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农村建设的成就范文

新农村建设的成就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新农村建设的成就,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新农村建设的成就

篇1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

一、在新农村建设方针指导下家乡的发展及现状

近年来,我村在正确可行的发展方针指导下,发展非常乐观。

1、农业和农村经济方面。着重强调竹业、本季蔬菜两大产业,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收,全村致富” 的主题,制定了“科技兴竹、扩群提质、质量监管、强化改良、多种渠道发展相结合”的发展策略,特别强调竹业基地建设和加工增值,1998—2005年间,我们村在竹业工艺和技术方面了解少,多以出产春笋、冬笋、纯竹子等初级产品为主,从中获得的收益很少;、2005年以来,引进了“浸泡竹子造纸”、“竹帘篾制胶合板”以及“冬春笋加工出产一条龙”等新技术,每家每户年收益增加了20000多元。同时,完成了楠竹改造60亩,新楠竹种植32亩,既实现了本村的发展战略,又一直坚持走国家“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土流失“的方针。对于本季节蔬菜的种植,生产夏季至秋季的四季豆、豆角、茄子、西红柿等,水果类中的西瓜和橘子在这里也比较普遍了。经过整体的数据统计,至2011年,我村实现的农业总产值51万元,较上一期间增长了36.3%。

2、工业和建筑业方面。2009年,我们村在工业发展上做出了策略性的调整:

在以竹业和蔬菜出产为主,同时开发河沙制造水泥、药材种植、野生金银花等,多角度运用工业流水线的优势进行开发与发展,在与外界保持密切联系的同时,打造本村特色产业,目前我村工业建筑用地占1.23%,是走向全面小康新型农村的很好的起点。

3、交通、邮电、旅游方面。全部居民家有固定电话,平均每家拥有两部手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13.4%。同时,积极申请广佛山旅游页发展,将佛教和苗族文化结合,把旅游业作为提升自我形象、推进富民强村的重要产业来发展,清脆的山,清澈的水,好玩的庙会和淳朴的苗家风情吸引了许多游客。

4、金融和保险业。2011年,我村邮政机构存款余额达66万元,比上一年增长10.1%,主要体现为村民储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明显下降;同时,建立了包括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医疗保险,尤其是医疗保险,成功解决了农民看病难问题,政府补贴更是推动了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医疗设备的进步。

5、教育和科学技术方面。从2004年开始,我村开始实行“9年义务教育”,普九债务 化解工作顺利开展,学校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深入进行教育强村工作,强化教育监督,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目前,我村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适龄儿童升学率、初中升学率均达到了100%,高中教育升学率达到60%,2009年推出了高考奖励制度,考上重本(一本)奖励1000元,二本奖励500元,对教育发展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在科技方面,采取指导员讲课、科技特派员辅助和迎接“科技下乡”等形式开展村民技术培训。使新技术得到及时、迅速、有效普及,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有效提高,为产业结构调整、乡村特色产业打造奠定了科学基础。

6、文化、卫生、体育方面。我们村建设了一个村委广播站,用于播放各种通知,最重要的是用于文化的传播;还开动网吧整治,“扫黄打非”活动,进一步净化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方面,目前我村拥有两个医疗卫生站,卫生技术人员两名,并通过网络实时与镇、县医院保持密切联系,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引导下将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补助率提高到了30%,体育方面,每年举行端午节龙船赛和学生篮球赛等项目。

我们村还不是全面新型农村,我们正在继续执行我村2010年制定的本村发展新战略,主要有:

(1)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使整个村的经济实力增长10%。

(2)“三化”进程稳步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以农业和竹业的发展为主,实现村内一、二、三产业的优化发展。

(3)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争取做到每家每户都能开车到家门口,为楠竹的运送与加工提供更大便利。

(4)积极推行文化、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方针,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

二、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在肯定成就的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发展上存在的一些较突出的问题:

1、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发展早的农村仍存在着巨大差距,2010年儒林镇各个村人均生产值是8350元,而我村只有4660元,几乎只有一半;

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和竹业的比重占70%,其他产业发展比较缓慢,城市化水平还很低;

3、交通、水利、电力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对大家造成了一定的不便;

4、长期以来教育落后使得高素质人才短缺,外地人才难以引进,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升级;

5、过于追求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自然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更导致了相应的自然灾害,如2008年的山体滑坡与泥石流,淹没了将近3亩土地,粮食减产2000斤,且灾后恢复工作花费很大。

家乡发展是新时代的产物,让我们褪去了历史的贫穷,但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发展问题,我们为家乡的发展高兴,但不能盲目追求发展,只有持续性发展才是永久的。

注释:

“农民增收、农业增收、全村致富”是我们整个城步县对于本县新型农村的建设方针,2000年在第十个“五年计划”以来,更加的强调对这一政策的落实与执行,我们村积极效仿,针对本村的发展缺乏基础与动力的实情,努力处理好村民受益与全村致富两个方面

普九债务:指的是贫困家庭因为无法支付孩子们九年义务教育的费用而进行的银行或者其他类型的借款。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城乡统筹;小城镇规划;新农村建设

1苏南小城镇概况

苏南小城镇包括昆山花桥镇、鸿山镇、洛社镇、玉祁镇、张浦镇、月城镇、华士镇、横林镇、春江镇等,这些小城镇位于苏南城镇密集区,具备水路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土壤肥沃的优势。在新农村建设的指引下,苏南小城镇进行了全面规划开发,成为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苏南小城镇的具体区位和交通情况如下:花桥镇,位于苏沪交界处,国道312、上海绕城高速、京沪高速、宁沪城际铁路等均通过该镇;张浦镇,位于昆山市版图中心,有娄江、吴淞江过境,水陆交通便捷;鸿山镇,位于无锡新区东北部,与无锡高科技工业园相邻;洛社镇,位于无锡西北侧,交通便利,距无锡市区12公里;月城镇,位于江阴市西南部,是集公路、铁路和内河运输于一体的乡镇。由此可以看出,苏南小城镇的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宁沪交通大动脉上,每个小城镇均有多条公路、铁路、高铁、运河过境,这为小城镇开展新农村建设,实现苏南地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

2苏南小城镇规划内容

苏南小城镇根据自身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自然资源、空间格局、经济基础等情况,结合科学用地的指导原则,对小城镇进行了合理规划,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功能区布局

苏南小城镇根据工业类型进行功能分区,将重工业、污染性较大的工业安排在居住区的上风侧或河流下游,将污染较轻的轻工业安排在临近居住区的地段。为了保证居住用地,为居民提供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苏南小城镇采取紧凑布置的原则布置小型工厂。

2.2旧城镇改造

苏南小城镇在旧城镇改造时,将距离旧中心不远的地方选址为新区,以利于合理利用原旧镇基础设施,控制改造成本。同时,苏南小城镇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旧镇改造模式。如鸿山镇在新农村建设时,按照不同村庄的产业特色、自然风貌、历史文化进行明确定位,避免了千村一面的规划问题。

2.3生态环境规划

苏南小城镇规划中坚持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统一的原则,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在美化环境、保护生态方面加大规划力度。如洛社镇重视高科技企业发展,拒绝污染型企业进入该镇,促进了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

2.4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苏南小城镇规划将处理好远近期经济建设的关系作为重点内容,使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具备超前性和适应性。如盛泽镇将城区开发建设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疏散旧城区人口,开发中心商务区;第二阶段,开发高档住宅区,建设休闲娱乐中心;第三阶段,建设坛丘区行政文化中心,带动城区经济发展;第四阶段,改造和建设老城区。

3苏南小城镇规划特色

3.1工业园区化

本着工业园区化的规划思路,苏南小城镇从原本的招商引资转变为招商选资,由此使得乡镇与工业园区形成了互动发展的局面。工业园区化进一步扩大了工业规模,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还起到了示范作用,展示出了地区政府的优惠政策,推动了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

3.2农业集约化

苏南地区的农业主要是以水生作物为主,通过农业集约化,即鼓励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鼓励农户间的规范流转,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由此不但可以有效克服传统生产方式的种种弊端,而且还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张浦镇是农业集约化的典型镇,该镇以集约化的理念对农业进行经营,农业园的规划依据“两个一”和“一个六”的战略发展,即一个中心、一条走廊、六大片区,经过几年的发展,其农业产值大幅度提高。

3.3环境生态化

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苏南小城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规划过程中,注重环境生态化,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如鸿山镇着力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名胜区、农业示范区、生态区等等。该镇在规划时,对当地的山水资源优势进行了合理利用,以生态小城镇为规划发展目标,投入巨资建设生态城镇。

4.苏南小城镇规划方案优势

4.1空间结构紧凑

在苏南小城镇的规划中,采用了空间结构紧凑的规划布局方案,即大分区、小混合。其中的大分区就是对小城镇整体进行功能分区,以组团为单元,突出其职能和特色;而小混合实质上就是以社区为单元,在局部范围内将各种功能用地进行混合布局。例如张浦镇,在空间结构紧凑规划方案的指导下,该镇形成了两廊五区的结构布局,如图所示。两廊包括吴淞江生态景观廊道和大直港、小直港生态廊道;五区包括居住生活区、公共服务区、工业发展区、旅游度假区、生态农业区。

4.2绿地景观规划凸显江南水乡特色

苏南小城镇在规划方案中引入了景观都市的规划理念,以洛社镇为例,其采用生态农林环绕、林水贯穿、绿化节点插空的规划方法对城镇进行了绿地景观规划。由于小城镇周边的耕地能够为农民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所以对耕地进行严格控制可以起到控制小城镇无序蔓延的作用;城镇内部沿河走廊的形成及其与用地空间的穿插,给小城镇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公园绿地和绿化带丰富了城镇的自然景观。

结论

总而言之,城乡统筹背景下,小城镇规划要从人口、产业、土地、设施等层面出发,优化小城镇空间布局,科学合理引导小城镇发展,提高小城镇的综合效益。同时,小城镇规划要立足现状、突出特色,充分结合区位、资源、经济结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形成加工主导型、旅游开发主导型、交通枢纽型、科技主导型等不同类型的小城镇,进而促进小城镇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悦.三分编制七分管理一成都城乡统筹规划经验总结[J].城市规划.2012(1).

篇3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模式;现在;措施

一、城镇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具体来看,首先是新农村建设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手段,城乡一体化实质内容就是将城市作为核心,全面的体现小城镇的桥梁作用和效果,将农村作为发展的前提条件,将城市作为是发展的舞台,这样才能够更加有助于城乡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和进步。这就是说,城乡一体化必须实现城镇以及农村的整体规划,全面系统的考量城镇建设,只有通过这样的手段才能够更加有利于实现公共资源的科学化分配,进而防止出现过度浪费的情况,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是新农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城镇化公共服务的平等化,由于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面对各种各样的困境,因此新农村建设才是处理城镇化过程中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平等化的高效方法。因为新农村建设利用集中建房,进而防止出现分散性的过度建设问题,同时利用集中建设基础设施,提供系统的公共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建设费用,让资源进行了科学化的分配。最后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农村政策倾向的重要表现,一直以来国家对于新农村建设非常的重视,制定了大量的可行性政策和措施来改善和促进新农村建设。因此构建以农村为基础的服务提供制度,研究服务于农村居民的方式,这也是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1、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薄弱

我国城市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却仍然比较薄弱。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是以新农保为主,以企业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老年居民养老补贴制度为辅的多层次保障体系,实现了基本保障全覆盖。但这却是低水平的全覆盖,一是农村社保的种类少,项目不全;二是农村社保的实际获益非常有限;三是城乡保障制度不统一,没有建立城乡保证制度统筹制度,尤其是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没有得到妥善安置,导致农民不愿放弃土地成为城镇居民,进而导致农村户籍制度难以进行。

2、基础公共服务稍显落后

我国保守的城乡传统结构导致我国公共服务的供给以及资源分配非常不均,这就使得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落后性。尽管当前我国在财政方面,加强了对于农村不同方面的投入力度,不过这同城市相对比来说,还是稍显劣势。

3、农村土地流转问题

在农村,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和就业的功能,是农民生活与生产的主要来源,土地被农民视为安身立命之本。当前农村土地流转陷入困境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城乡二元化结构导致了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完善,进城农民也没有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二是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企业经营效益不高,进城农民的收入不稳定;三是土地流转形式单一,信息服务不到位,流转操作不规范,没有形成市场化运行的土地流转机制;四是对于企业和大的承包商而言,由于农业生产投入多,农作物生长周期长,可能会面临不确定的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尤其是偏远地区,很难激起他们土地流转的热情。

4、新农村建设资金不充分

同城市建设相比较而言,新农村建设涵盖的建设方面,就非常的丰富。譬如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等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在资金成本投入方面,虽然官方自身也在新农村社区建设方面投入非常多的资金,不过实际同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所需总量相比较而言,可谓是小巫见大巫。资金的不足,对于新农村建设来说,不但会很难进行其他一些全新的项目,另外对于之前的成果也无法维计。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1、根据地区差异化分步实施农村城镇化建设

我国农村是一个极为复杂、极为不平衡的特殊生活区和特殊劳动群体聚集地,由于受地理条件、人口分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各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应先在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建设农村城镇示范点,取得经验和效果后再进一步推广与实施,将农村城镇化建设与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生活幸福指数等目标结合起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实现农村土地使用权灵活合理流转,集中农村土地资源,逐步形成农业现代化的集团经营模式,促进传统农业向农业特色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方向迈进。

2、强化新农村的规划设计

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注重规划设计,坚持科学规划的原则,首先,必须要改变之前城镇同农村阻隔的规划机制,进而确立城镇同农村的空间规划机制。具体来说可以将县城作为规划单元,全面的考量城乡经济社会不同方面内容,具体制定中心县城到小城镇再到新农村的科学化规划,以此来展现出新农的规划与设计,实施详细的措施和手段,按照制定的程序进行实施。另外就是必须要将新农村的建设归入到城镇规划机制内,这样才能够为城镇化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有相当数量农村土地流转与土地征用,农民赖以生活与生产的土地被流转与征用后,就变成了失地农民。农民失去的不仅仅是土地,还有相应的生产方式与生活保障。解决失地农民问题首先要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其次,建立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最后,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建立定额补助、责任分担、缺口自筹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平衡机制,探索可靠稳定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和有效运营、严格监管的机制,促进社会保险基金平衡。

4、健全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健全的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这是提高新农村生活水平的基础,也是提升构建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因此就需要将新农村的居民需求作为主要内容来抓,在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必须从农村居民的实际情况入手,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另外需要不断强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依据公共服务平等化的需求,强化新农村公共服务机制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建设一个良好和谐的新农村。

5、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资本

对于新农村的建设而言,其发展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资金的不足,因此如果能够有效的解决资金问题,才是维持新农村良好发展的前提条件。这就需要在具体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不但要充分的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还应该有效地借助市场的手,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多元化发展,有效的确保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保障。另外就是充分的利用不同的形式的农业资金,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这就需要就对涵盖农业的资金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另外还必须对不同的相关资金进行有效的融合,充分的发挥这些资金的力量,以此来有助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城镇化的背景下,新农村建设还需要有效提高,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要注重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整个农村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浩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农村城镇化:趋势 问题 路径[J]. 今日中国论坛,2013,12:103-105.

篇4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建设 节点 形成原因 特点

Abstract: the new rural node formation reason and its the characteristic is very complex, because each country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and political basis of differ in thousands of ways, has been owned and demand node also each are not identical, even for the same node in different regions also will produce different results, this article on the new rur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node formation reas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y.

Key words: new rur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node, cause of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新农村节点的形成原因

1.1长期对城市节点的“渴望”

城市中常见的节点有广场、酒店、剧院、城市雕塑、景观小品;还有城市公园、小游园等,它们中的大部分都可以归纳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或城市绿地,它们的存在对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们中的节点除了承担自身的某些功能外,不少的城市节点就是城市的名片,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悉尼的歌剧院等等。有了它们的存在城市才有了活力,有了特色。最关键的,它们中的如汽车站、火车站、百货商店等对城市的发展起着支撑作用,它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源动力,是城市的“造血厂”。然而在中国的大部分乡村,缺乏交通基础设施,购物等场所,使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低下,缺乏公园、剧院等集会场所,使得乡村居民没有获取信息的渠道,精神生活更是几乎没有。

1.2政治因素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的重中之重”、“全部经济的重中之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己经上升到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战略层次上了。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曾指出“规划的政治学”这一概念,也就是说政治学对城镇物质形态曾经有过决定性的影响”。同样,规划前辈们提出的种种城市规划与建设模式都与一定的政治抱负有关,历史上许多城市规划与设计师都是当时统治阶级在城市建设领域的发言人。中国的城市建设与政治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改革开放的最好见证—深圳就是最好的例子。城市与政治的关系不用多说,那么对于乡村来说,政府与政策的支持往往对于乡村的发展是起决定性的作用。位于河南省中部的,村中不少的景观节点都时刻响应着“为建设共产主小社区而努力奋斗。”

1.3经济因素

目前,在我国部分发达的农村地区,也就是“发展起来的农村”,有着农民收入水平高,生活水平高的共同特点,景观上表现为“村里的别墅+田园里的工厂”或者“缩小了的城镇”。这些发展起来了的农村,都有一个共同的支撑点一工厂。那就是在原本是农田的土地上通过一系列的土地政策,农民表面上失去了耕地,但利用土地补偿金办工厂,盖住宅,使农田变成了工厂或住宅。当地政府也因为出租土地,而有能力兴建公共基础设施,从而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和村民生活水平的循环发展,在这些发达的农村,工业取代农业成为支撑乡村发展的增长极,为其发展提供了源动力。在珠三角地区,这一类的村子就随处可见,如广东省深圳市沙井镇后亭村,工业用地站到了全村的建设用地的43%。

1.4文化因素

乡村节点往往是当地乡村文化和历史习俗的外在体现,是凝固的文化形态,有什么样的历史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乡村节点与之相呼应,可见文化对乡村节点的影响程度之深。最典型的就是当农民有剩余生产物资,并且有地域性的首领与仪式时,对于生、老、疾病以及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延续等有共性的忧患。

我国在此方面具有独特见解,就是风水学说。随着历史的发展,其中亲和与亲近之感情越来越占主导地位。风水学说的哲学根源是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哲学对天地人关系的总体认识。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思想的突出特点之一,这种自然美学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农村与城市发展建设。其内涵就是要“顺之以天理”,追求与天同源、同构,从而达成和谐统一的整体的目的,所以乡村节点的规划与建设也顺应此思想,讲究因地制宜,和谐统一。乡村比城市更容易接触到自然山水,其规划和建设应该自始至终将山水等自然要素在融入乡村的规划建设中,始终成为其谋取合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新农村节点建设应该追求人与自然成为一个整体,尽量与自然亲近。

2.新农村节点的特点

2.1功能性

建设新农村的节点首要目的就是用于解决农村,农民,农业的实际问题,也就是其实用功能,如1965年到1966年,河北省修建的红旗渠,就是为了解决河北林县农民缺水的实际问题,是当时有力的供水送水设施。如今,红旗渠的不少地方已成为景观节点,有着不小的历史纪念价值。所以农村中建设的各类公共基础设施,功能性的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平台,同时也有效的促进了农村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

2.2空间性

是指物体所处的空间关系和视觉条件,如方位感的方向、空间结构的暗示等。最常见的就是占据突出空间,比如街道转角处的地块,可见率高,容易吸引各个方向的来往人群的注意,处于这种地块上的建筑物很容易成为节点。同样的一栋建筑物放在不同的地方是有不同的效果的,假如放在合适的突出的空间,普通节点也可能升级为重要节点。

2.3形象性

是指建构筑物体的外形,使观者产生高效而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印象。依据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当某一物体具有景观异质性时,即当它的体量、色彩、肌理、造型与周围环境形成图底关系的强烈对比,或者在尺度、密度和趣味性方面强大于其他建筑物时,就会产生物质形象的视觉冲击,对观察者造成审美心理上的震撼,从而给观察者在心理上留图片来下印迹。一般说来,这一建筑物或构筑物与背景的区分度越大,特征越明显,就越有可能突出成为行人的知觉对象。如华西村的金塔壳格外吸引人们的眼球,就是因为其不同于周边建筑的形象,使得它尤为突出,成为访客和游客观赏最多的地方。

2.4识别性

是指物体的外形特征或特点,如形象的载体类别因素(建筑物、构筑物、自然地貌等)、高度、形式、色彩等[3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是元朝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描绘的,在他心中已定格的故乡场景,虽然有些让人惆怅、感伤,但诗中所反映的古藤老树,小桥流水,就是故乡长期映在作者心中的.“节点”,是作者识别故乡的钥匙。农村中往往没有城市那么复杂的元素,所以这些不多的乡村节点印象图,更容易让村民记住和感知,使人们可以根据心中的节点勾画认知地图。相反,如果没有了这些意向中的节点,那么人们就更容易迷失在毫无特征的环境中。

2.5内涵性

节点的内涵性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文化涵义,是指观者体验后形成的心理感应、心理图像、心理意象直至能赋予文化意义,如唐伯虎桃花诗里的桃花山与桃花庵,这些本来很普通的景观因为在诗中的刻画被人们津津乐道,而成为人们所议论的一个节点。第二个是历史涵义,是指拥有一定年限的旧建筑物或构筑物所包含的历史意义。

3.广东中山海洲村经验:发展特色支柱产业,使其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节点

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镇海洲村紧紧围绕专精化灯饰产业为支柱,来发展和建设村镇,通过建设灯饰专业市场、引进和培育专精化龙头企业、向特定门类灯饰企业提供政策优惠等措施,引导村域灯饰集群专精化发展,形成与镇中心区紧密互补协作的子集群.再如湖南省跳马乡梅怡岭村以10万余亩苗木基地为主导产业,配建其他公共服务设施,来支撑和引导农村建设.新农村的特色产业还有如湖南宁乡摊子冲红色旅游产业,当地村委为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修建了与服务旅游主题的酒店,主题公园,牌楼等等.既很好的服务了当地的特色旅游产业,也很好的改善了当地的居住环境.从而推动当地的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杨帆.规划政治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篇5

危旧房改造工作是政府根据目前城市中某些建筑老化,城市功能低下,影响城市美观、甚至引发安全事故的区域,以改善人民居住环境,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知名度为出发点,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造工作。

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依托的资源及面临的问题与危旧房改造有许多一致的地方。一是都需要政府主导,去进行引领开发,没有任何一家公司会主动去进行新农村建设和进行旧城改造;二是本区域居住的居民大部分是生活水平比较低、受教育程度低,思想比较守旧的人群;三是因当时技术落后,生产力发展低,建筑水平低,本区域的建筑及基础配套设施都比较落后,功能低下,无法满足现代使用条件;四是本区域居民盼望过上新生活又有很大思想障碍,怕通过改造工作反而会影响自身利益;五是不能大拆大建盲目无序开发,本区域有许多政府保护的保持当时当地风土人情的古建筑。

__市委、市政府经过多年推进新农村建设,打造了几百个文明、富裕、和谐的农村小村庄,积累了新农村建设的丰富经验。笔者认为,其“发展新产业、建设新城镇、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貌、组建新的经济组织,创建好班子”的“五新一好”的做法,可对形成我市危旧房改造工作的新思路颇有借鉴意义。

一、以制定科学的规划为进行旧城改造的关键点

旧城改造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规划。规划要依据科学指标,又要结合旧城改造的实际情况,不能拿一些硬指标去套用,否则,改造后的旧城就可能会造成对历史名城的破坏,甚至会出现“排异”反应。规划性质可以以朝代来作为分界限,以前建的房子多且集中,如赣江街道荷包塘社区的魏家大院,和平路的灶儿巷,应重点考虑以“保护”的方式规划;至1949年建的房子多且集中,应重点考虑以“修复”的方式规划;1949年以后建的房子多且集中,并且布局混乱,基本上可以以“再开发”的方式规划。规划应聘请具有旧城改造经验的设计院设计,并建立审核机制,在旧城改造规划工作中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二、以培养居民就业作为旧城改造的创新点

本区域居住的居民大部分是受教育程度低,为构建和谐平安社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环境下,为解决拆了房的居民的就业问题,就要培养他们谋生的能力。一是可以按照国家对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制度,对因旧城改造拆了房的城市困难居民一样可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制度;二是对未有一技之长的居民,政府应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各类技校培训;三是为把古老文明的__宣传出去,促进__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可以针对性地培养一批拆了房的居民中有知识,了解__风土人情的经营旅游业方面的人才。

三、以改变居民传统居住、就业习惯作为旧城改造的着力点

旧城区的居民同农村的农民一样,大部分都具有比较守旧的思想,远走不如近爬的就业观念,宁愿集聚在祠堂周边的小屋,也不愿到新区环境好的位置去居住的思想,严重影响了疏解旧城人口的压力和旧城改造工作。要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一通过行政去控制,在旧城改造中规划的房屋,必须以小于90m2(建筑面积)/每套的为主,同时提高房价;二是组织本区域居民去沿海发达城市、农村去参观学习,逐步改变他们的传统观念。

四、以组建新的经济组织,发展新产业,提供有效的社会保障作为旧城改造的亮点

__是历史文化名城,在旧城改造工作中,应充分珍惜并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开发古色旅游,发展第三产业。在政府主导下,可以成立古色旅游股份制公司,凡是涉及旧城改造的居民可以以房屋拆迁补偿金作为资本金入股,成为股东。根据市场经济原则,房屋拆迁补偿金可以以建筑年代作调整,同是砖混、砖木结构,如宋朝的建筑可以乘3为系数,清朝的建筑可以乘2为系数……,只有更好地解决了居民的生活出路问题,才能更有效地保护古色资源,推动旧城改造工作。二是根据国家要求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对拆了房的居民可以有条件的享受事业单位员工一样的待遇,用房屋拆迁补偿金缴纳保障金,为他们提供养老、医疗、基本生活保障。

五、以创建好班子为旧城改造工作的落脚点

篇6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实际上,在过去十年里,酒水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产品结构的升级,提价浪潮等现象都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影响。

那么,在未来十年里,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运动将会进一步影响消费需求。一方面会为酒水行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和增长极,另一方面也会对酒水行业提出更高的要求。故而,拒绝保守,但也不轻易冲动,就将成为中国酒业在面对这一时代趋势时较为可取的态度。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不容小觑的酒水消费新势力

目前在我国,一亿多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进城务工人员的主流。受社会历史、生活环境及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他们与老一代农民工在价值观和消费观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老一代农民工大多节衣缩食,打工挣来的钱主要是用来改善农村老家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他们虽然在城市工作生活,但心在农村,对于城市没有归属感。

而新生代农民工则不同,和父辈相比,他们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生活观和消费观:

1. 他们留恋于城市生活的光怪陆离并渴望定居其中。

2. 他们的收入的大部分是用于自己消费,其消费结构开始由简单走向复杂,消费意识也正由传统趋向于前卫。

3. 他们注重享受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品味,消费意识普遍较强。

4. 从变被动到主动消费转变的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也开始产生出了一些不良倾向,比如盲目消费、攀比消费和名牌消费等。

5.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开始逐渐熟悉城市化消费特点,并开始主动追求;

……

新生代农民工的这些消费特征及其不断攀升的消费能力,对于商家而言无疑是极具诱惑力的,也正在引起商家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这也提醒了中国酒业,未来在关注中产阶级崛起致力于产品结构升级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存在。这一伴随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日渐庞大起来的族群,正在成为城市消费的中坚力量。

未来,酒类企业可以结合新生代农民工所展现出的新的消费特点,制定出对应的营销和推广策略,探索和打造出酒类消费的新增长模式。这个市场如能成功激活,必将给中国酒业带来极大的惊喜。

顺带一提的是,开发出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专门产品亦是可行之道,但在产品的命名上尽量不要带有明显的群体倾向。这是因为,他们希望别人把他们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人,而不是想变成城市人的农民工。

传统白酒,将伴随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完成华丽转身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过程中,白酒所处的市场环境和竞争环境都会随之发生持续且快速的变化。这对于一直温吞吞的白酒行业来说,身后就等同于多了一把激励其不断向前的鞭子。相信在新形势、新的机遇和新挑战的刺激下,已然现出老态与疲态的中国白酒,会跟古老的中国一起完成其城市化的涅槃。

然而,正像笔者在本书中反复强调的那样,机遇并非人人都可把握,成功也从非唾手可得,有人高歌猛进,也就会有人折戟沉沙。对于众多酒企而言,若要想借势完成华丽转身,首要的条件就是要能经受住烈火的考验,继而再审时度势,全面提高企业各方面的运营能力,如下所述:

1、 提高系统营销能力,应对新环境下竞争的需要

未来十年,城市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数量的急剧增加,将会使得国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格局发生极大的变化。这也就意味着,消费需求的变化速度和变化轨迹将会变得越来越难以把握。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之下,单一的产品制胜、广告制胜、渠道制胜的时代,将彻底成为过去式。对于企业而言,单纯地从某一环节取得突破,获得先机已经是一种奢想。

当前,整个市场正在向一个庞大且完整的有机体转变,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将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酒类企业必须认真研究城市化进程的各种消费新形态,制定系统高效的运营系统,立体式打造出企业的快速执行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再者,在消费需求不断趋于多元化的今天,企业是否具备很高的产品开发能力以及多产品品牌的管理能力,也将变得至关重要,并将成为企业制胜未来的关键所在。

2、 提高品牌运营化水平,顺应品牌驱动时代的要求

城镇人口数量的几何级增长态势以及小康社会即将全面来临,决定了未来的消费结构将会进一步升级。与此同时,人们在酒水的消费上也将会向优质、名牌这两个方向倾斜。

因此,新时代的经济成果之于白酒行业之表现,应该是名优品牌的繁荣昌盛、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和劣质酒的没落。这也就是说,中国酒业的品牌驱动时代真正要到来了。

在品牌驱动时代,消费者将是一切营销活动的中心。因此,企业首先要适应新农村消费变化,把握住消费者的需求转型,然后再此基础上实施品牌化的运营,借以提升品牌形象,扩大品牌联动效应,从而在消费者的心智空间牢牢确立自己的品牌位置,提高品牌忠诚度。惟其如此,企业方能完成从占领市场到占领消费者心智的华丽转身。

品牌驱动时代的到来,对白酒行业来说尽管更多的是考验,但笔者也相信,经过这样的洗礼,这个传统的行业必会褪去浓重的农业文明色彩向城市文明成功蜕变。此外,随着白酒行业品牌化运营水平的提高,白酒之于葡萄酒、洋酒等其他现代酒种的品牌上的差距将会逐步缩小,从而得以展现出全面的竞争优势。

“新农村”,一块诱人的蛋糕

据商务部新闻办公室透露,在2009年1-11月,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3.6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同期增幅比城市高0.6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增幅首超城市。这在之前根本不可想象的事情,如今它真实地发生了。“农村消费增幅首超城市”充分表明了农村消费潜力的无限放大和增量的提升。

特别提醒酒水企业注意的是,新农村建设不仅仅体现在农民消费量的增加上,还反映在农村居民消费观念、消费需求等层面的变化上。酒水企业,如果想借力新农村建设,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里大有作为,那就必须把握住农村消费的新气象、新面貌,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

总的来说,农村消费环境的变化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信息大爆炸时代,城市文明在向农村快速渗透。

尽管农村依然没实现全面小康,但也不再是从前那个落后、闭塞的摸样了,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已成过去。在当前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通过电视、网络等现代通讯、传播工具,先进的城市文明正在向农村快速渗透,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其思想观念也都在慢慢摆脱传统的小农社会的影子。

生活方式一旦改变,消费需求亦随之改变。调查显示,农村居民的消费品正由实用型向享受型转移,原本专属于城市人的商品,如今在农村已经屡见不鲜。因此,酒类企业在开拓农村市场时,必须重新审视这个早已大不一样的广阔天地。以什么类型、什么价位的产品进入,以什么样的方式宣传,以什么样的手段促销,都必须结合新农村的新特点,重新制定策略。传统老旧的产品和营销手法,未来势必会遭到农村消费者的“嫌弃”。

其二,与外出务工人员一道返乡的,除了行李,还有先进的生活理念和消费观,进一步地冲击了传统的农村消费格局。

近年来,农民工进城,农民工返乡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年度式的钟摆。在农民工一进一出的过程中,不仅我们的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农村也换了容颜。

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工作期间,不仅仅是开了眼界,更在耳濡目染之下接受了城里人的生活方式,而他们的生活理念和消费观自然也就不同于以往。因此,当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乡的时候,他们特别喜欢向同乡们诉说自己的所见所闻,并以敢于消费“新奇特”的商品,来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可以想见,随着这类人群的逐年增多,他们在消费上的引导能力将会变得越来越强,并最终改变农村以往的消费格局。

新农村,新气象,农村市场之于中国酒业来说,正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在这一背景和趋势之下,谁能把准新农村的发展脉搏,谁就可能抢先吃上这块诱人的蛋糕。

此外,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商机,并不仅仅是销量的增加,它还为酒水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比如,葡萄酒行业的“基地+农民+企业”模式,正日渐成熟,也给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此外,最近四川泸州市所独创的“名酒名园名村”新农村建设模式,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此模式不仅加快了新农村建设速度、加速了主导产业升级,还引发了乡村旅游热,使农民增收受益,实现了多赢。

现将泸州市的“名酒名园名村”模式简介如下,以供白酒企业借鉴、参考:

泸州将这个项目布局在江阳区黄舣镇中国酒谷周边,覆盖黄舣、弥陀2个镇20个村3.8万人,总面积67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5000亩。

项目启动后,江阳区政府和泸州老窖联合成立了泸州红高粱现代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村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入股农业公司进行公司化运作。目前,入股的土地已有5000亩。项目区内,农民上半年种有机高粱,下半年种蔬菜,有机高粱销售给泸州老窖公司做成高端酒,蔬菜走品牌化道路销售到成都、重庆等大城市,变一家一户单打独斗为公司化运作。在当地生产的名酒也有了稳定的高品质原料来源。

在新农村建设上尝到甜头的还有湖北的稻花香,2008年,在“全国首届企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百姓喜爱的优秀企业500强”中,湖北稻花香集团名列白酒企业第二位。

稻花香作为全国首批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百强示范企业,近年来以白酒产业为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陆续开发了玉米浆饮料、15万吨全混饲料、万头生猪养殖、特巧生物食品深加工出口等项目,以工哺农,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多种渠道,同时也为自身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结 语:消费环境影响消费方式

篇7

一、冷处理新农村建设宣传中的“难点”

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免有个别领导急于求成,搞了一些形象工程。如“小康村”的农民住着贷款建起的别墅,却在为一日三餐发愁;为了遮挡农民破旧的住房而建造的“遮羞墙”;为了迎接上级领导检查而突击搞成的高效农业示范园等。对这些新闻报道的难点问题,我不断总结“经验”,认为处理此类问题必须注意“三冷”。一是要冷静。不“人云亦云”,不“听风就是雨”,不慌乱、不盲从、不感情用事,不让“反映问题的情况”“牵着鼻子走”,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心态的心理素质。二是要冷峻。冷峻比冷静无疑又深了一层。在接待上级新闻媒体时要冷峻。对其做出初步梳理和分析:这是一个什么问题?社会影响如何?快处理或是慢处理?怎样才能处理好等等。三是要“冷处理”。用“水落石出”、“出水才看两脚泥”来形容比较合适。对有疑点和争议的情况,要“晾晾它”,让它“降降温”。不能急,不能浮,不能毛手毛脚,要逐步练就“老谋深算”和“处变不惊”的“功夫”。

二、突出宣传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新闻报道,使广大农民朋友了解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思路、措施和意义,以此激励和引导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那么,想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引导农民朋友了解和认识新农村建设,简单罗列介绍新农村建设中相关条文的报道,是不会达到宣传效果的。只有将报道内容转移为农民朋友在新农村建设中密切关注的“大事小情”上,才会吸引他们的眼球。因为他们关注的事,大多会涉及到新农村建设中的某个工作重点。丰县是农业大县,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农业如何转型成为群众关注的问题。我根据丰县农业的实际,列出了“丰县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丰县农村合作社引领农民闯市场”、“丰县循环农业的几种模式”、“丰县发展高效农业的融资方式”等10多个题目,在有上级媒体来采访时提供给他们,做到有的放矢,上级媒体记者根据我的建议深入采访,较好地把丰县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亮点和特色在市级、省级、国家级新闻媒体上发表报道,起到非常好的宣传效果。如《人民日报》2007年3月18日“新农村”专栏报道的《丰县农家书屋好红火》;《农民日报》2007年6月4日报道的《丰县农民增收仰仗三大产业》;《经济日报》2007年11月5日报道的《丰县:传统农业大县的增收路》的文章。2006年以来,丰县仅在国家级媒体刊发的介绍新农村建设的稿件就有130多篇。这些稿件一方面宣传了丰县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同时也指导了丰县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自觉地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新风貌。

篇8

一、正确认识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全面领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丰富内涵。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准确判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审时度势,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途径,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对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对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综合竞争力,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这一重大决策,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任务抓紧抓实抓好。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内涵。其中,生产发展是基础,生活宽裕是根本,村容整洁是表现,乡风文明是风貌,管理民主是保障。它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方方面面的内容,全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是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行动纲领,是党对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

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丰富内涵,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决策和部署上来,切实做到“三个充分认识”: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重要战略和重大创新。

二是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三是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三水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1、正视我镇“三农”工作的成就,坚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我镇“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对推进全镇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我镇建设新农村工作奠定了基础。

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村工业化步伐加快,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二是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三是镇村建设得到加强,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四是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有了新进展。

2、正视差距,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紧迫感。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镇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明显改善,镇村发展不平衡。

二是农村经济总量小,财政实力较弱。

三是镇村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

四是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质量还有待高。

我们既要看到我镇农业和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也必须客观看待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准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坚定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增强建设新农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明确发展目标,抢抓发展机遇,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工作成效。

三、抓好当前几项工作,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和市委五届五次全会的工作要求,我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从实际出发,以实施强镇富民、安居乐业、生态文明、扶贫济困、固本强基等“五项工程”为抓手,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加快农村“三化”步伐,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五项工程”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经济建设,又注重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既注重推进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又注重推进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是我镇新农村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工作重点。当前需要重点抓好的几项工作:

1、促进生产发展,壮大镇村经济。

(1)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一是要以大力发展适应城市经济和出口市场需要的优质高效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都市休闲农业为方向,将组织工业化大生产的投入、技术、标准、管理以及市场流通等产业环节“嫁接”到农业领域,市场化配置生产要素,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二是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三是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四是要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五是要突出生态特色。六是要加强基本农田的管理、维护和建设,不断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和效益。

2、构建长期稳定的“反哺”新机制,使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一是继续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二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三是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四是继续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五是改善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六是落实建立征地事前公告听证和征地款预存制度,完善征地补偿收入和农村土地收入村帐镇代管制度,切实保护征地农民利益。七是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清理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着力解决农民工在子女入学、劳动权益保护、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3、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营造农村新环境。一是加强镇村规划。二是推进农村地区交通、水利、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4、提高农民素质,培育农村新风尚。一是提高农民的实用技能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二是抓好农村基层干部培养。三是抓好新观念、新理念和农村文明新风的培育。

5、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健全农村管理机制。一是建立精干、统一、高效、廉洁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二是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产权改革。三是落实村民自治,大力推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

篇9

【关键词】“三农”问题 新农村建设 农村社区

1987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也时时考验着地方决策者的智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06年开始,我国政府实施“新农村运动”,以此来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韩国1970年代的的新村庄运动则是由政府牵头,村民自治的模式。韩国新新村庄运动能够取得如今的成就,都得益于城乡之间均衡发展的缘故。为促进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韩国政府在当时做了很多努力,也正是这些对乡镇建设的新构想,才使得韩国的“新村庄运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1.韩国“新村庄运动”的发起过程

韩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振兴计划,将国家从贫困边缘线上拯救了出来,这一系列计划当中扶持产业发展和扩大出口成为重点,但在此期间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城乡发展严重不均衡,导致农村人口的大批流动,并带来了诸多城市社会难题。而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濒临崩溃的边缘。

1.1新村庄运动的实施

经历过“汉江奇迹“的韩国,无论从国民生活,还是国家实力,都展现着发达国家的自信,但自信之余,社会活动家和学者不约而同的将目光集中在仍然贫穷的韩国农村。

1970年,韩国发起了“新村运动”,设计实施一系列开发项目,以政府支援、农民自主和项目开发为基本动力和纽带,带动农民自发开展家乡建设活动。以勤勉、自助、协同为基本精神的新村运动先在农村开展后,以振兴国家为动力,迅速波及工厂、学校及城市,向全国范围扩大。

1.2新村庄运动的实施情况

为了更好地推进新农村运动,韩国根据不同地区新农村运动开展的程度以及村庄原有的基础条件,把全国的农村村庄划分为若干类型并选定不同的工作重点。1973年,韩国把全国农村村庄分为基础村庄、自助村庄和自立村庄三类。基础村庄为新农村运动开展不得力的村庄,没有进村道路也没有治理村内的小河流,户均储蓄不到1.5万韩元(按1979年不变价格计算,以下相同),村庄基金不到50万韩元。这些村庄的工作重点为改善生活环境,政府在进村道路建设、屋顶改造、河流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供支援。

2.韩国新村庄运动的成果

经过10年间的新农村运动,韩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农村居住环境离变化。到1982年底,除了远离大陆的一些岛屿外,所有农村都用上了电,累计283万农户;3714个里(行政单位)安装了申话,形成了全国统一的通讯网络;全国范围内的屋顶改造工程全部结束,又改造了26万户农村住宅,改建了3047个村庄,建了3136~处给水设施;进行了大量的植树造林,治理了水工流失。

其次是农业基础条件的变化。一是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在此10年间,韩国共修建了农村道路64686公里,架设了82596座大小桥梁,泊理了21562公里的河流,新建了5502公里的引水渠,修建了33364座中小型水库:二是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此期间农户收入持续增长,户均纯收入由1971年的29.2万韩元扩大到1979年的153.1万韩元。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作物、畜牧业、养蚕业在总收人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三是农业机械化得到了长足发展。大量引进了农业机械。如动力耕耘机、拖拉机、插秧机、播种机等。

3.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的

3.1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新村运动的实质和精髓是农民自发的“致富运动”。以政府为引导,动员农民自身。

3.2政府在人财物方面积极支持,同时培养农民自发、自助、协同的创造性,逐步使农民走上农业科技创新、互帮互助的良性发展模式.

3.3新农村建设要遵循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特点、规律,以及自身发展需求,并提高农民自我管理村庄的意识,同时积极发展农村民主、农民组织、妇女参与、农村教育、农村卫生、技术推广、农业贸易、文化建设、城乡交流、农村旅游、有机农业等。韩国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能搞政治运动,却引用了政府主导而计划色彩浓厚的农村建设运动,实际上是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更要防止弊端叠加效应,不然将变成劣势互补。

篇10

今天,镇委、镇政府召开全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动员大会,传达市、区的相关会议精神,动员和部署我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刚才,*同志传达了市、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动员大会精神,*同志宣读了我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方案,四个村委的负责人都做了表态发言。为使我镇新农村建设更好地抓出成效,让群众切实感受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下面,我讲了几点意见。

一、正确认识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全面领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丰富内涵。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准确判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审时度势,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途径,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对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对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综合竞争力,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这一重大决策,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任务抓紧抓实抓好。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内涵。其中,生产发展是基础,生活宽裕是根本,村容整洁是表现,乡风文明是风貌,管理民主是保障。它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方方面面的内容,全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是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行动纲领,是党对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

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丰富内涵,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决策和部署上来,切实做到“三个充分认识”: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重要战略和重大创新。

二是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三是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三水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1、正视我镇“三农”工作的成就,坚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我镇“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对推进全镇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我镇建设新农村工作奠定了基础。

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村工业化步伐加快,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二是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三是镇村建设得到加强,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四是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有了新进展。

2、正视差距,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紧迫感。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镇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明显改善,镇村发展不平衡。

二是农村经济总量小,财政实力较弱。

三是镇村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

四是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质量还有待高。

我们既要看到我镇农业和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也必须客观看待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准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坚定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增强建设新农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明确发展目标,抢抓发展机遇,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工作成效。

三、抓好当前几项工作,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和市委五届五次全会的工作要求,我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从实际出发,以实施强镇富民、安居乐业、生态文明、扶贫济困、固本强基等“五项工程”为抓手,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加快农村“三化”步伐,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五项工程”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经济建设,又注重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既注重推进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又注重推进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是我镇新农村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工作重点。当前需要重点抓好的几项工作:

1、促进生产发展,壮大镇村经济。

(1)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一是要以大力发展适应城市经济和出口市场需要的优质高效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都市休闲农业为方向,将组织工业化大生产的投入、技术、标准、管理以及市场流通等产业环节“嫁接”到农业领域,市场化配置生产要素,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二是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三是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四是要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五是要突出生态特色。六是要加强基本农田的管理、维护和建设,不断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和效益。

2、构建长期稳定的“反哺”新机制,使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一是继续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二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三是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四是继续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五是改善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六是落实建立征地事前公告听证和征地款预存制度,完善征地补偿收入和农村土地收入村帐镇代管制度,切实保护征地农民利益。七是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清理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着力解决农民工在子女入学、劳动权益保护、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3、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营造农村新环境。一是加强镇村规划。二是推进农村地区交通、水利、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4、提高农民素质,培育农村新风尚。一是提高农民的实用技能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二是抓好农村基层干部培养。三是抓好新观念、新理念和农村文明新风的培育。

5、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健全农村管理机制。一是建立精干、统一、高效、廉洁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二是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产权改革。三是落实村民自治,大力推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

四、加强领导,切实抓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1、加强组织,营造氛围。

各单位要按要求成立领导机构,精心组织,加强宣传,为建设新农村营造良好氛围。

2、健全机制,形成合力。

一是要建立综合协调机制,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发展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二是要整合资源,建立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机制。

三是要努力构建全社会共同建设新农村的参与机制。

3、统筹协调,整体推进。

一是要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二是要正确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

三是要正确处理好农村硬件与软件建设的关系。

四是要正确处理好阶段性与长期性的关系。

4、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篇11

一、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政策建议

(一)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必要性

1、新农村建设资金供给不足,要求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据统计,1999年全国农民直接承担的税费负担总额约为1200亿元,而国家财政用以农业的支出,1999年为1085.76亿元,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8.23%,2004年为2357.89亿元,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8.28%。也就是说,尽管从绝对额看已经增长了不少,但从相对比重看几乎没有变化,而且2000年至2003年间还呈逐步下降趋势。(表1)2004年财政开始加大农业支出力度,这还是在近几年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大好形势下实现的。由于现行税制客观上约束未来财政收入不可能长期保持大幅增长,因此要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持续保持国家财政用以农业支出的较快增长,难度是相当大的。面对这种形势,如果不寻求新的资金来源,将难以保证如期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

2、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量大,要求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2004年达到2357.89亿元,较上年增长34.39%,大大超过当年国家财政支出增长15.6%的速度,2005年和2006年及以后要继续保持高增长速度,表明国家财政用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确实有了大幅增加。但是,可以说,这些资金量目前还仅仅是用以能够维持农村基层政权和农村最基本的义务教育等最核心的公共品的基本供给,还有大量的资金需求缺口无法满足。如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保障、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农村卫生事业、农村义务教育、农业生产技术改善等等,由于没有资金来源,根本无法得到满足。这些本来应该主要由政府财政提供的公共品,在完全取消农业税后,如果寄希望于主要通过所谓的农民自主、自愿或自治等方式解决,其结果只能有两个,要么回到税费改革之前,繁重的农民负担再次反弹,要么筹集不到资金,问题根本无法解决。不论那种结果,最终都将导致新农村建设预期目标难以实现。因此,从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角度看,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是非常必要的。

3、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性,要求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新农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早在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就曾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而20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小康社会”概念时,也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其的重要内容之一列入。经过近20年的努力,1998年我国的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为44.5%,农村居民为53.4%,分别达到和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小康标准。但是,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要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客观地说,农村问题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与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不足或未得到足够重视有根本联系。“十一五”规划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再次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希望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努力,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没有持续足够的资金支持,恐怕难以做到。因此,从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性看,要求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

4、“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缩小城乡差距的战略部署,要求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城乡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城乡经济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2005年我国城乡整体的基尼系数已逼近0.47。“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缩小城乡差距是推动未来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工商税收体系主要是对城市第二、三产业征收,新农村建设特别税采取对现有主要工商税种征收附加税形式征收,能更好地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真正落到实处。

(二)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可行性

1、“十一五”规划为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提供了制度铺垫。“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得到广大人民的普遍认同,使纳税人在思想上有了较充分的准备,认识上容易统一,纳税人的服从度较高。

2、坚持宽税基、轻税负原则,纳税人容易接收。选择现行增值税、营业税等征税对象为税基,税基尽可能宽些。实际税负设计控制在2%左右,这样不至于给纳税人增加太大税收负担,容易实施。

3、税制设计技术和征管技术可行。新农村建设特别税可设计采用附加税形式,对现有增值税、营业税等应纳税额征收一定比例的附加,不会使税制复杂化,征管成本低,易于征管。

4、韩国乡村发展特别税的成功经验可借鉴。乡村发展特别税为韩国应对乌拉圭协议挑战、克服金融危机和推动“新村运动”向纵深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994年至2004年10年间为韩国政府筹集了约15兆韩元的税额,使乡村经济在各种困难和挑战面前继续得到较快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为韩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做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韩国国会将“乡村发展特别税”的征税时间延长10年的决定也表明该税得到政府和纳税人的认可。实践证明,韩国的乡村发展特别税是成功的。而韩国乡村发展特别税开征的背景与我国现在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韩国的乡村发展特别税可为我国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提供许多成功的有益借鉴。

5、我国过去“两金”的征收为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积累了宝贵经验。我国分别从1982年和1989年开征的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开征国家预算调节基金到1996年全面停征,由税务部门负责征集的“两金”共2444.59亿元,为缓解我国能源交通重点建设资金的紧张状况,筹集财政资金,平衡财政预算,减轻中央财政压力,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这种曾经征收专项附加税的传统,使纳税人对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有较好的熟悉度,征收机构也有相关经验。可以说“两金”的征收为我国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保障措施

1、宣传保障。开征前应对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尤其是对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对未来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的重大意义要重点宣传,要让广大纳税人深入理解和接受。要让每一个纳税人明白,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不仅仅是为了“农业、农村和农民”,而是涉及每一个城乡居民未来生活进一步改善的重大举措。

2、单独编制新农村建设特别预算,制定科学的新农村建设特别税税款使用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资金,新农村建设特别税筹集的资金仍然是很有限。因此,对新农村建设特别税所筹集到的资金必须事先进行科学规划,确定不同项目对资金需求的轻重缓急,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为确保税款的有效使用,每年单独编制新农村建设特别预算,全面系统地公开新农村建设特别税税款使用情况,给纳税人一个清楚的交代,让纳税人放心纳税。当然,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特别税税款使用的前提条件是要科学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规划好了,才可能制定科学的新农村建设特别税税款使用制度。

3、完善税款使用监督制度和责任制度。由于新农村建设特别税属于特别目的税,其税款必须专款专用,严格按新农村建设特别预算安排使用,不得挪作他用,由各级人大制定监督制度和责任制度并实施监督,明确税款使用责任,使税款使用依法进行。

二、新农村建设特别税税制设计构想

(一)征收目的。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的目的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战略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筹集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同时,应在制度上保证现有财政用以农业的正常支出基数不但不减少,还要随经济发展有所增加,这样才能真正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更多的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特别税是用以补充现有财政用以农业的支出不足,而不是取代现有财政用以农业的支出,只有这样才能因开征新农村建设特别税而实实在在地增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资金投入。

(二)征税对象、计税依据和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设计以现行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房产税、土地增值和车辆购置税等七税种的征税对象为征税对象,以上述七税种的应纳税额为计税依据。将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列入征税对象主要出于“宽税基层、低税负”的考虑,而将资源税、房产税、土地增值和车辆购置税列入征税对象主要是出于调节贫富收入差距的考虑。计税依据:设计以现行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房产税、土地增值和车辆购置税等七税种的应纳税额为计税依据,这样便于征管,节约成本。纳税义务人:以现行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房产税、土地增值和车辆购置税的纳税人为新农村建设特别税的纳税义务人。

(三)税率。按低税负要求,税率设计为附加税率10%,实际税负为2%左右。就是说,如果以现行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房产税、土地增值和车辆购置税等七税种的应纳税额为计税依据的话,以2005年上述七税总计约17839亿元(增值税为国内增值税部分)收入计算,附加税率10%即可每年筹集2000亿元左右新农村建设特别税收入。而10%的附加税率,如果按七税种的征税对象计算,实际税率只有2%左右,实际税负很低。

(四)税收征管。新农村建设特别税应归国家税务局征管,收入归中央政府支配,专门用以支持新农村建设。按简化税制原则,采用附加税形式,纳税人在缴纳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房产税、土地增值和车辆购置税的应纳税额时,同时缴纳新农村建设特别税。

篇12

一.参观的简要过程:我镇30多名指导员分乘两辆中巴车,于26日上午8点从镇出发,首先到了镇村组,县新农办的吴主任等东道主已经在那里等候我们了,吴主任为我们介绍了组新农村建设的情况。接着又到了镇厚丰村新农村建设点参观正在建设中的新农村示范点,吴主任和村支部书记为我们讲解了这一示范点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经验。接着又到村庄新农村建设点,吴主任作了介绍和讲解。顺着公路,接着我们到了县集团搬迁移民安置的新农村建设点,参观完这一示范点接着到了县城,集体逛了步行街,参观了县文庙,然后到了县招待所,吃过早饭稍作休息后,下午接着到镇董扁村、安石村进行参观学习,吴主任均为我们作了全面的介绍和讲解。

二.县介绍的成果及经验:

1、组建设点,通过组织村民理事会,采取村民互助建房的形式,完成18户农户的民居房新建,部分农户民居房的防险加固,并对墙体进行了美观粉刷,因此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下拨100多万元资金为该组在河上建造了一座大桥,解决了村民出行困难的老大难问题。

2、厚丰村建设点,通过山区村民用宅基地置换的方式,通过统一的规划,整合资源,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以村民投资建设为主,形成村民居住的相对集中,结合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让有条件的农户按指定户型建设民居房。

3、庄建设点,经过政府组织完成平整地基后,划给符合条件的农户进行建设民居房,政府按新农村民居房建设补助进行补助,并协调农业银行给予每户5万元以内的贷款,道路等基础设施也将由农户投工投劳进行建设。通过庄点的建设,将把附近几个自然村连为一体,并对周边新农村建设起示范作用。

4、集团搬迁移民安置示范点,由于集团的搬迁,对部分农户的土地和房屋进行了拆迁,政府按规定补偿了征地补偿资金,再由政府统一规划,以新农村民居房建设的政策作补助进行建设,得到集团每户30吨水泥的补助,政府统一提供厨房用瓦和院子的围栏,建成了一个以体验茶文化为目标现代新农村。

5、董扁村建设点,该村地处城郊,由于原居住地滑坡导致必需进行建设,村民通过置换的方式获得宅基地,政府帮助规划建设一条进村弹石路,农户按要求的户型建设,享受相应新农村民居房建设补助政策。经过建设,建成了一个干净整洁漂亮的村子,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并安排资金给予建设了一个村民文化活动室。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靠进城务工经商和在村内一个核桃加工厂打工取得的收入。

篇1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现代化进程 新型农民 返乡农民工 市场经济 现代思维方式 创业就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返乡农民工正是新型农民的代表,他们返乡后创业就业,通过各种形式参加新农村建设,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推进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新型村民组织的建设者,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返乡农民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解决了新农村建设的人才瓶颈。长期以来,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老人、妇女、儿童留守农村,导致农业科技推广不力,公用事业无人兴办,基层组织严重削弱,新农村建设人才匮乏。而农民工的大批返乡,不仅带回了资金、技术和信息,更重要的是返乡农民工经过市场这所“大学”的培育,丰富了见识,更新了观念,具备了现代思维方式和市场开拓意识,也更懂得把农村实际和市场信息结合起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有效地解决了新农村建设的人才瓶颈。

(二)推动农村工业化进程,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经济基础。农村工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成为地方财政增收的主要来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障。但当前,农村工业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不足。而农民工长期在城市和发达地区务工,与产业工人融为一体,经受过严格的技术训练,适应了现代化生产的管理模式,为农村工业化发展奠定了人力和技术基础。因此,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三)形成以工促农的有效载体,带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工来源于农村,返乡后通过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产品原料基地和营销网络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农业和商业的有机衔接与结合,有效开拓了市场空间,从而带动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成为以工促农的重要载体,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传播科学知识与现代文明,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内涵。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不仅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还需要建设者更新思想观念,提高道德水准,改变生活方式,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而农民工返乡,不仅带回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还带来了崭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得到提升,有助于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崭新内涵。

(五)充实农村基层组织,为新农村建设打造强力干部团队。实践证明,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作为农民中的精英,农民工经过城市文明的熏陶,摒弃了因循守旧的小农意识,返乡后通过担任农村基层干部,一方面用自身的新观念、新思想影响着村民,使村民形成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增强了农村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通过民主管理改善干群关系,促进农村政治民主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思考与建议

(一)农民工返乡之路充满艰辛坎坷不平。虽然农民工返乡参加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创业之路原本坎坷,农民创业更是充满艰辛和困难。据调查,目前农民工返乡创业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困难:一是缺乏创业资金,企业融资难。农民工返乡创业主要依靠外出打工时积累的资金,资金来源渠道偏窄,流动资金普遍紧张,制约企业发展;二是缺乏创业知识,经营管理难。调查显示,返乡农民工所受教育程度多为初中,虽然外出务工时有过一些企业管理经验,但在创业的过程中,管理知识仍显贫乏,制约企业发展;三是缺乏创业信息,把握市场难。农民工虽然是农民中的精英,但在大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他们仍然面临着知识、信息、思维观念等各方面的挑战,难以把握市场动向,市场开拓能力明显不足。

(二)返乡创业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由于受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影响,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企业多以手工操作为主,规模较小,品种单一,科技含量偏低,市场竞争能力弱。若没有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他们的创业之路会更加艰难,虽然创业都有风险,但农民往往输不起,一旦失败,他们会选择再次离开家乡。因此,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面对这一课题,要认识到农民工返乡是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的回流,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一次历史性机遇,加大农民工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想方设法用好这股力量,让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栋梁。

篇1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示范效应;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78-02

当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正在积极稳步地向前推进。但也要看到,还存在许多不利因素影响着示范村示范作用的发挥从而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为此,需要全面分析和铲除那些不利因素以推动新农村建设。根据相关理论和调查分析,影响示范效应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状况的异质性

一般来说,潜在的受影响者与榜样的情况愈是接近,则此榜样对潜在受影响者的示范作用就愈强,否则相反。因此,当那些新农村建设尚未开始的地方与新农村建设已完成的示范村情况相当时则榜样的影响力会更大,因为受影响者感觉到通过学习模仿能够达到示范村的水平。但是,在现实中以及所做的调查中发现,一些地方农民认为自己村的实际情况和正在建设的示范村差异较大,通过再大的努力也根本无法达到示范村的条件和水平。如果一味去学习和模仿则成本与风险较大,且行动的预期成功率也很低。所以,他们也就不可能去模仿。比如,在发展模式方面,某些示范村所处地理位置优越,他们可以凭借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创办企业以发展工业经济。但是,这一条件对一些农村来说是根本不具备的,因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示范效应就无从谈起。当然,还有一些其它模式可供选择模仿,但由于距离、信息不充分等原因,其它地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示范效应必将大大降低。

二、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环境不同

目前,在现实中搞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与其它农村所面临的环境和所享受的政策的差别也是影响新农村建设示范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陕西省所确立的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的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投资或者是在政府的帮助下通过贷款等途径解决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从而使示范村的建设资金有了根本保障。此外,政府还可能通过营造环境、搭建平台以及配套服务等措施为示范村的建设提供相关有利条件,使示范村的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但是,这样的有利环境和优惠的政策对于很多非示范村来说可能是可望而不可及,即他们可能享受不到那样的好政策和待遇。如许多农村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仅仅改善这些方面的状况就需要大笔的建设资金,更不用说其他方面的建设还需要大笔的资金了。对于这些村来说不仅可能得不到财政资金的支持,即使想通过贷款方式解决建设资金的不足也许就是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为此,这些地方就不得不主要靠自筹资金来弥补,但这对于许多农民来说可能是难以接受的,尤其是对一些较贫困的农村来说更是不可能的。虽说向市场、向社会要资金,建立起多元化的投入体制也是一条解决资金的途径,但是这也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相关政策和条件的不同也势必影响到示范村的示范效应。

三、新农村建设中凸显的问题

自从各级地方开始落实国家的新农村建设政策以来,随着各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视和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各项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经济、农民生活、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在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中还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这也不可避免地会直接影响到示范村建设的示范效应。

(一)经济发展方面

在示范村建设中,虽然很多村都通过相应的途径和方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经济方面还存在一些较突出的问题。如,从事传统农业的劳动力还偏多,用科技致富,用知识赚钱在农村还是刚刚起步;发展致富的渠道还比较少,农民增加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赖转移支付和外出务工;农村内部缺乏创造财富的能力,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二)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方面

那些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虽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示范村在这两方面的发展和进步不够明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对物质文明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在陕西一些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一些陈规陋习继续延续,打架斗殴、赌博、求神占卜等不良现象也时有发生;家庭暴力、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不和谐、婆媳关系不和睦、家族势力阻碍民主选举等现象也不时出现;文化生活也比较单调,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总之,文明、和谐新风建设成绩不明显。

(三)医疗卫生方面

按我省新农村建设医疗卫生方面的规划要求,村卫生室应该有独立的业务用房(业务用房与生活用房应严格分开);业务用房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诊断室、治疗室与药房分设;有固定的健康教育宣传栏;房屋布局符合国家卫生学标准要求等。此外,基本器械及用具方面,至少应配备诊断桌、出诊箱、急救箱(标准配置)、氧气瓶(袋)、便携式氧气瓶、预防接种冷藏包、计划免疫接种冰箱、消毒缸、健康宣传版等诊疗器械。但现实中许多示范村很难到达这一要求,因而遇到一些稍重一点的疾病就很难得到诊疗。因此,医疗方面的发展不突出。

(四)村务管理方面

在调查中,一些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村民反映,一些关系村民利益的事情还是由村干部说了算,村务也没有及时和完全的公开。因此,示范村的管理民主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