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市文旅发展范文

城市文旅发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城市文旅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城市文旅发展

篇1

    1文化遗产与都市旅游的关系

    实践表明,随着文化遗产的大范围的开发,将文化遗产作为商品化的旅游产品提供给旅游者时,其文化价值却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由于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一旦损毁,就无法复制,如果不加以保护,随着都市旅游的开发,文化遗产就会不复存在。时间的差异,导致了古老的文化遗产和现代的城市文明格格不入。看似两者为互相竞争的形态,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却是表现出互补的利益,虽然在很多方面文化遗产和都市旅游相互冲突,但是同时他们也拥有很多共性。双方可以通过共性,并以此为基础,转变媒介(管理模式、旅游者素质)而得以共存。所以开发哈尔滨的都市旅游必须找到文化遗产和都市旅游的平衡点,在不损害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又可以借用其内在价值发展都市旅游。

    2哈尔滨都市旅游开发的策略

    2.1指导思想

    2.1.1传承文化精髓欧式建筑遍布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反映出哈尔滨独特的个性和魅力,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独一无二的建筑风格,在哈尔滨都市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应该始终被作为都市之旅的精髓传承下去。

    2.1.2坚持文化兴旅文化遗产是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文化积淀,不仅具有起源的古老性、遗存的多元性,而且由于时代的不同,也具有很强的审美功能。哈尔滨的都市旅游发展应有所侧重,要将文化遗产放在合理的位置,巧妙的将古今融合,坚持以文化兴旅。

    2.1.3拓展国际市场中西文化的碰撞,使得哈尔滨的街头巷尾都充满了欧式建筑风格,但同时这些建筑又不同于真正的欧式建筑,因为融合了中国的文化因素,所以神秘的“东方小巴黎”对国外旅游者也充满了吸引力,适当策划旅游项目,就能开拓广阔的海外市场。

    2.2发展模式选择

    2.2.1空间分离型模式为了保护历史格局的完整,使得文化建筑风貌留存下来,可以选择空间分离型发展模式,对不同区域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都市旅游的开发。这样即使得旅游路线多元化,旅游景点多层次,也可以使得各个文化遗产互不干扰,互为补充,在对立中把握统一,而在统一中又各具特色。

    2.2.2空间镶嵌型发展模式哈尔滨的城市历史风貌经历时间和历史的冲刷,极具保护和开发价值。为了最大程度上对其进行保护和开发,在不影响哈尔滨城市居民现代化生活的情况下,应采取镶嵌式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既能在极大程度上对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又保证了居民的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在文化遗产和都市旅游之间建立了一个和谐共存的地域。

    3哈尔滨都市旅游开发的实证研究

    3.1哈尔滨都市旅游开发主题

    根据哈尔滨独特的资源条件、客源、市场条件,哈尔滨的都市旅游的方向为:活力四射的魅力“东方巴黎”,异国情调充溢的现代化都市。充分利用哈尔滨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在与俄罗斯毗邻的独特地理位置,形成以现代城市为依托,以欧式建筑为主体,人文景观与现代都市景观、观光产品与京旗文化及会展洽谈共同发展的现代都市旅游主题。

    3.2开发注意事项

    在哈尔滨发展都市旅游,一定要注意解决文化遗产与都市旅游之间的矛盾,注意两者利益的协调。要借鉴西安等文化遗产城市的发展经验,避免造成文化遗产的损毁,使得文化遗产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充分的利用,借助文化遗产推动都市旅游的发展,也借着都市旅游的发展,向国人和世界展示哈尔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异国情调。

    3.3空间布局原则

    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中心城市为支撑,以交通干线为依托,构建全市旅游空间网络;突出全市7区12县各自优势与特色,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客源互流;城乡联动、南北互促,协调发展;市区重点开发文化休闲和商务会展产品,各县(市)重点开发滑雪、避暑、度假和生态旅游产品,城乡互补、各具特色;发挥哈尔滨市在全省旅游业中的“中心”与“龙头”作用,立足本市、联通周边、辐射全省,与邻近省市合作互补、共同发展;总体布局、突出重点、分期开发、近详远略、留有余地,保证足够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4哈尔滨都市旅游路线设计

    4.1中心街区游

    中央大街始建于1898年,初称“中国大街”。1925年改称为沿袭至今的哈尔滨中央大街———欧式风情休憩商业区。这个包含了欧式建筑和中式建筑的特色商业街区,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哈尔滨市最繁华的商业街。这里是都市核心旅游区域之一。同时,由于中央大街历史较长,很多建筑和地面经历了时间的冲刷已经遭到破坏,所以要加强管理,避免二次人为破坏,而造成历史文化遗产的损毁。哈尔滨还拥有国内乃至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近几年,道外南二道街、南三道街由于聚集了荟萃东西文化的老建筑而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游人和剧组。但是还应该加强宣传和促销,让更多的游人感知这些独特的遗产文化的魅力。

篇2

丽江位于滇川藏大三角文化圈,是中华民族长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被称为“天下奇书”的东巴文,2003年8月,东巴古籍被列入了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有被称作中国音乐文化的活化石———纳西古乐;有世界绝无仅有的母系摩梭文化,还有彝(他留)、傈僳、普米、藏族等多元化的民族文化,丽江古城还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遗产,被称作“活”着的历史文化名城。此外丽江还拥有多气候带、多物种资源的生物资源优势。玉龙雪山风景区内分布有20多个保留完整的原始森林群落和59种珍稀野生动物,被誉为“动植物宝库”。“三江并流”的核心景区老君山,区内也有独特的丹霞地貌、茂密的原始森林和种类丰富、未遭破坏的动植物群落。这些都为开展科学考察旅游以及保持丽江生态环境、发展生物工程创造了先天的条件。3.区位优势。丽江地处滇川藏经济文化板块的结合部,是连接藏东南、川西南的重要节点,是大香格里拉主要旅游环线上的重要城市,现在随着丽江机场改扩建和口岸机场申报建设、泸沽湖机场建设的顺利推进,大丽铁路的建成通车,丽香铁路、大丽高速公路、丽攀高速公路项目的相继实施,以丽江为中心,辐射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各主要城市和景点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形成[2],为丽江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区位条件。

丽江城市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所有的历史文化名城里,丽江的保护和旅游发展可以说是做得最好的,但从深层次来看,丽江旅游业辉煌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城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新城区发展无序。新城区发展缺乏有效引导,无序蔓延,在文化上缺乏与老城的关联,建筑风格破坏古城整体风貌,影响丽江城市形象,对旅游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潜在的危害。新老城区分离发展的思路和初衷是正确的,新城建设可以缓解城市发展和古城保护这对矛盾,扩大城市规模,分流古城接待量,近年新区发展也很快,特别是1996年大地震恢复重建以来,城市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丽江新区面积已达14km2,但建设项目主要沿道路铺开,占用大量郊外田园。土地利用的非集约模式,一方面破坏了古城古朴自然的田园风光,同时也造成街区内部土地空置较多,影响到城市的后续发展。另外,新区的建筑设计与城市景观呈现一种大杂烩般的状态,与充满魅力的古城相比,严重缺乏地域的特性和文化的关联性。新区还有少量高层建筑不当,部分建筑严重破坏了世界遗产城市的整体风貌。城市整体风貌的破坏必然会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形象,进而影响丽江在人们心目中的旅游魅力。

2.旅游资源破坏严重。目前丽江旅游开发偏集于古城和玉龙雪山,造成这两处负荷过大。2002年丽江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中提出,大研古城等主要旅游景区已经超越了所能承受的环境容量,在面积以3.8km2计的古城区,最大游客量不应超过6万人[3],而据2007年的统计数字,丽江古城2007年接待游客已达500万人次之多,并有不断增多的趋势,最大日接待游客量达到10万左右。如此庞大的外来人口,使古城不堪重负,同时也大大影响了游客的体验和旅游满意度。大量的外来从商人口和旅游者使水体、绿地受到了污染,玉龙雪山雪线上升,冰川退化,令人担忧。

3.传统文化氛围淡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UNESCO)2000年认为丽江古城“商业氛围和旅行氛围过于强烈,侵蚀了传统文化,随着旅游和现代化的出现,传统建筑的形式、节庆、礼仪、语言、服饰、信仰、传统手工艺以及民间艺术正在消亡和改变,导致古城面临文化危机”[4]。这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随着游客的增长,大量的非本地商人进入古城经商,造成古城商业气息过浓。太多的商店、饭馆、旅舍使古城几乎成了一个大商场,失去了原本作为居住区的那种宁静和安详。另一方面,居民受利益驱动也将住宅改为商店,同时由于居民们的正常生活受到了旅游的干扰,或出于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的需求,大量居民从古城迁往新城区。2009年四方街地区的房东有超过80%选择在新城居住,留在中心地区居住的人不足10%,而这些留下的居民也是仅仅参加对古城的管理或清洁工作,真正的生活中心也在新城中[5]。人口置换,必然带来文化变迁,在旅游大潮的冲击下,古城的一些传统文化正在变异、消失,没有文化和历史底蕴的古城将变为躯壳一具。

4.旅游产品特色不足,结构单一。在整体区域上,缺乏特色游览点以形成分散遗产地游客的新旅游线路。丽江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大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但开发旅游资源的手段方式与其他地区基本雷同,不能独辟蹊径,因而没有充分展现丽江旅游独特的魅力。特别是丽江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还较为滞后,现存的开发又多停留在表层。经过几年的发展,丽江旅游设施接待能力已经能满足旺季需求了,但由于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是遗产地观光,因此又出现了淡季旅游设施大量闲置的问题,这些旅游设施的维护支持费用很高,这些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丽江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

丽江城市旅游发展的对策

1.保护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资源是基础,因此旅游发展的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旅游经营者、城市居民和旅游者,都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保护旅游资源。其中政府是保护资源的主导力量,因为政府的决策影响着其他相关者。政府官员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有了观念的保证,才能在政策、法规、决策上对其他旅游利益相关者加以引导、限制和规范,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旅游经营者主要通过政策、法规、制度的形式来规范,对城市居民和旅游者主要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来帮助其树立保护的观念。

2.真正实施文化经济战略。我们要从战略高度明确丽江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丽江旅游业的发展与丽江城市,尤其是与丽江古城的保护和发展休戚相关,必须走城市与旅游一体化发展的道路,而且城市旅游的发展必须找准方向和立足点,也就是明确自身的优势和核心竞争能力所在。勿庸置疑,丽江的旅游发展应打文化牌,靠文化取胜。丽江由一个滇西北小城成为世界范围内人们追逐的旅游热点,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丽江世界遗产的文化品牌。文化为丽江旅游业的第一次创业带来了辉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可以说现在丽江旅游业处于提质增效,变数量规模型为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的第二次创业关口,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真正实施文化经济战略,走可持续旅游发展道路。在丽江旅游的第一次创业中,已意识到了文化的经济价值,但是对文化资源的应用还停留在浅表层次,比如旅游产品中只有供游客观赏的一些表层文化现象,而缺乏让游客认同、参与和体验的深层次的文化因素。而且,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丽江传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同化,出现了文化商业化、传统文化弱化等现象,比如为了迎合旅游的需要,在一些项目和内容上改变纳西文化的原貌,使其商品化、庸俗化,这在一些民族歌舞的表演和旅游产品的开发上表现得尤其突出,纳西古乐演奏为了迎合游客的欣赏需求,而增加了伴舞,在视觉效果上就造成像是乐队在为舞蹈伴奏,舞蹈反而成了主体,歪曲了艺术的本相。因此现阶段丽江旅游发展的文化经济战略要避免已经出现的问题,挖掘以东巴文化为主体的纳西族传统文化内涵,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社会优势和环境优势。具体来说,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1)要严格按照城市规划确定的城市功能和发展目标进行城市建设。在2002年的丽江城市发展概念性规划中城市的功能定位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精品旅游城市,云南西北部的区域旅游中心,玉龙雪山风景名胜区主景区之一。发展目标是将丽江建设成为一个民族城市、文化城市和生态城市。从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来讲都是正确的,但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出现了各种城市建设的败笔,比如新城对老城的挤压现象,新城中出现的假古董建筑等等,这就要求政府、旅游开发者和居民树立起保护意识和观念,在实践中切实保护好文化遗产,实现丽江城市的发展目标。(2)加强城市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承。在城市环境中,纳西族文化一方面被作为稀缺文化资源来宣传和保护,而另一方面则是现实中的众多纳西人身不由己地投入到城市文化的洪流中,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融合。照此下去,可以预见随着共同文化的形成,许多原先存在于地区、村庄、家族或宗教共同体中的乡土性传统即便没有完全消失,也会被削弱,只能在一些典礼性或宣传性的场合出现,甚至最终与主流文化融为一体,无处寻觅。因此必须建立起一套传统文化保存和传承的机制,必须加大对传统文化如东巴文化的调查、分类整理工作,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各类东巴文化的保护及开发措施;要做好纳西族的保护工作,因为纳西民族是东巴文化产生、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加大东巴文化的教育力度和范围,普及东巴文化。(3)通过产业开发,阐释、活化东巴文化。将东巴文化从资源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实现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要借助目前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东风,抓住东巴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精神用阐释、活化等手段展现东巴文化,开发出东巴文化系列的旅游精品、极品,从而打造丽江的东巴文化品牌。

篇3

近年来我国城市林业发展建设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伴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对于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便导致城市林业发展于建设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究其原因是与我国城市林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较少,而且到目前为止我国没有出台直接规范城市林业相关内容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因此,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林业发展概况着手,分析我国城市林业发展法制的现状与缺陷,以及完善有关城市林业法制对策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

城市林业;法律制度;生态环境

一、我国城市林业发展概况

20世纪60年代,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首先开始对城市林业的研究。城市林业在我国最早是由台湾地区所引用。随后中国林科院开始注重对城市林业的研究,并设立了专业的研究室,自此我国对城市林业的重视程度明显加大。具体来说,城市林业是研究树木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栽培、管理、设计以及合理配置具有城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潜在效益的树木及相关植物,发挥出城市林业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方面的促进作用,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对城市林业发展的法律制度方面进行研究。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就会出现在实践中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的现象。由此可见,只有法制的规范,才能保障城市林业事业理性的进行,才能实现开发与保护并重。所以对现行的有关城市林业的法律制度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

二、我国有关城市林业建设法制的现状

(一)《宪法》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任何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宪法中所规定多类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明确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利用,保护珍贵动、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采取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城市林业范围内的所有自然资源应当认为是包含在宪法条文中的“等自然资源”之中。这也就间接的为城市林业发展与利用提供了宪法依据。

(二)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法培育、保护及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方面的法规,《森林法》的第七章第四十九条,除了总则和附则对本法的制定目的、实施范围、林业建设方针、各级政府主管工作、公民义务、奖励及贯彻本法的说明外,同时对“森林的经营”、“森林采伐”及“法律责任”等也做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城市林业其经营和管理的主要对象就是城市森林,城市范围内的森林、树木、及其他植物都属于城市林业的范畴。所以《森林法》条文中的“森林资源”、“植树造林”“国土绿化”是包括城市林业范围内的所有森林资源和国土。此外,还有许多部法律涉及到城市林业的法律条文,如《城市规划法》、《土地管理法》、《草原法》等等。

(三)相关行政法规及规章与城市林业相关的行政法规,对城市林业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做出了更加明确规定,主要包括:《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城市绿化条例》等。其中,1982年由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中指出,国土绿化的任务是长期的而艰巨的,是群众性与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必须靠全党动员、全民共同参与,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把全民的植树任务固定下来,这充分说明了植树造林的重大策略意义,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协调统一的决心。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地方性法规往往比相关法律的规定更加具体,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灵活性和突破性。如《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管理条例》在2003年12月1日正式实施,我国唯一一座位于城市市区内的森林公园开始受到法律保护,此外还包括:《广东省森林管理实施办法》、《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等。

(四)相关国际公约我国缔结或参加了许多自然与生态保护方面的国际公约。如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此次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等国际性文件,不仅强调了森林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所发挥出来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并且将森林问题的认识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同时《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也明确论述了森林资源在人类生活与发展中的所起到的至关重要作用,为发展我国城市林业提供了指导作用。

三、我国有关城市林业法律制度的缺陷

我国城市林业处于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较完善的法律体制相比,我国城市林业在现行法律、法规方面仍然是相对滞后,法律制度方面存在较多的缺陷。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立法规划缺失。传统的立法模式是实践先于立法,强调在有充分的实践基础后再立法。这种立法方式有其优越性,当然也有其弊端。传统的立法只是对过去事物机械性的调整,并且总是等到在实践过程中出现法律问题并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时 才被关注,立法规划缺失。如果在城市林业建设法律保障体系仅限于对过去事物的一般性总结,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的话,它就不能适应将来有可能出现的在经济关系以及经济活动方面的规范要求,那么就不能适应生态园林城市的实际需求。第二,法律保障体系不明确。主要表现在:首先,不合理利用林业资源,忽视了林业资源整体利益的协调,对林业资源利用率度且破坏程度大,在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等环节未能形成良性循环,结果导致法律体系整体功能难以发挥;其次,我国还缺乏城市林业领域的专门立法队伍,便难以深入的立法问题进行研究,这也是导致地方立法落后,法律可操作性不强的原因之一。由此可以看出,有关我国城市林业发展的法律体系已经到了必须要对其的结构进行重新安排、调整的阶段。第三,法律责任不完善。法律责任不仅关系到法律内容整体性,而且也对预防违法犯罪行为以及依法惩治破坏生态的行为等方面都有直接的影响。其主要缺陷表现在:首先,《森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中部分法律义务因没有制定相应法律责任而形同虚设,这便会出现有法难依、违法难惩的不良后果。其次,要全面的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不仅要考虑到林木的经济价值,还有考虑到林木的生态价值,处罚较轻不足以起到威慑作用。由此可见,完善城市林业相关法律制度真正发挥法律手段在保护城市林业资源中的重要作用十分必要。

四、完善我国有关城市林业法律制度的对策

城市林业的发展建设与国家、地方城市的宏观政治经济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鉴于城市林业仍然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有关城市林业基础性的概念、范畴等尚存在争议,所以就国家整体而言,制定《城市林业法》的时机是否成熟是一个值得争议的重大课题,但从个体城市或地区而言《制定城市林业管理条例》的时机已完全成熟,以此为出发点,探讨《城市林业管理条例》的制定问题。

(一)立法的目的和执法主体目的的设定是立法的首要问题。制定《城市林业管理条例》的目的就是对城市林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合理规范,维护城市内的生态环境不受侵害,在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建设城市林业法律秩序,对城市林业的发展、建设、经营和管理进行统一规范。很显然,本法的执法主体是城市绿化管理局或园林绿化局或有林业、城建重新组建的城市林业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全市的城市森林。

(二)立法原则要坚持理性开发与综合设计得发展原则。追求理性发展的实质就是追求城市林业资源可持续的发展,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对林业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及利用。城市林业的资源是有限的,人们的需求却是无限的,这是城市林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一直存在的基本矛盾。要想解决这一基本矛盾,在开发城市林业资源的同时要合理确定开发规模、程度,并在此过程中运用综合的环保措施。同时城市林业的发展需要法制、技术、观念多方面的共同支持与相互配合,综合设计共同促进城市林业的发展,提高城市林业资源利用率,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法律责任城市林业是全社会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自然资源,受益者与受害者是整个社会。为防止单位或个人逃避法律责任,加强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与民事责任的配合,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林业破坏赔偿制度,不仅关系到《城市林业管理条例》内容的公正性与科学性,同时也直接影响其对违法犯罪行为的预防以及对其惩治效果。因此从以下三种责任形式进行分析:第一,刑事责任。刑事责任的社会危害性较大,制裁力度相对要重。立法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城市林业建设过程中,从事相关工作的行政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等不端行为,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其次,严厉打击有损珍贵树木的行为。依照法律就对其进行惩处,再次,在刑事责任中针对违法犯罪者应该明确规定其有责任恢复被破坏的城市林业资源并补偿其损失。若违法行为人构成犯罪被判处徒刑的,可准许其适用“代履行”制度。最后,对违法行为人缴纳罚金的要求,不能仅仅依据树木本身的经济价值为其进行处罚,还要综合评估树木所带来的生态价值,在此基础上对违法行为处以罚金刑。第二,行政责任。由于行政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小,因此制裁较刑事制裁轻很多。立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行政责任要与刑事责任进行有效的衔接,从而加大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力度,对于不遵纪守法、知法犯法的行政人员,要对其从重处罚。其次,要加强对违法行为的监督与检查。重点加大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检查,要健全林地征用的审核制度及程序,从而规范对林地的利用制度。再次,对违法行为处以的罚金要做到“专款专用”通过制具体的行政责任,对违法行为人起到威慑作用。第三,民事责任。应尽快确立环境公益诉讼,破坏林木的同时违法行为人本身的利益也受到了侵害,这便难以再继续使其承担应有的民事责任单纯适用刑事罚金和行政处罚对与保护城市林业远远不够,法律通过运用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这种递进的方式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法律制裁,才能充分体现出法律的权威性与正义性。因此,要有效的维护林木所有者的权益,就必须制定出新的并且能够解决现阶段问题的民事赔偿责任,从而完善有关城市林业的法律制度。加快对城市林业发展法制的研究,可以说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出法的指导、规范、保障作用,使城市发展与林业保护和谐共存,从而营建良好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徐薇.西安城市森林建设刍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2]汪春涛.我国城市林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对策.中国科技财富.2008(10).

[3]郭晓钰.我国城市森林法律保护制度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4]赵冬梅.城市森林建设的立法问题研究.东北林业大学.2006.

[5]穆治霖.无居民海岛所有权辨析.环境保护.2009(22).

[6]赖冬水.《宪法》第九条的民法学分析.法制与社会.2010(14).

[7]叶静茹、佀连涛.我国土壤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研究.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7(4).

[8]陶山西省长治市.完善城市绿化法规体系依法建绿管绿.城乡建设.2009(7).

[9]沈国舫.国土绿化关乎国家生态安全——贺《国土绿化》杂志创刊20周年.国土绿化.2005(12).

[10]刘德良.中外城市林业对比研究.北京林业大学.2006.

[11]蔡守秋.《森林法》修改的几个问题.现代法学.2004,21(3).

[12]王璞.环境职务犯罪法律问题研究.东北林业大学.2010.

篇4

关键词:文化旅游 文化事业

一、河北发展农村文化旅游的优势

一是经济实力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河北和全国一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到2012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9451.8亿元,个人生产总值突破人均2000美元。

二是文化资源的优势。我省素以文化昌盛而闻名,历代名人辈出,文化资源丰富。

三是政策的优势。自2000年以来,我省为全面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步伐,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实施了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文化工程;目前正着手制订鼓励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关规定。所有这些,都为农村文化旅游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是自然资源的优势。

二、河北农村文化旅游的定位

根据我省农村的现实情况以及农村文化发展特点,结合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要求,笔者认为,我省农村文化旅游可定位于:

一是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集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种产业于一体,顺应了21世纪人们向往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地面种植类观光旅游。可以结合农村高科技园区的开发,组织青少年开展“农村科技夏令营”活动,普及农村科技文化知识;可以结合果园种植,开展春季赏美景、秋季摘硕果活动;可以结合林业种植,开展种植“希望树”、“爱情树”、“同心树”等活动。去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市推出的“瓜果基地采摘游”项目获得巨大成功,超过10000的游客到农村大棚采摘草莓,到果园采摘鲜果,推动了农村旅游经济,带动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2、水面养殖类观光旅游。可以在养殖水面周围,添置遮阳伞、休闲座椅、钓具等必要的设施设备,构建会员制的“垂钓俱乐部”;可以修建水面餐厅,让游客自己品尝垂钓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亦可修建水面旅馆,让游客仿佛栖身水中,回归自然。

3、特色农业类休闲旅游。要结合当地特产和特色农业项目,挖掘旅游资源。

二是农村风情体验旅游。我省农村的人文历史悠久,风情特色多样,非常迎合当今城市居民的乡村体验需求。

1、民俗民风旅游。民间风俗素以“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为特色,传承相习而时相变,南北有别又东西各殊。每逢庙会,四乡八镇的农民都会自发的聚集起来唱麒麟、对田歌、扭秧歌等,相互祝福、庆贺丰收、自娱自乐。这些民俗民风带有明显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对游客特别是外国友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农村节庆旅游。要进一步挖掘、整合本地农村节庆和民俗,不断丰富群众文艺形式,体现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特色,打造本地文化品牌。

3、农村食文化旅游。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农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农村之“食”关键在于“野”和“鲜”,野菜、野果以及农村的蔬菜采种等对想亲近自然的游客具有强烈的诱惑力。游客在大饱口福的同时,更可以细细体会纯朴的民风民情。

三是农村原生态旅游。幅员辽阔,山、林、海、河、湖、溪等自然风光美不胜收,其中有很多没有受到现代工业影响的“世外桃源”,具有非常独特的魅力。

三、发展农村文化旅游的具体措施

1、要在政策上给予积极扶持。发展农村文化旅游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相互协调、全力投入。首先,要在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省有关部门,制定出台鼓励农村文化旅游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土地利用、道路通讯、扶贫信贷等方面向农村文化旅游项目倾斜。同时,要组织专门人员对农村原生态物质的和非物质资源进行普查,并进行可行性论证,挖掘有较深文化内涵、能原汁原味反映自然人文风貌的农村旅游文化资源,会同当地旅游部门一道制定整体规划。

2、加大对农村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一方面要用足、用好、用活文化经济政策,把农村文化旅游设施的建设纳入小城镇建设项目,纳入农村文化发展规划之中,抓实、抓好。另一方面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实施道路、通讯、食宿等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强化农村文化的旅游功能。

篇5

关键词:文化资本; 文化旅游; 旅游目的地

收稿日期: 2011-05-04; 修订日期: 2011-08-10

作者简介:

宋振春(1963-),男,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旅游与旅游企业管理。李秋(1987-),女,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生。

城市文化旅游的开展离不开其固有文化土壤的繁荣。近年来许多中外学者的研究深入探讨了文化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这些研究通常是把城市文化作为一种静态的文化资源来看待,在旅游发展中是开发的客观对象,是被利用的因素。但从城市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看,社会文化是不断积累形成的,并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社会文化不仅是发展的资源,而且因为自身的变化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脉络来看,城市文化不断经历“堆叠-选择-整合”(朱炳祥,2009)的传承创新过程,并形成具有文化和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能够以资本的形式,促进城市内包括旅游、文化产业在内的众多产业开发,为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城市旅游等产业活动的开展也为城市文化的发展提供创新因素。从“文化资本”的研究视角出发,分析城市文化资本的形成机制及其与文化旅游发展的相互关系问题,将有利于认识和把握旅游发展模式和路径的基础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城市旅游发展与目的地建设的整体思路和相关对策。

1 城市文化资本理论研究综述

资本最初是经济学领域的术语,后来也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学、文化学等一些其他学科。文化资本的概念最初被布尔迪厄(Bourdieu,1997)以社会学的视角阐释个体与家庭在文化方面投入及获得利益的能力差异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文化资本的应用主体范围也在不断扩展,“从主体意义上说,文化资本的行动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共同体”(任勇,2010)。更有研究者明确提出了“城市文化资本”的概念(张鸿雁,2002)。

在布尔迪厄观点的基础上,索罗斯比(Throsby,2006)认为,文化资本是以有形或无形的财富形式具体表现出来的,是可能会引起物品和服务不断流动的文化价值的积累。他认为,文化资本以有形和无形两种形式存在;有形的文化资本是指建筑、绘画、手工艺品等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艺术品,无形的文化资本是指思想、信仰以及音乐、文学等无形的人类文明创造。这些有形或无形的文化资本会以私人物品或公共物品的形式引起服务流通,它们既可以以最终消费品的形式带来直接经济收益,又可以引发或辅助新一轮的包括文化资本在内的文化生产活动,从而带来更多的经济和文化增值。

从现有的认识看,文化资源是指人类所创造的具有文化性质的要素总和,是生产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源泉和成果之一,是一种相对原生态的文化事物的存在状态。文化资本则是一种经过人为进一步改造的动态价值,侧重其生产和增值作用,这种增值不仅是指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同时也可能带来社会及文化价值的增长。文化资源可以被资本化利用从而转化成为文化资本,同时文化资本也可以创造出区别以往的新型文化资源。比如《功夫熊猫》、《花木兰》等美国动画电影借助早已存在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塑造出了具有美国英雄主义特征的卡通形象,传播着美国化的核心文化价值,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赚得盆满钵满,这种整合了的文化资源就变成了能带来可观经济收益的文化资本;而像麦当劳、迪斯尼这样承载了大量经济价值的文化事物也会成为人类所创造出的一种独特文化资源而载入史册。有国外学者指出,“文化是制造过程(知识)和产品(设计和款式)的一种横向表征成分,它为地方和集体身份的概念赋予了内涵;因此文化从经济、情感和物质上被转化为一种促进资本流向城市的催化剂”(Jansen-Verbeke,Russo,2010)。文化能够带来经济资本流动并不意味着文化就等同于文化资本,“只有其中经过社会的交易、流通、服务等领域,以转化的形式即文化产品来满足和引导人们的需求,从而产生价值增量效应的那部分文化资源才可称为文化资本”(施炎平,2007)。 “当我们把一种东西作为生产要素来考虑时,就应当说是资本;而当我们把一种东西作为生产的结果、消费的对象以及产生拥有的东西来考虑时,我们就应当说是财富。也就是说,文化财富只有进入产业价值链的价值运动,才能成为文化资本,资本的运动性是区分文化资本与文化财富的分水岭”(王云,龙志和,2009)。实际上,从更广泛的领域来看,文化资本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是综合性的,它能够从整体上促进社会发展。因此,文化资本的构成也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系统,涵盖城市社会文化资源的各个方面。

综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总体上对于文化资本的概念及文化资本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但对于文化资本形成机制的分析不够深入和具体(牛宏宝,2010),从文化资本角度分析文化与旅游发展关系的研究则更为薄弱。因此,本文的重点是分析文化资本的形成机制,研究城市文化资本及文化旅游之间的构架关系,并以此为基础从宏观层面上思考城市旅游目的地建设方面的问题。

2 城市文化资本的形成机制

布尔迪厄认为,资本就是积累的劳动,衡量文化资本的精确方法莫过于计算耗费在获得该收益上所花费的时间长短(Bourdieu,2005),这一方法对于从个人到社会的各层次文化资本的计算都适用,只不过具体(个体)文化资本的传承和获取是靠习得的(如教育、学习等),会随着个体的衰落或消亡而失掉资本;而社会化了的文化资本(包括客观文化资本和制度文化资本)则可以以物质传递和社会公认的共同作用方式打破个体传承的生物局限。这种方式具体到城市文化资本传承和累积的差异上来讲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首先,文化资本基础的差异,或者也可以将其理解成资本积累起步时间的差异。一个城市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资本的丰度取决于该城市所拥有的文化资本量的多少。也就是说,那些历史上拥有丰富文化资本的城市占据了先天优势:如果一个城市的历史悠久、文化积累丰富多样,那么它所拥有和展示出来的文化表现形式就会相对多样;在同一个时代横截面上,其文化资本积累所花费的时间和气力就相对要少。

其次,获得文化资本能力的差异。布尔迪厄指出,获取资本是一个延长的时间过程,这里的能力是指在这一延时过程中“所需的特别文化上的要求”(Bourdieu,2005)。而具体到城市来讲也就是城市在地缘、交通、资源以及经济、政治方面的比较优势会使其获取文化资本积累的机会较一般城市增加很多。这方面的例子比如上海:对外窗口城市的有利地理位置、广阔的内陆腹地、近代开埠以来对于西洋文化的率先接触以及改革开放以来飞速发展的经济水平都为上海形成中西合璧式的海派文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并且使之有机会超越一些历史底蕴悠长的历史古都(如开封、杭州、洛阳、南京等),成为今天中国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

第三,文化资本的保障差异。文化资本的比较优势除了原始积累和获取能力的差异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保障这种比较优势的能力差异。只有持续、不间断的累积才能保障文化资本的稳定增值和持续鲜活,反之则可能使其所具有的文化资本逐渐消耗殆尽。在这一点上无形文化资本表现得更加突出,比如玛雅、古埃及等已经“死去”的古代文明,或是已经失传的艺术技能等。造成保障条件中断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自然灾害、战争动乱、历史变迁等外部大环境的条件改变,也可能来源于城市内部的政策导向、城市拆迁改造等有意识的人为因素。在这一点上中国同国外特别是欧洲那些历史久远的国家相比,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城市发展态度,国外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要较国内严格得多,老城区就像一座开放的露天博物馆,建筑上所体现出的不同文化风格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与所经历的世事沧桑;而在国内高低错落的各式“火柴盒”模样的建筑,则使人单从建筑式样上分不清香港、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的差别何在。

结合布尔迪厄对于造成文化资本差异原因的论述以及周云波等人(2009)对于文化资本的评估方法,可将影响城市文化资本差异程度三要素的具体指标概括如下(表1):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一般而言,文化资本的历史累积是构成文化资本差异的基础性因素,而文化资本的获得能力和保障能力作则构成文化资本差异的后天因素和中坚力量。文化资本基础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文化资本累积与传承的起步基点,而获取能力和保障能力则是实现文化资本累积的持续、加速甚至赶超的决定力量。因此,如果一个城市同时具备了原始积累、获取能力和保障三方面的比较优势,那它一定具有强大的文化资本;而虽然基础欠佳,但两种后天优势同时齐备,同样也可以获得文化资本潜力的最大发挥。但如果原始条件较好,而获取能力或保障能力存在欠缺,则资本的开发程度就会大打折扣;最糟糕的状况是三种能力同时欠缺或只具备一种能力,那么文化资本的持续累积过程就会大受影响,甚至出现倒退的不利情况(见图1)。

对于不同城市而言,影响城市文化资本差异三要素的重要性排序是不尽相同的。在罗马、开罗、西安等典型的历史累积型城市中,先天的文化基础优势是构成城市文化资本的最主要因素;而在纽约、洛杉矶、香港等典型的当代都市中,能在时代浪潮中适时地把握住发展机遇,不断以各种形式获取文化资本的能力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决胜关键;与此同时,巴黎、伦敦、北京等历史悠久又保持现代活力的城市则是以保障力的关键作用赢得了城市的不断繁荣。不管哪种力量在城市文化资本的积累与转化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我们都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三种力量间不能彼此孤立和割裂的相互关系,否则即便城市文化发展取得了一时的繁荣,最终也将难逃衰败的噩运。

在三者关系中,往往文化资本的获取能力和保障能力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二者之间既有差别又有联系。一方面,能力和保障的差异源于城市所处环境的内外部差异,即主观能动性和客观条件的差异问题;而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时空角度这样理解,获取能力是指在同一时间截面,不同城市获得文化资本的力量差距,而保障差异则是指从时空纵深方向上的资本连贯性的差异问题。当然对于许多城市而言,有时这两种差异的界限是模糊的,保障环节的缺失会影响到城市对于文化资本的获取能力,而能力的短板又会造成保障力度难以达到预期要求,继而造成了文化资本收支不平衡甚至消耗过度出现倒退的危险局面。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不继续维护,(文化资本)就会毁坏甚至消亡;反过来,如果通过新的投资,那么它的价值就会增加”(牛宏宝,2009)。当然,这里的投资不应仅局限于物质资金方面,而且还应该包括为延续和发展文化资本所投入的人力、技术、政策、公众关注力等一切有形或无形的投入总和。

3 城市文化资本与文化旅游的互动关系

3.1 城市文化资本的价值实现

城市文化资本作为资本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样具有资本的性质,即能够增值。Greffe(2010)认为,文化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对当地发展产生影响:传播有利于各利益相关方协作的信息,促使项目得以实施,创造具有吸引力的环境,为兼具美学与实用价值的创新型产品提供支撑;继而文化就成为了一种社会资本的投资、媒介和最终的消费品,可以促进当地社会资本的增加,扩大产品、服务乃至文化的出口量。如果说索罗斯比将文化资本划分为有形与无形的分类方法是从物质形态上对文化资本加以区别的话,那么文化资本的利用和价值实现过程同样可以基于不同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一方面通过具有符号意义的物化文化产品消费使文化资本直接进入最终消费流通环节,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和文化效益;另一方面非物化的文化资本会以增加环境文化价值含量的方式为社会及文化环境提供附加值,进而为未来城市的文化及其他产业开发提供潜在的文化价值以及直接或间接的经济价值。前者多表现为以文化资本为加工原料或价值核心的产业部门,主要是以文化产业以及旅游业为典型代表;后者主要是指由文化资本所在场域所形成的文化环境,这种环境一方面可以作为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存在或培育的外界条件基础,另一方面又可以作为城市氛围的营造者,吸引众多旅游者以及投资者的到来。

正是因为文化是一种附着在物质符号上的抽象内涵,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它不能完全撇开其生存所依赖的、地域性相对固定的物质载体和时空环境而嫁接在全新且毫无瓜葛的母体之上。因此才会有学者指出旅游发展可能是文化区域在短期内利用遗产获益的最佳战略(JansenVerbeke,Russo,2010),旅游业是将文化注入主流商业的最直接方式(Russo,Borg,2010),而事实证明旅游也的确是实现文化向文化资本转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般而言,文化资源越丰富、市场容量越大的地区,其文化旅游开展情况就越好。当然文化旅游的开展情况并不绝对依赖于已有的文化存量。文化资本是可以创造的,由布尔迪厄、索罗斯比等人的观点可知,不同的资本形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财力雄厚的城市可以通过消耗大量的经济资本来转化、创造和提升文化资本。例如美国,虽然相比欧洲、亚洲等一些国家其建国历史要短得多,而且还是典型的移民国家,历史文化底蕴并不丰厚,但是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及科技实力在文化建设方面一样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并且源源不断地向世界各地输出他们的文化产品。一提到美国,人们立刻可以联想到好莱坞、奥斯卡、迪斯尼、格莱美等一系列世界知名的文化事物。

3.2 文化旅游与城市文化资本的互动关系

文化旅游与城市文化资本的互动关系,其实反映出了在某一时空截面,城市文化资本其累积与传承的具体方式方法与路径问题。文化旅游同城市文化资本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互动关系(见图2):一方面,城市文化资本的传递与累积为文化旅游的展开提供凭借物和吸引物,促使文化旅游活动的形成;另一方面,文化旅游活动也为城市文化的传承、保护、活跃以及创新等资本累积与增值过程提供有效的外部刺激。在此过程中,城市文化资本的有形与无形形式共同作用于文化旅游的需求与供给环节,同时文化资本的经济和文化价值分别刺激着旅游者和旅游供应商参与文化旅游活动的动机和热情。

在高度发达的商业化社会中,城市文化的发展过程同样会受到市场规律的筛选:一方面,文化资本的累积及文化创新可以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成为一种关系到城市乃至国家竞争力水平的软实力;而另一方面,商业化的开发模式也为城市文化的传承带来严峻挑战,原因就在于文化的商业化所带来的文化虚假与曲解,而在此过程中那些具有重要社会价值但不具备商业开发条件的文化事物则渐渐被人们遗忘甚至遭到无情的抛弃。

在市场作用机制下,这一循环作用过程会根据系统自身的发展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因而会产生一对离心作用力:城市文化旅游的市场化开发将会把不能进行商业化开发的文化吸引物逐渐甩离该循环系统,而城市文化对于城市文化旅游的吸引力正是源于城市文化特色的存在,一旦城市特色消失,其吸引力也将不复存在,因而城市文化旅游会将没有城市特色的吸引物排除在该循环系统之外。该作用机制可能会导致两种后果:一种是由于当代大众文化的世界性趋同,这一双向选择过程的理论极化结果会加剧不同城市之间的文化趋同速度,比如存在于世界范围内的迪斯尼乐园;另一种结果恰与第一种情况相反,这种增强循环会使城市的优势资源越来越突出,形成城市的文化象征,但从负面的角度来看也有可能由此带来“遮蔽效应”使城市形象及职能单一化(如威尼斯),从而为城市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鉴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公共属性以及上述市场选择的消极作用,文化在实现资本化的过程中就更需要包括政府和社会公众力量等在内的公共调节机制的介入,以此来保障城市文化资本的多样性和永续性动力。

4 基于文化资本视野的旅游目的地建设

对于城市来说,所具有的文化资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影响着文化旅游甚至是城市旅游总体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基于文化资本的角度,城市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措施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应注重提升城市文化资本的获取和保障能力。从文化资本的视域来看,每个城市都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资本基础,但文化资本并不能自动或独立地转化为文化旅游的竞争优势。根据文化资本形成机制的相关分析,应当加大对于文化资本开发运营以及维护方面的投入,这种投入不光是经济上的、更应该是科技、创新、政策等方面上的,以此来提高文化资本的转化和获取能力,并保持这种文化资本积累的连续性。

其次,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从城市文化发展的脉络出发可知,任何文化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长河中都是变化着的,因此城市的文化发展不应固步自封,对于已有文化资本不应局限和满足于现有水平,要不断创新、从形式和内容上提高文化资本的展示种类和参与形式。从文化资本化的路径上看,我们不仅要关注物化的文化产品的开发,更要注重无形的文化环境的创新和培养,因为文化环境虽然不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却可以以社会制度和符号化的形式对城市整体产生增值作用。

第三,从城市文化资本的系统性出发建立旅游发展的完整体系。考虑到文化资本的系统性,城市文化旅游的发展需要从产品、产业以及政府产业政策和辅助支持三方面建立完整的体系。在产品方面,无论是有形的商品还是无形的服务和体验,在广义的产品框架概念下,产品依然是对直接面向消费终端的供给方式的高度概括。因此,创造顾客价值并使顾客满意,使产品效能等于甚至大于顾客期望一直是全面质量管理中的不懈追求。从文化旅游的行业供给者来讲,城市的公共文化机构是除文化企业外的另一类主要的文化产品供给者,以历史博物馆、科技博物馆、美术馆、艺术中心等为首的公共文化机构直接为旅游者提供终端文化旅游消费产品;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机构也是城市文化环境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场馆的多寡及其利用程度是城市文化发展水平的主要衡量指标之一。文化旅游的发展不仅要关注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性旅游企业的发展能力,更要关注公共文化机构与城市文化发展的整体配合度。最后在城市管理者的层面上,政府部门要做好各相关方的利益协调工作,要从城市文化资本积累的长远发展角度制定适应的发展政策。

第四,建立与文化资本特性相符合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文化资本的累积状况反映了城市的整体特性。因此,城市旅游形象的整体定位必须要考虑文化资本的基础条件、相对优势以及发展变化等。由于文化资本积累是不断变化的过程,面临旅游竞争与发展的新形势,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就不断要有新的发展和超越。

参考文献:

[1] Bourdieu P.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89-193.

[2] Bourdieu P.资本的形式[G].武锡申,译∥薛晓源,曹荣湘.全球化与文化资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22.

[3] Greffe X.前言[G].孙业红,闵庆文,译∥Jansen-Verbeke M,Priestley G K,Russo A P.旅游文化资源:格局、过程与政策.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1-3.

[4] Jansen-Verbeke M,Russo A P.文化旅游空间动态的创新性研究[G].孙业红,闵庆文,译∥Jansen-Verbeke M,Priestley G K ,Russo A P.旅游文化资源:格局、过程与政策.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5,13.

[5] Russo A P,Borg J.区域复兴和旅游发展:三个欧洲城市案例研究[G].孙业红,闵庆文,译∥Jansen-Verbeke M,Priestley G K ,Russo A P.旅游文化资源:格局、过程与政策.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239-259.

[6] Throsby D.论文化资本[J].王志标,译.经济资料译丛,2006(3):9-15.

[7] 牛宏宝.文化资本与文化(创意)产业[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1):144-153.

[8] 任勇.国家治理视野中的核心价值:基于文化资本的考察[J].社会科学,2010(3):9-15.

[9] 施炎平.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传统文化的价值重建与再创[J].探索与争鸣,2007(6):50-54.

[10] 王云,龙志和.产业价值链视角下的文化资本特征与经营模式[J].经济地理,2009(12):2028-2033.

[11] 张鸿雁.城市文化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4-5.

[12] 周云波,武鹏,高连水.文化资本的内涵及其估计方案[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8):91-96.

[13] 朱炳祥.社会人类学[M].2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225.

A Research on Urban Cultural Capital and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SONG Zhenchun, LI Qiu

(Management School of 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believe that the relation between urban cultur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should be observed from cultural capital angle,and that is the accumulation of cultural factors and value-adding of the culture.There are three factors affecting the transmission and accumulation of urban cultural capital: the differences in primitive accumulation,the ability to obtain and the ability to protect the continuance.These cultural capital factors mixed together decide the quality of urban cultural capital.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will be much better if a city’s cultural capital is strong.Cultural tourism is a specific form to achieve the value of cultural capital and there is an interactive two-way choic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A deep understanding and a good use of this will be significant both in accumulating cultural capital and developing cultural tourism.From overall cultural capital perspective,the construction of tourist destinations can be done in these aspects: accumulating cultural capital in a city,focus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systematic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the overall positioning of tourism image.

篇6

关键词:旅游城市连绵区发展战略湖北省

在区域旅游和城市地理研究中,“旅游城市化”和“城市连绵区”是探讨得较多的两个热点问题。“旅游城市化”,是指旅游区非城市人口向城市转移和聚集,旅游城市的规模不断增大,边界不断扩张,城市在人们的旅游活动中作用逐渐增大的现象。“城市连绵区”则是指许多城市及其邻里社区首尾相连,在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有着密切相互作用的巨型多核心城市地域,随着经济的发展,众多城市及其邻里社区组合不断扩展并相互连接逐渐形成城市连绵区,现阶段已成为区域城市一体化发展的普遍现象。从“旅游城市化”与“城市连绵区”两者的概念可以看出,前者的发展对于后者的形成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就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而言,对上述两种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普遍缺乏相互联系的视野,“旅游城市连绵区”全新概念的提出,将两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所谓“旅游城市连绵区”,是指由众多核心旅游城市及其环城游憩带不断扩张并相互连接、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无障碍目的地旅游城市集群,它是弱化了行政区划界限,以旅游吸引物为纽带,以旅游产业化为引擎,以旅游城市为跳板的区域旅游系统。

建设湖北省旅游城市连绵区的意义

从湖北省的地域旅游特征和城市格局上看,具有良好的构建旅游城市连绵区的先天基础。省会中心城市武汉通江达海、承东启西、汇聚南北,交通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城市综合实力较强、产业底子雄厚、基础设施完善,所有这些都表征出武汉市已经具备作为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极的优良条件。在武汉周边以100公里为半径则覆盖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八座各具旅游特色的城市,形成了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旅游城市群。此外,荆州、宜昌、襄樊也是湖北省旅游业较为发达的中等城市,在地域空间上与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等著名旅游胜地紧密相连。湖北省旅游城市连绵区的构建既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又是湖北省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提升经济竞争力、实现经济腾飞的内在要求。其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加速城市化进程

根据“点—轴”开发理论,旅游城市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将扮演“增长极”的角色,而其间的旅游交通路径则将演化为“生长轴”,它们共同像“磁场”一样吸引周边的生产要素。于是,旅游城市的边界被不断扩大,同时新兴的旅游城镇也将涌现出来,众多非城市居民加入到旅游从业者的队伍中来。可见,旅游城市连绵区的规划建设,客观上将使湖北省的城市化水平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二)有助于形成旅游产品品牌

品牌产品既是区域旅游形象的重要载体,又是形成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区域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湖北省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来看,市场知名度和认可度高的精品名牌尚显匮乏,建设旅游城市连绵区可以有效地整合省内的优势旅游资源,规避已有的小品牌在旅游市场上各自为政、恶性竞争的局面,形成新的具有规模效应的品牌产品联合体,从而树立起具有形象展示功能的“旅游大品牌”。

(三)有助于共享各类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城市形象的载体,也是旅游发展的命脉。良好的基础设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旅游效率,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因为区划行政壁垒的阻隔,湖北省内的基础设施资源尚未形成一个能够高效运转的网络,甚至在某些地方还存在人为设置的障碍。例如,武汉与周边城市之间的道路上还存在很多断头路和瓶颈路,一些级别不高的公路还有拦路收费的现象,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旅游城市之间的客源互送,不利于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

湖北省旅游城市连绵区发展的战略构想

基于湖北省各大城市及主要旅游吸引物既有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定位,可在境内重点打造东、西两个彼此相互依存的旅游城市连绵区。“鄂东旅游城市连绵区”以武汉为中心,以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八座城市为腹地依托,在空间上表现为“圈层式”结构,囊括了东湖、黄鹤楼、文武二赤壁、汤池温泉、木兰故里、中山舰陈列馆等一众知名旅游景区景点。“鄂西旅游城市连绵区”以荆州、宜昌、襄樊为支点,联络荆州古城、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古隆中等著名旅游胜地,在空间上表现为“条带状”结构。这两大旅游城市连绵区集结了湖北省旅游资源的精华所在,应该成为湖北省旅游发展的战略重点。

建设旅游城市连绵区的目的是增强湖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在上述战略布局框架下,必须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形成都市旅游、县域旅游、乡村旅游多极联动的发展局面

要使湖北省境内的主要旅游城市真正“连绵”起来,达到“城界消失”的理想结果,必须大力促进区域都市旅游、县域旅游与乡村旅游的一体化发展。城郊结合部是城市化的前沿阵地,也是旅游城市连绵区的重要节点,在这一认识前提下,都市旅游的发展除了进一步发挥其区域旅游吸引和集散中心的作用之外,其重点还在于发展“环城游憩带(ReBAM,RecreationBeltAroundMetropolis)”,使核心城市的旅游边界得以向外延伸。县域是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行政单元,县域旅游则是处于中观尺度的区域旅游形态。一方面,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可以推进县域自身的城市化与现代化;另一方面,县域旅游既是都市旅游的有益补充,又可以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有效的“传导”作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引导下,乡村旅游的发展成了“乡村都市化”的引擎,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了乡村的落后面貌,促进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从而实现了乡镇居民在物质与精神两大层面的“城市化”。因此,尽早形成都市旅游、县域旅游与乡村旅游多极联动的发展局面,是建设湖北省旅游城市连绵区的首要课题。

(二)贯彻以资源为主线、以产品为依托、以市场为前提的发展思路

提出旅游城市连绵区的概念,实际上是要将湖北省的优势旅游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并借助适当的区域平台来组合成整体旅游产品并加以营销。旅游线路就是这种整体旅游产品的外在表现形式,基于旅游城市连绵区构造的湖北省旅游线路组合要在跨区域协作的视野下有效地涵盖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等一批知名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楚文化、三国文化等一系列底蕴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故可重点考虑推出2条连通各主要旅游城市的大型精品线路,即“武汉城市圈精华循环游”和“一江两山风情体验游”。前者以武汉为中心,通过公路、轨道交通连接周边8座城市的旅游精华,形成“网状”的旅游格局,其客源主要针对省内居民,尤其是武汉城市圈内的居民,各城市相互成为对方的“后花园”。后者以长江三峡风光览胜、武当山琼阁访道、神农架生态探秘所形成“帚型”格局为主体,向两端延展与荆州古城和襄樊古隆中接轨,由于该线路基本上囊括了湖北省内资源品位最高的旅游景区景点,其客源则主要针对国际旅游者和国内其他重要旅游省市。两条旅游线路既体现出鲜明的主题和市场定位,亦契合了建设湖北省旅游城市连绵区的战略布局。

(三)完善信息互通、营销互动、优势互补三位一体的发展机制

湖北省旅游城市连绵区建设的本质还是区域旅游协作问题,其关键在于生成一个“利益均沾、多方共赢”的协作机制。目前,湖北省各主要旅游城市之间给人的感觉是各自为政,竞争大于合作,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该省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笔者认为,促进湖北省旅游城市连绵区的快速形成,使其各旅游城市之间扭转为合作大于竞争的状况,必须实现信息互通、营销互动和客源互享。首先,由政府主导搭建起一个覆盖全省的旅游信息共用平台,该平台不仅能提供该省关于旅游景区景点、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等最新的行业资讯,而且还要能够实时监测省内旅游者的流向、流量和流动趋势并作出较为客观准确的预测,这样做有利于各旅游城市相互之间的客源共享;其次,要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进行整体性的宣传促销,尤其是以旅游资源为纽带关联性强的旅游城市、旅游景区和旅行社更是应该紧密的捆绑在一起,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这样做才会产生规模效益;再次,明确各旅游城市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在旅游产品设计与旅游品牌塑造的过程中突出个性,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避免近距离低水平重复项目的上马所带来的资源与资金浪费,这也是旅游链条在旅游城市连绵区各环节得以不断延展的前提。

参考文献:

篇7

过去的30年是中国旅游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30年,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山东省“关于提升旅游业综合竞争力加快建成旅游强省的意见”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曲阜市也提出了“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后又更明晰的表述为建设“生态式旅游胜地、世界性儒学研究中心、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确立了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支柱产业的地位。纵观曲阜旅游总收入和GDP的时序变化,可以看出二者持续增加的共同趋势。就世界遗产地曲阜市的现状而言,作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圣地,知名度享誉世界。一方面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孔庙、孔林、孔府1994年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拥有各类文物古迹300多处,其中有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历代古建筑1300多间,古墓葬10万座,古树2万株,古代碑刻5000余块,各类馆藏文物达10万多件;另一方面曲阜作为山东省的一个县级市,行政级别较低,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较弱,在山东省32个县级市中排名27位,虽然曲阜的经济增长较快,每年的增幅都在12%以上,但仍低于山东全省年均14%以上的增长速度,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支撑力较弱。在这样一个弱经济支撑的国际知名世界遗产地,旅游业和城市经济之间是否存在互动关系?旅游业在这种互动关系中是否居于主导地位?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研究进展

国外对旅游与经济关系的研究主要围绕旅游乘数理论(Archer,Fletcher);旅游主导型经济增长假说理论,由Balaguer(2002)和Dritsakis(2004)分别通过对西班牙和希腊的实证分析得以证明,但Oh通过对韩国的研究得到了与假设不一致的结论;出口驱动型经济增长假说理论(Ghali和Tosun分别验证了入境旅游对菲律宾和土耳其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由于区域差异的存在,一直以来旅游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还是个备受争议的焦点论题,到底是相互促进,还是相互制约,是双向作用还是单向作用,国际上一直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我国关于旅游与经济关系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2010年起受到更多学者的重视,文章数量有所增加,研究方法日益多样。纵观二十几年的研究历程,旅游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有如下特征:在研究内容方面,二者的互动关系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包括从供给角度对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王兆峰等,2009;查芳,2011;钟高峥等,2012)和从需求角度对旅游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张丽峰等,2009;孙虹乔等,2011);从旅游市场类型角度对入境旅游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庞丽,2006;武春友,2010;黄伟力,2010;张晨,2009;蒋满元,2008;张丽峰,2008)、出境旅游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雷平,2008)和国内旅游市场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屠文雯,2008;赵磊,2011)。此外,还有单向分析旅游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文章,通过测度旅游贡献率水平来衡量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大小(周四军,2006)。在研究方法方面,不同于我国其他旅游问题的研究最初多集中于定性分析,我国的旅游与经济关系研究从一开始就大量使用定量分析方法,其中VAR模型及相关的协整检验和因果关系分析虽然2006年以后才逐渐被采用,但应用最为普遍(杨勇,2006;和红,2006;赵东喜,2007;黄伟力,2010;瞿华,2011;罗文斌,2012;张娜,2012;杨建明,2013)。其次是空间计量模型主要用来分析不同区域旅游与经济关系的差异问题(王良健,2010;向延平,2012),而早期的文章多采用相关分析和灰色理论来说明旅游与经济的关系问题(陶金龙等,2004),此外还有查芳(2011)利用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从研究范围看,旅游业发展与当地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可分为国际层面(雷平等,2008)、国家层面(和红,2006;罗文斌,2012)、省级层面(刘长生等,2008;屠文雯,2008;张娜等,2013)、市级层面(陶金龙等,2004;刘桂玉,2008)四类,其中还包括对市辖区的比较分析,如麻学锋等(2012)研究了张家界两区两县及其与全区之间的旅游业与国民经济高增长之间的区域响应性和时间同步性。综上所述,学者们对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就全国范围而言,得到了旅游业与经济发展的长期均衡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而就旅游业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定量分析则没有得到统一的结论,不同城市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原因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需要对不同案例城市的进一步实证分析。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第一,已有的研究缺少从世界遗产地角度对旅游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曲阜是我国45处世界遗产地之一,选择其作为案例城市对拥有优势旅游资源的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第二,现有研究案例选择的最小范围是地级市,缺乏对整体经济实力较弱的县级市这一级别城市的案例研究,曲阜作为这一行政级别的城市在产业结构、经济实力、城市建设等方面有自身的特征。第三,本文旨在回答拥有优势旅游资源和劣势经济环境的世界遗产地的旅游业与当地经济发展存在怎样的关系,是否有异于其他地方的特征等问题,为世界遗产地曲阜如何促进旅游业和经济的共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此现提出以下假设并进行论证:①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发展存在长期均衡关系;②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发展互为因果关系;③旅游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大于城市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的贡献度。

三、数据来源与模型选择

1、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旅游收入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而GDP是表征一个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性,本文选取1991-2013年曲阜市旅游总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两组数据来样本来验证曲阜市旅游业与城市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原始数据来源主要是《曲阜市统计年鉴》(1991-2013),数据的预处理分为两步:首先通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旅游收入和GDP指标数据进行处理,然后对两指标数据取其对数,以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LnTOUR和LnGDP分别代表旅游总收入和GDP的对数,ΔLnTOUR和ΔLnGDP分别代表它们的一阶差分。

2、模型选定VAR

模型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把每一个外生变量作为所有内生变量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是一种非结构化的模型,主要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以及分析随机干扰项对系统的动态影响。利用VAR模型测度旅游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步骤。

(1)单位根检验。在分析旅游总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对这两列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因为涉及两个非平稳时间序列变量之间的回归,可能会形成结果看上去非常好的伪回归(Granger&Newbold,1974),但是,如果在旅游总收入与经济增长两时间序列之间存在“一起漂移”或同步现象,则可能没有伪回归问题。判断时间序列的平稳性,Eviews提供了6种单位根检验方法,其中应用较多的是DF检验(Dickey-Fullertest)、ADF检验(AugmentedDickey-Fullertest,即增广的DF检验)和PP(Phillips-Perrontest)检验。本文将借助这三种单位根检验方法,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

(2)VAR模型估计。VAR模型由Sims于1980年提出并引入到经济学中,是用模型中的所有当期变量对所有变量的若干滞后变量进行回归,通常用于多变量时间序列系统的预测和描述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它是一种非结构化的多方程模型,作为自回归模型的延伸VAR模型的分析重点在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变量的滞后结构。

(3)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主要是用来检验一个内生变量是否可以作为外生变量对待。它解决了变量x是否引起y的问题,即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被过去的x解释,加入x的滞后期是否使得解释程度提高。如果一个变量受到其他变量的滞后影响,则称它们之间具有Granger因果关系。

(4)脉冲响应函数。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当某一变量受到冲击时,也就是说受到干扰产生波动时,不仅会影响该变量本身,也会经由VAR模型的动态(滞后)结构,将这种干扰传导至系统内其他的变量上,其中,冲击或干扰就被称为脉冲。通过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ResponseFunction)分析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其他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轨迹,能够直观地刻画出变量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及效应。

(5)方差分解。方差分解的主要思想是将VAR模型中每个外生变量预测误差的方差按其成分分解为和各个内生变量相关联的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内生变量的冲击对用方差来度量的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评价不同内生变量冲击的相对重要性。

四、结论及建议

1、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VAR模型,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世界遗产地曲阜市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短期内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曲阜城市经济也呈现增长态势,从相互贡献看,城市经济对旅游业发展的贡献较大,增长较快,得出以下结论:

(1)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曲阜市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发展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假设被拒绝。

(2)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最佳滞后期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发展互为Granger原因,二者联系密切,假设?成立。

(3)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结果显示前四期经济增长对旅游业的影响不仅是正向的,而且促进作用快速增加,而旅游业对经济起到先下降再上升的负向阻碍作用,滞后4期以后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发展二者之间存在持续的推动作用,只不过城市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的作用较强,而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弱。从方差分解结果得出城市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的贡献作用显著,但相对间接,所以影响反映相对滞后。旅游业发展对经济的贡献作用相对直接,影响反应迅速但贡献度一直停留在较低水平。说明城市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的贡献度大于旅游业发展对经济的贡献度,假设?被拒绝。

2、政策建议

曲阜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以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前提,旅游业可以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持,而城市经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曲阜市旅游资源优势突出,但旅游产业化水平较低,旅游的门票经济特征明显,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有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旅游业与城市经济发展不协调,未能实现良性循环。针对旅游业和城市经济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提高曲阜市旅游业的产业化水平,完善旅游产业链,充分发挥曲阜市旅游业的关联效应、波及效应和乘数效应等。首先,“孔庙、孔林、孔府”是世界文化遗产,必须依赖强大的旅游解说系统才能让旅游者体验到儒家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同时加快寿丘大遗址、鲁故城大遗址、尼山大遗址等的规划开发。

第二,调整旅游接待业的行业结构,建设高星级接待设施满足高端客人的需要,引入知名饭店集团连锁经济档酒店品牌,打造“儒家文化”主题的私人客栈。再次,丰富旅游产品类型,增加旅游演艺娱乐活动,提升杏坛圣梦等的演出水平和影响力。最后,加快与旅游业相关的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的发展。

第三,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传统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围绕旅游产业大力发展相关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经济支撑力。

第四,充分发挥文化品牌优势,发展文化产业。通过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曲阜新区文化产业园的建设,提高曲阜文化产业的规模和质量,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篇8

论文摘要:阐述了庐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现状及表现特点,从资金投入、绿化思路、建管力度、园林景观、绿化空间、绿化指标以及树种选择等方面论述了庐城镇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期为庐城镇园林绿化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

庐城镇系安徽省庐江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总面积163km2,其中城区面积8.7km2,总人口14.36万人,是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期以来,庐江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规划造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挖潜补绿”的园林绿化方针,不断加大对庐城镇园林绿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园林式、花园式的单位、小区、学校层出不穷,使全县园林绿化工作不断跃上新台阶,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庐城生态和人居环境,提升了广大市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庐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庐江县于2006年荣获安徽省省级“园林县城”的称号。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及省生态城市建设的方针政策,巩固和深化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就庐城镇的园林绿化工作谈一点认识。

1庐城镇园林绿化建设概况及表现特点

1.1园林绿化现状

自2003年以来,庐江县逐渐加大对庐城镇园林绿化事业的投入力度,截止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800多万元,城区绿化面积达356hm2,树木品种由原来的13个增加到105个,行道树木总量达1.6万余株,地被植物面积从零增加到12.15hm2,庐城的绿化覆盖率增长到29.9%,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到88.37hm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0.5m2增加到7.36m2,初步形成了“绿树环绕、绿草成茵、城在绿中”的绿化格局。

1.2园林绿化特点

(1)规划标准高。庐江县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为目标,规定绿地占建设用地面积要达到9%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m2以上。

(2)地方特色鲜明。园林绿化充分体现了庐城镇河网纵横、面湖(黄陂湖)背山(冶父山)的特点,即以自然环境为背景,以山体河道、城市通道为基本骨架,以重点地段为节点。

(3)园林景观全面。园林景观建设有人文特色的自然景观风貌区,如冶父山国家森林公园、汤池国家级风景旅游区、周瑜墓园等;有城市生活特点风景风貌区,如环碧公园、绣溪公园等;有沿城市干道两侧绿化的景观轴;有沿县河、东大河、黄陂湖沿岸、移湖水库四周的滨河景观带;有各种街心小游园、小广场、园林小品,以及城市入口景观等不同等级的绿色生态景观节点。

2庐城镇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对策

2.1加大投入力度,转变绿化思路

自2006年以来,通过义务植树活动,庐江县共完成种植乔木树种5695株、花灌木64286株、地被植物1010m2、建小游园1590m2,投入绿化资金53.3万元。但绿化树种较少,树木规格偏小,绿化项目少,绿化部位小,而绿化的多样性对维护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强植物配置设计审批,合理界定植物数量,丰富植物物种,坚持适地适树,多品种搭配。城市绿化要转变曾经一度“以草坪为主、乔灌花为辅”的模式,走“乔木为主、灌木花草为辅”的路子。既可充分发挥绿化的生态效益,改善城市小气候,为人们提供大量可进入的休闲空间,又可节省大批的管护费用。

2.2强化建管力度,丰富园林景观

2007年庐江县虽然投资1300万元对庐城的绣溪公园和环碧公园进行了新建和改造,但由于管养力度不到位,导致人为破坏严重,需要及时补充绿化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要加强城区周边绿化、城市入口景观美化等;改造军二西路和文昌路的绿化带,因为原来的绿化树种多数已濒临死亡,而且病虫害严重,这不仅影响了城市美观,而且还为病虫害扩散蔓延提供了种源。2.3开拓绿化空间,提高绿化水平

为了增加城市的绿量,必须挖掘绿化空间。而城市空间却被机关、企事业单位占取相当大的面积。下一步要搞好单位专用绿地和住宅小区绿化建设,有条件时,还要向立体绿化方向发展。以创建“园林式单位”、“园林小区”活动为抓手,提高庐城绿化率和绿化水平。

2.4突出绿化指标,实现自然协调

园林绿化至少要突出绿量、自然化、多样性、乔灌为主等特点。绿地率、绿化覆盖率是衡量城市绿化数量的主要指标。因此,大绿量则是形成城市绿化特色的第1要素。要编制和完善新区绿化专项规划,对建设项目绿化指标明确规定,对城市公园、街区公园、街头游园定位定量。城市绿化的自然化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管养经费,也符合当前城市绿化的发展趋势。

2.5合理选择行道树,形成较稳定的城市森林群落

行道树主要栽培在人行道绿带、分车线绿岛、市民广场游径、河滨林荫道及城乡公路两侧等,因其栽植立地条件差,受烟尘及有害气体污染重,受行人碰撞损坏大,受建筑物庇荫、水泥路面辐射强,应选择“耐瘠抗逆、防污耐损、虫少病轻、强健长寿、易于整形、疏于管理”的树种。从景观效果角度讲,应该择“春华秋色、冬姿夏荫、干挺枝秀、花艳果

美、冠整形优、景观持久”的树种。还要考虑栽植地点和环境,城区道路应多以树冠广袤、绿荫如盖、形态优美的落叶阔叶乔木为主;郊区及一般等级公路,则选择速生长、抗污染、耐瘠薄、易管理等树种;通道及墓道等纪念场所行道树种的选择多以常绿针叶类为主。

3建议

(1)创建园林绿化城市,必须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遵循自然规律和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正确选择和应用树种资源、培育健康的园林树木。

(2)行道树的选择应根据道路的建设标准和周边环境的具体情况,以方便路人行走和车辆行驶为第一准则,结合景观效果要求,确定适宜的树种、品种。

(3)在植物配置上,既要有乡土树种,也要有引进树种和归化树种。积极开展地带性植物资源调查,以抗风、浓荫、耐旱为城市骨干树种的选择标准,坚持以乡土植物为主、以乔木为主,选择出一批优良乡土树种和已归化的外来树种,适地适树,扩大种群规模,应用于主要道路、公园等绿地。

参考文献

[1]赵荣园.园林绿化植物配置探讨[J].黑河科技,2003(4):53-54.

[2]王东义,刘迪.植物配植与城市绿化[J].黑河科技,2003(2):12.

篇9

以实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与传统的以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相区别的新型教学模式,是依据法律文书课程特点进行的教学模式探索。

(一)法律文书课程内容的实践性需要教学方法的变革

法律文书课程的内容为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和刑事案件中使用的法律文书的制作要求、方法和技巧。课程内容来源于公安工作的法律规定和公安工作实践,并直接指导公安工作实践。这构成了本门课程内容实践性的根本特点,也是与传统理论性课程的根本区别。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基于知识的理论性、逻辑性、系统性建立,强调知识的讲解、分析、思辨和学术前沿的探讨。基于传统理论性课程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并不适合法律文书课程内容的需要,应该依照课程的自身特点进行相应的设计与改革。

(二)法律文书应用的操作性要求教学方法的实战化

法律文书是公安机关执法办案程序的客观载体,需要在行政案件调查、取证、处罚及刑事案件现场勘查、采取强制措施等多种具体工作环节直接运用。办案程序与法律文书直接结合,没有合法、规范、准确的法律文书支撑,公安机关各个办案程序将会受到质疑;反之,没有真实的办案程序作为具体依托,法律文书自身也无存在价值。因此,法律文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着重于提高学员实际制作和应用法律文书的操作能力。提高学员操作能力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进行针对性的实战化训练,使学员对各种法律文书的使用方式、方法、程序、注意事项能够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与选择。因此,法律文书课程应当加强实战化改革,使实战贯穿于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提高学员应用法律文书的能力,最终提高公安执法规范化水平。

(三)法律文书课程学习质量判断标准的独特性要求评价标准多维化

传统理论性课程将学员对知识的了解、记忆、理解、掌握、熟练运用等不同认知程度作为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在具体判断时,主要做出“是”与“否”、“对”与“错”等绝对的区别性判断。法律文书除了上述特点外,还有其他特质:首先,“因案而异”,不同案件中使用的法律文书种类及具体法律文书在内容上均有不同。其次,“因时而异”,办理案件的不同阶段对某一文书的制作要求不同。例如,刑事案件办案程序中,对犯罪嫌疑人首次讯问时制作的《讯问笔录》与之后进行再次讯问时制作的笔录之间在内容要求方面有很大差异。第三,“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应用对象,同一文书的制作要求也有不同。例如,同样是《询问笔录》,针对证人和被害人的制作要求具有很大差异。第四,“合法至上,规范引导”,法律文书的根本要求是“合法”,既要求其所反映的民警执法行为合法,也要求法律文书本身的制作合法。但是,如果在办案过程中,民警的行为符合法律的程序和实体要求,而仅在法律文书的部分格式上出现差误,通常可以通过更正来进行处理,文书本身的法律地位不受影响,而“规范性”则大打折扣。可见,通常的评价模式所作出的判断结论用于对法律文书进行评价是不尽合理的,探索基于法律文书特质的多维评价标准是法律文书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二、以实战为中心的法律文书课程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从传统的以理论讲授为中心转向以实战为中心,是教学思想、整体构思和具体运行的全方位改变。笔者认为,这一模式整体包括如下要素:

(一)教师

无论传统教学模式或是实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永远都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核心要素,并且教师的引导作用均无可或缺地存在。在以实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部分变化,知识讲授将失去主导地位。反之,对课程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引导将成为重要的工作内容。教师是课程教学过程的“导演”。

(二)学员

以实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学员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贯穿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行动者,是课程教学过程的“主演”。

(三)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是以实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信息支撑。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资源主要由“法律”、“法规”、“规定”、“制度”、“规则”等成文的格式化内容构成。在实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上述资源仅仅是基础,资源的主体部分为“样本”、“案例”、“习惯”、“约定”、“风俗”等非格式化资源。这些资源含有实战化教学的多重复杂信息,用于对教学结果的制约与评价,与传统教学资源共同称为“信息资源”。信息资源连接了教师与学员,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剧情”。

(四)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是以实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软件要素,包括对教学模式的设计、运用与评估等具体方面的认识与思考方法,是经过抽象的教学模式的“灵魂”。

(五)教学物资

以实战为中心的法律文书课程需要较强的物质支撑,主要包括场地、警械、纸张等。

三、以实战为中心的法律文书课程教学模式的具体运行方式

以实战为中心的法律文书教学模式,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一)视觉实战

视觉实战是指将文书以真实的印刷品或电子图片进行展现,使学员对文书的外部特征有最基本的认识。法律文书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体系,目前使用的由公安部统一制定的2012版刑事法律文书为97种,行政法律文书为46种,各省级公安机关也可根据本地的具体工作情况制定补充性文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视觉实战模式,将文书的外形、印刷特征予以展示和对照,使学生形成基本的视觉印象,头脑中建立对各种文书的直观区别,使其能够在执法程序中迅速、直接、准确地做出选择,避免因为多种文书的类似而产生混淆,进而影响办案程序。

(二)听觉实战

通常来说,法律文书是平面的、静态的书面文件,与声音没有直接关系,但这并不能阻碍听觉实战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1.对声音特征描述的概括练习某些案件中,声音可以构成特定的案件信息。例如,刹车声、呼救声、警笛声等。在《询问笔录》、《讯问笔录》、《受案登记表》等文书中经常要涉及犯罪嫌疑人、证人等到对声音的描述。由于未经培训、心理紧张等因素,这类人员通常无法将声音特征描述准确、形象,办案民警必须将其叙述的含混语言进行辨析,抽取其中与案件相关的内容。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播放不同种类的声音,来训练学员对声音大小、种类、方向、来源等特征的认知,并要求其将声音特征记入相应文书,提高学员对声音特征描述的概括与记录能力。2.对声音内容的记录练习对声音的记录发生在对犯罪嫌疑人、证人、被害人等人的问话过程中,构成了《讯问笔录》、《询问笔录》等文书,这几种文书也是案件中最为重要的文书种类。对声音的记录练习主要是对语速的适应、方言的辨别、错(别)字的快速分辨、语言核心内容的快速分析等方面。对声音内容的记录练习通过在课堂上播放不同特征的语言录音、讯(询)问录音、开展模拟讯(询)问等方式,建立声音样本,由学员进行实际记录,提高学员对声音内容的记录能力。3.对声音附着信息的判断练习民族语言、方言、俚语、口头禅等是生活中常见的语言要素,通过这些语言要素能够判断人的民族、籍贯、社交、文化等方面的特征,优秀的办案人员经常能够通过语言分析捕捉到有利的案件信息。教学过程中,通过在课堂上播放多种包含不同语言要素的声音样本,由学员在记录的过程中判断说话者的个人特征或者其他附着信息,提高学员办案的思维扩展和分析能力。

(三)制作实战

制作实战是整个以实战为中心的法律文书课程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制作实战强调了文书实际制作的整体过程,注重学员对文书使用背景、制作方法和易出错点的综合练习。1.缩写缩写,是指对篇幅较长、内容较为复杂的文书进行内容缩略,形成简短的文书的一种训练方法。缩写是基于不同视角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认知,是一种基于视角变换形成成果的活动。缩写训练形成的成果与原文书不是同种文书。缩写训练中的原本,一般为《提请批准逮捕书》、《行政处罚决定书》等内容全面、格式标准的文书类型。分析原本的过程,一方面可以增强学员对于原本文书内容、主旨、法律基础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增强学员对法律程序的理解和认识。缩写训练中的缩略本,一般为《受案登记表》、《××通知书》等填充型文书的部分栏目或者内容较为简单的其他类型文书。形成缩略本的过程,实际上是基于充分信息制作文书的过程,学员在训练中应当将原本中的核心信息分析出来,构成精准信息或者高度概括语句,以满足缩略本文书的需求。2.模拟(仿制)模拟,也可称为仿制,是指基于特定信息基础,比照优秀法律文书样本制作新的法律文书的训练方法。这种方法比较适合针对操作性较强、格式性较弱的文书进行训练。模拟训练形成的结果与样本为同种文书。例如,《现场勘验笔录》是刑事案件现场勘查工作中形成的记录性文书,记录内容包括现场基本情况、现场勘查工作情况和现场勘查过程中收取的痕迹、物证等(行政案件的现场勘查文书依照刑事案件相应文书制作)。在教学中,可以为学员提供三部分基础信息:(1)规范现场勘查工作的有关规定;(2)优秀的《现场勘验检查工作记录》样本;(3)某地发生的真实案件现场照片和现场录像。依靠上述基础信息,学员即可通过对样本的模拟,针对该案件素材进行《现场勘验检查工作记录》的制作。3.抄录抄录,是指通过对样本的完全誊写,以掌握该文书的格式、层次、重点等内容的训练方法。抄录的方法通常适用于叙述性文书。抄录形成的成果,应当与样本在内容上保持一致。例如,在进行《呈请报告书》训练时,就可以为学员提供《呈请立案报告书》、《呈请拘留报告书》等样本,由学员对该样本进行誊抄。经过抄录训练,学员可以明确该文书的叙述层次和不同层次中需要注意的重点问题。4.纠错纠错,是指通过对文书样本进行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并予以改正的训练方式。该方法可以运用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文书训练中。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法律文书自身的特点决定,在执法文书训练中,“错误”的含义与其他学科稍有不同。主要错误形式为:(1)格式化差错,是法律文书书写位置、标点等方面的差错,是形式层面的错误。(2)恰当性差误,是使用了不当的方法、语言等,如在《讯问笔录》中直接记录犯罪嫌疑人作为口头禅的脏话。(3)标准性差误,是采用了不常用或者错误的衡量标准来进行文书中的某些问题的界定。如执法文书中应当使用公历进行日期记录,但记录者直接使用了农历、藏历等历法。(4)根本性错误,如漏填、倒填、要件不全、姓名错误等。(5)程序性错误,文书自身的形成违反了法律程序。以上(1)、(2)、(3)项通常不影响执法文书的语义表达或者法律效力,通过一般性的改正即可完成,而(4)、(5)类错误则影响了文书的法律效力,需要对照相关法律条文,分析错误的表象和内在影响因素。在纠错训练中,可以由教师设计综合案例,将多方面错误集中于某一文书,由学员分析之后进行修改,最终形成语言顺畅、格式规范、程序合法的文书。5.比较比较,是指在执法文书的教学过程中,将法律文书与其他文件的写作进行比较,或者不同的法律文书进行比较,以使学生充分认识法律文书特点和制作方法的教学方法。通过比较,学员可以认识不同文书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区别。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可以采用以下比较方法:(1)将法律文书与行政公文进行比较。(2)不同种法律文书之间进行比较。(3)行政法律文书与刑事法律文书进行比较。例如,可以通过将刑事案件法律文书中的《讯问笔录》和《询问笔录》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员可以认识到两种不同文书的使用对象、程序、制作规范等多方面的差异。

(四)应用实战

应用实战是对法律文书课堂教学的深入扩展,这类实战模式将不同的文书进行横向的关联,并与办案程序进行结合,使学员对法律文书的应用有直观、真实的认知。1.直接案件应用直接案件应用的作用在于通过参与实际的办案程序来获得法律文书的写作认识。直接案件应用将法律文书具体运用的情形予以展现,使学员能从工作与教学结合的角度来加深对于执法文书的认识和运用能力。该部分实战训练由学员的见习、实习进行实际支持,在办理行政案件或刑事案件的具体工作中进行直观的认识和训练。该方法是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延伸,可以为作为授课的前期认识基础及后期的总结、反馈。2.模拟案件应用直接案件应用的方式在运用过程中受授课时间、地点等方面的限制较多,很难和课堂教学直接结合。相较之下,模拟案件应用的方法更为可行。模拟案件应用的方法建立在学员对主要文书已经学习完毕,对文书之间的关联和差异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是检验性、综合性的实战模式。例如,在刑事案件法律文书讲解完毕后,教师设计一盗窃案的案例,程序涵盖报案、现场勘查、立案、讯问、询问、搜查、扣押等侦查工作内容,由学生根据办案的程序制作相应文书。

(五)实战化考核

传统考核模式适用对象为理论性课程,能够起到检验和巩固学员基础知识的作用,题型以填充、选择、判断、简答、论述、案例等类型为主,答题方式为开卷、闭卷、论文三种。传统考核模式不适用于法律文书课程。首先,法律文书课程基础知识较少,依据具体案情而存在,并非知识的直接体现,填充、选择、判断、简答等题型难以适用;其次,多数法律文书的制作结论不具有惟一性,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且均可认为正确;再次,不同的法律文书之间没有重点与非重点的区别,各种法律文书在工作中的地位是相同的,任何一种法律文书都具有相应的程序和法律约束,有其适用的法律基础,具有相应的法律作用。可见,考核模式也应与教学模式同步进行以实战为中心的改革,形成以案例为基础的考核模式,减少或者放弃概念题、选择题、判断题等类型,放弃纯理论内容。考核模式的同步改革,可以下面几种方法进行:1.分段式考核。改期末单次考试确定成绩为多次练习成绩进行积累,以期末综合实战成绩为主体。2.场景式考核。例如,进行《搜查笔录》考核时,由学员对设定的模拟现场进行搜查,并将搜查的情况予以记录。3.对抗式考核。例如,进行《讯问笔录》考核时,采用两人扮演侦查员,一人扮演犯罪嫌疑人的方式,三人进行模拟讯问。犯罪嫌疑人在被讯问过程中故意设置多种障碍,记录员则应针对这些障碍进行应对。

四、对以实战为中心的法律文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的进一步思考

以实战为中心的法律文书课程教学模式自构思伊始至今已经过四年的实践与调整,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一)实战是法律文书课程教学水平提高的最有力措施

如上所述,法律文书课程的基本特点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合法律文书课堂教学。在转变为实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后,学员的课堂参与情况、文书的制作能力等方面获得了预期的提升。经对毕业学员的回访,学员认为实战化的教学模式更适合法律文书课程。有了前期的实战教学作为基础,毕业学员在较短时期内均能够适应岗位需求,制作出符合标准的法律文书。可见,实战在法律文书课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种实战模式的运用能够有力提高法律文书课程的教学水平。

(二)信息资源是以实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成败的决定性要素

以实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看是以信息资源等为支撑的,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然需要充足的信息资源。经过探索和总结,法律文书课程的信息资源库建设最低应达到以下程度,否则难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1.案例从数量角度来看,每种法律文书均应有体现不同知识点的案例支撑;从涵盖范围来看,应当有程序比较完整、能够充分体现法律文书对办案程序的关联和证明作用的案例支撑;从表现形式看,应当有文字类、声像类、物品类等多种形式的案例资源;从体现内容来看,应当有公安执法一线的规范、正确的优秀案例以及缺陷、错误的反面案例资源。2.法律法规应当全面收录全国范围适用的公安机关执法依据并尽多收录各地方具有特殊要求的执法依据。3.文书样本每种法律文书均应有公安机关办案程序形成的真实样本,既包括格式标准、语言规范的优秀文书实例,也包括有文字、格式等方面错误的缺陷样本。4.其他信息资源除上述常规信息外,应有充足的与法律文书训练相关的自然、人文等方面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长期总结、梳理、收集形成的。在调研、交流、上网、学术研究等工作进行的同时,应注意相关信息资源的积累。

(三)教学物资支撑在以实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施中具有重要地位

法律文书是实务性课程,以实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最终表现为学员的写作训练。如上所述,执法文书种类繁多,并且每一种文书又包括多联(页),学员的训练过程需要大量的纸张及其他方面的物资支撑。例如,以一起普通的单人作案、缴获赃物的行政案件作为训练案例。案件程序基本需求为受案登记表文书、问话记录文书、传唤文书、扣押及登记文书、处罚决定文书、家属通知文书等,且部分调查措施还必须制作填写呈报领导批准的呈批表,这些文书总数不少于16种。如果是多人或者连续作案,需要制作填写的有关呈批表、法律文书则可能还要多出许多。[1]以每个班40人为标准计算,平均每种文书2联(页),则该次训练纸张应最少40×16×2=1280张。另外,在此次训练中还需要场地、警械等方面的共同支撑。如果无法满足上述基本的物资条件,实战化教学难以开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争取教学物资的充足供应,即“开源”,另一方面要在保证训练效果的前提下,保持最大限度的节约。经验表明,以下几种方式降低物资消耗十分有效:(1)“手绘”,即对部分叙述性较强、格式性较弱的文书,要求学员在自有纸张书写文字内容。(2)“机制”,即对部分格式化文书,要求学员利用电脑直接填充,形成电子文档即可。(3)“缩印”,即将多联文书按比例缩印于同一张纸上。

(四)课程间的横向联系是以实战为中心的法律文书课程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

篇10

关键词:万安古镇;环翠堂;徽州园林;旅游文化产业;滚动开发模式

1引言

依托黄山的旅游资源,促进万安古镇区域城市化形象提升、创新打造黄山旅游产业发展新模式、提升黄山旅游文化内涵,进一步推动万安古镇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升级发展。做到“资源整合、创新发展、实现区域价值最大化”[1]。

2万安古镇概况

万安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是安徽省人民政府1989年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它是古代徽州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商业交通型集镇,由于其商业性质的影响,古镇布局形态,街巷空间乃至建筑单体均呈现出与大部分皖南农业性村落迥然不同的面貌,如西递、宏村等古村落是以家族、血缘关系维系的农业型生产、居住聚落,而万安则是以政治、经济、交通等因素而形成的商业型聚落,在古徽州地区为数不多,反映了依托江河发展商业古镇的历史风貌痕迹[2]。万安的特色主要体现在自然景观、古镇风貌格局、传统建筑特色等方面,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3发展目标

依托现有区位优势、自然资源和旅游基础优势,构建“以生活品质提升为导向、以影视文化体验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平台,实现万安古镇旅游产业升级转变的新突破,将古镇建设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和示范效应的文化旅游产业区。

4项目规划范围

黄山市休宁县万安镇及周边地区(黄山市新城区西侧)。主项目区东起京福高铁线,西至钟塘大桥及两端公路;北起齐云大道,南至横江南岸100m沿江景观绿化控制带,总用地面120.0hm2(合1800亩);配套项目位于京福高铁东侧的艺术家聚集区,建设用地面积约为36.0hm2(合540亩)。

5项目功能分区

依托黄山万安古镇影视文化旅游产业区项目协同发展,该产业区共分为3个主要功能区,即主要由万安古镇明清风情体验区、环翠堂旅游休闲度假区、古城岩历史文化游览区为三核心功能组合,根据土地资源、当地文化资源、政策、市场条件,将整合优势文化资源植入发展明清商业街区、现代文化艺术中心、艺术家聚集区三个文化产业功能区,以全产业链影视制作基地、影视旅游体验中心、国际文化博览园、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内容制作中心、文化新媒体中心、大型实景旅游演艺、休闲养生度假为创意产业链与创意模式补充可选形态的有机组合而成。

6旅游文化产业链总体构想

6.1总体思路

在政府支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原则下,充分利用资本杠杆,采用滚动开发的模式。

6.2滚动开发模式

利用滚动开发模式,可依赖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迅速启动项目,随后通过房地产预售收入和初始运营项目收入来支撑项目开发,减少资金的总体投入规模。[3](1)滚动开发计划———在规划区内“规划拆迁建筑”进行整体拆迁的基础上,项目建设分期进行。(2)项目运营计划———“休闲文化古镇+山水实景演艺+旅游地产”①实景演艺可为文化古镇提供动态的文化体验,文化古镇则为实景演艺营造文化氛围,二者融合使得实景演艺的高附加值依托于文化古镇氛围得到实现;②休闲文化古镇和实景演艺提升了旅游地产溢价;旅游地产带来的资金流能反哺文化古镇的建设,并提升文化古镇和实景演艺的品位,提供较为稳定的客源;③三者融合的商业模式,使得旅游文化资源得以保护和利用,提升了城镇魅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民众就业,从而使项目建设和经营能获得多方支持。

7资金使用计划

项目规划建设期为五年,估算总投资451953万元。(1)第一年:主要为拆迁安置费、土地征用费用、拆迁安置等,预建设总费计为63260万元。(2)第二年:主要开发明清商业街区,预计建设总费用71210万元。(3)第三年:开发投资艺术家聚集区预计总建设费用为94500万元。(4)第四年:开发古城岩历史文化游览和环翠堂旅游休闲度假区,预计建设费用为146463万元。(5)第五年:开发现代艺术中心区,预计建设费用为25320万元。

8销售、租赁资金回款计划

(1)一次性销售部分主要包括:①艺术家聚集区,预计销售收入为540000万元;②庭院式会所,预计销售收入为392000万元;③现代文化艺术中心,预计销售收入为168800万元,总计约为1100000万元。(2)经营性收入主要包括环翠堂、古城岩和明清商业街,其中:①门票收入27000万元;②店面出租约为12000万元;③电影电视拍摄、停车服务费等其他收入为约为1500万元;总计约为40500万元。此项收入为项目建成之日开始,年收入增长率为10%以上。(3)自主拥有产权部分沿江明清商业街约20m2地产价值及升值因素未计入在内。

9总结

项目挖掘万安深厚的历史文化,发挥其旅游魅力提高旅游产业生命力,有利于促进黄山市文化旅游产业经济发展,将进一步满足人民文化旅游精神需求,为地方人民、政府、企业带来诸多利益,实现万安古镇旅游产业升级转变的新突破,将古镇建设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和示范效应的文化旅游产业区。

作者:姚宜梅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杨娇.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6(11).

篇11

【关键词】 文化旅游 旅游业 集成发展

如今的大众旅游正在由纯粹的“观光旅游”向“文化旅游”过渡。在满足基本物质消费的基础上,游客开始注重寻找更加具有文化特色的休闲方式。旅游消费活动的个性化发展,使文化越来越成为旅游的灵魂。没有了文化,旅游就没有了品位,没有了生命力。因此,挖掘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集成发展,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旅游是可持续发展旅游

1、从“观光旅游”到“文化旅游”的过渡

观光旅游是指前往某些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以观赏为目的的旅游,是最低层次的旅游方式。一项调查显示:目前虽然我国观光旅游时代并没有过去,但游客对使人置身其外的旅游方式逐渐失去兴趣,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我国文化旅游市场消费能力还没有得到释放,发展潜力巨大;目前旅游产品设计中文化体验环节设置较少,对游客的人文关怀不够;文化气质和体验环节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和游客的精神交流,间接影响了消费投向和消费积极性;此外,服务、拥挤程度和景区维护等影响了游客对文化的感知和满意程度。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地纷纷将旅游业作为地方支柱型产业来发展,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无序的价格竞争造成了游客不满与旅游企业盈利困难。由低成本运作为导向,旅游产品越来越把品质作为牺牲对象,使旅游业处在红海之中。而且目前孤立的景点已经很难吸引游客。旅游必须结合文化,为人们提供融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体验消费,把单纯的观光旅游上升到文化经历、文化体验和文化欣赏的高度。而创意产业的高智能性、高附加值生产特性为旅游业指出了有效的发展路径。

2、文化创意与旅游业的结合方式

文化创意经济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以人的创造力对既有文化进行创新和突破的基础上,依托文化差异对经济发展进行支持与推动。而创意产业则是以文化为基础、以创新为根本、以知识产权为核心要素、以满足消费者精神需要为目标的价值链高端的经济部门。

文化创意产业按照结构层次划分为核心部分、扩展部分和聚合部分。核心部分有视觉艺术、文学艺术、音乐艺术、表演艺术、造型艺术等;扩展部分主要有传媒业、(广播电视与印刷出版)、唱片业、电影业、广告业,设计业等。聚合部分主要体现在文物博物(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艺术品市场、教育产业和旅游业。

目前,文化创意作为经济动力,已然受到很多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北京和上海已经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大力建设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文化休闲旅游业也将和文化会展业、信息服务业等其他门类一起,被列为重点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

但是,大多数地方目前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仍然是单枪匹马式的孤立发展,各产业之间的联动效应没有很好地规划和融合,协同效应弱,聚合形式的发展远远不够。因此,创意产业对旅游业的发展意义尚未得到充分显现。

二、文化旅游的集成模式探讨

旅游业应当积极吸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成果,让文化元素充分“动起来”――生动起来(文化创意与旅游新产品开发)、流动起来(文化创意知识产权保护与市场配置)、互动起来(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

1、文化创意与旅游新产品开发

使沉寂而伟大的历史能够重新鲜活起来,不是仅仅通过简单复古和再造就能实现的。重新恢复历史遗迹和古建筑容易,建人造景观公园也容易,难的是在重视载体的基础上,保护原生态的文化,并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做出特色,创造品牌,让来自异地的游客在短时间内能够认知和认同本地人文历史民俗习惯。

目前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误区与困难主要有:第一、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受观念制约,片面重视载体,认为维护就是翻新,不重视内涵,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到位。操作上的盲目、重复和低俗,不仅无法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反而有可能毁掉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性,从而毁掉丰厚的资源优势。第二、旅游文化体验的真实性问题和开发与保持原貌的关系。如何实现建筑与历史的融合、古老与现代的融合,加强管理与“原生态”的保护,如何让历史、让文化活起来,实现时间与空间同时再现。第三,本源文化被世俗文化所同化。未经有意识保护的原生态文化极有可能在未来失真;文化差异渐次衰减;文化魅力和吸引力降低。

在旅游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文化创意的介入可以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旅游业也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介入形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旅游文化创意必须实现通俗化、集中化、特色化和参与化。

2、文化创意知识产权保护与市场配置

(1)旅游文化创意的知识产权保护

文化创意产业以知识产权为核心资产。由于创意具有非排他性,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成为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一方面,通过建立技术与信息的壁垒,保证旅游文化创意合理的投资收益;另一方面,通过知识产权的界定与有偿使用,保证旅游文化创意的使用范围。

目前我国知识产权的立法保护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加强。旅游文化创意如果没有保护,模仿和重复建设就会继续,这对于走在创意前列的旅游企业是个沉重的打击,一方面先期投入的巨额研发费用得不到有效回收,另一方面模仿和复制形成“创一个、死一个”的被动局面,这对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目前面临的困难主要是知识产权的界定、交易和产权变动、诉讼等问题。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是旅游文化创意生存与发展的必然前提。

(2)旅游文化创意的市场配置

创意的商业化需要市场的效配置。由于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和移情性风险高,也需要在敏捷创新的同时通过知识产权交易实现敏捷获益,以回避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建立健全文化创意的产权交易,让旅游资源寻找创意的有效途径。

目前将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充分融合的方式有四种:一是文化创意在旅游业中的股权化经营;二是创意企业可以与旅游企业、资本运营企业、科研院所达成战略投资计划;三是文化创意通过信托、寄售等方式,或通过文化创意交易市场进行产权授权经营或转让;四是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直接经营。

面临的主要困难有:创意的估价与市场价值的形成机制问题;为文化创意产业与生产企业、技术开发企业以及资本运营企业之间搭建交易平台的中介结构缺位问题;文化创意交易市场的形成与运行模式问题;文化创意产业的担保融资和上市障碍问题。这些困难需要理论界和金融中介机构进行新的模式创新和机制摸索。

(3)协同创新

对旅游创意产业非常重要的是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协同创新。这需要研究机构、创意企业、旅游企业、生产企业共同建立企业战略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形成新的组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给予新的旅游价值链上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实现整体产业的提升。

在具体运作过程中,需要用创新的思维和理念指导产业开发,使各种文化搭接与共生、资金资源充分流动,把无形的文化转变为有形的生产力。其中,文化是灵魂,创意是触媒,技术是手段,营销策划是条件,管理模式是重点。

目前主要存在的困难是:自主文化创意、自主技术手段、自主营销体系、自主管理品牌的缺位和相互间的割裂。条块分割使文化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界定不明,而科技与文化二者却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体制上的制约因素使该分的没分,该合的没合。如何开发创意与技术并行的旅游文化产品是对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和政府宏观规划与调控提出的更加富有挑战性的要求。

3、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

旅游产业发展正在经历从资源导向到市场导向的转型,现在又被纳入文化创意产业。在这个发展阶段,资源已不再是文化旅游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旅游卖的不是资源而是创意。创意成为在一个低价社会中获得高价利润、在拥挤的旅游市场中使自己的产品与众不同的方式,是旅游知识经济的密集反映,好的创意是价值源泉。旅游行业应跳出传统的发展模式,从外部文化创意市场寻求发展动力,依靠文化创意提升产业内涵和实现产品升级,依靠文化内涵打造核心竞争力,从而跳出低成本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怪圈。

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将会沿着共生、融合、集成发展的路径不断演化。在共生阶段,旅游产业和其它创意产业类型将互相伸出触角,谋求创造适合双方发展的共同空间;在融合阶段,双方将找到并致力于开拓共同的发展模式,此时互相促进,但矛盾与合作同在,处于磨合期;在集成阶段,双方在某种层次和战略上将合二为一,环境、资本、体制和谐,形成利益综合体,达到高级协同共生。

现在政府支持的文化创意产业基本实现了空间上的聚集,聚集区内各企业各自为政,社会综合媒介和服务机构缺位,信息资源没有充分流动和互动,群体优势和协同优势还未显现出来,集成发展的模式还未有质的突破。

三、“文化旅游”发展路径

景区的规划建设、资源的开发等等都与创意密不可分,文化创意产业与休闲旅游的结合有其必然性。对于旅游企业,就是要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把扎根在游客心里的隐性文化认知通过一种活泼的体验方式外显出来,使之与旅游资源经营活动结合起来,实现文化价值再造,发挥整体产业的功能。

“文化深度旅游”的发展需要用文化创意挖掘主题与内涵。一方面在产业内部提升人文气质,另一方面在其他形式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间的共生与繁荣。此外,引导和培育游客的文化消费习惯和文化旅游偏好也是旅游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1、挖掘文化创意的主题与内涵

在旅游业发展中,文化创意的内容种类非常丰富。在不同的地区,有各自的强势产业和特色文化底蕴。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与路径会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如美国洛杉矶就是以电影业作为主导产业,协同音像、电视、印刷出版和旅游业共同发展,形成环球影城、迪斯尼乐园等著名的旅游景点,成为太平洋经济圈的著名娱乐都会。

在我国,可供挖掘的除了有、手工艺品、历史文物古迹、节庆活动、传统技能、特色饮食等传统文化要素外,还可利用节庆文娱活动,积极利用影视、戏曲、绘画、建筑等不同表现手法,创新娱乐项目。用旅游带动休闲产业链条的完善,为未来产业升级做好前期准备。

因此,旅游休闲业应依托地域文化氛围,分析地域文化特点和资源潜质,找准对旅游产业进行文化创意的切入点。应利用当地文化资源与内涵,挖掘富有特色的旅游文化创意,形成区域主导文化,带动旅游业发展,政府的引导和培育机制非常重要。同时,要构建旅游文化创意集成中心,将电影、电视广播、音像、出版和视觉艺术产业充分与旅游进行集成,实现文化创意的构想。

2、对内提升人文气质,对外延伸产业链条

旅游文化创意成果必须兼具“旅游”和“文化创意”的双重特质。将山水、建筑与历史、人物、歌舞、传奇、风俗、习性寓于游览行为之中,用创新手法诠释人文历史,呼应游客心理期待,提高旅游质量,体现“文化创意”成果。

创意文化旅游是一个产业链极长、聚集度极高、不受时空地域限制的关联性产业,它覆盖了三大产业的许多领域。旅游的内容和形式延伸到休闲、度假、修学、探险、科考等方面,系统开发,将旅游单体整合为某一主题下形成品牌链,用历史文化价值串联社会经济价值,用创新旅游去重新审视旅游项目的开发,增强核心竞争力。旅游文化创意成果可以涉及食、住、行、游、购、娱中任何一个环节以及旅游产业链的延伸部分。

3、与其他文化创意产业的共生与融合

旅游业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先导作用和关联带动作用的产业。体制创新是文化创意旅游的先导。遵循市场规则的企业化运作是对旅游产业进行文化创意的必由之路。

四、结语

旅游元素有限,文化创意无限,文化创意是人文精神具象化的有效途径。历史文化资源赋予我们以灵感和魅力,文化创意则是我们对历史的最佳回报。在具备消费能力的基础上,引导游客消费创意旅游产品的意识也非常重要。未来,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将结出更丰硕的成果,旅游产品将从内涵和质量上得到提高,游客的文化体验和文化感知也将得到更进一步的尊重。

(注:本文为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项目(IDHT201304075)研究成果。刘敏为本文的通讯作者。)

篇12

关键词:城市 园林 绿化 问题 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所谓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即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绿地规划、绿地功能、绿化事业等方面的管理。在具体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中,需要将“生态环境”作为主要内容,科学地对城市园林绿化中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努力实现当地城市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现状

每个城市的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的居住环境都与园林绿化息息相关,因此城市园林绿化不仅具有生态效益,而且还具有社会效益。一方面,园林绿化可以保持土壤稳固,滞留空气中的灰尘,保护地下水源干净,减少城市噪音,调节空气温度等;另一方面,园林绿化还可以优化居住环境,使人们能更好的保持身心健康,缓解因各方面带来的压力,提高人们工作以及生活效率,充分展示一个城市的城市活力和精神风貌。因此在城市中要合理规划园林绿化带,合理布局城市周边的风景林、防护林以及森林公园,以提高城市的园林绿化覆盖率。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对于自已居住城市的生活工作环境的要求也不断在提高。因而各种大大小小的园林绿化公司运育而生,且日益增多,园林绿化市场日益加大,造成园林绿化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规范城市园林绿化市场,使之步入正轨。

二、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1. 重利益而轻美化。

现如今很多行业都市场化,园林绿化市场也不例外,园林绿化投资建设者们为了追逐最大利润,而忽视绿化质量,致使绿化工程达不到规定的标准。比如说现在的一些住宅小区的绿化,有些开发商为了降低开发成本,在园林绿化方面压缩资金,就起用一些没资质的个体户,毫无科学规划设计,照搬照抄,杂乱无章,胡乱地种些树,铺些草来忽悠国家相关部门和老百姓。

2.园林绿化施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很难表现出园林绿化工程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

很多人都以为搞绿化不就是种种树,铺铺草,高利润,于是乎就有很多人都想分得绿化这一杯羹,脱离实际,照葫芦画瓢。却不知园林绿化工程的设计者和施工者两者相辅相成,俗话说“三分设计,七分施工”,一个好的景观工程光有一个优秀的设计者是不够的,同样光有施工者也是不行的,必须二者共同完成。

3.缺乏统一性与协调性。

许多地方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比如:各开发区、开发商,甚至企事业单位的园林绿化管理都是自成体系,完全丧失了“全局性”、“系统性”、“规范性”的管理体制。毫无疑问,因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不完善,难以发挥职能部门的协调作用,以致于存在问题屡见不鲜,比如:侵占城市园林绿地、随意伐木毁绿等事件较多,严重破坏了城市的整体绿化环境,也不利于现代城市“新形象”的创建。

4.缺乏专业性的绿化监管部门。

由于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验收这一块强制性条款少,而一般往往绿化施工监理工作都是由建筑商自已担任,没有很好的责任心,只看到表面上的绿化景观效果而不去强调利于后期维护管理的一些细节。

5. 生态问题

城市园林绿地是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但园林绿地建设存在诸多生态问题,突出体现在无视环境敏感区、片面理解生物多样性和市树市花等方面。

(1)无视环境敏感区

环境敏感区往往极易因人类的不当开发活动而导致环境负效果,属生态脆弱地区。许多城市对环境敏感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的群落生境,包括含有丰富乡土植物和野生动植物栖息的荒废地、湿地、自然河川、低洼地、盐碱地、沙地等脆弱地带。这些地带是生态环境条件变化最激烈和最易出现生态问题的地区,不当的开发会将城市的山水及人文地理文脉完全切断,势必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灾害的发生和资源的耗竭,阻碍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片面理解生物多样性和市花市树

我们不能一味地通过增加植物种类或景观类型,甚至盲目地从外地引进物种以试图丰富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并不等同于物种丰富度,因为如果在城市的每一块绿地上都尽可能地增加植物种类,就整个城市范围来说,物种的总量并没有增多,而景观多样性反而减少了。物种多样性高也不一定表示生态系统最稳定,景观多样性高也可能意味着生境破碎化。市花市树是一个城市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树种,它们往往观赏价值高,在本地区的园林绿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张家界市的市树为樟树,由于一味地栽种市花市树追求所谓乡土树种、地方特色的现象,结果导致樟树泛滥,城市绿化景观极其单调,反而因此缺乏生气和地方特色。

三、改善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议

1. 要提高城市园林绿化设计者和执行者对园林绿化的认识,全面考虑园林绿化的生态和美化效益,统筹规划,加强管护,增加投入。国家提倡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进而进一步改善城市投资环境,提升城市的社会地位及凝聚力,关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对园林绿化建设进行政策上的扶持,并提高园林绿化资金上的投入,正确认识园林绿化与投资环境二者关系,把利益和效应挂钩,坚持不懈地牢固绿化思想,使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上水平,提升一个档次,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2. 城市建设要有明确的整体规划,要考虑到一定的园林绿化面积,保证城市的绿化覆盖率。越来越多的城市伴随着开发项目的增多,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在搞好城市建设的同时,要规划出一定数量的城市园林绿化面积,以缓解因建设遭破坏的生态环境,满足城市居民的精神方面的需求。

3. 城市中的公园、住宅区内的园林绿化要做到清新、自然,园林景观设计独具特色,突出城市的品味和精神风貌,优化居民的生活环境。近年来各地城市都大力增加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投入,城市园林绿化水平也明显提高,城市也变漂亮了,但仔细看来,各园林景观、各城市小区无非就是相互间抄袭、模仿,没有自身特色,体现不出一个城市的品味和档次。因此城市建设要对城市的园林绿化作出整体布局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小区的园林绿化充分利用本地植物优势,独具匠心,建成一个合理化、多样化、优美化、独具化的园林城市。

4. 提高人们的法制意识,加大法制意识的宣传力度。

随意破坏绿地、砍伐摘踩、盗窃花木等现象在各地都时有发生,人们的保护绿地意识不强,因此城市在进行园林绿化建设的同时,也应加大引导和宣传教育的力度,成立管护管理小组,长期不懈的深入下去,可以散发小册子、竖标语、户外集中宣传、校园普及青少年学习,让大家清楚意识到园林绿化在城市生活中、国民经济建设中以及改善生态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所占的地位。加强植树造林保护环境是公民应尽的责任的法制意识,是大家都来保护环境、爱护城市园林绿地。

5. 注重城市周边小城镇和郊区的园林绿化建设。

以小城镇和郊区的绿化来包围城市,重点保护城郊自然生态的城市湿地资源,打造国家级的城市湿地公园。

6.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建设

首先,创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责任机制,即在政府各部门的共同协作下,建立健全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责任体系,合理划分管理责权,梳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的积极性,从而完善园林绿化工程管理责任制。其次,做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即由政府统一规划,确保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的“统一性”与“规范化”。再次,建设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即要坚持“高效、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整套完备的园林绿化管理制度。

结束语

城市园林绿化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工作环境,是一项艰巨而多元化的城市建设工程,所以我们应当建造和利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的生物工程系统,改善日益遭破坏的生态环境,把我们的城市建设成园林城市、景观城市。

参考文献

[1] 张忠贵 , 王继涛 . 走出城市绿化误区 加快大庆园林绿化步伐[J]. 中国林副特产 ,2005(03).

篇13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

旅游规划及发展

一、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概述

1982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提出了要对文物古迹集中的小镇、村落进行保护。随后,全国各省份就开始了历史文化名镇的命名工作和古镇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在旅游发展中,重视古城古镇开发比较早的是江苏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周庄、同里和ā直三个古镇。这三个古镇经过科学详尽的规划,进行了具有保护性的开发,立刻在旅游市场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在这些成功的典型示范下,全国各地一批各具特色的古镇成为旅游热点,四川甚至推出了十大古镇旅游系列。与此同时,古镇古城的开发,也带动了一些小城市旅游的升温,如桂林的阳朔西街、丽江的大研古城和山西的平遥古城等,都迅速成为国内外旅游的热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的开发,只有在做了科学规划后,才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的同时推动中国旅游业的进步。历史文化名城很快成为区域性旅游的热点,使原本日渐衰落的古城(镇)保留了下来,并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辨析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活动作为一项文化产业具有巨大的潜在效益,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其一、空间环境效益。遗址地的空间环境优美,人文景观荟萃是旅游赖以发展的基础,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只有完整无损地保护好遗址地的自然与人文风景及其周边的环境,才能吸引旅游者前往观光游览。其二、社会发展效益。旅游的社会意义在于欣赏其它地方或者民族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生活习性,以及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的人们交往和双方的文化交流。其三、经济发展效益。发展旅游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其效益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人们称旅游业为“朝阳产业”。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本世纪旅游业还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到2020年将成为全球最大旅游目的地国,接待外国游客可望达到1.3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有可能达到60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2万亿元人民币,旅游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旅游业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三、促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发展的措施――以四川为例

从四川省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实践看,坚持不懈的贯彻这种设计方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为了更加科学的保护古城,开发古城,造福古城,我们还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完善法制

第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以强制保护。针对职能型历史文化名城,首要的问题就是必须保护好现存的历史遗产,最大限度的避免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消失。四川省首部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已颁布施行,该条例明确规定古城保护详细规划应当按照保护为主、合理开发利用为辅的方针编制。第二,建立文物保护程序及责任追究制度。各地在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时,应该进一步确立起“谁使用、谁保护”和“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并制订具体的保护办法、审批程序和法律责任,由“责任人”签订“责任状”,一旦文物发生人为或自然破坏,“责任人”就应负行政或法律责任。

(二)科学的规划设计及管理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一般的城市规划不同,主要包括城市总体层面上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街区层面上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总体层面上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明确指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就其内容深度讲是总体规划阶段的规划,但对于重点保护的地区要再进行深化”。针对综合型历史文化名城,其中的历史街区保护和整治规划应该作为工作重点。为此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近年来通过在四川的调研工作中已经形成了一套较成熟的编制办法并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

(三)准确抓住城市特征的旅游策划

不同类型的城市其旅游策划重点必然不同,只有在准确把握城市特性,深入了解城市内涵的基础上才能够做好高效率、高回报、低成本的优秀旅游策划。例如成都地面历史遗存不多,历史名城特征难于体现。在历史城市风貌日渐变化和消失的情况下成都的旅游策划对策是:突出蜀文化的特征,以此作为满盘珠玉穿起来的主线。蜀文化的特点,从旅游角度说,就是一个“神”字。神奇、神秘、神妙――神奇的自然世界、神秘的文化世界、神妙的游乐之乡,这就是蜀文化以“神”为中心的三大特征。

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规划发展是相互扶持、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通过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才能使得旅游规划有历史舞台得以施展,同时通过旅游规划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才能有效的反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我们在研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规划发展问题的时候必须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不同的保护方法和旅游开发设计思路,这对我们全面认知保护和利用的协同有很多启发和帮助。

参考文献:

[1]罗亚蒙等.中国名城[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2]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3]吴世先.成都城区街名通览[M]. 成都:成都出版社. 1992.

[4]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5]何丽芳.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

篇14

摘要:旅游城市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载体,它是一个由自然文化环境、市场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构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旅游城市生态位的测量由旅游资源维、旅游市场维、旅游社会维、旅游经济维和旅游环境维5大维度22项变量构成。以河北省主要旅游城市的测评为基础,对该区域系统内的旅游城市生态位进行综合分析,指出各旅游城市发展的优劣势及发展潜力。

关键词:生态位;生态位态势理论;测评;旅游城市;河北省

一、引言

生态位理论作为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在种间关系、物种多样性与稳定性、群落结构及其演变以及种群变化等生态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生态位理论已经成为近20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生态位概念的不断拓展,生态位理论逐渐渗透到社会科学领域,使其不但在社会学、经济学、企业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还得到了旅游学科领域相关学者的关注。…旅游城市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表现出与自然界中的生物体相似的类生物性。不同区域所特有的旅游资源、市场、社会人文、经济、环境等生态因子,共同构成了不同区域特有的生态位。而生态位可以看作是物种适应环境生存能力大小的环境效应的一种表示,因此,生态位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区域旅游城市的研究中。

二、相关研究进展

(一)生态位的相关研究进展

生态位理论已经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从生态学视角进行城市区域旅游研究的文献少之又少,目前仅见祁新华、李向明等人的文献。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始把生态位理论引入旅游学的研究领域,如祁新华、董观志等,[2]旅游生态位成为旅游研究中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二)旅游城市的相关研究进展

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旺与发展,旅游城市作为中国旅游业的空间载体,已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空间战略依托。学术界对旅游城市关注的视角多从微观角度对单一城市的旅游发展相关问题进行研究。[3]随着区域旅游的发展与旅游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从中观角度研究区域内旅游城市发展的文章开始不断涌现。此外,国外也对旅游城市进行了相关研究。[4]

基于上述研究回顾,本文引入生态位理论,构建测评旅游城市发展态势的指标体系,有利于直观地理解旅游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旅游城市的竞合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

三、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旅游城市测评

生态位态势理论认为生态位包含两个基本属性:生物单元的态(能量、生物量、个体数量、资源占有量、适应能力等)是过去生长发育、学习、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的结果;生态位的势是生物单元对环境的现实影响力或支配力,如能量和物质变换的速率、生产力、增长率、经济增长率以及占据新环境的能力等。根据生态位态势理论,旅游城市生态位通常可分为“态”和“势”两个基本属性。“态”表示旅游城市的状态,是旅游城市过去旅游发展积累的结果;“势”是指旅游城市的旅游发展更新的速率、增长率、占据新生境的能力等。这两方面的结合就是旅游城市生态位的宽度,即旅游城市生态位的大小,体现了旅游发展在旅游城市空间中的地位、作用及宏观特征。

(一)旅游城市生态位综合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旅游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根据“多维超体积生态位”理论的启示,旅游城市生态位包括旅游资源维、旅游市场维、社会人文维、旅游经济维、旅游环境维5个维度。第一,旅游资源维:旅游资源是旅游城市发展的基础与保障,旅游业能否得到快速发展,其影响因素很多,但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旅游资源本身质量的高低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选取旅游资源知名度、旅游资源品位度、旅游资源丰裕度3项测量指标。第二,旅游市场维:对任何一个区域来说,旅游市场的占有率直接关系到旅游经营的效益,故在开发建设旅游区及旅游经营过程中,旅游市场的调研、预测、开拓十分重要。因此选取旅游业总收入、国内旅游人数、入境游客人数、各市公路客运量4项测量指标。第三,旅游社会维:旅游社会维是旅游城市发展的外部环境,其对城市综合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社会的发展水平越高,其旅游越易普及,因此选取各城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各市总人口数,城市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城市医疗、卫生院数,城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城市失业参保人数6项指标。第四,旅游经济维:旅游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旅游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水平对旅游城市的综合发展具有拉动作用,为此选取各市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城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项指标。第五,旅游环境维:自然环境是一切生存与发展活动的基础舞台,为旅游城市发展提供了客观的物质条件,是实现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选取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Ⅱ级天数、人均绿地面积、可吸入微粒数、二氧化硫浓度4项指标来反映旅游生态环境质量。

本着科学性、数据易取性、整体性、可比性、代表性原则,本文构建的区域旅游城市生态位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包括5个维度共22个具体指标(见表1)。

其中,旅游资源维的第一层旅游资源知名度是根据各个城市所拥有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等,采用打分制得来的(为了避免出现零分,各个城市均以1为记分起点)。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分,省级自然保护区6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7分,世界文化遗产7分。第二层游资源品位度是指每个城市所拥有的4A级景区和5A级景区,其中每有一个4A级景区加3分,每有一个SA级景区加5分,最后两项分数之和为其品位度值。第三层旅游资源丰裕度是由以上每个城市被评为的世界级、国家级、省级、4A级、SA级景区个数统计加和得分。

(二)旅游城市生态位测评计算方法

测定城市生态位的大小不仅要测定城市生态位的态,还要测定城市生态位的势,城市生态位态和势的有机结合反映了城市生态位的宽度。一般采用下列方程来表示:

根据生态位理论,旅游城市生态位宽度越大,表明该旅游城市在区域城市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越大,对周围地区的资源占有量越大,旅游竞争力越强;反之,旅游城市生态位宽度越小,表明旅游城市在区域城市体系中发挥的作用越小,旅游竞争力以及旅游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影响度也越小,旅游城市生态位亟待扩充。

四、旅游城市生态位综合测评——以河北主要旅游城市为例

(一)河北省主要旅游城市概况

河北地处华北,渤海之滨,位于北京、天津两市的,自古即是京畿要地,拥有秦皇岛、承德、石家庄、廊坊、保定、邯郸、唐山等7个主要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7年接待国际游客81.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8%,旅游外汇收入3.1亿美元,增长27.1%;接待国内游客10029.5万人次,增长10.8%,创收556.7亿元,增长13.6%。旅游业总收入580.1亿元,增长14.0%。河北与京津联系密切,研究河北省主要旅游城市的发展态势对于京津冀的整合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与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河北省主要旅游城市的生态位综合测评

按照表1的指标体系,研究收集了河北省7个城市2005~2007年的相关数据(数据来源于《河北经济年鉴(2006-2008》和《河北省环境状况公报(2005~2007》》。当数据出现不一致时,一般以更高层次部门研究发表的数据为准。应用生态位态势模型,以每个城市变量从2007年的现状数值作为“态”的度量指标,以三年平均增长量作为“势”的度量指标,以la为时间尺度(每年的平均增长量),即量纲转换系数,运用生态位计算公式(1),将这些影响城市生态位的变量进行综合计算,得出每个变量的生态位,再运用公式(2)得到每个城市的生态位。

基于上述指标体系,本文运用MicroftExcel软件计算指标数据,结果见表2。

(三)河北省主要旅游城市生态位的综合分析

根据表2对河北省主要旅游城市生态位的计算结果看,省会城市石家庄远远高于其他城市,说明其在河北省旅游城市中的核心地位已经确立,虽然从旅游资源和环境上并不领先,分别落后于秦皇岛、承德、保定、廊坊等城市,但由于其在社会文化及旅游经济方面的突出表现,在区域旅游城市中仍具有不容置疑的核心作用;承德、保定、唐山、秦皇岛属于次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秦皇岛、承德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美的旅游环境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由于其规模上的局限性,在区域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辐射作用;保定综合排名第三,城市竞争实力也不错,但是其城市环境太差;而唐山虽然旅游资源并不发达,但由于其雄厚的社会文化内涵和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区域旅游文化中心中仍起着重要作用;邯郸、廊坊分列第六、第七,其生态位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提高,需要从城市整体上来加大改进力度,提高城市形象,发展社会经济。

五、小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