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道德教育的语言艺术范文

道德教育的语言艺术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道德教育的语言艺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道德教育的语言艺术

篇1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启发。”在各种不同的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播、学生能力的培养、记忆素质的提高,都需要依赖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教师的角度来看,通过教学语言才能将知识传播给学生,教学语言已经成为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需要将要传授的内容和讲解思路通过系统规范化的语言描述出来,才能达到更好启迪学生的目的。

1.语言艺术影响舞蹈教学质量。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学习质量与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密切的关系。具有魅力的教学语言是启迪学生和提高学生主动性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表达不清或者表达太过沉闷、没有生机,都不利于塑造积极的教学氛围。舞蹈是一门将技巧与艺术紧密结合的教学课程,舞蹈教师需要通过可视化的动作演示及巧妙的语言艺术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确保学生可以顺利地学习舞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用形象化的语言将想象的舞蹈意境描述出来。教师需要综合的协调好语言艺术与动作演示的关系,这对于提高教学的水准具有重要的意义。舞蹈教学是一个逐渐进步的过程,舞蹈教师应当将语言艺术融入教学,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领悟舞蹈的精髓。

2.语言艺术是舞蹈教学的主要手段。不管是常规的课程,还是类似于舞蹈教学这些非常规的课程,语言教学都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舞蹈教师通过语言艺术保持与学生良好的心灵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从而确保提高教学质量。舞蹈教师也需要通过语言艺术将动作要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确保学生的学习速度和质量。

3.语言艺术影响舞蹈学生自身能力发展。舞蹈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不但会对教师自身教学课程的进展和教学成果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还有可能影响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首先,学生通过舞蹈教师的语言艺术中探索老师思考问题的方式,从而能提高自我思维能力。其次,教师的语言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循序渐进的影响力,学生长期在教师语言艺术的氛围中,他们会自然而然的喜欢上语言,长此以往,对于学生灵活应用语言具有很大的帮助。再者,舞蹈教师对于舞蹈意境的优美生动的描述,使学生从中感受美丽的存在,并且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从而确保学习质量。而舞蹈教师就需要具备对事物的感悟和表达能力,以确保他们的语言艺术具备审美价值。

二、舞蹈教师如何正确运用语言艺术

舞蹈是一种通过人体动作体现美的艺术,舞蹈教师不仅要知道怎么样造就这种魅力,更重的是了解怎样把体现美的技术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舞蹈教师具备非常强的教学修养。舞蹈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合理正确地运用语言艺术。

1.教学语言需要清晰准确。舞蹈教学中存在多种专业名词和术语。舞蹈教师在进行动作解析和理论知识传授的时候,表达一定要清晰准确,以避免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偏差,不能理解核心精髓,从而导致学习情况差,甚至有可能给身体带来伤害。因此教师需要深入了解专业知识并做到教学语言准确无误。这需要舞蹈教师熟练地掌握舞蹈专业相关知识,并能通过语言艺术表达,让学生尽快学会舞蹈动作。

2.教学语言需要生动有趣。在教学的过程中,舞蹈教师可以使用诸如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描述舞蹈的动作和精髓,通过想象描述舞蹈表现的环境和背景,让学生觉得轻松愉悦。对舞蹈动作生动有趣的描述,可以渲染学习的氛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激情,同时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总的来讲,舞蹈教学老师生动的语言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起到培养学生审美和表达能力的作用。3.教学语言需要精练。舞蹈教学的独特性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要精练。舞蹈教学是动作和语言描述同时进行,如果舞蹈教师语言不精练,首先会导致教学信息量太大,学生不能抓住重要内容,学习质量下降,延迟教学进度。其次,舞蹈属于一种艺术性的运动,学生在学习或者练习舞蹈动作过程中,精神兴奋度高,如果教师语言太过烦琐会抑制这种精神状态,从而造成学生心理和身体上不适,另外学生还容易产生反感情绪。

4.教学语言需要亲切。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甚至会有受伤情况发生。在学生动作不到位或有消极情绪时,舞蹈教师的语言过于生硬严厉会使学生的情绪更受到打击,内心产生不良情绪,影响学习过程。如果舞蹈教师可以采用亲切的态度,并使用适当的语言安抚、鼓励学生,可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并提高自信力,在舞蹈学习方面也可以有所造诣。

5.教学语言需要富有情感。舞蹈传递人类的情感不仅依赖于舞蹈造型和动作,重要的还有情感因素。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展现情感的作品需要融入感情地讲解,从而创造合适的学习氛围。舞蹈教师需要将语言赋予情感,使用丰富、生动的词汇将学生带入舞蹈体现的环境中。只有当学生对舞蹈展现的感情有深刻的感触时,才能更加激发学习舞蹈的激情和学习的质量。另外,学生在此环境中有利于培养审美观念。

三、结论

篇2

“策划—创作—表演”所呈现的艺术原创性特色

艺术作为创意性作品或产品,必须遵循创作规律以确定其基本内涵和品质,表现出一定的创新性和创造性。该剧策划所确立的“刘三姐”与“南博会”结合的基本创作思路,就是一个颇有见地和富有新意的创意。同时,作为舞台表演艺术无论从一度创作还是二度创作而论,都具有原创性,使策划、创作、表演等主要环节的原创性充分体现出来,其特征凸显创意性、独创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其一,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艺术元素综合为一体,不仅还原中国古典艺术在上古时期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原始风貌,而且赋予其时代特征与现代内涵。音乐、舞蹈作为表演艺术,带有明显的抽象性、表现性、抒情性基本性质和特征,但一旦音乐与戏剧构成音乐剧,舞蹈与戏剧结合构成舞剧,就带有叙事性、戏剧性、再现性特征;同时,音乐叙事、舞蹈叙事也成为诗意化叙事的最佳方式。该剧作为民族音乐剧,民族特色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中国式、中国化的音乐剧,不仅回归诗、乐、舞一体化古典文艺传统,而且回归“合歌舞以演一事”的中国古典戏曲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融入西方音乐剧元素和现代歌舞剧元素,融古今中外艺术之长和高科技支撑下的新媒体艺术之长而加以创新,以抒情性与叙事性结合,舞台表现空间和时间结合,音乐、舞蹈、戏剧结合,整合多种艺术元素,将散珠碎玉连接成一条完美的项链,以音乐剧这一独特的现代艺术形式叙述了刘三姐新故事,表现出古典诗意情怀与现代时尚精神的融合。

其二,以极富地域、民族、民间特色的音乐、舞蹈创作元素和表现元素以及场景、服饰、道具、背景屏幕、灯光、音响等舞台构成元素,在融入到剧作创意策划、题材选题、主题设置、情节故事、戏剧结构、人物性格、情境营造等整体构造时,无论是宏观思路把握还是微观细节设计,都能够在整体与细节结合中体现艺术创意,在创意中凸显特色,在特色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文化内涵深化中彰显广西精神。

其三,以戏剧综合性艺术的诗意化,超越了舞台时空局限性,在其故事、情节、人物的诗意化表现中强化了艺术原创性。戏剧特点在于戏剧性,戏剧性在于以叙事过程的起承转合以及戏剧冲突和逆转所制造的悬念、耦合、巧合,体现出戏剧叙事性所长。该剧则以音乐剧形式强化诗意性,不仅在于音乐、舞蹈的抒情性、表现性而充分诗意化,而且在于以其浪漫、绚丽、唯美的情节故事以及形式化、理想化、意境化的场景情境而充满诗意性,其风格基调与其说是一支歌,不如说是一首诗,因为它不仅诉诸视听审美感觉,而且诉诸心灵精神,追求人生的完美境界和人类“诗意的栖居”。

其四,该剧作为音乐剧,音乐是核心所在,其音乐创作极富民族特点和区域特点,以耳熟能详的刘三姐音乐为主旋律和基调,融入大量的本土民族音乐、民间音乐、民歌音乐元素,揉合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在开掘利用优质音乐资源基础上进行创作,取得极具创造力和感染力的音乐效果。著名词作家曾宪瑞认为:“该剧的排演在广西高校中开创先河,并且将传统民族品牌与现代艺术表现完美结合,敢为天下先,敢为天下新,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扬进行了有益尝试。”

厚重的本土文化内涵与绚丽的跨文化交流的特色

刘三姐无疑是在国内外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广西文化符号,也是对广西民族文化最有贡献和最具开发潜力的文化资源。该剧对刘三姐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利用,赋予了刘三姐文化以时代性和现代精神,丰富了刘三姐文化品牌内涵外延,衍生了刘三姐文化新形象、新故事、新品牌。

其一,刘三姐文化是历史建构与文化构造的结果,也是文艺创作和艺术创新的结果。刘三姐文化在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基础上传承发展,在历时性传承中经历了民间传说故事、文人典籍记载、彩调歌舞戏剧、影视艺术创作等建构过程,成为广西民族文化品牌和艺术精品;同时也在共时性的地域文化结构中扩展和衍生为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构成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构成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推动民族文化的现展和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该剧在历史建构与文化构造的双向坐标上定位,丰富和扩展了刘三姐文化内涵外延,尤其在全球化语境下为其进行跨文化、跨民族、垮区域文化交流的定位;在市场经济语境下为其文化与经济结合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在中国—东盟“南博会”语境下为其招商引资、筑巢引凤的文化软实力定位,都使刘三姐文化增添新内涵和新内容。

其二,刘三姐文化资源的利用开发,形成新的文化艺术品牌。创新利用和开发刘三姐文化资源也成为文艺创作和文化产业开发的源泉,衍化产生出节庆文化品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演艺文化品牌“印象•刘三姐”、电影《寻找刘三姐》、文化旅游景区“刘三姐风情园”等。这不惟是在刘三姐题材的表现形式和体裁方式的创新,而且在于传承文化精神基础上的内容内涵发展创新,衍生出新的刘三姐及其新的题材故事。该剧就是这一创意思想指导下的产物,在赋予传统歌圩、歌堂、歌会、歌节及其铜鼓、绣球、壮锦等民族、民间、民俗元素以时代性和现代性的基础上,还融入跨境爱情元素、对外商贸合作元素、文化交流元素、都市时尚元素、文化产业元素等,提供刘三姐文化资源开发及其品牌建构的更为广阔和深化的空间,使刘三姐文化创新、艺术创意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其三,增添刘三姐文化新的含义与意义,赋予其文化产业经济发展前景。文化与经济、旅游、科技、现代服务业的结合,所形成的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具有文化体制改革与转变文化发展方式的现实意义,也是文化内涵外延深化扩展和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结果,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该剧能够立足于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文化生长点塑造刘三姐新形象,打造节庆文化产业、会展文化产业、演艺文化产业以及绣球文化产业新品牌,昭示出刘三姐文化的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开发的发展新趋向。

其四,搭建刘三姐文化交流平台,跨文化、跨民族、跨境文化交流以实现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基础上文化认同的目的。刘三姐文化不仅体现出广西文化精神和特质,而且体现出一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识,该剧在充分表现出这一精神指向的同时,也更为深刻地表现其作为对外交流平台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人际交往的作用,指向全球化和多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作为区域文化表征的刘三姐文化具有跨文化、跨民族、跨区域的世界性与人类性的普世意义。

艺术教育及其教学改革与品牌工程建设的特色

高校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深化的重要途径及其落脚点在于人才培养效果和社会应用效果,尤其是针对艺术专业教育而言,学生基本素质教育及其艺术基本功培养和能力训练是重要一环。张建军认为:“提高艺术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艺术院校的永恒主题,改革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这一主题的重要形式。”

该剧是该校师生共同创作演出的结果,也是该校教学改革及其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成果,体现出高校艺术教育和实践教学体系特色。这一特色主要体现在五方面。

其一,立足于艺术创作和表演的教学实践及其实践教学体系平台推出成果品牌。艺术人才培养效果应该通过一定的创作成果形式体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知识落实于技能、人才体现于成果的培养训练过程中。该校艺术专业教育强化教学实践环节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展开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和训练学生基本素质、基本功和技术技巧能力,在出人才的同时出成果,提出精品课程的同时提出艺术精品和品牌,取得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成效。

其二,立足于高校产学研体制改革,推进产学研体系一体化进程。高校作为教学单位,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创作)为基础。但长期以来,教学与科研关系并未理顺,或重教学轻科研、或重科研轻教学、或教学与科研对立矛盾的偏向始终存在,不利于高校发展与综合实力提升。该剧创作演出既可以视作教学成果和人才培养成果的汇报,也可以视作创作研究成果的汇总,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学校教学与研究(创作)的综合实力及其人才培养实力,昭示出高校产学研体制改革及其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趋向。

其三,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及其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高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无论从显性还是隐性看无疑都对学生成长成才产生重要作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能动性以及创造潜能、才华展示、个性发挥、兴趣爱好能够得到有效实现。校园文化中的文学创作、美术音乐制作、歌舞表演、艺术设计、才艺展示、DV电影制作等活动形式并不亚于课堂教学对于人才培养的效果。该剧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校园文化成果结晶,是水到渠成、厚积薄发的成果;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校园艺术精品,应该引领校园文化发展方向,推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其四,以师生同台创作表演的方式转变教与学关系,教学相长、教学互动、合作教学成为教学及其实践教学常态。艺术专业教学最大特点在于不仅传授知识理论,而且培养素质技能,既符合素质教育理念,也吻合创新教育精神,这对教师专业教育所需的创作、编导、表演、评论研究素质能力要求更高,更吻合师范教育及其技能培养结合的“双师型”要求;对于学生培养而言,不仅需要培养艺术教育的师范技能,而且也需要培养艺术人才技能,由此教与学、师与生在艺术交流上更具主体间性和双向交流性。该剧无疑搭建艺术交流的师生共同创作表演平台,不仅推动教学改革及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且在舞台艺术实践中教学相长,促进艺术人才培养和艺术水平提高,也锻炼了艺术教育团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合作能力。

其五,搭建高校与社会合作交流平台,推动高校社会服务意识提高。长期以来,高校传统封闭式教学形成的金字塔、象牙塔精英教育形象与社会需求拉开很大距离,不能更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缺失高校教育某些应有的功能。高校具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传承文化、服务社会四项功能,构成高校办学宗旨与职责,其功能定位充分体现高校的硬实力、软实力与综合实力。潘懋元认为:“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从经济社会边缘走进经济社会中心,体现了知识的本质特点,也体现了知识经济与大学之间内在的关联性与一致性。”

该校艺术教育所推出的该剧应该说综合体现了高校承担的四项功能,尤其依托该剧搭建高校与社会合作交流平台,有效实现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作用。一方面,该剧创作利用了一些社会资源,如聘请中央民族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蓝剑为艺术总监,广西知名导演郭家驯担任总导演,以及广泛征求听取专家、演员意见,整合社会资源以提高创作及作品质量;另一方面,该剧成功演出为社会奉上艺术精品及其精神文化大餐,满足社会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发展,取得双赢效应。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优化

要使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达到最优化,首先要正确的表述动机,即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生成语言。第二,要有明晰的表述意图,通过哪些方面,用哪些方法来阐明教学目标,要心中有数。但这时还是一种压缩的、潜在的“语义初迹”。为把这种“语义初迹”进一步转变为有一定时序的线性的内部语言,即通过精选、提炼简缩化、口语化的词、字,来体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方方面面。这正是我们第三步要做的工作。第四,要把内部语言扩展为教学语言的表述。它要求用一连串完整的句子结构,把设想的教学方案写成书面方案,并转化为施教过程中的口头语言。

至于口头语言的表述,则是教学语言艺术的具体体现。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学语言艺术,在运用口头语言时,要做到如下几点。

1. 何谓语文教学之语言最优化 在课文教学中,为了达到科学的教学目的,教师选择最优化的、最适合于教学对象的课堂教学语言和教学总体设计,使教学语言具有最优的信息输入功能,使教学内容转化为最适合教学对象接收的“物质化”的语言信息,这就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最优化。

2. 课文课堂语言制约着教学之效率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语言,大部分是独自式的口头语言。这种展开的、发挥形式的语言,是一种有组织的语言,具有较强的连贯性、逻辑性和记忆性,在语法结构上应是完整的和严密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自己所授的知识内容,把代表事物及其关系的抽象符号即教学语言,按照一定的语言规则组成负荷着一定语义内容的听觉符号序列,变成一连串的语流,去刺激学生的大脑神经,进而得到反馈信息。这要求每一个符号都必须在这个序列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其价值的有无或大小,不仅仅在于教师对所授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在于运用听觉符号的能力。这种能力的主要表现,就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符合语言规范。但这种独自式的教学语言,是一种随意性很强的语言。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以前,必须有周密的考虑和精心的设计,要善于把没有特殊逻辑结构的、片断的和简略性的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把自己的思想转化为展开的、符合语法规范的,能使他人理解的语言形式,进而调动学生听觉和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听觉与其他感觉几乎在同一人时间内互相沟通、互相联系,增强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理解。教学中那种语义正确、贴切、易懂、生动形象的词句,语调清晰、明快的语言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感官愉悦,并能迅速准确地使学生意识到它们所指代的语义,正确地接受和理解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而那种絮絮叨叨不合乎语言规范的、散乱材料堆砌的、词不达意的教学语言,就极易涣散学生的注意力。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语言,不仅要负荷最大的信息量,而且还要富有启发性。教师只有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思想品德状况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教师和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识经验背景,他们对同一词、同一句的理解方向和水平都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有一定的选择性,这种选择一方面要考虑所用语义的准确性,另一方面还应选择最能使学生接近他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词和句,以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振、情感上的感染。只有这样,教师的语言才是内容充实、信息最大的语言。平和、亲切、通俗、幽默、生动、风趣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启发性,才能创造出“乐学”的情景,使学生有启迪、有感情,进而欣然接受。反之,那种无的放矢、生硬武断、单调枯燥乏味和干巴巴的“瘪三”的教学语言,就无法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想象,更不能加深对讲授内容的理解。

教学语言之所以制约着教学之效率,在于它是一种艺术。“它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对旨在激发学生情感、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语文教学来说,它在客观上要求语文教师具有充沛的情感、丰富的词汇、高度发达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的想象能力。教学语言应该是声情并茂、妙趣横生、娓娓动听,充分运用描绘、夸张、形象、比喻等手段,要达到这一境界,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教学语言应做到“音美”和“意美”的统一。课堂教学语言的语音本身应有审美价值,而语言所组成的语流及所负荷的意义也具有审美作用;或势如破竹,或绵绵细雨;或配合学生的思路以逻辑性语言不快不慢地进行推断;或像和老友促膝话旧,侃侃谈心;或严肃庄重、一字一顿的告诉学生某种真理。

其次,要富有情感。情感可以点燃智慧的火花,教师的语言没有情感,就像晒不了人的月亮。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没有情感的升腾和冲动的教学,就不能培养出类拔萃的人才。”

再次,恰当地运用停顿。恰当地停顿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学语言的组织、区分、转折、呼应、回味和想象的作用,使学生由一个从“入乎耳”到“省呼心”的咀嚼消化的过程。否则,教学语言如同“连珠炮”,只考虑“讲”而不考虑“听”,只能口若悬河,但学生没有接受与反馈的时间,就不能做到融会贯通。

篇4

关键词:艺术教育;舞蹈;教学;中学生

一、引言

为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引导和鼓励广大中小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体育、艺术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进行实验并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中小学全面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体厅函[2004]33 号)。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漳州市芗城区四所中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采用了查阅文献法: 查阅阅读中国期刊网中有关舞蹈、教学的资料,参考有关论文若干篇,为舞蹈引入中学课教学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问卷调查法: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70份(男生80份,女生90份),回收100%,有效问卷168份(男生78份,女生90份)有效率99%。数理统计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各项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专家咨询法:对漳州市中学的多位校长、专家进行咨询、访问。

3.结果与分析

(1)对中学生是否喜爱舞蹈及其原因调查

大部分学生喜爱舞蹈运动,调查中显示,绝大部分中学生喜欢舞蹈这一项目。而且女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高于男生。从表1可以看出如果学校开设舞蹈课,54%男生、67%女生愿意参加学习。从调查中还可以看出赞同学校开设舞蹈课的男生占31%、女生占60%(表略)。

为何青少年会对舞蹈有如此强烈的兴趣?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舞蹈所具有的特点。从表2中可以发现中学生对学习舞蹈产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可以增强自信心、培养气质。第二,可以促进交流。第三,可以健身娱乐。青少年在青春期的自我意识快速发展并逐渐形成。他们实现自我的需要和欲望不断增长,努力摆脱父母家庭的影响,要求获得人格上的独立。舞蹈最吸引人之处,是以全身的活力带来热情澎湃的感觉。在音乐中,练习者可以尽情发挥,充分展示自己的风格。

少数学生否定舞蹈运动,假如开设专门的舞蹈班,您愿意接触和学习吗?在这一问题的调查中可以看到大约23%的男生不喜欢舞蹈。他们认为舞蹈是属于女孩子的,缺少阳刚气;还有是以前没有接触过,对自己缺乏信心,怕跳出来难看,被人耻笑。舞蹈不值得学习,少数学生认为学习舞蹈浪费时间,会影响学习成绩。

(2)对艺术教育引入舞蹈教学的看法调查

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已有了明确的认识,舞蹈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文化修养,《辞海》中对舞蹈的作用和意义解释为“既是供人欣赏和娱乐的艺术形式,也具有宣传教育的社会作用。”舞蹈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体态美及艺术气质,舞蹈是一种比一般意义上的运动更为高级的艺术运动。当学生在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下跳起舞蹈时,不仅能达到一般运动健身的目的,而且还在自娱自乐的同时,进入艺术表现的境界,锻炼人的肌体,愉悦人的身心,塑造美的形象与气质,使身心两个方面都能得到调适和发展。

您喜欢什么样的舞蹈呢?在这一问题的调查中可以看出,男生比较喜欢的舞蹈类型依次是街舞38.46%、原生态舞19.23%、现代舞19.23%、时尚舞11.53%、民族民间舞11.53%;女生比较喜欢的舞蹈类型依次是现代舞46.66%、时尚舞20%、民族民间舞20%、街舞6.66%、原生态舞3.33%。男生还是比较喜欢动率感较强的街舞,粗狂豪放淳朴自然的原生态舞。女生比较喜欢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积极向上的现代舞,激情、浪漫而又富有活力、火热时尚舞。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学校学习,师资力量是男生们想学习舞蹈最先考虑的因素,师资的好坏决定着舞蹈教学质量的好坏。女生认为专业的舞蹈工作室、学费是影响考虑舞蹈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有着很大影响的因素就是舞蹈的学习环境,舞蹈教室环境与设备的好坏影响着教学质量与学生们的心情。

四、结论与建议

1.中学艺术教育课导入舞蹈教学是可行的,必然的

舞蹈是很受学生欢迎的,是中学艺术教育教学很好的内容之一,是值得推广的项目。舞蹈教学以增强学生体质和身心健康为出发点,传授健身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提高学生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丰富了校园文化、娱乐生活,增强自信心,培养气质和兴趣爱好、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充分体现其在学校艺术教育教学中开展的可行性。所以中学艺术教育课导入舞蹈教学是必然的。

2.逐步在中学推广舞蹈教学,教师是关键

提倡体育艺术2+1项目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不到十年。高等师范大学、师范院校开设舞蹈专业的很少,较专业的舞蹈人才很匮乏。为适应社会需求,需要大量培养专业的教师,专业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在技能、理论、教法等各方面不断完善;加强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和在职教师的再培训力度,使舞蹈教师教育知识多元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内容丰富化,科研能力创新化。

3.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教学

《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和应用舞蹈的MCAI课件,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苏利民.让舞蹈走进中学音乐课堂 [J]. 考试周刊,2008,

(22):75.

[2]丁晶.浅谈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J].大舞台,2010,

(10):57

[3]温柔.舞蹈生理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1

[4]彭强.试论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的舞蹈教育[J].教育研究

2010,(7):90-92

篇5

教师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通过设置有层次的问题,通过安排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课堂活动等,都会打造出精彩课堂。而教师恰当使用引导语,则会让课堂教学不但达成度高,还会收到锦上添花之奇效。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及积极个性的培养者,要真正实现教师这一角色转变,就必须强化教师对课堂的引导。而教师课堂引导的功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语。

思品教学中引导语有这些类型:

1 歌曲做导语

在执教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时,联系到生命对人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联系到当今青少年由于一些腐朽落后的社会思潮的影响而产生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自由主义,我挑选了水木年华演唱的《生命的意义》这首歌,告诉同学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自我享受,不在于贪图安逸,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和爱心,在于我们为别人创造了多少价值:

“没有人愿做离群之雁/谁又愿靠向无人港湾/当这个世界越来越冷漠/就让我们相互关怀/爱你的家人 爱你的朋友/用心去爱你的爱人/让这个世界彼此温暖/这就是存在的意义……”

同学们听完这首歌后,深有感触,思想开始深刻起来。他们基本上都能体会到:我们的生命极其短暂,那如何让我们的人生在这个世界留下痕迹呢,那就是多为别人付出,多为这个世界付出,就像歌德说的,“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2 视频做导语

在执教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九课《风雨中我在成长》时,为了让同学们明白生命就是要经过锤炼才有内涵,生命要经过打造才有光彩,不经历风雨,难能见彩虹,我播放了无臂钢琴师刘伟用脚弹钢琴的视频,视频中刘伟千锤百炼后那泰然自若的神态和娴熟自如的技艺,深深地打动了同学们。这种直观的体验使得孩子们群情涌动,接下来我再进行课堂活动,孩子们自然是全力配合,课堂达成度也出乎意料地令人满意。

3 故事做导语

我在执教鲁教版八年级上册《交往讲艺术》时,为了让孩子们明白把交往这

门艺术掌握好了,那么人生会顺畅很多的道理,我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可以吗?”

在美国一个农村,住着一个老头,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二儿子都在城里工作,小儿子和他在一起,父子相依为命。

突然有一天,一个人找到老头,对他说:“尊敬的老人家,我想把你的小儿子带到城里去工作,可以吗?”

老头气愤地说:“不行,绝对不行!”

这个人说:“如果我在城里给你的儿子找个对象,可以吗?”

老头摇摇头:“不行!”

这个人又说:“如果我给你儿子找的对象,也就是洛克菲勒的女儿呢?”

这时,老头动心了。

过了几天,这个人找到了美国首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对他说:“尊敬的洛克菲勒先生,我想给你的女儿找个对象,可以吗?”

洛克菲勒说:“快出去吧!”

这个人又说:“如果我给你女儿找的对象,也就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可以吗?”

洛克菲勒同意了。

虽然这个故事不尽真实,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沟通的力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沟通时,信心非常重要,只有心里认定了这件事对双方都有好处,才能获得对方的配合,取得沟通的成功。

本节课的交往讲艺术,其中谈到了要学会倾听,学会表扬,学会拒绝,学会赞美,学会妥协,学会批评等。我让孩子们或者讲故事或者表演生活情境来对交往的艺术有更深刻的体会,这样绘声绘色地拓展了课程资源,还让同学们在真实的生活中明白了交往的重要作用:交往可以让事业成功,可以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可以使得家庭幸福,良好的人际交往就应该谦虚而不虚伪,坦诚而不轻率,随和但不懦弱,谨慎但不拘谨,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阳光和幸福。

篇6

(一)传承道德文化,提高道德认识

戏曲艺术用歌舞来演故事,以叙事的形式展现编者的表演意图。一部戏曲作品展现着一段历史时期的爱恨情仇,传达着一个时代的道德追求。这些都可以在戏曲艺术的点滴中捕捉到。如戏曲《千里走单骑》中,关羽重情重义、英武果敢、百折不挠的英雄形象为人拍手称快,千年不衰。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忠义”道德观念的传承。同时,我国戏曲形式多样,对传统文化的阐释角度非常丰富,能够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面的精神需求。通过戏曲艺术的熏陶,自然而然地形成人们的道德认同,提高了道德认知的效果。

(二)陶冶道德情操,引领道德文化

实现道德教育教化功能的关键就在于激发被教育者的道德情感。由于道德情感相对保守、隐晦,因此如何让被教育者产生道德“共鸣”是一个难题。戏曲艺术恰恰能够借助其形式多样的表演手段,精美绝伦的艺术造型,惟妙惟肖的表演程式,多角度的吸引观众,使受众在感受戏曲艺术魅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与剧中的人物形成道德情感认同,从而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戏曲自古以来就被人们作为获取历史及社会知识的有效手段,因而,中国历来就有“观戏如读书”一说。在欣赏戏曲艺术的同时,我们可以由人物的装扮、言行、唱腔等对人物善恶定位做出基本判断。这种潜意识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树立自身的道德价值。如京剧《沙家浜》中,抗日群众代表阿庆嫂为革命事业奋勇奋战的事迹可歌可泣。在观看之余,会感受到主人公巨大的人格魅力,激发我们的斗志。

二、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功能的特点

美育与道德具有相互包容性,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戏曲艺术基于其特殊的历史积淀及艺术形式,在道德教育中展现着独特的魅力和功能。

(一)戏曲艺术道德教育的时效性

戏曲艺术作品本身就是艺术家对自身情感的宣泄。观众在欣赏戏曲艺术的同时,也借助艺术作品实现了自身情感的宣泄。因而,每一部优秀的戏曲艺术作品都是特定的人在特定时代下状态的外露。通过戏曲作品本身,我们能依稀看到作者内心的诉求和整个时代人们的心理需求。同一时代的领悟是连接作品与受众之间情感的钥匙。它能唤起人们道德情感的共鸣,使道德教育之花在不经意间得到滋养。

(二)戏曲艺术道德教育的生动性

柏拉图认为,艺术作品对受众的影响是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戏曲艺术善于通过创设故事环境、营造情感氛围来演绎生活,从而引起观众的情感认同。当我们欣赏完一部作品后,常常会不自觉地拷问良心,这种自觉的人生思考和情感的约束行为最能达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化功能。我国的戏曲非常善于借助文学、音乐、表演、绘画、舞蹈等多种形式来触发人的认知系统。正是这种生动的道德教育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人们对于道德学习的积极性。

(三)戏曲艺术道德教育的形象性

常言道:戏里有,世上有。一部戏剧影响一代人的例子并不罕见。戏曲艺术中所运用的唱腔、舞蹈都作为最直观的艺术形式,通过最直接的方式触发人的视觉和听觉系统,达到认识和理解戏剧主题的目的,使人们在情感的体验中分清美丑,明辨是非。戏剧中人物的忠、奸、善、恶、美、丑都通过一个个故事展现出来。人物的形象非常突出,其吸引力不言而喻。正是戏剧艺术的这种特点,使得戏曲艺术道德教育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和喜爱。

三、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功能的实践途径

(一)构建高效人才培养机制

戏曲是以人为本的艺术创作劳动,因而人才是实现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功能的基础。我们要将人才培养作为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常抓不懈。首先要有一批培育德艺双馨的戏曲艺术工作者,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创新理念,建设新型戏曲人才培养基地,依托艺术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德才兼备的新人不断补充道戏曲艺术工作的队伍中,不断强化戏曲艺术工作者道德素质水平。同时,还要培育一批具有良好艺术修养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说教式道德教育格局,积极探索道德教育的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将道德融于戏曲艺术的能力,以符合时代和现实的需求。

(二)建立戏曲艺术传承发展机制

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对戏曲艺术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更好的发挥其道德教育功能,还需要戏曲艺术本身不断传承与发展,并不断深入挖掘其道德教育资源。同时,要将传统戏曲艺术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纲要,不断克服戏曲艺术传承与保护的问题,实现戏曲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为道德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资源。

(三)加快转变戏曲艺术的发展模式

戏曲艺术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其自身发展规律,还需要以市场为导向获取更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这就需要戏曲艺术紧随科技创新的脚步,不断加快产业化进程,不断的实现社会价值。我们应当准确把握市场运行规律,生产符合时展与群众需要的艺术产品,不断提高戏曲艺术的市场竞争力水平。同时,用科学的营销策略来保障戏曲艺术的市场化水平。笔者相信,通过戏曲艺术与市场经济的良性互动,一定能更好的发挥戏曲的社会价值。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导入艺术;教学形式

随着新课标教学模式的逐渐改变,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首先要抓住导入新课的实践环节,重视导语的设计形式,导语是一节课的开端,如果导入形式不合理,则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影响。因此,在实践中必须对导入艺术有明确的了解,并根据课程需要,合理设计应用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实践教学,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导入的含义及特点

导入教学是教学的基础表现,要求教师在英语实践教学中明确教学重点,并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中,导入教学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以下对导入的含义和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

1.导入的含义

导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开始,同时也是一节课的基础部分。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通过某个教学情境,将学生引到特定的学习方向中来,此类教学形式称为导入。基于导入教学的特殊性,因此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导入结果比较好,则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如果导入效果差强人意,直接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于导入教学的重要性,要求在实践教学中明确学习目标,并根据知识的应用特点确定导入方式。

2.导入的特点

(1)趣味性

当前高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比较低,长此以往,会导致出现厌学的心理。因此,导入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教师必须提前对课程内容有明确的了解,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导入形式。首先必须符合趣味性的教学特点,由于英语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乏味,除了常规性记单词、理解句意之外,就是让学生进行自我实践锻炼,在导入教学中设计有趣味性的导入语言,能让学生放松心情,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投入学习中。

(2)个性化

导入语言的设计除了具备趣味性的特点之外,同时要具备个性化,首先要重视导入语言的设置。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导语必须具有针对性,能调动学生的视觉神经。其次必须重视嵌入形式的合理性,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和内容,不断引导学生进入正确的学习轨道。

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形式分析

基于导入教学的重要性,在实践中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明确的认识,并根据实际教学模式确定应用标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合理对导入形式进行策划,并选择合理的导入方式。以下将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形式进行分析。

1.创设教学情境

基于导入教学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必须创设教学情境,并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高中学生的兴趣爱好比较广泛,部分学生对音乐比较感兴趣,例如,在译林牛津版高二英语教材中学到“Music”时,为了让学生对音乐形式和类别有明确的了解,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播放当前流行的来自John Denver的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以及来自Emylou Harris的A love that will never grow old,以上两种歌曲都是比较经典的乡村音乐,将作者的对家乡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实践教学中采用音乐导入的形式,为学生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并引导学生掌握多种音乐类型,包括流行音乐(pop music)、乡村音乐(country music)及古典音乐(classic music)等。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各种有效的情境设置,增强学生对不同音乐类型的了解,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进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进行小组教学

高中英语教学本身是个枯燥乏味的过程,在实践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在课前设定小组学习形式。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保证每个小组成员在4~6名之间,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其进行公平的划分,禁止出现小组成员实力不均衡的情况。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例如,在译林牛津版高二英语教材中学到“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与他人相处时,在实践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彼此间沟通和他人相处的方式,并综合组员的观点,将其归纳成5个小点,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例如,以友好的态度对待他人(Treat others in a friendly attitude),主动和别人进行沟通(Take the initiative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通过此类教学方式加强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并让学生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如何和其他人进行交流,进而不断增加自身为人处世的能力。

3.进行多媒体教学

当前英语教学多是以理论性教学为主,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出现视觉疲劳,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形式是当前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通过实物、插图及幻灯片的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在译林牛津版高一教材中学到“School Life”学校生活时,在实践中可以对学生在学校度过的一天剪辑成影片,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的多样性,并让学生珍惜校园生活。其中穿插相关文字、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自己的校园有立体化的了解。并谈谈自己的观后感,例如,珍惜校园生活(Cherish the campus life)享受校园生活(Enjoy the campus life)。利用多媒体导入教学形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校园文化,不断丰富自身知识。

针对当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必须重视导入艺术。导入教学是当前教学过程中的新型教学形式,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确定合理的导入手段。导入教学的形式趋于多样性,由于学生间存在个体性的差异,在实践中必须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之间加强互动和交流。此外,让学生进行充足的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同的导入形式存在不同的特点,因此对教师有了更严格的要求,高中英语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针对性的教学形式,不断扩展学生的思维,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宗良.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调查与分析:以聊城四中调查研究为例[D].聊城大学,2014.

[2]姚宏东.高中英语课堂导入艺术与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培养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3]郭玉荣.新课程标准下的体验式英语教学探索: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4]刘芝.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课堂导入有效策略的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10(02):49-54.

篇8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制度管理

学校以积极开展舞蹈艺术教育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成立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自上而下的艺术工作管理体制,把艺术工作纳人学校中长期规划,认真贯彻落实各级艺术教育的法规、制度及方案,健全管理、激励制度,分管领导定期对各项工作的落实进行跟踪督促,并总结反思,不断整改进步。针对舞蹈艺术教育,学校坚持做到“一个保障两个优先”:保障舞蹈教学经费,优先安排专用舞蹈教室,优先选拔舞蹈苗子,并逐年加大设备、服装、道具等的投人。

二、创建艺术环境,营造育人氛围

艺术化的校园环境是艺术教育的隐形课程。学校合理利用空间布局绿化、美化、净化操场、教室、走廊等,特别对舞蹈、音乐专用教室进行个性化装修、艺术化渲染,同时分楼层介绍舞蹈家、音乐家、世界名曲、传统艺术项目,悬挂标语,还设立了艺术特色专栏、活动剪影及作品展示区,校园内处处体现着艺术气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三、开展舞蹈活动,提高师生素质

(一)重视艺术,开足课程

在学科课程方面,学校严格执行艺术教育课程计划,在“开全、上足、教好”上落实管理措施,杜绝停、占艺术课现象,确保艺术课程开课率100%,让每一个学生在课程中获得艺术的快乐,获得尊重、关怀、合作、分享等体验,促进学生艺术个性的完善与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发展舞蹈特色项目奠定基础。

(二)多措并举,培养师资

1.科学合理分工

学校音乐组教师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曾荣获市先进音乐教研组称号。学校根据教师素质及特长安排工作:蒋志华老师负责合唱,雍玉老师负责器乐和声乐,胡琦琦老师负责舞蹈,吴颜言老师负责舞台表演、协助声乐及舞蹈。

2.扎实教学科研

积极选派艺术教师外出参加各类培训学习,教研组坚持“四个一”:每周一次专题集体备课,每月一次学科研讨,每学期每人一次研究课,每年负责组织一次学校大型文艺汇演等。学校还经常创造各种条件为舞蹈特色教育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如走进社区、走进军营、走上社会舞台展示舞蹈成果、交流经验,邀请专家、家长、新闻媒体走进校园观摩舞蹈教育开展情况,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升教师的舞蹈教育水平。

3.提升个人素质

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及比赛,注重个人素质的不断提升。针对舞蹈特色项目,胡琦琦老师除完成教学任务,还获得了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教师资格证,在桂林市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荣获全能二等奖,市小学音乐教师优质课竞赛、音乐教师评课议课一等奖,作为桂林市骨干音乐教师送课下乡,还多次获得舞蹈优秀指导奖;雍玉老师荣获秀峰区音乐教师技能比赛一等奖,市小学音乐教师评课议课比赛二等奖;蒋志华老师荣获桂林市优秀音乐教师及秀峰区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二等奖,在全市音乐教研活动中执教的公开课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吴颜言老师刚来一年,也相继参加了合唱、群舞、基本功等比赛,并获好成绩。

(三)精心选练,打造团队

为了打造艺术教育舞蹈特色项目,学校安排胡琦琦老师负责学生舞蹈队的日常工作。在班主任的配合下,胡琦琦老师在各班精选舞蹈苗子组成“小飞凤舞蹈队”。

1.丰富认知,激发愿望

教师经常结合课本内容向学生介绍舞蹈知识,组织学生观看少儿、成人的民族舞蹈录像,利用日常工作中的点滴机会跳上一段让学生欣赏,组织学生参加班级、学校、社区、城区、市级展示、比赛,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信心。

2.三步教学,扎实有效

“小飞凤舞蹈队”根据学生年龄分组采取三步教学:舞蹈基本功训练一舞蹈组合学习一形成舞蹈优秀作品,这使学生训练按舞蹈的规律循序渐渐。经几年努力,“小飞凤舞蹈队”拿出《乒乓小蚂蚁》《丰收乐》《夏日里的滴滴调》《喜鹊喳喳喳》《舞起幸福鼓》《月狐》等优秀舞蹈作品。

四、面向全体学生,探寻教育方法

(一)因地制宜原则

1.开展社团活动

成立学校竹竿舞、啦啦操等多门类舞蹈艺术社团,因地制宜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组织学生自主选择活动项目。社团活动做到时间、场地、对象、教师“四落实”,计划、内容、组织、讲课、检查、考评“六到位”。为丰富舞蹈形式,传承民族文化,学校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彩调、桂林渔鼓引进校园,开办学社,邀请传承人及专家为学生授课。

2.搭建展示舞台

学校为学生搭建施展艺术才华的舞台,使艺术苗子脱颖而出。结合儿童节、国庆节等重大庆典活动展示,开展全校性的“六一”大型文艺汇演、“庆国庆”歌咏比赛、特长生个人才艺展示音乐会、学社成果展。开辟“竹艺舞台”,利用课间活动给更多学生展示风采的机会,很受学生欢迎。带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舞台,向社会汇报艺术教育成果,参加地方组织的文艺活动,把学校舞蹈教育成果推向社会

3.开发舞蹈校本教材

学校将舞蹈教学渗透到平时的教学当中。由舞蹈教师专门编写适合全体学生学习的《舞蹈人门》,要求音乐教师利用音乐课每学期给学生上至少两节舞蹈课,学习基本的舞蹈动作、了解舞蹈知识、学会欣赏舞蹈艺术。学校倡导“青竹文化”,推广竹竿舞,还编写了《竹竿舞》教材,介绍竹竿舞的基本步伐,打竿、跳竿的花样变化。

(二)适应性原则

学校通过面向全体学生的自编舞《阳光礼仪舞》、武术操《竹韵·武魂》、竹竿舞、板鞋舞、啦啦操、彩调、渔鼓等舞蹈艺术形式,有效地将舞蹈教育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文明礼仪等内容有机结合,达到了让舞蹈教育适应学生身体和心理发育特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目的。

(三)普及性原则

学校广泛开展舞蹈艺术教育活动,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舞蹈表演或鉴赏水平,主要做法如下。每天“一舞一训”:周一、周三、周五跳《阳光礼仪舞》,周二、周四跳《竹竿舞》,大课间舞蹈特长生基本功训练;每周“一活动”:“小脚丫艺术学社”活动;每学期“一专题教学两节课”:由专业特色教师对全校师生进行一次舞蹈教学,由音乐教师利用音乐课给学生上舞蹈课;每年“一比赛一展示一讲座”:全校性舞蹈比赛、“小飞凤舞蹈队“汇报展示,请专家面向全体师生进行艺术讲座。

篇9

关键词: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赏识艺术

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没有爱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充满爱的教育教学是“一种教起来准有把握,因而准有结果的艺术;并且它又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或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外,它又是一种教的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行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1]。赏识是爱的真诚流露和具体展现。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在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中,教育工作者有效把握和恰当运用赏识的艺术手段,可增强未成年人的道德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未成年人道德学习的愿望和兴趣,点燃未成年人道德智慧的火花,促使未成年人进行积极的道德自我建构,从而取得良好的道德启蒙教育成效。

一、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中赏识艺术的含义

人性渴求和希冀赏识。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赏是人性的内在期望和殷切需求。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所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对自己的赞誉和赏识。对于“赏识”一词,我们并不陌生。从字面的意思理解,赏识就是“赞赏”“颂扬”“称许”。《辞海》注解:赏识是“认识到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加以重视或赞扬。《宋史•欧阳修传》:‘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2]。因此,找寻他人身上的亮点以及事物的价值加以赞美和称扬,便构成了赏识的应有之义。赏识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而且是一门教育艺术。赏识教育是充盈人性光芒、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形式。给受教者以必要的鼓励和称赞,可唤醒他们锐意进取的内在动机,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反之,如果教育者吝啬对受教者的赞叹或表扬,则无法使他们体验到参与教育活动的乐趣与活力,受教育者反而备感枯燥与乏味,甚或产生厌恶及抵触情绪,教育影响也就难以恒定而持久,严重影响受教者身心的健全发展。尤其是对“乐嬉戏、惮拘检”的未成年人来说,赏识教育更是值得肯定和提倡。“赏识教育是发掘孩子生命潜能的教育,是打破传统功利色彩、注重生命发光放彩的教育,它追求的是生命的自信与尊严,它倡导的是成长的快乐与喜悦。”[3]由于赏识教育既能迎合未成年人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又可摆脱传统道德教育中的缺陷与不足,因而它备受教育工作者的好评和青睐。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把赏识未成年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教育真理。他反复强调,师长或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孩子、相信孩子,看到未成年人的优点和长处,进而敏锐地捕捉未成年人的上进心理并予以积极引导。唯当如此,教育工作者才能用赏识的目光对待未成年人。“从孩子很小时起就注意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公民自豪感;他才有可能去发现孩子们的不同的天赋、才能和兴趣,因人而异地指导他们,为之创设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的条件,使之在精神生活的某个领域找到‘表现自己’和‘取得优异成绩’的天地,树立起自尊心和自豪感,逐渐产生‘道德的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锻炼自己,成为‘有用的人’和道德高尚的人。”[4]410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呼唤充满人文关怀的赏识艺术。所谓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的赏识艺术,是指教育工作者在充分肯定和信任孩子的基础上,不断捕捉他们身上的优点、长处和闪光点,充分发挥未成年人的道德主体性,唤醒他们仰慕和向往高尚道德的精神追求,促进未成年人道德健康发展的艺术活动过程。运用赏识的艺术手段进行启蒙教育,可创设温馨、和谐的教育氛围,使未成年人感受来自师长们真切的关心和爱护,从而获得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始终保持愉悦的学习心境和勤勉进取的精神状态,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和道德品质,在教育工作者的鼓励和赞赏中实现道德的不断成长与自我超越。

二、赏识艺术在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中的优势

赏识艺术在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效能。洞悉和开掘赏识教育的艺术价值,是开展道德启蒙教育的前提条件和基本要求。

(一)有利于挖掘未成年人的道德潜能

按照美国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任何个体至少都具有言语-语言、逻辑-数理智能、音乐-节奏、视觉-空间、身体-运动、交流-互动和自知-自省等七种潜能,但这七种潜在的能力或能量深藏于人们的深层意识之内,在自然的情境下并不能有效显现,且在个体身上表现有异。要将沉睡的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力量,尚有赖于适宜的赏识手段进行唤醒、调动和激发。由于当前教育深受科技理性的主宰,因此教育工作者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未成年人的智力和能力等潜能的开发层面,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其道德潜能的开垦和发掘,影响了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目前中国的家庭道德启蒙教育中,“许多家长的道德启蒙教育意识依然淡漠,特别是还没能真正从传统重智轻德的片面认识中摆脱出来。如一些家长认为,儿童教育主要是智力启蒙教育,至于道德教育,那是学校和社会的事,用不着他们费心;还有的家长认为,道德教育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既然是一辈子的事,‘树大自然直’,家庭教育对道德教育的贡献仅仅是‘杯水车薪’,进行与否,对孩子今后的道德教育效果并无大碍,因而对道德启蒙教育不屑一顾”[5]。即使在学校的道德启蒙教育中,不少教师功利化的心态也导致他们将启蒙教育的任务拘泥于道德知识的传授,不同程度地忽视了赏识艺术的激励作用和唤醒功能,因而无助于未成年人道德潜能的开发,这本身就构成了对道德启蒙教育的伤害,不能不说是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的大缺憾。家长和教师运用欣赏和鼓励的态度进行道德启蒙,可唤醒未成年人深层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使未成年人内在的道德潜能源源不断地涌现和迸发出来,让未成年人的道德人格与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张扬,并使其转化为现实的道德品质,为孩子完美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有助于培养未成年人的道德责任感

道德教育的研究成果表明,道德责任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它能点燃受教者奋进的激情,将自觉遵守道德、履行道德以及维护道德作为自己的应有品质。由此,培养受教者的责任心和义务感,自然成为道德教育不容规避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道德启蒙教育中培养未成年人的道德责任感,不仅关系着未成年人个体道德品质的生成和发展,而且影响着民众素质提高和社会道德进步。一如苏联教育家安•谢•马卡连柯的洞见:责任感是未成年人获得道德的、精神的、社会性发展的人格品质与精神特质。未成年人对家长、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和思维,随着未成年人年龄的增长而日渐明朗起来,他们将恪守社会公德的责任和养成文明行为习惯的良好品德,逐渐迁移到对国家、社会、人民的关注和热爱上来,扩展到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的轨道上来。今天的未成年人就是明天社会的主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道德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以赏识的态度和方法进行道德启蒙,可培养未成年人的道德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未成年人的内心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使之勇敢地承担道德责任,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前提下,循序渐进,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在师长的赞赏中深化道德认识,践履道德行为,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有益于鼓励和引导未成年人改过迁善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使每个未成年人抬起头来走路,特别是要使犯过错误的未成年人能够抬头来走路。这就要求师长们赏识未成年人,帮助他们正视过错,积极面对失败。未成年人表现欲望强烈,他们期望自己的言行能够得到师长的赏识而努力表现自我。但其稚嫩的心灵也害怕失败,担心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认可,从而变得畏缩不前,失去道德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于孤僻、内向、怯懦的未成年人而言,他们更渴望受到赏识。师长的激励和赞扬,给未成年人带来力量,成为未成年人前进的动力。师长对他们优点、道德行为的肯定和赞扬,对其改正缺点、错误行为的期待和勉励,可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强化上进的愿望,摆脱自卑心理,走出失败的阴影,加强道德自勉。“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保护儿童身上一切好的东西,正像园丁无微不至地爱护嫁接在野生树上的良种果树枝那样。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揭发儿童的不良的、应受指责的行为,不要急于把儿童的缺点在集体前当众宣布。应当让儿童表现出克服自己缺点的内在的精神力量,让集体首先看到他的好的方面。这就是教育艺术。”[4]34所以,用赏识的手段推进儿童道德的自勉,可助长未成年人改过迁善的品性,使之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获得精神寄宿的家园。

三、运用赏识艺术的教育策略

在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中,师长们不仅要树立赏识的意识,而且要掌握赏识艺术的技能技巧,学会和善于运用赏识艺术,有效推进未成年人道德的发展。

(一)运用明确具体、针对性强的语言赞赏未成年人的行为

赞赏艺术的运用要遵循受教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只有符合未成年人心理特征和思想实际的赞赏才能有效调动未成年人接受道德教育的积极性,更有益于发展未成年人的道德品质,促使他们不断进步。由于未成年人的年龄所限,尤其是儿童对美丑、是非、善恶的认识较为模糊,倘若无视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家长或教师对未成年人的行为表现用笼统、模糊、抽象的语言如“太棒了”“好极了”“太精彩了”等加以赞赏,孩子既可能因为无法理解自己的行为到底好在哪里而无以内化或强化,又可能自以为自己各方面都很优秀而产生骄傲自满情绪,因而弱化赞赏艺术的教育效果。因此,师长们应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特点、个性特征以及启蒙教育的内容,运用明确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语言进行表扬和赞许。如对于3~6岁的学前未成年人,可用“宝宝第一次能主动地和客人打招呼了,妈妈相信你会越来越有礼貌的”“今天你洗手后及时关掉了水龙头,干得不错”“你能主动向爸爸承认自己的错误,进步很大”“你为自己的谎言而难过,爸爸相信今后你一定能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你学会自己整理房间了,我的宝宝长大了”“宝贝真懂事,都会关心照顾爷爷了”等语言加以表扬,逐步引导孩子养成基础文明素养和良好行为习惯。

(二)坚持精神激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艺术手段

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是赏识教育中交替使用的艺术方式。在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过程中,奖励具有表扬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适宜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对未成年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均不可或缺。教育工作者亲切的目光、温馨的话语、和蔼的笑容、肯定的眼神、赞许的点头以及热烈的鼓掌等精神激励,以及玩具、书画、食品、服饰甚或金钱等物质奖励,都会调动未成年人遵守道德规范、表现道德行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但由于道德的终极关怀指向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追求,因而教育未成年人应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毋庸置疑,在道德启蒙教育中,通过一定的物质奖励来唤醒、激发孩子的道德意识是必要的,但处理不当,就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物质奖励而服从父母或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行为随着父母的主观意志而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道德选择、道德判断以及道德创新能力的发展。”[6]在实践中不难发现,有些师长单纯以物质奖励来刺激未成年人的道德行为,久而久之,未成年人形成了为了获得物质奖励而遵守道德的习惯,学会了追求物质享受,养成没有物质奖励就不接受道德教育的不良习性,形成讨价还价、凡事先讲报酬的坏毛病,教育结果事与愿违。因此,只有用精神激励来引导物质激励,才能为未成年人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保证道德启蒙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行进。

(三)应将赏识教育和批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在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中,适宜的奖励与批评,可引导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凡是受到奖励、褒奖、赞许的行为,会因得到褒奖而强化,使行为方式继续保持下去;凡是受到批评、反对、惩罚、阻止的行为,会因为受到惩处而强化,使行为方式得以放弃,矫正。”[7]因此,师长们在运用赏识艺术的同时,不能忽视挫折教育的积极意义。倘若为了运用赏识艺术而一味地纵容、迁就未成年人,极易削弱他们的进取意识和自主精神,扼杀未成年人道德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形成任性、固执、依赖与自私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如此,赏识艺术就成为滋生孩子自以为是、骄横霸道、盛气凌人等歪风邪气的“帮凶”。此外,滥用赏识手段,孩子就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贬低赞赏艺术的价值。为此,教育工作者应将赏识教育和适度的批评教育有机地融入启蒙教育活动过程中,该奖当奖,该罚宜罚,使二者相辅相成,有机配合,共同促进未成年人道德的健康成长。

(四)培养未成年人自我悦纳和自我鉴赏的能力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条件,而内因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因。运用赏识的艺术手段培养未成年人优良的道德品质,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掌握赏识教育的知识与艺术,还需要得到未成年人的积极配合和支持。未成年人对赏识教育的理解和接纳程度,直接关系到赏识功效的发挥。实际上,赏识教育艺术的内在魅力就在于开启未成年人的内心感悟与积极体验,激发他们努力上进的愿望,倘若未成年人本身抵制道德启蒙教育活动,不知或不能自勉,那么,任何形式的赞许与鼓励手段也无以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师长们要创设各种条件,引导孩子形成自信、自尊、自强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未成年人自我认同、自我接纳、自我教育的意识和思维,帮助未成年人树立克服困难,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道德任务的信心和勇气,在自我激励与自我超越的强大精神动力的支撑下,将道德认知内化为精神动力与道德品质,提升自我效能感,不断完成教育工作者的道德教育任务,稳步达到道德启蒙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664.

[3]张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赏识教育研讨会召开[N].人民日报,2004-06-24(2).

[4][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M].王家驹,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5]冯永刚.道德启蒙教育:成人———你准备好了吗?[J].思想理论教育,2005(22):4-7.

篇10

一、语言艺术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琐碎繁杂,既要关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也要负责学生日常学习情况,做到经常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否取得优秀的成绩,不仅与其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个人的人格魅力有关,也取决于辅导员运用语言艺术的能力。语言可以展示出一个人内在的文化涵养和素质的高低。辅导员在与学生交流时使用语言如果能做到发自内心,感情真挚,表现出对学生的关心和鼓励,这对师生感情和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都有很大的帮助。如果辅导员在与学生交流时太过随意或显得过于严厉,会让学生对辅导员产生抵触,大大降低辅导员在学生心中的形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主要力量,关注大学生在校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对他们不懂的问题答疑解惑,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是每一个辅导员工作的职责。所以对不同的谈话对象和不同的情景使用合适的语言技巧,赋予语言以高超的艺术性,这样能使老师与同学之间的交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辅导员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与学生沟通,只有经常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才能了解每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答疑解惑,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进行开创一个和谐、融洽的环境。

二、辅导员语言艺术运用的技巧

篇11

一、发挥教师的导演艺术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积极性决定着学生学习兴趣的浓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高低。要组织好英语课堂,就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好导演。

1.教师本身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且能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有精通自己的专业,有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给学生全面、较好的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指导。同时教师丰富的专业知识也正是课堂学习的目标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而教学方法则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和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且以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去营造一个最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主动积极地锻炼自己和汲取知识,争取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

2.控制好课堂节奏。课堂节奏是指一节课的张弛快慢及其有规律的变化,适度的课堂节奏能自始至终牵动学生的注意力,维系学生的热情,使课堂教学此起彼伏,张弛有度,从而可以较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为此,一要把握好知识容量,合理控制好教学时间。一节课所讲的知识不要太多,应以学生能接受和消化为限度。从引入到正文理解讲解最后练习,安排好40分钟的课,其中知识点的讲授20分钟就够了。教师的语言节奏也不要太快,句与句之间应有适当的停顿,提出问题时,应给予他们思考的时间。二要掌握好学生心理,调节其听课情绪。心理学上认为一般人的注意力只持续15-30分钟,就会出现精力分散,开始无意识地注意别的事情,教师最好是每15-20分钟就改变一下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察颜观色、及时消除不良情绪,利用积极情感及时调节课堂气氛。当发现多数学生己听懂所教内容,精力有所分散时,就要加快进度,或改变方式。三要改变“多教总比少教好”的传统观念,善于用自己的一杯水引出学生一桶水。“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它在鼓励和鞭策教师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上极具积极的意义,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绝不能错误地把教学生知识视为往容器里倒水,而始终应该树立这样的理念:我们如何才能用自己的一杯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解决好这个问题,就是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具体有效的行动。教育学家Gillian Brown认为:我们不可能期待在一门课中教会学生所有将来所需要的理解新语篇的知识。我们可以在一门课程中做到的,是帮助学生培养一种有限的推断能力,以应付语篇中的新概念。这就说明,尽管我们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精通自己的教材,对教材中的一字、一词、一句都能引出许多知识点,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要把这些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而从目前教师主讲这一现象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只是学好教材的内容,而不是养成自学、分析等能力。课堂上学生是听众,是观众,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只是努力往容器里倒水。试想想,如果容器的盖子才打开一点,甚至没有打开,那么教师倒得再快再多,也倒不进多少水。如果学生只能被动地听结论,解答一道道习题,而不是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去发现知识,去思考问题,那么学生就不能掌握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创新的精神,所得之“水”成不了活水,得“水”难,用“水”更难。考试时学生丢分最多的是阅读理解与完型填空这些综合理解题的现象,充分说明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因此,我们要彻底拼弃那些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过于依赖教师的陈旧的教学方法。目前大学英语都有配套的辅导书,大部分的课文都配有较详细的语言点讲解及应用。教师只需对有关的语言点在堂上稍加点拨,不用详尽解释,即便是遇到从未见过的新词,也无需把它的词性、意思、用法全都一古脑儿地讲解完毕,而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找答案,使学生在自解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达到杯水引桶水的教学目的。

二、挖掘学生的主角潜能

作为课堂的导演,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学生主角化,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去学习。因为英语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和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让学生发挥其潜能去做一个出色的主角,从而提高和锻炼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组织教学要了解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心理感受需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动起来,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过程的主动状态,主动观察、主动思考、主动开口、主动回答,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

1.多给学生“TRY”(试)的机会。为了把主角真正地还给学生,西方人所广泛接受的“TRY”哲学很值得我们借鉴。西方人最爱说的一个单词就是“TRY”,大家习惯于没见过的东西都要去“TRY”一下,学校是学生“TRY”的基地,课堂是学生“TRY”的前沿,就连讲台也常常成为学生“TRY”的地方,上课往往就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讨论问题,这样他们写出来的作文充满了想象力,他们一点也不害怕犯错误,总是愿意去“TRY”,动手能力、想象力及创新思维也随之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因此要把课堂的主角让给学生,就一定要让学生去“TRY”。另外,还要让我们的学生懂得,“TRY”不仅仅是试,它还有“努力”的意思,它不仅仅需要“试”的勇气,更需要不懈努力的意志。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敢于主动参与,主动地汲取知识。因此,我们在对话教学中应由学生自编对话,自演对话,对课文内容可让学生以互相讨论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去理解,可以随便对课文的词、句、内容提出质疑。复述课文时,让学生自由选择,以关键词复述课文、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以体会的形式复述课文、以讲故事的方式复述课文等等。总之,尽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

2.激发学生“TRY”的欲望。行为是受动机支配的,没有动机,就不会有行为。在课堂上,如果学生没有表现的欲望,即使有了机会,也是不想TRY的。为了让学生产生TRY的欲望,尽可能把握机会和争取机会,教师就要创设一个和谐、宽松、民主的良好语言环境。

在英语教学问卷调查中,对“课堂上老师用英语组织教学,对于培养你的英语语言习惯有否帮助?”的回答显示:很有帮助的占64%、有点用的占22%。可见在英语教学中营造一个适度浓厚的英语语言环境的重要性。力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说英语的环境,帮助学生摆脱母语的束缚。这样学生在一个充满英语氛围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学习,自然而然就会萌发“TRY”的念头――说英语,演的欲望――用英语。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正确的语言习惯和语感,也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英语真正起到交流工具的作用,更有助于课本内容的学习和运用,提高教学质量。

3.让学生体验“TRY”的快乐。有了机会,有了环境,还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的主角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还要让他们感受到“TRY”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也就是说还要让学生充满兴趣、充满信心地参与你的课堂,让学生从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当中强化“TRY”的欲望。多给学生肯定和表杨,不直接针对学生的错误来进行讲解,而是及时给以启发、暗示和诱导,也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点,积极地参与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篇12

作者:李晓溪 单位: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助理研究员

为适应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应围绕产业需求,建立工作室机制,整合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将文科、理工科以及一些相关领域的课程融入艺术教育之中,设立跨学科课程,加强各课程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借鉴,增强互补性,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课程互补的结果必然是不同专业之间的关联与交叉,随之各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会相对变得容易。对管理者来讲,组建跨部门、跨专业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创作团队平台,整合各类资源,建立相应的教学评价机制也将水到渠成。

文化产业的发展对高等艺术教育学生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教师的综合能力也有了相应要求。同时,艺术学单列门类之后,如何应对挑战,把握机遇,是每个高等艺术教育教师和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不搞或不会搞科研创作,不仅自己的教学能力无法得到提升,自我发展难以实现,也培养不出适应时展需求的学生,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也难以体现。“产学研”是拆掉第三堵墙的最好工具,教师应充分利用“产学研”拆掉第三堵墙,紧密结合文化产业发展,在提升自己综合能力的同时,及时将科研创作成果转化为教学的内容,发挥科研创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四、拆掉第四堵墙:拆掉“教”与“学”之间的墙,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高等艺术教育有其不同于其他教育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艺术教育就没有方法和规律可循。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校艺术教育教学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独立思考启发不够,不仅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也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钱伟长指出:“大学就是要把一个需要教师教才能获得知识的人,培养成为不需要教师也能获取知识,无师自通的人。”“教”与“学”历来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拆掉“教”与“学”之间的“墙”,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灵活学习创造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对艺术类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对其个性予以充分尊重。学生应参与到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与教师一起互动,逐渐培养独立思考的方法和能力。同时教师也应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学生如何学习、创作,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实际上较之其他理论学科的教育,艺术教育是最适合运用方法教育的,因为它有一定的媒介载体来说明这个方法。

“拆”的过程包含了管理者、教师、学生,也包括了课程、专业、科研等内容,既为高等艺术教育提供了理念的指导,也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拆掉四堵墙”的过程,必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这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是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共同创新的实践。在这个实践中,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得以培养,动手能力得以加强,掌握了独立思考的方法。同时,教师的自我发展也相应得以延伸,管理者在此过程中能够学习到管理的经验。除了“拆掉四堵墙”的教育理念,钱伟长还说,我们要培养“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这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文化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文化产业对相关人才的人文素质有更高要求,钱伟长教育思想的核心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也与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契合,与文化产业对人才的标准相一致,为新时代背景下的高等艺术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指导。

篇13

【关键字】思想道德;一二三课堂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国内经济秩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物质极大丰富,国际交流频繁,思想道德教育一直以来受到各界的关注,国外的思潮、价值观不断涌入。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冲击着校园文化,非常容易侵袭学生的精神世界,使传统的价值观逐渐被弱化,学生的思想观念也会随之改变,这对于培养我国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这也是思想品德教育丞需解决的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及成员的关注。

而学校对学生开展的相关课程则被视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战场和主阵地,原本应该鲜活、生动、形象,然而却被看作是向学生灌输思想的工具课,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了畏惧,教师也怕教的趋势。尤其把升学率看作是衡量学校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的今天,学校片面追求成绩,一味的迎合考试、重视分数,轻视甚至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学生自我意识太强,以自我为中心,参与协作能力差,造成一些学生思想素质低下。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学生存在于社会生活中,使其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直观的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仅限于学校开展的课堂教学中的四十分钟是不能达到教育目的,因为思想品德教育不仅是在课堂上的教学,也为校园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品德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二三课堂的整合,让学生在积极活动中去体验,发掘生命的活力,进而不断的使道德理念得以提高升华,达到德育教育的目标。

因此,对学生进行全方面、多侧面的教育,必须梳理一二三课堂研究近况,采取综合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人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近况分析及结论

从查献来看,对思品一二三课堂资源研究的资料较多,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中学思想品德课第一课堂”的研究

第一课堂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学者们主要是围绕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方法与途径、教学模式与效果展开研究。

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的研究。范贵富在《试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科海科教论坛》2010年第5期)一文谈到在实施素质教育中,不仅要对教育观念进行转变,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对学生的心理、习惯的养成进行培养。他强调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注重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是要精心设计活动课,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到知行统一。戴洪才在《新视域下初中思品课中目标教学的运用》(《文科爱好者》2011年第6期)一文提到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创设情境教学目标等六个环节进行实施,有利于优化课堂结构,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提高课堂效率。郑丽红在硕士论文《初中思想品德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研究》(2005年)中谈到从新课程改革等方面详细的阐述了其重要性,并针对如何有效的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行阐述和论证,最后提出自身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和过程的研究。吕志莲《关于思品课创境激趣教学环节的几点思考》(《教育学刊》2012年第2期)一文中提出思想品德课创境激趣环节要与其学科门类相衔接。在表现形式上要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的机会,注重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让学生在探知、求索的引导下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

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和途径的研究。乔铭礼《思想品德课导入法之我见》(《教育学刊》2012年第2期)一文中提到了教师应将具有创造性的导入法深刻地融进教学中,介绍了巧设疑问等六种方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具体运用。

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和效果的研究。毛文兰《初中思想品德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建构与思考》一文中提到“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源头,其实质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变被动为主动的过程,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就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刘朝明《浅谈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科海科教论坛》2010年第5期)一文中提出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进而发现其身上的独特个性;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充分的发挥主导。合理的运用声像,加强教学的效果,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求知欲。

学者们对第一课堂的目标、理念、内容、方式方法、教学设计、过程步骤、模式、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反映出第一课堂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作用。特e是围绕第一课堂教学目标,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和不同学生的需要,把握教材教学特点,提出了如情感法、创景激趣法、头脑风暴法等各种生动而有实践意义的方法途径,这为第一课堂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更好地发展提供了参考咨询,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学习成长、相互交流进步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丰富了目前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现有研究,也启发了笔者对已有研究成果中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标准的共鸣和渗透,为笔者在研究第一二三课堂的整合时,提供了借鉴和创新的源泉。

第二,对“中学思想品德课第二课堂”的研究

姚小丽《在活动中体现德育教育的直观有效实施》(《教育学刊》2012年第2期)一文中谈到实践活动是紧密联系学生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桥梁,也是体现他们对知识的综合利用。且对学生产生直接的经验,尤其是活动内容的三个特性。让德育教育具体融入到活动之中,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学生在积极活动过程中去体验。

张雪兰《浅谈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才智》2012年第8期)一文中提出教学生活化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教学生活化,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要结合时政热点,培养学生责任感;要使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亲身体验,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第三,对“中学思想品德课第三课堂”的研究

蔡俊成《浅论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科海科教论坛》2012年第5期)一文中谈到以生活基础,课程也始于生活,促进学生在社会性方面的发展。提出以生活为本,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让学生快乐的享受生活。

陈明明《环境调查活动的开展--初中政治社会调查活动初探》(《政治课教学》2004年第1期)一文中提到初中思想品德课不仅要关注学生生活,还要与社会实践的联系相结合,通过学生积极的参与各种活动,对知识结构和能力进行逐渐地完善,提升生活经验。以环境调查为对象,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强调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第四,对“中学思想品德结合一二三课堂运用”的研究

经查阅相关文献,有关中学思想品德整合一二三课堂教学的研究论文论著基本没有,只有在高校、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相关的论文论著,但都少见。

王多明《整合一二三课堂教学资源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昌吉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一文中提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全方位的促进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对思想教育的纵深度进行不断地挖掘,将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得到全面地发挥,大力建设第二课堂的精品文化活动,紧密结合第三课堂的实践活动,全面整合三类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育人的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学者们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问题进行了研究,各具特色。但笔者认为,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在:研究仅仅局限于国内的经验介绍,对本文有开拓思路的作用,对国外的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问题的研究尚未检索到相关论文,没有从根本上起到对比借鉴作用;有些理论性的研究,往往停留在教师对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问题理论研究的表面层次和部分地方,缺乏对理论的系统和深刻的研究和剖析,对思想品德教育在实践中的意义指导不太明显;有些实证性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某几个或一个环节,如模式、内容、途径、目标、效果评价等,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其规律,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第二三课堂的关注也比较少;已有研究往往只是停留于单一内容的描述,而对第二三课堂的重要性等问题缺乏深入的分析与论证,对于如何解决三个课堂相互联系和补充的问题缺乏系统的理论探讨。有关一二三课堂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现状的研究尚未检索到相关论文,可见加强对它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同时也具有巨大的研究空间。

三、研究意义

一二三课堂资源的研究,既是全面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和教育的发展需求,也是把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论付诸于实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各种各样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精品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思想品德教育的乐趣,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水平,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丰富思想品德教育理论,创新教育方式及手段。对制约本地区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三类课堂质量和影响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提高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并总结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及学生成长有实质性指导意义的理论观点和操作方法,进而从发展的角度进一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实践的影响,思品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思品教育的实效性,丰富三类课堂发展的教育理论,创新教育方式,为社会教育机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加强思品教育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和工作参考。

篇14

现阶段,高等院校逐渐意识到艺术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它是教育开放的主要形式之一。舞蹈专业能力主要通过实践得以体现,目前,高等院校已经将舞蹈专业艺术实践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它已经成为了高等院校必不可少的课程。但在课程设置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学校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会阻碍学生未来的发展。如果缺乏实践能力,也会影响学生整体的专业素养。本文主要针对这一现象展开深入讨论。

一、加强高校舞蹈专业艺术实践教育的作用

(一)提升舞蹈技能。舞蹈技能是舞蹈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通过设置艺术实践课程,能够提高舞蹈技能,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艺术实践,能够对学生进行甄选,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使整体的教学质量直线上升。

(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艺术实践的核心是学生,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艺术实践教育过程实际是对学生舞蹈技能、理论知识的检测,也有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在新课程标准下,教育部门主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用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也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拓宽平台。对于艺术生来说,需要具有宽广的平台。开展校园外的艺术实践活动一方面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平台,另一方面,公益性的艺术实践活动能够树立良好的核心价值观,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

(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舞蹈专业学生立足社会的根本,艺术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能拓宽学生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了解本专业的基本工作情况和职业发展动态。通过参加实践活动,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及早地了解市场动态,防止优秀人才资源的流失和浪费。

(五)展现舞蹈专业实力。通过参加艺术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利于展现高校的舞蹈专业实力,为学校提高知名度。艺术实践活动一方面能够提高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技能,另一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加强了高校舞蹈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的联系。

二、高校舞蹈专业开展艺术实践教育的现状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第一,课程设置失调,高校舞蹈专业艺术实践课程的开展主要与专业成绩有关,成绩优异的学生具有较多的艺术实践课程,而成绩普通的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这会造成两极分化的现象,不符合高校的教育理念。第二,艺术实践课程流于形式化。舞蹈专业的艺术实践课程不能根据本专业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设置,使得艺术实践课程十分随意,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高校来说,艺术实践形式具有多元化,如果不严格按照标准对其进行区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判断,不利于艺术实践课程的开展。第三,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长期参加艺术实践活动,但我国高等舞蹈专业的艺术实践课程具有短期、集中的特点。这种形式的艺术活动的服务对象为高年级舞蹈专业生,但不利于培养其他舞蹈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上三种情况为课程设置不合理的主要体现,课程设置不合理不利于高等院校舞蹈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提高。

(二)实践活动缺乏指导。高校舞蹈专业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理论课程,理论课程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不同的理论课程有不同的指导老师进行授课,舞蹈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相对扎实。在艺术实践活动方面,教师和学生普遍不太重视,通常在集中性的时间段内对学生进行集训,使得艺术实践课程流于形式。此外,艺术实践活动需要相关老师进行专业的指导,但由于高校普遍忽视艺术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使得实践活动缺乏指导,学生不能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专业技能,这既浪费了学生的?r间,也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不良的作风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认为艺术实践课程可有可无,在参加活动时兴趣低下,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学生对实践活动的意义认识不足,会造成学生的舞蹈基础不牢固,从而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

三、高校舞蹈专业开展艺术实践教育的策略

(一)制定科学的艺术实践教学计划。舞蹈专业的专业性较强,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应该制定科学的艺术实践教学计划。在制定计划时,需要结合舞蹈专业的特点,尽可能地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以提高舞蹈专业学生的整体水平。舞蹈专业具有不同的专业方向,在进行艺术实践教学计划制定时,需要充分了解舞蹈专业各个方向的学习重点,以此为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计划。另外,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还需要考虑年级的因素,应该根据年级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课程,以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与此同时,艺术实践课程应该作为舞蹈专业的长期实践课程,并根据年级决定艺术实践课程的侧重点,低年级的学生主要进行实践意识的培养,提高对实践课程的认识;而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充分利用艺术实践平台,不断提升自我。

(二)拓宽艺术实践的途径。艺术实践应该具有多元化,因此,需要不断拓宽艺术实践的途径。为了提高艺术实践课程的覆盖率和普及率,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艺术实践活动。除了基本教学计划中的内容,学校应该积极举办文艺演出、舞蹈比赛等活动。此外,还可以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将民族元素引入到舞蹈中。拓宽艺术实践的途径有利于舞蹈专业的延伸,也能极大程度地提高舞蹈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建立完善的艺术实践评价机制。艺术实践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的舞蹈素养、技能进行检测,要想充分发挥艺术实践的作用,需要建立完善的艺术实践评价机制。建立良好的激励、评价机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通过学生的课堂平时表现进行评价。在学期末,学生需要根据艺术实践课程的参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教师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率、测试结果、平时表现等进行综合评价,这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第二,需要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在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后,根据排名对学生的舞蹈综合素养进行评定,对于成绩优异者,可以通过发放奖学金、评优等予以奖励。这既可以为社会和更高学府选拔人才,又能激励成绩排名靠后的学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