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德育与道德教育范文

德育与道德教育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德育与道德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德育与道德教育

篇1

关键词:法律教育 德育教育 网络资源 中职学生

一、现阶段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现状

中职学生的起点较低,多数学生素质不高,一些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更容易产生不良的行为习惯。一些学生出现言语不文明,破坏环境的现象,节约意识差,甚至缺乏诚信。中职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比较淡薄。这些不良的行为表明中职学生的道德水平存在很大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改正他们的不良问题,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中职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比较淡薄,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差,法律意识模糊,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并做出违法的事情。此时,正是教育中职学生的关键时期,同时还要重视法律教育和德育教育,利用网络资源平台,让学生从兴趣出发,积极主动的学习,加强自觉守法的观念和意识。

二、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属于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教育是通过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来形成一定的法律意识,使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养成依法做事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处处用法律来规范自己,让学校形成一个法律教育的平台。道德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增强道德信念,强化道德规范。结合法律教育能着重培养中学生遵守道德遵纪守法的好品德,让道德和法律融合在一起,渗透式的教育可以大大提升中职学生的法律观念和道德品质。

三、中职学校应加强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

1.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

中职学校的德育课应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合理安排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化平台,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将法律和道德知识融入到课堂中,让学生们爱学习并用相关的知识引导行为,积极主动的渗透到各个行为中去,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道德教育,总体的提升整体的品德素质。

2.教师要提升自身的相关素养

教师的榜样是无穷的,他用实际行动和形象感染学生,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特别是中职学校的教师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师德修养,用自己的言行滋养学生,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建设。教师还要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专职的法律教师还要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合理的与德育教育相融合,将法律观念渗透到德育教育之中。同时,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参与德育教育,将班主任管理和学校的自我管理融合在一起,将德育的教育融合为一体。

3.营造法律和道德的和谐校园

学校要加强校园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法律和道德环境,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被感染和影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宣传报栏上建立法制角,在黑板和活动室贴一些道德规范的宣传标语,在广播站中宣传,在阅览室中放置相关案例的书籍和杂志等。让法律和道德建设在校园的每个角落生根发芽,使学生体会到德育教育的精髓,形成一种正能量,处处彰显崇高的美德和道德规范。

四、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反思

提高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教学效果的尝试,贴近学生和社会,注重实践的教育,使知识和理论相统一,切实的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1.加强实践活动

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社会调查和服务,加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加强时政新闻知识的学习

教师利用多种方式及时地将国内外和身边的事件与法律和道德知识结合起来,不仅能使一些概念性的知识变得容易,还能让较枯燥的知识点便于理解和记忆,通过生动的例子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让学生乐在其中。

3.增加相关的选修课

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学校的方针政策,教师及时的宣传政府的方针政策,加强法律和道德意识,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极大地增强了法律和道德教育的教学效果。例如:开设模拟法庭,宣传法律知识;开设相关的专题讲座。

4.完善考试模式

将考试的评分标准接近实际的能力。除了对课上的相关知识点的考察外,还要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考评。从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全面进行考评,同时让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克服重试卷轻能力的现象。

五、小结

篇2

>> 浅谈诺丁斯的关怀理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列宁灌输理论与“90后”大学生道德教育 “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初探 “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探索 90后大学生的特性及德育工作创新研究 “90后”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论 当代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90后”高职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路径分析 90后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德育工作应帮助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90后”大学生关怀意识建构途径探析 “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加强对“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对策研究 “90后”大学生道德问题成因分析 “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浅析90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90后大学生励志教育方式创新研究 “90后”大学生挫折教育之管见 “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探析 “90后”大学生情商教育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1-03-20.

[3]朱晨静.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3):92-96.

[4]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70.

[5]于天龙.学会关心:与内尔·诺丁斯对话[J].全球教育展望,2010,(11):10-13.

[6]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32,42,1,2.

[7]侯晶晶,朱小蔓.诺丁斯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4,(3):36-43.

[8][9]袁明锋,钟永淑.“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及教育管理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50-51.

篇3

关键词:科尔伯格;道德讨论法;公正团体法

近年来,我国德育理论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初步构建了中国特色鲜明的思想道德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但也存在着亟须加强和改进的方面。如重智育轻德育、德育目标理想化、脱离学生实际、德育方法不当、知行分离等,这些因素导致我国的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不高[1]。所以,改进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我国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任重而道远。

一、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策略

(一)道德讨论法

科尔伯格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为了促进儿童的道德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出示下一个较高阶段是最合适的。因为,特定儿童的道德水平是以一步一步的方式顺序发展的,他既不跳越任何阶段,也不倒退。“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主要取决于被给予推理的水平与儿童自身水平之间的发展性般配。[2]”新的道德思维方式不是从外部强加给儿童的,而是从内部发展出来的。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儿童注意真正的道德冲突,运用“两难”或“相对”的道德困境在儿童潜意识中埋下“矛盾”的种子,促使其寻找一种新的更好的解决道德问题的方法。为了鼓励学生在“讨论道德”过程中说出自己真正的想法,教师在“道德讨论”这种教学法中,必须保持“接纳”“包容”的态度。在课堂上运用这种讨论的方法的过程中,教师澄清和支持高于大多数儿童所属水平一个阶段的论点。当学生理解了这种论点,教师再讨论新的情形并澄清高于先前那个阶段的论点,这有利于刺激儿童持续的发展性的变化。

(二)公正团体法

公正团体法,是基于柏拉图、杜威教育思想和涂尔干教育思想,加上“监狱实验”分析而形成的一种新的道德教育方法。以科尔伯格的观点来看,为促进学生的道德行为,必然需要建设更高阶段的团体观念和集体规范。公正团体法强调团体的教育力量和民主管理的教育作用[3]。它以一个集体为教育单位,让集体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机会参与民主决策与管理,共同制定和执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都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使成员在这种集体的生活方式和道德氛围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从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因而,科尔伯格认为:“既然个人在社会道德方面的发展是社会教育的目的,那么,社会教育的主要手段,自然是为学生充当社会角色和参与社会活动提供机会和经验。”参与公共活动使人们得到道德方面的教育,要求人们考虑各种利益。在各种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下,要能接受别的规则指导,而不是只根据自己的偏爱和原则去作决定。

二、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策略对中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遵循道德发展规律,加强道德情感教育

当代中国的德育课堂中,道德教育和其他学科性质一样,被当作一种关于道德的知识进行灌输。只关注道德认知的道德教育是一种发育不全的道德教育,是一种畸形的道德教育。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很好地诠释了道德发展规律。其中第六阶段,也是道德的最高阶段: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即道德判断是根据良心做出的决定而不是一些具体的道德规则。古有《孟子•告子上》:“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於木也。”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是个人自律的突出体现。在这个界定当中我们可以得出道德不仅是一种规范体系,也是一种情感。由此可以看出,道德与情感密不可分,加强道德教育要注重道德情感的培育。儿童情感的发展同儿童认知发展密切相关,关注其情感发展,能够了解其在道德认知上的发展水平。“道德教育要想培养出行道德之事的道德高尚之人,就必须促使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变,而这个转变的核心就是情感的推动作用,这也就决定了道德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因此,道德教育更应该关注情感,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内在激发力量,也是个体形成道德信念,养成良好道德习惯的必要条件。学生拥有丰富的道德情感体验,更便于转化思想,进而能控制与调节其道德行为,使学生对道德规则有理性认知,在道德上做到知与行的统一[4]。再者,情感具有强化定势的功能,情感体验对个体产生刺激作用,有利于个体形成心理背景,因而,需尽可能地发挥师生感情交流的影响作用,为学生注入积极健康的情感。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开创双向互动新模式

在哲学范畴中,主客体是一对对立的概念。中国现行的道德教育主要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客体。但这种单向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科尔伯格的道德讨论法,也叫道德两难法,打破了传统德育中忽视主体的倾向。道德讨论法把道德教育的目的确定为刺激道德发展的下一个阶段而不是灌输国家、学校或教会的既定习俗。它假定向发展的下一阶段的运动不仅依赖于向儿童揭示思维的下一水平,而且要依赖于对儿童将当时的思维水平应用于问题情形时对2017年9月认知冲突的揭示。这给中国的道德教育带来很大启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学校在道德教育中的权威性和主导性,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发展水平,充分吸纳学生的心声和意见。这种道德教育的新模式,作为一种双向互动的道德教育新模式,强调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对个体道德发展规律的尊重。在学生道德规范实践中,需要师生建立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表现在学习过程中积极的认知,主动思考,认真体验生活,感悟道德,实现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育过程中场景的设定、目标的确立、规则的制定及过程的指导上。

(三)注重社会实践,让学生更多地参与道德决策

在中国应试教育为主的背景下,中国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学生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得到关于道德方面的知识。在考试中,学生可能在道德知识方面取得了高分,但是对道德理念的外化程度,即对道德理念的践行程度,教师无从得知,也无法考量。而对正确道德理念的践行是道德教育的最终归宿,道德知识的获得并不是道德有效性的唯一指标。科尔伯格在后期的研究中,对于道德教育问题的看法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单纯地强调道德认知或判断转向重视道德行为,开创了“道德教育的新柏拉图法”,又叫“公正团体法”[5]。科尔伯格认为,只有通过实际参与,人的经验和品格的发展才能达到更高阶段。一,学校可以通过组建社团或学生会等民主管理机构,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民主管理。社团或学生会实行严格意义上的民主,由整个社团或学生会制订所有的规则和纪律。发展学生的社团意识,使学生对社团负有明确的义务,帮助青少年建设第四阶段的道德社团。这种社团能激发并支持他们的利他主义和自觉的义务感。第二,学校可以在学生学有余力的同时,拓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活动。这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水平向第六阶段发展,体现普遍的公正原则、互惠原则、尊重个人尊严的原则和人权平等原则。如此,在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实现道德的内化与升华。

三、结语

道德建设想要起到预期的效果,必须从科尔伯格的理论中汲取道德教育的经验,重视道德教育,增强对道德教育的信心,这样才能摆脱中国道德教育以往的生硬说教,使学生变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接受教育,进而提升学生的自律性和自我修养。

参考文献:

[1]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M].魏贤超,柯森,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2]杨克瑞•邢丽娜.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雅斯贝尔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119.

[3]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10.

[4]吴先伍.大学生道德教育要关注情感[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2):4.

篇4

关键词:中职德育;伦理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

一、中职德育肩负着为学生补课的任务

职业学校的“特殊性”决定了中职生的教育难度,填补中职生的教育缺失已经成为中职德育课教师不能回避也是必须承担的责任,要承担起这种责任,中职德育课教师就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为中职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在中等职业学校,当前的教育体制所能分配的生源,让教师无法选择学生。教师所能做的就是“正视生源素质,保持良好心态”。面对生源素质不容乐观的状况,职校教师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去接受暂时不能改变的事实。

有人说过,任何一门学科,只要给予足够长的时间,没有哪个学生会学不好。然而,总有学生老是无限期地延长“足够长的时间”,导致有的学生因学科成绩不佳而得到太多负面的评价,也因而使自己的自信心备受打击。家长过大的期望值与学生实际能力的差距,加上学习目的不明确,基本道德规范缺失,人生观和价值观错位,社会责任感较差,生命教育缺位,公民政治素养偏低,认知偏差影响人际交往,使学生颇感无助,最终有的人自暴自弃,于是思想及行为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小学阶段出现的偏差没有及时纠正,初中阶段便更加突显起来,到了中职阶段,教师便肩负着给他们进行德育“补课”的责任了。突出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就是要紧扣企业、行业职业道德的标准和要求,着力培养中职学生敬业精神,服务观念,规则意识,诚实守信,全心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

二、“三恩三礼”,让中职德育回归原点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目标,应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孝亲尊师、仁爱和平、诚信明耻、笃行精技”的人。

“孝亲尊师、仁爱和平、诚信明耻”是伦理道德目标,而“笃行精技”则是职业道德目标。中职德育要在伦理道德教育的基础上突出职业道德教育,要从“三恩三礼”抓起,要让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知恩”就是知错;“感恩”就是感错,也即是忏悔;“报恩”就是改错,然而错是很难改的,甚至是改不过来的,所以我们得教育学生要注意“补过”。“礼节、礼貌、礼仪”教育,是德育中的基本内容,教育学生知礼、懂礼、明礼是德育规范的基本要求。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非常重视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教育,并以实实在在的活动去做德育,努力使学生的思想在伦理道德教育中升华,从而达到学生“笃行精技”的目标。“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中职德育就是要让学生走出校门前具备“诚实守信、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品质。

宝安职校以《弟子规》为媒介的“三恩三礼”教育,是做出中职德育成效的一次实践。他们通过“五个一”抓感恩教育,一是“一个中心”,以伦理道德为根本,以职业道德为中心;二是“一个原点”,从“心”开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三是“一个突破口”,通过学习《弟子规》,以“孝亲尊师”为突破口;四是“一个做法”,即务实,推崇“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通过教师“做”去影响学生,共同说出心中的故事;五是“一个试点班”,一个专业部一个试点班,试点成功后其他班效仿学习。通过“三恩三礼”教育,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独立,学会品德实践、品德体验、品德感悟和品德选择,引导学生树立与人和谐相处的优秀品格,不断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德育研究·在伦理道德教育中突出职业道德教育

三、“立规范、察亮点、寻结合、求创新”,走特色团建路

一个管理者对于自己单位的管理经营,一般都会选择走“规范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内涵式发展”之路。“立规范”使各项团建工作有据可循,“察亮点”使团员中的优秀分子入读业余党校,“寻结合”让青年教师的示范作用在师生多项活动的共同参与中成为和谐的整体,“求创新”让企业式班级管理成为亮点。

宝安职校团委、学生会围绕“三个特别(身心特别健康,待人特别有礼,技能特别过硬)”开展工作,订立了发展团员规范以及团干、学生会干部、分部、支部系列培训规范,通过查评情况推荐优秀团员青年入读业余党校,建立党员联系班级制度,在演讲赛、歌手赛、合唱赛、小品赛、征文赛、黑板报赛、手抄报赛、足球联赛、篮球联赛及歌声满校园等活动发挥青年教师的示范作用中寻求结合点,通过严抓学生社团、弘扬义工精神以及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等进行创新,使团建工作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的发展态势。活动化的德育工作,为学生展现职业道德风范提供了良好的舞台。

(作者单位:广东省始兴县中等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曹利民.大众文化对中职德育工作的消极影响及应对[J].职教通讯,2012,(5).

[2]干方平.如何活化中职德育课堂[J].交通职业教育,2012,(3).

篇5

从成人成己的生活特性上考察,道德教育需要为人师者具有人生智慧。成人成己,意味着一个人能够从完整的人的完整生活出发,令自己的各种本能和潜质、潜能演进成为德性、德行,做到既能正视和理智地对待欲望和自私,又能丰富自身的社会本性,激活内在需要,通过发现、发明、创造和关爱、协作、互助,探索和解决个体、群体乃至人类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从而实现人生的理想,追寻生活的意义。此乃人生智慧。

从教育活动的专业特性上考察,道德教育需要为人师者具有教育智慧。道德教育直接指向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理相融,知行合一,化规范为德性,化德性为德行,是道德学习的根本特性。为人师者能够基于教育理念,理解教育对象,细化教育目标,关注教育情境,把握教育时机,做到因人、因时、因境施教,便是教育智慧。在道德教育意义上,这种智慧的核心便是道德教育专业能力,包括:掌握价值(道德)教学的专门技巧,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微型课程,组织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培养学习者的道德实践能力,保持与各种教育力量的沟通和分享,等等。

人生智慧和教育智慧的交融,孕育和浇灌着道德教育的生命之树。正因为如此,学校道德教育的专业特性日益受到关注,德育工作者的专业身份得到充分肯定,以至于在学校设置品格与公民教育导师,正在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政策。在我国,教学上的德育教师之名,管理上的德育工作者之称,职务晋升上的德育系列之说,更是由来已久,但要真正做到名实相符,尚需相当历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