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道德教育的原则范文

道德教育的原则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道德教育的原则,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道德教育的原则

篇1

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在校学生的内在德性,培育和造就学生的理想人格。经验证明,要达到道德教育的目标,不仅要考虑选择正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依据什么原则、选择怎样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以实施教育的问题。笔者认为,主体性原则是现代学校道德教育必须贯彻的重要原则。

1在道德教育中坚持主体性原则的必要性

所谓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就是在道德教育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实现培育和造就学生的道德主体性的普遍要求。它包括这样3个方面的相互关联的实质性要求:一是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二是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三是始终把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任务。那么在道德教育中为什么必须坚持并遵循上述主体性原则的要求呢?

1.1竞分痘挥教师曲i体性是实现道德赦盲目标的重要保证

道德教育的本质决定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在道德教育中具有教育、管理、协调、研究等基本功能,是规定和引导学生的思想、塑造完美人格的主导因素。诚然,道德教育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交流活动,但这种交流需要调动、呼唤和诱导,需要一种“动力源”,而这种“源”的性质如何,力量大小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他们在道德教育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为:一是只有教师具有高度的主体性,才能深刻认识道德教育的时代要求,从而摆脱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束缚,自觉地挖掘和培育学生的主体性。二是只有教师具有高度的主体性,才能正确评价、引导、影响学生。英国心理学家海纳特说:“在教育科学领域里,大家几乎一致认为今天的学校忽视主体性,而且常常跟主体性敌对”。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教师缺乏主体性。三是只有教师具有高度的主体性,才能增强自身的人格力量,从而去激励、感染学生。

道德教育既是说服教育人的活动,更是身体力行的示范和引导。理想的人格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辐射力,而教师主体性显然是教师人格力量的实质体现和基本构成.同时,它也是作为一种人格力量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育化作用。

篇2

[关键词]高校 道德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212-01

一、开放融入性原则

网络行为主体间的行为方式应统一符合某种一致的、相互认同的规范和准则。个人的网络行为应该能够被其他网络社会行为人及整个网络社会道德规范、法律法规所接受,最终实现个人网络交往行为的规范化、网络语言的责任化和信息交流的有序化。

首先,注重把价值观念的教育开放性地融入在知识性教育之中。网络道德教育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使得受教育主体能够在良莠混杂的网络信息世界中明辨是非,正确、理性选择自己的道德立场并形成责任意识,从而引导和帮助高校学生建立健全起自身的道德责任体系。

其次,注重把网络道德责任教育理念和责任观念开放融入在校园网络体系的建设之中。青年高校学生群体是一个心理同质性很强的受教育群体,他们在心理特点、生理特点、道德追求、行为方式、责任意识等方面都比较接近,有着较为一致的道德责任认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参与和积极参与引导,校园网络道德的各个领域建设。把高校道德责任教育开放性的地融入在这块承载着高校学生的归属感和自我教育意识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中。

二、自由自主原则

黑格尔曾经说过:“人的决心是他自己的活动,是本于他的自由做出的,并且是他的责任”。[1]正如夏伟东所言:“道德与主体的关系已经紧密到了这样的程度,即没有主体,便没有道德,而且即便有了主体,但如果主体并不敬仰和服膺道德,也同样没有道德。”[2]自由自主原则之所以是网络道德责任教育的基础,还表现在自由自主原则的确立,还体现在了高校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目的上,它的最终目的是教育高校学生网络行为选择应具有自主选择性、自觉性、自控性的自由自觉的道德责任感。

高校网络道德责任教育应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选择的主体性,而不是外在约束强加的、被迫的道德责任行为活动。这种道德责任自主性活动教育包含三层含义:

首先,教育学生选择的前提明确性,这个前提就是以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主体道德标准为前提。

其次,教育学生选择的方向性,这个方向就是以符合青少年自身发展需要,与社会主流政治方向,价值取向相顺应的思想指引为方向。

最后,教育学生选择的适度性,这个适度就是以符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符合高校学生文化层次、道德水平为适合的适度性。通过目标明确、方向准确、适度合理,真正教育学生在网络社会自主选择接受符合自身特征需要的网络道德责任观念。

诚如杜威所言:“在这种由强迫造成的一致性的背后,一些个人的倾向就在不正常的和或多或少是在被禁止的方式下作出一些活动” 。[3]

三、互利互惠原则

网络信息资源有相当大的部分是网民自发无偿提供的,任何方面的问题在网络交往中都能得到广大热心网民的积极回应,网络社会中的协作互助、互惠互利性体现了网络社会共享、合作、互惠、平等的民主精神。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资源的受益者,在无偿享受网络信息资源带来的信息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同时,应学会将这种互惠互利的共享合作精神融会贯通、发扬光大,在网络道德生活中也应该遵守互惠互利原则,实现网络道德对传统道德体系的发展和补充。约翰.杜威曾经说过:“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人类本质里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4]

实现人与人的相互尊重是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的重要标志。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中教会学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尊重他人的名誉权利等。网络道德教育就是教会大学生正确处理网络人际关系,培养大学生良好社会技能的发展。高校网络道德培养的目的,即让高校学生在未来参与网络生活、学习、交往过程中,能以优秀的品格,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责任观念融入社会生活,并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以网络道德教育带动高校学生的行为、价值取向、人格发展。由于青年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容和水平处于接近成熟的成型阶段,高校学生对道德所形成的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变化之中,而且它必将随着高校学生对现实社会的实践认知的增长而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夏伟东.道德本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3]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3

关键词:孔子;德育;德育原则;青少年

Abstract: Morality is the symbol of national progress, teenagers' moral education is the basic project of a country and n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The ancient Chinese thinker Confucius in the long-term educational practice, creatively put forward the content of moral education, summed up a set of moral principles, such as determined perseverance, learning and thinking, self-denial, intrapersonal, provides the reference plane and the theory reference for the teenagers' moral education work today.

Key words: Confucius; moral education; moral principles; adolescents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中国是文明古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学说和思想,深刻影响了我国数千年思想文化的发展。批判地继承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于改进和加强当代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孔子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以私人的身份终生从事教育,他的学生人数多,来自社会的各个阶级和阶层,从而打破了官府对于教育的垄断,在我国教育和学术的发展上有卓越的贡献。

二、孔子的德育原则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断得到完善,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本文将从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中学的原则与教的原则两个维度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学的原则

1.学思结合

孔子说:“学以致其道”,一个人要具备仁、信、直、勇、刚等品质,必须进行学习。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意思是只有良好的愿望,而不学习,是有害无益的。

2.立志有恒

“志”就是“心上所之(止)”,立志就是确立目标和理想;有恒,就是持之以恒。孔子认为志向确立以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使之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逾矩”的境界。

3.克己内省

“克己”就是处理人际关系时,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内省”,指内心深处的自我反省。孔子主张一是要有力图改革社会风气的仁的道德准则的要求,二是要有客观的见闻作比较,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符合仁德的要求,从而加强道德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4.改过迁善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难免会出现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过失。孔子认识到人的道德面貌有善有过,在处理过失与改过的关系方面,强调改过。他把道德修养的过程也看作是改过迁善的过程。孔子说,人“孰能无过”,他很注意用扬善抑过的教育手段,促进改过迁善的自觉性。

5.慎言敏行

在德育教育中,孔子抓住了知与行的内在联系,主张慎言敏行,言行一致的原则。为了防止言行脱节,孔子主张“慎言”,“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行动敏捷而说话谨慎。它所说的言行一致,是德言与德行的一致。孔子提出对一个人的观察要通过他的行为,来检验其行是否真实。

(二)教的原则

1.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相互的。孔子说:当一个先生,必须要懂古代与现代的知识。他还说“多识于草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这种“多识”、“多闻”、“多见”都是孔子一生“知新”的方法。孔子无所不学,无人不师,才能博学多闻,才能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使门弟子都能信服而敬仰,发生教育上的功用。

2.启发诱导

孔子主张对弟子施教时,首先必须等待他们有求得知识的动机,然后,趁此时机进行启发,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主张不到百思不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当欲说不能的情况下不去启示他。孔子运用启发式教学,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为了使受教育者主动地去认识“为仁”的意义,从而自觉地接受“礼”的约束。

3.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国第一位重视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他善于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如当概括了少、壮、老各个阶段的特点,要从实际出发,救其失,补其善。因之,他所教育出来的学生,各有所长。这种教育方法,在当今班级教学中虽然难以全面实行,但在德育工作中行之有效。

4.以身作则

孔子教人,不重在“言教”,而重在以“身教”,常以自己的行动举止作出榜样以达到教育上“潜移默化”的效果。只有教育者具备高尚的德行才可能指导学生修身养性,自己都不能做到的事,而要学生去实现是没有说服力的。这种以身作则,重视人格感化的教育方法,衍变为当今德育工作中常用的“榜样激励法”、“人格感化法”的重要教育方法。

5.内省外察相结合

孔子认为内省是日常必用的修养方法,在学生中积极提倡。他认为培养言行一致的“士”、“君子”甚至“仁者”,必须既了解学生的外部表现,从视、听、言、动上进行考察,又要研究学生未表现于外的思想、情感、意志、愿望等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也就是把外察与内省结合起来。

三、孔子的德育原则在现代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借鉴意义

当我们进入21世纪的殿堂,审视两千多年前孔子的德育思想,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他存在“唯心”的空想成分和其它一些不合理的因素,但对当今的青少年也有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加强教师的行为修养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以其自身的活动来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和变化。孔子以身作则,重视人格感化的教育方法,为当前的道德教育作出了榜样。因此,教师应该要有高度的自觉、自律精神,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地位

孔子在道德教育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别特征施以不同的教育,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主体地位,但这并不意味放任自流,人的思想都有自发性和盲目性,需要正确的理论进行教育,对不健康、不正确的思想要批评教育,但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三)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自德精神

坚持自我修养是道德教育之本。孔子强调积极开展主观的思想活动,进行自我监督,使道德行为的规范和准则成为内在的自觉要求。在日常的生活中,引导学生坚定道德信念,在个人独处,为人所不知的地方,也要恪守道德准则。引导学生借鉴前人的修身方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和能力,达到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目的。

(四)改进德育教育方法

坚持教育的民主化,反对单向的道德灌输,在道德教育中,师生应该互相尊重、平等相待,教师的道德要求应该贴近学生实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道德实践,注重道德修养,在实践中提高道德认识,增进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检验道德行为。

综上所述,孔子思想中有些品德的行为规范已成为古今人类共同的品德和规范,如诚实守信,爱国爱民;修身养性,君子慎独;质朴求实,宽容大度;勇敢刚毅,身体力行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汲取孔子的智慧,用更科学的方法完善现代德性培育的过程,探索德性培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参考文献:

篇4

公平与正义是两个相关性原则,公平是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活动的重要道德品质。公平包含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其他生活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分配公平。正义则是公平的义理,包括社会正义、政治正义和法律正义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原则。因此,公平与正义是社会制度的内在原则,相对于其它原则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先性。公平与正义不可割裂,二者的结合就是公正原则。人类任何一种制度的制订都是依据社会具体情况、人们的需要以及政治、经济等要求而产生的,它必须体现一定人群的利益。同时,一种制度的运行必须得到公众的认可。如此,对于社会统治者来说,制度必须体现出一种公正,否则,制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就得不到保证,更难以在实践中践履。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既是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呈现,又是一种具体的社会行为。从制度的公正维度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以公正原则为圭臬,这就要求教育制度在理论上与实践中体现出公正。高等教育大众化公正的内容与其它制度一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是一种起点上的公正;二是保证过程的公正,即要求存在对社会成员没有差别对待的普遍竞争规则,同时要求普遍规则能够在现实中得到公正的执行;三是实现公平的结果。主要的分配原则包括平等原则如完全平等原则、需要原则和对等原则如贡献原则和努力原则两类。很显然,任何公平都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包括一系列的程序组成。从高等教育大众化本身来说,它首先需要高等教育制度是建立在一种公正基础之上的,即制度本身的公平。其次,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对所有人开放,以实现其普适性的理念。再次,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执行也必须体现出公正性,一种制度即使其本身是公正的,但执行者运用不公正的手段也同样会导致制度和行为的不正义,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教育权力的合理运用与有效监督极其必要。

教育制度的公正原则内含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以及人民权利的关系,它既反映了社会大众对教育权利的要求,也反映了教育制度的一种合理性安排。一种制度源于社会合理性的需要,在本质上是维护国家与人民关系的手段,这是一种制度的功利原则。但是,这种制度又必须同时是公正的。所以,一种制度如果缺乏公正性,那么它就不可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与接受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正原则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具有始基性的地位。

公正原则从道德、政治以及法律的视角入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人类的相互认同与相互尊重,西方启蒙思想家均认为人天生是平等的,应该在人之为人的起点上具备相同的权利,但另一方面,任何事物之间皆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有其不同的形成原因,我们在考察一种制度或行为时,既要保证每个人在起点上的平等,又要从结果正义的维度入手,尽量照顾这种机制下处在弱势的人们,因此,我们需要对制度的关怀面进行一定偏差的位移,关怀社会中的最弱势群体与个人。这就是当代政治学家罗尔斯在其理论中所构建的制度范式,他认为一种制度要关注社会中处于最弱地位的人们。所以,公正并不是一个绝对平均的道德原则,它建立在平等与差异两个维度之上,既维护社会大众的同等权利,又突出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再通过一种矫正方式实现一种制度的最终正义。

因此,教育制度的公正原则在整体上具有两个维度:一是保证教育制度在社会作用中的公平、公开、平等,使所有人在教育制度面前具有同样的权利,保证制度的普遍性;二是实现教育制度在理念与现实中对弱者的关怀原则,弱势群体在社会中因其力量的弱小,难以与其他群体获得同样的话语权,尤其在政治权力、经济权利与法律权利上,因此,教育制度应当在制度上把对弱者的关怀作为制度的公正原则题中之义,并在现实中表现出来。

二、人道主义原则

人道主义原则最本质的含义是体现人的价值,把人视为一种目的性存在者。人永远是目的,不只是手段,他说:“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说:“人是人的最高目的”,并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些经典理论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语境里都要体现人道主义原则,以人为本。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领域中,无论是教育的传播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主体,因此,整个高等教育大众化都需要体现人道。

人道主义原则既有区分人与他物的一面,也有提升人类自身品质的一面,在类型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道主义指视人类为万物中的最高价值,把任何人当人看待、当人善待的理念。狭义的人道主义把人本身的自我实现视为最高价值,主张人类的追求是人类的自我实现。这是人道主义的双重定义,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尤其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对人道主义更高层次的追求永远是一个目的,但又与低层次的人道原则结合在一起。高等教育大众化应当在两个层次上都有所作为,把教育主体当人看与现实人的自我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从教育的本质上看,“人道只能用人道才能教育和培养出来。”从高等教育的结构来看,它是知识、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三者的联合。知识是中介,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主体,这个主体具有自我意识、自我选择、自我创造能力,而对这种能力的尊重与认可是教育人道主义原则的内在要求。同时,这个主体又是现实的个体存在者,人的个性决定了个体存在者的独特发展要求,这个独特的发展要求就是人的自我实现。西方心理学家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人种能够达到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只有将知识、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三者全部纳入到教育人道主义的结构中,人的权利、人的自我实现才有完成的可能。

从内容上说,高等教育的人道主义原则应当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教育应当始终坚持并高扬‘把人当人看’的人道精神,二是教育应当努力促进并践行‘使人成为人’的人道追求。”这两个维度一方面突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另一方面突出了教育对个性的关怀。显然,这两个维度的实现建立在人类现有的知识体系之上。正是这种知识体系,推动着人道主义的内在运动,高等教育大众化依据承载的知识体系,联结着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的互动中,高等教育活动一方面传递着人类的文明与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又内蕴着人道主义关怀,从而突出人的内在价值和人的优越性。

从教育主体与现代知识体系的关系上看,教育主体不仅具备技术性的推理能力,而且具备生命性的感受能力,这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活动中理性与情感的二元互动。人道主义既需要理性的作用,又需要情感的介入,理性增长知识,情感提升道德。高等教育大众化应当合理关照情感与理性,这才是完整的人道主义。这样的高等教育才是“人道主义的,因为它的目的主要是关心人和他的福利;它又是科学的,因为它的人道主义的内容还要通过科学对人与世界的知识领域继续不断地作出新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充实。”如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活动中,只有渗透人道主义关怀,才可在教育主体身上完美体现“知识使人明理,明理使人自由”的品质。“只有教育总体上进行人道主义的追求和约束,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人的世界,成为人的绿洲。”

三、个性发展原则

教育是一个成全人的事业,它“通过选择文化、传递文化、创造文化等促进文化与人的发展”。在这个事业中,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这个目标是基于人的本质而确立起来的,人既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又是现实的、个别的存在者。换言之,人既是类存在者,又是个体存在者。类存在形态外显为人类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是人类互相交往的前提,也是各种社会行为得以运行的基础,包括教育的运行、经济的交往、政治的运作;而个体存在形态表现出人类之间差异的性格特征、差异的心理倾向、差异的情感态度。正是这些差异性特征,使得人类社会的任何行为必须兼顾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当以共性与个性统一为原则。无疑,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结构的高级阶段,无论是高等教育的授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具备了相当的知识水平与理性能力。教育主体各自的心理气质、差异的文化背景、相异的性格特征,要求高等教育在教育目标、教学方法、主体互动上因材施教,突出教育主体的独特性,发展学生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全面的素质。可见,高等教育在任何程度上都不应该只是培养专业性的实用人才。当然,专门知识的提高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机,专业知识并不能让人类社会更幸福、更安全。从另一个方面说,这种实用知识所隐含的伦理道德缺失只能通过实用知识之外的知识来补救。这就是人类的道德良知、法律、制度等知识。而高等教育在这个现实平台上,无疑应当担当起应有的重任。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就是对未来的社会主体进行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传播与培养的过程,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的一环,教育就是人的不断成熟、不断发展的过程,“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之为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从人类社会的整个发展来说,“没有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每一种教育的作用也并非事先能预料的,教育总是具有无人事先能想到的作用。通过传承使人成为他自己,以及在近几百年中通过有意识的方式,使相同的才能以特殊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他自己”就是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独特气质的人。

这实质上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所遵循的个性发展原则。从具体内容上说,个性发展原则具有个体与社会层次。首先,尊重人的个性。人的个性是自主性、创造性的统一,任何人都有获得社会认可的权利,在高等教育过程中,这种权利必须在现实中得到体现。其次,发展人的个性。人是一种生成的过程,正是人的可塑性,使得教育成为可能。那么,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对个性的尊重并不是个性发展原则的唯一原则。它需要进一步将人的个性进行知识与人文素养上的提升,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最后,将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使命结合起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这里既道出了个体层面上的人的个性发展,又在社会层面上指出了这种个性与共性统一起来的重要性,正如自由既是一种自在,又是一种为他而在的范畴一样,人的个性发展也必须是一种社会范围里的全面发展。

四、共享原则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准公共产品,“共享”理当成为大众化内在的本然属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范畴中,“共享”就是一种发展理念,共享教育发展进步的文明成果,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考察教育的历史和现实可以发现,文化共享和育人成才是人类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两个道德基石。文化共享和文化私有、文化独占相对立,强调把文化财富传递和传播给他人,让大家共同享有文化进步的成果。它的一般要求是:努力丰富文化共享的资源,扩大文化共享的人群。育人成才体现着教育的基本宗旨,强调对人发展的关爱和对人成长的促进。在现代社会,它的基本要求是: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教育公平的水平,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提升人类身心境界的方式,它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按照实践哲学的观点,人类的任何实践都是渗透着主体的目的与价值观,因此,教育的实践与其它实践活动在实现方式上既具有同一性,也具有差异性,而教育的伦理特性显然也具有这样的表征。教育的人文使命,就是完成两个解放:把人从自然的质朴性中解放出来,把人从自然欲望中解放出来,造就“有教养的人”。高校在规模上、设备上进行了发展,使得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民众都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因此,高等教育大众化拓宽了教育主体与对象的范围,入学人数增长、教育专业增加、教育对象多层次性,这三个因素体现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民众都具有相同的入学权利,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共享原则。高等教育大众化就是矫正精英化教育不合理现象的一种努力,将特权教育、实用教育、专业教育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努力实现社会民众受教育的大众化、人文化与素质化,以和谐共享这一道德观念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念之一。由于机制体制的问题,在大众化的过程中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依然存在;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受教育的要求;现行的高等教育仍然存在着不以人为本、忽视人的主体价值和主体尊严、导致人的异化等问题。

篇5

关键词:英语口语教学 目的-意图原则 相关原则 教学策略

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的英语口语水平要求越来越高。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在第一、第二学年开设了英语口语课,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了便于学生更深切地感受英语,几乎所有学校都安排了外教授课。但由于语言文化不同,外教授课不可避免地会在师生间产生表达与理解的障碍,所以部分学校在部分学期也安排了中教授课。本文旨在就英语口语中教授课做一番探讨。英语口语课堂涉及两个语用主体----教师和学生。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言语交际的过程。语用学对于言语交际的管制,只须两个原则便可以实现。一是目的-意图原则,另一个是相关原则(钱冠连:P151)。以这两个原则为指导,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能管辖口语教学交际不失败,并使口语教学交际更有效地接近目的。

口语教学总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具体可以由《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分别对入学、二级、四级、六级、以及八级的要求体现出来。具体概括起来就是:语音、语调自然;无重大语法错误;正确连贯表达思想;语言基本得体;与外宾流利交流(大纲:P8)。口语教学的总的目的,也就是口语课堂言语交际的总的目的。有了交际的总的目的,就会在说话中将目的分解成一个个的意图贯彻到话语中去,交际就能顺利进行下去。这便是目的-意图原则(钱冠连:P152)。语言是音、词、句、段的构建。口语教学也应遵循这个由基础到复杂的规律。将目的-意图原则应用于口语教学,就是通过分别、逐步实现学生对音、词、句、段的正确表达这四个意图来实现全面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这个总的目的。

首先在音这个层面,纠音正音是一个基础但重要的环节,在此基础上,口语教学最终要实现的是与外国人的交流,众所周知,外国人在交流中,语速快,这源于他们大量地使用连读、弱读、缩读等技巧,因此,口语教学中,讲解、练习发音技巧,已显必须,知道了外国人怎么说,自己才能听懂,进而交际才能得以维系,经过练习,最终实现自己流利的表达。比如:辅音与元音连读(afraid of、turned out),英语中,辅音与元音连读是使用最多并且是最基本的连读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元音与元音的连读,比如,元音与元音连读时中间添加/w/音,元音与元音连读时中间添加/j/音。辅音与辅音的连读,比如:爆破音失去爆破连读法;相同辅音的连读法;/t/或/d/与/?/的连读,省略辅音/t/音;省略辅音/h/音;/t/与/j/合成/t?/。英语中也存在着缩读技巧来加快语速,比如,语法缩读(am

’m, have

’ve),又如:口语缩读(want to wanna, let me

lemme)。另外,在口语中,部分连词、介词、代词、助动词以及不定冠词在弱读时其元音通常弱化成/?/,从而增强说话的节奏感,比如:from /fr?m/, that /??t/(卜元:P465-P468)。

实现纠音正音、练习发音技巧意图的同时,口语课也要兼顾实现词汇的习得和表达意图。通常情况下,一次口语课是围绕一主题展开的。比如:在旅行这一主题的口语课中,介绍、练习一些与旅行相关的词汇或短语,能够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departure (lounge) 候机(室)、arrival (hall)入境(处)、destination目的地、bus (terminal)公共汽车(总站)、visa签证、one-way单程、round-trip往返、land着陆、customs海关、duty-free免税、transfer中转、to purchase a ticket买票、to pack a suitcase收拾箱子、take off起飞、to go on a vacation去度假、to check your passport检查护照、to get on/off the bus上/下公共汽车、lay over临时滞留,中途下车、to drop someone off把某人放下、to pick someone up接某人、business trip出差(Griffiths & Rueckert:P115)。

在表达观点时,通常不是使用单个的词或短语,而是通过句来传达。连词成句,因此,口语课上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句的表达。为实现句的习得与表达这一教学意图,可采取介绍、练习功能句型的方式。比如:仍然以旅行这一主题为例。表达建议的功能句型: Were you thinking of…?、Might I make a suggestion?;表达乐意的功能句型: I’ be happy to…、Certainly, as long as…;就乘公共汽车的功能句型: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I should get off?、How many stops are there on the way to…? (李华东、栾述文、袁洪婵:P72

P73)。此外,在各个文化中,都有一些约定俗成、耳熟能详的表达,比如:谚语、习语、名言警句等。英语也不例外。因此,口语课上适当介绍一些这类的句子,能帮助学生凝练地表达思想。比如: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 (及时处理、事半功倍)、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Necessity never makes a good bargain. (急需难买便宜货)―Franklin (1706

1760) US statesman, scientist and writer(Ibid.:P224)。

日常的交流,主要是话轮的展开,在口语课上进行对话练习,对实现流利、地道的对话,即自如的交际这一教学意图有积极作用,这也是口语教学最终的一个意图。很多口语教材中,都配备了对话练习,可以采取让学生两三人一组,先进行模仿练习,再展示的方式。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模仿,习得了正确的表达,通过展示,体会了运用,加深了理解。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既可以为学生纠音正音,也可以讲解一些生词、短语、句型,还可以通过对话内容,向学生输入一些跨文化的知识,架起跨文化交际的桥梁。比如:在学生练习了《新世纪英语口语教程2》Unit 1 Loneliness中的对话后,教师可以介绍下对话中谈及的Jane Austen,是一位英国的女作家,初恋以被迫分手告终,奥斯汀选择终身不嫁,而将所有未了的情感注入文学创作。

以上谈及的是目的-意图原则,接下来看一下相关原则在口语教学中的运用。对相关原则论述得最为详细系统的莫过于法国的Dan Sperber (丹・ 斯波伯)和英国的Deirdre Wilson (迪埃玉・威尔逊)。他们在其著作《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中,提出了认知关联原则和交际关联原则,分别对应了两种关联性:最大关联性和最佳关联性。最大关联性:人类认知倾向于追求关联最大化。最佳关联性:每一个明示交际行为都传递一种假定:该行为本身具备最佳关联性(姜望琪:P138)。最大关联性又叫做听话人关联性,最佳关联性又叫做说话人关联性(Ibid.:P141)。斯波伯和威尔逊认为“估算关联性,就像估算生产率一样,要考虑投入与产出两个方面”。关联性取决于产出的效应与投入的努力之间的比率。效应相同,所需投入努力越小的认识,其关联性越大;所需努力相同,能产出效应越大的认识,其关联性越大(Ibid.:P128)。将关联原则应用于口语教与学这样一个交际过程,最佳关联性是相对于组织课堂的教师而言。最大关联性是相对于接受、参与课堂组织的学生而言。如能在减少教师投入的努力、减少学生投入的努力的同时,更好地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这就是上文提到的产出的效应,这也是师生共同的目的)的话,关联性越大。

这一点上,口语中教可以像口语外教学习,众所周知,外教的课堂,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而且学生接受外教的授课时也是聚精会神。这一部分原因在于外教通常会在口语课堂加入游戏,寓教于乐是教书的一个境界,人类认知过程追求以最小的处理努力获取最大可能的认知效应(Ibid.:P139

P140)。在游戏的过程中完成教学,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师生心情愉悦、乐此不疲,教师以较少的心理投入,组织学生练习了口语,学生以较少的心理投入,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如此口语课堂的教学交际关联性大,教师易于实现最佳关联性,学生易于实现最大关联性。比如:可以运用游戏(我想成为长颈鹿I would like to be a giraffe.)。步骤为:教师把这些单词写在黑板上:lake waterfall river ocean 每个学生选择好自己想成为哪一种,然后告诉自己的邻座。接下来学生们彼此提问,例如:“瀑布的落差很大吗?”“这个湖位于山中还是在平原上?”“你认为海洋是如何反映你的性格与兴趣的?”当然,这所有的陈述、交流过程必须使用英文完成,才达到练习英语口语的目的。这个游戏的其它材料如下:giraffe/dog/cat/lion;sun/moon/start/comet;glass/bowl/box/cup;Rome/New York/London/Paris,等(Ur & Wright著,冀小婷,董莉译:P56-P57)。

相关原则指导口语教学,除了采取以上借助外教游戏的方式,还可以利用大多数口语教材都设置的交际活动(communication activities)来完成:基于提供的一些信息,学生分组准备,然后自由表达观点。学生在这样的活动环节中,比较积极,畅所欲言,能动性较强,而且小组内讨论,彼此协作,分担了学习任务;在学生的准备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走到各小组中去,与学生交流;在之后学生的展示过程中,常常会有较新的观点呈现,或者学生幽默的见解或表演引发连连笑声。这样的口语课堂,师生关系亲近、课堂氛围良好,减少师生投入的心智努力的同时,学生用英语表达了自己就话题的想法,练习了口语,教学交际关联性大,易于实现教师的最佳关联性及学生的最大关联性。比如:在广告这一主题的口语课中,可采取这样的交际活动:让学生假设他们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他们分组工作,需要分别就自行车、手提电脑、或跑鞋设计一个30秒的电台广告。这则广告可以是以对话的形式进行,也可以是以阐述的方式进行。学生可以使用教材提供的关于不同产品的信息做参考。准备结束之后,每一个小组向全班念自己设计的广告。然后再选出最佳广告(李华东、栾述文、袁洪婵:P151)。这样的交际活动尤其从音、词、句、段几个方面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口语。

综上所述,就口语教学这样一个课堂交际而言,口语中教可以以目的-意图原则,及相关原则为指导,围绕一个主题,视课堂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并协调搭配适当的教学策略,比如:纠音正音,介绍练习连读技巧、词汇短语、功能句型,模仿对话,进行游戏或交际活动,等方式(基于材料选取的可行性,其中语音练习与游戏活动可以与主题无关,同时也间接避免了始终进行单一主题的枯燥感),管辖口语教学交际不失败,并使口语教学交际更有效地接近全面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1] 卜元编著,《流利英语的秘诀:口语发音技巧与应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著,《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3](英)格里菲思(Griffiths, M.),(美)吕克特 (Rueckert, C.)编著,《英语情景口语100主题》,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 姜望琪著,《当代语用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 李华东、栾述文、袁洪婵主编,《新世纪英语口语教程2》,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6] 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

人文网络言语学(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6

一、初中英语课堂导入的原则

导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学习,而这要基于一定的目标而进行。因此,初中英语导入就必须遵循兴趣性原则、过渡性原则、目标性原则。

(一)兴趣性原则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在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效率的影响。而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新课标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首先就提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理念。从新课程的理念不难看出,初中英语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以兴趣为出发点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导入过程中,教师可借助情境、故事、讨论、话题等多种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从直观过渡到抽象,由生活过渡到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会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学习也才会更加主动。

(二)过渡性原则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教师还要让学生从生活到学习过渡,从旧知识到新知识过渡。首先,从生活到学习的过渡。英语是外语,学生没有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于是,语言学习过程也就失去了外部环境的支撑,传统讲授式的教学之所以效率不高,原因就是忽视了语言环境对学生学习语言的影响。教学中通过情境、活动、话题等方式来导入新课,将语言学习置于一定的语言情境中,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被动转为主动,形成生活到学习的过渡。其次,从旧知识到新知识学习的过渡。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导入过程中,教师借助本节课话题,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新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到新的知识学习阶段。

(三)目标性原则

课堂教学始终是围绕一定的目标来进行的,教师在备课中结合教材而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用目标来引导学生的学习。传统教学中忽视了目标导向作用对学生学习效率的影响,而新课程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则提倡在教师引导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因此,在导入过程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初中英语课堂导入的方法

从对导入的原则分析不难看出,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导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教学中教师需根据上述原则,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而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英语学习过程中。从初中英语课堂的导入方法来看,常见的有游戏导入、歌曲导入、情境导入、问题导入、话题导入、复习导入、多媒体(图片、声音、视频)导入、背景知识导入等,但教学中每种方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根据教学需要而交叉使用的。

以9B Unit 4 Great people Welcome to the unit的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用课件展示图片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Look at six pictures and guess who he/she is? Talk about what he/she is?)接着以表格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填写:check the answers on P57 and fill the table below;紧接着Ask students to look at Part A (P57) and explain that they are famous people.在Go around the class to check that students have written the correct letters.的基础上Read the list of words in Part B and check that students understand their meanings.通过听录音来完成短语翻译。从该案例中不难看出,其实,在导入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只是其中某一种方法会占据主要位置。

篇7

2007年的金融海啸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危机源于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品过度投机 产生的泡沫,在对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过度投机一片谴责的同时,也夹杂着人们对金融 监管部门监管方式的质疑。本文通过介绍国外流行的监管方式,即规则导向监管和原则导向 监管两大金融监管取向,比较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从而为我国的商业银行监管提供借鉴 意义。笔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工作,有必要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将两种监管导向 灵活地结合在一起,提高监管水平,推动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和创新。

一、规则导向监管

(一)规则导向监管

规则导向监管是指银行监管机构在监管商业银行运行时,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规定银行 在市场准入、业务经营、公司治理等方面必须满足的标准,以及开展业务时必须符合的程序 ,从而确保银行能够稳健运营的一种监管制度安排。其特点是要求金融系统建立起全面、标 准化的法规体系,运用这一体系规范银行的种种经营行为。[1]这种监管取向多适 用于成立时间不长、公司治理不完善、业务经营不够规范的商业银行。

(二)美国的规则导向监管体制

美国是以法制化著称的国家,尊重法律、处处依靠法律是美国民族的特点之一,因而其管理 制度常被学者称为“规范管理”的典范。这一风格也延续到银行监管体系中。 美国的金融监管在金融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颁布了众多法规和条例,建立了一套以法律框 架为基础、多重机构共同履责、量化管理为手段的较为完整的金融监管体系。 在银行监管主体方面有联邦储备体系、货币监理署、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证券交易委员会、 联邦住宅贷款管理总局、美国储蓄管理局、全国信用社管理总局以及州政府。其中,履行主 要 监管职责的是货币监理署、联邦储备体系、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州政府。四个机构依据法规 开展工作,分工明确,履行相应的职能。具体监管职能划分见表1。

在明确的分工下,美国还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不仅有银行大法,还有一系列的专项法 律,并且不断出台银行条例和专项制度,使得各个监管机构的工作能够有法可依,银行业能 够按照法律的规定经营管理。对银行经营和监管的主要法规见表2。

另外美国监管机构对被监管银行实行内部检查评级制度。[2]主要监管五个方面: (1)资本金 是否充足;(2)资产质量如何,贷款和投资活动是否规范;(3)银行内部管理水平及风 险控制能力;(4)银行获利能力;(5)流动性和贷款期限搭配情况。在每一个方面,检 查人员都对银行进行由1―5级的打分,最后综合五个方面的级别打出综合评分,一级稳健 ,二级较好,三级需要关注,四级要特别认真对待,五级最差接近关闭。评级活动1年至1 年半进行一次,评级结果不对外公布但要通知银行董事长,同时要求银行对存在问题的方面 予以改正。

(三)规则导向监管的优点和缺点

1.规则导向监管的优点:(1)全面和细致的规则为监管工作提供了检查的依据,监管规则 越详细、越具体,越是便 于监管者执行这些规则。监管者只需检查银行是否遵循这些规则,就可以发现银行存在的问 题。 (2)全面和细致的规则为银行经营提供了标准。银行在从事业务的过程中只要不违反监管 法规就可以放手去做。 (3)有利于银行业的稳定运营。全面和细致的监管法规能有效地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杜 绝银行间的恶性竞争,也有利于监管者在银行经营过程的早期发现存在的问题。

2.规则导向监管的缺点:[3](1)规则导向监管过于强调法律,对市场敏感性不够。它没有考虑不同银行出现的特殊情 况,缺乏弹性,过于僵化。不同的银行有可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想出更好的办法来控制 风险,而这在缺乏弹性的监管制度下是难以存在的。另外,过于僵化的监管规则也限制了银 行的创新动力。(2)过于细致的监管法规会造成规则的泛滥。随着时间的推移,规则会越 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连监管者也难以完全掌握。(3)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这种监 管取向只重视监管的表面过程,而忽视了监管的实 质结果,即监管者会陷于银行是否遵守了规则,而不管是否达到了控制风险的目的。而银行 经营管理者可能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满足监管形式上的要求,而疏于内部财务健全、经营管理 和控制风险。另外,银行认为监管当局有规定的就应该注意这方面的风险,没有规定的就不 必特别关注而疏于管理。 (4)过细的监管规则容易使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的关系紧张,使银行对监管者产生对抗 和恐惧的心理,不利于监管工作的互动和良性开展。 (5)过度的管制虽然看起来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短期稳定和短期“安全”,但牺牲了效率和市 场活力,遏制了市场创新和市场机制的成长。

二、原则导向监管

(一)原则导向监管

原则导向监管是指监管机构在规范和监督银行经营的过程中,较少地颁布成文的法规和标准 ,也很少运用量化的指标和标准化的方法进行监督,对银行的现场检查也比较少,监管工作 主要是通过“道义劝说”和“君子协定”等方式开展。这种监管取向的特点是监管机构颁布 的法规少,规定的标准少,弹性和灵活性比较大,监管工作因行而异,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 的处理方式和标准。[4]特别应说明的是尽管这种监管方式法律法规较少,硬性标 准较少,灵活性较大,但并不意味 着不存在这样的标准。事实上任何一种监管取向都不可能缺少特定的法律法规和硬性的标准 ,只是多与少、强与弱的差别。 这种监管取向多适用于公司治理完善、业务水平较高、经营稳定的商业银行。

(二)英国的原则导向监管体制

英国金融监管机构认为僵硬单一的监管要求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对不同的银行应有不同的 处理方式和标准。在《1987年银行法》中确立了总的 原则,以便英格兰银行能够根据商业银行所处的不同环境来考虑、解释和行使其权力。英 国金融监管更强调银行的“自我管理”,通过“道义劝说”对银行业务经营活动进行监督, 由此英国银行监管风格被贴上“非正式管理”的标签,并与美国规则导向监管的法律体系相 区别。[5]英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主要是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对商业银行、投资银 行、证券、期货、保 险等九个金融行业进行监管。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涉及监管的法律少之又少,权力划分明显 要宽泛许多。在英国金融服务局的监督规章中,指 导性意见比较多、管理性条款比较少;原则性陈述多、具体指标性要求少。监管过程中, 除违规行为,监管人员对银行隐含的风险只提出明确的整改目标,监管指导性意见多是原则 性的。在经营业务规定方面则更加体现出英国监管的宽松和灵活。表3用一些监管方面的规 定,对英国宽松的监管体制予以说明。

从表3可以看出,英国在银行经营方面的制定规则十分宽松和模糊,没有数量化的标准。如 :在市场准入方面,机构的董事、经理在其位置上应当是适合和合适的;一个银行的业务经 营至少有两个知识经验丰富,有管理决策的人进行有效管理;银行要以谨慎的方式进行有效 管理; 银行应以完整和专业技巧来适应其业务的性质和规模。“适合和合适”的标准是什么,什么 才是“知识经验丰富,有管理决策”,什么是“谨慎的方式”,什么又是“完整和专业的技 巧”,法规里没有提到。就连流动性缺口、风险准备金、资本充足率、银行的业务范围,英 国的法律中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而是由监管当局和银行协商确定。

(三)原则导向监管的优缺点

1.原则导向监管的优点: (1)这种监管方式允许监管者考虑到不同银行的特殊情况,灵活运用法律中的监管尺度, 制定特定的监管标准,有利于维持银行的稳健运行。 (2)即使是设计再严密的监管体系,颁布再多的法律法规都不免存在漏洞,而对这种监管 制度灵活的运用能够填补法规的漏洞。 (3)这种监管体系减少了对银行经营时条条框框的限制,赋予了银行更多自主经营的权力 ,有利于银行发挥主动性和创新的积极性。

2.原则导向监管的缺点:[7](1)监管中缺乏成文的法律往往会造成监管不够严格,法规的弹性也会造成银行在经营管 理中存在一些漏洞,增大了银行的风险。 (2)缺乏众多的标准作为依据来判断银行是否发生风险,要求监管者有着极其敏感的洞察 力,对监管者的素质有很高的要求。 (3)“道义劝说”的约束力往往会受到质疑,往往不能迅速而彻底地解决问题,在问题严 重时有可能延误解决的时机。 (4)非量化的管理往往使监督官员缺乏统一的标准化的参考数据,结论往往互有参差。(5 )这种监管方式强调自律管理的成分很大,要求银行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自我约 束能力,和监管部门紧密配合。

三、规则导向监管和原则导向监管的结合

(一)规则导向监管结合原则导向监管的必要性

1.监管成效最大化的要求。严格的监管会导致过多的标准和约束束 缚银行的发展,降低银行和市场的效率;而过于宽松的标准则会导致监管流于形式,使银行 缺 乏危机感,导致业务发展缺乏监管而引发风险。过宽或过严的监管方式都不利于银行的稳健 经营。 正是因为意识到这一点,美国现在正在改善其监管风格,赋予银行更多的经营自。而反 观英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变革,我们会发现在原有原则导向监管的基础上,英国监管当局 也开始了向规则导向方向的迈进。2003年7月起英国金融服务局推出了ARROF (Advanced Ri sk-Responsive Operating Framework)风险监管框架,体现出了规则监管的取向。它设置 了统一的评价标准和风险IT评估程序,通过对被监管机构内部存在的风险进行持续确认和评 估,进而科学地确定风险的影响程度(见表4)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然后通过计算公式:P riority=Impact×Probability确定关注程度 (见表5)。又如它根据关注程度的大小确定差 别化的监管措施,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对被监管机构 实行过程控制,防止风险的恶化和最终损失的产生。再如它在监管过程引入了七个阶段的标 准化监管流程,即准备评估阶段、可能性风险评估阶段、制定风险控制方案阶段、内部确 认和调整阶段、发送信函与沟通阶段、跟踪评估阶段、新的评估循环阶段,形成分工明确的 监管体系。[8]

2.多层次银行体系的要求。 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主要包括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 、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的分支机构。这些不同层次的商业银行成立时间、业务水平、 资产规模、管理成熟度、发展趋向等都有所不同,用同样的监管方式和方法是不现实的。对 于一些成立时间较长、资产规模较大、公司治理良好、业务经营规范、创新能力较强的商业 银行,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考虑采用原则导向监管,充分发 挥监管的激励机制,赋予这些银行更多的灵活性和自由,提高银行的效率和市场化程度。而 对于那些成立时间较晚、规模较小、公司治理水平一般、业务经营不够规范的商业银行仍应 该注重采用规则导向监管,规范公司治理和业务经营,及时发现和抑制银行可能引发风险的 活动。在这些银行做大做强之后,再考虑是否改用原则导向监管。

3.降低监管成本的要求。 对银行的监管是要花费成本的,主要包括:一是费用类成本。是指监管当局在对金融机构与 市场进行监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的费用。二是损失类成本。是指监管当局对银行和市场 的监管,会影响银行的效率,抑制金融创新,扭曲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

4.客观金融环境和银行良性发展的要求。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环境不断好转,涉及商业银行运营的法律体系也日臻完善,而商业银行本 身市场化程度和风险控制能力日益提高,已经具备了规则导向监管结合原则导向监管的客观 条件。一些发展较快的银行已经能够明显地感觉到过多的规则和标准对发展与创新的束缚, 一些年代久远的法律规定也已经不符合当前金融市场的变化,如:《储蓄管理条例》(1992 年颁布)、《金融机构管理规定》(1994年颁布)、《贷款通则》(1996颁布)等法规都是 多年前制定的,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赋予银行在经营方面的更多的灵活性和自由多成为 许多银行共同的呼声。

5.发挥银行经营的正向激励机制的要求。 规则导向监管结合原则导向监管的方式有利于发挥监管的激励机制。如监管者在对商业 银行监管的过程中,对于内控良好,或上次现场检查评级很高的银行可以减少对检查的范围 和频率,在市场准入方面也可以放宽条件,而对于一家内控薄弱、评级较低的银行 就需要加大检查的力度,扩大检查的范围和频率。这样在设计制度时就巧妙地把监管规则和 激励机制结合起来了,使得银行在经营中自觉地向监管者所要求的方向去努力。

(二)英美监管方式对我国监管方式的启示

在我国的监管工作中,把监管思路逐步转向以原则为基础的监管,更多地 采用非现场检查的方式,用非现场检查指导现场检查,应该是监管人员改进监管工作的方向 。

1.充分认识改革监管方式的重要性。 纵观英美两国金融监管制度变革的历史,无一不是在原有监管制度的基础上吸收对方监管制 度的优点,实现监管制度向两者结合的方向发展,也许这正说明了在当代纷繁、复杂、多变 的金融市场中,没有哪一种监管制度能够独立承担起完善监管的重任。在以后的监管工作中 紧密地结合两种监管方式将是今后长期监管工作的重点。

2.完善监管法规建设,放松法规约束。 今后的法律规章应该更多地关注于提高银行运行的效率和竞争力,给予银行充分、自由发展 的空间,因此在出台法规方面应该多一些指导性要求,少一些约束性细则;多一些原则性导 向,少一些非审慎限制。

3.实施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为原则导向监管打基础。我们在看到英国原则导向监管工作 所取得的成效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英国实行的是严格的“ 授权”制度。而美国相对宽松的准入制度决定了它不可能施行以原则导向为主的监管制度。 因此要想实现我国监管取向的转变,提高监管的效率,必须实施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建华.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2](美)彼得•S.罗斯.商业银行管理(第三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 998.[3]张 荔.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4]史纪良.银行监管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

[5]戴国强.2005年中国金融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6]雷 泓.当代美国银行监管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湖南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03(4).

[7]俞 靖.美英日银行监管体制比较分析[J].新金融,2006(8).

[8]王 丹.银行监管的理论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6年2上半月刊.

[9]李 涛.商业银行监管的国际比较:模式及影响[J].经济研究,2003(12).

Comparison between Rule-based Banking Regulation and Principle-based Banking R egulation

Xu JieAbstract:The financial disaster happened in 2007 arose people ’s oppugn on the

supervisory ways of the supervision and regulation departments of USA,Europe a 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This essay discusses about the mainly supervisory

ways of these countries, which are rule-based banking regulation and principle-b ased banking regulation. The article talks about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 a 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se two ways. At last,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 t the supervisory departments for commercial banks of China should adopt the met hod that combines these two ways together to improve the supervisory efficiency

篇8

一、趣味性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一种最为积极、最为活跃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内在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现代教学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将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纳入了教学目标,提出在教学中要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主动思维,大胆实践。”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将之进行融会贯通。因此,导入就要体现出趣味性,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与自主性。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初中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激起学生强烈的表达欲,从而进入学习与思维的最佳状态。故而导入要采取趣味性十足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动口、动脑。

二、实效性

设计导入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设计导入时,我们不能片面地追求导入的趣味性,纯粹为了导入而导入,不是单纯地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是要让学生的兴趣集中在新知内容上。一个成功的导入既要能够为学生营造乐学氛围,又要为学生新知的学习过渡,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新知的学习上来。如在学《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 15 We're trying to save the manatees!时,我们可以充分发动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个小组能够说出更多的动物名称,这一活动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各小组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说出了许多动物名称。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指出:“Some animals are becoming fewer and fewer, we should try to save them.”这样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高涨的学习热情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导入设计在关注学生兴趣激发的同时,要将导入的点放在与教学内容的关联上,从而使学生注意力与精力顺利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如果导入富有趣味性,但是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在转移与过渡上难免会出现一些突兀,会削弱教学的实效性。

三、交际性

这是当前教育形势的必然要求,也是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特殊要求。一方面,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展开的知识多向互动与情感交流的过程。我们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式教学,而是要实现师生间与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实现知识的多向互动。另一方面,英语是一门语言,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语言交际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这两个方面都决定了英语教学的交际性。因此,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要在师生间展开积极的交流,要开拓学生的思维,扩展学习空间,进行有价值的交流活动。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所熟悉的各种学习生活现象相结合,使学生置身于交际情景,以激起学生交流的动机,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主动交流中顺利地进入新知的学习。

四、简约性

导入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就会成教学的“累赘”,而无法起到“引导”的作用。导入要摆脱繁琐,力求简约性,但简约并不是简单,而是要突出简洁性与自然性。要丢弃那些浮华,要突出其本质,做到简洁大方,顺势导入,这样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有些教师在导入时运用多媒体,一会儿播放音乐,一会儿观看视频,一会儿让学生对话,一会儿讲解,占用了大半教学时间后才步入新课的学习,教学内容刚刚开始讲,一节课的时间已经过的差不多,所以教师只能草草收尾。一节课下来学生很茫然,不知道教学的重点在哪里,不知道讲了哪些内容,整节课中只是处于忙碌的观看与欣赏中。我们要把握好导入的时间,力求简约,要在三五分钟内将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点引到新知上来,这样我们才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教学,才能保证教学的成功。

五、创新性

要避免“千课”一律的导入方法,再好的导入方法用得多了,学生也会产生审美疲劳。导入方法的设计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需要我们要多加实践与探索,对影响导入的各种因素多加研究,顺应时代的发展与各自变化的需求。教师要根据具体学情与教情的变化来对导入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要体现灵活性、多样性、新奇性与创新性。只有创新性的导入才能体现出教师独特的教学特色,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篇9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课堂导入;原则

引言

要想确保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个良好的开端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英语教学的课堂导入。成功的课堂导入不仅会极大地提升初中英语教学活动的效果,而且还会对学生的参与情绪和整堂课的教学质量产生积极影响。基于此,本文探讨了英语教学课堂导入的方法和原则,希望能够对广大的英语教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英语教学课堂导入的原则分析

1.1简洁性的原则

在具体的课堂导入中,一些教师无法对时间进行有效的控制,这样一方面除了会过多的占用新知识的讲授时间,还会使学生感到课堂导入非常的枯燥乏味,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般来说,要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内对课堂导入时间进行控制,教师要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

1.2悬念性的原则

通过设置悬念能够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关注,并且能够使课堂形成较强的吸引力,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有效培养。除此之外,通过悬念能够引发学生的质疑,使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各抒己见,更好地将教学难点和重点掌握住。

1.3可操作性的原则

①必须要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设计课堂导入,②课堂导入并需要与其他教学步骤相适应;③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的时候需要对学生的身心发展、 年龄等特征进行充分的考虑。④在设计课堂导入的时候教师必须要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贴近的实例。 ⑤必须要精准得当的选择课堂导入的材料。

1.4针对性的原则

在进行课堂导入的时候教师要以不同的对象和内容为根据设计课堂的导入的相关内容,如果没有针对性的导入不仅无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反而会将宝贵的时间浪费掉,使得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受到不利影响。

1.5趣启性的原则

只有具备一定的趣启性才能够将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出来,并且使学生高效的吸收各种知识。所以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要通过高效、丰富的教学设计将一些具有一定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游戏或者活动引入进来,使学生开展自主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英语教学课堂导入的方法分析

2.1头脑风暴式的课堂导入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头脑风暴法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并且将充足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时间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形象、概念或者想法等激活。教师要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根据将导入的主题词确定下来,随后有针对性地引入各种与主题相关的文字、图片、音频或者视频等。比如,在具体的课堂导入中教师可以以教学内容为根据选择一到两个单词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单词说出与之相关的单词,或者通过这个单词创作一个句子。通过这种头脑风暴的方式可以将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激活,并且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教师则要对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进行合理的预测,从而更好地对其进行引导。

2.2分享经历式的课堂导入方法

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分享经历式的导入方法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教师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感性经验以及教学内容等为根据有目的有计划地将问题提出来,从而能够与学生之间进行更好地交流和互动,并且进一步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比如在对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就可以采用情景对话的方式让学生对与课堂设计有关的内容进行表演,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性经验、知识基础等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对话,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文本的内容。

2.3多媒体导入的课堂导入方法

初中学生往往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接受各种新知识和新事物的时候具有较强的能力,在面对各种新奇的事物时初中生通常都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一些影片和歌曲等。为了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引入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并茂的画面展示给学生,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影片或者歌曲播放出来,从而能够形成良好的教学情境。比如,在课堂导入中教师就可以以教学中的重点单词为根据设计幻灯片,从而使学生对这些单词的含义进行准确的理解,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课堂导入属于一个重要的环节。为此,教师必须要严格地以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为根据设计课堂导入,除了要确保课堂导入具有较高的针对性之外,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对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最终全面地提升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怡芳.初中英语课堂导入方法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9)

篇10

菏泽古称曹州,有‘武术之乡’的美誉,也是我国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第一批全国武术之乡。武术之乡菏泽的武术和佛、道二教的关系密切。道家讲长生,以内养运身;佛教主四大皆空,本不求长生,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为求得佛教的生存,也借武术功夫来护法强身。在菏泽武术的发展过程中,佛、道二教对武术之乡的武术进步,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今就道教、佛教与武乡菏泽的主要拳种流派关系做一简述,供喜爱武术的朋友参考。

道教,在古老的道教典籍《道枢》中,就有内养健身的形体操练的记载。元代初年丘处机(1148―1227)号长春真人,为道教全真教道首,潜修于龙门山,成就中国武术中内家拳的龙门派功法。丘处机的掌门弟子李志常是观城(今属河南范县)人,而观城在历史上归属曹州府。李志常将道派的文化传于菏泽,现在武乡传播习练的八卦掌、阴阳掌、内家壮强拳、太极拳、梅花拳、形意拳、八卦拳、柔拳等等都和道教有很深的渊源,道教系统的武术拳种在武乡菏泽得以广为流传。

佛教,嵩山少林寺是少林派武术的发源地。唐代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使少林拳棍誉满天下。在武乡流传的少林拳、洪拳、红拳、罗汉拳、二郎拳、佛汉拳、掌洪拳等等均出自少林派。明嘉靖年间梁山法兴寺住持西竺禅师在梁山一带广授少林拳法,并曾亲率僧兵三千余众开赴胶东支援戚继光的抗倭斗争。至今梁山山寨东北处还保存着记载他率众抗倭事迹的石碑。洪拳原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元代僧人觉远亲请拳师白玉峰入少林寺传授洪拳,至清末僧人淳绵(洪拳第28代传人)将此拳传于任恒太(河南清丰县人),再传菏泽西北朱楼村的朱孝章、朱风君,已是30代,至今此拳在武乡菏泽以广为流传,传承已近40代了。炮拳是佛教峨眉派拳法,由清代菏泽安兴乡镇尹楼村的尹师傅(绰号尹二猴子)从河南张凤理学得此拳法。现在菏泽、曹县、成武、郓城等地区流传开来。

在武术之乡的八县一市二区到处可见到习武练功的景象,丰富了菏泽的传统文化,彰显了菏泽的武术品位,提高了人民身体素质,推进了菏泽的文明和谐。

篇11

笔者教授的大学英语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浙大版的《新编大学英语》,授课对象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这批学生于进校英语分级考试后选入慢班,学习积极性不高、英语表达有障碍,个体差异也很大。针对这样的特点,笔者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不同授课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课堂文化教学任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借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照顾到每个学生的需求,做到因材施教,从而最终实现发展学生的思辨意识、责任意识和文化素养的教学目标。下面仅以《新编大学英语》第三册为例展开说明:

案例一:由简到繁的小组任务(以第二单元“神话与传说”为例)该单元主题为“神话与传说”,课内精读课文为一则尼日利亚寓言故事“为什么乌龟的贝壳是不平整的”。曾有学者(郭姗姗,2011)指出,笔者所用教材虽是国内优秀外语教材,但在内容和选材上“都偏重于追求英语的原汁原味,而缺少母语文化的输入,很少有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英文译本来体现母语文化,缺少中国元素的表达。”针对这样的缺憾,笔者在进行单元导入时,有意识的加入了一则中国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及一则伊索寓言“龟兔赛跑”。前者是一个动画短片,在熟悉完相关词汇后,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配音比赛。后者则要求学生进行分组的角色扮演。在精读课文结束以后,要求学生分组将课文故事内容以微型剧的方式表演出来。由配音到角色扮演再到微型剧表演的设置,在任务难度上由易到难,篇幅上由短到长,故事内容上由熟悉的文化过渡到陌生的文化,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三个任务中,学生的表达意愿和表达流畅性逐步提升,其本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得到了充分展示,乐在其中。此外,个体差异和需求也在不同的任务中得以兼顾。在思考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更是体会到了中国寓言故事和尼日利亚寓言故事相通的主旨和一致的文化价值观,即“诚信”的重要性,也明白了乌龟在伊索寓言和尼日利亚寓言故事中完全不同的形象,从而对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古希腊文化和尼日利亚文化)有了侧面的了解。

案例二:由浅入深的启发式提问(以第六单元“人和动物”为例)该单元主题为“人和动物”,课内精读课文为“人和动物的好斗性”。有学者(文江华,2010)指出,“成功的教学方法主要的技巧在于善于设疑启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有指导的情境下主动地、愉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培养创新意识,提高思维能力,以求得他们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由因到果,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设疑要严密,答疑要适度,留有余疑,不断启思。”针对这样一个较为抽象,富有哲学意味的单元主题,笔者采用的方法是层层递进的启发式提问。问题的设置上也是本着由浅入深,由因到果的顺序环环相扣,具体如下:“人和动物有区别么?表现在哪?”这个问题也引出了西方文化、圣经《创世纪》中对人和动物之所以不同的宗教解释;“人和动物关系是怎样的?人类的地位是低于还是高于动物,还是两者平等?”这个问题引出了原始社会的图腾文化和现代的工业文明;“人和动物是否有相似性?动物通‘人性’么?人又有‘动物性’么?”这个问题引出了一组与动物有关的习语以及一系列相关文学作品,包括时下最新的影视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最终启发了学生对人和动物好斗性的深刻思索。通过层层启发,课文的主题和文化因素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了师生间思想层面的深层互动。

案例三:由易入难的翻译知识竞答(以第七单元“旅行的乐趣”为例)这一单元主题为“旅行的乐趣”,课内精读课文为“新生之旅”,重点讨论的是旅行的原因和旅行的意义。由于这一话题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中学甚至小学时可能早已做过类似的讨论。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并在课程过程中渗透文化因素成为笔者首要的考虑。因而,在本单元的学习中,笔者针对学生的特点(浙江省生源居多,均为在杭大学生)设计了与杭州旅游景点相关的翻译知识竞答,借以在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同时,增加其公民意识和民族文化自豪感。在这一环节,通过幻灯片逐张展示图片,要求学生说出其对应英文名,抢答并答对个数最多组别获胜。在展示的顺序上,首先展示的是杭州著名景点的实体照片,如“苏堤”、“雷峰塔”等;其次展示的是西湖十景的图片,如“苏堤春晓”、“雷峰夕照”等;最后展示的图片是某些景点的相关中文介绍词。这样的设计严格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原则,由词到词组再到句子,循序渐进。例如,学生在了解了“苏堤”的正确表述为“SuCauseway”以后,更加深了对“苏堤春晓”(“SpringDawnatSuCauseway”)的认识。再比如景点介绍词“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就发生在杭州”,有学生翻译成“ThemovingstoryofLiangshanboandZhuYingtaihappenedinHangzhou”,表述上完全正确。这时,笔者则会引入跨文化相关知识,启发学生这样的翻译在英文环境中可能会完全失去意义,因为外国受众对人物角色并不熟悉,最后引出更佳的翻译版本“ThemovingstoryofLiangshanboandZhuYingtai—RomeoandJulietinChina,happenedinHangzhou”。与灌输式教学相比,这样的课堂更能加深学生对相关语言、翻译及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跨文化意识。当然,在知识竞答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两三人一组,或扮演导游和游客,或扮演梁山伯祝英台或者许仙和白娘子,演绎经典爱情故事片段,进一步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促进文化教学。

篇12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素质教育;高职辅导员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亦不断提高。21世纪是人才的竞争,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以及综合国力的竞争都在日益加剧,其实质也是综合素质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育部制定颁布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素质教育思想和观念为指导,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既有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塌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这一重要指导思想,不仅把素质教育提升到高职教育全部工作的重要位置,也为高职教育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调“各类高职院校要将培养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高等职业院校要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具有一技之长的应用型人才。除此之外,还应具备职业情商、自我管理、团队合作、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综合素质。

二、高职辅导员对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高职生涯是当代高职生社会化、成人化的重要阶段,而辅导员又是与学生接触交往最多的老师,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学生成长旅途中的引领者,若辅导员以素养教育为载体进行日常工作,不但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通过高职辅导员各项综合素质的提高对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将具有重大意义。

三、高职辅导员应当具备的素质

高职辅导员具备的素养应当是多元性的,包括思想政治方面、职业道德方面、自我提高方面和其他素质方面。这些技术与非技术因素对高职辅导员都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辅导员最核心和基础的工作,其他工作都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根本的。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教育者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质上是促进大学生人格逐步完善的过程,这一目标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品格施加的影响不可忽视。辅导员能否得到学生的尊重和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品格修养。辅导员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道德修养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所管理和服务的大学生群体的道德修养水平。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要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他们传的是文明之道,授的是立身之业,解的是人生之惑,要承担起这种责任,需要具有很高的人文素养和个人魅力。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影响活动。辅导员是学生政治上的向导,也是思想上的益友,道德上的楷模。

(二)职业道德方面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在道德行为上,辅导员的道德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性。辅导员的表率是为学生提供思想言行规范性要求的物化模式,其言行有强大的感召力,能直接影响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够增强学生抵制外界干扰的能力,有效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要培养学生成为思想道德过硬的合格人才,首先要求作为导航人的辅导员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

(三)自我提高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是一项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多领域的工作,也是一项不断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新问题的工作。高职辅导员的自我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非常重要,它间接影响高职辅导员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到高职辅导员知识技能的提高和完善。

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需要辅导员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高职辅导员更不能在自己过去所学的范畴中原地踱步,而是要善于获得信息,善于运用信息,运用于教学实践中。高职辅导员还需具有创新精神,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学习先进的学生管理方法,吸收、消化、运用于学生工作实践;积极探索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研究如何发挥辅导员思政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如何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学科教育的横向联系。总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当今的辅导员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思想政治辅导员”,而是集管理、科研、教学、指导等于一身的学者。

(四)其他素质方面

1.兴趣广泛,提升魅力

高职辅导员的兴趣爱好也应是积极而又多彩的。首先要有童心,充满对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其次是开朗乐观,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幽默风趣,充满生活的机智;再次是昂扬而奋发进取,充满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这些将让学生看到有血有肉的老师,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让学生形成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信念。一名好的高职辅导员应当积极适应形势的要求,不断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不断调整自己,促进自身持续发展,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2.一技之长,展示自我

辅导员培养自身多方面才艺,全面提升文史艺术修养,不断充实、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是成为一名受欢迎的高素质辅导员重要的一步。有专家认为,辅导员在音乐、美学、美术、体育等方面有一技之长,参加到大学生的活动中,能进一步融洽师生的感情,能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现实生活中,许多辅导员能歌善舞,能写会说,能画能弹,使得他们很快融入到大学生中,优雅的风度、脱俗的气质、开朗的性格都将对学生产生不容小觑的影响,这些都有陶冶助于大学生思想情操,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3.培养性格,自我减压

一个高尚品德的形成与构建都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基础,高职辅导员应当通过自我剖析、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等方式进行心理素质锻炼,从而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良好的性格、完善的人格来促进学生的成长。

四、结语

随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和各民族物资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对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追求就更加主动。因此,高职辅导员只有对自己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以适应高职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张鸣岐.董仲舒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篇13

在英语教学中采用好的课堂导入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较好的起到酝酿学生学习情绪、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创造力,帮助学生进入情景的作用。通过导入方式,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教学内容有充分的理解,为有效的开展英语课堂学习建立良好的开端。通过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引导学生探索学习英语新知识,沟通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会感觉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没有足够的兴趣,所以要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巧妙地设计课堂导入。本文通过对英语导入式教学研究,得出英语教学课堂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二、英语课堂教学“导入式”的原则

在英语课堂教学导入时,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导入设计要与学生的年龄相适应,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导入的方式也要相应的有所差异。同时要符合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并关注课堂时间的分配,教学导入的形式要多种多样。在进行导入式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

英语教学是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要教学中要注意其整体性特点,要注意知识传授过程中的知识的新旧知识点的前后衔接,还要注意整体的教学体系的知识结构。要体现前后连贯、相辅相成的特点,注重知识的有效的导入与理解和巩固,依照整体性原则,以促进学生成绩巩固为主要的目的与目标,充分体现出整体性的原则。

2.直观性和启发性原则

教师在英语课堂导入时,要注重导入内容的直观性和启发性。尽量采用当前学生较为关注的生活中的热点内容为事例,引入新的观点和内容,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其深思,启迪学生的智慧。

3.趣味性原则

对于学生来说,在教学中培养其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巴班斯基曾说过一节课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这并不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欢笑或是为了耗费精力,而是趣味性增强了学生所学内容的认识活动的积极化。通过英语课堂导入,要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4.目的性与针对性原则

教师在进行设计课堂导入时,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有针对性的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设计及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及心理特征等,来进行导入课堂的设计。

5.实用性原则

教学在进行教学导入时,还要以实用性为原则。毕竟所有的教学效果的体现,往往是从学生的成绩上得到最直观的体现。因此,教师还要考虑到当前教育的模式特点,在设计导入时,要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些阅读材料,与教材有一定的相关性,起到相辅相程的作用,不要与教材脱节。

6.灵活性原则

教师在课堂导入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及对象和学校的教学条件与教学环境等因素进行灵活合理的安排,选用恰当的导入方法。如班级学生特点较为活跃与较为安静的风格,所采用的方式应有所曲别,要本着灵活性的原则,因材实教。

三、英语课堂教学“导入式”的方法

1.温故知新法

万圣之师孔子曾说过要温故而知新,这个方法在大多的教学课堂中被广为应用,可帮助学生温习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通过不断的重复让知识得到巩固与加深。如,在进行过去进行时态的教学时,通过提问、做练习等形式复习现在进行时态的概念、用法,即be doing sth,其中助动词be有am/is/are三种变化。在通过对话及改写句子:一What are you doing now?-We are having an English class.再按要求用at this time yesterday替代now。经过观察、对比后,学生很容易得出:――What were you doing at this time yesterday?―We were doing sth 。并强调助动词be的变化(改用was/were),从而得出过去进行时的结构(was/were+doing sth.)。这样使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不感到突然,比较轻松乐于学习。

2.多媒体导入法

在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是在英语课堂中的较好的手段。能够让学生对于教学的信息有直观的了解,与单纯的文字有着更生动的作用,通过视频的观看,往往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加生动直观。如感恩节在西方是非常传统的节日,中国没有感恩节,对西文的文化氛围不了解,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看到西方人过感恩节的情景,吃着火鸡、南瓜饼,互相问候着Happy Thanksgiving Day。让学生了解了西方文化的氛围与背景,并提出一些问题: What can you see on TV? What are the people doing?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的学习关于感恩节的英语教学的内容。

3.问题导入法

教师采用较为有效的方式来激发学生来引起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努力的去思考和学习。带着问题去学习与思考,可起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4.时事导入法

我们的生活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不断的有新闻热点事件、社会热点事件引起我们的关注,而教材的内容安排是固定的,相对的内容也较为陈旧。教师充分利用近期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利用背景知识导入

一些教材特别是一些文化题材的课文中有很多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一些教材外的背景知识,可帮助学生拓展知识,促进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学习。

6.游戏导入法

在教学时,设计一些适合英语课堂的游戏,通过游戏导入,教师借助于表演、游戏等形式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比如导入一些数字接龙等内的小游戏。但是要与课文的内容结合紧密。给学生创造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篇14

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作者三者之间表情达意的过程,教师之情、学生之情、作者之情三种情融为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有自主又有合作,以达到教师与学生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及学生与作者交流的目的。如:苏教版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于漪老师为什么至今还记得两位国文老师上课时的举止和神情呢?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的语态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

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甚至一个微笑,都是传递知识和情感的重要手段,它能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而过多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学生的注意力只集中在显示屏幕上。忽视了学生与老师的语态交流,这是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容易产生的误区之一。课堂成了学生与屏幕的互动,而教师成了多媒体的操作员,学生情感未得到体验,思维也未得到拓展训练,师生间的交流变得苍白无力。这些做法忽视了课堂上师生间情感的交流,用课堂上表面的热闹掩盖了真情的流露。这样的课堂还能算是语文课吗?

那么,教师怎样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方能体现语文课的美呢?

(一)要注意适时、适量、适当的原则

适时,就是教师把握好时机,如上课刚开始,学生的情绪尚未稳定时,或者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感到枯燥乏味时,或者本课即将结束学生疲劳时,教师可以在这个时间段使用多媒体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加的集中。适当,即适合运用多媒体处恰当运用,如一些简单易懂在文本中有所体现的知识,就无需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适度,一堂语文课使用多媒体要有所节制,如果使用时间过长反而产生负面效应,分散学生注意力,冲淡教学重点。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需要认真钻研教材紧扣本节语文课的教学重、难点,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运用适量的多媒体课件,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要讲究实效、情景、规范的原则

如果运用过繁、过花的多媒体课件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而影响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因此课件的制作简洁明了,参差分明。课件的构思要巧妙,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并能使学生主动去感悟、去体验教学情境。课件的设计还要符合语文教学的规范要求,如文字要采用常用字体,声音的处理要柔和,画面要简洁美观大方,给学生优美视听享受。

因为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工具。如果教师被多媒体的软、硬件所取代,师生的情感就无法交流,语文课也就失去了本身的魅力。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语文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情绪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的进度快慢和启发的方式,用积极的情感交流回应学生的情感需要。

(三)要把握好互补、尺度、拓展的原则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材内容选材十分广泛,然而学生的知识面相对来说比较狭窄的,是不足以覆盖这些的内容的,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课文的内容,教师势必要补充与之相关的资料,教师往往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的资料,如教授一些以介绍说明对象为主的说明文或以解说有关历史故事的散文。

这就要求教师补充的资料要把握尺度。如教《宇宙里有些什么》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茫茫宇宙,教师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了大量的天文学知识精美图片,在课堂上精彩演绎一番后,课后检查作业时,这节多媒体课误导了学生该接受的重点,甚至于文中出现的许多的说明方法和使用说明方法的好处都没有掌握。这不就是教师没有把握好多媒体教学的互补、尺度、拓展原则的结果吗?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