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地摊经济的特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地域性景观;修潦河;滨水景观;景观设计
近年来地域性景观是现今景观设计的一个热门议题,由于地域、文化、生活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1]。由于越来越多的雷同设计使得景观乃至整个城市都失去了特色,使得地域性滨水景观的组织和重塑已俨然成为解决城市形象塑造问题的重要因素[2]。此次设计研究就是考虑如何将修潦河滨河的景区部分进行重新梳理和设计。
1 项目区位背景及场地特征
本项目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设计范围约为119300m2。永修地处江西北部、鄱阳湖西岸,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温度17.4℃,年平均降水量为1486mm[3]。修潦河水质较好,城郊段河流两岸以杨树林、芦苇、少量草皮及杂灌木为主。城区段河流临近道路,有一些道路绿化。城区段已建成防洪墙,河流已被渠化。且此段地势较低,长期受河流冲刷,结构较不稳定,需要进行人工护坡。沿河的自然景观吸引了房地产开发,城市扩张也在压缩滨河的空间。自然植被正在被观赏植物替代,原本自然的乡野风情正在被广场、雕塑等硬质景观取代。
2 设计目标
本设计以大面积的生态绿化景观为基础,以永修民俗风情文化为元素,集生态、休闲、娱乐为一体,形成具有永修地域文化特色的生态风景线。以期通过设计思想的新颖独特,把生态、文化、现代技术和功能的关系合理地结合,同时让游人游玩时能获得良好的游憩体验,为市民营造一个和谐自然、安全舒适、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游憩空间。在满足功能性的前提下,体现出永修当地的文化底蕴及精神,让游客不仅能领略修潦河的秀丽美景,更能感受到永修深厚的历史底蕴及文化内涵。
3 景观结构与构成
本设计景观结构为串珠式,大体为“一河、一带、九节点”,9个景观节点分布在民俗文化区、市民休闲区、湿地景观区3个区域内。
3.1 民俗文化区
本区地势较为复杂,根据现有地形进行适当的人工改造,该区是对外展示永修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先提取出2个较能表现永修民俗文化的元素:一为获得第二批九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丫丫戏曲,另一为永修云居山真如寺的佛教文化。设计依据修潦河沿岸用地性质和基地现状,结合当地文化,提炼出“修竹水阁”、“丫丫戏语”、“花溪叠翠”、“真如手印”、“文化景墙”5个主要景观节点。
其中丫丫戏语通过结合丫丫戏台、原汁原味地向人们展现丫丫戏演出时的场景布置,并不时提供演出以供欣赏。再结合戏台、管理房、茶楼、景亭、廊等构筑物组成一个建筑群落,供人们休息、娱乐、举办公共活动之用。文化景墙依据现有地势在民俗文化区设计一组文化景墙,将一些典型的永修当地民俗文化,通过雕刻表现其上,如:白鹤王国、吴城水运、婚丧嫁娶、沧海遗珠等,将那些可能不为外人所熟知的文化进行展现。修竹水阁保留原有客运码头的功能,此阁以竹材料为骨架,故得名“修竹”。真如手印取自江西著名佛教圣地云居山,通过一双双代表佛教禅意的佛手印来体现永修的佛文化。花溪叠翠运用当地乡土植物,道路两侧种植高大乔木,形成林荫空间,营造出曲径通幽之感,行人穿行其间,道旁花香阵阵,令人神清气爽、流连忘返。
3.2 市民休闲区
本区地势较为平坦,由下沉式广场,亲水平台组成,是举行大型活动以及举办各种文体娱乐活动的场所。中心主广场设置一头卧牛石雕,因永修曾遭水患困扰,而自古有“卧牛镇水,保一方平安”之意。广场四周环绕八面斜刻石雕,刻有永修八景,向游人展示永修丰富的文化及优美的景色。本区主要包括“沧海明月”、“秀域广场”、“临波观景”3个特色节点。
秀域广场源于永修“海昏秀域”之名,故取“秀域”二字作为广场名称。广场中有一卧牛雕塑,卧牛寓意镇水、报平。四周的八面石雕,刻有永修八景。地面雕刻祥云图案,象征平安、吉祥、幸福之意,同时又谐音“云居山”。沧海明月是靠近河岸处设计的一个亲水平台,通过将平台设计成月牙形状,而月牙中间的“沧海明月”雕塑,与主广场的卧牛雕塑形成呼应,既对应当地“黄牛望月”的神话故事,又似一弯新月在河面冉冉升起。临波观景通过设置一处张拉膜亭,并与周边自然植物群落形成一个半围合的景观空间,环境安静而怡情,供游人漫步林间小道,欣赏初生的月色和修潦河的粼粼波光。
3.3 湿地景观区
本区地势较低,因地制宜地将该区打造成生态湿地景观,通过木栈道进行游览观赏,并设置了几处垂钓平台、景亭等供游人驻足赏景歇脚。在木栈道的两侧选种一些水生植物,形成丰富的水生植物群落景观。在靠近河岸的孤岛上放置一些白鹤剪影雕塑,让游人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鄱阳湖的候鸟文化。
湿地区域内尽量减少硬质材料的使用,梦泽秋水依据原有地形,将其打造为生态湿地,在湿地中仅通过木栈道进行相接,以供交通,尽量种植本地湿地植物,形成生态和谐的湿地景观。鄱阳湖是世界级候鸟保护区,其中更以白鹤为胜,吴城镇更被誉为“白鹤王国”,鹤舞浪沙灵感即来源于此,通过在湿地上放置几组白鹤剪影造型的雕塑,形成“鹤飞芳草地,足踏云水天”的景观效果。
4 种植原则
民俗文化区以高大乔木对场地进行围合,形成比较独立的休闲观赏空间,同时点缀树形姿态较为古朴的观赏树种,形成能与本区主题相映和的文化氛围植物景观。主要运用绿化树种为香樟、丛生八月桂、垂柳、山茶、金合欢、香泡、女贞、栾树、朴树、喜树、木荷等。
市民休闲区以自然式的植物群落种植为主,根据地形营造层次丰富、疏密有致的市民活动景观空间。通过高大乔木营造天然氧吧,同时形成半封闭的阳光草坪景观区,便于市民开展户外休闲活动。主要运用绿化树种为香樟、四季桂、二乔玉兰、湿地松、鹅掌楸、水杉、银杏、大花紫薇、红叶石楠等。
湿地景观区以植物季相丰富,在水岸线高的地方进行排列式种植,在常水位附近通过堤岸的处理,水生植物的种植来营造形成湿地景观的自然之美。主要运用绿化树种为柳杉、水杉、垂柳、池杉、菖蒲、水葱、美人蕉、黄花鸢尾、芦苇等。
5 结论
现今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在塑造和组织中面临很多问题,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突出滨水景观特色性、地域性、文化性是滨水景观建设的重点。应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开发建设、批量生产和雷同的设计。因此,滨水景观地域特色塑造应立足于以人为本、尊重历史文脉、尊重生态的原则,把握地域性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关注地域特征和历史文脉。本设计强调在小城镇建设中应对场地原有自然元素的尊重,通过对场地地形、植物和旧有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来形成特色。在这个基础上,叠加新的符合当代人生活的功能和审美的景观。只有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准则,才是河道可持续发展之道。(收稿:2014-12-22)
参考文献:
[1]鲍春,杜新.沈阳浑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探析:以浑河干河子船闸工程为例[J].建筑与环境,2012(1):121-122.
[2]李清昀,李炳贤.御道口风景区如意河滨水景观带概念性设计分析[J].园林生态,2014(9):66-67
[3]余明义,陈光来,等.江西省永修县志[M].方志出版社,2004
关键词:夜景照明 生态环保理念 地域性特色塑造
一、城市夜景照明地域性特色的构成元素
城市夜景照明不仅是城市形象与特色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体现当今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文明发展的标志之一,是城市的亮点和品牌。
1.城市的生态环境
一座城市夜景观的特色构成要同众多元素产生联系,包括城市的气候、地形地貌、动植物等。某一地域内的景观因受其所在地域的特定自然条件影响而表现出来有别于其他地域的特性。比如城市的肌理、开放空间、象征景观、滨水界面、绿地系统、景观视廊,并分别从结构性、标志性、亲水性、自然性、娱乐性、浏览性等方面深刻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的夜景印象。因此,城市夜景照明的地域性特色与其原有的生态环境密不可分。
2.城市的历史文化
人文历史构成了城市地域性特色的另一重要元素,其中包括城市的地方历史、传说、名人故居、历史街区、古典园林、古建筑及现代人活动的结果,这是城市的经济、政治与科学文化的主要体现,也是城市最活跃的因素,体现了城市的独特形象。
通过对当地文化的提炼,抽取可用于表现的元素,加以适当的表现,以展现其城市特色。例如,法国里昂的夜景设计,用灯光再塑城市景色,通过对里昂历史文化遗址高质量的照明,强调里昂独具魅力的城市特色,并反映出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如图1-1、图1-2)。
里昂灯光节最早可以追溯到1852年。那时,每到节日期间,人们都会在各家窗台或门口点亮蜡烛庆祝,后来烛光逐渐被灯光取代。如今,每年的灯光节为期4天,节日期间重要的城市景观都会被同时照亮,还有一些由灯光师特别设计的三维照明设备,让整个城市熠熠生辉。
现在,世界上有很多城市均因有一亮丽的夜景而成为世人向往的旅游胜地。例如纽约曼哈顿、芝加哥、东京、横滨、巴黎、中国香港、上海等城市。城市夜景观的塑造也已呈现出其个性化趋势,如横滨的夜景宛如星河泻地,银灿灿一望无际;拉斯维加斯夜景尽显繁华、高贵、耀眼却不喧闹;纽约曼哈顿的夜景则如硕大辉煌的彩画,与港湾的水体相呼应,变幻成一片金光闪耀。城市夜景观已成为一个城市国际化的象征,它使城市突破时间的限制以展示自身的形象与活力,并在城市吸引外资、发展旅游观光,以及促进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
二、城市夜景照明地域性特色理念的体现
回顾城市夜景的发展,可以梳理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人们对光的认识和追求不仅有精神与使用的需求,还提升到绿色环保的层面上。
1.生态环保性理念
生态环保概念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低碳设计理念。“低碳”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新概念。关注生态价值的平衡,运用生态学理论,结合景观环境中植物的生理、生态习性,研究各种照明光源以及照明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选择使用高光效、节能、环保型光源及灯具,最大限度减少照明工程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如对道路来说,路灯都有灯罩,灯光局限在道路中;对于建筑,灯光也是调节好照射角度,尽量保证光线全部打在建筑物上(如图2)。
2.科学与艺术的整体性理念
城市景观照明是融合功能照明与装饰照明于一体的一种综合照明体系,因此,整体布局要体现城市的次序感,在道路建筑、绿化、水体上突出主题、恰当分配,并彰显城市的肌理感。
从艺术整体美的角度制定城市夜景未来的发展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途径、步骤及技术保障措施,并通过对社会实践的引导和控制来延续城市夜间景观艺术美。
另外,在照明技术上要全盘考虑。亮照区域,亮照分级、亮带、光色等则是反映夜间景观的整体性,也体现了城市与夜景观的科学与艺术观为一体的整体理念。同时,又要综合考虑具体光源选用上的准确,光源在亮度、光色、光影对比上的协调,位置安放分布的合理;直射、透射、漫射的层次和方向以及强弱和眩光的安排,控制方式及程式方向、速度;与环境的融洽;制作、安装的规范和方便;容易维修和合理的造价;安全性高并符合有关标准要求等因素(如图3)。
3.“间接照明”营造光环境
参与清除城市光污染与绿色照明运动,关注环保,确保城市夜间生活的安全和舒适。减少眩光干扰一向是我们倡导的绿色照明运动的宗旨。当今光污染已逐步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有关光环境的问题:第一,城市夜间照明不是越光亮越佳。第二,广泛推用“间接照明”。间接照明是照明技术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人工光环境灵活使用的手法。简单地说是“见光不见灯”,合理科学,具有人性化设计,最大程度减少光对人的直射和眩光的伤害。第三,降低城市亮度尺寸。换言之,城市底部是亮光,中部是柔和光,上部则是黑色的空间,营造出一种环境优美、亮度适中、恬静怡人的浪漫夜空。(如图4)
三、城市夜景照明设计的地域性特色的塑造实践
人类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追求进步、不断追求光明的历史,城市夜景照明的形成和发展也是个动态过程,和谐的城市夜景是人们长时间经营、推敲出来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景观照明发展得如火如荼。城市夜景照明设计应在满足其功能性的同时追求艺术性,创造舒适、美观的人文景观,散发光、景、城的共生魅力。
灯光需要以物质实体为依托,故城市夜景照明设计应符合城市定位,从总体上把握城市特征,选择不同表现景观配置不同灯光,以达到灯光景观和观赏效果的最佳统一。如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历史古都的庄严(如图5);上海是现代化大都市,体现经济金融中心的繁华(如图6);杭州风景秀丽,是典型的江南旅游城市(如图7)。各城市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
城市景观照明从内容划分,包括视觉景观、生态环境和行为场所。城市不同的空间场所由于职能不同,夜景照明也有不同的个性特色。例如商业街应华灯璀璨、缤纷多彩;居住区应光影婆娑、优雅宁静;政治建筑、文化古迹应通过灯光体现其庄严肃穆的悠久历史。
然而,怎样使灯光景观与空间景观达到最佳合理组合配置,再塑城市地域性特色?
1.明晰城市轮廓
城市夜景照明设计,应该从两个侧面体现城市的总体轮廓,这不仅要从微观出发,还要从宏观上把握方向。
从微观角度出发,以人为本是城市夜景照明规划的基本原则,明确城市交通中轴线,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城市区域的功能需求,为市民创造安全、舒适的活动空间。
从宏观角度出发,城市夜景展示了夜色中城市的整体轮廓和格局。
明晰城市轮廓,将城市亮点有机地串联起来,通过光的点、线、面、体勾勒出城市的个性与特点,张扬出城市的精神风貌。
光是夜晚的建筑师,光是艺术的魔术棒。随着光科技的提高和普及应用,许多国际化的大都市,如美国拉斯维加斯(如图8)、法国巴黎等城市的夜晚,在绚丽的灯光塑造下呈现出与白天迥然不同的景色,独具城市魅力。
2.彰显城市特色
一个城市的特色主要是由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来体现。自然景色指的是城市本身所在的地理环境、山川名胜等,是城市在形式上最能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色;人造景观是指一切人为建造的建筑、桥梁、道路、园林、景观等。
在城市特色夜景的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两个原则:
其一,尊重自然,突出自然之美。自然景观夜景照明,可以丰富并软化夜间城市立体空间,是活跃城市夜景气氛的要素之一,更是表现力极强的夜间标志点,最能增强城市在夜间的可识别性。如位于加拿大和美国交界的尼亚加拉瀑布是最典型的设计案例(如图9)。其二,突出建筑特色。英国著名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认为,“建筑是捕捉光的容器, 就如同乐器如何捕捉音乐一样, 光需要使其展示建筑。”的确, 光是建筑的灵魂,而建筑是城市空间中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特色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不同的建筑形式应该采用不同的照明技术,在具体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建筑的风格、历史背景及周边环境,还要综合考虑建筑的功能、使用要求和表面材料等特性,正确地选用适当的照明方式,从而突显出建筑的深层文化底蕴。如政府机关、国家代表性建筑可使用金属卤化物灯泛光照射,然后在局部结构线上点缀少量的彩色光,以突出建筑物庄重典雅的整体形象;古典建筑可采用轮廓照明的方式,将其优美、俏丽的外形勾画出来,以体现建筑的历史文化韵味。
3.融合科技与艺术特色
城市夜景灯光设计既需要科技手段应用于各种灯饰,也需要艺术作为设计美化城市夜景的指导原则,二者缺一不可,在城市夜景照明中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
科技与艺术相互融合,不仅达到了美化市容的效果,还创造出一些独具特色的场景。如激光水幕产生的神奇影像看起来好像飘浮在半空中或从水中冒出来的一样,光彩迷离、妙趣横生。再如上海世博会园区80%以上的夜景照明光源采用LED照明技术,大大减少了能源消耗,成为2010上海世博会的一大亮点(如图10)。科技的每一步发展都会给人们带来巨大收获,在城市夜景照明设计中,充分发挥科技与艺术的作用,可以为城市建设的发展添光增彩。
4.传承文脉特色
城市是一部凝固的历史书,文脉是延续文化的生命基因。要挖掘城市特色,塑造有灵魂和个性的城市,就必须尊重和传承当地的文脉特色。任何城市都有自己积淀下来的历史,反映着当时的经济水平和文化艺术等特点。因此,借助照明的造型、色彩、肌理、材料及空间去表达某种特定的精神含义,渲染某种特定的气氛,可以创造出令人愉悦的夜晚城市景观,烘托出城市的文化底蕴。
5.张扬节日特色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个节日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而这些节日的庆典活动又因各地民俗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在城市夜景照明规划时,和当地民间习俗联系起来,利用灯光或灯饰营造欢乐、喜庆的节日氛围,可以形成有城市地方特色的夜景观(如图11)。
结语
城市夜景观已成为一个城市国际化的象征。它是城市显现自身形象与活力的重要表现。它展现的不仅是历史和文脉,更是时代风貌和地域性风采。可以相信,未来城市夜景观照明的表现形式将更为丰富多彩,夜景观将更具地域性特色,设计概念将更具人性化。
城市夜景照明是城市形象与特色的再现,光不仅是照明的手段,而且是表现城市地域特色的载体,我们应当依托城市整体照明规划,借助光这支神奇的笔,细致地刻画与表现独具特色的城市魅力。
参考文献:
[1]马剑,王立雄.城市夜景发展中的探讨与反思[J].城市规划,1999.
[2]王新军,孙忠伟,狄辉.夜景照明设计的地域性特质研究[J].灯与照明,2009(3):第33卷第1期.
[3]张妮娅.城市夜景照明在城市规划中的影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
[4]黄引达,孙淼.室外艺术照明设计方案[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关键词:赣南;经济林栽培;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3-0153-02
1 引言
赣南脐橙和油茶是赣南地区的两张闪亮名片,是赣南经济快速发展重要的增长点,也是赣南地区最主要的经济林树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是江西省唯一的林业类高职院校,该校旨在培养能够适应地方、适应林业行业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作为林业技术专业的方向课程,《经济林栽培》课程内容如何与当地特色相结合,与学生就业岗位相结合,与社会需要相结合是该校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2 赣南经济林栽培概述
赣南地区被誉为“世界橙乡”、“中国脐橙之乡”,是中国最适宜脐橙种植的地区之一,赣南脐橙覆盖了全市18个县(市、区),全市建成集中连片300亩以上的脐橙基地800多个。赣南脐橙作为赣州的主打产业,历年来都属于赣南特色产业,也是赣南的第一大品牌。
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油茶产业的发展,赣南油茶种植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赣州油茶林面积已达243万亩,是全省最大的油茶主产区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油茶种植区。为加快赣南油茶产业发展,赣州市政府制定了《赣州市油茶产业发展规划》,极大地规范了赣南油茶产业的发展。
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周边种植环境的恶化,脐橙和油茶这两种赣南地区最重要的经济林树种面临着潜在的威胁,而相关领域的种植技术人员却少之又少,现有的技术人员年龄普遍偏大,这就要求高校设置林业相关专业,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林栽培管理相关的技术人才。
3 基于赣南经济发展特色的《经济林栽培》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经济林栽培》是林业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课程,主要介绍我国经济林树种的分类与分布、生长发育基本规律、经济林园建设、经济林园抚育管理技术和林下经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林业技术专业学生能够了解国内外经济林栽培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经济林栽培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掌握经济林抚育管理的基本技能;合理开发林下资源;具备从事和指导经济林生产管理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为了能培养适应赣南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林栽培管理技术人才,《经济林栽培》课程组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效。
3.1 基于赣南经济发展特色的《经济林栽培》教学内容改革
高职院校中的《经济林栽培》课程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够用的基础上,掌握不同经济林树种的栽培与抚育管理技能,因此,课程的实践内容要在原来基础上进行补充和适当地调整。2015级林业技术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后,《经济林栽培》课程仅占2学分、32学时。在有限的课时内培养赣南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林栽培技术人才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行之有效的办法是适当地将理论内容融入实践教学中,“教中学,学中做,知行合一”,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课程组成员对《经济林栽培》实践教学进行了筛选和重新设计(表1),旨在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重点培养适应赣南地区经济林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3.2 《经济林栽培》教学方法改革
3.2.1 参与式教学法
参与式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要相互参与、相互协调,在互动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此过程鼓励学生多参与[1]。比如,将经济林木年生长发育规律寓于经济林树木物候期观察实践项目中,该项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采用课上讲解观察内容和要求、课下全程观察记录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园选取几种经济林树种,观察经济林木随气候变化所发生的生长发育变化,通过挂牌――观察――记录――总结――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汇报等环节,让学生自己观察、总结出经济林树种在某一阶段内的生长发育状况和规律。参与式教学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3.2.2 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就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学生认知水平,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教师适当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向学生抛出某一问题,通过给学生适当的启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2]。
例如林下经济这一内容,教师提出一些成功的案例,总结林下种植、养殖需要注意的问题,留下“林下适宜经营什么?”这个问题,让同学们自己查大量资料,写出林下经济的实施方案,教师把关,然后学生按照实施方案开始生产。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兴趣非常高,甚至每个同学都想尝试,愿意探索自己的方案是不是成功的,更愿意与同学们分享成功的经验。
3.2.3 角色转换法
学生早已习惯“教师教,自己学”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然而,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探索新鲜事物的胆识和勇气。角色转换法可以有效地扭转课堂角色,由学生自己站在讲台或者实践教学场地上,充当教师角色,为其他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是当今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作为翻转课堂的一方面,角色转换要求就非常高,充当教师的学生必须提前了解课堂内容,有预估可能遇到的困难和疑问,并给出适当的解决措施的能力。
在前期学习学生掌握了常见经济林木的生长发育特点和栽培管理方法的基础上,脐橙和油茶部分基本以学生为主,学生自己预习,查资料,制作PPT,讲授知R,师生互评,促进学生掌握赣南特色经济林木管理技巧。
3.2.4 小组教学法
《经济林栽培》课程有很多内容是需要小组成员合作的,例如物候期的观察、经济林种植园评价和栽培管理调查、林下经济开发与利用等,这要求组内成员团结一心,一起突破困难,共同进步。小组教学法既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和助人为乐的精神,还能培养学生掌握技术的能力[4]。
通过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经济林栽培》课程理论知识穿插于实践技能中,实践环节渗透了理论知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加了,课程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学生基本能掌握常见经济林树种抚育管理相关技术。
4 《经济林栽培》课程在林业技术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该校开设的林业技术专业主要面向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一线,掌握生物学和生态环境管理基础理论和技术,适应现代林业发展需要,能从事种苗生产经营、森林培育、造林规划、林业工程监理、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森林病虫害防治与检疫、森林经营管理及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经济林栽培》课程是一门专业方向课程,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常见经济林树种的相关栽培管理技术,更重要的是,课程的教学内容渗透了赣南本地特色内容,学习到的知识可以立刻转化为技术用于指导实践,是林业技术专业培养适应赣南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目标中重要的方向课程。
5 结语
作为赣南生态屏障,脐橙和油茶产业是赣南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着力点,基于地方特色开设专业和课程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原则,也是服务行业企业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体现。随着课程的开设和林业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相信未来会涌现出许多经济林栽培管理方面的人才为赣南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苏文平.参与式教学法在本科教学中的实践创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3):74~77.
[2]王凤云,于 玲,岳 兴.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2,10(4):210,238.
关键词:地方高校;地方经济;人才培养;服务社会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138-02
一、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内涵
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能够有担当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在经过大学的培养后充当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另一方面,是高校教职员为地方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积极献策或直接参与人才培训、科学研究、产品升级转型。地方高校瞄准地方经济发展特色,与其捆绑共舞,这是地方高校博弈社会的立足点,是地方高校解决人才就业、科学研究、实现与企业双赢的绝佳手段,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符合高校与社会的长远利益。
二、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意义
1.能充分展现地方高校培养人才的首要功能。大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必须符合社会需求、得到用人单位认可,这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一直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但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和机械行业跨越式发展,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逐年提升,逐渐从量向质转变。企业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出口,高校与企业之间维系着供给予需求的共生关系,人才是企业的生命力,关乎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地域经济显著、产品地区裙带突出,大学生只有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工程实践技能,掌握现代工程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并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才能成为地方企业的栋梁。因此,针对地方产业特点加强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训练,应该成为地方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
2.能充分发挥大学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大学是一个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敏感的场所,传播并创造新技术的能力远远优于企业。大学除了为社会培养大学生,也要发挥自身的辐射作用,积极地为社会服务,尤其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这种服务除了教师参与地方经济决策、为企业提供一些技术支持外,更包括对企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帮助企业提高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当今的时代是一个新技术不断诞生并不断被应用的时代,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就必须接受和面对突飞猛进的技术挑战。企业要不断地更新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血液,才有可持续发展并逐渐做大做强的空间,所以优秀的企业都建立了一整套提高技术人员能力的培训计划,以积极的姿态面对社会的技术进步,当今,着眼于新技术能力培训的继续教育已在政府、高校、企业和技术人员之间产生共鸣。
三、我校国家级机械基础示范中心的特色和优势
我校机械基础实验中心依托于浙江省重中之重的机械工程学科,近年来在建设成为国家级示范中心的过程中,花巨资配置了能体现当今技术水平的企业级设备和专业软件,建立了机械零件数控加工、机械产品虚拟仿真、转动件动平衡、精密测量、机械创新设计、现代汽车发动机及变速器拆装等特色鲜明、符合浙江省企业需求的实验室,并注重从企业引进掌握和运用先进技术的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人才培养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创建了优质的资源和环境。
四、探索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新途径
浙江省地方经济的特色是块状经济优势明显,已经涉及到制造、加工等十几个领域和一百多个行业,但存在着价值链低端化、内部产业畸形化、集群内企业离散化等问题,因此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是发展趋势[1],而制造、加工业在众多领域和行业发展中具有较大的提升力和较强的带动力,必然成为产业集群转型的龙头。为适应浙江省加工制造业的环境,示范中心积极探索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新途径,在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两个方面大做文章、做好文章。
1.瞄准浙江省企业需求,加大力度培养在校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众所周知,国外自上世纪80年代,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方面就提出了大工程理念,逐渐由“学术化”教育转向“工程化”教育,在国内教育部也已经提出了要重视实践教育的要求,面对“学术化”向“工程化”转变的迫切性,实验中心结合在校生正常教学活动,从培养学生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出发,探索在校生实践技能培养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效果评价机制,花大力气为在校生面向企业的需求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优质的学习和培养环境,改变过去只有少数学生参与的现状,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实践环节能吸引众多的学生积极参与,既能在培养模式上满足学生的兴趣,又能在实践内容上与浙江省企业实际需求对接,真正从企业需求出发为企业培养出实用型的创新人才。
2.依托优质培训资源,积极拓展企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当今机械工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为适应市场经济不断地转型和提升,企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受到极大的重视,示范中心发挥着自己的资源优势,积极参与企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用先进的技术提升企业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使之始终保持运用新技术的能力,不被迅猛发展的新技术淘汰。示范中心通过研究开展社会服务的一系列问题[2],派员到相关工程企业实际调查、走访,加强企业需求调研,进一步了解企业当今和未来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需求,准确把握企业要求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工程技能,在此基础上,研究在企业正常的工作和生产条件下,针对企业员工的特点进行培训的模式、内容、方法与手段,探索高校、企业实现双赢的新途径,让培训工作真正成为众多企业员工继续教育的基石,成为企业升级、全面提高新技术水平的重要依托。
3.示范中心承担着多项具有对外培训资质的项目。示范中心是2008年获批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单位,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政策保障等多方面都获得了更有利的条件。在过去几年的建设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已为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实践和企业技术人员培训提供了优质的教学和实验平台。示范中心凭借优质资源,积极运作,按照浙江省发展规划,从战略的眼光形成与时俱进的培训理念,为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构建了多项具有对外培训资质的项目,供学员选择,这些培训项目均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认可,不但为企业输送了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而且提高了企业人员的理论实践技能,成绩斐然。
五、总结
探索示范中心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新途径,有利于高校与企业资源互补,相互促进,真正全面落实教育为企业培养人才的任务,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改革。几年来,示范中心通过整合校内资源,建立学生、被培训人员与实验室良好互动的机制;通过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充分共享资源,互通有无;通过加强与政府和学术团体的沟通,实现双边或多边合作,建立共生和互赢机制。总之,示范中心充分发挥师资、场地、设备的优势,在培养实用型优秀人才的同时,积极参与企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成为对外技术培训服务的基地。同时,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政府、企业、学生和技术人员的信任和依赖,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袁丽.浙江省区域经济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市场,2011,(48):116,126.
[2]张云霞.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7-8,33.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地方特色经济;桂林市;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184-02
一、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特色经济的现状
1.大力推动中职教育规模化发展。随着桂林市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的展开,截止2011年底,桂林市现有市属各类职业学校68所,其中公办职业学校28所、民办职业学校26所、技工学校9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5所,自治区重点中等职业学校8所,4所自治区示范性职业学校,9所自治区立项建设的示范性职业学校,全市职校教师中,大学本科以上占77%,“双师型”教师占全体职校教师41%,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为7万人,随着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壮大,在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毕业生人数和就业人数的也逐年增加,近几年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为地方经济的二三产业发展输送了各种类型的服务型和技能型的人才,积极推动了桂林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
2.积极深化中职特色化专业建设。桂林市的中等职业教育截止2010年底,桂林市中职教育开设有商贸与旅游类、信息技术类、加工制造类、医药卫生类、农林类、财经类、文化艺术与体育类、社会公共事务类等13大类80个专业,特别是随着桂林市全面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桂林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的进行,桂林市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新专业设置贴近市场,瞄准就业,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新增的20个专业,如星级酒店管理专业、农村医学专业、太阳能与沼气技术利用专业、山水扇画制作、商品画制作与经营专业、戏曲表演专业等专业,中等职业学校新增专业设置加快培养了大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软件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建设,有效推进特色化、规模化建设,推动了桂林市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积极探索中职教育集团化发展。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根据地方经济特色和产业布局,积极探索中职集团化发展,市政府2008年以来全面启动职业教育攻坚工作,3年来市财政安排64860万元建设40个职教项目,合理调整布局职业教育资源,积极推进市卫生学校雁山新校区、市交通技校、市职教中心分校、民办职教园的新校区建设,以几所国家重点职校为龙头,以其特色专业为基本,吸纳职业学校、行业协会、企业和科研机构等成员单位组建了桂林市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桂林市现代制造业教育集团和桂林市东方职业教育集团等三大职教集团,集团内部推行“龙头带动、市场运作、城乡联办、校企合作、扩大规模”的原则,这种多元办学模式能够积极推动职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了职业教育办学整体效益的提升,有效辐射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特色经济存在的问题
1.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由于桂林市以服务业和旅游业为主体的城市,地方财政收入少,市政府对于中职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同广西的南宁和柳州相比,政府对中职学校的财政投入偏低,大部分学校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特别是经费专项补贴不足,由于职业教育办学成本一般又是同等规模普通高中的2~3倍,地方财政实际投入却远低于普通教育,普通高中学费800~1600元/年,中等职校1800~2300元/年,而桂林市财政预算是职校生的生均费为360元,普高达到498元,所以其他开支需要靠招生收费和自主创收来解决,中职经费相对紧张,这也就导致中职的办学成本提高,严重阻碍了中职教育的有效发展。
2.中等职业教育目标定位不准确。当前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实际学校的培养模式和办学理念并没有真正落实到现今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标准之上,职业教育大多还是停留在普通教育以升学为导向的计划培养的目标之上,没有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没有根据市场的需求与变化改革教育发展目标,这也极大阻碍了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特别也使得社会大众对于中等职业教育产生认识上的偏差。
3.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纵观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学校的专业设置不合理,桂林的特色经济发展以特色效益农业为主导,高新技术工业产业为先导,以特色旅游服务业为龙头,而桂林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并没有根据桂林特色经济产业格局做有效设置,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主干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专业分类涉及了服务业的信息、交通、卫生、教育、旅游等,而只有加工制造和轻纺食品是第二产业专业,而第一产业的专业只有唯一的农林牧渔类,可见桂林中职学校忽视了对地方经济第一、二产业的专业设置,特别是对桂林新兴发展的微电子、橡胶、医药和会展业的专业设置严重不足,导致了中职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产业发展脱节,这极大阻碍了中职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更好服务地方特色经济的对策及建议
1.科学定位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中等职业教育要充分发展,需要走规模目标、基本建设、学生资助、师资建设、订单培养的发展之路,首先政府教育部门要加大宏观引导力度,充分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标准,把中等职业教育同普通学历教育同等对待,明确定位中职的发展目标,给予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支持,将其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1]。其次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要与区域经济的市场需求相适应,以行业发展为依托,积极拓宽中职教育发展思路,将其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深化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优势性,扩大中职办学规模,政府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力度,积极推进中职学校招生、办学、就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给予做好中等职业教育的宣传教育引导,转变社会、企业等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偏见与误解,有效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地位,推动中职教育为地方特色经济建设服务。
2.完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培养方式。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与市场接轨,人才培养方式必须与社会需要的人才规格相符合。首先中职学校要实时关注地区经济产业发展布局同社会与市场的人才需求动态,及时调整中职的人才培养方式,更新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科学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积极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和社会服务相结合,加强对学生文化课及其思想教育,培养高素质,高修养的技能型人才。其次中等职业教育要积极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学校的专业的设置和培养方式要与地区的特色经济发展相协调,中职教育要积极与地方产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强化企业对中职专业的技能引导,实现两者的无缝对接。再次中职学校还要深入推广“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模式,保证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与市场接轨,突出职业教育地方特色,构造适合地方特色经济发展的职教体系。
3.增加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宏观引导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大力保障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首先教育部门要积极深化落实到位国家制定的30%的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教,提取15%的企业教育培训费的财政投入,根据事业发展需要设立中等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额度,有效提升教育费附加费额度用于开展中等职业学校的总体目标升级,加强中职教育围绕地方特色经济发展的资源整合,更新优化专业设置和学校布局,重点支持地方优势性特色产业专业的建设,有效改善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其次建立中职学校多元的筹措机制,鼓励社会、企业、个人、团体投资办学,建立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保障机制,有效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技术装备和实训基地的建设,提升教师待遇,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同时还要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资助与支持,拓展各种助学渠道,争取让学生能进入充分锻炼自身的知识性和技能型岗位,把人才就业服务与资助工作结合起来,实现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双赢,有力保障地方中等职业教育为地方特色经济服务[2]。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地方特色 环境艺术设计 教学模式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环境艺术设计在国内市场经济繁荣的背景下重新找到用武之地。据不完全统计,至2007年,在全国1247所院校成立了设计类专业,在校生110万人。①然而,对于许多院校而言,教师资源的合理运用极为不科学,缺少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这也正是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一个尴尬之处。基于这样的情况,结合云南地区自身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地区特色的教学改革,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期从根本上改变如上的尴尬现状。
一、地方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意义和定位
(一)地方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建立的意义
与众多的设计专业学科一样,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门专业,同时又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它的定位、方向、特点、优势、瓶颈、盲区、作为和理由,是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界定、不断调整、不断梳理、不断寻求、不断思索的问题。”②正是基于此,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制定一个相对实用的教学模块,同时使其具备一定的“生长”性,这将为学校向市场提供合格的设计人才提供必要的保证,同时也是本文的初衷所在。
(二)地方艺术类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定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人及中国的经济在当今国际中的地位也有了显著提升,在这样一个转型阶段,用一种学术性的批判态度来看事物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当我们具备这样一种心态的时候,改变、调整和完善已有的教学模式,就变成了一种自信的外在表象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云南本地的环境艺术专业该如何发展呢?
云南地处祖国边陲,有着丰富的地理资源与民族资源,各个地区充沛的人文与地理资源正是立足本土进行发展的良好基础。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如何使得环境设计的形态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协调,同时又不失去本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目的。
二、地方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学”与“教”的探索
(一)地方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中课程的设置探索
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具体情况,需建立一个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新模型,该模块共分为六大部分,每个部分为一大模块,其下配以相关的子模块予以完善其专业知识结构,同时根据每年学生的接收情况,细化每个课程的作业量以及不同课程作业之间的关联性。六大模块分别如下:
1.造型基础模块。其下设置子模块为:造型基础(1)与造型基础(2)。主要以“二维造型”与“三维造型”为主,在进行课程大纲设置中,凸显地区民族文化的造型特色,总结并提炼出地区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同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介绍与练习。
2.专业通识模块。其下分别设置子模块为:艺术设计理论基础(1)与艺术设计理论基础(2)。主要结合地区文化特点进行讲授,进行多方位的艺术观点介绍的同时,主题讲座结合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完成课程的学习。
3.设计初步模块。其下分别设置子模块为:创作初步与学习方法指导。通过抄绘设计范例作品、教师进行点评、了解或认识三个专业的概况知识,尝试设计入门性质的作业练习。
4.设计基础模块。其下分别设置子模块为:设计基础(1)(2)(3)。主要是强调在“基本技能”之下的“环境与构成基础”和“环境与装饰造型基础”两个知识点,强调环境艺术专业特色范围内的构成、装饰,以及民族民间造型技法基础知识的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方法拉开距离。
5.专业设计模块。其下分别设置子模块为:专业设计(1)(2)。此部分模块是整个模块教学的核心部分,结合对于地区民族文化价值的研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如民族民居的研究与改造、民族文化的二次提升等课题进行研究与设计,在了解地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进行环境设计的保护与创新。
6.毕业设计模块。主要由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两部分组成。毕业论文结合毕业设计进行研究,毕业设计要求对具体一个民族地区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深入实地,开展调查研究,并与当地政府形成合作关系,进行环境问题的梳理与解答,解决当地在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具体问题。
(二)模块化教学效果分析
作为艺术类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通过3年的模块化教学实践,在教学安排中突出艺术类院校特色,将一些在理工类院校中出现不了的课程安排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如陶艺课、美学修养、艺术品鉴赏、西方歌剧鉴赏等以选修或必修的形式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突出学校专业化教学特色。
在模块化教学中,随着专业学习逐渐深入,每个学期“大作业”与各科的“小作业”的关系逐步加强,设计深度也随之逐步深入,同时,结合云南地区的民族特色,各个专业教师在课程设置中都将地区化和民族化作为重要的课程设置考虑因素,在“大作业”设置中充分加入这些因素,从而逐渐形成各个学期科目围绕核心科目展开的局面。
模块化教学还体现出一个很大特色,就是各个相关专业之间的联系明显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连贯性有了较为深切的理解,同时各个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复的内容虽难以消除但概率明显降低。
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建立,使得专业课程的设置更加有机相连,同时使得教师、教学资源的配置更趋合理,减少人力和物力上的浪费,节省教育资源,对于专业特色建立是一个很大的补充。
(注: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模块化教学模式在艺术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注释:
①②宋建明.匠心行修三十年.//宋建明,王雪青.匠心文脉[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221.
参考文献:
[1]张绮曼.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关键词:地摊经营;文物保护;地摊文化
兰州城隍庙位于兰州市张掖路步行街中段。始建于宋代,有殿3楹。明代重修后改名城隍庙。城隍庙坐北向南,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4千多平方米。1998年,城隍庙重建修葺,以全新的面貌向社会开放。兰州古玩市场位于城隍庙内。如今城隍庙内有古玩商100多户,集中分布于庙内前后4块相对独立的交易场所。最南边靠近城隍庙大门的交易场所,摊位划分整齐,物品分类明确,以各种特色纪念品为主。第二块交易场所主要经营各种文物古玩。第三块交易场所以古旧图书为主,两边的店铺以销售字画为主。最北面的交易市场是一些零散的、自发的摊位,摊主席地而坐,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形形的地摊吸引着收藏者驻足观望。
“地摊经济”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商品交换(早期地摊经济),是因为人类劳动分工的存在和个体生产力的差异①。改革开放之后,国家为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机会,鼓励个体经营。时至今日,这些地摊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解决了一批人的就业难题。更成为城市文化结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直以来,兰州城隍庙古玩市场以“地摊淘宝”的独特收藏文化气息吸引着大批的收藏爱好者。可以说“地摊”这种相对轻松开放的经营环境更能吸引观众的参与。但是,不规范的“地摊经营”方式又让收藏者在淘宝时增添了风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收藏市场日益兴旺,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全国收藏大军已达八千余万。②但在收藏繁荣的背后却潜伏着危机。随着一些关于文物的电视节目兴起,同时一些不负责任的文物专家给遗留在民间的珍贵文物估价,③导致我国国内文物市场赝品泛滥,珍贵文物外流等地摊市场的弊端集中体现。全国各地区都进行大力度的整治,可是效果甚微。这种巨额利润驱使的交易,单靠行政部门是不能解决的。既然这种“地摊经营”不能取缔,那我们应该研究利用这种经营方式来为我国民间的文物保护做出贡献。
首先,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地摊生意兴旺反映出收藏市场的繁荣。然而不规范的市场势必无法进一步发展,因此制定行之有效的规则是古玩市场面临的重要问题。全国多个地区的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收藏文化的重要性,并通过政策引导、环境整治、设施升级等方式,发掘各类文物古玩市场背后所蕴藏的文化价值。以南京文物市场为例,南京市筹建的多条”文化街区“等古旧藏品交易市场,从而形成南京特色的收藏市场氛围。④
其次,普及文物法规,明确经营范围。普及对象有商家、收藏爱好者,在商户与收藏爱好者集中的古玩市场普及文物法规的,让他们了解合法的收藏程序、国家对收藏文物的相关管理制度,效果事半功倍。同时明确商家的经营范围,有利于文物市场的良性发展。
第三,政府转变角色,商户成立自治协会。政府鼓励地摊经营者以民选的方式成立一个自治协会。政府从原来的“猫捉老鼠”,到现在的合理引导。经营者以自治为主并相互监督,既可以保证文物的流通,同时确保经营者不会涉及珍贵文物的非法买卖,客观上对我国贵重文物有保护作用。
政府在这个行为中虽然退出与地摊经营者的直接对立,却需要拥有更加有效的引导能力。故只有形成一种文化支持即“地摊文化”才能确保“地摊经营”的良性的发展。文化是一种资源,具有可开发性、社会共享性和稳定性。引导社会力量发掘和利用文化资源,释放其潜能,凸现其价值,实现其资源与效益的共享,是促进文化事业更快更好发展的有效途径。地摊经营的实施产生了“地摊文化”,“地摊文化”推动地摊经营模式的良性发展。在古玩市场上,一方面鼓励文物流通的进行,保证经营者的利益。只有文物流通才能发现收藏于民间的珍贵文物,并被相关单位收藏、保护。另一方面要引导地摊经营者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久而久之,会在这个行业中形成一种习惯,这也是一种文化,我称之为“地摊文化”。
“地摊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这种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旦形成这种文化,其对地摊经营模式的推动作用无可估量。
“地摊文化”形成的前提是政府应该规范文物市场经营,进一步促进文物市场发展。根据国家提出的“适度发展、调整布局、规范经营、加强管理”的方针,应进一步制定文物市场发展的近期和远景规划,制定出文物经营的行业规范标准,严格监督执行,维护市场的秩序,保护文物产权和民间契约的履行。
“地摊文化”形成的保障是通过政府各部门协调工作,充分尊重和发挥小商贩经营的权利和兴趣,为他们提供各种信息。同时通过各种有可能的方式不断提高文物经营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不断消除经营运作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树立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逐渐摒弃只注重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培养出更多的高层次、高水平、懂管理、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创造出良性的市场环境。
“地摊文化”形成的巩固是政府各部门运用各种舆论工具,加大文物保护宣传力度,积极宣传文物艺术品流通对繁荣文化市场,弘扬爱国主义和优秀文化传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让广大群众对收藏文物有一种自豪感,这样才能积极引导群众履行保护文物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全社会范围内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求得到全社会对文物市场的关注和支持。
地摊经营这种通过摆摊获得收入的营销方式,在我国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均能见到。虽然地摊经营给城市环境、交通以及公共管理带来负面影响。但我们也必须正视其在缓解就业压力,满足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需要,维护社会和谐的巨大贡献。“存在即合理”⑤,我们应该摒弃对地摊文化的偏见,客观的看待这种营销模式,并积极引导其向着科学合理方向发展。
文物古玩地摊经营模式是现阶段文物营销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作为一种具体的操作模式,在实施中难免会产生误区。需要一种理念,即一种文化——“地摊文化”的指导。“地摊文化”形成的前提、保障和巩固均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作者单位:兰州大学)
注解
①马宁,《和谐社会视野下发展地摊经济的思考》,《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9期。
②辛友,《第九届全国民间收藏文化高层论坛在成都召开》,《收藏界》,2009年第12期
③俄军编著,《文物法学概论》,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p278。
关键词: 地摊经济; 治理; 法律困境;
Abstract: Both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relaxed relevant policies on the street vending economy and explicitly encouraged its development,But the street vending economy in many places seems to have returned to the situation that being chaotic if it's released or being inanimate if it's administered. The reason is that there are lots of prevalent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reet vending economy,such as the difficulty in protecting the rights after sale,the influence on the normal order of the city, and the improper way of supervision. To overcome thepredicament,it is necessary to use the rule of law thinking,improve the market access system,innovate the way of supervision,establish industry self-governing organizations and implem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detail,so as to help the street vending economy adhere to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ruly become the vitality of China's economy.
Keyword: street vending economy; administer; legal predicament;
在国家宏观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地摊经济顺势发展,全国迅速开启了地摊经济复兴模式。地摊经济展示出其独特的经济驱动势能,但其中也不乏盲目跟从的势头。如今潮流逐渐减退,地摊经济又被纳入强制规范的列表之中,摊贩和城管间的“猫和老鼠游戏”重复上演。可是地摊经济从来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落”经济,其出现带有一定的正负效应,我们只有将其带到“阳光之下”——使其合法化,合理化,规范化,才能为长足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动力支撑。
1 、地摊经济的基础理论梳理
1.1、 地摊经济的概念
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而获得收入来源的一种经济形式。由于人类个体有限的生产能力和多样化的物质需求,加之后来劳动分工的明确化、职业化、专业化,早期的物物交换逐步演化成商业贸易。但贩夫走卒,古已有之。地摊经济作为人类最原始、最有生命力的商业活动之一,有其独特的优势,不仅填补了老百姓购物的一段空白,在疫情背景下还能发挥缓解就业压力、繁荣经济市场、改善民生等作用。
1.2、 地摊经济的类型及特征
1.2.1 、叫卖地摊与问价地摊
根据摊主的贩卖方式,可分为叫卖地摊与问价地摊。叫卖地摊的摊主多以叫卖的方式,宣扬折扣优惠细则,吸引客源,促成交易,其特征为利润低、销量大。问价地摊则是等待消费者问价,部分商品在摊贩与消费者的一问一答中降低价格,促成交易,其特征为被动、价格因人而异。
1.2.2、 食品地摊、服饰地摊、生活用品地摊与娱乐地摊
根据地摊贩卖商品种类,可分为食品地摊、服饰地摊、生活用品地摊与娱乐地摊。食品地摊无论是加工过程还是售后,易产生垃圾,食品安全为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服饰地摊因其售卖尺码及款式多样,通常占地面积大;生活用品地摊数量最少,商品质量安全引人关注;娱乐地摊多设在广场等面积大、人流量多的地方,占地面积较大。
1.3 、地摊经济兴起的溯因
1.3.1、 疫情背景下政策鼓励
近几十年来,地摊经济相关政策有放宽趋势。近来受疫情影响,国内失业人口增加,各个群体经济负担都有所加重。国家为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内需,放宽了地摊经济相关政策,鼓励地摊经济的发展。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应政策或措施以促进地摊经济发展,减轻就业压力。截止2020年6月,先后有江西、辽宁、陕西和南京、成都、厦门等多个省市明确表示鼓励发展地摊经济并出台了系列宽松政策。[1]
1.3.2 、地摊经济“三低”特质
地摊经济有着创业门槛低、失败风险低、商品价格低的“三低”特质。创业门槛低,是指对经营者的学历及技能要求不高,没有店铺租金的压力,对资金不足、身体有缺陷、年龄较高但又想获得收入的弱势群体来说,是一条保障自己生存权的道路。失败风险低,指的是前期的资金投入不多,经营成本不高,中低收入群体数量大,市场广泛。地摊经济没有店面租金,店员服务等压力,商品价格一般都比较低,大部分商品算得上物美价廉,竞争优势明显。
1.3.3、 填补了消费者的需求空白
首先,地摊经营者大多会选择人流量多的地点摆摊,如学校、居民区、大型商场的周围。这一选择为居民、学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消费途径。其次,从地摊经营的内容来看,多以小吃、零食、日用品为主,而城市居民的主体以中小阶层为主,物美价廉的“地摊货”可以很好满足部分日常需求,填补了商超之外的消费市场,满足了消费者购物便利的需求。
2 、地摊经济调研情况分析
2.1、 调研情况
本次调研主要以问卷、走访调查为主,电话咨询等为辅。问卷调查分为线上调查与线下调查,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了两份不同问卷,一份针对地摊经营者采取线下调查方式,另一份针对非地摊经营者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针对地摊经营者的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352份,针对非地摊经营者的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68份。调查地点为湖南省长沙市,走访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沙市岳麓区、雨花区、天心区等。
2.1.1、 地摊经营者调研情况
通过问卷数据和走访调查结果可知,在长沙从事地摊经营的劳动者,大多是缺乏学历和技能的外来务工人员且近一半为中老年人群体(如图1、图2所示)。
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在缺乏其他技能的情况下,加之年龄偏大,学习新技能的积极性不高和过慢,多数会选择从事摆摊从而维持在城市生活的成本或者补贴家用。大部分经营者对当前地摊经济的监管和执法感到不满意,城管执法不够公开透明,多数从业者对关于地摊方面的法律或法规不太了解,对于政府出台关于地摊经济相关规定,有一部分人认为很好,但多数人认为没有用,从而也就造成的目前地摊经济“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
2.1.2、 非地摊经营者调研情况
非地摊经营者问卷部分,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调查方法,接受调查的群体主要为当地居民、外地游客、当地学生等。在268份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对地摊经济有一定的了解,也在日常生活中多次接触到地摊经济,因此他们对地摊经济的态度是基本支持的。非经营者认为地摊经济方便了居民的生活,提供了多样化的物品选择,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非经营者发现了地摊经济存在的问题,即噪声污染、环境污染和卫生质量问题,他们希望国家可以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2.2 、调研问题分析
2.2.1、 管理制度不完善
虽然地摊经营者与非地摊经营者立场不同,但他们都表示出了对现在地摊管理的不满。地摊经营者表示,目前城管执法方式较以往有所改善,但仍存在执法不文明、不公正的现象存在;非地摊经营者则认为政府在试点的时候没有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没有结合实际;在执法的过程中不够透明。所以在地摊经济管理的过程过,政府和其他管理机构应当充分考虑各方意见,建立高效沟通的机制,规范城管执法过程,结合地摊经济的客观特性,因地制宜做好规划与管理。
2.2.2 、政策宣传落实不到位
无论是地摊经营者还是非地摊经营者,他们对于地摊经济的认识都存在滞后的情况。非经营者对城管的印象基本停留在了之前新闻所报道的粗暴、野蛮上,而根据经营者的反映,城管的素质是有所提高的;经营者对当前地摊经济相关法规也不熟悉,实际上早在2016年湖南省政府就出台了《湖南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在这部条例中明确规定了食品摊贩经营方式和范围等。造成这些现象的出现,客观上可归咎于政府宣传不到位。同时法规出台后,政府部门没有出台相应跟上立法的规范性文件,来具体引导地摊经济,政策精神难以落实。
3 、地摊经济发展的法律困境
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研究,我们发现地摊经济发展的法律困境主要集中在售后、秩序和监管三方面。售后问题主要发生在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部分经营者职业道德不高,对产品、服务的质量把关不严,易发生侵权等纠纷;此外消费者也存在维权困难的现实难题。秩序问题则发生在经营者与社会公众之间,主要包括噪音污染、环境污染在内的污染问题和交通堵塞问题等。监管问题则发生在经营者与管理者之间,主要是执法模式不文明以及现有规划试点不科学的设置与管理。
3.1 、售后维权艰难
由于地摊经营流动性和自主性较强,进货渠道多元化,且目前针对规范地摊经营的法律尚不完善,尤其是产品来源追溯的监管机制的缺乏,使得地摊商品来源不明,即使发现劣质商品和食品过期变质也无从追溯。同时,地摊经营的自主性决定了摊主进货渠道的多元化,这也加重了对其来源的监控和管理的负担。再者,当前各类食品摊点缺乏相关食品安全与质量公示,也没有相关第三方机构,如质检和维权机构的介入,消费者无法直接了解摊点食品安全情况,在出现食品安全或质量等问题主张维权时,难以取证,追责困难。[2]
3.2 、影响城市正常秩序
3.2.1、 环境污染问题
地摊经济常常伴随严重的环境污染,包括噪音污染、空气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由于地摊多设在人流量大的交通十字路口、居民区的空地处、学校周边等处,他们的叫卖声以及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极易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食品加工产生的油烟、随处乱倒的垃圾和食物残渣使当地的环境陷入“脏乱差”,给城市环卫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还有一些地摊经营时间较长、较晚,容易损害居民休息权。在经营中,油烟、食物气味和垃圾等常常影响周边环境。
3.2.2 、影响交通秩序
经营的逐利性驱使摊主聚集在人流量大且人群密集的地点经营,而这些地点通常也是城市规划中的交通网点、商业繁华地段、娱乐场所中心圈和居民小区密集区等区域。由于地摊经济自身特点,区域内部缺乏统一的摊位规则。同时受部分经营者素质较低的影响,地摊经营不可避免和城市规划在空间上有交错的现象,加重了空间利用上的矛盾,容易破坏正常运行的交通秩序,影响交通安全。
3.3 、监管方式不当
3.3.1 、执法方式不当
城管暴力执法这一社会热点不止一次上了“头条”,因管理方与被管理方地位上的不平等性和管理的强制性,舆论常将问题归责于管理一方,而忽略了执法与被执法的双向关系。暴力执法问题出现的原因有二:一是管理制度不完善、措施不配套、执法方式不妥当;二是城市管理者与地摊经营者缺乏有效沟通。城管和地摊经营者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地位的不对等使两者的立场和意志有明显的差异。
实际生活中,城管在执法的过程中,较缺乏人性化的执法方式。大多数经营者对于城管的执法方式都有所不满,主要体现在执法过度、方式简单粗暴和不文明执法三个方面。而一般以地摊为生的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素质较低,缺乏相应的法律意识,当出现事故纠纷时,他们比较倾向于用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而不是通过法律途径,且手段比较偏激,容易与城管发生肢体冲突,进一步激化矛盾,不利于治安管理和社会和谐。
3.3.2 规划管理不科学
在城市管理中,政府部门是管理者的角色,而地摊经营者是被管理者。虽然服务型政府已取得较大成效,但在地摊经济管理与执法方面仍存在着较大进步空间。此外,因为现实管理问题各不相同,政府根据最基本的管理职能,有时不得不强制介入地摊经营,干预市场。此时,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论证以及充分听取经营者的意见,政府部门的某些举措显得“费力不讨好”或者“药不对症”,在地摊经济中较为明显的一点就是政府规划摊点设置与管理制度不科学、不合理。
在放开对流动摊贩限制的开始阶段,城市管理者盲目划区,强制要求摊贩到某指定地区经营,这种缺乏有效沟通协商与科学论证的决策,最终导致了客流量不能满足摊贩的经营需要,摊贩又回到之前的场所进行经营,试点区一片凄凉的尴尬处境。[3]
4 、地摊经济发展困境的化解
4.1、 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引导地摊合法化。大部分地摊经营者为生活困难、就业能力较弱的群体,比如城市下岗职工、无业人员和进城的农民等低收入群体。地摊主体资格的非合法化,让流动摊贩处于“身份缺失”的状态,没有进入市场经营的合法身份,被排除在市场之外。主体资格的“缺失”使得地摊经营者也失去了自我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外在监管的压力与动力,这不仅影响商品市场秩序,也会激化经营者与消费者的维权矛盾。
因此,促进地摊主体经营资格的合法化既是对摊主从外部规范转化为内部自觉约束的途径,倒逼其进行自我整改、升级服务质量,也是解决买卖纠纷,规范市场秩序的途径。地摊经营主体合法化是对地摊经营者的合法身份进行明确的证明,以此将合法地摊经营者与非法地摊经营者进行区分。建议对摊主实行备案制,对资质合格的摊主出具资质证明。宣传鼓励居民在地摊聚集点进行消费时,认准在合法地摊进行消费。这从“卖”“买”“管”三方面进行了规范。[2]
4.2 、创新监管方式
4.2.1、 规范进货渠道,透明商品质量检测监管
利用互联网,多方联动监管。“互联网+”走进生活已不再是新鲜事,上到政府利用互联网公开信息,下到社区信息共通,地摊经济的管理也应该加入互联网,尤其是对货品来源渠道的监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透明度高、覆盖性广的特点,给每件货品的来源贴上“标码”,一扫便知其“家门”。同时,各摊位在售卖货品时应自觉接受质量检测,合格的摊位则颁发质检合格证书,公示在摊位明显位置,使消费者安心;若不合格,则强制其整改,整改不合格纳入“地摊黑名单”,限制其经营。完善多方联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摊主自我监督与群众、城管等多方监督的联动机制,强化社会组织监督。
4.2.2、 管理部门合理规划管理摆点区
结合民意合理规划摆点区。因地摊经济依托于人流量发展的特性,管理者应充分调查地摊经济发展的特性,实地走访,综合考虑经营者的意愿与城市秩序等,合理规划摆点区。并对区域进行分类,分为固定区域与流动区域,进行个性化管理。摊位的分配也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用抽签等方式进行分配,并定期更换。
4.2.3 、日常管理与抽样监管有效结合
日常管理与抽样监管相结合,标准化管理。管理者需对地摊的摆放进行规范,以防堵塞交通。对摆点区域的环境卫生进行监管,必要时可采取对区域内的摊主收取适当费用,聘请清洁工人对该区域进行清洁。为保障地摊商品的质量、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需定期对地摊商品进行抽样检测,对不合格商品进行公示,并计入经营者档案。践行柔性监管下的刚柔并济。[4]
针对地摊经营带来的环境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应出台一套系统的考核制度对地摊经济进行考察管理,具体的考核项目应该包括设施完善、摊位卫生、垃圾袋装、个人卫生、用具整洁等方面。考核制度可以让城管执法更加有依据,在规范了地摊经济的同时,也使经营者形成社会责任意识。建议国家和有关标委会将地摊经济纳入标准化的重要范畴,制定符合中国特色和中国市井气息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制定完善的地摊运营管理标准规范将是缓和地摊与城市环境管理之间的矛盾、解决流动摊贩管理难度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5]4.2.4维权渠道多样化
推动维权渠道多样化、便捷化。地摊经营者在商业活动中,以生产销售小商品、食品和农产品为主。其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常常会面临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不全面、监管举措未落实、自身产品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6]为方便消费者维权及信息反馈,管理者可要求经营者在其摊位上张贴消费者维权平台二维码,二维码集资质查验、评价、投诉等功能为一体,消费者可通过扫码反馈消费体验。若出现侵权问题,经管理部门查实后将依法对经营者采取相应措施,维护消费者权益;若体验感良好,也可通过扫码反馈,影响摊位评级;若对管理或者其他方面有所建议,也可通过其反馈给管理部门,以便管理部门听取建议,改进管理办法。
4.3、 建立行业自律组织
4.3.1 、地摊行业自律组织的组织架构
行业自律组织是现代经济社会重要的市场主体,发挥着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作用,在性质上属于社团法人。一般而言,行业自律组织以协会或者商会的组织形式表现出来。地摊行业自律组织是在政府指导和监管下,为实现地摊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建立的被行政主体授予了一定公共管理职权的社会组织。相比较于政府的管理模式,地摊行业自律组织更加灵活、民主、公平,更够在市场秩序中最大程度的激发地摊经济活力,从而助力地摊经济发展。
行业自律组织组成人员包括从业人员和会员两大部分,从业人员中不仅包括高级管理人员和普通职员,还包括专业人员,即给行业提供专业指导的专家。在地摊协会中,从事专业工作的应当是精通经济管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的专家。会员则是在地摊协会中进行登记注册的地摊经营者,会员中又分为中级、初级、高级三等会员,其中没有营业执照、从事地摊经济时间短的地摊经营者则是初级会员。初级会员可以向高级会员升级,以时间、收入、口碑等综合因素为考量。
4.3.2 、地摊行业自律组织的基本运行模式
地摊协会的运行基本遵循“经营者—协会—消费者”的循环模式。首先是地摊行业的经营者即地摊经营者注册成为会员,再由协会工作人员进行地摊经营者摊位实地考察来确定等级;其次由协会的地摊监管工作人员定期检查会员地摊经营者的经营状况,每个地摊经营者都必须通过年末考核,否则将会进行降级或者除名处理;最后由协会的地摊调查人员收集消费者的反馈信息,并将其公布在协会官方网站上,以便会员地摊经营者学习改进。协会专家负责解答会员地摊经营者的问题,并且提出建议和改进办法。
4.4 、落实细化法律法规
现行有关地摊经济的法律制度设计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缺乏更加微观和细致的规范性文件来具体引导、规范现实地摊经济面临的问题。多地的省人大常委会和省政府出台的规范性文件都对地摊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但是规范本身较为宏观和原则,现实中缺乏的是贯彻这些基本理念的市区一级的规范性文件。因此,管理者对地摊的执法自由裁量权过大,更多凭的是当前政策的态度,政策鼓励则放宽监管,一旦政策收紧,则又恢复以往的简单打击取缔模式。为了实现对地摊经济的长效化治理,有必要落实和细化法律法规,为地摊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严密和坚实的制度性保障。具体而言,地方政府的管理办法应当从源头规范,制定市场准入的主体标准和行业标准。贯彻落实“六稳六保”的方针,明确细化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积极作为,为地摊经营者提供一个优质、有序、科学的监管环境。规范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规定法律责任和救济途径,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5 、结语
地摊经济作为我国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经济形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对于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售后维权艰难、影响城市秩序、监管方式不当等发展困境,应当运用法治思维,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创新监管方式、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和落实细化法律法规等方面予以化解,为地摊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构建制度保障,让这“人间的烟火”更加亮丽和蓬勃。
参考文献
[1]安宝玉,杨素媚,刘媛媛,等.地摊经济健康发展的多方联动机制探索——以山东省中小城市为例[J].商场现代化,2020(20):19-21.
[2]张胜玉,冒王磊.“身份”与“空间”能否延续?——后疫情时代城市流动摊贩治理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25-29.
[3]陈业宏,王岩.论“地摊经济”嵌入现代治理体系的行政监管路径——以15个城市的监管政策为样本[J].湖南社会科学,2020(6):93-103.
[4] 李健,欧逸梅.《民法典》背景下的“地摊”——地摊经营者的法律风险分析[J].现代商业,2020(32):21-24.
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问题已成为困扰我国高校和政府的难题。根据此现状,解决此类问题必须要有有效的创业教育,让学生避开社会存在的各种阻力,并有效的指导学生创业。校园地摊作为创业的一种方式,因其操作简单,成本低,成功率高,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校园地摊经济的教育效益,分析湖南省校园学生地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提高其教育效益的对策建议,对于湖南省高校构建创业教育体系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我们对湖南高校学生的地摊创业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此次调查回收463份有效问卷,经过调查,共有不同学校的52位大学生进行了地摊创业活动,占总调查人数的11.2%的比例。
1.校园地摊经济的教育效益分析
近年来,社会兴起一股地摊热,在很多大学校园里,我们都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学生地摊。在对学校是否有学生摆地摊的现象调查中,有88%的同学接触过学生地摊,证明地摊创业活动基本普及每一所高校。校园地摊作为一种创业实践模式,发挥着重要的教育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培养大学生创业的意识
创业意识即创业实践中对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是大学生对创业这一实践的正确认识,理性分析和自觉决策的心理过程。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有多种途径,比如:完善创业教育指导体系,扩展大学生创业平台;深化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创业精品课程;营造良好教育环境,形成人人参与的氛围。大学生地摊创业作为一种操作性强,指导方便的创业活动,更易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首先,地摊创业投资少,成功率高,可以提高创业者的信心,在调查中发现,有42%的学生之所以选择地摊创业,是因为投资少,有信心实施。另外,在接受调查的463名学生中,有接近30%学生是因为缺乏创业的信心和能力,而在摆过地摊的53名学生中,只有5名学生选择了缺乏创业的信心和能力,并且在选择持续摆地摊的学生中,没有一人选择该选项。其次,地摊创业是对创业教育有效地实践,创业教育大都局限在理论上,缺乏实践,地摊创业是一次很好的经历,在具体操作中感受创业的过程,形成更加系统的理解。可见,开展有效的创业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有明显的影响,通过开展有效地创业教育首先可以让同学们明确地摊创业也是一种可行的创业方式,同时认识到地摊创业本身所具有的优势,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地摊创业中。
1.2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素质
创业素质作为创业能力软件的组成部分,包括创业热情、态度、价值观、性格和工作能力。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优化课程教学体系;(2)营造良好的校内创业环境;(3)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地摊创业就是创业的一种具体的实践方式,可以对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起到很好的作用,第一、地摊创业可以增强合作意识。摆地摊看似简单,但是要获得很好的收益,也必须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在我们的调查中,摆过地摊的53名同学中有72%的同学选择和同学一起合作,在共同的经营管理中,大家的合作意识也随之得到提高。第二、地摊创业可以提高人际交际能力与口才。摆地摊少不了和顾客打交道,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人际交际能力和口才自然而然的就会得到提高。第三、地摊创业可以增强管理能力,地摊创业虽说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创业,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效的管理与经营是获得收益的关键,这就对学生的管理能力提出了要求,必须要做好计划、组织、协调工作,通过摆地摊,总结管理经验与教训,学生的管理能力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1.3营造积极的创业氛围
在当前高校中,很多同学还是生活在象牙塔中,大学前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来到大学后都十分迷茫,一个好的创业环境,对于他们的指导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学校内摆地摊的形式既可以发展校园经济,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或者说地摊创业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具备创业素质,转变观念,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又能够在校园内宣扬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从而使更多的同学感受这种创业氛围。良好的创业氛围才能带动学生的创业热情,克服畏难情绪。对于那些没有创业经验,没有创业资金,创业能力欠缺的学生来说,摆地摊无疑是一种比较好的创业演练方式。地摊创业投入少,易操作,风险小,见效早,更重要的是方便给学生提供实践场地,且简便易行。由此,地摊创业是一种易于营造积极创业氛围的创业活动。
2.创业教育视角下校园地摊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学生个人创业素质有待提高
学生个人素质对于学生创业有很大的影响,学生能否发现创业的商机,发现商机后能否躬行,在遇到阻碍时是否有良好的受挫能力来克服阻碍,是否有持之以恒的信心将创业继续下去,这些很大程度都取决于学生个人素质的高低,通过调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能力缺乏。在调查的463名学生中,有79%的学生没有进行过创业,而在这79%的学生中有近30%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创业的能力,另外有26%的学生就没有想过创业。(2)创业知识不足。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所必需的相关知识,缺乏创业知识的专业培训,对创业相关政策法规不了解,这一比例达到了46%。(3)创业品质欠缺。坚强的意志、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都属于良好的创业品质。调查发现,在摆过地摊的53名学生中,有66%的学生最后选择了放弃,这些同学放弃的理由有的是因为学习时间不好调整,有的是因为资金不足等等,但是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有很多同学坚持了下来,这反映的是一个人个人素质的问题,在挫折面前能否坚持的问题。(4)创业个性匮乏。在调查中,有52%的学生愿意尝试摆地摊这种创业方式,但是这些愿意尝试的学生真正实施的却只占到11%,由此来看,大部分学生缺少敢闯敢拼的创业个性,绝大多数所持的只是观望态度。
2.2商品进货渠道单一,质量无保证
地摊商品的质量是影响学生收益的重要因素,在调查中发现,有50%的学生有进货商的商品质量得不到保障的困扰,这成为阻碍他们继续摆地摊的原因之一,而这些摆地摊的同学有70%的学生选择从批发市场进货,进货渠道单一,批发市场的商品种类繁杂,同一种商品可能在质量上有很大差别,学生选择的大多为同一种商品中价格较低的那一类,所谓“一分钱,一分货”,质量得不到保障也就再正常不过的了,这说明,学生只是注重自己进货的成本,却没有考虑低价商品对今后自己收益的影响,导致顾客对产品不信任,60%以上的同学觉得商品的质量及售后服务没有保障。#p#分页标题#e#
2.3学校相关政策不明晰
一个学校关于创业方面的政策是指引学生创业的风向标,创业政策不明晰,学生就很难实施自己的创业计划,调查中发现,只有20%的学生对学校的地摊方面的创业政策有所了解,绝大多数学生根本不知道学校是否有关于地摊管理的相关规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学校本就没有这方面的政策,二是学校有政策但是宣传力度不够,在我们调查的学校中只有一所学校有专门的关于地摊方面创业的政策,而且已经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宣传与实施,事实证明效果很好,这所学校开设了专门的地摊管理机构,对全校范围内的地摊进行管理,地摊井然有序,很多学生都积极参与,这是其他学校所达不到的。
2.4学生缺乏有效的创业指导
学生创业能否成功,除了学生自身的能力以外,还需要学校给予相关方面的指导与帮助,在调查中发现,有64%的学校开展过创业竞赛活动,有51%的学校开展过创业成功人士的讲座,有41%的学校开设了相关创业课程,但是实际效果如何呢?调查结果显示,在已经进行过创业的学生中仍然有过半的学生需要学校的指导和帮助,这充分说明学校创业指导的力度还是不够,创业指导的活动并没有对学生起到实质性的帮助。学校缺乏对学生有效创业指导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校创业指导活动以活动化为主,缺乏连续性。学校的创业活动是周期性的(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两年举办一次),每次活动一结束,创业教育也随之结束,导致创业教育时间上缺乏连续性,直接影响了创业教育的持续效果。创业教育行为的活动化也让学生误把创业教育当成一般的学生工作甚至是一种课外活动,而非从教育层面去理解创业教育的深层意义。(2)课程设置不全。一方面课程知识体系与教材体系不全;二是课程教学安排较为困难。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晚,创业课程和创业教学还处于萌芽阶段。创业课程除“创业基础”(比如《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创业学》)外,大多属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系列,远未形成独立的、完善的创业课程体系。(3)没有设置相关的创业管理机构。拿我们所调查的学校来说,只有一个学校有专门的创业指导机构,并且这个机构只负责学生地摊的管理,这促使学校地摊创业走向标准化和制度化。
3.提高校园地摊经济教育效益的对策和建议
学生地摊作为一种创业实践教育的模式,为学校创造了积极的教育效益,所以各学校应大力的发展。而针对上文中提到的地摊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给出了以下的对策建议:
3.1加强创业教育
学校的创业教育要根据学生自身需求而定。据调查很多学校的课程开设都是为了扩大教育的范围,应付上级的要求。导致开展的教育课程不够个性化、专业化。而且,目前存在的创业教育未被广泛认知和重视,只在较小范围内开展创业精英教育,很多基础不够、条件不够的同学没有接触的机会。所以,我们要注意的就是这点,在提供素质培养的档次上,扩大素质培养的同学数量,而不是小众化教学。这样的话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还能够营造创业氛围。在对您身边的同学(或您自己)具有的创业素质调查中,只有28%的同学选择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在对学校的创业指导活动或创业教育是否有实际用处时,62%的同学选择了是。由此可见,学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非比寻常。然而,专业,多面的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在对摆过地摊创业过程中需要学校给予的教育指导调查中,接近55%的同学选择传授经验,51%的同学选择传授行业知识(如融资,进货,促销策划等),经过调查可以发现,每一所高校都有不同形式的创业教育,大家也迫切希望得到有效的教育指导,而有效的教育必须是具有强烈可操作性的,而不是空洞的理论、条文。也必须是具有特色,和同学们的创业活动息息相关的。
3.2进货渠道多样化及加大商品质量控制力度
地摊商品虽然不能同外面超市商场的商品相比,但是有它自己的特色。比如说价格低廉,购买方便,由此,吸引了不少学生消费群体。然而,很多同学忽略了商品的质量。在吉首大学中,我们走访了一位同学,他坚持摆地摊有三年多时间了,他的商品多为电子产品,种类齐全,而且有质保期。为什么他做的比其他同学要好呢?一,在地摊的开始建立了自己的优势,质量有保障,品种齐全;二,坚持不懈,三年多时间,在同一个地方,不仅积累了大量经验,更重要的是给予了消费者一种信赖感,能提供售后服务保障。而有的同学由于商品品种欠缺,没有吸引力,从而导致难以吸引顾客。很多同学的商品来源多为附近的批发市场,进货渠道较为单一。引导学生扩充进货渠道是十分有必要的,例如,网购促使商品种类多样化,网购能够易于发现新颖商品,增加商品的吸引力,也能够有机会直接接触厂商,从而跳过中间商环节,节省成本。对于商品质量的控制,不仅要从进货渠道出发,另外,学校可以安排相关的检测部门,比如说学工部、后勤部门等部门定期对摆地摊同学的商品进行检测,如有相关质量问题,学校相关部门则会给予相关指导,严重者则禁止该同学继续摆地摊。
一、当前夜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河北省保定市及其他一些城市的调查了解,在夜经济的发展中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 能够吸引大众夜间消费的场所和消费项目少。一是休闲娱乐场所存在“贵族化”倾向,消费价格高,只适宜少数消费群体,缺乏大众喜好且适合其消费承受能力的休闲娱乐场所和服务。二是在购物方面,大型商店夜间一般都不营业,夜市中存在的主要是档次较低的购物场所,如地摊,商品价格虽便宜,但大多数人觉得商品质量不高。由于主要的商品供应商缺位,极大限制了夜市的购物消费功能。
2. 消费项目单一,缺乏文化内涵。夜间是人们休闲的时段,夜间消费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获得精神享受。因此,发展城市夜经济应注重满足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当前存在的一些消费项目还比较单一,缺乏文化内涵,不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消费需求。
3. 缺少特色。一是各城市夜经济的消费形式和内容都基本相同,二是同一城市中各夜间消费市场也缺乏自己的特色。
另外,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市民滞后的夜消费观念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夜经济发展。许多人还不能把夜消费特别是休闲娱乐消费看作是正常的消费行为。
二、推进城市夜经济发展的建议
1. 加强宣传,培养正确的夜消费意识和夜消费观念,消除社会偏见。
2. 商家应认真研究人们的夜消费需求,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开发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消费服务项目。
3. 科学合理地制定夜经济发展规划。首先,同步发展低、中、高档项目,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重点发展大众夜消费项目,如在高校集中区规划大学夜市,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夜间露天KTV、图书展、文艺表演、趣味演讲等,利用一些比较有吸引力的奖品来鼓励学生参与。其次,可以修改工作作息制度。向北京学习,引入“错时”上下班制度,不但可以去除市民因休息不好而影响工作的后顾之忧,还可以为其享受夜生活创造有利条件;不但可以调动城市夜经济,也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4. 打造夜生活特色街区。应根据本市的实际情况,打造文化娱乐一条街、民俗文化一条街、饮食消费一条街、特色小吃一条街等。还可根据季节变化及市民需求,建设一些临时性夜生活服务街区。
5. 打造夜经济特色品牌。(1)建设特色美食街区。如,有的美食街区可汇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名吃、名菜,有的可专门经营本地的特色菜肴。我们可以借鉴天津发展夜经济的方法,在就餐期间推出特色文艺演出,形成特色餐饮文艺品牌。(2)建设特色文化夜市。可以挖掘利用本市的特色文化资源设计出能够天天演出的实景剧目,打造特色演艺品牌。如在保定市可将保定老调、徐水舞狮、涿州皮影等打造成自己的特色演艺品牌。(3) 积极引进外地的艺术形式并经常邀请外地艺术团体到本市演出,使人们足不出市即能现场欣赏各地的优秀文艺节目。
6. 设计适合夜间的旅游线路和项目。应充分挖掘本市的旅游资源,完善夜间旅游的基础设施,设计一些弘扬本市文化、突出本市特色的夜间旅游项目。
7. 加大政府支持和管理力度,为发展夜经济创造良好环境。(1)政府相关部门应在税收、资金扶持等方面对夜间营业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和优惠,使其有利润可赚。并积极培育一批有特色、适宜夜间消费的服务项目。(2)工商、城管、卫生、公安、文化、环保等政府部门要适应发展夜经济的需要,并加强市场监管,为夜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3)增设金融服务设施。各大银行可以在繁华地段的相关夜生活场所开设自助银行、ATM机,为市民提供便利的服务。(4)加强对广场、公园、体育场馆等大众活动场所的建设,为广大市民参与夜经济创造基础条件。(5)建设完善道路交通设施,为居民出行提供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王艳青,宗成华,赵佳娜. 石家庄“夜经济”发展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8).
[2]杨冰. “夜经济”升温有待特色助推[N]. 河北经济日报,2010-02-02.
[3]于萍. 夜间旅游与“夜经济”:城市发展的新动力[J]. 改革与战略,2010(10).
[4]刘毅. “夜经济”让城市更绚丽[N]. 石家庄日报,2011-07-22.
[5]张素薇. 衡水市“夜经济”发展的现状调查与实现途径[J]. 中国商贸,2010(20).
[6]对河北省发展“夜经济”的几点思考[EB/OL]. http:// chinadaily. com. cn/hqgj/jryw/2011-03-30/content_2170659. html.
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2-03-13
[关键词]地摊;微店;陶瓷文化
中图分类号:F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5-0327-02
景德镇陶瓷学院老校区附近的地摊是近几年才逐步兴起的,如今,摆摊的人越来越多了,旺季时甚至还需要提前去占位置。地摊为当地大学生以及周边的居民提供了一个方便且划算的购物模式。同时,这也是一种低投资利润高的营销方式,因此吸引了很多学生和当地居民的加入,甚至有些当地居民以此为一种职业。虽然地摊丰富了街道,为街道增添了活力,也给人们带来了收入和便利,但同时它的地方文化在丢失,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缺点也随之渐渐地显现出来。
一、地摊的由来
地摊,简单的说就是摆在地上的摊位,投资少回报大,是最容易的创业方式。高校附近的地摊从种类上划分,是夜市中的一支分流。因此说道高校附近的地摊就必须从夜市的演变开始。
夜市,最早是从周朝开始的,“周时期,田井制度中,王城的设计,市场占了一井之地,即为“市井”(即夜市的最早称呼)。”这个时候的城市中都设有市场区,受到统一的管制。到汉朝的时候,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商业区从一处发展到多处。一直等到隋唐时期,夜市才开始兴起,特别是到了唐朝晚期,长安出现了夜市,并扩展到当时的洛阳、扬州等大城市。而书院夜市作为夜市的一股支流也得以快速发展,其中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书院,因为地处在繁华闹市之中,每至夜晚,灯火通明,热闹非凡,这也就成为了第一个有历史记载的书院夜市。夜市在宋朝的繁荣是被人们普遍认可的,夜市在国家管理上已毫无束缚。因此,各大书院夜市发展也随之兴盛。一直到清末民初这几百年间高校夜市都没有太大的变迁,其性质也就慢慢的固定下来――它不仅仅是商品买卖的场所,更是及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
而地摊最早是一种交易方式,在古代,并没有货币流通在人们生活中,人们都是要拿着自己家多余的东西去特定的市场摆地摊,等到别的人拿他们多余的东西来交换,这也是古代的买卖方式,以物换物。现如今,地摊依然是一种火爆的交易方式,各大城市的闹区、各大高校附近都摆起了地摊。地摊在功能上与夜市相比就少了些许,地摊是为人们提供生活所需的产品,同时也娱乐了晚上出来散步的人群。
二、 景德镇陶瓷学院老校区地摊存在的问题
(一)与景德镇陶瓷文化融合的不足
景德镇是一座文化特色浓郁的城市,以制造瓷器历史悠久,陶瓷产品质地精良而闻名于全世界,因此被冠名为“瓷都”。景德镇本身也是一座旅游城市,有古窑、瑶里等一些著名景点,并且有多处陶瓷厂,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陶瓷爱好者。景德镇陶瓷学院是中国唯一一所以陶瓷著称的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老校区是陶瓷学院申请的一所独立的本科院校,拥有丰厚的历史。学校的建筑多为以前留下来的,艺术味十足。
景德镇陶瓷学院老校区附近的地摊在近几年开始盛行,摆摊的大都以买衣服裤子等生活用品为主,也有少许人群是以买陶瓷茶具或者自己做的陶瓷为主,每天傍晚街道上都会堵满人群,喧喧嚷嚷的如菜市场一般。但是陶瓷学院附近的地摊却没有与陶瓷文化融合在一起,它所卖的种类如集贸市场一般杂乱,而且更倾向于人们的生活用品。摆摊的摊面也是十分随意,毫不讲究,有拿广告纸铺地的,有用塑料纸的,有用木板子的,也有购买专用的摆摊桌具。这与陶瓷文化相差甚远,更像是一个与陶瓷无关的街边闹区。
地方文化融入地摊尤为重要,它带给地摊的不仅仅是新鲜血液,更是一个全新的生命。只有把地方文化融入进去,地摊才能有其灵魂,真正成为街边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地方文化的融入同样会促使地摊成为某地方的标志,甚至会成为一个小小的旅游景点,如开封的小吃一条街。
(二)与周边环境的问题(交通和污染)
很多没有规划设计的高校附近的地摊都存在车辆交通的矛盾。同时,这些没有规划的地摊对学生以及居民的步行也有不良影响,在没得到有效组织介入的情况下,这种矛盾是很难调和的。就景德镇陶瓷学院老校区来说,老校区所在的陶阳南路的道路很窄,本身交通就十分堵塞,也没有机动车辆通行道,2013年冬季才把人行道重新修正,较之前宽敞了些许。人行道上也经常有机动车通行,人、车、地摊要共用这条六七米的道路,可见其拥挤程度。特别是每到傍晚地摊摆起,陶阳南路两侧就开始挤满了大大小小的货物,原本的人行道走不通,很多人群只好被迫走车道,这样使得一些车辆不能行使,造成车道交通拥挤。除此之外地摊的噪音污染和垃圾污染也给周围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地摊至晚上十一点才会全部散去,人们购买时讨价还价的嘈杂声、交通堵塞时车辆焦急的鸣笛声都为周边居住的居民带来了严重的噪音污染。由于地方政府的监管不力,没有适当的引导,每次摊位散去之后地面上的垃圾也是随处可见。
这些商贩都是在学校门口的主干道两侧摆放,这严重影响了交通秩序和周边环境。这种自发性强的不合理商业行为,都是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总体规划造成的。
三、如何解决景德镇陶瓷学院老校区地摊所带来的问题
(一)改变位置――移至到陶瓷创意一条街
景德镇陶瓷学院老校区地摊主要摆置在学校门口的主干道两侧,是陶阳南路的主要交通道路。陶瓷创意一条街是位于景德镇陶瓷学院老区后门的一条以创意陶瓷店为主的街道。街道与圣罗帝景小区、阳光公寓及陶阳新村相通。道路宽敞,约30米,较为偏僻,街道尽头是没有开发好的小区。平日人流量主要为周边小区的住宿人员以及陶阳新村的村民。陶瓷创意街的店铺一般以陶瓷专业的学生开的居多,店里所展示的东西较市场上的陶瓷产品更为新颖,更加创意。因此以创意著称。在近年来,陶艺创意一条街才逐渐发展起来,店面装潢的也越来越有设计感,陶瓷产品更加独特,从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
把地摊放置到陶瓷创意一条街由于街道宽敞,并且没有过多的车辆通过,因此不会造成交通拥挤。与此同时,因为地方有点偏僻,平日里陶瓷创意一条街并不热闹。若把原摆置在陶阳南路主干道的地摊放置在陶瓷创意一条街,这样地摊和店铺便可一起带动陶瓷创意一条街及整个景德镇的陶瓷产业。
(二)种类限制
摆地摊的种类很多,衣服鞋子等生活用品,大肆甩卖犹如菜市场一般,既然是景德镇陶瓷学院老校区附近的地摊,就需要把地摊种类与陶瓷紧密相结合,仅仅限制于与陶瓷相关的种类,所摆买的东西需要要严格把关。同时可以鼓励更多的在校大学生学以致用,利用业余时间去体验生活,去展示自己或他人的陶瓷作品。
(三)把微店概念引入到地摊实体店
网络现在盛行一种零成本开设的小型网店――微店。微店是电子商务创业的一种新模式,它不需要成本、不需要库存、也没有物流的烦恼,适合大学生和一些刚踏入社会没有资金的人创业的一个平台。这是一个虚构的,实际上不存在的店铺。
地摊的实际性质也是如此,无租金、无库存、没有物流的烦恼。因此可以把微店的概念引进地摊中,打造一个陶微店。首先,对陶微店大小规格设定。为了不影响街道的正常通行和不妨碍创意一条街店面的生意,而且还要达到整齐美观的视觉效果,因此每个微陶店大小为宽一米五、长两米、高一米二。其次,陶微店的外形设计。不需要统一的设计,每个陶微店可以融入自己的特色,DIY为主,能突出自己所卖的陶瓷产品的特色即可。但要做到别出心裁,并突出创意一条街“创意”一词。再者,需要规划出合理的摊位摆放。创意一条街每隔五米都会有一个五米的花坛,因此可以把陶微店放在花坛前面,每个花坛前可以放置三个。这样不会影响游人和住户以及车辆的通行,同时离店后的陶瓷店面也有六米的间距。由于地面坡度是斜着的,因此在空间上有足够的层次感。最后,摆摊时间的限制。为了保证周边居民的生活不受到影响,因此可以规定摆摊的时间为下午六点到晚上十点。
四、对未来的展望
把陶微店引入地摊中,放置在陶瓷创意一条街在本质上解决了地摊所带来的交通、污染、文化不融合等种种问题。同时将会成为景德镇陶瓷学院老校区附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并与景德镇当地文化相融合,让游人在观赏景德镇的时候能无处不感受到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体味到陶瓷的气息。与陶瓷创意一条街的结合,也会带动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并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创业和展示平台。
地摊是一个很好的创业途径,一个不会给社会带来困扰和影响的方式才是真正促进一个城市发展的好方式。人们需要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地摊,利用其优势最大化地造福一座文化古城。
五、 结语
通过对景德镇陶瓷学院老校区附近地摊的考察,发现了它所存在的问题。这不仅是对陶瓷文化在地摊设计中的疏忽、冷落甚至是遗忘,而且还带来了严重的交通和环境污染。本文仅是就景德镇陶瓷学院老校区附近的地摊来讲,相信很多高校也出现了同样甚至更多的问题。希望通过本文,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到高校地摊所带来的问题,并得到有效改善。
参考文献
1、梁晓云. 蓝蓝的夜 蓝蓝的梦――蓝岛文化夜市现象透析[J]. 文化月刊,1997,(10):38-39.
2、杨明. 台湾的夜市文化[J]. 统一论坛,2005,(02):62-64.
3、朱力纲. 灯火阑珊看夜市[J]. 大江周刊(生活),2010,(04):38-41.
文博界长期形成的中国考古学,是在传统的金石学基础上引进西方的现代考古学,并与其紧密地结合而发展成我们现在认识上的考古学。过去很长时间国家职能部门规定流散在社会上的各时期各类文物由国家文物商店统购统销,个人不得买卖。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产业也迅猛发展,特别是各地文物拍卖企业的纷纷成立,收藏大军迅速崛起,文物、古玩、艺术品本来是少数有钱、有闲、有眼人的把玩,如今不仅被作为产业经营,收藏群体在不断地扩大,而且各地古玩市场异常热闹,每到一处,如同进了一个庞杂的考古发掘现场。不论地摊还是店铺,古玩艺术品林林总总,真真假假,买者卖者悲喜交加。许多收藏故事让听者感到惊、喜、苦、涩,从中也发现文物管理的诸多弊端。文物市场并非像有些人认为摆放的全是假货、粗俗滥造的赝品,所以,文物考古工作者不能局限于田野调查或考古发掘工地,同时也应关注这个蕴藏着巨大文物信息的古玩市场。古玩市场如同一个百宝箱、聚宝盆,民间的寻宝、探宝乃至博物馆的征集工作不可忽视这片天地,只要你有眼力、有胆识、有资金,不为暴利所困惑,静心观察、鉴审,还是可以找到心仪的藏品。到古玩市场去考古,也是笔者近几年来离开考古一线后又一新的“考古工地”,而且深感原有考古知识的不足。可以说古玩市场中混杂着很多文物真品、珍品。文博工作者不仅要重视大遗址和馆藏文物等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且要对古玩市场及民间收藏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实也证明民间收藏在弥补国家收藏不足上起着巨大的作用。
以呼和浩特市古玩市场为例,这是笔者近一二年来经常凑热闹的地方,特别是每逢周六,那里的地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拥挤的人群中有文物爱好者、个人收藏者、各地文物商贩,诸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周边旗县区及邻近陕西、山西、河北等省各类人员,都在不同的摊位叫卖着或寻觅着各自不同的藏品。而文博部门对这一市场熟视无睹,置若罔闻,对市场中的文物不认可、不征集、不利用,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文物流失外地或被个人收藏。当博物馆发现自己的藏品体系中的缺环时,为时已晚,为了陈列或研究,无奈之下再以高价征购。文物暴利之下又诱发了大量的古墓葬、古遗址被盗掘,甚至将近现代坟墓都盗掘破坏。
古玩市场的热火朝天、交易活跃与博物馆的日常文物征集形成鲜明对比。呼和浩特地区的基层文博部门大都是第二次文物普查期间成立的,目前馆藏品大部分是在“二普”中征集的,之后虽有征集也是一些区、市级大馆。基层文博部门除极个别单位有零星征集外,从二普到目前的第三次普查,其间20余年里大部分文博单位基本上没有开展文物征集工作,一些单位的保管员连自己保管的文物数量、真假都不辨,更谈不上对本地区的文物藏品体系的完整研究。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旗县文物管理机构形同虚设。而这20余年里许多古玩爱好者变成了文物收藏家,或因此成为脱贫致富者。文博工作者如果能利用古玩市场,那么它将是博物馆征集馆藏文物的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资源。所以文博工作者也应该转变观念,主动深入到古玩市场中,去发现、去研究,从实践中历练、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不能永远守着发掘品去研究,不能让那些非科学发掘品到处漂泊。
近一年来,笔者在呼和浩特市地区的古玩市场就淘到了几件文物,如:2008年在武川县一个古玩爱好者手中发现一件雕砖和一件琉璃龙纹滴水,经询问得知是一个老乡在一座古城内挖菜窖时发现,经仔细鉴审后,雕砖是一件存世极少的元代琉璃迦陵频伽像砖(图1),由于藏者不识,便以很低的价格入藏呼和浩特博物馆。而出土雕砖的这座古城是成吉思汗三女儿阿剌海别吉驻扎过的,20世纪70年代在古城周围曾出±过“监国公主行宣差河北都总管之印”铜印(公主曾承父命嫁汪古部首领)和白釉黑地龙凤罐及“内府”铭月白釉梅瓶,达些文物的考古、艺术、经济价值都很高;还淘到西汉及以后时代泥质灰陶钟(图2),品相完好无损伤,红色彩绘已漫漶不清。这件陶器如果出在中原地区是很普通的,但出在内蒙古北部边疆地区却具有了很大的考古价值;晚唐耀州窑茶末釉小执壶一件(图3),辽三彩双耳瓶一件(图4),口部残损。同类完整器在内蒙古赤峰市博物馆收藏有一对,收录在《赤峰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图录中;辽代三彩瓷罐(图5),这种罐在呼和浩特地区文博单位收藏中是空白,金代残损白瓷胆瓶(图6),白瓷盘(图7)各一件,这种胆瓶内蒙古地区出土很少,特别是带盖者更是罕见。1981年在武川县蘑菇窑乡大顺成金代砖室墓出土了一件,现藏乌兰察布市博物馆。在和林格尔县也曾出土过一件,在赤峰巴林左旗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均无盖。而这种白瓷盘碗在呼和浩特地区出土很多;金代仿战国青铜器夔龙纹灰陶玉壶春瓶一件,口部残损,这种陶瓶存世很少,1958年在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金代墓内出土过一件,现收藏在内蒙古博物院,收录在国家文物局编《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陶瓷卷》和《内蒙古珍宝――陶瓷器》中,元代浙江龙泉窑豆青釉刻划盘一件(图8,龙泉窑器物在呼和浩特地区及周边出土较多)等器物杂件。这仅是笔者在市面上见到后购藏的,而古玩市场中交易的人员构成是很复杂的,在这种交易过程中不知有多少件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藏品流出本地。我们应该认识到,失去的不仅是文物,更重要的是文化信息的流失、历史的隔断。可以肯定地说,古玩市场不仅有真品,而且数量也是很大的。这么多的文物真品被混杂在市场中,作为文博工作者深感不安。如果散落在本地区收藏者手中,还可高价征集,若流散到外地或国外,将造成地域文化的流失,长此下去,会导致文化血脉的断裂。
知识产权是一种特殊的财产权,其客体是无形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通过对发明创造和创新创意进行保护来鼓励发明的创新热情,它激励了人们的创作热情,促进了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保护知识产权势在必行。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步伐加快,知识产权全球一体化也只是迟早的事情,也就是说一项发明创造出来以后,外国保护了,而你不保护,全世界都要向权利人交使用费,这是目前发达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极力想促成的一项制度,也就是说大势所趋,在这种形式下,我国只有去适应,否则就会被淘汰,另外,从国内看,我国也有许许多多的发明家、创造者,他们为了发明、为了创造耗费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有的甚至倾家当产,一无所有,但最后研究出的成果确被别人一分钱不花的拿去了,这公平吗?那这以后还会有人去研究、去创造吗?大家都等着别人的研究成果就行了,那中国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成为世界强国?这些都是我们值得需要的问题。
中国要保护知识产权,既是世界的需要,也是我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从世界来看,保护知识产权是中国为加入WTO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中国如果不严守信誉,世界上的公司将不会在中国投资,不和中国人做生意,试想培育一个世界知名品牌需要投入多大的精力,花费多大的心血?名牌的高价位是品牌价值的体现,当老百姓随便在地摊上就能买到“价格便宜质量又好的假名牌”时,名牌还能否称之为名牌?一个中国的老百姓积攒了很久的钱买了一个高档名牌产品,却被别人认为肯定是冒牌,随便在地摊上就能买到时,心里又会怎么想?况且人都是利益主体,无论是作品的著作权人,发明创造的专利权人,注册商标的持有人都对其智力创造成果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如果创造成果得不到保护,将大大挫伤人们的创造热情,不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从中国自身来看,中国要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在知识经济时代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就必须适应并利用相关的法律、政策,中国如果能诞生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就可以向外国的使用人收取专利使用费,中国如果有一大批向可口可乐,麦当劳这样的世界知名品牌,也可以通过商标特许,收取品牌使用费,采用特许经营的模式,把中式快餐开遍全世界,提升国家形象的同时,赚外国人的钱。
关键词:资源禀赋;专业市场;创新网络;灵璧奇石文化产业;对策
项目基金:2015年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研究――以灵璧奇石文化产业为例”(项目编号:201510378214)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资源禀赋、专业市场与创新网络模式的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以灵璧奇石文化产业为例
收录日期:2016年3月23日
区域特色文化产业是指文化产业在特定地域空间上的外化表现,是建立在区域特色文化资源、产业发展基础、高新技术优势和经营创新能力上,并以产业化生产方式为手段,向市场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具有跨区域影响力的文化产业。依据本地区特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被纳入到各地方谋求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灵璧奇石文化产业已经迅速发展为灵璧县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初步形成了原料供应、生产加工、经营销售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模式。但由于灵璧奇石产业多循着采石基地―采石户―企业的生产经营路径,导致采石规模小而分散、石材浪费严重,甚至部分采石户“地摊式”经营,对奇石品牌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本文以灵璧奇石文化产业作为典型案例,从区域研究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灵璧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面临的困境,进一步论证了资源禀赋、专业市场与创新组织三维一体模式在处理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困境的可行性,并对灵璧奇石文化产业未来发展思路提出建议。
一、灵璧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面临的困境
灵璧县是楚汉相争的古战场,中华奇石的主产区,被评为“中国观赏石之乡”,灵璧石被誉为中国四大观赏石(灵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之首。近年来,灵璧石文化产业已经迅速发展为该县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规模不断扩张。但由于灵璧奇石产业发展的无序性,其产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
(一)文化资源保护不足,特色品牌建设滞后。每个地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都必须建立在其文化禀赋之上,文化资源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种类繁多,但是其主体内核须经长时间积累沉淀而来。灵璧奇石特色文化产业的主体便是由灵璧石与采石人精巧构思而得。近年来,随着灵璧奇石开采数量与规模日益扩增,奇石开采逐渐演变为规模化、机械化,从而导致奇石文化产业逐趋同质化。由于奇石资源的准公共性,灵璧县在奇石开采方面并未出台有针对性的限制和必要的保护措施,石材浪费严重,灵璧奇石逐步陷入一个两难境地:一方面开采规模日益庞大,区域所剩奇石原材料资源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由于机械化开采出来的奇石同质性特征明显,导致商家低价同质化竞争,奇石销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多数奇石滞积在店铺里。此外,因灵璧奇石品牌建设滞后,甚至部分采石户“地摊式”经营,对奇石品牌文化带来极大冲击。
(二)产业集群无序,行业同质低价恶性竞争。产业集群表现为特色产业与区域经济的有机结合,其目标是通过企业集聚形成外部经济,显著降低创新成本,提高产业和区域竞争力。文化产业集群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结构性、专业性与整合性特征。灵璧奇石文化产业虽呈现出一定规模的区域专业集聚特征,其结构性和整合性特征不明显。由于灵璧奇石文化产业内部要素之间和生产环节之间缺乏必要的整合与分工,其产业呈现出无序混乱状态、产业内部生产和供给分工混乱、各生产要素分配混乱,呈现出产品同质化竞争、经营模式单一以及竞争缺乏层次性等不良现象。此外,该产业集群配套资源匮乏,大部分商家各自为营,从生产到销售、运输自包自揽,导致产业内分工不足、创新成本高昂,加之特色文化产业人才匮乏,产业纵向分工不明、产业横向同质低价恶性竞争现象普遍存在。
(三)文化创意不足,产业发展缺乏可持续性。文化资源外在表现形式具有动态可再生特点,因此文化资源多少不仅取决于区域历史文化沉淀,还取决于其文化再创新能力。一定程度上,文化创意资源是文化禀赋最具有竞争力的部分。灵璧奇石文化产业随着其规模化的发展,其自身文化表现形式日益单一,当地商家越来越重视石材资源,却忽略了更为重要的采石人的精巧创意,产业人才匮乏、文化创意不足、文化阐释能力薄弱、产品差异化不强、文化资源的可再生性远远不足。
二、资源禀赋、专业市场与创新网络模式可行性论述
(一)资源禀赋筑基础。文化产业是创造性运用创意、技术等对文化资源禀赋进行开发和利用,其实质上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价值实现过程。影响文化产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包括历史文化积淀和现实文化创新,而前者是重要基础。袁海(2011)运用空间计量手段对中国不同区域文化产业之间的差异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一个地区拥有的文化资源越丰富,该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就越明显。区域文化资源禀赋上的差异“先天性”地制约和决定着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可能的获利空间,因此区域文化资源是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而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性则取决于创新能力在开发利用区域文化资源方面的高低,取决于重新阐释和创新挖掘区域原有的文化资源的能力,取决于是否善于在借鉴、吸收其他优秀文化元素基础上进行创新,并将其融合进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之中。
(二)专业市场谋发展。专业市场是深化的产业集群,但其更加强调集群的结构性和整合性。专业市场通过需求集聚作用实现对不同产品需求之间的交互刺激,从而不断扩张市场规模,并产生以纵向延伸的产业链为联系纽带的企业网络。市场的集中,减少了买卖双方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另外,专业市场通过供给侧的集聚效应所带来的多品种、低价格的商品优势使其内部分工不断发展,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效率不断提高。在根植阶段和集体学阶段,立足于专业市场交易平台,结合地域文化的作用,集群竞争力才能不断增强。作为文化产业发展外在形式的专业市场,应根植于该区域的文化禀赋,只有建立于区域特色文化禀赋的专业市场才具有内在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专业市场的发展不仅能够带动会展、中介、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也能为传统产业集群升级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因此,立足于特色文化禀赋的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的发展才能形成一种真正有效的联动模式。
(三)创新网络构平台。文化创新网络是区域文化创新能力和区域文化创新网络的有机结合,通过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完善区域创新网络能够有效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与创新网络的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区域文化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区域能将文化禀赋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文化、新服务的能力。其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文化创造能力,企业应用新的文化表现形式推出新的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能力;文化流动能力,即充分利用区域内一切可用文化的能力;文化创新的经济绩效,即文化创新的产出能力。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开发利用区域文化资源时决定了该区域文化禀赋的可持续发展程度,不仅起到了良性的文化资源“蓄水池”作用,更丰富了文化资源的外在表现形式。多级区域创新网络不仅为企业的空间集聚提供了有效载体,还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流动、表现形式以及营销等诸多方面深化了专业市场的整合性与结构性。(图1)
如图1所示,总的来说,区域文化禀赋是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也是该地区特色文化产业比较优势的集中表现,企业在资源禀赋基础上,充分发挥产业规模效益,逐渐聚集复合形成产业集群,专业市场便是产业集群的深化发展,其依据文化产业特征,更强调产业集群的整合性与结构性,不仅可以实现需求集聚,而且可以进一步内化分工,提高交易效率。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以专业市场为基础,按照一定的制度安排组成的创新网络与结构,可以构成多级的区域创新体系,从而避免横向产业同质化竞争,延伸了纵向产业链,构成企业空间集聚的有效载体;基于文化资源动态性、可再生性特点,创新能力决定了该区域文化禀赋的可持续发展程度,不仅对文化资源起到了“蓄水池”作用,更丰富了文化资源的外在表现形式。至此,文化产业在三位一体模式中得以良性循环,可持续性发展。
三、灵璧奇石特色文化产业困境破解建议
(一)保护区域文化资源,巩固比较优势。政府应扎实开展区域内文物资产普查工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快出台奇石开采限制政策和必要的保护措施,明晰奇石资源产权,通过培养组织一批经验丰富的奇石开采工作者,有序合理开采奇石资源,从资源本身体现出产品差异性,随后以竞拍等方式流通至商户手中。同时,加快推进垓下古战场、瓦房庄遗址等一批文保工程建设,传承历史文脉,丰富文化底蕴,形成对文化资源的开发性保护。
(二)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树立精品品牌理念。规范灵璧奇石文化产业市场,打击恶性低价竞争行为,杜绝采石户“地摊式”经营模式,引导奇石商家差异化竞争。鼓励文艺精品创作,为营造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创造条件。加快推进灵璧奇石文化博物馆组建,提供灵璧奇石文化宣传性窗口,围绕“五彩奇石・魅力灵璧”形象定位,充分挖掘灵璧奇石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牌优势,不断丰富奇石文化园的品牌内涵,进一步树立奇石文化精品理念。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各类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机制。
(三)整合规划专业市场,密切产业分工。集聚灵璧奇石文化市场需求,完备市场分工,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将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有机结合强化旅游资源开发,加快景区景点建设,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立足区域文化禀赋,将灵璧奇石文化产业内部要素之间和生产环节之间进行必要的整合与分工,密切奇石文化产业纵向分工,完善产业基础配套,打破商家各自为营状态,将生产、销售、运输等专业化、规模化,以此降低产业创新成本。
(四)创新开发模式,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政府应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方参与到文化产业规划与文化精品打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企业负责产品生产和运营并承担相应市场风险、社会各方资本出资参与的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主动加强与省内外重点景区的联系,建立文化旅游产业联盟,拓展旅游市场,加强文化产业招商,拓宽融资渠道,打造旅游硬环境。进一步加快磬云山地质公园规划建设,继续实施钟馗文化园等精品景观提升工程,抓好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和钟馗文化园二期、虞姬文化园二期、垓下古战场文化旅游景区的具体规划建设,着力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化水平。
(五)增强文化创新能力,增强文化资源可持续性。重视采石人与文化创作者的精巧创意,加强文化阐释能力,鼓励当地企业积极探索新的奇石文化表现形式,不断推陈出新,推出新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提升区域内奇石文化和当地传统文化(钟馗文化、虞姬文化等)交流结合能力,丰富文化内涵。提升产业内部文化创新的经济绩效与创新产出能力,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动态性、可再生性特点,促使奇石文化资源内核在不断创新的表现形式上展现出新的活力与竞争力,以此增强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性。
(六)构建创新网络平台,丰富产业结构。在灵璧县区域内,以奇石特色文化专业市场为基础,根据当地制度条件,组成创新网络与结构,延伸纵向产业链,搭建企业空间集聚的有效载体,以此构成多级的区域创新体系。政府引导各组织和企业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流动、表现形式以及营销等诸多方面进行多层次创新,从而深化专业市场的整合性与结构性,打造文化创新硬环境,促进当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齐一放.特色文化产业的县域突围――以河南镇平玉雕产业为例[M].山东大学,2013.22.
[2]丁孟春,李泓欣.以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政策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10.
[3]刘贵华,张瑶.转化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