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农村建设成果范文

新农村建设成果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新农村建设成果,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新农村建设成果

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城镇村镇规划;规划创新

1. 对城市化快速推进地区新农村建设内涵的认识

“都市里的村庄”、“半城市化村庄”、“工业化初期村庄”、“传统自然乡村”―― 它们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的针对政策应该是不一样的,事实上这些不同的农村地区的制度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因而农村建设所而临的问题是综合而复杂的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强调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1.1 产业园区周边的村庄 ―― 产业园区发展带动型

依靠周边产业的发展,带动村庄开发建设,通过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村貌,使村庄逐步成为工业园区的生活配套区,为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1.2 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村庄 ―― 郊区化房地产带动型。

村庄区位优势明显,紧靠城镇,依靠城镇的发展带动村庄的建设。重点是整合村庄发展用地,鼓励村民“上楼”,集中开发郊区化大型住宅区,满足城市空间拓展带来的新居住服务需求。

1.3 城市中心地区的村庄 ―― 城市综合改造

型。

村庄已经发展为城中村,存在较为严重的交通、住房、环境卫生等问题,应将其与城市的整体功能发展统筹考虑,并纳入城中村改造体系,以有序推进整体改造工作。

2.4 农业发展地区的村庄 ―― 农业产业服务型。

村庄位于农业发展地区,地理位置比较偏远,远离城区,各自然村之间交通联系不便,空间距离较大,村庄发展的动力不足。此类村庄应结合自身特点重点发展农业服务,突出特色,特别是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业。

2. 新农村建设中规划问题的反思

3.1 地域特色缺失影响实施主体的操作积极

规划在提供合理方案的同时,必须激发实施主体的操作积极性。对城市规划而言,激发积极性的因素也许有很多,但就村庄规划来说,笔者认为规划内容的地域性是影响实施主体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农村地区是地方民族特色的发源地和传承载体,其保留了相对固定的人群关系和生活习惯,是经岁月沉淀而形成的特色空间。如果规划不注重对地域特色的挖掘,不注重对传统文脉的继承,单纯灌输、借鉴先进的理念,就不能引起实施主体的认同感,也就不能激发其积极性。

3.2科学性缺失影响实施的合理性

村庄规划科学性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主观意志干扰过大,现状调查不够细致,技术手段过于单一等方面。在村庄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最终方案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规划设计人员主观意志及村民自身眼前利益的影响。规划师与规划享用者(村民)之间对规划目标认识上的分歧致使规划更多地关注于两者主观意愿的妥协均衡,而较少地从当地环境容量、村庄面貌等角度进行客观分析、科学规划。而基于主观推断的规划很显然是不能指导村庄规划科学实施的。同时技术手段的单一带来了村庄规划科学性的缺失,科学性的缺失加剧了方案实施的不可能性。

4.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创新

4.1从物质建设规划走向社会发展规划

综观我国当前的城镇规划与村镇规划,规划的工作对象主要在于物质建设规划,即规划是依据一定时期内城镇发展的目标和计划进行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并作为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

新农村建设规划应是综合的社会发展规划:

4.1.1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方针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划的精神。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可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角度看,这是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空间等多方面对建设成果的综合概括。这说明新农村建设既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发展规划。

4.1.2社会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社会发展规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工作的要求,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社会发展的要求。规划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社会发展。规划是通过把专业知识付诸于实践来改良社会,在落实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具有人本发展的内涵。具体地说,社会发展规划关注的重点是社会整体,涉及物质建设、经济发展、社区发展及社会福利等多方面的问题,并不只局限于物质建设规划上。社会发展规划最重要的本质是主体参与,在新农村建设中就是农民参与。

4.2从自上而下式规划转向上下左右联动规划

4.2.1以往自上而下式的规划方法

现有的物质建设规划是政府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落实,涉及到发展目标的层层分解、层层控制与分层实现,是一个自上而下式的规划控制方法。下一层次只要完成了上一层次交予的任务,就万事大吉了。目标比较单纯,也比较容易操作,符合经

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为我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由于上下各层次之间的沟通的问题,下达信息量存在缺失及信息解读的偏差,这种自上而下式的发展模式蕴含着较大的问题,往往在完成了上一层次预期目标的同时,也带来了下一层次的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在目标完成的前提下很难被有效地传达到上一层次作为下一工作阶段的规划参考。

4.2.2新农村建设规划应采用各方联动规划方法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明确,建设方与受益方都是农民。农民主导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规模与质量。换言之,居所的主人明确了,居所的建设就要听主人的了。其他的无论是政府、规划人员,还是市场,都要从农民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引导农民向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与农民的沟通、交流、协调,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并采纳农民的合理化建议。让农民能在自愿的原则下参与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做“顶门杠子”,政府、开发商则不做压人的“棒子”。农民、政府、商人、规划师等能互相协调、互相沟通,切实解决问题,促进规划目标的实现,我们称之为联动性规划。

3. 总结

国家“十一五”规划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列为重要内容。“十一五”规划提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任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由此可见,我们规划师必须不断更新村庄规划的观念,不断丰富规划设计手段,从制定公共政策的角度,以解决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根本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编制具备极强实施性的村庄规划。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仇保兴.我国农村村庄整治的意义、误区与对

策[J].城市发展研究,2006,(1).

[2]汪光焘.认真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

[J].城市规划学刊,2005,(4):1-3.

[3]张庭伟.中国规划走向世界―从物质建设规划到社会发展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1997,(1):5-7.

[4]叶齐茂.用村庄规划正确引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5,(8).

篇2

[关键词] 小城镇住宅图集推广国标示范四节一环保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c)-0000-00

当前,加强对村镇建筑活动的指导与监督,提高村镇建筑的质量,已经成为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历时两年完成的小城镇住宅国标图集,是建设部委托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组织专家完成的。全套图集共22册,包括16个地域的农村住宅通用示范设计图、以及建筑构造图、结构构造图、给排水构造图等内容,内容通俗易懂、具有地域特色与传统文化风貌,充分体现了“四节一环保”原则,对乡村农房的建设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推广《小城镇住宅国标图集》对塑造农村建设新风貌也具有相当重要的社会意义。

1 小城镇住宅建设现状分析

广大农村的住房建设是一个一直被人们所忽视但却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住宅建设水平起着关键的作用.一方面,村镇的住宅建设量大面广,切实关系着广大农民的人居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它作为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快人口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聚、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和乡村现代化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城镇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征。这正是城镇建设的差异所在。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提速”,想去精心塑造和规划城镇的时间被压缩了。以中国目前小城镇居民的收入来看,通过设计单位去设计建房是极其不普遍的。没有经过专业设计,小城镇住宅建设也出现一些不规范现象。近日,国家建设部在京举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房建设送图下乡暨试点村庄签约”仪式,向全国1887个重点乡镇赠送系列小城镇住宅国际图集,并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与两个试点整治的村庄签定定向支持协议。充分体现了国家建设部对小城镇住宅国标图集推广极其重视。

2 小城镇住宅国标图集的内容

2.1编制原则

为体现国家发展小城镇的战略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小城镇,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小城镇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科技部决定启动小城镇科技发展重大项目。

图集对小城镇住区规划设计导则与住宅建设标准化研究--小城镇住宅通用(示范)设计技术研究课题成果的总结。

针对西南地区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设计以南方骑楼出发点,提取传统的建筑元素,运用简化的方法,使用现代的建筑手法和材料如玻璃、混凝土等对于传统的骑楼街区进行抽象。图集内容为示范工程的全套施工图,主要包括建筑、结构、暖通、给排水、电气专业,可直接用于施工建设。

2.2适用范围

适用于西南地区商业较为繁华的街区,是商业和居住相结合的小区。同时为了促成到传统街区高低错落的感觉,每栋建筑单体虽然一致,但均在空间组合上有所进退和错落。

2.3工程基本特点

2.3.1建筑:①采用标准宅基地,既有小面宽、大进深,又有大面宽、小进深的户型。②商业和住宅相结合,商业借鉴传统骑楼的形式,采用标准的柱距,富有商业气氛;住宅内院形成小区内部街道空间,富有居住气息。③利用进深差异形成公共院落,使大进深的房屋也能直接对外通风采光。④所有房间均有自然采光通风。⑤总平考虑将住宅与公共设施、公共绿地划成片区,并充分利用房屋的临街面和建筑间距形成临街的商业店铺,形成两面临街的形式。⑥建筑整体形象轻盈,反映出南方地区建筑特征。坡屋顶采用素色瓦面,⑦屋顶采用平屋顶和坡屋顶两种类型相结合:平屋顶作为露台可以晾晒物品,也可以乘凉休憩之用。

2.3.2结构

根据建筑方案功能的特点,在骑楼部分为了满足商业需要,采用框架柱子承重结构,在楼梯间及厨房、卫生间部分,采用砌体承重结构,既可满主小城镇住宅要求,又可以降低工程造价。既经济,又安全、适用。水平支承结构,采用现浇钢筋砼楼板。基础采用天然独立柱基础和墙下条形基础形式。

2.3.3给水排水:①给水管采用铝合金衬塑管,明装敷设在外墙上。②给水进水管上靠近外墙明装低水头损失的管道倒流防止器。③塑料排水立管沿外墙明装敷设。④卫生间内选用自带瓷水封的蹲式大便器,采用脚踏延时阀冲洗。

2.3.4 电气:①楼梯照明采用声控延时开关,既便于控制,又利于节能。②住宅和商铺分设计量表及配电箱,满足住宅用电和商业用电的不同计费标准的要求,同时考虑了商铺出租时的收费要求。③采用磁卡电能表,以先买电后用电的方式,简化街区住宅用电收费手续。④接入网考虑有双较线和光纤两种方式,提高接入网的灵活性,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用户对接入网的要求。⑤设置访客对讲系统,方便来访客人呼叫及开锁。

3 城镇节能住宅的持续发展

未来5年我国住宅的发展目标是,城镇新建住宅27亿平方米;农村新建30亿平方米。到2005年末,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2平方米,基本实现平均每户拥有一套功能相对齐全、综合质量相对较高的住宅;农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全面推进“四节一环保”住宅建设,计划“十一五”期间建设7000万平方米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生态环保住宅。

近年来,全国各地加大力度建设环保节能型住宅。截至目前,已经建设完成一批节能、环保效益突出的住宅现代化示范小区,建筑节能效率大大提高。 建筑环保节能住宅建设成就主要表现在:节能措施比较得当,已率先进入全国建筑节能先进地区;节地效果比较突出;在节水方面推广设置了中水处置与回用系统,一些新建项目设计了雨水收集与利用或采取收集雨水补充地下水措施,有效加大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今后几年,建筑节能技术将加大运用并不断完善七项,包括新型工业化住宅建筑结构技术体系、符合国家墙改政策要求的新型墙体材料和成套技术等,引导更多开发企业和开发项目积极参与产业化示范工作,,不断提高住宅产业化水平。

《小城镇住宅国标图集》的编制以具有地域特色与传统文化风貌,充分体现了“四节一环保”原则,对持续良好的绿色居住生态环境,提高城镇住宅使用寿命也起着重大的作用。

4 结语

篇3

【提要】城市化曾经被当作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但由之而来的大城市与小城镇的二元结构、城市“漂流族”引起的犯罪等问题,让其饱受诟病。当前,在城乡协调发展深入人心的情况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出现,将使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新阶段。

面对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农业生产率低下以及农民普遍贫困的难题,中国政府曾长期把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作为一项重要目标。不过,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目标的出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望进入新阶段。

1957~1978年间,中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从15.4%增长到17.9%,城市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2.6%。到2004年,城市化的比例达到了约42%,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为4.5%。70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工作在城市取得显著成效,仅靠城市人口的力量无法带动城市人口的增长,因此农民工成为城市化建设中的主导因素。

农民工进城

实际上,从80年代开始大规模涌入城市的农民工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一直是城市化的显著特征。官方统计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人数超过9000万,但实际人数可能高达1.5亿。

定居模式

虽然农民工的进城对大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决不是所有民工都向往大型中心城市。实际上,农村――城市间的流动模式,已形成了以小城镇的兴起和大都市的持续膨胀为特点的独特的城市化建设模式。

目前,中国660座城市中,大约三分之一城市的正式居民不到50万,仅有33%~35%的城市人口超过200万。因此,尽管从80年代以来城市化高速发展,但以国际标准衡量,大都市的人口集中程度实际上很低。

政府面临的问题

奇特的中国式城市化进程,使政府面临二元结构问题及城市化建设格局不均的问题。

1.小城镇。小城镇一般是由农村乡镇发展起来的,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就业机会。从这一点来说,小城镇的发展缓解了农业的经济和社会压力。然而,大量证据表明,与小城镇的企业相比,大城市的公司对劳动生产率水平要求更高,城市规模扩大形成的规模经济提升了工业效率,其主要表现为成本的降低。由于约40%的中国城市还没有发展到最佳规模,在发展更多大城市为目标的前提下,减缓城市化速度,必定会使城市化的功效优于简单地将农村富余劳动力最大程度地转移出去。

2.大城市。尽管政府致力于鼓励以中、小城市发展为城市化建设核心,但大都市对民工仍有很强的吸引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民工流入这些城市对于缓解农村压力要比农村区域的城市化更为有效。在沿海大城市工作的农民工的汇款保证了其留在农村的家人的消费水准。更难得的是,他们的积蓄促进了农村的投资。

不过,从其他方面讲,民工涌入给已不堪重负的城市管理和社会基础设施,带来了更加严峻的考验。农民工无计划地大规模涌入城市,也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在上海表现的最为突出,由地表水储存枯竭引起地面下陷,正威胁着上海的高层建筑。此外,大量背井离乡、居无定所、没有找到工作的年轻民工,可能会走向犯罪,这对城市的社会安定构成潜在威胁。

深圳

大规模城市化发展最显著的地方是珠江三角洲。78年以前还是小城镇的东莞、佛山、潮州、汕头现已是名副其实的超大型都市。

深圳的发展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许多年来,深圳一直以经济改革成效显著的典范形象示人,但现在越来越受关注的则是因为高速城市化引发的问题。去年8月,深圳市政府决定暂停办理入籍申请,以解决人口膨胀带来的问题。

在西方国家,城市人口从300万增长到1000万通常需要近百年的时间。深圳仅用十年时间就超速完成了城市化转变:深圳80年代可容纳80万人,预计“十五”期间容纳480万人,现在总人口已接近1200万;这些人中获得永久居住权的不到200万人,超过1000万人为流动人口;此外,约一半的深圳人口属于在深圳居住时间不到一年的“漂流族”。

在这种背景下,深圳市政府出台了限制性措施,以防发生下列情况对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土地资源日渐减少;用水及能源供应枯竭;人口过多;环境条件日益恶化。

政策影响

深圳不是唯一面临这些问题的城市。其他的沿海大城市,诸如上海、北京、天津,为了控制城市膨胀,被迫出台了对民工的限制性措施。这种趋势可能会越来越明显,人们不禁会对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产生质疑。已经确定的城市化具体目标,例如到2050年城市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5%,是否会重新调整还有待观察。

篇4

起源于“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发端于遵义市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着眼于“干部长期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现已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模式之一。通过“四在农家”7年来的创建历程,遵义在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机制、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乡村文明、培养新型农民、实现民主管理、改变村容村貌等方面,都成功探索出符合欠发达地区实际的实现路径。

2001年,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中,遵义市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探索出了“三农”工作的新抓手――以“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为主要内容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是从已解决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遵义农村实际出发,通过整合城乡资源,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和农业农村等工作统筹起来,以“富”推动发展,以“学”提升素质,以“乐”倡导民风,以“美”展示文明,实现农民有奔头,干部有抓手。作为凝聚着广大干部群众智慧的创造,“四在农家”在实践中不断被赋予新内涵,从局部的试点探索到全面推广,从最初的抓点到推线到扩面,一步步发展为遵义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载体。

实施“六个一百”工程,

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百万亩造竹工程成了长江上游的绿色屏障、生态旅游的绿色画廊和农民奔向小康的绿色银行。截至2007年,全市共造竹158.9万亩。如今,百万亩造竹工程正日益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水文部门连续几年对赤水河的监测表明,赤水河正在逐渐变清,含沙量正在逐渐减少。工程的实施,使150公里赤水河成了生态旅游的绿色画廊、不买门票的自然景区。成片的竹林还成了农民奔小康的绿色银行。

打造百万亩茶海和建设百万亩药材基地,成为农民稳定增收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特色产业。“十一五”期间,遵义市将按照市场化要求,着力建设以湄潭、凤冈、正安、道真为主的富锌富硒茶及余庆有机小叶苦丁茶产业带。力争再用3年的时间,实现打造百万亩茶海的目标。自2002年遵义市委、市政府把药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培育以来,名优品种生产基地逐步扩大,GAP基地建设力度加大,全市药材面积已达80多万亩,建设100万亩中药材的目标指日可待;10多家制药企业通过GMP改造正在快速成长。

建设百万亩辣椒和百万亩蔬菜基地,大幅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使农民收入成倍增加。辣椒是遵义传统的特色产业,现年种植面积已达92万亩。为做大做强辣椒产业,通过抓地方品种的提纯复壮、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到2010年,以遵义县、绥阳县为大面积示范推广重点区域,带动湄潭、余庆、凤冈、仁怀、汇川、红花岗辣椒产业的发展,形成200个专业村、1万户专业户的辣椒示范带,使全市优质商品辣椒年产量达15万吨以上。“十一五”期间,遵义市主要以名特优蔬菜为基础,无公害为导向,夏秋反季节蔬菜为突破口,通过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重点培育优势产区,发展优势产品,建成百万亩商品蔬菜基地,使蔬菜产业年产值达50亿元。

百亿元畜牧渔业产值目标引领农民增收致富。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使遵义市成为贵州省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畜牧业产值、肉类总产量、生猪出栏均占全省的1/3左右。畜牧业已成为遵义农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下一步将加快建设良种繁育体系、饲草饲料体系、动物疫病防治体系、畜牧渔业养殖基地、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畜产品加工体系,到2010年,畜牧渔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农民人均畜牧业产值达到1600元。

百万口沼气池的建设,使农民在生活资料上减少支出,在养畜和有机肥上实现增收。几年来,全市以沼气建设为纽带,把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技术与农户改厕、改圈、改厨相结合,将建设资金计划重点安排在有养殖基础的畜牧小区、无煤区、少煤区、退耕还林区、生态旅游区和整村推进的贫困村以及优质农产品建设基地,探索出“贷款修、养畜还、协会管”的沼气池建设路子。到2007年,已累计建沼气池26万口。争取到2012年,实现建100万口的目标。

实施“五通三改”,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五通”既是农民生存、生产、生活的必需条件,更是提高“三生”(生产、生活、生存)水平的基本要求。一是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尽早让农民喝上清洁卫生的饮用水。二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建立农村公路养护机制,尽早让农民“运输能省力、赶场能坐车、串户不湿鞋”。三是加快农村沼气池建设,扩大沼气建设的实施范围和补助规模,正在以每年10万口以上的进度推进。四是遵义农村基本实现户户通电,98%以上通电视。五是村村通电话。

“三改”既是革除农民落后生活习俗的重要途径,更是农民走向现代文明之路的现实选择,“三改”水平与现代文明成正比。各创建点坚持从改灶、改厕、改环境入手,大力实施硬化、绿化、美化、气化工程,做到村庄规划整齐、设施配套、路道畅通、环境整洁,改变了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跑“五乱”现象,创建点上“脏乱差”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煮饭不烧柴、吃水不用抬、走路不湿鞋、村村寨寨靓起来”,就是实施“五通三改”的真实写照。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

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达到乡风文明

“远程教育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培训农民的大课堂。全市共有远程教育站点4443个,实现所有的乡镇和村全覆盖。“两大工程”的实施,加快了农村的信息化进程,引领广大农民阔步走向市场。目前,遍布广大农村的远程教育点已经成为村民的文化娱乐点,一般播放点有近400个课件,有的还与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相连。农民群众形象地说,这“两大工程”就是建在农村的剧场。体育场所的建设和各种文体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农民提供了丰富健康的精神食粮,而且也成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道亮丽风景,使“乐在农家”创建名副其实。

“村务公开栏”,

推动乡村管理民主

“村务公开”是保证农民实现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有效途径,是保证农民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必然要求,是保证村级组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重要举措。实行民主议事决策,有效地激发了农民群众参与村务民主管理的热情,“民主治村”逐步深入人心。

“点题公开”是对村务公开的深化,是扩大基层民主、实施基层民主监督的有效形式。遵义市2007年在全市推行村务点题公开,进一步深化村级民主管理工作。实践证明,村务点题公开有利于维护农民群众的民利,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增加工作透明度,堵塞管理漏洞,从源头上预防农村腐败现象发生,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

美在农家,为发展

乡村旅游创造了条件

建设黔北民居,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在房舍的建设上,由遵义市建设局牵头设计制作了黔北民居建筑风格统一图纸十八套在全市推广。如今走进黔北大地,一幢幢在青山绿水掩映下的小青瓦、坡屋面、白灰墙、穿斗枋、雕花窗、转角楼、三合院、小朝门的黔北民居拔地而起,格外亮丽。

加强村庄整治,大力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在推进“美在农家”创建中,各创建点普遍实施了进村路、串寨路、连户路和庭院硬化。房前屋后栽花种树,把绿化、美化居家环境与发展庭院经济有机结合。完善卫生设施,统一设置垃圾清运点,组建卫生保洁队伍,对村寨环境实施统一管理和维护,使村庄整洁美观,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黔北民居和整洁的村容,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有利条件。各地按照既把“四在农家”打造成乡村旅游的品牌,又把乡村旅游培育成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新兴产业的思路,对交通方便、农户居住集中、有发展乡村旅游条件的自然村寨,依据《贵州省乡村旅舍等级评定标准》优先规划和建设,引导农民利用清凉舒爽的气候、古色古香的民居、纯朴淳厚的民风、鸟语花香的环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四在农家”,推动了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政府投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财政投入的“引子”,极大地激发了农村内部潜力,真正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农民群众纷纷投工投劳投钱建设家园。经相关部门测算,在“四在农家”创建点上,财政每投入1元钱,可带动5元社会投入,最高达20元。

企业赞助成为“工业反哺农业”的好形式。在“四在农家”创建中,茅台集团、金融、移动、电信、电力、烟草公司等中央、省驻遵企业及民营企业,纷纷慷慨解囊,支持和参与创建活动,以实际行动实践“工业反哺农业”。

篇5

关键词:广西;新农村;村容整洁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041-02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广西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也有了极大地改善。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项要求之一,中国在“十二五”规划里明确提出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一、燕来村村容建设现状

燕来村位于广西天峨县西北部,距离县城约75公里,总人口5 082,其中常住人口3 074,辖有27个村民小组和生产队,总面积12.59万亩,耕地面积1 836.9亩,2011年人均收入3 400元,属于典型的农业村。该村地形多为高山,地势复杂,夏季受泥石流、滑坡、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冬季因地势高容易受雨雪天气影响。村部坐落于燕来街道上,位于两县三乡十一村(向阳镇的燕来村、岩里村、党隘村、板龙村、治安村、和平村,下老乡的纳赖村、豪明村、罗宜村、雅房村,乐业县的逻西乡民权村)的交界处,作为两县三乡十一村重要的物流聚散中心,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该村的燕来街道成为公共性较强的公共场所,村容村貌对其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一些突出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该村村落较为分散,一些具体的特点也不尽相同,难以进行统一的论述,因此下文将燕来街道作为重点调查对象进行分析。

1. 道路设施。全村境内有一条省道经过,现仍在建设当中,27个村民小组和生产队中已有26个建成屯级公路,尚有一个生产队未通公路。由于道路等级低,缺乏维护,村民们在建造房屋时,为扩大建筑面积和贪图方便,往往会挤占公共道路,破坏路面而不加以修复,加之受自然因素的影响,道路损毁严重,导致雨天泥泞难行,晴天尘土飞扬,影响与外界的通行,一定程度上影响农副产品的外运,给农民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2.房屋建设。随着该村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大部分村民都住上了混凝结构的平房。不少农民迁移到燕来街道建起了新房,但受到地形地势、认识水平、经济能力等各种因素影响,从房屋选址到使用过程中,出现很多不合理、不规范、不科学的现象,大部分房屋都沿公路两侧修建,由于地势较陡,存在受滑坡、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威胁的安全隐患。在选址方面,封建思想中的风水问题有一定的消极影响,没有注重房屋的朝向采光等问题,而是根据风水先生所定的要求建造,缺乏科学性。在房屋构造方面,农民一般通过借鉴他人的建筑风格和自身的经验来规划设计,但由于思想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对新型规划和建筑研究很少,致使建筑功能布局不合理。在建设方面,所聘请的工程人员一般是附近具有一定技术的村民,但是这些工程人员没有经过比较正规的技术培训和考核,所建造的房屋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环境卫生。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燕来街道的村民们在村委会的组织下自筹经费,统一将街道上的垃圾运走,但其处理方法是直接将垃圾倒在公路边或河流下游,沿河居住的村民则直接将生活垃圾倒入河中。在排水处理方面,由于街道两侧建造的房屋都高于路面,雨天时排水不畅,路面积水对村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排污处理方面,受地形、资金及部分村民为了节约、贪图方便等因素影响,导致了排污处理不规范,引起邻里之间矛盾的产生,使村民之间的关系难以协调,不利于今后村容改造工作的开展。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中,严重影响河流的水质和饮水用水安全。垃圾乱倒乱放、人畜粪便乱排,严重影响农村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

4.其他设施状况。在供水方面,尚有七个生产队的村民未能使用自来水;在供电方面,电网已全部覆盖,但受自然灾害影响,存在供电不正常的情况;在街道亮化方面仍然处于空白状态;在通讯设施方面,该村的部分居民点有信号覆盖,但由于受地形和基站数量的制约,信号强度极差,联系不便,对村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燕来村村容现状的成因

1.缺乏行之有效的规划措施。在调查中了解到,村委会对于燕来街道的村容改造工作有了初步的规划,包括排污排水系统、河道整治、街道硬化、村篮球场建设、街道亮化、沼气推广利用等方面,但整个经费预算高达两百多万元,其中村民需自筹一百多万元,考虑到当地村民的收入水平和其他因素,实行该项计划仍困难重重。此外,规划还不够翔实科学,还缺少对房屋建设、街道庭院绿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规划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