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市发展格局范文

城市发展格局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城市发展格局,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城市发展格局

篇1

今年闭幕的省两会提出,邯郸要建设“四省交界区域经济中心城市”。但现有的城区规模已经限制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主城区环路内城区面积仅93平方公里,且建设用地基本用完,发展的空间狭小。如何才能突破这一发展瓶颈?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市委书记崔江水明确提出:“邯郸要想真正成为四省交界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就必须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的地域束缚,在更大的范围内谋篇布局,在更深的思考中谋划发展。”

经过多次调研、广泛征求各界群众意见,该市在学习借鉴先进省市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出1+8城市组团式发展规划,即以市区和邯郸县为主城区,把30公里半径内的峰峰、武安、磁县、临漳、成安、肥乡、永年、广府古城等定为8个卫星城,从而拉大城市框架,形成组团式城市群。

城市的布局离不开产业的定位。该市提出,主城区集中发展商贸物流、纺织服装、高新技术、金融服务等产业,努力打造承连产业、资本转移的前沿阵地,吸纳技术、人才的主导区域,其他8个卫星城也因地制宜分别确定了各自的功能分工和发展定位。这样一来,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产业的聚集效应更充分发挥出来。

与此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在1+8产业布局的基础上,该市又勾勒出两条产业带。一个是以成峰路为依托,东起成安商城镇,西到峰峰新坡镇的成峰(成安至峰峰)工业走廊,重点发展纺织服装、新型建材、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一个是主城区西环路与武安城区西环路之间沿新、老邯武公路和邯长铁路两侧展开的邯武(邯郸至武安)工业走廊,重点发展资源型产业和重工业。今年内,"两廊"将有25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40个项目竣工投产。

篇2

日前,《运输经理世界》记者在深圳专访了“方案”主要执笔人,深圳市都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薛博。在分析城市交通拥堵这一全民热议的话题中,薛博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独到观点。

运输经理世界: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一线城市普遍出现交通拥堵现象,您认为拥堵根源何在?城市与交通如何才能和谐共生?

薛博:解决交通问题的手段应当在是有限的城市资源条件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满足最主要的出行需求。并不是简单追求供求平衡,立足于供求平衡是解决不了交通问题的。实际上,供需是永远不会平衡的。因为需求总在增长,而供应又总是有限的,特别是在大城市的中心城区,路网供应几乎已经固化下来。即便在某一个时期达到了供求平衡,但进入下一个时期依然会出现供求失衡。大城市解决交通问题核心应当立足于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公共交通系统,关键是公交不能堵,公交要快!这是公交竞争力的关键。

分配城市的各类交通资源时,能够让公交多占点资源,这是公交优先,但其实这种层面的公交优先是难以真正实现“优先”的。而公交都市建设的实质是,一是要打造发达的、多方式一体化的都市公交体系;另一方面是要在城市的规划和构建时,分配各类城市资源时,如打造空间结构、安排用地和人口居住等,都应该要有意识的构建有利于公交优先发展的形态。我们在做交通规划的时候,交通设施用地和城市人居集聚地要有意识地向交通轴线上积聚。这才是合理的城市形态和交通模式。

运输经理世界:是否可以这么说,这种“集聚”是公交都市建设的一大核心内容?

薛博:没错。自从国家交通运输部推动公交都市的建设以来,现在很多城市都在谈论公交都市,但很多并没有真正理解公交都市的内涵,甚至有些理解仍然处于望文生义的水平,或者与以前提供的“公交优先”等同起来。那么公交都市到底是什么?公交都市归根结底就是在资源受约束的情况下,应该选取什么样的价值观,什么样的战略,在具体问题上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论,最下面才是工程技术的问题。

公交都市的核心要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必须具备发达的一体化的都市公交体系,如果一个城市的公共交通体系不发达,尤其是轨道交通不能成网的城市,肯定不可能是公交都市的模式。第二,围绕着大运量的公交走廊比如地铁站、交通枢纽、场站、节点等各类交通资源来配置城市资源。具体来说,以“公交走廊作为城市的发展轴,以地铁车站、枢纽场站作为城市的发展中心”。要以公交走廊来引导城市的人居集聚地,要力争将70%的居住人口和就业岗位集中在公交走廊两侧。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最大限度地便利地使用到轨道交通,才能在人口密集、高度开发的都市中,解决居住人口的交通可达性问题。

运输经理世界:那么居住人口、就业岗、公交走廊,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在公交都市的模式里,三者应该是怎样的?

薛博:举个例子来说明,深圳大部分的工作岗位集中在关内,尤其是华强北、东门等这样的就业岗高密集区。而近年来居住地大规模向关外迁移。从城市发展的规律来看,产业发展、就业岗位的分布讲究集聚,对综合配套要求高,讲究成行成市,一般是很难迁徙出去的,华尔街就是一个例子。而居住只要解决了交通的可达性问题,同时形成一个价格洼地,居住相对比较容易地就会外迁。随着城市扩展,深圳的就业岗位与居住人口分离,居民的出行距离越来越长。居住人口往往越迁越远,出行距离越来越长,交通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说,轴向通道上的能力是一个城市交通承载力的决定性因素。梅林关、布吉关为什么老堵车,关键就在于轴向走廊上的通道通行能力不足。深圳下一步特区一体化的重要方向之一,是继续增加原特区内外的联系通道,目前政府正在研究坂银、新彩通道的规划建设,我认为这是不够的。应该继续加密原特区内外的联系网络,包括路网和轨道交通,以适应城市发展的格局。同时在新一轮的城市开发和城市更新过程中,大力加强公交走廊和轨道站台周边的土地整备和综合开发,形成有利于公交优先的城市形态。

轨道交通没有成网的城市很难成为公交都市,但并不意味轨道交通成网的城市就是公交都市了。以北京为例。北京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有9条线220公里的轨道网了。它的就业岗位基本集中在三环以内,居住人口基本分布在三环以外,由于它并没有有意识地把各类城市资源向公交走廊和地铁站点上方积聚。它是均匀松散的开发模式,它的轨道线两侧和轨道节点上方的开发强度和资源配置,和轨道线以外的地方其实没有明显的区别。所以,10年前当北京只有200万辆机动车的时候,交通在拥堵;现在北京有400万辆机动车,交通更加拥堵。问题出在哪里?因为它不是公交都市的形态,它并没有使轨道交通的效益最大化。而且它的轴向通道上的交通压力越来越大了。因为它的交通压力并不均匀分布的,而且主要集中在轴向通道上。

那么,既然没有办法去改变就业岗分布,就应该把居住人口往地铁站上方聚拢,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便利地使用到轨道交通,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大多数人使用轨道交通的步行距离。香港便是这样的城市形态。这正是公交都市的一大要求和体现。

运输经理世界:在小汽车和公交的竞争力相对悬殊的当前环境下,70%的公交分担率如何才能逐步实现?

薛博:70%公交分担率是理想模式,需要一个较长的实现过程。但是我认为,要赶在小汽车大规模进入普通家庭之前,尽快打造一个比小汽车更具竞争力的公共交通出行模式,眼下显得非常紧迫。与小汽车相比,公共交通缺少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没法实现出行的“门到门”。所以自行车等慢行交通方式就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构建一体化都市公交体系时提出了“以慢行为延伸”的体系结构。

同时,要打造一个有竞争力的公交体系,需要创新常规公交的服务品种。怎么创新?比如,深圳除了目前现有的“快—干—支”常规线网外,我们还可以推商务快巴,针对驾车者这一高端人群,它是可以替代小汽车出行的交通工具。同时引入更小车型,开行支线小巴,实现公交服务的微循环。

除了一个有竞争力的公交体系外,还应该辅以交通需求管理等手段,比方说拥堵收费。特别强调一点,我个人认为轨道交通成网,是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早几年实施,由于轨道交通没有成网的时候,常规公交能力已经饱和,市民对小汽车的依赖几乎是刚性的,实施拥堵收费时机不成熟,效果会大打折扣。今年深圳的轨道交通即将成网,深圳将拥有178公里的轨道交通网,深圳已经基本上具备了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的条件。需求管理能够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目的不是为了政府创收,而是引导小汽车在拥堵时段和路段前知难而退。如果收不到拥堵费用,说明达到了最成功的成效。

篇3

今年闭幕的省两会提出,邯郸要建设“四省交界区域经济中心城市”。但现有的城区规模已经限制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主城区环路内城区面积仅93平方公里,且建设用地基本用完,发展的空间狭小。如何才能突破这一发展瓶颈?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市委书记崔江水明确提出:“邯郸要想真正成为四省交界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就必须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的地域束缚,在更大的范围内谋篇布局,在更深的思考中谋划发展。”

经过多次调研、广泛征求各界群众意见,该市在学习借鉴先进省市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出1+8城市组团式发展规划,即以市区和邯郸县为主城区,把30公里半径内的峰峰、武安、磁县、临漳、成安、肥乡、永年、广府古城等定为8个卫星城,从而拉大城市框架,形成组团式城市群。

城市的布局离不开产业的定位。该市提出,主城区集中发展商贸物流、纺织服装、高新技术、金融服务等产业,努力打造承连产业、资本转移的前沿阵地,吸纳技术、人才的主导区域,其他8个卫星城也因地制宜分别确定了各自的功能分工和发展定位。这样一来,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产业的聚集效应更充分发挥出来。

与此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在1+8产业布局的基础上,该市又勾勒出两条产业带。一个是以成峰路为依托,东起成安商城镇,西到峰峰新坡镇的成峰(成安至峰峰)工业走廊,重点发展纺织服装、新型建材、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一个是主城区西环路与武安城区西环路之间沿新、老邯武公路和邯长铁路两侧展开的邯武(邯郸至武安)工业走廊,重点发展资源型产业和重工业。今年内,"两廊"将有25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40个项目竣工投产。

篇4

关键词:沿海城市 相对发展率 空间自相关分析 热点分析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崛起,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群成为了研究地区经济的基本地域单元,旅游经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需要依托城市群来建立旅游经济圈。城市之间的联系对旅游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经济空间格局对区域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和决定作用,一个区域的经济空间布局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在经济发展中的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沿海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其有着便利的交通、优越的地理位置、区位条件,为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沿海地区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驱动力,对于拉动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沿海地区的旅游经济呈不断增长的趋势,2012年沿海地区国民经济收入达到333773.6亿元,占全国总量的64.3%;旅游外汇收入达到5251561万美元,占全国旅游外汇收入的78.9%。可以看出沿海地区的旅游经济在全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沿海地区旅游收入主要来自沿海城市的收入,沿海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其它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对其它内陆城市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旅游也在地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正确的认识,可以促进地区的资源优化和生产要素的合理布局,有效调整地区经济结构,制定适宜的发展地区经济的政策,对于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国内外学者对于经济空间格局的发展演变做了一定的研究。20世纪末期,国外学者开始将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运用到经济分析中,如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通过将空间影响因子数学化引入理论模型,从微观的产业和企业的视角来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变化对产业空间布局、经济布局、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程度。国内近期对于区域发展的差异研究主要是:吴玉鸣(2007)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县域增长集聚、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麦土荣(2010)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西部地区经济格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和探讨了如何优化西部地区的经济空间格局,推进其西部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缩小其与全国的差距。王洋、修春亮(2011)分析了我国1990-2008年的经济格局的时空演变模式与影响因素,认为经济发展、政策、资源对经济格局的演变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于旅游经济的研究方面,陆林(2005)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省际旅游经济差异变化的总体水平及变化的空间结构特征。陈刚强(2012)利用Theil指数分解以及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比较分析了中国地市的入境、国内旅游经济差异的演变。马耀峰(2013)运用GIS技术手段,采用TOP1、TOP5、TOP10网络方法对城市的入境旅游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可以看出学术界对于经济空间差异的研究较为普遍,对于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研究较少,且大部分是以省为研究单元,对于沿海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大多以省和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为研究单元。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NICH(相对发展率)指数。相对发展率指数能较好的测算一定时期的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表示一个地区某一时期的旅游收入的变化与同一时期旅游收入变化的比值,作为衡量地区经济增长能力的指标,公式:

(1)

其中,Y2i、Y1i分别表示第i城市在研究末期和初期的人均旅游总收入,Y2、Y1分别表示整个区域在研究末期和初期的人均旅游总收入。当NICH得数值大于1时,说明地区的经济增长大于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

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本文主要采用Moran`s I和Local Moran`s I 进行全局自相关和局域自相关分析。Moran`s I,主要是用于分析空间数据在整个区域内的空间分布情况,可以用来检验整研究目标区域内的相邻近地区之间的相似、相异还是相互独立的情况,其计算公式为:

(2)

其中,n是指所研究区域内的区域总数,是空间权重,分别是地区i和j的属性, 是属性的平均值, 是属性的方差。

Moran`s I是观测值与其空间滞后项之间的相关系数,取值范围是(-1,1),(-1,0)表示负相关关系,(0,1)表示正相关的关系,系数为0,则表示其为随机分布。数值接近于1或-1是表示具有相似、相异属性的地区集聚在一起。

对Moran`s I统计的显著性检验一般是用正态统计量的Z值,其标准化形式为: 其中,E(I)是期望值,SD(I)是标准差。在显著性水平为5%时,所适用的临界值为-1.96

Local Moran`s I是Anselin(1995)提出的用来检验局部地区是否存在相似或相异观察值的集聚现象,一般是用Moran散点图和LISA来测度。地区i的Local Moran`s I 指数用来度量地区i和其临近区域之间的关联程度,其公式为:

(3)

局部Moran`s I值为正,代表一个高值被高值包围或者低值被低值包围。在LISA图中,HH(高高集聚),表示该区域自身和周围地区的观测值都相对较高;LH(低高集聚),表示该地区观测值较低但是其相邻地区的观测值较高;LL(低低集聚)表示该地区与周围地区的观察值均是相对比较低,为低值集聚;HL(高低集聚)表示该地区的观测值较高而周围地区的值较低。LH和HL为空间离群,没有明显的集聚现象。Local Moran`s I指数的显著性检验是通过检验其正态统计量的Z值来判断。

热点分析。Getis-Ord Gi*指数用于进一步测度局部空间自相关特征,识别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热点与冷点区的空间分布(关伟、朱海飞,2011),其公式为:

(4)

为了便于解释和比较,对Gi*进行标准化处理,即:其中,E(Gi*)、Var(Gi*)分别表示的是Gi*的数学期望和变异系数;wij(d)为空间权重矩阵;Yj为区域j上的观测值。如果Z(Gi*)为正且显著,则说明区域i周围的值相对较高或者高于均值,属于高值空间集聚即热点区;若其值为负且显著,则说明区域i周围的值相对较低,或低于均值,属于低值空间集聚即冷点区。

(二)数据来源

本文所得数据来自《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3-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2003-2013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3-2013年)。由于2012年国内旅游收入的数据难以获得,因此用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代替。

沿海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一)沿海城市旅游经济相对发展率分析

本文通过对沿海53个城市2002-2007年、2007-2012年两个阶段的相对发展率的计算,得出结果如表1所示。在2002-2007年这一阶段中,湛江、茂名两城市的相对发展率指数达到了12,说明两个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速度高于整个区域的相对发展速度。主要原因在于两个地区的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次数量的增加速度低于其旅游总收入,使得其平均旅游收入比2002年的平均值的增加幅度较高。在2002 -2007年这一阶段中,相对发展率指数大于1的城市主要有:秦皇岛、锦州、营口、上海、南通、威海、广州、深圳、汕头、江门、阳江、东莞等。说明这些地区的发展速度都高于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原因在于这些城市在2002-2007年的经济发展速度大幅度提升,同时带动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旅游者的人均旅游消费额大幅度增加。其余城市的相对发展率指数低于1,说明其低于整个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这些地区一方面是因为旅游经济的发展速度较低,如北海、东营等,另一方面是因为旅游总人次的增长速度和旅游总收入的增长速度相近,导致其增长率较低,但不能完全说明其旅游经济的发展速度慢,如天津等。2007-2012年的相对发展旅游指数没有极高的现象,主要是由于这一阶段旅游经济的发展相对来说比较平稳,各地区的旅游经济急剧增长的现象较为少见。

(二)沿海城市旅游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

1.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可知,2002年、2005年、2008年、2012年四个时间截面上中国省域入境旅游外汇收入的 Moran`s I指数值分别为0.2752、0.3044、0.3433、0.3966。Moran’s I指数在使用999次重复排列方法的假设检验下的正态统计量Z(I)值分别为2.3、2.715、2.979、5.351,大于其在0.05水平下的临界值(1.96),均通过正态统计量z检验(p≤0.05)。Moran`s I值为正且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说明沿海城市旅游经济呈不断发展的趋势。2002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得其旅游经济发展相对较差,随着沿海城市经济的发展,2005年到2012年沿海地区的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沿海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差异逐步缩小,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也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旅游经济高速发展的区域。

2.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首先是Moran 散点图分析。本文选取了2002年、2005年、2008年、2012年4个时间截面对沿海53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进行了自相关分析,其散点图如图1所示,由散点图的分布可以看出:我国沿海53城市的旅游经济的Moran`I指数全部为证,检验结果比较显著,且数值在逐年增加,说明其总体趋势在不断增长。这说明我国沿海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而且这种集聚分布的态势在不断的增加。由散点图的分布可以看出,沿海城市大部分位于散点图的第一和第三象限内,为正的空间联系,属于低低集聚和高高集聚的类型。位于第三象限的点多于位于第一象限的点,说明沿海城市的旅游经济在发达地区的集聚程度要低于不发达地区的集聚程度,但第一象限的点也在逐年增加,说明旅游经济在发达地区的集聚程度也在不断提高2012年与2002年、2005年、2008年相比,各象限的点的分布都比较集中,第二象限的点有所减少,第四象限的点有所增加,说明高低集聚比低高集聚的地区要多。

其次是LISA分析。由图2LISA集聚图可以看出,沿海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变化趋势:一是HH区域即高高集聚区域。2002-2012年高高集聚的区域在不断的增加,说明沿海城市的旅游经济正向带动作用逐渐增强。高高集聚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省。由于广东省沿海城市的开放时间较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建设水平较高,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旅游经济发展的正相关作用逐步加强。二是LL区域即低低集聚区域。选取的四个时间截面数据中,2002年广西的钦州、防城港处在低低集聚的区域内,主要是由于两个地区及其周围地区的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等水平较低使得其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随着经济的发展,2012年钦州不再是低低集聚的区域;秦皇岛在2002年和2005年属于低低集聚的区域,但随着其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旅游经济的不断重视,使得其在2008年和2012年不再是低低集聚的区域;青岛作为山东省的重要沿海城市,在2008年奥帆赛的影响下,其旅游经济也在不断发展,成为沿海重要的优秀旅游城市之一,但是山东省的滨州、东营、潍坊由于其旅游资源较少、区位条件相对较差,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2008年和2012年都属于低低集聚的区域。三是HL区域即高低集聚区域和LH区域即低高集聚区域所在的城市较少。高低和低高集聚的区域主要是在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天津市一直处于高低集聚的区域,主要是由于其东部滨海区域和中心区域的旅游发展水平高,但其西部来说相对较弱,近年来天津市提出“一带、三区、九组团”的旅游发展规划,使得其旅游经济的发展逐步趋向合理化,促进其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热点分析

通过局部自相关分析说明中国沿海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存在集聚性。为了更清晰的分析其高值聚类和低值聚类的具体分布区域。本文利用Arcgis 10.0对我国沿海城市2005年和2012年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做了热点分析,进而分析其旅游经济发展的演化过程,结果如图3所示。根据图中结果,将53个城市划分为:热点区、次热点区、次冷点区、冷点区。第一,热点区:热点区域是指旅游经济发达,旅游收入高的地区。由图3可以看出,2005年旅游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广州、惠州、江门和海口。这些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游客的旅游消费较高使得其旅游收入较高。2012年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的几个沿海城市。因为这些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业发达,带动其旅游业的发展。可以看出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的部分区域。第二,次热点区:次热点区域的城市较少。2005年的次热点区域在广东的茂名市,2012年次热点区域是广东的揭阳。茂名市由次热点区域下降到了次冷点区域。第三,次冷点区域:由3图可以看出,2005年和2012年的旅游发展的次热点区域在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的全部沿海城市,说明这些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处于平稳发展的状态。在广西影响下,湛江在2011年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次热点区域。海口由于入境旅游收入较高但是人民币升值所以导致其整体旅游收入降为了次热点区域。第四,冷点区域:沿海53个城市中,防城港一直处于旅游经济发展的冷点区域。主要是因为防城港虽然有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政策优势,但其在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旅游开发建设的投入资金不足使得很多景区处于自然发展状态,特色的旅游产品发展较为滞后,旅游管理机制不畅。

结论

沿海城市的旅游发展出现明显的集聚现象,泛珠三角除广西省的钦州、防城港外,大部分城市的旅游经济都较为发达,长三角的沿海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相对比较均衡,发展水平较高,环渤海地区的滨州、东营、潍坊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因此沿海53个城市在发展旅游经济的过程中,要注重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一是环渤海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对长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较低,需要借鉴其旅游经济发展的经验,互通有无。加大对外开放的程度,大力发展入境旅游,提高旅游外汇收入,逐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发展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突出其地域和文化特色,提高吸引力。二是长三角地区沿海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相对较均衡、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在长三角区域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形势下,应注重提高旅游质量,积极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产品,提升旅游城市的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三是泛珠三角沿海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是在泛珠三角沿海城市之间的旅游经济发展差距较大,防城港、钦州等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广州、三亚差距较大,因此应充分发挥旅游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大城市间的合作,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参考文献:

1.王泽宇,孙然.环渤海地区滨海旅游经济空间联系变化特征的网络分析及机理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10)

2.刘卫东,陆大道.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19(1)

3.吴玉鸣.县域经济增长集聚与差异:空间计量经济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07(2)

4.麦土荣,宋周莺,刘卫东.西部地区的经济空间格局研究[J].经济地理,2010(9)

5.王洋,修春亮.1990-2008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J].地理科学进展,2011(8)

6.陆林,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05(5)

7.陈刚强.中国地市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8)

8.马耀峰,林志慧等.中国主要城市入境旅游网络结构演变分析[J].地理科学,2013(11)

篇5

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早在1998年,我省在全国最早提出城市化发展战略。2004年率先出台了《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2006年又率先提出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意见》。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城市化发展和提升。新型城市化战略的提出与实施,表明我省城市化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有了重大转变。在指导思想上,由以物为主逐渐转向以人为本;在发展路径上,由城乡分割逐渐转向城乡统筹;在发展方式上,由外延扩张逐渐转向内涵发展;在发展动力上,由主要依靠行政推动逐渐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新型城市化各项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2011年我省城市化水平达到62.3%,比51.3%的全国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居广东、辽宁之后,列全国各省区第3位,全省新型城市化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

1.城乡空间布局有新优化。近几年来,我省各地根据新型城市化发展要求,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体系建设。编制了新一轮《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年)》,编制了浙中城市群规划,研究了27个小城市和200个中心镇的发展问题,目前三分之二以上的中心镇完成了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全面完成县(市)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工作,村庄规划编制率达到80%以上,今年上半年又出台了新型城市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在规划的统领下,各类城市快速发展,城乡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全省城镇体系呈现了集群化、网络化发展的趋势。杭州、宁波、温州都市区和浙中城市群初显雏形。全省城区人口规模持续增加,城区人口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3个,城区人口50—100万的大城市4个,城区人口2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17个,27个小城市培育和200个中心镇发展改革深入推进,全省呈现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2.城市综合功能有新提高。各地高度重视城市功能提升,加快建设城市新区,增强城市承载能力。杭州加快推进钱江新城建设,宁波着力打造东部新城。全省城市建成区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全省城市和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758平方公里。与此同时,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城市公共交通不断改善,城市供水供电通讯等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提升,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增长。2011年,全省33个设市城市实现生产总值近2?郾5万亿元,其中11个设区市的城区实现生产总值1?郾5万亿元,较2005年分别增长了1?郾34倍和1?郾36倍。适应城市空间和经济规模扩大的需要,各地积极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全省已有74个市、县(市、区)建成并运行“数字城管”。随着城市功能逐步增强,我省城市竞争力不断提升。据中国社科院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我省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台州、舟山、嘉兴、金华、湖州等9个城市进入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百强行列,其中杭州跨入全国十强。

3.城市人居环境有新改善。按照建设“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生态浙江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快城市污染治理,绿化美化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品位提升和人居环境改善。2011年,我省县城以上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郾6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4?郾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郾1%,已建成国家生态县6个、国家园林城市(县城、镇)28个、省级园林城市40个。县城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全面建成,污水处理率达到83?郾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4?郾9%,529个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建成,其中200个中心镇全面建成。同时,按照“居者有其屋”的要求,加快建设城镇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不断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截至2011年底,已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109万套,改善了92万户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实现了城镇低保标准两倍以下住房困难家庭廉租住房应保尽保,还累计改造建设农村住房117?郾4万套。全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6?郾9平方米,较2005年增加10?郾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60?郾8平方米。

篇6

关键词: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特征;空间格局;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138-02

引言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的高度关联性[1]。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的空间格局研究,对区域城市化与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具有明确的实际指导意义。目前,对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多侧重全国或全省的宏观尺度,对市域的研究较少。进入21世纪,中国城镇化进入快速的发展时期,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出现了片面追求城市化速度、忽视了城市化速度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使得城镇化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本文基于国际和河南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数据,通过定量的比较方法,侧重从市域的空间尺度出发,分析河南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空间格局特征。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本文采用陈明星等提出的引入偏离程度的象限图分析方法[2~3],该方法以多国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为客观判断标准,能够对各地区的指标进行客观的比较分析,更直观的反映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间的关系,增加地区类型的区分度。

具体数据处理方法如下:(1)选取2009年河南省多个地市的人均GDP(PCGDP)和城市化率(UBRAN)作为处理数据。(2)将两个指标数据进行z-score标准化处理,生成经济发展水平指标(ZPCGDP)和城市化水平指标(ZUBRAN)。标准化处理主要是由于数据单位不同,通过标准化处理来消除量纲的影响。

具体处理计算方法如下:z=(xi-x)/s

式中,i是样本观测值(1,2……n);x为xi的平均值,x=xi /n

S为样本标准差,s=

(3)数据分析,经过处理后的数据ZPCGDP和ZUBRAN分别代表了其偏离PCGDP和ZUBRAN样本中心的程度。把ZPCGDP和ZUBRAN求差,当ZPCGDP-ZUBRAN=0时,表示两者偏离其样本中心的程度完全相同,即完全协调。当ZPCGDP-ZUBRAN>0时表示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反之,当ZPCGDP-ZUBRAN

ZUBRAN|>0.1为轻微偏离型,1>|ZPCGDP-ZUBRAN|≥0.5为中度偏离型,当|ZPCGDP-ZUBRAN|>1时,为严重偏离型。据此,把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划分为七个类型,即:城市化严重超前、城市化中度超前、城市化轻微超前、基本协调、城市化轻微滞后、城市化中度滞后、城市化严重滞后。

2.数据来源。本文旨在对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市域间比较分析,主要数据指标为城市化指标和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城市化水平(URBAN)采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的城市化率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采用人均GDP(per capita GDP以下简称PCGDP)来衡量,人均GDP是一个包含综合信息的指标,能表达出多个经济相关的维度信息,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均主要采用其作为衡量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产业结构、工资收入等信息,因为产业结构与工资收入与GDP之间存在关联关系[3]。另外,多国的数据比较方法在城市化水平研究中得到较为广泛的采用[3]。因此,本文采用世界多国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数据作为比较研究数据,其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在线数据库,样本选取采用2009年216个国家和地区数据,去除数据缺失的国家和地区,共有190个样本点。河南省的各地市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数据来源于《2010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共18个地市,最终样本数为208个。

二、2009年河南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格局

1.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格局。2009年河南省GDP在全国31个省份(不包括港澳台)排名中,排第十九位。河南省2009年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总体特征是:除郑州的GDP最高外,其他地市大致呈由东向西逐渐增加走势,与该时期城市化水平空间格局基本一致,其中,郑州作为河南省省会人均GDP最高,达到44 231.35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济源次之为42 180.83元。全省经济发展水平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郑州市、济源市、三门峡市、焦作市、洛阳市、许昌市、鹤壁市、漯河市、平顶山市、安阳市、濮阳市、新乡市、南阳市、开封市、信阳市、商丘市、驻马店市、周口市。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显著。

2.河南省城市化水平格局。2009年河南省城市化水平空间格局特征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基本一致,2009年河南省城市化水平达到37.7%,其中郑州高达63.4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城市化水平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郑州市、鹤壁市、济源市、焦作市、三门峡市、洛阳市、平顶山市、新乡市、开封市、许昌市、漯河市、安阳市、南阳市、濮阳市、信阳市、商丘市、驻马店市、周口市。城市化水平空间分布差异显著。

三、2009年河南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格局

1.各地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类型划分。根据前述数据处理方法,对河南省地市的人均GDP和城市化率数据进行处理,根据计算结果和划分方法,把河南省18个地市分为五种类型(见图1),即城市化中度超前(I)、城市化轻微超前(II)、基本协调(III)、城市化轻微滞后(IV)、城市化中度滞后(V)。

I类区属于城市化中度超前地区,属于该区的只有郑州市,其城市化水平为63.41%,人均GDP为44 231.35元,是河南经济最发达、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

II类区属于城市化轻微超前类型,属于该区域的只有鹤壁市,其城市化水平为49.62%,人均GDP为25 369.96元。鹤壁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但总人口数较少,因此其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发展态势良好。

III类区属于基本协调类型,包括济源、焦作、三门峡、洛阳。其城市化率分别为 49.01%、46.95%、45.4%、44.17%。其人均GDP分别为42 180.83、31 356.15、31 586.92、31 170.19。其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潜力较大。

IV类区属于城市化轻微滞后类型,包括新乡、平顶山、开封、安阳、漯河、许昌、南阳、濮阳、信阳、商丘。城市化率分别为40.96%、41.75%、39.58%、38.93%、39.25%、39.26%、36.63%、35.43%、34.09%、33.38%。人均GDP分别为17 992.17、23 080.59、16 564.91、21 578.38、23 777、26 226.61、16 997.38、18 855.28、13 780.48、12 779.49。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城市化水平落后。

V类区属于城市化中度滞后类型,包括周口、驻马店,其城市化率分别为29.49%、29.49%。人均GDP分别为10 648.65、11 708.35。还处于城市化起步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都较低。

2.各地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特征。根据上述分类结果,用ARCGIS软件绘制河南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空间分布图,其特征如下:大致呈由东向西逐渐变化,从城市化中度滞后型到城市化基本协调,城市化超前的城市郑州和鹤壁相对分散。

结论

河南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可划分为五个类型。城市化中度超前城市1个,郑州市;城市化轻微超前城市1个,鹤壁市;基本协调型4个,济源、焦作、三门峡、洛阳;城市化轻微滞后型10个,新乡、平顶山、开封、安阳、漯河、许昌、南阳、濮阳、信阳、商丘;城市化中度滞后型两个,周口市、驻马店市。

河南省在市域尺度上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关系上存在显著差异。既存在城市化中度超前的城市,又存在中度滞后的城市,部分属于基本协调,多数属于轻微滞后型。

河南省在市域尺度上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关系区域分布特征上,大致呈由东向西逐渐变化,从城市化中度滞后型到轻微滞后型,再到城市化基本协调,城市化超前的城市只有两个,并且相对分散。

上述研究,对河南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进行了分类,并分析了空间格局特征,为各地认识自身发展规律,因地制宜的推动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 Handerson J V.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economic growth:The so-what question.Journal ofEconomic Growth,2003,(1):47-71.

[2] 陈明星,陆大道,查良松.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国际比较[J].地理研究,2009,(2):464-474.

篇7

关键词:“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新格局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087-02

绵阳市是中国唯一的科技城,国家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市,成渝经济区西北部中心城市,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经过长期发展特别是灾后重建的巨大投入,2013年绵阳市工业化率达到43.8%,城镇化率达到45.1%,打下“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基础坚实。推进科学发展新跨越、实现新“四化”同步发展宏伟目标,绵阳将坚持以工业强市为主导,积极构建“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全面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城市整体竞争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

一、科学定位,以打造成渝经济区第三级为努力方向,发挥优势,开放合作,全面融入,奋发有为

成渝经济区是中国未来发展的“第四极”,绵阳市要抢抓机遇,找准位子,借力发展。绵阳市是国家科技城和西部硅谷,具备了发展成为成渝经济区“第三极”的综合实力和先发优势。要以积极融入成德绵一体化、同城化发展进程为切入点和可行路径,保持和提升自身优势,走领先发展之路、创新发展之路、跨越发展之路、转型发展之路、特色发展之路,努力将绵阳打造成为成渝经济区的发展之极、创新之极、融合之极、辐射之极、活力之极和幸福之极。绵阳市将通过高标准地推进“两化”互动、城乡统筹,为打造第三极奠定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精神文化基础、体制机制基础。

二、打牢基础,理顺关系,构建向内聚合向外辐射的大开发大融合大跨越的“太极图”发展模式

在太极图中,阴阳二极紧密地契合在一起;《易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主战场在县(市、区),难点也在县(市、区)。为了变县域经济这个“短板”为“长板”,绵阳市提出了外融内聚的区域发展战略,就是要以发展枢纽经济、流域经济、通道经济为支撑,推进产业布局优化调整,拓展产业,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空间。“外融”,就是向外对接成渝陕甘、辐射周边,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和川陕甘经济带,推动互补合作、融合发展。“内聚”,就是通过延伸产业链、服务链和基础设施链,打造以科技城为核心、连接各县市区的四条产业发展带,构成市域内市县经济密切融合、各展所长的“一核四带”发展格局。

三、拓展新空间,塑造新优势,科学规划绵阳(国家)科技城“一城三区” 空间布局

目前,绵阳科技城已形成国家级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教创业园区等13个园区,建成一批以重点工业园区为支撑的重要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产业园区发展格局,园区对科技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凸现。建设“一城三区”,有利于推进科学的功能分区,实现产城一体、园城一体,把绵阳市建设成为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现代化智慧城市。“一城”即中心城区,“三区”即城南新区、城西新区、科教创新区。城南新区主要发展电子信息、化工环保、食品工业、生物医药、休闲、文化等产业,推进宜居城市建设。城西新区主要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休闲产业等,实现从产业区向城市新区转型。科教创新区推进组团式开发,发展智慧产业,推动科教集聚发展。“一城三区”功能定位明确合理,有利于绵阳市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城,打造成渝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形成第三极的“极点”。为了科学推进规划实施,绵阳将对产业再聚焦,进一步梳理产业规划,避免同一区域内产业重复,杜绝恶性竞争。土地利用规划要与“一城三区”的发展规划有机衔接,确保规划能执行、项目能启动。要对城市交通道路体系作全面梳理,加强规划、项目衔接,并做好要素保障配套规划。

四、立足市情,强力推进,打造县域经济崛起的“一核四带”

“一核”指的是绵阳科技城,主要通过高新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军民融合,成为引领全市发展的“火车头”和“辐射源”。“四带”分别是绵安北产业带、绵江平产业带、绵三绵盐产业带、绵梓产业带。绵阳将按照市县一体化发展方向,坚持产业规划、城镇规划和土地等要素规划“三规合一”,迅速扩张四个产业带,形成从核心呈放射状延伸的格局。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绵阳率先通过了《绵安北区域统筹发展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区域城镇体系调整、区域旅游规划、城镇发展走廊总体构思、绵安北走廊生态隔离带、城镇建筑风貌规划、城镇综合交通规划等,是绵阳第一个把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规划、要素规划“四规合一”一体化统筹考虑、整体研究的范例。下一步,绵阳将按照同样的思路和措施,抓紧制定绵江平、绵三绵盐、绵梓产业带规划,真正实现“规划项目产业投资”的全面突破。

五、以融合、互动、协调为抓手,形成绵阳“五个一体化”发展格局

一是科技经济一体化。创新驱动是绵阳市发展的根本,建设绵阳(国家)科技城是推动“两化”互动发展的重要抓手和题中之义。要坚持科技城建设根基在军工、出路在发展、突破在军民融合,全面落实《绵阳科技城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经验、提供示范。加快建设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航空新城,打造世界一流的新能源研发生产基地、新型国家空气动力中心和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进一步健全激励政策,推进大院大所大企优势互补、合作创新,推动“一院所、一企业、一产业、一特色”,开发一批民拳头产品,培育一批军民融合优势企业。

二是成德绵一体化。绵阳必须在融入成德绵一体化的进程中,有效地推进“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融入成都经济区,规划必须先行。要加强与区内兄弟市总体规划、交通规划、产业规划等方面的衔接,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完善工作。特别是基础设施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更应结合最新发展动向和战略要求,做深入研究和细化,将其与合作互动规划转化为行动计划。要以构建成都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先行发展区为目标,实施产业对接。要坚持走“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高端切入、开放合作”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优势企业、产业、园区“三倍增计划”,抓一批重大项目、龙头企业、拳头产品,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是市县一体化。实施“市县一体化发展”战略,实质是要借助科技城所聚集的产业优势、科技优势、城市综合优势和显著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发展机会、发展资源共享,促进市县对接,双向互动,合作分工,错位发展,加速完成绵阳市的工业化进程,走出城乡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的新路。要坚持市县一体化发展,依托市到县快速通道,积极培育绵安北、绵江平、绵三绵盐、绵梓特色产业带。

四是绵安北一体化。绵安北区域位于成德绵乐一体化发展轴的北端,是绵阳“一核四带”产业布局最重要的一带,在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要按照“大集团引进、大项目带动、集群化推进、园区化建设”的方针,着重发展绵安北优先发展区,打造国防科技潜能向经济发展领域充分释放转化的国家军民融合体系、人才资源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国西部重要的创新示范基地、中国西部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中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研发与生产基地、国内重要的新材料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基地、汽车及零配件研发和生产基地,把绵安北区域建成产业发展集聚区、军民融合示范区、城乡统筹实验区、对口援建合作区。

五是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和必由之路。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强制度改革创新,逐步推进城乡发展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一体化,基本形成功能区域合理分明、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农村改革重点突破的良好局面。要修订、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做好交通、能源、环保、信息化以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实现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规划的协调和全覆盖。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城乡发展各区域主体功能,控制开发强度,进一步引导工业集中,加强生态功能区保护,形成功能清晰、结构合理的开发格局。加强行政村村域布局的优化调整,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以现代社区型、集中居住型、整治改造型、生态自然型和古村保护型等形态,优化农村集中居住点布局,编制完善建设规划。

参考文献:

[1] 绵阳市规划局.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EB/OL]..

篇8

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和认真查找,本人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

1、学习劲头不足,理论水平不够。对政治理论钻研的不深、不透,在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工作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全局意识不够,服务意识不强。对班子成员提合理化建议不够主动,在服务意识上有待进一步增强。

3、开拓创新意识不强,有自我满足情绪。在工作作风上有时紧时松现象;工作标准不够高,不能从尽善尽美、时时处处争一流上去把握。

4、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上做得还不够好。虽然能自觉遵守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做到廉洁自律。但有时有利用工作之便公款吃点、喝点的现象。

5、在履行职责,抓落实方面有待加强。有时有履行职责不到位,遇到问题绕道走的现象。开会讲得多、要求的多,主动扑下身子抓落实少。

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原因在于理论学习不够深入,理解不深刻。主要根源在于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不牢固。主要症结是思想观念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相适应。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发扬成绩,改正不足,把握机遇,创新理念,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争取在2009年年底之前将存在的问题全部得到整改。

一是要把学习实践活动同自己的思想观念工作理念结合起来。带头加强理论学习,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破除有碍科学发展的旧观念,破除因循守旧的老规矩,以创新的观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相信群众、尊重群众、发动群众的基础上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树立强烈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新观念,大胆工作,对单位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要团结班子成员一道,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去认真解决。要认真谋划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经常主动地与分管领导进行沟通协商,了解他们工作中的困难,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及时研究、协商解决他们工作中的难题。创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质监工作的内在要求,在破除影响质监事业发展的陈旧观念和落后体制机制方面取得新突破;创新发展思路,增强履行职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在坚定不移地推进“以质取胜”战略,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方面取得新突破;创新发展举措,在积极探索推动质监事业发展的新新措施方面取得新突破;创新服务手段,在关注民生、重视解决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取得新突破;创新领导方法,在提高决策水平和执行力、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增强质监工作的创新能力、优化质监事业发展环境、打造和谐质监方面取得新突破。

二是要把学习实践活动同“一个班子”、“两支队伍”建设结合起来。认真履行好党组书记的神圣职责,不断加强一个班子两支队伍建设,积极倡导和践行五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即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的领导作风;正派廉洁的生活作风。要“围绕业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克服党建、业务两张皮现象,提高党建工作的有效性,为业务工作提供坚实的思想和政治保障。努力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的。

篇9

【关键词】大数据;成人高等教育;改革

1大数据在我国成人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各种行为被大量信息感知设备和采集终端记录、捕捉,在经过数字编码后被标记为某种数据进行存储,分析,通过对大量的人群进行每时每刻的搜集,就产生了海量的数据,大数据的概念就应运而生。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堪称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代表,三者深度融合,与我国新型现代化建设深度交汇,对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经济社会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的大数据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技术创新驱动力不强,产业链与创新链缺乏有效衔接,成人高等教育除在线教育外运用大数据的例子少之又少。虽然国内已有不少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成立了研究中心,针对大数据汇聚管理、智能分析等进行了研究,但是系统化研究不足,产学研协同创新不深,无法形成合力,难以有效支撑大数据在教育产业做大做强。

2大数据技术对成人高等教育带来的创新应用

2.1教学技术手段更加个性化,教学质量评估更为科学

现行的在线学习系统主要是由学生登陆服务器观看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内容,完成学习,教师通过系统记录的学习时间进行考勤,至于学生是否需要学习该知识点以及学习效果如何,系统无从考察。借助大数据技术,基于学生各维度数据的自适应学习系统则可以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例如,学习日志、学习路径、学习成果数据、课程数据、学习管理数据等,研究者利用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采集,根据不同的分析目的,调用不同的分析工具和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为学习者提供适合自身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策略,数据挖掘和分析的结果同时被传递给教师和管理者,以便进行人为干预,

2.2学生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精细

相对于基础教育、普高教育,成人教育所获得的支持和关注要逊色的多。当前,成人高等教育层次众多,形式多样,学生分散且难以管理,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大数据时代下,数据资源无处不在,理论上,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机构优势对各类数据源和连接进行定位,有效实现数据的采集和汇聚,搜集学生在校的大量数据,如个人信息、特长爱好、性格特征,甚至社交、地理位置等,这些数据包含了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情感等行为状况,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筛选、比较分析后,可以基本描绘出某个学生一段时间内的状态,对于异常的言论或行为,可以及时甄别发现,通过危机干预,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

2.3成人招生市场分析与合作单位函授点评估更加合理

生源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主体,也是成人院校生存发展的基础。随着出生人口高峰的下降,普通本专科高校间生源的竞争已经日趋白热化,成人高校所受的挤压更为严重,成人的招生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借助大数据技术,至少有两点可供参考:一是对历年的招生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地区、中学、专业等信息进行关联性分析,得出历年生源较多的地区和中学,作为稳定的生源基地,组织人脉资源丰富的当地人员前往招生宣传,稳步扩大优势;而对于生源偏少的地区,选派创造性和活力较高的年轻人前往,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手段,开拓生源市场;二是通过网络进行调查,依托网站投票和微信、QQ等社交媒体对应届毕业生或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职业规划、报考意愿等,根据问卷结合地区、高考成绩等信息进行综合的数据分析,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招生策略。

成人院校在开拓新的合作伙伴,例如新建函授站点的时候,也可以使用大数据技术。传统的实地考察受制于时间的限制,不能对所在地区和合作伙伴有全面和长期的了解,而运用大数据技术就可以通过对这个地区潜在学习者水平分布、学习风气,函授点社会信誉、财务状况等多种维度数据综合分析,确立精准的办学定位,进而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3大数据时代下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路径探索

为了应对新的形势和不断变化的社会学习需求,管理者必须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主动适应互联网思维,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为成人高等教育开辟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3.1要重视大数据的应用,从经费、人员上给予保障

有人认为成人高等教育是普通教育的补充,大数据的管理可有可无,这种观念是完全错误的,在不断变革的时代,终身学习已成为必然选择,而普通高等教育只能提供一段时间内的学历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将会成为大多数人工作后提升自我的主要学习途径,成人高等教育即将迎来极大的生源爆发,届时,传统的数据信息管理模式将不能适应大量的数据处理,管理者必须从战略角度提前谋划,超前布局,对大数据下的信息化管理改革给予必要的经济支持,引进必要的技术人才,并且鼓励现有的在岗管理人员进行技术管理创新。

3.2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创新成人高等教育学习平台和管理信息系统

在互联网出现后,大数据时代来临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都建立了诸如教务管理、学生信息管理等多个信息系统并且积累了大量网络教育资源。由于开发的人员、目的以及开发技术不同,系统都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数据之间相互孤立,得不到有效的挖掘。在大数据时代下,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取数据的内在关系,提取出有效的信息,应该将这些系统有效地整合,通过数据交换接口将各自的数据转换成格式统一的,可以参与合并计算的数据,同时建立有效的数据同步机制,保证新数据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大数据的技术优势,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

3.3建立健全大数据共享和监管机制,既有效利用,又保障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

大數据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价值,在今后的生产生活中,数据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信息。在全球“开放数据”的呼声日益高涨的大环境下,政府、企业、家长等社会各类机构必然要求学校开放数据共享,学校也将从社会获得更多的数据用于自身发展,这将是一个互利共赢的合作,能极大节省社会治理成本;与此同时大数据也开启了个人信息的搜集利用时代,随着网络的使用大量的个人隐私也被同时搜集起来,极易产生数据泄露和侵犯个人隐私的情况,造成法律风险。管理者应站在大数据思维的角度,将自由和责任统一起来,建立健全大数据的共享和监管机制,在法律的框架内,注重自由的同时,充分保护个人隐私,才能让大数据这个新生技术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做出良性和持续的贡献。

作者:洪方等

【参考文献】 

[1]李娜.大数据时代下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与发展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6(8):61-63. 

篇10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017-04

引言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大。不同区域的资源与环境禀赋情况有较大的差异,这也导致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大。自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如何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命题,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得到重视。而想要通过制定适合的政策来统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做出合理的评价,根据实际情况,找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的关键症结,对症下药[1]。本文将结合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选取反映2015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统计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江苏省各地级市的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分析江苏省各地级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以及彼此间的差异,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一、指标的选取及评价体系的建立

在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以建立评价体系时,既要考虑能够反映经济总量的指标,也要考虑反映经济质量的指标。基于此,本文共选取了11项指标,构成了江苏省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这11项指标分别反映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三个方面,具体如下。

(1) 综合经济实力指标:地区生产总值(X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X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X3)、工业总产值(X4)。

(2) 人民生活水平指标:人均GDP(X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6)、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X7)、人均储蓄存款(X8)。

(3) 对内对外经济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9)、净出口总额(X10)、实际外商直接投资(X11)。

根据上述指标,将2015年江苏省各市的指标值列入表中,得到表1的统计数据。

二、数据处理方法及过程

(一)统计方法

本文采用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两种方法,对江苏省各市的经济指标进行分析。主成分分析是一种通过降维技术把多个变量把多个变量化为少数几个主成分的统计分析分析方法,这些主成分能够反映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3]。

聚类就是将数据对象分组成为多个类或者簇,使得同一个簇中的对象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而不同簇中的对象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别[4]。

(二)提取主成分和公因子

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用方差最大法进行正交旋转,使成分负载向0和1两极分化。计算主因子分值采用回归法。

表2是因子分析后提取主成分的结果,在本例中,有两个成分的特征值是大于1的,他们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4.547%,即两者合计能解释94.547%的方差,完全符合我们的需要。所以我们将成分1和2提取出来作为主成分,抓住最关键的因素,而其余成分包含的信息较少,所以舍去。

(三)因子旋转

由于提取公因子无法得到最好的分析结果,所以通过因子的旋转来获得更好的解释,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在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实际外商直接投资等指标的载荷较大,这些都是主要反映一个地区经济总量的指标,所以在本例中我们将第一主成分定义为“经济总量因子”;第二主成分在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人均储蓄存款等指标上具有较大的载荷,@是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指标,因此可以将第二主成分定义为“生活水平因子”。

(四)得分及排名

通过spss得出了各个城市的因子得分,用各城市因子1和因子2的得分乘以相应的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得出13座城市的主成分1和主成分2的得分,再结合各主成分得分,通过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占两个主成分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求出综合得分[5]:

(五)聚类分析

为了验证因子分析的正确性,我们进一步利用SPSS软件再对已选定的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得分进行聚类分析。本次聚类采用系统聚类法,距离测度采用平方Euclidean距离,得到系统聚类分析的谱系图(图1)

三、结果分析与结果讨论

(一)结果分析

根据表4,通过各城市的两个主成分得分、综合得分及其排名,结合系统聚类分析的结果,我们发现,江苏省的13个城市可以较为详细地划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仅有苏州一个城市。可以看出,苏州市的综合得分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在构成指标体系的11项指标中,有9项指标排名全省第一,综合得分也是遥遥领先。

第二类城市有两个,为南京和无锡。从11项指标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指标,南京市和无锡市都分别占据了第二或第三,可见这两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在省内仅次于苏州市;从综合得分看,这两座城市的得分也分列二、三名。

第三类城市有五个,分别是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这五座城市均为江苏省内的沿江城市,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与经济实力,各项经济指标均位于省内中游水平。

第四类城市有五个,分别是徐州、盐城、连云港、淮安、宿迁。这五座城市全部是苏北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为落后,从综合各项得分看与其他城市差距明显。

(二)结果讨论

从以上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就江苏省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况得出以下结论。

1.各城市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放眼全国来看,江苏省的各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已经属于比较小的,但是,光从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即使是省内差距相对较小,江苏省各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依然十分明显。

2.经济发展水平的南北差异明显。从分类结果我们可以发现,第一、第二类城市,即苏州、南京、无锡,均为苏南发达城市,苏北五市则全都在第四类城市中。可见,目前江苏省的总体情况依然是南部经济强于北部,且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的趋势。

3.通过对城市间分类的进一步细化仍可发现城市间的同异。如第一、第二类的三座城市可以归为一类,即苏南核心城市,这三座城市普遍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名列前茅的。第四类的五座苏北城市则可再细分为两类,其中,徐州、盐城两座城市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它们较其他三个苏北城市在发展上更具优势,具体体现在这两个城市在经济总量因子的得分和综合得分都排在全省6、7位;而第四类城市中的其他三个:连云港、淮安、宿迁三市则在各项指标上排名垫底,与其他城市相比落后较多。

四、对策及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我们对江苏省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充分发挥苏南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城市共同发展

从分析结果来看,苏南的苏州、南京、无锡三市的经济实力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而在2016年4月22日《第一财经周刊》的最新版“新一线”城市名单中,江苏省的以上三个城市均成功入围。作为省内的领头羊,这三个城市应当进一步发挥辐射作用。江苏省内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发展梯次,目前第一、第二类的三个城市都在进行产业升级与转型,一些转移的产业进入到第三、第四类城市中则会给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所以,应进一步做好省内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先发展的带动后发展的,最终实现全省综合实力的提升。

(二)加快沿江一体化的进程,推进苏中融入苏南

近些年来,随着交通越来越便利,苏南与苏北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在这一过程中,南通、泰州、扬州这三个沿江城市获益最多,相比其他苏北城市发展更快,加上在地理上位置的相似,这三座城市从广义的“苏北”脱离,被称为“苏中”。尽管如此,苏中与苏南发达城市的差距依然较大。因此,应当从加强交通设施建设着手,完善城际间的交通运输环境,尤其是完善沿江以及跨江的交通线路,科学规划区域内部的产业布局,强化城市间的产业联系,促进省内沿江城市的一体化发展,坚实推进苏中城市融入苏南。

(三)进一步加强对苏北城市发展的支持力度,努力打造苏北中心城市

从统计数据和分析结果来看,苏北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同苏南,甚至苏中相比都仍有明显差距。所以,应进一步加强对苏北的政策支持,推动苏北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此外,由于苏北五市与苏南五市在地理上相隔较远,所以,亟须在苏北五市范围内打造一个中心城市,带动苏北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超锋,张斌儒.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实证研究[J].生态济:学术版,2014,(1):167-170.

[2]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3] 吕文广.甘肃农业现代化进程测度及特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

篇11

一、相关名词解释及说明

财政收入弹性系数:即财政收入增速与经济发展增速比。该指标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变动对财政收入变动的影响。

城乡收入弹性系数:即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与经济发展增速比。该指标主要反映经济增长能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

收入的民生指数:即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与财政收入增速比。该指标主要是财政收入增速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速的对比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财政对民生的普惠程度。

二、2011年全区总报告及各盟市分报告

(一)总报告

从各盟市财政收入弹性系数比较来看。全区只有通辽和赤峰小于1。弹性系数最高的是鄂尔多斯2.97,最低的是赤峰市0.63。

从各盟市城乡居民收入的弹性系数来看。其中:农牧民纯收入的弹性系数中有8个盟市超过1,最高为锡林郭勒盟2.6,最低是阿拉善盟为0.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弹性系数中有9各盟市超过1,最高为锡林郭勒盟1.74,最低是阿拉善为0.67。

从各盟市收入的民生指数来看。其中,农牧民纯收入的弹性系数中有5个盟市超过1,最高为赤峰市2.32,最低是鄂尔多斯0.3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弹性系数中有4个盟市超过1,最高为赤峰市1.69,最低为鄂尔多斯0.36。

从全区来看2011年我区的财政收入弹性系数为1.89,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经济增速。城乡居民收入的弹性系数分别为1.07和1.41,表明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速实现了同步增长且农牧民的收入效应较强。城乡居民收入的民生指数分别为0.57和0.74,说明从全区来看财政对民生的惠及程度较弱,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加强。

(二)各盟市分报告

呼和浩特市

在2011年全区主要指标增速排序中:GDP增速11.3%排名第8位,财政收入增速19.5%排名第6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14.71%排名第7位,农牧民纯收入增速14.77%排名第9位。

通过弹性系数的比对,呼和浩特的财政收入弹性系数为1.73,说明财政收入快于经济增长,表现了较为健康的财政增长水平。城乡收入弹性分别为1.3和1.31,说明呼和浩特的经济增长对城乡居民收入有直接的正向的影响。城乡居民收入的民生指数分别为0.75和0.76,说明财政收入对民生的影响不够充分,没有实现同步提高。

包头市

在2011年全区主要指标增速排序中:GDP增速15.5%排名第3位,财政收入增速16.3%排名第7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14.56%排名第8位,农牧民纯收入增速14.74%排名第11位。

通过弹性系数的比对,包头的财政收入弹性系数为1.05,说明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城乡收入弹性分别是0.94和0.95,说明包头的经济增长对城乡居民收入基本同步。城乡居民收入的民生指数分别为0.89和0.90,说明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略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

呼伦贝尔市

在2011年全区主要指标增速排序中:GDP增速14.4%排名第6位,财政收入增速15.9%排名第8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15.37%排名第5位,农牧民纯收入增速21.41%排名第3位。

通过弹性系数的分析比对,呼伦贝尔的财政收入弹性系数为1.1,说明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实现了同步增长。城乡收入弹性分别为0.94和0.95,说明呼伦贝尔的经济增长与城乡居民收入基本同步。城乡居民收入的民生指数分别为0.97和1.35,说明财政收入与城乡居民收入基本同步,且对农牧民影响较大。

兴安盟

在2011年全区主要指标增速排序中:GDP增速10.4%排名第10位,财政收入增速29.9%排名第3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15.02%排名第6位,农牧民纯收入增速17.43%排名第5位。

通过弹性系数的分析比对,兴安盟的财政收入弹性系数为2.88,说明财政收入大大高于经济增速,表现了经济增长对财政的巨大贡献。城乡收入弹性分别为1.44和1.68,说明兴安盟的经济增长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较大。城乡居民收入的民生指数分别为0.5和0.58,说明财政收入对民生的影响不够充分,财政惠民的力度较弱。

通辽市

在2011年全区主要指标增速排序中:GDP增速14.6%排名第5位,财政收入增速13%排名第9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16.02%排名第4位,农牧民纯收入增速20.22%排名第4位。

通过弹性系数的分析比对,通辽的财政收入弹性系数为0.89,说明财政收入略低于经济增速。城乡收入弹性分别为1.1和1.38,说明通辽的城乡居民收入略高于经济增速。城乡居民收入的民生指数分别为1.23和1.56,说明财政收入增长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较大。

赤峰市

在2011年全区主要指标增速排序中:GDP增速15.5%排名第3位,财政收入增速9.7%排名第12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16.35%排名第1位,农牧民纯收入增速22.51%排名第2位。

篇12

一、认真落实工作任务,加强领导

20__年度,市商务局下达我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项目4个。我县认真落实,将任务分解到承建单位,××市洪园颐竹管理公司(经营部)和我县七甸办事处、吴家营办事处,按商务部建设农家店标准进行建设。同时我县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加强了领导,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发改经贸局、工商局、财政局、七甸办事处、吴家营办事处为成员单位的呈贡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新区政府批准并下达了“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方案”,建设项目办公室设县发改经贸局,县政府安排了项目建设经费6.8万元。

二、建设及验收情况

20__年度我县“万村本文千乡市场工程”建设项目,按照××区(县)政府安排,分别建在我县的七甸、吴家营两个街道办事处。截止11月28日,我县4家农家店已建成,并于20__年12月2日由我局牵头,组成有县政府新区综合办、县工商局、县财政局、七甸办事处、吴家营办事处、同时邀请了××市商务局市场处领导参加的县级初验组,对××市洪园颐竹管理公司(经营部)承建的4家农家店进行了初验,经过县级初验,我县4家农家店全部合格。20__年12月12日市商务局考核组到我县对4家农家店进行了市级验收,经考评全部合格。

三、我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20__年度,我县新增农家店4个,年销售额25万元,新增营业面积157平方米,新增就业人员16人,新增税收1.25万元。

篇13

2014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全省农业系统上下戮力同心,狠抓落实,强化问题导向,突出改革创新,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全年目标任务基本完成,有些指标有望超额完成,有些改革取得重要突破。

粮食生产实现抗灾夺丰收,总产量达到706.56亿斤,超出年初预期的650亿斤目标

2014年,全省粮食生产有效抵御了春季低温冷害、夏秋局地干旱等自然灾害,在连年增产的基础上高点爬坡、高位护盘,再获好收成实属不易。粮食总产达到706.56亿斤,占全国总量的5.82%,继续位居全国第4位。粮食单产达到941.96斤/亩,比全国平均水平的718斤/亩高出223.96斤/亩,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的领先位置。粮食播种面积达到7501.10万亩,比上年增加316.2万亩,同比增长4.4%,由上年的全国第10位晋升为第9位。

农林牧渔各业平稳较快发展,全年一产增加值增幅有望达到4.5%,高出上年0.5个百分点,一产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预计达到45%

前三季度一产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4.5%和45.1%,四季度农业产业进入变现和“翘尾”高峰期,支撑全年一产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4.5%和45%的增速是很有把握的。初步预计,全年园艺特产业总产值达到1300亿元,同比增长5%以上,人参业产值实现40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有望达到4500亿元,同比增长10%左右。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00户。

农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好势头,人均可支配收入非常有希望突破10000元,超额完成年初预期目标

从前三个季度看,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514.12元、5279元和6800元,同比分别增长16.1%、12.5%和11.5%,平均增幅达到13.37%。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96.3万人,同比增长0.5%。农民劳务总收入446.7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3115元,同比增长17.0%。进入四季度,是农民收入回笼的高峰期和大头,全年突破万元大关是很有希望的,也就是说,我省农民收入从此跨入了“万元俱乐部”。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实现良好开局,各项重点任务按时间表路线图扎实推进,有些改革正在破题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省委、省政府主管领导亲自研究、协调、调度,抓得很紧,推得很快,省委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涉农改革年度任务都能如期完成。一是扩大农村土地确权试点。全省试点和梅河口、公主岭两个整体推进县工作好于预期;二是探索“两权”分离试点。以省政府名义出台农村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两证”管理办法和抵押贷款办法,启动延边、梅河口、公主岭“一州两县”经营权贷款试点,目前省农行在延边发放贷款2000万元;三是加快推进规模经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分别突破2万、5万和5万户,土地流转面积提高5个百分点;四是探索设立农业发展基金。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整合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现代种业发展资金1.2亿元,拉动金融机构4.8亿元投入,形成每年6亿元资金规模,滚动投入5年总规模可达到30亿元。这项工作,近期就可启动,这对于改革创新财政支农投入方式,破解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难题,将起到四两拨千斤般的撬动、滚动和带动作用;五是改革创新农机购置补贴方式。从年初开始,我们就积极探索和改革创新农机购置补贴方式,重点围绕产粮大县、新型主体、薄弱环节敞开补贴,2014年仅大型收割机就新增了9000多台,比上年翻了一番,国家支持补贴资金13亿元,增长20%,资金总量排在全国第3位;六是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启动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电子商务营销实现重要突破,测土施肥手机信息服务扩大到13个县;七是启动实施黑土地保护治理试点。启动综合保护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两个试点片,探索保护性耕作、水土流失、提升有机质、农田防护林、污染防治等8种保护治理模式,建设8个重点项目,投资30888万元。目前,省农委承担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和土壤有机质提升2个项目建设明显快于预期,由其他部门承担的另外6个项目也在深入推进;八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及时将主攻方向转移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上来,全力打造新农村建设升级版。以省委、省政府名义研究制定出台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意见。启动实施农村环境整治等6大工程、村屯道路等32项建设,选定410个试点村重点推进,现已落实各类项目868个。省投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8亿元,带动各方面投入15亿元。

篇14

经济区域化逆势而上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全球经济出现了两大引人注目的新趋势,一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另一个则是区域双边经贸合作的突飞猛进。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以WTO为中心,维持自由贸易体制,全球性自由贸易高速运转:另一方面,随着区域化的发展,出现了区域经济合作化,在维系自由贸易体制的前提下,进行着多边,双边的区域经济合作。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也就成为驱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两个轮子。

然而,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加深,去全球化、全球贸易及资本流动的萎缩现象日趋严重,一些国家希望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来达到维持本国贸易平衡和经济利益的目的,这不仅威胁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加剧全球贸易摩擦,也使全球化进程严重受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逆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风潮而上,积极推进区域经济自由化、一体化进程。事实上,不仅是在外贸形势极其严峻的形势下,中国为摆脱外需持续低迷千方百计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创造更大的外需弹性,更是向世界传递中国始终如一地坚持贸易投资自由化方向、坚决反对贸易投资保护的决心。

世界将迎来第三大经济体

按照国际贸易规律而言,区域经济合作一般分为五个阶段――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货币联盟和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如今,欧盟经济合作已经达到第五个阶段,为最高层次。中国-东盟自贸区正按照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三个步骤向前稳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何成为极富活力的贸易合作方式?事实上,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创造的贸易转移与溢出效应、生产转移与投资转移效应、福利效应等将大大促进区域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各成员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使集团内部区位更具竞争力。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当前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人口最多的地区。中国与东盟从1991年建立对话关系至今的18年中,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91~1996年建立全面对话框架、1997~2002年走向睦邻互信,2003~今年确立战略伙伴关系。2000~2008年间,中国东盟贸易增长迅速,东盟和中国双边贸易以26.7%的年增长率增长,其增长速度快于中国和东盟各自的总体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2008年,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达2311.2亿美元,同比增长13.9%,东盟继续保持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的地位。预计到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有望在进出口总额上超过北美自由贸易区,到2020年,在GDP总量上超过欧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和北美、欧盟自由贸易区一道成为全球三大贸易支柱。

中国-东盟合作潜力巨大,无论是在产业,投资还是货币金融合作方面都有着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产业合作中国与东盟各方的工业化水平、产业结构及资源禀赋等存在差异,可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形成不同的产业协作层面。按照人均GDP、科技发展状况,工业化水平和贸易模式,中国-东盟的经济发展水平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属于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的新加坡,文莱,具有高科技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优势第二层次是马来西亚,属于中上等收入水平,具有中等技术及资金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第三层次是中国和东盟的泰国,菲律宾,印尼,属于中下等收入层次,具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第四层次是东盟北部的柬埔寨,老挝、越南、缅甸,属于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具有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优势。如果能够实现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其市场规模将在世界上各个区域性经济组织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正逐渐形成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相交织的分工体系,从而形成与发达国家间的有力制衡。

投资合作自2002年11月正式启动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以来,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步伐加快,中国与东盟相互投资不断扩大。截至2008年底,东盟国家对华实际投资520亿美元,占中国吸引外资总额的6%。2008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增速大大加快,同比增长125%,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东盟国家作为其海外拓展战略的目的地,与东盟国家签订承包劳务合同总金额571.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38.3亿美元:同时,中国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对东盟的投资也出现快速增长态势。2008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达21.8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25%。今明两年,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关键时期。按照自由贸易区规定的降税模式,2007年1月1日起,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已降到5.8%;今年1月1日,又进一步降到2.4%。到2010年,中国自东盟进口的产品中,将有93%的产品实行零关税。而随着《投资协议》的签署和实施,一体化的实现和贸易,投资壁垒的降低,产业转移的障碍将大大减少,必然能吸引大量资本向区内转移。自贸区大规模的FDI和迅速增长的地区内贸易促使各国和地区产业结构呈现系统性改变,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相互投资和经贸合作必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货币金融合作具体而言,自贸区内的货币和金融战略应该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推动扩大与东盟十国进行双边货币互换的规模。目前,中国在该地区只与马来西亚和印尼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而且规模也不大。中国应该积极推动与更多东盟国家签署更大规模的货币互换协议,并努力在近几年内将双边机制扩大为区域多边机制,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区内货币互换框架。其次,推动人民币在自贸区内部结算规模的扩大。东盟是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也是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的境外区域之一。2008年,双方贸易额达到2311.2亿美元。这个金额如果以人民币结算,超过1万亿的规模,对于国内外金融机构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富矿”,同时也可以改善该地区对美元的过度依赖。再次,推动建立与东盟国家的汇率协商及联动机制,降低美元汇率波动的负面影响,鼓励一些国家实行与人民币挂钩的汇率机制;最后,在《清迈协议》基础上积极促进区域金融合作,建立机构化的区域危机救助机制,培育包括亚洲货币市场基金外汇储备基金在内的区域金融市场,为推动由“10+3”成员国13种货币组成货币联盟和亚洲汇率联动机制做好制度性准备。

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