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09:56: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物流工程职业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感情承诺及其影响因素
感情承诺是指员工被卷入组织,参与组织活动过程中与组织建立的深厚感情,认同组织的价值观;愿意为组织做奉献,在任何诱惑下都不会离开组织。感情承诺的影响因素主要有:(1)个人因素,包括年龄、工龄、职位。随着年龄的增加,员工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员工更愿意在一家单位稳定地发展从而获得稳定的收入进而与单位产生感情。随着员工在单位工作时间的增加,融入单位的企业文化,接受企业的价值观,员工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现单位工作时间越长员工对单位的感情就越深。由于物流企业的迅猛发展给一些学历不高的员工以及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员工通过自身的努力工作脱颖而出受到企业重视和提拔而担任基层管理职务,使得这部分员工对企业产生感激之情。(2)组织因素,包括对领导的信任程度、来自组织的生活支持、领导的团体维系行为、组织的可依赖性。
2.理想承诺及其影响因素
理想承诺是指员工重视个人的成长,追求个人价值的体现,关注个人特长在组织中能否发挥,关心组织的晋升、学习、培训机会,重视在组织中成长的潜力。理想承诺的影响因素有:(1)个人因素,包括年龄、学历、职位,物流企业青年员工的理想承诺水平较高,因为青年员工刚刚走进社会工作时间不长,他们热切地希望在工作中能够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希望在工作中获得晋升和培训的机会。学历。由于物流企业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部分物流企业为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对高学历人才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提供较好的工作机会和发展前景;而一些学历不高(高中及以下)员工亦在物流企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或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工作而脱颖而出或者获得较好的经济回报,使得学历不高的员工在理想承诺方面呈现出较高的水平。处于基层管理职位和中层管理职位的员工也有较高的理想承诺水平。(2)组织因素,包括对领导的信任度、来自组织的工作支持、领导的工作导向行为、晋升制度,对工作的满意度。
3.规范承诺及其影响因素
规范承诺是指员工由于长期接受社会规范的熏陶而表现的遵守社会规范和职业道德,对组织有责任感,愿意为组织承担因尽的责任和义务。规范承诺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组织因素,包括员工的社会公平交换水平、对同时的依赖满意程度、员工所处团体的集体工作精神。员工越是感觉到组织公平,对组织的依赖程度越高,员工所处的团队集体工作精神越强,员工的规范承诺越高。
4.经济承诺
经济承诺是指员工因担心离开单位会蒙受经济损失,所以才留在该单位。经济承诺的影响因素有:(1)个人因素,工龄越长的员工经济承诺越高,一方面由于当前物流企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总体收入水平不高,随着员工工龄的增加,其年功工资也会随之而增长;(2)组织因素,包括对领导的信任程度、员工的社会公平交换水平。员工信任领导,相信在领导的带领下能够获得更好的经济回报,其经济承诺水平越高。
5.机会承诺
机会承诺是指员工呆在该单位的根本原因是找不到其他更满意的单位;或因自己技术水平低,没有另找工作的机会。机会承诺的影响因素有:(1)个人因素,包括年龄、学历、职位,总体来说,年龄越大的员工机会承诺越低。物流企业员工的知识、学历水平普遍较低,特别是年龄较大的员工一旦离开组织后便很难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然而迅速发展的物流行业也给学历和职位较高的员工提供了广阔的施展才能的舞台,因此,学历越高和职位越高的员工机会承诺越低。(2)组织因素,包括对报酬的满意度、来自组织的生活支持、组织的可依赖性、员工的社会公平交换水平、对组织的总体满意度、改行的可能性。
二、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通过低成本运作迅速扩张以达到占领市场、扩大经营范围的目的。通过以上影响物流企业员工组织承诺因素的分析可知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物流企业员工薪资低、劳动条件差、劳动强度大、培训力度不足、缺乏对企业员工的人性化关怀等问题日益彰显出来,同时不断发展的物流行业也为物流人才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这些成为物流企业人才离职的主要原因。因此,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制定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时应特别注意影响组织承诺的因素,从而做好员工的留职管理策略。
1.明确留职原因并加以合理利用
物流企业迅速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各类人才。物流企业首先应做好人才需求分析,结合物流企业的战略目标,从性别、年龄、学历、工龄、职称、特长、岗位等不同方面做出人才需求规划。从组织承诺角度来看,不同特征的员工留职的原因都有所差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合理利用影响因素以吸引不同的员工在企业继续工作。男性员工的理想承诺高于女性员工,则可以通过赋予男性员工更多的实现理想的工作机会让他们继续留在企业工作;中年员工的感情承诺和机会承诺较高,因此对这部分员工应给予充分的尊重,避免其发生失业危机感,让他们能更好地留在企业继续工作;学历越高的员工其机会承诺越低、理想承诺越高,职称越高的员工机会承诺越低,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更应注意对满足高学历、高职称员工实现理想抱负的愿望,改变领导的方式,多注意人性化的关怀提高他们的感情承诺;工龄越长的员工感情承诺、经济承诺越高,因此在薪资设计上通过有差异的年功工资进一步增强这部分员工的经济承诺。总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采取多种手段留住不同的员工。
2.扭转物流企业的目前人力成本观而关注优秀员工队伍的建设
当前企业普遍面临压缩成本提高利润空间的压力,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日常管理中往往更多关注人力成本问题,人力成本的简单量化指标使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疲于人力成本的控制,由此带来的结果往往是简单粗暴式的员工管理,这种目光短浅式的管理模式往往是造成企业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而员工招聘的成本远高于留住员工的成本,由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陷入成本控制的怪圈。绝对而简单的人力成本指标是目光短浅式的行为,设计与物流企业战略目标吻合的、科学的人力成本指标有助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长远的角度规划和设计企业的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措施,其目的在于留住优秀员工、吸引更加优秀的员工。优秀员工队伍的建设需要较长时间,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注重以下几点。
2.1重视员工的人性化关怀在日常的管理中,应注意对员工的人性化关怀,注重员工与企业之间感情的培养,通过企业文化的营造和宣传让员工更好地融入企业,通过员工关怀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减少工作中的负性情感,让员工能够幸福地工作,进而让员工对企业产生感情上的依附,有效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2.2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物流企业应在员工招聘阶段就根据员工的特长、组织的需要帮助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减少员工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加强对员工的指导和培训,帮助其顺利地实现职业目标同时也实现组织目标。员工的个人成长需要得到不断的激励和满足,便会产生更高的理想承诺。
2.3改善物流企业员工的福利待遇从上述的来看,员工的经济压力是影响组织承诺的重要因素。随着外资物流企业不断涌入我国,其有竞争力的薪酬和发展前景便成为物流人才跳槽的主要原因。因此合理地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保证福利待遇的公平分配,对留住物流人才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从而留住骨干,激励人才。
2.4建立合理的晋升机制物流企业员工一方面希望在工作中获得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努力工作而得到职位上的升迁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建立合理的晋升机制,能够提高员工的理想承诺水平,提升其工作的成就感。
关键词:供应链;物流成本;控制;策略
当前,国际范围内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已经不仅仅是单个企业间的相互竞争,企业间的主要竞争已经成为企业联盟间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基于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间的相互竞争。影响物流的因素较多,物流的实施成本较高,难度较大。因此,物流也就成了提升供应链价值,高效运行供应链的很大障碍。供应链下的任何企业,如果其物流成本过高,对整个供应链下所有企业的经济效益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要将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看做一个整体,并进行整体的成本控制与管理。
一、供应链物流的概念
物流的定义是物资由信息进行控制,依照一定的流动方向,消耗财力物力人力来进行物资在区域空间的移动。在企业内部和外部都存在物流,物流是现在经济活动中较为普遍的一种,例如网络购物和电子购物的物品就要由物流活动把供应商的货物运送到消费者手中。现如今科技高度发达,网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网络购物和电子购物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物流业务在不断增多。
供应链的物流就是指企业与外部各方面之间存在的物流。供应链上的企业彼此存在着供需关系,而一个一个的企业就像链条上的一个一个的节点,节点之间根据供需关系的不同,分为不同的节点。因为供应链上的企业存在供需关系,所以供应链中存在物流活动也就成为了必然。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根据各自供求关系进行信息的互动沟通,在各物流环节中,物流活动中的各个企业要相互协调,彼此之间进行沟通衔接。财力物力人力是需要各个企业提供的,也就是存在于供应链中各企业的物流成本。
物流成本控制仅仅从企业内部来看的话,只是各自企业的原料采购,加工生产,货物销售等单纯的物流环节,只能做到自身企业的部分效益达到最大化。而从整个供应链来看的话,物流成本控制还包括了对于废弃物品的回收,对退换货物的运输,对包装的回收等逆向的物流活动。在供应链物流过程中,对物流成本的控制不仅包括了单个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也包括了整个供给链下的所有企业之间进行的协同目标统一步骤的物流成本控制活动。
在控制供应链中各企业的物流成本和实际物流活动的作业过程中来说,供应链上管理的企业物流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设计,规划和优化物流活动的成本。
(二)包括包装运输的材料,运输方面的燃油消耗等等物流活动所产生的物流成本。
(三)物流活动中合理损耗的物流物成本。
(四)物流活动中需要保障的资金成本。
(五)物流活动中人员劳动成本。
(六)物流活动中需要消耗的其他成本。
二、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物流成本特点
(一)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是以各个企业利益为总体的一种成本管理的模式。协调规划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的物流成本才能有利于整体的供应链管理企业的发展。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是一种战略伙伴关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应从供应链物流成本的全局出发,控制自身企业物流,保证整体供应链物流的各个环节之间的顺畅衔接,使整个供应链能够一体化、最优化,进而整个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得到提升。
(二)控制供应链上管理的企业物流成本,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企业利益的主要来源是客户,客户市场是企业永远争夺的对象。供应链的物流成本控制,也是客户购买支出的主要成本控制,提高整个供应链上的物流成本,顾客购买物品的支出成本才能降低,客户的满意度能够有效提高。
(三)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物流控制信息互通性很强。供应链中成本控制决策的重要参考是信息。物流传统系统分级清楚,信息传达严重滞后,对供货商了解市场需求有很大的影响。应以现代化的网络信息传输,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物流效率。
三、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物流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意识缺乏,协调供应链之间企业的能力差,对供应链管理整体性认识不足。现在很多的企业,仅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物流成本支出被减少,节能降耗,认识不到自身在供应链中的角色和地位。这种仅仅注重自身的局部利益的企业,严重缺乏对供应链整体物流成本控制的意识,忽略了整体的供应链利益的做法,会对供应链的整体效率产生严重影响。
(二)供应链管理的物流成本缺乏较为统一的财务核算。部分企业在运转过程中,出现物流成本在全额项目内分散的现象,未对单向物流成本进行有效核算,同时,还存在统计资料不明确,各项细节描述不清晰等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产生不良影响,导致物流成本控制目标的严重缺失。
(三)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没有统一的建立一个服务管理体系。很多企业仅仅关注自身企业内部,忽略了顾客的满意度,进而导致供应链下企业与企业之间出现矛盾,对自身企业效益和供应链下管理的企业效益产生严重影响。
四、供应链管理企业对企业物流成本进行加强控制以提高效率
(一)企业物流成本控制应以供应链整体的物流成本控制为主要服务理念。供应链下合作企业的利益与自身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如果企业间不能进行友好合作,对自身企业的整体利益就难以保证。因此,企业要树立起全程供应链的管理观念,促进供应链下所有企业的发展,使各企业间战略伙伴关系得以真正实现,控制全程供应链的物流成本,对供应链下各企业的物流成本进行整体协同与控制,实现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共赢。
(二)物流成本控制采用现代化的管理工具。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在对物流成本的控制过程中,要逐渐建立其信息化系统,促进现代化管理的有效实现。同时,要变革物流成本的控制思维,在采购部门的工作中,逐渐实现综合性、关系性、过程性以及交易性的整体效应,促进基于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的物流通道快捷、通畅,提高物流工作效率,实现标准化的物流成本控制。
(三)实行库存由供应商来管理的测量。建立供应商与客户之间透明的信息系统。需要以下几点来支持这个过程:一是要建立网络销售系统,产品的需求和供给信息传输要保持畅通无阻,需要的技术条件的关键是条码技术要统一。二是供应商和战略伙伴要达成框架协议,提升物流效率。三是变革供货商原有的组织模式,有效的实现库存的控制与补给技能。
(四)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物流成本控制要不断创新。当旧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新的市场形势时就要进行改变创新。以顾客的需求为基础,对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物流作业技术进行改进,重新整合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的资源的各方面,对控制物流成本实行有效管理。
结语:
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是需要多个企业分工协作的企业间相互合作的物流成本控制。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之间就行优势互补,成为战略伙伴。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直接影响到企业之间的供应链合作及未来的发展。因此,供应链企业间物流成本控制对供应链之间的企业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工作过程;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课程体系
前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开发与实践是当前高职院校新建设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通过对现有的相关企业进行全面的市场调研,了解和把握相关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等,并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形成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建设,从而使高校人才的职业能力与企业的实际需要相对接。但是由于物流专业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开设时间尚短,因此,在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的内容设置方面仍处在探索阶段,想要达到人才培养与实际工作相衔接还需要高职院校对物流专业课程结构体系进行不断优化,从而实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1. 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物流专业教师是高职院校实现物流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力量,是使物流行业长盛不衰的重要保证。由于我国物流行业兴起较晚,且各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课程的开设时间也较为短暂,而从事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教学人员大多是从经济、管理、计算机等其他专业教师转行而来,对于高新物流知识没有全面系统的掌握,缺乏扎实的物流理论知识功底和物流实践经验,高职院校对于“双师型”的物流专业教师十分缺乏。
1.2 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明确的定位
当前,很多高职的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缺乏科学明确定位,由于物流专业在高职院校的开设时间较短,缺乏现成的教学经验以供参考,物流相关课程的体系构建缺乏一定的社会调查和取证,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对物流企业岗位需求的调研和考证。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多重视学科本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偏重于对物流专业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业的现实需求。
1.3 实践教学缺乏一定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快速发展的物流行业要求物流人才必须掌握物流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真正做到知行统一。而想要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就要相应的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为学生配备良好的实训条件。而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由于资金、人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不能及时对教学工具和设备进行更新,导致院校的实训条件无法满足社会市场和物流人才的实践需要。
1.4 教学模式落后,缺乏校企对接的长效机制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高速发展,社会上对于物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极度缺乏,物流人才短缺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重视对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物流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式等存在很多问题,使得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不能与物流相关企业所需的实用型人才相对接,缺乏校企对接的长效机制。
2. 实现以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有效措施
面对当今人才市场中物流人才供需矛盾的问题,高职院校要切实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教学现状,加强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要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管理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对相关物流企业进行市场调研,准确把握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素质需求,从而对物流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置,形成与物流相关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从而有效缓解物流人才的供需矛盾。
2.1 对物流相关企业进行全面系统的调研
高职院校要结合本院校的物流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对当地的知名物流企业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了解物流相关企业的公司概况、组织机构、业务范围、作业流程以及岗位要求等信息,同时将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作为课程开发的主线,对物流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为物流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做充足的准备工作。
2.2 对物流相关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
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的教师要对物流专业相对应的职业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掌握物流企业的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工作内容以及完成业务所需的职业能力要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邀请物流企业的高管人员来校进行座谈会,共同对物流活动所涉及的职业技能分解成若干个独立的工作项目,确定每个项目的具体任务,提炼完成该项目所需的职业能力,从而形成科学系统的物流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形成物流各环节的职业能力分析表,为进一步确定物流管理课程的具体内容提供相关资料保障。
2.3 根据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确定学习内容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相关教师要充分利用物流相关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表的数据,针对岗位对物流人才提出的职业素质要求,重新构建物流管理的课程内容,实现物流岗位职业能力向物流专业课程内容的转换,使教学内容充分体现物流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结束语: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物流专业课程开发与实践要以企业调研为基础,课程的结构、内容、组织方法、考核评价等因素要以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为基础进行重新构建,针对岗位需求重置教学内容,从而有效促进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衔接工作,培养物流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更多更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杨太秀:推进教学创新深化高职教学改革[J].交通职业教育,2005(3).
[3] 顾建军:试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变Ⅲ.教育与职业,2006(3).
[4] 黄尧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U1.职教论坛,2005(5).
[5] 黄立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怀化学院学报,2009(7)
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在2006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物流管理专业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定性和定量分析为研究方法,以工程系统为技术依托的新兴专业。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与手段,了解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培养目标的具体定位上,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却有着较大的区别,经对国内数十所高等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大多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比较重视本专业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强调学生对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掌握,在教学方法上,本科院校虽说也强调了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但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上,许多本科院校还是以理论教学为出发点的,将理论教学环节放在了更突出的位置。相比较而言,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上具有更强的岗位针对性,强调学生对岗位需求能力的掌握,在专业素质的要求上,可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总结为:具有为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所必需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外语会话、计算机应用等知识,具有较强的物流管理的基本操作技能及其相关的基本管理技能,有分析解决本专业一般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具有物流管理一线工作需要的实践能力。
喻立:面向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CDIO能力指标体系研究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第25卷第6期在高等院校的工程教育的模式改进中,CDIO从具体的操作和应用方面提出了系统的能力培养、全面的实施指导、完整的实施过程和严格的结果检验的12条标准。CDIO标准是直接参照工业界的需求制定的,因而能完全满足产业对工程人才质量的要求。CDIO的关联原则标准明确指出,采用产品和系统生命周期的开发,以及使用这一工程教育方法论,是强调它作为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载体及环境,即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联,而不是具体内容[1]。CDIO重视培养学生的个人和人际技能,以及对产品、工艺、系统的掌控技能,使学生能够引领新产品、工艺、系统的创新和运行[2]。CDIO培养目标涵盖了在组织中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全部能力,包括专业技术知识、实践能力、个人能力、职业能力和态度、团队工作和交流能力等,每一个能力点都要具体落实到课程和课外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一种学习情境和学习经验,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养成个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产品系统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的能力[3]。
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专业知识特性分析
对物流管理专业主要课程中的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特性分析,可将各类知识分为4种类型,即:常识性知识、逻辑性知识、技能性知识和创新型知识。
常识性知识指本专业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础性理论和应用知识,通过对常识性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本专业的课程知识体系的内容和背景产生初步的认识,常识性知识是学生进行后续课程学习并形成专业能力的基础。
相对于常识性知识,逻辑性知识是逻辑思维的反映,一般具有因果逻辑关系,通过逻辑性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理论分析工具,要强调的是,逻辑性知识间的复杂关联决定了该类知识的隐性特征,因此,在制定专业学习进度计划时,需要厘清逻辑性知识之间的交互关系,既要避免课程之间的知识重叠,又要注重知识之间的相互融合,在进行CDIO项目设计时,应充分把握逻辑性知识的更新迭代规律,使知识的传授更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
技能性知识是学生所需掌握的与本专业操作流程相关的程序性知识和控制性知识,包含有大量的程序、规则、流程等方面的知识,技能性知识将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运作流程中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专业领域特性,需要强调的是,学生专业能力的产生和提高,体现在学生对物流系统的全面认识和整体把握上,将技能性知识模块化和单元化很容易造成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片面性,难以形成从系统的角度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在CDIO项目的设计中,既要突出模块化技能知识的鲜明特性,同时也要考虑到技能性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将模块化知识与项目整体有机结合。
系统性知识是系统性思维和系统规划能力在专业领域中的综合体现,具有隐性知识特征,知识的系统性不仅体现在知识内容的前沿性上,而且还体现在知识结构的复杂性上,CDIO培养大纲将学生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在CDIO项目教学计划中,应该让学生有足够的参与物流系统过程设计和规划的经历,让学生在“做中学”积累扎实的系统性专业知识。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CDIO指标体系构建
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物流专业的学生需要形成面向具体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和素质,美国工程教育认证组织ABET制定的认证标准EC2000提出学生应具备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知识等应知能力,除此之外,学生还应具备全面的设计、分析、抽象和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应会能力。表1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CDIO能力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应知能力应会能力物流系统认知物流技术认知方法论认知基本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系统分析能力采购物流系统生产物流系统销售物流系统回收物流系统供应链系统运输管理技术库存管理技术信息管理系统其他技术运筹学统计学计算机编程外语应用计算机办公应用书面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炼调研主题问卷设计能力文献调研能力总结与归纳能力定性分析能力定量分析能力环境协同能力系统运作能力团队协同客户关
系管理外部环境
的认识系统构思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团队意识沟通交流能力技术合作能力客户行为理解能力客户需求预测能力客户关系处理能力宏观环境评估能力微观环境评估能力物流系统目标确定能力物流系统建模能力物流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跨学科知识应用能力物流系统诊断能力物流系统综合设计能力物流系统软硬件整合能力物流系统调试能力设计实施过程管理能力物流系统优化能力物流系统交付及培训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基于物流系统服务生命周期的客户服务意识在具备上述应知应会能力的基础上,学生还应在职业道德、人际交流以及自我学习方面具备应有的素质。参照EC2000标准及CDIO培养大纲对工程教育应达到的能力目标的全面表述[4][5],结合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本文从应知能力、应会能力、环境协同能力和系统运作能力4个方面提出面向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CDIO能力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1.应知能力
(1)物流系统认知
了解物流系统的基本构架及运作机理,熟悉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的系统特征以及各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约束关系。由此,设定以下5个评价指标:采购物流系统知识、生产物流系统知识、销售物流系统知识、回收物流系统知识和供应链系统知识。
(2)物流技术认知
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基本特征,理解物流系统对物流技术的需求趋势及发展规律,熟练掌握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所涉及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环节中所涉及的相关技术知识。运输、仓储和信息管理是物流系统运作中的核心环节。由此,设定以下4个评价指标:运输管理技术、库存控制技术、信息管理技术及其他技术。
(3)方法论认知
掌握物流系统规划的基本方法。从战略、战术和运作层次上掌握物流系统规则中所涉及的客户服务目标设计、设施选址战略、库存规划与管理以及运输网络规划与设计所涉及的运筹学、统计学、计算机编程等方面的知识。由此,设定以下3个评价指标:运筹学、统计学、计算机编程。
2.应会能力
(1)通用基本能力
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基本的对话交流,阅读相关的外文专业文献;熟练运用常用的计算机办公软件;撰写有说服力的专业技术报告或项目建议书,具备一定的演讲和呈现技巧。由此,设定以下4个评价指标: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办公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2)信息获取能力
了解各种信息的综合来源,熟悉一手信息和二手信息的来源特征,熟练掌握访谈、焦点组、问卷调查及文献调研的基本方法和流程。针对大量的信息能够提取其中的有效知识并予以诠释。由此,设定以下4个评价指标:提炼并阐明调研主题能力、调查问卷设计能力、文献调研能力、总结与归纳能力。
(3)系统分析能力
了解物流企业诊断和调查的基本流程和方法,针对所收集的信息和资料的讨论与整理、掌握特征分析、趋势分析、假设检验等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并能对具有相似性的系统案例进行归纳和分类。由此,设定以下2个评价指标:定性分析能力和定量分析能力。
3.环境协同能力
(1)团队协同及交流
了解物流服务系统的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明确自己在服务供应链中的个体任务和目标,自觉地以系统的终极目标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通过与团队成员的不断交流和沟通来实现流程任务中的全面协同。由此,设定以下3个评价指标:团队意识、沟通交流能力、流程技术合作能力。
(2)客户关系管理
“以客户为中心”是物流服务企业必须遵循的理念。在对客户需求进行分析时,关键是要把握客户需求的原因和本质,避免出现理解的歧义,因此需要从业人员具备积极处理客户关系的能力。由此,设定以下3个评价指标:客户行为理解能力、客户需求预测能力、客户关系处理能力。
(3)对外部环境的认识
包括对区域中与物流相关的地理自然条件、政策法律环境、交通基础设施、行业竞争态势以及供应链合作伙伴等宏观和微观环境的综合评估能力。由此,设定以下2个评价指标:宏观环境评估能力和微观环境评估能力。
4.物流系统运作能力
(1)物流服务运作的系统化构思
具备面向整体的系统化思维能力,凡事能从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系统视角出发,进行总体的构思和局部项目的设计,能够厘清服务供应链中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关系。由此,设定以下2个评价指标:系统目标确定能力、系统建模能力。
(2)物流系统的设计
了解物流系统中流体、载体、流量、流速、流程等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能够对物流系统进行合理的规划,对物流系统存在的问题作出准确的诊断,并能进行简单的物流系统设计。由此,设定以下4个评价指标:物流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跨学科知识应用能力、物流系统诊断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
(3)物流系统的实施
在设计的基础上,能够进行物流系统的整合和调试,了解客户的需求和系统运行的各阶段目标,随时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系统的改进和调整。由此,设定以下3个评价指标:物流系统软硬件整合能力、物流系统调试能力、设计实施过程管理能力。
(4)物流系统的运行
随着客户需求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物流服务系统随时面临着改进和升级。这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和为客户提供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服务的职业素养和意识。由此,设定以下4个评价指标:物流系统优化能力、系统的交付及培训能力、学习能力、客户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 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16.
[2] 康全礼,陆小华,熊光晶. CDIO大纲与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12):1518.
[3] 郑薇薇.基于CDIO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关键词:物流高级人才 物流项目经理 职业能力 能力模型
物流业是兼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服务型行业,物流运作链、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贯穿其中。伴随着我国物流产业启航,多年来的蓬勃发展,对系统的物流知识、成功的物流经验、成熟的物流技术的呼声越来越响,对高层次的物流人才也更为渴求。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调查统计,预计到2010年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0-40万人,且预测其每年需求量还将以15%的速度增长。
物流项目与物流项目经理的内涵诠释
现代物流企业已认识到物流项目是其当前和潜在的业务利润源。所谓物流项目是指融入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借助成熟的项目管理技术,实施企业物流高效运作和管理的具体项目。通过成功的物流项目实施,可以实现企业一站式、贴身、延伸、增值服务,充分满足企业自身或他人的物流需求。物流项目运作借鉴了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必然继承了项目管理的主要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对项目经理职责、权限等方面的研究。
服务于物流行业的物流项目经理是一种高级管理人才,他们在整个物流项目团队中居于核心地位,对物流项目全权负责,是关系物流项目成败的关键人物。然而,物流项目经理与传统的工程项目经理仍存在不同,主要有:职业特点不同,物流行业不像传统的工程项目源于单一的学科(工民建或相关学科),它涉及多方面交叉学科,由此也决定了物流项目经理这一职业具有面广、业博、技精的复合性特点。个人条件不同,我国物流项目经理所处的是新兴快速发展的行业,新行业和其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均要求物流项目经理必须具备一些特殊背景和个人条件,也较传统工程项目经理有特殊要求和实质内涵。
职业能力相关研究概述
从文献检索结果来看,当前对职业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技术类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及其培养方面的研究(包括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1998年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分类),除此之外的其他研究甚少。从实践调查结果来看,对职业能力测验或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的研究占职业能力研究的八成以上。其中被大家广泛熟知的就是我国公务员选拔考试中的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
通常,职业能力与职业活动相联系,包括个体身心素质、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创业精神和知识、经验及技能等在内,是完成职业活动任务所需,并在特定的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等职业活动中具体体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职业能力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对职业活动的效果、质量、速度等起决定性作用。本文研究的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是特指在物流行业从事项目管理职业活动的项目经理所具有的职业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界定的职业能力与其他学者研究的岗位胜任力,虽都以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为部分基础,并与职业岗位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还可能在某些研究中采用相似的研究分析方法,但二者仍有一些显着区别:职业能力与职业相联系,岗位胜任力与岗位相联系;职业能力不仅涉及当前静态的职业能力,还涉及动态的职业发展,岗位胜任力通常仅从当前岗位出发展开相应研究。
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模型研究设计
(一)选取典型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第三方物流的货运企业的物流项目经理为研究对象,选取上海8家货代企业,它们在2007年中国货代物流百强企业评比中均榜上有名,其中有的已位于前20强。这些货代企业大都有较广的经营范围,包括进出口业务、项目与咨询服务,仓储与储运、供应链整合,涉及海运、空运、陆运、多式联运等,为国内外许多行业的诸多厂家提供服务,因此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二)确定研究方法
本文对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分三个阶段研究,对应不同的研究方法。第一阶段:信息资料收集,采用个别访谈的方法,即通过对被调查企业的权威人士进行访谈,了解物流项目经理应当具备哪些职业能力。第二阶段:信息分析与整理,采用文献资料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项目经理的相关资料研究,结合上一阶段的调查结果,形成本文的最初研究成果。第三阶段:反馈与修正,采用专家评价的方法,即将最初研究成果反馈给权威人士,请其逐项提出个人观点,在过半数权威人士的意见或建议下,做合理修正,最终形成本文的研究结果。
(三)研究结果描述
在与8家企业、12位专家的沟通和积极配合下,耗时3个多月完成了前述三个阶段的工作,形成了由6大项能力模块、19个能力单元、61个细分的能力要素组成的3级物流项目经理的职业能力模型体系(见图1,只绘制能力模快和能力单元),其能力模块(一级)、能力单元(二级)、能力要素(三级)及能力层级对应关系见表1。
在物流项目经理的职业能力模型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向专家近一步请教,按照分级培养物流项目经理的思路以及当前物流项目经理的具体情况,将每个能力要素细分为3~6级不等的级别,并通过相应的组合,构建了6级物流项目经理的能力模型,并依据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由高到低排列为A、B、C、D、E、F级。例如:表2为能力要素“需求满足”的分级情况,其中级别序号“1”-“6”依次对应A、B、C、D、E、F级的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表3为能力要素“关键节点把握”的分级情况,其中级别序号“1”对应A、B级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级别序号“2”对应C、D、E级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级别序号“3”对应F级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
结论
本文构建的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要素和能力单元较多,如何借助科学的统计方法(如相关分析或独立性分析、主成份分析或聚类分析等)归类、合并、简化模型体系值得进一步研究。第三方物流的货运企业能否较好地适用本职业能力模型,还有待于做更大范围的实证研究。同时,该模型与第三方物流的非货运企业,以及物流行业的其他企业(非第三方物流)的项目经理职业能力模型存在哪些共性和个性,也有待做相关的对比研究。在本文的基础上,确立物流项目经理培养目标、建立和完善其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和培养或培训效果评估等课题,是有效缓解物流高级人才短缺的基础和途径,同样也值得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丁俊发.展望“十一五”中国物流业的发展.中国市场,2006(15)
2.张晓燕.长三角物流人才需求及培养.经济师,2008(3)
关键词:电子商务;互联网+;物流管理;教育改革
近年来“互联网+”的概念为很多人熟知,所谓“互联网+”就是通过互联网通讯技术改变传统的各行业的发展方式,使其进入一种全新的发展状态。多年来,“互联网+”已经影响了很多传统行业,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然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到了物流发展的遏制,尤其是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和物流发展的后继无力。这一问题可以归结于我国物流人才的缺乏。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估算,现阶段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就达到600万余人[4],未来5年内我国物流市场有一千亿以上的发展空间[1,2]。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3年我国物流相关岗位招聘经验分布要求中应届毕业生仅占4%[3],与每年新增物流岗位130万多相比,每年物流专业毕业的学生只有20万人。物流人才的缺乏追根究底是我国的物流管理的教育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本文希望,从物流人才的需求到培养目标、从国内高校物流课程设置的分析到欧美及日本高校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对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反思来分析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教育改革意义,寻求更佳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途径,并对此提出建设性建议。
一、电子商务背景下物流管理人才教育改革的意义
进入21世纪的十多年来,电子商务得以迅速发展,与此同时,电子商务背景下的物流体系在信息技术要求、服务增值、服务人性化等许多方面与传统物流渐行渐远,为了迎合这一需求,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变以及专业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重要意义如下:
(一)有利于满足物流行业的人才需求,促进物流行业发展。由于现阶段我国物流行业的人才有着很大的缺口,教育改革势必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促进我国物流行业步入成熟阶段。
(二)有利于满足物流教育的创新要求,吸引更多优秀学子。没有创新的改革不能称之为改革,所以物流教育的改革必将会带领学校走向创新型教学模式的道路。一旦这种创新模式为社会所认可,必将会吸引更多的学子前来求学。
(三)有利于满足物流学生的竞争需求,加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从长风网调查制作的有关物流岗位招聘经验的要求分布图不难看出:物流岗位更多的需要有经验的人来胜任,这无疑会加重物流毕业生找工作的难度。解决这对矛盾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改革必将充当着“调和剂”的角色。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途径
(一)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人才的培养主要来自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和职高、技校等。其中普通院校主要培养本科以上的理论型人才,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管理技术应用型人才,职高、技校主要培养技术工人。对这三类院校而言,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不同,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等的要求也有所区别。以2013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面向国际、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以管理学科为理论基础,经济、法律、工学学科相互渗透,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物流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现代物流管理基本理论和技术,还要熟练地运用物流管理理论和技术方法,具备从事物流业务运作、物流综合管理和物流系统设计优化等能力。
(二)课程设置
1.起源。我国的物流概念来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两条国外途径:一是欧美国家的市场营销学中包含的“实体分配”概念,另一条则是来源于日本的物流概念。相对于国外,我国的物流教育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北京物资学院目录外本科专业首次招生;2002年增设3所;2003年迅速增加为11所。在这一批新增的学校中,大连海事、武汉理工为物流工程类,其他则为物流管理类[5]。到2014年低,已经有470多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6]。
2.国内高等院校物流课程设置对比分析。总体来看,我国的物流教育主要以高等院校教育为主,下设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方面。其中物流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是物流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物流电子设备设计和物流机械工程技术等,而物流管理则是主要是学习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等。目前我国开设物流专业的高等院校因专业培养目标及方向的不同使得其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差别,现做如下总结:(1)物流工程专业的高校,课程设置偏向于工科类,如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其中清华大学的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平时学习主要是进行国际合作并且选用国际一流大学物流工程专业使用的外文教材。另外北科大拥有一所专门从事物流教育研究的学术机构,为国家许多企业、公司、政府部门及军工单位等进行物流系统诊断、物流发展规划与方案设计等服务。(2)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课程设置偏向于管理类,如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物资学院等。这类高校主要定位为“企业物流”与“物流企业”的管理。平时学习物流系统理论与方法、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系统、国外物流等课程。(3)某些特殊的高校,课程设置偏向于港口知识学习,如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这两所代表学校,在平时让学生学习物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知识外,还注重让学生学习港口运输知识。
三、国外物流教育体系
国外物流起步早,美国企业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全面进入了物流领域,90年代进入供应链管理,相对来说国外的物流教育处于比较成熟完善的阶段,他们的教育体系同时包含了高等院校教育和职业教育两部分。
(一)高等院校教育
高等院校的物流教育分为商学院下的物流和土木工程下的物流。商学院的物流管理课程侧重于供应链管理和战略分析;而土木工程下的物流课程则主要对港口、交通运输、地理信息等系统知识的学习。一般来说,国外物流课程的设置核心是运输与配送,强调从货物装车到送到目的地或者客户手中的过程与方式,专业设置结合了学校特点和就业方向。往往在办学之初各大高校就会体现不同侧重点,注重不同物流分领域。
(二)物流职业教育
国外物流教育与国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国外物流教育除了依赖高等院校外,还具有非常完善的职业培训教育以及物流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二是国外物流教育除了课堂教育外还十分重视实践。
1.物流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在英国,目前实行的是由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推出的ILT认证体系[7],它是基于各个级别的物流专业管理人员所应具有的能力模型设计,其认证考试也兼顾了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两个方面,普通高校教育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在美国和日本,同样具有企业和物流协会开设课程,建立职业资格认证的专业过程。其中美国主要是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组织物流在职教育,而日本主要是由日本通运、山九株式会社等组织物流人才培训,他们对物流人才的职业认证和教育要求对于培养专业物流人才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2.物流教育中的实践。在德国,物流管理的教育实行“双元制”,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8],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另一元则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德国院校要求学生必须养成严格的规范化操作习惯。因此,学生要以正式工人身份进行生产,实习中必须生产出真实的合格产品。在双元制教育形式下的学生,有1/4以上的时间都在企业,内容是完全按照企业生产要求进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在这个过程中,德国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
(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课程设置
我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自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以来,除公共课外课程设置主要有:物流学概论、物流管理学、运营管理、供应链管理、采购与库存控制、物流设施与设备、物流信息系统设计、标准化与质量控制、第三方物流、运输经济学、零售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国际贸易、国际货运、现代企业制度、中小企业管理、世界贸易组织概论、电子商务、国际金融等。图1为我校2013级课程设计关系。
(二)我校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通过与国内物流管理课程设置对比与正常上课与考核体会,我发现以下问题:
1.我校物流管理课程庞杂琐碎,缺乏侧重点。经过比对,我校物流管理课程交叉学科丰富,偏重于管理学和经济学大类,缺少对专业物流的侧重和重视。这样的课程设计导致了培养方向太过宽泛,更多能培养出的是万用型的物流人才,他们或许适用各类与物流相关的经济部门和工商企业,但是在运输、仓储、物流设计等高精尖领域缺乏竞争力。
2.我校物流管理课程理论比重过大。以供应链管理为例,老师在讲解系统运输规划模型的题目时注重的是过程的推导和求解,目的在于解开题目而不是实际问题的说明甚至解决。学生的确掌握了该课程的应试解题能力,然而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具体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本校老师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名牌高校的博士,但他们绝大部分都没有物流行业的实践经验,课堂知识传授都来自于理论教导,课堂的实际视频展示多来自网络,这样一旦老师想要进行知识拓展就会遇到困难。
五、总结及建议
(一)加强电子商务物流方向课程的设置改革
国内高校在课程设置上缺乏主打领域和倾向性。以日本为例:东京都市大学和福山平成大学侧重物流方向,而大阪市立大学、东京工科大学、名古屋经济大学则侧重流通方向[9]。他们的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开始对于物流人才的设定就是将来能够进入某一物流细分行业,相比我国的复合型物流人才,他们的学生在未来物流分领域就业的竞争力更强。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物流与电子商务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们有必要加强电子商务方向课程的设置,以及加强对学生电子商务实践的培训。即使学生将来读研,做学术研究,也不能脱离实际去建立纯粹的数学模型。
(二)加强学生和教师实践的学习
由于中国各个高校急于开办物流专业,其中快速填补的教师空缺大多由同经济管理大类的学者用物流的课本执教[10],这使得他们在授课中缺乏知识的拓展和对于实践的描述。再加之国内上机课程和实践课程名头过于实质,学生缺乏对物流产业的了解,更不要提学生的专业素质[11]。所以,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培训,尽早构建他们与物流企业的联系对于当今教育是很重要的发展方向。最后,国内物流教育缺乏职业教育的补充和衔接。国内有物流师资格证考试,当时普遍社会重视度和认同度不高,缺乏实质意义,对就业的帮助较少。大部分思想还是注重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在工作中直接追求经验的累积,缺乏对物流人才的进一步深造,没能很好的衔接高校学生理论知识和社会就业要求。
(三)“互联网+物流”等创业课堂及创业大赛的开展
当今社会,电子商务快速成长,物联网和“互联网+”等时展背景都要求物流人才能够学习有效技能,毕业后同现有物流模式接轨。因此,培养物流人才我们要从课程设置、主导教育思想开始,稳扎稳打,使专业物流学生能够切实的在第三方物流企业,大电商自营仓管及物流配送,普通超市等运营场所仓库管理与采购等方面有所贡献。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和原因,希望就普通高校而言,尤其是对我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而言,能够注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删繁就简突出重点,增强实践及上机模拟课时,为学生提供多元的丰富的外出交流比赛信息渠道和机会,只有这样,我校才能涌出更多的物流人才并且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就业上站稳脚跟。
作者:马鹏 郑慧雯 周清 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陶峥,张兰.电子商务物流行业人力资源需求趋势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4,(09):54-55.
[2]董鹏.电商热潮背后的物流人才困境,2014.
[3]物流行业就业形势数据分析.长风网
[4]中国现代物流人才缺口600万高端设备依赖进口.一财网,2013
[5]李万青.我国开设物流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基本情况研究[J].物流科技,2009,(5):95-98.
[6]何黎明.2014年我国物流业发展回顾与2015年展望.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7]平海.国外物流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3):45-47.
[8]潘文军.差距.现状.举措———国外物流教育与我国物流人才培养[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14):70-72.
[9]陈俊英.战后日本大学的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改革[J].外国教育研究,2004,31(127):44-47.
在分析了目前物流工程实践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和考核机制等问题的基础上,针对物流工程专业的特点,应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的工程教育理念,构建了旨在培养物流工程创新能力技术人才所需的包含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团队合作与领导等的非专业实践能力和包含系统规划、方案设计、实践操作等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探讨了推进实践教学的实现措施和实践教学考核制度。
关键词:
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0013003
1 引言
物流工程是以工学学科为理论基础,涉及机械、电子、信息、交通运输等学科,并融入经济学科和管理学思想,交叉边缘学科特征明显,具有突出的应用性、实践性、工程性等特点。因此,从事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的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工程应用技能。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项目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的理论、技术与经验。该模式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将教育过程放到工程领域的具体情境中,通过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团队设计和创新实践训练,培养专业基础扎实、职业道德高尚的新一代高水平人才。
2012年,我校应用CDIO理念,坚持“强化基础、保证主干、精简必需、突出实践”的原则,对物流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科学的规划,突出构建了培养物流工程创新能力技术人才所需的非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2 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能够把专业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和成就感,有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专业教学的整体效果。但我校物流工程专业是新专业,设置时间不长,对实践教学体系一直在探索。目前实践教学主要存在的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高校本科教学都是重理论,轻实践。在教学方法上,常常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虽然工科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但是在走上工作岗位时,通常还要经过1~2年的培训,才能够真正发挥工程师的作用,这样,很大程度会削弱本科应届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
(2)实践教学资源。
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物流工程专业是新兴专业,实验室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实验室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加上学校都集中力量抓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对新专业的投入相对不足,也造成了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
(3)实践教学内容创新性。
物流工程是交叉学科,涵盖面非常广泛。在我国,物流工程专业在不同的高校办学背景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实践教学的体系和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别,缺少对口的实践教学指导。由于长期以来,高校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被放在了次要位置,造成教师对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研究,实践教学指导教材简单或匮乏,实践过程流于形式,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达不到实践教学预期的效果。
(4)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
目前对于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主要通过实践报告以及遵守纪律情况等,考核形式单一,不能反映学生实践效果。对于指导老师的实践教学工作量的考核不能真实反映老师的实际付出,造成老师对实践环节的教学热情不高,研究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以CDIO工程教育为理念,以现代社会大工程为背景,以贴近工程实际的实践训练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来构建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 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根据教育部物流教指委的指导意见和我校的实际情况,从提高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综合素质,增强其在社会上就业竞争力出发,我们制定了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案设计、实践操作以及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新研究能力为实践教学目标。因此,从非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这两大方面来构建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1 非专业实践能力CDIO教学体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CDIO现代工程教育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崭新思路。结合我校面向中国东盟贸易区物流工程综合人才需求的特点,以增强本科生非专业素质教育,提升其就业竞争能力为出发点,从职业发展、创新创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构建物流工程非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学体系。
(1)职业发展。
职业发展体系必须建立在社会主义德育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树立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在CDIO设计中,教师主体是C,学生主体是DIO。教师要科学构思学生职业发展的几条主线和职业发展的本质。然后,让学生按照规划的路线,了解到职业发展中要充分理解开设课程以及学习知识的真正意义所在。物流工程职业发展教育从行业认知见习开始,形成学生的初步技能和感性认识。在低年级学生入学教育阶段,通过实验室参观、专业介绍或项目展示等内容,让学生认识仓库、中转场站、港口等物流节点基础设施;认识物流货架、包装机械、包括叉车、牵引车等搬运装卸设备、包括托盘、集装袋、集装箱等集装化设备;认识现代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随着学习的深入,安排学生做一些物流方面专题性的市场调研,了解物流工程的逻辑和业务本质以及物流企业的业务来源等。学生入学后,以个性化辅导为核心,通过职业指导团队,引导、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确立人生发展目标,有效调动学生渴望成才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积极进取、参与竞争的内在动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知识、能力、素质的储备。
(2)创新创业能力。
以提升就业能力为核心,把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内容。树立全方位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理念,以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设定创新实践学分,鼓励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创业设计大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为学生提供实战训练,加强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
(3)社会实践能力。
坚持以拓展职业能力为重心,寓能力提高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设立社会实践学分作为毕业的必修学分,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毕业就业工作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社会实践形式主要包括公益劳动、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与企业建立联合培养物流工程技术人才的实习基地等,为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场所和环境,密切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带动了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发展。
3.2 专业实践能力CDIO教学体系
作为地方性的211本科院校,我们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决策、管理、运营以及物流工程领域科研等工作的能力。充分汲取CDIO的“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注重让学生参与项目的构思、方案设计、项目制作与实施运行等全生命周期的运行。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面对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以解决问题为驱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关联,不断的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以CDIO项目作为实践课程体系的主线,通过项目制的方式,设置四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级项目设为毕业设计项目、二级项目设为专业科研实践情景化项目、三级项目设为课程设计项目、四级项目设为学期课程项目。每一级项目内容包括基础层、提高层、综合创新层。各个级别之间通过项目的“设计-实施”,巩固、运用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突出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和基于问题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以一级项目为综合训练,使学生的硬技能与软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1)学期课程实验项目。
学期课程项目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根据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的先后顺序及相互间的衔接关系来确定学期项目的安排。在学期课程项目教学中,以学生文本,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操作,突出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学期项目设置了“基础层、提高层、综合创新层”的层次化实践教学架构,基础层项目包括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机械设计、程序设计、微机原理、控制工程技术、数据库等课程实验项目;提高层项目包括物流工程技术、机电传动控制、配送中心技术、物流运输技术、物流信息技术、仓储自动化设备等课程实验项目;综合创新层项目包括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供应链管理、企业物流实施、ERP应用、采购与库存实务等课程实验项目。目的是使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加深学生对相应理论的理解。
(2)课程设计实践项目。
课程设计实践项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设计专业技能。从第四学期到第七学期,根据核心课程学习的逐步展开,结合理论课程学习内容,每一个课程设计项目针对某一个实际物流问题,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为期一周的课程项目设计实践。学生以设计具体任务为核心,分工合作,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计算和设计,得出项目的总体解决方案,最后通过导师组的答辩,提交合格的课程设计说明书,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主要设计项目包括: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动态网络开发课程设计、物流工程技术课程设计、配送中心课程设计、运输调度课程设计、仓储自动化课程设计、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设计、行业物流供应链设计、生产企业物流系统仿真课程设计等。可以使学生在机械基础设计、物流设备选用、物流系统规划、物流应用软件开发、物流系统控制等方面得到较好的锻炼。课程设计实践项目旨在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设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组织能力。
(3)科研实践项目。
科研实践项目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和综合专业技能。根据物流信息化、物流自动化、物流规划和物流经营与管理四个层面来创设问题学习情境,实行导师制来完成。在改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构思(Conceive)问题空间(如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一定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认知操作。在第五学期,通过项目的前期调研,以项目申报书的形式提交合理的项目构思报告;在第六学期,学生根据项目构思报告的要求,对项目进行方案设计(Design)、计算等,提交合理的设计和解决方案;第七学期,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工程项目内容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或者通过仿真来完成,形成项目实施报告,通过导师组的答辩通过后,提交项目实施报告,获得相应的毕业学分。学生在该环节的教与学中,从科研实践的要求实际参与了工程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真正发挥自己的所学知识及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感受获得成就的快乐。学生在每个典型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时,按照完整科研工作过程进行训练,通过系统化项目的反复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和综合创新能力。
(4)毕业设计项目。
毕业设计是工科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教师根据学科的发展和物流工程的应用给出毕业设计题目,力求做到真题真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题目。在学生一人一题的原则下,以双向选择方式决定师生的指导关系。在毕业设计项目实施过程中,指导老师根据课题给出具体的设计任务书。学生根据任务书撰写并提交开题报告,获得审核通过后,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开展毕业设计课题的研究,最后通过导师组的答辩,方可获得相应的毕业学分。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使学生的硬技能与软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具备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决策、管理、运营以及物流工程领域科研等工作的能力。
4 实践教学实施的保障措施
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既需要配备相应的硬件,又需要必要的软件支持,更需要不断探索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模式和实现措施。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践教学内容。
加强非专业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及时跟踪和引进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成果,不断创新实践教学内容。从制度上完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和效果。
(2)建立职业指导团队。
建立以职业咨询和专业教师为主的职业指导团队,引导、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有组织、有计划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保证非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
(3)完善考核制度,建立评价机制。
完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规范实践教学考核方法,建立多角度学业评价机制。实践教学可以采用课题研究、实际操作、撰写论文、提交设计方案、现场答辩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形成多角度的学业评价机制。
(4)提高师资队伍培训。
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培训,提高老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出台激励措施,使老师的实践教学工作量考核真实反映老师的实际付出,同时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实践教学并加强实践教学的研究,保证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
5 结语
作为培养物流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本科院校,必须紧跟技术发展和行业需求,更新教学理念,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才能有层次、有计划、目标明确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完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业务能力,是保障实践教学体系正常运行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孙卫华,王成林.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物流技术,2009,28(3):4042.
[2]马乐,李楠,张莹莹,郑璐,陈玲.物流工程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建设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309311.
[3]查建中.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J].中国大学教学,2008(5):1619.
[4]孙慧.物流工程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物流科技,2010,(1):141142.
[5]常维亚,邢鹏.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2628.
关键词:学校教育;物流人力资源;开发;云南省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及国家政策倾斜,云南省作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陆路通道在国家西南地区对外开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其中依托物流产业,发展大通道经济,对于推进云南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7月,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指出:“要充分发挥云南作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重要陆上通道的优势,深化同东南亚、南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沿边开放质量和水平,使云南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2009年7月以来,云南省积极落实“桥头堡”战略,并不断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然而,建设“桥头堡”是一项综合性、全局性、复杂性、多边性的系统工程。其中,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对物流人才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而学校教育是人力资源的主要生产手段,是人力资本形成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既是人力资本存量的基础,也是人力资本存量得以不断增加的关键性因素。高质量的国民教育是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前提。云南省的物流教育相对落后,对物流人力资源开发的推动尚处于起步阶段。物流要发展,物流人力资源需要开发,学校教育必定首当其冲。
1 学校教育与云南物流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通过云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省略/default.htm)上登记的学校来看,2009年,全省一共有高等学校61所。其中本科院校共有17所,高职高专类学校有44所。普通中专学校共有85所。
1.1 本科院校高等教育与物流人才培养
1.1.1 学校的空间分布
目前,云南省共有本科院校17所,12所分布在昆明,分别是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西南林学院、昆明医学院、云南财经大学、云南中医学院、云南警官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和昆明学院;其他5所分布在大理(大理学院)、红河(红河学院)、玉溪(玉溪师范学院)、曲靖(曲靖师范学院)和楚雄(楚雄师范学院)。
从本科院校的空间分布来看,分布相对集中,即70.6%的学校集中在昆明,滇东、滇南和滇西各有一所。应该指出,教学资源的过度集中,一方面有利于高等教育的空间聚集,产生规模效应,有利于昆明及周边区域物流人才资源的补充,从而促进当地区域发展经济。但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教育资源的非均衡发展,影响到云南其他州市的教育发展和人才资源的全面开发,特别是处于以远离昆明为核心滇中区域的大部分州市。
1.1.2 学校的物流人才教育
在这17所高校中,有5所本科院校设立了物流专业,分别是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红河学院和昆明学院。从比例来看,设立物流专业的本科院校占全省本科院校的29.4%,应该说这个比例相对较低。设立物流管理专业最早是在2006年,比较而言,作为物流业人才培养的摇篮,我国高校物流专业的发展始于2001年。
这5所高校中,云南财经大学于2006年最先招收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其他学校在2006年后陆续开始招生。而对于高层次物流人才培养的院校很少,目前云南还没有物流专业的博士授权点,云南财经大学具有物流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昆明理工大学和云南大学主要培养物流工程方向的工程硕士。在专业设置方面,在云南省5所招收物流专业的院校中,仅有昆明理工大学开设了硕士和本科的物流工程专业,其余各院校均开设物流管理专业。
研究表明,一方面,云南本科院校的物流专业设置十分单一,主要是物流工程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显然,这不能全面支撑云南省迅速发展的现代物流;另一方面,物流专业的开设只有5所学校,总量上偏少,因而培养出来的物流人才数量就少,无法向市场提供充足的物流人才,加之专业办学起步较晚,这与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形成较大反差。
从物流人才的培养数量来看,到目前为止,云南省本科院校中尚没有毕业生,相关的硕士研究生有10余人,其专业主要是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博士研究生还没有。换句话说,云南本科院校对于高层次物流人才的培养正处于起步阶段,这也意味着云南本科院校在承担着云南省物流人才的培养方面任重而道远,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
1.2 高职高专类高等教育与物流人才培养
1.2.1 高职高专学校的空间分布
高职高专类学校共有44所,30所分布在昆明,曲靖、保山、丽江各有2所,楚雄、临沧、德宏、西双版纳、玉溪、昭通、文山和普洱各有有1所。总体上,此类学校的分布也凸显出过于集中的空间格局,即68.2%的学校集中在昆明,曲靖、保山、丽江各有2所,其他区域没有分布。教学资源的过度集中,一方面有利于高职高专的空间聚集,产生规模效应,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交流,但同时也会导致教育资源的非均衡发展,影响到云南其他州市的教育发展和人才资源的全面系统的开发。
1.2.2 高职高专学校的物流人才教育
在这44所高校中,有8所院校设立了物流专业,分别是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冷链;课程;岗位
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在外需疲软、内需回落、深层次结构变动等力量综合作用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剧。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步入7万亿俱乐部的经济大省江苏,面临“爬坡过坎”关口的考验,传统产业需要转型升级,外向经济需要提升档次,农业需要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不仅要关注农业生产,还要关注农业流通,尤其是影响农业流通效率的物流。推动农产品物流发展,冷链专业人才是生力军和主力军。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全国农业高职院校的排头兵,应结合产业特色和学院优势学科,重新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为江苏、全国培养更多的冷链物流人才。
1.物流管理专业冷链人才需求背景
1.1农业生产平稳
我国是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大国,目前蔬菜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60%,水果和肉类产量占30%,禽蛋和水产品产量占40%,每年约有4亿吨进入流通领域。2014年,全国肉类总产量8707万吨,比上年增长2.0%,水产品产量6450万吨,增长4.5%;江苏蔬菜产量5416.971万吨,瓜果555.4563万吨,肉类3794576吨,禽蛋1969679吨,牛奶产量607200吨,生猪出栏3073.6万吨,家禽75739.6吨,水产品518.8万吨,农业生产平稳。
1.2冷链物流需求激增
2014年是我国冷链物流真正快速发展的一年,天猫、京东、苏宁易购、顺丰优选等一线电商纷纷高调进军生鲜市场,生鲜电商崛起赋予了冷链产业新的商机;冷链市场达11200万吨左右,较2013年增长了近22%,地域范围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如北京、天津、大连、山东、上海、广东、江苏等;全国冷库总量达3320万吨,比2013年增长36.9%。2015年,全国增加冷库库容1000万吨,冷库库容年均增长20%,新增冷藏车4万辆,年均增速32%。
1.3冷链物流人才严重不足
我国开展冷链物流研究和人才培养起步较晚,开设冷链物流专业院校不足15家。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以快递、国际货代、仓储管理、货物运输等方向为主;部分院校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制冷技术等不同层次专业,可以培养冷链相关人才。全社会冷链物流从业者基本上是从工业品物流或其他工程技术类专业改行,国外优秀人才回国较少,全社会冷链物流人才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企业人才需求,更不要说疫苗等医药冷链物流企业。
1.4涉农院校专业特色明显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乃至南方14个省市唯一以培养农牧科技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学院紧扣农牧产业链办学,设有动物科技、食品科技、水产科技、动物药学、农业物联网、农商管理等10个二级涉农院系,设置46个涉农专业。现有2个国家级、14个省级、12个市级及8个院级研究平台或研究所,学院农业特色优势明显。
2.物流管理专业冷链人才需求
2.1冷链物流典型工作分析
冷链物流是指一些特殊产品需要从原料生产、采购、加工、运输、配送、销售到消费者手中整个过程中保持全程适度低温,主要产品包括果蔬农产品、肉类、水产品、禽蛋、奶产品、特殊食品及部分医药产品。根据相关产品特点及业务内容,冷链物流不仅要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自然、经济、制冷、冷冻冷藏、生物、保鲜、检验检疫、包装、通讯、定位、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自动识别、物联网、冷链物流追溯、冷藏运输、冷链物流标准等专业知识与技术。结合作业流程及工作任务,冷链物流主要分冷藏冷冻货物采购、冷藏冷冻货物储存、冷藏冷冻货物运输、冷藏冷冻货物销售、冷藏冷冻货物配送、冷藏冷冻货物信息处理等岗位,每个岗位下面包含若干个子岗位,例如,采购岗位需要有自然与经济调研、订单与合同处理、包装、检验检疫等专业岗位人员,冷藏冷冻货物储存岗位需要理货、库管、检验、生物、保鲜、制冷等人员等。
2.2冷链物流人才技能素质分析
根据社会需求和职业教育特点,高职冷链物流教育应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技术技能培养注意能力中的技能培养,但也离不开知识和素质教育,知识与素质是学生提高与发展的基础。冷链物流知识不能仅限于传统物流知识点,还应包括制冷原理及选择、生物保鲜、包装材料、食品营养与质量、特殊品检验检疫、堆码等;冷链物流能力包括冷冻冷藏技术应用、保鲜技术应用、信息及通讯技术应用、冷链物流组织与协调、电商营销、冷链流程优化与供应链管理、问题分析与改进及社会交际能力等;素质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严谨的思维模式等。
2.3冷链物流人才层次分析
培养冷链物流人才是提高农产品、食品及医药用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冷链物流人才主要包括研究型冷链物流人才、管理型冷链物流人才和操作型冷链物流人才三类。不同类型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定位,选择培养不同层次人才,如研究生和研究型本科教育着重以培养冷链理论研究、冷链技术研发等研究型人才为主,如生物保鲜技术开发员、新型保鲜材料开发员、物流技术和设备研究员等;应用型本科及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培养冷链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类管理人才,如冷库主管、冷链运输调度员、冷链项目主管、配送中心主管等;高职及中职院校培养以冷链物流技术操作的现场作业人员为主,如冷库保管员、收发货员、配货员、品控人员等。
3.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冷链人才培养路径
3.1明确专业冷链人才培养方向
目前,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储配物流,储配物流涉及仓库管理、配送管理、货运管理等作业内容,涵盖企业有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学习知识点多,特色不明显。新常态经济下,未来五年内,学院可以结合现代农产品流通和本地生物医药产业特点,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学院不仅有畜牧兽医、动物药品、水产、食品技术等特色专业,而且有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关联专业,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可为:面向农业生产与经营企业、药品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培养掌握现代冷链物流技术、保鲜技术、冷库、冷链配送及运输等岗位工作的技术技能物流人才。
3.2确定专业冷链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开展冷链人才培养较晚,冷链企业生产与经营处于摸索阶段,冷链技术仍在引进与研发。学院应加强与河南众品、雨润、顺丰优选、国药控股等国内知名企业合作,研究企业物流冷链人才需求,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采取工学交替、顶岗实训、教师顶岗、企业导师进课堂及实验室资源共享等形式;加强与冷链研究机构合作,物流、食品技术、水产技术、药剂等专业老师与科研院所不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前沿讲座、科研项目合作,提高学院制冷、食品工程、食品分析等理论与实践水平,形成“学校+企业+研究机构”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3.3建立专业冷链课程体系
针对冷链物流人才岗位特点和素质要求,结合冷链运作作业过程,设置冷链物流课程体系。除公共基础课外,职业技术课中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经济数学、管理学基础、统计学基础、会计基础、经济学基础、物流基础、经济法;职业技术课中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冷链物流技术与装备、冷藏与速冻技术应用、冷链仓储与配送管理、冷链运输管理、食品及药品工程技术应用、冷链采购管理、冷链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冷链基础技能训练、冷链专项技能训练、冷链综合技能训练及冷链企业顶岗实习等;职业技术课中辅助课程包括食品与药品检测、动植物检验检疫、企业经营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物流英语、素质拓展等;职业拓展课包括ERP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国际货运与保险、物流与电子商务等。随着技术变化及师资与实训实习条件完善,可以适时对课程体系和相关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与优化。
3.4配置专业冷链教学资源
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主要有基于供应链实训室、仓储与配送作业实训室、ERP实训室,实习场所主要有动物药品成品库、知名药企成品及辅料立体仓库、知名快运公司,适合药品和消费品仓库管理、货运管理、配送管理实习实训,冷链物流设施欠缺。学院需加大冷藏冷冻、保鲜、温度湿度监控等设施配置,同时面向物流专业开放农业物联网、药品检测、食品技术、动物检验检疫等实验室。加强冷链师资引进与培养,引进国内外企业和研究机构冷链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尤其是制冷人才、生物技术人才、冷链运作人才;不定期将物流管理、食品技术、动植物检验检疫、生物技术等专业相关老师送至冷链研究机构和国内外知名企业挂职锻炼,定期召开课程建设专家会议,提高专业整体教学水平。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物流产业发展呈现新特征,不同专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优势,错位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应以物流管理冷链人才培养为抓手,结合人才岗位特点与专业技能要求,制定“学校+企业+研究机构”人才培养模式,编制职业技术课与职业拓展课相结合的冷链课程体系,配置与整合冷链人才培养的设施设备及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新常态下的江苏农牧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才能转型成功,学院人才职业竞争力才会更强。
参考文献:
[1]刘广海,谢如鹤等.物流管理专业冷链物流特色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年10期:141-142
[2]兰必近,韦克俭等.冷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J].高等农业教育,2014年2期:65-69.
[3]初叶萍,红.湖北省应用型冷链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路径选择与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年9期:152-155.
关键字:物流,社会分工,费用,成本,专业化,职业化
一、 理解职业、职业化、职业和专业、职业化和专业化
职业是指人们专门从事的某项工作或岗位。职业和专业是依据不同的标准划分的,而某种专业只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有与之相对应的职业产生。职业化是指人们专门从事某项工作所具有的由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所构成的职业素质,符合职业标准和规范,并获得职业资格的过程。它应具备三要素:一是个人具有职业资格(或执业、从业资格) ;二是未来人才的职业发展是与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与事业发展相匹配的,市场调节需求,个人顺应市场需求参加职业培训,接受市场的考核检验和认证;三是组织要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干部职业化制度,完善职业管理、规划、培训、考核、认证机制,以形成一套促进国家、事业和个人共同发展的职业化建设体系。
物流企业职业化是指物流企业所具有的由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所构成的职业素质,符合职业标准和规范,并获得职业资格的过程。具备职业化三要素,最终达到职业化的第三层面。
二、 物流企业职业化是社会分工细化的要求
物流的产生是以供应链的分解与整合为基础的,供应链的分解与整合是以社会分工的深化和细化为基础。
企业的任务就是不断地创造价值。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是由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增值活动组成的。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加工程度提高,市场范围扩大,社会分工更加细化,使供应链的增值环节变得越来越多,结构也更复杂。一种产品从开发、生产到营销、运输所形成的供应链过程已不可能由一家企业来完成。
供应链的不断分解,使市场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相对独立的、且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增值环节。可以设计一个新的供应链,通过市场选择最优的环节,把它们联结起来,创造出新的价值。在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这种整合的机会也就越多。例如,在家用电脑市场上,尽管竞争十分激烈,但仍然不断有新的电脑商出现,他们根据顾客的需要,选择英特尔的芯片、台湾地区的主板、韩国的显示器和日本的硬盘等,把它们组装起来,推向市场,迎合了消费者的需要,获得了新的增值效益。
三、物流企业职业化是降低物流费用的有效途径
1.职业物流是降低物流费用的关键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迫使企业不得不千方百计地去降低成本。物流费用是指物料、产品、商品等的空间位移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具体表现为物流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的总和。一切由物料、产品、商品等实体的物理性空间运动所引起的货币支出都是物流费用,物流费用按一定对象汇集就构成了物流成本的概念。物流费用控制也就称为物流成本控制。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欧新黔在2005年9月青岛召开的“全国现代物流工作会议”上透露,“十一五”期间中国现代物流发展的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建立快捷、高效、安全、方便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在去年21.3%的基础上下降2至3个百分点。
在生产和流通企业物流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科目,因而较难对企业生产的物流费用作出明确、全面的计算与分析。由于企业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分摊企业成本的,所以企业的损益表中无物流成本的直接记录。在通常的会计科目中,物流成本核算的是企业对外部运输咨所支付的运输费用或向外部运输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用等传统的物流费用。对于企业内部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利用自己的车辆运输,利用自己的库房保管货物,由自己的工人进行包装,装卸没有列入物流费用科目。因而,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看,企业难以把握准确的物流成本,使得企业管理人员无法获取企业的物流成本的真实数据,也无法对企业物流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无法对物流成本进行分析与管理。
2.物流职业化有助于生产、流通企业培植、提升核心竞争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生产加工日益高度化和复杂化。一项技术复杂的新产品的完成,涉及越来越多的生产环节,从研究开发到产品的完成,乃至增产的实现和市场渠道的开拓,已表现为规模越来越大的战略工程。而这种战略工程是任何企业都难以在短期内独立完成的。同时,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新行业、新领域不断产生,技术环境从过去的相对稳定和可预料变得动荡多变、难以预测。这一时期的技术发展主要呈现出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方面,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另一方面,投入成本不断增大。所以,企业不会再去追求这种全能的过程,而是集中兵力于若干环节,培育并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工业、流通企业无暇顾及自给式的物流,企业物流重新整合,必然选择走职业化之路。
四、职业物流的分工细化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为了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努力做到能比别人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高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因此,物流企业都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市场的变化,准确定位自己的服务方向。
1.职业物流的分工细化是目标市场定位单一化的要求
生产、流通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的全面提高,促使物流企业在仓储、搬运、包装、运输、配送等环节进行研究。职业物流的分工细化有利于企业集中资源,培育其核心能力,大力发展核心主业,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并在全球范围谋求物流外包或与全球的外部企业缔结战略联盟,以整个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我国在快速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单个企业依靠自己的资源进行自我调整的速度很难赶上市场变化的速度,因而企业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强化自身的核心能力,而将自身不具备核心能力的业务以合同的形式外包。
2.职业物流的分工细化有利于物流信息化,提升管理水平
物流信息化包括物资采购、销售、存储、运输等物流过程的各种决策活动,如采购计划、销售计划、供应商的选择、顾客分析等提供决策支持,并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汇总和分析物流数据,在物流管理中选取、分析和发现新的机会,进而做出更好的采购、销售和存储决策,能够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增加对企业的内容挖潜和外部利用,从百能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物流作业自动化是提高物流效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其实现不仅在于现代物流机械装备的应用,更应与大量的信息连结在一起。?物流信息化大大缩短了流通过程,物流信息化可以使物流功能得到改变,物流信息化可以缩短物流的传递长度,物流信息化是物流系统变革的决定因素。
3. 职业物流的分工细化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行业,其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在物流实际运作的过程中,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贯穿于各个环节之中,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开拓和业务操作等工作需要各种知识和技术水平的劳动者。
从物流人才的需求方面来看,主要体现为“两头俏”,急需管理人才和业务操作人员。管理人才位于人才需求金字塔的顶部,急需求量少;职业物流企业需要大量的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又一定文化素质,又勤劳肯干的业务专项操作人才。
从物流人才供给方面来看,我国从1993年开始将物流管理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到1998年全国共有15所高校开设过物流管理专业,成为中国历史上物流专业培养最鼎盛的时期。但在1998年新修订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却又被莫名其妙地取消了。目前在国内高校开设物流专业课程的仅有10所左右,占全国高等院校的1%,研究生教育也刚刚起步。每年的毕业生才几千名,不仅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异,也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物流研究机构也比较少,且还存在着与实际结合不紧密的问题。致使中国现代物流的发展缺乏物流专业人才和完善的学科体系的支撑。物流专项操作人才仅有几所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造成了物流人才的奇缺。
加大高校和研究机构物流专业的投入,是解决物流管理人才的关键。物流业务专项操作人才的培养应依靠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企业培养,这是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物流专业的机遇。另外,职业技术学院和职业物流企业联合办学培养物流业务专项操作人才,这种校企结合,“产学研”结合的形式,必将成为办学的主流。
作者单位: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任曙明,原毅军. 产业分工细化与经济中介组织的发展[J]. 中国工业经济 , 2003, (11):12-13.
[关键词]应用本科;物流系统工程;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149-02
我国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拉动了对物流人才的巨大需求,物流管理专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显露出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条件不足、实践教学处于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地位等诸多问题。
物流系统工程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它在贯穿物流七项基本职能的同时融合了物流实践实务,具有系统性强、涉及面广、实用度高,研究主体及对象差异性大的特点。目前该课程主要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实践学时少、实践内容与理论脱节,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应用性是物流专业人才的主要特征,专业实践教学不但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提升型用型本科物流系统工程的实践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一、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模式特征分析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教育形态。从教育层次来说属于高等教育,从教育类型来说属于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和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重要类型。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实践的环节、内容、学时分配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特征。为实现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一个贯穿、两个融合、三个阶段、四个环节、五个模块。
一个贯穿即体现以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对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将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进行深度融合并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即两个融合。将整个计划学习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基础阶段、提高阶段、综合运用阶段。每个阶段的实践教学侧重点各有不同,又分为四个环节:基础阶段为看、听、记、做;提高阶段为看、听、想、做;综合运用阶段为想、做、评、辩。实践教学的内容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可整合为五大模块:基本实验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专业实习见习模块、创新创业模块、综合实践模块。
二、物流系统工程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不仅注重基础教学,同时更应注重学生个人执行力、专业知识、学科方法论和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根据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模式一个贯穿、两个融合、三个阶段、四个环节、五个模块的特征,物流系统工程实践教学改革可围绕三个方面进行:教学环节的分阶段进程式安排,内容设置的知识技能一体化,教学方法上以行动教学法为导向。
(一)实践环节设计:分阶段进程式安排
1.基础阶段。以对培养课程感性认识和物流管理的系统思维为主。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现代企业供应链运作模式视频、物流系统仿真模型,带领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感受系统运作的高度集成化、协同化。在这个阶段,学生对实践内容学习主要以看、听、想、记为主。亲眼观看,亲耳聆听实地感受,记录不同类型物流系统的运作过程、不同系统模型的特征并结合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从而引起思考,提出问题。
2.提高阶段。利用学校实训室的物流系统仿真软件,让学生进行物流过程的研究仿真、物流管理的仿真研究以及对物流成本的仿真研究。这个阶段以吸引、激发学生求知欲为主,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索性、设计性。这时的四个环节分别是:看、听、想、做。这个阶段物流系统工程实践的重要内容就是使用仿真工具对基本物流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并设计和匹配优化系统参数,从而具备一定的物流系统工程意识和系统建模实践能力。
3.综合运用阶段。针对上一阶段的学生建模练习,采用相应评价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叉评价,并形成评估报告和决策建议。此外,还可以对实习基地、企业的系统进行评估分析等,重在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系统运筹思维。学生在对其他同学系统模型的评估过程中可以巩固前期学习的知识,了解他人(小组)的思维方法,提高自身综合分析能力。这个阶段的四环节是想、做、评、辩。思考各种不同类型系统模型的不同之处,评价体系各项指标的优化、权重及其原理,决策的方法和重点,制作评估报告,在自己或本组的系统模型和指标参数受到别人质疑时需要做出论证、阐释。
(二)实践内容重组:知识技能一体化
物流系统工程课程反映了现代物流各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效益背反关系。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用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和工具分析、解决相应问题。根据应用型本科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我们按实际应用体系来组织技术知识、工作过程知识,将本课实践内容重组为五大模块:需求预测、物流系统规划、系统仿真、系统评价、系统决策。再按各模块实践能力目标映射为学习领域的知识、技能,同时再进行知识技能一体化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知识技能与实践内容对应如图1。
(三)教学方法运用:以行动教学法为导向
笔者认为以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为主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物流系统工程实践教学的综合运用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1.案例教学法是教师通过精心策划和引导,促使学生分析、讨论、大胆质疑案例,探讨解决方案,以达到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实施要点:选择案例―分析―讨论―形成案例分析报告。作为参与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具有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等优点,但也有一定局限,如:教师须具备引导学生进行案例探究的能力;学生除有相当理论基础,还需具备钻研能力;耗时多;短期内密集使用案例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不适于个性化、不能明确表达的知识。物流系统工程中系统工程的概念、系统要素之间的效益背反现象、系统分析、物流系统规划、物流系统综合评价、系统决策等知识都较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
2.项目教学法是教师把一个多任务组成的具体项目交给学生分组共同合作完成的教W方法。实施要点:任务提出―计划制订―任务落实―解决问题―成果汇报―评价―成果迁移。进行评价时,不能简单以“对”或“错”论,而是“可行”、“好”与“更好”的区别。项目教学法有利于增强学生责任意识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跨专业学习等综合能力。当然,项目教学法也要求教师具备项目涉及所有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学生要有较高的知识迁移能力;适用于复杂而系统的操作性知识如配送中心的选址、物流系统的规划和决策性内容,如第三方物流决策、库存控制与决策、企业物流战略决策等。
三、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深化和物流产业的调整,尤其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的快速发展,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愈发突出。明确应用型本科定位,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合理配置实践环节,整合优化实践教学内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手段让物流教育贴近行业发展趋势,既是实现物流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适应国家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 参 考 文 献 ]
【关键词】高职 课程教学 物流信息技术 物流管理软件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191-02
目前,基于物流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大多数高职院校物流专业都开设了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并将其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知识,并能熟练应用各种物流信息技术。本文试分析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物流管理软件的必要性,针对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物流管理软件的应用现状,提出相关的应用措施。
一、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物流管理软件的必要性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和实践性,涉及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等多项技术,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该课程中应用物流管理软件是非常必要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物流管理软件往往与多项物流信息技术相结合。物流信息技术实质上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各种现代技术完成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传递等。这些数据最终都需要通过各类物流管理软件进入数据库再进行分析处理应用。所以物流信息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不是独立的,其应用主要是结合各类物流管理软件来实现。如仓储管理系统(WMS)中涉及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电子标签拣货技术;运输管理系统涉及GPS与GIS;商业企业进销存系统或pos系统中涉及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等。
(二)同类物流管理软件具有相似性。尽管市面上物流管理软件品牌繁多,但是物流企业的业务类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使用的物流软件的功能也相类似,同时物流管理软件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强,所以只要掌握了一种物流管理软件,同类的其他品牌的软件也能很快地熟悉。这就意味着通过在学校学习不同的物流管理软件,有利于学生在工作岗位中迅速掌握各类企业物流软件的操作。
(三)软件操作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年教学的观察,我们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枯燥,不易接受,所以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但是学生对需要动手操作的内容比如出入库的操作、拣货、系统业务单据的制作和处理等,显示出较大的兴趣和积极性,接受程度和完成情况都不错。物流管理软件可以让学生上机进行软件操作,同时配合相关物流信息技术的使用,动脑和动手相结合,学生更易掌握。
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物流管理软件的应用现状
(一)软件多、杂,在教学应用中没有统一的标准。市面上的物流管理软件品种多,品牌多。从使用对象上看,有用于物流企业的、用于商业企业的、用于院校教学的;从业务流程上看,有运输软件、仓储软件、配送软件、单证系统等。从研发主体上看,有软件公司研发的,有企业自主研发的,也有软件公司和软件使用企业共同开发的。目前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物流信息技术或相关课程的设置尚未统一和规范化,各院校该课程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因此各院校使用的物流管理软件即使可能有相同的部分,但大多不会完全相同,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二)需在有限的课时数里进行软件内容挑选。物流管理软件用于教学时,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会遇到课时数的问题。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来看,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安排48节理论课和30节实训课,一共78个课时,教学内容除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外,还包括物流信息技术概述、计算机及数据库技术、各类物流信息技术(如GPS、GIS、RF、POS技术等)等,现使用的物流管理软件2个。要在这78节课时里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就需要合理安排时间。尤其是针对物流管理软件功能模块较多情况,就更需要对其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合理的选取。
(三)应用效果差异大。物流管理软件用于教学的目的是针对企业岗位需求对学生进行培养。通过在学校学习相关软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物流管理软件应用操作能力,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岗位能力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大多数学校在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中都会使用物流管理软件,但是应用效果不一。主要原因在于软件内容较多,要更好的融合应用于课程教学,取得好的应用效果,通常要进行合理的工作任务(项目)及角色的设计,根据物流业务来对应使用相关的物流信息技术。否则就难以模拟出企业的工作流程,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能模拟工作情境的实训素材较少。要真正实现与企业需求接轨,使学生在企业工作岗位能更快的熟悉业务,就需要模拟出尽量真实的企业环境,按企业的要求和业务流程来教学,这就需要结合企业的实训数据和素材,以达到贴切企业岗位需求的目的。但物流管理软件主要用于企业,通常购买的物流管理软件一般是没有具体数据的,企业数据为企业实际发生的业务过程中产生的,需要在购买后自行创建数据帐套。少部分软件可能自带初始数据,但是其数据为软件开发公司提供,主要用于测试和操作演示,与实际企业的数据差别较大。所以物流管理软件中基于工作任务的实训素材较少,需要自己采集。
三、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物流管理软件的具体措施
(一)结合课程标准和岗位要求进行软件的选择。要在众多的物流管理软件中选择适合用于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软件,必须要结合岗位要求和该课程的课程标准进行选择。在物流企业中使用物流管理软件的岗位非常多,通过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学生就业的调查,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物流相关行业就业的岗位对软件的要求主要集中在单据的填写制作、数据的统计分析、出入库的操作、配套信息技术设施设备的使用、财务的结算等。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软件的操作、熟悉各类信息技术及其使用等。结合这两个方面,选择软件时主要侧重在单据操作、仓储管理、财务结算等。结合上述情况,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现开设的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中主要使用的软件有中诺思(物流技能大赛软件)、速达5000、仓储管理系统(WMS),分别是用于教学仿真、商业企业和物流企业的软件。
(二)分析软件功能,与课程内容结合进行软件功能模块的选择。购买的物流管理软件功能模块较多,覆盖业务面广,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除学习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外还需要学习其他内容,所以在78课时的时间内学习完所有的模块内容是不现实也不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要求,在软件中挑选重点的内容进行学习操作和实训,如商业企业进销存软件中涉及的POS(销售时点系统)模块、采购模块、存储模块等,仓储管理系统中使用条码技术、RF技术、自动分拣技术的出入库模块,都是需要重点掌握的。
(三)通过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实行“教学、实践、指导”一站式教学方式,在课堂内完成知识讲授、操作演示、学生动手实践、技能指导四个环节。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数据采集技术项目为例(见图1)。
图1
如图1所示,该项目实际教学中是使用仓储管理系统(WMS)这个软件,通过采购入库―采购单物料清单录入―产生条码来完成条码技术中的任务2,通过采购入库―手持终端PDA来完成射频技术中的任务2。
使用仓储管理系统(WMS)来进行数据采集技术的教学,将教师直观的演示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该项技术的基本原理并灵活加以应用。
(四)合理设置实训内容。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内容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科学合理的物流软件实训教学方法将能得到其他实训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在理论授课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单个项目或模块来进行学习,而在实训过程中不单只是熟悉各项目或模块的业务操作,更应该对所学的多个项目或模块进行以物流业务流程为导向的设计,真实模拟企业的物流业务运作过程,以完整业务流程的案例来逐渐引导学生熟悉软件操作,并达到提高学生物流软件实操技能的目的。如可将采购到货―入库处理―上架―移库―出库整个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实训任务,由学生分组配合进行软件模块功能之间的业务流程切换操作,信息技术的配合使用,最终完成该任务的多个业务环节。
(五)通过校企合作等多途径获取素材来创造工作情境。学校购买物流管理软件后,软件一般没有具体的数据,需要自行搜集。物流管理软件主要用于企业,其数据为企业实际发生的业务过程中产生的,为了贴近真实的工作任务,可通过校企合作、走访调研、学生反馈等,搜集企业的素材制作出用于教学的实训数据,为学生模拟岗位操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总之,物流管理软件在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非常重要。为了保证符合学生就业的岗位要求和教学的课程标准,对于软件的选取、功能模块的筛选、教学方法的应用、软件实训素材的制作都需要认真考虑。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帮助学生在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中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内容,提高学生的应用操作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更快地适应岗位要求。
【参考文献】
[1]翦象慧,邓子云,米志强.基于物流业务流程的《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课程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0(35)
[2]王丽群.仓储管理软件与设备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C]//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中册),2013.11
[3]冉雪峰.仿真――物流教学的新方向[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1)
有关数据显示,中国物流业的物流从业人员缺口将达600万人。物流人力资源的稀缺,从市场需求的领域来看主要集中在企业物流人才、咨询和规划物流人才、外向型国际物流人才和科研教学物流人才;从需求层次来看主要分布在物流实际操作人员、物流管理人员和高层物流管理人才。物流工程学科是一门融合多学科和技术交叉的新兴学科,以工学学科作为理论基础,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将更多地依赖高新技术的应用,大型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因此,我国对实用型物流人才的需求将日益增加,尤其对既懂工程技术,又有物流管理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所谓应用型物流人才,是指掌握物流专业知识、能操作各种物流设备、懂得物流管理的基本方法的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是目前物流业需求量最大,也是需求最迫切的人才。对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培养,应当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实验教学、实习基地、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能够较快进入工作角色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仍然存在矛盾。受物流人才培养规模、培养层次结构、师资队伍的水平和培养人才的适用性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对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强大需求还无法得到满足。因此,物流人才尤其是高级应用型物流人才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物流专业人才已被我国列入12类紧缺人才之一,应用型物流人才短缺的问题已成为共识。因此,如何才能培养出符合物流企业需要,适应物流行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2国内外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对比
发达国家开展物流高等教育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教育层次比较多元化,涵盖了研究生、本科生和职业教育等。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相结合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满足了企业对物流人才的多样性需求。国外的物流业发展成熟,其相关理论知识和各种物流设施、实验室等已经健全,给物流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发达国家如美国在行业协会的组织和倡导下,已经全面开展了物流在职教育,建立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在教育形式方面,国外的教育机构除了采用课堂授课之外,还经常举办特邀讲座和报告。作报告的人士既可以是大学教授,也可以是来自于企业的物流人士。他们能够了解和掌握这个行业的最前沿的知识动态和行业最先进的应用技术,因此对于学生的知识面的扩充大有裨益,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里面还会定期地举行研讨会,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去企业参观实习,了解和掌握实际的物流运作过程、物流操作设备和设施,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物流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在行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200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成立于上海,该委员会是在教育部领导下开展高等学校本科物流类专业教学研究、咨询、指导、评估和服务等工作的学术性专家组织。目前,该组织对物流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还在研究中,各校只是根据自身特点,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探索性地进行专业建设。
由于物流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物流教育反映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物流工程专业本科教育教学中,专业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脱节、课程设置没有形成体系、物流实践经验匮乏、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简单化等问题较为普遍。同时,对于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相对较少,尚处于起步阶段。针对这些问题,如何采取相应对策以促进我国物流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健康发展,是物流工程专业人才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东北林业大学是黑龙江省设立物流工程专业最早的高等学校之一,也是全国范围内设立物流工程专业较早的高校之一。经过10多年的发展,物流工程专业已经建设成一支能够适应物流工程领域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掌握了本专业国内外发展前沿的动态,研究方向明确、研究层次齐全,对外联系广泛、梯队合理、教学和科研力量强的学术队伍。已经形成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物流技术与装备、物流系统优化与仿真、包装材料与设备、林业物流等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研究方向。物流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工学学科作为理论基础,管理学科和工学学科相互渗透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新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对物流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参考和借鉴国内外高校在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成功经验,对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以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提高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本文以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为例,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物流业发展的需要,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物流职业培训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提出一套具有工科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3培养具有工科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措施
3.1明确各层次物流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本身具有交叉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因此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应当具有层次性。目前,我国所开设的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大多是以传统的交通运输、机械工程、工业工程专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在课程设置上没能突出专业自身的特色,在专业方向上设置得过细,也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不够全面。基于国内外高校物流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现状的统计分析,依托东北林业大学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应呈现多元化,同时也要结合地方经济对物流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适时调整。
3.2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
围绕具有工科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本着宽基础、强能力的原则,同时突出应用型人才能力的培养来设置课程体系。针对目前国内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情况,在课程设置的时候,既要强调工科课程的学习,又要重视课程实践环节。在培养过程中,要结合地缘优势和本学校的特点,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够了解就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和行业现状,做到放眼看世界、耳闻天下事。因此,要增加应用课程的比重,加大社会实践教学的力度,加大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重,适当减少课堂授课时间,使学生有足够的实验和社会实践时间,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针对目前物流工程专业教材系统性不强、在某领域的书籍内容上存在相互重叠现象,需要组织相关专家、学者编写体系完善、结构内容合理的物流系列配套教材,使出版的教材具有理论扎实、案例丰富、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等特点。
3.3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具有工科特色的物流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一支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专业教师既要在理论上能够掌握本专业最前沿的知识,还要有广泛的社会实践能力。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还要着重培养年轻教师,通过各种资助项目选送一些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的具有物流工程专业的院校进修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同时,也可以引进一些高层次的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物流实践活动,为教师构筑一个实践的平台。同时,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作用,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学团队教师及核心课程组教师的教学水平。另外,根据需要聘请一些在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定期为学生讲解生产实践中的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
3.4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深化,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解决物流工程专业学习与专业知识脱钩的矛盾,未来的物流教育必须侧重实践教学。打造具有工科特色的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目前的关键任务就是要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的改革研究。目前,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已拥有2000余平方米的实验室面积和价值400余万元的仪器设备。具有物流工程实验室、物料运输机械实验室、系统仿真与优化实验室、包装材料与机械实验室、林业物流实验室等5个实验室。物流工程专业已与省内外多家企业达成了实习合作协议,包括黑龙江省建恒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大连路明集团、大连锦程物流有限公司、哈尔滨中外运物流有限公司和内蒙古松山物流园区等4个稳定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基地,已经为物流工程专业各年级学生提供了不同形式的实习实践机会,同时也为国家及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提供了必要的实验条件。物流工程专业将搭建以提高创新精神和应用实践能力为主体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基本技能训练实践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注重基础实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搞好社会实践,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完善综合实践,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3.5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过去单一的教学手段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备受诟病,不能满足现代物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针对物流工程专业特点,课程特点和实践应用需要,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丰富课堂内容,比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项目设计等,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推行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技术和视频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会思考、会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在课堂教授过程中,还要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环节,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善学习效果。另外,也可以不定期地聘请校外知名学者和企业成功人士举办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也可以聘请校内外专家指导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工作,指导各类物流大赛等。
3.6物流职业培训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为尽快解决物流行业应用型人才紧缺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物流职业的相关培训工作。目前,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具备物流师、全国外贸物流师、企业资源计划(ERP)工程师等培训及考试点资质。本着锻炼学生、服务社会的原则,本专业将继续推进这些资格考试,为学生步入社会搭建良好的平台。同时,通过物流协会、国际贸易协会等行业机构实现物流人才的培养规划和社会需求的对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是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及各层次课外科技作品与创业设计大赛(如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举办的全国物流设计大赛)、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其他模拟训练活动等(如ERP沙盘模拟训练)。
4结束语
300余所大学有物流本科
高军说,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有300余所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及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目前,北京开设物流类专业的学校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和北京工商大学等,不同学校开设的物流相关专业研究各有侧重,各有特色。
北京物资学院是教育部最先恢复批准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该校物流类专业重视实践教学及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围绕物流领域强调多学科、多角度互相融合,培养学生的实战和创新能力。北京工商大学重点定位为“企业物流”与“物流企业”的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下设有国际运输与物流系,主要侧重于国际物流操作,培养学生精通海、陆、空运和多式联运等具体操作环节。
理科生更有优势
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院长邬跃认为,物流管理要应用大量的工具方法,会涉及很多数理化知识。物流类专业要求学生会用数学知识建立并优化数学模型,还要学习一定的建筑学知识,学习物流类专业的学生应该有很好的数学基础,理科学生更有优势。
物流是一门综合学科,是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和理学的集成。
物流管理专业一般开设物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和物流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一般还要学习交通运输规划、物流系统分析、物流建模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
物流类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管理类专业,需要培养学生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性格外向活泼的学生更适合。此外,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及各国间贸易日益密切,从事物流行业的人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还要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
动手实践要求高
物流类专业侧重培养具备物流管理、规划和设计等较强实务运作能力的高级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因此,物流类专业的学生既要懂理论,还要重实践。
北京市物流系统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建在北京物资学院,这也是全国范围内唯一一个物流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学生在这个实验室里能形象生动地学习、消化书本上的理论,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从商品的拣选、路线设计、下订单,到商品的出库、保管,学生可以在这个实验室里亲身体验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全过程。
物流类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动手能力,强化实践环节训练。该校利用假期派出部分学生到相关物流企业进行轮岗实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尝试请企业的职业经理进课堂,讲授当前企业的实际情况,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