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急诊科常见的病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摘要】通过对本院急诊科一年中因自杀口服药物及农药的急性中毒患者进行分析,找出其发病特点,为今后本地区急性中毒的防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急性中毒;构成分析;特点
急性中毒是急诊科的常见病之一,现将我院急诊科一年中因自杀口服药物急性中毒病例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中毒事件的药物类型、患者年龄分布、发病时间分布、患者职业分布及救治方法等方面来分析我院急诊科急性中毒的特点和研究方向。
1 资料与方法
入院病例为2008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经我院急诊科抢救、治疗的因自杀口服药物及农药急性中毒病例(误服病例未计入本研究中),按照中国预防医学疾病控制中心要求,所选病例由急诊科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填写性别、年龄、职业、发生时间、病人来源、发生地点、意图、中毒物质名称及剂量与毒物种类、侵入途径、急诊处理方式、诊断与转归等,对来诊病人逐例登记,每月汇总。
2 结果
2.1 性别、年龄分布:一年中,因各种原因自杀、口服药物中毒患者128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90例,中毒病人中20~29岁中的年龄组中毒比例最高为39.6%,其中发生在30~39岁中间的占34.8%,二者占总人数的74.4%,男女比例为1∶2.4。
2.2 中毒物质种类:毒物种类以农药及药物剂型为主,农药以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等为主,药物药剂的中毒中,以镇静催眠药、抗癫药及抗震颤麻痹药物为主。
2.3 中毒时间分布:一年中均有发生,农药中毒主要发生在7~8月,而药物中毒及其他化学品药物中毒在各时间段无明显差别。
2.4 中毒发生地点及职业分布:绝大多数中毒发生在家里(73.2%),其次在娱乐场所(13.8%)、职业环境(6.6%),学校(4.1%),中毒常见的职业分布为最常见的是农民,其次为待业人员(18.2%),最后是学生(14.0%)[1]。
2.5 中毒患者的转归:128例中毒患者中,97.7%的患者出院,死亡3例,占2.3%,死亡病例中,农药中毒占首位,占中毒死亡75%。
3 讨论
消化道仍然是毒物、药物摄入的主要途径,对消化道摄入的患者中采取清除毒物的主要方法是清水洗胃,大脑、肝脏和心脏是需要保护的主要器官,洗胃仍然是急诊科医师处理急性中毒的主要有效方法,对救治来说,催吐、洗胃、导泻均非常重要,应争取尽早、尽快。
急性中毒仍然是我院急诊科常见病,年龄以20~39岁患者所占比例最大,女性患者仍占中毒的大多数,与多数报道一样[2],这可能与女性感情比较脆弱、生活压力大、家庭矛盾、婚姻不美满等因素有关。农民中毒的主要物质仍是农药,因为与日常生活中、生产中使用农药有关,随手可得。
中青年是急性中毒发生的高危人群,青年阶段神经内分泌调节不够稳定,常引起心理行为及精神方面的不稳定,初接触社会,适应能力差,同时爱情挫折、就业困难、升学压力大都是导致他们自杀、服药的主要因素;而中青年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更加棘手和繁多,如家庭经济收入的来源、子女的就业与升学、赡养老人、激烈的社会竞争及自己的健康问题均可增加其心理压力,导致他们发生自杀与服毒。因此,急性中毒事件不仅是简单的医疗问题,而且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需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以做好宣传和预防工作。
在128例急性中毒中,全部在本院急诊科留观及住院治疗,急诊科可以有效治疗全部的急性中毒患者,提示急性中毒应该是急诊专业医生的主要发展方向,有必要建立急性中毒特色急诊医学专业。
【参考文献】
[1] 刘淑英,赵敏,王玉芝.616例急性中毒患者流病学调查.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6,13(6):400.
【关键词】医院;急诊抢救患者;构成;分流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36-02
急诊科是抢救危重病的科室,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医疗措施的完善和人们医疗意识加强,急诊患者人数激增,大多数选择大型综合性医院急诊科就诊,造成急诊室拥挤,导致工作强度大,压力大。对急诊患者病情分类管理和准确合理分流可以缓解患者滞留[1]和拥挤状况,提高急诊科的医疗质量,为急诊科管理和建设提供依据。本文是对2008年2月~2012年3月我院急诊抢救患者的疾病构成分类和分流去向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急诊科2008年2月~2012年3月救治患者1039例,其中危急重症需抢救患者374例(36.0%)。其中男性302例,女性137例,年龄10~83岁,平均年龄41岁。急诊内科抢救病人334例(89.3%),外科抢救40例(10.7%)。
1.2方法
整理医院急诊门诊患者登记情况统计,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2年3月我院急诊抢救的疾病分类、诊治后的分流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疾病分类采用国际分类标准ICD-10。
1.3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急诊抢救患者就诊疾病分类构成 急性抢救内科病例患心肌梗死有76例,占20.3%;冠心病有59例,占15.8%;高血压危症27例,占7.2%;急性脑出血及脑梗115例,占30.7%;中毒37例,占9.9%;惊厥20例,占5.3%。外科急救患急腹症40例,占10.7%。急性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及心肌梗死、中毒的抢救患者比例明显高于疾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抢救患者分流情况 急救后分流情况为分科住院患者达308例(82.4%)、紧急处理后留观患者41例(11.0%)、抢救无效死亡患者5例(1.3%)、转院患者20例(5.3%)。抢救患者住院比率明显高于其他分流情况,之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诊科室是面对社会的接触病情复杂、危急性较高患者的一个窗口,近年来急诊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尤其是口碑好的综合性医院急诊科人满为患,对医疗人员工作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如何改善急诊患者的滞留情况,解决急诊科拥挤现象,特别是对危重患者的是否抢救及时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引起深入思考。对急诊抢救患者构成和治疗后的分流情况进行分析,使两者间协调发展,有助于医院的急诊建设。
3.1 预检分诊[2]管理方案
我院可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出一套实用性强的急诊管理系统,可对急诊患者资料进行信息化处理,包括信息完整输入、分类检索与查询、数据图表与趋势等整合性强大的一软件,加快急诊节奏,减轻了传统手工登记的繁琐、遗漏及差错机率。参考国内外预检分级标准,可由分诊台护士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缓急科学地安排先后顺序,对患者病史、生命体征进行评分,对患者病情进行分级分诊,并将患者信息输入急诊管理系统,可使危急重症患者得到有效、及时的救治。有生命危险需立即抢救的患者,可开放绿色通道,进入抢救室实施急救。对存在潜在生命危险的患者,病情可能随时急剧变差,可安置抢救观察床上紧急处理和严密监护。医院要保证急诊工作的正常运作,必须对医疗资源进行重新编排分配,并不断地改进急诊医疗服务流程。
3.2 抢救患者疾病构成情况与合理分流
急诊患者疾病构成的分析可以为急诊科管理合理化、高效率运转提供参考依据。郝璐等[3]对急诊病例疾病谱分析统计出急救前10种疾病依次为急性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心率失常、中毒、惊厥、上消化道出血、恶性高血压、急腹症、多发病和肺心病。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发生危急情况概率大,在急诊抢救病人中所占比重大,急性脑出血及脑梗占30.7%、心肌梗死 20.3%、冠心病占15.8%。根据病谱统计分析结果,制定相应政策、制度,尤其是常见危重症患者的急救诊治和护理规范,提高诊疗水平,保障急诊抢救成功率。不同系统发病率在季节方面也有一定规律可循,可根据就诊病人数量和就诊时间集中性分布情况做出急诊护理人员的科学分配,采取灵活、合理、快捷的人力调配,确保医院急诊抢救护理工作顺利有序进行。抢救患者中入住院者比例大,占82.4%,最大限度地调动医疗资源,扩大医院配套设施及硬件配置,增加住院床位,首先要保证急诊患者的住院床位。
3.3 护理对策
分诊护士要求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丰富的经验知识,掌握好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技巧,能迅速评估患者的初步情况,合理分流,优先安排重症患者的救治,提高抢救成功率,确保医疗安全,并要求全程均有护士陪同[4],消除患者及家属紧张情绪,向患者细致解释,让患者配合相关医生治疗。根据不同层次护理岗位的需求,加强护理人员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急救常见病、多发病、心肺复苏等针对性学习,掌握急诊抢救护理程序。后期可对急诊抢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减少患者在医院的滞留时间,减轻工作压力。
参考文献:
[1]叶立刚,张茂,周光居,等.综合性医院急诊抢救患者构成和分流的状况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1,31(10):933-936.
[2] 孙红,绳宇,周文华.急诊分诊标准探讨[J].护理研究,2007,21(10B):2709-2710.
【关键词】急诊科;实习护生;新教学模式;综合技能评分;带教满意度
急诊科患者病情危重,医护人员既要能够快速诊断病情、预测并应对患者病情突发变化,又要掌握娴熟的沟通技巧,安抚患者并获取准确主诉,因此工作压力大、且业务素养要求较高[1-2]。急诊科为实习护生必须轮转的科室,由于自身经验不足、操作不熟练以及急诊科患者病情独特等特征,实习护生普遍存在畏惧、焦虑等情绪,不敢动手操作[4-5],因此常出现护理结束后效果欠佳现象,鉴于此,医院急诊科在2018年9月—2019年3月部分实习护生中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带教等新型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取得显著效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临床对象
选取对象为自2018年9月—2019年3月在医院急诊科实习的护理专业学生,共计60名,均为护理专业本科大四学生。按照随机数字表达法将其分为研究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研究组:男1名,女29名,年龄21~24岁,平均(22.56±3.20)岁。对照组:女30名,年龄21~24岁,平均(22.62±3.17)岁。两组实习护生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护士进入科室后,护士长带领大家熟悉科室布局、注意事项等,并分配带教老师,每人分发急诊学习计划表。带教老师依据计划温习相关理论知识,并依据学习计划侧重性的指导与讲解;在出科室前,护士长随机抽考计划内容并评价。研究组: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同时配合案例介绍、情景模拟带教等。(1)案例介绍,即带教老师在出现典型患者时与实习护生共同研究特殊案例病例,如患者在注入参附注射液60mL时,为什么会出现心慌、胸闷、大汗、面色苍白的问题,具体该如何处理;在原病例基础上,患者血压突然降至85/50mmHg,心率为130次/min,且伴随咳粉红色泡沫痰、气喘等表现,此时发生了什么症状,应该如何处理;抢救过程中,患者自主呼吸消失、呼之不应、大动脉搏动无法触及,此时患者病情进展至哪个阶段,应该如何处理,处理时注意事项是什么?带教老师发放典型病例资料后,要求每位护士详细阅读文献资料,结合教科书内容,互相讨论,共同分析,带教老师引导护生共同思考、鼓励、启发他们对案例的批判性思维,质疑且提出相关问题,并对护生的总结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2)情景模拟,实习护生自行分配角色,扮演患者、医生、家属、护士等,根据学习、实习需求设置情景。①涉及输液场景,准备需要的抢救用品、仪器,假设输液时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按照流程进行操作(患者出现不适—家属通知护士A—护士A查看输液时间、输液量,并调整或关闭输液—护士B通知主治医生—护士C测量患者基本生命体征,并给予吸氧处理—医生查看后评估并进行处理);②常见病患抢救,依据临床特征对患者病情、主要症状及体征进行评估,并遵医嘱立即抢救,护士A帮助患者摆放正确,吸氧并监测生命体征—护士B遵医嘱给药—护士C记录。③急救过程中患者病情持续加重,意识、呼吸及心跳丧失,所有护生需进行心肺复苏的演练;④带教老师参与护生情景模拟,扮演家属、医生及护士等提出疑问,培养护生的应急反应、沟通能力等。情景模拟结束后,护生之间相互评价提问,教师指出不足并督促改进。
1.3观察指标
(1)实习生进入急诊科实习前、后分发《急诊科实习护生临床技能综合评定量表》,包含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评定两个方面。理论知识评分包含急诊科常见疾病、病情判断、用药、护理配合注意事项等方面,满分100分,分数与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成正比;实践知识评分包含应急能力、基础操作、护患沟通技巧、团队协作能力及创新性等方面,满分100分,分数与实践知识掌握程度成正比。(2)实习结束后,分发《急诊科实习护生对带教学习满意度调查量表》,包含带教内容、带教模式、带教效果、学习意愿等方面,满分100分,分数与带教满意度成正比,其中非常满意:90~100分;比较满意:80~89分;一般:65~79分;不满意:≤64分。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评分、带教满意度评分等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以t检验进行分析对比;带教总满意率等计数资料用例(%)表示,以χ2检验进行分析对比。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实习护生理论、实践知识掌握评分比较
实习前,研究组、对照组理论、实践知识掌握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习结束后,研究组理论、实践知识掌握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带教满意度评分比较
研究组实习生对带教满意度评分为(95.66±3.20)分,对照组实习生对带教满意度评分为(91.11±3.08)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5.611,P=0.000)。
[关键词]急腹症;急诊;分诊
急腹症:是由于腹部脏器疾病、腹腔外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引起的。急诊分诊:急诊护士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急诊护理工作中重要的专业技能,分诊护士对患者的病情做出简短的临床评价,然后依据患者病情通过分诊护士分诊后,才能得到专科医生的诊治。通过分诊护士对急腹症患者及时正确的分诊,为患者赢得救治时间。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急诊医疗服务[1]。
1.材料与方法
1.1我院急诊科分别邀请内科、外科、妇科的医生为急诊科护士讲解各科腹痛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思路、举例和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还制定了急腹症分诊鉴别原则:喜按,腹软先发热后腹痛常见于内科疾病;拒按,腹硬先腹痛后发热常见于外科疾病。
内外妇科常见急腹症(详见表1)。
内科 外科 妇科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阑尾炎 宫外孕
急性右心衰 急性胆囊炎 卵巢蒂扭转
急性胰腺炎 急性胆管炎 卵巢滤泡
糖尿病酮症 消化性溃疡穿孔 黄体破裂
消化道溃疡急性发作 肠梗阻 排卵痛
基底部大叶性肺炎 尿路结石
病毒性肝炎 异物吞噬后梗阻
尿毒症
各种中毒
肠炎
1.2具体方法。急诊护士所有人员利用休息时间自发的参加了此次学习内容,在课堂上随机出题由护士进行分诊,同时还出题对每一位护士进行考核。每位分诊护士在工作中遇到不典型急腹症患者做相应的跟踪记录,在每月科室业务学习时提出,全体护士共同学习、讨论,以便提高我科护士对急腹症的分诊率。患者到急诊分诊台时,通过询问病史,年龄、性别、既往史、病人主诉疼痛的部位、时间、(有无变化规律)、性质、强度、影响疼痛的因素及既往采用的止痛方法及效果,生命体征(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的检查结果,进行分诊。
2.结果。
通过这样的培训和考核使我院急诊科护士对急腹症的判断和护理措施有了深刻的了解与提高,较学习前能快速的对急腹症患者做出正确的判断,可以缩短患者就诊时间,得到及时的救治,可减少患者因疾病带来的痛苦,也可减少因未得到及时救治而延误病情。
3.讨论
虽然医学在不断的发展,但病种不断增加,病情越来越复杂。分诊是急诊科的重要环节,作为分诊护士应专业化,应熟练掌握各种腹腔脏器解剖分布位置,腹腔疾病的临床特点,以及其他全身疾病可能引起的腹痛特点,分诊护士还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专业知识、综合素质等。达到一定考核水平的护士才能胜任此岗位[2]。急腹症是最难做出正确分诊疾病之一。对急诊科护士进行定期的培训、学习、讨论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对分诊错误率高的病例进行重点学习分析讨论,以便大家在今后工作中提高分诊正确率,为患者赢得救治时间。同时也减少了我院急诊科的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发热;诊断;抗菌药物;降钙素原
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主诉和症状,由于患者往往没有其他的定位症状和体征,发热患者往往就诊于急诊科,特别是急性发热患者。一般将热程在2w内的发热称为急性发热,而严格意义上的发热待查指发热持续3w以上,体温多次超过38.3℃,经过至少1w深入细致的检查仍不能确诊的疾病群。我院急诊接诊的发热患者根据情况有部分收住入各专科进一步诊治,为了了解收住患者临床特征,现对我科从2012年1月~12月从我科收住入院的发热患者65例回顾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从急诊收住入院共65例发热患者,年龄16~92岁(表1)。体温38.2℃~40.1℃,热程均在1个月内,其中1w内的有43例,1~2w的有11例,大于2w的有11例。住院天数1~30d,平均8.7d。
1.2确诊方法 回顾65例患者住院病历资料,记录其个人资料,生命体征,相关的症状与体征,结合血常规,感染指标,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并根据临床诊断归纳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软件分析,所有数据以x±s表示。百分数间比较用χ2检验,组间均值比较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一般情况分析 65例发热患者男性25例,女性40例,年龄61岁~69岁,无论是男性或女性,大于60岁年龄组的发病率最高。收住专科情况主要为血液风湿科19例(29.2%),急诊科13例(20%),呼吸科8例(12,3%),消化科7例(10.7%),内分泌科7例(10.7%), 另有1例收入ICU,2例普外科。
2.2疾病诊断分析 65例发患者诊断为感染性疾病61例(93.8%),其中呼吸系统感染40例(61.5%),腹腔感染5(7.6%)例,消化道感染4(6.2%)例,尿路感染4(6.2%)例,血流感染3(4.6%)例,皮肤感染2(3.1%)例,感染部位不明确3(4.6%)例;非感染性疾病有4(6.2%)例,分别为成人still病,淋巴瘤,亚急性甲状腺炎,直肠癌。
2.3其他 所有患者在急诊行血常规检测,白细胞小于4×109/L7例,在4~10×109/L有23例,大于10×109/L35例,住院过程中有14例使用激素治疗,有64例患者使用了各种抗菌药物(包括碳氢霉烯类抗生素比阿培南),有32在住院过程中行降钙素原(PCT)检查。
3讨论
通过对65例从急诊收住入各专科的发热患者的回顾分析,大于60岁的患者最多,占所有患者的70%,与其他年龄组有统计学差异,与赵晓静的报道有显著差异[1],可能与本次回顾分析的资料来源于所有从急诊收住入院的患者,大部分病例为2w以内的急性发热,而急性发热大部分为感染性发热,相对于不明原因的发热待查病因要单纯[2],老年人由于相对基础疾病多,发生感染的概率高,而且更易接受住院治疗。从病例的收治专科看,血液风湿科最多,与医生认为发热为血液风湿科专科疾病的常见表现以及本院无感染科有关,有相当一部分病例收住急诊科,与大部分发热病例无专科定位症状与体征以及专科住院床位紧张有关。有1例病例收住入ICU,最后诊断为脓毒血症,提示急诊科应对脓毒血症提高警惕[3]。
从发热的病因看[4],感染性因素占到了大多数,主要为呼吸系统感染,尿路感染,肠道感染等,与程新春报道的一致[5]。本次病例大部分为老年人,老年人防御屏障功能和免疫功能减弱[6],更易发生各种感染。但未有结核感染,结核感染大多为慢性感染,主要表现[7]为长期低热及长期不明原因发热,在急诊科就诊的比例低,同时结核感染表现不典型,诊断困难。血流感染比例低,仅有3例,血培养的阳性率及送检率低是主要原因,与院外使用抗菌素,血培养送检不标准,送检意识不强有关。另外,从诊断及治疗技术看,仅有1例病例未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经验性用药占大多数,药物的使用及疗程随意性大,大多没有病原学依据。很多患者没有查血清感染性指标,如[8]PCT,文献报告,以PCT指导抗菌药物的使用能减少抗菌药的使用量及疗程,并没有增加病死率[9,10]。有14例病例使用了激素,在感染性发热中激素的作用尚有争论,使用激素需谨慎,特别是老年患者。另有4例非感染性发热,比例较低,与本次回顾分析的病例大都为急性发热有关,但临床中需对此类病例提高警惕,特别是抗感染效果不佳的病例[11-13]。
总之,急诊收住院的发热患者以老年人为主,而且大部分为急性发热,感染性比例超过90%,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但仍需警惕非感染性发热。治疗上抗菌药物使用需规范,尽量明确感染灶及病原体,另外需加强降钙素原的检测,有助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宇明.感染病学[M].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8.
[2]马锦玲,曹剑,王玉堂,等.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分布及临床特征[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1,33(1):83-87.
[3]张代民.降钙素原的测定与临床应用进展[J].实用医药杂志,2007,24(5):619-622.
[4]Zoulim F, Chemin I. Hepatitis B virus induced hepatocellualar carcinoma[J].Cancer Lett,2009,10:1-8.
[5]Liaw YF,Leung N,Kao JH,et al. Asian-pacific consensus statement on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a 2008 update[J].Hepatol Int,2008,2(3):263-283.
[6]王世其.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与恩替卡韦单药对慢性乙型肝炎处治患者的疗效比较[J].山东医药,2011,51(20):100-101.
[7]Liaw YF, Sung JJ,Chow WC,et al.Lamivudine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and advanced liver disease[J].N Engl J Med,2004,351(15):1521-1531.
[8]Lok As ,McMahon BJ.Chronic hepatits B[J].Hepatology,2007.45:507-539.
[9]Liaw YF.LcungN,Kao JH,ct al. Asian-Pacific consensus statcment on the manfge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a 2008 update[J].Hcpatol Int ,2008,2:263-283.
[10]Locarnini S. Primary resistance,multidrug resistance,and cross-resistance pathways in HBV as a consequence of treatment failure[J].Hepatol Int ,2008,2:147-151.
[11]GHANY MG ,FELD JJ, ZHAO X,et al.Randomised clinicaltrial:the benefit of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adefovir and iamivudine for chronic hepatitis B[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12 ,35(2):1027-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