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社会经济调查范文

社会经济调查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社会经济调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社会经济调查

篇1

社会经济调查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是培养学生养成运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经济现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以增强学生对管理实践活动的了解,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通过撰写社会 3、社会实践可使用经管系提供的参考选题,也可由学生本人自定选题,但选题应在本专业范围内。学生应尽量结合本职工作及 (1)不能按要求完成社会调查各项工作;

(2)选题偏离专业;

(3)各项材料不齐或虚假;

(4)调查报告(项目报告或项目体会)存在明显的观点错误或基本理论错误,数据不正确或伪造,逻辑混乱,结构不完整,格式不规范,文字达不到写作基本要求;

(5)调查报告(项目报告或项目体会)字数不足3000字;

(6)社会实践时间不足二周;

(7)调查报告(项目报告或项目体会)属抄袭。

3、社会实践成绩经审核达到60分及以上者给予2学分。没有参加社会实践工作、未交调查报告(或项目报告、项目体会等)者不计学分。

八、报告写作基本内容

报告的格式一般由:标题、目录、概述、正文、结论与建议、附件等几部分组成。

篇2

关键词:无纸调查;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CATI;计算机辅助面访调查;CAPI;网络调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环保、降耗理念的深入,无纸调查方法得到了蓬勃发展和应用。无纸调查是一类不需要打印问卷,借助计算机等设备辅助完成的调查方法,可以分为面见式无纸调查及非面见式无纸调查。面见式无纸调查主要包括计算机辅助面访调查、移动面访调查。非面见式无纸调查则主要是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网络调查、仪器辅助观察等比较成熟的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多先进的如自动语音调查系统、移动智能技术、GPS技术等也正逐渐应用于社会经济调查中。

一、无纸调查与传统的面访问卷调查相比其突出优点是:

1.低耗高效。无需打印问卷,减少了纸张的消耗。答卷自动生成电子数据,直接用于数据分析,省略了数据审核、编码、录入环节也避免了录入误差。电话调查和网络调查不受时空限制,不用到达实地,减少了交通差旅费用支出。

2.快速。有计算机辅助完成问卷的显示和填写工作,简化了调查步骤。电话调查和网络调查可以实现问卷的快速完成。

3.减少误差。访问过程由计算机或仪器控制,借助录音录象来避免人为的访问流程不熟或作弊等影响访问质量,减少误差又节约监控成本。

4.问题更灵活丰富。计算机可以展示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的问项,卷面表现形式更丰富形象。

5.可以接触到不易接触的调查对象。在电话访问及网络调查中,因电话号码的随机生成及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调查接触的人群范围更广,甚至一些身份特殊的人也有机会接触。

二、无纸调查的局限性

1.面见式无纸调查要使用笔记本电脑等设备,这些设备不便携带且需要持续的电源供给,或开关机耗费时间,因此在室外或乡村地区不见得能发挥特长。有的调查设备需依赖网络连接。

2.非面见式无纸调查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抽样的代表性和质量控制。如电话号码的获得,如果采用随机拨号则主要是固定电话抽样,而我国目前固定电话普及率为20%,且呈负增长趋势,移动电话普及率为89.2%。固定电话多为工作电话,与私人有关的问题回答率不高,而家庭固定电话接听者多为 赋闲的老年人等,或者只有晚间的一小段黄金时段。移动电话的普及率高,但因信息保密需要很难获得号段及地理位置对应的信息。尤其是一些小的电访中心,无法得到电信部门在号码分布信息和资费上的优惠,其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网络调查的运用现状不容乐观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其信息质量问题。网络调查项目多是分散在各种各样的网站上零星的开展,没有特别优异的网络调查机构,很多专门的网络调查网站其主要还是提供一个网络调查实践研讨平台或作为辅助手段。网络样本的代表性极不稳定。

3.信息安全问题

无纸调查对计算机系统依赖性强,往往需要计算机专业人才提供系统维护支持。调查项目往往由第三方调查机构来执行,无纸调查中委托方需要提供回访的电话号码、IP地址、电邮帐号、甚至部分网络调查中涉及个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信息,这些信息的使用必须遵守严格的职业道德和保密制度。无纸调查的使用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管理方式、工作方式、工作制度的深刻的革新。

三、鉴于以上的优点和局限性,无纸调查的应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题选择与调查方法的匹配。在课题的选择上,那些公众关注度高,调查目的明确,调查内容单一,问题相对简单的调查比较适合采用非面见式无纸调查。如一些民意调查、公共问题调查,科研性、公益性调查,针对特定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回访等则适合采用非面见式无纸调查。而一些服务于市场决策、政策决策的应用型调查项目其研究的内容复杂,问题类型多样,题量大,则更适合于面见式无纸调查。一些与网络有关的课题如电子商务、网购、上网行为、各种网络服务市场调查首选网络调查法。

2.各种调查方法的互补。

无纸调查能够部分代替传统调查,非面见调查也能部分代替面见调查,但不是完全的替代,也不是对立的。在很多调查项目中,往往要多渠道多方法的收集信息。将传统的面访与电访、网络调查同时使用,以期覆盖更广泛的样本群体,各种调查方法的数据相互印证和补充。

四、无纸调查应用现状

为了解无纸调查技术在社会经济调查中的应用,笔者走访了一些调查行业的从业机构,其中包括国内知名的计算机辅助调查软件供应商、政府统计机构及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民营调查公司和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市场研究部门。

其中统计部门对网络调查和电话调查的应用最为广泛,这得益于电子政务工作的推进。调查课题主要是一些宏观统计调查或专项调查。各级统计部门都广泛采用网络直报系统来收集统计数据。除统计部门之外,其他的各政府部门在收集部门统计数据时也逐渐采用网络直报系统。各地统计部门也建得有专门的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中心。

篇3

关键词:支付体系;支付工具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9-0067-02

2010年上半年,河北省支付体系安全、高效运行,各类支付系统处理业务金额18万亿元,同比增长30%。随着各类电子支付渠道的畅通,非现金支付业务实现大幅增长,非现金支付工具业务金额达11万亿元,同比增长22%,对于加速社会资金周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发挥了重要作用。支付体系作为经济金融运行的重要基础。既保障了社会资金的高效运转。又为河北省经济平稳回升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一、提供高效支付清算服务,推动地方金融经济发展

支付系统是支撑各种支付工具应用、实现资金清算并完成资金转移的通道。一定程度上客观真实地反映了经济规律。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提供了资金清算服务的公共平台。为社会提供了多层次、大批量、低成本的支付清算服务,是连接全国商品交易及资金清算的高速公路。

(一)资金往来规模扩大,发展开放型经济步伐加快

随着河北省经济的逐步发展,社会资金往来规模不断扩大,支付系统处理的业务量持续增长。2010年上半年,河北省支付系统清算资金151380亿元,同比增长30%。是全省GDP的17倍。支付系统资金流动量112165亿元,其中省内资金流动量39116亿元,占全省支付系统资金总流量的35%;河北与其他省份间的资金流动量达到73049亿元,占全省支付系统资金总流量的65%。以上数据表明,河北省经济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其他地区的资金往来更为频繁,经济来往日渐密切。

(二)源于地缘优势。与京津沪经济往来频繁

河北省与北京、天津之间支付系统资金流动量远远高于其他省份,折射出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来的经贸往来频繁。2010年上半年,河北流向国内其他省份的资金36560亿元,其他省份流入河北资金36489亿元,资金往来基本持平。与河北资金流动量排名前5位的分别为北京、广东、上海、天津、山东,河北省流向上述5省市的资金共计29392亿元,占全省流出资金总额的80.4%:上述5省市流入河北的资金共计29003亿元,占全省资金流入总额的79.5%。

(三)石家庄、唐山经济活跃度较高

2010年上半年,河北省内地区间资金流动比较活跃,省内资金流动量达到39116亿元,是全省GDP的4.4倍。石家庄市作为河北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技、金融、文化和信息中心,资金流动量居全省首位,占全省资金流动总量的37%:唐山市是河北省的经济中心,也是重要的新型高科技工业基地和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同时,秦唐沧沿海地区开发建设步伐加快,新的增长极正在形成,对于拉动全省经济持续增长形成有力支撑。唐山市全年资金流动量占全省资金流动总量的16%,资金净流入683亿元,是全省最大的资金净流入地。

二、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日益广泛

随着河北省经济金融业务迅速发展,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日臻完善,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日益广泛,适应各类经济主体多种经济活动和居民居家服务需要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体系逐步形成,对减少现金流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支付效率,培育社会信用,促进金融创新和塑造新型支付文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银行卡在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方面的积极作用逐步显现

银行卡的广泛应用,使银行卡支付交易日趋活跃,社会公众用卡意识增强,持卡消费群体扩大,持卡消费习惯逐步形成,银行卡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积极作用日益显现。截至2010年6月底,河北省银行卡总发卡量达到7481万张,同比增长34%,人均持卡量1张。银行卡刷卡消费额(剔除房地产、汽车、批发等大宗商品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达到24.5%,银行卡刷卡消费在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资金结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信用卡已成为最普遍的消费信贷工具

随着河北省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公众的消费模式逐渐转变,信贷消费意识不断增强,信用卡期末授信总额进一步增加,信用卡期末应偿信贷总额(信用卡透支余额)持续增长,充分说明河北省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通过消费信贷来进行提前消费,社会对消费信贷的需求正在迅速扩大。截至2010年6月底,河北省信用卡期末信贷总额384亿元,同比增长42%,期末应偿信贷总额52亿元。同比增长63%,期末应偿信贷总额占金融机构人民币个人短期消费性贷款余额的56%,信用卡在消费信贷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三、中小企业经济活跃,农林牧渔业、服务业发展迅速

随着经济快速回暖,全省企业经营环境逐步改善,作为社会资金往来基础的银行结算账户数量稳步增长。截至2010年6月底,河北省共有银行结算账户10026万户,同比增长19,9%。其中个人银行结算账户9939万户。同比增长20%:单位银行结算账户87万户,同比增长10%。

(一)中小企业经济活跃,大规模企业占比较小

河北省企业规模虽较以前有所扩张,但与其他省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以中小规模企业为主,大型企业较少。截至2010年6月底,河北省注册资金规模在1亿元以上的单位银行结算账户l万户,占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总量的1%:注册资金规模在1000万元一1亿元的单位银行结算账6万户,占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总量的7%:注册资金规模在100-万元1000万元的单位银行结算账户16万户,占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总量的18%:注册资金规模在100万元以下的单位银行结算账户64万户,占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总量的74%。

篇4

摘 要:东乡族自治县是我国唯一以东乡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县,也是全国重点贫困县之一。东乡县经济发展起步晚,起点低,经济发展较落后。自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东乡族自治县社会经济发展迅速,近年来在国家“富农、惠农”政策的扶持下,东乡族自治县顺利超额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目标,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本文以《2010年东乡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为基础,根据历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对东乡族自治县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社会经济结构作出分析,并试图探索其发展特征,归结其发展困境。

关键词:东乡族自治县;经济发展;产业结构

东乡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是我国唯一以东乡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县,也是全国重点贫困县之一。据统计2000年全县总人口284万,共有20个乡,5个镇,229个村民委员会,189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45万户。近年来,东乡族自治县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落实实施临夏回族自治州“强基础、抓教育、兴商贸、育产业、保民生、促和谐”的发展思路和“依托藏区大市场,融入兰州都市圈”的发展战略,各组人民团结一致,坚持科学决策、合理调整、分类指导、培育市场和全面开放的基本原则,大力发展“四大支柱产业”发展,加大重点项目的投资建设力度,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经济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2000年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契机。自2000年至今,东乡族自治县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这十余年时间,东乡县国内生产总值达79400万元,涨幅3675%,人均纯达1814元,涨幅为1338%,财政收入达4595万元,涨幅为826%,人均工农业总产值达2822元,涨幅为325%。从表一数据可以分析得知,自2000至2010这十年,东乡县各项经济指标平稳较快增长,人均收入不断提高,经济总量持续增加,东乡县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stats.省略/统计数据系统《2000年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数据统计》,《2010年东乡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09》

一、东乡族自治县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据《2010年东乡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79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8%,其中民营经济增加值达576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726%,非公有制经济达314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396%。其中第一产业283亿元,增长58%,占3563%,第二产业23亿元,增长156%,占2898%,第三产业281亿元,增长119%,占3540%。人均生产总值为2816元,增996%。全县经济持续稳步增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但必须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东乡地区的经济己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经数据分析表明,产业结构还处于调整之中,一、二产业发展仍不均衡,第三产业发展未形成规模化。(见图二)

资料来源:《2010年东乡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农业

综合分析:农业是东乡族自治县的主体经济,辅之以林、牧、副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全县重点发展以“养羊、洋芋、劳务、花椒”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提升市场营销能力,把支柱产业规模做强。据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县基本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使农业总产值达到5210991万元,比2009年增长1852%。

表三 2007年与2010年东乡族自治县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产值对比(时价,万元)

资料来源:《2010年东乡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2007年东乡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表三对2007年与2010年两年的东乡县第一产业相关经济数据作出了对比分析。从三年的增长率分析,增长速度最快的是种植业和畜牧业,三年增长率分别达到了5793%和4157%。林业和农业服务于产值下滑,三年增长率为-3130%和-1612%。分析可知,东乡族自治县第一产业发展的重心转向了种植业和畜牧业,“养羊、洋芋、劳务、花椒”四大产业发展迅速,经济贡献率不断上升。

种植业:2010年全县耕地面积为3678万亩,全年包括复种的粮食播种面积为3719万亩,其中夏粮575万亩,秋粮3144万亩,夏秋作物为1:546。粮食播种面积中洋芋播种面积为252万亩。粮食平均亩产为18776公斤,粮食总产量达到6982851吨,比上年增长389%,比十五末的605万吨增长1537%,年均递增29%。其中夏粮总产达到773765吨,比上年增长323%,秋粮总产达到6209086吨,比上年增长398%。农民人均占有粮25538公斤,比上年增长227%。

资料来源:《2010年东乡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2007年东乡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由表四分析可知,东乡县三年来洋芋产值和产量不断增加,小麦和玉米小幅增加,花椒产量因为自然灾害原因大幅下降。从抗病和抗自然灾害能力比较,洋芋种植优势最为明显,适合在东乡县大面积推广和发展。

表五 2007年与2010年东乡族自治县主要牧业数据比较 牧业总产值(万元) 肉类总量(吨) 牧业人均收入 牛肉(吨) 羊肉(吨) 绵羊毛产量(吨) 大牲畜年末存栏(万头) 2007年 1581618 12900 418 1248 1088336 45215 509 2010年 223914 1181714 582 1469 9466 5741 538 三年增长率±% 4157 -839 3923 1771 -1302 2697 -570 --!>

资料来源:《2010年东乡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2007年东乡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由表五数据结合东乡县牧业发展实际分析,全县畜牧水产业保持了健康、快速、稳定发展。东乡县牧业发展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饲养量不断增加,畜产品产量明显提高,牧业产值不断提高;2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发展迅速,但分散养殖处于主导地位;3、牧业产业化初见成效,但产业发展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4、牧业科技化发展趋势已具雏形,但牧业投资不够。

工业:

综述:东乡县工业经济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工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近年来,东乡县族自治县工业坚持以“工业强县、民营经济富县”的发展思路,以“扭亏增盈、提高效益”为发展目标,不断强管理,完善体制,发展特色经济,建成了一批新兴的特色产业化企业。2010年,东乡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8亿元,是2005年的183倍,年均递增1285%,工业增加值达到075亿元,是2005年的183倍,年均递增1284%。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乡镇企业累计发展到1068家,从业人员达到13056人,乡镇企业总产值91608万元,比上年增长1405%,是十五末的195倍,年均递增1433%。乡镇企业增加值12801万元,比上年增长15%。在乡镇企业中:县以下建筑企业达到29家,从业人员达6512人,实现施工现价总产值40578万元,比上年增长108%,增加值4762万元,比上年增长2753%,乡镇工业企业累计发展到154家,从业人员达到2688人。

发展特征及制约因素:东乡县工业发展表现出四方面特征。首先民营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其次劳动密集型企业占主体,再次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比例高,最后,新兴工业园区发展迅速。东乡县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一是工业发展先天不足,资源匮乏,基础薄弱; 二是工业产业化程度低,无明显特色产业;三是企业家族式管理,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四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过盛;五是工业配套设施和服务不健全。

第三产业:

据2010年末统计数字显示,东乡县第三产业实现产值281亿元,增长119%,占3540%。人均生产总值为2816元,增长996%。交通交通运输业现价产值20535万元,比上年增长14%。

邮电通讯业发展较快,全县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165部,移动网络覆盖率92%,联通网络覆盖率78%,行政村通电话率达到773%,邮电业务收入和业务总量迅速增长。全年报刊累计发行量、固定电话用户、移动电话用户等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68万元,比上年增长1502%,是十五末的21倍,年均递增1597%。其中城镇零售额6900万元,乡村零售额3768万元。住宿餐饮业零售额3452万元,比上年增长487%;全县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13752万元,比上年增长412%,其中批发业销售额3084万元,比上年增长5675%,零售贸易业销售额10668万元,比上年增长15%。县级财政收入完成2281万元,比上年增长914%。

城乡居民收人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全县各级各类单位从业人员8970人,其中在岗职工8970人。年末从业人员劳动报酬达到241493万元,年平均工资额269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14元,比上年增长1323%,比十五末增长7146%,年均递增113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850元,比上年增长1446%,比十五末增长3305%,年均递增588%。

三、对今后经济工作的建议

1、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展。东乡县县是个农业大县,只有大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才能保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

2、优化投资项目,减少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重复建设。以环境和高能耗为代价的短期的经济高增长不利于经济的良性发展;

3、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东乡县的产业结构正处于调整期,只有做好政策性的调整规划,才能更好了调整和诱导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化发展;

4、突出龙头产业发展,加强“四大支柱产业”扶持力度。东乡县经济发展虽然较快,但缺乏龙头企业,缺乏特色性企业。民族经济要发展,必须合理利用民族文化,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5、积极推行劳务输出政策。劳务收入在东乡县人均收入中所占比例较高,积极推行劳务培训和劳务输出,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解决劳动力过剩和失业人员安置的双重社会问题。(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 编《2010中国民族统计年鉴》:民族出版社,2010.

[2] 马学礼等主编:《东乡族自治区概况.》民族出版社,2007.

[3] 东乡族自治县统计局:《2010年东乡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篇5

关键词:经济社会;地质调查;需求

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地质调查工作在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中,人们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也就不一样,因此为了让人们对当前我国地质调查形式有着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我们就要通过对其各个不同阶段经济设备发展情况,来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进行划分的判定。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依据和判断

在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一般都是通过国家工业化发展水平,来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节目单进行划分和判定,从而让人们对当前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然而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中,人们主要是通过人均GDP、产业结构以及城市化进程为基础的指标,来对整个我国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来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我们发现目前我国在处于一个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而且随着工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将在21世纪二三十年代,来实现向工业化后期过度,从而使得我国国民经济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但是在此期间,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因此我们就要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相关要求,采用相关的技术措施来对其进行处理。

二、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阶段的地震工作需求

从西方发达国家演变历程来看,每个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个工业初期、中后期、后工业阶段这个三个阶段的演变。这就使得人们在地质调查工作中,其工作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比如工业化初期当中,地质调查工作主要是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并且对地质工作进行科学化、职业化的控制管理,还颁布并实施了相关的法律规范制度来对相关的调查部门的工作质量进行规范,从而使得地质信息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而在工业化中期中,人们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也显著的增强,那时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已经达到了一个瓶颈阶段,这就使得矿产勘查的任务日益迫切,因此人们对地质调查工作管理体制进行使得的完善和改进,从而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性格要求。由此可见,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人们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三、我国地质调查工作需求分析

各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是不一致的,但在工业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经济和地质需求规律是大体相同的。

1当前地质调查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资源约束将在较长时间内存在

随着工业化发展,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GDP翻两番的战略目标,资源消耗增加是不可必免的。所以,我国当前矿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情况还很突出。一是资源呈现开发强度大,利用低,储量消耗快的供应情况;二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不合理,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标不适应;三是矿产品进口越来越大,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

1. 2经济全球化的加快给地质调查工作提供了机遇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我们从全球化配置资源角度考虑地质调查工作。即,要求我们在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全球矿产资源的重新分配的同时,积极开发国内市场。由于我国矿业权市场尚不发育、商业性矿产勘查机制不健全,地质调查工作要发挥引导境外风险勘查工作,引导国内企业走出去作用的同时,吸引外资,降低矿产勘查风险,最大限度地实现对社会发展的资源安全供给。

1.3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目标和任务。为可持续发展服务,地质调查工作要开展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为工农业发展提供能源、原材料和其他物质资料;要开展地下水调查,确保干净的水资源;要开展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治;要加强重大工程建设的地质调查评价。

2 2020年前地质调查工作需求分析

2010年,全球经济在经历金融危机冲击后,正逐渐企稳并呈现新一轮增长态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1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5%,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有望保持在6.5%的水平,比去年的7%略有放缓。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处于稳定有序的上升阶段。

预计2020年,人均GDP持续增长,工业化进人可持续发展轨道,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比重占产业结构中的50%,重工业发展进人缓慢发展阶段。也就是说,到后工业化阶段,随着人均GDP增长,工业化进人平稳发展时期,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趋于稳定或逐步减少,但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会发生变化。

2.1资源需求量不断增长

从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历史经验看,一旦工业化进人重工业大发展的时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将加快。与此同时,也会带来资源的紧张和能源的短缺。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也出现了相当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尤其是2002年以来,我国GDP增速连续三年高于80%。21世纪以来,由于汽车、住宅、和基础设施等最终需求强劲增长,带动了钢铁、机械、建材和化工等中间产品需求量的迅猛增长,再引起煤炭、矿产资源、石油、电力等资源需求的大幅增长。按照工业化进程的划分理论,我国工业化进程还未结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应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

预计到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中铁矿石需求量达到10亿t以上,未来20年累计需求超过200亿t;铜需求量达7760万t,未来20年累计需求将近1. 5亿t;铝需求量达到约1900万t,未来20年累计需求超过3. 1亿t;镍需求量超过100万t,几乎是目前的3倍。按照现有查明矿产资源储量与预测需求量分析,大量能源不得不依赖进口,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将大幅度上升,能源资源短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约束将进一步增强。

2.2资源保障和环境保护要求拉动了地质勘查投人的迅速增长

我国从实施地质大调查以来,地质调查投入结构变化与国际发展趋势是基本相同的,尤其是地质环境类地质调查投入有了明显增长,而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呈同步之势,基础地质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更加明显,需求将持续增加。

进人21世纪以来,我国固体矿产勘查需求强劲,勘查投人不断增加,自2001年以来连续10年创历史新高,2009年达303亿元。预计2011年将进一步增加到400亿元。加上地质灾害频发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财政资金在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等方面的投人不断加大。据了解,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整个国民经济的症状都和地质调查工作有着目前的关系,因此我们就要更加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行驶,来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进行确定,从而对当前我国地质工程进行相应的完善和改进,以确保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不寻常的经历--记社会实践调查经

在本学期暑假中,我们进行了一次以北京市卫生和环境状况为主题的社会实践。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走访了相关的单位和部门,搜集到了我们自己认为较为真实的资料。这不仅仅对于社会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帮助,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也是收益非浅。这次活动之中,虽然我们竭尽全力的搜集我们所能找的的资料,但是对于这次的活动也仅仅是让我们基本满意。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小组成员是由我和留宇慧同学组成,当然人员是很有限的,也就对我们的社会实践调查有一定的限制,我们所调查的一些资料基本上仅限于我们的居住地,延庆县和海淀区和丰台区,自然就缺乏了一定的代表性,但是我们的数据和资料是亲力亲为的相信可以弥补这些缺陷的。本次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内容主要有三项内容:一北京市卫生建设调查二公民综合卫生素质调查三北京市防疫工作在这三大项的调查工作中,我们竭尽全力,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当然也就克服了不少的困难,让我们收益非浅。一在北京市卫生建设调查中,为了了解北京市近五年来的卫生发展状况,我和刘宇慧同学相继走访了北京市延庆县石合营社区居委会,和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卢沟桥街道办事处,及一些餐厅,如新城服务楼。天外天烤鸭店等一些相关的单位和社区。通过这些单位和社区的走访,我们已经调查了居民健康教育状况,城区除四害,及爱国卫生运动的实施状况,餐饮业的卫生状况。在这一项调查工作中还是比较顺利的,基本上我和刘宇慧同学都没有受到太大的阻力,大多说情况都能顺利的了解我们所需要的情况,我想也是因为我们选择的单位大多数均为我们所熟悉的吧。在《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实施具体实施情况的调查中,我走访了海淀区卫生局了解情况,但在调查初步就被相关人员以这一情况归环卫局管的理由拒绝了我的调查,因为只有一份介绍信,当我再去环卫局时又被以证件不符合标准的理由没能进行调查,而且态度很不好,让我十分反感。我只得回到所在地区的居委会搜集了这方面的一些资料汇总了一份调查报告。除此之外,这一项工作的调查都是我们这几年的所见所闻所感,如此而已。二公民综合卫生素质调查中,主要是以问卷调查方式,向城市居民发放《综合卫生素质调查表》,发放调查表对象主要是以我们熟悉的地区为主,比如说我的调查表主要发放在所居住的青塔小区及附近的研究所单位里的人员所填写的,而刘宇慧同学的调查表主要是以她高中的同学及父母的单位的人为主,这样做的最大的好处就是我们所发放的调查表都可以收来,但是这样做也有一定的弊端,就是人员集中,不能有很好的代表性,因此我和刘宇慧同学也在不熟悉的人群中间发放调查表,以求我们的数据更准确,更具有代表性。但是所能收回来的调查表是有限的,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并不愿意配合我们的工作。这就进一步增加了我所调查的难度,但是我们还是竭尽全力的收回了我们所能收回的调查表,因为我们希望我们可以更好的完成这一项工作。三在北京市防疫工作的调查中,主要包括非典时期城市防疫工作,及其他疾病的防疫工作。在非点时期城市防疫工作的调查中,我们走访了相关的社区,了解了社区居委会在非点时期的为防疫工作所做的努力,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社区防疫工作人员是相当辛苦的,他们所做的工作为抗击非点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的社区工作人员,才减少了非点在社区的传播。另外我们还走访了总参第六十一研究所,了解基层单位在抗击非点所起的重要作用,关于学校我们调查的是北京市育英中学,我们看到了老师不仅仅是传道,受业,解惑,他们在抗击非点的过程中,尽力保护学生不受非点病毒的侵袭所做的努力是让人感动的。我想这次实践调查活动中最为困难的可能就是海淀区防疫站和海淀区环保局的走访了,因为这一环节我们碰了不少的钉子,对于我的走访他们表示了不十分的欢迎,于是加大了我们工作的难度,虽然是这样的情况,但是我们仍然尽力搜索所需要的资料,真是十分的不易。我想这就是我们在这次实践过程中的经历,虽然很是普通,寻常和一般,但是我们却是在认真的去做,竭尽全力的去调查去走访,也许结果会不那么让我们自己满意,但是我们相信这一调查的经历却让我们难忘,让我们收益非浅。

[1]

在百度搜索:不寻常的经历--记社会实践调查经

篇7

关键词:有偿社会实践;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专业性

1引言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动态性,因此工作职场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趋向于专业性与全面性。因此,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应对职场变换的能力,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充分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并将其作为一种劳务支出的方式,从而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这种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社会实践的方式叫作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科学的结合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课程进行改革和完善的重要方式之一。现阶段,由于大学生仅接受学校方面的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对实践能力和经验的培养与积累,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这一普遍现象。因此,为解决该问题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实践性教学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活动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其他教学方式无法给予的作用。

2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的概念界定

经济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是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开阔的眼界、勇于创新的精神,他们不仅仅能够进行经济管理的工作,还能够根据需要对经济管理的理论进行高层次深入的研究。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是指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主动地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一种劳务输出的手段,从而能够创造出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的一种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

3经济管理类学生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

经济管理类专业下设分支涉猎范围极广,涵盖了大量有关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学科与课程,包括企业管理、运营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以及售后服务管理等等一系列有关经济或者管理方面的职业。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进行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时,可以去政府部门、经济开发区管理机构、社区管理机构等地进行社会性经济管理工作,也可以去银行、外资企业、保险公司等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管理运营工作。除此之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有关教学科研的机构单位进行有关教学科研工作的社会实践。

4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具有的特点

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相较于其他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自发性、自主性、专业性、有偿性、长期性等特点。

4.1自发性、自主性

一般性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通常由学校相关部门组织进行,但是专业性的有偿社会实践相较于传统的社会实践,具有自发、自主的特点。

4.2专业性

专业性的有偿社会实践需具备很强的专业性。即需要学生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能够在开展工作时充分发挥作用,帮助学生能够高效的展开工作。

4.3有偿性

有偿社会实践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偿性。相较于普通的社会实践,学生们在参加完实践活动时,收获的只有实践经验,但有偿社会实践能让学生处于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之中,像普通员工一样有偿的开展工作,定时发放工资。

4.4长期性

传统的社会实践活动通常由学校组织同时前去公司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并不能让学生们在实践时充分感受到真正参与到工作中的那种状态。有偿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必须能满足一定的时间段,使学生能够在一定的时期内融入公司的工作环境中。

5顺利有效地开展有偿社会实践工作的建议

(1)对于学生本身,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加强对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确保具有过硬的知识储备,并且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有偿社会实践。(2)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校需要与相关的用人企业单位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能够进行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在保证实习生质量与实习单位质量的前提下,大力开展社会实践。(3)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为后期能够接收到高质量的员工,应该积极地为高校学生提供能够进行有偿社会实践的平台,让接受过专业教育与训练的学生能够在实际的社会环境中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就业能力。

6结语

有偿社会实践是现阶段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对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保证了学生将理论与行动相结合,避免了空有理论,却无实践经验的现象。因此,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在提高了自身就业竞争力的前提下,丰富了自身的实践经验与社会经验,为以后真正踏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道杰,程在宽.基于专业技能发展的体育专业大学生生涯规划“四层次次目标”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9).

篇8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小组成员是由我和留宇慧同学组成,当然人员是很有限的,也就对我们的社会实践调查有一定的限制,我们所调查的一些资料基本上仅限于我们的居住地,延庆县和海淀区和丰台区,原创:自然就缺乏了一定的代表性,但是我们的数据和资料是亲力亲为的相信可以弥补这些缺陷的。

本次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内容主要有三项内容:

一北京市卫生建设调查

二公民综合卫生素质调查

三北京市防疫工作

在这三大项的调查工作中,我们竭尽全力,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当然也就克服了不少的困难,让我们收益非浅。

在北京市卫生建设调查中,为了了解北京市近五年来的卫生发展状况,我和刘宇慧同学相继走访了北京市延庆县石合营社区居委会,和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卢沟桥街道办事处,及一些餐厅,如新城服务楼。天外天烤鸭店等一些相关的单位和社区。通过这些单位和社区的走访,我们已经调查了居民健康教育状况,城区除四害,及爱国卫生运动的实施状况,餐饮业的卫生状况。

在这一项调查工作中还是比较顺利的,基本上我和刘宇慧同学都没有受到太大的阻力,大多说情况都能顺利的了解我们所需要的情况,我想也是因为我们选择的单位大多数均为我们所熟悉的吧。

在《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实施具体实施情况的调查中,我走访了海淀区卫生局了解情况,但在调查初步就被相关人员以这一情况归环卫局管的理由拒绝了我的调查,因为只有一份介绍信,当我再去环卫局时又被以证件不符合标准的理由没能进行调查,而且态度很不好,让我十分反感。原创:我只得回到所在地区的居委会搜集了这方面的一些资料汇总了一份调查报告。除此之外,这一项工作的调查都是我们这几年的所见所闻所感,如此而已。

公民综合卫生素质调查中,主要是以问卷调查方式,向城市居民发放《综合卫生素质调查表》,发放调查表对象主要是以我们熟悉的地区为主,比如说我的调查表主要发放在所居住的青塔小区及附近的研究所单位里的人员所填写的,而刘宇慧同学的调查表主要是以她高中的同学及父母的单位的人为主,这样做的最大的好处就是我们所发放的调查表都可以收来,但是这样做也有一定的弊端,就是人员集中,不能有很好的代表性,因此我和刘宇慧同学也在不熟悉的人群中间发放调查表,以求我们的数据更准确,更具有代表性。但是所能收回来的调查表是有限的,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并不愿意配合我们的工作。这就进一步增加了我所调查的难度,但是我们还是竭尽全力的收回了我们所能收回的调查表,因为我们希望我们可以更好的完成这一项工作。

在北京市防疫工作的调查中,主要包括非典时期城市防疫工作,及其他疾病的防疫工作。

篇9

[摘 要] 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近三年来北京市城镇居民对社会及各方面诚信的看法,特别是2008年汶川地震、奥运会、三聚氰胺奶粉及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对社会诚信影响巨大。本文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了对应分析、卡方统计检验等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社会诚信总体较低,政府诚信相对较高,企业诚信最低,对下一代人的诚信普遍评价不高。

[关键词] 调查 诚信 欺骗

一、引言

诚实守信既是个人的美德,也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和道德基础”,是建立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关键要素。为了了解首都居民对社会诚信的真实看法,我们在2006年、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三年对北京市城镇居民进行了调查,调查方法采用街头拦问,调查范围为北京市城八区和房山、顺义、密云及延庆四个远郊区县。2006年和2007年分别发放问卷1600份,收回有效问卷分别为1123份、1547份。2008年我国经历了南方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奥运会、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特殊事项,为此我们于2008年6月和11月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分别发放问卷1000份和1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19份和1005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横向维度的政府诚信、企业诚信、个人诚信和纵向维度的上一代诚信、这一代诚信和下一代诚信。调查问卷设计主要采用10分制里克特量表,采集数据后转化为百分制数据,诚信指数计算方法为简均法。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对应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信度分析和X2显著性检验等,所用软件为SPSS统计软件。

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由于奥运会和各种突发事件的影响,社会诚信表现出与以往不太相同的趋势。 调查主要结果分析如下:

二、社会诚信总体偏低,政府诚信和上一代诚信较高,企业诚信最低

根据2008年11月调查数据,计算各类诚信指数及调查信度如下表1所示:

由上表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北京居民对社会总体的诚信评价不高,仅为65.1。从横向角度看,各类指数普遍较低,尤其是企业诚信仅为57.2,是7项指数中惟一低于60的,政府诚信高于全社会平均诚信,个人诚信严重不足。数据显示,北京居民对各方诚信缺乏信心,相对来讲政府比企业要可信。

从纵向观察,多数居民表示自己的上一代最可信,其诚信指数高达84.2,是7项指数中惟一达到80以上的,对下一代的诚信评价最低,仅为66.5。

从调查数据的信度看,均在0.7以上,总体信度高达0.82,分析显示调查数据是可信的。

三、全社会诚信稳步提高,食品行业下降幅度最大

从2006年到2008年三年连续调查,各类诚信指数结果如下表2:

调查数据显示,全社会诚信总体水平虽然不高,2008年6月以前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

三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政府的诚信高于企业诚信和个人诚信,说明政府的公信度相对较高。在经历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以及奥运筹备宣传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达到最高(69.6),虽然随后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对此有所冲击,但是仍不能影响政府诚信高于企业诚信和个人诚信的事实,这说明了公众的客观态度以及对政府的信心。

企业诚信一贯偏低,虽然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企业诚信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有所上升,但在2008年后半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后急剧下跌,回到2006年的水平。

从行业分析来看,3年中计算机行业是诚信度最高的行业,2008年下半年虽然经历了“三鹿奶粉”事件,房地产行业在百姓心中的诚信度仍然最低,可见社会公众对房地产暴利行业的厌恶。具体数据可见下表3。

从上、下不同代人的诚信评价来讲,呈现总体波动上升趋势,并且稳定地表现出对上一代人的诚信评价最高,对下一代的诚信评价最低。

从2008年6月份和11月份两次调查数据对比看,社会诚信指数下降幅度较大,总体下降了2.2分,只有上一代人的诚信指数上升了0.7分,其他各项指数均呈下降态势,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企业诚信,降幅达5.5分。数据进一步体现出“三鹿奶粉“事件对社会公众的沉重打击,调查数据显示,78.2%消费者认为该事件对其打击很大,凸显恶性事件对社会公众信心的强烈影响,佐证了“不规范的市场经济是诚信危机产生的经济根源。”的观点。

四、三十岁是诚信认知的年龄代沟,财产和感情最容易受到伤害

据我们连续三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出30岁前后对诚信的认知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04),30岁以前对诚信评价不稳定,多变化,30岁以上趋于稳定,这一点与我们以前的分析一致。利用最新调查数据进行对应分析结果如下图1:

对有被欺骗经历的被调查者数据分析显示,在受欺骗造成的伤害中,财产损失是第一位的,其次是感情伤害,这两项在三年调查中稳居前两位。尽管我们在调查时有意将“财产”选项放在后面,但历年该选项选中人数仍远大于其他选项,说明在欺骗行为中,“财产”是首选目标。

但当我们对受到欺骗时最容易受到伤害的第一和第二因素进行关联分析,得到如下图2所示的关联图:

图2显示出,个人情感、身心健康、人格尊严和财产关联程度要高。并且当个人情感受到伤害时,往往附带着财产损失和身心伤害。当人格尊严受到伤害时,同时也会遭受个人情感和财产方面的损伤。图2还显示作为欺骗的第一目标“财产”被骗时,对受害人的伤害往往不仅仅是财产的损失,更严重的是情感、尊严等心理的伤害。

通过对欺骗者和被欺骗者的关系进行调查,通过聚类处理,可以得到下图3:

图3显示,以欺骗行为作为聚类变量,可以发现生人、一般认识的人与近亲、至亲等人群距离遥远,说明欺骗更多发生在陌生人身上,这与财产是欺骗目标首选因素是一致的。

总之,调查数据显示,我们的社会诚信不容乐观,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只相信自己,90%以上的人只相信家人和自己。同时,一些与社会大众密切相关的恶性事件对社会诚信的影响非常严重,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等社会目标构成严重挑战,需要我们谨慎对待。

参考文献:

[1]卢纹岱:SPSS for Windows 统计分析(第二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

[2]郭新塔:诚信危机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8期,第245页

篇10

关键词:信息社会警察执法权威。

警察执法权威的强弱决定着公安机关社会治安控制的实际效果。重新审视信息社会背景下的警察执法权威状况,深刻把握警察执法权威发展趋势,认真思考并加强和改善警察执法权威,以确保警察执法权威与新形势相适应,对于加强公安机关社会治安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信息社会警察执法权威面临的挑战。

警察执法权威,是指作为国家法律的执行者和维护者的警察机关及其警务人员在执行国家法律、依法进行公务活动时所体现出的权力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权威,它是警察机关及其警务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产生效力的综合反映。近年来,受各种复杂因素影响,警察执法权威有逐步弱化趋势,这已经成为公安机关必须面对的现实,主要表现在:一是不法分子暴力袭警事件频繁发生。

2000年以来全国各地公安民警在打击犯罪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遭受暴力袭击死亡的人数居高不下,据统计,2000年全国公安机关因暴力袭击牺牲民警62名;2005年因暴力袭击牺牲民警27名;2008年上半年因暴力袭击牺牲民警23名。Www..cOM二是人民群众对警察信任度有所下降。个别地方公安机关和少数民警执法不严格不公正,甚至执法犯法、涉黑涉恶,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2005年四川成都火车站警察与小偷“猫鼠同盟”案、2009年重庆市公安局原副局长文强等涉黑涉恶案和不久前“躲猫猫”、“俯卧撑”、“临时性”等涉警舆论事件,均引发了群众对警察执法的信任危机。三是社会面涉警负面评价持续增多。从全国涉警舆情形势看,可谓“天天有新闻、周周有事件、月月有风暴”,其中涉警负面舆论占较大比例。在涉警负面舆情的影响下,社会各界对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的负面评价持续增多,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的行风评议中,公安机关往往因此排名靠后,不但影响了民警的执法积极性,也损害了警察执法权威。

当前我国已进入以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网络为主要传播媒介的信息社会。这一社会阶段,呈现出社会媒介化的发展特征,媒体的影响力之大前所未有,从某种程度讲,媒体就是信息社会,其不仅具有监督职能,而且能够左右人们对问题的看法。各类涉警案(事)件经网上网下互动影响、虚拟现实交织碰撞,负面效应不断扩大倍增,对警察执法权威形成了巨大挑战。

(一)媒体影响力进入“去中心化”时代,将加剧警察执法权威的弱化。

主流媒体的权威正在被逐渐消解,各类媒体的影响力呈现碎片化,传统主流媒体一统天下的格局已被打破,其“为警察说话”的话语功能日渐萎缩,正面宣传警察执法活动的传播力、影响力日渐减退,在媒体受众越来越质疑权威、娱乐恶搞等负面社会心态的影响下,传统主流媒体对警察执法的宣传往往出现“正面宣传、负面解读、庸俗理解”的反向结果。与此同时,一些市场类媒体在披露涉警热点事件、引起受众关注等方面,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些市场类媒体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往往忽略社会效益,极力渲染负面涉警案(事)件。

(二)媒体关注点进入“丑警时代”,将加剧警察执法权威的弱化。

很长一段时间,媒体对公安机关主要是“歌功颂德”,这是警媒之间的“蜜月时期”。进入九十年代,媒体开始关注负面问题并频频曝光,被人们称为“丑警时代”。从河南张金柱撞人拖人恶性案件,到佘祥林案、山西警察打死北京警察案、沈阳警察打死社会青年案,一系列恶性刑事案件、血腥暴力的报道连篇累牍,形成对警察执法的舆论“丑化”热潮。公安部2006年的一份权威调查显示,包括新华社和中央新闻社两家中央媒体在内的17家媒体对公安工作负面报道比例占到全部新闻总量的43%,正面报道比例只占到10%。

(三)舆情环境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将加剧警察执法权威的弱化。

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高度发展,为大众表达意愿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条件,日益成为网民群体表达诉求、宣泄情绪的重要渠道,同时也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全民传播的“大众麦克风时代”。

人人在网络中拥有话语权,使社会组织管理中的代议式民主、间接民主向参与民主、直接民主演变。一起普通的涉警事件,由于包蕴着公平、正义、人权等价值内涵,经网民热评和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络媒介的放大和扭曲,极有可能升级为严重影响警察执法权威的公共舆论事件。

二、信息社会警察执法权威基本特征及弱化原因。

客观地讲,信息社会与传统社会中警察执法权威的基本特征区别不大。传统社会中警察执法权威同警察的社会职能联系紧密,主要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法律的规定性。警察依照国家法律管理社会,其特殊的权力及履行职责的保障条件均由法律来确立。我国《人民警察法》等法律法规明确了警察的权责及其履行保障,在法律层面确定了警察的执法权威。二是警察的自塑性。警察执法权威的形成和权威的强度既有法律强制性的刚性规定,也受警察自身执法过程中诸多因素影响。警察必须通过自己的良好形象和履行职责的出色表现,维护和强化其执法权威。三是公众的认同性。“权威是一种权力形式,一种影响力的形式,它来自人们自发的授权,它从自愿服从、为民认可中得到力量”。警察执法权威也不例外,必须在履行职务过程中被公众认可,成为公众信服的力量,才能真正地体现为权威。在信息社会,警察执法权威的基本特征与传统社会大体一致,区别主要在于:与传统社会相比,信息社会公众的认同性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宽泛的外延,公众的范围不仅包括警察执法的现实客体———普通大众,而且包括现代舆论传播的主体———各类媒体。在信息社会,包括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络在内的各类媒体具有无可比拟的信息传播优势,能够轻松左右普通大众对问题的看法,网上网下的双重舆论影响对普通大众认同警察执法权威作用巨大。

对信息社会警察执法权威弱化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影响警察执法权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与警察执法权威的三大基本特征联系紧密。(一)法律的规定性不够首先,警察执法缺乏职责上的“限制力”。由于法律对警察职能的外延规定得过于模糊,一些地方党政领导把警察作为包打天下的“万能药”,经常借助警察的强制力推动城市拆迁、市容市貌治理甚至计划生育等不属于警察法定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导致警察权被滥用,使警察经常置身于非警务活动中,警察被推到群众的对立面,执法威信因此明显降低。其次,警察执法缺乏执行中的“强制力”。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民警执法时受到阻碍甚至在被袭击时行使防卫权,被纳入一般行使防卫权范畴予以法律限制,不利于民警执法及在执法中的自身安全防护,有的民警对武器、警械等使用产生心理障碍,导致不法分子蔑视警察的强制力,进而影响到警察执法权威。

再次,对阻碍警察执法缺乏责任追究的“溯及力”。警察执行公务的危险性和特殊性明显区别于一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但我国没有专门关于警察执法保障的法律规定,无法突出阻碍警察执法的严重危害性以及警察作为国家执法主体的特殊性,威慑违法犯罪的法律效果明显不足,侵害警察执法权行为人的法律责任得不到追究,客观上损害了警察执法的应有权威。

(二)警察的自塑性不强。

首先,警察的保护力受到质疑。近年来,我国刑事案件发案总量持续在高位徘徊,特别是2009年全国刑事发案数创历史新高;同时,占刑事案件比重最大、对群众安全感影响最直接的多发财案件破案率仍然不高,直接导致人民群众安全感不强,对公安工作信心不足,进而对公安机关保护力和警察执法权威产生怀疑。其次,警察公信力未被认可。当前,群众民主意识、权利意识进入峰值时期。与此同时,一些地方警察队伍中滥用职权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事件屡屡发生,个别民警粗暴执法甚至执法犯法,导致警察执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被践踏,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和警察执法威信逐步走低。再次,公安队伍频繁出现问题。警察在人民群众中的传统印象神圣而纯洁,是人民群众最可信赖的群体。群众普遍认为,任何群体出现问题,警察队伍不应出现问题。然而,近年来频繁发生警察酒后驾车肇事、开枪杀人伤人、涉黄涉赌等涉警事件,使警察形象受损,群众也逐渐对警察正常执法活动产生抵触情绪,直接影响了警察执法权威。

(三)公众对警察执法的认同感不足。

首先,执法理念被误读。近年公安机关加强自身建设中强调文明执法、人性化执法,群众心目中逐渐形成了警察应当和蔼可亲的形象,出现罚款、盘查情况即认为警察粗暴执法,个别人甚至将警察文明执法看作公安机关软弱,肆意践踏警察执法权威。其次,执法效果被高估。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要求很高,希望公安机关的工作能达到自己期望的高度,而公安机关的工作结果往往与群众的期望值存在差距,最终得到“无能”的评价,这样的评价直接削弱了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保护力和执法权威的正面认同感,损害了警察执法权威。再次,执法差错被异化。警察执法差错被异化,关键不在群众的直接认知,而在各类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在当今媒体看来,负面报道远比正面报道更具轰动效应,正面宣传报道的内容不是新闻,只有血腥的、暴力的内容才是新闻。秉承这种理念,一些媒体特别是市场化媒体为吸引读者眼球或追求轰动效应,有意无意地对个别民警的执法差错大肆渲染,甚至恶意炒作制造新闻,严重影响了警察执法权威。

三、信息社会重塑警察执法权威的措施。

信息社会背景下,重塑警察执法权威,不但要针对警察执法权威弱化的传统因素,树立警察执法的法理权威和职能权威,而且要兼顾信息社会媒介化的新特点,树立警察执法舆论权威。

(一)树立警察执法的法理权威。

恩格斯说:“他们(警察)作为日益同社会脱离的权力的代表,一定要用特别的法律来取得尊重,由于这种法律,他们就享有特殊神圣和不可侵犯的地位。”这一论述充分说明了增强警察执法权威法律规定性,树立警察法理权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警察执法的法理权威,主要采取以下途径:一是“定好位”,增强职能的“限制力”。进一步明确公安机关的职能定位,避免警察权扩展到法律没有明确授予的领域,杜绝警察权突破法律限制的情况。明确调用警力的范围和程序,限制和减少不必要的非警务活动,避免警察执法权威因非警务活动而流失。二是“保好障”,增强执法的“强制力”。研究赋予警察执法强制权,包括为实现这些强制权而必须的物质保障,强化警察执法的强制力,实现警察的“无障碍执法”。从立法上明确警察的职务防卫权,并对职务防卫权的行使原则、方式、程序、法律责任等作出具体规范。同时,针对目前我国警察职权法律体系的缺陷,进一步完善、规范、明确警察执法程序,使警察能充分行使使用警械武器的权力,增强警察执法的强制力。三是“维好权”,增强责任追究的“溯及力”。从立法上加大对阻碍警察执法和暴力袭警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力度,参考国外较成熟的相关制度,将危害人民警察执法权益的行为分为违警行为、袭警行为、诬告陷害等不同类别,并规定相关惩戒措施,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增强阻碍警察执法责任追究的溯及力。

(二)树立警察执法的执法权威。

公安机关切实履行自身职能,是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树立警察执法权威的根本途径,这是由警察执法权威的自塑性所决定的。树立警察执法的职能权威,主要应采取以下途径:一是完成“硬任务”,抓好公安“主业”。公安工作好不好,关键看社会治安工作,公安机关必须把预防和打击犯罪这一“主业”千方百计抓好,完成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一“硬任务”,才能赢得群众的普遍尊重。其中,特别要处理好大案和小案、打击与预防、破案与追赃的关系,为群众提供安全的社会治安环境,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平安的期待。二是实现“软着陆”,抓好公安执法。公安民警的执法活动涉及千家万户,得不到群众的认可就会丧失警察执法的公信力,就会打破群众对公安机关信任的底线。要进一步完善执法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改进执法方式,强化执法监督,提高执法能力,让群众从公安机关具体执法中切身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三是打造“强队伍”,抓好形象建设。公安队伍群体大,公安工作涉及面广。如果队伍建设不力发生问题,既影响公安机关形象又影响警察执法权威。一方面,要加强警察队伍建设,努力打造纪律严明、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警察队伍,树立良好警察形象;另一方面,要大力整顿民警违法违纪问题,坚决清除“害群之马”,努力消除负面影响。同时,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营造和谐的警民关系,努力增强公安机关的亲和力,切实增强群众对警察执法权威的心理信服效应。

篇11

关键词:信息社会     警察执法权威。

警察执法权威的强弱决定着公安机关社会治安控制的实际效果。重新审视信息社会背景下的警察执法权威状况,深刻把握警察执法权威发展趋势,认真思考并加强和改善警察执法权威,以确保警察执法权威与新形势相适应,对于加强公安机关社会治安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信息社会警察执法权威面临的挑战。

警察执法权威,是指作为国家法律的执行者和维护者的警察机关及其警务人员在执行国家法律、依法进行公务活动时所体现出的权力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权威,它是警察机关及其警务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产生效力的综合反映。近年来,受各种复杂因素影响,警察执法权威有逐步弱化趋势,这已经成为公安机关必须面对的现实,主要表现在:一是不法分子暴力袭警事件频繁发生。

2000年以来全国各地公安民警在打击犯罪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遭受暴力袭击死亡的人数居高不下,据统计,2000年全国公安机关因暴力袭击牺牲民警62名;2005年因暴力袭击牺牲民警27名;2008年上半年因暴力袭击牺牲民警23名。二是人民群众对警察信任度有所下降。个别地方公安机关和少数民警执法不严格不公正,甚至执法犯法、涉黑涉恶,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2005年四川成都火车站警察与小偷“猫鼠同盟”案、2009年重庆市公安局原副局长文强等涉黑涉恶案和不久前“躲猫猫”、“俯卧撑”、“临时性”等涉警舆论事件,均引发了群众对警察执法的信任危机。三是社会面涉警负面评价持续增多。从全国涉警舆情形势看,可谓“天天有新闻、周周有事件、月月有风暴”,其中涉警负面舆论占较大比例。在涉警负面舆情的影响下,社会各界对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的负面评价持续增多,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的行风评议中,公安机关往往因此排名靠后,不但影响了民警的执法积极性,也损害了警察执法权威。

当前我国已进入以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网络为主要传播媒介的信息社会。这一社会阶段,呈现出社会媒介化的发展特征,媒体的影响力之大前所未有,从某种程度讲,媒体就是信息社会,其不仅具有监督职能,而且能够左右人们对问题的看法。各类涉警案(事)件经网上网下互动影响、虚拟现实交织碰撞,负面效应不断扩大倍增,对警察执法权威形成了巨大挑战。

(一)媒体影响力进入“去中心化”时代,将加剧警察执法权威的弱化。

主流媒体的权威正在被逐渐消解,各类媒体的影响力呈现碎片化,传统主流媒体一统天下的格局已被打破,其“为警察说话”的话语功能日渐萎缩,正面宣传警察执法活动的传播力、影响力日渐减退,在媒体受众越来越质疑权威、娱乐恶搞等负面社会心态的影响下,传统主流媒体对警察执法的宣传往往出现“正面宣传、负面解读、庸俗理解”的反向结果。与此同时,一些市场类媒体在披露涉警热点事件、引起受众关注等方面,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些市场类媒体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往往忽略社会效益,极力渲染负面涉警案(事)件。

(二)媒体关注点进入“丑警时代”,将加剧警察执法权威的弱化。

很长一段时间,媒体对公安机关主要是“歌功颂德”,这是警媒之间的“蜜月时期”。进入九十年代,媒体开始关注负面问题并频频曝光,被人们称为“丑警时代”。从河南张金柱撞人拖人恶性案件,到佘祥林案、山西警察打死北京警察案、沈阳警察打死社会青年案,一系列恶性刑事案件、血腥暴力的报道连篇累牍,形成对警察执法的舆论“丑化”热潮。公安部2006年的一份权威调查显示,包括新华社和中央新闻社两家中央媒体在内的17家媒体对公安工作负面报道比例占到全部新闻总量的43%,正面报道比例只占到10%。

(三)舆情环境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将加剧警察执法权威的弱化。

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高度发展,为大众表达意愿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条件,日益成为网民群体表达诉求、宣泄情绪的重要渠道,同时也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全民传播的“大众麦克风时代”。

人人在网络中拥有话语权,使社会组织管理中的代议式民主、间接民主向参与民主、直接民主演变。一起普通的涉警事件,由于包蕴着公平、正义、人权等价值内涵,经网民热评和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络媒介的放大和扭曲,极有可能升级为严重影响警察执法权威的公共舆论事件。

二、信息社会警察执法权威基本特征及弱化原因。

客观地讲,信息社会与传统社会中警察执法权威的基本特征区别不大。传统社会中警察执法权威同警察的社会职能联系紧密,主要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法律的规定性。警察依照国家法律管理社会,其特殊的权力及履行职责的保障条件均由法律来确立。我国《人民警察法》等法律法规明确了警察的权责及其履行保障,在法律层面确定了警察的执法权威。二是警察的自塑性。警察执法权威的形成和权威的强度既有法律强制性的刚性规定,也受警察自身执法过程中诸多因素影响。警察必须通过自己的良好形象和履行职责的出色表现,维护和强化其执法权威。三是公众的认同性。“权威是一种权力形式,一种影响力的形式,它来自人们自发的授权,它从自愿服从、为民认可中得到力量”。警察执法权威也不例外,必须在履行职务过程中被公众认可,成为公众信服的力量,才能真正地体现为权威。在信息社会,警察执法权威的基本特征与传统社会大体一致,区别主要在于:与传统社会相比,信息社会公众的认同性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宽泛的外延,公众的范围不仅包括警察执法的现实客体———普通大众,而且包括现代舆论传播的主体———各类媒体。在信息社会,包括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络在内的各类媒体具有无可比拟的信息传播优势,能够轻松左右普通大众对问题的看法,网上网下的双重舆论影响对普通大众认同警察执法权威作用巨大。

对信息社会警察执法权威弱化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影响警察执法权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与警察执法权威的三大基本特征联系紧密。(一)法律的规定性不够首先,警察执法缺乏职责上的“限制力”。由于法律对警察职能的外延规定得过于模糊,一些地方党政领导把警察作为包打天下的“万能药”,经常借助警察的强制力推动城市拆迁、市容市貌治理甚至计划生育等不属于警察法定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导致警察权被滥用,使警察经常置身于非警务活动中,警察被推到群众的对立面,执法威信因此明显降低。其次,警察执法缺乏执行中的“强制力”。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民警执法时受到阻碍甚至在被袭击时行使防卫权,被纳入一般行使防卫权范畴予以法律限制,不利于民警执法及在执法中的自身安全防护,有的民警对武器、警械等使用产生心理障碍,导致不法分子蔑视警察的强制力,进而影响到警察执法权威。

再次,对阻碍警察执法缺乏责任追究的“溯及力”。警察执行公务的危险性和特殊性明显区别于一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但我国没有专门关于警察执法保障的法律规定,无法突出阻碍警察执法的严重危害性以及警察作为国家执法主体的特殊性,威慑违法犯罪的法律效果明显不足,侵害警察执法权行为人的法律责任得不到追究,客观上损害了警察执法的应有权威。

(二)警察的自塑性不强。

首先,警察的保护力受到质疑。近年来,我国刑事案件发案总量持续在高位徘徊,特别是2009年全国刑事发案数创历史新高;同时,占刑事案件比重最大、对群众安全感影响最直接的多发财案件破案率仍然不高,直接导致人民群众安全感不强,对公安工作信心不足,进而对公安机关保护力和警察执法权威产生怀疑。其次,警察公信力未被认可。当前,群众民主意识、权利意识进入峰值时期。与此同时,一些地方警察队伍中滥用职权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事件屡屡发生,个别民警粗暴执法甚至执法犯法,导致警察执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被践踏,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和警察执法威信逐步走低。再次,公安队伍频繁出现问题。警察在人民群众中的传统印象神圣而纯洁,是人民群众最可信赖的群体。群众普遍认为,任何群体出现问题,警察队伍不应出现问题。然而,近年来频繁发生警察酒后驾车肇事、开枪杀人伤人、涉黄涉赌等涉警事件,使警察形象受损,群众也逐渐对警察正常执法活动产生抵触情绪,直接影响了警察执法权威。

(三)公众对警察执法的认同感不足。

首先,执法理念被误读。近年公安机关加强自身建设中强调文明执法、人性化执法,群众心目中逐渐形成了警察应当和蔼可亲的形象,出现罚款、盘查情况即认为警察粗暴执法,个别人甚至将警察文明执法看作公安机关软弱,肆意践踏警察执法权威。其次,执法效果被高估。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要求很高,希望公安机关的工作能达到自己期望的高度,而公安机关的工作结果往往与群众的期望值存在差距,最终得到“无能”的评价,这样的评价直接削弱了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保护力和执法权威的正面认同感,损害了警察执法权威。再次,执法差错被异化。警察执法差错被异化,关键不在群众的直接认知,而在各类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在当今媒体看来,负面报道远比正面报道更具轰动效应,正面宣传报道的内容不是新闻,只有血腥的、暴力的内容才是新闻。秉承这种理念,一些媒体特别是市场化媒体为吸引读者眼球或追求轰动效应,有意无意地对个别民警的执法差错大肆渲染,甚至恶意炒作制造新闻,严重影响了警察执法权威。

三、信息社会重塑警察执法权威的措施。

信息社会背景下,重塑警察执法权威,不但要针对警察执法权威弱化的传统因素,树立警察执法的法理权威和职能权威,而且要兼顾信息社会媒介化的新特点,树立警察执法舆论权威。

(一)树立警察执法的法理权威。

恩格斯说:“他们(警察)作为日益同社会脱离的权力的代表,一定要用特别的法律来取得尊重,由于这种法律,他们就享有特殊神圣和不可侵犯的地位。”这一论述充分说明了增强警察执法权威法律规定性,树立警察法理权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警察执法的法理权威,主要采取以下途径:一是“定好位”,增强职能的“限制力”。进一步明确公安机关的职能定位,避免警察权扩展到法律没有明确授予的领域,杜绝警察权突破法律限制的情况。明确调用警力的范围和程序,限制和减少不必要的非警务活动,避免警察执法权威因非警务活动而流失。二是“保好障”,增强执法的“强制力”。研究赋予警察执法强制权,包括为实现这些强制权而必须的物质保障,强化警察执法的强制力,实现警察的“无障碍执法”。从立法上明确警察的职务防卫权,并对职务防卫权的行使原则、方式、程序、法律责任等作出具体规范。同时,针对目前我国警察职权法律体系的缺陷,进一步完善、规范、明确警察执法程序,使警察能充分行使使用警械武器的权力,增强警察执法的强制力。三是“维好权”,增强责任追究的“溯及力”。从立法上加大对阻碍警察执法和暴力袭警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力度,参考国外较成熟的相关制度,将危害人民警察执法权益的行为分为违警行为、袭警行为、诬告陷害等不同类别,并规定相关惩戒措施,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增强阻碍警察执法责任追究的溯及力。

(二)树立警察执法的执法权威。

公安机关切实履行自身职能,是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树立警察执法权威的根本途径,这是由警察执法权威的自塑性所决定的。树立警察执法的职能权威,主要应采取以下途径:一是完成“硬任务”,抓好公安“主业”。公安工作好不好,关键看社会治安工作,公安机关必须把预防和打击犯罪这一“主业”千方百计抓好,完成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一“硬任务”,才能赢得群众的普遍尊重。其中,特别要处理好大案和小案、打击与预防、破案与追赃的关系,为群众提供安全的社会治安环境,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平安的期待。二是实现“软着陆”,抓好公安执法。公安民警的执法活动涉及千家万户,得不到群众的认可就会丧失警察执法的公信力,就会打破群众对公安机关信任的底线。要进一步完善执法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改进执法方式,强化执法监督,提高执法能力,让群众从公安机关具体执法中切身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三是打造“强队伍”,抓好形象建设。公安队伍群体大,公安工作涉及面广。如果队伍建设不力发生问题,既影响公安机关形象又影响警察执法权威。一方面,要加强警察队伍建设,努力打造纪律严明、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警察队伍,树立良好警察形象;另一方面,要大力整顿民警违法违纪问题,坚决清除“害群之马”,努力消除负面影响。同时,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营造和谐的警民关系,努力增强公安机关的亲和力,切实增强群众对警察执法权威的心理信服效应。

篇12

近年来,在省中心和市局的帮助和技术指导下,我中心动物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预警预报、应急管理及实验室建设等工作,取得了全面的开展。现将中心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中心基本情况(一)人员配置

市中心编制28人,现有25人,专业技术人员22人(研究生4名、本科生18名);工勤人员3人(技师1人,高级工2人)。目前,计划招录2人已获批准,网上报名正在进行。

(二)监测经费

省畜牧局和省中心非常重视我中心实验室监测工作,每年都拨付专项经费用于监测工作,基本能满足日常免疫效果监测和部分病原学检测。

(三)实验室硬件建设

2010年以来,我市按照农业部《兽医系统实验室考核管理办法》和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县两级实验室建设规范》的要求,2011年,市本级实验室在原有实验室的基础上,对实验室进行了修建,初步建立了460平方米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拥有19个全部彩钢装修的功能性实验室。在畜牧局的大力支持下,添置了必配的仪器设备,顺利取得《兽医实验室考核合格证》。2013年经过多方协调,购置了荧光PCR仪和自动核酸提取仪,提高了病原检测的工作效率,增强了数据的准确性。今年初,市局专门从应急资金中抽取110余万,用于购买酶免工作站,目前正在审批中。

(四)实验室软件建设

2010年以来,中心实验室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建立了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制订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生物安全管理手册》;制定了实验室岗位责任制、实验室档案资料管理制度、病料采集、保存及运输制度实验室样品管理制度、实验室废弃物及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制度等13项管理规章制度;完善了实验室样品管理控制程序和结果报告控制程序等程序文件;规范了实验室原始记录、动物疫病监测报告、仪器设备使用记录等技术资料和记录软件。实验室软件的建立,实验操作更加规范,感染风险减小,保证实验室工作有序开展。目前,中心实验室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良好。

实验室设备档案(仪器设备一台(套)一档案)、人员档案(实验室人员每人一档案)、监测工作档案、工作总结档案实行专人管理,分类存放。

二、工作成效

(一)动物疫情监测及疫情风险评估工作

一是根据工作重点和要求,及时补充、完善监测网络,一二三级监测网点分别达到 14个、97个、368个。二是加强监测网点管理,明确专人定时上报要求信息。三是实行到场入户采样,增加病种数量和监测频次,提高监测能力。目前,中心主要监测的动物疫病有:高致病性禽流感、H7N9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新城疫、小反刍兽疫、狂犬病、伪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结核病、圆环病毒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猪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等;2013年共监测样品21912份,其中免疫抗体检测20865份、病原学检测1047份;2014年共监测样品17723份,其中免疫抗体检测15438份、病原学检测2283份;2015年共监测样品16961份,其中免疫抗体检测15351份、病原学检测1610份。四是定期召开动物疫情分析评估座谈会,分析预警信息,撰写评估报告,指导科学防控动物疫病。

(二)流行病学调查

一是每年都组织市级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增强工作能力。二是每月开展一次动物疫病日常流调工作,配合国家流调中心和省中心开展专项调查工作。每年调查养殖场户11万场次,采集信息达到百万余条。

(三)动物疫病净化工作

按照动物疫病中长期防治规划,重点对种畜禽场、奶牛养殖场的主要动物疫病进行监测、扑杀、消毒、隔离等净化工作。2015年我市有6个养羊场通过省局验收。

(四)布病联防联控工作

中心与市卫计委疾控中心召开联席会议,实行“以人找畜、以畜定人”的工作机制,对人间和畜间布病采取监测普查、调查分析,预防、扑灭等措施,使人发病率和动物阳性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篇13

关键词:公路建设;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公路工程的社会经济环境评价已逐步由以往的项目、区域转变到政策、战略方向,这一评价是伴随新时期社会经济环境评价基本理论及实改变而出现的。在评价实践过程中,因对社会经济环境的评价还不够全面、合理,使得公路工程在产生最大化经济效益同时,对社会经济环境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当前,如何减小公路工程对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成为建筑企业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1公路工程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1.1基本概念

所谓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在调查工程影响一定区域内社会经济环境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预测办法对项目未来对区域社会经济环境产生诸多不利影响进行预测和分析,然后基于分析结论,提出可避免或减少工程在获得效益过程中,可能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解决措施,进而确保工程项目在论证上更为客观可靠、工程设计及建设更为完善,实现工程最大化综合效益一个研究性活动。

1.2主要目的

具体而言,开展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社会经济环境评价有这几个目的:一是基于社会经济环境全面调查,对公路工程对社会经济环境起到的正、反效用进行分析;此外,对公路工程所在区域的社会环境对其适应性及工程可接受度,以此为工程建设决策给予必要依据。二是在对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上,提出可避免或减少对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的可行性对策。三是探寻经济和社会两方面发展目标的一致性,避免出现单纯追求工程经济效益的情况。

2公路工程建设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因子及评价内容

2.1影响因子

(1)社会方面。一是目标人口,公路工程影响区域内人口的总量、密度、结构等情况;因拟建工程对人口现状改变有影响,受损者和受益者比例、区域人口迁移等情况。二是科技文化,工程所在地区的文化习俗、科研力量、院校总数、办学水平等。三是医疗卫生,所在地区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情况、医院数量、结构分布、规模大小、环境卫生等。四是公共基础设施,主要是住房、通讯、交通、供电、供水等方面。五是社会稳定,包括地区暴力、盗窃等犯罪率、交通事故等(2)经济方面。一是经济基础,包括区域的产业布局、国民收入、经济结构等方面。②需求情况,区域内目标人口对于拟建公路工程的实际需求。三是收入分配,因拟建工程的影响,目标人口在收入分配上的变化。三是就业及失业,因拟建工程影响,区域目标人口的社会就业及失业现状。

2.2评价内容

和一般工程项目比较,公路工程的社会经济环境评价内容存在一定差异,主要是对沿线区域社会经济环境产生影响,所以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1)现状评价:依照影响因子筛选情况,对确定的因子基于一定评价范围开展调查,并要收集必要的数据和资料。对获得的资料予以加工,对公路工程沿线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然后进行整体的客观评价。(2)影响分类:通常情况下,公路工程对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主要有这几点:一是积极和消极影响。前者主要表现为公路工程有助于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譬如:旅游区公路工程的建设,会增加区域的旅游收入,并为地区创造更多的社会就业机会。后者则是对社会经济前进的阻碍力,譬如:工程建设导致人口迁移、耕地减少等。二是直接及间接影响。前者就是公路工程建设和某些社会经济环境要素间有直接性作用;后者就是公路工程建设经某个或多个媒介给社会经济环境带来的影响。三是短期及长远影响。此方面的影响主要是依照时间流划分的,两种影响无明显的界限,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比如:公路工程施工阶段产生的影响就属于短期的;而在公路建成投运阶段把持续产生的影响看作为长期的。(3)效果分类:一是正、负效果。该效果主要是和公路工程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对应的。

通常而言,积极影响带来的正的社会经济效用是公路工程受益者所求的。比如:公路投用后可有效解决交通出行难的问题,保证商品便捷流通、降低运输费用等,这些带来正面的效果.而消极影响带来的不佳的社会经济效果,这是公路建设部门和受益者不想看见的,或要积极避免的。比如:在农业生产区建公路需要占用农田资源,这就会导致区域内部分农民丧失农业生产基本资料,还会出现搬迁及安置等问题。二是有形及无形效果。前者一般是可通过货币来度量的。比如:因高速公路的建设,能够在客货运输中大大节约运输时间并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些都可通过货币来计量。而后者就是很难通过货币计量的效果。(4)发展水平。除对拟建公路工程进行必要的经济分析外,还需对其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开展分析。主要是拟建公路工程对区域的人口、收入、科技、医疗、公共设施、社会福利、治安、就业失业等影响因子进行全面分析,对拟建公路的社会经济影响及其效果分析。(5)拟建工程需求。依照社会经济实际,预估拟建公路的现实及潜在的受益者或受损者数量和比例,及相应的方式及程度。主要采取抽样调查等方式掌握对拟建公路赞成与不赞成目标人口数量和比例,从而给出目标人口对拟建公路需求程度。

3公路工程建设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步骤

3.1明确评价范围及目的

首先,要利用好既有资料,并基于专业判断来明确公路工程建设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的涉及面,并依照评价深度要求,明确目标人口和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具体范围。其次,依照拟建公路工程带来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及效果明确此次评价目的。

3.2确定影响评价因子

对拟建公路工程潜在的社会经济影响因子予以识别,可采取半定量法判断。对于影响评价因子的识别及选择,同样可采取单因子评价指数法完成,可通过此算式进行:评价指数=影响因子导致的影响值/标准满意值

3.3选定评价方法

公路工程建设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常用方法:

(1)专业判断法,该法是在相关专家或应用一定专业知识定性阐述拟建公路工程给社会经济环境带来的影响及效果,该法一般应用在工程无形效果方面的评价。

(2)调查评价法,就是在无法给出具体需求函数状况下,可通过该方法来评价目标人口对拟建公路工程需求情况主要是通过对公路工程引起的支付愿望,或对公路工程带来的损失可接受赔偿愿望进行整体效益的度量。

4结语

总而言之,对公路工程建设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开展系统全面的研究,有助于在提高公路工程带来社会经济效益同时,降低对区域内社会经济环境负面影响。同时,能够为公路工程的建设决策提供必要依据,实现公路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林晓言,许晓峰,任立.建设项目经济社会评价[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233—234.

[2]尹贻林,阎孝砚.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8-10.

篇14

摘要:为考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流动儿童角色认同的关系,探讨社会支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整群随机取样法对重庆市6所中小学的547名学生进行调查,并采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城市人角色认同问卷测查。分析认为: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城市人角色认同不存在显著差异;不论是流动儿童还是城市儿童,社会支持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城市人角色认同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流动儿童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城市人角色认同直接相关,并通过社会支持间接与城市人角色认同相关。

关键词:流动儿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城市人角色认同

中图分类号:B84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2)0100520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流动从“单身式”或“夫妻式”向“家庭式”转变,大量儿童随父母从农村进入城市,在城市读书学习,成为城市里的流动儿童。1998年,由教育部和公安部联合颁布的《流动儿童青少年就学暂行办法》指出,流动儿童是指6~14岁(或7~15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的儿童(少年)。据《人民日报》报道,全国进城农民工的数量将近2亿,他们背后是多达1 400万的随迁子女[1]。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流动人口的规模可能会持续增大,大多数流动儿童最终会留在城市。这些儿童对城市人这种身份所具有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不仅影响其自身的城市适应能力,更进一步影响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持久和深入发展。而以往的研究侧重考察了流动儿童对自己在所流入城市中所处的位置、群体的归属,即身份认同[2],并以身份认同作为分类变量考察了流动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显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深入,城市人角色内涵的不断演变,决定了对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研究不应该只停留在考察流动儿童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及其心理和行为特点等方面,而应进一步深入探讨流动儿童对新的城市人角色认同的微观心理历程,也就是流动儿童在与城市的生活互动中构建城市人角色并在情感与行为上与之趋同的过程[3],即城市人角色认同。城市人角色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能拓宽一个人的社会关系,为个体人际交往发挥积极作用,是新环境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多种内外因素影响着城市人角色认同,其中主要有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师生关系[4]、同伴关系[5]、社会支持[6]和自我概念[7],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支持尤其引起关注。已有的研究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家庭成员的影响很大,不仅可以通过经济条件限制家庭成员的发展,而且可能影响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Anthony等指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诸如伤害父母、社区暴力之类的许多危险因素有关[8]。申继亮等也指出流动儿童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一般较低,在城市中的居住条件差,不良的生活条件使流动儿童深刻感受到出生地和大城市的悬殊差距,切身体验到父母处于城市边缘的弱势地位,这会导致他们的角色认同产生危机[9]。

社会支持对城市人角色认同也具有直接的作用,并会受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一般而言,社会支持是人们从他们的社会网络节点中获取的资源[10],是个体所感受到的来自其所在的社会网络成员的关心、尊重和重视的一种行为或信念,它可以缓冲个体的生活压力,对其社会适应和身心健康也可以起到积极的影响。社会支持和城市人角色认同关系密切,社会支持对城市人角色认同有显著的预测作用[6],获得社会支持的儿童可以更好地应对歧视、对新文化的不熟悉以及家乡认同和城市认同之间的鸿沟[11]。研究还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个体所受到的社会支持水平[12]。较低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限制个体的社会网络发展,导致来自父母、学校、同伴的社会支持较少,进而对城市人角色认同程度产生不利影响。社会支持会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城市人角色认同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但目前在此方面尚缺乏实证研究,并且在对社会支持的考察中,以往的研究多关注的是社会支持的主效应和调节效应,而很少对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加以考察[13]。

综上所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的城市人角色认同具有重要影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城市人角色认同的影响一般通过社会支持起作用。因此,本文试图考察2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社会支持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城市人角色认同之间是否起中介作用;第二,比较社会支持在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不同群体的中介作用大小。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

笔者利用整群随机取样法对重庆市6所中小学的547名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16份,回收有效问卷率达94.33%,其中男生276人,女生240人;小学生308人,中学生208人;根据“能在这座城市生活学习原因”是否为“随父母打工到这里”或“随父母工作调动到这里”,并结合在本城市居住时间是否在半年以上,将调查对象分为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被调查对象中,流动儿童235人,城市儿童281人。

(二)研究方法

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问卷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常以父母职业、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来衡量。目前国内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具体算法还不统一,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师保国等的简便相加算法[14];一类是袁晓娇等参考2003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计算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四步程序算法[15]。笔者的问卷参照袁晓娇等编制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问卷进行修改而成,算法也与之相同。

2.社会支持量表

本文对社会支持评定量表[16]的一些文字项目进行了修改,但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结构仍然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共10个项目。题目得分之和越大,表示得到的支持越多。本文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r=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