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外科手术治疗,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癫痫俗称“羊癫疯、羊角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癫痫长期反复发作将会对神经系统发育、智力、精神和心理造成明显损害,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给患者、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负担。
癫痫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其特征是突发和一过性症状,由于异常放电的神经元在大脑中的部位不同,而出现下列一种或多种表现,如发作性的短暂意识丧失、肢体抽搐、肢体强直、口吐白沫、运动障碍、感觉异常、视觉异常或恐惧、面色苍白、幻嗅、腹气上升感等。
癫痫可以简单地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所谓原发性癫痫就是指目前各种检查未能发现癫痫病灶者,反之,则称为继发性癫痫。现代医学常用的癫痫诊断检查方法有普通脑电图、长程动态视频脑电图、侵入性脑电图、脑磁图等手段,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酌情选用。
通常癫痫的治疗主要可以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对于目前现代医学各种检查方法无法确定癫痫病灶者,一般首先选用药物治疗。但是考虑到药物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长期性和日积月累的副作用,对于下列情况应该选择外科手术治疗:
1. 通过现代医学各种检查能够发现明确癫痫病灶者,一般首选外科手术切除致痫病灶,常见的引起继发性癫痫的病灶主要有大脑的肿瘤、海绵状血管瘤、血管畸形、局灶皮层发育不良、脑回、脑裂畸形、脑灰质异位、外伤后软化灶、寄生虫、肉芽肿、脑炎等。
2. 对于癫痫病灶位于大脑的运动或语言等重要功能区,病灶切除手术会导致严重功能障碍者,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多处软脑膜下横纤维切断术、胼胝体切开术、迷走神经刺激术、脑深部电刺激术等治疗方法。
3. 对于经过正规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的原发性癫痫,频繁发作,或者发作次数较少但发作程度严重,明显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者,可以考虑酌情选择相应的外科手术治疗。
癫痫手术治疗的禁忌证主要有下面几种:
1.不影响工作和生活的轻微癫痫发作者;
2.伴有严重的内科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者;
3.伴有活动性精神病者。
强烈建议优先考虑手术治疗的情况:
1. 颞叶癫痫,可以伴或者不伴海马硬化等其他病灶者,手术治疗可以使 80%~90%以上患者获得满意疗效;
2. 药物难治性癫痫,发作频繁,或者发作次数较少但发作程度严重,明显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者;
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低位直肠癌又占直肠癌75%。以往的外科治疗主要是采用Miles手术,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1]。高龄患者社交范围较小,遇到恶性肿瘤等重大疾患时,难以正确面对,况且要建立人工,很难接受,因而根治与保留功能成为高龄低位直肠癌患者争论的焦点。手术治疗既要做到根治肿瘤,又要尽可能地保留,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的生理功能,提高生存质量,从而减少复发率,提高生存率。随着手术方法不断改进及吻合口器的广泛使用,明显地提高了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成功率。
1 严格掌握适应症、选择正确术式
随着医学基础研究的深入、医疗器械的发展、外科医生操作技巧的娴熟,以及社会的进步,Miles手术己经是外科医生对下段直肠癌治疗方案的最后选择;而保肛手术越来越受到重视,保肛手术(sphincter preservation procedure,SPP)是一种切除下段直肠癌的手术方式,它保留了括约肌的功能,从而保持了肠道的连续性。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的直肠癌前切除术现已成为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金标准。低位前切除(low anterior resection,LAR)保留了括约肌,从而避免了永久性结肠造瘘,虽然可能造成术后排便功能不良,但相对于永久性结肠造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会提高许多。随着吻合器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双吻合器技术的应用,可以完成距肛缘3~4 cm以内的结肠肛管吻合,使大部分低位直肠癌患者可以完成保肛手术,但是仍然有部分患者不能完成保肛手术,因为性别、体质量身高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医生的手术技术、骨盆解剖结构、患者局部组织的功能状态、患者全身状态等因素影响着保肛手术的完成。
2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
1982年Heald提出了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概念(TME),TME技术核心是在直视下沿脏层筋膜和壁层筋膜之间的无血管间隙进行锐性分离。Heald等认为在直肠系膜内淋巴结转移,亦常隐藏着癌细胞巢,如采用钝性分离,可使肠系膜的包膜破损和系膜内的癌细胞发生播散并残留在手术创面,这可能就是导致引起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他强调,远侧系膜种植不能在术前或术中发现,甚至在常规组织学检查也难以发现。因此,直肠系膜的播散比腔内播散危害性更大,提出应常规完全切除直肠系膜,以达到彻底切除直肠癌,将局部复发率降到最低限度。时至今日,直肠系膜全切除已成为直肠癌术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并被公认为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双器械吻合术使低位、超低位吻合大大简化,从而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创伤,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3 低位或超低位吻合术后排便功能良好
排便功能及盆腔脏器功能的维持有一定的解剖学基础:(1)保留齿状线上2~3cm直肠的生理意义:保存了肛垫;齿线上方2~3cm处右前、右后、左侧有成“Y”型分布的直肠垫,其闭合可防止粪液的外溢;(2)齿状线上方2 cm处肛垫上皮内感觉神经末梢有Krause终体与Gloom Maszzoni,acinian小体,前者司温觉,后者司张力和压力的变化,具有区别直肠内容物性质,形成排便功能的作用;(3)保留了内括约肌,维持了静态下肛管的压力和张力,保持肛管闭合状态,防止静态大便失禁;(4)保留了耻骨直肠肌,维持了肛管直肠角及排便自制功能;(5)更重要的是全直肠系膜切除能完整保存盆腔内脏神经。直肠全系膜切除术低位吻合手术能保持良好的排便功能其原因为保留肛垫、齿状线上2~3cm直肠有极其重要生理意义。齿状线至吻合口距离越小,大便失禁的可能性越大,但多为暂时性的,可渐渐恢复。
4 根据病情进行必要的综合治疗
对于结直肠癌进行围手术期综合治疗已经得到多数专业人员的共识;本组患者术前均行局部化疗,以达到杀伤部分肿瘤细胞、减少微转移、降低切端癌细胞残留等作用[2]。我们对部分切缘距肿瘤下缘较近、分化程度较低、局部病灶较大等患者进行了术后早期辅助治疗;对于术后可能出现的部不适、排便次数过多、控便功能差等症状,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灌肠、括约肌功能锻炼等处理。
5 展 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器械的改进、手术技术的提高,近年来直肠癌外科治疗进展在于改变原来只是单纯追求长期生存,而是要求在不断提高生存率的前提下,尽量使病人在手术康复后有健全的体魄和完整的功能。现在直肠癌的单纯外科治疗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进一步技术改进来提高治疗效果已经非常困难。因此,如何开展新的外科手术治疗研究结合多学科综合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成为现今直肠癌外科手术治疗的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因为癫痫患者多,大家一般不陌生,但对这种疾病有一个清楚认识的人并不多。准确地说,癫痫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大脑内一部分神经元的过度兴奋,并扩散传导到脑的其他部分,致使部分甚至全脑功能突然发生障碍,这种功能障碍一般是短暂的,大多能完全恢复,但可以反复发作。通俗地比喻,就像是计算机中潜伏了病毒,或是处理器芯片质量有些问题,正在使用的程序突然就被扰乱无法正常运行,严重时甚至系统崩溃。当然,人类大脑的复杂性远非计算机可以比拟,异常的过度兴奋影响到的大脑部位和范围可以有很大差别,因此癫痫发作的表现也各有不同――从不易察觉的几秒钟的愣神、短暂的眼前闪光、特异的气味、一侧肢体的抽动到完全丧失意识,全身抽搐;但通常发作过后,一切可以恢复,就像计算机重新启动后又能正常运行。因为反复发作,癫痫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患者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癫痫的表现千差万别,引起癫痫的原因也多种多样:可以是一部分神经元先天发育有缺陷,容易发生异常兴奋,或是为神经元提供营养的脑血管有先天畸形,也可以是后天的因素对一部分脑组织造成损害(例如外伤、细菌或病毒感染、寄生虫、肿瘤等),使其兴奋性发生异常改变。要确定是否患有癫痫,不能仅凭发作时的表现,还需要经过专科检查。有过反复癫痫样发作的人应该到正规医院的专科检查确诊,以便于有针对性的治疗。
目前癫痫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两类。对于大部分(70%~80%)癫痫患者,药物治疗可以使他们的发作次数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例如每年1―2次或更低),遗憾的是目前有效的抗癫痫药物虽然很多,但都是通过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而发挥治疗作用的,并不能将容易发生异常兴奋的神经元修理好。这有点像火爆脾气的人,吃了镇静药只能压住一时的火,可是“一点就着”的性格改不了。癫痫患者和关心他们的亲朋好友都要清楚认识到,药物治疗(包括中药)不能根治癫痫,需要坚持长期服药,保持体内的药物浓度,压制脑内的异常兴奋灶不发生扩散。长期服药可能发生的副作用是患者的主要顾虑,也是他们寻求外科治疗的原因之一。
、
对于药物治疗控制不满意的患者,就要想想其他办法了。癫痫患者和家属都希望能通过治疗彻底摆脱癫痫发作的困扰。借助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近年来对癫痫的发病原因、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的研究都已经有了重大的进展。诊断方法的进步(包括视频脑电图、高分辨率的CT和磁共振扫描、脑磁图、颅内和脑深部电极长时程监测等)已经使我们能够相当准确地判断出导致癫痫的脑内异常兴奋灶的位置和范围。在此基础上使用外科手术的方法切除病灶,已经成为癫痫治疗的重要手段。
原则上,所有经过正规抗癫痫药物治疗后效果不满意的患者,以及脑内发现有病变的患者,都应该请有经验的神经外科医生进行手术治疗可能性的评估。
经过详细检查,能够发现患者脑内有明确的癫痫发作起源病灶,而且病灶局限在可以手术切除的区域内,这样的患者最适合外科手术治疗,效果也最好。
许多脑内病灶可以引起癫痫,例如外伤(包括出生时的产伤)后遗留的脑内疤痕、先天的脑血管畸形或脑发育异常、脑内的寄生虫等等,部分脑组织的代谢异常也可以是癫痫的起源。最新的磁共振扫描和PET等检查可以看到这些异常病灶,如果脑电图检查发现这些可见病灶就是神经元异常兴奋的起源,我们就可以考虑外科手术切除了。当然,首先要保证手术不会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
脑电图检查确定癫痫起源于大脑颞叶前内侧的颞叶癫痫患者,也是外科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手术切除一侧颞叶有病变的前内侧通常不会导致明显的神经功能缺失,但可以有效地终止癫痫发作,大约70%~90%的颞叶癫痫患者术后可以停用抗癫痫药物。
对于脑内病变范围广泛难以确定的患者,如果药物无法控制,也可以通过手术切断导致癫痫大发作的某些脑内联系纤维,减轻发作程度。
【摘要】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取食管异物的适应证及手术方法。方法 采用外科手术摘除尖锐食管异物4例, 男3例,女1例,年龄5~63岁,平均35岁;其中颈段1例, 上胸段食管2例,下胸段食管1例。经左颈斜切口切开食管取异物1例,经右胸后外侧切口取异物2例,经左胸后外侧切口取异物1例。术中见单纯性异物嵌顿1例,异物刺入食管壁内造成不完全性穿孔2例,完全性穿孔1例。3例病人采用单纯缝合食管切口,1例用胸膜瓣或肋间肌覆盖于食管切口外并于切口外放置冲洗管持续甲硝唑冲洗。结果 全组无死亡。4例病人均ⅰ期愈合。随访1~5y无食管狭窄。结论 已穿透食管的金属异物和食管镜摘除易引起穿孔的尖锐异物,应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胸膜瓣或肋间肌覆盖于食管切口外并于切口外放置冲洗管持续甲硝唑冲洗对纵隔感染严重、无法修补的穿孔愈合是有帮助的。
【关键词】食管异物 嵌顿 外科手术
食管异物是常见临床急症,绝大多数患者可经食管镜、foley管等方法取出异物。如果异物已穿破食管壁,并发食道穿孔,合并有纵隔脓肿等胸科病变,或异物嵌顿甚紧,食管镜下难以取出时,早期行手术治疗是非常必要的。现将我科收治的4例嵌顿性食管异物进行外科治疗的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病例 男3例,女1例,年龄5~63岁,平均35岁。
1.2嵌顿异物 义齿1例,鱼骨1例,钢针1例,鸭头骨1例。异物位于颈段食管1例,上胸段食管2例,下胸段食管1例。异物梗阻时间6~72h, 术前3例病人行食管镜试取2次,1例病人试取3次。
2 手术方法及结果
经左颈斜切口切开食管取异物1例,经右胸后外侧切口取异物2例,经左胸后外侧切口取异物1例。术中见单纯性异物嵌顿1例,异物刺入食管壁内造成不完全性穿孔2例,完全性穿孔1例。3例病人采用单纯缝合食管切口,1例用胸膜瓣或肋间肌覆盖于食管切口外并于切口外放置冲洗管持续甲硝唑冲洗。4例病人均ⅰ期愈合。随访1~5y无食管狭窄。
3 讨论
食管异物一旦明确诊断,应尽快设法取出。因为与消化道其他部位的异物相比,有其特殊性:①异物一旦存留在食管内,自发通过的可能性很小;②异物嵌顿于食管腔内,粘膜创伤引起水肿,加重了梗阻,如强行吞咽则加重局部损伤;③食管是带菌器官,一旦受损,极易发生感染。④食管穿孔比消化道其他部位的穿孔后果更为严重,而延迟了诊断和治疗,常可引起穿孔,进而导致颈部食管周围脓肿,纵隔感染,食管支气管瘘及食管主动脉瘘等严重后果。
3.1诊断 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诊断一般无困难。但幼儿和精神异常的病人,有时亦可能延误诊断[1]。x线检查是诊断食管异物的主要方法,亦是诊断有无食管穿孔的重要手段。颈、胸正侧位片均应作为常规。颈段食管穿孔在侧位片上可见到游离气体,炎症扩散后椎体前软组织阴影增宽,气管前移,有脓肿时可见气液面,食管穿孔病例半数以上在胸部侧位片上可显示胸膜、肺及纵隔的异常。对可疑食管穿孔的病人可用碘化油或泛影葡胺作食管造影。食管镜检查不仅可以明确异物存留的部位及食管壁的损伤情况,而且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应强调在无绝对禁忌症的情况下,尽早作此检查。
3.2术前准备 除常规的急诊术前准备外,术前对异物的准确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在麻醉插管等操作完成后,最好能进行床边x线检查,以最后定位。此时再做一次食管镜检查也是有必要的,因为在全麻醉状态下,食管壁肌层松弛,有时可取出异物而免于手术[2]。
3.3手术适应症及方法 结合本组经验认为,对于异物尖锐,形状特殊,体积较大,2次以上食管镜检查无法取出或估计强行取出可致严重食管损伤的病人,或疑有食管穿孔的病人及异物与胸主动脉关系密切者,应考虑早期手术。手术途径由异物存留的部位决定。颈段食管异物多采用左颈斜切口,上胸段食管异物多采用右侧后外侧切口。显露食管后,在食管外多可扪到异物。根据异物大小纵形切开相应长度的食管,轻取异物。如有困难,可用小指伸入食管腔内探查异物与食管壁的关系,解除异物滞留原因,切不可将其强行拉出。移除异物后,应仔细检查食管粘膜及肌层的损伤情况,必要时予以修补。用碘伏或双氧水消毒食管切口周围。对于未穿孔或不完全穿孔的病人,分别缝合粘膜层和肌层即可。对于有穿孔,但仅有轻度感染的病例,可将胸膜瓣或肋间肌覆盖于食管切口外,以防食管瘘的出现。术后应禁食,予静脉营养及抗菌素治疗。密切观察颈部切口愈合情况,如有切口感染迹象,应及时开放切口引流。
文献报告多数食管异物造成的食管穿孔发生在24h内,对于食管镜无法取出的嵌顿性异物,手术治疗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麻醉和监护手段的进步和外科医生手术技术的提高,早期手术更完全、有效。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 舌癌; 外科手术; 方式总结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3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5-134-02
舌癌作为口腔颌面部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中的一类,占到了口腔癌的30%~50%之间,容易发生于40~60岁的人群[1]。因为舌体部有着非常丰富的淋巴管和血液循环系统,又因为舌体本身的活动比较频繁,所以,早期的舌癌经常会发生颈淋巴结的转移[2]。本文对30例舌癌手术的治疗效果等情况进行了记录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分布在32~71岁之间。发生于舌侧缘的有8例,发生在舌腹的有12例,发生在舌背的有10例。平均住院14d。
1.2 治疗方法
本组均在全麻的情况下,行肿瘤扩大切除术,而且联合颈淋巴清扫术。
2 结果
通过对30例舌癌患者临床治疗的跟踪,分析各种治疗方式。治疗结果表明,手术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术后30例患者的切口愈合比较好,而且没有感染发生。
3 手术具体方式的总结
3.1 外科手术治疗基本适应证
①没有发生远处转移的病例;②可以在安全边界内,针对原发灶和颈转移灶,进行切除的病症;③对已发病变进行放疗,且效果比较差的病例;④由于手术切除而导致的口腔功能损伤并不是很大的损伤,或者即使有大的损害,但是能够通过重建使其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补偿。
3.2 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现象[3]
舌癌的颈淋巴结的转移率在40%~80%之间变化,这关系着舌癌的浸润生长情况。肿瘤的侵润方式主要分为四类,Ⅲ类和Ⅳ类的浸润方式下,颈淋巴结的转移率分别是58%和77%左右。包括T1舌癌,Ⅳ型浸润方式下的淋巴结的转移率最高,而转移的淋巴结数目最多,预后也最差,颈部淋巴结的转移在防御淋巴结上,有5年生存率的是44%左右,而转移不在防御淋巴结上的是17%左右。
本组中有8名患者的病变是局限在舌体活动部的边缘,而并没有颈淋巴结的转移征象(Ⅰ期)的舌癌病例,行半舌切除以及舌骨上颈的清扫术,手术之后的病理检查,显示出6例颈淋巴结是阴性的,但是手术之后不久,就发现了对侧和手术侧发生颈淋巴结的转移现象,最经常见到的部位是在颈二腹肌和颈静脉中部的淋巴结处。所以,对临床30名舌癌患者,应该使用预防性的同侧颈淋巴结的清除术技巧来处理,或者是进行联合的根治术,对于发生舌癌颈部的转移淋巴结,应该积极地进行联合根治术,或者行化疗、放疗,再配合手术进行综合治疗。
3.3 对下颌骨进行比较保守的治疗
在最近过去的几十年中,一般都认为舌和口底区的淋巴管引流是通过下颌骨的舌侧骨膜――中间站,最终到达颈部淋巴结。基于上述考虑,下面的经验可以成立,即在舌癌手术的治疗中,应行下颌骨部分或者进行全部的切除术,以期达到根治的目的。而最新的对于这一领域的认识是,口腔淋巴引流并不需要通过下颌骨膜――中间站,在没有违背肿瘤外科原则的基础上,对术式进行改良,将维持下颌骨的连续性,以便能够更好地维护患者在手术后的功能与面容等,且临床TNM分期与口腔癌侵袭下颌骨之间的关系并不大,或者说没有直接的关系,影响癌侵袭下颌骨的主要因素大概是针对下面两者来说的,即原发灶接近下颌骨的程度和相对于下颌骨的活动度。一般诊断口腔癌侵袭下颌骨的状况,常用X光平片和曲面断层来进行,因为CT和MRI都比较容易出现假阴性或者假阳性的错误判断,还有可能会出现对于侵袭程度太高或太低的不切实估计。但是最近运用一种三维立体重建CT技术(Denta),在诊断肿瘤骨的侵袭时并没有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手术时,翻起骨膜,直视下探查,是确定下颌骨是否有癌侵袭、侵袭程度、侵袭范围比较准确的方法之一。在手术切缘处,使用大刮匙对骨松质进行冰冻活检刮检,以此来确定口腔癌对于下颌骨的侵袭范围和程度,诊断准确率约为97%(29/30)。亦可利用此方法指导手术中安全切除受侵袭下颌骨的范围。本组对口腔癌侵袭下颌骨的患者进行了两种手术,一组部分切除,另一组边缘切除,两组手术后几年内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4 对原发灶手术切除治疗
对位于舌前部T1的舌癌,可经口腔切除癌肿边缘外1cm以上正常舌组织,Ⅰ期缝合;而对位于舌体后部和超过T1的舌癌,切除范围应包括肿瘤边缘外1.5~2cm的正常组织,但不仅指舌组织。若癌肿已经侵犯了舌外肌(包括颏舌肌、茎突舌骨肌和腭舌肌等),此时的手术范围应包括上述舌外肌起点。
舌癌原发灶切除手术,不能保守。若手术前已行放、化疗,则应在此之前确定切除范围,并以这个范围进行,且选择适当的术式。
本文跟踪30例舌癌病人的临床治疗,分析各种治疗方式,最终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各种治疗方式都仍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状态中。相信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治疗效果将会不断提高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汤钊猷. 现代肿瘤学[M]. 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518.
[2]李树玲. 头颈肿瘤学[M].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721.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