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范文

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

篇1

关键词: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护理干预

急诊科危重患者具有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治疗难度大等多种特点,在救治过程中由于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检查、多方面的治疗,因此常需实施院内转运。院内转运在一定程度上可加重症状,增加死亡率,而在院内转运过程中实施安全护理干预,可大大减少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的产生,降低死亡率,减少护理纠纷,对患者的疾病治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收治的63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诊断和治疗后均选择进行院内转运。将63例分为两组。研究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20~80岁,平均(41.70±4.80)岁;疾病类型:急性呼吸系统疾病5例,心脑血管疾病10例,消化系统疾病4例,意外伤害11例,其它2例。对照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21~82岁,平均(42.11±5.13)岁;疾病类型:急性呼吸系统疾病4例,心脑血管疾病9例,消化系统疾病3例,意外伤害12例,其它3例。两组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31例患者行常规护理,即实施传统的平车护送,加强输液处理,对呼吸困难者进行相应的吸氧措施等。研究组32例患者于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安全护理干预,贯彻"安全转运流程",其中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2.1转运前安全护理干预 参照危重患者的实际情况,由专科医生对其院内转运的安全性进行客观、科学地评估,部分患者症状较为严重或生命体征不允许等,均需暂缓转运[1]。经专科医生讨论,确定可以进行转运的患者,必须于转运前实施呼吸道护理,及时清理呼吸道内存在的分泌物。若为呼吸困难者,则必须加强吸氧处理,确保其呼吸道处于通畅状态[2]。转运前,必须加强相关设备的检查,确保各个设备能够安全、正常地使用,同时必须提前联系好转运目的科室,让其做好接收的准备,以便能够及时开展救治工作[3]。

1.2.2转运中安全护理干预 在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观察,及时掌握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所出现的变化,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等症状,若出现这些症状,则需及时告知主治医生,及时实施对症处理,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4]。转运途中可取头高位,要尽可能避免震荡,同时必须确保中途的顺畅,以备突发状况出现后能够及时进行有效地处理[5]。若转运途中患者存在心脏骤停或严重的呼吸障碍,则需于第一时间内开展救治工作。

1.2.3转运后安全护理干预 在将危重患者顺利转运至目的科室后,必须及时安置好患者,同时加强各方面的检查,确保其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若患者症状较为严重,需立即进行引流或吸氧处理,则必须于第一时间装置引流,并应用相关的呼吸机。待患者安全安置,且检查未存在异常现象后,可进行签字确认,做好转运交接工作,转运工作完毕。

1.3统计学方法 组间比较实施χ2检验,应用软件为SPSS12.0,当P

2 结果

2.1院内转运用时情况 研究组转运时间30min的比例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家属满意度 研究组家属满意度(96.88%)明显高于对照组(67.7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死亡率 研究组死亡0例,死亡率为0%;对照组死亡2例,死亡率为6.45%。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782,P

3 讨论

急诊科危重患者是医院较为特殊的人群,其病情严重,随时都有丧失生命的危险,而在救治过程中,院内转运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关系到危重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对于急诊科危重患者,在其院内转运过程中实施安全护理干预,对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转运前安全护理干预可为院内转运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减少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的产生;转运中安全护理干预是危重患者安全、顺利转运的重要保障,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减少护理纠纷,转运后安全护理干预可使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的状态中,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我院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对31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另对32例患者给予安全护理干预,贯彻"安全转运流程"(见图1),其中后者转运时间明显短于前者,其转运时间

图1 急诊科患者安全转运流程图

综上所述,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推行安全护理干预,将"安全转运流程"贯穿于院内转运的每一个环节中,可有效缩短院内转运时间,减少突发状况的发生,降低死亡率,对危重患者的疾病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邰金萍.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应用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6:2689-2690.

[2]赵卫勤.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11:82+84.

[3]潘玲燕.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08:108-109.

篇2

(湖南省冷水江市人民医院湖南冷水江417500)【摘要】目的 探讨对急诊科采用整体护理模式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的效果;方法 将50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观察组接受急诊科整体护理,对照组接受手术室常规护理,观察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满意率(92%)明显高于对照组(76%),观察组的不满意率(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不满意率(24%);结论 急诊科整体护理模式对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模式。

【关键字】整体模式;急诊;脑血管疾病【中图分类号】R7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527-01 急性脑血管病是指一组起病急骤的脑部血管循环障碍的疾病,它可以是脑血管突然血栓形成,脑栓塞致缺血性脑梗塞,也可以是脑血管破裂产生脑溢血,常伴有神经系统症状,肢体偏瘫,失语,精神症状,眩晕,共济失调,呛咳,严重者昏迷及死亡,临床上又称脑血管意外,卒中或中风。此病多为急诊科的常见急重症,其中脑出血居多,急性期还可并发很多并发症,其死亡率和伤残率均高.据我国近年来的统计表明[1],脑血管病在死因顺位中居第2位,仅次于恶性肿瘤.因此早期正确的诊治和优质的护理对脑血管疾病患者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在急诊室内应采取整体护理措施,也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我们对我院急诊科的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了整体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汇报如下:1、一般资料:所有资料均选取2009年7月~2011年4月我科室收治的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男患者30例,女患者15例,年龄41~85岁,平均62岁,所有患者均经头部CT或MRI检查后核实,符合全国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其中脑出血31例,脑梗死19例。有高血压病患者41例,有意识障碍29例,意识模糊7例,其中昏迷5例,嗜睡8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无明显差异。(P>0.05)。1.2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的方式,而观察组采整体护理措施,观察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1.3 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P

两组患者心理护理效果评分比较3.2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具有显切口感染著差异性(P

最近几年以来,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新的护理模式一整体护理在我国已广泛开展。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根据患者身心需要,提供适合于个人的最佳护理,是以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基础框架,并且把护理程序系统化地运用到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中去的指导思想[2]。但急诊科因开展整体护理存在一定难度,再加上普遍认为急诊护理工作重点应放在治疗抢救上,使急诊科成为开展整体护理的难点和盲区,落后于医院其他护理单元[3],通过我科实践证明,急诊科完全可以运用整体护理,且在脑血管疾病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值得推广。参考文献[1]鲜继淑等.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J】,2004,20(3):20[2]徐萍.整体护理模式在手术室应用的护理体会,中国现代医生【J】,201O,48(18):68.[3]曾丹等.整体护理在急诊科的运用探讨【J】现代护理,2002年,12:979-980

篇3

目的:探讨临床上对急诊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在2014-01~2015-01收治的94例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同时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为95.74%,对照组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为8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HAMD和HAMA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应用于急诊患者救治过程中有助于提升急诊科的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并促进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

关键词:

优质护理;急诊;护理质量;心理状态

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救治危急重症患者的重要任务,所救治的患者通常病种复杂、起病急促、病情发展迅速,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研究表明,积极有效的对症治疗措施是保证急诊患者生命安全的首要前提,同时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则有助于提升急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风险[1]。随着护理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及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的发展,应用于急诊患者救治过程的护理措施应该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消除患者焦虑、恐惧等不安情绪方面发挥更大作用[2]。为了进一步改善我院急诊科的护理质量并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后续治疗,我院对收治的47例急诊患者实施了优质护理,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94例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在2014-01~2015-01期间收治的急诊患者,其中男53例,女41例,年龄20~65岁,平均(45.4±11.2)岁,发病到就诊时间30~3.5h,平均(1.4±0.7)h,疾病种类:上呼吸道感染29例、腹痢疾病28例、高血压21例、四肢外伤16例。排除标准: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障碍者;严重心肝肾疾病者;有精神疾病史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疾病种类等基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组后均给予对症治疗,在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急诊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急诊科优质护理,主要内容包括:(1)入院指导:入院后对患者本人及其家属进行耐心细致的介绍,包括急诊科环境、规章制度、作息时间及需要进行的常规检查流程等;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疾病知识以及治疗的步骤,消除患者疑虑。(2)环境护理:保持病房良好的卫生条件,落实病房的消毒工作,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注意病房的采光条件,适时打开窗户促进病房内空气流通。(3)生命体征监护:密切留意患者血压、脉搏、心率、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规范注射及输液流程,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加强访视强度。(4)饮食护理:帮助患者制定科学、营养、均衡的饮食计划,食物应以富含蛋白以减轻患者应激状态和为患者补充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5)心理疏导:患者和家属对突如其来的疾病通常没有准备,常伴有严重的的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因此要做好对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干预,讲解治疗的安全性和必要性,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慰藉;当患者出现不良情绪时应及时介入,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鼓励,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建立良好的护患沟通渠道,耐心倾听患者需求,使患者保持积极的治疗心态。(6)提升护理技能:充分领会优质护理的内涵,掌握急诊护理的核心技能,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做好紧急预案,迅速进入应急状态;学习急诊科常见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护理水平。(7)优化护理人员排班:根据护理人员业务水平进行合理搭配,提高排班的连续性,促进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的掌握程度,减少因交接班引起的护理差错。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4个等级,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两组患者的抑郁、焦虑状况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对护理质量非常满意31例,满意14例,满意度为95.74%,对照组对护理质量非常满意25例,满意13例,满意度为8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心理状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和HAMA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诊科是危重症患者诊断、抢救的重要场所,医护人员的任何疏忽或者差错均可能导致患者的生面安全受到威胁。急诊患者的特殊性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急诊患者病情危急、生命体征波动大,对急诊救治治过程中的环境耐受性较差,加之在治疗过程中受到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等的多重干扰,使患者面临的危险更大[3];二是从医护人员的角度来讲,患者从被急诊室接收到应急救治的时间短暂,流程复杂,在救治过程中存在病情监测连续性差以及护理人员经验不足、应急处置能力低下、专业技能缺乏等不足,导致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评估不准确、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不能及时预判和采取应对措施,使意外事件发生的几率加大。除此之外,王洋[4]研究指出急诊患者对突如其来的意外均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恐惧和焦虑,这些负面情绪对疾病的救治具有明显的消极影响,在掌握患者病情的基础上做好临床护理工作对提升急诊救治效果,降低意外风险分发生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急诊患者的救治和护理过程中,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护理人员,密切监视患者病情变化,做好充分的急救准备,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护理工作已从简单的疾病护理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5]。针对急诊患者的优质护理重点在于改变护理程序,改变护理的方法、态度和技巧,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强调护理工作的全面性,护理人员的责任感以及患者的感受。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优质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显著高于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对照组患者,提示优质护理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升。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定显示观察组患者HAMD和MAMA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优质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总之,对急诊患者从入院指导、环境、饮食、以及护理流程和排班方式等方面着手实施优质护理,有助于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提升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情绪,为取得良好的治疗和护理效果奠定基础。

作者:黄朋珠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参考文献:

[1]谢俊清.急诊科护理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医疗,2012,31(10):111

[2]戚妙芬,周颖.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3):223-224

[3]梁劭琴,陈燕,秦红梅.护理风险管理对急诊抢救室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B12):185

篇4

[关键词] 急诊科;护理;工作

急诊科处于医院的前沿,其中急救护理又是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抢救成败反映了一个医院的医疗质量,也是护理水平高低的综合体现。急诊科护士应熟练掌握急救护理的知识、技能和急危重病人的心里特征,对降低病人的死亡率,促进人类健康起到重要作用。就急诊科工作谈点浅体会。

1.完善各项制度、严格操作规范

1.1强化制度意识;有章可循,制度管人,保证制度的落实,是护理工作的标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各项急救护理常规,并贯彻融汇到急诊护理工作的各环节中使护理质量得以不断的提高,防止护理缺陷的发生。

1.2严格执行签字制度;对新入院的患者重点进行安全防范知识的宣教,如;心力衰竭和心肌梗塞的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严禁用力排便;有风险的操作如气管插管、胃管严格按规程操作,意识障碍患者防止坠床等;在治疗过程中,未经业务人员同意不能擅自离开医院,执意拒绝者,应做好解释工作,无效时及时向医生回报,并请患者或家属签字认同。

1.3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落实各项诊疗活动中的查对制度,在抽血、给药、或输液、输血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识别方法,不得仅以病床号作为识别依据。开展请病人说出自己的名字,后再次核对的确认病人姓名的方法。制定急诊危重患者腕带使用制度,护送安全制度,疾病护送标准流程,确保急救转运中的安全管理。严格交接班制度。

2.加强急救护理知识和技能培训

2.1掌握急救理论知识,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需要医护人员在实践中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尤其是急诊科的医护人员需增强对各种疾病的认识能力,具备相应的急救能力和技术。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各种急症的临床表现和处理方法,要求医护人员在短时间内从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理出头绪抓住要点,进行横向比较,综合分析。我科每周安排专题理论讲座,教学查房及定期的疑难病例讨论,定期或不定期常规化进行模拟实际抢救患者的程序演练,如在模拟人身上进行心肺复苏,强化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有效的提高了急诊护士临床应急处理能力。

2.2加强专业技术理论培训;掌握各种急危重症护理方面的程序和处理要点,提高相应的急救、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技术。我院对急诊科各级护士制定了“三基”训练方案,护理部和科室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学习急诊护理知识及相关技能培训内容的讲座,安排高年资护士进行护理教学查房;定期或不定期常规化进行模拟实际抢救护理程序的演练;定期进行护理危重病例讨论;积极组织急诊科护士参加医院每年定期进行的护士理论和技术操作考试。

2.3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组织急诊科护士认真反复学习护理记录要求,做到观察准确、及时、完整是急诊科护士临床护理中必须重视的问题。护理文书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医疗文件,是检查和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文字资料,是医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病人接受护理的惟一法律证据。

3.强化服务意识、做好护患沟通

注重护患沟通,减少医疗纠纷;急诊科接诊的患者均为急危重症,病情复杂变化迅速,短时间内即可致命,此时患者及家属常有情绪激动,稍有疏忽,极易引发矛盾,故要求急诊科护士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规范自己的言行,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掌握沟通技巧规避医护风险,消除纠纷隐患,在短时间内解除患者的痛苦,取得患者的信任。

急诊科的护理质量控制的好坏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因此,提高急诊科护理质量控制,做好护患沟通工作,对降低护理风险,预防护理纠纷发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急诊;优质护理;护理方法;临床效果

急诊科收治的患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病情变化快等特点,患者及患者家属因为担心患者病情,情绪多较为激动,导致该科室发生护理纠纷的几率较大。如在工作中实施一种科学有效的护理服务措施,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避免出现护理不良事件[1]。为了研究对急诊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本文特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研究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于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患者,16例男性,14例女性,年龄最小12岁,年龄最大52岁,平均(31.13±3.1)岁;对照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8岁,年龄最大63岁,平均(35.02±3.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存在的差异不显著(P>0.05),对比结果有意义。

1.2入选标准

(1)于我院急诊科进行全程治疗的患者;

(2)无严重威胁生命的组织或器官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

(3)精神正常,神志清楚,能完整流畅回答出研究人员提出的有关于疾病的相关问题的患者;

(4)在研究人员的讲解下,对本研究有一定的熟悉,自愿参与其中,并在书面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的患者;

(5)本研究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许可下进行[2]。

1.3护理方法

在实施相同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根据患者病情采取环境护理、饮食护理等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具体如下:

1.3.1优化就诊流程

急诊科的传统就诊流程为先挂号再治疗,患者等待时间较长,易延误治疗,故急诊科可实施先治疗再挂号的就诊模式,保证患者在入院后能及时得到有效就救治;患者因为对医院各病室的结构陌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到达诊疗地点,浪费时间,故护理人员应对就诊患者做好引导工作,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安抚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增强患者的信任度,急诊工作繁重,压力大,护理人员在实施各项护理措施时,应时刻保持镇静从容,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保证各项护理措施有序进行,让患者及其家属看到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其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3]。

1.3.2提升服务质量

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多换位思考,顾及患者主观感受,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的生活要求,重视基础护理,保证质量[4]。

1.3.3弹性排班管理

急诊科相对于门诊,主要收治夜间前来就诊的患者,为保证护理质量,夜间值班护理人员人数应适当增加,保证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能及时进行有效抢救;值班护理人员应新老搭配,以保证护理质量[5]。

1.3.4提升护士专业素养

为保证在短时间内正确判断患者病情,护理人员应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吸纳临床新知识,科室内也可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专业考核,考核结果与奖金挂钩,提升其重视程度及学习积极性[6]。

1.4观察项目和指标

(1)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基础护理、文书书写、消毒隔离、药物管理、安全风险管理,每项满分100分;

(2)焦虑抑郁评分:通过SAS焦虑评分表对患者的焦虑程度进行判断,分数低于35分表示心理健康,分数高于65分表示重度焦虑;通过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的抑郁程度进行判断,总粗分上限是41分,分值越低表示心理状态越好;

(3)护理满意度评价标准:根据医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满分为100分,90分以上代表满意,80-90分代表部分满意,80分以下代表不满意。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在护理质量评分上的比较

比较经过不同的护理。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在焦虑抑郁评分上的比较

在进行治疗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无显著差别,经过不同的护理,观察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上的比较

经过不同的护理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达96.67%,对照组仅76.67%,观察组显著更优,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急诊科是一家医院整体医疗护理水平的缩影,体现医院的整体服务质量,该科室的工作相对较忙,突发状况多,对医疗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及人际交流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对于收治入急诊科的患者,在积极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优质护理服务,对于提升患者的生存率意义重大[7]。优质护理服务不同于传统遵医嘱行各项护理操作的模式,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目的在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各项护理操作的依从性,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度高,保证各项治疗措施顺利进行,保证治疗效果;弹性排班可以有效保证护理人员的休息时间,使其在工作时间能有充足的精力完成各项护理操作,保证质量;对护理人员进行科室相关疾病的知识讲座,使其有效掌握各种疾病相关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减少护理不良时间的发生几率。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指标均较对照组较好,P<0.0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优质护理服务对于提升急诊护理质量,改善急诊科患者的不良状态的效果显著。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对急诊科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疗效显著,且能显著降低患者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几率,提升患者在治疗期间的舒适程度,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韩彦辉,李海霞.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的应用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9):837-839.

[2]李娟.人性化护理在急诊患者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2):28-29.[3]孟晓杰,郝君华.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5):557-558,559.

[4]张晓霞.优质护理与常规护理在急诊自毒中毒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差异[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7):104,100.

[5]程云芳,石燕.流程化护理对急诊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5):1197-1198,1199.

[6]卢延娟,李欣华,韩自华等.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护理应用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6,29(28):168-169.

篇6

在急诊科急性胸痛的疾病患者较为常见,通过资料显示6%-25%左右的急诊科患者都是急性胸痛患者。通过了解急性胸痛患者的疼痛部位、发病性质、疼痛程度直接反映患者所患疾病的特征。急性胸痛发病紧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等特点,在急救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快速的评估确诊患者的病情,从而帮助患者赢得最佳的治疗时间,而护理干预是救治工作能否顺利完成的保障。本文主要对急诊科对急性胸痛患者的护理进行研究,总结可行有效的护理方法,提高护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为在2016年4月-2017年3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60例急性胸痛患者,就诊的时候都均有胸痛症状的情况。其中35例为男性,25例为女性,年龄25-70岁,体重50-75 kg,开始发病到就诊时间是1小时-2天。就诊患者的症状:7例胸闷伴呼吸困难、3例急性心包炎、4例支气管炎、7例心脏神经官能症、12例急性心肌梗死、5例肋间神经痛、2例胆结石、7例气胸,4例胸腔积液,7例稳定性心绞痛、2例胸膜炎。对照组为2015年4月-2016年3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50例急性胸痛患者,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25~74岁,体重45~80 kg,开始发病到就诊时间是1小时-2天就诊患者的症状:4例胸闷伴呼吸困难、3例支气管炎、6例心脏神经官能症、10例急性心肌梗死、4例肋间神经痛、2例胆结石、5例气胸,3例胸腔积液,9例稳定性心绞痛、4例胸膜炎。

1.2 采用方法

对照组:护理采取常规护理的方式,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给患者讲解入院后的相关注意事项、对既往病史进行了解、实施常规实验室检查,稳定患者情绪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

观察组是在对照组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强化护理干预。a.急性胸痛患者进入急诊科我们首先对患者的表情进行细致的观察,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询问,及时了解患者疼痛程度、部位,然后确认患者胸痛的持续时间,是否有放射性痛,判断疼痛的情况。观察患者的皮肤有无异常隆起,是否存在固定压痛点,疼痛部位能否触及,给患者服用镇痛药物或硝酸酯类药物含服后症状有无缓解。b.密切监控患者生命的各体征变化。及时给予足够的氧气,改善患者组织缺氧的情况。c.及时给予患者输入急救药物。d.如果患者是大量气胸和胸腔积液这样的病情比较紧急,威胁患者生命。一旦病情确诊必须及时采取胸腔穿刺,及时的引出气体、液体,使患者肺部的压迫症状减轻,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f.对急诊科前来救治的患者我们要适当的给予心理护理,稳定患者和家属的不安情绪,这样对于观察患者的病情有很大的帮助,。医护工作者要对急性胸痛患者的饮食起居进行细节护理,使患者保持足够的休息时间,患者必须禁烟禁酒。

2.结果

观察组60例,死亡病例为0,对照组50例,死亡病例为3,观察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60例患者中,35例非常满意,25例比较满意,满意率达到百分之百。而对照组50例患者中,非常满意20例,比较满意25例,满意率为90%,两组护理满意率存在差异,因此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发生并发症3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急性胸痛发病紧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等特点,在急救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快速的评估确诊患者的病情,急性胸痛患者在急诊治疗中进行优质的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因此护理干预是救治工作能否顺利完成的保障。急性胸痛的病因很多,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急症等均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胸痛。胸部疼痛可以引起血压升高,导致主动脉夹层破裂可能性加大。护理过程中要关注急诊患者的血压控制,用药过程中还要时刻关注治疗效果以及患者产生的身体不良反应。患者在急诊救治的过程中要卧床休息,有效降低心肌耗氧量。急性胸痛患者的护理过程要全面的了解患者病情,从而进行科学的分析病症,以免出现误诊。很多急性胸痛的患者患病的时候经常出现情绪紧张、内心烦躁、对病症恐惧、对生命绝望等,这就需要我们护理人员对患者和家人进行心理护理,让患者正确面对疾病的现状,稳定患者的情绪,让患者能够积极的面对疾病。护理人员在护理急性胸痛的患者过程中切不可机械性地执行医嘱,护理中要最大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抢救急诊胸痛患者的生命是非常重要的。

急诊胸痛医护工作人员需要对急诊胸痛发病的诱因非常了解,非常熟悉急诊胸痛的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还要具有准确评估急性胸痛病情的能力,能熟练掌握急性胸痛护理措施。积极配合医生共同完成对急诊胸痛患者的诊断和抢救治疗工作,更大程度上提高急诊胸痛患者抢救工作的成功率,减少急性胸痛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急性胸痛患者的痊愈率。本研究表明,加强急诊胸痛患者护理干预,能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使急性胸痛患者早日痊愈。

4.总结:

急诊胸痛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能够减轻患者的紧张程度,提高患者对抗疾病的自信心,在急诊胸痛患者护理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效的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急诊;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护理满意度;护理差错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急诊患者100例进行分组研究,利用随机数表法分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23~75岁,平均(50.8±2.4)岁;疾病类型包括心衰13例、急性心肌梗死12例、急性腹痛7例、多脏器功能衰竭6例、上消化道出血12例。观察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25~78岁,平均(50.5±2.7)岁;疾病类型包括心衰12例、急性心肌梗死12例、急性腹痛8例、多脏器功能衰竭7例、上消化道出血11例。在前述性别与年龄及疾病类型上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本人和(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不愿意配合研究,精神障碍或意识异常,无法独立完成问卷调查。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方法

1.2.1对照组

本组患者接受急诊科常规护理质量管理,接诊患者后采取快速吸氧处理,并监测心电图情况,完善分诊前的准备。

1.2.2观察组

本组患者开展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处理,具体如下:①接诊护理:要求3min内完成接诊响应工作,及时安排救护车出发,在接送途中车内医护人员及时和发现患病者的路人或者家属进行沟通,维持有效联系,电话中详细对患者此时的状态进行询问,包括体征、病情、病程,并了解他们的病史、过敏史等。指导患者平卧,尽量多休息,以良好的体力等待救护车达到。②急诊转运护理:救护车达到后,医护人员要及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评估,并对病情做初步判断,明确所需的急救药品,及时治疗,完善心电图监测与吸氧等处理。若患者疼痛剧烈难以耐受,则按照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方案处理,若依旧无效则予以吗啡镇痛。有心脏骤停者则及时予以心脏复苏处理。在转运患者时,严密对他们的生命体征与心电图进行监测,及时发现Q波与T波异常。此外,对患者家属进行安慰,缓解他们的负面情绪,特别是恐惧、担忧、焦虑等。③院内转运护理:入院后以设备全方位评估状态,根据结果明确所需的转运设备、药物,并动态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对意识清醒患者及时健康宣教,尽量促使患者配合治疗与护理。在转运期间,电话告知科室患者信息,初步制定救治措施。转运过程中减少移动与搬运,避免担架摇晃。意识清醒者要实施心理疏导,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④急诊室护理:进入急诊病房后,协助患者摆好,尽量以舒适为宜,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意识清醒者及时询问主观感受,若有严重突况及时抢救。及时告知急诊人员病情信息,以便合理安排后续治疗。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急诊反应时间、护理差错、护理纠纷事件,并评价护理满意度评分,予以统计学分析。

1.4评价标准

护理满意度评分按照自制满意度问卷调查,问卷总评分0~100分,评分越高则表明患者对护理越满意。1.5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数据应用SPSS22.0处理,采取n(%)表达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采取sx±表达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当检验值P<0.05时,评价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两组患者急诊反应时间与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分析

观察组患者急救反应时间要比对照组明显更短,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两组患者护理差错、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比较分析

观察组并无护理差错与护理纠纷事件,而对照组则有发生,组间差异显著(P<0.05)。

篇8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急诊;输液

急诊科承担着全院急危重患者抢救,同时承担急诊留观和突发事件处置等任务,任务相对繁重,对护理工作要求高,稍有不慎,极易产生各种医疗差错或医患纠纷。急诊静脉输液是急诊抢救和治疗中一种迅速、有效给药途径,在急诊科抢救患者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本人2013年3月~2014年3月选择76例急诊静脉输液患者,对其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76例急诊静脉输液患者,本次研究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8例患者,男19例,女19例,患者年龄14~70岁,平均(40.3±1.4)岁。观察组38例患者,男20例,女18例,患者年龄15~71岁,平均(41.1±2.5)岁。疾病种类:中暑8例,外伤18例,药物中毒5例,消化系统疾病14例,呼吸系统疾病10例,心血管系统疾病14例,其他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的种类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输液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临床护理路径护理,主要内容为以下方面。

1.2.1输液前护理 ①护理人员通过查看病历和询问医生及患者了解病情、过敏史,对患者正确评估[2],制定出相应输液计划;②向患者进行输液知识及疾病和用药知识宣教,针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增强治疗的信心;③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仔细检查药品和输液用品质量,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和使用方法。

1.2.2输液期间护理 ①鼓励患者积极参与输液过程的护理和观察,可及时发现输液不良反应并迅速应对,同时尊重患者知情权,通过患者满意度;②选择正确的穿刺方式和血管,严格无菌操作,调节好输液速度;③加强巡视,密切观察输液情况和病情变化,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立即启动药物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如遇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置[3-4]。

1.2.3输液后护理 ①对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再次评估,告知患者并记录;②交代患者输液后的注意事项;③正确处理输液用品,做好消毒;输液疗程结束后由医务人员和患者分别填写治疗效果评价表和满意度调查表。

1.3评价指标 急诊静脉输液患者按以下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估:①显效:在整个输液疗程结束后,患者病情得有效控制,身体各项生命指标均恢复正常水平,达到治疗目的;②有效:在输液疗程结束后,患者病情基本处于稳定,身体各项生命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水平,基本达到治疗的目的;③无效:在输液疗程结束后,患者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身体各项生命指标未恢复至正常甚至出现恶化状况,未达到输液治疗目的[5]。总有效=显效+有效。患者满意度评价是根据本院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价。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满意度等比较: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显效32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97.3%;对照组显效22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73.6%,观察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临床路径护理是为患者提供最佳护理质量的一种护理模式。通过在急诊输液患者中设施临床路径护理,整体护理贯穿输液的整个过程,使过去简单的输液过程变得具有计划性和针对性,规范了输液流程,有效降低了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患者的输液安全,提高了急诊输液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本组临床研究中,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7.3%,明显优于对照组73.6%,对照组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急诊科患者进行临床路径护理,可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谭巧君,杨春霞.临床护理路径在急诊静脉输液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5):84-85.

[2]陆佳南,许莉,戚志英.临床路径和常规路径对急诊输液患者护理的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3,34(2):370.

[3]曹春梅.启床护理路径对急诊输液患者的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30):3997-3998.

篇9

关键词:全程护理;危重患者;急诊

急诊科是抢救患者的第一线,是医院急、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单位。整个医院里重症患者最集中、抢救任务最重的科室就是急诊科,危、急、重是急诊科患者的病情特点[1]。在救治的过程中,医护人员的疏忽极可能对患者的身心造成伤害,从而引发不必要的纠纷。患者和家属的疾病认知度较低,当治疗效果达不到其期望时,极可能引起医患矛盾。据相关报道称,不良情绪会影响患者的生理机能,不利于病情的痊愈,由于急诊科患者在心理和疾病上都承受着较大压力,而传统的护理措施并未过多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因此转变传统的护理观念和更新传统的护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2]。本文研究了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4例急诊危重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观察组中有儿童16例,妇女21例;年龄为4~55岁,平均年龄为(29.12±3.10)岁;其中,儿童高热抽搐10例,儿童意外烫伤6例,女性宫外孕破裂6例,女性羊水栓塞4例,女性胎儿宫内窘迫11例。对照组中有儿童15例,妇女22例;年龄3~55岁,平均年龄为(29.45±3.13)岁;其中,儿童高热抽搐11例,儿童意外烫伤5例,女性宫外孕破裂5例,女性羊水栓塞4例,女性胎儿宫内窘迫12例。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比较,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严格根据急诊救治规章制度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如患者入院后先观察其生命体征,对病情进行初步判断,然后进行相应的护理和救治工作。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全程护理,包括:

1.2.1院前急救护理 急诊科随时做好急救准备,接到120急救电话后赶往患者所处地点,快速掌握患者的病情,对其实施紧急情况的救治后及时送回医院。120指挥系统随时跟进救护车动态,将患者的病情报道回医院,医院做好接诊准备工作。

1.2.2分诊及接诊的护理 由工作经验丰富的护士对患者进行分诊和接诊工作,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并为其安排抢救床位,将抢救所需仪器和药物等准备齐全。通知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救治,评估患者的病情,对其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

1.2.3急救过程的护理 按照相关抢救流程和标准对患者进行抢救,护士积极配合医生的操作,通知相关科室做好辅助治疗准备,保持呼吸通道和静脉通道的通畅。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并对抢救事项进行记录。

1.2.4全程陪同护理 护士携带心电监护仪、呼吸囊等急救设备全程陪同医生对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在救治过程中随时根据患者病情和生命体征的变化果断进行抢救工作,并对其家属讲解病情和预后情况。将患者移送门诊时,做好相关科室和护理人员的交接工作。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抢救情况进行观察,如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稳定,基本无生命危险即为抢救成功。

1.4统计学处理 本文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其进行检验,采用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7.30%,对照组抢救成功率为86.49%。对照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低于观察组,且P

3 讨论

由于急诊科患者的病情紧急且严重,稍有不慎就极易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影响医患关系,因此,医护人员应重视急诊科的护理工作。在传统的护理过程中,护士较为被动地对危重患者进行接诊,没有对其病情进行初步判断并报送回医院,主治医生需见到患者才能做出相应的抢救准备,极可能使患者错过最佳抢救时机,进而导致患者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全程护理是在急诊科的基础护理上进行改进的护理措施,是指在接到120急救电话开始,直至患者脱离生命危险转入相应科室这一过程中,对患者实施的相应护理,是一种人性化的新型医学护理模式[4]。全程护理通过快速了解患者的病情,在患者入院前就已将其病情报送回医院,使医院提前做好抢救准备,从而增加了患者的抢救时间,使其抢救效果得以提高。

本次研究分别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护理和全程护理,结果表明,对照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86.49%)低于观察组(97.3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陈熙.观察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医药前沿,2015,5(21):243-245.

[2]杨玉凤,黄爱龙.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25):172-177.

篇10

1压力的概念

社会心理学对压力的定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刺激、反应状态、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1]。

2急诊护士压力源

2.1工作性质

2.1.1应急情况多

急诊科的护理工作以应急为主,急诊护士面对的急诊病人病情变化快,不确定因素多,必须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并快速做出反应,同时要满足患者的各种需求;这些都让急诊护士处于一种高度的应激状态。

2.1.2抢救仪器多

急诊工作中的抢救仪器、设备的使用等工作也增加了急诊护士的压力。

2.1.3中夜班多

急诊科护理人员轮转在中夜班的时间较多,轮班制打破了正常的人体生物节律,对护士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使她们在工作、生活中易出现疲劳、焦虑、抑郁、睡眠质量差等不良现象。

2.2工作环境

2.2.1 工作量大

急诊科每天要接诊大量的急诊抢救病人及家属,使急诊科成为一个变化无常、喧哗吵闹的场所。

2.2.2病人素质不一

急诊病人文化层次多样、社会背景各异,病人易产生过激行为,因此存在着工作场所暴力的风险。

2.2.3安全隐患多

急诊科存在很多的职业性安全隐患,例如针刺伤、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职业暴力等,以上环境都会使护士产生相当大的压力。

2.3人际关系

急诊科的护士面对的人际关系是相对复杂的,急诊护士不仅要处理好医护、护护间的人际关系,增加人际协作,共同圆满完成抢救工作,还要较好地处理好护患间的人际关系,成功得到患者及家属的配合。相对于病房简单、稳定的人际关系,急诊科的病人及家属在急的状况下,表现为易怒、难沟通、多变,这些都要急诊科的护士加以识别,针对不同性格、脾气,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

2.4社会支持

大量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护士的职业压力呈负相关。护士这个职业得到的社会支持一向非常少,支持体系的不完善,导致护士遭遇心理压力时,无法倾诉、无法缓解压力。在工作中,缺少管理者的支持会导致消极的情绪状态。

3急诊护士压力的表现及结果

高强度的职业压力易使急诊护士产生工作疲惫感,并能产生无助的心理体验。工作疲惫感包括否定自我价值,工作态度消极,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长期的压力还会进一步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职业压力不仅会影响到护士自身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会对其护理对象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职业压力常带来消极后果,表现为工作表现差、护理差错、离职、情绪的不稳、心血管疾病等问题。

4应对策略

4.1 领导支持

护理管理者在重视提高护理质量和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同时,也应给急诊科护士提供安全、宽松的工作环境。管理者应当关注护士工作压力状况,并及时给予工作和生活上的帮助,如适当的人员配备、定期座谈交流、弹性排班等,做到人性化管理。

4.2加强管理和培训

急诊科应健全并严格落实急诊的各项规章制度,制订各项种急诊抢救操作常规、急救程序、护理常规等,建立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娴熟的工作技能可以让急诊护士在应激状态下处事不惊,提高应对能力、处理各种复杂的情况,急诊科应经常组织专业学习、培训、交流,不断地提高护士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

4.3学会沟通技巧

平时要加强急诊护士心理素质的养成,进行心理学讲座的培训,了解急诊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特点,学会有效的沟通技巧。学会换位思考,体谅病人的心情,当与病人发生冲突时,尽量冷静处理、不激化矛盾。

4.4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遭遇工作压力时,利用各种社会支持系统,寻求帮助、缓解压力。工作之余应注意适当的休息及放松,应多外出旅游、聊天、参加体育锻炼等,进行有效的放松,缓解日常工作积累下来的压力。

4.5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平时应注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备较好的人际关系时工作可以事半功倍,顿时减轻了不少工作压力。急诊护士应养成乐观向上的精神,工作中做到灵活处事,随机应变。

篇11

急诊科实习小结的书写,让在这极其短暂的三周时间里,最大的体会就是急诊室护理工作特点:我们都必须分秒必争,迅速处理,争取抢救时间。急诊病人来诊时间、人数及危重程度难以预料,随机性大,可控性小,尤其是发生意外灾害、事故、急性中毒、传染病流行时,就更显得工作繁忙。因此,平时要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从而使工作忙而不乱。我看到抢救室的护士们在病人进入抢救室的第一时间冲过去大家分工合作为病人立即实施抢救流程常规:吸氧,开放气道,开放静脉通路,备血,心电监护等,充分体现了团队合作!这是我在急诊室的第二个收获。

急诊科实习小结的经验分享,在急诊实习期间,我积极主动,遵守急诊各项规章制度,熟练掌握各项急诊护理操作技能,认真完成各项护理工作,细心听取各位老师的教诲,努力完善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急诊实习期间,通过各位老师的热情指导,耐心言传身教,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到护士工作的艺术性和专业性。急诊是抢救病人生命,照顾危重病患的第一线。作为一名急诊护士,不仅要熟悉各科专业的理论,更要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操作,还要具备常人所没有的耐心和爱心;要在紧急情况下,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以真心真诚的态度对待病人,认真地做好与病人家属的沟通。这些工作看似简单,但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通过在急诊实习的这段时间,使我对护士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将牢记急诊严谨求实,认真谨慎的工作作风,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护士。

2.

个人自我鉴定:本人在急诊科实习期间,遵守医院及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尊敬老师,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基本掌握了急诊科常见病的护理常规及鼻饲,吸痰,给氧,洗胃,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心电监护等技术操作规程。

篇12

完善管理制度,健全设施配置,规范操作程序,利于急救患者及时得到救治,提高院内急救服务质量。

二、适用范围

急诊科对院内急救接诊、诊疗的过程控制。

三、职责

(一).由科主任、企业管理长负责急诊科人员日常工作安排。

(二).由科主任、企业管理长负责配置、领用急诊科急救所需设施及器材。

(三).由企业管理长、质控企业管理负责对急诊科设施及器材的管理、保护和使用记录进行掌握。

(四).急诊科各级医护人员实施院内急救接诊、诊疗工作。

四、工作程序

(一).急诊科设施谋划及配置:

按国家对急诊科设施的规定要求配置所需的设施及器材。

(二).日常工作安排:

科主任、企业管理长负责急诊科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安排,拟定必然时候内的医、护人员值班表,并对医护人员的缺勤情形举行搜检以包管急诊科24小时开诊。

(三).急诊就诊范围:

为了急诊患者便利就诊,及时获得救治,故制定急诊就诊范围:

1、急性外伤;

2、急性腹痛;

3、突发性高热;

4、各类休克;

5、各类大出血;

6、心、肺、脑、肝、肾功能衰竭或多脏器功能衰竭;

7、昏倒、抽搐、吐逆;

8、耳道、鼻道、咽部、眼内、气管、食管内异物或疼痛、出血;

9、中毒、中冷、自缢、淹溺、触电;

10、急性过敏;

11、其他急性病症。

急诊患者常常对照复杂,浮现千差万别,因此不要死卡条则贻误病情。

(四).院内急救患者的接诊:

1、急诊值班人员苦守岗亭,要严厉、卖力、敏捷、急迅地救护患者,对患者立场和善、热忱负责。

2、当逢有急、危、重患者时,分诊企业管理应坐行将其收往急诊专科诊室停止救治,后补登记脚尽。

(五).院内急救患者的诊断、治疗:

1、首诊医师对就诊患者认真负责,细心询问病史、细致查体,作必要的辅佐检查,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救治。具体工作程序参照《常见疾病基本诊疗规范》和《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中各种急诊疾病的诊疗常规。

2、若是首诊医师发明便诊患者的病情触及其他专科或确系他科诊治局限时,在完成各项检查并作了需要的处理、写好病历后,再请有关专科会诊。危重患者应由首诊医师伴送。

3、病情较重的患者,当值医师应决意是否收急诊留观或收住院,经抢救后的患者,如病情稳定或容许移动时,应迅速送进病房或手术室。

4、值班医师对急救留观患者负责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写好留观病历及观察记录,并做好交企业管理工作。

5、对感染病患者或疑似流行症患者应做好注销及陈诉工作,遇有交通事故、吸毒、他杀或有伤情贰言等患者及触及公安、司法状况时,由值班人员陈说总值班,告诉有闭单元。

6、企业管理认真执行医嘱,及时共同医生抢救工作,要对急诊抢救设备、药品保证无缺、充沛,并做好护理考察记录。

篇13

关键词:急诊科;护理;护理管理;基础护理;医疗风险;护理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60例急诊科护理人员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纳入标准:均为我院急诊科护理人员,均自愿参与,依从性较好。排除标准:中途退出者。观察组女性29例,男性1例;年龄21~26岁,平均(23.64±2.12)岁。对照组女性30例;年龄21~27岁,平均(23.66±2.13)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管理,接诊后立即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协助完成各项检查,通知医生,做好分诊治疗准备。观察组:行护理风险管理:(1)接诊护理。急诊接诊后,3min内做出反应,与患者家属保持联系,详细询问病史及病情状况,了解发病时间及用药情况,记录相关信息。(2)运转护理。到达现场后,立即对患者情况进行检查,给予吸氧、心电图检查等,对具有严重疼痛患者,可给予吗啡止痛;心脏骤停者,立即实施心脏复苏术,观察患者病情,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再次对患者疾病史、用药史及病情等详细资料做出初步判断。给予患者及其家属心理安抚,消除紧张及恐惧心理,提升配合度[3-4]。(3)院内运转护理。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使用药物及治疗措施,结合病情,做好健康宣讲,提升疾病知识认知度,促使患者及其家属对治疗较好的配合,联系相关科室,做好急诊治疗准备工作。(4)转运途中护理。平稳移动患者,避免晃动,神志清醒者,给予心理护理,建立治疗信心及勇气,促使治疗顺利开展。密切注意各留置导管是否顺畅,避免脱落,观察针头是否稳妥,避免药物外渗。

1.3观察指标

根据相关制度,自制护理治疗评价表,内容包含:服务态度、基础护理、患者管理、规避纠纷、护理执行规范、应急能力及消毒隔离,每项分值0~100分,得分越高,说明该项护理质量越好。统计两组护理缺陷及护理满意情况,内容包含:护理差错、护理事故、护理纠纷,其中护理满意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缺陷及护理满意情况比较

两组护理缺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满意情况比较,观察组非常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满意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明显提升急诊护理质量,减少急诊护理中的缺陷,降低治疗风险。通过制定规范化急诊急救措施,明确岗位职责,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将被动护理转变为主动护理,提升护理积极性[5-6]。本次研究中,通过分阶段对患者及其家属实施心理护理,缓解紧张情绪,提升疾病认知度,从而能够及时主动配合各项护理措施,确保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风险护理管理能够明显提升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确保患者安全性,从而提高护理满意情况。研究显示观察组非常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研究发现,在两组护理缺陷对比中,观察组各项护理缺陷均低于对照组,说明护理风险管理能够进一步降低护理缺陷,降低护理风险,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综上所述,急诊科护理管理中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明显,可有效提升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诊科;患者满意度;影响分析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得到推崇。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其医疗护理质量对医院的整体医疗服务和口碑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患者满意度情况已经开始成为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由此可见急诊科护理过程中为患者进行全方位、有效的护理时提升急诊科患者满意度的有力举措。本次研究以急诊科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对患者整体满意度情况的作用为课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取得了良好成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急诊科4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30例。研究组男126例,女104例,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48.6±3.8)岁;其中心血管类疾病患者79例,消化道类疾病患者87例,呼吸道类患者64例。对照组男108例,女122例,年龄21~69岁,平均年龄(45.1±2.3)岁;其中心血管类疾病患者74例,消化道类疾病患者92例,呼吸道类患者6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本院治疗流程给予日常护理干预,给研究组患者常规护理外提供全方位优质护理措施,包括病况监察、各项生理指标检测、修养环境等全面优质护理服务。具体包括如下。

1.2.1优质护理服务升级

结合急诊室实际情况对护理方案进行完善,采用“一对一”护理方式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安排临床经验较少的医护人员接手入院手续、病况考评等护理内容,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辅助核心护理业务操作,使得护理效果达到最大提升,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1.2.2推出特色护理

急诊室的护理工作离不开医患交流,对患者治疗进度和病况的跟进具有较高的必要性,所谓“对症下药”便是对患者不同阶段的质量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包括心理、生理等各个方面,心理护理是在基础护理基础上提出的特色护理,通过对患者治疗期间心理变动及时给予一定的心理干预,以此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提高患者依从性更好的配合医师治疗,为临床治疗和患者后期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1.2.3提高沟通效率

为了提升急诊室的整体医护服务,使得患者感受到医院的贴心护理,对患者治疗需求进行全面评估,结合治疗循序渐进的灌输相关健康常识和康复知识,为日后患者快速康复提供保障。从患者日常饮食、起居、心理等多个方面做相关安排,通过高效的沟通在满足患者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

1.2.4简化医护文书

为了提高护理的安全性,急诊室医护人员需要借助多种特定格式的文书记录医护服务中的各项举措和效果,以便于后期的查阅。但基于各项护理项目繁杂,文案记录带来了较大负担,将文案记录工作简化势在必行。

1.3观察指标

以月度为单位向患者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记录、汇总满意度情况,评价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以非常满意以及一般满意统计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情况,研究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基础护理在整体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护理人员应该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同时结合心理、生活习惯护理兼顾康复知识教育等多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通过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和劝慰,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培育良好的医患关系。此外针对患者治疗需求给予早、晚间专项护理,对患者相关身体指标进行及时监察,一旦出现突发状况,第一时间上报医师并给予相关急救护理。由此可见人性化的基础护理服务可以大大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培养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医院口碑。此外相关医护人员从患者入院开始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和宣导,结合患者的相关病况及治疗进度、用药情况、饮食状况情况对患者家属展开培训,使得患者及家属了解相关注意事项,并掌握日常基础健康护理技巧。从患者入院到出院,将患者全程治疗病例等相关信息进行分类梳理,针对不同阶段的临床治疗给予相关健康知识教育,从而提升优质护理服务的质量。综上所述,急诊科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有效的提升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有效的提升护理效果,在临床护理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长娥.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护理中的推广与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2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