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新能源企业价值观,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新能源,电力,管理提升,转型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世界环境的日趋恶化,传统能源在开发利用的效率和效果日渐式微。新能源电力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也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增长。新能源电力企业作为主要开发、建设及生产经营实体,产业发展前景乐观。但是,新能源电力企业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迫切需要转型。新能源电力企业提升管理以适应更具规范性的政策监管、更具竞争性的市场压力、更具复杂性的经营形势、更具紧迫性的技术进步、更具挑战性的人才需求等,都已迫在眉睫。
一、新能源电力企业管理现状分析
1、以“抢占地盘”为主要目标的企业管理方式
新能源企业与生俱来的动力是抢占优势区域、扩大资源领地、争做行业龙头老大。在以“抢占市场”为目标之下,只要有利于开拓、核准和建设尽可能多的新能源项目,可以使企业得以迅速扩张的管理方式都是可用、适用的。公司的架构突出了市场发展和工程建设两个职能部门,所有其他的架构都可以简而化之。大部分企业只设立三个部门:综合管理部、市场发展部和工程建设部。而综合管理部作为集办公、财务、监审、党群管理的综合性办公部门,其实质也就是为市场发展和工程建设服务的。这样集权化、职能混合化的优点是快速响应,有助于提高执行力、提升扩张性发展效率。但是,管理粗放,工作界面不清,缺乏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并带来管理后遗症也屡屡发生,甚至付出沉重代价。主要体现在市场开拓方向因为决策不科学不合理而出现偏差或失误,工程建设因缺乏有效的安全、计划和财务管理支撑而不能可控再控,综合管理因职能集中而疲于奔命难以统筹协调公司的管理秩序。在这种管理模式之下,呈现全员挂责任跑项目、全员挂进度搞工程的局面,企业风险控制系统失位、机制失灵,导致管理失焦,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功能不能有效发挥,走的是一条风险不可控的扩张路径。
2、以“业务强于专业”为主要特征的管理人力资源结构
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中最昂贵的资源,而且也是折旧最快、最需要经常补充的资源。由于新能源行业属于朝阳产业,没有像传统能源企业一样培养积累更多的专业管理人员,在人才市场上也鲜有专业素养优良的人才资源。绝大多数从事新能源开拓、建设管理的人员都主要来源于火电企业,所具备的知识结构、专业技术、管理经验也都是建立在传统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经历之上。对新能源领域专业技术的理解深度、系统性把握程度以及趋势研判等方面的专业能力明显不足。表现在:市场开拓上,以“三千精神”占据新能源资源阵地的数量上见长,却不能保证所开发质量,难以切实把握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更难以在抢占新能源前沿技术领域方面有所作为;在工程管理上,以“吃风沙”精神建设新能源工程项目,但在推动工程集约化管理,确保工程安全、质量、进度、造价方面差强人意,难以保证工程建设“即投产、即稳定、即盈利、即达设计值”的目标。结果是,企业倾其所有追求在市场开拓和工程建设上的业绩,却往往因专业岗位人员能力的不匹配而难见成效。
3、以企业领导“人格魅力”为主要特色的企业文化
正是基于一切围绕市场开拓和工程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新能源电力企业的企业文化也突出所谓“狼性”文化,强调“头狼”的绝对权威,以打造领导的“个人魅力”为主要特色,在企业文化中极少摄人其他因素。主要基于三种原因:
3.1 企业的主要领导都是创始人,企业的组织、人员及物资等相关要素都是在其一手“操持”下建构的;
3.2 在市场开拓中,因企业领导与政府管理部门、有实力民营企业进行业务交往过程中积累所谓人脉关系的不可替代性的影响;
3.3 在工程建设中,因企业领导与政府职能部门、参建单位以及设备厂家的互动过程中建立的超越业务范畴的关系具有不可替代性。由此形成了“唯领导马首是瞻”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是一种能有效集中力量、带领团队“打天下”的文化,但却完全不能与规范管理、精益管理相匹配。在大多数新能源电力企业进人生产经营期之后,这种企业文化同步进人不适应期。不仅表现在管理上因集中于一域而导致各相关领域难以协调的挂一漏万,更表现在缺乏可以引领企业持续发展、聚拢员工人气的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的提质增效迫在眉睫。
二、新能源电力企业转型策略
1、建立以专业为主业务为辅的人力资源结构
新能源电力企业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人力资源以业务见长而专业偏弱的现状。而面对新能源行业技术发展迅猛、生产管理日益精细、研发需求持续加大的局面,普遍缺乏专业人才成为新能源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短板。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即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建立专业人才培育、引人、提拔的激励机制成为重中之重。
2.1 设立薪酬、待遇乃至持有股份等具有激励效果的机制,让专业人才切实感受到自己是企业实实在在的“主人”而非“过客”,促使人力资本不断增值。
2.2 对专业人才要充分授权,委以重任,人尽其长。根据任务要求进行充分授权,允许专业人才在其才能范围内有更大发挥自由度,并给予其独立承担创造性工作所需资金、物资及人力支持,保证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
2.3不拘一格招贤纳士,在新能源人力资源不是很充裕的现状之下,要积极吸纳企业最需要的专业人才,将人才的卓越表现与企业的需求相匹配,不能因为追求全才而苛责其缺点。
2.4加强培训,教育培训贯穿于专业人才的整个职业生涯,让专业人才不断“充电”,为其提供能力不断提升的“梯级”。保持专业人才与企业同步成长、与行业同步发展,成为企业最稳定可靠的竞争优势。
2、坚持以企业发展战略来引领企业管理模式
作为新能源电力企业,必须注重对行业结构性趋势的研判,结合有身实际,设定企业发展战略,并以此来引领管理模式的变革。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坚持“扬弃”,一方面要坚持变革的思想和行动,不断变革、以主动自我淘汰来保持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在已取得成就上,基于自身的优势资源进行变革,对于企业不太擅长的领域,尽量避免着力。在新能源前沿技术风云变化的现实条件下,企业必须有定力。要坚持从战略需要出发,重视平衡各种需要和目标,不能像发展初期为追求短期市场利益而不择手段。因此,管理模式转型成为必然。
2.1 要坚持在企业发展战略指导下应需而变,根据客观需要进行组织结构设计,要突出规范运行、风险可控、持续发展的原则,建立适应生产经营变化、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战略单元和专业化职能部门。
2.2 要坚持管理的高效性和协同性,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协作督办和反馈调适机制,消除市场开拓、工程建设、生产经营、综合管理过程中因界面不清、责任不明以及主次不分而导致的管理失灵。
2.3 要认真处理集权和分权的关系。新能源行业发展战略注重对现有产业精益化管理和对前沿产业择机争取的有机结合。因此,要发挥管理的整体协调效应,实现战略上的集权和战术上的分权。一方面,要避免决策集中在最高层而导致的信息成本增大,降低决策效率;另一方面,要发挥各战略单元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其自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
3、建立以符合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的价值观主导的企业文化理念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新能源电力企业作为新兴行业,企业文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以领导的“狼性”为主导的企业文化所形成的优势,都可能因企业领导决策失误或人事格局的变化而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因此,建立符合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的价值观主导的企业文化迫在眉睫。
3.1要建立团队精神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企业文化。要让团队精神成为企业发展的中间力量,克服因为“头狼”的离去而造成群狼无首的“独狼”式企业文化,变靠“头狼”冲锋为狼群围猎。
3.2 要建立具有员工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兼容性的企业文化。立足于新能源事业“绿色、环保、可持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寻找员工个人实现价值与企业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形成具有共同价值观和共同目标的企业文化。
3.3要确立社会责任承担为根本的企业文化。基于新能源电力企业对节能减排和寻求替代能源的责任,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大,存在的必要性越强,企业也就越有价值。要精心打造企业的器物文化,不仅要依法治企、规范管理,实现各项新能源事业实体的高效运营,而且要热心公益、回馈社会,塑造新能源企业所具备的负责任的企业形象,做好对社会影响和社会成果的管理。
结束语
作为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能源电力企业管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波折,从事物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来看都是正常的。要克服管理短板,从企业发展战略的确立、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和企业文化的培育等方面实现管理转型,提升管理能力,形成科学完善的管控体系。唯有专注于管理转型,新能源电力企业才能进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也将为国家新能源大规模开发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产业基础。
参考文献
[1]孔德洋.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府激励性规制[J]. 经济论坛. 2009(01)
[2]郑薇.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专利研究[J]. 汽车技术. 2009(05)
传统汽车大势已然如此,不必多言;新能源汽车能否奋力一搏,实现所谓弯道超车,确实寄托了从官方到民间的很多期待。毕竟,新能源汽车还是新事物,综合差距尚未充分拉开,我们还有机会。
但是,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否脱颖而出,又是一项综合体系能力的比拼,制约因素很多。笔者想探讨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品牌竞争力――我们如何塑造新能源汽车品牌。
环境的洞察是找到解决方案的起点,我们先借用颇为流行的“生态思维”来梳理一下当前的生存发展环境。
互联网浪潮之下,人类生存的整体图景都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不是天气变了,而是气候生态变了。生态学理论中有一个核心概念:生态位,讲的就是生物在特定时空环境中,享受特定生存资源、拥有生存优势的特定位置。
生态位的形成避免了生物之间的恶性竞争,保证了万千物种的共同发展和欣欣向荣。以往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生态位系统”,各得其所,适者生存。生态位的核心点是特定时空环境中形成的功能价值链。
但是,互联网风暴之下,特定时空环境下的生态位突然进入无远弗届的数字生活空间,彼此稳定的生态位环境和资源系统发生了突变,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正处于激烈的进化过程中。在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如何占位、卡位甚至创位,形成自己发展的最优生态位,成为在这场大变局中最紧迫的事情。
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品牌塑造,当然也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新能源汽车产业本身就属于市场导入阶段,品牌生态位也正处于形成过程中。如何对自身的品牌理想生态位未雨绸缪、早画蓝图是当然之举。
推进品牌先行占位策略其实也是现代整合营销的核心观念,品牌整合营销强调关系比交易更重要,所谓关系就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认知认同关系,一切市场交易都是为了强化品牌背后的社会信任资产,如此,企业才能基业常青;互联网营销思维也流行一句话,先圈用户、后做产品,虽极端了点,说的也是同一个道理。
如何打造新能源汽车品牌的生态位,如何缔结与众多利益相关者理想关系生态,我们当然还需要方法论层面的思考。笔者建议,可以从品牌建设的品质、品位、品级三个维度展开――其一,品质技术的人文化呈现。鉴于目前阶段汽车产品的特殊性,技术与品质当然是产品的核心要素支撑,厂家如何建立公众对产品品牌的认知与信任,需要从全球资源整合、核心技术及研发过程、质量管控体系、标准化服务等方面发掘出故事化、细节化、人文化的亮点,从工程师、设计师等人格角色上多借力,让技术品质可感,从事实叙事走向价值呈现。另外,也可考虑在技术、服务体验、私人订制等方面向公众开放。
其二,标杆人群的品位代言。当下,公众针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是有疑惑的,针对新能源汽车品牌也是陌生的,厂家需要典型消费者形象的代言,需要符号化人群引领。其实品牌不只是属于厂家,成功的品牌更属于消费者,厂家需要找到从价值观、生活方式、收入、社会地位与车型相匹配的人群,进行社群化运营,让潜在消费者有参与感和共鸣感。
感觉上,新能源车主更适合从价值观营销来切入。一句话,大家一起玩,用标杆人群通过娱乐化、公益化等方式来撬动卷入更多人群。
第三,未来产品市场的品级定位。尽管同属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和传统汽车之间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传统汽车重在城际交通,新能源汽车重在城区代步)。
油老虎悍马:低碳的天敌
1992年,借助于在海湾战争中的优异表现,第一辆民用悍马面世,即悍马越野车,立刻赢得了众多青睐。由于优异的运行性能,被业内外人士誉为“越野悍马车王”。1999年,通用汽车公司从AM General取得了悍马的商标使用权和生产权。
悍马之所以死亡,最粗浅的原因在于悍马各种层出不穷的召回事件。先是在今年5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宣布在全球召回近20万辆自2006年生产的悍马H3s车型,以修正其引擎盖,防止引擎盖在驾车时脱落,召回车辆中包括H3s和H3Ts,其中在美国销售的数量超过16万辆。在7月,中国国家质检总局通报称,由于电加热风窗清洗液系统缺陷,通用汽车将自7月26日起召回部分可能在中国市场上存在的、装备有电加热风窗清洗液系统的车型。这些车型就包括悍马H2型。根据通报,缺陷产生的原因是电加热风窗清洗液系统模块中的过热保护装置在个别情况下可能无法实现设计功能,这将导致该模块外壳在过热状态下发生变形或热熔,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该模块起燃。
但真正让悍马倒下的肯定不是这种召回事件,召回在汽车业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悍马之死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悍马逆潮流而动,终被潮流所杀。
悍马被称做“油老虎”可谓众人皆知,旗下系列车型的油耗始终一如它的体型般惊人,搭载6.0升V8发动机的H2,百公里油耗平均23升,如果是在市区可能会达到30升;6.2升发动机的悍马H2市区油耗百公里28升左右,市郊油耗24升左右,高速油耗22升左右;而3.5升悍马H3的城市百公里油耗在20升左右,高速油耗也在15升左右。在燃油价格暴涨之后,油耗问题无疑成为众矢之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油价飞涨之前的2006年,悍马在美国的销量达71524辆,随后伴随着油价上涨销量就一路下滑,整个2009年仅售出9046辆,同比下跌高达67%。业绩不佳,成为悍马死亡的直接敲门砖。
造成这种局面的除了高油价以外,背后更重要的推动力来自于低碳这种价值观在世界范围的确立。低碳是一个综合因素的产物,是被气候现象、科学理论、媒体“吓”出来的,被环保主义运动“喊”出来的,也是被国际博弈产生的国际法“框”出来的,更是被低碳经济的大蛋糕“诱”出来的。尽管去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并没有取得预期中的结果,但不可否认的是,低碳已经成为了一种普世价值观。低碳这种普世价值观充满了绿色环保的概念,比起人权的普世价值观,推广起来难度要小很多,所以在全世界的推广速度是很快的,效果也是很显著的。
悍马这种高排量的汽车,就是目前全世界在接受低碳这种普世价值观进而推广低碳的主要天敌。目前人类通过汽车排放的CO2占所有排放的四分之一的左右,每台汽车排放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体的CO2排放。对汽车业整体节能减排,必然对降低CO2有着非常直接而又现实的意义。但低碳能够将悍马这个枭雄斩杀于马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低碳这种普世价值观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
当低碳被拥有话语权的气候学家、科研组织、环保运动、发达国家、社会精英从中性词打造成一个褒义词之后,与低碳有关的事情就充满了道德评价标准。低碳毫无疑问会成为是否有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标识。一些群体也必然站出来,用低碳行为为自己的形象加分。因为低碳这种时尚理念已经成了政治正确的同义语,这就意味着倡导、参与普及这一理念,必将给自己带来莫大的好处。无论是名人、富豪、企业还是国家都会树立起积极的形象,成为先进性的化身,甚至在其中赚取更多的名誉、利润和权力。这些通过社会责任能够获取的或大或小的利益,必然会驱动各种群体不遗余力地引领低碳潮流。
新能源汽车:压死悍马的稻草
尽管油耗很高,但对于能够购买悍马的富豪们而言,这种一般人看起来比较高的用车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价格因素不是扼杀他们使用悍马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就在于富人们也被低碳这种社会责任所绑架。富豪们可能不在乎钱,但绝对会在乎社会各界对其的评价。目前,越是发达国家,环保精神就越普及。一个富豪如果不顾社会的谴责,刻意要继续使用这种高碳的汽车产品,必然会给其带来巨大的社会形象的损失,会让其产生更多的关联损失。这才是导致悍马销量下降的真正原因。
事实上,随着低碳价值观的高涨,美国社会逐渐形成了“反悍马风潮”。在环保人士眼中,悍马油耗高,开悍马车等同于浪费能源,挑战低碳发展。最终,悍马销量暴跌,被消费者,被富豪们无情地抛弃。悍马在2010年以来销售下降78.3%,2010年1月底,悍马仅有不到2500辆库存。这加速了悍马的灭亡。
通用汽车这个刚起死回生的汽车巨无霸,无疑很清楚关闭悍马是个无奈之举,但更是一个明智之举。悍马这个品牌,连普通人都能看到它的末路,企业主、投资者岂有不懂之理。悍马的存在反而会拖累通用汽车的东山再起,会影响到通用汽车的整体形象。
悍马这个风光一时的枭雄品牌最终死于低碳之手,对于开始迈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全球汽车工业而言,算得上是个标志性事件。悍马代表的这种奢侈、高耗能、高碳排放的生活方式,必将逐渐告别历史的舞台。这何尝不是在向全世界昭示一个道理,那就是对于未来全世界的汽车产业而言,对于全世界所有的产业而言,顺低碳者昌,逆低碳者亡。这个道理让更多的群体所认知,必然会让全世界更加意识到低碳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反过来也会加速低碳的发展。
除此外,悍马之死也给全球的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实实在在的大方向。全球汽车产业必然要适应“高油价时代”的需要,顺应低碳潮流的需要,把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放在更突出的位置,新能源汽车必将会成为汽车业发展的主旋律。事实上,汽车业早就行动起来了。著名的投资大师巴菲特就很早意识到这一点,一方面投入18亿港元入股中国著名的新能源汽车公司比亚迪10%的股份,另一方面以440亿美元收购全美第二大铁路运营商北伯林顿铁路公司,成为该公司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收购案。目前这些投资都取得了非常高额的回报,也反映了整个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都一致看好新能源汽车。像丰田这样的汽车巨头早就在混合动力汽车上面花费巨资,目前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考虑到汽车产业巨大的关联性带动因素,伴随着汽车产业抛弃悍马走向新能源汽车的大方向已经确定,汽车产业的关联性配套产业要想不重蹈悍马的覆辙,不被时代所淘汰,也需要顺应这种潮流,提前做好准备。比如汽车电池产业就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比如为电动汽车提供汽车充电的各种新型基础设施就会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谁更早抓住机遇进入,必然会更好地占领市场,反过来也会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从而产生巨大的市场粘性,收获巨大的、长期的投资回报。
在当前汽车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新能源汽车的研制和开发程度在不断的提升,需要我们针对新能源汽车展开营销,提升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识。
二、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教育的必要性和主体
消费者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面向消费者的教育。它传播消费者知识,教授消费者体验,发展消费者技能,促进科学和文明消费者态度,并提高消费者质量。社会教育活动的内容体系。新能源汽车消费教育内容包括新能源汽车消费展望教育,消费者知识教育和消费能力教育。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教育的主体包括各种新能源汽车公司,家庭,学校,政府,消费者协会和其他社会组织。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教育的目标是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
(一)消费者教育的必要性
有必要开展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教育。首先,消费者在消费时并不完全理性。他们的消费者需求和社会利益并不总是相同的。仅仅迎合消费者需求的企业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进一步分析和识别消费者需求的合理性。引导和教育消费者,增强合理性,提高综合素质。其次,通过消费者教育,消费者可以更多地了解消费信息,消除盲目贪婪,提前消费,炫耀和炫耀。如不合理的购车行为;第三,新能源汽车的结构,驾驶?惯和方法以及使用环境不同于传统汽车,只有通过各种消费者教育活动才能使消费者掌握和熟悉新能源汽车产品并使用的知识,消除消费者的关切。第四,中国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安全等问题。汽车行业也面临产业升级。购买和使用环保,节能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是每个公司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二)消费者教育的主体
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教育的主体很多,包括学校,相关政府部门,企业,消费者协会和媒体部门等社会组织。学校是消费者体系教育的主体。一方面通过文化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另一方面,它开展特殊的消费者教育课程和活动。日本规定所有学生必须接受学校提供的消费者教育课程。美国还设有负责消费者教育的专门机构,并将消费者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目前我国学校还没有普及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应该尽快弥补。政府既是消费者教育的管理主体,也是实施主体。科技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四部委代表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的总体规划和管理。城市示范推广政府负责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对当地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教育。活动。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是消费者教育的专业主体。各级消费者协会,新闻媒体等各类社会组织是消费者教育的社会主体。全国各级消费者协会通常以促进消费者知识和促进消费者素质等活动的形式进行自我教育,如年会。新闻媒体部门可以通过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现代网站,微信,微博等多种手段进行系统或特定的消费者教育。
三、新能源汽车的营销策略
(一)实施差异化产品策略
新能源汽车目前的产品主要有EV系列,EU系列,ES210和EX200这四款。新能源汽车推出的四款车型在每辆车的定位上各有不同。EV200是一款入门级型号。两厢车更加实惠,由政府补贴新能源汽车补贴约1300万元。与EV200系列相比尺寸更大的EU260是轿车,与EV200相比,电池巡航里程增加了60公里。将补贴价格减至18万元左右是比较经济的电动汽车。ES210从外观和内部看,这款车更像是商用车,它拥有更长的轴距和更多的空间,看起来冷静的气氛。价格也是4款车型中最贵的。较少的补贴可能在25万左右。这款车的定位偏向于商业类型。一眼就能看到的EX200是一款体积更大,底盘更高的SUV车型。这是2016年本集团的新模式。相对价格并不昂贵,约为1500万美元。这四款车分别占据两厢,三厢和SUV三款车型。价格高低,相对接近人民,对消费者有更大的选择余地。与其他品牌的单调型号,款式和价格相比,销售是一大优势。
(二)销售渠道多元化
新能源汽车拥有多种销售渠道,包括4S店营销,汽车超市,汽车城,以及在线营销渠道。其中,4S是指集团投资的四合一汽车销售部门,集汽车销售,零配件,售后服务和信息反馈于一体。在新能源汽车4S店购买车辆可以享受到豪华的风格,舒适的购物环境,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低的价格,更专业的技术支持和更深入的售后服务。目前,集团的4S店已经在全国各地有100多个销售网点。每家商店都可以共享信息和共享信息,以便消费者无论他们使用哪家4S店,都能享受同样优质高效的服务。汽车超市和汽车城市是指运营多种品牌汽车的销售渠道。目前,全国有数百个新能源汽车销售渠道。这些渠道可以给买家更多的选择购买。互联网销售;新能源汽车有网上销售,这极大地方便了购买者,并使其无需离开家就可以轻松购买汽车。
关键词:绿色经济;企业管理改革;策略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发展绿色经济对我国企业而言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低碳节能的大趋势直接冲击了我国传统高能耗的产业,也给绿色生态型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如何应对来自于国际化背景下的挑战,降低能源消耗,已经成为电力,冶金,建筑,化工,汽车等传统高能耗产业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与此同时,发展绿色经济的趋势也促进了新兴行业和商业模式及新能源的发展,为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创造了新的机遇。作为民族汽车品牌的代表,比亚迪在发展新能源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4年,比亚迪第一台纯电动私家车走向了市场,标志着我国国产纯电动汽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如今,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为未来汽车产业的新格局,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纯电动汽车将会走向市场,取代传统的以石油为动力的汽车。2014年,比亚迪汽车定下了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2025年成为世界第一的汽车生产企业的目标,在以低碳效应为目标的指导下,比亚迪新能源车运用的铁电池技术在安全性,低成本,使用寿命,绿色环保及制造工艺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成为世界范围内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最高技术。笔者根据比亚迪汽车的绿色发展战略进行分析,探讨在绿色经济背景下我国企业如何有效地进行管理改革,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
一、绿色经济的概述
1.绿色经济的概念。所谓绿色经济,指的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背景下,为了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的排放,实现绿色健康的经济与生活,企业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产业转型与新能源开发等多种途径尽可能的降低煤炭,石油等高污染能源的使用,减少温室气体和工业废弃物的排放,达到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实现,绿色经济也称之为低碳经济,其特点是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是人类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
2.发展绿色经济的背景。对于全球任意一个国家而言,发展绿色经济不仅仅只是应对气候环境的变化或承担国际责任的问题,也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经济的本质是强调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健康绿色生活,通过降低排放该站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及科技投入的比重不断加重,将会使得人工劳动力的投入不断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高度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产品结构会由以往的生产资料为主变为消费资料为主,汽车产业就是其中的代表。如今,绿色经济已经是全球公认的发展方向,每个企业都无法避免,绿色经济不仅仅是新材料新能源的使用,还需要结合制造业的优势,将绿色经济发展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结合起来,才能顺应绿色经济发展的趋势。
3.发展绿色经济的意义。
3.1适应政策要求。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支持绿色经济的发展,新制定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也在向那些新兴产业及具有资源环境价值的企业倾斜,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明确提出了鼓励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有利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高能源效率,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产业发展。2006年,政府通过绿色采购的方式直接开始支持绿色企业的发展,发展绿色经济是政府的要求,是实现产业转型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政府的政策倾斜和支持行为为我国企业的绿色化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环境。
3.2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属于粗放型生产模式,到21世纪初期仍然有很多企业的经营观念还停留在先污染后治理的阶段,一方面是由于绿色产品的研发周期长,投资大,回报不确定所带来的高风险使得很多企业不愿意在绿色产品的开发方面进行投资,另一方面是我国绿色标准检验技术不完善,检验体系不健全,使得很多企业存在机会主义,传统的发展模式使得我国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国际社会上受到很多的限制,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产品的出口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对我国来讲,绿色贸易壁垒意味着更多的被动和不利,由于缺乏主动权和支配权,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常常十分被动,因此,发展绿色经济,打破贸易壁垒是适应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3.3适应市场的要求。近几年来,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国内和国际市场绿色消费的需求不断扩大,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正在不断地加强,产品的节能环保性能成为影响人们购买决策的重要依据,各种节能环保的绿色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以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为例,购买纯电动汽车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时尚,这种市场需求的变化为我国企业生产绿色产品,走向国际化提供了一个极为有利的环境。
二、绿色企业战略的内容
企业的绿色发展不是单纯的降低能源消耗,而是全方位的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绿色生产与绿色经营,企业绿色战略管理的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绿色文化战略。绿色企业文化指的是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实践逐渐形成的为全体职工所认同并遵守的,符合企业自身条件,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有着重要作用的看法和观念的综合,绿色企业文化是建立在企业,社会和职工为一体的基础上的核心价值观,绿色企业文化属于亚文化范畴,由外层企业物质文化,内层企业精神文化和中层企业制度文化共同组成。
2.绿色生产战略。绿色生产又称为低碳生产或清洁生产,绿色生产指的是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利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和效率,通过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及管理理念从源头控制污染,减少或者避免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减轻甚至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3.绿色产品战略。绿色产品是相对于传统高污染,不可回收的产品而言的,绿色产品指的是生产过程及产品本身具有节能,节水,低污染或无污染,可降解,可再生,可回收利用的一类产品,也是绿色科技应用的最终体现,绿色产品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环境保护为目的,以低污染或无污染为要求的产品,一般绿色产品的包装上会印有产品质量检测和环境检测的象征,环境标志又称为绿色标志,相当于是企业的绿色身份证。
三、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改革策略
1.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企业绿色经济技术创新。发展绿色经济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企业在绿色经济背景下进行管理改革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来源,通过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融资等多种渠道为企业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做后盾。加大对技术和设备的资金投入,通过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为企业绿色经济转型提供必要的技术保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通过抓重点项目,提高能源利用率,增强企业的生产力,依靠科技手段实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和谐统一。目前,我国很多大型企业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做得比较好,但是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技术与资金的不足,在创新低碳技术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除了一些新兴产业之外一般的企业绿色水平仍然比较低,在绿色经济转型改革的过程中要依托社会中的人才和软环境优势,通过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技术改革,培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出符合市场需要的绿色产品。
2.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在企业能源的利用方面,企业要逐渐的淘汰掉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能源消耗方式,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潮汐能等低碳可再生能源来代替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能源,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同时,在利用新能源的基础上,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的排放量。
3.搭建创新型平台,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企业在创新转型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的坎坷,因此,为了让企业能够顺利的实现绿色经济的转型,政府要努力创造一个支持企业创新与发展的社会环境,企业内部也要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保护力度,鼓励创新所取得的成就,对创新型人才暂时的失败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宽容,鼓励创新型人才不断探索,坚持公关,乐于奉献,要让创新型人才有一个能沉下心来进行创新研究的环境,能够让他们一心一意,专心致志进行研究和创新,最大程度的激发创新型人才的创造力,从而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4.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企业进行绿色改革与转型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需要政府进行引导,促进企业内部进行产业转型,因此一方面,政府要将政策向具有发展前景,符合绿色经济发展要求的中小企业进行倾斜,如降低新兴中小企业融资的门槛,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可以通过政府贴息政策实行无息贷款,与此同时,要加大财政倾斜力度,建立节能环保产品推广的财政补贴机制,加大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制定税收激励政策,引导各企业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形成绿色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引入创投基金,鼓励产业基金的发展,如市政债权,价格补贴性的转移支付等,从而促进低碳科技型企业发展。
四、构建绿色管理体系
1.构建绿色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在绿色经济背景下树立绿色价值观是企业实现绿色管理改革的关键,绿色企业文化需要企业的经营者倡导并教育员工,得到员工的一致认同,只有将绿色经营理念融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之中才能为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改革提供精神支持和企业的凝聚力,使绿色管理深入到员工的意识之中,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2.实施绿色战略。实施绿色战略需要企业从总体和长远的角度建立企业发展方向,确定企业的目标,通过制定稳定,持续的战略规划充分协调利用政策,资源和环境等各种有利条件,保证企业中长期绿色发展的后劲。
3.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供应链指的是企业要跳出生产环节的局限,在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阶段都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实现企业的绿色经营与可持续发展,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一方面通过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纵向合作以及企业内部的沟通,从绿色需求的调查,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原材料采购,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等环节综合考虑,是整体效益达到最优化,另一方面通过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横向合作,获得资源环境与企业经济效益双重丰收,达到供应链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4.实施绿色理财。绿色财务室一个新的分支,绿色财务的核算要将环境资源等因素的变化考虑在内,预先发现环境资源状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起到预警作用。企业实施绿色理财时通过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效益和损失进行科学计量和控制,一促进企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绿色理财将企业的先进流量包,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都绿色化,为企业的经营者提供正确的发展信息,进而指导企业经营者实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五、结语
总之,在当前绿色经济的背景下,企业应从各个方面进行创新,主动承担起自身和社会的责任,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潮流,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出发,进行企业绿色产业改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魏霄;孟科学;;低碳经济对企业财务战略制定的影响分析[J];财会通讯;2012年02期.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