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4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外科手术止血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作者简介:王兴盘(1974-),男,副主任医师,本科,从事颅脑损伤及脑血管疾病等方面的临床工作。
我院自2002年2月到2008年6月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136例,根据患者病情选用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56例和穿刺引流术80例。以术后6个月死亡率和致残率作为评定指标,对传统开颅和穿刺引流病例按GCS 评分高低和血肿量大小进行分类对比研究,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一般资料:本组136例,其中男82例,女54例,年龄42~73岁,均有高血压病史。分组:将136例患者经随机分为传统开颅组和穿刺引流组,传统开颅组56例,穿刺引流组80例。临床表现:嗜睡18例,浅昏迷64例、昏迷42例、深昏迷12例。影像学检查:头部CT证实为脑叶出血19例,脑深部出血(包括基底节区出血,丘脑出血以及混合性出血)117例,脑实质内血肿量按多田公式计算,出血量25~120ml。两组病人情况见附表1,用统计软件SPSS 12.0进行处理从附表1中可以看出,两组患者除血肿量有显著差异外,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手术方法:
(1)定向穿刺引流组:根据CT提示,在血肿量最大层面穿刺,穿刺点应避开大脑外侧裂和中央沟,调整穿刺针的方向,将穿刺针置于血肿中、后1/3处,抽出液化的血肿液,拔出脑穿针并以此作为脑内创道,置入12号带侧孔的硅胶引流管,用10ml注射器向引流管内注入3~5ml生理盐水,轻柔地反复冲洗、抽吸至清亮,再注入2~3万单位尿激酶,夹管4h后开放引流, 2~3/d;血肿破入脑室积血较多者,应进行对侧脑室及血肿穿刺置管,术后轮流行血肿腔及侧脑室注入3~4万单位尿激酶,夹管2~3h后开放引流,2~3/d。
(2)传统开颅组:行骨瓣或骨窗开颅,采用经颞入路,根据CT所显示的血肿距皮质最表浅处切开皮质,在显微镜或冷光源吸引器直视下,由上到下、由内到后到外、再由外到后到内,沿着“U”型路线逐渐吸除血肿,双极电凝仔细止血。若血肿穿破脑室,则脑室内积血也应尽量清除。
两组术后均给予抗炎、适当脱水、营养脑细胞、营养支持、防治水电解质紊、预防并发症及控制血压等治疗,术后1、3、7d常规复查头颅CT,及早诊断和清除再出血。加强护理,常规功能锻炼,术后辅助高压氧、针灸及各种物理康复治疗。
3.疗效评定:按照GCS评分高低和血肿量大小各分为3个亚组,即GCS3~6分,7~10分和11~14分组,血肿量25~50ml,51~80ml和>80ml 组,分别比较各亚组中两种术式术后6个月死亡率和致残率,术后6个月致残率以Barthel指数评分为指标:评分大于或等于75分定为生活自理,小于75分定为伤残。
1.3 统计方法:CVHI检测值以x±s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分析,检验水准为P
2 结果
2.1 死亡率:附表2中可看出传统开颅组死亡率(30.36%,17/56)与穿刺引流组(26.25%,21/80)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血肿量>80ml l组中开颅组死亡率(16.67%,2/12)较穿刺引流组(78%,7/9)明显降低(P
2.2 致残率: 附表3中可看出穿刺引流组致残率(30%,24/80)与传统开颅组(40.07%,23/56)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GCS11-14分组中穿刺引流组伤残与自理人数比例(7∶25)较传统开颅组(4∶8)显著降低(P
3 讨论
[关键词] 血液回收;控制性降压;异体输血;脊柱;外科;脑组织氧合;乳酸代谢
[中图分类号] R3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5(c)-0005-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autologous blood recovery combined with controlled hypotension technology in reducing allogeneic blood transfusion, and analyze its effect on brain tissue oxygenation and lactic acid metabolism in patients with spinal surgery. Methods 80 cases with spinal surgery admitted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4 were randomly and equal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autologous blood recovery combined with controlled hypotension,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autologous blood recovery. The intake and output of the two groups in peri-operation were compared. The hemoglobin (Hb), cerebral oxygen consumption level [C(a-jv)O2], cerebral oxygen extraction rate(CERO2), arteriovenous blood lactic acid content (ADVL) before operation, immediately after and 24h after operation were counted and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The 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 after stable was also compared. Results The volume of blood loss, drainage and urine during operation between the group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but the volume of allogeneic blood transfus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but immediately after operation and 24h after operation, Hb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But the CERO2 immediately after operation and 24h after opera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Blood recovery; Controlled hypotension; Allogeneic transfusion; Spine; Surgery; Brain tissue oxygenation; Lactic acid metabolism
脊柱外科手术多为大型手术,手术时间长、创伤大,且术中出血量极大,为保证安全,必须行有效的术中及术后补血[1]。但异体输血可能导致溶血、异体免疫等并发症,且可能存在血源不足的问题,故目前有研究推荐应用自体血液回收[2],且指出联合应用控制性降压能够更显著地减少异体输血量[3]。然而控制性降压为非生理状态,有可能导致重要脏器缺血,造成其它严重并发症。为验证两种异体输血方法联用的安全性,该研究以脑组织氧合和乳酸代谢为例,进行对比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符合上述要求患者80例,行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男女比例13:7,年龄33~71岁,平均(53.2±7.1)岁;对照组男女比例14:6,年龄36~73岁,平均(53.7±7.6)岁。
1.2 方法
患者均行脊柱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行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方案基本一致。对照组予常规自体血液回收;观察组联合应用自体血液回收及控制性降压技术。
1.2.1 控制性降压 术中予硝酸甘油(国药准字H20057880,1 mL:5 mg)持续静脉泵入,速度0.5~5 μg/(kg・min),使MAP逐渐、缓慢降低至基础值的70%,期间根据生命体征调整给要速度,至主要操作结束后,立即停止给药。
1.2.2 自体血液回收 血液回收机为国产自体-2000型,创口血液经管道通过滤网存储至储血器,管道配套连接抗凝药滴管,持续提供肝素生理盐水(2 500 U肝素:500 mL生理盐水)。肝素生理盐水与血液混合比例1:5。行清洗式血液回收,洗出后血液即刻回输,仪器参数均为出厂设置。
1.3 纳入标准
ASA Ⅰ~Ⅱ级,脊柱骨折,行外科手术治疗者;术前实验室检查指标正常;未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符合手术指征;术中失血超过500 mL;知情同意;入院时间在2013年1月―2014年12月间。该研究已获得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4 统计项目
①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 h行颈静脉逆行穿刺、采集血液标本行血气分析,检测统计对象颈静脉血氧分压、颈静脉血氧饱和度、颈静脉球血乳酸含量;动脉穿刺,检测统计对象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乳酸含量。参考Fick公式计算上述时刻脑动脉血氧含量、颈静脉球血氧含量、脑氧耗[C(a-jv)O2]、脑氧摄取率(CERO2)、动静脉血样乳酸含量差(ADVL);②统计围术期出入量,包括失血量、引流量、异体输血量、尿量;③统计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 h血红蛋白(Hb)水平;④统计术中持续性降压稳定时平均动脉压;⑤统计围术期不良反应。
1.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按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
2 结果
2.1 围术期出入量对比
观察组手术时间(4.0±0.8)h对比对照组(4.0±0.6)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围术期除异体输血量外,其它统计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脑组织氧合和乳酸代谢对比
两组C(a-jv)O2、ADVL在各时间点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即刻、术后24 h CERO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围术期Hb及MAP变化对比
观察组术后即刻及术后24 h Hb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围术期不良反应对比
观察组围术期未出现不良反应,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对照组数学期间出现过敏性发热1例、荨麻疹1例,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术后亦无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相较异体输血,自体血液回收有显著优势,如可避免血源短缺、免疫相关并发症等,故已得到全面普及,但实践表明,即便行自体输血,患者围术期可能还需要补充异体血,这可能与集体应激、创伤等因素有关[4],并提示还需通过其他策略进一步减少异体血输注量。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4.0±0.8)h对比对照组(4.0±0.6)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围术期除异体输血量外,其它统计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例对照组仅行自体血液回收,围术期消耗异体血(2.5±0.6)U,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行控制性降压技术,异体血消耗量下降至(0.6±0.2)U,可见控制性降压有助于进一步减少异体输血量。
然而控制性降压状态下,机体血流灌注异常下降,可能影响重要脏器新陈代谢,考虑到脑组织在人体内新城代谢率最高、对缺氧较为敏感[5],该研究认为分析患者脑组织氧合和乳酸代谢可能有助于评价自体血液回收联合控制性降压对机体缺氧、缺血的影响,结果则显示观察组脑组织氧储备良好,乳酸代谢亦无明显变化。此结果较为合理,主要是因为本研究以颈静脉球血气参数、Fick公式计算脑组织氧合及乳酸代谢,而颈内静脉球部血不包含颈外静脉血,多来自大脑半球。
两组C(a-jv)O2、ADVL在各时间点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即刻、术后24 h CERO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CERO2则与Hb差异无关,此指标仅与有氧代谢及脑血流量有关,因此能更清楚地反映患者脑氧代谢情况。观察组在术后即刻及术后24 h该指标更低,这说明观察组减少异体输血的策略能够减少脑神经细胞从动脉血氧中摄取氧,从而改善微循环,增加脑组织氧供,查本俊等人的亦得出了相似的结论[8]。对照组此指标术后上升,则表明脑氧代谢高,可能出现脑缺氧问题。本例术中及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则提示只要掌握输血指征,保证红细胞水平,无论是何种输血方案,均有较高的安全性,这与其他研究结果类似[9-10]。
ADVL则反应无氧代谢程度,该指标越高,无氧代谢率越高。本研究结果指出两种输血方案下,患者ADVL并无明显差异,说明联合应用控制性降压及自体血液回收,并不会导致脑组织无氧代谢增加。
由上述3指标的变化,能够看出两种减少异体输血量的策略联用,不仅能够协同降低异体输血量,还不会严重影响脑氧供需平衡。为明确两种策略对机体循环的影响,本研究还直接检测了患者的Hb及MAP变化,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即刻及术后24 h Hb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杨文荣,杨洪光,艾登斌,等.急性高容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和自体血回收在腰椎手术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5):455-457.
[2] Tsuno NH, Nagura Y, Kawabata M, et al. The current status of autologous blood transfusion in Japan - The importance of pre-deposit autologous blood donation program and the needs to achieve patient blood management[J].Transfusion and apheresis scienc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World Apheresis Association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Haemapheresis, 2013, 49(3): 673-680.
[3] 吴萍,林梓霞,郑良杰,等.脊柱手术中血液稀释、控制性降压联合血液回收减少术中出血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4,54(30):89-90.
[4] 苗玉良,刘艳,任冬云,等.自体血回收-回输术用于脊柱侧凸术效能的分析:基于倾向值匹配法的回顾性研究[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4,34(6):733-735.
[5] 唐纯海,吴全理.术前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联合术中自体血回收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天津医药,2012,40(2):178-179.
[6] 张学康,赵为禄,闵佳,等.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瑞芬太尼控制性降压对颅内动脉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脑氧代谢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2):109-112.
[7] 韩明明,赵国庆,苏毅,等.尼卡地平与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脑氧代谢的影响[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2):282-284.
[8] 查本俊,吴志云,熊华平,等.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联合低中心静脉压对肝癌手术脑氧代谢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29(5):454-457.
[9] 涂杰,张炳东,吕静,等.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和脑氧代谢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0):2265-2268.
【关键词】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 胃左动脉栓塞术;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8.058
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Mallory-Weisss,Mws)是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少见原因之一,常以呕血为主要表现,出血量从50~2000 ml不等,少量出血者行内科保守治疗可迅速止血,但大量呕血者,病情危重,镜下治疗止血效果不佳,外科手术探查危险性大,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联合胃左动脉栓塞对于Mws所致大出血治疗效果显著,已成为安全有效治疗方式。笔者回顾了2009-2012年收治Mws患者,其中12例大出血者行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联合胃左动脉栓塞治疗止血成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患者均行急诊胃镜或在病情稳定后行胃镜检查确诊为Mws,发生出血时间24~48 h不等,24 h内出血量l000~2000 ml,所有患者均伴有早期失血性休克的征象,平均输血1500 ml,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20~58岁,平均42.3岁。常规应用抑酸、止血等保守治疗无效,其中4例镜下止血失败,2例首次镜下止血成功,但住院期间再次大出血,5例家属及患者拒绝胃镜诊治措施,1例因合并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及无法行胃镜及外科手术治疗。
1.2 方法 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书面形式的知情同意签字,补充血容量前提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引入5F导管,选用60%复方泛影葡胺或优维显作为造影剂,行腹腔干及胃十二指肠动脉、胃左动脉造影,发现胃左动脉或其分支造影剂外溢后,更换3F SP微导管,超选择进入进管难度较大的血管,采用直径较小的明胶海绵颗粒将口径小的出血动脉主干远心端栓塞,再用直径大的不锈钢圈将动脉主干的近心端栓塞,栓塞后再次造影确诊有无活动性出血。当见到出血血流缓慢或完全停止后结束手术,加压包扎穿刺部位,回病房继续吸氧、抑酸、止血等综合治疗,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并观察是否有呕血、黑便等活动性再出血情况。
2 结果
12例患者共行13次栓塞(胃左动脉或其食管支及分支),技术上均一次性成功,12例一次性成功止血率92.3%(12/13),1例行第二次栓塞止血成功,无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均完成随访,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均无再发出血。有1例在随访期间因非介入原因死亡。
3 讨论
3.1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的诊断价值 Mws易导致上消化大出血,死亡率极高,对医生而言,准确选择合理的诊治措施尤为重要。对此,急诊胃镜检查概念早已提出,郭宝良等[1]曾报道行急诊胃镜对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者起到了及时诊治的作用,效果满意,但临床上笔者观察到如下原因影响了急诊胃镜的开展:部分患者因情绪紧张,配合性差,难以耐受胃镜检查;部分患者虽能配合胃镜检查,但大出血导致镜下视野不清,无法寻找病灶;对于内镜医师,如操作不熟练,患者可能因不断恶心呕吐而加重原先的贲门撕裂;此外,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使得内镜医师不愿承担在大出血情况下行胃镜检查的风险,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使患者诊治处于两难境地。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克服了胃镜检查的缺点,它通过显示造影剂外溢的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明确出血部位,消化道出血在0.5 ml/min以上时,血管造影就可发现出血征象,出血量越大,病变血管显影率越高,越容易发现出血部位,为Mws诊断提供了新的选择。
3.2 栓塞术的止血效果 本组12例患者行胃左动脉栓塞首次止血成功率为92.3%,仅有1例行第二次栓塞,仍取得良好止血效果,所有患者未行手术治疗均止血成功,无并发症发生,均完全止血,这与栓塞方式的选择有关,本组患者在治疗上采用双重栓塞的方式[2],即用直径较小的明胶海绵颗粒将口径小的出血动脉主干远心端栓塞,再用直径大的不锈钢圈将动脉主干的近心端栓塞,取得了良好的止血效果,这与Aina等[3]研究一致。
3.3 栓塞术安全性评价 栓塞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异位栓塞引起消化道缺血,熊兴武等[4]曾报道多名Mws患者在术后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低热、腹痛等症状,笔者观察结果与此相反,究其原因,因为上消化道的血供丰富,胃左动脉侧支循环多,且胃壁内的吻合交通支亦较丰富,故一般不存在管壁坏死的危险。其次,应用微导管能到达出血动脉的末级动脉分支,同时选择明胶海绵作为中效栓塞剂,两周内可被机体逐渐吸收,也大大降低了缺血性肠病发生的可能。
3.4 栓塞术与外科治疗的比较 以往研究认为对无法内镜治疗或者内镜治疗后继续出血者,首先选择外科手术,周文勇等[5]曾报道对36例Mws患者行外科手术,取得较为满意疗效,但考虑到外科手术创伤大,且受麻醉条件限制等因素,Mws患者选择外科手术已越来越少,笔者认为,与外科手术相比,胃左动脉栓塞有以下优点:(1)操作简便:能在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的基础上针对病变血管治疗直接止血;(2)微创:损伤小,止血效果好,栓塞后多数病例能避免外科手术;(3)可重复性:如果首次栓塞失败,还可重复进行[6];(4)适应证更广:栓塞治疗不受外科手术及麻醉条件限制,比外科手术更为安全,可适用更多患者;(5)经济性: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更低,为患者减轻了医疗负担。
孙儒全等[7]曾报道应用动脉栓塞治疗贲门黏膜撕裂综征止血成功,但其前提为经胃镜下明确诊断,而笔者认为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联合胃左动脉栓塞可以起到诊断与治疗的双重作用,且与外科手术相比具备更多优点。
综上所述,对于疑诊MwS引起大出血患者,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联合胃左动脉栓塞治疗是一种较好的诊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郭宝良,杨维良.Mallory-Weiss综合征的诊治现状[J].临床外科杂志,2008,16(7):490-491.
[2] 段旭华,郑传胜.医源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选择性血管造影诊断及栓塞治疗[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17(10):1048-1052.
[3] Aina R,Oliva V L,Therasse E,et al.Arterial embolotherapyfor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outcomeassessment[J].J Vasc Interv Radiol,2001,12(1):195-200.
[4] 熊兴武,赵光荣.放射介入下动脉栓塞治疗动脉源性胃出血15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0,21(20):58-59.
[5] 周文勇,吴.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36例外科治疗体会[J].临床外科杂志,2008,1(16):61-62.
[6] 李红亮,马霁波.介入栓塞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2008,10(6):761-76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9月至2011年6月我院颅脑外科手术患者178例,其中包括颅脑损伤病例92例,脑出血患者44例,颅脑肿瘤患者42例,分成Bio-Paper组和对照组。Bio-Paper组90例患者,男63例,女27例,年龄26~73岁,术中使用可吸收止血膜。对照组88例,男53例,女35例,年龄28~72岁,术中使用常规止血材料明胶海绵。
1.2操作方法
Bio-Paper组:常规止血后,将可吸收止血膜平铺于明胶海绵上,根据创面大小情况剪裁,将可吸收止血膜的一面用于创面。颅脑外科在处理去除骨瓣硬膜与颅骨间隙出血时,可剪成长条填塞在硬膜和骨瓣之间,可吸收止血膜的一面贴于硬膜上,用小针细线每隔50mm左右在硬膜与骨缘(或骨膜)悬吊;脑出血血肿清除后,脑内深部有散在的出血点或渗血时,可剪成10mm×10mm或20mm×20mm大小左右,可吸收止血膜的一面贴在出血点或渗血处,其大小的使用根据出血和渗血量而决定。也可将可吸收止血膜平铺于用手术刀抛开厚度减半明胶海绵(厚为2.5mm),用于颅脑肿瘤切除后的手术创面。对照组:充分电凝止血基础上,先用止血棉吸干术野渗血,根据手术创面大小,剪切明胶海绵,揉搓后应用于创面,按压至血液凝固为止。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创面即刻止血效果
Bio-Paper组:应用在手术创面部位后的即刻止血率为95.56%(86/90例),有4例患者因为局部出血量较多,常规止血不够彻底,有从创面上滑脱的现象,经过局部双极电凝止血后,再次使用产品,对创面产生了较为牢靠的吸附作用。对照组:应用在手术创面部位后的即刻止血率为63.64%(56/88例),明胶海绵止血通常需要加压按压,由于部分创面位置手空间影响,不易按压(20例),故产生滑脱影响即刻止血效果。还有部分病例(12例)因为出血量较大未能贴合创面造成滑脱。两组即刻止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术后
24h出血量通过观察术后24h引流量来判断大体出血量,见表1。
3讨论
【摘要】
目的: 探讨正颌外科手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肿胀程度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方法: 87例行相同正颌外科术式的患者,根据术前是否服用云南白药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将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肿胀程度与体重、身高、手术时间等因素作相关性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并建立预测出血量和肿胀程度的回归方程。结果: 试验组出血量和肿胀程度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出血量与手术时间有正相关关系(实验组R=0.280,P=0.035;对照组R=0.515,P=0.001);对照组出血量还与身高有一定的相关关系(r=0.347,P=0.049);术后肿胀程度与出血量(rs =0.251,P=0.019)、手术时间(rs =0.211,P=0.050)有相关关系。肿胀程度Logistic回归概率方程为P=e0.004×出血量-1.258/1+e0.004×出血量-1.258。结论: 在相同术式和麻醉控制条件下,影响正颌外科出血量的主要因素是手术时间,术后肿胀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术前应用止血抗炎药物对减少出血量和减轻肿胀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口腔外科手术; 失血,手术; 肿胀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blood loss and facial swelling in orthognathic surgery. Methods: Eighty-seven patients scheduled for orthognathic surgery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whether received prophylactic administration of Yunnan Baiyao (experimental group) or not (control group).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between the parameters (age, height, weight and surgical time) and the amount of blood loss and degree of facial swelling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lood loss and facial swell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surgical time and the amount of blood loss (experimental group: R=0.280, P=0.035;Control group: R=0.515, P=0.001) in the two groups, and there was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body height and blood loss in control group (r=0.347, P=0.049). The postoperative facial swelling was correlated with blood loss(rs =0.251,P=0.019)and surgical time (rs =0.211,P=0.050). The Logistic equation of facial swelling was P=e0.004×amount of bleeding -1.258/1+e0.004×amount of bleeding -1.258. Conclusions: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of surgical and anesthesia procedures, the major factor influencing blood loss is surgical time, and the variables affecting facial swelling are surgical time and the amount of blood loss. Prophylactic administration of haemostatic and anti-inflammatory agents have important effects of reducing blood loss and facial swelling in orthognathic surgery.
[Key words] oral surgical procedures; blood loss, surgical; swelling and distension
由于口腔颌面部血液供应丰富,正颌外科手术时术中出血量较多,且术后组织肿胀程度较重,严重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1,2]。影响正颌外科手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肿胀程度的因素较多,因此,2006-2007年对87例正颌外科手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肿胀程度的影响因素和相关关系进行分析,为提高正颌外科围手术期的风险意识和安全开展正颌外科手术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87例病例选自2006年7月~2007年8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行常规正颌外科手术患者。纳入病例标准为:术式为Le FortⅠ型截骨术和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 BSSRO ),年龄18~35岁;无全身系统性疾病,无出血和凝血功能异常,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为对云南白药过敏或属过敏体质者、两周内服用了干扰凝血功能的药物,无肝、肾、血压、血糖检查明显异常者,无深静脉血栓病史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
1.2 方法
1.2.1 分组
根据随机数字表编号将受试者按入选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3例,对照组44例;分别给予云南白药胶囊和安慰剂胶囊。术前连续口服3 d试验药物,术后经鼻饲管给药5 d,每次2粒(0.5 g),4次/d,共2.0 g,由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试验遵循赫尔辛基宣言(2000年版)和中国有关临床试验研究规范、法规进行。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试验过程中未违反实验方案和伦理学原则。两组受试者性别、年龄、体重、身高和凝血功能指标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表1)。
1.2.2 手术程序和止血技术
手术顺序为先行上颌Le FortⅠ型截骨术,然后作BSSRO,最后作颏成形术或其他辅助手术。所有手术均由具有高级职称的正颌外科医师完成,均采用常规止血技术和方法。术中采取控制性降压麻醉减少出血量,桡动脉或足背动脉置管动态监测血压,手术过程中平均动脉压保持在55~65 mmHg。切开上下颌前庭沟黏膜前在黏膜下注射含1/100 000肾上腺素的利多卡因,切开黏膜后再用电刀切开黏膜下层。在剥离鼻底、上颌结节和下颌升支内侧黏骨膜后,通过填塞含氨甲环酸的止血纱条止血。对明显的骨创面和软组织出血点采用骨蜡填塞和电凝止血。
1.2.3 抗炎消肿药物
为减轻术后组织肿胀程度,两组受试者均常规术中静脉应用地塞米松10 mg,术后每日应用地塞米松10 mg,连续静脉给药3 d。术中静脉给予头孢呋辛钠1.5 g或克林霉素0.6 g,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头孢呋辛钠3.0 g/d或克林霉素1.2 g/d,配伍使用甲硝唑1.8 g/d,连续静脉给药5 d。
1.3 观测指标
1.3.1 术中出血量
术中测算Le FortⅠ型截骨术和BSSRO的出血量,观察切开上颌前庭沟黏膜至BSSRO固定完毕期间的出血量,颏成形术或其它辅助手术的出血量不纳入本研究范围内。测算出血量的方法为容积法和纱条称重法。出血总量 = 容积法所得出血量 + 称重法所得失血量。手术时间为完成Le FortⅠ型截骨术和BSSRO手术时间加上前庭沟黏膜切口缝合时间。
1.3.2 评价术后面部肿胀程度
为减轻术后面部肿胀程度,术后常规面部加压包扎2 d,术后第3天主观评定颌面部肿胀级别。肿胀分级评价标准为:Ⅰ级为轻微肿胀或正常;Ⅱ级为有明显肿胀,皮纹尚存在;Ⅲ级为有明显肿胀,皮纹消失;Ⅳ级为极度肿胀,皮肤紧张发亮,皮纹消失,或皮肤上出现水泡。
1.4 统计学处理
对两组受试者的出血量和术后肿胀程度与年龄、体重、身高、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手术时间等指标作相关性统计分析。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计量指标采用(x±s)来表示,各组间结果根据资料性质采用秩和检验或t检验。各影响因素与出血量、术后肿胀程度之间关系应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手术时间对出血量的影响采用协方差分析,术后肿胀程度与体重、身高、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的关系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将术后第3天肿胀度作为二项分类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选择变量进入模型的概率为0.05,剔除模型的概率为0.10。有关检验给出统计量及其对应的P值,P
2 结果
2.1 出血量实验组平均出血量低于对照组,两组出血量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表1)。相关分析显示两组出血量与年龄、体重、PT、APTT之间无相关关系。但对照组出血量与身高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而实验组出血量与身高无相关关系(表2)。两组病例合并统计分析,显示出血量与身高之间无相关关系。
2.2 手术时间
实验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表1)。协方差统计分析显示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明显相关(r=0.455, 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实验组中影响出血量的主要因素是手术时间(R=0.280, B=1.434,P=0.035),回归方程为:出血量= 140.504+1.434×手术时间。对照组中影响出血量的主要因素是手术时间(R=0.515, B=2.532, P=0.001)和身高(R=0.597, B=6.548,P=0.022),回归方程为:出血量=2.532×手术时间+6.548×身高-1 060.584。表1 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基本资料比较(略)
2.3 肿胀度
术后第3天面部肿胀程度达Ⅲ级或Ⅳ级肿胀度。实验组面部肿胀程度低于对照组,两组术后肿胀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656,P=0.002)。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两组病例术后肿胀程度与出血量(rs=0.251,P=0.019)、手术时间(rs =0.211,P=0.050)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术后第3天Ⅳ级肿胀概率Logistic回归方程为:P=e0.004×出血量-1.258/1+e0.004×出血量-1.258,回归方程判别符合率为78.3%。作判别分析,判别函数为:y=0.006×出血量-2.358的判别符合率为75.2%。考虑分组因素,术后第3天肿胀程度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分组、体重、身高为主要影响因素。术后发生Ⅳ级肿胀概率的Logistic回归方程为:P=e15.53-3.05×组别-0.12×身高+0.09×体重 1+e15.53-3.05×组别-0.12×身高+0.09×体重。组别:实验组=1,对照组=0。回归方程判别符合率为80.5%。
表2 影响出血量的有关因素相关分析(略)
3 讨论
由于口腔颌面部血液供应丰富,正颌外科手术时术中出血量较多,部分病例由于出血量多而需要输血[1~3],同时术后面部肿胀程度也较重。围手术期影响出血量的因素很多,目前正颌外科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措施有常规外科止血技术、控制性降压麻醉、应用止血药物、自体血储备和自体输血、血液稀释、血液回收、以及应用血浆代用品等[4],在正颌外科手术中主要应用抗纤维蛋白溶解类止血药物,其中抑肽酶和氨甲环酸具有较好的止血效果[5,6]。
Le FortⅠ型截骨术和BSSRO术是临床上常用但又较复杂的正颌外科手术,术中出血量较多,术后常伴有面部明显的肿胀反应。在减轻外科手术后组织肿胀,临床上常应用激素预防和减轻术后组织肿胀程度。虽然激素可预防和减轻术后肿胀反应,但因其同时具有较多不良反应而在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近年来,中药止血抗炎效果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有研究显示云南白药不仅具有止血作用,还有一定的抗炎功效[7~11]。
影响正颌外科手术中出血量的因素较多,其中包括麻醉控制、手术操作、手术时间以及患者凝血功能状态等,同时可能与患者的体重、身高、止血药物等因素相关。术后面部肿胀程度可能与手术创伤程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是否应用抗炎药物、患者的体重和身高等因素相关。术中出血较多必然影响手术进程,延长手术时间;而手术时间延长又必然增加术中出血量。正颌外科手术出血量与手术时间呈正相关关系[12]。同时手术时间延长,又会增加手术创伤,从而加重术后机体炎症反应强度和组织肿胀程度。
本研究对两组病例的基本情况作了较严格的控制,其中包括相同的手术方式、年龄范围、麻醉控制水平、术前凝血功能状态等,其它混杂因素也通过随机双盲法得以控制和平衡。两组患者的血液保护措施有术中控制性降压麻醉、局部应用止血药物和其他外科止血技术等,两组术中出血量均得到了很好控制。为进一步减少出血量和术后肿胀程度,实验组在术前和术后服用了具有止血和抗炎作用的云南白药。研究发现,在相同术式和麻醉控制水平条件下,影响术中出血量的因素除有组间差异外,另一主要因素是手术时间。对照组出血量与身高具有一定相关关系,而实验组出血量与身高之间没有相关关系,可能是应用云南白药后干扰了这种相关性,增强了机体的凝血功能。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正颌外科术后肿胀程度与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同时与是否应用云南白药有密切相关性,说明在正颌外科术前及术后服用云南白药对减少出血量和肿胀具有重要作用。为减少正颌外科手术中出血量和减轻手术后肿胀程度,正颌外科手术时除常规应用控制性降压麻醉外,还应注意规范手术操作,加强局部止血措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术前应用具有止血抗炎作用的药物。
参考文献
[1]Patel PK, Morris DE, Gassman A. Complications of orthognathic surgery [J]. J Craniofac Surg, 2007(4): 975-985.
[2]Kramer F J, Baethge C, Swennen G, et al. Intra- and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the Le Fort I osteotomy: a 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1000 patients [J]. J Craniofac Surg. 2004(6): 971-977.
[3]Panula K, Finne K, Oikarinen K.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problems related to orthognathic surgery: a review of 655 patients [J]. 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1(10): 1128-1136
[4]Meara JG, Smith EM, Harshbarger RJ, et al. Blood-Conservation techniques in craniofacial surgery [J]. Ann Plast Surg,2005(5): 525-529.
[5]Zellin G, Rasmusson L, Palsson J,et al. Evaluation of hemorrhage depressors on blood loss during orthognathic surgery: a retrospective study [J]. 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4(6): 662-666.
[6]Stewart A, Newman L, Sneddon K, et al. Aprotinin reduces blood loss and the need for transfusion in orthognathic surgery [J]. Br 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1(5): 365-370.
[7]潘胜发,孙宇,李锋,等. 云南白药胶囊影响颈后路椎板成形术围手术期出血量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 [J]. 中华医学杂志,2006(27):1888-1890.
[8]李宁忱,潘柏年,王惠君,等. 云南白药胶囊减少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中出血量的临床研究 [J]. 中华医学杂志,2007(15):1017-1020.
[9]唐正龙,王兴,伊彪,等. 口服云南白药对正颌外科术中出血量影响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8(9):542-545.
[10]唐正龙,王兴,伊彪,等. 云南白药胶囊对正颌外科术后肿胀反应影响的评价[J]. 中华医学杂志,2008(33):2339-2442.
介入栓塞作为上消化道急性大出血的一种抢救治疗手段,止血疗效确切,特别适合镜下止血困难及病情危重患者。本院自2001年8月至2007年4月对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行急症腹腔动脉栓塞止血治疗3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24~75岁,平均46.5岁。出血方式:呕血17例、呕血伴柏油样便15例、单纯柏油样便4例。出血量:>2000 ml 16例、1500~2000 ml 12例、1000~1500ml 8例。治疗前血色素均
1.2 方法
经多路快速补液、输红细胞悬液、血浆及应用血管活性药等积极的抗休克治疗;并在心电监护、氧饱和度、血压监测下,先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术,均采用Seldinger技术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插入腹腔动脉及肠系膜上下动脉,用60%复方泛影葡胺或欧乃派克离子造影剂造影,先确定出血的部位及性质,发现出血血管后,采用RH或Cobra导管超选择性插入出血靶血管,插管成功后,采用明胶海绵颗粒、条块和带纤毛金属钢圈作为栓塞剂,栓塞后再次造影确诊有无活动性出血。血管造影阴性者,根据临床表现及既往病史,支持上消化道出血者行盲目性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胃左动脉栓塞。
2 结果
36例患者共行41次栓塞(胃十二指肠动脉 及分支22例、胃左动脉19例),技术上均一次性成功,31例一次性成功止血86.1%(31/36),3例行第二次止血成功,另2例手术治疗。具体出血原因及栓塞血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5例;栓塞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胰十二指肠动脉;胃溃疡6例;栓塞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胃左动脉;不明原因2例:行盲目性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胃左动脉栓塞;余病例均栓塞胃左动脉。本组3个月~4年随访32例,随访率88.9%。所有栓塞患者均未出现胃肠缺血、坏死及其他脏器异位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有3例在随访期间因非介入原因死亡。随访期间复发出血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例、胃癌术后吻合口溃疡1例;再出血间隔时间为4~8个月;均应用药物后出血控制。
3 讨论
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是最常见消化道急症之一,介入栓塞治疗对急性消化道大出血因其创伤小,止血迅速可靠,可起到挽救生命作用[1],因急性大出血时患者一般情况差,不能耐受内镜直视下止血,且止血视野差、病变范围广,止血成功率不高;外科手术仅用于止血无效患者。而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及栓塞术是诊疗结合的好方法[2],出血量越大,病变血管显影率越高,止血率可达90%。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及栓塞术对多种消化道出血治疗效果观察: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是上消化道大出血最常见原因,本组病例中有21例,占总病例数58.3%(21/36)。其中11例患者曾行内镜下止血未成功,究其原因与溃疡巨大、底深凹,活动性出血影响胃镜视野及大量出血后血压不稳定,不能耐受较长时间的镜下治疗均有关。而血管造影则相反,出血量越大,活动性出血征象则越明显,用明胶海绵颗粒、条块和带纤毛金属钢圈栓塞1次止血成功19例,成功率90.5%(19/21)。胃切除术后出血仍是外科较常见的并发症,临床处理较困难,病死率高达13%~25%[3],随着动脉造影技术的进步,介入栓塞已成为术后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4,5]。Angio Beattie GC[6]报道内镜下治疗对外科术后出血治疗效果有限,而血管栓塞止血成功率高66.7%(6/9),本组3例胃癌术后出血, 2例血管栓塞止血成功,1例复发出血,止血成功率为66.7%(2/3)。Mallory-Weiss 病因粘膜撕裂深、纵形裂口长,镜下止血失败;Dieulafoy病在胃底部位,止血夹未能垂直夹闭血管,提早脱落再出血,介入栓塞术均一次性成功止血,疗效满意。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栓塞术安全性评价:本组17例大出血患者,均因患者血压不稳定,考虑内镜下止血风险大,未行急诊内镜诊治,直接选择腹腔动脉造影栓塞术止血治疗,出血显影率100%,止血成功率94.1%(16/17),无1例死亡,表明选择性腹腔动脉栓塞术有效性、安全性均肯定,作者认为,对估计内镜治疗风险大的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此法可作为首选。待病情稳定,病因明确后,为下一步治疗方法和措施实施争取时间[7]。与外科手术相比,经导管选择性腹腔动脉栓塞治疗优点:(1)能在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的基础上立即施行治疗,且如果首次栓塞失败,还可重复进行;(2)因针对病变血管直接止血,成功栓塞后多数病例能避免外科手术,保持消化道器官的完整性,此法操作简便、损伤小、疗效迅速、可靠;(3)对外科手术高危的患者,尤其是近期接受外科手术患者,仍能很好地耐受栓塞治疗,因而比外科手术更为安全。Ljungdahl M[8]报道也提示栓塞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较外科手术有更高的安全性。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及栓塞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再出血及误栓引起消化道缺血,作者认为再出血与栓塞剂选择有关,在较大动脉及动脉瘤破裂出血栓塞时,使用明胶海绵粉末和微球等作栓塞材料时,血管再通复发出血可能性大,采用明胶海绵颗粒、条块和带纤毛金属钢圈作为栓塞剂,治疗后再次出血明显减少。上消化道的血供丰富,栓塞血管大多为胃十二指肠动脉分支、胰十二指肠动脉分支及胃左动脉,这些动脉侧支循环多,且胃壁内的吻合交通支亦较丰富,故一般不存在管壁坏死的危险,微导管超选要求不高,注射栓塞剂时应用“减压注射法”,栓塞剂反流造成其他腹腔动脉误栓也可避免。
【参考文献】
1 黎雪琴,郭玉鑫,王巧兮.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栓塞治疗(综述).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19(6):384.
2 周金柱,田华,楼存诚,等.难治性消化道出血介入栓塞治疗21例临床分析.浙江临床医学, 2007,9(7):981.
3 武正炎主编.普通外科手术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152~222.
4 屈新才,郑启昌,余建明,等. 超选择性动脉血管造影和栓塞治疗胃切除术后大出血.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5):379~381.
5 Bonacker MJ, Begemann PG, Dieckmann C, et al. The role of angi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Rofo Fortschr Geb Rontgenstr Neuen Bildgeb Verfahr, 2003,175(4):524~531.
6 Beattie GC, MacDonald A, Powell JJ,et al. graphic embolization for major haemorrhage after upper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Br J Surg. 2000,87(3):362~373.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 并发症 术后监护
由于OSAHS是具有严重潜在危险性的疾病,目前外科手术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其手术风险较大,本文回顾分析我院自2007~2010年42例OSAHS外科手术中出现的并发症,浅析此手术的安全措施。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42例OSAHS患者中男33例,女9例,男女比例3.6:1,年龄21~58岁,平均46岁。全部病例均行多导睡眠监测(PSG),符合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咽喉学组[1]2009年的诊断标准。
手术方法摘要: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38例,(UPPP)延伸术(UPPP+咽腔扩展术)4例。本组手术均在诱导麻醉下经鼻气管插管下进行,术中用双级电凝或缝扎止血。手术结束清醒后才拔管,送回本科内,并由有经验的专业护士特护4小时。
结 果
术中并发症:术中有6例(14.3%)插管困难,其中有2例(4.76%)因插管失败而终止手术,与患者颈短、肥胖等有关(体质指数>30kg/m2>/sup>),与术前麻醉师的评估有关。术中出现心率失常者3例(7.14)均为轻度,经麻醉医生给予利多卡因等处理后顺利完成手术。本组病例术前凡心电图有异常者均行心脏彩超检查,并于术前由心内科医生和麻醉生进行评估。
术后并发症:术后拔管也是关键,本组病例有5例(11.9%)出现拔管异常,患者出现躁动、憋气、呼吸困难等,给予加压给氧,静脉给予地塞米松而缓解,其中1例(2.38%)拔管后立即窒息,再次插管失败后,立即行环甲膜气管切开,抢救成功,回病房继续治疗,治愈出院。术后原发性出血2例(4.76%),均发生于UPPP术后24小时内,均为扁桃体窝下极出血,给予重新缝扎止血。
以上所有发生并发症的患者均治愈。
讨 论
OSAHS的外科手术治疗都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主要从术前评估、麻醉插管和拔管以及手术操作技巧及术后严密监护着手,严防并发症的发生。
术前评估:术前评估是OSAHS患者外科手术的关键环节之一。尤其是全身情况和患者个性化的评估,包括术前麻醉师的评估,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有异常时进行特殊检查。对于最低血氧饱和度60岁者也要慎重手术。对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要控制其血压、血糖基本正常方可考虑手术。
麻醉插管和拔管:麻醉医生应该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麻醉插管难易程度的评估,本组病例均在诱导麻醉下进行,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但纤维鼻咽镜诱导下的经鼻清醒插管是插管成功的保证应该推广。术后拔管是最易发生并发症的环节之一,尤其是对麻醉还没完全清醒的患者拔管,更易发生窒息、过度躁动、喉痉挛等。拔管前患者生命体征要基本正常,尤其是血压,一般在拔管前给予地塞米松10mg,并对吸入的麻醉济适当排除。手术医生要一直在场,待患者体征平稳后方可离开,若发生异常立即配合麻醉师加压给氧、给地塞米松、再次气管插管、若仍不缓解立即行环甲膜气管切开。
手术操作技巧:手术操作要轻、快、准。做到损伤轻、出血少,但这需要一个手术熟练的过程。术中要严格止血,剥离扁桃体时应在扁桃体被膜与肌腱膜之间进行,缝扎止血或双级电凝不适为一种较好的止血方法。
术后严密监护:术后生命体征的监测和护理同样重要,护理及时发现问题和及时的处理是帮助患者度过手术难关的重要环节之一。本组病例术后均返回病房,头侧位,持续低流量给氧,没有使用镇痛泵,并由我科有经验的专业护士特护4小时,本组2例病人术后出血都是护士及时发现病人有吞咽动作并及时处理,才没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术后若发生异常要立即请高年资的医生会同处理,若发生出血,一般处理不能缓解,要立即回到手术室全麻插管认真止血,不能延误。
总之,OSAHS外科手术治疗并不复杂,但是其手术的并发症确常常危及患者的生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尤其对初学者。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后腹腔镜;泌尿外科;后腹膜腔;感染病因
后腹腔镜泌尿外科手术在近几年应用比较普遍, 效果比较明显, 但大量的实践表明皆无法避免后腹膜腔感染。为了进一步分析后腹腔镜泌尿外科手术导致后腹膜腔感染的病因, 从而为临床控制感染率提供参考,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展开了相关研究, 现将结果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2011年7月~2013年11月接诊的89例后腹腔镜泌尿外科患者, 其中包括17例肾切除术患者、46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患者、26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患者, 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89例患者中男性52例、女性37例;年龄19~79岁, 均值(52.3±10.9)岁。经手术治疗后, 导致后腹膜腔感染6例, 包括男性4例、女性2例。典型感染病例1, 男, 年龄48岁, 临床确诊为右肾上腺肿瘤, 行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治疗, 将病灶完整切除, 术后第3天, 患者主诉腰部右方出现严重疼痛, 测量体温高达39.5℃, 术后第4天, 腰部疼痛加剧。典型感染病例2, 女, 年龄60岁, 临床确诊为肾囊肿, 采取肾囊肿去顶减压术, 术后第1天, 腰部有疼痛感。
1. 2 方法 在本次研究出现的6例后腹膜腔感染患者中, 采取的处理措施主要包括:将缝线拆除后, 沿着穿刺, 使得陈旧性积血流出(大约300~350 ml), 之后沿着穿刺孔, 重新放置负压引流器行引流处理, 约为2~3 d, 之后患者引流液逐渐变脓, 则每天在引流管中注入抗生素(适量), 并行冲洗, 对脓液进行培养, 分析结果, 并加强抗感染治疗;进行拆线处理后, 疏导引流管, 使得积血流出大约400 ml后, 采取抗生素冲洗处理, 并加强抗感染治疗。
2 结果
89例患者手术成功87例(97.75%), 失败2例(2.25%);6例(6.74%)感染患者主要病因为术中止血不良、切除脂肪残留等, 但皆给予及时有效的抗感染与充分引流后全部治愈出院。
3 讨论
肾脏与肾上腺处于腹膜后腔中, 通过腹腔途径往往操作距离过远, 并且会干扰腹腔, 并且对术后恢复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经后腹腔镜下即从腹膜后间隙行腹腔操作, 则成为了泌尿外科手术的新领域, 并且随着研究与实践越来越深入与成熟, 如今后腹腔镜泌尿外科手术已十分成熟, 效果非常明显。本次研究89例后腹腔镜泌尿外科手术患者, 经过处理后, 仅有6例出现后腹膜腔感染, 发生6.74%, 这与有关研究所得结果相似, 控制在了10%以下, 效果比较良好。为了进一步降低本院后腹腔镜泌尿外科手术导致后腹膜腔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根据多年经验与实践, 得到以下一些体会。
一次性扩张腹膜后间隙要适度, 过大的话极易引发出血较多, 若止血不良则会诱发后腹膜腔感染。以往很多学者先用小切口将腰背筋膜切开, 同时用手指伸入将腹膜后潜腔扩大, 之后再采取水囊扩张法处理,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安全, 但是切口一旦过大, 就会使得皮下气肿发生率增加。本次研究中, 本院采用皮肤1 cm小切口, 将10 mm穿刺曲卡直接穿刺到腰背筋膜下, 这样就可以获得明显突破感, 然后将针芯拔出, 当腹腔镜中观察到黄色脂肪则为腹膜后间隙, 经过套管置入顶端配有自制水囊的深筋膜扩张管, 将400~1200 ml的水注入[1]。作者认为一次性扩张水囊太大就会使得腹膜后腔某些组织结构出现撕裂, 而表面比较毛糙, 则容易发生出血, 而后期采用小水囊扩张法会使得视野更清晰。
腹腔镜技术中最为常见的问题当属术中出血, 在本次研究中出现的6例后腹膜腔感染患者中有3例与出血直接关系, 故而术中彻底止血就显得十分关键。这3例与出血有关的患者皆为后腹腔镜手术早期患者, 其中1例患者术中对所有血管皆采取主动电凝后切断处理, 但对较大血管止血效果则不理想。后期给予积极的处理后, 未见术后再出血现象。另外2例患者属于处理囊肿下缘时太靠近肾实质, 囊壁过厚, 术中即刻发生出血现象, 采取积极的电凝止血后停止, 但由于止血不过彻底, 使得后期出现感染。
本次研究中有部分患者十分肥胖, 为了充分显露视野需要切除肾周的脂肪, 甚至尽可能将其取出体外处理, 但过多的脂肪残留在体内则可能造成液化而引发感染。同时, 后腹膜腔入路解剖过程中, 可能因为疏忽, 使得操作时间过长等, 也可能引发感染。为此, 临床操作中, 应借鉴相关标准, 比如说“一肌二线三带”法[2], 尽量使得患者脚侧保持于显示屏的下方, 并在肋缘下腋前后线先后尽力穿刺通道, 将相关操作器械置入其中, 进而采取常规方法处理, 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完成手术操作。
此外, 术后引流管的畅通与否, 也对术后后腹膜腔感染有一定的影响, 若引流管不畅通, 则极易引发后腹膜腔中积血过多, 为此要随时检查引流管。若出现感染则要及时将抗菌素注入引流管中, 采取冲洗的方式来减少感染时间。进而, 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抗菌药物等处理。
虽然本次研究出现了后腹膜腔感染患者, 但是总的来说, 治疗效果比较明显, 89例患者手术成功87例, 失败2例, 出现的6例感染患者皆给予及时有效的抗感染与充分引流后全部治愈出院。总之, 后腹腔镜泌尿外科手术患者引发后腹膜腔感染的病因主要有术中止血不良、切除脂肪残留等, 为此必须加强这些方面的重视, 尽量降低感染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消化道溃疡出血;急诊胃镜下止血;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1(b)-0066-02
上消化道出血属于非常常见的临床病症,而消化道溃疡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中发生频率最高的一种病症,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胃溃疡出血以及食管溃疡出血都属于上消化道溃疡出血,这一病症来势凶猛,一旦出现出血现象很容易导致消化道出现大出血,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损害和威胁,当前数据显示,消化道溃疡出血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传统的外科手术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较多的并发症而且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创伤,胃镜下止血治疗由于创伤小、治愈率高、操作简便和引起的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宽[1]。现分析2008―2012年间来进行消化道溃疡出血治疗的患者100例临床资料,对消化道溃疡出血急诊胃镜下止血治疗效果进行探究和分析,提高患者止血效果及生活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中女性患者占41例,男性患者占59例,年龄范围居于20~75周岁,年龄平均值为(41.2±3.8)岁,有34例患者存在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现象,溃疡面积为1.1 cm×1.1 cm-2.9 cm×2.9 cm;有45例患者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出血;有21例患者存在胃溃疡伴出血,以上患者全部通过急诊胃镜确诊。将100例消化道溃疡出血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分别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对治疗组患者进行胃镜下止血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对全部50例患者进行内镜检查并同时进行胃镜下止血,检查前提为患者的心电图、呼吸、心率和血压等正常平稳。对胃部存在过多积血的患者,首先将积血清理干净,清理的方式为通过使用生理盐水对胃部积血进行吸引或者局部冲洗,充分显露导致出血现象的溃疡病灶,以便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科学的判断并制定具体和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如果患者病灶出现弥漫性轻微出血,可以向病灶喷洒400~1 000 U凝血酶止血;如果患者病灶有血痂附着,为了达到止血目的,可以在胃粘膜下注射浓度为1:10 000肾上腺素,注射方式可以为多点注射;如果采用以上治疗方式后,患者的止血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控制,可以进行电凝止血,其指数为3.0~3.5[2];如果患者存在动脉出血现象或者出血面积过大,应使用钛夹钳夹进行止血。患者出血现象停止后将胃镜取出。如果内镜止血无法使个别患者的出血现象得到有效控制,那么应该立即进行外科手术治疗[3]。
1.2.2 对照组 全部50例患者通过内镜查明出血部位后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根据溃疡的部位及大小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外科手术方式,病情严重者需要对其进行胃大部切除。
1.3 疗效评定标准
如果患者大便潜血呈现阴性或者临床症状消失,那么说明该患者的病症已经得到有效治愈,如果患者在24 h之内出现血红蛋白急剧下降或者7 d之内排泄黑便或者出现呕血现象即说明患者病症没有得到治愈。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P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50例患者中有45例患者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治愈率为90%,有5例患者存在再出血现象,再出血率为10%;50例治疗组患者中有43例患者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治愈率为86%,有7例患者存在再出血现象,再出血率为14%,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现象更少、平均住院时间更短、大便潜血转阴效果更佳、肠鸣音恢复正常所需时间更短,两组之间以上数据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消化道溃疡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中发生频率最高的一种病症,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胃溃疡出血以及食管出血溃疡都属于消化道溃疡出血,其中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胃溃疡出血现象最为常见,患有此病的患者会出现排泄黑便或者呕血的现象。这一病症来势凶猛,很难实现自动痊愈,患者一旦出现出血现象而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治疗很容易导致消化道出现大出血,引发急性周围循环衰竭造成患者血容量骤减而出现休克,严重时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危险[4]。为了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改善病人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应该及时有效地作出正确的诊断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时进行急诊胃镜检查不但能够明确患者的具体出血部位,了解患者的病情,还能够进行有效治疗,从而使患者的出血现象及早得到控制,以改善患者的身体素质[5]。患者消化道溃疡出血24 h以内进行胃镜检查能够取得最理想的效果,包括钳夹止血、电凝止血、喷洒止血药物以及局部粘膜下注射止血药物等治疗方式在内的胃镜下止血治疗能够使患者的消化道溃疡出血现象得到有效地控制。如果患者病灶出现弥漫性轻微出血,为了达到止血目的,可以向病灶喷洒400~1 000 U凝血酶;如果患者病灶有血痂附着,可在胃粘膜下注射浓度为1:10 000肾上腺素,注射方式可以为多点注射,在每个注射部位注射1.5 mL左右的肾上腺素,总注射量应该控制在10 mL以内[6]。
如果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同时还患有严重的心肺疾病,而出现出血性休克和凝血机制异常的病症,应该进行外科手术治疗。除此之外,还有个别患者采用胃镜下止血治疗方式治疗效果不明显时,也应该通过外科治疗手术进行治疗。由此可见,虽然胃镜下止血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相较于传统的外科治疗方式胃镜下止血治疗具有引发的创伤小、治愈率高、操作简便和引起的并发症少等优点,应该被广泛应用到消化道溃疡出血的临床治疗中[7]。
[参考文献]
[1] 欧定武.胃大部切除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2011,19(2):363-364.
[2] 童霞,邓旭.胃镜下注射治疗上消化道溃疡出血疗效的比较[J].求医问药,2012,10(3):237-238.
[3] 陈立群.急诊胃镜下止血治疗消化道溃疡出血3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应用,2012,6(6):45-46.
[4] 叶文亭,孙延君. 30例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胃镜检查诊疗效果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6):45-46.
[5] 吴思巧,温子仪,叶志其,等.急诊胃镜下止血治疗消化道溃疡出血[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2):219-220.
[6] 陈立群.急诊胃镜下止血治疗消化道溃疡出血3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6):45-46.
一位老先生患有胆总管结石,引起全身黄疸,经常发生腹痛。手术治疗方法不是外科开腹取石,而是采用内镜技术。内镜从病人的口腔伸进食管、胃,到达胆管的开口处十二指肠,医生在先进的影像设备监视下,通过内镜的设备将十二指肠肌切开,一个特制的设备进入胆总管将结石取出。整个治疗过程不仅创伤小,而且手术时间也相对较短,病人术后恢复快。
57岁的李奶奶胃部不适已经有2个月了,到医院检查后,发现有食管息肉。医生给李奶奶进行胃镜检查,发现距离食道右侧壁,有3枚息肉隆起,病灶大小有0.3厘米×0.9厘米。用超声内镜进一步检查后明确了诊断,医生在胃镜下成功为患者李奶奶摘除了息肉,运用内镜微创手术代替了常规的外科手术。
胃镜、十二指肠镜、超声胃镜、胆道镜、肠镜等消化内镜从最初仅仅用于检查,已经发展到在检查的同时可以进行微创治疗手术。从最初的胃肠道息肉摘除,到现在的胆总管取石、胰胆管支架放置、食管黏膜下肿瘤隧道内镜切除术等一系列的复杂微创手术,都可以在消化内镜下进行治疗,且有创伤小、恢复快、体表不留疤痕等优势。
消化内镜用于胆道胰腺疾病的治疗,从胆总管结石的治疗,逐渐推广应用于各种胆胰疾病的治疗,随着操作技术的日趋成熟,已部分替代了传统的外科手术。
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治疗,根据出血部位、病因采取不同的方法。治疗方法有内镜下硬化疗法、套扎、热探头、高频电、激光、微波、注射疗法和止血夹等。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药物治疗较困难,出血易复发,外科手术治疗在急诊病人中常难以进行,且手术并发症多。对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病人,急诊内镜下硬化治疗和套扎治疗均是安全、有效、简便、快捷的止血方法。
胃肠道良性狭窄可由多种原因引起,近年采用内镜治疗使许多病人免于外科手术。对贲门失弛缓症病人经内镜气囊扩张进行治疗,既明显改善吞咽困难等症状,又减轻了病人内镜治疗时的痛苦。
消化系统是肿瘤的多发地带,对不能外科切除的胆管癌或胰头癌引起的恶
性黄疸,内镜胆管支架植入,可使病人梗阻性黄疸解除、痛苦减轻、生命期延长。
胃肠道穿孔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修补,近年来可经内镜“微侵入”性修补。通过胃镜下止血钛夹闭合穿孔,可及时止血。
对不能经口进食、需长期营养支持的病人,经皮内镜胃造瘘(PEG)是病人避免外科手术胃造瘘的新方法之一。能长期维持理想的营养供应、并发症少、可显著提高病人的存活率。
胃食管反流病(GERD)引起反流性食管炎,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部分GERD病人经严格内科治疗无效或反流引起严重呼吸道疾病、发生食管狭窄、不能忍受长期服药,可行内镜抗反流治疗。
以往一些疾病如食管平滑肌瘤、食道黏膜下肿瘤、贲门失弛缓症、胃间质瘤、消化道息肉、消化道早期肿瘤及癌前病变、胆总管结石、胆管癌、胆管狭窄、胰管结石、胰头癌晚期、胰腺癌等,目前都可以用内镜进行微创治疗。
【关键词】 严重腹部创伤;损伤控制;外科手术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1.060
损伤控制外科手术的应用转变了创伤患者一定要首次手术的观念, 注重对创伤患者采取临时生命救护及控制病理生理性观念。本文就对严重腹部创伤患者采取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治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8月期间于本院就诊的95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 男57例, 女38例;年龄18~70岁, 平均年龄(41.2±12.3)岁;闭合性创伤70例, 开放性创伤25例;根据患者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6例。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外科手术治疗, 根据患者损伤程度、类型、部位、性质选择不同手术, 切开腹腔后, 吸取腹腔内液体, 仔细探查腹腔器官和组织, 处理损伤的脏器, 冲洗腹腔。术后给予患者针对性常规治疗。
观察组患者接受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治疗, 患者入院后及时结合病史行相关辅助检查, 多功能监测仪监测患者心率、血气、血压、呼吸、脉搏等变化, 建立静脉通道, 适当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备血、保温, 稳定患者生命体征, 做好手术准备。先对患者行早期简化手术, 控制出血。合并重度肝损伤、后腹膜大出血患者, 采取纱布填塞快速止血;合并脾破裂者,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脾切除术或脾动脉结扎术, 术后通过纱布填塞止血;肾损伤患者行肾脏切除术或肾脏修补术治疗, 术后填塞止血。术中根据患者脏器、组织损伤取具体措施处理。术中应及时控制污染, 对腹腔进行常规清洗, 控制胃肠内容物的渗出。置入引流管后, 连续缝合皮肤或以敷料覆盖包扎, 快速关闭腹腔。术后将患者转移至重症病房给予综合处理, 给予血容量输注复苏, 纠正低血容量休克;纠正患者低温、代谢紊乱、凝血障碍情况;经验性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待患者体征稳定后, 应在简单术后24~72 h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确定性手术。
1. 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病死率, 并监测两组患者体温、乳酸水平、pH值、PT, 注意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治愈率95.9%(47/49), 病死率4.1%(2/49);对照组术后治愈率78.3% (36/46), 病死率21.7%(10/46),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复苏后各指标变化及输血量比较 对照组乳酸水平(3.04±1.86)mmol/L、PT(16.52±1.42)s、输血量(652.9± 254.7)ml、体温(34.96±0.82)℃、pH(7.28±0.05);观察组乳酸水平(1.51±0.62)mmol/L、PT(36.08±0.51)s、输血量(412.3± 156.2)ml、体温(36.08±0.51)℃、pH(7.36±0.06),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6.3%, 其中切口感染2例, 肺部感染、腹腔感染、胆瘘、吻合口瘘各1例, 粘连性肠梗阻2例;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9.1%, 切口感染4例, 肺部感染3例, 腹腔感染2例, 胆瘘2例, 吻合口瘘3例, 粘连性肠梗阻4例,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刘建军[1]研究显示, 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多是凝血功能障碍、代谢紊乱等导致。因此为了提重腹部创伤患者的存活率及手术成功率, 应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 挽救患者生命。严重腹部创伤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时, 机体能量损耗, 手术剖腹后大量热量会损耗, 大量输血、输液等抢救性措施治疗, 术中腹腔冲洗、输液等措施会降低患者体温, 而患者中心温度
损伤控制外科手术的实施, 应根据患者创伤程度及医院医疗技术程度进行判断[3]:患者术前存在严重创伤, 需大量输血;术中发现腹部严重血管创伤或合并多器官损伤及多灶性出血, 常规措施难以止血, 器官水肿致胸腔、腹腔无法关闭;患者术前或术中出现代谢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 均可实施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治疗。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6.3%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9.1%(P
综上所述, 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治疗严重腹部创伤效果显著, 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恢复, 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刘建军.腹部创伤130例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25):40-41.
[2] 刘保池, 夏咸军.腹部创伤的诊治及损伤控制技术的应用.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1, 38(11):723-725.
关键词:杜氏病;上消化道大出血;内镜下止血治疗
杜氏病是胃粘膜下恒径动脉破裂出血的简称,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不常见原因。目前病因尚未明确,比较一致接受的观点是自发破裂理论,即异常粗大扭曲的粘膜下动脉通过粘膜缺损部位暴露于消化道管腔,当这样的动脉发生自发性破裂时导致消化道大出血[1]。该病于1884年由Gallard首先提出,后由法国外科医生Georges Dieulafoy在1898年总结了该病的特征,随后以其名字命名为Dieulafoy's disease[1]。该病在发生出血前可无任何临床表现,起病急,出血量大,易反复,且来势凶险,病死率很高。由于该病病灶微小,临床上极易漏诊,电子内镜检查是诊断和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例,均为男性,年龄38~70岁,平均(52.5±15.9) 岁。其中3例患者因突发大量呕血首诊入我院,1例于县级医院就诊行胃镜检查发现胃内血迹,但未发现确切出血灶,但反复大量呕血而转来我院。4例患者均有贫血貌、乏力、大汗、血压下降迅速、心率加快、尿少;查体上腹部无明显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肠鸣音活跃。验血常规血红蛋白明显低于正常值,而肝功能、感染性标志物及腹部彩超检查均基本正常。
1.2 治疗情况 入院后予禁食,留置胃管,间断性从胃管中抽出鲜红色血及咖啡色胃液,考虑急性胃黏膜损害,经胃管注入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同时给予静脉质子泵抑制剂( PPI)及补液、输血、抗休克、吸氧等治疗,效果不佳,经行急诊内镜检查,有3例患者内镜下表现为粘膜局灶性缺损伴活动性渗血或喷射性出血, 有1例可见胃黏膜浅表凹陷中间有血管走行,表面可见破裂血管残端及血痂。3例位于胃贲门小弯侧,1例位于胃底大弯侧。4例患者均给予内镜下金属钛夹钳夹术止血;1 例因动脉行程较长,经上述治疗出血短暂停止后又出现新的血管残端再发出血而转外科手术治疗。
2 结果与分析
2.1 3例患者经治疗出血停止治愈出院,经 0.5~3年随访并复查胃镜,金属钛夹已脱落,1例病灶处形成溃疡瘢痕表现,2例病灶基本消失,正常黏膜。另1例转外科手术治疗后出院,未再发生上消化道出血。
2.2杜氏病发生急性出血前几乎无明显临床表现,发病急,部位特殊,出血量大,易反复,且病变小,所以对于不明原因的上消化道大出血应及时考虑到本病的可能,以减少漏诊。本病内镜下具有特征性表现,因此急诊内镜检查不仅可以确诊本病,更重要的是可以及时进行内镜下止血治疗,从而达到暂时或永久性的止血,若内镜下止血治疗失败,可考虑尽早外科手术或血管栓塞治疗。
3 讨论
目前, 国内尚无关于杜氏病整体发病情况的明确的统计数据报道,国外文献报道男:女=2:1。主要见于胃部,但可以发生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包括食管远端、十二指肠球部、空肠、回肠结肠、直肠[1],法国的Moszkowioz D等报道了1例胆囊杜氏病改变。由于筛选的标准不一致其发生率介于0.5%~14%,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的6%,约占上消化道大出血病因的1%~2%。目前杜氏病的病因尚不清楚。诊断需依靠经典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但是,由于近年来大多数病例都是通过非手术的方法治疗的,所以,很难通过组织病理来确诊。目前,内镜医师还是需要完全依靠内镜表现来确定诊断。内镜诊断标准如下:①通过小的(
总之,杜氏病是上消化道大出血不常见、但并不少见而且重要的病因,内镜下止血是治疗杜氏病所致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易行、有效方法,及时确诊及正确治疗可有效降低致死率,一旦内镜止血治疗失败,应立即行手术或栓塞治疗。
而执行手术的外科医师一般对人体解剖知识所知甚少,即使知道,很多也是有错误的,一般也做不了什么大手术,做得最多的就是截肢手术。
而对于战场上的枪伤,一般被认为“正当”的处理方法是用烧灼的烙铁烫及伤口,然后用混有蜂蜜的烧沸的油膏淋到伤口上,病人如果能逃过这几关,接下来还要面对最致命的术后感染,当时术后伤口的化脓感染被称为“令人欢欣鼓舞的愈合臭”!手术后病人死于术后感染是司空见惯的事。
以上是对以前手术的最好总结!
改变人类外科手术野蛮状态的是理发师出身的法国军医帕雷。帕雷文化水平不高,一开始在巴黎的理发店当学徒,由于理发师的身份使他有机会兼职当外科医生(当时没有专职的外科医生,是由理发师兼任),后来专职军队中的外科医生。
于是就是这位穿短服的理发师出身的外科医生拯救了受人轻视、没有社会地位的外科医生职业。
当时军队中野蛮的用烙铁和烧沸的油膏对付在战场上受伤的士兵被认为是唯一正确的方法,违反了这种处理方法被认为是失职而要负责任的。而恰巧有一次帕雷手中的油膏用光了(人类历史上很多伟大的变革都来源于上帝偶尔开的一个小玩笑),帕雷难为“无米之炊”,于是只得找了一些鸡蛋、玫瑰花油和松节油混合起来涂在病人的伤口上。这种“失职”行为让帕雷担惊受怕了整个夜晚,深怕自己没有按“正规”的处理方法而让这些伤员死去。
于是第二天他就像做了贼似的跑去看病人,结果大出意外,他的这些“违规”的处理方法的效果远比“正当”的处理方法好得多。于是又是一场小意外改变了外科手术的野蛮做法。帕雷的做法最终使得荒唐的热油烧灼法被废止。
这种由蛋黄、玫瑰油以及松节油制成的混合物,称为敷料。
后来帕雷还改进了用热油烧灼伤口来止血的办法,采用丝线包扎的办法同样可以达到止血的目的,而且远比烧灼法痛苦小。
帕雷不仅采用了许多新方法,避免了士兵在战场上因流血过多而死亡,而且也第一个发明了很基础的假肢和假牙。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23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31-01
外科手术中常遇见组织渗血、出血,通常浅表组织间渗血可用纱垫抿血、电凝止血。但胸腔、腹腔等深部手术渗血出血时,视野有限而且很难找到出血点,不易止血。我们通常边用吸引器吸血,边找出血点,再用电凝止血。由于准确的出血点不易找出,而且电刀头与吸引器头接触,易引起火花,引起旁边组织出现烧灼现象,出现再出血,延长手术时间,影响手术进展,不利于患者恢复。我院从2012年1月至今用一次性硅胶引流管套在吸引器头部在深部组织操作时边吸引直接出血点,进行电凝止血。因硅胶管可防止电刀与吸引器头接触,产生漏电而引起旁边组织出血。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值得推广。先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一根22#一次性硅胶引流管或T型引流管,剪出引流管尾部2-2.5cm长,剩下部份可以手术后继续当引流管使用。
1.2 方法 将吸引器头部帽取下,用以剪好的2-2.5cm长的硅胶引流管套在吸引器头上(型号恰好适合),手术操作或出血时边吸引血边找出血点,用电凝止血、也可以结扎或缝扎止血。
2 结 果
2.1 用此方法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又很经济、不需成本。
2.2 吸引器测孔堵上,直接吸引出血点可增加局部吸引力、易找出血点。
2.3 在胸腹腔手术中进行到深部后使用吸引器头时硅胶管对组织直接接触损伤小,可防操作时动作稍大金属吸引器头误伤邻近组织引起出血。
2.4 吸引器头端套上硅胶管不与金属直接接触避免引起火花或漏电,同时可迅速有效地电切电凝止血,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手术顺利快速进行。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得到了医生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