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生物医学治疗高血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90 mm Hg者,均称为高血压。临床上常见原发性高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3792,81202630)第一作者:王梓宁,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中医药文献计量分析。E-mail: *通讯作者:张华敏,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医药古籍的管理与利用,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策略研究。E-mail: 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种类型[1]。中医学中虽然没有高血压病名,但相关症状可见于“眩晕”、“头痛”等病证中,并且历代医家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关于高血压的相关记载最早可见于《内经》,称为“眩冒”、“眩”[2]。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目前多数医家治疗眩晕以辨虚实为关键,其次从风、痰、火、虚等方面辨证论治[3]。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4],对CBM里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为该领域研究人员了解研究概况、研究热点及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信息支持[5-6]。1 资料与方法1.1 数据来源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为检索源,使用“主题检索”,选取“高血压”为主题词,以“按摩疗法”、“穴位疗法”、“中医病机”、“中药疗法”、“中医药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针灸疗法”和“中医疗法”等为副主题词,进行组配检索,文献年代不限,下载全部题录信息,去重后获得文献3 488篇。1.2 数据处理将导出的文献导入Excel中,以文献的标题进行排序去重;并对文献记录中出现的作者、机构、主题词、发文期刊等进行词频统计,得出高产作者、核心机构、高频主题词以及高载文量期刊等。最后使用MySQL语句,将确定得出的高频主题词进行两两配对,导入Spss19.0进行共词聚类分析,以揭示文献中的研究热点。2 结果对符合条件的3 488篇文献进行统计,得出发表文章在10篇及以上的作者有18位,发表文献数在10篇及以上的单位有9家,收录文献在40篇及以上的期刊有14种。
表1 CBM数据库中发表高血压相关文献量≥10篇的作者序号 作者 发文数量(篇) 1 段学忠 21 2 李运伦 19 3 邢之华 18 4 唐蜀华 14 5 王崇行 14 6 谭海彦 12 7 邝安 12 8 杨丁友 12 9 孙西庆 1210 蔡昌龙 1111 周端 1112 严灿 1113 刘文军 1114 张臣 1115 徐贵成 1016 符德玉 1017 潘毅 1018 李炜 10合计 2292.1 发文作者分布根据3 488篇文献的作者统计结果显示,来自总医院的段学忠学者以21次的出现次数居于首位,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利用益脉降压流浸膏(胶囊),调节患者血浆内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一氧化氮(NO)、胰岛素抵抗(IR)和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可以改善老年气虚血瘀型高血压的病情[7]。李运伦、邢之华等学者分列发文量的第2、3位。表1为发表文章在10篇及以上的作者统计情况。2.2 发文机构分布经过数据清理后,选取发表文献数在10篇及以上的单位进行发文机构数据分析。其中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以23篇文献居于首位。该所在20世纪70~80年代,曾由王崇行和邝安两位学者联合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主要研究了通过气功锻炼,不仅可以取得降压疗效;并且随着病情的演变,气功锻炼可以调节血浆中环磷腺苷(cAMP)与环磷鸟苷(cGMP)的水平,即随着阴虚症状的改善,cAMP含量趋向降低;随着阳虚症状的改善,cGMP含量趋向降低[8-9]。南京中医药大学和总医院分列第2、3位(见表2)。表2 CBM数据库中发表高血压文献≥10篇的机构序号 作者单位 发文数量(篇)1 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 232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3 总医院 184 广州中医药大学 145 安徽中医学院 136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137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138 山东中医药大学 139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12合计
1392.3 发文期刊分布经过数据清理后,选取收录文献在40篇及以上的14种期刊,共收录文献768篇。其中,《中医杂志》以收录79篇文献居于首位,《新中医》和《陕西中医》以73篇文献并列第二(见表3)。2.4 高频主题词统计最后,将出现的所有主题词进行清理后,将不同领域排名前10位的主题词及词频统计如下(见表4)。表3 CBM数据库中发表高血压文献≥40篇的期刊序号 来源期刊 发文数量(篇) 1 中医杂志
79 2 新中医
73 3 陕西中医
73 4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61 5 河南中医
55 6 辽宁中医杂志
55 7 四川中医
52 8 山东中医杂志
51 9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4910 吉林中医药
4911 上海中医药杂志
4712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4213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4114 中国针灸
41合计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 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6.016
近年研究表明,高血压的患病率渐增加,但高血压的治疗往往只注重药物治疗,而忽视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社会心理因素不仅是老年高血压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还影响着老年高血压的转归、预后及治疗效果[1]。两年来,笔者对80例门诊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门诊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Ⅰ、Ⅱ级患者80例,均符合《内科学》(第7版)高血压病诊断标准[2]。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6.2±5.4)岁,高血压病史6~10年;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7.1±5.2)岁,高血压病史6~10年。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单盲法,所有患者均给予尼群地平片30 mg/d口服,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治疗,治疗4周,每周测血压1次。每组患者均在休息30 min后测量血压。
1.2.1 认知治疗和心理疏导 热情接待患者,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特殊心理,如孤独、抑郁、焦虑等,由医生给予说服、关怀、开导、鼓励、提供保证等方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让患者及其家属明确高血压的病因、危害及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性,向患者介绍非药物治疗及药物治疗高血压相关知识,从而使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高血压病。稳定其情绪,调整心态,保持乐观情绪,减轻心理负担,纠正不良性格,提高抵御外界不良因素的能力。
1.2.2 松弛治疗及生物反馈治疗 利用音乐、气功等手段,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肌肉放松训练,由医生指导并教患者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纠正负面情绪,学会应对突况的方法;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3]。
1.2.3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由医生指导患者采用低盐饮食、禁烟酒、多食蔬菜水果、增加体力活动等,身体肥胖者进行阶段性减肥等。
1.3 降压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收缩压下降≥20 mm Hg以上或舒张压下降≥10 mm Hg;有效:收缩压下降10~19 mm Hg,或舒张压下降,但未达到10 mm Hg;无效:未达上述水平者[4]。
1.4 统计学处理 本组资料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见表1。
3 讨论
目前,一般医生和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仍然建立在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上,注重生物学病因和药物治疗,较少关注和重视患者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和转归的影响。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一种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心身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导致高血压病的机制主要为各种劣性刺激因素持续作用于机体,通过兴奋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导致下丘脑的电活动增高,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血压升高。因此,心理社会因素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单纯的药物降压治疗而不注重心理调节,效果往往不理想。在治疗老年高血压的过程中,同时适时予以积极的心理治疗,通过认知治疗让患者充分认识并了解到高血压的相关知识,明确情绪对血压的影响;通过支持治疗,充分调动患者积极的心理因素,帮助患者学会面对劣性刺激,尽量避免紧张刺激,使他们学会适应各种情况,减少心理创伤造成的影响,提高患者抵御疾病的能力;通过心理疏导、松弛治疗及生物反馈治疗,使患者消除不良情绪,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使其血压降低。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血压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
参 考 文 献
[1] 徐鸿华,余菊林.原发性高血压病与社会心理的关系[J].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2001,1(1):37.
[2]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7.
[3] 杨菊贤.生物反馈技术及其在心血管心身疾病的应用[J].辽宁医学杂志,1999,13(2):61.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高血压;冠心病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0.004
高血压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常见的疾病类型, 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特征, 该疾病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不同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表现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部分患者在早期可能不出现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不典型, 最为常见的表现为心悸、疲劳、头痛、头晕等[2]。通常情况下, 在情绪波动、精神紧张以及劳累等情况下患者的血压容易升高, 在休息后往往恢复到正常水平。随着病程的不断延长, 患者的血压往往会出现持续上升的现象, 并且逐渐表现出各种症状, 临床上将该时期的高血压称之为缓进型高血压[3]。在血压突然升高到一定程度时, 患者容易出现眩晕、心悸、呕吐以及剧烈头痛等症状, 甚至出现抽搐、神志不清等表现, 临床上称之为急进型高血压。通常情况下, 高血压的发生会伴有糖代谢紊乱或者脂肪代谢紊乱, 对患者肾脏、心脑等重要器官造成严重损伤。高血压患者长时间血脂代谢异常, 容易促使脂质沉积, 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引起冠心病[4]。部分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绞痛, 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寻找一种科学有效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十分必要[5]。研究显示[6], 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显著, 本研究对此也进行了研究, 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6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30例。观察组中男20例, 女10例, 平均年龄(63.21±4.26)岁, 平均病程(15.3±2.5)年。对照组中男21例, 女9例, 平均年龄(63.05±3.12)岁, 平均病程(15.2±2.4)年。排除标准:对本研究中药物存在应用禁忌证者;存在精神障碍者;合并有严重系统性病变或者器质性疾病者;恶性肿瘤者;有感染性疾病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进行治疗:给予患者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浙江昂利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83459), 5 mg/次, 1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给予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天方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1984), 10 mg/次, 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接受6个月的治疗。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舒张压、收缩压)水平以及血脂(TC、TG、HDL-C、LDL-C)水平进行对比分析。
1. 4 疗效评定标准 对患者进行治疗后, 其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 心电图恢复到正常状态, 舒张压降低到正常水平, 其下降>10 mm Hg, 或者舒张压没有降低到正常水平, 但下降幅度>10 mm Hg为显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 差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情况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舒张压与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与收缩压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情况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TC、TG、HDL-C、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TC、TG、HDL-C、LDL-C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上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非常普遍, 老年人属于该疾病的主要发病群体[6]。长时期的高血压状态可促使血脂代谢异常, 脂质代谢异常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在长期高脂血症的情况下, 增高的脂蛋白中主要是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和胆固醇对冠状动脉内膜造成功能性损伤, 使内皮细胞和白血病表面特性发生变化, 粘附因子表达增加, 在一系列细胞、因子的作用下, 冠状动脉内膜形成脂肪条纹, 脂肪条纹演变为纤维脂肪病变, 再发展为纤维斑块[7-9]。一般情况下, 合并有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较窄, 其血流不畅, 在临床上会出现血压升高、头晕、胸闷、胸痛等一系列的心肌缺血症状[10]。研究显示, 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关键在于降压、调脂、稳定斑块、改善冠状动脉灌注和心肌供血[11]。临床上的降压药物主要包括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者钙离子拮抗剂等, 采用这些药物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 能够同时改善患者的血脂与血压状况, 将其病程进展延缓[12-14]。本研究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患者进行治疗,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属于一种新型钙离子拮抗剂, 可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 具有降压和抗心绞痛作用, 可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钙离子内流, 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 扩张外周小动脉。其改善缓解心绞痛的机制目前考虑为:① 使心脏后负荷降低, 减少心肌耗氧量, 降低血压和缓解心绞痛。②通过扩张正常和缺血区的冠状动脉, 改善冠状动脉痉挛, 增加冠状动脉灌注, 改善心肌血供, 减轻心绞痛症状[15]。阿托伐他汀是HMG-CoA还原酶的一选择性、竞争性抑制剂, HMG-CoA还原酶为一限速酶, 该酶将3-羟基-3甲基-戊二酰基辅酶A转化为甲羟戊酸(包括胆固醇在内的固醇的前体), 阿托伐他汀通过抑制肝脏内HMG-CoA还原酶和胆固醇的生物合成从而降低血浆中胆固醇和血清脂蛋白浓度, 并通过增加细胞表面的肝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以增强低密度脂蛋白的摄取和代谢, 同时使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显著和持久性增加, 从而使循环中的LDL-C颗粒质量发生有益变化[16]。阿托伐他汀通过降低血脂水平、降低血液粘稠度、稳定冠状动脉斑块, 改善冠状动脉血流灌注, 减轻心绞痛症状。此外, 阿托伐他汀还具有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血管顺应性的作用, 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用可起到协同降压作用[17, 18]。研究显示, 将以上两种药物联合用来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效果显著, 在联合应用的过程中能够起到相互协同的作用, 将治疗有效率进一步提高, 确保对患者进行安全、有效的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P
综上所述, 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显著,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压与血脂, 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书文, 张晏, 付静, 等. 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 13(1):116-118.
[2] 刘玉英, 张彬, 王木华, 等. 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观察. 中国医药导刊, 2016, 18(9):927-928.
[3] 郑瑞静. 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治疗作用分析. 世界最新t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6, 16(94):121-122.
[4] 梅光艳, 李杰. 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压、血脂水平的影响.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3):131-132, 139.
[5] 陈永国, 何静. 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效果观察.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 1(23):24-25.
[6] 张爱蓉, 吴晓, 吴良远, 等. 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压、血脂的影响观察. 中国药师, 2015, 18(12):2095-2097.
[7] 谭利高, 明凤. 血脂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世界临床医学, 2016, 10(23):109.
[8] 陈强.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分析. 世界临床医学, 2016, 10(16):87.
[9] 林榕. 阿托伐他汀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效果分析. 中外医学研究, 2016, 14(31):153-155.
[10] 杨生付.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并高血脂的临床效果研究. 今日健康, 2015, 14(12):168.
[11] 袁夏英, 何翅鹏, 张仲叶, 等.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的疗效以及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 中国医学创新, 2016(2):126-129.
[12] 向阳, 李萍, 鄢学. 阿托伐他汀联合氨氯地平早期大剂量用于高血压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评价. 中国药业, 2016, 25(11):25-27.
[13] 李庆. 左旋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效果分析.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 4(8):44.
[14] 袁红霞. 苯磺酸氨氯地平与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观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8):16-18.
[15] 党育红, 于敏莉.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观察.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9):65.
[16] 陈波, 赖晓惠, 邓凡志. 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效果.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21):3-4.
[17] 陈玲. 阿托伐他汀与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的疗效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29):113.
[18] 白琨, 张力, 冯迎雨. 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5(3):353-355.
【关键词】高血压;手术诊治;丘脑出血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035-01 在临床中,丘脑动脉常因高血压而出现病变,进而引起丘脑出血。最终致使丘脑附近区域,例如:下丘脑、中脑以及内囊等受到影响,致使大脑功能受损、意识能力消失、手脚以及其它部位肢体无反应功能等[1-2]。在人体构造中,丘脑位于人体大脑中的深层位置,所以丘脑出血一般根源都较深,在以往的丘脑出血诊治中,丘脑血块均靠内囊纤维来处理。随着医疗手段的演变与更新,在当前的临床中,诊治丘脑出血的手术类型有很多,具体用何种手术需要根据病人的丘脑出血情况而定。现将2011年9月23日到2013年5月23日我院接诊的51例高血压丘脑出血病人术疗资料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病人资料 2011年9月23日到2013年5月23日,我院接诊高血压丘脑出血病人51例。男性31例,女性20例,年龄:41岁到87岁,平均60.28±4.13岁。51例均存有高血压病史,引致丘脑出血因素:疲劳、酒精、药物、心情兴奋或者激动等。临床表现:16例瞳孔对光反射较为正常;8例对光无反射;10例瞳孔变小,且对光无反射;17例瞳孔放大,且对光反射比较缓慢、迟钝。此外,在手术诊治前,14例GCS估分在3到5分间,25例GCS估分在6到8分间,12例GCS估分在9到12分间。在51例病人中,7例属于单纯性的发生丘脑出血,21例为全脑室性的丘脑出血,12例是单侧性的丘脑出血,11例为扩张性的脑室出血。ADL为一类级别、二类级别、三类级别、四类级别、五类级别的人员各有:5例、8例、14例、15例、9例。之后,对这51例因为高血压而致使丘脑出血的病人进行手术诊治。
1.2手术方法 1)对于血肿量在10ml以下的丘脑出血病人,给予保守治疗,观察病情变化。2)对于血肿量在10ml-30ml的丘脑出血病人,用钻孔引流术,破入侧脑室的,行脑室穿刺引流术。3)对于血块或者血肿面积大,出血量大于30ml的病人,用开颅清除术+弃大骨瓣减压术。在手术治疗前,经CT对丘脑出血做出定位,进而对脑内与脑室中的血肿量的大小予以预测。血肿量少的或破入侧脑室的经钻孔行脑内血肿穿刺或侧脑室单侧穿刺引流术,使脑内、脑室中的血肿得以释放,进而使脑颅内压得以降低或者缓解。出血量大于30ml,脑组织受压明显,脑中线结构偏移,临床症状较重的,应急诊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弃大骨瓣减压术,以确保颅内压得到最大程度的缓解,为术后挽救患者生命创造条件。术前需根据头颅CT情况对出血的位置及出血量作出明确判断,由此决定手术方式。术中止血需完善、仔细,特别是细小动脉破裂出血,必须止血彻底。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瞳孔、意识及生命体征,以防止再次出血,丧失挽救患者生命的时机。
1.3统计学方法 统计软件:SPSS18.0,检验方法:t检验、X2检验。P
2.结果
在51例病人中,47例丘脑出血治愈, 4例术疗无效死亡。治愈概率:92.16%。死亡率:7.84%。具体见表1。此外,在术后,对生存的47例病人予以ADL分析,分析后,ADL为一类级别的人员由之前的5例增为19例,ADL为二类级别由之前的8例增为16例,三类级别由之前的14例减至8例,四类级别由之前的15例减至4例,五类级别的人员由之前的9例减至4例。对应级别概率:37.25%、31.37%、15.69%、7.84%、5.88%。总之,病人的ADL能力有所增强。手术前与手术后的差异有统计意义(P
3.讨论
丘脑出血是导致颅脑内压瞬间变高的首要因素,此外,还会导致脑颅其他部位受到压迫,致使水肿。若病人丘脑出血量大,会再次引发脑室出血,进而使脑室壁因此受损,引发胃部溃疡、肺部水肿、血糖过高、胃部糜烂等疾病[5-6]。丘脑出血的不良程度因病人而异,如果病人有重型的丘脑出血现象,生命将时刻受到威胁。在本文的51例病人中,均接受手术治疗。结果治愈率:92.16%,手术疗效颇高,此结果与参考文献的临床研究结果一致[7-8]。对于需要行开颅手术的病人,治疗时,要注意功能区,切忌伤到脑部功能神经,并且在清除血肿时,要留意大脑功能区。总之,在诊疗高血压而致使丘脑出血的病人时,要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出血量的情况,手术指针明确时,及时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宋海洋,金澎,赵希芹.侧脑室前角穿刺脑脊液外引流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39例临床分析 [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7):1315-1317.
[2]林小义,曹志恺,黄柳军.长方体定位血肿排空法联合尿激酶与地塞米松救治65例高血压丘脑出血效果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8):1159-1162.
[3]李玉明.侧脑室前角穿刺脑脊液外引流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39例临床分析[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1,24(3):187-189.
[4]刘文阁,李文军,朱文强.立体定向微创液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58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09,38(11):1324-1325.
[5]唐学柱,李智慧.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行双侧脑室引流加尿激酶冲洗治疗[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5):108-108.
[6]张安龙,张志红,庞一强.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立体定向多靶点穿刺治疗[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8,24(16):601-602.
[7]陈鹏,廖远高,杨期明等.侧脑室前角引流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临床分析[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10(13):24-25,30.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 微创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是脑实质内血管的急性、自发性出血,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死亡率可高达35%~40%,约占所有脑血管疾病的22%~25%,其致残率和致死率也占全部脑血管疾病的首位,中国国内ICH 的发病率约占脑卒中的18%~54%,明显高于国外的7.5%~18.6%,其中高血压脑出血(HICH)是脑出血最常见的类型。高血压脑出血的内外科治疗进展很快,其中外科较内科更有优势:内科治疗包括降颅压、减轻脑水肿等各种并发症,还有钙离子拮抗剂与胰岛素的运用等;外科治疗是通过手术的方式清除颅内血肿;后期采用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
1普通内科治疗
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保守治疗首先是通畅气道、呼吸和循环的维护,稳定生命体征,继而评估意识水平,卒中单元和神经重症监护病房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预后,对于呼吸障碍的昏迷患者必须进行插管和机械通气,其它还包括控制颅压升高、降低血压、控制体温、预防应激性溃疡、预防癫痫,防止肺感染等。从上世纪90年代"卒中单元"的概念提出以来,因其确切的临床疗效受到临床广泛的认可,并被神经科医生不断的推广[1]。
2 ICH急性期的血压控制
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在24 h内会随着血压升高而进一步增加。脑出血后防止继续出血的一个重要治疗措施是降低血压。但与此同时,降低血压可导致脑组织低灌注性损伤。因此在脑出血急性期采用何种方法降压仍值得研究。脱水剂可降低血压,如果血压下降不明显则说明血压升高与高颅压无关, 再根据情况来选择合适的降压药, 舒张压降低至100 mmHg水平较为合理。研究表明,对起病初期急剧升高的血压进行干预与调控可以降低血肿的扩大[2]。
3脑出血超早期止血治疗
目前关于脑出血超早期止血治疗使用止血剂如血凝酶等可以控制血肿的扩大[3]。初步的试验研究证实,止血芳酸和氨基乙酸治疗早期止血的临床效果较差,但其抗纤溶的作用却起到了稳定血凝块的作用。抑肽酶通过抑制激肽释放酶来减少患者的术中失血。重组活化Ⅶ因子(rFⅦa)只作用于局部出血部位,但不激活全身性凝血过程,且半衰期较短,故可能成为脑出血早期治疗的一个理想药物[4]。
4脑水肿的控制
脑出血后发生的脑水肿会使病情进一步恶化,预后较差。急性期脑水肿是HICH 的主要死亡原因。甘露醇及甘油果糖是降低颅内压(ICP) 的常用药物,使用剂量为0.2~0.5 g/Kg/次,使用时间不宜>5 d。
5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能降低了脑组织的新陈代谢率,保障了脑组织的血流灌注;降低对脑神经的毒副作用;减少钙离子的内流,促进再生基因的形成;恢复脑神经之间的细胞信号传导,抑制内源性有害因子的释放。但可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并可造成颅内继发感染,故该治疗措施的实施方案仍待商榷[5]。
6外科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急症,血肿的大小及周围水肿的形成与发展可能会对ICH患者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手术除能清血肿、降颅压以外,还可避免脑内的神经元长时间受压而发生不可逆的损伤,造成更严重的伤害。有研究报道,在发病后7 h内进行手术[6],通过手术将脑脊液外引流,降低颅内压,增加脑部血液灌注,改善基础代谢率。但对于部分出血量大,出血部位较特殊,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术中的出血难以估计,故应等待合适的时机再行手术治疗。目前常用的有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开颅微创血肿清除术、CT 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神经内镜辅助血肿清除术、神经导航辅助微创手术和内镜技术六种。①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是一种传统常规的术式,能够较彻底的清除颅内血肿,彻底止血,充分减压,缺点是对脑组织损伤大。②小骨窗开颅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创伤小,能迅速清除颅内血肿,减少二次出血对脑组织再次损伤,术后脑水肿轻、恢复快。但不能对脑组织肿胀区域进行明显减压。多用于:皮层下、基底节壳核、基底节混合型血肿和小脑血肿。对于血肿清除有困难的情况,局部加用抗凝药物可提升手术的效果[7-10]。③CT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适用于脑部各部位出血,特别是深部出血和中小血肿,但不适用于出血量大的患者。④神经内镜辅助血肿清除术可避免开颅手术时对脑组织的牵拉损伤,显露良好,保护入路周围正常脑组织及血肿清除后的神经功能。该术式的缺点是对血肿较大的情况处理不利,而且对操作医师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难以普及。⑤神经导航辅助微创手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神经导航为无框架式导航,将不可视靶点变为可视靶点,对血肿定位准确,可准确锁定手术部位及靶灶的三维空间位置,术野暴露清楚,可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具有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的优点,死亡率较低,预后也较好,不足是术中有漂移效应[11]。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的应用日渐增多,因其能有效避免开颅手术时对脑组织牵拉损伤,且对正常与非正常脑组织及血肿的分辨率高,止血效果良好,术后并发症可能性下降,患者的预后也较好。
7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规范化治疗始终是神经科专家探讨的热点之一,每种治疗手段及方案均有一定局限性,纵观高血压脑出血治疗多年的进展,主要为手术方式的改进,使手术对脑组织的创伤减少,将来的进展可能会在神经内镜及机器人辅助手术方面,微创手术治疗将成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方法之一。但高血压脑出血仍因为其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根本原因主要是对高血压脑出血引起的原发及继发神经损伤无法修复。高血压脑出血的继发性脑损伤是一个由自由基、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病理过程。其治疗也相对复杂,而目前神经生物医学是国内外研究的热门领域,随着神经生物医学的不断进展,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将获得新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陈东亮.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16(6):379-381.
[2]陈东亮.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118-120.
[3]黎鹏,刘国祥.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及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8):1169-1172.
[4]曾令先,杨广亮,杨赛琴.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形成脑室铸型的治疗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1):56-57.
[5]张帆,游潮.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0,7(4):210-214.
[6]张松,廖振南.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新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23):3596-3598.
[7]Ko SB,Choi HA,Lee K.Clinical syndromes and management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Curr Atheroscler Rep,2012,14(4):307-313.
[8]陈东亮,彭涛,谢庆海,等.超早期翼点小切口锁孔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9,14(7):412-414.
[9]马骏.不同手术时机立体定向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80例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9):1147-1148,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