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乡村振兴的难点和瓶颈范文

乡村振兴的难点和瓶颈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乡村振兴的难点和瓶颈,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乡村振兴的难点和瓶颈

篇1

如邮储银行三季报显示,该行以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为主线,不断健全专业化为农服务体系,打造“三农”综合服务生态圈。截至9月末,该行涉农贷款余额1.58万亿元,本年新增1661.33亿元,增量超过去年全年;上海农商银行三季报显示,该行涉农贷款余额661.91亿元,政策性农业担保累计发放贷款在上海市场占比达54%。

银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涉农贷款余额达42万亿元,同比增长10.05%,连续多年实现持续增长。面对乡村振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金融服务应该如何改变?对商业银行来说,如何打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堵点”?

用金融科技提升触达率

近年来,农村地区多元化金融需求日益旺盛,由此产生了新的难点,即贷款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那么,如何改变现有业务内容以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就成为摆在金融机构面前的一道考题。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位于舟山群岛北部,全县常住人口不超过7万人,当地农民以海水捕捞、海水养殖、休闲旅游等作为主业,嵊山岛有着贻贝养殖之乡的美誉。

嵊泗对于舟山本岛来说,是离岛;嵊山对于嵊泗本岛来说,更是离岛。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就在嵊泗县设有一级支行,并在嵊山岛上设了一个网点。邮储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面对当地农户、涉农行业需求,银行开发了以渔船捕捞、贻贝养殖户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渔业贷’,以及以民宿经营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民宿贷’等一批服务乡村振兴的金融产品”。

可现实中,农民的贷款需求仍得不到满足。原因在哪?记者了解到,从舟山到嵊山要坐4个小时的船。过去,一笔几万元的贷款,从合同签署到放款,每个环节都需要客户来回坐4小时的船到县支行办理,时间都花在了路上。而移动展业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银行客户经理的作业效率。现在,客户经理使用移动展业设备在海上调查、授信、放款,一气呵成,实现了贷款办理全流程线上化。

邮储银行在全行推动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提高了服务的触达率,更提升了农民的金融获得感。黑龙江省漠河市年平均气温低于零下4℃,无霜期仅有100天左右,因气候恶劣,当地农民获得金融服务有很大困难。如今,借助金融科技手段,邮储银行漠河市支行推出了远程受理、自动化审批、线上支用等便捷信贷服务,第一时间就能把贷款资金发放到农民手中。

这样的改变和探索,并非邮储银行独一家。更多的金融机构选择走进农村。多家金融机构设置乡村振兴专门部门,从体制机制上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进行保障。

因地制宜创新服务模式

不容回避的是,“融资难”“担保难”等问题在“三农”金融中仍然存在,还需要金融机构投入更多精力和智慧。今年9月,中国银保监会《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机构布局、信贷资源配置、资金定价优惠、产品和服务创新等方面为金融机构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指明方向,并从监管机构自身出发,为金融机构支持重点帮扶县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多措并举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金融机构作为实体经济的忠实服务者,对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具有重要意义,理应成为乡村振兴强基补短的排头兵和主力军。”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郑忱阳表示,2021年以来,国家有关部委多次提及要发挥金融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加大金融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此次《方案》强调金融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支持,更加聚焦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主体。

对金融机构来说,在助力乡村振兴上,既要认清自身责任,主动迎难而上;还要坚持创新赋能,紧紧围绕农村金融的特点来展开。杭州银行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可以通过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体制建设,积极探索农村金融服务新方式,积极支持农户发展。据介绍,该行积极拓展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强银担合作,制定了杭州银行融资担保公司业务合作指导意见,修订操作规程,明确支持以小微企业、“三农”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的政策性担保公司。

记者采访发现,越来越多的银行根据乡村特点,以债务融资工具、理财直融业务、资产支持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为抓手,为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开展债券融资业务,拓宽了融资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为支持乡村创新创业企业发展提供助力。同时,在补充资本金方面,积极发行小微金融债券、双创金融债券、二级资本债券、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等各类金融债券,充分利用金融市场资金,拓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资金来源。

盘活资源提高服务效率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不仅仅是把信贷业务送到薄弱地区,更要盘活乡村各种资源,充分调动农民主体的积极性,激发发展活力。

位于浙江临海市的上盘镇,是当地农业龙头镇,也是浙江省西兰花规模化种植基地。通过多年持续经营和发展,西兰花成为带领当地村民百姓致富的“富贵花”。上盘镇劳动村,就是远近闻名的“西兰花之乡”,村民种植西兰花有30年历史,全村有396户,从事西兰花种植的就有183户,村中还有9个西兰花收购厂,为周边种植散户提供销售渠道。

为了更好服务乡村,不少金融机构推进营业网点和金融服务下沉,并在更多乡镇和城乡接合部开设支行,把信贷支持送到金融服务薄弱的乡镇地区。台州银行设立临海上盘支行,将金融服务重点锁定在当地的西兰花种植户上,通过“兴农卡整村授信”的方式,为劳动村村民提供批量信贷支持。村民不用抵押物,有效期可长达6年,在有效期内随借随还,消除了西兰花种植户对还款周期不长、资金链周转困难等后顾之忧。

随着反季节蔬菜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为了突破本村土地资源的瓶颈、扩大西兰花种植规模,村民们前往内蒙古、宁夏、江苏、山东等地外扩西兰花种植地。如此一来,对信贷的需求也增加了。台州银行根据农户需求提供相应服务,目前劳动村近三分之一西兰花种植农户得到该行的信贷支持。

篇2

桂馨教育基金会和阳光文化传播公司拍摄的纪录片《教师》,深情地展示了作为文明传统的师道,至今仍在深山郊野熠熠闪烁,接续着民族文化的香火。乡村教师所承载的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是在灾难时刻感天动地的献身,也是在贫困煎熬之中的坚守,不忍放弃孩子成为一个最强大和最终的支点,构筑着师德的脊梁,点燃了师道的灵魂。这种责任,首先是一种热爱,对学生、对孩子、对家乡的爱;其中也包含着喜爱,一种对教师职业的爱好。有没有这种喜爱,是一个重要的分野,区别了谋生混事还是忠于事业。为此,他们甘受清贫,义无反顾地在大山深处传薪播火。

事情还有另外一面。叫一声教师太沉重,不仅是对师道师德的崇仰和敬重,也是对世道不公的愤懑和倾诉。日渐荒芜的故乡田园,乡村教师难以为继的困境和农村教育的危机,凸显了师道的陨落和坚守这样紧迫而重大的主题。这是千百年来从未出现过的现实:教师正沦为农村社会中地位最为低下的一群,缺乏生存的尊严和保障,成为家人邻里最无奈、最悲催的榜样。片中展示的农村教师,许多是在山区偏远的办学点从教的代课教师。与外来的“公家人”不同,他们是生长在农村社区的村里人,看守养育的是自己的娃。今天,我们特别需要认识这种“乡土教师”的价值,在这些最偏远、贫困的乡村,只有这样的教师才可能扎根生存,成为“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村教师。然而,这些无可替代的乡村文明播火者,或许正在成为无可传承的最后一代。

中国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是在农村,而农村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教师。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拨乱反正加以恢复的常识。学校简陋一些,场地、实验室不达标都不要紧,有教师就有学校,有好教师就是好学校。近些年来,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校舍、办学条件等逐渐改善,农村教师已经成为当前最突出的瓶颈。由于师资短缺和地方财力不足,不少贫困边远地区仍大量聘用非正式、廉价的“代课教师”。2006年教育部曾提出“清退”代课教师的政策,然而,在西部农村地区要完全“清退”代课教师不仅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不人道的。对这些在最艰苦条件下默默担当义务教育重责的乡村教师,必须予以善待,予以职业尊严和妥善的安置。

一些地方已经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2007年,重庆市通过统一考试使8000名代课教师转为公办教师,部分不合格的教师被解聘时,按照国家政策和《劳动法》有关规定给予一次性补偿,一举解决了遗留已久的万名代课教师问题。最近的好消息,2012年新疆将全面启动农村代课教师定向招聘工作,出台了《自治区为边远农村中小学定向招聘教师的实施意见》、《自治区关于解决已离岗农村代课教师问题的实施意见》两个重要文件,下决心突破现有政策,提供财政支持,统筹协调,整体谋划,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篇3

“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就要靠新农民,尤其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但是,目前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仅占0.13%;平均万亩土地仅有0.8个技术人员,万名劳动力仅有0.16个技术人员。农业生产一线急需的人才匮乏,农民素质低,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瓶颈,甚至成为影响农村人居安全的诱因,因此为农村培养急需的人才已是当务之急。以中等农业学校和农业广播学校为主体的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是实现这一基本任务的主要力量。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不仅是农技推广(管理)人才的摇篮,而且还是培训骨干农民的重要基地,是农业科技推广的生力军,在农业科研、推广工作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所以在科教兴农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与价值,是其他教育层次和教育形式无法相比和难以替代的。

二、现代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呼唤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变革

(一)改变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状况,需要改革与发展中等农业职业教育

在资源与市场的双重制约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突出,转变农业发展思路,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已刻不容缓。农业经济增长必须由过去主要依靠“农业生产要素低水平重复扩张”转变为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依靠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据调查统计,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初级职业教育或技术培训的占3.4%,接受过中级职业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占76.4%;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只有130万,人员老化,素质偏低,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不足60%[1]。如果不能率先在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发挥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就难以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就难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从而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

(二)农业的多功能性发展,需要拓展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领域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的多功能性日益凸显,特别是农业的水土涵养、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功能,日益得到重视和开发。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应当及时面向多功能农业,拓展教育领域,大胆改革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等。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进程的深入推进,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应当建立与农产品区域布局相适应的办学格局,引导各办学机构紧密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巩固和发展自身特色优势学科。

(三)农民职业化加快的新趋势,需要改革创新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结构

农业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使得农民分工分业日益深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迅速发展壮大,一批新的职业在农业农村领域快速兴起。据有关部门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农业生产、加工、服务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村管理领域可以细化整理出种植、畜牧、水产、动物卫生、农机、农村经营管理、涉农企业、乡村旅游等8个行业203类从业人员。可见,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职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亟需改革与创新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结构。

(四)农业生产的公益性,需要制订发展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激励政策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因而中等农业职业学校的运转、建设和发展必须依靠激励政策与财政投入。并且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工作条件艰苦,劳动强度较大,对农村“两后生”缺乏吸引力,需要国家从政策与财政上给予倾斜,切实从待遇、免除学费、补贴生活费等方面提高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支撑其生存和发展。

(五)国家未来普及高中段教育的设想,需要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挥重要作用

到2020年普及高中段教育难点不在城市,而是在农村。受到生产、时间、地点和经济负担的多重制约,广大农民无法接受全日制中等教育,他们很难享受公平教育的机会。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可以通过适当方式组织招生、教学,在农村务农农民接受农业技能教育、解决职业能力的同时也满足了接受中等教育的需求,而这恰恰是基础教育难以实现的。

三、发展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建议

要办好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事业,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当前我国加强和扶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一)理顺管理体制,强化政府职能

中等农业职业教育要发展,必须切实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这是组织和宏观指导好农业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各级农业行政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决杜绝“有利的事争着管,无利的事都不管”,共同为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健康发展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各级政府要把农业职业教育工作纳入当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对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规定农业职业教育机构的地位和性质,明确农业职业教育的结构和标准;规定教育部门、农业部门和农业职业教育机构的义务和权利;鼓励地方和私人办农业职业教育等。加大省级人民政府对农业职业教育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力度,而且应将之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

(二)尽快启动农业职业教育立法

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推进,我国教育立法已经取得长足发展,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有关教育的法律以及一大批有关教育的行政法规、部门规定,教育正在走向一条法制化的发展轨道。但是,我国的教育立法同社会发展特别是现代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还远远不够,亟需制定针对农业职业教育的单项法规,具体规定农业职业教育机构的设置、教育经费的来源等,避免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盲目和波动[2]。为此,建议国家尽快启动农业职业教育立法,为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中等农业职业学校招收半农半读学生

农民半农半读学习符合我国国情和农情,应鼓励农民就地就近学农务农。2009年河北、山东等省启动的“送教下乡”“双带工程”“农村大学堂”等均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后,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机构(主要是中等农业学校和农业广播学校)应重点从当前农业从业人员里招收半农半读学生,对其进行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建议政府将农村籍全日制中职学生实行生活补助和中职农科专业实行免学费政策覆盖半农半读学生。

(四)强化农业产业就业准入制度,加快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实行就业准入制度,推行农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落实“科教兴农”战略方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的重要举措。把农业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标准相挂钩,对促使农业职业教育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具有重要意义。建议由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机构承担对在职农民的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主要对象是在农村有一定产业基础、有进修学习要求、具备一定学习能力的骨干农民、核心农户和大户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业人员等。同时,应设立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门槛,规定必须获得职业资格证才有承包经营权,才给予他们在金融和农业产前、产后服务等方面享有优先权。

篇4

这次交通工作会议是政府决定召开的,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刚才,乔长总结了“十五”时期特别是2004年以来的交通工作,并对2006年的工作作了具体安排,我完全赞成,希望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就抓好今年乃至“十一五”时期的交通工作,再强调五点: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把加快公路发展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

04、05年,通过开展“交通年”的形式,我们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公路交通建设,完成了一批际、乡公路和村村通工程,基本实现了“打通出境路,修复大动脉,构筑主框架,完成村村通”的建设目标,使的公路交通状况有一个明显改观。但从总体上讲,我们仅仅是缓解了一下燃眉之急,当前的公路交通状况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路网的整体等级水平还不高,效益还不明显,主要指标同全市、全省和全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加快交通发展这项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进一步提高对加快交通建设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交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切切实实抓紧抓好。

首先,加快公路发展,是新的发展形势对我们提出的迫切要求。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是经济运行的命脉,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经济要发展,交通须先行。要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首先要实现交通事业的率先、超前、协调发展。同时,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推进,中央和省、市必将进一步加大对交通事业特别是农村交通事业的投入,又一个交通事业大发展的时期正在到来。我们一定要认真分析判断交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更好服务保障上来,统一到推进交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来,认真把握和抓住机遇,坚定信心,积极应对,以交通事业的新发展来适应新形势、满足新需求,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其次,加快公路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农村公路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落实“五个统筹”,必然要求我们下大力气解决好农村的道路交通问题。没有、乡、村公路的全面改善,就没有城乡的统筹发展。要树立和实践科学的发展观,就必须把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同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结合起来,把解决农村交通“瓶颈”矛盾同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目标统一起来,把加快公路建设同解决“三农”问题联系起来,统筹经济社会与交通发展,统筹城镇化建设和交通发展,统筹新农村建设与交通发展,统筹资源环境与交通和谐发展,在加强公路建设中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三,加快公路发展,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三个代表”的落脚点和归宿就是要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深感交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迫切希望党和政府带领他们修通道路,改善条件。所以说,加快公路发展就是落实“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我们一定要站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切实把思想统一到的总体部署上来,把公路交通建设抓在手上,摆在突出位置,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真抓实干,努力加快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

二、围绕经济发展的重点,搞好规划,合理安排公路建设工作

交通建设的基本原则是紧紧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来合理安排我们的工作。“十一五”时期需要建设的际公路、乡公路和农村公路很多,但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发挥好道路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真正做到修一条致富路,亮一道风景线,建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增长带。

一是要围绕主干通道和急需上马的重点建设项目。经过近两年的连续建设,我们的出境公路、主干公路基本得以恢复,但我们的公路等级还不高,配套建设还没有完成,一些路段出现的破损也要及时修复。特别是随着一些重点调产项目的落户建设,配套的公路建设的任务也相当繁重。要按照“保障主干畅通,服务重点项目”的思路,巩固和开工一批重点公路建设。抓住了这些重点公路建设,也就抓住了交通建设的重点,就可以大大提升我交通基础设施的配套能力和整个服务水平。

二是围绕“三农”问题,解决好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公路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帮助农民服务城镇化、增加收入的重要的基础条件。修了路就等于把农民就业的路子送到了家门口,就等于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子修到了家门口,就等于把推进城镇化的路子修到了家门口,就等于把农民走向小康社会的路子修到了家门口。在一些地方,一定程度上讲,修路就等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所以说要想农民致富,解决三农问题,交通是整个工作的基础,也是重要的支撑。我们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十一五”交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坚持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修好农村路,服务新农村。一要在资金上要给予更多的倾斜;二要充分依靠和发挥好乡镇政府、农民群众以及受益企业的积极性,形成建设农村公路的合力;三要坚持“一事一议”,不强行摊派和集资;四要量入为出,实事求是,标准规范以及线形选择等要因地制宜,依法征地拆迁,保护耕地和环境,不滥占滥挖;五要落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明确责任,加强养护;六要继续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做到路通车通,方便农民群众出行。

三是围绕旅游产业发展,加快旅游公路建设。旅游产业是我的新兴产业,也是“十一五”时期结构调整的一个突出重点。要抢抓晋南根祖文化旅游兴起的机遇,以临汾、侯马、晋城等中心城市的旅游“后花园”为定位,以“一区三线”建设为重点,促进旅游业的大投入、大开发、大提升,以旅游带人流,以人流带物流,以物流带资金和信息流,促进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一区”,就是以西阎镇大河、舜王坪风景旅游开发区;“三线”,即南线城—娘娘庙—木石牌楼—春秋楼博物馆—金代大钟—武池元代舞台—翔山—四圣宫—瓜子寨—玄元洞,西线绵山—天马曲村晋文化遗址,东线汉代冶炼遗址—小河口—海子沟大桥—佛爷山。要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大力开发,使旅版权所有游业真正成为域经济的又一大骨干支柱产业。依靠旅游产业的振兴,带动餐饮、住宿、交通、商贸、中介等服务产业的繁荣,拉动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作为一个旅游产业刚刚起步的份,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快景区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形成旅游环线,改善景区的公路交通条件,把我们的旅游资源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交通发展要为旅游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就要在规划制定、项目安排上向旅游产业的发展倾斜。我们的重点建设、资金安排要向旅游倾斜,要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整合,把我们的旅游资源品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十一五”时期不仅要完成舜王坪旅游公路的高标准建设,其他景区的道路建设也要统筹考虑,争取在旅游公路建设上实现新的突破。

三、加快改革步伐,理顺交通管理机制,提高公路发展的内在动力

主要是两项:一是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增强交通融资能力。交通建设近几年来发展很快,但同时也面临负债沉重、资金越来越紧张的困难。我们要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资金支持的基础上,拓宽融资渠道,努力启动社会投资,变社会资金为社会资本,利用新的经营思想和经营理念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我交通建设的积极性。二是加快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切实解决好公路的维护和管理。搞建设是发展,搞好现有公路的养护也是发展,保证现有公路畅通也是发展,不能只重视建设而忽视养护。当前乡公路和村通公路养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责任主体发挥作用不到位,养管队伍不健全,养管体制不完善,经费难落实,工作难开展。今年要成立乡镇公路养护管理站和公路养护公司,落实养管责任,协调乡村两级搞好乡村公路养护。

四、狠抓安全生产,提高工程质量,建设优质工程,树立xx交通的良好形象

一是要警钟长鸣,狠抓交通安全生产。要加大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力度,克服麻痹思想,千万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松懈。要进一步深化、细化安全管理措施,提高检查的实效,务必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不发生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同时,要搞好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危桥、险路的整治,设置安全警示标示,加强路况定期巡查,确保交通安全无事故。

二是要把质量放在首位,要尊重工程建设的客观规律,在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首位,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工程质量。绝不能不顾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建设周期,随意提前工程竣工时间,给工程质量造成很大隐患。对关键工程、隐蔽工程要实行“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三全监理。要建立项目法人责任制和质量责任制,项目法人对建设项目自始至终要全权负责。要实行工程质量行政领导、参建单位质量终身负责制,出了质量问题要严格责任追究。要修“放心路”、修“民心路”,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版权所有

三是要严格把关,控制造价。现在公路建设工程造价不断上升,既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原因,也有体制上的问题。这个问题一定要引起大家的重视,降低工程造价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控制工程造价一定要从源头抓起,把好设计关,这不仅是设计部门的事,关键是主管部门和业主要切实树立经济、实用、可行的指导思想,不要贪大求洋。对配套设施建设要尽量降低规模和标准,更不准未经批准将交通建设资金用于非生产性支出。

五、加强廉政建设,树立廉洁高效的工作作风

当前要重点抓好交通建设领域的廉政建设。要加强对工程招投标的监督。要切实加强工程建设中的廉政建设,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工程建设中的腐败现象的力度。凡是在公路建设中收受贿赂、胡来邪去的,广大干部群众都要敢于检举揭发,一经查实,必将予以严肃处理。要健全完善建设资金审计制度,加强警示教育,严防腐败行为,努力做到“建成一条路,不倒一个人”。

篇5

[关键词] 低收入乡镇 农民增收 政策推动 科技驱动 龙头牵动 劳动力转移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五”期间,大连市出台多种支农惠农政策,财政支持“三农”的资金达46亿元,比“九五”增加了3倍多。农民人均收入增幅连年位居全省之首,2005年达到5903元。2006年达到698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当年增长1081元,同比增长18.3%,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是十多年来增长幅度最高的年份。“十五”取得的丰硕成果和积累的宝贵经验,为“十一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大连市农村面积占全市面积的80%,农村人口290万,约占大连市人口的二分之一。没有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就谈不上大连的现代化。能否结合大连的实际,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落到实处,对于大连的全面振兴和整体现代化关系极大,意义重大。

目前,大连市已确定了16个乡镇和104个村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乡村。尽管大连农村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省前列,但农村各地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农村现状差别较大。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仍是农民最急迫、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尤其低收入乡镇近年来农民收入仍然增长缓慢,农民收入地区差距、农民内部收入差距和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已成为影响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的根本问题。到2020年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3000美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要达到8000元人民币。农民人均收入要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长3.6倍,年递增速度需达到6.6%以上,因此农民增收的形势依然严峻。研究农民增收重点要研究贫困地区、低收入乡镇的农民如何增收问题。根据近几年来大连市农村发展的现状和农民收入变化特点的分析,笔者认为低收入乡镇农民的增收需要三步并作两步走,增收任务十分艰巨。增收可以依靠如下办法:

一、政策推动

由于收入有限,农民自身对农业直接投资严重不足。其后果是农业科技含量低、基础设施老化失修,农业生产条件更加恶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因此缺少资金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瓶颈。这就必须加强有力的政策推动。

近年来,大连市一年出台一个重要文件。2002年出台取消水果特产税的49号文件,2003年出台支持拉动农民增收项目发展的15号文件,2004年出台扶持低收入乡镇发展的57号文件,2005年出台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8号文件。在全省率先取消了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两税附加,并加大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的力度。2006年出台《大连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纲要(2006~2010)》。从2004年起,大连市对农村的统筹发展,从关注经济增长转到更多关注民生,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4年发放低保资金1322万元,使2.47万农村低收入群体每人每年得到840元救助。2005年将低保人数扩大到5.2万,补助标准提高到1500元。2006年全市重新审核批准农村低保对象2.90万户、4.23万人,发放低保金2216.4万元。据了解,《大连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出台后,普兰店、瓦房店和庄河农村低保标准由原来的840元/年提高到1500元/年,旅顺口、长海县和金州的农村低保标准由原来的1200元/年提高到1800元/年,开发区农村低保标准达到2400元/年,使全市农村低保平均标准由920元提高到1650元,接近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目前,全市人均救助额达到93元/月,同比增加48.4元。为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连市还出台了农村信用联社的创新信贷方式,向低收入乡镇农户发放小额贷款,推动了庭院经济发展。正是在金融部门的鼎力支持下,一批投资少、风险小、管理方便的小养殖场、小作坊、小商店等庭院经济项目在大连低收入乡镇红红火火发展起来。全市16个低收入乡镇中,50%以上的农户有了发家致富的产业项目。除此之外,还采取贫困户异地搬迁、城乡对口帮扶等措施,真正让这些扶持政策惠及千家万户。所以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对提升农民增收的整体效果十分重要。

在对大连部分地区农户的典型调查中感到目前的政府涉农投入渠道较长,造成一些资金流失,使得一些农民觉察不到政府的投入。政府的投入大多集中在基础设施上,这虽然并不意味着政府涉农投入的弱化,但是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是间接的。因此,要继续完善对农民直接补贴政策,争取最大的效果。

二、科技驱动

由于贫困地区的第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民就业的路子窄,很多农民只有从事农业生产的技能,农业仍不失为目前增收的一条现实途径。长期以来形成的农业科研投入的不足,制约着农业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提高。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经济效益差、农民应变能力弱的局面影响了农民增收。因此,农业科技化显得尤为重要。据统计,大连市先后组织了343个单位帮扶了301个低收入村,安排了600万扶贫资金扶持74个低收入村开发74个项目,在成果转化、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生产加工和市场销售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还应进一步增加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扶持,尤其是良种繁育、栽培技术、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等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此外还应科学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农业科技化才能促进农产品加工向精深方向发展, 最大限度延长产业链, 提高产品附加值。应大力兴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大连市目前拥有136个农业园区,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提高了广大农户应用科技的能力。已有1个园区被批准为国家高科技园区,38个园区被辽宁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这些农业园区成为新品种、新技术的集聚地、示范地。我们期待贫困地区能够更多的拥有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园区。

三、龙头牵动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拉长生产链条,实现增值增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目前农民独立闯市场的能力还相对脆弱的情况下,通过龙头企业在农民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单门独户的分散经营与健全的社会化服务结合起来,是解决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目前,大连市有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420家,其中固定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83家,拥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0家。有了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由传统单一种植业逐步发展成为集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绿色无公害农业和花卉产业以及出口创汇型农业的新农村发展格局。低收入乡村增强了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建立起了规模化、专业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培植不同类型的专业村、特色村,带动了60万户农户有序进入市场。大连市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不但解决了农产品的销路问题,还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加快了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初步形成了以庄河海洋贝类、善岛水产、富谷河豚等为龙头的水产种苗繁育和加工企业群;以础明集团、韩伟集团、大成食品为核心的猪、禽养殖和肉类加工企业群;以三寰集团、神牛乳业、九羊乳业为重点的奶类加工企业群;以华农豆业、连王油脂、英那河食品为依托的大豆、薯类加工企业群;以天宝公司、凯富隆公司为主体的蔬菜加工企业群;以海升果业、理想食品、圣诺食品为骨干的水果加工企业群。龙头企业群的发展壮大,对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起到重要作用。随着农业产业化项目在乡村蓬勃兴起,大连加盟龙头企业致富的农户越来越多,已占到农村总户数80%以上。据统计,全市农民年人均增收的三分之一来自于农业产业化项目。

发展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还需进一步加大政府对龙头企业尤其对中介服务型龙头组织的扶持力度,支持多样化的龙头组织发展。还应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签订合同形成企业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供需关系。进一步创新完善农业园区,使其成为新型产业化龙头,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龙头企业还应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把目光瞄准国际市场,生产精品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带动更多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实现农民大幅增收。

四、劳动力转移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让农民变成市民,是帮助低收入乡镇农民实现增收的重要途径。世界上发达国家,除了那些地广人稀,依靠高效农业出口为生的国家,农业人口都少于10%,而我国却有60%多的人生活在农村。大连市133.2万农村劳动力,有64.1万名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实际户均耕地面积仅有5.7亩,狭小的土地规模制约着农业现代化进程。所以,鼓励农民进城,减少农村人口数量,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关键所在。

农村劳动力转移,重点在培训。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大障碍是整体素质偏低。加强对农民的知识、技能培训,打造现代农民是当务之急。农民进城前应学习一门技术,实现在城市中稳定就业。为确保转移培训工作顺利进行,大连市政府先后制定了《大连市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工作实施方案》等相关管理制度和办法。市级财政每年还拿出400万元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专项资金。据统计,去年全市89个定点培训机构共培训农民37286人,转移就业32020人。其中,向国外输出劳动力2081人。全年16个低收入乡镇非农化转移劳动力4.7万人,实现收入2.7亿元,仅此一项就实现人均增收600元,占增收总额的17%。但培训还应切实保证质量,以引导性培训为基础,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突出实用性、时效性,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培训工作。

农村劳动力转移,难点在就业。培训机构应注意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与重点大型企业的用工对接。根据我市毗邻日韩俄等国的地理优势、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和技术优势,大力推出一批重点专业和工种培训。据了解,今年大连市计划向境外输出4000余名技能型农村劳动力,主要是发挥这些劳动力特长到日本、新西兰等国家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不仅大大促进了增收,还学习了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

目前进城务工的农民已经成为城市中许多行业的主力军,是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农民进城务工,要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给进城的农民与城里的市民公平一致的待遇,同时要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增加务工收入。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解决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机制问题。

此外,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乡镇企业也是主要渠道,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场所。低收入乡镇与富裕地区的主要差距的关键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再次创业的突破口,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抓好特色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实现“一村一品”使农民致富,是一条成功的经验。在精深加工过程中,目前重要的是要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生产无公害、低残留的绿色食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才能加快增收步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