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提升城市发展能级范文

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篇1

从世界著名城市发展历程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高度融合,成为推动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能级提高的原动力。在当今世界城市竞争格局中,各大城市都在不遗余力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地位”是国际城市重要的发展经验与趋势。像纽约和东京这样的城市都是服务型城市,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各类服务,纽约的现代服务产业水平高,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达到80—90%,东京也占70—80%。再如香港,以仅1000余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域创造的GDP占到内地的六分之一,靠的主要是现代服务业。所以,纽约、东京、香港等城市的影响力和城市能级,超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内陆大城市。

从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看,我国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纵观“十二五”规划纲要,破题的思路十分清晰:发挥较大城市的能量积聚效应和辐射放大作用,形成产品、服务、科技、资金、品牌等要素集聚的产业功能区、人才高地、金融中心、技术创新基地和信息网络要塞,提高中心城市在经济、产业、科技、人才、金融、文化、旅游等方面的辐射带动能力。

从广州的发展优势看,发展现代服务业能够有效提高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产业档次以及服务号召力,发挥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广州是华南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知识流与信息流交汇枢纽,借助对珠三角和华南地区的服务基础和腹地优势,与香港联手发展现代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与带动作用相当明显。

从广州的现实需求看,发展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广州城市的“华丽变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城市地位与功能的大幅提升,迫切要求发展服务业

广州“国际商贸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竞争力、影响力与辐射力的进一步打造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广州建设成为文化要素集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的文化大都市,从而大幅度提升城市的软实力。

(二)城市的全面转型,迫切要求服务业有更大突破

大力发展服务业,不仅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利于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而且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创业,对广州城市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三)市民日益增长的巨大文化需求,迫切要求文化建设取得更大进展

文化是城市的名片。“十二五”期间,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州市民的文化需求越来越丰富多元,精神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广州文化服务业将以其巨大的收益性和广阔的前景,逐渐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的重要着力点。

二、广州发展服务业推进城市能级提升

近年来,广州实施“产城融合”,将现代服务业发展当作“加快产业重构、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载体来抓,提高现代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不断提升城市能级,逐步向国际性大都市过渡。

(一)用产业规划和政策引领城市空间布局

规划是龙头,科学的规划引领城市能级提升水平,广州先后出台实施了《广州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广州市海港经济发展规划》、《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规划(2011-2020)》等一系列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产权交易市场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推进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推动现代服务业高端发展和提升城市能级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二)服务业集聚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广州按照打造六大现代服务业功能区的部署,逐步形成以空港、海港、保税区为依托的现代物流园区,金融、物流、商贸、会展、总部经济等集聚发展的中央商务区,以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和科学城、大学城为依托的科技产业创新发展区。大力推进“退二进三”和 “双转移”,腾出空间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越秀、天河等中心城区服务业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84.3%,形成较高的集聚效应。

(三)以大项目带动城市大发展

广州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重点抓好64个服务业省市重点项目、46个省级现代服务产业500强项目建设,突出抓好广州纺织博览中心等高端项目建设,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11年先后在北京、上海、俄罗斯、日本、香港、澳门等地成功举办“新广州·新商机”系列推介活动,共签约服务业项目62个,总投资2933.57亿元。服务业大项目的发展为广州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极大增强了广州城市发展后劲。

(四)总部经济提升战略

广州不断完善总部企业认定、奖励、用地、人才等配套扶持政策,首批认定总部企业200多家,累计创造税收357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16%;总营业收入7066亿元,占全市主要行业企业营收的1/5。广州对首批总部企业奖励资金达1.8亿元。广州总部经济加快发展,实现了服务业和城市能级提升的高度融合,有力地提升了广州城市品质。

(五)改革创新试点先行示范效应

广州出台了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及实施方案,大力推进先进技术、管理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鼓励企业探索新型商业模式,推动服务业向“智慧经济”转变。如广东塑料交易所创立的“广塑指数”,成为塑料行业的价格风向标、“中国塑料第一指数”。目前,其国内外客户超过6万家,年成交量超过1800万吨,增强了广州城市的影响力。

三、广州提升城市能级发展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一)占比依然偏低

总体而言,广州服务业增加值总量还不高,规模落后于北京、上海等城市。占GDP的比重不仅落后于国内先进城市,如北京(75.8%),与世界发达城市相比,也存在不少差距。

篇2

关键词:软件专业;学生能力;地方经济;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6-6290-03

1专业背景及培养目标

1.1市场背景介绍

2011年6月,中国软件业务收入百强榜单在扬州,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指出,“软件信息服务产业是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在过去的10年里,软件信息服务业年均增长率高达36.5%,将其他行业远远抛在了身后。

在全国软件信息业发展风生水起的大背景下,近年来,扬州软件信息业保持了快速发展,从标志性的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建设开始,2010年实现业务收入80.8亿元。在未来五年里,扬州将重点打造“一核五园”。“一核”即以广陵江苏信息服务业(基地)为核心综合体。“五园”即规划建设五个产业园。到2015年,全市软件服务业收入将达500亿元,从业人员达10万人以上。

1.2专业状况及培养目标

我校的计算机教育历史悠久,从1992年就开始创办了计算机专业中专,2001年发展五年制高职专业,2003年有了软件专业方向。通过对软件专业人才市场调研,我们发现,成熟的软件产业从人力资源结构上应该要求形成一个“金字塔型”的人才梯队,处于顶层的系统架构分析师、部门经理,是企业的灵魂;处于中间的项目经理、软件工程师,是企业的骨干,处于底层的从事软件编码等初级工作的大量初级程序员和程序员,是企业的基石。故我们将五年制高职的软件人才培养方案定位在程序员级别,即“蓝领”阶段。

2课程体系制定

2.1构建思路

从江苏的现状看,信息化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是缺乏足够数量和质量的计算机技术人员,特别是既懂业务流程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的骨干人才比较缺乏。故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从实际出发,首先对计算机专业群主要专业方向的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分析,研究具体的职业能力和岗位能力需求,从而进一步改革专业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尽可能地将专业毕业生的人才规格及专业技术水平与企业的要求相一致,缩短差距、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2.2课程体系比较

为了更好的制定课程体系,我们调研并比较研究了部分三年制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表1为某高职部分课程体系。

表1

从表1可以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对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定位虽很清楚,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仍然很模糊,并没有形成以技术应用为主导、面向市场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盲目向本科看齐,套用传统学术教育的培养模式,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理论、无实践,不具备技术应用能力,如上表中“软件编码能力”的课程设置,他们的课程学科体系烙印仍然明显,过分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仅强调遵循知识系统上的衔接性。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也采取模块式教学,但其模块也只是将不同的课拼凑在一起,对学生职业技能以及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相对不足。

2.3体系框架设计

在五年制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我们形成了“岗位能力课程体系”的专业课程开发模式。具体的说,就是要结合软件专业方向能力需求和知识需求,最后制定出阶段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教学内容以必须、实用为度,学习结束后把所学知识整合做出项目;初步形成了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比例学时结构。即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实践的总学时为3:3:4;并形成了以学分制进行管理的必修和选修制。

2.4岗位能力分析与课程体系设计

2.4.1地方市场环境调研

根据目前江苏省和扬州市的信息服务发展状况,软件产业重点包括信息服务外包、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网络服务等。信息服务外包(包括信息技术外包ITO和业务流程外包BPO),ITO指组织为了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将全部或部分IT工作外包给第三方来完成,重点发展软件开发、应用托管、IT咨询、设备维护等;BPO具有不同业务类型,包括企业内部管理等四方面,重点发展创意设计、研发设计、数据处理、呼叫中心等。

2.4.2地方人才需求岗位调研

要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首先要了解外包企业需求的人才规格,根据培养目标应具备的能力,确定主干课程。例如在对软件开发外包的企业调查表明,他们希望程序员和测试员具备软件工程基本知识。当前,大约有70%的程序员使用Java语言,这主要是因为Java语言适合构建跨软硬件平台的大型企业应用,同时,在对外的软件外包中,要求程序员能看懂外文文档,读懂外文书写的软件需求分析和软件设计说明,即需要程序员具备外文阅读能力。

2.4.3课程体系制定

根据五年制大专生源素质的现状,专业课程的体系结构和教学内容,我们构想是:“实施课程综合,优化课程内容,强化实践能力,宽专业浅内涵,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具体的说,“实施课程综合”即对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减少开课门数,符合模块化的要求。比如在学生具备编程基本功的基础上,增加软件开发工具课程,开设Jbuilder或Eclipse、rose等开发工具课,培养学生软件开发能力和协作能力。“强化实践能力”即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方便就业为前提组织和实施教学,强化实践性动手能力的教学,实践性课与理论课之比达到4:3,以突出技能特色。“宽专业浅内涵”即使学生的专业面要宽,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但学科的教学的内容应尽量浅显易懂,不贪深求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即根据课程性质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其它的教育方式(如实际操作、现场调查、竞技比赛等)相结合。根据具体岗位能力,制定了以下的具体课程体系(表2为部分内容)。

2.5课程标准与教学要求基本制定

课程标准包括课程名称、课程学时、课程对象、课程概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考核、学习指导等八个部分。我们坚持以岗位能力为课程制定标准,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淡化抽象的理论讲授,凸显实践性教学,强化课内实训,使课内实训成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校内建立了各种实训场所,引进了大量的设备与软件,通过集中实训,使学生在模拟仿真的岗位工作情境中熟悉相关岗位的操作流程与技能,进一步为其顺利走向工作岗位铺平道路,使学生能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完成上岗前的多形式的系统训练,最终形成学生“零距离”就业的综合能力。

2.6改革教学方式,开展案例教学、双语教学

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模拟外包企业真实的软硬环境,按照CMM等软件开发规范要求,为学生讲解并再现外包企业的真实案例。在这个过程中,将完成六个方面的转化:即教师转化为项目经理、学生转化为企业员工、教材转化为实训项目、讲课转化为开发项目、考试转化为项目测试、教学监督转化为质量控制。

我校从2005年开始与印度NIIT合作办学,部分专业教学采用双语模式方式,并在课程体系按企业主流开发技术路线设计,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嵌入信息搜索与分析能力(ISAS)的技能训练,非常好地锻炼了学生的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

3实施效果反馈

3.1蓝领人才定位准确

软件人才的能力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编程能力的培养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而后才能进行软件的开发和维护,五年制学生入学年龄小,可塑性强,是接受软件设计技能训练的最佳年龄段,再加上他们有较高的求知欲,只要引导正确,很容易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五年制高制的毕业生属于初级人才,即“数字蓝领”,他们是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既节约了企业的用人成本,自身的职业规划又恰到好处,没有那种“大材小用”的感受。近几年的毕业生反馈信息也证实了这一点,五年制高职毕业生总体上能安心工作,既有一定的技能,又没有本科生那种好高骛远的情绪,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3.2岗位能力设置恰当

在培养过程中,我们也考虑到软件从业人员的能力和学历。目前大学和三年制高职学历占软件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达到74%,研究生学历的占10%左右,高学历的从业人员经过高校良好、系统的理论基础教育,但缺乏工程化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我们就把学生的岗位能力定位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如网站开发能力培养,虽然在授课过程中也让学生从具体代码编写学习,但在他们毕业后可能更多的是从事网站的维护,所以在课程标准里我们更强调的是了解网站的开发过程和数据库的维护过程。

3.3用人单位反映良好

由于岗位能力设置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地方经济发展,我们的毕业生深受当地用人单位欢迎。例如在通信增值服务行业,呼叫中心企业是人员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相叠加的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在其专业素质上,对其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应急反应能力和音质音调等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

4总结

五年制大专教育是前所未有的事业。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也在不断探索中。区域职业教育必须科学规划并设置与地方产业集群基本匹配的专业,使主干专业与辐射专业贯通,构建专业链、专业群,以利于主干专业做大做强,其他专业灵活应变,增强专业集群的辐射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毕业生在该岗位群内不同岗位之间选择或变更岗位,更有利于扩大就业面。

五年制高职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机遇,科学发展将成为未来中国改革发展的主旋律。在五年制高职课程改革中,我们要身体力行,务求突破,体现科学发展的思路,在更高的水平上,去实现新的创造。

参考文献:

[1]蒋乃平.职业理想教育与职业生涯设计[J].教育与职业,2008(1).

篇3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大多都喜欢篮球运动,篮球运动能够强化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也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研究高职学校篮球运动的开展对学生这方面意识和能力的提升的主要作用,同时分析高职院校中篮球运动的开展以及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具体实施方法,为今后学校在篮球方面的教育的具体方法的确定做出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篮球活动 高职院校 终身体育 意识能力

高职院校和其他院校的体育教育一样,其存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塑造终身体育的意识,强化其终身体育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篮球运动是广受大家欢迎的一种体育活动形式,它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刺激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强化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精神,可以让学生通过篮球活动掌握获取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的机会。

一、高职院校篮球运动对提高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的优势

(一)具有稳定的群众基础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中篮球占在比较重要的位置,篮球运动是风靡国内外备受年轻人欢迎,吸引最多年轻人参与的体育活动。高职院校中选修篮球课的学生最多,学校所组织的赛事中也属篮球赛规模最大,所以说高职院校是篮球爱好者的聚集地。再有一般学生都有一定的篮球基础,对篮球的基本知识和技术都有所了解,所以高职院校具有良好的篮球群众基础。

()二学校场地设备齐全

一般高职院校的运动场地和设备都比较齐全,特别是学校中最受欢迎的篮球活动的场地、场馆和设备更是最为齐备的。现代化科技教学设备的应用也激发了学生对篮球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篮球运动。

(三)师资力量充裕

教师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中篮球教师是最主要的体育师资力量。一般篮球教师都高大挺拔、帅气阳光、技术娴熟,这些都能吸引学生的关注。另外篮球教师丰富的篮球知识储备,扎实的教学功力都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影响到更多的学生让其喜欢篮球,这也是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主要基础。

(四)活动形式风度

篮球活动有多种形式,可以进行多种组合的比赛。这种丰富性的内容形式,和比赛类别的多样化都是吸引更多爱好篮球的学生参与进来的原因,这也是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参考。

(五)融趣味性和竞争性于一体

篮球具有很强的组织性、趣味性和竞争性的特点,比较符合高职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年龄的特点。因为这种多种性质于一体的属性,篮球活动更能够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高职院校开展篮球活动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的对策

(一)强化基础理论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获得终身体育锻炼的相关思想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在进行篮球基础知识内容的教学的时候,要有计划的融入一些体育理论的相关常识,可以向学生介绍体育健身的理论,体育运动的规律内容,正确实施健康锻炼的思想和对策,体质评定,医务监督和身体保健等相关内容,让学生在了解主要的体育锻炼的知识理论的同时。只有这样才能在根本上让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的积极作用,让其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充分重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可以长久坚持的参与体育锻炼,形成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二)结合成功体育教学法,引导学生产生终身体育的兴趣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可以在篮球教学过程中融入成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成功的西园,让学生能够喜爱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教师要认真分析不同学生的实际状况,面对体育能力较低、心理承受能力差、生理存在缺陷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降低教学要求,让这部分学生体验成功。在带领学生进行篮球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根据能力较低的学生的特点降低篮筐的高度,提高这部分学生投篮的命中率,让其体会成功的喜悦。另外在一些篮球比赛过程中,教师可以分析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篮球技术掌握水平,将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组,降低学生因为比赛失败产生挫败感的可能,让各个水平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三)结合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终身体育锻炼的技术和方法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要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篮球活动进行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思考,重视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教学,要组织学生展开自主性的学习,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总结出篮球运动的相关技术,并且通过技术总结创编出一些新的防守或者进攻的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开展,不仅能够强化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强化学生练习的水平,可以提高学生获取体育锻炼的技术和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应用强化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自主练习的水平,引导学生可以独立获取终身体育锻炼的方法和途径,让其能够在离开校园之后真正应用起来,并且应用的更为顺手。

(四)组织欣赏并举办篮球比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篮球运动不仅展示了形态和力量美,还体现了一定的动作美,在观看篮球比赛的时候能够给予人们别样的刺激,可以让人的神经倍感兴奋,在实际参与篮球运动之后能够放松身体、愉悦心情。所以,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不同类别的篮球比赛,包括CBA或者NBA,带领学生观赏精彩的篮球动作,漂亮的扣篮,经典的传球和灵活的运球,让学生体会到真正的篮球之美,刺激学生的终身体育的积极性,再有,竞争的赛制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方法,学校和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不同的篮球比赛,引导学生产生足够的集体意识和竞争思想,通过集体荣誉感的引导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三、结论

文章细致分析了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方面的优势,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及其篮球运动教育的实际状况,提出了强化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具体方法,为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本年度报告的主题是“服务业:城市腾飞的新引擎”。除总报告《服务业发展与中国城市转型》外,还分别通过七个专题报告与七个案例报告较为深入地研究了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发展的相关问题。

报告认为,城市扩张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特征,而城市是服务业最重要的投入和产出基地。城市与服务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全球经济的重要趋势。服务业并不单纯是城市产业的一部分,而是在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城市转型和成长的重要引擎。后工业经济时代,城市转型的主要特征就是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进而促进城市功能及其发展模式的重大变化。

报告将城市的转型分为三类:工业型城市转型、区域性中心城市转型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认为这三类城市转型的核心目的分别是提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周边地区之间形成深入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寻找接替产业。为了顺利推进城市转型,工业城市宜优先发展那些能够体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生产行业,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区域性中心城市则要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完善服务功能体系,提高服务业的经济实力、影响力和辐射力;资源型城市关键是解决接续或者替代产业问题,实践表明,退出传统的资源性产业,进入生态旅游、信息服务等服务业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报告认为,以现代服务业推进城市转型与成长,信息化是极为重要的手段之一。我国的信息化和城市化进程紧密结合在一起。城市能级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状况在城市范畴内的具体化,信息化与城市能级提升是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标的关系,有效利用信息化发展成果是城市能级提升的关键,也是城市服务业集聚发展的重要支撑。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服务业集聚已成为国际大都市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和重塑城市内部空间的主导力量。我国城市服务业呈现较明显的集聚发展趋势,集聚效应开始显现,对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等具有重要作用。(编选:)

附中英文目录:

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8:

《服务业:城市腾飞的新引擎》

目录

总报告

服务业发展与中国城市转型………………………………夏杰长 顾乃华/

专题篇

城市与服务业互动发展:趋势与对策………………………………李勇坚/

城市转型与服务业发展:国际经验与启示…………………………张颖熙/

信息化与城市能级提升……………………………………冯永晟 荆林波/

城市规模、劳动就业与发展现代服务业………………………………田侃/

服务业集聚发展:重塑城市空间形态的主导力量……………………刘奕/

服务业开放与城市新一轮增长………………………………………姚战琪/

服务外包:城市增长的新引擎………………………………………霍景东/

案例篇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支撑北京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夏杰长 霍景东 刘奕/

上海建设全球性国际贸易中心的战略构想…………………………裴长洪/

国际贸易中心:上海的目标与对策………………………李清娟 宋浩亮/

承接服务外包:助推广州经济增长……………………………………吴竑/

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杭州品质与竞争力的“推手”

………………………………………………郑吉昌 夏晴 郭立伟/

服务业发展与西部区域中心城市转型:以兰州为例

………………………………………………………姚战琪 张丽丽/

发展生产业与促进资源性城市转型:以东营为例

……………………………………………………………………课题组/

Contents

General Report

Service Industry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Transition in China

Xia Jiechang, Gu Naihua

Subject Reports

Th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Service Industry: Trends and Countermeasures

Li Yongjian

Urban Transi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ervice Industry: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and Enlightenments

Zhang Yingxi

Informationization and the Exaltation of Urban Energy Scale

Feng Yongshen, Jing Linbo

Urban Scale, Employ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Tian Kan

Agglomeration of Service Industry: A Major Factor in Remodeling Spatial Urban Structure

Liu Yi

The Opening-up of Service Industry and a New Phase of Urban Development

Yao Zhanqi

Service Outsourcing: The New Engine Powering Urban Development

Huo Jingdong

Case Studies

Software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Industries: A Significant factor for Beijing’s Economic Development

Xia Jiechang, Huo Jingdong, Liu Yi

The Strategic Tentative Plan to Build Shanghai into a Global Trading Center

Pei Changhong

Toward an International Trading Center: Objectives and Measures of Shanghai

Li Qingjuan, Son Haoliang

Taking in Service Outsourcing to Propel Economic Growth of Guangzhou

Wu Hong

Creative Industry: a Driving Force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of Hangzhou City

Zheng Jichang, Xia Qing, Guo Liwei

The Development of Service Industry and the Transition of Regional Center Cities in Western Areas: A Case Study of Lanzhou

Yao Zhanqi, Zhang Lili

篇5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高度融合,成为推动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能级提高的原动力。在当今世界城市竞争格局中,各大城市都在不遗余力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地位”是国际城市重要的发展经验与趋势。像纽约和东京这样的城市都是服务型城市,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各类服务,纽约的现代服务产业水平高,服务业所占的比重达到80-90%,东京也占70-80%。再如香港,以仅1000余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域创造的GDP占到内地的六分之一,靠的主要是现代服务业。所以,纽约、东京、香港等城市的影响力和城市能级,超过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内陆大城市。

我国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纵观“十二五”规划纲要,破题的思路十分清晰:发挥较大城市的能量积聚效应和辐射放大作用,形成产品、服务、科技、资金、品牌等要素集聚的产业功能区、人才高地、金融中心、技术创新基地和信息网络要塞,提高中心城市在经济、产业、科技、人才、金融、文化、旅游等方面的辐射带动能力。

广州是华南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知识流与信息流交汇枢纽。作为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广州借助对珠三角和华南地区的服务基础和腹地优势,与香港联手发展现代服务业,广州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与带动作用相当明显,同时也促进城市的“华丽变身”。“十二五”时期是广州城市深入转型、发展方式深刻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广州服务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阶段。广州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5%以上,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5%,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超过55%。发展现代服务业,能够有效提高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产业档次以及服务号召力,发挥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一)广州城市地位与功能的大幅提升,迫切要求大力发展服务业

广州“国际商贸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竞争力、影响力与辐射力的进一步打造,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迫切需要把广州建设成为文化要素集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的文化大都市,从而大幅度提升城市的软实力。

(二)广州城市的全面深入转型,迫切要求服务业有更大突破

大力发展服务业,不仅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利于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而且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创业,对广州城市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三)市民日益增长的巨大文化需求,迫切要求广州文化建设取得更大进展

“十二五”期间,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州市民的文化需求越来越丰富多元,精神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

二、广州“产城融合”策略及成效

近年来,广州实施“产城融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现代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水平比重,不断提升城市能级,逐步向国际性大都市过渡。

(一)用产业规划和政策引领城市空间布局

规划是龙头,科学的规划能引领城市能级,提升水平。广州先后出台实施了《广州市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广州市海港经济发展规划》、《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规划(2011-2020)》等一系列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产权交易市场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推进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推动现代服务业高端发展和提升城市能级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二)服务业集聚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广州按照打造六大现代服务业功能区的部署,逐步形成以空港、海港、保税区为依托的现代物流园区,金融、物流、商贸、会展、总部经济等集聚发展的中央商务区,以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和科学城、大学城为依托的科技产业创新发展区。大力推进“退二进三”和 “双转移”,腾出空间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越秀、天河等中心城区服务业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84.3%,形成较高的集聚效应。

(三)以大项目带动城市大发展

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重点抓好64个服务业省市重点项目,46个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建设,突出抓好广州纺织博览中心项目等高端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11年先后在北京、上海、俄罗斯、日本、香港、澳门等地成功举办“新广州・新商机”系列推介活动,共签约服务业项目62个,总投资2933.57亿元,极大增强了广州城市发展后劲。

(四)总部经济带动战略

广州不断完善总部企业认定、奖励、用地、人才等配套扶持政策,首批认定总部企业200多家,累计创造税收357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16%;总营业收入7066亿元,占全市主要行业企业营收的1/5。预计首批总部企业奖励资金1.8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广州总部经济加快发展。

(五)改革创新试点先行示范效应

广州出台了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及实施方案,大力推进先进技术、管理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鼓励企业探索新型商业模式,推动服务业向“智慧经济”转变。如广东塑料交易所创立的“广塑指数”,成为塑料行业的价格风向标、“中国塑料第一指数”。目前,其国内外客户超过6万家,年成交量超过1800万吨。

三、广州“产城融合”存在的不足

(一)服务业占比依然偏低

总体而言,广州服务业增加值总量还不高,规模落后于北京、上海等城市,占GDP的比重不仅落后于国内先进城市,如北京(75.8%),与世界发达城市相比,也存在不少差距。

(二)高端化不足

广州具有高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生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比重偏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服务业的拉动作用不强。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渗透带动能力以及在产品、业务、工具、制度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不强。高端人才支撑不足,与上海等长三角领先城市相比,广州服务业人才匮乏,特别是发展现代服务业所需的国际金融、现代物流、旅游会展、创意研发等领域稿层次、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严重短缺;服务业人才培训体系尚未建立,人才储备严重不足。

(三)国际化不足

广州除金融、零售业、信息服务外,服务业整体对外开放程度还比较低,国际化水平不高,服务业跨国公司在穗投资规模和水平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差距明显,综合国际竞争力不强。

(四)产业能级不高

与长三角服务业中心城市的定位相比,广州服务业集聚和辐射能力还相对较弱,对周边腹地影响带动还不高,具有全国影响的服务业和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市场支配力和话语权的龙头服务业企业不多。

(五)发展不够均衡

广州形成规模的服务业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市区天河、越秀主城区,其他城区服务业占GDP比重以及占全市比重较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农村服务业发展滞后。

四、促进“产城融合”对策建议

(一)强化中心地位

国家中心城市并不只是经济实力的中心。以国家中心城市之“高标准、严要求”来审视广州,不仅要求广州市自身应保持强势发展,更要培育广州引领区域协作发展的能力,以促进珠江三角洲及广东省、泛珠江三角洲等层面的协同发展,这点要求也在《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中得到明确。好比体育比赛,广州不仅要参加单项竞技项目,还必须牵头竞争团体项目。从这个角度看,五个国家中心城市的布局才有“国家”意义。广州依托特殊的区位优势,可以探索以粤港澳合作为基础,以中国-东盟经济区为辐射地的各种政策创新。

(二)强化功能创新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应发挥更大的功能性作用,巩固加强商贸中心地位,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培育新型城市功能,并在城市空间中落实和表现。广州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强化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系列新的城市功能区:如广州中轴线上的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文化和商住新区白云新城;广州东进轴上的广州开发区、科学城、中新知识城;西联轴上的白鹅潭国际商业中心;南拓轴上的新会展中心、大学城、南沙开发区、新海港等;北优轴上的白云空港产业区等,其中许多已经释放出极大的能量。在这些基础上,广州还应该时刻把握全球化、网络化等前沿动态,有远见地培育新型的、高端的功能,如占据流通高端的虚拟物流中心、高新技术开发中心、国际总部经济中心、区域金融中心、跨界同步的信息枢纽或平台,针对低碳节能、救灾救援等巨大新需求的产业基地等。围绕这些建设,不断强化和发展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打造更多广州“中心”的新名片,打响“广州”品牌。

(三)实施政策创新

与北京、上海相比,广州的制度竞争力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应该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既要扁平化、最小化政府干预,又要加强政府监管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继续以先行先试的精神,针对中国快速发展至今的滞存问题寻找对策,如跨境合作、区域协作、住房保障、集体土地、流动人口、就业服务、环境保护、医疗改革、公众参与等方面争取国家政策倾斜。抓住改革试点机遇,继续进行政策尝试,尤其是在政府保障民生性公共利益方面,为国家发展起到中心城市的政策示范作用。

(四)促进社会创新

面对挑战和机遇,广州应以更高的标准建设城市文化,大力弘扬城市文化。城市文化体现为市民生活方式中的价值观。广州过急过快城市化过程中呈现了“城不像城、村不像村”的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城市生活价值观滞后和缺失。从公共卫生共同维护、公共场所文明行为等小节入手,充分发挥既有传播媒介的力量,利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及举办亚运会为契机,培养公民的主体意识,规范公民的文明行为。

(五)加快文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