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旅游与城乡规划,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城市旅游规划理论
关于城市旅游规划理论,在二十世纪60年代国外就有研究。最为著名的是马列士将旅游开发与规划运用于城市发展理论中。二十世纪80年代,城市旅游规划理论由巴特勒(R.W.Butler) 提出。这位加拿大地理学家所提出的理论,为后来的城市旅游规划研究奠定了基础,并运用这一理论对于城市旅游系统以控制。Mill&Morrison进一步提出了城市旅游的功能性,并对于影响城市旅游规划的各种要素进行研究,认为城市旅游规划所涉及到的资源,除了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之外,还包括政府政策、金融资本、社区服务等等。要促进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协调性,就要促进各项资源的融合,提升城市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以促进城市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关于城市旅游规划的研究更为完善,所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城市规划、旅游景点、度假胜地等等,所制定的旅游规划措施对于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城市旅游规划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旅游规划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城市旅游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强化城市的经济实力,也提升了城市竞争力。这就意味着,城市旅游要发挥其作用,还有赖于城市规划。由于城市旅游具有参与性和多元性特点,且与城市规划之间构成整体,两者统一发展,因而城市旅游规划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的,一方面要考虑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考虑城市可利用的旅游资源以及旅游市场的发展,以定向开发旅游项目。
(二)城市旅游规划服务于城市旅游发展
城市旅游规划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满足旅游者对城市的要求,主要是为城市旅游者提供服务。但是,城市旅游规划并不是对城市进行整理性旅游性质的规划,而是由特定的经济部分来执行,为城市的旅游发展制定总体思路,以发展城市的旅游业。这就意味着,城市旅游规划属于是城市建设规划范畴,但局限于旅游规划,所以,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着局限性。城市旅游规划是以城市的旅游区为规划对象,所规划的内容包括旅游资源、经济条件、旅游项目开发等等,都要按照城市旅游发展的思路进行设计,以使旅游区有步骤地开发,有计划地管理,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城市旅游空间使有限的,要将有限的空间合理利用,并扩展到整个城市规划中,就要从旅游服务的角度制定旅游规划,以实现城市旅游业带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三、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
(一)规划空间的差异性
从规划的空间规模上来看,城市规划覆盖整个的城市空间,而城市旅游规划则划分为不同级别,随着级别的降低,规划的空间规模也会相对缩小。
(二)规划指标的差异性
城市规划存在着硬性指标,涉及到城市的性质、建设标准和城市的发展目标。这些指标可以信息化到交通、绿地、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建设用地等等,都要按照功能分区进行总体部署。城市旅游规划则从旅游服务的角度出发,对旅游区内的基础设施进行规划,所涉及到的内容以旅游服务为主,要求旅游设施齐全,且设置有旅游保护系统,并对旅游市场进行研究,以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旅游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城市规划雷同,属于是城市规划内容中的一部分。所不同的是,城市旅游基础设施的规划局限于宾馆、饭店以及娱乐场所。
(三)规划功能的差异性
城市规划是国家政府对于城市进行宏观调控,对于城市中的各项建设性活动进行协调,以推进城市健康发展。城市旅游规划是国家政府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与旅游设施之间协调利用,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三、协调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
(一)注重城市规划的品牌效应
城市旅游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城市的文化品牌。对于城市进行旅游规划,要考虑到城市总体规划,两者之间相得益彰,才能够使城市品牌呼之欲出。城市品牌所囊括的内容很多,主要是人们从城市的外在表现形成对城市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城市要发展,良好的城市品牌所发挥的辐射效应是不可忽视的,既有利于城市旅游产品的促销,还能够为城市吸引越来越多的建设性人才。从经济的角度而言,做好城市旅游规划,从城市的历史和城市文化的角度出发开发旅游产品,并将旅游区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融合,使得城市特性更为突出的同时,还会使旅游者对于城市发展的主题更为明确,有利于吸引投资以及城市产品的推销。对于城市而言,城市旅游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其所发挥的效应关乎到城市的发展。
(二)城市景观具有旅游适应性
城市规划过程中,要将旅游意识注入其中,将城市景观旅游化设计,使得城市景观既符合城市规划要求,也具有旅游适应性。城市都具有历史性,历史建筑是城市发展的历史符号。以城市的历史建筑为核心,对于其周边的建筑以及景观设计着意于局部景观的融合性,就形成了具有旅游吸引力的景点。从城市的规划元素中提取城市旅游资源,包括城市园林、城市道路、城市雕塑以及广场等等,都可以在保持地方风貌的前提下,发挥其旅游景观化效应,以使城市旅游景观作为城市规划中的一个个布景融入到城市整体景观中。与此同时,还要启动城市交通系统,为城市旅游提供交通服务,使城市旅游者更为方便体验城市旅游产品。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生活由单一GDP导向逐步向追求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转化,消费结构升级,旅游休闲成为国民福利和劳动者权利的重要内容。《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的颁布实施,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需求,推广健康、文明、环保的绿色消费埋念,创造便利条件提振旅游消费,促迸旅游休闲的规模扩大和品质提升,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大量旅游休闲项目的推进和宏观指导方针的加强,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内容、编制方法变化很大;至于不同类型、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自身在内容取舍、编制方法上就有差异。这些特点决定了这一领域的研究与著述,特别需要百花齐放。
陈国生、赵晓军、彭文武等六位学者撰写的《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与实证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从宏观旅游规划理论出发,以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个案为依托,充分体现了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新视角、新思路。六位作者近十年来他们主持和参与了50余项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本书正是他们理论与实践交融的结晶,具有下述几个鲜明特点。
一是研究的时代性强。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产业素质的提高、旅游行业管理的强化,特别是《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旅游规划通则》和《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等旅游法规性文件的颁布,旅游规划业务市场化运作的启动,旅游规划单位正在逐步走向市场化、企业化。随着这个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旅游专家、学者加入到旅游业的研究和规划工作中,旅游规划方面的著作也因此逐渐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旅游规划学的发展。但旅游著作这种表面上的繁荣背后,由于规划工作者往往依据自己的专业背景、认识水平、工作经验而选择研究方法,安排规划内容,提交规划成果,使得成果质量良莠不齐,特别是旅游规划的理论研究与旅游规划的实践相比,更显得落后。在这种背景下,《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与实证研究》一书围绕旅游规划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热点问题,通过作者大量扎实的实地调查和现状分析,准确地抓住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二是旅游规划理论和规划方法的创新研究。作者充分吸收了国内外旅游规划的先进经验和方法随着国际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规划新理论、新知识的涌现,针对现有成果在研究内容、结构框架明显滞后的现状,融会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规划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资料,促进了知识经济时代旅游规划的发展,在许多方面拓展了旅游规划的内容,丰富了旅游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三是可操作性强。《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与实证研究》一书以衡山竹海、双峰雷锋山、耒阳谢维俊故居和耒阳神龙生态休闲山庄四个景区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为个案,提出旅游发展政策、战略、行动计划和对策措施,打破了国内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规划模式,启迪了思路,促进了旅游规划和旅游发展的创新研究。如书中明确提出:在旅游开发方面,要从过去资源导向的方法转变为侧重于市场导向的方法,按市场需求来指导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线路的规划和游客的组织和管理;在提高旅游经济效益方面,强调要重视增加游客停留时间,提高消费支出等。此外,全书涉及环境保护、资源开发、景区管理等尽量运用和引入国家公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从而也具有法制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
摘要:贵州现代化建设,农村城镇化是重点,其中乡村旅游独具特色。由于基础设施薄弱、政府职能缺位、创新机制不成熟等,贵州省的乡村旅游与农村城镇化未能形成良性互动发展。本文认为应采取科学规划,突出贵州特色、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基础建设、强化宣传,突显“乡村性”、坚持适度城镇化等,促进乡村旅游与农村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农村城镇化;互动发展;贵州省
近年来,贵州在乡村旅游与农村城镇化发展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就,但较全国而言,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程度低,城镇化水平低下,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绝大多数省份。本文将乡村旅游和农村城镇化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根据贵州省的实际情况提出实现两者良性互动发展的对策,以抛砖引玉,借此引发更多、更深入的思考。
一、贵州省乡村旅游与农村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现状
1.乡村旅游对农村城镇化的推动作用还需加强
旅游业会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环境、文化的发展,使目的地社会逐渐向现代化迈进。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若仍采用传统的开发模式,超强度地开发,不仅不利于旅游开展,还会给城镇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而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使郊区由传统功能向现代功能转变,即由过去主要侧重于保障城市供应、为城市居民提供鲜活食品功能转变为既向城镇居民提供农产品,又兼顾生态、娱乐、教育、文化等多种综合功能。乡村旅游在满足现代化城市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多种消费需求时,同时又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对农村城镇化起推动作用。近几年来,贵州乡村旅游已取得长足的发展,很多少数民族村寨和地区纷纷打出自己特色的主题口号,如“西江—千户第一苗寨”“贵定布依音—寨金海雪山”等,但由于历史、政策、技术等原因,贵州乡村旅游质量不高,文化产品内涵挖掘不深,市场意识不强,对农村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不明显。
2.农村城镇化对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还不明显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导致教育水平较高、经济条件较好、以追求精神享受为主要目标的城市人们向往清新古朴的田园风光和浓郁乡土气息的乡村文化。与此同时,随着城市人口密集,生活空间狭小,环境质量下降,城市成为越来越脱离自然的“孤岛”,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这必然会带动乡村旅游的兴起。但目前贵州城镇化水平低,与全国相比还有十几个百分点的差距,受山地切割地形的影响,交通条件不是十分便利,城镇规模小,基础设施不完善等,不能对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2012年全省城镇化率是35%,城镇化水平仍落后于全国52.57%的平均水平,也落后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44.93%。对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
二、贵州省乡村旅游与农村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制约因素
1.创新机制不成熟
近年来,贵州乡村旅游在政府的重视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开发模式单一,缺乏特色。一般都是观花、品果、垂钓、吃农家饭等,旅游项目趋同,缺乏独立的完整性,旅游吸引力不强。贵州乡村正在兴起的农家乐,大多都是以户为单位,经营的项目不外是吃农家饭,住农家旅馆,打麻将等项目,项目单调,服务质量差,收费不统一,难以吸引大量的回头客源。同时,贵州城镇化的进程中,由于深受强势的城市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一些古香古色的传统文化乡村,遭到大拆大建的破坏性开发,致使一些积淀了丰富人文信息的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被摧毁,这样的城镇化带来的不是福,而是传统文化记忆的消失。这对今后的产业发展布局,尤其是对乡村农耕文化旅游的发展,是致命的缺憾。
2.基础设施薄弱
贵州是全国比较贫困的一个省,2012年全省GDP为6802.2亿元,名列全国倒数第六,仅和广东佛山一市相当,城镇和乡村的基础设施极不完善。大部分小城镇和乡村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差,缺乏环卫环保设施、园林绿化设施,消防及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使农民不愿意进镇,大量新建住房成为“空楼”,浪费了土地和人力资源。同时,公路等级较低,公交设备较差,难以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此外各种路标、指示牌设置尚不齐全,导向服务尚不理想。比如一些民族地区,具有乡村旅游资源优势,但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去目的地需要几经辗转,使城市内的游客只能“望景兴叹”。
3.缺乏科学规划和市场定位
根据吴必虎的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理论,乡村旅游地应当主要分布在距主要城市中心100公里范围内,而且在总体上呈衰退趋势,即距离城市越远,乡村旅游地分布越少,规模越小。但目前贵州省小城镇和乡村旅游地的距离不是太近,就是太远,没有对乡村旅游地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开发的项目单一,导致园区季节依赖性增强。一些看到投资观光农业收益大,在缺乏科学规划和市场定位的情况下,盲目上马,造成后期农业旅游经营和管理的困难,更难以进行深度开发。大部分的观光农业只停留在农家乐、园果采摘等几个单一项目上,没有做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结合,阻碍了贵州省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
4.乡村性与城镇化之间的矛盾难解决
城镇化率的提高,一方面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村生活、乡村自然风貌、良好生态环境等成为稀缺资源,但另一方面,却使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景观受到很大的冲击。目前,贵州已初步形成以黔中城市圈为中心,安顺、六盘水、遵义为骨干,以凯里、兴义、都匀、铜仁、毕节等中小城市为枝干,以众多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居民点体系。这种多层次遍及省域的城镇居民点体系,对区域的平衡发展,区域市场的形成,乡村旅游的开发,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地理、社会和经济环境。但同时许多具有民族风情特色的东西也开始逐渐被“城镇化”,如贵州青岩古镇已开始丧失其古老的韵味,安顺地区的布依族石板房村寨也矗立了越来越多的现代住房等。贵州的乡村旅游产品缺乏深度开发,对民间、民俗文化和自身的地域特色挖掘不够,市场化程度低,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不明显。
5.城镇化发展动力不足
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所在,其中农业产业化是原始动力,新型工业发展是根本动力,第三产业尤其旅游服务业是后续动力。但目前贵州农业仍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涉及领域广但结构不合理,服务层次不高,资源优势处于潜伏状态,没有转变为经济优势。贵州城镇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以贵阳市为全省中心城市和地理中心,主要城镇沿贵昆铁路、渝黔铁路、湘黔铁路等四条铁路线和210、320 两条国道公路线展开。在贵阳、遵义的城市周围,城镇分布较密集,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较好,而省际边界地区城镇规模小,数量少,城镇与城镇之间联系少,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十分有限,不能有效地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6.缺乏政府有效的调控和指导
乡村旅游已成为贵州农村新经济增长点,2011 年贵州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606万人次,占贵州全年接待游客总数的33%,实现旅游收入22亿元,占贵州省全年旅游总收入的16%。且目前贵州已成功打造了贵定音寨等以田园风光为主的乡村观光型产品,余庆“四在农家”等以农事体验为主的乡村体验型产品,遵义桐梓等以体验度假为主的休闲型产品,雷山西江苗寨等以民俗活动为主的乡村风情型产品。但是,贵州乡村旅游相应的配套政策还不健全,管理条件滞后,缺乏对全省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对鼓励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企业、农民组织投资农业旅游的政策不够明确,缺少相应优惠的政策。
三、促进贵州省乡村旅游与农村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对策措施
1.科学规划,突出特色
贵州省应当依照当地实际条件,结合农业发展的需要,编制乡村旅游和城镇化总体规划,乡村旅游和城镇化规划应遵循“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和谐发展”的原则,使乡村旅游和城镇化建设协同发展。贵州城镇化建设在吸收现代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要突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等,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品位。贵州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殊的地貌类型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贵州同时是个多民族省份,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加以保护,利用其独特的人文地理资源,配备良好设施,发展乡村旅游。
2.政策扶持,强化基础
贵州省各级政府要从政策、资金、用地、基础设施、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贴息补助和直接投资,吸引外来资金、民间资金投入。抓住国家政策向西部倾斜机遇,大抓乡村旅游开发,农、林、水、旅游、建设、环保、交通等相关部门要相互衔接,科学开发。对乡村旅游地的道路交通建设给予扶持,通讯设施、计算机宽带网、供水等应逐步城市化。应组建综合协调机构管理,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加大投资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吸引投资者投资开发,在政府的引导下实行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与农村城镇化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3.强化宣传,大力促销
贵州省农村城镇化建设铺开的同时,在建设中要注重旅游服务功能的发挥。一是利用好各权威媒体的影响力,制作乡村旅游和农村城镇化片子和宣传册,搞好“生态贵州、旅游贵州”形象推介。二是借助旅行社搞好宣传促销。三是积极参加和举办各种旅游峰会和节庆活动,通过促销会、说明会、恳谈会等方式,提高贵州乡村旅游和特色城镇的知名度。四是建立并开通专业信息网站,并与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信息网连接。五是努力构建城市间旅游合作机制,力争把贵州乡村旅游和城镇化建设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4.坚持适度城镇化
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容易出现城镇化开发滞后或过度城镇化,这对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都会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城镇化滞后使得乡村旅游难以实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农村地区社会分工不充分,农民就业环境很难得到改善,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作用就无从谈起。过度城镇化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它会破坏乡村地区的聚落结构和生态景观,使乡村地区民俗文化舞台化、娱乐化倾向加剧,使乡村地区淳朴的文化气息逐渐被商业化浸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景观不协调等问题也会日益凸显。贵州在城镇化建设时必须坚持适度城市化,充分利用和整合乡村地区的各类资源,加快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经济发展发挥助推作用,同时应根据各地特色进行建设,努力做到现代化建设和当地特色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吴必虎,黄琢玮,马小萌.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2004(6):760.
[2]李鸿.贵州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3):129.
一、围绕“旅游立市”,突出景观建设,全力推进精品规划行动
一是全方位开展规划反思,对全市城市规划集中攻坚行动编制的各层次规划、城市设计、导则和各项技术规定,认真梳理、反思和审视,进一步修改完善。结合近期所编控规、城市设计成果,从城市空间结构、用地布局、旅游用地等方面对总体规划进行反思,适时对其进行调整和完善。开展统筹城乡一体化规划研究工作;二是结合城市实际,谋划大旅游大交通体系,进一步修改完善市域交通专项规划,深化公路与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综合研究公路、城市轨道交通、铁路、城市道路、海域交通间的网络交通联系;三是围绕优化生态功能和提升城市品位,研究市域七河大水系整治规划;四是在三个区、市开发区各规划建设3条以上精品特色景观街区,四个县县城、南戴河、黄金海岸各规划建设1条以上精品特色景观街区;五是开展景观设计和色彩设计专题研究,将城市设计的具体要求纳入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条件,推进城市精品景观建设;六是组织研究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编制环城市休憩带和城市休闲空间建设规划本文来源:文秘站 ,对东起山海关、西至滦河口景观节点进行规划设计,塑造城市景观特色地标;七是抓好对城市交通出入口、道路连接线、南戴河一小区、黄金海岸旅游度假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八是配合康乐里、金三角一带核心片区规划建设,打造标志性中央商务区。配合金梦海湾、范家店、西四村、归提寨和开滦路等片区改造,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综合功能区和新型社区。完成××*国际会展中心和旅游大厦等亮点工程规划方案;九是加强海岸线规划巡查工作,开展海滩恢复治理,清理拆除沙滩上各类违规违法建筑;十是围绕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强新民居规划建设和城镇规划管理有关工作,进一步提升县城、镇规划建设质量和水平。
二、着眼城乡一体,统筹全盘谋划,积极服务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配合完成新机场、津秦客专××*火车站、站前广场改造规划工作;二是完成城市快速路、秦抚快速路、龙港路、新区道路等城市重点道路规划工作;三是按共建、共享一体化要求整体规划北戴河新区管线综合建设,认真开展集中供热、天然气辐射北戴河相应的管线、设施建设的规划工作;四是在旅游景区、商业街区、交通节点研究规划辟建满足市民和游客需要的停车场;五是做好城市第二垃圾发电、重要电力设施、水厂、城市公交等项目的规划工作;六是谋划启动××*博物馆项目。
三、勇于机制创新,强化效能监察,努力提升城乡规划服务管理水平
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规委会、联审会、专家会等城乡规划决策和审批工作制度,完善滨海地区建设项目规划决策机制,提高规划决策水平;二是结合城乡统筹,进一步理顺市局、分局职责划分,加强对县、镇规划工作指导;三是实行局领导分包县区制度,加大对县区的服务和支持力度。在领办制、备案制、代办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针对现代服务产业、重大工业项目、旅游项目及其他重点项目的超前介入、超前服务的审批机制,实现规划指导项目建设、服务项目建设的目标;四是推进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升级,改进规划管理手段,开展全市数字规划建设;五是针对批后跟踪管理过程中违规项目执行难、相关部门职能交叉等问题,联系实际,深入研究,拿出可操作性办法;六是以“严格规划执法、增强规划执行力”为主题,全面推进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加强日常巡查和执法监察力度,坚决扼制违法建设,推进城乡规划有效实施。
四、突出教育引导,深化作风锻造,不断加强城乡规划队伍建设
关键词:城乡规划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几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快速向城镇聚集,城市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对城乡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政府必经审时度势,站在全局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造福后代,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重新审视城乡规划工作,有效避免和解决当前城乡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城乡规划沿着健康快速的轨道发展。
一、当前城乡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规划定位雷同,特点不突出。近几年城镇发展建设很快,城镇规划相应的均做了修编。规划的引领作用得到了一定发挥。但当前存在的共性问题是,定位雷同,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挖掘不够,体现不出地方特点,千城一面的问题较为普通。比如通行的“山水园林城市”、“生态旅游城镇”等等。这种规划定位一方面到处都是山水园林,没有水的挖水,没有山的造山。另一方面在建设上不仅面孔相似,而且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二)城乡规划功能分区不明晰,存有一定的交叉混乱现象。由于城镇建设规模的快速膨胀,重建设,轻规划,急功近利的问题随之而产生。有些城镇功能叠加、布局交叉。有些地方工业围城,市场围城的问题比较突出,使得建设无序,后果不佳。
(三)城乡规划水平不够高,缺乏有特点的精品工程。城乡规划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建设水平的高低,大到一个城市、一个乡镇,小到一个小区、一个建筑体。目前看,有些城镇受到利益驱使,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致使有的规划不注重城市形象,出现了一些粗制滥造的工程,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全民的规划意识还不够强,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严肃性认识不足。《城乡规划法》实施几年来,对城镇规划工作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但也还存在着宣传不够到位,执行不够到位的问题,从社会的多个方面,仍然存在无所谓的思想,特别是执行规划不严肃、随着变更规划和私自变更规划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规划工作的严肃性。
二、当前规划工作的思考和对策
(一)完善规划体系,严格功能分区
重点突出规划的“三性”,即科学性、前瞻性、特色性。对过去要客观对待,对现在要准确把握,对未来要高瞻远瞩。要以辩证的思维、科学的态度、发展的眼光描绘蓝图、谋划未来,通过科学规划,严格界定城市功能分区,明确城市拓展方向,城镇要适时出台有关刚性规定加以界定,使城市建设有序拓展。二是城乡协调、统筹兼顾、多规衔接。城镇总体规划要与土地利用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规划充分对接,形成科学完善的规划体系,统筹谋划未来发展。三是加强园区规划引导,改变工业包围城市态势。按照产业发展和行业规划的要求,按照“合理分工、错位竞争、产业互补、特色取胜”的原则,促进园区加快项目集聚和产业链延伸,引导园区发挥优势,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力争形成一园一品,一园一业的格局。
(二)充分挖掘当地文化,在“特“字上做文章
一个有品位的城市,应体现地域性、反映功能性、彰显文化性。在城市景观打造、建筑设计上要体现本土文化特征,无论建筑还是景观小品要有内涵,有独到之处,与众不同之处。一是深入挖掘当地文化,要把握与控制好主旋律。把城市的内涵挖掘出来,展示出来。功能区域空间跳跃布局,增强城市建筑的韵律感和层次感。建筑物及环境要体现地方特色。二是要重视重要窗口和节点的规划建设。重视城市广场建设。既要有现代气息,又要体现文化内涵。扮亮重要节点和窗口。主干道、交通节点、广场周边和旅游景点,要重视建筑与环境的打造,尽可能多建园林绿地。用当地文化点缀城市空间。三是充分利用山、水、林、湿地等自然要素”显山、露水、见树、透绿”,展示以”绿水青山石为韵”的城市风貌特征,营造“山在城中、水穿城过、城在绿中”的城市美景。
(三)强化城市设计,实施精细化管理
三分规划七分管理,只有增强规划意识,树立长远眼光,严格规划控制,科学组织实施,努力把“规划图”变“施工图”,才能把城市发展的蓝图变成现实。一要把城市设计贯穿城市规划建设始终。大到城市发展方向、城市道路、桥梁、建筑物,小到路灯、垃圾箱、候车厅、雕塑、门店牌匾等风格都要精心设计与施工。二要细化城市形象设计。根据城市品牌形象定位,设计城市特色标志符号,对城市进行全方位的策划包装,通过雕塑、广告牌匾、指示标牌等对外展示,形成辨识度强的城市语言。三要高度重视轴线和廊道的规划建设。通过轴线和廊道,把城市空间布局组成一个有秩序的整体。要通过规范不同区域的建、构筑物高度来控制城市轮廓线。在道路主轴上,合理规划高层建筑,营造高低错落、山水相间、疏密有致的城市轮廓。
(四)增加公众参与度,推进科学民主决策
把阳光规划制度贯穿于规划始终。首先要公众参与规划决策。规划决策是为了形成科学的行动方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要进一步调整完善规划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发挥规划委员会的领导、决策和协调职能,要实行例会制,认真研究和决定全县城乡建设发展的重大方针和战略。规划委员会引入公众代表参与制度,参与规划决策,代表公众对规划提出意见建议。二是重大规划建设项目实施前广泛听取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并通过媒体让广大市民参与其中,实现专家评审、群众评议、领导决策的有机统一,以确保科学、民主决策。三是进一步完善规划及建设项目批前、批后公示。使规划及建设公开、透明,让各方利益更好地接受社会监督。四是建议组成由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城市规划执行监督委员会,对规划的制定和执行进行监督。建议建立规划变更提议人公示制度,并将规划变更提议人与相关规划变更审批文件一并存档,以防止由利益驱动、长官意志等造成随意变更规划现象的发生,确保长远规划不走样,片区和重点规划按图落地。
结语:
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速经济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必须高点定位、高点谋划、高点要求城市规划工作。本文笔者的思考与看法不一定十分准确,但也是近年来工作实践中的切身体会,概括起来就是,城乡规划必须注重前瞻性、科学性、合理性、独特性和严肃性,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规划水平,有效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发挥规划的前导作用,才能把我们的城镇建设得更有特色,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