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旅游学与旅游管理范文

旅游学与旅游管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旅游学与旅游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旅游学与旅游管理

篇1

[关键词]旅游发展;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8.159

[中图分类号]G64;F5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8-0-01

现如今,高校教学改革开展的如火如荼,坚持教学课程的完善建立,组织科学的教学活动,对充实教学内容,培养高素质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其他专业不同,旅游专业是动态化学科,不似数学、物理等学科有固定的公式定理,它自身就时常发展,与市场的结合和百姓的诉求联系十分紧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以及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热点区域、热点国家都会发生更改,而如何建立系统教学的方法,对教师而言具有不小的挑战。以往的旅游管理教学较为忽视管理,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教学多集中在某个知识领域,违背了动态化的原则。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高校有关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必须不断创新形式体系与基本框架,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学科发展之路。

1 旅游学科发展

旅游研究的普及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正是由于改革开放政策和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热在中国悄然兴起,并带动了研究领域的腾飞。但是因为研究资料、文献较少,在实际探究中也偏向理论内容,导致有关该专业的探讨缺乏科学性,学科建设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

旅游研究的发展和学科的兴起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有关旅游学科发展的研究基本上都集中在政策方面,在专业理论和学科建设上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有关旅游能否成为专业学科的争论也开始兴起。进入20世纪90年代,旅游学科被发展为了独立的科目,不再是工商管理科学下设的科目,而是置身于高等教育和科研之列。然后进入21世纪,旅游学科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态势,学科被置于社会科学的领域,并衍生出了旅游心理学、旅游法等专业性极强的学科,随后在旅游基础理论下还分支性的设置了旅游经济学理论、旅游社会学理论、旅游人类学理论、旅游管理学理论以及旅游环境与生态学理论,这五类学科都体现了旅游作为研究发展对象呈现出了的发展特点和自身的规律。

2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文中的论述,能够清楚地看到在改革开放以后,旅游在经济发展带动下出现的新的发展方向。相较于以往,学科建设更加具体,认识到了法律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建设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还是缺乏完备的计划和科学的框架,因此,转变传统思路,构建课程体系建设才是当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发展的关键。

2.1 高等旅游教育的定性

目前,国内除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这类院校中的旅游专业属于职业教育之外,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的旅游专业都是以独立学科为存在的基础科学教育或称专业学科教育。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教育主管机构将旅游专业以旅游管理的名称列在管理学门类中的工商管理下,事实上降为三级学科,因而从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限制了旅游学科的发展。

2.2 主干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旅游管理专业在迎合市场,调整建立体系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主干课程为主的原则,找到管理的要点与关键,抓住教学的核心,在主干课程教学计划完备设立的同时,辅助与旅游专业有关的选修课,并在实施理论教学的同时,在实践上加以引导,突出学生知识结构、认知能力以及应用水平的提高。此外,还要从目前的就业状况出发,对学生的就业前景做好分析,设计专业化的就业板块,完善教学。

2.3 提高负责教师的专业水平

各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术带头人或学科负责人对旅游学科的理解,对主干课程设置原则的确定,对各主干课程讲授内容和相互关系以及主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关系的设计与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命运。主干课程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是“博”和“专”的良好结合,知识面应当较宽。与此同时,在其所任教的专业领域内应当有较深的研究。学校可以学习、派遣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外出学习深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教学水平。

2.4 坚持理论结合实际

一个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准确了解我国各地区的名胜古迹,做到“心中有墨水”,还要与实践结合起来,能够通过引人入胜的讲解吸引游人的兴趣,让他们在旅游中学到知识、文化。对此,学校要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与游客多沟通,将书本知识运用起来,打破常规的“唯课本教学”的理论。

3 结 语

近几年来社会各界从事社会科学和旅游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对文中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而文中只是笔者基于长期以来对旅游学科以及教学和研究的思考所提出的个人理解和看法。,且笔者认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与旅游学科的发展结合起来,创新教学模式,做好课程的设计。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健.关于旅游学科发展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8(3).

[2]朱俊宏.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5.

篇2

[关键词]模块化活动化互动化教学法旅游管理

一、构建同伴探索导向的Ms

教学法在旅游管理教学的实践中,过程模式理论和学习情境理论是指导创新行动的理论基础。过程模式重视开放的、非正式化的学习环境,强调教育的方式(manner)而非教育的内容(matter),强调学生如何学习而非教师如何教。情境理论强调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学习更多的是发生在社会环境中的一种活动。

旅游管理教学主要立足于三个理念:第一,旅游管理学科的本质特性;第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第三,国际化竞争性人才的成长规律。我们在进行旅游管理教学法的创新过程中,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改变只使用一本教科书的习惯做法,选用了在国内比较权威的5本教科书、6份报刊、3个网站作为教材的主要资源,形成了开放式的属于自己的、更新更合理的知识体系;二是改变只由教师照本宣科的课堂讲授方式,采用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确定系列教学活动主题,由学生小组主持主题教学活动,形成了培养学生自己学习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学模式;三是改变只使用黑板和粉笔的简单传媒手段,以教学过程为线索合理使用了多媒体技术,保证了教学技术的先进性和教学手段的实用性;四是改变只由一张试卷评判教学质量的僵化做法,采用主题活动占40%、实践学习占30%、课程测评占30%的三维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结构化方法),保证了教学质量评价的适应性、多样性、全面性和全过程性。主要形成了以教学内容模块化为基础、教学过程活动化为主体、师生关系互动化为媒介、教学质量结构化评价(Makeup)为导向的Ms框架性教学法。

我们在旅游管理教学创新进程中构建的模块化(Module)、活动化(Movement)、互动化(Mutualism)和结构化(Makeup)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系统化思想的教学框架体系。”模块化“是指将课程体系的建设作为工作核心,充分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选择权,通过整合优化对本科旅游管理课程进行模块化,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功能,实行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

活动化“是指将学习进程的运行作为关键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竞争力,通过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分制管理制度和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对本科旅游管理教学过程进行活动化,主旨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社会的需要。”互动化“是指将师生关系的改进作为重要保证,在师生双边关系问题上实现开放性的互动化,促进师生在共同探索、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彼此相互尊重、支持和激励,从而保障师生的共同成长。“结构化”是指采取多元化的途径和方式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进行评价,主要是以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旅游学科建设的学术需要、高校教育改革的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自我发展的个体需要为标准。

二、实现旅游管理教学法的系统目标

旅游管理Ms教学法是为了充分利用学院课程教学资源和多媒体教育技术,为学生创造真实的现实课堂教学环境和虚拟的真实案例学习环境,全面培养学生个性化的人格魅力和多样化的创新能力。

直接目标:通过实施Ms教学法,使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基础旅游学、旅游管理学、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产品设计、旅游企业经营战略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思想和方法有框架性认识,初步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思考的个性化素质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多样化创新能力。

中介目标:按照本科旅游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保持学科体系的合理性和教学技术的先进性,真正体现“以旅游学为本,以经济学为纲,以管理学为用”的旅游管理学科特点。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旅游管理教学法的一体化设计,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和可选择的教学资源,创造一个互动化学习的良好环境。

终极目标:突破以教学目标为焦点、以教学内容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通道的封闭式传统教学模式,开发以教学过程为焦点,以价值活动为核心、以师生互动探索为通道的开放式创新教学模式,培养个性化高素质和多样化创造性的旅游管理人才,提升学院国际化的可持续竞争力。

三、创新旅游管理教学法的路径选择

1.教学过程坚持学生导向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面对技术现代化、经济国际化、竞争战略化、人才综合化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旅游管理教育必须重视基础、鼓励创新、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从体制到内容将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更具有前瞻性。这就决定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是教育的内容,而是教育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实现全程化的学生,充分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Ms教学法是通过学生主张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课程教材,师生共同确定教学活动主题、制作多媒体教案和组织教学过程,学生主题活动小组主导教学活动进程,学生评价教学效果,教师自始至终担任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等途径来体现学生中心原则的。

2.教学设计体现操作弹性

我们看到,当达国家的高校旅游管理教育是以旅游业的现有成果、经典着作的教学为根基,以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旅游学科建设需要、学生学习与就业需要、人才市场竞争需要为导向,形成了旅游学专业教学、旅游学与相关学科混合教学、旅游业实践教学的旅游管理教育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Ms教学法根据本科生的学年周期,把旅游管理教学设计为三个层面:一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的修养课程。二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素质课程,三是培养精英式专家的技能课程;这三个层面的教学分三个阶段来完成:第一个阶段是一年级多元化学科的基础性混合教学,第二个阶段是二至三年级专业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我们学院实行一学年三学期制,在正常的春、秋学期之间设有6月中旬~9月中旬的暑期社会实践学期)的综合性专业教学,第三个阶段是四年级以毕业学位论文为线索的框架性个人研究教学。三个层面与三个阶段不仅互相交叉渗透,而且灵活可变,从而构成了具有旅游学院专业特色的旅游管理教学过程操作体系。

3.教学资源实现平台共享

1998年教育部重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目录中,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这样描述的: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资源来保障教学活动的推进与深化。旅游管理Ms教学法主要注重了四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是学院拥有的专业教师队伍、图书资料中心、多媒体课室和旅游星级饭店等内部资源;二是学院所在中国主题公园之都——深圳华侨城的主题公园、星级饭店和旅行社,以及深圳市相对集中的旅游企业资源;三是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现实的信息资源;四是学院与世界旅游组织教育机构、发达国家旅游高校、国际性旅游学术组织的广泛联系的国际化资源。从而构建了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体系:一是通过优化学院内部资源,构建了“以校为本”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二是通过整合旅游企业资源,建立多样化教学实践基地,构建了“前店后校”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三是通过配置网络信息资源,构建了“虚拟现实”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四是通过国际旅游学术交流与合作,构建了“国际接轨”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这种多元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体系,为旅游管理Ms教学法的开放性、兼容性、国际性和时代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师生关系注重协调互动创新

教育要求师生关系民主化、教育主体个性化、课程设置综合化、教学方法多样化、评价方法科学化。旅游管理Ms教学法是创新教育的一种基本探索,这种探索必然要反映创新教育的要求,所以这种探索必须将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放在第一位。旅游管理教学涉及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多边关系,这种多边关系的核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只有这个关系民主化了,才能有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民主化。大学生具有比较成熟的认知能力、价值评价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在尊重、保护和关爱学生的行动中,通过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创造一种平等、开放、合作的民主化教学氛围,提升教学过程的人文价值,才能培养出个性化高素质和多样化创造性的旅游管理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参与国际化的市场竞争。旅游管理Ms教学法就是基于这种理念而逐步成熟起来的,在实施别强调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互动过程。

5.教学质量建立保证体系

从质量管理学的角度讲,产品质量标准不能低于用户的需要,也不宜超过用户的需要,因为随着质量的提高,产品成本就会提高并影响价格,因此应在产品质量与成本之间求得平衡。同样,高校旅游管理教育也存在成本与效益的问题,这里体现为旅游管理Ms教学法的适应性、效益性和发展性。实行教学质量保证,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旅游管理Ms教学法赢得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措施。我们通过研究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质量的四类标准: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旅游学科建设需要、学生学习与就业需要、人才市场竞争需要,提出了旅游管理Ms教学法质量保证的四个体系:一是教学活动方案的策划体系;二是教学活动过程的执行体系(过程性控制);三是教学活动实施的后勤体系(管理与服务体系);四是教学质量控制的督导体系(自我评估、专家评估、社会评估的三个层次)。只有建立了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从而保证旅游管理3M教学法的积极意义和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汪霞: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及其评价.外国教育研究,2003,30(4):60~64

[2]姚海林:从认知到情境:学习范式的变革.教育研究,2003,2:60~63

[3]董观志:知识经济时代旅游高等教育的模式创新研究.旅游学刊,1998年12月,旅游教育专刊:18~21

[4]张勤: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研究.中国高等教育,2003,18:40~41

篇3

双语教学的英文是“BilingualTeoching”。英国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给双语教学的定义是,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在国外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已形成不同的模式,比较成功的有加拿大式浸入法(immersion)、学科式双语教学模式(subject-basedbilingualteaching)、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tran-sitionalbilingualeducation)等。浸入法双语教学是指课堂上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学科式双语教学是指利用第二语言(非母语)作为媒介,对学校开设的某几门学科进行教学。过渡型双语教学是指学生入学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渐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

二、双语教学进展

在我国,双语教学已实践了近10年,取得了不少成果。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和旅游产业对双语人才的需求,以学科式双语教学为主、辅以实践教学的模式已被导入旅游高等教育中。但双语教学对于绝大多数学校来说仍处于探索阶段,并且由于双语教学受到课程、教材、师生外语水平、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其进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三、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SWOT分析

(一)SWOT分析法

SWOT是系统分析的常用方法,S指的是strengths(优势),W指的是weaknesses(劣势),O指的是Opportunities(机遇),T指的是Theats(挑战)。它是基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对比竞争对手,并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影响可能对企业带来的机会与企业面临的挑战,进而制定企业最佳战略的方法。

(二)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优势(strengths)

1.区位优势

黄山学院坐落在风景秀丽、文风馥郁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的游客,承办了许多大型的国际会议,2010年黄山市国际接待突破100万人次,作为旅游学院教学实习基地的黄山市各大酒店每年要从黄山学院旅游学院借用大量的学生用于国际旅游接待,为旅游学院学生接触和运用外语提供了非常好的实践平台。

2.国际化合作办学的模式

进入21世纪后,高等教育大众化、内涵化发展以及中国社会转型对我国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的办学思想、办学定位、发展战略、人才培养与区域互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山学院旅游学院在发展中立足地方经济,将谋划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作为自己的办学思想,将地方性与国际化相结合的办学定位作为教育发展模式。黄山学院旅游学院积极探索以下两种国际化合作办学模式:

(1)教师的互派

除了借用国外或境外优势师资资源外,黄山学院旅游学院还为本院教师创造国外或境外工作和学习的机会,努力将教师打造成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团队。从2005年起,学院每年组织全体教职员工赴境外或国外参观学习。这不仅让内地教师看到了境外或国外旅游教育的发展,更让大家学到了新鲜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走出去的另一种方式,是旅游学院的教师应邀去国外讲学交流,这种交流让教师们对教育有了新思考和新视角。

(2)2+2合作办学

从2002年开始,黄山学院旅游学院进行了一系列引智的对外合作。2002年同芬兰哈根旅游学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2004年学院同瑞士包莫青年旅馆签订了合作意向;2005年同瑞士国际酒店旅游管理学院(HTMI)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2006年,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议。

3.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教学手段更好地满足了学生学、教师教的需求。双语教师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资源和设施,在讲解中用大量的视听辅助教学手段营造情景性、功能性的语言场景和实践环境,能极大地帮助学生排除语言障碍、理解学科知识。

4.现代教育理念的创新

经过多年的发展,地方院校已经充分认识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迎接新世纪挑战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重点。培养既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架构,又有较好的语言基础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国际化旅游人才”,是满足国际旅游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竞争趋势向知识化、科技化发展的需要,成为了目前旅游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劣势(weaknesses)分析

1.学生应用外语的水平不尽如人意黄山学院的生源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外语教育比较薄弱的农村地区,他们的基础语言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学生的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学校也没有提供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外语进行交流的平台,即使是通过了外语四级甚至六级考试的学生,其阅读外语教材,特别是听、说外语的能力仍十分有限,这些因素无疑更加大了双语教学实施的难度。

2.旅游班级规模过大

连续几年的扩招,地方普通高校的教育资源都实现了最大化,黄山学院面临同样的问题,百人大课、百人一个教室上自习,使得一些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流于形式,教学效果差。班级规模过大将大大降低师生之间的交互活动,尤其是减少中间学生的活动机会,这样的班级规模开展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3.双语教学管理体制不健全

双语教学本身难度较大,要按原计划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效果的评定方面需要有相应的双语教学管理。学院及其他的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虽都认识到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人力、财力等种种的原因,对双语教学的管理仅限于门面,没有实质内容,更谈不上有相应的双语教学管理体制。许多老师开展双语教学课程完全靠自己摸索和网上搜集信息,学校教务管理很难给予相应的指导。

(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1.政策的支持

教育部[2001]4号文件指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这直接推动了近年来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开展。

2.市场对新型双语人才的广阔需求

旅游产业具有突出的涉外性,中国旅游业与世界先进国家同台竞技的决胜因素在于人才竞争。黄山市要建立国际一流的旅游城市,既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架构,又有较好的语言基础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新型双语人才,是黄山市旅游业在新的竞争环境中获取、保持、拓展竞争优势的生力军,黄山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培养学生适应多元文化,引导学生学会在各种环境下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能力,将使旅游高等教育满足行业发展对双语人才的需要,从而为黄山市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国际声誉。

(五)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挑战(Theats)分析

1.师资亟缺

开展双语教学不仅对双语教学教师的专业外语水平和专业水平提出较高的要求,还要求双语教学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识整合能力,即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两种文化的有机融合与转换、中外学科理论体系和业务处理差异的协调能力。对于黄山学院旅游学院的许多老师来说,英语通过四、六级,按照英文板书或课件进行授课,这些通常是没有问题的。但讲英语时使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语言,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进行互动,激发和鼓励学生双语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师资亟缺。

2.双语教材的匮乏

实施双语教学,教师最头痛的事莫过于教学材料的匮乏,笔者走访了旅游学院的部分教师,大家都指出一方面是很难找到与教学大纲内容及难度适合的原版教材,另一方面是一般外文原版书价格普遍偏高,三是学校教务部门资金投入有限。对于教材问题,作为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

3.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师在实施双语教学时将会多花很多的精力,学生学习双语课程需要付出较多的精力,如何评估双语教学效果和质量,采用何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评估手段和结果将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态度和信心。目前黄山学院教务部门已给开展双语教学的老师相应多的待遇,但是还缺乏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和考核,缺乏可以凭借的教学评估体系。

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建议

(一)双语教学课程设置

开设双语课程不能急功近利、盲目从众。不同高校的师资水平和学生素质也不尽相同,要根据旅游专业各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师和学生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课程来实施双语教学。结合黄山学院旅游学院的教学计划来看,导游业务、餐饮服务与管理、旅游服务礼仪等课程可以先进行双语的尝试,并且双语教学课程设置要跟学校的学分制相结合,因为双语教学学习难度比汉语困难,因此,双语课程的学分应相应高于汉语课程的学分,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材施教,根据学院的学生英语水平,双语课程的开设应该在大学三年级阶段,这个时候学生已经接受了两年基础专业教育,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更好。

(二)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黄山学院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双语师资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针,确定培养对象、制定和实施具体的培养方案,帮助双语教师提高英语沟通能力、授课技巧和教学过程控制能力,并且形成长效机制。

(三)教材建设

为了使学生能直接接触到“原汁原味”的专业内容,避免“误译”情况,最好选用原版教材,鉴于学院资金有限,建议购买一些原版教材作为教师用书,图书馆可购买一些书作为学生的参考书。教师对原版教材的章节和内容进行精选,参照和选取与中文教材相近的原版教材的相应部分编写外文讲义,还可以通过因特网追踪国际学科热点、下载供课堂教学用的英文材料等。但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学校加快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对实施双语教学适用教材的研究,加大资金投入,为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物质基础。

(四)完善双语教学管理

篇4

关键词:旅游一线人员 旅游管理教学 参与

1.引言

近年来,中国旅游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现阶段,我国现有旅游院校1336所,在校生56.65万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643所,在校生25.81万人;旅游高等院校693所,在校生30.85万人;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75所,在校生1256人;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16所,在校生100余人。旅游高等教育用了近30余年的时间,构建了由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

虽然中国旅游教育发展速度快,规模庞大,但是尚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旅游理论教学与旅游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本论文就此问题分四步进行了研究,第一步对国内外同类工作现状进行调研,总结其经验和教训;第二步对旅游相关院系学生进行调研,调研同学们对教学现状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对聘请相关旅游一线从业人员进行授课(讲座)的建议;第三步综合第一步和第二步调研情况设置课程(授课、讲座题目内容,方式方法等),并聘请旅游相关政府及企业人员进校授课;第四步对旅游系学生进行调研,就相关人员授课效果等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效果构建旅游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路径模式。

2.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

2.1国外研究情况

项目负责人查阅了欧美、日本的相关资料,欧美、日本旅游管理教育历史悠久,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研究成果很多,其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的人才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在日本,日本大学在旅游管理教学中都能采取社会和企业合作教学的学生教育培养模式。著名的日本立教大学,旅游管理学生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培养门类齐全,发展很好,其各个层次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都供不应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其旅游管理教学采取了这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不但理论知识丰富,而且有着极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立教大学聘请了日本国土交通部(日本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相关官员以及日本交通公社、日本近畿国际旅行社、日本旅行等多家日本大中型旅游相关企业的一线从业人员,上至领导,下至普通员工担任本科生的教学指导老师,还挑选了一些特别出色的一线人员组成专家组,建立专家库,担任研究生、博士生导师,参与旅游管理的理论教学及实习指导工作,这些一线人员处在旅游业一线,触摸着旅游业发展的脉搏,深知现时的旅游业发展状况,可以根据旅游业实际情况,很快更新旅游书本理论知识。另外他们在一线旅游管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旅游管理高端人才,录用人才,为自己所在的旅游企业发展储备足够的合格人才,使企业发展长久兴盛不衰。这些也极大的提高了高校旅游管理学生的就业率,为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欧美一些国家也采取这种教学培养模式,使旅游管理学校教学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2国内研究情况

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旅游、教育等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在知网进行相关论文搜索,共有此类论文160余篇。这些研究成果偏重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旅游理论教育强化方面,一方面在强化旅游实习基地建设等实践教学方面。但在研究中把旅游一线从业人员引入旅游管理教学中并使之常态化的学者还很少,虽有十数篇此类研究论文,但其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比较差,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很好的指导旅游管理教学的实际工作。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通识教育与专业技能的矛盾、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与宽口径、厚基础的高等旅游管理教育要求,与实践操作技能的行业需求差距等等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旅游教学工作中的这些不足之处导致许多科班旅游专业毕业生没有成为旅游行业的主流人才和管理精英,旅游行业的管理骨干仍然由其他途径进入或者替换,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聘请旅游一线人员参与旅游教学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3.调研情况

本论文研究的基础数据,一是总结分析以往的教学实践数据,二是发放问卷,实地调查。通过广泛的同学、同行关系获得,通过各地协作人员、网络等手段调查获取。

3.1调研对象

本论文实际调查选取西安财经学院商学院旅游系、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西北大学经管学院旅游系、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等本地大专院校旅游相关院系的学生和老师进行调研,对日本立教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旅游专业较强的国内大学进行电话访谈、网络交流等形式进行调研,另外对陕西省、西安市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管理人员、旅游相关企业一线从业人员、旅游相关专家学者等方面人士进行访谈,然后综合各个方面的考察调研结果得出科学实用的结论。以便使旅游专业学生的旅游理论教育能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能够培养出理论功底扎实、实际操作经验丰富的、能够充分就业的社会急需的旅游人才,提高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率。

3.2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外聘请旅游相关政府企业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聘请的授课者没有经过正式的授课培训和学习,对学生的心理、知识的接受能力等方面不能很好的把握,另外由于身份和年龄等的差距,与学生之间有一些距离障碍,在课时、课程、模式、方式方法上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降低了教学效果,有时甚至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另外对于没有授课经验的一线人员来说,其备课和讲课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挑战,学校如何协助他们克服这些困难,以取得效果最大化,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问题,须认真对待。

西安财经学院在以往的旅游管理教学工作中,在导游实务、餐饮管理、酒店管理、旅游资源开发等课程教学中,安排了多次实践课程,带领学生前往曲江宾馆、城堡大酒店、德发长饺子馆、汉阳陵等地参观实习,也安排学生听他们的讲座,另外还聘请曲江宾馆、城堡大酒店等酒店营销部、客服部总监来校做讲座,和同学们互动探讨一些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还是存在着诸如面窄,内容不多、时间短、次数少等情况,需要研究解决。

在本论文研究中,为了检验学生对外聘旅游一线相关政府企业人员的讲课兴趣及其效果,在对学生进行先期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讲座课题和内容,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进行一些旅游专题讲座,另外配合课表中已有的实习课程,带领学生到旅游相关政府企业参观学习,边参观边听讲解。讲座和实习课程结束后,笔者进行了认真研究,总结了经验教训,最后综合对比,得出一些结论。

在对西安5所相关大学本科旅游相关专业学生进行调研时发现:76%的学生认为,就当前旅游专业教育本身而言,应积极采取措施,改变旅游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要加强和旅游业内联系,充分了解旅游业最新信息和行业发展现状。在充分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为旅游系学生聘请了旅游行政管理机关及酒店人力资源部、国际旅行社一线外联人员进行了五次讲座,题目分别为“陕西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酒店从业人员知识技能要求”、“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学生外出赴西安君乐城堡酒店、德发长饺子馆聆听一线从业人员讲解酒店与餐饮管理知识。在校参加讲座学生没有限定在某一年级,三次听讲座人数较多,每次都在110人以上,讲座以后,对听讲座的学生进行口头访谈,对讲座的满意度达到了68%以上,出外现场观摩学习,学习效果满意度更高,达到了76%,两种教学模式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学生也对五次讲座和现场观摩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在聘请人员、讲座频率、讲座涵盖面、讲座时间等提出了较多建议。

4.建议与对策

4.1聘请参与教学一线人员的职业选择

通过调研得知,聘请一线人员参加理论与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应该认真思考,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学生期望聘请以下方面的人员: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旅行社从业人员,应涵盖国际旅行社、国内旅行社、中外合资旅行社、外资独资旅行社从业人员;酒店从业人员,应涵盖不同星级宾馆酒店、国内外连锁宾馆酒店的从业人员;景区管理人员,应涵盖历史人文景区、自然风景名胜景区、人造景区等从业人员等。这里边没有学生提出来需要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的旅游交通从业人员来做讲座。

4.2聘请参与教学一线人员的学历与职称选择

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学校进行的三次讲座实践中,所聘请的一线人员1人为硕士,2人为本科,2人为大专,从教学效果来看,在旅游局工作的本科人员效果最好,据分析,有两个原因,一是在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工作,手头有大量的一手资料聊,讲课的实质内容丰富,说服力很强,二是其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讲课的语言逻辑性、组织性、生动性也很强,讲座的实际效果非常好。相对来说,大专毕业的从业人员,讲课的组织性和逻辑性就比较差一些。所以在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教学时,以本科以上学历为宜。

4.3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项目设计

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以下教学内容感兴趣: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旅游专业学生就业前景;酒店从业人员知识技能要求;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世界遗产深度之旅—从兵马俑谈起;导游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旅行社集团化经营管理;文化与旅游;生态旅游;试论旅游企业员工心理与领导策略;旅游企业员工流失现象剖析及对策研究;提高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途径分析等等。参考学生意见,应进行所列举题目的相关讲座。

4.4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时间选择

从调研得知,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旅游专业教学,应从大一第一学期开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起就想迫切知道自己将要学习的知识以及将来努力发展的方向,所以从学生进入校门起就开始做一点旅游相关的专门讲座,有利于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情况,有利于学生坚强学习信心,找准学习目标,提前考虑要优先掌握的知识,做好导游证等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证件的考试工作,以便做好将来的职业规划,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4.5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地点选择

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可选择地点有两处,一处是在学校教室进行,一处是在室外进行,室外的地点可选择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地,边看边讲。选择教室做讲座,主要内容是关于理论方面的,比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旅游政策法规例解等等,选择室外,主要是相关一些技能方面的,比如旅行社营销、导游接待、宾馆酒店工作流程、餐饮接待、景区规划等等,这方面如果能边看边听一线从业人员讲解,不但能改变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西安财经学院旅游系有6个教学实习基地,学校和实习基地相处关系融洽,其工作人员可为我校旅游系开设系列讲座。

5.结语

本文就聘请旅游相关政府、企业人员参与旅游管理的教学,就其参与教学的身份、教学内容、教学课程课时设置、教学模式(方法方式)、教学地点、参与人员在行业内的分布状况等进行了研究。探索了旅游管理专业由单纯理论知识的掌握转向能力的培养,探索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利于旅游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能普遍提高旅游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和提高就业率。有利于拓宽实践教学思路,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英)史蒂芬·佩吉,保罗·布伦特,格雷厄姆·巴斯比,乔·康奈尔 著.刘吉力莉等译. 石

应平审校.现代旅游管理导论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283.

[2](日)前田勇編著.現代観光総論 [M] . 第三版.東京:株式会社 学文社,2008,142.

[3]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武汉举办的第三届华中旅游博览会上的讲话稿[R]中国成为亚

洲最大的出境客源国2006-3-29 14:35:47.

[4]魏卫,袁继荣.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04.8.

[5]赵鹏.发展旅游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模式 旅游学刊2001年第1期

[6]谷慧敏,王家宝,张秀丽,张伟.世界旅游教育巡礼,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

特刊2003年

[7]吴必虎,唐子颖,蔡利平.美国大学中的旅游研究--旅游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J].旅游

学刊,2002,17(5):76-79.

[8]张广瑞.日本旅游研究与教育的概况与趋势[J].旅游学刊,2001(4)P78-79

[9]王严根,张德金.旅游业与我国的旅游教育[J].华东经济管理,2000.12第14卷第6期

篇5

关键词:旅游管理;本科;管理学

一、“管理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地位与要求

1.核心基础地位

我国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核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范围划分的依据。同时,学位授予单位按本目录中各学科、专业所归属的学科门类,授予相应的学位。在目录中,旅游管理是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最后拿到的是管理学学位。

旅游管理在我国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最早由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于1979年开设旅游专业,随后,南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学校也相继开设相关专业。时至今日,几乎每个本科院校均开设了旅游学科的相关专业,旅游专业一度被看成热门专业。但是,直到上世纪的90年代初,旅游专业名称还不统一,全国各地出现了诸如:宾馆管理、风景旅游、森林旅游、旅游历史与文化等各种称谓,毕业生最后拿到的是经济学、文学、工学等学士学位,1998年以前毕业的旅游专业硕士拿到的是经济学学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从1998年开始,把旅游学科统一划归到管理学门类,国内与旅游相关的专业开始重视“管理学”课程的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与博士生入学考试几乎都把“管理学”列为考试课程,因此,“管理学”受到旅游专业师生广泛重视,而成为旅游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此外,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可以发现,四年制本科教育中开设的核心课程中属于管理类的还有:“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即管理类的课程占得比重很大,因此,“管理学”在旅游学科中处于非常重要的核心地位,学好“管理学”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2.开设目的与要求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多门核心专业课程都属于旅游企业管理类课程,因此,这些课程开设的前提是学生要有一定的管理学知识作为基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开设的“管理学”,又称为“管理学原理”,主要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管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应用这些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将来进入社会、参加实际管理工作奠定初步基础。

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同时又处于不断发展与变化之中,因此,要求学生能比较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建立管理学基本框架和知识体系,培养管理思维,锻炼其应用管理学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旅游管理本科生学习“管理学”现状分析

1.“管理学”的多科性特点与学生的学习阶段不匹配

“管理学”的内容包括经过高度概括和抽象出的对各类管理活动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思想、原理和方法。在方法上,“管理学”需要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此外,从“管理学”与许多学科(经济学、数学、工程技术学、心理学、生理学、行为科学、运筹学等)的相互关系来看,它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需要综合利用上述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因此,“管理学”具有多科性或综合性特点。

“管理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是后续专业课的先导课程,因此,一般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这个学习阶段的大学生刚刚踏入大学校门一个学期,可能还沉浸于考上大学的沾沾自喜中,学习缺乏计划,自学能力不强,没有养成良好的大学学习习惯。然而,“管理学”涉及多种学科知识,刚上大学半年的大学生不可能掌握这些知识,因此,学生普遍反映其综合性强,不容易学。

2.“管理学”特点的一般性与学生的学习兴趣错位

“管理学”作为一般管理学,区别于“宏观管理学”和“微观管理学”,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动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础理论学科。因此,“管理学”是各门具体的管理学科的共同基础,具有一般性特点。由于“管理学”的内容以基础理论为主,案例分析为辅,因此,尽管学生们知道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注:老师一开始就告诉学生,“管理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博士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但是,由于基础理论部分占的比例较大,因此,不适合大量使用案例教学法。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学生感觉管理学枯燥,难以理解。

3.“管理学”特点的实用性与学生管理实践不足的矛盾

“管理学”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主要讲述管理过程的基本原理与一般方法,但是如果我们结合身边的客观现实去认真思考,则会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处于某一个管理系统中,该管理系统是按照管理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建立起来的,只是我们缺乏管理思维而不善于发现而已。因此,管理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很好地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但是,刚入大学半年的大学生不但缺少多种综合知识,而且缺少管理实践,所以,根本没有管理思维。此外,他们对自己所属的旅游管理专业仅接触了半年时间,专业方面的知识也非常有限,因此,“管理学”课程实践活动不宜在旅游企业中长期开展。但是,如果在其他的工商企业中开展实践活动,学生会说和旅游企业无关而没有兴趣。

三、教学改革思路

“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但是由于其开设的时间较早,学生缺少管理方面的感性认识和对旅游管理知识体系的整体理解,因此,一般在课程学习前期兴趣浓厚,后期则兴趣减弱,热情降低。作为任课教师,应在这门课程的整个教授过程都引导学生保持高涨的热情,比较深刻地理解管理学原理和规律,培养管理思维方式,避免出现不少旅管高年级学生后悔当初没有认真学,现在意识到重要想再跟着一年级学生重学一遍的情况。笔者结合自己10多年的“管理学”教学经验,从以下几方面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1.耐心细致,适当补充相关学科知识

由于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时间较短,管理学又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心理学、市场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知识,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根本不具备这些知识。而且,他们对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也掌握得非常少,可能还没有养成课后自学的学习习惯。因此,要求教师循循善诱,耐心传递包括学习方法、相关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等在内的各种知识,弥补因该课程开设时间早给学生造成的综合性强、难度大方面的不足。

2.理论讲授为主,案例教学为辅

鉴于该课程的理论性强,学习者是一年级学生,缺乏相关的各种知识与对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因此,课堂教学应以理论讲授为主。在课程学习早期,教师应放慢速度,深入浅出,多用通俗语言和学生熟悉的身边例子来讲解,让学生感觉管理学不难理解,使其尽快熟悉相关的管理原则与理论,形成管理思维习惯。在课程中后期,可适当加快速度,精讲难点重点,增加课堂讨论的时间。例如,对于组织部门化基本形式之间的比较这个教学重点,教师仅对职能部门化、矩阵型结构等精讲,然后,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种部门化的应用对象是什么?对应于现实社会哪些组织中的部门划分?一个组织能否独立使用某种形式进行部门划分?等等。这样,课堂教学就把单纯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教师、学生为两个中心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其辩证思维能力。 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理论联系实际,在课程中后期适当引入案例教学。具体可通过分析知名成功企业与旅游企业管理方面的例子,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3.主次分明,增加学生的管理实践

“管理学”由于知识点较多,受学时所限,不可能一一深入学习,因此,作为任课教师,一定要深入分析教材,挖掘精髓,分清主次。例如:在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这一节中,需要学生掌握古典管理理论的两个重要代表人物——泰罗、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对于这两个学习重点,学生会感觉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难度较大,不易理解。因此,要求教师首先用贴近现实生活的最通俗的语言转换难点,使学生容易理解,如统一指挥原则,可用一个媳妇只能有一个婆婆,否则她将无所适从来打比方;然后,通过举例说明学生最熟悉的自己所在的班集体是通过设置班长、学习委员等管理角色正常运转的;最后,举旅游饭店中岗位设置的例子来说明在一个组织中要层层负责与汇报。这样,学生就会对这条管理原则有比较透彻的理解,能够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使管理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可通过教师设置问题、学生自学、教师总结的方式来培养其自学能力。

为了防止抽象的纯理论倾向,解决“管理学”的实用性特点与学生管理实践不足的矛盾,应该增加学生的管理实践活动。具体可通过以下四种方式:(1)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前期与中期利用课余观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透彻理解管理理论。(2)在课程的中后期,教师设计管理活动,指导学生模拟扮演各种管理角色去解决管理问题。(3)通过组织学生去比较知名的大中型企业如新飞集团实地参观、聆听、感受,学习其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管理流程。(4)在本校的旅游专业实习基地如旅游饭店、旅行社、景区开展短期实习,主要学习这些旅游企业各自的运作模式、部门划分、人力资源配置与激励、管理制度等。通过上述多种管理实践方式,使学生认识到管理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通过实践反复检验理论、发展理论。

参考文献

[1]肖培耻.“管理学”课程教学使用模拟教学法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4):86-87.

篇6

[关键词]旅游专业;英语教学;行为特征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1)02―0089―06

1 引言

在全球化的今天,英语能力已经成为各行业人才综合素质中较受关注的环节。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英语能力要求更为严格。旅游工作中不仅要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同时还需要掌握写作能力、专业英语以及对英语文化的理解。澳门旅游业发达,然而,目前澳门旅游业界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并不满意。澳门科技大学国际旅游学院是澳门唯一具有旅游管理专业学士、硕士、博士培养点的旅游教育机构,于2007年获得世界旅游组织“旅游教育质素(Tourism Education Quality,TedQual)”优质旅游教育认证,无论在学生人数还是在培养水平方面都在澳门地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文以澳门科技大学国际旅游管理专业学士学位课程为研究对象,借助学生的英语学习行为分析以及英语教师代表和旅游业界代表的深度访谈找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其他旅游专业院校英语教学水平的优化提供借鉴。

2 相关研究综述

中国旅游教育事业近年来增长迅猛。根据中国国家旅游局公布的资料,截至2008年年末,中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810所,比上年增加40所;中等职业学校965所,比上年增加94所。两项合计,旅游院校总数为1775所,在校学生为84.46万人。与此同时,旅游业界对于旅游从业人员英语水平的要求也日益迫切。在此情况下,旅游专业的英语教育提升问题成为旅游院校重点关注的内容。

2.1 旅游业界对英语能力的要求

周飞英通过调查,认为旅游从业人员最想要提高的是专业词汇和口语能力,同时他们最经常使用的英语技能是说,其次是写和听,而他们语言各项能力中最强的也是口语,最差的是写作能力。李丽华则发现,旅游业界对从业人员的英语要求包括:扎实的语言基础,较高的听力水平、流利的口语,注重文化背景的传播,以及语言使用准确等。

可见,旅游业界对于从业人员英语能力的要求是多方位的,除了英语的基本功外,还应该在文化内涵方面做深入的学习。

2.2 旅游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困境

陈潇潇指出,旅游专业的英语教学具有实践性、专业性以及综合性的特点。然而,目前在旅游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教材陈旧、教学手段单一、评估方式单一等问题。由此可见,目前旅游专业的英语教学在教学资源、师资以及方法等方面需要提高。

2.3 旅游专业英语教学方法创新

唐玉玲认为,旅游专业的英语教学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的教学,其主要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罗卫华、佟大明进一步指出,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中,教学模式可以分为3类:句型操练法(sentence patterndrill)、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Learner-centered approach)。在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不少学者都提出了教学方式与方法上的创新对策。如胡扬政认为,应构建DCPEA(development-centered in professional Englishability)教学模式,意为“以职业英语能力发展为中心”。王瑞英则认为,旅游专业英语教学应采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即主题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建构、拓展与深化主题内容。

此外,还有学者提出情景教学法、功能教学法、多维教学模式以及基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旅游英语主题教学模式等。

2.4 阻碍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因素

从影响英语学习效果的因素来看,宋佩认为,把英语和旅游专业知识分离教学是导致学生英语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而教学内容过于注重英语基础知识的讲解,忽略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会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张连亮则认为,英语教师及旅游专业教师缺乏复合化专业背景是影响旅游专业英语教学的因素之一。同时,考核方式的合理程度也会对英语教学的效果产生影响。在以往研究中,有不少学者认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是提升英语教学效果及学生成绩的关键。而主观能动性则受自信心及兴趣的影响较大。马邦新、田,马建伟则从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方面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

综上所述,目前在旅游专业的英语教学方面,理论研究相对较多,实证分析相对不足。笔者认为,旅游专业在选择合适的英语教学方法时,除了要关注行业诉求外,还应该注重分析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动机、期望以及行为特点,从而发掘英语学习的内在规律,使教学方法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 研究方法设计

为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同学在英语学习方面的期望、动机及行为特点,2010年3月27日到4月20日期间,笔者以澳门科技大学国际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层比例抽样的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还针对澳门旅游业界的部分管理人士以及澳门科技大学国际旅游学院的英语教师代表进行了深度访谈。研究方法具体设计如下:

3.1 调查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时,充分借鉴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结论,共设计了28个问题,分别针对英语学习的认知、动力与期望,以及对英语教学方面的感知评价等两方面进行调查。此外,还设置了8个问题对受访学生的个人特征进行调查。上述问卷经过预测试以及修订后最终定稿。通过SPSS中对于问卷量表的信度测试,该份问卷的量表Cronbaeh’s Alpha的数值为0.878,属于较为理想的水平。由于在量表设计时相关问题的设计借鉴了前人研究的结论,问卷内容上的效度可以得到保证。

3.2 调查样本选取

澳门科技大学国际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来自两个学院,其一为国际旅游学院,其二为持续教育学 院。为此,笔者首先根据学生数量计算出两个学院及4个年级的同学在旅游管理专业同学中的比例,然后以该比例为基础计算问卷发放数量,相关比例分配见表1。

笔者将学校中所有旅游管理专业同学的信息进行汇总,并按照年级进行排列,每个同学分配一个序列号。随后借助随机数表进行调查对象的随机选择,最终抽选出调查样本。并采取自填写的方式当场回收问卷。

3.3 调查规模及回收情况

在样本规模方面,按照澳门科技大学国际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规模(3000人)计算,希望达到95%的准确性,且保证误差不超过±5%,则需要抽样调查341人,笔者实际发放500份问卷,成功回收问卷490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8%。

回收的问卷中女性学生略多,约占被调查对象的66%,男性学生为34%。从受访学生的年龄构成来看,绝大部分的学生年龄在19~22岁之间,约占被调查者人数的76.89%;其次为23~25岁,约占被调查人数的15.75%;26―30岁以上以及18岁以下则相对比例较低,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3.84%和2.25%,31岁及以上占被调查人数1.64%。

约有42%的受访学生从幼儿园以及43%从小学开始学习英文,还有2%的受访学生表示从高中才开始学习英文。可见,大部分的受访学生学习英文的时间相对较长。

在受访学生上一阶段接受教育的地点来看,69%的学生在澳门接受教育,29%在中国大陆接受教育,还有1%在中国台湾接受教育,而在中国香港及海外国家接受教育的学生人数分别为2名及1名,共占1%。

3.4 深度访谈设计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研究需要从多角度全面分析。为此,笔者还与学院任教英语课程的3位教师以及来自澳门旅游行业内的3位业界管理人士进行了深度访谈。分别从教师的角度和业界管理者的角度探讨优化旅游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路径。

在教师访谈方面,主要针对现有的课程,了解对英语教学重点的理解、现有大学英语教学课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在教学方式方面,了解英语教学的方法及其创新、英语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在学生英语学习方面,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学习英语中的困境以及学校提供的学习环境等。

而在业界人士的访谈方面,访谈内容主要涉及业界对员工英语能力的诉求、对大学毕业生英语能力的满意度以及采取何种途径能够实现业界与高校的联合培养以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

4 研究的主要结论

4.1 师生对英语课程的重要性较为认同,教学目的以实际应用为主

在学生对英语课程的认知方面,绝大部分(96%)的受访学生认为英语是大学学习中较为重要的课程,仅有1%的受访学生表示英语课程较不重要。约有73%的受访学生表示其认为在进人大学前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英语的核心元素,另有27%的受访学生表示其尚未能完全掌握相关语言元素。

在对英语课程学习的目的认知方面,教师及学生均对英语的实际应用导向表示出强烈的认同,但是在具体内容上,教师代表更为侧重专业应用能力,而学生更为关注交际能力。如74%的受访学生表示英语课程应该以提升交际能力作为主要功能定位,有12%的学生表示应该以语言要素的学习作为主要功能,8%的同学表示英语教学要以专业课程学习为导向。而教师方面认为英语学习应突出专业领域内的应用能力,同时还应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增强沟通能力。可见,师生都将大学英语定位为应用型的工具。

4.2 英语学习的动机对于态度及学习效果的影响较大

在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方面,为出国及找工作提供支持、方便文化交流是英语学习的主要动机,其分别占被访者的49%及25%。另有10%的受访学生表示其学习英语是因为对英语具有一定的兴趣,而另外16%的受访学生表示其学习英语仅仅为了考试或是被迫学习英语。可见,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动机可以大体分为两类,即主动学习型和被迫学习型。笔者利用方差分析(ANOVA)的方法对动机与掌握英语要素的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学习动机对英语语言元素的掌握情况有显著的影响,详见表2。

进一步通过Post Hoe检验可知,以通过考试为目的和被迫学习的受访学生与其他主动学习的受访学生之间在英语语言基础掌握程度方面有较大差异。可见,主动型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

在学习态度方面,约有86%的受访学生表示其对英语学习有主动和积极的态度。而Post Hoe检验同样发现,不同类型的学习动机也会对学习英语的主动性产生影响。

4.3 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投入精力较多,形式也较为多样

在学生英语学习的行为特点方面,有85%的受访学生表示其会积极参与课堂的语言练习活动,有70%的受访学生表示其在课外也会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英语。有71%的受访学生表示会在课外利用英语进行阅读、欣赏电影音乐或与人交流。由此可见,大部分的受访学生都会十分重视英语的学习,并在课余时间投入精力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学习,学习的主动性相对较高。

受访教师们也表示学校在英语学习环境方面已经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为学生的课余英语学习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如设立了英语角、提供英语社团的活动等。但同时也有老师认为目前的相关活动和英语应用的机会还不够,应该在校园中继续推进英语学习的氛围及创造更多的机会,以便吸引学生在课余能够更多地投入英语学习中。

4.4 英语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有待优化,课程的吸引力亟待提升

就目前学校提供给学生的英语学习环境而言,在学习氛围、学习硬件、学习资源、教材选用、师资实力、教学技巧等方面,认可程度最高的是师资队伍的实力,约有81%的受访学生表示满意,其次是教师的教学技巧和英语学习的氛围,满意度相对较低的有教学资源、硬件设施以及教材选用。在英语学习资源的充足度方面,仅有58%的受访学生表示认同。

在授课的内容及形式感知方面,64%的受访学生表示老师的讲解是课堂活动的主要部分,仅有6%的受访学生表示课堂上有较多的练习机会。对于教学形式创新方面,教师认为教学形式是有必要的,如可以考虑采取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形式。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往往受到学生人数较多以及教学设施等限制而无法完全实施。

约有75%左右的受访学生表示英语课程的内容与专业领域有较强的关联性,并认为大学的英语教育具有明确的目标。

在学习的成效方面,仅有约60%的受访学生表示对英语教学的效果满意。具体来看,62%的受访学生认为大学开设的英语课程对于其专业领域内信息的阅读有帮助,60%的受访学生认为大学开设的英语课程对于其英语水平提升有帮助,只有54%的受访学生认为大学开设的英语课程对其有吸引力。

由此可见,英语教学在学习资源的提供、多样化的授课形式以及课程的吸引力方面还有待提升。

4.5 学生的英语水平是英语课程吸引力及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根据相关研究结论,学生的自信心会对英语学习的成效产生影响。为此,笔者通过方差分析发现,在课程吸引力的评价方面,英语成绩在平均水平以下的同学与处于平均水平以上的同学有较大的差异,详见表3。

进一步结合列联表分析,证实了较大比例的英语成绩水平较弱的受访学生认为英语课程缺乏吸引力。

笔者还通过单一因子方差分析的方法对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在不同英语水平的受访学生之间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不同英语水平的受访学生对于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感知也同样存在差异。

同时,教师的教学经验也从侧面验证了英语水平对于英语学习有较大的影响。在深度访谈中,教师代表认为大学英语的学习状态与学生的素养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能够针对不同的英语基础以及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由此可见,关注英语水平较弱群体的需求,将是提升课程吸引力并增强英语课程教学成效的关键。

4.6 业界对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满意度不高,教学中还有较多困境

大学教育的成果最终要靠用人单位来检验,在此次研究过程中,受访业界人士对于澳门旅游业中毕业生英语水平及能力的评价不算理想。业界人士普遍认为,英语能力中的听、说是旅游从业人员必须要具备的两大能力,属于核心部分的技能,此外,书面写作能力以及对旅游业专业词汇的掌握和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也较重要。然而,目前的入职毕业生在英语水平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4名受访的业界管理人士中,只有一名管理者表示基本满意。如有一名酒店的执行副总就认为,如果学生的英语能力满分为10分,他只能给出4~6分。还有一名管理者认为,目前澳门的大学毕业生英语水平没有达标,特别是在听力和表达方面。可见,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毕业生的英语水平与他们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结合访谈所获信息,笔者认为造成用人单位期望与毕业生英语能力方面差距的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旅游业界随着客源市场的不断变化和经营模式的转变,对于英语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例如,对于早期的从业人员英语能力而言,可以胜任与客人的听、说交流即算满足要求,然而随着人性化服务的要求,了解甚至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也成为英语能力中的重要内容。伴随着旅游业管理的日趋国际化,英语文书工作也成为企业内部沟通的重要手段,为此,现代旅游企业也十分看重从业人员的英语写作能力与技巧。

而另一方面,旅游教育界在专业英语教学方面缺乏与业界的沟通,且无论从教学设施与环境还是教学内容及辅助资源等方面来看,都缺乏针对性,无法为毕业生提供具有实战性质的教学体验与演练的空间。

如在针对教师的访谈中,笔者发现旅游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困境和挑战。较为常见的有教学资源及设备的欠缺,如语音教室、外籍教师以及外文书籍等;班级学生规模过大也是较为显著的制约因素。因此,在未来的英语教育过程中,需要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改进和优化。

可见,与旅游业界展开互动交流以了解其需求,同时为学生提供具有实战性质的英语学习氛围是未来旅游英语教学方面值得考虑的发展方向。

5 建议与对策

通过对调研所获数据以及深度访谈的信息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因素包括学习英语的主动性、课堂教学形式及内容的吸引力、学生在英语能力方面的水平与素养等。鉴于学生学习英语的职业导向特性以及结合业界人士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看法和观点,笔者提出了下列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英语能力提升的策略。

5.1 注重业界与高校学生交流,增强其英语学习的主动性

由上述分析可知,英语学习的动机对于英语学习的态度及效果有较大的影响,且大部分学生都将英语的应用性作为学习的目标之一。为此,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在入学之初就应该让其了解到英语在旅游行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其英语学习的动机。在深度访谈过程中,有业界代表表示,在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方面,可以借助旅游业界与高校的合作,定期让学生到实际工作岗位中体验生活,或邀请旅游行业人士进校园与学生互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以后的工作同英语的密切联系。为此,建议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管理者可以考虑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安排一次较为深入的旅游行业之旅或邀请业界人士与学生进行深度交流。从而真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和兴趣。

5.2 积极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提升课堂英语教学的吸引力

采取小班制,完善设施,鼓励教师学习及应用新的教学法。

此次研究过程中,不少学生都对英语学习中的课堂教育模式提出了质疑,即互动环节过少。就此问题,笔者也访问了从事英语教育的教师代表。通过访谈了解到教师对于交互式教学也十分重视,并希望能够提升课堂的教学吸引力。但是,由于受到班级学生规模过大、互动学习的基础设施不足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交互式的教学实际很难展开。笔者建议一方面在英语教学时,应严格控制班级规模,以便教师能够较好地组织及控制学生的课堂学习。另一方面,应积极鼓励教师采取任务式教学或场景式教学等方法,例如网上互动教学、网上24小时英语学习支持中心等为学生创造更多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和练习的机会。借助现实中旅游行业内的实际案例场景展开教学工作,从而提升学生对于课堂英语学习的兴趣。

5.3 尊重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与培养

问卷调查以及深度访谈的结果均表明,学生的英语基础好坏对于英语学习的效果具有深刻的影响。由于学生之间在英语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为此,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机构应该在英语教学方面注重个体差异,实现人性化和个性化英语教学。如针对英语基础掌握程度不同的学生,笔者建议可以考虑按照英语成绩将学生分编为不同的班级。然后在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以及学习行为特点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教学。例如,对于英语水平不高的同学,在英语教学方面以完善英语基础并提升兴趣为首要的内容;而对英语水平在平均水平以上的同学则可以采取与专业发展相关的教学方式,提升其专业英语水平及应用能力。

此外,由于不少受访教师代表认为目前的英语课程未能体现出旅游专业的特色,因此,可以考虑在课程的内容体系方面进行校企合作,构建旅游专业英语学习的多媒体系统,让学生通过菜单式的选择和操作就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兴趣的英语学习资源。

篇7

[关键词]旅游管理 本科 管理学

一、“管理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地位与要求

1.核心基础地位

我国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核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范围划分的依据。同时,学位授予单位按本目录中各学科、专业所归属的学科门类,授予相应的学位。在目录中,旅游管理是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最后拿到的是管理学学位。

旅游管理在我国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最早由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于1979年开设旅游专业,随后,南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学校也相继开设相关专业。时至今日,几乎每个本科院校均开设了旅游学科的相关专业,旅游专业一度被看成热门专业。但是,直到上世纪的90年代初,旅游专业名称还不统一,全国各地出现了诸如:宾馆管理、风景旅游、森林旅游、旅游历史与文化等各种称谓,毕业生最后拿到的是经济学、文学、工学等学士学位,1998年以前毕业的旅游专业硕士拿到的是经济学学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从1998年开始,把旅游学科统一划归到管理学门类,国内与旅游相关的专业开始重视“管理学”课程的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与博士生入学考试几乎都把“管理学”列为考试课程,因此,“管理学”受到旅游专业师生广泛重视,而成为旅游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此外,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可以发现,四年制本科教育中开设的核心课程中属于管理类的还有:“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即管理类的课程占得比重很大,因此,“管理学”在旅游学科中处于非常重要的核心地位,学好“管理学”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2.开设目的与要求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多门核心专业课程都属于旅游企业管理类课程,因此,这些课程开设的前提是学生要有一定的管理学知识作为基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开设的“管理学”,又称为“管理学原理”,主要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管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应用这些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将来进入社会、参加实际管理工作奠定初步基础。

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同时又处于不断发展与变化之中,因此,要求学生能比较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建立管理学基本框架和知识体系,培养管理思维,锻炼其应用管理学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旅游管理本科生学习“管理学”现状分析

1.“管理学”的多科性特点与学生的学习阶段不匹配

“管理学”的内容包括经过高度概括和抽象出的对各类管理活动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思想、原理和方法。在方法上,“管理学”需要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此外,从“管理学”与许多学科(经济学、数学、工程技术学、心理学、生理学、行为科学、运筹学等)的相互关系来看,它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需要综合利用上述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因此,“管理学”具有多科性或综合性特点。

“管理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是后续专业课的先导课程,因此,一般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这个学习阶段的大学生刚刚踏入大学校门一个学期,可能还沉浸于考上大学的沾沾自喜中,学习缺乏计划,自学能力不强,没有养成良好的大学学习习惯。然而,“管理学”涉及多种学科知识,刚上大学半年的大学生不可能掌握这些知识,因此,学生普遍反映其综合性强,不容易学。

2.“管理学”特点的一般性与学生的学习兴趣错位

“管理学”作为一般管理学,区别于“宏观管理学”和“微观管理学”,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动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础理论学科。因此,“管理学”是各门具体的管理学科的共同基础,具有一般性特点。由于“管理学”的内容以基础理论为主,案例分析为辅,因此,尽管学生们知道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注:老师一开始就告诉学生,“管理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博士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但是,由于基础理论部分占的比例较大,因此,不适合大量使用案例教学法。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学生感觉管理学枯燥,难以理解。

3.“管理学”特点的实用性与学生管理实践不足的矛盾

“管理学”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主要讲述管理过程的基本原理与一般方法,但是如果我们结合身边的客观现实去认真思考,则会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处于某一个管理系统中,该管理系统是按照管理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建立起来的,只是我们缺乏管理思维而不善于发现而已。因此,管理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很好地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但是,刚入大学半年的大学生不但缺少多种综合知识,而且缺少管理实践,所以,根本没有管理思维。此外,他们对自己所属的旅游管理专业仅接触了半年时间,专业方面的知识也非常有限,因此,“管理学”课程实践活动不宜在旅游企业中长期开展。但是,如果在其他的工商企业中开展实践活动,学生会说和旅游企业无关而没有兴趣。

三、教学改革思路

“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但是由于其开设的时间较早,学生缺少管理方面的感性认识和对旅游管理知识体系的整体理解,因此,一般在课程学习前期兴趣浓厚,后期则兴趣减弱,热情降低。作为任课教师,应在这门课程的整个教授过程都引导学生保持高涨的热情,比较深刻地理解管理学原理和规律,培养管理思维方式,避免出现不少旅管高年级学生后悔当初没有认真学,现在意识到重要想再跟着一年级学生重学一遍的情况。笔者结合自己10多年的“管理学”教学经验,从以下几方面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1.耐心细致,适当补充相关学科知识

由于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时间较短,管理学又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心理学、市场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知识,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根本不具备这些知识。而且,他们对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也掌握得非常少,可能还没有养成课后自学的学习习惯。因此,要求教师循循善诱,耐心传递包括学习方法、相关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等在内的各种知识,弥补因该课程开设时间早给学生造成的综合性强、难度大方面的不足。

2.理论讲授为主,案例教学为辅

鉴于该课程的理论性强,学习者是一年级学生,缺乏相关的各种知识与对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因此,课堂教学应以理论讲授为主。在课程学习早期,教师应放慢速度,深入浅出,多用通俗语言和学生熟悉的身边例子来讲解,让学生感觉管理学不难理解,使其尽快熟悉相关的管理原则与理论,形成管理思维习惯。在课程中后期,可适当加快速度,精讲难点重点,增加课堂讨论的时间。例如,对于组织部门化基本形式之间的比较这个教学重点,教师仅对职能部门化、矩阵型结构等精讲,然后,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种部门化的应用对象是什么?对应于现实社会哪些组织中的部门划分?一个组织能否独立使用某种形式进行部门划分?等等。这样,课堂教学就把单纯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教师、学生为两个中心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其辩证思维能力。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理论联系实际,在课程中后期适当引入案例教学。具体可通过分析知名成功企业与旅游企业管理方面的例子,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3.主次分明,增加学生的管理实践

“管理学”由于知识点较多,受学时所限,不可能一一深入学习,因此,作为任课教师,一定要深入分析教材,挖掘精髓,分清主次。例如:在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这一节中,需要学生掌握古典管理理论的两个重要代表人物――泰罗、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对于这两个学习重点,学生会感觉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难度较大,不易理解。因此,要求教师首先用贴近现实生活的最通俗的语言转换难点,使学生容易理解,如统一指挥原则,可用一个媳妇只能有一个婆婆,否则她将无所适从来打比方;然后,通过举例说明学生最熟悉的自己所在的班集体是通过设置班长、学习委员等管理角色正常运转的;最后,举旅游饭店中岗位设置的例子来说明在一个组织中要层层负责与汇报。这样,学生就会对这条管理原则有比较透彻的理解,能够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使管理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可通过教师设置问题、学生自学、教师总结的方式来培养其自学能力。

为了防止抽象的纯理论倾向,解决“管理学”的实用性特点与学生管理实践不足的矛盾,应该增加学生的管理实践活动。具体可通过以下四种方式:(1)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前期与中期利用课余观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透彻理解管理理论。(2)在课程的中后期,教师设计管理活动,指导学生模拟扮演各种管理角色去解决管理问题。(3)通过组织学生去比较知名的大中型企业如新飞集团实地参观、聆听、感受,学习其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管理流程。(4)在本校的旅游专业实习基地如旅游饭店、旅行社、景区开展短期实习,主要学习这些旅游企业各自的运作模式、部门划分、人力资源配置与激励、管理制度等。通过上述多种管理实践方式,使学生认识到管理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通过实践反复检验理论、发展理论。

参考文献:

[1]肖培耻.“管理学”课程教学使用模拟教学法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4):86-87.

篇8

1.教育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教育部早期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文件就将“开展双语教学,引用原版教材”作为重要内容,并切实要求“各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历时十多年之后,2013年《教育部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全天会议》重申和细化了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定位和发展理念。可见,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升本科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和要求。2.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旅游业属于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涉外性和高实践性的特征。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和经营形式的多元化,旅游涉外服务与管理将成为企业重要的业务板块。企业是否具备涉外服务能力是企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是其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资本之一。这对于高等院校而言,行业需求和地方需求是其学科调整的风向标,也是体现专业活力和专业特色的根本所在。因此,面向现代服务业的现实需求,开展和完善双语教学,既是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也是所培养的学生实现高起点就业和日后职业成长的重要生命线。

二、双语教学目标定位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即“在学生教育生涯的某一阶段,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教授科目内容,而非单纯的语言课程学习”。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双语教学应明确:培养“国际化”人才,把学科专业知识内容放在首位,使学生通过直接学习国外原版知识来掌握专业知识和规律,同时把语言教学作为一种渗透,最终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旅游管理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主要内容,而且初步具备涉外服务和管理的基本技能。其具体定位为:1.与国际院校接轨,改变旅游学科的弱势地位我国的旅游学科和旅游教育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学科理论体系和教育体系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国外。双语教学可使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逐步接近于国际院校,而部分课程的规范化又对其他课程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一方面,通过实施双语教学,引入国际院校的知识内容和教学方法,这对于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开设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获取国际化的知识,培育国际化视野。国内早期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学校均已开始实施双语教学,并在课程设置、教材引进、教学模式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通过双语教学,有利于改变目前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多处于弱势地位,办学规模萎缩的被动局面,促进旅游学科的长足发展。2.注重学生“双基”培养,提升学生就业和成长砝码双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应用英语工具学习原版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观点的能力。通过原版教材和教材选编、正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创设和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国际知识的良好习惯,并为理解相关外文资料搭建有效的通道。双语教学还可逐步改变学生惧怕英文信息资料的典型心理特征,培育学生外文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总体来说,在双语教学的情景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和语言“双基”,塑造学生在就业市场竞争的特色和优势,拓宽学生的择业机会和发展渠道。入职以后,学生凭借专业优势和语言优势,能够更直接、更迅捷地把握行业发展态势,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培育远期的职业成长能力。3.与行业需求对接,助推现代服务业发展从目前的人才供给状况来看,部分涉外服务区域外语人才短缺已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学生专业实习巡查发现,目前涉外服务员工的英语水平多处于简单问答水平,就连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也怯于进行涉外接待和服务工作。专业涉外服务与管理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需求缺口。据国家旅游局预测,到2015年,中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将达到1700万人,考虑乘数效应,就业总量将达到1亿人。“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提出扩大高层次旅游人才培养的规模。因而,培养熟悉国际惯例和信息的旅游高端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人才,既是国内院校未来人才培养转型的重要任务和使命,也是助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双语教学的核心要求

1.师资遴选配备双语教师个人须具备复合学历背景和专业结构,如拥有“英语+旅游专业”、“英语+管理专业”、“英语+经济专业”、“旅游专业+国外学历教育”、“旅游专业+国外访学教育”等知识背景的教师以及具有丰富的涉外管理和服务经验的行业精英等人才等。能够中英文结合讲解原版专业知识,并能流畅地组织讲解、讨论、答疑等课堂教学活动,营造自然、轻松的课堂气氛。从而顺利地外文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并逐步培养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英语学习的专业深度。2.学生素质基础对于进行双语授课的学生要求具备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比较广阔的文化视野。同时,还应具有较好的英语阅读、听说能力和专业词汇量基础。而且,学生还应当具有良好的专业自学能力和英文信息理解能力。在课前,能够初步预习和理解中文概念、术语和相关的基本知识。课后,能够自主完成教师指定的中英文参考资料。善于搜集和积累跨文化的专业信息,可以进行初步的独立分析和思考,最终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进行表达、交流、分享。3.原版教材选择如何选择合适的外文教材也是目前各高校在双语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共同问题。多数院校主要采用计划地引进和试用优秀的外语原版教材和经典教材的做法。原版教材涵盖了西方的科学范式和人文情怀,有助于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但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旅游专业原版教材价格多处于600-1200元/本。学生单独购买成本较高。因而,部分院校采用订购国内旅游专家选编的英文教材、自编教材和讲义的形式来解决。就近几年双语教学实践和院校情况来看,条件成熟的院校可直接引入原版教材,辅以中文参考书目,供学生自选阅读;而对于初次开课或尚处于试验阶段的学校可尝试原版教材选编讲义的方式。4.优化课程设置双语教学课程设置应当根据课程性质和师资条件进行遴选,并对课程设置门类、教学计划和学时安排进行充分的论证。通识教育课程一般不建议开设双语教学。对于学习难度系数较高的课程也应当采用传统的中文授课模式,如《旅游财务管理》、《旅游信息系统与技术》、《旅游项目管理》、《旅游统计学》等。而对于本身由西方发展起来的课程或具有国际化要求的课程,则应积极开设双语教学,构建和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思维方式,如《接待业管理》、《酒店管理》、《餐饮管理》、《会展管理》、《旅游市场营销学》等课程。在教学计划安排上,前四个学期完成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以语言教学和专业基础知识教学为主。第五、六学期开设双语教学课程。通过课程设置的优化和统筹,逐步实现从语言教学到双语教学的自然、平稳过渡。5.创新教学模式多年双语教学实践表明,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必然趋势。外文教材或选编、全英文多媒体课件、中英文结合讲授结合的方式收效较好。英文多媒体课件可以清晰而又明确将讲义的总体思路和关键内容显示出来,给学生创设直接接触、理解、思考原版专业知识的平台和条件。中英文结合讲解进一步提升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在此基础上,灵活使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式教学、自主阅读与材料分析、学生独立演讲(讲述)等多种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对双语课程内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水平及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效果评价可以运用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如闭卷、开卷、论文或报告等方式,平时成绩考核应综合学生自我讲述、资料收集、报告撰写的情况综合评分。从而构建一个开放性、多样化、科学性学习效果评价氛围。

四、开展双语教学的保障机制构建

篇9

关键词:就业影响;本科生;旅游管理;首都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王亚飞,女,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学生,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旅游企业管理.

0引言

2013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健康较快发展.国内旅游市场继续较快增长,入境旅游市场小幅下降,出境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国内旅游人数32.62亿人次,收入26276.12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0.3%和15.7%;入境旅游人数1.29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16.6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2.5%和增长3.3%;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9818.5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0%;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95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4.0%[1].旅游管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与工商管理并列管理学下的一级学科,有庞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随着国际经济的全球化,旅游业更加繁荣,因此对旅游的管理要求也随之提高,现在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也很多,对专业能力和素质也有一定的要求.

旅游行业产业链长,涉及范围宽,决定了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多[2],但是高素质、创新型、实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缺口很大,目前我国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达800万人,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万人,给各大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据2014年教育部高教司公布了两年(2012、2013年)全国和分省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其中旅游管理等十五个专业就榜上有名、列入其中.据统计,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行业就业率约在10%~20%之间,5年后行业流失率竟达90%~95%[3].

1首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概述

1.1专业概况

首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依托的旅游管理系是北京地区最早培养旅游管理本科人才的单位之一,是北京市旅游局指定的导游员资格考试培训定点单位,同时也为区县旅游局、旅游企业开展人才培训工作,开创校企联合办学的新模式.

1.2培养目标及要求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旅游管理、旅游规划开发及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城乡企事业单位和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事旅游研究、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工作的中高级专门人才;能够胜任旅游资源开发、规划设计、旅游导游、旅游经营管理、旅游职业教育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重点学习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及旅游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受到旅游经营管理、资源规划开发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研究和资源开发、规划管理的基本技能.

1.3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主要有:管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学导论、旅游资源学、旅游开发与规划、生态旅游、会展旅游、旅游英语、旅游信息系统、旅行社管理、旅游产品设计、饭店管理、财务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心理学、导游学、礼仪学等.实习环节包括:黄山旅游规划与管理实习、旅行社实习、教学实习等.

2研究内容

《首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情况调查问卷》内容涉及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基本信息、目前就业选择以及课程设置等研究问题.通过对首都师范大学2005级~2009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的调查访问,发放235份调查问卷,回收203份,有效问卷183份得出以下结论.

2.1调查对象在旅游业就职的行业情况

通过调查,旅游行业84人,继续深造读研6人,企事业单位21人,其他行业72人.其中在旅游行业,有旅行社会展、计调、领队、销售、门市、人力等多个岗位,企事业单位包括有学校、政府、公会等文职人员,转为其他行业的有策划、投资顾问、编辑等岗位.

毕业后留在旅游行业的占49%,调查一直坚持在旅游行业发展的原因及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63.3%的被调查者因专业对口选择了坚持在旅游行业发展,而薪酬、个人发展也是较大原因之一,另外还有9人表示是由于旅游行业的稳定以及个人兴趣等因素.

2.2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就业形势的态度

经研究发现对旅游行业发展前景的认知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是否进入旅游行业就业有显著影响[4].由于近年来中国的旅游行业正处在一个上升发展的时期,政府日益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旅游业的带动的经济作用,因此旅游行业的发展亦得到快速发展,形势较好.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由于旅游行业内人力资源认识的片面,缺乏对大学生进行适合的职业规划等,使得很多学生对于旅游行业的发展并不看好.调查在各行业中就业者的对整体就业形势的认知,具体分布如图1所示.

在被调查的人员中,通过后期的反馈整理发现,其中59.02%的被调查者表示认为就业形势较为正常及乐观,而这一部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主要进入旅游行业就业,另有40.98%认为旅游行业发展前景较为严峻或不清楚的被调查者,主要进入非旅游行业就业.

2.3离职原因

毕业后转为其他行业的占51%,调查转换行业发展的原因及所占比例如表2所示.有67.7%的被调查者表示,鉴于个人发展选择离开旅游行业,而对专业、薪酬的不满也是导致离职的原因.

通过对比两个表的数据可以发现考虑在旅游行业就业的被调查者,进入旅游行业的原因归结为与所学专业相对应,而离开旅游行业则是考虑到个人发展和薪资与预期的差异.

其中51.61%的毕业生是考虑到个人发展而转行,有人表示就业前对行业的认知自认为比较全面,而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发现,理论和实践相差太多了,所做的事都是过于基础的工作,长久下来发现根本不能把握自己的发展状况,从而希望通过改变工作环境与内容.

而薪酬方面,现阶段大学生已经比较能适应社会环境,对入职的薪资不是很苛求,然而进入旅游企业内,本科生和专科生、中专生员工相比,在工作内容、晋升条件上几乎没什么差别.这种情况难免会使在职本科生产生“知识贬值”的想法[5],认为自己的能力没有展现出来,从而转而选择其他职业.

2.4学校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在就业中的应用

2.4.1基础课程

目前首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所属院系为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在创立之初是依托于地理学科,在师资配备、教学理念、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受制于地理背景[6],在此调查“首师大旅游管理专业你认为不必要的课程”这一问题,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

其中旅游生态学、区域分析与规划、自然地理学分别占36.07%、32.79%、29.51%.这几项基于地理背景设置的专业课程,被调查者表示工作中不是很经常能用到,但是同时也有32.79%的人表示,这些是旅游管理的基础学科,可以扩展知识面,有必要在大学期间研习.

2.4.2专业课程

国内很多旅游管理高校专业课程另设有语言类,经济类等,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其他领域课程,在调查“你认为以下哪些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有必要学习的课程”这一问题,具体比例如图3所示.

会议与会展策划、第二外语、旅游企业战略管理位列前三甲,由于可以与其他行业互通,超过50%的被调查者表示希望能够在大学期间学到相应的知识.

2.4.3实践课程

旅游管理是一门典型的应用性专业,各高校在低年级层次的理论学习后,高年级课程则会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而这一些课程在设置方面既强调对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旅游管理本科层次学生就业质量较低与当前本科层次的实践实训课程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密切相关.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会展业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会展又称MICE(会议Meetings;奖励旅游Incentive;大会Conventions;展览Exhibitions),在贸易往来、技术交流、信息沟通、经济合作及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7].会展所涉猎的不仅是旅游行业,还会关联到广告,公关以及专业的会展策划公司,因此会议与会展策划这一课程有70.49%的被调查者希望学校进行相关的课程安排.主要原因是各行业对会展的需求量越来越多,会展包括会议、奖励旅游、展览,涉及行业多,同时也需要人际沟通,组织协调的能力.

问题“你认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应设置哪几项”中各项所占比例如图4所示.

实践课程的调查过程中,多数人表示需要将理论知识变成可以操作执行的能力.所列出的旅游行业三大支柱的对应课程,需求也很多.如果说前几项的实践课程在工作中可能会有专门培训,那礼仪和应用语言基本以作为基础的能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直接考察,因此,毕业生表示这两项也是必需的.

2.4.4基础能力

除了专业学科的课程设置外,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学府,在整体的专业教育中也需要对学生的基础素质进行提高,在“大学专业教育中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一问题的结果如图5所示.

分别有78.69%及70.49%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应加强人际交往和组织协作能力、外语和计算机等使用技能这两项.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单纯的依靠学校进行课堂式的教学,恐怕也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只有通过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学习理解,活学活用以便适应自己的工作环境.

2.4.5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因而课程体系设置虽然体现了本科教育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但在实践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比例如图6所示.

其中72.13%的被调查者认为校企互动较少,校企互动是指高校同企业在科技研发、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这样的形势即保证了学生具备从事旅游业基层工作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增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确保就业渠道的畅通.企业员工亦可接受高校的培训或到高校进修,解决了旅游市场专业人才匮乏的难题.67.21%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学校重理论,轻实践.有研究表示大多高校开设的旅游专业比较偏重文化理论知识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得不到有机的结合.

大量课程重复,设置学科交叉严重.旅游学科课程体系中不同层次课程重复设置的现象比较普遍.一方面在学科专业必修课中旅游学类中又涉及到一级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呈现“大而全”的特点.另一方面学科专业各方向内部及各方向之间课程重复设置,缺乏有效综合[8].

3结论

3.1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行业内就业率偏低的原因

由表3所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行业就业率偏低的原因主要受个人、学校及社会三个因素的多重交叉影响.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率的提升也需要社会、高校、学生个人多方面的密切配合.

有研究表明旅游管理本科生专业认知较为清晰;就业意向明确,但就业目标与现实差距较大;专业忠诚度低,且受行业认知和专业认知的影响[9].特别是对于个人,如果学生能提前认知企业文化、行业需求,正确认识旅游行业,适应社会环境并调整心态,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主动吸收关于旅游行业发展的各种信息,进行判断分析,正确认识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同时学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校友经验交流会,邀请在旅游行业就业的校友回校,为在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讲述工作经验,增强毕业生对行业的整体认知.

根据Kristof提出的组织匹配模型,只有当个体与组织至少有一方能够为另一方提供它所需要的资源或个体与组织在某些基本特征上拥有相似特征,才能实现员工与组织的相容.因此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招聘政策主要就是选择合理的、匹配的员工[10].从前文调查可以看出,从求职者角度来看,个人能力是择业的重要因素.这里的个人能力不单纯是知识或实际操作,还包括交际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等.同时个人能力不仅作为毕业生选择工作单位的筹码,同样也是旅游企业筛选人才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提升个人能力要保证是在学生对自己能力、特点的认知的前提下,吸收企业文化并适应社会发展,提高基础素质与专业素质.

毕业生可以尝试多参与几个不同岗位,学习并发现自己的专长和不足之处,提高对工作的适应性.

3.2解决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率低的建议

中国的旅游教育应结合当今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科学设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通过对问卷调查就业人群对课程的反馈,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3.2.1基础课程以旅游学为中心,其他学科交叉式设置

中国很多高校没有独立的旅游学院,旅游专业在地理、历史、管理、经济、园林、社会、建筑等专业的院系中皆有分布.其中分布最广的是管理类院系,比例为39%;其次是历史类院系,比例达20%;位于第三位的是地理类院系,有17%的旅游专业在该类型院系中开设[11].

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应将所有相关学科以旅游学为基础,加以规定、指导或限制,协调相关知识,摆脱当前旅游知识和专业依附于其他的尴尬局面[12]构建以旅游学为基准,将地理学、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交叉设置,发挥旅游专业特色的同时,启发其他学科的支撑作用,实现学科的良好交叉和融合.

3.2.2扩展专业课程范围,开展适用于各个行业专项课程

通过对“你认为学校应该重点设置哪些课程以更好地适应旅游企业的需求”这一主观性问答题的反馈统计,整理出以下几项适用于各行业的专项课程:商务英语、导游实务与技巧、文案撰写、企业战略管理、广告学、商务谈判技巧、会展与节事管理、管理沟通等.

这些课程可以作为专业必修课的补充,在扩展专业方向课的基础上,扩展旅游相关的行业课程,达到拓宽视野,适应更多岗位.

3.2.3开启“校企合作”模式,落实与专业相关的实践课程设置

旅游院校应当改进传统的课程设置,从市场需求出发,在市场调查、人才规格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置、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既掌握旅游企业相关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理论,又能在这些专业理论基础上把已形成的技能和能力在相应职业岗位范围内发生迁移.旅游行业中的管理者需要知识,也需要经历,尤其是本行业最基本的工作经验.否则,没有经验很难作好管理者.

篇10

关键词:双语教学 旅游管理 问题 策略

进入21世纪,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首都北京召开。一直对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充满好奇的外国友人开始走进中国。中国的旅游业开始与世界接轨。因此,培养具备专业旅游知识和外语能力的新型人才成为我国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双语教学的浪潮一步步推进,为了更好地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全面型人才,在旅游管理专业中采用双语教育势在必行。目前高职双语教育中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才采用双语教学,相应的教材、师资水平还不够完善。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新兴产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旅游业已经逐步与世界接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使学生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更有竞争力。目前,国内重点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基本上都采用了双语教学。从整体上来看,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大院校、社会间还存在争议。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改进使之日益完善。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双语教学师资匮乏。

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不同于单语教学,对双语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更高。而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懂专业、经验丰富的教师英语水平较弱,英语较好的教师不懂得专业。能兼顾专业知识和英语的教师可谓凤毛麟角。另外,目前也没有专业的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师的培训课程。

2.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实施双语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接受能力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整体来看,学生英语基础越扎实接受能力越强,实施双语教学的效果也就越好,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的,实施双语教学的效果也不好。有些学生对英语没兴趣,到双语课堂上直接会影响对专业课的兴趣。我国虽然较早的开展英语教学,不少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就已经开始接触英语,但学的时间虽然长效果却都不尽如人意。目前,我国的英语教育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孩子学习的大部分是“哑巴英语”、“聋子英语”——只会看,不会说不会听。这种现状不改善双语教学永远只是纸上谈兵。再加上近些年的扩招政策,令生源质量严重下降,学生间的差距更大了。

3.课程设置不合理。

有些高校盲目的跟风开展双语教学,没有完整的授课计划、授课方法,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不仅增加了老师的压力,学生的兴趣也不高。自然教学效果不会好。有些课程本身难度就大,如“导游法规”,选择英文原版教材难度太大,价格不菲,不仅价格学生无法接受,在知识理解方面也有困难。再如,“前厅与客房管理”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会令学生更加方便理解预定软件中的各项功能分别代表什么,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并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采用双语教学,要依据课程性质、课程应用。

4.缺乏有特色的双语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模式是指在部分学科中采用外语和母语进行教学,通过每天都有一定量的英语接触来提高英语能力,以使学生逐渐的使用外语进行部分学科学习的教学形式。虽然国外的双语教学模式已经成熟但我国开展双语教学不能模仿国外经验。以欧洲各国为例,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完全属于同一语系。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都使用各种语言,沟通起来完全没有障碍。可我们国家的双语,除了母语之外,大部分指的是英语。而英语的语言习惯与普通话相差甚远,它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语言,除了英语课上学生也基本接触不到。这就导致我们必须有适应国情的双语教学模式。

三、高职院校双语教学对策

通过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本章将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团队的素质是我国双语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要求教师既掌握外语又要懂得专业知识,这对于教师本身个人素质的要求是很高的。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方法如下:

(1)学校可以鼓励年轻教师以辅修课程的方式提升自己的双语水平。比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可以辅修一门外语。外语专业的老师可以辅修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前厅与客房管理》、《导游基础知识》和《餐饮管理》等。这些课程都比较适合进行双语教学。

(2)学院内自己选拔。高职院校中不乏有部分中青年教师,他们从事自己专业课程的教学。但本身英语水平就很好。高职院校应该挖掘出这部分人才,这部分教师英语底子好。虽然长期不接触,目前有些生疏,但稍加复习就会很快适应双语课程的教学。

(3)高职院校还可以引进外来人才。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外籍教师愿意来中国执教。聘请外籍教师,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原汁原味的国外教育。同时,学院还可以加大对海外留学生的招聘力度。海外留学生他们在外留学、生活对外语自然轻车熟路,加上双语教学是外语与自己母语相结合。聘请他们更方便与学生交流沟通。

2.双语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高职旅游管理采用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熟练的用外语应用专业知识与外国人进行交流。但由于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外语水平的参差不齐,导致专业教学产生一定落差。因此,双语教学的过程要循序渐进。可适当分配双语的使用比例,初期尽量多使用母语来帮助分析概念。减轻学生因采用双语教学而产生的压力。另外,可以使双语教学有一个过渡期。比如,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可以以自己实际外语水平为参考,自愿选择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始适应双语教学。外语薄弱的学生可以通过一年的外语强化提升自己的外语水平。大学二年级开始大部分专业课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双语课堂,教师还可以采用提前带领学生学习每节课所涉及到的专业词汇,给学生留预习作业的方式。培养学生多用外语思考、沟通的能力。

3.合理选择和安排课程。

一方面,教学内容复杂的课程不适合采用双语教学。如“旅游法规”这门课,用母语讲解学生理解起来都有一定难度,如果采用双语教学,专业词汇复杂。不仅教师讲授起来吃力,学生理解起来更是难上加难。另一方面,教学资源丰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适合运用双语教学。如“前厅客房管理”。所以,选择采用双语教学课程时,需要考虑课程的难易程度和教学资料情况。双语教学可以具体分为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以母语传授为主。第二个层次以中外文讲授并重,课堂上可以适当运用网络资源、视频资料,吸引学生兴趣。第三个层次以外文为主,中文为辅。难度较大的章节也可用中文讲解。

4.建立双语教学管理。

双语教学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也加大了教师备课的压力。因此,如不做好良好的教学管理双语教学将变成纸上谈兵。首先,应建立有效地奖励机制。担任双语教学的教师备课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为激发教师参与双语教学课程的热情。可以在课程报酬的统计和工作量计算方法上做一些奖励。如目前国内其他高校采用教学工作量是课程工作量的1.5倍的计算方法。其次,双语教学的课堂考评也非常重要。双语教学不同于普通课教学,因此,原有的考评机制不适用于双语教学。学校应该建立单独的双语课考评小组,随机听课。还可以组织学生课堂打分。双语课成绩的考核也不应该和普通课一样,在考题内容,难易程度等发面有所考虑。

参考文献:

[1]吕良环.双语教学探析,全球教育展望,2001,[4]:66-72.

[2]刘红.高校双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江西教育科研,2006,(4)20-21.

[3]王友良.论双语教学与旅游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3)75-76.

篇11

【关键词】 远程开放教育;旅游管理;实践

20世纪末,远程开放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加拿大国家统计局1998年公布的数字,加拿大开展远程教育的有80个企业、17个自愿组织和社会服务机构、11个咨询公司、10个工会、6个专业协会和18个民间组织。我国高等教育的远程教育部分发展非常迅猛。1998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和湖南大学为国家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试点院校;2000年,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的数量猛增至31所;2001年,教育部批准的开展远程教育的院校已达67所。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我国的高等远程教育从无到有,从起步到繁荣,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一、 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和我国当前人才培养的情况

旅游管理专业因其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要从事服务行业因而这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通过实践才能够在具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在实际工作中的技能,从而提高其个人服务水平及服务质量进而达到整个系统服务人员素质的提高。

旅游产业在我国虽然是一门朝阳产业但却为国家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如何提高为这门产业服务的人员素质即如何教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使其更加适应中国旅游市场的需求从而使我国旅游产业为国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是旅游管理专业设置的主要原因。我国旅游专业设置特点是理论课时所占比重大,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特色。而服务于旅游产业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因其行业属于服务行业,因此其人才培养较之其他行业更为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竞争力状况能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整个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情况。调研发现,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竞争力并未与日益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成正比。一方面,企业招聘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后发现,招聘来的大学生在工作上“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完全不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企业还需要在对员工的继续教育培训上花费较大的代价;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旅游企业内工作一段时间后感到不适应,认为该岗位不能体现自己的所学、不能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和人生价值,因而选择“跳槽”去往其他行业,致使旅游企业的大学生员工流动率极高。有数据表明,旅游管理本科生初次在本行业内就业的人数比例一般在10% ~20%之间,造成了旅游行业的低就业率,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又有着较高的流失率(两年后仍在旅游行业就业的不到20%)。人们渐渐觉得培养出来的旅游管理本科学生“动手能力不如专科生,理论能力不如研究生”,这实际上反映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严重错位。一直以来,旅游管理的本科教育立足于理论本位,重理论知识,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使得所培养的学生缺乏职业能力所需要的技能和经验,与其它一些旅游专科学校的毕业生相比竞争力(主要是实践操作能力)低下。

二、 远程开放教育开展及其特色

国内高校教学方法还是比较传统,由于高精尖人才的缺失,国内理论知识研究相对比较落后还处于起步阶段。 国外高校,与国内不同,他们一般具有较大规模的稳定的研究队伍来提供服务与技术支持。近些年来,由于现代教育技术迅猛发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手段已经由传统的主要依靠函授、电话、电视方式,转为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以及卫星通讯、双向视频会议系统等现代技术方式,公众可以通过上网或接收卫星输送信号进行课程学习,接受教师远程的个性化的辅导,参与实时的课程学习讨论与交流,在网上完成作业与考试,同时可以方便、快捷地利用网上共享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而国内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相对起步较晚。在旅游管理理论逐步应用的过程中,各高校不断开发实施了各类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理论体系。综观国内远程开放教育,其总体上处于迅速发展时期,但是各种类型远程开放教育还处于发展初期。

远程开放教育的最大特色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在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理念指导下,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分发挥多种媒体的作用,保留面授的精华,进行自主化和个性化的学习。这为学习者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三、 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特色,实训与实践特色

旅游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要想真正能够做到对旅游企业较好的管理,首先必须要熟悉基层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否则一切的管理只能是空谈。此外,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是一个社会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生通过学习将会成为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酒店以及旅游行政单位和外事接待单位等具有专业操作技能熟练、适应面广的专业管理人才,因此作为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教育,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相结合强调厚基础、强能力的素质教育,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从而达到通过实践教育出专业技能强,理论知识丰富的新一代旅游管理人才。

四、 远程开放教育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影响

远程开放教育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影响是通过多媒体技术突出专业的实践性,从而使学生打破了传统的去酒店实习才能够进行实践,另外通过网络技术的支持,也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使学生能够很快的实时了解国内外目前旅游管理行业的最新理论及实践要求。其最大影响就是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使学生从兴趣出发来学习。另外远程开放教育还能够对一些在职的人员进行再次的职业培养从而提高其职业技能和服务素质。

五、结语

如何将远程开放教育的特色与旅游管理专业相结合?应注重通过远程开放教育的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并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借鉴国外先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的远程开放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运用于实际的教学中,这样才能将我国的远程开放教育真正的应用于具有极强实践性的旅游管理专业并更大的发挥其专业特色使学生更好的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该专业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余善云.现代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2]黄清云.国外远程教育的发展与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苏勤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4]李天元 《旅游学概论》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年

作者简介:

篇12

一、引言

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也是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与职业与院校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都重视根据本校旅游管理教学的实际,强调实践教学的意识,但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整体教学呈现出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普遍存在,导致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缺乏工作能力,这影响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职院校相关领导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脱离实践

高职院校一直以来为社会输送大量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但是长期以来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的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目的不明确,使得教学的方法与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相脱节,学生无法掌握真正的实践能力。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教学实习环节薄弱

很多院校的旅游管理类学生主要的实习和就业方向为酒店和旅行社。在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教学和服务的紧密度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对教学实习环节没有精心设计,实习企业用人目的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学生满意度差,直接影响学生对该专业的信心和理解,教学实习应是强化专业的重要手段,很多院校却将这个重要过程变成将学生推向社会,进行工作的环节。

(三)高职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缺乏资金的投入

以旅游管理中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为例,酒店管理教学中校内的实训基地是整个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偏重于理论教学与教学研究,而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投入的资金较少,尤其是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与就业关系的认识不够,所以,很多高职院校校内实训的场地和设备相对陈旧和落后,使用率低下。甚至有些学校由于资金紧张,根本没有建立自己的实训基地,这都是造成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落后的原因。

(四)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能力及素质有待提高

从当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实习状况来看,一部分教师并非旅游管理专业出身,而是从其他专业和学科转过来的,这些教师缺乏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又不具备在旅游行业进行工作与服务的经验,所以在旅游管理实训教学过程中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还有一些年轻教师虽然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且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对教育规律的研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刚刚毕业就工作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他们具有扎实的旅游管理方面的知识,但是缺乏旅游管理实践的磨练,且对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素养没有充分的认识,使得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难以实现特色教学。总之,师资质量的参差不齐使得旅游管理专业难以与实践相结合,无法提高教学效果。

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及措施

(一)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加大实训课程的课时比例

实践教学和实训课程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必须通过加大课时量来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对实训课程的实施必须制定计划和方案,比如,对实训课程的目标、内容以及考核标准都做出详细的计划,让学生可以在实训的过程中认识到实践教学对其就业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需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强化实践的意识,教师应该不断地研究和改革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训课程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余活动,比如,可以举行假期实践活动,让优秀的实习生与新生进行经验交流,或者邀请往届毕业的优秀学生现身说法、聘请专家对学生进行指导、定期举办职业技能的比赛等,提高学生参与实训课程的热情。

(二)加大资金投入,确保旅游管理实训基地的建设

要保证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首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来建设实训教学基地,这对于很多高职院校来说压力较大。

1、高职院校需要投入资金建设仿真的导游模拟训练室,并且购置相关的教学设置。

2、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在校内建设仿真微缩旅游景观等作为实训基地,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由于资金的原因无法完成实训环节的教学。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建设了小规模的旅游陈列教室和图片室,但是设备陈旧。因此,建设校内实训基地需要高职院校解决资金的问题,确保实训教学的设备和设施。

(三)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确保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要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首先要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和素质,建立一支有能力有责任的师资队伍。

1、拓宽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来源渠道,灵活用人制度,招聘有责任有能力的专职教师或者兼职教师,补充在校教师的不足。

2、为在校教师定期举行进修和培训的机会,邀请高水平的专家和学者开设讲座,提高对旅游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促进学校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篇13

关键词:旅游管理;案例教学;影响因素

一.引言

作为一门应用型的社会科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旅游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旅游管理专业的这种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在专业教学中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由于案例教学能够运用与现实环境相联系的信息,再现特定的管理情景,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决策。从而达到将枯燥的专业知识学习,变成一种寓教于乐的素质培养和能力训练的效果。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案例教学开始受到国内高校旅游专业的普遍重视,并被大量引进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环节中。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旅游教育界已经普遍意识到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的重要性,并指出了案例教学中缺乏学生的参与互动,案例分析难以深入,案例教学效果不佳等现实问题(蒋昕2007;张夫妮等2007)[1]。

但是,这些研究又并未对影响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因素,以及如何改进提高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程度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作为案例教学中的重要主体,学生的参与程度成为衡量案例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张夫妮等,2007)[2]。

基于这种考虑,本文力图从深层次上实证研究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因素。以期达到通过系统的教育教学改革措施,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效果,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素质能力的目的。

二.案例教学学生参与影响因素的选定

国内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案例教学学生参与度问题,陈效兰(2006)认为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教师[3];章伟央(2007)认为影响学生参与度的因素有文化因素、教育传统因素、学生因素;袁书卷(2006)指出案例教学中的影响因素包括师生关系的互动、学生积极性、学习体验和教学方式等[4];张夫妮等(2007)认为案例教学中教师主体的参与度会明显高于学生主体的参与度[5];王青梅、赵革(2009)认为在案例教学中,让学生首先面对的是一个问题案例,他们指出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在现象中发现问题,可以变认知客体为认知主体,尝试性地解决答案[6];卢小丽、武丽慧(2009)对MBA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案例材料本身的实践性、案例案例材料的新颖性、案例的典型性、彼此沟通、个人性格和课堂氛围是影响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关键因素;郭俊辉等(2010)提出了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学生个体、案例题材和案例分析的三因素理论框架,认为案例教学主要取决于取决于案例题材的选择是否适当[7]。

肖颖娜(2012)认为社会文化、课堂环境、教师、学生等为其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学者们就案例教学中影响学生参与的诸多因素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观点,但在案例教学参与度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主要以定性为主,定量及实证分析不足。同时,由于各个影响因素之间往往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这增加了分析问题的难度。因此,我们有必要基于对已有文献的回顾,并结合案例教学相关主体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以及案例教学本身特征的分析,初步拟定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因素,并通过访谈及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实证研究。最终,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得出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学生参与度的因素。

三.问卷调研及数据分析

(一)问卷调查方案设计

为深入探讨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影响因素,为指标确定提供数据来源,笔者开发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正文部分采用的是李克特态度量表(Likert-type),要求被调查者对影响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度各个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打分,每个因素都采用了五点Likert量表来测量(按照被调查者所认为的重要度进行打分,5分为最高分,依次递减),量表的语句尽可能简单明确,保持客观并避免歧义。

(二)问卷对象的选择与前测

案例教学中所涉及的两个重要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因此,本文将研究对象设定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与学生。课题组选择了笔者执教的重庆工商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8-2011级共计368名学生和59名教师为调查对象。为了使设计出的问卷更加科学和合理,能够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所理解和接受,笔者在正式大规模发放问卷之前还进行了小范围的预调研。此次调研的重点在于征询被调查者对各条款同意与否,同时还希望被调查者指出问卷中各问题的提法是否科学,是否存在理解上的歧义和含义上的遗漏,是否便于被调查者理解。问卷设计初稿完成后,课题组选择从本校旅游管理专业共4个年级在校学生中分别选取12人(学生8人、教师4人)作为前测参与者对问卷进行了前测。首先请前测参与者在不经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对前测问卷进行试答。随后对前测参与者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并对问卷中的每一个项目逐一进行说明,并听取记录被调查者意见,然后进行修改。前测结果发现,受测者对题意并无看不懂或混淆的情况发生。

(三)案例教学数据分析

篇14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旅游管理;课程设置

一、国内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介绍

自从教育部2003年3月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04年6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以来,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迅速而有序地发展起来,各地纷纷设立和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引入国外优势教育教学资源,截止到2011年9月,全国依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批准设立和举办的旅游管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及办学层次见表1:

中方院校 合作学校 合作专业 层次

上海师范大学 美国犹他大学 旅游管理 本科教育

天津商业大学 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 酒店管理和旅游管理 本科教育

浙江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 酒店与旅游业管理 硕士学位

宁波大学 法国昂热大学 旅游管理 本科教育

浙江农林大学 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 旅游管理 本科教育

广州大学 法国昂热大学、尼斯大学 旅游管理 本科教育

青岛大学 奥地利克雷姆斯高等专业学院 旅游管理 本科教育

哈尔滨商业大学 英国泰晤士河谷大学 旅游管理 本科教育

哈尔滨学院 加拿大凯波布兰顿大学 旅游管理 本科教育

牡丹江师范学院 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国立师范学院 旅游管理 本科教育

长春师范学院 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 旅游管理 本科教育

表1 国内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截止到2011年9月,根据教育部网站相关资料汇总而得)

目前来说,以上这些开设旅游管理专业项目的各个高校采取的主要教学模式为充分保留中外双方各自的教学模式,通过双方学校的学分互认,互派教师授课,互派学生到对方学校学习,学生获得双方学校规定的学分,即可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或)学位证书。目前主要采取的形式为2+2,3+1,甚至为4+0的形式。与国外旅游院校进行嫁接型合作办学,这也是目前我国旅游院校与国外合作时应用的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以下即以青岛大学国际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合作项目为例,分析中外合作办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系统分析与优化

二、典型案例——青岛大学国际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青岛大学国际学院是在充分吸取青岛大学霍尔姆斯学院——青岛大学第一个中外合作项目(1997年第一年面向全国招生)成功运作经验与启示后成立的。2002年,学院开设了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引进了素以商务教育而著称的澳大利亚霍尔姆斯学院4个系列的专业课程,即Business Communication、Principles of Management、Marketing Fundamentals、Service Marketing。2005年学院与奥地利克雷姆斯学校签订正式合作项目,2006级学生为第一级正式参加此项目的学生,经过双方不断沟通调整,逐渐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1.高度重视英语教学

为了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和交际能力,能够在跨文化环境下,从事现代化旅游及酒店管理工作。青岛大学国际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中突出英语教学特色。首先,英语教学从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转为交际英语教学,分别开设了英语阅读、听说、口语、写作专项课程,加大英语教学课时量,一、二年级英语周课时达到12节;其次,口语、写作课聘请高水平的外籍教师,阅读、听说课程由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教师任教;更重要的是,大多数专业课程采取引用原版专业教材、双语讲授或外教直接讲授的方式进行。学生的英语水平较高,大多数同学在二年级时即能通过雅思6.0的考试,凸显了英语的竞争力。

2.引进外方课程

根据双方的合作协议,引入奥地利克雷姆斯学院旅游专业核心课程,即Tourism Reservation Systems、Destination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Tourism and Leisure Markets、Touristic Consumer Behavior,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Introduction to Research、Research Seminar、Personality Training and Mentoring,这些课程由奥地利派教授授课或提供教学大纲、教材等由中方教师进行双语教学。

3.保留本土特色

在课程设置上,青岛大学国际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同时保持本土特色,即根据国家的相关要求,结合国情、省情、市情,进行了相关的专业课程设置。如传统的旅游学原理、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法规等等课程都予以保留,通过这种中外教育的“嫁接”,教学实践上相互交融学习,培养出合格人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优化

青岛大学国际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经过几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毕业生,但在中外合作办学上仍存在着一些重要问题。

1.专业课程开设相对滞后。

在学院的整个教学计划中,因为要加大英语的比重和一些公共课的开设,旅游专业基础知识在前3学期几乎没有涉及,大多数的旅游专业课程都集中安排在了第5、第7学期。除去第六学期实习和第八学期毕业论文,学生在校只有6个学期的学习时间,但旅游专业课程只是在后1/3的时间进行较为集中的传授,学生在前2/3的时间对旅游本专业的接触可以说是“零”,课程的安排显然不甚合理。

旅游本科的专业教育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断层式的学习,它与通识教育和基础必修课是不为冲突的,对旅游专业的学习应从学生入学时就抓起,熏陶、培养学生强烈的专业意识。学院应在大学一年级就开设少量的旅游入门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整个四年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实习环节与教学环节有些脱节

实习是旅游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功课,通过实习,学生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在工作实习中得以验证,领悟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必要性,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尚为欠缺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旅游专业知识的求知欲望。“以工促学,学以致工”,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工作的紧密结合。目前的课程设置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即专业实习安排在第6学期整个学期。但是在实习之前,因为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因,一些在实习单位中能够应用到的专业课知识并没有完全涉及,如酒店的一些相关课程只是在旅游学原理中有些涉及,其他并未讲述,学生实习就有些无所适从。而实习结束后学生需要很长时间转变才能回到正常的教学秩序中来,不利于专业的系统学习。旅游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不尽相同,培养目标也有所差异,在专业实习中,应该尽可能的提前多掌握一些知识,带着已学的理论去实践,而不是简单的“服务员”式实习。

3.课程体系的优化

目前,在课程设置上,尽管引进了许多的外方核心课程,本土特色的课程也很多,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即外方课程与中方课程不能在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上很好挂钩,有很多内容存在交叉现象或是前后衔接不当现象,这对学生系统的学习显然是不利的。为克服这种现象,就要对整个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课程内容进行细致而系统的梳理,经过反复的实践,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中外合作办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此外,质量保障也是极其重要的环节,通过全过程质量监控,对学生进行切实的引导和职业规划,切实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总的来说,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过程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在实践中探索,理论上提升,才能更好地实现其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网站moe.省略/.

[2]王鸣慧.高等旅游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研究,硕士论文,2010.

[3]施小蕾.旅游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