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校教育问题范文

高校教育问题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09:56: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校教育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校教育问题

篇1

【关键词】高等学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一、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高校承载的责任日益加重,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心理安全隐患增多,影响大学生安全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面临极大挑战。大学生虽然大多数都成年了,但毕竟还是学生,是需要接受教育的受教育者,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透过一系列的大学生犯罪事件和安全事件,我们可以发现高校的安全教育有不少值得探讨、创新和加强的地方。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安全教育。

二、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

1.法律知识教育。法律知识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了解、运用,达到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目的。

2.国家安全教育。国家安全包括国防、外交、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隐蔽战线斗争等领域与国家安全和利益有关的诸多方面。国家安全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国家利益至上观念、法制观念、敌情观念、保密观念、安全防范观念及情报信息观念等。

3.网络安全教育。网络功能的多样性,内容的广泛性,速度的快捷性,环境的开放性和使用的普遍性等特点,使得大学生成为网络使用的主体。但他们在网上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防范意识弱。网络文化环境下需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其主要内容包括网络伦理道德和责任意识教育,网络法律、法规基本知识教育,网络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教育等。

4.心理安全教育。由于社会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快,尤其是学习、经济、就业、家庭环境和个人经历等诸多因素,使产生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心理疾病造成自杀的案例屡见不鲜。对此,应及时予以疏导,才能避免各类安全问题的发生。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人际关系的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恋爱与性教育、心理卫生教育、挫折应对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择业与求职教育等。这对于预防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健康人格发展与完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人身安全教育。人身安全指个人的生命、健康、行动等没有危险,不受到威胁。大学生人身安全教育一方面是指校园生活中的人身安全教育,另一方面是指社会活动中的人身安全教育。

三、目前高校安全教育状况

目前高校的安全教育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某些管理不到位的大专院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是名存实亡。老师上完课走人,学生管理部门只是负责管理学生的纪律工作,班主任(辅导员) 甚至一个学期难得见学生一面。甚至有的学生去不去上课都没人管,更别说去做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化使很多高校都在忙着如何调整学校的学科设置和建设,加强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最终只是由学校治安保卫部门在代表性地支撑着。高校的安全教育常常被忽视,重要原因就是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在潜意识里认为大部分学生都成年了,没必要在安全方面做太多、过细的教育。而安全教育,说到底是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它的日常化有赖于将其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治安保卫部门在高校里只是常设的安全管理部门,它的安全教育作用是滞后的,并有其不可以逾越的局限性。

四、高校安全教育的对策及途径

1.依法治校,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教育法》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据。为此,必须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一是要构建安全教育的组织机构。学校要建立由校领导、学校安全保卫干部、有关法律教育、德育教师及有关负责学生工作的干部组成学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教研室,统一负责全大学生安全教育。二是要在学校制定安全教育计划。既要考虑大学生整个在校期间应受的安全教育、掌握的安全知识,又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时段完成的安全教育内容;既要安排正规系统的课堂教育,又要针对不同时期学生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安排一些现实灵活的内容,使安全教育按照计划系统地进行。安全教育课在期末应同其他非专业课一样,进行统一的考试、考评,其结果进入学生综合成绩测评。三是要构建安全教育的保障体系。要针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特点,根据有限的教学时间,有针对性地科学选择内容,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安全教育课要像劳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在学校教学计划时间内,有“法定”的课堂教学时间。

2.安全教育须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安全角度来看,思想教育工作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把安全保卫工作的重心前移,抓好事前的思想和道德教育,将会极大地减轻事后工作的难度,减少违法违纪现象和犯罪行为的发生。严肃法纪、政纪,对违法违纪人员进行处理,也有其教育的效能,但应以思想教育为主,把思想教育和依法惩处结合起来,才能使安全工作富有成效。

3.构建心理健康防御的长效机制,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安全。首先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使他们掌握更多的心理调适方法,自觉舒缓心理紧张,消除心理障碍。同时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学校、家庭和生活,用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对待学业、人际关系、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主动适应环境,培养豁达的生活态度,不断提高自己适应各种变化的能力;其次,开设心理健康咨询门诊,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解决学生的一般心理困惑;同时,要建立一套危机积极干预机制,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跟踪,防止出现自残、自杀和伤害他人等事故。另外还需组织大规模的心理普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普及宣传教育活动、设立心理辅导热心电话和信箱,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等等。

4.创新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保障安全教育的有效落实。一直以来,影响着大学安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辅导员基础性工作比较薄弱,骨干力量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经过改革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基本全部压在了辅导员队伍身上,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和作用发挥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安全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目前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良莠不一,没有走上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道路,这必然会影响着各项教育工作的展开。为此,加强辅导员队伍这一基础性工作对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安全教育工作很有必要,也非常关键。

5.加强网络监管,促进网络文化健康有序发展。加强网络建设,更新网络技术,提高网络监管水平,防止有害信息进入校园,积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安全的网络信息,及时抢占网络阵地,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其次,要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进行信息安全的教育和引导,适时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走近学生,关注学生的需要,不仅为他们提供新闻资讯、娱乐信息,还要提供学习生活、求职择业、人文知识、心理教育等方面的信息和指导,力争用先进的文化指导学生,用丰富的信息吸引学生,用全面的知识服务学生。

参考文献

[1]葛高林,左惟.大学生安全教程[J].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陆宏彬.关于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探讨[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3]蒋夏宁.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03(4)

篇2

高校美术教学作为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教育的质量的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高校扩招美术类专业考生的现象,更加证明了高校美术教育在新时期已经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必须找出目前高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2当前高校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虽说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美术类专业,但是很多却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对将要培养出怎样的美术人才定位模糊。基于此,很多高校只能模仿其他学校的教学模式和培养目标,追求内容的完整和全面,面面俱到,导致学生学习的东西多而杂,但又不够精通。这就使得很多美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2.2学生生源质量不够均衡

近年来,随着人们教育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考生报考艺术类专业,这一方面彰显了我国文化艺术获得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则反映了很多文化课不过关的学生都将艺术类学校作为求学的一条路径[2]。由于艺术类院校对学生文化水平的要求不是很严格,文化基础薄弱的同学也能够拥有学习的机会,这就导致了学生素质水平的参差不齐,加大了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难度。

2.3忽略了文化课的建设

目前,高校美术教育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的现象,即重视技能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文化课和其他素质的教育。这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高校美术教师的绩效考核大多以教师的技能水平为主;二是在美术教学考核机制上,文化课占据的比重很少,只是作为一种考察。文化课受到冷落,不利于学生知识水平的全面提升,对美术教学的质量与成效也存在潜在的影响。

3解决高校美术教育问题的对策

3.1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学观念

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此类推,高校美术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美术创新的思维和能力[3]。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高校就要更新观念,不盲目模仿而要明确自身的教学目标,确立合理的教学理念,竭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水平,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职场对美术专业学生的要求。

3.2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个性

传统教学方法下,主要由教师的课堂讲解、现场指导以及课堂训练三部分组成,其重点在于巩固学生的基础美术知识,让学生拥有扎实的美术基本功。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的各种要求,为此就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美术知识外,还要注重对学生技能技巧的培训,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手段,结合学生特点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才能,让美术课堂变得更加活跃和生动。

3.3重视实践,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学理应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然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却普遍较弱,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高校提供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太少[4]。要想有效地改变这种状况,高校首先就要树立开放式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课外美术实践教学,力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具体的方法有:多组织学生去画廊、博物馆等观摩学习;带领学生外出写生;同学生一起举办画展等。除此以外,教师在课堂上同样可以为学生制造实践的机会,如举办班级美术竞赛;将教师设计成学生间进行合作与学习的美术工作室等,通过以上各种方式进行实践教学,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4加大投入,完善教学硬件设施

现代社会,利用多媒体及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的发展潮流。对于美术教学来说同样如此,这主要是因为美术教学注重直观,要求强烈的视觉效果。过去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这些要求是传统的黑板板书很难做到的。而如今技术条件允许,高校应该加大投入,引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不断完善美术教学的各类硬件设备,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进一步达到提高高校美术教学质量的目的。

4结语

篇3

【关键词】美术教育 现状 观念 策略

一、值得关注的高校美术生源

1.应试教育体制下,美术基础教育的目标被严重扭曲

近20年来,我国高等美术教育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办学规模、招生人数的扩大都是前所未有的。从原来屈指可数的几所美术学院和艺术院校、师范院校设置的美术专业,现在已扩展到了理工、农林乃至医学院校都设置了美术或艺术设计专业。随着招生计划的放开,美术专业的市场前景被各大综合性艺术院校格外看好,纷纷抓住这次机会,以加大自身的发展规模,招收更多的美术生源,把美术教育当成一个“朝阳产业”。然而,在扩招的背后却埋藏着众多隐患。这也恰好给一些急功近利的学生提供了升学机会,助长了各式各样的高考美术培训班。虽然有些比较注重基础培养的培训班每年都为各大高校培养很多优秀的美术人才,但也有许多美术培训班采用的是揠苗助长的教学模式,也输送了大量的美术生源。他们为了在短时间内见效果,挖空心思走捷径,统一使用所谓“短、平、快”的应试教学模式,使得考生走进一个学习美术基础的误区。每一年,办美术班的教师都在揣摩各省联考和各高校单考的高考形势,“有的放矢”地应对美术高考,他们摸懂了往年美术高考的出题思路,强制学生按照“考题”进行练习和特训。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对高校生源来讲无疑是一种损害。因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应试的套路模式,而对美术基础知识知之甚少,可以说“纯应试教育”是一种完全忽视对学生艺术基本素质培养的美术基础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基础教育沦为考试工具,学生被淹没在大量反复的模式里进行机械的训练,学生的学习行为被严重异化,艺术生的灵性被慢慢地扼杀。

2.扩招形势下,美术招生准入门槛降低

在美术专业大范围扩招的形势下,美术生源的竞争出现了不规则化,所以注重精英人才培养的各大艺术院校必须重新调整选拔标准、培养目标以及教学方式,放宽对考生在专业基础和创造能力方面的要求,降低了考生的专业准入门槛。全国各大院校都在争抢美术生源,对具有一流教学水平和办学经验的院校来说,大量笼络优秀生源势在必行;而对于一般综合性院校美术专业的招生工作来说,同样也在抢夺生源。在每年的1—3月份,各高校纷纷加入到抢夺生源的大战之中。对于那些特别看重打造精英人才的艺术院校,这样的招生现状不得不说是一种尴尬的局面。此外,从往年美术高考考题分析,不难看出,降低要求的标准令人担忧。比如,有的省份连续几年的美术高考素描统考试题都是临摹人物头像照片,其他各省的本科院校单考试题的难易程度无非也是男、女青年头像的默写而已;对考生来说,练习好一个套路或者背下某个对象的角度就完全可以应对了,训练两三个月的时间就绰绰有余;考试科目也显得极为简单,对速写和设计基础不做考试要求。可以想象,如此低标准的选拔模式,是否能给美术考生一个客观的评价,艺术院校是否能选拔到有艺术潜能的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如果招考院校增加考试科目或考试难度,他们担心的不是生源的质量,而是生源数量,影响招生指标,所以降低考生准入门槛是当下美术院校招生政策的普遍行为。那么,虽然降低考试标准,生源有了保障,但是从高校美术教育层面来看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生源素质参差不齐,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高校美术教育应该是前瞻性和跨越性的文化形态,其教育质量应该和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而美术生源的基础太差,即便再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很难在大学短暂的几年时间里完成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这一状况令人担忧。

二、高校美术师资与教学资源不尽如人意

1.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相脱节

当今艺术设计的教学,应该是一门与市场紧密相接的学科,其对教师的要求极高,包括人文科学知识和深厚的专业知识以及文化背景。但是,现在很多美术院校的教师多数是从一个校门跨进另一个校门,很少有人参加过系统培训和社会实践,所以实践经验在长期封闭式的研究教学以及从事单一专业课程的教学研究中存在了很多的局限性。比如,在创新能力和开发意识方面,理论和实践不能有效地结合起来。美术教育的特点是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具备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方面技术的应用能力。然而,现在美术学院为了应对扩招形势下美术生源的激增而招聘的年轻教师,大多数缺乏实践经验,不能很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很难完成高质量的授课。很明显,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尤其体现在一些新的设计专业上。当下,各大院校艺术设计师资的解决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一般艺术设计教师就是自己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留校任教,抑或是从别的艺术学院引进一些优秀的毕业生直接任教。这些教师虽然有相对较高的学历和学识,但是学历高、教学经验少是很普遍的问题,教师严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所以教学和业务水平较低,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就很难让学生信服。还有一方面就是从美术专业转行成为艺术设计教师的,这些教师既没有接受严格的专业艺术设计教育,也没有相对的社会实践经验,只接受过短期的培训,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可见,教师队伍良莠不齐。

2.生多师少,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由于近几年美术院校的不断扩招,美术类专业从原来每个专业一个班,每个班十几个人,发展到每个专业几个班级,每个班三四十个人的规模。以前美术学院是一个教师教三五个学生,而现在按照师生比来讲,不难想象这样的数据是令人瞠目结舌的。本来美术学科教学是需要一对一辅导学习的,那么在缺少专业教师的形势下是很难做到教师对学生一对一进行教学,甚至有些课程会出现合班上课的现象。本来一个专业班级三四十人已经足够多了,又由于班级太多而教师资源有限,教学管理者却灵机一动,实行平行班级的相同课程由一个教师来担任,便美其名曰实现了“资源共享”,自以为解决了师资短缺的问题。学生的人数逐渐上升,一个课堂有几十或上百人在一起上课,所以教师布置的课堂教学训练就只能靠学生自觉完成,教师难以对学生一一进行辅导。并且有的学校现有的师资力量本来就很薄弱,又面对大规模的扩招,繁重的教学任务难以应对,因此学校想方设法用外聘教师来补充本校的师资力量,而有的外聘人员并不具备高校教师资格,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脱节,缺乏对课程教学目标考核的评判标准。此外对刚应聘进校的新教师,在接受教学任务时,一些学校不能界定其学科的专业性,默认其为“全能”人才,不管学的是何种专业,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都必须得胜任,有的教师迫于无奈,边学边教,课堂上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由此可见,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硬件设施严重不足

由于连年扩招,原有的教学资源远远达不到目前教学的要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教室空间狭小,三四十人一个班,实训、实践课程难以完成,教学质量受到影响;二、设备资源紧缺,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当今新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上需要各种设备,学校很难备齐。比如,当下兴起的摄影专业和数码艺术专业等需要很多专业设备,大部分高校对这方面的投入非常有限,而办学规模却搞得如火如荼。

三、高校美术教学现状

1.缺乏教学新观念,教学思路老旧

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视美术为技术,教师的教学是在感性的基础上重点利用具体技巧和操作方式来传承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缺乏引导性和开拓性。因此,我们的高校美术教育很难落实其本身具有的审美文化教育和艺术创新能力特点的效能。在专业课程教学方面,有很多美术类的专业教师,虽然很清楚艺术是靠个性和审美来创造的,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自己的个性,很少培养和发挥学生特有的个性,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允许学生和自己的观点有区别,大多是拿学分来强制学生按照教师的个性和方法来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不符合美术教学的发展规律,又扼杀了学生的灵性和对艺术的创造力。此外,艺术设计新专业的设置,使得原有的教学思路已经不适合当今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很多教师不注重教学观念的更新,思路老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思维单一,把艺术设计教学等同于纯造型艺术教学。也有一部分院校在艺术设计教学时基本上都是一成不变地按照老路子、旧思想的培养目标,很大程度上还没有离开传统的教学体制,因此很容易造成人才培养目标不确定、学科的划分不清晰等问题。

2.缺乏教学策略,不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当今高校美术教育的理念落后,改革也相对滞后,学校把重点都放在了校内课堂教学上,实验基地的建设严重不足,而且学生在实习的时候只注重形式不注重质量且实习期很短,这都影响了高校美术教育作为应用性第一线人才的培养质量。

总之,时间是证明事物最好的证据,艺术行业的普及化和盲目扩招是否适应美术这一门特殊专业还有待考证。理论与实践脱轨,落后的理念和老旧的指导教学思想恶性的市场竞争,很难使美术教育正常地向良性的方向发展。扩招后给高校美术教育留下诸多现实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陈兴华.对美术专业职业化教育的思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4

关键词:问题导向;高校;创业教育;诊断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问题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诊断性分析

收录日期:2015年4月6日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将“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作为基本原则,强调“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结合相关研究,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创业教育理念、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方法等方面。

一、高校创业教育理念:精英化的期望与功利化的思想

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的应然状态”的判断,是渗透了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取向或价值倾向的“好教育”观念。高校创业教育理念是高校对创业教育目标、价值的认知,其不仅能够决定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方向,也对创业教育的教学形式、师资力量等产生直接影响。一般而言,高校创业教育的理念不是让学生都能够成为企业家,而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社会责任感,提高创新能力与开拓意识,从而在其今后的人生中能够受益。但是,当前不少高校中创业教育受到精英化思维和功利化思想的影响,不利于创业教育的正常开展。

虽然高等教育在我国早已进入大众化时期,但是精英化的期望还是在各个层面上影响着当前的高等教育。比如,高校在师资力量展示上以知名学者、专家为代表,在教育成果介绍上以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为代表。精英化的期望反映到高校创业教育中就体现为:首先,创业教育的目标指向“高大全”,以“高科技”为创业领域,以“大产值”为创业目标,以“全产业”为创意愿景,过高的教育期待与残酷的创业现实,极容易让学生承受过大的创业压力;其次,创业教育的范围上选择“小众化”,受国家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热情高涨。有报道显示,选择创业的学生比例有所上升,由2014年的3.2%上升为2015年的6.3%。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创业教育肯定不是围绕小范围的创业意愿群体,而应该是着力于提升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后,创业教育的内容上偏重“理想化”,将社会创业精英群体中的部分成功典型代表,视为创业教育内容选择上的全部,并且偏重于所谓的成功方法与经验介绍,无视具体的环境,更较少涉及到创业教训的总结等内容。

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国外高校强调创业教育属于终身教育的范畴,其所注重的不是学生毕业时的创业率,也不强调创业的成活率,而是提倡将创业教育作为推进学生社会化、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渠道或者途径。而当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首先,在教育的动机上存在着功利化思想,一些高校之所以提倡创业教育是以教育管理部门的相关项目为目标的,项目驱动虽然对提升高校创业教育的效果有着短期的提振作用,但无法从长期上保证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质效果;其次,存在以创业缓解就业统计压力的做法,一些高校寄希望于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从而缺乏对学生创业的实质性指导;最后,狭隘的将创业教育等同于企业家速成的培训教育,先不说企业家是否能够速成,但就是高校中大部分非工商类专业,就注定了这种功利化教育思维的偏颇。

二、高校创业教育模式:课堂式的灌输与体验式的局限

创业教育如何进行,也是当前高校着重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创业教育分为普及性创业教育与聚焦式创业教育两种模式。英国创业教育分为外部利益相关者推动型、大学机构中介型等模式。国内创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一些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也已成型。中国人民大学的创业教育强调学生整体能力素质提升,将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融合起来;北京航空大学的创业教育以提高学生创业知识技能为重点,依托实践基地,采用商业化运作方式,锻炼学生创业能力;上海交通大学一方面在专业教育中贯穿创业教育内容,另一方面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资金支持,其综合式的创业教育模式,受到了各界的肯定和好评。但是,除此之外,国内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仍然停留在课堂式的灌输上,较少涉及到体验式创业教育,受到众多的局限,很少有高校能够结合自身的特色,形成独特的创业教育模式。

篇5

【关键词】高校学生;安全教育;问题;对策研究

在互联网和通讯设备的普及下,我们国家的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这不仅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现阶段的高校学生大都是九零后和零零后,在物质生活都有极大提高的生活环境和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他们对于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吃苦耐劳等优良的品质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致使部分高校学生在价值观取向和判断是非上都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让自己或他人陷入到一些危险的事件中,这种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因而,加强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是刻不容缓的,并且需要对现状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的基础上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深化对高校学生安全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

1、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高校的教育是为了不断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融入社会提供一些专业技能的培养,也是学生融入社会之前必须要适应的一个过渡性的阶段。这个时间段内他们必须适应一切事情都要靠自己解决,实现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需要学习与其他同学的相处,因此,在这个阶段进行安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这种安全教育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多的,不仅仅局限于一些安全意识和知识的普及,同时也需要注重建立和培养安全意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这对于高校学生的工作和学习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2、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是校园安全管理的现实需要

现在的高校管理内容是十分宽泛的,高校学生的课余时间也是比较充足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在校学生会因为自我控制在能力较差和缺乏社会阅历的影响,极易受到一些不法分子的引诱,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事情,这对于社会的稳定是十分不利的。并且,每年都会在校园中出现一些恶性事件,致使校园的安全教育水平一直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3、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是履行学校法定义务、依法治校的重要体现

科学的进行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是高校应尽的义务,并且保护高校学生的安全也是高校的责任,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的安全意识,普及安全教育常识也是高校的教育内容之一。这既可以很好的提高本校的安全教育水平,便于校园的日常管理,同时也是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并且对于我国的相关法律常识的普及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贴近实际,提高针对性。从实际做起,从学生的校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才是提高学生安全意识的重要方法。相交于传统的安全教育而言,现代的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难度加大了不少,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和方式有了极大的转变,同时,枯燥的校园安全知识的讲述无法提高学生对于安全意识的重视。因此,需要我们的教研人员在实际的课堂实践和生活中的一些安全隐患着手,并加大安全知识的推广力度,让安全成为校园教育和生活中的重心。

2、反复宣讲和演练,保证经常性。根据学生的流动规律,在新生进校的时候重视安全知识的讲解,并制定相关的安全教育小常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并通过对往届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真实性的安全案例进行分析,引发学生的共鸣和重视,并就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安全隐患进行实际的演练,让学生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中了解到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3、以生为主,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学生的应变能力的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逃生能力和自我救援能力,实现在紧急状况下的自我保护和帮助他人。引导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工作中的位置的转变,让他们了解对于安全知识的掌握是为自己在危险情况下保护自己生命安全的重要工具,从而真正的实现安全意识的普及。

4、积极运用网络媒体手段,体现时代性。可以通过对学生比较信赖和关注的信息传播路径的了解,进行适当的安全知识普及的方法,在各种信息技术全面发展的今天,各大网站的的帖子都受到了高校学生们的极大关注,我们的高校也可以联合起来在网站上安全知识问题的讲解和安全知识小测试来实现一些安全常识的普及。

5、构建并不断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注重系统性。安全教育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对这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高校学生为人处世,甚至是后期的社会实践的影响都是极大的。但是,目前的高校在安全教育问题上却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并且缺乏专业的教材和人员进行指导,因此,这些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这也是实现有效进行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三、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

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想要有效的引导学生对于安全教育的重视,必须引导学生建立一种比较正确的安全意识的学习态度和自我定位,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责任意识,减少对其他人的依赖程度。同时,重视安全实践活动的开展和演练,并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全面的总结,让学生充分的了解紧急事件发生之后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来有效的缓解问题或降低安全隐患。

2、运用新媒体手段,丰富安全教育形式

新媒体以其形式丰富、覆盖率高、互动性强、推广方便、精准到达等特点深受当今年轻人的推崇,高校大学生也不例外,因此,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者就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点,对高校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而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代表,正在高校中广泛流传着,通过打造品牌微博,让微博成为高校学生安全信息宣传教育的大课堂,能迎合大学生的认知心理,取得良好的信息传播效果。

3、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和价值取向的建立

当前的社会的主流思想仍然是比较积极的,但是在繁杂的网络信息的影响下,部分意志力较为薄弱的高校学生受到了侵蚀,从而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因此,帮助他们进行心理上的疏通和价值观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要加大对于正面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时刻以崇高的思想道德和生活中的光荣事迹来进行熏陶,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积极的价值观并充分的发挥它的导向作用,确保高校安全教育的有效进行。

4、增强高校安全教育队伍建设及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

在今后的工作中,各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的专职队伍建设,培养安全教育的专业人才,提高专职人员的素质及技能。使他们娴熟有序的应用多种手段开展安全教育,具备处理紧急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同时改进基础设施设备,加大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更新陈旧的基础设施消除安全隐患,建立和完善安全防控监控体系,加强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科技化的力度。

四、小结

鉴于高校学生安全教育问题的重要性,我们的高校需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然后在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改变停留在形式上的安全教育现状,实事求是的开展现阶段的安全教育工作。积极的开展相关的校园安全的讲座,或者在学生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进行安全教育知识和影片资料的播放,从而引起学生对于安全问题的重视,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也要重视与学生的沟通,一旦发现有什么异常需要适当的进行引导,并陈述其利弊。相关部门也要重视对于高校学生安全教育问题的重视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安全教育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高校创业教育 课程 教育观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扩招给我们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同时也造成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基于此,2010年5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2012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将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定位于:激发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①可见,开展创业教育是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就业压力之间的有效途径之一。

然而,通过《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显示,与发达国家大学生自主创业相比,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率较低。分析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对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意义重大。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对创业教育的正确认识。

虽然我国大多数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但是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仍存在偏差,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功利主义倾向,认为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一部分,认为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只是为了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然而,创业教育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创业能力,本质上来讲,创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人才培养战略,其目的是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即具备积极创业意识、良好的创业能力和强烈的企业家精神。②

(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由于对创业教育认识的偏差,对于学生来说,创业教育处于“副科”的地位,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目前,创业教育对大多数高校来说都是新兴学科,课程开设数量有限,一般作为选修课和公共课开设,课程设置大多不合理,体系单一。大多数高校没有统一的教材,课程指导意义不大。创业教育课程与学生的专业设置相互脱节,缺乏学科的渗透性与衔接性。

(三)创业教育师资匮乏。

创业教育包含丰富的内容,涉及多种能力、学科和较强的技术,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素质,即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我国,创业教育教师多为就业指导中心的兼职教师,虽然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但缺乏实践经验。在授课时,虽然部分高校会聘请成功企业家来校演讲,但是聘请的企业家缺乏教学经验,不能充分显示应有的教学效果。这种情况,使得创业教育存在力不从心的状况。

(四)创业教育方式单一,缺少理论联系实践环节。

由于高校自身条件和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高校创业教育方式是单一化,在课堂上,多为讲授式教学,缺少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小组合作、讨论环节,缺少与课下实践环节的相互衔接,没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二、解决高校创业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观。

从创业教育的核心和本质为出发点,建立高校创业教育长效机制。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创业教育观,在进行创业教育时,加强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市场、驾驭市场、经营管理的能力。去除创业教育功利化倾向,将创业教育的思想纳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之中。

(二)建立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都需要通过创业教育课程实现。学校要将创业教育课程上升到重要的课程层次;对于创业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相互衔接,相互渗透,与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共同融入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对于课程性质,依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分情况设置。例如,创业教育课程可以对全院学生开设选修课,对经济类学生可以作为必修课开设,做到依据学院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学生是教师教育教学的直接感受者,因此教师作为创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人员,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必须培养符合高校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师资的培养可以分为理论型师资和实践型师资。对于理论性师资,可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将教师安排到创业实践基地进行进修学习,让教师掌握最新的理论水平;对于实践性教师的培养,聘请成功的企业家和创业者到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传授创业成功的经验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同时,为更好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要促进理论型教师和实践型教师的课程研讨,满足学生对综合性、全面性创业教师的需求。

(四)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模式。

要打破单一的创业教育模式,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模式,促进创业教育刚性和弹性的相互结合,促进培养方式的多样化与个性化的相互结合。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要采取一对一专业教师辅导,注重创业中的每一个环节,加强对创指导;针对教学方法,除了讲授式教学外,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另外,还要加强学生创业实践课,做到学有所用,将理论付诸实践,将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热情,真正地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注释:

①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EB/OL].新职业.http://.cn.2012-08-20.

②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http://,2012-04-20.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EB/OL].新业.http://.cn.2012-08-20.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http://,2012-04-20.

[3]苏明.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1(1).

篇7

关键词:农业 高校 成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121-01

农业高校开展成人教育为其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伴随高校的快速发展,工作成绩较为明显。然而,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与学习型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高校开展成人教育呈现了教学质量水平同社会人才需求的不良矛盾问题,对成教建设形成了抑制作用。教学质量为成教发展的救命稻草,只有依托三农发展,优化教学质量,体现成教特色,方能有效应对矛盾问题,实现持续发展。

1 农业高校成人教育问题

一些农业高校发展建设中,成人教育地位没有充分明确,令其陷入尴尬局面,甚至被视为创收的一项副业来管。令办学理念注重效益、创收与发展规模,却对人才的培养管理不良忽视。还有一些农业高校管理层没有明确成教责任与定位,无法抓准方向,进而影响了教学管理质量,令办学热情、创新动力与改革发展后劲不足。长久以来,成人教育普教化印记深刻,欠缺自身办学应有特点。其培养方案呈现出明显的学历倾向,而制定教学计划则简单沿用普通高等教学,呈现出专用教材不足、课程体制呆板、单一,教学内容缺乏倾向性、针对性,没有贴近实际、教学目的不明确、理论教学占据主导、忽视案例实践教学等问题。高校的持续扩招令师资力量日益紧张,农业高校成教工作更是面临着师资不足的问题。再加上长期欠缺灵活合理的用人管理体制,无法做好师资长期科学培养规划,令成教师资呈现出质量不足、双师型人才欠缺的不良问题。成人教育的尴尬境地令其管理工作无法受到充分重视,加之工作人员配备有限,通常身兼多职,承担繁重事务工作,欠缺专业知识,而学校的培训管理没有跟上,进而影响了教学管理水平,呈现出松散、表面化、能效不足的问题。

2 农业高校成人教育应凸显特色

农村高校开展成人教育为其同社会对接联系的有效渠道,同时是其服务大众的良好载体,对提升师生整体素质极为有利。因此,农业高校成人教育应凸显特色,令教育目标更加明确、体现方向性。即应围绕三农发展,令教育管理以及科研资源全面服务于三农建设。由于教育对象呈现的社会性特点,农业高校成人教育应辅助全民开展终身培养,同时教学内容应注重实用性,传授学生生产管理技能,令其丰富实践经验,提升工作效率。为满足成人教育跨时空需要,应丰富教育手段,借助多媒体、远程手段开展现代化培养,提升教学效率水平。

3 农业高校成人教育科学策略

3.1 明确办学理念,培养集成科技人才

农业高校成人教育重要性不容忽视,因此,只有全面审视自身地位与核心职能,明确质量教育观念,树立正确办学动机,实现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的并重发展,基于农村发展状况、未来趋势以及农民生活需求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强化教学质量,方能真正巩固核心竞争力。伴随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快速发展,农村对于专业科技人才的需求迅猛提升。因此,农业高校成人教育应将培养实用人才视为核心任务。应基于三农发展,创建高校同农村建设的科技服务管理平台,丰富教学内容,创建基于实用科技为根本的集成人才管理模式。应激发农业高校成教管理培养人才的核心优势,扩充农村集成科技人才总量,进而加快农村经济的建设与优质发展。

3.2 凸显成教化特色,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较多农业高校成教课程均沿用普教体系,没有突出成人化特征。为提升教学质量,设置课程阶段中,农村高校应基于当地农村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强化学科的融入渗透,符合多样丰富成教需要。课程内容可实现文理的良好交叉,养种技能的全面融合,并兼顾技术以及管理。同时,应更新考核体制,就成教实用特点,强化实践技能考核管理力度。教学方式应实现理论教学同实践技能培养的有效集成,开展校内教学的基础上,应为学生开创更多的校外培训学习机遇。应科学利用丰富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技术、远程教育模式,提升教学效率,体现良好的实效性。办学模式可应用学历培养、继续教育、资格教学等模式,注重学历与技能教学的全面融合。应基于市场发展需求与科技教育管理规律设置多层、丰富规模、人性化的专业技能教学,开展多视角、全方位的办学管理,进而为新时期农村发展创设人力、技术的综合保障。

农村高校成人教育要想提升综合教育水平,应创建专精、优质的双师型队伍,引入激励管理制度,吸引丰富生产经验的师资承担成教工作,创建专业师资队伍。另外,农村高校应聘请工作在企业、单位生产一线员工担任兼职教师,通过贴近实践的培训教育课程,丰富学生生产管理经验。对于成教师资还应定期进行教育培训,丰富其教育方式,提升教师综合教学技能,优化教学质量。

3.3 规范教学管理,丰富办学模式

农村高校成教管理应囊括行政工作、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检查、日常管理、进度计划安排、师资队伍建设管理等任务。高校应提升教学管理重视力度,基于自身发展状况,健全规章体制,令各项工作有张可循、规范开展。应参照成教特点制定管理计划、明确培训内容,做好日常管理。应由人、才以及资源建设等层面入手,完善教育管理机构建设,注重工作人员实践业务培训。还应引入有效的监管措施,组建督导团,开展日常检查与管理。

农村发展建设为农业高校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提供了广泛平台,而成人教育则为成果转化进程中的优质载体以及科学途径。因此,农业高校应全面激发成教价值以及科研资源综合作用,引领科研工作基于地区农业发展需要为根本导向,借助成教管理的积极参与性、全面灵活性、深入实用性,开展科技服务管理。成教工作应发挥自身桥梁媒介作用,为高校科学研究以及成人教育学生积极的牵线、联络,令成人教育发展为农业高校丰富科技工作,服务大众的推动器,促进科研成果的良好转化,辅助农业高校开展科研工作全面的符合当地农业发展特点、地区经济建设与农民实践生产的综合需求,进而为农业管理、生产建设供给必要的技术服务。农业高校开展成人教育,应全面研究产、学、研、用的一体化办学发展模式,真正的令科研工作发展出去,吸引农民投入进来,令实用技术发挥综合应用价值,令理论成果体现实用优势。农业高校还应致力于在成人教育管理中,引进前沿科技成果、农业技术进行学员培训教育,进而为三农发展、新农村建设供给良好的技术支持,发挥智力优势,实现共赢发展。

4 结语

总之,农业高校成人教育工作同普通高校教育存在本质不同。我们只有基于实践工作特色,就当地农业建设实际,针对成人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方能提升农业高校成人教育水平,创设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促进农村高校科研成果的全面转化,服务农业发展、社会建设,真正提升核心竞争力,培养实用性、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随着三本院校统计学教育经验的积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三本院校开展了统计学专业教育。由于在师资力量、学科建设、培养数量、培养质量、投入资金、硬件设施、软件设施和学校声誉等方面与211院校和二本院校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三本院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还相对薄弱,亟需完善和创新。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三本院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其存在的突出的问题并探究其产生的根源和原因,结合三本院校发展的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和措施。

二、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学生基础较差,统计学专业得不到认可和尊重

民办和中外合作高校前期,教育部实施普通本科教育按照重点和普通本科两个录取批次,当时民办和中外合作高校录取放在普通本科批次。2003年开始,教育部实施普通本科教育按三个录取批次的方式,形成了一、二、三本高校的局面,三者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录取批次、成绩、学费三个方面,还有办学性质的不同,有公办、民办之分。其中,三本院校区别于一本和二本院校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学生入校成绩明显偏低。对于学校品牌、办学理念和教学实力得到社会各界认可的部分三本高校而言,学生最低录取分数线会高于当地省市三本分数线,少数高校会高于分数线20~30分,但对于大多数三本高校而言,学生最低录取分数线会一般低于当地省市三本分数线,不少高校低于三本分数线30~40分后仍不能完成招生录取计划。大部分三本高校由于学生入校成绩与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相比相差甚远,学生的基础、学习习惯和理念与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相比有明显差异,进入大学本科阶段后三本院校学生对相应课程和学科理论方法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学习效果往往与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相比有明显差距。此外,目前中国所有的民办与中外合作高校,无论实力强弱,均被牢牢贴上了“三本”的标签,而在公众心中,“三本”肯定不如“一本”、“二本”。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好的民办高校的声誉,也往往不及一个较差的公办高校。因此,除了个别的三本院校,大多数三本高校品牌美誉度较差。尽管统计学在社会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近年来统计学专业学生就业渠道得到不断拓宽,就业岗位层次得到不断提高,但长期以来媒体的不断渲染和统计工作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处于较为尴尬的地位,不少省市尤其是地方县区和农村地区的广大高中学生及其家长对统计学专业有很大的偏见。这种偏见加上三本高校不良的品牌效应,使得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得不到考生和家长的认可与尊重,高招录取工作面临着第一志愿无人报考或报考人数过低的问题,所以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招录的学生一般是通过调剂而来,学生入学之后对统计学专业的相关知识相对匮乏和认知普遍出现偏差,在家长的强烈要求下很多学生要求和申请调整到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等传统专业,尽管这些专业近年来学生就业质量出现了明显的下滑。所以,如何改变统计学专业得不到认可与尊重的局面是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教学科研的师资力量薄弱

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和西方国家不同,基本上是靠学费融资,很少来自社会上的公益性资金支持,所以对于广大三本院校来说,生源就是一切,没有生源就意味着学校倒闭,这也是民办学校的招生模式常常为人诟病的原因,其实也是无奈之举。对全国不同地区三本高校与一本、二本高校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三本高校学生学费一般是本地区公立大学学生学费的2~2.5倍。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教育经费的投入一直排在世界末尾。2002年中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32%“,十五”时期该比例又有所下降,当时公立高校每个学生财政性教育经费为4000~6000元。所以,在发展初期,三本高校的学生学费相对于公立高校学生的教育经费而言具有规模上的优势。同时,1998年开始实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后,当时多数公立高校并没有做好高考扩招的各项准备工作,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妥善解决高考扩招带来的问题,对三本高校的招生进行政策倾斜。因此,基于初期生存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学费规模上的优势,不少三本高校利用较高的薪酬福利待遇与机制上的灵活性吸引了不少优秀的毕业生和公立院校的教师充实到教学一线,为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另外,在20世纪90年代与21世纪初,由于三本高校数量相对较少,不少公立院校的优秀教师在较高课酬的吸引下利用本校课余时间去三本高校讲学和授课,也有效弥补了三本高校师资力量方面的缺陷和不足。进入“十一五”时期后,中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断提高,2010年达到3.66%,2011年上升到3.93%,2012年首次突破4%。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持续增加,当前公立高校的每个学生财政性教育经费由原先的6000元提高到当前的1.2万元。因此,公立高校学生学费加上财政性教育经费后总的教育投入高于三本高校学生的学费,三本高校单个学生的教育经费投入与公立高校相比丧失了规模上的优势。2009年以来,中国参加高考总人数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不少公立院校在学生财政性教育经费大幅增加的刺激下也扩大了招生的规模,不少三本高校的招生规模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意和无意的控制。随着物价水平和人力资源成本的不断上升,三本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失去了规模上的比较优势后,出于节约和控制教育成本的需要,对教师学历、职称、教学科研水平等方面的要求自觉不自觉地出现了下降,最终造成师资力量方面的薄弱环节得不到真正的改善。此外,毕业于985高校、学习成绩优异、专业方向适合社会需求的统计学专业的研究生,尤其是广大博士研究生,随着就业环境和质量的改善,出于职业生涯发展和薪酬福利待遇的综合考虑,不愿意和不乐意来到三本高校就业,从而也造成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师资规模、档次和结构等很难得到提升。所以,未来若干年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的现象将会持续下去,并且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改善与提升。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国家教育部对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有着具体的指导方针和目标要求,一些公立高校在统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手段等方面形成了成熟和成功的经验、做法和体系。当前,开展统计学专业教育的三本高校在借鉴这些高校成熟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但是,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和统计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开展统计学专业教育的三本高校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不科学、因人设课、因事设课的现象,教育教学手段较为传统,并没有突出统计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和优势。不少开展统计学专业教育的三本高校,在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如下特点:基础课程只满足国家强制要求、专业课程较为狭窄、选修课数量不足、综合考评相对缺乏,同时采取减少学期授课时间、压缩课程教学课时、短期聘用校外专业课任课教师等手段来规避和推托统计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责任与要求。通常情况下,每学期本科学生正常上课时间为18周,加上2周的考试时间,两者相加共计20周时间,但是不少三本高校一般采取上课加上考试时间共计18周,从而出现了“不少三本高校和公立高校一起开学,但寒暑假提前放假1~2周”的现象。此外,对于一些较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公立高校一般采取每周4个学时的规定,选修课种类丰富、内容翔实深入,注重拓展统计学专业方向和开拓学科知识方法。但是,不少开展统计学专业教育的三本高校对于一些较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采取每周3学时的措施,结果造成这些课程内容学期结束时没有讲解完毕或讲解不深入,学生进行课程学习过程中被遗留了一些待解和不解的问题。这些问题长期积累后直接造成学生专业基础不扎实、知识掌握和理解程度差等不良后果,从而形成学习专业主干课程时授课教师要先讲解和复习专业基础课才能进入正常教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统计学专业知识学习的恶性循环。对于统计学专业主干课程,不少三本高校因人设课现象严重,根据自身师资力量的配置来安排主干课程,要么短期聘用校外兼职教师来解决,与成熟公立高校相比,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出现内容不丰富和相对肤浅的现象。对于统计学专业的选修课而言,不少三本高校选修课种类较少和内容不能为统计学专业起到很好的服务,选修课实质上演变为限修课,甚至形同虚设,学生上课时兴趣低下、情绪抵触较大,从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统计软件教学薄弱,统计教学实践环节缺乏

统计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于统计学专业学生而言,不但要掌握必须的理论知识与统计方法,而且要能熟练使用R语言、SPSS、SAS、Mathematic、E-views等多个统计软件,并且初步具备对统计分析结果能利用经济学和统计学语言进行表述和解释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统计学专业的要求。对于进行严格成本控制和审核的三本高校而言,购买上述统计软件是一笔相对较大的支出。而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的教育教学也需要购置类似的软件,但由于统计学专业学生规模相对较小,使用上述统计软件的学生和教师有限,在进行决策时不少三本高校一般优先考虑其他专业的教育教学的需求,迄今为止开展统计学教育教学的三本高校鲜有建立统计学实验室和购置多个统计软件,购置的统计软件也存在着版本较低并且后续更新升级滞后的问题,有的甚至使用盗版统计软件来进行相应教学。此外,在进行统计软件的教学时往往针对个别软件并且教学和上机操作时间控制在一个学期,与公立高校统计学专业相比差距过大,最终造成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不能熟练操作和使用统计软件。和其他专业的教育教学类似,学生毕业之前的专业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少三本高校建立统计学专业的实习基地时不够重视或者资金投入不到位,再加上与统计局系统、市场调研机构、金融机构等与统计学专业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部门沟通和联系较少,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往往不能得到很好落实,经常出现学生毕业实习和专业实践要靠学生自行寻找和联系的窘境,学生的专业实践时间相对较短、专业不对口和实践形式内容简化等现象层出不穷。广大统计学专业学生苦不堪言,但出于尽快顺利毕业的考虑,往往选择忍耐或者注重形式甚至弄虚作假,从而严重偏离了统计学专业实践的目的和要求。

(五)学生就业质量差,给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带来不良影响

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以企业为主。企业对统计人才的需求有三个层次。一是能够参与企业管理的统计人员。这类人员可以运用统计手段对企业运行状况实行全面、系统的定量检查、监测,及时发现和分析问题。规模较大的企业大多需要这类统计人才。二是填制统计报表。这是企业的常规工作,大中型企业财务管理比较复杂,需要专业统计人员对财务数据进行分解之后才能完成报表的填制工作。企业市场调研部门也需要大量的专业统计人员。这类企业多为规模较大的企业,对统计人员的学历层次、工作能力要求较高。此外,也有些统计员在社会调查公司做市场调查。市场调查人员分为调查员、助理分析调查师、研究员三个层次。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基本要从调查员做起,企业缺少的是有敬业精神又有调查技巧、能够顺利完成调查任务的调研员。由于上述五个方面的原因,除少数勤奋刻苦的学生外,大部分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毕业生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不少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很少有机会做过完整实地的市场调研和其他规范的统计实践活动,对自身差距和就业岗位对自身能力的要求没有科学客观的认识。与公立高校毕业生相比,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学生统计理论与方法的功底不扎实、实践能力较弱,在就业市场中竞争力较差,从而就业质量一直得不到提高。由于前期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直接对后续的统计学专业的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基于未来就业的考虑许多新入学的学生不愿意接受统计学专业,容易造成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进入恶性循环。

三、改善我国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的思考

(一)高招取消本科三批次设置,将三本学校全部调整到本科第二批次招生

三本高校面临的外部环境越来越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而这个环境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社会对三本高校的评价。将三本学校全部调整到本科第二批次招生,这样三本学校就获得了和普通公办高校一样的社会地位,其外部环境得到了根本性改善,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基础较差的问题。所以,这对三本高校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重大机遇,一些实力雄厚的三本高校就有机会脱颖而出,发展成为地方名牌高校乃至全国名牌高校。在目前三本高校竞争力普遍不如公办高校的前提下,同批次进行招生,一些实力较弱的民办高校可能很难保证生源充足。“取消本三批”对那些实力雄厚的三本高校而言是个机遇,而对那些实力较弱的三本高校而言是严峻的挑战。当前我国三本高校数量众多,良莠不齐,整个三本高校进入了优胜劣汰和亟须整治提升的阶段,所以高招取消本科三批次设置是一个很好的手段与途径。当然,即便是那些实力较强的三本高校,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自身建设,尤其是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所培养人才的竞争力,全面提升学校的口碑和信誉,只有这样才能迎来良好的发展契机。

(二)将财政性教育经费的覆盖面扩展至三本高校,给予适当的补贴或支持

一般认为,基础教育是公共物品,高等教育是准公共物品,而在现阶段它却被作为半公共物品半私人物品来对待。高等教育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受教育者,同时由于高等教育还具有一定的外部效益,因此兴办和投资高等教育,国家和社会也有相当大的收益。根据教育成本分担、补偿原理和谁受益谁缴费的原则,不仅国家要继续承担一部分教育成本,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也应支付相应的教育成本。基于这样的原则和认识,三本高校学生的学费一般是公立高校学生的2~2.5倍。但是,现行条件下三本高校学生的培养经费实际上完全是学生家庭承担的,国家并没有承担一定的教育成本。再加上高招实行本科三批次设置、三本高校招生规模受到控制,当前三本高校的发展环境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实际上严重恶化。不少三本高校发展既得不到外来的资助,又受到政策的束缚和限制,与公立高校相比受到极不公平的待遇。上述分析表明,增加资金投入是改善三本高校师资力量薄弱最重要的途径,只有教师素质得到实质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得到保证。起点公平才是真正得到公平。因此,在当前三本高校教育投入严重低于公立高校的情况下,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将财政性教育经费的覆盖面扩展至三本高校,给予三本高校适当的补贴或支持使三本高校学生学费加上财政性教育经费后与公立高校持平,保证三本高校与公立高校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进行更公平的竞争。

(三)提高三本高校教育教学的评估标准和要求,加强平时的监管

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低于公立高校,除了学生基础较差、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外,还在于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三本高校教育教学的审查和评估不严格。一方面,当前三本高校教育教学的评估标准和要求与公立高校相比有明显差距;另一方面,当前的教育评估类似于运动式,不能起到真正的督促和奖惩作用。不少三本高校为迎接学校和专业评估,突击引进一批人才、突击购置一批软件和建设一批临时实验室,有的甚至采取“只挂名领工资、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作法将公立高校的专家教授列入本校来迎接评估,等评估过后依然我行我素,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软件设施在评估时是达标或及格的,但实质上就是为了应付检查和评估。因此,对已有三本高校,要在师资力量、学科建设、培养数量、培养质量、投入资金、硬件设施、软件设施和学校声誉等方面提高评估的标准和要求,加强平时的监管,并严格落实,从制度上堵住三本高校弄虚作假、搞运动式教育教学的漏洞。

(四)完善三本高校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快三本高校的优胜劣汰

近年来,随着社会闲散资金规模的扩大,不少民间资本选择进入高等教育行业,而不少公立高校尤其是地方公立高等院校不加甄别和选择,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乐见其成并且不顾当前高招总人数下降和生源趋紧的形势,对新成立的三本高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众多三本高校得以不断成立和涌现,最终造成当前三本高校数目众多、良莠不齐,学生和家长怨声载道。有些三本高校遇到生源危机时,由于缺少外部资金的支持和进行开拓创新的决心与勇气,往往选择关闭学校或者变卖学校资产,将原有学生安排到另外的三本高校。所以,针对当前三本高校数量众多、参差不齐、新建和倒闭现象频出的现状,国家教育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联合公立高校制订三本高校的准入机制,提高准入门槛,并严格把关,对不严格执行准入审查和把关的公立高校和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严厉追究相关院校和领导的责任。同时,要出台相应的退出机制和预警方案,对一些办学条件不达标、评估检查得分不及格并且限期整改不通过的三本高校,要准许其关停并转,提前做好预案妥善安排相应师生,避免造成大的波动,加快三本高校优胜劣汰的过程。

(五)三本高校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积极主动加强教育教学建设

篇9

改革开放为我们带来了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随之而来的高校美术教育也自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的活跃起来。大多数高校的美术教育应该不同于传统美术的手把手、身体践行式的教学模式,而是要顺应时代的需求不断深入的对最前沿的知识和美术教育体系进行系统设置,这样才能在实际中建立区别于其他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从技能和职业化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塑造具有时代特点的综合性人才。所以说,现阶段大学的美术教育已经成为市场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更是一个提供职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基地。

二、从目标定位出发,来看高校美术教育

高校美术教育从根本上说其实是一种美术教育的实践性活动,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理解到整个高校美术教育的核心理念,那就是对大学生审美和自身素质发展的教育模式。其实一个人的审美能力是伴随人一生的重要能力之一。众多周知,审美能力主要是以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为核心,从感官出发,去发现和鉴别生活中美的本质和美的现象。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审美能力是学生对美的欣赏、感受和创造的能力的概括。笔者认为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知识概念的定位分析

高校美术教学首先要包括相应美术理论教学,这方面内容即使枯燥也是整个学生所必须掌握和完善的。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这是整个输煤教学的基础和核心所在。通过美术理论基础的教学使得学生增强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自身的修养,从这个角度出发,学生才能具备初步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在这里,我们要在注意审美判断对于人审美能力的分析和评价是具有前瞻性的基础标准所在。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一定要为学生建立相应的判断标准和判断方式,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掌握学习和判断的基础性能力。一直以来,在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当中,这些的内容都是被忽略掉的,美术教育者只知道照本宣科,针,学生也只学会了死记硬背,即使接受过美术教育的他们也丝毫不具备美术鉴赏能力。关于审美价值,通常审美价值是指审美客体给人以审美享受的价值,其所具有的能满足人审美的需要。而往往人们追求和向往的美的最好最高境界,是审美要求系统化后所形成的理想化的审美观念,是审美经验的积累和升华,则被人们称之为审美理想。

(二)关于美术教育的情感价值目标定位

我们这里所说的情感价值指的是通过相应的美术教育使得大学生能够逐步建立相应的美术教育和审美判断能力,这些能力很审美情趣将系统性的作用于大学生成长阶段,而逐步成长为大学生的美术的情感价值核心理念的建立。从这个角度来看,审美情趣的观点则跃然于纸上,显得尤为重要起来,综合性的审美情趣会表现为个人爱好和兴趣之间的差异,这样以来审美对象和审美方法就有了显著区别,是美术的情感价值由此而生,也深入作用了整个美术教育阶段。系统性来说,美术教育的情感价值通常包括:生活方式习俗、地域环境差异、时代精神特征等等方面,每个方面都有每个方面的不同。只有不断的通过美术教育不断的培养人们高雅、文明的审美情趣,才可以避免很多弊端的现象,使其的目标定位更为简单与统一。

三、新时期高校美术教育内容分析

(一)美术教育的重要特色离不开“个性化”的发展

众所周知,美术原本就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从中发现自己独特见解和张扬的个性。对美的追求贵在创新,而创新离不开个性的发展。学校教育如果忽视个别差异性,泯灭个性发展,那则是美术教育的一种悲哀,因此在学生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应该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的价值。往往每个个体的差异都有属于自己特点的因素,比如:兴趣爱好、生活习惯、气质修养、处事能力等等,在当代全球一体化的信息时代,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作为美术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用自己熟知的艺术语言,去不断的实践与实验身体在行为中的艺术状态,在艺术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只有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才可以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然而,目前我们一定要突破缺乏教育无个性、无创造力的局面,打破以往单纯枯燥机械化的教与学,努力顺应时代的发展,紧跟时代步伐培养具有一定时代教育创新思想、注重独立思考、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创新观念的理念,全力支持实践是知识的基本原则。我们要抛弃传统的美术教育中只看重技法的传授和示范,从以往传统的“本本教学”逐渐以“人”的个性发展转变、追求以及掌握知识的量和质为本,让学生可以真正的领悟画的意境,感受意境的美。

(二)明确美术教育的目标促进教学

在美术教育系统中,美术教育是立足“美术”学科而开展的教育活动。而高校的美术教育中,我们更多的教师将其理解为一种侧重于“美术”的教育,其主要目的及功能就是努力实现美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因为关注的是美术学科本身,美术学科的重感情、重创造与重个性化特征,故其教学内容过分地注重技法传授,使得美术教育局限在技法教学的单一层面上,教育方式也未能游离“师徒传授”模式,因而在高校的美术教育中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才导致我们的美术教学中,大多数的学生知识单纯从模仿教师技法的现状,而缺乏自己内在的情感和理解的元素在作品中,往往显得毫无特色和生机。高校美术教育应该是以美术学科教育为中心,兼顾学生个性心理发展,使学生的能力获得提高的同时,内在品格也得到完善。美术教育理应仿效当代新型教育的教育理念,重点通过强调对话交流,是学生得到启发和感悟,唤醒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学生不是盲目的死记硬背或者单纯模仿,而是自主的积极的学会学习,最终使学生可以顺利的完成出色的作品。

四、结束语

篇10

动画艺术是一个系统的多元素构成的艺术种类,其涉及面包括了视觉、听觉等各方面的内容。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以该技术为基础的动画产业已在我国成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国家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促成了中国动画教育巨大的发展动力。据相关市场调查,中国动画人才需求缺口在12万—15万,而中国市场中动画专业从业人员不足1万人。社会有如此大的需求,各高校的动画专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应该说这种情况是能够推动整个动画产业发展的。但作为培养动画人才的主力军:高校动画专业来说,还是要以理性的态度来对待这股动画教育热潮。

一、动画教育与市场经济

国内动画加工公司主要集中于南方的部分相对发达城市,二维动画加工为其主要业务内容。近几年市场上游戏动画、三维动画片等这些需求越来越大、相关产业发展速度也十分迅猛,这些是动画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方向,短时间内大批毕业生进入这一市场,使得这些行业的新手趋向饱和。我们的现状是,开设动画了专业的大专院校中,除了部分院校拥有专业师资力量外,大部分学校的师资是不具备这种条件的,另外,还包括专业设置和人才定位都不尽明确和完善。因此,我们看到这样的发展是盲目的,学校和学生都是要承担风险的,这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二、教学体制

我们的学校教育多年来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动画这一新兴行业要根据其行业的自身特点,调整长期以来在文化教育中的教学思路。

1、动画专业的思维特性使得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改革。动画是一个需要多人力多物力的工作,其中有大量的配合完成的内容,大家的个性都要服从全局的安排,这样整部动画才有把握风格同一。动画至始至终都是一个创作活动,我们在提高学生造型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强创造能力的培养。

2、注重专业的延伸发展。我们培养学生是为社会所用,要考虑他们的社会适应性。所以,教育的同时要了解市场,并且在一些领域里,进行有效的探索和研究,例如:对社会上的各个动画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要有相对应的了解和预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推移,今后的市场上必然需要大量创作型的人才,动画作品市场需求的水平也会越来越高。由此可见,我们在人才培养上,就要有所调整,要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延伸,把学生的视野拓宽,让他们把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使用到自己的创作领域中。

三、教育方式

动画艺术包罗万千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融合了电影、绘画等一切与视、听有关的艺术特点,动画的表现借助当下先进的科技发展得已经越来越丰富多彩。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通过我们社会的发展来看,用人单位需要的是“专才”而非“全才”。动画片的创造是一个群体任务,是一个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而且这种群体性是存在于从策划到制作结束整个过程的,团队协作精神也要作为我们培养学生素质的一个基础,因为动画比我们所知的其他所有艺术门类更需要团体合作。这是从事动画行业人的基本素质。

1、专业课教学。在专业课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水平程度,包括他们的各自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比如有的学生在场景设计上有想法、有的学生喜欢二维动画,有的学生兴趣点在三维动画的设计与应用上,这当中任何一个方面做精了都是人才!

2、好的艺术眼光。艺术眼光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们动画教学的重要部分。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不定期的把一些市场当中资深的动画专家与学者请进来,到学校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座,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把市场上最新的动画动态和先进科学技术引进来,为我们的学生开阔视野,把握自己的专业方向,多看多做多学,做到有清晰的学习目的性。并且可以学习和借鉴中外优秀动画作品的经验,培养好的艺术鉴赏能力。

3、要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动画的内容包涵许许多多的方面,动画的种类也是千差万别,要想把动画专业办出特色来,就得认真分析自己和推敲动画市场的特点和规律,找到自身专业的突破口,通过一些切实可行的引导方法,培养有自身特点和方向的动画人才,只有学生的专业有了特点,动画教育机构的特点才能够体现。

四、动画专业师资

动画教学中师资是十分关键的,若师资队伍质量跟不上,动画教育就很难快速地向前发展。如何建立和培养专业的动画师资队伍,是保证成功的前提。

1、动画教师的关键是实践经验。由于动画的教育近年来发展过于快速,部分学校的师资来自与动画相关的其它行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理论强与实践。现有的动画院校应该把社会上丰富经验的一线动画工作们者请进校门,给予适合他们的发展空间,结合学校的自身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动画教学。

篇11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283-02

引言

据统计,中国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自杀,而15~30岁的死亡者中自杀是首因[1],自杀成为大学生的头号杀手。当代大学生漠视生命、虚度生命、放弃生命的现象频频发生,大学生伤害他人和虐待动物的事件也频见各种媒体。面对这种严峻的现实,让我们不得不审视,是什么原因使得大学生轻视自己生命和漠视他人生命?有研究表明,除心理问题、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压力大等原因外,生命观缺失是重要因素。大学生许多心理问题的出现和自杀行为的产生都源于此。部分大学生缺乏精神上的归属感,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使得他们关注生活享受大于生命本身。若自制力不够,过分沉迷于物质享受,就很容易失去精神动力,堕入物欲的世界,觉得生命空虚。由于缺乏生命观教育,再加之繁重的学业,大学生们没有精力思考生命和死亡问题。于是,当他们的学习、工作或爱情受挫时,这些年轻人更多地忍受着内心的空虚感和生活的无聊感,找不到人生的希望和目标,更有甚者就不假思索地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已然说明生命观教育已经成为当代学生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高校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但要教育学生如何对待生,还要教育其如何正确看待死亡。开展科学合理的生命教育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指导大学生正确、完整地认识人生,从而强化大学生生命意识,指引其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大学生生命观缺失的表现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三观”成熟的关键时期,对自己的生命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遇到挫折和困难难以抉择,不知道如何面对,出现一系列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对生命价值的认识。部分大学生对他人的生命苦难漠不关心,甚至恶意相向,这本身就是对生命存在价值的漠视。近些年,由于中国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使得上大学相对容易。大学生的优越感消退,进而放任自己,缺少目标和方向,浪费生命和青春。被动的接受各种事情,缺乏创造力都是源于惰性。大学生缺乏对生命价值的正确认识,无法超越自己,严重地影响社会的发展[2]。

2.缺乏对生命存在的尊重和敬畏。人应尊重和敬畏生命,这是创造所有可能性的源泉。可是部分大学生却不能意识到这点,进入大学后,失去动力,自制力较差,贪玩厌学,常常感到生命空虚无聊。还有个别大学生金钱至上,盲目追星、搞个人崇拜,缺乏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还有自残、自杀甚至残害他人等恶性事件的出现,都是对生命的肆意践踏和严重漠视。

3.缺乏对生命的反思。现今绝大部分大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屈指可数,这就使得他们很容易受到挫折,并一蹶不振。由于思考较少,面对困难时他们又开始自卑,这样就很容易发生极端事情。大学生因学业、爱情、家庭等受挫时,采取消极行为甚至自杀方式解决问题,都是由于生命意识淡薄而使其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能正确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引发的悲惨后果。

4.缺乏生命意义的理解。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不能理解生命的意义,只是简单重复地对生命进行消费活动,被动享受社会提供的物质条件,不能超越自己,无法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对社会做出贡献。部分学生生命意识淡薄,不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由于从小就缺少生命教育,所以大学生普遍存在个人中心主义,因为学习不好、与同学产生矛盾或者失恋等事情就选择自杀,更有甚者为了泄愤就杀害同学和老师,这都反映出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不能正确指导自己的行为。

自杀事件逐步向高学历群体扩大,在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中自杀事件也屡见不鲜。比如,2009年武汉某大学博士,由于论文难过压力过大,用一根电线自杀;同年11月,上海某女硕士,由于面对较大的就业压力,在寝室自杀。高学历人群的自杀事件发生,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另外,大学生伤害他人生命的事件也层出不穷。2004 年,马加爵因与同学相处有矛盾,杀死寝室4 名同学后逃跑。2008年付成励用菜刀将正在上课的程春明砍死。2009年郭力维将同学赵妍刺死,原因是赵妍偷拍了郭力维打呼噜的视频,郭力维发现后将其杀死。大学生对动物进行暴力行为也是时有发生。2005年北京某名牌大学电机系大四学生刘海洋来到北京动物园,在5只狗熊的身上和嘴里先后两次倾倒了掺有火碱和硫酸的饮料。同年,上海一名研三学生在半年之内,先后将20余只小猫进行残害。无论是对人类还是对动物,这些事件都表现出大学生对生命的极端漠视。

5.缺乏生命安全意识。当代大学生虽然文化水平较高,但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单一的生活阅历也使得他们生活经验匮乏。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比较突出的安全问题表现在防骗等方面的基础常识储备不足。面对骗子的时候,一些大学生常常束手无措,或是缺乏自我救助的常识,或是误入陷阱,造成本该可以避免的损失。

大学生生活常识安全意识也很匮乏。例如,2008年上海商学院宿舍清晨起火,4名女生缺乏自救措施,从寝室6楼跳下逃生,当场死亡。2009年,湖北长江大学三名学生为救落水儿童而被冲入江中不幸遇难也是因为缺乏急救知识。这都反映出学生们自救能力很弱,应该进一步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教育。

二、大学生生命观缺失的原因

高校目前更多地只重视专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人的生命观教育。学校教育长期以来都是不重德育而重视智育的发展,令学生们忽视了精神追求,对自身利益之外的社会关怀和他人生命更是忽略。高校缺乏对学生心理疏导,大学生身心压力大成为普遍问题,对于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更是缺乏思考,导致感到迷茫与困惑[3]。

当然,社会的氛围和家庭教育以及学生本身的素质也是导致大学生生命观缺失的一部分原因,本文不进行重点分析和探讨。

三、提高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

1.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任务要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在中国现价段高校所设有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和理论课的统称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这门课程是当前中国高校学生系统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最主要的渠道,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在这些课程的教育过程中,应该遵循各自的理论侧重点,坚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使个体的生命价值充分体现,教育者要遵循受教育者的成长规律,使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大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与理念,使得教学变得更加科学更加易于操作[4]。

2.生命教育教师团队要由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担任。生命教育的范畴很广,主要包括生命伦理、生命科学、生命哲学等,这就需要高素质、高涵养、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来承担教育工作,这就需要教育者知识广博、内心世界丰富、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他人的人格魅力,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感化和熏陶。放眼中国生命教育的师资队伍,情况却不容乐观。大学生生命教育仍未拥有独立的师资队伍,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依靠心理老师或思想政治教育老师进行生命教育,这些老师不免对生命教育的相关专业知识相对缺乏,这就很难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有的放矢进行开展生命教育工作和活动。在高校中建立专业的生命教育师资团队,是对高校生命教育的开展和实效性的充分发挥的重要保障。

3.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立足于完善的高校心理辅导体系。中国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宿舍―班级―学院―学校的心理监控机制,但是并不严格,对学生的监控并不全面和到位,使得危机事件的发生无法得到及时的发现与控制。预防与干预相结合应该成为高校完善的心理健康辅导体系的原则,使用互相帮助的互动关系,最大程度上建立一个大学生可以聊天交友、吐露心声的相对和谐的教育氛围,更好更顺畅地为大学生答疑解惑。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比如教室、宿舍、食堂等也应该是心理咨询师、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主战场,及时在生活与学习中跟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问题矛盾,帮助大学生解决问题,发挥心理咨询师和高校辅导员的重要作用。

4.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生存拓展训练是提高大学生生命意识的途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即要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生存是教育的目的之一,教育者既要教会学生们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们自我生存的能力,通过生存拓展能力的训练,锻炼其抗压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式变得越发严峻,大学生在毕业后不一定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导致了一些大学生在毕业后思想上产生了很大的落差感,对自身的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这就突出了在高校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工作能力,更使大学生对现实有了更加充分的把握,认清了自身的优缺点,确立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为之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尹达斐.大学生生命教育探究――以北京松堂医院大学生志愿者为案例[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2.

[2]赵茵茵.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3]丁丽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

[4]云清.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及实施途径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篇12

[论文摘要]本文全面分析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快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思路和措施,即正确定位高校体育教育;设置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加强理论教学的宽度与深度;健全完善体育场馆设施;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我国现代体育分为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三大部分。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和重点。高校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乃至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都有深远的意义。另外,高校也是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当前,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影响了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必要采取措施尽快加以改进。

一、高校体育教育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对体育教育定位不准。总体来说,我国高校对体育教育的定位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和不合理,主要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材选择、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育方法等因素的具体运用上造成的定位偏差。如,教材陈旧、内容繁琐、与社会需求脱节;教育手段落后、教育形式单调、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机制不健全,对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把握不准,等等。高校体育教育的正确定位,关系到高校体育能否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的问题,是目前必须引起重视和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

2.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存在断层,缺乏连续性和统一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健身、娱乐、休闲和兴趣爱好为主的多种体育活动逐渐成为社会时尚的锻炼手段。而高校体育呆板、单调,似乎与社会体育格格不入,显然失去了高校体育作为全民健身基础的作用和意义,同时也降低了高校体育教育的社会功能。

3.体育场馆设施和活动器材供给不足。体育场馆设施与器材是实施体育教育、开展运动训练和体育活动的必备条件。近年来,多数学校因扩招,学生人数大量增加,每班上课人数也随之大增,现有的体育教育资源已很难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多样化要求。

4.对体育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入。轻视理论知识的现象相当严重,如教材比重小,教学时数少,教学内容偏重目的、任务、意义等纯概念和原则问题,缺乏针对性和长远性,实用价值不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缺少对体育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体育学科未能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同步,对教学改革的直接推动力不强。

5.高校体育师资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教师是课程教育的实施者,也是教育改革的研究探索者。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师资队伍中普遍存在着学历偏低、教育观念陈旧、专业知识老化且知识结构不合理、学术水平低等问题。体育教师在校期间接受的多是竞技体育知识,而较少接受理论教育。这种低水平教育状态,不利于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对策探析

1.创新理念,正确定位高校体育教育。高校体育教育是一门涉及自然与社会两大学科范畴,并具有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综合性学科。它不仅要研究如何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意志和竞争精神,还要研究如何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要以其独特的教学方法、内在的运动规律、特殊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体魄健全、心理稳定、富于开拓和敢于竞争的现代化新人。因此,高校体育在教育理念、育人角色、学科建设以及社会发展需要中的正确定位,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要切实创新理念,摆正德、智、体诸要素的辩证关系,真正让“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完善发展、发展个性”等高校体育教育思想贯彻到体育教育中去,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创新模式,设置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和课程建设的任务,应紧密围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终身锻炼习惯,掌握终身锻炼方法,促进个性健康发展,提高身心健康水平这个宗旨。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创新模式,突出特色,注重其文化性、娱乐性、生活性和实用性。如增加体育选修课程,延长学习年限,建立健全课外活动激励评价制度,建立教育俱乐部和各种专项俱乐部的教育组织;积极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念动练习法、情境教学法等。总之,要设置和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变单一教学为多层次教学。

3.丰富内容,加强理论教学的宽度与深度。《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里规定:“各类体育课均包括理论与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学时不得少于教学时数的12%”,而目前大部分高校体育理论仅占时数的10%。另外,从理论教材的质量上看,高校所使用的教材仍摆脱不了条条框框,有些内容实用性不强。高校体育教育应使学生获得高层次的健身、养生等知识的方法和原理。因此,要高度重视体育理论教学,教学时数应占必修课总课时的20%以上。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力求丰富,体现实效性、针对性、指导性和时代性等特征。此外,还可不定期举办各种体育讲座、体育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形成以满足未来需求为主导的体育理论知识体系。

4.加大投入,健全完善体育场馆设施。要尽快完善高校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要积极争取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力度,尤其要优先建设高校体育教育最紧缺和最急需的场馆。要对体育资源的配置进行科学规划,各类体育资源既要融洽于学校整体,又要充分考虑其现实使用率。

5.优化结构,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体育教育是一个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息息相关的专业。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具备现代体育思想与理论意识,注重综合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根据当前高校体育教师的现状,主要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高校要高度重视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事业心和责任心的培养,建立一支思想强、业务精、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体育师资队伍,这是高校体育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二是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目前的体育教师多数是技术型和训练型,必须向教育型和科研型转变,要搞好体育教师的在职进修,全面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使其掌握前沿的体育发展成果、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总之,高校体育的教育内容既要立足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需求,更要着重于终身体育的长远需要和社会需要,要从多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切实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宇.关于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研究评述[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2,(1).

[2]高斌等.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J].体育学刊.2003,(6).

[3]吴燕丹.转型期高师公共体育教育之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

[4]邹师.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培养研究[J].体育科学,2002,(2).

篇13

【关键词】高校;素描教学;人文精神

一、高校素描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教学现状

艺术创作的最初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语言,它和文字作品一样,可以给予人们精神层面的提高,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人们的心灵,好的素描作品应该通过细致入微的高超技巧传达给观赏者一种文化内涵,表现出当代人文精神的一种具体特征。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问题,绝大多数素描教学老师都过于注重对素描技巧的教学,从而忽略了对学生精神层面的教学,致使许多作品只是技巧堆叠出的工艺品,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艺术院校的素描教材普遍缺少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内容,相对缺乏关于素描历史人物的人文精神分析方面的知识,使得学生在进行素描训练时,只注重人物表面的现象。人文精神教育的缺乏使得学生过于关注空间构设、轮廓修饰以及写实能力的训练,忽略了人文精神对于作品整体表现张力的提升作用,这在极大程度上遏制了学生艺术创作的质量提升。学生缺乏对于作品整体文化内涵的思考,过于注重写实,导致艺术成品多了工业制造的感觉,少了艺术创作的精神内涵。其次由于绝大多数教师对于素描成品的评价流于形式,多从技巧方面进行打分评估,致使具有人文精神内涵的作品缺少发展根基,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得到重视和发展。素描是绝大多数艺术创作的基础,学生应该通过对笔触、整体画面布局以及光影运用的思考去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提高作品中表现人文精神的能力,创作出真正的艺术品,而非工艺品。

篇14

    当前,高校新闻教育专业设置混乱,课程的设置也不够完善和系统。大部分高校基本参照一些老牌新闻院系的课程设置,做一些简单的调整,并没有按照自身的办学特色或目标去设置课程。正是由于专业设置的混乱,相应的课程设置也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凌乱、散漫,缺乏完整的体系和扎实的功底,很难适应新闻职业的需求。就当下新闻教育的普遍取向看,多数偏向于实务,即着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新闻实务最需要哪些方面的专业素养,在校期间应对学生进行怎样的针对性教育培训等,在课程设置中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某些高校与研究性大学设置同样的课程并使用同一教科书,这对于培养能完全胜任工作的“专门性”新闻人才,是不太适宜的。

    二、高校新闻教育的合理分工势在必行

    对于如何治理新闻教育的混乱现象,现在教育界也有不少观点。笔者以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新闻教育的合理分工势在必行。从现在新闻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走向看,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进入媒体行业,从事与其专业相关的工作;也有一部分学生(主要是研究生)进入高校或研究机构,从事专业教学与研究工作。针对学生的具体就业情况,新闻教育应合理分流。有的高校新闻教育历史悠久,学术积淀厚,就应当把重心放在培养精英人才上;而大部分高校难以胜任或根本不具备培养精英人才的能力,应当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那么,什么样的高校适合培养精英人才,什么样的高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需要教育管理部门认真研究、全盘规划、合理调控。比如,像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这样的新闻教育重地就应当以培养精英人才为己任,要看重应用人才的培养,也要考虑人才培养的长远社会效应。高校对新闻人才的分级培养,一方面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和合理利用,另一方面也可有效改善新闻教育的某些混乱现象。比如,一些偏重精英教育的高校可充分集中本校的资源,全力进行高端人才的培养,不必分散资源、多向投入;而一些新闻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高校也可避免盲目攀比,追求一些与自身当下条件相符的培养目标,以现有资源全力做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媒体输送合格的职业人。只有这样,新闻教育的无序竞争现象才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由此引发的一些混乱现象也能够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