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范文

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

篇1

[关键词] 农村 乡镇干部 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0-0001-01

1 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偏低的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

调查发现,乡镇干部中普遍存在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保守,习惯于用旧思想、老观念看待新事物,缺乏改革的勇气和胆识;满足现状,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不愿意下功夫钻研理论并用以指导实践;懒散怠惰,缺乏勤奋苦干的精神,不善于思考钻研,不能及时掌握新情况、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提出新见解、理出新思路;习惯于坐在办公室发号施令,遇到棘手的矛盾和问题,不积极主动想办法解决,而是上交或者拖延。主要原因如下:

1.1 待遇偏低,缺乏保障影响乡镇干部积极性。

1.1.1工资难提高。从目前的工资制度来看,乡镇干部的职务上不去,工资级别也很难上去,很多乡镇干部干了几十年临到退休仍然是“科员”。

1.1.2 生活条件差。乡镇干部每天风尘仆仆地来回,奔波于乡镇与县城之间;如果乡镇干部长期住在乡镇,还会存在子女的入学教育、夫妻分居、文体生活、住房等问题。

1.1.3 工作费用多。实行阳光工资后,乡镇干部的下乡工作交通费,联系工作电话费、进城办事差旅费都没有了,干部工资都在一个等次上。领导安排工作后,干得越多、越好,相应的费用也越多,工作起来也没有积极性。

1.2 政治前途,待遇不公影响乡镇干部积极性。

1.2.1 身份制约,有为无位。在乡镇干部的身份构成中事业人员占到了绝大多数,而占少部分的公务员中领导干部又占多数。相对于事业干部而言,乡镇公务员年龄偏大,文化层次不高。据了解,30%以上的乡镇事业干部都在行政岗位上串岗。从政治待遇来看,由于"公务员凡进必考"规定和其身份的限制,乡镇事业干部干得再好也只能是个事业干部。

1.2.2 难出成绩,提拔渺茫。乡镇行政干部工作在第一线,任务繁重,条件清苦,工作难度大,难出成绩。有的乡镇领导干部二十多岁就当上副科级干部,政治上提升无望,经济上没想头,想回城又比较困难。

1.2.3 一般乡镇干部进城的机会少,年轻优秀的干部又多被县级部门借调。一般的乡镇干部默默无闻在乡镇计生、民政、综治、林业、国土、农技、联系村等岗位上工作了几十年,却没有机会进城,调到其他条件好的乡镇去也不可能,工作时间久了,工作激情也没有了。

1.3 学习进修机会少,思想境界难提升影响乡镇干部积极性。

乡镇干部本身就处于基层,事务性工作多,与老百姓打交道的时候多,但与外界世界接解少,造成部分乡镇干部思维狭窄,思想落后,对新知识、新信息了解较少,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1.4 管理欠妥,机制不健全影响乡镇干部积极性。

1.4.1 存在吃“大锅饭”的现象。规章制度落实难,很多时候乡镇工作是靠感情联系,难以打破情面,管理上比较灵活,工资、奖金、补助不好分谁多谁少,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1.4.2 存在混编混岗现象。乡镇工作千头万绪,编制有多种,各项工作不可能截然分开,行政干部、事业干部、工人都归乡镇统一使用、统筹安排,只能混编混岗使用。

1.4.3 管理制度不健全。平时乡镇干部较县级干部较懒散些,上下班要求不严,有些制度也不健全。

2 提高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的几点思考

2.1 思想上激励

组织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对乡镇干部存在的问题,应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责怪。逐步建立起关心基层、重视基层、照顾基层的长效机制,让乡镇干部感到“生活有保障、工作有希望、基层能干事”

2.2 政治上激励

2.2.1 加大县级部门与乡镇干部交流任用机制。打破县级部门与乡镇的界限,加大县乡干部交流力度,发挥两种干部的优势互补。在县级部门、乡镇领导班子配备中专门拿出一定比例的职位,提供给有能力、有作为的同志去竞争。

2.2.2 探索建立优秀乡镇干部回城制度、交流制度。可在县级部门拿出一定名额定向在乡镇干部中选调,凡在乡镇工作达到一定年限,工作业绩优秀的,均可向组织申请或经所在乡镇推荐回城。对一般干部也可探索交流、轮岗制度,同一乡镇工作到一定年头,交流到其他乡镇,

2.2.3 加大提拔使用力度。对乡镇优秀的干部,应打破身份限制,不分编制给予提拔使用。在提拔时对乡镇干部在学历、年龄、综合知识等方面可适当放宽。把优秀的年轻干部留在基层,安心基层工作。

2.3 经济上激励。

2.3.1 要在现有条件下,财政转移支付向乡镇倾斜,多增加乡镇工作经费,能否在乡镇增加交通补贴。

2.3.2 要在政策范围内,尽可能提高乡镇干部的待遇,缩小其与县级部门干部收入的差距,让乡镇干部觉得在乡镇工作也有干头。

2.3.3 建立激励基金。财政每年拿出一部分经费用于奖励在乡镇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工作并做出出色成绩的乡镇干部,使乡镇干部在其岗位上保持奋发争先的精神状态。

2.4 机制激励。

2.4.1加大乡镇干部学习培训力度。制订乡镇干部培训方案,有计划地组织乡镇干部进行培训,增加乡镇的干部的视野和认识。

2.4.2 感情和制度相结合。制定详细的干部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并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用制度来激励人,激发干部的工作热情。

篇2

根据《自治区直属党委区直机关工委关于2021年机关党员干部春节回乡开展调研活动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桂直工发〔2021〕3号)文件精神,结合2018年5月10日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桂政办发〔2018〕46号)与本人工作经历,特选取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基础设施(交通设施)作为此次调研的重点方向。

为响应国家关于疫情防控的工作需求,同时调研范围广,时间紧,在必须满足防控要求的前提下,此次选取户籍所在地-广西东兰县花香乡(重点为乡所辖下的花香村)作为此次调研的区域,主要通过采取发放电子问卷调查、电话访问、面谈访谈等方式进行,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花香乡基本情况概述

花香乡位于东兰县东部,东与金城江区九圩镇、北与金城江区三旺乡、南与大化县板升乡交界,西与长乐镇、大同乡、隘洞镇等乡镇接壤。乡政府所在地花香村距县城48公里,全乡面积210平方千米,总耕地面积1177.77公顷,其中水田790.13公顷,旱地387.64公顷。截止2020年5月,从东兰县人民政府网站获知:全乡辖11个行政村,239个村民小组,364个自然屯,年末总户数5899户,年末总人口数为21135人,居住着壮、汉、瑶、苗、侗、毛南等6个民族。花香乡地理位置优越,有东兰"门户"之誉,是东巴凤经济发展的重要交通枢纽。

花香乡农业产业情况: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黄豆、红薯等,经济作物有大蒜、李果、油茶、甘蔗等,畜牧业以养猪、牛、羊为主,产业类别较多,但产量产值不高。

花香乡交通设施情况:全乡约有16条村级道路,894县道和976县道贯穿全乡,尤其894县道,原是东兰县往返河池市的必经之路,得益于此道路优势,花香乡曾跃居东兰县经济排名前列。

二、调研时间和调研对象

调研时间分为两期,第一期于春节放假前(2021年2月1日至2021年2月8日)采用电话访问和发放电子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第二期于春节放假时间(2021年2月11日至2021年2月17日)采用面谈访谈的形式开展。

为使调研资料收集更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特将调研对象分为两类:一是花香籍在外工作人员,二是非花香籍的外来工作人员。具体对象涉及农业产业和交通设施的政府工作人员、企业员工、个体户及闲散就业人员等。

三、具体调研内容

根据调研对象的不同分别制定调研的具体内容,总体包括如下:

(一)从事的行业。

(二)对农业产业与交通设施的意见与建议。

四、存在问题和建议

经过为期15个日历日的调研,发放电子问卷调查300余份,收回有效调查卷236份;电话访问50人次;回乡面谈访谈15人次。现将调研对象所反馈的材料整理汇总如下:

(一)农业产业基础薄弱,没有优势企业,特别是缺少龙头企业的进驻引领发展。农业现代化技术不普及,应对灾害气候能力不强,生产水平不高,易受市场冲击,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

(二)贯穿花香乡境内的主干道长乐镇至九圩镇二级公路还在建设,且进度较慢,极大增加了全乡人员的出行时间和成本,制约着全乡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全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季节性缺水的顽疾未完全解决,需送水给群众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近几年的春节期间仍存在缺水现象,农村饮水问题突出。

(四)对乡贤的回流引进急需加强,让乡贤能真正回得来、住得下来,专心为家乡贡献自己的热情。

五、启发与个人建议

饮水思源,做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花香人,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经历,经过此次调研,更引发了我对花香乡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

(一)要将产业振兴作为重中之重。当前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应当引起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如可参照原先我曾主持或参与几个县份做的产业振兴规划项目,选择两到三个产业作为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培育与发展,以点带面,同时组织专家把脉会诊和外出学习“取经”,建成乡级示范样板项目,进而提升自身的产业品牌效益。

通过了解,目前花香乡有乡级业示范园3个,村级示范点8个,包括桑蚕、大蒜、山羊、油茶等产业。政府应选择优势产业,以重点企业为抓手,加快现有农业企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培育壮大一桑蚕、油茶等电子商务企业,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带动农产品销售,推动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和全乡农民脱贫奔小康。

(二)加强项目带动,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一是重点

发展产业道路交通设施。乡政府应加强与县委县政府的沟通汇报,尤其是获得发改、财政、交通、扶贫办等项目主管部门的支持,积极解决我乡服务于产业发展的道路建设问题,尤其是解决在建二级公路项目进度缓慢,资金不到位的问题。花香乡应积极破除修路与致富难题,减少产业运输成本,进而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设施的保障。同时,也应当加强与农村信用社等当地金融机构的合作,为解决道路资金和农业发展瓶颈提供实惠的资金支持。二是优先发展农田水利。加快落实政府所在地和人口聚集区集中饮水工程,解决饮水难问题,进一步修整完善农田水利渠道,努力争取农村家庭水柜、田头水柜指标,大力实施水源保护和净化工程,确保人畜饮水充足安全。

(三)乡贤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改革开放以来,从花香乡出去当干部、做学问、办企业的人很多,这些人有知识、有人脉、有能力,也有家乡观念和乡愁情结,愿意为家乡发展做点事。个人认为,还是要从制度安排上做些探索和突破,要让乡贤能够回归农村作贡献。建议学习兄弟乡镇-三石镇对于乡贤回流的先进做法,重视乡贤,制定相应的回流引进方案或者制度,让乡贤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为建设花香乡的乡村振兴事业做贡献。

(四)继续加强党委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力量,推动各项工作高效落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强乡党委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关事项、重大项目统筹协调和指挥调度,更好地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全面落实各项任务。同时,建议切实加强党委对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建设以及对乡内年轻人的培养,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在这方面继续加大制度探索和创新。支部书记选得好,可以成为带领村民致富的一面旗帜,年轻人也是未来建设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我相信,在这样从横向到纵向的引领和发展下,我乡的乡村振兴事业会走在全县的前列,农村生活会越过越红火。

广西壮族自治区金城江公路养护中心

养护与工程管理科吴胜平

2021年2月18日星期四

附件:

1.电子问卷调查一

2.电子问卷调查二

电子问卷调查一

尊敬的女士/先生: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回答此问卷。本问卷旨在了解您对花香乡农业产业与交通设施的一些看法。调查的结果仅用于相关的科学研究。感谢您的支持和配合!

您所分管的部门:

£农业

£交通

£教育

£其他

您对分管部门的意见与建议:

电子问卷调查二

尊敬的女士/先生: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回答此问卷。本问卷旨在了解您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产业与交通设施的一些看法。调查的结果仅用于相关的科学研究。感谢您的支持和配合!

您所从事的行业:

£农业

£交通

£教育

篇3

【关键词】农村经济;乡村振兴战略;措施与策略

1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阻碍的因素

1.1基础结构设施建设力度薄弱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逐步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基础设施设备有了明显的改善,例如:重修了乡村道路,更好地连接了城乡的沟通,开辟了崭新的销售方式;引进了新的机器设备,减少了对人工劳动力的使用,缩短了产物的产出时间等等,但其机械化的投入力度还是相对比较匮乏。支持地方农业发展的基础资金是有限的,将农业发展逐渐趋于机械化,也不仅仅是依靠政府部门的支持就可以达到预期效果的,最终,还是需要依靠从事农业的工作者从根本思想意识出发,进行思路的转变,才能真正地对农业发展形成有利条件。很多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逐渐老化,未能给予及时地更新处理,导致农作物的产量也相对降低,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并非仅依靠政府的支持,人们过于依赖政府,未能从自身出发去创新改革,最后可能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

1.2产业结构因素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于农村的发展极其重视,因此了很多惠民政策,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完成。但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过程当中,我国各地区的农业发展却存在供求关系不平衡的情况,这也导致很多农产品的供给未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这些类型的农产品需要从国外进口。但是某些农产品却出现滞销的情况,无法进行出口,而内需也无法解决这些农产品的销售。这种农业领域供求关系及其不平衡的情况无法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模式已经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也无法满足新时代环境下的社会需求。因此,我国农业产业结构需要进行一定的改进,比如要更加多样化,才可以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当中如鱼得水,面对各种各样的突况,可以做到从容不迫。这样一来就可以解决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农产品在全球化市场当中的地位低下的情况,进而可以稳定我国农业产业的波动。也可以减少因为价格的不稳定性,农民每年耕种的时候倾向去种植经济属性较高的农产品的状况,从而使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的稳定性可以有着大幅度的增加。

1.3科技创新因素

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和农业经济发展效果间息息相关,通过科技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帮助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和推广。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经济发展及推广工作中,农业科技成果较不普及,农民对农业科技的认知度还不高,在农业的建设中使用机械的概率小。农村科研成果转化及推广的难度大。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十分匮乏。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匮乏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科研的成果,同时也会影响科研类机构的运行。从整体的情况来看,具有博士学历的研究人员在农业科研机构人员总数的比例相对较低,而且这些科研人员队伍当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以及创新骨干力量不足。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科研人员还存在非常严重的人才流失的问题,这对于农业相关科技的发展工作而言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国家农业产业经济建设工作造成制约。

3乡村振兴战略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3.1深化改革进程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是当下最为紧迫的工作任务,在面对着新形势、新任务,我国主线应该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体内容,总要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去积极探索一条现代农业产业的体系。这也是我国农业发展过程当中所面临的全新的课题。深化改革进程,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找到恰当地适合农村发展的手段,促进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除了选择恰当的种植生产地区,我们还应当根据当地的实施情况进行规划和统筹,合理的划分,充分利用农业思维,将植物种在最恰当的土地上,制定科学的统筹方案帮助农民和农村企业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加大对农村的科技投入和经济投入,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来支撑整个农产品的产业体系。其次是要加快农村产业化的集群发展,促进有关产业的融合,地方政府也要按照相关的国家文件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集群发展。最后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如把农产品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加快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农产品可以在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宣传,从而解决创新成果推广滞后的弊端。

3.2推进协调发展

在促进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遵守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所以相关部门要完善法律制度,在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营造一个法律环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这个理念非常明确地提出来了加强对城乡统筹的协调和推动,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就需要将乡村社会资源,经济资源以及政治资源进行统一的规划,帮助城乡由原来的分割独立的情况转变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结构。要相关政府机构加快制定有关振兴乡村的法律条文,同时也要完善与这些有关的配套的制度。因此,政府部门要快速地完成对农业产业经济有关的法律条文的评估,对其中与农业产业经济不相适应的法律条文进行清理或修订,使有关法律条文能够适应农业产业经济发展。通过对相关法律条文的解读,政府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加大对大中型农村企业的补助,促进相关企业人员在当地的落户。充分地发挥农村企业的作用。通过农村企业的规模扩展之后对人才的需求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强对政策的贯彻于落实,将政策细化,使乡村振兴过程当中,可以真正的为农村产业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章可循的法律条文,建立一个与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制环境,帮助农村居民建立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企业,通过政府对企业进行扶持,扶持过后的企业,多余的资金投入到对社会的帮助之中。这样的帮扶模式可以帮助乡村企业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促进乡村振兴[2]。

3.3加大投入力度

想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合理制定发展规划,就需要改革创新来促进乡村发展。这无疑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我们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当中,毫无疑问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麻烦。因此,在我们推进乡村振兴,还有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时,必须要结合农村实际的发展状况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文件要求,在农业产业经济发展中,要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积极探索符合科学的对策。要想真正实现科技振兴以及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效益的提升,那么给予科技创新工作以及人才培养工作足够的重视,具有很高的必要性。从农业科技创新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重点针对技术人员进行创新能力的培训工作,可以整体提升示范基地以及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域的建设效果。

篇4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路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各地区各部门应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优势,做好面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布局,提升发展体系、行政管理机制及产业结构的优化能力,使各地区能运用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更好融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新环境。

1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意义

2016年2月,国务院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重点提出:“加快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事业发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农村社区建设试点[1]。”至此,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完善农村教育、医疗及文化发展体系,提升农村地区社会资源、经济资源及市场资源整合能力,为未来阶段农村发展创造更优质的环境及发展条件,成为新时代农村地区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从发展需求角度来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改变了传统城乡融合发展结构,提高了农村地区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网络构建的主导能力。实现对农村地区发展资源的合理化分配,弥补早期阶段农村社区建设改革存在结构性缺失,解决使农村地区行政管理职权分化问题,为农村地区生活条件、卫生环境及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夯实基础。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非单一在原有体系上进行改革优化,而是从发展结构上作出调整,将农村地区农户衣食住行与城镇地区进行对接,在不改变原有生产劳动方式及社会基础产业结构的前提下,提升农户总体生活质量,强化农户生活幸福感及获得感,为农村地区经济建设、环境经济及产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的困境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及文化等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同样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具有负面影响,需要通过深入分析予以解决。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问题,多数集中在行政管理及资源分配两个方面,做好对行政管理体系的完善,并制定科学的资源分配方案,有助于深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稳步推进。

2.1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要求在社区服务、管理调度及社会福利等方面做好协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采用将多个行政村进行合并的基本模式。其中,各地区社区服务、管理调度及社会福利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差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何制定福利补贴标准、规范社区服务体系及优化管理调度模式,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需思考的问题。从经济结构上来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使农村产业建设形成发展合力,强化农村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其社会福利标准、社区服务质量及管理调度执行性势必有所提升。但从实现环境的发展视角分析,部分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要解决农村发展融合行政管理权限重叠的问题,加速农村发展环境现代化治理,提升农村经济发展上限。但各地区乡村发展存在内部矛盾,仍然未能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视角下得以有效解决,内部矛盾的产生必然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形成影响[2]。新型农村社区专业服务人才匮乏、社会保障及福利制度单一,管理调度时效性不足等问题,仍然困扰了后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应在充分了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基本特征的同时,做好对各项建设发展、管理工作的优化,进一步建立长效化发展机制,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时展接轨,并有效吸纳城乡融合发展经验,提升新时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水平。

2.2资源分配

资源分配问题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利益分配、人力资源配置及市场资源调度四个方面。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由政府机构与企业提供支持。但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式分析,上行经济固然对农村建设创造便利条件,但政府机构及企业同样面临经济转型及市场产业升级的压力,如何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的职权划分,并在合理范围内为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企业提供政策优惠,则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考虑的问题。利益分配主要指农户之间居住资源及经济资源的分配。部分地区大刀阔斧的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改革,基于大拆大建进行农村改造。该方式的确加速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程,但不利于对农户核心利益诉求的满足,容易促使农户与政府机构之间产生嫌隙,从而,导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及社会资源的调配,也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各个乡村产业优势及产业发展需求不尽相同,针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要以推动经济发展、优化居住条件等作为底层建筑。因此,有效发挥不同地区产业优势,强化产业集约化发展,对于缓解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及市场资源调配矛盾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3乡村振兴视角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特征

乡村振兴战略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诸多便利。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充分影响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产业化、中心化及统筹化三个方面。其中,不同建设特征也代表了不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模式。未来阶段,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要充分做好对不同发展模式下建设经验的积累,开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视角,为未来阶段更好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总体实效性提供有利保障[3]。

3.1产业化

产业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产城联动为主导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该模式利用对产业资源的聚集优化,优化本地区产业资源配置,降低传统模式对产业发展的限制,使各乡村产业发展形成一体化联动。通过对人口资源的社区化集中,提升农村地区对部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改变农村土地资源闲置及居住资源紧缺的问题。基于产城联动模式的构建,充分加速土地资源的流转,优化农村地区产业发展生态,能够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则给予农户更多的居住选择权,帮助农村环境改造及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单一土地资源结构对农村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最大限度满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需求,为后续阶段强化各地区产业建设一体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2中心化

中心化是指由乡镇企业与政府机构协同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采用产业资源、服务资源及配套设施的集中化管理,进一步打造以农村地区中心发展为载体的舒适生活圈,围绕对优美环境、良好服务体系及多元市场生态的建立,实现对农村地区发展面貌的改善[4]。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对于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建立中心化发展模式,实现将资源共享理念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有效运用。中心资源的共享可以更好控制成本支出,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多位一体发展,使政府资源、民间资本及商业资本等均可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民间资本与商业资本的加入,将为提升农村地区生活质量及改造生活环境提供有力保障,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需求与企业利益诉求充分契合。以此,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高水平发展创造积极条件。

3.3统筹化

统一协调、统筹管理,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特征。传统模式下农村行政管理,存在管理结构单一及管理覆盖范围不足问题,部分地区由于行政管理职责划分缺乏合理性,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形成三不管地带,农村地区产业升级及产业结构改造因此受限。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统筹管理,则将管理职权进行统一分配,提升各地区行政管理执行力,实现行政管理全面性覆盖,为农村地区市场发展统一规划、社会资源统一调度及产业资源协同配置等奠定良好根基。因而,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长效化视角来看,统筹化管理是基于大局观视角,为农村社区建设及环境发展改造创造良好条件,实现农村生产水平、生活质量及生态治理等多方面提升,进一步满足新时代农村地区建设发展需求,实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多元化对接。

4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影响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及科学策略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定程度改变了农村地区的发展面貌,提升部分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充分突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优势,强化对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的优化,明确行政管理及社区服务定位,提升新型农村社区总体社会服务质量,有效为农户及企业发展提供社会保障。以此,排除农户及企业的后顾之忧,丰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服务功能,为后续阶段政府机构进一步从多个视角提供发展政策的支持创造条件。

4.1优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

面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做好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的优化,有助于从产业经济发展的角度,为农村发展资源的整合提供良好机遇。因此,各地区应围绕协同共助、合力助推的中心思想,优化新型农村社区产业发展资源配置,基于充分发挥农村产业发展优势及助力产业融合,改变新型农村社区的产业结构,确保新型农村社区能持续为优势产业及支柱产业发展输送新鲜血液,进一步构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另外,新型农村社区对于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的优化,不应采用一以贯之的发展改革理念,要在不影响当前产业独立发展的前提下,做好多方面产业发展规划,逐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产业发展试点改革,适时做好对产业发展方向的调整,基于产业发展中弹性化策略的运用,为新型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持[5]。从而,化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经济矛盾。

4.2明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精准定位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面向提升农户生活质量及为农户生产劳作创造便利条件两个方面做好行政管理规划,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社区服务工作的开展,能围绕以上两个方面内容制定科学方案。在此过程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摒弃传统行政管理及社区服务理念,面向农村发展的城镇化对接构建行政管理新体系,并根据各个行政村行政管理工作现状,统一行政管理工作标准及内容,实现各个不同行政村之间行政管理工作的步调一致。避免在社会福利、社区服务及管理调度等方面产生严重的差异化问题,使农户能真正意义上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受益者,降低外部因素干扰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的影响,促使新时代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达到更高水平。

4.3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视角下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一环。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面向企业、医疗机构、教育机构及农户等提供经济、人力资源及市场资源方面支持,降低新型农村社区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结构性阵痛问题,使企业、教育机构及农户等能尽快适应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新环境,排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中存在阻碍。为此,政府机构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好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第一,政府机构应面向企业、医疗机构及教育机构等做好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根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卫生发展、文化建设及环境治理等要求,做好与企业、医疗机构及教育机构的对接,缓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改革中存在压力。第二,政府机构应为农户及农村就业人员发放住房、失业及医疗等方面经济补贴,加速农户对于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基于政府兜底为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发展保驾护航[6]。

4.4丰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服务功能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改变传统农村发展结构,提升农村地区信息化及现代化发展水平。为更好提升新型农村社区中农户生活品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注重对社会服务功能及行政服务功能的完善,切实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有效性,确保相关水、电建设及治安管理水平能达到较高标准,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目标的实现做好铺垫。另外,丰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服务功能,不仅要面向外部发展做好合作,同时,也应针对内部经济发展循环及本地区农业资源开发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发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优势,从生活环境、经济水平、社会影响力等多个方面,提升农户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认同感,使农户在新型农村社区环境下能更好履行自身义务及社会责任,提高农户基础生活幸福感。

4.5强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倾斜与政府支持

政府做好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倾斜,可以更好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基础设施不完善问题,降低经济、环境等因素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制约,实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多元化、系统化及科学化推进。对此,新型农村的社区建设应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合理做好行政村管理融合的决策,最大限度平衡各方的利益关系,保证农户核心权益。在充分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夯实基础的同时,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上限,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为未来农村发展转型做好充足准备。除此之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根据当前发展需求,持续做好合村并点工作的深化,既要发挥各个机构及各个部门社会服务功能,也要维持良好发展改革秩序,进而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视角下的良性发展。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极大提升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水平,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迈入时代新纪元。各地区应紧抓时代机遇,积极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背景下管理协调及发展优化,加速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改革,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俊.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新时代乡村建设路径与机制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9(7):6.

[2]王生章,崔佳慧.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初探[J].行政科学论坛,2018(10):47-50.

[3]张艺颉.乡村振兴背景下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与转型路径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4):8.

[4]魏文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空心化治理与社区建设融合探究[J].南方农业,2021(17):3.

[5]王思瑶,马秀峰.新型职业农民人文素养提升的应然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21(8):76-80.

篇5

关键词: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

一、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0世纪20年代初,梁漱溟的东西文化观形成以后即开始了对如何解决乡村问题的具体思考。1923年春,他在山东曹州中学演讲时即借用章行严的说法提到了“农村立国”的话题。梁漱溟认为办学不仅仅讲习知识技能,更要顾及学生全部的人生道路。1926年到1930年是其发展时期。在这期间,梁漱溟转变了对村治主张的怀疑态度,其乡村教育理论也从初创进入基本成熟阶段。随着中国革命运动在南方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他越来越觉得不能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来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而应采用“柔性”的办法替中华民族“在政治上、在经济上开出一条路来走”。

二、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乡村教育的目的。梁漱溟所认为的乡村教育的目的是“推动社会、组织乡村”,带领大家“齐心学好向上求进步”。他决不仅仅把乡学、村学作为一种教育机关来对待,更重要的是赋予其教育的功能,希望以乡学村学的教育实践,助其完成乡村建设的任务,并重建乡村社会新生活。乡学、村学虽然担负着一种对乡村民众传递知识,沟通信息,开发头脑的功能,但从根本上说,它们只是一种伦理情谊化的乡村组织,且其学与教的真实涵义均非字面上的原初本意,而是糅合了中国自古以来所就有的“乡约”精神,是将民众组织在一种具有伦理情谊化的组织内而互相劝勉为善追求社会的整体进步。

(二)乡村教育的办学原则和方法。梁漱溟在《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案中,将其内容分三个部分:1、开放的教育观: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教育有广义狭义之分。学校教育乃狭义教育,是把受教育者“从社会里面抽出来进到这学校的特别环境”。而广义教育是除学校教育外,还包括家庭、社会生活,主张学校教育应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其实际能力。2、教育宜延长及于成年乃至终身。其一,现在社会需要学习的内容太多,不是仅凭儿童时期就能学完的。其二,儿童时期远离社会,社会上的东西需要成年后来学习。其三,社会变革快,要想与时俱进,需要不断学习。3、教育应尽其推进文化改造社会之功。乡村教育的作用,从近期看就是为了改造乡村,救济乡村,以使乡村有希望,中国有希望;从长远看则是为了文化的承续与进步,也就是他所说的“积极地创造新文化”。

(三)乡村教育的教学内容。根据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制定的《设立村学乡学办法》规定,乡学村学的工作主要包括甲乙两项,甲项工作为学校式教育工作,乙项为社会式教育工作。村学乡学的真实用意是“推动社会,组织乡村”,所以梁漱溟在设计其教育功能时,不仅考虑其狭义的教育功能,还兼及伦理、行政、教育、互助合作等多重功能的组合。

(四)乡村道德的基本规范。作为一个对东西方文化都有深刻体察的思想者,梁漱溟力图融合东西方两种道德价值。首先,把私利的实现寓于公共利益的追求中,让农民在获得现实的经济、技术、安全方面的利益的同时,又因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合作而发生横向联系,产生公共观念。其次,将“尊重对方”的道德原则作为处理个人与团体、个人与他人关系的社会新伦理。再次,在团体生活中,通过协商、合作的解决问题方式,培育公民意识,让大多数人成为积极、主动的政治参与者。最后,公德的生成主要源于民众对团体生活中公共规则的自觉认同,而不是官僚体制的干预和灌输。

三、对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评析

(一)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具有进步性。首先通过教育改造农村,进而实现救亡图存。梁漱溟认为:“农村兴盛,整个社会才能兴盛;农村得到安定,整个社会才能真正安定……中国农村有办法,中国才有办法。”改造中国必先改造乡村,因为在中国绝大多数的还是农民,而改造乡村的关键是重视乡村教育。其次以乡村教育为突破口,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把乡村教育、乡村建设、乡村卫生、乡村保卫等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全面改造――这是乡村教育派一共识与举措。梁漱溟认为,乡村教育必须与建设相结合。在乡村建设中,梁先生重视的是增加农产,树立自治,提高文化。

(二)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梁漱溟“一生心思力气之用恒在两个问题上”:一个是人生问题,另一个是中国问题。他的乡村建设是要改造旧文化,创造新文化,即培养中国人的一种新的人生态度,实质上就是造就新的人格。他认为:“中国教育除非无办法则已,如其有办法,必自人生行宜教育之重提,而后其他一切知识技能教育乃得著功;抑必将始终以人生行宜教育为基点而发达其他知识技能教育焉。”因此,在他的乡学村学的教学内容中,关乎人生行谊的教育比有关科学技能的教育更受青睐。

(三)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具有经济效应。梁漱溟认为,村教育的总目标不仅是培养新农民,而且还要特别重视培养农民的社会革新能力,即具有“参加现社会并从而改进现社会之生活能力。”在主旨思想的指导下,实验区的教育机构十分注重先进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授和推广,使广大的农民掌握一些农业知识和技能增进他们的科技兴农观念。这对改善农村状况、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以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为例,该院把传授先进的科技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并向农民推广先进的农耕和畜牧技术,力图促进农民生产和农民素质的提高。

(四)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具有历史局限性。乡村教育派的见解有些夸大教育功能,存在以教统政的问题,乡村教育与所谓的全面改造实际上也不可能把病入膏肓的中国彻底拯救出来。梁漱溟期望用教育的方法来建设乡村的愿望,也并未能实现。梁漱溟关于教育的具体措施,其间也有许多不合适的地方。如他“政教合一”的设想,实际是上行不通的。再如他在乡学村学的具体规定中,要求校董、学长必须有乡里的“齿德并茂”者担当,而称得上“齿德并茂”者无一不是乡村的地主或豪绅。梁漱溟这种规定,实际上把教育与受教育的权力交给了地主阶级。由此可见,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并达到其振兴农村、振兴国家之目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是失败的。

参考文献:

[1]邵艳.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

篇6

关键词:乡村医生 继续教育 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108-01

黑龙江省内目前现有村卫生所(室)13147个,具备执业资格的乡村医生27417人,其中拥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者3057人,占总人数的11.15%;注册的乡村医生23332人,占85.10%。学历构成:大专及以上学历2568人,占9.36%;中专学历及相当水平者共计20176人,占73.58%。全省每千户农业人口乡、村两级范围内执业(助理)医师为0.65人。针对以上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广大农村地区极其缺乏医疗卫生人才。在黑龙江省内齐齐哈尔医学院是首批加入“乡村医生培养”计划的高等医学院校,在2005年到2011年间,乡村医生的培养数量在省内占有绝对优势,在管理质量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以齐齐哈尔医学院为例,研究如何更加完善乡村医生继续教育模式。

1 研究意义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点是培养达到相应职业标准的合格的农村医务卫生工作者,这直接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地方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对于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在农村卫生保健的体系中,乡村医生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同时他们也是这一体系中最活跃和最有效的一只力量。所以要改变目前农村卫生工作的薄弱状况,就要下功夫做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加强乡村医生的队伍的素质建设是必要的,促使他们在农村地区发挥更大的医疗保健作用。因此,探索一条行之有效且完善的乡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农村卫生人才匮乏问题的关键,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继续教育模式中问题的分析

2.1 乡村医生继续教育模式中培养对象问题

在培养过程中,乡村医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够强烈、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导致了乡村医生学习兴趣不浓。这一问题在乡村医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在实际理论授课阶段,由于乡村医生学历层次低、平时学习机会较少、身处于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对全科医学相关知识缺乏全面了解,使得他们在接受和理解新知识的过程比较漫长,加之理论授课期间缺乏有经验的上级医师及时指导,形成了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盲目性问题。

2.2 乡村医生继续教育模式中培养者问题

乡村医生培养者(师资),可以说是整个模式中至关重要的灵魂。好的乡村医生师资人才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可以教授全方位的全科医学专业知识,使乡村医生们真正认识到全科医生在农村卫生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也可以在今后的临床应用和实际工作中起到规范和指导的作用。这样重要的角色在实际实施培养模式过程中确是十分匮乏的。

2.3 乡村医生继续教育模式中实施措施问题

在乡村医生日常出勤管理过程中,了解到乡村医生学员存在严重的工学矛盾问题。在每学期组织授课的过程中平均有30%的乡村医生因为家庭、单位、农忙等原因请假,耽误正常的教学进度实施。

3 问题的分析与讨论

3.1 乡村医生培养模式中培养对象遇到问题分析

乡医培养过程中遇到的乡村医生学习方面的问题是有历史原因的,首先乡村医生拥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但却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做指导,有一些医学知识学起来比较枯燥无味,难以理解而且表面看上去与行医关联不大,所以乡村医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3.2 培养者问题的成因

针对乡村医生培养过程中,全科医学师资人才严重缺乏。在国家全科医生培养方案中曾经明确提出:要规范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将全科医生培养逐步地定格为“5+3”模式,即先接受5年制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然后再接受为期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在目前的过渡时期内,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可以采用“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两种培养方式进行。同时还指出,国家近期要采取种途径大量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包括:大力开展基层在岗医生转岗的培训制度,对自身符合条件的基层在岗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按国家要求进行为期1年至两年的转岗培训,成为全科医师或助理全科医师;对到经济不太发达的农村基层工作的3年制的医学专科毕业生,可以在国家所认定的培养基地经两年系统的临床技能和公共卫生培训合格者,同时取得了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后,可进一步注册为助理全科医师,即“3+2”模式。这就清晰地告诉我们:“5+3”模式是我国全科医生培养的主流模式或说是期望的惟一目标模式。在当前过渡时期内,还有过渡期模式,即“3+2”模式和转岗培训。由此可以看出全科医学师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是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坚决把师资培养工作做好的决心,这需要乡村医生培养院校耐心的等待。

3.3 培养措施问题的成因

在乡医培养过程中,乡村医生不能满足日常出勤管理制度的要求,这一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乡村医生大部分是在职学习,他们同时肩负着工作、家庭的双重压力,如果长时间的脱产集中学习会影响诊所的开门行医,必然造成他们经济上的损失,而且无法抽身照顾家庭,对此乡村医生有着非常强烈的抵触情绪,因此,针对乡村医生的授课选择方式和学时数的多少这两方面都是应该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针对上述乡村医生继续教育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分析,高等医学院校可以根据继续教育培养模式的具体要求,适度且灵活地开展具有多种性质和形式的乡村医生培养实践,如使其成为学历教育,或者非学历的业务培训,也或者专业资格教育等等;可以进行脱产学习,也可以短期学习等等,这样即经济又能促进乡村卫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还可以很好的解决乡村医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 阎桂英.对我国继续教育体系创新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科协继续教育工作通讯,2008(2):3-4.

[2] 范修云,叶文忠.豫东地区乡村医生培训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26(5):28-29.

[3] 刘继同.中国乡村医生的未来与医务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工程[J].中国卫生人才,2007,3:36.

[4] 关于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意见[Z].卫生部(卫农卫发[2010]3号).

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气象景观;讲解员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近年来,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模式,通过到乡村旅游了解真实的风土人情、礼仪风俗,从而带动整个乡村的行业发展和脱贫致富。其中,乡村旅游讲解员是建设乡村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是人们对乡村的第一印象。乡村旅游讲解员在讲解的过程中,涉及乡村风土人情、自然景观等多个方面,其中气象景观也是他们进行讲解的重要内容。本文从乡村旅游讲解员和气象景观的基本概念出发,通过对于二者的理论阐述,结合实例分析得到当前乡村旅游讲解员对于气象景观内容讲解的具体策略,以便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升乡村旅游讲解员的专项内容服务讲解水平,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服务业的发展。

旅游讲解员及相关概念阐述

解说,翻译自英文interpretation。早在公元前460年,《哈利加诺斯的希罗多德》一书中就记载了有关于埃及金字塔的导游的工作记录。在公元2世纪的时候,罗马人发现荷马时期各地已经有解说者的身影[1]。16世纪60年代,西方贵族家庭的年轻人在外出旅游时总会有解说人员的陪同。1957年FreemanTilden在《解说我们的遗产》一书中对解说下了定义:解说是一种教育活动,目的在经由原始事物的使用,以指示其意义与关联,并强调亲身的经验和运用说明性方法或媒体,而不仅仅是传达一些事实性知识[2]。在中国最早倡议讲解服务的是南通博物苑的创建者张骞。他在1905年向清政府建议,在建设帝室博物馆时,要“遴派视察员、招待员,用为纠监导观之助”[3]。当前,我国学界对于讲解员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研究领域大多集中在旅游管理专业,缺乏延伸和拓展。其中,在旅游管理方面的讲解员相关研究,又集中在博物馆及相关文创产业的讲解员管理建设层面,研究案例较为单一,研究重复性较大。讲解员作为面对面沟通交流的角色,在人际传播层面的价值可见一斑。将对旅游讲解员的研究与传播学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勾连,是学科交叉发展的重要体现,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乡村旅游中的气象景观

前人在研究中曾对乡村旅游给出了清晰界定: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4]。在乡村旅游不断建设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对自然景观、风土人情、礼仪习俗的关注以外,气象景观也是乡村旅游建设的重要范畴。国内学界对于乡村旅游的气象景观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内容停留在微观层面,更多的是关注某地区的气候适宜度问题,这与本文所探讨的气象景观研究差别较大。相较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气象景观资源指可作为独立观赏或利用的气象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单独个体,一切能够引起人们进行审美与游览活动的大气现象及其衍生资源,包括自然气象景观、人文气象景观。也就是说,能够将本地区旅游资源与气象特色相结合,开发出相应的新型旅游资源的,便是气象景观。对气象景观服务的强调,其实也是看到了气象因素对于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影响。阴晴雨雪正在持续影响着乡村的旅游生态,对当地旅游资源、景观造成了不可磨灭的重要影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气象对乡村旅游自然景观的影响,其二是气象对乡村旅游人文景观的影响。从乡村旅游的自然景观来看,山岳、湖泊、植被、动物等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要素,都离不开气象的影响。气象的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例如,春季春暖花开,万物复苏,适合在乡村踏青出游。而如果此时出现干旱(短期的异常干旱)可造成空气过分干燥、土壤水分亏缺,危害植物资源生长,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据当地气象条件合理开发适宜季节气候变化的乡村旅游资源,便成了当地有关部门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重点。例如,因为独特的纬度条件在三四月份会形成独特油菜花田风景的江西婺源,根据自身的气象条件,打造出了独属于婺源县的自然景观,也打响了当地乡村旅游的招牌。从乡村旅游的人文景观来看,当地的气象条件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景观不同于自然景观是清晰可见的,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不同地区的气象条件决定了当地原住民的生活习惯、状态、风俗等方面。北方人民爱面食,南方人民爱精米,这既是因为南北方种植作物的不同,更是因为南北方气候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人文习惯的差异。对于乡村旅游而言也是如此,在土家族、苗族聚集的地区,吊脚楼建筑别具一格,而正是因为这些地区潮湿多雨,当地人民才建造了这种建筑,这种建筑也成为乡村旅游中一道亮丽独特的风景线。在乡村旅游中,气象景观展现出了重要作用。那么在乡村旅游讲解员的口中,是如何去呈现这些气象景观,又如何将其与当地旅游产业相结合,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将是本文接下来进行论述的主要内容。

讲解内容原生态

乡村旅游讲解员是能够真正站在乡村角度,向旅游者讲解乡村历史和文化的讲解人才[5]。因此乡村旅游讲解员在讲解内容时不同于寻常的旅游讲解,其讲解内容既不是如同博物馆讲解员那般对古往今来的历史进行溯源,也不像自然景观讲解员一样注重对整体环境的阐述,更多的是针对乡村中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进行介绍。而在对这些对象的概述中,其展现出了独属于乡村旅游讲解员的特质。笔者在走访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土家女儿城景区的讲解员后发现,他们在进行讲解内容培训时,相较于博物馆讲解员对内容上专业性和严谨性的重视,更看重的是讲解内容的本土化效果,也就是原生态。长期在女儿城担任志愿讲解员的L表示:“女儿城本身就是一个体现本地少数民族特色的景区,所以我们在向游客介绍的时候以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为主,其实也没有特别高大上的讲解内容。”在女儿城内有一家民俗博物馆,展现的就是原汁原味的土家族、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L表示,讲解员在向游客进行介绍时,会尽量避免书面化和烦琐的讲解用词,而是简单直白地把恩施少数民族生活状况介绍清楚即可。通过原生态的内容呈现,让游客直观感受到乡村旅游资源的“原真性”,从而产生对当地的留恋情感,成为回头客。乡村性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标志。如果对乡村旅游概念中乡村性这个特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就可能导致乡村旅游概念的模糊,这既不利于构建乡村旅游研究的理论体系,也可能会降低乡村旅游的丰富性[6]。尽管都市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动机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对乡野农村风光、生活和氛围的追求却是共通的,这就要求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应保持乡村旅游活动中乡土气息的浓郁性和真实性[7]。乡村旅游讲解内容的突出特征亦是如此,讲解员只有重视原生态内容,在进行人际传播时注重对于接近性内容的传播,才能唤醒游客内心对“乡村”这一概念的深层认知,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起到较好的讲解传播效果。在这样的基础上,聚焦于对本土气象景观的传播,将会更加突出原生态的特征。乡村旅游讲解员在介绍当地气象景观时,往往是根据本地自然特色和人文特色,结合气象特征进行说明讲解。讲解过程中尽可能避免内容上的过度专业化,而是将专业术语转换成口头语言表达给受众,从而达到讲解内容上的无门槛,让每一个人都能听懂相关的乡村旅游气象景观讲解内容。

讲解手段交互性

在讲解手段方面,可以看到如今旅游行业的不断革新。如今大部分博物馆都推出了二维码扫码自动收听讲解的服务,在讲解手段上呈现出了科技性的特征。反观乡村旅游的讲解员,其在讲解手段上展现出了与其他旅游讲解截然不同的观感。对于乡村旅游讲解员而言,其所进行的讲解内容传播属于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同时,可以看到,就乡村旅游的需求方面而言,旅游者无外乎是以下几种需求:第一,对于田园风光的向往;第二,扩大知识视野;第三,各种类型的旧地重游;第四,复合型的旅游需求[8]。基于以上方面的因素,乡村旅游讲解员在使用讲解手段时,更在乎是否能够达到有效交流,也就是讲解的交互性。所谓交互性,其重点在于传播的传受过程中传者与受者之间能够进行充分的交流互动。其中,传者指的是乡村旅游讲解员,受者自然是那些有着以上乡村旅游需求的游客。二者之间对于交互性的要求,自然决定了讲解员在进行讲解时多多注重与游客的互动交流。尤其是在讲解有关气象景观方面的内容时,由于涉及大量本土性、原生态的内容,同时,气象景观内容上具有聚焦性和专业性,这就决定了讲解员在讲解手段的使用上一定要注意旅游者的接收度。因此在讲解时更要注意与游客的直接交流,随时根据游客的反应和态度而及时调整传递手段。例如,在发现游客明显对某一讲解话题不感兴趣时,及时转换话题,直到发现游客的兴趣点所在。只有把游客的反应放在首位,站在游客角度调整讲解手段,才能够产生更好的交互作用,从而改善传播效果。综上所述,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社会大背景下,乡村旅游传播是重点研究方向,而讲解员是在整个乡村旅游传播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灵魂角色。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每一位深耕于基层和一线的乡村旅游讲解员。他们用多样化传播手段开展对乡村旅游文化的编码解码活动,让更多游客感受到乡村自然风光与风土人情中蕴含的独特魅力。本文重点探讨乡村旅游讲解员在乡村气象景观讲解层面的具体策略,通过实地考察与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发现,气象景观作为乡村旅游景观中的重要维度,同样是讲解员在进行旅游传播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深入探究讲解员在这一维度的传播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乡村旅游讲解员在进行相关内容传播时,主要展现出讲解内容原生态和讲解手段交互性的特征。此类特征符合乡村旅游传播的特点,也贴合了乡村旅游受众的信息获取需求。本文仅对其气象景观的讲解策略展开了分析,在研究时也有不足之处,实地考察样本少、资料收集不全面等问题也持续存在。未来乡村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每一位乡村旅游讲解员在工作岗位上的努力。因此,对于乡村旅游讲解员的研究,尤其是对其在具体传播过程中的讲解策略研究,是建设乡村旅游传播良性生态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5]刘立成,解辉.乡村旅游讲解员的历史演变及特征研究[J].中国地市报人,2019(7):43-45.

[2]徐柯健.地质公园解说标识系统研究:以野三坡世界地质公园百里峡景区为例[C]//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建设:旅游地学论文集第十六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105-110.

[3]孙鑫.解说系统与解说员研究[J].学理论,2012(18):106-108.

[6]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25-128.

篇8

就贯彻落实关于开展“融入发展”大讨论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我结合域情、民情、政情和发展规划,做如下发言:

自然景观绮丽独特,人文景观源远流长。有“百里湖光小洞庭”的,“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定位是,将打造成新型城镇化引领、新兴产业聚集、乡村振兴示范、美丽滨湖花园城。即中心城发展核,高新技术及临空产业园、绿色农产品加工及物流产业园、花卉科创产业园、。使命催人奋进,我们将凡事秉承“融入优先、凡是先想融合”的思维,切实融入发展大局。

一是在各项具体工作中贯彻融入发展的理念。再好的思想都要依靠实际行动来体现。进一步树牢“融入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委、政府工作大局,着力从政策法规、便民利民、宣传服务、人才培养、制度机制等方面全方位融入,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凝聚力量、贡献智慧。创新落实好各项便民利民新举措。做到让群众“只跑一次”。

篇9

一、张謇、黄炎培、陶行知的职教思想和理论

张謇、黄炎培、陶行知不仅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毅力身体力行,在职业教育的处女地上奋力开拓,而且以自己睿智的目光和深刻的思维观察社会、思考民生,提出了各具个性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丰富的职业教育的思想和理论。

1.关于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振兴实业、为民谋生。张謇曾提出“苟欲兴工,必先兴学”的主张,此后又发表了“教育为实业之母”的著名演说,把教育看作是实业振兴之本,在《江苏教育总会咨呈江督、苏抚、宁苏提学司请开办实业教育讲习所文》中张謇更明确地提出:“窃维环球大通,皆以经营国民生计为强国之根本。要其根本之根本在教育。……欲图自存,势已岌岌;舍注重实业教育外,更无急要之计划。”在张謇的视阈中,职业教育承担着振兴实业的重任,更是训练职业技能的谋生教育,“教育以普及为本,普及以生计为先。”黄炎培进一步指出:“职业教育之旨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也。”使职业教育的目标更加清晰分明。陶行知则提出:“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陶行知所言生利,即生产之利、生计之利,而且,“生产一事一物时,必自审曰:‘吾能生产乎?吾所生产之事物于群有利乎?’”也就是说,受职业教育者应以“利群之精神”从事生产、发展生活,为社会服务。

2.关于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职业教育应坚持“面向社会、面向生产、面向生活需要”的方针。张謇提出“在南通讲教育,先要想什么是南通需要的,什么是适合南通的。”按照张謇之意,职业教育之所以产生和发展,就是因为能够应其需要,所谓应运而生。黄炎培指出:“教育本以适应需要为主,职业教育更不能离此原则。赶速完成应修之课程,进而谋农、商界之联络,注意需要,勤求实用,自是介绍毕业生出路之良法,又足为将来发展之地步。”社会化是黄炎培所主张的职业教育之特征,他主张办理职业教育必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发展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学校,而且,“职业学校设哪一科,乃至一科之中办哪一种,完全需根据那时候当地的状况。”“职业学校尤宜向职业社会里边去办,而以飞机式为大戒。”陶行知则进一步地明确了改进教育的“进行方针”,即“今后对于教育之努力,应向适合本国国情及生活需要之方向进行。”教育应当为学生寻找“生路”,“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

3.关于职业教育的培养范式。职业教育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进行课程设置,围绕培养职业技能轴心来建立课程群及突出实践环节。张謇强调,“夫课程之订定,既须适应世界大势之潮流,又须顾及本国之情势,而反复斟酌损益,乃不至凿圆而枘方。”张謇从“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原则出发,把实习实训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郑重提出专门教育以实践为主要的主张,强调要注重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知识。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要手脑并用。黄炎培不仅把“手脑并用”作为职业教育的最显著特征,而且把实习实训作为职业学校是否名副其实的根本,“于功课切不可重理论而轻实习;于训练切不可长惰性而废服劳。否则,其结果仅存职业学校之虚名。”陶行知则明确提出了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论,“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便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不成教,学不成学。”陶行知还提出了“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的论断,并利用各种形式阐述手脑并用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意义,为了强调实践之于理论、行之于知的重要性和第一性,他还把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4.关于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在于使学生能够充分就业。张謇认为,职业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做到“将来毕业后,为农者必蕲为良农,为工者必蕲为良工,为商者必蕲为良商,以今日联合集会之精神,贯注于永久。”黄炎培则一针见血地指出:“办职业学校最大的难关,就是学生出路。无论学校办的那么好,要是第一班毕业生没有出路,以后招生就困难了。万一第二班再没有出路,从此没有人上门了。”而解决问题的良策莫过于奉行“大职业教育主义”,“总须使学生毕业后,确是供给厂家所需要,兼须使厂家心里认清立校的本旨,看学校和自己的学校一样,然后毕业生的出路可以无有问题。”陶行知则从学生“才能”与“兴味”的角度,阐述专业方向、职业选择与就业“生利”的关系与条件,“吾人对于一业,才能兴味皆最高,则此业为最适;因其最适而选之,则才能足以成事,兴味足以乐业,将见学当其性,用当其学,群与我皆食无穷之益矣。故能选最适之业而学者,生大利不难,岂仅生利已哉!择业不当,则虽居学习生利之名,而究其将来生利与否,仍未可必。故欲求学业者归业,必先有精选职业之方法。”

5.关于职业教育的人格培养。张謇把人格养成作为首要,提出要“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高尚之人格;……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张謇从民族复兴的高度,强调人格培育、礼教熏染和德行养成。黄炎培指出:“做人最小限度,须让我做一世清清白白、堂堂正正的人……吾第一句话,就是说:大家把人格建立起来。”黄炎培认为,人格教育其实是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否则职业教育就会演变成纯粹的技能、手艺培训,“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一些儿没有自动的习惯和共同生活的修养。这种教育,顶好的结果,不过造成一种改良的艺徒,决不能造成良善的公民。”陶行知则提出要有“大丈夫的精神”,即“必须有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生计,和耐劳的筋骨,耐饿的体肤,耐困乏的身,去做那摇不动的基础。……推己及人的恕道,和大公无私的容量,也是做人中人的最重要的精神”。

6.关于职业教育的社会合作。在张謇看来,实业与教育、产与学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至亲关系。“实业所以裕教育之本,教育所以储实业之材,更进而互助以求其发达,孳乳递衍及公益慈善。”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便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就应提供什么样的服务。黄炎培则说得更为透彻,“设什么科,要看看职业界的需要;定什么课程,用什么教材,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就是训练学生,也要体察职业界的习惯,有时聘请教员,还要利用职业界的人才。陶行知则从分析乡村教育之所以没有实效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干各的,不相闻问”的角度,提出“那最应当携手的虽是教育与农业,但要求其充分有效,教育更须与别的伟大势力携手”,这个“伟大势力”,其实就是社会生活的各行各业、各个领域,这个“携手”,毫无疑问地就是“联络”、交流、合作。

此外,张謇、黄炎培、陶行知在关于职业教育的师资建设、学生日常管理、社会实践等方面亦有着深刻的见解与论述,可谓丰富而精辟。

三、张謇、黄炎培、陶行知职教思想的当代价值

1.指导我们进行准确的办学目标定位。张謇、黄炎培、陶行知对于职业教育于社会需要“适者生存”的论述颇为清晰,给我们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以深刻的启迪。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紧紧吻合地方经济、行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需要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没有强劲的人才需求、发展需求、市场需求,现代高职教育就不会应运而生,也不会得到大力发展,同样,不能适应社会和职业岗位的要求,高职生也就难有用武之地,难以大有作为。因此,致力于培养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职业化、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对最新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以及改进创新,理所当然地成为人才培养目标及办学目标的基本定位。

2.指导我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按照张謇、黄炎培、陶行知的知行统一、学用结合、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校企对接的主张,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在加强工学结合上下苦功夫,做大文章。无论是张謇的“校办厂、厂办校”的校企结合模式,还是黄炎培在职业界找科目、课程、教材、教员及训练方法,“向职业社会里去办”职业学校的办学形态,或者是陶行知“与别的伟大势力携手”的生活教育路径,都昭示着产学研合作、教学做一体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也是现代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生命线。在新形势下这条生命线必须进行战略延伸,要把现代企业逐步建成高职生的技能实训基地、毕业生的就业基地、新产品的研发基地、“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基地和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基地;同时,使学校成为企业的人才输送基地、技术开发与服务基地、员工培训基地、文化会通基地和爱心助学基地。更为重要的是,企业需要应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参照系和坐标轴。

3.指导我们把道德品行的训育置于首位。张謇、黄炎培、陶行知三位职教大家无一例外地将人格品行放在对学生进行训育的首位,使学生学会做人、求真是他们的共同诉求。就现代企业制度及其岗位要求而言,加强高职生的道德建设,使之牢固确立正确的荣辱观、价值观、人生观,切实改变某些学生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着的铺张懒散、逆反不从、弄虚作假、言而无信、马虎苟简和虚掷光阴等毛病,确实重要而迫切。

篇10

关键词: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模块化;分级化

一、在第二课堂中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在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体系建立方面也有初步探索,但缺乏成熟的理论。创业教育不仅单纯的提供创业技能相关的培训,还要同专业教育相融合、同课程体系相衔接,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实现职业生涯的更大发展[3]。综观已有的文献资料研究现状,高校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现实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二是没有形成有效的模式,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足。三是学生缺少参与和体验环节,与创业实践活动联系不够。四是创新创业教育和立德树人目标契合度不够,学生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有待提高。因此,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

二、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解决问题的路径

西京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立了创业书院,创业书院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以住宿制书院为抓手,文理交叉学科共融,建立创业导师、学业导师、常任导师、学长导师四级创业辅导系统,注重特色凝练和实践,突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紧密衔接、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竞赛全面覆盖、创新创业课程开发与能力培养重点突出、创新创业实训与项目孵化有机结合。开展以促进学生人格健全与个性发展,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把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培训、服务、支持。

(一)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以第二课堂内容项目化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拓展第一课堂专业课程的创新教育内容,延伸第一课堂创业指导课程的理论,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各个年级各个阶段,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创新教育渗透到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通过第二课堂与各专业打通培养计划和课程平台,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课外10学分,加大创新创业素质学分,形成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补充、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实践与应用相贯通的多层次、立体化、开放式、全覆盖的创新创业育人体系。书院与学院双院协同,建立准入与退出机制,选拔有创新创业潜质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定制化特色培养,创业实践项目重点孵化,以创新创业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依托,推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稳步提升。

(二)构建完善的第二课堂内容模块化

分级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第二课堂建立以创新创业项目化实践为主的教育模式,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创业书院根据学生意愿、潜力实力、家庭背景等因素,实施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对学生进行测试和调查,从全校遴选的有创新创业意向的学生,构建了四个知识和能力模块,分别是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认知、创业操作、创业实战。项目化活动内容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为创新创业课程;第二层级为讲座、沙龙、研讨、论坛、专题培训、项目评审会、精英训练营,寒暑假社会实践、三下乡等;第三层级为创业孵化、企业见习、自主创业。通过有效载体开展有效教学和项目化活动,从理论到实践,从思维到实战,从形式到内涵,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构成完善体系,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起到强力支撑作用。

(三)形成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教育理念,搭建政校企行合作平台

协同育人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的教育模式,通过机制和体制创新,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高效的协同创新环境,增加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和活动,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在调研、科研、社会实践中直接获取以能力锻炼为主实践经验,参与体验创新创业复杂的环节和真实的环境,得到最直接的社会实践锻炼,获得真实感受和思考成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提升。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校内外创业实践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形成具有开放性、集中性以及高效性的协同培养。创业书院促进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扶持创新创业重点赛事,促进竞赛育人;设立创新创业专项资金,促进项目孵化;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和定制化培养。打造学业、产业、就业、创业相互贯通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从校外选聘了一支由知名企业家、校友、创业成功企业家等组成的校外师资队伍,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建立了外聘创业导师定期与创业者进行见面和指导机制,形成校外导师与校内团队双向选择平台,充分发挥校外导师优势资源,有针对性、分阶段性,定向的解决团队在创业不同时期遇到的困难,全方位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点对点”的创新创业指导与服务。

(四)形成丰富的创新创业活动载体

为学生提供团队载体、场地载体、竞赛载体等,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各种有效载体,拓宽视野,实践历练,以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典型、创新创业成果和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激励学生萌发更多的创新行动。

(五)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练习

一、认准时机,让练习为教学服务

课堂练习的时间可以是上课开始阶段,可以是课中,也可以在上课结束阶段。不同时段的教学目标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相应的课堂练习也就不同。设计课堂练习要认准时机,思考什么时候练习更恰当,使课堂教学与课堂练习不分离。

课前可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课上初读阶段,安排检查交流预习作业,客观题用校对的方式;搜集资料、谈感受等主观题则可展开交流,评价并纠正修改预习作业。通过检查交流预习作业,教师更清楚学生的学习起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课中研读阶段,教师精心设计一些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习得文本语言,又能引发他们情感体验,提升思维品质的练习。这一阶段,可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对文本进行批注,练习批注能让学生潜心触摸文本语言,积极地与文本展开对话,能让学生的语言发展与思维、情感发展和谐共生。它是一种很实在的“教”“练”相融的课堂练习。学生的批注可以是难懂字词的注释,可以是思考中的提要,可以是读书过程中的感受、见解、疑问,还可以是提醒自己特别注意的警语等。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静心批注,并展开讨论交流。运用好研读阶段的批注练习,可以更好地推进课堂教学,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

课后则安排巩固知识、语言运用小练笔等。如三上《花钟》第一教时,教学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赏花开、品花时后,笔者这样设计语言运用练习:

1.盘点词语

师:课文写各种花开时间写得好,开花特点写得好,课文中还有很多词语用得也很好。让我们合拢课本,在脑中想想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指名学生回答)

师:让我们来盘点一下这些词语。(师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争奇斗艳 芬芳迷人 艳丽

含笑一现 绽开笑脸 暮色

欣然怒放 舒展花瓣 苏醒

左右大致

2.小练笔,写花开

教师提供资料,多媒体展示蒲公英、茉莉、荷花图片及这些花开的时间介绍。

师:同学们,让我们也来写写什么花在什么时间开,如果你能用上刚才我们盘点的词语来写写它的样子、颜色或者香味,那就更了不起了。用自己积累的好词也可以。

3.交流,点评

哪位小作家愿意读给大家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

二、依托文本,让练习万变不离其文

什么样的课文语言特色就设计什么样的课堂练习。课堂练习设计应以课文语言特点为依据,与课文的语言情境相符,结合课文实际适当拓展。有的课文情深意浓,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宜指导学生多角度地写感受;有的课文语句优美,修辞运用典型,宜指导学生鉴赏、仿照句式表达;有的课文留有空白,想象空间大,可以指导学生展开想象。

“依托文本”就是要求教师能抓住课文特点设计练习,以达到一课一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窦桂梅老师教学五上《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有如下教学片段――

师:昔日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让我们说它有不可估量(板书“不可估量”)的价值?结合课文第2~4自然段说一说。(提醒学生注意:这一段描写,用上了好多连接词,说的时候尽量用上它们)

生:读了第2~4自然段,我体会到了圆明园当时的辉煌。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板书“有……也有……”)

生: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还有根据古代诗人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板书“有……也有……还有……”)

生: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板书“不仅有……还有……”)

师:圆明园所拥有的一切,现在都“没有了”。(在黑板上的连接词前面加上“没”“了”。一边添加一边让学生跟读)

师:下面出示书中的句子,请同学们用变化了的连接词再说话。

生:圆明园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生:没有了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没有了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还没有了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生:园中不仅没有了民族建筑,还没有了西洋景观。

生: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没有了,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奇珍异宝也没有了。

师:还可以换一种说法,比如,金碧辉煌的殿堂一

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也没有了”!

生: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没有了,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也没有了,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都没有了。

师:带着这样的感受再回过头来读全篇课文!(采用教师引读的形式,师生一起用上“没有了……也没有了……”等连接词,对全篇课文进行创造眭的朗读)

篇12

关于做大做强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建议

清原政协 杨绪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近年来,我省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较快,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朝阳产业和新的增长点。这里结合我们清原满族自治县旅游发展实际,就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我县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大力推进生态旅游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红河峡谷漂流项目为龙头,以国道202线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带为轴心,以休闲养生、佛教文化、森林生态和农家风情为特色的生态旅游格局。全县累计建设红河峡谷漂流、金山石佛、砬子山风景区等大小生态旅游景区景点8个,开发王家堡、筐子沟、沙河子沟域旅游线路3条,发展了农家乐、农户游和采摘游等乡村旅游。同时,与之相配套的宾馆酒店、休闲山庄、度假村寨、购物市场、休闲娱乐等服务行业发展迅速;旅游商品品种丰富,辽砚、野果制品获得抚顺市优秀旅游商品称号,二道岭草莓、清原马鹿和山野菜、林蛙制品、清河大米等土特产品销量较好;精心谋划和建设了红河峡谷漂流休闲旅游集聚区、清河商贸集聚区和金山石佛文化旅游集聚区,并大力发展“夜经济”,第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几年来先后获得了“全国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示范县”、“辽宁省旅游强县”、“辽宁省乡村旅游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为了将清原打造成沈抚后花园,2012年以来,清原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打造花园城市、建设美丽乡村”战略部署,通过树立“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将清原建成“休闲、避暑、养生”的最佳地。突出满族文化特色,依托生态资源优势,2014年投入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大力推进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全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红河谷漂流景区全力进行了8.16灾后重建工作,恢复了接待能力,景区全年接待游客26万人次,门票收入2950万元;金山石佛景区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及内部装修和景区内绿化、亮化、硬化等收尾工程,将择日对外开放;筐子沟景区已完成《筐子沟沟域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景区栈道、基础设施、改扩建道路等工程已开工,景区全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以上;东砬湾生态园项目完成了部分基础设施建设,主体工程正在建设中;重点推进了王家堡、筐子沟、沙河子三条沟域农家游项目,筐子沟进行了基础设施改造、村容村貌满族特色改造、冰雪景区建设等工作,并开展了“满乡枫叶节”“乡村冰雪节”、“乡村过大年”等系列活动,全年接待10万人次以上。旅游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后发优势日益显现。

目前,我县正积极引进域外巨资,准备建设有“北方第一滑”之称的冬季冰雪项目,相信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清原旅游的知名品牌。使我县“春季能踏青观花,夏季能漂流避暑,秋季能赏叶采摘,冬季能滑冰滑雪”,真正成为无淡季的旅游之乡。

二、我县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旅游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1、投入水平较低,精品项目较少。我县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受县乡财力影响,现有景区景点开发投入水平较低,资源整合水平不高,各级政府扶持力度仍然不足,导致我县在旅游景点开发建设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与周边县市存在很大差距,同时极具吸引外地游客的满族文化元素的旅游项目开发滞后,境内包括英额门柳条边门、黑石木方城子等满族历史遗址及《柳边望月》和《黑牛诗》等满族历史文献与有名望的满族历史人物与旅游开发融合不够,没有形成地方特色也没有形成旅游群体优势,从景区的形象上看,除红河漂流外,其他景区的整体形象还亟待提升。

2、旅游要素发展不平衡,民族气息不够浓厚。目前,具有清原特色的食、住、行、游、购、娱各旅游要素发展仍然不平衡,而且各要素的产业链条都不长,远远满足不了旅游市场的需求。满族人民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创造的宝贵而悠久历史文化没有得到足够发扬光大,在旅游饮食产品开发上尚未形成完整体系,使得“满族火锅”、“八碟八碗”、 “勃勒叶饼”、“苏耗子"等传统佳肴没有得到更多游客的品尝;满族特色体育项目及儿童游戏没能被包装到旅游游乐项目中去。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小商品的生产加工仍处在初级阶段,存在着生产规模很小,质量不高,产量不足,品种不全,包装也不够精美,没能形成品牌。县内也缺少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市场,土特产品和工艺品等旅游商品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和销售。

3、旅游文化比重小,满族元素利用不到位。清原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有着悠久历史文化。满族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民族艺术没在旅游开发中体现应有的魅力。我县在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内涵挖掘还不深,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缺少总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开发和利用还远远不够,民族地区的特色还没有得到更好地展示,氛围还不够突出和浓郁,在现有的旅游景区中,对自然资源依托的多,对旅游文化挖掘利用的少,缺少品牌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园(基地),文化产业在旅游业中所占比重太小。

4、 旅游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尚待提高。目前我县旅游行业人才匮乏,从业人员开拓性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工作当中积极性,主动性不够,人才队伍不能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全县旅游管理和服务质量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旅游企业的管理还不规范,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还不高。亟需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旅游工作人员。此外,在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力度,提高旅游景区知名度和影响力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三、需要省级部门帮助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是解决重点旅游景区用地指标不足。目前,我县红河峡谷漂流、筐子沟旅游综合开发和蝴蝶谷等项目建设用地指标不足,成为制约项目发展的瓶颈问题,需省里相关部门予以帮助解决。

二是亟需相关优惠政策和资金帮扶。清原县地处大伙房水源保护区,大伙房水源安全关系到全省12个城市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做好水源保护工作是我们的神圣职责。为此,我县所有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工业项目全部进行了关停并转。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的形势下,县财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困难较大,恳请上级加大扶持力度;同时,对新建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新开发旅游景点,兑现相关优惠政策,把我县境内纵向高速公路纳入全省路网计划并尽早实施。并需要省里进一步加大对我县境内通往各景区道路建设的投资力度,扶持县域旅游业发展。

三是解决聚隆滑雪场林地审批问题。由于该项目占用林地手续尚未得到审批,直接影响投资方下步开工建设。还需要省政府协调相关部门尽快完成林地审批办理工作,确保该项目快速推进,以弥补我县夏季红河漂流季节较短、旅游景点过于单一的问题。

四、关于加快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结合旅游资源实际情况,要统筹抓好“旅游景区建设、乡村旅游发展和满族民俗特色项目建设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为此清原要在旅游景区建设上,不断巩固和提升红河峡谷漂流等品牌景区,加快建设筐子沟、东砬湾等有潜力的项目,积极推介和开发岗山生态休闲旅游度假村、小型飞机场等优秀的旅游资源;要在乡村旅游发展上,以筐子沟、王家堡、沙河子三条沟域农家游产业为突破口,促进乡村旅游与满族文化、乡土风情和特色农业深度融合,树立清原乡村旅游品牌;要在满族民俗特色项目建设上,进一步丰富满族文化内涵。构建“重点突出、梯次开发、纵向延伸”和“抓点连线扩面”的工作格局,并结合实际就如何加快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提高认识,树立“全省一盘棋”思想,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振兴。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产业链长、幅射面广的显著特点。随着高速公路的全面开通和沈抚同城化步伐的加快,我县已经融入了沈阳1小时经济圈,成为沈抚人民的后花园。因此,大力发展县域旅游业,既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满足沈抚中部城市群休闲渡假市场的客观需要,更是壮大我省旅游产业,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振兴的有力支撑。各民族地区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大旅游的观念,充分认识发展县域旅游业的重要性,把这项产业当作富民强县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真正摆到重要位置,纳入工作日程,给予高度重视。要像抓工业项目一样抓旅游产业发展。加强组织领导,深挖旅游资源,强化推进措施。

2、科学规划,整合资源,精心打造旅游精品。旅游规划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为此,省、市应编制旅游总体规划,把各县的旅游资源都纳入进来,进行科学、有序的开发建设,合理确定精品旅游线路。各县区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域内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总体规划、重点建设内容及线路开发等方面进行科学论证。合理规划旅游产业布局,加大开发旅游资源深度,加强旅游要素配套建设。真正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使县域旅游开发建设走上良性发展轨道。要整合旅游资源,突出重点,打造本地旅游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不断增强旅游景区景点的吸引力。我们要树立大旅游观,不断加强区域联合,围绕主要客源构成和地区旅游特点,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流,优势互补,构筑2—3日精品旅游圈。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各景区建设和经营的指导与管理,保证景区建设功能齐全,服务设施齐备,道路畅通便捷,旅游产品具有地方民族特色,接待能力满足游客的需要。做到用特色和服务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同时,要坚持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正确处理好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

3、结合地区特点,突出民族特色,积极发掘旅游文化。特色是文化之基,文化是旅游之魂。要提高旅游品位,就必须积极发掘文化资源,增加旅游文化含量。特别是东部山区是满族聚居区,清王朝发祥地,文化底蕴十分厚重。因此,我们应该用清前史迹、关东风情和满族特色文化提升旅游品位。注重培养一批具有乡土气息,能够表演满族歌舞、民俗的演艺人才。让游客既能领略优美的自然风光,又能欣赏到风情浓郁的民族节目,景区景点及沿途的服务设施建设也应体现满族特色和东北风情。要有计划地开发森林浴、野生动物观赏、珍稀树种猎奇、农家乐、山货野果采集等自然文化项目,同时,加大对民族工艺类、农特产品类、山珍特产类等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不断丰富旅游商品品种,对现有的旅游商品要进行质量改造和精美包装,不断提升旅游商品档次。延长产业链条,繁荣旅游商品市场,让地产人参、鹿茸、根艺、绿色食品等伴随着滚滚客流走向全国各地。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以农户游为牵动,突出特色和风情,发展乡村旅游,形成新的离土不离乡的转移就业形式,从而提高农民收入。要灵活运用土地流转方式,发展景观农业、特色农业,以旅促农,以旅富农。

我们地处辽东,拥有寒冷漫长的冬季。可以说,发展冬季旅游前景广阔,空间巨大。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开发滑雪、滑冰、高山冬令营等参与性较强的冬季旅游项目,破解冬季旅游无项目这个难题。只要我们依托资源,突出特色,打造精品,那么,冬季旅游也会强起来,火起来。

4、加强队伍建设,建立长效机制,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旅游业要想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因此,各地要对旅游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精心选拔,定期培训,严格把关。应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服务技能、职业道德和管理水平。要重点培养业务水平较高的旅游工作人员、高层次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及时引进一批高、中级旅游管理人才和实用人才,为实现县域旅游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要加强对宾馆、餐馆、餐饮业、“农家乐”等的服务管理指导,全面提升旅游行业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优雅、整洁、舒适的场所,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外部环境,满足广大游客对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需求。要健全和完善旅游行业管理规范,加大监管力度,加强执法检查,规范旅游市场行为,努力塑造旅游小城市的良好形象。

5、注重宣传,精心包装,不断提升知名度。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大力培育资源市场很关键。旅游发展靠宣传,形象靠包装。因此,各地区要结合本地旅游资源特点,切实搞好旅游整体宣传。一是搞好旅游景点的精心包装,突出地方特色,唱响旅游品牌。二是依托电视、广播、报刊、展览、广告、会议、网络等媒介,对外宣传旅游资源和整体形象,不断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使旅游 产业早日走上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篇13

-----圩镇管理工作总结

在即将过去的2019年,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圩镇管理工作组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以深入开展以“五整治、三建设”为主要内容,砥砺前行,抓实开展开展圩镇整治,优化圩镇发展环境,促进圩镇居民、商户和谐共处,经济快速全面发展。为更好地总结经验,弥补不足,补足短板,现对2019年全年圩镇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并对2020年进行工作安排。

一、圩镇整治工作背景

一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性。

****把圩镇整治建设作为新型化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圩镇整治建设,充分发挥圩镇对农村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推进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互动互促,有机结合。

二是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的现实要求。****从2019年开始,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印发<****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遂办字【2019】14)文件要求,以打造“功能齐、品质优、生态好、产业兴的宜居宜业宜游美好家园”为目标,在加快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的同时,实施乡村圩镇三级联动,整体推进,促进人口向圩镇集中,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乡域环境综合整治向纵深发展。

三是开发全域红色旅游资源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党委政府始终把开发全域红色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发展方向,圩镇整整治是重要抓手之一,通过圩镇实施圩镇“五整治、三建设”,完善城镇发展功能,为乡村振兴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

二、圩镇整治的工作实践

(一)科学编制制规划

一是科学编制圩镇规划。按照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相统一的原则,聘请专业编制单位在对全乡总体规划修编的基础上,召开了圩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制编制意见征询会,目前圩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在意见征询中。规划的完善将为圩镇整治建设出提供依据。

二是制定圩镇整治计划。乡圩镇工作组按照“五整治、三建设”内容 ,根据各类技术标准,制定并实施圩镇整治规划和行动计划,明确了整治建设范围,项目清单、整治标准,让圩镇整治建设工作有针对性、计划性。

(二)强化圩镇整治建设

(1)全面推进圩镇“五整治”,即环境卫生整治、违章搭建、临街建筑整治、占道经营整治和车辆随意停放,着力解决垃圾乱堆、污水乱排、杆线乱拉、道路不畅、秩序混乱等直接影响圩镇人居环境的问题。坚持“干”当头,全面推进综合整治工作。

一是针对圩镇环境卫生,以细化区域为手段,开展卫生宣传。与****紧密协作,平时由****保洁,圩镇工作组主要负责教育、督导居民、商户卫生;坚持每星至少2次整治行动,****保洁员全程参与行动;圩镇移民区配备了3名专职保洁员,河流圩镇段配备了3名专职河道保洁员。目前按照“家禽离与实行家禽圈养相结合”的原则,已对圩镇所有家禽饲养户进行了饲养行为整改。

二是对违章搭建构筑物,以思想动员为途径,强化管控措施。坚持以动员农户思想为主要途径,在下发《告知书》的基础上,以一种不厌其烦的心态反复上门、思想动员。结合圩镇商户店面平均只有25平方米的实际情况,在拆除店面乱搭乱建工作基础上,统一规范商户店面伸缩雨棚,明确安装确标准及要求,采取奖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有效杜绝了违章搭建构筑物行为的出现。

三是对占道经营行为,以不断整治为措施,规范经营意识。五斗江是一边陲乡镇,城镇经济繁荣,受圩镇地理面积限制,圩镇居民住房面积、商户店面面积偏小,导致商户超店面占道经营行为在是有发生,圩镇工作组针对此情况,以开展整治占道经营专项行动为措施,整改一次就发放《明白信》给商户,让商户在潜意识中不断规范自己身经营行为。

四是对车辆乱停乱放行为,以交治合一为平台,有序停放车辆。对全圩镇各条街道划按管控程度划分成A、B、C级别,实行三级管理模式。采取召开商户、住户意见征询会形式,听取关于车辆停放、车位规划意见。与平时管控相结合,制定车辆乱停乱放《温馨告知书》并建立信息库,以月为周期,把信息反馈交警部门。通过停车位的规划、信息库的建立,目前车主有序停放车辆意识明显提高。

五是对污水排放问题,以提升基础设施功能为抓手,解决民生重点问题。圩镇基础设施是提升圩镇品质的重要环节,基于此,乡党委政府在发限的乡财情况下,投入资金进行圩镇基础设施建设。从解决排污(水)设施、圩镇照明出发,召开圩民、商户代表会,充分听取意见,将意见融入设计方案中。实践证明,这种做法解决了问题,赢得了民心。

(2)分步实施圩镇“三建设”。即公用设施建设、园林绿化建设和景观环境建设。目前,完成了圩镇小广场建设,圩镇规划建设2公厕,其中1座已完成改造,另1座正在规划设计中,完成停车场2座,新增排污(水)沟管道200米,新增停车位15个,新增加路灯50盏,****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圩镇段正在施工中,圩镇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城镇功能日臻完善。

(三)科学高效管理

(1)完善机构,做到有人管事。以社区干部为主,以综合法分局为力量,城立圩镇管理工作组;在此基础上,吸收圩镇有效力量,成立了圩镇卫生评比委员会,每月定期对商户、住户门前卫生进行评比,发放奖牌,促进思想转变;成立了由老党员、退休干部组成的群众议事理事机构,收集广大商户、圩民意见,对圩镇基础设施事前议、事中监管、事后管理;成立了居民腰鼓队,专门宣传圩镇好人好事,将圩镇工作搬上银屏的舞台。

(2)建章立制,确保有章可循。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圩镇工作组管理的几点意见》、《关于开展规范停车行为的通知》、《关于开展房前屋后清理杂物行动的通知》、《关于推行门前户后三包制度的通知》、《关于开展圩镇交通秩序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关于禁止在道路打晒谷的公告》、《关于印开展卫生文明户评比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规范柴物堆放、畜禽饲养行为的通知》、《关于印发圩镇临时管控实施方案(等级:AA)的通知》、《关于规范五斗江大道中间线内设摊的公告》等规章制度,使圩镇管理逐步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四)科学经营运作

(1)利用市场机制运作筹措资金。创新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和维护新模式,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圩镇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根据圩镇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以县工农兵农贸市场改造为标准,对下街口原有老贸市场进行整治建设,达到划行归市、有序经营的目的。

(2)出台圩镇整治奖励政策。居民、商户议事理事机构的重要责职之一就是对圩镇整治行动中踊出来的正能量、先进户,进行奖励,所有资金全部由乡财政解决。2019年,奖励卫生户共计20户、门前三包义务履行先进户15户、意见发表后得到圩镇工作组采纳的42户、协调处理圩镇矛5户等,极大提高了圩镇商户、住户参与圩镇管理的热情。

(3)做好圩镇土地开发规划。做好土地开发文章。一是确保每年有不于5亩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圩镇建设;二是清理、盘活圩镇零散土地资源;三是开发新的土地,完成“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后,通过招、拍、挂的方式出让,实现土地收益的最大化。2019年,共安排8亩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圩镇建设,清理理圩镇2亩零散土地。

(五)科学机制推进

一是政府主导。圩镇整治工作是在乡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进行的,负责圩镇整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建设的推进,并将圩镇整治工作纳入全乡人居环境整治考核中。

二是居民、商户主体。圩镇整治建设是以居民、商户为主体的行为,目标是让居民、商户固化自觉维护圩镇环境的的意识,让居民、商户真正成为圩镇主人。成立由社区干部、社会知名人士和热心公益事业的老党员、老干部等组成的圩镇整治议事理事会,协圩镇整治的政策宣传,卫生监督,纠纷调解,资金使用等工作,有效解各类难题和矛盾纠纷。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圩镇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进圩镇整治建设,在2020年,圩镇管理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三个关系开展,在实践中创新圩镇整治建设模式,运用新模式促进圩镇整治建设以。

(一)政府主导与居民、商户主体的辨证关系

一方面,政府是圩镇整治建设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政府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资源优势和向导作用,履行统筹、协调、组织、服务职能;加大政府财政直接投入,制定圩镇整治奖补政策,强化圩镇整治建设的督查、调度方式;调动各部门、社会力量和居民、商户参与到圩镇整治建设中来,形成圩镇整治建设整体推进合力。另一方面,居民、商户是圩镇整治建设的填接参与者和受益者,是圩镇整治建设的主体,政府要充分利用理事会这一机构,实现居民、商户民主管理;在政府的指导下,通过圩镇整治建设理事会,组织发动居民、商户参与圩镇整治建设及公共设施维护管理;通过政策宣传,干部引导、措施激励等途径,充分调动圩镇居民、商户的积极性,使参与圩镇整治真正成为居民、商户的自觉行为。

在这种关系中,五斗江圩镇管理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微信平台,组建了一个圩镇居民、商户议事群,把圩镇居民、商户全部拉进群,利用此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是消除干群间的肠梗阻,融洽干群关系。(1)上级下达的各种政策法律法规等文件,可在最短的时间内宣传到位,有时效性;(2)防止了居民、商户看不到政策法律法规划文件,造成居民、商户思想工作难以做通现象的出现,融洽干部与居民、商户的关系。

二是直面居民、商户,及时解决问题。(1)让居民、商户认识到干部敢于面对居民、敢于正面回应提出的各种问题并思考、采纳提出的建议,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度;(2)展示政府整治圩镇的力度,展现圩镇整治的成效;(3)学习其它乡镇圩镇整治经验,进行对比,找差距,让居民、商户积极参与到圩镇整治行动中来,形成互相监督、互相评比的良好氛围。

圩镇整治建设过程中,最成功例子就是烂泥坑路段排水沟的修建。政府牵头,社区主导,圩镇理事议事机构组织召开商户、住户代表意见征询会,并在微信群,充分听取意见,反复征询,形成初步方案报乡政批准后实施,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没有一个商户、居民提出意见,支持度极高,真正实现政府主导、居民商户主体的新型圩镇整治建设关系。

(二)适度超前与量力而行的谐调关系。

首先规划要适度超前,立足于当前,着眼长远,做到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各项设施,做到合理布局,定位准确,因地制宜,正确引导;其次,建设应量力而行,要正确处理好整治与建设的关系,先整治后建设,以整治促建设。

在层关系中,****圩镇整治还需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一是尽快完成圩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启动圩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让圩镇整治建设做到有据可依,有法可循,切实加强圩镇整治建设;二是从乡财政实际出发,制定圩镇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经过几年的脱贫攻坚,乡财政已处于疲备状态,圩镇建设只能突出重点,量力而行,要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圩镇当前最迫切、亟需解决、居民商户反映最强烈的基础设施建设,如综治办门口对面经华美超市至本草大药房一侧的人行道建设、下街口老农贸市场两侧的排水沟建设、下街口老农贸市场的整治、烂泥坑停车位的规划建设、圩镇路灯的维修与安装等等,都是民生重点工程。

(二)加强建设和规范管理的相辅相成关系。

首先,要切实转变“重建轻管”思想,要把圩镇管理放在与规划建设同等重要位置,形成建设与管理的相互促进、协调的机制;其次,坚持以人为本的的管理理念,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教育手段,创新管理体制,健全管理制度,大力加强圩镇规划实施管理,逐步把圩镇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上来。第三,加大圩镇管理宣传,建立示范激励机制,居民自觉自律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居民参与圩镇管理长效机制。

篇14

论文摘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与当代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主体的远程教育服务“三农”在对象和宗旨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开展为“三农”服务的现代远程教育需要从这场教育运动中获得借鉴,应该坚持全面、终身教育的理念,强调农民与知识分子的人格平等,注重调查、试验以及教育模式的改革。

远程教育服务“三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创新,而从历史上类似实践中获得借鉴也是非常有益的。目前,已有学者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与历史上著名的晏阳初的乡村平民教育实验、黄炎培的乡村职业教育实验、陶行知的乡村教育运动、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等几次声势浩大的农村教育运动一样,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将是新世纪的又一次教育实验,更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远的一次中国农村教育的世纪性工程。”’一但这项研究还没有充分展开,本文拟在这方面作一点尝试。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大地上掀起的声势浩大的乡村教育运动,是一次农村综合改革的可贵探索,是把中国农村融人现代化轨道的伟大尝试:这场历时十余年的教育运动,最终因的爆发和国内政局的动荡不安以及自身的缺陷而走向沉寂。乡村教育运动与当前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主体的为“三农”服务的远程教育之间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异。这种比较是进行历史借鉴的基本前提。

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对象和宗旨上的高度一致,那就是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围绕农民、农业等问题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引导农民走上现代化之路。但毕竟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它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办学性质以及具体方式方法均有不同。乡村教育运动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时政局动荡、战争频仍、外族人侵;远程教育服务“三农”则是发生在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性质上,前者是“教育救国”思想的具体体现,那就是“改造乡村、再造民族”;而后者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方针的具体实施。在与政府的关系上,前者总体上倾向于一种“在野”的个人作为,而后者则是当今“科教兴国”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的实施方法上,前者是一种面对面的教育,怀着救国救民宏愿的教育家们带着大批知识分子奔赴乡间、田头,建立学校,组织民众,开展活动;后者目前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远距离地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教育欠发达的广大农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黄炎培、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等现代教育先行者的热忱和智慧在令我们钦佩的同时,也给我们良多启迪,其经验和教训足资借鉴。以下从总体的教育理念、从教者与受教者各自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实施教育的具体方法等方面作一展开。

乡村改造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家都从教育着手,但是他们并不是把目光仅仅局限在教育上,而是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综合起来进行整体考虑,在教育理念上,他们都坚持“大乡村教育观”。

黄炎培把孔子的“富、庶、教”思想演变为“富教兼施”,且进一步走向“富、政、教合一”的“大职业教育主义”。他认为乡村是一个整体,应该进行整体改进。“方今教育上最大问题,无过于学校与社会隔绝。教育自教育,生活自生活……从此更进行扩大教育的范围,沟通生活界线种种方法,而理想的教育,或者因之而实现。”纽’〕陶行知推行“以学校为中心,以乡村教师为灵魂”的整体乡村改造模式,坚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原则。他把整个教育的外延扩大化,认为乡村教育的生路“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疮地长五谷,他教人人都能自立、自治、自卫。他要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园,村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仙”。晏阳初关于“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相结合的乡村教育思想,更具现代社会“综合治理”的色彩。实施文艺、卫生、公民和生计等“四大教育”,使农民成为具有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团结力的“新民”,从而实现政治、经济、教育、卫生、自卫、礼俗建设的整体进步,达到复兴国家、振兴民族的目的。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是乡村被破坏而激起的乡村自救运动,是重建我们民族和社会的新组织构造的运动。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建立“乡村组织”(乡长、乡农学校、乡公所、乡民会议)实现“新乡政”,解决农村教育及政治、经济建设三大问题。具体途径是用乡农学校实现对农民的精神陶冶、自卫训练、生产劳动及知识教育等,以推进社会,组织农村,达到“政教合一”的目的。

虽然上述几位教育家关于乡村整体改造的阶级性质及具体设想有所不同,但他们的“大乡村教育观”中,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了现代教育所应具有的先进理念和特色:一是教育地域的扩大,课堂、田间、车间、炕头等都可作教育的场所;二是受教、从教人员的增加,男女老少、农民、教师、官员等既是受教对象,亦都可作施教人员;三是教育内容的拓宽,读书、识字、乡政、自卫、农、工、商、贸等都是教育的内容;四是教育方式的灵活,课堂教学、课后活动、乡规、民约、劳动、陶冶、示范等多重方式灵活运用。可以说,中国20世纪初的乡村教育思想已初具现代终身教育的理念。

虽然目前已有人认识到:“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的教育资本、文化资本,先使农民的脑袋富起来,再使农民的口袋鼓起来,腰杆子挺起来,人格的尊严立起来,成为一个真正大写的人,这样才能真正解决‘三农’问题”,但是,就目前状况而言,“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宏观决策却相对滞后。一方面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政出多门、行政垄断以及行业壁垒等情况的严重存在,构成了远程教育向‘三农’延伸的体制性障碍。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之所以还没有完全达到这样的高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现在的社会体制和教育体制已经相当精细、复杂,电大教育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分担其中一部分职能,但无论就社会需要还是自身发展,电大都应当具有这种全面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念。电大除了把自己做大做强,提高自身在农村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外,还要协调与政府各个职能部门及其他高校的关系,协助其他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与其他高校合作,这样才能拓展自身的教育业务,发展自身,在农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显身手。由此可见,在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工作中,政府应当成立相应的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而电大系统则应该凭借自身的优势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从教者与受教者关系的处理上,乡村教育运动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

晏阳初早年在为法国战场上当“苦力”的华工当翻译的过程中,发现中国有一个巨大的“脑矿”。“我发现了一个新人物,这个新人物就是‘苦力”’。“是‘苦力’教训了我。我不但发现了‘苦力’的苦,还发现了‘苦力’的力,‘苦力’的潜伏力。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救济,而是发扬—发扬他们的潜伏力。……生意人知道开金矿银矿的重要,忘记了脑矿。世界上最大的脑矿在中国。我们中国一般知识分子没有这个知觉……平民教育的宗旨就是要发扬民力,发扬平民的潜伏力,发扬人格平等的精神。

在具体实践中,梁漱溟、晏阳初都强调“农民自觉”,注重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二梁漱溟提出:“农民自觉,乡村自救,乡村的事情才有办法;所以我们说乡村建设顶要紧的第一点便是农民自觉。”晏阳初认为:“社会改造事业,没有千百万觉悟了的劳苦大众积极参加,是一定不会奏效的,是注定要失败的。”又说:“知识分子回到民间去,不是包办代替,而是启发教育农民,激发调动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他们自发自动的精神。”要对农民进行教育,就需要知识分子“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他们都提倡知识分子下乡,与乡村居民结合,指导与帮助乡村居民进行乡村建设。1929年,晏阳初及其同仁举家迁往定县,形成一时传为美谈的“博士下乡”壮举。梁漱溟号召知识分子下乡与农民打成一片,并最终“使乡间人磨砺变化革命知识分子,使革命知识分子转移变化乡间人”。

梁漱溟抛弃优越的都市生活来到乡村,以满腔热血和激情“解救众生”,结果却遭到农民的冷遇,甚至反对,心中不免产生一种莫名的悲哀。他意识到自己未能代表时代的要求、乡村的要求,甚至与农民处于对立地位。晏阳初认为从事“人的改造”是解决中国整个社会的根本问题,希望从根本上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几十年乡村工作的实践使他感触颇深:一个强加于人民的计划,即使其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也会因为满足不了其真正的需要而宣告失败。“知识分子总是在考虑如何引导人类按自己预设的道路前进,总是在想自己与大众有什么不同,以及如何做才能显出不同,却没有人去思考启蒙者与被启蒙者有什么共同之处:伙’。一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家虽然在不同程度上已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但他们并没有彻底摆脱“救世主”的心态,而这对当代从事远程教育的人尤其有着警戒意义。

对农民人格的尊重,保持一种平等的态度,这是开展工作的基本条件。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知识分子要真正付诸行动,走出书斋,走出机房,深入民间。有专家建议,将普通高校的力量结合起来,让大学生、研究生在暑期进行实践活动,进行系统维护、技术培训和对农民作宣传等;教育主管部门组织高校教师、学生与电大配合起来,在课程开发、农村需求调查、新经验总结推广等方面共同设计一些项目,分步骤实施。只要政府支持,这些措施应该是切实可行的。

乡村教育运动不仅有着先进的理念,平等的态度,也在实践中形成许多科学有效的方法,这对现代远程教育的计划的制定、教育模式的改革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第一,深入民间,调查研究。晏阳初主张从实际出发,建立符合时代、符合国情、为全民而有的新教育体系。为此,他号召知识分子深入民间,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并协助平民解决问题。他始终把调查工作列在第一位,强调一切教育工作与社会建设都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必须对农民生活、农村社会的事实与问题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规划方案。在他的号召下,一批高级知识分子深入定县农村,进行了中国现代史上首次以县为单位的系统的社会调查,时间之长、内容之广,前所未有,最后由李景汉汇编成70多万字的《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为了使调查能够顺利进行,并得到精确、有用的数据,他还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掌握现代社会调查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并要照顾到农民心理和农村风俗等民间生活状况。”·晏阳初这一主张对远程教育服务“三农”工作尤为重要。目前,农民讲求实惠,自主性差,有的还相当保守,看不到效益就不会主动介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呈现空洞化态势,这些都是要充分考虑的。’因为纵然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先进的网络技术,有高水平的师资,若不通过调查获知农民的真实需要,那只能是摆设,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第二,崇尚科学,注重实验。乡村教育运动创力、大量试验区,晏阳初的河北定县乡村改进试验(1929年)和梁漱溟的山东邹平试验区(1931年)等。据《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统计,到1935年,全国各地建立的各种乡村教育、乡村建设的实验区已达193处之多。为了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教育救国方案,晏阳初特别重视从农村、农民的实际生活中找材料,进行研究实验。他说:“自然科学的研究需要实验室,社会科学的实验也需要实验室,但这实验室不是在屋子里,不是在图书馆,而要在社会实践中,在农村里。”7’“,定县就是这样一个改造农村社会生活的大的“社会实验室”。

在这个“实验室”里,晏阳初进行了农民教育、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卫生保健、县政改革等方面的一系列实验研究,最后形成了四大教育并行,三大方式连锁实施,研究实验、人才培训、表证推广分步进行的完整的制度化的平民教育体系:目前,以电大为主体的远程教育已经将系统功能向“三农”延伸,技术支持重心向“三农”下移,教学资源向“三农”扩展,服务功能向“三农”覆盖,但在全面推进、遍地开花时,切忌盲目,不能缺少试验这一中间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