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区域旅游经济范文

区域旅游经济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区域旅游经济,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区域旅游经济

篇1

区域旅游合作是指不同的区域之间或者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具有不同资源与优势的旅游经济主体(主要包括政府、旅游企业),为了获得和把握某一市场机遇,经过科学的选择方法找到适合的合作伙伴,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分布于各个运行旅游经济主体中的实现该区域所需的资源集成起来,形成一个动态的最佳旅游经济组织,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旅游经济活动。区域旅游合作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种趋势,也成为各地提高旅游竞争力、改善区域旅游总体形象、实施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2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现状

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为了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辽宁中部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八城市做出了“发挥辽宁中部城市群作用,构建沈阳核心经济区”的战略选择。沈阳经济区是我国东北地区一个重要的经济区,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经济圈、武汉经济圈之后的我国另一大经济区。沈阳经济区是辽宁省城市密度和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是辽宁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同时也是旅游业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就是通过沈阳的旅游经济辐射和吸引,与周围旅游活动联系密切的地区形成“区域旅游经济共同体”。沈阳经济区内八个城市在空间上有很强的积聚性,旅游产业上有互补性。因此,无论从自然地理角度还是区域旅游经济角度看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域单元。这种客观的现实基础,使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原则下进行的区域旅游合作成为可能。沈阳经济区通过加快区域旅游合作来大力发展旅游业,八城市相关部门已经共同签署了《进一步推进沈阳经济区旅游圈区域合作方案》,积极推进经济区旅游合作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产业的规模效益已逐渐显现,旅游外汇收入、旅游总收入均有明显的增长幅度。与此同时,科学客观地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进行评价,引导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和多方共赢,尤显重要。

3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将评价指标体系分成递阶层次结构,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分层次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最后综合得出总的评价结果。由于旅游业的特殊性,其评价区域旅游合作绩效的指标体系又有别于其他行业,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当前理论界对于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尚未有定论,在探讨建立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本文在结合区域旅游合作的特性以及借鉴其他行业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遵守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的原则,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对评价指标进行进一步筛选、充实、调整,最终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区域旅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3.1区域旅游资源合作开发

无论是相邻区域或不同区域具一定文化联系的旅游资源的合作开发,其合作开发的数量与比例、开发的有效性(使各地旅游资源充分得到开发利用的程度)以及旅游线路的设计,反映了各地区域旅游资源合作开发的状况,应特别关注。

3.2区域旅游交通网络建设

旅游活动作为暂时性异地行为,交通网络建设对区域旅游合作十分重要,区域内各城镇、景区景点之间交通状况的数量、质量,尤其是通往各主要景区的道路状况,包括交通往来安排的合理性均应重点考察。

3.3区域旅游合作市场开发

旅游市场合作开发的力度和成效包括:合作营销是否制度化、经常化,区域内各地旅游市场的互补程度和区域外各地旅游市场的共享程度、合作开发的目标市场的客源增长率等,这些因素反映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市场开发程度。

3.4区域旅游形象塑造

理想的区域旅游形象应具有完整性、统一性、一定的市场认可度,同时区域内部旅游形象又应有自身特色,能够形成互补。这从宏观层面反映了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应纳入考察。

3.5区域旅游合作政策与管理

区域旅游合作政策与管理在区域各地也应较为接近或统一,如政府推进区域旅游合作建设的政策力度、是否建有常规性的旅游协调机制并有实质性运作、各地旅游投资环境和经营环境是否存在差异及其差异程度、区域旅游信息化建设水平,这对旅游空间的一体化发展的推进具有实质性影响。

4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评价过程

4.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构造判断矩阵

对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进行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表1。在层次分析法中,为了使决策判断定量化,形成判断矩阵,常根据一定的比率标度将判断定量化,常用1~9标度法。由此,采用专家法为各因素及指标打分,构造判断矩阵。有关数据如下:

4.2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使用

乘积方根法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即各指标的权重。确定的各项评价指标的最终权重用。综合评价结果对评价结果作归一化处理,按最大隶属度原则得:Bk=maxb1,b2(,…,b)n=max(0.2242,0.2568,0.2381,0.1979,)0.0830=0.2568则得出FUZZY综合评价结果对评语集中V2的隶属度最大,所以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评价为V2=良。

篇2

1.1蓝色经济区2013年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概况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山东省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经济基础较好,发展速度较快。随着蓝色经济区旅游业的日益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多,由表1所示,东营、滨州两市的旅游收入与其他五市相比较少,青岛市的旅游收入最高为937.19亿元,而日照和威海的旅游收入对地方GDP的贡献都是很大的。发展旅游业给各地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区域旅游合作、联盟可以提高旅游地的竞争力、增强旅游地的抗风险能力。集团化营销战略、半岛蓝色经济区互惠旅游计划、“好客山东”旅游品牌的建设等等,都是发展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举措,各地政府也越来越注重发展旅游业,加强推进区域旅游协作。

1.22004~2013年蓝色经济区各市旅游总收入变化情况

2004~2013年,蓝色经济区各市的旅游总收入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蓝色经济区旅游总收入由2004年的439.75亿元增长到了2013年的2634.3亿元,增长率达到了599.2%,年均增长率为4.99%。青岛市的旅游经济比较发达,旅游收入遥遥领先于其他六市,2013年青岛市旅游总收入达到了937.19亿元,同比增长16.04%。132004~2013年蓝色经济区接待国内外游客情况2013年,山东蓝色经济区7市的旅游总收入达2634.3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50.84%,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7.312亿美元,占全省的22%。全年接待入境游客4517万人次、国内游客4.43亿人次,分别占全省游客的0.8%、99.1%。在蓝色经济区中,旅游业实际上已成为主导产业。

2山东省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区域协作的必要性

2.1有利于形成系统的旅游市场

我国的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市场发展不平衡,体制不健全,经营管理比较随意,秩序混乱。各个地区在行政区划的基础上各自为政,造成了恶性竞争、资源浪费和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等不良后果,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区域协作的实施可以促使各地加强区域的协调沟通,突破行政区划,强化大区域整体规划,为系统的旅游市场体系的建设创造了重要条件。本着谋求“共赢”的目的,构建合理的以公平竞争、优势互补、资源共建共享和利益兼顾为原则的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加强对区域旅游业的总体统筹规划,正确把握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可以避免旅游市场的盲目恶性竞争,促进整个旅游市场稳定有序地发展。蓝色经济区内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但是许多地方的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不到位或开发不合理,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随着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协作的开展,合理布局区域内各地的旅游产业,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形成旅游产业大联盟,建设系统化、多元化的有序健康发展的旅游大市场,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2.2有利于提升山东省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通过推进区域旅游协作,参考国内外区域旅游协作的成功案例,依托蓝色经济区实际,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其进行优化整合,实现地区间资源的优势互补;在旅游产业的管理、经营等方面取长补短,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打破地区行政壁垒,发挥整体优势,建立区域大品牌,提升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产生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3有利于促进山东省蓝色经济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是在确保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应该将眼光放长远,既要对现在负责,更要对未来负责。区域旅游协作是在资源环境保护的条件下,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地的旅游开发合作。蓝色经济区通过对旅游要素的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基础设施等实现互补共享,节省建设费用,避免了重复开费,保证了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山东省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要素分析

3.1旅游资源

蓝色经济区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前提和基础,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大小决定了旅游收入的高低。人们外出度假的主要目的是亲身感受世界各地的不同,放松心情,亲近自然,近年来,休闲度假的游客所占比例逐渐上升,良好的旅游资源、优美的度假环境可以对游客形成良好的印象,吸引更多的游客。蓝色经济区7市的旅游资源各具特色,自然、历史、人文三景相得益彰。滨海旅游资源丰富,海岸线曲折漫长,海滩宽广,山海相依,气候宜人。蓝色经济区有众多的旅游度假区,其中国家级有1个,还拥有全省2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中的18个。青岛市、威海市、烟台市是我国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各市拥有丰富的节庆旅游资源,每年都要举办多种大型节庆和会展活动,如青岛国际啤酒节、烟台国际葡萄酒节、潍坊国际风筝节、“五莲之春”杜鹃花节、荣成国际渔民节等。青岛是奥帆赛举办地,拥有包括国家5A级的崂山风景名胜区在内的A级旅游景区59处,还拥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它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东营的主要旅游景点有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胜利油田科技展览中心、黄河入海口生态农业观光园等。烟台名胜古迹众多,气候温和,是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拥有A级旅游景区47家,其中5A级景区2家,长岛是山东省唯一的国家旅游强县。潍坊是历史上著名的手工业城市,有着特色鲜明的手工艺品和与之相关的民俗事象,如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剪纸、泥塑等。威海有长达985km的海岸线,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著名的有纪念地刘公岛、锦湖韩亚高尔夫俱乐部、中央电视台威海影视文化城、汤伯温泉度假区等。日照是新兴的水上运动之都,主要旅游景点有日照奥林匹克水上公园、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五莲山风景名胜区、浮来山风景区等。滨州有黄河岛生态休闲度假区、滨化海源盐化有限公司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还有农村生态园特色旅游村等。各地的旅游资源虽然各有特色,但还是存在重复开发、开发不当等不良现象。蓝色经济区的海洋、海滩资源是一大特色,但很容易出现重复开发的问题。另外,一些地方为了发展经济,不计后果,过度开发,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例如,青岛近海的浒苔绿潮一直是制约海洋旅游的一大问题。

3.2旅游市场

经济基础和客源市场基础是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经营、旅游服务质量等都对旅游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蓝色经济区积极发展特色海滨旅游、乡村旅游,自然、人文资源相结合,开发休闲娱乐旅游产品,打造休闲度假基地。区域的大部分游客来自内陆省份,但是旅游收益较少,旅游业的季节性导致游客相对比较集中,节假日接待游客数量多,对景区的承载力造成严重影响。广大的海外市场和国内高收入地区在山东旅游中占的市场份额比较低。蓝色经济区大多数入境游客来自亚洲国家,尤以日韩游客居多,2013年韩国游客占到了54.5%。过高的客源市场集中度会导致旅游地的抗风险能力差、市场不稳定等问题,对旅游地区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地区间的旅游竞争比较激烈,有的地方甚至为争夺客源发生了一些恶性事件。

3.3旅游企业

旅游企业是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的媒介,旅游企业的规模大小、企业结构、人才技术等都是拓展客源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旅游企业形象不仅有助于企业本身的发展,对城市品牌形象的建设也至关重要。随着山东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全省旅游企业也得到快速发展,蓝色经济区是山东旅游产业要素的聚集区。以旅游饭店为例,2013年山东省旅游饭店为715个,从业人员达94846人,营业额16.68亿元;蓝色经济区的旅游饭店个数占全省的57.0%,中等规模的旅游饭店相比较多,大规模旅游饭店个数占全省的61.3%。区域内拥有全省29家五星级饭店中的22家。蓝色经济区内旅行社的特点是国内社数量多、规模小,国际社的数量则较少。包括旅游饭店、旅行社在内的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普遍有待提高。例如,一些地方的特色小吃对外地游客任意抬高物价,酒店的客房价格也是居高不下。另外,旅行社也存在许多的问题:旅游行程安排紧密,使得游客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车上度过,真正游玩、游览的时间并不是很多;少数不规范的旅行社还存在任意加点的现象。

3.4旅游交通

交通条件是旅游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的发展依赖于交通网络,交通的可达性和便利性在区域旅游协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山东省的交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蓝色经济区除了便利的公路、铁路交通以外,还拥有青岛、烟台、日照、威海等多个港口,有发展海洋运输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航空事业也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形成高速公路、铁路、港口、航空为主的高度发达的立体交通网络。铁路以胶济和蓝烟线为主,胶济铁路连接省会济南和沿海地区,与蓝烟铁路构成了胶东半岛铁路运输网。公路四通八达,高速公路众多,各市之间联系紧密。航空事业发达,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地都有机场,青岛机场是山东省首家“千万机场”。沿海城市还有通往周边邻国的海上航线。由于旅游的季节性,造成了交通设施在旅游高峰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城市发展较早的地方,道路比较窄小,容易造成拥堵。旅游景点的停车场规划较少且收费高,使得很多车主随意在公路边停放,本来就不宽阔的道路变得更加拥挤。

4山东省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区域协作途径

4.1区域协作

加强区域协作,协调好周边地区的关系,必然能使蓝色经济区的旅游业趋于良性发展。蓝色经济区应该既要发展区域内各地区间的旅游协作,也要加强和其他区域间的旅游协作。区域内各市应该要打破行政区划的界线,发挥合作的力量,树立一盘棋、共享品牌的战略。各市既要相互联合、有效地整合旅游资源,形成区域旅游特色、建立旅游品牌,发挥区域优势;又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避免重复开发造成浪费,从而真正实现各地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蓝色经济区在开展区域内各地协作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同其他周边地区如京津冀、长三角等的合作,共享客源,互为客源地和目的地,进一步发展国内旅游市场。另外,积极拓展广大的海外市场,不要局限于日韩等周边国家,让蓝色经济区成为世界化的品牌。

4.2管理协作

旅游业是协调性很强的行业,良好的旅游品牌形象仅仅靠旅游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远不够的,政府应该发挥引导调控的能力,为大众服务的精神,建立蓝色经济区旅游管理机构。机构要有实权,有权威性,负责制定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及实施细则,正确引导和推动区内旅游企业的合作发展。同时,开展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对景区进行合理统一的规划,实行规范化经营,使景区管理有秩序又有特色。通过共同建设蓝色经济区旅游信息平台,各市的旅游相关企业和部门及时更新旅游动态、资料,为旅游者提供更加方便准确的资讯,推动旅游业的科技化发展。在对外宣传时,要体现出区域整体的良好旅游品牌形象,表现出高质量的服务水平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又要突出各地特色,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4.3产业协作

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为了满足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求,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相关行业必须进行全面的协调合作。旅游产业结构是不断发展的结构,是动态的结构,旅游产业各部门的协调发展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通过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产业内各部门协调合作,及时沟通,互换信息,共享资源,实现区域旅游产业的动态协作。旅游产业也可以和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等相关产业进行互动协作。例如,可以发展工业旅游、商务旅游、教育旅游、乡村旅游等特色旅游,既可以吸引投资和人才,又能促进宣传。只有通过旅游产业内外部的相互协调,才能够实现其顺利发展。

4.4企业协作

篇3

[关键词] 区域旅游线路旅游经济设计原则边权值

旅游线路是游客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旅游业的主要产品,它包括景点、交通、住宿、辅助设施等,不同的线路选择直接影响到客户满意度,一个良好的旅游线路,不仅有助于提高游客疏导效率,更能够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是旅游业存活发展的基础,而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必将促进和带动文化产业和休闲产业发展,形成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合作开发区域旅游线路的新形势

目前,全国各省市的“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大多已完成,从规划安排来看,加快开发旅游产品、整合供给、注重营销已成为规划的重心。加强地区合作,发展区域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区域旅游线路是指对旅游资源密集的省际范围或毗邻几市配置合理的旅游线路,最大限度的以点带面,有效的发挥景点的辐射功能,对周边省区经济起到了促进和带动作用,且毗邻地区季节相近,一经设计推出的旅游线路变更受季节影响不大。

二、设计旅游线路的前提条件

新形势下日益增大的旅游客源市场,促使区域内省市各方都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之相应的政策扶持,签署旅游合作协议,积极建成较发达的交通、通讯、营销等配套体系,投资修复和建设重点景区,筛选旅游精品,培训合格的旅游宣传、管理、服务人才,达到“三有”条件:即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持续高质的旅游服务,为联合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做准备,为旅游合作生存和不断发展提供基础。

三、区域旅游线路的设计原则

1.研究消费者心理,满足市场需求。旅行社推出的线路方案将面对消费者的选择,它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市场调研,消费者要求旅游线路具备省时、路径短、景点内容充实,线路消费比高等特点;而消费者旅游动机则分为满足好奇、长见识、娱乐、购物、疗养、商务、休闲等,区域旅游项目因幅员辽阔、旅游资源类型众多、备选方案灵活多样,更易迎合消费者的各种旅游需求,综上因素设计线路时,需考虑空间跨度和交通工具的选择,力求以合理的消费和旅游时间使消费者获取最大的信息量。

2.整合资源,主题特色突出。每一个旅游线路方案应特色鲜明,主题突出,在旅游资源风格上应具有较大反差和互补,唯此才对消费者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例如观光型旅游线路常以自然风光、民族风情、饮食文化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这是目前多数游客消费的基本层次。

3.项目安排的顺序与节奏感。市场调研表明,消费者对服务价值的评价取决于期望与感觉差异、个人需要、服务预期,而消费者对旅行质量的感知包括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两个方面,在设计旅游线路时, 项目安排的顺序与节奏感应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心理与精力,区域内景点布局避免太密集或太稀疏,应有张有弛,而非走马观花,疲于奔命。

四、区域旅游项目选择及最优线路配置思路

旅游线路是构成旅游产品的主体,是景点,住宿,交通和娱乐活动等多要素综合性的产品,策划旅游线路就是在线路上合理布局景点,寻求其间最优的游览顺序.作为区域旅游合作,由毗邻省市选择精品景点,由线路设计部门完成如下工作:

1.根据游客的旅行动机和期望,对景区、景点按主题进行大体分类,综合交通、专用设施等信息,必要时可增减景点,以选定景点作为节点,以选定路线为边制定最优路线。

2.利用多目标综合评判法来确定各边的边权值

,其中表示两节点间距离表示各节点的重要度,表示对该景点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综合评分,表示该景点的观景指数或景区级别,表示该景点在此路线中的相对重要度,上述参数的取值需建立在大量资料分析及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必要时借助统计学知识。

3.最优旅游线路的配置。区域旅游线路必须统筹规划,考虑到毗邻区域内景点密集,在寻求大区域最佳路线之前,以省市为小区域,借助软件将小区域内景点的最佳路径讨论出,并以本区域的起点和终点与其他区域的起点终点进行衔接,此法提高了最短路算法在大区域范围内的可操作性。利用景点首尾衔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点带面,区域衔接处的起点终点也可作为各区域旅游服务人员的接力点。

好的旅游线路是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关键,区域最优旅游线路的配置思路在边权值的确定上提出新的量化标准,对线路配置提供了一个操作性强的方法;一条贯通良好的区域旅游线路,具备省时、经济、高效的特点,能够更好的适应消费者需求,从而辐射和带动旅游经济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淮南孙法合:图论法确定区域公路网主骨架浅谈,山东交通科技,2000年3期

[2]唐亦功:西安及毗邻地区旅游线路的配置及规划,西北大学学报,2002年4月

篇4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被学者们所重视。本文利用1998-2012年上海市旅游业增加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数据,从旅游贡献率、拉动率和旅游收入乘数等角度分析了上海旅游经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上海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较为显著但有逐渐减弱趋势。

关键字:旅游经济;经济增长;贡献率;拉动率;旅游收入乘数

旅游业有“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之誉,具有关联度广、带动性强等特点,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旅游业的发展不但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优化。上海的旅游产业发展一直领先于国内其他省市,2012年上海市的旅游收入达到3650.55亿元,位居中国国内第一,旅游业在上海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上海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本文通过上海1998—2012年的相关数据主要分析旅游业对上海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从而为上海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依据。

一、文献综述

Wall和Mathieson(1982)最早提出了旅游乘数的概念,认为最初旅游消费和旅游乘数相乘后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总收入效应。Fletcher和Snee(1985)把旅游乘数分为产出乘数、销售乘数、收入乘数、就业乘数、政府收入乘数、进口乘数,并对这六种主要乘数进行了鉴定分析。Seong?seopKim、KayeChon 和KyuYoopChung(2003)利用投入产出模型从收入、就业、创汇等方面研究了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Kim et al.(2006)利用台湾地区1977-1992 年的相关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出旅游和经济增长互为格兰杰原因的结论。

国内在旅游经济对区域经济影响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张凌云(1998)在乘数公式的基础上,总结了旅游业乘数发生作用的三个前提,认为旅游业乘数作用是有条件和范围的。何佳梅、贾跃千和周昌军(2005)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推导出了旅游收入乘数模型,并测算、比较了区域间的旅游收入乘数值。陈斐、张清正(2009)以江西省为例,从收入、创汇、就业以及产业关联等方面定量分析了旅游经济的效应。孟祥伟、金浩(2010)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对河北省的旅游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进行了协整分析和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法,进而研究旅游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二、旅游业在上海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改革开放后,上海旅游产业的规模有一个明显的剧增,从20世纪80年代仅能接待上万人次游客到如今的全年旅游数2亿多人次,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1997年,上海明确了都市旅游的产业发展定位,至此,上海的旅游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图1 可知,上海旅游业增加值从1998 年的171.84 亿元,提升到了2012 年的1497.68亿元,增长了近9倍,是西藏地区生产总值的2 倍多,年均增速达16.89%,说明上海旅游经济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不过,无论是通过旅游业增加值的绝对数大小,还是旅游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大小来衡量旅游业的发展状况都较为单薄。因此,本文借助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更好地说明上海旅游业的发展水平问题。

1998—2012年上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快速,虽然年均增速高达12.59%,但旅游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仍在不断提高,从原本的4.52% 上升到了7.42%,平均值为6.10%,高出国内水平近3个百分点。2003年和2010年是两个特殊时期。2003年,由于受“非典”影响,上海旅游产业遭受了较大打击,因此当年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5.05%,比上年减少0.6个百分点。根据《上海年鉴2004》资料显示,“非典”对上海市旅游业带来了巨大损失,据估算2003年上半年的直接损失约为50亿元,影响了约10万名旅游从业人员的收入。相比之下,2010年是上海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一年。“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为上海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商机,全年旅游收入及国内外旅游人数均大幅增长,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7.93%,比上年增加1.3个百分点。

三、旅游经济对上海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与拉动作用

虽然旅游业占GDP的比重能反映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但无法衡量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选取了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率两个指标来分析旅游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程度。其中,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用旅游业增加值的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量之比表示;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率则用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之积表示。

如表1 所示,1998—2012 年间,上海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波动趋势,但整体有所提高,相对而言拉动率则起伏较大。1998年以后,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4.86%,经过4年的缓冲,2002年提高到了9.61%,翻了近一番,其增长速度相当可观。在此期间,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率除了2001年有所下降外,基本保持增长态势,2002年旅游经济拉动GDP增长近一个百分点,约为1998 年的两倍。2003 年由于遭遇“非典”,上海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跌到谷底,仅为1.51%,拉动率也降低至0.25%。2004年,上海通过加大旅游会展、旅游节庆等项目的宣传力度,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再创新高,为11.60%,比上年增长约十个百分点,带动了GDP近2.5个百分点的增长。之后的五年里,旅游业的贡献率始终在6%的水平上下浮动,而拉动率则经历了先增长后降低的过程,2007 年提高到1.54%后,2009年又跌至0.35%。2010年,上海召开“世博会”,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达到峰值,高达16.69%,旅游业的拉动率也相应增加至2.35%。之后,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下降,仅为2.49%,对GDP 的增长的拉动率也只有0.29%。2012年,旅游业的贡献率又有显著提高,为8.76%,而拉动GDP增长的效果并没有显著提升,仅有0.45%。

四、上海的旅游收入乘数效应分析

旅游业除了通过直接收入影响国民收入外,还通过由旅游直接收入产生的诱导收入和间接收入对国民收入产生隐性的影响,旅游收入与其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长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被称为旅游收入乘数,该数值的大小反映了旅游收入对区域经济促进作用的强弱。

旅游业总收入与旅游业增加值(增加值法下的旅游收入),是学术界测算旅游收入乘数时采用的两种核算方法。虽然旅游业总收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但由于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各产业扣除了中间投入后的增加值之和,因此,本文选取同样扣除了总收入中对旅游业的中间投入的旅游业增加值来测算旅游收入乘数。

首先,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Kαβ·L的基础上,构造旅游收入生产函数Y=A·Iα,其中Y为国内生产总值,I为旅游收入,A为常数项,代表其他投入因素对国内生产总值产出的影响。对函数进行微积分处理后,可知α为旅游收入产出弹性,又可表示为

然后,对旅游收入生产函数取对数,并引入时间趋势变量i 以消除时间趋势的影响,得到方程: 1nY =1nAα +I ?i1n 。利用Eviews7.2软件对1998-2012年的上海市国内生产总值和旅游收入进行回归,可求出旅游收入产出弹性α 的值为0.45。由于旅游收入乘数K = ΔY/ΔI,所以可以推出Kα =Y ?I ,通过计算求出,如表2所示。

从表2中的测算结果来看,2012年上海的旅游收入乘数为6.01,意味着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上海的国民经济总产值可提高6.01元,从相当高的数值中可见旅游经济的发展对上海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的深远影响。1998—2002年,上海的旅游收入乘数从9.87逐年下降至7.91;而2003年突然上升,为8.83;之后,上海旅游收入乘数的值又有两次波动,2004—2008年,先是持续下降再缓慢增长,但始终保持在6.5 以上的水平;2010 年该值仅为5.63,2011 年增加到6.07,而2012 年又略有下降,为6.01。总体来看,1998年至2012年间,上海的旅游收入乘数呈逐步减小的趋势。

由公式可知,在旅游收入产出弹性α的值固定不变的情况下,旅游收入乘数的大小取决于国内生产总值与旅游收入的比值。当旅游收入的增长率大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时,旅游收入乘数变小;反之,则变大。1998-2012 年,上海的旅游收入增长率整体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从而导致旅游收入乘数整体呈减小趋势。2003年和2010年的旅游收入乘数有明显起伏也是这个原因。前者因为“非典”的影响,旅游收入仅比上年增加4.43%,而国内生产总值仍保持高速增长,旅游收入乘数因而突然变大;后者是由于“世博会”的缘故,旅游收入大幅上涨,增长率高达35.12%,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导致旅游收入乘数突然变小。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对上海旅游经济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上海旅游业发展速度稳定增快,产业地位稳步攀升。1998—2012年间,上海旅游业增加值的增速除了个别年份以外均高于GDP 的增速,年均增长率更是比GDP高出了4.3个百分点,与其他产业相比上海旅游业的发展水平较高,发展潜力依然很大。2001年以来,上海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在5%以上,且该数值总体呈不断上升态势。从国际经验来看,旅游业俨然已经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不断提升。

第二,旅游经济对上海区域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较为显著,但总体呈减小趋势。剔除2003年、2010年的数据后,在过去15年里,上海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率平均为7.52%,拉动率平均为0.97%,旅游收入乘数平均为7.47,反映出上海旅游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容小觑的带动作用。但从三个指标的数值来看,旅游业对上海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与拉动作用走向一致,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012年又有所回升;而旅游收入乘数则持续下降。这说明上海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正在减弱,需要进一步加强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关联度,提高旅游业在上海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针对上述情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加强旅游业与工业历史积淀的融合。上海作为一座拥有100多年悠久历史的工业城市,拥有丰富的工业资源,虽然目前上海已经开发了200多处工业旅游景点,但是工业旅游发展长期受到开放程度不够、游客认识不足、参与性不强等因素限制,对此更需进行更好的宣传包装。进而,应把宝山钢铁、嘉定汽车、闵行航天、长兴岛造船、洋山深水港等工业旅游景点打造成集文化传承、成果展示、科普教育、生产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基地。

二是加强旅游业与现代农业的融合。上海共有9个郊区县,占地约为全市总面积的93%,不仅农业旅游资源丰富,而且还拥有先进、成熟的现代农业技术,应充分发挥并结合上海自然资源和现代农业技术的优势。例如加大对崇明岛生态旅游的开发,丰富生态旅游的内涵与形式;抓住长兴岛建设一级渔港核心功能区的机遇,大力发展渔港风情旅游,与横沙岛旅游联动发展;利用现有现代农业园区的资源,开发观光旅游、科普推广、产品展示等体验活动。

三是加强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旅游业是上海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服务始终贯穿在整个旅游过程中,因此,要将旅游业渗透入现代服务业中,与之形成互动双赢局面。要加大金融、通讯、住宿、交通、娱乐等服务性资源与景点、旅行社等旅游性资源整合力度,为游客提供高科技与高技术含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叶秀霜.旅游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2.

[2]谭佩琴.澳门旅游收入乘数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66-71.

[3]师守祥.旅游业乘数研究辩证[J].旅游学刊,2007(10):30-33.

[4]何佳梅,贾跃千,周昌军.旅游收入乘数的测定和区域间比较[J].经济师,2005(05):144-145.

[5]陈斐,张清正.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9(09):1564-1579.

[6]曾国军,蔡建东.中国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研究[J].旅游学刊,2012(05):23-31.

篇5

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将中国的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实证探索,为实现中国区域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实证探索

1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影响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因素有许多,比如消费者的收入、旅游区的交通条件、区域旅游的宣传力度、服务水平和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等,但是这些因素归结起来主要就是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因此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主要是受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的影响.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需要经济增长提供基本的基础和条件,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保证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良好的经济发展可以让旅游业的相关产业及配套措施实现同步发展.同时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活动,消费者必须在经济上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和闲暇时间,这是基本的旅游条件,而经济增长也为消费者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体现.人们的旅游可支付能力是进行旅游活动的先决条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为出门旅游提供了保障,进而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根据权威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支付能力直接影响国家旅游业的发展,支付能力的高低对旅游的条件也各不相同:总的来说就是当国内的生产总值达到人均达到不同程度是,所产生的旅游程度也不一样.也就是表明经济增长的水平越高,所带来的旅游收入就会越高.同时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减少了劳动时间,为更多的人提供了自己的闲暇时间可以去旅游.

2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探究

2.1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我国的旅游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自1991年以来,一直处于安全、稳定、不断攀升的发展状态,旅游总额逐年增加,从最开始的352亿元增长到去年的3.25万亿元,平均每年的增长率远远大于我国GDP的年增长率,已经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增长点,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正在往我国的支柱型产业发展.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业的六大要素,因此旅游业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相关行业的经济发展,直接或者间接推动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自二十世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几个地区越来越重视旅游行业的发展,发展速度更为迅猛,尤其是我国法定节假日的旅游,有力刺激了居民消费而拉动内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不仅缓解了我国的就业问题,还对扩大内需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优化了产业结构,并且增加国家外汇收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加强了国家、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2.2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第一,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过改革开放30年发展,旅游业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产业体系和产业规模两大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基本格局,呈现良好的态势,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代.但从中也可看出,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在旅游业当中的发展还处于较明显的正向滞后状态.由于我国旅游资源丰富,但受到各地取得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加上当地的交通、区位条件的差异,导致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严重,为了能够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发展,让各地区的旅游产业能够相互协调,共同进步,进而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政府做出了改进措施,根据各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进行研究,准确评价区域经济发展的可能性;为实现世界旅游组织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预测:中国大陆将于2020年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必须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条件下将各地区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将发展潜力转化为发展实力.第二,促进我国旅游经济快速的重要因素有两个,其中包括区域经济的发展总体水平和区域旅游经济非均平衡程度,这对靠大区域旅游市场和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创造更大的需求空间,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没有市场就没有发展中.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让更多的消费者有空闲时间追求其精神需求,让管理者认识到区域旅游的重要性,可以采取措施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采取有效措施为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机会,比如改善旅游区的交通条件,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安全等.根据近几年我国旅游经济上升较快的城市数据表明“上升型”的区域可能是区域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转化为发展实力提供了基础.第三,我国区域的规划工作开展的好.在区域旅游产业规划过程中,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有重点的进行区域旅游的规划工作的开展,形成了构建区域化治理,分类管理的全新格局.我国政府做好了全面的布局,合理安排有关区域旅游的规划设施建设工作的进展,努力调动全部力量,合理做好安排,鼓励人们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合理做好规划,明确区域旅游的规划工作中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对于有些重点区域旅游的建设工作开展正确合理的措施,努力搞清楚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特点,结合我国目前拥有的最好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规划,进行管理和区域旅游的规划工作的开展和运行.做好地方区域旅游的规划工作不但要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立阶段要仔细严谨,而且,在工程完成以后也要安排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合理的、定期的做好仔细的检查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区域旅游经济的重要作用.

3促进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综上所述,我国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密切相关,两者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一方面,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为旅游行业带来了更大的市场,长也会带动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区域旅游是国家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时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随着中国区域旅游规模的不断壮大,对提高经济增长水平的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因此我们必须处理好我国经济增长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我们在大力推进区域旅游经济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提高国民经济增长水平的同时,也要注意区域旅游发展的旅游规划工作,合理科学的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区域旅游发展与我国经济增长的适应度.

3.1优化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结构,促进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化的发展战是对旅游业的一次创新,由于旅游业跨行业多,旅游业的发展会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由于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所以不可能会有哪个部门和企业又能力单独对旅游行业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为不盲目发展旅游业,政府必须重视对区域旅游业的统一发展,可以通过设立并建立一个由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强有力的旅游行业管理机构或综合协调机构,统一的区域旅游业管理体系,为区域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指导,优化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结构.在遵循区域旅游行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结合各区域的具体情况,促进对区域旅游资源实行一体化管理,在统一的规划指导下,对区域旅游资源进行整体的管理与开发.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还可以降低对资源的浪费,进而提高区域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全面提高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

3.2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突出旅游业的产业地位近年来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根据它独有的发展特点,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代表性行业.由于旅游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关联性较强,为能够实现对这一行业的规范化领导,政府应该根据当前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针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出明确的产业政策,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和便利.在投资融资、税收、收费、基础设施建设、法律法规、市场管理、人才资源等方面突出旅游业的产业地位,为我国区域经济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更好的为我国经济发展做贡献.

3.3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快旅游信息化进程旅游基础设施作为旅游业发展基本载体,对其进行完善是促进我国区域旅游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虽然我国我国的基础设施的发展一直在不断地完善但是受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旅游基础设施分布极不均衡,再加上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导致旅游基础设施人均占有量严重偏低,造成我国在旅游基础设施方面仍然处于世界不发达国家之列.随着我国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这个网络经济越来越重要时代,加快旅游信息化进程是实现旅游行业的内在发展需求.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国家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主要对旅游景区的交通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行完善,旅游的交通情况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质量,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可以为人们的安全旅游提供更保障.同时在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的时候,要考虑到旅游区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设施,为旅游增添乐趣,在平时也要做好旅游设施的维护工作.

3.4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我国旅游业的规模不断壮大,市场对旅游专业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在服务质量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为旅游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由于旅游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跨度大,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必须是具备高素质的,技术过硬具有较高水平人员,所以专业人才最主要的要求是既懂旅游学科技术又懂其它相关学科的多元人才.为了更好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在平时期间就应该做好相关的工作,鼓励学校培养更多更高素质,专业水平一流的专业人员,加强对学校的监督与管理,努力促进学校实行专业人才培养战略.企业定期对从事旅游业的相关人员做好技术培训,在合适的时间、适当的阶段要做好人才的定期培训;国家要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资金支持,促进人们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重要性的理解,积极鼓励多人员进行培训,派遣相关专家进行对员工进行讲座知识培训,加强相关人员对区域旅游经济的理解和重视;根据我国旅游市场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国家要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紧跟市场的步伐为旅游业提供政策优惠,并引导企业加大对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资金支持,招聘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参与与国际之间的联合培养计划,加强交流.

4结语

我国的旅游业正处与不断上升的发展阶段,通过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的实证探究,我们可以得出要继续挖掘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潜力并转换为发展实力,必须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提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合理的区域旅游规划设计,按部就班,改正发展过程中的不足,需要各部门共同努力,推进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磊.旅游发展能否减小城乡收入差距?———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旅游学刊,2011(12).

〔2〕敖荣军,韦燕生.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研究———来自1990~2003年的经验数据检验[J].财经研究,2006(03).

〔3〕薛群慧,邓永进,顾晓艳.健康旅游开发的若干思考———以浙江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1(10).

〔4〕王淑新,何元庆,王学定.中国旅游经济的区域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04).

〔5〕曹芳东,吴江,徐敏,姜海宁.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区域旅游发展差异根源探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1(03).

〔6〕化文君.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02).

〔7〕赵东喜.中国省际入境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分省面板数据分析[J].旅游学刊,2008(01).

篇6

关键词:分布;城郊旅游;旅游线路;区域经济

一、城郊分布旅游景点线路优化的概念

城郊分布旅游景点旅游线路作为旅游产品的一部分,它主要是由城郊各县和乡镇间的交通线路连接而成,其旅游资源可能分布在某个城郊区域的若干个区县和乡镇,城郊旅游线路的设计和优化对城郊区域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一)城郊旅游线路优化的核心。城郊旅游的核心在于为旅游者提供丰富多彩的城郊生态景观和民俗文化,为游客在短途旅行当中带来精神满足。城郊旅游区别于其他旅游形式的不同在于,城郊旅游参与者更多是希望通过短途旅游获取原生态的美、自然的田园风光、古朴的旧式建筑和城郊特有的民俗风情。城郊旅游节点的资源挖掘是线路设计过程当中非常关键也是困难的一环。城郊旅游节点资源与大型旅游区节点资源相比,其资源优势的呈专一性和独特性。正是因为充分发挥其独特资源效益,推动该节点辐射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该旅游节点的核心竞争力。

(二)城郊旅游线路优化提升城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城郊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经之路,是城市经济向农村延伸的过渡地带。城郊经济的整体发展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因此,城郊旅游线路的优化应充分调动区域资源,不能局限于点,应该从面上进行资源整合,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从资源根本特性出发进行考虑,这样才能为整个城郊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进而提升城郊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二、城郊分布旅游景点线路优化的方法和步骤

城郊旅游节点的特点是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能够提供一定的公共活动需求,但是水平都还相对较低,满足不了游客长时间的旅游生活需要。随着私家车的迅猛发展,城郊旅游已经逐渐成为了城市居民重要的休闲旅游方式之一。

(一)城郊旅游线路优化的原则。以自助短途旅游为主。城郊旅游线路产品的目标市场主要是来自于城市的散客旅游者,以自驾车游客居多,在线路优化时,应当注重研究游客的需求。如游客当中多数以家庭或者朋友为单位,通过短途城郊旅游欢聚闲暇时光,希望拥有相对私密的空间。当然很大一部分游客是为了远离城市,接近大自然,舒缓心情,减缓工作压力,希望拥有较舒适的休闲区域。因此线路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城郊旅游人群的旅游目的和特点,才能更好结合城郊旅游节点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和宣传。不同类型的游客通过合理的线路获得满意的旅游产品可以有效的提升线路的知名度。

(二)突出线路的主题。城郊旅游的吸引力和推动力多来自于主题旅游。线路优化其实是对主题旅游的提升,主题旅游本身又是对分布节点资源的浓缩和升华。不但能够通过鲜明的主题凸现分布旅游景点的魅力,而且能够将同一节点整合进不同的线路,增大节点感知度,从而提高节点曝光率,带来更多经济效益。线路的优化需要突出线路的主题,让游客一目了然,通过主题的设置能够很直观的感受景区节点所带来的意境和魅力。

(三)短途短时的旅游原则。城郊旅游的对象和性质决定了游客旅游的时间和距离都不会过长,以短途和短时为主。一般是在2天以内,范围不超过100公里区域。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郊的基础设施虽然有了长足发展,相比城市而言,还是存在夜生活相对贫乏,卫生条件较差等现象,对年轻游客而言缺乏滞留的吸引力。在线路优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时间和距离对游客的影响,进行节点资源整合。

(四)资源整合循序渐进。线路的优化时一个渐进的过程,尤其是对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的城郊区域而言,更需要遵循这个原则,不能操之过急。城郊区域旅游节点资源本身存在分布广的特点,城郊区域交通和公共实施发展缓慢对结节点资源的开发起到了一定的阻碍。在线路优化过程中,对节点的选择应当充分考虑各方面环境的客观条件,循序渐进的进行资源整合,避免急功近利、贪大求全的行为。虽然有些节点资源含金量高,但是由于道路难行,如果强行将其纳入线路,对游客而言弊大于利,使本身纯朴的城郊旅游产生变味。

三、城郊区域旅游经济特点分析

城郊区域旅游经济活动主要围绕旅游相关的吃、住、行、娱、游、购、娱六大要素开展。这六大要素是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直接原因。城郊旅游线路的优化就是通过整合各种资源,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原因,把六大要素恰当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全新的产品。即在线路优化的过程当中把六大要素所牵涉的交通、住宿、餐饮、购物、休闲等进行合理分析布局,为游客提供方便舒适的一站式服务。

分析旅游经济特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线路优化的过程中更加量化各要素对游客的吸引力,突出城郊旅游的经济特点,在优化的过程中做到优势集中。城郊旅游线路优化之旅游经济特点通过计算六大要素对当地旅游经济的影响和对旅游活动本身的影响进行线路优化。具体方法如下:

经济影响比重一是指某旅游要素在该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旅游影响度一是指某旅游要素同旅游业之间的影响系数。(影响度高为100.70%,中为60~40%,低为30~0%)

优化关联度~是指该旅游要素和线路优化之间的关联程度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优化关联度=经济影响比重×旅游影响度

城郊旅游的特殊决定了在区域旅游经济特点的分析过程中与城市旅游经济特点分析不同,因为游客对城郊旅游的特殊需求直接影响了六大要素在旅游业中的影响程度。因此要针对城郊旅游的特点进行选择才能做到准确分析。

四、旅游线路整合优化

旅游线路的整合优化是“五分合一”线路优化方法的另一半组成部分,是关键重要的一个部分。通过第一阶段的“五位分析”得出了城郊旅游供求双方的资源和需求,第二部分整合优化就是结合实际将第一部分所列举的供求双方的资源和需求进行对比,利用线路优化过程将对比结果整合进入新线路得出优化方案。“整合优化”的过程主要包括:

(一)选择适合的旅游点、设旅和服务提供商。选择适合的旅游点、设施和服务提供商是整合优化的核心,也是线路优化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城郊旅游市场、现有旅游节点资源、成交区域经济特点、城郊区域社会文化特点和区域旅游经济特点进行分析,将五位分析的结果进行详细对比,并且高度结合城郊区域的实际特点进行挑选和排列。挑选的顺序和排列的方式将直接影响最终的线路优化方案。由于出发点的不同和客观原因,可能造成优化方案的多样性。可行度由该旅游节点可实现的交通道路状况和条件决定。

(二)出台线路优化方案。在步骤1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旅游需求出台多条线路优化方案

(三)针对每种方案进行评价。线路优化方案出台后,并不是最终的优化方案,还需要对每种方案进行评价。评价中仍然是依靠各项指标来判断,若合理则可通过,若不合理则需对线路方案进行重新调整。时间距离一相邻节点之间的时间距离(根据实测数据)。

餐饮节点一整条路线中是否有专门的旅游餐饮节点,线路中旅游餐饮节点的分布是否符合实际旅游时间的分布。 住宿节点一整条路线中是否有专门的旅游住宿节点,线路中旅游住宿节点的分布是否符合实际旅游时间的分布。

(四)最终确定优化方。通过评价,将方案不断雕琢,最终成为既满足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需求,又适应旅游游览的各项实际要求的线路优化方案。但是最终的优化方案并不一定是唯一的,多种方案表示各有不同侧重和适应人群。方案的多样性只能说明单一方案的出发点和着力点的不同,相互间并不存在好坏优劣之分。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旅游文化 经济效应 实践潜能 创新

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中国各经济体系遭受海啸袭击,旅游行业也不例外。2010年广东旅游业扼紧经济绳索,把握国际旅游文化节带来的经济先机和效应,顺势上扬。

1 旅游文化由来及实践基础

1.1 旅游文化由来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产生、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而“以人为本”作为旅游文化的核心理念,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1.2 旅游文化节的实践基础

旅游文化的多元性,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日益突显,旅游管理者应对危机的处理机制以及旅游设计就应该更完善和人性化。为使旅游产业保持持久的内涵,旅游文化赋予了旅游更加重要的意义。

旅游业在经济领域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它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和依赖也更越明显。在经济萧条的环境下,由政府牵头,各区域全面启动文化节按扭,为消沉的旅游经济搭桥铺路,营造良好经济环境。

2 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发挥旅游文化节的实践潜能

2.1 旅游文化节的实践潜能

举办大型旅游节庆活动是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树立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节成为了旅游界开拓市场,提高业绩,提升旅游文化内涵的重要举措。2009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暨珠三角旅游推介大会成功举办,充分体现了“活力广东”的魅力,广东旅游招商会共签订投资项目154宗,外资金额23.9亿美元,为历届之最,充分体现了举办旅游文化节是宣传广东旅游业,吸引外资,发展广东旅游业的重要成果。

2.2 政策保障,以诚信吸引投资

全面启动政府统筹功能,推介拳头产品,扶持重点企业, 权衡开发项目,推出精品。各区域、部门、企业联合启动,实现市场运作。如以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为契机。广州市作为旅游文化品牌的重大窗口,协助作好旅游文化节开幕式、闭幕式,国际美食节等。政府职能部门和境内外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组织也举办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各旅游企业举办了旅游展销会,共同演绎了企业联盟合作、全民踊跃参与的盛世图章。

2.3 坚持旅游文化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创新的文化提升了城市国际化的影响力,企业成为展示旅游文化的平台。以创新的文化打造旅游品牌,以特色和优势,显示旅游文化的生命力。

2.4 保护环境,科学开发,让当代人和后代人都享有高质量旅游文化

保证旅游者、当地居民、、旅游经营者的实体利益,实现旅游文化的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

3 充分发挥区域旅游文化节经济效应的有效举措

3.1 完善区域旅游文化节的保障机制

政府职能部门与企业达成共识,打破经济制约,文化为旅游开路。

3.2 深度挖掘旅游文化的内涵,为教育开路

旅游文化的包容性,为先进文化提供了载体和支持,丰富了先进文化的形式与内容,促进了先进文化的大众化,旅游文化的创新推动先进文化发展。广东旅游教育伴随文化节的持续经济效应,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实践系统和广阔的国际视野。

3.3 旅游整合旅游文化资源,使得企业优势互补与共享

企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模式,科学控制了成本;规范化的服务,塑造旅游文化品牌;资本运作发展,推动广东旅游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

3.4 文化吸引,解决融资瓶颈

旅游文化节间接效应为区域旅游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根据“十一五”旅游规划,到2010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将达688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将达470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将达17.8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将超过5000万人次。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我国旅游直拉和间接就业总量将达1亿人左右。

4 旅游文化节产生的积极意义

4.1 国际旅游文化节促进了经济大系统的发展

促进了旅游产业链的联合和综合服务体系的提高;吸引了大量的人流、物流,刺激了劳务和商品的需求,为当地带来无限商机;带动新旧景点的开发和提升,旅游文化节是持续集聚人气、激活市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的"加速器"。

4.2 旅游文化节是高科技文化服务的参照版本

高科技项目的渗透,让旅游文化节的辐射更广,衍生了创新服务产品。新技术加速了旅游全球预定系统、分销系统、电子商务等技术的应用,给国际旅游带来了合作的机遇。如2009年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加强了电子商务系统的建设,推出旅游信息服务平台、掌上宝典、银旅通电子门票、12580导航专线和生活播报等一系列信息化产品,以广泛的宣传渠道打造含金量高的旅游文化节。

4.3 提供智力保障、管理依托及就业机会

大中专旅游院校输送大批优秀人才,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行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社会就能增加5—7个就业机会。旅游文化节催生了复合产业的产生,衍生了新岗位,催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4.4 国际旅游文化节搭建了推进了和国际旅游合作的平台

近年来,广东省旅游协会与西班牙、意大利、俄罗斯、匈牙利、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旅游行业协会紧密联系,业内交流有效地推动了广东国际旅游的民间合作,逐步出现了跨地域经营、连锁经营和品牌输出的现象。

4.5 提升城市形象,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一方面打造了城市的山水名片,另一方面塑造了城市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形象,城市建设赋予了更深的文化底蕴和现代时尚理念;以文化促和谐,拉动GDP新的增长点。

新世纪旅游业面对无比的机遇和挑战。旅游文化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导向。因此,在旅游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发展先进文化还要注意抵御各种类型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和影响。

广东作为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相应的政治和文化建设具有强烈的时代紧迫性。因此,我们要积极地发挥文化正面效应和价值,进一步推进广东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推动广东发展先进文化和旅游文化创新,促进广东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宏观经济学会.北京世经未来投资咨询公司,《北京后奥运经济》中国城市出版社,2006年9月第1次印刷.

[2] 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分异与趋同.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次印刷.

篇8

【关键词】乡村旅游 经济 观光 农村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广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自然优闲的田园生活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于是乡村旅游就成为了一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随着“世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城市(城区)联盟第一次峰会”举行。乡村旅游已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倍受世界关注,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旅游成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

一、乡村旅游的概述及内涵

(一)乡村概述

西班牙学者Rosa Mary′a yagu e perales将乡村旅游分为传统乡村旅游(Traditional Rural Tourism)和现代乡村旅游(Modern Rural Tourism)两种。传统的乡村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乡村旅游是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实现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的目标的一种旅游方式。

(二)乡村旅游的内涵

(1)从地理角度看,乡村是一个空间概念,与城市相对,是指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人民所住的地方。

(2)从乡村资源看,不仅包括乡野风光等自然资源,还包括乡村建筑、聚落、民俗、文化、饮食、服饰、农业景观和农事活动等。

(3)乡村旅游的特色是乡土性和地域特征,要让参观旅游者体验到与城市不一样的生活。

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促进了社会资源和文明成果在城乡之间的共享以及财富重新分配的实现,并为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和城乡差别的逐步缩小、产业结构优化等做出很大贡献,推动欠发达、开发不足的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乡村旅游对于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乡村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1)促进农业产业多元化。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21世纪的来临使人们原有的价值观、消费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开始意识到旅游是一种提高精神层次和优化生活品质的新方式,它是一种对精神和生活品位的追求,而绝非是单纯意义上的工作之后的休息与调整。同时,人们对于旅游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不再满足于“赶场式”的疲倦旅游方式,旅游的需求开始由“表层游”转向“体验游”,在这种背景下,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健康、前卫和个性的消费模式开始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城市居民休闲,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结构,

(2)促进农村人文环境的改善提高。生活压力的增加,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许多现代化大都市都形成了明显的热岛效应和钢筋水泥现象,这给城市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乡村旅游成为人们缓解生活压力、调节紧张状态、体验自然环境的最佳选择,乡村的居民正可以通过迎和城市居民这种需要以乡村风貌成为旅游本底,用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用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将乡村装点成旅游度假腹地;并促使乡村民居形成产业型、环保型、生态型、文化型、现代型发展思路。

(3)促进农民多业化,解决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能为社会创造5个以上的就业机会,从而产生极大的联动效应。乡村旅游不仅为周边地区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就业的岗位,而且为周边地区的农副产品的销售提供了一个大市场,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使农民以旅游为主业、种植为副业;甚至当地农民和剩余劳动力可以弃农做工或经商,向旅游区转移,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经营活动,农民的身份可以从务农转变成农商并举,同时农户还可以通过独立经营,形成私营企业;吸引农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让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去外出务工向自己创业转变,这样即满足了城市居民的浪费需求也发展了农村经济,使得农民多业化。

(4)促进城镇化进程与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发展会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环境、文化、使目的地的社会逐渐向现代化迈进。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使农村由传统功能向现代功能转变,,乡村旅游在满足现代化城市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多种消费需求时,同时又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随着城市远郊乡村旅游的开发,乡村道路、通讯等配套设施得到改善,农户的城镇意识增强,非农收入比重增大,农村经济向二元经济转变,以乡村旅游为主导的核心区域正逐步形成,并使城镇轮廓日益得以突现。为了开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需要配套建设道路、住宿、餐饮、水电、通讯、管理、防护等服务设施从而推进了城镇化进程。

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乡村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其最大优势就是把旅游发展切合农村实际来获取经济效益,但是乡村旅游还存在着对旅游层面理解不深,各自为政,缺乏规划和策划、人才匮乏、开发产品特色少等一系列问题,还需要加强领导统筹管理,采取有效举措使其发挥最在优势,以其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1.1指标设定式中,f(t)、g(e)分别表示旅游经济效益指数和生态环境效益指数,用来衡量区域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发展水平;ai、bj分别表示旅游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参照钟霞等[25]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获得;t''''i、e''''j为描述经济旅游和生态环境特征的指标值,因本文选取的评价指标有正有逆。为消除各指标量纲、数量级及正逆取向不同对结果的影响,t''''i的值通过对各原始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计算公式为。式中,maxti和minti分别是系统稳定临界点序参量的上、下限值,即对应某项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应的e''''j的值也按此方法计算。

1.2耦合度模型耦合是复杂系统通过系统内各子系统或要素相互作用与影响,促进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并且决定着系统相变的特征与规律[26]。区域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可耦合成区域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耦合度是用来度量子系统的相对离差系数,式中,C表示复合系统的耦合度,C∈[0,1],C值越小,表明系统间相互关联程度越低,协调性越差;C值越大,表明系统间关联度越强,协调性越好。k为调节系数(k≥2),本研究对象涉及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故取k=2。

1.3耦合协调度模型一般情况下耦合度难以反映复合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为了客观评判复合系统整体协调水平程度,本文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参照廖重斌等[27]的研究,耦合协调度计算公式。式中,T表示复合系统的综合效益指数;α、β为待定系数,因发展旅游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对区域而言同等重要,故这里α、β均取值0.5。D表示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D∈(0,1),D值越大,表明复合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越好。

2区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2.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区域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是非线性的复杂系统,影响两者协调发展的因素很多,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典型性、可获取性和一致性等原则,遴选相关指标构建区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其中反映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状况选取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等10项评价指标;反映区域生态环境发展状况选取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等10项评价指标。表1、2中各项指标数据来源于2001—2013年《安徽省统计年鉴》[28],个别缺失数据通过2000—2012年安徽省及16个地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补充。

2.2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我们将表1、2的原始评价数据采用式(1)、(2)进行标准化处理,为尽量减少主观因素对评价指标权重的影响,将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按照一般要素成份特征值>1及累计方差贡献率≥85%的取值原则,分别提取旅游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主成分。旅游经济系统经主成分分析得到两个主成分,那么每个指标的因子载荷为这两个主成分的因子载荷之和;生态环境系统得到三个主成分,每个指标的因子载荷为三个主成分的因子载荷之和,因此只需求出旅游经济系统的主成分A1、A2,生态环境系统的主成分B1、B2、B3。根据主成分因子载荷矩阵(表4),计算出旅游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根据式(1)、(2)计算安徽省2000—2012年旅游经济效益指数f(t)、生态环境效益指数g(e),根据式(4)—(6)计算安徽省2000—2012年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度C和耦合协调度D(表6),根据表6作出安徽省2000—2012年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指标动态演化曲线。

2.3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析从表6和图1可见,2000—2012年安徽省旅游经济效益一直呈增长态势(2003年出现小幅下降主要是受到“非典”疫情的影响),由2000年的0.1182提高到了2012年的0.8921,并在2011年首次出现旅游经济效益大于生态环境效益,2012年达到0.8921,两者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主要是由于“十二五”以来安徽省更加重视旅游发展,通过采取扩大有效投入、调整产品结构、强化宣传营销、提升服务质量等手段,使得旅游形象进一步提升,旅游效益进一步凸显。生态环境方面,2000—2012年安徽省生态环境效益虽然呈整体上升的趋势,但是增幅相对平缓。由2000年的0.2505上升到2012年的0.6847,表明生态环境效益总体趋好,但是存在着一定的波动。如2001年、2005年、2010、2012年出现明显波谷,且2011年开始生态环境效益小于旅游经济效益,说明生态环境的压力逐渐加大,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化加速,导致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影响了系统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的进一步提高。总体来看,2000—2012年安徽省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呈增长态势,耦合度由0.7590上升到0.9657,且一直处在较高位运行,特别是2002年、2005年、2009—2012年耦合度接近于1,表明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联程度强、协调发展好。2000—2012年安徽省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由0.3743上升到0.8771,表明系统相互影响带动程度增强,参照石惠春等[29]研究中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安徽省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2000年属中度失调衰退类旅游经济损益型,2001—2006年属勉强协调发展类旅游经济损益型,2007—2010年属中度协调发展类旅游经济滞后型,2011—2012年进入良好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目前基本实现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好协调发展,但是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不容忽视。

3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安徽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的分析评价,得出如下结论:①2000—2012年安徽省旅游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均呈整体上升趋势,表明旅游经济发展保持在同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且旅游经济效益增速超过生态环境效益,目前已进入旅游经济适度超前期(即f(t)>g(e)),安徽作为旅游大省,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把旅游业真正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②2000—2012年安徽省生态环境效益呈整体上升趋势,但增速逐渐变缓,表明生态环境效益总体趋于好转,但面临的压力增大,甚至成为制约系统耦合协调度进一步提高的瓶颈,充分表明安徽省在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确保生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对旅游产业的结构调整与技术改造。③从耦合协调度的时序变化看,2000—2012年安徽省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经历了中度失调衰退类旅游经济损益型—勉强协调发展类旅游经济滞后型—中度协调发展类旅游经济滞后型—良好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的演化轨迹,系统相互影响带动程度增强,但仍有可能退化到以前的耦合阶段,如何实现两者更高层次的协调发展是今后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基于上述结论,对促进安徽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出以下建议:①完善旅游发展机制,优化总体政策环境。科学合理的旅游及环境政策是实现区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前提,要想旅游产业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就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和宏观调控职能,通过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来突显政府在营造旅游发展软环境中的作用。②加强景区环境监督,实行绿色生态管理。生态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方政府和旅游经营者要通过引进生态绿色管理的技术方法,科学估算景区的发展规模和环境容量,综合考虑资源的稀缺性、环境的可再生性和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因素,对旅游开发、旅游经营行为实行绿色管理,不断提高旅游经营者、当地居民和游客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道德情操,塑造出人文生态的旅游环境。③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篇10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旅游产业的特性,认为旅游产业是后发展地区最具比较优势、具有率先实现对外开放和跨越式发展条件的产业。旅游产业作为一个经济性的产业,具有关联度大,综合性强,能极大推动经济的增长,我们需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树立发展旅游产业的观点。最后,作者指出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必须注意旅游产业的发展的落脚点、盲目扩大景区产业规模以及旅游产业小圈子等方面问题。

一、旅游产业是后发展地区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

贫困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世界许多国家都十分关注并提出了不少解决此问题的对策与措施。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贫困落后地区多数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但同时也多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根据比较优势原则,落后地区应该选择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而放弃机会成本较大的产业重点发展,西部的农牧业和采掘、原料工业长期以来处于粗放经营的状态,其存在的基础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很大,而这一部分成本既没有从经济的角度进行量化考核,也没有从社会的角度进行环境保护的考察。现在看来,其实际的机会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不具备继续作为先导产业的条件。

西部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且具有独特性,旅游产业是西部真正的优势之所在。从自然旅游资源来看,目前西部12省区拥有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占全国总数的35%,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占总数的34%,国家森林公园占总数的18%;从人文旅游资源来看,西部12省区拥有的历史文化名城占全国总数的32%,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总数的28%。同时,西部还是我国最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品位高、种类全、有特色,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旅游业本身以及它带动的相关行业能够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尤其是从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从而为西部贫困落后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提供一个适当的结合点,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通过开发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开发特点鲜明、品位较高的旅游产品,而且能够通过旅游开发及旅游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脱贫致富,摆脱以往部分地区因贫穷而破坏生态,越破坏越贫穷的恶性循环,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旅游产业具有率先实现对外开放的产业优势

旅游经济本身是一种开放型经济,一个地区独特的旅游产品可以吸引大量的境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从而使旅游业一步成为对外开放的外向型产业,这不像其它产业发展外向型经济那样需要较长的整体水平提高过程。旅游产业总体上看不是高技术产业,对人才、技术的要求也低于其它高创汇产业,只要其旅游产品具有特色,对外知名度高,吸引力、竞争力就强,就可能使其国际旅游在旅游产业整体水平尚不高时能得以快速发展,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促进整体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自身也需要对外开放。这是因为,一个地区发展旅游尤其是国际旅游,必然要建设一批符合国际水准的旅游接待设施,如宾馆、餐馆等,这些设施,一开始就必须按国际旅游的通用标准进行建设,与国际接轨;这些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一开始就引进外资和外国的管理方式与模式,促进了与国际的接轨,从而使得旅游产业成为了不少地区率先对外开放并推动地区对外开放整体步伐加快的先遣队。旅游业的发展等于向外国人开了一个窗口,比较全面地展示该地区的面貌促进外国人对该地区的了解,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对外国人需求和国际惯例的了解并对各相关要素加以改进,促使旅游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旅游区的投资环境得到迅速而有效的改善,加快其对外开放的力度与步伐:

首先,旅游业建设发展的蓬勃兴起,可以并且在很多地方己经带动了欠发达旅游地区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及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为旅游地区发展新兴产业,如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也为外来投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实际上,贫困地区多数是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同时也多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这些地区往往存在着基础设施差,进不来、出不去等问题,从而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自中央确定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西部地区优势产业的支持,尤其是对旅游业等产业的支持,其中发行国债的相当一部分将投入到对西部地区旅游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来,这是西部旅游地区难得的发展机遇。

其次,从旅游业的微观组成部分一一旅游企业的发展来说,也会对旅游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部门中,旅游企业率先走向国际市场,领风气之先,引进外资、人才和境外先进的经营方式,实现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发展旅游业,尤其是引进各类旅游企业,通过这些企业先进而规范的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将对旅游地区当地政府部门和当地企业的管理和运作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从而促使旅游地区总体投资环境的改善。

再次,旅游业的发展可改善旅游地的生态环境,提高旅游地的地区形象和城市形象。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绿化工程、退耕还林等同时进行,协调发展,它不但可使以往的山川更秀丽,也带来接待地环境形象的根本改变,绿化档次越来越高,环境也越来越好。这对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对外开放,是个极大的推动。

最后,加快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有对基础设施等硬环境方面的要求,也有对良好的旅游环境和社会风气等软环境的要求。因此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旅游地区还需要通过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旅游经营服务者、旅游接待地居民文明礼貌,旅游环境整洁优美,旅游活动健康高雅,这样便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同时也为旅游地区的总体投资软环境的改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尤其是国际旅游的发展,能够带动旅游地区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和创新,使旅游地区在观念上进行超前思维和创新思维,这对推动地区的对外开放,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旅游在引来人流的同时,还会引来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例如被国际风筝协会推选为"世界风筝之都"的山东潍坊,过去只是一个手工业小城,自美国西雅图风筝协会主席赴潍坊旅游从而引发了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节以来,不但吸引了大量游客,利用外资也硕果累累,第五届风筝节总成交额达10·66亿元。

三、旅游产业是具备跨越式发展条件的产业

有关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论,从摩尔根的人类文化论到马克思、恩格思的历史唯物论,都论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生产工具。在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的阶段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但是,我们通过以下对旅游业本质、内涵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旅游业最具条件超越整体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这并不违背上述理论和原则。

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与通常工业生产产品所需要的要素不同,对生产工具的要求与工业产品生产也有较大不同,旅游业不需要生产的厂房,不需要对所生产产品的粗加工和深加工,不需要相应的机器和工业产品生产完成后必须的物流配送体系,旅游业所需要的只是在旅游产品形成后为游客消费(参观、欣赏)这些产品时提供服务的劳动者,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可由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人力资源培训来解决。旅游业所需要的资源与工业生产所需要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也不相同,更注重资源的整体组合,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各项重要的组成因素在某些情况下,就直接成为旅游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旅游业更加需要管理和服务要素,不光是为调整旅游业的中间环节(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企业),更重要的是对旅游消费者多样化的、不断提高的需求能做到更好地满足。由此可见,旅游业所需的生产要素与以往各种产业所需的生产要素有所不同,这说明旅游业发展本身具有的特性与人类生产力发展阶段,与生产力发展的时代性、阶段性可以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超越本国、本地区生产力发展的阶段。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对旅游业发展所需的生产要素必须加以有效整合,提高要素的发展水平。

四、旅游产业能够通过自身的加速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在促进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己是一个无可争辩、无法逃避的事实。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己进人到后工业化时代,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点己转向以低成本、低消耗、低环境破坏为特点的绿色经济和以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为特点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太空技术为主的高科技经济,也就是着力于生态社会、知识社会的发展,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也在紧跟世界发展趋势,致力于追赶甚至某些领域的超越。但是,对于广大的不发达地区尤其我国西部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非常落后,它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要实现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由贫困向温饱的转变。而实现这个转变,面临的将是项目如何选、资金人才哪里来、市场哪里找等一系列对于他们而言非常艰难的"哥德巴赫猜想"以及对生态可能造成的严重破坏。那么,对于那些旅游资源富集的欠发达的非工业地区,能否找到一条捷径绕开工业文明的道路而直接跨越到生态社会、知识社会呢?答案是肯定的,捷径之一就是发展相对而言投资较少、招商较易、市场风险较小,同时又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产业的旅游业。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优势、发展阶段和发展前景来看,我国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是具有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可能性的产业。我们知道,我国西部地区一些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现在基本上还处在农业社会阶段,刚刚进人工业化初期,如果按照传统的思路就是工业化一步一步发展,但很难有超越。所以,必须以也完全可以以新的观念进行发展创新,大胆地提出并努力推进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使这些省的总体经济发展实现一个跨越,从工业化发展初期直接跨越到生态社会、知识社会。

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而且还可以使贫困地区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水平而率先实现人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如果说国际旅游可引起旅游客源国的财富向旅游目的地国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使财富进行再分配,那么,国内旅游则能把国内财富从旅游客源地向旅游目的地转移,使国内财富在地区间进行再分配。一般地说,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外出旅游的人数较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外出旅游的人数较少,当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足以吸引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前往旅游时,这些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消费对当地的旅游生产显然是种外来的刺激。这种刺激,不仅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是个促进,而且由于旅游业的联带性,对当地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也是个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兴办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到一业兴而百业旺,可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缩小自己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近年来,中国一些整体经济发展基础较差、水平较低而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老、少、边、穷地区(即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穷困地区),走向旅游脱贫、旅游致富之路,就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如贵州省紧靠黄果树景区的黄果树村,1992年全村人均吃粮200市斤,人均年收人130元,随着黄果树景区的开发,许多农民投身其中,到1998年全村人均吃粮400市斤,人均年收入增至2000元,一步由贫困迈入了小康,黄果树村也因此而实现了贫困地区经济的率先跨越。

旅游作为一个产业,不仅可以"治穷",一个景点富一个县,一个景点富一个村,一片景点富一个镇;而且可以"治愚",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在四川阿坝州旅游景区开发初期,游客去后,老百姓都不好意思去卖东西,卖的时候也不会讨价还价。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头脑灵活的当地百姓,不仅习惯了做买卖,而且逐渐由生疏变得嫡熟。可见,旅游给阿坝州老百姓带来的,并不只是金钱收入,更具有意义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烙守了几辈子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其实并不难理解。旅游业必然带来地区的开放,随着游客而来的是新的信息、观念和文化,在碰撞、交流与融合中,人们的视野会更加开阔,思想会更加解放,也会因此走向更加文明。"治穷"是经济效益,"治愚"是社会效益,旅游产业将"治穷"与"治愚",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融为了一体。

五、旅游产业带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既然旅游是一个经济性的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关联度大、综合性强,能极大地带动和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财政增收、老百姓致富,因此,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发展中,首先要注意一开始就把旅游当作一种产业来抓,树立起发展旅游所需要的产业观念。

一是旅游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它具有综合性,一业举百业兴,同时又具有依托性,百业托才能举一业。综合性和依托性决定了抓旅游产业发展就是抓结构调整、产业联动、投资环境改善、城市管理及知名度提高,实质是抓了持续发展。因此,一定要站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经济跨越式发展培育支柱产业的全局高度,来看待旅游产业的发展,首先要为它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环境,百业托其一业,使其迅速发展壮大,培育为支柱产业,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其一业举百业兴的带动效应。为此,必须充分认识旅游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和阶段,如旅游产业功能的阶段、旅游发展模式的阶段、旅游产业投入产出的发展阶段、旅游业增长速度的阶段等,按不同阶段的不同规律性要求做好产业发展的相关工作,充分发挥其不同阶段的不同作用,从而既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又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二者间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二是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走集约化经营之路。要把区域旅游发展的落脚点放到旅游的产业化发展上,放到使其做大做强带动区城经济社会的发展上,实现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

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尚处于高速增长的粗放化经营阶段,管理方式也是粗放化的,就产业本身来讲还处于出售资源的阶段,即把景区景点当成了旅游业的全部,没有"加工"增值,没有把旅游业涉及的食、住、行、游、购、娱充分连接、带动起来。为此,应着力把这些相关要素发展起来,增加游客的人均停留时间,增加游客的人均消费文出,从而大幅度提高旅游总收入,实现旅游收入主要靠门票收入的粗放型增长向旅游产业总收入的集约型增长转变。

1.景区景点只是旅游发展的载体而不旅游发展的全部,要把旅游发展的落脚点放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上,促进产业联动从而形成产业链。这样才能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而不仅是景区效益、门票效益,才能形成辐射、扩散效应,才能使旅游资源大县、旅游资源大市、浪游资源大省变为旅游经济强县、旅游经济强市、旅游经济强省。

篇11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旅游产业的特性,认为旅游产业是后发展地区最具比较优势、具有率先实现对外开放和跨越式发展条件的产业。旅游产业作为一个经济性的产业,具有关联度大,综合性强,能极大推动经济的增长,我们需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树立发展旅游产业的观点。最后,作者指出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必须注意旅游产业的发展的落脚点、盲目扩大景区产业规模以及旅游产业小圈子等方面问题。

一、旅游产业是后发展地区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

贫困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世界许多国家都十分关注并提出了不少解决此问题的对策与措施。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贫困落后地区多数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但同时也多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根据比较优势原则,落后地区应该选择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而放弃机会成本较大的产业重点发展,西部的农牧业和采掘、原料工业长期以来处于粗放经营的状态,其存在的基础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很大,而这一部分成本既没有从经济的角度进行量化考核,也没有从社会的角度进行环境保护的考察。现在看来,其实际的机会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不具备继续作为先导产业的条件。

西部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且具有独特性,旅游产业是西部真正的优势之所在。从自然旅游资源来看,目前西部12 省区拥有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占全国总数的35 %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占总数的34 % ,国家森林公园占总数的18 %;从人文旅游资源来看,西部12 省区拥有的历史文化名城占全国总数的32 %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总数的28 %。同时,西部还是我国最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品位高、种类全、有特色,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旅游业本身以及它带动的相关行业能够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尤其是从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从而为西部贫困落后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提供一个适当的结合点,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通过开发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开发特点鲜明、品位较高的旅游产品,而且能够通过旅游开发及旅游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脱贫致富,摆脱以往部分地区因贫穷而破坏生态,越破坏越贫穷的恶性循环,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旅游产业具有率先实现对外开放的产业优势

旅游经济本身是一种开放型经济,一个地区独特的旅游产品可以吸引大量的境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从而使旅游业一步成为对外开放的外向型产业,这不像其它产业发展外向型经济那样需要较长的整体水平提高过程。旅游产业总体上看不是高技术产业,对人才、技术的要求也低于其它高创汇产业,只要其旅游产品具有特色,对外知名度高,吸引力、竞争力就强,就可能使其国际旅游在旅游产业整体水平尚不高时能得以快速发展,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促进整体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自身也需要对外开放。这是因为,一个地区发展旅游尤其是国际旅游,必然要建设一批符合国际水准的旅游接待设施,如宾馆、餐馆等,这些设施,一开始就必须按国际旅游的通用标准进行建设,与国际接轨;这些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一开始就引进外资和外国的管理方式与模式,促进了与国际的接轨,从而使得旅游产业成为了不少地区率先对外开放并推动地区对外开放整体步伐加快的先遣队。旅游业的发展等于向外国人开了一个窗口,比较全面地展示该地区的面貌促进外国人对该地区的了解,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对外国人需求和国际惯例的了解并对各相关要素加以改进,促使旅游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旅游区的投资环境得到迅速而有效的改善,加快其对外开放的力度与步伐:

首先,旅游业建设发展的蓬勃兴起,可以并且在很多地方己经带动了欠发达旅游地区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及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为旅游地区发展新兴产业,如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也为外来投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实际上,贫困地区多数是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同时也多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这些地区往往存在着基础设施差,进不来、出不去等问题,从而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自中央确定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西部地区优势产业的支持,尤其是对旅游业等产业的支持,其中发行国债的相当一部分将投入到对西部地区旅游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来,这是西部旅游地区难得的发展机遇。

其次,从旅游业的微观组成部分一一旅游企业的发展来说,也会对旅游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部门中,旅游企业率先走向国际市场,领风气之先,引进外资、人才和境外先进的经营方式,实现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发展旅游业,尤其是引进各类旅游企业,通过这些企业先进而规范的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将对旅游地区当地政府部门和当地企业的管理和运作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从而促使旅游地区总体投资环境的改善。

再次,旅游业的发展可改善旅游地的生态环境,提高旅游地的地区形象和城市形象。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绿化工程、退耕还林等同时进行,协调发展,它不但可使以往的山川更秀丽,也带来接待地环境形象的根本改变,绿化档次越来越高,环境也越来越好。这对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对外开放,是个极大的推动。

最后,加快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有对基础设施等硬环境方面的要求,也有对良好的旅游环境和社会风气等软环境的要求。因此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旅游地区还需要通过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旅游经营服务者、旅游接待地居民文明礼貌,旅游环境整洁优美,旅游活动健康高雅,这样便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同时也为旅游地区的总体投资软环境的改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尤其是国际旅游的发展,能够带动旅游地区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和创新,使旅游地区在观念上进行超前思维和创新思维,这对推动地区的对外开放,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旅游在引来人流的同时,还会引来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例如被国际风筝协会推选为"世界风筝之都"的山东潍坊,过去只是一个手工业小城,自美国西雅图风筝协会主席赴潍坊旅游从而引发了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节以来,不但吸引了大量游客,利用外资也硕果累累,第五届风筝节总成交额达10·66 亿元。

三、旅游产业是具备跨越式发展条件的产业

有关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论,从摩尔根的人类文化论到马克思、恩格思的历史唯物论,都论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生产工具。在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的阶段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但是,我们通过以下对旅游业本质、内涵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旅游业最具条件超越整体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这并不违背上述理论和原则。

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与通常工业生产产品所需要的要素不同,对生产工具的要求与工业产品生产也有较大不同,旅游业不需要生产的厂房,不需要对所生产产品的粗加工和深加工,不需要相应的机器和工业产品生产完成后必须的物流配送体系,旅游业所需要的只是在旅游产品形成后为游客消费(参观、欣赏) 这些产品时提供服务的劳动者,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可由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人力资源培训来解决。旅游业所需要的资源与工业生产所需要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也不相同,更注重资源的整体组合,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各项重要的组成因素在某些情况下,就直接成为旅游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旅游业更加需要管理和服务要素,不光是为调整旅游业的中间环节(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企业) ,更重要的是对旅游消费者多样化的、不断提高的需求能做到更好地满足。由此可见,旅游业所需的生产要素与以往各种产业所需的生产要素有所不同,这说明旅游业发展本身具有的特性与人类生产力发展阶段,与生产力发展的时代性、阶段性可以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超越本国、本地区生产力发展的阶段。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对旅游业发展所需的生产要素必须加以有效整合,提高要素的发展水平。

四、旅游产业能够通过自身的加速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在促进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己是一个无可争辩、无法逃避的事实。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己进人到后工业化时代,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点己转向以低成本、低消耗、低环境破坏为特点的绿色经济和以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为特点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太空技术为主的高科技经济,也就是着力于生态社会、知识社会的发展,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也在紧跟世界发展趋势,致力于追赶甚至某些领域的超越。但是,对于广大的不发达地区尤其我国西部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非常落后,它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要实现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由贫困向温饱的转变。而实现这个转变,面临的将是项目如何选、资金人才哪里来、市场哪里找等一系列对于他们而言非常艰难的"哥德巴赫猜想"以及对生态可能造成的严重破坏。那么,对于那些旅游资源富集的欠发达的非工业地区,能否找到一条捷径绕开工业文明的道路而直接跨越到生态社会、知识社会呢? 答案是肯定的,捷径之一就是发展相对而言投资较少、招商较易、市场风险较小,同时又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产业的旅游业。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优势、发展阶段和发展前景来看,我国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是具有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可能性的产业。我们知道,我国西部地区一些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现在基本上还处在农业社会阶段,刚刚进人工业化初期,如果按照传统的思路就是工业化一步一步发展,但很难有超越。所以,必须以也完全可以以新的观念进行发展创新,大胆地提出并努力推进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使这些省的总体经济发展实现一个跨越,从工业化发展初期直接跨越到生态社会、知识社会。

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而且还可以使贫困地区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水平而率先实现人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如果说国际旅游可引起旅游客源国的财富向旅游目的地国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使财富进行再分配,那么,国内旅游则能把国内财富从旅游客源地向旅游目的地转移,使国内财富在地区间进行再分配。一般地说,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外出旅游的人数较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外出旅游的人数较少,当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足以吸引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前往旅游时,这些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消费对当地的旅游生产显然是种外来的刺激。这种刺激,不仅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是个促进,而且由于旅游业的联带性,对当地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也是个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兴办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到一业兴而百业旺,可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缩小自己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近年来,中国一些整体经济发展基础较差、水平较低而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老、少、边、穷地区(即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穷困地区) ,走向旅游脱贫、旅游致富之路,就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如贵州省紧靠黄果树景区的黄果树村,1992 年全村人均吃粮200 市斤,人均年收人130 元,随着黄果树景区的开发,许多农民投身其中,到1998 年全村人均吃粮400 市斤,人均年收入增至2000 元,一步由贫困迈入了小康,黄果树村也因此而实现了贫困地区经济的率先跨越。

旅游作为一个产业,不仅可以"治穷",一个景点富一个县,一个景点富一个村,一片景点富一个镇;而且可以"治愚",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在四川阿坝州旅游景区开发初期,游客去后,老百姓都不好意思去卖东西,卖的时候也不会讨价还价。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头脑灵活的当地百姓,不仅习惯了做买卖,而且逐渐由生疏变得嫡熟。可见,旅游给阿坝州老百姓带来的,并不只是金钱收入,更具有意义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烙守了几辈子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其实并不难理解。旅游业必然带来地区的开放,随着游客而来的是新的信息、观念和文化,在碰撞、交流与融合中,人们的视野会更加开阔,思想会更加解放,也会因此走向更加文明。"治穷"是经济效益, "治愚"是社会效益,旅游产业将"治穷"与"治愚",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融为了一体。

五、旅游产业带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既然旅游是一个经济性的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关联度大、综合性强,能极大地带动和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财政增收、老百姓致富,因此,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发展中,首先要注意一开始就把旅游当作一种产业来抓,树立起发展旅游所需要的产业观念。

一是旅游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它具有综合性,一业举百业兴,同时又具有依托性,百业托才能举一业。综合性和依托性决定了抓旅游产业发展就是抓结构调整、产业联动、投资环境改善、城市管理及知名度提高,实质是抓了持续发展。因此,一定要站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经济跨越式发展培育支柱产业的全局高度,来看待旅游产业的发展,首先要为它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环境,百业托其一业,使其迅速发展壮大,培育为支柱产业,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其一业举百业兴的带动效应。为此,必须充分认识旅游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和阶段,如旅游产业功能的阶段、旅游发展模式的阶段、旅游产业投入产出的发展阶段、旅游业增长速度的阶段等,按不同阶段的不同规律性要求做好产业发展的相关工作,充分发挥其不同阶段的不同作用,从而既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又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二者间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二是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走集约化经营之路。要把区域旅游发展的落脚点放到旅游的产业化发展上,放到使其做大做强带动区城经济社会的发展上,实现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

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尚处于高速增长的粗放化经营阶段,管理方式也是粗放化的,就产业本身来讲还处于出售资源的阶段,即把景区景点当成了旅游业的全部,没有"加工"增值,没有把旅游业涉及的食、住、行、游、购、娱充分连接、带动起来。为此,应着力把这些相关要素发展起来,增加游客的人均停留时间,增加游客的人均消费文出,从而大幅度提高旅游总收入,实现旅游收入主要靠门票收入的粗放型增长向旅游产业总收入的集约型增长转变。

1. 景区景点只是旅游发展的载体而不旅游发展的全部,要把旅游发展的落脚点放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上,促进产业联动从而形成产业链。这样才能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而不仅是景区效益、门票效益,才能形成辐射、扩散效应,才能使旅游资源大县、旅游资源大市、浪游资源大省变为旅游经济强县、旅游经济强市、旅游经济强省。

篇12

【关键词】旅游经济 区域 非均衡

一、旅游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理论阐释

旅游业的范围和结构层次。目前,学术界对旅游业的概念尚未定论,对旅游业的范围也莫衷一是。世界旅游与旅行理事会指出:“为旅游者提供交通、住宿、娱乐、餐饮等服务以及为这些服务提供服务的单位、部门。”笔者认为,旅游业体现的是人们的需求,是指满足旅游者在旅游中所需的各种产品的部门、企业集合。旅游业的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旅馆业、景区、旅游车船公司等与旅游直接相关的核心层;航空公司、餐饮等相关层;商贸、文化、金融等社会支撑体系。

中国旅游经济的增长极。增长极理论。佩鲁第一次提出增长极概念,即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可能完全平衡,平衡是相对的,非平衡战略将带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这对旅游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云南省为例,其把旅游业当作增长极,带动了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中国旅游经济的增长极。所谓增长极是指未来吸引投资的城市和区域,应采用旅游创汇及其增长率开展研究。同时,定义增长极仍须满足以下条件:旅游创汇增长率≥全国同期增长率;期初旅游创汇水平>全国平均值;旅游创汇增加额>全国平均值。第一点是增长极的基本规定,第二点是为了排除特殊情况,第三点是衡量区域旅游对全国旅游增长的贡献。此外,还可以用人均指标印证增长极。

二、影响中国旅游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因素

资源禀赋。察观现实,我国不同区域之间旅游资源的差异相当明显,旅游资源的差异是导致旅游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制约了旅游业竞争力的提升。从全国来看,南方旅游资源优于北方。最优旅游资源是华东地区,次之为华北地区,这些地区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是旅游开发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旅游资源“非优区”受到特别重视。很多学者认为,发挥地区特色,经过合理开发,“非优”也可以变为“优区”,如深圳就是采用人造景观的方式,成为优秀旅游城市。总之,旅游资源具有比较优势,决定了一个地区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深刻影响着一个地区旅游业竞争能力。

旅游交通。旅游交通是关系区域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旅游交通发达,既可以改变区位条件的不利因素,也可以增强景区的可进入性,不断吸引更多客源,不断优化客源的市场结构。从空间理论来看,区位是发展区域旅游业的关键因素。路大道认为,我国条件最好的地区是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条件次之是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一言以概之,我国旅游业发展状况与区位条件状况相一致,旅游市场实际占有率与区位、资源相一致,其中,区位因素更加重要。

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动决定着经济、产业发展状况。经过改革改革30多年的战略调整,西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但不论是速度,还是指标,与东部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部分,其发展更需要交通、餐饮等其它第三产业的支撑。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旅游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产业结构较为合理,有效地促进了旅游业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制约了产业规模,限制了旅游业发展,使得东中西地区旅游业差距不断扩大。总之,区域产业发展的不均衡,造成了旅游经济空间的差异。

三、实现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

构建旅游产业新布局。旅游产业布局模式的选择。鉴于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应构建“以点带面、纵深辐射、区域联动”的区域旅游业发展新格局。要以中心城市为增长极,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支点,大力发展交通运输干线,建立特色鲜明的旅游区,实现区域联合发展。

落实区域旅游合作战略。切实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整合旅游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以共同旅游资源为纽带,取长补短,提升区域旅游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打破同质化发展模式,加强沟通和协作,实现互补互利,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

突出区域旅游业特色。旅游资源不是决定旅游业发展的唯一因素。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业,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一方面,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要利用好现有资源优势,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改善交通条件,加快重要景点机场建设。建立现代化通信设施,发挥光缆干线作用,扩大移动通讯覆盖率,建立信息高速公路。另一方面,“非优区”要充分挖掘本地民族文化特色,促进商务、会展、等新型旅游业态发展,以弥补旅游资源欠缺,促进特色旅游业快速发展。在一方面,旅游资源落后地区,要找准定位,发展原生态旅游,在“新、奇、特”等方面下足功夫,增强景区吸引力,不断改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旅游业健康发展。

合理选择区域支柱产业。深刻认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形成机理。受资源禀赋、交通、地区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旅游业发展呈现非均衡特点。非均衡增长未必是坏事,关键在于度,在于实现地区与资源的最优配置,以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所谓协调发展,不是让各地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一致,而是让各地区认识到支撑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业发展规划。

区域支柱产业的选择。支柱产业的选择标准有四点:较高的专业化水平;能主导地区经济发展;与其他产业关联度高;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目前,全国多数城市把旅游业列为支柱产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符合把旅游业列为支柱产业的标准。倘若严格依据标准,仅有9个省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定位相一致。因此,要理性选择区域支柱产业,不能盲目跟风发展旅游业。要推进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的制定,按照“环保领衔、文化为魂、创建精品”的原则,编制《旅游经济区域发展专项规划》。促进旅游产品合理开发,设计反映当地文化内涵的商品,建立多元化旅游市场。促进旅游资源的整合优化推进生态旅游发展,促进文化与旅游相融合,促进旅游业文化内涵的提升,使得旅游业真正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篇13

贾玉武,硕士,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主要从事银行卡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与研究。

摘要:

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旅游经济在区域经济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纵观我国各个省市地区,都已构建和发展了特色的旅游经济。以云南省旅游经济的发展为例,分析区域性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探讨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困境,从而为云南省旅游经济的发展提出建议性对策。

关键词:

旅游经济;旅游资源;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9002401

1引言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旅游观念的转变,全国各省市旅游业都有了显著发展,由旅游所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区域发展中越来越显著,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特别是消费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消费为核心的旅游经济体系。旅游经济作为新兴经济产业,区别于传统经济产业和经济增长模式,具有“绿色”经济的特征。如何发掘地区旅游资源,开辟区域性旅游市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然而,旅游业并不等同于旅游经济,旅游业只是旅游经济的价值实现形式,旅游资源也仅是旅游经济的载体,地区旅游资源的丰富与否,并不能作为判断旅游经济发展成效的依据,如我国西部广大地区都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观资源,但未形成健全的旅游经济体系,必须借助于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与消费的增长,才能实现旅游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影响区域性旅游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必须把这些因素都纳入到旅游经济体系框架中,因此,必须全面、深刻分析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利弊因素,才能为区域性旅游经济的发展提出科学的建议性对策。

2区域性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2.1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形成旅游产业,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才能够吸引不同的旅游群体,进而带动旅游消费,形成旅游经济。如果缺少必要的旅游资源为支撑,则发展旅游经济就无从谈起。

2.2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旅游经济是一个新概念,是在一定经济社会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果地区有着较好的经济基础,居民收入水平较高,旅游观念创新,则能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如果地区经济基础较差,居民缺少余钱满足旅游的愿望,则很难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2.3交通便利与否以及旅游相关配套设施的健全程度

旅游毕竟是爬涉,是和区域转移相一致的,交通条件决定了运输旅游群体的能力,如果交通便利,能够吸引游客,则容易带动旅游消费,如果交通不便,则旅游往往会受到制约。同时,也旅游相关的配套设施,如餐饮、住宿与娱乐等的健全程度,也会影响旅游的数量与质量,进而影响旅游经济的规模。

2.4对地区旅游文化的态度

区域旅游文化是经济发展的软支柱,如果一个地区有着系统化的旅游文化,则会形成强烈的旅游服务竞争意识,往往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进而带动旅游消费,形成旅游经济文化。如果地区旅游文化不健全,则往往只会形成以短期经济收益为核心的消费旅游,缺少提供高质量旅游服务的动力,不会形成持续的旅游经济。

3云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利弊因素分析

云南省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毗邻越南、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门户,有着优越的地理区位。然而,云南省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与优越的旅游资源并不匹配,2011年至2013年,全省旅游收入分别为1300.3亿元、1702.5亿元和2111.24亿元,同期的GDP分别为8750.95亿元、10309.8亿元和11720.91亿元,旅游收入占GDP比重分别为14.86%、16.51%和18.12%,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不高,并没有形成较好的旅游经济。因此,必须深刻分析云南省发展旅游经济的利弊因素,才能为全省走出一条真正的旅游经济道路奠定坚实基础。

3.1云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基于上述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云南省在旅游资源、旅游政策、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有利的旅游经济发展因素。全省有16各州市,东西南北各个区域都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诸如香格里拉、丽江、大理、腾冲、西双版纳等旅游景点,享誉海内外,成为云南省发展旅游经济的坚实基础,并形成了特色的民族旅游文化。同时,省委省政府等职能部门,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带动旅游业发展的调控政策和优惠措施,引导旅游产业链的发展。

同时,经济发展水平逐年递增,也为云南省旅游文化构建和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3.2云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纵观云南省的旅游经济,其总体水平还较低,发展面临着许多不利因素。首先,相较于东中部地区而言,云南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不能够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由于云南省地处西南云贵高原,地理交通条件并不如东部沿海便利,致使许多交通不便地区,即使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也难以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再次,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中的商业气息越来越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服务的质量,云南省不少旅游景点受此影响,降低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持续性,旅游经济大受影响。最后,云南省旅游经济缺少品牌效应,许多旅游资源由于未得到有效地开发和宣传,旅游经济价值难以体现。

4云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建议性对策

4.1因地制宜,充分体现旅游资源的特色

云南省要发展旅游经济,就必须整合现有旅游资源,以主体旅游资源为依托,走特色化旅游道路,因地制宜,充分体现旅游资源的特色,不能相互盲目效仿,脱离实际情况。

4.2坚持科学的、可持续的旅游经济发展道路

旅游和消费密不可分,但不能只注重消费而忽视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必须坚持科学的、可持续的旅游经济发展道路,以旅游服务质量为核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进而形成旅游经济圈,不能盲目走偏径,只注重短期收益。

4.3重视旅游资源的外部品牌宣传效应

云南省旅游资源丰富,但现阶段旅游产业还不成熟,许多旅游资源未开发、为宣传,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因此,云南省发展旅游经济,必须重视旅游资源的外部品牌宣传效应,努力创造和维护品牌价值,确保旅游经济发展的持续性。

4.4提升金融信贷对旅游经济的支撑作用

旅游消费是形成旅游经济的直接动因,由于缺少健全的消费信贷体系,抑制了社会的旅游消费能力。云南省应该构建完善的信贷消费体系,重视现代金融对旅游的支撑作用,从而提升旅游消费的能力,助推旅游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明娟.旅游经济之江南古镇商业化分析――以庄周古镇调查的实证为例[J].金融经济,2013,(8).

篇14

一、我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

(一)省内差异空间格局整体特征的分析

着眼于全国范围,区域性差异最为明显的在于东部地带而且东部沿海地带省内差异同样较为明显,其旅游业带来的经济增长超过了其他行业。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的旅游业差异明显而且各有侧重,在东部省份呈现出弱显著与一般显著性特征,在西部主要表现为强显著性特征而且较为明显。此外,省内差异明显的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省份,由于我国中西部经济整体偏弱的现状导致其旅游经济同样处于偏低的现象。及时中西部省份之间的差异性较大,但从全国范围内而言其并没有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贡献率。总体而言,东部地带省内差异性显著的省份较少,具有代表性的为广东省、福建省、江苏省等而且这些省份在全国旅游业中占据了较大比例。

(二)二大地带省内差异空间格局分析

处于东部地带的广东省、福建省、江苏省,虽然经济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但省内的差异性较大且差异性贡献率同样较大。然而,三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福建省与广东省属于强显著而江苏省则属于较强显著,前两者省内的差异贡献率较大,不同地市之间的差距明显。此外,广东省与江苏省差异贡献率之间的差距达到了10%,此现象说明了经济发达的省份之内有富有的地市亦有贫穷之地,旅游业在省内的经济的贡献率表现出来较大的区域差异,其发展状态呈现出来的是不均衡性。广东省的旅游经济主要集中在珠三角而江苏省的旅游重镇在于苏南地区,深圳、珠海、广州、东莞、佛山等城市的旅游收入占据了全省旅游收入的80%以上,即使在全国旅游经济中同样占据了较大比例,而苏南地区的镇江、广州、无锡、南京以及苏州等具有非常高的入境旅游收入总数,在全国当中也占有比较高的比重。相对来说,东部地带的辽宁和浙江这两个省份具有最小的省内差异,从以上现象可以看出,该省份内各个地市之间的旅游业处于均衡发展之中。

二、我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的机理研究

(一)旅游资源

旅游产业在一个特定地理区位上发展潜力主要是由旅游资源所决定的,对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产生刺激的根木原因就是旅游地的旅游资源的集聚度、垄断度以及品位度。立足于全国的角度来说且相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东部省份的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具备先天优势,根据旅游行业的排名处于前十的旅游景区大部分处于东部地区,同时旅游经济水平位列前十的地区同样由东部省份占据了大部分。中西部旅游相对丰富的省份主要有湖南、云南、四川、河南、山西等且旅游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由此可见,旅游资源的丰富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达水平。

(二)交通的可通达性

现在交通业的发展对于现代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无论是对旅游业的发达程度进行衡量,还是对旅游地进行建设、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都必须考虑旅游交通的便利程度。交通的通达性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备巨大的促进作用,两者之间呈现了显著的正相关性而且彼此之间相互促进。根据相关研究,在全国旅游业发达的前十名旅游景区,其交通的通达性同样位列于全国的前十名。从全国范围内而言,交通通达性较好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相对较少,四川与河南的交通便利性相对较好。然而,对于西部省份而言,交通网络相对较弱,旅游业水平同样较低。

旅游业的发展在省内同样具有差异性,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省市表现的更为明显。例如,在江苏省的苏南地区其经济水平发达且交通网络发达,不仅与上海联系紧密而且建设了辐射全国的高速公路网,对于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完备的基础设施。然而,在苏北地区无法抑制比拟,各方面均处于弱势。由此可见,交通的便利性与旅游业之间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

(三)经济的发展水平

从实际状况而言,旅游当地的经济水平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旅游地的经济越发达,则即可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揉投入以及基础设备的投入也即能够建设完备的配套设施,而旅游业的发展反过来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70%以上的东部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前十位,其旅游业发展水平同样位于全国前十位。而在中西部省份中,只有河南和四川的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十位,而河南和四川的旅游发展水平同样处于全国前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