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道德建设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充分认识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术道德是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规范,是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保证,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学术繁荣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学术道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与学风、教风、校风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学术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方面,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
2.教育系统学术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对存在的问题也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系统一直重视学术道德建设工作。教育部近年来先后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有力地促进了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广大科研工作者献身科学、殚精竭虑、无私奉献,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维护学术道德、弘扬良好学风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有的情况还比较严重。主要有:夸大研究成果,一稿多投,虚假署名,放弃评审原则;甚至抄袭剽窃,伪造数据,篡改事实,系统造假。这些行为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学术资源,而且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损害了学术形象,对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发展造成了恶劣影响,必须坚决制止。
二、加强自律,维护学者和学术尊严
3.自律是维护学术道德的基础。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要恪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修身正己,自我约束。要具有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政治责任感和社会正义感,勇于承担学术责任和学术义务,努力做学术道德和良好学风的维护者、践行者和弘扬者。
4.实事求是、严谨治学。要忠于真理、探求真知,反对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要自觉遵守学术规范,潜心研究,努力铸造学术精品,反对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要正确对待学术荣誉,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反对抄袭剽窃、哗众取宠。
5.正确行使学术权力。在各种学术评价活动中,要认真履行职责,发扬学术民主,客观公正、不循私情,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杜绝权学、钱学交易等腐败行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积极扶持青年科研工作者。
6.积极开展学术批评。健康的学术批评是净化学术空气、促进学术交流的重要手段。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勇于开展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与自我批评。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讨论和争鸣。
三、建章立制,为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7.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学术评价对学术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克服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把是否发现新问题、挖掘新材料、获得新数据,是否提出新观点、采用新方法、构建新理论,作为衡量科研质量的主要指标,改变简单以数量多少评价人才、评价业绩的做法。建立符合各学科特点的分类评价标准,推广同行评价和优秀成果代表作制度。在学科评估、职称评聘、项目立项、论文答辩、、著作出版、成果奖励等方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实行评审回避制度、民主表决制度和专家信誉制度,建立评审结果公示和意见反馈机制。强化同行专家在学术评价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海内外同行专家学术评价机制。
8.建立和完善人员聘任制度和人才评价机制。要逐步完善岗位分类分级体系,按照“因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择优、合同管理”的原则,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根据学校、学科和岗位的不同特点,坚持公正规范的评价程序。
9.建立学术监督和制约机制。要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评审、学术成果鉴定程序,强化申报信息公开制、异议材料复核制、网上公示制和接受投诉制等制度,增加科研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10.建立学术道德奖励和惩处制度。要开展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标准制订、情况调查、考核评议等工作,促进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对模范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科研人员,要广泛宣传和表彰;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要视具体情况分别给予批评教育、撤消项目、取消晋升资格直至解聘等处理,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在评奖、晋升等过程中,实行学术道德一票否决制。
四、加强领导,把学术道德建设落到实处
11.各级教育部门、高等学校、教育科研机构要把学术道德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要把学术道德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组织机构,有效动员各方面力量,协调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全面推进教育系统学风、教风、校风建设。
12.树立有利于学术道德建设的政绩观。高等学校和教育科研机构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教育和科研规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避免急功近利。要把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定期对本单位的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进行自查自纠。领导同志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学术道德的楷模。
13.及时妥善处理学术不端行为。要认真受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曝光一起。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要严格掌握政策尺度,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对检举不实、受到不当指控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保护。要严格区分学术不端与不同观点争论的界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14.加强学术道德教育。通过广泛深入的学术道德教育,明辨是非,对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旗帜鲜明。培养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坚韧不拔、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要将职业道德、学术规范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作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
15.加强对学术出版的管理。教育系统出版社、学术期刊要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积极探索建立作者和审稿人双向匿名的审稿制度,从出版与发表的环节上,堵塞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和抄袭剽窃的漏洞,切实把好学术成果的出口关。
【关键词】 职业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教育 精神文明 价值观念
职业道德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建设面临新的情况和挑战,怎样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一方面要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建立起适合各行各业特点的守法纪、讲信誉、讲公道的新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是要通过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人们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中摆正位置,掌握正确的善恶标准,使之成为调整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因此在职业道德建设中,必须重点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本文通过探讨当前职业道德建设中思想道德滑坡的表现以及原因,从而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职业道德建设上,应采取的基本对策。
一、当前职业道德是思想滑坡的主要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新旧体制的交替和新旧矛盾的冲突,加上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片面强调物质利益,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在职业道德建设上存在的突出的问题是:职业道德观念淡化、思想道德建设严重滑坡。其主要表现有:
1.价值观念发生错位。在职业道德领域表现为拜金主义盛行、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抬头、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公肥私四处蔓延,索、拉、卡、要等行业不正之风普遍存在。
2.价值取向比较庸俗。在职业道德上,表现为部分人认为市场竞争就是金钱、利益的竞争,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等不道德现象见多不怪。特别是少数人认为现在还讲什么道德,只要有钱就要得,将人际关系庸俗化为裸的金钱关系。
3.道德评判出现偏差。表现在职业道德上,评判是非的标准模糊,对那些靠钻政策空子而一夜暴富的人,一些人将其敬若神明,佩服得五体投地。同时舆论宣传上的推波助浪也导致是非不分。而职业道德评判上的是非不分,造成的另一种现象就是一行业和部门,占山为王,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损公肥私、中饱私囊,把职业道德置于脑后。
4.社会道德心理失衡。表现在职业道德领域是部分职工对主人翁地位出现失落感,认为过去工人阶级领导一切,人们当家作主,现在则是单位领导是“老板”,“主人”变成了雇工,没了地位,少了保障,现在还谈什么职业道德,还谈什么“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于是心里想的是趁着自己还在岗,不捞白不捞。在思想观念上,淡化了集体观念,忘掉了集体利益,导致了职业道德的倒退。一些人在金钱物欲的诱惑下,打着发展经济的幌子,钻改革的空子,一心为个人捞好处。造成不正之风盛行,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坑蒙拐骗横行,为了一个钱字,牺牲起码的职业道德、良心和信誉。
二、导致职业道德思想滑坡的主要原因
职业道德建设出现的这些不良现象,既有体制转换过程中道德规范尚未成形带来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道德思想混乱和道德信义动摇而造成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对利益关系的重组不能正确看待,导致了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混乱。
2.对权利异化滋生的各种腐败现象缺乏正确认识,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职业道德思想。
3.宣传舆论缺乏明确定位的正确导向,也是引起人们职业道德思想混乱的外部原因。
允许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政策,然而少数人却认为致富就可以不择手段,一所谓的“改革能人”尽管他的道德品质恶劣、政治素质很低、生活作风败坏,只因为机遇钻政策空子有了一点“成就”便受到了各方面层层保护,舆论不加分析地大肆吹捧,给公众树立一个只要能捞钱,其它都是小节,不值得计较形象。于是表现在职业道德上,产生一种畸形的道德价值观,只要能赚钱,管它是投机还是冒险,能骗则骗,能捞则捞,捞了钱就是硬本事,管它道德不道德。
4.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教育滞后,使人们的社会道德责任失落。
三、防止职业道德思想滑坡应采取的对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防止思想道德滑坡,必须从道德思想教育上、行为规范建立上、道德观念确立上,多方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收到长远的效果。
1.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用科学的理论培养人
用社会主义道德思想教育人。思想道德建设既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思想道德离不开正确的指导思想,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建设中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样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
2.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道德评价的力量,严厉谴责和批判违主义道德原则的不良行为
我们在思想道德领域要大力批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让那些违背社会主义道德的不法分子遭到社会的痛恨和鄙视。同时要大力宣传好典型,树立良好的公众道德形象,使人们学有榜样,让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深入人心。
3.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抓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教育
从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来看,除了变革过程中深层次原因外,主要是道德思想滑坡所致,从产生问题的根源来看,除了经济上的原因外,也是由于没能坚持正确的思想指导和缺乏新的正确的职业道德原则所造成的。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第一,要正确理解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的内涵,明确公平、公正竞争原则与行业、部门的垄断行为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是不相容的。尤其是与权力进入市场腐败现象的形象是格格不入的。
第二,要树立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的新观念,懂得运用法规,契约,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来规范市场、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三,要抓好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执行政策和工作的好坏,也关系到党的风气和党的形象。
第四,我们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各部门都应根据自己的行为特点制定可行职业道德公约和守则,真正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武装头脑,指导行动,规范行为。继承和发扬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把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为确保“公民道德宣传月”活动顺利开展,委局认真研究,精心部署。召开干部职工会议进行了安排,认真传达了关于组织开展2017年“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月”活动的有关要求,使全委干部职工充分认识了进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在组织宣传和学习教育中,委局针对时间紧、工作任务重、工学矛盾相对突出的实际情况,科学处理工作任务与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活动的关系,开展了相关宣传活动。一是充分利用干部职工例会,组织委局干部职工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重点学习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不断提高全委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修养。二是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在下乡开展工作时认真宣传公民道德建设要求及纪律要求,积极营造“有道德、守纪律”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开展活动,成效显著
在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月活动期间,委局职工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实践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结合行业特点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校外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作用分析作为校外教育的主场,少年宫、校外活动中心有着场地、师资、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在校外教育中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意义深远。所以,少年宫、校外活动中心应利用自己各方面的优势,采取开放的形式,在活动中主动融入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青少年自身的主动参与和实践,在激发青少年兴趣的同时,将道德准则渗透到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思想道德的提升,从而在良好道德素质的影响下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自己。
一、校外教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建设中的作用
我国相关法规明确指出,公益性的未成年人校外场所,应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主场作用,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在我国的有效落实,从而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这不但体现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我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影响,而且充分说明了校外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1.校外教育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因素对青少年道德品质方面的影响也日益加剧,特别是在新的社会形势和社会大背景下,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也在与时俱进,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产生不利的影响。结合上述情况,这时候的校外德育便更加显得重要和必要,因为它可以充分利用其自主性和趣味性,将学生从网吧、迪厅、酒吧等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地方中自觉自愿的吸引出来,让其可以远离那些场所,而主动地投入到有一定教育性、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趣味性的活动中来,并且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使青少年的课余文化生活得到充实,从而在满足青少年玩乐的同时,为其创造良好、健康的环境,促进其健康成长。
2.校外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养成积极、健康的人格
不管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校外教育,对青少年的人格塑造一直都被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核心和关键部分。大量实践证明,在校外教育中注重对青少年人格的培养和塑造,是相当必要的。这就要求校外教育应积极的创新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模式,并根据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成长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更新,以此来使素质教育得到更好的落实,使课外教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成为世界共识。需要指出的是在此过程中,首先应注意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宗旨和理念,坚定不移地把对青少年的人格培养放在核心和首要位置,改变传统的教育者为中心的模式,充分体现青少年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其在课外活动中通过交流、探讨、合作、沟通、实践等达到自我发展、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目的;其次,还应本着“寓教于乐”的原则和理念,发挥课外教育的群文作用,让青少年在课外教育良好的艺术熏陶下,直面自己的内心,得到更深层次的提高、发展和完善;其次,根据青少年不同发展时期的需要和特点,与时俱进的改善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培养的方式方法,有针对性的做好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引导作用,让他们在接受德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关爱。最后,不断的创新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模式,在富有乐趣的活动中,完成对青少年的引导,使他们在抵挡住诱惑的同时,还能养成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为青少年良好人格的建立奠定基础。
3.校外教育能够优化德育资源配置,使得德育资源得以整合和应用,充分发挥其作用
要为学生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外思想道德教育,首先就得对校外德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构建大型的校外德育区域,让校外德育活动在浓郁的德育氛围里得到更深入的开展。作为青少年思想品德社会教育的主力军,校外教育应发挥其主力军作用,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同时,结合社会中坚力量,充分体现校外教育的桥梁、纽带作用;协调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补给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不足,充分发挥其穿针引线的作用,使得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建设能够很好的进行,确保组织性、有序性、发展性。
二、校外教育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建设的实效性
1.校外教育能够促进青少年养成健康的心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青少年思想品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适应纷繁的社会,以良好的心态去应对来自各方的压力。实践证明,以丰富多彩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校外活动场所能够让青少年在“玩”中提高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校外教育通常采用的形式多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在其中可以充分放松身心,主动的融入,从而身临其境的感受活动带给他们的快乐和自由,摆脱以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呆板和单一的模式,有效的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负面情绪得到及时的控制和改善,在开放的环境中帮助青少年养成健康的人格,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缓解身心压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和升华。
2.校外教育能够调动青少年的好奇心,发散青少年的思维,培养其创新意识
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意识,而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往往使其感觉新鲜,有“试一试”的冲动,这就使得他们的好奇心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青少年自然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的发挥出来。一般情况下,在青少年的心里少年宫、校外活动中心与学校或家庭的氛围和环境是完全不同的,他们会更多的把之看作是“娱乐场”。在少年宫、校外活动中心,学生往往不是以“受育者”的身份出现的,而是其“主人”、校外活动的承办者或组织者也不是“老师”,更像是亲切的“邻居”或“阿姨”、其他青少年也不是“同学”而是“玩伴”,这就有利于青少年全身心的融入到课外活动之中,并且在活动中积极的去探索自己最感兴趣的或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以此来满足自身强烈的好奇心。另外,青少年在少年宫、校外活动场所中始终是独立的,这就有利于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想法进行,主动的思考,从而有效的发散了思维,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在此过程中,青少年会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有时会展现出任性、固执、倔强的一面,甚至还会独断专行、固执己见。这就要求校外教育者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适时适度的引导,尊重青少年的共性和个性,使青少年能够对自身的不足和缺点有一个全面和清醒的认识,发挥校外教育的作用,体现校外教育的实效性。
三、小结
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应充分发挥课外教育的主力军作用,利用校外资源,整合社会力量,团结起来,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建设,促进青少年良好发展,为素质教育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马丽.进一步认识县级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校外的职能作用[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
一、确定专人抓好落实。
公司党委、行政高度重视此次活动,结合企业实际,在3月6日召开了宣传动员大会,对公司公民道德建设月“宣传教育月”活动进行了深入宣传和详细部署,制定了工作计划,对工作及活动均作了安排。通过宣传动员,全公司干部职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一致认为这项活动的开展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为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组织各部门、项目部工会小组长和相关工作人员召开了专门会议,工作人员具体落实,各项目部由工会小组长负责,加大宣传力度,真正把此活动落到实处。
二、区分层次务求实效。版权所有
结合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公司分别以部门、项目部为单位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公民道德宣传活动,并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了公民道德建设基本知识有奖问答,公司职工踊跃参加积极竞答,有效扩大了宣传面,强化了宣传效果。同时,公司党委还组织党员干部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学习和宣传,大家都在繁忙的工作间隙或者晚上下班回家自学,认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有关党报、党刊的内容。通过学习,加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教育,提高在新形势下坚持“两个务必”,保持艰苦奋斗优良作风的自觉性。公司宣传科在党委安排部署下,精心制作了“公民道德建设”专题宣传栏、采编内部刊物《成都安装》的“公民道德建设”专题等,加深了职工对公民道德建设的理性认识。
公司各项目部以“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诚信”教育系列活动,通过开展现场诚信宣誓、民工夜校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相关资料的发放等,引导项目部广大职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项目部职工的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使“诚信”成为项目部员工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进一步树立了公司的良好社会形象,促进了和谐建筑企业的建立。
自三月集中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活动以来,xx县民政局严格按照县精神文明委《关于开展2016年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x文明委[2016]x号)文件要求,认真开展各项宣传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宣传教育月活动顺利开展。局党组高度重视宣传教育月活动,将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月作了局党组会议的重要议题,认真分析研究,找准切入点和活动载体,落实专人具体负责这一活动的开展。一是在干部职工中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活动;二是创新活动方式,开展生动活动的宣传教育活动;三是深入推进社区公民道德建设活动的开展。通过近一个月的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干部职工的道德修养,为各项民政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二、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深化“学雷锋树新风”活动。一是组织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县“双创”活动,使广大干部职工自觉融入到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和国家级卫生县城活动中去,并按照各自的目标任务,细化措施,真抓实干,推进目标任务的落实和完成。二是利用每周学习日活动,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活动。学习县上下发的有关文件精神,了解县上近期重点工作,把“学雷锋树新风”活动融入到各自的工作中去,要求职工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深入基层,贴近民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体现顺民意、解民忧、促和谐,为广大困难群众提供快捷便宜实在的帮助,从而促进各项民生工程的落实。三是结合工作实际,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利用“植树节”组织职工到烈士陵园和福利中心进行植树绿化活动。
三、深入推进社区公民道德建设活动的开展。按照市民政局关于开展“学雷锋树新风”进社区活动,民政局分管领导会同基层政权股深入社区进行指导、督促,有效地推进了公民道德建设活动。一是以各项活动为载体,深化“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如杨柳河社区利用“三八”国际妇女节开展广场文艺活动,宣传文明县城建设,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活动,使广大市民在喜闻乐见的广场文艺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城西社区、城中、城北、城东社区以关爱活动为载体,在助老助残活动中,组织市民和青年志愿者为残疾人、老年人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开展了残疾人无障碍进家庭活动,受到残疾人朋友的欢迎和广大市民的称赞。二是市民培训,以市民学校为阵地,加强市明文明知识、文明礼仪、道德规范等内容的培训,提高市民素质。三是以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载体,加强文明劝导工作。城北、城中社区组织社区干部和协管员、青年志愿者走进公园和街道进行文明劝导,为规范市民文明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存在的问题:一是活动形式还比较单一,有待进一步创新;二是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加以落实;三是社区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活动开展不平衡,有的活动形式多,效果好,有的开展得还不够深入。针对存在的问题,局党组要求分管领导和相关股室,进一步分析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制定出整改措施。一是集思广益,调动广大职工的参与积极性,出谋划策,更生动有效地开展公民道德教育。二是找准工作与道德教育、作风建设的结合点,形成长效机制,激励广大职工在本职工作中建功立业。三是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建设的指导,调查研究,共同做好社区公民道德教育工作,为建设“生态xx,鸽子花都”作用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状;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283-01
一、德育现状与研究背景
1、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01。以上,这其中,十五六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未成年人犯罪初始年龄与上个世纪70年代相比提前了2至3岁。青少年犯罪逐渐呈现低龄化特点。它在世界范围内被列为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
2、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 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但与此同时,一些领域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3、在家长和社会眼中,学生的成绩是第一位的,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
二、教育对策――构建道德建设“三结合”立体网络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他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无疑充当着一个正规渠道和主体承载的角色,但这并不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全部途径。与学生相关的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影响力决不逊于学校教育,这些非系统性的校外教育因素必然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完善,甚至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当代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家庭是基础,学校是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社会是重要的依托和平台,三者缺一不可。
1、育人为本,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青少年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正是他们身心发育的最佳阶段,人生观、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时期、智力发展也处于最好时期,他们只有在学校有目的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才能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全面发展自己。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1)优化育人环境
浓郁的文化氛围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学校文化氛围建设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办学目标、办学特色进行整体规划,使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体现整体性和层次性,使校园宣传氛围体现出丰富性和序列性。学生置身于“墙壁文化”其中,自然会受到文化的浸润和感染,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2)创新育人载体
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不断创新育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德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有利于为学生搭建多种展示、锻炼的平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2、家校携手,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在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品德教育,智育开发等面起到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因此,学校教育应该与家庭教育携起手来,让学校工作得到家长的理解、认可和支持,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1)举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教育素质
父母的言传身教为孩子提供了一种无意识的教育,这种无意识的教育对孩子来说比有意识的教育更容易接受。所以家长自己提高素质十分重要,只有家长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为孩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2)开展联系活动,搭建家校沟通桥梁
在家校联系工作中,家访是一项传统而有效的方式。教师在家访工作中要不断创新,努力实现家访“四个转变”:一是从“班主任单线管理”转向“领导带头全员参与”;二是从“指责说教的批评教育”转向“以鼓励为主的正面教育”;三是从“事后告状的被动家访”转向“加强沟通主动联系”;四是从“无计划的随机走访”转向“制度化的定期访问”。
(3)成立家长委员会,服务学校健康发展
成立家长委员会是家长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共同管理、教育好学生的有效途径。家长委员会成员由热心学校工作和关心孩子成长且有一定威信的家长组成,设主任、副主任、宣传联络员、行风监督员等工作岗位,明确职责、分工合作。家长委员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会议,交流家庭教育经验,研究如何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和谐统一问题,为学校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形成教育合力。
3、多维互动,发挥社会教育的延伸作用
社会教育的范围很广,它既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也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它可以改变学校教育脱离社会、脱离实际,办封闭型学校的现象。学校教育应与社会多方力量积极合作、互动共振,共同为教育营造良好的大环境。
关键词 青少年 家庭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 和谐社会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同时也关系着每个家庭的切实利益。由于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先决之地,在青少年成长的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便是哺育青少年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和摇篮。所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加强青少年家庭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意义重大。
一、青少年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重智轻德现象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由此带来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为了能让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稳住阵脚,智力教育被父母看作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重点。有些家长甚至从小就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他们为孩子聘请家庭教师、购买各种智力玩具等,然而却忽视了孩子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其结果确实使孩子的智力得到了开发,但却使孩子在性格上出现了问题。智力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失衡,为他们的未来发展与整个社会道德素质水平的提高埋下隐患。我们培养孩子的目的不光是要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同时还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型人才,让他们真正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2、现代独生子女家庭缺乏道德品质教育
当前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普遍增多,因此针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被重视。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凡事都给予孩子过多的关爱、过多的呵护。然而就是在这种过分的溺爱下,致使许多孩子对良好道德品行的认知匮乏,道德情感默然,不懂得与人分享的快乐。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承接人,对青少年教育是否到位,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教育是塑造孩子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人格的起点,因此对孩子进行道德重塑与灵魂美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二、如何加强青少年家庭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1、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沃土,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在健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明显会更加乐于助人,心智也更加健全。父母应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温馨、和谐、愉快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为孩子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是一方面,父母更要积极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友善”与“关爱”的和谐氛围,让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品德得到完善,情操得到陶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环境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因此社会要和谐发展,为孩子创设一个文明、和谐、友善的家庭环境就变得尤为重要。
2、父母要发挥好示范作用
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亦是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其言行将会对子女产生重大影响。孩子一出生与父母接触的时间最多,他们的是非观念、为人处事的准则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父母的身教对孩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凡具备如为人友善、待人诚恳、有社会责任心等优秀道德品质的父母,其孩子也具备此品质。尤其当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其负面影响已经波及到了青少年,因此家庭教育中要注意从小就陪养孩子的仁爱意识和奉献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父母只有发挥好言传身教的作用,把孩子培养成具备高尚道德品质和完美人格的接班人才算真正的完成社会所赋予的使命。
3、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
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传统的思想道德体系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其规范作用逐渐被削弱,传统的道德价值观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我们要重塑传统道德体系的规范作用,重新确立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使传统的道德素质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以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为依托。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把中华民族中的优秀文化精髓与社会所倡导的道德品质相结合,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加强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要义,又有充满时代文明气息的良好氛围,让孩子在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同时去实际体验和感受蕴育其中的高尚品德。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鼓已经敲响。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世纪,在这样一个变幻莫测的大环境中要积极构建一个充满友善与关爱的和谐社会,打造坚实的中国脊梁,作为家庭教育主体的父母要充分发挥好对青少年的指路人作用。家长要把教育人、引导人、关爱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孩子真正培养成德才兼备、品质高尚的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和谐、稳定、繁荣、昌盛发挥最大效力。
参考文献:
[1]戚万学,唐汉卫. 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保全身体,爱惜生命是最基本的孝道。保全身体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保护自己,不使自己生病;二是维护好自己的声望,不做有损道德的事,以免使自己陷于不义。简单的说,就是不要做有损自己声望,有害自己身体的事,不给父母造成心理压力。保全身体更深层次的意义是,珍爱生命。珍爱生命是传统孝文化的元意识,是传统孝文化的哲学体现。一个人只有做到了珍惜自己的生命才会呵护他人,才会以感恩之心面对世界。
二、重视孝亲教育,引导大学生践行孝道
农耕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由于生产的需要形成了多代同堂的大家庭,孝成为维系这种大家庭的伦理纽带。当今社会,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松散化,父母子女之间更多是以亲情力量来维系,孝的强制力大幅度弱化。现代人知识和经验的获得,不再主要依靠老辈人的身教口授。家庭教育的很大一部分转化到了学校等社会机构和传播媒介,年龄不再是智慧和权威的象征,老年人在整个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下降,孝文化的基础大大削弱等,这种种情况导致了孝文化的“不景气”。“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现代人孝文化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很多问题:一些子女对父母只是赡养,而忽视了敬爱;很多人懂得报答父母之恩的道理,也有感恩之心,但一直延迟没有实行,留下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终身遗憾;更有一些人认为金钱能解决一切问题。他们给老人买房子以示孝心,将老人托付给保姆之后便不闻不问,忽视了父母内心和情感上的需求等。古话说,敬与不敬,正是“人禽之别”。行孝就要有敬爱之心,要了解父母的真正需求。孝顺不一定要给父母锦衣玉食,有时只是在一杯茶,一盆洗脚水之中。大量的公益宣传节目启发我们,必要的孝文化教育能够引导人们正确行孝。
三、重视“仁爱教育”,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夫孝,德之本也”“仁者,仁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礼者,体此者也。”一切优良的道德修养由“孝”产生,“孝”可以带动和维护其他美德。孝是以仁爱为基础的,并且从家族生活中的亲情推及于人,包含着博爱的精神。《礼记礼运》有载:“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就要求我们在家庭内部敬爱父母,在学校以同样的情感去关爱同学,尊敬师长,在社会的大家庭中更要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其他社会成员。“民之生也,心之德为仁,仁之发为爱。友亲,本也,及长,末也”。现代城市越来越拥挤,而快节奏的生活,使社会成员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人情冷漠已成为长久以来的“社会病”,因此,我们要以孝文化为指导,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给人际关系增加亲切感。孝从基本的家庭单位的血缘关系推及到与朋友,师长,邻里等社会关系中,有助于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孝是当代大学生形成和谐人际关系的道德基础。大学阶段,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与父母、老师、兄弟姐妹、同学等形成的社会关系。而一切关系均是基于孝而发生的,一切人际关系均是以血缘亲戚的基本关系展开的。从精神机制上看,一切和谐关系的基础就是“推仁”,将父母的敬爱推及于人,就会处理好其他人际关系,从而营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重视孝文化发掘,培养大学生爱国意识
一、确定专人抓好落实。
公司党委、行政高度重视此次活动,结合企业实际,在3月6日召开了宣传动员大会,对公司公民道德建设月“宣传教育月”活动进行了深入宣传和详细部署,制定了工作计划,对工作及活动均作了安排。通过宣传动员,全公司干部职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一致认为这项活动的开展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为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组织各部门、项目部工会小组长和相关工作人员召开了专门会议,工作人员具体落实,各项目部由工会小组长负责,加大宣传力度,真正把此活动落到实处。
二、区分层次务求实效。版权所有
结合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公司分别以部门、项目部为单位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公民道德宣传活动,并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了公民道德建设基本知识有奖问答,公司职工踊跃参加积极竞答,有效扩大了宣传面,强化了宣传效果。同时,公司党委还组织党员干部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学习和宣传,大家都在繁忙的工作间隙或者晚上下班回家自学,认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有关党报、党刊的内容。通过学习,加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教育,提高在新形势下坚持“两个务必”,保持艰苦奋斗优良作风的自觉性。公司宣传科在党委安排部署下,精心制作了“公民道德建设”专题宣传栏、采编内部刊物《成都安装》的“公民道德建设”专题等,加深了职工对公民道德建设的理性认识。
公司各项目部以“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诚信”教育系列活动,通过开展现场诚信宣誓、民工夜校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相关资料的发放等,引导项目部广大职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项目部职工的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使“诚信”成为项目部员工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进一步树立了公司的良好社会形象,促进了和谐建筑企业的建立。
我校地处小县城,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我校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不断增加。目前学校有留守儿童1500多人,占全校总人数的30%。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尤为突出,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小学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为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我校致力于留守儿童的亲子教育。利用QQ群拉近孩子与父母的距离,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从而有效地解决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
过程描述:
1、留守儿童情况调查。
(1)利用表格的方式,请各班主任对本班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摸底。表格如下:
这份表格主要是针对留守儿童的一些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要求表格的每一项都必填。当时考虑到有些家长受条件限制,不一定有条件上网,或者说他们根本就不会上网,可能没有QQ号,想着怎么让家长为了更好地配合学校管理,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临时去学习一下上网,申请一个QQ号。但真实进行下去发现,时代变了,手机也能上网了,而且随身携带。很多家长也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没文化。这样一来,留守儿童的文字档案就建立好了。
(2)问卷调查
利用调查问卷,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对问题进行梳理,找出典型,确定思想道德教育个案研究对象。
2、建立“留守儿童之家”QQ群
申请一个QQ群,并将留守儿童的亲情QQ号加入其中。制定“留守儿童之家”群内章程,要求必须是本校留守儿童的家长或老师才允许加入。加入后必须更改名片,写清是几年级几班XX同学家长或老师,方便交流。
3、确定“亲情日”
平时,只要家长或老师认为有需要,就可以在QQ群里交流孩子的情况或者留言给对方,方便了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QQ上的交流既方便又实惠,想象一下如果是打电话交流,大概长途电话费都不少,老师不愿打,家长估计也舍不得打。为方便孩子与家长联系,学校特别规定,每周五下午为留守儿童亲情日,这天是孩子们与家长交流的日子。孩子们可事先跟老师预约,老师在网上留言给家长,约定好网上见面时间。在其他孩子上电视课看电视的时候,我们的留守儿童就可以用老师给他们带来的电脑通过QQ视频与家长见面,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诉说自己对父母的想念,说说自己在家的困难,向父母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特殊情况,也可以给孩子特别安排时间。相信每周有这样一次对话,孩子们的心里会感觉更安全,父母的心里会感觉更踏实。
4、利用QQ群空间,绽放留守之花
在空间里,有群相册。孩子们在学校的点滴生活,班主任拍成照片上传到空间。同样的道理,家长也可以将自己的照片传到空间,让孩子有机会了解家长的生活。在空间里,有群论坛。老师把孩子们写得好的文章传上去,告诉孩子们,只要写得好,传上去,爸爸妈妈就能看到,就像爸爸妈妈在家里一样。作文传上去后,家长还可跟帖对孩子的作文进行点评,对孩子进行鼓励。这样不仅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也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写作的积极性。QQ空间,就好像是孩子们的一方天地,让他们尽情地展示。同时也让他们在这虚拟的空间里,感受到父母的真实。
实效综述:
这项活动在我校开展已有一年了,得到了广大留守儿童及家长的好评。三(13)班的黄XX,经常不交作业,父母外出打工了,爷爷奶奶又管不住,老师多次做工作,由于家中缺乏监督力量,效果不佳。老师在QQ群里与家长谈到这个问题,给家长与孩子安排了一次网上见面。在这次网上见面过程中,父母按老师的方法,没有批评孩子,而是告诉孩子:等过年回来,爸爸妈妈会给他买一辆玩具赛车作为礼物,要求孩子在家要好好表现,要听老师的话,听爷爷奶奶的话,认真听课,按时交作业。还别说,见面后孩子为了他的赛车努力着,真的交了作业。六(4)班袁XX非常调皮,经常欺负同学,不是打这个,就是骂那个,父母不在家,奶奶经常对着这个孙子哭,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老师在网上跟家长沟通后,家长为了孩子的将来,决定回家带孩子。家长回来后,有了家里的监督,孩子有了很大的改变。活动开展后,有留守儿童说:“每个星期,只要想见,我就能在电脑里见到爸爸妈妈,跟爸爸妈妈在家里一样。我要在家里好好学习,不让爸爸妈妈担心,让爸爸妈妈挣好多钱,回来买房子,以后就不出去打工了。”有个家长说:“这个QQ群真好!让我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看到孩子写得《我的妈妈》,我都忍不住哭了!”有几个家长通过这种方式了解了孩子的情况,在孩子的一再要求下,回到家里干起了小买卖,让留守的孩子不再留守了。一年来,我校的留守儿童身心都非常健康,学习成绩也有一些进步。
案例评析: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点,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教会孩子如何“做人”。
《教育发展纲要》指出:“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的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这就告诉我们,家庭是道德教育的摇篮,家长是孩子最早的也是最有权威的德育老师,也是终身老师,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教育未成年人分清事非,辨别善恶,用公民道德来调整,规范孩子们的行为。可见,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教育误区:在儿童观方面,有些家长见“物”不见人,将孩子当成面团,想捏成什么就捏成什么,无视孩子的主体地位和独立人格,致使孩子成为家长的私有财产,看成是知识的容具,考试的机器,成为缩小的大人,缺乏应有的天真和灵性。有的家长过分重视智力投资,而忽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精神上的优化。物质上,想尽办法满足孩子的要求;管理上包办一切;评价上重智轻德,认为只要考出好成绩,就是好孩子,将来就是好人才。正因为教育误区就产生了孩子与家长的一些不和谐现象:一是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希望值过高,让孩子感到压力太大,忽视孩子其它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特别不注重孩子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二是家庭不和,孩子和家长感情疏远,长期不说话,甚至产生反感;三是父母对孩子的交往,尤其是对异性同学的交往干涉较多;四是家长对孩子过分关爱或者对孩子评价不妥,从而引起亲子矛盾;五是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干涉,比如限制外出和参加活动,或只限于在一定对象内交往,家长往往会怕孩子学坏了,但孩子本身确认为要出去接触社会,增长知识;六是家长与孩子缺乏交流沟通,有的甚至是把双方沟通变为父母单向的训斥。
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能否把这一代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关系到国家是否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因此,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不能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二十一世纪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具备这样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
总之,作为家长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
一、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教育时空上的相互衔接
青少年的生活环境,在时空上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校约6小时,在社会上活动约3至4小时,其它时间在家里。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是非判断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不强。从法律角度讲,家和和老师应负起监护的责任。如果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个方面中的任何一方失控,都会导致整个教育在时间或空间上出现断裂。这样就使本应相互衔接的教育的整体性遭到破坏,由此,社会上的不良分子、不良影响就有机可乘。据统计,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这已构成一个严峻而迫在眼前的社会问题。许多问题少年、问题学生,其“问题”都可在家庭教育不当或社会不良影响中找到原因,学校教育的失误或转化不利,又使这些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难以自拔。
(二)有利于教育方向上高度一致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孩子在校接受正面的思想教育,满怀进取愿望,回家后家长或亲戚来几句“世态炎凉,人生真谛”,顿使孩子困惑不已;有时家长的谆谆教诲抵不过社会上朋友的几句“肺腑之言”,也使孩子不知所措。这说明三种形态的教育如果其方向不一致,其教育作用势必相互抵消,或引起思想混乱。目前,我国三种教育方向不一致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如一些有条件从事社会教育的单位,不仅未尽其职,反而以营利为目的,出版、发行、传播一些有害于青少年成长的东西;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的理念指导,对独生子女的宠爱和重科轻德倾向日益突出。这一切说明,应增强社会、学校、家庭教育者的教育责任感,建立一种三种教育力量一体化的教育体系,育方向,既组织好社会教育,又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和参与意识,强化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使三种教育在同一方向上协调一致。
(三)有利于加强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
家庭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具有亲密的血缘关系,使家庭教育独具丰富的感彩。年龄越低,家庭教育的先导性、启蒙性作用越大,甚至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而学校教育的统一性、组织性、系统性、集体教育等特点,对学生的品德养成和才能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同时,融洽的师生关系和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对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社会规范的内化和社会公德的形成也是十分有利的。社会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多样性、实用性、及时性、灵活性,形式上灵活多样,有利于学生在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同时或之后,开阔眼界,扩展视野,及时了解和适应社会生活,更好地发展其个性品质和创造才能。由于三种教育各具特点与优势,对于特定的教育目标,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难以完成的,而学校教育却可以顺利完成;反之,学校教育力不从心的教育目标,家庭教育或社会教育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有时,单靠一种教育途径难以完成某一教育目标,必须通过几种教育途径共同作用才能完成。这是因为,由于学生的遗传素质、生活环境、成长道路各不相同,他们对家长、老师、朋友的信任程度也会不同,因而对不同的教育活动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认同或排斥情绪。一般来说,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信任程度越高,对教育活动的认同程度也越高,其教育效果也就越好;反之亦然。教育者总是以追求最大教育效益为目标,所以不同教育形态或途径所发挥的作用就会有差别。
二、构建“三位一体”教育的方法与措施
形成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三结合”教育模式。根据不同社区社会、经济、教育组织结构的特点,确定不同的社区“三结合”运行方式,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更强大的作用。
(一)学校和家庭交流,双向互动
第一,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引导家庭教育。在指导内容上,一是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让家长走出教育的误区。如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合格加特长观”、“自立、自护能力观”、“发展观”等。二是帮助家长掌握教育规律与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三是提高家长素养,让家长以身作则。帮助家长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去了解教育孩子。四是指导家长创造良好家庭氛围,熏陶孩子。在指导形式上,一是建立校级和班级的家长委员会。二是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用专题讲座、观摩、学校开放日、座谈会等形式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三是开展家教咨询活动,将个别咨询和共同辅导相结合。四是进行家访、校访。使这类形式巩固地成为“三结合”教育的阵地,发挥其经常性的教育作用。
第二,学校、家庭互相交流,互相配合。学校定期向家长汇报学校教育情况;与家长协商教育的内容、方法;请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开展多种活动,调动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积极性。
(二)学校回报社区,形成社区和学校良性互动发展局面
学校发挥文化中心的优势,利用教师、设备、场地等教育资源与社区联办文化、体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发展社区内的人文精神,促进广大居民文化生活的提高。同时,学校还组织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如每年慰问部队、公安、交警,创建文明长廊、举行广场演出、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用实际行动回报社区。
我国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内容并不是全新的,共性的内容还需要得到贯彻和深化,但由于在职培训教育特殊的要求,新的内容需要突出和强调。根据国内外伦理和教育学者关于道德构成的研究成果,除了把道德划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这三种经典的构成外,还比较科学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把道德区分为理想、原则和规则三个层次。
1.1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建设
道德理想是指具有激励功能的最高道德境界。教师职业道德理想是对教师专业行为的最高要求,体现了一种至善至美的道德境界,目的是给教师队伍的整体树立一个不断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一点,无论学历教育还是在职培训教育都是相通的。它的内容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发扬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力争专业卓越、保持最高水准的伦理品行和道德表率等。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对于教师主要发挥的是引导和激励功能,确保教师职业道德的个体发展和整体建设有一个足够高的上限,拉动教师对待教育工作的态度达到“乐业”的最高理想。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理想的建设,就是要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充分体现上述道德要求对教师的引导,通过特定的手段和途径,激励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努力追求最高的道德境界,践行最完美的道德行为。必须承认,不能期望所有教师都能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不能要求每一位教师都成为道德的化身,但教育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崇高特质决定了这样的目标必须得到确立并强化,这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发展具有积极的拉动作用。具体到我国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的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建设,应当强化前面提到的具体的责任感,使教师形成明确的责任意识,把自己的每一个教学行为与学生将来可能的岗位任职行为紧密联系起来,促使教师尽量做到站在教学以外看教学,把自己的教学工作视为整个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单元,从而提升对自身工作重要性和工作成果成就感的认识。
1.2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建设
道德原则是指具有指导功能的道德指令。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对教师专业行为的中级要求,体现了所有教师能够达到而且应该达到的道德准绳。比“乐业”稍低,它要求教师做到“敬业”,即对教育工作有忠诚的义务,要按照高质量完成教学工作任务的标准,尽可能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对教育事业和自身专业发展有一颗敬畏之心。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对教师道德行为主要起一种指导作用,在满足原则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情况变通处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建设方面,我国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有大量工作可做。前述对在职培训教育学生特点的敏感性、对学生沟通的亲和力、增强实践教学能力的行动力,都可以纳入职业道德原则的范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在职培训教育教师,应该做到深刻把握不同学生的特点,实现与学生的顺畅交流,不仅理论上而且实践上有效引导学生达到岗位任职要求。同时,这些要求也都是通过院校适当措施和教师自身努力能够达到的。至于如何达到这些要求,教师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路径。原来的学历教育教师要成为在职培训教育教师,就必须在这些方面做出努力。教师队伍的在职培训教育转型,其内涵不仅是业务上的,也是职业道德的转变和深化。
1.3教师职业道德规则建设
道德规则是指具有约束功能的具体要求。教师职业道德规则是对教师专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或最低要求,是教师必须做到的起码要求,也可称为职业道德底线。它低于“乐业”和“敬业”,要求教师做到“尽职”。要求低不等于重要性低,作为一种“底线”,具有强制性,一旦突破,职业道德就不复存在,职业资格就名存实亡。因此,教师职业道德规则对教师的专业行为主要发挥一种约束功能,要规定得具体明确,具有操作性,不能随意变通。在世界各国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中,职业道德规则往往是最为核心、占据比重最大的部分。一般来讲,职业道德规则以否定的形式表述,教师职业道德规则的核心就是不能出现与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相悖的行为,包括不得无准备上课、不准旷课、不得随意调课和对工作敷衍塞责、不在教学过程中有不负责任的言行、不歪曲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得贬低学生人格、不歧视学生、不在学术活动中弄虚作假、不恶意干涉同事的专业行为、不准衣冠不整行为粗俗等。我国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的教师,出于在职培训教育的特点,其职业道德规则还应包括不利用学生任职背景谋求个人利益、不通过非难式渠道向学生所在单位透露学生学业表现、不压制学生对个人掌握的实践知识的表达、不通过泛泛而论应付学生对具体知识的需求等内容。教师职业道德规则建设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部分,应当得到充分重视。我国文化中有道德理想主义的传统,比较忽略规则层次,甚至出现过“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现在已有转变,但仍有欠缺,普通高校在职培训教育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注意平衡处理理想、原则和规则三层面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激励、指导和约束功能,利用转型契机,进一步突出规则和原则层面的建设,打牢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底层根基,为推动职业道德教风的不断上升提供坚实基础。
2在职培训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