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范文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篇1

1 “离农”与“为农”分歧

农村教育的“城市化取向”因其未能适应城市与农村差异,而引发诸多争议。有学者认为,乡村教育的任务应该转而为将来的城市生活做准备,那些与农村当下现实不符的知识会成为将是农村发展的助推力,农村学校应该培养学生适应现代化的能力,忽视长远的实用性的人才教育无异于短视的自杀。②在《乡土重建》一书中曾指出,在传统中国,出身乡土的儒家士大夫,在外任职多年后,会落叶归根,兴乡办学,回报乡村,这样就维护了传统乡土中国的生态平衡。而当今教育造就了“损蚀冲洗下的乡土”,便利了农家子弟进入城市,但出去就回不来了,成了“回不了家的乡村子弟”。③夸张一点说,农村教育使“乡村中最优秀的人才、比较优秀的人才和还算是有能力的人才都通过学校教育的渠道流失了,剩下的无论是在‘智力上’还是在‘意志品质上’都相对较弱的人”。④一直以来,农村教育投入与回报比例失调,引发农村引脚反贫、因教致贫情况不断出现,“读书无用论”之风吹过广大农村,造就了因没有升学而没有被赋予跨入城市的正式身份,并且还不了解农村生产生活技能的彷徨“脱轨者,出现文化人没文化的怪异现象。⑤由此得出,农民开始怀疑农村学校教育的功能,寒门还能出贵子吗?于是,讨论中国农村教育目的的现状,寻找出适合农村发展的正确前进模式至关重要。农村教育涵盖的内容和形式影响着目的的实现,适宜的教育目标要适合农村现实及未来发展的需要。

2 农村教育目的的理性思考

有学者认为,农村教育不能以损害农村未来发展利益为代价,单纯满足城市对人才的需求;需要抛弃会使进入城市中的孩子成为脱轨者的教育模式,保障向上流动的公平机会,让“寒门能出贵子”。教育应该适应包括乡土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的需要,积极开发承袭传统的乡土教材,既是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可以帮助无法通过升学之路而向上流动学生,找到实现自我幸福的途径,拥有过硬的技能和乐观的心态面对未来生活。传统的“离农”教育不利于农村社会发展,“为农”教育不利于学生个人发展。承认城乡教育差异的现实,采用“和而不同”的教育形式,在教育制度设计上消除城乡二元对立模式,同时协调以乡土文化为代表的地方性知识到农村教育的课程设计和教材中去。⑥刘铁芳也认为应该关注农村学子的生存状态,使他们中的部分人享有接受更高级教育的机会,又使不能升学的孩子拥有一段美好的教育记忆,⑦成长的快乐属于每个人。实际上,适合才是做好的,农村教育内容只有关照农村实际生活、切合农民及其子女的需求,才能真正为农民谋幸福,成为改善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必需品。

3 农村教育目的的应然取向

基于对理解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立场和所处阶层利益,对农村教育目的的理解有差异。庄孔韶认为农村教育应该跳出“离农”或者“为农”的选择漩涡,代以“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眼光重新反思我国农村教育目的的发展方向。重点讨论农村教育的功能和目的。⑧不可否认,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单一路径选择会造成农村教育的封闭性和约束性,压抑寒门莘莘学子接触社会而自由发展的机会。

3.1 农村教育的应然目的选择

篇2

1新农村建设畜牧养殖现状

1.1缺乏技术支持

农村养殖户进行养殖都是凭借以往养几只家禽的经验来进行养殖的[1]。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技术支持,对于一些不常见的病症无法进行及时的处理,有时甚至乱投医,得不偿失,这一点在农村中极为常见,往往是导致养殖户破产的重要原因。

1.2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问题往往会成为农村养殖户最大的障碍,有的甚至在经营初期就已经没有了可流动的、可使用的资金了。除此之外,国家在农村畜牧养殖业中的投入资金也较少,再加上当地政府的原因,真正到达农村养殖户手里的资金其实并不多,不能够很好地帮助农村养殖户开展畜牧养殖。

1.3畜牧产品选择不当

农村养殖户选择合适的畜产品十分重要。但是实际调查发现一些养殖户总是想要跟随追求新的品种,认为新的品种能够引起大众的关注,更容易获得利润。于是,养殖户就忽视了当地环境对于畜牧产品养殖的重要性,导致新品种与当地畜牧品种之间的养殖形成矛盾,进而遏制了当地畜牧产业的发展。

1.4养殖场地空闲,未得到合理利用

在农村新建设中,对养殖卫生圈舍改造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点,上级按照这一指令对下级提出了进行养殖户卫生圈地改造的要求,下级为了能够应付上级要求,便会分摊到各户,完成指标,这种盲目改造会造成具体施工项目往往多于实际需求项目,再加上养殖市场本身的不稳定性,只会有极少数的农民选择进行畜牧养殖,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养殖场地空闲,资源利用不到位[2]。

2畜牧养殖扶持发展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展策略分析

实际上,针对新农村建设畜牧产业养殖的发展现状,我们更需要立足于当下,从问题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寻找突破点,借此来寻得实际解决方法。在此针对新农村建设中畜牧养殖业扶持发展战模式进行探讨,提出几点实质性的发展策略,以期能够推动畜牧养殖扶持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进行。

2.1加强技术培训、专业人员指导

在畜牧养殖扶持发展中,对农村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是十分必须的,借此能让农村养殖户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更好地处理畜牧养殖中出现的问题。一方面当地政府需要对此进行积极的宣传,鼓励农村畜牧养殖户积极参加当地的畜牧养殖技术培训活动,认真做好笔记,积极学习。另一方面当地政府需要指派一些专业人员对当地农村养殖户进行专业的指导,通过实际调查来反映农村养殖户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方便农村养殖户的建设。当然,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农村养殖户的选择,要选择发展前景大、长期进行、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养殖户;二是要有针对性的对培训内容进行简要和筛选,选择当地农村养殖户能够明白的讲解方式和一些在实际生产中能够切实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式。

2.2加大资金投入,加大扶持力度

在新农村建设中畜牧养殖发展扶持模式中需要注意的是资金的投入,加大扶持力度,使扶持工作能够长期、稳定的进行。一方面国家要重视新农村建设畜牧养殖产业的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多设立几项补贴政策,帮助农村养殖户更好地发展。另一方面当地政府要重视本地新农村建设畜牧养殖发展扶持工作的开展,认识到资金对于畜牧养殖的重要性,继而积极配合上级工作,进行资金的发放。另外,当地政府也可以试着与当地银行进行协商和沟通降低贷款门槛,方便农村养殖户资金的流动和借贷。

2.3品种引进加强管理

在农村新建设畜牧养殖中大力引进新的品种是为了进行血缘更新,更好地扩大优良基因,实现农村畜牧养殖产品的实际收益的增加。但是在引进品种中不能够盲目,需要加强管理,首先,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比如:天气、气候、温度等来选择合适的品种,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品种引进的效率,建议引进一些外地品种与本地品种杂交得到的品种,这样的品种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更好地成活。其次需要针对该优良品种的具体引进注意事项对农村养殖户进行专业的指导和技术培训。最后引进完成后当地农民养殖户需要向当系畜牧管理部门交纳一定的保证金,管理好新品种的引进,进而更好地发展新农村建设畜牧养殖扶持发展模式。

2.4畜牧养殖场地与实际所需相结合

为了能够避免当地农村养殖户养殖场地闲置,造成资源的浪费,必须在实际项目的开展中与实际所需相结合,有根据的进行项目的开展。对于一些养殖大户、积极性较高的农村养殖户当地政府可以加大其场地建设扶持,扩大其养殖规模,至于一些发展前景不好,工作不积极的农民养殖户则需要依据实际对其进行养殖场地的改进,因需所分不仅能够很好地避免当地养殖场地资源的浪费,还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更好地推动下畜牧养殖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实际发展。除此之外,当地政府也可以在了解当地居民的意愿后建立养殖小区,构建合理的、系统化的养殖场地和设施,既能够节省许多的养殖空间,又能够避免与居民环境污染的冲突,十分符合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

总之,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畜牧养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多方面的扶持,通过加强农村畜牧养殖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很好地改善当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还能够很好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这对于新农村建设而言是一项很大的任务。所以,在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积极开展中,必须要及时意识到畜牧养殖扶持发展的重要性,在任何时候都要秉持其实际扶持发展原则,为农民养殖户提供更多的切身利益,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响应党的号召。

作者:周鹏 单位:贵州省黎平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施工组织; 方法和措施

一、前言

考虑到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特殊性,加强施工组织不但可以提高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建设效果,同时还能节约建设项目的整体投入,使新农村建设项目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展。从目前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际运行来看,加强施工组织是十分必要的。要想提高施工组织的整体效果,除了要了解工程概况做到心中有数之外,还要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保证施工过程有据可依。同时,还要加强项目管理和施工组织管理,使施工组织措施能够落实到位,提高施工组织的整体效果。

二、新农村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工程概况

新农村建设项目与其他工程不同,不但存在点多面广的特点,同时考虑到农村的生产生活实际,新农村建设项目有着较强的季节性,如果不事先做好工程概况的了解,并根据工程实际内容做好制定应对措施,工程项目在实际开展中将会遇到诸多困难。为此,新农村建设项目应对施工组织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施工组织中首先了解工程概况,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组织施工技术人员对施工图纸进行会审

在接到图纸之后,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管理人员应核对图纸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并组织施工技术人员对施工图纸进行会审,掌握工程项目的整体概况和基本内容,为后续施工提供基础的信息支撑,保证工程项目在具体实施中能够降低施工难度,满足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际需要,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得到有效实施。

2、掌握农村建设项目的季节性特点

在新农村建设中,无论是房屋建设还是公路建设,都有一定的季节性特点。新农村建设的原则是不耽误农民的生产生活,不对农村的生产生活秩序造成影响。其中在公路建设中就要注意避开农忙季节,还要考虑冬季因素,尽量赶在入冬之前完工,保证房屋工程和公路工程能够满足农村的使用需要。

3、对工程中的施工重点和难点进行标记

鉴于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特点及实际难度,工程项目部应根据图纸会审的结果和农村的生产生活特点,对工程中的施工重点和难点进行标记,并在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编制中予以体现,做到根据施工难度制定具体的施工措施,保证新农村建设项目得到有效开展,降低工程施工的难度,提高建设实效性。

三、新农村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过程中,应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在新农村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过程中,要想提高施工组织的整体效果,不但要对施工组织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还要根据工程建设实际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提高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发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指导作用。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根据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际内容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在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编制过程中,除了要参考图纸之外,还要根据工程概况及工程的实际内容进行编制。其中主要应结合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际内容编制。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包括施工技术、施工方法、施工措施,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应急预案等,所有这些内容都要与新农村建设项目紧密结合,提高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针对性。

2、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项目实际,提高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完善性

鉴于施工组织设计在新农村建设项目中的重要作用,在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编制过程中,除了要与新农村建设项目实际相结合之外,还要提高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完善性,使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能够全面准确。其中不但要使施工组织设计能够全面覆盖新农村建设项目施工全过程,还要使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能够满足施工的实际需要。

3、根据新农村建设项目的需要,提高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指导性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是指导具体施工的文件,只有明确了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针对性和完善性,才能发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指导作用,进而满足新农村建设项目需要。因此,在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编制过程中,根据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际需要提高其针对性是十分必要的。

四、新农村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过程中,应加强项目管理和施工组织管理

结合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施工难度和工程特点,要想提高新农村建设项目施工组织的效果,就要建立健全的项目管理机构,积极落实各项项目管理和施工组织管理措施,强化施工组织管理过程,提高新农村建设项目施工组织的整体质量。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施工组织管理中,应做好施工物料的调配

为了保证新农村建设项目能够顺利开展,在施工组织中,应将物料调配作为重点管理内容,不但要根据农村的交通条件合理优化物料调配路线,还要结合农村的自有优势,合理储备物料,确保施工过程中的物料能够满足工程进度需要,避免因物料供应不及时造成停工,影响工程项目的工期。因此,做好施工物料的调配,对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施工组织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2、在施工组织管理中,应优化施工流程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在新农村建设项目中,施工设备的运用是关键。考虑到施工设备的转运及使用成本,在施工组织中,应根据工程的具体需要制定设备需求计划,并优化施工流程,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在满足工程需要的前提下,降低设备使用成本,达到提高工程效益的目的。因此,优化施工流程并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对新农村建设项目而言具有重要作用。

3、在施工组织管理中,应结合工期要求,合理安排工序

在施工组织管理中,工序的安排十分重要。合理安排工序不但可以降低人力成本支出,同时还可以缩短工期,提高工程的建设质量,基于这一需要,在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施工组织管理中,应根据工期的实际要求,合理安排工序,使施工组织能够取得积极效果,达到工程建设的实际要求。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基于新农村建设项目实际,在施工组织中,不但要充分了解工程项目的工程量和建设内容,还要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并加强项目管理和施工组织管理,保证施工组织能够得到有效开展,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施工组织取得积极效果,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施工组织得到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邓义明;;成都市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内江科技;2014年07期

[2] 朱旭东;;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镇规划问题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4年20期

[3] 高明秀;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及其模式创新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4] 杨冬梅;;针对新农村建设中的误区如何发挥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4年04期

篇4

一、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

为理顺工作关系,加强组织管理,___银监分局及时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工作办公室。各金融机构按照国家信贷政策和各自的工作职责,扎实开展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__年5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支持新农村建设贷款136192万元,比年初增加53318万元,有效解决了新农村建设发展中的一些资金需求。

(一)成立了泾川县汇通村镇银行,打造新的新农村建设融资平台。

按照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条件的有关规定,___银监分局积极争取将___市列为全省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试点城市,组建了泾川县汇通村镇银行,成为全国第一家由国家开发银行控股成立的村镇银行。该银行成立仅仅三个多月时间,积极推行了整村推进战略,在泾川党原乡丁寨村、城关镇五里铺村等五个村开展了农户信用评估工作。目前已评估工商企业60多户,评定农户信用户500多户,贷款授信1200万元,已经发放220万元。同时,为支持___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医疗条件,给___市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公司和___市人民医院发放临时周转贷款5000万元。

(二)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全力以赴探求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农业发展银行继续把支持粮油购销作为信贷主体业务。在认真做好储备贷款业务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客户结构,对发展前景好,经营效益稳定且改制规范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及时建立信贷关系。选择一批民营企业和个体企业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流通企业给予支持。按照拓展商业性贷款业务的要求,考察了具有区位优势的“___红牛”、“___金果”等品牌企业。1——5月份,共计发放粮油购销贷款8785万元,加工贷款5060万元。

工商银行按照银行支持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的要求,成立了小企业金融服务领导小组,制定了营销方案,建立了相关制度。围绕小企业贷款进行了信用评级,培育扶持一些小企业发展壮大,已给巨星制衣有限公司发放贷款1000万元。

农业银行进一步明确为农服务的宗旨,发挥网点面向农村的优势,以延伸产业链和促进产业升级为出发点,树立支持“精品农户、种养大户、超前消费”的意识,完善信贷运行机制,简化信贷管理手续,前5个月发放农户贷款3221万元、消费贷款13774万元、小企业贷款13335万元、经济适用房开发贷款18000万元。

中国银行着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居民住房安置,发放住房按揭贷款800万元。

建设银行积极支持华亭县东升实业集团公司、静宁县大红碗食品公司、___景兴食品公司、___佛明制药公司等一批企业,向上上报授信700万元,目前到位资金400万元。同时,制定了崇信县锦屏镇马沟村帮扶方案,对该村林果、蔬菜、劳务及学生上学进行了支持。

城市信用社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大力支持___市福利制革厂、西开牧业清真牛肉公司、静宁陇原红果品公司等企业及___市农技学校教学建设,发放贷款1100万元。

农村信用社作为全市面向“三农”的金融机构,发挥点多面广、信息直接对接等有利条件,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100个示范村,作为信贷支持的试点单位,全方位支持了新农村建设,前5个月,累计发放支农贷款56937万元,其中农业经济组织贷款4331万元、农村工商业贷款453万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33929万元、农户联保贷款873万元,农村其他贷款17335万元,助学贷款16万元,目前尚有贷款余额26882万元。

二、经济金融信息会签约项目的落实情况

全市首次经济金融服务信息会后,各银行机构高度重视,立即抽组专人深入企业进行调查,对申请贷款项目逐一审核研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争取给申请项目以最大支持,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___银监分局先后两次召开专门会议,督促各银行机构加快工作进度,落实项目贷款。目前,经济金融信息会上的36个贷款项目的调查、审核工作及部分项目的贷款发放工作已基本完成。

(一)已经发放贷款予以支持的项目9个

发放贷款4260万元。其中:农业发展银行项目4个,贷款2560万元;农业银行项目1个,贷款100万元;建设银行项目1个,贷款500万元;城市信用社项目3个,贷款1100万元。

(二)完成贷款论证并开展贷款发放前期准备的项目6个

已经完成调查审核并形成贷款意向金额7106万元。其中:农业发展银行项目3个,意向贷款金额3200万元;农业银行2个,906万元;城市信用社1个,3000 万元。

(三)目前不具备贷款条件项目14个

1、拖欠银行贷款本息项目5个。其中:农业银行3个,金额757万元;城市信用社1个,20万元;农村信用社1个,136万元。

2、自有资金不足项目1个。为向工商银行申请贷款的崆峒古镇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3、贷款无抵押[!]担保项目5个。均为向农业银行申请贷款的企业。

4、申请异地银行贷款项目2个。为向建行申请贷款的企业项目。

5、贷款所需资料不全的项目1个。为向建行申请的项目。

(四)目前正在摸底调查项目7个。农业发展银行针对人员相对较少,申请贷款项目较多的情况,采取经过调查审核,成熟一个,发放一个的办法,已对4个项目发放贷款2560万元,1个项目正在审查审批,3户企业已介入贷前调查。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全市上下的一项重要工作,经济金融信息平台推介的项目大多数是全市有效的经济发展支撑点,虽然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都很重视,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各金融机构目前也还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业发展银行主要是农业政策性银行,业务以支持政策性的粮油收购和储备为主,近年来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积极靠近,并探索发放了一些贷款,今年其上级行也要求进一步拓宽商业化经营范围,积极开展职能转变,目前已确定了新的支持企业,各项准备工作正在开展之中。但受农发行系统信贷审批链较长的影响,贷款发放存在时滞,贷款一般情况下在下半年趋旺,一些项目资金可望第三或第四季度到位。

二是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原则上各项业务可以开展,不再讲求地域和业务分工限制,但由于历史、机制、体制等多方面的影响,工行、中行、建行的业务主要以服务城市为主,新农村建设和中小企业中涉及的大量“农字号”业务有待拓展。农行以前与“三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近年来随着机制的转换,“三农”支持力度有所减弱,今年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重新确定支农的市场定位,目前该行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开展,支农效应可望后半年得以显现。

三是农村信用社一直是支农主力军,但其整体实力较弱,没有更多的资金来源,支农力度受到业务发展的制约。

四是城市信用社经营管理灵活,农业项目与城市项目都可以支持,和农村信用社一样,主要受制于实力单薄。

五是邮政资金比较宽余,但目前只开办了小额质押贷款,随着邮政储蓄银行分支机构组建步伐的加快,信贷业务将进一步加大,将成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金融机构。

四、今后工作几点要求

1、___银监分局要充分发挥监管职能,进一步加大督导力度,及时向市政府报告项目贷款落实情况,提出工作建议。

2、农业发展银行要进一步加快职能转换步伐,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

篇5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围绕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认真总结五年来取得的成绩,安排部署2011年项目申报工作,对今后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提出意见。

1.正确评价五年来新农村专项资金投入的积极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五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先后制定了《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草案)》,成立了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设立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006年专项资金1亿元,2007年增加到2亿元,过去五年累计投入省级专项资金9亿元,重点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农村环境建设,突出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两个重点,协调推进了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党的建设,全面提高了农村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水平,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概括五年来省级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建设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带动了各级财政投入,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共聚财力和共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局面。据统计,五年时间市(州)和长白山工委会投入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46亿元,县(市、区)投入达到10.77亿元,乡镇投入达到4.09亿元,加上省级投入,各级财政投入总计达到25.32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占35.5%,市(州)级财政投入占5.8%,县级财政投入占42.5%,乡级财政投入占16.2%。到目前,全省有近1/3的市(州)、1/2的县(市、区)、3/4的乡镇都有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二是有效捆绑了各类资金项目和集聚了社会各方面力量,专项资金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效应十分明显。在省专项资金引导支持下,按照资金项目投入渠道不改、使用方向不变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和打捆使用农村泥草房、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电网改造、商贸网点、市场流通、清洁能源、科技推广、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农家书屋、信息网络、职业教育、扶贫开发、畜禽养殖、绿化美化、环境整治、社区建设、兴边富民、水库移民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向新农村建设,形成合力。在整合项目的基础上,在全省进一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机制,有效整合各级领导、部门单位、大专院校力量,创新建立了村企共建、军民共建、部门帮建、社会捐建、干部回乡援建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方式。同时,积极调动发挥了乡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的主体作用,形成综合性、多元化投入格局。五年来,全省新农村建设总投入达到227.06亿元,其中整合各类项目投入46.43亿元,占20.4%;各级各部门单位帮扶投入14.74亿元,占6.5%;发动社会能人和有关团体、企业捐助投入3.9亿元,占1.7%;乡村集体投入51.55亿元,占22.7%;农民自主投入94.12亿元,占41.5%。省级专项资金辐射带动效应达到1∶25.23,起到了“四两拨千斤”和杠杆撬动作用。

三是有力地支持了项目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发展、农村民生改善和村屯改造。对新农村建设项目补贴是省级专项投入的重点。五年来,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了试点阶段“百镇千村”和深入实施阶段1000个示范村建设,支持建设农村基础设施项目1538个,支持建设农村社会事业项目609个,支持建设农村环境改造项目437个,支持建设畜禽养殖小区424个,支持改造农村泥草房50110户,支持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13个。省级专项资金投入促进形成了新的农村投入机制,构建了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的渠道,推动了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益事业向农村覆盖,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实现了市带县、城帮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在全省共同努力下,有6类项目建设呈现了快速推进的大好局面:第一类是在产业发展上,全省新农村建设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屯4205个,工业集中区72个,各类专业合作社978个,实现产业立村230个,市场活村75个,人才强村36个,旅游兴村58个,城镇带村63个,第二类是在农村道路建设上,全省1000个示范村,累计修水泥路11132公里,柏油路47公里,巷道铺砖466公里,修边沟12513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屯屯通和户户通达到70%以上,第三类是在农村房屋改造上,新建砖瓦房16.4万户,改造旧砖瓦房15.4万户,新建和改造面积2449万平方米,户均面积达到80平方米,重点推广了新式农居和暖房子,农民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第四类是在农村环境整治上,改围墙8.3万延长米,修铁大门21.6万个,建公共厕所14443个,建室内水冲厕所32151个,建户外卫生厕所33.9万个,建垃圾站18180个,建垃圾填埋点15117个,栽树15098万株,安装路灯50547盏,第五类是在办公健身活动场所上,新建和改造村部2240个、卫生所2342个、农民夜校1213个,建乡村文化站599个、村图书室2150个,建文体健身广场1093个,安装体育健身器材4600套,第六类是在便民服务上,新建农村超市3056个、幼儿园746个、网吧293个、洗浴点602个、老人托养所161个。通过新农村建设,全省打造了一大批产业发达、环境整洁、院落整齐、设施完备、美化绿化的魅力村庄。

四是强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切实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到科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上来。规划是建设的前提。加大规划编制的资金支持,是启动规划、做好规划的重要保证。五年来,全省新农村建设始终坚持和把握规划先行的原则,累计投入规划编制资金5500万元,其中投入省级专项资金2220万元,地方配套3280万元。开展并完成了全省696个乡镇(街)、9306个行政村、38539个自然屯和364个国有农场自然概况、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主导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规划布局等11个方面数据普查,支持完成了28个县(市、区)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和1361个试点(推进、示范)村、51个省级试点镇建设规划编制任务,促进了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建设。

五是支持启动了多层次、大规模培训,提高了各级干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能力和工作信心。五年来,在省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先后举办了地厅级领导干部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了全省60个县(市、区)县委书记和县(市、区)长到中央党校参加新农村建设培训,省新农村办和省委组织部联合对全省624个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从2009年开始,由省纪检委、省委组织部、省农委和省民政厅共同组织实施了万名村干部培训工程,利用5年时间,对1万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选聘高校毕业生(选调生)进行系统培训,实施两年已完成培训任务4000名。省里还组织3期90人的韩国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5期近200人到长三角、珠三角考察新农村建设活动。

总之,五年来,全省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这一成绩的取得与省和各级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是分不开的,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专项资金的设立已经成为凝聚各级各方面力量,合力建设新农村的原动力和活化剂。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积极探索,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完善规范,积累了一定经验。一是突出重点,切实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问题。扭住关键,找准切入点,牢牢抓住发展生产和改善民生两项重点任务,加大投入,强化扶持力度,加快建设步伐,这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抓纲带目、纲举目张,才能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果,才能加快农村面貌的改变。二是尊重民愿,切实发挥农民自主决策、自主管理、自主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还权于民,建什么、怎么建都由农民自主决策,不包办代替,不行政命令,不搞暗箱操作,实行公开公示,接受农民群众监督,这是搞好新农村项目建设、加强专项资金规范管理和安全使用的有效办法和重要保障。三是激励约束,注重发挥专项资金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主要是充分体现专项资金的补、引领性和带动性,对于项目捆绑多、自主投入大、干的效果好的,坚持多补助、多奖励,调动积极性;对于具有创新的、方向性强、起点高的项目,比如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这类项目等,给于重点倾斜和大力支持;对于那些无所作为、工作推进慢、建设效果不明显的,适当削减支持规模。四是立制规范,把各项制度建设贯穿于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和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注重项目审批程序,坚持村申报,乡镇、县、市和省逐级审核审定的办法;建立健全项目申报公示制、建设合同制、工程招标制、法人负责制、工程监理制、竣工验收制、资金使用报账制等,严格履行各种手续;加强专项资金使用检查,每年春秋各集中检查一次,既检查项目,又检查资金,确保项目建设扎扎实实,资金使用管理安全规范。五是协调配合,努力做到部门之间工作衔接有序、上下工作拧成一股绳。多年来,与省财政、省发改部门工作协调顺畅,保障了专项资金的规模和及时审批下拨;加强了与市(州)、县(市、区)和村镇工作的有序衔接,确保了项目建设的真实性、可行性,保证了专项资金使用的安全,有效地发挥了专项资金的支持作用。可以说,这些工作经验是上下共同努力、共同实践的结果,要倍加珍惜,积极运用,以利工作,切实把今后的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和项目建设做的更加扎实、更富有成效。

2.全力做好今年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的申报工作

2011年是全省新农村建设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第二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省里继续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1000个示范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环境整治项目建设补助。前段时间,经过与省财政厅沟通协调,省农委党组研究确定,省新农村办公室和省财政厅共同制定了《吉林省2011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申报指南》,以吉农综字[2011]56号文件下发到各地组织实施。2011年项目申报工作与历年比较,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情况:一是时间紧。按照计划,在2月底前完成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申报指南下发工作,3月15日前完成项目申报,3月31日前完成项目考核,4月15日前完成项目调整,4月30日前审定项目上报省专项资金委员会,争取5月份第一次例会审核通过,6月底前将资金拨付到市、县。从整个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上看,可以说是步步紧逼、环环紧扣,时效性很强,要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二是任务重。1000个示范村项目申报和审核审定工作,无论是从示范村数量来说,还是从工作环节来讲,都存在着点多面广、程序多项目多、数据量大工作量大、检查任务重和复核任务重的特点,需要我们上下共同努力、合力攻坚,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艰巨的工作任务。三是责任大。项目建设不仅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示范村建设水平,而且也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项目资金的后续管理和使用是否科学和规范。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项目申报工作,确保项目申报质量,工作上要细上加细,做到申报无纰漏、无遗落,一次申报、一次成功。四是关注程度高。尽管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支持的规模不是很大,但是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各级新农村办公室以及各个示范村对此非常重视,不仅关注能批多少资金,还关注今年干什么项目,我们一定要引导好,把好事办好,切实让各个方面和各个层级满意高兴。

根据2011年面临的新形势,按照省农委、省财政厅联合下发的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申报指南文件精神要求,今年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申报工作,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明确和落实。

(一)申报范围、补助原则和支持重点项目。项目申报范围主要是被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确定的1000个示范村。补助原则主要有5条:上限控制,对示范村上报的项目补助资金实行上限控制,并根据示范村大小、建设成效和原有条件等情况,适当确定补助额度;重点支持,主要是支持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相对集中,申报项目要具备一定规模,避免出现项目投资过小、数量过多。每个村申报项目1个,最多不超过2个,排好顺序;尊重民意,按照基层和农民群众意见和要求确定建设项目;奖优罚懒,对于地方投入大、乡村集体和农民主动投入、新农村建设成效突出的,给予适当倾斜。相反,则适当削减支持规模。

2011年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共10类,分别是:一是农村道路建设。包括村道、屯道、巷道的水泥路、油路、铺砖建设。二是桥涵建设。三是自来水工程建设。包括水源、泵房、管线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排水排污工程建设。包括路边排水沟、屯内小河流两岸整治。五是清洁能源建设。兴建集中供气的大型秸秆气化站。省支持最高额度不超过70万元,不足部分由县(市、区)财政和村集体、农民自行筹措。六是休闲文化广场。包括场地整治、设施配备、宣传栏建设等。七是垃圾处理场点建设。包括垃圾堆放场所、垃圾处理场、垃圾转动车等。八是有线电视建设。接入有线电视网络或建设卫星接收装置。九是农户围墙、大门改造。支持示范村改造农户围墙,统一格式,美观实用。十是太阳能路灯。这10类项目是省里综合考虑全省情况确定的,既照顾了建设好的地区,又考虑了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项目申报不得超出这个范围。对于省里没有支持的项目,各地可通过本级专项资金、乡村集体和农民自筹资金、社会帮扶资金予以扶持。

(二)申报程序及时间要求。申报程序基本是与往年一致。各示范村要按照规划建设的要求,提出本年度具体建设项目,编制《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申报书》,经市(州)、县两级农业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局签属意见后,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财政厅。按照早申报、早批复、早实施的要求,省里已将《项目申报管理指南》通过网络进行了转发。要求各地在3月15日前将申报项目上报到省里,逾期视为自动放弃。省里还要对项目进行实地考查、集中审核、专家论证,上报省专项资金审核委员会审批。这样,2011年的项目申报审批和资金拨付工作最晚不迟于6月底前完成。因为,省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规定,2011年同2010年一样,凡是6月底前没有下拨专项资金的,每逾期1个月削减10%,并在第二年预算安排时扣减。11月份起不再下达专项补助资金,结转下年使用。这次会议结束后,大家就要立即着手组织抓好本地项目申报工作,尤其是部分县(市、区)示范村数量较多,市县两级要加快项目审核进度,在哪个层级、哪个部门出现贻误时间,影响省里项目批复,责任自负。

(三)项目核查。为确保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投入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省里要对各地的申报项目进行检查。3月15日以后,省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将会同财政部门组成9个组,对全省1000个示范村项目申报工作进行实地考核,对所有示范村2010年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检查,主要是查阅账目,对2011年申报项目进行逐村现场对接,根据实地与可能确定建设项目,同时对部分示范村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现场考核和检查。要坚决杜绝和防止利用申报项目争取资金,偿还历史积累的债务。发现哪个地方出现这类问题,不仅要追缴今年的专项资金,以后也不再支持安排。

(四)专项资金分配办法。在申请补助额度上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申请额度要实事求是。一般来说,每个村申报资金规模在20万元左右,工作开展好的村可以多报一些。另一个是注意项目捆绑。省专项资金委员会规定“专项资金的使用要相对集中,不撒‘芝麻盐’,单个项目在40万元以下的原则上不再安排”,这是硬性要求。各县(市、区)要继续按照2010年的做法,以县(市、区)为单位进行捆绑立项,以申报指南的10类项目进行捆绑整合,如,道路建设项目就是将各个示范村申报的道路建设项目捆绑为一个以县(市)为单位的项目,一般一类项目申报示范村个数要在3个村以上,申报补助资金超过50万元。各(县、市)在申报时一定注意,没有达到这个规模就协调各村进行项目调整。

(五)需把握好几个关键问题。一是坚持以规划为指导进行项目申报。做好规划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前提。特别是这1000个示范村,要进行连续三年的投入建设,必须要制定科学建设指导规划。去年,在省里的要求和督促下,各地、各示范村都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一些县(市、区)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本级拿出很大一块资金,推进省级示范村规划编制工作。到目前已有近70%示范村规划编制任务已经完成。2011年还没有完成的,要抓紧完成,避免盲目建设和无序建设。在项目核查中,是否是按照规划进行申报将作为考核的一项内容。二是突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是新农村“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到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整体面貌。经过省里积极协调,农户的院墙、大门建设和安装太阳能路灯纳入了2011年省里支持项目,这是一个突破。同时,市县两级也要把环境整治作为主要投入方向,建立起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的长效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检查监督机制,切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三是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要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引导、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入的有效机制。充分利用2011年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全面铺开的有利时机,把省里专项资金支持和积极争取其它政策支持与广大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以物抵资等方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省级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立项和批复会充分考虑对其它方面投入带动情况,凡是有其它投入的就优先立项,凡是其它投入较大的就给予多一些的支持。几年来,省里一直督促市、县两级要设立本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实践看,凡是设立的,工作就主动,工作成果就大,就能形成多渠道投入、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基层干部群众积极响应、社会广泛关注支持的良好氛围。这次会议后,还没有设立专项资金的市(州)、县(市、区)还要继续积极争取,这不仅是我们做好工作的要求,也是强化单位职能、树立部门形象的重要方面。四是切实尊重农民群众建设意愿。项目申报要坚持和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抓住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建设项目入手,重点解决好农民群众最为关心的路、水、气、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要坚持民主程序,项目申报要进行民主决策,申报项目要在村里公示7天。五是做好大型秸秆气化站项目申报。2011年继续以试点性质安排一部分秸秆气化站建设项目,总体考虑数量控制在15个以内,力求做到当年投入、当年建设、当年运营。由于秸秆气化项目投入较大,省里只解决项目投入的一半多一些,所以要求申报兴建大型秸秆气化站的示范村要有较强的资金筹措能力,所在的县(市、区)财政投入要达到30万元以上。同时考虑项目长久运营,在项目检查中,凡是申报大型秸秆气化站的,省里将对村班子组织能力、集体经济实力、农民自筹能力和县级财政匹配资金情况也要进行考核。对于不具备条件或条件不成熟的,不得申报秸秆气化站项目。

3.切实抓好省级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

近几年,从全省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看,各县(市、区)都能够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统筹安排,科学使用,专项资金管理工作日趋规范和完善。但个别县(市、区)仍然存在着缓拨、滞拨、串项使用等倾向性问题,如果不引起重视、切实加强管理,就可能出现更加严重的违规、违纪问题。所以,我们要从切实保障专项资金安全使用出发,加强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

(一)严格按照批复项目使用专项资金。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主要用于1000个省级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项目补助。补助范围严格按照当年省里批复的建设项目使用,不得截留、挪用、串项使用。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用途及补助的额度使用,严禁用于补充工作经费、发放奖金等,杜绝套取国家补助资金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二)及时拨付和使用省级专项。按照省财政厅和省农委联合印发的《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吉财乡指[2008]797号)文件的规定,各县(市、区)财政部门在接到省财政厅指标文件后,应在15个工作日内将项目资金拨付到建设单位,并通知当地乡镇财政所(分局)。各地要严格按照这一要求,及时拔付专项资金,不准缓拨和滞拨,务必将专项补助资金在规定时限兑现到村,用到项目建设上。各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要协调当地财政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特别是市所辖的区,资金必须及时由市拨付到区,由区拨付到乡镇财政所。发现缓拨和滞拨的,省里要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建议省财政部门收回资金,另行安排。

(三)建立严格的使用管理制度。一是坚持实行报账制度。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按工程进度拨付资金,在乡镇财政所(分局)实行报账制,严格防止白条入账。二是严格履行项目建设相关程序和手续。主要是建立健全工程招投标、项目合同、工程监理、法人负责、竣工验收等相关制度,严格程序,完备手续,经得起检查和审查。三是及时公开。项目建设要充分尊重群众意见,专项资金和项目建设每一个环节都要及时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增强透明度,不准暗箱操作。四是建档立卷。对于开展各类基础设施、公益事业项目建设情况,都要及时备存相关的文件、资料和图片。县(市、区)和各村都要建立相关档案,以备查询和检查。

(四)加强存在问题的整改。从前段时间省里对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调度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县(市、区)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工作是严肃规范的,专项资金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效能,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但也存在着有的地方资金挂帐、项目无法实施问题。对于过去擅自串项的要妥善处理,抓紧解决。对于去年和今后批复的项目,无论是因灾还是其他原因,省里要求一律不准串项。各地要坚决杜绝这类问题,哪个地方再出现这样问题,就取消哪个示范村资格,同时对县(市、区)级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提出批评,并取消年终省级先进的资格。

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金融支农;农业贷款

中图分类号:F830.5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3-0048-03

一、农村信用社在建设新农村新牧区中的地位和作用

置身于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的新形势下,面对近年来金融改革中农行等各商业银行农村网点逐步退出市场,阿盟3个农村信用联社、14个法人基层农村信用社担起了为建设新农村新牧区提供金融支持的重担,使其在建设新农村新牧区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一)贷款规模的稳定增长,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新牧区的快速发展。截止2006年10月末,阿盟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农牧业贷款98483万元,重点投向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农牧业设施等。调查分析表明,农牧业贷款对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贡献度逐年提高,农牧业经济发展对金融支持的依赖日益增强。在农牧业贷款的支持下,阿盟农牧业总产值1999年为5.23亿元,到2004年已提高到6.68亿元,今年可望达到8亿元。

(二)贷款投向的政策引导,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特色农业、乡镇企业的培育崛起。有鉴于阿拉善沙生植物肉苁蓉、锁阳等得天独厚、品质优良,额济纳旗棉花色泽好、产量高,白绒山羊、骆驼产绒量高且堪称软黄金,近年来,阿盟农村信用社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导向作用,有效利用好支农再贷款这项国家扶持“三农”发展的重大决策,加大了对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农牧业等的信贷投入。如2000年,配合政府转移发展战略,在阿盟最大的引黄种植基地孪井滩试点,投入支农再贷款80多万元建立了舍饲养殖示范基地、特色沙生植物种植示范园等一批示范项目,有力地促进了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2004年末全盟累计发放农牧业贷款2.52亿元,支持农牧区养殖业、特色种植业、沙生产业、菜篮子工程、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牧区畜牧业,形成了舍饲饲养量35万头(只)、年产500万公斤绿色有机蔬菜的高效日光温棚1680座、围封接种肉苁蓉92.8万亩以及特色种植面积近6万亩的农牧业生产基地,培育兴起了赛亨乳制品加工业、绿洲现代农业开发公司、珠拉金矿采矿业等一批乡镇企业。特别是在巴彦浩特、孪井滩、巴润别立等地建成近600座温棚,温棚蔬菜生产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去年以来,阿左旗农村信用社对当地的农牧业龙头企业阿拉善海洋工贸公司的奶牛基地提供了200万元的信贷资金,从新西兰购进100头优质奶牛,极大地增强了该公司在阿盟奶牛市场的竞争力。

(三)农牧业贷款资金的持续注入,切实有效地增加了农牧民抗灾保畜、增产增收的能力。对于阿盟这样一个境内多沙漠,降水量稀少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三农”的发展环境,特别是农牧民的生存环境较恶劣。然而,农牧业贷款的持续投入,犹如久旱的甘霖,使广大农牧民得到了真正的实惠。今年5月中旬,额济纳旗再次遭受了近十年罕见的一次特大沙尘暴强烈袭击,棉花哈密瓜等农作物秧苗遭毁,牲畜受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70多万元,在农牧民急需资金抗灾恢复生产之际,农村信用社投入支农再贷款235.81万元,使120多户重灾农牧民重获抗灾保畜、发展生产的能力。从1999年到2004年,在金融业支农资金的支持帮助下,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每年以3.2%――16%速度增长,2004年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达3414元,比上年增长15.22%,今年可望再有提高。

(四)农牧业贷款的投入,激活了农牧区金融市场,提高了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农牧业贷款的投入,不仅有效地填补了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农村市场后,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的乏力,而且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在促进“三农”发展的同时,帮助农村信用社摆脱了困境,实现了良性循环。2004年末,阿盟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67301万元,其中:农牧业贷款30719万元,再贷款占农牧业贷款总量的54.05%,再贷款的投入,缓解了农牧业资金的供需矛盾,为农牧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自1999年以来,阿盟辖区农村信用社贷款以每年12.3%的速度增长,农户贷款比重也逐年攀升,成为农村信用社信贷投向的重点。1999年由于支农再贷款还不为信用社重视,使用的数量少、金额小,辖内有21个社亏损,亏损额达638万元,而从2002年至今,全辖100%的农村信用社使用了支农再贷款,亏损社减少到1个,亏损额减少到81万元,在促进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产增收的同时,农村信用社实现了“双赢”。

二、农村信用社在建设新农村新牧区中应重视和研究资金需求新特点

阿拉善盟有农业人口5.8万人,占全盟总人口的26%;春耕备耕农作物面积25000多公顷,草原和可利用草原分别为1753.49万公顷和978万公顷,牲畜总头数188.51万头(只)。农牧业生产总值虽然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36%,但是,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三农”问题及其发展始终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在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设新农村新牧区,自然条件的多样性和农牧民对资金需求的不同性,需要金融支持的同时要积极寻求新的工作着力点。

农牧区资金需求呈现出多样性新特点:一是小额贷款仍是主流,但农牧民专业大户需求增多。近年来,随着阿盟经济发展转移战略的深入实施,全盟地处生存环境恶劣的偏远苏木镇农牧民,基本搬迁到了以挛井滩、腰坝滩、陈家井、居延海沿河流域等农牧业发展基础。因为阿盟干旱少雨的气候和农牧民种养殖的自身需求,小额贷款仍是农牧民抗旱春播、抗灾保畜的资金来源。如阿左旗农村信用社自2001年以来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累放额为6000万元,2004年以来的农户联保贷款累放额为500万元等。但随着农牧民收入的增长,农牧民专业大户资金需求量增大。如额济纳旗藏查干牧民根登为给1000多只羊扩大饲草料基地,并扩大莹石矿规模和产量,一次申请贷款就达40万元以上。再如阿左旗巴伦别立镇农牧民王刚响应政府退牧还草的号召,从养羊大户转为舍饲养羊专业户,为建立饲料、引进优良羊种,每年贷款需求都在30万元以上。而像他们这样农牧业专业大户正逐年增加。

二是特色农牧业、沙生业、高科技含量农牧业资金需求空间增大。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突出荒漠化草原特色,打造绿色品牌,进一步扩大绿洲肉羊、绿色蔬菜和特色沙产等主导产业,这不仅是阿盟农牧业结构调整之路,而且是建设新农村新牧区急需要金融支持的无限空间。如阿左旗农村信用社2003年以来,累计投放600万元信贷资金支持建设了巴镇西关村高效日光高科技温棚60座,巴音霍多嘎查300座高科技日光温棚,扎海无素图嘎查50座温棚等。又注入200万元信贷资金,为海洋工贸公司奶牛基地从新西兰购进优质的奶牛100头。

三是涉农第三产业对中长期贷款需求量加大。由于近年来农牧区规模化种植养殖业的兴起和涉农苏木镇企业的发展,以生态农牧业、农产品种植业加工业、驼羊绒收购加工、驯鹿奶牛特色养殖以及小煤窑开采、大漠奇石开采等为主营业务的个人投资者、民营企业家以上千户计,这些企业和投资者在投资时迫切需要更多的资金,期限大多在两年以上。如阿左旗农村信用社2003年至2005年累计投放支持涉农企业发展资金12亿元,使这些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3亿元,实现利润3.8亿元,上缴税金1.78亿元,这些信贷资金的期限大部分为中长期贷款。

四是特色农牧业经济发展强烈需求信贷资金的注入。在发展,做大农家游牧家游、南北寺观光游、巴丹吉林沙漠探险、东风航天基地国防基地旅游和额济纳旗金秋胡杨节等大沙漠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建设上,阿拉善注入了大量的金融信贷资金,创造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然而,随着阿拉善沙漠国家地质公园、贺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额济纳胡杨林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传统的新兴的特色农牧业经济将强烈需求信贷资金的注入。

三、农村信用社在建设新农村新牧区中应调整金融信贷工作着力点

对于阿盟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十一五”将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对农村信用社来说同样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根据建设新农村新牧区中出现的金融资金需求新特点,及时调整金融工作着力点,显得尤为重要。

(一)转变经营观念,确立支农方向,积极服务支持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农村网点后,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注重打造农户小额信贷绿色通道,因而在经营理念上仍停留在传统种植业养殖业上,在支农方向上仍停留在小额农贷上。因此,要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有所作为,就首先要作到从传统到现代的“三个转变”:即从支持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从支持传统农牧民向支持现代化农牧民转变,从支持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化农牧区转变。一句话,从小额信贷的到位到大额信贷的创新。

篇7

近年来,各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货币信贷政策,不断加大农村信贷投入,在巩固农牧区基础地位、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农牧区经济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海西农牧区金融现状看,农牧区金融服务网络、农牧区金融服务功能、农牧区金融经营机制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尤其存在着资金方面的困境。

(一)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对资金需求的特点

1 资金需求量猛增。随着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牧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特色农业以及特色种养业的不断发展,对信贷的需求量猛增。

2 资金需求周期长。随着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牧区公共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力度的逐年加大。对银行配套资金的需求也大幅增加,使用期限延长。

3 资金需求多样化。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不可能完全依靠财政资金,信贷资金应该成为支持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因此,银行要适应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资金需要。一方面要提供优质的农牧业信贷服务,另一方面要引导并规范农牧业直接融资行为。

(二)目前海西农村金融的供给现状

1 农村金融主体供给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农村金融机构缺位,不能满足“三农”发展的要求。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农村信用社独撑支农局面。二是农村金融中介和服务机构严重缺位。如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农业信贷保险机构、农村金融信托公司、农业金融租赁公司、农业再保险公司等金融中介机构在海西严重缺位,因而大大地降低了农村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三是借款农户可供担保的抵押品物不足。

2 农村金融工具供给单一。目前,大部分农村金融产品只限于存款、取款、贷款和一般的汇兑。交易通常以现金方式进行,城市中普遍使用的信用卡及票据业务在农村难以开展。

3 农村金融服务制度存在缺陷。银行信贷的担保抵押要求高,制约了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客观上造成了农村金融服务滞后。

4 农村金融总量小。2007年农村信用社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8亿元,仅占全州的6.06%:贷款6.89亿元,仅占全州的9.44%。

(三)农牧区金融服务滞后,贷款难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通过推行小额农贷,实行联保贷款等多种形式,在解决农牧民贷款难问题上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受现行管理体制的影响,贷款程序依然较为繁琐,利率水平依然较高,没有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农牧民贷款难的问题。随着农牧业生产方式和结构的逐步调整,种、养大户及农产品加工、运输、建筑等产业的普及,资金需求规模日益扩大,小额农贷已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农牧区经济的需求。

(四)融资渠道不畅,资金供给不足

总书记多次讲到,要让全社会成员平等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从金融支农的角度而言,就是要使广大农牧民拥有平等的融资机会和能力。但是近年来金融对农牧区基础设施和农业资源开发上的投入仍显不足,农村产业化、农村公路、农民工培训、农业企业、农产品流通、农业水利设施、农村科教文卫等所需资金来源渠道及额度严重不足,融资渠道不畅,严重制约了农村发展。

(五)支农再贷款政策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的作用有限

支农再贷款是增加农村信贷资金的主要渠道,但存在着制度障碍:一是支农再贷款支持面过窄。二是支农再贷款期限与农牧业生产周期不匹配。目前,支农再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12个月,与现代种植养殖业生产周期不匹配。

2 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资金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高风险、高交易成本、低回报影响新农村建设新牧区资金投入

1 农牧业是弱质产业,其自身固有的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决定了它与金融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资金风险最小化的经营目标相冲突。

2 银行信贷方式落后。一是期限短,与农业生产的长周期、季节性特点不相适应。二是额度小,与规模农业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不相适应。农牧区从事生产经营的贷款需求在1―3万元左右,而对农牧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最高授信额度仅为5000元左右,难以满足农牧户生产生活的合理资金需求。

3 贷款成本高,抑制了农牧区资金需求。农信社“一农支三农”的格局,自然形成了农牧区金融垄断,普遍制定了相对较高的资金价格,贷款成本增加,信贷需求缩减。

(二)金融机构现行的管理经营机制抑制了三农贷款的增长

一是信贷投向的逐利性与农牧经济固有的高风险之间的矛盾,导致银行信贷资金向其它产业转移。二是农牧区金融体制改革与农牧区经济不配套,使农牧民贷款出现“断层”。商业性金融机构都收缩了对农牧业贷款的份额。农业发展银行只承担国有粮食企业的贷款。农牧区金融机构的严重缺位,加剧了农牧业资本的稀缺。三是农业融资渠道“窄”。多年来由于农村资金“补血”的渠道狭窄,“抽血”的渠道多,农民始终处于“贫血”状态,形成严重制约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的瓶颈。调查发现,2007年除农户自筹外。全州农业生产资金需求资金缺口就达3亿元。

(三)政策方面的原因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1 农村公共配套服务“少”。一是地方财政投入不足,农业基础仍不牢固,全州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偏低。二是农资价格高位运行,农业价格指导机制缺失,直接影响农民增收。全国物价上涨指标CPI农村高于城市,肥料和农药上涨幅度年年攀高。使得农民生产生活成本增加,收入相对减少。

2 资金短期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长期性的资金支持,而银行对农村信贷的计划一般都设定为短期,民间之间的相互借贷,基本上也是一种短期融资行为。

3 加强金融支持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新农村新牧区建设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高效的金融服务。为农牧区经济长期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是金融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金融支农体系,形成金融支持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合力

1 人民银行要做金融支持的引导者。在金融支持中积极发挥引导、组织和协调的作用,加强窗口指导,确定金融支持方向和重点。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创新农牧区金融制度,开发农牧区金融产品,增加农村信贷有效投入,培育和发展竞争性农牧区金融市场,多方面改进和完善对农牧区的金融服务。建立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农村信贷业务提供信用支持。

2 农业发展银行要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一是要积极转换农发行官商经营机制,引入市场化管理方式和手段,增强支农服务功能。二是要扩大农发行业务经营范围,发放农牧业产业化贷款、城乡基础设施贷款。

3 农村信用社要发挥主力军作用。一是要确立信贷新投向,实现从支持传统农牧业向支持现代农牧业转变。二是要放大小额信贷数额,尽可能满足农牧户的信贷需求。三是要拓宽支农范围,支持农牧民进城务工经商,促进富余劳动力向非农牧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四是延长贷款期限,改变过去“春放、秋收、冬不贷”的传统放贷模式,根据农牧户贷款用途、生产周期、还款来源等因素合理确定期限,允许跨年度使用。

4 商业银行要发挥商业性金融作用。一是关注农牧区的发展前景与趋势,把金融触角延伸到小城镇和大村落;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不断满足“新农村(新牧区)”、“新农民(新牧民)”日益丰富的金融需求。二是适当下放信贷决策权限,延长贷款期限,增加消费性贷款比例,简化办贷手续,降低贷款门槛和贷款价格,创新担保形式,加大有效信贷投放。

(二)建立资金回流农村的长效机制

一是建议以制度确定农村信用社当年新增存款的70%、县域国有商业银行当年新增存款的40%以上要用于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二是建议邮政储蓄当年新增存款的50%以上存放于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增强其支农资金卖力。加快邮政储蓄银行筹建步伐,使之成为支持“三农”的一支新军。三是建议加快全国性的场外融资电子备案系统的建设步伐,为县级农村信用联社通过网络手段参与资金拆借提供技术平台,构筑资金由城市向农村回流的渠道。四是建议修订支农再贷款管理办法,拓宽支农再贷款使用范围,允许支农再贷款资金在满足规定对象的基础上,支持有市场、有效益的民营企业的资金需要,在使用期限上不搞一刀切,建立支农再贷款市场利率定价机制,降低农村信用社融资成本。

(三)更新金融机构经营理念,创新金融产品

金融机构一要树立“小客户、大市场”的经营理念,加大对农村现代流通业、物流业的贷款营销,支持发展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经营,支持“大集镇、大市场”建设,支持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创业等。二要结合县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情况,研究开发适合农村居民需要的消费信贷品种。三要加强与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扩大对农村动产和不动产物权抵押担保贷款范围,创新适合农村经济实体的融资产品。四是要简化贷款手续,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额度,建立起完善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提高金融支农的政策效果。

(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实现新农村建设新牧区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继续深入开展信用村镇建设。通过创建信用村镇、评定农牧户信用等级,推动农牧业贷款发放工作,避免信贷资金风险。二是积极建立政府主导、中央银行推动、银行业监管部门和各涉农金融机构配合的信用环境建设组织体系。三是把信用环境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结合起来,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不良行为,积极引导全社会提高信用意识,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五)拓宽金融支农融资渠道

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允许和扶持农牧区民营金融业的发展,鼓励与体现“民办、民营、民受益”:正确引导规范民间融资,使其成为农牧区资金补充的一种形式: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要制订相应的实施细则,明确县级金融机构对支持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资金支持比例,堵住农牧业资金流入非农牧领域,保证农牧区资金真正用于“三农”。

(六)充分发挥金融监管机构在支持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的作用

篇8

关键词:城镇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面对着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稳定后所产生的城市问题,给我们以警示,让我们不得不深思我国城镇化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如何更快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将不仅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还会关系到我国城镇化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1. 我国国情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

如何避免城市化快速发展可能带来的问题,避免欧美城市化发展的覆辙,就更显得迫在眉睫。而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是由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所以,对国情的分析就成为了我国城镇化发展分析的出发点。

首先,我国的城镇化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问题更复杂,任务更艰巨,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1)人口众多:我国拥有13亿人口,比目前北美和欧洲的人口总和还要多;(2)可利用资源相对贫乏。虽然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在现在科学技术条件下,不可利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占了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3)基本资源的短缺。如我国人均淡水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这些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距甚远。

其次,我国的政治体制与西方欧美国家不同。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不同,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建设,都有很强的计划模式。虽然我国正在努力完善市场经济制度,但是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是永远不可能被替代的,这决定了我国的城镇化的发展是与经济发展的年度计划是同步的,是有很强的行政手段来推行的,而不是主要顺应市场需要自然发展的,这使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更有可能避免城市不良问题的产生,保障城镇化健康持续的发展。

2. 城乡“二元”结构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拥有8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城乡关系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系统中最重的一对关系。我国城乡发展的历程表明: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相互开放,必然推进国民经济的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相反,城乡之间的隔离甚至对立,则会导致国民经济的失衡,甚至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停滞不前。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一国两策,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体制和“城市偏向,工业优先”的战略。改革开放后,尽管这种制度有所改变,但要根本消除二元结构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还需要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而城乡“二元”结构政策的实施,使我国呈现出城乡分割,人才、资本、信息单向流动,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拉大,城乡关系呈现出不均等,不和谐发展的情况。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对我国城镇化的影响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策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提出,国家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工业开始反哺农业,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这无形之中产生了一种吸力,与城市就业紧张、环境恶化所产生的推力相反,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的速度是必会延缓,甚至出现人口的回流,尤其是今年众多大城市多次出现用工荒的情况下事实,更加证明了人口回流趋势的必然性。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农村和城市的差别也仅仅是理论上居民从事产业的差别而以,城乡的界线在现实中被打破,最终呈现出城市无处不在而又无所在的景象。

4. “广亩城市”

“广亩城市”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建筑师赖特提出的。赖特认为,现代的城市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也不能代表和象征现代人的愿望,城市应该是无处不在而又无所在的。他在出版的《宽阔的田地》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广亩城市”的理论,认为在汽车和廉价电力遍布各处的时代里,已没有将一切活动都集中在城市中的必要,而最为需要的是如何从城市中解脱出来,发展一种分散的、低密度的生活居住与就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形式,这就是“广亩城市”。在城市中,住户周围都有土地来生产供自己消费的食物和蔬菜,居住区之间由公路连接。同时他还写道:“人不需要有人来帮助建造广亩城市,它将自己建造自己,并完全是随意的。”

综上所述,如果说赖特提出“广亩城市”理论的动力是汽车和廉价电力的话,那么信息通讯技术和电脑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则更有可能使“广亩城市”的构想变成现实。总结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经验和教训,以及我国这些年来的城市建设,证明,城市化并不是单纯的指城市的扩张,那种传统的“摊大饼”,无限度扩大,平摊城市规模的城市化模式,是不适合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需要的。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实施和完成,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现象也将消失,城镇和乡村的界线被彻底打破,形成一种新型的、具有中国元素的城镇化模式——中国特色的“广亩城市”。这种城镇化模式符合我国的国情,是我国未来城镇化的最终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 冯飞:重视“新型城市化”问题,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2] 叶齐茂:如何引导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对德国城市环境规划师Juergen Paulussen的采访《国外城市规划》2004年12月.

篇9

关键词:现代畜牧业;新农村建设;荆门市

中图分类号:S8-1 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12-0086-02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畜牧业首当其冲现代畜牧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生产动力、产业支撑和环境保障,其“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持续高效、质量安全”的本质特征,契合新农村“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等建设要求,也符合自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就发展现代畜牧业对荆门市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1 现代畜牧业为荆门市新农村建设提供生产动力

当前,畜牧业已成为多数农区的主导产业之一,且随着种养结构的不断调整,畜牧业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不断发展。

1.1 促进农民增收

相对于种植业,畜牧业受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小,比较效益较高。尤其是在山区发展畜牧业,可利用现有的草地、灌木、林地等资源发展草食畜禽,也避免了耕地较少、交通不便等限制,畜牧养殖促增收效果明显。2012年荆门市农民人均畜牧业产值 5 973元,同比增长9.4 %,畜牧业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705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7.51%。如荆门市京山县钱场镇通过发展畜牧业充分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2012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 500元,比全市水平高113元,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60%以上,牧业占农民纯收中贡献比达22.7%,畜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1.2 推进农村“两转”

据不完全统计,荆门全市通过发展规模养殖带动农民工就地转移15万人。同时,规模养殖的迅速发展也有效推动了土地流转。如钟祥牧原20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按照1 500元/(km2·年)的价格租赁农民土地,目前已流转土地8 389 km2,项目建成后将就地转移农民工2 000人以上。

1.3 活跃农村经济

从2000年至今,荆门全市共落实生猪标准化改扩建、菜篮子补贴、良种繁育补贴等畜牧相关项目资金6.8亿元,拉动社会投资70多亿元投向农村。这些资金的注入极大地推动畜牧业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活跃了当地农村经济,推动了道路交通、环境整治等基础建设,助推了新农村建设。

2 现代畜牧业为荆门市新农村建设提业支撑

2.1 产村互融,助推新村建设

产业是新村建设基础。通过发展畜牧业助推新村建设,早已成为绝大多数村推进产村互融的现实选择。如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彭墩村集体投资建成了存笼南特和樱桃谷种鸭10万套、年孵化繁育鸭苗2 000万只的种鸭场及1个10万只标准化蛋鸡养殖基地,转化粪污生产的生物肥发展了1 334 km2有机蔬菜种植。2012年全村畜牧业年总产值达到7 000万元,占到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量的30%。钟祥市胡集镇湖山村、京山县罗店镇马岭村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均选择将肉羊养殖场与新农村居民集中点同步规划、同步建成、同步受用。

2.2 产业互动,拓展发展空间

近年来,以“体验农牧作业,享受乡土情趣”为主题的观光旅游畜牧业迅速发展。现代畜牧业所涵盖的观光休闲、感知体验、健身养生、传承文化等功能被逐步拓展,与乡村旅游互动进一步加强,极大地增强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空间。京山县钱场镇朱山村近年大力发展孔雀养殖,已成为湖北省孔雀养殖第一村,孔雀养殖为该村人均增收300元的同时,围绕"孔雀谷"开发的乡村旅游以及餐饮、标本饰品等产业的吸附效应不断扩大。

2.3 产品互链,承农启工带动

畜牧业是一个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既能承接利用豆粕、菜子粕等粮食或油料加工副产品,开发廉价饲料资源,实现农产品质材的链式利用,也可带动农民发展农产品及饲料的运输、物流、销售等,促进农民增收。

篇10

关键词: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资金管理

当前广东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工农差异、地区差异的态势,特别是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部分农村仍处于贫困落后状态,农村农业基础依然比较薄弱,“三农”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不断凸显,直接影响广东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因此,广东新农村建设是“十二五”期间一项迫切而重要的工作,而有效的资金投入及其管理是广东“三农”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一、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现状

(一)政府支农资金投入增加

“十一五”规划以来,广东省社会经济稳健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前茅,拥有加强支农力度的财政实力。据广东省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2015年间全省财政预算支出分别为7267.7亿元、8265.78亿元、9134.33亿元和12801.64亿元,逐年上涨,其中农林水支出也呈增长趋势,分别为540.45亿元、566.6亿元、554.53亿元和804.54亿元,特别是2015年增长了45.1%,大幅度提升;但从2012-2015年间农林水支出占总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来看,总体比例较稳定但不高,分别为7.4%、6.9%、6.1%和6.3%,且2015年比2012年支出比例下滑了1.1%。

(二)金融机构支农资金投入稳步增长

广东省金融运行总体平稳,普惠金融建设全面推进,支农资金投入逐年上涨。根据广东省金融运行报告数据显示:2012-2015年间全年累计投放再贴现资金分别为65.6亿元、138.1亿元、147亿元和169亿元,其中投向涉农比例分别为28%、18.9%、38.6%和46.3%,总体呈增长趋势;2012-2015年间全年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分别为18.6亿元、36.2亿元、67.6亿元和110亿元,逐年大幅度增长。且2015年的支农再贷款是2012年的5.9倍。

(三)支农资金投入效果初显

随着政府、金融机构支农资金总量的增加,政策的有效指引,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广东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第一,第一产业稳步发展。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3344.82亿元,同比增长3.4%;2016年第一产业增加值3693.58亿元,同比增长3.1%。第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城乡差距不断缩小。2012年广东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542元,城乡收入比由3.15缩小为2.87;2016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达到14512.2元,城乡收入比持续减少,由2.601缩至2.597。

二、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目前政府、金融机构支农资金总量增加,支农资金投入效果初显,但与新农村建设庞大的资金需求相较,资金仍旧稀缺,资金投入力度仍需加强,且就目前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管理与使用状况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资金结构不合理,支农资金相对短缺

首先,政府扶持资金是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也即财政支农是广东新农村建设最主要的经济支柱,特别是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而财政支农主要依靠中央政府,地方支农比重较小,虽2015年全省财政支农资金总量大幅上涨,但支出比例较2012年下滑1.1%,财政支农资金相对短缺,可见地方政府支农力度仍需进一步提升。其次,金融信贷总额虽稳步上涨,但由于原先支农基数不大,且目前广东农村金融体系主要依靠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发挥作用,特别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发挥着主要作用,其他金融机构参与度较低,因此金融支农资金投入仍需大幅提升。最后,由于农民自筹资金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薄弱,造成农民自筹资金十分困难。总之,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相对短缺,资金结构也不合理,急需解决。

(二)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效率较低

首先,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虽大部分由财政直接拨付,但资金的管理分配涉及农业局、林业局、国土局等部门,这些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事,且部门间的信息往往缺乏有效沟通,而涉及的资金项目繁多,导致资金的管理与使用分散,总体缺乏统筹规划,效益较低;其次,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申请拨付方式为层层申请划拨,中间涉及环节较多,部门间的有效协调不够,造成资金难以及时到位,影响资金使用的时效性,削弱了资金的总体使用效果。

(三)基层资金管理不善,监管不到位

首先,基层财务管理机构和制度不够完善,有些村账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未能严格按照会计法律法规组织财务核算;部分项目主体财经法纪观念淡薄,为了谋取小团体利益,铤而走险,钻法律和制度的空子,造成一些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管理不善,出现报账不及时、出入帐凭证不符合规定、重复报账等现象,甚至出现截留挪用资金的严重问题。其次,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监管机制不够完善,财政、审计、纪检监察、乡镇政府等相关部门对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管理与使用监管不到位,未能形成合力,且在资金的监管上通常以事后监管为主,容易造成已发生的重大损失无法挽回。

三、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与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调整资金结构,扩大资金来源渠道

目前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相对短缺,单靠政府、金融机构或农民的力量难以承担资金持续供应的重任。因此,需要政府主导,设法融合金融机构、企业等各方力量,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多渠道资金供应机制,逐步保障新农村建设资金的需求。1.政府统筹规划,调整其内部支农结构,持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近年广东社会经济持续快速稳健发展,拥有进一步加大支农支出的财政实力。因而,继续发挥省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争取中央财政支农资金力度的同时不断增加本省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特别是提高省政府支农资金的财政比例,同时调动各市政府、乡镇政府的财政支农积极性,进一步提升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2.金融机构调整其内部支农结构,加大广东新农村建设信贷支持力度。首先政策性银行以农业发展银行为主导,健全政策性金融服务功能,加大新农村农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特别是对公益性和资源开发型经营性新农村农业中长期项目的贷款;其次,深化农信社体制改革,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不动摇,大力践行惠普金融,优化农村金融服务,切实提高农信社的支农力度;最后,政府采取贷款利息补贴等经济手段鼓励商业银行及小额贷款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向“三农”放贷,同时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组织的健康发展,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切实提高“三农”信贷支持力度。3.鼓励企业投资广东新农村建设,鼓励农民自筹资金。政府制定税收优惠、投资补助等切实可行的鼓励政策,优化新农村投资环境,加强新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吸引和带动企业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投资;同时积极引导资金投向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优化配置的产业发展,切实推动新农村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建设,提高农民整体的收入水平,从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自筹资金,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事业,逐步扩大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社会来源。

(二)完善现行资金拨付方式,提高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效率

完善现行资金拨付方式,由政府统筹规划,农业局、林业局等各部门每年按需预算专项资金的投入量,再由财政部统一汇总统管,各部门配合调配、具体管理,但所有资金通过财政集中支付,直达项目实施单位,从而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新农村建设资金使用的时效性;同时,严格按照新农村项目实施进程验收和拨付资金,加大项目的监督力度,加强违规处罚管理,切实提高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效率。

(三)完善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管理与使用机制,加强各方监管

1.完善新农村建设资金管理与使用机制,规范广东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管理与使用。首先,完善基层财务管理机构和制度,加强对乡、村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与考核,严格按照会计法律法规组织财务核算;其次,健全新农村建设资金专账管理制度,要求基层新农村建设项目必须设立资金专户用于核算资金的收付与归集,而核算账目必须做到拨付凭证清晰完整、收支明晰、专款专用,同时,加强新农村建设资金专户的核算管理。2.整合各方监管力量,防范违规使用新农村建设资金行为。整合财政、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的监管力量,加强对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特别是事中监管,防范违规使用新农村建设资金行为,特别是截留挪用资金行为,一旦发生,严惩不贷。3.加强各方监管,有效监督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与管理效果。首先,实行财政与银行联合监管,由财政部指定各项目的负责银行,开立新农村建设项目专用账户;财政部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划拨指定项目资金,各开户行根据项目实施进程和项目资金用途监督支付。其次,实行社会公开监督,项目审批前政府公开新农村建设规划项目、资金使用预算等内容;项目审批中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向社会公示即将审批的结果;项目审批后向社会公开审批的最终结果,并定期公开项目的实施进程和项目财务报表,全程接受社会各界的有效举报,做到财务公开透明。最后,发挥农民自身监督作用,保证农民的知情权、选举与被选举权,保证农民代表的参与权,使农民正在的参与到新农村项目的决策与实施过程中,监督新农村建设项目的设立与实施。

参考文献:

[1]陈建华.新农村建设中资金使用与管理问题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年第2期.

篇11

[关键词] 新农村 建设 有效措施 原则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006-01

早在我国刚刚建立的时候,党就提出了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当时新农村的建设是针对于我国过去旧时代的就农村来说的。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又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而这一次新农村建设的对象是针对我国旧时的农村,也是对于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农村发展情况而言的,党和国家提出这样的历史新任务,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的。

一、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基本原则

新农村的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国地域广阔,每个地方的农村基层都具有地方性的治理特色,这就要求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要遵守一套规范的基本原则,不惯在新农村建设的哪一个阶段,都要坚持这些基本原则。

1.新农村的建设要量力而行,不能急于求成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一项长久的、艰巨的使命任务。但是很多的基层领导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急于求成,没有从长远眼光出发,没有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情况,导致新农村建设的轨道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过程应该要立足于地区当前的发展水平,用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的来看,稳步发展,不能脱离现实,急于求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工作根据地区发展程度的不同会有进程快慢之分,农村基层不能搞盲目的攀比,更不能在建设过程中搞形式主义,也不能做一些劳民伤财的表面工程。

2.因地制宜、规范规划的原则

规划是行动的纲领,科学的规划对于优化布局和优化资源配置至关重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以科举发展观为指导,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规 划要有长远的、 总体的观点;要统筹兼顾,合理布 局,互相配套,体现前瞻性、 整体性;要坚持节约和 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要进行充分论证,这样 才能防止走弯路,造成资源浪费。我国农村地区广 大,经济社会发展、 自然地理条件、 民族风俗传统等 差异很大,新农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 色、 地方特色、 民族特色,保留不同村庄的人文历史 特点,不能整齐划一,一个模式。

3.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政府的主导作用相 结合的原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政府的主导作用 和农民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新农村建设,既 要加快发展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生产关系;既要 加快经济发展,又要加快社会进步;既要加强物质 文明建设,又要加强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与和谐社 会建设。只有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才能够使新农 村各项建设整体协调推进。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 是经过规划引导、 政策扶持、 增加投入、 典型示范、 地区部门帮扶等形式,动员和组织农民建设新农 村,但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强迫命令。在发挥政 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措施

在坚守以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基本原则之后,基层领导就要根据本地农村的基本情况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效果,下面罗列一些我总结出来的提高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措施。

1.根据地方发展规律进行分类指导

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清晰的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远性,以及我国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尊重农民自身的意愿,不能搞一刀切或者齐步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是多元的,是分部的。要根据地方发展的规律,认真听取群众的观点,及时解决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定期进行总结,戒除形式主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有浮夸的不良风气出现。

2.通过学习加强认知水平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业部门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我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中表达的精神内涵。通过不断的学习的研究,力求深刻理解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且理解建设的目标和原则。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采用多元化的宣传活动进行宣传,使得百姓知道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义,并且尽可能理解五中全会的重要精神。通过合理的宣传,使得百姓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并且让农民群众自觉自愿的加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原动力。

3.建立合适的保障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项系统工程,长期任务,必须建立保障建设的有效机制。要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安排专项资金,明确投入渠道,落实建设项目,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物质条件。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有利于明确任务,提高基层干部的责任感。但是在进行机制的制定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民主,尊重客观的发展规律,在新农村的建设国会曾中不断地提高建设水准,努力加强规范支付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做好基层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只有搞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使得每个部门的只能都可以被有效的发挥出来,一打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三、结束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措施,新农村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坚持次年农村建设中的基本原则,采取有效的新农村建设措施是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所有农村基层干部的责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基层干部不断的努力,使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朱正刚.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话语权”——以浙江省义乌等地新农村文化建设为例[J]. 理论月刊. 2008(07) .

[2] 蔡辉明. 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均等化的制度设计[J]. 老区建设. 2008(10) .

[3] 何兰萍.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 开发研究. 2008(02) .

篇12

第二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是指由财政预算安排,专项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资金。

(一)上级拨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资金。

(二)县级财政安排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

(三)经县政府批准整合用于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

(四)接受社会捐赠等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

第三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资金由县财政部门、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简称“新农办”)共同管理。

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组负责对项目的审批、指导、监督。

县财政部门主要负责资金的下达拨付及核算管理。

县新农办会同财政部门提出资金安排意见。

第四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补助范围。

(一)基础设施建设补助

1.为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水、电、路、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补助。

2.节能、环保的沼气等能源替代项目工程建设补助。

3.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补助。

4.农村广播、电视、通讯、科教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补助。

(二)产业发展方面补助

1.发展“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等特色产业补助。

2.传统文化、传统手工艺品、小食品等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补助。

3.发展乡村旅游补助。

(三)村容村貌整治方面补助。

开展村容村貌整治以及美化、绿化、亮化工程等方面的补助。

第五条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帐核算、专款专用。县财政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专户。

第六条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实行县级财政报帐制管理。专项资金采用县级报帐、乡级代付制,并有专人管理,县、乡镇均建立资金总帐和明细帐,确保各部门、各类别的资金有明晰、完整的反映。县财政部门负责报帐业务核算。

报帐程序和方式参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第七条项目资金的整合

项目资金是指对上级安排我县的部分涉农资金,在不改变资金用途的前提下进行适当调整组合,专项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

(一)对上级下达的专项资金需要进行适度调整的,由主管部门提出调整意见,报县领导组批准后,由县财政、主管部门与新农办联合发文下达。

(二)县直各部门,在县领导组统一领导下,按照各自职能确定项目支持内容、资金支持额度,并向上级申报争取项目资金。

(三)对审批权下放和切块安排的上级专项资金,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安排使用。

第八条整合资金的管理

(一)经县领导组批准整合的资金,由县财政拨入“新农村建设资金专户”。

(二)整合资金由县财政和相关部门与新农办联合发文下达。

第九条县级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对专款到位不及时、挤占挪用专款以及其他违反规定的要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进行处罚,并不再安排其他新的项目资金。

第十条项目实施完成后,各乡镇、项目实施单位要将项目实施情况、资金使用情况上报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县新农办及时做好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工作总结,并报县新农村建设领导组。

篇13

关键词:新农村;产业发展;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管理等方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全面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坚持扎实稳步推进农村产业建设,把产业发展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来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成效。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到位。一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部分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热情不高,存在畏难情绪,照抄照搬规定模式,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理解上的误区。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轻视产业规划和生产发展,片面追求修村路,盖新房,对民居设施“穿衣戴帽”等形象工程,忽略了生产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

2.农村主导产业发展迟缓,农民增收速度慢。大多数新农村建设不注重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致使生产发展没有很好实施。以华坪县为例,着力推进殖业、芒果、茶叶、烤烟、瓜菜、蚕桑、核桃为主的主导产业。但主导产业对大面积辐射作用、带动作用还是不够的,老百姓增收仍然艰难。

3.农民群众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一是在新农村建设实际工作中,群众难发动,思想难统一,行动慢半拍,不积极、不主动,政府热,群众冷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部分农民存在“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面拨的款,所有的建设项目资金都是上面扶持安排的,自觉主动地参与性不高,由于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度、质量和效果。

4.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在新农村建设中,资金投入以县为主,资金投入视财力而定,而大多数乡镇财政困难,没有更多的配套资金和投入,而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和要求,大多数在设施中涉及农村道、水利、生态能源、教育文体、村庄绿化、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电信等项目,建设内容多,任务重,在实际推进中,很难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二、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1.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而产业发展是生产发展的核心内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总体目标。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首要任务。只有农村产业壮大了,生产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才有真正意义的新农村;只有发展富民产业,农民增收致富有了保障,才可以支撑真正意义的新农村,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2.发展产业促进生产是创建新农村物质和财富的基础。只有产业兴旺了,生产发展了,物质和财富才有基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首先满足农民的衣食住行的需要,满足农村社会再生产以及扩大再生产的需要。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指的是生产发展和经济建设,同时,生产的发展不仅带来政治、文化、社会的进步,而且也需要政治、文化、社会的同步发展和有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综合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必须建立在生产发展提供的物质和财富基础上。

三、新农村建设中产业发展采取的措施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施现代农业中,要坚持树立发展产业作为推动生产发展贯穿于规划和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全面落到实处。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新农村建设工作,乡镇干部、群众是基础。充分发挥出干部、群众的主体作用,就要通过召开各种会议对干部、群众进行广泛宣传,让他们真正清楚和明白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体现,群众主动参与,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工作将得以顺利开展。由此,营造一个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形成了全社会集中力量深入持久的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格局。

2.坚持规划,强化产业。注重产业发展,坚持把生产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重点。培育主导产业,是保证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它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布局,是一个促进农村协调,全面发展的目标。

篇14

[关键字]土地整治 新农村建设 协调 发展

[中图分类号] S2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9-1

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提出了涉及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是"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不仅再次提出了城乡一体化战略,而且对实施这一战略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土地整治工作正是有新时期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文通过探讨土地整治工作与新时期农村建设的关系,对有效促进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协调发展,确保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均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1 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性

1.1 土地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的土地整治主要是在农村土地整治的范畴内,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道路和沟渠及水利设施的建设、灾毁农地的复垦、农地的权属变更、村庄改造、村镇企业用地的规划以及非农业建设废弃地的复垦等工程内容。而新农村建设则主要是为了完善农村内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土地整治不仅可以整理出村庄内部的存量土地,提高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还可以改变历史遗留下来的农村建房自然分散的格局,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的生活条件、生活质量,建成布局规整、生产生活方便、居住环境优美的新农村。

1.2 土地整治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的特点相似性。

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具有相似的特点: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均是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系统性工程项目,关系到农村发展稳定的大局,需要各部门通力配合、协调沟通、齐抓共管才能做好;与单一的农业开发、水利建设、村镇道路等建设项目不同,土地整治与新农村的建设任务体现了农、林、水、村镇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需要综合协调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

1.3 土地整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项目均是投资巨大的重要工程,稳定充足的资金投入是两者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和根本保障。

土地整治项目则有专项资金的支持,资金的政策性来源较广,相对比较充裕和稳定,主要有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开发的部分。

由此可见,土地整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不足和投入不稳定的缺陷。

2 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建议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必须密切结合、协调共进,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出发点,为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笔者认为,要使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需重点做好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1)统筹土地整治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关系。

改变以往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各自为政的局面,土地整治规划必须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紧密结合,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着眼实际,全面兼顾,统筹考虑合理确定农田整理区范围与农村建设预留地规模,加强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项目间的科学整合和综合治理务必达到最佳方案与实效。

(2)切实做好项目管理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在项目立项审批、规划实施、资金管理、检查验收等各个环节上,都应切实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联系,减少工作的误区和盲区,尤其要发挥土地管理部门的带头作用,做好项目间的组织引导与协调工作。

(3)整合好土地整治项目与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建设资金。

要按规定和用途将项目资金其统筹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农村交通、农业水利和居民点改造等,避免重复投资,努力提高资金的综合效能。同时,要加强对资金的落实和使用情况的监督,确保专款专用。

(4)规范项目的管理与监督。

建立统一、合理的政策法规体系,规范土地整治项目与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管理与监督。

在项目实施中执行严格的项目法人制、公告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和工程监理制等现代管理办法,充分发挥行业专家和群众的监督作用。

3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