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范文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篇1

会展经济对一个城市、一个地方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会展业的强劲增长势头也给举办地带来了诸多益处,因此许多地方都希望通过会展产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增长。为加快会展产业发展,使其尽快成为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先导行业,城市在硬件建设、工作体制机制、政策配套等方面的健全和完善显得尤其重要。一些地方政府将会展业列为支柱产业,出台各种优惠政策、积极推动场馆设施建设,以期实现“会展兴市”的目标。但一个城市能否发展成为会展中心,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

一、会展城市的形成条件

1.丰富的旅游资源

会展城市一般都具有会展中心和旅游城市的双重功能,一般的会展城市都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或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或文化底蕴丰厚、人文气息浓郁,具有较强的可观赏性,这些城市本身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加上其他硬件设施及人才优势等要素,使其很容易培育品牌会展、知名会展,进而成为会展中心;对一些原来默默无闻的城市来讲,如果希望通过会展发展地方经济,独特的旅游资源环境是其成功的重要条件,例如海南的博鳌这个小渔村,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旖旎的风光,因博鳌亚洲论坛在这里举办使其一夜成名,并跻身著名会展中心之列。

2.优越的地理位置

大型国际会议或展览会涉及参展商品、客商以及观众的运送和传输,大量的商品、技术、资金、信息汇集在极为有限的时间与空间里,需要迅速扩散到广泛的群体中。同时会展城市要具备集聚市场的能力,即交易市场应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形成对周围区域市场的覆盖。因为会展活动特别是展览会在频度较高的贸易基础上才可能产生和发育,才有可能吸引媒体的关注,从而影响参加会展活动企业的营销效率。因此会展举办城市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状况至关重要。

3.相对发达的第三产业

会展经济与交通、通讯、住宿、餐饮、旅游、商业、电信等行业有较强的关联性,需要这些行业提供完善的服务,满足参展客商的多样化需求。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规模是会展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构成会展城市的两个要素。特色产业优势愈明显,品牌效应愈强,展会愈容易吸引参展企业和客户,从而赢得声誉,扩大影响。因此,会展一般都会选择在第三产业相对发达的城市举办。

4.市场条件好,开放度高,拥有优势产业

会展活动辐射性广、相关性强、规模大。要求会展城市达到较大的市场规模、较高产业发展水平与开放度。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和会展设施条件越完善,产业优势愈明显,品牌效应愈大,展会愈容易吸引参展企业和客户,从而扩大影响力,如德国汉诺威的工业博览会、法国巴黎的时装展等。会展业目前已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要根据各地的经济文化特点来举办展会。当然,在会展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支持和作用不可或缺,而且在某些条件下甚至不可替代。

5.完备的场馆设施

举办会展活动还要求有符合一定标准的展览场所,并需要举办地具有住宿、餐饮方面的接待能力以及交通、通讯方面的设施保障。否则对参展商也不会有太大的吸引力。

二、会展城市的发展策略

1.做好市场调查和会展城市的策略定位

作为一个朝阳产业,会展业能汇聚巨大的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商品流、人才流和物资流,对区域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和催化作用。然而,一些地方政府为成为会展经济的主角,不做市场调查,不惜投入巨额财政资金,直接策划主办、旨在宣传本地形象、扩大本地影响、带动本地产业发展的各种综合性会展活动。结果导致重复办展,主题模糊,资源浪费。因此,市场调查是必不可少的。

在确定会展项目以前,要洞悉该地区经济、地理方面的优势和特色,一方面要确定有参展需求的参展商,摸清他们的需求所在。另一方面,会展的定位必须是建立在充分掌握市场信息的基础上,必须明确是走综合性的会展城市发展道路还是走专业性的会展城市发展道路。综合性的会展城市发展道路是指举办由各个产业、行业与内外贸相结合的大型交易会、博览会或国际会议,如广州的“广交会”;专业性的会展城市发展道路是指以某一个产业或者行业为依托举办的规模不等的交易会、博览会或大型会议,如顺德的“家博会”等。目前,由综合性向专业性发展已是国际会展业的大趋势。

2.要着力打造品牌会展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一个会展公司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很难在全球化进程中占有一席之地。而目前,我国会展业普遍缺乏品牌意识,行业缺乏品牌企业和品牌会展,从而导致盲目办展、重复办展,会展内容混乱、受众对象不明确,举办会展的中介公司良莠不齐,缺乏品牌会展企业等现象发生,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3.强化会展业的服务功能

服务是会展业的生命所在,没有一流的服务就不可能有一流的会展。因此,从立项、招展、办展到会展结束,始终都要做好服务工作。如要做好展前的信息,帮助参展商做好展馆展台的布置工作和展场企业的广告宣传工作;做好展场的金融、法律、会计等方面的各类咨询服务工作;举办各种洽谈会、主题研讨会,交流信息,创造商机;设立海关、商检的绿色通道,为参展商提供便利;提供运输、保险、翻译等各方面的服务等。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是会展结束后的后续服务问题,这需要建立参展商、观展商的资料库,了解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便于日后改进工作。

4.制定网络营销策略

会展的首要作用是传播信息,网络技术对信息和数据的传递、交换和处理等提供了极大方便,克服了会展时空方面的有限性。其次,会展属于商务活动,网上会展则是将会展商务活动的电子化。而展览活动大多是以盈利为目的,展览组织者在运作过程中采用网络技术,具有节约、高效、快捷、方便等优点。因此开辟网上会展则可以突破这些限制,除了在会展举办期间作为主场的有利补充之外,它还可以提供全天候、跨地域、跨国界的会展环境,为各国贸易商提供一个丰富、开放、全息的信息交流场所。如今的电子商务会展已经具备了一些传统会展所不具备的功能和手段,不再仅仅是传统会展的宣传手段,而是日益成为一个新的会展形式。

5.做好会展营销与旅游资源的对接

随着会展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业对会展活动的支持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一批旅游企业开始涉足会展业务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会展活动和旅游业能够而且必须实现有效对接已成为会展界和旅游界的共识。可见,会展与旅游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会展参加者向来是旅游业的重要客源,开发会展地旅游资源对会展的成功举足轻重。

小结

篇2

摘 要 城市品牌作为城市的无形资产、战略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导向牌”、凝聚人心“吸铁石”,城市形象的“金名片”。纵观全球,各个城市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整合资源,旨在打造城市品牌。在城市品牌建设的道路中,应该准确定位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品牌价值;注重营销城市品牌,实施城市品牌战略;有效开发城市品牌,获取城市品牌效益;合理选择城市品牌,优化城市品牌组合。城市品牌建设要求各个城市加强交流与合作,共享资源、共谋发展、共同进步。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各个城市必须注重城市品牌建设,加速城市品牌化的进程,提高城市品牌竞争力。

关键词 城市品牌 城市发展 品牌建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城市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显,而城市品牌对于城市发展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推广城市品牌,提高城市竞争力,已成为各个城市发展中的新课题。

一、城市品牌的含义及其功能

美国杜克大学Kevin Lane Keller教授在《战略品牌管理》中对城市品牌定义如下:“像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城市品牌化的力量就是让人们了解和知道某一区域,并将某种形象和联想与这个城市的存在自然联系在一起,让它的精神融入城市的每一座建筑之中,让竞争与生命和这个城市共存。” 城市品牌包括城市的名称、环境,城市的企业、产品、服务,以及城市形象、个人等,它是城市吸引人们的系统标志。直观地说,城市品牌是市民对一个城市的感知,是城市整体留给人们的印象,是人们对城市、对其生活方式的自信心、自豪感及未来远景的表达。

良好的城市品牌可以提升市民的认同感、自豪感,推动城市文明的发展;能吸引更多投资者和人才的关注;有利于开展对外的交流和合作,也有利于本地区企业的发展。总体而言,城市品牌具有标志、象征和认知三大基本功能:(1)标志功能:城市品牌是城市的标志和名牌。是城市间区分的标记,在观者看来,城市品牌的主要功能是一种速记符号。(2)象征功能:城市品牌是复杂的城市象征。这种象征因市民和观者的印象及自身内涵界定最终目的是创造可供识别的差异性。(3)认知功能:城市品牌是观者对城市的知觉。城市品牌是城市、市民、观者关系的载体,当观者对城市品牌有了积极的态度,城市品牌就能在观者心中形成正面影响。

二、城市品牌――城市发展的助推剂

作为城市的无形资产、战略资源,城市品牌是城市发展的“导向牌”、凝聚人心“吸铁石”,城市形象的“金名片”。当下全球各个城市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整合资源,旨在打造城市品牌。法国将巴黎打造成为“时尚之都”,使之成为引领世界时尚的标志;“动感之都”香港推广了“飞龙在天”城市品牌,将香港发展成“亚洲国际都会”。

一个成功的城市品牌可以使一个城市具有鲜明的形象,使人们了解它,在脑海中对其形象化。与此同时,也可以使得这个城市在某一方面具有其他城市所不能够具有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对外产生较强的辐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积极吸引人才。21世纪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在城市的发展历程中,历史已经证明城市要想一直保持增长和发展的趋势,其关键在于城市吸引人才、技术和资本的能力、而最关键的是人才,因为人是创造和创新的最主要的原动力,技术和资本为人的能动力的发挥提供技术和资本支持,而这些的实现,主要是城市的独特性――即城市品牌的发展和保持。良好的城市品牌是吸引人才的关键。一个环境优美、秩序优良、富有活力、开放兼容、适宜创业发展、让人们安居乐业的城市,必然会在人才竞争中居于优势地位,进而对各类人才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其次,广泛吸引外资。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城市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为了有效地利用国内国际市场提供的资源,弥补城市建设中资金短缺这一问题,各个城市纷纷引进外资,促进其迅速发展。城市有了自己的知名度,有了品牌,就可以吸引到更多的投资,形成更大的竞争力。在全球化的时代,城市对大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吸引和聚集能力是城市能否引进外资的一个关键。公司选择投资城市,除了考虑区位经济的辐射能力等因素外,还要考虑城市品牌对投资带来的风险。文化开放、兼容的城市将减轻跨国公司本地化的压力和跨文化管理的难度,降低管理成本。

再次,推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依托城市品牌,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力发展相关行业,推动城市发展。诸如,旅游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已纳入许多城市的发展战略,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良好的城市品牌,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三、基于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城市品牌建设

城市品牌建设的核心是城市品牌的定位,城市品牌的选择是城市品牌定位的延续,城市品牌的开发着眼于凸显城市品牌的价值,城市品牌通过营销塑造出城市品牌独有的魅力。城市品牌追求的是长期的存续和发展,是持续的竞争力。

准确定位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品牌价值。城市品牌定位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因而在定位之初,必须要进行周密的市场调查,合理规划,结合拥有竞争优势的独特领域进行规划,进行定位与创建。城市品牌定位,其实质在与将城市放在目标受众心目中给定一个独一无二的特殊位置,由此而形成其鲜明的品牌个性,确保自己的最大竞争优势。通过准确的城市品牌定位,优化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得资源优势转化为最大的竞争优势,最终能够提高城市品牌的价值。

合理选择城市品牌,优化城市品牌组合。城市品牌的选择是城市品牌定位的延续,即将定位的结果进一步细化,在众多城市资源中选择最能形成城市独特竞争力的品牌组合。选择城市品牌应该遵循真实性、特色性、认同性、美誉度和导向性的原则,确定一个好的城市品牌,以此提升城市素质,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有效开发城市品牌,获取城市品牌效益。城市品牌的开发是以城市品牌为对象,通过资金和劳动的投入,形成与城市功能相适应的城市核心识别,借以指引公众的城市行为,并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或环境效益。城市品牌的开发要求政府具备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通过提供公共服务、授权其他组织管理活动、制定规则等方式使活动的净收益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从而保证品牌开发高效、流畅的运行。

注重营销城市品牌,实施城市品牌战略。整合营销传播战略,要打造城市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营销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城市在进行营销时,应对城市品牌进行全方位、立体化、持续性的有效营销,充分发挥媒体的力量,通过制定统一的框架来协调营销计划,将城市管理者可以控制的各种营销传播活动加以协调,从而形成一个连贯内聚的整体,使城市的每一个市场行为都围绕一个核心,从而使城市品牌形象传播达到“一种品牌,一个城市”的效果,通过整合各种营销活动,以获得更大的协同效应。

在走中国城市品牌建设的道路上,我们要善于探索和吸纳一切先进的价值观念和体制机制,从传统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从传统工业化的发展理念的影响下解放出来,从传统工业化的发展理念的影响下解放出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享资源、共谋发展、共同进步。

品牌是城市竞争力的制高点。纵观全球,城市竞争已经逐渐聚焦在城市的品牌之争,城市品牌越来越受到城市管理者的关注,因为城市品牌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各个城市必须注重城市品牌建设,加速城市品牌化的进程,提高城市品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许正中.社会多元复合转型―中国现代化战略选择的基点.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2]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3]刘彦平.城市营销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 可持续发展; 相关性; 设计原则

引言:

当前,我国在坚持与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城市的规划设计当属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心内容。不仅如此,城市的规划及设计工作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与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我们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城市规划设计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 "城市规划设计"与"可持续发展"

(一) 城市规划设计

谈上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上,人们首先会想到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何为"生态城市"?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内涵就是指在城市的整体规划设计建设工程中,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建设为核心,在坚持与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前提下,严格遵循着生态学原理以及生态经济学发展规律等。与此同时,并城市及周边区域内的生态建设、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发展都要进行科学、合理、规范化的设计。从而高效的完成对城市的统一规划以及综合建设,并最终完美的实现城市区域内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这才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和谐理念。

(二) 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施全面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生态城市及规划设计过程中比较关键的一个环节。"圣人" 孔子曾说过:"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同时还有孟子的言论"斧斤以时入山林",这些都是古代劳动、智慧的人们在人类发展历程中所探悟到的生态和谐发展思想,其所反映的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社会以来,这种城市和谐发展的理念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被冲击的无比惨淡。

二、城市规划设计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一)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观

在我国,关于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理念,主要强调的就是区域内城乡经济、社会、人口、环境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要想更好的实现经济、社会、人口、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发展,就必须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和谐建设理念引入到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工作当中。我国在《21世纪行动计划》中,就曾明确的提出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概念,并对其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行了研究。在传统的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的形成了两种城市发展的观念,一种是"天人和谐"的发展理念,另一种则是"人定胜天"的观点,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一直就存在着人类战胜自然并获得生存空间的荒谬想法。图1表示的是我国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功能、结构示意图。

其中:

W代表的是城市经济系统

S代表的是城乡社会系统

O代表的是区域环境生态系统

N代表的是城市建设整体平

衡、协调发展的决策成果

H代表的是规划设计策略及其

方法的制定

图1 城市规划设计中可持续发展式操作程序的功能、结构

(二)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生态城市规划"

关于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其中的"生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通过对城市的绿化建设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在国内的很多城市在进行规划设计中,一般都会把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种基础性工程建设来对待,而通过草木植被进行绿化建设成为了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

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我国古代就存在着"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发展理念,究其根本,其所宣扬的就是建议人们在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强调对环境的保护、生态的和谐,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只有强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功能、作用、效果,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城市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从而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工作以及区域内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进作用。

三、总结及建议

新时期下的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应该坚持科学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理念。本文主要探讨与研究了城市规划设计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包括城市规划设计中所蕴含的可持续发展指导观,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对于城市的合理规划设计--"生态城市规划"。因此,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应该以建立"安全、健康、有活力的生态和谐城市"为主要发展方向。

本人认为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应该坚持并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设计原则:①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建设原则。②注重"天人和谐"的理念,尊重生态自然的功能作用,严格做到"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宜林则植,宜建则筑"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先进理念。③坚持并遵循社会和谐建设的原则,一切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工作都要围绕着社会和谐发展为中心,实际上就是强调"以人为本",在这里,社会和谐建设的基本原则就是指社会生态和谐建设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郭丰产.城市规划设计中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1).

篇4

关键词:城市 转型 城乡规划 开发区 产业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城市转型的概述

城市转型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城市发展的历史就是城市转型的历史。城市转型是城市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和转折,它是一种多领域、多方面、多层次、多视角的综合转型。

1979年我国城市化的水平是17.9%,2009年这一数字增长到46.59%,目前国内有7个城市的人口超过了1000万,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49.68%。城镇化即将突破50%的分水岭,意味着城市将面临从粗放、无序、低效率、不可持续发展向精细、高效、低能耗、有序发展转型。国际经验表明,这一时期既是重要机遇期,也是矛盾多发期。必须进一步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高城镇发展质量,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城市发展呈现典型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即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的模式。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将会带来城市空间的无序和社会发展的失衡。在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的同时,其收入水平、保障住房供应等并没有融入城市中去。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凸显,社会矛盾加剧。这种粗放模式加剧了城市空间的无序开发,城市缺乏生态休闲空间,也加剧了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协调,并加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应该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发展模式,实现向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发展模式的转变。与此同时,不能片面强调城市功能分区和专业化,由此形成规模庞大、功能单一的工业区和住宅区,要整合资源,协调各种功能,推动城市向空间一体化转型。

当前,中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转型的新阶段,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城市规划也随之担负起转型与重构的新使命。而各省市的开发区,是所在区域发展的领头羊,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可塑性,更要从规划着手,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城市粗放发展模式,以发展模式转型为主线,全面推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的转型,并围绕城市发展转型推进城市制度和空间转型。因此开发区的转型及规划对城市的影响是巨大,做好开发区的工作,就盘活了整盘棋。

2. 开发区转型的规划建议

2.1 完善开发区规划编制,提高建设水平

2.1.1 修编完善开发区规划体系。借鉴发达国家和沿海地区先进规划理念,以主导产业、发展空间、功能区块、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及生态保护为主要内容,编制形成以概念性规划、总体规划为统领,以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等为支撑的开发区规划体系。规划批准后,应严格按规划执行,提高规划在建设中的法定地位。

2.1.2 加快编制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各开发区原则上应明确1-2个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和首位产业,实现错位发展。各地要围绕“十二五”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按照“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多措并举、持续推进”的要求,修订完善开发区主导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强化政策引导,推动建设各有侧重、特色明显、相互配套的开发区产业集群,支持相关开发区共同打造跨区域的产业集群。

2.1.3 着力增强开发区城市功能。按照“产城融合”的思路,将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项目,统一纳入开发区总体规划。有条件的开发区要规划建设一批商务金融、社会公共事业、市政公用设施、大型居住社区、公共服务社区等功能性项目,着力提高开发区的城市承载力。远离中心城市的开发区要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完善开发区城市化功能。着力增强开发区管理机构的社会管理职能,积极探索开发区社会管理新模式。

2.1.4 提高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坚持“先规划,后开发;先地下,后地上;先工业,后商住”的科学建设时序,高标准规划建设开发区道路、电力、燃气、供热、供水、通讯、消防、防汛、治污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企业服务的公共信息技术、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

2.2 优化开发区产业,整合扩大发展空间

2.2.1 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依据国家和各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立足本地区产业基础、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整合区域空间、发挥特色优势、集约利用资源,作为培育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的大平台。产业集聚区由省级统筹谋划,各市分期组织实施。科学划分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功能区、城市配套区、生态功能区、预留发展区等区块,强化产业集聚区与现有城市或开发区的衔接联系。

比如合肥新站试验区以平板显示产业为龙头,迅速集聚了其上下游配套产业,形成产业链,2012年9月设立了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按照“建设大项目、壮大核心企业、延伸产业链、培养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重点发展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商务金融、科技研发、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基地、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2.2.2 推进开发区整合扩区。鼓励各地通过“一区多园”的形式,对现有雷同、分散、行政分割的开发区进行改造整合,开发区数量在现有基础上力争压缩,对开发建设效果不理想的,予以警告直至取消筹建资格。比如合肥各区的开发区就可以整合到现有三大开发区内,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

2.2.3 .积极稳妥推进开发区扩区工作。目前,各开发区经过近10或20年的建设,发展空间严重不足,因此,在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依法采取置换用地、整合周边乡镇工业集聚区、产业园区的方式扩大开发区规划范围,更有力地支持城市转型发展。新站试验区扩区工作走在前面,目前204平方公里面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 建立科学评估制度引领城市规划发展

当今中国不缺好的规划师、好的规划,有着最活跃的规划行业和规划市场,有最严格的制度,但最缺乏的对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的动态评估。

建立完善的规划评估制度是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是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工作质量的需求,是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组成部分的基本要求。规划的完成不仅仅体现在制定、决策、执行的过程,还必须要有评估,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开放的循环提升过程。

长期以来,规划工作中,对于空间布局、结构体系、政策措施的评估采取定性分析的方法,对于规划阶段性成果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这一做法缺乏对总体规划实施中的跟踪、调查、分析,缺乏对问题原因进行深度分析,也没有对相关行业实施总体规划的情况进行系统梳理。

篇5

[关键词]学习型城市;图书馆;终身教育;广州

1 学习型城市的基本特征及广州创建学习型城市的背景、动因及现状

学习型城市的形成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所谓学习型城市就是以知识经济发展 为导向 ,以终身教育的体制实施和学习型社会的实现为基本特征,以不断更新和开发劳动力的潜能 和 素质为基本任务,以保持和不断增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不断提高城市人们生活质量为 根本目的城市发展类型。[1]

迄今为止,全国已经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武汉等200多个城市提出了建 立学习型城市的方针。 近年来,广州市将创建学习型城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2006年11月,广州启 动了为期10年的大型综合性读书文化活动——“书香羊城”全民阅读系 列活动,旨在培养广州市民终身学习的习惯,开启了学习型城市的创建。开办阅读网站,开 通读书服务 热线,开展“全民阅读月”、读书征文活动和读书演讲大赛等各种活动,每年评选出羊城“ 书香家庭”“书香社区”“书香连队”,还把已经开展得有声有色、初具品牌特色的“羊城 书展”“羊城学堂”等纳入其中,统筹全市各类阅读资源。而由广州市宣传部主办的《广州 讲坛》和《羊城学堂》,已成为广州地区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文化品牌和城市名片。[ 2]

2 学习型城市的构建与图书馆的使命

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对图书馆而言,既是一次新的发展机遇,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图书馆 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与知识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其基本功能涵盖了促进知识更新、提高 人 类 文化素质等社会教育范畴。如果学习成为人们的终身需要,拥有丰富知识和信息资源的图书 馆将成为人们的 终身“伴侣”,成为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重要平台。在创建学习型城市中,市民终身学习 和终身教育的社会大学——图书馆,必将成为引导市民树立学习理念的倡 导者和浓厚学习氛围的营造者。

3 广州各类型图书馆在构建学习型城市中的发展对策

3.1 各类型图书馆在构建学习型城市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城市各类型图书馆在建设学习型城市的过程中是各有分工、相互联系的。城市居民学习方 式 的多样性和随意性,要求各类型图书馆在各自的服务区域和职责范围内开展便捷的服务。

公共图书馆在传播先进文化、彰显文明正义、提高人口素质、实现知识创新、推动社会进步 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维护信息公平与自由、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阵地。公共 图书馆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读者座谈会、新书推荐会、地方传统文献专题讲座等活动凝聚城 市文化,利用自身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信息、提供文化娱乐,构 建学习型社会。近年来,广州市各级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异常迅猛,特别是馆藏文献的增长 率大大超过了广州市GDP的增长速度。根据广州市图书馆学会统计,广州市公共图书 馆 馆藏总量2005年比2000年增长了161.6%;年购新书量增长达693% ;人均拥有图书数量增 长了167%,年均增长33.4%,是GDP的年增长速度(13% )的2.57倍。其主要原因是政府加大了对 公共图书馆的投入,特别是对文献购置经费的投入。到2005年底,广州市公共图书馆人均 藏书量 达到1.6册以上,达到“全国文明城市”的A级测评标准(每百人公共图书藏书量>160册)。[3]

高校图书馆相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具有文献资源专业化突出、技术设备较先进及人员素 质相对 较高的优势。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开放,国内像海南大学、深圳大学、 青岛大学、信阳师范学院等高校的图书馆在向市民开放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并在社会上 产 生了积极的反响。大学图书馆对市民开放在发达国家屡见不鲜,德国、美国的许多大学图书 馆都是对市民开放的。这表明在公共图书馆无法满足城市居民学习需求的情况下, 大学图书 馆可以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社区图书馆是根据现代城市人口聚居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图书馆形式,是建立在社区里 的基层图书馆。它是最贴近社区居民的文化场所,充分体现了“阅读便利”和“资源共 享”的原则,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延伸和拓展,在构建学习型社区中起着核心的作用。[4]

3.2 更新观念,服务为本

图书馆要办得贴近市民,首先应该更新观念,根除衙门作风,消除影响服务质量的一切障碍 。在 更新观念的前提下,需要从如下四个具体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提供免费服务。收费还是免费曾经是图书馆界争论不休的话题,近年来,无偿服务的 原则不仅在公共图书馆,也在其他系统图书馆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推广。

第二,在地理位置上接近公众。如果图书馆在地理上远离读者,会使读者感觉不方便,从而 减少他们使用图书馆的次数。要在地理位置上接近读者,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发展社区图书 馆 ,完善图书馆网络,使基层公民享受到信息时代的文明成果,充分满足公众的借阅需求。 在发展社区图书馆方面,广州可以借鉴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经验,采用“总分馆”制度 ,积极在北部、西部和南部的偏远地区配置分馆,使广州在市、镇、 街一级都配置有公共图书馆。广州市图书馆要发挥中心图书馆的作用,从全市的角度规划 图书馆网络,不仅各城区配置公共图书馆,还要打破区(街)行政区划限制,在人口密 集、交通便利之处设立较大的公共图书馆。条件具备的乡镇(街道),也可建立乡镇图书馆。

第三,在时间上方便读者。延长开放时间是图书馆方便读者、留住读者的一个重要举措。通 过组织社区和家庭阅读,推广科学的早期阅读理念和方法,帮助青少年从依赖阅读走向独立 阅读,为培养终生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和谐氛围。读者来到图书馆,一方面是为了汲取所需的知识,另 一 方面是为了享受终身学习的快乐。面对不同年龄的读者群体,图书馆要从人性化的服务角度 出发,为每位到馆的读者提供最大限度的便利。同时,还要兼顾弱势群体到图书馆学习文化 知 识的权利,考虑到他们对图书馆设施的特殊要求,使他们合理的阅读和学习需求得到满 足。

3.3 整合资源,加强共享

广州各类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其在建设学习型城市中的功能,实现各种资源的整合。首先是人 力资源的整合。1)整合图书馆内部的人力资源, 要将热爱图书馆事业、有一定专业特长的高素质人才放在接待读者的岗位而 不是内务部门,要使一线工作人员真正由图书馆守门员向信息导航员转变;2)整合图 书馆的专业人才,做好网上咨询、读者培训以及专题服务等工作,发挥图书馆的学科特长, 为有不同需求 的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其次是信息资源的整合。为学习型社会服务,仅靠公共图书馆的藏 书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图书馆间的联合,实现不同类型、不同地区资源的共享。 在操作方式上可以依 托计算机网络,签订馆藏资源有偿共享协议,逐步建立全市公共图书馆统一服务网络,进而 建立公共图书馆与其他类型图书馆资源的共享网络,实现资源互通有无,最终为全市图书馆 资源的真正共享奠定基础。[5]

3.4 自我更新,提高素质

如果没有一支热爱图书馆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并能积极主动 拓展各项业务的工作队伍,图书馆不可能在整个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发挥它最大的潜能。因此 ,图书馆应该紧跟时代步伐,率先创建学习型图书馆。 不断加强团队建设,培养系统思考和自我超越的图书馆精神,把图书馆员的个人理想 融合、升华、统一为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创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图书馆文化,使图书馆成 为 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发动机和助推器。

[参考文献]

[1] 殷开明.学习型城市的内涵及特征剖析[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7(1): 28—30.

[2] 陈 钢.试论广州学习型城市的创建[J].科技资讯,2009(14):222—223.

[3] 蔡卫平.广州公共图书馆事业在“文化强市”建设中的发展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 与经济,2007(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