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新农村建设成果,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 对城市化快速推进地区新农村建设内涵的认识
“都市里的村庄”、“半城市化村庄”、“工业化初期村庄”、“传统自然乡村”―― 它们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的针对政策应该是不一样的,事实上这些不同的农村地区的制度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因而农村建设所而临的问题是综合而复杂的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强调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1.1 产业园区周边的村庄 ―― 产业园区发展带动型
依靠周边产业的发展,带动村庄开发建设,通过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村貌,使村庄逐步成为工业园区的生活配套区,为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1.2 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村庄 ―― 郊区化房地产带动型。
村庄区位优势明显,紧靠城镇,依靠城镇的发展带动村庄的建设。重点是整合村庄发展用地,鼓励村民“上楼”,集中开发郊区化大型住宅区,满足城市空间拓展带来的新居住服务需求。
1.3 城市中心地区的村庄 ―― 城市综合改造
型。
村庄已经发展为城中村,存在较为严重的交通、住房、环境卫生等问题,应将其与城市的整体功能发展统筹考虑,并纳入城中村改造体系,以有序推进整体改造工作。
2.4 农业发展地区的村庄 ―― 农业产业服务型。
村庄位于农业发展地区,地理位置比较偏远,远离城区,各自然村之间交通联系不便,空间距离较大,村庄发展的动力不足。此类村庄应结合自身特点重点发展农业服务,突出特色,特别是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业。
2. 新农村建设中规划问题的反思
3.1 地域特色缺失影响实施主体的操作积极
规划在提供合理方案的同时,必须激发实施主体的操作积极性。对城市规划而言,激发积极性的因素也许有很多,但就村庄规划来说,笔者认为规划内容的地域性是影响实施主体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农村地区是地方民族特色的发源地和传承载体,其保留了相对固定的人群关系和生活习惯,是经岁月沉淀而形成的特色空间。如果规划不注重对地域特色的挖掘,不注重对传统文脉的继承,单纯灌输、借鉴先进的理念,就不能引起实施主体的认同感,也就不能激发其积极性。
3.2科学性缺失影响实施的合理性
村庄规划科学性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主观意志干扰过大,现状调查不够细致,技术手段过于单一等方面。在村庄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最终方案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规划设计人员主观意志及村民自身眼前利益的影响。规划师与规划享用者(村民)之间对规划目标认识上的分歧致使规划更多地关注于两者主观意愿的妥协均衡,而较少地从当地环境容量、村庄面貌等角度进行客观分析、科学规划。而基于主观推断的规划很显然是不能指导村庄规划科学实施的。同时技术手段的单一带来了村庄规划科学性的缺失,科学性的缺失加剧了方案实施的不可能性。
4.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创新
4.1从物质建设规划走向社会发展规划
综观我国当前的城镇规划与村镇规划,规划的工作对象主要在于物质建设规划,即规划是依据一定时期内城镇发展的目标和计划进行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并作为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
新农村建设规划应是综合的社会发展规划:
4.1.1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方针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划的精神。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可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角度看,这是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空间等多方面对建设成果的综合概括。这说明新农村建设既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发展规划。
4.1.2社会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社会发展规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工作的要求,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社会发展的要求。规划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社会发展。规划是通过把专业知识付诸于实践来改良社会,在落实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具有人本发展的内涵。具体地说,社会发展规划关注的重点是社会整体,涉及物质建设、经济发展、社区发展及社会福利等多方面的问题,并不只局限于物质建设规划上。社会发展规划最重要的本质是主体参与,在新农村建设中就是农民参与。
4.2从自上而下式规划转向上下左右联动规划
4.2.1以往自上而下式的规划方法
现有的物质建设规划是政府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落实,涉及到发展目标的层层分解、层层控制与分层实现,是一个自上而下式的规划控制方法。下一层次只要完成了上一层次交予的任务,就万事大吉了。目标比较单纯,也比较容易操作,符合经
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为我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由于上下各层次之间的沟通的问题,下达信息量存在缺失及信息解读的偏差,这种自上而下式的发展模式蕴含着较大的问题,往往在完成了上一层次预期目标的同时,也带来了下一层次的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在目标完成的前提下很难被有效地传达到上一层次作为下一工作阶段的规划参考。
4.2.2新农村建设规划应采用各方联动规划方法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明确,建设方与受益方都是农民。农民主导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规模与质量。换言之,居所的主人明确了,居所的建设就要听主人的了。其他的无论是政府、规划人员,还是市场,都要从农民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引导农民向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与农民的沟通、交流、协调,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并采纳农民的合理化建议。让农民能在自愿的原则下参与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做“顶门杠子”,政府、开发商则不做压人的“棒子”。农民、政府、商人、规划师等能互相协调、互相沟通,切实解决问题,促进规划目标的实现,我们称之为联动性规划。
3. 总结
国家“十一五”规划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列为重要内容。“十一五”规划提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任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由此可见,我们规划师必须不断更新村庄规划的观念,不断丰富规划设计手段,从制定公共政策的角度,以解决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根本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编制具备极强实施性的村庄规划。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仇保兴.我国农村村庄整治的意义、误区与对
策[J].城市发展研究,2006,(1).
[2]汪光焘.认真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
[J].城市规划学刊,2005,(4):1-3.
[3]张庭伟.中国规划走向世界―从物质建设规划到社会发展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1997,(1):5-7.
[4]叶齐茂.用村庄规划正确引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5,(8).
[关键词] 小城镇住宅图集推广国标示范四节一环保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c)-0000-00
当前,加强对村镇建筑活动的指导与监督,提高村镇建筑的质量,已经成为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历时两年完成的小城镇住宅国标图集,是建设部委托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组织专家完成的。全套图集共22册,包括16个地域的农村住宅通用示范设计图、以及建筑构造图、结构构造图、给排水构造图等内容,内容通俗易懂、具有地域特色与传统文化风貌,充分体现了“四节一环保”原则,对乡村农房的建设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推广《小城镇住宅国标图集》对塑造农村建设新风貌也具有相当重要的社会意义。
1 小城镇住宅建设现状分析
广大农村的住房建设是一个一直被人们所忽视但却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住宅建设水平起着关键的作用.一方面,村镇的住宅建设量大面广,切实关系着广大农民的人居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它作为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快人口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聚、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和乡村现代化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城镇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征。这正是城镇建设的差异所在。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提速”,想去精心塑造和规划城镇的时间被压缩了。以中国目前小城镇居民的收入来看,通过设计单位去设计建房是极其不普遍的。没有经过专业设计,小城镇住宅建设也出现一些不规范现象。近日,国家建设部在京举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房建设送图下乡暨试点村庄签约”仪式,向全国1887个重点乡镇赠送系列小城镇住宅国际图集,并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与两个试点整治的村庄签定定向支持协议。充分体现了国家建设部对小城镇住宅国标图集推广极其重视。
2 小城镇住宅国标图集的内容
2.1编制原则
为体现国家发展小城镇的战略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小城镇,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小城镇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科技部决定启动小城镇科技发展重大项目。
图集对小城镇住区规划设计导则与住宅建设标准化研究--小城镇住宅通用(示范)设计技术研究课题成果的总结。
针对西南地区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设计以南方骑楼出发点,提取传统的建筑元素,运用简化的方法,使用现代的建筑手法和材料如玻璃、混凝土等对于传统的骑楼街区进行抽象。图集内容为示范工程的全套施工图,主要包括建筑、结构、暖通、给排水、电气专业,可直接用于施工建设。
2.2适用范围
适用于西南地区商业较为繁华的街区,是商业和居住相结合的小区。同时为了促成到传统街区高低错落的感觉,每栋建筑单体虽然一致,但均在空间组合上有所进退和错落。
2.3工程基本特点
2.3.1建筑:①采用标准宅基地,既有小面宽、大进深,又有大面宽、小进深的户型。②商业和住宅相结合,商业借鉴传统骑楼的形式,采用标准的柱距,富有商业气氛;住宅内院形成小区内部街道空间,富有居住气息。③利用进深差异形成公共院落,使大进深的房屋也能直接对外通风采光。④所有房间均有自然采光通风。⑤总平考虑将住宅与公共设施、公共绿地划成片区,并充分利用房屋的临街面和建筑间距形成临街的商业店铺,形成两面临街的形式。⑥建筑整体形象轻盈,反映出南方地区建筑特征。坡屋顶采用素色瓦面,⑦屋顶采用平屋顶和坡屋顶两种类型相结合:平屋顶作为露台可以晾晒物品,也可以乘凉休憩之用。
2.3.2结构
根据建筑方案功能的特点,在骑楼部分为了满足商业需要,采用框架柱子承重结构,在楼梯间及厨房、卫生间部分,采用砌体承重结构,既可满主小城镇住宅要求,又可以降低工程造价。既经济,又安全、适用。水平支承结构,采用现浇钢筋砼楼板。基础采用天然独立柱基础和墙下条形基础形式。
2.3.3给水排水:①给水管采用铝合金衬塑管,明装敷设在外墙上。②给水进水管上靠近外墙明装低水头损失的管道倒流防止器。③塑料排水立管沿外墙明装敷设。④卫生间内选用自带瓷水封的蹲式大便器,采用脚踏延时阀冲洗。
2.3.4 电气:①楼梯照明采用声控延时开关,既便于控制,又利于节能。②住宅和商铺分设计量表及配电箱,满足住宅用电和商业用电的不同计费标准的要求,同时考虑了商铺出租时的收费要求。③采用磁卡电能表,以先买电后用电的方式,简化街区住宅用电收费手续。④接入网考虑有双较线和光纤两种方式,提高接入网的灵活性,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用户对接入网的要求。⑤设置访客对讲系统,方便来访客人呼叫及开锁。
3 城镇节能住宅的持续发展
未来5年我国住宅的发展目标是,城镇新建住宅27亿平方米;农村新建30亿平方米。到2005年末,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2平方米,基本实现平均每户拥有一套功能相对齐全、综合质量相对较高的住宅;农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全面推进“四节一环保”住宅建设,计划“十一五”期间建设7000万平方米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生态环保住宅。
近年来,全国各地加大力度建设环保节能型住宅。截至目前,已经建设完成一批节能、环保效益突出的住宅现代化示范小区,建筑节能效率大大提高。 建筑环保节能住宅建设成就主要表现在:节能措施比较得当,已率先进入全国建筑节能先进地区;节地效果比较突出;在节水方面推广设置了中水处置与回用系统,一些新建项目设计了雨水收集与利用或采取收集雨水补充地下水措施,有效加大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今后几年,建筑节能技术将加大运用并不断完善七项,包括新型工业化住宅建筑结构技术体系、符合国家墙改政策要求的新型墙体材料和成套技术等,引导更多开发企业和开发项目积极参与产业化示范工作,,不断提高住宅产业化水平。
《小城镇住宅国标图集》的编制以具有地域特色与传统文化风貌,充分体现了“四节一环保”原则,对持续良好的绿色居住生态环境,提高城镇住宅使用寿命也起着重大的作用。
4 结语
【提要】城市化曾经被当作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但由之而来的大城市与小城镇的二元结构、城市“漂流族”引起的犯罪等问题,让其饱受诟病。当前,在城乡协调发展深入人心的情况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出现,将使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新阶段。
面对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农业生产率低下以及农民普遍贫困的难题,中国政府曾长期把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作为一项重要目标。不过,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目标的出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望进入新阶段。
1957~1978年间,中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从15.4%增长到17.9%,城市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2.6%。到2004年,城市化的比例达到了约42%,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为4.5%。70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工作在城市取得显著成效,仅靠城市人口的力量无法带动城市人口的增长,因此农民工成为城市化建设中的主导因素。
农民工进城
实际上,从80年代开始大规模涌入城市的农民工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一直是城市化的显著特征。官方统计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人数超过9000万,但实际人数可能高达1.5亿。
定居模式
虽然农民工的进城对大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决不是所有民工都向往大型中心城市。实际上,农村――城市间的流动模式,已形成了以小城镇的兴起和大都市的持续膨胀为特点的独特的城市化建设模式。
目前,中国660座城市中,大约三分之一城市的正式居民不到50万,仅有33%~35%的城市人口超过200万。因此,尽管从80年代以来城市化高速发展,但以国际标准衡量,大都市的人口集中程度实际上很低。
政府面临的问题
奇特的中国式城市化进程,使政府面临二元结构问题及城市化建设格局不均的问题。
1.小城镇。小城镇一般是由农村乡镇发展起来的,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就业机会。从这一点来说,小城镇的发展缓解了农业的经济和社会压力。然而,大量证据表明,与小城镇的企业相比,大城市的公司对劳动生产率水平要求更高,城市规模扩大形成的规模经济提升了工业效率,其主要表现为成本的降低。由于约40%的中国城市还没有发展到最佳规模,在发展更多大城市为目标的前提下,减缓城市化速度,必定会使城市化的功效优于简单地将农村富余劳动力最大程度地转移出去。
2.大城市。尽管政府致力于鼓励以中、小城市发展为城市化建设核心,但大都市对民工仍有很强的吸引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民工流入这些城市对于缓解农村压力要比农村区域的城市化更为有效。在沿海大城市工作的农民工的汇款保证了其留在农村的家人的消费水准。更难得的是,他们的积蓄促进了农村的投资。
不过,从其他方面讲,民工涌入给已不堪重负的城市管理和社会基础设施,带来了更加严峻的考验。农民工无计划地大规模涌入城市,也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在上海表现的最为突出,由地表水储存枯竭引起地面下陷,正威胁着上海的高层建筑。此外,大量背井离乡、居无定所、没有找到工作的年轻民工,可能会走向犯罪,这对城市的社会安定构成潜在威胁。
深圳
大规模城市化发展最显著的地方是珠江三角洲。78年以前还是小城镇的东莞、佛山、潮州、汕头现已是名副其实的超大型都市。
深圳的发展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许多年来,深圳一直以经济改革成效显著的典范形象示人,但现在越来越受关注的则是因为高速城市化引发的问题。去年8月,深圳市政府决定暂停办理入籍申请,以解决人口膨胀带来的问题。
在西方国家,城市人口从300万增长到1000万通常需要近百年的时间。深圳仅用十年时间就超速完成了城市化转变:深圳80年代可容纳80万人,预计“十五”期间容纳480万人,现在总人口已接近1200万;这些人中获得永久居住权的不到200万人,超过1000万人为流动人口;此外,约一半的深圳人口属于在深圳居住时间不到一年的“漂流族”。
在这种背景下,深圳市政府出台了限制性措施,以防发生下列情况对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土地资源日渐减少;用水及能源供应枯竭;人口过多;环境条件日益恶化。
政策影响
深圳不是唯一面临这些问题的城市。其他的沿海大城市,诸如上海、北京、天津,为了控制城市膨胀,被迫出台了对民工的限制性措施。这种趋势可能会越来越明显,人们不禁会对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产生质疑。已经确定的城市化具体目标,例如到2050年城市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5%,是否会重新调整还有待观察。
起源于“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发端于遵义市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着眼于“干部长期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现已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模式之一。通过“四在农家”7年来的创建历程,遵义在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机制、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乡村文明、培养新型农民、实现民主管理、改变村容村貌等方面,都成功探索出符合欠发达地区实际的实现路径。
2001年,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中,遵义市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探索出了“三农”工作的新抓手――以“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为主要内容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是从已解决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遵义农村实际出发,通过整合城乡资源,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和农业农村等工作统筹起来,以“富”推动发展,以“学”提升素质,以“乐”倡导民风,以“美”展示文明,实现农民有奔头,干部有抓手。作为凝聚着广大干部群众智慧的创造,“四在农家”在实践中不断被赋予新内涵,从局部的试点探索到全面推广,从最初的抓点到推线到扩面,一步步发展为遵义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载体。
实施“六个一百”工程,
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百万亩造竹工程成了长江上游的绿色屏障、生态旅游的绿色画廊和农民奔向小康的绿色银行。截至2007年,全市共造竹158.9万亩。如今,百万亩造竹工程正日益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水文部门连续几年对赤水河的监测表明,赤水河正在逐渐变清,含沙量正在逐渐减少。工程的实施,使150公里赤水河成了生态旅游的绿色画廊、不买门票的自然景区。成片的竹林还成了农民奔小康的绿色银行。
打造百万亩茶海和建设百万亩药材基地,成为农民稳定增收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特色产业。“十一五”期间,遵义市将按照市场化要求,着力建设以湄潭、凤冈、正安、道真为主的富锌富硒茶及余庆有机小叶苦丁茶产业带。力争再用3年的时间,实现打造百万亩茶海的目标。自2002年遵义市委、市政府把药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培育以来,名优品种生产基地逐步扩大,GAP基地建设力度加大,全市药材面积已达80多万亩,建设100万亩中药材的目标指日可待;10多家制药企业通过GMP改造正在快速成长。
建设百万亩辣椒和百万亩蔬菜基地,大幅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使农民收入成倍增加。辣椒是遵义传统的特色产业,现年种植面积已达92万亩。为做大做强辣椒产业,通过抓地方品种的提纯复壮、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到2010年,以遵义县、绥阳县为大面积示范推广重点区域,带动湄潭、余庆、凤冈、仁怀、汇川、红花岗辣椒产业的发展,形成200个专业村、1万户专业户的辣椒示范带,使全市优质商品辣椒年产量达15万吨以上。“十一五”期间,遵义市主要以名特优蔬菜为基础,无公害为导向,夏秋反季节蔬菜为突破口,通过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重点培育优势产区,发展优势产品,建成百万亩商品蔬菜基地,使蔬菜产业年产值达50亿元。
百亿元畜牧渔业产值目标引领农民增收致富。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使遵义市成为贵州省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畜牧业产值、肉类总产量、生猪出栏均占全省的1/3左右。畜牧业已成为遵义农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下一步将加快建设良种繁育体系、饲草饲料体系、动物疫病防治体系、畜牧渔业养殖基地、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畜产品加工体系,到2010年,畜牧渔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农民人均畜牧业产值达到1600元。
百万口沼气池的建设,使农民在生活资料上减少支出,在养畜和有机肥上实现增收。几年来,全市以沼气建设为纽带,把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技术与农户改厕、改圈、改厨相结合,将建设资金计划重点安排在有养殖基础的畜牧小区、无煤区、少煤区、退耕还林区、生态旅游区和整村推进的贫困村以及优质农产品建设基地,探索出“贷款修、养畜还、协会管”的沼气池建设路子。到2007年,已累计建沼气池26万口。争取到2012年,实现建100万口的目标。
实施“五通三改”,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五通”既是农民生存、生产、生活的必需条件,更是提高“三生”(生产、生活、生存)水平的基本要求。一是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尽早让农民喝上清洁卫生的饮用水。二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建立农村公路养护机制,尽早让农民“运输能省力、赶场能坐车、串户不湿鞋”。三是加快农村沼气池建设,扩大沼气建设的实施范围和补助规模,正在以每年10万口以上的进度推进。四是遵义农村基本实现户户通电,98%以上通电视。五是村村通电话。
“三改”既是革除农民落后生活习俗的重要途径,更是农民走向现代文明之路的现实选择,“三改”水平与现代文明成正比。各创建点坚持从改灶、改厕、改环境入手,大力实施硬化、绿化、美化、气化工程,做到村庄规划整齐、设施配套、路道畅通、环境整洁,改变了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跑“五乱”现象,创建点上“脏乱差”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煮饭不烧柴、吃水不用抬、走路不湿鞋、村村寨寨靓起来”,就是实施“五通三改”的真实写照。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
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达到乡风文明
“远程教育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培训农民的大课堂。全市共有远程教育站点4443个,实现所有的乡镇和村全覆盖。“两大工程”的实施,加快了农村的信息化进程,引领广大农民阔步走向市场。目前,遍布广大农村的远程教育点已经成为村民的文化娱乐点,一般播放点有近400个课件,有的还与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相连。农民群众形象地说,这“两大工程”就是建在农村的剧场。体育场所的建设和各种文体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农民提供了丰富健康的精神食粮,而且也成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道亮丽风景,使“乐在农家”创建名副其实。
“村务公开栏”,
推动乡村管理民主
“村务公开”是保证农民实现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有效途径,是保证农民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必然要求,是保证村级组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重要举措。实行民主议事决策,有效地激发了农民群众参与村务民主管理的热情,“民主治村”逐步深入人心。
“点题公开”是对村务公开的深化,是扩大基层民主、实施基层民主监督的有效形式。遵义市2007年在全市推行村务点题公开,进一步深化村级民主管理工作。实践证明,村务点题公开有利于维护农民群众的民利,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增加工作透明度,堵塞管理漏洞,从源头上预防农村腐败现象发生,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
美在农家,为发展
乡村旅游创造了条件
建设黔北民居,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在房舍的建设上,由遵义市建设局牵头设计制作了黔北民居建筑风格统一图纸十八套在全市推广。如今走进黔北大地,一幢幢在青山绿水掩映下的小青瓦、坡屋面、白灰墙、穿斗枋、雕花窗、转角楼、三合院、小朝门的黔北民居拔地而起,格外亮丽。
加强村庄整治,大力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在推进“美在农家”创建中,各创建点普遍实施了进村路、串寨路、连户路和庭院硬化。房前屋后栽花种树,把绿化、美化居家环境与发展庭院经济有机结合。完善卫生设施,统一设置垃圾清运点,组建卫生保洁队伍,对村寨环境实施统一管理和维护,使村庄整洁美观,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黔北民居和整洁的村容,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有利条件。各地按照既把“四在农家”打造成乡村旅游的品牌,又把乡村旅游培育成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新兴产业的思路,对交通方便、农户居住集中、有发展乡村旅游条件的自然村寨,依据《贵州省乡村旅舍等级评定标准》优先规划和建设,引导农民利用清凉舒爽的气候、古色古香的民居、纯朴淳厚的民风、鸟语花香的环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四在农家”,推动了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政府投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财政投入的“引子”,极大地激发了农村内部潜力,真正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农民群众纷纷投工投劳投钱建设家园。经相关部门测算,在“四在农家”创建点上,财政每投入1元钱,可带动5元社会投入,最高达20元。
企业赞助成为“工业反哺农业”的好形式。在“四在农家”创建中,茅台集团、金融、移动、电信、电力、烟草公司等中央、省驻遵企业及民营企业,纷纷慷慨解囊,支持和参与创建活动,以实际行动实践“工业反哺农业”。
关键词:广西;新农村;村容整洁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041-02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广西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也有了极大地改善。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项要求之一,中国在“十二五”规划里明确提出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一、燕来村村容建设现状
燕来村位于广西天峨县西北部,距离县城约75公里,总人口5 082,其中常住人口3 074,辖有27个村民小组和生产队,总面积12.59万亩,耕地面积1 836.9亩,2011年人均收入3 400元,属于典型的农业村。该村地形多为高山,地势复杂,夏季受泥石流、滑坡、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冬季因地势高容易受雨雪天气影响。村部坐落于燕来街道上,位于两县三乡十一村(向阳镇的燕来村、岩里村、党隘村、板龙村、治安村、和平村,下老乡的纳赖村、豪明村、罗宜村、雅房村,乐业县的逻西乡民权村)的交界处,作为两县三乡十一村重要的物流聚散中心,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该村的燕来街道成为公共性较强的公共场所,村容村貌对其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一些突出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该村村落较为分散,一些具体的特点也不尽相同,难以进行统一的论述,因此下文将燕来街道作为重点调查对象进行分析。
1. 道路设施。全村境内有一条省道经过,现仍在建设当中,27个村民小组和生产队中已有26个建成屯级公路,尚有一个生产队未通公路。由于道路等级低,缺乏维护,村民们在建造房屋时,为扩大建筑面积和贪图方便,往往会挤占公共道路,破坏路面而不加以修复,加之受自然因素的影响,道路损毁严重,导致雨天泥泞难行,晴天尘土飞扬,影响与外界的通行,一定程度上影响农副产品的外运,给农民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2.房屋建设。随着该村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大部分村民都住上了混凝结构的平房。不少农民迁移到燕来街道建起了新房,但受到地形地势、认识水平、经济能力等各种因素影响,从房屋选址到使用过程中,出现很多不合理、不规范、不科学的现象,大部分房屋都沿公路两侧修建,由于地势较陡,存在受滑坡、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威胁的安全隐患。在选址方面,封建思想中的风水问题有一定的消极影响,没有注重房屋的朝向采光等问题,而是根据风水先生所定的要求建造,缺乏科学性。在房屋构造方面,农民一般通过借鉴他人的建筑风格和自身的经验来规划设计,但由于思想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对新型规划和建筑研究很少,致使建筑功能布局不合理。在建设方面,所聘请的工程人员一般是附近具有一定技术的村民,但是这些工程人员没有经过比较正规的技术培训和考核,所建造的房屋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环境卫生。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燕来街道的村民们在村委会的组织下自筹经费,统一将街道上的垃圾运走,但其处理方法是直接将垃圾倒在公路边或河流下游,沿河居住的村民则直接将生活垃圾倒入河中。在排水处理方面,由于街道两侧建造的房屋都高于路面,雨天时排水不畅,路面积水对村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排污处理方面,受地形、资金及部分村民为了节约、贪图方便等因素影响,导致了排污处理不规范,引起邻里之间矛盾的产生,使村民之间的关系难以协调,不利于今后村容改造工作的开展。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中,严重影响河流的水质和饮水用水安全。垃圾乱倒乱放、人畜粪便乱排,严重影响农村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
4.其他设施状况。在供水方面,尚有七个生产队的村民未能使用自来水;在供电方面,电网已全部覆盖,但受自然灾害影响,存在供电不正常的情况;在街道亮化方面仍然处于空白状态;在通讯设施方面,该村的部分居民点有信号覆盖,但由于受地形和基站数量的制约,信号强度极差,联系不便,对村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燕来村村容现状的成因
1.缺乏行之有效的规划措施。在调查中了解到,村委会对于燕来街道的村容改造工作有了初步的规划,包括排污排水系统、河道整治、街道硬化、村篮球场建设、街道亮化、沼气推广利用等方面,但整个经费预算高达两百多万元,其中村民需自筹一百多万元,考虑到当地村民的收入水平和其他因素,实行该项计划仍困难重重。此外,规划还不够翔实科学,还缺少对房屋建设、街道庭院绿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规划布局。
多元化投入:新农村建设的长效保障
投资主体――多元化 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多重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财政资金应该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公共物品及准公共物品提供领域担负起主要投入主体的职责,并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政策设计引导其他主体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农民自身的投入特别是在农业生产、农村工业化等领域的自主投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资金来源,但由于我国区域农村农民收入水平的客观差距,在中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自身的投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农民的投入主要应该体现为劳动等非货币化投入形式;商业化金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政府要针对农业的弱质性、基础性等特点,以经济手段引导商业性银行加大对农业生产的信贷支持,鼓励、支持商业银行的相关金融创新;合作性金融是新农村建设投入的基础力量,要鼓励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政策性金融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引进外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补充,外资对促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成效在东部地区一些比较发达的农村已经比较明显,但对于条件较差的西部地区而言,引进外资数量极其有限,增长非常缓慢,但引进外资的潜力仍然是巨大的;农业保险机构是分散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风险、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我国农村保险业基本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2002年,中国农业保险收入仅占农业增加值比重的0.043%,平均每个农户缴纳的农业保险费为2.6元,获得的保险赔偿仅为1.8元,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结构调整的需要。
投入保障――多层次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多元化的投入保障长效机制必然是多层次的。从财政投入的角度看,要有效界定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扶持力度与范围,形成规范的多层次财政投入机制。从金融保障机制看,必然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或全国性商业银行、农村地方性商业银行、社区合作性金融以及农民自办金融机构的多层次格局,并实现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有机结合。必须在进一步完善间接融资体系的同时,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对农村优势骨干企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上市、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引入外资、发展商业票据等多种形式拓宽融资渠道。对于个体民营经济,要坚持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相结合的原则,在引导正规金融积极增加贷款的同时,规范发展民间融资。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关系,是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之间的关系,二者相互补充、不可或缺。农村经济的特点,是必须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合力。坚持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结合,要强化分工、加强合作、探索建立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并存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具体投入――多类型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多元化投入保障长效机制的核心是有效聚集各类生产要素,并使之持续投入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之中。由此具体投入的多类型成为其内在的客观要求,而不仅仅表现为货币资金。韩国“新村建设”之初政府投入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水泥。在我国财政支农的具体投入形式上,也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项目制宜,努力提高投入的实际成效。农民的投入尤其是落后地区农民的投入更主要的应该是劳动,通过劳动积累、劳动投入,体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力量的作用。
直接着眼点――形成资金聚集的“洼地”效应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资金聚集的长效机制,其直接着眼点是真正形成农村资金聚集的“洼地”效应。从政府的角度看,在财政政策与制度方面,政府要将财政支农政策连续化,将财政支农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在农村金融建设方面关键是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为此,应努力加强行政能力建设,构筑金融环境的制度基础。各级政府部门要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和公正透明的司法环境,切实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好的服务。要坚决把配置资源的职能交给市场,把投资项目的选择权交给企业和农户,切实尊重企业、农民自主的市场主体地位,尊重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人的合法权益,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赋予农民发展权与自由选择权。以农村文化建设为载体,强化农村信用建设。
农村金融“边缘化”:新农村建设必须突破的瓶颈
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 农民、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现象普遍,存贷款以外的其他金融服务如商业保险、汇款、证券投资、银行卡等业务欠缺。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导致农村银行网点大幅度收缩,其主要业务也由农村转向城市,对农民的信贷支持明显减少;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方式、技术手段比较落后,不能适应农户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地区信用社对农户贷款手续繁琐,提供资金有限,一些农民用于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合理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与“三农”相关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类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限 在国有商业银行基本退出农村市场的背景下,农村信用社基本上处于农村金融供给的垄断地位。但是,我国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历史包袱沉重、信贷质量差等问题,亏损面和亏损金额大,55%的信用社资不抵债,存在较大的支付风险。2005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达5147亿元,占贷款总额的37%;农业银行也面临资产质量差、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的问题。国家曾采取过包括发行特别国债充实资本金、剥离不良贷款在内的一系列措施,但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无论金额还是比例仍然居高不下,持续经营能力受到限制。农业发展银行则由于自身组织结构以及政策贷款的影响,贷款损失较大,亏损严重,严重束缚其政策的发挥。
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导致金融失血严重 农村资金外流、农村金融失血严重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其原因更多的是体制性的。例如,在商业化改革过程中,农业银行收缩经营范围,撤并大量的基层分支机构,把经营的核心转移到城市,将业务对象放在开发大城市、大企业上,对农村的放款也限于大型基础设施、国债配套资金和生态建设等大型项目,对农户农业生产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处于萎缩状态,使得农村资金通过商业银行大量外流。邮政储蓄利用网点多、深入乡村的特点,大量吸收农民存款并转存人民银行,也导致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尽管从2003年8月开始,邮政储蓄对新增存款开始自主运作,但由于资金全部上收总局,在缺少有效激励的情况下,很难回流到农村地区。2004年,邮政储蓄新增存款及其他各类资金1807.54亿元,其中50%以上来源于县及县以下地区,与之相对的是98.63%的资金用于同业存放和证券投资。农村信用社商业化趋势明显,经营趋于以利润为导向,资金运用出现了非农化特征,有的甚至通过证券公司国债委托理财投向股市。
农村保险业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分散风险的需要 我国对农业灾害损失主要依靠两种传统的农业风险保障途经,即民政部门主管的灾害救济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商业方式推进的农业保险,这种救助方式在实践中表现出对农户援助力度不足、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较低的问题。国际上较为通行的由政府主导、各种金融机构参与的农业保险体系在我国还未建立起来,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农业生产的风险也很难分散。
市场化:农村金融制度整体创新的核心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 以市场化为导向、通过整体性与系统性改革,建立多元竞争性农村金融体系是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革的基本取向。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依靠政策诱导和制度创新。通过政策诱导,例如改变过去实行的金融利率抑制政策,在利率市场化的诱导下,把已经退出农村金融市场的大型金融组织和资金再吸引回到农村金融市场,修补农村金融市场单一主体结构的缺陷,形成多主体竞争格局。通过制度创新,改革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多样化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例如,根据中央已出台的文件精神,抓紧制定农村新办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和监管办法,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尽快启动试点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加快落实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实行多种抵押担保形式的有关规定。为此要给民间金融正名,借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历史性机遇,加快发展民间金融的试点工作,或者让民间金融参与地方超小型金融的组建。最终形成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金融、中型地方股份制商业金融、小型民间金融互为补充和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主体。通过农村金融市场主体多元化的竞争与互补,满足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加快各类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培育步伐 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化取向改革,必须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方针。
第一,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服务职能。
作为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太窄,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不足。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现在的主要业务仅限于发放粮棉贷款,而这是远远不够的。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主要应发挥财政作用,借鉴其他国家通行的做法,今后要适当调整组织结构,主要承担各种类型的政策性贷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扶持重点地区和行业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第二,用经济手段引导农业银行加大支农力度。
作为商业银行,靠中国农业银行自我主动加大支农力度不现实也不合理,作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的中国农业银行,其商业追求和政策性诉求是不能两全的,农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的盈利有限,不断从农村地区撤出也是符合其商业利益的。要商业性银行增加对农村金融的支持,一是地方政府应给其创造一个宽松的市场环境,剥离农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减少地方政府干预;二是政府可以出台有关的优惠政策或财政补助,引导农业银行向农村投放资金。
第三,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走商业化道路。
农村信用合作社站在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最前沿。截止到2004年8月份,全国第二批农信社改革试点扩大,增加21个省市自治区,加上2003年第一批参与试点的8个省市,改革基本在全国普及。各地区选择不同产权形式的改革试点,2005年7月到10月,天津农村合作银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相继成立,其余各省市自治区,目前大多选择成立省级联社的改革试点模式。目前,中央关于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方向出现了较大的调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人民银行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会上指出:“除少数经济很不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发展问题需要研究外,绝大多数农村信用社要坚持走商业化道路,既要建立正向激励,又必须有防范道德风险的市场退出机制。”
可以预计,改革后的农村信用社将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性融资力量。
第四,组建邮政储蓄银行。
为了将邮政储蓄的资金留在农村,将其从农村吸收的资金通过贷款的形式再回流到农村,必须尽快启动对邮政储蓄的改革。2005年7月20日,国务院出台了邮政体制改革的方案,《邮政体制改革方案》提出“加快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实现金融业务规范化经营”,标志着酝酿多年的邮政储蓄银行终于初现曙光。邮政储蓄银行的市场定位,应该从面向农村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起步。
第五,民间金融市场准入。
农户和农村企业由于经济活动内容和规模不同,其金融需求也表现出多层次的特征,但我国以农信社为主力军的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仍然停留在存款、贷款等传统业务上,且资金规模有限、金融产品创新少、结算手段落后,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农村经济的需要。根据国内外的经验,农民自己的金融组织一般具有小型化、合作性、社区性等三个显著特征,更贴近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更知道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需要什么样的金融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如果能通过组织创新,发育农民自己的金融组织,使其成为正规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将有利于新农村的建设。所以应当允许给予一定的政策和制度空间,由农民自己成立和发育真正社区合作型的金融组织。要从法律上明确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使亲友之间的信贷、农户之间的资金融通和民间私人银行等金融机构从地下转到地上。放开对民间金融的利率管制。民间金融本身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较高,并且一般没有抵押,其利率相对较高也是正常的。另外,利率的浮动也能有效地吸引资金投向农村,引导“农转非”的资金回流到农村。
第六,适时引入外资银行。
在新农村建设所产生的强大的资金需求面前,外资银行必将对其作出及时反应。进入我国入世后过渡期,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的全面展开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适时引入外资银行,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发展提供必要的融资服务。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沼气利用;探讨
引言
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同时也是国家为农民切身利益着想的具体体现。
现代社会,寻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生态农业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能源利用主要依靠砍柴烧火来实现,这样极大的毁坏了大自然中的植物,有些甚至是珍稀植物。利用沼气不仅仅可以有效保护资源,同时也可以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
1沼气的基本介绍
沼气是有机物质在一定的温度、湿度和酸碱度条件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而生成的一种可燃气体。农村大量的动植物遗体、人和畜禽的粪便等有机物为沼气的来源提供的充足的原料。沼气主要由甲烷、二氧化碳、氮气以及少量的氧气和硫化氢气体组成。沼气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两个过程:1)微生物把复杂的有机物质(如动植物遗体、人和畜禽的粪便等)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降解成低级脂肪酸、醇、醛、二氧化碳、氨、氢气和硫化氢等简单的物质;2)通过甲烷菌种的作用,使一些简单的化学物质变成甲烷。如果要正常地产生沼气,必须使微生物能够正常的生存、繁衍,要达到以下基本条件:1)沼气池要密闭,与空间隔绝,不透气、不透水,为厌氧微生物提供厌氧环境;2)沼气池要维持一定的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产气率;3)沼气池要有充足的养分,保证微生物的生存和繁衍;4)发酵原料,如动植物遗体、畜禽粪便等要含适量的水,一般含水率控制在80%左右;5)沼气池中PH值要适中,一般呈弱碱性。
2沼气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2.1发展沼气是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的重要举措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高速增长,我国对能源的消耗越来越大,能源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的一个重要问题。
农村能源紧缺,秸秆、木材等生物质能利用率低,且对植被的破坏严重,煤炭等化石原料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毒气体,对环境的污染非常大。沼气燃烧生成的是二氧化碳和水,对环境无污染,且利用率高,发展沼气可以有效解决我国农村能源问题,同时对环境的保护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2发展沼气是发展循环经济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农村动植物的遗体和粪便一般都是直接排在大自然中,久而久之会散发出极大的异味,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活环境。
沼气的发展,可以实现对废弃物的有效利用,变废为宝。同时生产沼气后剩余的物质含有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可以为农作物提供大量的肥料来源,这种肥料具有普通化肥所不具有的优点,它对土壤没有损害,可以有效地保护土壤;通过沼气,可以生产出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和蔬菜,促进农业的发展。通过发展沼气,农民可以发展循环经济,极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2.3发展沼气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以前,农民采用秸秆、木材作为原料获取能源,需要去山上砍柴或者割秸秆,沼气能源可以随时使用,方便快捷;同时,可以安装一定的管道设施,将沼气应用到取暖、热水器等设施上面,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3我国农村沼气发展存在的问题
沼气是一种清洁能源,极大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沼气在我国农村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沼气服务技术水平不健全
沼气建设和维护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要想产生沼气,对沼气池以及管道的要求非常严格,我国大部分农民缺少沼气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沼气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诸多问题,沼气是可燃气体,如果使用不当,会引发爆炸等安全事故,威胁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沼气的利用率低
在我国农村,大部分人使用沼气主要是用来进行能源消耗,包括做饭、热水器等方面,对沼气残渣的利用也仅仅限于当做肥料等。除此之外,沼气等附属产物还有其他很多用途,包括:作物浸种、防治病虫害、沼液养猪消毒、沼渣生产食用菌等方面。
3)农民对沼气的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农民对能源的消耗仅仅局限于干枯植物以及煤炭资源,对沼气的认识不够,认为沼气是动植物遗体以及人和畜禽的粪便产生的,用来做饭不卫生等,所以对沼气存在一定的排斥感。
4对我国农村发展沼气的建议
为了促进我国农村沼气的发展,针对我国农村沼气发展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从思想上改变农民对沼气的认识。只有彻底改变农民对沼气的认识,才能真正推动农村沼气事业的发展;
2)增加资金和技术投入,在农村选定合适的地点建立沼气供应站,方便农民使用;同时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沼气使用与维修方面的指导,保证沼气的安全、正常使用;
3)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对动植物尸体、人和畜禽粪便以及食物残渣等进行妥善处理,绝不乱丢弃,选择合适的地点,建立沼气加工站,方便农民使用;
4)加强管理,完善沼气服务体系。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完整的沼气服务体系,加强管理,对损坏沼气设施的行为进行严惩,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
5)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沼气及其附属产品的利用率。要加强对沼气的利用,对一些附属产品也绝不浪费,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使用价值,为农民服务。通过沼气的发展,带动农民其他方面的发展,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形成完成的农业生产链。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基层政府 执行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新农村建设关系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全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一、伍佑镇镇政府执行力主要存在的问题
伍佑镇镇政府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不少成就,但镇政府执行力仍存在不少问题,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1.行政执行不规范。第一,敷衍执行。伍佑镇镇政府一些部门人员不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政府作出的决定或布置的任务,常常应付差事,不考虑工作实效,甚至有人为图虚名而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应付差事。第二,消极执行。镇政府少部分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热情,上班时间聊天、看报纸的现象经常可见,对工作上的事则漠不关心。
2.执行成本过高,执行效益低下。镇政府行政执行成本主要包括为维持镇政府自身日常运转产生的成本和为实现行政目标而产生的执行成本两方面。
5。不依法行政,。伍佑镇镇政府不依法行政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在执行时。
二、伍佑镇镇政府执行不力的原因分析
要强化执行力,首先必须分析造成执行力低下的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1.思想观念落后,法治观念薄弱。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伍佑镇镇政府不少干部思想严重,爱端架子、摆官威。这些人执行责任心不强,执行意识淡薄,经常反复重述上级文件和讲话精神,并习惯用开会、发文件等权威办法去抓工作,生搬硬套,不把上级精神与本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
2.部门利益的驱动。镇政府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缺乏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遇到事情首先考虑本部门的利益,而置全局利益于不顾。尤其是部门、行业之间存在着分配和利益不均的落差,使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滋生出逐利观念。
3.缺乏有力的监督。一是内部监督方式单一,因而易出现相互包庇的现象,执行不力的问题不可避免。二是缺乏有力的外部监督,镇政府没有创造有利的条件让社会公众参与监督,人民无法监督镇政府的工作,工作人员少了来自外部的压力,执行任务缺少动力,导致执行力低下。
4.机构庞杂,各部门职责不清。长期以来,由于伍佑镇镇政府管了很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造成政府机构臃肿.部门林立。虽经过多次改革,但政府职能都没有实现彻底转变,内部依旧机构庞杂,人多事少,各个机构之间的领导、协调关系不畅,权责不清、职能交叉、错位、越位、失位现象严重,直接导致政府执行力低下。
5.考核评价制度不健全。伍佑镇镇政府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制定的考核标准通常不能适应组织目标、资源分配和环境约束条件的变化,考核的内容也不够全面,也就得不出客观的结果。《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第6条:“国家公务员年度考核要严格坚持标准,符合实际,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人数,一般掌握在本部门国家公务员总人数的百分之十以内,最多不超过百分之十五。”
6.部分执行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不足。伍佑镇镇政府的工作人员中有些能力有限,业务素质低下,对上级的政策精神理解不透、领会不准,执行起来心里没谱、办法不多、效率不高。还有的行政人员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低下,在执行过程中、弄虚作假,损害群众利益,破坏党和政府的声誉与形象。
三、提高伍佑镇镇政府执行力的途径
在深入分析影响镇政府执行力因素的基础上,伍佑镇镇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策略,采取系统化的措施,逐步提高其执行力。
1.树立新的执行理念,增强镇政府行政人员的责任感。伍佑镇镇政府的行政人员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必须具有为公众服务的服务意识,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标。
2.实行民主监督,强化对新农村建设执行力的监督。伍佑镇镇政府要提高政府执行力,必须强化监督机制,实行内部监督和外邮监督相结合。镇政府要提高政府执行力,还必须实现政务公开。
3.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促进伍佑镇镇政府职能转变到位。总理在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职能的转变,不仅仅是职能内容的转变,还包括职能实现方式即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创新。
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以下简称仙洪试验区)洪湖片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游北岸,江汉平原东南端,从2008年仙洪试验区成立后,洪湖片经历了两次扩增,截至目前为止,洪湖片共有16个乡镇,431个村,人口75.71万人,面积大2042平方公里,所涉村镇、人口和国土面积均占到洪湖全市总量的80%左右。在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后,试验区洪湖片已累计完成货币工程量20.8亿元,其中上级政策性投入13.5亿元,引导农民投入5.1亿元,带动社会投入2.2亿元。该片现已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从整体上看,洪湖片抓住了政策及资金上的条件,在农业上培育了一批主导产业,开辟了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机械化、市场化及农产品的深加工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农村环境面貌也有了较大的改观,对比省内其他农村地区而言,洪湖片的发展状况是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的,在加快新农村建设方面经验很多。
二、新农村的含义及如何建设
由于至今学术界对新农村及其建设内容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字方针内涵十分丰富,在此,笔者结合洪湖片谈些浅显的看法。
1.新农村的含义
新农村的一个新字即体现出了新农村的核心:先进。结合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就可推知新农村应该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屋、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新制度。这五者互相补充,不可或缺,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新房屋就是农村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地方或民族风俗的住房,同时房屋建设要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能展现节约土地、材料和能源的新型农村的特征,目前在我国个别农村富裕地区出现的"农民豪宅",看起来讲究气派,从节约的角度看有土地和资源浪费之嫌,而在仙洪试验区的引农上楼、建设农村社区的模式则很好的体现了这一要求,所以在建设新民居时要加强管理、统一规划、广泛采用节能的新技术;新环境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像农村的生活垃圾区、污水沟、厕所、畜禽住所应按照卫生标准集中规划和建设,如大规模的推行“一建三改”(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厩)。同时也要注意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如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这是新农村的重要硬件,往往成为制约农村建设的基础瓶颈,这也正是我国农村和发达国家农村的主要差距之一;新农民,有了新的房屋和环境远远不够,关键要有具备现代化素质的新农民,即要有素质、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在农村教育、农民农业技术培训和文化卫生道德建设上,我国农村要有很长的路要走。据统计,我国农民人均受教育只有7.3年,40%多没有接受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新风尚就是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将农村多年积存的封建迷信的生活观逐步扭转,同时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营建全新的农村社会风尚;新制度即应提倡政府政策主导与基层民主自治相结合,在仙洪地区盛行的“五民工作法”,即实行“民议、民决、民筹、民建、民管”就是很好的一种民主制度,这种制度既保证了政府对农村的影响力也兼顾了农民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2.如何建设新农村笔者结合自身在洪湖片调研的实际以及参考部分学者及有关部门的观点综合认为建设新农村要搞好以下四个方面:
2.1“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是建设新农村的标准。该二十字方针是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基本涵盖了新农村的各个方面,与新农村的内涵是统一的,这就为政府如何建设新农村提供了一个标准,建设的各方面都要按照以上五个标准来进行,缺一不可。
2.2科学规划,长远着眼,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整体推进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新农村并不仅仅只是家家户户有新房,家家户户门前有庭院,这仅仅只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新农村的农民们的幸福感问题,只有让农民对自己的家园感到满意幸福才能调动农民建设和维护新农村的积极性,通过农民的主动创建,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这主要涉及到两方面:一是推动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待遇一体化;二是缓解大面积留守老人儿童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状况
2.3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大工程,政府的资金不可能仅仅集中在这一项事业上,同时新农村建设是为农民建家园,也不该由政府来大包大揽,应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鼓励农民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与此同时,在这个大项目中,资金的需求量是极其庞大的,充分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既可以缓解建设的资金问题,也可促进资金的流转和增值[1]。
2.4集中投入,建好班子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保证。在资金的投入上,分配越广,效果越差,不如集中投资,各个击破,反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新农村的决策都是人的谋划,领导团队的决策决定了新农村发展的方向,因此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乡镇领导班子才能狠抓落实,更好地带领农民进行新农村建设。
三、推广仙洪试验区经验尚须注意的问题
从新农村的含义上看,洪湖片农村正处于一个从传统的农村过渡到一个新型的城镇的转变阶段,总体方向是对的,但从可持续发展及全面发展的角度上看,洪湖片农村的发展仍存在一些不足,因此这些问题就必须提出并得到纠正,从而既可以实现洪湖又好又快的发展,又可以避免其它地区盲目套用经验、机械的模仿。
1.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协调机制的问题
仙洪试验区是全国第一个跨区域的、较大范围的、综合性的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尤其是打破行政区划跨洪湖、监利、仙桃,三县市建制是其他实验区所没有的特点,由省委省政府专班挂帅统一协调调度,但是实际上省委省政府无法对具体的发展操作进行实施,所以具体事宜是由试验区各县市各自实施,由各县市的新农办来协调,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仙洪试验区还是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专班来领导的,这就为地方本位主义的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不难得知要想把仙洪试验区的跨区域优势体现出来,这个问题必须得到重视并解决[2]。
2.关于城乡结合部、县域交界处农村发展的问题
城乡结合部、县域交界处的发展是中国城镇发展的痼疾,容易被忽略,但仙洪试验区之所以要打破建制跨区域的目的之一就是想要解决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和县域交界处“三不管”的状况,笔者认为仙洪试验区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应该远高于其它地区,该问题不解决,不仅城乡一体化建设是空想,还会恶化该地区的干群关系,易发生群众性事件,影响社会和谐,与新农村建设要义背道而驰。
3.关于明确新农村建设的理念与最终目的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的理念并不仅仅只是决策者所要考虑的问题,一定要包括政策的实施者,如果实施者不理解新农村建设的理念,就无法很好的把握新农村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容易误读新农村建设的要义,新农村建设的决策者和实际操作者一定要清楚新农村并不是住房和外观上的新,更深刻的内涵是要让新农村的村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使他们达到幸福感上的城乡一体化,这才是新农村真正建设完成后才能到到的效果。
4.政府公信力丧失及干群关系问题
在仙洪试验区内由于建设的规模大项目多,因此干部与群众联系的程度远远超过其它农村地区和以往的,由于部分政策实施者的错误方式导致群众对政府不满,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有政策实施者的业务水平和道德素质较低,另一方面也与政府官员对自身的定位偏离了为人民服务这一原则有关,所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选好人,另一方面要加强业务人员的思想素质培训,在落实政策的过程中要结合本地的实际和风俗状况,要充分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进行引导而不是走向对立面。
参考文献:
[1]邱云生、王晓红.新农村建设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J].农村经济.2007.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城乡图书馆 信息资源共享
[Abstract] The authorpoints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libraries for the building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aly- ses the status quo of rural library cause development and discusses how to carry out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be- tween urban libraries and rural libraries to better promote the rural library cause.
[Key words]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Urban and rural libraries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1 新农村建设中图书馆的重要作用
1. 1 图书馆是农村信息资源中心 图书馆收藏的文献资料是信息的主要载体,是 农村发展各项事业所需信息的重要来源。它不仅必 须满足有着不同爱好、不同文化程度的广大农民群 众的信息需求,对农民群众进行继续教育,还须为农 村经济建设提供各类信息服务,为普及科学文化知 识提供资源支持。只有具备充分的馆藏资源,并且 在发展中不断积累,才能保证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 中全面发挥作用.
1. 2 图书馆的发展有利于城乡文化的融合 目前中国的城乡贫富差距仍然是一大社会问 题。贫富差距似乎是一个经济问题,但事实上,经济 建设和文化建设从来都是互相促进、并行不悖的,任 何一方的缺席都会导致社会发展的失衡。城乡居民 之间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和文化素质的差异,在文 化和价值观念方面存在差别。随着大量农民工涌入 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转为城市居民,如果城乡 文化得不到很好的融合,将会引发尖锐的文化问题 和社会问题。图书馆作为农村地区的文化阵地,在 城乡文化的融合问题上义不容辞.
1. 3 图书馆是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工具 十六届五中全会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统筹城 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 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 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广大农 民致富奔小康则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图书 馆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发挥知识收藏与大众传播的 职能优势,对文献信息进行保存、积累和利用,为农 村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1. 4 图书馆是农村教育事业的中心 图书馆扮演的各种角色中,主要社会职能是教 育职能[1]。它作为文化教育职能机构,作为最广泛 的人民群众接受终身教育的最理想场所,在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成为农民群众最好的第二 学校和培训基地。首先,图书馆作为农村教育事业 的中心,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帮助 农民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高文化知识水平,提高生 产技术水平,了解党的政策信息和有关法律法规,提 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
要培养具有建设新农村意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 营”新型农民,农村图书馆任重而道远。其次,图书 馆有助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它不仅向农民提 供文学、美术、音乐、体育、棋类等文娱书刊,供他们 学习阅读,并且可以定期组织各种读书活动和文娱 体育活动,是农民劳动之余的好去处。这些文体活 动给农民营造了一个文明、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丰 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了农村精神文 明建设.
2 农村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分析 20世纪80年代,我国乡镇图书馆曾有过较大 的发展,但后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乡镇图书馆的发 展变得参差不齐。据有关资料估计,我国目前有乡 镇图书馆近7000个,村级图书室120, 000余个。这 些乡镇图书馆(室)的情况,可粗略概括为:数量少, 资金缺,人才乏,水平低,条件差,虽是星星之火,未 成燎原之势[2]。经济基础决定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水 平。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中部地 区的广大农村长期处于闭塞、贫困的状态。因而农 村图书馆事业也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相 比较而言,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图书馆办的有声有 色,像江苏省1987个乡镇至1998年底已建馆654 个,建馆率高达33%。广东、上海、山东等省的一些 发达乡镇,还建成了万册图书馆,海南的一些乡镇图 书馆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中西部及边远经济欠发达 地区,真正能够按照公益图书馆模式运转的农村图 书馆凤毛麟角。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不当,政府 重视不够等诸多原因,导致图书馆空壳现象严重.
县级公共图书馆由于没有持续稳定的文献资源补充 机制,在中西部地区,几年甚至十几年没有买书或很 少买书的绝非少数,“空壳化”现象是县级公共图书 馆经费短缺,特别是资源购置费没有最低限度的基 本保障的必然结果[3]. 3 城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是农村图书馆事业发 展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我国图书馆事业同样在其发展过程 中存在两个“极”,因各地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发展 水平失衡,且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及其应用的 不平衡,这两个“极”日益清晰和明显。处于强势一 “极”的大中城市图书馆如何与仍然处于极度弱势 状态的广大乡镇农村图书馆(室)一“极”协调发展, 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实现城乡图书馆之间的信息资 源共享,成为发展农村图书馆事业的必要措施和有 力保障.
3. 1 建立以城市图书馆为中心的区域城乡图书馆 联盟,实现资源共享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各个图书馆之间通过网络进行资源共建、共享和协调服务成为了可能。信 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迫切要求信息资源的共享共 建,而建设以城市图书馆为中心的区域城乡图书馆 联盟,是解决目前区域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问题,协调 城乡图书馆信息服务,促进农村图书馆建设的一条 重要途径[4]。城市图书馆投巨资购买的现代化设 备,花大力气建立的图书编目、流通借阅、数据库检 索、网上信息资源收集等服务项目,只有通过拓展服 务范围和领域,才能更大地实现其社会效益。以城 市图书馆为中心的区域城乡图书馆联盟可使同一区 域内的所有图书馆共享系统内的资源,因而不论是 对城市图书馆本身还是对农村图书馆,都是一举两 得。此外还可双方通过协调采购,实现资金的合理 使用和资源合理配置,缓解农村图书馆的经费短缺 和藏书总量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图书馆联盟可 以城市图书馆为龙头,联合各农村图书馆,组建地区 性图书馆网络,实行联合编目、联机检索和馆际互 借。再者,图书馆联盟可为农村图书馆提供人员培 训和业务管理服务,提高农村图书馆的人员素质和 服务质量.
3. 2 以一体化思路构建农村图书馆服务共享体系 构建一个以市(县)图书馆为中心,以乡镇分馆 为纽带,以村级图书馆为基础的新农村图书馆服务 体系,可以有效地实现城乡图书馆信息服务共享,完 善农村图书馆服务。城市图书馆可利用先进的网络 技术,为农村图书馆提供文献传递、代检代查、参考 咨询和定题服务等方式的服务。城市图书馆,尤其 是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为农村图书 馆中不懂图书分类编目、排架,不懂图书收藏、借阅 等基础知识的人员提供业务培训和管理服务,提高 农村图书馆的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由于农村图书 馆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城市图书馆,城市图 书馆发展水平的高低和服务范围的大小对农村图书 馆的建设具有重大的影响,因而强化城市图书馆的 服务能力是前提和关键。可首先做大县(市)图书 馆,巩固和强化其辐射能力,然后把资源和服务有效 地配置到乡镇分馆。在强化县(市)馆的同时,稳步 推进乡镇分馆的建设。最后以乡镇分馆为接力站, 把资源和服务辐射到村级图书馆,形成一个完整的 资源共享服务体系.
3. 3 城乡图书馆整合各自优势资源,达成优势互补 农村图书馆作为直接面向广大农民群众的场 所,处在农村读者信息反馈的前沿,是策划“三农” 读物选题的最佳基地。农村图书馆通过利用自身优势,深入农民群众,倾听他们的声音,再把第一手信 息反馈给市县
图书馆,供其整理挖掘深层信息,再通 过多种途径传递给书刊出版机构,辅助落实“三农” 政策。城市图书馆通过农村图书馆直接面向农民群 众,宣传国家农业政策,国际市场的农资、农产品需 求信息等。农民和农业科技工作者一旦在实践中碰 到科技难题或困难,农村图书馆可以把这些信息通 过城市图书馆网络技术传达到高校的专家、教授手 中,由专家教授亲自帮助解决问题、答疑解惑,图书 馆从中能起到一个很好的桥梁作用。另外,市县图 书馆农业技术方面的书刊查阅人次少、流通率低,这 些书刊又恰恰是农民最为需要的,农村图书馆应整 合此类资源,为己所用,服务农民。城市图书馆还可 通过“送书下乡”活动,经常捐赠一些图书或农业科 技类期刊给农村图书馆,并帮助他们加工整理、上 架,供当地的农户和科技工作者参考使用。城乡图 书馆通过发挥各自的优势,达成资源互通,优势互 补,共同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4 结语
农村图书馆建设是国家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 设的必要项目,承担着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利的重 大使命。农村图书馆与城市图书馆只有通过协调与 合作,才能真正实现1+1>2的功效,促进共同发 展,共同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兆英.试论图书馆的教育职能[J].黑龙江信息科技, 2009 (8): 94
一、文化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
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和发展的内生动力,区分各民族的重要标志就在于其独特的文化。“大多数民族文化既崇尚自然的秉性,又有鲜明的独特性。因此,通过自觉有效的发掘、改造与构建,民族文化可以成为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且只要合理保护,这样的资源既不会消耗也不能被替代。”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就是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实现顺利的变迁,而构成少数民族文化的各种文化要素不但能够完整传承,而且能够进一步发挥民族文化的潜在价值和优势,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是统一的有机整体,二者密不可分。一些学者认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生态文化是一种能够维持本地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传统的优秀民族文化更是以其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渗透力,不断推进现代经济向以人为本、诚信立人的良性方向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寻求少数民族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契合点,既要使少数民族文化在开发与保护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又要不断促进新农村建设稳步、健康发展,既而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保护面临的困境
(一)少数民族有形文化的流失与衰退
一是少数民族村寨原有的农具制作、竹器编织、蜡染刺绣、米酒酿制等手工业制作逐渐衰弱。二是就是服饰的变化,绝大数人平时都身穿汉服,只有到逢年过节或是旅游表演的时候一些人才穿民族服装。而懂得制作民族服饰工艺的传承人已经开始后继无人。三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织布机、纺车、酒海、工艺品、蓝靛、蜡染、刺绣、服饰等被廉价收购,这导致民族民间实物甚至文物大量流失。
(二)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流失与衰退
一是民族节日文化的衰退。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一些民族节日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消失。二是在现代文化的冲击面前,民族歌舞也出现了流失和衰退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文化相的互渗透,许多年轻人已经不愿意、甚至不会表演民族歌舞了。三是民族传统美德的流失。如勤劳勇敢、正直善良、礼貌待人等美德逐渐消失。
(三)语言文化的萎缩
对于一些历史上没有记载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来说,语言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20年前,许多民族村寨人都会说少数民族语言,但现在许多少数民族的年轻人和孩子已经不会说本民族的语言,一些人更是以说少数民族语言为羞。
三、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合理开发与保护的途径探讨
在当今经济联系越发紧密、文化碰撞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与地方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已经成为当前贵州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性开发和利用
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方面,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按照“以民族文化为内容,以民族村寨为载体,以原汁原味为卖点”的旅游发展思路,加大生态民族文明村镇保护、建设和开发力度。我们认为,这种模式为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从江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南边,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2%,居住着苗、侗、壮、瑶、水等19个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2005年以来,从江县政府通过多种方式积极进行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工作。
一是进行生态旅游村镇建设规划和乡村旅游规划,统一建设标准,形成特色风格,使村镇建设与旅游景区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是加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整理、研究和申报工作,着力保护民族文化原状,着力保护和恢复原生资源,营造民族村镇浓厚的文化氛围。
三是切实保护和改善民族村镇的生态环境。如营造生态林,封管天然林。
四是积极开展以民族生态文明家园为载体的综合治理。以沼气建设为纽带,加快改厨、改厕步伐,加大治理脏、乱、差力度。
这些年来,从江旅游业大规模的开发带来许多积极的成效。如:许多村寨修通了宽敞的公路、修建了明亮而具有民族特设的房子;环境大为美化、外来游客明显增多;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和进步;传统文化也普遍复兴。与此同时,从江民族文化的主流和村寨的原生态环境并没有改变。人们依然隆重的庆祝传统节日和表演传统歌舞,而传统的语言和服饰不但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继承,而且有许多民族传统和文化还得到了创新和传承。
近年来,贵州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也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大力打造贵州品牌,使贵州以民族风情特色为标志的文化产业日趋兴旺。《多彩贵州风》的成功运作,让《侗族大歌》、《苗族飞歌》、《岜沙汉》、《好花红》等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民族歌舞节目,赢得众多海内外观众的称赞。以及用“民族牌”在贵州举行的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大型活动,如台江“天下苗族第一乡”、“姊妹节”,“凯里斗牛节”、安顺“蜡染之乡”,还有“布依戏之乡”、“苗药王国”等,这些彰显贵州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品牌,不仅叫响了贵州,还为形成和发展贵州的文化产业积累了雄厚的基础,更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因地制宜,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性开发与保护
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传承性,总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要创新少数民族文化,就要了解它的历史,把握它的实质。而在了解和认识一种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参与者在无意识中已经把这个民族的文化进行了传播和传承,同时也在无意识中强化着本地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文化创新的形式有多种方式。一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加现代性元素;二是文化整合与再造,使传统文明升华为现代文明;三是转换功能,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迸发新活力,发挥新功能。由此而言,创新是少数民族文化在新的社会语境中的自我更新与发展,只有通过创新才能维系和激发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创新,不但能够使其得到传承和传播,还能够有效的发掘民族文化的潜在价值,促进民族文化的顺利变迁和发展,进而利用这种优势不断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大力推行“双文化”教育,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文化传承,学校则是实现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学者顾明远曾指出:“文化发展离不开创造、发现、选择和传递。”开展“双文化”教育既是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传承的有效方式又可以保证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所谓的“双文化”教育就是在推行汉文化教育的同时,在初级教育课程中开设少数民族文化课,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进入学校,成为中小学生必须完成的一门课程。一是让民族地区的孩子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等,或实地参观了解民族遗迹、遗物、古迹等。如黎平县把《侗族文化艺术简读》作为全县小学至中学初二的在校生的课余必修课。二是专门组织学生进行民族歌舞的学习和表演,如榕江县把侗族音乐组织到小学的音乐教程中进行教学。三是学习民族工艺品的制作等,如台江县以私立形式办起了苗族刺绣学校。
推行“双文化”教育首先能够使少数民族孩子具备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识。其次能够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最后,推行双文化教育是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最有效方式,可以使少数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一代代传递下去,进而顺利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处理及信息数据可视化的表现。涉及的核心技术包括:地貌、建筑的三维模型虚拟、本土文化传承与生活习惯的传承、信息技术传输等。其中地貌信息系统作为数字化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虚拟现实技术是实现数字新农村建设可视化的关键技术。作为数字技术可视化重要基础,运用前景广阔,从而使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成为热门。
1、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
所谓虚拟现实技术就是以计箅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特定范围的虚拟环境。它融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生成的视觉环境和音效是立体的。人机交巧是和特友好的。一改人与计算机之间枯燥、生硬和被动的现状。在这个环境中,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巾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产生亲临等同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①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沉浸感、交互性、主观性、多感知性的特点。这就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逼真的视觉效果,也为大众提供了更为直观的体验效果。
2、虚拟现实技术新农村建设运用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新农村的建设与规划不仅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民生工程,也是对本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所以,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新农村建设中,对科学地规划村容村貌、传承地方文化、节约建设成本、保护本土民俗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3、虚拟现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
3.1虚拟现实技术在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行的建设规划设计中以沙盘模拟居多,虽然这种方式也能可视化,但是地貌数据准确度较低,推广起来难度也较大。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根据当地的地貌特征及地理测试数据,通过三维软件将地貌形体制作出场景模型,在根据本土的气候、风俗习惯等制作适合当地的建筑模型和材质,在计算机中生成具有互动性的沙盘,从不同角度来观看新农村建设后的效果,以此来推断它在建筑取光、绿化、格局布置的合理性。这样的规划设计具有直观性、互动性、便利性等特点,利用现代网络交流平台展示,有利于听取更多人的建议,修改起来也极为方便。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优势,将是其他展示方式所不能比拟的。
3.2 基于三维技术的形体实现
由于新农村建设虚拟现实应用是基于在VR技术之上,所以它具有一般计算机VR技术的特点,又要具备新农村的建筑、树木、地貌、景观小品等设计的特点。新农村建设是建立在一定的电脑硬件基础之上,利用软件技术尽可能的还原规划设计场景的真实感。那么实现其场景真实的重要因素就是模型、材质的制作逼真度要高,可根据从不同角度实拍的地貌和真实材质的图片。在借助三维软件MAYA、3DMAX进行制作,模型制作包括多边形与曲面两种,曲线建模的优势是用较少的点控制较大面积的平滑曲面,以建造工业曲面和有组织的流线曲面见长,可以利用CV、EP、铅笔工具创建曲线,通过放样、布尔运算等方式做成模型,但是这需要很好的结构掌控、塑造能力,这样可以在制作地貌及圆滑的形体时可以运用。多边形制作起来比较便捷,多边形建模可以较好的塑造复杂的场景结构,但是Polygon建模得布线与结构处理时比较难的,多边形从技术角度来讲比较容易掌握,在创建复杂表面时,细节部分可以任意加线,在结构穿插关系很复杂的模型中就能体现出它的优势,比如在制作地域代表性标志和文化传统人的形象。材质就是物体的材料、质感,即物体本身的材料属性和纹理。模型创建完毕后,通过将材质的纹理、贴图、反射,高光和凹凸调整完毕,并且指定到模型上去,再添加灯光照明,生动的图像就呈现在眼前了。在运用3DS MAX中完成静态新农村建设的场景后,可以直接将做好的场景导出为VRML文件,采用VRML语言实现交互式操作的功能。
3.3 新农村建设的交互技术平台构建
虚拟现实交互技术是指使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生成逼真的视觉、听觉、触觉一体化的特点范围的虚拟场景,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等同亲临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 [2]互动技术作为虚拟现实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以基于网络平台进行推广,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特点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立足环保、构建符合本土文化发展的和谐家园。发展农村旅游业,可以实现城市资金向农村流动,有利于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经济体。通过虚拟现实互动技术构建网络数字平台的来展示新农村建设成果、地方民俗文化、建筑特色都显得尤其重要了。相信这将会极大的推动新农村旅游业的发展,这也是保持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4、结束语
由此可见,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新兴技术,已经应用于建设规划、展示宣传、文化保护等方面,正在对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看到,VR技术在心农村建设中处于起步阶段,成功的经典案例较少,相信,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浩,郑隆成,陆亚琴,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博物馆开发中的应用研究,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9(12)。
在见习的过程中,我们主要的工作内容是走访群众、了解计划生育等政策的推行情况、了解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调研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农村产业状况以及向村干部咨询了解了基层党建和综治维稳方面的工作开展情况。我所在的见习村组是德安县____乡____村,在见习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____村的新农村建设。
____村是全县最大的行政村,设有四个省级新农村点,新农村的建设工作在省内名列前茅。在通往____村的道路上,平整畅通的公路两边是整齐翠绿的稻田,进入____村,整洁干净的街道、如茵的绿草、小型的文化广场、沿路而设的文化宣传牌和文化墙为这个小乡村平添了几分生动的色彩。然而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除了这些取得的成果和试点建设的成功经验,也有一些存在的问题,我概括了一下主要是三点:
1.建设新农村过程中的资金来源问题
在见习中我发现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国家政府补助,和一部分地方政策的扶持以及社会资助,虽然来源面广,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需求。
2.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普遍缺乏劳动力
农民工青壮年进城务工现象已是常态,三留守问题在农村中尤为突出,通过几天的走访我们发现大多数的村户家中只有留守的学龄儿童以及几乎没有劳作能力的妇女和老人,即使是在一些建设好的新农村点也存在着“空心化”的现象。而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对劳动力需求较大,如果从外地聘请劳工成本过高,因此就地使用本村的青壮年劳力也是减少新农村建设成本的举措之一。
3.新农村建设点的选址要求高
服务新农村建设是涉农职能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保康县能源办从自身职能出发,把以沼气“一建三改”为主的清洁能源入户工程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抓手,突出“三个支持”,倾注人力、财力、精力竭力而为。
一是在组织力量上大力支持。由主任亲自挂帅,统筹业务股、综合股、沼气后续服务中心负责人组成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力统筹指导,服务新农村建设,成立建设和服务两个工作班子,进驻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专抓建设服务。一方面对未建和已建“升级”的农户,开展启动动员、建设技术指导等全方位建设服务;另一方面对已建沼气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清理检查,把脉问诊,巩固建设成果。及时解决使用过程中的问题,让不能用的能用,能用的好用。
二是在规划建设上竭力支持。其一,围绕项业务部门建设计划和县下达的能源建设任务,在规划布局时尽量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重点村倾斜;没有能源建设计划的新农村示范村,县能源办积极向省主管部门汇报,请求政策支持,将建设计划向示范村调节,使沼气建设重点围绕新农村建设展开,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其二,积极争取沼气工程政策,在规模养殖企业和小区配套建设沼气,帮助转化处理养殖粪污,解决发展难题,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其三,在资金扶持上加大投入,积极想法子、找路子,广开筹资渠道,加大建设资金的扶持力度。对开展“一建三改”示范亮点建设的农户,除给予2000元的政策扶持以外,还积极联系争取,采取多种形式再给于一定的奖扶补助。
三是在保障服务上全力支持。第一保证建设形象标准。对农户的“一建三改”,按照干净卫生、美观实用的原则,在建设时尽量做到统一“三结合”进行规划、建设。使沼气“一建三改”真正成为改善农户人居环境,提升村庄整体形像的引领工程,亮点工程。第二保证政策扶持标准。对所有“一建三改”示范户的政策补助不打折扣,优先及时保障物资供应到位。第三保证服务人员。克服人员少,经费缺等困难,抽出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技工全程参与建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