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城市发展规律知与行,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律师:项目选择应充分论证,谨慎参与。
抑制投资冲动,避免盲目上马。对于社会资本而言,应当从过去对政府财政实力的单一考量,转变为对PPP项目未来预期收益的测算论证兼顾政府信用和财政实力的评价,综合论证后再行决策,尤其是非经营性项目和准经营性项目,更应从源头上进行把关。对于政府而言,也应该从物有所值和财政承受能力两大方面进行评价论证,只有通过验证的,方能以PPP模式实施。
结合实践来看,“财政部113号文”出台后,由于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工作缺乏操作细则,致使原先已经在推进的部分PPP项目进度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延缓。对于新推出的项目,为了尽早使项目落地,部分政府和社会资本甚至琢磨着如何绕开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流程。政府基建严重缺钱、社会资本也亟需项目寻找出路,但正是考虑到PPP项目的周期较长,当前地方政府的债务包袱较重,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工作确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政企双方对此均不应心存侥幸,以免埋下风险隐患。
迎合政策导向,降低投资风险。《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 60号(以下简称“国务院60号文”)明确针对生态环保、农业水利、市政、交通、能源、信息、社会事业等七大重点领域,提出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通过国务院60号文,我们可以大致窥见中央层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薄弱环节的基本认知,也可合理预测未来几年内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心所在。
国务院60号文对于不同领域的不同政策措施文件出台时间予以了明确。以文件提及的城市综合管廊等市政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市场化为例,财政部相继出台《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建[2014] 838号)以及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建[2014] 839号)明确规定,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三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l0%。
理性定位,适度转型。只有正确定位,才能理性决策。过去的PPP项目,工程企业占主导,这一轮PPP热潮下,工程企业仍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与过去的PPP项目背景不同的是,在经过了30年快速发展后,当今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工程企业较低的进入门槛、粗放的管理水平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经济发展要求,工程企业的转型已是亟不可待。但转型不等于转行。只有正确定位自身的核心优势,通过选择合适的承建模式带动及做精自身主营业务,才能在经济发展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于地方政府而言,对于自身的区位优势也应该理性确立,避免一味盲从。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尽职调查,合理评估市场需求。项目未来预期收益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市场需求,因此市场需求的合理评估至关重要。在捆绑土地PPP项目中,因为土地资源的最终消化靠的是人口增长和地方经济发展,所以在做市场需求评估时应充分尊重城市发展规律。重庆市长黄奇帆提到的城市发展规律值得地方政府借鉴。规律一:在土地供应上,每平方公里1万人。规律二:工业园区发展方面,每平方公里要有100亿产值。规律三:住宅,人均40平米;写字楼,差不多2万GDP1平米;商铺,大体上大都市2万零售额1平米商铺,区县1万零售额1平米商铺。各地推出的产业园区PPP项目以及各类捆绑PPP项目均应该谨慎参考前述规律,否则,一旦供过于求,就会出现鬼城、空城,投资人就会有投资风险。
Abstract: We must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ovle the un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 such as the emergence of urban-rural interaction. Legitimate utilization of every piece of land, and protection of the existing arable land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stage of land development and consolidation, so the land issues must be resolved. Cherishing and reasonbly utilization of the land is to protect the the benefits of peasant and also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s of development and consolidation.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s the is necessary process in the land reform. In this paper, the issues of land are analyzed and researched, and the appropriate polical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so as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
Key word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iscussion on land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引言:
在当前的呈现一体化问题中存在很多的的土地管理方面的挑战,虽然有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障碍也是在所难免的,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提出了很多相应的问题的解决措施,这些问题正是那些基层人们所要考虑的问题,然而有些笔者们就此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反应提出了自身的想法,这些只能功专家们指正。在目前的城乡一体化问题中依然存在了很多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不能很好的规划这一问题,往往在局部利益与长远利益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矛盾也时有发生。笔者发现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人们往往看不清什么是轻什么是重往往牺牲了整体的利益去追寻那小小的局部利益。然而一些当前的领导者无法掌握这一问题,忽视了土地的发展规律,因此土地的开发性问题也会时有发生,人们不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因此土地开发破坏问题也在所难免。众所周知土地投资周期性大、投资金额大这些基本规律本应尊重但是有些地方急功近利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土地自身发展规律,盲目的追求开荒、只追求当年收益的原则,这些做法往往破坏了整个生态的平衡。我们发现一些不管不顾开发区的小环境、土地、水质水文的想象的发生,而后备资源并没有适应生态环境。2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后出现了土地质量低的问题必须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因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占补平衡”。《土地管理法》就以此问题做出了很好的解决与规定,此法明确规定;占补平衡必须要由专人开垦与开垦的数量与质量有密切相关的关系。但是由于很多开发整理的项目为了是建设项目的得到及时的补充,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根底审批的需要,然而在不从各地质量问题上只停留在几个方面甚至是几个数字,项目的质量出现不合格的问题所以开发出的各地质量,因此很难出现一定的生产力甚至是发展中整理。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做到“各地占卜平衡”而产生不必要的资源的破坏个资源的浪费问题2.2由于人们目光的短浅往往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正是这一结果。由于土地开发的周期长的投资大等特点一些地方走近路,追求的开荒、为了谋取小的利益不顾开发区内的气候、土地、土质水文等一些问题,对土地的开发问题没有从分考虑是否与环境相适应。这里退更换林而那边却毁林开荒;这里退耕还草那边却毁果园开发的奇异现象,或者有些人只注重田园的方整,而忽视了对河流、丘陵等生态景观的规划,这样的结果往往是短期得到很好地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将会逐渐的显现出来使得土地再一次荒芜。2.3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中土地管理中存在素质不高的问题。然而土地的开发与管理问题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程,他在很多方面均有涉及,农业、林业、环境、建筑、农业等工程方面具有跨行业、多技术、多科学等特点。2.4由于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中土地管理的投资问题比较单一。对于土地开发的整理应该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在当前政府在土地方面的投资有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政府的投资方向包括很多方面,包括土地有偿使用、上地开垦费、农业重点发展等费用。但是政府只能做辅助方面主要还是要靠个人,因为政府很难包揽开发所需所有的资金。3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幼儿园;课堂教学;“小学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63-02
2011年12月28日随着《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 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的,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引起了更大的关注。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幼儿园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但是目前不少幼儿园的课堂教学中存在“小学化”的现象,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一、何谓幼儿园课堂教学“小学化”
幼儿园“小学化”,简单地说就是把幼儿园教育当作小学教育对待;具体地说,它有显性和隐性两种表现方式。所谓“显性的表现是指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表现与小学教师无异,幼儿在学习中的表现与小学生无异。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幼儿端坐静听,教师始终处于讲解的状态。”而所谓隐性的表现,“其典型特点是教师的教育行为中存在着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幼儿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失去了应有的自由,教育过程失去了应有的趣味和快乐。”[1]
二、幼儿园课堂小学化存在的原因
1.升学的压力
我们都知道,不少小学特别是大城市中师资条件比较好的小学,幼儿从幼儿园毕业想要进入小学学习需要首先进行入学考试,所谓的入学考试内容是与小学所学的语文、数学、英语等知识联系起来的。所以,为了升学率,幼儿园不得不在课堂教学中对幼儿进行语文、数学、算术等知识的灌输,而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游戏、唱歌、故事等活动退居到次要地位。
2.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国时期的曹冲,五六岁时智力就和成人相仿,更是有“曹冲称象”的故事流传至今。骆宾王7岁能作诗,一首《咏鹅》早已成为幼儿启蒙教育的必备教材。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曾写下名篇《伤仲永》,故事中的主人公方仲永 5 岁便能作诗,被邻里乡亲称为神童。这些儿童在小小年纪就表现出高于同龄儿童的能力水平,所以才会被称为“神童”。他们是家长拿来教育自己孩子的典型、榜样。我国学前教育有着传统的“教化”定势。我国古代正统的育儿思想,顺着儒家重要典籍《礼记》,到《居家杂仪》、《颜氏家训》、《童蒙须知》,直至明清近世的集大成,都倡导采取教化方式,主张以读(《四书五经》)、写(字)、算(术)为主要教育内容[2]。
3.幼儿园师资短缺
在一些好的幼儿园,师资雄厚,能够达到国家所规定的合理的师生比,教具丰富,因此能够在课堂中寓教于乐,激发幼儿学习兴趣,采用多种直观化、形象化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而在农村或者偏远地区的幼儿园,一个班级的幼儿人数超过国家所规定的人数,而教具有限,无法进行游戏、表演等活动。幼儿人数过多,幼儿园空间过小,教师无法真正对幼儿实施科学的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变成了奢求。班级人数超过国家标准一倍的幼儿园在县及县以下大量存在,甚至还有不少班级人数达 80~90 人。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幼儿的安全,端坐静听成了最重要的学习方式[3]。
三、对幼儿园课堂教学“小学化”的思考
1.小学化现象体现了家长的要求
在中国很多家长对所谓“神童”“天才儿童”趋之若鹜,更是教育自己孩子的典型和榜样。如果一个幼儿被称赞为“神童”,更是家长的荣耀。所以在中国最常见的是每天下午放学家长从幼儿园接到孩子最常问的都是“今天老师教了你什么?”或者“你今天学到了什么?”如果幼儿的回答是“老师带着我们做游戏、唱歌、讲故事,我过得很开心”或者是“我今天学会了一首儿歌”,那么这样的回答往往是让家长不满意的,家长会认为这个幼儿园不是一个好的幼儿园,自己的孩子待在这样的幼儿园中会落后于其他开展所谓“小学化”教学的幼儿园的孩子,而且将来也无法升入重点小学。因此,有的家长也强烈要求幼儿园在平时的课堂活动中把英语、算术、识字等知识教给幼儿,自己的孩子学到的越多,家长对幼儿园也就越满意。
作为幼儿园,如果家长出现这种想法时,应及时与家长沟通。通过“家长委员会”或者举办“教师、家长论坛”等多种形式,改变家长的错误想法。正确对待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教育,我们不能用一堵高墙把孩子与周围世界隔开。幼儿园应该告诉家长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的世界中时,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价值。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4]。
2.幼小衔接问题也影响幼儿园课堂教学“小学化”
有专家研究发现,当今幼小衔接的问题,部分是幼儿园课程与小学一年级的课程衔接的问题,小学一年级的教学要求与以前相比提高了许多,例如识字量、阅读难度、运算要求、非母语的语言要求等都提高了[5]。
因此,如果在幼儿园阶段不进行一定阶段的识字、算术、阅读能力培养的训练的话,刚升入小学一年级的幼儿是很难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那么这样的幼儿很难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就会产生厌学心理。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的幼儿很难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产生自卑感,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虽然我们不断强调实施素质教育,但是升学压力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高考这个指挥棒依然在发挥作用。所以,“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开展得扎扎实实”,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让每一位幼儿“输在起跑线”上,幼儿园更是想方设法加强幼儿读写算等知识的训练,以使每个幼儿都能跟上小学一年级的课程。
笔者认为,走出幼小衔接误区,并不意味着不考虑“幼小衔接”问题,而是强调幼儿园应将“幼小衔接”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入读小学的适应性上,针对幼儿特点和实际需要,重点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生活的能力、健康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为幼儿适应小学教育打好心理和行为的基础,而非单纯地提前教会小学课程[6]。
3.辩证看待“小学化”
教育部规定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纠正“小学化”教育内容和方式,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良好条件,整治“小学化”教育环境[7]。虽然国家禁止幼儿园中的“小学化“倾向,但是幼儿园课堂教学的“小学化”不是什么妖魔鬼怪,它的出现是现实的产物,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这个问题,不能因噎废食。在一些幼儿园中,防止“小学化”就是所谓的幼儿园不能有教科书,幼儿园不能出现文字,不能教幼儿认字等。这些无疑是偏激的,是矫枉过正的行为。
儿童是有学习的欲望的,他们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是儿童的权利,有一个欢乐的童年亦是儿童的权利。儿童教育不应当剥夺儿童的这些权利,它应当既促进儿童发展,又使儿童获得学习的欢乐、童年生活的欢乐[8]。所以面对幼儿,教师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顾虑,抓住幼儿学习的关键期,把“小孩子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等解放出来”,使儿童在游戏中、在参与自然、参与社会的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自然不强迫任何事物去进行非它自己的成熟了的力量所驱使的事。”这里所说的自然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的身心自然发展过程。教育不能强求,不能硬造,不能拔苗助长,而应尊重自然规律,自然而然。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适度教育,既不能追求超前教育,更不能为了追求眼前一时的发展而牺牲长远的发展。幼儿园课堂教学中的“小学化”就属于超前教育,为了追求一时的利益,而忽略了他们身心发展规律。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长大以前就要像儿童。如果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9]。这段话无疑表明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幼儿成长的自然速度。这个速度是大自然安排的,按幼儿成长的客观规律,违背了客观规律,不按规律办事,将受到规律的惩罚,培养出来的幼儿也是发展不健全的儿童。因此,“小学化”的问题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小学化”现象透视[J].幼儿教育,2011,(10).
[2]熊秉真.童年忆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7.
[3]虞永平.找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根源[N].中国教育报,2012-06-03.
[4]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唐其慈,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78.
[5]朱家雄.当今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导向(六)[J].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12,(11).
[6]李立娟,薛梅,马玮一.学前教育政策解析[J].中国外资,2012,(8).
[7]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 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Z].教基二[2011]8号,2011-12-28.
一、县级房地产膨胀发展焉知祸福
城市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不仅是规模扩张,更是生态环境、城市功能、人文社会现代化过程。纵观攸县城市发展,有轨迹可循,有利弊可鉴。
扩张了城市,失衡了生态。规模大配套弱,攸县近20年,城市规划一改“小足碎步”遗风,放眼世界,大踏步前进,规划了“一城四区”、“两江四岸”、40平方公里、40万人口、一流中等宜居城市,城市规划大气磅礴,提纲掣领,引领县域经济。攸县围绕规划搞建设,新城区修建了“三纵三横”城区道路,修建了S11高速贯通新老城区的环城道;老城区修建了中心大道、滨江大道等城市主干道,改变了城市结构形态,构建了中等城市发展态势。但城市配套功能建设滞后,老城区有待完善,新城区基本空白,“城市病”矛盾突出。人口多岗位少,新增人口为购房移民,这些“泊来族”,消费、收入“两张皮”,吃住在城市,收入在农村,且“泊来族”无稳定收入,多靠父母资助,短期马虎对付生活,长远必成社会问题,解决办法只能是增加就业岗位,增岗就要靠产业发展,靠城市功能完善。市民增保障疲,房地产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剧增,为了生存,有的只能外出打工,赚钱还贷,有的工作无着落, “住在城市,命在农村”, 成了“边缘人”,加上子女就学、医保社保“难入围”,难成真正意义“城市人”。城市人口增加,服务需求扩张,城市压力增大,社会保障疲软。小区多空置率高,近十年,攸县新建小区数十家,楼层一栋比一栋高,规模一个比一个大,质量一个比一个好,环境一个比一个美,但小区的住置率“居低难高”,低在20%,高不过40%,房产居住功能“失真”。
创造了政绩,掏空了民财。形象工程多,县民收入减。房地产膨胀发展,改变了城市形象,“地标式”、“名片式”建筑,“园林式、度假村式”小区,雨后春笋,蘑菇涌现,客观上提升了攸县的品位,发展了攸县经济,丰富了攸县的政绩。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是顶级消费。县民买房,消耗了未来的消费潜力。攸县毛坯房均价约3000/m2,加上装修费,一套120 m2房子价格在60~80万间。对买房户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要当10年以上的“房奴”。形象工程靓,财政负债增。为美化城市,制造政绩,攸县开展城市提质改造,修建了道路,亮化了街道,修缮了设施,改善了保障体系,修建了政务中心。攸县获 “省级卫生文明城市”,申报“国家级卫生文明城市”,并向国务院申报“撤县建市”,累积了软实力,为城市提质升品,塑造新攸县形象,起了关键作用。但城市提质改造,耗费了大量资金,超前式的发展思路,带来了过度财政消费,导致攸县财政紧绷,举债度日,负债多达数十亿,成名副其实“举债财政”。
美化了街道,削弱了产业。街道亮了,发展势头弱了。攸县开展“城乡同治”,“穿衣戴帽” 亮化街道改造,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攸县的创新之举,得到了国务院、省市主要领导的肯定,经验推介全国,获得殊荣。但创建有如“双刃剑”,一方面,它提升了城市品位,带来了莫大荣誉,另一方面,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消耗了发展后劲。城市大了,传统产业衰了。经过持续发展,县城由改革开放前不到3平方公里,扩张到26平方公里,人口不足3万增至11万,从外延趋势看,城市成跳跃发展,呈几何状扩张;从内延趋势看,城市仍需协调发展,不仅看“面子”, 还要看“里子”,不仅看规模扩张,还要看综合实力,更重要的看产业经济,是否强劲了,是否发达了。近几年,传统产业走下坡路,曾经闻名全国的“五小”工业,衰的衰了,垮的垮了,倒的倒闭了,传统产业呈没落之势。卫生好了,社会风气坏了。创建几年,城市文明了、卫生了,民众享受到了创建成果,县民肯定创建的同时,毫不掩饰对社会风气的不满,“城市文明了,打牌的多了”、 “街道干净了,痞子多了”、“实体经济少了,放债公司多了”、“企业垮了,高利放贷的富了”。
改善了居住,透支了信用。房地产的发展,提升了城市品质,改善了居住条件,与二十年前相比,市民人均面积由10m2增至超30m2,住房质量也存天渊之别,市民对房子要求高,少于120 m2普遍滞销,但对应成本,水涨船高,在此情况下,市民购房大都按揭,有的罔顾经济承受能力,超能力购房消费,不仅透支了实力,而且透支了信用。购房户普遍“不爽”,“房奴”心态十足:“住房大了,贷款多了”、“ 财富增了,日子苦了”、“ 条件好了,压力大了”、“ 表面风光了,幸福感远离了”。
二、修建房地产快道的政府欲罢不能
政府发展房地产,明知“上瘾”伤人,又欲罢不能,陷入“两难” 。
房地产做成了土地财政。土地“半边天”,县级财政,土地出让金比重大,相关税费水涨船高,土地出让金及房产环节税费,约占50%财政。“土地热”财政好,“土地冷”财政愁,财政对土地的倚重,窥斑见豹。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土地依赖成性,县本级财政,日子好不好过,关键看是否盘活了土地。政府想方设法做土地文章,“旧城改造”、“新城新区建设”、“园区开发”,“土地捆绑建设”,“土地换项目”,“土地棋”层出不穷;口号喊得“震天响”, “让位于经济建设”,“一切为了发展”,理由冠冕堂皇,目的只有一个,“盘活土地赚钱”。土地政府不虚名,土地经济“位高责重”,涉及到干部衣食住行,事关党委政府正常运转。为保财政收入,政府围着土地转,成了“土豪地主”, 低价征地、高价卖地,垄断地价、强征强拆,修路建街、圈地占地,土地成了党政工作重心。“产业疏了,土地热了”、 “百姓苦了,政府肥了”、“圈地多了,矛盾增了”,土地政府名不虚传。
房地产挤压了产业经济。产业衰了,房地产上升为支柱产业,其他产业经济利润被压缩,发展后劲被耗减,经济地位被削弱,经济比重边缘化;产业难了,缘于房地产周期短、见效快,利润高、来钱快,挫伤传统产业积极性,一些业主看不到出路,转行房地产,传统产业雪上加霜。产业冷了,自房地产热兴起,传统产业萎靡不振,有的利用土地搞开发,一杆子买卖,吃光卖光,有的干脆放任不管,反正效益不好,搞好搞坏无所谓。传统产业总量小,财政“没得益”,政府“似管非管”、“可管可不管”。产业小了,攸县传统产业萎缩,有的大的变小,小的没了,有的苟延残喘,听之任之,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株洲市酒埠江钢铁厂,国有中型企业, 1996年改制为民企,形势急转直下,产能低了,效益差了,企业衰了,规模小了。
房地产消弱了发展后劲。后劲弱了,房地产是高端消费,动轧几十万上百万,对买房者来说,寅吃卯粮,占用了未来财力,一旦购房,就成了“房奴”;后劲疲了,有的购房业主,倾其所有开首付,按揭还贷,拆东墙补西墙,还贷成了“三座大山”,那有能力搞发展;后劲少了,有的传统业主,经营轻车熟路,产品适销对路,经济效益好,但经不起购房诱惑,超能力消费,大面积购房,占用了生产资金,影响了企业运转;后劲没了,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房企均存资金缺口,高息融资是常态,一些人弃传统产业,搞房地产融资投机,参与高利放贷,结果事与愿违,掉入房企融资陷阱,钱打水漂,自废武功。
房地产改变了消费结构。房地产一枝独秀。近些年,房地产冲击传统产业,挤压其发展空间,资金、人才、技术、市场均流向了房地产,得不到资源配置传统产业,身陷重围,孤军奋战,一再萎缩;房地产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资源有资源,要利润有利润,房地产一路走来,高歌猛进,一枝独秀。耗尽了消费能力。健康的市场经济,就是健康的消费经济,消费经济既是消费者的经济、又是消费和谐的经济、更是消费平衡的经济,房地产是消费环节中的一环,不能“鸠占鹊巢”,不能挤压消费市场,不能破坏总消费平衡。现实中,房地产消费,改变了消费结构,削弱了其他消费能力,这种消费既是畸形消费,又是无度消费,更是负能量消费,侵蚀了健康经济肌体。
三、四线城市房地产破灭还有多远
房地产前景扑朔迷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不一而终。
房地产业真有金刚不坏之身?破坏了发展规律,房地产适度发展,有利经济,反之有害,房地产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否则,自毁前程,害己害人。目前,房地产畸形扩张,挤压了其他产业空间,危害了产业结构平衡,削弱了经济发展后劲,扭曲了客观经济规律。失衡了产业结构,攸县年年喊发展产业,产业经济始终难强,产业经济比重始终难增,产业经济品质始终难优。房地产业膨胀,抢了社会发展先机,挤占了传统业发展空间。干预了市场配置,市场是无形之手,奖优罚劣,优化资源配置。攸县房地产畸形发展,存量房过多,空置率奇高,楼市空前疲软,消费市场扭曲,“并发症”反应剧烈,楼市 “风雨欲来风满楼”,前景堪忧。扭曲的房地产,真能“独善其身”?
没有房地产的政府能撑多久?短期行为,政府靠房地产支撑财政,靠垄断土地维持高利润,靠土地支持经济发展,政府的逐利性,决定了其房地产短期行为特性。县民政局、国土局大楼,投资约两千万,兴建不到20年,为“圈钱”,政府整体拍卖,拆除搞房产开发。短期发展,房地产虽然利润高、来钱快,但不能代替全盘经济,不能代替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布局经济,要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不能“杀鸡取卵”,不能泥塘中挖藕,“吃一截挖一截”。短时效益,政府垄断下的土地,一本万利,土地成了“钱袋子”。土地经济,以房地产繁荣为条件,房荣俱荣,房损俱损,政府被房地产绑架。短命归宿,房地产有其发展规律,不依人的意志转移。房地产有兴有衰,依托市场,市场没落之时,就是房地产衰落之时。房地产成政府 的“爷”,生怕有闪失,拼命“保驾护航”,被房地产绑架的政府,真能 “健康长岁”?
房地产经济真的能经久不衰?矫枉过正须时日,房地产疯狂已久 ,“久病成‘疾'”。房地产开发过度,产能过剩,冲击了楼市。攸县“同乐湖国际”,高品质住宅小区,环境优美,价格适中,销售不足40%,入住不足25%,成名符其实 “鬼城”。 矫枉过正亦有时,东南商业广场,县招商重点项目,位处核心城区,开发商缺资金,楼虽卖光,“摊上”高利贷,上亿利润被吞噬,亏损超2000万,因缺资金,水电难配套,商业不能开张,业主不能入住,引发群体上访,房企无力解决,矛盾交政府,“形象工程”成“烂尾楼”。矫枉过正不待时,此消彼长,兴衰有期,是自然规律;房地产是兴是衰,是赢是亏,世事难料。攸县遭遇楼市“寒冬”,但项目有增无减,新楼盘“雨后春笋”、“满天飞”,一但楼销不出,依赖高息借贷运转的房企,终难逃一劫。
一、目标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结合学生实际,确立我校的具体工作目标了解自我。培养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养成理想的人际交往习惯、养成理想的人际交往习惯、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努力使小学生成为一个自信,自立,自强的合格的小学生。并对孩子的学习有个好的支持作用。
二、实施方案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5、面对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
6、预防和矫治相结合;
7、教师的科学辅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8、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9、心理教育宣传和心理辅导相结合
三、具体工作内容安排
四、具体时间安排
周一至周五:中午12:50——13:50
简言之,高端软件是指因具有关键或专有技术、创新或领先模式而拥有较高附加值、并能促进产业形成较高劳动生产率的软件及服务。其“高端”体现在软件技术门槛高、行业资质要求高、业务模式领先、服务规模占优、服务应用领域所形成的生产效率高。
上海软件产业有规模、有亮点
近年来,上海软件产业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增长态势,并成为上海重要的支柱性产业。
“十一五”期间,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抓住了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历史机遇期,加强产业链完善和发展模式创新,实现了从新技术领域到支柱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一成为上海经济发展中发展速度最快、技术创新最密集、增值效益较大的产业之一,为服务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
时至2013年,上海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经营收入突破了4300亿大关,不但成为全市的经济支柱,更成为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四新”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软件产业的发展有自身的显著特点:首先,产业规模平稳增长。无论是经营收入,还是企业数量、从业人数等都具有相当规模,尤其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在内的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5%,成为真正的支柱产业。
其次,机制性业务创新渐成主流。更多软件企业通过自建或联合共建设立研发中心,从机制上保证业务创新的持续,并且更加注重从技术、业务模式等方面开展创新。
另外,注重强化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与提升。在做大做强的同时,强调做精做专。如在深度方面,整合底层工业控制系统与上层ERP的深度集成;广度方面,拓展跨产业领域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此外,紧密结合行业应用形成特色专有技术、产品与服务。如工业软件领域,在钢铁制造、城市轨道交通、数控、仪器仪表和自动控制、汽车电子等领域,均形成了行业特色鲜明、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解决方案。
最后要强调的是,上海软件相关专业与公共服务已成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围绕软件产业发展的各类公共服务机构(如软件行业协会、软件产业促进中心等)与专业服务(如软件测试、数字认证等),在推动软件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也应客观认识上海软件产业目前所存在的不足,譬如与国外及国内软件产业发达地区相比,产业规模还不够大,关键核心技术还多为国外公司掌握,缺乏一定数量的龙头、骨干企业,高端人才缺口还较大等。
产业发展须面向“高端”
高端软件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高端软件具有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位于产业链高端,与高端应用紧密联系。其代表着软件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和主流趋势,具有重大的产业价值和知识产权价值。2011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明确高端软件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重要发展领域。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也强调了发展高端的软件产业。2012年年初,《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11】4号)将高端软件及具体内容列为重点研发对象。
上海“四个中心”建设,要求尽快形成有效支撑的配套高端软件产业。高端软件产业本身就是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更对上海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渗透与带动作用。在上海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进程中,需要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突破时间与空间界限,促进信息流与物流、资金流的高效运作与精细化管理。这为高端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会和作为空间。
上海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要求加大高端软件推进力度。软件产业是推动传统产业实现升级转型的重要引擎。为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根据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战略部署,迫切要求软件企业面向行业领域开发出专业特色的软件与服务,鼓励工业企业充分应用软件技术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促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鼓励服务业企业充分应用软件技术提升服务效率,创新商业模式;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流通和农产品安全监管过程中普及信息技术应用。
同时,支持传统产业企业的软件开发部门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成为独立法人实体,为本行业领域的信息化改造和提升提供专业服务。
发展高端软件是进一步做大规模、做强优势的发展要求。经过多年产业规模的平稳增长,上海软件产业取得了相当不错的业绩。因高端软件具备高附加值,具有相当不可替代性,必然会形成较高产值。因此,推进上海高端软件产业的发展,是上海软件产业进一步加快大发展、做大做强、做出规模的必然选择。
推进高端软件发展,创建中国软件名城。为了培育上海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增长点,使上海成为国内新业态、新模式最活跃、成长最快的城市,并充分发挥释放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转变的“转换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新兴产业培育的“孵化器”作用,在工信部软件服务业司指导下,上海积极启动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工作。国家工信部和上海市政府于20u年10月7日签署协同开展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合作备忘录。上海成为首个部市共建中国软件名城的直辖市。
上海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布局高端软件与服务:在产业促进政策、园区基地建设、两化融合试点、产业化项目支持、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强工作力度;在先行先试对口试点、创建国家级国产软件应用示范区和体验中心、推动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软件产业基地、建设上海智慧岛数据产业园、建设云海数据中心、支持重点项目等方面有步骤地按计划推进。
上海高端软件产业发展路径
从新兴产业发展一般规律看:加大政府重点支持是基础。高端软件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应准确认识与把握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新兴产业从其广义上讲,是指那些利用先进革命成果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对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这些产业普遍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而狭义的新兴产业,则主要是指依靠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而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产业。
一般而言,新兴产业是科技创新最为集中的领域,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处于产业生命周期曲线中的成长期阶段。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先进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基础之上的,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努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产品(服务),是保证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强有力的产业扶持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必要保证:产业政策的正确引导是新兴产业崛起的重要手段;产业链的延伸是新兴产业提升的有效途径;合理的空间布局是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载体。
从软件产业本身发展规律看:强调需求引领、市场驱动。简要分析软件产业发展的规律,具体内容是:社会和经济领域的需求是其是发展的动力,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手段是发展的平台,技术突破、业务模式创新是公司发展的核心优势,高端软件人才、行业专家是持续创新的源泉,对行业有着较深理解力与抽象建模能力是立身之本,对软件开展产品化和产业化,推进服务化、平台化是发展之道。
从应用软件的行业发展规律看:要加大软件与业务的融合度。发展高端软件。应注重认识软件产品与服务所应用的产业领域发展规律,尤其是准确把握其发展阶段与产业需求;同时,更要根据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要求,找准推进高端软件产业发展的节奏与增长点、创新点,切实推动上海高端软件产业快速、持续发展。
从顶层设计角度看:须系统性推进产业发展。简单说,顶层设计,就是从高端软件产业发展规律出发,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以产业发展的全局视角,对各方面、各层面、各要素进行统筹考虑。顶层设计具有高端战略性、整体系统性、先后次序性和缜密科学性。强调顶层设计视角看高端软件产业发展,就是要求我们在思维方式上更为深刻,即由点上的思考,转变到线上考虑,更要向关联关系、网络、面上分析:由粗放型、经验型发展思路,向前瞻型、缜密型、科学型转变;从平面立体思维向网状体系思维跨越。尤其是注重处理好发展高端软件产业自身方面的关系,高端软件产业与所应用领域的关系等。
从国家信息产业政策看:要抓住契机、聚焦重点。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软件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对基础性、关键软件的支持力度。发展高端软件应适时抓住产业发展契机,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加快发展。近日,主席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讲话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由此可见,基于自主可控的安全软件、网络软件、社会领域应用软件等正是亟待发展之机。
强调创新 完善环境 推进产业发展
加快建设并完善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上海高端软件产业发展环境。包括出台高端软件产业发展三年规划方案,支持高端软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支持形成相关标准体系。尤其注重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即通过综合应用规划引导、资质认定、财政奖励、专项支持、政府采购等政策手段,优化软件产业发展环境。
加强软件产业公共服务、专业服务机构建设。在深化已有的高性能计算、软件评测、构件服务等公共研发平台,行业协会、软件产业促进中心、企业信息化促进中心等公共专业服务机构基础上。深化服务内容、拓展服务领域。加快形成政府、公共研发机构、专业服务机构、软件企业等共同推进高端软件产业发展的合力。
增大支持并搭建业务创新平台建设力度。持续鼓励软件关键技术、业务模式自主创新,加强企业、政府、大学与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用户之间合作交流,打造和完善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应用为一体的高端软件产业化推进机制建设。
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建立技术、标准和应用联盟等多种形式,实现高端软件的联合创新和应用推广;大力提倡并鼓励上海充分发挥众多高校、研究院所集中的优势,积极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创新;支持以企业为主体搭建的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培养与结构建设。更加注重软件人才结构,加强高端人才(领军人才)的培育与引进。建立人才培养机构与软件产业的供需匹配机制,加强软件人才专业知识教育与产业化项目实训紧密结合的复合、高端、领军型人才培养机制。落实并加大针对高端软件人才的奖励政策。同时,加大国际化人才引进力度。
健全完善产业链并占据关键环节。健全完善产业链。不仅着眼上海软件产业,而是面向长三角、华东、甚至全国区域构建产业链,并抓住产业链关键环节推进上海高端软件产业发展。以具有国际、国内或行业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相关领域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打造贯通包括软件、系统、运营、服务、维保等在内的全产业链条。
同时,注重加快推进高端软件的产业化与应用工作,推动软件技术向传统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渗透与融合,大力拓宽软件产业的应用空间与产业链锻造,并做好首次业绩突破的支持服务工作。
关键词:城市园林;管理;常见问题;机制;改进
1我国城市园林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1.1缺少健全的管理体制
园林管理相较以前有很大的进步,但管理体制跟不上时代的进步,现在大多数园林的管理依然延续着计划经济的规则,无法使园林管理在市场中竞争,会逐渐被市场淘汰,政府管理机构对公共管理没有做到应有的职责,没有强化公共管理,导致园林管理的各个部门之间没有相互合作,不能做到协调统一,发挥不出应有的优势,对整个的园林管理发展有一定的制约。
1.2管理意识淡薄
园林管理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但由于受上一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虽然得到重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金钱。但取得的效果微乎其微。园林管理的意识淡薄,不明白园林管理在城市规划管理中起到的作用,从而使园林管理得不到重视,甚至认为不需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城市的园林管理不再是保护园林环境,为人们提供娱乐场所,它也可以为城市的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实际功效。
1.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科学
只有进行大量的科研分析,才可以进行园林规划建设。不进行科研分析,就不能使园林设计满足于城市的规划中,不能使园林在城市中体现最大化的价值。设计园林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为整个城市提供服务,真正地发挥园林中绿地效果,只有在科学合理的地方建设城市园林,就会对整个城市的环境都有帮助。由于城市人口的日剧增多,用地紧张,再加上资金不到位,加上城市绿地规划不科学、得不到实施,没有被充分运用。
1.4职能部门管理不到位
目前,政府职能部门在城市绿化行业的管理上有一定的缺陷,许多部门之间不能相互配合,不能协调统一地为园林建设服务。各个部门之间都不想把精力投入到园林建设中,园林建设就发展不全,也有许多园林管理人员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不懂行业的发展前景,这都需要加强。
2如何有效提高城市园林的管理水平
2.1建立与完善园林管理机制
只有不断创新,园林管理才会符合时代的发展,才会满足人们逐渐增长的文化需求。不断地对园林管理进行创新,才可以提出更加适合于现代园林在城市发展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措施。不断地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和完善园林管理机制,城市园林的管理会逐步提高。
2.2加强对城市园林管理认识
园林的建设不单单满足人们观赏,休闲娱乐的需要,同时也要为整个城市创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不仅需要我们园林工作人员的参与,也需要我们每一个公众共同参与,城市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只有我们共同为城市的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城市将会更加美好。在园林建设上,要多宣传,多做活动来提高民众的园林绿化意识,让园林建设和保护融入到民众的生活中去,成为城市的特色。也要加强园林的管理制度,保证园林事业的进行。
2.3规范园林绿化规划管理
提升园林管理的重要一步就是规范城市绿化。而城市绿化则要根据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依据来发展,使园林绿化融入到城市中去,让其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绿化就是保证其生态化和可持续化,任何城市的绿化都要有其基本的发展规律,只有这样,城市绿地才会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在这其中,不仅需要管理人员的参与,也需要我们市民的共同参与,还要把城市绿化向乡镇延伸,在绿化上实现城乡一体化。同时规划管理要面向社会,保证其公正性,提高民众的参与,真正实现规范城市绿化管理。
2.4充分调动发挥政府职能
政府在城市园林中的主要职责就是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而想要发展城市园林就需要我们对政府职责进行创新,在体制和本质上进行创新,把园林管理当成一个行业管理,让园林管理在市场中竞争,接受市场的考验。同时我们还应加强园林的管理制度和维护制度。
3结语
城市园林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城市园林管理模式的健全,标志着我国在城市绿化方面迈向一个新的台阶。也可以看出我国对环境的重视性。在城市园林的管理中,我们要遵守管理规范,做好公民应做的义务。这样才能促进城市园林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性,为我国建设绿色城市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峰.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12)
【陈扬博士】
“看懂这个时代,才能更好地看懂未来!”刘老师的文章以这句话结尾,似乎蕴含着很深的哲学思考。但问题是,谁可以看懂这个时代?他的声音被我们关注到了吗?我们注意到的是不是那些符合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声音?这些问题看似“玄乎”,但却影响着作为研究者的学术取向。愚以为:社会现象纷繁复杂,很难找到所谓的客观规律。当我们自以为看到了本质,事实上很可能陷入了另一个逻辑的怪圈。因此,在国航汇智公众号中(包括课堂教学),我们更多阐述的是一个社会现象,并对潜在的一些相互替代性的解释进行了阐述,而把“得出结论”的机会留给了读者。以本期所讨论的主题为例,所涉及到的“城市的兴衰”可能涉及到以下几方面:
1. 何为“城市的兴衰”?
城市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以及该城市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雄安新区的设立初衷和北京大城市功能部分的外迁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中央高瞻远瞩的规划。在短期内,受其影响较大的可能是京津冀城市圈,这种效应需要多久,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扩展到全国,尚不能确定。因此,以此作为起点,讨论沿海城市的兴衰,恐有失偏颇。
2. 港口城市与内陆城市均是区域经济系统中的节点
地区经济的增长离不开两者之间的均衡发展。从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看,沿海城市受到其地理位置与物流成本的影响实现的经济发展,可能以产业梯度转移的形式向内陆传递,从而带动了内陆城市的发展,并形成了内陆与沿海城市不同的产业分工。而这一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高效的区域物流系统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高铁,公路,铁路网等基础设施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是我国今年相关部委积极推进多式联运的一大初衷;
3. 另一种发展的逻辑:产业的外迁
接替沿海城市产业转移的并不一定是内陆城市,一种潜在的逻辑是产业的外迁。例如,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沿海城市承接日本、中国台湾地区的产业转移。换而言之,如果企业在被沿海城市高劳动力成本挤出的过程中,平衡内迁与外移的得失以后,也有可能选着后者。三星最近迁往越南建厂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因此,我们建议客观地看待制造业转移所引发的内陆城市发展,更大程度上,这是一种与海外潜在选择竞争的结果,其中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包括物流成本、劳动力素质等。
总结:海运城市见顶的对立面不一定适合内陆城市的崛起,还有一种可能是海外城市的崛起!
【陈舜博士】
“雄安”二字,一夜之间,闻名天下。一个曾经的六线县城瞬间成了全国焦点,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仿佛一个没文化、没底蕴、没颜值的穷小伙,忽然被大户人家千金相中,顿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然而纵观中国发展历程,哪一次里程碑式的突破不是从曾经的“一穷二白”开始的呢?1979年,伟大的邓爷爷在宝安县画了一个圈,迎来了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新纪元;1990年,上海市政府在浦东画了一个圈,迎来了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和金融发展的新纪元。2017年,在雄安画了一个圈。这一次,雄安又对中国带来怎样深刻的影响?
迄今为止,中国国家层面这三次重大战略决策,都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环境下的破局之举。雄安特区的横空出世,正是事关中国未来政治经济发展的一次重大破局。放眼国外,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元区债务危机,使中国经济发展一直以来依赖的“大树”忽然百病缠身。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逆全球化潮流盛行。中国越来越意识到,对接国外、依靠发达国家来发展自身经济,已经到了瓶颈期。反观国内,房产资产泡沫膨胀,债务高企。在“大树”指望不上的背景下,如何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国内经济问题,维护政治稳定,是众所周知的难题。雄安特区的设立,正是在中国深陷困局的情况下被赋予了重任。
设立雄安特区的初衷是要打造中国梦的样板城,要让大家相信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把这座“一穷二白”的城镇打造成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北方的财富中心,重构中国的财富格局,形成南有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东有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北有雄安为中心的京津冀“铁三角”。深圳和上海重点在对接外部,而雄安是内陆县城,远离港口,因而发展重点在对接内部,通过创新实现中国经济的突围。雄安这块创新发展的试验田,将打造成依靠内需、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内陆城市崛起的标杆工程。但是内陆城市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海港城市的没落,而是内外兼修、内外并重。在深圳、浦东珠玉在前,雄安在后的格局下,突破目前的困局,迎来中国发展的新纪元!
【章强博士】
自古以来,黄土文化一直都是我中华文明的主基因。但从一百多年前开始,黄土文化与海洋文化在中华大地开始有了激烈的对抗,百年屈辱史便是这场对抗留给国人的痛苦民族记忆,但也正是这场对抗使得黄土文化与海洋文化得以融合,也为1978年改革开放主动拥抱海洋文明奠定了一定的历史文化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带动了大批沿海城市的兴起,港口与航运成为我国融入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分工的关键支撑,“以港兴市”成为多少城市既定的发展战略。不得不说此次作为国家大事、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的设立,的确给了我们一次思考港口城市未来定位与发展的机会。笔者想简要谈谈个人的浅见。
第一,目前,尚且不能因为雄安新区的选址就判断沿海港口城市发展遭遇“天花板”并陷入内陆与海洋二元论的错误选择。就个案而言,雄安新区所要承担的历史使命与当年深圳、浦东所要承担的历史使命是不一样的,城市功能定位也是存有差异,不能将它们之间的对比拔高到内陆城市与港口城市的兴衰之论。即便说雄安新区的选址代表了内陆城市的发展,而内陆城市的兴起并不必然意味着沿海港口城市的衰退,沿海港口城市在过去发展中所积淀的先发优势仍足以使其得以延续。
第二,沿海港口城市需要跳出“只看经济发展”的思维定势来看待“以港兴市,港城互动”的问题。可以说在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港口城市从来就是把港口、航运作为经济要素来对待,忽视了港口的社会性,忽视了港口与港口城市居民间的关系,忽视了港口与城市生态的联系,“8・12”天津港事件不正是因为这些种种忽视所带来的悲剧性后果吗?未来港口城市发展需要赋予港口更多的功能,需要为港口注入更多的社会属性和人文关怀。
一、畜禽养殖业退出的目的意义
近年来,我区畜禽养殖污染物随意乱排,严重淤塞了干渠,导致局部地区的地下水、空气、土壤呈现不同程度污染,畜禽养殖业无序发展,给区域经济发展、群众健康、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影响。做好畜禽养殖业退出工作,是我区全面改善环境质量、建设幸福北城的必然选择,是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满足人民群众诉求的必然举措,是落实市政府有关城区畜禽养殖业退出的决定,建设两型社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必然要求。
二、禁止畜禽养殖区范围划定
根据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区畜禽养殖业退出的通知》精神,开福区全区行政区域范围划定为禁止畜禽养殖区。
三、畜禽养殖业退出时间
全区畜禽养殖业按市政府规定分两批退出。
第一批:2012年12月31日前,辖区二环线以内区域,以及辖区内湘江段、浏阳河、捞刀河流域两侧200米范围内的畜禽养殖业必须全部退出。具体区域为:洪山街道的双河社区、陈家渡社区、毛家垅社区、史家坡社区、金鹰社区;捞刀河镇的捞刀河村、凤羽村、中岭村、白霞村、高岭村、大星村、罗汉庄村、伍家岭村、双湖村、乌溪村、彭家巷社区、捞刀河社区;新港镇的宿龙桥社区、戴家河社区。
第二批:2012年12月31日前,辖区内前述第一批区域以外区域的畜禽养殖业必须全部退出。
四、现有养殖场(户)必须在通告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完成关闭或搬迁。对在规定期限内自愿退出养殖的,政府将予以适当补助;未在规定时间内退出的,将依法予以强制关闭,并不予补助。
五、养殖栏舍占用农田,养殖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群众意见较大、且影响恶劣的,养殖栏舍由相关部门认定为违章建筑的,必须依法依规予以拆除。
六、自本通告之日起,全区禁止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户),违者将依法,并不予补助。
七、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区畜禽养殖业退出的通知》(政办函〔2012〕68号)的规定,在2012年4月25日前有正规手续且实施了环保措施的规模养殖场应当控制养殖规模,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
八、按照本通告规定退出养殖并享受补助政策的栏舍所有者,在本区范围内再度从事禽畜养殖业或者引进外来养殖户的,将收回原补助资金,并依法养殖栏舍;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予以处罚。
九、年5月24日开福区人民政府的《关于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的通告》及其他与本通告相冲突的文件同时废止。
关键字:缺水;节水;节流;中水回收;雨水收集
中国高校众多,用水量巨大,而且浪费现象严重,虽然部分高校配备有节水设备,效果发挥不是太理想,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高校冲厕、清洗路面、洗车、灌溉等用水都是直接使用自来水,如果把高校雨水收集、中水回收利用,可以减轻供水压力、节约水源、减缓地下水位下降及改善高校生态环境,将产生巨大的环保、经济、社会效益。
1 中水雨水利用节水现状
近年来我国城市生活用水量呈足年递增趋势,而水源水质却呈逐年递减趋势,这无疑给给水治理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在节水上做文章。一滴水微不足道,但是不停的滴起来,数量就很可观了。据测定滴水在一小时可以集到3.6公斤水;一个月可集到2.6吨水。这些水量足可以供给一个人的生活所需。至于连续成线的小水流每小时可集水17公斤,每月可集12吨;哗哗响的“大水流”每小时可集670公斤,每月可集482吨。所以,节水的潜力是很大的。特别是城市生活用水其损耗是相当惊人的,城市生活用水的用水过程绝大部分是在建筑中完成的,因此要节约城市生活用水必须挖掘节水技术在建筑给水中的应用。
所谓“中水”即再生水,沿用了日本的叫法,通常人们把自来水叫做“上水”,把污水叫做“下水”,而中水水质介于上水(自来水)和下水(污水)之间,故名“中水”。虽然中水不能作为饮用水,它可用于要求不高的场合,如冲厕、洗汽、清洗路面、灌溉、景观用水、工业冷却和锅炉用水等。再生水工程技术可以认为是一种介于建筑物生活给水系统与排水系统之间的杂用供水技术。中水水质低于城市市政供水而高于污染水的排放标准。中水可以作为城市的再生水源。中水的有效回收利用可以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率。
城市水资源主要着眼于地表和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不重视 城市雨水汇集径流的利用,任其排放。一方面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又大量排放雨水带来城市水涝。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城市水体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我国600多城市中有400多城市缺水甚至严重缺水。虽然在国内有部分雨水收集示范项目,但是没有获得大范围的推广。更多的雨水收集设备和装置处于开发推广阶段,需要强化政策的扶持和扩大宣传影响范围。雨水收集主要有三种方式:1、屋顶建筑顶部汇集2、地面、道路、绿化用地 3、公共场合及运动场
雨水收集的流程:雨水初期弃流过滤-雨水蓄积装置-雨水提升泵房-深度过滤-消毒装置-用水点
1.1 高校节水的措施
1.1.1 节水软措施
(1)自发或者鼓励设置节水机构,加强宣传教育。如郑州大学开展世界水日、节能减排宣传周、节能减排大赛、节水标语校园大赛等活动进行宣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加强节水设施建设维修升级等工作保障节水能力、提高节水效果。
1.1.2 节水硬措施
(1)对厕所、水房、餐厅、澡堂等用水场所及时安装、维修、升级节水设备。及时安装新设备,及时维修、升级老设备。
(2)灌溉节水 中国高校占地面积巨大,绿化百分率很高,所以灌溉用水也是高校用水量的一大方向。可以在绿化带根据需要配备较适合的供水节水设备,同时可以根据土壤、湿度、温度等当地因素适当种植节水型植物。
1.2 中水的回收及利用
众所周知,高校人口众多,是用水大户,也是排污大户,高校集教学、科研和生活于一体,具有用水人员集中、技术应用先进、排水水质高于普通居民的特点,同时存在很多可以稍加处理就可再利用于校内厕所冲洗、绿地、树木浇灌、道路清洁、车辆冲洗、基建施工、喷水池等各个方面的中水回用雨水再利用的水源优势,实现高校污水、雨水资源化利用,建立节约型高校供水体系已成为迎合可持续发展之路迫切的要求。
具体的内容包括在高校规划区内新建、扩建、改建的项目,需要城市供水的(含自建供水设施的供水),应当配置节水装置、雨水收集装置、中水回收利用设备。具体内容应包含:对于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改建、再建的工程项目需要城市供水的(包含自建供水设施供水),应当配置建设成套的中水回收处理设备。对用水量较小经济等因素不划算的工程应当配备基础设施(管道)和设备的安装空间,以备时机成熟后续的再建。对于要求市政园林绿化用水、建设施工、道路清洗及景观用水等只允许使用经过处理的雨水和中水,不许使用自来水等新鲜水源。对于特殊群体高校可以实行用水价格的调整和改革,从而制定合理独特的价格体系,要合理的拉大自来水和处理后的中水雨水的价格关系,尽量拉大两者之间的价格差,实现优质水优用,实现水的利用效率。扩大处理后的雨水中水的使用、影响范围,达到市场化产业化的目的,达到节水的终极目标。政府及一些环保机构可以给予相应的扶持与帮助,如政府制定优惠政策、环保部门给予宣传教育,达到鼓励中水雨水广泛利用的目标,扩大雨水中水利用的市场需求。
2 总结
节水最关键的不是建筑节水技术,而是人们的节水意识,人们的用水习惯。据调查,目前这种观念尚未真正有效树立,所以倡导人们将淡水资源当作一种珍惜资源节制使用,呼吁全民节水势在必行。只要采取一项措施或几项措施兼用,其节水效果都将是显著的。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不节约放在首位。在遵循生态规律、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等的前提下,在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在完善的法律体系框架内,以政府为主导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管理、经济、宣传教育及科技的手段和措施,统一管理,科学配置,不仅能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用水供需矛盾,解决高峰期缺水问题。还能减少污水排放量,保护环境,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建立节水型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张金梅 雨水的资源化利用 [期刊论文]
[2]邓风以城市雨水为水源的中水回用途径初探。
作者简介
朱兆阳(1990-),男,汉族,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给水排水工程。
王俊杰(1992-),男,汉族,河南平顶山人,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给水排水工程。
国家就热电联产城市集中供热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出台了许多有关的政策、规定和要求,结合近年来参与的多项城市集中供热可行性研究的体会,本文就热电联产城市集中供热项目规划设计中的相关节能技术问题作以分析。
1.重视规划
城市规划、热力规划是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的规划既要注重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发展规律,也要具有敏锐的前瞻性。确定热电联产项目的规模,首先就要立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热力规划,这样才能指导工程建设,才能使项目实现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之目的。因此,开展城市集中供热可行性研究之前,务必要依据城市建设部门批准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热力规划。诸如,哈尔滨市华能集中供热有限公司所承建的道里集中供热项目建设一座大型热源厂,占地10.7万平方米,安装6台116MW循环流化床热水锅炉、3台75毛咐循环流化床蒸汽锅炉、2台1 ZMW汽轮发电机组及附屁系统;敷设供热管网干线肠公里,新建改建换热站1%个、调峰锅炉房4座。建成后向道里、道外1758万平方米房屋供热。与华欣电厂并网运行后,可增加供热面积300万平方米,总供热面积达到2058万平方米,占哈市的五分之一。实施道里集中供热项目建设是市委、市政府为从根本上解决老城区供热“难”问题,提人民生活质量,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一项科学决策。该项目建成后,用高效、大容量锅炉替代分散小锅炉,社会环保效应十分显著,停用了供热区域内原有锅炉房823处,取消旧锅炉1326台,每年可减少燃煤消耗30万吨,减少灰渣9.5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200吨、烟尘排放11万吨,利用倒出的储煤、储灰场,可新增城区绿地15万平方米,区城大气环境质量极大改善。实现24小时连续供热,供热质量稳定提高,使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提高15个百分点,促进了我市集中供热节能减排工作的发展。
2.重视热负荷的调查核实
热负荷可靠、落实与否,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机组选型、投资规模与建成运行后的经济性。热负荷的调查核实过程中应注意如下问题:
2.1现有热负荷的调查核实必须取得第一手材料,即应对现有可施行集中供热的各类建筑按类别落实建筑面积,不可轻易停留在建设单位提供的书面报告上。以哈尔滨市城市集中供热为例,市区实有房屋建筑面积为1.36亿平方米,各种采暖方式总计耗原煤450万吨。其中,热电联产供热面积3917万平方米,占28.7%;耗煤97.9万吨,占21.7%。若将现有和在建热电联产项目全部建成,热电联产机组可供热面积(不含调峰锅炉房)将达到9400万平方米,相当于2005年的2.4倍;而机组年耗煤量将高达1500万吨以上,相当于2005年的15.6倍。而在这些能源消耗中,只有1/4用来对城市供热,其余3/4则消耗于城市并不需要的发电。国发[2007]2号文件(《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能源办关于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热电联产机组原则上要执行‘以热定电’。”发改能源[2007]141号文件(《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关于印发〈热电联产和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中也明确规定:“在严寒、寒冷地区且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的城市,应优先规划建设以采暖为主的热电联产项目,取代分散供热的锅炉,以改善环境质量,节约能耗。”因此,国家要求热电联产项目必须坚持以供热为主,以“热”定电。
2.2不可按现有分散的锅炉容量统计热负荷。分散小锅炉因其热效率低、系统配置不完善等原因普遍出力不足,如果按其铭牌标定出力统计热负荷,显然偏大。
2.3不可按现有分散供热单位的耗煤量统计热负荷。现有供热单位往往只能提供燃煤的低位发热值和总煤耗,因其缺乏科学的耗煤计量手段,只能依据燃煤的进料统计表,而这极易存在较大的偏差,其结果也会造成热负荷统计偏大。
2.4发展热负荷的依据性要充分。热电联产项目的建设规模既要立足当前,更要注重发展;前面已经谈到过城市规划及热力规划的重要性就是这个意思。发展热负荷一方面要根据历史与现实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时代的发展特点国家产业政策和地域经济特征等方面的因素。发展热负荷考虑得不充分,本期工程经过建设运行后不久或尚未运行就会涉及到扩建问题,由于配套公用设施不足,扩建投资相应增大;发展热负荷考虑过大,既便考虑了分期建设的可能性,也会在公用设施上加大投资,造成闲置和浪费。
3.重视热网都分
热电联产项目中,热网部分的资金投入比例很大,特别是在以城镇冬季集中供热为主要负荷的热电联产项目中,热网部分无论是投资比例或是技术方案的优劣均举足轻重。
国家计委、建设部颁布的《热电联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技术规定》中要求:热网部分投资超过1500万元应单独编制可行性研究,而以一般热网工程来讲,这样投资规模的热网也仅在40~50万m2左右。所以说,供热面积在100-150万m2以上的中小型热网乃至500万m2以上大型热网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尤为重要。
热网部分的重心在于合理布置管网走向、确定供热参数、敷设方式、系统与用户的连接方式、运行调节方案、补偿、特殊跨越等环节,其中有些细致部分是可行性中应注意的。
3.1供热介质参数的确定
供热参数的大小,关系到系统流量和管径的大小,直接影响热源部分的首站规模。供热参数低,系统循环水量增大,换热设备投资增大,循环水泵容量加大,系统补水量及水处理设备增加;相反地,提高供热参数,则受到管网保温材料耐温极限限制。当前普遍采用聚胺脂泡沫保温成品管直埋敷设,其施工方便、管网投资较低、城市景观不受影响、热损失小等优点已得到认同。其保温材质的耐温极限一般在140%左右;所以主张在管网保温极限值之内尽可能提高供热介质参数,以减少管网以及相应配套设施的投资。
3.2循环水泵的选择
热力管网运行调节可以是单独的质调节、量调节和改变流量的质调节。其方式的确定取决于热源部分的机组调节方式和热网循环系统的水力工况。一般来讲,为保证系统水力工况的稳定同时减少系统运行的能耗,对于一级供热管网,普遍采用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因此循环水泵的流量、扬程是动态的;不少可行性研究中,尤其是在系统循环水量较大的项目设计中,常常出现选择多台同型号循环泵并联方案,意在通过不同台数的水泵并联运行以达到改变流量的目的。其实这样的方案极不合理。简单地说两台泵并联运行的工况较一台泵的运行工况(效率)大为下降,更不用说三台或以上台数的泵并联运行了。所以主张按拟订的调节方案尽可能的选择一台泵独立运行,以求最大效率和最低电耗。在此基础上,为更好的实现根据室外温度的变化从而调节系统供热量,可进而对循环泵进行变频调速。
3.3实现热电联产的区域
因供热成本应较低,可适当降低用热价格,运用价格杠杆进行引导,逐步淘汰落后热源;也可通过合资、收购或资本股份化运作方式,将原有热源供热管网资源经合理整合调整后,逐步并入热电联产主网运行,以达到节能降耗、提高供热质量和服务水平的目的,最终使老百姓得到实惠,也使先期投资者得到应有的补偿与利益,争取实现互利互赢。
【参考文献】
[1]党黎军编著.循环流化床锅炉启动调试与安全运行[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岑可法,倪明江,骆仲泱等编著.循环流化床锅炉理论设计与运行[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关键词:;生态哲学;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27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4018402
1 低碳及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由英国率先提出,目的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建立起相互理解的桥梁。低碳的本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实际上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解决长期以来高碳排放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可持续的影响,构建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可持续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幅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生态和气候环境,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对低碳的理解可以分为3种情形,第1种情形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小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第2种情形是零排放;第3种情形是绝对排放量的减少。实现以上3种情形低碳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经济正增长(GDP增长率大于零)。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追求的目标应该是绝对的低碳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目标应该是相对的低碳发展。潘家华研究员指出,低碳经济(发展),重点在低碳,目的在发展,是要寻求全球水平、长时间尺度的可持续发展。各国有多种方式来实现发展,而每种发展的路径、速度和规模会受到一定硬性约束。通俗地讲,低碳经济就是为了实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最终目标――“把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威胁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政府采取低碳经济政策的终极目标就是切断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联系。为了指导低碳经济实践,建立概念与政策之间的联系,必须设立低碳经济的评价方法。
在21世纪,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给多数国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与困难,研究生态价值观,对于理解哲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运用这些理论指导中国加快科学发展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观
2.1 生态观视域下的科学发展观
低碳经济体现了关于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解”必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和解”的真理性,对于人类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我国所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低碳经济的哲学基础来自于的生态自然观。在19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发展的矛盾问题尚未凸显,马克思并没有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深刻预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价值,形成了的生态价值观。恩格斯曾警告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以免进一步“受到大自然的报复”。生态价值观的基本包括,人与生态环境同生共荣的价值理念;为全人类长远发展谋福祉的价值取向;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友好的价值标准。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各自有着自身运动与发展的规律。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前提就要尊重客观规律,并遵循这些客观规律,自觉地改造世界,同样人类要达到与自然地和谐就要尊重客观规律。
2.2 科学发展观与低碳经济
面对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的现状,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我们的自然观和发展观,进而找寻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化路径。“实践的人化自然观”是自然观的实质,揭示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
人,既是发展的主体,也是被发展的客体,而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推动了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技发展、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人口发展、社会发展的关系,就将会给人类发展的前景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环境危机的本质是人类的生存危机。环境哲学正是在这种生存危机境况下人们不得不考虑“人如何才能在自然界自处”的严峻情势下形成的全新的“生存智慧”。
在人与自然的全面关系中,不仅包含主客体关系,而且还包含整体与局部、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自然界是系统的整体,而人不过是系统整体之中的一个局部的要素而已。从逻辑上说,系统整体之中的局部要素不可能成为系统整体的主体,因此人不可能把自然界系统整体作为他的实践对象,人只能作为自然界系统整体之中的一个要素在系统整体规律的决定下参与整体的运动。在人与自然界整体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绝对限度。这就需要在超越自然的同时担负起对自然的责任,建立起超越与责任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和谐、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观。
2.3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的继承与发展,是把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成果,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而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正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世界各国逐渐意识到协调好气候目标与发展目标的可能途径,在工业化和减缓气候变化之间寻找到平衡点。低碳经济的提出为人类解决这一问题。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要树立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人类根本利益的正确价值观。从长期的发展目标看,低碳经济和中国所强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众所周知,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其倡导的是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在实施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满足所有国家和所有人的基本生活问题需求和相应的碳排放权利,这与强调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高度一致的。从技术经济特征看,低碳经济在实质上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这一技术经济特征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在开展的节约资源、能源,提高效率,调整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污染排放等做法是一致的。
3 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分析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科学的价值观要求我们既要重视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又要重视其生态价值;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体现了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3.1 发挥碳汇潜力
碳汇是指任何能够去除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包括“碳汇林”和碳捕获与封存。发达国家的土地利用已基本定型,碳汇的潜力较为有限。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众多,历史上毁林和植被破坏比较严重的发展中国家,通过改进土地利用方式,和增加造林来增加生物碳汇,具有相当可观的潜力。“碳汇林”服务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其规划和建设都要与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相一致。
3.2 倡导低碳化消费,抵制奢华浪费
(1)推行绿色建筑,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
(2)推行绿色交通,即为节省建设维护费用而建立起来的低污染,有利于城市环境多元化的协和交通运输系统。绿色交通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它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可持续性发展概念一脉相承。绿色交通理念应该成为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指导思想,将绿色交通理念注入到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优化决策之中,研究城市的开发强度与交通容量和环境容量的关系,使土地使用和轨道交通系统两者协调发展。这种理念是三个方面的完整统一结合,即通达、有序;安全、舒适;低能耗、低污染。
3.3 调整能源利用结构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我国的能源结构长期存在着过度依赖煤炭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能源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方向应为:逐步降低对消费比重,加速发展天然气,依靠国内外资源满足国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积极发展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中国一贯以节能作为能源领域的优先工作,今后必须坚持节能优先的战略,这已经成为政府和企业界的共识。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企业应急管理;风险管理;危机管理;总体框架;三级机制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2-0048-03
一、企业应急管理、风险管理、危机管理的内涵特征
(一)企业应急管理
企业管理者对突发事件造成其管理基础发生变化后的应急反应,不论管理基础是确定型基础还是不确定型基础都可能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因而成为应急管理研究的内容[1]。企业的应急管理如图1所示。
(二)风险管理
与企业应急管理相类似的名称有风险管理、危机管理等。我们粗略界定一下它们的研究范围和关系。风险管理,也叫不确定性管理,最初将其用于投资学领域中,它强调对风险的测量与利用。比如,在投资学中的风险管理,认为一项投资为不确定事件,并假设这一事件的随机分布(即假设其为随机事件),同时利用随机变量的方差来衡量其风险的大小,然后通过平衡方差与投资收益来达到对投资项目的评估与管理。也就是说,传统的风险管理期望利用不确定事件的某种发展规律(如统计规律、分布特征)来衡量不确定事件造成损失的大小,进而刻画风险,最后获取某种意义下(风险中性、风险追求或风险规避)的收益值,这是一种狭义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在金融投资学中的成功应用,使得企业管理中其他领域也重视了对不确定性的管理,现在基本上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企业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重要的是要确定各种不确定性的分布特征,风险管理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大体分为4类:
1.金融财务风险。它包括:价格类风险(资本定价、利率、汇率等风险),流动性类风险(现金流、短期投资、资产变现、机会成本等风险),金融信用风险(违约风险、信用等级降低等风险),通涨或紧缩类风险,对冲风险等。
2.运营风险。它包括:商业运作类风险(人力资源、产品开发、渠道管理、供应链管理、商业周期、产品服务损害等风险),授权类风险,信息技术类风险,商业信息风险(预算和企业计划、审计信息、退休金管理、投资评估、税率变动),等等。
3.战略风险。它包括:企业形象损失类风险(品牌和商标受损、企业欺骗行为、不受欢迎的公司公共策略等风险),竞争战略风险(各种企业竞争战略风险),客户需求风险,社会或者文化类风险,技术创新风险,资本可用性风险,政策、法律、法规类风险,等等。
4.损害风险。它包括:火灾和财产损失风险,飓风等自然灾害风险,人身、财产安全类风险,商业犯罪风险,工作相关的疾病类风险,责任丧失类风险,等等。
企业的风险管理如图2所示。
大量的难以估量的不确定事件的存在,使得传统风险管理面临严峻挑战,量子基金就是著名的典型案例。对冲是利用股票、债券、外汇等金融产品、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和财务杠杆构造的风险综合与抵消方式,以获得无风险或投机性收益,它的基础依赖于对风险的刻画。在量子基金存在的前31年的历史里,获得的平均回报率高达30%以上,但是1998年量子基金遭到重大损失。
(三)危机管理
危可能给企业造成损失,机则可能给企业带来发展机遇。危机管理是针对各类事件给企业可能造成危或者机的影响时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危机的产生可能是随机不确定事件带来的,也可能是突发事件造成的;危机管理可能包括风险管理,也可能包括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危机管理是对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的定性和定量方法的综合应用,危机管理强调企业所处危机时刻的管理选择,如危机公关、媒体管理等。
企业的危机管理如图3所示。
二、企业应急管理、风险管理、危机管理的比较
企业的应急管理、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在管理的内容、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以及管理的切入点等方面具有区别与联系。
(一)管理内容
从管理内容上讲,不论应急管理、风险管理还是危机管理,都是企业对广义不确定事件的管理过程,但危机管理强调企业所处危机时刻的管理选择,风险管理强调随机事件风险的度量和统计规律的应用,而应急管理强调事件对管理基础的改变。风险管理期望加强对不确定事件客观发展规律(或统计特征)的应用;应急管理期望解决企业管理者的主观管理基础与不确定事件客观发展冲突;而危机管理期望综合应用各种方法解决不确定事件对企业造成的危机。由此可见,管理内容上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区别,但其相互之间的关联也非常紧密。如图4所示。
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都期望从不确定事件的全过程加以管理。风险管理强调事前的决策,所以需要假设事件发展规律;应急管理更注重事件发生的应对,所以强调突发事件对已有决策前提的影响;而危机管理是一种危机状态的描述,强调利用各种方法转危为机。不确定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所组成的系统已成为现在不确定性管理的重要特征,只是从不同角度发展而来的管理方法强调的重点不同、角度不同。
(二)管理方式和方法
风险管理在管理方法上注重对风险的测量,强调风险与收益的平衡(tradeoff)和风险的综合与对冲,基本上可以划为企业日常管理范畴;应急管理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正在积极探索过程中,主要有突发事件下的重新管理(以rescheduling为代表)、动态计划法、干扰管理(dismption management)、突发事件发展规律应用等;危机管理方法通常以定性为主,强调将危机外置。
(三)管理切入点
风险管理是探索不确定事件的发展规律及其应用的过程。对企业管理而言,主要是一种不确定事件的事前管理;应急管理大多强调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何处置,以事后管理为主,当然如何解决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需要一个系统化的解决过程;危机管理是危机发生或危机潜在发生的管理,它的管理切入点可以是发现危机、危机发生时、危机发生后,但主要强调危机发生时的管理切入。
三、应急管理的总体框架与三级机制的建立
如果突发事件意味着强烈的负面影响,企业也需要平稳发展,那么对突发事件要做好目标分类,设计应急管理的总体框架:一级:事前应急管理二级:事中应急管理三级:事后应急管理,建立应急管理三级机制。
(一)一级:事前应急管理
没突发事件,是指企业期望平稳发展,没有突发事件将成为其追求。也就是企业希望自己的管理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时间内)不会发生改变。要达到这个目标,确定事件基本可以保持不变,而随机事件也可能通过提高统计的精确度得以实现,因此最重要的是待知事件的管理。企业管理者需要尽可能熟悉企业的情况和面临的环境,使得自己的管理基础中尽量少地出现待知事件。从企业发展来讲,企业平稳发展,需要聘请熟悉行业情况、企业情况、地区情况的管理者,并且企业的投资行为应在自己熟悉的行业中进行。同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保证会计资料真实性,防止人为突发事件,是企业事前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知突发事件,是指当突发事件的发生不可避免,企业的管理基础必然会发生变化、受到影响,则企业应知道事件发生、可能的影响、可能的持续时间等一系列信息。这就要求企业加强不确定因素预测和预警工作。抗突发事件,是指企业可以充分的应用现代管理技术,设计企业管理,如果发生突发事件也不会对企业产生实质影响。例如制订稳健的生产计划,当面临的需求(订单)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生产计划不用调整,也就是提高计划的稳健性或鲁棒性(robustness)。
(二)二级:事中应急管理
1.充分的应急资源。企业需要为可能的突发事件作充足的资源准备,包括人、财、物、信息等。突发事件下,信息缺失是重要问题,企业应急信息系统管理很有必要。
2.科学的决策方法。如果详细的评估可能没有时间展开,这时需要建立迅速评估机制,科学方法以支撑实时决策过程。
3.专业的应急队伍。企业日常管理工作强调对风险的测量与应用,但懂得如何进行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工作的则相对较少。企业应在专业的应急设备和应急人员准备等方面加强工作。
4.积极的应急战略。战略是对影响企业长远的事件所进行的规划工作。突发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往往是企业倒闭的动因,如由于“三聚氰胺”事件,石家庄地方法院于2009年2月宣布三鹿公司倒闭。企业缺少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战略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大忌。要达到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还需要对企业的应急管理流程加以设计,或者进行应急流程再造(emergency process reengineering,EPR)和企业应急协调。
5.充分的应急合作。对一般影响较小的突发事件,企业可利用自有资源应对。但突发事件如果影响太大,就会超出企业的应急能力,需要外部资源支持和援助;另一方面,突发事件对一个企业的影响,可能通过供应链、资金链等企业的利益链而传播,多企业共同应对突发事件对利益相关的企业都有利,这就是多企业对突发事件的协调应对管理。
6.先进的应急理念。突发事件会对企业的各个方面造成冲击,企业的应急管理决策者应首先明确何种应急目标的实现,对应急管理的执行有实质的影响。例如,在公共管理领域,应急管理强调“以人为本”。
7.完备的应急培训体系。企业应加强应急管理的培训和宣传工作,以树立员工的自我应急意识和获取应急知识的意识。
(三)三级:事后应急管理
突发事件后的事后管理目标为恢复与提高。需要完善企业应急系统,作全面的评估。加强事后资源管理与分配、事后修复管理计划、提升优化应急流程等。
参考文献:
[1] 姚杰,计雷,池宏.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动态博弈分析[J].管理评论,2015,17(3):46-50.
[2] 池宏,祁明亮,计雷.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安防产品信息,2015(4):42-51.
众所周知,TD-SCDMA是我国通信百年史上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和国际通信标准,是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里程碑。发展TD是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推动TD发展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积累我国自主研发经验、提升产业水平、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壮大我国自主创新的TD,需要研发、制造、运营等产业合力共举。中国移动自从担负起建设、运营TD网络的重任以来,一直在不懈地努力。同时,中国移动认识到建设、运营TD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必然遇到诸多瓶颈和难题,在困难面前必须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地推动TD发展,积极摸索发展规律,创新发展手段,千方百计地破解发展难题,实现TD成功的目标。
目前,中国移动已经完成了两期TD建设的任务,建设了几万个基站,覆盖了几十个主要城市。作为中国移动的重要的技术支撑单位之一,中国移动设计院在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几年来为TD网络建设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中国移动设计院从共同查勘到共同设计、从技术研发到网络优化、从标准制订到网络测试等,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TD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