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

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

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探讨

1 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的原则

在新农村规划设计工作中,为了促进工作水平的提高,必须以相关的原则为指导,以更好的规范和引导规划设计工作,具体来说,需要以以下原则为指导。

1.1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必须坚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更好适应具体情况,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开展规划设计工作时,必须以农村现有情况为出发点,保持农村地域风貌和传统文化习俗。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目标,并按照计划一步一步实施,推动新农村建设有序开展下去。

1.2重视基础设施规划。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各项基础设施,因而必须重视各项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工作,对其进行合理安排,促进其最大效能的发挥。要着重做好道路、水电、能源、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工作,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为人们生活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1.3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需要不断推进。在规划设计中需要从整体着眼,遵循客观规律,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4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新农村建设要依靠农民,在规划设计中不能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规划设计工作中。参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为规划设计建言献策,直接参与规划设计,进行调查研究等。通过这些形式,让广大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设计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同时还能够更为全面的考虑他们的意愿,提高规划设计水平。

2 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存在的不足

尽管人们认识到规划设计的重要作用,并注重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新农村规划设计水平,但由于受到思想观念、工作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制约,目前新农村规划设计工作中仍然存在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思想认识存在不足。很多领导干部将工作重心放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对规划设计工作不重视。再加上缺乏必要的资金、技术支持,规划设计对农业生产发展,农村居民日常生活考虑不全面,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2.2规划设计进展缓慢。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为便利农业生产,一般居民住宅往往布局在交通位置便利的地方,延缓了集中规划布局进程,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2.3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现有的道路、住宅、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规模较小,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难以很好的满足当地人们生产、生活需要,影响农业生产工作,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对此进行完善,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

3 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的新思路

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和各项基础设施布局的完善,离不开规划设计工作。只有做好规划设计,对各项设施进行科学合理安排,才能有效指导工程设施建设顺利进行,为农村居民生活创造良好条件。然而,由于受到思想观念、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制约,规划设计工作仍然存在不足,影响各项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今后需要转变这种情况,运用新思路指导规划设计工作,为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提供指导。

为改变规划设计存在的不足,提高规划设计水平。今后应该以新思路为指导,对各项设施进行科学合理安排,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

3.1布局应该科学合理。开展新农村规划设计工作时,要着眼长远,综合考虑各项设施功能和农村居民日常生活、工作需要。提高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整个规划设计工作围绕农村全面协调发展进行。充分考虑农村长远发展需要,对各项设施进行科学合理布局,推动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另外,规划设计还需要注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加其服务功能,做好各项设施维护工作,促进其最大效能的发挥,满足当地人们生活需要。

3.2坚持突出自身特色。规划设计应该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对贫困地区应该重视扶贫工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基本解决温饱地区要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地区要在产业发展上形成新格局,促进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改善农村面貌,完善治理机制,更好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在规划设计中要综合考虑环境、产业、文化等多种因素,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建设。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实现资源的循环、可持续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还要尊重当地传统习俗,延续乡村文化特色,保护有价值的文化遗产,突出当地规划设计的鲜明特色,为人们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氛围。

3.3创造产业发展空间。落实产业发展项目,对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做好科学安排,注重对发展这些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为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进行住宅设计时,要考虑农村家庭产业特点和发展空间需求,适当增加住宅面积,设置农具堆放场地,重视农业发展配套规划设计,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4改善生产居住面貌。进行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坚持以改善农村居民生产居住面貌为出发点,为人们生活创造整洁的村容村貌。避免居住点散乱,建设用地浪费,垃圾乱扔,饮用水源污染等现象的出现。规划设计中要将改善农村居民居住面貌为指导原则,做好道路改造、农民饮水安全、垃圾处理、乡村卫生服务、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等各项工作,避免出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为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

3.5保持传统结构完整。规划设计严格执行保护耕地、节约农村用地原则,促进土地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运用。进行村庄布局及规模设计时,要合理控制其容积率、建筑密度、日照间距系数等指标,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适当集中产业园区,建设节约型住宅,促进土地资源最大效能的发挥。对传统农村居民结构应该重视保留,延续村落原有的建筑形态,空间构成,院落布局,从而保持自己的鲜明特色。在规划设计中,要协调好旧村落与新村的布局,促进旧村落布局与现有的建筑风格顺利衔接,在保持传统村落结构完整的前提下,突出村落布局的现代化特点,从而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

3.6尊重广大农民利益。规划设计要坚持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为目标,综合考虑农村产业发展、土地集约、社会结构、乡村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等内容,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为农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条件,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想提高农民素质,关键内容是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医疗事业,对这些内容进行科学规划,完善各项基础设施,为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综合技能创造有利条件。

4 结束语

总之,规划设计对新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作用。今后在规划设计具体工作中,应该以新思路为指导,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对各项设施建设进行科学合理安排,为新农村建设各项设施建设提供有效的指导,也为人们生产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桂俊荣.中国农村现状下新农村建设规划路径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13).

[2] 陈芳.浅谈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思路[J].广西城镇建设,2012,(06).

[3] 何鹏,王慧.浅析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村建设规划[J].企业导报,2013,(20).

篇2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建设;思考

新农村建设是近几年党和国家提出发展农村的重大策略,加强新农村建设不仅对我国农村整体发展有重大作用,而且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我国应深入研究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1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意义和作用

新农村建设规划作为我国进行农村建设的新型策略,对于我国农村的整体发展有重要意义。总体而言,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有利于节约土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土地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土地资源匮乏仍是我国急需面对的问题。因此,加强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我国整体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新农村建设土地方面的原则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利于节约土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1.2 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农村相比与城市发展速度慢,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较落后,人居环境比较差。人居环境差将会对农民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产生消极影响,继而影响农民对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新农村建设着重于解决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加大对水、电、路、市场、医疗卫生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1.3 有利于优化乡村空间结构,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我国农村历来受到国家城乡二分体制的影响,农村始终是国家建设发展的弱点,正因为如此,农村才会出现小、乱、散的问题。新农村政策的实施,能够加强乡村资源空间整合、促进农村人口聚集,有利于优化乡村空间结构,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4 有利于集中建设配套基础设施,节约农村建设资金

配套基础设施的缺乏现象是农村中的常见现象, 配套基础设施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民生活质量与水平。农村人口聚集,可以使政府集中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节约农村建设资金,为农村村民生活上提供方便,降低农村人居环境成本,提高基础设施利用效率。

1.5 有利于新农村规划中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

我国新农村规划中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内容主要有:大力发展农业,保证我国农村粮食产量;大力发展农村工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大力促进农村小商业发展,满足农村生活需求;发展林业、牧业、渔业,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于水平。

2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原则

新农村建设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需要在一定的标准和原则的指导下进行。总体来说,新农村建设规划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2.1 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原则,他要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仅加强对基础设施及住房改造的规划,还要注重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着力注重协调农村经济、环境、生态、社会之间的关系,注重农村农、工、商业的综合发展,切实保护农村可贵资源,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2 整体性原则

新农村建设不是局部、单一的建设,它强调的是农村建设的整体性,这里的整体性不仅指农村农、工、商业整体发展,还包括对经济、环境、社会的整体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中应进行合理布局与规划,将新村建设放在整体环境中加以考虑。

2.3 因地制宜原则

新农村建设规划应区别于城市建设,不应将城市建设模式生搬硬套的应用到农村建设中。因此,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尊重农村文化传统、农民生活方式,还要充分体现农村整体风貌及地方特色。对不同的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避免盲目照抄照搬城镇建设模式。

2.4 以人为本原则

人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与重点,新农村的规划与改造,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及住房改造都应以满足人的需求为重点。只有满足农村人的需要,才能调动农民建设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没有农民的支持,新农村建设只会走上形式化,也不会达到理想的目标。

3 当前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建设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规划标准落实不到位

当前我国农村建设中的一大问题就是规划标准落实不到位,很多农村规划实际上只是为了“应景”,这种“应景”的结果则是农村规划的批量生产。这种批量生产由于不科学、不合理给我国农村改造带了严重影响,阻碍农村的进一步发展。

3.2 基础设施匮乏,居住环境差

基础设施匮乏,居住环境差是农村中的常见现象。新农村建设中,很多基础设施由于布局不合理很难做到合理利用,设施利用率较低。同时,由于新农村房屋住宅改造不合理,很多农民无法适应,影响农民对农业的顺利开展。

3.3 乡村空间布局不合理,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新农村改造将农民聚集起来,减少自然村数量,但由于无规化、无科学管理,使得行政区划化一定程度上出现混乱。村庄布局不合理还造成对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给我国农业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3.4 过于注重物化建设,使文化、环境建设受到损毁

新农村建设中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很多地方大搞形象工程,注重物化建设,忽略了农民的精神和文化需求,同时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破坏。有些地方甚至破坏农村固有的传统文化与自然景观,这些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逆转的。

3.5 忽视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作用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指的是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不能将城市建设生搬硬套到农村,而应灵活对待,因地制宜,针对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实事求是。而在实际的新农村建设中经常出现忽视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现象,这种现象也是农村建设中的大问题。

4 新农村建设规划思路

针对在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促进新农村科学合理发展:

4.1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建设规划理念

新农村建设应以人为本,促进人、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也要满足后代人的发展需求。

4.2 尊重民意,因地制宜,系统编制农村建设规划

新农村建设应注重对农民意见的听取,尊重民意,走群众路线,让农民的实惠,同时合理科学的对农村建设进行规划设计,避免因规划不合理造成重复建设或资源浪费。

4.3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给农民生活带来便利,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的发展,使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4.4 制定严格的土地政策

制定严格的土地政策的目的在于避免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破坏土地的现象,这与新农村建设的初衷相矛盾。土地政策的制定,对于制止土地违法现象有重要作用。

4.5 规划应该注重保护地方特色

新农村建设,应发扬当地的传统文化,凸显地方特色与个性。对于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老建筑物应保留,提升农村的文化影响力,或者合理利用发展旅游,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4.6 产业引进注重环境保护

农村发展带来产业的引进,产业引进一方方面为农村的发展带来积极作用,但一方面也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村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5 结束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近几年党和国家提出发展农村的重大策略,新农村既是农民群众生活的居住地,也是发展生产的集散地。加强新农村建设不仅对我国农村整体发展有重大作用,而且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洪源.浅析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济, 2009,(06)

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规划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农村建设发展史上一次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规划建设管理模式,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的影响因素

1、资源因素

土地资源数量、水文、气候及地形地貌等要素都属于资源禀赋。资源的稀缺性是新农村建设中对村庄进行规划的主要动因,因其能直接影响通信、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对村庄的规模和布局有一定的制约[1]。平原地区的人口居住密集度较高,能够获得良好的聚集效应及辐射效益;而山区及丘陵地区人口居住较分散,很难产生规模效益。

2、建筑布局因素

村庄布局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区域布局完整,方便生产和生活,并尽量不占用农耕地等原则,在布局过程中主要以集中集约和分散集约这两种模式为主。集中集约模式指的是将村庄进行集中布局,从而利用有限的资金让农民的居住生活条件得到最大限度地改善,充分发挥集聚效益作用,有效减少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成本。分散集约模式指的是将受地形限制而无法集中布局的农村建筑进行适度分散,从而实现农村用地的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

3、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村庄规划的投资额度,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区域往往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同农民需求层次有直接关系,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及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民对居住条件及配套设施等方面的要求也随之提升,农户对住宅的要求从最初的生存型提升到中期的居住宽裕型,目前又向着居住舒适享受型的方向发展。

4、人文因素

农民既是村庄规划的参与主体,也是村庄规划的实施主体,因此,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及固有的思维观念都会对村庄规划产生直接影响。农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所以他们在选择住所时大多从靠近农田方面考虑,从而导致农户住宅的布局比较分散。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再加上一些农民进入附近企业打工,必然会产生村庄规划集中居住的需求。与此同时,很多农民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只有先建好新房才能拆除旧房,娶新媳妇必须要住新房,所以导致大量的农耕地被占用;另外,一些农民认为老宅是祖上留下的并形成空心村现象,即使不居住了也不愿意出售给他人,这就导致很多老宅基地长期闲置。

二、新农村建设中做好村镇规划管理的建议

1、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目标就是让农村迸发出城市的活力,让城乡居民共享农村的田园风光。要想真正实现城市和农村的联动发展,必须以制定科学合理的村镇体系规划为基础。因此,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就是村镇体系规划,该规划包括城乡一体化的空间布局、社会保障机制及产业分工等内容,利用城乡一体规划打破传统城乡二元化结构的束缚,推动城市与农村的联合发展[2]。

(1)加强城乡文化交流

村镇中的镇不但是经济发展的中心,也是科技创新和文化教育的中心。相对广大农村而言,城市文明程度、文化设施及各种资源要远远高于农村,因此应加强城乡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心村的文化实施建设是最便捷的法师最大程度的促进城乡文化交流,通过举办文化下乡和科技下乡等活动加强农村文明建设。

(2)加强城乡经济交流

农村是农产品的输出基地,而城市是工业产品的输出基地,因此城市和农村在经济方面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应尽最大努力创造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城乡经济交流,实现资源优化整合,最终达到城乡经济共同发展的目的。

(3)统筹城乡交通建设

农村交通设施落后,对城乡人员、文化及经济等方面的交流很不利。因此应大力发展农村交通设施,构建村村通公路、村镇通公路、镇市通公路等交通网络,为城乡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随着城镇化发展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成为城市的一员。合理的村镇体系规划对各级村镇在区域中的发展定位及合理布局至关重要,各村镇应尽最大努力打造经济发展特色推广“一村一品”,实现区域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村镇居民点的区域规划

当前,农村在交通、土地、环境等方面的问题都源于未对居民点进行长远规划而导致的。因此,在处理农民居住问题时,应汲取城市发展经验,从长远角度出发。在规划居民点过程中,对房址、水、电、通讯及供气等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从根本上改善农村整体面貌。

(2)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的区域规划

在当前城镇化、工业化不断推进的今天,基本农田的保护便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农村人口乃至村镇人口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所以,要通过土地规划,加强基本农田的保护,尤其是各种粮食生产基地的保护,落实国家最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规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域一旦纳入规划,便具有法律效应,任何人、任何单位都不得擅自变更土地的用途[3]。

3、统筹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规划的本质是以人类的理性安排克服市场的失败,实际上是用有限的资源满足人类无限的需求,如果没有理性的规划,理性地安排资源的使用,而是掠夺性的对待自然资源,就必然会导致资源的滥用和枯竭。

(1)提高村镇居民的认识水平

反对无视自然,自以为是的片面思想和做法,提倡尊重自然,人类要与自然共处共生,和谐相处,达到天人合一。

(2)加强村镇人居环境建设

以改善村镇与村庄人居环境为中心,村镇与村庄建设应不断满足广大居民的需要,提供安全、方便、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

(3)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绿化、村容镇貌、环境卫生建设,吸取城市在环境污染方面的教训,切实做到事前防护,环境保护规划要与各项建设规划同步进行,而不是等到污染严重后再来进行规划和治理。

三、结语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关乎农村的长远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规划既是行动的纲领,也是行动的方案。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村镇规划作为龙头,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经济与社会建设统筹、人与自然统筹这几个角度来考虑,坚持高标准编制规划,并通过搞好规划加快新农村建设工程。

参考文献:

[1]周博;新农村建设中村庄改造的问题与方式及对策[J].山西建筑,2010(28):45-46.

篇4

一、村庄规划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村庄规划的水平比较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也在加快,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一点是,我国当前村庄的规划水平还比较低,需要不断的加以改进。首先,我国很大一部分农村建房处于无管理、无秩序的阶段,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农村中违建的现象比较严重,同时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也是致使村庄规划水平低的原因之一。其次,目前农村中用于村庄规划的经费不足也是造成村庄规划水平低的原因之一,很多村庄规划缺乏资金的保障,由于资金的不足致使村庄规划过程中很多工作不能良好的展开。最后,村庄的规划很大程度上还会受到专业技术的影响,我国村庄的规划与管理量比较大,专业性比较强,因此需要专业队伍强的工作团队来开展此项工作,但现实的实际情况表明,当前村庄规划的技术人员与专业队伍远远达不到新农村建设的标准。

2、村庄规划与村庄管理的建设思想比较落后

村庄规划与村庄管理的建设思想比较落后,集中体现在目前很大一部分村庄在规划建设中存在重视构建建设蓝图,而轻视村庄动态建设过程的现象。在村庄规划与管理的过程中,建设者往往比较重视村庄各系统之间的协调性以及整体结构的布局,而相对忽视了村庄内部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村庄与城市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总的看来,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当前村庄规划与村庄管理建设思想落后而引起的,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当前村庄规划与村庄管理落后的思想观念必须进行改变,以适应新农村构建的步伐。

3、村庄规划过程中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足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农村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存在不足的现象,在村庄规划、管理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道路的规划建设,而忽视了农村中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像卫生院、学校以及健身中心的建设都没有落实到位。研究调查表明,每年我国在农村房屋的构建上与道路的铺筑上所花的费用远远大于农村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的费用,以致于我们看到农村中农民的居住环境在不断改善,而国民身体素质却有下降的趋势。总而言之,规划村庄建设不能仅仅注重农民房屋与农村道路的修建,更多情况下应关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而为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奠定基础。

二、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与村庄管理的必要性

1、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乡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减小,且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但是现实的实际情况表明,当前我国的农村中存在土地浪费严重、土地不合理利用以及违建等现象,进而使得城乡一体化在建设过程中常常受阻,而且农村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乡的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中村庄的规划与村庄的管理正是在此种状况下提出的,它的提出适应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的发展要求,避免了村庄规划过程中出现的盲目建设以及土地浪费与不合理现象。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进入新时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的改善,在“三农”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农村中农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增长,与此相适应的,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在逐渐改变。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一点是,当前农村中的实际状况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农村中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改变农村中的此种发展现状,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制定村庄发展规划与村庄管理方案。

3、改善农村发展面貌的要求

我国农村的村建规划起点低,与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新农村的步伐不一致,且受历史、地区以及经济因素等的限制,很多农村在村庄的规划中基本上采用修修补补的方略,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村庄的发展面貌,村庄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由于各地在村庄的规划上未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发展规划,致使村庄的城镇化发展进程显得十分缓慢。而新农村建设中村庄的规划与村庄的管理却能够很好的改善当前农村的发展面貌,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规划村庄中的农民集中居住地,进而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村庄规划与村庄管理的有效策略

1、健全农村中的规划体系

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的发展现状,必须建立健全规划体系,为村庄长效稳定的发展奠定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者应从长远的角度出发,集中解决村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在建设的进程中应结合农村的实际发展状况,取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规划体系,进而为实现村庄的规范化管理以及长效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2、强化村庄公共设施的建设

村庄道路的建设固然重要,但是村庄内部公共设施的建设同样重要。乡镇政府应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发展状况,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健全村庄规划与管理工作机制,积极调动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与热情。同时,乡镇政府应加强村庄中绿化设施的建设、河道的管理以及村庄中垃圾收运队伍的管理等等,其中村庄中的卫生院、居民娱乐中心以及健身中心的规划也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因此因强化这些公共设施的建设,确保村庄建设活动按规划高效运行。

3、按照城乡统筹协调的发展要求进行规划、管理

研究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一些村庄由于缺乏统筹协调的发展原则,致使在村庄的规划、管理过程中问题重重,像村庄中河道的污染是由于城区排污管道所引起的,由于城区的地基高于村庄,致使一些城区的工业废水顺着排污管道流入了农村地区,污染了农村中的河流与土壤,此类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利益,因此在新农村的规划与管理中必须将统筹、协调的发展原则贯彻到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统一规划乡村地区的发展,强化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篇5

关键词 景观生态;新农村;湖南长沙;桐木河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345-03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后,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全面开展。在建设过程中,受到西方文化、经济对中国传统发展的冲击,出现过度模仿,追求与西方城镇化一致的观念,很多地方性文化被忽略。1999年的《北京》中将这种现象称作“混乱的城市化”,吴良镛先生用“大建设”加“大破坏”来形容。这种破坏是全面的、多方面的,其中尤其以国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乡土文化遗产的消逝最为惨重,并影响到社会和文化各个方面[1]。随着对景观生态的重视以及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景观生态规划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乡村规划发展的重要理论。景观生态学作为新兴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中国,近10年来,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欧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中国多位学者对景观生态学有深入研究[2]。但是关于农业、乡村景观方向的生态规划与设计的论著较少。该文依据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分析长沙桐木河景观带,对新农村建设风潮下合理进行景观空间布局,增加与稳定其景观异质性,得出结论,并提出新农村景观建设的合理化建议。

1 景观生态规划

1.1 概念

景观规划的过程就是帮助居住在自然系统中或利用系统中有限资料的人们找到一种最适宜的生活与生产途径。景观规划属于物质空间规划,通过土地和自然资料的保护与利用规划,实现可持续性景观或生态系统是景观规划的总体目标[3]。

1.2 景观生态规划的分类

从景观规划设计的对象进行划分,可以将其划分为自然景观系统、人造(人文)景观系统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三大系统[4]。一是自然景观系统。自然景观系统作为最本质、最基础的系统,涉及地形地貌、地质、动植物、水文、土壤成分等自然景观要素。二是人造(人文)景观系统。人文景观系统是耦合在自然景观系统上的人文活动与人文遗迹。三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人文景观系统在特定的自然景观系统基础上,在历史演变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体会、理解和认识,形成有别于其他生物的使用方法并且在其改造自然实践过程中,创造出天人合一,完整有机的自然—人文复合系统。

1.3 景观生态规划的理念

从三大类型系统以及生态学出发能引伸出3个规划设计理念,即设计结合自然、结合地方性的设计、和谐健康的设计。

2 农村景观生态

2.1 农村景观

中国的农村景观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经过几千年的耕种、开垦,其土壤耕地成为区域内的主要基质,其生产功能作为主要的景观功能,人与土地相互依存。从中国广大农村景观结构布局来看,农村多形成聚落,以农田、果园、林地、湖泊等为主要斑块群体;道路、河流、溪流、谷底、高压走廊、农田电网、防护林带等构成廊道体系,但以河流、高压走廊、防护林带最为典型[4]。

从尺度上看,包含的区域较小,以农村为单位,村落与村落相互多为分散分布,少数集中分布,但是村落四周一定会有农田聚集的区域。从生态过程来分析,主要包括自然过程和人工过程,自然过程主要为自然生态系统中以植物为主要要素的生长过程,人工过程主要为人为干扰自然生态系统的元素构成以及人为控制其中要素的发展程度,由于人为干扰的不同组合、不同方式、不同强度与频率,产生的景观变化程度不尽相同。

2.2 农村景观生态规划

农村景观生态规划以村落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其空间单位内各要素的关系,并且研究在一定的空间、时间范围内景观格局、景观空间、景观过程,特别是景观异质性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其景观干扰程度的影响[5]。

2.3 中国农村景观生态存在的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由于社会各界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学者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导向,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工业化;城市规划则将乡村城市化,对大量土地与河流进行整治,使其景观生态受到巨大干扰,改变甚至放弃其原本与自然的关系,使农耕先辈们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自然关系、生物关系以及人文过程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3.1 农村景观生态系统面临破坏。中国具有几千年的耕种历史,经过漫长的相互适应与影响,村落已经成为大地生命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地形地貌的改造,疏通开凿引水灌溉,都使农村景观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但由于不合理拦河筑坝、河道渠化、硬化以及不慎重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原有自然水系统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破坏[6]。

2.3.2 农村地方性文化景观面临消亡。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国人对西方经济、文化的盲目追求,忽略对地方性文化的重视与保护,大量的西式景观与多度城市化发展不断削弱农村地方性文化存在空间。如被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模范的华西村,一栋栋欧式别墅耸立,众多的现代化设施设备,让全国各地乡村争先模仿,使本土所特有的景观特色、土地风貌、民俗民风与土地的深刻关系开始消失殆尽。

3 长沙市桐木河景观带规划

3.1 研究区背景

桐木村位于莲花镇西南部,由原桐木、新台和丰台3个村合并而成,西接立马村,南靠花明楼镇,东临金凤村,北与大华和华宝村相接。桐木村地处丘陵地带,主要以低山丘陵为主,中部是较为开阔的平地,南、北、东三面环山,山峦叠嶂。山体海拔一般在80~200 m,该村地势最高处位于村庄西南部的柳山塘附近,海拔高度200.26 m。最低处在村域最东部与金凤村交界处,海拔为57.36 m,相对高差142.9 m。村域土地总面积632.59 hm2,其中农用地544.85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6.13%;建设用地(不包括农用地中的部分农村道路)81.04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2.81%;水域面积与未被利用地面积总6.70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06%。桐木村现状居住建筑用地面积75.26 hm2,占总用地面积的11.90%.

桐木河起源于莲花镇西北的山林农田,经桐木村、军营村于军营冲流入莲花河,再汇入靳江河,最后流入湘江。设计范围内最高水处高程为64.00 m,最低为58.26 m,水位高差达5.74 m。桐木河水量丰富,常年丰水期较长。桐木河在桐木村境内有公路桥1座、水坝3座。河道内主要有黑藻、香蒲等水生植物,且生长良好。

研究区主要景观类型有:农田、河道、林地、居民点、各级道路。以农田为主要基质,林地、居民点为主要斑块,河道、各级道路为主要廊道。

3.2 目标规划

运用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结合地域性景观生态特点在《桐木村综合发展规划(2010-2020)》等相关规划的指导下,构建景观空间结构稳定、生态平衡、具有社会经济效益理想的农村景观生态系统,形成具有较高文化品味和新乡土文化特色的自然生态乡村河流景观路。

3.3 规划原则

3.3.1 保证河流原有的生态、水利等功能的完整性。作为景观廊道,要将其功能的完整性放在首要位置。因其所连接的景观要素有农田、道路、民居点,所以要确保其具有灌溉、净化排污、河流系统的连续性等功能。以稳定水流量为核心内容,完善水系统的平衡。

3.3.2 尊重原有的乡村文化与场所。景观既是历史也是现实过程,随着人类发展过程中对景观需求的变化,强烈地改变着景观状态,一颗风水树、一座石板桥、一条小道、一座牌坊,都是人们与自然共同发展的见证。这些乡土、民间的文化景观正是构成民族信仰的来源。

3.3.3 充分保护和利用原有的植物景观。采用适地适树原则,乡土植物不但最适宜当地的生长环境,而且管理和维护成本也相对最少,充分利用乡土植物并形成稳定的群落,降低养护费用,完全符合经济效益的要求。

3.4 总体布局与分区

总体采用串珠式布局,利用河流为主流线,串联起入口、葑荡野望、阡陌新禾、夕港牧笛、双桥耕月、枧山晚炊、桐湾渔火、桐村新农等8个景观区域。

3.4.1 入口区——引导游人的特色标志空间。入口区位于设计河域最下游,临近公路,周边为农田,面积约1 800 m2。入口区是景区与外界的分界区域,是外界进入景区的第一印象,以简洁、大方的风格反映整个景区质朴、乡土的气息。

3.4.2 葑荡野望——体验野趣之美的亲水远眺空间。葑荡野望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下游,面积约6 700 m2。景区以葑荡野望立意,微风吹拂,芳草随风摇摆,水鸟展翅飞向远处的枝头,游人置身其境,四周环顾,已然融身于绿色海洋之中。为营造这种野趣之美的意境,在设计中使木栈道等小品穿梭于植物草丛之间,忽隐忽现,游人穿梭其中,随着木栈道的蜿蜒,步移景异,结合植物的季相变化,使游人体会到一种乡村野趣之美。

3.4.3 阡陌新禾——回忆农耕文化的灵动空间。阡陌新禾景区位于设计河域中下游的拐弯处,景区南北面均为农田,面积约4 500 m2。景区以阡陌新禾立意,阡陌指田野纵横交错的乡间小道;新禾隐喻新环境下农人耕作方式的变更,表达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回忆。景区内大量运用装置艺术,展现传统农耕文化的组成要素,和而不同,推陈出新,从而营造一种阡陌之间孕育着灵气与希望的意象,唤醒人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回忆。

3.4.4 夕港牧笛——感受恬静闲适田园生活之所。夕港牧笛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中部转折处,景区南北面均为耕田,面积约为5 600 m2。景区以“远岸牧童吹短笛,蓼花深处信牛行”立意,夕阳西下,港湾边,三、五牧童骑座水牛,相互嬉戏、吹着牧笛而归的场景是夕港牧笛景区力求营造的意境。设计中结合原有地形,运用装置艺术,将乡村特质元素引入景观设计,体现牧童牧牛放歌的趣味情景,反映乡村生活的恬静与闲适。

3.4.5 双桥耕月——感受浪漫农耕生活的经验空间。双桥耕月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中部,面积约6 700 m2。整个景区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立意,再现农人在田间辛勤劳作的情景,反映农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场景。朦胧的月光下,水面波光粼粼,倒影斑驳,一幅宁静的画面油然而生;农人放下一天的劳累,至此纳凉赏月、漫步闲话,为这份宁静增添了一丝情趣。整个景区设置众多以乡村常见的生活用具为原型的景观小品,结合改造现有的桥、坝等设施,配置不同季相的植物景观,并衬以水中光影与动水效果,凸显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从而营造出小桥流水的意境,增加乡村生活的情趣。

3.4.6 桐村新农——感受乡村新貌的幸福之所。桐木新农景区位于设计河域中部偏东,西临双桥耕月节点,北毗乡村公路,东、南面均为农田,面积约4 000 m2。新农主要体现当代新乡村的变化。整个景区以简约、现代的设计风格,加上材质的变化与对比,表现出新乡村的新变化、新风貌。

3.4.7 枧山晚炊——体验田园诗意生活的绿色长廊。枧山晚炊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中上游,临近乡村公路,面积约8 600 m2。整个景区靠近现有居民点,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立意,傍晚时分,升起的袅袅炊烟在空中随风飘荡,浓浓的乡情、乡韵尽显其中。夏日夜晚,荷塘边的蛙叫声、柳树上的蝉鸣声为乡村平静的夜晚增添了一丝野趣;微风中荷花的淡淡清香,使纳凉的村民心旷神怡。整个景区通过植物与景观小品的有机结合,形成生态的绿色长廊,通过对以上意境的表达,突显生态乡村的独特魅力。

3.4.8 桐湾渔火——领略暮喧河畔的乡村生活境界。桐湾渔火节点位于设计河域最上游,总面积约为9 900 m2。景区以“暮喧江畔归渔火,夜寂湖边亮船灯”立意,营造乡村夜晚的幽美意境。乡间的夜间活动,为原本平静的夜晚增添了不少趣味。景区内在尽量保持原有河岸的基础上,局部点缀河石,使自然驳岸的绿色轮廓与随风拂动的垂柳相映成趣,孩童们游玩其间,体会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

4 结语

在现阶段城市化快速发展中,广大村落的景观生态面临着强烈的冲击,人地矛盾冲突、生态环境负荷过重与恶化、地方性人文景观正在消亡,创建宜人的可持续发展农村景观生态环境已经迫在眉睫。应该把景观生态规划放在首要位置,基础设施建筑是必须的,土地是有限的,但是,必须认识到,自然系统是有结构的。协调城市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决不是一个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空间格局和质的问题[7]。在农村景观生态规划过程中,首先确保土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强调土地景观生态的完整性和地域景观文化的存在空间等系列科学分析研究的前提下,注重其景观发展过程。特别是在了解其景观构成的情况下,应该首先确保其水利系统的完整性以及合理性。保留其独具特色的本土地域性文化特征,适地适树,逐渐完善其整体人文系统。

以景观生态学院里指导农村景观生态建设,使农村生产建设规划、生活建设规划、文化建设规划与景观生态建设规划相和谐和共生,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与外界的联系和关系得以协调、均衡、有序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7]。景观生态学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5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土地伦理学视野中的新农村建设:“新桃源”陷阱与出路[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3):26-31.

[2] 肖笃宁.国际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最新进展[J].生态杂志,1999,18(6):75-76.

[3] 王云才.景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2007.

[4] 张慧.景观生态学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J].农存生态环境,2001,17(1):29-32.

[5] 周道玮,盛连喜,吴正方,等.乡村生态学概论[J].应用生物学报,1999,10(3):362-372.

篇6

(一)领导重视,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五中全会后,市委、市政府统揽全局,及时做出了一系列部署,市委常委会、政府全会多次研究新农村建设,成立了高规格的协调领导小组,常设办公室,确定了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明确了长远战略任务和年度工作计划;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具体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及时提出了“八防”的告诫;×××市长亲任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并多次调查研究,具体指导工作;×××副主任、×××副市长、×××副主席亲临一线,调查研究,坐阵指挥。为了把工作做细做实,扎实推进,市协调领导小组已召开全体会议2次、专题会议8次,政府分管领导召开新农村建设会议20余次,就全市新农村建设规划、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社会帮扶、省部联建

等重大项目多次进行了安排与部署,促使新农村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

(二)摸底筛选,确定试点示范村。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启动之年。为此我们按照市委、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

部署,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按照试点村经济条件好、班子强、居住相对集中、干部群众积极性高等条件,组织有关部门,评估筛选,在全市确定×个省级试点县(××县)、××个试点村。其中:省级试点村×个(与市级试点村交叉×个)、省部联建点×个、市级试点示范村××个,县区及乡镇级××个。目前,各级示范点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从各自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建设事业。

(三)全面统筹,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从战略高度作出了重大统筹决策,确定了小城镇建设、城中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大格局,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并对今后五年全市“三农”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与措施,强化了整合部门资源、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确定了××个部门参与并行使职能,特别是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在财政极为有限的情况下补助资金××万元,改善农村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文教卫生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在坚持政府投资为主的前提下,各示范点还争取中央及省上投资××万元,县区配套××万元,乡村配套××万元、部门整合××万元,群众自筹××万元,总投资为××亿元,目前市拨资金到位××万元、占计划资金的××,其它资金也逐步到位,并发挥了重大效益,各试点村共发展产业项目293项,完成道路硬化184.3公里,清理垃圾1.7万吨,种树40万株,新建住房2279户,培训农民4.5万人(次),发放科普资料6万多册,宣传动员6万多人次,制定村规民约104个,开展文体活动388次,公演电影128场(次)。

(四)科学引导,编制试点村规划和新农村规划发展纲要。按照规划先行的要求,市上抓紧编制了××个市级试点示范村的村庄建设规划和全市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坚持“突出质量,认真规划;实事求是,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合理规划;严格程序,依法规划”的原则,组织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对××个试点村进行了建设规划的设计。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精神,突出了试点村的特色,注重了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加强了对生态、传统文化的保护。对试点村规划,还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进行了审定,使之符合村镇建设要求。目前,省市级试点村的村庄建设规划全部通过了审查,已由县区政府批准执行。在新农村建设规划发展纲要的制定上,各有关部门结合各自的实际,开展了重大问题的研究

,提出了部门的规划思路,并广泛征求了各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意见。现在已基本修订完善,提交市协调领导小组审定。

(五)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和帮扶新农村建设。在市政府统一协调下,各部门发挥优势,从资金、项目、人力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已形成各方配合、通力协作、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的新农村工作运行机制。据不完全

统计,截止目前,整合部门资金××多万元。市教育局投资23万元,新建了3所标准化小学,完善提高了8所标准化小学;市文化局针对农村文化生活内容贫乏单调的状况,优先在20个村建立以有房舍、有图书、有管理人员、有组织机构等为主要内容的“八有”农村文化阵地;市农牧局围绕产业发展、能源建设等内容,投资50万元,建设沼气池1539座,日光温室及塑料大棚500多座;市水利局为4个村人饮及水利配套建设提供资金220万元;市林业局在创建绿化家园中,为4个试点村提供苗木14.7万株。与此同时

我们选择了生产正常、经济效益好、有发展后劲的市属国有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20家,对口帮扶20个试点村,充分发挥企业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优势,主动参与帮扶新农村建设,履行好新农村建设的社会责任,为以城带乡、城乡共建做出应有的贡献。目前,全市各试点村的企业帮扶资金达××万元,实物折合××多万元,吸纳剩余劳动力1500人,帮助培训农民1.5万多人,提供发展信息110余条,形成全社会关注并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格局。

(六)突出村庄整治,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各试点村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针对基础设施落后,人居环境条件差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的整治工作,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中最急需、最紧迫的事,更新、改造和维护水利工程60多项,清淤、整修渠道300多公里,植树造林40多万株,实施了农田林网建设、道路、渠系、村庄绿化美化工程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此同时环境整治工作成效显著,各县区以“三清五改”(清垃圾、清路障、清土堆,改水

、改路、改厕、改圈、改灶)为重点,以“环境整洁、道路通畅”为目标,整治脏、乱、差现象,狠抓了道路街巷改造硬化工程和以沼气为主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使试点村农民生活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各类试点村共清理垃圾17146吨,清理各种土石堆、粪堆18953吨,参与“五改”的农户达到1.4万户。

(七)以点带面,抓好产业,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在抓好各类试点村建设的同时,以点带面,辐射全局,紧扣中心,确保新农村经济基础持续加强。年初以来,我们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来抓,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化进程,着力培植壮大蔬菜、畜牧、二三产业、劳务经济等重点产业和特色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全市共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达277.1万亩,其中夏粮113.9万亩,秋粮65.6万亩,小麦72.5万亩,玉米15.6万亩,豆类27.2万亩,洋芋44.5万亩,蔬菜42.8万亩,油料29.2万亩,瓜类5.4万亩,药材1.6万亩,花卉2.8万亩,百合4.3万亩,啤酒大麦12.5万亩,饲草13.2万亩。蔬菜、油料、瓜类、百合、花卉等主要经济作物面积达97.6万亩,比上年增加11.5万亩。同时,还突出了科技推广和劳务输出两项重点,已举办各类培训班534期,培训农民5.6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7.1万册(份),下乡的各级农业科技“特派员”达510人。还组织了外出务工人员培训班40多期,培训5000余人,其中开展订单式培训25期,培训1000多人,培训后输出率在90。截止目前全市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近13.3万人次,占年任务的48,在劳务输转总人数中,有组织输出5.49万余人次,占输转总人数的41,占年任务的36;就地转移4.4万人次;自谋输转3.4万人次,新增劳务基地9个。其中,已确定的各类试点村种植蔬菜面积完成

7.4万亩,百合面积达到1.54万亩,日光温室面积达到0.52万亩,果品面积达到1.3万亩,肉羊存栏9.1万头,肉牛存栏0.29万头,奶牛存栏0.19万头,生猪存栏24.3万头。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个,发展加工业项目123项,可实现产值6.8亿元,第三产业项目167项,可实现产值5.6亿元,外出务工人员达到2.7万多人。

(八)坚持“两手抓”,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试点中,把民主政治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建设、农村公益事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列为重点内容。各试点村结合农村基层组织“三级联创”活动,认真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加大了试点村干部党员的培训和管理力度,提高了他们建设和管理新农村的能力,及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村务、政务公开制度,让广大农民自主参与各项建设意见。部分县区以乡镇文化站和村科技文化中心、村农家书屋为主阵地,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部分试点村积极组织农民开展秦腔、太平鼓、篮球、社火、电影放映、剪纸等文化体育活动,活跃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各县区广泛开展了文明镇、文明生态村、文明户、“百家文明单位支援百村

篇7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城镇村镇规划;规划创新

1. 对城市化快速推进地区新农村建设内涵的认识

“都市里的村庄”、“半城市化村庄”、“工业化初期村庄”、“传统自然乡村”―― 它们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的针对政策应该是不一样的,事实上这些不同的农村地区的制度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因而农村建设所而临的问题是综合而复杂的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强调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1.1 产业园区周边的村庄 ―― 产业园区发展带动型

依靠周边产业的发展,带动村庄开发建设,通过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村貌,使村庄逐步成为工业园区的生活配套区,为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1.2 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村庄 ―― 郊区化房地产带动型。

村庄区位优势明显,紧靠城镇,依靠城镇的发展带动村庄的建设。重点是整合村庄发展用地,鼓励村民“上楼”,集中开发郊区化大型住宅区,满足城市空间拓展带来的新居住服务需求。

1.3 城市中心地区的村庄 ―― 城市综合改造

型。

村庄已经发展为城中村,存在较为严重的交通、住房、环境卫生等问题,应将其与城市的整体功能发展统筹考虑,并纳入城中村改造体系,以有序推进整体改造工作。

2.4 农业发展地区的村庄 ―― 农业产业服务型。

村庄位于农业发展地区,地理位置比较偏远,远离城区,各自然村之间交通联系不便,空间距离较大,村庄发展的动力不足。此类村庄应结合自身特点重点发展农业服务,突出特色,特别是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业。

2. 新农村建设中规划问题的反思

3.1 地域特色缺失影响实施主体的操作积极

规划在提供合理方案的同时,必须激发实施主体的操作积极性。对城市规划而言,激发积极性的因素也许有很多,但就村庄规划来说,笔者认为规划内容的地域性是影响实施主体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农村地区是地方民族特色的发源地和传承载体,其保留了相对固定的人群关系和生活习惯,是经岁月沉淀而形成的特色空间。如果规划不注重对地域特色的挖掘,不注重对传统文脉的继承,单纯灌输、借鉴先进的理念,就不能引起实施主体的认同感,也就不能激发其积极性。

3.2科学性缺失影响实施的合理性

村庄规划科学性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主观意志干扰过大,现状调查不够细致,技术手段过于单一等方面。在村庄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最终方案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规划设计人员主观意志及村民自身眼前利益的影响。规划师与规划享用者(村民)之间对规划目标认识上的分歧致使规划更多地关注于两者主观意愿的妥协均衡,而较少地从当地环境容量、村庄面貌等角度进行客观分析、科学规划。而基于主观推断的规划很显然是不能指导村庄规划科学实施的。同时技术手段的单一带来了村庄规划科学性的缺失,科学性的缺失加剧了方案实施的不可能性。

4.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创新

4.1从物质建设规划走向社会发展规划

综观我国当前的城镇规划与村镇规划,规划的工作对象主要在于物质建设规划,即规划是依据一定时期内城镇发展的目标和计划进行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并作为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

新农村建设规划应是综合的社会发展规划:

4.1.1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方针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划的精神。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可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角度看,这是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空间等多方面对建设成果的综合概括。这说明新农村建设既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发展规划。

4.1.2社会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社会发展规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工作的要求,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社会发展的要求。规划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社会发展。规划是通过把专业知识付诸于实践来改良社会,在落实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具有人本发展的内涵。具体地说,社会发展规划关注的重点是社会整体,涉及物质建设、经济发展、社区发展及社会福利等多方面的问题,并不只局限于物质建设规划上。社会发展规划最重要的本质是主体参与,在新农村建设中就是农民参与。

4.2从自上而下式规划转向上下左右联动规划

4.2.1以往自上而下式的规划方法

现有的物质建设规划是政府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落实,涉及到发展目标的层层分解、层层控制与分层实现,是一个自上而下式的规划控制方法。下一层次只要完成了上一层次交予的任务,就万事大吉了。目标比较单纯,也比较容易操作,符合经

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为我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由于上下各层次之间的沟通的问题,下达信息量存在缺失及信息解读的偏差,这种自上而下式的发展模式蕴含着较大的问题,往往在完成了上一层次预期目标的同时,也带来了下一层次的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在目标完成的前提下很难被有效地传达到上一层次作为下一工作阶段的规划参考。

4.2.2新农村建设规划应采用各方联动规划方法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明确,建设方与受益方都是农民。农民主导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规模与质量。换言之,居所的主人明确了,居所的建设就要听主人的了。其他的无论是政府、规划人员,还是市场,都要从农民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引导农民向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与农民的沟通、交流、协调,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并采纳农民的合理化建议。让农民能在自愿的原则下参与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做“顶门杠子”,政府、开发商则不做压人的“棒子”。农民、政府、商人、规划师等能互相协调、互相沟通,切实解决问题,促进规划目标的实现,我们称之为联动性规划。

3. 总结

国家“十一五”规划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列为重要内容。“十一五”规划提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任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由此可见,我们规划师必须不断更新村庄规划的观念,不断丰富规划设计手段,从制定公共政策的角度,以解决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根本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编制具备极强实施性的村庄规划。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仇保兴.我国农村村庄整治的意义、误区与对

策[J].城市发展研究,2006,(1).

[2]汪光焘.认真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

[J].城市规划学刊,2005,(4):1-3.

[3]张庭伟.中国规划走向世界―从物质建设规划到社会发展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1997,(1):5-7.

[4]叶齐茂.用村庄规划正确引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5,(8).

篇8

根据县委办〔2006〕39号文件的要求,我局所联系的新农村建设帮建村是“镇村示范整治”工程确定的整治村——蔡家桥镇凡村,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局前一阶段的帮建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帮建方案制定情况

为全力支持指导凡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帮建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8月初,我局对凡村的基本情况、集体经济状况等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查摸底,在分析了凡村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具备的条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后,帮助凡村理清了新农村建设工作思路,明确了帮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具体可行的帮建工作措施。总体指导思想是:从“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农民基本素质”三个基本问题入手,按照整治村的标准,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基层组织建设,完成整治村的工作目标任务。具体的帮扶措施包括:

一是加大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参与的主动性。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广泛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和目的,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激发参与和投身新农村建设的自觉性和热情,在帮建村迅速形成建设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二是协助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充分发挥我局的职能优势,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协助凡村制定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村庄布局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先导和龙头作用。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凡村村庄建设达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目标。

三是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整治工作顺利进行。每年安排一定的帮扶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积极帮助协调、联系金融等有关部门,争取资金和项目,推进各项整治工作顺利开展。继续实施好农村“人饮工程”,在修缮、巩固好已建“人饮工程”的同时,加大投入,集中力量解决剩余1/3人口饮水问题。结合“沼气工程”建设,利用政府拨付的专项资金,鼓励农民建沼气池和水冲式厕所,用2年时间拆除现有全部露天厕所。大力争取专项资金,3年内建设和硬化村级公路10公里、村内道路5公里。

四是谋划致富项目,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在保障农民基本口粮自给有余的前提下,扩大蔬菜、西瓜、吊瓜等种植面积,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收入。充分发挥凡村山场面积大的优势,将大力发展鸡、鸭、猪、牛等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向市场提供具有特色的当地土鸡、土蛋、土猪等无公害农产品。同时,抓好经济林建设,逐步扩大竹子、板栗、柿子等经济林种植面积,力争人均种植经济林达1.5亩。

二、帮建人员和资金落实情况

我局及时成立了整治村帮建工作指导组,组长由局党组书记谢俊峰同志担任,指导员由徐建国同志担任,负责加强工作指导,落实具体帮扶措施,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截止到目前,凡村已清除路障8处,建沼气池30户,我局已拿出3000元帮扶资金,用于村级公路的硬化工作,全长2.9公里的蔡溪路路基拓宽和沙砾石铺填已基本完成。

篇9

一、指导思想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围绕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坚持省委“五新一好”和市委“发展为先、富民为本、文明同步、整体和谐”的基本思路,坚持“标准不降、要求更高、效果更好,建好新点、管好老点”,以“三清七改五普及”、“一村一品”为切入点,推进农业产业化,纵向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村容村貌,着力建设基础设施,整体推动农村发展,构建经济多元化、生活和谐化的新农村。

二、建设原则

建设工作要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以人为主原则和一事不重复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在于充分挖掘各个示范点的开发潜力。“一村一品”在确立项目时,不能生搬硬套他人模式,亦不能排斥,应该结合环境综合考虑自身实际,量力而行,做到“一村一品”,形成村与村之间有机结合的格局。

新农村建设应以人为主,着力解决村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源”,发现村民切身之利益所在,解决实际困难。新农村建设是村民的工程,应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集中体现村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死板不教条。在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下,只要有助于新农村建设的工程,就不得轻易否定而做重复工程浪费人力物力。

三、总体目标

年,镇新农村建设试点村11个,其中省级试点村10个,分别为洲头费胡杨自然村、后埂周家墩自然村、联洲跃进渠自然村、柳洲知青点自然村、蔡洲八股自然村、同兴金家路东、槐洲金家路东、六号后港、九号十四自然村、九号十五自然村,市县共建试点村1个,为九号九兴自然村。省级试点村全面完成“三清”,实现改水、改厕入户率和村庄道路硬化率均达到100%以上,市县共建试点村要求完成村庄“三清”和“三改”中改水、改厕和改路项目建设的其中一项。以发展现代农业、培育“一村一品”产业为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试点村群众人均年纯收入高出全县平均水平20%以上。按照“五个一”的要求,每个省级试点村要建立一个文化活动室(图书室)、一个休闲场所、一个宣传橱窗、一个文化活动队伍,每年组织一次规模较大的文体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试点村群众对村庄治安满意率要求达到95%以上。

四、保障措施

根据县新村办的统一部署和补助标准,镇力争建设点群众投入总量占整个建设投入的50℅以上。在省、市、县三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配套到位后,镇新村办将及时向试点村理事会转达,让理事会放心安排项目实施,先行垫付项目资金,项目完成后有镇新村办报县新村办验收合格后及时拨付项目补助资金。

为确保各示范点建设工作有序准确的开展,镇政府对各个示范点实行实时监督。每半个月进行一次调度,对于优秀的示范点进行政策和资金上的倾斜,并对落后的进行通报批评。年终对于考评位于前三名的示范点分别给予8000元、5000元、3000元的资金奖励和给予前3名的理事长每人800元奖励。

五、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选点申请阶段(年1月),按照《县新村办一号》文件的要求,围绕总体把握、总量控制、先易后难、量力而行的原则,在规定时间内确立年新农村建设试点自然村。

第二阶段,规划编制阶段(年2月-3月)。各村要配合有关测量规划部门,因地制宜编制出集长期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为一体的试点村村庄建设规划;并在县农业局及乡镇有关部门配合下,按照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依托当地自然资源优势,编制完成试点村产业和社区规划。新农村建设两个规划文本均必须在5月底前编制完成并上墙。

第三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年4月-8月)。集中人力依次实施改水、改厕、改栏、改房、改沟和改环境等“七改”项目,今年要在六改基础上抓好改沟(下水道)工作,按照绿化、净化、美化和垃圾无害化的要求,加强协调,科学调度,有序实施,着力抓好试点村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省级试点村“三清七改”工作确保在8月底之前全面完成,做到庭院、道路、村旁绿化,实现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篇10

一、对全市农村形势的基本估价

通过视察,我们认为,我市农村的形势是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成效显著,态势良好。主要表现在:一是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不断加强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领导,农村的发展始终有着坚强的组织保证;二是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农村得予持续发展、农民得予休养生息;三是农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生活状况明显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四是农村发展的辉煌成就,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新农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视察中,我们看到,我市农村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主要有: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一、二、三产业的结构从年的36·5:27·1:36·4,调整为年的31·6:31·7:36·7。二是农民生活不断改善,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年,农民人均有粮达365·7公斤,人均纯收入达1553元;贫困人口减少为100万人。三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村容村貌有了改观。年,农业水利化程度达20·9%;已有890个村通了路、989个村通了水、939个村通了电、814个村通了电话、91·7%和93·8%的村分别通了广播、电视;建沼气池18万口,40·1万户农户有了永久住房。四是社会事业取得了进步,乡村文明水平有所提高,农民素质得到增强。年,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5%,人均受教育年限达5·94年。五是农村基层组织健全,制度逐步完善,民主管理得到加强。

视察中,我们也看到,我市农村在发展中同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农业基础脆弱,综合生产能力仍然较弱;产业结构调整步子不大,经济发展仍很滞后;集体经济实力弱,自我发展的能力不强;农村市场培育程度低,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二是农村贫困面大且贫困程度深,农民生活水平仍然较低。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面貌仍然较差。四是社会事业发展落后,乡村文明程度低,农民素质教育不够。五是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村组干部的待遇较低;农村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构建和谐农村任务艰巨。

二、全市新农村建设推进情况

通过视察,我们认为,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围绕生产发展,突出村容村貌整治,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有力措施,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归结起来,成功的做法主要有:一是加强领导,提供保证。各县(区)成立了强有力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并组建了工作机构,抽调了得力的工作人员,负责处理新农村建设日常事务,指导和协调新农村建设,还划拨了一定的经费,做到了新农村建设有机构负责、有领导分管、有人员落实、有经费保障。二是积极试点,探索途径。各县(区)按照有关要求,结合实际,选择了一些有一定发展基础、建设条件较好、群众积极性高的自然村进行试点,努力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办法,为全面进行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视察中看到,试点村工作进展顺利,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三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县(区)通过会议、广播、电视、黑板报、宣传单、标语等方式,积极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思路目标和任务措施,努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各级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新农村建设的氛围在逐步形成。四是抓住机遇,稳步推进。各县(区)抓住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不断加大投入,大力培植致富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认真进行村容村貌整治,农村特别是试点村各项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村容村貌有了新的改观,农民的精神面貌也有了新的变化。

三、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通过视察,我们也看到,我市新农村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思想认识有差距。少数地方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到位、有误区,特别是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存在“等、靠、要”思想,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足。二是宣传力度还不够。对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发动还不够充分,对基层群众宣传的力度还不够,存在“上级热、下级冷,政府热、农民冷”的现象。三是规划编制较滞后。新农村建设规划均处在把握上情、分析下情的酝酿阶段,均未形成明确的规划,编制工作仍然较慢。四是建设中困难较多。新农村建设中需要与可能差距大,投入严重不足,争取发展项目、资金难度大,加之原已建设的基础设施缺口资金大、欠帐多,建设新农村任务十分艰巨。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应当进一步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教育和引导,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把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市委精神上来,使广大干部群众清楚明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从而增强各级干部的责任感,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齐心协力建设新农村。

加强领导是进行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证。应当进一步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协调和指导,健全有关机构,充实工作人员,落实工作经费,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从目前的情况看,应当加强对有关工作的督促检查,采取市负责县、县负责乡、乡负责村的办法,分别派出工作组,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情况进行指导和督查。督查的重点应当是组织机构的建立及经费保证情况、宣传发动情况、规划编制情况、试点推进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通过督查,确保新农村建设试点和整个建设稳步推进。

(二)加强培训,增强能力

加强培训、增强能力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应当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切实加强培训,提高各级干部的认识水平,增强组织实施者的工作能力,强化广大农民群众致富技能。应当继续将新农村建设的培训纳入各级党校、成技校的培训内容和培训计划,不断加大对各级干部、组织实施者和农民群众的培训。培训应当结合农村实际、当地产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的需要,突出针对性、实用性,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尽力满足干部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智力渴望和技能需求。

(三)因地制宜,加快规划编制

规划是对今后一定时期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设想。应当坚持规划先行,加快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进一步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规划编制应当坚持加快发展、突出整治、重在基础的原则,把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既做到目标宏伟、增强信心,又做到结合实际、切实可行。除市县(区)制定全面规划外,乡村组也应当制定出具体的规划或是打算,明确建设的思路、目标和任务,突出产业发展,一村一策,增强计划性,减少盲目性。

(四)立足市情,分层次建设新农村

我市农村的发展条件不同,内地与边疆、坝区与山区、交通便利地区与偏僻闭塞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差异较大。应当根据不同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水平,确定不同的发展层次,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提出不同的发展要求,台阶式梯次推进。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层次,市委、市政府已经明确了按村、温饱村、贫困村三类推进。从视察的情况看,建议还可增加两个层次,把新农村建设分为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5000元)、温饱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924元——3000元)、贫困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67元——924元)、绝对贫困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67元以下)五个层次比较符合实际,更有利于整个农村的发展和进行具体的工作指导。根据我市贫困村、绝对贫困村所占比重大的实际,在制定一个时期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及进行工作指导时,应重点关注贫困村和绝对贫困村。分层次建设的目标及要求建议为:

1、村:高标准建设新农村,经济发展产业化,基础设施配套化,村容村貌特色化,乡风文化文明化,生存环境生态化,社会保障体系化。具体要求是:农民年人均有粮达450公斤以上,年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以上;基础设施完善,连村路通柏油路,村内道路通水泥路,住永久住房,饮用安全水,使用安全能源,普及电话、广播和电视,文化室、卫生室、活动场、公厕、垃圾场配套;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美观且具特色;文化生活丰富,乡风文明;农民生、育、老、病、养得到保障。

2、村:按标准建设新农村,经济发展走向产业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文化不断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具体要求是:农民年人均有粮达450公斤以上,年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以上;基本普及电话、广播和电视,文化室、卫生室、活动场、公厕、垃圾场基本配套;生态环境较好,村容村貌美观且具特色;文化丰富,乡风文明,娱乐条件好;农民生、育、老、病、养初步得到保障。

3、温饱村:着力发展农村经济,抓好产业培植,继续完善基础设施,稳定解决温饱,重点进行村容村貌整治,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素质。具体要求是:农民年人均有粮达400公斤以上,年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以上,基本解决通水、通电、通路、建住房、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问题,文化娱乐条件进一步改善,生存环境进一步好转。

4、贫困村:发展农村经济,逐步完善基础设施,着力培植脱贫致富产业,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全力摆脱贫困。具体要求是:农民年人均有粮达350公斤以上,年人均纯收入达元以上,逐步解决通水、通电、通路、建住房、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问题,努力提高农民的素质及致富技能。

5、绝对贫困村: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创造发展条件,重点解决温饱。具体要求是:农民年人均有粮达350公斤以上,年人均纯收入达1000元以上,着手解决通水、通电、通路、建住房、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等问题,努力改善居住条件和生存环境。

(五)建立投入机制,加快新农村建设

建立投入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机制保障。应当积极探索新的途径和办法,努力建立新农村建设投入的长效机制,不断加大投入,加快新农村建设。一是应当在制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同时,储备好农村发展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对新农村建设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多给予倾斜和照顾,加大投入,加快发展。二是各级财政应当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应以高于当年财政收入增长的比例预算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三是金融机构应当不断调整信贷政策,研究确定加大对农村资金投放的办法,拓宽融资渠道,支持新农村建设。四是应当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产业,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搞活农村流通。五是应当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政府引导、农民参与的原则,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动群众自己动手建设家园。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群众投工投料的折资比例应达投入的60%以上。其中,村和村不低于70%,温饱村不低于60%。

篇11

【关键词】国土资源;土地利用;耕地保护;建设用地;新农村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既是一个全面的目标,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对于国土资源工作如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强化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的统筹协调作用,为新农村建设合理用地提供科学依据

按照县政府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统筹安排城乡各项用地;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优先安排,主动与建设规划部门衔接,先期介入,争取主动,保持同步。

二、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为新农村建设农业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防止以新农村建设等名义大拆大建占用耕地,特别要防止占用基本农田,杜绝先用后批,边用边批,批少用多等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坚决制止用“以租代征”的形式擅自将农用地转用建设用地的行为,保证新农村建设用地合法有序使用。

三、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

一是加大农田整理力度。通过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通过增加耕地面积,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农民收入。二是积极向上争取建设用地整理项目。通过退宅还耕,增加耕地面积,就是把迁村并点或居民点集中后留下的空闲宅基地整理成耕地;通过将空闲宅基地整理后仍作为建设用地,并实行市场化动作盘活这部分土地资产,所得收益用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对于促进农村节约集约用地,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对居民点集中区水、路、林、村综合治理,配套建设,来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改善村容村貌。

四、严格征地管理,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在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的审查报批中,根据投资强度等控制指标严格核定征地数量和范围;对于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全面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将被征地农民纳入了保障范围,用土地收益来“反哺”农民。同时在征地程序上,对被征地农民事先告知,并赋予被征地农民对土地现场调查的确认权和有要求听证的权利,真正维护农民的权益。

五、加强村镇建设用地管理,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一是按规划从严控制村镇建设用地。建房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在规划撤并的村庄范围内,停止审批新建、迁建、翻(扩)建住宅。

二是实行农村宅基地用地计划管理。在年度计划指标中,增设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计划指耍且该指标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相挂钩。

三是严格宅基地申请条件和标准。坚决贯彻“一户一宅”的法律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不符合申请条件的一律不予批准。

四是规范农村宅基地申请报批程序。农村村民建住宅使用土地,应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提出申请,并在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张榜公布,无异议的,报经村镇规划部门出具审查意见,基层国土所对申报条件标准进行审核报乡(镇)审核后,报县国土资源局履行批准手续,增强村民建房管理透明度。

五是健全宅基地管理制度。在宅基地审批过程中,基层国土资源所要做到“三到场”,全程跟踪服务。即:受理宅基地申请后,要到实地审查申请人是否符合条件、拟用地是否符合规划等;宅基地经依法批准后,要到实地丈量批放宅基地;村民住宅建成后,要到实施检查是否按照批准的面积和要求使用土地。

篇12

一、邗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实践

邗江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都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区、镇(街道)分别成立了新农村建设专门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年初,市委常委、原区委书记张京霞主持召开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区委专门下发《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通过各种宣传阵地和宣传载体,在广大干群中进行多形式、立体式、全方位的宣传,进一步营造了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激发了全社会参与的热情,在全区形成了加快全面小康村建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强烈共识,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科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统筹规划农村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二是农业经济持续增长,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三是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四是加强农村各项改革,启动全面小康村建设。

二、邗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重点难点

1、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是邗江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难题。

发展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农村税费改革后,我区有相当一部分村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财政转移支付,加之农村实事工程需要镇村的配套投入,村级债务有反弹的趋势,同时由于受规划、土地、资金等因素的制约,村级发展二、三产业的难度较大,村级集体收入的渠道偏窄。据调查,全区164个行政村,**年村级集体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有29个,50—100万元的有23个,30—50万元的有41个,20-30万元有32个,10万—20万元的有20个,10万元以下的有18个,其中5万元以下的就有7个村。我们了解到,规模较大的行政村年刚性支出一般需要20万元左右,规模相对较小的行政村年刚性支出也不少于15万元。而目前大多数村的经济现状,一是受政策性制约,企业改制断了收入,税费改革少了收入,招商引资没有收入。二是经济发展没有空间,既无土地资源,又无自然资源,既无资金,又无资产。三是财政转移支付入不敷出,不可预见性支出不断攀升,正常运转难以为继,村级集体无钱办事、难以办事,成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突出难题。

2、农民增收难是邗江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问题。

富裕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近年来,虽然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促进了农民增收,但因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依然十分困难。一是种养业增收难。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农民增收的不稳定性较大。虽然国家对农民实行了种粮补贴,但生产资料价格和机械作业费等持续上涨,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农民从事种养业增收困难。二是产业化带动难。近几年,我区的农业产业化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缺少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农业竞争力总体上还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公司加农户和协会加农户等模式并未给农民增收带来多少实惠,公司、协会和农民之间还未真正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几乎没有在企业或协会的二次分配中获益增收。三是转移性增收难。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区农村劳动力从一产转移到二、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打工和就地转移的劳动力队伍庞大,劳动力转移率较高,但由于综合素质低,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因此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抑制。四是政策性增收难。随着各种惠农政策的落实到位,农业税及其附加全部取消,“一免三补”政策落实,虽然提高了农民种田积极性,但农民依靠政策增收的空间已经大大缩小,没有更多途径。五是创业性增收难。当前,各级政府为全民创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宽松环境,但由于绝大多数农民缺乏创业意识、创业本领、创业资本,致使致富无门、致富无能、致富难成。

3、规划滞后是邗江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是农村居住现有状况小、散、乱。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区的镇村建设规划,尤其是村庄建设规划明显滞后。全区160个行政村,3572个村民小组,近33万人口,共有自然村庄6100多个,有的自然村庄甚至只有几户居住,布局分散、凌乱。二是农村环境整治难度较大。生活垃圾难以处理,长期养成的乱抛、乱扔陋习一时难以改变,特别是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严重阻碍着农村环境的改变,“田园、庄园、农园”清洁难度极大。三是农民集中居住卣想存在差距。受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影响,绝大多数农民喜爱单门独院、前庭后作的居住环境和模式,很难接受进社区集中居住,守故土、恋旧家的传统思想制约了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进程。四是集中居住建设成本加大。目前,我区农民住户楼房率已达80%左右。同时,随着近几年的农村实事建设,通村通组公路硬质化比重明显提高,水、电、有线电视改造等也基本结束,农民现有的居住条件和质量明显改善,今后实施社区集中居住,搬迁难度和建设成本都在增大。

4、投入不足是邗江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矛盾。

“十五”期间,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实事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民生产和生产条件逐步改善,但农村实事仍有很多工程没有完成,“十一五”期间,我区仅道路建设和河道清淤两项工程就需投入2.28亿元,其中通村通组公路800公里,需要资金1.2亿元;河道疏浚500多条1300万立方,需要资金1.08亿元。而实施这些工程,政府虽有补贴,但远不能满足投入需求,资金缺口则留在镇村,使得经济实力本来就薄弱的镇村组只好举债搞建设。这几年我区农村实事工程总投入近4.39亿元,其中区级以上补助仅1.31亿元,只占工程总投入的30%。不少村旧债未清,新债又举。截止去年底,全区村级债务总额为9373.18万元,同比增加3000多万元,平均每村负债达50多万元,最多的村负债达100万元。因财政转移支付额度小,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不健全,解决贫困生就学、农民就医难、救助弱势群体等问题没有着落,目前,全区尚有1150户五保未能进入财政供养,农业保险发展滞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任务繁重。

5、农民素质不高是邗江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阻碍。

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正主体,目前我区大部分务农主体都是年龄偏大、特长不多和文化程度较低的劳动力,在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市场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水准、行为习惯等方面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相当一部分农民还存在着小富即安的思想,满足于“够吃够花”,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有怕冒风险和“赚得起,亏不得”的心理,创业意识不强,从“洗脚上田”转变为“洗脑进城”的差距较大。有的农民法制观念和意识不强,将自身的权利与义务对立起来,只愿享受权利,不愿履行应尽的义务,据了解,当前农村80%以上的矛盾纠纷集中在建房造屋、路田界址等方面,有的农民为了一点小事而不肯谦让,不惜常年上访、反复上访,影响了当地社会的稳定。在农村,随地吐痰、随意倾倒垃圾、乱堆杂物的现象司空见惯,不爱护公共设施的行为时有发生,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环境治理进程,亟需教育养成农民群众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6、政府不配套是邗江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瓶颈。

由于我区农业企业规模体量不大、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与基地、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运行机制,带动辐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土地流转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政策很难逾越,一定程度上存在“依法、有偿可做,群众自愿难行”的现象,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难以有效推进,也不利于农业规模化生产和农业效益的提高,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还没有真正落实到政策条例上来,基层农技服务体系还不尽完善,“线断网破”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镇级农技服务能力逐步削弱,少数镇(街道)仅剩一、两名农技人员,且既要忙技术服务,又要忙经营创收,影响了服务质量和效益,村级兼职的农技员很难承担相应的农技服务职能,影响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进程。农村干部待遇低,报酬少、压力大,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严重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农村干部后继乏人,这些都需要加以研究并制定政策予以解决。

三、推进邗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思考

1、突出以生产发展为中心,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全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是工业化推动,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加快镇工业集中区创业园建设提高镇工业集约化发展水平;二是产业化提升,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生态化“三化”并举,农业品种创新、品质创优、品牌创响“三品”联创,大力推进农业结构集约化调整,强势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三是组织化创新,加快城郊型农业建设的步伐,积极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四是大力推进劳动力转移,规范劳动力转移市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适应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五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围绕村强民富的目标,因村制宜,大力发展农村村级一、二、三产业,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不少于20万元,劳动就业率达90%以上,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多渠道化解村级债务,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加快农村扶贫济困步伐,促进中低收入的农村持续增收。

2、突出以生活宽裕为主题,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进一步提高各镇工业集中区集约化、专业化开发建设水平,促进农村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培育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等配套服务产业,力促农村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体系,加大对农民的文化知识、劳动技能和致富本领的培训力度,增强其创业、兴业、就业的能力和素质。积极探索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农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衔接、流转办法,努力实现分类施保、应保尽保。继续抓好新型合作医疗改革,力争到“十一五”期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提高到95%以上。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更新添置设备,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加快镇文化站、图书室、体育健身等文体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多渠道着手解决好市民和农民待遇一元化的问题,把“两个反哺”、“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落到实处。

3、突出以村容整洁为重点,加大农村综合环境整治。

一是按照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繁荣农村的思路统筹城乡规划,积极推行工业向集中区集中、农民向中心村或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种植集中,合理确定路网、线网、管网。衔接好城乡全面小康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城乡工业化发展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规划、城乡社会保障规划。二是继续实施农村实事工程,着力优化农村人居条件。继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道路硬质化和小农桥建设进程,推进区镇道路向村组道路延伸。加快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加大农村特别是村组河道的疏浚力度,增建扩建丘陵山区当家塘库,强化水源管理,加大改水改厕力度,农户安全卫生水饮用率达到95%以上,卫生厕所使用率达到90%以上。实施“五沿”战略,推行沿路、沿江、沿湖、沿河塘、沿村庄植树造林,提高村庄森林覆盖率,以“两清、两改、一绿”为总体目录,全面改观村容村貌。三是继续推进村镇建设,加快实现城乡协调。按照建设田园村镇、工业园地、生态社区的理念和保护利用、改造发展的原则,大力开展农田方整、土地整理工程,积极推进镇村资源整合,逐步形成城镇组团和区域突出、产业或资源特色鲜明的重点中心镇,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稳步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逐步减少自然村落。

4、突出以乡风文明为标志,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不断深化以创建“文明村镇”、“五好家庭”、“十星文明户”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真正把文明村镇与卫生村镇、生态村镇的创建紧密结合起来,开展企业与村镇、部门与村镇共建活动,努力提高创建成效。要组织开展“八荣八耻”、“热爱美好家乡,建设美好家园、追求美好生活”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加强沟通交流,紧密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势政策宣传,引导农民统一认识,服从大局。要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满足农民富裕之后求知、求乐、求健康的精神需求,推动村风民风的根本好转。

5、突出以管理民主为目标,扎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

完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制度,建立健全村民代表联系户制度,切实搞好村务公开尤其是财务公开制度。加强农村基层执政能力建设,通过举办法制讲座、开展警示教育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村干部民主管理、依法办事的意识,以及灵活运用工作方法化解矛盾纠纷、处理村级事务、解决实际困难,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大力实施富民党建“强基工程”,继续开展好农村"双带"型干部队伍建设,“十一五”期间要有80%以上的村干部成为“双带”型干部。注重培养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着重从致富能手、创新好手、干部帮手三个方面注重培养,从镇机关部门选拔思想政治素质高、发展经济能力强、工作业绩突出、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到村任职,积极推行村主要干部“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的做法,配齐配优配强农村基层干部。

四、加强邗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和措施保障

1、强化领导,广泛宣传。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干部,重点在基层。全区各级要牢固树立“亲民、爱民、为民”的思想,各镇(街道)、各部门要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牵头协调和组织指导下,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规划,狠抓措施落实。要注重引导农村党员干部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切实增强他们想干事、敢干事的发展意识,提高他们能干事、干成事的发展能力,让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要因势利导,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使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传统兼顾,协调推进。一是要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各镇(街道)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实践者,要注意工作方法,把握工作力度,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政策激励作用。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把工作重点放在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依靠农民、发动农民、相信农民,使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拥护和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三是要正确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按照“区指导、镇主抓、村实施”的要求,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正确处理单项工作和全面工作、突出重点和全面推进的关系,及时总结经验,培育典型,以点带面,稳步推进。三是要正确处理好有形和无形的关系。在推进过程中,既要注重农村硬件设施的改善,又要注重农村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3、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一方面,要整合政策资源。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以及我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扶持政策,要以实施“双百千万”工程为重点,对农村路桥建设、义务教育、合作医疗、技能培训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要确保到位,尤其是要敢于突破体制性和政策,研究一切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要整合投入资源。全区各级都要“研究透、争取够、使用足”各项支农政策,各有关部门在制订工作计划、安排建设项目时也要注重向农村倾斜,对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项目要优先规划、优先立项、优先实施,并要精心编制项目,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要按照“经营村庄”的理念,引导社会各类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加大对高效农业发展、农民培训创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篇1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发展农村经济 必由之路

一、新农村建设取得的进展和面临的问题

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是2006年,从总体上看,全国新农村建设进展良好。这里先以开局以来几年做以简要分析。

(一)新农村建设形势良好

全国新农村建设取得的进展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组织领导有力。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强了组织领导,全国有一半左右省份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地普遍加强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协调。

二是政策落实比较好。国务院和相关部委还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比如在粮食主产区对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考虑到石油价格上涨对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连带影响,及时出台了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政策。

三是划试点工作顺利推进。不少地区和部门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着手制定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并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试点。全国有22个省区市编制了新农村建设规划,26个省份已确定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方案。各地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也取得新进展,乡村道路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保障有所加强,村容村貌取得新变化,村庄建设规划开始起步,生活环境改善得到重视。

(二)值得注意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也有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值得重视。

一是思想认识上还不完全一致。对于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性大家认识是一致的。但对于怎样建设新农村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其别要引起注意的是,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理解为村庄建设,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村庄建设上,而应当抓住重点,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存在着一些急于求成的现象。比如有些地方提出用多少年建成新农村,有的甚至与干部任期挂钩,在任期内就要使新农村建设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目标。

三是相当一部分地方存在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有些同志认为地方财力不足、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现在搞新农村建设农民投资投劳的工作发动起来比较困难,所以等待上级政府增加投入的现象仍然存在,主观努力和积极探索不够。

四是有的地方存在追求形式和表面文章的情况,缺乏长远的考虑和安排,在提高实效上下工夫不足。

五是个别地方存在不顾客观条件地并村和大拆大建的现象。

(三)正确看待当前出现的问题

面对新农村建设开局阶段出现的问题,应当确立以下基本判断。

一是很多问题是原来就存在的。“三农”工作搞了这么多年,自然会存在和积累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新农村建设提出后才出现的,硬把过去存在的问题归咎为新农村建设是不符合实际的。

二是开始出现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也是很正常的,是前进中、发展中的问题,经过努力是可以遂步克服的。

三是要正确认识,加强引导。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不出现任何问题和矛盾。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这些问题,采取积极态度,及时加以引导和纠正。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穿于整个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长期的、宏大的历史任务,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确保新农村建设在每个阶段都能健康发展,始终沿着中央提出的正确方向不断向前推进。

(一)进一步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第一,发挥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作用。切实发挥好党委的领导作用和政府的导向作用,这不仅体现在政策措施的制定、舆论宣传和组织动员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资金投入上。

第二,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目前,我们实行“市管县”体制有利于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形成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第三,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应当承担应有的投入,主要用于发展生产和建房,村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一事一议”方法来决策。国家财政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鼓励和支持。要教育干部和群众学会运用“一事一议”等民主决策机制,尤其是基层干部要学会与群众商量办事,按民主决策程序办事。 转贴于

(二)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试点与推广的关系。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如何选择典型。总结以往在典型选择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应注重在经济发展处于当地中等状况的乡村中选择典型。中等状况的典型比较接近多数乡村的实际,较容易在面上推车。同时,注意选择不同类型的典型,分别加强示范引导。应当明确,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只是面上的工作先走一步,政府主要在规划制定、政策指导等方面给予帮助,在财政资金支持上应当实行普惠制,不能搞特殊化,这样的典型才有生命力。

第二,正确处理分散与集中的关系。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是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在村庄整治过程中,对目前看不准的项目暂时不要匆忙建设。对那些长远规划要求拆并的自然村,可以有选择地推进某些建设项目。应注意避免重复建设和损失浪费,特别要防止现在花费很多人力才力物力投入建设、没过几年就要拆除的事情发生。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先从整治村容村貌做起,这项工作既是农民急切期盼的,又花钱少、见效快。拆并村庄是一个逐步推进、水到渠成的过程,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维护农民的利益。

第三,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远奋斗的重大历史任务,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使阶段性目标与长期性目标结合起来。新农村建设必须分阶段推进,每个阶段集中解决某个方面的紧迫问题,每个阶段的建设和发展项目,都要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根据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和意愿办事,发动广大群众广泛参与。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第一,稳定和完善基本经营制度,保持政策效力的可持续性。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之所以能保持稳定就是因为稳定了家庭承包经济制度。因此,要继续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只要不是居家迁到城市居住,其承包经营权应当保留。对于举家外出打工的承包地,应当依照有关政策法规,实现合理流转,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以利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第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保持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传统农业效益比较低,现代农业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意发展现代农业,把现代农业发展与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与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连接在一起,促进农业产业不断拓展、农民收入和就业较快增加。

篇14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根据《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关于批复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函》国农改[]7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农民自愿筹资筹劳为基础,以财政奖补资金为引导,逐步建立筹补结合、多方投入的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

二、基本原则

筹补结合原则。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必须尊重民意,一)坚持民主决策。以村民民主决策、自愿筹资筹劳为前提,政府给予适当奖励补助,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

注重实效原则。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必须考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二)坚持直接受益。重点支持农民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利益最直接的新农村建设项目,适当向贫困村倾斜,提高项目效益。

阳光操作原则。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三)坚持规范管理。确保筹资筹劳方案的制定、村民议事过程、政府奖补项目的申请、资金和劳务使用管理程序公开透明、公平公正,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三、具体规定

受益面广,一)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责任。村级公益事业与农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属于准公共产品,政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都有建设的责任。村民直接受益的村内公益事业,以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投入为主,政府适当给予奖补。农民房前屋后的修路、建厕、打井、植树等投资投劳由农民自己负责。跨村以及村以上范围的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投入主要由各级政府分级负责,通过现有的投入渠道解决。

包括行政村到村民小组或居民点之间的道路;②村内小型水利设施,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范围。以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为基础、目前支农资金没有覆盖的村级公益事业项目:①村内道路。包括支渠以下的斗渠、毛渠、山塘、桥涵、机电井、小型提灌或排灌设施;③村内公共环卫设施;④村内公共绿化等新农村建设项目。

既要防止对已建成的项目出现重复奖补,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要与现有支农项目的政策相衔接。也要防止符合奖补条件的一事一议建设项目出现奖补遗漏和空白。对程序不到位,扩大议事范围、提高筹资筹劳标准以及举债兴办的村内公益事业等项目,财政不予奖补。

政府按村或建设项目规模大小给予5至10万元的补助或按农民一事一议筹资总额13比例给予奖补。三)财政奖补标准。通过一事一议筹资建设的新农村项目。

可预拨部分资金,四)财政奖补工作程序。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原则上实行自下而上、先建后补。确有必要的经审核确认村民已筹资并开工后。具体奖补程序为村申请、乡镇初审、县审核批准后拨付。

由村级组织向乡镇政府提出奖补申请,1村申请。村级一事一议项目建设按照《省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试行)政发[]17号)规定的程序执行。项目完成后。并附筹资筹劳到位情况、项目竣工决算等材料。对实行资金预拨制的项目,原则上只有在村民筹资、村集体经济投入、社会捐赠等相关资金到账、具备开工条件后,才能提出资金奖补申请。

符合相关规定并集体研究同意后上报县财政、县减负办。2乡镇初审。乡镇政府对村级组织申请奖补的项目进行严格审核。

符合规定的要及时验收,3县审核拨付。县财政局和减负办对各村申报奖补的项目按职责复审。验收合格报县政府批准后拨付奖补资金。对预拨资金的项目,项目完成后,县乡有关部门要及时审核验收、结算奖补资金。

乡镇人民政府初审,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由村申请。县减负办审批。经审核批准的筹资筹劳方案一式五份,村留一份作为筹资筹劳的依据,乡镇政府和县减负办各执一份存档,乡镇、县级财政部门各执一份作为村申请奖补资金的依据。

由财政局设立专户,五)加强财政奖补资金管理。财政奖补资金实行县级负责和报账制度。专账管理,专项用于一事一议项目奖补。各乡镇由村帐乡管办开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专户。

四、实施步骤

传达上级关于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相关政策,一)宣传发动(年月)召开全县动员会议。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全面部署试点工作。

各村结合本村实际和一事一议筹补资金额度,二)项目报批(年月中上旬)月10日前。确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申报项目。月15日前,村委会向乡镇人民政府报送项目申报材料,并由乡镇人民政府进行初审。月20日前,乡镇人民政府向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申请财政奖补项目统一并上报省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全面开展项目建设。三)项目实施(年月)各乡镇根据县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

由项目村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验收申请,四)检查验收(年1月)项目竣工后。乡镇人民政府对项目的筹资情况、工程质量进行前期验收,并将验收结果上报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于重点项目,县人民政府将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专项验收。

五、主要措施

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认真落实试点工作的各项任务。为切实抓好这项工作,县成立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赵明任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刘文贤、县委常委、副县长李红平任副组长,县政府办、县财政局、县农办、县扶贫办、县监察局、县经管局、县审计局、县发改局、县建设局、县交通局、县林业局、县国土局、县水利局、县畜牧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财政局局长唐荣贵兼任办公室主任,从财政局、农办、经管局等部门抽调专职人员,集中办公,县财政局、县减负办具体负责组织实施试点的各项工作。各乡镇要成立相应工作班子,抓好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