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旅游消费观范文

大学生旅游消费观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大学生旅游消费观,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大学生旅游消费观

篇1

论文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同阶层的人都逐渐参与其中,但对于旅游市场上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大学生旅游群体却分析甚少,关于其旅游消费心理方面的更少。本文结合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内容,运用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学等基本原理,对大学生在资源和城市偏好、交通和住宿方面的选择、旅游购物消费、出行动机和对旅游市场的长远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以便更好地把握大学生这一巨大的消费群体,为旅游企业在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市场的拓展、宣传、决策等方面提供借鉴作用。

引言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问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等。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在这样的一种复杂心理状况下,出去旅游就成为大学生自我解压的一种主要方式。旅游服务人员在对待大学生旅游者时如何去抓住大学生这些特殊的旅游心理,分析探讨大学生旅游心理就十分必要了。

1999年中国决定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到2006年中国普通高校招生540万人,是1998年108万的5倍;高等学校在校人数2,500万人。大学生是旅游群体中一个巨大的特殊群体,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外出旅游。在经济上,每月都有一定的生活来源,而且可以从事一些临时的工作而获得一定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的经济问题。做好大学生旅游就是为旅游企业的长远发展做考虑。如何抓住他们的心理,更好地为当地旅游业服务是扩大当地旅游影响的重要一步。

一、大学生出游动机

据青海高校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84%的人对旅游兴趣浓烈,12%的人回答可有可无,只有4%的人表示反对。可见,旅游已是大学生最为喜爱的休闲方式之一。在青海高校中大学生的旅游意向上,有80%的人表示打算去旅游。低年级学生(82%)与高年级学生(84%)、男(85%)与女(85%)都不存在明显差异。但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却有明显的差异,其中有92%来自城市的学生有旅游意向,而只有76%来自农村的学生打算去旅游。引起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学生的经济条件差异造成的。不打算去旅游的大学生有77%主要是没有多余的钱,其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80%。另外,在外地(95%)与青海本地(80%)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外地的大学生受到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不同,旅游的意向更强烈。在旅游的形式上,更多的大学生选择自助游(结伴同行),占52%;其次是选择个人游,占34%;而只有14%的大学生选择跟旅游团。结果表明,大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

大学生外出旅游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一是休闲散心(占20%),主要是为了欣赏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以及自然风光等,获得美的享受;二是纯粹的娱乐消遣 (15%),主要是为了通过旅游改变环境,达到调剂生活的目的,以娱乐、消遣求得精神上的松弛和愉快;三是学习、感悟生活和增长见识(30%),主要是为了通过旅游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开阔视野,激发好奇心,达到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四是探亲访友(35%),这是大学生旅游心理最为特殊的地方,他们有各地的朋友和同学,在选择目的地的时候就会考虑有没有自己的熟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朋友同学的旅游信息来源就尤为重要,几乎可以左右自己的旅游安排。

二、大学生对旅游服务的需求

调查访谈中发现,大学生在选择旅游线路上一般会选择比较便宜的线路,对旅游服务的要求不会很高。所以,在讲解和细致的服务上不要太罗嗦,稍微提醒就能够让他们满意,最关键的就是要做到收放自如,大学生本来就爱动,太约束了他们的旅游行为就会适得其反,适当的时候提醒就行。调查中50%的人认为旅游服务中一定要坦诚相告,所以在对待大学生这一特殊的旅游群体时一定要真心相待,不能改变原有的旅游线路。如果正确对待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就会无形中给旅游企业创造了免费的广告,大学生几乎全国各地都有同学,借助网络的宣传,口碑效应很好,如果大学生去了哪个地方感觉不错,他们会告诉自己所有的朋友占75%,在网络上与别人分享的占20%,独自分享的仅仅只有1%左右。可想而知,大学生的宣传力度是很大的。相反,他们觉得哪个地方不好,肯定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宣传,这样的一个超级流动“广告牌”,不是旅游企业的最好选择吗?何况,大学生不会永远是大学生,四年以后,甚至更久,他们也会转变成当地的巨大客户群体。从长远看,能否做好大学生旅游服务,还关系到以后旅游的长远发展。

三、旅游消费心理

调查表明,在旅途中的花费这一项中,大学生不受年级、性别的影响,具有总体相似的消费结构:游玩一次大部分计划消费在100~500元左右,在住宿上,将近半数的学生(47%)选择40~70(元/每人每天)。总体上说,大学生对消费的总体要求都体现了节约原则(占77%),这表明现代的大学生保持着俭朴节约的优良传统。大学生在外出旅游进行购物时,其行为特点比较特殊,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商品要有情感内涵。大学生购物主要为了纪念,带一些小礼物回去给自己的亲朋好友留作纪念,所以购买的商品要有地方特色性。作为大学生来说,他们的购买不仅停留在物的层面上,而且要体现在文化和品位上。

(二)购物时注重“坦诚”服务。良好的服务态度、经营作风会使他们获得“天之骄子”的优越感,重新认识自我、定位自我,体验作为时代文人的成就感。

(三)购物时有冲动性和理智性。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消费观没有完全成熟,购物经验不够丰富,加之求新、求美的个性,因而在选购商品时,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另外,大学生的消费又具有理性,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和普通的工薪家庭,父母的供给有限,因而他们必须有计划地安排收支,谋求在有限经济条件约束下的最大购买利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要。

(四)购物的商品要有一定的实用性,在样式上要符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特点。由于受收入的限制,加上消费观念不断的趋于成熟,大学生在选购商品时,比较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希望商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效用,追求经济实惠,物美价廉。

四、开发策略

分析探讨大学生旅游过程的心理,就是为了让旅游服务企业如何更好地去把握其心理特征,对旅游企业来说,抓住大学生旅游市场,为自己的长远发展作出更好的选择,让大学生旅游群体成为自己的巨大潜在顾客。

(一)总的思路要灵活多变,不拘于一种线路模式。首先,大学生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在开发的时候,应开拓重点旅游市场,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其次,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旺盛,旅游动机多样化且追求个性化,在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时要机动灵活:一是在旅游产品的组合上机动灵活。吃、住、行、游、购、娱乐各个项目分别标明价格,供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形成短、中、长线的包价旅游或小包价旅游,甚至零包价旅游;二是旅游方式多样化。针对大学生不同的需求,设计多种可选择的旅游方式,如徒步、自行车、轮船、汽车、火车等;三是组团要机动灵活。大学生出游前大都需要找志同道合的出游者,尤其是女生。旅游企业完全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推行自组旅游团;四是要在特色上下功夫,要吸引大学生的旅游线路就要符合其心理特点,能够让其在旅游过程中学习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再次,大学生旅游市场集中,规模较大且对价格较为敏感。旅游企业要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必须利用它的市场特点,降低成本,实行薄利,取得价格优势,才能激发市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最后,大学生出游顾虑较多,同时对事物的怀疑心较重。旅游企业要培育和建立稳定的大学生消费群体,必须以诚信为本,明码标价,有淡旺季之分。

(二)推出多种符合大学生需求的旅游产品。基于大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以下旅游产品值得关注:

1、修学旅游。许多大学生把闲暇时间作为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时机。他们出游常常带着一定的学习目的,旅游企业可设计一些学习目的较强、能增进社会实践经验和开拓眼界的修学旅游,如革命根据地的考察游、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采风游等。

2、体育旅游。大学生多数酷爱体育运动,可根据这一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旅游活动,如滑雪、游泳、冲浪、沙滩排球等。像青海这样的高原地方,有多巴高原体育训练基地,更是这些旅游的重点开发地带,如骑自行车环青海湖、登山探险等,这些体育活动都可成为青海体育旅游的卖点,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大力宣传青海,扩大青海的影响。

3、探险旅游。大学生追求个性化,喜爱标新立异,且好奇心重,喜欢探险或令人惊心动魄的旅游活动。旅游企业在安全有保障的条件下,可开展漂流、攀岩、探秘等探险旅游活动。

4、生态旅游。新时代的大学生环保意识很强,许多高校还成立了环保社团。针对大学生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心态,设计生态旅游产品,一定会得到大学生的青睐。

(三)采取多种旅游促销方式。大学生从众心理显著,信息传递快。旅游企业在旅游促销中,可利用这一特点,采用一些低成本的促销方式,可取得较为良好的效果。

1、与各个大学校园的相关社团合作。目前,我国高校内社团组织十分活跃,许多学校还专门成立旅游协会。旅游企业完全可以与旅游协会或其他社团合作,深入大学生内部,开拓大学生旅游市场。如可与摄影协会合作,开展旅游摄影比赛等,既可提高旅游企业的知名度,又可节省人力、财力,达到良好的促销效果。定期的在高校内开展一些旅游活动,如旅游线路设计大赛、导游大赛、旅游摄影展、自行车比赛,等等。以此来激发大学生对旅游的兴趣和吸引大学生对企业的关注。但是,现在出现在大学校园里面的企业几乎没有旅游方面的企业。

2、在大学校园集中的地方设立校园联系点,聘用相关的大学生作为业务员。旅游企业可聘用他们尤其是旅游专业的大学生,作为固定的旅游直销人员,利用其信息广、朋友多的优势,长期宣传、销售旅游产品,达到深入扎根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目的。

3、跟网络设施挂钩进行促销。大学生大多爱好上网,现已建有的大学生旅游网,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旅游企业应在大学生较关注的网站,如学校的网站内设立旅游专栏,为大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比如不同的线路、租车信息、不同季节的旅游信息,等等。

参考文献

[1]李丰生,蔡平.旅游市场营销.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沈祖祥.旅游心理学[M].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州市),2001.6.

[3]郑继伟.大学心理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杭州),2000.3.

[4]洪艳.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分析.南昌高专学报[N].

[5]蒙睿,赵文丽,刘嘉伟.在校大学生旅游行为分析[J].旅游科学.

[6]广州大学心理系01级大学生调查报告.怡心园报,2004.

[7]葡萄酒旅游网.winetour.cn.中国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分析.

[8]中国教育网.chinaedunet.com/.

篇2

引言

大学生在校期间对于父母供给的生活费用可以自由支配,旅游热的带动让大学生成为旅游消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消费行为中,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走向社会的大前提是健康且理性的旅游消费心理的形成。因而,关注大学生旅游过程中的消费观与心理变化,有助于帮助大学生群体形成健康理性的旅游消费观念和价值观。

一、大学生旅游心理、消费行为概念及内容

(一)旅游心理

旅游心理主要包括旅游消费心理、旅游服务心理和旅游企业管理心理三大部分。在消费心理的支配下人们产生了一定的旅游消费行为,其中旅游者的消费心理主要研究旅游感知、旅游需要与动机、旅游态度及旅游者个性等方面的内容。此外,旅游者所受教育、所处的大的文化环境、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金钱、所处的社会地位等,都会对旅游者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二)消费行为

旅游需要是个体内部一种缺乏或不平衡的状态,它是旅游消费行为产生的前提,在旅游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对应的旅游动机,而旅游动机有一定的指向性,只有当旅游动机强烈到一定程度方可激发个体的旅游消费行为,可见,不是所有的旅游需求都能形成旅游动机,也不是所有的旅游动机都能激发人们的旅游消费行为。大学生旅游已经成为旅游消费大军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群体,在“有钱有闲”的情况下,网络的高度发达,各种旅游信息的爆发使得他们逐渐形成一定的消费观念,能够对消费趋势进行判断并自主选择消费方式,形成相对固定的消费行为倾向。朱福明在《我国大学生消费心理研究综述》中指出,大学生由于年龄的特殊性、身心发展阶段、特殊的经济来源、受教育经历和所处的环境,产生了与其他消费者群体不同的消费需求,具有特殊的心理。

(三)大学生旅游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关系

大学生在学业、情感、工作上面临诸多心理压力。面对新的心理压力,适当通过旅游释放内心压力,消费环境日新月异,大学生对于新鲜的世界充满诱惑,在消费观念上可能产生错误的方向,养成一些不好的消费习惯:超支浪费、提前消费、盲目购买纪念品等。这些将会产生恶性循环困扰着大学生,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造成价值观的扭曲和心理的扭曲,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行为也会受到影响。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旅游心理及其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旅游消费控制力低现象普遍

较多的大学生在旅游购物过程中,对于自己喜欢的物品会进行购买,如果出现资金不够的情况还会产生向同学借款购买或者刷信用卡支付消费。超过45%的大学生认为目前旅游消费的氛围一般,有13%的大学生认为旅游消费氛围较差,缺乏足够引导,造成大学生在旅游消费中自主性、控制性不强。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网络购买消费的便利,大学生在进行旅游消费时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支付、电子支付、刷卡等,交易中无现金的刺激,导致大学生形成错误的心理误导――购买旅游纪念品、预定酒店、预定车票等简单无比。信用卡投资,校园贷等超前消费的支付理念进入校园,大学生旅游的消费有了便利支撑,在外出旅游的花费和旅游购物上更是让大学生无“后顾之忧”。

(二)旅游消费计划性意识淡薄

较多的大学生并不愿意进行储蓄后的旅游消费,而是一般采用信用卡透支、父母支持的方式完成旅游。旅游消费后剩下的金额不多,储蓄起来比较麻烦,尝尝是旅游消费后需要拮据生活2-3个月弥补信用卡透支的金额。调查结果显示,仅有6.8%的大学生会对旅游中产生的消费项目定期、偶尔记账,对近期3-6个月的出游支出做出计划。对于超出月消费的旅游购买,少部分学生会选择寻找兼职、储蓄后进行购买。也超过55%的大学生承认一学期会出现超支现象,同时出现旅游中购买产品导致浪费。

(三)旅游消费结构欠缺合理性

大学生在日常的消费中,外出旅游、旅游购物的花费远远高于日常的学习用品购买和提成培训教育的支出上,外出旅游的交通费、住宿费、手机流量费、景区景点门票费、美食品尝及各种交际娱乐费等等是大学生旅游消费构成的主要部分。与大学低年级学生相比较,大学高年级学生在毕业旅行、外地出游聚会等方面支出费用较多,消费频率更高,而在同年级的外出旅游购物消费中,女同学比男同学用于旅游购物的消费金额稍高。总而言之,大学生日常消费结构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因素。

三、网络背景下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旅游心理及消费行为的策略

(一)宣传健康旅游消费^念,建设健康旅游消费氛围

媒体是大学生受到社会影响的主要载体之一,积极的媒体宣传,对于不合理旅游旅游消费的批判,对浪费旅游消费的谴责都是有助于大学生审视自身旅游旅游消费观的。社会的健康旅游消费氛围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明星合理的旅游消费引导,媒体的正面报道,都是在为社会的良好风气贡献力量。例如,年轻的大学生大多有偶像情节,媒体对一些年轻人较喜欢的明星(邓超、黄磊、鹿晗)等在旅游网站或电视上进行旅游攻略的宣传,倡导以低价合理的方式旅游出行。学校虽说对大学生的旅游消费无法限制,但是可以通过校园海报,校园内网进行外出旅游的注意事项宣传,以大学生实际经历的旅游节约功率投稿,优秀稿件可以进行评奖。培养大学生健康理性旅游消费习惯,开展勤俭节约相关主题讲座,在校园里严格控制各种透支、分期消费过度宣传。学校应当引导大学生无必要、无计划的外出旅游,让校园中也会弥漫“考证热”、“考研热”、“学习热”,由此大学生费用中一部分可用于培训班的报名费、复习资料费等,合理调整了学习及外出旅游的时间分配,进而对其旅游消费结构进行重新整合规划。学校也可以借助校园社团的力量,开展勤劳、艰苦旅游露营活动,以团体为中心,自带装备,学校带团的方式进行外出旅游,一方面倡导合理消费,一方面锻炼大学生在旅游过程中的应变能力,避免不合理的消费现象出现。校园是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形成的重要引导,但是校园能做的引导程度有限,需要结合社会媒体的宣传引导,形成大范围的旅游消费氛围。以校园为单位,每年举办2届大学生旅游消费展览、演讲、文字稿件比赛,通过大学生交流成果展示的方法,扩大大学生对外出旅游消费的关注。

(二)加强理性旅游消费教育,培养旅游消费经济独立

学校对于大学生理性旅游消费观念及积极心理健康状态的建设应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具体做法是利用校园网络,校园广播,校报和宣传栏等传播媒介对科学旅游消费的介绍,倡导文明的旅游消费,健康旅游消费。学校领导在开会的时候可以谈谈学生的旅游消费心理,以经验和实例的方式提倡学生的健康合理旅游消费。学校老师在给大学生上课的时候,可以适当增加思想教育课程,或者在选修课中增加实际旅游消费类的实践课程,如困境生存、旅游恰恰花等实践,要求学生用手中的小部分钱财购买到3-4天生活所用必需品,以最少的消费完成旅游消费题目设置的考题。让表现优异,买到旅游物品多的同学分享经验,分析少资金的妙用,在同学中相互宣传勤俭旅游消费,合理的旅游消费。面对物价上涨,大学生的月生活费也会随之增长,学校不能控制学生的任性,但是可以制定旅游消费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例如在网络采用时段上网的方式限制学生在网络上旅游消费的时间,对于一些旅游预订网站进行限制登录,引导学生在网络利用上以学习为重,合理进行旅游消费的规划。学校可以定期设置校内的兼职岗位,采用每个与发放勤工俭学工资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逐渐养成少问家里父母要钱到靠自己双手独立的习惯。在岗位设置上,以锻炼学生为主,不涉及社会工种,比如在图书馆增设图书分拣员、门禁系统管理员、实验室协助员、仪器清洁员等,根据大学生每个学期的课程表来安排大学生每个月的“上班”时间,工资在每个月的特定时间发放。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经济消费计划,在外出旅游的消费中会有资金的考虑,产生大额消费前会有克制。

(三)增强自身理性意识,促进健康的旅游心理发展

大学生在外出旅游消费行为上的自我控制意识不强,大学生需要在自身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判断旅游消费品价值的能力,能合理衡量旅游消费品对自己的意义及作用;二是理性分析自身的旅游消费的支付能力,在合理的消费预算内做到科学的、有计划地旅游消费;三是旅游消费的自控能力,做到不盲从、不跟风、不攀比的“三不”原则,做出正确的旅游消费决策。因此,大学生在在旅游消费前提前分析产品的用途与价值,是否需要等,分析完毕,结合成本投入考虑该产品是否值得旅游消费。大学生的个性是容易塑造的,在塑造的过程中,有必要用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旅游消费观来指导自己的旅游消费,把当前旅游消费的目的引到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上来,这样才能为成为社会栋梁之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购I日记本进行每天的旅游消费记录,每月进行旅游消费总结,并计算月旅游消费金额与月生活费的差值。养成储蓄的好习惯,有助于处理应急事件,还可以为有困难的同学提供援助之手,也有助于走进社会后家庭生活的构建。另外,大学生需要建设自身的旅游消费示范,结交勤俭节约的同学朋友,用相互影响的方式树立自身的理性旅游消费观念。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精神文化消费 现状分析 结构特点 对策

一、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的涵义

大学生消费一系列的精神文化产品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即为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根据这一定义,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还含有学习知识文化,课外学习以及参与各式各样的课外,校外活动等。高校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的作用和目标,从大学生的自身角度出发,是其为了满足自身成才的需要而发生的相应消费行为;从学校以及社会方面出发,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位人才;从教育意义角度出发,就是为了培养和塑造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高校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的积极现状

1. 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内容较丰富。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一般包括基本生活,学习开销以及扩展交际圈等费用等。随着大学生精神文化的消费,也促进了市场的发展,以学习,娱乐,网络等机构已成为大学生的一个焦点。

2.高校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引领时尚潮流。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敏感自信,追求自我展现,个性独立,追求时尚,好奇新颖,他们追求新事物,新知识,能够快速接受新事物,表现出时代性,引领时尚潮流。

3.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还具有很强的社会推动力和鼓励性。针对大学生,不管是社会市场所推出的产品,项目,还是网络媒体推出的影视作品及综艺节目,还有少部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项目,这些推动了经济和文明的发展,给予社会各界传递正能量,起到相当大的影响。

(二)高校大学生精神文化多带来的消极现状

1.高校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侧重于享乐,消遣,忽视才智发展。当代大学生大多是家中独生子女,享受宠爱于一身,他们追求自我享受,再加上随着各种精神文化产品的不断发展,容易造成他们选择低趣味,低层次,不健康的精神文化产品。

2.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中隐含着消费不理性,不健康的问题。当今高校大学生大多数是90后青年男女们,身心发展还不健全,易受周边环境影响,尤其是他们成长在一个多元化的思想观念时代,所以在精神文化消费方面比较容易做出不合理性消费。

3.学生过于消极的精神文化消费给社会带来弊端。不少非法犯子利用大学生这些非理性的消费心理制造非法市场的机会,比如大学生追求名牌心理,那些奸商就开始仿造名牌,进入市场,所以山寨产品开始在市场叱咤风云,呼风唤雨。

三、高校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的结构和特点

(一)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的结构主要包括

1.教育消费。比如在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深造等各方面的消费。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日益更新的知识,快速变化的知识,让让我们觉得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跟上并且适应这个时代,同时,人们也接受了继续学习,继续深造的思想观念。

2.文化消费。一般含有书籍报纸,广播电视,计算机等方面的消费。近些年来,微博的热门,各地城市的博物馆、图书馆的崛起。

3.娱乐消费。如观看演出,外出旅游,欣赏戏剧等娱乐消费。对于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中的娱乐消费,我们主要是花在旅游,人际交往中,比如KTV,聚餐,社团等等。

(二)高校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的特点

1.消费内容的丰富性和对象的多样性。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的费对象和形式种类日趋多样化,除了用于基本的生活消费之外,其他的包括学习,恋爱,娱乐,交际,通信,网络等各个方面的费用增加。学习方面各种证件会考盲目参加,恋爱的浪漫招式更是日新月异,另外,娱乐节目也频频更新,交际方式也变得花样十足,而网络业从当初的QQ聊天,电话联系,邮件等方式,增加微博,YY等。

2.消费呈现出很强的层次感。人们将不同的精神文化产品用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精神文化产品也适应于不同的需求,他们既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也有健康与不健康之别,所以,精神文化消费也表现出不同的层次感。

四、针对高校大学生的精神文化消费观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自我消费观及道德观

大学生应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非理性精神文化消费,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知道自己的消费观偏离正轨多远,知道更多的自己。必须正视自己的现状以及身份,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自身素质, 要增强辨别良莠能力和抵御能力, 建立既体现传统美德又符合时代要求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 反对超前消费和不健康的消费;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吧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和工作上,拒绝盲目跟从,乐于享受,应该提高自身自制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二)家庭必须严格把关,引导孩子们的消费观

家庭必须严格把关,引导孩子们正确的科学文化消费观。积极和孩子沟通,合理正确培养孩子的消费观。父母可以找个适合且适当的时机,跟孩子们聊聊家里的经济情况,只要孩子们的心里有“一把刻度尺”,相信在进行消费的情况下,就会去衡量与把握。只要父母担起责任,不过分溺爱孩子,积极的去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精神消费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立彬,杨湄祥.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05,(19).

[2]张永胜.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篇4

“跟风”还是“有个性”?

“文艺范儿”还是“接地气”?

“月光族”还是“守财奴”?

“名牌控”还是“实用主义”?

“冲动消费”还是“理性埋单”?

……

本次“95后”大学生消费观调查,涉及175名一线城市大学学生、532名二线城市学生、161名三线城市学生及77名四线城市学生,共945人。调查分基本消费情况、电子产品、快消品、旅游、体育用品等五大类67个问题。

下面,本刊摘取其中的40个最具代表性的问题,全面解读“95后”大学生的消费观。

点评

“95后”既爱网购也爱逛实体店

――武汉梦软科技有限公司CEO、我爱调查网创始人熊泉浪

如今,“95后”年轻一代渐渐活跃在各个角落。这个人数近亿的群体,大多还处于找父母要钱阶段。但企业在战略布局中,若赢得“95后”,将至少赢得未来10年的发展先机。

企业应如何满足其消费需求?针对本次“95后”大学生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能带来一些启示。

目前,绝大多数“95后”大学生月生活费在1000-1500元间,75%以上大学生表示生活费够用或有盈余;超过80%的学生表示有能省就省、有计划消费的理性消费观。

这一结果,从侧面反映大部分“95后”大学生并不因“含着金钥匙出生”就大手大脚花钱,相反,其消费观念比较理性。

品牌观念上,近七成大学生选择品牌商品,是看中其质量好,而凸显品味、明星效应、有面子、广告等因素占比较少。

令人意外的是,这个网购经济年代,作为移动一族的“95后”大学生,实体店购物占比并不低。比如,有48%的人都选择在实体店购买电子产品。

生活费构成中,60%多用于餐饮,15%多用于购买书籍、学习用品一类。可以推断,校园周边的餐饮、水果等业态依然有很大发展空间。

数码产品,是“95后”大学生的消费重点,半数以上调查对象,每部手机使用年限约为1-3年,绝大多数购买原因是因实际需要。

在数码产品领域,国产品牌已逐渐占领“95后”大学生市场。本次调查中,绝大多数调查对象会选择华为、OPPO等国产品牌。

爱玩,也是“95后”大学生的特性之一,几乎所有人都表示自己喜欢旅游,平均每年出游1-3次。自然风光、历史古迹和风土人情,是他们选择旅游景点的主要原因。

绝大多数调查对象表示不会跟团出游,他们更偏向自助游、个人游,会提前在网上和询问朋友来做攻略。

篇5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消费;消费行为;对策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恋爱在高校校园中屡见不鲜,恋爱消费问题也成为了受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大学生渴望浪漫、追求时髦、接触时尚,缺乏对爱情的理性思考,物质基础就成为了他们衡量爱情真挚与否的重要指标,所以,其恋爱消费成本较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温州市大学城五所高校的大学生恋爱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善大学生恋爱消费行为的策略,以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消费观,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的完成学业。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浙江省温州市大学城的五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32份,回收率为86.4%,其中,有效问卷425份,有效回收率为98.38%。所有调查对象中,男生220人,女生205人,其中,大一108人,大二115人,大三90人,大四及以上112人。

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共设置20个单选题、15个多选题和1个开放式题目。

3.数据收集。该调查研究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分析

1.恋爱消费用途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大学生恋爱消费用途中,32.6%用于外出就餐,26.5%用于通讯费,25.8%用于购物消费,12.4%用于旅游消费,其他占2.7%。由此可见,吃、喝、玩、乐是大学生恋爱的主要消费用途。据调查,礼物消费是大学生恋爱的最昂贵消费,除了传统的鲜花、巧克力、毛绒娃娃等之外,数码电子产品如苹果手机、笔记本电脑、相机等及金银首饰等昂贵礼物也成为恋爱消费信贷趋势。大学校园里也出现了用礼物价格高低衡量爱情是否真挚的不良风气。

2.恋爱消费来源分析。大学生是没有经济能力的群体,其恋爱消费均来源于家庭、奖学金、兼职等途径。调查结果显示,72%的大学生其恋爱消费来源于父母给的生活费用,15%的学生恋爱费用靠兼职或勤工助学的方式获得额外收入,3%的大学生恋爱消费通过奖学金获取。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恋爱由其父母买单,他们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大手大脚的挥霍,无形之中也形成了奢侈浪费的生活习惯。

3.恋爱消费结构分析。恋爱消费结构以外出就餐、购物、旅游和通讯为主,其中外出就餐消费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35.8%。另外,为了制造节日气氛,恋爱双方在各种节日花销和双方生日时也额外支出了大笔费用。

四、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恋爱消费观引导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个体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其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学校层面。大学生不良的恋爱消费风气不利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因此,高校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恋爱观和消费观教育,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恋爱消费观。例如,开展恋爱消费观的辩论赛,让大学生在正反方的激烈辩论中对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引起学生讨论。其次,开展大学生消费教育,提倡节俭的生活习惯,明确节俭消费观的内涵和重要意义。第三,高校可以开设理财课堂,对学生进行立才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独立理财意识和能力。

2.家庭层面。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家庭是大学生恋爱消费的主要经济来源,它对大学生的恋爱观和消费观的形成有巨大影响。父母应该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管理中,了解家庭收入,参与家庭各项开支预算,让学生体会父母负担,培养其对家庭的责任意识。另外,家庭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还可以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3.社会层面。据调查,大学生的恋爱消费观受到当今社会很多不良消费文化的影响,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恋爱观和消费观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第一,政府应积极宣传、倡导勤俭节约的和谐消费理念,鼓励健康消费。第二,媒体可以借助其宣传平台优势宣扬正确的恋爱观和消费观,并批判西方享乐主义、浪费主义的腐朽思想,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

4.自身层面。大学生自身要提高个人修养,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和自我提升方面,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锻炼。第二,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勤俭、节约、朴实的传统美德,自觉抵制骄奢逸之风。

综上所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消费观不仅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清醒的认识自己的行为,理智地思考和把握行为方向。

参考文献:

[1]侯雪松.浅析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J].商场现代化,2015(2):28.

[2]胡冬梅.“90后”大学生的恋爱过程成本及对策引[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1(6):32-34.

[3]张晓琳,寇跃灵.大学生恋爱高消费的调查与研究[J].高效管理,2013,(6):200.

[4]位焕弟.大学生恋爱消费行为的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7):88-89.

篇6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观;成因;对策

消费作为社会生产方式的重要环节,对日常生活领域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消费的过程既是商品价值实现的过程,也是商品的社会文化形成和转换的过程,是在社会文化意义上塑造消费主体的过程。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反映了大学生的现实消费倾向和未来的消费走向,对于研究消费经济和市场需求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消费观反映出了大学生的生活现状以及价值取向,研究大学生的消费观可以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及消费观特点

根据2009年《经济研究导刊》的调查数据显示,以西安地区为例,大学生的月消费额基本上呈正态分布,以350元~500元和500元~800元为主要月消费额,在一个正常的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同时,也存在14.8%的大学生人均月消费额超过了同类正常范围和本地人均消费的正常范围。这些大学生以中高年级的大二、大三居多,占到了此类消费群体总量的85%之多,并且这部分消费群体的家庭月收入基本都在3000~5000元/月,家庭所在地也基本上集中于城市。 由于新时期大学生所处时代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消费观念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消费观念新颖时尚,消费结构日趋多样化

大学生处于成长的青年时期,富于创造性和挑战性,对于新鲜事物充满敏感与好奇。大学生的这一基本消费心理特点决定了其消费观的新颖时尚,喜欢追求新鲜事物。此外,由上面分析的大学生消费现状可以看出,新时期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基本的生活消费在总的消费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而用于学习、交往、娱乐、健康等方面的消费则有较快的增长,这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是分不开的,同时也表明大学生消费结构日趋多样化,不再仅仅局限于温饱问题的解决。

(二)消费的个性和从众性并存

大学生处于一个人生中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阶段,由于这种心理的影响,大学生的消费特点也呈现个性和从众性并存的现象。在大学生消费方式多样化,维权意识强,钟情国际品牌的同时,他们又极易受他人特别是同龄人的影响,追逐时下流行潮流,形成从众消费的现象。

(三)消费观念的冲动化和情绪化

大学生的思想情感易冲动,客观环境、流行趋势对其行为的影响作用比较突出,“时尚和潮流”的消费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缺乏明确目标,易受促销和明星效应影响,购买随意性强等都体现了大学生消费观的冲动化和情绪化。

二、大学生消费观中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观中存在的问题

1、 享乐化、金钱化、利益化的消费观

上文在分析大学生消费特点时提到了大学生具有消费支出水平高的特点,而这正是大学生消费观中存在的享乐化、金钱化、利益化观念的反映。以西安地区高校为例,约有13.7%的大学生拥有1300元以上的高档手机,更有少部分学生每月生活费高达5000元以上。他们购买高档手机、数码相机,买商品时注重时尚和品牌,节假日还常外出旅游。这些现象正是享乐化、金钱化、利益化消费观的表现,过高的消费支出也是一些家庭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2、 超前消费和负债消费

由于大学生消费存在支出水平高,消费观念新颖时尚以及冲动化和情绪化的特点,因此超前消费和负债消费不可避免地成为大学生消费观中存在的问题。调查显示,大学生月生活费超支状况比较严重,24.9%的学生感觉每月生活费不够用,而向同学经常借债的人占到了8.2%。他们认为,现代人就应该接受超前消费。另外,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超前消费应“视情况而定”,特别是对花费较大的电子类产品的超前消费现象比较严重。这说明部分学生仍比较赞成超前消费和负债消费,这是一种不良现象。

3、 过度的人际和恋爱消费支出

大学生消费存在支出水平高这一特点,而其支出水平高的主要表现就是过度的人际和恋爱支出。以西安地区高校为例,将近有30%的学生谈恋爱,由于谈恋爱而增加的费用占生活费用的30%。另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女生恋爱花费在400元以上的是同级别男生的6倍多,而在交际方面月支出150元以上的男生比重是女生的6倍多。尽管如此,他们大多承认人际与感情必须要有物质投入,因此经常无法正确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而且大学生的这种“感情”消费有蔓延之势,不得不令人担忧。

(二)大学生不良消费观的成因分析

1、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的消费误区和偏颇的消费心理

消费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年人充满朝气与活力,热爱生活,追赶时代潮流,其心理状态处于少年向中年的过渡时期,体现自我意识是青年人在消费活动中的心理要求。由于他们的消费观念新颖别致,时代感强,这就容易导致刻意追求、贪图享受、爱慕虚荣的消费心理,消费水平与收入水平不成比例,形成超前消费和负债消费的现象。

2、 学校缺乏关注和引导

篇7

关键词:校园经济 学生 消费观念

校园经济,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依托于校园、面向学生的区域性经济。校园经济主体一般离学校比较近,消费主体是在校师生。我们通常以为校园经济体是指学校附近的超市、商店、饭馆、文具店,但校园经济包含但不局限于这些。它同时包括各大面向学生的数码店、旅行社、健身房等等,甚至于学生最经常出入的食堂、澡堂,也涵盖于校园经济的这个圈子内。

目前已知,河南大学全日制在校生达四万余人,其中研究生6000余人,留学生近200人,明伦校区即老校区,目前依靠校园、且消费群体主要面向学生的商铺有60余家,其中,从事餐饮行业的有32家,超市有10家,精品店有7家,药店2家,书店3家,3c数码店6家,校内有3家食堂,2家洗浴中心。以上所有的商铺每天服务1.8万名学生,也正是这些商铺的存在,丰富且便利了学生生活。

我们也不难看出,餐饮行业是围绕校园经济的主要行业,这是由于大学生作为特定群体,其消费目标和消费观念也是不同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中国大学生的花费来源主要来自于父母,也就是家庭收入,而依靠自身努力丰衣足食的学生基数比较小,而且大多只是个人消费的补充,因此学生的可消费与可支配收入的资本是固定的,而这部分资本主要是支付基础类的消费,比如吃饭和日常生活品,毕竟填饱肚子是每个人生存的最本性的欲望。

校园经济作为常见的一种经济体,但到目前为止,鲜有人分析它,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通常以为这个经济体的容量较小。在教育部网站刊登的《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中显示,2014年,我国在校生规模达到3559万人,居世界第一,搞高校数量为2824所,居世界第三。试想一下,如果平均一个大学生每月生活费1500元,一年就是1.5万元,那么按全国有3000万高校在读生计算,一年就是4500亿,这个数字是令人吃惊的。还有一点我们是必须要注意的,本科生大约有30%-45%会报考考研辅导培训班或者考证辅导班,诸如一些计算机等级证书、会计师、银行从业等证书,另外,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大学生每年都会进行至少一次的旅游,这得益于大学生充裕的课余时间,一级国家对大学生旅游消费的种种优惠政策(我国要求旅游景点对于一些特定人群有一定的门票优惠),这无疑也大大刺激了在校大学生的旅游消费。而报班费用和旅游费用,也是一个无法估量的经济数字。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也在悄无声息的改变着校园经济的布局结构,尤其对于线下消费的诸多影响,使得大多数店铺不得不加入O2O的行列中,这其中在学生当中知名度较高的有饿了么、美团、大众点评、百度糯米。毫无疑问,O2O的诸如对于这些一来校园的周边商家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互联网平台势必会在本已竞争激烈的校园经济中分一杯羹,提高了商家成本,另一方面,O2O平台也有效地推广了商铺,增加了店铺公信度和影响力。在这场变革中,最终受益的无疑是O2O平台和众多学生。

在校园经济如火如荼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隐藏在其中的诟病也慢慢暴露出来。一、管理不规范。在校园周边的诸多商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无证经营,卫生条件也不达标,尤其在校门口还有很多小摊小贩的往来,他们的存在为学生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但是也存在诸多隐患。二、消费结构单一。前面我们以河南大学为例分析了校园周边的商铺布局,可以看出餐饮业为学生消费的主体,但在这片本职为培育英才的地方,缺少了文化消费的场所,结构单一也会引起更加激烈的竞争,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综合发展。三、非理性消费的存在。近年来,随着金融方式的创新,越来越多针对学生的贷款分期业务出现了,由于学生的消费观念不成熟,往往会陷入严重超前消费的束缚中,对正常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可能会为自己以后的信用记录涂上黑影,甚至最近出现了数起大学生因为无法还贷而自杀的惨剧。

正因如此,有关部门也应该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管理不规范的问题,要加大监察力度,取缔非法经营商铺,及时向学校及社区公示进度。政府及教育部门,也要积极引导学生消费,促进消费结构的多元化、合理化。同样,学校也要经常开展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坚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校园经济作为特殊的经济体,关系着祖国未来接班人的生活、学习、发展,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只有妥善变革校园经济结构,引导校园经济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才能为学生创造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观念;理性消费

大学生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有着开放的思想意识,是时代的号角,在未来的文化与消费中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他们的消费行为对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可以是整个消费市场的示范者,因此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特殊的研究意义。

一、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生活费用来源单一,在经济上对家庭比较依赖。据数据统计,90%以上的同学生活费都是来自父母,小部分同学是靠自己勤工俭学或奖学金所获。

消费结构多元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学校生活都变得丰富多彩,平日的开销不再只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据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同学在购买服装与上网话费方面开销较大;另外20%左右的同学平均每一个月旅游一次,花费在100-200之间,由此可见旅游花费也逐渐成为大学生生活费开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再如偶尔的聚餐请客也在生活费消费单上画了重重一笔。

消费存在差异性。根据调查578名同学中73%来自农村,19%来自城镇,8%来自城市。不同的家庭条件,不同的消费基础,最终导致了大学生消费的不平衡性与差异性。据调查显示,来自城市的同学每月最高花费可达万元,而来自农村的部分同学每月花费最低至500,两者相差20多倍。

消费的盲目性。作为群体生活的大学生,价值观、审美观免不了受他人影响,这方面女生表现得更为明显,遇到打折促销自身不需要的也会购买,这两年新流行的网购也使同学们花了不少冤枉钱。数据显示60%的男生会对促销打折感兴趣,40%的男生只会在自己需要的时候才会购买;而92%的女生表示见到促销打折就会控制不住自己而购买多余的物品,而8%的女生则表示无所谓,不会因为促销打折而影响购买计划。对于购物方式80%的同学会选择网购,这些同学60%在每次网购中会超出自己的购买预算计划。

二、大学生的消费观念

消费观念是消费者使用一种价值判断来衡量事物、指导消费的观念,是人们对消费水平、消费方式、消费内容、消费目标和消费模式等涉及整个消费活动诸因素问题的总的态度和基本观点。在《当代大学生经济状况调查分析及建议》中罗超良总结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主要有三种,即朴素消费观、超前消费观、享受消费观。该观点从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出发勾勒出了大学生消费观念的三个不同侧面,从大学生消费现状来看也可以分成两个大块理性消费观和非理性消费观。

(一)理性消费观

大学生理性消费是大学生根据其经济条件,在进行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消费过程中,坚持中华民族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不依赖任何惯性或心理上的因素,不形成攀比消费等盲目行为,对消费过程能够准确认知和预测,其消费水平与国家经济状况相适应,以达到物有所值的一种消费方式。

调查显示理性消费观各方面所占比例明显多于不理性消费,所以说大学生大部分还是能坚持艰苦朴素的传统、保持勤俭节约的习惯,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健康合理,能做到量入为出,属于这类支出的包括食宿,学杂费,必要的网费与话费,服装费,以及一些非主动但不得不支出的开销(为了考证需要,报的一些补习班,这类情况大三大四所占比例较大)等。

(二)非理性消费观

非理性消费是与理性消费相对的,表现为攀比争风、大手大脚的、没有明确目的,仅凭感觉、兴趣引起的冲动需求而产生的消费。大学生出于种种原因,在固守传统的勤俭节约消费观念的同时,其消费观念也彰显了一定的超前性、时尚性、享受性等非理性消费观念。

超前性指用未来购买力来弥补现阶段购买力的不足,以达到超过现阶段经济实力所决定的消费水平。从数据中可看出,超前消费在当代大学生消费中已占据一定市场,践行这种观念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29%。在校园里最能体现超前消费的莫过于信用卡消费。信用卡而非现金交易激发了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同时持卡的优越、刷卡的潇洒也给大学生挣足了脸面,于是校园出现了持卡一族。

时尚性是指特定时段内率先由少数人实验、而后来为社会大众所崇尚和仿效的生活样式这在大学生间被表现在吃、穿、用、玩各个方面,如大学生为了追求时尚,彰显个性,提高身份地位,请客吃饭要进高档餐厅,穿着打扮要紧跟潮流,手机、电脑要不断更新,休闲娱乐要讲品味,休闲娱乐要将档次。一时间大学生成了时尚的代名词。

享受性是指把幸福等价于尽量多的消费,也就是消费越多幸福越多,无节制进行物质享受。调查分析反映出,部分大学生不管自身条件是否允许,一味的跟风攀比,过分看中物质享受,忘却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从而导致自己的大学生活以失败告终。

三、对大学生形成此种消费观念的因素分析

据调查显示,80%以上的同学还是能够进行理性消费,然而部分同学却迷失了方向,不能进行理性消费。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四个方面来进行探讨分析。

(一)社会因素

社会上享乐主义消费观的盛行,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造成现行大学生价值观、认知能力等有一定程度上的偏颇。为此政府应大力宣传勤俭节约之风,提倡合理消费,净化社会风气,制止不良消费风气,努力提高全民的消费文明程度。另外,政府应该加大对高校周围环境的治理,取缔那些纯赢利性的、不健康的娱乐消费场所,为大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健康的消费环境。

(二)学校因素

由于学校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都是将教育重心放在文化知识和素质的培养上,忽略了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教育。因此,各高校应充分开展对大学生有关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强化治理、提高改善高校的周边环境。

(三)家庭因素

在中国的家庭中,人们习惯了对下一代的“呵护”。不管经济条件好坏无节制的保证子女的物质需求,“有求必应”。家长的这种溺爱做法在客观上助长了大部分学生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另外,家长了为了让子女考上好的高校,将子女的精力重点限制于学习上,除了学习不准考虑任何其他的事情,缺乏对子女的理财能力的培养,导致子女进入高校后无节制无计划的消费。所以家长不应只关心孩子的学习,还应该及时关心子女的消费情况和加强教育,培养子女的合理消费习惯。

(四)个人因素

由于大学生所具有的自身特定的社会心理特征:从众性、时尚性、易受暗示性、攀比性、个性化。各种心理特征错综交杂,如果自我控制意识不够强烈,很容易就形成了部分大学生的不理性消费。所以大学生应摆正消费态度;增强自我控制能力,避免冲动购买不需要的物品;养成计划性的消费习惯,培养自己的理财意识。

参考文献:

[1]毕启冬,王爱丽,孔彪.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12):143-144.

[2]王钰,石泓.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0(28):134.

[3]易菊香,肖海鸥.大学生消费心理调查研究——以吉首大学学生消费为例[J].沈阳农业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4-67.

作者简介:

李肖肖(1990-),女,现就读于郑州大学商学院统计系。

胡乾坤,男,现就读于郑州大学商学院。

篇9

随着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在当前的消费市场中,90后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他们的消费行为总体说来是趋于理性的,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观念与行为不和谐、非理性消费观念盛行等误区。因此对90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给予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消费行为;引导

90后大学生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是当前经济社会消费主体之一,有着独立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特点,也是未来中国消费市场的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他们的消费状况、消费观念与消费模式,都会对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消费文化的构建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既是90后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

(一)理性消费与非理性消费并存

在我国,95%以上的大学生完成学业都是靠家庭供给,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能体会到父母赚钱的艰辛与不易,消费行为较为理性;而另一部分大学生则不能理性的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大众传媒广告的诱惑或身边同学朋友的影响而产生的冲动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炫耀消费等非理性消费。

(二)实用消费和享受型消费并存

实用消费是指购买生活必需品的生存性消费及用于购买学习资料等的发展性消费,这些消费是合理的。但现在很多大学生用于旅游、KTV等方面的享受型消费已成为较大的支出项目,把本应用作学习辅助工具的电脑却用来玩游戏、聊天、看电影等消遣,大学生本身属于无收入人群,过多的享受型消费无疑加重了部分学生的经济负担。

(三)现实消费与超前消费并存

大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基本上能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匹配,不去购买自己暂时不需要或超出经济承受能力的商品,但在信息膨胀的网络经济时代,很多大学生本着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观点,热衷于网上购物,刷信用卡超前消费或透支消费,上演着从月初时的“富翁”到月中的“平民”再到月末沦为借钱度日的“负翁”的悲情剧。

(四)传统消费与新型消费并存

如今大学生的消费项目已不仅仅局限在伙食支出、购买生活日用品等传统消费方面,而是更多的向其他消费领域拓展,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手机、电脑等数码电子产品已成为每个大学生必不可少的消费项目,同时,大学生中人情消费、旅游休闲、运动健身及考级培训等其他新型消费项目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高。

(五)实用消费与品牌消费并存

大部分大学生的消费取向偏向于选择性价比高、物美价廉的商品或服务,消费更注重实用性。但有一部分学生却受到如今浮躁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在消费上不甘落后,以追求高档为荣,以低水平消费为耻,更倾向于选择明星所代言的品牌,甚至崇洋,买衣服、化妆品、电子产品等只买进口不买国产,导致消费成本的大幅上升,入不敷出。

二、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教育引导

在90后大学生的消费问题上,我们不能再像从前一样,用简单的对或错来作出评价,更不能用老一套的教育方式来抑制大学生的消费。我们应该从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来共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一)家庭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最初环境,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对所接受到的信息有着敏捷的领悟性和极强的模仿性,每个家庭的消费观念及消费习惯往往具有“遗传性”。因此,形成家庭良好的消费环境对大学生理性消费观的形成至关重要。

1、家长应以身作则,始终坚持科学合理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家长作为大学生消费的引导者,对大学生消费观起着直接熏陶作用,只有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才能为子女树立好榜样,引导他们健康消费。

2、家长要时刻关心并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家长作为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经济来源,有权利也有义务了解大学生的日常消费状况,并对其消费行为给予指导,让他们明白哪些是可以消费的,哪些是不可以消费的,提高其独立、理性的消费能力。

3、家长应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经济独立意识。科学消费观的培养,要家长改变过去那种有求必应的被动模式,要供给适度并做到适当限制,逐步培养大学生的经济独立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

(二)学校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

长期以来,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常抓不懈的,但在消费教育及其引导方面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缺乏正确的消费教育和引导,致使不少学生在消费观念和行为上陷入了种种误区,导致出现了不少问题。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融入消费教育这一内容。

1、专题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高校应将消费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并定期开展消费知识专题讲座,使学生既懂得宏观消费在整个国家经济运转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懂得在微观上如何科学安排自己的消费。在日常的教育中,对正面积极的消费行为加以宣传,树立学习的典型,对铺张浪费的消费行为给予批评和指导,同时,学校要重视制度的约束,引导学生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学业上,不必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使学生学会拒绝奢侈消费,攀比消费等非理性消费。

2、净化校园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大学生消费误区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与校园环境息息相关。现在大学基本上都处于经济发达、商业繁盛的街区,这些地方同时也是各种消费的集中地,这在方便和丰富大学生生活的同时,也让部分大学生眼花缭乱,管不住自己的钱包,陷于不良消费。所以,应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坚决抵制那些低俗的、不健康的消费场所,为大学生健康消费提供良好氛围。同时,校园文化作为一个学校的灵魂,它对大学生科学消费观塑造和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应开展一些高雅的、高品位的艺术展、音乐会及文学影视欣赏等,一方面把大学生的文化修养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同时也把他们的时间耗费、闲暇消费引导正确的方向上,既改进了消费结构,又提高了消费质量。

3、拓展社会实践领域和渠道。高校应转变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通过各种社会实践,给学生更多走出校园、接触社会的机会,让他们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中体验生活、体验人生。具体来讲,就是高校要重视各种公益劳动、志愿者服务、假期实习、社会调查和勤工俭学等活动,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常规化,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性,让学生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真正体谅父母赚钱的不易与艰辛,养成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树立健康的消费理念。

(三)社会引导大学生科学消费

作为社会,不仅应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同时还要营造健康的社会消费环境,使大学生自觉自愿地做到科学的、适度的消费。

1、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对科学消费观的引导作用。现在我们处于一个极度开放的“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应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积极宣传主流的消费观,宣扬以艰苦奋斗、勤劳简朴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之产生对大学生群体的辐射和示范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俭而有度”的价值取向,坚持新型节约观和科学消费观,自觉抵制西方各种消极社会思潮影响。

2、政府部门自上而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要发挥政府力量,政府从自身做起,建立廉洁型政府、低碳政府、节约型政府,坚决抵制自身三公高消费的腐败行为,旗帜鲜明地反对那些严重影响社会的奢侈风气、拜金主义风气、享乐主义风气,严肃处理那些破坏生态环境、损害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消费行为。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典型塑造,发挥榜样模范作用,以政府为核心形成一个辐射范围,引导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消费风气,为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形成提供环境支持。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对90后大学生非常重要。只有正确地对待金钱,在人生的道路上才能不迷失方向,所以我们应加强对90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指导大学生科学消费,满足合理的消费愿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将会对社会消费的正确引导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程士安.走进当代大学生消费者洞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汪彤彤.消费者行为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卢思锋,何耐铭.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与引导[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4]苏晓玲.90后大学生消费状况浅析[J].中国商贸,2012.

[5]刘鑫.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消费;现状;消费教育内容;载体

消费教育起源于国外,国内的消费教育研究历史不长,内容也未成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正确的消费教育已经受到人们的关注,在高等院校中研究消费教育也和大学生思想观念和政治教育有联系。

一、消费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消费教育的内容

对于消费教育,在我国还没有明确的实践过程,但是对消费教育的概念理解为: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向被教育者传授消费知识技能,培养合理地消费观念,树立消费维权意识,提高消费者素质的一种实践活动。[1]消费教育的内容包括:消费经济学常识教育、消费观念教育、消费技术教育、消费习惯和方式教育、生活质量教育、可持续消费教育、信贷消费教育、消费决策教育、消费者组织教育、消费法律法规教育、中国消费思想史、中外消费比较,等等。[2]

2、消费教育的途径

在我国,消费教育的途径主要有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三种途径。

社会上的消费教育主要是针对成年人进行的,或是利用各种传媒手段针对如何维权进行的引导和教育,或是消费者协会组织的教育咨询活动。

家庭教育都是在子女未成年前,由家长或其他长辈担当教育者的角色,是没有计划而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教育虽不正规,但是历时时间久,教育的影响作用较大。

学校教育算是正规的消费教育。在美国,中学和大学开设消费教育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但是在国内,消费教育还没有得到普及,在大学除了经济类专业学生开设消费经济学这类课程,其他专业学生都没有对消费教育这类课程的接触。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与消费教育现状

1、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

(1)消费主义倾向。消费行为的产生是离不开我们日常生活,这是一种崇尚和追求满足自己和对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3]。2010年-2012年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L10DZZ056)“辽宁省高校大学生消费文化现状研究”项目组,对辽宁省内6所高校194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12.3%的大学生盲目追求和依赖名牌;5.2%的大学生重视物质消费的享受,忽视精神消费。这些表现显然是受社会上消费主义之风误导,但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价值观念扭曲也是重要原因。

(2)不正当消费观念的形成。大学生是新生代的消费主力军,消费观念的正确性是比较重要,比如自主的选择消费、注重精神文明消费,能够快速接受新颖的消费方式等。但是若以健康、科学、可持续,作为良好消费观念的评价,大学生消费观念上存在的不良消费观念与行为就是,过分追求前卫个性,过分重视享受消费,不再注重节俭,缺乏合理消费理念,实际消费往往超出自身承担或者家庭承受的正常范围。在今年来,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消费比重在逐渐减少,与此相对应的在休闲娱乐、旅游、社交通讯、网络、恋爱消费呈上升趋势。大学生消费在群体的影响下有从众心理,比如“考研热”、“考证热”、“租房热”等等消费潮汐现象,这也充分显示出大学生在消费中缺乏理性。

(3)消费两极分化。贫困大学生往往来自农村贫困家庭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贫困大学生的支出主要来源于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收入、亲友资助。虽然针对贫困生有“奖(奖学金),贷(助学贷款),助(政府助学金)和补(特殊困难补助)”等政策,但是特殊困难家庭的难处,有的超出常人的想象,一部分特困大学生消费水平只处在“温饱”线上。相比之下,大学生群体中也客观存在着“高消费一族”,他们的月生活费在千元以上水平。这部分大学生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对其消费不加限制,学校对大学生的高消费行为,也没有强制性的规定。社会上的贫富分化导致了一系列社会不稳定因素,大学生群体的消费两级分化也有很多消极影响。

(4)消费技能和维权意识缺乏。大学生生活范围小,商品消费信息比较闭塞,消费实践经验不足,大学生的消费本领往往都是在家庭教育中零星获得,对消费陷阱更是认识不足,面对侵权事件既缺乏防范意识又没有补救措施。每年都有好多学生在消费过程中上当受骗,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而这就恰恰需要系统的消费教育来帮助解决此类问题。

2、大学生消费教育现状

大学生消费教育基本没有被列入教学计划之中,即使有些学校设置一些课程也仅仅限于相关理论传授,没有针对大学生实际需要而专门设置,只是从面向全体消费者的角度进行的一些泛泛的常识教育。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只是一味强调“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缺乏关于消费方面的引导,难以满足教育对象对系统消费教育的需求。

三、大学生消费教育的实施

1、大学生消费教育的内容

(1)消费观念教育。消费观念教育应该是贯穿于人的成长过程中,大学生基本都已年满18岁,消费观念基本已经达到了一个稳定状态,想要改变属实不易。但是消费观念是消费技能学习和消费不良行为矫正的基础,重要性不容忽视,客观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耐心引导。非经济类专业的大学生,消费观念教育可以从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的关系;不良消费观念表现;不良消费观念矫正;健康消费观念示范等方面入手。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观;调查

大学生消费观反映出了大学生的生活现状以及价值取向,研究大学生的消费观可以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对于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教学治理都将产生直接影响。

一、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在校大学生的消费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学习费用。学习费用是大学顺利完成学业的保障,在大学生中消费占很大部分,占到大学生日常总消费的近30%。学习费用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上交学校的学费和平时自己的学习投入。

基本生活费用。大学生的基本生活费用包括吃、穿、住、行、用几个方面。

娱乐消费。大学生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基本生活费用在大学生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在逐年下降,另一方面大学生用于精神享受方面的消费正在逐年上升。

人际交往消费。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平台,已不简简单单是一个学习文化知识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地方。

二、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当代大学生由于所处时代的非凡性,决定了消费存在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概括起来讲,当代大学生消费主要存在以下特点:

1.消费差距大,两极分化严重

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家庭收入基本上决定了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我国贫富差距的现实决定了大学生个人消费存在较大的差距,高消费与低消费差距比较悬殊。在调查中,最高消费的达到2000,而最低的只有500,两极分化严重。

2.消费结构呈多元化

现在的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内容不再是学习用品、书籍之类的东西,电脑、手机、恋爱、旅游、健身、服装、美容化妆等消费几乎构成了大学生消费的热点。大学生的休闲娱乐消费呈多样化,人际交往消费支出已占到相当的比例,说明大学生在满足基本生活外,在消费结构方面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三、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的问题

(1)从众消费和盲目消费。大学生由于个性发展不够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在消费的过程中轻易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很轻易产生从众消费。盲目消费是指大学生在消费的过程中缺乏计划性,轻易受到外界偶然因素的影响而买许多自己实际并不需要的东西。

(2)攀比消费和情绪化消费。虚荣心作祟在追求享乐的过程中往往轻易形成相互攀比的心理,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攀比消费在大学生中间主要体现在穿着妆扮上。情绪化消费就是把消费品的占有、享乐作为弥补精神空虚的手段。

(3)超前消费和负债消费。近年来社会上流行负债消费和超前消费,今天花明天的钱。受这种思想的引导,负债消费在大学中也悄然兴起。

2.原因的分析

通过对当前大学生消费结构的消费特点的分析,导致大学生消费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原因。在校园里,他的角色就是一名学生,在社会中,他又是社会的一分子,其消费观不可避免的受整个社会大环境影响。①当前社会对高等教育的熟悉存在一定的偏差。许多学生抱着混文凭的态度进入了学校,由于自身不具备完成学业能力,缺乏坚强意志,随着时间的流失变得越来越坠落,变得无所事事,大量的空闲时间用在了享受消费上。②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蔓延。伴随着西方消费主义文化和其他一些消费文化的入侵,不少的大学生也开始随大流,赶新潮,节俭实惠等传统的消费取向在他们的头脑中存留很少。③媒体的不良诱导。现代的广告大多只注重物质文明宣传,不重视精神文明引导,这种金钱化、利益化的消费观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形成了不良的影响。

(2)学校教育原因。现在的大学高校在消费教育方面也都存在欠缺。另一方面,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3)家庭原因。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对于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关键的作用。

(4)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原因。在消费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大学生消费还是比较理性的,消费中之所以出现各种问题还主要归因于大学生所处的特定的年龄阶段。

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方法与途径

(1)社会教育。首先积极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大学生最易受现代传媒技术的影响。大众媒体应加强对有用的健康的消费信息的宣传,加强大学生正确消费心理的引导。其次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大学生群体是现代因特网最大的使用群体,因此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因特网的资源优势。

(2)学校教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不言而喻,要加强大学生消费的引导,就要对大学生所面对的消费环境进行整改。首先,加强校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其次,整顿学校风部及学校四周的商业秩序和商品经营范围,校园内外的消费环境主要是满足学习和生活,不需要搞得像商业街那样繁华;最后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消费观教育,从思想上进行改造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3)家庭教育。现代的中国家长应该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使孩子在与社会的接触中更快的适应新环境。家长与孩子合作制定完整的消费计划,要适当控制孩子的花销,帮助孩子建立具体合理的消费计划,形成正确的理财思想和理财方法。

(4)大学生自我教育。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关键还在于大学生自身,平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①积累消费经验。自己要注重积累消费经验,学习消费知识,提高理财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和学校举办的各种关于消费方面的活动,从中学习消费知识。②提高法律意识。作为现代大学生,要主动学习消费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加强自身的法律基础,提高维权意识。③遵循正确的消费原则。要根据生活、学习、文化和娱乐的实际情况制定消费标准,坚持合理的消费原则,做出消费计划,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大学生消费群体中存在许多问题和潜在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使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海燕.大学生消费现状的心理学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3(2):128-129

[2]张玮文,丁尚等.北京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2013(3):84-89

[3]杜丽娜.大学生消费结构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J],价值工程,2012(23):228-229

篇12

(一)攀比消费

部分大学生在消费时不考虑实际的经济状况,和周围的同学相互攀比、相互炫耀,而不考虑消费是否必要。此类现象在一些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学生中表现突出,具体表现在经常购置名牌高档的服装,出入高消费的娱乐场所,观光旅游,追求高档次的各种电子产品等。

(二) 缺乏理财意识

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生没有安排过消费计划,37.5%的大学生,从来没有计算过自己每月、每学期的消费额是多少。大部分大学生从来没有给自己的消费记过帐。在和学生的日常接触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用都超出了预计,成为名副其实的“月光族”。

(三) 趋从消费

调查显示:许多学生在努力适应社会和在融入周围人群的过程中最明显的外部特征就是在消费过程中趋从心理。从着装、发型到饮食习惯,很多大学生都是盲目从众。

(四) 恋爱消费

大学生因谈恋爱而发生的过度消费现象在近几年增长较为明显,在深受大学生喜爱的各类偶像剧中此类为爱情而不惜一掷千金的剧情比比皆是,给大学生造成了不良的示范作用。很多家庭条件一般甚至并不好的学生因谈恋爱而每月的生活费入不敷出。

二、当前大学生消费现状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偏颇消费心理的驱使

大学生处于走向社会的预备期,有着强烈的渴望被尊重、被承认的心理。这种心理表现在消费行为上,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追求。他们希望通过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得到周围人们的认可和羡慕,以求得自尊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这种消费现象一旦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为一种被认可的统一的意识,就会形成高物质消费的风气。在推崇物质享受的同时,在群体消费行为中往往会滋生独领的消费心理,借此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更好的彰显自己。这样,就产生了相互攀比的消费现象。这些不合理的消费心理导致大学生过度看重物质消费,走入过度消费的误区。

(二)高校对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教育内容缺失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主要以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遵纪守法和政治学习为主,对学生的消费行为重视的不够。具体体现:其一,缺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研究。其二,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引导不够。其三,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再加上媒体不正确的引导和社会不良风气的浸染,导致校园整体消费环境的恶化,最终使大学生走入消费误区。

(三)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影响大学生的消费心理

大学生虽然生理上已经成人,但心理上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社会上享乐主义的消费观,是造成大学生不合理消费观念的主要因素之一。这种享乐主义消费观就像野草一样在社会各个阶层迅速蔓延,在整个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崇尚高消费、炫富的消费心理。大学生并非生活在象牙塔中,在家庭、网络、社会实践等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中,这种消费观不可避免的对在校大学生产生了影响。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念的方法

(一)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实际上,人的消费观衍生于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放在首位,只有大学生们树立了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确立了正确的人生准则,有了自己理性的定位之后,那些追求泡沫效应的畸形消费心理才会真正被大学生摒弃。要帮助大学生认识到,他们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所有的消费都是父母的血汗钱,来之不易。所以在消费的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经济条件合理的规划自己的消费支出。要在大学生中倡导健康、朴素的消费观,不要相互攀比,追求名牌和高消费。引导他们懂得对幸福的追求应通过自己的奋斗去获得。

(二)注重精神消费,养成健康习惯

当前,大学生用于追求物质享受的消费,要远远大于充实自身内涵学识的精神消费,很多大学生一年都不买一本专业书。精神消费能让大学生有更深的精神内涵和更丰富的精神生活。所以,要引导大学生把精神消费的投入放到消费支出的计划当中,减少不必要的物质消费。同时,通过各种教育和文化活动,把娱乐和知识学习结合进行,以陶冶性情,获取知识。要注意在学生群体中弘扬这种精神消费的典型。另外,强调智力性、发展性消费,反对只重视娱乐性、消遣性消费,从而提高消费结构中的文化、教育含量,实现最大的消费效益。

(三)加强艰苦奋斗教育

在当前市场经济强调促消费拉动内需的情况下,对大学生的艰苦奋斗教育仍然十分必要和迫切。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告诉学生,我们国家并不是人人都富裕了,要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教育,组织青年学生到艰苦、落后地区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教育,引导他们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规划安排,个人消费标准与家情相适应。从而自觉继承、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四)学会合理规划自身消费之春

对于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大学生,要引导他们认识到劳动所得的来之不易,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兼职等社会活动,让大学生在这些工作中体会到,金钱必须是通过劳动交换得到的,从而唤醒他们在消费时的理性思考能力。同时,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理财意识,要对自身的消费现状有更理性的思考,要强调“合理和适度”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的消费。理财教育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强理财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对金钱、人生意义有正确理解和认同;二是加强理财基本知识的学习,包括经济金融常识以及个人家庭理财方式,要让大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的理财常识并在自己身上加以应用;三是理财基本技能的培养,包括理财情境教育、实际操作训练和理财氛围的营造。通过理财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不仅敢花钱,更要会花钱,有钱用在刀刃上。

在引导过程中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理财相关的书籍,是培养理财观念的一条有效途径,《穷爸爸富爸爸》、《谁动了我的奶酪》、《一分钟百万富翁》等等都是适合大学生看的理财书籍。

篇13

[关键词] 大学生 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 思想教育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整体消费水平明显提高,他们的消费已不仅仅是满足生活这一低层次的需要,而是朝着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当我们深入分析大学生的消费现状时,却发现实际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复杂,可谓喜忧参半,而一个人的消费行为往往折射出消费主体的价值认定和道德追求。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思想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消费是指对物质产品及精神产品的消耗,主要包括基本生活消费(衣、食、住、行等);学习消费(学费、书杂费、考证、电脑等)、闲及娱乐消费(休闲、旅游、娱乐等)、人际交往消费(人情、生日聚会等)。对于大学生的消费现象,人们众说纷纭,从消费来源,消费心理,消费结构,消费伦理等方面来讨论大学生消费及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

一、大学生消费的分类

我们平时说的大学生消费指大学生在校期间经济来源方面为学习深造及生活成长支付的一切费用。这些费用以学生能否自主灵活使用来划分,大致分必要消费和非必要消费。

必要消费指学生按国家政策和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必须交纳的费用。如学费,住宿费,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技能考试等。这类消费最大特点是政策性强。学生不能讨价还价,也不能不交。这对每个学生来说都必须交纳的费用,与学生的经济状况无关,也不会有消费差异。非必要消费指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消费。指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费用。如生活费,通信费,上网费,服装费,考研费,参加社会实践等产生的费用。这种消费要依不同学生的经济状况而不同。这种弹性空间很大。使低层消费者生活质量下降,产生心理压力以及引来不公正待遇。学校必须及时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工作,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非必须消费没有标准,对大学生来讲,家庭经济实力制约着消费的额度。个人的理财,合理适度的消费也有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这种消费额度。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动机有很大差异,但不管资金是否充足,大学生首先要解决学习与生活必需问题,然后才能谈论其他问题。学校要加强引导,大学生不能将大量资金用在学生和生活之外。从消费的潜意识看,大学生消费随大流,攀比心理,追逐时尚的现象较普遍。

目前电脑、CALL机或手机、旅游、恋爱等“特殊”消费在大学生群体中日益增多。大学生所受的教育、校园的环境以及该年龄的特殊心理特征 ,使他们有自己特有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对他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 ,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的消费趋势。

二、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环境因素分析

消费心理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消费心理从认识过程经历情感过程直至发展到意志过程,是一个消费购买的决策过程。消费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对购买决策起决定作用的自身特点,如文化教养、心理素质等。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高校大学生所接受。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贫富差距已成为事实。反映到高校,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明显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尤其是多数高校实行招生并轨制、学生缴费上学以来,大学生中的贫困生和高消费问题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它已经和正在对学生的心理、道德状况产生重大影响。

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因素从大的方面划分,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环境因素等。生源地城市化程度越高,大学生消费支出越高,其中食品支出差异最大,表明出生地城市越大,大学生越注重消费质量;生源地经济发达水平越高,大学生消费支出越高,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学生在衣食方面的消费支出差别较小,而在交际、娱乐方面的消费支出差别较大。

在大学校园,高消费者和低消费者同在,早熟型消费与不成熟型消费共存.不成熟消费、攀比消费和非理性消费不仅给学生家庭生活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而且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健康.高等学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德、智、体教育的同时,还必须进行生活能力和消费观念教育,要在大学生消费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教育方面有所作为,要建设高品位的大学生消费文化环境和氛围.对大学生消费文化发展方向的正确引导就是对现代人生活方式变迁的恰当把握。

三、引导大学生科学合理消费的策略

1.加强大学生消费心理引导,提倡理性消费。当今的多数大学生心理还没完全成熟,在消费观上部分学生仍处于盲目从众状态,受周围环境影响,冲动消费较大。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明白,当时中心任务是学习而不是纯粹的消费。对日常消费开支要合理分配,加大学习方面的支出,减少娱乐和交际方面的支出。

2.加强理财管理。由于家长一般每月或每几个月给一次生活费,大学生就要自己独立计划如何消费,学会一种理财观念,考虑哪些开支是必须的,哪些开支是完全不必要的,哪些开支是可有可无的。钱要花在刀刃上。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来进行日常消费。分析自己的基本情况后来确定自己每个月的消费计划,并尽量按计划执行,量入为出。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念。结合当前我国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契机,通过途径建立“节约型校园”,以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消费文化氛围。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消费风气,以塑造大学生的良好的消费观念。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及特点的分析,洞察其深层成因。高校要建构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适度、公平、和谐的消费道德,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消费观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积极探求适合当代大学生消费理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 大学生;消费行为;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

(1)理性消费成为主流,消费观念成熟。在调查中发现,超过八成的大学生对合理的消费观念表示积极的认同。他们比较成熟理性,体贴父母,克制自我,能够在家庭经济能力承受范围内合理消费,他们没有高消费群体的优越感,也没有贫困生那样的困境。这是大学生消费的主流群体,呈现理性消费的计划性和自律性特点。(2)消费水平两极分化,群体差异性明显。大部分在校大学生经济来源于家庭供给,经济来源的单一性和依赖性使得大学生生活消费存在较明显的城乡差异、地区差异、男女差异、年级差异。有不少学生“贵族”认为自己家庭条件好,父母给的生活费多,可以随心所欲,尽情享乐,是大学生中的“高端”消费群体;与之相对的是生活处在贫困线以下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在校期间一切费用主要依靠借贷解决,仅能进行基本的生活保障消费,是大学生中的“地段”群体。(3)“攀比”心理普遍存在,超前消费意识强烈。大学生生活在繁华的都市,出于好奇和对都市生活的向往,加上身边少部分学生“贵族”高端消费的刺激,许多大学生开始炫耀性消费,并陷入攀比争抢、愈演愈烈恶性循环。他们高端消费需求大部分超出家庭的承受能力,属于没有实际消费价值的浪费性消费,是非理性的消费形态,其结果必将造成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入不敷出,甚至负债累累,激发少数学生对金钱和物质的欲望。(4)消费结构多元化,社会性特征明显。现代大学生的消费不再是局限于基本的饮食和日常生活需要,其他消费支出明显增多,涉及人际交往、旅游、电子通讯、恋爱等各个方面,凸显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的多元化属性。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误区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观也开始从以生产为中心中解放出来,并在开始逐步盲目追求西方的消费文化观,表现为以自由主义为核心的,以享乐主义、虚无主义、主义为支配的异化消费文化观。大学生热爱新事物,自我判断和约束能力差,容易受到各类意识形态的影响,讲品味,比潮流,认为自己不和别人一样,就是不合群,根本不考虑家庭的经济能力。(2)家庭环境的影响。80、90后大学生的父母大多经历过上山下乡、极其困苦的日子,他们在心理上对贫穷有恐惧感。家长们为人处世的虚荣心也对孩子的消费观产生一定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总习惯于根据对方的穿着打扮来判断其社会地位,这种观念表现在消费观上,就是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被别人关注和认可,就会在一些方面对自己进行刻意包装,通过“包装”来获取他人的尊重和赞赏,这样自尊就演变成了虚荣,并导致大量不合理消费的产生。(3)校园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接触社会过程中,经受形形意识形态的冲击,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消费观的树立面临巨大挑战。由于目前大部分高校缺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研究,“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引导不够,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形成并没有发挥主流引导作用,反倒那些“攀比消费”等非理性消费观占据了主导地位。校园整体消费环境日渐恶化,最终必然导致大学生走进消费误区。

三、引导大学生走出消费误区的建议与对策

(1)加强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现阶段,要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放在首位,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意识,通过理性分析拨开学生心头的困惑,促进深层次思想问题的解决,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不良诱导,使他们懂得对幸福的追求应立足现状,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去获得。(2)加强国情教育,引导适度消费。目前,高校国情教育大都流于形式,浮在表面,重视程度不够。国情教育的缺失使许多大学生对我国当前的发展水平、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以及当代大学生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认识不够充分。高校思政教育要加强基本国情教育,使大学生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走“节约型社会”的发展道路是全社会的共同追求。(3)校园消费文化的建设。作为高校应将大学生消费观的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校园消费文化氛围。一是组织有关消费知识的专题讲座,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掌握系统的消费常识,增强他们的理财能力;二是拓宽课堂教学的范围,开设诸如“消费法律知识”、“理财知识”等选修课,增加大学生获得消费知识的途径,引导他们建立自己的消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有益的课外消费教育活动;三是重视对校园及周边消费环境的整治和管理,让健康、低碳成为大学生消费的主流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肖辉赞.高校大学生的消费误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略论.社科纵横.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