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范文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篇1

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践行执法为民宗旨,把握社会和谐稳定的本质要求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本质要求,就是要贯彻落实群众路线,践行执法为民宗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群众利益冲突,全力满足人民群众公平正义诉求,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

“十一五”期间,广东检察机关共批捕黑恶势力犯罪、多发财犯罪等刑事案件363469件557919人,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共查处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征地拆迁等民生领域职务犯罪案件8702件9609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8亿元。

“十二五”期间,全省检察机关要始终以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和根本利益作为强化法律监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加强和改进检察机关的群众工作,切实把群众路线贯彻到底、把为民执法落实到位。一是贯彻检察工作的群众标准。以监督纠正执法不严、司法不公作为民生检察工作的重点突破口,提高人民群众对法律监督的满意度和检察机关的公信力。二是规范民意诉求的实现机制。全面开通12309举报电话和民生检察热线,建立和公开网络邮箱和检察“微博”,健全来信来访、下访巡访制度,建立健全人民群众诉求专人处理、限时办结、跟踪反馈、绩效评估制度。三是提高为民执法的能力素质。通过岗位练兵、集中培训、案例教学、下基层挂职锻炼特别是定期下基层、进社区等方式,确保做群众工作下得去、坐得住、谈得来、有成效。

服务和保障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幸福广东建设,夯实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中心任务,就是要保障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扩大国民经济总量,健全利益公平分配机制,促进改革发展成果转变为人民群众看得见、享受得到的实惠,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十一五”期间,广东省检察机关相继出台帮助企业解困和促进企业发展、服务保障“珠三角”规划纲要实施、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指导意见,正确处理严格执法与创造宽松环境的关系,切实做到支持改革者,宽容失误者,保护无辜者,打击犯罪者,对破解经济发展障碍、加快转型升级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十二五”期间,全省检察机关要积极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变革,服务保障好“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制定并贯彻好《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关于促进和保障幸福广东建设的指导意见》,切实提高保中心、促发展、谋福祉水平。一是打击扰乱市场、破坏竞争犯罪,巩固公平市场秩序。严厉查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侵犯市场主体知识产权、妨害市场主体自主经营尤其是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实施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等违法犯罪行为,保障市场主体的合法自主经营,维护公平市场秩序,扫清妨碍转型升级的主要障碍。二是严惩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营造廉洁政务环境。建立健全职务犯罪风险评估、预警和查惩机制,营造廉洁、高效、阳光的政务环境。三是整治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现象,夯实科学发展基础。依法追究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严厉打击环境监管过程中的怠于履行职责、造成严重污染事故的渎职犯罪,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基础。

加强和改进诉讼监督工作,维护司法公平正义,优化社会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保证,就是要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通过加大诉讼监督力度,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为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化解社会矛盾风险提供良好的司法保障,确保社会主义法治原则转变成人民群众看得见的公平正义,不断增强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凝聚力。

“十一五”期间,广东省检察机关在完善诉讼监督机制、强化诉讼监督力度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如协助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制定《关于加强人民检察院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工作的决定》,与广东省委政法委联合《关于建立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衔接机制的意见》等,整合了监督资源,形成了监督合力,优化了监督环境。

“十二五”期间,全省检察机关要在建立健全诉讼监督机制上下功夫,在强化诉讼监督实效上求突破,深入贯彻落实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人民检察院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工作的决定》,着力整治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现象并使之得到根本改观。一是突出诉讼监督重点。着力监督纠正刑事立案中的有案不立和违法立案,侦查活动中的久侦不结和刑讯逼供,审判活动中的和枉法裁判,刑罚执行中的体罚虐待和违规减刑、假释、保外就医,行政执法活动中有案不移和以罚代刑等问题。二是整合诉讼监督方式。综合运用调查违法行为、提出检察建议、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建议更换办案人、提出抗诉等诉讼监督方式和手段,严肃查处少数司法工作人员、、枉法裁判、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多管齐下解决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三是规范诉讼监督程序。围绕诉讼监督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细化监督条件,优化监督程序,健全司法机关沟通协调和联席会商机制,增强诉讼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继承和发扬敢为人先精神,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强化社会和谐稳定的机制保障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科学方法,就是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规律,不断更新社会管理观念,创新服务群众方式方法,进一步畅通群众反映诉求表达渠道,完善矛盾纠纷预警、评估和化解工作新机制。

“十一五”期间,广东省检察机关坚持科学发展理念,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全省检察机关建立跨地域协作、多部门协同、全方位统筹的“广州亚运”专项保障机制;建立并推广职务犯罪预防的“仙塘模式”;建立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机制,规范社区服刑人员谈话和约见制度;深化“阳光检务”长效工作机制,全面建设“阳光检务”网络平台,深入开展“检察开放日”活动,大力推行检察文书说理和申诉案件公开审查制度,从源头上减少和化解涉检矛盾。

篇2

我市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社会事业发展及思想文化建设也相对滞后。全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点突出,下岗职工较多,困难群体较大,历史包袱沉重,社保体系不够完善,社会还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近年来,虽然转型振兴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但目前__仍然是全省经济发展最落后、财政收支矛盾最突出、就业问题最严重、历史遗留问题最集中、群众生活最困难的地区。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建设“平安__”,就可以有效地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形成推进转型振兴的强大合力。

政法机关承担着维护国家安全、化解社会矛盾、预防惩治犯罪、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公正、服务改革发展的重要职责,在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中担负着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政法机关的性质、特点和担负的职责、任务,决定了必须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总目标,深化对建设“平安__”工作的认识,完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加强维护稳定工作薄弱环节,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政法工作。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前提下的和谐社会,是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扩大开放条件下的和谐社会;我们所追求的和谐,是创造中的和谐、发展中的和谐,是社会改革、社会变迁中的和谐。和谐社会这种动态性的特征,要求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眼发展、围绕发展来定位政法工作,使之更好地适应发展、服务发展、保障发展。无论是维护社会稳定、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还是开展对敌斗争、打击和预防犯罪;无论是落实公正执法、一心为民,还是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整体素质,都要与转型振兴的目标相一致,都要与建设“平安__”的实际相协调,都要与实现政法工作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二、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根本目标。做好稳定工作,建设“平安__”的工作基础是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我们要从基础工作做起,从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抓住一个时期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集中力量重点加以解决,这是在改革发展中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在各种利益关系和谐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和途径。从工作内容看,应重点解决好拖欠工资、房屋拆迁、企业改制、非法集资以及涉法上访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成因十分复杂,必须充分整合各种资源,综合运用各种办法进行化解。从工作手段看,需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教育的方法,多策并举。从工作部门看,需要有效整合行政、司法、公安以及基层组织资源,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有机衔接起来,结合起来,发挥最大效应。从工作主体看,群众不仅是维护稳定工作的对象,更是维护稳定工作的主体,需要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充分调动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

三、坚持预防为主,大力推进平安建设。“争创全国综治工作先进省”是省委的重要部署。我市也提出了争创“全省综治工作先进市”的工作目标。通过开展创建活动,紧紧抓住“三个防止”(即防止发生有重大影响的重特大刑事案件;防止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防止发生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治安灾害责任事故)、“三个减少”(即实现全市刑事发案减少;减少;突出治安问题减少)和“两个提高”(即社会治安状况评估结果提高;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提高)的刚性指标,从增进全社会的和谐有序的长远高度,广泛开展“三级联创”,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解消极因素作为政法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建立健全诉求表达机制、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多渠道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和经常性的严打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滋生犯罪的土壤和条件。

篇3

唐宪强代表完全赞同代省长王儒林同志代表政府所作的工作报告。他指出,政府工作报告对2009年工作总结实事求是,充分体现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政府工作报告有新意、有亮点、有突破,机遇意识和进取意识强,体现民意,集中民智,是一个非常好的报告。提几点建议:一是抢抓机遇,增强发展信心。省九次党代会确定到2011年全省GDP达到1万亿元,实现这一目标,就意味着今明两年平均增速要超过15%,可以说任务重、压力大,用孙政才书记的话说,正处在一道坎上,只要我们苦干几年,跨过这道坎,经济社会就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我们要抓住国家批准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这个历史机遇,奋发有为,大有作为。二是坚定不移地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这几年,我省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关键是加大了固定资产投入,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今年,不仅要完成9500亿元的投资计划目标,还要在优化投资结构、注重质量效益上下功夫,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优化升级。要重点抓好项目的开工建设,达产达效。三是要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吉林作为后发省份,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积聚能量,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电子信息等产业,要进一步强化金融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同时,还要依据自身优势,在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业、中医药产业等方面下功夫。四是要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要加快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特别是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医疗和增加困难群体的收入问题。要在提高住房的公共服务水平上有所作为。政府要有应对各种困难的准备,特别是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009年,省人大常委会共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8件,通过7件,批准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13件,对3个重大事项作出决议决定,听取审议“一府两院”15个专项工作报告,开展12次视察和调研活动,对7部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任免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76人次。

唐宪强说,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保增长目标,省人大常委会加强对经济运行情况的监督,及时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听取省政府有关部门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汇报,认真分析经济运行态势,建议省政府用活用足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加大投资拉动、项目建设力度,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结构调整升级,抓好企业技术改造。引起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作为加强宏观经济调整的重要参考。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根据省政府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及时作出了关于加快推进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的决定。

篇4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 A

一、认真治理在建工程质量通病

凡新建项目,我站均要求施工单位在开工前制定质量通病治理方案;要求监理单位把平行检验工作延伸到对质量通病的控制方面;要求监督员重点加强对关键部位和关键工序的监督检查。特别是针对量大面广的渗漏问题,我站要求各质量责任主体单位严格按防水施工工艺标准检查工序质量,认真落实“三检制”;同时严格执行见证取样送检制度,不合格的防水材料严禁进场使用;竣工验收前,屋面落水口及厨厕间必须做泌水试验,发生渗漏,一律不得通过竣工验收。二、认真抓好原材料的检测质量,把好入口关

充分发挥我站建立检测平台的作用,采取“飞检”的方法以及对防水材料进行比对试验的手段,对所有联网检测平台的试验室的检测水平进行考核,以便于全面掌控我市防水材料的质量状况。同时,加强对见证取样送检过程的监督检查。通过这样持久地严格管理,初步规范了这一第三方检测认证的行为,从而达到了控制原材料质量的目的,为保证工程质量、减少质量投诉奠定了基础。

三、适时提高乌市工程防水标准等级

根据市场供应防水材料的质量现状,结合乌鲁木齐建筑市场实际情况,我站提出了适度提高本市防水标准等级的建议,得到了乌鲁木齐市建委及广大同行们的鼎力支持。市建委于2009年10月13日正式下文通知,把乌鲁木齐市的防水工程等级由三级提高到二级,普通多层住宅的防水工程做法由一层变为两层。从而在源头上进一步把住了关口,也从根本上提高了防水工程可靠性和耐久性。

四、领导重视,率先垂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为了抓好质量投诉的处理工作,领导班子中由总工程师专们来统一负责此项工作。针对此工作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包括部分居民因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及专业知识不足而提出的非理性要求,站领导能够通过分析案情,找到突破点,亲自上门做好协调工作:一是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工程保修要求;二是站在科学公正立场上,理解并支持居民的合理诉求,要求责任单位既要解决质量问题,也应做出相应的经济赔偿,从而使这些难点问题得到合理解决。经过不懈的努力,今几年先后解决了10起因双方长期意见对立而没有妥善解决的质量投诉难题,并有效阻止了此类问题的扩大化趋势,也为其他监督员树立了工作样板,从而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五、实施差别化管理,以点带面。

根据历年处理投诉的情况,我站把质量投诉量列前十位的房地产公司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先后采取质量监督交底、召开小区质量投诉现场会、约谈企业领导等多种方式,帮助企业领导提高认识,切实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把居民的质量投诉及时、诚信地处理好。同时,我站辅助采用闭合管理的手段,对处理质量投诉不力的相关单位,分别采取暂停工程验收、工程竣工备案等方法,以点带面,督促相关企业领导重视质量投诉处理工作,从而使这项工作的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也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和认可。

六、抓好质量投诉的受理和反馈工作。

篇5

一、注重加强组织领导,保障外来务工人员普法教育工作全面开展

多年来,办事处的普法工作始终坚持党委领导、政府实施、职能部门协调运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成立了以办事处党委书记为组长、党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等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部门和村(居)党支部书记为成员的普法领导小组,每年都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和实际需要,及时调整和补充领导小组成员,组成一个覆盖全办事处的工作网络,形成整体推动的合力。办事处普法领导小组定期分析外来务工人员普法工作面临的特点和任务,针对外来务工人员较多,流动性大和管理困难以及社会治安存在隐患等特点,每年都将外来务工人员普法教育工作列入整个办事处普法工作的重点,层层落实责任,做到与全办事处的普法工作统一安排、统一检查、统一考核。办事处将普法经费足额列入财政预算,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逐年调整增加普法经费。领导重视,组织健全,责任明确,经费落实,保证了我办事处对外来务工人员普法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注重把握外来务工人员普法教育特点,做到学法与用法、教育与维权相结合

在普法工作中,我们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特点,着重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开展“法律企业化”活动,促进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经营。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和法制培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广大外来务工人员法律素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对广大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会及民主管理方面的法制教育,建立企业干部职工学法用法制度;深入开展依法治企活动,促进企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和规范企业运行机制,提高企业依法经营和管理水平;完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依法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坚持法制教育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开展争创诚信守法企业活动,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如汇利日用品有限公司,建厂至今有十年历史,从来没有发生拖欠工人工资、少发加班费现象,积极交纳税、水电、房租费等。该厂还经常开展安全生产、消防、劳动法等教育,2000多人的大厂没有发生过大的事件。

二是将法制宣传教育与法律服务结合起来,增强外来务工人员遵纪守法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大力引导外来务工人员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积极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做到守法从业、依法维权、依法办事。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将法制宣传教育落实到企业和单位,同时把法制宣传教育与依法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结合起来,对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有力的法律服务,努力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做到务工人员到哪里,法制教育和法律服务工作就做到那里,有效防范和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凤翔厂有员工800多人,我办事处与妈庙派出所、妈庙村委会和工厂的管理层加强沟通,对工人办理暂住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抓得较紧,预防计划外生育。我们还针对该厂工人因恋爱问题发生事故的教训,召开了工人大会三场,宣传了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引导工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向工厂宣传人性化管理的好处,营造了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该厂劳资关系融洽,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三、注重拓宽法制宣传思路,努力把握宣传时机

我们注重拓宽对外来务工人员法律宣传的思路,把握宣传时机,将法制宣传教育落到实处。一是利用维稳综治工作中心人员多、力量大的优势,在大型企业和外来务工人员密集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普法氛围;二是充分发挥维稳综治工作站的作用,调动治保干部、调解员、辖区民警的积极性,认真做好基层法制宣传工作;三是利用横幅、标语、挂图、电视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四是组织法律知识竞赛、演讲等大型活动进行宣传。

众所周知,法制宣传对干部职工、党员队伍和有固定工作单位的人员容易组织,对一般群众存在一定的难度,对外来务工人员难度就更大。原因何在?一是外来务工人员普遍工作较忙,既没时间也没心思参加宣传学习;二是他们是外地人,当地政府部门不可能强制他们参加学习;三是外来务工人员的雇主一般是生意人,重生产效益,很少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的宣传活动。这就决定了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的特殊性,要求我们注重把握法制宣传时机,抓住宣传特性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见缝插针,普法宣传到企业。我办事处利用召开安全生产会、厂商会等机会,向老板和企业管理人员宣传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特别是提高员工法律意识对企业的好处,动员企业主动进行法制宣传,并积极提供一些法制宣传资料。在争取企业支持的情况下,组织有关人员到企业进行策划和宣传。办事处企业办的同志经常在艺佳制衣厂工人上班前、工作例会、吃饭时间向工人发放宣传资料,宣传安全生产知识和法律知识,提高了工人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

——抓住关健机会,组织针对性强的宣传教育。企业遇到难题需要我们协助解决的时候,是开展法制宣传的好时机。*年,一台资家具厂的一名外省女工在一寺庙中被杀,其家属十多人到工厂索赔,厂方要求我们办事处前往协助调解。我办事处和派出所民警等组织该厂工人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对如何保障人身安全,外出时的注意事项、企业应为员工购买什么保险等等作了宣传,收到较好的效果。今年五月,一工厂两名外来工因恋爱问题发生矛盾,男方将女子割喉杀死,男子自杀未遂。派出所在处理案件时要求厂方配合我们排查矛盾积怨,并对职工开展人生观、恋爱观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法制宣传。事实说明,通过一些特殊的、影响较大的事件,及时组织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法制宣传,取得的效果都非常明显。

——与各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争取企业支持法制宣传教育。办事处与各派出所、消防中队、村(居)委会经常联合起来到各企业进行交流了解,加强联系,建立工作感情,为开展法制宣传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厂方遇事需要办事处帮助解决时,办事处全力协助;办事处有工作需要厂方配合时,厂方自然也积极配合。如佳迪玩具厂,凤翔、艺佳制衣厂等,厂方老板与办事处关系都相当好,只要办事处部署企业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老板立即交待管理人员配合宣传。

四、注重方式方法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

实施“四五”普法规划以来,我办事处紧密围绕办事处中心工作,大胆创新、扎实有效地开展以宪法为核心,以专业法为重点的一系列形式多样、主题突出、特点鲜明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有效地增强和提高了全民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为“法治澳头”、“和谐澳头”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利用企业会议组织宣传。针对外来人员在本地接受各种常规法制教育比较少,组织他们进行法制教育比较难的情况,我们与辖区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充分利用企业开会时组织派出所、司法所、综治办等相关部门到企业进行法制教育。

二是利用放电影宣传。采取在公共场所以放映与法制有关的电影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寓教于乐,既丰富了外来人员的业余生活,又使他们受到法制教育。*年共播放宣传教育片8场,今年以来已播放了5场电影。

三是利用室外宣传栏加强宣传。主要是充分利用澳头体育公园文化教育长廊加强宣传。从2004年至今,办事处共悬挂普法横幅、标语600多条。我们在体育公园文化教育长廊定期将有关法律宣传内容张贴在宣传栏上,不少外来人员从中受到教育。

四是利用有线电视加强宣传。充分利用澳头电视广播站在节目间隔期间播放法律知识,号召各单位和全体群众积极参与普法学习。《物权法》颁布后,我们选取了一些条文在电视上宣传,使大家对法律有所了解,让社会群众和外来人员从中受到教育。

五是充分发挥各派出所在普法教育中的骨干作用。每个派出所都有一个法制辅导员,主要是负责学校、工厂的普法工作,他们定期到这些单位进行法律辅导。如南边灶派出所,在中海壳牌项目施工期间,外来施工人员数量较多,该所法制辅导员利用公司或施工队集中时间,提前半小时为外来务工人员讲授法律知识。我办事处非常注重对各派出所的支持,2004年至今,办事处逐年增加各派出所经费,4年共增加60多万元,为做好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制教育提供了物质保证。

五、注重拓展覆盖面,扩大影响力

我们将法制宣传教育触角向农村延伸、向企业延伸、向社区延伸,真正做到法律宣传教育工作属地有人管、行业有人抓、基层能落实,努力消除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盲区和“死角”。

——加强对流动性大和不定期居住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宣传。针对近年外来务工人员增多、流动性大的特点,在澳头辖区社区内,扩大办事处文化公园的法制宣传栏版块,并由原每季度出一次板报改为每2个月出一次,宣传有关法律法规,结合以案说法,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员在空闲时到这里学法,收到良好效果;各村委每月出版一期法制宣传栏,宣传《宪法》、《劳动法》、《刑法》、《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各村(居)调委会、治保会不定期对本辖区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法制宣传,并发放法律知识手册。在今年辖区的几次矛盾纠纷排查工作中,由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办、办事处调委会、村(居)各调委会、村民小组组成排查小组进行排查,对出租屋的外来务工人员做了较细致的法制宣传工作,做到维稳与普法相结合。澳头辖区的各有关部门,如国土所、工商所、税务所等,经常在人员流动大、外来务工人员密集的地点进行专业法规咨询和宣传,既方便了群众,又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法律服务。

——通过工厂负责人和员工代表加强宣传。澳头辖区大大小小有工厂20多间,为更好地维护一方治安稳定和保护工人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通过联系和商议,办事处组织了这些工厂企业负责人和员工代表到办事处会议室,由办事处法律顾问对他们进行相关法律讲解,发放相关政策、法律等资料,并要求他们回去对员工进行大力宣传。同时,要求每个厂家结合实际设置法制宣传栏和若干名文化程度较高的法制联络员,让员工更方便更快捷更广泛地接受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我们还经常组织人员到各工厂,了解工人的生产生活情况,与管理人员和工人代表交流和座谈,向他们宣传法律知识,为他们解决涉法的实际问题。

——对散居村(居)的外来务工人员加强宣传。我们通过村(居)的治保、调解干部做好村居外来务工人员法律宣传工作。办事处经常组织各村(居)治保主任和调解主任、各厂主管等人,通过法律业务知识培训和召开专题会议等形式,提高他们的法律知识。今年上半年,我们召开了三次综治工作会议,总结了工作成绩,查找当前的主要问题和下步工作重点,推广了一些单位的好做法,兄弟单位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从而增强了治保、调解干部的业务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和工作能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做好散居各村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实践证明,哪个村的治保、调解干部工作到位,做外来务工人员的宣传工作积极,那个村的治安形势就比较好。

篇6

关注社会稳定工作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昨天上午,县长代表县人民政府在大会上作了《关于__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报告》。《报告》分三部分,围绕继续“保强争优、统筹发展”的工作主题,回顾总结了我县“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和20__年政府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明确了我县“十一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安排布置了20__年县政府的主要工作。

听完《报告》后,昨天下午,我们福全代表小组全体代表对该《报告》进行了认真审议。在审议中,大家一致认为,《报告》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20__年政府工作、“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回顾实事求是,客观准确,成绩喜人,在激情燃烧中跨越了新坎子,向全县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为“十一五”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一五”规划从分析“十一五”时期影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县内外及国际需求因素入手,立足科学发展,坚持“保强争优、统筹发展”的主题,着力自主创新、结构优化、城乡建设、和谐创建四大重点,脉络清晰,全面细致,高屋建瓴地描绘了未来五年__x县经济社会广阔发展的美好蓝图,体现了全县人民的愿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20__年县政府工作的目标任务积极稳妥,提出的措施切实可行,特别是继续强化对50项事关我县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工作和实事工程的办理,充分显示了县政府务实进取、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工作作风和施政理念。

篇7

关键词:土地确权;土地流转;动向;策略

中图分类号: D92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3.033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对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视与关注。其中,农村集体土地的确权是理顺依附于土地之上的农村个体和群体关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农村土地有序流转的步骤之一,因此加强对此问题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目前在实际生活中,各个地区已逐渐将农村土地确权作为农村土地工作的中心任务并逐渐推进,但是在实际作业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着该项工作的有效开展。确保土地确权的实施,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1农村土地确权与流转的新动向

1.1农村土地流转导致确权动态管理较难

在实际生活中,农村土地流转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例如能够克服带来的土地细碎化经营的弊端,提高农民的收入,但由于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缺乏规范的操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地确权管理的难度。例如在取消农业税之后,种地的收益逐渐提高,因此很多农户逐渐解除流转协议,同时由于承包经营权证没有办理更名登记的业务,致使在开展土地确权的过程中面临难以确认土地确权归属的困境。由此可见,农村土地流转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增强了农村土地确权管理的难度,进而阻碍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2私自占有农村建设用地的现象较多

当前,在取消农业税之后,农户之间的争地现象也逐渐增多。在国家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同时,农民抢占农村建设道路、沟渠和其他公共建设用地的现象逐渐增加,甚至一些农民开垦建设用地,这些现象的产生都影响着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村的整体建设规划。此外,在一些农村中,存在人们私下交易房屋建设用地的现象,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土地确权的有效开展。

2农村土地确权与流转的解决路径

2.1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土地流转行为的规范操作对农村土地确权的有效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改善农村土地确权与流转中的问题时,相关人员首先应对土地流转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从而可以实现稳定流转的关系。例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流转各方在进行土地流转行为时,应签订一份正式的书面土地流转合同,其中流转合同需对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一定的规定。此外,各地政府也可以对土地流转中的土地流入方的土地进行登记造册,这不仅利于农村土地确权的开展,还可有效规避农村土地产生的流转纠纷问题,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益处。

2.2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为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也需对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一定的改善。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户籍制度的资源配置功能较强,改革户籍制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其中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破除户籍制度的资源配置功能,而代之以管理职能,消除户籍制度带来的资源享用差别。因此,在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作业中,较为重要的是破除城乡二元化户籍制度,并以身份管理取代户籍管理,这一项举措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城乡之间社保、住房、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共享,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3加强农村确权后的用地行为管理

农村土地确权的主要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确定土地的权利主体,并保障土地权利可以为权利主体使用。因此,在农村土地确权之后,地方政府需加强对农村用地行为的管理,以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不良占地行为的发生。其中,政府需首先禁止对未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证的农户擅自侵占农村未利用地、公共用地和他人宅基地的行为,同时对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的用地行为需进行严加的管制。如若在管理过程中发现私自占用农村公共建设用地的行为,政府部门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严肃处理,并给予相应的处分,以通过采取相关政策进一步保护农村的建设用地。

3结语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农村土地关系的处理质量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相关人员需对此给予一定的重视与关注,在进行农村土地流转与确权过程中需对一切动态进行严谨的观察与分析,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只有处理好农村的人地关系,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良悦.户籍对价、劳动力迁移与土地流转[J].财经科学,2011,(01).

[2]郑泰安,黄泽勇.农村土地流转确权颁证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2011,(06).

篇8

一、社会和谐与法制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它首先离不开法制的和谐。同表现形式的法制的和谐,对促进社会的和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法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坚实基石,对社会和谐具有强有力的促进作用与法律保障功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必须依靠法制的和谐。和谐社会必然是法治社会,是法治社会的升华和最高境界。它既需要道德对人们操守的示范与约束,更需要法律对人们行为和相互矛盾、多维利益冲突的规制与调整。

二、和谐社会与“以人为本”

笔者认为,和谐社会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历史上最早提出“以人为本”的费尔巴哈曾将“以人为本”视作为人道主义的核心,而总书记则将“以人为本”提高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因此,社会要和谐、要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并应当将它作为国家和社会的终极目标来追求。

三、“以人为本”与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

“以人为本”既是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更是和谐法制必须坚持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司法领域强调并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在具体要求上就是要使法律讲人性,使法律成为广大人民利益特别是弱者和弱势群体利益的保障,使法律成为约束公权力、化解社会矛盾、缓解社会冲突、增加和谐因素等调节社会关系的有效手段,使人们不仅在行动上服从统一的法律,而且在思想上发自内心地认同统一的法律。从这个意义上看,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提出,由于它进一步突出了法律“以人为本”的内在属性,顺应了世界刑事政策变革的潮流,并适合中国国情和本土法治文化,因而它具有以法制的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与功能。

四、适用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笔者认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检察机关正确适用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充分发挥其重要功能与作用,应当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必须进一步树立依法适用观念。即:一是要在现有法律的框架范围内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必须首先带头执行好国家法律,并确保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因此,在实行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过程中,必须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严格依据法律规定,在现有法律的框架内去正确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或进行必要的改革探索,而绝对不能超越现有法律去创制程序,更不能离开法律规定去进行改革或探索。二是要做到宽严适用均于法有据。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中的宽与严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二者相辅相成,既不能有所偏废,为宽而忽视严,为严而忽视宽;也不能矫枉过正,以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使宽失之于过宽,严失之于过严。只有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加以平衡、调节,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才能真正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缓解社会冲突、修复社会关系、增加和谐因素的法律手段,才能真正达到为社会和谐服务的目的;否则,如果宽严无据或宽严不当,则可能引起新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为社会带来新的不和谐因素。

其次,必须准确界定不同犯罪的宽严标准。自20世纪后半期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轻轻重重”的刑事政策两极化趋势,即对轻罪实行更轻缓的处理,对重罪进行更严厉的打击。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与国际上的这种“轻轻重重”的刑事政策具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有必要根据高检院制定和的规范性、指导性文件要求,通过认真审视不同犯罪类别,综合考量法律规定、犯罪行为的主观恶性与社会危害程度、实行刑罚的最终效益等各种因素,科学合理地界定宽严标准,使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适用中的宽与严有机统一,该严则严,当宽则宽,宽之有“限”,严之有“度”,宽严结合,宽严互补,从而既有效防止适用中的随意性,保证公正、妥善地处理各类刑事犯罪案件,实现全社会的公平正义,又使法律的严肃性和人性化得到充分体现。如对于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等,应充分考虑其人身危险性和现实危害性,坚决予以严处,绝不能以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为借口网开一面。对于某些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虽然应属严惩之列,但如果单从量刑上予以严处,不仅刑罚成本很高,而且并不一定能够达到刑罚的最大效果;如果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其在量刑上予以一定的宽处,在罚金上坚决予以严处,则既能降低司法成本,又能使行为人处于无法再犯之境地,从而有利于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篇9

【关键词】群众文化 社会和谐 和谐发展

文化是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的生活中的方式、地方习俗、行为规范、价值观等的体现。群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来自于人民群众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其中包含着人们期待美好生活的心情也蕴含着深刻的和谐精神。顾名思义,群众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而社会的和谐是需要全民的配合和支持的。群众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的觉悟、认识、以及思想等的提高和改变,直接影响这社会的和谐发展,两者是息息相关的,不可分割的整体。针对群众文化的特征,和社会和谐的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群众文化的发展的前提和意义,进行简单的分析讨论,更深一步了解群众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

一、群众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和谐

群众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和谐,和谐就是以人为基础。人类活动的和谐就是社会的和谐。人们常说的“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时地利人和”等无不昭示着“和”的重要性,以及它在社会上起到的作用。和谐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代代相传的美好传统。诸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劳动节、国庆节等中国传统的节日,那种喜庆和谐的气氛,全民同贺的快乐,无不体现着和谐的氛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群众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共同携手建设的结果。群众具有强大的力量,是宣传和继承文化的基础。它能够促进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相处之道。和谐不仅是中国群众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新时代群众文化的时代精神。因此,群众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

二、群众文化的提高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

群众文化和社会和谐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只有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涵养及素质,社会才能和谐进步,才能看到和谐快乐的场面。试想曾经的远古时期为什么人都是野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用最粗暴的方式,那是因为人们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生活方式,没有文化的教育和规范,更没有一定的制约,一切都是混乱的,也就没有和谐之说。所以群众的文化,是千百年来人们生活中所提炼出的生活模式,是一种生活的规范准则。群众的文化越高,认识越高,社会的整体素质就会越高。社会是由一个又一个的群众组合起来的。群众和谐了,社会也就和谐了。群众文化发展了,那社会和谐也就会进步了。社会的和谐进步更加快带动了群众文化的发展。两者是相互关联,相互进步的,是互利互惠的,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要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进步,就必须要以群众文化的发展作为指导的方向,找好群众整理文化发展的重点、采取有力有效措施,以最有效的方法达到最直接的效果。譬如可以发动政府重视起群众文化,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努力积极的倡导群众学习的热情,让广大的人民群众也认识其重要性,认识到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建设公共的文化学习体系,尤其在农村或偏远的地区,发展和健全这种体系措施,组织群众积极学习,让整个社会能够平衡稳定的前进,不能让任何一个地方的文化认识落在最后,否则也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进步发展。

三、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保障和前提

社会和谐的进步不是一步到位的工程,它需要漫长的路程,是长期的工作。群众文化的提高也是漫长的过程。群众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的进步上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逐步的加强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的进步。群众文化的教育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是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撑。群众有很强的传播信息的作用,文化在人民群众之间的传播速度是惊人的。所以我们要广泛的建立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成立文化中心、休闲驿站、文化馆等等,让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发扬,让社会和谐的进步的精神能够深入人心,得到全民的认可和支持。通过文化活动的传播和发扬,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丰富了人民大众的生活精神内涵,塑造了他们美好的灵魂,提升了他们的精神境界,社会风貌就会因为群众文化风貌的改变而改变,社会和谐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进步。

四、提高群众文化,创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篇10

答:这是在正确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它深刻揭示了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

舆论有是非之分,信息有优劣之别。历史经验证明,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特别是在资讯高度发达、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手段日益多样的条件下,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在引导和帮助人们理解党的主张、接受科学理论、认清自身责任、区分是非曲直、辨别善恶美丑以及培养文明道德风尚、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来讲,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鼓舞士气、凝聚力量,形成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实现这一目标任务,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努力,不懈奋斗。坚持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准确、鲜明、生动地阐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针政策,及时、如实、充分地宣传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成就、新经验、新发展,营造和谐社会建设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有利于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决定》精神上来,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上来,不断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夯实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实现社会和谐,既有赖于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也有赖于普遍广泛的价值认同。一个缺乏统一价值认同的社会,很容易陷入一盘散沙;一个没有坚强精神纽带的民族,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普遍的价值认同、坚强的精神纽带和良好的社会风尚。坚持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积极借鉴人类有益的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

篇11

针对群众文化的特征,和社会和谐的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群众文化的发展的前提和意义,进行简单的分析讨论,更深一步了解群众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

一、群众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和谐

群众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和谐,和谐就是以人为基础。人类活动的和谐就是社会的和谐。人们常说的“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时地利人和”等无不昭示着“和”的重要性,以及它在社会上起到的作用。和谐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代代相传的美好传统。诸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劳动节、国庆节等中国传统的节日,那种喜庆和谐的气氛,全民同贺的快乐,无不体现着和谐的氛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群众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共同携手建设的结果。群众具有强大的力量,是宣传和继承文化的基础。它能够促进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相处之道。和谐不仅是中国群众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新时代群众文化的时代精神。因此,群众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

二、群众文化的提高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

群众文化和社会和谐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只有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涵养及素质,社会才能和谐进步,才能看到和谐快乐的场面。试想曾经的远古时期为什么人都是野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用最粗暴的方式,那是因为人们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生活方式,没有文化的教育和规范,更没有一定的制约,一切都是混乱的,也就没有和谐之说。所以群众的文化,是千百年来人们生活中所提炼出的生活模式,是一种生活的规范准则。群众的文化越高,认识越高,社会的整体素质就会越高。社会是由一个又一个的群众组合起来的。群众和谐了,社会也就和谐了。群众文化发展了,那社会和谐也就会进步了。社会的和谐进步更加快带动了群众文化的发展。两者是相互关联,相互进步的,是互利互惠的,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要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进步,就必须要以群众文化的发展作为指导的方向,找好群众整理文化发展的重点、采取有力有效措施,以最有效的方法达到最直接的效果。譬如可以发动政府重视起群众文化,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努力积极的倡导群众学习的热情,让广大的人民群众也认识其重要性,认识到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建设公共的文化学习体系,尤其在农村或偏远的地区,发展和健全这种体系措施,组织群众积极学习,让整个社会能够平衡稳定的前进,不能让任何一个地方的文化认识落在最后,否则也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进步发展。

三、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保障和前提

社会和谐的进步不是一步到位的工程,它需要漫长的路程,是长期的工作。群众文化的提高也是漫长的过程。群众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的进步上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逐步的加强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的进步。群众文化的教育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是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撑。群众有很强的传播信息的作用,文化在人民群众之间的传播速度是惊人的。所以我们要广泛的建立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成立文化中心、休闲驿站、文化馆等等,让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发扬,让社会和谐的进步的精神能够深入人心,得到全民的认可和支持。通过文化活动的传播和发扬,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丰富了人民大众的生活精神内涵,塑造了他们美好的灵魂,提升了他们的精神境界,社会风貌就会因为群众文化风貌的改变而改变,社会和谐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进步。

四、提高群众文化,创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要充分发挥群众文化的和谐功能,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为社会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随着社会的高速迅猛的发展,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渐明显、人们的心理变化,矛盾的扩大和激化,社会现象越来越复杂,人与人之间变得不信任,相互猜忌指责,抨击,所以人们在长期生活工作上的压力日益加大,心态开始变得浮躁。在社会体制的影响下,金融危机、住房危机、事业危机等等都可能激化矛盾。群众都存在不安的情绪和心理的不平衡。面对社会的现象,需要宣泄一种不满的压力,导致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的时有发生。所以要改善这种社会矛盾的计划,提高群众的认识,正常、公平、客观的看待面临的问题,妥善的处理所面对的困难,社会才能和谐的发展,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可见群众文化提高,创建和谐社会意义远大,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和奋斗。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提高意义远大。群众文化以其独有的和谐的特征,影响着社会和谐的发展;社会和谐的发展直接制约人民群众生活的质量。群众文化的提高和社会和谐的发展是无法分割的整体,两者的进步和发展是相互的。社会和谐是一切事业发展之基本,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谐是前提,群众是基础。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没有群众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生活的安居乐业。社会由群众组成,群众来自社会的大家庭。加强群众文化的教育,社会和谐也必然就随之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歌. 群众文化发展探讨[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14) .

[2] 卢啸庚. 群众文化的特征与发展方向[J]. 剧作家, 2009, (01) .

[3] 孙海霞. 论群众文化[J]. 青年文学家, 2009, (03) .

篇12

一、群众文化的特征之一是社会和谐

群众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社会和谐,和谐就是以人为基础。和谐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代代相传的美好传统,诸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的节日,那种喜庆和谐的气氛,全民同贺的快乐,无不体现着和谐的氛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群众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共同携手建设的结果。群众具有强大的力量,是宣传和继承文化的基础,它能够促进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群众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

二、群众文化的提高和社会进步是相辅相成的

群众文化和社会进步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只有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涵养及素质,社会才能和谐进步,才能看到和谐快乐的场面。远古时期为什么人都是野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用最粗暴的方式,那是因为人们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生活方式,没有文化的教育和规范,更没有一定的制约,一切都是混乱的,也就没有和谐之说。所以群众的文化,是千百年来人们生活中所提炼出的生活模式,是一种生活的规范准则。群众的文化水平越高,社会的整体素质就会越高。群众文化发展了,那社会也就和谐进步了。社会的和谐进步更加带动了群众文化的发展。两者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互利互惠的,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要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就必须要以群众文化的发展作为指导的方向,找好群众文化发展的重点,采取有力措施,以最有效的方法达到最直接的效果。努力争取使社会人力、财力成为政府公益文化事业的重要补充,从而实现政府主导、全民共建的和谐局面。建设公共的文化学习体系,尤其在农村或偏远的地区,发展和健全这种体系措施,组织群众积极学习,让整个社会能够平衡稳定的前进,不能让任何一个地方的文化认识落在最后。

三、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保障和前提

加强群众文化建设不是一步到位的工程,它需要漫长的路程,是长期的工作。群众文化的提高也是漫长的过程。群众文化在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逐步的加强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群众有很强的传播信息的作用,文化在人民群众之间的传播速度是惊人的。所以我们要广泛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文化活动,成立文化中心、休闲驿站、文化馆等等,让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发扬,让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深入人心,得到全民的认可和支持。通过文化活动的传播和发扬,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人民大众的生活精神内涵将会得到丰富,他们的精神境界将会得到提升,社会风貌就会因为群众文化风貌的改变而改变。

四、群众文化水平提高对促进社会发展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高速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渐明显,人们心理的变化,矛盾的扩大和激化,社会现象越来越复杂,使得人与人之间变得不信任,相互猜忌指责、抨击,所以人们在长期生活工作上的压力日益加大,心态开始变得浮躁。在社会体制的影响下,金融危机、住房危机、事业危机等等都可能激化矛盾。群众都存在不安的情绪和心理的不平衡。面对社会的现象,需要宣泄一种不满的压力,导致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的时有发生。所以要改善这种社会矛盾,就要提高群众的认识水平,使之正常、公平、客观的看待面临的问题,妥善的处理所面对的困难。可见群众文化提高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意义重大,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和奋斗。

五、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扎实推进和谐社会构建工作

篇13

关注民生必须增强民本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关注民生,必须进一步增强民本意识,解忧于民,取信于民。

胡总书记在新年贺辞中指出,要“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在全国“两会”期间,他又反复强调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表明,全党在今后的工作中,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最大的政治,把改善民生问题作为最大的政绩,把关注民生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一、要切实关注民生,必须善谋富民之策

第一,发展经济是关注民生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途径,改善民生是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是目的,如果不抓住民生这个根本,不积极关注民生,经济发展就会失去实际意义。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二,深化改革是重视民生的强大动力。在深化改革中重视民生,能够使广大民众不断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地认同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从而使改革和发展获得一种强大的动力。

第三,维护公平是保障民生的重要条件。公平与公正是协调社会各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在实现公平公正中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解决问题是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切入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民生问题连着民心,抓住了民生问题,就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改善民生就要从解决民生问题入手。

二、关注民生必须做到富民、安民、为民

第一,在富民之策上关注民生。通过项目建设促进发展,造福于民。一是通过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二是通过项目建设增加群众就业。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吸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了城市人员就业。三是通过项目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我们通过加大交通运输、电力能源、农田水利、科教文卫、城乡公用设施等项目建设,不仅优化了经济发展的环境,也改善了城乡人民群众的生活。

第二,在安民之责上关注民生。坚持从平安建设抓起,让群众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一是构建防控体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动和谐。二是创新工作方法,妥善化解各种矛盾维护和谐。科学决策,减少失误,从源头上减少矛盾;在工作中注重把重心和关口前移,有效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三是倾听群众呼声,畅通民主渠道促进和谐。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把决策的过程变为群众意志表达和意见统一的过程。把畅通渠道的过程,变为密切联系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

第三,在为民之事上关注民生。一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民心。在作风建设中,我们注重把干部作风的转变体现在行政效能上,把高效的服务寓于经常性工作中。二是以具体的实事凝聚民心。把关注民生真正变成为群众办实事和好事的具体行动,强化干部的爱心之心,浓化忧民之情,转变工作作风。三是以真实的帮扶温暖民心。加大对低收入阶层和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密切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三、切实关注民生,必须进一步增强民本意识,解忧于民,取信于民

第一,在感情上贴近群众,树立执政为民理念,真正从思想上贴近群众。

第二,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党员干部只有深入到群众之中,才能汲取到群众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关注民生既重“心入”,又重“身入”。

篇14

一、充分发挥公诉职能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一)依法打击犯罪,促进社会和谐。检察机关依法行使公诉权的过程其实就是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犯罪活动是社会矛盾激烈化的一种表现,是破坏社会和谐最主要的一种形式。犯罪活动极大地破坏了社会正常秩序,使整个社会处于一种不稳定,不协调的状态。公诉部门通过对犯罪案件审查,指控犯罪,将一切罪犯绳之以法,及时有效地阻止了犯罪行为继续对社会和谐的破坏,化解了犯罪行为引起的社会矛盾,使社会快速恢复原有的正常秩序。

(二)履行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群众最热切期盼的事情。当前社会出现的一些司法不公、执法不严等问题,不但引起人民群众的极度不满,也大大地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公诉部门强化法律监督,及时纠正司法不公、执法不严等问题。通过对侦查活动的监督,纠正公安机关有案不立、漏罪漏犯、刑讯逼供、违法办案、等侵犯诉讼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行为;通过对审判活动的监督,纠正重罪轻判、轻罪重判、有罪不判的行为,维护审判活动的合法有效;同过对其他执法活动的监督,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努力营造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三)以案说法,追求社会效果。法律除了具有惩罚功能,还具有教育功能。公诉部门在适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的同时,也在发挥法律的教育功能,教育、感化和挽救偶然失足者。唯物论告诉我们,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不能将和谐社会理解为没有矛盾,而是通过建立良性机制,正确认识矛盾,科学化解矛盾,在化解矛盾中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公诉部门正是一方面通过打击犯罪,快速平息引起社会矛盾的活跃事件,一方面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自觉守法、依法维权的法治意识和精神,促进一个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和谐共处的社会氛围,从而推动社会形成自我消除、化解矛盾的良性体制。

二、规范适用刑事和解制度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一)刑事和解制度能使司法机关、被害人、加害人三方共赢。刑事和解,又称加害人与被害者的和解,是指犯罪人、受害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自愿参与由中立协调人主导的对话和交流程序,通过双方协商共同解决纠纷冲突。与传统刑事司法相比,刑事和解是一种更具有人性化、更积极的纠纷处理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加害人从物质上和精神上补偿受害人因其犯罪行为而遭受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使加害人认识到其行为的危害性,积极“弃恶从善”;同时还可以减轻国家司法机关的工作压力,降低刑事司法成本。

(二)刑事和解制度应该规范适用。通过刑事和解结案,使被害人和加害人都心悦诚服,从而减少社会上访事件,对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独特的功效。但是刑事和解制度不能滥用,只有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条件的适用,所以对案件的选择、和解的模式、和解后的跟踪监督都应该有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措施。规范适用和解制度,才能真正发挥其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三、全面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实施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当前社会形势和任务的理性把握,是我们党在深刻认识我国犯罪发展态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提出的一份指导刑事立法与司法的重要性文件。标志着党和国家对犯罪的治理对策更加成熟全面,对推进我国法治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提出,对于检察机关转变执法观念、更新执法措施,更好地化解社会矛盾,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正确把握“宽”与“严”的尺度。宽严相济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和谐,但如何真正做到“相济”,这需要执法者全面把握,正确理解。“宽”,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一是该轻则轻。即对于那些较为轻微的犯罪,处以较轻刑罚。二是该重可轻。虽然所犯罪行较重,但行为人具有坦白、自首或立功等法定或酌定情节的,法律上予以宽恕,在本应判处较重之刑的情况下判处较轻之刑。三是非犯罪化。即在侦查、、审判阶段,对一些犯罪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行为不以犯罪行为论处。四是非刑罚化。即宣判行为人有罪,但不限制其自由,而是将其置于一定机构的监控之中。“严”,首先是要在刑事立法上做到法网严密,以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其次是在罪刑相适应原则指导下对重大犯罪分子在法定刑限度内判处较重的刑罚。

(二)公诉工作要落实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又是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指导思想。公诉部门在“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基础上,全面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使一些犯罪嫌疑人可以通过其它非刑罚化方式得到改造,减少犯罪嫌疑人因轻微犯罪遭受短期自由刑而产生仇视和对抗社会的扭曲心态。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对抗,增加和谐因素。对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犯罪以及杀人、爆炸、抢劫、抢夺、盗窃、、绑架等严重危害社会的刑事犯罪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职务犯罪、贪污贿赂犯罪,要坚持“严打”的方针,坚决“从重从快”打击严重犯罪。

四、积极推行“阳光公诉”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法律上有句格言:“正义不仅应当被实现,还应当以看得见的方式被实现”。只有通过“看得见”的方式,将正义的实现过程置于阳光之下,杜绝暗箱操作,公开让人们监督,正义的实现才有保障,实现了的正义才有公信力。“全面落实阳光检务,让人民群众的监督贯彻于公诉办案的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关注点作为公诉部门推行阳光检务的着力点和落脚点。”这是郑红检察长在全省检察机关公诉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

(一)“阳光公诉”在我国尤为必要。随着“检务公开”制度在全国普遍展开,“阳光检务”、“阳光公诉”亦成为必要。由于我国检察机关发展起步较慢,发展过程历经波折,导致民众对检察机关始终保持一种神秘感,多数民众不完全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检察机关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普通民众表达合法诉求,同时亦不利于检察机关自身的发展。“阳光公诉”制度的建立,将公诉工作置于老百姓的视线之下,为老百姓了解公诉职能、公诉运行机制敞开了一扇大门,从而逐渐消除老百姓对公诉工作的神秘感,促使老百姓通过合法程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