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新农村建设的成就,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
一、在新农村建设方针指导下家乡的发展及现状
近年来,我村在正确可行的发展方针指导下,发展非常乐观。
1、农业和农村经济方面。着重强调竹业、本季蔬菜两大产业,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收,全村致富” 的主题,制定了“科技兴竹、扩群提质、质量监管、强化改良、多种渠道发展相结合”的发展策略,特别强调竹业基地建设和加工增值,1998—2005年间,我们村在竹业工艺和技术方面了解少,多以出产春笋、冬笋、纯竹子等初级产品为主,从中获得的收益很少;、2005年以来,引进了“浸泡竹子造纸”、“竹帘篾制胶合板”以及“冬春笋加工出产一条龙”等新技术,每家每户年收益增加了20000多元。同时,完成了楠竹改造60亩,新楠竹种植32亩,既实现了本村的发展战略,又一直坚持走国家“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土流失“的方针。对于本季节蔬菜的种植,生产夏季至秋季的四季豆、豆角、茄子、西红柿等,水果类中的西瓜和橘子在这里也比较普遍了。经过整体的数据统计,至2011年,我村实现的农业总产值51万元,较上一期间增长了36.3%。
2、工业和建筑业方面。2009年,我们村在工业发展上做出了策略性的调整:
在以竹业和蔬菜出产为主,同时开发河沙制造水泥、药材种植、野生金银花等,多角度运用工业流水线的优势进行开发与发展,在与外界保持密切联系的同时,打造本村特色产业,目前我村工业建筑用地占1.23%,是走向全面小康新型农村的很好的起点。
3、交通、邮电、旅游方面。全部居民家有固定电话,平均每家拥有两部手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13.4%。同时,积极申请广佛山旅游页发展,将佛教和苗族文化结合,把旅游业作为提升自我形象、推进富民强村的重要产业来发展,清脆的山,清澈的水,好玩的庙会和淳朴的苗家风情吸引了许多游客。
4、金融和保险业。2011年,我村邮政机构存款余额达66万元,比上一年增长10.1%,主要体现为村民储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明显下降;同时,建立了包括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医疗保险,尤其是医疗保险,成功解决了农民看病难问题,政府补贴更是推动了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医疗设备的进步。
5、教育和科学技术方面。从2004年开始,我村开始实行“9年义务教育”,普九债务 化解工作顺利开展,学校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深入进行教育强村工作,强化教育监督,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目前,我村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适龄儿童升学率、初中升学率均达到了100%,高中教育升学率达到60%,2009年推出了高考奖励制度,考上重本(一本)奖励1000元,二本奖励500元,对教育发展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在科技方面,采取指导员讲课、科技特派员辅助和迎接“科技下乡”等形式开展村民技术培训。使新技术得到及时、迅速、有效普及,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有效提高,为产业结构调整、乡村特色产业打造奠定了科学基础。
6、文化、卫生、体育方面。我们村建设了一个村委广播站,用于播放各种通知,最重要的是用于文化的传播;还开动网吧整治,“扫黄打非”活动,进一步净化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方面,目前我村拥有两个医疗卫生站,卫生技术人员两名,并通过网络实时与镇、县医院保持密切联系,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引导下将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补助率提高到了30%,体育方面,每年举行端午节龙船赛和学生篮球赛等项目。
我们村还不是全面新型农村,我们正在继续执行我村2010年制定的本村发展新战略,主要有:
(1)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使整个村的经济实力增长10%。
(2)“三化”进程稳步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以农业和竹业的发展为主,实现村内一、二、三产业的优化发展。
(3)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争取做到每家每户都能开车到家门口,为楠竹的运送与加工提供更大便利。
(4)积极推行文化、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方针,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
二、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在肯定成就的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发展上存在的一些较突出的问题:
1、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发展早的农村仍存在着巨大差距,2010年儒林镇各个村人均生产值是8350元,而我村只有4660元,几乎只有一半;
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和竹业的比重占70%,其他产业发展比较缓慢,城市化水平还很低;
3、交通、水利、电力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对大家造成了一定的不便;
4、长期以来教育落后使得高素质人才短缺,外地人才难以引进,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升级;
5、过于追求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自然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更导致了相应的自然灾害,如2008年的山体滑坡与泥石流,淹没了将近3亩土地,粮食减产2000斤,且灾后恢复工作花费很大。
家乡发展是新时代的产物,让我们褪去了历史的贫穷,但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发展问题,我们为家乡的发展高兴,但不能盲目追求发展,只有持续性发展才是永久的。
注释:
“农民增收、农业增收、全村致富”是我们整个城步县对于本县新型农村的建设方针,2000年在第十个“五年计划”以来,更加的强调对这一政策的落实与执行,我们村积极效仿,针对本村的发展缺乏基础与动力的实情,努力处理好村民受益与全村致富两个方面
普九债务:指的是贫困家庭因为无法支付孩子们九年义务教育的费用而进行的银行或者其他类型的借款。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乡统筹;小城镇规划;新农村建设
1苏南小城镇概况
苏南小城镇包括昆山花桥镇、鸿山镇、洛社镇、玉祁镇、张浦镇、月城镇、华士镇、横林镇、春江镇等,这些小城镇位于苏南城镇密集区,具备水路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土壤肥沃的优势。在新农村建设的指引下,苏南小城镇进行了全面规划开发,成为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苏南小城镇的具体区位和交通情况如下:花桥镇,位于苏沪交界处,国道312、上海绕城高速、京沪高速、宁沪城际铁路等均通过该镇;张浦镇,位于昆山市版图中心,有娄江、吴淞江过境,水陆交通便捷;鸿山镇,位于无锡新区东北部,与无锡高科技工业园相邻;洛社镇,位于无锡西北侧,交通便利,距无锡市区12公里;月城镇,位于江阴市西南部,是集公路、铁路和内河运输于一体的乡镇。由此可以看出,苏南小城镇的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宁沪交通大动脉上,每个小城镇均有多条公路、铁路、高铁、运河过境,这为小城镇开展新农村建设,实现苏南地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
2苏南小城镇规划内容
苏南小城镇根据自身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自然资源、空间格局、经济基础等情况,结合科学用地的指导原则,对小城镇进行了合理规划,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功能区布局
苏南小城镇根据工业类型进行功能分区,将重工业、污染性较大的工业安排在居住区的上风侧或河流下游,将污染较轻的轻工业安排在临近居住区的地段。为了保证居住用地,为居民提供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苏南小城镇采取紧凑布置的原则布置小型工厂。
2.2旧城镇改造
苏南小城镇在旧城镇改造时,将距离旧中心不远的地方选址为新区,以利于合理利用原旧镇基础设施,控制改造成本。同时,苏南小城镇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旧镇改造模式。如鸿山镇在新农村建设时,按照不同村庄的产业特色、自然风貌、历史文化进行明确定位,避免了千村一面的规划问题。
2.3生态环境规划
苏南小城镇规划中坚持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统一的原则,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在美化环境、保护生态方面加大规划力度。如洛社镇重视高科技企业发展,拒绝污染型企业进入该镇,促进了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
2.4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苏南小城镇规划将处理好远近期经济建设的关系作为重点内容,使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具备超前性和适应性。如盛泽镇将城区开发建设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疏散旧城区人口,开发中心商务区;第二阶段,开发高档住宅区,建设休闲娱乐中心;第三阶段,建设坛丘区行政文化中心,带动城区经济发展;第四阶段,改造和建设老城区。
3苏南小城镇规划特色
3.1工业园区化
本着工业园区化的规划思路,苏南小城镇从原本的招商引资转变为招商选资,由此使得乡镇与工业园区形成了互动发展的局面。工业园区化进一步扩大了工业规模,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还起到了示范作用,展示出了地区政府的优惠政策,推动了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
3.2农业集约化
苏南地区的农业主要是以水生作物为主,通过农业集约化,即鼓励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鼓励农户间的规范流转,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由此不但可以有效克服传统生产方式的种种弊端,而且还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张浦镇是农业集约化的典型镇,该镇以集约化的理念对农业进行经营,农业园的规划依据“两个一”和“一个六”的战略发展,即一个中心、一条走廊、六大片区,经过几年的发展,其农业产值大幅度提高。
3.3环境生态化
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苏南小城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规划过程中,注重环境生态化,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如鸿山镇着力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名胜区、农业示范区、生态区等等。该镇在规划时,对当地的山水资源优势进行了合理利用,以生态小城镇为规划发展目标,投入巨资建设生态城镇。
4.苏南小城镇规划方案优势
4.1空间结构紧凑
在苏南小城镇的规划中,采用了空间结构紧凑的规划布局方案,即大分区、小混合。其中的大分区就是对小城镇整体进行功能分区,以组团为单元,突出其职能和特色;而小混合实质上就是以社区为单元,在局部范围内将各种功能用地进行混合布局。例如张浦镇,在空间结构紧凑规划方案的指导下,该镇形成了两廊五区的结构布局,如图所示。两廊包括吴淞江生态景观廊道和大直港、小直港生态廊道;五区包括居住生活区、公共服务区、工业发展区、旅游度假区、生态农业区。
4.2绿地景观规划凸显江南水乡特色
苏南小城镇在规划方案中引入了景观都市的规划理念,以洛社镇为例,其采用生态农林环绕、林水贯穿、绿化节点插空的规划方法对城镇进行了绿地景观规划。由于小城镇周边的耕地能够为农民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所以对耕地进行严格控制可以起到控制小城镇无序蔓延的作用;城镇内部沿河走廊的形成及其与用地空间的穿插,给小城镇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公园绿地和绿化带丰富了城镇的自然景观。
结论
总而言之,城乡统筹背景下,小城镇规划要从人口、产业、土地、设施等层面出发,优化小城镇空间布局,科学合理引导小城镇发展,提高小城镇的综合效益。同时,小城镇规划要立足现状、突出特色,充分结合区位、资源、经济结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形成加工主导型、旅游开发主导型、交通枢纽型、科技主导型等不同类型的小城镇,进而促进小城镇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悦.三分编制七分管理一成都城乡统筹规划经验总结[J].城市规划.2012(1).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模式;现在;措施
一、城镇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具体来看,首先是新农村建设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手段,城乡一体化实质内容就是将城市作为核心,全面的体现小城镇的桥梁作用和效果,将农村作为发展的前提条件,将城市作为是发展的舞台,这样才能够更加有助于城乡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和进步。这就是说,城乡一体化必须实现城镇以及农村的整体规划,全面系统的考量城镇建设,只有通过这样的手段才能够更加有利于实现公共资源的科学化分配,进而防止出现过度浪费的情况,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是新农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城镇化公共服务的平等化,由于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面对各种各样的困境,因此新农村建设才是处理城镇化过程中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平等化的高效方法。因为新农村建设利用集中建房,进而防止出现分散性的过度建设问题,同时利用集中建设基础设施,提供系统的公共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建设费用,让资源进行了科学化的分配。最后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农村政策倾向的重要表现,一直以来国家对于新农村建设非常的重视,制定了大量的可行性政策和措施来改善和促进新农村建设。因此构建以农村为基础的服务提供制度,研究服务于农村居民的方式,这也是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1、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薄弱
我国城市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却仍然比较薄弱。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是以新农保为主,以企业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老年居民养老补贴制度为辅的多层次保障体系,实现了基本保障全覆盖。但这却是低水平的全覆盖,一是农村社保的种类少,项目不全;二是农村社保的实际获益非常有限;三是城乡保障制度不统一,没有建立城乡保证制度统筹制度,尤其是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没有得到妥善安置,导致农民不愿放弃土地成为城镇居民,进而导致农村户籍制度难以进行。
2、基础公共服务稍显落后
我国保守的城乡传统结构导致我国公共服务的供给以及资源分配非常不均,这就使得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落后性。尽管当前我国在财政方面,加强了对于农村不同方面的投入力度,不过这同城市相对比来说,还是稍显劣势。
3、农村土地流转问题
在农村,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和就业的功能,是农民生活与生产的主要来源,土地被农民视为安身立命之本。当前农村土地流转陷入困境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城乡二元化结构导致了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完善,进城农民也没有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二是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企业经营效益不高,进城农民的收入不稳定;三是土地流转形式单一,信息服务不到位,流转操作不规范,没有形成市场化运行的土地流转机制;四是对于企业和大的承包商而言,由于农业生产投入多,农作物生长周期长,可能会面临不确定的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尤其是偏远地区,很难激起他们土地流转的热情。
4、新农村建设资金不充分
同城市建设相比较而言,新农村建设涵盖的建设方面,就非常的丰富。譬如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等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在资金成本投入方面,虽然官方自身也在新农村社区建设方面投入非常多的资金,不过实际同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所需总量相比较而言,可谓是小巫见大巫。资金的不足,对于新农村建设来说,不但会很难进行其他一些全新的项目,另外对于之前的成果也无法维计。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1、根据地区差异化分步实施农村城镇化建设
我国农村是一个极为复杂、极为不平衡的特殊生活区和特殊劳动群体聚集地,由于受地理条件、人口分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各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应先在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建设农村城镇示范点,取得经验和效果后再进一步推广与实施,将农村城镇化建设与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生活幸福指数等目标结合起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实现农村土地使用权灵活合理流转,集中农村土地资源,逐步形成农业现代化的集团经营模式,促进传统农业向农业特色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方向迈进。
2、强化新农村的规划设计
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注重规划设计,坚持科学规划的原则,首先,必须要改变之前城镇同农村阻隔的规划机制,进而确立城镇同农村的空间规划机制。具体来说可以将县城作为规划单元,全面的考量城乡经济社会不同方面内容,具体制定中心县城到小城镇再到新农村的科学化规划,以此来展现出新农的规划与设计,实施详细的措施和手段,按照制定的程序进行实施。另外就是必须要将新农村的建设归入到城镇规划机制内,这样才能够为城镇化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有相当数量农村土地流转与土地征用,农民赖以生活与生产的土地被流转与征用后,就变成了失地农民。农民失去的不仅仅是土地,还有相应的生产方式与生活保障。解决失地农民问题首先要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其次,建立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最后,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建立定额补助、责任分担、缺口自筹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平衡机制,探索可靠稳定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和有效运营、严格监管的机制,促进社会保险基金平衡。
4、健全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健全的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这是提高新农村生活水平的基础,也是提升构建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因此就需要将新农村的居民需求作为主要内容来抓,在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必须从农村居民的实际情况入手,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另外需要不断强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依据公共服务平等化的需求,强化新农村公共服务机制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建设一个良好和谐的新农村。
5、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资本
对于新农村的建设而言,其发展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资金的不足,因此如果能够有效的解决资金问题,才是维持新农村良好发展的前提条件。这就需要在具体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不但要充分的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还应该有效地借助市场的手,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多元化发展,有效的确保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保障。另外就是充分的利用不同的形式的农业资金,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这就需要就对涵盖农业的资金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另外还必须对不同的相关资金进行有效的融合,充分的发挥这些资金的力量,以此来有助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城镇化的背景下,新农村建设还需要有效提高,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要注重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整个农村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浩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农村城镇化:趋势 问题 路径[J]. 今日中国论坛,2013,12:103-105.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建设 节点 形成原因 特点
Abstract: the new rural node formation reason and its the characteristic is very complex, because each country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and political basis of differ in thousands of ways, has been owned and demand node also each are not identical, even for the same node in different regions also will produce different results, this article on the new rur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node formation reas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y.
Key words: new rur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node, cause of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新农村节点的形成原因
1.1长期对城市节点的“渴望”
城市中常见的节点有广场、酒店、剧院、城市雕塑、景观小品;还有城市公园、小游园等,它们中的大部分都可以归纳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或城市绿地,它们的存在对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们中的节点除了承担自身的某些功能外,不少的城市节点就是城市的名片,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悉尼的歌剧院等等。有了它们的存在城市才有了活力,有了特色。最关键的,它们中的如汽车站、火车站、百货商店等对城市的发展起着支撑作用,它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源动力,是城市的“造血厂”。然而在中国的大部分乡村,缺乏交通基础设施,购物等场所,使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低下,缺乏公园、剧院等集会场所,使得乡村居民没有获取信息的渠道,精神生活更是几乎没有。
1.2政治因素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的重中之重”、“全部经济的重中之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己经上升到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战略层次上了。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曾指出“规划的政治学”这一概念,也就是说政治学对城镇物质形态曾经有过决定性的影响”。同样,规划前辈们提出的种种城市规划与建设模式都与一定的政治抱负有关,历史上许多城市规划与设计师都是当时统治阶级在城市建设领域的发言人。中国的城市建设与政治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改革开放的最好见证—深圳就是最好的例子。城市与政治的关系不用多说,那么对于乡村来说,政府与政策的支持往往对于乡村的发展是起决定性的作用。位于河南省中部的,村中不少的景观节点都时刻响应着“为建设共产主小社区而努力奋斗。”
1.3经济因素
目前,在我国部分发达的农村地区,也就是“发展起来的农村”,有着农民收入水平高,生活水平高的共同特点,景观上表现为“村里的别墅+田园里的工厂”或者“缩小了的城镇”。这些发展起来了的农村,都有一个共同的支撑点一工厂。那就是在原本是农田的土地上通过一系列的土地政策,农民表面上失去了耕地,但利用土地补偿金办工厂,盖住宅,使农田变成了工厂或住宅。当地政府也因为出租土地,而有能力兴建公共基础设施,从而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和村民生活水平的循环发展,在这些发达的农村,工业取代农业成为支撑乡村发展的增长极,为其发展提供了源动力。在珠三角地区,这一类的村子就随处可见,如广东省深圳市沙井镇后亭村,工业用地站到了全村的建设用地的43%。
1.4文化因素
乡村节点往往是当地乡村文化和历史习俗的外在体现,是凝固的文化形态,有什么样的历史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乡村节点与之相呼应,可见文化对乡村节点的影响程度之深。最典型的就是当农民有剩余生产物资,并且有地域性的首领与仪式时,对于生、老、疾病以及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延续等有共性的忧患。
我国在此方面具有独特见解,就是风水学说。随着历史的发展,其中亲和与亲近之感情越来越占主导地位。风水学说的哲学根源是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哲学对天地人关系的总体认识。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思想的突出特点之一,这种自然美学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农村与城市发展建设。其内涵就是要“顺之以天理”,追求与天同源、同构,从而达成和谐统一的整体的目的,所以乡村节点的规划与建设也顺应此思想,讲究因地制宜,和谐统一。乡村比城市更容易接触到自然山水,其规划和建设应该自始至终将山水等自然要素在融入乡村的规划建设中,始终成为其谋取合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新农村节点建设应该追求人与自然成为一个整体,尽量与自然亲近。
2.新农村节点的特点
2.1功能性
建设新农村的节点首要目的就是用于解决农村,农民,农业的实际问题,也就是其实用功能,如1965年到1966年,河北省修建的红旗渠,就是为了解决河北林县农民缺水的实际问题,是当时有力的供水送水设施。如今,红旗渠的不少地方已成为景观节点,有着不小的历史纪念价值。所以农村中建设的各类公共基础设施,功能性的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平台,同时也有效的促进了农村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
2.2空间性
是指物体所处的空间关系和视觉条件,如方位感的方向、空间结构的暗示等。最常见的就是占据突出空间,比如街道转角处的地块,可见率高,容易吸引各个方向的来往人群的注意,处于这种地块上的建筑物很容易成为节点。同样的一栋建筑物放在不同的地方是有不同的效果的,假如放在合适的突出的空间,普通节点也可能升级为重要节点。
2.3形象性
是指建构筑物体的外形,使观者产生高效而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印象。依据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当某一物体具有景观异质性时,即当它的体量、色彩、肌理、造型与周围环境形成图底关系的强烈对比,或者在尺度、密度和趣味性方面强大于其他建筑物时,就会产生物质形象的视觉冲击,对观察者造成审美心理上的震撼,从而给观察者在心理上留图片来下印迹。一般说来,这一建筑物或构筑物与背景的区分度越大,特征越明显,就越有可能突出成为行人的知觉对象。如华西村的金塔壳格外吸引人们的眼球,就是因为其不同于周边建筑的形象,使得它尤为突出,成为访客和游客观赏最多的地方。
2.4识别性
是指物体的外形特征或特点,如形象的载体类别因素(建筑物、构筑物、自然地貌等)、高度、形式、色彩等[3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是元朝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描绘的,在他心中已定格的故乡场景,虽然有些让人惆怅、感伤,但诗中所反映的古藤老树,小桥流水,就是故乡长期映在作者心中的.“节点”,是作者识别故乡的钥匙。农村中往往没有城市那么复杂的元素,所以这些不多的乡村节点印象图,更容易让村民记住和感知,使人们可以根据心中的节点勾画认知地图。相反,如果没有了这些意向中的节点,那么人们就更容易迷失在毫无特征的环境中。
2.5内涵性
节点的内涵性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文化涵义,是指观者体验后形成的心理感应、心理图像、心理意象直至能赋予文化意义,如唐伯虎桃花诗里的桃花山与桃花庵,这些本来很普通的景观因为在诗中的刻画被人们津津乐道,而成为人们所议论的一个节点。第二个是历史涵义,是指拥有一定年限的旧建筑物或构筑物所包含的历史意义。
3.广东中山海洲村经验:发展特色支柱产业,使其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节点
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镇海洲村紧紧围绕专精化灯饰产业为支柱,来发展和建设村镇,通过建设灯饰专业市场、引进和培育专精化龙头企业、向特定门类灯饰企业提供政策优惠等措施,引导村域灯饰集群专精化发展,形成与镇中心区紧密互补协作的子集群.再如湖南省跳马乡梅怡岭村以10万余亩苗木基地为主导产业,配建其他公共服务设施,来支撑和引导农村建设.新农村的特色产业还有如湖南宁乡摊子冲红色旅游产业,当地村委为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修建了与服务旅游主题的酒店,主题公园,牌楼等等.既很好的服务了当地的特色旅游产业,也很好的改善了当地的居住环境.从而推动当地的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杨帆.规划政治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危旧房改造工作是政府根据目前城市中某些建筑老化,城市功能低下,影响城市美观、甚至引发安全事故的区域,以改善人民居住环境,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知名度为出发点,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造工作。
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依托的资源及面临的问题与危旧房改造有许多一致的地方。一是都需要政府主导,去进行引领开发,没有任何一家公司会主动去进行新农村建设和进行旧城改造;二是本区域居住的居民大部分是生活水平比较低、受教育程度低,思想比较守旧的人群;三是因当时技术落后,生产力发展低,建筑水平低,本区域的建筑及基础配套设施都比较落后,功能低下,无法满足现代使用条件;四是本区域居民盼望过上新生活又有很大思想障碍,怕通过改造工作反而会影响自身利益;五是不能大拆大建盲目无序开发,本区域有许多政府保护的保持当时当地风土人情的古建筑。
__市委、市政府经过多年推进新农村建设,打造了几百个文明、富裕、和谐的农村小村庄,积累了新农村建设的丰富经验。笔者认为,其“发展新产业、建设新城镇、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貌、组建新的经济组织,创建好班子”的“五新一好”的做法,可对形成我市危旧房改造工作的新思路颇有借鉴意义。
一、以制定科学的规划为进行旧城改造的关键点
旧城改造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规划。规划要依据科学指标,又要结合旧城改造的实际情况,不能拿一些硬指标去套用,否则,改造后的旧城就可能会造成对历史名城的破坏,甚至会出现“排异”反应。规划性质可以以朝代来作为分界限,以前建的房子多且集中,如赣江街道荷包塘社区的魏家大院,和平路的灶儿巷,应重点考虑以“保护”的方式规划;至1949年建的房子多且集中,应重点考虑以“修复”的方式规划;1949年以后建的房子多且集中,并且布局混乱,基本上可以以“再开发”的方式规划。规划应聘请具有旧城改造经验的设计院设计,并建立审核机制,在旧城改造规划工作中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二、以培养居民就业作为旧城改造的创新点
本区域居住的居民大部分是受教育程度低,为构建和谐平安社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环境下,为解决拆了房的居民的就业问题,就要培养他们谋生的能力。一是可以按照国家对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制度,对因旧城改造拆了房的城市困难居民一样可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制度;二是对未有一技之长的居民,政府应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各类技校培训;三是为把古老文明的__宣传出去,促进__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可以针对性地培养一批拆了房的居民中有知识,了解__风土人情的经营旅游业方面的人才。
三、以改变居民传统居住、就业习惯作为旧城改造的着力点
旧城区的居民同农村的农民一样,大部分都具有比较守旧的思想,远走不如近爬的就业观念,宁愿集聚在祠堂周边的小屋,也不愿到新区环境好的位置去居住的思想,严重影响了疏解旧城人口的压力和旧城改造工作。要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一通过行政去控制,在旧城改造中规划的房屋,必须以小于90m2(建筑面积)/每套的为主,同时提高房价;二是组织本区域居民去沿海发达城市、农村去参观学习,逐步改变他们的传统观念。
四、以组建新的经济组织,发展新产业,提供有效的社会保障作为旧城改造的亮点
__是历史文化名城,在旧城改造工作中,应充分珍惜并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开发古色旅游,发展第三产业。在政府主导下,可以成立古色旅游股份制公司,凡是涉及旧城改造的居民可以以房屋拆迁补偿金作为资本金入股,成为股东。根据市场经济原则,房屋拆迁补偿金可以以建筑年代作调整,同是砖混、砖木结构,如宋朝的建筑可以乘3为系数,清朝的建筑可以乘2为系数……,只有更好地解决了居民的生活出路问题,才能更有效地保护古色资源,推动旧城改造工作。二是根据国家要求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对拆了房的居民可以有条件的享受事业单位员工一样的待遇,用房屋拆迁补偿金缴纳保障金,为他们提供养老、医疗、基本生活保障。
五、以创建好班子为旧城改造工作的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