知识较庞杂,更新速度较快,大学生在紧跟时代和网络变化的同时,思政课教师却因时间、精力或知识结构的限制,很难紧跟网络和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 充分利用网络,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对策

    面对当前高校思政课发展中的种种冲击和挑战,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2.1 网络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所必须把握的原则网络背景下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要在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与大学生成才需要相结合,坚持思政课教的主导性、导向性不动摇的前提下,注重把握时代性和主客体交互性的原则.

    2.1.1 坚持时代性原则与时俱进是的理论品质.高校思政课必须紧跟时代特点,把理论课与网络时代的特点结合在一起,不断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整合多种价值观念,帮助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必然原则.

    2.1.2 坚持主客体交互的原则当前师生之间交互主体性的特征尤为重要,所以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主客体交互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构建师生之间互为主体的良性、和谐的课堂氛围,顺应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尊重他们的主体意识,才能更好的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总之,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必须坚持把握时代性和主客体交互的原则,这也是高校思政课依据课程理论的特征和学生发展的特点所做出的必然要求.

    2.2 充分利用网络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2.2.1 变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在网络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如论坛、邮箱、微信、QQ 等)直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在课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师生间的直接沟通和交流,在师生间构建一种平等、民主、互为主客体的教学模式,使思政课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为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政课必须要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利用网络的优势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多媒体技术教学、在线教学、课堂在线搜索、课后在线学习、练习与考核等,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既可生动、直观地吸引学生,又可较快地调整教学内容;既可最大限度的使理论与现实结合在一起,又可促使学生达到知、信、行相统一的境界.总之,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2.2.2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引导多元文化和价值趋向网络信息中的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特别是那些非主流的、消极的文化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为了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高校思政课的教师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不断整合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并在思想和道德上引领大学生,使大学生增强正确鉴别网络中的信息,防范消极思想和非主流意识的侵蚀的能力,选择积极的信息,自觉吸收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观念和价值观念,不断地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

    2.2.3 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和技能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是保证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知识储备上一般并不存在大的问题,但在应用网络进行教学的技能上还有一定欠缺,特别在网络信息庞杂、技术更新速度飞快的条件下,这一欠缺越发突出.因此,必须要建立一种长期的教师培训机制,使他们及时地学习网络技术,及时更新和补充新的网络信息,更好地驾驭网络和课堂.

篇12

关键词:微博 主体参与 思政课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47

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真正发挥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引作用,就必须将思政课中理论、学生、实践三个环节有机统一起来。其中,学生是起到重要衔接作用的关键环节。笔者认为,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适当运用微博扩大学生主体参与思政课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1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新挑战

1.1 课堂缺乏创新,学生兴趣不大

当前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以理论讲授为主,既没有生动的案例,也缺乏必要的理论深度,使用的教学语言晦涩难懂,味同嚼蜡,课堂气氛严肃、刻板、沉闷。这样的课堂对于思维活跃、追求新奇事物的年轻学生来讲是缺乏吸引力的,很容易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进而产生厌学等不良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激发人进行自主学习的直接动力。相反地,教育对象在感到无趣、甚至厌烦的情况下,容易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的教育效果十分有限。另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可以自行通过网络方便快捷地搜集和掌握海量的信息资源,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丧失了原来的信息优势,还开始面临信息劣势,即越来越不了解年轻学生的思想状况。这些原因直接导致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权威性不断下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日渐减弱,课堂教学越来越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简而言之,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大学生更乐于接受形式新颖、交流便捷和高度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打破僵局,就必须善于创新,给课堂教学增添新意和活力。

1.2 参与途径有限,学生疏远课堂

如上所述,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并没有将学生作为平等的主体看待,更没有主动、有意识地把他们纳入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导致上课时学生普遍感觉无所事事,事不关己,长此以往,课堂教学中抬头率越来越低,而低头族却在不断增多。学生在感到上课与自己关联不大,师生之间不能进行平等对话之后,他们的思想就会游离于课堂之外,进而产生逃课、旷课等情形。

除了课堂教学外,高校思政课的课内外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的主要途径。但是,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活动存在覆盖面不广、活动形式缺乏创新、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如实践活动很少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只是部分比较活跃的学生参与其中,直接影响了活动的教育效果。活动载体和形式缺乏创新,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动中,教师往往注重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对活动的理论深度挖掘和阐述不够充分;学生往往满足于形式上完成教师下达的实践任务,出现应付、走过场等现象,活动成效普遍不大。

另外,近年来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各高校纷纷开设了思政课网络课程和教学专题网站。但由于信息更新滞后、交互性不强等原因,网络课程无人问津、专题网页访问量少,未能发挥其作为思政课课堂教学有益补充和拓展延伸的应有作用,更满足不了网络时代有效开展思政课教学的现实需求。因此,如何选择并利用新的网络载体,建立内容丰富、交互性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拓宽大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的渠道,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1.3 忽视隐性教育,学生认同度低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理论宣讲、主题实践活动等显性的思想教育方式被普遍采用,这些显性教育方式主题鲜明、理论性强,虽然有利于理论的灌输和学生的认知理解,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有些学生对此存在抵触和逆反心理。大学生处于心智成熟期,他们既渴望科学理性,也有着丰富充沛的情感和细腻多变的内心世界。单一显性的思想教育方式显然已难以让他们真正接受和认同。相反地,身边人、身边事,源自生活的人和事更能触动他们的内心,引发他们的情感共振。

此外,网络发展带来的多元文化传播、碰撞和交融,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虚假、低俗信息,而微博的即时性、开放性又使得这些不良信息得以快速蔓延,各种合法或非法、健康或不健康的信息迅速地进入大学生的视野,给他们造成思想上的烦恼与认识上的困惑,同时也使他们不再单纯地接受思政课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主流思想和先进文化的教育,而是以他们自己的是非观判断和选择自己认同的答案。

综上所述,对于大学生来讲,他们固然需要理性科学的显性教育方式,更容易接受润物无声、春风化雨般的隐性教育方式。高校思政课探索实行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思想教育的认同度。

2 微博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积极作用分析

篇13

[关键词]慕课;思政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072-02

网上学习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高校教育教学延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因网络的参与而变得相对复杂。作为网络教学的新平台,慕课在形成学习风格与特点、推动思政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为进一步推动实现慕课背景下的思政教学模式改革,本文围绕大规模、开放、在线三个要素,着力构建思政教学的新模式――双主体智能型多边互动开放教学。

一、 慕课背景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 必要性

目前,思政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受苏联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高校思政教学过程整齐划一,在大班授课制的影响下,以相同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推进,致使因材施教变为一句空话,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二是传统思政教学的反馈不及时,学生很难根据自身的学习进度及其情况进行有效的操练与检查,教师也很难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基础、学习进度开展高质量的教学评估工作。三是受时空限制,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较少,少量的辩论、演讲、合作等活动并不能完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至于沉默式学习成为现阶段高校思政教学的主流。

慕课是产生于在线课程,融现代教育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新事物,对传统高校教育教学产生了较大冲击。高校思政教师也正面临着一场由慕课带来的教学模式改革浪潮。另外,慕课技术为思政教学模式创新奠定了技术基础,使大规模教育、开放教育与线上教育相互融合,并在微课程、小测试与实时解答上进一步推动并实现了自主学习、即时学习与交互学习。

(二) 可行性

一是慕课及高校教育教学的对象相同。高校思政教学的主体为全体学生,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其身心发展正处于上升期。由此看来,思政教学的对象具有广泛性。另外,慕课的主要对象也是高校学生,慕课在满足高校学生对多元知识的渴求、平衡知名院校与普通院校之间的教育资源产生了较大作用。二是慕课与思政教学功能相似。思政教学与慕课都具有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及育人功能。首先,思政教学的主要内容为党政方针、社会主义相关理论,旨在引导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做出应有贡献;慕课的内容相对广泛,对拓宽大学生知识面、探寻大学生的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思政教学还具有调节作用,即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纠正在多元趋势下出现的错误价值观念;慕课也主要通过讨论热点问题及科目来推进课程教学与学习。最后,思政教学与慕课都是教育教学的不同的形式与手段,旨在促使大学生形成较高的综合素质,满足其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 双主体智能型多边互动开放教学模式内涵、特点及本质

双主体智能型多边互动开放教学模式,即教学主体在教育技术、网络技术、现实课堂中通过互动、开放、智能的形式开展思政教学的动态模式。有效的思政教学活动并非单纯的教,也非单纯的学,而是教与学的交互。因此,思政教学并不需要传授原理性知识与理论,而需要培养学生看世界、解决问题的观点与方法。满堂灌、说教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双主体智能型多边互动开放教学模式则从技术入手,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认识世界的方法与解决问题的策略结合起来,冲破传统思政教学的重重阻碍,逐渐将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引向素质本位。

新模式具有其显著特点。一是双主体性。在这个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同为主体,都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角色,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思政教学的效率及进度。二是智能性。慕课背景下的思政教学借助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优势,其教学管理、教学过程都极具智能化,远程服务成为这一模式的一大特点。三是互动性与多元性。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学资源之间因在线测试、论坛讨论等模块的出现而成为可能,学生的思维与思想也在这种多元互动的情境下得到培养。四是开放性。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生成性与开放性,即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资源因学生的情况而随时更新,社会热点、难点入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思政教学的主要趋势之一。双主体智能型多边互动开放教学模式是教学主体在多媒体、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种环境的影响下开展建构过程,并实现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

三、 双主体智能型多边互动开放教学模式设计及其实现

(一) 新模式的设计

新模式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格局,一种全新的教学状态开始因慕课平台的出现而大不相同。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慕课教学已经成为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相抗衡的重要力量。一是建立健全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让思政教学教师将相关课程教学的计划、任务、资源实时上传,以便于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二是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互动,将即时测验、论坛讨论、奖学金悬赏等环节结合起来,推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三是利用网络平台掌握不同层级的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学习进展,有效归纳教学重点与难点,以便于提高教学效果。四是利用现有的线上、线下两个重要平台,了解学生对思政课程学习的进展,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所以,新模式的设计需要兼顾网络平台建设、教育主体素质的提高、教育教学资源的完善等多个因素。

(二) 新模式的实现

1. 操作步骤

笔者将新模式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重要环节。在课前,思政教师要积极整理课程教学大纲,整合教学内容及其他教学资源,分析出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参与浏览,以便于了解所讲内容。在课中,思政教师要积极开展线上教学活动,从学生出现的问题中提升教学质量,并在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中寻求合适的教学法,以培育创新型人才队伍。在课后,利用在线测试功能、奖学金悬赏制度、课堂讨论环节,对大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从而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实现深层次教学目标。

2. 实现条件

一是高校教师要熟练掌握信息化技术,了解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方式,从根本上提升其思政理论素养及实践能力,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提升自我调节、自我计划、自我监控的水准,完善信息收集、辨识的能力。三是充分利用教学媒介的作用,开发网络教学平台,以便于开展自主学习,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推行师生合作,实现有效的教育管理。所以,新模式下的思政教学可在教师、学生、教学媒介多种力量的作用下获得较大提升。

3. 教学效果

新模式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积极性。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能突破远程教育教学的弊端,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角色互换,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从而提高出勤率、抬头率。新模式围绕网络而展开,在这种环境下的师生可充分利用现有的多种通信工具、留言与评价模块。另外,与慕课平台的开发者、管理者及使用者取得联系,从教学平台与教学资源上入手,使之成为教学的助产士、指导者,既提升思政教师的整体素养又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以适应慕课背景下的思政教学模式的转型发展。

慕课的发展必然将带动高校思政教学模式的创新。双主体智能型多边互动开放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了慕课的特点,将教师、学生两个教学主体融入网络环境中,并最终以多边互动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较大发展,传统的思政教学课堂也逐渐变得活跃、有趣。所以,我们有必要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双主体智能型多边互动开放教学模式,推行线上线下两个平台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变革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学。

[ 参 考 文 献 ]

[1] 罗珍.“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逻辑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2):50-51.

[2] 郭芸,白琳.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慕课对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4(11):61-64.

[3] 李.“慕课”背景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创新之思[J].继续教育研究,2015(11):99-101.

[4] 罗珍.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新模式[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11):88-90.

篇14

正处于知识学习积累期,思维最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群体,和网络传媒有着天然的缘分。网络传媒带来的网络文化,使思政课教学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同时也为思政课教学的改进和提高构筑了一个新的平台,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一、发挥网络传媒的优势,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为了增强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度,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往往要采用案例教学,通过对一个具体场景的设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评判,进而得出结论,深化对概念、原理的理解。案例教学是传授理论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过程。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是选择的案例是否足够典型,与社会实际的贴合度是否紧密,学生和社会的关注度是否高。案例的选择一般应具备典型性、完整性、时效性等特点,典型性要求案例应是对大量真实信息的筛选和提取的过程,完整性要求对案例有个动态的跟踪过程,时效性则要求案例必须紧贴社会生活实际,反映当前社会生活和当前学生思想实际。

但在以往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往往觉得案例难选,且不知所选案例的社会关注度如何。有的案例陈旧,一个案例重复讲述几年的情况很普遍,这也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网络传媒的特点,恰恰在几方面都能较好地适应和满足案例教学的需要。网络传媒的开放性及其信息共享度,使其所承载的信息的深度和广度都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它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征,在空间上,网络媒体所容纳的信息资源是海量的;在时间上,网络所传递的信息是即时而无限的。在案例教学中,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一般都能从大量信息中选取典型、合适的案例,且能对案例进行动态跟踪,随时了解社会与学生对案例的关注度与反应,从而使案例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作为理论的传播者的教师和作为理论的接收者的学生之间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是一种由点到面的单向传播方式。作为接受方的大学生,没有充分选择信息内容的自由;而作为传播方的教师,一般也很难从学生处得到真实而及时的信息反馈。网络传媒的出现,则彻底改变了这种单向的传播关系,网上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这种交互性的特点,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平台。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网络将一些热点现实材料下载给学生,也可让学生按教学要求自己从网上寻找材料,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网上在线的讨论交流,并撰写小论文。一般来说,只要教学内容真正是贴紧社会现实,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的,大学生往往会比较积极地利用网络去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也会乐于在网上发表各自的观点,进行交流讨论。网络传媒带来的这一教学形式的改变,完全颠覆了传统教学中那种单调、沉闷的课堂氛围,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参与度。同时,也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更多的实际思想动态,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

由于思政课要让大学生接受的是理论,而理论本身是抽象的、枯燥的,因此传统思政课教学往往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但网络传媒在思政课上的运用,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一状况。网络传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在,可以是文本、图像或声音。互联网具有报纸、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的传播优势,使用起来不仅更高效、便捷,而且更形象、生动。网络所提供的集文字、图像和音像为一体的多媒体平台,使多媒体教学成为可能。由于多媒体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及声音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抽象概念具体化,逻辑命题情景化,理论阐述形象化,增强了思政课的趣味性,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对教学信息的能动反应,使学生在一种和谐、高效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发挥出自己潜在的自主性,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现在,网络多媒体教学已日益成为思政课教师乐于使用的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

二、思政课应用网络传媒亟待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注意对网络信息的辩证分析和全面了解。在高校思政课应用网络传媒提高思政课效果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网络传媒所天生具有的无序化、自由化倾向。在作为一个信息宝库的同时,事实上这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上无穷的信息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但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无所不有的各种冗余信息成为干扰学生的杂音噪声。因此,在将网络传媒引入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信息的辩证分析和科学证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积极健康的有益信息予以肯定,使其成为思政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消极有害的垃圾信息及时清理,作为反面材料充实教学内容。通过正面引导,将思政课教学所要传播的主流思想和正确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

其次,要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手段的关系。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由于用屏幕代替了黑板,教师往往会不自觉地加快讲课速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段内集中过多的信息量,以致教师无形中成了一个简单的电脑操作者,学生也往往缺少思考的过程,从而不利于理论的消化和吸收。因此,运用网络传媒进行教学必须坚持适度、实用、科学、高效的原则,避免简单运用网络对学生进行“狂轰滥炸”,要留给学生与教师互动交流的时间,要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与网络教学手段的长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提高思政课的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