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为更加充分和具体的了解青少年网络使用情况,以及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现状,本文以绵阳市青少年为调研对象,以网络使用基本情况、网络影响和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情况3个部分共计52个客观选择题为基础问卷,抽样了解绵阳地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现状。本次调查问卷(包括网上问卷调查1000份)共发放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20份,回收率96%。根据调研结果显示71.5%的学生喜欢上网,仅有8%的学生不喜欢上网。上网学生中61%的同学习惯大部分时间使用手机上网,并且90%以上同学有过上课期间使用手机上网的经验。网络已经成为一半以上同学获取信息、新闻和知识的主要途径,手机网络阅读也迅速在青少年中流行起来。让人欣慰的是,绝大部分青少年每周上网的平均时间为20个小时左右,远低于中国网民平均每周40小时的上网时间。这说明在青少年群体中,上课、学习和户外运动还是占据了他们的绝大部分时间(但不能排除少数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即时通讯在绵阳地区青少年网络使用内容中占第一的位置,其次是影音播放和获取学习资料,获取新闻资讯、网络游戏和网络购物排名并列第三。鲜少青少年在网络中使用邮件。而在上网的目的方面,获取信息,打发时间和交友聊天都占有相当比例,很少有青少年上网时关注时事政治参与时事评论。虽然交友聊天占据青少年上网的主要时间,但是他们极少有人相信网络世界的朋友是真实的。对事实的认清程度还是很高,84%的同学认为网友是虚拟的只是随便聊聊,仅9%的同学表示由于网友的虚拟性反倒可以真正随心的交流。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认识。从调研结果看,21%的青少年认为上网对他们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65%的同学表示上网后学习成绩有所下降。从结果来看,上网对学习成绩的负面影响是更多的,上网会严重的影响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热情。网络上多元的信息和丰富的内容会降低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热情。但部分有自控力的学生则会充分利用网络更多的信息来促进自己学习。部分学生表示上网能使自己精神焕发,但更多的人长时间上网后表现出精神恍惚,甚至出现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科学研究发现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简单快速方便,这种方便的信息容易让人产生依赖心理。在被调查者中一半以上同学表示一天没有上网就会觉得很闷,并感觉生活没有滋味。学生对现代社会道德滑坡现象和网络上低俗道德思想观念影响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持有相对乐观的态度,超过一半的同学选择不认同。他们认为大学生还是有自控力和判断力的。同时大部分学生支持加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赞成网络信息需要过滤,积极传播有利于社会思想道德文化发展的信息和舆论。超过70%的被调查者认为加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并且表示现有的网络思想教育情况和资源是非常有限的。传统的课堂思想道德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需求了。85%的学生认为网络平台的思想道德教育前景是趋于有利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的学生对网络不良信息能自觉过滤,规范的使用网络。但是大家上网的主要目的依然是娱乐,再次过程中会比较严重的接受到部分具有冲击性的言论或者观点对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造成一定影响。甚至会对其思想道德意识和社会道德观念产生冲击。所以有效的引导和创建更好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平台对青少年健康稳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利“穹顶”之利,避“穹顶”之弊
事实证明,网络亦是一柄双刃剑,其利弊同时存在,它既是宝库,也是垃圾场。最终是吸收精华还是垃圾,主动权往往掌握在网民手里。网络在新时代大大的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青少年们根据自己的需求浏览最新的新闻,学习最新的科技,了解最前沿的动态,这给学习和生活带来方便和乐趣。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到诸多课堂以外的知识和内容,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其长远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网络共享学习资源,不仅可以有力的扩大教育资源,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提高学习成绩。同时网络即时通讯的发展,让青少年有了更宽广的交友平台,可以通过网络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以通过网络联系到一些感兴趣的专家和导师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和请教。这些网络带给青少年的利可以进一步的开发,让其更加专业化,以期更全面、更快捷的服务于青少年的学习和发展。当然网络也有随着方便快捷而滋生出弊端,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这些弊端有着不可以忽略的影响。青少年网民作为一个特殊群,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在发展阶段,极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对网络的不良使用、社会的不良风气和不良的网络舆论导向很可能给青少年造成极其负面的影响。青少年自控能力差,很可能导致其沉迷于虚拟的网络和游戏而脱离社会现实,降低学习兴趣,导致学业荒废;网络中部分不健康的信息会腐蚀青少年思想,影响其身心健康。更有甚者,受网络负面信息影响,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致使其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淡泊而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在思想道德方面,网络使用不当必定会导致青少年道德意识下降。据统计网络上无益的信息占30%以上,部分缺乏判断力的青少年通过长期浏览不健康网站和信息也会导致其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网络上频发的社会事情和热门讨论也不断的挑战大家的道德底线,给青少年造成不良的示范作用。其次,虚拟的网络会造成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弱化,有一部分沉迷网络的青少年活在虚拟的世界里,脱离社会现实,对家庭和社会完全丧失了责任心。在网络虚拟出的世界久了,容易对真实的世界和身边的人产生怀疑的态度,且心理容易脆弱不堪一击。网络的交际也有虚拟的一面,不知道对方是否真实,这样的情感带入生活会带来人际交往的障碍。网络会给思想道德教育带来诸多的弊端,但其实很多弊端是可以尽力去避免的。只要家长、教师、学校和社会相互配合,做好引导和监管的工作,增强青少年的价值观建设,提高其判断是非和明辨善恶的能力。让青少年主动吸收网络中精华的信息,自觉的抵制不良诱惑,就能大大提高其思想道德意识。
三、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搭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平台,丰富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的学生不了解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是因为很多学校并没有专业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平台和相关的信息资源。所以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步应该是搭建一个网络教育平台,让学生除了教务处、学生处网站外还有其他的网络平台可以学习使用。学校要培养专业的,高素养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师团队,在平台上相关思想教育信息和新闻资讯,大力宣传和弘扬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同时成立网络评论员时事及热点问题的评论和分析。同时,出现在网络平台上的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和内容都应该丰富多彩,且具有吸引力,让学生有参与感。平台也可以设师生交流专区,让有困惑的学生可以即时与专业的老师进行交流和疏导。甚至可以把网络和课堂联系起来,日常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搭配定期的主题交流活动,以提高青少年的社会道德意识,培养其良好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加强引导和监管
宏观上,国家和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管体系,严禁非法信息在网络上肆意传播,大力净化网络文明环境,制定相应的网络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行为。社会相应部门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制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舆论氛围。只有在良好的社会风气影响下,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才会增强,其道德法律意识也会增强。从微观上,家长和学校应该全力配合,以身作则给青少年示范规范的上网行为,引导他们提高辨识能力,平衡他们的价值取向。
(三)积极将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网络的思想教育更多的是倾向思想道德宣传,社会舆论营造以及社会风气的净化。但通过调研发现学生表示最有效、最容易接受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是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所以除了搭建网络思想教育平台,也要与现实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以及让大家看到思想道德素质总体提高后的成果。让学生更好的参与社会实践,尤其是公益服务类的活动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道德意识。
(四)对患有网络依赖症的同学提供特别帮助
针对已有的网络依赖症状的同学,学校可以提供专业的辅导平台,集结最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团队进行耐心的辅导。促使患有网络依赖症的同学逐步摆脱对网络的过分依赖,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提升其现实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总结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应该看到,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存在的道德丧失、诚信缺乏、假冒伪劣、欺骗欺诈等消极丑恶现象,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在给青少年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渠道的同时,也传播了一些有害信息。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新课题,青少年道德教育亟待加强。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注重青少年道德修养的养成。所谓“养成”,在于启发“道德的智慧”,进而促成“道德的实践”。学校的教育是重点,家庭的熏陶也不可忽视,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社会的锤炼是最终得以成就的关键。
同时,要十分重视道德教育。首先,要形成科学的、系统的现代德育课程体系,开展道德知识学习活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应鼓励学生对现实道德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实事求是地引导学生看待社会,从而培养学生对道德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判断能力。其次,增强学生道德完善的自我意识。要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强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以促进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对高尚品格的渴望;教育学生主动寻找自身道德行为的弱点,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去克服这些弱点,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作用。第三,加强渗透,寓教于乐,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学生的社会意识。第四,提高教育者的道德水平,使学生们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受到熏陶。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一、道德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我们可以把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形成和表现的德性,看做是教师的美德。教师的美德是教师的一种优秀品格,或者说卓越的人格品质,它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品格,这一种是理性的,不是通过道德评价来衡量的,另外一种是教师追求教育的伦理理想和道德价值而获得的道德性的人格品质。这两种品质都是好教师之为好教师的核心,它们都是在教师的专业工作中形成的,也就是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的专业品质包括:教育机智、教育热忱、敏锐、教育幽默、简明清晰、深刻、创造等等。教师的伦理德性包括:仁慈、温和、耐性、通达乐观、明智、公正、节制、希望、正派、诚实、信赖、友谊、智慧、真诚、宽容、理解、信任、欣赏等。如果说教育培养的公民不是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的工作机器,而是一个有理性精神、有德性和有个性的社会发展的领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那么,公民整体的人格品质的发展就是教育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根本就不是狭隘地教给人以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不是程式化的、固定的知识传授过程,教师的工作也不是简单的学科知识教学或专业能力实践的过程,而是一种整体的伦理实践。其中,教师如何对待学生,如何出色地承担自己的伦理义务,如何在教育中实现学生的人格品质的提升是他的专业工作的核心。教师教育最为重要的内容是针对教师的道德教育,应把教师的伦理道德品格的培育、教师的教育目的感和价值感、教师的伦理实践智慧等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因为,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专业伦理是构成教师之优秀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的教育行动实现教育价值的基础。我们的教师发展需要一场真正的转型,从技能和专业为中心的教师发展转向以完整的道德品质发展中心的教师教育。这是一场非常重要而且亟须的教师教育的变革。
二、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我们应该在全社会进行感恩教育,让感恩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从小培养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家庭教育的必备内容,只有让孩子对父母产生感激之情,然后才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这种情感扩展到身边的人,直至整个社会。感恩教育应该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
三、找到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切入点
针对目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 我认为做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工作应该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入手, 形成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网络。当今青少年的知识结构复杂,他们个性突出,具有独立性。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全球化和网络化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他们渴求自由和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这就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增加了难度。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增设课程、增加课时,而在于如何改革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使之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道德教育不只是思想品德课的责任,而是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都应承担的责任, 同时也是家庭、社会这两种隐性教育的共同责任。
四、完善网络管理机制
当前,网络已融入现实社会,并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青少年作为社会上最为活跃的整体,已成为接触网络最早,受网络影响最深、最广的一族。的确,网络汇集的科技、文化、艺术等信息及成果,有助于青少年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但网络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大量不健康的东西,有的甚至语言粗俗、格调低下,如不善加引导,这将给青少年的精神和道德世界带来消极影响。有关部门应建立和完善疏堵并举的管理机制,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健全网上教育阵地,充实适合青少年浏览的内容,开设青少年网吧,大力倡导“网络文明公约”,组织开展“健康网上行、网络视频课堂、网页设计大赛”等健康有益的活动,把青少年吸引到传播先进文化的网站,使他们健康上网。
五、加强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
1.1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培养的影响和作用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是至关重要的,不同家庭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所产生的教育效果也不同。在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中,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家长由于自身教育素质的局限性等各种原因,未能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积极的引导示范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错误价值观往往是青少年不良习惯形成的重要诱因,这就要求父母应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1.2家庭成员的言谈举止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和作用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示范作用,成为他们心中的楷模。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仍然处在“摇摆不定”的阶段,他们在面对一些现象和问题时仍不能做出客观和恰当的评价和分析。而在一些家庭中,父母本身存在着不良的癖好,如酗酒、赌博等行为习惯,甚至有些家长在子女面前毫不避讳,这些不良的行为举止被子女看在眼里,很容易效仿。
1.3家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
家庭周边环境也是父母对子女教育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良好的周边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而家庭周边开设的娱乐场所会给未成年人带来消极的影响。例如,个别青少年由于沉迷于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逐渐变得萎靡不振、意志消沉,这种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也不利于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2家庭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家长仅重视青少年智力能力的培养却忽视其道德素质的提高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教育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学校和家庭无不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角度来评定学生,这就使得家庭在很大程度上仅重视和关注青少年的学习成绩的高低,而忽视了其道德等其他素质的培育和提高。青少年教育,只有文化素质、身体素质、艺术素质等方面综合发展,才称得上真正做到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提高和发展,这种教育才算是合格的教育。因此,家庭教育也不应忽视了德育在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地位。
2.2家庭中物质生活丰富多样,但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匮乏
当代青少年的物质生活状况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衣食无忧。这种生活状况下的学生追求的仅仅是对现有物质生活的享受和占有。但是在精神生活中,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和一些新的优秀思想潮流毫无兴趣。这些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受社会的整体氛围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家庭单纯重视青少年物质生活保障所致。在物质生活丰腴和浮夸的社会环境下,青少年们已经不再重视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发展,注重物质的占有和享受,不思奋斗,追求奢侈,嘲笑简朴等“去崇高化”的错误言行大行其道,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与家庭生活中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及其满足有关。
2.3家长因自身素质的限制忽视自身道德水平的提高
家长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位启蒙教师,其一言一行都对子女的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随着时代变迁,部分家长未能及时跟上前进的步伐去提高充实自身素质和能力,从而对子女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3在家庭教育中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3.1引导青少年的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自觉性
部分家长认为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仅仅是学校一方的任务和责任,忽视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和影响。教育好自己的子女不仅是家庭内部的私事,同时也是社会赋予家庭的职责。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因此,要增强广大家长为国育才的大局意识,树立正确的理念,以保证家庭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3.2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其教育子女的能力
高尔基说过:“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会的,但是我们要善于教育他们———这都需要才能和广博的生活知识。”在家庭教育实例中,很多父母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技能,不注重了解子女成长的规律和内心需要,因此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力不从心。在对家庭教育进行调查和研究中,多数家长表达出其对于子女教育的困惑和担忧,时展和社会进步需要家长与时俱进。家长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发展现状,采用正确且适当的教育方法,以达到教育目的。
3.3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发挥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家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对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修养起着重要的作用。青少年由于其处于模仿性极强的阶段,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的举止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模仿他人而来的。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注重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通过正确的言谈举止来树立良好的榜样,为教育子女做出表率作用。这就要求家长要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最佳的行为方式,通过明断是非的能力,以正面力量影响和教育子女,以德树人,以德树威。
3.4重点把握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对其进行教育和培养时,家长应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他们各阶段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思想道德教育,应着重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做人的教育、习惯的教育、理想的教育、抗挫折的教育。
3.4.1做人的教育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应试教育下,我们不能仅仅追求青少年文化课分数的高低,而忽视了对他们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无数实践和实例证明,仅仅在文化课上取得优异成绩而不注重自身道德品质培养的青少年未必能在成长路上一帆风顺,如留日学生机场杀母案等实例,暴露了在家庭教育中忽视道德培养的恶果。在对青少年教育过程中,如家长注重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等做人教育会帮助子女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3.4.2习惯的教育
“教育的目的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无数实例表明,成功人士均具备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具备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家长也要注重对青少年良好习惯的培养。一些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表达了其教育的难度和力不从心。结合子女成长历程可以看出,早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取决于父母教育的及时有效。在家庭早期教育中,如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会为青少年的思想行为埋下有利的伏笔,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会因此受益终身。而如果不重视早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在今后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困难重重,同时也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3.4.3理想的教育
理想,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并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以及对未来充满向往的追求。崇高的理想犹如一盏前进路上的指明灯,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人们才能找到前进的方向。远大理想的树立不仅为青少年奋斗过程树立了重要目标,同时也是他们前进的不竭动力。家庭教育中,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激发他们生活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前进的动力,从而保障其健康成长。
3.4.4抗挫折的教育
家庭教育中的抗挫折教育也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每个人成长的道路上,必然会面对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和困难。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家庭居多,他们多是在父母长辈的精心呵护下长大,一些家长甚至为子女成长全程“买单”,使得子女在面对困难挫折时无能为力,不能自理,甚至采取消极的措施和手段处理问题。这就需要在家庭教育中,要积极培养青少年战胜挫折的能力。首先,要培养青少年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正确的心态,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战胜困难,克服问题,以培养战胜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其次,应培养青少年在战胜困难和挫折时适当的方式和方法,以提高其应对挫折的能力。最后,应教育青少年在克服困难后及时作出总结和反思,以积累生活经验。
4结语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道德;方法途径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一直是一个难题,只有充分注重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才能起到良好保障作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漫长的工作,这就需要从理论层面加强研究,为实际的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当代的青少年在国家的观念上还有高度的保持,但是在思想观念上就趋于理性。在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认识,在教育方面还要能进一步的提高[1]。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有着积极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全面的认识,只注重学生理论课程的教学,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没有重视。
再者,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在教学的方法上没有科学化的呈现。实际思想道德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老师的空洞说教比较多,在感情的触动上相对较少。一些老师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对和学生之间的公平沟通没有充分重视。在教学中的封闭式思想道德教育比较多,在一些开放式的教学内容比较少,没有注重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学的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教学中缺少生命体验性的活动等[2]。这些方面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就有着诸多不利。
另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学过程中,在内容上没有和时代的发展相契合,有的传统道德已经不合时宜。在教师队伍方面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没有将学校的思想道德教和家庭的自己社会的等进行形程整体合力[3]。这些层面的因素就造成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效率水平比较低。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实施
为能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水平提高,就要能充分主要教学方法的科学实施。笔者结合实际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进行了探究,在这些方法的应用下,就对教学的效率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一,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学习。要想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水平提高,就要注重从理论层面进行引导学习,让青少年能够对社会主义的概念以及本质等有详细全面的认识,并要能够使其能在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方面能够有所体会,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促进青少年的价值观正确树立,在对思想价值的判别能力上不断提高。要注重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进行更新优化,能方便青少年对教学内容的接受。
第二,注重在思想道德上的教学内容科学化的引导。从具体的方法实施上,就要能充分注重对青少年的实践体验活动的加强,注重对青少年的行为习惯养成。能够注重青少年的实践体验活动的类型多样化呈现,注重通过活动现场的体验来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4]。在实践性方面能鲜明的突出,在日常行为习惯的引导工作上要能加强,注重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充分重视,才能有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水平提高。
第三,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就要能充分注重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紧密结合,并能和时代需求相结合,在教学的内容能与时俱进,将思想道德的教育内容进行不断丰富。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充分重视,才能有助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要能在教学的内容上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相符合。对学生的集体主义的教育要加强,能够科学化的引导嘘声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处理方法实施。
第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在民主理念的教育层面要能加强。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能注重对社会市场的经济发展有充分的认识,在德育教学的内容方面不断强化,并要能够和现代化的建设相适应,在新的思想道德规范内容的教学方面加强重视。
三、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就要能充分注重方法的科学应用,在实际教学的方法上能注重创新性应用。通过从理论层面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分析研究,就能从理论上提供教学的思路以及方法,为青少年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魏晓丽.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障碍及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8).
[2] 李婷,赵慧君.新时期家庭教育对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J].现代交际.2015(07).
一、突破传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理念
(一)变单一教育主体为多元主体
长期以来,人们大多认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是学校,很多人认为只要把孩子交到学校就行了。尽管我国从小学到大学,都针对青少年开设有思想道德教育品德课,但目前我国学校的现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形式采用传统的教师主讲理论,学生听讲的形式。在追求高升学率的时下,学校对德育教育这一块重视不够。而在新媒体时代,如果还用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来培养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就落后了,且這会直接导致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面临很多突出问题。
新媒体以QQ、微博、微信、网络论坛、手机短信为载体,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文字、语言、图片等方式,方便快捷地个性化的信息,与个体进行相互交流。新媒体时代,青少年可以通过多种新媒体载体,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自主自愿地获取所需的知识和教育内容,不必非要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受客观社会现实的影响。青少年获取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必然要求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可见,我们要形成学校、家庭、社区、社会齐抓共管的教育机制,要有多元化的教育主体和渠道。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每个成年人都应承担起对青少年正面教育、积极引导的责任,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良好的行为规范。教育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多主体齐抓共管,增强其教育的实效性。在新媒体环境下,不能指望仅仅依靠学校的课堂教学、教师的引导教育就可以实现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变青少年被动接受为主动汲取
新媒体环境中,信息的选择与利用实现了自主化和个体自由化,思想道德教育信息传播要主动适应这一新变化。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实现教育角色的转换。教育者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引导青少年自主参与整个教育过程,树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自我教育意识。“让青少年参与不仅仅是形式,而应是真正思想上的参与,心与心的沟通,是教育对象与教育者形成的共同思考和交流的过程。”[1]应构筑起和谐互动的关系,形成教育者与青少年之间的协同学习模式,在这一互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让青年学生不断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已经没有能力,也不可能将学生与新媒体隔离开来。由此,教育者应把握思想道德教育信息的主动权,利用新媒体把德育内容迅速传递给受教育者,使思想道德教育能更直接、更深入地直达每一个个体,帮助青少年鉴别纷繁复杂的新媒体信息,让青少年学会认识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者在培养人的活动中,不仅要传承人类文明,而且要播种社会理想,在学生心田播撒真、善、美的种子。当他们能看到自己发展的可能性,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中,通过观察、思考、质疑、探索、创新来提高智能,开发自身潜能的时候,他们就能在关爱中感受到自己的生命荣光和责任。这样采用“疏”与“导”的德育模式,变“居高临下”的德育灌输为平等的交流与互动,思想道德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角度新、因材施教、灵活多样
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个人就是一个小世界。因此,在面对每一个青少年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找新角度,机动灵活地采用各种方法去帮助青少年解决思想困惑、道德良知和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问题。在新媒体便捷、快速的信息传播模式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须摆脱陈旧的方法,不断寻找新角度开展工作。
二、整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一)变单一为丰富多彩——吸纳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进行继承与创新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资源丰富、覆盖面广,信息传输快捷、交互性强。要用与新媒体传播模式相适应的内容与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将基本思想与原理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给他们,变教材、纲要、文件的形式为可视、生动、鲜活的生活模式;可以整合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和国内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将其制作成新媒体传播的信息源,通过不同的渠道发送给青少年;党的方针政策也可以用青少年容易接受的便捷的方式传递给他们,使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教育,自觉参与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心中筑起道德的防火墙,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文化与思想的侵蚀,成为道德自律的强者。
(二)变教条为形式多样——教育内容具有针对性、丰富性
在制作教育资料的信息源时,可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与史料相结合,将理论还原到历史事件中,用丰富的史事来进行教育,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与社会发展现实相结合,结合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结合改革发展的内容来进行教育,以增强教育内容的时效性、丰富性、生动性;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与青少年的思想实际、面对的人生问题相联系,使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能解决青少年的实际问题和困惑,真正做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能“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突出针对性、时代性,让思想道德教育富有感染力。在新媒体时代,要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出发点真正转向青少年,从青少年的思想实际和理论需要出发,通过教育者对理论的研究、挖掘、提炼、整合,使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富有时代精神和时代气息,避免理论上的空谈。
(三)变整体为灵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多样的传播模式传递给青少年
将新媒体作为新形势下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载体,可以大规模地、快速地、主动地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与政策。新媒体的高速发展,赋予了德育方式全新的理念。我们必须破除封闭灌输的方法观,确立大胆开放、平等交互、真诚服务的新方法观。
在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能急于求成,可以将理论体系化整体为灵活,以适合新媒体传播的方式灵活地传递给青少年朋友们,使他们在接受、理解、认可的同时,能“化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在生活中做一个有责任感和自律精神、人格高尚的人,从而实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专化行为”的目的。
(四)变抽象为具体——开发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立体资源体系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信息单向传播的局限,信息传播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且可实时互动。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抛弃了往日无用的官腔客套和繁文缛节,更加追求新颖、真实、及时、富有针对性的信息交流”。[2]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就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深奥的原理通俗化,把枯燥的理论趣味化,以新颖的内容与方式传递正确的思想与观念给青少年,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德育工作者和相关教育机构要积极探索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开发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与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任务与责任等相适应的高质量的新媒体教学软件和数据库,加快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数字化教材体系建设,构建和把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媒体阵地,逐步建立起适应新媒体时展需要的立体化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和网络互动平台。
三、拓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渠道
(一)强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功能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把在新媒体环境下针对青少年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项全新的社会工作来重视。社会主流媒体要大力宣传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思想与文化,传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正能量,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氛围;信息行业的主管部门要加强QQ、微信、微博、手机等的信息监管,履行社会责任,严查和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网络环境;各地政府应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重点的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使用和管理,广泛深入开展青少年道德实践活动,使青少年在各种活动场所都能接受到正能量,受到思想教育,提升思想境界。社会教育要更多地关注青少年社会价值、团队合作、实际经验、成功要素等方面的认知积累,强化其行为范式,从而达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二)加强家庭道德建设
家庭是青少年居住的场所,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站。家长自身的价值观和教育观,直接决定了孩子的价值观和成长方式。孩子最深的认知,最重要的场所是家庭,而不是学校。如果失去家庭这个教育的重要阵地,再指望学校的解救,除了无济于事,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遵纪守法守规,做道德的楷模。良好的家庭关系,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家庭教育涉及人生的很多阶段,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家庭教育知识,作为家长,父母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孩子的榜样,形成好的家风、家教。家长不能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是考虑孩子智力因素,还应关注孩子的成长、成才、成人等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培养,应着眼未来,脚踏实地,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自律精神。
(三)构建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长效机制
城市社区是青少年生存、生活的小环境,这种生活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很重要。社区要有专门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机构,增加针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相应组织体系,建立针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专职人员;要专门创建针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媒体平台,实时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如开展社区青少年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组建社区青少年文娱活动队、足球队;建立社区家庭青少年档案,给予社区每位青少年更多的关心与关爱,以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健康成长。只有多主体、多渠道地有效协同、互相渗透、互为因果,才能培养出更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四、创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
过去,我们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方法陈旧,结合实际不够,针对性不强,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现在,在新媒體这一平台上,我们要整合资源、改进方法、打开渠道,打通“进头脑”的路程,让青少年在接受道德理论知识的同时,坚定对中国梦的理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代中国理论的认同,并使之化为内在自觉,让青少年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一)教育方法要适合青少年心理思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心理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感知觉发展较快,记忆有明显的发展,注意力更稳定,范围有所扩大,抽象思维日益发展;二是情感外露,不够稳定,容易走极端,自我意识强,理想具有形象性和不稳定性等。他们的思想道德特点(初中阶段13岁-15岁)是:接受能力强,辨别能力弱,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易受暗示,模仿性强,求知欲强,目标模糊;兴趣广泛但转移很快;爱玩好动,自制力差,动摇反复。这一时期是建构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最关键的时期,正确的道德教育与引导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也关系到我们培养什么接班人的问题。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大多是说教式的,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施动与受动的关系,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反感,而且这种教育形式单一、枯燥乏味,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新媒体为教育者教育方法的改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育者可以整合教育资源,借助新媒体平台,以崭新的方式和教育对象进行沟通交流。新媒体环境将广大青少年从传统的被动教育的角色和地位中解放出来,并赋予他们极大地主动发挥的空间和思想成长的平台,变传统灌输为自由浏览。这样的方式尊重了青少年的自主性,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内化,为当前青少年的思想成长与道德培育开创了新的局面。
(二)德育方法要多样化
德育应做到有理讲理,突出实践养成,注重价值观培育,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做到包容性疏导、亲情化沟通、励志性引导。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应转变传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理念、整合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渠道、改进教育方法,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使中国梦的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进课堂,更成为青少年的理想和信仰以及行为遵循;应引导青年学生学会用的立场观和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仰、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增强他们的政治鉴别力、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使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真正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好伙伴,成为青少年朋友们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良师益友。这已成为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者应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 参 考 文 献 ]
[1] 徐振祥. 消解与重构: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道德成长研究 [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12):8.
关键词: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一、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与特点
(一)社会公德意识增强
在对社区青少年公德意识的测试上,设计了公汽让座、十字路口过马路及关水龙头等三个问题。在回答“在公共汽车上,见到老、弱、病、残、孕,你一般选择怎么做?”有72.4%的青少年选择“立即主动让座”;23.8%的青少年选择“经犹豫后,最终让座”。这说明在96.2%的青少年在公共汽车上给人让座。“十字路口遇红灯,此时又没有车通过,你会怎么办”,选择“等到绿灯才过”的有63.2%,对于“公用水龙头滴水,你通常怎么做”,有89.2%的青少年选择“立即上去关掉”。以上说明绝大部分社区青少年对学校对班集体的公物、活动是关心的和积极参与的,社区青少年社区公德水平较高。
(二)家庭道德有所进步
青少年家庭道德方面问题主要是指青少年以个人为中心,不关心他人,较少干家务等方面。通过本次调查,发现青少年在这方面有较大改观。对“你在家做家务吗?”的回答,有42.7%青少年回答“常做”;而“你对于父母的生日?”这一问,回答“都记得清”,占63.2%,以上回答说明青少年在家庭中关心父母,经常帮助父母干家务。
(三)社区青少年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观、价值观中涉及的核心问题是对集体的认可和接纳。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56.8%和23%的社区青少年对“你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回答是“个人事业有成,实现个人价值的人”和“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人”。由此可见,目前绝大多数社区青少年对体现集体主义内涵的雷锋精神、奉献精神、服务社会等观念是接受和认可的,并在其心目中占据主导地位。
(四)学校政治课改革取得成效
调查结果显示,对学校政治课有55.7%和34.1%的社区青少年回答有“较大帮助”和“一些帮助”,合计为89.8%的社区青少年认可学校政治课教育。
(五)家庭教育更注重全面发展
本次调查中,“你觉得父母最关心你哪个方面情况?”,46.5%回答是“学习”,16.7%回答是“品德、心理状况”,34.6%回答“身体健康”,还有2.7%回答是“交往状况”,这说明家长对孩子关注不仅仅只是学习。
(六)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相结合有所改进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八荣八耻”内容掌握,有33.5%青少年选“很了解”,有47.6%的回答是“较了解”,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广泛开展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八荣八耻”的内涵已经深入普及到广大社区青少年的内心,并得到他们的广泛响应和高度认同。这说明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一定效果,尤其是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有所改进,才有可能是我们创导的教育内容为青少年所了解和接受。
当前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令人欣慰的,他们在思想道德方面表现出具有青春气息的群体特征和强烈的时代特点。
二、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教育有待进一步改革
1.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
在问卷中,我们询问了“班主任最关心你哪方面的情况?”社区青少年回答“学习成绩”的最多,为46.5%,回答“思想品德”的为16.2%,回答“身体健康”的为34.6%,回答“同学、朋友交往”的为2.7%,回答“社会上的人际交往”的为1.3%,回答“精神生活”的为2.0%。教师最关心学生的是其学习成绩,与关注学生思想品德的两者相差30个百分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应试教育”仍有相当市场,不少学校以应试和升学为办学目标,一味追求考分和升学率,关注学习尖子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严重影响了社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2.中小学校的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教学还需进一步改革
虽然学校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学校还要加强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德育过程,扎扎实实地抓好德育工作。
(二)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重学习轻品行
中国的家庭教育中重学习轻品行、重智育轻德育是个顽症,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家庭教育问题,在中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有“父母最关心你哪些方面的问题”。结果反映出近一半的家长最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关心孩子“思想品德”的家长只有16.2%。
2.部分社区青少年同父母的情感交流有问题
当问“你消除烦恼的办法通常有哪些”时,回答“找伙伴诉说”的为45.9%,回答“记在日记里”的为25.4%,回答“向父母或老师诉说”的为16.8%,回答“上网聊天”的为10.8%,回答“找老师诉说”的为1.1%。与此相应的是,对中学生的问题“你与父母沟通情况是”,回答“与父母无所不谈,很容易沟通”的为31.4%,回答“与父母基本能沟通,但有些话不向他们讲”的高达53.5%,回答“与父母谈不来,较少沟通”的为11.4%,回答“与父母基本没有沟通”的占3.8%。以上两个问题至少反映出这样一种家庭教育状况:部分社区青少年同他们父母存在情感交流的困惑和障碍,社区青少年不愿意向父母倾吐其心声,家长也难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这种情况对家长对孩子来说都是可怕的。
(三)社区与学校、家庭缺少联动,青少年思想工作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力
社区青少年思想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有赖于方方面面的合力,尤为紧要的是社区、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联动共建,以形成合力。 在调研中了解到:从大多数学校看,与社区的关联度并不密切,缺少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存在“各归各”“单打一”的状况。不能否认,有些社区的党、团组织在组织青少年参与社区活动方面做得有声有色,但却忽视了与学校和家庭的联动,没有将活动的效果最大化,而少了学校和家庭的反馈和联动,社区也很难长期保持青少年思想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在目前发展商品房、“人户分离”的条件下,怎样密切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形成德育整体合力,是一个新课题。
(四)一些部门领导对社区青少年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担负起领导责任。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虽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但因为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带来直接的效应和收益,在一些部门领导的心目中,它在社会实际生活中的地位并不高,看不到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认为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可有可无,对其不加重视。
三、加强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议
(一)端正育人成才的指导思想
要突破“应试教育”的思维桎梏,认识其危害性,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以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指导德育工作,纠正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倾向,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营造舆论。在这个基础上,要着力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在社区的舞台上增长才干,锻炼能力。同时要强化社会实践的制度化安排。
(二)强化学校对社区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主渠道的重要功能
1.学校教育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真正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加快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改革,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与建设,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需要的德育课程体系;要积极改进中小学德育教学方法与形式,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要拓宽德育教学渠道,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有机统一起来;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要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强化班主任制度,选派责任心强、素质高的教师担任班主任。
2.制定实施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知识结构平衡的教育政策
充分认识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青少年教育问题的复杂性,遵循青少年的心理特征,采取新的教育战略和政策,促进青少年知识结构的平衡,也是有效防范青少年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为此,首先要实施学科地位平等化战略。尽快扭转人文社会类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地位非平等化状况,在教师专业要求、考试制度、学生考核等方面,做到与所谓“主课”同等的地位和要求,为青少年获得完备的知识结构奠定制度基础。其次,继续推行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教育活动均衡化战略。最后,要研究并加快现有高考制度的改革,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技术教育,为青少年成材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道路。
(三)重视家庭教育对培养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特殊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教育好孩子不仅是家长的私事,也是父母应当承担的意义重大的社会职责。因此,要通过大众传媒报道宣传家长教子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帮助和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亲子观、教育观、人才观,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自觉性。此外,各级教育部门、各级家庭教育研究团体、各级妇联组织、各社区家长学校都要发挥各自的优势与特点,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让广大家长了解孩子成长的心理和规律,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四)充分发挥社区在青少年思想工作中的作用
1.完善“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德育建设体系
学校、家庭和社区就像一座功能完整的“综合加工厂”,锤炼了青少年的综合素质,缺少哪一道“工序”,产品都会有缺陷。要加强社区、学校、家庭之间联系,探索三者联动共建的途径与方式,健全网络,形成制度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完善寒暑期报到制,确保参与社区活动的时间,做到严格考核,认真总结;建立学校与社区、家长间的通报制度;办好家长学校,指导家长科学育人;做好青少年的心理疏导工作,重视强化家庭的法律监护责任,优化家长的家教意识理念,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监护方法,支持子女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学校方面要关注青少年在社区、家庭的学习、活动、生活情况,倡导班主任做好深入细致的谈心工作,因人制宜地帮助青少年成长,必要时开展家访活动;社区与学校要积极探索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联手建立科学考评制度;设立中学生“道德实践奖”,对于在志愿公益活动、道德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者予以表彰,并把成绩列入德育考评;完善“社区十佳青少年”和“好人好事”的评选、讲评制度,形成浓厚的道德建设氛围。
2.建构社区青少年思想工作社会化运作机制
成立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区社区青少年工作联席会议,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建立了调研、培训、督查、通报等一系列工作与会议制度。在街道的层面上,建立社区青少年工作领导小组,其中社区明确第一责任人是街道党工委书记、主任,或是副书记、副主任。各居委也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居委专设青年干事。从社区共青团的组织体系来看,街道、镇建立街道(镇)团工委和居民区团支部,街道、镇建立社区青工委,街道、镇建立社区少工委和居民区少先队组织,街道、镇建立各类青年活动性社团或协会。
3.建立社区青少年思想工作专业化队伍
调查发现,对建立社区青少年社工队伍呼声很高。从中小学抽调教师担任专职帮教社区青少年的“社区教师”,他们以针对性极强的、高超的工作艺术,开展心理援助,为青少年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五)党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社区青少年工作,积极营造有利于社区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首先,要解决好思想观念问题,一定要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克服认为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软指标的模糊认识,社会各方面都要主动承担责任。其次,要强化齐抓共管的意识,整合社会资源,整合工作载体,实现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由部门工作向全局工作、由学校抓向社会抓的转变,共同净化社区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六)加强保护社区青少年权益和立法工作
现在,侵犯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地方还十分严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全社会都要维护社区青少年合法权益。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做好关于未成年人的立法和执法工作。要切实加强保护社区青少年权益方面的立法工作,加大执法力度,逐步形成有利于社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努力为社区青少年成长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斯.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3]C. P. 斯诺 :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M]. 北京:三联书店,1994.117-118.
关键词 青少年 学生 思想道德 教育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1当前中学生的思想状况
1.1学校教育思想不端正,潜伏着思想工作的危机
这几年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问题,是重智轻德。高考指挥棒操纵一切,由于片面要求升学率的错误导向,扭曲了学校的培养目标,一切为了高分,甚至连思想政治课也不得不为升学“捞分”服务,品德评语为了升学遮遮掩掩,使学生的品德考核流于形式。尤其到了初三毕业班,为了升学考试,一切让路,出现了思想教育工作的断裂层,这就必然潜伏着学生思想成长过程中的不良危机。所以中学德育工作这几年来尽快努力改革,然而由于方向不准,干扰太大,地位不稳,其收效不大。现实教育我们,德育是学校的重要工作,学校只抓智育,不抓德育,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因此,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来抓。
1.2家庭教育的负面作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现在不少家长由于工作忙,无暇顾及教育自己的子女,有的家长只寄希望于学校老师;有的家长偏重于智力投资,对子女成长期望较高,有的家长在生活上对孩子娇宠;家长的思想政治倾向给子女以直接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反映了家长的思想。故有的学生在思想目标的追求上,希望成才立业,然而光有职业理想,缺乏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有的学生在人生价值的认识上,注重自身的存在,脱离社会和国家的需要;有的学生在行为上,希望受人尊重,不愿循规蹈矩;有的学生在生活方式上,向往现代化美好生活,然而往往脱离国情,缺乏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有的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只希望别人理解关心自己,而很少去理解关心别人。凡此种种,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对待。
1.3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大背景的高度来剖析当代中学生思想和心理状态。如何全面认识和分析当今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就需要站在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大背景的高度来做深入的剖析。在现在的中学生的头脑中,对于我国的国情知之甚少,缺乏有效的国情和国史教育,也缺少必要的革命传统和马列主义教育。形形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侵蚀着幼稚的青少年学生,使之产生盲目崇拜。这个深刻而现实的教训是值得我们认真记取的。
2学校德育工作的反思
2.1在教育的内容上忽视了基本政治观点的教育
这几年来,中学的政治思想教育开始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品德教育,而忽视了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根本建设,没有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政治观点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和主线,甚至一度出现企图以品德教育代替政治教育的倾向。对传统教育否定多,而继承发扬少。@几年来较多的是抓学生纪律教育和行为规范训练,而不是学生的思想和政治倾向。就事论事教育多,而系统理论灌输少,教育工作缺乏有力的理论依据,没有加强学生思想政治观点上的基本建设。
2.2在教育途径和方法上存在脱离和偏离的倾向
在教育途径上,知与行相脱节,理论与实际相分离,在教育工作上课堂教学多,社会实践少;重复说教多,行为训练少,这往往造成学生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行知脱节,实践能力差。
在教育方法上,强调了渗透疏导,而又否定了必要的灌输;重视物质奖励,而忽视精神奖励;注意生动活泼而放低教育要求;强调自我完善而放松了互相督促。
3加强对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思考
3.1加强道德规范的训练,继承发扬优良传统
中学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是整个德育工作的基础。
《中学德育大纲》和《中学生行为规范》是学校实行品德教育的依据,在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教育中,要把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与培养现代人的高素质有机结合起来。在孝敬长辈、关心他人、热爱集体、学习雷锋等方面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
3.2加强基本政治观念的教育
政治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向和灵魂,任何时候都要对学生进行四项基本原则和基本观点教育,要使学生明确必须把坚持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要特别抓好学生的国情教育,使学生懂得爱国主义必须上升到社会主义。要树立正确的理论信念,具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
3.3从学生不同层次思想基础出发,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
德育工作要改变一刀切,一般化的毛病,就必须坚持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德育的要求和内容上要有坡度、分层次。对于思想基础比较好的学生骨干还要在德育上更上一层楼,在思想政治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激励他们更好成长。
3.4发挥德育工作的整体功能,形成多方面的教育合力,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1)教育者可操控。教育载体是为教育者所掌握和使用的。青少年运动员思想道德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这就决定了其教育过程必须要具有可操作性。道德教育载体必须能被教育者所把握和使用,这样才能将预设目标转化为运动员内在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2)思想观念可传递。思想道德教育载体是联系青少年运动员思想道德教育主客体的媒介。教育主客体的思想观念要通过教育载体表现出来,道德教育载体为教育主客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平台和场所,也因承载思想道德教育信息并在主客体之间传递而发生变化。这样,思想道德教育载体就成了教育主客体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把教育的信息通过载体传递给广大青少年运动员,使之吸纳并有效转化为个人思想观念。这是道德教育的内化过程。然后,运动员再通过思想道德教育载体,将个人的思想观念转化为个人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这就实现了道德教育的外化过程。在整个青少年运动员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内化过程还是外化过程,都离不开教育载体这个媒介的作用。
(3)教育信息可承载。道德教育载体的承载作用在教育活动与运动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表现出来。教育者所要传达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通过语言、行为等方式传递到青少年运动员面前,这样才能为他们所感知、接受、模仿,对他们产生影响,使思想道德教育信息发生作用,给受教育者以精神力量。
(4)具有客观物质性。思想道德教育属于人类的文化活动。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思想道德教育载体就是道德教育信息的一种物质载体,具有客观性。教育者所要求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必须依托和附着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才能顺利养成并健康发展。没有物质基础作保障,青少年运动员思想道德教育就不能落到实处,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青少年运动员思想道德教育载体的新形式
(1)丰富道德管理教育载体。青少年运动员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要始终抓住管理这一载体。所谓管理载体,就是将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信息渗透到日常训练、比赛和教学管理活动之中,通过运用一定的管理手段,来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实现教育中有管理,管理中有教育。正确运用思想道德教育的管理载体,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各项日常管理工作之中,可稳定运动员的思想情绪,使管理方式得到其理解与支持。同时,道德教育以管理为手段,可以保证管理目标的落实和思想道德教育目的的达成,使思想道德教育接地气,便于青少年运动员接受并真正成为其自觉自愿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生态教育;渗透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95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进了报告,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党的十报告又首次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在这种新形势下,作为未来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和决策者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能否在心灵中播下生态道德的种子,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 [1]。因此,在这场触及人类心灵的思想变革中,以生态观培养为核心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理应成为生态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和主战场。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生态教育渗透的必要性
(一)生态教育的渗透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 [2]。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认识的不断提高,对于环境的保护程度也在不断地加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等生态和谐理念也逐渐被人们所认可、接受。与此同时,为响应党和国家的积极号召,在各地中小学的思想道德建设也开始普及了生态教育。实践证明,这些措施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小学生的脑海里已经植入了“生态保护”这一文明理念。倡导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渗透生态教育,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它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也是新课程改革下中小学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对于生态教育的忽视,其带来的教育负面影响可想而知,致使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缺失、道德规范意识弱化。基于此,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这为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生态教育的渗透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教学目标。在教育部公布的最新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学目标作了重大调整,尤其是在学生的情感价值目标上,提出了“亲近自然,爱护环境”的教育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能力。为此,在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材编写上,无疑也就要求渗透生态教育。举例来说,人教版九年级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本书的第四课第三框,便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主题,开篇就向学生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客观现象:“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的有一个重要国情。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显然,这是在向我们的中小学生告知,节约资源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小学生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
(三)生态教育的渗透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想也不断涌入,严重冲击着我国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不断前进。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得到更好地发展,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中渗透生态教育已经成为必然。众所周知,“青少年的年龄阶段大致为13-25周岁,正是生理、心理、人格走向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确立,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关键期” ,这一时期他们所形成的思维习惯将会对他们日后的身心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在这一时期应该借助教育的力量,积极引导青少年树立生态价值观,并且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这不仅关乎我国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也事关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必须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生态教育渗透的对策分析
(一)学科渗透:拓宽学生的生态知识层面。当前,基于各地中小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的知识还显得很欠缺,甚至有的学生还不知道“生态”这一词。生态教育,顾名思义,其涉及的领域广,涵盖的知识多,包括了生物、地理、历史等相关学科。因此,作为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授课教师,在教授学生书本上的应有知识以外,还要不断地提升自己,拓宽自身生态教育的专业知识。“思想品德课的生态观教育不应只是灌输生态知识的学科,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养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习惯” 。当然,进行学科之间的渗透并不是意味着将原有的知识体系打破抑或是改变原有的课程结构,而是要吸取其他相关学科领域中关于生态教育的精华内容,再适当地增减,从而融合到整个思想品德课程中。
(二)氛围营造:增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生态教育,达到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所需的良好道德修养的教学目标,还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育人氛围。首先,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力求达到平等自由的教学氛围,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这样学生才会听得认真,学得开心,在温馨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也会积极主动的学习到更多的有关生态教育方面的知识,进而增强自己的生态保护意识。此外,在进行生态教学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相关情景,引导学生融入其中,亲身体会到人与自然的那种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通过开展一系列新奇的趣味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这样既达到了调动课堂气氛的效果,也达到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效果。其次,通过开展形式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也会引起学生对于和谐环境、和谐文化的喜爱。“环境育人的效能不言而喻,教育史上有“孟母三迁”的佳话,现代也有名校多出人才的诸多范例,这些都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更好的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渗透生态教育,营造良好的生态育人氛围必不可少。具体而言,学校可以采用书画展览、植树造林等形式,为同学们展现一个生机勃勃、充满绿意的美丽校园。徜徉在这样一个宁静和谐的绿色校园里,必然会陶冶学生们的情操、美化学生们纯洁的心灵。
(三)实践开展:丰富学生的生态教育生活。目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若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尚且显得孤单力薄,还“必须让学生从课堂走出来,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走向实践”。青少年的生态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蕴含着丰富独特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学生对于生态教育的接受和认也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过程。对此,在教学中开展生态教育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生态知识的积极性,也就显得尤为必要。这里,体验式教学对于生态教育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教师可以组织形式各样的实践活动,诸如进行春游、实地考察周边的自然环境、参观附近的工厂排污情况等。在活动结束后,再组织学生写调查报告、观看心得等,从而让学生了解到破坏自然的后果,了解到进行生态教育的重要性。在实践活动的开展上,教师也要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丰富学生的生态教育生活,“组织学生开展‘绿化周’、‘爱鸟口’、‘争做环保小卫士’等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协作中懂得爱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等” 。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于生态教学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实现新课程改革下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网络环境;青少年;思想道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271-02
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手机网民增势良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占网民人数的一半以上,网民中10-29岁的人数占比达54.4%,10-39岁占79.7%,青少年群体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处于高位,是网民中最大的群体,是网民的主力军,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受网络环境的冲击日益突出,加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很强的迫切性。
一、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问题
青少年受到互联网的影响是不争的事实,对青少年进行有针对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不佳的现实,一般来看有如下原因: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缺乏精通网络的专业人才,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方式影响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缺乏深入,当前思想道德教育的激励机制动力不足等。
(一)精通网络的思想道德教育人才缺乏
对青少年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的好坏、质量的高低。新形势下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网络环境对思想道德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尤其要精通网络技术,了解网络环境,熟悉网络知识及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掌握多媒体、网络通讯、微博微信等。然而,目前各个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队伍中,精通相关能力的人不多,思想道德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加强。因此,学校应注重加强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建立长效机制,使思想道德教育队伍整体素质始终保持较高水平。
(二)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方式影响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互动性使得教育对象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不再只是被动接受的地位,他们的主体意识更强,更喜欢主动发挥,自我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关注何种内容完全由他们自已决定。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在利用网络开展思想工作时存在内容和方法单一的问题。例如,一些思想道德教师仅仅是单纯地将书本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搬到网络微博上,不够新颖,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目前,思想道德教育开展仍沿用传统的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仅仅是单方面的说教,没有新意,灌输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得不到青少年的认可。因此,思想道德工作者应该在使用网络过程中,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使思想道德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缺乏深入
虽然有关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多,但研究仍比较肤浅,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面和内容很多。例如,对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质认识模糊。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相比有很大不同,大多理论研究对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认识不足,这势必影响广大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果,造成工作内容和方法单一等问题。其次,广大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许多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对开展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够重视。
(四)当前思想道德教育的奖惩激励机制动力不足
要调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积极主动地开展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我国从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者包括以下几种人群,班主任、辅导员、思想政治相关专业的教师,他们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骨干力量。这些群体既要进行有针对的思想道德教育,又要进行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每天面对众多的学生,耗费大量精力,使一些他们的工作量超负荷、疲于应付。同时,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缺乏相应考核和有效奖惩机制,部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认识不足,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说法。有效的考核和奖惩机制是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主动性的重要保证,教育管理部门应对于那些积极探索工作新方法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应当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五)政府对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各级政府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具体落实政策和制度过程中存在的落实不到位、认识不深刻,投入力度不够的现实问题。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需要资金的保障,许多学校在此方面存在缺少资金投入、硬件设施不足、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专业人才短缺、缺少培训经费等诸多问题,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提高认识,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关注,加大投入,使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能够顺利、有效开展。
二、加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网络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时空上无限制,道德上无约束的环境,这容易使青少年在网络提供的虚拟世界中陷入非理性状态。在充分认识到网络环境给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带来挑战的前提下,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创造有利条件。
(一)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队伍建设
能否做好青少年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关键取决于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的素质。网络环境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积极学习网络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身的网络技能,要多从网上搜集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资料定期推荐给学生。统计显示微博用户持续增长、用户逐渐移动化,微博用户在2012年达到3.09亿人,思想道德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微博这一工具,开设各种形式的思想道德官方微博,要讲求工作方法的艺术性,在网络上做一个好的聆听者、讨论者、询问者、解答者、整理者、服务者、建设者和联系网络与现实的沟通者。只有建设一支既懂业务,又懂网络技术的思想道德教育队伍,才能充分利用网络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切实提高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二)思想道德教育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网络环境下,思想道德教育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应把自上而下改为自下而上的教育方式,教师应该了解青少年的思维动态,把握青少年价值观,与青少年平等对话,要充分把握青少年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思想道德教育者要占据网络阵地,对于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须旗帜鲜明地发表评论,进行积极的引导;对错误言论、思潮要及时批评,纠正错误信息,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抵制各种模糊地带的信息内容和错误的价值观。教师要充分认识网络阵地对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思想道德工作者要在网络条件下努力宣传基本理论的教育,寓理于网,寓情于人。
(三)引导青少年注意力、多渠道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注意力是一种固有的稀缺资源,尤其是进入网络环境后。网络中黄、赌、游戏等信息的确更容易吸取他们的注意力,由于未受到正规的教育,他们在网上所接触的一些片面的甚至是有害的信息就会侵蚀青少年原有的价值观,家庭学校多年的教育内容在短至一天内就土崩瓦解。因此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创建一些青少年喜闻乐见、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网站,开发多样式的电影电视纪录片等,让青少年了解主流思想和正确的社会准则与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政治性价值观生活化,贴近青少年实际,内化为道德价值观。
(四)形成社会合力,优化青少年成长的健康网络环境
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优化网络环境,塑造青少年的健康人格,才能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学校,要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领网络阵地,在网络上以多种形式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最新理论观点、热点、难点问题解析,吸引广大青少年浏览学习,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党政管理干部和后勤服务人员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让他们全面育人过程中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功能,优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环境;作为家庭,要为孩子建造良好的网络平台,让青少年在父母的关注下使用网络,减少孩子对网络的不正确使用及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绝不进行违反道德规范和违反法律的网络活动。搜索行业应该加强行业自律,对搜索结果进行清理和整顿,减少不安全链接、谣言等信息对青少年网民的影响。
(五)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自律
网络环境对传统的道德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网络环境,学校教育必须更新观念,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首先,网络道德教育应该纳入正规教育轨道,开设相关系列课程。其次,学校要组织学生学习、宣传、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引导青少年文明上网。网络环境所要求的道德,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道德。再次,加强青少年全面素质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强化思想道德意识和民族意识,增强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培养他们的道德自我完善能力,包括道德自觉与自律、自我教育,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能力,是网络时代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
课题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资助青年专项课题《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生活习惯与方式的改变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调查研究》(课题编号:1107001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蒋宏大.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学校与党建,2010,(8).
[2]刘柳.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4).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思想道德建设
一、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如何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水平,是当前摆在学校乃至全社会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当前,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的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令人欣慰的,他们在思想道德方面表现出具有青春气息的群体特征和强烈的时代特点。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使我国青少年在思想行为等方面又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在学习目的和人生志向上,既有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奋学习的志向,又经不起眼前各种即时玩乐现象的诱惑;在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上,既有天真纯洁、乐于帮人、同情弱者的良好心理基础,又有自私自利、以我为中心的思想困扰;在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方面,既有一定荣誉感、责任感,又由于当前消极社会风气的影响,使他们的封闭心理、逆反心理甚至犯罪心理倾向明显存在;在对两性关系的认识上,当代青少年对两性知识的了解明显增加,又由于社会上一些性开放的不良风气的影响,早恋及不恰当的男女生关系在青少年中大量存在。综上所述,由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当,造成了当代青少年特殊的思想心理基础,给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二、加强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紧密配合,为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四有”新人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忽视,营造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第一,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当今,大众传媒是青少年成长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它渗透到青少年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在价值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更要注意精神产品的价值取向,防止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不良价值观。文化、教育、法制宣传等部门要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创作优秀文艺作品,探索他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要积极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以健康、向上、有益的精神产品占领青少年思想教育的阵地,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荣辱观。
第二,加大综合治理力度。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对大中学生容易涉足的场所进行重点治理,努力规范文化市场经营者行为,保护合法经营,打击违法经营,遏止非法音像制品、盗版图书等进入市场,不让非法音像制品和图书运进本地,扰乱文化市场,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
第三,重视校外活动基地建设。努力建造有一定规模、设施齐备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同时充分利用科技馆、展览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青少年宫等科普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针对青少年的特点搞一些展览、影评、摄影讲座等活动,帮助青少年开阔眼界、丰富业余生活,增长知识、了解社会,并很好地抵制不良文化的负面影响。
(二)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学校不仅是青少年集中、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同时也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主渠道。学校要自觉地把思想道德教育摆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以达到培育青少年良好道德的目标。
第一,树立“德才兼备”的人才观。要把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法制教育、人格素质教育、动手能力教育等,同知识教育一样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实做好良好素质的养成教育。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行动的结合,努力把思想道德教育与传授文化知识结合起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不断丰富教育内涵。
第二,改革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以往那种局限于课堂灌输和说教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育的手段。要逐步完善思想道德教育与学校管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的德育运行机制。
第三,抓好师德建设。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会传达出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从而影响学生。所以,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必须渗透在每一个教师每一门学科的传授中。学校一定要注意培养教师的师德和敬业精神,使教师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渊博知识影响青少年学生。
(三)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子不教,父之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能也不可能代替家庭教育,父母的教育和引导是否得法、家庭环境是否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1、以青少年导航计划为载体,积极探索新时期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
2、制定《牡丹江市青少年文明行为规范》,为全市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供导向。
3、加强各级团组织、社会各界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4、通过项目实施,切实有效地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重点解决一些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
5、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培养和完善各级团组织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培养、树立一批工作典型。
二、资源利用
1、紧密结合中央、省、市先后对“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要求精神,把握当前全社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空前重视的有利契机。
2、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育人的基本职能和开展青少年教育工作优势优势,依托各级团、队组织为项目提供组织依靠。
3、广泛利用社会资源,以冠名的形式,借助商家为项目提供物质保障。
4、积极与青少年发展相关的有关部门联合开展活动,借助其工作优势,为项目的实施提供政策保障。
三、推进步骤
(一)项目启动。
1、利用新闻媒体向社会推出青少年导航计划活动。联合市委宣传部,3月4日起在牡丹江晨报开设“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专栏、3月中旬在牡丹江日报开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系列报道;联合新娅技校赞助制播,3月下旬起,在牡丹江电视台开展“新丹江、新青年、新形象”主题公益广告宣传。
2、指导基层启动导航计划活动。3月份,制定印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导航计划活动方案》。
(二)开展“百题万人”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大型社会调查活动,制定出台《牡丹江市青少年文明行为规范》。
实施办法:
1、3月中旬,联合市委宣传部、新闻单位、高校教育部门共同设计、制定《牡丹江市青少年思想状况调查问卷》。
2、3月中下旬,通过组织渠道发放问卷、社会渠道联合新闻媒体开展调查讨论、网络渠道进行网上意见征求等三种方式,对万名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进行调查。3月底,回收调查问卷,组织学生统计调查结果。
3、在调查的基础上,组织有关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专家对调查情况进行整理,形成《牡丹江市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并以适当的形式报市有关领导、有关部门批阅、转发。
4、4月初,联合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办形成《牡丹江市青少年文明行为规范》征求意见稿,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广泛征求意见。4月下旬,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修订。争取在“五四”前联合相关部门以市政府的名义正式出台《牡丹江市青少年文明行为规范》。
5、5月-6月,在全市开展《牡丹江市青少年文明行为规范》宣传活动。在“青年文明社区”内辟建永久性宣传墙和知识宣传栏。印制宣传品在学校班级、社区楼道、网吧等各类青少年活动场所张贴。
(三)开展“新丹江、新青年、新形象”主题教育活动。
1、组建“弘扬雷锋精神,践行公民道德”报告团,开展“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巡回宣讲活动。聘请雷锋入团审批人、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等8名先进人物代表组成巡回宣讲团。从3月2日开始,深入中小学校开展“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宣讲活动。同时,指导各城区分别开展宣讲活动。
2、开展“践行‘三个代表’,争做时代新人”主题读书活动。4月份,举办牡丹江市第五届青少年读书节,举行“三个代表”学习报告会,开展学习型团组织创建方案征集评比活动。
3、开展青少年“五讲五做”、“六德”教育活动。
4、开展“三个代表”网上知识竞赛。3月底,组织设计竞赛试题,并制作相关竞赛网页。4月上旬,组织学生进行网上答卷。4月下旬,组织评比表彰。
5、开展纪念“五四”运动周年系列活动,举办“五四”火炬接力赛。6、8月份,开展全市青少年纪念小平同志诞辰周年活动。
(四)开展青少年道德实践活动。文化活动方面:8-10月份,组织开展金秋节社区青少年综艺大舞台、乡村青年文化节和国庆周年纪念活动。志愿服务方面:全年开展团员服务区、青年志愿者“一送四助”、“爱心超市”、大学生志愿者公益课堂、志愿者注册等道德实践活动。
关键词 红色文化课程资源;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8-0076-02
近几年来,各地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得以充分挖掘并进入公众视野,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但缺少有关遵义红色文化课程资源的报导。笔者作为一名遵义籍教育工作者,希望遵义的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在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应有作用。为此,结合当今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在充分利用遵义红色文化课程资源的优势基础上,提出强化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对策,使之成为加强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财富。
1 当前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多元文化影响的背景下,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出现良莠不齐的态势。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种腐蚀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信息乘虚而入,严重地侵害着青少年的灵魂。因此,社会生活中屡现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个别青少年缺乏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差,经受不住委屈和打击,有的行为失范,出现暴力倾向,欺侮同学等。此类现象触目惊心,家长担心,教育工作者痛心,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加强青少年教育刻不容缓,利用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是重要的路径之一。
2 利用遵义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1)让红色文化资源占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首先,要有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意识,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其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与开发红色文化课程资源,构建以红色道路、红色革命文化、红色革命精神为主线的遗迹、事件和人物等内容体系;第三,科学整合、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整体效应;第四,结合时代特征,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如利用精神、精神教育学生,使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刻认识。
2)汇编遵义革命传统教材,形成红色地方课程资源读本。是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点,遵义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通过查阅党史资料,访谈革命前辈,汇集资料图片,组织编写地方教材“遵义红色文化教育读本”,内容以扬宏精神和精神等作为主线,以革命先烈、革命前辈的事迹作为主要内容,以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激励青少年为建设家乡而勤奋学习为目的,培养青少年不怕困难、勇于奉献的优秀品德,继承先烈优良革命传统。
3)在青少年社会活动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内容,营造红色文化传播与教育的氛围。校园文化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利用红色文化教育学生,可以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为此,可采取多样化的形式进行,让红色资源教育从课堂教学延伸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红色展览,开展红色旅游,体验生活,重温红色历史,还可开设“红色网站”,出红色文化专栏,开展红色音乐进校园、红色文化知识竞赛活动等,营造“红色书香校园”,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在寓教于乐中接受教育,以充实精神生活,升华思想道德境界。
4)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作用。遵义以红色旅游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基地比较多,为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丰富便利条件,现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个,省级教育基地10余个。可利用纪念日,在中小学生入队、入团和入党时,组织青少年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开展夏令营活动,使遵义的红色资源在青少年中产生深远影响,留下深刻烙印,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发挥教育作用。考虑到青少年安全和经济性原则,各地的中小学就近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要在为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上下工夫,各校要成立专职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讲解员、辅导员队伍,为青少年提供优质思想道德教育服务。
5)用遵义红色资源充实课堂教学,打造红色文化课程资源教育窗口。首先,创新性地开发红色文化资源,体现红色文化的时代特色,展示红色文化精神的自足能力。如在语文、政治、历史课程中增加红色文化教育内容:语文课程开设对诗词《忆秦娥·娄山关》赏析,感受老一辈革命家、思想家和诗人高瞻远瞩的远见卓识;政治课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利用精神、精神教育素材,对青少年进行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和责任感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课教学利用红色经典故事,如遵义的“菩萨传奇”、习水的“女故事”等,拓展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课程资源的广阔渠道。其次,通过深度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把红色文化资源纳入到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教育和其他相关课程体系中。如把“红色主题教育”作为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使文史类课程具有丰富的革命历史背景和充足的“红色论据”。第三,构建红色文化校园,用红色课程资源丰富青少年学生校园生活。大力提倡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红色文化资源广泛地走进校园生活,校园景观要蕴含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借助于红色文化传播载体,打造红色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