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4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人力资源的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创新管理理念,要求企业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更加重视人的因素,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为员工创造良好工作环境,满足员工的实际需求,使员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工作中,为企业创造更多、更大的价值。同时,还应重视能本管理和人本管理的有效结合,引入人才竞争机制,促使员工加强对自身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自身的劳动技能,实现企业与员工双赢局面。除此之外,企业还要树立全面的人才观,除了创新企业员工管理,还要强化对企业管理层及其管理人员的管理,促进企业人力资源创新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高效、规范运行。
2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加强和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科学、合理地制定出具有前瞻性的人力资源规划,并使其具有一定的弹性。在知识经济大爆炸的当今社会,企业的经营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既充满变数,又具有无限商机,对人才的前瞻性培养极为重要。如何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做出人力储备计划,在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能够满足企业扩张性发展,成为现代企业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难点。同时,企业人才储备和培养计划应具有一定的弹性,便于企业的战略性转移,避免人力资源缺乏,管理僵化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需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挖掘人才,最大限度发挥人才的创新活力。在人才选拔聘用方面,要创新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将传统人才聘用的“学历为主”转向“能力为主”,更加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为各类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同时,建立和完善员工定期培训机制和业务考核机制,在企业内部引入竞争机制,提供员工的竞争意识,提供员工的综合能力和水平,为企业和自身创造更多价值。
3创新奖励机制
改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形成奖罚分明、优胜劣汰、监督有力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现代企业增加自身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若对绩效考核机制的认识不明确,缺乏对奖励机制的重视,将严重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导致企业人才资源的流失,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企业应加强重视,通过创建和完善奖励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避免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人才流失,最大限度体现劳资分配的公平。同时需要企业加强对员工的考核,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提拔、晋级、奖励的重要依据,实行多劳多得制度,并鼓励员工在确保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最终达到企业与员工双赢的目标。除此之外,还要创新人才长效激励机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重业绩、重贡献等分配原则,鼓励员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并以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参与企业受益的分配。对高级技术人才,要通过特殊分配方法对待,努力留住人才,并使其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对创新型人才,在本职工作中取得突出业绩和贡献的人才,企业应适当给予奖励。
4创新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是人力资源能否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的关键。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在决策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一线经理之间建立起科学分工与协作的三维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保障企业人才储备和培养规划实现,并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三维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即企业决策层负责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把关;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业务,包括岗位分析、人才选用、薪酬设计、人才培养、绩效考核等等;一线经理主要是配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相关工作,辅助决策层的人才培养工作。三者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形成企业对人力资源规划齐抓共管的局面,这不仅体现了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而且体现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满足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管理要求。
5创新管理队伍建设
企业传统人事管理中,管理层及其工作人员的人事管理主要倾向于事的管理,这种传统的金字塔管理组织结构已不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而逐渐转向于网络管理组织结构。这需要企业不断创新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对创新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将人本观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全过程,实现理性管理向人性化管理的转变。创新管理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职能的创新。近年来,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未能够真正达到战略高度,事务性问题的解决和上级领导交办任务的执行仍是企业人事部管理工作的重点,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缺乏战略性思考。这就需要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能进行创新,使之从辅、事务性的战术层面,向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层面转变。只有转变人事部门的职能,才能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和价值。(2)管理者角色的创新。由于缺乏系统思考,我国多数企业管理人员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只扮演着组织者、管理者的角色,职能重叠与分割并存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推进。这需要企业转变管理者角色,使管理人员成为企业战略经营伙伴的角色,从而促进各项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3)技术创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企业应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为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这不仅实现了企业人才培训、考核等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合理性,还能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避免人为失误。
6总结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260-02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况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长期目标,以战略为导向,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制度、程序和方法的总和。它贯穿于人力资源的整个运动过程,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环节,以保证组织获得竞争优势和实现最优绩效。这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促进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型主要因素的研究,揭示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马托森、杰克逊(Mathis & Jackson)等人侧重于人力资源管理对产业转型和组织重组的适应性方面加以论述。他们认为最主要的挑战来自于:经济和技术的变化与发展;劳动力的可用性和质量问题;人口多样性问题;组织重组问题。戴维?沃尔里奇等基于组织面临全球经济、如何维持自身优势的角度加以描述。他们认为,要想在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中保持优势,人力资源管理就必须要克服来自8个方面的挑战:全球化;价值链重组;创造利润增长途径的变化:以能力为本;组织竞争力模式的变化;技术创新和进步;教育创新,组织再造和重组。
(二)对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战略性定位”
基本的观念是:当代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的 “战略贡献者”(Strategy contribution)。马托森从三个方面论述这种“战略贡献者”的作用:提高企业的资本运营绩效;扩展人力资本;保证有效的成本系统。沃尔里奇则提出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角色”的概念,认为当代人力资源管理已经从传统的“成本中心”变成企业的“利润中心”。在这种转变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也处于不断的转型中,正经历由传统的“职能事务性”向“职能战略性”的转变。他描述了四种主要的角色:管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的结构;管理员工的贡献程度;管理企业或组织正在经历的各种转型与变化。
二、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位
(一)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提出
1954年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基于对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发展主要驱动力的分析,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人力资源概念。[1]并在该著作中指出,传统的人事管理中,承担了一部分档案管理员的工作,一部分管家的工作,一部分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以及一部分防止或解决劳资纠纷的“消防员”的工作,把人当作“劳动力”来进行无差别的管理。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认为员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不同的,要注重人与人之间能力和行为模式的不同,在管理员工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物质的需求,而且要考虑其精神和心理方面的多重需求。人力资源概念的提出,是日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的基础,也把人的因素提高到了对社会和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高度,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管理者尤其是企业高层对待员工的态度。
(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划分
美国密歇根大学戴维?沃尔里奇教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进行了系统性划分,从两个维度,分别是关注或管理对象的不同和工作周期或性质的不同,将人力资源管理者所扮演的角色划分为四类。并指出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当在战略性工作中,承担组织变革者通过开展帮助人们转变思维观念、打破利益关系、改变行为习惯等工作推动组织的变革;而作为战略伙伴,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能够将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经营战略结合起来,充当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伙伴,从而将人力资源的战略和行为同企业经营战略结合起来,提高组织实施战略的能力从而促进企业战略的成功实现。戴维?沃尔里奇教授对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划分,明确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应承担重要的战略性工作,而这部分工作对企业发展的贡献要远远大于日常、行政工作。
三、提升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是灵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此来指导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视人力为资源,认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认为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职业能力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的,企业鼓励员工不断的提高职业能力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重视人的职业能力必须先重视人本身,把人力提升到了资本的高度。企业应该为员工提供一个有利于价值发挥的公平环境,保证员工在充分的授权内开展自己的工作,并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上为企业创造价值。
(二)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是航标,其核心是实现人和战略的匹配,指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的方向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吸取了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研究和战略管理实践的重要成果,遵循战略管理的理论框架,高度关注战略层面的内容。一方面把传统意义上聚焦于人员供给和需求的人力资源规划融入其中,同时更加强调人力资源规划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相一致。在对内外部环境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不足,清晰地勾勒出未来人力资源愿景目标以及与企业未来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并制定出能把目标转化为行动的可行措施以及对措施执行情况的评价和监控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战略系统。
(三)战略性人力资源核心职能是手段,其核心是打造战略所需的人力资源队伍,依此确保理念和规划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得以实现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职能包括四个方面职能。一是人力资源配置,其核心任务就是要基于企业的战略目标来配置所需的人力资源,引进满足战略要求的人力资源,输出不满足企业需要的人员,通过人力资源动态配置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二是人力资源开发,其核心任务是对企业现有人力资源进行系统的开发和培养,从素质和质量上保证满足企业战略的需要。三是人力资源评价,其核心任务是对企业员工的素质能力和绩效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一方面保证企业的战略目标与员工个人绩效得到有效结合;另一方面为企业对员工激励和职业发展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四是人力资源激励,其核心任务是依据企业战略需要和员工的绩效表现对员工进行激励,通过制定科学的薪酬福利和长期激励措施来激发员工充分发挥潜能,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企业通过实现上述四项职能,可以构建科学有效的“招人、育人、用人和留人”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四)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平台是基础,其核心是构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构建和完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职能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专业队伍,它是构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保障。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对人力资源专业队伍有着较高的要求,不仅明确界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定位、定职、定责,也对主管高层领导提出了明确要求,旨在从各个方面保证人力资源专业队伍能成为构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力基础。二是人力资源组织环境,它是构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外部条件。要求从企业战略出发,设计出一套适合企业战略需要的组织结构,并细化每个职位的设置,并根据企业外部环境进行优化,为企业构建战略性人力资源体系提供相应的组织环境。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方式;理念
1.人力资源及其相关因素概述
人力资源指的是一定时期准备进入和正在某个行业或机构当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为行业或机构本身的发展起作用的包括受教育情况、实际能力、知识技能、经验、体力等因素的总称。人力资源的实质就是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或称之为劳动能力。
人力资源本身一般具备可再生性、双向性、时效性、多重开发性、可延续性的特点,包括几个相关因素:一是人力资源的大致规划,比如组织内部设置哪些基本的部门来容纳“人力”,部门本身和部门之间通过分析和评估来调整“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给,并且以编制、管理制度和经费预算等形式约束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执行,这实际上是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问题。二是人力资源的招聘与解聘。根据组织的实际需要,指定招聘人员的数量、所具备的条件、招聘的具体规则和程序等。三是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从一定的人口当中选择具备相应体力和脑力的成员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对象,对组织机构内或准备进入的人员进行一定的技能、知识或方法的教育。四是人力资源的考核与评价。以一定阶段内员工的工作业绩评价其合格与否。五是给予人力资源相应的薪酬或福利待遇,以维持其生产和再生产的需要。六是人力资源的其他保障措施。
2.现有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分析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某组织机构在一定的原则和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人员甄别、培训和支付薪酬等手段,对组织机构内或外的有关人员进行的选择、开发、配置、应用和评价等活动的总称,其目的是为了通过对人员的有效组织以满足组织机构当前或未来发展的需要和个体成员的发展需要。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可以有如下理解:第一,对于具备相应脑力和体力的人员,可以通过组织招聘的方式与机构产生联系;如果通过双向选择,该人员并未进入该组织机构,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只发生在招聘的环节;如果该人员进入了组织机构并与其目标的实现直接相关,则必须通过培训、支付薪酬等手段对其进行管理;如果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人员的人动,组织机构也必须以一定的形式对其进行合理的安置。所以,仅以组织机构的“内”或“外”划分人员的话,他们都属于“人力资源”的范畴,只是管理的形式不同罢了。第二,对具备相应“脑力和体力”的人员个体进行的管理,根据实际需要调节部门的人员数量或各个部门之间人员的比例,通过职务和具体分工等手段调节组织机构内部的人员结构以适应生产及管理的需要,通过人员之间的组织和协调对其关系进行疏导。这些方式和手段基本倾向于对“人力资源”的“量化”管理的范畴。第三,采用培训、教育等方式对人员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方式进行干预,使其更为适应组织机构本身的需要或目标的实现,通过经济手段对人员进行激励,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具体目标或生产工艺流程进行数据分析,以绩效等指标对人员的工作贡献进行阶段性评估,参照人员学历、工作年限、经验、职务等对其进行素质测试。这些方式和手段基本倾向于对“人力资源”的“质化”管理的范畴。
任何的管理,就是运用“某种方法”达到“某种目的”,当然“人力资源管理”也不会例外。在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进行分析时,我们就谈到了其中的招聘、人员甄别、培训和支付薪酬等环节,如果我们再次赘述前文所谓“人力资源的相关因素”就会发现,它们就是这些“人力资源管理”当中的各个环节的翻版。由此,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只是将与“人力资源”相关的各个要素罗列了一番。“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肯定与这些要素或项目有关,但将这些要素或项目罗列一番不是方法本身。方法起码应该是以一些要素为研究对象而且高于要素的抽象的指导性程序,这些程序又要受到某些具体原则和大方针的指引。可见,方法本身也是需要研究和进一步规范的。
管理方法,按其主要依据首先可以基本分为:经济的方法、行政的方法、法律的方法和社会学心理学的方法。经济的方法被普遍使用且效果显著,易于实施但也易于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行政的方法主要依靠行政命令强制指挥和直接处理问题,由上而下进行垂直控制,易于整体性地发挥作用,但这种方法也容易忽视个体的实际需求而使其产生抵触情绪;法律的方法一般借助国家机器所制定的法律法规或制度严格地管理对象,极高的强制性和规范性是其主要特点,但其往往在对待特殊情况时缺乏必要的灵活性;社会学心理学的方法主要采取自觉自愿的方式,但缺乏必要的约束性。其次,按照方法本身的适用范围,可以基本分为:一般的管理方法和具体的管理方法。一般的管理方法较为普遍地适用于大部分相类似的情况,而对于特殊的情况则应该采用较为具体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处理”。
以国有的企业和事业单位为例,“招聘”这种形式是存在的,但它的方式过于保守,其理念侧重于学历、所学专业,往往不看重其实际的能力和知识结构等,所以“招聘”仅仅是形式,实际的方法显得落后。在人员的使用方法上,他们并不注重人员的“流动性”或岗位——人才之间的合理配给和开发,虽然人员流不出去但也进不来,这种配置方法也显得十分滞后。在涉及到人员“质”的开发和培训时,他们一般舍不得太大的投入,也不允许员工出外充电,长效的“人力资源”投资较少,所以,员工的知识和能力往往与实际相脱节。在具体的管理方法上,过分看重权威型的集中管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而且管理模式过于单一,较为看重普遍的方法而忽视具体方法。而私营企业往往看重对人员的“最大化使用”,选择精壮劳力是其主要目标,一般惯用“经济手段”对其进行刺激,在人员流动性大的同时也为劳动力自身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再者,它们的保障机制不甚完善,员工的后顾之忧较多。这些都说明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的具体处理方法上存在问题。
3.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和理念问题
“人力资源”究竟可以被划分为多少个环节或项目,只是方法的应用对象多少问题,并不代表方法本身或方法是否合理科学。笔者认为,针对具体环节所采用的处理方式和理念才属于方法的范畴,才是方法的关键,所以,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其重点应该放在方式和理念的制定、完善和具体实施上来。按照这一思路,笔者对“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优化提出如下建议:
其一、“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的处理方式和理念,必须以当前时期的客观实际作为依据,制定的方法才是科学有效的,并且应该参照实践来不断纠正该方法的错误。
其二、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形成综合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每一种方法本身都有其优势和不足,单纯地使用一种方法难免会有局限,针对性很强的方法不见得可以针对每一个环节,一般性的方法也不见得都一无是处,只有灵活才能适宜。
其三、借鉴与大胆创新。方法本身只是一套规范或学科,不存在绝对的公有或私有,借鉴国外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不仅可以开阔眼界且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自身。
其四、“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必须体现“时代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及“人性化”特点。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资本化;人力资本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对经济效益提升的重要作用逐渐被重视起来,企业对人的管理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才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企业是人力资本运营管理的主体,不仅承担着对人的管理责任,同时也承担着对资本的管理责任。人力资源资本化的关键在于产权实现,而在实际资本化过程中,需要更多的考虑人的因素,即以人力资源管理为基础。这就需要企业积极明确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资本化的关系,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来促进人力资源资本化,从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基于以上,本文简要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人力资源资本化的相关问题。
一、人力资源资本化概述
1.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关系分析
首先,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化的区别。人力资源属于资源的范畴,有着资源性特点,指的是劳动者通过教育培训所获得的能够创造价值的知识和技能。人力Y本有着运动性的特点,即在运动中实现增值。此外,人力资源是对简单数量关系的一种反映,而人力资本则是对不同劳动者生产能力或收入能力差异性的反应,前者可以用来创造收益也可以被闲置,后者必须能够实现价值增加。
第二,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联系。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的载体都是人,在分析的过程中不能脱离人这一载体,而人力资源价值和实现和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都需要人的参与,因此二者有着互动性和相互依存性的联系,即人通过后天培训和教训转换为人力资源,之后投入到生产关系中转化为人力资本,从本质上来讲,人力资本就是人力资源的资本化。
2.人力资本化的核心内涵
人力资本化指的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激活人力资源存量、增加人力资源增量,实现人力资本与分人力资本结合,实现价值物化的过程。人力资源资本化是需要经过确认、计量、记录等步骤实现产权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支持活动,在整个过程中不能脱离人,会受到人的因素影响。人力资源进入企业之后,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来实现人力资源价值增值,促进经济增长。
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促进人力资源资本化
通过上文中的分析可知,实现资本产权是资本化的关键所在,而价值计量则是产权实现的基础,这就使得人力资源资本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期权等产权实现途径都需要以人力资源管理为基础,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提升组织绩效。具体来说,需要通过有效的考核与选拔确定购买期权人员范围,之后需要积极进行人员培训和激励,协调培训与人岗匹配之间的关系,发挥人员作用,提升企业绩效,同时要做好享受期权人员的职业规划,将其职业发展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相统一,并在建立良好员工关系的基础上有效管理。在整个过程中,都是以人力资源管理为基础的,由此可见,充分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资本化。
三、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人力资源资本化的途径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提出要从企业层面将人力资本纳入到企业本运营中,加强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以人力资源管理来促进人力资源资本化。对于企业来说,人力资本是其经济效益重要的内生因素,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促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管理促进人力资源资本化
人是人力资本的重要载体,人处于社会环境中,会受到相关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由此可见,社会性是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特点。此外,人力资本要想实现价值转移和创造,必须要与物质资本相结合,而资本之间的配置需要以一定环境为基础,因此,在人力资本运营的过程中,需要人力资本环境的管理。
人力资本的运动过程以物质条件为基础,而所有影响人力资本作用的物质条件都属于其运营环境。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来说,环境管理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但许多企业都在积极实践,对企业所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研究物质条件对人力资本的影响,理清非人力资本产权关系,协调平衡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以此来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促进人力资源资本化。
2.职业规划促进人力资源资本化
人是人力资本的载体,因此,人力资本有着遗传性和时效性的特点,对于投资和在投资来说,人力资本使用期限有着一定的时间限制,同时,在人力资本不断累积的基础上,可以随着载体的转移而转移。
在资本物化实现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再投资,积极提升人力资源技能知识和价值,同时需要对市场进行合理的判断,从而选择人力资本定价,这是一个漫长而又存在诸多风险的过程,无论对于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合理的进行规划。在此基础上,就要求企业积极注重职业规划,从职业周期跨度对职业发展角度进行考虑,实现价值最大化。人的职业发展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随着人状况的变化,职业发展也会存在起伏波动,但这种波动并非无迹可寻,而是有着一定规律,需要保证职业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以此来延长职业发展期,从而增加资本累计效益。从人力资本理论上来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职业规划管理实施的关键在于保证员工职业规划与企业发展相吻合,即根据企业的发展预期来针对性的开展职业规划工作。
3.人岗配置促进人力资源资本化
人力资本对物质资本有着依附性,需要以物质资本为基础来实现人力资本物化,企业人力资源的能力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人力资本也有着层次性的特点,不同层次人力资本产生的回报不同,这就需要合理的配置人力资本,即通过合理的人岗配置来发挥其最大价值。
优化资本配置对于提升企业资本运营效率有着关键作用,而对于人力资本来说,则需要实现与物质资本的协调组合。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岗配置属于技术配置方式,即以生产或劳务性质和物质资本配比为基础,合理的进行人力资本岗位分配,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就是要做到人岗匹配,保证每一个岗位有最合适的人员,同时需要对人口变量进行准确把握,以此来促进人力资源流转,将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明确岗位对人力资本的要求,保证人岗配置的合理性,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价值,即促进人力资源资本化。
4.测评选拔促进人力资源资本化
物质资本属于实体资本的范畴,其是有形的、稳定的、可以观察和测量的,借助相关检测工具,能够实现对物质资本品质的评估,从而量化表达。但人力资本是一个抽象化的概念,其是蕴含在人力资源中的无形资本,只有在特定的生产方式才会显现,且难以用检测工具计量人力资本存量和增量,而是需要用其他方法进行表述,不能够直接度量。这就对人力资本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企业需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测评和选拔工作,保证人力资本的优质性。
企业在测评和选拔的过程中,需要获得人力资源的受教育程度、年龄、工作等基本信息,筛选优秀人员,肯定优秀人员的内在价值,并给予匹配其能力的汇报,从而实现人人匹配和岗岗匹配,具体实践过程中,企业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岗位需求,选择有效的评测工具,保证测评选拔的公平性、科学性与合理性。
5.培训开发促进人力资源资本化
τ谌肆ψ时纠此担载体结构及生物性能直接决定着其物质基础,但知识技能则有着可积累性的特点,通过人力资源知识技能的累加能够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通过积累工作经验能够提升和巩固知识技能。因此,可以通过智力投资来改变人力资本存量,增加人力资本增量。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培训开发是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通过培训开发来提升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平和意识水平,实现提升工效和降低内耗的作用,从而为企业获得更多的效益。需要注意的是,培训开发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且内存高风险,从培训开发到培训效果在企业收益增长上反映是较为漫长,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难以评价培训开发的具体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培训开发不重要,关键在于企业要具备培训开发的意识和观念,并能够分析这项投资活动各个环节的收益,促进观念转变,从而提升培训开发效果。
6.考核分享促进人力资源资本化
在生产和流通中寻求利润是资本的本性,对于人力资本来说也是如此,其本质目的就是实现自身价值,因此人力资本对剩余价值有着索取权,如果人力资本的这项权利被剥夺,则会出现“产权残缺”的问题,导致资本价值封闭,表现在企业实际中为人浮于事的现象。由此可见,人力资本并不稳定,需要企业通过合理的引导和激励来促进人力资本向有利于价值实现的方向转变和发展。
肯定人力资本的贡献是最有效的激励,以此来体现出其价值,人力资本以人为载体,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本使用效率,因此,需要在构建市场化人力资本价值实现机制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及对人员进行激励,这就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考核与分享。考核是人力资本价值评价的环节,分享是人力资本收益兑现的环节,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企业不同岗位员工职责不同,因此,在进行工作质量考核的过程中,需要以岗位为依据,避免出现“搭便车”的问题,即对每个员工的贡献通过考核来区分,以考核结果为基础体现在岗位变动和薪酬分配上,从而充分激励人员,提升人员主观能动性,发挥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从而促进人力资源资本化,促进人力资本价值实现,而这也正构成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应有之义,即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考核分享来促进人力资源资本化。
7.人文关怀促进人力资源资本化
上文中提到,人是人力资本的载体,二者密不可分,不能脱离人来对人力资本进行单独研究,要将二者看做一个整体进行分析,而人有着社会性的特点,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众多社会因素影响,从而提升了人力资本运营难度。因此,为了提升人力资本的运营效率,就必须加强对其载体及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是有自主意识的员工,这就需要充分考虑员工需求,例如兴趣爱好、职业目标、家庭情况、工作满意度等,通过对这些需求的均衡化满足来促进人力资源资本化,发挥人力资本的价值。
人文关怀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式,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企业员工在企业中建立工作关系的同时也建立了联系,需要通过工作和人文关怀来引导构建员工之间的关联,这与企业人文关怀相关制度和管理者的人文化管理理念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人文关怀实践的过程中,关键在于了解和把握员工的真实需求,以此来针对性的制定管理措施,促进人力资源资本化。
四、实证分析
1.样本选取
对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部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情况和经济效益数据进行调查,选取45家企业,每家企业选择10名管理人员作为调查人员,其中45家企业包括5家软件业企业、5家零售业企业、5家制造业企业、5家金融业企业、5家商务服务业企业、5家教育业企业、5家住宿业企业及物价房地产业企业,涵盖不同体制及规模,10名调查人员包括5名人力资源从业者、2名高级管理人员、2名中层管理人员和1名党员,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获得企业调查数据,由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提供实证分析所需经济数据。
2.分析方法
按照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每个样本企业的10份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析,获得评价结果描述,分为五个等级,评价人力资源管理对人力资源资本化促进程度的描述,之后进行加权计算。
采用数据工具及统计方法对样本企业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主要包括生产经经营成果、消耗及消耗效果、资金占用及占用效果、近三年平均利润率,以行业为根据,进行样本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排序。
3.SPSS相关性分析
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分析调查数据相关性,具体来说,获得人力资本化程度排序和经济效益排序,将这两个变量导入SPSS统计分析软件中,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所示:
4.结果讨论
以统计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用r来表示相关系数(取值范围[-1,1]),以此来衡量变量之间相关程度,r等于0,代表变量之间不相关,r>0代表变量之间为正相关,r小于0代表变量之间为负相关,r的绝对值越接近1,则代表变量之间相关程度越大,当r的绝对值在0.75-1之间时代表变量之间相关性较强,当r的绝对值等于1时,代表变量之间完全相关。
结果显示表明,人力资本化程度与经济效益排序之间的相关系数r=0.756(p
五、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通过上文中的分析可知,积极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促进人力资源资本化实现,促进经济效益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给出优化和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建议:
1.分析企业现状
企业在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充分了解企业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可借助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评价模型等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来对症下药,针对性的制定人力资源改进措施。
2.深入诊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不仅涉及到众多职能环节,且有着许多影响因素,这就需要企业进行深入诊断,查找制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原因所在。企业可以借助谈话记录、员工调查、评价模型等进行整体性的诊断。
3.找准切入点
上文中提到,人力资源资本化的关键在于实现人力资本产权,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以人力资源管理为基础,如果不具备产权实现条件,则需要积极注重对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优化和改进,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成效,为人力资源资本化的实现奠定基础。在实践的过程中,应当分析和理解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关注的焦点,并将其转化为人力资源管理改进的切入点,保证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与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4.推动和改进
在找到人力资源管理薄弱环节并找准切入点之后,需要制定推动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具体方案,在此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首先,应当以内外环境为基础,企业外部环境虽然不能改变,但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积极适应,企业内部环境则应当以实际情况为基础积极改进,避免人力资源管理改进前后出现脱节而对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投资带来不利影响。
第二,应当按部就班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改进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各个职能模块,且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各个职能模块之间已经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这就需要企业按部就班的开展改进工作,不仅需要对薄弱环节进行改善,同时还要注意与其他环节的协调。此外,在改进的过程中应当尊重企业实际情况,先就重点环节和薄弱环节进行改善,之后进行整体性提升,从而将人力资源管理各个职能模块纳入到整个管理系统中。
第三,应当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实践的同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和工具的改善是有形的,在此基础上需要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加以引导,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此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促进人力资源资本化实现。
5.持续巩固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长期坚持改进,持续巩固,注重长期效率与短期效率的均衡,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六、结论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载体都是人,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促进人力资源资本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职能虽然相互独立运行,但其根本目的都是促进人力资源资本化,以人力资源资本化来实现价值物化,从而提升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应当积极改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发挥其对于促进人力资源资本化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提升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福垣.完成从人力资源观向人力资本观的转变[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10:6-9+14.
[2]李华.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与计量[J].中国城市经济,2011,27:134+136.
[3]李耀|.浅析人力资源资本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12:53-54.
[4]霍佳慧.人力资源资本化的市场意识作用研究[J].商业时代,2013,21:96-97.
【关键词】人力资源 管理学
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和哲学定义
在哲学的意义上,人力资源是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企业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员工的招募与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流动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员工安全与健康管理等。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人力资源的获取(选人)、开发(育人)、保持(留人)和利用(用人)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一系列活动,最终达到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
从科学的意义上,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即对人力资源外在要素--量的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量的管理,就是根据人力和物力及其变化,对人力进行恰当的培训、组织和协调,使二者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和有机的结合,使人和物都充分发挥出最佳效应。对人力资源内在要素--质的管理。主要是指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对个体和群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组织目标。而在现在的社会活动中,在员工招聘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要求待遇的问题,我们不得不从理论知识走向实际活动,从员工的需求为基础出发寻找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优化。
二、人生需求的八个层次
人生需求有不同的层次。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洛斯曾经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依次是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情感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马洛斯的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点:第一,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更高层次的需求才会出现;第二,某层次的需求一旦得到满足,便不能再起激励的作用。这个理论在管理学界广为传播,并占据着重要地位。
马洛斯在晚年对这个理论进行了扩展研究,他的学生将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即为人生需求八层次理论。理论中,将人的需求层次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友爱和归属的需求、受尊敬的需求、求知的需求、求美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以及天人合一的最高需求。
生理需求和安全的需求。人刚出生时需要氧气、水、食物,也需要被抚摸、舒适、休息等,长大以后还有对于性的需求等,这些都是人正常的生理需求和生存需求。受尊敬的需求。包括他人对自己人格的尊重,对自己工作成功的尊重,对自己家庭地位及社会地位的尊重等。求知、求美的需求。求知的过程是对原因、过程、方法和答案的探索过程。“求知”是指我们不但要做事情,还要明白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求美”是指我们不仅想做事,还非常想把事情做的更漂亮,做的让自己欣赏,让别人赞美。每个人做完工作,都希望他人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表示赞赏,从而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是人在满足基本需求以后,自然而然会产生出来的高级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指美梦成真的需求,每个人都愿意将自己的美梦变成美好的现实。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所有基本需求都满足以后所产生的更进一步的一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能够驱使我们将自身的潜能不断发挥出来,从而实现我们更多的梦想。天人合一的需求。人生需求的最高层次事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的“天”,是指客观规律。天人合一就是认识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利用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过程中,管理者不仅仅参与到职工的工作管理当中,而且要知道他们在一段时间范围内的需求,需求的重要性从而刺激了时间范围内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当一个应聘员工已经达到了第二层或者第三层次,也就是摆脱了基本生活所迫的需求时,我们必须满足的是他的更高一层的需求,这样需求的刺激效应才可以使员工激发他的潜能。
三、满足需求的规律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职工在从事职业劳动的周期中,大可将一个人的职业生涯的正周期化为四个阶段:职业生涯早期、职业生涯中前期、职业生涯中后期、职业生涯后期。将每个阶段的任务和工作目的做出如下分析:20~30岁,职业生涯早期(探索期),学习,了解,锻炼。30~40岁,职业生涯中前期(成长期),争取职务轮换,增长才干,寻找最佳贡献区,40~55岁,职业生涯中后期(成熟期),创新发展,辉煌贡献。55~65岁,职业生涯后期(收获期),总结、教授经验,继续创造价值。不难看出每个职业生涯的周期,都会有不同的任务,同时满足这些任务的同时不能忽视他的需求规律。基本需求指向自己,高级需求指向环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需求,所以管理者一定要知道员工现在最大的需求是什么,自己能给他提供的条件是什么。否则根本达不到管理者想要的结果。
四、企业用人需求与员工需求的最优化
当然在这个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在于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管理阶层在看到员工需求之后,不仅仅要做出招聘和用人策略,而且需要做到双方需求最优化。企业单位需求与员工需求的交叉点,根据黄金交割点原理,双方都能收获最大成果。不仅能够满足企业单位的用人需要,发展需要以及竞争需要,也能满足员工的各种需求,使员工更加热爱企业,企业更具有竞争力,团队更加团结,人力资源管理范畴能加广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