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游客消费特征范文

游客消费特征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游客消费特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游客消费特征

篇1

关键词:个体特征 单因素方差分析 秦皇岛

2011年7月和8月,通过旅行社向游客发放问卷的方式获取信息资料。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8份,有效问卷百分比为99.5%。

一、游客个体特征与出游次数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通过表1可以看出,秦皇岛游客的出游次数与其性别、年龄、职业、学历、月收入、家庭状况这6个方面的个体特征没有显著差异,F检验显著值均大于0.01水平。

二、游客个体特征与时间安排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一)游客个体特征与出游时间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秦皇岛游客的出游时间与其年龄这个方面的个体特征有显著差异,F检验显著值均小于0.01水平;与性别、职业、学历、月收入、家庭状况这5方面的个体特征没有显著差异,F检验显著值均大于0.01水平。

由图1可以得出,25岁以下的游客大多选择其他假期,这与25岁以下的被访者大多是学生有关。学生平时课业比较紧张,只有寒暑假才有较多的时间(本文把寒暑假归为其他假期之列)。这一年龄段也有较多选择“十一”出游。25―45岁之间的游客出游时间比较分散,但“十一”、“春节”、其他假期出游相对较多。45岁以上的游客大多选择其他假期出游,或者不刻意考虑出游的时间,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可以选择时间外出旅游的游客人数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双休日出游的游客年龄集中在15―65岁之间,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出游人数所占比重逐渐减小。

(二)游客个体特征与出游时间跨度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游客个体特征与出游时间的ANOVA分析结果显示,秦皇岛游客的出游时间跨度与年龄、月收入、家庭状况这三方面有显著差异,F检验显著值均小于0.01水平;与性别、职业、学历这3个个体特征无显著差异,F检验显著值均大于0.01水平。

在不同年龄游客的出游时间跨度方面,15―25岁的游客出游时间跨度在2日内的人数最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出游时间在2日内的游客逐渐减少;随着年龄的增长,出游时间跨度在3―4日的游客人数所占比重逐渐减小;15岁以上的游客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出游时间跨度在5―7日及7日以上的游客比重逐渐增大。总体来说,游客的出游时间跨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在不同年龄游客的出游时间跨度方面,随着收入的增加出游时间跨度在2日内、3―4日的游客所占比重逐渐减小,直至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游客出游时间均在2日以上;并且,随着收入的增加,出游时间跨度在5―7日的游客所占比重逐渐增大;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游客出游时间跨度主要集中在3―4日,月收入1000元以上的游客外出时间跨度5―7日的所占比重较大。总之,随着收入的增加游客外出旅游时间跨度也越长。

不同家庭状况游客的出游时间跨度统计显示,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多,出游时间在2日内的游客比重逐渐减少(三代同堂除外),出游时间跨度在5―7日的游客所占比重逐渐增大;二人世界、三口之家、两代同堂这三种家庭状况中出游时间跨度在5日以上的游客比重逐渐减少,出游时间跨度在3―4日的游客比重逐渐增多;三代同堂家庭结构状况的游客大多数出游时间跨度在5―7日。

三、游客个体特征与出游方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透过游客个体特征与出游方式的ANOVA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秦皇岛游客的出游方式与其性别、年龄、职业、学历、月收入、家庭状况这6个方面的个体特征均有显著差异,F检验显著值均小于0.01水平。

在不同性别游客的出游方式选择方面,秦皇岛自助游、半自助游游客中男性居多,尤其是半自助游,绝大多数都是男性;在自费旅行社全包价、公费游中女性居多。

通过不同年龄游客的出游方式统计可以看出,秦皇岛游客采用自费旅行社全包价方式出游的人数在各年龄段都较多,15岁以下、65岁以上的游客的出游方式只有自费旅行社全包价;45―55岁的游客公费游的人数最多,其次是35―45岁的游客;35―35岁之间半自助游游客人数较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助游、半自助游的游客所占比重逐渐减小,自费旅行社全包价游、公费游的游客所占比重逐渐增大;但是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大,自助游、半自助游的游客所占比重又开始逐渐增大,而自费旅行社全包价游、公费游的游客所占比重则开始变小。

通过不同职业游客的出游方式统计可以知道,学生中自助游的人数最多,自由职业者中自助游的人数也比较多;教师、自由职业者中半自助游的人数较多;自费旅行社全包价游的游客在各职业中人数都比较多,其中离退休人员全部是自费旅行社全包价游,此外个体户、军警务人员以及企业基层员工自费旅行社全包价游的人数也相对较多;教师、公务员公费游比重最大,企业管理人员公费游的比重也相对较大。

在学历方面,随着学历的增高公费游的游客人数逐渐增多,自费旅行社全包价游的游客人数逐渐减少;高中以下学历的游客,随着学历的增高,自助游、半自助游的游客所占比重逐渐增大,高中以上学历的游客,随着学历的增高,自助游、半自助游的游客所占比重逐渐减小。本科、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游客半自助游人数较多;自助游在各学历层次分布比较均匀,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游客自助游的人数相对较少。

随着月收入的增加,自助游游客的所占比重逐渐减小,而公费游的游客人数则随着月收入的增多逐渐增多;半自助游的游客主要分布在月收入500元以下、1000―2000元、2000―3000元、3000―5000元这四个收入层次,而且在各层次中半自助游的出游人数所占比重比较一致;自费旅行社全包价游的游客,在各个不同收入层次的比重比较一致,月收入在500元以下、3000―5000元的游客自费旅行社全包价游的人数与其他收入层次的人数相比相对较少。

单身的游客自助游和半自助游的人数最多;自费旅行社全包价游的游客在各种家庭状况中分布比较一致;单身的游客公费游的人数最少,在二人世界、三口之家、两代同堂、三代同堂中公费游的人数分布也比较一致,三口之家中公费游的人数相对较多,两代同堂中公费游的人数相对较少。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多,自助游的游客所占比重逐渐减小,自费旅行社全包价游的游客所占比重逐渐增大。

四、游客个体特征与出游同伴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通过游客个体特征与单人出游费用的ANOVA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秦皇岛游客的出游目的与其年龄、学历、月收入这三个方面的个体特征有显著差异,F检验显著值均小于0.01水平;与性别、职业、家庭状况这三个方面的个体特征没有显著差异,F检验显著值均大于0.01水平。

在出游同伴的选择上,15―25岁、65岁以上的游客独自出游的人数较多,其他年龄段的游客,随着年龄的增长,独自出游的游客比重逐渐减少;与同学、同事或朋友、家人或亲戚一同出游的人数在各年龄段都比较多,但是45―55岁跟同学、同事或朋友一起出游的人数相对较多,15岁以下跟家人或亲友一同出游的人数相对较多。

就学历而言,初中及以下学历独自出游的人数最多;随着学历的增高与同学、同事或朋友一起出游的人数逐渐增多,而跟家人或亲戚一起出游的人数则随着学历的增高逐渐减少。

在不同性别游客的单人出游费方面,独自出游的游客月收入在500―1000元的较多,其他收入层次的游客,随着其收入的增加独自出游的游客比重逐渐减小;从总体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跟家人或亲戚一起出游的人数逐渐增多。而与同学、同事或朋友一同出游的人数则随着收入的增加逐渐减少。

五、游客个体特征与出游花费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一) 游客个体特征与单人出游费用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通过游客个体特征与单人出游费用的ANOVA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秦皇岛游客的出游目的与其性别、年龄、月收入这三个方面的个体特征有显著差异,F检验显著值均小于0.01水平;与职业、学历、家庭状况这三个方面的个体特征没有显著差异,F检验显著值均大于0.01水平。

从不同性别游客的单人出游费用、不同年龄游客的单人出游费用、游客不同月收入的单人费用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女性游客的消费水平比男性游客的消费水平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单人出游费用在500―1000元的游客所占比重逐渐减小,单人出游费用在1000―3000元的游客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单人出游费用在3000―5000元的游客,其年龄段集中在15―55岁之间,并且从大体上说随着其年龄的增长,游客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单人出游费用在5000元以上的游客,其年龄段集中在25―45岁之间,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其游客所占比重逐渐增多。随着月收入的增加,单人出游费用在1000元以下的游客所占比重逐渐减小,单人出游费用在1000―3000元的游客,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单人出游费用在3000―5000元的游客,其月收入层次集中在500―5000元之间,其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游客,随着收入的增长,其出游人数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单人出游费用在5000元以上的游客,其月收入层次集中在2000―5000元之间,并且随着收入的增加,其出游人数所占比重逐渐增大。简言之,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游客的单人出游费用逐渐增长;而且游客的单人出游费用也随着月收入的增长而逐步增长。

(二)游客个体特征与旅游消费结构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秦皇岛游客的出游目的与其职业、月收入这两个方面的个体特征有显著差异,F检验显著值均小于0.05水平;与性别、年龄、学历、家庭状况这四个方面的个体特征没有显著差异,F检验显著值均大于0.05水平。

从游客个体特征与旅游消费结构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可以看出,军警务人员在饮食上的花费最少,其次是公务员和个体户在饮食上的花费相对较少,其他几种职业在饮食上的花费大致相同;学生在交通上的花费最少,离退休人员和军警务人员在交通上的花费最多,这与这两类人出游时间跨度较长有关,因为出游时间跨度较长的往往目的地离居住地较远,从而交通费用较高;各不同职业的游客在住宿方面的花费差不多,学生、企业基层员工在这方面的花费相对较少;学生在游览方面的花费最多,自由职业者和离退休人员在这方面的花费相对较少;学生在娱乐方面的花费也最多,离退休人员在娱乐方面的花费最少,这可能与年龄有关,往往年龄越大对娱乐项目的兴趣越小;军警务人员在购物上的花费最多,这可能与其休假较少,从而购买欲望较强有关,学生和自由职业者在购物上的花费最少,这可能与他们的收入较少有关。

从秦皇岛不同月收入游客的消费结构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月收入在2000―5000元的游客在饮食上的费用最少,月收入在500―1000元的游客在饮食上的花费最多;随着月收入的增多游客在交通上的花费逐渐增多;游客在住宿上的花费差距不大,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游客在住宿上的花费相对较多;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游客在游览上的花费最多,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游客在游览上的花费最少,月收入在500―5000之间的游客在游览上的花费差不多;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游客在娱乐上的花费最多,随着月收入的增长游客在娱乐上的花费相对较少;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游客在购物上的花费最多,随着月收入的减少游客在购物上的花费逐渐减少。总之,游客在交通、住宿和购物方面的花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在游览和娱乐方面的花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参考文献:

①保继刚,陈健昌.旅游者的行为研究及其实践意义. 地理研究,1988,(3):44―51

②姚. 云南旅游消费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研究[J]. 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08)

篇2

摘要:贵州省由于独特的地貌特征和多民族的构成,使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对到贵州旅游的国内游客人口特征及旅游消费后的评价进行分析研究,探讨贵州旅游的发展及主要客源构成,并通过对游客的消费评价,发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贵州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相关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贵州;国内游客;旅游;消费评价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3-0112-03

贵州省地处祖国西南,位于云贵高原的东部。由于独特的地貌特征和多民族的构成,使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贵州旅游资源主要表现为:丰富的绿色旅游资源。全省共有12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地质公园。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贵州属亚热带高原山地,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6度,为四季皆宜的观光、旅游、休闲、考察、探险之地。尤其在夏季,已经成为众多游客的避暑胜地。特别是2007年贵州省贵阳市获得中国气象学会颁发的“中国避暑之都”的称号。丰富的水资源。境内河流纵横、瀑布众多,非常适合观光和漂流开发。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这里世居着汉族及苗、侗、布依、彝、水、仡佬等17个少数民族,古朴的习俗和灿烂的文化蔚为大观。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贵州红色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 已开发红色旅游景点60 多处,《在2004―2010 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 贵州省被列为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发展区。突出的白色旅游资源。以茅台酒为代表的贵州酒在全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而以此形成的酒文化及工业旅游资源又增加了旅游消费者的消费内容。随着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不断宣传、投入,贵州旅游业发展正逐步成为贵州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国内游客人口特征分析

人口学特征分析是旅游市场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是研究游客旅游消费行为的基础。游客的个人特征主要包括游客的省份、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个人月收入、家庭结构以及身体状况等,这些因素对游客的旅游消费及对消费评价都有较大影响。因此,对这些因素的研究成为旅游消费行为研究的标志。本次研究基本情况如表1。

从人口统计特征的分析可以发现,贵州主要的客源市场是在华东和中南地区,符合国内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基本的空间距离分布;东北、华北、西北游客构成比较少,且主要集中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省份;西南地区由于自主进入贵州比较方便,多以自助游形式入贵州,调查统计数据较少,这与本次调查以旅行社调查为主有关。客源个体特征构成主要为机关工作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主要表现为多是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这也与统计分析的文化程度、月收入水平,以及工作年限分布一致。客源特征的单一反映了贵州旅游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广大游客对贵州旅游资源特点还不很了解,旅游形象、旅游品牌的知名度不强,游客多以工作或职务之便进行旅游;大量潜在游客缺乏对贵州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特点、旅游服务情况的了解;同时,需要高端旅游休闲、有充足旅游时间的老年游客,以及爱好新奇探险的青年游客还未发现他们喜好的旅游产品,未积极投入到贵州的旅游过程中。

二、来黔国内游客消费评价分析

消费后评价是消费者消费行为的一部分。旅游者在完成实际消费行为之后,一般会体验到三种感觉:满意、不满意和疑虑。每种体验都会有特定的购买行为。在本阶段,旅游者根据所期望的产品并对产品做出评价。如果产品和服务的期望质量与实际质量相符,旅游者会感到满意,那么下一次他还会倾向于购买该产品和服务,并且常常会向其相关群体传播该产品和服务的信息,这对其相关群体的购买决策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对产品和服务的期望与实际不符合,旅游者就会感到不满意,就倾向于不再购买该产品和服务,而且可能会当场向旅游企业、旅游管理机构及旅游行业协会提出投诉,也会倾向于在相关群体及他人面前批评该产品和服务或传播该产品的消极信息,对这些人的购买决策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当旅游者体验不到满意感,又没有对产品出现明显不满时,他在旅游后就会出现购买后疑虑。这种情况下,旅游者一般会继续选择性地接触与本次购买相关的有利信息,或尽量找理由说服自己或鼓励相关群体成员和他人也去购买该产品和服务,以证实自己本次旅游确实是不虚此行。消费后的满意与否,可以导致消费者的重复购买与忠诚,也可以导致消费者对其他的旅游消费者的影响。

旅游消费的评价一般从“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反映。本文针对六个方面的内容,主要考察了旅游消费者在消费后对贵州旅游的总体感觉,吃、住消费感觉,总体消费价格,以及对消费中的意见和满意不满意项目或商品。

1.吃:在贵州、四川、湖南三地的饮食特点中,素有这样一句话;湖南“不怕辣”、四川“辣不怕”,贵州“怕不辣”。这充分说明了其饮食特点,对旅游者而言可能造成不好的评价。但调查结果显示,从消费者在贵州旅游中对用餐过程的总体感觉来看,以好为最高,占54%;其次为没感觉,占22.4%;第三为差,占11.3%;非常好占9.7%;很差占1.8%。

2.住:消费者在贵州旅游中对住宿条件的总体感觉,从调查数据分布来看,以好为最高,占58.1%;其次为没感觉,占22.8%;第三为非常好,占12.3%;差占5.0%;非常差占0.5%。

3.行:在外地游客眼里,贵州素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说法。随着国家西部开发对交通的投入,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贵州的旅游交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从调查数据来看,仍有39.6%的游客感到不满意。

4.游:该项目主要调查游客整个游览过程对游览、具体景区景点的评价,在贵州旅游期间,51.3%的人对游览过程最满意, 44.1%人认为游览过程最值得花费。

5.购:对于在贵州旅游过程中旅游消费的价格,从调查统计分析来看,47.9%的消费者认为偏高,44.7%的消费者认为合理, 4.2%的消费者认为偏低。

6.娱:对消费者在贵州旅游中喜欢的旅游娱乐项目,从调查结果来看,以民族歌舞比例为最高,占34.8%;其次为漂流,占31.9%;第三为民族仪式,占15%;选择民族体育项目的占5.6%;选择其他的为7.2%;不感兴趣的占2.2%。

在对贵州旅游总体评价中,游客对是否愿意再次到贵州旅游,69.5%表示愿意,4.0%的表示不愿意,26.5%未明确表示意见。游客认为,影响贵州旅游业发展的负面因素按其影响程度的大小依次为:交通的便捷性39.6%、整体环境26.4%、服务质量18.4%和资源吸引力14.9%。

三、贵州旅游发展的建议

(一)抓住机遇,促进基础设施完善

中央对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持续投入,为贵州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我们应充分利用这次机会,积极改善交通条件,加快高等级公路的建设,特别是通往各旅游景区景点的交通;同时,抓好旅游区配套设施建设,包括旅游接待、住宿、餐饮、通讯、厕所等设施的配套“创造方便舒适,安全卫生的环境,树立贵州旅游的良好形象,吸引更多的客人,让游客慕名而来,尽兴而归。

(二)提高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改善整体环境

旅游业是综合性的“行业窗口”,是集“吃、住、行、娱、游、购”为一体的行业。即使硬件建设上去了,没有规范的服务,给游客留下遗憾,让游客不满意,这无疑对我们的前期工作也是一个否定。同时,我们也看到,游客对贵州旅游发展的意见中也提到希望改善旅游服务质量和整体环境。因此,不仅政府必须加强行业管理,纠正不正之风,旅游行业也要加强自身管理,旅游从业人员也要加强自率,规范服务水平。特别是作为窗口行业的窗口的导游服务人员,应该转变“接待员”、“讲解员”、“促销员”的角色,通过不断的行业规范、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高,逐步成为游客旅游过程中的朋友、对旅游地自然文化资源产生好奇心的启发者、游客再次旅游的发起人。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需要从细节入手,从游客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满足未来旅游发展的需要。

(三)进行适当的旅游消费教育

旅游最突出的两个特征就是异地性和暂时性,因而往往诱发旅游消费行为表现出一些非理性的特征,开展旅游消费教育是引导旅游消费行为的有效途径。消费教育在发达国家已十分普及。通过消费教育,可以使消费者更清楚认识消费的产品及特点,掌握有关消费知识从而影响消费决策提高消费满意度。贵州旅游消费教育可以从引导旅游消费者认清旅游产品特点及旅游区相关情况入手,引导旅游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寻求适合自己的产品,满足自己的个性消费,不盲目追随旅游潮流,而是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旅游产品。通过介绍本地旅游资源特色,自然以及人文知识方面入手,使游客在享受旅游乐趣的同时,间接地认识、掌握一些感兴趣的东西,在丰富阅历的同时,丰富自己的相关知识。

(四)加强旅游回头客的市场开发

对游客的调查显示,70% 的游客是第一次到贵州旅游,其中有69.5%的国内游客明确表明他们愿意再次到贵州旅游,还有26.5%的人未表明意见。由此可以看,出贵州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回头客市场的潜力。吸引回头客不但可以降低营销成本,还可以提高贵州的旅游形象。有调查显示,吸引一个新游客所支出的费用是保留一个回头客的6倍。贵州旅游资源类型丰富,资源品位高的不在少数,因此对吸引回头客有很大的潜力。做好资源特点宣传、解释,使消费者更加了解产品状况,对今后的选择提供有效的依据。如制作一些质量和品质较高的贵州旅游景点或旅游产品宣传片,在游客乘车途中播放本次旅游未涉及的产品宣传片,以引起游客的注意,从而形成记忆,来开发和培养回头客市场 。

(五)促进新的旅游产品、商品开发和旅游购物环境的改善

篇3

本文根据乌鲁木齐市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以及农业旅游消费者消费行为,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指导语、问卷主体以及致谢三部分。问卷主体主要包括农业旅游消费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消费者消费行为特征、农业旅游消费者旅游动机、农业旅游消费者满意度评价以及旅游消费者的后续行为等内容。2011年国庆节期间,共发放和收回问卷350份,经过筛选,获得有效调查问卷315份,有效问卷率90%。

2农业旅游消费者人口特征分析

2.1农业旅游性别特征分析

大量研究数据表明,性别对于消费者是否购买该产品具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女性具有较为浓厚的感彩,比较注重追求完美,达到实际利益;而男性在这方面一般处于被动性,一般购买意念非常果断,倘若决定要购买,则会非常迅速的购买。相比之下,女性较男性理性。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女性旅游消费者为160名,占到总调查人数的50.79%,男性旅游消费者为155名,占到总调查人数的49.21%。从数据可以看出,参加农业旅游调查的男女性别几乎持平。

2.2农业旅游消费者年龄特征分析

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者在其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上是不一样的。一般情况下,中年人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于老年人,因此,遇见新事物,接受速度比较快,思想转换也快;而老年人则一般比较谨慎,注重效果。从调查的消费者人群中可以看出,参与农业旅游的消费者年龄跨度比较大,涵盖了大部分年龄段。数据表明,69.8%的农业旅游消费者分布在26岁到65岁之间,从结果可以看出,该年龄段消费者无论从消费能力上还是从消费意识上来说都占主导地位,比较能反映出农业旅游消费者对于农业旅游的参与意愿(表1)。

2.3农业旅游消费者民族特征分析

由于乌鲁木齐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因此,在调查农业旅游消费者行为中,必须将消费者的民族特征考虑其中,才能真正地分析该市的农业旅游消费。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观念,对旅游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农业旅游消费者人群中,汉族175人,占到样本总量的55.6%,其次是维吾尔族和回族,占到样本总量的25.5%。

2.4农业旅游消费者收入特征分析

消费者的收入特征作为影响旅游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到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购买支出。随着消费者收入的不断提高,旅游消费者对于农业旅游产品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月收入在699元以下的消费者群体占到样本总量的4.7%,700~3999元的消费者群体占到样本总量的73.9%,详细消费者月收入分布。

2.5农业旅游消费者受教育特征分析

游客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对于农业旅游动机也是不同的。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教育程度越高的游客旅游的动机已经从原始的参观欣赏园区景色上升到追求精神享受,而教育文化程度低的游客还是停留在观景的欣赏过程之中。从本文的调查对象来看,其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高中到本科之间,占到样本总量的66.7%。

2.6农业旅游消费者职业特征分析

对于旅游消费者来说,是否有充足的休闲时间,对于能否去旅游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旅游消费者职业对于研究旅游消费者行为至关重要。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旅游消费者职位分布主要集中于学生、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企业高管以及退休人员。

3农业旅游消费者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3.1准备阶段消费者行为分析

3.1.1获取信息渠道随着Internet网络的普及和运用,消费者可以从多方面渠道获取旅游信息。比如,Internet网络、旅游期刊杂志、广播、数字电视以及亲朋好友宣传等。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对于旅游信息的获取渠道有着不同的选择。但是,选择通过亲朋好友介绍这个渠道的消费者共142人,占样本总量的45%。其次是旅行社宣传和报纸杂志,占到样本总量的35%。选择其余获取信息渠道的消费者人群占到样本总量的20%。结果表明,口碑宣传在传播信息中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3.1.2出游方式游客在出游方式选择这个问题上,比较集中在选择家人、朋友、同学一起游玩,占到样本总量的65%。通过把出游方式和游客年龄结构交叉分析发现,年龄结构较低的游客选择出游方式比较丰富,选择独自、同学、朋友、家人一起出游,并且与同学、朋友一起游玩居多;年龄稍大一点的游客,由于有了自己的家庭,所以和家人一起游玩的居多;年龄较高的游客,在出游方式选择上比较狭隘,甚至出现100%的选择和家人一起游玩。

3.1.3交通方式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在交通方式选择上,乌鲁木齐市居民比较倾向于自驾车、大巴等交通工具,这与游客的收入息息相关。收入较低或者一般的游客大多选择公交车、摩托车,而中高收入阶层的游客大多选择自驾车外出旅游。

3.1.4旅游动机分析笔者运用Spss17.0社会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中农业旅游消费者动机一项调查进行了样本均值分析,详细情况如表6所示。结果表明:缓解工作学习压力为4.35,体验新的生活方式为4.27,体验民族风情为4.18,获得脑力和体力恢复为4.15,锻炼身体和增进健康为4.09,探亲访友为4.06,品尝风味小吃为4.01,调节心情为3.98,与家人共度美好时光为3.84,游览自然风光为3.75,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3.73,怀旧情绪为3.66,游览文化名胜为3.61,研究民族文化为3.59,旅游考察为3.56,考察为3.49,统计结果与客观实际情况是一致的,也符合现代消费者参与农业旅游的动机即逃避城市喧闹生活,释放生活、工作压力,回归自然。

3.2消费阶段消费行为分析

3.2.1停留时间旅游消费者在旅游景区停留时间的长短反映出该游客对该景区是否感兴趣,并且直接影响到旅游消费者是否重游此地。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农业旅游景区停留时间在5h之内的旅游消费者占到样本总量的64.5%。由于农业旅游景区一般都在郊区,所以,选择住宿的游客仅占到4.4%。

3.2.2消费金额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金额对于旅游消费者比较敏感。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一少部分游客是单位赠票的,所以这项调查不是很明显。消费金额集中在200~500元的有185人,占到样本总量的58.7%;其次是500元以上,占到样本总量的30.3%;其余占到样本总量的11%。从收入和受教育程度分析游客在游玩过程中的消费金额,发现游客消费金额和收入及游客受教育程度成正相关,即收入越高,文化程度越高,游客在游玩过程中的消费金额就会越多。

3.2.3食宿选择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住宿选择方面:乌鲁木齐市居民在住宿选择上与农业旅游景区的距离相关。当距离景区较近时,选择住宿的游客非常少;当距离景区较远时,住宿选择表现出极大地差异性。选择宾馆的和农家接待的游客占到了样本总量的85%,而选择其他住宿的游客仅占15%。饮食方面:选择在社会餐馆和亲戚家居多,占到样本总量的65%,选择农家、渔家、宾馆和其他的仅占到样本总量的35%。

3.3评价阶段消费者行为分析旅游消费者对这次旅游活动的满意程度决定了该游客下次是否再次参加农业旅游活动。因此,笔者认为对该旅游活动的满意度评价属于消费者行为。笔者在问卷调查中设计了两道关于游客对

该次旅游活动中的六大要素的满意度评价问题,分别是“在本次旅游当中您对住宿、餐饮、娱乐、交通、购物、游览等最满意的是哪一项服务”和“在本次旅游当中您对住宿、餐饮、娱乐、交通、购物、游览等最不满意的是哪一项服务。

篇4

关键词: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特征;趋势预测

西安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以秦始皇陵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城墙、碑林为代表的一大批垄断性世界级文物旅游资源,构成了西安市旅游资源的核心,也是吸引国际游客的主要旅游景点。入境旅游在国际旅游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入境旅游经济活动成果的主要指标。[1]改革开发20多年来,西安入境旅游发展迅速,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相对增幅较大。但是2001年以来,西安入境旅游人数占全国的总接待量各年均不足0.8%,外汇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各年也没有超过1.7%。仅以2006年为例,2006年西安市接待入境游客867 273人次,占全国入境游客总量的0.69%,居全国主要旅游接待城市的第12位;旅游外汇收入为46 700万美元,占全国旅游外汇总收入的1.38%,居全国主要旅游接待城市的第12位。和北京、上海等旅游热点城市相比,西安的入境旅游发展与其差距逐渐拉大。综上分析,西安的入境旅游发展与自身的资源丰度、质量对比,入境旅游产业发展滞后,产业地位下降,这将直接影响到西安在全国旅游市场中的地位。因此,对西安入境旅游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能够为西安市的旅游开发规划和西安国际旅游竞争力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一、入境旅游市场总体特征分析

西安市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入境旅游市场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以2001-2006年的数据做分析,具体呈现出以下特征:

1.从绝对量上来看,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呈稳定增长,且增幅较大(2003年sars除外)。如图1所示,2001年入境游客人数为672 015人次,到2006年达到867 273人次,净增长为195 258人次,年平均增长率为5.23%。sars过后,2004年游客人数迅速回升,2005、2006年稳步增长,同比增长分别为19.27%和11.8%。游客数量的增长带来了旅游外汇收入逐年增加。由图2可知,6年来,旅游外汇收入净增长为17 698万美元,2005年同比增长率达到了24%,是2001年以来的最高值。

2.从相对量上来看,西安市入境游客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小,并且比例增幅缓慢。入境游客人数2001年以来没有超过0.8%,平均比重值为0.64%。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旅游外汇总收入的比重6年来没有超过1.7%,2006年仅为1.38%,各年平均比重值为1.35%。

通过和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南京、杭州等旅游热点城市做横向比较来看(见图3、图4),西安入境游客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

的比重和深圳、上海、北京的差距较

大,略低于杭州,和成都、南京相当。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西安入境旅游市场优势地位并不明显,且呈下降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旅游网ta.com/index.asp上数据整理得到

3.外国游客是西安入境旅游市场的主体,各年都在85%左右,主体优势明显(见表1)。港澳台游客的相对规模较小,占入境游客的比例在逐年减小。其中,台湾游客最多,其次是香港游客,澳门游客最少,历年都没有超过4 000人次。

二、 入境旅游市场结构分析

(一) 时间结构分析

1.季节变化分析。 由图5可知,入境游客的季节分配特点显著,与北京、成都、南京、上海、深圳5座城市2006年1-12月的每月入境游客人数相比,具有以下异同点:

相同点在于一年的变化特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1月初-3月底,迅速增长阶段。此时正值春天,适宜的天气条件和旅游者的心情因素可以大量吸引旅游者,入境旅游人数大幅度增加。(2)4月初-9月底,平稳保持阶段。经过了第一阶段的增长后,数量略有增加或减少,但是近似围绕在一条直线上下做轻微波动;7月份相对来说,降低的比较多,此时天气炎热不适合出外旅游。(3)9月初-10月底为短期增长阶段,此时秋高气爽正是旅游的好季节,室外的旅游项目较为丰富,因此入境游客的数量会有增加。(4)11月初-12月底,逐渐下降阶段。此时天气变冷,又接近年底,入境游客不断返回客源地。

不同点有:(1)北京、上海、深圳各月的入境游客远远高于其他比较城市,领先优势非常明显。西安和南京各月近似,并略高于成都。(2)在上述相同点的第4个阶段,西安和南京的下降趋势较为平缓,降幅不大。北京和上海的降幅较大。相反,深圳和南京在这一阶段却有回升。深圳的增幅较大,因为此时接近年底,大量的港澳台游客过境返回大陆。

综上,2006年西安吸引入境游客较多的月份是8-10月, 8、9月的月接待入境游客量都超过了9 000人,10月份最高,达到了115 909人次。总体变化趋势和其他几座城市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大致相同。外国人市场的季节变化强度相对较大,港澳台市场的季节变化强度相对平稳(见图6 )。

2.年际变化分析。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的年际变化特征在总体特征分析中已经做过详细阐述,为了避免重复,这里就不再赘述。

(二) 空间结构分析

从区域上看,由图7可知,以亚洲和欧洲为主要客源市场,两大洲的游客占所有入境游客的70%左右;美洲次之,特别是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的入境游客不断增多。大洋洲游客占来西安的外国游客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非洲游客虽然数量很少,比例也呈增加趋势。以2006年为例,在外国游客中,亚洲游客200 646人次,占外国人总数的27.33%;欧洲游客290 778人次,占外国人总数的39.62%;美洲游客160 744人次,占21.9%;大洋洲游客38 526人次,同比增长0.04%,占外国游客的5.24%。非洲游客2 819人次,同比增长23.15%,占外国游客的0.38%。

 

从国别上看,由表2可知,入境游客的客源国主要有日本、韩国、美国、西欧等国家。结合表3内容,根据外国游客数量的多寡,同时考虑港澳台市场的总体份额,把西安入境旅游市场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市场是港澳台、日本、韩国和美国;二级市场是德国、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还有澳大利亚;三级市场也称为机会市场,是其他客源国。同时,根据一级市场为核心,二级市场为主导,机会市场为辅助开发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市场特点进行分级开发。

(三)消费结构分析

从旅游消费对旅游活动的重要性来看,可以分为基本旅游消费(bnc:basic needed consumption)和非基本旅游消费(ubnc:un-basic needed consumption)。基本旅游消费是指进行一次旅游活动所必需的而又基本稳定的消费,也叫刚性消费,如旅游住宿、餐饮、交通、景点游览等方面的消费。非基本旅游消费是并非每次旅游活动都需要且具有较大弹性的消费,也叫弹性消费,如旅游购物、邮电通讯消费等。[2]旅游消费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以及旅游客源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一般而言,旅游业发展水平越低,旅游者的消费水平也就越低,bnc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就越高。反之,ubnc所占的比重就越高。

由表3可以看出,西安市入境旅游消费结构构成中bnc长期占较大比重,占总花费的一半左右,2006年虽有所下降,但也达到了48.8%。2005年bnc的比重比2004年增加了4个百分点,是近几年中变化最大的;ubnc的比重则有所下降。2006年的情况有所好转,但是bnc和ubnc的差距不大,情况也不容乐观。这种变化不符合国际旅游消费的基本发展态势,说明西安入境旅游消费结构存在一定问题。

在bnc中,长途交通费用最高,其次是住宿、餐饮、游览、市内交通。在考察的年份里,市内交通消费水平基本保持不变。长途交通在2003年后增长较快,2005年达到最高值额为30.1%,2006年出现下降趋势。住宿费用从2004年开始,有所下降,到2005年降到最低额为11.3%,2006年有所回升。餐饮消费水平2005年有所增加,但是仍没有达到2001年的10.6%,并且2006年下降幅度增大,减少了近5个百分点。游览消费一直在增长,但是增幅不大。

在ubnc中,购物消费最高,比例接近50%,2006年达到了37.4%,占据绝对份额。其次是其他消费、邮电通讯、娱乐消费。其他消费从2004年开始,下降幅度较大。相反,娱乐消费和邮电通讯消费增长到2005年后,2006年都出现下降趋势。可见,入境游客在基本旅游消费需求满足后,主要把钱花在购物和其他消费等消费领域。因此,进一步挖掘其他消费的消费内容,对于增加旅游创汇有重要意义。

三、入境旅游市场的预测分析

1. 数据修正。

基于1978-2006年的统计数据,利用曲线拟合对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进行预测。由于1989年的政治风波和2003年的sars都导致了入境游客人数剧减和旅游外汇收入的减少,形成了一个明显的“v”形谷,给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带来较大的波动。为了提高趋势预测的精度,先对这两次影响造成的凹形谷进行修正,然后建模预测。

统计数据的修正采取直线内插法:首先,将原始统计数据做出长期变化的统计线;然后根据观察找出需要订正的时间段,并确定适合直线内插的起始年份(na)和终止年份(nb)。

2.预测方法和结果

预测的方法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模型中的曲线拟合法。根据修正后的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拟合,具体方程见表5。统计检验表明,方程拟合效果理想,说明该模型完全可以用来进行预测。

四、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1)加大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的分级开发,选择客源市场目标层,建立合理的市场结构。[3]做好海外客源市场的目标定位,以一级和二级客源市场作为宣传营销的主体,加强一、二级客源市场的投入,对三级市场进行适当开发。同时要注重客源呈多元化趋势,积极拓宽客源层。(2)在游客旺季,对旅游产品进行优化组合,提高产品开发层次[4],加强参与性、娱乐性、度假和商务旅游市场的开发。在这方面,可积极借鉴北京等旅游城市的成功经验。(3)整合资源,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加大旅游产业集群建设,如西安曲江新区旅游产业集群和临潼旅游产业集群。(4)树立西安整体旅游形象,打造旅游精品,提高西安国际旅游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梅.中国入境旅游预测与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 赵晓燕.旅游经济学[m].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

篇5

关键词: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特征;趋势预测

西安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以秦始皇陵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城墙、碑林为代表的一大批垄断性世界级文物旅游资源,构成了西安市旅游资源的核心,也是吸引国际游客的主要旅游景点。入境旅游在国际旅游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入境旅游经济活动成果的主要指标。[1]改革开发20多年来,西安入境旅游发展迅速,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相对增幅较大。但是2001年以来,西安入境旅游人数占全国的总接待量各年均不足0.8%,外汇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各年也没有超过1.7%。仅以2006年为例,2006年西安市接待入境游客867273人次,占全国入境游客总量的0.69%,居全国主要旅游接待城市的第12位;旅游外汇收入为46700万美元,占全国旅游外汇总收入的1.38%,居全国主要旅游接待城市的第12位。和北京、上海等旅游热点城市相比,西安的入境旅游发展与其差距逐渐拉大。综上分析,西安的入境旅游发展与自身的资源丰度、质量对比,入境旅游产业发展滞后,产业地位下降,这将直接影响到西安在全国旅游市场中的地位。因此,对西安入境旅游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能够为西安市的旅游开发规划和西安国际旅游竞争力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一、入境旅游市场总体特征分析

西安市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入境旅游市场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以2001-2006年的数据做分析,具体呈现出以下特征:

1.从绝对量上来看,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呈稳定增长,且增幅较大(2003年SARS除外)。如图1所示,2001年入境游客人数为672015人次,到2006年达到867273人次,净增长为195258人次,年平均增长率为5.23%。SARS过后,2004年游客人数迅速回升,2005、2006年稳步增长,同比增长分别为19.27%和11.8%。游客数量的增长带来了旅游外汇收入逐年增加。由图2可知,6年来,旅游外汇收入净增长为17698万美元,2005年同比增长率达到了24%,是2001年以来的最高值。

2.从相对量上来看,西安市入境游客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小,并且比例增幅缓慢。入境游客人数2001年以来没有超过0.8%,平均比重值为0.64%。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旅游外汇总收入的比重6年来没有超过1.7%,2006年仅为1.38%,各年平均比重值为1.35%。

通过和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南京、杭州等旅游热点城市做横向比较来看(见图3、图4),西安入境游客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

的比重和深圳、上海、北京的差距较

大,略低于杭州,和成都、南京相当。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西安入境旅游市场优势地位并不明显,且呈下降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旅游网/index.asp上数据整理得到

3.外国游客是西安入境旅游市场的主体,各年都在85%左右,主体优势明显(见表1)。港澳台游客的相对规模较小,占入境游客的比例在逐年减小。其中,台湾游客最多,其次是香港游客,澳门游客最少,历年都没有超过4000人次。

二、入境旅游市场结构分析

(一)时间结构分析

1.季节变化分析。由图5可知,入境游客的季节分配特点显著,与北京、成都、南京、上海、深圳5座城市2006年1-12月的每月入境游客人数相比,具有以下异同点:

相同点在于一年的变化特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1月初-3月底,迅速增长阶段。此时正值春天,适宜的天气条件和旅游者的心情因素可以大量吸引旅游者,入境旅游人数大幅度增加。(2)4月初-9月底,平稳保持阶段。经过了第一阶段的增长后,数量略有增加或减少,但是近似围绕在一条直线上下做轻微波动;7月份相对来说,降低的比较多,此时天气炎热不适合出外旅游。(3)9月初-10月底为短期增长阶段,此时秋高气爽正是旅游的好季节,室外的旅游项目较为丰富,因此入境游客的数量会有增加。(4)11月初-12月底,逐渐下降阶段。此时天气变冷,又接近年底,入境游客不断返回客源地。

不同点有:(1)北京、上海、深圳各月的入境游客远远高于其他比较城市,领先优势非常明显。西安和南京各月近似,并略高于成都。(2)在上述相同点的第4个阶段,西安和南京的下降趋势较为平缓,降幅不大。北京和上海的降幅较大。相反,深圳和南京在这一阶段却有回升。深圳的增幅较大,因为此时接近年底,大量的港澳台游客过境返回大陆。

综上,2006年西安吸引入境游客较多的月份是8-10月,8、9月的月接待入境游客量都超过了9000人,10月份最高,达到了115909人次。总体变化趋势和其他几座城市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大致相同。外国人市场的季节变化强度相对较大,港澳台市场的季节变化强度相对平稳(见图6)。

2.年际变化分析。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的年际变化特征在总体特征分析中已经做过详细阐述,为了避免重复,这里就不再赘述。

(二)空间结构分析

从区域上看,由图7可知,以亚洲和欧洲为主要客源市场,两大洲的游客占所有入境游客的70%左右;美洲次之,特别是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的入境游客不断增多。大洋洲游客占来西安的外国游客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非洲游客虽然数量很少,比例也呈增加趋势。以2006年为例,在外国游客中,亚洲游客200646人次,占外国人总数的27.33%;欧洲游客290778人次,占外国人总数的39.62%;美洲游客160744人次,占21.9%;大洋洲游客38526人次,同比增长0.04%,占外国游客的5.24%。非洲游客2819人次,同比增长23.15%,占外国游客的0.38%。

从国别上看,由表2可知,入境游客的客源国主要有日本、韩国、美国、西欧等国家。结合表3内容,根据外国游客数量的多寡,同时考虑港澳台市场的总体份额,把西安入境旅游市场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市场是港澳台、日本、韩国和美国;二级市场是德国、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还有澳大利亚;三级市场也称为机会市场,是其他客源国。同时,根据一级市场为核心,二级市场为主导,机会市场为辅助开发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市场特点进行分级开发。

(三)消费结构分析

从旅游消费对旅游活动的重要性来看,可以分为基本旅游消费(BNC:basicneededconsumption)和非基本旅游消费(UBNC:un-basicneededconsumption)。基本旅游消费是指进行一次旅游活动所必需的而又基本稳定的消费,也叫刚性消费,如旅游住宿、餐饮、交通、景点游览等方面的消费。非基本旅游消费是并非每次旅游活动都需要且具有较大弹性的消费,也叫弹性消费,如旅游购物、邮电通讯消费等。[2]旅游消费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以及旅游客源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一般而言,旅游业发展水平越低,旅游者的消费水平也就越低,BNC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就越高。反之,UBNC所占的比重就越高。

由表3可以看出,西安市入境旅游消费结构构成中BNC长期占较大比重,占总花费的一半左右,2006年虽有所下降,但也达到了48.8%。2005年BNC的比重比2004年增加了4个百分点,是近几年中变化最大的;UBNC的比重则有所下降。2006年的情况有所好转,但是BNC和UBNC的差距不大,情况也不容乐观。这种变化不符合国际旅游消费的基本发展态势,说明西安入境旅游消费结构存在一定问题。

在BNC中,长途交通费用最高,其次是住宿、餐饮、游览、市内交通。在考察的年份里,市内交通消费水平基本保持不变。长途交通在2003年后增长较快,2005年达到最高值额为30.1%,2006年出现下降趋势。住宿费用从2004年开始,有所下降,到2005年降到最低额为11.3%,2006年有所回升。餐饮消费水平2005年有所增加,但是仍没有达到2001年的10.6%,并且2006年下降幅度增大,减少了近5个百分点。游览消费一直在增长,但是增幅不大。

在UBNC中,购物消费最高,比例接近50%,2006年达到了37.4%,占据绝对份额。其次是其他消费、邮电通讯、娱乐消费。其他消费从2004年开始,下降幅度较大。相反,娱乐消费和邮电通讯消费增长到2005年后,2006年都出现下降趋势。可见,入境游客在基本旅游消费需求满足后,主要把钱花在购物和其他消费等消费领域。因此,进一步挖掘其他消费的消费内容,对于增加旅游创汇有重要意义。

三、入境旅游市场的预测分析

1.数据修正。

基于1978-2006年的统计数据,利用曲线拟合对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进行预测。由于1989年的和2003年的SARS都导致了入境游客人数剧减和旅游外汇收入的减少,形成了一个明显的“V”形谷,给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带来较大的波动。为了提高趋势预测的精度,先对这两次影响造成的凹形谷进行修正,然后建模预测。

统计数据的修正采取直线内插法:首先,将原始统计数据做出长期变化的统计线;然后根据观察找出需要订正的时间段,并确定适合直线内插的起始年份(na)和终止年份(nb)。

2.预测方法和结果

预测的方法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模型中的曲线拟合法。根据修正后的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拟合,具体方程见表5。统计检验表明,方程拟合效果理想,说明该模型完全可以用来进行预测。

四、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1)加大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的分级开发,选择客源市场目标层,建立合理的市场结构。[3]做好海外客源市场的目标定位,以一级和二级客源市场作为宣传营销的主体,加强一、二级客源市场的投入,对三级市场进行适当开发。同时要注重客源呈多元化趋势,积极拓宽客源层。(2)在游客旺季,对旅游产品进行优化组合,提高产品开发层次[4],加强参与性、娱乐性、度假和商务旅游市场的开发。在这方面,可积极借鉴北京等旅游城市的成功经验。(3)整合资源,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加大旅游产业集群建设,如西安曲江新区旅游产业集群和临潼旅游产业集群。(4)树立西安整体旅游形象,打造旅游精品,提高西安国际旅游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梅.中国入境旅游预测与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赵晓燕.旅游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篇6

关键词:旅游流;旅游过境地;特征;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086-02

在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消费市场的改变对旅游流起到了航标性的指引作用。不断涌现的新旅游目的地造就了一批旅游过境地。旅游过境地与旅游目的地相生相长,已经成为了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旅游过境地独特的旅游流特征为旅游流理论应用于深入分析旅游过境地的形成机制,探寻旅游过境地的形成原因,研究旅游过境地的消费特征等提供研究条件,而旅游流理论也成为我们深入研究旅游过境地的基础理论。

一、旅游流理论是识别旅游过境地的主要理论基础

旅游流是指在一个或大或小的区域上,由于旅游需求的近似性而引起的旅游者集体性空间移位现象。旅游流由旅游者、旅游节点(旅游地和客源地)和运输方式三要素构成,直接体现为旅游流的时间、流向和流量的三维特征[2]。这三维特征决定着旅游地的性质,即旅游地是旅游目的地还是旅游过境地。我们以游客为例,如果游客的流向明显,即游客的旅游目的地明确,旅游时间较长并相对集中,且游客量大,则为旅游目的地;如果游客流向不明显,即游客没有明确的旅游目的地,且旅游时间较短,游客量也相对较小,则为旅游过境地。见图1所示。

二、旅游过境地的形成原因

1.旅游者的需求与选择。需求产生动机,而旅游动机决定着游客的流向及流量,并引导消费行为。随着中国国民收入的增加和带薪假日的逐渐增多,旅游消费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等特点,消费者注重旅游品质高于原来的走马观花式游览,旅游经验日益增加,消费理念日益成熟,对旅游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新的旅游目的地不断涌现,并突出同条旅游线路上处于旅游吸引弱势地位的旅游过境地的“过境”特点,旅游过境现象日益突显。

2.旅游空间格局发生改变,旅游市场竞争激烈。今天的中国旅游业,区域旅游空间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空间尺度上,国内短线游与长线游、国内游与国外游将并驾齐驱成为发展的主流;在空间位置上,部分温冷点地区正与热点地区呈现相互转化,国内不断涌现出新的旅游热点;在空间关系上,区域旅游竞合关系日益形成。随着新旅游热点的出现,部分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时间、流量及流向发生了转移,旅游吸引力逐步弱化,成为新旅游目的地的旅游配角,最终成为游客旅行中顺访几个景点的旅游过境地。旅游过境地的形成,有的是因为旅游目的地的存在而出现,有的是由原来的旅游目的地逐步转变成为旅游过境地,也有的兼具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过境地的双重身份,在两者之间交互生存发展。

3.旅游过境地交通便利,但缺乏旅游吸引力。旅游过境地是到达旅游目的地的必经之地,游客需要经过或到达旅游过境地才能到达旅游目的地。因此,旅游过境地具有交通优势。但是,由于旅游过境地缺乏对游客有主要吸引力的旅游先决条件,比如较好的旅游资源禀赋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稳定的旅游市场,便利的区内旅游交通等等,因此,在旅游吸引力上远远弱势于旅游目的地,在旅游线路中是游客旅游的不选择或次要选择,成为旅游目的地的配角,使旅游过境成为了可能。

三、旅游过境地的旅游流特征

1.旅游时间短暂。首先,旅游过境地是交通经过地、短暂停留消费地和顺访某些景点消费地。从停留的时间上来看,游客旅游过境地的停留时间较短,远远少于旅游目的地的停留时间,见表1所示。其次,旅行社在旅游线路设计中的“旅速游缓”的设计原则,也决定了游览行程中旅游目的地是时间分配的重点,而旅游过境地则属于需要节约游程时间的环节。

2.游客流向不明确,流量不稳定。由表1可知,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停留动机比较集中,是旅游的主要动机;而在旅游过境地的停留动机比较分散,是旅游的次要动机。因此,游客来旅游过境地的动机可表现为游览部分景区(点)、购物、就餐、住宿等,旅游动机不具体、不强烈,具有典型的引导行为不确定性,从而表现出游客流向不明确的特点。此外,旅游过境地受旅游目的地旅游流的影响,当旅游“旺季”来临时,旅游目的地游客数量大量增加、市场竞争加剧、地方旅游接待饱和等导致游客分流,从而促使旅游过境地游客量呈季节性增长。所以旅游过境地又有旅游流量不稳定、季节性集中的特点。

3.旅游流系统结构功能限制。旅游流的系统结构由信息流、资金流、物质流、能量流和文化流组成。因为旅游过境地有着许多旅游流受影响的因素,包括两地间的空间距离和交通便捷程度、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自然环境、文化观念、经济联系、对目的地的感知程度、旅游费用、接待服务设施的完备程度等。所以,旅游过境地的旅游流系统结构功能不能得到有效运转。

四、旅游流理论促进旅游过境地发展

1.掌握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主要推动力,打造旅游过境地特色吸引力。特色吸引力来源于符合大众消费需求下的与众不同,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旅游过境地要结合旅游市场消费特点和资源禀赋条件,分析资源结构特点、旅游流倾向与消费动机,清楚旅游目的地旅游吸引力的主要推手,再根据区域旅游空间布局特点和地方发展现状及条件,有针对性地挖掘地方优势旅游资源,推出大众喜爱的特色旅游消费产品,迅速提升旅游吸引力,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其次,围绕特色主打产品,推出满足大众多种需要的系列辅助产品,以点带面地推动消费增长。

2.构建良好的区域竞合关系,发挥旅游流最大双效。借助旅游目的地旅游流的优势条件,以产品互补、产业一体化、激发及挖掘旅游市场活力、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手段,与旅游目的地构建良好的区域竞争与合作关系,实现共生互进式发展,充分发挥旅游流最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3.利用交通优势与旅游季节性优势,做好旅游过境地旅游宣传促销。利用旅游过境地交通优势与旅游季节性优势,开展旅游宣传与景区(点)促销,扩大旅游消费空间,吸引过境游客,延长本地停留消费与游览时间。借此机会让游客了解旅游过境地,打造一扇旅游新形象的重要窗口。

参考文献:

[1]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第2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273-274.

篇7

关键词:

上海世博会;消费者行为;选择偏好;聚类分析;联合分析

1、引言

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以及潜在游客兴趣偏好的多样化,对游客选择某一旅游产品时的决策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显得日益重要。特别是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新兴旅游产品形态不断涌现的条件下,对影响游客选择的决策因素的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可以帮助旅游企业有针对性地提高服务质量、锁定目标市场、加强市场营销,进而提高产品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李力,章蓓蓓,2001)。一般认为,潜在游客选择某一旅游产品或服务时,所经历的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受到一系列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涵盖到游客生理和心理的诸多方面,如人口特征、文化背景、个人性格、过往旅游经验及体验、旅游动机、态度、感知价值和阻碍等(Zeithaml et al.,2006;Schmitt,1999)。这些因素在游客选择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发挥不同程度的影响,推动或制约着游客的购买、旅游及再游行为。

目前,对游客决策影响因素的研究多关注于某一或若干特定概念范畴,且研究背景多集中在传统旅游产品和形态,还缺乏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供求两个方面同时进行综合、系统的实证研究。本文运用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和联合分析(ConjointAnalysis)的研究方法,尝试构建2010年上海世博会团队游客决策概念模型,旨在为节事庆典类旅游产品的开发、营销和管理战略的制定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

2、文献综述

2.1 游客体验的概念

游客体验是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种复杂的情感心理活动,可以被定义为游客通过访问某一游览设施所得到的心理体验,主要反映了游客从游览过程中获得的价值(Tian-Cole et al.,2002)。游客体验作为了解、分析和预测旅游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参数,在整个游客旅游过程情感心理变化中的起到承接中转作用,既能呼应游客游前的消费者特征,也能影响游客游后的观念和行为变化趋势。比如,一方面,游客体验是旅游动机这一重要游客游前心理特征在游程中的反映和体现,另一方面,游客体验也是衡量游客在游程后满意程度和行为变化趋势的首要指标。从具体操作层面上看,游客体验可以通过“体验价值”进行量化。以往研究者普遍认为游客的体验价值必须同时涵盖理性的认知价值和感性的情感价值两个层面。其中,认知价值是游客从体验中可以获得的客观效用性利益,而情感价值是指游客从体验中主观感受到的愉悦感和审美感。DeRuyter等(1997)提出,应从功用性、情感性和逻辑性三个方面考察和衡量体验价值。Holbrook(1994)则认为体验价值包含4个维度,即经济体验价值、享乐体验价值、社会体验价值和利他体验价值。

2.2 节事庆典活动游客的研究现状

对于世博游客的研究可以置于节事庆典游客研究的大框架中。节事庆典游客作为旅游消费者中的独特市场群体,其地位和重要性已经被相关研究确定。一方面,此类游客对节事庆典中的文化元素具有浓厚的兴趣,因而这一市场整体上可以被归属到文化旅游者类别中;另一方面,节事庆典游客也被认为具有多重维度的爱好和追求,在不同条件下和不同层面上体现出传统观光、度假和其它特种旅游参与者的市场特征。一般而言,节事庆典游客具有较高的教育和知识水平,对相关旅游产品具有多方面的较高的要求,倾向于结伴或成团参加节事活动,且重游率较高。此外,节事庆典游客一般消费水平较高,并且对节庆活动有着较高的忠诚度,对节庆活动的偏好不会轻易因为负面因素的作用而改变。这些特征,都使得节事庆典游客成为各旅游目的地极力进行宣传和招徕的对象(Getz et al.,2007)。根据节事庆典游客的特殊行为特征,Allen等(2008)研究了这一市场群体进行旅游购买和消费的决策过程,并将其分为需求感知、信息搜索、分析和比较、购买选择和事后评价5个阶段。当前节事庆典旅游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类型相似的节事活动往往在地理和文化上十分接近,这就要求节事活动及相关旅游产品的组织者在全过程影响目标市场的购买和消费决策,树立市场认可度、巩固市场份额。

目前,关于上海世博会游客行为特征的研究多集中在宏观市场趋势分析预测层面或市场供需的某一方面,如潜在游客对世博会的感知和期望(陈楠,乔光辉,2009)、世博场馆选址考虑因素(宋长海,2009)、特种旅游产品在世博期间的利用和开发(孙玉琴,蒋辰燕,2010)等。而从世博游客角度出发,同时关注世博旅游市场供需情况的相关研究,尤其是在游客选择旅行社世博旅游产品的决策分析方面的研究不多。鉴于当前的研究空缺,本文致力于对世博参团游客的市场特征和旅游决策过程进行初步探索和分析。

2.3 联合分析方法及应用

联合分析法(Conjoint Analysis)是一种量化和评价消费者对产品选择和偏好的市场调查方法,自20世纪70年代首次应用在商业领域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自身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发展。联合分析法的理论支撑在于:消费者在购买某一产品时,要同时对多个而不是孤立的某一个产品的特征属性进行分析比较,进而做出理性的消费选择;而且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消费者往往要放弃某些属性的获得来取得对其它某些属性的享有。在旅游消费者领域,这样的抉择过程也是十分普遍的(孙祥,文,2005)。而且,由于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以及供需两方面对相关信息掌握的不对称性,旅游消费者往往要经历更加复杂、多维、多方向的旅游决策过程(Chiam et al.,2009)。

联合分析法通过定量分析对现实生活中的选择过程进行模拟,来描述并预测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偏好。根据Hair等(1998)的相关论述,联合分析的主要步骤包括:(1)选择产品特征属性及其水平;(2)进行不同产品属性水平组合的模拟;(3)获得样本对属性水平组合的评分;(4)对相关评分进行分析;(5)得出每个属性在消费者偏好中的相对重要性。联合分析法可以和其它消费者行为研究方法如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结合起来,从而完整地反映某一消费者群体的市场特征。3概念模型及研究方法

综合以上的相关论述,本文以上海世博旅游为研究背景,构建了游客选择旅行社旅游产品决策过程概念模型(见图1)。该模型主要反映了本研究的三大研究目的:(1)通过聚类分析,对具有不同体验类型的游客进行细分;(2)通过联合分析,检验旅游产品相关属性在游客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3)探索各个旅游产品属性 在不同体验类型细分市场中重要性的区别。

本研究以Yang(2009)得出的25个因子作为原始体验的观测变量,对游客体验进行量化分析。Yang(2009)通过结构方程模型中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将游客体验划分为经济体验价值、享乐体验价值和社会及利他体验价值,分别由7个、13个和5个观测变量因子代表。在这一基础上,本文对研究对象的体验类型进行进一步聚类分析。本文的调研对象为报名参加上海世博游的香港团队游客,问卷中各个因子通过里克特5分量表进行测量,其中,1代表“非常不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

对于旅游产品相关属性的确认和及其水平组合的建构,本研究依据联合分析的有关要求,首先于2010年6月中旬至下旬在香港对由当地相关学术和业界人士组成的专家组进行了深度访谈。专家组共有8人,包括两位高校研究旅游产品的学者、三位经营上海世博游业务的旅行社部门经理,以及三位资深的来自上述旅行社的前台一线业务咨询员。访谈中,研究人员请专家组确认世博旅游行程产品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属性,并同时给出每个特征属性的两个层次水平。对于不同专家的分歧意见,研究人员通过进一步的访谈取得了澄清和共识。

从专家组的反馈中,一共得出了5个团队游客上海世博游产品的属性及其相应的层次水平,分别为(a)世博园区内的导游陪同/讲解,指由组团社派出的全陪在世博游览自由行程中对团友的照顾和服务;(b)游览中的特殊待遇,如能否会见特别人士、能否参加特别活动及能否使用专用设施和服务等;(c)行程安排机动性方案,主要指根据实际情况对世博行程进行机动性的调整;(d)相关旅游纪念品,即有否赠送或可自费购买的世博纪念品,如服装、邮戳、通行证、工艺品等;(e)其它传统旅游行程安排,指在世博游览行程之外安排的旅游活动,包括上海本地及邻近的华东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相应地,每个产品属性都对应到两个层次水平,如“有/无”、“较多/较少”等。

根据得出的属性和层次水平,通过SPSS软件的正交设计功能(Orthogon-Design)生成了10个假设的产品属性水平组合情景。在测试游客偏好方面,采用了里克特11分量表,其中0表示“一定不会选择”,10代表“一定会选择”。表1列出了假设场景的一个范例。

在获得相关旅行社同意后,本研究于2010年8月对200位报团参加上海世博游的香港游客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74份。在有效样本中,男性占46%,平均年龄为47.3岁,其中以50~60岁年龄段人数为最多,达25.7%。同时,调查对象中接受过大学以上教育的占27.8%,年平均收入为35万港币(1港币约合0.86人民币)。此外,有60.3%的样本曾经因为旅游、商务、探亲的原因到访过上海,更有17.5%的调查对象在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中到访上海超过3次。

4、数据分析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本研究应用了K中间值(K-means)的方法对样本的游客体验价值进行聚类分析;在联合分析方面,本研究应用了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对样本的决策选择偏好进行建模如下:

u=b1(导游服务)+b2(特殊待遇)+b3(机动方案)+b4(纪念物品)+b5(传统行程)+e

其中,u代表世博旅游产品的总效用,b1到b5代表各旅游产品属性的相对重要性,其和为100%;而e代表误差值。根据相关计算法(Bretton-Clark,1992),每个产品属性的效用等于其对应的非标准化回归系数,而各个产品属性效用的相对重要性则等于其效用值除以所有产品属性的效用值之和。

4.1 对游客体验的聚类分析

本研究发现,样本划分为三个聚类最为适当。该三个聚类都表现出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O.001),由此证明了该三个聚类之间是严格区分的。同时,通过对各个聚类和游客体验维度的ANOVA相关性检验,分析得出各聚类在影响各游客体验维度上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此外,通过进一步的Seheffe多重比较检验(Mutiple Range Test),获得了各聚类之间差异性显著的结果。故此,得出样本可以由3个聚类可靠和有效地代表的结论(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划分出的三个聚类中,第一个聚类的样本(n=43)具有最高的经济和享乐体验价值,而其社会及利他体验价值则为最低。这一聚类的样本的市场特征与传统观光和度假游客比较相似,都看重旅游过程中的高质量服务和享受。故此,对这一聚类的细分市场拟命名为“消遣型世博游客”。在第二个聚类的样本(n=55)中,经济和社会利他体验价值是第二高,享乐体验价值为最低。该聚类样本的市场特征比较平均,注重旅游过程中的综合性体验。所以,该聚类的细分市场拟命名为“综合型世博游客”。最后,第三个聚类的样本(n=76)的社会利他体验价值为最高,享乐体验价值为第二高,而经济体验价值则为最低。这说明该聚类样本十分强调世博旅游活动所带来的自我表达、社交、学习等方面的机会,而相对来讲对基本旅游服务和享受不太看重。鉴于第三个聚类样本的上述特点,拟对该细分市场命名为“融入型世博游客”。

4.2 对游客偏好的联合分析

根据联合分析中最小二乘法的要求(Green,Krieger,1991),联合分析信度可以通过R2的调整值来检验。R值是每个产品属性的最大平均值和最小平均值的差值。要使联合分析具有信度,R2调整值须在0.30以上。根据对样本相关数据的分析,有效样本的R2调整值都在0.41和1.00之间,符合联合分析对信度的要求。同时,对样本的实际和预测偏好进行皮尔森相关性(Pearson’s Correlations)检验,得出检验值为0.85。而通过最小二乘法计算出,各估计参数都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故本研究所提出的5个世博旅游产品属性都在消费者决策选择中起着重要作用,联合分析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优度。

从旅游产品属性的相对重要性来看,影响游客偏好最大的属性为“特殊待遇”,其相对重要性为32.6%。随后的产品属性和相对重要性分别为“纪念物品”(21.3%)、“导游服务”(19.6%)、“机动方案”(14.1%)和“传统行程”(12.4%)。表3综合了相关联合分析的结果。

4.3 对各聚类游客偏好的联合分析

表3同时包含了各个聚类的世博游客偏好的联合分析,表3显示,各个聚类的游客在选择偏好上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一定差异。首先,消遣、综合和融入这三大细分市场都把“特殊待遇”作为选择时考虑的最重要因素。而“导游服务”和“传统行程”在各细分市场的偏好中排序也都比较类似。相比之下,“纪念物品”和“机动方案”在各细分市场的选择偏好中的变化幅度较大。如“纪念物品”在消遣型游客市场中重要性为最低,而在综合型和融入型游客市场中则被看重得多,分别位居第 三和第二位。同时,“机动方案”不太为综合型和融入型细分市场重视,却在消遣型市场中位居第二,占据相当的重要性。

5、结论及研究启示

本研究通过聚类分析,对香港游客上海世博游进行市场细分,确定了3个主要的目标市场,并应用联合分析,对经过深度访谈获得的5个世博旅游产品属性进行相对重要性检验,将相应的重要性排序反映到每个细分市场中。

一方面,经过联合分析的检验,“特殊待遇”被确定为各细分市场进行选择时最重要的因素,而且该因素领先其它因素的幅度比较显著。这说明参加如上海世博这样特殊事件旅游的目标市场普遍对特殊事件中的特殊经历有相当强烈的需求,特别是这些市场以选择购买旅行社套票产品而不是散客的形式参与世博,就期待着能从这样的产品中获得比泛泛游览更加深入的经历和体验。所以,旅游业界应该致力于特殊事件团队旅游产品的升级和创新,从而有效吸引和锁定目标市场,建立产品声誉和竞争力。就世博团队旅游产品而言,旅行社可以通过提供优先进入某些场馆的保证、安排团友亲临特殊设施、拜访代表人物和专业人士、在一些常规行程服务上增添VIP内容等措施来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特殊待遇”水平。

此外,对于本研究所揭示的各聚类细分市场之间选择偏好的差异,旅游业界可以进行深入分析、理清相关差异的内涵和外延并反映到产品和服务的各个层面上,做到“投其所好”,对特定细分市场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开发和宣传。比如,对于消遣型细分市场,可以重点宣传其比较重视的行程安排的周详和陪同服务的优质;而针对较强调均衡体验和感受的综合型细分市场,可以突出世博旅游产品的整体性以及行程中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可以把世博元素在产品和服务中的全面渗透,作为吸引融入型细分市场的有效营销手段。总而言之,旅游业界各成员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确定重点目标细分市场,集中资源开展相应的市场营销活动,实现其经营目标。

篇8

关键字:体育旅游;市场分析;市场细分

体育旅游,是指依托和利用当地或异地的各类体育旅游资源,将各种体育活动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以满足人们进行体育训练、竞技比赛、康体健身、休闲娱乐、观赏赛事等消费需求的所有活动和关系的总和,也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兴业态。云南以其多样的地质地貌、优美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气候类型、众多的民族集聚条件,形成了得天独厚的体育旅游资源。云南体育旅游的发展将是云南旅游产业一次新的尝试,云南旅游产业寻找新的突破点的探索。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云南省体育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主要通过中国知网查阅与体育旅游相关的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

为了更好地掌握云南体育旅游市场现状与特征,进一步了解云南省体育旅游的市场的发展状况,对云南体育旅游市场进行了一定数量的市场问卷调查。实地问卷调查和网上电子邮件问卷调查的全部有效问卷为350份,有效收回326份,有效率约93%。

3、实地调查法

走访了云南省的体育旅游景点,对专业体育旅游的人士做了笔录。

4、数理统计法

问卷均用spss19.0进行数据整理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市场特征分析

1、游客结构特征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对体育旅游感兴趣的男性游客占58.4%,女性游客占41.6%,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主要是因为参与体育运动的人群一般都是男性占多数。同时,从游客的年龄分布看,对体育旅游感兴趣的游客主要集中为中青年人,尤其是年龄段在18-25岁的人数最多,占到58.4%;其次是26-40岁年龄段的人数占到24.7%;再次是40-60岁年龄段的人数占到12.5%;而17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人数不到5%。这说明体育旅游的客源市场主体以中青年为主,特别是青年人是体育旅游的重点目标客源群体,由于这部分人时间充足,精力旺盛,喜好挑战自我,对体育旅游钟爱,因此是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重点。

2、收入水平特征

通过问卷统调查分析反映出,目前云南旅游仍主要以大众观光旅游为主。从对游客收入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收入水平在3000元以下的游客占到66.7%,主要以高校学生、一般工薪阶层和离退休游客为主,这部分游客虽然收入不高,但人数众多,因此是云南体育旅游发展的基础客源市场;其次,收入水平在3001-5000元的游客占到22.7%,主要以机关单位、事业单位、企业一般管理人员为主,这部分游客大多有比较稳定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可支配收入,是云南体育旅游发展的重点客源市场;再次是收入水平在5000元以上的游客占到10%左右,主要以企业高管、自由职业者和部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为主,由于这部分游客具有较高的收入,并且对高端休闲度假旅游需求旺盛,其带来的经济边际收入最大,因此是云南体育旅游主要发掘的目标客源市场。

3、消费需求特征

通过对游客体育旅游的出游时间统计看,选择体育旅游时间在三天的游客占到46.39%,选择四天以上的游客占26.46%,充分说明游客选择体育旅游并不仅仅是为了观光游览,更加看重体育旅游中的康体健身、休闲娱乐,从而愿意花费更多时间进行体育旅游参与和体验。同时,从游客对体育旅游消费意愿的统计看,愿意一次消费在300元以下的人数占22.34%;一次消费在301-600元的人数占42.96%;一次消费在601-1000元的人数占12.03%;一次消费在1001-1500元的人数占14.43%;一次消费在1500元以上的人数占8.25%。其中游客消费愿意在在300-600元的人数最多,其次是600元以上的占到25%左右,而300元以下的占22%左右,说明游客的体育旅游消费需求大、消费支出水平高,不仅反映出云南体育旅游发展的市场潜力大,而且反映出体育旅游的经济效益也是比较好的。

4、影响因素特征

根据对游客体育旅游的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反映出最大的影响因素是时间因素,占到占28%;其次是经济原因占22%;再次是身体原因和兴趣原因,分别各占19%;而体育旅游产品原因仅占10%。通过进一步的访谈调查,发现时间因素之所以是最大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我国休假制度不合理,同时由于云南地处边远地区,出游途中的花费时间较多,从而对云南体育旅游发展具有较大的制约;其次,经济原因、身体原因与兴趣原因的影响也相对较高,主要与人们对体育旅游的理解偏差密切相关,从问卷访谈中发现,很多游客把体育旅游仅仅局限为运动量较大的体育活动,而不了解体育旅游中还有适宜各个年龄阶层,参与性、体验性、趣味性较高的康体娱乐、健身休闲、民族体育旅游项目等。因此,通过上述分析结果,也为云南在体育旅游发展中,如何打造适应大众体育旅游的康体娱乐、健身休闲、民族体育旅游项目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二)细分市场分析

在现代体育旅游中,由于人们的年龄、职业、收入等不同,形成的体育旅游市场群体也有较大差别,从而对体育旅游产品的消费需求也有较大差异。因此,不能按照传统区域客源市场划分方法,进行简单的体育旅游市场分类,而应该针对不同市场组群进行分类研究,为此本文分别从大学生青年游客、普通大众游客和专业体育旅游者三个游客群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具体分析情况如下。

1、大学生青年游客

大学生青年游客,大多数年龄在18-25岁之间,不仅处于人生中精力最旺盛、最喜欢新鲜事物的青年阶段,而且文化程度较高,没有任何家庭负担,具有充裕的时间,经济来源也大多数有家庭供给。因此,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比较超前,对具有健身休闲的体育旅游也比较认可和喜爱,尤其是对富有挑战性、刺激性且独立、冒险精神的体育旅游活动更加喜爱,是现代体育旅游的重要客源市场。通过对这一市场群体的分析,对云南体育旅游市场发展具有以下启示。

(1)体育旅游愿望比较突出。根据对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得出,大学生游客愿意参加体育旅游的人数占到被调查大学生人数的65.41%,很愿意参加的占6.92%;而不愿意参加和很不愿意参加的仅占9.43%和0.63%。由此说明,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客源市场,对体育旅游具有突出的参与意识和愿望。

(2)体育旅游动机相对集中。通过对大学生的体育旅游目的和动机分析,其中以休闲娱乐为旅游目的和动机的人数占到31.3%,以强身健体的占到25.9%,以缓解学习压力的占24.1%,以社交需要和减肥健美的分别占11.7%和7%。通过以上分析表明,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游客群体参与体育旅游的目的和动机,主要是通过体育旅游来满足休闲娱乐、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等需求;同时在体育旅游过程中释放来自学业、生活的压力和增加社会交往等。

(3)对云南体育旅游产品开发重点。根据对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大学生青年游客认为云南是比较适合开发体育旅游产品的,其中认为适宜开发户外运动旅游、民族运动旅游产品的比重分别占到28.24%和27.48%;此外认为适宜开发水上运动旅游、极限运动旅游和大众运动旅游的比重也在10%以上。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体育旅游这种新型、刺激的旅游方式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能够使他们在户外运动旅游过程中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全新体验;另一方面,云南绚丽的民族风情和特色的民族体育活动,能够满足大学生求知探索、追求奇异独特的欲望,从而达到满足开拓视野、丰富知识的旅游需求。

2、普通大众游客

普通大众游客,是指在本课题问卷调查中,除了大学生游客、专业体育旅游者以外的游客。根据对这些游客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除了前面的总和分析外还具有以下几方面典型特征。

(1)游客面较广,中青年较多。从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看出,游客年龄段在26-40岁的占43.75%,41-60岁的占23.96%,18-25岁的占19.79%,61岁以上的占12.5%。其中,以26-60岁之间的较多,原因主要是这一年龄段人群处于中青年时期,大部分人身体健壮、精力充沛,并且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在当今快节奏、压力大的工作环境下,渴望寻求新的方式使自己身心得到彻底放松,而体育旅游正好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和需求。

(2)具有体育旅游消费的收入来源。通过对普通大众游客的职业和收入分析表明,大多数游客属于企业、事业、行政单位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尤其是企业、事业单位人员比重高达31.25%和22.92%,这部分人不仅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而且还有一定的闲暇时间(许多企事业单位还有带薪休假),因此其参与体育旅游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此外,离退休人员也是参与体育旅游的潜在游客,这部分人时间与经济能力兼备,加上刚退休不想让自己空闲下来,体育旅游是这部分人外出旅游的上乘选择,通过体育旅游可以使他们活动筋骨、增强体能和延年益寿,更能满足他们追求生活质量和欢度晚年的需求。

(3)体育旅游消费相对较高。根据对普通游客对体育旅游消费意愿的统计分析,大多数游客比较愿意为体育旅游而化费,其中愿意一次为体育旅游消费的人数相对集中在301-600元与1001-1500元两个层次,并且比重都相对接近30%。这一方面表明体育旅游市场的消费潜力较大;另一方面反映出普通游客体育旅游消费的层次性。因此,既要开发大众大众健身休闲旅游产品,又要开发高层次的体育运动旅游产品,才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体育旅游消费需求。

3、专业体育旅游者

专业体育旅游者,在本课题问卷调查中,主要指专业体育运动员、体育运动教练、体育运动爱好者和组织相关体育活动的人员。由于对这类人员无法开展问卷调查,因此主要通过访谈来了解他们对云南体育旅游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对访谈调查的梳理和分析,比较一致的主要观点和意见如下。

(1)云南适宜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尤其是云南气候优良,环境优美,海拔多样性,是高原体育训练的最佳选择地。针对云南拥有的低海拔、中海拔、高海拔、超高海拔等不同地区,每一类海拔地区都有适宜训练的体育活动,每一地区都能打造成专业的体育训练旅游目的地。因此,云南要积极发展以高原体育基地为依托的体育训练旅游产品。

(2)具有稳定的体育训练市场。随着奥运会、世界足球杯等大型国际运动会和各类重大体育赛事的举办,使以争夺竞技运动奖牌为目标的体育训练日益常规化,因此体育训练市场比较稳定;同时,专业体育运动训练通常停留时间较长、消费较高,并且会吸引一些球迷、粉丝蜂拥而来,从而对旅游目的地发展具有一定的带动力;此外,如果运动员在云南体育训练效果明显,在奥运会或其他大赛夺得金牌或奖牌,从而产生名人效应,提升云南高原体育训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云南体育训练旅游的发展。

(3)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由于体育旅游对基础设施、体育设施、公共设施、旅游接待服务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大力发展体育旅游,能够促进当地基础设施、体育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接待设施的发展,带动体育产业、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进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通过举办重大赛事,能够使云南得到最强有力的宣传,在全国乃至国际上产生影响,推动云南体育旅游的较快发展。

三、结论建议

本文对云南省体育旅游的游客进行具体分析得出:(1)云南体育旅游游客以青壮年为主,其中高校学生和工薪阶级是主力游客。因此云南体育旅游应大力迎合这一部分游客的需求,开发游客喜好的体育旅游产品,发挥主力游客对云南体育旅游的贡献。(2)游客对云南体育旅游的了解程度不高,但乐意消费体育旅游。因此云南应大力宣传体育旅游,扩大体育旅游在整个旅游市场的份额。(3)影响游客参与体育旅游的主要因素是时间因素与经济因素。(4)在细分市场中,高校学生对体育旅游的参与度较高,大众游客旅游是云南体育旅游发展的主力军与发展重点,专业体育旅游者能对云南体育旅游知名度的能产生名人效应。云南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体育旅游市场进行细分,在每一细分市场上,最大限度的满足游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单凤霞.河南省体育旅游客源市场的现状调查[M].中州体育,2009(4).

[2]舒宗礼、夏志等.我国体育旅游者行为特征分析及其动机研究[J].首都体育学报,2008,05(2).

篇9

关键词:自由行;游客特征;丽江

以丽江古城、玉龙雪山及纳西族东巴文化等多项世界物质及非物质遗产闻名于世的丽江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旅游胜地,同时也是云南西北部地区的重要旅游中心城市。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和丽江旅游业的发展,赴丽江旅游的游客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国内著名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携程网的全国旅游者出游意愿报告中,丽江连续数年成为游客们最想去的国内目的地之一;而淘宝旅行在2012年的统计数据中就已发现“自由行”游客是丽江旅游的主要客户群体。但目前对赴丽江的自由行游客群体的探讨还很少,为了明确丽江自由行游客的特征,推动丽江旅游产品的升级,提高旅游产品营销的针对性,研究小组对丽江的自由行游客展开了调查研究。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获取

研究样本对象主要是赴丽江旅游的国内游客。研究小组于2012年6月在大研古镇、束河古镇、玉龙雪山、机场及火车站等丽江主要景区景点和交通枢纽随机散发了游客调查问卷。为保证调查结果的有效性,采用的是面对面的形式,现场填写、现场访谈、现场回收。本次调查共获得国内游客有效问卷434份,其中“自由行”与“半自由行”(旅行社包价自由行)游客352人,占81.11%;跟团游客82人,占18.89%。在对数据进一步分析整理后,得出本次调查的主要研究结果。

二.“自由行”游客基本特征

1.性别与年龄

352名自由行游客中,男性游客占49.43%,女性占50.57%,说明赴丽江的国内游客在性别上没有明显差异,对比跟团游客亦可发现这一点。

年龄方面,被调查的自由行游客最多的是18岁至30(不含)岁年龄段的人,占57.39%,其次是30岁至40(不含)岁年龄段的人,占18.75%。然后年龄越大,游客比重越低。说明选择自由行的游客多以中青年人为主;相较而言,中老年人表现出对跟团旅游的偏好。

2.职业收入

在自由行旅游者中,从事人数较多的职业(占比在10%以上)有企事业管理人员(18.18%)、专业技术人员(10.8%)、商贸销售人员(11.93%)、学生(11.93%)以及自由职业者(20.98%)。总体上来看,各职业游客人数分布较平均,但自由行游客多为中高收入阶层和消费潜力较强的群体。

3.客源地

与我国出游潜力较强的客源地为“北上广”的格局不同,赴丽江的自由行游客来自全国各地,统计后发现来自东部沿海地区的游客占统计样本的55.72%,反映了旅游活动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正相关关系。为进一步揭示丽江自由行客源市场的空间分布状况,笔者将样本按省份计算了地理集中指数(G)。

其中,G为客源地的地理集中性指数;xi为第i个客源地的游客数量;T为旅游地接待游客总量;n为客源地总数。G取值范围在0至100之间,越大说明游客来源集中,越小则越分散。而调查样本的G值为22.80,说明丽江自由行客源市场空间分布较分散,旅游地能够获得稳定的客流量而不依赖某个或某几个客源地。

三.“自由行”游客行为特征

1.旅游信息来源

赴丽江的自由行游客旅游信息来源较广,体现出丽江旅游地营销途径和方式的多样化,且成效显著。通过浏览网站、亲朋推荐方式获得旅游信息的游客分别有116和114位,说明丽江在国内旅游者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而未来面对自由行市场的营销重点除了进一步打造良好的旅游形象外,对网络媒介的关注也必不可少。

2.团队规模

自由行游客与跟团游客在旅行团队规模上有明显差异。352名自由行游客中有300人的同行人数少于9人,平均旅行团队规模5.19人;而跟团游客中63.42%的游客都有10人以上同行,平均旅行团队规模14.29人。反映出赴丽自由行游客对小规模出行的偏好。

3.逗留天数

Martinéz-Garcia(2008)认为逗留时间的长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对目的地的经济影响。调查发现跟团游客的旅行天数平均为6.87天,在丽江逗留时间2.24天。相较于跟团游客,自由行游客的游憩时间更为充裕:平均旅行天数7.75天,在丽逗留时间4.09天。从游览时间角度看,无论是跟团还是自由行,丽江都是旅游者们旅行中的重要目的地;但自由行方式对丽江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无疑更大。

4.消费预算

自由行游客消费预算在3000元以上的占67.05%,低于3000元的占32.95%,高于6000元的占13.07%。跟团游客中63.41%的预算在3000元以上,稍低于自由行游客,低于3000元的占36.58%,预算在6000元以上的仅占7.31%。显示自由行游客在消费能力上强于跟团游客。

5.景点偏好

篇10

[关键词] 旅游购物信息不对称博弈论

一、引言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买方对商品信息的了解程度越来越低,导致买卖双方关于商品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也随之增加。故而在真实的市场购买行为中会发生诸如“柠檬效应”(Akerlof,1970)之类的“非理性购买行为”。但阿克劳夫列举的是二手车市场,并且是重复购买行为的例子。那么在旅游购物市场上会不会也存在“非理性购买行为”呢?

2006年春节,笔者参加了某旅行团的“港澳游”项目。在香港的一个旅游购物商场,我们的两个团友购买了一些首饰,一位花了5000多元,一位花了20000多元。事后由内地的专业人士鉴别才知,其重金购买的首饰其实根本值不了那个价钱。也许有人会问:他们是不是没见过世面的“土财主”啊?其实,恰恰相反,他们一个是政府的资深公务员,一个是某报社的高层主管。那么为何他们会做出常人看起来如此不够理性的购买决策呢?

笔者认为,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购买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其二、旅游购物属于一次性博弈行为。

二、旅游购物行为中的信息搜索与决策过程分析

1.消费者行为学理论认为:消费者在信息搜索与购买决策过程中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商品或品牌认知、消费者特征、介入度以及市场特征与情景。在旅游购物行为中,“商品或品牌认知”表示的是消费者对商品的信息了解程度;“消费者特征”我们只讨论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感性或理性”;市场特征与情景的在这里指旅游购物这个特殊市场与购物情景(三个重要的特点是:时间约束、空间约束和商品缺乏可比性)。介入度:一个人基于内在需要、价值观和兴趣而感知到的与客体的关联性。

2.综合消费者特征与介入度,国外有人提出了一个关于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解释――1980年由Foote, Cone & Belding Foote 公司的 Richard Vaughn 开发的FCB方格:

图1FCB方格图

该理论认为:消费者在购买汽车、住房等价值高、特征比较鲜明的商品时,表现为“思考者”,其决策遵循的模式为:学习-感觉-行动。那么旅游购买行为属于以上的哪个区域呢?一般的旅游购物者具有以下特点:喜欢旅游(意味着见多识广,大致可看作是比较理性),而且多数都有购物的打算(可视作介入度比较高,表现为具备购物激情)。这么看来游客应该是接近于“思考者”。但是我们经常可在媒体上见到游客在**地方旅游购物“上当”的报道。那么为什么看起来应该是“理性”的消费者,却会做出“不理性”的行为呢?笔者认为:旅游购物消费是一种特殊的消费行为,单从以上FCB方格模型来解释是不够的。基于此,笔者在下面引入了第三个解释因素:可比性,并形成扩展的FCB方格理论。

3.扩展的FCB方格理论

(1)可比性的引入

由于消费者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的有限性,因而对于商品质量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对其他卖方――竞争者商品的对比。但在旅游购物时,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消费者往往并无可供比较的品牌。此时,尽管某些消费者的介入度与理性都比较高,但是在商品的可比性较差的情况下,会降低消费者的理性。此处,我们把理性分为两种:自我理性与真实理性。前者指的是消费者自我评价具备理性,表现为谨慎的购买行为与对自己购买行为感到满意;而后者是指的从卖方的角度来评价消费者是具备足够理性。因此,上述消费者购买首饰的行为我们把它称之为自我理性,由于缺乏商品的比较性,消费者只能以店主开出的价格作为参照,因此,它是一种虚假的理性。

(2)扩展的FCB方格理论示意图

图2 扩展的FCB图

三、博弈论角度的解释

从微观方面来看,“旅游购物行为”中的消费者由于信息不对称,通常也是不够理性的。下面我们选取游客和店主的讨价还价环节来分析,通过博弈论证明:一般情况下,在旅游购物行为的买卖双方中(游客和店主),店主总是可以得到更多的利益(份额)。

1.轮流出价的讨价还价模型

为了简化问题,我们此处只讨论旅游购物行为中的成交环节――讨价还价环节,此处属于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我们引用罗宾斯泰英(Rubinstein)的轮流出价模型(alternating offers,1982)。此模型简述如下:两个人参与分割一块蛋糕,参与人1先出价(offer),参与人2可以接受(accept)或拒绝(reject)。如果参与人2接受,博弈结束,蛋糕按参与人1的方案分配;如果参与人2拒绝,参与人2出价(还价),参与人1可以接受或拒绝;如果参与人1接受,博弈结束,蛋糕按参与人2的方案分配;如果参与人1拒绝,参与人1再出价;如此一直下去,直到一个参与人的出价被另一个参与人接受为止。因此这是一个无限期的完美信息博弈。这个博弈有无穷多个纳什均衡,但罗宾斯泰英证明,它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是唯一的,其解如下:

x2=(1-δ2)/(1-δ1δ2) (公式)

2.轮流出价模型对旅游购物行为的解释

在游客与店主的讨价还价环节中,我们令参与人1代表店主(先出价者为1,店里的商品总是有标价,因此我们视为是店主先出价);参与人2代表游客。其中:δ1是店主的贴现因子(可以理解为店主的耐心);δ2是游客的贴现因子(可以理解为游客的耐心)。

我们对一般的游客和店主分别有以下有推论:游客由于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自然就有“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的想法,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游客相对是缺乏耐心(δ2的值小)的;而店主则没有时间和空间约束,他们可以抱着“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想法,故而我们认为店主相对具有较多的耐心(δ1的值大)。公式里面有两个现象需要说明:一是“耐心优势”――在给定其他情况(如:出价次序),越有耐心的人得到的份额越大。比如:δ1=0.8,δ2=0.5,即参与人1比参与人2更具有耐心,则均衡结果是参与人1得到x =0.833,参与人2得到1- x=0.167。二是“先动优势”――当δ2=δ2=δ1/2,即参与人1的份额总是多于参与人2。故而不管是因为“耐心优势”还是“先动优势”(事实上“先动优势”是天然存在的-店主总是先出价),店主总是可以比游客分得更多的份额,即店主得到更多的利益。换而言之,这也证明了游客在这个讨价还价环节也是不够理性的。

四、结论

1.在旅游购物行为,消费者容易出现“非理性购买行为”。

篇11

[关键词]旅游者;旅行模式;地方经济;塔尔寺

一般认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推动地方经济:一是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直接消费;二是旅游收入在目的地经济中的渗透;三是目的地居民收入增加后产生的消费需求。而旅游者的目的地消费是旅游业经济效益的源头和基础。

旅游者的目的地消费支出与其旅行模式是密切相关的。所谓旅行模式,在此主要是指游客在地域空间上进行旅行和游览的过程,特指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购买和消费过程。在大量的旅游模式研究中,往往局限于对单个目的地的研究,这招致了一些学者的异议,认为它过于简单而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因为很多游客的旅行是以多目的地为特征的。而目前用于多目的地旅行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卢(Lue)等人提出了概念化的多目的地旅行模型(LCF模型)和网络分析模型。其中,LCF模型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本文也正是以此为基础,对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的旅游者旅行模式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它对湟中县地方旅游经济的影响。

1LCF模型

卢等人于1993年提出概念化的LCF模型,该模型将旅游者的空间旅行行为划分为以下几种:(1)单一目的地(singleDestination)模式:旅游者只到一个目的地旅行,在途中停留只是为了加油、吃饭和休息;(2)线型(En—route)模式:旅游者到唯一的目的地进行旅游,但是有可能访问靠近游线的其他旅游吸引物;(3)基地(BabeCamp)模式:旅游者直接到达基地所在地,然后对附近的旅游目的地进行一日游,每天晚上返回基地;(4)区域旅行(RegionalTour)模式:旅游者到一个区域,访问该区域的众多目的地,并在这些地方过夜;(5)旅行链(TripChains)模式:旅游者在一个更大范围的旅行过程中访问数个不同的地区和众多的旅游目的地。

斯蒂瓦特和沃格特(StewartandVogt)以到达美国密苏里州布兰森(Branson)的游客旅行模式对LCF进行了实证分析,鉴别出了相关的旅行模式。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布兰森周围有很多具有潜力的旅游吸引物和目的地,而布兰森及更大区域所面临的旅游发展机会取决于对这些吸引物是进行整体营销还是单独营销。

2塔尔寺旅游基本情况

塔尔寺是青海省最为重要和著名的旅游吸引物,位于湟中县鲁沙尔镇西部,距离省会西宁市25千米,有宁塔高速公路与西宁相通(见图1)。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重要圣地,是宗喀巴大师诞生之地,是藏传佛教文化和艺术之宝库,是安多藏区最有影响力的宗教活动中心。据统计,2003年塔尔寺共接待游客112.04万人次,2004年共接待游客132.3万人次,而2007年仅1-7月就已经突破百万人次。

塔尔寺旅游表现出明显的淡旺季特征。每年2月、5月及10月是塔尔寺旅游的黄金月份。游客人数和门票收入明显高于其他月份。5月和10月受“黄金周”的影响显著,而每年正月的塔尔寺酥油花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造成2月份左右游客数量反弹。

3调研方法

为了获得旅游者旅行模式的相关信息,研究者于2004年10月和2005年7月分别对塔尔寺旅游者进行了为期4个星期的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围绕以下3个方面进行:(1)游客客源地、人口统计学特征、旅游动机等基本特征;(2)该次旅游的线路及时间安排;(3)在塔尔寺的滞留时间和消费行为。其中,2004年10月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7份,2005年7月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3份。有效问卷共为450份,占问卷总数的90%。

4调查结果:游客旅行模式与消费行为分析

4.1游客基本特征

参与有效问卷调查的游客中男性占62%,女性占38%;汉族游客占94%,藏族占3%;年龄结构中,20-30岁最多,占49%,30-40岁占35%,2c岁以下及40-58岁各占7%,50岁以上占2%;从来源地看,占游客总数超过5%的来源地有青海本省(24%)、甘肃(10%)、陕西(5%)、广东(11%)、四川(13%)、北京(12%)和上海(7%)。外省游客中有87%是第一次到塔尔寺,而青海本省游客这一比例仅为35%。外省游客通过旅行社组团旅行的比例为64%,而本省游客仅为4%。

通过对塔尔寺游客旅游目的的事先考察以及考虑到塔尔寺游客的旅游动机的多重性,问卷设置了观光游览、宗教朝拜、休闲度假和探亲访友4个动机选项,并让游客多重选择。调查结果显示,游客的旅游动机按照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宗教朝拜和探亲访友递减,比例分别为94%、34%、23%和5%。其中,通过x2检验显示出省内和省外游客的旅游动机在休闲度假、宗教朝拜和探亲访友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见表1),省内游客在这几项旅游动机上所占比重比省外游客要高得多。

4.2游客旅行模式分类

按照LCF模型,以湟中县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旅行模式大致可以划分为4类,结果见表2。在调查中并未发现显著的线型旅游模式,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以湟中为唯一目的地的大多是青海本省乃至西宁游客,而本身旅行的时间很短,且途中缺乏看点或其他旅游吸引物;二是外地游客以湟中作为唯一目的地的游客很少,主要以宗教朝圣游客为主,对沿途游赏没有太多的兴趣。

调查表明,在各种旅行方式中,区域旅行模式占据绝对优势,其比重占62%。单一目的地模式次之,占25%。旅行链模式和基地模式分别占11%和2%。

4.3游客旅行模式分析

游客旅行模式和一般变量之间的关系见表3。通过对表3分析,可以发现以下特征:第一,游客旅行模式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说明性别与游客旅行模式没有多大联系。

第二,游客旅行模式表现出一定的民族成分差异。与汉族游客不同的是,藏族游客更多倾向于单一目的地模式,这与其中佛教朝圣者的比例较高有很大关系。当然,藏族游客样本的缺乏也限制了本文进行更为准确的分析。第三,游客旅行模式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20—30岁和30一40岁这两个主要年龄游客群在旅行模式上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调查发现该群体缺乏基地模式的旅行,其原因在于基地模式主要是由探亲访友型游客进行的,而20-40岁之间的游客没有这种类型的游客;超过50岁的游客不进行旅行链模式的旅行,这与老年人的身体素质不适合高原长途旅行有很大的关系。

第四,为了探讨客源地对游客旅行模式的影响,本文选择了本省及游客量居前的四川、北京、广东和甘肃等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本省游客更倾向于选择单一目的地模式,而外省游客更倾向于区域旅游模式和旅行链模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本省游客大多为西宁游客,而塔尔寺与西宁的近距离使得很多本省游客把它当作一个比较方便且时间和资金限制相对较少的旅游点,并不需要刻意地计划和准备,具有很强的周边一日游特征。而对外地游客来说,青海是一个相对遥远的旅游地,到青海旅游需要一定时间的时间和资金积累,而多个旅游目的地的组合是这类游客旅游经历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选择;同时,青海省面积较大,拥有吸引力较强的目的地较多,其本身就可以构建满足游客需求的目的地组合,这从外地游客的区域旅行空间行为可以得到印证;另外,带有跨省性质的旅行链模式由于青海省本身的面积、交通和高原特征,对游客资金、时间和身体素质的要求更高,因而难以成为主导模式。故而区域旅行模式就成为外地游客的重要选择。还需要指出的是,进行单一目的地模式的外地游客主要是外地来青出差和参加会议的人员,而基地模式的组成人员主要是本省和外地到湟中探亲访友的人员。第五,就游客旅游动机和旅行模式之间的关系来说,观光游览游客在旅行模式上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而休闲度假的游客更多地选择单一目的地模式和基地模式,基于宗教朝拜动机出行的游客更多选择单一目的地模式,而基于探亲访友动机出行的游客更多的选择基地型旅行模式。需要指出的是,本调查中的被访者绝大多数具有多重旅游动机。总体上,无论哪种旅行模式的游客,都将观光游览作为旅游动机之一。青海省内游客有一半左右选择了休闲度假,而他们也大多进行单一目的地模式的旅行,相应地,尽管采取区域旅行模式的游客总数较多,但多为省外游客。宗教朝圣动机的游客有少量是宗教朝圣者,但很多普通游客也将宗教朝圣作为了旅游动机之一,其中以省内游客和部分到进行旅行链模式的游客更为显著。采取基地模式旅行的游客都具有探亲访友的目的,而另一部分具有探亲访友目的的游客则选择了单一目的地模式。

4.4旅行模式对游客滞留时间和旅游消费的影响

调查中发现,游客的滞留时间大致可以划分为3种类型:当日往返(少于1日)、过夜游客(多于1日,少于2日)和多日滞留(多于2日)3种类型。同时,还发现要想获得游客真实的旅游支出是比较困难的。旅行模式、游客滞留时间和消费之间的关系见表4。

4.4.1旅行模式与滞留时间的关系

通过x2检验可以发现,不同旅行模式的游客在湟中的滞留时间存在显著差异(x2=151.89;df=6;P=0.000)。单一目的地模式、区域旅行模式和旅行链模式的多为当日往返游客,而基地模式的游客全部都要过夜。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对外省游客来说,当前塔尔寺是湟中县最为重要的旅游景区,而且也是很多外地游客唯一知道的湟中县景区,作为区域旅行或跨省(区)之间的旅行,往往游览的是最为出名和等级最高的景区景点。由于塔尔寺的范围并不大,除了朝圣和特殊目的的游客,一般的塔尔寺参观游览为2—4小时,同时,湟中县城到西宁市交通状况良好,时间很短,从而使得在湟中县城留宿并无必要,实际上,大多数游客游览完塔尔寺后便离开了湟中县。湟中县城本身的旅游接待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也对游客留宿造成了限制。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单一目的地模式游客有10%的游客滞留时间超过2日,这部分游客几乎都是朝圣者,他们滞留的时间通常较长。

本省游客往往将塔尔寺作为西宁市周边的一个当日往返的景区,旅行行为与一般城市居民游览本地的行为十分相似,主要是景区观光而其他类型的旅游消费相对较少。他们也会光顾湟中县内的其他一些旅游吸引物,如药水滩、多坝体育训练基地等,但这些吸引物与湟中县城缺乏旅游交通联系,从而使得本省游客,尤其是西宁游客,往往以西宁为中心来进行游览,湟中县城并未形成旅游交通节点。另外,这些吸引物与塔尔寺相比,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进行基地旅行模式的游客大多为探亲访友游客,因此他们的滞留时间相对较长,也能够对湟中县城及附近景区进行游览。

4.4.2旅行模式与旅游消费

通过x2检验可以发现,如果以P=0.01为显著水平(x2=6.25,df=3)进行区分,那么游客消费项目在门票(x2=0.54)、香火功德(x2=4.80)、旅馆住宿(x2=2.09)和购物(x2=2.03)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在其他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总体来说,除旅馆住宿外,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的项目也是游客在塔尔寺的主要消费项目。塔尔寺门票是无论采取哪种旅行模式的游客都需要消费的项目,其中进行单一目的地旅行的游客有少量不进行门票消费是因为他们是朝圣者,不需要购买门票。同样,游客购买旅游商品的比例也比较高,尤其是外省游客,表明旅游商品始终是游客的主要旅游活动之一,其纪念意义对于目的地体验具有重要意义。外省游客购买比例较高,显示出文化和环境差异性对旅游购物的影响。香火或功德消费比例较高凸现出塔尔寺作为宗教圣地对游客的吸引力和精神感召力。而旅馆住宿是平均消费比例最低的项目,主要是因为基地型游客尽管滞留时间较长,但大多住在亲戚朋友家中,而其他模式的游客则基本不在湟中县城留宿。

对差异性比较大的项目做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基地模式对差异程度贡献巨大。基地模式在这些差异性项目中均显示出较高的消费比例,这与他们在目的地停留时间较长有很大的关系。而其他模式因为滞留时间短,消费比例则非常有限。除去基地模式,可以发现单一目的地游客对县内交通的使用比例远高于其他类型,原因在于单一目的地游客中本省游客比重较大,其交通方式中除少量自驾车外,很多需要依靠当地交通进行往返。而区域旅行模式和旅行链模式的游客中团队游客占有相当份额,多使用随团交通工具。

5进一步的讨论

一般认为,旅游业的发展会对当地经济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但通过与湟中县旅游局工作人员的交流及笔者的实地了解来看,塔尔寺旅游对湟中县经济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通过对塔尔寺游客旅行模式及其旅游消费的分析,大致可以了解其中一些重要原因,并据此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

首先,湟中县内的游客基地型游客比例很低,游客的主流旅行模式是区域旅行模式、单一目的地旅行模式和旅行链模式。这3种模式往往将塔尔寺作为在湟中县的唯一目的地,而不是像基地模式那样对湟中县的多个目的地进行组合游览。目的地的缺乏导致了游客消费在地理空间上的单一性,具有很强的限制性。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开发出新的具有吸引力的目的地。湟中县在这方面具有潜在的资源优势,这些资源优势尚未转变为现实的吸引力。具体而言,对本省游客来说,南朔山、群加国家森林公园都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可以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变一次旅程为单一目的地旅行为多目的地旅行。而对于外省游客来说,由于区域旅行模式或旅行链模式在短期内难以改变,而湟中县内除塔尔寺外又缺乏可以组合进这两种模式的景区,因此其关键在于丰富塔尔寺旅游的内涵,例如将环塔尔寺的八瓣莲花山(也是塔尔寺整体宗教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塔尔寺旅游范畴,以及增加宗教节日和乡土节事活动等。

篇12

[关键词] 江西 国内旅游 市场细分

旅游市场细分是营销者根据一定的细分变数将游客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不同需求的游客群,以便确定目标市场、调整旅游产品结构,从而达到满足旅游者的需要、欲望、偏好等方面的差异性的过程。传统的市场细分主要以人口学的特征(年龄、性别、经济收入、职业、文化程度)等指标为依据,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旅游产品在满足需求方面的差异减小,再以原来那些指标作为市场细分的依据就难以准确把握市场的动向。江西新的市场细分要以游客居住地到旅游目的地距离、游客的旅游消费特征、消费者心理变量为基础,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按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距离细分

江西省旅游客源以本省游客为主,外省集中于周边的广东、福建、浙江、湖北、湖南及长江下游沿岸和沪宁―浙赣沿线的大、中城市。重点是广东珠江三角洲、江浙沪的长江三角洲和福建福州及闽南三角地带的大、中城市群,这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旅游支付能力强且出游意识浓和出游率高的地区;其中沪宁杭旅游资源与江西差异性较大,而广东、浙江、福建则有与本区交通联系较便捷的优势,湖南、湖北及安徽有地近之利。江西省国内旅游市场划分为近程市场和远程市场。

近程市场:是江西省国内旅游主要市场,本省游客比重近半,大多来自景区周边县市;广东、湖南、浙江、上海、湖北、福建、江苏、安徽比重较大,是省外主要客源地。外省游客主要来自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旅游团队,又集中于省会城市和与江西交通便捷的城市,如:广东集中于广州、深圳、东莞等城市;浙江集中于杭州、温州、宁波以及浙赣沿线的衢州、金华等地;福建集中于福州、泉州和鹰厦线上的厦门、三明等地;湖南集中于长沙、湘潭、株州、衡阳和永州等地;湖北集中于武汉和黄冈、黄梅、黄石、鄂州等地;江苏集中于长江沿岸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泰州等地。

2.远程市场:北京、山东、天津比例上升较快,并逐渐成为重要的外省客源地,其他省份所占比例较小。以井冈山景区为例,2006年“五一”黄金周客源市场已扩散至全国范围,游客不仅来自传统的广东、湖南、湖北、江浙、上海一带,还出现了大量的北京、东北、陕西一带的长线游客。在年内季节分配中,湖南、福建、北京、天津、山东暑期来赣者出游率较高,广东、浙江、湖北、安徽其他季节出游率高于暑期。

总之,江西总体上以近程市场为主要旅游客源地,在假期中外地游客比重总体有所上升。京九铁路开通后,远程市场游客比重在稳步增长。

二、按旅游消费的性质特征细分

按照游客旅游消费的性质特征,一般将游客划分为散客和团队两种。

1.散客:散客常被简称为FIT(Foreign Individual Tourist),有时也被称为异地个人旅游,即个人或家庭按照特别拟订的旅游计划单独进行或由一家旅行社承办,根据和旅游批发商一同制定的旅游计划进行的旅游。

自我服务的散客多,有组织的较少。散客旅游都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征,但旅游产品的购买上强调“点菜式”或“量体裁衣式”,游客自愿结合,自定路线,“随走随买”,而非一次性付清旅行费用或完全被动接受既定的旅游项目。旅游过程中,自带饮料、食品的游客较多。

散客费用构成:住宿、餐饮、长途交通基本消费支出占总花费的72.3%,购物等非基本支出仅占27.7%,而一般在旅游发达地区,非基本消费支出高达40%~60%。江西的购物和娱乐消费有较大的开发空间。

2.团队:旅行社包价组团旅游属传统的规范化的旅游模式,具有许多优势,诸如线路及行程等的安排都交给了具有专业水平的旅行社,但团队旅游难以满足个性化的要求,而且还存在着包价过死,路线限制过多,游客缺乏活动自由的缺陷,个别旅行社还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将旅游项目安排过于集中,使游客对景点只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处处赶时间,无法尽兴,从而使传统的包价组团方式越来越失去游客的兴趣。

团体花费构成:其中旅行社费用占70.6%。说明旅游团体以全包价为主,其他费用多是旅客用于邮电通讯及购物等方面。

三、按消费者需求心理细分

为描述旅游者心理特征,普洛格(1972)发现心理中心型和他人中心型的人在旅游行为中的许多重要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属于心理中心型的旅游者很明显对生活的可预见性有强烈的需要,因而典型心理中心型旅游者一般只去那些熟悉的旅游动机地,休息、放松是最强的旅游动机;他人中心型的旅游者则相反,强烈希望生活充满变化,不可预测,不因循别人的旅游方式,去鲜为人知的旅游地,尝试最新式的交通工具,主动接触与自己文化背景相异的人。因此,普洛格把旅游者分为安乐小康型旅游者和追新猎奇型旅游者,并阐述了这两类人在旅游行为上的差异。

很显然,安乐小康型人格的人强烈要求生活有可测性,习惯于乘车到他所熟悉的旅游地。最强烈的旅游动机是休息与轻松,其理想中的旅游就是有条不紊,事先安排好的。而追新逐奇型人格的人则不同,喜欢异国情调,喜欢全新的经历。安乐小康型人格的人在经历一段较长时间以后,也会陆续涌到追新猎奇型人格的人曾旅游过的地方。

四、结束语

篇13

[关键词]体验经济;体验旅游;主题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6-0102-03

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在《未来冲击》一书中断言:服务经济的下一代将是体验经济。在体验经济悄然而至的今天,人们对衣食住行和生活质量都有了更新更高的追求,消费观念正悄然发生变化。许多人早已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急行军式的旅游方式,个性化旅游消费成为这一时代的主要增长点之一。作为体验经济的产物,极具个性和参与性的“体验旅游”正悄然升温,成为现代旅游最具开发潜力的一部分。

如何适应体验经济时代人们旅游需求的转变,设计极具个性化消费特征的体验旅游产品成为这一时期旅游业发展的重点。

1 体验旅游的概念和内涵

体验旅游是体验经济的产物。所谓“体验”(Experience)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环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其中,商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创造出的体验则是令人难忘的。体验通常被看成服务的一部分,但实际上体验是一种经济物品,正如服务、货物一样,是实实在在的产品,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感觉。与以往所不同的是,商品、服务对消费者来说是外在的,而体验则是内在的,存在于个人心中,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由于每个人的思想、知识和感觉都不相同,而体验又是来自个人心境与事件的互动,因而两个人的体验不可能完全一样。PineⅡ和Gilmore(1998)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按照吸收和参与的程度将体验分为四大类:娱乐体验、教育体验、遁世体验和美学体验。认为让人感觉最丰富的体验必须同时涵盖四个方面,即处于四个方面的交叉的“甜蜜地带”(Sweet Spot)的体验。

体验经济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为主要目标,有意识地以商品为载体,以服务为手段,使消费者融入其中的活动。体验经济的典型特征是:消费是消费者以货币来换感受、换体验、换快乐的一个过程。消费者是这一过程的“产品”,过程结束以后,留给消费者的记忆将是难忘的。正因为这一过程美好、难得、非我莫属、不可复制、不可转让、转瞬即逝,它的每一瞬间都是一个“唯一”,所以消费者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体验经济所追求的最大特征就是消费和生产的个性化、参与性、互动性和同步性。对旅游景区来说终极的体验就是“快乐”、“舒畅”。 综上所述,在体验经济条件下,我们可以将“体验旅游”理解为是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来运作经营旅游全过程,由旅行社安排更多参与性的活动,使游客离开都市的喧嚣、现代生活的压力,返璞归真,打“心眼”里感悟旅游真义的一个过程。它除了提供优质的食宿条件之外,更要着眼于向游客提供感觉体验、情感体验、创造性认知体验、身体体验以及与某一团体和文化相关所产生的社会特性体验等,满足旅游者多种多样的、健康的体验需求。通俗地说,体验旅游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验、一种旅游心情的分享,更强调游客对文化的、生活的、历史的体验,强调参与性与融入性。这里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即旅游者从一般意义上住、行、观光的被服务者转化为一种特殊生活、一次特殊仪式、一些特殊经历、一回有保障的冒险的参与者与体验者。

可以说,体验旅游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最高旅游状态,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的必然需求。

2 体验旅游产品的特征

在体验经济的刺激下,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产生了新的需求特点。

2.1 产品内容的极具个性化

旅游消费观念的日趋成熟,促使旅游者开始选择个性化定制的旅游产品而非标准化产品,甚至对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更多的游客越来越追求那些能够促成自己个性化形象形成、彰显自己独特魅力的产品或服务。因此,诸如野外生存训练、挑战极限等极具个性的旅游项目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也正为此,在体验旅游中更加注重产品的个性化设计,根据旅游者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旅游产品,即实行旅游产品市场的高度细分化和产品类型的高度差异性。

2.2 产品内涵的情感化

体验旅游将旅游企业从原来只重视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开发模式中摆脱出来,开始注重游客追求快乐体验的旅游目标。根据游客更加注重情感愉悦和满足,渴望自由、温暖和舒适的愿望,增加了旅游产品中情感要素的比重,拓展了产品体验的领域和类型,主要包括娱乐、教育、逃避和审美等,希望旅游者在自然或人工营造的体验中得到真实的审美刺激,进而融于其中获得心理愉悦,从而消除疲劳,留下难忘的、美好的回忆。

2.3 产品设计的高度参与性

在体验旅游中,游客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被组织”、“被安排”转变为“自己组织”、“自己安排”。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企业的诱导和操纵,而是主动地参与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制造。主要表现在:旅游者从被动购买整体产品发展到自己组织旅游产品和旅游路线;从跟随他人去名胜古迹到发现旅游胜地;在旅游过程中,更愿意选择散客旅游而非团队旅游;从只重视消费到注重旅游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等。

3 体验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我国各个景区在旅游产品开发模式上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转变,纷纷在“体验”上做文章,更加注重游客的参与性,但整体上仍存在很大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挂体验牌走传统路

许多企业为了适应体验经济时代的市场需求,满足游客注重参与性的心理,纷纷打出体验旅游的旗号。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多数地区在体验旅游产品开发中未免有较大的“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在市场宣传时美其名曰“体验旅游”,事实上却只是为了引起游客的旅游兴趣,并没有为游客提供深入开展体验式旅游的内容,更无法真正达到愉悦身心、体验快乐的效果。

3.2 产品主题模糊,体验内容雷同

受旅游企业自身偏好及过度关注经济利益的限制,我国对旅游资源的利用目前仍处于粗放型开发阶段,在产品的开发上的主要表现为模仿、跟风现象严重,产品主题模糊,缺乏鲜明的特色和体验,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没有将旅游者的体验作为投资开发的重心,未能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致使开发出的旅游产品难以满足旅游者获取不同旅游体验的需求特点。如目前各地较为流行的“祭祖风”,尽管祭拜的对象形形,也确有一定的纪念意义,但不能不说各种祭祀内容都很单一,缺乏新意。

3.3 参与性差,缺乏更新换代

主要表现在提供的成品多,提供半成品让旅游者自己“组装”的少,整体参与性较差,无法给旅游者带来更高的体验。此外,多数企业虽然有发展体验旅游的愿望,也做了较好的开发,但产品几年下来一成不变,缺乏新意,无法适应旅游市场日益变化的需求,导致景区的吸引力在逐年下降。

4 体验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策略

游客的最优体验是旅游活动产生的快乐。过去的游客是向往大自然的、缺乏经验的大众消费者,标准化的旅游产品就能够满足他们的要求。但体验是旅游主体(旅游者)与客体(旅游吸引物、设施、服务)角色互动的产物。对于体验旅游的游客而言,旅游产品是旅游者出游一次所获得的全部体验。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理念指导下,旅游产品的概念并不仅仅是旅游项目这样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一个包含旅游的食、娱、游、购、行、住等甚至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和当地居民对旅游者态度等多种影响旅游者旅游经历质量的全部要素的一个复合概念。当然,在旅游产品之中,旅游项目是核心。旅游项目策划的核心是致力于有效地组织各种资源为旅游者创造某种特殊的体验。而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者寻求个性化的服务、灵活性、更多的冒险与多种选择。他们追求真实与差异,从逃避走向自我实现。这样的需求特点迫使旅游企业必须加强旅游体验产品的开发力度和深度,为旅游者提供量身定做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满足不同旅游市场的旅游需求。

4.1 细分目标市场,进行个性化体验设计

由于在旅游市场中,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的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功能、特点需求不同,因此,未来的旅游业要想获得发展,必须根据对不同体验主题的认可程度将旅游总体市场细分成几个不同需求特征的目标市场。根据不同目标细分市场的特征、竞争环境、旅游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和提供体验式旅游产品的难易程度,选择一个或多个目标细分市场,并将这些细分市场建设成为一个或多个体验式旅游区,以便为其提供专业化的旅游服务。在个性化的体验设计中,要依据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知识层次的游客需求特点,进行体验式场景设计和体验氛围的营造。从服务人员的服装、服务态度、言语到旅游地周围的环境和旅游产品,都要适合游客的个性需求,让旅游者感到舒畅、新奇和亲切,充分调动游客的全部感官。迪士尼乐园就是个性化体验场景设计的经典案例。园中所有的景观、设施、服务人都完全模仿迪士尼公司最成功动画片中的情节,把动画片所运用的色彩、刺激、魔幻等表现形式与游乐园的功能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童话王国,为游客提供了体验场景,吸引了消费者,特别是少年儿童的注意力。

4.2 确立鲜明的体验主题

成功的旅游景区无一例外都有着鲜明的体验主题。体验主题是营造环境,烘托气氛和情调,吸引旅游者注意力,并给旅游者以强烈印象和深刻感受的有效手段。顾客的心理需求是不断变化的。旅游体验主题的确定和提炼,关键是要抓住目标客源所追求的体验价值。具体而言,是指必须在充分了解不同旅游者的旅游消费心理和旅游需求类型的基础上,对广大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欲望进行准确的把握,并根植于旅游地或旅游景区的地脉和文脉,从而开发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让游客对景区有地方感。如杭州的宋城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再现了一千多年以前两宋时期的社会文化景象,使旅游者仿佛乘上时光机,体验着当年宋朝人民的生活。

4.3 加强能调动旅游者感官的体验产品的开发

成功的旅游产品,必须具有以下特色:①差异性:差异性表现为唯一性、第一性与多样性。要给游客新鲜感,首先景区产品要有特色,具有唯一性,即独特性,为游客提供某种独特的旅游体验;其次景区产品具有唯一的特征,即这一产品不能与其他景区雷同;最后要给游客提供多种选择性产品,避免单调。②参与性:游客不仅是体验的主体也是体验的成分。体验的前提是参与,这样的特性决定了游客与景区是互动式的旅游关系。一方面,旅游产品的设计要为游客服务,另一方面,游客也要参与其中,不仅在旅游中体验旅游乐趣,获得精神满足,还要参与旅游产品和项目的设计和组合。③挑战性:现代人追求个性、挑战自我的心理,使得产品的挑战功能越来越重要,尤其对广大中青年更具吸引力。近几年来,极限旅游颇具市场发展潜力,正是极限运动给游客极大愉悦感和自豪感的结果。

基于以上特点和旅游者的消费趋势,旅游企业和景区管理部门必须在旅游服务项目、游客参与、知识发现、文化价值挖掘、交际以及提升游客的自我感觉等方面下工夫,了解并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目前,越来越多的游客感悟到,在旅游观光时,由表及里从“心眼”中领略到一点什么,比“肉眼”看到了什么更有意思。正是为此目的,从传统旅游中生发出的度假型旅游、疗养型旅游、探险型旅游、拓展旅游、休学旅游、“做一天农民”、“当一天军人”等旅游形式备受游客喜爱,这些旅游形式都为游客旅游提供了感官刺激,调动了旅游者参与旅游的积极性。体验旅游的发展,更应注重旅游者的参与,增加旅游产品的刺激性和挑战性,并不断深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进行文化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深度和广度设计。

4.4 注重旅游产品的包装

旅游产品包装包括文化包装和科技含量包装。文化包装是指挖掘文化内涵,在旅游产品中注入各种文化因素。科技含量包装是指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开发旅游产品,通过旅游产品让游客感受现代技术的魅力。包装后的产品能够充分表达亲情、友情,使人们在购买旅游产品和纪念品的过程中,品尝文化的韵味和体验这些感情的珍贵。

4.5 强化体验式产品营销

在体验式产品营销中,提供体验服务的要素包括旅游工作人员的仪表仪容、态度、行为和能力。其中,服务态度至为重要。服务是游客与景区互动式交流的中间环节,服务的好坏程度决定着旅游产品能否销售出去。员工服务是游客亲切感与自豪感的重要来源。优秀的员工在营造旅游氛围中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游客的服务行为上,包括微笑、眼神交流、令人愉悦的行为、特定角色的表演,以及与顾客接触的每一细节。当前的服务业特别重视服务情景中的员工与顾客面对面接触的真实时刻(Moment of Truth)的管理,如果将景区比做舞台的话,旅游景区的工作人员就是舞台上的演员,风趣幽默、恭谦勤快、对顾客有求必应的服务态度都是游客获得的最直接来源。所以,必须将景区的工作人员融入景区氛围的营造之中,形成员工与游客互动的演职人员,共同创造令游客难忘的深刻体验。

筹划旅游产品体验活动,这是一种全新的不同于过去的促销模式。根据有关统计,中国目前花在电视上的促销费用占整个促销费用的80%左右,而在美国,这个比例已经降到了50%以下。作为体验式营销的重要环节,我们必须建立展示体验的促销舞台,使用户能够在他方便接触的地方,尝试这种体验。在这种促销活动中,单纯的电视、平面和广播广告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必须大力加强户外促销、店内促销等形式的促销活动,这种促销活动更要侧重于营造一种体验环境,以便让客户试验相关体验来激发购买欲望。建立健全游客与旅游企业间的沟通渠道也是旅游促销成功的重要一部分。通过沟通,及时了解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和喜爱的购买渠道,因势利导,采取不同的营销方式赢得顾客的信赖。

另外,建立体验式旅游的营销队伍。在体验式营销中,营销人员就像演员,通过各种刺激游客感官的形式来表演,表演的目的就是让游客参与其中,即购买旅游产品和旅游纪念品。

参考文献:

[1]谢新华.体验经济及其基本特征[EB/OL].中国管理传播网,2003.

[2]邹统钎.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景区管理模式[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11):41-44.

[3]柴伟.体验经济与云南旅游业的发展[J].学术探索,2003(8):18-20.

[4]楼筱环,毛国良.浅析体验经济时代旅游产品开发模式[J].中国,省略/hangyejingji/200901/221700.htm,2009-01-14.

[5]周霓.基于体验营销理论的旅游产品开发策略研究[J].经济论坛,2008(3):107-108.

[6]黄鑫.体验经济时代下关于体验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9,6.

篇14

一、旅游景区发展旅游购物的现状

(一)游客购物整体消费水平不高

旅游景区虽然是游客在游玩之时购买商品的主要场所,但是游客购物消费目的主要为留念和赠送亲友,选择都是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低价小物件,主要是一些能够代表当地特色的旅游商品。一些旅游景区的经营者对旅游购物的投入有限,商品同类化、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没有加强对旅游商品的规划与开发,无法吸引游客的大量消费。游客在景区的购物主要体现在价格低廉的小商品上,整体消费水平并不高。

(二)缺乏旅游特色商品的经营

游客在景区购物主要目的就是围绕着旅游展开,希望能够通过某些商品,表达自己对景区的怀念。纪念性是景区商品的一大特征,也是景区商品存在的必要价值,更是旅游商品区存在的意义。但是,在现有的旅游景区内,一些商品缺乏旅游景点特色,制作粗糙,代表性不强,难以吸引消费者购买。目前的旅游景区大多不具备自主研究旅游商品的能力,景区内充斥的主要是外购的商品,这些外购商品游客在非景区也可以轻松买到,商品的非替代性弱,不具有鲜明特征,甚至同一个景区不同的摊点售出的商品一样,这都影响了旅游景区的商品消费。

二、旅游景区发展旅游购物的问题

(一)旅游商品价格不科学

旅游商品的价格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景区有些商品的价格高于景区外,商品很普通但价格较高,这就难以吸引游客的购买。由于景区商品面对的销售对象是大量的旅游者,这些游客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一旦所购商品出现价格和质量的问题,游客的投诉率比较低,这就给旅游景区的经营者带来诸多的侥幸心理,让他们在价格和质量上做文章。由于景区具有封闭性,都是凭票进出,对于那些没有带足食物的游客来说,景区的食物和饮料成为他们最近的选择,这就容易导致景区内食品、饮料类商品的价格,要远远高于景区外。还有一些景区商品的经营者实行垄断做法,导致景区商品虚抬高价,影响了景区消费的合理性。

(二)旅游购物管理不规范

目前的旅游购物存在诸多管理不完善的地方,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做保障,对景区的旅游商品购物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同一旅游景区内,经营者缺乏沟通、恶性竞争现象比较明显,旅游景区发展购物缺乏秩序的约束。在一些旅游景区甚至出现强买强卖的现象,给景区的旅游购物造成不良影响,扰乱了景区的市场秩序,降低了游客对景区的评价,影响了旅游购物的发展。

(三)游客受购物经验影响

游客在景区购买商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其投诉成本比较高,而且多数游客为不影响旅游心情,选择沉默不追究。一些旅游景区的经营者,就利用旅游者的这种心理,出售残次商品或虚高抬价。游客在购买这些不合理的商品之后,会利用多种途径向其他人诉说,这样就很容易形成对旅游景区购物的不良评价,造成游客对景区购物的负面固有印象,继而影响潜在的消费群体。

三、旅游景区发展旅游购物的策略

(一)端正态度,重塑认识,摆正对旅游商品的看法

旅游者对游玩过程中的衣食住行消费,具有固定性、常态性,对于景区购物方面则相对有限。购物属于游客在游玩过程中的非必须需求,具有很大的伸缩性,这既是旅游景区购物发展的局限性,也是旅游景区发展购物的优势所在。旅游景区要正确认识景区发展购物的价值,全面分析旅游购物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发挥旅游购物对旅游业的有利促进作用。旅游景区如果能够出售极具代表性、足够吸引力的商品,不仅可以满足当前旅游者的消费需要,还能借助旅游商品的使用与传播,无形之中宣传景区,提高景区的关注度。旅游景区发展旅游购物,必须要端正对旅游购物的认识,重视对旅游商品的开发运作,促进旅游购物的发展。

(二)突出特色,加强管理,规范旅游区市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