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自贸区 财务外包 应用的优势
2014年12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天津建立自贸区,主要涵盖3个功能区,天津港片区、天津机场片区以及滨海新区中心商务片区。天津自贸区位于华北地区,是环渤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毗邻北京,是“三北”地区对外贸易所必经的通道。自贸区的成立不仅可以促进自身发展,而且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如华东、东北地区)。而天津地区又是北方一个传统的经济发展中心,作为一个沿海城市,有着丰富的对外开放经验。因此自贸区在此建立有很好的基础。
财务会计外包:英文(Finance&Accounting Outsourcing),简称财务外包或会计外包,是指企业在自身的财务运营过程中,以外包的形式将某些财务相关的事项或流程交给相关的专业机构代为处理。目前,财务外包已向多元化发展,其主要服务包括初级服务,简单的记账和报税等;一些新兴服务也在悄然兴起,例如,专业的外包服务机构可以为财务核算以及会计信息处理提供相关的专业服务,企业就可以更好集中资源,发挥其财务的分析和决策作用。
一、有利于国家对整体战略的统一部署和协调发展
宏观上,天津自贸区的建立,有利于国家对整体战略的统一部署和协调发展,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自贸区的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将会不断发展,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区域间实现相互促进,互相补充,形成一个共同发展格局。有利于探索新时期新的模式,在这样美好的形势下,纷纷落户滨海新区的支柱产业,应抓住大好时机改变仅限于传统的财务外包形式。
而西方发达国家的财务外包:大都采用的是,发展较快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当今国际,经济全球化席卷世界,互联网又将全球信息联系到了一起,财务外包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也在不断扩展,现在已不局限于交易管理,还兼顾财务分析、风险管理等。近年来,财务外包的发展方向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是单纯的业务分割,而是开始将各业务模块整合成整体,提供决策支持型的外包服务,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业务处理。并充分合理使用互联网技术为财务决策提供支持。
二、如何使财务外包进一步规范、合理的发展
国家提出打造京津冀协调发展,天津建设自贸区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条件,有利于培育天津全球化竞争中的新优势。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
再有,国家明确的提出:服务贸易是今后外贸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外贸的主要增长点,是衡量对外开放水平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服务外贸是扩大对外贸易的一个重点项目。各地政府也在大力发展财务外包服务,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政策,加大发展力度,为财务外包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的政策环境。
自贸区的成立,将全面对财务外包产业发展提速、规模扩大、市场进一步拓展,呈现出良好发展优势:
(一)自然条件的优势
天津自贸区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并毗邻首都北京,为北方的一座重要的经济城市,更是一座国际化港口城市,是我国重要的贸易口岸,现代制造业与传统服务业共生,行政区与功能区并存,为财务外包的优势发展奠定基础。
(二)环境优势
自贸区占滨海新区九个功能区的一部分。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滨海新区。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高新技术企业,为财务外包行业的发展及提高,提供了雄厚的后备力量;
(三)经济发展优势
天津本身就是知名的老工业城市,经济实力雄厚,由于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上基础设施完善,投资环境十分良好,不断吸引外资投入,滨海新区内的国际知名企业也如雨后春笋。并且已经带动传统的财务外包形式,尽快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轨。
(四)政策优势
政府应不断加强、加大行业的投资力度,制定灵活弹性的扶持政策;对财务外包产业提供指导和支持,不断完善财务外包产业的相关政策。积极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多渠道增加对财务外包产业的投入;在财政税收、出口补贴、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要给予服务机构更大的优惠。提升自贸区服务功能水平,为顺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调整,传统优势产业进行优化提升和改造升级,从而吸引大影响力产业入住天津。这些大型产业纷纷在天津自贸区建厂。为京津冀经济圈和环渤海的经济发展提供帮助,从而为财务外包实施奠定基础。
(五)市场发展需求的优势
纵观发达国家的发展,在他们的产业结构中,服务贸易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我国要顺利过渡为发达国家,必然要加大发展服务贸易的比重。结合我国目前的现状、经济结构、发展水平、特点,发展服务贸易是必然要求。我国要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不断升级,就必须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促进财务外包的健康发展。
(六)更好的提供财务外包服务的优势
我国服务产业政策的调整及深化、服务贸易领域拓宽、吸引国外优势企业、服务业务类型也随之相对应发展,既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各种财务外包的项目需求,也给我们发展新型财务外包服务的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国际上知名的、具有影响力、十分强大优势、国际顶尖级会计事务所对财务外包提供服务,从而带动国内会计事务所调整服务及经营理念,财务外包服务不断的发展,使得类型不断的丰富,服务范围不断的扩张,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以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针对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要想发展就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充分拓宽服务范围、改变业务上的限制及经营范围少的制约,更能着意于发展财务外包的服务。
(七)专业技术服务与网络IT技术支持的优势
财务的外包服务业务表现出良好的是: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承揽专业服务。我国财务外包服务就目前看是以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税务师事务所,为主要的服务机构、服务人员多半是参加国家级的考试获得专业技术职称,保证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性。
当今是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时代:就目前社会,一切变革的核心推动力除了传统经济,网络与IT行业的发展也居功至伟,财务外包也受其影响。国家政策颁布建立自贸区,并对企业财务加大了监管和制约力度,使业界认识到财务外包的必要性。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提供、网络的支持,快捷和便利、周到的服务;更加为财务的外包提供了技术支持,财务外包要想成为CEO或者是CFO,必然要依托于网络和IT发展。外包的前提就是要可监控、可协调,网络为相关信息的传递、管理提供了平台。为我国企业、乃至外资企业更好的实施财务外包提供了重要条件,使财务外包可以高速有效进行,尽快赶上西方发达国家而努力。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价值成为企业所最求的目标,那么企业将财务外包就将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事情,企业的财务外包,不仅可以节约人员的聘用,更能降低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成本,还可以提高财务的质量。
相关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以增强外包机构服务质量,随着自贸区的建立,区域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而会计服务示范基地的建立,必将使财务外包系统化、规模化,服务高度规范化,最终形成品牌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
企业财务管理实施财务外包既有必要的市场基础,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实施财务发展是必然趋势,也有着广阔的空间前景。
参考文献:
摘要:会展业的发展在空间上客观存在着一个合理的地理区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会展业的区位影响因素是不尽相同的。区分和确定这些区位因子的差异和属性,有利于展会举办方做出准确的区位决策,促进会展业的不同利益群体获得各自的利益。
关键词:会展业地理区位;区位选择;空间尺度
作为会展旅游的核心,会展旅游的市场交易主要发生在会展举办地,举办地所追求的是会展旅游给居民和商业团体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利益。会展旅游的吸引力激励和鞭策着举办地去赢得会展市场,最富有竞争力的会展旅游举办地能够使会展业的不同利益群体获得各自的利益。因此,会展业区位选择的合理性将影响到会展业的发展规模和效益。所谓区位就是从空间的观点,确定地理现象位置、距离、规模、结构的合理性。所以,区位研究的目的是寻求地理事物存在的地域内在规律。
一、会展旅游业的地理区位和空间尺度
区位(Location)一词,除解释作空间内的位置SituationorPositioninSpace外,还有放置和为特定目的而标定的地区两重意思。所以区位与位置不同,它既有位也有区,还有被设计的内含。地理区位这个术语是在区位论引入地理学后才开始使用的,它增加和强调了区位同有关地理现象的相互联系,并赋予各种地理要素以区位概念[1]。由于地理区域存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因此依据地理区位因地理现象和事物存在的空间形态不同,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不同的区位尺度。作为一种产业形态,会展业也存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不同的区位尺度,它们关注的重点分别为会展业的地区布局(宏观)、地点布局(中观)、会议与展览的场馆布局(微观)。这些侧重点构成了有序的空间层次。
(一)会展地区选择时考虑的因素:宏观区位
从目前会展业的发展分布情况和各地区的经济分析来看,会展产业带的形成与区域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密切相关[2]。发展地区会展业应考虑如下区域经济条件:
1.区域经济发达程度
会展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纵观世界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如德国、法国、美国等都是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我国城市会展业率先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崛起也充分表明会展业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总量的扩大必然会对会展产生强大的需求,促进会展业的快速发展。
2.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开放程度
一个城市要发展城市会展业,必须具有较高的开放程度。国际上会展业发达的城市,一般都是开放程度较高的国际大都市。在我国拥有“中国第一展”、并被誉为“华南会展之都”的广州,因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政策束缚少,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因此会展市场开放度很高。广州既有国家级的广交会,也有纯粹的国外来华专业展,还有民营展览机构所办的各类专业展。
3.第三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达程度
会展业与交通、通讯、住宿、餐饮、旅游、商业等行业有较强的关联性,需要这些行业提供完善的服务,满足参展客商的多样化需求。另外,国际会展业发达的城市很大程度上是依托城市产业发展起来的,如德国汉诺威的工业博览会,法国巴黎的时装展等,因为只有特色的城市产业才能培育出特色的展览项目。
4.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
旅游与会展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城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会提高城市会展活动的吸引力,世界上著名的会展城市如汉诺威、法兰克福、米兰、新加坡等都是著名的旅游城市。瑞士东部小城达沃斯是阿尔卑斯山系中海拔最高的城市,人口100余万,是世界知名的温泉度假、会议、运动度假胜地。每年1月末,世界经济论坛在这里召开年会,仅此一项每年就给达沃斯带了7000万美元的利润。另外,每年除有400多个大小会议在此召开外,还有70万游客前来度假。因此,具备特色的旅游资源,成为会展业发展的一个必备条件。
5.政府的支持
会展旅游是一个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产业,通过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与其他经济部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互动中实现良性循环,共同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发展规划时,积极考虑本国会展业发展的需要,进行有利的安排。除客观条件外,发展会展业还必须有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会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支持。如德国的汉诺威、法兰克福、慕尼黑、杜塞尔多夫等都是国际著名的展览城市,它们都把展览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出台一系列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吸引参展商和观众。
(二)选择会展城市时考虑的因素:中观区位
会展旅游业的中观尺度主要是指会展举办城市的选择问题,该空间尺度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是城市的区位条件、经济实力和城市吸引力状况等因素。
1.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发展会展旅游必须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世界上最重要的150个专业展览会中有近120个都在德国城市举行,与其地处欧洲中心、交通便捷密切相关。从城市看,2001年承办各种国际会议最多的10大城市,如巴黎、伦敦、日内瓦、布鲁塞尔、柏林等,几乎都在地理位置上得天独厚。我国的香港、上海、北京等城市会展旅游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理位置优越。
2.高度发达的城市经济
会展业成本较高,无论举办何种会展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资金投入。据世界银行提供的资料,20世纪以来举办国际性会议次数最多的前10个国家和城市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在10000美元以上。瑞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长期位居世界第一,举办国际会议次数排行世界第九位。因而发展会展旅游的旅游目的地通常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或城市。
3.完善的会展设施
现代化的会展设施是开展会展旅游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许多会展旅游目的的成功得益于良好的会展设施。纽约、底特律、米兰、伦敦、巴黎、东京、法兰克福、慕尼黑都有10万或20万m2以上的大型现代化展馆,汉诺威建有展出面积接近47万m2的世界上最大的展览场馆,新加坡也有一个近10万m2的博览中心。
4.良好的城市形象和较强的城市吸引力
城市形象是旅游竞争的武器,缺乏城市形象或城市形象不佳的城市很难向游客促销,也就是没有竞争力。发展会议展览旅游的城市必须要有鲜明的城市形象。城市的吸引力在于城市形象,城市旅游资源的丰度和文化内涵则是营造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会展与旅游是分不开的,很多时候会展的举办就是冲着举办地的名胜古迹、美丽风光和良好的城市环境而来的。
5.完善的城市功能
会展业对城市功能有极大的依赖性,没有完整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先进的通信设施等,一些大型会展活动,如世博会乃至一些交易会是不能举办的,要成功举办一些大型会议也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只有提升城市公众休闲、城市娱乐、康体、文化、商贸、购物、交通、通讯、邮电等城市功能,才能吸引会展旅游者和旅游投资者。新加坡发展会展旅游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交通、净化环境等以吸引投资者和会展旅游者。
(三)选择会展场馆所时考虑的因素:微观区位
会展场馆选址对会展业的发展而言举足轻重。场馆一旦落成,也就决定了会展业借以发展的空间地理区域。这一区域内的各种基础设施,包括它的相关配套设施、道路交通状况等等,就成为会展业的运行环境,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项目甚至行业本身的发展。在会展场馆的选择的众多因素中,交通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对于那些正在选址建立会展中心的政府规划部门,选择好展馆的建设位置对展馆效益和城市会展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好的会展场馆,不仅应该具备完善的内部设施和服务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周边环境[3]。
其一,好的展馆应处于交通网络发达地区,四周交通便利、换乘方便,各种交通设施齐全,便于游客和参展者的参展行为。
其二,展馆地址应远离居民区和其它行政机构服务区域,避免给附近居民带来困扰或者妨碍其它公共事务。
其三,展馆附近应配有齐全的配套基础设施,如宾馆、酒店、商场、健身场所等等,为展会和旅客提供方便的同时,也避免了重复建设所造成的浪费。
其四,展馆群体架构应呈现狭长、分散型,而非集中、聚集型,避免因展馆过分集中而带来的车辆拥堵,难以对其进行有效地集散。这样既可以使观众有效参展,又能够发挥展馆优势,兴办品牌展会。一般而言,会展场馆多选址于城郊结合部即与上述因素的可实现性有关。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要避免庞大的会展活动所带来的周边交通问题,对展会的明确定位和对专业观众的区分,也是加强对展会控制、减少观众流动量,以及提高展会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会展旅游业区位选择的综合因素
具体到某一个展会的举办地的区位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吸引力、会展场馆的周边环境及自身状况等因素[4]。
三、会展业的区位决策过程
从理论上讲,会展业的区位决策过程可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为会展预先策划阶段,主要是确定会展的时间和预算,并开始做一些其他方面的准备工作。在此阶段中,要考虑各种各样的先决条件。例如协会执行委员会的新成员,可能会提出对这个过程的不同观点。过去的经验,尤其是最近一次会展的执行情况是未来会展地点选择的重要依据,比如先前已经制定的轮换使用会展地点的政策。预期的环境条件对会展的举办具有也是非常重要的。毋庸置疑,为数众多的地点选择因素都会对这个策划前的步骤产生影响,并进而在做出最后地点的决策时,能够看出每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在这个早期步骤中,其他竞争区位在准备候选地名单之前通过与协会的接触,就可以开始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决策过程。
第二步的主要工作是通过调研和现场考察,收集能够满足最低要求的可能的会展区位和详细信息,对地点选择进行分析。对于重大的会展还可邀请候选的举办地的代表向协会介绍商务活动开展情况。另外,要对所有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最后的建议。
一、农业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地形、土壤、水源。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技术。
3、农业区位因素发展变化:早期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显著。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交通运输和冷藏保鲜技术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二、工业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土地、水源、气候。
2、社会经济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政策、技术、信息通讯、国防安全、环境、集聚、个人偏好。
3、工业区位因素发展变化:
①原料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增强;
②交通运输、信息通讯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③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增强。
三、城市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1)地形
①平原:理想地形;②山区:河谷两岸;③高原:热带地区。
(2)气候: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中低纬沿海地区。
(3)河流:
①河口处:如广州、上海;②河流汇合处:如重庆、武汉;③水陆交通转运点:南京、伦敦;④水运的起点或终点:赣州。
(4)矿产:如大同(煤)、大庆(石油)、攀枝花(铁)。
2、社会经济因素:
①交通运输:如“火车拉来的城市”石家庄、株洲。
②政治:首都(如北京、巴西利亚)、省会城市(如合肥)。
③军事:如山海关、嘉峪关。
④宗教:如拉萨(喇嘛教)、耶路撒冷(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⑤科技:如日本筑波、美国硅谷。
⑥旅游:如桂林、黄山、井冈山。
⑦边贸:如凭祥、瑞丽、二连浩特。
3、城市区位因素发展变化:
①军事、宗教对现代城市的影响减弱;
②交通运输、自然资源一直产生巨大影响;
③科技、旅游成为影响一些城市的新的主要因素。
四、交通线(以京九铁路为例)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全线跨越五大水系,穿越崇山峻岭,沿途地形各异,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难度大。
2、社会经济因素(决定性因素):
(1)社会:合理布局交通网。
(2)经济: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
(3)政治: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4)技术:先进的科技是保证。
五、交通点(以上海港为例)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1)陆域条件(筑港条件):长江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筑港。
(2)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长江和黄浦江江宽水深,保证了船舶入港航道应有的宽度和大量船舶抛锚所需的空间。
2、社会经济因素:
(1)经济腹地: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流域地区。
(2)城市依托:上海港以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市为依托。
六、商业中心(以上海为例)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源)的不同为商业网点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2、社会经济因素:
(1)上海拥有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有稳定的商品来源区)。
(2)上海拥有商品经济发达的广阔腹地(服务区域)。
(3)水陆交通便利,促进了商品的集散。
七、区位选择,进行正确的区位选择必须把握以下三个步骤
1、全方位分析主要区位因素
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方面入手,思维发散,要点全面,力求完整。如北京中关村发展高科技产业,可从环境(自然因素)、科技和交通(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2、抓住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只有一个,即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因素。如啤酒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市场,制糖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原料。区位选择的限制性因素(缺乏的因素)如果能得到满足,也能成为主导因素。如河西走廊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其主导因素也是水源。
摘要:会展业的发展在空间上客观存在着一个合理的地理区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会展业的区位影响因素是不尽相同的。区分和确定这些区位因子的差异和属性,有利于展会举办方做出准确的区位决策,促进会展业的不同利益群体获得各自的利益。
关键词:会展业地理区位;区位选择;空间尺度
作为会展旅游的核心,会展旅游的市场交易主要发生在会展举办地,举办地所追求的是会展旅游给居民和商业团体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利益。会展旅游的吸引力激励和鞭策着举办地去赢得会展市场,最富有竞争力的会展旅游举办地能够使会展业的不同利益群体获得各自的利益。因此,会展业区位选择的合理性将影响到会展业的发展规模和效益。所谓区位就是从空间的观点,确定地理现象位置、距离、规模、结构的合理性。所以,区位研究的目的是寻求地理事物存在的地域内在规律。
一、会展旅游业的地理区位和空间尺度
区位(Location)一词,除解释作空间内的位置SituationorPositioninSpace外,还有放置和为特定目的而标定的地区两重意思。所以区位与位置不同,它既有位也有区,还有被设计的内含。地理区位这个术语是在区位论引入地理学后才开始使用的,它增加和强调了区位同有关地理现象的相互联系,并赋予各种地理要素以区位概念[1]。由于地理区域存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因此依据地理区位因地理现象和事物存在的空间形态不同,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不同的区位尺度。作为一种产业形态,会展业也存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不同的区位尺度,它们关注的重点分别为会展业的地区布局(宏观)、地点布局(中观)、会议与展览的场馆布局(微观)。这些侧重点构成了有序的空间层次。
(一)会展地区选择时考虑的因素:宏观区位
从目前会展业的发展分布情况和各地区的经济分析来看,会展产业带的形成与区域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密切相关[2]。发展地区会展业应考虑如下区域经济条件:
1.区域经济发达程度
会展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纵观世界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如德国、法国、美国等都是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我国城市会展业率先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崛起也充分表明会展业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总量的扩大必然会对会展产生强大的需求,促进会展业的快速发展。
2.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开放程度
一个城市要发展城市会展业,必须具有较高的开放程度。国际上会展业发达的城市,一般都是开放程度较高的国际大都市。在我国拥有“中国第一展”、并被誉为“华南会展之都”的广州,因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政策束缚少,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因此会展市场开放度很高。广州既有国家级的广交会,也有纯粹的国外来华专业展,还有民营展览机构所办的各类专业展。
3.第三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达程度
会展业与交通、通讯、住宿、餐饮、旅游、商业等行业有较强的关联性,需要这些行业提供完善的服务,满足参展客商的多样化需求。另外,国际会展业发达的城市很大程度上是依托城市产业发展起来的,如德国汉诺威的工业博览会,法国巴黎的时装展等,因为只有特色的城市产业才能培育出特色的展览项目。
4.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
旅游与会展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城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会提高城市会展活动的吸引力,世界上著名的会展城市如汉诺威、法兰克福、米兰、新加坡等都是著名的旅游城市。瑞士东部小城达沃斯是阿尔卑斯山系中海拔最高的城市,人口100余万,是世界知名的温泉度假、会议、运动度假胜地。每年1月末,世界经济论坛在这里召开年会,仅此一项每年就给达沃斯带了7000万美元的利润。另外,每年除有400多个大小会议在此召开外,还有70万游客前来度假。因此,具备特色的旅游资源,成为会展业发展的一个必备条件。
5.政府的支持
会展旅游是一个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产业,通过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与其他经济部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互动中实现良性循环,共同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发展规划时,积极考虑本国会展业发展的需要,进行有利的安排。除客观条件外,发展会展业还必须有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会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支持。如德国的汉诺威、法兰克福、慕尼黑、杜塞尔多夫等都是国际著名的展览城市,它们都把展览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出台一系列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吸引参展商和观众。
(二)选择会展城市时考虑的因素:中观区位
会展旅游业的中观尺度主要是指会展举办城市的选择问题,该空间尺度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是城市的区位条件、经济实力和城市吸引力状况等因素。
1.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发展会展旅游必须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世界上最重要的150个专业展览会中有近120个都在德国城市举行,与其地处欧洲中心、交通便捷密切相关。从城市看,2001年承办各种国际会议最多的10大城市,如巴黎、伦敦、日内瓦、布鲁塞尔、柏林等,几乎都在地理位置上得天独厚。我国的香港、上海、北京等城市会展旅游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理位置优越。
2.高度发达的城市经济
会展业成本较高,无论举办何种会展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资金投入。据世界银行提供的资料,20世纪以来举办国际性会议次数最多的前10个国家和城市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在10000美元以上。瑞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长期位居世界第一,举办国际会议次数排行世界第九位。因而发展会展旅游的旅游目的地通常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或城市。3.完善的会展设施
现代化的会展设施是开展会展旅游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许多会展旅游目的的成功得益于良好的会展设施。纽约、底特律、米兰、伦敦、巴黎、东京、法兰克福、慕尼黑都有10万或20万m2以上的大型现代化展馆,汉诺威建有展出面积接近47万m2的世界上最大的展览场馆,新加坡也有一个近10万m2的博览中心。
4.良好的城市形象和较强的城市吸引力
城市形象是旅游竞争的武器,缺乏城市形象或城市形象不佳的城市很难向游客促销,也就是没有竞争力。发展会议展览旅游的城市必须要有鲜明的城市形象。城市的吸引力在于城市形象,城市旅游资源的丰度和文化内涵则是营造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会展与旅游是分不开的,很多时候会展的举办就是冲着举办地的名胜古迹、美丽风光和良好的城市环境而来的。
5.完善的城市功能
会展业对城市功能有极大的依赖性,没有完整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先进的通信设施等,一些大型会展活动,如世博会乃至一些交易会是不能举办的,要成功举办一些大型会议也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只有提升城市公众休闲、城市娱乐、康体、文化、商贸、购物、交通、通讯、邮电等城市功能,才能吸引会展旅游者和旅游投资者。新加坡发展会展旅游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交通、净化环境等以吸引投资者和会展旅游者。
(三)选择会展场馆所时考虑的因素:微观区位
会展场馆选址对会展业的发展而言举足轻重。场馆一旦落成,也就决定了会展业借以发展的空间地理区域。这一区域内的各种基础设施,包括它的相关配套设施、道路交通状况等等,就成为会展业的运行环境,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项目甚至行业本身的发展。在会展场馆的选择的众多因素中,交通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对于那些正在选址建立会展中心的政府规划部门,选择好展馆的建设位置对展馆效益和城市会展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好的会展场馆,不仅应该具备完善的内部设施和服务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周边环境[3]。
其一,好的展馆应处于交通网络发达地区,四周交通便利、换乘方便,各种交通设施齐全,便于游客和参展者的参展行为。
其二,展馆地址应远离居民区和其它行政机构服务区域,避免给附近居民带来困扰或者妨碍其它公共事务。
其三,展馆附近应配有齐全的配套基础设施,如宾馆、酒店、商场、健身场所等等,为展会和旅客提供方便的同时,也避免了重复建设所造成的浪费。
其四,展馆群体架构应呈现狭长、分散型,而非集中、聚集型,避免因展馆过分集中而带来的车辆拥堵,难以对其进行有效地集散。这样既可以使观众有效参展,又能够发挥展馆优势,兴办品牌展会。一般而言,会展场馆多选址于城郊结合部即与上述因素的可实现性有关。写作秘书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要避免庞大的会展活动所带来的周边交通问题,对展会的明确定位和对专业观众的区分,也是加强对展会控制、减少观众流动量,以及提高展会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会展旅游业区位选择的综合因素
具体到某一个展会的举办地的区位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吸引力、会展场馆的周边环境及自身状况等因素[4]。
三、会展业的区位决策过程
从理论上讲,会展业的区位决策过程可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为会展预先策划阶段,主要是确定会展的时间和预算,并开始做一些其他方面的准备工作。在此阶段中,要考虑各种各样的先决条件。例如协会执行委员会的新成员,可能会提出对这个过程的不同观点。过去的经验,尤其是最近一次会展的执行情况是未来会展地点选择的重要依据,比如先前已经制定的轮换使用会展地点的政策。预期的环境条件对会展的举办具有也是非常重要的。毋庸置疑,为数众多的地点选择因素都会对这个策划前的步骤产生影响,并进而在做出最后地点的决策时,能够看出每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在这个早期步骤中,其他竞争区位在准备候选地名单之前通过与协会的接触,就可以开始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决策过程。
第二步的主要工作是通过调研和现场考察,收集能够满足最低要求的可能的会展区位和详细信息,对地点选择进行分析。对于重大的会展还可邀请候选的举办地的代表向协会介绍商务活动开展情况。另外,要对所有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最后的建议。
第三步根据会展策划者或者选址委员会的建议,由会展主办方做出区位选择的决定。委员会的成员可能会对到底哪些地点选择因素更为重要提出不同的看法,而且相竞争的举办地常常会不断地进行据理力争,还可能提出先决条件的问题。例如从吸引参展商或与会者以及获利的角度,会展的特定目标就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最后阶段,为举办会展(第四步)和会后评价(第五步),将此次区位决策过程作为下次会展的先决条件。评价还可能提出一些潜在的备选或竞争区位,以备未来举办会展时择。参考文献:
[1]杨吾扬.区位论原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
[2]主.会展旅游概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16-23,97-98.
一、高考地理试题中区位分析试题的分类
分析2007年各地高考试题,文综试卷中有关“区位分析试题”命题素材丰富,设问角度灵活,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类型一:评价区位选择是否合理
(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36.图1为某城市两个工业区的分布示意图,东部工业区包括冶炼厂、钢铁厂、石化厂等,西部工业区包括焦化厂、水泥厂等。该地盛行南风。回答下列问题。
判断东部工业区的选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合理。图为该工业区(三个工厂)分布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废气对城市污染小,位于流经河流下游;不会对城市用水产生污染;位于主要交通线(铁路、主要公路、河流)沿线,交通运输方便。
(2007年高考文综天津卷)36.Y城市是历史文化名城。20世纪50年代后,在老城区以西10余千米处建设了以机械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区。(如图2所示)
说明图中A工业区布置的合理性。
参考答案:交通便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留有余地;与文化生活区之间建有绿化防护带。
(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Ⅱ)36.某城市将建印染厂、水厂、污水处理厂、科技园区和生态公园。图3中的A、B、C、D、E五处可供选址,该地盛行东风。据此并读图3,回答问题。
在A、B、C、D、E、五处中:
(1)印染厂宜选址于 ① ,理由是 ② ;
(2)水厂宜选址于 ③ ,理由是 ④ ;
(3)污水处理厂宜选址于 ⑤ ,理由是⑥ ;
(4)科技园区宜选址于 ⑦ ,理由是 ⑧ ;
(5)生态公园宜选址于 ⑨ ,理由是 ⑩ ;
参考答案:(1)①B ②在居住区的河流下游和盛行风向的下风向 (2)③E ④在城区河流的上游 (3)⑤A ⑥在城区污染源的下游 (4)⑦D ⑧靠近高等院校 (5)⑨C ⑩在污染型企业与居住区之间
(2007年高考文综重庆卷)图4为a城到d城之间的高速公路建设规划示意图。规划设计走向有甲、乙两个方案,经过比较分析,最终选择按乙方案建设,线路总长58.5千米,建设费用31亿元,比甲方案的概算费用多5亿元,长度多7千米,根据图4及相关信息,回答(1)-(3)题。
(1)图4中高速公路建设选择乙方案,其原因可能是
①单位距离建设成本低②沿河谷走向自然障碍小 ③促进沿线地区城镇发展④保护重点风景名胜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c地建休闲度假地最有利的区位条件是
A.环境承载量大,旅游配套设施好
B.环境优美,旅游配套设施好
C.环境承载量大,交通便捷靠近市场
D.环境优美,交通便捷靠近市场
(3)最适宜在b城发展的工业部门是
A.建材工业 B.仪表工业 C.造纸工业 D.森林工业
参考答案:(1)D (2)D (3)B
(2007年高考文综山东卷)图5位华北某小城镇略图,读图回答问题。
该城镇与依托矿产资源,调整工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你认为最适宜在该城镇布局的工厂是
A.建筑材料厂 B.化肥厂 C.冶炼厂 D.电镀厂
参考答案:A
类型二:判断影响区位布局的主导因素
(2007年高考文综天津卷)39.环渤海地区被确定为我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重点发展区域,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甲、乙、丙三区域工业发展共同的区位优势,除了良好的农业基础、发达的海陆交通、优惠的政策,还有哪些?请再列举两方面。
参考答案:科技水平高;经济基础雄厚。
(2)甲、乙两区域建立化学工业不同的主导区位因素各是什么?
参考答案:甲区域:原料和燃料;乙区域:市场。
(2007年高考文综宁夏卷)37.读图7,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计划在a处建一大规模的木材加工厂,分析其选址的有利条件,并说明建厂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
参考答案:有利条件:接近原材料产地;靠近水、陆交通线(交通运输便利)。影响:森林减少,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对策:合理采伐和育林相结合,采取防治污染等措施。
(2)该地区计划建一大型机场,分别说明b、c两地作为机场选址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提示:大型机场占地规模大,c地需填海。)
参考答案:b地有利:位于几个大城市的中间(靠近几个大城市),便于旅客和货物的集散(交通便利)。不利:占用大量农田和湿地。C地有利:通过填海修建机场,可以保护农田和湿地。不利:位置偏离大城市,不利旅客和货物的集散(交通不便);填海造陆,工程造价较高。
类型三:分析某类最佳工业区位的选择
(2007年高考文综四川卷)36.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2005年10月2日13时30分(当地区时),“和平之旅”使者哥德堡号仿古木帆船于图8中A港启航,经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于2006年8月29日10时30分(抵达地区时)抵达图9中B港。
甲区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主;油气开采和化工、机械设备、食品工业为其三大主导部门;该区工业主要集中在西部。试用你所学地理知识对上述工业特点的成因分别给予合理解释。
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主:___________________;
油气开采和化工、机械设备、食品工业为其三大主导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
该区工业主要集中在西部: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主:劳动力资源丰富(有较多熟练劳动力和技术人才);区内市场狭小;对外经济联系方便(临海)。
油气开采和化工:临近北海油田;邻近世界重要油产地。
机械设备:近钢铁产地(鲁尔工业区);科技力量雄厚
食品工业:乳畜业发达;消费市场广阔。
该区工业主要集中在西部:西部城市密集(有城市群);海运条件便利;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地。
类型四: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从动态角度观察某类或某地区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是一个重要的视角。例如,钢铁工业布局就依次走过了煤产地接近铁矿接近交通便利地的演变。行业的兴衰,社会环境的改变,都将使区位布局随之发生变化。
(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36.图10为某城市两个工业区的分布示意图,东部工业区包括冶炼厂、钢铁厂、石化厂等,西部工业区包括焦化厂、水泥厂等。该地盛行南风。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区不断扩展,要求西部工业区中的焦化厂、水泥厂搬迁的呼声越来越大。为什么?
参考答案:两厂都属于污染(大气)较重的工厂,仅次于盛行风向垂直的老城区郊外,较为合理;现已完全被新城区包围,污染城区,影响居住环境(人们环境意识增强),需迁出城区。
类型五:分析影响某一区位的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2007年高考文综天津卷)36.图11中甲、乙两区域都是重要的种植业分布区。读图回答问题。
依据对应关系,填表说明甲区域发展种植业的主要限制性自然条件及其治理措施。
(2007年高考文综江苏卷)31.东北地区是我国以机械等部门为主的老工业基础。表1为“东北产业结构变化表”,图12为“东北某城市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图”。结合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请简述东北地区发展机械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参考答案:原料丰富;能源充足;市场条件好;交通便利;技术基础好;国家政策支持。
(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40.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读图13,回答(1)~(2)小题。
(1)说明燕京城城址选择的有利自然条件。
(2)说明燕京在区际联系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1)地形:位于山前冲积扇(平原)上,地形平坦。农业:土壤肥沃,有利农耕,可生产城市必需的农副产品。河流与水资源:有河流经过,提供城市、农业用水,以及可能的水运(漕运)通道。气候:西、北背靠群山,东南面向(华北)平原(海洋),可有效增加夏季(东南)风带来的降水,减弱冬季(西北)风的侵蚀。(2)位于几条古大道的交叉点,对外联系方便;东北可通东北平原;北可接内蒙古高原;西可联系黄土高原并进而联系大西北;南经华北平原可通过东部平原地区,且东南离海较近。
二、高考地理试题中区位分析试题的复习策略
1.掌握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1)可持续原则。区位选择的核心原则。多角度、多层面分析某地区工业、农业、商业、城市、交通、旅游等的区位因素,采用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生态文明等措施,以绿色GDP为依据,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寻求这种布局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
(2)主导性原则。不同的产业部门,其投资要素中各要素所占的比例不同,区位选择一般要看是否满足其主导性需求。如装配工业区类(普通服装)要看是否有廉价劳动力;冶金工业(炼铝业)要看是否有廉价电力和原料;饮料业(啤酒)要看是否有便捷的市场。商品粮基地主导因素是优良土地和水热条件;花卉业主导因素是市场和水源;宁夏平原水稻种植主导因素是水源;南疆长绒棉种植主导因素是昼夜温差大。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要了解和把握其区域特征,因此在复习中,要注意对典型区域区位特征的归纳和概括。如以农业为例:
(3)因地制宜原则。因不同的自然环境制宜,因不同的经济环境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区区位,把握区位联系的特殊性。细心地分析给定的环境特点,发挥“比较优势”是合理进行产业布局的基本方法。如“珠三角”的区位优势是邻近港澳台,面向东南亚,对外贸易的优势明显。宜大力发展外需性产业;武汉的区位优势是“九省通衢”,对内贸易的优势明显,宜大力发展内需性产业;上海的区位优势是具有中国“大地理中心”的位置――长江流域出海口、南北沿海航线的中点,对内、对外均有很大优势,发展内、外需性产业均可。
(4)因时制宜原则。区位因素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除了静态地从综合、主导方面分析区位因素外,更要从发展变化角度进行分析、评价。例如,某个工业地域的繁荣、衰败等皆由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而引起。又如,钢铁工业分布的历史演变为:前期为煤铁复合体型,后期为临海型。再如,劳动密集型工业,大约每十年变化一次,在二战期间主要在美国,20世纪50~60年代主要在亚洲“四小龙”,20世纪80年代主要在中国东南沿海和东南亚,20世纪90年代主要在中国沿海省份,21世纪初主要在中国的中部省份(即中部的崛起)。
2.理解区位分析的基础知识
区位分析知识主要集中在高中地理必修(1)下册,我们要认真学习教材中的每一个案例,通过相似知识的整合、核心知识的辐散,掌握区位分析的基本方法、基本规律,构建高质量的区位分析知识结构,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城市发展的区位分析
①城市新区的发展区位选择――从城市的整体发展需求分析比较城市各个方向发展的优势,选择发展的重点方向(大比例尺的平面图上)。例如分析浦东开发区的区位优势是什么?――应从上海市的城市发展需求出发来分析,上海城市在扩张、“退二进三”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建设成服务型、信息化、国际化大都市,故扩大其中心商务区的功能是关键。因此可答为:①紧邻外滩老商务区,历史基础好;②与老城隔江相望,易发展成一个整体;③地势低平,水源方便;④老城区人口、工业、商业活动高度集中,环境问题严重,急需减压;⑤濒江临海,交通方便。
②城市“点状”的区位分析(小比例尺的平面图上)。多分析其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形成多与自然条件相关――气候优越、地形平坦、水运发达、水源充足、矿产丰富。发展多与经济壮大有关,如交通的发展、经济的开发、科技与旅游的发展有关,如重庆市的形成和发展区位:①位于嘉陵江和长江的汇合处;②直辖市;③西南重要的工业基地。
(2)某工业部门设置地理位置的选择
①国内两地或多地(小比例尺图上)的比较区位优势――工业区位因素的分析,要从以下四方面来分析:A.自然条件:位置、地形、水源。B.经济条件(追求利润最大化):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等。C.社会因素:政策(促进就业、社会进步、区域均衡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个人爱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等。D.环境因素。工业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诸多的区位因素中,某种工业的区位选择所要考虑的主导因素可能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因此,在现实的区位选择中,要首先考虑其主导因素或具有明显优势的条件。同时注意:①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原因是工业所用原料的范围越来越广,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加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②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③沿海、沿江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④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越来越重要;⑤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
分析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农业基础(农业可以为工业提供粮食、副食品、原料、劳动力等);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等九个方面。同时要注意:A.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B.分析时应从有利和不利条件两个大的方面去分析。例如,上海建立大型钢铁企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海南为何目前仍没有建立钢铁企业?上海无煤无铁,缺乏原料、燃料,它之所以能发展钢铁工业具有以下有利条件:A.位置优越,交通使利。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居我国大陆南北沿海航运中点,京沪、沪杭两条铁路在此相接,是水陆交通枢纽。可以利用海运、廉价的河运从内地和国外输入煤炭,发展临海型钢铁工业;B.接近消费市场。上海市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上海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又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各种工业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钢铁,建立钢铁企业,可以就地消费,减少运输费用,降低生产成本;C.工业用水方便。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大型现代化宝山联合企业就建立在长江之滨,工业用水极为方便;D.技术力量雄厚。上海工业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沿海地区老工业基地,知识技术密集,高等教育、科学技术都很发达,能为我国生产高、精、尖、新的产品,为全国钢铁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而海南岛虽然蕴藏着丰富的富铁矿,但由于能源短缺,开发较晚,技术落后,市场狭小,目前还没有建立大型钢铁企业。自从1986年成立海南省以来,它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海南的钢铁工业也会兴起的。
②工业类(大比例尺图上――城市平面布置)从“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角度采点:A.“风”――应保证有污染的气体不吹向居民区,注意图中风向条件。B.“水”――应保证有污染的水体不流向居民区,把它放在下游,注意河流的流向。C.“宝”――有好的经济效益。依据产品生产过程中对要素的特殊需求,接近原料地、燃料地,接近市场,接近廉价劳动力,接近科研中心等。D.“地”――从地域空间联系和地形对环境的影响来分析。
(3)农产品生产的区位选择
①小比例尺平面图上,从农产品的生产特点、质量要求和营销的特殊需求条件来分析。A.米袋子问题。从商品粮(余粮)多来分析。例如:试分析鄱阳湖平原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发展的条件?――余粮多、稻米生产的特殊需求来分析。可答为:地势平坦,易机耕;气候优越,水热丰富,单产高;劳动力充足而廉价;国家政策扶持。B.菜蓝子问题。例如珠江三角洲(市郊地区)花卉、蔬菜生产区位分析――花卉、蔬菜的生产是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分析回答为:市场广阔,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面向港澳、东南亚;交通方便;水源方便;劳动力廉价;保鲜技术先进;地势低平,土地肥沃。D.钱袋子问题。例如分析陕西中部黄土高原地区苹果生产的区位优势条件――苹果是非主食,是辅助食品――市场要好;质地要求“脆”――水分适中、“甜”――昼夜温差大、“色丽”――光照充足。种植苹果的过程中,施肥、整枝、护果――耕劳动力多;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一旦栽培有中长期的效益。故答为:品质优良,市场广阔;地处我国平原向高原、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地带,光照充足,昼夜温差适中,品质甜、脆、粉红、个大;劳动力廉价,土地低廉,成本低;土壤疏松肥沃;符合“退耕还林”工程需求,有国家政策、资金扶持;有利于水土保持。
②大比例尺平面图上的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去分析。自然条件有:土地(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指灌溉水源)。同时注意:自然因素的改造: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种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另外人们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就社会经济因素而言:一是市场(决定性作用):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二是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即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减小。如乳畜业,一为对市场的需求,二为对牧草的需求;茶叶生产,一为对多云雾的需求,二为对酸性土壤的需求;旅游休闲业,一为对环境的需求,二为对市场信息的需求;在最适宜的地方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从而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阿根廷五国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供应国,拉丁美洲、非洲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4)交通运输的区位因素
应从“两头地域、沿线地域”建设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来分析。从“自然条件、政治效益、经济效益、技术条件”等角度综合采点。在分析中,社会经济因素――决定因素;自然因素――制约因素;科技因素――保障因素。①从自然因素考虑归纳如下:A、地形:地势平坦对交通线的选择限制少;地形起伏大,铁路多要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公路、管道需要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河流湍急,不利航行;但对航空影响小。B、地质:喀斯特地形――防塌陷、渗漏;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等。C、气候: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公路、铁路;气象灾害(大风、雾等)――水运、航空。D、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②从人为因素考虑归纳如下:A、合理布局交通网――分配交通线上的客货运量,获取最大经济效益。B、经济:经济发展――客货运量大增,资金充足;反过来,交通建设――加快物资流通,促进区域发展。C、资金:尽量减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节省投资。D、人口分布:尽量联系城镇、人口密集区,最大限度受益。E、污染:干线不要穿过城区,远离重要文物古迹等。F、政治:京九线――维持香港稳定与繁荣;进藏铁路――加强,巩固国防等。G、科技:如在冻土上修筑铁路的技术已解决等。同时要注意:公路选线的分析方法,主要考虑社会经济的需要(资源开发与调配、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科技文化交流、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合理布局交通网、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a、国道选线的一般原则:路线基本方向以直达运输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以节省运营时间。b、地方性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地方性公路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的需要为主,可以尽量多地通过当地的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c、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从宏观上要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科技等因素;从微观上考虑是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占用耕地最少三者之间寻求平衡。
3.重视区位分析的基本方法
(1)分清区位分析的对象。区位分析的对象一般有两种:某个区域的区位和某种地理事物的区位。例如“简述上海港在我国水运中的区位优势”属于某种地理事物的区位。“简述东北商品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属于某个区域的区位。
(2)掌握区位分析的要素。影响区位的因素大体分为:位置因素、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三个方面。把握好这三个方面,深入分析其各要素与所要分析的地理事物的联系,再抓主要方面进行重点分析。
关键词:增长极;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合作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4-0138-02
一、增长极理论的内涵
增长极理论(Growing Polar)是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模式理论的代表。“增长极”概念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Perrour)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J.布德维尔(J.Boudeville)将极的概念引入地理空间。增长极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来带动,应将一些区位条件较好的地区和重点部门进行重点投资、重点发展,其他地区通过增长极的辐射作用逐步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的发展。
该理论对区域旅游的开发问题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区域旅游的发展不可能各地区同时发展,要依靠旅游资源、市场等条件优势突出的地区来带动,优先发展这些重点地区和重点部门,然后通过重点地区和重点部门的辐射作用带动其他地区旅游的发展,以达到区域旅游的发展。
二、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合作现状
近年来,随着区域旅游合作的兴起,山东半岛城市群也加强内部合作,在《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半岛城市群旅游产业空间发展规划确定为“两极、两轴和六区”。“两极”,即进一步强化增长极城市青岛、济南异质双核心的作用;“两轴”是以济青高速公路为依托的胶济轴和以沿海高速干线为依托的滨海轴;“六区”包括济南―淄博历史文化、科考修学旅游区,潍坊民俗体验、文化休闲旅游区,东营工业文明、生态观光旅游区,青岛海洋文化、滨海度假旅游区,日照生态文化、滨海度假旅游区,烟台―威海历史文化、滨海度假旅游区。依据该发展规划,山东半岛城市群接待国内外游客总量和旅游总收入近两年明显提高(如表1)。
三、应用增长极理论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合作
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合作以青岛、济南为双核心不是人为决定的,而是依据其资源、区位等条件确定的,下面从旅游资源、区位条件、经济状况进行分析。
1.旅游资源条件分析
(1)从数量上来说,选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A级旅游区等级别较高的旅游景区,通过分析得出,青岛、济南、烟台旅游资源数量较多(见表2)。
(2)从质量来说,青岛海滨风景区、崂山风景区、青岛海底世界,济南大明湖公园、趵突泉公园,烟台蓬莱阁旅游区、张裕酒文化博物馆,威海成山头、刘公岛风景名胜区等对省内外及国际游客吸引力较强。
2.区位条件分析
(1)从地理区位来说,青岛、烟台、威海位于山东半岛城市群东部、南部,东部隔海与亚洲两大客源地日本、韩国相望,北与以大连为龙头的辽东半岛隔海相望;济南市地处京津唐经济圈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之间。良好的地理区位为青岛、烟台、威海、济南大量的高端客源市场提供有利条件。
(2)从交通区位来看,青岛、济南、淄博、潍坊在胶济铁路沿线上,烟台、威海、日照、东营在胶济铁路南北两侧。青岛公路交通十分发达,迄今为止,青岛市已建成济青、胶州湾、西流青银、206国道、前湾港疏港等9条高速公路,总里程达525公里,占全省1/6;青岛港是中国沿黄河流域和环太平洋西岸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运输枢纽,有通往450多个港口的97条国际航线;青岛航空已开通直航东京、大阪、福冈、汉城、釜山、大邱、巴黎(经上海)、欧洲七国(经北京)、新加坡、曼谷以及香港、澳门等19条国际(地区)客货航线,开通国内北京、上海、广州等50个主要城市的航线。济南是全国45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东向有胶济铁路和济青高速公路通往沿海港口和城市,南北有京沪铁路、京沪高速公路连接京津、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西向有308国道和陇海线与西北各省区及欧亚大陆相连;济南目前已形成以济南铁路枢纽为中心的三纵四横网络,地处京沪、京九铁路中段和胶济铁路西段,铁路系统延伸全国;济南航空干线连通全球,济南航班与国内外40多个大中城市相连。总之,济南境内铁路、公路、航空交通区位均良好,基本形成了连接全省、全国和海外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
3.经济状况分析
青岛市位于山东半岛南部的黄海之滨,是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海洋科技中心和现代制造业基地;济南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及教育中心。从经济总量、整体发展水平来看,青岛、济南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双核心城市。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市旅游资源条件、区位条件、经济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从资源条件来看,青岛、济南、烟台三市均具备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业增长极的条件,但从资源条件、地理区位、交通区位、经济状况综合来看,青岛、济南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的核心城市是必然的。充分发挥青岛、济南双核心城市旅游的带动作用,通过济青高速公路为依托的胶济轴和沿海高速交通干线为依托的滨海轴两轴来逐步辐射到半岛城市群其他地区的旅游,最终实现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殿廷.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一、抓住主干知识,完善知识体系
区位问题是“重点内容重点考,重点内容年年考”,但其考心,每年都有一些变换,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如“工业”区位分析每年重点考,“农业”区位也出现较多,“城市区”、“城市带”、“交通点”区位都已有涉及。其它诸如“交通线”、“海港”、“商业区”、“旅游区”等区位分析涉及较少。由此可见,我们在掌握一些基本知识时,一定要全面把握。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答题的技巧。
二、重视分析方法,构建思维模型
首先是了解区位问题考查设问类型:(1)评价区位问题是否合理;例:分析某工业区的区位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2)影响区位布局的主导因素;(3)分析某类最佳区位的选择;(4)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5)分析影响某一区位的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例:分析青藏高原的河谷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优势在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制约因素是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其次,针对高考中常见的五种设问角度,解决各类区位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四性”。(1)全面性:分析某地的区位因素时,一定要有综合的思维、全面的眼光。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时,不要只抓重点,要全面把握基本知识。如:到20世纪50年代,辽宁省已成为中国的重工业基地。辽宁省蕴藏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抚顺有“中国的煤省”之称。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前影响辽宁省钢铁、机械工业的区位因素。参考答案: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丰富的铁矿、煤等矿产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辽河水源,劳动力资源或辽河平原的农业资源。再如:2003年9月28日,东风汽车集团总部大楼在武汉市奠基,标志着东风汽车集团走出十堰,落户武汉市。与十堰相比,武汉市发展汽车工业的区位优势有哪些?分析:这就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武汉市与十堰对比,从地形、交通、原料、政治、科技、市场等角度来表述武汉市的区位优势。(2)主导性:我们知道了在分析区位因素时,要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进行评价,但在结合具体区域进行评价时,不可能是面面俱到,关键是针对区域特点抓主导因素,抓住了主导因素,也就回答了问题的实质。例如:德国鲁尔区主导因素是煤炭;美国“硅谷”的主导因素是科技等。注意:在回答区位问题时,可能由于时间、篇幅等因素不可能面面俱到时,一定要抓住主导因素,主导因素肯定是重要的采分点。(3)动态性:区位因素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要从发展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4)两面性:任何问题都要一分为二,任一区位都会存在有利的条件和不利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利用有利的条件,针对不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例如:东北地区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不利因素有哪些?参考答案:有利条件:夏季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冬季下雪量大,使土壤有较好的墒情,冬季气温低,冻死很多害虫。不利因素:秋末冬初、冬末春初会受到寒潮的影响;纬度高,气温低,不利于农作物的成熟。
三、学会知识迁移,注意答题技巧
1、充分利用题中已有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区位分析与评价的试题大多以图表的形式出现,学会区位信息的提取和分析整合是解题的基础。若是工业区位的分析,应重点关注风向、河流流向、交通线路、资源和能源地、大专院校等对工业分布有重大影响的信息;若是农业区位分析,则气候、地形、水源、土壤、交通线路、城市分布等对农业生产活动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应加以认真提取与分析;若是港口区位分析,则重点考察通航条件(河湖、海洋或人工运河)、停泊条件(深水港湾可防风防浪)、筑港条件(地势平坦开阔)、腹地条件(广阔而经济发达的腹地)、城市条件(以城市为依托)等关键信息。
例如:
左表是三个地区建厂的优势比较(点数越多,优势越明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最适宜发展的指向型工业是
A.原料指向型 B.动力指向型
C.劳力指向型 D.技术指向型
2、根据乙的区位特点,适宜发展的工业类型是
A.汽车工业B.生物制药C.钢铁工业D.纺织工业
3、影响丙地高科技工业发展最不利的区位因素可能是
A.劳动力素质低B.原材料缺乏C.距市场远D.劳动力缺乏
参考答案(1)A (2)B (3)A
简析:第一小题就要根据题中信息来判断,表中表明甲地发展工业的三要素中原料的优势最为突出,应该选择原料指向型工业;第二小题要根据题中信息和已有知识来做,由表格中信息可知,乙地最突出的优势是市场区位,且对原料、工资的需求不多,再根据已有知识,生物制药对市场的要求较高,对原料及工资的要求不多;第三小题根据已有知识,高技术工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即可选出答案。
关键词:区位 知识体系 分析方法 知识迁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2-023-03
地理高考的内容主要有三大块:自然地理、区域地理和人文地理。其中自然地理的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是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并且与数学、物理联系较多(如球面距离、线速度、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等);区域地理的内容又太多,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既有中国的,又有世界的,再加上我们浙江省初中没有开设地理课,有许多学生是高中才开始真正的接触地理,学生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识记许多区域特征,识记起来难度较大,有许多人把区域地理称之为地理学科试题的“瓶颈”,可见其难度的大小;人文地理的难度应该是最小的,主要体现在知识点少且条理性强,比较容易把握。
区位分析这部分内容,是人文地理学科发展中最具有生命力的部分,运用这些理论能解决现实生活中许多的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另外,区位问题的考核能有效地体现学生获取信息、分析迁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我发现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学生只要有完善的知识体系、掌握了分析方法和答题技巧,并且能够充分利用题中的信息及已有的信息进行知识迁移,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下面是我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的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抓住主干知识,完善知识体系(见下表)
对于这个表格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区位因素,学生一定要下工夫把它记住, 这是我们做题的基础,知道了最基本的区位因素,我们才会有答题的方向,才有可能答对题,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区位问题是“重点内容重点考,重点内容年年考”,但其考心,每年都有一些变换,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如“工业”区位分析每年重点考,“农业”区位也出现较多,“城市区”、“城市带”、“交通点”区位都已有涉及。其它诸如“交通线”、“海港”、“商业区”、“旅游区”等区位分析涉及较少。由此可见,我们在掌握一些基本知识时,一定要全面把握。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答题的技巧。
二、重视分析方法,构建思维模型
1、了解区位问题考查设问类型
(1)评价区位问题是否合理;
例1:〔2012年课标全国卷,37题第(3)小题〕
下图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东部山地雪线高度在4480~5000米之间。自20世纪90年代,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生长期耗水量较大),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区。
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大力
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
(2)影响区位布局的主要因素;
例2:〔2013年浙江文综,36题第(1)小题〕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美国本土年降水量分布及棉花带范围图。
我国新疆棉花产区和美国棉花带相比,两者相似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某类主导区位的选择;
例3:〔2010年全国文综〕 一般而言,影响柑橘果酱生产厂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
A、原料地 B、消费市场 C、劳动力价格 D、交通运输
(4)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例4:〔2012年浙江湖州联考〕读某类工业的区位因素影响力变化图,回答问题。
该工业最有可能是
A、制糖工业
B、普通服装
C、钢铁工业
D、精密仪表工业
(5)分析影响某一区位的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例5:〔2011年全国文综,36题第(4)小题,14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分析甲城市发展麻纺织业的有利条件。
例6:〔2012年全国文综,36题第(3)小题〕
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下图中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近年来,每至棉花收获季节,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
说明该区域棉花生产的限制性因素。
2、针对高考中常见的五种设问角度,解决各类区位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四性”
(1)全面性:分析某地的区位因素时,一定要有综合的思维、全面的眼光。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时,不能只抓重点,要全面把握基本知识。既要关注到自然因素,也要把握好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
例如:到20世纪50年代,辽宁省已成为中国的重工业基地。辽宁省蕴藏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抚顺有“中国的煤省”之称。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前影响辽宁省钢铁、机械工业的区位因素。
参考答案: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丰富的铁矿、煤等矿产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辽河水源,劳动力资源或辽河平原的农业资源。
如:东风汽车集团总部大楼在武汉市奠基,标志着东风汽车集团走出十堰,落户武汉市。与十堰相比,武汉市发展汽车工业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分析:这就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武汉市与十堰对比,从地形、交通、原料、政治、科技、市场等角度来表述武汉市的区位优势。
(2)主导性:我们知道了在分析区位因素时,要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进行评价,但在结合具体区域进行评价时,不可能是面面俱到,关键是针对区域特点抓主导因素,抓住了主导因素,也就回答了问题的实质。
例如 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水源
主导因素 青藏高原的河谷农业――热量
云贵高原的梯田农业――地形
再例如:德国鲁尔区主导因素是煤炭;美国“硅谷”的主导因素是科技等。
注意:在回答区位问题时,可能由于时间、篇幅等因素不可能面面俱到时,一定要抓住主导因素,主导因素肯定是重要的采分点。
(3)动态性:区位因素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要从发展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如:简述近年来辽宁省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参考答案:省内煤炭资源枯竭,交通运输条件有了发展,工业发展有了很大机遇。
分析: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因素中有部分因素处在发展变化之中,主要是交通、科技、政策、旅游、信息通信网络等。例如扬州和济宁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而兴起,由于京杭大运河北段的淤塞和京沪铁路的修建而衰落;深圳由于政策因素而崛起。
(4)两面性:任何问题都要一分为二,任一区位都会存在有利的条件和不利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利用有利的条件,针对不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东北地区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不利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有利条件:夏季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冬季下雪量大,使土壤有较好的墒情,冬季气温低,冻死很多害虫。不利因素:秋末冬初、冬末春初会受到寒潮的影响;纬度高,气温低,不利于农作物的成熟。
三、学会知识迁移,注意答题技巧
1、充分利用题中已有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区位分析与评价的试题大多以图表的形式出现,学会区位信息的提取和分析整合是解题的基础。若是工业区位的分析,应重点关注风向、河流流向、交通线路、资源和能源地、大专院校等对工业分布有重大影响的信息;若是农业区位分析,则气候、地形、水源、土壤、交通线路、城市分布等对农业生产活动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应加以认真提取与分析;若是港口区位分析,则重点考察通航条件(河湖、海洋或人工运河)、停泊条件(深水港湾可防风防浪)、筑港条件(地势平坦开阔)、腹地条件(广阔而经济发达的腹地)、城市条件(以城市为依托)等关键信息。
例如:
左表是三个地区建厂的优势比较(点数越多,优势越明显),回答下列问题:1、甲地最适宜发展的指向型工业是
A.原料指向型 B.动力指向型
C.劳力指向型 D.技术指向型
2、根据乙的区位特点,适宜发展的工业类型是
A.汽车工业 B.生物制药 C.钢铁工业 D.纺织工业
3、影响丙地高科技工业发展最不利的区位因素可能是
A.劳动力素质低 B.原材料缺乏 C.距市场远 D.劳动力缺乏
参考答案(1)A (2)B (3)A
简析:第一小题就要根据题中信息来判断,表中表明甲地发展工业的三要素中原料的优势最为突出,应该选择原料指向型工业;第二小题要根据题中信息和已有知识来做,由表格中信息可知,乙地最突出的优势是市场区位,且对原料、工资的需求不多,再根据已有知识,生物制药对市场的要求较高,对原料及工资的要求不多;第三小题根据已有知识,高技术工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即可选出答案。
2、主次清楚,条理分明;具体规范,表达到位
答题时尽量回答知识的主要方面,切中要害,一个问题答一段,或者一个方面答一段,这样可以做到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在分析问题时,切忌一条道走到黑,一定要多角度、全方位。
一、命题趋向
1.结合区域地理内容,考查某区域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2.结合图形,要求考生提取地理信息并进行分析、解释有关地理背景、原理、方法。
3.结合社会生产、生活中的焦点、热点问题,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梳理
1.农业生产和布局的影响因素(区位条件)。
(1)自然因素:气候(光、热和水分)影响农业生产方式、农作物种类及分布、复种指数、产量等。地形(地貌)影响垦殖指数、山区农业的垂直变化。土壤的酸碱度、肥力和土壤结构直接影响农作物种类和产量。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农产品保鲜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也会影响农业的生产和布局。
2.农业地域类型的比较。
3.郊区农业类型的区位分析。
大城市郊区,由于距中心城市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部门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出现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某一地点种植何种农作物,取决于不同农作物的比较收益,一般要考虑:①地价的高低。一般来说,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越高,只能选择单位面积产值高的农业类型,例如园艺业、乳畜业等。②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值大小。从单位面积产值看,由高到低依次是花卉、乳制品、塘鱼、水果、棉粮等。
当然在选择时还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的影响及某些农业类型对区位因素的特殊需求。如: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农产品应选择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时效性强、需保鲜的牛奶、花卉等农产品生产地应分布在近城镇及交通方便的地方。
一般来说,以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由内向外分布着6个农业圈,即市场园艺业与栏饲业(生产蔬菜、花卉、禽、蛋等)、乳畜带(生产牛奶)、混合农业带(乳畜、谷物混合经营)、商品谷物带(小麦、玉米、水稻种植)、大牧场业带、非农业带。
4.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1)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城市的迅速发展,城郊农业将生产重点转为栏饲业、乳畜业及园艺业。
(2)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三、重点突破:我国商品农业基地建设问题
1.黑土的利用:
2.沼泽的保护:
例题 读某城市周边地区图(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中1月-20℃等温线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2)图示地区与其他重要商品粮产区相比较,最具优势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3)说明A城市的交通区位优势。
(4)分析图中B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解析 本组题以我国东北农林基地建设为地理背景。根据经纬度及河流水系特征判断该区域为东北平原,-20℃等温线向南凸,即向较低纬度凸,说明该地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偏低,根据地形分布,判断与山地有关;松嫩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与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有其自然和人文方面的优势,可以从气候、地形、土壤及人口密度等方面分析;图中A城市为哈尔滨,可以从河流、铁路、公路、航空等方面分析其区位条件;B河流为松花江,其水文特征可从汛期、流量、冰期、含沙量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图中-20℃等温线向南(或向低纬方向)凸,说明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低,主要是受地形(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的影响。
(2)有广阔的平原,肥沃的黑土,人均耕地多,机械化程度高。
(3)A城市是松花江沿岸的重要港口,内河航运便利,又有京哈、滨洲、滨绥等铁路干线在此交汇,同时还有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和通往国内各大城市的航空线。
(4)B河流由于所处纬度位置较高,冬季长、气温低,所以结冰期较长;春季由于积雪融水补给会出现春汛,夏季由于雨水补给会出现夏汛,故有两个汛期;流经地区林木比较茂密,所以含沙量比较小;该河流由于补给较充沛,汇入其的支流也较多,所以流量较大。
[关键词]迪斯尼;上海;区位;增长极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5-0145-03
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2009 年11月4日上午的授权,上海迪斯尼项目申请报告已获国家有关部门核准,中美合作双方正就合作的具体内容和细节进行深入磋商,将长期合作在上海浦东新区共同建设世界一流的迪斯尼乐园。主题公园是一种投资大、风险高的旅游投资项目,科学合理的选址是主题公园投资成功的关键。迪斯尼为什么会选择上海?迪斯尼落户上海又会给上海带来什么呢?
1 旅游区位论
1.1 区位论
区位论或称区位经济学、地理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空间组织优化的学问。它有两层含义:一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可以称为布局区位论;二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可称为经营区位论。布局区位论是区位主体已知,根据区位主体本身固有的特征来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优选最佳区位;经营区位论正好相反,大的区位空间已知,依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来研究区位主体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1.2 旅游区位的内涵
旅游区位是通过旅游目的地与其客源地相互作用中的相关位置和交通可达性来体现的。它可以看成是旅游目的地对其周围客源地的吸引和影响,或一个客源地对其周围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性与相对偏好。区位因素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推动或制约作用,良好的区位条件和区位设计能够吸引众多游客,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相反,则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孙根年先生将旅游区位划分为客源、资源、交通和认知区位四种,笔者认为根据主题公园的具体情况,可以从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旅游感知形象、空间集聚和竞争、决策者行为五个方向来分析迪斯尼落户上海的原因。
2 迪斯尼落户上海的区位要素
2.1 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
(1)客源市场条件
由于主题公园投资大、风险高,所以要求选址在经济发达、流动人口多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以保证有良好的客源市场条件。据美国华盛顿的城市土地研究所研究,一个大型主题公园的一级客源市场(80千米或1小时汽车距离内)至少需要有200万人口,二级客源市场(240千米或3小时汽车距离内)也要有200万人口以上,之外的三级客源市场虽也很有帮助,但不能过分依赖。上海作为历来的内外经济接轨的重要枢纽,其周边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流域经济,它不仅是太湖流域经济,而且是长江流域经济。现代交通的发展,使它既可以辐射到周边的苏州、无锡、常州等长三角地区,也可以一直延伸到中西部的武汉和重庆等地区,把大半个中国带动起来。
(2)交通条件
主题公园所在的城市除了客源市场条件好以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城市对外公共交通,也即可进入性(Accessibility)好。主题公园客流具有大人流量、高密度聚集的特点,因此必须具有良好的区域交通系统,它可分为联外交通和区内交通。联外交通是该地区吸引大众尺度(二三级客源地)游客的必要条件,主要表现在机场吞吐能力,火车、汽车运输网络及航运能力。上海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就是国际上十大海港之一,如今已成为全国水、陆、空交通枢纽,成为旅游目的港与枢纽港。上海依托浦东与虹桥两大国际机场,开辟了300多条从上海通往国内外各大城市的航线,使全世界 50%左右的人口都可以在 5小时之内到达上海。再加上便捷的市内交通网络,上海已具接待来自四面八方游客的基本交通条件。
2.2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主题公园具有与一般游乐场和公园不同的特点,最明显的是它的高投入和高成本性,主题公园为了吸引游客,需要达到较大规模,占地面积动辄超过数百、数千亩,土地价格成本高;而高科技设备的一次性投入数额巨大,如果资本比例不高,则银行的债务压力必然很大;主题公园作为服务性企业,维护成本所占比例高,如人员工资、设备运行、动植物的饲养、技术设备的更新和较高的更新率。一般而言,作为企业行为的主题公园开发,只有在区域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才具备较大规模的投资能力。经济的高速增长是迪斯尼乐园投资上海的一个利好条件,因为经济基本面的持续增长带来的是赢利预期的确定性。下表是2000—2009年10年间关于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有关数据。可以看出,上海经济高速发展,而且这一走势似乎不可阻挡,这就充分为迪斯尼减少了经济萧条的风险感知。
(1)上海市生产总值
(2)收入水平
旅游消费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消费,旅游需求与人均收入水平成正比。主题公园所在区域居民的收入水平也会影响主题公园的经营状况。迪斯尼到目前为止,在欧美共发展了四个大型主题公园,所在地除奥兰多外,洛杉矶、东京和巴黎均是人口过千万的世界级大城市,其居民收入水平及消费能力也位居世界前列。而迪斯尼落户香港也是考虑到香港拥有670万人口,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达23643美元(1999年),仅本地居民就有能力负担迪斯尼乐园的高消费。上海迪斯尼乐园一旦建成,其游客将大致来源于华东、华北。这些潜在的消费人群中最值得关注的是长江三角洲的消费人群。因为这个地区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人民生活最富裕的经济区域。上海1999年的时候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10931.6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077.6元,而1998年的时候,长江三角洲的GDP已经超过全国GDP的1/6。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地区将拥有广大的且具有相当消费能力的游客来源。
2.3 城市旅游感知形象
城市旅游形象是指城市旅游者在游览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硬件)的观赏和市民素质、民俗民风、服务态度等(软件)的体验所产生的城市总体印象。城市旅游形象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反映的是整个城市作为旅游产品的特色和综合质量等级。一般来讲,每一个城市对旅游者都有一个趋于一致的旅游感知形象,这种感知形象是城市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通过人类行为和自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与城市自身职能和性质相关的城市外部形象和内在特征相统一的独特的风格。上海作为一个立体的、动感的、充满活力的国际大都市,人口密集、高楼林立,高水准、高品位的博物馆与艺术馆精彩纷呈,古老与现代的建筑交相辉映。有风格迥异的城市广场,有多姿多彩的音乐、体育活动,有时尚新潮的购物中心,有舒适现代的星级宾馆,有多姿多彩的娱乐生活,有顺畅便捷的交通、通信,有热情友好、知书达理的市民,游客在这里可以真正感受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无愧于“东方明珠”的荣誉称号。
2.4 空间集聚和竞争
集聚是指有关的经济客体或经济客体与社会基础设施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结合。这种空间结合一般会产生有益的效果,但是这种集聚又需要控制在一定限度内,超过了限度的过分集聚,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因而出现负效应。集聚效果和合理规模问题是区位理论的主要问题之一。但是,由于旅游产品的特殊性,已有的区位理论并不能解释旅游地集聚的空间竞争问题。主题公园的空间集聚我们一般指在同一城市的集聚,因此,不讨论需求方面和供给方面的一些共性的因素,只讨论影响主题公园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即主题内容和景区规模,另外,微观区位条件也很重要。主题内容是主题公园吸引游客的物质基础。主题内容往往决定着主题公园的成败。锦江乐园、上海欢乐谷、上海大世界、未来的迪斯尼乐园虽然各有差异,但都是游乐场性质,在一定程度上,这些乐园会形成竞争关系。
面对迪斯尼乐园的进入,上海本土主题类乐园应与其进行错位竞争,避免正面冲突。华侨城欢乐谷推崇时尚、动感、激情,主题集中在器械游乐加情景创造,这与迪斯尼的梦幻主题有非常大的区别,主要的目标市场是成人。锦江乐园位于市内,便捷的交通及相对较低的票价是它的优势所在,锦江乐园游客主要以15~40岁的青年人为主,游乐项目相对都比较刺激。大世界是集演出、娱乐、观赏、竞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游乐中心,它的定位与迪斯尼也不相同。
2.5 决策者行为
决策者行为关系到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另一个层次是政府的决策行为。从宏观角度讲,政府的政策倾向对主题公园发展的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与普通旅游业发展情况不同,国家或地区政府对主题公园的政策支持重点并非在税收和贷款利率上的倾斜,而是在融资和地价政策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上。如法国巴黎在迪斯尼乐园投资之初,融资额就占了51%,法国政府也为迪斯尼乐园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性优待和资金支持,还专门为其修建了一条地铁专线。同样,迪斯尼乐园落户香港,其原因之一也是因为与港区政府有协定,可以得到180公顷的廉价土地。
3 迪斯尼构建上海未来经济增长极
3.1 增长极理论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存在这样一种经济现象: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其内部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总是先由具有主导能力的企业或部门在某个区域聚集,形成经济中心,该中心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和吸引作用,不仅自身增长迅速,而且能带动周边企业或部门经济发展。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将这种现象归纳为增长极,相关理论归纳为增长极理论。一个经济中心成为增长极的条件为:必须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必须有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有良好的投资和生产环境。
3.2 旅游业增长极概念
旅游业所涉及的产品与服务都是在其提供地消费,利用增长极理论分析,有利于产业的发展。旅游业增长极可以定义为:具有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形成一定规模的经济效益,具有优良的投资环境,能够吸引人才、资本、技术并对周边和其他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特定旅游业空间区域。旅游业增长极可以加快各地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力要素的聚集,使得旅游业增长极成为该国或地区旅游产业的重点发展区域,成为该国或地区跨越式发展旅游业的突破口。
3.3 迪斯尼将对上海经济产生的推动作用
全球已有的迪斯尼主题乐园,都是当地经济的有力引擎。美国奥兰多的华特迪斯尼世界每年迎来约1600万人次的游客;游客在东京迪斯尼度假区的年消费金额达到170亿美元;香港迪斯尼乐园为当地提供了近2万个工作岗位;巴黎迪斯尼乐园度假区的年税收收入达4.35亿美元;美国洛杉矶的迪斯尼乐园度假区,附近聚集了其他的30个景点和2万多间酒店客房。迪斯尼直接拉动相关产业和周边经济,有助于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结构转型。上海迪斯尼一旦正式投入运营,每年至少可以为当地吸引近千万人次的游客,这样规模的客源将为上海相关现代服务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能够增添上海都市旅游的新景点,带动宾馆、零售、餐饮、会展、娱乐、交通运输、金融、保险、房地产等各行业的发展,提高上海的国际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一旦上海迪斯尼乐园建成,估计将带动总计上万亿元的GDP总值,可为当地创造5万个新职位。消费力方面,中国内地80%以上客流将被吸引至上海,甚至包括大量亚洲旅游资源。
参考文献:
[1]董观志.旅游主题公园管理原理与实务[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
[2]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保继刚.主题公园发展的影响因素系统分析[J].地理学报,1997,52(3).
[4]傅军.主题公园区位选址分析[J].南方建筑,1999(3).
[5]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董观志.主题公园选址的层次结构分析[J].商业时代,2006(2).
[7]方田红.迪斯尼乐园落户上海带来的思考[J].江南论坛,2010(1).
[8]柏秀,杨明博.迪斯尼主题公园落户上海优势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3).
[9]张亚辉.迪斯尼乐园选址参考因素探析——以东京迪斯尼乐园为例[J].商业文化,2010(4).
关键词:土地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区位条件;土地资源利用
引言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人口密度的不断加大,土地资源的消耗随之增加。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形成、演化具有十分强烈的影响。当我们评价区域土地资源或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全面考虑土地资源的自然生态因素和社会经济技术因素,把潜在的土地资源生产力合理地组合在最佳的土地利用模式中。影响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属性的十分广泛,各种因素的影响方式和程度各不相同,有必要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下面将就土地资源的区位条件这个主要特性做重点分析。
1.土地资源的区位特性
土地区位是自然要素区位、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在空间地域上相互作用、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不仅指陆地上某一地块的空间位置,还包括多种土地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相互影响所形成的整体组合效应在空间位置上的客观反映。
1.1.自然区位
土地的自然区位主要是指土地的自然地理位置。包括土地位置上地形、地貌等自然要素的组合特征,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空间位置关系。自然区位直接影响交通区位和经济区位的形成,是土地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1.2.经济区位
土地的经济区位指土地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表现的人地关系和社会物化劳动投入。主要指不同区域土地在经营、社交、工作、娱乐等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相互关系。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
1.3.交通区位
土地的交通区位是指区域土地或某地段与交通线路及设施的相互关系。经济区位产生的影响能否转化为实质性的效益受到交通区位的制约,此外,它的优劣还影响到土地聚集效益、市场演变、结节点产生及扩大等。知识经济时代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包括核心生产要素发生变化,以及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成为可能。
自然区位、经济区位与交通区位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地域空间,从而决定了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和空间布局。
2.区位论与土地分区利用
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屠能的农业区位论研究的是农业土地资源的利用、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及配置问题。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研究的是工业企业的选址问题,亦即一定区域土地上的工业企业布点问题。克里斯塔勒的城市区位论更是着眼于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利用问题,研究一定区域下城市的分布及城市间的相互关系。寥什的市场区位论把生产区位和市场结合起来,从市场区位的概念入手,把它作为解决问题的—个起点。近年来,区位论的发展十分迅速,在解决生产布局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事实上,我们不仅要学习国外区位理论的先进经验,同时也要学习区位论的技术要求、技术程序以及整套的科学工作方法,力求减少失误,因为生产布局工作的失误,会造成巨大浪费。
土地区位利用理论是从区域整体出发,考虑区域内动态利用问题,以确定城市体系及各部门、行业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关系,是融合全部社会经济细胞的综合理论。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土地区位利用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土地资源区位利用不断深化的理论体现。
3.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
人们的的生产活动与土地的利用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土地利用程度也不断加深。这一变化使其在不同方向上的利用表现出不同的区位过程。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就是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分化过程。城市各业用地区位过程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商业用地的区位特点
为满足方便人们生活的要求,商业用地多聚集于市中心、繁华街道两侧、交通路口以及大型公共设施的周围。商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初是推进城市形成的一个重要动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又进一步推动商业繁荣。
(2)工业用地的区位特点
工业是城市进步的直接动力。就世界范围由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的现实来看,工业发展能够推动城市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从而推进整个城市的发展。因此,工业用地具有不断向市区边缘迁移和自动集结成团倾向的区位特点。
4.土地资源的区位效益
土地区位效益的实质是位置级差地租。土地位置级差地租是指由于距离产品消费中心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大小不同的土地纯收益。区位效益理论在支配着城市中各项用地的空间安排。由于集聚效益的影响,人口和工业会向大城市及其中心区集聚。但是,有目的地利用区位效益理论可以改变这种趋势。合理的级差地价政策,还可以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进一步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
总结
土地区位的差异与各项用地特定的区位要求是土地资源的自然空间结构和人类社会经济利用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我们知道土地面积是有限的、稀缺的,区位效益高的土地的面积就更有限,因此土地利用结构合理调整是我国所有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要求我们在进行土地资源配置时,自觉利用区位理论,确定各种区位土地的最佳利用途径及方式,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以提高土地利用的总体经济效益。(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参考文献:
[1]冯长春,巴特尔.城市土地资源经济的理论与应用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4,01:163-167.
[2]金相郁. 20世纪区位理论的五个发展阶段及其评述[J]. 经济地理,2004,03:294-298+317.
[3]杨勇,郎永建. 开放条件下内陆地区城镇化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区位差异[J]. 中国土地科学,2011,10:19-26.
[4]赵小汎. 区位熵模型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的新运用[J]. 经济地理,2013,02:162-167.
【要点分析】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科技因素。
(一)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光照 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热量 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栽培方法等。
土地 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不同位置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价值;土地本身的肥力不同,其生产力也不同。
水分 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没有水就没有农业,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地形 影响农业布局,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18°的宜发展牧业或林业。(1)地形的高度。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会使得水热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产类型。(2)地形的坡度。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不适于发展耕作业,而应该植树种草发展林业等。(3)山脉的坡向。迎风坡和背风坡,向阳坡和背阴坡的不同,水热条件也不同,从而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
土壤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不同的土壤类型、土壤成分、土壤质地、土壤层的深度以及土壤肥力的差异,都会影响农作物的种类。例如我国东北的黑土、华北的黄土、南方的红壤等的不同,也是影响农作物种类的因素之一。
(二)人文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市场 市场需求量的多少影响着农业经营规模的大小,当农产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经营规模扩大,反之则规模缩小。
交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交通运输条件对农业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对商品农业的影响最显著。例如产品易腐烂变质等一些对运输迫切的农业(如乳畜业)对交通条件的要求较高。
政策 国家政策和措施,如鼓励性措施(提供农业补贴、免征农业税、提高产品价格)或限制性措施等会对农业产生很大的影响。
(1)通过科技对自然因素的改造。如、宁夏平原加强灌溉改造水分条件,发展种植业;针对三江平原沼泽地过湿,通过排水改造水分条件,发展种植业;东南丘陵通过修筑梯田改造地形条件,发展种植业;针对沿海滩涂土壤含盐度高,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排盐改造土壤条件,发展种植业等。(2)通过科技改变社会经济因素。如科技的进步改善了运输条件(空运、大型船舶等),加上保鲜技术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地分离,从而促进跨地区以至世界性的农业区域专业化的发展。
其它因素 农业基础和工业基础、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风俗习惯等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思维拓展】
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做是相对不变的,而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则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而对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的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例如,近些年来,大庆的周围形成了以生产蔬菜、肉、蛋、奶为重点的农业生产基地,就是市场需求的结果;南方的柑橘、荔枝大量运往北方市场,主要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发展;荷兰的鲜花远销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是因为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发展农业必须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因时、因地制宜,使人的主观行为与自然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科学合理地作出农业的区位的安排与决策。农业区位分析的思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明确农业活动的主要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与劳动力)。
2.结合试题提取区域(或材料)相关区位信息。
3.运用正确的观念分析农业活动的合理性或偏差性评价农业区位因素优势。
4.全面分析、综合判断,并应该用动态的眼光来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从而抓准主导因素,全面回答问题。
【试题分析】
材料一、美国东部农业区的分布图一。
材料二、东北平原图二。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A、B、C是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区,简述其农业发展的有利社会经济因素。
(2)分析我国东北平原成为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有利自然条件。
在高考中,地理区位因素与区位条件的分析应用是基础知识和能力考查的重要体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地理复习中区位条件应用与分析的策略与技巧。
一、 以高考试题为基础,感悟命题方向
研究高考试题是高考备考复习中的重要方法,同学们可以通过对真题的研究与分析,明确考试重点,进而做到有的放矢地复习。
通过对高考真题的研究可以看出,高考中区位条件的分析多通过某具体区域地理事物或现象作为实例,虽然实例不同,但考查方向基本为农业条件、工业布局、城市形态、交通线布局、产业转移、区域差异比较等。同学们在复习时应加强对以上几种区位类型的分析与研究,例如:农业的区位分析中自然要素起主导作用,而工业区位主导作用则是社会经济因素。在进行区域差异比较时,自然与社会经济要素都要作详细对比或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比较。
区位分析仍会是今年高考地理的主角,其中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等内容的实例分析会通过热点地区来呈现,如我国的成渝经济区、喀什经济特区、高速铁路建设、中东地区及波斯湾地区能源、交通、自然、经济等因素。但“万变不离其宗”,同学们只需把握住地理区位条件的基本组成,结合试卷提供的信息组织专业用语、准确评价就可以完成题目要求。
二、 分析考点,预测高考命题趋势
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始终是高考复习的立足点。对于考试说明不涉及的内容,同学们可以大胆舍弃,不必浪费精力和时间,从而降低复习强度,提高效率。地理区位内容的复习方式应该通过梳理考点、整合知识来实现,通过找寻联系和区别,运用地理学区位的基本理论进行知识体系的建立,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以下是我根据高频考点归纳出的区位分析的主干实例:
1. 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分析(图2)
【例1】 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中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规模较大,其成因是什么?
解析 主要是城乡和地区之间经济收入的巨大差异这一社会经济因素导致的。
2. 城市区位因素分析(图3)
【例2】 试分析重庆市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解析 ①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长江和嘉陵江汇合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②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润,水热充足,地势低平,土壤肥沃;③农业发达,物产富饶;④工业基础雄厚;⑤科技教育较发达,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素质较高;⑥国家政策优惠,有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等。
3. 农业区位因素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分析(图4)
【例3】 影响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农业区位特点是什么?
解析 影响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表1)
4.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 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图5)
(2) 五种指向型工业类型(表2)
【例4】 举例说明典型工业生产厂家的主导工业区位因素。
解析 (1) 普通家具厂为市场指向型,而东北林区家具厂的主导因素则是原料;(2) 新疆地区的棉纺织工业属于原料指向型,而上海的棉纺织工业则属于市场指向型;(3) 南京、北京的石化工业属于市场指向型,而东北大庆、辽阳的石化工业则属于原料指向型;(4) 内蒙呼和浩特的伊利生产基地属于原料指向型,而北京、南京、上海的液态奶基地是为了接近市场。
5. 产业转移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区位分析(表3)
【例5】 江苏省内的苏南地区产业向苏中和苏北地区转移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 苏中苏北地区相对于苏南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劳动力丰富且廉价,人口众多,市场广阔,资源丰富,有政策支持,所以称为吸引产业转移的迁入区。
6.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中调入区和调出区的区位分析
我国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工程,除了西气东输,还有北煤南运、晋煤外运、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我国资源和能源空间布局存在较大的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而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又进一步从需求上拉大了这种差异,这种供需矛盾是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基本成因。而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区位分析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例6】 南水北调工程成因分析是什么?
解析 南水北调是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水资源的一项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工程。其建设的根本原因在于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具体分析如下(表4):
7. 综合分析某生态问题的成因分析
针对生态问题,要分析其综合成因,一般应按以下思路展开。(1)自然原因:①地形原因(海拔、起伏状况、封闭状况等);②气候原因(热量、降水、风力等);③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④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⑤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2)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要注意的是,分析原因并不需要每一方面都展开说明,应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例7】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是什么?
解析 自然条件包括:由高原、山地向平原过渡,坡度较陡;降水集中于夏季,多为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疏,覆盖率低;土质由粉沙颗粒组成,疏松且有节理发育。人为原因包括:对植被的破坏,尤其是对森林的砍伐;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如轮荒等;露天开矿的采矿方式等。
8. 流域开发的区位分析
流域既是一个自然区域,又是一个经济区域,区域内自然因素之间、自然因素与经济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流域的整体性,在做流域的区位分析时,必须在对该河流域内的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特征以及农业、工业、交通、文化等人文特征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并预测综合开发对该河流域产生的多方面影响。
【例8】 试分析长江流域的区位条件。
解析 如下表所示(表5):
9. 能源矿产开发区域的区位分析
能源和矿产开发区域多为传统工业区,其区位分析应结合工业区位分析理论,突出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一般从交通、矿产、水源、市场等方面分析。
【例9】 试对山西省与德国鲁尔区发展区位条件进行比较。
解析 如下表所示(表6):
10. 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区位分析
经济发达的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与当地的地理区位有着密切关系,这样的地区一般都位于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经济条件优势明显的区域,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应忽视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例10】 试对中国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进行区位分析。
解析 如下表所示(表7):
三、 关注热点问题,提升解题能力
一、人文地理复习策略
1.理清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起来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且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多。因此同学们应抓住人文地理“形散神聚”的特点,理清知识线索、构建知识体系,把书本由厚变薄,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人文地理考查的核心主题包括人口(增长、迁移、分布、容量)、城市(城市化、城市区位、空间结构)、工业、农业(区位选择、地域类型)、商业(区位因素)、交通运输(主要方式、区位选择)等(形散),而其中区位分析与评价是贯穿人文地理始终的灵魂(神聚)。复习中我们可以以“区位分析与评价”为主题构建知识网络:
此外,复习中还可针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位,抓住一条线索将单个知识串连起来形成清晰的知识链。以“人口数量的变化”为例:
2.,建立思维模型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立意所在,亦即“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尽管试题情境、问题设计千变万化、推陈出新,但答题所用的知识、原理还是教材中的。对于“切入容易深入难”的人文地理而言,建立思维模型是提高思维能力、防止思维偏差的有效策略。以高考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区位分析与评价”为例:
(1)求同――构建区位因素结构
各种人类活动的区位选择多受自然因素(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等)和社会因素(政策、环境、科技等)的影响,因此要用综合的观点观察分析区位因素。
(2)存异――形成区位分析方法
根据区位分析与评价的不同要求,对同类问题进行归纳,构建区位分析微观模型。如主导因素分析(理清各区位因素间的主次关系,找出决定性因素)、动态分析(用发展的眼光分析某类或某地区区位因素的变化)、综合分析(从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辩证分析(从有利、不利或优势条件、制约因素两方面分析)、比较分析(找出两者或两地位因素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3)发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原理模型是经典的、抽象的、简化的形式。因地制宜是区位选择的“魂”,因此区位分析与评价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区域为背景对区位因素进行描述与阐释,使区位分析与评价“区域化”。
3.抓住联系,学会综合分析
人文地理知识的考查不是孤立的,多是从区域的角度研究人类活动现象,注重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自然地理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区域地理是人文地理的归宿,我们在进行人文地理复习时一定要形成这样的意识:与自然地理恋爱,与区域地理联姻。
以农业变迁为例:长江三角洲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近年来其水稻种植面积却逐渐减少。长江三角洲作为“鱼米之乡”的区位因素,既要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也要考虑劳动力、种植历史等人文条件,而这些自然、人文条件恰恰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特征的组成部分,且相应的自然条件往往都是图中“应有之义”。要从发展变化的视角找出“水稻种植减少”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非农业用地增加,导致水稻播种面积减少;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鲜活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增加导致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从以上两例分析可以看出,高考对人文地理的考查多以区域为载体,将解答所需要的有用信息巧妙地隐藏在图表中,对图中自然要素、区域特征信息的获取与解读往往是组织答案的落脚点。
4.以图为本,强化图表技能
图表是地理的特色,尤其是在表达人文地理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时间变化规律方面更具优势,因此高考试题多以新颖的地理图表为载体考查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2011年高考地理试题所选用的214幅图表中,与人文地理相关的图表接近2/3。
在复习中要加强图表技能的训练,面对纷繁复杂的图表,要从“读会图”向“会读图”转变。首先,要根据图名确定图表所反映的主题,利用图例从图表中的线条、符号、数据中找出“有什么”;其次,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认清图中各要素的特征,明确“怎么样”;最后,分析揭示图中各要素反映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理解“为什么”。要注重地图信息的叠加和图文转换,提高图表阅读的深度。
以地理统计图为例,解读地理统计图表要正确理解图表所表述的地理信息,判读其表示信息的数量或等级,并以这些显性信息为基础找出隐性规律与变化趋势,解释或说明相关地理事物的特征、原理和规律。其解读方法、技巧为:抓双重联系(图内信息;图外知识)、重数据分析(定量分析数量特征;定性分析趋势;对比分析找差异)、归纳总结(综合评价得结论)。
5.关注现实,用地理视角看世界
书本是经典的、抽象的,现实是复杂的、具体的。复习中我们要拓展知识来源、活化地理知识,要特别关注与地理相关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及贴近生活的素材,让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学会从地理的视角认识世界,在具体材料中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还要将书本中的地理知识、原理还原到实际领域来解决具体问题。
二、人文地理解题指导
人文地理试题的综合性、开放性强,切入容易深入难,答题往往词不达意,甚至离题甚远。不少同学感觉人文地理答准、答全很难。现以两道经典试题为例窥斑见豹,以期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例1】(2011年山东文综卷)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请读图回答1~2题。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
B. 1982~2000年,两城市的边缘区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
C. 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
D. 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
2.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①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处 ②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处 ③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处 ④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处()
A. ①② B. ②③C. ①④D. ③④
【解题思路】 第1题,该题以统计图为载体考查城市功能分区与城市化进程,重在考查图表信息的判断与推理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1982~2000年,甲城市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下降,乙城市市中心人口密度不断上升,两城市的边缘区人口密度都逐渐上升。甲城市各地段人口密度与楼高都比乙城市高,且城市边缘距市中心远,因此甲城市人口规模、服务范围比乙城市大。第2题,该题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和楼高统计判断城市功能分区的划分。从楼高和人口密度判断,甲城市中心商务区位于市中心M处的,N处人口密度与楼高比周边地区高,为甲城市的卫星城;乙城市P处人口密度与楼高最大,为中心商务区;由1982~2000年人口密度变化可以推断,乙城市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卫星城。
【参考答案】 1. D2. B
【规律总结】 统计图的判读,首先要读图名,接着要根据图例弄清图中线、条的含义,把握统计图表达的内容,然后是找出线、条发展变化的趋势,再结合所学知识、原理对变化趋势做出合理的分析与阐释。
【例2】(2011年江苏单科卷)下图为北非简图,右下图为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
(1)乙地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区大多数城镇分布在沿海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该地区陆路交通布局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 该题以北非区域图、气温和降水统计图为载体考查农业发展、城镇分布和交通布局的区位因素,对信息获取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1)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切忌泛泛而谈,要结合具体区域回答,从图中获取有用信息:等高线河谷平原;临河灌溉水源;气候图热带沙漠气候光热资源、昼夜温差。图文中没有相关的社会经济信息,可不涉及;(2)对“大多数城镇分布在沿海”要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要特别注意“沿海”的限定条件。思路:等高线沿海多平原;气候图地中海气候(容易漏掉);石油等资源资源开发;临海海运便利。(3)交通布局受经济、社会和自然等因素影响,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图中铁路、公路主要连接城镇和矿产地,因此城镇分布和资源开发是影响交通布局的主导因素;在山区铁路多沿等高线延伸,因此地形影响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