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旅游与城乡规划范文

旅游与城乡规划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旅游与城乡规划,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旅游与城乡规划

篇1

一、城市旅游规划理论

关于城市旅游规划理论,在二十世纪60年代国外就有研究。最为著名的是马列士将旅游开发与规划运用于城市发展理论中。二十世纪80年代,城市旅游规划理论由巴特勒(R.W.Butler) 提出。这位加拿大地理学家所提出的理论,为后来的城市旅游规划研究奠定了基础,并运用这一理论对于城市旅游系统以控制。Mill&Morrison进一步提出了城市旅游的功能性,并对于影响城市旅游规划的各种要素进行研究,认为城市旅游规划所涉及到的资源,除了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之外,还包括政府政策、金融资本、社区服务等等。要促进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协调性,就要促进各项资源的融合,提升城市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以促进城市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关于城市旅游规划的研究更为完善,所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城市规划、旅游景点、度假胜地等等,所制定的旅游规划措施对于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城市旅游规划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旅游规划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城市旅游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强化城市的经济实力,也提升了城市竞争力。这就意味着,城市旅游要发挥其作用,还有赖于城市规划。由于城市旅游具有参与性和多元性特点,且与城市规划之间构成整体,两者统一发展,因而城市旅游规划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的,一方面要考虑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考虑城市可利用的旅游资源以及旅游市场的发展,以定向开发旅游项目。

(二)城市旅游规划服务于城市旅游发展

城市旅游规划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满足旅游者对城市的要求,主要是为城市旅游者提供服务。但是,城市旅游规划并不是对城市进行整理性旅游性质的规划,而是由特定的经济部分来执行,为城市的旅游发展制定总体思路,以发展城市的旅游业。这就意味着,城市旅游规划属于是城市建设规划范畴,但局限于旅游规划,所以,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着局限性。城市旅游规划是以城市的旅游区为规划对象,所规划的内容包括旅游资源、经济条件、旅游项目开发等等,都要按照城市旅游发展的思路进行设计,以使旅游区有步骤地开发,有计划地管理,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城市旅游空间使有限的,要将有限的空间合理利用,并扩展到整个城市规划中,就要从旅游服务的角度制定旅游规划,以实现城市旅游业带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三、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

(一)规划空间的差异性

从规划的空间规模上来看,城市规划覆盖整个的城市空间,而城市旅游规划则划分为不同级别,随着级别的降低,规划的空间规模也会相对缩小。

(二)规划指标的差异性

城市规划存在着硬性指标,涉及到城市的性质、建设标准和城市的发展目标。这些指标可以信息化到交通、绿地、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建设用地等等,都要按照功能分区进行总体部署。城市旅游规划则从旅游服务的角度出发,对旅游区内的基础设施进行规划,所涉及到的内容以旅游服务为主,要求旅游设施齐全,且设置有旅游保护系统,并对旅游市场进行研究,以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旅游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城市规划雷同,属于是城市规划内容中的一部分。所不同的是,城市旅游基础设施的规划局限于宾馆、饭店以及娱乐场所。

(三)规划功能的差异性

城市规划是国家政府对于城市进行宏观调控,对于城市中的各项建设性活动进行协调,以推进城市健康发展。城市旅游规划是国家政府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与旅游设施之间协调利用,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三、协调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

(一)注重城市规划的品牌效应

城市旅游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城市的文化品牌。对于城市进行旅游规划,要考虑到城市总体规划,两者之间相得益彰,才能够使城市品牌呼之欲出。城市品牌所囊括的内容很多,主要是人们从城市的外在表现形成对城市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城市要发展,良好的城市品牌所发挥的辐射效应是不可忽视的,既有利于城市旅游产品的促销,还能够为城市吸引越来越多的建设性人才。从经济的角度而言,做好城市旅游规划,从城市的历史和城市文化的角度出发开发旅游产品,并将旅游区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融合,使得城市特性更为突出的同时,还会使旅游者对于城市发展的主题更为明确,有利于吸引投资以及城市产品的推销。对于城市而言,城市旅游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其所发挥的效应关乎到城市的发展。

(二)城市景观具有旅游适应性

城市规划过程中,要将旅游意识注入其中,将城市景观旅游化设计,使得城市景观既符合城市规划要求,也具有旅游适应性。城市都具有历史性,历史建筑是城市发展的历史符号。以城市的历史建筑为核心,对于其周边的建筑以及景观设计着意于局部景观的融合性,就形成了具有旅游吸引力的景点。从城市的规划元素中提取城市旅游资源,包括城市园林、城市道路、城市雕塑以及广场等等,都可以在保持地方风貌的前提下,发挥其旅游景观化效应,以使城市旅游景观作为城市规划中的一个个布景融入到城市整体景观中。与此同时,还要启动城市交通系统,为城市旅游提供交通服务,使城市旅游者更为方便体验城市旅游产品。

篇2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生活由单一GDP导向逐步向追求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转化,消费结构升级,旅游休闲成为国民福利和劳动者权利的重要内容。《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的颁布实施,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需求,推广健康、文明、环保的绿色消费埋念,创造便利条件提振旅游消费,促迸旅游休闲的规模扩大和品质提升,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大量旅游休闲项目的推进和宏观指导方针的加强,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内容、编制方法变化很大;至于不同类型、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自身在内容取舍、编制方法上就有差异。这些特点决定了这一领域的研究与著述,特别需要百花齐放。

陈国生、赵晓军、彭文武等六位学者撰写的《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与实证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从宏观旅游规划理论出发,以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个案为依托,充分体现了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新视角、新思路。六位作者近十年来他们主持和参与了50余项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本书正是他们理论与实践交融的结晶,具有下述几个鲜明特点。

一是研究的时代性强。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产业素质的提高、旅游行业管理的强化,特别是《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旅游规划通则》和《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等旅游法规性文件的颁布,旅游规划业务市场化运作的启动,旅游规划单位正在逐步走向市场化、企业化。随着这个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旅游专家、学者加入到旅游业的研究和规划工作中,旅游规划方面的著作也因此逐渐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旅游规划学的发展。但旅游著作这种表面上的繁荣背后,由于规划工作者往往依据自己的专业背景、认识水平、工作经验而选择研究方法,安排规划内容,提交规划成果,使得成果质量良莠不齐,特别是旅游规划的理论研究与旅游规划的实践相比,更显得落后。在这种背景下,《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与实证研究》一书围绕旅游规划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热点问题,通过作者大量扎实的实地调查和现状分析,准确地抓住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二是旅游规划理论和规划方法的创新研究。作者充分吸收了国内外旅游规划的先进经验和方法随着国际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规划新理论、新知识的涌现,针对现有成果在研究内容、结构框架明显滞后的现状,融会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规划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资料,促进了知识经济时代旅游规划的发展,在许多方面拓展了旅游规划的内容,丰富了旅游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三是可操作性强。《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与实证研究》一书以衡山竹海、双峰雷锋山、耒阳谢维俊故居和耒阳神龙生态休闲山庄四个景区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为个案,提出旅游发展政策、战略、行动计划和对策措施,打破了国内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规划模式,启迪了思路,促进了旅游规划和旅游发展的创新研究。如书中明确提出:在旅游开发方面,要从过去资源导向的方法转变为侧重于市场导向的方法,按市场需求来指导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线路的规划和游客的组织和管理;在提高旅游经济效益方面,强调要重视增加游客停留时间,提高消费支出等。此外,全书涉及环境保护、资源开发、景区管理等尽量运用和引入国家公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从而也具有法制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

篇3

摘要:贵州现代化建设,农村城镇化是重点,其中乡村旅游独具特色。由于基础设施薄弱、政府职能缺位、创新机制不成熟等,贵州省的乡村旅游与农村城镇化未能形成良性互动发展。本文认为应采取科学规划,突出贵州特色、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基础建设、强化宣传,突显“乡村性”、坚持适度城镇化等,促进乡村旅游与农村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农村城镇化;互动发展;贵州省

近年来,贵州在乡村旅游与农村城镇化发展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就,但较全国而言,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程度低,城镇化水平低下,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绝大多数省份。本文将乡村旅游和农村城镇化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根据贵州省的实际情况提出实现两者良性互动发展的对策,以抛砖引玉,借此引发更多、更深入的思考。

一、贵州省乡村旅游与农村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现状

1.乡村旅游对农村城镇化的推动作用还需加强

旅游业会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环境、文化的发展,使目的地社会逐渐向现代化迈进。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若仍采用传统的开发模式,超强度地开发,不仅不利于旅游开展,还会给城镇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而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使郊区由传统功能向现代功能转变,即由过去主要侧重于保障城市供应、为城市居民提供鲜活食品功能转变为既向城镇居民提供农产品,又兼顾生态、娱乐、教育、文化等多种综合功能。乡村旅游在满足现代化城市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多种消费需求时,同时又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对农村城镇化起推动作用。近几年来,贵州乡村旅游已取得长足的发展,很多少数民族村寨和地区纷纷打出自己特色的主题口号,如“西江—千户第一苗寨”“贵定布依音—寨金海雪山”等,但由于历史、政策、技术等原因,贵州乡村旅游质量不高,文化产品内涵挖掘不深,市场意识不强,对农村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不明显。

2.农村城镇化对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还不明显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导致教育水平较高、经济条件较好、以追求精神享受为主要目标的城市人们向往清新古朴的田园风光和浓郁乡土气息的乡村文化。与此同时,随着城市人口密集,生活空间狭小,环境质量下降,城市成为越来越脱离自然的“孤岛”,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这必然会带动乡村旅游的兴起。但目前贵州城镇化水平低,与全国相比还有十几个百分点的差距,受山地切割地形的影响,交通条件不是十分便利,城镇规模小,基础设施不完善等,不能对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2012年全省城镇化率是35%,城镇化水平仍落后于全国52.57%的平均水平,也落后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44.93%。对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

二、贵州省乡村旅游与农村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制约因素

1.创新机制不成熟

近年来,贵州乡村旅游在政府的重视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开发模式单一,缺乏特色。一般都是观花、品果、垂钓、吃农家饭等,旅游项目趋同,缺乏独立的完整性,旅游吸引力不强。贵州乡村正在兴起的农家乐,大多都是以户为单位,经营的项目不外是吃农家饭,住农家旅馆,打麻将等项目,项目单调,服务质量差,收费不统一,难以吸引大量的回头客源。同时,贵州城镇化的进程中,由于深受强势的城市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一些古香古色的传统文化乡村,遭到大拆大建的破坏性开发,致使一些积淀了丰富人文信息的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被摧毁,这样的城镇化带来的不是福,而是传统文化记忆的消失。这对今后的产业发展布局,尤其是对乡村农耕文化旅游的发展,是致命的缺憾。

2.基础设施薄弱

贵州是全国比较贫困的一个省,2012年全省GDP为6802.2亿元,名列全国倒数第六,仅和广东佛山一市相当,城镇和乡村的基础设施极不完善。大部分小城镇和乡村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差,缺乏环卫环保设施、园林绿化设施,消防及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使农民不愿意进镇,大量新建住房成为“空楼”,浪费了土地和人力资源。同时,公路等级较低,公交设备较差,难以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此外各种路标、指示牌设置尚不齐全,导向服务尚不理想。比如一些民族地区,具有乡村旅游资源优势,但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去目的地需要几经辗转,使城市内的游客只能“望景兴叹”。

3.缺乏科学规划和市场定位

根据吴必虎的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理论,乡村旅游地应当主要分布在距主要城市中心100公里范围内,而且在总体上呈衰退趋势,即距离城市越远,乡村旅游地分布越少,规模越小。但目前贵州省小城镇和乡村旅游地的距离不是太近,就是太远,没有对乡村旅游地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开发的项目单一,导致园区季节依赖性增强。一些看到投资观光农业收益大,在缺乏科学规划和市场定位的情况下,盲目上马,造成后期农业旅游经营和管理的困难,更难以进行深度开发。大部分的观光农业只停留在农家乐、园果采摘等几个单一项目上,没有做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结合,阻碍了贵州省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

4.乡村性与城镇化之间的矛盾难解决

城镇化率的提高,一方面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村生活、乡村自然风貌、良好生态环境等成为稀缺资源,但另一方面,却使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景观受到很大的冲击。目前,贵州已初步形成以黔中城市圈为中心,安顺、六盘水、遵义为骨干,以凯里、兴义、都匀、铜仁、毕节等中小城市为枝干,以众多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居民点体系。这种多层次遍及省域的城镇居民点体系,对区域的平衡发展,区域市场的形成,乡村旅游的开发,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地理、社会和经济环境。但同时许多具有民族风情特色的东西也开始逐渐被“城镇化”,如贵州青岩古镇已开始丧失其古老的韵味,安顺地区的布依族石板房村寨也矗立了越来越多的现代住房等。贵州的乡村旅游产品缺乏深度开发,对民间、民俗文化和自身的地域特色挖掘不够,市场化程度低,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不明显。

5.城镇化发展动力不足

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所在,其中农业产业化是原始动力,新型工业发展是根本动力,第三产业尤其旅游服务业是后续动力。但目前贵州农业仍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涉及领域广但结构不合理,服务层次不高,资源优势处于潜伏状态,没有转变为经济优势。贵州城镇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以贵阳市为全省中心城市和地理中心,主要城镇沿贵昆铁路、渝黔铁路、湘黔铁路等四条铁路线和210、320 两条国道公路线展开。在贵阳、遵义的城市周围,城镇分布较密集,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较好,而省际边界地区城镇规模小,数量少,城镇与城镇之间联系少,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十分有限,不能有效地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6.缺乏政府有效的调控和指导

乡村旅游已成为贵州农村新经济增长点,2011 年贵州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606万人次,占贵州全年接待游客总数的33%,实现旅游收入22亿元,占贵州省全年旅游总收入的16%。且目前贵州已成功打造了贵定音寨等以田园风光为主的乡村观光型产品,余庆“四在农家”等以农事体验为主的乡村体验型产品,遵义桐梓等以体验度假为主的休闲型产品,雷山西江苗寨等以民俗活动为主的乡村风情型产品。但是,贵州乡村旅游相应的配套政策还不健全,管理条件滞后,缺乏对全省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对鼓励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企业、农民组织投资农业旅游的政策不够明确,缺少相应优惠的政策。

三、促进贵州省乡村旅游与农村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对策措施

1.科学规划,突出特色

贵州省应当依照当地实际条件,结合农业发展的需要,编制乡村旅游和城镇化总体规划,乡村旅游和城镇化规划应遵循“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和谐发展”的原则,使乡村旅游和城镇化建设协同发展。贵州城镇化建设在吸收现代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要突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等,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品位。贵州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殊的地貌类型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贵州同时是个多民族省份,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加以保护,利用其独特的人文地理资源,配备良好设施,发展乡村旅游。

2.政策扶持,强化基础

贵州省各级政府要从政策、资金、用地、基础设施、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贴息补助和直接投资,吸引外来资金、民间资金投入。抓住国家政策向西部倾斜机遇,大抓乡村旅游开发,农、林、水、旅游、建设、环保、交通等相关部门要相互衔接,科学开发。对乡村旅游地的道路交通建设给予扶持,通讯设施、计算机宽带网、供水等应逐步城市化。应组建综合协调机构管理,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加大投资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吸引投资者投资开发,在政府的引导下实行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与农村城镇化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3.强化宣传,大力促销

贵州省农村城镇化建设铺开的同时,在建设中要注重旅游服务功能的发挥。一是利用好各权威媒体的影响力,制作乡村旅游和农村城镇化片子和宣传册,搞好“生态贵州、旅游贵州”形象推介。二是借助旅行社搞好宣传促销。三是积极参加和举办各种旅游峰会和节庆活动,通过促销会、说明会、恳谈会等方式,提高贵州乡村旅游和特色城镇的知名度。四是建立并开通专业信息网站,并与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信息网连接。五是努力构建城市间旅游合作机制,力争把贵州乡村旅游和城镇化建设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4.坚持适度城镇化

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容易出现城镇化开发滞后或过度城镇化,这对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都会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城镇化滞后使得乡村旅游难以实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农村地区社会分工不充分,农民就业环境很难得到改善,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作用就无从谈起。过度城镇化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它会破坏乡村地区的聚落结构和生态景观,使乡村地区民俗文化舞台化、娱乐化倾向加剧,使乡村地区淳朴的文化气息逐渐被商业化浸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景观不协调等问题也会日益凸显。贵州在城镇化建设时必须坚持适度城市化,充分利用和整合乡村地区的各类资源,加快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经济发展发挥助推作用,同时应根据各地特色进行建设,努力做到现代化建设和当地特色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吴必虎,黄琢玮,马小萌.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2004(6):760.

[2]李鸿.贵州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3):129.

篇4

一、围绕“旅游立市”,突出景观建设,全力推进精品规划行动

一是全方位开展规划反思,对全市城市规划集中攻坚行动编制的各层次规划、城市设计、导则和各项技术规定,认真梳理、反思和审视,进一步修改完善。结合近期所编控规、城市设计成果,从城市空间结构、用地布局、旅游用地等方面对总体规划进行反思,适时对其进行调整和完善。开展统筹城乡一体化规划研究工作;二是结合城市实际,谋划大旅游大交通体系,进一步修改完善市域交通专项规划,深化公路与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综合研究公路、城市轨道交通、铁路、城市道路、海域交通间的网络交通联系;三是围绕优化生态功能和提升城市品位,研究市域七河大水系整治规划;四是在三个区、市开发区各规划建设3条以上精品特色景观街区,四个县县城、南戴河、黄金海岸各规划建设1条以上精品特色景观街区;五是开展景观设计和色彩设计专题研究,将城市设计的具体要求纳入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条件,推进城市精品景观建设;六是组织研究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编制环城市休憩带和城市休闲空间建设规划本文来源:文秘站 ,对东起山海关、西至滦河口景观节点进行规划设计,塑造城市景观特色地标;七是抓好对城市交通出入口、道路连接线、南戴河一小区、黄金海岸旅游度假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八是配合康乐里、金三角一带核心片区规划建设,打造标志性中央商务区。配合金梦海湾、范家店、西四村、归提寨和开滦路等片区改造,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综合功能区和新型社区。完成××*国际会展中心和旅游大厦等亮点工程规划方案;九是加强海岸线规划巡查工作,开展海滩恢复治理,清理拆除沙滩上各类违规违法建筑;十是围绕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强新民居规划建设和城镇规划管理有关工作,进一步提升县城、镇规划建设质量和水平。

二、着眼城乡一体,统筹全盘谋划,积极服务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配合完成新机场、津秦客专××*火车站、站前广场改造规划工作;二是完成城市快速路、秦抚快速路、龙港路、新区道路等城市重点道路规划工作;三是按共建、共享一体化要求整体规划北戴河新区管线综合建设,认真开展集中供热、天然气辐射北戴河相应的管线、设施建设的规划工作;四是在旅游景区、商业街区、交通节点研究规划辟建满足市民和游客需要的停车场;五是做好城市第二垃圾发电、重要电力设施、水厂、城市公交等项目的规划工作;六是谋划启动××*博物馆项目。

三、勇于机制创新,强化效能监察,努力提升城乡规划服务管理水平

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规委会、联审会、专家会等城乡规划决策和审批工作制度,完善滨海地区建设项目规划决策机制,提高规划决策水平;二是结合城乡统筹,进一步理顺市局、分局职责划分,加强对县、镇规划工作指导;三是实行局领导分包县区制度,加大对县区的服务和支持力度。在领办制、备案制、代办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针对现代服务产业、重大工业项目、旅游项目及其他重点项目的超前介入、超前服务的审批机制,实现规划指导项目建设、服务项目建设的目标;四是推进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升级,改进规划管理手段,开展全市数字规划建设;五是针对批后跟踪管理过程中违规项目执行难、相关部门职能交叉等问题,联系实际,深入研究,拿出可操作性办法;六是以“严格规划执法、增强规划执行力”为主题,全面推进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加强日常巡查和执法监察力度,坚决扼制违法建设,推进城乡规划有效实施。

四、突出教育引导,深化作风锻造,不断加强城乡规划队伍建设

篇5

关键词:城乡规划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几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快速向城镇聚集,城市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对城乡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政府必经审时度势,站在全局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造福后代,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重新审视城乡规划工作,有效避免和解决当前城乡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城乡规划沿着健康快速的轨道发展。

一、当前城乡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规划定位雷同,特点不突出。近几年城镇发展建设很快,城镇规划相应的均做了修编。规划的引领作用得到了一定发挥。但当前存在的共性问题是,定位雷同,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挖掘不够,体现不出地方特点,千城一面的问题较为普通。比如通行的“山水园林城市”、“生态旅游城镇”等等。这种规划定位一方面到处都是山水园林,没有水的挖水,没有山的造山。另一方面在建设上不仅面孔相似,而且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二)城乡规划功能分区不明晰,存有一定的交叉混乱现象。由于城镇建设规模的快速膨胀,重建设,轻规划,急功近利的问题随之而产生。有些城镇功能叠加、布局交叉。有些地方工业围城,市场围城的问题比较突出,使得建设无序,后果不佳。

(三)城乡规划水平不够高,缺乏有特点的精品工程。城乡规划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建设水平的高低,大到一个城市、一个乡镇,小到一个小区、一个建筑体。目前看,有些城镇受到利益驱使,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致使有的规划不注重城市形象,出现了一些粗制滥造的工程,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全民的规划意识还不够强,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严肃性认识不足。《城乡规划法》实施几年来,对城镇规划工作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但也还存在着宣传不够到位,执行不够到位的问题,从社会的多个方面,仍然存在无所谓的思想,特别是执行规划不严肃、随着变更规划和私自变更规划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规划工作的严肃性。

二、当前规划工作的思考和对策

(一)完善规划体系,严格功能分区

重点突出规划的“三性”,即科学性、前瞻性、特色性。对过去要客观对待,对现在要准确把握,对未来要高瞻远瞩。要以辩证的思维、科学的态度、发展的眼光描绘蓝图、谋划未来,通过科学规划,严格界定城市功能分区,明确城市拓展方向,城镇要适时出台有关刚性规定加以界定,使城市建设有序拓展。二是城乡协调、统筹兼顾、多规衔接。城镇总体规划要与土地利用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规划充分对接,形成科学完善的规划体系,统筹谋划未来发展。三是加强园区规划引导,改变工业包围城市态势。按照产业发展和行业规划的要求,按照“合理分工、错位竞争、产业互补、特色取胜”的原则,促进园区加快项目集聚和产业链延伸,引导园区发挥优势,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力争形成一园一品,一园一业的格局。

(二)充分挖掘当地文化,在“特“字上做文章

一个有品位的城市,应体现地域性、反映功能性、彰显文化性。在城市景观打造、建筑设计上要体现本土文化特征,无论建筑还是景观小品要有内涵,有独到之处,与众不同之处。一是深入挖掘当地文化,要把握与控制好主旋律。把城市的内涵挖掘出来,展示出来。功能区域空间跳跃布局,增强城市建筑的韵律感和层次感。建筑物及环境要体现地方特色。二是要重视重要窗口和节点的规划建设。重视城市广场建设。既要有现代气息,又要体现文化内涵。扮亮重要节点和窗口。主干道、交通节点、广场周边和旅游景点,要重视建筑与环境的打造,尽可能多建园林绿地。用当地文化点缀城市空间。三是充分利用山、水、林、湿地等自然要素”显山、露水、见树、透绿”,展示以”绿水青山石为韵”的城市风貌特征,营造“山在城中、水穿城过、城在绿中”的城市美景。

(三)强化城市设计,实施精细化管理

三分规划七分管理,只有增强规划意识,树立长远眼光,严格规划控制,科学组织实施,努力把“规划图”变“施工图”,才能把城市发展的蓝图变成现实。一要把城市设计贯穿城市规划建设始终。大到城市发展方向、城市道路、桥梁、建筑物,小到路灯、垃圾箱、候车厅、雕塑、门店牌匾等风格都要精心设计与施工。二要细化城市形象设计。根据城市品牌形象定位,设计城市特色标志符号,对城市进行全方位的策划包装,通过雕塑、广告牌匾、指示标牌等对外展示,形成辨识度强的城市语言。三要高度重视轴线和廊道的规划建设。通过轴线和廊道,把城市空间布局组成一个有秩序的整体。要通过规范不同区域的建、构筑物高度来控制城市轮廓线。在道路主轴上,合理规划高层建筑,营造高低错落、山水相间、疏密有致的城市轮廓。

(四)增加公众参与度,推进科学民主决策

把阳光规划制度贯穿于规划始终。首先要公众参与规划决策。规划决策是为了形成科学的行动方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要进一步调整完善规划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发挥规划委员会的领导、决策和协调职能,要实行例会制,认真研究和决定全县城乡建设发展的重大方针和战略。规划委员会引入公众代表参与制度,参与规划决策,代表公众对规划提出意见建议。二是重大规划建设项目实施前广泛听取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并通过媒体让广大市民参与其中,实现专家评审、群众评议、领导决策的有机统一,以确保科学、民主决策。三是进一步完善规划及建设项目批前、批后公示。使规划及建设公开、透明,让各方利益更好地接受社会监督。四是建议组成由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城市规划执行监督委员会,对规划的制定和执行进行监督。建议建立规划变更提议人公示制度,并将规划变更提议人与相关规划变更审批文件一并存档,以防止由利益驱动、长官意志等造成随意变更规划现象的发生,确保长远规划不走样,片区和重点规划按图落地。

结语:

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速经济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必须高点定位、高点谋划、高点要求城市规划工作。本文笔者的思考与看法不一定十分准确,但也是近年来工作实践中的切身体会,概括起来就是,城乡规划必须注重前瞻性、科学性、合理性、独特性和严肃性,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规划水平,有效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发挥规划的前导作用,才能把我们的城镇建设得更有特色,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村庄规划 城乡规划 产业规划 村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F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045-02

一、村发展规划概述

1.村发展规划的概念。村发展规划是将村庄建设规划与农村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村域规划。传统产业规划缺少具体的空间形态分析,而传统村庄规划缺乏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指导意义,村发展规划将两者有机结合颠覆传统村庄规划编制方法理念,是城乡统筹下村庄规划编制的技术革新。

2.村发展规划的特点。(1)因地制宜。村发展规划结合自然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生产资源为农村发展方向进行策划与指导,能够结合村庄特点因地制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2)拓展用地空间。村发展规划通过技术创新,打破传统规划方法,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在规划技术上拓展建设用地、农业用地、未利用地等用地分析方法。

3.村发展规划与传统村庄规划的比较分析。一是村庄规划按照深度不同分为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村庄整治规划,作为规划许可依据的村庄规划主要指村庄建设规划,村庄规模较小的村庄一般一次性做建设规划编制,而不编制村庄总体规划,村发展规划包括了村庄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内容;二是传统村庄规划主要研究对象是村庄建设用地,而村发展规划的研究对象包括了村庄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等非建设用地;三是技术标准不同,传统乡村规划技术标准中居住用地较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产业用地严重不足,不能适应村庄发展要求;村发展规划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产业发展用地适应村庄发展要求。

4.编制村发展规划的意义。编制村发展规划首先能够解决用地发展空间的难题,为农民增收指明方向,从一产、二产、三产上分类进行用地分析与空间布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村发展规划通过对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产业用地进行分析,如何挖掘用地潜力,既保护耕地不被占用,又丰富农村产业内容,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其次能够在不占用耕地的条件下促进城乡统筹,村庄规划如何适应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在技术上进一步创新编制方法;而且还能够解决农村产业无序布局引起的社会矛盾,规范农村产业布局规划管理,规范了农村产业发展的用地开发与利用,制止违法建设现象,化解农村矛盾并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二、村发展规划编制的法律地位分析

1.与《城乡规划法》的立法原则一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于2008年6月颁布,并于2009年1月开始实施。新的城乡规划法无论从立法原则以及具体法律规定都体现了城乡统筹的精神。现行村庄规划的编制方法与技术标准是在计划经济背景下的产物,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且与城市规划的技术标准有很大的区别,如居住用地标准过大,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用地标准过低等等,导致城乡二元结构无法打破。由此可见,现行村庄规划无法适应新的城乡规划法的要求,需要进一步进行技术创新。村发展规划正是城乡规划法背景下重大的技术突破与尝试,充分体现了城乡统筹的精神,是对《城乡规划法》的最大尊重。

2.符合各地地方法规、政府规章的要求。新《城乡规划法》颁布后,各地方政府多通过地方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等形式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对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问题进行了规定,如,浙江省委、省政府联合印发的《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提出编制县市域总体规划,要求按照城乡全覆盖原则进行规划编制,并通过县市域总体规划,解决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衔接的问题。村发展规划是村域全覆盖的规划,用地分析打破了传统村庄规划的技术方法,不仅对建设用地进行规划研究,同时结合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农业用地与未开发用地,真正从技术上落实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两规衔接。

3.为农村发展空间提供规划许可与规划服务的法律依据。村发展规划通过规划技术分析手段,突破农村发展障碍,为农村发展空间提供规划许可与规划服务的法律依据。农村发展有两大障碍,一是产业发展方向过于单一,制约农民增收,二是用地空间尤其是建设用地空间限制农村发展。在当前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各地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土地资源配置的重心多在中心城区和园区开发,而农村所获的建设用地指标即便是住宅用地指标都难以满足,更难以支撑产业发展空间。传统村庄规划没有结合农村产业发展进行规划,更对于建设用地之外的建设项目无法进行规划指导,如农家乐项目大多位于生态环境优美的非建设用地,由于没有规划引导,导致多数农家乐都是违法建筑。村发展规划拓展了农村产业发展空间,解决了农村发展空间的用地不足难题,为农村发展空间提供了规划许可与规划服务的法律依据。

三、村发展规划的用地分析

1.产业用地空间分析。一产用地主要包括农村合作社、养殖业用地等。将农村合作社用地纳入一产用地进行发展规划,便于结合农业用地流转,扩大规模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农村养殖业往往是自发式布局,没有规划引导,对村庄生活影响较大,对环境破坏较大,容易引起矛盾纠纷,影响社会稳定,将养殖业用地规划纳入一产用地规划,能够对养殖业的合理布局进行规划,减少养殖对农村生活环境的影响,同时在空间形态上引导循环生态产业发展。二产用地包括来料加工、农产品深加工、小商品生产用地等。二产用地按照传统理论属于工业用地,但是村庄往往没有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建设用地指标,受到发展的制约,导致三合一用房的火灾安全事故频发。因此有必要对此类用地纳入村庄发展规划,提出村庄工业生产用地布局应在整个乡镇统一规划,用地指标在整个乡镇统一平衡。三产用地包括农产品贩销、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农家乐等服务业用地等。课题组提出将三产用地规划纳入村发展规划,充分重视了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作为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并且依据不同服务类型对于用地的不同要求,对三产用地提出了不同的规划要求,其中:农产品贩销不需要专门的市场用地,可以直接结合农产品生产现场进行贩销,只需要在农产品生产地配置少量的基础设施如沙石路径和农产品展销临时工棚等;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用地需要结合原有自然条件,把村庄作为风景区或旅游区进行规划,即在规划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景区规划或旅游区规划进行;农家乐服务用地规划可作为农业产业配套项目,进行农业观光园等规划。

2.居住用地、绿化用地和古民居用地分析。按照土地用途,可以将农村用地分为居住用地、绿化用地和古民居用地等,相应的,村发展规划可以配套进行居住用地、绿化用地和古民居用地分析与规划。居住用地规划中应着重考虑居住用地规模、房屋间距布局等因素,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间距标准不能僵化套用技术规范标准,可根据房屋实际居住使用情况进行压缩,以满足消防和视觉安全距离为基本要求。绿化用地规划在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中属于建设用地范畴,与生产性生态用地剥离,不利于环境管理与生态建设。村发展规划概念下的绿化用地规划结合村庄原有生产性生态用地进行绿化用地配置,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村庄里的空地用菜园布局;二是结合果树、花卉苗木、茶园进行公园化建设,在果园、苗木园、茶园、菜园、竹林里配上沙石路径,局部配置健身器材、甚至石灯与竹凳。同时课题组提出生产性生态用地公园实质上就是弱化版的城市公园绿地,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城市公园绿地的服务对象更多,配套设施更丰富,多了地下排水设施、公厕、路灯、小卖部等设施,而村庄绿地只要有少量的沙石路径和休息凳子就能基本满足农村生活要求。农村传统古民居较多,古民居保护是文物保护部门和规划管理部门的最大难题之一。实践中,村民处于资金、房屋使用以及维修工序等因素,不愿意维护原有古民居,镇乡村干部由于建设用地指标等因素,对维护古民居也没有积极性,直接导致农村中古民居保护工作矛盾突出。鉴于文物保护法提出属于文保点的古民居项目不占用建设用地指标,课题组提出村发展规划中应包含古民居用地规划内容,通过合理利用古民居,促进农村文化旅游的发展,同时对古民居的保护起到良好的作用。

四、村发展规划编制原则、范围、依据

1.编制原则。村发展规划应在村庄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其他各类专项规划,根据村所处的空间环境、村庄规模、资源条件、历史传统、地形地貌和产业特色等采取不同的引导发展策略,制定村发展规划,以此拓展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空间,指导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村发展规划编制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为准绳,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集约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规划编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友好型新农村。

2.编制范围与年限。村发展规划包括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村庄建设规划,村发展规划总体范围以村域行政区划为规划用地规模,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村域内的建设用地与农用地、未利用土地的用地范围,村庄建设规划为村庄建设用地范围。村发展规划的年限原则按照立足五年、规划十年的要求编制与实施。结合村庄整治的要求,做好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制定。

篇7

人文地理城乡规划是一门专业,此专业并不算得上是冷门,其简介和相关信息如下: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是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应用、管理为内容的基础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专业。它涉及地理科学、人文科学、城乡建设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城市建设、房地产业、旅游业等方面飞速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专门人才。在我国,如何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的问题,已经被作为基本国策提出,三者成为各级政府施政纲领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研究的内容就是通过城乡规划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方高师院校;实践教学

0 引言

国家教育部2013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原来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被拆分成两个本科专业即“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以及“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1]。在新形势下,国内众多学者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探讨[2-6],但鲜有学者从 “地方高师院校”的视角对该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相关研究。传统上,地方高师院校开设的专业主要是师范类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是基础教育教师即中小学各科教师,但在高校转型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地方高师院校结合自身特点,逐渐开始开设非师范类专业,培养非师范类人才,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根据地方高师院校的特点,有效开展非师范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论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韶关学院为例,提出了“以国家政策为指导,培养创新应用人才;以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为目标,扩展学生就业面;以地方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思路,以期为同类学校提供参考与借鉴。

1 以国家政策为指导,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明确提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7];教育部高教评估中心函[2012]22号文件明确指出,教学合格评估工作的核心内涵之一就是突出服务地方或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文),要求有条件、有意愿的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发展模式,在国家政策驱动下,我国将有众多高校向应用高校转型,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言时指出“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面向生产、 建设、管理等领域的需求,介于“学术性与理论型”研究人才和“职业性与技能型”岗位人才之间的一种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我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大量急需的人才类型[8]。应用型人才应具备优良的专业素质和良好创新能力,具有基础知识丰富、实践动手能力强、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等特点。

韶关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以师范类为主),主动融入国家政策需要,学校现在办学宗旨为“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积极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韶关学院于2012年招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2013年开始招收“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进行专业建设和发展,依托韶关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建设基础优势与办学特色,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服务区域(粤北山区)经济发展,培养“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学生通过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基本了解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理论前沿和应用前景;较好地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对中小城镇及村镇进行规划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能;大学毕业后能在地方国土管理、城乡规划、土地利用、企事业单位部门从事城乡规划、村镇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工作,也可进一步报考人文地理学等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2 以地方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强化实践教学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信息化特征(3S技术现在被广泛用到城乡规划各相关领域)和社会化实践特征(融合了地理科学、城乡规划学、园林学、建筑学、生态学等学科知识)非常强的学科,地方高校由于办学经费、师资力量的影响,很难在这些方面达到完美,更多地要借助社会力量进行实践教学。韶关学院积极与韶关当地的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如韶关市规划局、韶关市旅游局、韶关市规划设计院、韶关市测绘院等进行沟通和协调,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校地”、“校企”合作氛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可以在这些单位进行长期或短期的专业实习、实践,并得到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为以后迈入社会奠定了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提高了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3 以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为目标,扩展学生就业面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高校特别是普通高校和地方高校近年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与年俱增,多数专业的毕业生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就业压力大、就业难成为了当下毕业生乃至整个社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9]。用人单位为了减少培训成本,需要的是“招之即用”的人才,其看重的不仅是毕业生理论课程成绩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践应用能力。

相对于“985”高校和“211”高校,地方高校的毕业生较难得到相关行业的认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在市场竞争中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地方高校的职前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韶关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宗旨,“以提高就业能力,提升就业质量”为目标,针对市场需要,面向地方和行业经济特点,在实践教学中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第一,加强基本功的实践。如针对城乡规划中较多的会涉及到相关制图软件的应用,开设了多门制图软件应用课程如CAD、ARCGIS等,在手工绘图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绘图能力。第二,让学生积极参与相关项目的实操。一方面,根据韶关学院与韶关各县市政府部门签订的“校地”战略合作协议,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相关规划项目如旅游规划、主题公园规划等的资料收集、实地调研、图件制作、文本整理等工作;另一方面,韶关学院积极与韶关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如城乡规划设计院、丹霞山投资经营有限公司等等进行“校企”合作,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解决了这些企业某种程度上的人手不足问题,实现了彼此间的“双赢”。第三,结合师范高校的特点,提高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师范能力。韶关学院是传统的师范类高校,师范生占了很大部分的比重,对于有意愿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工作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他们可与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学生同修教育学、心理学、地理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课程,可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工作。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2011TJK351);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5年);韶关学院教学改革项目(SYJY20151652)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34-139.

[2]李渊,束良勇,舒永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亚太教育,2016(8):101-102.

[3]杨莉,康国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1):90-93.

[4]吴亚琪,朱恺军,陆张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2):44-45.

[5]⒏桓.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6):165-167.

[6]杨立国,邹君,邓昕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5):71-72,75.

[7]邢亚林.大众化背景下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3(20):32-33.

[8]朱梦冰,刘晶如,杨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7):186-189.

[9]甘金明.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J].梧州学院学报,2013,23(1):1-4.

篇9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

2012年教育部新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把原来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调整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新专业目录的调整旨在更好地培养资源环境开发与城乡规划与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包括南宁、钦州、北海、防城港四市,以下简称北部湾经济区) 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北部湾将会形成以南(南宁)、北(北海)、钦(钦州)、防(防城港)为中心城市的区域城市群,这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在广西 75 所高校中,本科院校只有广西师范学院、广西财经学院、桂林理工大学3所高校开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仅占4%。可见,北部湾经济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不足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未来针对本专业人才需求存在较大的缺口,在这种形势下探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北部湾经济区建设需要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

(一)北部湾经济区城乡规划管理的需要

北部湾经济区已进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城乡格局正处于重大转型和调整时期,城市和乡村内部及城乡之间的诸多矛盾正成为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在城乡建设中,小城镇布局不够合理、城镇规划滞后于建设、有新屋无新村、用地失控、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突出等问题,也大大影响了城市化的进程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各地、各部门缺乏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和城乡规划专业的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不无关系,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改善城乡居民的生存环境,就必须实施科学的城乡规划管理。社会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方面的人才提出了市场需求,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具备地理学、规划学、管理学、环境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掌握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城乡规划与管理、旅游景区规划、开发、策划与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具有较强的GIS应用能力、遥感分析能力和地图制图能力,具有一定的国土、城乡、旅游规划与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够很好地服务于北部湾经济区各类规划和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二)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升级的必然选择[4]。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带来了一系列重大工业布局和重点项目建设,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临海重化工业集中区将作为北部湾地区城市空间布局的重点区域,一批大型炼油、造纸、能源等重化工业项目将陆续在沿湾地区落户,在对GDP 带来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会带来潜在的负面影响。这必然需要具有系统思维、前瞻性以及全球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结合了环境科学、地理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的内容,但又主要着眼于这些学科的交叉点,综合了规划学科、环境学科的前瞻性、可操作性,地理学科的分析性、系统性,同时具备管理科学的系统性、条理性,该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目前北部湾经济区在新形势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二、当前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定位不准确

目前,绝大多数院校都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目标定位为培养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备地理学、城市规划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城乡规划管理与建设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从各学校培养目标看,该专业学生就业去向人多定位为交通、土地、城建、规划等政府部门从事管理或规划工作;从专业去向看,主要定位在市政工程设计、城乡规划与管理以及科学研究等领域。但事实上,土地资源管理部门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专门的人才,城市规划与建设部门有城市规划和建筑专业培养专门的人才,在交通领域更有相应的专业培养专门人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囊括了以上多个专业领域,专业定位比较模糊,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对国内部分高校的问卷调查进一步验证了这一问题的存在,问卷结果显示有14%的同学不清楚自己的专业方向,说明有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定位不清晰,学生的专业目标比较模糊。

(二)课程体系不合理

从目前国内部分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看,大部分学校本专业课程体系是由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类专业主干课程简单叠加而成,追求专业主体课程的细而全,特色不明显,交叉性课程建设、分流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机制没有形成。多数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存在趋同性和模糊性,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另外,实践课程设置也依赖原有专业条件,缺乏适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创新体系。对部分高校的抽样调查显示该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满意度较低,大多数学生认为课程设置很杂乱,实践性教学与实验课应该加强。

三、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一)找准专业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的专业,需要不同类型院校根据自身优势,寻找与社会经济最紧密的切入点,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师资力量、学校所处区域发展的特点具体定位,在办学模式上体现特色。基于此,作为广西唯一的财经类院校,广西财经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定位更多的依托了财经类院校以经济、管理类为主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有别于区内其他高校(师范类的广西师范学院、理工类的桂林理工大学),突出管理的特点,致力于城乡规划管理人才的培养,学生毕业授予管理学学位(区内其他高校多授予理学)。学校进步结合师资及学科发展布局特色,将本专业发展纳入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建设任务,结合该学科下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形成了规划、施工、营销的有效协同创新。

(二)设计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首先要明确地理科学的内容体系。这是因为该专业的根基在地理科学,它本身就是由地理科学演变而来的,只有发挥地理科学综合分析的优势,才能实现其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其次要确定经济学理论的内容体系,特别是要加强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区域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内容体系,这是财经类院校的突出优势,也是有别于师范类及理工类院校的特色之一。通过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教学,使得学生学会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再者,要体现管理学的内容体系,管理学是财经类院校的强项,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是体现该专业在财经类院校的突出特色,也是学生未来发挥作用的长项,要结合方法目标开设相应的管理学理论和方法课程,特别是要开设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实际管理方面的课程,强化专业的实用型原则。广西财经学院在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就开设有管理学基础课程,并吸收工程管理专业的师资,开设有项目管理学、项目策划与可行性研究等课程,以满足毕业生今后从事规划项目的实际需求。

结束语:

北部湾经济区快速发展及城镇化进程加快加剧了对城乡规划及管理人才的需求,广西区内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人才培养高校较少,人才需求压力大,而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又具有其独特性。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财经类院校的特点,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提出了本专业的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了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结合北部湾实际需求,从而凸显本校办学区域特色。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2]中国高校之窗:http:///collegemanage/contentzhuanye26417.shtml

作者简介:

王德光,广西财经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博士,从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研究

篇10

会议听取了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关于县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师大设计院关于沙滩总体规划两个项目的设计汇报,经认真讨论研究,形成以下意见,现纪要如下:

一、原则通过县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为进一步优化方案,提出以下修改意见:

1、为确保交通安全,限制新区通往环山路出入口设置,取消规划西侧道路与环山公路的对接。

2、将四联村一并纳入新区,进行统一规划。

3、将广场的设计理念由“有星坠湖”更改为“新星升起”或,注重实用和节约,取消喷泉等需要高成本维护的景观。

4、建筑宜采用红色坡顶,广场铺设和外墙装饰应充分利用本地青石、花岗石,体现特色。

5、规划应充分结合地形,建筑依山就势,力求土方挖填平衡。

6、应注意旅游大厦退让环山公路的距离。

7、同意失地农民和拆迁户在新区西侧就地安置,新建房屋必须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建筑风格和色彩与新区相吻合。

二、原则通过沙滩总体规划,为进一步优化方案,提出以下修改意见:

1、在基本满足餐饮、住宿等接待要求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大规模的兴建永久性的建筑,特别是禁止搞旅游地产类项目,可适当点状布置小木屋、蒙古包、草屋等,提倡野外帐篷宿营,增加情趣。

2、规划前期应重点打造滨湖运动休闲区、沙地运动体现区、松林休闲游憩区这三大核心游乐区,将沙、水等参与性的娱乐设施建设到位,打造拳头产品吸引游人。后期应充分挖掘文化底蕴、突出鄱湖文化特色,完善历史文化体验区。

篇11

今天召开全市城乡规划工作会议十分重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指导性强。认真总结回顾20*年工作,全面安排部署2009年任务,对于做好今年全市城乡规划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是时效性强。这次会议是在我市“两会”刚刚闭幕不久召开的,*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城建、交通工作放在了突出位置,明确提出要全面启动“城市建设三年计划”,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并且对做好今后五年城建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今天,我们召开全市城乡规划工作会议,就是要尽快贯彻落实好两会精神,努力做好各项工作。三是主题明确。这次会议紧紧围绕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构建现代城镇体系,特别是紧紧围绕加快实施城市建设三年计划这个主题部署全年工作,非常重要。

刚才*局长总结了20*年工作,肯定了成绩,指出了问题,安排了2009年工作,针对性强,任务明确,要求具体,措施得力,我完全赞同。会上,还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借此机会我向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示祝贺,同时,向多年来为全市城乡规划工作做出努力和贡献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敬意。下面,我结合实际,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坚定信心,进一步增强做好城乡规划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将是城乡建设和发展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一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提升城乡规划工作在整个城乡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

首先,做好城乡规划工作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能否保持,更直接关系到在下一步的激烈竞争中能否占据主动、实现更好更快发展。一方面,*作为内陆欠发达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发展水平不高,资源储量不大,生产方式粗放等因素制约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在构建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进程中,我市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工业化将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将逐步升级,资源需求将持续增加。这就需要从规划入手,改善发展模式,实现科学发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做好城乡规划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发展要落到实处,就必须以科学的规划作引领。抛开规划谈科学发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其次,做好城乡规划工作是指导城市建设三年计划的需要。城市建设三年要取得成效,达到预期目标,需要城乡规划作指导。需要坚持规划先行、突出特色的原则,依据城市总体规划,高标准做好重要部位、重要地段、重要节点以及主要城市出入口和城中村改造规划,来指导城市建设三年计划有序推进,从而加快我市城镇化进程,改变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把河南的北大门规划建设得更加亮堂、更加光彩。

第三,做好城乡规划工作是加快村镇建设步伐的需要。近年来,一些县(市、区),包括一些乡镇,对村镇规划工作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工作力度在不断加大,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许多村镇缺乏规划,农民建房随意性大,布局不合理,以至于“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偶见新村、不见新貌”。希望各县(市、区)要引起足够重视,把村镇规划放在突出位置,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这项工作抓得越早越主动,越有利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越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越有利于广大农民朋友脱贫致富奔小康。

第四,加强城乡规划工作是切实关注民生的需要。城乡规划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人民群众创造高效、安全、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近年来,我们在为广大群众营造良好的宜居、创业环境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肯定。但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人民群众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对规划工作也愈来愈关注,这就对我们规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一定要牢固树立城乡规划先行的思想,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扎扎实实地做好城乡规划工作。

二、强化服务,扎实工作,努力为实施城市建设三年计划提供规划支持

城市建设三年计划去年底已经拉开序幕,正在加紧实施。我市城建指导思想:老城区整治改造,让市民宜居;新城区进行组团式开发,建成现代城市。同时,积极探索科学保护古城的方法,做好古建筑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城市框架构思:往西,形成安姚公路工业走廊,主要是重化工循环产业集聚区;往东,利用石武高速铁路车站的建设,规划白璧新城区;往南,谋划*新城区,逐步将学校、企业等建设项目依次摆放,最终实现*、*一体化;西南部,规划为市民旅游休闲、文化娱乐区域。同时,还要利用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好城市水系;积极支持宾馆业、餐饮业发展,提高城市接待服务水平。实施好城市建设三年计划,要突出把握以下重点:

——突出城市品位,围绕“三阳开泰”,提升旅游城市水平。实施“六路三片区”建设工程,实施街景整治。将殷墟、袁林、*古城、东区景观轴联系起来,实施人民大道、解放路等道路街景整治,对城市出入口进行开发改造、美化、亮化。既体现*悠久的历史文化,又展现现代化城市的建设风貌。

——突出区域交通枢纽,重点抓好安姚公路和安新高速公路扩建、石武铁路客运专线、山西中南部铁路对外通道、林长高速公路、鹤辉高速等线路*段开工建设,努力打造国家级交通枢纽城市。同时,围绕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机遇,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路网,实施光明路、文明大道、平原路南北段、安姚公路、华祥路、永明路南段等道路改扩建等工程,完善中心城市交通路网,强化对区域内交通的辐射作用。

——突出宜居城市,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目标,在保证房地产市场良性发展的基础上,重点突破,优先实施重点建设片区和城中村改造。完善园林绿地系统建设和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开工建设丹枫园、钢花公园,全力推进殷墟国家大遗址公园建设。综合治理洹河、洪河、护城河及市内其它沟渠、坑塘,构建城市水系。同时,本着改善民生、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完善学校、幼儿园、社区、农贸超市、停车场及市政管网等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整治占道经营、清理规范各种占道营业厅、书报亭,拆除违章建筑、临时建筑、破陋建筑和违章、过期户外广告等,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逐步实现城市管理信息化。

——突出城乡统筹,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林州市区、*县、*县、*县城,*镇和*、*、*等卫星镇建设,努力构建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城市体系。

三、高度重视,强化责任,大力推进规划编制,为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奠定发展基础

现代化城镇体系是市委、市政府规划建设的“一个平台、三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要发挥龙头作用,加大编制力度,为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奠定基础。

——大力推进规划编制体系不断完善。当前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正处于报批阶段,要抓紧抓好;围绕城市建设三年计划,高标准制定城市分区规划和重要部位、重要地段、重要节点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安东新区、老城区保护和开发规划。完善城中村改造、街景整治等规划。特别加大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力度,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使每项建设活动都在规划覆盖之中;要坚持高标准,面向国内国际公开招标,重金聘请一流的设计单位,引进先进设计理念,参与*规划,确保规划的高起点、大手笔、高品位。

——加快编制新区建设规划。建设“新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开发区,而是要打造一个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通过增长极带动周边发展,周边的发展又促进增长极进一步壮大,形成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加快发展的格局。

——推进工业集聚区规划编制。集聚区平台建设非常重要,是关系到我市今后发展的重要舞台。目前我市正在编制工业集聚区规划,各参与部门要积极支持,搞好协作,推进编制进度。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通过规划,提升产业集聚区对城市产业、人口、环境的承载功能,实现产业与城市发展相互推动,逐步形成集聚促进就业、就业创造消费、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良性发展机制。

——加快村镇规划建设步伐,促进村镇经济建设。在村镇规划建设中要特别注意:一要突出“中心”和“核心”,即突出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促进农民增收这个核心。二要尊重农民意愿。三要遵循客观规律。不搞“一刀切”,不盲目攀比,不超过实际承受能力。四要体现“个性”,不能千镇一面。五要体现城乡统筹。六要保护耕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做到土地占补平衡。七要延续文脉。把文化资源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提出有效的保护措施和对策。八要体现生态优先。九要抓好工程质量。十要强化目标意识,健全组织,充实人员,确保按要求完成目标任务。

四、加强领导,创新机制,全面提升城乡规划工作整体水平,为城乡建设提供坚强的规划保障

一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意识。首先,县(市)长是城乡规划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城乡规划先行的思想,把城乡规划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其次,要为城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带头学习规划,认真执行规划,支持、理解城乡规划部门工作,当好他们的坚强后盾,为城乡规划部门敢于坚持原则,大胆工作,秉公办事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其三,要为城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政府要把规划编制经费列入年度政府财政预算,加大对规划工作的投入,保证各项规划及时编制。

二要加强监管,落实部门责任。首先,要依法行政。规划审批和规划内容调整都必须严格按程序进行。其次,要超前谋划,在编制中要体现民本性,把握规律性,突出独特性,确保权威性。其三,各级规划执法部门要加大规划执法巡查力度,坚决查处违法建设行为,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篇12

今天召开全市城乡规划工作会议十分重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指导性强。认真总结回顾2008年工作,全面安排部署2009年任务,对于做好今年全市城乡规划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是时效性强。这次会议是在我市“两会”刚刚闭幕不久召开的,##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城建、交通工作放在了突出位置,明确提出要全面启动“城市建设三年计划”,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并且对做好今后五年城建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今天,我们召开全市城乡规划工作会议,就是要尽快贯彻落实好两会精神,努力做好各项工作。三是主题明确。这次会议紧紧围绕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构建现代城镇体系,特别是紧紧围绕加快实施城市建设三年计划这个主题部署全年工作,非常重要。

刚才##局长总结了2008年工作,肯定了成绩,指出了问题,安排了2009年工作,针对性强,任务明确,要求具体,措施得力,我完全赞同。会上,还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借此机会我向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示祝贺,同时,向多年来为全市城乡规划工作做出努力和贡献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敬意。下面,我结合实际,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坚定信心,进一步增强做好城乡规划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将是城乡建设和发展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一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提升城乡规划工作在整个城乡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

首先,做好城乡规划工作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能否保持,更直接关系到在下一步的激烈竞争中能否占据主动、实现更好更快发展。一方面,安阳作为内陆欠发达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发展水平不高,资源储量不大,生产方式粗放等因素制约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在构建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进程中,我市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工业化将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将逐步升级,资源需求将持续增加。这就需要从规划入手,改善发展模式,实现科学发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做好城乡规划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发展要落到实处,就必须以科学的规划作引领。抛开规划谈科学发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其次,做好城乡规划工作是指导城市建设三年计划的需要。城市建设三年要取得成效,达到预期目标,需要城乡规划作指导。需要坚持规划先行、突出特色的原则,依据城市总体规划,高标准做好重要部位、重要地段、重要节点以及主要城市出入口和城中村改造规划,来指导城市建设三年计划有序推进,从而加快我市城镇化进程,改变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把河南的北大门规划建设得更加亮堂、更加光彩。

第三,做好城乡规划工作是加快村镇建设步伐的需要。近年来,一些县(市、区),包括一些乡镇,对村镇规划工作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工作力度在不断加大,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许多村镇缺乏规划,农民建房随意性大,布局不合理,以至于“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偶见新村、不见新貌”。希望各县(市、区)要引起足够重视,把村镇规划放在突出位置,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这项工作抓得越早越主动,越有利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越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越有利于广大农民朋友脱贫致富奔小康。

第四,加强城乡规划工作是切实关注民生的需要。城乡规划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人民群众创造高效、安全、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近年来,我们在为广大群众营造良好的宜居、创业环境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肯定。但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人民群众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对规划工作也愈来愈关注,这就对我们规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一定要牢固树立城乡规划先行的思想,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扎扎实实地做好城乡规划工作。

二、强化服务,扎实工作,努力为实施城市建设三年计划提供规划支持

城市建设三年计划去年底已经拉开序幕,正在加紧实施。我市城建指导思想:老城区整治改造,让市民宜居;新城区进行组团式开发,建成现代城市。同时,积极探索科学保护古城的方法,做好古建筑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城市框架构思:往西,形成安姚公路工业走廊,主要是重化工循环产业集聚区;往东,利用石武高速铁路车站的建设,规划白璧新城区;往南,谋划宝莲寺新城区,逐步将学校、企业等建设项目依次摆放,最终实现安阳、汤阴一体化;西南部,规划为市民旅游休闲、文化娱乐区域。同时,还要利用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好城市水系;积极支持宾馆业、餐饮业发展,提高城市接待服务水平。实施好城市建设三年计划,要突出把握以下重点:

——突出城市品位,围绕“三阳开泰”,提升旅游城市水平。实施“六路三片区”建设工程,实施街景整治。将殷墟、袁林、安阳古城、东区景观轴联系起来,实施人民大道、解放路等道路街景整治,对城市出入口进行开发改造、美化、亮化。既体现安阳悠久的历史文化,又展现现代化城市的建设风貌。

——突出区域交通枢纽,重点抓好安姚公路和安新高速公路扩建、石武铁路客运专线、山西中南部铁路对外通道、林长高速公路、鹤辉高速等线路安阳段开工建设,努力打造国家级交通枢纽城市。同时,围绕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机遇,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路网,实施光明路、文明大道、平原路南北段、安姚公路、华祥路、永明路南段等道路改扩建等工程,完善中心城市交通路网,强化对区域内交通的辐射作用。

——突出宜居城市,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目标,在保证房地产市场良性发展的基础上,重点突破,优先实施重点建设片区和城中村改造。完善园林绿地系统建设和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开工建设丹枫园、钢花公园,全力推进殷墟国家大遗址公园建设。综合治理洹河、洪河、护城河及市内其它沟渠、坑塘,构建城市水系。同时,本着改善民生、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完善学校、幼儿园、社区、农贸超市、停车场及市政管网等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整治占道经营、清理规范各种占道营业厅、书报亭,拆除违章建筑、临时建筑、破陋建筑和违章、过期户外广告等,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逐步实现城市管理信息化。

——突出城乡统筹,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林州市区、滑县、汤阴县、内黄县县城,水冶镇和柏庄、白壁、宝莲寺等卫星镇建设,努力构建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城市体系。

三、高度重视,强化责任,大力推进规划编制,为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奠定发展基础

现代化城镇体系是市委、市政府规划建设的“一个平台、三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要发挥龙头作用,加大编制力度,为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奠定基础。

——大力推进规划编制体系不断完善。当前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正处于报批阶段,要抓紧抓好;围绕城市建设三年计划,高标准制定城市分区规划和重要部位、重要地段、重要节点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安东新区、老城区保护和开发规划。完善城中村改造、街景整治等规划。特别加大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力度,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使每项建设活动都在规划覆盖之中;要坚持高标准,面向国内国际公开招标,重金聘请一流的设计单位,引进先进设计理念,参与安阳规划,确保规划的高起点、大手笔、高品位。

——加快编制新区建设规划。建设“新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开发区,而是要打造一个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通过增长极带动周边发展,周边的发展又促进增长极进一步壮大,形成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加快发展的格局。

——推进工业集聚区规划编制。集聚区平台建设非常重要,是关系到我市今后发展的重要舞台。目前我市正在编制工业集聚区规划,各参与部门要积极支持,搞好协作,推进编制进度。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通过规划,提升产业集聚区对城市产业、人口、环境的承载功能,实现产业与城市发展相互推动,逐步形成集聚促进就业、就业创造消费、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良性发展机制。

——加快村镇规划建设步伐,促进村镇经济建设。在村镇规划建设中要特别注意:一要突出“中心”和“核心”,即突出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促进农民增收这个核心。二要尊重农民意愿。三要遵循客观规律。不搞“一刀切”,不盲目攀比,不超过实际承受能力。四要体现“个性”,不能千镇一面。五要体现城乡统筹。六要保护耕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做到土地占补平衡。七要延续文脉。把文化资源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提出有效的保护措施和对策。八要体现生态优先。九要抓好工程质量。十要强化目标意识,健全组织,充实人员,确保按要求完成目标任务。

四、加强领导,创新机制,全面提升城乡规划工作整体水平,为城乡建设提供坚强的规划保障

一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意识。首先,县(市)长是城乡规划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城乡规划先行的思想,把城乡规划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其次,要为城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带头学习规划,认真执行规划,支持、理解城乡规划部门工作,当好他们的坚强后盾,为城乡规划部门敢于坚持原则,大胆工作,秉公办事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其三,要为城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政府要把规划编制经费列入年度政府财政预算,加大对规划工作的投入,保证各项规划及时编制。

二要加强监管,落实部门责任。首先,要依法行政。规划审批和规划内容调整都必须严格按程序进行。其次,要超前谋划,在编制中要体现民本性,把握规律性,突出独特性,确保权威性。其三,各级规划执法部门要加大规划执法巡查力度,坚决查处违法建设行为,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篇13

深入分析查找我县旅游服务质量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全面提升我县游客满意度,力争实现“一年初见成效,两年大见成效,早日进入全国、全省游客满意度指数第一梯队”的目标,着力推进乃至闽台粤港澳地区休闲养生度假后花园和全国著名红色旅游目的地建设。

二、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1、完善旅游咨询和标识系统。建设旅游咨询中心及其配套设施,在火车站出入口、高速公路口、汽车站附近增设至景区标牌,完善景区公交站台。(责任单位:县旅游局、县城管局、县财政局、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公路局)

2、抓好各类住宿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度假型酒店及度假设施。加快高星级酒店建设,规范和引导各类连锁酒店、商务酒店、家庭旅馆的发展,指导和引导现有酒店的加快更新改造建设,最大限度满足游客住宿需求。进一步加快我县星级农家旅馆发展,推进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责任单位: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旅游局、县商务局、县农粮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3、抓好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特色街区建设。加强研制和生产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纪念品,抓好餐饮购物场所,城市休闲场所、文化娱乐场所建设。充分挖掘地方餐饮特色,形成集聚效应,开发旅游“夜经济”,建设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特色街区和夜生活聚集区。(责任单位: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城管局、县文广局、县旅游局、县商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4、抓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在旅游大项目周围和交通干道及客流密集区增设星级旅游厕所,加强旅游景区内的星级旅游厕所建设,更好满足游客需求。加强现有的旅游景区厕所和城市公共厕所的管理和维护,按照星级旅游厕所的标准对景区现有厕所进行改造和完善。(责任单位:县城管局、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旅游局)

5、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搭建高性能旅游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做好智慧旅游基础工作,着力推进智慧型景区、智慧型酒店、智慧型旅行社、智能交通和智慧旅游网站等建设,为游客提供导航、导游、导览、导购等智慧旅游服务。(责任单位:县旅游局、县工信局)

6、加快休闲农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休闲农业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将休闲农业的电力、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支持休闲农业发展区域的农户改厨、改厕、改水、通信等“三改一通”硬件设施条件。加大休闲农业发展及环境整治力度,积极开展清洁能源,提升休闲农业企业服务水平。同时,坚持示范引导,以点带面,着力打造一批休闲农业精品示范点,进一步丰富我县旅游产品,充分满足游客的需求,建设市城郊休闲旅游基地。(责任单位:县农粮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努力提升旅游服务软环境水平

1、在全县开展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系列活动。旅游、文化娱乐、商贸服务、交通运输、市政环卫、涉旅执法、社区环境等相关服务行业主管部门要联系实际,深入调研,全面查找旅游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并制定整改措施,明确完成时限,努力提升旅游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旅游标准化建设,通过开展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服务技能大赛等活动,促进旅游服务规范标准的落实,逐步形成覆盖旅游行业、交通运输、商贸服务、文化娱乐等旅游服务领域的标准体系。(责任单位:县旅游局、县交通局、县商务局、县文广局)

2、全面推进旅游人才培养工作。大力引进酒店管理、营销策划、商务会展、电子商务等旅游专业人才,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和服务水平。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每年组织旅游从业人员外出学习、培训,全面提升我县旅游行业服务质量和水平。(责任单位:县旅游局、县财政局、县人保局)

3、全面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工作,定期公布调查报告,进一步促进旅游行业全线服务水平提升。开展旅行社、星级饭店评先创优活动,通过明察暗访、社会评价等方式对星级饭店、旅行社的运营、管理情况及服务质量和社会贡献度进行考核,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开展游客对旅游企业的满意度调查,聘请社会监督员对旅游服务企业进行暗访。(责任单位:县旅游局、县统计局)

(三)大力整治旅游市场秩序。

1、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治“脏”,尽快清理城区、郊区、城市河道、火车站、汽车站、重点景区等游客集散地垃圾死角;开展沿街容貌集中整治活动,治理乱摆地摊行为,规范户外广告牌匾。对汽车站、火车站及站外广场进行多部门联合整治,着力优化旅游环境。(责任单位:县城管局、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公安局、县交通局)

2、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和综合整治。组织开展打击“黑导”、“黑社”、“黑车”、“零负团费”,依法严厉查处旅行社及导游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障游客合法权益。各相关职能部门按照“谁主管、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在取缔查处无证无照联合执法行动中履职到位,重点打击各旅游景区(点)、火车站、汽车站等重点区域的无照经营、虚假宣传,欺客宰客、强买强卖、制售伪劣商品等不法行为。定期对餐饮、住宿、购物等旅游相关企业进行明察暗访,对存在问题的单位或部门进行处罚,并在媒体公开曝光,净化旅游市场环境。建立由工商、城管、质监、公安、旅游、卫生、物价、文广、交通、食药监等部门组成的全市旅游市场监管和综合整治各项工作。(责任单位:县工商局、县城管局、县质监局、县公安局、县旅游局、县卫生局、县食药监局、县物价局、县交通局)

3、完善旅游投诉网络建设机制。成立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旅游投诉管理中心等机构,公布旅游行风监督、投诉电话,实行热线电话、信函、网络联动,畅通旅游投诉渠道,形成旅游投诉全方位受理联动机制。设立专门的旅游投诉网页,增加旅游投诉处理的透明度,实行旅游投诉处理台账制度,及时公示和反馈处理结果。建立旅游投诉大调解的工作机制,相关行政部门各司其责,积极受理、处理职能范围内消费申诉、举报,并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工作机制,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责任单位:县旅游局、县工商局、县物价局、县质监局、县食药监局、县编办)

4、定期开展景区门票检查。根据市场需求,积极推行景区联票、套票和通票;严格控制景区门票及游览场所、交通工作等另行收费项目的价格上涨。(责任单位:县物价局、县旅游局、县文广局、县工商局、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交通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开展游客满意度提升工程是推动我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树立“一盘棋”的思想,立足大局,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协调推进。

篇14

今天召开全市城乡规划工作会议十分重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指导性强。认真总结回顾20*年工作,全面安排部署2009年任务,对于做好今年全市城乡规划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是时效性强。这次会议是在我市“两会”刚刚闭幕不久召开的,*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城建、交通工作放在了突出位置,明确提出要全面启动“城市建设三年计划”,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并且对做好今后五年城建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今天,我们召开全市城乡规划工作会议,就是要尽快贯彻落实好两会精神,努力做好各项工作。三是主题明确。这次会议紧紧围绕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构建现代城镇体系,特别是紧紧围绕加快实施城市建设三年计划这个主题部署全年工作,非常重要。

刚才*局长总结了20*年工作,肯定了成绩,指出了问题,安排了2009年工作,针对性强,任务明确,要求具体,措施得力,我完全赞同。会上,还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借此机会我向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示祝贺,同时,向多年来为全市城乡规划工作做出努力和贡献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敬意。下面,我结合实际,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坚定信心,进一步增强做好城乡规划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将是城乡建设和发展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一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提升城乡规划工作在整个城乡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

首先,做好城乡规划工作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能否保持,更直接关系到在下一步的激烈竞争中能否占据主动、实现更好更快发展。一方面,*作为内陆欠发达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发展水平不高,资源储量不大,生产方式粗放等因素制约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在构建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进程中,我市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工业化将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将逐步升级,资源需求将持续增加。这就需要从规划入手,改善发展模式,实现科学发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做好城乡规划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发展要落到实处,就必须以科学的规划作引领。抛开规划谈科学发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其次,做好城乡规划工作是指导城市建设三年计划的需要。城市建设三年要取得成效,达到预期目标,需要城乡规划作指导。需要坚持规划先行、突出特色的原则,依据城市总体规划,高标准做好重要部位、重要地段、重要节点以及主要城市出入口和城中村改造规划,来指导城市建设三年计划有序推进,从而加快我市城镇化进程,改变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把河南的北大门规划建设得更加亮堂、更加光彩。

第三,做好城乡规划工作是加快村镇建设步伐的需要。近年来,一些县(市、区),包括一些乡镇,对村镇规划工作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工作力度在不断加大,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许多村镇缺乏规划,农民建房随意性大,布局不合理,以至于“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偶见新村、不见新貌”。希望各县(市、区)要引起足够重视,把村镇规划放在突出位置,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这项工作抓得越早越主动,越有利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越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越有利于广大农民朋友脱贫致富奔小康。

第四,加强城乡规划工作是切实关注民生的需要。城乡规划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人民群众创造高效、安全、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近年来,我们在为广大群众营造良好的宜居、创业环境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肯定。但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人民群众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对规划工作也愈来愈关注,这就对我们规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一定要牢固树立城乡规划先行的思想,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扎扎实实地做好城乡规划工作。

二、强化服务,扎实工作,努力为实施城市建设三年计划提供规划支持

城市建设三年计划去年底已经拉开序幕,正在加紧实施。我市城建指导思想:老城区整治改造,让市民宜居;新城区进行组团式开发,建成现代城市。同时,积极探索科学保护古城的方法,做好古建筑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城市框架构思:往西,形成安姚公路工业走廊,主要是重化工循环产业集聚区;往东,利用*高速铁路车站的建设,规划*新城区;往南,谋划*寺新城区,逐步将学校、企业等建设项目依次摆放,最终实现*、汤阴一体化;西南部,规划为市民旅游休闲、文化娱乐区域。同时,还要利用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好城市水系;积极支持宾馆业、餐饮业发展,提高城市接待服务水平。实施好城市建设三年计划,要突出把握以下重点:

——突出城市品位,围绕“三阳开泰”,提升旅游城市水平。实施“六路三片区”建设工程,实施街景整治。*、*、*古城、*景观轴联系起来,实施人民大道、解放路等道路街景整治,对城市出入口进行开发改造、美化、亮化。既体现*悠久的历史文化,又展现现代化城市的建设风貌。

——突出区域交通枢纽,重点抓好安姚公路和安新高速公路扩建、*铁路客运专线、山西中南部铁路对外通道、林长高速公路、鹤辉高速等线路*段开工建设,努力打造国家级交通枢纽城市。同时,围绕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机遇,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路网,实施光明路、文明大道、平原路南北段、安姚公路、华祥路、永明路南段等道路改扩建等工程,完善中心城市交通路网,强化对区域内交通的辐射作用。

——突出宜居城市,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目标,在保证房地产市场良性发展的基础上,重点突破,优先实施重点建设片区和城中村改造。完善园林绿地系统建设和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开工建设丹枫园、钢花公园,全力推进殷墟国家大遗址公园建设。综合治理洹河、洪河、护城河及市内其它沟渠、坑塘,构建城市水系。同时,本着改善民生、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完善学校、幼儿园、社区、农贸超市、停车场及市政管网等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整治占道经营、清理规范各种占道营业厅、书报亭,拆除违章建筑、临时建筑、破陋建筑和违章、过期户外广告等,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逐步实现城市管理信息化。

——突出城乡统筹,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林州市区、滑县、汤阴县、内黄县县城,水冶镇和柏庄、白壁、*寺等卫星镇建设,努力构建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城市体系。

三、高度重视,强化责任,大力推进规划编制,为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奠定发展基础

现代化城镇体系是市委、市政府规划建设的“一个平台、三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要发挥龙头作用,加大编制力度,为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奠定基础。

——大力推进规划编制体系不断完善。当前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正处于报批阶段,要抓紧抓好;围绕城市建设三年计划,高标准制定城市分区规划和重要部位、重要地段、重要节点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安东新区、老城区保护和开发规划。完善城中村改造、街景整治等规划。特别加大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力度,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使每项建设活动都在规划覆盖之中;要坚持高标准,面向国内国际公开招标,重金聘请一流的设计单位,引进先进设计理念,参与*规划,确保规划的高起点、大手笔、高品位。

——加快编制新区建设规划。建设“新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开发区,而是要打造一个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通过增长极带动周边发展,周边的发展又促进增长极进一步壮大,形成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加快发展的格局。

——推进工业集聚区规划编制。集聚区平台建设非常重要,是关系到我市今后发展的重要舞台。目前我市正在编制工业集聚区规划,各参与部门要积极支持,搞好协作,推进编制进度。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通过规划,提升产业集聚区对城市产业、人口、环境的承载功能,实现产业与城市发展相互推动,逐步形成集聚促进就业、就业创造消费、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良性发展机制。

——加快村镇规划建设步伐,促进村镇经济建设。在村镇规划建设中要特别注意:一要突出“中心”和“核心”,即突出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促进农民增收这个核心。二要尊重农民意愿。三要遵循客观规律。不搞“一刀切”,不盲目攀比,不超过实际承受能力。四要体现“个性”,不能千镇一面。五要体现城乡统筹。六要保护耕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做到土地占补平衡。七要延续文脉。把文化资源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提出有效的保护措施和对策。八要体现生态优先。九要抓好工程质量。十要强化目标意识,健全组织,充实人员,确保按要求完成目标任务。

四、加强领导,创新机制,全面提升城乡规划工作整体水平,为城乡建设提供坚强的规划保障

一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意识。首先,县(市)长是城乡规划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城乡规划先行的思想,把城乡规划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其次,要为城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带头学习规划,认真执行规划,支持、理解城乡规划部门工作,当好他们的坚强后盾,为城乡划部门敢于坚持原则,大胆工作,秉公办事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其三,要为城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政府要把规划编制经费列入年度政府财政预算,加大对规划工作的投入,保证各项规划及时编制。

二要加强监管,落实部门责任。首先,要依法行政。规划审批和规划内容调整都必须严格按程序进行。其次,要超前谋划,在编制中要体现民本性,把握规律性,突出独特性,确保权威性。其三,各级规划执法部门要加大规划执法巡查力度,坚决查处违法建设行为,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