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范文

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

篇1

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值得肯定的,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崇尚民主、平等、自由,乐于奉献,有远大理想和抱负。但由于受社会上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当前未成年人的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其具体表现为:公德心的普遍缺乏;正义感责任感的淡化;荣辱观是非观的混淆;心胸狭隘自私自利等。这种现象,值得引起我们全社会和家庭的重视。

"有才无德,行不远。"这是古人对于道德重要性认识的一句至理名言。一个人的品德往往是儿童时期形成的,家庭教育是孩子的教育摇篮。作为肩负孩子第一任教师和终生教师的父母,对孩子道德情操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有关新时期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一些误区,研究教育的内容,从而找到更合适的教育方法。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几种误区

1、过分溺爱型。孩子是家庭的"

小太阳",在当今6 1模式的家庭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都围着一个孩子转,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面对着这么一个孩子,连一句重话都舍不得讲,哪里还谈得上教训?于是便对孩子百般迁就,过分溺爱,日复一日,久而久之,就容易造成孩子骄横、无理、任性、唯我独尊、自我中心的个性。

2、只重学习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家长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过高的期望,把学习成绩好坏作为衡量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的唯一评判标准,也作为衡量好孩子与坏孩子的唯一标准。在这样家庭环境中教育出来的孩子,成绩突出的,许多孩子便自以为是,目空一切,心胸狭窄,容不下别人超过自己。成年后,一旦碰上不顺心的事,便往往想不开,经受不住挫折。

3、

放任自流型。父母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任孩子自由发展,缺少约束。由于放松了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孩子更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养成许多不良的行为和习惯,长大后纪律涣散,缺少责任感。

二、家庭教育内容

船靠舵正,人靠德行。人生,好比在大海中航船,道德是方向盘,能力是燃/!/料动力,没有正确方向的航船,无论有多么充足的动力,都只能在大海中乱转乱闯,始终到达不了成功的彼岸。未成年人是品德形成的最重要时期,教育孩子成为一个有高尚品德、高尚情操的人,是家长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认为,家庭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感恩教育

感恩,这是做人的最基本品德,是一切爱和善的基础。在我国目前大量独生子女存在的当代,感恩教育显得尤其重要。许多孩子只知道无限地索取父母的爱,却不能很好地爱自己的父母,这不能不令天下的父母悲哀。更有甚者,长大后虐待父母的不乏其人。感恩是需要学习的,学会感恩,就是让孩子意识到别人为你所有的付出,包括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都需要回报。家长一定要教育孩子爱自己的父母,感谢一切为他付出的人,珍惜别人对他的爱,回报别人对他的爱,并学会表达爱的情感。我们要反复告诉孩子,父母对他的爱,同时也要求他同样的爱父母。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这样的人也谈不上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师长。

2、荣辱教育

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内涵非常丰富,这其实也是一项很好的家庭德育内容。知荣耻,辨善恶,是做人的基本德性。荣辱观的教育,是一个滴水穿石、积铢累寸的过程,家长要结合事例正面宣传荣、善、美、好,也要利用反面教材让孩子分辨耻、恶、丑、坏,从面自觉地趋荣避害,分清是非,为善去恶,有所不为。

3、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并不是大话、空话,想使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从小就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家长要从小教育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

4、劳动教育

要向孩子灌输"劳动光荣"的意识,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不断的锻炼中,进行磨练,从小培养孩子自力更生的能力和家庭责任感,有条件的,在假期里也可感受打工挣钱的生活。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知道珍惜,学会珍惜,知道许多东西的来之不易,也能够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独立性。

5、良好的人格教育,包括诚实、正直、善良、宽容、合作、谦虚、毅力等教育。良好的人格,就是美德,它们必将受益于孩子的终身。

三、德育教育的主要方法

1、以身作则,身教言行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荣辱观、价值观,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和德行如何,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品行。一个对别人冷酷无情、对亲人无情无义的父亲,要想教育孩子拥有爱心是天方夜谭;一个专拣小便宜、爱财如命的母亲,要想教育孩子拾金不昧是痴心妄想;一个撒谎成性、反复无常的人,要想教育孩子诚实守信,是无稽之谈。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必须以身作则,严以律已,品行端正。教育专家蔡蔚老是曾告诫过各位家长:作为家长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各种素质和修养,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修正自己的行为,才能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

2、和谐环境,民主平等

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每个孩子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平等的家庭里。无数实践证明,家中充满暴力的孩子,长大后也崇尚暴力;家中不平等的家庭,长大后也非常武断。良好的家庭环境,是靠父母双方努力创造的,父母应该精心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沐浴在和谐、文明、温馨、民主的家庭气氛

中,形成平等、民主、宽容、爱心的个性,愉快地接受来自父母的教育。如有抽时间与孩子一起谈天说地,以平等的姿态来倾听孩子的心里话,也可以用文明礼貌语来驾起平等的桥梁。父母错怪了孩子或做了错事,应放下架子,主动向孩子道歉或承认错误。

3、家校沟通,互相促进

孩子良好道德习惯的形成,家庭教育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但家庭教育并不是孤立的,它应和学校教育密切配合、相互协助、相互补充。孩子的各种个性尚未定型,许多人往往是在校一种表现,在家又是另一种表现。作为父母,应当经常与学校做好沟通交流,全面了解孩子校内外的各种表现,才能对孩子的道德水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然后针对不同情况正确施教。

4、因势利导,持之以恒

篇2

在青少年道德教育目标方面,韩国政府和各级学校普遍把道德的养成看成是人类生活的中心特质,从而道德教育也被视为国家教育的核心内容。韩国中小学校开设了公民道德课和国民伦理课,韩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要使青少年学生学的道德规范,树立基本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与社会意识,要使青少年学生具备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教育的宗旨是在弘益人间的理念下,协助所有的人完善其个人思想品德,培养公民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公民所应具有的基本资格,从而使其努力为民主国家的建设服务并最终实现全人类繁荣的理想。在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方面,韩国各级学校注重把传统的儒家伦理作为青少年学生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孔子的“为国尽忠,敬信节用,爱民如子,人伦之中,忠孝为本”的思想早已融入韩国人的血液里,成为其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精神能源。在韩国,从小学到大学,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儒家基本伦理思想,例如韩国学校开展的“忠孝观”和”仁义观”教育等。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也是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经常组织青少年升国旗、唱国歌,中小学校还经常组织青少年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和历史名人故居遗迹等,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生活教育也是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个人生活”“家庭近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国家民主生活”四个部分。此外,韩国学校还非常注重开展学生的日常礼仪教育,主要包括个人生活礼节、家庭生活礼节、学校生活礼节、社会生活礼节和国家生活礼节五个方面,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和文明习惯。

二、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韩国学校为了达到国家规定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总目标,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

1.课外实践法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韩国学校比较重视开展青少年学生的课外实践体验活动,因为道德的本质就是一种实践精神。据有关资料的统计,韩国的中小学校共有90多种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运动、传统艺术教育活动、国际青少年交流活动、自我心理调控训练和各种仪式活动等。正是通过开展日常化和生活化的道德教育活动,韩国学校培养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最终成为懂礼貌和守礼节的好公民。

2.学科渗透法

在青少年道德教育过程中韩国学校注重各学科渗透教育的应用,如在国语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历史教学来展现韩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美丽的山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生活态度和习惯。3.社会服务法学校注重引导学生在参加社会服务活动中锻炼自己、提高道德意识、增进民族精神和砥砺道德情操。韩国青少年学生经常参加的社会服务活动主要有募集资金、环境治理、帮助老年人和残疾人、慈善工作等。

4.价值澄清法

价值澄清法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拉斯哈明提出来的,主要分为选择、反省和行动三个阶段和七个步骤,非常重视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它强调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判断,教师提供给学生一定的指导,然后由学生自主进行价值选择和判断。

三、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特色

韩国作为东亚儒家文化圈国家,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也深深地打上了儒家伦理思想的烙印,并体现了其自身鲜明的教育特色。

1.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

韩国非常重视传统思想文化教育,突出其民族性。韩国各级学校在开展青少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非常注重把儒家伦理思想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学校对学生进行忠孝教育、廉耻教育和国民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和国家责任意识。在家庭里父母要对孩子进行日常生活礼仪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生活习惯。此外,在韩国学校的校园里到处悬挂着本国历史名人的字画和肖像,以此来激发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道德教育的社会化

韩国政府认为,道德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强调教育必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建立了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教育网。主要做法是:首先,学校召开家长联谊会,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始终与学生家庭保持密切的联系,充分发挥家庭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建立社会教育网、社会监督站与文明社区等。这些社会机构与学校保持紧密的协作,共同参与到青少年道德教育活动中去,从而进一步增强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3.道德教育的生活化

韩国道德教育由于深受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影响,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被韩国学校和教育部门发挥到了极致。韩国学校注重把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即道德教育生活化。韩国学校把道德教育内容划分为四大部分,即公民的个人生活、家庭邻里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国家民主生活。个人生活主要包括尊重生命、诚实守信、平等相待与生活节制等内容;家庭邻里学校生活主要包括尊敬长辈、宽容他人、家庭礼节、学校礼节与热爱自己的家乡等内容;社会生活主要包括公共秩序、民主秩序、帮助他人和维护正义等内容;国家民主生活主要包括爱国家、爱民族、维护统一、促进国际友好和维护世界和平等内容。韩国道德教育生活化有助于青少年学生从现实生活中体验道德情感,并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

4.道德教育的连贯性

当前,韩国学校道德教育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德育目标体系和符合青少年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的、循序渐进的德育内容。在小学阶段,主要开设生活课和道德课,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道德生活习惯。在中学阶段,主要开设国民伦理课和公民法制教育课,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法制观。在大学阶段,主要开设国民伦理课和历史文化课,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从而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四、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在当今世界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形势下,韩国学校道德教育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并形成了其鲜明的教育特色,从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重要的启示。

1.大力整合和利用我国优秀的儒家思想文化资源

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充分发挥儒家伦理思想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当前,儒家伦理思想既是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又是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灵魂。在韩国,儒家伦理思想已经成为维系个人与集体、社会乃至国家关系的黏合剂。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东方大国,也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发祥地。我国各级学校在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开发和利用儒家伦理思想文化资源,要将我国优秀的儒家伦理思想融入中小学的德育教材中去,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教材建设。各级学校还要逐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儒家伦理思想教学体系,将优秀的儒家伦理思想切实转化为青少年学生遵守的日常行为规范。

2.发挥多学科的渗透教育作用

韩国学校道德教育除了开设专门的道德课对学生进行日常的养成教育之外,还注重发挥其他各门学科的渗透作用。而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基本上是由专门教学部门来完成的,很难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为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注重发挥其他学科的渗透作用。例如,在语文课教学中要注重挖掘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在历史和地理课教学中通过讲授我国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疆域的形成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在数学课的教学中通过讲授我国数学家的爱国故事来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精神。因此,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要注重多学科的渗透教育,切实提高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3.着力构建生活化的德育目标和内容

韩国学校注重将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即道德教育生活化。道德教育为了生活,必须融入生活。道德教育要引导青少年从当下的现实生活走向未来的可能生活,进一步实现人生价值。因此,学校道德教育一定要引导学生走出沉闷的课堂,走进广阔的鲜活的社会现实生活,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道德、体验道德和践行道德,从而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品德。为此,首先学校要制订生活化的德育目标,制订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导向和以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主导的生活化德育目标。其次,学校要大力整合目前的德育教材和教学内容,增加鲜活的能够满足学生实际生活需要的道德教育内容,尤其要着力增加学生参加课外道德实践活动的时间和内容,切实增强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活力。

4.注重发挥家庭和社会机构的重要作用

篇3

一、学校德育中应帮助家长转变自身教育观念

每位父母对孩子都是有所期待的,只是局限于自身的教育观念,很多时候家长会在家庭道德教育中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家校联系中可以跟家长更多地探讨教育理念。

在教育目标上应当注重德才兼备,以帮助孩子“成人”作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当前家庭道德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重智轻德。作为父母,家长应该转变这种观念,不能只注重知识教育而忽视道德教育。21世纪是需要人才的,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不仅仅是学习好,更重要的是品德高尚,只有德才兼备者才是人才。为此,家长在给予孩子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关注孩子智力发展的同时,必须时刻关注孩子品德的发展,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积极引导、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会孩子如何生活、怎样做人。

父母应该转变对待孩子的态度,不能将孩子当成是自己的附属品,忽视孩子独立人格的发展,在孩子犯错时打骂孩子,不尊重孩子。也不能将孩子看成是家庭的中心,所有事都围着孩子转,溺爱孩子。更不能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自己可以什么都不管不顾。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父母应当将孩子看成是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人,家长要以平等、民主的观念对待孩子,在尊重、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道德教育,主动承担起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责任。

二、学校德育中应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原则

家长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必须遵循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原则,不能简单随性而为。

1.以身作则原则

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最重要的是言传身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道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依靠口头的说服教育而忽视言传身教。家长应当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言传身教告诉孩子应当怎样与他人相处,怎么处理夫妻关系、朋友关系,怎样做到尊老爱幼。父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孩子展现家庭美德,孩子会自觉以父母为榜样,向父母学习。言传身教比口头教育更具说服力,父母在孩子面前孝顺老人,帮助亲人,孩子也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做到孝顺父母、乐于助人。父母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会对孩子品德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2.以情动人原则

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助于父母开展道德教育,孩子与父母之间和谐,会使得孩子更加信赖父母,更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因此,父母应积极开展各种家庭活动,搞好亲子关系,做到以情动人,进而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以感情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不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反而会使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更近,孩子在这种氛围下会自觉关爱自己的父母,培养孝顺心和爱心。

3.持续性、及时性、针对性原则

孩子的品德是在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的影响下形成的,这种品德一经形成,具备一定的稳定性,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具备终身性的特点。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应该贯穿于孩子发展的各个阶段,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孩子发展的某一个阶段进行教育,应遵循持续的原则,随时关注孩子的发展状况和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孩子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从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和偏差思想。

总的来说,父母应当遵循道德教育的科学方法和原则,以身作则,以情动人,有针对性地在孩子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教育。

三、学校德育工作中应当帮助学生正视家庭道德教育的环境

家长应该努力优化家庭内部环境,为孩子营造优良的家庭道德教育的环境,具体而言,应当给孩子营造和谐、友好的家庭环境。破裂的家庭环境必然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伤痕,使得孩子在性格上内向、孤僻或是忧郁,缺少爱的孩子更容易走上极端,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则能使孩子乐观、自信。

教师需要帮助孩子正视自己的家庭环境,让学生明白营造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需要家长和孩子双方之间共同努力。孩子要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应当多多主动和家长沟通,告诉父母成长和自己的困惑,让家长慢慢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平等对待孩子、尊重孩子,最终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和谐的家庭氛围。

四、借助家长委员会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合

学校可以建立家长委员会并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向家长展示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使得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所接受到的道德教育,在此基础上家长可以结合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开展家庭道德教育,促进家庭道德教育和学校道德教育的一致性,促使道德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中保持连贯性,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同时,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家长委员会活动,教给家长一些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学校也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了解孩子的大体情况,便于学校开展针对性教育。

家校之间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道德教育,增强道德教育的一致性、延续性和连贯性,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

五、借助社区平台,提供实践场所

家庭道德教育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对此,可以借助社区这一平台,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开展诸如社区敬老、社会环境保护、社区帮扶等活动,为孩子道德教育提供实践平台,使得孩子在参加社区的活动中,实践其学到的道德知识,逐步形成诸如爱护环境、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社会公德,促进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六、发挥社会民间慈善组织的作用

篇4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原因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户籍制度的限制,大量的农民外出务工而导致出现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在全国妇联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一文中将“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做了明确的界定,即“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辞海》中对道德教育的解释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①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成因的分析成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

一、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研究现状

目前,学者们一致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成因集中在家庭、学校教育两个方面,对其研究方法有根据调查问卷进行的理论分析,还有跨学科不同视角的原因分析。在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对社会、政府方面及深层次的原因分析不够成熟,这也是以后研究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原因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也有助于学者们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成因分析并提出解决路径。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方面

学者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中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从家庭道德情感方面来看,荣红涛②何建云③他们都认为父母与孩子缺乏必要的感情交流,缺乏对孩子的关爱,导致孩子对情感的渴望难以满足,亲情关系失调,因而儿童难以形成健康良好的道德行为品质。从家庭道德认识方面来看,黄珏子④、沈琴⑤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道德认识形成的重要时期,很多对孩子承担监护责任的祖辈文化水平低,祖父母的隔代教育,不能对孩子学习和思想加以正确指导和教育。而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尽力满足孩子各种物质需求,从而导致留守儿童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家庭教育意识淡薄、观念陈旧。从家庭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方面来看,包舒畅⑥认为父母缺乏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对孩子的意志力教育不到位,受学习、社会、心理等方面因素影响导致产生不良的思想,导致儿童部分行为的偏差。从家庭教育内容来看,王艺宝、王敏灵⑦分析指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通常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进行,望子成龙的教育方式扭曲了教育内容,也没有给孩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导,这种家庭教育对教育内容的曲解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缺失是重要原因。虽然这些学者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道德教育问题的角度不同,但是他们都认为隔代教育盛行,家庭教育方式单一,父母教育观念陈旧是导致儿童道德教育缺失的家庭教育的原因。

(二)学校教育方面

从学校的教育环境来看,王娟⑧、何健雯、赵庆海⑨认为学校重智轻德,以学习成绩好坏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唯一标准,学校教育理念缺失使得教师在实际教学并没有秉承以德为先,只重视升学率,导致学校道德观念淡薄。从学校的教学内容来看,荣红涛⑩研究指出农村学校教育投入少,各地教程不统一,学校只注重成绩的提升,缺乏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思想道德的教育。从学校与家庭的关系来看,乐晓勇瑏瑡认为学校与家长缺乏沟通,学校不了解留守儿童在家庭的思想行为表现,同样家长也不了解子女在学校的表现,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不良局面。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道德教育问题上,这些学者普遍认为学校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学校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学校道德教育意识淡薄,学校和家长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方面缺乏必要的沟通。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学者基本上从家庭和学校教育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缺失调查状况进行研究和分析,但是研究层次较浅,对社会、政府的道德教育和深层次原因的分析还不成熟,从学者研究来看,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深入,研究方法有待于多元化,研究结论有待于形成规律性认识。

作者:牟丛丛 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注释:

①辞海(第六版)[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409-419.

②荣红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10(1):60-61.

③何建云.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1):47-48.

④黄珏子.对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37-138.

⑤沈琴.农村留守儿童道德问题成因分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5):246.

⑥包舒畅.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及解决路径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89-91.

⑦王艺宝,王敏灵.浅析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问题及其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6):69.

⑧王娟.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探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47-48.

篇5

一、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不足

1.忽略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中的职业道德意识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体系由职业道德意识教育、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职业道德行为教育三个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1]。其三者都是职业道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缺一不可。意识教育被认为是其最为基础的内容。其是后两者能够得到加强的前提。职业道德意识教育包含了职业道德认知、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以及职业道德信念四个层次的内容,意在培养入职人员的爱国意识、敬业意识、诚信意识和友善意识[1]。而目前我国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忽略了对意识教育的作用。例如很多高校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课程时,也忽略了意识教育,而重在强调规范与行为的教育。这种现状就破坏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构造,并且使得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大打折扣。

2.没有构建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目前,对于我国来说,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主要场所是各大高校。并且每所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都设置为必修课程。学校能够为即将入职的学生们提供比较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但是学校并不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唯一场所。例如家庭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场所之一。家庭的教育为职业道德的加强提供了前提。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实际上就是职业教育的补充,并且能够为职业道德教育做有利的铺垫。此外,社会及企业亦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与家庭主要是提供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而社会与企业为其提供实践的场地,并且还能够检验入职人员职业道德是否合格。目前,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途径。要么仅突出学校的作用,而忽略其他条件的作用。要么与之相反。

3.在职业道德教育中没有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渗透到每行每业,我国的每个公民都必须学习并践行这一价值观念。并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道德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能够加强后者的作用,后者反过来又能够让前者体现在每个人的行为中去。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只是拿来空喊口号,而是应该将其内容及精髓体现在个人行动中来。但是,职业道德教育中并未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完全体现与运用。

二、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加强有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解决我国需要建立怎么样的一个国家、需要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以及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等方面的问题[2-3]。而职业道德教育与上述三个问题都相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入职人员能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具有重要作用。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人成才的前提

职业道德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一个职业道德合格的人员,职业道德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前提。职业道德标准是入职前必须要求的一个重要标准。一个有能力的人能否被企业重用,关键在于其职业道德是否合格。一个无论多么优秀的人而缺乏职业道德将得不到展现其才能的机会。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加强职业道德的前提。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一个成才来说具有重要作用。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加强提供有效途径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将家庭、学校、社会及企业等相连接起来。让家庭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得到运用。从而能够巩固学校加强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内容。社会及企业是职业道德的实践场地。只有将人员发配到社会及企业中去,才检验其对职业道德的掌握程度,是否成为了一个职业道德合格的员工。每个环节在职业道德教育中都有其作用。只有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才能为其提供有效的教育途径。

篇6

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是指以家庭伦理道德为内容,对广大高中学生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活动。高中语文蕴涵着丰富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资源,现行教材都不同程度地蕴藏着家庭伦理道德内容,而高中阶段正是学生道德伦理化阶段,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认识上的误区

在学校教育中,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并未引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足够的重视,他们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些人认为,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与高中教育无关。这种观点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高中教育应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家庭伦理道德素质。家庭伦理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整个社会道德水平。还有一些人认为家庭伦理道德,无非是“尊老爱幼”,这是小学生行为规范,内容浅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不应该在高中生思想中延续。这实际是对家庭伦理道德体系研究不足、认识片面造成的。因此,关键是我们要从更高层次认识家庭伦理道德,从更高起点开展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工作。综上原因,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基本没有展开,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伦理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3.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举例

3.1 注重暗示、发挥外部因素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伦理道德可采用暗示教育。首先,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和控制各种暗示信息,使学生在暗示中潜移默化地进入“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境界。教师的言传身教在语文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它具有很大的感染力、说服力,最易激励学生模仿,教师应以知传知、以情传情、以行导行,取得育德的高效。其次,积极营建暗示教育环境,让学生从教材资源和教学环境中获得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信息。因为优美的暗示环境,能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心灵。比如教学《我与地坛》,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暗示,让学生听《懂你》这首歌时,联想到母亲在史铁生身后复杂而感人的画面,使学生感受到母爱的深沉和伟大。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不是单纯的政治灌输或道德说教,它是一种人文陶冶,把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点化出来,呼唤出来,以拨动学生的心弦。

3.2 在体验中催化情感,激发内部因素

体验是一种情绪、情感的想象,强调人的自我内心感受。特别是学习者本人自己亲历的体验,是他人无法替代的。通过体验,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情感反应模式,催化情感,使伦理道德生成。怎样让学生进行体验呢?比如阅读《我与地坛》一课,第一,让学生独立预习课文,在快乐、舒适的气氛中感受个人非常强烈的肯定体验。第二,精读第二部分第一、二自然段,让学生真切体味到母亲给予作者焦灼而忧虑的关怀,联想自己的母亲主动进行追忆的体验,通过想象记忆,把自己值得珍视的生活情感经验重新提取出来,联系课文进一步强化、巩固、整理、挖掘其价值和意义。第三,设置特定的教学情境,品读第二部分第三到第五自然段,接受庇护性体验,感受到在家的那种温馨与快乐,接受“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的体验。第四,深读最后一自然段。整体感知母亲对儿子的期待与希望背后的悲凉。对于儿子的未来,母亲也有自己的设想:“她又确信一个人不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儿子不幸福。母亲也不幸福,两个不幸福的人相依为命,惺惺相惜,用心用力地寻找幸福。什么才是母亲心目中韵幸福之路呢?从文中描述不难看出。这条路不是鼓励儿子搏取功名,光宗耀祖,也不是希望儿子荣华富贵,子贵母荣,母亲用自己战胜命运的坚实行动,关心儿子而毫不张扬的爱和对儿子出自内心的理解与尊重来暗示儿子,人生一世,要经受得住命运的千锤百炼,要炼就一副钢铁意志,要战胜困厄苦痛,摆脱伤残的羁绊,走出心灵的阴影,这样才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在接受新体验中把课文蕴涵的精神财富和语言知识传承给学生,通过情感的陶冶,使他们得以接受。最后,通过创造性体验,让学生把从课文总结中得到的综合信息重新组织、调整、创造,与个人的情感体验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最终内化为个人的人格特征。这种体验就是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渗透于其中的表现。

3.3 和谐共振,双边互动

篇7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现在的社会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讲道德的事情,所以我们要通过对比中西方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发现中国学校在道德教育这方面仍存在哪些不足的地方,吸取经验,促进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能更全面的发展,使我们祖国接班人的素质得到不断地提高。

一、道德、道德教育的目的

众所周知,“道德”这一术语源于拉丁语。起初意味着传统的习惯之意。而“伦理”的源于希腊语,即风俗、习惯、传统型惯例。所谓“道德”可以界定为:“作为某社会对其社会成员或成员相互间的行为的一种约束,为公众所认可的规范的总体。它并不伴有诸如法律那样的外部强制力,而是一种个人的内在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说,构成社会的人们旨在制约行为的一般公认的规范总体,就是“道德”。然而,这不过是道德的一个侧面而已。就是说,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来看,道德是那个时代某集团所承认的行为准则的总体。

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旨在发展“善”,培养“好孩子”、“好公民”。不过,这种“好孩子”、“好公民”是从社会的角度提出来的主张。从个体角度看,尊重个人、实现人格才是它的目的。降生于世的人,为了生存就必须有基本的能力。但教育教育的目标终究是完美人格的实现。每个人必须对自身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正确的思考、判断并能付诸实践。

二、学校的道德教育

在现在的社会中,学校是影响儿童最深的一个地方之一,大部分儿童都是在学校学习到很多知识,并且为以后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儿童在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里的一切都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然而,在人的一生中,不仅仅只有学习知识这一件事情,学会做人比学习知识则显得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只有知识,不讲道德,那将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我认为,道德的教育才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

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道德教育就构成了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的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可见,教育中人的生命的完整性规定了道德教育的统摄性。实际上,居有统摄状态的道德教育又必然是通过渗透的方式而非依赖于独立时空展开的。在此问题上还存有误区,很多人认为,只有安排了单独的时空,道德教育才会有了现实的抓手,这在实际的学校教育生活中就表现为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活动在时空设置上的冲突。其实,正如德罗布尼斯基所认为的那样,道德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侵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道德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因此,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的方式完成的,而由此产生的影响最终也就变成人的内在稳定的心性品质。

1.西方学校的道德教育(以美国为例)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与美国国家的性质具有很大的关系。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多民族的国家。美国的年轻,体现出它较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注重现实,具有进取奋进的特性。美国的多民族,反映出它的多元性文化共存,具有开放、包容、公平竞争的特点。因此,美国提倡的总的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全体国民具有这种特性的美国精神。美国又是一个分权制的国家,各州掌管各自的教育事务。因此,很难整体性地描述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这是因为在美国根本就能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大纲或计划。然而,通过各州教育改革的文献和对道德教育的规定的及各州学校实施的道德教育方案,也可以大致勾画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较注重爱国家、对国家忠诚的教育。美国并不在学校中大张旗鼓地向学生宣传要爱国、要对国家忠诚,而主要注重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思想意识和基本技能,塑造具有爱国精神或没有精神的一代人。通过学习没有政治体制、法律制度、国家行政体制及功能、多元化、国家决策过程以及比较美国与其他类型国家的差别,是学生更好地了解美国的国情。注重通过国际理解、交流等国际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美国在国家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他国家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培养有责任心的公民这一目标,在美国的学校中倒是较为明确提出的,并通过专设的课程,使学生了解人人都享有法律上规定的各种文件、义务和责任,懂得尊重他人、遵守各种法律规定、履行自己的承诺等,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2.中国学校的道德教育

个人品德是个人在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自我完善、自觉的和稳定的倾向。个人品德与政治观点等不同,在不同背景的人群中容易产生共同的理解,不易产生明显的分歧。这部分内容即古人“修身”的内容。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个人品德教育,应进行现代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教育;进行中华传统美德和文明社会应具备的品德教育。其主要内容是:正直、善良,诚实,宽容。这些品质为人们所公认,并容易在行为中表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仅仅把这方面的品质看成是对他人生活的适应,而不是主体人生活的需要,那么这种道德就必然是表面的,注重法律的。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刻苦勤奋,珍惜时间,有责任感,坚持不懈是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责任感、有毅力、自制力这方面的品质虽然被教育者认为是重要的,但学生却并不容易意识到,同时也是最难具备的。这类品德更多地突出了道德行为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能力,其特点是不易通过短时间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甚至没有特定的道德行为作为其载体。这方面的品德体现出学生对于其个人行为和个人欲望的控制能力,是内在的。

家庭,是学生的安身立命之地;家庭,也是学生的真情爱意之田。社会在进步,人心更重要;家庭在变革,美德值万金。家庭美德教育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珍爱家庭、孝敬父母、勤劳俭朴及文明礼貌的教育。人的生活从家庭开始。教育学生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家人,尊敬、关心父母,听从他们的教导和指点。无论大中小学生都要参加家务劳动,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学生有条件的可以勤工俭学,以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教育学生在生活上力求节俭朴素,不追求奢侈享受。虽然有的学生家庭生活条件较好或很好,但还是提倡勤俭朴素,在生活上不要攀比,不要追求高消费;在生活上要互相谦让,互相照顾,这样家庭才能安宁幸福。

参考文献:

[1][日本]广辞苑(1983年版).

篇8

 

关键词:学校道德教育 西方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 中国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

 

一、道德、道德教育的目的 

众所周知,“道德”这一术语源于拉丁语。起初意味着传统的习惯之意。而“伦理”的源于希腊语,即风俗、习惯、传统型惯例。所谓“道德”可以界定为:“作为某社会对其社会成员或成员相互间的行为的一种约束,为公众所认可的规范的总体。它并不伴有诸如法律那样的外部强制力,而是一种个人的内在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说,构成社会的人们旨在制约行为的一般公认的规范总体,就是“道德”。然而,这不过是道德的一个侧面而已。就是说,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来看,道德是那个时代某集团所承认的行为准则的总体。 

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旨在发展“善”,培养“好孩子”、“好公民”。不过,这种“好孩子”、“好公民”是从社会的角度提出来的主张。从个体角度看,尊重个人、实现人格才是它的目的。降生于世的人,为了生存就必须有基本的能力。但教育教育的目标终究是完美人格的实现。每个人必须对自身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正确的思考、判断并能付诸实践。 

二、学校的道德教育 

在现在的社会中,学校是影响儿童最深的一个地方之一,大部分儿童都是在学校学习到很多知识,并且为以后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儿童在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里的一切都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然而,在人的一生中,不仅仅只有学习知识这一件事情,学会做人比学习知识则显得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只有知识,不讲道德,那将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我认为,道德的教育才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 

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道德教育就构成了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的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可见,教育中人的生命的完整性规定了道德教育的统摄性。实际上,居有统摄状态的道德教育又必然是通过渗透的方式而非依赖于独立时空展开的。在此问题上还存有误区,很多人认为,只有安排了单独的时空,道德教育才会有了现实的抓手,这在实际的学校教育生活中就表现为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活动在时空设置上的冲突。其实,正如德罗布尼斯基所认为的那样,道德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侵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道德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因此,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的方式完成的,而由此产生的影响最终也就变成人的内在稳定的心性品质。 

1.西方学校的道德教育(以美国为例)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与美国国家的性质具有很大的关系。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多民族的国家。美国的年轻,体现出它较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注重现实,具有进取奋进的特性。美国的多民族,反映出它的多元性文化共存,具有开放、包容、公平竞争的特点。因此,美国提倡的总的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全体国民具有这种特性的美国精神。美国又是一个分权制的国家,各州掌管各自的教育事务。因此,很难整体性地描述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这是因为在美国根本就能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大纲或计划。然而,通过各州教育改革的文献和对道德教育的规定的及各州学校实施的道德教育方案,也可以大致勾画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较注重爱国家、对国家忠诚的教育。美国并不在学校中大张旗鼓地向学生宣传要爱国、要对国家忠诚,而主要注重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思想意识和基本技能,塑造具有爱国精神或没有精神的一代人。通过学习没有政治体制、法律制度、国家行政体制及功能、多元化、国家决策过程以及比较美国与其他类型国家的差别,是学生更好地了解美国的国情。注重通过国际理解、交流等国际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美国在国家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他国家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培养有责任心的公民这一目标,在美国的学校中倒是较为明确提出的,并通过专设的课程,使学生了解人人都享有法律上规定的各种文件、义务和责任,懂得尊重他人、遵守各种法律规定、履行自己的承诺等,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2.中国学校的道德教育 

个人品德是个人在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自我完善、自觉的和稳定的倾向。个人品德与政治观点等不同,在不同背景的人群中容易产生共同的理解,不易产生明显的分歧。这部分内容即古人“修身”的内容。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个人品德教育,应进行现代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教育;进行中华传统美德和文明社会应具备的品德教育。其主要内容是:正直、善良,诚实,宽容。这些品质为人们所公认,并容易在行为中表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仅仅把这方面的品质看成是对他人生活的适应,而不是主体人生活的需要,那么这种道德就必然是表面的,注重法律的。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刻苦勤奋,珍惜时间,有责任感,坚持不懈是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责任感、有毅力、自制力这方面的品质虽然被教育者认为是重要的,但学生却并不容易意识到,同时也是最难具备的。这类品德更多地突出了道德行为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能力,其特点是不易通过短时间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甚至没有特定的道德行为作为其载体。这方面的品德体现出学生对于其个人行为和个人欲望的控制能力,是内在的。 

家庭,是学生的安身立命之地;家庭,也是学生的真情爱意之田。社会在进步,人心更重要;家庭在变革,美德值万金。家庭美德教育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珍爱家庭、孝敬父母、勤劳俭朴及文明礼貌的教育。人的生活从家庭开始。教育学生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家人,尊敬、关心父母,听从他们的教导和指点。无论大中小学生都要参加家务劳动,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学生有条件的可以勤工俭学,以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教育学生在生活上力求节俭朴素,不追求奢侈享受。虽然有的学生家庭生活条件较好或很好,但还是提倡勤俭朴素,在生活上不要攀比,不要追求高消费;在生活上要互相谦让,互相照顾,这样家庭才能安宁幸福。 

 

参考文献: 

[1][日本]广辞苑(1983年版). 

篇9

(一)中国优良传统道德中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体现早在我国先秦时期,法家便提出“绳不绕曲,法不阿贵”,违法犯罪,不分高低贵贱,一律绳之以法,讲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国传统道德中又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权力制衡,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追求法律公正的直接体现。也是保障礼法自上而下有效实施的重要规范。因此,即使是在君主专制社会形态下,传统道德文化也不乏对于公平正义的思考。

(二)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体现我国儒家正统思想对于“仁爱”和可守诚信的追求,一直延续到现在为人们所推崇,具体体现有;“仁者,爱人”博爱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关怀;“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胸襟;“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具体体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教育终极追求。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直到今天都引导着人们胸怀天下,博施济众,追求真善美,维护道德与法律的权威。在恪守诚信方面,有“民无信不立”的道德要求,也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道德批评,就是要警示人们做到表里如一、真实无妄,友善待人,不自欺欺人。

(三)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我国古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要保护自然环境,但是在与自然和谐共处方面,却早已有法,我国的传统农业因地制宜,因时而动,不违背自然规律,适应农时节气的春耕秋收,“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可持续性利用自然,甚至对自然神灵的敬畏,都为今天我们有效利用自然,开发自然,保护环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引领与思考。由上可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要求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均有体现,因此,学习中国传优良统道德文化有利于帮助我们认识并践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播道德文化,弘扬和谐社会精神有着重要作用。

二、家庭传统道德教育的特点与作用

家庭作为最小的一个教育单位,也是分布最广泛的单位,每个人都从家庭成长,并且受家庭成员的影响,期间包含了口耳相传,也包含了身行示范。在较长时间耳濡目染中,家庭教育便成为最有效的教育手段之一。

(一)家庭传统道德教育覆盖面广泛家庭是每个人出生成长的地方,是人走向社会的起点,因此,人们多项素质、技能都从家庭教育中受到启蒙,家庭传统道德教育内容覆盖面非常宽泛,仅就道德而言,家庭教育包含了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多个层面的内容,具有其他任何教育机构都不可替代的多面性。家庭传统道德教育的对象是每个家庭成员,因此从教育对象上来讲,涉及到了参与家庭生活的每一个人,受教育队伍的规模也是其他教育组织难以企及的。

(二)家庭传统道德教育时间长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参与家庭生活占据了他们相当多的一部分时间,在家庭成员互动的过程中,道德被不经意的在家庭成员间传递出来,比如通过关心交流传递出父慈子孝,通过做家务传递出责任与分担,通过家长的文明言行让孩子学到礼貌,通过孩子在学校的知识也使家长学会垃圾分类的新方法等。道德教育被不经意间进行,文明言行也在耳濡目染中养成。长期的家庭生活会使家庭成员间形成很大程度上类似的道德观和道德言行,这便是家庭传统道德教育的伟大力量。

(三)家庭传统道德教育效果更深刻与学校教育不同,家庭传统道德教育的途径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其具体教育形式既包含了口耳相传,更多的是身行示范。有时候家庭教育的初衷与目的并不明显,也许只是家庭成员无意的语言或行为,但是却起到了积极深刻的教育效果,因为这种教育效果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是受教育者乐于并积极主动接受的,因此比三令五申的说教来的更有实效。

篇10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是参与公共生活的公民。公民的道德水平对社会发展程度有着直接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除了需要巨大的物质支持之外,更需要有现代化的、能够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具有良好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公民道德教育是公民教育的基础,在中小学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最有效的途径。公民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必须要从“娃娃”抓起,这是公民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小学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道德教育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奠基作用。道德教育是小学阶段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将公民教育与小学德育融合在一起,是提升小学阶段公民教育、德育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我国公民教育的引入走过了漫长的、曲折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教育阶段公民教育的不同侧重点。小学德育重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这就决定了这一阶段公民教育应该重在培养孩子们的公民意识,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公民道德习惯。小学德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实现德育教育、公民教育的“双赢”,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公民教育融入到小学德育课堂中弥补了公民教育缺失的不足;(2)将小学德育作为公民教育的载体突破了传统公民教育系统性不强的“瓶颈”限制,开拓了小学德育、公民教育的新途径,提升了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3)公民教育的融入有助于促进小学素质教育的转型,突出教育过程中小学生的“主体性”,逐步培养小学生独立、平等、责任、自由的意识、能力。小学德育过程中公民教育的融入,实施小学公民道德教育,是教育民主化的重要体现,是满足小学生个体发展必要诉求。将公民教育融入到小学德育,实现了德育与公民教育的接轨,是对传统德育教育、公民教育的一种创新。

二、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现实问题

公民道德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公民道德教育是小学公民教育的核心。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关键,在于其内容和形式是否适合时展,是否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是否形成了公民道德生长的生态。按照这些标准审视,当前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存在以下需要迫切化解的现实问题。

1.教育内容陈旧。

受各种因素影响,当前小学公民德育教育依然存在内容陈旧、僵化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表现为重视时事政治的教育,不重视健全人格的教育;重视先进性教育,不重视普遍性教育,道德教育基本上是“伟人教育”和“英雄教育”,较少通过普通人的生活来体现公民基本的权利、义务、责任等普遍性要求;重视道德教育的完整性,不重视教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内容大而全,但是对各个年级的内容分层不够明显;重视对小学生义务的教育,不重视权利的教育,学生守则中规定的几乎全是学生的义务,而学生的权利没有明文规定。

2.教育形式生硬。

当前,一些学校公民道德教育还停留在道德知识的传授上,把灌输道德规范、准则、条例等看成是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忽视人格的培养,不善于把道德教育与提高小学生道德价值选择的能力结合起来,公民道德教育实效性不高。为了某种短期效果而采取背诵、默写等简单生硬手段,很少以平等的姿态与小学生一起思考为什么要遵守这样的规范、为什么要执行这样的准则。教师训诫成为一种外在的约束力量,小学生机械地、被动地按照道德规定的要求去行动,长此以往,容易养成被动、脆弱甚至是虚假的道德人格,而导致公民道德价值认同和道德价值实践的困难。

3.教育方法简单。

现代德育以人为本,重视小学生内心的感悟体验,重视在丰富多彩的道德体验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的道德内化,引导学生自觉践行。但在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德育实践中,还存在教师方法简单、陈旧,公民道德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和艺术性还未能得到有效地运用的问题。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但小学课堂德育是以知识灌输为主,灵活多变、喜闻乐见的德育方法不多。在活动中体验、实践,是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最有效方法,但受各种因素影响,目前小学生公民道德实践、体验活动难以普遍开展。这些问题容易导致小学生德育认知与德育情感、德育行为脱节。

4.教育合力不强。

现在,在校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生活的中心,都受到长辈们最好的关心爱护。长期以来,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知识层面上的教育抓得特别紧,艺术层面上的教育也不放松,导致小学生公民意识的缺乏和淡化。家庭、学校、社会对小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缺乏强有力的配合,素质出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公民道德教育脱节“5+2=0”的现象。当代社会,多元经济的并存,多元文化碰撞,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增强对世界文明成果的了解,同时,其承载的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关心支持,形成公民道德教育的合力。

三、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对策思考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意义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在小学生的道德生活中,找准公民道德教育的针对性、把握规律性、增强实效性,已经成为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必须针对小学生德育的目标要求、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强、实效性强的对策,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拓展公民道德教育内容

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实现公民道德教育的根本。小学公民德育教育必须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促进小学生个体发展、道德品质培养为主要目标,明确小学各个年级段教育的具体内容,继承和发展社会文化的传统美德,注重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增强他们的公民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小学低年级要以基本生活常识、学习常识教育为主,高年级则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初步公民意识、个体道德意识方面,引导小学生来认识自然、社会,逐步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在小学阶段现有公民道德常识教育的基础上,还要顺应全球化趋势,拓展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内容,注重引导学生建构社会公共品德,从个体维度、公共道德维度两个角度强化公民道德教育,例如可以结合垃圾分类教育,把生态伦理拓展为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教育和引导学生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这不仅是现代社会人类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而且是维护人和生物生存和发展权利的道德行为。

(二)深化公民道德实践体验

小学公民德育教育效果如何,最终还是需要通过“行动”来检验。组织参与社会公共活动,是实施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实践载体。小学生参与公共活动的积极性、公共活动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小学公民道德的成败。小学生年龄比较小,知识接受能力有限,如果仅仅是进行枯燥的理论教育,往往会适得其反,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而引导小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各种各样的公共活动中去,能够让孩子亲身来体会、感受什么是道德教育、什么是公民教育,感受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给他们带来的转变,从而将公民教育落到实处。丰富多样的公共活动,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成为能够独立思考、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质疑的小公民。小学公民道德教育要基于小学生现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参加丰富多样的公共活动,将公民教育内化于心,内化公民教育情感,例如,小学高年级可以采取由学生自己来推选班干部的形式,让小学生在行使自己的权利的同时,感受公民权利给他们带来的收获,感受同学们的信任给自己带来的荣誉,从而将德育教育、公民教育的情感内化于小学生的“心”。

(三)形成道德教育民主文化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学校是一个小社会,校园文化生活能够为具备一定能力小学生践行公民道德提供条件和机会。小学阶段民主文化是社会的民主化的基础,一切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都必须要以民主文化作为保障,这决定了小学阶段公民教育的开放程度、小学阶段公民教育的成败。因此,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要落到实处,实现小学公民教育目标,必须为小学公民教育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小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必须明确各个年级公民教育的目标、重点、实施过程以及实践途径,将公民教育与他们的学习、生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到班级事务、学校事务中来,从公民教育的观望着、接受者成为公民教育的行动者、参与者。民主文化的建立为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建立民主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使他们养成尊重别人的习惯,学会与人如何进行交往。当校园生活中的民主文化成为小学公民道德的保障,公民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实施、有效实施。

(四)完善公民道德教育体系

篇11

关键词:小学;道德教育;教师素质

小学道德教育是在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施加的一种正面积极影响[1]。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阵地,应该坚持以道德教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办学方向,提高道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小学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道德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够。我国道德教育重视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学校、教师、家长三个方面。①学校重视智育而非道德教育。②教师单一地注重书本固有知识的传授。③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因缺乏经验而形成的道德教育重视度不够。第二,道德教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目前,学校道德教育不能很好地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道德教育内容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实际的思想问题。第三,道德教育形式缺乏多样性。大多数学校的道德教育单纯依靠规章制度、禁令去约束学生。小学道德教育形式缺乏多样性,过于单一和依赖教材。不少学校把品德量化作为道德教育的“常规武器”大用特用,简单地依据“做好事加分,做坏事减分”的标准评定,这样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二、小学道德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第一,学生方面。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小学道德教育工作效果不理想的内在主因是学生群体。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阶段,认知水平在不断变化,尚未能很好地认识到作为人的社会属性、权利与义务的对应,以及社会道德的要求与自己的内心需要的转换。第二,教师方面。教育改革的不断完善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的教育思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品德形成。在家长、社会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和成才的大环境下,教师是否能坚守职业理想,将道德教育的价值观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是小学道德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第三,家庭方面。父母承担着孩子最初的教育,他们的行为习惯时刻影响着子女的成长及其道德品质。如果家长不重视榜样的作用,极易使学生养成不良的习惯。大多数家长只重视对子女的物质需要满足,忽视道德品质教育。此外,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或过分粗暴,这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改善小学道德教育现状的对策

道德教育工作是长期而持久的工作,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形成合力,为学生建立一个“三位一体”的大道德教育网络环境[2]。

(一)提高学生自身觉悟能力

第一,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动机和愿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的放矢地进行。①小学生模仿力较强,可在学校和班级中树立典型。②以名人名言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自己搜集名人名言,轮流在班里就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做小型演讲。第二,培养学生知行统一的道德习惯。小学道德教育一直强调认知教育,学生会出现思想和行为不相统一的现象。归根结底,道德教育的实质就是让学生进行自我的道德约束,形成道德认知,并试图将它转换为有意识的道德行为,道德教育才产生实效。

(二)加强情感教育

小学生道德的形成以情感为基础,自我道德品质完善需要自我意志的激发,不论是追求真理,还是学习相关知识,个人感情因素对道德品质的形成都能起到促进和催化作用。加强情感教育,激发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学会爱,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三)提高教师道德教育意识和自身素质

第一,教师要增强道德教育意识,坚持教书育人。教师是学校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教师的行为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第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不仅需要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还需要用自身的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长期和学生相处,他们的言行自然会被学生模仿。因此,教师需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使学生能以教师为榜样进行自我教育,将外在的道德行为内化为道德品质。

(四)提高家庭道德教育意识

在实际教育中,家庭教育重智轻德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教育者应积极地引导家长,提高家长对孩子道德教育的重视度。具体来说,家长需要重视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亲情教育、感恩教育,注意孩子责任感的培养。总之,小学道德教育的良好开展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顺利落实小学道德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相互配合,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正群.试析心理学领域中的德育策略:对学校德育中心理关注的理性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3):14-15.

篇12

关键词:幼儿教育 道德教育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105-01

一个人的性格如何,很大程度上受到幼儿阶段教育的影响,学校能否针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能否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针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也是满足社会需求的途径。在幼儿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的今天,道德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认清幼儿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总结出正确的、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幼儿道德教育现状分析

道德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不断普及,很多幼儿园教师都认识到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采用不同的方式开展了一定的道德教育,努力为幼儿创建良好的道德环境,让幼儿能够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和生活习惯,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为幼儿搭建学习道德教育知识的平台,在教学活动中给他们实践道德的机会。目前我国大部分幼儿园都在努力朝着全面开展道德教育的目标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对幼儿道德教育认识不全面、不深入,导致幼儿道德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这些问题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不同方面。例如一些教师开展道德教育仍然采用C械灌输理论知识的方式,道德教育知识本身就是比较抽象的,这种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也没有为幼儿学习道德知识创建良好的氛围,导致道德教育效率低下,效果不尽如人意。并且目前幼儿教师的入行门槛逐渐降低,一些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难以保证。这些问题都对幼儿道德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而社会对幼儿道德教育越来越关注,因此幼儿教师必须重视对幼儿的道德教育,不断总结适合幼儿的道德教育方法并付诸实践,让幼儿在良好的氛围中受到道德熏陶,形成健全的道德品格。

二、幼儿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在多元化的文化发展进程中,幼儿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幼儿教师必须对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有正确的理解,采取恰当的方法针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1)幼儿道德教育促进个体发展。幼儿时期是一个人道德观念、性格特点形成的起始时期,道德是促进个体成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幼儿时期的道德教育对幼儿个体发展有关键影响,不论是学校的道德教育还是家庭的道德教育,对于幼儿今后的发展都有关键作用。

(2)幼儿道德教育能够让幼儿形成正确的行为品格。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导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关爱甚至达到了溺爱的程度,因此产生了很多以自我为中心意识强烈的孩子,他们的行为、修养都不符合社会道德标准,是目前社会舆论广泛关注的一个群体。因此从幼儿时期开展道德教育,能够切实培养他们的道德是非观,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道德教育中,教师应该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3)幼儿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幼儿道德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教师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鼓励幼儿相互沟通交流,让幼儿掌握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此外,幼儿父母和教师都能起到榜样作用,在家中父母也可以为幼儿营造良好的道德体验氛围,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并不断发展。

三、幼儿道德教育的实施

(一)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将生活实践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针对幼儿喜欢的事物恰当地进行道德教育渗透,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促进幼儿萌发热爱家乡、热爱同学、尊重教师和父母的优良品德。教师的教学活动、家庭的日常生活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能够起到非常显著的道德教育效果。

(二)通过各种活动进行道德教育

幼儿们都非常喜欢看动画、听故事、看图书,教师可以运用这些辅助手段开展道德教育,让幼儿阅读并分析书中人物的行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例如在《玲玲的草帽》这个故事中,主人公的帽子不小心被风刮走,她的小伙伴们都帮她捡草帽,这是助人为乐的典型例子。幼儿们通过阅读和听故事,建立正确的道德行为标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通过活动开展道德教育是直接的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三)家庭和幼儿园的紧密联系

幼儿园和家庭要协调一致,对幼儿进行全面的道德教育,幼儿园应该定期召开家长会,定期进行家访等,组织幼儿进行社会活动,如为社区的老人们表演歌唱节目等,帮助幼儿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

四、结语

综上,对幼儿的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幼儿教师要对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有正确的理解,采取恰当的方式渗透道德教育,和幼儿家长共同开展幼儿道德教育,才能切实提高幼儿的道德修养水平。

参考文献:

篇13

一、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

上世纪80年代,日本一改原来以“智、德、体”为序的教育目标,将道德教育放在了首位。1989年2月,日本对学校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将道德教育的目的规定为“是把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念体现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具体生活之中,培养作为创造富有个性的文化、致力于民主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主动为和平的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1]在《21世纪的教育目标》中,日本明确地指出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只有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才能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日本的道德教育以培养“面向世界的日本人”为目的,以塑造完美的人格为目标,主张人们应当热爱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价值,注重劳动与责任,成为富有自主精神、身心健康的国民,成为国家与社会的建设者。国家主义、自由主义和国际主义是当代日本道德教育的三个明显特征和内容。

二、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范围

我国的学校教育包括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甚至还有法制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国防教育、学风教育、青春期教育、礼仪训练等等一系列内容,称之为大道德教育。而西方国家则把道德教育与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政治教育区分开来,日本亦如此。日本学校也有政治教育,但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有严格的界线,并未被笼统地称作“道德教育”。日本小学道德教育的目标在课程教学大纲中得到了确认,其提出道德教育是把尊重人的精神有效地应用在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具体生活之中,努力创造富有个性的文化和发展民主的社会及国家,为培养能为和平的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日本人而奠定道德的基础。其道德教育内容正是道德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目的在于通过道德教育过程提高儿童的道德修养。而关于中学生则提出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1.形成好的生活习惯,调节适度,能身心健康地生活。2.有更高目标,有理想,有勇气,有脚踏实地干到底的意志。3.重视自律精神,独立思考,具有责任感。4.爱真理,求真实,期望实现理想。5.总结回顾自己进步的同时,发展个性,以求充实人生。

三、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类型

现代社会生活丰富复杂,社会职能分化增多。与此相适应,调节社会生活的道德规范有私德、公德和职业道德之分,学校教育也包括私德教育、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私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私人生活方面的道德意识,养成其与他人交往的道德行为习惯。公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国民公德及社会公德意识,养成其符合国民公德、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职业道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养成其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行为习惯。小学教育主要是私德教育和公德教育。日本更重视公德教育,他们认为公立学校的道德责任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意识,私德教育主要由家庭负责。

从日本小学道德课教学大纲的内容看,日本小学道德教育非常注重个人道德修养、道德意识、道德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但日本社会公共生活极为丰富,注重个人私德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公德意识,尤其是强调具有作为一个日本人的觉悟,愿为国家的发展尽力,甚至进一步提升到对于全世界的人们具有正确的理解和热爱的心情,希望成为一个能对人类幸福做出贡献的人。

四、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计划的制定

文部省规定,学校的总体计划、学年年度计划和道德课的教学计划必须根据德目制订。其目的,一是使道德教育与整个教育目标和学校全部活动联系起来,二是使学校道德教育重点与学生、学校、地区的情况联系起来,三是使道德教育课与各科教学和特别活动联系起来,从而使道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学校的总体计划是按照通过学校的整个教育活动进行道德教育的原则,根据学校和地区社会的实际情况制定,包括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学校各部门的作用和任务等方面的内容。而年度教学计划则包括本年度的德育目标和教学方针、各学年学生的道德情况、各学年的重点设想等方面的内容。道德课的教学计划是每个班级根据年度教学计划所规定的主题和资料制定的道德教育教学方案,一般由班主任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制定。日本强调学校抓好道德教育总体计划和年度教学计划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通过学校的整个教育活动,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以提高道德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五、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层次

与我国一样,日本学校道德教育也包含理想、原则、规则层次等内容,相对来说日本学校道德教育中道德规则和道德原则教育的比重较大。他们的道德教育重视在最低限度的要求上对学生行为的约束作用。他们的道德课教学大纲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日常行为道德准则作了详细规定,通篇内容都是从具体、细微的方面把学生导向对善和美的追求。如尊重生命,端正礼貌规矩,整顿好日常生活,尊重自己和他人自由,行动诚实,热爱正义,爱护大自然,尊重美好和崇高的东西,体贴弱者和不幸者,理解别人的心情和立场,爱护公物,敬爱家中和学校中的人们等等,都是通过道德倡议指导学生的行为。

日本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由四个方面组成:关于自身方面的内容——良好的生活习惯,坚强的意志,自主性和责任感,探索真理,发展个性;关于与他人的关系——理解与言行举止,体贴他人,相互信赖,健康的异性观,宽容与谦虚;关于与自然的关系——热爱自然,丰富情操,尊重生命,人类关爱;关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热爱集体,履行职责、义务与公德,正义,勤奋与奉献,热爱家庭,孝敬父母,尊师爱校,爱国心,热爱乡土及世界和平。1977 年7月,文部省颁布《日本小学道德课教学大纲》和《日本中学道德课教学大纲》。它们根据《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制定,确立了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学校道德课教学内容。其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由三个方面28个科目构成。根据不同的年级段,将小学所必须实现的28 个重点指导项目进行组合,分别落实到要求层次不同的低、中、高年级,并且三个年级段的要求和目标有明显的连续性。

由此可见,日本对不同年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与要求层次化、序列化的特征保证了其教育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六、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品德结构

一般认为,品德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构成的综合体。道德认知是产生道德情感的必要条件,没有认知就不可能有道德情感。同样,缺乏道德意识支配的行为无论实际产生何种令人满意的结果都不是道德行为。反之,一个人道德知识不论有多么渊博,若无切身体验或情感的介入,都不会有任何行动,或者一个人光有善意,却无坚决执行善意的性格力量,那只不过是一种伪善,即使有道德知识和道德情感,不付诸行动,依然构不成一种美德。与品德构成相对应,学校道德教育内容包括: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且这三方面的工作不能割裂开来分别进行。

对比日本学校道德课教学大纲可以发现:相对于知、情、行三方面的道德教育,他们更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和道德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某些一般的道德精神。在道德教育内容的条目中,中高年级都增加了考虑、理解、批评、判断等具体要求,如理解相互尊重的礼节的重要性,正确理解物质和金钱的价值,不盲从他人的意见和行动,考虑自由与责任的关系,经常反省言行,深思熟虑地行动,创造新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常规和规则的意义,正确理解权利,认识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等等。可见,日本学校道德教育注重道德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恰恰是学生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准提高的根本方式。

七、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拓展

日本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受西方国家影响,重视通过情感等潜在因素对未成年人进行渗透,是“看不见的道德教育”,具有隐性化特征。如除对于授课教师在仪表、语言、职业道德上有严格要求,利用潜在因素影响外,日本学校根据不同学科的知识结构、内容特点还明确规定了应培养学生具备的思想品质。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而又广泛,从与道德教育有关的课程来说,它还包括公民科、伦理科、社会科、修身科、生活指导课和劳动课等方面。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学校道德教育内容除了传统的生活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劳动纪律、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以外,又有了新的拓展,如个性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

个性教育是日本战后民主主义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战后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1947年日本《教育基本法》明文规定,“教育必须以完成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尊重个人的价值,培养独立自主身心健康的国民。”他们所说的个性,不仅仅是指个人的个性,而且也意味着家庭、学校、企业、国家以及时代的个性。最重要的是打破划一性、僵化性、封闭性等弊端,树立尊重个人、尊重个性、自由、纪律、自我责任或意识,也就是确立重视个性的原则,尤其是个性教育中包含有自由自律、尽职尽责的教育内容,使它有别于西方国家倡导的个人中心主义和个人自由主义。

为了培养国际社会中可以信赖的日本人,日本文部省从1953年起实施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实验学校计划,并且通过修订学校教学大纲,把高中的“社会”科目重组为“地理、历史”科目和“公民”科目,把其中的世界史由选修改为必修,改善充实小学、初中的外语和有关科目,积极推进学校的国际理解教育。日本《中( 小)学道德学习指导纲要》对此也有明确规定,如小学要求“尊重并正确地理解外国人,做一个对人类幸福有 用的人”。在他们看来,“只有做一个真正的国际人,才是一个出色的日本人”。为了迎接国际化时代的到来,他们要求学生在深入了解本国文化的同时,也要了解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各个方面,学会与外国人密切往来与友好相处,树立日本人的形象,为国际社会做出贡献,以取得国际信任。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内容值得我们借鉴,我们或许有必要对道德教育内容进行一些调整,一方面需要对学校道德教育内容进行分类分层,使之符合该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并形成清晰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道德敏感性、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借助于理性的力量,形成自己的道德信念、道德精神,以便进行道德选择。同时要加强道德规则教育,改变那种“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充分发挥道德规则的指导性和约束力。

参考文献

[1] 聂火云.中日小学道德教育内容之比较.新余高专学报,2002(12).

篇14

(一)内容的不足:重私德轻公德德育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家庭道德教育的目的的实现,家庭道德教育的任务能否完成。新生代农民工表示,他们平时更多的教育子女要孝顺父母、孝顺爷爷奶奶、要尊老爱幼、听老师的话、不说谎、不打架等,以及遵守交通规则、团结友爱等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至于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等这种“公德”教育却很少在家庭中刻意提及,认为这些应该由学校老师进行教育。有些农民工家长甚至曲解了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就是要教会孩子处事圆滑,中规中矩,明哲保身,因为他们自己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在走访过程中,当被问及“是否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问题时,很多新生代农民工都表示“不知道”,能把24字核心价值观背出来的也是少之又少。十的召开,开启了新阶段和新征程,标志着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传统道德中的某些精华被重新提及与重视,新的道德判断标准出现,此时,当代社会所需要的爱国主义、诚信、责任心、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等“公德”内容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来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方向和指导,加强他们的公德教育,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现代公民意识等,对于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一份子、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也是尤其必要的。

(二)方式的单一:重言传轻身教教育方式深刻影响着教育的效果。新生代农民工家长的家庭道德教育方式呈现单一的特点。在调查走访过程中,笔者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家长对孩子的家庭道德教育方式与父辈相比,虽态度言辞缓和了很多,但依然呈现单一的特点,重言传轻身教,主说教缺引导。在被问及“您平时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主要通过什么方式”时,依然有68.5%的人选择了“说道理”。大多数年轻农民工虽有意识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却忽视了自己的身教,他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得把教育停留在口头上,轻则“老生常谈”“喋喋不休”,重则“厉声喝止”甚至“棍棒以对”,比如被问及“如果发现孩子做了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比如说脏话)时,您一般会如何做”这一问题时,还有33.5%的人选择了“厉声喝止”。事实上,要知道,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他/她行为的对与错,善与恶,其实反映的正是家长的教育方式。有些农民工家长甚至自己都没有做好表率,在家里口无遮拦、爆粗口、乱发脾气、抽烟、熬夜打游戏等,回头发现自己的孩子有道德失范行为出现时还觉得不可思议,殊不知正是日常生活中自己的那些不良道德行为对子女的成长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事实上,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教育,不仅仅是靠理论来支撑,更应该在实践的过程中贯彻实施。给孩子讲一百个大道理,不如身体力行地成为孩子学习的道德榜样。

二、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道德教育问题的成因检视

(一)社会外部环境纷繁复杂,使家庭道德教育面临挑战

1.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影响着家庭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实惠,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使得一些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现实生活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受到很大的冲击,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等正日益朝着功利化、物欲化的方向发展,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和变异,过于迷恋对物的崇拜、享受与占有,而对财富的获得方式,却不受人们太多的关注。年轻的新生代农民工们,自身面对这些挑战,都有些招架不住,时有困惑,因此势必影响对下一代道德品质的培养与教育。

2.信息化的负面影响冲击着家庭道德教育的原有功能随着社会的信息化,电脑和电视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辛苦工作一天的新生代农民工们,回到家往往通过上网看电视来缓解工作压力,忽视了对孩子的精神关爱,导致父母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时间大大减少。还有些新生代农民工整日工作忙碌,疏于对孩子的管教,同时孩子因为没有朋友,长期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便会将空余时间也大量花费在看电视、打游戏上。加之对于网络、电视、报刊、电影等处于迅速发展阶段的媒体缺乏有力的监管和约束,幼小的孩子很容易受到电视网络的影响,比如连云港市一男孩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剧情,与小哥俩做“绑架烤羊”游戏,导致兄弟俩被火严重烧伤事件。这些悲剧让人想都想不到。有时候,家庭道德教育在无孔不入的媒体介质面前,对一些负面影响往往防不胜防。

(二)教育主体自身困难重重,使家庭道德教育力不从心

1.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低,子女德育资金投入少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刚刚在社会站住脚,自身的经济实力并不雄厚。由于没有技术专长、没有工作经验、流动性强,他们大多只能在低端劳动力市场上就业,工资起点低,涨幅小,增速长期滞后于城镇居民收入和国家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这样,与市民收入和城市消费水平相比较,绝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明显偏低,而且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新生代农民工家长在子女上学、就医等诸多方面还需要支付比当地市民更多的成本,所以生活压力较大。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活资金的不充裕,直接限制了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教育,包括道德教育的投入。在被问及“您会给孩子买一些专门关于道德教育方面的故事书或者影像资料”的时候,有59.5%的人选择了“基本没买过”;而“不买的原因”中选择“工资就那么点儿,哪还有闲钱买这个”的占到52.9%。

2.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低,子女德育质量难提高文化水平不高的新生代农民工很难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他们对随迁子女的教育知识主要来源于自身经验和自己小时候接受家庭教育的经验,留心观察不难发现,很多采用“暴力手段”进行教育的年轻的农民工家长,自己小时候就多半成长于“棍棒教育”,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没有人告诉他们到底什么才是科学的教育手段,他们就会潜意识里套用父辈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当被问到“您觉得自己做的不好(在子女道德教育方面)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时,33.5%的家长认为自己“缺乏方法,想教育却不知从何下手”。一些年轻的农民工家长的教育方法也有待商榷,他们有的往往只会告诉子女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于为什么这样,他们却很难解释清楚,使得孩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态度和蔼时,孩子一般能接受;但如果家长管教时缺了耐心,态度比较专横时,孩子往往会心生反感,甚或引起叛逆之情,进而对父母的管教产生抵触情绪,长此以往,家庭教育效果必然不佳。

3.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压力大,子女教育时间难保证教育子女,督促指导他们学习需要较大的时间、精力投入。尽管现如今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性质、工作时间的要求较老一辈都更高,他们的工作环境较上一辈也有所改善。但由于自身技能水平的限制,他们大多仍在低端的劳动市场就业,工作时间相较于城市里的普通单位工人更长。在调研中,问及被访人员“您觉得自己做的不好(在子女道德教育方面)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时,46.5%的受访者表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而且有时候新生代农民工家长由于压力大,一些不好的情绪也会被带回家,带给孩子。被问及“当工作上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会将不好的情绪带给孩子吗”,有47.5%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偶尔有过”,32.5%的人“没注意过这个问题”。劳动时间过长,强度过大,使得农民工工作之余可以支配的时间和精力很少,休息的时间都没法保证,更别说静下心来好好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了。

三、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道德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切实提高农民工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的效果,进而改善农民工的生存状况是全社会的大事,是一项涉及面极广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完成好这项工程,需要构建“国家—学校—社会—家庭”四位一体的道德教育体系。需要各方同心协力,群策群力。

(一)制度政策扶持,为家庭道德教育保驾护航道德建设离不开国家的顶层设计,新生代农民工家庭作为弱势群体,离不开相关政策制度的扶持,因此,国家层面应该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加强制度监管,为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进行家庭道德教育提供政策支持。比如以十的召开为契机,逐步推进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降低准入门槛,使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农转非”,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提供各种福利待遇。同时也要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来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对随迁子女家庭道德教育的进行,包括《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些基本法律法规。还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保证新生代农民工家庭的基本生活为出发点,建立健全涵盖生育、医疗、失业、养老保险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使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免除一些后顾之忧。

(二)家校通力合作,为家庭道德教育创新形式家校合作在道德教育中始终是备受关注的措施。因为学校本身也承担着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责任,且学校有其一定的优势,能掌握道德教育的大方向。因而在孩子的道德教育方面,家庭和学校在观念和目标方面首先必须达成一致,然后运用各自优势,相互配合,才能真正起到理想的效果。作为学校,应该不断拓宽渠道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要倡导年轻的农民工父母们科学地进行家庭德育,通过家访、印发告家长书等形式,介绍、推广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编写一些简单易懂的册子给农民工家长,给他们以技术上的指导。反之,作为新生代农民工,要主动与子女所在学校取得联系,要多跟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每次的家长会要争取参加,积极地和班主任配合,发挥家庭德育的实效性。

(三)整合社区资源,为家庭道德教育添砖加瓦良好的社区环境有利于家庭道德教育的开展。新生代农民工家庭聚居相对集中的社区或街道应加强社区及街道环境的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橱窗进行先进文化和文明道德宣传;大力开展社区服务,建立社区的阅览室和活动室,积极组织新生代农民工和子女进行有意义的活动,融洽亲子关系;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家庭与当地市民家庭间的沟通交流,加深彼此了解,增进彼此感情;有条件的社区可以尝试创建有关家庭道德教育咨询室,真正服务于新生代农民工家长,及时为他们进行家庭道德教育支招等,努力营造一个环境干净整洁、民风文明友好的社区氛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