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09:56: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数学文化的感想和体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为此,我们课题组从2007年至2010年在数学课中进行的数学文化教学研究,下面与读者共同分享我们的研究。
一、研究的目的
我们想通过数学文化课的开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学科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探求数学发展的历史轨迹,激发对于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受到优秀数学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提高文化素养,养成求实、说理、批判质疑等理性思维习惯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研究的过程
我们在实验班每周开设了一节数学文化课,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人数均为54人,均是年级组按成绩进行的自然分班,排除人为因素。教师的学历和教龄均相差不大,两种班级每周数学的课时数相同,采用相同的教材、练习和资料,保证教师相同的教学投入时间和精力,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我们根据高中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背景和基础,选择适合的数学文化内容进行教学。数学文化课主要有两种课型,一是实践操作活动课,二是阅读感悟欣赏课。三年来,我们共开设了数学文化课40节。
为了保证课题顺利实施,我们课题组每学期召开了两次会议,一是学期开始工作任务布置会,二是学期结束,对照学期目标的课题工作总结会。会上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数学文化研究的论文,研讨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还发动学生,开展了一些数学文化活动,实验班级出了五期主题为《我爱数学》的数学墙报。课题组成员面向本年级开设了三次讲座活动,三次讲作的内容分别是《无处不在的数学―数学的应用》《有趣的数学》《数学名题欣赏》,引起学生极大的反响,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和形式
数学文化课内容按课型分为两大块:一是阅读欣赏感悟内容,包括数学家故事,精彩数学史,数学名题欣赏,数学应用范例、数学诗歌等。二是实践操作活动内容,包括数学趣题,数学游戏,数学谜语等。课题组在确定数学文化课内容时,除了围绕目标考虑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和可接受性以外,还着重注意以下三个“性”:
1.趣味性。学生好奇、求知欲强,根据这样的心理特点,尽可能使活动题材新、奇、趣,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五个化”:①活动形式游戏化;②列举范例生活化;③化解疑难故事化;④数的演算奇妙化;⑤介绍人物传奇化。
2.思考性。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文化课的开设,必须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悟出一种思想,掌握一种方法,以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欣赏感悟课上重在指导学生“读什么”、“怎么读”,结合教师提供的阅读材料,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阅读后的思考、发现、感想和独特的见解。
3.实践性。在学科课程的知识教学中,学生往往感到数学知识抽象,学起来很枯燥。数学文化课侧重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积极性,使其成为日常生活中具体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的一种尝试或模拟。
四、开设数学活动课的成效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数学兴趣得到了培养,数学素养得到了提高。数学文化课,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有别于学科课程的学习形式。不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而且文化课的时间灵活,空间广阔,没有作业负担,学生完全摆脱了失败的阴影,另外参加文化课本身就给孩子们带来无尽的愉悦。因此,学生兴趣很大,逐渐能主动地将数学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主动将数学学习与其它学习结合起来,用数学的思想去思考问题,养成写数学日记的习惯,学生的数学兴趣逐渐高涨。
2.学生的数学成绩有所上升。由于文化课开展,使学生知道生活随处有数学现象,数学亲近了学生,他们不再感到数学枯燥乏味了,对数学有感情了,成绩也随之提高了。实验班级的数学成绩在高一第二学期里合格率和优秀率均列全校第一名。在高一年级试验时,有一位叫刘骞的同学,入学成绩是全校一千多名,对数学学习兴趣一般,其他各科成绩更是平平。但是上了几节数学文化课之后,他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数学成绩直线上升。他说,以前真不知道数学是那么有趣,那么有挑战性,是那么引人入胜。由于在数学上取得了成功的体验,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学习,总体成绩不断提高,今年高考该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重点大学。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前面公式推导,实际应用都已经结束,应该说效果还不错。师接着说:其实我们今天学习的公式,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就已经发现了,请大家看书上P85的“你知道吗”,学生默读完后,师问:“你们看懂了吗?”生1:看懂了,照本宣科地嗑嗑吧吧地读一遍。师:谁能读一读有关三角形面积的文字。生2:圭田术曰半广以乘正从(cóng)。师:“谁来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生3:书上说广指长,从指宽,半广以乘正从就是半个长乘以宽。师:很好,读了这部分知识你们有什么样的感想?生1:我国劳动人民很厉害。生2:我想长的一半乘以宽应是指割拼成长方形推导的。生3:读了这部分内容我觉得很自豪。师:如释重负地点点头,对,我们为古代劳动人民有这样的发现而自豪,希望同学们也好好学习,将来多搞发明创造。
反思:
1.教师对教材钻研不透。首先,教师没有纠正“从”的读音,我想教师可能没有重视这则史料,更没有深入地研究,当然也不可能看到书下方对“从”的注音。其次,这是《九章算术》中的一段,引用的原话全是古文,学生读这段话时读得不顺畅,师根本没有去指导,我想设计教案时没有考虑这一点是很失败的。最后,这段话什么意思,与新知识有什么联系,怎样沟通?教师也没有作解释说明,更没有设计相应的图形去帮助学生理解,甚至当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去解释“半长以乘宽”时,老师都没有抓住这个契机,给学生讲清楚。可见,教师对教材的生疏,对编者设计这则史料的目的没有领会。
2.教师单纯为了思想教育而走过场。新课标在情感与态度中,特别强调在数学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一种载体,是实践中深透数学文化的一种途径,更是一个进行思想教育的绝佳素材,是教师忽略了数学史料的文化味,无视知识的内在联系,歪曲了编者的意图,只是草草地读一遍,目的是让学生说出“自豪”二字,这样,既不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不能激起学生发自内心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真正的思想品德教育,反而给人一种画蛇添足之感。
案例2:圆的认识的教学
师: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道:“圆,一中同长也。”所谓一中指……生:圆心。那同长又指什么呢?大胆猜猜看。生:半径一样长。生:走径一样长。这一发现和刚才大家的发现怎样?生:完全一致。师:更何况,我国古代这一发现比西方整整早一千多年,听到这里,同学们感觉如何?生:特别的自豪。生:特别的骄傲。生:我觉得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非常有智慧。师:其实,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和记载还不止帝些,老师这儿还搜集到一份资料,《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现在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动画演示:方向圆的渐变过程。
最后,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展现生活中的圆形物体。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表示美好祝愿时带“圆”的词汇。与“圆”字有关的节目……
反思:
教师深刻挖掘圆的文化内涵,不再拘泥于课本的阅读材料,而是把与圆的各种知识都有效地整合到数学中去。从古代的墨子,《周髀算经》,到现代的圆形建筑、商标,从自然现象,到民俗奇观。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在发展过程中与人类所结下的不解之缘;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在这节课上,数学不仅仅是抽象的数字、符号、图形,而是一种文化:一种数学发展历史的文化;一种大自然的奇妙构图文化;一种民族习俗的文化……。整个教学设计浑然天成,蕴思想教育与无形之中,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后记:
纵观小学阶段现已出版的数学教材,不难发现阅读教材已是数学课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细细读之,发现有这样几类:数学小史料、数学小知识、数学家的故事、趣味数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扩展性知识。主要是对教材重要概念的背景介绍,知识的拓展延伸,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数学发展的一些历史介绍等。不仅仅包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解题技巧,还体现了数学的美。阅读材料图文并茂,以不同的形式展现了数学的文化魅力。
任勇从书架上拿出三本书赠与我,这是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报刊社、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联合编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著名教学流派》丛书。然而,令人叹喟的是在这套丛书中(现已出版十几本),竟然有三本书出自于任勇笔端。《追求数学教育的真谛》、《研究,让教育更精彩》、《走向管理的文治境界》,书中洋洋洒洒九十多万字涵盖了任勇三十多年教学生涯、教育研究和行政管理的心路历程与心灵感悟。任勇告诉我:按常理这套丛书一人只能出版一本,当他把《追求数学教育的真谛》的书稿送交编委会时,编委会的专家觉得此书仅囿于数学教育,还很难充分体现其研究成就和成长经历,便再次向他约稿,于是,一部《研究,让教育更精彩》的书稿很快又送到了编委会专家们的手中;大家在欣喜和满意之余,还深谙任勇担任多年校长和教育局副局长,在教育管理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和丰富经验,又一次向他发来约稿函,因此也就有了第三本书《走向管理的文治境界》的问世。这三本书分别从教学、研究、管理的层面,让我们感悟任勇数学教育的真谛,感受任勇教育研究的精彩,感佩任勇人文管理的境界,从而寻找教育家成长的智慧与足迹。
谈及任勇,熟知他的人对其为人为学总是赞不绝口。在当今的基础教育界,像他那样堪称教育家的恐怕是凤毛麟角。他是一位深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名师,也是一位深受教师爱戴和信赖的校长,更是一位备受各界关注和公认的教育家。从一名普通教师到名校校长,再到教育局副局长,任勇成功而踏实地走过了每一步,而伴随成功的却是汗水与苦涩。任勇在《师者回眸》中这样描述:“回想50年的成长之路,虽说没有我们上辈人的风雨坎坷,但也经历了家境贫寒、动荡、上山下乡、艰苦求学,经历了教育教学的多学校、多岗位锻炼,经历了人生和事业的潮起潮落,一路走来,遵循‘感性做人,理性做事’的原则,在‘足与不足’中,不断去逼近人生和事业的最大值。”
任勇毕业后就分配到重点中学龙岩一中,和许多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一样,他也理所当然地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和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由于当时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所以,他的班主任工作干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按他的话说是“疯疯癫癫”。他在高效率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外,还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增知识于谈笑之间,长智慧于课堂之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猜谜活动常常是自己创作、就地取材,用“考试不作弊”猜数学名词“真分数”,教育学生要诚实考试;用“成绩不好怎么办”猜学科“应用力学”,教育学生勤奋学习;用“注意保护视力”猜俗语“小心眼”,教育学生注意用眼卫生。此外,他还用身边的师生姓名做谜面让学生竞猜,以此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氛围,也使学生对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在科技活动中,他能别出心裁地组织学生开展科技阅读和撰写科技小论文,其数量与质量均在全校名列前茅。在体育活动中,他和学生融为一体,无论是在乒乓球桌旁,还是在篮球场上或排球场上,他都与学生“打成一片”、其乐融融……
任勇在数学教学方面也是别具特色。当年有一堂“实数的大小”的“汇报课”至今还让他难以忘怀。那节数学课,他用十分钟就讲完原理和书上的例题,之后就进行数学游戏活动,当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十分高涨。任勇说:课上有这样一个问题:“用6个1组成一个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有的说111111最大;有的说111111最大;有的说111111最大;有的说111111最大;还有说11■最大。把所学的知识全用上,终于比出11■最大。而最小的数呢?学生说的答案没有唯一,有111111、1■、1■等等。究竟有多少种不同的答案呢?如果7个1,8个1,…,n个1呢?于是,课堂沸腾了,听课的老师被震撼了,这堂课上得特别成功。随之而来的是好评如潮:“数学功底扎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才像数学课”、“这节课的思维量大”、“教学确实与众不同”等等。也就是从这一节课以后,任勇的数学课更是充满趣味、充满方法、充满变化、充满数学思维、充满师生互动。以至于学生们几乎每节课都期盼他的到来,因为他到来了,数学来了,灯谜来了,美感来了,激情来了,诗意来了,中考的优异成绩也来了——成绩的背后更多的是良好品德的形成和被激活了的智慧大脑。回想起此情此景,任勇由衷地发出感慨:“那时的教育还真像素质教育!”
原本不想当老师的任勇,1977年的恢复高考,却改写了他的人生轨迹,让他读了师范;原本对数学不感兴趣的任勇,却阴差阳错地学了数学,当了教师。然而,干一行爱一行的任勇,在多年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不断创新,把原创的思想和独到的思考熔铸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并提出了颇有见地的数学教学主张,从而走出一条数学教学的成功之道。在2012年3月出版的《任勇的中学数学教学主张》一书中,他罗列了26条数学教学主张:“每课一趣”,妙趣横生;“每堂一赞”,赞出奇迹;“善用媒体”,高效教学;“情境教学”,贴近实际;“让生上课”,别开生面;“与美共舞”,舞出精彩;“有意差错”,大智若愚;“借题发挥”,融会贯通;“限时限解”,限出创意……这些教学主张“既源于教学实践,又注重理论提升;既贴近教学大法,又凸显教学特色”,而最吸引眼球的当属“每课一趣”和“每课一赞”的教学主张。众所周知,数学这门学科,其逻辑性、系统性、条理性都很强,抽象性也较大。如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这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教学基本技术,还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技巧。任勇说:“兴趣和爱好如催化剂,它能不断地促进学生去实践、去探索,逐步引导他们酷爱数学,从而发展他们的智力,为将来钻研科学技术打下牢固的智慧基础。”为此,他的每一节课都要有一道以上的趣味数学题,或是数学游戏,或是数学智力题,或是趣味数学故事……力求做到引发兴趣、激活思维,以此达到活跃课堂之效果。而“每课一赞”中的“赞”,就是赞美学生,赋予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教师要学会用赞美之词来鼓励学生,不要放过赞美的机会。任勇说,不知从何时起,他就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每天备课即将结束之前,还要“备一事”,就是:“明天表扬谁?”他给表扬的对象分门别类,尽量挖掘出他们的闪光点和内在潜能。任勇归纳出四条“赞美之策”:一是赞美学生要持平等的态度,即要放下“架子”来赞美;二是赞美要公正,即要“一碗水端平”;三是赞美要及时、真诚;四是赞美要公开、得体。赞美和表扬,成为任勇教书育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同样让我颇感兴趣的还有“文化渗透”这一教学主张,因为“数学可以塑造人的灵魂”,也可以体现其文化价值。任勇曾从著名学者于丹的《论语心得》里对“文化”一词的阐释和解读中得到启迪,极力推崇把数学也“文而化之”,让数学文化渗透到数学教学实践中,使之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孩子们喜欢数学,亲近数学,欣赏数学。他曾经应邀为数学教师做过“数学文化”的讲座,主题为“感悟数学文化”。从“数学与文化”的关系、“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文化的构成”、“数学文化的外延”、“数学文化与课程改革”、“数学文化的教学实施”等方面做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和通俗易懂的诠释,鼓励和鞭策广大数学教师要成为有“文化”的数学教师。
任勇的中学数学教学主张在学界博得了许多学者、专家的高度评价:“好的数学教学以‘育人’为根本目标。它既关注扎实的数学基础、高超的解题技能、优异的数学成绩、丰富的数学情感,也关注教学结果所属的更大范围,因为这样才会对学生的整个人生产生最大的效益。这个目标崇高、大气、易认同而落实难。循着‘任勇的教学主张’所铺设的道路前行,就能使这种长期利益变为现实。”(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中学数学室主任,博士章建跃);“任勇先生的‘教学主张’,让人耳目一新,感慨万千。这是一部出自拥有远大抱负和执著追求的专业工作者的原创性佳作,更是一部具有浓郁本土特色的中国数学教学研究成果。它不仅反映了作者丰富的教学智慧,而且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它不仅是教学规律的呈现,而且是教学艺术的展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学校校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杨骞);“26个‘主张’,是作者从课堂中生发和长期积累的经验与实例,不论是激趣促学引深、善用教材媒体,还是培养学生思维,师生、生生互动,都是原创且独到,朴实而平直,有趣而深刻。不管拿来就用还是借鉴重构,你都会在原本的基础上大进一步,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些‘主张’的魅力。”(上海市教委教学研究室原副主任,数学特级教师张福生);“任勇老师是一位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充满魅力的智慧型名师。他的著作、文章与讲座,不断给我指导与激励。拜读他的新著,顿感解惑与启悟:循循善诱的言语、通俗易懂的案例,诠释着新课改理念下的中学数学课程的精髓。他的教学主张,必将让新手型教师愤而启,让熟练型教师悱而发。(厦门一中数学金牌教练、高级教师王淼生)”。面对诸多学者、专家的充分肯定,任勇却谦逊而诚恳道:“本书是在数学教学中的‘土’经验,不敢说都是原创的,但多有原创思想和独到思考。”
“说到数学教学,我崇尚‘教需有法,教无定法;大法必依,小法必活’的说法。”这是任勇对数学教法的观点。多年来,他脚踏实地地致力于数学教学,孜孜不倦地潜心于教育研究,尤其是数学教育的真谛是什么?他曾多次叩问自己、造访专家。他说:“数学教育的真谛是什么?这是我多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总的说来,数学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具体的说,数学教育要尊重和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要培养学生对问题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积极态度,要引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让学生登上学习快车,他在“学会之道”中从“中学数学学习指导的意义”、“中学数学学习指导的基础”、“中学数学学习指导的内容”、“中学数学学习指导的原则”、“中学数学学习指导的模式”、“中学数学学习指导的教材”、“中学数学学习指导的层次”、“中学数学学习指导的实验”、“数学学习学初探”等九个方面向读者探讨了“中学数学学习指导的理论问题”。又从“数学学习环节的学习方法”、“数学学习内容的学习指导”、“数学课外学习的学习指导”等三个方面阐明了“中学数学学习指导的具体方法”。同时,任勇还列举了他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收集的教学案例告诉我们“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教学主题内容,启发点拨、诱发惊异、引起困惑、唤起向往”;就是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教师与学生一起自觉、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一起“揭示数学的神奇,发现数学的完美,探索数学的应用,表达数学的精深”。
一、阅读材料利用所存在的问题
(一)熟视无睹——淡化了资源的承载功能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自认为很熟悉教材,把握住了教材的重点,至于“你知道吗”这个内容考试不考,关系不大,因此视而不见。这学期笔者在本校四年级的学生中做了调查,除了有一个班的学生表示老师教过这个内容外,其他五个班的调查很不理想,有一个班的教师从来没有讲过这个知识。
这样处理的教师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学,更是一种数学文化传播活动、一种数学思想渗透的活动,这不仅体现在数学教学中,也体现在数学教材编写中,特别是“你知道吗”的教材资源,它不仅承载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承载着向学生渗透数学文化的功能。所以,忽视“你知道吗”的存在,淡化它的功能,那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二)舍本逐末——扭曲了资源的编写意图
人教版四上年级在学习“角的度量”后,安排了一个知识介绍:为了表达方便,直线、射线和线段都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如线段AB、射线CD、直线l等。在学习“垂直与平行”后,介绍了平行与垂直可以用符号表示:如在正方形ABCD中,AB与CD平行,可以记作AB∥CD,AB与BC垂直,可以记作ABBC……
这两块内容旨在让学生感受用符号表示的简洁美,可是有些教师却小题大做,对第一个内容拼命教学怎样数线段、射线的条数,对第二个内容却在教如何进行推理,为什么平行,为什么垂直……
如此安排,显得舍本逐末。其实教材安排什么样的数学阅读材料,都是专家们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的。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尊重教材,深入钻研教材,弄清“你知道吗”的编排意图,在此基础上用好这一课程资源。
(三)照本宣科——缺少了应有的灵活处理
不少教师往往“趴”在教材上,把教材看作“圣旨”,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教材编排组织教学活动,丝毫不敢逾越教材之“雷池”半步。
例如:五下年级在学习了“因数与倍数”后,教材安排了一个“完全数”的介绍。有位教师直接读了教材中的一段文字就表示这个知识已经介绍过了。其实,对学生来讲,他还是不知道具有怎样特征的数是完全数。教材没详细解说,如果只是为了“教”而“教”,如此照本宣科,就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与其增加学生的迷惑,不如不教。
(四)断章摘句——割裂了教材的知识体系
知识是有内在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如果教师把知识孤立地分成若干块进行教学,那就是灌输。哪怕学生理解了,也是片面的理解。作为阅读内容的“你知道吗”所编排的位置与相关的教材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六上年级在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中,共安排了两个“你知道吗”,第一块安排在圆周长教学后,介绍了《周髀算经》、祖冲之和研究的圆周率,第二块安排在圆面积教学后,插入了扇形和圆心角的介绍。
有些教师为了表示对这个教材资源的重视,在上相关教学内容前,早早地先把两个“你知道吗”先教了。殊不知,学生学习新知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他们在学习新知识时,需要从记忆中提取出类似的知识和经验,并以此为出发点去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有助于把握某个知识领域的全貌,理解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把课堂教学内容与阅读资源统一起来,而不能孤立地、割裂地看待任何一部分知识。否则,这样的教学与一锅夹生饭似乎没有多大的区别。
二、阅读材料利用的策略探寻
以上几大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一教材资源的使用效果。那么,如何有效地处理教材中的“你知道吗”?如何更好地发挥“你知道吗”的功能?这课程资源的最佳教学落脚点在哪里?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探寻。
(一)正本清源分深浅,摸准安排意图
深入钻研挖掘“你知道吗”,切实把握它的内涵是使用好这个课程资源的前提。纵观新教材所提供的“你知道吗”,大致可以看出编者是从两个方面去选择的,一是了解性质的,二是教学内容的深化。如果对“你知道吗”的关注不够、思考不深入,势必会影响到教材功能的发挥。针对为扩大学生数学知识面、丰富学生课外知识而开设的一个特别板块,则只需稍作介绍与渗透,不必强求学生必须掌握;属于教学技能方面延伸的范畴,则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
如四上年级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后,让学生用字母来表示线段、射线等,数学课程的一个任务就是使学生感受和具有使用符号的能力。这里,需要学生体验数学的简洁美,不需要大费周折地进行教学。再如五年级在“公因数”“公倍数”的教学后,安排了“分解质因数”的方法、介绍互质数等,这些知识点是后续学习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乃至约分与通分的基础。虽然它们只作为“你知道吗”中补充拓展的内容,但教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其方法技巧。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认真分析“你知道吗”的各自含义,梳理各种信息,洞悉其教学功能,体会编排意图,并联系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和能力,分清深浅,予以定位,并适时施用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二)因势利导作点拨,把准呈现时机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明确教学意图后,对于“你知道吗”的教学,教师要考虑什么时候呈现更合理更有效,什么时机呈现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双敏锐的眼睛,适当把握呈现的时机,充分体现出“你知道吗”所蕴含的内涵和价值。
1.课堂穿插,丰富教学内涵
要想最大程度地发挥“你知道吗”的效能,确保介绍内容与新授课紧密联系,很多时候教师可以将其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将它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例如,在教学三上年级“平行四边形”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教师在让学生练习找平行四边形时就可适时引入教材第40页的“你知道吗”——七巧板。可以让学生找找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还要借此介绍七巧板的一些知识。
此外,教材中对于“你知道吗”的安排,有许多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紧密联系。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体验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如何教学精挑细选的“你知道吗”,教师不能仅仅考虑教材“用得像不像”,更要思考如何结合其内容,找到教学结合点。在课堂教学中,在适当的时候引入有关的内容,既可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课外延伸,拓展教学内容
对于某些特殊的“你知道吗”,如在课堂上没有时间让学生阅读,或者无法很好地为教学过程服务,可以放在课外,但不能弃之不用。如“分数的意义”这节课内容多,若再将“分数的发展史”放在课堂上,可能会让学生应接不暇。教学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上网和查阅有关书籍,把获得的知识及感想制作成卡片收集起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展示和交流。在这样的一个收集资料的活动过程中,立足于课内,着眼于课外,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以课内的“精”引出课外的“博”,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为学生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帮助,同时也为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张弛有度能变化,巧布教学环节
新课改下的教师应该不再是教材的执行者,而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者,这就要求教师在尊重教材意图的同时,进行灵活合理的改编,使课程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1.动静结合,突出主旨
数学知识的动态展示可以启迪学生积极思考,是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同样,教学“你知道吗”也不应该只是一种静态的“告诉”。如果把“你知道吗”这样的“文本”直白地“告诉”学生,固然省事,但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这样的解读只能是一知半解,这些辛苦所选的教材资源还是被浪费了。根据内容,教师可以将部分静态的画面还原为动态的展示,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有时也会更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
例如:在三上年级“计时工具”一内容中,也可以安排用图文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古代原始人用“日”“夜”计时到利用测太阳的影子来确定时间,逐渐演变到后来用滴水和沙漏的方法来计算时间,再到用钟表来计算时间,向学生展示了各式各样的钟表图片。还可以继续讨论:你会想办法做一个太阳钟或滴水钟吗 ?你会想象未来社会最新式的计时方法吗?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对计时工具的历史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并且在整合内容中激发了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
2.适度整合,物尽其用
“你知道吗”不是单纯的资料,而是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你知道吗”的编写不仅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也是对教学理念的一种更新。受教材的启发,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班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真地分析,对“你知道吗”进行信息的增补和删减。
在介绍“完全数”时,为了帮学生了解什么是完全数,笔者从网上找了一个史料:古时候,自然数6是一个备受宠爱的数。为什么6备受人们青睐呢?原来,6是一个非常“完善”的数,与它的因数之间有一种奇妙的联系……
如此,不仅让学生知道完全数的由来,而且知道完全数的特征,体会数学家们的艰辛与不易,真正实现教材的多元整合,让“你知道吗”物尽其用。
3.渗透思想,润心无声
“你知道吗”的教学内容绝不是仅以拓展知识为主,更有着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的启蒙和熏陶。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体会到数学的文化价值,使“你知道吗”成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催化剂,引导学生“触摸”古今数学家,同时也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熏陶。除了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数学发展历史之外,更要注重帮助学生体悟其中的数学思想,培养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三上关于分数的演变、“古人计时的方法”……都是进行这方面教育的良好素材。
一、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向直接经验,还是也包括间接经验?
【案例1】认识圆柱和圆锥
A教学:
(教师出示圆锥形的物体图片)
师:生活中有很多圆锥形的物体,说说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1:都有一个顶点。
生2:都有一个圆形的底面。
生3:侧面都是一个曲面,但和圆柱的曲面不同。
师:观察得真仔细!
师: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它的底面是一个圆,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师:圆锥的高有几条呢?
生:1条。
师:请大家同桌合作测量出圆锥的高。
B教学:
师:刚才我们通过收集实物、观察发现、了解名称三个步骤认识了圆柱,下面请大家根据这三个步骤来认识圆锥。
(学生或自学课本,或拿出准备的圆锥实物进行研究,或用课本后面准备的材料制作圆锥。)
师:关于圆锥,现在你有了哪些认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圆锥立体图上各部分名称。)
生:我知道圆柱只有一个底面和一个曲面。
生:我补充一点,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长方形,而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生:圆锥的高只有一条。
师:为什么圆锥的高只有一条呢?
生:刚才通过自学书本我知道了“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而底面圆心只有一个。
生:因为圆锥底面圆心只有一个,顶点也只有一个,它们之间的垂直线段只有一根。
师:说得真有道理!请大家拿出准备的圆锥学具,你能用手抓住圆锥的高吗?
(学生纷纷用大拇指捏住底面圆心,食指捏住顶点,举给老师看。)
师:圆锥的高找到了,那么你能测量出圆锥的高吗?小组合作试试看。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教授认为:所谓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在数学目标观察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可见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不仅指通过实际操作、比较抽象、分析概括等方式获得的直接经验,而且包括从老师、同伴、课本那儿获得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理解,即所谓的间接经验。本案例中A教学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因此,学生所获得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仅仅停留在肤浅的“经验层面”,并没有触及它的内核,这和低年级学生对圆锥的认识相差无几。而B教学立足于学生的间接经验,从刚刚研究圆柱的方法入手,以此迁移到认识圆锥的特征上来,通过自学课本,初步认识圆锥的基本特征,通过动手制作加深对圆锥特征的认识,通过抓圆锥的高来解释圆锥高的含义和条数,教师灵活地把握住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圆锥的认识更加深刻。
那么,如何通过丰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实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不断提升与更新呢?
一是关注操作,丰富直接经验。操作活动是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方式之一。它不仅是手和眼共同对客观事物的动态感知过程,也是手和脑相互沟通、促进外部活动向内部语言形态自觉转变的内化方式,由此便构成了操作活动的个性化品质。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能为学生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进而加深学生对概念、性质、规律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运用。
二是关注对话,生成间接经验。对话意味着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可以直接吸收前人的学习经验,形成自己的经验;通过引导学生与同伴对话,相互交流,相互分享,生成新的经验;通过师生间的对话,从教师的讲解、引导、拓展中获得必要的间接经验,以完善、提升自己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三是关注融通,发展活动经验。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在教育哲学观上,一方面强调儿童的亲身活动和直接经验在儿童发展中的奠基意义,另一方面又非常重视间接经验的扩充和发展,认为经验要改造和重组。教师在教学前要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充分利用学生从生活中或通过自学获得的正确信息,整合并融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中去,促进归纳与概括。还要通过辨析比较,帮助学生排除不利于新知形成的负面经验,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从而实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最优化。
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相对固定的,还是螺旋上升不断发展的?
【案例2】保护水资源
A教学:
(1)谜语导入,揭示课题。猜谜:“一种东西真奇妙,无形无色无味道,动物植物离不了,竹篮装它全漏掉。”(谜底:水)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保护水资源”。
(2)阅读资料,了解国情。自主阅读教材123页提供的资料,说说有哪些体会和感想,以及资料中有关分数和百分数的实际含义。
(3)合作实验,完成图表。从课本123―124页任意选择一项实验,先小组合作获得数据,再通过计算完成统计图表。在交流“实验一”时,让学生推算1小时、1天、1年流失的水量。交流“实验二”时,引导学生把相同时间流出的水收集起来,再测量。交流“实验三”时,先算出全班同学1天能节约多少升水,再算出一年节约水有多少千克,并换算成“吨”作单位的数。
(4)分析数据,畅谈体会。通过实验和计算,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想想生活中有哪些节约用水的办法?
B教学:
导语: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离开水,人就不能再生存下去。让我们一起去了解水资源的现状,通过实验和计算来了解节约水的意义,掌握节约用水的方法,做一个节水小标兵吧!
板块一:水资源的现状扫描
自主阅读教材123页提供的资料,思考问题:第一,美国、巴西和加拿大三个国家中,哪个国家人均占有水资源最多?请说明理由。第二,巴西人均占有的水资源是多少立方米?第三,南方、北方的水资源大约各有多少万亿立方米?第四,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想?
板块二:试验统计,体验节水
从课本123―124页提供的三个实验中,选择一个和同伴亲身体验一下,获得数据后,把统计图或统计表填完整。通过实验和统计,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板块三:水污染的成因与防治
当水中融入了一些对人体或其它生物有害的物质,这样的水域就被污染了。那么这些有害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呢?图文介绍:水中垃圾、工业废水、石油泄漏、生活污水、船只排放的污染物等等。
在你的周围有没有被污染的水域?有没有浪费水的现象?交流课前的调查报告。
新闻透视:从2013年初至今,山西苯胺泄漏导致邯郸大面积停水,上海槽罐车偷排污染金山水域,潍坊地下水污染,上海黄浦江漂死猪等一系列水污染事件,使水资源现状堪忧,饮水安全问题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保护水资源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议一议:如何防治水污染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该怎样做呢?
板块四:保护水资源,我们在行动
提供一个节约用水的小妙招。
创作一幅保护水资源宣传画。
设计一条保护水资源宣传语。
结语:希望每一位同学主动向周围的人宣传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介绍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方法,发动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水资源的行动中来,让我们的地球永远拥有生命之水!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中的“基本”,是根本的、主要的意思,那是否意味着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对每个人而言都是相对固定、一成不变的呢?杜郎口中学的任景业老师认为:基本就像我们上楼梯,当你上第二层时,第一层是基本;你上到第二层,想上第三层时,这第二层便变成了基本。可见基本活动经验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作为四大领域之一的“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A教学主要立足于学生对分数、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及大数目推算的基本经验,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延伸。B教学则站在“基本”的层面上,有了新的跨越。从保护水资源引申开来,引导学生关注水污染的成因和防治,围绕当前水污染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进而以小妙招、宣传画、宣传语的方式践行保护水资源。而当学生今后在生活中遇到大气污染、噪音污染、辐射污染等相关问题时,对水污染的认识又成了“基本”。那么如何促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呢?
一是充分体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和发展需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和数学规律形成的过程。当学生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充分体验着悠久的数学文化史、独特的数学美、严谨的思维方式时,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正悄悄地生长着。
二是深刻领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和发展需要在静思默想中获得思维的高峰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手和脑之间这种相互的协作,要求教师在对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指导时必须与思维联姻,教师在设计操作活动时要特别突出思维的含量,善于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寻找一般化的规律,将学生的思维从表面引向事物的本质,让学生在“悟”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三是灵活运用。数学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又是其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已经获得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解决新的问题,以获得新的基本活动经验。
三、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掌握知识的需要,还是智慧生长的重要路径?
【案例3】认识公顷
A教学:
教师投影出示巩固练习,学生独立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学校阶梯教室的占地面积是250(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 );一片防风林的面积大约是12.7( );一套住宅的地面面积大约是100( )。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50公顷=( )平方米 1600000平方米=( )公顷 4公顷=( )平方米 70000平方米=( )公顷
(3)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中广场,被评为新北京十六景之首。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顷?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校对答案。
师: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你对公顷有了哪些认识?
生1:我知道了1公顷就是10000平方米。
生2:我知道了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公顷。
生3:我知道了大约要200个教室那么大就是1公顷。
……
B教学:
教师依次投影出示巩固练习。
(1)未来五年内,学校将建设一个长105米、宽68米的标准足球场。估一估,这个足球场的面积有1公顷吗?这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面积大约400000平方米。400000平方米=( )公顷
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约72公顷。72公顷=( )平方米
东洲公园占地面积约7.8公顷。7.8公顷=( )平方米
快活林山庄是我校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它的占地面积约500000平方米。500000平方米=( )公顷
(3)快活林山庄二期规划中要建一个梯形果园和一片平行四边形森林。这个梯形果园,上底是300米,下底是50米,高是75米,这块果园占地多少公顷?这片森林占地1公顷,底边长80米,高是多少米?(用计算器计算)
(4)连一连
(5)读一读“关于亩的介绍”
教师依次出示:海门市的面积约是100100公顷。南通市的面积约是854400公顷。江苏省的面积约是10000000公顷。中国的国土面积是960000000公顷。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读的时候为什么越到后面越不整齐了呢?
生:因为这个数太大了。
师:换一个角度看,这里用面积单位公顷――
生齐:太小了。
师:还有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吗?
生齐:有!
师:真有!想知道是什么吗?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美国数学家克莱因曾说过:“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技可以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克莱因的话告诉我们:数学能激发人的情怀,使人赏心悦目,能动人心弦,能使人获得智慧,能改善人的生活。从A教学中不难看出教师的练习设计停留在练知识的层面,从学生交流的收获来看,主要还是知识的获得,缺少方法的提升、内容的综合和视野的开阔。反观B教学,每一题的设计都立足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第(1)题让学生先估再算;第(2)题将单位的转化放到具体情境中;第(3)题的素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沟通了相关知识的联系;第(4)题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实现认知体系的新建构;第(5)题立足于数学课外阅读,提升学生视野的宽度。最后在独具匠心的“读”中又一次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继续研究更大面积单位的需要,不断刷新基本活动经验的高度,从而让学生获得智慧的无限生长。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文本;细读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7-0025-02
收稿日期:[HTSS]2007-02-12
作者简介:吴贤义(1972-),男,江西南丰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一、文本细读的涵义
文本细读来自于20世纪英美新批评文论。其定义为:“美国‘新批评’派的文学主张之一。细读(close reading)指细密地研究作品的上下文及其言外之意,它要求批评家注解每一个词的含义,发现词句之间的精微联系,包括词语的选择和搭配、隐呈程度不等的意象的组织等等。……只有经过这样细致的分析,才能见出一部作品的总体,从而确定其艺术价值。”[1]孙绍振教授也曾指出,我国文学评论长期以来长于宏观的概括,缺乏微观的分析,重视演绎而轻视归纳,粗心大意的感想和印象式概括流行,真知灼见的艺术分析少见,这与新批评式的针对作品局部的细读,以及结构主义的针对作品整体的分析的缺乏不无关系。[2]
文学,它首先是一门艺术。只有将它的艺术特性细细地品味出来,感受出来,才能给作品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进而才能确认它在文学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与价值。文学以语言为载体,而文字又是语言的重要表征,因此,由文字符号构成的文学文本就成了文学艺术的重要呈现方式。作家的思想、对社会的记录与表现等等都大多需要通过文本而获得一个物化的存在方式。美国当代有名的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其著作《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读者和世界等四个要素构成,[3]因此研究文学的时候必然得兼顾四者才可能获取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读者只有在与文本有了足够的亲密接触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文学的艺术魅力并进而进行研究和解说。比如钱理群先生主编的《文学名著导读》等著作,孙绍振教授的文本细读论坛,以及陈思和先生关注细读的研究论文和课程[5],对我们的文学文本细读起了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人为地为学生制造一个进行文学文本阅读的氛围、环境,使其可以更快、更好地融入文学作品中去,从而接触经典、感受魅力。
二、对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在当今高校中文系主干课程外国文学(随着形势的发展,大多数高校的外国文学课程已变更为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教学中,现在大体的情形是:台上,老师声情并茂、神情飞扬;台下,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和暗示要么心领神会,尽显默契,要么一脸茫然。学生通过跟老师的交流,大多数情形下是所谓的“一介绍作家生平,二复述故事情节或剧情及主旨,三写作特色”的程序,学生依然习惯于模仿教师非常喜欢运用的“作者通过以XX表达XX”这一通用的公式。这种现象延续的情形就是:中文专业的学生习惯于听老师讲――这与文学史课时限制、本身性质等方面因素有关――文学史更关注总体和阶段性的文学现象,对具体文学作品的解读则相对比较少。这也使一批学生满足于跳过作品阅读,直接记忆别人的关于该作品的各种观点和结论。此情形出现的原因,不外乎我们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教师自身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理解时所选择的立足点错误及学生自身生活阅历的不足。前面两点不用多加解释,重要的在于分析学生。由于年龄、社会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大多数学生的阅历相对而言不是很丰富,这阻挡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我们必须看到,学生并不是真的不愿意或不想阅读文学作品,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真的不知道如何去进行阅读,如何去感受作品。目前大部分高校外国文学教学方面也一样,文学思潮和史料知识占据了相关课程的主要内容,各种考核也以文学史知识为主,课堂上的文本分析则越来越走向简单化和程式化。因为教师(研究者)不重视对文本的研究,很难有对作品分析的独立见解,就只能以教材上的结论作为“定论”来规范,从而严重制约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和学习兴趣。受其影响,学生在论文选题时往往会选择那些“更具综合性”和“宏大意义”的题目进行研究,因为他们的老师早就告诫他们说,具体作家作品的研究“格局太小”、“价值不大”。可以说,文本细读似乎正在远离文学研究和教学的“大雅之堂”。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因为,虽然由于社会科层化的深入、文化网络的完善,文化环境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意义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在文学研究中拓展文化的视角很有必要,也是具有必然性的事情,但文学的根本毕竟是作品,文学的魅力、影响和意义也主要来自于作品。离开了作品,就不存在什么文学史,文学思潮、文学环境也失去了依附的基础。作为文学研究来说,最基本的无疑是对作品的研究;只有深入地阅读、分析和发掘出文学作品的意义、魅力,才能真正体会出文学的真义,才能生发出对各种文学思潮与文化思潮的研究。那么,就目前的情形而言,何种方式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了解文学阅读的基本知识呢?我认为,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应该鼓励采取文本细读方式与其他常规模式相结合的
方法。外国文学教学的主旨就在于使学生应能系统地掌握外国文学的发展史,并能结合所学哲学、文学理论等知识对外国文学史上的各类文学现象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实事求是的分析。特别要掌握外国文学的发展规律,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点,文学人物的性格特征等,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诚如学者王卫平所说:“文学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在于使学生获得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想像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深刻的人文思想、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丰富的想像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4]
参考文献:
[1]鲍昌主编.文学艺术新术语词典[K],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316.
[2]孙绍振.西方的文论引进和我国文学经典的解读[J],文学评论,1999(5).
关键词:对接新课改;数学师范生;专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132-02
数学师范生专业技能,是指数学师范生从事数学教师职业所必备的专业能力,也称从业能力;是在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专门培训形成的;主要包括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教学技能和数学情意技能三方面[1]。2012年初,教育部公布发行了新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各地纷纷编排紧扣新课程标准的数学教材。2012年秋季,一些地方的小学一年级和七年级学生开始使用新数学教材。预计,不久将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稿。在新一轮课程标准和实施之时,有“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摇篮”之称的高校数学师范生的专业技能教育又该怎样与新课改的要求对接呢?除了常规的师范生素质培训外,还应注重加强以下技能的培养,才能让数学师范生的专业技能水平顺利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接。
一、加强微格教学训练,促进教学技能的形成
微格教学又称“微型教学”,它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利用现代的录音、录像等设备,帮助被培训者训练某一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2]。有人曾得出结论:信息资料总效=7%词语+38%声音+55%人体动作和面部表情[3]。这有力地说明了教师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述、抑扬顿挫的语音变化和丰富生动的体态动作对教学信息传递的重要作用[4]。所以,要为数学师范生营造良好的登台讲课的微格教学环境。通过登台表现和播放他们的讲解录像,让他们切身感受并体验自己在讲解过程中的表情、语言、语调、声音、动作及协调能力,从而实现“有的放矢”地改进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可针对某项技能进行不同方式的训练。如引导技能可分解为直接导入、复习导入、问题导入、直观演示导入、类比导入、对比导入、故事导入、活动导入、归纳导入、发现式导入、练习式导入等导入类型。让学生在微格教学中尝试采用不同的导入类型,再分析对比其针对某个课题的优劣。借助录音、录像,师范生观看的是自己的教学,评的是自己上的课,让他们感觉到课堂的真实性。让他们既当观众又当教授者,既站在学的角度思考“如何教”,又站在教的角度思考“如何学”,可缩短师范生的教师成长期,实现又快又好培养全面发展教育人才的目标。
二、注重协同创新与研究能力的培养
中小学教师需要具备教育教学的科研能力。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家里的孩子少,我行我素惯了。在科学研究中需要团队协作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和研究能力都是数学师范生的必备能力。当前国家非常重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有专门的经费资助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研究、创新性实验研究等。作为师范生的任课教师,要积极与师范生进行交流,及时将这些相关的项目申报信息传达给师范生,并发动、鼓励、指导有申报意向的学生组队进行各级、各类大学生项目申报。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无意地介绍本校、本省数学教育教学的科研新进展和新动向,激发他们的科研动机和热情,并适时给予指导和引导。
三、加强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语言是交际和交流的工具,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基础。据统计,中小学教师的语言教学行为平均占整个课堂教学行为的70%,由此可见教学语言技能的重要地位[5]。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6]。作为理科生的数学师范生,不擅言辞的居多。而要想成长为优秀的数学教师,语言表达是第一重要的能力。没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不能很好地与学习者沟通和交流,学习者就不能正确理解教师所要传递的数学信息,思维就会受到抑制,也不可能学好数学。首先,要理解并能叙述数学符号。对于数学符号语言,只有理解了,才能读得清,讲得明白。很多刚进校的数学师范生由于在中学只得到了纸笔的逻辑推理与运算的训练,对于一些数学式子能够理解也能用符号表达,但并不能用语言正确叙述出来,阻碍了数学交流。其次,要学会对数学符号语言、数学图形语言和数学叙述语言进行转化。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叙述语言,如果配以直观的图形语言或符号语言描述,学习者可能更理解其抽象的意义。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时,既需要图形语言,又需要数学符号语言和叙述语言。因此,数学师范生要掌握三种数学语言间的互相转化。再次,要训练叙述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数学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就要使用叙述语言表述。训练分为课堂训练和课外训练两种形式。课堂训练包括让师范生准确叙述一些公理、定理、概念其内涵与外延,公式、法则所表达的意思;让他们交流解题的思想方法、交流学数学的感想等。但是,课堂训练是有限的,要引导师范生积极进行课外训练。如布置一些课外交流、讨论的话题和课外阅读。阅读材料不能限于中学数学教学论,要包括一些世界数学名著,近、古代数学史和数学教育类书籍。教师通过指定一本数学名著,让全班同学借阅该名著后,全班集中交流学习该著作的心得体会,最后再写成读后感。这种途径既可让数学师范生迅速掌握数学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提升数学文化素养,还可通过阅读后的交流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布置“勾股定理”的阅读题,让大家尽情查阅相关资料后,集中研讨关于勾股定理的话题,包括起源、世界各国的发现时间、使用情况、证明方法、应用等。这样,就某个话题展开交流,不但丰富了数学师范生的数学文化视野,也充分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培养良好的说课技能
说课是指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通常为15~20分钟)针对某一特定教学内容向同行、专家系统阐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法、学法的分析、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相关理论依据等内容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7]。说课因不受时间、地点的影响,更因不需要学生而备受欢迎。对数学师范生进行说课训练,既能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又能提高他们理解教材和沟通表达的能力,还能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为了把课说好、说活,师范生必须认真研读和掌握最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理解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及实施建议;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所说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目标与要求、知识结构与特点等;并深刻剖析教法与学法。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教育理论的融合与应用。
五、掌握数学教学特有的信息技术
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既是教师职业要求也是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高中教育在基本理念中均倡导要注重信息技术,并且在教学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中也均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作了相应的建议。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数学教师除了掌握好必需的计算机及应用技术外,还需学会操作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要学会对专业数学软件如几何画板、超级画板、MathType、图形计算器的操作,还要学会相关如Authorware、SPSS、VB、VC、Matlab、Mathematica、Flas制作等软件的应用。这些软件是运算、动态几何、统计分析等的灵魂。不但能缩短运算时间、演示图形生成的过程,还能对图形的旋转、平移、放缩、迭代、反射等进行相应的变换,可促进学习者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李足.论数学师范生专业技能与高师数学教育类课程的改革[J].琼州学院学报,2010,(5):71.
[2]谭佩贞.微格教学培养师范生数学教学技能的几点启示[J].贺州学院学报,2010,(4):97-99.
[3]马金江,张凤然.数学师范生培养与高校教育改革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4):58-60.
一、课堂教学设计前的一些工作
认真思考教学主要内容,明确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确定教学具体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积极与其他教师探讨相关问题。
(一)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理念倡导,教师应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新课程标准分有三大学段,每一学段分有3个年级,认真学习每一学段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及教材编写建议,根据本地情况具体需要,对教材教法和例题练习进行必要补充、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
(二)认真阅读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领会作者编写意图
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明确了教书的内容、目标、重点、难点、教具和教时等,认真阅读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根据地方实际情况,把新课程标准与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有机结合,使它们相辅相成,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二、课堂教学方案形成雏形
这阶段主要包括:估计学生的数学水平,设计精彩的教学情境,熟悉教材中所有例题和习题的根底,决定教学的大致过程。
(一)估计学生现有的数学知识水平
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包括前一节内容掌握知识的情况,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即在上课时提问与本课相关的旧知识,以此确定学生是否记住所学内容,有效地组织新课堂教学,从而在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学校目标之间架好适合学生达到知识彼岸的桥梁。弗赖登塔尔先生和Vgotsky先生都非常强调教学要建立在了解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因而,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注意学习任务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为后进生搭建起步的台阶,为拔尖学生指出探索的方向,照顾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构建数学认知结构。
(二)创设精彩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教材的具体情况,适当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动作或巧妙设计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是数学课堂具有情感色彩,并且通过数学历史、数学文化、数学审美、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的价值等方面来营造一种现实而有吸引力的背景,同时也使学生体会数学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用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例如在一次课堂上我告诉学生一个真实的故事:我校有一个学生小黄,初中毕业读了技校应聘到某公司做员工,一次意外事件中公司严重受损,他被扣年终奖。小黄觉得自己无故受冤,于是萌发证明自己无辜的念头。他的申诉材料中用了证明数学几何文字题的方法:1.先写已知,即当时的情况。2.求证:小黄对该事件不负任何责任。3.证明的过程:小黄从已知条件,公司制定的制度和工作条例等推理阐明自己不但对该事件不需负责,而且还证明了公司的工作程序不合理。当总经理看到他这份独特的申诉材料后,对他大为欣赏,认为小黄的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立即把他调到另一个部门做可行性分析,现在他已是部门经理。当同学们听完这个故事后,受到很大震撼,数学竟有如此大的应用价值,我们没有理由不喜欢它。
(三)熟悉例题和习题的难易程度
似乎有种不变规律,数学课上从定理的发现和证明、例题求解和引申,到习题的模仿和演练等等,数学常常通过解决问题的形式展开,一上数学课就意味着要大量的解题训练。在这里我们可不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在确定例题和习题前,教师不可贪图轻松,依赖教科书和参考资料上现有的证明和解法,把自己的任务简化为讲清书上的证明、例题和答案,我们应认真地将教材上所有的定理、例题和习题证明或演算一遍,这样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些现成方法的形成过程,了解它们的画龙点睛之笔,了解每个例题和习题训练的目的要求,了解题目难易程度,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课外练习安排更合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课堂教学设计形成书面形式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充分准备,课堂教学方案已经心中有数,以下就应具体布置。
(一)教具准备
实践证明,教师上课时“一支粉笔,三尺讲台”已经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随着心理学、生物学、医学等有关人类遗传与发展学科的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是分阶段分水平的,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要建立在他们从大量具体的操作活动和细心观察中得到的直观经验之上,虽然有一些看似简单的公理、定理的证明,但是大多数学生还是必须经历一次亲手操作,才能相信数学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就是为什么数学教具越来越被教师们所重视,成为数学课堂上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
(二)课堂教学设计形成书面形式
虽然经过前面的准备心里有了底,但为了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时积累教学经验,教师还是需要在课前将酝酿好的教学设计方案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写成教案。
一个完整的教案通常包括三部分:摘要、过程和反思。摘要部分要求课题、上课时间和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梗概等主要信息一目了然。接着是教案的主要部分,记录教学的过程,怎样引入,怎样探究新课,怎样巩固反思,怎样结束等等,具体而详细。教案的最后部分是反思,记录教师教学后的感想、经验,对今后教学的建议,学生不同一般的解题方法和比较普遍的错误等重要信息,为今后的教学积累材料。
(三)课前演练
【关键词】 教师 方法 策略
中学师生普遍认为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其实一种课型的把握不但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讲解,而且需要学生的默契配合,学生与教师的默契程度。文言是我国古文化的瑰宝,它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由于文言文与我们现代白话的距离越来越大,与人们实际使用的口语相去甚远,所以文言文教学越来越成为语文教师的 "心病",学生对文言文也是谈"虎"色变,普遍存在厌烦情绪。如何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思索的一个课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从文言文的教学价值谈起。
1.文言文教学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五千多年,经过炎黄子孙不懈的创造和积累,中国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其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除科技之外,在哲学、政治、法律、宗教、历史、教育、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医学、数学、天文、历法、地学、军事,……等各个领域,我们的祖先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那么,在中学教学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认识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2.文言文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西方学者尚且如此呼吁,那么中国人自己该作何感想呢?我国传统文化是人类长河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其教育功能是巨大的,摇篮有无估量的教育潜能。因为传统文化中熔铸了一个古老民族的精魂。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充分利用这一教育价值,有助于加强中学生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感,从而塑造完美人格。
3.文言文教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是由古代汉语的语言系统发展变化而来的。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犹如一条墨写的黄河,蜿蜒至今,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既有差异性,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常用字的使用率达到92%,也就是说古汉语常用字绝大多数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且还保持着相当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学习汉语不能无视古今汉语的血缘关系,文言文的教学可以收到探本溯源之效,察古知今,从而进一步丰富与发展现代汉语。另一方面,学习文言文还有助于克服"语言断层现象"。现代汉语要发展,就需要继续从古代汉语中去提取养料,吸纳其中仍然鲜活的因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学鉴赏方面,学习文言文还有助于培养起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
鉴于以上教学价值,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就应该讲究科学的方法和策略,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3.1 预习展示法
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预习,有效的预习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我要说的有效预习包括扫清字词障碍、能正确断句准确朗读、要了解作者、时代背景、典故及历史故事。在预习中让学生充分体会文言文深厚的文化价值,然后通过展示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2 诵读感悟法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在文言文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诵读,在教学中要通过情景朗读、深情朗读、朗诵比赛等多种方法激励学生诵读文章,在诵读中教师要做好指导。让学生或陶醉于优美的湖光山色;或沉浸于迭宕的人物经历;或感悟于处世哲理;或感怀于浩然正气,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3 比较鉴赏法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比较鉴赏。一词多义的义项比较,让学生体会语境对词意的影响;古今异义的比较,让学生明白语言系统发展变化;句式变换的比较,让学领会古今汉语的血缘关系,文白(原文与译文)比较,让学生更深刻感受古汉语的艺术价值。比较的过程就是质疑的过程,也是释疑的过程,也是学生掌握知识最为简捷的途径。总之,适当加强文言学习方法的指导,能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很好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增强学生文言的"内功",实现文言素养提高的目标。
3.4 温故知新法
要严格做好文言文教学的复习。可采取背诵----默写----翻译----提问-----自测五个步骤进行,首先不定期抽查背诵,尔后让学生默写含有难解字的句子或关键性的段落,继而抽取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翻译,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最后让学生进行自测。利用这些方法让学生反复学习又不至于机械重复,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了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这种教学方式无疑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养成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的良好习惯,营造出浓郁的文言学习的氛围,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感悟能力。
当然,文言文教学,教师应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去学习,从方法到途径,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我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光靠课堂学习是非常有限的,教师还应激励学生广泛地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
总之,文言文的教与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进而感悟人性的真善美,决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细节上下足工夫,小步轻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感受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
参考文献
一、讲“我的成长经历”,激发学生感恩的情感
在思想品德课上,我首先组织学生观看了“我的成长经历——从出生到上学读书”的电影短片,让学生从他人的角度感受生命由稚嫩走向成熟的过程。然后学生根据自己所学所听,讲讲自己的成长经历,从待产室里妈妈发出的痛苦到出生后妈妈喂奶换尿布,从咿呀学语到喊出第一声“妈妈”,从学前懵懂无知、嬉笑玩乐到学龄期踏入学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感受每一个成长的脚印都融入了父母无穷无尽的爱。孩子的衣食住行、学业进步,都离不开父母的悉心照顾。特别是孩子生病时,更离不开父母不眠不休的照料。其次我引导学生讲述父母关心自己的健康成长。曾有一个学生讲道:爸爸妈妈不论工作怎么忙,总是抽出时间检查辅导我的作业。小时候,晚睡前,妈妈总是给我讲故事,我每天都能听着故事进入甜蜜的梦乡。是父母的关心使我幸福成长。用学生的亲身经历激发了学生感恩的情怀。
二、落实感恩行动,升华感恩教育的主旨
在感恩教育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和强烈的情感仅仅是活动开展的基础,而开展感恩教育的目的是要落实到行动中去。
为了让学生用实际行动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我要求学生常年坚持写感想日记,激励学生用感恩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与事。日记不计长短,重在看学生是否感从心生、恩从行报。
为了让学生实施感恩行动,我抓住每一个大节日,精心组织感恩活动。例如:母亲节的时候,我让学生给妈妈送一份小礼物,表达对妈妈的爱。父亲节的时候,要求每一位学生都给爸爸洗洗脚,然后写出自己当时的体会,在班上进行交流。教师节的时候,让学生自制一张卡片,尽情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恩之情。一张张图文并茂的卡片代表着孩子那一颗颗纯真的感恩之心,让每一位教师都感受到教育事业的神圣与崇高。国庆节,要求学生学唱一首歌唱祖国的歌曲……这些实践性的作业,真正让学生把感恩的思想升华为感恩的行动。
三、实施科学评价,巩固感恩教育的成果
为使感恩教育成果长期保持,我在星期天的拓展性作业中增加了有关感恩的内容,并设置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老师评价。
1.学生评价
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谁对我施恩了?我该怎样回报这些恩情呢?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给予客观评价。
2.小组评价
要求小组每个成员对自己的感恩行为进行互评,既要表扬懂得感恩的同学,鼓励小组成员向他们学习,又要对表现不佳的同学给予善意的提醒,让他们学会用行动表达感恩之情。
3.教师评价
教师对各个小组的评价进行总结评比,对于感恩思想和感恩行动的典型事例进行表扬,并评出每一周的“感恩小明星”。
首先认真学习政治法律。政治道德素养是一个人必须具备,无论做什么工作都需要有良好的政治道德素养做基础。因此,我要高标准、严要求。此外,我觉得还应该认真学习各项法规,用法来保护孩子的各项权利掌握各项规程、纲要,及时了解孩子各阶段的发展和需要,热爱自己的事业。
其次提高专业文化水平。新课程的实施,迫切要求广大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教师的专业包括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两个方面。教师应成为学科知识的专家和学科教育两个方面的专家。既要有扎实的学术根底,又要有学术的前沿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手段。教师应把自身的专业发展目标定位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工作计划
在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积累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运用性,以及英语学科“语言交际”的学科特点,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教学进度的实施。
(二)教师个人业务工作计划
要树立现代学生观,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并努力去探索发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自己特长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并能在自己的课堂上得到发展,能满足学生成长和走上社会的实际需要,有足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坚持教学相长,在师生交往中发展自己。
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增强自己的管理能力。自己在工作中曾得到学多教师的帮助,与每位教师团结一心,体现教师师德,互帮互助。深化课改,进一步贯彻落实学校“生活化、情境话”课堂教学理念,充分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情感培养。注重对自身教育行为的反思——实践,解决教改新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做一个有思想的新形势下的教师。
(三)加强自身的教学基本功
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为人师表,所以,在专业方面不断充实自己的,严格要求自己:抽出业余时间,在语言能力,专业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上训练自己,争取每天都有新的变化。
(四)提高反思性教学能力
要积累教学智慧,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反思性教学是一个循环或螺旋上升的过程。我们只有通过理论思考、观摩讨论等方式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更加完美。
(五)积极参加征文活动
在工作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参加学校以及报刊上的征文活动,只有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与教学理论,不断参与各种活动,才能找出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才能成长起来。
(六)学习进修方面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每学期至少学习一本教育理论专著,不断丰富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能力。积极参加举办的各种讲座,定期进行相互交流研讨。认真贯彻落实听课评课制。珍惜每次外出参加培训和学习制度,并写出感想及反思。
当然,还要严格出勤,做好其他工作。我在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处理好学校工作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克服种种困难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2017教师工作计划范文二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的工作计划,使本学期的各方面工作能够更好的开展,本人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工作计划:
一.思想政治方面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保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关心国家大事,经常和老师们共同探讨学习体会,提高自己的思
想政治觉悟。热爱自己的事业,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把学校看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把老师看成妈妈一样。对学生一视同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中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2.加强学习交流,提高师德修养
本学期,我将通过网络、刊物等渠道,搜集名师的事迹材料,认真学习体会他人优秀的教育经验,在名师的引领下,进一步用爱心、耐心去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灵。在班级工作中如有不懂的地方,及时虚心的向周围的老师请教。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二、教育教学方面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科技知识不断更新,新的理念不断涌现,学习成为我们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从事着教书育人的重要工作,更需要不断学习。在工作中,我会继续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研究学法和教法,研究教材重点与难点,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充实理论,把一些好的教育教学理论方法运用到具体实践中。认真贯彻国家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2.努力提高学生成绩
要提高学习成绩,学困生是关键,我准备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方式帮助、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3.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多与家长沟通,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或建议,满足家长的合理需求,努力缩短家长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学校教育的坚实后盾。建立“家校联系册”,使家、校双方随时了解孩子的表现,以利于对学生进行及时教育。
4.常规业务方面
力争按时完成各项任务,坚持出满勤。认真备课,为40分钟的课堂教学做充分准备。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课后及时认真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
5.自主学习,开阔视野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培训、学习,并做好学习记录。课余时间多阅读些教育教学刊物,摘录些对自身工作、学习等有益处的篇章段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教研活动。平时多读书,多看报,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利用网络媒体、报刊杂志、业务专著等,加强学习、研究,及时掌握所教学科教学发展的动态和趋势。
6.专业发展,提高自我
练习“三笔一话”基本功,学习驾驭课程标准和教材,进一步提高掌握、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坚持每天写教师工作日记,及时的记录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点滴收获与想法,借以促进提高。
三.班级管理方面
班集体是学校工作最基本、最重要的组织,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阵地。要加强班集体建设,因此一定要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荣誉感。
1.养成教育
要求并引导学生时刻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容为行动准则,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经常提醒学生不要在教室里、走廊内大声喧哗、跑跳、打闹;自制力较强的同学负责监管、带动;规范学生的书写、作业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思想教育
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比赛和活动,坚持和学生一起参加大课间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升旗、重大节日、班队会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感恩等多方面思想教育。
3.安全教育
警钟长鸣,安全第一。每周至少对学生进行一次交通、游戏、劳动、饮食等方面的安全教育。
4.卫生教育
值日认真彻底,不留死角。本学期,我依然帮、带、指导学生打扫卫生,使他们掌握劳动的技能与方法,还教室一片洁净,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
作为一名经验尚浅的老师,我在教育经验,组织管理等各方面,还有太多的欠缺和不足,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自己,以更快的速度融入到集体当中。总之,我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为学校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愿我们的学校会越来越好!以上是我制定的个人工作计划,如有不完善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
2017教师工作计划范文三
新的学期刚刚开始,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中心,即以“学生为本,以校为本”的教育思想,具体计划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本学期所教班级
科目:数学班级:七年级(1)班 七年级(6)班
教学内容安排:完成本期教学任务。使两班数学成绩有一定的提高。
一、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提高个人的理论素养
1.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和有关数学课程等材料。
2.加大对自己和学生的自我分析和解剖。
二、按数学课程标准,进行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备课中,积极开展共同研究,全面合作的活动,努力促进教学的进度与学生的接受力相挂钩。
2.加强对自己和上课的标准,探讨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和方法,多向其他有经验的老师虚心学习和请教,使自己尽快成为熟悉教学业务,具有一定教学业务水平合格教师。xx数学教师工作计划范文由精品信息网整理!
3.加强对自己知识水平的提高,俗话说,要想给别人一杯水,自己首先有一桶水的容量。只有自己有了充足的知识,才能在教学上能够左右逢圆,得心应手,使学生能够对知识更加理解得透彻。
4.加大对学生的管束力度,并让学生从心理上认识到自己的学习的重要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5.“初中新教材”的数学教学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切实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技能和创新能力。力争让学生全面发展。
6.加强教学常规调研,做好备课笔记、听课笔记、作业批改等的检查或抽查工作。认真学习其他老师经验,切实提高备课和上课的质量,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规范作业批改。xx数学教师工作计划范文由精品信息网整理!
摘 要:词语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民族性,在客观反映事物、现象或关系的同时,还被赋予了不同民族文化的思考模式、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等。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忽视文化差异,着重于目的语词汇的语言意义,会造成语用的失误。本文主要讨论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含义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阐明在二者影响下形成的词汇教学的方式。
关键词:语言意义;文化含义;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一、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含义的关系
语言是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词语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词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民族特定的社会制度、经济形态、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等,具有民族性。但由于人类思维和语言具有许多共通性,各民族对于一些事物能产生相同的认知,在词义上就具有相同性。因此,词语的这些共有和独有的特点使得词语本身客观反映的语言意义与各自的文化含义之间出现了一些对等或不对应的关系。
这里以英汉关系为例来说明一下语言意义与文化含义之间的关系。人们在研究汉英两种语言的词汇时进行了多种分类,本文根据二者的语言意义与文化含义是否对应,先将它们的关系分为一下三种情况:
(一)、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都不对应。这类词语指的是某种事物或现象是某一民族语言所独有的,它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在其他语言里面找不到等值的词语,即所说的“国俗词语”或者“文化词语”。比如汉语中的“改革开放”、“上山下乡”、“婆家”、“气功”“馒头”等词汇,表现的是中国独有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俗。又如英语中的cowboy、punk、hippie等词汇在汉语词汇里面并没有其等值的形式。
(二)、语言意义不对应,文化意义相同。即两种语言在表达同一文化意义时使用不同的词语,表现的语言意义便不同。如汉语中“勇士”表示的是英勇的人,相对应的英语单词是“lionheart”,狮子是万兽之王,是最凶猛的,与汉语的“勇士”在文化意义上等值。又如,汉语中“爱屋及乌”表示喜爱一个人就要连他喜欢的事物一起喜欢,这个成语相对应的是“love me,love my dog”,在英语中“狗”不仅是宠物,更是人们喜欢的生活伴侣,因此与“爱屋及乌”有同等的文化含义。
(三)、语言意义对应,文化意义有多种情况。根据文化意义对应的差异又分为以下四种关系:
1.语言意义对应,文化意义也对应。这类词以描述客观事物的词居多,如汉语中的“太阳、数学、电话”与英语中的“sun、math、telephone”。
2.语言意义对应,文化意义部分相同。根据不同语言文化意义相同成分多少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即此小彼大,亦或此大彼小。如汉语中的“姐姐”和“妹妹”在英语中“sister”一词便可以都指代。
3.语言意义对应,文化意义不同或者相反。如汉语文化中,“龙”这个词表示的是权利、尊贵的象征,而在英语里面“dragon”虽然语言意义也表示的是“龙”,但所体现的文化意义却不相同,表示的是邪恶、灾难的意思。又如“狗”一词在汉语中是带有贬义色彩的,如“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而在西方国家中动物狗是具有正面色彩的,因而“狗”是褒义词,“old dog”是指年事已高而经验丰富的人,而非汉语中骂人的意思。
4.语言意义对应,但只有一种语言中有文化含义。如英语中“oyster”不仅表示一种海鲜,还指沉默寡言的人,而相对应的汉语词语“牡蛎”仅仅表示具有语言意义,没有其他特殊的文化内涵。
通过上面的分类讨论可以看出,不同的语言因为不同的历史社会原因形成了自己某些独有的文化内涵,即使语言意义相同,但其文化意义在对应上也可能大相径庭。
二、二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跨文化交际,不仅能运用目的语听说读写,还要理解目的语的文化,了解其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并能运用它们来学习目的语,培养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由此我们可以意识到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明白词语的语言意义,还要针对学生的国别进行词语文化意义的具体讲解,让学生真正地了解目的语词语如何正确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对词汇文化意义的理解来实现对目的语思维模式的了解,并由此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如果忽视词语的文化意义,一味的注重词语的语言意义,极容易造成语用失误。这个失误更多的可能是在不适宜的场合或者语境当中运用了不恰当的词语或者做了不恰当的事情,如在讲到汉语中颜色的词语时,可以介绍一下“红白喜事”,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禁忌,如果运用不当或者不给予重视,有可能会影响跨文化交际。
三、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意义教学方式
上述内容表明了研究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的关系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关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先辈们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总结了许多教学方法,根据前面对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关系的讨论,可以将词汇教学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都相对应的词汇教学,这类词语以语言意义的对应为主,文化意义几乎没有差别,以自然科学或者现象类的词语居多,因此在教学的时的重点便可以放在语言意义上;二是文化意义有差异的,即上述的部分内容,这类词语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对语言意义进行释义以外,对文化意义部分还应该特别教学。下面就文化意义有差异的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方式进行一些探讨。
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一般是先对词语进行释义,这里主要是对语言意义的解释,然后再讲解用法让学生把握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针对有文化差异的词汇,在进行语言意义释义以后,一般会采用一般采用讲述介绍、归纳注释、示范演练等方式传递文化内涵,在具体的教学中,又可以表现为以下一些方式:
(一)是文化对比分析,将词汇所涉及的留学生的母语文化与汉语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再根据相异之处,让学生把握其意义与用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习者更清楚地理解词语的深层文化意义,不易造成母语与目的语的重叠与误区。例如,在区分“猫头鹰”这个事物时,能对比出,在英语里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在儿童读物和漫画中,猫头鹰一般都充当的很严肃、聪明、机警的裁判,有成语“as wise as owl”,而在中国文化中,很多人认为猫头鹰跟迷信有关,怕看到它或者听得它的叫声,认为碰到它便会倒霉,与乌鸦在汉语文化中的意义相差不远。又如,颜色词汇里,“白色”在西方国家象征纯洁,运用于婚礼当中,“黑色”表示凝重、严肃,用于葬礼当中,而在中国婚庆里用的是“红色”,表示喜庆,至于“白色”则是葬礼的颜色,因此有“红白喜事”之说。
(二)是借助声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传递文化意义。这种方式针对学生理解国俗词汇,即语言意义文化意义皆不对应的词语有帮助。例如,通过听民族乐曲、看影片、看图片等方式真正了解什么是“黄梅戏”、“支教”“饺子”等;用说传说、听音乐、谈感想、讲故事等形式带领学生体会如“端午节”“户籍”等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
(三)是分角色、情景表演和分话题讨论。这主要是针对一些文化意义不对应的一些词汇教学。留学生在学习目的语文化时,已受母语文化的深刻影响,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因此,在交际的时候,潜意识的是运用的母语模式,这可能会造成一些交际障碍。所以,教师在教授关于诸如“贵姓”、“哪里(表示谦虚客套时)”“随意”等词汇时可以设置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双向互动中感知、理解中国文化,将文化知识吸收转化为自身认知的一部分,既理解把握了词汇,又提高了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这种教学形式要求学习者具备一定的目的语文化知识和表达能力,尤其情境的选择,必须建立在目的语交际障碍较小、符合当前学习者的知识文化水平的基础上。
对于词汇中的文化意义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有更多的教学形式,其目标都是让学生不仅能进行语法上的运用,还能理解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熟练准确地运用于跨文化交际,不陷入自己母语文化的负迁移当中。
结语
不同语言的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的关系是不同民族的个性与共性造成的,语言词汇的学习与教学不是简单的翻译法就能完成的。研究分析词汇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的关系,具体归纳出系统与层次,有利于教师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脱离母语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无障碍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于海阔、李如龙.从英汉词汇对比看对外汉语词汇教学[J].山西大学学报,2011,(5).
[2] 张和生.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述评[J].语言文字应用,2005,(9).
[3] 刘乃叔,敖桂华.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渗透之我见[J].汉语学习,1998,(2):45
艺术教育的本质取决于艺术的价值和功能。有人认为,艺术是人对世界的精神掌握方式,就是人们通过创造美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审美对象、表现审美意识。艺术必须具备美的魅力,给人以艺术享受,使人们通过感官对美的对象的体念和感受,以从中获取精神享受与启迪。显然,将发挥审美价值和功能看作艺术的职责与使命。由此可见,艺术教育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通过审美来教育学生,即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艺术的审美功能影响学生的智力潜能,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和谐校园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和谐校园文化就是各种校园文化和谐并存,体现在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主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精华与大学精神的凝聚和积淀。非主流文化是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校园文化中出现了日益盛行的网络文化、短信文化、卡通文化、课桌文化、宿舍文化等新的校园文化形式。)的和谐共存,相互促进发展。但必须坚持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合理引导非主流文化的发展,两种文化和谐并存,相互促进。(2)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和谐发展,即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共同发展。校园文化的三个层面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精神文化是导向,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而不可忽视其中任何一方。(3)归根结底是人的和谐发展,包括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志在谈到文化建设的方向时曾指出,“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三艺术教育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联系
艺术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审美来教育人,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而这正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最为根本的目的。由此,我们可得出艺术教育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两者之间最重要的联系是艺术教育主要通过对人的培养来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那么,艺术教育会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影响?又是如何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呢?
1.艺术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种主要方式对人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作用,审美教育是艺术教育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将是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但艺术教育也不只是能培养审美能力,因为审美功能还具有辅德、益智的功能,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阿•布罗夫认为,“艺术不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是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作的最集中、最高度的表现。”艺术中描写的客体可能是丑的,但内容不可能是丑的,因为内容本身还包含评判。艺术家在他对丑的评判中从美的观念、肯定的观念出发,这样就会贯彻自己的审美理想,即应当如此的人的生活观念。真正的艺术内容本身包含着对美的理解,因此,富有高度艺术性作品的内容,始终不以客体为转移它本身包含的美。因此,艺术教育能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使人们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增强高品位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第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艺术教育对人思想道德的影响主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过程,使其审美情感得到培养和发展,审美情感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上,又能使学生的审美趣味变得纯洁、审美能力获得提高。而健康的审美趣味又为高尚的道德观念的形成提供动力和条件,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尔》中说:“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阿•布罗夫认为,“艺术提供关于人的生活,人的灵魂的特殊认识”,这使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从中体会到人的关于生活的正确观念,学会辨别生活中的善与恶,完善自己的人格,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智力是一个多维结构,它不仅包括逻辑思维,也包含想象、直觉等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艺术教育善于培养人的形象思维,而艺术教育的这种形象思维也是通过审美教育得来的。艺术审美可以使人的情感、意志、兴趣等非逻辑因素得到培养,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发挥,有利于大脑潜能的全面发展。科学和艺术有着天然的联系,如音乐和数学就有着内在联系。音乐具有强烈的数学秩序、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是相互统一的,是人的思维的两个不同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科学思维侧重于左脑的活动,而艺术思维侧重于右脑的活动。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指出,“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早在1995年就提出:“科学家应该学点艺术,艺术家也应该学点科学。”
2.艺术教育影响人的主要途径
第一,课堂教育。课堂艺术教育是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的主要形式,采取师生双向互动的传授方式,有利于学生掌握艺术知识,开展艺术交流与创作,进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各种素质。课堂艺术教育可采取直观的教学法,通过教师的示范,如舞蹈、音乐;或对艺术作品的实物展示或运用电子实物投影仪、录像机、录音机等现代教学设备对艺术作品展示如书画,让学生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艺术教育中形象资料展示将比单纯口头讲授的效果要好得多。课堂教育能方便师生进行交流,将他们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相互交流,或发表自己对艺术的某些感想,或将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拿来展示等。这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又可开发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第二,艺术活动。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最常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高校艺术教育活动主要包括现实活动和虚拟网络艺术,两者是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交流的主要阵地。现实艺术活动包括对内各类艺术展演、竞赛活动、艺术论坛以及艺术类社团的存在方式等校内艺术资源开发;也包括对外拓展式的艺术社会实践活动等校外艺术教育资源开发。网络课堂则是包括特色鲜明的艺术教育校园网的开辟和利用网络开展的艺术教育活动以及对网上艺术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各种艺术活动开阔了学生们的艺术天地,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最佳舞台,使学生们敢于想象、富于创造、追求新知的创新思维。第三,校园环境。这里所讲的校园环境是指高校的物理环境即硬件设施,艺术化校园环境将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是和谐校园文化物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校园环境的建设以环境艺术理论为指导,实现校园环境“绿化、美化、艺术化”,既反映学校的精神、校风与学校的特点、特色相一致,又要体现出很高的艺术品位。通过建设艺术化的校园环境,以营造校园文化中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让师生生活在优美的校园中,时时刻刻感受到校园环境的自然美、艺术美,使人心情舒畅、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学习工作有激情,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四结束语
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都要制定工作计划。我们要养成做工作计划的习惯,日后做事都按这个工作计划流程来走,能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教师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欢迎阅读与借鉴!
教师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1我深刻认识到现代教育的形式,对我们教师自身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实现以“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不断发展自己”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目标,提高我们青年教师的教育素养和能力非常重要,特为自己定以下20__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首先认真学习政治法律。政治道德素养是一个人必须具备,无论做什么工作都需要有良好的政治道德素养做基础。因此,我要高标准、严要求。此外,我觉得还应该认真学习各项法规,用法来保护孩子的各项权利掌握各项规程、纲要,及时了解孩子各阶段的发展和需要,热爱自己的事业。
其次提高专业文化水平。新课程的实施,迫切要求广大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教师的专业包括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两个方面。教师应成为学科知识的专家和学科教育两个方面的专家。既要有扎实的学术根底,又要有学术的前沿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手段。教师应把自身的专业发展目标定位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工作计划
在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积累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运用性,以及英语学科“语言交际”的学科特点,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教学进度的实施。
(二)教师个人业务工作计划
要树立现代学生观,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并努力去探索发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自己特长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并能在自己的课堂上得到发展,能满足学生成长和走上社会的实际需要,有足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坚持教学相长,在师生交往中发展自己。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增强自己的管理能力。自己在工作中曾得到学多教师的帮助,与每位教师团结一心,体现教师师德,互帮互助。深化课改,进一步贯彻落实学校“生活化、情境话”课堂教学理念,充分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情感培养。注重对自身教育行为的反思——实践,解决教改新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做一个有思想的新形势下的教师。
(三)加强自身的教学基本功
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为人师表,所以,在专业方面不断充实自己的,严格要求自己:抽出业余时间,在语言能力,专业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上训练自己,争取每天都有新的变化。
(四)提高反思性教学能力
要积累教学智慧,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反思性教学是一个循环或螺旋上升的过程。我们只有通过理论思考、观摩讨论等方式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更加完美。
(五)积极参加征文活动
在工作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参加学校以及报刊上的征文活动,只有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与教学理论,不断参与各种活动,才能找出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才能成长起来。
(六)学习进修方面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每学期至少学习一本教育理论专著,不断丰富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能力。积极参加举办的各种讲座,定期进行相互交流研讨。认真贯彻落实听课评课制。珍惜每次外出参加培训和学习制度,并写出感想及反思。
当然,还要严格出勤,做好其他工作。我在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处理好学校工作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克服种种困难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教师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2一、班况分析
本班共有24名幼儿,其中男孩子16名,女孩子8名,年龄2岁到3岁在之间,年龄悬殊较大,男女比例不均。
通过家访我们了解到,90%以上的幼儿从未上过幼儿园,平时在父母上班时,生活多由老人照顾,对集体生活较为陌生,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孩子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吃饭、大小便不能自理;常常以自我为中心,非常自由,没有集体意识。在亲子活动中观察发现,幼儿间个体差异相差较大,部分幼儿愿意上幼儿园参加游戏活动,对老师有亲切感,能较快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在乎老师及家长的表扬和鼓励;个别幼儿自理能力较强,能在家长及老师帮助下按照要求把玩具收拾好,愿意帮老师做事情;部分幼儿动作、语言发展较好,会双脚跳,能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个别幼儿受年龄特点及个体气质、经验的积累等方面的影响,表现较弱。
二、保教工作总目标
根据以上班况分析,本学期的保教重点是:
1、重视情感照顾。
理解幼儿对家人的依恋及对幼儿园的陌生感,适时恰当地给予积极的反应,帮幼儿建立起对老师的依赖与信任,培养他们的安全感,使他们逐渐适应集体生活,乐意上幼儿园,关注幼儿的生理需要及情绪反应,使他们处于较好的心理状态。
2、重视保育工作。
精心护理幼儿的日常生活,积极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发展幼儿的身体活动能力,保护幼儿的安全。
3、注重环境创设。
以温馨、安全、舒适为主,提供宽敞的活动空间。
4、寓教育与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以热情、爱心、敏感和规则性、一贯性来关心和要求孩子,让幼儿从小养成好习惯,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
5、注重个别指导。
尊重幼儿的个人特征,积极发挥幼儿活动中主动性,并给予支持和鼓励,以个别交流、个别教育为主。
6、注重语言发展。
教师的日常生活中语速要慢,引导幼儿多开口,充分调动幼儿听说的积极性,多让幼儿接触图书、录音中的正确语言范例,扩大语言经验。
三、各领域发展目标
1、健康:
(1)逐步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情绪基本愉快。
(2)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会独立喝水、进餐、洗手、入厕、自然入睡。能配合成人穿脱衣、裤、鞋。
(3)愿意接受健康检查,能听从成人有关安全和卫生的提示。
(4)能随意活动身体,并愿意跟随老师参加体育活动。
2、语言:
(1)喜欢听与生活经验相关的、熟悉的谈话、故事、儿歌等。能听懂简单的语言指令并按其行动。
(2)学习普通话,乐意用动作、语言表达自己的喜好与需求。
(3)喜欢看图片、图书,并随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学习跟念儿歌。
3、社会:
(1)愿意上托儿所或幼儿园,愿意亲近老师或熟悉的成人。
(2)能跟随老师参加集体活动,乐意和同伴一起游戏。尝试与喜欢的同伴分享事物和玩具,体验其中的快乐。
(3)能体察自己和他人明显的情绪表现,在成人提醒下乐意招呼他人,并进行简单的应答。
(4)知道自己的姓名、年龄、性别、班级姓名。
(5)学习在集体生活中遵守简单的规则。
4、科学:
(1)在成人引导下注意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物。
(2)学习用多种感官感知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尝试觉察其声响、颜色、形状等明显的特征。
(3)愿意亲近花草树木和小动物,接触水、沙、石等自然物。
5、艺术:
(1)在成人引导下,能逐渐注意和亲近周围环境中色彩鲜艳、造型有趣、声音悦耳的事物,喜欢听熟悉的音乐,看漂亮有趣的画面和物体,并产生愉悦的情绪。
(2)喜欢摆弄简单的美术工具和材料,乐意参加涂画、撕画、搓捏等活动。
(3)乐意听音乐。用声音、动作等方式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喜欢跟老师愉快地唱歌、跳舞,敲打会发声的器具。
四、完成计划措施
1、认真备课,制定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学习、探索的兴趣。
2、重视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3、做好家园联系工作。
随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个别交换意见,互通情况信息。以家长园地形式向家长介绍幼儿园和班级活动安排和教育计划,针对家教中存在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宣传家教科学知识、指导方法,介绍家教经验等。
教师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3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50个学生人,从上学期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定义掌握比较好,口算、笔算验算及脱式计算较好。但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不够强。但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
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活动等等。
1、数与计算方面的
本册教材安排的数与计算方面的内容主要有“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三个单元。
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步子,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
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
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认识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逐步形成——面对具体问题,先确定是否需要计算,再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口算、估算、笔算等),最后应用计算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一种思维方法
2、空间与图形方面的
本册教材安排的空间与图形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位置与方向”、“面积”两个单元。
3、量的计量方面的
本册教材进一步扩大了计量的知识范围,除了面积(地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
4、统计知识方面的
在这一册中,教材一方面注意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统计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介绍平均数的概念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另一方面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
5、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的
本册教材安排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两个单元。一个是“解决问题”单元,专门教学解决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连乘和连除计算的问题;另一个是“数学广角”单元,这一单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6、实践方面的
本册教材安排了“年历制作”和“设计校园”两个数学实践活动。
三、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位置与方向,年月日,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难点:位置的确认,计算的算理,时间的计算。
五、教学措施
1、教师要通过自身的言行以及自身的工作态度去感染和影响学生。
做到恰当的组织教学,兴致勃勃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2、加强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科研意识和实验的紧迫感。
3、通过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习纪律等方面提出始终一贯,科学而严格的要求。
4、转变教学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5、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6、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
7、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
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
8、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9、认真及时地记录教学后的感受和感悟,及时准确地审视自己的教学。
利用好自己的博客,让教学博客成为自己和家长、同事、外校同行沟通交流的平台。
10、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勇敢战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习和生活的强者。
六、落实教学具体措施特别重视的地方
1、数与计算的教学,要算用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要注重实践与探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统计知识的教学,要结合实际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4、要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5、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七、针对学困生的具体措施
“五个必须”即:“备课时必须对学困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充分的预设,上课时必须让学困生提出问题,合作学习中必须让学困生发言,辅导点拨时必须解决学困生的困惑,设计作业时必须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次布置并对学困生当面辅导”。
对学生因厌学的,分析造成的原因,积极采取帮扶转化措施,采用教师和学优生对学困生一帮一、结对子的方式,帮弱促强,帮助学困生重新树立学习信心。
1、教师在备、教、批、辅、考等教育教学环节,对学困生多加关怀,厚爱一层,从抓基础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在备课时,关注学困生,注重基础知识和兴趣知识点设计教案。
2、在课堂上,加强基础知识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困生树立“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
3、批改作业时,对学困生进行面批,多以引导和补习为主;
考完试,找学困生谈心,以鼓励教育为主。
4、让学困生找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长处,唤起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的意识,由消极被动地学习向积极主动地学习转变,由自卑向自尊自强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解决了学生的厌学思想,从根本上消除辍学的现象,确保了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4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全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高一全年级学生共有200多人,就读我校的学生初中基础较差,全年级的学生整体水平不高;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具体目标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
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学内容与初中联系不大,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本教材是高中数学的基础,不刻意追求学科的完整性,降低了教材的难度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考虑到学生基础的差异性,教材在部分章节安排了适当的例题。
第一章集合
重点是集合的概念,集合的关系,集合的运算,充要条件。
难点是集合关系及运算,充要条件的判断。
第二章不等式
重点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区间,一元二次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
难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的求解。
第三章函数
重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像,函数的性质二次函数的性质和最值和图像。
难点在图像上的充要条件反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应用。
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重点是指数幂的运算,几个幂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指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对数的概念与计算,对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难点分数指数幂的运算,对数函数指数函数的应用。
三、措施与方法
1、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作为教学目的之一。
2、让学生扎实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来,吸引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号数学。
4、科学性与简明性相结合。
5、时代性与传统性相结合。
6、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7、通过数学学习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新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5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结合现在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针,努力完成实习期间的工作任务。
二、工作任务
1.高一年级化学必修1教材课堂教学,每周四节。
2.十月中旬的校运动会。
3.学校十一月初的期中考试。
三、教学目标
1.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动手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掌握化学科目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
4.大致了解我国优秀化学家及其贡献。
四、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处于由初中到高中的过渡期,有很多东西要慢慢适应,比如学习方法,生活节奏等,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要给他们时间。
2.学生对的学习兴趣不大,好多观点不全面。
3.上课纪律不是很好,总是有人睡觉。
五、教学措施
1.高一年级的教材课堂教学主要以优化课堂的教与学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互相渗透,融洽教材中各局部内容,改变枯燥又单一的课型。
3.注意导入局部的设计,以“引趣”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4.及时与学生沟通,解决问题。
举行主题班会,让学生自己主持和参与,在旁引导就好。
六、具体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