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摊经济的特色范文

地摊经济的特色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地摊经济的特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地摊经济的特色

篇1

关键词:地域性景观;修潦河;滨水景观;景观设计

近年来地域性景观是现今景观设计的一个热门议题,由于地域、文化、生活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1]。由于越来越多的雷同设计使得景观乃至整个城市都失去了特色,使得地域性滨水景观的组织和重塑已俨然成为解决城市形象塑造问题的重要因素[2]。此次设计研究就是考虑如何将修潦河滨河的景区部分进行重新梳理和设计。

1 项目区位背景及场地特征

本项目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设计范围约为119300m2。永修地处江西北部、鄱阳湖西岸,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温度17.4℃,年平均降水量为1486mm[3]。修潦河水质较好,城郊段河流两岸以杨树林、芦苇、少量草皮及杂灌木为主。城区段河流临近道路,有一些道路绿化。城区段已建成防洪墙,河流已被渠化。且此段地势较低,长期受河流冲刷,结构较不稳定,需要进行人工护坡。沿河的自然景观吸引了房地产开发,城市扩张也在压缩滨河的空间。自然植被正在被观赏植物替代,原本自然的乡野风情正在被广场、雕塑等硬质景观取代。

2 设计目标

本设计以大面积的生态绿化景观为基础,以永修民俗风情文化为元素,集生态、休闲、娱乐为一体,形成具有永修地域文化特色的生态风景线。以期通过设计思想的新颖独特,把生态、文化、现代技术和功能的关系合理地结合,同时让游人游玩时能获得良好的游憩体验,为市民营造一个和谐自然、安全舒适、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游憩空间。在满足功能性的前提下,体现出永修当地的文化底蕴及精神,让游客不仅能领略修潦河的秀丽美景,更能感受到永修深厚的历史底蕴及文化内涵。

3 景观结构与构成

本设计景观结构为串珠式,大体为“一河、一带、九节点”,9个景观节点分布在民俗文化区、市民休闲区、湿地景观区3个区域内。

3.1 民俗文化区

本区地势较为复杂,根据现有地形进行适当的人工改造,该区是对外展示永修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先提取出2个较能表现永修民俗文化的元素:一为获得第二批九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丫丫戏曲,另一为永修云居山真如寺的佛教文化。设计依据修潦河沿岸用地性质和基地现状,结合当地文化,提炼出“修竹水阁”、“丫丫戏语”、“花溪叠翠”、“真如手印”、“文化景墙”5个主要景观节点。

其中丫丫戏语通过结合丫丫戏台、原汁原味地向人们展现丫丫戏演出时的场景布置,并不时提供演出以供欣赏。再结合戏台、管理房、茶楼、景亭、廊等构筑物组成一个建筑群落,供人们休息、娱乐、举办公共活动之用。文化景墙依据现有地势在民俗文化区设计一组文化景墙,将一些典型的永修当地民俗文化,通过雕刻表现其上,如:白鹤王国、吴城水运、婚丧嫁娶、沧海遗珠等,将那些可能不为外人所熟知的文化进行展现。修竹水阁保留原有客运码头的功能,此阁以竹材料为骨架,故得名“修竹”。真如手印取自江西著名佛教圣地云居山,通过一双双代表佛教禅意的佛手印来体现永修的佛文化。花溪叠翠运用当地乡土植物,道路两侧种植高大乔木,形成林荫空间,营造出曲径通幽之感,行人穿行其间,道旁花香阵阵,令人神清气爽、流连忘返。

3.2 市民休闲区

本区地势较为平坦,由下沉式广场,亲水平台组成,是举行大型活动以及举办各种文体娱乐活动的场所。中心主广场设置一头卧牛石雕,因永修曾遭水患困扰,而自古有“卧牛镇水,保一方平安”之意。广场四周环绕八面斜刻石雕,刻有永修八景,向游人展示永修丰富的文化及优美的景色。本区主要包括“沧海明月”、“秀域广场”、“临波观景”3个特色节点。

秀域广场源于永修“海昏秀域”之名,故取“秀域”二字作为广场名称。广场中有一卧牛雕塑,卧牛寓意镇水、报平。四周的八面石雕,刻有永修八景。地面雕刻祥云图案,象征平安、吉祥、幸福之意,同时又谐音“云居山”。沧海明月是靠近河岸处设计的一个亲水平台,通过将平台设计成月牙形状,而月牙中间的“沧海明月”雕塑,与主广场的卧牛雕塑形成呼应,既对应当地“黄牛望月”的神话故事,又似一弯新月在河面冉冉升起。临波观景通过设置一处张拉膜亭,并与周边自然植物群落形成一个半围合的景观空间,环境安静而怡情,供游人漫步林间小道,欣赏初生的月色和修潦河的粼粼波光。

3.3 湿地景观区

本区地势较低,因地制宜地将该区打造成生态湿地景观,通过木栈道进行游览观赏,并设置了几处垂钓平台、景亭等供游人驻足赏景歇脚。在木栈道的两侧选种一些水生植物,形成丰富的水生植物群落景观。在靠近河岸的孤岛上放置一些白鹤剪影雕塑,让游人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鄱阳湖的候鸟文化。

湿地区域内尽量减少硬质材料的使用,梦泽秋水依据原有地形,将其打造为生态湿地,在湿地中仅通过木栈道进行相接,以供交通,尽量种植本地湿地植物,形成生态和谐的湿地景观。鄱阳湖是世界级候鸟保护区,其中更以白鹤为胜,吴城镇更被誉为“白鹤王国”,鹤舞浪沙灵感即来源于此,通过在湿地上放置几组白鹤剪影造型的雕塑,形成“鹤飞芳草地,足踏云水天”的景观效果。

4 种植原则

民俗文化区以高大乔木对场地进行围合,形成比较独立的休闲观赏空间,同时点缀树形姿态较为古朴的观赏树种,形成能与本区主题相映和的文化氛围植物景观。主要运用绿化树种为香樟、丛生八月桂、垂柳、山茶、金合欢、香泡、女贞、栾树、朴树、喜树、木荷等。

市民休闲区以自然式的植物群落种植为主,根据地形营造层次丰富、疏密有致的市民活动景观空间。通过高大乔木营造天然氧吧,同时形成半封闭的阳光草坪景观区,便于市民开展户外休闲活动。主要运用绿化树种为香樟、四季桂、二乔玉兰、湿地松、鹅掌楸、水杉、银杏、大花紫薇、红叶石楠等。

湿地景观区以植物季相丰富,在水岸线高的地方进行排列式种植,在常水位附近通过堤岸的处理,水生植物的种植来营造形成湿地景观的自然之美。主要运用绿化树种为柳杉、水杉、垂柳、池杉、菖蒲、水葱、美人蕉、黄花鸢尾、芦苇等。

5 结论

现今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在塑造和组织中面临很多问题,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突出滨水景观特色性、地域性、文化性是滨水景观建设的重点。应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开发建设、批量生产和雷同的设计。因此,滨水景观地域特色塑造应立足于以人为本、尊重历史文脉、尊重生态的原则,把握地域性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关注地域特征和历史文脉。本设计强调在小城镇建设中应对场地原有自然元素的尊重,通过对场地地形、植物和旧有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来形成特色。在这个基础上,叠加新的符合当代人生活的功能和审美的景观。只有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准则,才是河道可持续发展之道。(收稿:2014-12-22)

参考文献:

[1]鲍春,杜新.沈阳浑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探析:以浑河干河子船闸工程为例[J].建筑与环境,2012(1):121-122.

[2]李清昀,李炳贤.御道口风景区如意河滨水景观带概念性设计分析[J].园林生态,2014(9):66-67

[3]余明义,陈光来,等.江西省永修县志[M].方志出版社,2004

篇2

关键词:低碳;中国化;碳关税

中图分类号:F205;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10)11-55-02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纵观大量有关中国是否发展低碳的论断。主要有两种:一是“低碳阴谋论”。该观点主要认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而欧美之所以大力宣传“低碳”其真正目的是:(1)向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征收“碳关税”。由于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低价消费品,一旦征收“碳关税”就降低产品的竞争力。进而出口量下滑,严重打击了中国经济。(2)诱导中国转移发展目标,以致把大量有限资源拿去搞碳减排。而忽视了一些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从而达到阻挠中国经济发展的目的。二是“低碳发展论”。该观点认为由于能源缺少,已经不允许人类再像以前那样消耗。由于化石燃料的过渡使用,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导致气候变暖,使物种大量灭绝,海平面升高,干旱、暴风雨、洪水等不时发生,所以我国需要发展低碳经济降低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发展符合我国经济利益上的追求目标。也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在面对国际“低碳阴谋”等挑战时,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不能一味的为“低碳”而“低碳”,要站在全球视野以更宏观的角度思考判断,更要以本国国情为根本,发展中国化的低碳经济。

一、低碳阴谋论

2009年6月26日美国通过的《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对于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在2020年可以自由收取碳关税。这个法案的主要矛头指向中国。我国作为全世界第一大出口制造国,以现在的碳排放技术出口产品,到2020年就要付给美国巨额碳关税,这无疑会给我国经济带来重大打击。美国为什么将时间定在2020年,这是出于美国自己利益的考虑:以现阶段中国碳减排技术来说,要想能够符合美国的标准,就必须在2020年之前大量引进技术,购买装备,来减少碳排放。因为我国企业的技术和设备生产的产品还达不到美国制定的碳排放标准,只有美国的技术和设备才能达到,因此要想减免碳关税,就得购买美国的技术和机器设备降低碳排放,这就能使“美元回流”进而减少了我国外汇储备。欧洲跟美国配合的很好,早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中就提出《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欧盟现在已经全面部署,就等着迎接2020年。欧美的计划一旦实现,将严重遏制我国出口。即使我国出口任何东西到欧美,都要付碳关税来替他们买单。欧美国家强烈宣扬发展低碳经济还有另一个目的,那就是通过打着“发展低碳经济”的幌子来迷惑中国转变其发展目标,全面阻挠中国的经济发展。如果我国也和欧美国家一样,将国家政策、企业战略纷纷以碳减排为主要诉求,那么就上当了。因为以目前来看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水资源、垃圾处理等关乎民生的问题和发展经济这才是我国最迫切需要解决的,而不仅仅是碳减排,更不能为了一味追求碳减排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

二、低碳发展论

从国内背景看,我国能源消耗严重、效率低下、能源环境问题突出的现状显然不能支持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首先,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已经成为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经济的高增长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的。其次,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薄弱,能源利用效率低且社会资源大量浪费。第三,在我国能源利用中大量能源消耗引起的能源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和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了许多环境和社会问题,造成我国城市的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并开始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不断扩大。国内的现实表明,在中国推行低碳生活方式、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形势紧迫。

从国际背景看。一方面,应该看到我国国际环保的压力正日益变大。今天。相当多的国际环境义务不再是只针对具体国家,而是涉及国际社会全体。随着中国经济总量扩大,中国与国际社会依存度的提升,国内的环保问题正转换成国际问题。中国在追求自身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环境挑战。只有推行低碳经济发展,才能减轻我国在环境外交上的压力,从而保证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另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是时代潮流,以能源环境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国际发展实力的竞争浪潮即将形成。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

面对当前国际形势,结合我国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又不得不发展低碳经济。但又如何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很好地避免欧美国家的“阴谋”?我们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低碳经济中国化,即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以中国国情为根本发展低碳经济,而不是一味盲目跟随欧美等发达国家。这样,既顺应了国际碳减排的大趋势,又避免陷入欧美国家的“低碳陷阱”。

三、发展中国化低碳经济的思考

(一)扩大国内需求,加强科技创新

为摆脱欧美国家设置的“低碳阴谋”,我国应当适当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减少出口量。一是减少积累型内需投资。二是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强有力的经济政策解决消费型内需不足的问题,主要是降低核心消费(住房、教育、医疗和社保)高成本,建立一个合理的内需市场,这样才能拉动内需,进而逐步解决出口量大的问题。另外,政府必须出台相关政策,大力发展低碳减排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研发,

(二)认清发展重点,优化能源结构

首先,必须找准发展方向,认清发展重点。中国的高能耗工业部门大都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经济要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要提高。都还有赖于这些产业的基础性支持。所以我们决不能将所有资源都投入到碳减排中去,过快的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从而延缓我国经济发展。其次。必须优化能源结构,把“黑色"GDP转化为“绿色"GDP。积极开发绿色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在照明设备、家用电器、汽车工业、工业电动机和工业锅炉等领域进行技术改进,提高热能有效利用和能源转换效率,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率。

(三)提高全民节能意识,加强企业法律监管

目前,人们对低碳经济的了解程度不高,高碳的消费理念依然深入人心。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低碳经济的监管力度,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人手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企业是推行低碳经济的主力军,首先要从企业人手,我国现阶段还没有针对企业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浓度制定相关法律,很多企业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够重视,这势必会使企业对二氧化碳的排放无所顾忌。政府需完善碳排放法律监督体系,将低碳减排法制化,构建强有力的标准碳排放法律政策,迫使企业改变高碳生产观念,进而逐渐带动影响群众树立低碳消费的生产方式,改变放纵无度的高碳消费观念,消除人们对低碳消费的误区。当低碳升华为每个企业、公民的道德责任,成为社会的一种文明社会风气时,低碳减排步伐就会大大加快。

篇3

关键词:赣南;经济林栽培;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3-0153-02

1 引言

赣南脐橙和油茶是赣南地区的两张闪亮名片,是赣南经济快速发展重要的增长点,也是赣南地区最主要的经济林树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是江西省唯一的林业类高职院校,该校旨在培养能够适应地方、适应林业行业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作为林业技术专业的方向课程,《经济林栽培》课程内容如何与当地特色相结合,与学生就业岗位相结合,与社会需要相结合是该校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2 赣南经济林栽培概述

赣南地区被誉为“世界橙乡”、“中国脐橙之乡”,是中国最适宜脐橙种植的地区之一,赣南脐橙覆盖了全市18个县(市、区),全市建成集中连片300亩以上的脐橙基地800多个。赣南脐橙作为赣州的主打产业,历年来都属于赣南特色产业,也是赣南的第一大品牌。

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油茶产业的发展,赣南油茶种植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赣州油茶林面积已达243万亩,是全省最大的油茶主产区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油茶种植区。为加快赣南油茶产业发展,赣州市政府制定了《赣州市油茶产业发展规划》,极大地规范了赣南油茶产业的发展。

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周边种植环境的恶化,脐橙和油茶这两种赣南地区最重要的经济林树种面临着潜在的威胁,而相关领域的种植技术人员却少之又少,现有的技术人员年龄普遍偏大,这就要求高校设置林业相关专业,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林栽培管理相关的技术人才。

3 基于赣南经济发展特色的《经济林栽培》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经济林栽培》是林业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课程,主要介绍我国经济林树种的分类与分布、生长发育基本规律、经济林园建设、经济林园抚育管理技术和林下经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林业技术专业学生能够了解国内外经济林栽培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经济林栽培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掌握经济林抚育管理的基本技能;合理开发林下资源;具备从事和指导经济林生产管理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为了能培养适应赣南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林栽培管理技术人才,《经济林栽培》课程组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效。

3.1 基于赣南经济发展特色的《经济林栽培》教学内容改革

高职院校中的《经济林栽培》课程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够用的基础上,掌握不同经济林树种的栽培与抚育管理技能,因此,课程的实践内容要在原来基础上进行补充和适当地调整。2015级林业技术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后,《经济林栽培》课程仅占2学分、32学时。在有限的课时内培养赣南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林栽培技术人才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行之有效的办法是适当地将理论内容融入实践教学中,“教中学,学中做,知行合一”,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课程组成员对《经济林栽培》实践教学进行了筛选和重新设计(表1),旨在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重点培养适应赣南地区经济林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3.2 《经济林栽培》教学方法改革

3.2.1 参与式教学法

参与式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要相互参与、相互协调,在互动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此过程鼓励学生多参与[1]。比如,将经济林木年生长发育规律寓于经济林树木物候期观察实践项目中,该项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采用课上讲解观察内容和要求、课下全程观察记录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园选取几种经济林树种,观察经济林木随气候变化所发生的生长发育变化,通过挂牌――观察――记录――总结――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汇报等环节,让学生自己观察、总结出经济林树种在某一阶段内的生长发育状况和规律。参与式教学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3.2.2 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就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学生认知水平,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教师适当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向学生抛出某一问题,通过给学生适当的启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2]。

例如林下经济这一内容,教师提出一些成功的案例,总结林下种植、养殖需要注意的问题,留下“林下适宜经营什么?”这个问题,让同学们自己查大量资料,写出林下经济的实施方案,教师把关,然后学生按照实施方案开始生产。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兴趣非常高,甚至每个同学都想尝试,愿意探索自己的方案是不是成功的,更愿意与同学们分享成功的经验。

3.2.3 角色转换法

学生早已习惯“教师教,自己学”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然而,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探索新鲜事物的胆识和勇气。角色转换法可以有效地扭转课堂角色,由学生自己站在讲台或者实践教学场地上,充当教师角色,为其他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是当今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作为翻转课堂的一方面,角色转换要求就非常高,充当教师的学生必须提前了解课堂内容,有预估可能遇到的困难和疑问,并给出适当的解决措施的能力。

在前期学习学生掌握了常见经济林木的生长发育特点和栽培管理方法的基础上,脐橙和油茶部分基本以学生为主,学生自己预习,查资料,制作PPT,讲授知R,师生互评,促进学生掌握赣南特色经济林木管理技巧。

3.2.4 小组教学法

《经济林栽培》课程有很多内容是需要小组成员合作的,例如物候期的观察、经济林种植园评价和栽培管理调查、林下经济开发与利用等,这要求组内成员团结一心,一起突破困难,共同进步。小组教学法既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和助人为乐的精神,还能培养学生掌握技术的能力[4]。

通过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经济林栽培》课程理论知识穿插于实践技能中,实践环节渗透了理论知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加了,课程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学生基本能掌握常见经济林树种抚育管理相关技术。

4 《经济林栽培》课程在林业技术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该校开设的林业技术专业主要面向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一线,掌握生物学和生态环境管理基础理论和技术,适应现代林业发展需要,能从事种苗生产经营、森林培育、造林规划、林业工程监理、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森林病虫害防治与检疫、森林经营管理及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经济林栽培》课程是一门专业方向课程,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常见经济林树种的相关栽培管理技术,更重要的是,课程的教学内容渗透了赣南本地特色内容,学习到的知识可以立刻转化为技术用于指导实践,是林业技术专业培养适应赣南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目标中重要的方向课程。

5 结语

作为赣南生态屏障,脐橙和油茶产业是赣南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着力点,基于地方特色开设专业和课程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原则,也是服务行业企业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体现。随着课程的开设和林业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相信未来会涌现出许多经济林栽培管理方面的人才为赣南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苏文平.参与式教学法在本科教学中的实践创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3):74~77.

[2]王凤云,于 玲,岳 兴.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2,10(4):210,238.

篇4

关键词:地方高校;地方经济;人才培养;服务社会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138-02

一、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内涵

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能够有担当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在经过大学的培养后充当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另一方面,是高校教职员为地方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积极献策或直接参与人才培训、科学研究、产品升级转型。地方高校瞄准地方经济发展特色,与其捆绑共舞,这是地方高校博弈社会的立足点,是地方高校解决人才就业、科学研究、实现与企业双赢的绝佳手段,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符合高校与社会的长远利益。

二、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意义

1.能充分展现地方高校培养人才的首要功能。大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必须符合社会需求、得到用人单位认可,这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一直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但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和机械行业跨越式发展,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逐年提升,逐渐从量向质转变。企业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出口,高校与企业之间维系着供给予需求的共生关系,人才是企业的生命力,关乎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地域经济显著、产品地区裙带突出,大学生只有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工程实践技能,掌握现代工程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并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才能成为地方企业的栋梁。因此,针对地方产业特点加强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训练,应该成为地方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

2.能充分发挥大学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大学是一个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敏感的场所,传播并创造新技术的能力远远优于企业。大学除了为社会培养大学生,也要发挥自身的辐射作用,积极地为社会服务,尤其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这种服务除了教师参与地方经济决策、为企业提供一些技术支持外,更包括对企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帮助企业提高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当今的时代是一个新技术不断诞生并不断被应用的时代,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就必须接受和面对突飞猛进的技术挑战。企业要不断地更新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血液,才有可持续发展并逐渐做大做强的空间,所以优秀的企业都建立了一整套提高技术人员能力的培训计划,以积极的姿态面对社会的技术进步,当今,着眼于新技术能力培训的继续教育已在政府、高校、企业和技术人员之间产生共鸣。

三、我校国家级机械基础示范中心的特色和优势

我校机械基础实验中心依托于浙江省重中之重的机械工程学科,近年来在建设成为国家级示范中心的过程中,花巨资配置了能体现当今技术水平的企业级设备和专业软件,建立了机械零件数控加工、机械产品虚拟仿真、转动件动平衡、精密测量、机械创新设计、现代汽车发动机及变速器拆装等特色鲜明、符合浙江省企业需求的实验室,并注重从企业引进掌握和运用先进技术的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人才培养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创建了优质的资源和环境。

四、探索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新途径

浙江省地方经济的特色是块状经济优势明显,已经涉及到制造、加工等十几个领域和一百多个行业,但存在着价值链低端化、内部产业畸形化、集群内企业离散化等问题,因此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是发展趋势[1],而制造、加工业在众多领域和行业发展中具有较大的提升力和较强的带动力,必然成为产业集群转型的龙头。为适应浙江省加工制造业的环境,示范中心积极探索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新途径,在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两个方面大做文章、做好文章。

1.瞄准浙江省企业需求,加大力度培养在校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众所周知,国外自上世纪80年代,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方面就提出了大工程理念,逐渐由“学术化”教育转向“工程化”教育,在国内教育部也已经提出了要重视实践教育的要求,面对“学术化”向“工程化”转变的迫切性,实验中心结合在校生正常教学活动,从培养学生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出发,探索在校生实践技能培养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效果评价机制,花大力气为在校生面向企业的需求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优质的学习和培养环境,改变过去只有少数学生参与的现状,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实践环节能吸引众多的学生积极参与,既能在培养模式上满足学生的兴趣,又能在实践内容上与浙江省企业实际需求对接,真正从企业需求出发为企业培养出实用型的创新人才。

2.依托优质培训资源,积极拓展企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当今机械工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为适应市场经济不断地转型和提升,企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受到极大的重视,示范中心发挥着自己的资源优势,积极参与企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用先进的技术提升企业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使之始终保持运用新技术的能力,不被迅猛发展的新技术淘汰。示范中心通过研究开展社会服务的一系列问题[2],派员到相关工程企业实际调查、走访,加强企业需求调研,进一步了解企业当今和未来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需求,准确把握企业要求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工程技能,在此基础上,研究在企业正常的工作和生产条件下,针对企业员工的特点进行培训的模式、内容、方法与手段,探索高校、企业实现双赢的新途径,让培训工作真正成为众多企业员工继续教育的基石,成为企业升级、全面提高新技术水平的重要依托。

3.示范中心承担着多项具有对外培训资质的项目。示范中心是2008年获批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单位,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政策保障等多方面都获得了更有利的条件。在过去几年的建设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已为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实践和企业技术人员培训提供了优质的教学和实验平台。示范中心凭借优质资源,积极运作,按照浙江省发展规划,从战略的眼光形成与时俱进的培训理念,为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构建了多项具有对外培训资质的项目,供学员选择,这些培训项目均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认可,不但为企业输送了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而且提高了企业人员的理论实践技能,成绩斐然。

五、总结

探索示范中心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新途径,有利于高校与企业资源互补,相互促进,真正全面落实教育为企业培养人才的任务,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改革。几年来,示范中心通过整合校内资源,建立学生、被培训人员与实验室良好互动的机制;通过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充分共享资源,互通有无;通过加强与政府和学术团体的沟通,实现双边或多边合作,建立共生和互赢机制。总之,示范中心充分发挥师资、场地、设备的优势,在培养实用型优秀人才的同时,积极参与企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成为对外技术培训服务的基地。同时,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政府、企业、学生和技术人员的信任和依赖,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袁丽.浙江省区域经济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市场,2011,(48):116,126.

[2]张云霞.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7-8,33.

篇5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地方特色经济;桂林市;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184-02

一、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特色经济的现状

1.大力推动中职教育规模化发展。随着桂林市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的展开,截止2011年底,桂林市现有市属各类职业学校68所,其中公办职业学校28所、民办职业学校26所、技工学校9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5所,自治区重点中等职业学校8所,4所自治区示范性职业学校,9所自治区立项建设的示范性职业学校,全市职校教师中,大学本科以上占77%,“双师型”教师占全体职校教师41%,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为7万人,随着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壮大,在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毕业生人数和就业人数的也逐年增加,近几年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为地方经济的二三产业发展输送了各种类型的服务型和技能型的人才,积极推动了桂林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

2.积极深化中职特色化专业建设。桂林市的中等职业教育截止2010年底,桂林市中职教育开设有商贸与旅游类、信息技术类、加工制造类、医药卫生类、农林类、财经类、文化艺术与体育类、社会公共事务类等13大类80个专业,特别是随着桂林市全面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桂林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的进行,桂林市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新专业设置贴近市场,瞄准就业,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新增的20个专业,如星级酒店管理专业、农村医学专业、太阳能与沼气技术利用专业、山水扇画制作、商品画制作与经营专业、戏曲表演专业等专业,中等职业学校新增专业设置加快培养了大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软件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建设,有效推进特色化、规模化建设,推动了桂林市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积极探索中职教育集团化发展。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根据地方经济特色和产业布局,积极探索中职集团化发展,市政府2008年以来全面启动职业教育攻坚工作,3年来市财政安排64860万元建设40个职教项目,合理调整布局职业教育资源,积极推进市卫生学校雁山新校区、市交通技校、市职教中心分校、民办职教园的新校区建设,以几所国家重点职校为龙头,以其特色专业为基本,吸纳职业学校、行业协会、企业和科研机构等成员单位组建了桂林市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桂林市现代制造业教育集团和桂林市东方职业教育集团等三大职教集团,集团内部推行“龙头带动、市场运作、城乡联办、校企合作、扩大规模”的原则,这种多元办学模式能够积极推动职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了职业教育办学整体效益的提升,有效辐射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特色经济存在的问题

1.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由于桂林市以服务业和旅游业为主体的城市,地方财政收入少,市政府对于中职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同广西的南宁和柳州相比,政府对中职学校的财政投入偏低,大部分学校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特别是经费专项补贴不足,由于职业教育办学成本一般又是同等规模普通高中的2~3倍,地方财政实际投入却远低于普通教育,普通高中学费800~1600元/年,中等职校1800~2300元/年,而桂林市财政预算是职校生的生均费为360元,普高达到498元,所以其他开支需要靠招生收费和自主创收来解决,中职经费相对紧张,这也就导致中职的办学成本提高,严重阻碍了中职教育的有效发展。

2.中等职业教育目标定位不准确。当前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实际学校的培养模式和办学理念并没有真正落实到现今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标准之上,职业教育大多还是停留在普通教育以升学为导向的计划培养的目标之上,没有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没有根据市场的需求与变化改革教育发展目标,这也极大阻碍了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特别也使得社会大众对于中等职业教育产生认识上的偏差。

3.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纵观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学校的专业设置不合理,桂林的特色经济发展以特色效益农业为主导,高新技术工业产业为先导,以特色旅游服务业为龙头,而桂林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并没有根据桂林特色经济产业格局做有效设置,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主干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专业分类涉及了服务业的信息、交通、卫生、教育、旅游等,而只有加工制造和轻纺食品是第二产业专业,而第一产业的专业只有唯一的农林牧渔类,可见桂林中职学校忽视了对地方经济第一、二产业的专业设置,特别是对桂林新兴发展的微电子、橡胶、医药和会展业的专业设置严重不足,导致了中职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产业发展脱节,这极大阻碍了中职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更好服务地方特色经济的对策及建议

1.科学定位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中等职业教育要充分发展,需要走规模目标、基本建设、学生资助、师资建设、订单培养的发展之路,首先政府教育部门要加大宏观引导力度,充分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标准,把中等职业教育同普通学历教育同等对待,明确定位中职的发展目标,给予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支持,将其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1]。其次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要与区域经济的市场需求相适应,以行业发展为依托,积极拓宽中职教育发展思路,将其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深化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优势性,扩大中职办学规模,政府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力度,积极推进中职学校招生、办学、就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给予做好中等职业教育的宣传教育引导,转变社会、企业等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偏见与误解,有效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地位,推动中职教育为地方特色经济建设服务。

2.完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培养方式。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与市场接轨,人才培养方式必须与社会需要的人才规格相符合。首先中职学校要实时关注地区经济产业发展布局同社会与市场的人才需求动态,及时调整中职的人才培养方式,更新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科学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积极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和社会服务相结合,加强对学生文化课及其思想教育,培养高素质,高修养的技能型人才。其次中等职业教育要积极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学校的专业的设置和培养方式要与地区的特色经济发展相协调,中职教育要积极与地方产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强化企业对中职专业的技能引导,实现两者的无缝对接。再次中职学校还要深入推广“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模式,保证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与市场接轨,突出职业教育地方特色,构造适合地方特色经济发展的职教体系。

3.增加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宏观引导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大力保障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首先教育部门要积极深化落实到位国家制定的30%的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教,提取15%的企业教育培训费的财政投入,根据事业发展需要设立中等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额度,有效提升教育费附加费额度用于开展中等职业学校的总体目标升级,加强中职教育围绕地方特色经济发展的资源整合,更新优化专业设置和学校布局,重点支持地方优势性特色产业专业的建设,有效改善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其次建立中职学校多元的筹措机制,鼓励社会、企业、个人、团体投资办学,建立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保障机制,有效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技术装备和实训基地的建设,提升教师待遇,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同时还要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资助与支持,拓展各种助学渠道,争取让学生能进入充分锻炼自身的知识性和技能型岗位,把人才就业服务与资助工作结合起来,实现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双赢,有力保障地方中等职业教育为地方特色经济服务[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