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09:56: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汉字演变的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汉字结构类型;含义;演变性;规范性
【中图分类号】G642
一、汉字结构类型与汉字构形法、汉字基本类型
1.汉字结构类型与汉字构形法
在传统的汉字构形研究中,常常把汉字构形法和汉字结构类型相混淆,其实,构形方法和结构类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构形法是对个体汉字在构形过程中,运用何种构件、数目多少、拼合方式以及构件摆放的位置等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结构类型是按照不同的结构方法对汉字所作的形体结构类型上的分类,其所依据的标准是汉字的结构方式也就是构形方法,通过这种形体结构类别上的分类进一步对构形方法进行整理和完善方面的指导,从而使之更为符合汉字的构形实际。它们之间的联系,可以作这样的概括:在汉字构形方法的研究中,根据某一相同之构形方法而产生之字,是为某一结构类型之实、之成员、之内容;在汉字结构类型的研究中,某一构成方法为划分或确定某一结构类型之根据。通过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在汉字构形方法和汉字结构类型这两个方面,汉字构形方法是第一性的,是基础性的,而结构类型是第二性的,是依赖于构形方法而产生的;甚至还可以说,对于构形方法的研究越深刻、越精细,而对于结构类型的研究和划分也就越容易、越科学、越明确。
2.汉字结构类型和汉字基本类型
从传统六书观念上讲,不少学者认为传统六书为汉字形体之六种结构类型,也有认为前四书为结构类型。这种认识,毫无疑问,有其含混处,正是这种含混才带来长达1900余年的关于六书为造字法和体用二分以及其他各种认识的分歧。
二、汉字结构类型的特性
1.汉字结构类型具有演变性
汉字结构类型所具有的演变性,是由汉字自身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汉字起源于图画,其带有浓重的图画性痕迹的象形字是文字起源的主要途径;又由于象形字是勾勒个体实物的图形性的文字,故其在形体结构上具有整体性,即文字学意义上的不可分拆性,这就是古代文字学家所称之“文”。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书面符号体系。正是由于其所具有的再生性的演变,才使汉字形体结构显得多姿多态,并进而产生出数以万计的汉字形体,满足着记录汉语和人们交际表达的需要。如果仅以传统六书之中关涉形体结构类型的几书作以描述,这种再生性的演变自其基本者“象形”一法为其始点,在象形符号上附加表示抽象意义的点画则为“指事”,“会意”、“形声”则是两个以上象形符号的组合。而其有序性的演变,由其结构类型之组构部件上看,则是由初期表形字的无定性形体的结构类型,到有定性形体的结构类型;由其结构类型之组构部件数目上看,则是由单体的或单体为主体的形体结构类型,逐渐发展演变为复体为主体的形体结构类型;这种有序性的演变,还表现在由各种结构类型所构成的整个汉字系统,其基本因子是象形之“文”;即使是为汉字主体的合体之字“,而无论其中哪一种类,皆以二文相合为其基本格局”
2.汉字结构类型具有规范性
汉字形体结构类型所具有的规范性,是由汉字始终坚持表意性以形声结构类型为主体而又有着日渐严密的构形系统的性质所决定的。从总体上看,汉字的结构类型具有规范性,即不可随意更改性。这种规范性的决定因素有二,一是组成汉字形体的构件,一是组构汉字形体的方法即构形方法(又称结构模式)。象形字是早期汉字,最初采用绘画的手法,按照物体描绘而成,此从整体上看是为完整的图形,从微观上看,既无点画的姿态,又无笔画的限制。由此可见,其构件也是单字之整体。由于其勾勒具体物形的要求,构件具有图画性(或用线条勾画出的图形),构件的具体形貌又决定造制单字采用独体的结构方法,为此而产生独体的结构类型的汉字;汉字适应记录汉语的需要大量的创制其形体,其创制之法就选择了象形这种独体文作为构字字元,采用二体相合的构形方法而“形声相益,则为之字”(虽有左右相合或上下相合二者为主的不同,但二体相合的本质是相同的),这就产生出或会意或形声的汉字结构类型,其中又以半形半声的所谓意音相合为主流;正是汉字始终维持着这种以意音相合(或形音相合)的基本结构制度,一直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演变,是汉字结构类型具有规范性的根本原因。
3.汉字的字形结构对称性
着重探讨汉字的字形识别规律与识字教学,还有一个特殊原因:即汉字的字形结构具有对称性特点。对称性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同样存在于汉字的字形结构之中。从广义的对称而言析,包括了汉字结构上平衡对称和局部对称,如黄、杜等字。据统计,在特别常用的42个汉字中,有11个是属于丽边对称的。高尚仁指出:对称性是最常见的视空知觉的基本现象,这类特征出现在汉字中的例子不胜枚举。汉字的字形包括3个层次:一是基本要素,即组成偏旁部首与独体字的笔画。基本笔画有5种。常见笔画有28种。二是构字部件,即组成合体字的偏旁部首和独体字。常用偏旁有140个,《新华词典》中的偏旁部首有189个,独体字有数百个。三是结构方式,即基本要素和构字部件组成汉字的结构整体及其组成汉字的结构顺序。结构对称性是汉字的字形结构方式之一,具有特殊性。所谓汉字的结构对称特点,主耍是指汉字的字形结构具有几何学上的对称意义,它的构形笔画或几部件以某个线(面)为轴相互折叠后或平移后可以左右或上下重叠(完全重叠或部分重叠),具有冗余信息或重复的视觉信息,因此而区别于其它非结构对称汉字。
参考文献:
[1] 李圃等:古汉字与中国文化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5
[2] 刘志基1汉字体态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1
[3] 周有光1比较文字学初探[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8
关键字:汉字简化;分类;方法;利弊;前景
汉字在使用过程中,体系与字形都在不断变化着。就汉字的体系而言,几千年来,汉字越来越繁难庞杂。就字形而言,除了少数汉字在几千年的演变中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大部分汉字都发生了易变,有的变简为繁,有的变繁为简,但汉字演变的总趋势还是由繁入简。汉字简化不仅是汉字作为辅交际工具趋向简单、便利的必然要求,更为汉字的普及和推广带来有利条件。
一、简化的分类
汉字的简化总体来讲有两部分,其一精简体系,其二精简字形。
汉字体系的简化,即汉字去异体字,除繁体字的过程。由中国改革委员会公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依照从俗、从简、照顾书写方便三个原则,对810组异体字进行精简,废除了1055个异体字。
汉字形体结构化繁为简的趋势,在甲骨文时代就已初见端倪,其后经西周金文而战国古文,规范化为小篆,又演变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这种简化趋势更是越加明显。汉字字形的简化使汉字的表意性逐渐减弱,而使其符号性、记号性更为增强。
二、汉字简化的方法
1、汉字体系简化的方法
汉字的总数是不断增多的。从东汉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到当前的《汉语大词典》收字六万多个,汉字增长的幅度可见一斑。但是《康熙字典》一类大型字典中包含了许多极为生僻的字以及很多异体、讹体。限制与减少这些异体字与生僻字就是对汉字体系的“瘦身”。
2、汉字形体结构简化的方法
⑴汉字形体结构化繁为简,在古文字阶段主要有一下五种方法:
变图形为符号。早期的象形字“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图画味道很重,比如“车”,就是依样画葫芦画出来的双轮车,写起来非常复杂,后经逐步简化,现在只剩下四画。
删除多余或重复的偏旁部件。为求简单,将一些合体字不必要的或重复的偏旁删去,如“渔”字,造字时以水中有鱼取捕鱼之意,多至两水四鱼,后把重复的去掉,留下了一水一鱼。“渔”字一繁一简共见于甲骨文,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结构简便的“渔”代替了其繁体。
截取原字的一部分以代替本字。截取表示本字特征的形体而删去附加性形体。如“旅”,甲骨文作旗下二人的形状,古金文则强调旗帜的特征,至周代金文有些还附以车的形象,表示行军作战要有战旗、战士和战车。而后去掉了“车”,旗帜也符号化,只取其中旗下二人会意的“旅”。
更换偏旁,以简代繁。形声字中改用比较简单的形旁或声旁来代替原来复杂的部分。如“庙”字,西周金文大多数从广从朝,战国时便简省为从广,苗声。
更换字体。以简单字体代替复杂字体。如,以“原”代“”,以“粗”代“”,以“岳”代“”,以“尔”代“”等。
⑵现代汉字简化的方法可以归纳为省略、改形、代替、新造四大类,具体有以下几种:
1.保留原有轮廓。如:“”作“虑”,“”作“窜”,“”作“树”。
2.保留原有的特征。如“”作“虐”“”作“开”,“”作“医”。
3.改换形符或声符。如“”作“亿”,“”作“痒”,“”作“剧”。
4.将非形声字改为形声字。如“”作“审”,“”作“邮”,“”作“态”。
5.同音归并。如“困”代“”,“台”代“”,“丑”代“”。
6.草书楷化。如“为”代“”,“书”代“”,“马”代“”。
三、汉字简化的利弊
汉字简化不仅是汉字作为辅交际工具趋向简单、趋向便利的必然要求,更为汉字的普及和推广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从而带动了教育事业的长足进步。但是,简化字也并不是尽善尽美的。比如,因过于简化而产生的大量形近字,既难分辨,又易写错。并且过于符号化使得有些简化字与原形相差甚远,无音义可循,造成了学习者的困扰。加之汉字规范化不够,社会上用字混乱的现象还很明显。
总的来说,汉字简化的目的既然是便于书写、交际,当然也要以不影响交际、不致引起混乱为原则,并非笔画越少越好,字形越简越好。并且,汉字简化的同时,还要重视汉字规范化的约束,这样才能确保汉字简化的初衷的实现。
四、汉字简化的未来
汉字简化既然是字形演变的总趋势,是客观规律,现行汉字仍然有繁难之处,在使用过程中,还可能会继续简化。但是,继续简化并不是不断简化,天天简化。汉字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稳定性仍然是其必须特性,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运用于交际。因此,对于全社会而言,我们在承认并尊重汉字简化规律外,还必须强调汉字的规范化,否则,社会用字将必然处于混乱状态,正常的交际活动就会收到影响。
参考文献:
[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陈炜湛.《汉字古今谈》[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3]廖才高.《汉字的过去与未来》[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4]陈章太.《论汉字简化》[J].语言文字应用,1992年,(2)
一、通过字形演变,引发学生识字兴趣
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所产生的兴趣有两种,一种是由直观形象引起的感性认知兴趣;一种是由事物之间联系所引起的理性认识兴趣。对于小学识字教学来说,缺少了直观形象这一特点,“形义”结合识字正好弥补了这一欠缺,利用汉字字形的演变来引起学生的识字兴趣。在识字教学中,配合图片、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形象地展现给学生汉字的演变过程,对学生的感官形成视觉刺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形义”结合,帮助学生识记汉字
1.通过母体字的讲授,帮助学生记忆字形
占汉字总数95%以上都是合体字,它是汉字构成的主体,也是学生识字的重点,而一百多个派生能力强的母体字,是构成合体字的基础,也是识字的逻辑起点。母体字是指在汉字繁衍过程中具有派生能力的字,那么由一个母体字加上相应的偏旁组成相应的子体字,构成以母体字为核心的一族字,讲解好母体字的成因和演变过程则是学生识字的重点。
2.通过“声旁表义”的特点,挖掘汉字内涵,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语音是有意义的,没有意义的声音不能算是语音,正如陆志伟先生所说:“只有有意义的声音才是语言学的材料。”在古代《说文解字.叙》中也提到:“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这些都说明了汉字声旁表意的特点。
三、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
识字教学中,通过“形义”结合识字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构字规律和识字方法,这样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为学生自主识字打下良好的基础。
1.通过象形字的讲解,理解字义
象形字是最能体现汉字演变的汉字,对象形字的讲解为学生今后学习、理解、运用汉字打下比较牢固的基础。通过学习,学生掌握象形字200多个,大部分学生能够读准字音,分析字形,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解字义。
2.进行部件分析,为学习合体字打好基础
在教学形声字时,重点让学生分析理解偏旁、部首的含义,为下一步教学合体字的音、形、义打好基础,教学生会根据偏旁推知相关含义。相同的部件所在位置不同含义也有所区别,如:“人”在上一般指人字形的,如:全,表示人字形的屋顶。“人”在下一般是指“儿”如“兄”。
3.分析字形,区别形近字
学生错别字多的一个原因就是形近字易混。字形分析法,就是对字形结构、偏旁部首进行分析、讲解的一种识字方法。运用字形分析应当抓住字形特点,用形象化的语言加以分析。又如“鸟”和“乌”,“鸟”:小鸟是有眼睛的,鸟字里的一点就是小眼睛,千万不要丢了,丢了,小鸟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乌”字没有一点,因为乌鸦全身漆黑,连眼睛也看不见了。
这种“望形生意”的分析法生动形象,符合儿童年龄特点,使他们能轻松愉快又牢固地掌握字词。
四、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学生能拓展了新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对识字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通过合理的想象发现字族字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挖掘汉字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探究意识。
1.利用小组合作,激活学生思维
在学生掌握一定分析母体字的方法后,可让学生独立分析相应的子体字,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在不脱离字的本意的情况下得出汉字的合理解释,提高学生分析汉字的能力。石本无光,相击而发光,对于一个个体来说,个人的思维是有局限的,而合作交流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相互启发,有利于启迪智慧,发散思维。
关键词:古代汉语;课程;繁简字;教学;策略
汉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随着历史和汉字的发展演变,汉字不仅记录和语言,也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繁体字在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较长,记录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为语言文字研究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而现阶段,我国大陆地区通用的文字是简体汉字。这是由于汉字在使用过程中遵从经济性原则。虽然,简体字大大提高了人们的书写速度,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汉字的发展历史。部分汉字的繁体字很容易看出字义,但是在简体字中,字义来源却无法推测。并且,目前,我国大陆地区的学生对繁体字的认识较少,古代汉语课程进行繁简字教学极为必要。探索古代汉语课程中的繁简字教学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汉字的认识,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1、古代汉语课程进行繁简字教学的必要性
1.1有利于了解汉字发展历史
汉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在汉字的使用过程中人们为达到经济目的,汉字简化成为不可改变的历史事实。虽然,简体字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书写,但是有些简体字却掩盖了汉字的真实意义,使繁简字在对照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麻烦和错误。古代汉语课程进行繁简字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汉字发展的历史,了解繁体字蕴含的字义及繁简字对照的规则,使学生真正掌握汉字的字义,加强对汉字的认识,完善自身的汉字学知识结构。
1.2有利于加强汉字的影响力
虽然,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人是用简体字,并且简体字的发展以成为不容改变的事实。但是繁体字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很多广告、名胜古迹、艺术作品都使用繁体字进行介绍。同时,由于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仍在使用繁体字,古代汉语课程开展繁简字教学有利于大陆地区与香港台湾交流,寻找共同的语言和文化根源。另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韩国、越南等地越来越重视汉字的使用。因此,在古代汉语课程中开展繁简字教学有利于加强汉字的影响力
1.3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
繁体字不仅记录了汉语的发展和演变,还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我国重要的经典文献都采用繁体字记录。而我国大多数年轻人不认识繁体字,对繁体字书籍也十分排斥,导致我国经典文献的阅读人数较少。开展繁简字教学能够完善学生的繁简字知识,使学生能够读懂、会写繁体字,减少阅读繁体字书籍的阻力,进而了解我国优秀的文化经典,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2.古代汉语课程中繁简字教学策略
2.1加强对繁简字教学的重视
首先,我国教育部门和高校应加强对繁体字教学的重视,认识到繁体字教学对汉字发展及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大繁体字教学在古代汉语课程中所占比重,积极鼓励古代汉语教师开展繁简字教学,并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其次,高校应积极改进教学理念,正确认识到汉字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加快古代汉语课程改革的步伐,积极引进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担任古代汉语课程教师,为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提供人才保障。同时,高校应加强古代汉语教师的专业培训,组织古代汉语教师定期参加培训,完善古代汉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增强古代汉语教学的专业性。
2.2明确教学重点
在现实生活中,繁体字被大量运用在电影字幕、名胜古迹及文物介绍中。在当今时代,开展繁简字教学变得极为必要。在高校古代汉语课程中开展繁简字教学应积极明确教学重点。由于汉字的发展历史较长,汉字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形体,部分汉字存在着大量的异体字。在古代汉语课程繁简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辨别繁体字和异体字,通过繁体字和异体字的学习,了解汉字使用和演变的规律,加强学生对汉字的了解。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区分繁体字和简体字,尤其对繁体字在简化过程中意义发生转换的汉字进行重点讲解,使学生理解繁体字的字义,提高繁体字学习的效率。
2.3改进教学方法
由于繁体字没有书写规律,只能一个个记忆,学习难度较高。因此,高校古代汉语课程繁简字教学应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繁简字教学的效率。首先,古代汉语课程教师应将繁简字对照表、繁简字通论及经典文选相结合。在向学生讲解繁简字通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繁简字进行对比,并引导学生阅读分析经典文选,提高学生使用繁体字的能力;其次,古代汉语课程教师应积极采用比较辨析的方法,加强学生对繁体字和简体字的认识。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繁体字、异体字、简体字进行辨析,加强对汉字的认识;最后,教师应积极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加强锻炼学生运用繁体字的能力。为此,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优秀的繁体字文选,鼓励学生使用繁简字对照的游戏软件,不仅要使学生能够识别繁体字,还要使学生学会写繁体字,增强学生学以致用能力。
小结:
古代汉语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要的必修课程,不仅能够完善学生的汉字学知识,有利于学生了解汉字的发展历史、加强汉字的影响力,而且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高校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加强重视繁简字教学,积极探索繁简字教学的科学方法。为提高繁简字教学质量,高校应积极加强对繁简字教学的重视、明确教学重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高校古代汉语课程中的繁简字教学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汉字的认识,拓宽汉字的影响力,而且对汉语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设计是一种美学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美可以说是无所无在的,无处不有的。人们需要生活中的美,也离不开美的生活。美具有多种层面以及无限的渗透性,它既有感性的层面,又有理性的层面。既有物质性的层面,又有精神性的层面。说到字体设计就一定离不开设计美学。设计中的美学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会。
设计是把某种计划、规划、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视觉语言传达出来的过程。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因此,设计美学也有别于传统的绘画和装饰,其研究内容自然也不能完全照搬生吞传统的美学理论。
从中国古代文字“美”字结构上为我们探索美的本质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美”字可以分为两部分,并有两种解释,分别为:“羊大则美”和“羊人为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美”的感受:一方面“美”是物质的感性存在与人的感性需要、享受、感官直接相联系。另一方面“美”又有社会的意义与人的群体和理性相关联。这两种对美的解释有一个共同点,都说明美的存在离不开人的存在,人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
汉字的演变及美学风格的发展
1.汉字的文化
文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又是人类用来记录历史文明的工具和传播信息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于大千世界的不断认识,社会经济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特别是人们审美意识的逐渐变化和发展、文字也在不断更新和改变着自己的面貌,这是人类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必然过程。
汉字文化历史悠久,汉字本身就是一种设计美学,从古代单一地记录事物的象形符号到逐渐发展出书法字体的出现等多种字体表现形式,都是社会历史各个阶段字体设计演变的结晶,并且在以当今社会信息传达为背景以及充分结合美学元素为主导的现代平面设计中得到充分运用。
研究汉字在字体设计中的美学风格并探讨其时代特征和设计特点,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传统汉字结合汉字的字体没计理论,将促进汉字字体设计的不断发展,对我们所学专业也是很有帮助的。也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服务。
2.汉字的演变
汉字书法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这种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各种书写方式是字体美学历史发展中所沉积的精心设计的结晶,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给人不同的艺术感受。而它们的共同点,是作为一种字体,既有实现字意和语义的功能,又有各自的美学效应。
3.字体设计的美学发展
字体设计也能反映出每个时代的风貌和特征。不仅如此,设计还和书法一样,能够通过抽象的点画线条,千变万化的节奏旋律来体现某种气质、某种精神、某种审美。从最初单一的宋体字到现今丰富多彩的艺术字体。这里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尽管仍是那么几种基本笔画,但今天这些字体的时代风格和美学价值却是早先的字体所无法比拟的。它不仅融注了历代字体设计者的智慧和心血,更经历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检验和认可。字体设计也是整个文化历史发展的缩影。汉字字体的演变是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积淀和中华民族气质的体现。
汉字在字体设计中的美学体现
1.汉字的特征美
文字具有图形化特征,一直是设计师最忠实的设计素材。汉字起源于像甲骨文一样的象形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图形创作,而现代社会使用的中文简化字也保留着大量的象形文字的感觉,其他国家的文字很少具备这样的特性。 因此, 每个汉字都有独立的含义,它既是文字又是图形,这与现代字体设计领域中形意结合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设计中也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注定了汉字成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2. 汉字的形态美
汉字的独特视觉审美性,能够最大限度的表达文字的精神内容。无论是汉字设计还是拉丁字母设计,他们都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并通过特殊的方式表现自身的独特韵味,通过视觉传递带给人们一种愉悦感。确定了涉及范围,在迎合主题的前提下,对笔画和形态进行灵活运用和调整。
现代设计中的汉字美学
1.汉字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字体设计作为平面设计中信息传达的构成元素之一,在平面设计的视觉传达中占有主导地位。而中国的设计师在平面设计中对汉字运用的历史由来已久,鲁迅先生说过:“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把汉字的形、音、义 ,结合几千年来汉字书法的演变,用平面设计的形式美学加以提炼,设计出的作品既符合现代造型特征,又融入了图形创意的元素,是民族性、艺术性和商业性的有效融合。
2.汉字美学对我的启发
中国的汉字是一种极富魅力的文字样式,每个字都有其不同的含义,俗语又说:“见字如见人。”这更说明即便是同一个字,出自不同的书写习惯和书写方法,其形象甚至含义都可能差异很大。这也决定了汉字在平面设计中必将是一种拥有巨大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设计元素,现代字体设计正是对汉字的美学内涵进行了深入挖掘。
关键词:小学;识字教学;字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261-01
识字的方法较多,字理识字就是其中一种,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特征,但是一旦使用不恰当,就不仅无法达到预想的识字效果,还有可能会给学习者留下一些不好的印象或是阴影,尤其是对辨别能力较差的小学生而言,其所产生的影响就会更加深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原则,合理教学下面就谈谈字理识字的具体方法。
一、字理识字的具体方法
1、对字形表意加以说明
汉字是象形文字的一种,有很多汉字现在的字形都是通过对指示对象的描摹而形成的,这些汉字就能够通过分析字形来进行识记。在利用字形进行识字时,能够进行字形表意分析的汉字大多都是象形字或者指事字。例如,汉字“中”,从字形来看,“口”的中间有一竖画贯穿而过,也就表示着中间、正中的意思。在对字形表意进行分析时,常常需要将其与金文、小篆和甲骨文等古文字形相结合,而在这之中,金文和甲骨文的象形程度又相对更高,但是,其与楷书字形之间的差距也是比较大的。小篆虽然象形程度相对较低,然而其与楷书的字形的差距却是比较小的,所以,小学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应当视具体情况选择最为合适的古文的字形。
2、对汉字构造加以分析
对汉字的构造进行分析也是一种较为常用、并且更能够为学生所掌握的一种识字方法。在进行字理识字时,能够进行汉字构造分析的大多是会意字、形声字。就前者会意字而言,通常是由表意构件来组成,比如汉字“歪”,按照平常的理解来说,不正即歪,“不”与“正”这两个构件组合起来也就刚好表达了“歪”这一字的意思,“歪”的字形也就形成了。而后者形声字也是比较常见的,比如,汉字“枯”,形旁“木”表示与树木相关,声旁“古”,是说其声音与“枯”非常相近。但这里必须要注意的是,很多形声字的声音和读音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所以很多时候都是相同或相近,并非完全的相同。
二、字理识字的具体原则
1、不讲不确切的
汉字学本来就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必须要系统地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一汉字字理的把握并不是特别确切,就不应该将其传授给自己的学生。针对那些字理众说纷纭,尚还没有定论的字理,教师也最好不要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2、尽少分析讹变后的字的字理
随着时间的变化,汉字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演化,但是其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讹变。所谓的讹变,就是指汉字的形体在其演变的过程当中,因为字形的误解或者说人们为了使书写更加方面而对其表意结构加以破坏,使其产生了形变。比如,汉字“桑”的甲骨文是由一根树干和三根树杈而组成的桑树之形,但是在后来,很多人将树干和树杈分开来看,误以为三根树杈是三只手,使得“桑”发生了形变,楷书中的“桑”字也是由形变后的“桑”字演变而来。类似这样的,经历了讹变的汉字,其字形与字义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应当使用字理识字的教学方法。
三、字理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利用字理来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兴趣可以说是人们对一切客观事物进行积极探索的一种倾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人们大脑皮层上的兴奋状态,从而增加人的快乐情绪。就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而言,相对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如果学生还没有兴趣的话,是很难学好的。而学生也只有有了汉字需要,才有可能产生相应的识字兴趣。一般情况下,激发学生的识字目的和识字意义是识字教学的最重要手段。而就目前的状况来,因为这些手段并没有将汉字所特有的本质特征体现出来,所以大部分学生还根本无法意识到自己对汉字的需要,所以其识字兴趣也就被大大降低,这也是现阶段小学阶段识字教学工作的最大困惑所在。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对多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的运用来创设出更为有趣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教师可以借助动作、实物、表情以及图画等较为直观的手段来将那些抽象文字符号变得更加形象和具体,让学生了解到汉字在字形、字音和字义等方面的来龙去脉,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进而增强其记忆效率。例如,教师在对“看”字进行教学时,可以从小学生最熟悉的人物“孙悟空”入手,让他们做一个用手遮目的标志性动作。这一形象直观的教学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当然也更能够激发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所具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点,更容易让学生发现其自身的识字需要,促使其更加主动地去探究汉字的奥妙。
2、利用字理来发展学生思维
语言可以说是思维的一个载体,所以在识字教学这一起始教学阶段,更应该加强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视。在识字教学中,字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尽管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等汉字的教学方法与程序不尽相同,但其仍有着非常明显的共同之处,大多都是围绕“明理辩形发散运用”这一基本的模式来开展的,对学生思维的训练非常有利。
例如,在对学生形象思维的训练方面。所谓的形象思维,就是指以表象作为材料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是物体在尚未呈现之前,出现于脑海中或者想象出来的一种形象。教师可以利用字理来开展识字教学,引导学生们对汉字进行溯本求源,大致了解一下汉字的形体演变过程,用以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比如,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就有非常多的诸如“日、月、山、田、禾”之类的象形字,教师便可通过“实物彩图抽象的概括图古体汉字楷体汉字”和“楷体汉字实物彩图抽象的概括图古体汉字”这两种顺序来展示该象形字的形体演变过程,让学生通过对过程的了解去掌握汉字。
可见,字理识字是一种非常不错的识字教学方式。所以,小学教师在利用字理开展识字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掌握科学的方法与原则,从而减轻小学生识字记字的负担,尽可能地避免错误的出现,进而更好发挥字理识字在识字方面的优势。
参考文献:
汉字字形内涵丰富,笔画构架完美,在字体结构上,横、竖、撇、捺、一点、一画,纵横穿插,棱角分明,架构在横竖分割的方形田字格中,形成独有的方块字形式。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将汉字造字造形方法归为六书,即象形、会意、指事、假借、转注、形声等,形成了世界文字体系中独一无二的东方造物、造型思想,影响着今天的造型设计。
汉字造字方法与产品造型方法同源
汉字造形中的自然形态透视着物象造型的属性,与我国古代独特的“制器尚象”造型理念同源。“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随着物体外形的轮廓,用屈曲的线条绘出物体的形状来,是汉字象形造字方法的写照。汉字造形中的象形性源自自然的造型,日本著名设计家杉浦康平先生在《造型的诞生―图像宇宙论》一书中提到:“汉字造形的“象形性”是反映自然的造型,是与指事、会意、形声、等统称六书汉字造字法的基本。”汉字象形造字法实质是取材自然物象形态,反映自然的形态,如: 日写成“”、 月写成“” 、雨写成“” 。 木字的甲骨文造形“”,像上有枝干“”、下有根系“”的一棵树,造字本义指扎根于土地的树,字形上一竖、一撇、一捺、源自树木植根于大地,一竖一撇一捺所形成的三足而立与产品造型中三角定型最稳的造型观一致;会意字“林”,由独体象形字“”组成甲骨文“”像树连树的样子; “森”,甲骨文“”比“林”多一“木”,表示“森”为“大林”。它们都是建立在象形独体字“”的基础上,依据字意组合而成。观其形识其字,看其字懂其义,是汉字像形性造字造形最独特之处,亦是汉字象形会意造形方法中直观识别性和表意性的体现。
产品形态设计从“制器尚象”崇尚自然的审美意识开始。早期的造型意识雏形是建立在对自然物象的利用和模仿自然物象的基础之上,造型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对形的感受和认知过程,它与汉字早期模仿自然物象象形性取象造形类似。在原始社会时期诸多的陶器器皿造型中,以模仿各种动物造型最为多见,例如:以猫头鹰为雏形的器皿陶^鼎(图一),整体造型是一只猫头鹰。真正意义的产品造型设计经历了从形的意识、形的认识,形的塑造等演变进化过程,产品造型通常对照自然物象形态去表现、模仿,并在模拟自然形态的基础上结合生活的需要而造型, 如起源于动物的爪子造型的起重机挂钩,屋顶瓦楞形的设计源自模仿动物的鳞甲,木工锯子的造型源自锯齿草形态等等,自然仿生在产品造型设计中无处不在,这也为发展成专门研究产品造型的仿生学科奠定基础。今天的仿生学设计已发展成从生物领域中的综合形态、功能、结构、材料等去“制器尚象”,形成物象形态的仿生、功能的仿生、甚至结构和材料的仿生,仿生设计成为造型概念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将“转注”、“假借”以外的六书造字法称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六书者,象形为本,是对造字方法中象形性造物方法的肯定。汉字造字中的“象形仿象”象形性与产品造型中的“制器尚象”仿生设计实质是汉字造形方法与产品造型设计同源的体现。
汉字造形与产品造型理念意本相似
从汉字部件的构成来看, 象形字重在象原物之形,指事会意造字法更注重形与意的统一。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看见它就能够辨e,观察它就可以发现它的意思,如纯粹指示性符号表示抽象事物的字:“一、二、三” ,“上”和“下”表示一种抽象方位的概念。 多数指事字在象形字上加提示性符号构成,如“本”即树木的“根”,是在“木”字下边加上符号“-”表示“根”的意思;“刃”,在“刀”字上加一个“”,表示刀“刃”之意。其与产品造型中讲究物如其名,形式依随功能理念一致。清康熙举人段玉裁说: “凡物之盛,皆三其文”,指出汉字造字的过程中,如果要强调某一事物,就用同样的三个字来表达它。这一造字方法在会意造字法中多有体现。如“川”、“水”、是以弯曲的三条线为基础构成;再如以独体字重复组成新字的方法也很常见,如独体字“口”,两个重复的口组成“日”,三个口组成“品”,还有诸如森、品、晶、淼等都是以三次重复同一造型的方式构成,造型大师山浦康平也曾提到“重复三次”的造字造型方法。中国道教中的太极阴阳两性产生自“一"的本源,阴阳相交产生“三”, “三"被代表多数,象征一切的数。太极阴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物“凡物之盛,皆三其文”的哲学理念和造型思想在产品造型中多有体现并运用,现代组合家具,儿童拼装玩具等产品的设计实质是遵循和讲究事物相辅相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物,周而复始的造型原理。
早期产品造型强调形式与功能的统一,造型的感受和要素源自现实形态与概念形态的结合。产品外形可以看到和触到的形为现实形态;视觉和触觉不能直接感觉到的形是概念形态.它是一个设计的构想和理念的结合。在中国传统诸多器皿造型设计中一直遵循“非圆即方”或“方圆相济”的造型观点和概念设计形态。各类模仿自然物象的产品造型多为产品造型的现实形态。如产品陶^鼎,作为一件盛物器皿,为了容量最大化利用,整体造型丰满圆匀的外形是为现实形态;为了增加其稳定性,将鹰的尾巴下垂落地,与鹰足形成“三足鼎立”的这种 “方圆相济,天圆地方”的整体印象影响贯穿着中国传统的造型,形成独特的东方造物风格和理念是为概念形态。细观汉字形的演变也是如此,从汉字外形看,汉字笔画平直、文字发展到后期,汉字笔画的繁简也通过少笔粗,多笔细,梳笔粗,密笔细等构形原则刻意在方块形中进行调和以达到黑和白空间的错觉有致,四平八稳的方块造型。可以看出,汉字造形方法与产品造型理念意本同源有着诸多相似。
汉字造形转换为产品造型设计的构想与运用
汉字造形历经由繁至简的演变过程,文字雏形多能显现物象的形态,“笔画形态、偏旁部件、整体字形”透视着独特的笔画空间拓扑关系和造型规律。
从汉字基本笔画来看,汉字笔画讲究:点要精、横要平、竖要直、撇和捺应舒展得当为基本,并按照一定比例组合成汉字部件和汉字形。从二维视角看,将一个产品分解,分解后的产品部件单位为:点、线、面。这里的“点”可以是大小不一的圆形,三角形或方形的点;“线”可以是横平竖直的线推伸出的长方体或几何形;撇和捺可以推伸为产品的弧面或曲面形。从产品设计角度将汉字笔画中的点,横,竖,撇,捺等笔画看作物象的二维平面的截面,将其转化成三维立体造型,很多汉字笔画的衍生所形成的模块,与产品分解后的部件相似,二者都是通过各自部件穿插组合形成产品三维型和汉字二维形,体现二者造型原理诸多相似共通点。在产品设计中若将汉字笔画形结合产品特征加以延伸利用, 其造型在结构和比例上延续汉字笔画特征,组合形成新的产品部件或独立造型,如同汉字部件或独体字可以组成灵活多变的文字产品。例如由汉字笔画部件形演变的组字积木,组合家居产品设计等(如图2)。
图1 陶^鼎 图2 组合家具
从汉字整体字形看,汉字形具有完整性, 缘自汉字 “独体成文,合体成字”的造形艺术。独体字注重物象的形态特征,合体字注重字形部件的结构把握。从三维视角理解:如果把汉字字形看作物象的二维平面,将其转化成三维立体造型,很多汉字具备这样的直接性和独立型。其造型在结构和比例上很自然延续了汉字空间架构的优点,形成出独特的文字造型产品。若同时考虑汉字象形字会意字的结合,将汉字形与意的特征融入到产品的造型设计和产品寓意中去将是很好的产品设计创意手段。利用汉字象形、会意的造字原理,独体象形字凹凸的字形和字意构想设计的作品凹凸椅 (高一强设计,图3),同理依据象形会意的造字原理设计的凹凸积木和鼎字形书架(如图4)。凹凸积木设计通过二字造形进行三维延展,将二字图形“凹”与“凸”二字在正方形中分割成凹凸正负图形,并延伸至三维凹凸积木模块,通过凹凸两个模块的拼合或合二为一,可任意组合成多种汉字字形,魔方六面体,各类几何体模型等,灵活多变。凹凸椅通过两个模块可任意组合成多种坐椅造型,也可组成展示柜、储藏柜等,鼎字形书架设计源自象形字“鼎”,上面的部分像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像鼎足。今天的家居设计中已有诸多通过汉字部件或独体字特征进行家居产品的设计. 我们可以很明显地辨别出这些文字元素在其中的存在。
图3 图4
可以看出,将二字偏旁,部件,字形结合汉字形与意的寓意转换成三维产品的结构,部件和造型加以设计提升,无论在产品结构,比例还是产品功能语义上是对汉字字形形与意的传承与创新都是值得推敲和探讨的。
结束语
汉字以其特有的“六书”造字方法及方块形象成为中华文明的代表性视觉符号,并影响着当今世界造型艺术的研究。网络化,全球化背景下设计思潮趋于同质化越来越明显,各国的产品设计呈现出一致的国际化风格,缺乏各自的特色,更无法显示出它应有的地域文化特质和产品内涵。汉文字造形特征在产品造型设计中的构想运用,结合汉字象形会意来阐述与产品造型的关联,结合字型偏旁组合来阐述产品设计的启发和灵感,借助汉字独有的审美意识,造形理念应用到产品造型设计中,来诠释产品造型的新寓意。开启了二维设计思维造形向三维造型设计的转换,当下崇尚现代电子信息产品,漠视传统文化的今天,拓展了产品造型设计的新路径,在新设计新思维日益创新的今天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较好继承性。
【关键词】汉字字理 识字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A-0084-01
汉语言文字源远流长,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长期生产生活的需要,所创造出来的符号,每个汉字的构形都具有固定而特殊的意义。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应注意汉字蕴涵的文化信息,借助汉字各部件构成的形义进行教学,通过汉字的溯源图及古代汉字的演变规律进行字理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汉字变得形象、生动,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记忆和想象思维,使学生从汉字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得到初步的感知和熏陶,解决日常教学识字难、记字难的问题。
一、激发识字兴趣,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汉字最主要的特点是以形表义,其中蕴涵着古人丰富的造字内涵。识字教学渗透着字理文化,教师在字理解析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生字词,还能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识字要领,拓宽视野,提高识字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比如教学“休”字时,教师引导学生联想古人在劳作中汗流浃背,背靠大树休息的情景;教学“采”字时,引导学生想象人们用手在树上采摘果实的情景。字理识字教学还能培养学生从理性层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看到一个字时不仅识记它的音、形、义,还会联想到古人是怎样造出这个字的,现在我们这样书写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识字成为学生主动的学习要求,乐于探究汉字的奥秘,形成了自我学习的习惯。在此^程中,学生识记汉字的能力也在学习中不断得到提高。
二、理解汉字意义,提高自主识字能力
中国的汉字被称为“方块字”,以抽象的笔画组合而成。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特征,在他们眼中汉字的各个部件都是相似复杂的,识字成为了入学儿童的一大难点,他们只能死记硬背,结果记不牢、丢得快,以致于有些儿童产生厌学的心理。教师要想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就要解决好这一大难点。在字理析字过程中,教师通过象形字引导儿童观察、分析汉字演变的过程和意义,及时给汉字归类,使儿童的感知由表及里,促进儿童对生字的理解和识记能力。如教学“走”字时,屏幕出示这个字的溯源图,是一个人弯腰迈腿的图画,然后逐渐演变成现代汉字“走”。学生看到汉字的这一演变过程时,立刻调动形象思维,马上说出答案来。又如在教学“霜、雪、雷、雾、雹”等雨字头的生字时,教师用多媒体演示雨字头的字的演变过程,把汉字演化成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故事,这种直观的教学,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使他们对汉字的理解更加深刻,大大提高识字教学的效果。
三、促进语文阅读,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以阅读教学为主,但生字教学仍是重点,学生要把握课文关键生字的意思,理解课文内涵,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全国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卧薪尝胆》一课时,用字理来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奴”和“仆”,出示“奴”的篆文,告诉学生“奴”就是一个女子跪在地上,一个男子手中拿着棍棒使唤女子,女子稍有不慎就会遭到拳打脚踢;而“仆”字则是在一名男子的脸上刻字当做犯人,卖给别人当奴隶。理解了这两个字的含义,薛法根老师让学生体会越王勾践战败后,在齐国过着猪狗不如的屈辱生活,从而体会勾践奋发图强,最后打败齐国的不屈不挠精神。这节课,学生所处的时代与文中所述的年代相距久远,学生无法理解勾践当时屈辱的生活状况,但理解了“奴仆”两字的字理,学生仿佛穿越时空,对当时勾践的生活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此时学生理解文章中心就水到渠成了。又如教学“蓝”字时,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蓝天的“蓝”字是草字头呢?笔者将“蓝”字的字理展示给学生:“蓝”是一种提取颜料的草本植物,提取的颜色当时叫做“青色”,所以古人常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来,人们又将这种植物提取的颜色称为蓝色。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学生就解决了心中的疑惑。字理识字教学在不经意之间让学生自主理解中国的文化,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喜爱文字的精神,形成了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3.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56-01
识字教学作为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重要知识载体,有着特殊的作用。作为教师,应结合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重心,不断探究、总结识字教学新途径,借以来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此,笔者就小学语文教学谈一下自己的实践。
1.学习基本笔画的写法和认识
每一个汉字都是由一定的基本笔画组成的,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认识笔画和写好笔画是识字、写字的基础。认识和掌握"点、横、竖、撇、捺、提"几种基本笔画又是基础之中的基础。这几种笔画的写法规律是:"点"要顿,"横"要平,"竖"要直,"撇"出尖,"捺"尾大,"提"向上。除此之外,写这些笔画时,不同的笔画下笔和起笔的轻重力度也不同等。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将这些规律贯穿于整个识字、写字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去熟悉、理解和掌握它。
2.巧用感官教学,让学生快乐识字
小学生形象思维较强,教师在识字课堂上可以适当采用感官教学法,该方法要求教师在讲授生字之前可以通过实物的展示引出汉字,学生单一地学习抽象的汉字不如形象地感受立体化的实物,从"实物一汉字"的教学模式将大大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还能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举例来讲,教师在讲授"花"字时,可以不用一下子让学生着眼于该字的读音、拼写、结构等,如果先引入"花"的实物展示会不会效果更好呢?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一束鲜花,或者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不同花的图片,一边展示一边让学生讲出花的类型、颜色、形状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汉字的直观感受,还可以通过联想触类旁通,学习更多的汉字。名词的识记在感官教学法的引导下效率更高,而一些表音汉字也可以通过该方法进行教学,如"哇、呱"等字的教学,尽管教师不能直观展示其实物,但可以通过声音的导人加深学生的印象。
3.环境识字
学生熟悉的环境,是识字教学的最好教具。它既利于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深化学生对汉字本源的认识,又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文文字表达事物的能力。正因为如此,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识字教学要与学生周围的环境紧密联系"的观点。所以要利用开放多变的生活环境,开拓广阔的识字空间,鼓励孩子们在生活环境中主动识字。如:学校,为孩子识字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宣传栏、板报、画廊等都是识字的活教材。家庭,是孩子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家庭中的日用品、装饰品、玩具等物品的包装、商标、说明书,电视节目,课外书,挂历等也是识字的好教材;孩子游公园、逛市场、看电影等社会活动中见到的标语、门牌、商标等,正是识字的大课堂;自由阅读,引导孩子和阅读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以及早达到将遇良才的识字目标。
4.多媒体课件辅助识字
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直观,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和效率。如:先出一组象形字,这组字采用由实物图到象形字,再到现代汉字简化字,逐渐演变的动画形式出现,富有动感的,生动有趣的画面一定会使学生产生神秘感,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如"森"和"林"二字,先出示一片树林画面,让学生观察、思考、感受"森林"的意思是树木众多,大片生长的树木。然后分解"森林"为五个部件,引导学生念儿歌"三木是森,两木是林,森林已成荫,请去大自然中行"。这样就帮助学生理解了"森林"的字音、字形和字义。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识字教学,简化了思维过程,减轻了记忆的强度,促进了思维的正迁移,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认知策略,激起学生去探索这蕴含无穷奥秘和乐趣的汉字世界的欲望。
5.分析字理进行识字教学
"字理识字教学"有利于儿童心理、认知、思维等多方面的发展。象形,是最早的汉字造字方法,它是用描摹事物状的方法来造字。象形字的教学应该根据字的特点来进行,即先出示字的原始图形,分析图形与字义的联系;再讲解由图到字的演变过程,分析图形与字形的联系;然后综合分析图形、字形与字义的联系,字形、字义与字形、字义三者之间的联系。如"日"字教学,先出示"日"字的甲骨文形体,像太阳形,像太阳的圆形,里面的一点象太阳里的黑斑(有的说像太阳里的光);再讲解由到日的演变过程,分析图形与字形的联系:演变为,拉长为一:然后综合分析图形、字形、字义三者之间的联系。学生理解了"日"字的形义联系,便会掌握"日"字的构形原理。图文并茂,形象法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既有助于学生了解汉字据形知义的特点,掌握象形字的形、义、音,又有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长期的字理解析,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汉字的文化底蕴,从根本上提高民族素质,传承民族文化。
6.课堂上不断复习,巩固训练
是当堂采取多种方法复现,及时巩固要求认识的字。认字和认人-个道理:一回生,二回似曾相识,三回四回成了好朋友。巩固认字最好的办法是复现,最有效的办法是在语言环境中多次见面。根据儿童"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当堂和认字之后两三天内进行复习、巩固尤为重要。学生认字,千万不能像狗熊掰棒子,一边学,一边丢。要重视在合作中、游戏中、活动中巩固认字。比如,同位或小组中比赛谁认得快、记得牢,发挥同学间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的作用。比如,用摘苹果、走迷宫、找朋友、巧配对等游戏的方式在兴趣盎然中加深印象。比如,教师自编句子、儿歌、谜语,在鼓励学生从身边、从书报上找到刚认的字,在语言环境中及时巩固认字。总之,认字教学一定要把工夫花在千方百计让学生和生字多次见面上,力求做到当堂认识,当堂巩固。
总之,教无定法。作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大的背景下,应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识字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调动其识字的主动参与性,最大限度地确保识字教学的有效性,借以来推动学生对字的掌握和运用。
参考文献
[1]高艳磊。如何加强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J].新疆教育
[2]吴迪. 浅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兴趣培养[J].神州教育
我国古代人们分析汉字时归纳出来六种造字方法,即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转注”和“假借”两种,现在一般认为是用字的方法,不是造字的方法,与造字无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字中,形声最多,会意次之,象形第三,指事最少。有人曾对《说文解字》所收的9353个字作过统计,“《说文》的9353个字里面,有7697个形声字”(占82.29%),“会意字有1167个”(占12.47%),“象形字只有364个”(占3.89%),而指事字更少,“有125个”(占1.34%)①。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字数虽少,但它们大多是独体字,是学习汉字的基础,因此本文对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教学分别进行了探讨。
一、象形字教学——关注形象,渗透文化
象形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甲骨文的“月”字,像弯弯的新月;“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
“蒙养之时,识字打先”。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对于孩子而言,他们很难理解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很难感受到汉字文化的丰富内涵,很难体悟到“一字一文化,一字一世界”的境界。老师在这方面要有很强的文化意识。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口耳目》一课是象形字归类识字。文中内容是“口耳目 羊鸟兔 日月火 木禾竹”。12个字按人体器官、动物、天体和物象、植物分成四类。每个字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汉字演变的大致过程,以便学生理解字义,认识字形,初步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实施“掌握规律,快乐识字”的方法,其教学实录如下:
师:同学们现在不光要仔细看,还要动动脑,猜一猜课件上演示的是哪个字的演变过程?(课件展示“鸟”的演变过程)
生:这个字念“鸟”。
师:你为什么这样肯定?
生:因为刚才图画上出现的是一只小鸟,第二幅图那个象形字画的也是一只鸟,它和第一幅很像,最后还出现了我以前认识的“鸟”字。
师:猜对了没有呢?来,我们一起读一读。(给“鸟”出示拼音)的确是“鸟”字。
师:“鸟”字由撇、横折钩、点、竖折折钩、横五种笔画组成。我们对照图片展开联想,每个笔画像鸟的什么部位?
生:“撇”像鸟头上的羽毛,“横折钩”像鸟的头部,“点”像鸟的眼珠,“竖折折钩”像鸟的身体,“横”像鸟所站的树枝。合在一起就像站在树枝上的一只鸟。
师:讲得太好了。我们再看——(课件出示“兔”由图变字的演变过程)看一看,它怎样读?
生:这个字念“兔”。
师:怎样记住它?
生:“撇,横撇”是兔子的长耳朵,“竖,横折,横”是兔子的头和身子,“撇”是兔子的前腿,“竖弯钩”是兔子长长的后腿,最后的“点”是兔子的短尾巴。一只神灵活现的小兔展现在眼前。
师:嗯,是对比着事物的形状来学习的,真不错!
在其他生字字形学习中,学生也有很多精彩的发言,如:“‘羊’字的上面是羊的两个犄角,三横是羊的五官,一竖是羊的胡须。”;“‘目’外面的‘口’表示眼眶,里面的两横表示眼珠。”;“‘竹’字的上面像竹叶,下面像竹竿。”等等。
象形字最大的特点是形象生动、贴近生活。对于以识字为主要任务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生活就是一个学习象形字的大课堂。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象形字是学生学习汉字的最佳资源。上述片断紧紧抓住这一特点,通过老师的引导,用课件展示象形字的演变过程,使学生掌握象形字的造字规律,再让学生举一反三,运用这一规律来认识生活中的其他常见的象形字。这样,既教会学生学习汉字的方法,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上面的课例都是先呈现图、篆字和汉字,粗略地体现了汉字的演化过程,再让学生说说汉字的部件与事物的关系,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汉字文化。这样汉字被学生深深烙在脑海里,同时他们也体会到中国象形字的无穷魅力,激起他们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这种方法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有了更深的探究愿望。
二、指事字教学——感悟“指事”,链接文化
指事是用指示性的符号来表示无法描画的事物或者抽象概念,用这种方法造的字称指事字。指事字有两类:一类是纯符号性的指事字,另一类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一指事符号所构成的指事字。就其特点来说,指事字通常表示某种局部的或相对的概念,办法是在象形字的相应部位加上抽象的标志符号,以指示所表示的局部的范围。如“本”和“末”。
关键词:汉字 对外汉语教学 汉字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汉字教学的对象不仅仅只包括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也包括以汉语为自己学习的第二语言的外国人,所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针对汉语是母语的中国学生
我们都认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汉字,我们生来就会读汉字,写汉字,但是在现在的教育中,我们也提倡交汉字。不同年级阶段的中国学生,我们应该采取分门别类的教学方法。
(一) 小学生
针对小学生,我们应该制定适当的教学目标:认读汉字以及学会偏旁以及能够使用部首进行简单的检索,掌握基本的汉字写法。这里的汉字应该是简化后的汉字。认读汉字是最基础的一步,因为如果我们连汉字都不认识,就根本无从谈及汉字的教学了。我认为认读汉字除了现在常采用的拼音教学法(通常是整体认读音节教学法)以外,还应该采用偏旁教学法与之结合。当前的小学教育中,认读一个汉字最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拼音教学法,让学生记住这个字的读音,从而认识这个字;认识这个字后再教偏旁。我建议采用读音教学法和偏旁教学法相结合,建议二者结合教学的原因是因为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大量的偏旁是表音成分,其中最主要的是声旁,常用的有一千多个。而声旁中又有将近90%是独体字,如“偏”、“固”等字中的“扁”、“古”。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方法是较好的,因为小学生是处于基本的认字阶段,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会认字从而能够读懂以及看懂汉字和用汉字写成的简单文章。
(二) 中学生
进入初高中阶段,我认为我们应采取部首教学法。在这一阶段,汉字既可以是简化后的汉字,也可以是古代的繁体字。在教授繁体字时,要向学生解释我们所谓的通假字,还有另外的说法,一个是古今字,另外一个是初文和后起文。这三个说法都是表达的相同的概念,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我们还应该掌握每个繁体字对应的繁体字。
在小学阶段,我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汉字,能够读懂一些汉字了,在此基础上,我们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局限于认读,而是着重于对汉字结构的进一步认知。我们在小学的教育阶段了解到了汉字的基本笔顺以及其基本写法,但是还无法根据部首来进行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可以尝试着让学生用部首类推的方式来认读及归纳汉字,认识属于同一部首的汉字的意思,因为一般地说,部首是表义的偏旁。汉字的常用字的数目是固定的,但是总体数目确实不少的,如果学生能够使用部首类推法来认读汉字,那么可以扩充他们的汉字知识。
(三) 大学生
这里的大学生指的是专业与汉语教学或者研究有关的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以后的工作是与汉语打交道,所以汉字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们应掌握基本的一些关于汉字的常识,如汉字的起源,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和研究汉字的一些专家及其成就。
二、针对汉语为非母语的外国留学生
对于外国留学生,我们应采取不同于中国人的教学方法,因为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使用的都是拼音文字,而汉字是表意文字,所以很多国家的留学生都觉得汉字很难,因此汉字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比如“鲜”字,我们对中国学生(我觉得至少应该是大学接受过关于语言方面的知识的人)可以解释说,读一声时,它的意思是生鱼片的滋味;读三声时是假借字,其意义是少与其本义毫无关系。但是如果向留学生解释,不仅会增加教学难度,还会造成困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向学生解释那么多,只需要说是不同的意义即可,没有必要解释这么细致。汉语为非母语的外国留学生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受汉语影响的东亚文化圈的留学生,另一类是为受汉语影响的文化圈。针对不同类的留学生,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针对受汉语影响的东亚文化圈的留学生
母语深受汉语影响的留学上(以日本留学生)为例,我们需要采取与中国学生以及与未受汉语文化圈影响的留学生不同的教学方法。汉字对日语的影响十分深刻,日语的文字由汉字和假名两套符号组成,混合使用。假名有两种字体:平假名和片假名,各有73个。自汉字输入日本后,至8世纪中叶,日本人始用平假名假借汉字的草书造成,用于日常书写和印刷,以及用来注汉字音,及标注日本语音之用;片假名假借汉字楷书的偏旁冠盖造成,用于标记外来词、象声词以及特殊的词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针对日本留学生,我们应该既比较中日同形字,也要比较汉日异形字。因为汉语里是繁体字对日本文字的影响很大,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重点教授简体字,因为我们现在通用的是简体字而不是繁体字。当学生用日文里的繁体字来代替了我们今天的简体字时,我们应把它作为错字对待,并告诉学生这些字是中文汉字的异体字,现在一般不用了。这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条思路,我们应该经常采用比较教学法进行汉字教学以及要掌握常用的繁体字以及其相对应的简体字的写法,以及过硬的汉字演变的知识,尤其是楷书到草书的演变过程以及在演变的过程中哪些字的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运用比较教学法时应注意重点比较那些形体相近但是在汉日语言里存在不易察觉的细微差别的汉字
(二)针对未受汉语影响的欧美文化圈以及其他文化圈的留学生
未受汉语影响的文化圈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其语言也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这些国家的留学生发现汉字很难,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这些文化圈的学生会有问题,所以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应采取和东亚文化圈的留学生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拼音教学法和偏旁部首教学法联合使用。部首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识字部首(识字部首是表义偏旁、构字部件,另一种是检字部首(检字部首是某一类字字形上的共同标志)。识字部首有“旁”、“头”、“底”、“框”、“心”五种类型,每一类型都有具体名称,如“言字旁(讠)”、“雨字头”(雨)等,而检字部首统称为“某部”,如“丶部”、“亻部”等。这两个部首各有各自的好处,识字部首有利于字形字义的识记,检字部首有利于字的检索。但是由于只有合体字才有识字部首,但合体字的部件、独体字的笔画、合体字的笔画,都能作为检字部首。例如“和”字,本义是“以声音相呼应”,“口”是形旁,“禾”是声旁,检字部首既归入“口部”,又归入“禾部”;又如独体字“果”和“中”,检字部首都是“丨部。虽然检字部首很方便,但是由于汉字大多是合体字且识字部首构字能力强、利用率高且识字部首一般都有名称,便于教学中称说,并且每一个识字部首一般都有其明显的意义,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字义、记忆字形。除了上述优点外,利用识字部首纠正错别字也很有效,例如,我的一对一留学生学生常把“爬”字的左边写成“瓜”,当我向她解释了“爬”要用“爪”后,她把“爬”字的左边写成“瓜”的频率就明显降低了,到现在已经没有这种现象的出现了。所以综合上述理由,我建议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采用识字部首教学法。
参考资料:
[1] 《新华字典》
[2]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
[3] 《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2012年)
一、看图说理,由义及形
汉字的构成一般来说是先有象形,然后派生出指事、会意、形声乃至假借和转注。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低年级段的教学中,老师要正确运用好图画和古文字,为楷体汉字的教学服务。让学生观察实物彩图或抽象图,引导学生进行看图说话,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理解汉字演变的过程,知晓字理,由义及形,对以后识记其他相同部件的合体字奠定了科学扎实的基础。
如在教学“山”与“川”这两个生字时,先让学生看高山与河流的实物彩图,引导学生描述高耸的山尖与流动的水。再看简笔画的概括抽象图,此时的图形已比较接近楷体字,但它还是属于图画的性质,依据它的主要笔画线条与小篆文字对照,建立图与文字之间的联系,说说它们的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学习楷体的“山”与“川”字。此时出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座高耸起伏的高山和奔腾不息的大川了。
二、析形会意,再现情景
意义合成是会意字的一种会意方法。“析形――会意――运用”是我们进行会意字教学一种最常用的方法。学生对很多独体象形字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解,老师只要稍作引导,学生应该完全可以自己将各部件的字理联系起来理解。会其意,讲其景,生动地再现汉字所蕴含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和运用。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常常又是灵活多样的。
1. 图示法。即用图画将汉字的本义表示出来。如教学“采”字可绘出手在树木上采摘的简笔图。教学“飞”字,可以画一只飞鸟与“飞”字作对照,学生可以马上看出“飞”里的撇点是小鸟展开的翅膀。图画形象、具体,有利于将汉字的形与义紧密联系起来记忆,加深了对汉字本义的理解。
2. 演示法。通过演示来表示字的形义关系。如“掰”看似复杂,用手直接演示就十分直观好懂。又如“灭”字,用一块木板盖在火上,则形义不言自明。
3. 描述法。就是用洁明了的语言去阐明汉字的构形原理。如学生总会把“初”字写错。其实只要在一开始学习这个字时解析用刀裁布是制作衣服的第一步,故刀与衣组合成“初”,首先、起始的意思。那么孩子们就应该不会把“衤”写成“礻”了。
4. 联想法。在析解字理时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以加深对汉字形义的理解。如教“囚”字,想象人被关押在牢笼中。本义就是拘禁、囚禁。这类会意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想即可再现情境。
5. 故事法。即用故事阐明字理。如教学“家”字,就可通过故事的形式介绍古代先民的游猎生活习性以及养“豕”(猪)定居为家的故事。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家”的构字原理,还还原了人类生活的演变历史。
在教学会意等合体字时,应根据构字规律,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他们主动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三、依理析词,综合运用
小学阶段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学会其中2500个左右。因汉字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形声字,所以,准确地掌握常用的、组字率较高的象形字以及用它作形旁时用于表义的特点,就能形成自主识字的能力,进而能“无师自通”地创造性地学习汉字。
例如学了火字并懂得“火”作形旁时变写为四点底“灬”,那么就能自觉地析解“煮”、“烈”、“烹”、“熬”、“照”等字的形义;学了“首”(表人头),并懂得“首”作形旁时变写为“页”,那么,当学到“顾”、“颈”、“项”、“颜”等字时就能自觉地用“人头”去析解它们的形义。
关键词:隶书 隶变 原因 影响
一、“隶书”
在研究隶变之前,我们应首先弄清“隶书”的形成、发展以及分类,弄清这个问题才能进一步研究隶变。
《汉书・艺文志》云:“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趋省义,施之与徒隶也。”许慎《说文叙》[1]说:“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又说:“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较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四曰佐书,即秦隶书。”《晋书・卫恒传》:“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段玉裁注“古文由此绝”说:“小篆既省改古文大篆,隶书又为小篆之省,秦时二书兼行,而古文大篆遂不行。”古人的意思是,隶书是秦代所造的用于“徒隶”的辅书体,是在小篆的基础上省简而成的。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土的大量秦简证明,这样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可见班固、许慎等人认为隶书起源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但战国晚期,有的作品中的隶书成分已经超过了大篆的成分,青川木椟就是其中的代表。青川木椟于1980年在四川省青川县郝家坪战国墓出土,木椟书写年代为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距秦统一中国88年。木椟上的书体,其特点是:化繁为简、圆者渐方,字形从狭长渐变而为正方或扁形。睡虎地秦简1989年出土于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竹简抄写于战国末年至秦代初年,木椟竹简上的文字已是带有篆意的隶书。从众多出土材料可以看出,隶书萌芽于战国中后期。而裘锡圭也指出:“从考古发现的秦系文字资料来看,战国晚期是隶书形成的时期。”“战国时代秦国文字的正体后来演变为小篆,俗体则发展成为隶书。隶书在战国晚期的秦国就已经形成了。”
隶书可以分为秦隶和汉隶。秦隶又称古隶,是在战国晚期秦篆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它是隶书的初期阶段,虽已突破了篆书的范畴,但多少还带有一些篆书的色彩,如字形较长,笔画主要还是粗细一致的线条,有的字还保留了篆书的结构或写法。汉隶又称今隶,大致在西汉中晚期已经成熟,东汉是汉隶发展的高峰时期。出土的汉简,如居延汉简、敦煌汉简等竹简以及东汉的碑刻,如石门颂、华山碑等都是汉隶的代表材料。这一时期隶书逐渐成熟,汉隶已彻底打破篆书的结构,结构从长变扁,笔势由纵势变为横势,横长竖短,左右笔势开张舒展,呈左右的“八字形”,故宋朝人孔平仲《孔氏谈苑・名复金瓯》中称为“八分书”。八分书突出挑画和捺画,是隶书中的艺术书体。八分书把隶书发展到巅峰,使之成为隶书的楷模。和小篆相比,隶书大大降低了汉字的难度,更容易书写。
二、“隶变”一词的出现及其含义
王贵元在《隶变问题新探》[2]中提到:“隶变是战国晚期各区域文字的共有形变趋势,而秦汉之后的隶书则是由秦系文字发展而来的。”可见,隶变和隶书是既有联系而又不同质的两个概念。
隶变一词,大约最早见于唐玄度的《九经字样》。《九经字样》在《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小学类二》[3]中有记载:“唐唐元度撰,度里籍未详。惟据此书,知其开成中官翰林待诏。考唐会要,称大和七年二月,敕唐元度覆定石经字体。十二月,敕于国子监讲论堂两廊创立石九经。元度字样盖作于是时。凡四百二十一字,依据仿五经文字为七十六部。前载开成二年八月牒云,准大和七年二月敕,覆九经字体者。今所详覆,多依司业张参五经文字为准。诸经之中,别有疑阙,古今体异,隶变不同。”唐元度(为避玄宗讳,改玄度为元度)于唐太和(828―835)中考定石经字体,补充张参《五经文字》未收之字,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辑成此书。书中多次用到“隶变”一词,如:
保 养也从人从子从八上说文下隶变
莫 日冥也从日在从日在中音莽亦声也上说文下经典相传隶变
j 年 上说文从禾从千声下经典相传隶变
外 远也从卜从夕卜尚平旦今夕卜于事外矣上说文下隶变
覃 音谭上说文下隶变
其中有的用为名词,应是指“经过隶变的字”。有的用为动词,即“变成隶书”的意思,指的是小篆变为隶书。
继《九经字样》之后,郭忠恕在所着《佩》里说道:“卫、梦之字是谓隶省(本作),前、宁之字是谓隶加(本作甯),词、朗之字是谓隶变(本作 ),寒、无之字是谓隶变(本作)。”显然。郭忠恕书中的“隶变”是指小篆变隶过程中除开隶省(省掉一些形体)、隶加(增加一些形体)、隶行(调动原来字形的位置)之外的字形讹变现象。
徐铉在校注《说文解字》时用了“隶变”一词,同时还使用了“变隶”一词。他所说的“隶变”和“变隶”意义基本相同,都是指小篆变成隶书过程中的讹变、省变和一般的形变。
清代顾蔼吉在《隶辨》一书中很多地方提到“隶变”一词。他认为:“汉人传经多用隶写,变隶为楷,益失本真。及唐开元,易以俗字,名儒病其芜累。余因收集汉碑,间得刊正经文。”
《辞源》和《中华大字典》都把隶变解释为“隶书变改篆法”。而王宁先生在《汉字学概要》[4]一书中说:“从篆书到隶书的转变,是汉字史上的一大飞跃,从此,汉字完全失去了古文字阶段的象形意味,摆脱了古文字蜿曲线条的束缚,开始进入今文字阶段。正因为这次转变给汉字带来如此剧烈的变化,文字学上便专门为它取了个名称,叫‘隶变’。”
我认为,“隶变”的定名虽然是源于秦汉隶书的形体变化,但它更强调“变”这一过程,不仅是汉字从篆文发展到隶书的过程中,在结构和体式上所产生的变化,它更是篆书到古隶,再到今隶,隶书到楷书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因为隶变宣告了汉字古文字阶段的终结,从隶书开始,汉字进入了今文字阶段。而文字又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这就要求文字要更加简洁、易写、易认,隶书只有不断成熟、完善,才能进一步为人推广和使用。因此,隶变不仅包括篆书到隶书的变化,也包括隶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
三、隶变的原因
在汉字发展史上,“隶变”为什么发生,它怎样发展变化,朝着什么方向演变,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必然有一定的原因。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隶变”也不例外。隶变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了它在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使命。[5]
(一)内因
隶变的根本原因是汉字发展规律的必然反映。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但不是所有具体事物都可以创造一个象形符号,一些表示抽象概念的词,人们用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字来创造新字,或借用已经存在的字来充当别的字,这便是会意和假借。但是语言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新词不断出现,这些方法不能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也不能表示语音,于是便产生了加上声符或形符的形声字。甲骨文阶段,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这就决定了字体由线条构成,靠形体表义,就必须象实物之形,这样结构就比较繁难,不便书写。当时把刀当书写工具,刻写就更难。象形、指事和会意三者与语音没有直接联系,不便认读。形声字的产生,一定程度改善了这种状况。但形符、声符仍然是象形文字,合体的结构较独体复杂,但社会对字体的要求是便于书写,因此要求字体越简单越好。对结构的要求是要表音表义清晰,而要使音义清晰,结构就往往复杂,这便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形声字的产生虽然结构复杂,但形符、声符共同承担字形与音义的联系,从而为简化创造了条件,使得汉字摆脱了象形意味。汉字求简求便的发展趋势决定了汉字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也就决定了“隶变”的产生。隶变是文字发展规律的体现和结果,是文字作为一种最重要的辅交际工具而产生的必然结果。这个结果促使隶变现象的出现,也推动着文字体系不断向前发展。
(二)外因
外因是事物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隶变的产生除了自身内在原因以外,社会背景、书写工具的变化等外在条件也是促使其发展的原因之一。
1.社会发展的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生急剧变革,“诸侯力政,不统于王”,伴随着内部的变法和外部的战争,整个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得到发展,这种社会背景必然对文字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产生了更为深广的影响。另一方面,战争也促进了诸侯国之间的交流与文化融合,社会思想活跃,交流更加频繁,文字的使用也更加广泛。与此同时,各诸侯国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空气,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这种背景下,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表现在用字上,他们敢于冲破束缚,草率急就。此外,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使得原来的“学在官府”逐渐走向民间,文字的使用不再局限于上层的王公贵族,越来越多的贫民、奴隶也得到了受教育的权利。这样,识字和用字的人不断增加,用字领域不断扩大。而传统的篆文有着明显的缺点,如形体结构复杂,某些笔顺不合乎手写的自然习性、逆笔太多、影响写字速度、线条连绵,等等,给写字的人带来极大的不便,人们必然要对它进行改造。特别是那些使用文字的下层人士,他们对文字的便捷性要求更高,他们敢于突破传统字体的束缚,书写草率急就,这就使得传统文字的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导致隶书的出现,从而加速了隶变的进程。
2.书写方式和工具的变化
“在影响文字发展的诸因素中,书写材料和书写工具占有特殊的地位。可是,其他因素既制约着文字的类型,又制约着符号的成分和音值,但书写材料和工具只影响符号的形式”。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不能离开物质这一媒介,汉字的整个演变过程也不例外。甲骨文以龟甲和兽骨作为书写媒介,金文以铜器作为书写材料,而到战国中后期,由于社会形势的发展,交流的频繁,使得文字的书写数量大大增加,简牍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而竹简大多比较窄,一般仅能容纳一个字的宽度。这样,简牍尺寸与文字书写的信息量之间就形成了一个矛盾,它不允许书体再作纵向的延伸,于是字体被尽量地压扁。简牍这一书写材料促使了隶书字形的形成,“隶变”也正是得益于简牍书写材料的产生才能进一步地发展下去。
赵平安也在《隶变研究》[6]一书中指出:“从出土材料看,进入战国以后,秦文制作的方式发生了由铸造到刻划和书写的转变,刻划是用锐器,书写则用毛笔。刻划出来的字,往往将连笔拆断,将曲笔拉直,将圆弧刻成方折。与铸造的字相比,字体瘦硬散漫。而用毛笔书写,则运笔灵活、变化多端。由于使用毛笔的人不同,书写的内容和场合不同,用毛笔写出来的字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这说明毛笔具有极广泛的适应能力和极强的书写性能。战国时期,写字用字的人增多,用字的领域扩大,使得毛笔在字体改革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书写材料和书写工具的变化在“隶变”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外部作用。
由此可知,“隶变”的产生是文字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而外部各个因素对它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文字本身由繁到简的发展方向是“隶变”产生的内在原因,而当时战乱纷争和百家争鸣的局面、简牍的出现、书写工具的变化又加速了“隶变”的进程。到了汉代中后期,“隶变”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最终完成。
四、隶变的影响
“隶变”是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变革,从此使汉字进入今文字阶段。隶变对汉字的形体和结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隶变对汉字形体的影响
隶变后的汉字和隶变前的汉字在形体上区别最为明显。隶变将篆书单一的匀线笔画变为丰富多彩的横竖撇捺折等现代汉字的基本笔画,改变了篆书呆板的形象。解散了篆书圆转勾连的结构,变曲线为直线,化圆转为方折,改变了篆书回环缭绕的写法。将篆书以中竖为轴,相向(或相背)用笔,环抱内聚的运笔方向改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单向运笔,大大方便了书写。它从根本上改变了象形字本来的面貌,把以象形为基础的古汉字彻底改变为线条符号。
另一方面,隶变促使楷书的出现和形成。从秦国小篆到两汉隶书转变的这一过程期间,楷书已经出现。楷书来源于汉隶。当时在一些正式的场合都是使用隶书,但是一些文人学士特别是书法家为了艺术上的需要,对隶书做了改变,使得字体更加自由,在用笔和体势上作了改变,使字体渐渐有了楷书的特点。隶书在东汉中晚期达到了极盛时期,但分书过分追求装饰和工整也容易流于浮华和板滞,同时分书的波磔和左右开张的体势,也对书写速度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在社会日常书写趋简潮流的推动下,书写者减少提按,收敛波挑,将长撇的左上挑起改为尖斜向下,将长横上挑的雁尾改为平收,将慢弯曲钩改为硬钩,使横势变为纵势,平扁字形变为竖长字形,就逐渐变成了新的书体楷书。
(二)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所谓汉字结构,指的是汉字构字部件或成分的一种组合搭配方式。在结构方面,隶变大大简化了篆书的结构成分,破坏了古人造字的原义,同时也使汉字便于书写.隶变引起汉字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下列几方面:
1.构字偏旁的变异
偏旁变异是指古汉字中本是同一写法的偏旁,在隶变过程中变为若干个不同写法的部件,于是产生了同一偏旁不同形态的现象。
象手持棍棒的字,在隶变过程中,变为“攴”“攵”两种写法。变为“攴”的,如“寇”“敲”等字所从;变为攵的,如“攻”“败”“救”“教”等字所从。
象脚趾之形的字,在隶变过程中,变为“水”“氵”“臁钡炔煌写法。仍写作水的,如“冰”“泉”“浆”等字所从;变为斓模如“泰”“滕”等字所从;变为氵的,如“江”“河”“湖”等字所从。
偏旁“人”字在古文字中的基本写法作,隶变过程中由于部首和笔势的影响而变为“人”“亻”“卜”“”“”“儿”等几种不同写法,如下例所示:
①企
甲骨文 小篆 鲁峻碑
②伐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马王堆简帛
③卧
小篆 马王堆简帛 马王堆简帛
④监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马王堆简帛
⑤及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居延汉简 马王堆简帛 曹全碑
⑥儿
甲骨文 小篆 马王堆简帛 曹峻碑阴
2.构字偏旁的混同
汉字偏旁在隶变过程中,既有变异,也有混同,甚至还会重新组合,产生一些新的构形部件。偏旁混同是指古汉字中若干个本有区别的偏旁部件,经过隶变而类化成另一个与它相近的偏旁部件,以致二者的写法完全相同。如下例所示:
口:隶变以后写成“口”形的部件,在小篆里有的写作,有的写作,小篆里的和,又分别表示各不相同的物象。主要表示人口,如“呼”“喊”“吞”等字所从。但“向”()“吉”()等字所从之“口”,分e表示窗户、器物,则与人口无关。常表示地域范围,如“或”(“”本字)“邑”等字所从。但“京”“高”“亭”等字中的“口”,又表示建筑物的形状。
隶变后写作“灬”形的部件,常称为“四c”,也有多种碓础!叭弧薄罢铡薄帷钡茸种械摹办帷笔恰盎稹弊值牧ケ湫捶ā!酢薄傍B”“焉”等字中的“灬”,是鸟爪的变写。“马”“D”中的“灬”,乃其身及尾足的变写。“燕”“鱼”中的“灬”,则是燕尾和鱼尾的解体和类化。
3.减省或合并篆结构中的一部分
“雷”――小篆,“雨”字下面原写三“”;隶书减省二“”。
“雪”――小篆,从雨彗声,省彗的上半部分。
“星”――小篆,从晶生声;隶书p省二“”。
“香”――小篆,从黍从甘;隶书p省为从禾从日。
“曹”――小篆,从从曰;楷书写作“”。
隶变在汉字形体和结构上发生的深刻变化,无论是在汉字史上还是书法史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使汉字彻底脱离了象形的性质,变成纯符号的文字,也为楷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揭开了汉字发展的新篇章。同时,隶变使汉字便于书写,大大提高了书写速度,更好地发挥了文字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对隶变进行详细的梳理研究,从而使其成为研究汉字体系发展演变的重要工具。
注释:
[1]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
[2]王贵元:《隶变问题新探》,暨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3][清]纪昀等总纂:《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小学类二》,台北:商务印书局,1983年版。
[4]王宁:《汉字学概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付爽:《从内因和外因原理看“隶变”产生的原因》,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6]赵平安:《隶变研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参考文献:
[1]曾宪通.汉字源流[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汉字文化
汉字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结晶,经过千年的积累与演变,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与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基于这一原因,在汉字教学中应该引入文化的学习,这样不仅对文化的传承具有极大的帮助,同时在识字教学中渗入文化,还可以便于学生对汉字进行识记。最初的汉字,即甲骨文就是以象形文字体现出来的,在逐渐演变的过程中,汉字逐渐向简便化的方向发展,但是这种形式的文字并不利于小学生的学习,因为识字教学缺少趣味性,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情况下,有必要引入汉字文化教学,以强化汉字的学习。
1、引入汉字文化的必要性
在汉字学习中,汉字的主要构成都是以形声字为主,而古汉字在当前汉字中所占据的比例不足20%,传承文化就要从最基本的汉字入手,汉字文化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因此只有注重汉字文化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从历史文化的演变中领悟汉字的独特魅力,基于这一原理,在汉字学习中适当的渗入汉字文化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目前的识字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编儿歌或是猜字谜,这些方法对于汉字的学习是具有一定成效的,但是一味的追求趣味性又难免偏离了汉字学习的本质,失去了汉字自身所具有的内涵,因此,加强汉字文化的渗入,对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2、从偏旁入手,举一反三
既然我国汉字中绝大部分都是以形声字为主,那么就要从形声字自身的特点出发,不同形旁所具有的意义各不相同,具有表达意义的特点。从这一点上进行分析,在具体的教学中,采用举一反三的形式加强汉字的学习,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识字量,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具体采用的方法具有如下几点。
首先是归纳的方法,将具有共同形旁的字集合在一起,以“巾”为例,带有这一偏旁的汉字很多,帽、帆、帕等,这些汉字都与布匹具有相关性,以此类推,向学生进行示范后,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并且积极的发言,掌握其他相同部首汉字的含义,基于这一原理进行汉字的学习,学生都会得到较快的进步,并且还能培养他们自主归纳的学习能力,同样可以将这种能力应用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字的学习,也会增强他们在学习中的自信心。
其次,汉字教学中还可以采用猜一猜的方式,教师将带有共同偏旁的汉字集中在一起,由学生进行猜测,看这些汉字与什么相关,同时再写一个学生不认识的字,让学生们猜测这一汉字的意思,通过相互之间的比对,学生就会恍然大悟,能够将共同偏旁的汉字联系在一起,这种推理的方法具有显著的效果,学生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对不认识的汉字进行学习,在思考与猜测的过程中完成学习的任务。
第三种方法是对相近的汉字进行辨别,我国汉字数量众多,并且许多汉字都十分相近,可以分为同音字等不同的类型,这些汉字的“长相”大致相同,就会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疑惑,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使学生具体的掌握每一个汉字的写法以及具体的含义,教师就应该采用辨一辨的方法,一方面这一方法有助于学生对相似汉字的区分,另一方面这种汉字的学习方法还有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教师在一个汉字上添加不同的偏旁,组成不同的汉字,正是因为偏旁所具有的含义各不相同,因此才具有了区分的意义,能够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3、教汉字字理,明字中真意
众所周知,汉字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其有理性,将作为汉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字理教授给学生,能丰富教学内容,增加信息量,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提高汉字书写正确率。
如“寒”字的教学,学生书写“寒”字的错误率非常高,为帮助他们彻底告别错误,教师可以在作业讲评时重教“寒”字:“寒”字的“宀”(宝盖儿)是个象形字,古文的写法像房屋的侧面形象,做部首表示房屋,中间是一床席子,在古代表示一座房子里,一个人坐在席子上,地上结了冰,学生体会到了“寒”字的意思后,就再无一人写错“寒”字。
课堂上,学生特别喜欢听教师讲汉字中蕴藏的含义。所以教师应该时常在生字教学中把字理讲给他们听,如“然”字的教学,首先书写“然”字以及其象形字,学生一脸茫然,教师让学生猜每个部分像什么,学生跃跃欲试,最后得出结论:一块狗肉在火上烤,这就是“然”的本意。后来为了进行区分,造了形声字“燃”以替代“然”的本义,学生恍然大悟。教字理,明字意,很好地解决了汉字书写错误率高的问题。学生既学得扎实,也对汉字的学习充满了兴趣。
4、看汉字演变,感受汉字的神奇和变迁
以“齿”字为例,从表面看,这个字不算是形声字,因为它不符合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齿”字的下半部分代表的是什么含义呢?作为教师,尚且有这个疑惑,想必学生在识记这个字时,也只有靠死记硬背了,但一则容易记错,二则对学习这个字是索然无味。教学时,教师先将“齿”字的象形文字用课件展示出来,引导学生想象是什么。学生看后,很自然地想到了张开的嘴巴里有几颗牙,在肯定了学生的想象力的基础上,并告诉他们这就是“齿”字最早的样子,后来人们为了标注的方便,给“齿”字加了一个“止”以记录读音,“齿”字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简体齿。将“齿”字的演变过程,用课件直观地再现出来,学生在动态的演示中,牢牢记住了齿字下半部分所代表的含义,并对汉字的演化过程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和了解。学生对整个识字过程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完全没有了识字的枯燥感和死气沉沉的局面。
5、结语
总之,万事万物都有其内在规律,依据规律而行则兴,违逆规律而为则衰。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只有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因义记形,学生学习汉字才会是在朗读“一首优美的诗”,在欣赏“一幅美丽的画”,才能形成自主识字的能力,进而切实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与量。
参考文献
[1]钟宏金.浅论从文化视角实施识字教学[J].基础教育研究,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