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道德教育的原则,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在校学生的内在德性,培育和造就学生的理想人格。经验证明,要达到道德教育的目标,不仅要考虑选择正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依据什么原则、选择怎样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以实施教育的问题。笔者认为,主体性原则是现代学校道德教育必须贯彻的重要原则。
1在道德教育中坚持主体性原则的必要性
所谓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就是在道德教育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实现培育和造就学生的道德主体性的普遍要求。它包括这样3个方面的相互关联的实质性要求:一是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二是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三是始终把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任务。那么在道德教育中为什么必须坚持并遵循上述主体性原则的要求呢?
1.1竞分痘挥教师曲i体性是实现道德赦盲目标的重要保证
道德教育的本质决定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在道德教育中具有教育、管理、协调、研究等基本功能,是规定和引导学生的思想、塑造完美人格的主导因素。诚然,道德教育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交流活动,但这种交流需要调动、呼唤和诱导,需要一种“动力源”,而这种“源”的性质如何,力量大小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他们在道德教育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为:一是只有教师具有高度的主体性,才能深刻认识道德教育的时代要求,从而摆脱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束缚,自觉地挖掘和培育学生的主体性。二是只有教师具有高度的主体性,才能正确评价、引导、影响学生。英国心理学家海纳特说:“在教育科学领域里,大家几乎一致认为今天的学校忽视主体性,而且常常跟主体性敌对”。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教师缺乏主体性。三是只有教师具有高度的主体性,才能增强自身的人格力量,从而去激励、感染学生。
道德教育既是说服教育人的活动,更是身体力行的示范和引导。理想的人格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辐射力,而教师主体性显然是教师人格力量的实质体现和基本构成.同时,它也是作为一种人格力量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育化作用。
[关键词]高校 道德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212-01
一、开放融入性原则
网络行为主体间的行为方式应统一符合某种一致的、相互认同的规范和准则。个人的网络行为应该能够被其他网络社会行为人及整个网络社会道德规范、法律法规所接受,最终实现个人网络交往行为的规范化、网络语言的责任化和信息交流的有序化。
首先,注重把价值观念的教育开放性地融入在知识性教育之中。网络道德教育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使得受教育主体能够在良莠混杂的网络信息世界中明辨是非,正确、理性选择自己的道德立场并形成责任意识,从而引导和帮助高校学生建立健全起自身的道德责任体系。
其次,注重把网络道德责任教育理念和责任观念开放融入在校园网络体系的建设之中。青年高校学生群体是一个心理同质性很强的受教育群体,他们在心理特点、生理特点、道德追求、行为方式、责任意识等方面都比较接近,有着较为一致的道德责任认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参与和积极参与引导,校园网络道德的各个领域建设。把高校道德责任教育开放性的地融入在这块承载着高校学生的归属感和自我教育意识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中。
二、自由自主原则
黑格尔曾经说过:“人的决心是他自己的活动,是本于他的自由做出的,并且是他的责任”。[1]正如夏伟东所言:“道德与主体的关系已经紧密到了这样的程度,即没有主体,便没有道德,而且即便有了主体,但如果主体并不敬仰和服膺道德,也同样没有道德。”[2]自由自主原则之所以是网络道德责任教育的基础,还表现在自由自主原则的确立,还体现在了高校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目的上,它的最终目的是教育高校学生网络行为选择应具有自主选择性、自觉性、自控性的自由自觉的道德责任感。
高校网络道德责任教育应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选择的主体性,而不是外在约束强加的、被迫的道德责任行为活动。这种道德责任自主性活动教育包含三层含义:
首先,教育学生选择的前提明确性,这个前提就是以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主体道德标准为前提。
其次,教育学生选择的方向性,这个方向就是以符合青少年自身发展需要,与社会主流政治方向,价值取向相顺应的思想指引为方向。
最后,教育学生选择的适度性,这个适度就是以符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符合高校学生文化层次、道德水平为适合的适度性。通过目标明确、方向准确、适度合理,真正教育学生在网络社会自主选择接受符合自身特征需要的网络道德责任观念。
诚如杜威所言:“在这种由强迫造成的一致性的背后,一些个人的倾向就在不正常的和或多或少是在被禁止的方式下作出一些活动” 。[3]
三、互利互惠原则
网络信息资源有相当大的部分是网民自发无偿提供的,任何方面的问题在网络交往中都能得到广大热心网民的积极回应,网络社会中的协作互助、互惠互利性体现了网络社会共享、合作、互惠、平等的民主精神。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资源的受益者,在无偿享受网络信息资源带来的信息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同时,应学会将这种互惠互利的共享合作精神融会贯通、发扬光大,在网络道德生活中也应该遵守互惠互利原则,实现网络道德对传统道德体系的发展和补充。约翰.杜威曾经说过:“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人类本质里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4]
实现人与人的相互尊重是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的重要标志。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中教会学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尊重他人的名誉权利等。网络道德教育就是教会大学生正确处理网络人际关系,培养大学生良好社会技能的发展。高校网络道德培养的目的,即让高校学生在未来参与网络生活、学习、交往过程中,能以优秀的品格,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责任观念融入社会生活,并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以网络道德教育带动高校学生的行为、价值取向、人格发展。由于青年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容和水平处于接近成熟的成型阶段,高校学生对道德所形成的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变化之中,而且它必将随着高校学生对现实社会的实践认知的增长而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夏伟东.道德本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3]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孔子;德育;德育原则;青少年
Abstract: Morality is the symbol of national progress, teenagers' moral education is the basic project of a country and n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The ancient Chinese thinker Confucius in the long-term educational practice, creatively put forward the content of moral education, summed up a set of moral principles, such as determined perseverance, learning and thinking, self-denial, intrapersonal, provides the reference plane and the theory reference for the teenagers' moral education work today.
Key words: Confucius; moral education; moral principles; adolescents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中国是文明古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学说和思想,深刻影响了我国数千年思想文化的发展。批判地继承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于改进和加强当代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孔子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以私人的身份终生从事教育,他的学生人数多,来自社会的各个阶级和阶层,从而打破了官府对于教育的垄断,在我国教育和学术的发展上有卓越的贡献。
二、孔子的德育原则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断得到完善,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本文将从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中学的原则与教的原则两个维度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学的原则
1.学思结合
孔子说:“学以致其道”,一个人要具备仁、信、直、勇、刚等品质,必须进行学习。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意思是只有良好的愿望,而不学习,是有害无益的。
2.立志有恒
“志”就是“心上所之(止)”,立志就是确立目标和理想;有恒,就是持之以恒。孔子认为志向确立以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使之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逾矩”的境界。
3.克己内省
“克己”就是处理人际关系时,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内省”,指内心深处的自我反省。孔子主张一是要有力图改革社会风气的仁的道德准则的要求,二是要有客观的见闻作比较,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符合仁德的要求,从而加强道德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4.改过迁善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难免会出现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过失。孔子认识到人的道德面貌有善有过,在处理过失与改过的关系方面,强调改过。他把道德修养的过程也看作是改过迁善的过程。孔子说,人“孰能无过”,他很注意用扬善抑过的教育手段,促进改过迁善的自觉性。
5.慎言敏行
在德育教育中,孔子抓住了知与行的内在联系,主张慎言敏行,言行一致的原则。为了防止言行脱节,孔子主张“慎言”,“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行动敏捷而说话谨慎。它所说的言行一致,是德言与德行的一致。孔子提出对一个人的观察要通过他的行为,来检验其行是否真实。
(二)教的原则
1.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相互的。孔子说:当一个先生,必须要懂古代与现代的知识。他还说“多识于草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这种“多识”、“多闻”、“多见”都是孔子一生“知新”的方法。孔子无所不学,无人不师,才能博学多闻,才能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使门弟子都能信服而敬仰,发生教育上的功用。
2.启发诱导
孔子主张对弟子施教时,首先必须等待他们有求得知识的动机,然后,趁此时机进行启发,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主张不到百思不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当欲说不能的情况下不去启示他。孔子运用启发式教学,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为了使受教育者主动地去认识“为仁”的意义,从而自觉地接受“礼”的约束。
3.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国第一位重视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他善于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如当概括了少、壮、老各个阶段的特点,要从实际出发,救其失,补其善。因之,他所教育出来的学生,各有所长。这种教育方法,在当今班级教学中虽然难以全面实行,但在德育工作中行之有效。
4.以身作则
孔子教人,不重在“言教”,而重在以“身教”,常以自己的行动举止作出榜样以达到教育上“潜移默化”的效果。只有教育者具备高尚的德行才可能指导学生修身养性,自己都不能做到的事,而要学生去实现是没有说服力的。这种以身作则,重视人格感化的教育方法,衍变为当今德育工作中常用的“榜样激励法”、“人格感化法”的重要教育方法。
5.内省外察相结合
孔子认为内省是日常必用的修养方法,在学生中积极提倡。他认为培养言行一致的“士”、“君子”甚至“仁者”,必须既了解学生的外部表现,从视、听、言、动上进行考察,又要研究学生未表现于外的思想、情感、意志、愿望等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也就是把外察与内省结合起来。
三、孔子的德育原则在现代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借鉴意义
当我们进入21世纪的殿堂,审视两千多年前孔子的德育思想,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他存在“唯心”的空想成分和其它一些不合理的因素,但对当今的青少年也有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加强教师的行为修养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以其自身的活动来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和变化。孔子以身作则,重视人格感化的教育方法,为当前的道德教育作出了榜样。因此,教师应该要有高度的自觉、自律精神,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地位
孔子在道德教育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别特征施以不同的教育,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主体地位,但这并不意味放任自流,人的思想都有自发性和盲目性,需要正确的理论进行教育,对不健康、不正确的思想要批评教育,但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三)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自德精神
坚持自我修养是道德教育之本。孔子强调积极开展主观的思想活动,进行自我监督,使道德行为的规范和准则成为内在的自觉要求。在日常的生活中,引导学生坚定道德信念,在个人独处,为人所不知的地方,也要恪守道德准则。引导学生借鉴前人的修身方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和能力,达到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目的。
(四)改进德育教育方法
坚持教育的民主化,反对单向的道德灌输,在道德教育中,师生应该互相尊重、平等相待,教师的道德要求应该贴近学生实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道德实践,注重道德修养,在实践中提高道德认识,增进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检验道德行为。
综上所述,孔子思想中有些品德的行为规范已成为古今人类共同的品德和规范,如诚实守信,爱国爱民;修身养性,君子慎独;质朴求实,宽容大度;勇敢刚毅,身体力行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汲取孔子的智慧,用更科学的方法完善现代德性培育的过程,探索德性培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参考文献:
公平与正义是两个相关性原则,公平是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活动的重要道德品质。公平包含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其他生活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分配公平。正义则是公平的义理,包括社会正义、政治正义和法律正义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原则。因此,公平与正义是社会制度的内在原则,相对于其它原则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先性。公平与正义不可割裂,二者的结合就是公正原则。人类任何一种制度的制订都是依据社会具体情况、人们的需要以及政治、经济等要求而产生的,它必须体现一定人群的利益。同时,一种制度的运行必须得到公众的认可。如此,对于社会统治者来说,制度必须体现出一种公正,否则,制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就得不到保证,更难以在实践中践履。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既是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呈现,又是一种具体的社会行为。从制度的公正维度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以公正原则为圭臬,这就要求教育制度在理论上与实践中体现出公正。高等教育大众化公正的内容与其它制度一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是一种起点上的公正;二是保证过程的公正,即要求存在对社会成员没有差别对待的普遍竞争规则,同时要求普遍规则能够在现实中得到公正的执行;三是实现公平的结果。主要的分配原则包括平等原则如完全平等原则、需要原则和对等原则如贡献原则和努力原则两类。很显然,任何公平都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包括一系列的程序组成。从高等教育大众化本身来说,它首先需要高等教育制度是建立在一种公正基础之上的,即制度本身的公平。其次,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对所有人开放,以实现其普适性的理念。再次,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执行也必须体现出公正性,一种制度即使其本身是公正的,但执行者运用不公正的手段也同样会导致制度和行为的不正义,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教育权力的合理运用与有效监督极其必要。
教育制度的公正原则内含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以及人民权利的关系,它既反映了社会大众对教育权利的要求,也反映了教育制度的一种合理性安排。一种制度源于社会合理性的需要,在本质上是维护国家与人民关系的手段,这是一种制度的功利原则。但是,这种制度又必须同时是公正的。所以,一种制度如果缺乏公正性,那么它就不可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与接受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正原则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具有始基性的地位。
公正原则从道德、政治以及法律的视角入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人类的相互认同与相互尊重,西方启蒙思想家均认为人天生是平等的,应该在人之为人的起点上具备相同的权利,但另一方面,任何事物之间皆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有其不同的形成原因,我们在考察一种制度或行为时,既要保证每个人在起点上的平等,又要从结果正义的维度入手,尽量照顾这种机制下处在弱势的人们,因此,我们需要对制度的关怀面进行一定偏差的位移,关怀社会中的最弱势群体与个人。这就是当代政治学家罗尔斯在其理论中所构建的制度范式,他认为一种制度要关注社会中处于最弱地位的人们。所以,公正并不是一个绝对平均的道德原则,它建立在平等与差异两个维度之上,既维护社会大众的同等权利,又突出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再通过一种矫正方式实现一种制度的最终正义。
因此,教育制度的公正原则在整体上具有两个维度:一是保证教育制度在社会作用中的公平、公开、平等,使所有人在教育制度面前具有同样的权利,保证制度的普遍性;二是实现教育制度在理念与现实中对弱者的关怀原则,弱势群体在社会中因其力量的弱小,难以与其他群体获得同样的话语权,尤其在政治权力、经济权利与法律权利上,因此,教育制度应当在制度上把对弱者的关怀作为制度的公正原则题中之义,并在现实中表现出来。
二、人道主义原则
人道主义原则最本质的含义是体现人的价值,把人视为一种目的性存在者。人永远是目的,不只是手段,他说:“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说:“人是人的最高目的”,并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些经典理论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语境里都要体现人道主义原则,以人为本。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领域中,无论是教育的传播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主体,因此,整个高等教育大众化都需要体现人道。
人道主义原则既有区分人与他物的一面,也有提升人类自身品质的一面,在类型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道主义指视人类为万物中的最高价值,把任何人当人看待、当人善待的理念。狭义的人道主义把人本身的自我实现视为最高价值,主张人类的追求是人类的自我实现。这是人道主义的双重定义,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尤其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对人道主义更高层次的追求永远是一个目的,但又与低层次的人道原则结合在一起。高等教育大众化应当在两个层次上都有所作为,把教育主体当人看与现实人的自我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从教育的本质上看,“人道只能用人道才能教育和培养出来。”从高等教育的结构来看,它是知识、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三者的联合。知识是中介,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主体,这个主体具有自我意识、自我选择、自我创造能力,而对这种能力的尊重与认可是教育人道主义原则的内在要求。同时,这个主体又是现实的个体存在者,人的个性决定了个体存在者的独特发展要求,这个独特的发展要求就是人的自我实现。西方心理学家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人种能够达到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只有将知识、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三者全部纳入到教育人道主义的结构中,人的权利、人的自我实现才有完成的可能。
从内容上说,高等教育的人道主义原则应当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教育应当始终坚持并高扬‘把人当人看’的人道精神,二是教育应当努力促进并践行‘使人成为人’的人道追求。”这两个维度一方面突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另一方面突出了教育对个性的关怀。显然,这两个维度的实现建立在人类现有的知识体系之上。正是这种知识体系,推动着人道主义的内在运动,高等教育大众化依据承载的知识体系,联结着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的互动中,高等教育活动一方面传递着人类的文明与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又内蕴着人道主义关怀,从而突出人的内在价值和人的优越性。
从教育主体与现代知识体系的关系上看,教育主体不仅具备技术性的推理能力,而且具备生命性的感受能力,这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活动中理性与情感的二元互动。人道主义既需要理性的作用,又需要情感的介入,理性增长知识,情感提升道德。高等教育大众化应当合理关照情感与理性,这才是完整的人道主义。这样的高等教育才是“人道主义的,因为它的目的主要是关心人和他的福利;它又是科学的,因为它的人道主义的内容还要通过科学对人与世界的知识领域继续不断地作出新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充实。”如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活动中,只有渗透人道主义关怀,才可在教育主体身上完美体现“知识使人明理,明理使人自由”的品质。“只有教育总体上进行人道主义的追求和约束,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人的世界,成为人的绿洲。”
三、个性发展原则
教育是一个成全人的事业,它“通过选择文化、传递文化、创造文化等促进文化与人的发展”。在这个事业中,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这个目标是基于人的本质而确立起来的,人既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又是现实的、个别的存在者。换言之,人既是类存在者,又是个体存在者。类存在形态外显为人类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是人类互相交往的前提,也是各种社会行为得以运行的基础,包括教育的运行、经济的交往、政治的运作;而个体存在形态表现出人类之间差异的性格特征、差异的心理倾向、差异的情感态度。正是这些差异性特征,使得人类社会的任何行为必须兼顾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当以共性与个性统一为原则。无疑,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结构的高级阶段,无论是高等教育的授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具备了相当的知识水平与理性能力。教育主体各自的心理气质、差异的文化背景、相异的性格特征,要求高等教育在教育目标、教学方法、主体互动上因材施教,突出教育主体的独特性,发展学生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全面的素质。可见,高等教育在任何程度上都不应该只是培养专业性的实用人才。当然,专门知识的提高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机,专业知识并不能让人类社会更幸福、更安全。从另一个方面说,这种实用知识所隐含的伦理道德缺失只能通过实用知识之外的知识来补救。这就是人类的道德良知、法律、制度等知识。而高等教育在这个现实平台上,无疑应当担当起应有的重任。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就是对未来的社会主体进行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传播与培养的过程,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的一环,教育就是人的不断成熟、不断发展的过程,“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之为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从人类社会的整个发展来说,“没有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每一种教育的作用也并非事先能预料的,教育总是具有无人事先能想到的作用。通过传承使人成为他自己,以及在近几百年中通过有意识的方式,使相同的才能以特殊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他自己”就是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独特气质的人。
这实质上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所遵循的个性发展原则。从具体内容上说,个性发展原则具有个体与社会层次。首先,尊重人的个性。人的个性是自主性、创造性的统一,任何人都有获得社会认可的权利,在高等教育过程中,这种权利必须在现实中得到体现。其次,发展人的个性。人是一种生成的过程,正是人的可塑性,使得教育成为可能。那么,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对个性的尊重并不是个性发展原则的唯一原则。它需要进一步将人的个性进行知识与人文素养上的提升,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最后,将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使命结合起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这里既道出了个体层面上的人的个性发展,又在社会层面上指出了这种个性与共性统一起来的重要性,正如自由既是一种自在,又是一种为他而在的范畴一样,人的个性发展也必须是一种社会范围里的全面发展。
四、共享原则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准公共产品,“共享”理当成为大众化内在的本然属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范畴中,“共享”就是一种发展理念,共享教育发展进步的文明成果,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考察教育的历史和现实可以发现,文化共享和育人成才是人类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两个道德基石。文化共享和文化私有、文化独占相对立,强调把文化财富传递和传播给他人,让大家共同享有文化进步的成果。它的一般要求是:努力丰富文化共享的资源,扩大文化共享的人群。育人成才体现着教育的基本宗旨,强调对人发展的关爱和对人成长的促进。在现代社会,它的基本要求是: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教育公平的水平,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提升人类身心境界的方式,它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按照实践哲学的观点,人类的任何实践都是渗透着主体的目的与价值观,因此,教育的实践与其它实践活动在实现方式上既具有同一性,也具有差异性,而教育的伦理特性显然也具有这样的表征。教育的人文使命,就是完成两个解放:把人从自然的质朴性中解放出来,把人从自然欲望中解放出来,造就“有教养的人”。高校在规模上、设备上进行了发展,使得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民众都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因此,高等教育大众化拓宽了教育主体与对象的范围,入学人数增长、教育专业增加、教育对象多层次性,这三个因素体现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民众都具有相同的入学权利,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共享原则。高等教育大众化就是矫正精英化教育不合理现象的一种努力,将特权教育、实用教育、专业教育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努力实现社会民众受教育的大众化、人文化与素质化,以和谐共享这一道德观念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念之一。由于机制体制的问题,在大众化的过程中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依然存在;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受教育的要求;现行的高等教育仍然存在着不以人为本、忽视人的主体价值和主体尊严、导致人的异化等问题。
关键词:英语口语教学 目的-意图原则 相关原则 教学策略
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的英语口语水平要求越来越高。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在第一、第二学年开设了英语口语课,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了便于学生更深切地感受英语,几乎所有学校都安排了外教授课。但由于语言文化不同,外教授课不可避免地会在师生间产生表达与理解的障碍,所以部分学校在部分学期也安排了中教授课。本文旨在就英语口语中教授课做一番探讨。英语口语课堂涉及两个语用主体----教师和学生。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言语交际的过程。语用学对于言语交际的管制,只须两个原则便可以实现。一是目的-意图原则,另一个是相关原则(钱冠连:P151)。以这两个原则为指导,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能管辖口语教学交际不失败,并使口语教学交际更有效地接近目的。
口语教学总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具体可以由《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分别对入学、二级、四级、六级、以及八级的要求体现出来。具体概括起来就是:语音、语调自然;无重大语法错误;正确连贯表达思想;语言基本得体;与外宾流利交流(大纲:P8)。口语教学的总的目的,也就是口语课堂言语交际的总的目的。有了交际的总的目的,就会在说话中将目的分解成一个个的意图贯彻到话语中去,交际就能顺利进行下去。这便是目的-意图原则(钱冠连:P152)。语言是音、词、句、段的构建。口语教学也应遵循这个由基础到复杂的规律。将目的-意图原则应用于口语教学,就是通过分别、逐步实现学生对音、词、句、段的正确表达这四个意图来实现全面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这个总的目的。
首先在音这个层面,纠音正音是一个基础但重要的环节,在此基础上,口语教学最终要实现的是与外国人的交流,众所周知,外国人在交流中,语速快,这源于他们大量地使用连读、弱读、缩读等技巧,因此,口语教学中,讲解、练习发音技巧,已显必须,知道了外国人怎么说,自己才能听懂,进而交际才能得以维系,经过练习,最终实现自己流利的表达。比如:辅音与元音连读(afraid of、turned out),英语中,辅音与元音连读是使用最多并且是最基本的连读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元音与元音的连读,比如,元音与元音连读时中间添加/w/音,元音与元音连读时中间添加/j/音。辅音与辅音的连读,比如:爆破音失去爆破连读法;相同辅音的连读法;/t/或/d/与/?/的连读,省略辅音/t/音;省略辅音/h/音;/t/与/j/合成/t?/。英语中也存在着缩读技巧来加快语速,比如,语法缩读(am
’m, have
’ve),又如:口语缩读(want to wanna, let me
lemme)。另外,在口语中,部分连词、介词、代词、助动词以及不定冠词在弱读时其元音通常弱化成/?/,从而增强说话的节奏感,比如:from /fr?m/, that /??t/(卜元:P465-P468)。
实现纠音正音、练习发音技巧意图的同时,口语课也要兼顾实现词汇的习得和表达意图。通常情况下,一次口语课是围绕一主题展开的。比如:在旅行这一主题的口语课中,介绍、练习一些与旅行相关的词汇或短语,能够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departure (lounge) 候机(室)、arrival (hall)入境(处)、destination目的地、bus (terminal)公共汽车(总站)、visa签证、one-way单程、round-trip往返、land着陆、customs海关、duty-free免税、transfer中转、to purchase a ticket买票、to pack a suitcase收拾箱子、take off起飞、to go on a vacation去度假、to check your passport检查护照、to get on/off the bus上/下公共汽车、lay over临时滞留,中途下车、to drop someone off把某人放下、to pick someone up接某人、business trip出差(Griffiths & Rueckert:P115)。
在表达观点时,通常不是使用单个的词或短语,而是通过句来传达。连词成句,因此,口语课上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句的表达。为实现句的习得与表达这一教学意图,可采取介绍、练习功能句型的方式。比如:仍然以旅行这一主题为例。表达建议的功能句型: Were you thinking of…?、Might I make a suggestion?;表达乐意的功能句型: I’ be happy to…、Certainly, as long as…;就乘公共汽车的功能句型: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I should get off?、How many stops are there on the way to…? (李华东、栾述文、袁洪婵:P72
P73)。此外,在各个文化中,都有一些约定俗成、耳熟能详的表达,比如:谚语、习语、名言警句等。英语也不例外。因此,口语课上适当介绍一些这类的句子,能帮助学生凝练地表达思想。比如: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 (及时处理、事半功倍)、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Necessity never makes a good bargain. (急需难买便宜货)―Franklin (1706
1760) US statesman, scientist and writer(Ibid.:P224)。
日常的交流,主要是话轮的展开,在口语课上进行对话练习,对实现流利、地道的对话,即自如的交际这一教学意图有积极作用,这也是口语教学最终的一个意图。很多口语教材中,都配备了对话练习,可以采取让学生两三人一组,先进行模仿练习,再展示的方式。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模仿,习得了正确的表达,通过展示,体会了运用,加深了理解。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既可以为学生纠音正音,也可以讲解一些生词、短语、句型,还可以通过对话内容,向学生输入一些跨文化的知识,架起跨文化交际的桥梁。比如:在学生练习了《新世纪英语口语教程2》Unit 1 Loneliness中的对话后,教师可以介绍下对话中谈及的Jane Austen,是一位英国的女作家,初恋以被迫分手告终,奥斯汀选择终身不嫁,而将所有未了的情感注入文学创作。
以上谈及的是目的-意图原则,接下来看一下相关原则在口语教学中的运用。对相关原则论述得最为详细系统的莫过于法国的Dan Sperber (丹・ 斯波伯)和英国的Deirdre Wilson (迪埃玉・威尔逊)。他们在其著作《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中,提出了认知关联原则和交际关联原则,分别对应了两种关联性:最大关联性和最佳关联性。最大关联性:人类认知倾向于追求关联最大化。最佳关联性:每一个明示交际行为都传递一种假定:该行为本身具备最佳关联性(姜望琪:P138)。最大关联性又叫做听话人关联性,最佳关联性又叫做说话人关联性(Ibid.:P141)。斯波伯和威尔逊认为“估算关联性,就像估算生产率一样,要考虑投入与产出两个方面”。关联性取决于产出的效应与投入的努力之间的比率。效应相同,所需投入努力越小的认识,其关联性越大;所需努力相同,能产出效应越大的认识,其关联性越大(Ibid.:P128)。将关联原则应用于口语教与学这样一个交际过程,最佳关联性是相对于组织课堂的教师而言。最大关联性是相对于接受、参与课堂组织的学生而言。如能在减少教师投入的努力、减少学生投入的努力的同时,更好地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这就是上文提到的产出的效应,这也是师生共同的目的)的话,关联性越大。
这一点上,口语中教可以像口语外教学习,众所周知,外教的课堂,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而且学生接受外教的授课时也是聚精会神。这一部分原因在于外教通常会在口语课堂加入游戏,寓教于乐是教书的一个境界,人类认知过程追求以最小的处理努力获取最大可能的认知效应(Ibid.:P139
P140)。在游戏的过程中完成教学,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师生心情愉悦、乐此不疲,教师以较少的心理投入,组织学生练习了口语,学生以较少的心理投入,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如此口语课堂的教学交际关联性大,教师易于实现最佳关联性,学生易于实现最大关联性。比如:可以运用游戏(我想成为长颈鹿I would like to be a giraffe.)。步骤为:教师把这些单词写在黑板上:lake waterfall river ocean 每个学生选择好自己想成为哪一种,然后告诉自己的邻座。接下来学生们彼此提问,例如:“瀑布的落差很大吗?”“这个湖位于山中还是在平原上?”“你认为海洋是如何反映你的性格与兴趣的?”当然,这所有的陈述、交流过程必须使用英文完成,才达到练习英语口语的目的。这个游戏的其它材料如下:giraffe/dog/cat/lion;sun/moon/start/comet;glass/bowl/box/cup;Rome/New York/London/Paris,等(Ur & Wright著,冀小婷,董莉译:P56-P57)。
相关原则指导口语教学,除了采取以上借助外教游戏的方式,还可以利用大多数口语教材都设置的交际活动(communication activities)来完成:基于提供的一些信息,学生分组准备,然后自由表达观点。学生在这样的活动环节中,比较积极,畅所欲言,能动性较强,而且小组内讨论,彼此协作,分担了学习任务;在学生的准备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走到各小组中去,与学生交流;在之后学生的展示过程中,常常会有较新的观点呈现,或者学生幽默的见解或表演引发连连笑声。这样的口语课堂,师生关系亲近、课堂氛围良好,减少师生投入的心智努力的同时,学生用英语表达了自己就话题的想法,练习了口语,教学交际关联性大,易于实现教师的最佳关联性及学生的最大关联性。比如:在广告这一主题的口语课中,可采取这样的交际活动:让学生假设他们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他们分组工作,需要分别就自行车、手提电脑、或跑鞋设计一个30秒的电台广告。这则广告可以是以对话的形式进行,也可以是以阐述的方式进行。学生可以使用教材提供的关于不同产品的信息做参考。准备结束之后,每一个小组向全班念自己设计的广告。然后再选出最佳广告(李华东、栾述文、袁洪婵:P151)。这样的交际活动尤其从音、词、句、段几个方面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口语。
综上所述,就口语教学这样一个课堂交际而言,口语中教可以以目的-意图原则,及相关原则为指导,围绕一个主题,视课堂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并协调搭配适当的教学策略,比如:纠音正音,介绍练习连读技巧、词汇短语、功能句型,模仿对话,进行游戏或交际活动,等方式(基于材料选取的可行性,其中语音练习与游戏活动可以与主题无关,同时也间接避免了始终进行单一主题的枯燥感),管辖口语教学交际不失败,并使口语教学交际更有效地接近全面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1] 卜元编著,《流利英语的秘诀:口语发音技巧与应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著,《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3](英)格里菲思(Griffiths, M.),(美)吕克特 (Rueckert, C.)编著,《英语情景口语100主题》,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 姜望琪著,《当代语用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 李华东、栾述文、袁洪婵主编,《新世纪英语口语教程2》,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6] 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
人文网络言语学(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