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市发展的利与弊范文

城市发展的利与弊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城市发展的利与弊,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城市发展的利与弊

篇1

关键词:货币时间价值 会计准则 现值 公允价值

货币时间价值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重要理念,其正确揭示了不同时点上资金之间的换算关系,是财务决策的基本依据。回顾货币时间价值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中体现的发展历程,货币时间价值的运用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变多的过程。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考虑到我国会计环境的变化以及准则国际趋同的要求,突破了以往准则和制度的禁锢,在更大范围和层面上体现了货币时间价值的理念,从而在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货币时间价值理念在新会计准则中的突显是会计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

一、基于会计视角的货币时间价值研究回顾

(一)货币时间价值的涵义所谓货币时间价值,是指一定量的货币在不同时点上的价值量的差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即使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相同数量的货币在不同时点上的价值量也是不同的。货币时间价值是财务管理学中一个既基本又重要的概念,对于企业的科学决策起着重要作用。为满足信息需求者对不同时点现金流量信息的要求,货币时间价值在会计中也得到日益广泛的运用。

(二)基于会计视角的货币时间价值研究我国会计学术界基于会计视角对货币时间价值的研究主要内含在对会计计量属性,主要是对于公允价值和现值计量属性的研究中。其中对现值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是近十几年的事,而且这种研究是在许多重要国际组织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下由国际会计界为主进行的。2000年,FASB正式第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为在初始确认或新起点计量时使用未来现金流量作为会计计量基础、以及发挥利息法在会计摊配中的作用提供了比较完整的指导框架。之后,国内众多学者围绕公允价值、现值开展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谢诗芬(2001、2004)全面论述了公允价值和现值计量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运用,对估计现金流量金额与时间、现值与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关系、折现率的选择、摊余成本等基于货币时间价值的会计计量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直接针对会计视角下货币时间价值的研究很少,叶映红(2007)对于新会计准则中货币时间价值的运用及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指出货币时间价值在新准则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公允价值和现值计量中,其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在于增强了信息相关性,但降低了可靠性。黄珍文(2008)举例说明了新会计准则中货币时间价值运用的几种情况,但并不全面。此外,还有一些增强现值计量效果方面的技术研究,如对于贴现率的选择、实际利率法的完善等方面的研究。

二、货币时间价值理念在我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中运用的发展历程

(一)2000年之前:米体现货币时间价值货币时间价值在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规范的应用应体现在交易与事项的确认与计量上。2000年以前,我国会计准则和制度中虽然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首次正式出现是在1998年的具体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但却同时规定暂不采用“现值”进行计量。究其具体理由,一是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现值的确定比较复杂,计量成本较高;二是考虑我国当时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以及会计信息提供者的能力。

(二)2001年至2006年:货币时间价值理念在极少数具体准则中得反映由于这一时期要素市场不成熟。缺乏活跃的市场,公允价值往往难以获得,导致企业在运用这些会计准则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从而给滥用公允价值留出空间,出现人为操纵利润的情况,因此,当时颁布和修订的一些具体准则和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对有关经济业务事项的处理,强调真实和谨慎,明确回避公允价值计量,而改按账面价值人账。但与此同时,现值计量却相对还有所增加。如在《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和《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中规定:无形资产、固定资产期末都按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可收回金额是指以下两项金额中的较大者: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的销售净价、预期从无形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年限结束时的处置中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再如《企业会计准则――租赁》中规定: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和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二者中的较低者”确定租赁资产人账价值,出租人在租赁开始日以“最低租赁收款额现值和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确定融资租赁资产的价值。这些现值计量属性的应用对于货币时间价值理念的体现虽然还不够充分,但却是时间价值理念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初次体现,是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不断完善这一主要会计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体现了会计目标导引下的会计信息质量对多元计量属性的要求。

(三)2006年新会计准则:在更大范围上体现了货币时间价值虽然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修订的准则更强调真实和谨慎,尽可能地回避了“公允价值”计量,但这并非否认公允价值等其他计量属性在我国运用的广泛前景。在动态的市场经济环境和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中的无形资产大量涌现、衍生金融工具大量使用,信息使用者需要更多相关信息对企业面临的机会和风险做出评价,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强的会计信息相关性的需求,运用多元的计量属性成为必然。在此背景下,货币时间价值理念在新会计准则中得到了迅速扩张和较为充分的体现。

三、新会计准则中运用货币时间价值的背景分析

(一)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会计理念发生变化,促进了货币时间价值的广泛运用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和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也更加激烈,这一切使企业经营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就必须面向未来。面向市场做出适合于现在的正确的经济决策。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会计理念发生变化,即要求会计信息不仅要着眼历史,更要着眼未来;不仅要着眼可靠性,更要着眼相关性;要克服现行财务报告重利润而轻现金流量、重成本而轻价值的局限性。这种会计理念上的转变必然导致面向市场、面向未来、面向风险的基于货币时间价值理念的现值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全面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型是内含了现值技术的,与现值计量存在着共生性。

(二)资本市场的发展强调“决策有用观”,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在我国资本市场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决策有用观”被更多人所接受。“决策有用观”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相关f生通常由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三个因素组成。而货币时间价值在资产计量等方面的应用十分契合资产的定义,有助于提升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和决策相关性。

(三)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等效的要求西方国家较早注重了货币时间价值在会计准则中的应用。2000年,FASB了第七辑

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为以未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资产与负债所进行确认与计量提供了比较完整的指导框架。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背景下,为提高会计信息在国际资本市场中的可比性,从而降低融资成本,促进资本的国际化,我国在新会计准则的制定中强调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原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进行了大幅的调整,允许公允价值、现值计量的有条件使用,在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折现率的选择等方面实现了国际趋同。

四、货币时间价值理念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具体运用

(一)货币时间价值理念在基本准则中的体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现值”和“公允价值”作为允许采用的计量属性。其中规定: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虽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而且在引入公允价值的过程中,我国充分考虑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三个级次,在资产及同类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时,是可以采用估值技术来确定公允价值的,其中包括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价方法。所以,公允价值是内含了现值计量属性的,货币时间价值显然可以通过公允价值的应用加以体现。但我国引入现值又是适度、谨慎和有条件的。考虑到我国尚属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若对现值的使用不加限制,则有可能出现现值计量不可靠,甚至借机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所以,“基本准则”第43条同时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现值和公允价值计量的盲目使用,在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同时,又确保了信息的可靠性。

(二)货币时间价值理念在具体准则中的体现“基本准则”对包括现值、公允价值在内的多元计量属性的规定原则指导着“具体准则”中各种资产、负债的计量。而且在具体准则中,货币资金时间价值理念不仅体现在资产、负债的初始和后续计量中,还体现在一些具体事项的确认标准、收益或费用的跨期分摊、以及资产列报等规定中。涉及的具体准则主要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债务重组、或有事项、收入、租赁、借款费用、金融工具等。

(1)货币时间价值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准则中的体现。货币时间价值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具体准则中主要体现在此两项资产的初始计量和未确认融资费的跨期摊销上。《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一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初始计量时,对购买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其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可予以资本化的以外,应在信用期内计人当期损益。这两项具体规定通过货币时间价值理念的运用,使得在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付款取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时,资产的初始计量更为相关、更符合经济实质,同时也更符合资产“预期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性质;而对未确认融资费用通过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也使得各期费用更为合理。同时,这些也是与旧准则相关规定的重要区别。

(2)货币时间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的体现。货币时间价值理念在该准则中体现在对换人资产的计量和对资产交换性质的判断标准上。《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具有商业实质”和“换出或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人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人当期损益。并在第4条规定中,将“换人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作为判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的确认标准之一。

(3)货币时间价值在资产减值准则中的体现。货币时间价值在该准则中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资产是否会发生减值的认定。《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规定企业只有存在资产可能发生减值迹象的情况下,才需要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计算其可收回金额。而对可能发生资产减值的认定,准则列举的第三项便是: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二是资产、资产组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准则规定: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或资产组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其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其中公允价值按照前文所述的三个级次进行计量,其中包括现值。该准则还就如何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等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操作指南,从而充分体现了时间价值。而原准则对于如何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包括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没有提供具体的指南和方法。

(4)货币时间价值在债务重组准则中的体现。新债务重组准则对货币时间价值理念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恢复使用上。《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责务重组》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抵债业务中,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应当对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先冲减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尽管1998年的债务重组准则已允许采用公允价值,但2001年的修订版又禁止了公允价值的使用,而尽可能使用“账面价值”。2006年的新准则是在国内、国际会计环境变化、要求和支撑下对公允价值的理性复归,而不是简单的反复。

(5)货币时间价值在或有事项准则中的体现。货币时间价值在该准则中主要体现在对预计负债的计量上。《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规定:企业在确定预计负债的最佳估计数时,应当综合考虑与或有事项有关的风险、不确定性和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货币时间价值影响重大的(通常为3年以上),应当通过对相关未来现金流出进行折现后确定最佳估计数。而原准则是不要求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的。

(6)货币时间价值在收入准则中的体现。货币时间价值在收人准则中主要体现在对分期收款中收入的计量和日后未确认融资费用的跨期摊销上,还体现在利息收入的确定上。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企业销售商品,若采取分期收款的方式,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该公允价值通常应当按照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或商品现销价格计算。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利息收入,准则规定: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他人使用本企业货币资金的时间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收入准则的这些规定与固定资产准则、无形资产准则以及租赁准则的相关规定相互呼应,使得收入的计量更加符合收入的性质和确认标准,金额更为准确,不仅体现了资金时间价

值,同时使得会计信息更加相关。

(7)货币时间价值在借款费用准则中的体现。《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与原准则相比:一是扩大了借款费用允许资本化的资产的范围:已不仅限于固定资产,还包括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构建或者生产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其他资产;二是扩大了借款费用允许资本化的借款范围:除了专门借款外,为构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的一般借款的借款费用也允许资本化。新准则对于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的扩大使得资产价值中可以包括更多符合条件的因占用他人资金而发生的借款费用,从而更好的体现了时间价值理念。此外,准则中还规定:若借款存在折价或者溢价的,应当按照实际利率法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应摊销的折价或溢价金额,调整每期利息金额。这也是时间价值理念的体现。

(8)货币时间价值在租赁准则中的体现。《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中货币时间价值理念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现值确认是否属融资租赁。融资租赁认定条件中的第4条是: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出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收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二是融资租赁中承租人的会计处理。在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并在租赁期内按实际利率法进行分摊。三是融资租赁中出租人的会计处理。在租赁期开始日,出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与初始直接费用之和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同时记录未担保余值;将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及未担保余值之和与其现值之和的差额确认为未实现融资收益,并在租赁期内按实际利率法进行分配。与原准则相比,新准则对于承租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的计量引入了公允价值、对于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与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分配规定采用实际利率法,取消了直线法、并对租赁内含利率的含义进行了完善,这些都是新准则进一步强调货币时间价值理念的体现。

(9)货币时间价值在金融工具相关准则中的体现。金融工具本身的特性使得利益相关者对其信息的需求更注重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即对信息的相关性的要求更为突出。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促进金融工具日益丰富多样的同时,也为金融工具的及时、准确核算提供了可能。基于此,相比较《企业会计制度》和原《投资》准则,货币时间价值理念在与金融工具直接相关的3个具体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工具转移》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第一,货币时间价值在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准则中的体现。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贷款和应收款项,利用时间价值理念,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金融负债也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利息,并计入当期损益。根据第42条规定,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应当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准则对如何确定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了细致规定。此外,根据第49条,金融资产发生减值后,利息收入应当按照确定减值损失时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采用的折现率作为利率计算确认。根据第45条规定,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或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需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应当将该权益工具投资或衍生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类似金融资产当时市场收益率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确定的现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对公允价值的确定。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其中活期存款的公允价值,应当不低于存款人可支取时应付的金额;通知存款的公允价值,应当不低于存款人要求支取时应付金额从可支取的第一天起进行折现的现值。而对于金融工具不存在活跃市场的,企业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估值技术包括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金融工具的当前公允价值、现金流量折现法和期权定价模型等。准则还就企业如何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确定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做了明确规定。第二,货币时间价值在金融工具转移准则中的体现。首先,体现在对“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是否已转移给转入方的判断上。要求在做此判断时,比较转移前后该金融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及时间分布的波动使其面临的风险,而且在计算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时,考虑所有合理、可能的现金流量波动,并采用适当的现行市场利率作为折现率。其次,体现在关于期权的相关核算上。当企业因卖出一项看跌期权或持有一项看涨期权,使所转移金融资产不符合终止确认条件时,准则规定:按照摊余成本计量该金融资产的,所转移金融资产在期权到期日的摊余成本和继续涉入形成的负债初始确认金额之间的差额,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按照公允价值计量该金融资产的,若为持有看涨期权,应当在转移日仍按照公允价值确认所转移金融资产,同时考虑时间价值计量继续涉入形成的负债;若为卖出看跌期权,则应当在转移日按照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该期权行权价格之间的较低者,确认继续涉入形成的资产;同时按照该期权的行权价格与时间价值之和,确认继续涉入形成的负债。第三,货币时间价值在金融工具列报准则中的体现。根据该准则,企业应当披露与金融工具有关的一些收入、费用、利得或损失,如本期按实际利率法计算确认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利息收入总额或利息费用总额:按照每类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披露公允价值信息,包括确定公允价值所采用的方法。若企业确定公允价值采用的是估值技术,则应当披露相关估值假设,包括提前还款率、预计信用损失率、利率或折现率等;若估值技术对估值假设具有重大敏感性的,企业还应当披露这一事实及改变估值假设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披露采用这种估值技术确定的公允价值的本期变动额计入当期损益的数额。这些披露要求使得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为充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信息供给者对包括现值在内的估值技术的滥用。

(10)货币时间价值在套期保值准则中的体现。《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中时间价值理念主要体现在:第一,现金流量套期满足运用套期会计方法条件的,套期工具利得或损失中属于有效套期的部分,应当直接确认为所有者权益。该有效套期部分的金额,按照套期工具自套期开始的累计利得或损失与被套期项目自套期开始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累计变动额两者中的较低者确定。第二,若被套期项目是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工具的,在对被套期项目账面价值进行调整时,应当按照调整日重新计算的实际利率在调整日至到期日的期间内进行摊销,计入当期损益。对利率风险组合的公允价值套期,在资产负债表中单列的相关项目,也应当按照调整日重新计算的实际利率在调整日至相关的重新定价期间结束日的期间内摊销。此外,新会计准则还在“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等具体准则的规范中体现了时间价值理念。

五、思考及展望

(一)货币时间价值的运用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货币时间价值理念的运用在更大程度上是出于增强会计信息相关幽拘考虑,但同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信息的可靠性。由于在运用货币时间价值理念时,会涉及到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折现率的选择、以及折现期限的确定等,这些是依据会计及其他人员的主观预测、估计、推断来进行,这必然导致所产生的会计信息不可避免的带有主观成分,在信息的可验证性、中立性和公允表达方面,应不及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而且我国目前的会计环境不够理想,评估人员与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专业技能都不容乐观,这些也都会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到货币时间价值的运用效果。

篇2

一、我国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由此带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城市化率提高了27.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93个百分点。截至2008年末,中国城镇人口突破6亿大关,达到6.07亿人,城镇化率为45.7%。

从纵向看,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一个加速发展阶段。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中央明确提出“城镇化战略”,加入WTO后中国工业化速度加快,以及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的投资,中国的城市人口容量迅速扩大,形成了城市化的。从2000年到2008年,中国年均城市化率提高了1.27个百分点,是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以来最快的一个时期,高于1949―1997年的平均发展速度,也高于1979―1999年的平均发展速度。从横向看,中国是世界近代史上城市化速度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的城市化率从20%提升40%只用了22年的时间,而城市化率相同比例的提升,英国大概花了120年,法国是100年,德国是80年,美国40年,日本30年。

二、过快增长的城市化开始超出城市承载能力

30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既是改革开放前在一定程度上被压抑的城市化潜能释放出来的结果,也是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三种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快速发展的城市化,一方面带来了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住宅建设的投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农村人口转移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变化带来了巨大的消费需求,从而从投资和消费上拉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城市化发展速度逐渐超出城市的承载能力,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部分大城市发展规模超过了自身资源环境承载力,导致城市过度拥挤、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地下水位下降、空气污染上升、自然环境恶化等严重的自然环境问题,并带来城市发展成本大幅度上升;二是城市人口扩张超过了城市经济承载力,城市提供就业岗位增长速度慢于就业人口增长的速度,导致城市失业增长,进而加剧城市贫困与城市犯罪;三是城市发展速度超过了城市社会承载力,导致城市的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公共住宅、公共基础设施等公共品和公共服务的短缺,由此造成不同城市人群享受公共服务差距加大、社会发展矛盾与冲突加剧;四是很多地方的城市化更多地表现为“土地城市化”,由于“土地城市化”的速度惊人,城市郊区“圈地”此起彼伏,尤其是“超速”城镇化和与之伴生的“圈地”行为,导致城镇周围的空间严重失控,耕地面积锐减,产生了大量失地农民和城市边缘人群。

三、建议

(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完善城镇体系规划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城镇体系规划,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并通过行政和经济的措施来达到控制城市规模增长的目的。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和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制定一套系统的限制或者鼓励政策,使之与该地区的资源环境相适应,减少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发展的宏观成本。对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已经达到或者严重超过承载力,需要付出极大成本才能够提高承载力的城市,要适度限制城市规模的扩张;鼓励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好的区域多发展城市,鼓励资源环境承载力好的城市多聚集产业和人口。

(二)保持合理的城市化发展速度

根据国情国力保持合理的城乡比例,尤其针对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提高和变化情况,科学设定各个阶段适度合理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从根本上遏制冒进式城市化和空间失控的态势,避免由此而带来的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

(三)通过产业布局调整和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城市经济承载力

在城市化进程中,伴随着城市经济大发展,就业机会的增加,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是,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城市偏重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足,加上,对农民就业培训不及时、不到位,大量农民进城市导致城市失业率增加,从而带来城市贫困人口增加。可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各类职业培训,是提升城市经济承载力的重要路径。

(四)增加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提高社会承载力

篇3

(西安翻译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5)

摘要:马克思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思想有诸多相似之处,同时也因所处时代和阶级立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从人力资本的概念界定、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以及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等三个方面,对马克思和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思想进行比较研究。随着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上“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必须加强对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城乡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

关键词 :马克思;舒尔茨;人力资本思想;城乡发展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224-02

一、引言

一般而言,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投资活动而在人自身中形成的各种生产知识与技能的存量总和,同时也包括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以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Schultz)、加里·贝克尔(Gary S.Becker)、雅各布·明赛尔(Jacob Mincer)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将传统的物质资本理论的概念和方法应用于对人力因素及其相关行为的分析,从而开创了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现代经济学的发展面貌,解决了诸如索洛“余值”、庇古“悖论”等经济学难题,不仅极大地深化了经济学分析的内涵,而且广泛地扩展了经济学研究的外延,从而引发了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重大变革。鉴于舒尔茨与贝克尔在人力资本理论等领域的重大贡献,他们分别荣获1979年和199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1960年,舒尔茨在就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的演说中,发表了题为《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宣告了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诞生。此后,舒尔茨沿着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线索来展开其人力资本分析,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等方面的重要著作,系统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从而初步确立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分析框架。在经济思想史上,马克思毕其一生精力创立了科学而博大的经济理论,这是人类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对于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中是否包含人力资本思想,学术界则有不同观点我们认为,尽管马克思没有明确使用“人力资本”的概念,也没有提出系统的人力资本理论,但在他浩瀚的经济思想体系中却包含着丰富的人力资本思想。为更深入地探讨马克思的人力资本思想,并使之更好地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本文尝试梳理并比较马克思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思想,同时探讨人力资本思想对中国的现实启示。

二、马克思与舒尔茨人力资本思想的比较

(一)人力资本的概念界定

在马克思的理论著作中,虽不曾出现“人力资本”的概念,但他却频繁使用了“劳动力”和“劳动能力”的概念。笔者认为,马克思“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的概念与人力资本理论中的“人力资本”概念是基本一致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给“劳动力”或“劳动能力”所下的定义是:“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由此可见,马克思所谓的“劳动力”或“劳动能力”,是指人们从事生产时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即知识和技能”,这是人们经过后天的学习、培训和实践而形成的智力能力;与此同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理论把每个人的健康状况都当作是一种资本的储备”,因而他的“人力资本”概念也就包含人的体力。因此,与马克思的“劳动力”或“劳动能力”概念一样,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概念也是指人们从事生产时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马克思没有明确使用“人力资本”的概念,但他的“劳动力”或“劳动能力”概念的内涵,与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中“人力资本”概念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

(二)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对于人力资本的作用,舒尔茨认为:“我们之所以称这种资本(即人力资本,引者注)为人力的,是由于它已经成为人的一个部分,又因为它可以带来未来的满足或者收入,所以将其称为资本”。由此可见,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概念的主要依据之一,是因为附着于人力之中的“知识和技能”同物质资本一样能够带来收入。与舒尔茨“人力资本”能带来收入的说法相对应,马克思强调了劳动力在价值创造中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指出,商品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劳动力是价值创造的源泉,这实际上是突出了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性。当然,马克思并非认为劳动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惟一源泉,而是充分论述了劳动过程的基本特点及其与价值增殖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是劳动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产品……只是作为活劳动的物质因素起作用”,活劳动“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转化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劳动过程的不同因素在产品价值的形成中所起的不同作用,事实上也就说明了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资本本身的价值增殖过程中所执行的不同职能”。因此,尽管不同于舒尔茨从获取收入的角度看待人力资本,但马克思强调了人的劳动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也就强调了“人力资本”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三)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由人们通过自身的投资所获得的有用的能力,包括体力、知识和技能。具体而言,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由以下五个方面的投资所形成:“(1)医疗和保健,从广义上讲,它包括影响一个人的寿命、力量强度、耐久力、精力和生命力的所有费用;(2)在职人员培训,包括企业所采用的旧式学徒制;(3)正式建立起来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4)不是由企业组织的那种为成年人举办的学习项目,包括那种多见于农业的技术推广项目;(5)个人和家庭适应于变换就业机会的迁移”。由此可见,舒尔茨认为,由教育、保健、人口迁移等投资形成的人的体力、知识和智力,共同构成了人力资本。

与舒尔茨的观点相对应,马克思认为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独特物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具体而言,马克思认为劳动力价值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维持劳动力所有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马克思指出:“劳动力的发挥即劳动,耗费人的一定量的肌肉、神经、脑等等,这些消耗必须重新得到补偿。支出增多,收入也得增多。劳动力所有者今天进行了劳动,他必须明天也能够在同样的精力和健康条件下重复同样的过程”。因此,劳动者必须要有足够的生活资料来维持其生存。其二,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由于劳动者有其生命周期,为使劳动力市场持续运转,就必须满足劳动者家属的生存需要,保证劳动者“依靠繁殖使自己永远延续下去”,为劳动力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供给。其三,劳动者的教育或培训费用。马克思指出,“为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因此劳动者的教育或培训费用也是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由于劳动能力具有层次差别,马克思认为应将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从事简单劳动的人只需具有体力和少量技能即可,而从事复杂劳动的人则必须具有足够的才能,也就是要有高层次的人力资本。此外,马克思提出了不同层次的劳动能力之间的换算关系,他认为“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

三、人力资本思想对中国城乡发展的启示

在现阶段,人力资本思想对于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人口因素是影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因素之一,它通过劳动力市场等途径影响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育政策的共同作用之下,中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迅速下降,低生育率水平使得中国进入人口红利期,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成为造就中国经济奇迹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但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中国完成了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人口转变。由于人口转变过程的迅速完成,使得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发生了明显变化。

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中国的人口红利期相对较短,2015年前后是中国由人口红利向人口负债转变的拐点。从1953-2012年,尽管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但0-14岁人口比重不断减少,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则不断增加,这一方面表明中国劳动力后备人口趋于减少,另一方面表明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下降,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城乡劳动力市场迎来了“刘易斯拐点”。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劳动力供给的制约将推动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劳动力要素变得相对稀缺,这也成为中国转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契机,助推中国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在此背景下,加快对城乡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就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命题。

篇4

关键词:大坝;建设;利弊;分析

水坝建设是最能唤起人类激情的工程之一,更是人类意志和创造力登峰造极的表现。水坝是一项集发电、灌溉、航运、防洪为一体的综合利用工程。工业化以后,特别是发明电以后,利用水力发电造福人类,更是一度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如我国由于季风性气候,暴雨集中,时常有洪涝灾害发生,从总体上讲,淡水资源十分缺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用水需求的增长,要解决我国的水资源短缺,措施之一就是必须建设一批大型蓄水水库,增加各流域汛期的蓄洪能力,从而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程度。

(一)大坝的建设的益处

1,就三峡大坝为列,它是综合治理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的一项关键性措施。并兼有发电、航运、灌溉、供水和发展库区经济等巨大的综合经济效益,对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提高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大坝的建设可以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以我国为例,由于季风性气候,暴雨集中,尽管时常有洪涝灾害发生,而从总体上讲,淡水资源十分缺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用水需求的增长,要解决我国的水资源短缺,措施之一就是必须建设一批大型蓄水水库,增加各流域汛期的蓄洪能力,从而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程度。纵观历史,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如果没有特殊环境形成的天然水资源充足保证,几乎无一例外的必须依靠水坝蓄水来解决其水资源供应问题。三峡坝顶高程185米,最大坝高175米。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对周边省区的水资源短缺的情况起到了缓解作用。

2,大坝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保障。目前,我国已面临着能源危机。煤,天然气,石油的剩余可采储量正在逐渐降低,如果按目前的消费速度,在一百多年以后将会枯竭。所以,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尽管风能、太阳能发电技术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按照现有的技术水平,风力和太阳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还不能满足大规模的社会需求。当前,全世界上大约20%的电力是来自水电,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发电的比重还很小。水电是目前唯一一种技术上比较成熟的、可以进行大规模开发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

3,大坝的建设对防洪具有重大的意义。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流域内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特别是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城市和人口最为密集、社会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在公元前185年至1911年的2000多年间,长江曾发生大小洪灾214次,平均约十年一次,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其惨重的损失。防洪是建设三峡工程的首要任务。

工程建成后,将有效地拦蓄长江上游的洪水,使长江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从而保护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1500万人口和150万公顷耕地免受洪水威胁。

(二)大坝的建成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1.长江上游影响河床演变作为关键的造床质是砾乱卵石,不是泥沙。三峡一带属石灰岩地貌,这坝得怎么建才能防止滴水穿石?那水的压力如此之大,而三峡地区的脉形纵横交错,是极易发生地震的板块挤压地区,如此多的水聚积在一个狭长的河谷中,危险至极修坝后原来年年逐出夔门的砾卵石将一粒也排不出去,可能十年内就堵塞重庆港,并向上游逐年延伸,汛期淹没江津河川一带

2.水库淹没耕地,移民和城镇迁建,会加剧本来就已十分突出的人地矛盾,并由此而可能加剧植物的破坏、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

3.目前库区的工业和生活废水年排放量已超过1Gt,沿江城市的局部江段已形成了较严重的污染带。建库后,库区水体流速减缓,复氧和扩散能力下降,将加重局部水域污染。

4.三峡工程将改变库区及长江中下游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化;对四大家鱼的自然繁殖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5.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出现冲淤变化;对长江中游平原湖区低洼农田土壤潜育化、沼泽化有一定影响;下游河口的海水入侵危害有可能增加。对上海的影响尤其明显。

6.三峡建坝后,库区水面抬高加宽,沿江部分文物古迹将被淹没,三峡自然景观也会收到影响。

从三峡工程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水利工程在兴建的同时必然会产生许多对我们有害的方面。特别是大型水利工程,移民问题,泥沙问题,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经济效益减少等问题更令人担忧。我们兴建水利工程是为了使人类更好的生活在这一“水”球上,但若不经切实真正有效详细的设计和思考,也许弊还是要大。若一个工程真正投入建设实施,我们一定要尽量减少它给我们带来的弊端,使得人们受之福而不患其灾。。水利工程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方面,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是水利工程成功的重要途径。   不可否认,对水坝利与弊、是与非的审视,反映了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对于事物多方面的认识。但是,我们应当把这种审视是建立在科学和理性的基础上。水坝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对于每一项具体的工程而言,必须根据水坝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不同进行辨证的分析之后,用科学态度作出决策。对环境影响利大于弊的水坝工程,可以改善环境,应该积极建设。对环境影响利弊相当,但工程的资源、社会效益巨大,综合来看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据环境是可以改变的原则应容许其上马。对环境有严重影响,破坏生态环境的水坝工程,应坚决反对。 只看到水坝的“利”,而忽视了水坝的“弊”,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掠夺行为,同样,过分夸大水坝的“弊”,反对在一切河流上建水坝,反对一切水利工程,决不是对待水坝应有的态度。

片面的认识只会导致偏激的态度。围绕水坝的是是非非,我们更应摆正我们的态度,针对各地形式各国国情,做出相应的判断。可以说,水坝的功用众多,因此其发挥职能也是多方面的。因而,我认为,对于水坝利与弊的考察更应在经济、政治、生态环境等方面寻找一个平衡点,基于利大于弊的原则,发展大坝。

篇5

关键词:大坝;建设;利弊;分析

中图分类号:TV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3(a)-0000-00

水坝建设是最能唤起人类激情的工程之一,更是人类意志和创造力登峰造极的表现。水坝是一项集发电、灌溉、航运、防洪为一体的综合利用工程。工业化以后,特别是发明电以后,利用水力发电造福人类,更是一度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如我国由于季风性气候,暴雨集中,时常有洪涝灾害发生,从总体上讲,淡水资源十分缺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用水需求的增长,要解决我国的水资源短缺,措施之一就是必须建设一批大型蓄水水库,增加各流域汛期的蓄洪能力,从而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程度。

1 大坝的建设的益处

1.1就三峡大坝为列,它是综合治理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的一项关键性措施。并兼有发电、航运、灌溉、供水和发展库区经济等巨大的综合经济效益,对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提高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大坝的建设可以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以我国为例,由于季风性气候,暴雨集中,尽管时常有洪涝灾害发生,而从总体上讲,淡水资源十分缺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用水需求的增长,要解决我国的水资源短缺,措施之一就是必须建设一批大型蓄水水库,增加各流域汛期的蓄洪能力,从而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程度。纵观历史,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如果没有特殊环境形成的天然水资源充足保证,几乎无一例外的必须依靠水坝蓄水来解决其水资源供应问题。三峡坝顶高程185米,最大坝高175米。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对周边省区的水资源短缺的情况起到了缓解作用。

1.2 大坝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保障。目前,我国已面临着能源危机。煤,天然气,石油的剩余可采储量正在逐渐降低,如果按目前的消费速度,在一百多年以后将会枯竭。所以,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尽管风能、太阳能发电技术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按照现有的技术水平,风力和太阳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还不能满足大规模的社会需求。当前,全世界上大约20%的电力是来自水电,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发电的比重还很小。水电是目前唯一一种技术上比较成熟的、可以进行大规模开发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

1.3大坝的建设对防洪具有重大的意义。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流域内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特别是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城市和人口最为密集、社会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但在公元前185年至1911年的2000多年间,长江曾发生大小洪灾214次,平均约十年一次,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其惨重的损失。防洪是建设三峡工程的首要任务。

工程建成后,将有效地拦蓄长江上游的洪水,使长江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从而保护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1500万人口和150万公顷耕地免受洪水威胁。

2 大坝的建成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2.1长江上游影响河床演变作为关键的造床质是砾乱卵石,不是泥沙。三峡一带属石灰岩地貌,这坝得怎么建才能防止滴水穿石?那水的压力如此之大,而三峡地区的脉形纵横交错,是极易发生地震的板块挤压地区,如此多的水聚积在一个狭长的河谷中,危险至极修坝后原来年年逐出夔门的砾卵石将一粒也排不出去,可能十年内就堵塞重庆港,并向上游逐年延伸,汛期淹没江津河川一带

2.2 水库淹没耕地,移民和城镇迁建,会加剧本来就已十分突出的人地矛盾,并由此而可能加剧植物的破坏、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

2.3 目前库区的工业和生活废水年排放量已超过1Gt,沿江城市的局部江段已形成了较严重的污染带。建库后,库区水体流速减缓,复氧和扩散能力下降,将加重局部水域污

2.4 三峡工程将改变库区及长江中下游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化;对四大家鱼的自然繁殖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2.5 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出现冲淤变化;对长江中游平原湖区低洼农田土壤潜育化、沼泽化有一定影响;下游河口的海水入侵危害有可能增加。对上海的影响尤其明显。

2.6 三峡建坝后,库区水面抬高加宽,沿江部分文物古迹将被淹没,三峡自然景观也会收到影响。

从三峡工程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水利工程在兴建的同时必然会产生许多对我们有害的方面。特别是大型水利工程,移民问题,泥沙问题,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经济效益减少等问题更令人担忧。我们兴建水利工程是为了使人类更好的生活在这一“水”球上,但若不经切实真正有效详细的设计和思考,也许弊还是要大。若一个工程真正投入建设实施,我们一定要尽量减少它给我们带来的弊端,使得人们受之福而不患其灾。。水利工程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方面,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是水利工程成功的重要途径。不可否认,对水坝利与弊、是与非的审视,反映了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对于事物多方面的认识。但是,我们应当把这种审视是建立在科学和理性的基础上。水坝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对于每一项具体的工程而言,必须根据水坝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不同进行辨证的分析之后,用科学态度作出决策。对环境影响利大于弊的水坝工程,可以改善环境,应该积极建设。对环境影响利弊相当,但工程的资源、社会效益巨大,综合来看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据环境是可以改变的原则应容许其上马。对环境有严重影响,破坏生态环境的水坝工程,应坚决反对。 只看到水坝的“利”,而忽视了水坝的“弊”,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掠夺行为,同样,过分夸大水坝的“弊”,反对在一切河流上建水坝,反对一切水利工程,决不是对待水坝应有的态度。

片面的认识只会导致偏激的态度。围绕水坝的是是非非,我们更应摆正我们的态度,针对各地形式各国国情,做出相应的判断。可以说,水坝的功用众多,因此其发挥职能也是多方面的。因而,我认为,对于水坝利与弊的考察更应在经济、政治、生态环境等方面寻找一个平衡点,基于利大于弊的原则,发展大坝。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中地理;探究活动;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5B-0060-03

课程专家张华教授指出:“人具有与生俱来的探究本能,只要好奇心不被泯灭,人就会主动、自发地去探究。”课堂探究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探究的载体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设计水平是课堂探究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一、发现客观事实,开展“演示实验”的探究活动

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来源,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如果使用得当,就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化静态为动态。教师可以把需要研究的地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一】 “地球运动――昼夜长短变化”之演示实验探究活动设计

活动目的:让学生观察昼夜长短分布状况和变化状况(极昼极夜范围变化),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原理和分析成因的综合思考能力。

活动材料:一张白色圆形硬纸上画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标出二分二至位置;一张黑色圆形硬纸剪成半圆形,代表黑夜覆盖在底盘上;箭头代表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始终保持垂直关系)。

活动步骤:教师牵动底盘,演示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导致晨昏圈的移动。晨昏圈切割纬线,造成昼弧和夜弧长短发生变化。学生观察四个节气段的昼夜长短分布状况和变化状况,参照教材内容,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如下表)。

二、促进概念理解,重视“模型制作”的探究活动

在地理教学中,解决疑难概念的方式多样,实物模型是解决疑难概念的有效载体。模型制作的过程是学生亲自体验学习、凸显探究能力、改变学习方式的过程,不仅可以降低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的难度,还可以帮助学生对抽象的概念获得更清晰直观的理解。

【案例二】 “地球与地图――等高线”之模型制作探究活动设计

活动目的:让学生参与模型制作的全过程,促进山谷、山脊、山顶、鞍部、陡崖等核心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材料:硬纸板、细线、小刀、铅笔、剪刀和白纸。

活动步骤:首先展示学生暑期旅游拍摄的著名山脉的景观照片,从照片上感性地找出山谷、山脊、山岭、盆地、鞍部、陡崖等地貌类型。然后从理性的实验角度出发,分组合作,动手制作立体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制作方法一是用铅笔在硬纸板上画出等高线;二是将画好的等高线剪成几个大小环环相套的纸环;三是把剪下来的纸环用细线从大到小穿起来,注意每层之间留大小相等的距离;四是在每个纸环上相同的位置标出高度值,每层之间的高度差为10米;五是让立体模型自由落体在水平面的白纸上,绘制该立体模型的等高线地形图;最后掌握山谷、山脊、山顶、鞍部和陡崖等所处的位置,并总结出判读的基本方法(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弯曲的地方为山谷,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弯曲的地方为山脊,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中部高四周低的地方为山岭,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中部低四周高的地方为盆地,两个相邻的山岭之间相对较低的地方为鞍部,等高线相交的地方为陡崖)。

三、提升批判思维,关注“推理论证”的探究活动

批判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不同常规的角度、新颖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客观事项,得出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简单地说,批判思维是一种比较、分析、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用批判思维对学习资料进行合理的质疑、推理和论证,可以使探究思维有“理”又有“据”。

【案例三】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之推理论证探究活动设计

活动目的:让学生根据垂直自然带谱图的冲突情境及所学的已有知识,用自己的办法解释疑惑,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活动材料:中国地形图、天山和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谱图(如下图)。

活动步骤:展示中国地形图,找到天山和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的位置;展示天山和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谱图,发现问题:为什么天山雪线分布高度3500―4500米,而珠穆朗玛峰雪线分布高度5500―6000米?为什么天山北坡雪线分布高度比南坡低,而珠穆朗玛峰北坡雪线分布高度比南坡高?推理论证思路: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递减,雪线分布高度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所以天山雪线分布高度比珠穆朗玛峰低;阳坡热量充足,雪线分布高度低;迎风坡降雪丰富,雪线分布高度低;当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时,看哪个因素影响更大。尝试解决问题:天山北坡既是迎风坡,又是阴坡,所以北坡雪线分布高度比南坡低;珠穆朗玛峰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迎风坡影响更大,所以珠穆朗玛峰南坡雪线分布高度比北坡低。有效归纳方法: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三要素是山体所在纬度、阳坡和阴坡(影响融雪量,即阳坡温度高、融雪多、雪线高,阴坡温度低、融雪少、雪线低)、迎风坡和背风坡(影响降雪量,即迎风坡降雪量大、积累多、雪线低,背风坡降雪量小、积累少、雪线高)。

四、解决生活问题,突出“创新实践”的探究活动

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是一门生活科学,要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创新实践活动就是利用地理学科书本知识和原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具有明显的新颖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等特点。它促使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主动地去搜集资料,并加以分析、选择和整理,真正成为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主体。

【案例四】“城市化――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之创新实践探究活动设计

活动目的:让学生以“太仓城市的发展”为总课题,通过走访询问、实地调查、网络查询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活动材料:设置三个子课题并进行探究。一是太仓科教新城建设的利与弊,二是太仓城区空间结构的利与弊,三是太仓新老客站建设的利与弊。

篇7

关键词: 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活跃课堂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能力的培养、习惯的养成当做主要的教学目标,从根本上改变被动接受学习方式,实现快乐阅读的飞跃。阅读课是训练学生阅读技巧、形成有效的阅读方法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主战场。然而,由于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再像中小学生那样活泼好动、爱表现,多数出现默默无闻、静坐不动,老师的提问和引导不配合等“冷场”现象,英语阅读课多以“独角戏”上演,与活跃课堂、高效课堂失之千里。

为此,打造英语阅读的活跃课堂势在必行。本文从读前、读中和读后三个阶段,简单谈谈如何构建英语阅读的活跃课堂,让学生在阅读课上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一、 读前,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促其动起来

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体现和发挥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主观能动性取决于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感知兴趣和背景知识的感知欲望,或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等,这样才能进入阅读状态。

1. 情境法激发兴趣。高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文章一般是图文并茂,因此,可以借助文章的插图或根据文章的标题进行猜测或对文章的背景进行介绍,也可以通过问题的设计等激发学生对阅读文章的阅读兴趣。如教学People on the move的Reading时,先提出问题:What is the topic of the article?让学生看文章的题目Population movement in the USA,再让学生根据文章的题目猜测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article? 可以结合文章的四副插图内容“This woman feels that for older people moving somewhere warmer makes sense”,“The community understands the needs of older people”及一些年轻人喜欢迁移到大城市,认为“I want to have fun”,“Where the big companies are”,通过这几幅插图及文字介绍,以问题What two groups are discussed in the article? 及他们的观点是什么等,调动学生阅读课文的主动性。

2. 就阅读材料设计任务,促其阅读的兴趣。牛津英语的模块十Unit 1的reading:Teach a man to fish,要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精心设计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引领学生迫不及待地投入阅读。

如When was Live Aid held? What does WFP stand for? 等问题,引导学生投入阅读。如教学Living with technology时,布置学生上网查询高科技radio、TV、video、CD、MP3、MD players等的发展史,并且上网查询英语的发展史,这样通过网上查询、课上交流,学生相互讨论,对阅读中想读、乐读等做铺垫。

二、阅读中,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

1. 猜测词义。多数学生在遇到生词时都急躁,急于翻阅词汇表、查阅字典、或者问同学,这样不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猜测单词,根据构词法或者上下文联系,快速猜出单词的含义和用法。如读到句子Without the Internet, people would have fewer avenues to meet people时对于avenues的含义不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猜测意义,逐渐地学生遇到单词就会判断或猜测,而不是急躁或放弃。

2. 从段落中找主题句。阅读理解在中高考的试卷中所占比值越来越大,找出主题句是任务型阅读的考测题型之一,多数以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出现,一般而言,主题句不在开头就在结尾,也有少数在中间,但开头者居多。尤其是在议论文为主的文章中,主题句多数在段落的开头,除非是总结性的放在结尾。这样在教学中,以学生快速找到主题句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英语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提高应试能力的方法之一。

3. 预测法激发学生阅读。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可以培养学生预测课文的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在阅读过程中,不应该被动地接受知识和获取信息,而应该主动地思考,根据上下文联系、根据插图和主题句等,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如教学Growing pains时,让学生根据剧情而预测结尾如何,故事会像什么方向发展,故事的结局如何等,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三、 读后,让学生动起来

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只关注课堂的活跃,课后、读后的活动容易忽略。在阅读教学中,读后不容忽视。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调动学生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如阅读Living with technology后,让学生上网查询、搜集整理机器人的使用的利与弊、因特网的利与弊、电视的利与弊等,实现课内外的完美的整合。

总之,阅读时教师应立足学生、立足教材,利用情景法、任务型教学法等促使学生动起来,阅读课活起来,从此与冷场说再见,告别冷场,与活跃课堂握手,让乐读在阅读课上飞扬。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 全真实训“一体化”实训室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0049-02

随着整个社会对人才尤其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社会对劳动者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教育应适应现代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坚持以就业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推行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中初级专门人才。酒店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想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必须建立适应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基地。本文以广西城市职业学院“景阳楼宾馆”全真实训基地为例进行探讨。

一、建立全真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建立必要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是保证实训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基础,且根据现阶段酒店行业的基本情况以及酒店行业的发展趋势,酒店管理类人才既要求具有优秀的思想素质和职业素养,又要全面掌握现代酒店经营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手段,熟悉酒店各管理部门的管理知识,掌握各项酒店业务、酒店服务的基本操作技能。为了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专业队伍和技能人才,促进理论学习和实践较好结合,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理论够用、技能突出,我们应建立一个或多个质量优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的全真酒店管理实训基地(本文所指的全真实训基地是相对于仿真、模拟实训基地的特定称呼),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完全按真实的工作环境效果进行实训实习,这样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达到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真正做到“纸上谈兵练真功”。因此,广西城市职业学院在建立了区内外等8所校外星级酒店为实训基地的同时,在校内已有一个客房实训基地、一个餐饮实训中心以及一个导游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再设立了一座校内三星级宾馆——景阳楼宾馆。宾馆拥有多种类型的客房共35套,餐饮包厢、茶餐厅、咖啡厅及大小会议室等。在实现其生产性社会功能的同时,可以为酒店管理专业实现“课堂学习—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践教学—课堂学习—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习—课堂学习—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的“学训相间,能力递进”的教学模式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全真实训室在实训教学中的利与弊

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模块是按照酒店管理岗位群来设置的,包括有餐厅服务岗位群以及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康乐服务等岗位群,开设有“餐厅服务与管理”、“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等核心课程,开发了“前厅服务、中餐宴会服务、西餐宴会服务以及现代饭店客房业务”等实践课时,并将专业课程设置成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情景式教学的模式。因此,这就需要各个实训基地能按照酒店管理岗位群提供进行实训教学的设备和条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教学总结证明,全真实训基地相对于仿真实训基地而言,在实际的实训教学中存在以下利与弊:

(一)具备了真实的职业环境,但无法完全兼顾实训教学的需要。景阳楼宾馆全真实训基地营造一个与酒店管理与服务第一线工作现场基本相一致的真实的职业环境,并具备了一定的星级酒店管理的规范性、先进性和实效性。从酒店设施设备、服务标准、管理水平以及人员和岗位配置等方面基本和职业环境一致。并且借鉴现代酒店的管理运作模式,与学校的文化产业以及文化特色相融合,特别重视学生的文化水平尤其是对传统文化水平的提升以及职业素质训导。通过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训、作业答疑、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的合理安排,构建以实践动手能力为主体,按职业道德素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到的不是片面的、部分的、无序的内容,而是应用型高等技术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

景阳楼宾馆等校内实训基地应实施全方位开放运行,以确保满足学生实训为主要构建目的,从空间到时间都要向学生和教师全面开放。即学生随时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安排和需要到实训基地开展实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实训步骤,处理和分析实训过程。这样可以充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学生独自安排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但广西城市职业学院本身为3A级旅游景区,这就决定了其在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实训教学的同时,校内全真实训基地的另一主要功能之一是供餐饮与住宿、休闲与旅游服务,即其本身承担了生产与社会服务、提高学校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社会功能,因此,当其社会功能需要最大化的时候就有可能与实训教学需要相冲突,不能完全确保实训教学的顺利进行。

篇9

【关键词】延长;退休年龄;利与弊

目前,关于延长退休年龄的争论,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面对争论我国人社部在2014年1月份提出了当前不会调整退休年龄。但是在就业压力与养老压力的双重压力下,相关部门还是对延长退休年龄的利与弊进行了重点探讨。

一、延长退休年龄利的一方面

第六次人口普查表明,当前我国是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亿的国家,而且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近1.8亿,是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人口的老龄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例如,养老金支付压力的加大、年轻人赡养老人的压力大、家庭中空巢现象的增多等。目前,我国老龄化的速度在加快,老龄化对社会的发展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所以延长退休年龄也会有很多有利的方面。

1.延长退休年龄能够减轻养老金的支付压力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现代医疗水平的提升,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人均寿命,老年人口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就决定了我国需要支付的养老金也在不断的增加。尽管现在我国实行的是统帐结合的养老金制度,但是也只能是短时期内解决养老金的供需平衡问题。另外,人口的老龄化给年轻一代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所以推迟退休年龄一方面可以增加缴费的人数和缴费的年限,进而增加了养老保险金的收入。因此,延长退休年龄不仅可以增加养老保险金的缴纳时间,而且也带动了我国养老保险金的收支平衡,从而减轻了养老金支付的压力。

2.延长退休年龄能够减轻年轻人的赡养负担

计划生育的实行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现在在很多大城市中,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那么之后一个孩子会面临着赡养四个老人的负担,这无形中就加剧了年轻人的负担,他们往往在面临就业压力的同时也要面临着赡养老人的负担。所以说延长退休年龄一方面可以继续增加老年人的收入,缓解年轻人的养老负担,另一方面,也可避免老年人的孤独感。

3.延长退休年龄能使老年人发挥各自的才能

据调查表明,很多博士生走上工作岗位就快接近30岁了,有的已经超过30岁了,如果他们在55岁就退休,那么他们在岗工作的时间也就是20多年左右。其中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是正当他们退休之时,他们所掌握的经验却是十分丰富的时候,这时候他们退休对国家建设以及一些科目的研究是一笔重大的损失。虽然现在也有一些有经验、有高学历的研究人员被相关单位返聘回去,虽然这时的他们具有较高的待遇但是相关的医疗、工伤保险却不具备,重返单位的他们很多的合法权益都得不到满足。所以延长退休年龄能够让这些高学历者的才能继续得到施展,另外,在保障他们合法权益的同时也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二、延长退休年龄弊的一方面

虽然,当前,延长退休年龄也成为趋势,但在很多方面也存在着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剧就业矛盾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将退休年龄延长至65岁到67岁之间,但是依据中国的国情来看似乎不支持将退休年龄延长至65岁至67岁之间。据调查表明,目前,我国每年的新增劳动力将近2千万人,而我国实际上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仅有1200万个,从某种程度上看会有1000万的人口面临失业的问题。如果我国也将退休年龄延长至65到67岁之间,那么一定会加剧我国就业的困难。相对来讲如果延长退休年龄,就会有一部分老年人继续工作,他们会占有一部分年轻人的就业岗位,同时,也在限制着年轻人的就业空间。当前,我国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很多劳动者一上50岁时,劳动能力就相对会减弱,延长他们的退休年龄对企业来讲生产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得到提高。有一部分老年人延迟退休,就意味着有一部分人会延迟就业,这就决定了不能从本质上解决就业问题。其实,相关学者指出延长退休年龄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年轻人的职业生涯,因为一些关键性的岗位长期被有经验的老职工占据,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职业上升的空间。

2.不利于企业的更新发展

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的注入新的活力,包括新的技术人员、新的科技知识,然而延长退休年龄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新陈代谢。现在有一些企业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会采取“内退”、“退养”的形式提前让一些老职员退休,以此来更新企业活力,使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可见国家延长退休年龄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

3.加剧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

当前,我国对不同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即双轨制度。目前,我国的企业中实行企业与职工共同缴纳养老金的制度,而机关与事业单位中职工的养老金有国家发放。对于一些从事体力的劳动者来讲,他们平时的工作环境较差,而且工作相对来讲也比较累,因此,他们的寿命会低于平均寿命。延长退休年龄对他们来讲无疑意味着他们得多缴纳养老金,并且,在他们退休后他们所领取的养老金会变少。相反对于一些职位比较高的人来讲,退休年龄的延长会让他们取得更高的经济收益,所以说,退休年龄的延长也会加剧社会中不公平的现象,社会中的贫富差距也会加大。

三、结语

关于是否要延长退休年龄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重视,党和国家必须慎重、全面的对待这些问题,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仅仅要结合城市的社保问题,还需关注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等。总之,不管是在现在,还是在未来,都必须充分考虑好低收入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篇10

>> 德国“同居式”养老 新形式下的市场养老设施功能业态研究 外国“同居”式养老面面观 同居式养老,几多欢喜几多忧伤? 同居养老,猜忌生悲 基于健康管理理念的家庭医生式养老服务模式介绍 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研究 三代同居是符合国情与老人心愿的养老选择 养老地产的养老模式与规划设计初步研究 基于传统理念的社区养老文化构建 基于养老服务理念的老年人档案建设 基于乡镇养老院调查的我国养老体系构想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调查研究 倒按揭式以房养老与中国式养老的碰撞 苏北地区养老现状与问题调查研究 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中的宜老服务理念分析与研究 城镇居民居家养老模式的调查与研究 养老服务的成本与效益研究 机构养老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候鸟式”养老的利与弊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utm_source=&utm_medium=referral&utm_content=caixin_news_mail&utm_campaign=caixin,2012630.

[2]殷骏.如何补强同居式养老模式[N].新民晚报,201681.

[3]魏华林,金坚强.养老大趋势: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4]三浦展.超独居时代的潜商机[M].进口图书默认,2014.

[5]民政部,全国养老办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养老服务政策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篇11

【关键词】乌鲁木齐;大学城;新疆艺术学院;建设

1.乌鲁木齐大学城(职业教育园)简介和建设背景

新疆乌鲁木齐大学城(职业教育园)坐落于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占地面积12780亩,毗邻乌鲁木齐经济开发区头屯河工业加工区。200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拟定建设“乌鲁木齐大学城”,当时拟定中的大学城位于乌鲁木齐、昌吉和米泉之间,后考虑到该地要用大片农田而搁浅。2005年,乌鲁木齐头屯河区根据《乌鲁木齐市荒山承包管理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荒山绿化承包管理的通知》等有关规定,于2006年5月起逐步引进七所院校投资新建大学城。目前,新疆的25所普通高等学校,校园面积只有约1.5万亩,乌鲁木齐地区12所普通高校总共占地不到7000亩,远远达不到教育部要求每位学生平均占地80平方米的规定。同时,由于各高校相距较远,新疆高等教育资源难以得到整合利用。建设乌鲁木齐大学城,将有利于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优化高等教育资源。

1.1乌鲁木齐大学城(职业教育园)建设的必要性。

1.1.1新疆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发达省、区、市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与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与新疆各族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不相适应。办学规模不足,是近期新疆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具体表现为:

(1)缺乏具有广泛影响的一流大学。

(2)高校整体实力不强。

(3)教育观念较为陈旧,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大学城是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现象,其形成主要是为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和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现实。建设大学城一方面可以满足学校拓展办学空间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集中建设、整合资源、联合发展。

1.1.2建设乌鲁木齐大学城(职业教育园)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推动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举措。依照全新的教育理念规划,大学城不仅在建设规模、速度以及智能化程度上是前所未有的,而且成为各高校调整专业结构、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创新管理模式、建设一流高校的重大机遇。大学城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领先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和文化胜地,还可以极大地推动全新疆及乌鲁木齐地区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1.2乌鲁木齐大学城(职业教育园)的意义。 乌鲁木齐大学城(职业教育园)的发展定位为国家一流的大学园区,新疆地区高等、高级职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城市化新区。它的重要使命不仅在于解决由于“扩招”带来的高等学校用地困难问题,还要通过大学城的建设及它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来实质推进乌鲁木齐地区的城市发展战略。

1.2.1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它拓展了高等教育发展空间,加快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高等教育是其主要功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增长主要集中在大学城内,这是大学城建设的直接成效。由于硬件结构在设计时就考虑到共享和互补,传统的教学体制、管理体制、培养方式等都需要调整和改进,因而,它能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效能,使学校环境优化。

1.2.2提升了城市的学术和文化品位。 大学城是相对独立的文化社区。大学城本质上属大学联合体,因而其文化属于大学文化,也就是学术文化,而且还是高品位的学术文化。这给城市(或城镇)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其图书馆、音乐厅、实验剧场、文化中心、体育场馆等文化设施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可以满足人们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愉悦身心,丰富人们业余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1.2.3推动经济发展。推动了所在地乌鲁木齐经济开发区乃至所在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从而带动所在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大学科技园区,促进高技术成果的孵化。

2.新疆艺术学院入驻大学城的原因及其好处

面对近几年学生的急速扩招,新疆艺术学院可谓是大显身手,战绩如火如荼。在办学水平、师资力量、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都大有成效。但是入驻大学城对于新疆艺术学院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因为大学城是一个高校的聚居地,会面临着各高校文化的冲突和交融,而且大学城的各方面氛围是否有利于新疆艺术学院这样的艺术类学校的发展及壮大呢?上述已想到了乌鲁木齐大学城(职教园)建设的重大意义,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入住大学城对新疆艺术学院的利与弊。

2.1新疆艺术学院入驻乌鲁木齐大学城(职业教育园)的必要性。 新疆艺术学院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是全国六省(区)属综合性艺术院校之一,是西北地区唯一的地方特点显著、民族特色浓郁、专业性较强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学科专业的不断整合,学院有普通本科、成人专升本、成人大专、中专(附中)等办学层次。设有普通本科19个专业(37个方向)。目前,我院已成为新疆民族艺术专业齐全,办学实力雄厚的民族艺术教育基地。 新疆艺术学院进入大学城可以扩大原有学校的规模,提高办学的水平,建造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生活的良好空间,充分利用公共资源为学校及广大师生服务,吸引更优秀的莘莘学子前来深造,增强学校的竞争力。这对于新疆艺术学院来说是巨大的契机。新疆艺术学院将继续大力实现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以鲜明的艺术特色把“一校两区”建设为开放式、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高等艺术院校;建设为充满艺术氛围和人文精神的艺术重镇与殿堂。

2.2新疆艺术学院入驻乌鲁木齐大学城(职业教育园)的好处。

2.2.1提供了优美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有影响的,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生更加专注,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感及想象。新疆艺术学院大学城新校区占地面积571990平方米,约为老校区的5.2倍(老校区110098平方米);全部建成后预计建筑面积420720平方米(老校区117257平方米),是老校区建筑面积的3.6倍。待新校区全部建成后,学院将是绿树成荫,鲜花环绕,充满艺术氛围和人文精神的殿堂,优雅的校园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学院还建有音乐厅、实验剧场、图书馆、计算机中心、艺术交流馆、室内体育馆等,为学院教学、科研创作、成果展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2.2学术上方便交流。学术交流是一类学科得以发展的基本,否则就会像一滩死水,完全缺乏创造力、新颖性。学术交流是思想的交流、文化的交流,流动的思想才有利于创新,吸纳新元素用于自身的发展,所以学术交流至关重要。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院成功地构建了新疆民族艺术教育的完整体系,重视将独特的地缘优势和艺术资源优势转化为科研和教学优势,累计为国家培养各类艺术人才8000余名,就业率一直在85%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新疆艺术家的摇篮”。毕业生主要分布在新疆及内地的艺术表演团体、新闻传播媒体单位、文化艺术创作研究机构和大中专院校。在自治区的文化艺术事业领域中,他们中的大部分已成为了业务骨干,其中不乏在教学、科研、表演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

2.2.3有利于推销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传播新疆艺术学院人文和艺术精神。 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以艺术美为中心,注重学生素质及创造力的培养,特别注重在共性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两种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会互相影响并且互相冲突,更何况是几种不同的高校文化的传播。如何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保持学校自身的特色是新疆艺术学院面对的一大难题。所以新疆艺术学院广大师生要在竞争中突出自己的特色,大力改革创新,坚持自己的文化特色,传播新疆艺术学院人文和艺术精神。

3.新疆艺术学院入住大学城(职业教育园)的不足之处

利与弊是相伴而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建筑设施存在安全隐患。 大学城在短短几个月就落成,其速度之快着实惊人。所以刚竣工的建筑物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一些建筑物的缺陷已经显露出来了,比如宿舍的墙壁灰浆脱落,架空层钢筋不牢固,水管爆裂,路面坑洼不平等,虽然没有严重事故出现,但是这些现象已经困扰到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大学城管理机构应该予以警惕并做修补措施。

3.2软件资源共享实施较为困难。 大学城中的实际情况是高校各自为政、封闭办校,对于硬件资源共享较容易,而对于如名师共享、名牌学科、公共课程等软件资源共享则较为困难。因此,建设大学城必须解决好软件资源共享这一难题,从而缓解师资队伍短缺的状况,更好地培育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与本部相比,大学城的硬件更为雄厚,但软件设施实力(艺术氛围)缺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事业的发展。

3.3大学城社区文化环境单一。 大学城作为一个独立的社区,是从学生的角度设置的,所形成的氛围主要是学术氛围,而且是高品位的学术氛围,故而形成的社区文化也是学术文化。环境多是按照校园特色所布置;城中的商业活动也是以学生为主要消费对象,产品难免有些单一,虽然是城镇化模式,但毕竟难以把大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都复制进来,与正常社会结构相比仍不够丰富、不够饱满。

3.4从安全角度来讲,大学城会带来安全保障问题。 众多的学生在相对集中的时间里汇集于大学城,将给大学城的秩序稳定、治安带来挑战。由于大学城的开放性,专业设置的不平衡性,还由于社会发展带来就业的不确定性,同时大学城作为学校、居民、企业之间的混合,容易导致公共安全问题。

3.5地处郊区,缺乏与外界联系,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交通不便利是大学城建设到目前比较严重的问题。大学城地处郊区,信息较为闭塞,缺乏与外界联系。教师上完课就离开学校,这样往返老师非常疲惫,也影响到师生间的学术交流;另外学生的课外调研、休闲娱乐等方面也都不能顺利进行,比如学生家庭困难想要勤工俭学,但是时间与金钱都花费在路途上,这很不划算。交通问题尤其对毕业生找工作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从而影响了学校的就业率,降低学校的竞争力。

4.结束语

从上述新疆艺术学院进驻大学城(职业教育园)的利与弊分析来看,我们用长远的目光看这一问题。随着大学城的发展与逐渐成熟,几种弊端都在逐渐消除。比如建筑物的安全隐患可以在大学城的逐步完善中消除,发展文化的多元化,公交线路的增多,轻轨线建设,提高市政建设运转速度等,逐步完善新疆艺术学院师生在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中进行学术交流、激发创造力。以期新疆艺术学院成为西北乃至全国高校中的一座璀璨的艺术殿堂。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金融经济;经济泡沫;成因;表现形式;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2-0000-01

一、简析经济泡沫

随着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工具以及金融衍生工具逐渐出现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市场经济特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阶段自由化、价值化、国际化已体现的极为明显,经济泡沫伴随着金融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并且经济泡沫的产生有着不可预见性,且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从社会和约束机制上分析金融泡沫,其主要是以股票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的形式出现[1]。金融泡沫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过高的虚拟经济同实体经济之间的偏离性。

一般情况下,将由于局部投机所引起的资产市场价格与资产内在价值相背离的部分称作经济泡沫,其实质是某特定资产发生了价格膨胀,与此同时,相对宽松的经济监管政策也使得该传导机制使经济泡沫向全局经济泡沫逐渐转变。对于以上定义在这里进行详细解读:首先,局部的经济泡沫是引发全局性泡沫经济的前提,正是由于虚假的市场需求导致局部经济泡沫的产生,与此同时,虚假需求的价格信号也会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平衡,这就说明了虚假需求是导致经济泡沫的最为根本的原因。还有,局部经济泡沫的出现或者经济泡沫展现出逐渐增多的特征并不能够说明此时国家已经处于经济泡沫之中,经济泡沫要想转变为泡沫经济还需要特定的传导机制,相关经济部门如果在此时没有一定的货币政策的失误,那么局部经济泡沫也不会转变成为全局的泡沫经济,一般意义上讲,我们平时所讲的泡沫经济在本质上讲其实是经济的虚假繁荣现象,这里所讲的虚假繁荣现象是在 泡沫经济时期由于社会的有效需求被很大程度的刺激,社会的有效需求中存在着较多的虚假成分,但是这种表面上的繁荣是不可能较长时间存在下去的,其不实在的特性本质会导致其最终破灭,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剩余资本稳固增加,投机资本的量也随之不断增加,不仅如此,伴随着固定资本的老化,折旧会在总投资中的比例越来越大[2]。折旧的总规模随着固定资产的规模的扩大而越来越大,因此,当总投资出现萎缩或“被萎缩”时,一个国家的净投资也会以更快的速度减少。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反映的是“局部”的经济现象;后者反映的是“全局”的经济现象,不可混为一谈。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资产规模的增大使得资产泡沫的规模显的相对较小,较小规模的经济泡沫暂时还不会崩溃,相反,相对较大的经济泡沫则会随时崩溃,使原本良好的经济形式急转直下,其结果就是大量的就职者以及投资者遭受巨大的损失,前文已经提过,资产泡沫是经济泡沫的本质根源,其使得资产的原始价值在投机资本的助力下急速上涨,急速上涨的原因主要是资产增量(A)超出净投资增量(Ni)部分的异常增值。而资产价格的两种基本形式是有形资产价格(如房地产价格或固定资产价格)以及金融资产价格(如股票、期货、债券价格等),而经济泡沫的增长与固定资产价格的增长基本上保持一致[3]。

二、当今形式我国经济泡沫的基本特征

下面分别举出现阶段我国经济泡沫的具体特征,首先我国的资产泡沫率从资产泡沫崩溃的临界质量的角度来讲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上,其次我国经济泡沫的增长速率比资产增长速率以及净投资的增长速率低很多,我国资产泡沫的年增量相对于同期净投资规模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再次,我国资产泡沫现阶段并没有比较明显的缩减,最后,资产泡沫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政府的财政赤字消费所推动的,而资产泡沫量的增加从一定角度上讲是由于货币流通量的增加所引起的[4]。

三、经济泡沫的利与弊

如今形式下,只要一提起经济泡沫,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对经济极其有害的,但从一定层面上讲,经济泡沫对市场经济存在着一定有利的作用,经济泡沫会使资本变得越开越集中,市场竞争也会随之不断加剧,这就会使经济逐渐发达,而筹集资金方式的多样化会使企业不断的扩大再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另外,由于股份公司的发展,而改革开放以来,股份制公司的迅速发展使得国有企业本身的老旧制度不断更新,这就极大的加快了资本的运行效率,资本运行效率的提升体现在市场经济的方方面面,如土地市场中,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出可以将集中的资金进行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这就间接提高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与此同时,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反过来也会促进经济的增长,而企业间的竞争,适度的经济泡沫催生的优胜劣汰也会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效率[5],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的适度的经济泡沫对社会经济是有好处的,对社会的发展也是有利的,从另一个角度上讲,经济泡沫也存在着一些不实因素和投机因素等消极成分,民对最资产价格的担心会随着资产泡沫的增大而增大,这样就会使得对涨价的预期推起和加速下一轮资产价格的异常上涨;资产价格的增长会使经济泡沫的增速越来越快,这也加速了泡沫的崩溃;所谓的投机心理会随着资产价格的上涨而膨胀,这会加剧资本向投机市场的转移,进一步打击实体经济;在当前国情下,如果资产泡沫一旦崩溃,我国国内的投资信心会遭受极大的打击,使投资者的心理阴影和投资环境的恶化卷入恶性循环;最为严重的一点就是引发经济危机,经济泡沫的崩溃如果引起整个社会的恐慌,一旦诱发“恐慌性需求萎缩”就会引爆经济危机。因此。在研究经济泡沫时,也应该重视其极的、不利的一面。从整体上看,经济泡沫利大于弊,我们需要辩证的分析经济泡沫的利与弊,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可以充分利用经济泡沫的积极方面,活跃经济,加速经济增长,也要抑制经济泡沫的消极方面,避免经济泡沫的过度膨胀形成泡沫经济,使得经济虚假繁荣,危害社会经济发的展。

四、结语

对待经济泡沫问题要辩证分析,既要认识到经济泡沫积极的一面也要防范其消极面,经济泡沫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泡沫化程度,若不针对这种经济泡沫问题加以合理控制,整个金融经济体系的发展就会被这种经济泡沫所垄断,这对于整个现代金融经济市场的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应将经济泡沫置于一个可控范围内,利用积极的一面促进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正新.关于泡沫经济及其测度的几个理论问题[J].金融研究,2002.

[2]熊良俊.泡沫经济释义及相关理论问题[J].金融研究,1998.

[3]陈世渊.金融泡沫理论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1.

篇13

关键词:卫生人才流动 利弊 分析

一、国内卫生人才流动的有利趋势

在进行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卫生人才的流动的利与弊展开分析时,我们就一项调查报告展开数据分析:2013年度,我院调动人员共15名,其中调入9名(从基层医疗单位调入5人,从外省市调入4名),调出6名(调基层医疗单位3名,调往外省市3名);2014年度,我院调动人员共13名,其中调入8名(从基层医疗单位调入6人,从外省市调入2名),调出5名(调基层医疗单位3名,调往外省市2名);2015年度,我院调动人员共16名,其中调入10名(从基层医疗单位调入6人,从外省市调入4名),调出6名(调基层医疗单位4名,调往外省市2名)。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中青年阶段的人员流动大,流动人口的学历水平较高,特别是从外省市调入的人员职称相对较高。通过上述的调查显示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卫生人才流动有利的一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内基层医疗卫生建设层面得到拓展,卫生人才的流动也比过往要频繁,流动人才的知识水平明显提高,也较年轻化,人才流动的自由度相对宽松,这种流动趋势会越来越显著。

二、国内卫生人才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卫生人才招聘问题分析。随着民营医院迅速崛起,卫生人才招聘力度也在逐渐加大,在这样的卫生人才需求形势下,只有建立健全相应的招聘机制,形成相应的人才应聘规模,才能解决卫生人才分布不均等问题。对于医学毕业生也存在一些缺乏正确的基层就业观念的问题。医学毕业生作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前进必不可少的原生力量,做好相应人才的招收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与此相悖,许多的毕业生仍然选择在大城市就业,但是职位有限的前提下,许多的人才就选择了城市里的其他工作,这就造成了许多医疗人才的流失,同时许多底层医院就无法满足相应的人才需求。这种现象存在的本质原因是底层医院的条件差、收入低等,对大多数医学毕业生没有吸引力。

2.卫生人才医疗素质培养问题分析。对于初入医炉的许多卫生人才来说,依靠仅有的医学基础知识是无法满足高实践能力的医学事物的,这时医院就需要做好相应知识的培训工作,这样才能提升新手们的知识水平,操作水平。这里面就涉及了一些问题:卫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在一些医院存在卫生人才的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实际的医疗事故处理能力偏弱等现象。这是因为许多的优秀医疗人才选择留在大城市,导致底层的医院人才素质比较偏低,更甚者很多医院的工作人员都是普通民众,这样医院卫生人才的专业水平就更低。而在后续的医学知识培训过程中,培训模式缺乏相应的经验。

3.卫生人才考核用人才问题分析。对于流动卫生人才的使用层面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绩效考核和薪酬设计。通过一定程度的实力判断,不仅可以提高整个医院卫生人员的专业水平,还对薪资的分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良好的薪资水平,不仅可以作为卫生人才提高自身医疗素质的动力,还对医院专业人才的离职率有一定的控制。以医院实际用人才的角度来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问题:院方缺乏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薪酬分配制度。在许多的医院都存在考核制度不合理、薪资分配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的卫生人才的医疗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工作的积极性也就与薪资水平成正比。再者,缺乏科学、合理的评聘体系和晋升通道,对于一些水平比较高的卫生人才来说,由于院方缺乏相应的专业的考核制度,不能实现技术考核凭证,导致职称工资不能改善等情况的出现,这也导致了卫生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卫生人才流动的一些问题,总的来说影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因素是工资普遍较低、职工待遇较差,为了平衡这种人才流动不均的态势,需要做好薪资分配方面的工作。

三、我国医疗卫生人才流动的发展研究

1.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吸引人才。通过上述的论述中我们了解了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招聘方面的问题,单靠这些医疗机构来解决这些问题是不够的,需要依靠政府政策来调节。以相应的优惠政策为基石,再做好相应的思想宣传工作,这样才可以解决卫生人才需求缺乏的问题,才能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整体的水平。具体可以采取如下措施:降低入学门槛,扩大培养人群。从实际的基层医疗背景出发,我们可以看出其卫生人才的教育水平普遍比较低,在招收人才时就需要适时的降低点招聘要求,这样就可以扩大招收面,这样更多的人可以进行相应的职业基础培训工作(如:新录用临床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同时还可以创新学习模式,对于底层的学员可以在其学习期间享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但希望能在毕业时可以回到基层来进行相应的医学实习任务(如:实施政府医学助学金)。这样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保证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稳定。

2.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人才。基层的医疗卫生水平距离大城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基层的医疗需求也就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提高相应服务人才的整体素质。其具体的人才培养改良方案如下:国内的医学院校需要转变培养模式,学生的学习模式也要从理论知识的广泛猎取变为实践应用层的多多练习。这时就需要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出各种符合医疗要求的基础稳定的卫生人才,同时根据培养要求,规划出相应的实训实验室,保证人才培养的环境基础。针对基层卫生人员本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可以分级培训,培训日期也可长可短,根据具体的专业方向针对性进行相应时段的培训工作,这样就可以实现各个方面人才所需补充知识的全面性完善。规定时间内的培训工作完结之后,还需要专业人士进行相应的考察,进行最后的学生的成果验收。

3.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人才使用。为了实现卫生人才的成绩考核和薪资分配公平的最大化,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分配制度。为了保证考核成绩的公正、公开,需要对与之匹配的工作岗位设定一定的考核基准,并对不同的客观影响因素赋予相应的评分比例,考核既要考虑其专业知识素养还要注重人文素养,具体包含上级同事以及服务人群的意见。这样的考核方式既注重了自身的医学专业知识的考察,也实现了与人交际的服务行业的基本服务质量的考察,具有很高的时效性。对于长久工作的卫生人才可以通过相对年限提升工资奖励津贴,进行相应的住房补贴,基本保险的缴付等优惠政策来鼓励卫生人才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也就保证了底层医疗机构的人才流动率。

综上所述,通过对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卫生人才流动的利与弊展开论述,我们了解了国内卫生人才流动的总的趋势,同时也对这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卫生人才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敏.“人才外流”的利弊分析――留学决策引出的新视角[J].世界经济文汇,2007(6):69-85

[2]王炼涛. 浅析医院人事档案制度的利弊[J]. 人力资源管理,2014(3):156-157

篇14

关键词:教育产业;商业化;商机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教育商业化也就是指运用商业模式来办教育,商人重在利益,教育商业化也不例外。在如今,社会之间的竞争也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希望获得更好的教育,同时教育机构以及相关教育人员则需要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以及名望。针对这种背景下,教育产业商业化模式应运而生。众所周知,教育产业商业化给社会带来的利多还是弊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就对教育产业商业化的趋势以及商机进行探讨。

一、教育产业商业化的起因、现状以及表现形式

1.教育产业商业化发展的原因

教育产业商业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方面,我国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的进步,家庭经济条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家长有足够的能力供自己孩子到培训学校以及辅导机构进行学习,从而期望他们获得更好的教育。另一方面,学校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额外经济利益,以及提高本学校的声望,力争在争取学生资源上获取更为优秀的生源,开展各种相关培训业务。基于以上两个方面,促使我国教育产业呈现商业化趋势。

2.教育产业商业化的现状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城市市场相对较大,相对而言,农村市场较小。这是因为城市居民生活水平较高,家庭中大多是独身子女,对孩子的期望较高,家长都希望给自己子女更好的教学环境。从学生学业阶段来看,学前阶段以及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是以英语教育为主,就致使很多英语培训机构如春笋般纷纷兴起;高中学阶段的学生更多是以中考以及高考的主要科目进行复习以及学习;大学学生则更多是为了以后毕业好找工作打下基础。从学生家庭来看,家长在外的占绝大多数,因此,大多将孩子全日寄托在一些私利学校中,同时也是为了适应这些人群的需要,教育商业化愈演愈烈。

3.教育商业化的表现形式

(1)开办补习班。这种形式是最为普遍以及最为复杂的教育形式,主要是利用学生节假日时间,将补习的学生集中起来,由统一的教师进行上课,这些教师也大多是在其他学校担任教师职务,在校外开“小灶”的人员。社会上的补习班有的是由学校教师开办的,有的是私人开办的,还有的是学生自己开办的。例如:我国最大的补习班就是新东方,已经成为学生补习机构的代表,做得最好的一个教育机构。(2)发放高额劳务报酬。大多私立学校为了能够招收更为优秀的生源,不惜任何代价进行招收,每招收一个学生,学校就会向被招收学生方法资金,做为招收学生的报酬。(3)家教。到目前为止,家教是除了补习班之外的位于第二位的教育商业形式。家教者可能是教师自身,也有可能是学生自身。这种表现形式在大城市中尤为明显,大多数城市家长将教师请到自己家中,对孩子进行一对一辅导,家长认为这种辅导形式最适合学生课下补习。当然这种辅导形式仅仅限于那些有条件的家庭,在农村家庭中则很少。(4)半托与全托。所谓的办托就是白天将孩子托付给相关人员,全托就是白天夜晚都管,并且食宿等全包。当然,这种形式有的是在任课教师家中,还有的是托给保姆式服务的社会人员,还有一种私利学校包括食宿以及教育于一体的,这种主要是对于父母在外务工的孩子而言。(5)陪读。还有一些家长为了能够让孩子全身心的都投入到学习中,在学校附近租房进行陪读,这样一来,就带动了周围某些领域的发展。很多家长都在孩子的高考前两年就陪读,费用可想而知。

二、教育产业商业化的利与弊

1.教育产业商业化带来的利益

正如上面对教育产业商业化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大多是通过补习班以及辅导班等,这些模式为更多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增长了知识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同时也使孩子更多的远离感染不良风气的社会场所,使学生与知识接触的时间更多;解决了一些家长事多人忙以及远离孩子的问题,一些家长在外务工,将孩子托付给教育机构,有利于家长放心,能够安心的在外挣钱。当然,教育产业商业化不仅仅给孩子以及家长带来好处,而且还对于教育主办单位来说,也是有好处的,能够增加其经济收入,间接的推动社会发展。正如最大的辅导机构——新东方,为孩子提供更为的学习机会时,也带动了一系列经济的发展,这也是教育机构做得最好的终极目标。

2.教育产业商业化带来的弊

每一件事有利就有弊,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教育产业商业化所带来的弊主要体现在:加重了一些家庭的经济负担,补课所占用的时间以及精力,对学生正常上课时间有一定的影响;容易让家长或者学生陷入到重教书轻育人的误区中,补习中大多是专业知识的讲解,侧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同时还潜伏着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学生在外出行时间过长,容易与校外学生发生冲突,管理相对松懈,容易让学生产生不良习惯等;甚至还有的学生对辅导机构产生了依赖的心理,导致上课不认真,一心想着课下还可以进行辅导等。

三、结束语

教育商业化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一种商业模式,它不仅仅是家长尊师重教的重要体现,同时还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给学生带来更多教育机会的同时,也带来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因此,教育商业化不仅依靠政府、学校,还得依靠家长共同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更多的是为孩子的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穆天楠.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弊端及对策[D].西北大学,200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