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范文

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

篇1

一、发展经济

发展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发展是第一要务,不把经济发展起来,建设新农村就缺少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经济支撑。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之所以把“生产发展”放在五个方面要求的首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物质基础的支撑,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效,能取得多大成效,最终要依靠发展生产来决定。生产上不去,经济不发展,基础不牢固,新农村建设的其他目标就实现不了,建设新农村的宏伟蓝图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所以必须把发展生产放在第一位,作为首要任务。另一方面,生产发展的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过上好生活。只有让农民富起来,使农民口袋里有了钱、过上了富日子,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能体现以人为本。因此,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农业为主的欠发达内陆乡镇,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首先要坚持市场化取向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吸收力和竞争力;其次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其三要拓展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塑造“绿色经济”形象。

二、办实事

为农民办实事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新农村建设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从总体上看,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这两方面的问题。农村基础设施方面,农民最关心的是“水、路、气、电”四件事,因此,建设的重点是要让农民喝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走上更加顺畅便捷的路,用上安全清洁的燃料,用上既经济又有保障的电。作为地方政府,我们要围绕“水、路、气、电”这四个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实际问题,整合资源,加大投入,为农民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给农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当前,发展社会事业的重点是努力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强化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发展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主的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三、提高农民素质

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创新四个因素。其中人力资源是最关键要素。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最终目的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在这个伟大而神圣的历史工程中,农民无疑是主体,是发展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最重要资源,是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史无前例、前无古人的伟大工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

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应着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据调查: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平均受教育年限约为7年,其中文盲和半文盲也占了相当一部分。大量低素质人口集中在农村,直接制约了农业发展、农村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此同时,我国农业技术人员也比较缺乏。这显然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因此必须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同时针对农技人员严重短缺的现状,实施和推行农村科技人员下乡驻村制度,使科技人员长期蹲点服务,面对面、手把手地教农民种、养技术,传授和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还应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当前广大农民渴望掌握新技术,渴望提高产量,渴望致富,但是由于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理解、接受新技术方面困难重重,更不要说应用新技术,实现科技致富了。广大农民对旨在致富和提高生产技能的教育培训具有强烈要求,他们对职业教育需求的焦点还是在提高自身收入上,对投资少、见效快、易掌握的实用技术比较看重。所以,培养新农民,必须大力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通过教育和培训,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武装农民,使现代化农业新技术迅速渗透和扩散到农业生产中去,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与此同时,还应使农民掌握1—2项相关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和水平。

四、创新工作方法

建设新农村使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实践证明,沿袭旧的观念、旧的工作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日益发展的农村工作需要,作为新时期的农村基层干部,要善于结合工作实际,切实转变观念,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探索新时期农村工作新途径,对当前农村工作,应做到“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说服教育。说服教育,是推动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必要手段,是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主动采取定期组织学习、专题培训、上门座谈等办法和办板报、听广播、看电视、发传单等多种形式,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对农民进行深入的说服教育。

二是坚持示范引导。示范引导,是教育农民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执行党的政策,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方法。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广大乡村干部要自觉实现自身转变,要从以前的指挥员转变为运动员、引航员,当好农业技术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带头人和引路人。

三是坚持主动服务。提供服务,是转变农村基层组织职能,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客观需要是税费改革后,乡镇职能由职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需要;乡村干部主动从行政命令式的管理者,转变为扑下身为群众的服务者,要切实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变管理为服务,为充分发挥农民生产积极性、创造性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篇2

关键词:公共服务机构 乡镇政府 新农村

建立乡镇公共服务型机构是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基层的乡镇政府往往是直接与农民相接触的,他们能够更方便的了解到农民的需求,知道发展中的问题所在。如果没有政府的指引农民自己可能还有走不少的弯路。所以,新农村的建设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要深化的改造好政府的服务能力,为经济发展起到护航的作用。

一、强化乡镇公共服务型机构的必要性

(一)乡镇公共服务性机构的重要作用

新农村的建设不是单靠农民和一些农业企业就可以改革成功的,它涉及到多个方面的问题。而作为国家的基层领导,乡镇政府是直接与建设新农村的农民相接触的,他们是农村发展的引领者。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他们也是国家政策的实施者和组织者。

同时在许多的基础管理上,经常会出现缺位与越权的情况发生,比如在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公共医疗卫生的普及上、义务教育的执行上很多地方的乡镇政府都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还有些地方为了片面的追求业绩不顾损害农民的利益,动用公共资源向农民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比如有的乡镇连基础的文化娱乐设施都不去建设,反而要求建设超出标准的体育馆,健身馆等,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劳民伤财。因此,强化乡镇公共服务型机构职能势在必行,这样才能避免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从原先的管理一切转变到专心的为建设服务听取农民的意见,帮助农民创业一心为发展农村的经济而服务。

(二)乡镇机构可以有效的解决现今的问题

在我国,农村的问题,农民的问题始终是影响发展的大问题。目前我们的农业基础还没有达到一个稳定的程度,农民人口的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特别是城乡的收入差距和生活差距都很大,因此必须要进行农村的改革,进行新农村的建设。

只有使得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富裕了,我们才能真正的做到经济的腾飞,因此必须要实行农村的现代化进程的建设。为此要做到统筹新农村的建设,基层机构的服务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提高乡镇的公共服务能力与水平才能更好的进行农村建设,因此促进,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势在必行。

二、乡镇公共服务型机构建设的强化

建设公共服务机构的意义就是更好的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这就要求政府把自己的职能进行一个转化。其中涉及多个方面:

(一)提升公共服务意识

为了更好的做到为民服务,就要确定一个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它必须是为民服务的,必须把农村的建设放在第一位,当机构与建设的利益相冲突时,要把建设新农村放在第一位。因为服务的本质就是在于其公共性,广大农民群众,新农村建设才是公共。

在政府行使公共权力时要求其不能想计划体制是一样,什么都进行干预。对于一些农民的企业或者引资都要本着服务的态度去进行,不能强加干预,尤其是市场经济和公民的领域,比如一些地方经常性的直接干预经济事物,用行政命令来引导农民,比如强制的提倡经济作物的种植,有些乡镇管理人员并没有从事农业的经验,并不了解农作物的生习惯,只是一味跟风,从而导致了经济的损失更引发的广大农民的不满。同时要在机构的运行过程中,应极力的避免权力滥用,损公肥私的现象发生。

(二)强化乡镇基层的实际权力

现在乡镇与上级的权利划分并不是很明确,在一些时候上级机关并不能准确的了解农村中发生问题的原因,盲目的进行指导从而导致问题的扩大化。现今对于这样的情况要坚决避免。把过去乡镇基层责任大,权力小的问题解决掉,合理划分上下级权利问题,对于上级的一些考核、将各个乡镇进行评比的情况坚决杜绝掉。使基层有相当的权利来执行新农村建设,避免上层机关的过度干预。

(三)解决机构臃肿的问题

过去的政府机构总是存在是部门多,职能少的问题,一个部门往往起不到什么作用但就是设立在哪,一个部门明明有几个人就够了,但却往往却有着许多人。这样经常回导致大家相互推脱的现象发生,对于工作相互推脱,出了问题也相互推脱,导致行政能力低下,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所以现在就要求,乡镇机构进行精简,因地制宜的进行改革,应该撤除的部门马上撤除,应该补进的部门马上加强。实现专业机构专业化,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

(四)加强人员的管理

相比之下乡镇政府的工作人员,素质普遍低于城市中的政府机关,这也导致了乡镇政府管理人员的能力不够。不少的管理人员和干部并不具有市场经济的管理知识,只是对于原有的计划体制有着相当的了解。为此必须加强乡镇工作人员的能力建设,对于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对于一些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相关人员进行精简,和从新任命。想要使得新农村的建设快速有效,就必须,调整人员结构用先进的工作方式代替原先的落后的老办法,做到从单向的领导到双向的互动。

三、结束语

乡镇公共服务型机构的建设强化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先进理念,它与新农村的建设紧密相连,直接相关。新农村的基层管理如何变革,特别是服务性机构的转变对新农村的建设起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金太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对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4(10)

篇3

一、对乡镇党政正职,注重抓好思想政治建设,提升”八种能力”。4月中旬,举办了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培训班,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正确权利观、正确政绩观、正确群众观以及理想信念、“两个务必”、公道正派教育。8月上旬,组织他们观看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中国国情调查研究中心主任刘吉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总结和再思考》录像。8月中旬,县委又组织40名乡镇党委书记、40名乡镇长到江西赣州考察学习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到湖南浏阳参观城镇开发,听取经验介绍,开拓视野,启迪思维。通过一系列理论教育和实地考察,有力地提升了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审时度势、学习创新、领导发展、科学决策、依法行政、执行落实、为民服务、修身从政八种能力。

二、对任职时间较长的“副职”,注重激发创新意识,防止出现“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不良倾向。今年4-5月,县委分期分批对乡镇“副职”进行了集中培训。对一批任职时间较长的“副职”,重在对他们进行创新意识教育,引导其围绕新农村建设,在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工作取向、工作方式等方面创新。如在参政设谋上,要求每名“副职”每月要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或乡镇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1-2条意见和建议。自5月份以来,先后有351名“副职”提出意见或建议2210条,其中90%以上的被采纳。

三、对新进班子的年轻干部,注重抓好优良传统教育,避免出现进入角色不快、自我要求不严等现象。对56名新进班子的年轻干部,除了组织其参加县委党校培训班,进行“两个务必”、学习《》、学习先进典型外,县委还要求,每人每月要撰写思想和工作情况汇报,交县委组织部备案,便于组织上及时了解情况。自5月份来,县委组织部先后对48名进入角色较快、自我要求严格的年轻班子成员进行了谈话,肯定其成绩,鼓励其再接再厉,再创佳绩;对7名进入角色较慢、1名自我要求不严的年轻班子成员进行了谈话诫免,指出缺点,提出要求。

篇4

某镇乡村振兴示范点工作总结

五村村位于小河镇中心地段,该村距圩镇1公里,S454省道、X064县道穿境而过,交通便捷。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676个居民户,2703人,党员38人,2019年人均收入6000元,是一个以生产蔬菜、水稻为主的农业村。自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我镇重点围绕“产业引领、文旅结合、秀美乡村”三个关键词,着力在五村村打造乡村振兴小河样板。现将我镇五村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我镇严格按照“七改三网”、“8+4”建设要求,重点抓三个方面。一是村组道路建设工作。现完成建设点周边入户便道整平路基300平方米。同时硬化广场铺贴400平方米,路基平整回填碎石1480平方米,改水沟500平方米。二是环境整治亮化。下卫、中间屋等建设点上所有空心房、牛栏、厕所已全部拆除到位;已完成外墙粉刷5000平方米,外墙漆已完成7500平方米,铺盖琉璃瓦300平方米,砌挡墙90平方米,回填绿化种植土450平方米。三是抓庭院美化工作。组织民工出工清理路边柴草、垃圾300余堆,购置垃圾筒10个。基础设施的建设,解决了五村村最想解决,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打牢了五村村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基础,增强了发展能力。

目前,五村村乡新农村建设正紧张有序地向前推进。后续将会添置文体娱乐基础设施,建设鱼塘等项目使阵地规范化建设上档升级。

篇5

关键词:农业农村;财政收支;农业经济发展;关系

目前,中国已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推行乡村振兴战略,而从实际出发,国家需进一步提高对农业农村中财政支出情况的重视程度。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农业农村建设力度,在党的领导以及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在农村建设中的部分领域已取得显著成效,然而仍需提升对农业部门财政支出情况的重视程度,这要求相关政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重视农业发展领域,换言之,针对农村财政支出情况,应制定出相关方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障深入贯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一、财政农业支出及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财政农业支出简述

财政农业支出笼统的概念是:财政资金在农业农村生活中各领域的开支情况,其资金广泛用于农业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主要体现在农业部门日常事务开支,主要包括农业生产部门中一些公共政务生活开支以及一些事务行政部门在进行公共服务过程中的必要支出,该领域的基本原则是要求财政收支情况与国家现行的财务管理政策一致,即农业农村相关财政部门(特指)乡镇级及以上政府在开展政务工作中的行政管理费用以及日常政务生活中的各项指标资金都由国家财政部门进行详细预算,并进行资金的合理运作。第二,主要体现在将资金投入农业生活中公共设施建设方面。随着中国科技水平不断增强,国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农业部门作为国家发展重点,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更应得到重视,因此国家在完善农村电路网以及道路建设等公共设施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而该领域也是资金支出数额最大的区域。此外,还包括对公共设施检测以及维修保护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其是财政农业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促进了财政农业收支的多元化。第三,主要体现在教育机构建设等农村素质教育方面,随着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实施,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小学建设,因此会逐渐增加在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

(二)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就目前形势而言,农业农村各项设施基础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农业支出,因此财政农业支出在农村日常生活中具有较高的地位。通过财政农业支出概述不难看出,在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受经济环境以及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国家农村经济结构不尽相同,但财政农业支出可以在经济发展层面进行有效调控,致力于农业经济增长环境建设,从而保证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领域进行深入稳定发展阶段,进一步完善农业方面基础设施,确保农业生产产业化的不断提升,致力于新时代高科技水平以及高生产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二、中国财政农业支出领域发展现状

(一)财政农业支出水平的总体发达程度较低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国家逐步重视财政农业支出发展问题,但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国家农业财政支出量不足、财务农业使用水平发达程度较低、资金管理问题较为分散、资金使用效果不理想以及无法有效提升资金凝聚力等,导致资金运用方向在不同部门之间略有差异,无法充分彰显其财政农业支出水平。自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国家不断加大财政农业支出方面投资力度,自国家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各地政府在农业农村方面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开始将社会主义建设重点逐步由城市转移到农业农村发展。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农村财政支出方面投资力度,但就当前现状而言,中国财政农业支出水平仍然无法达到国际统一标准,农业农村相关规定实施力度不够,财政农业支出增长量未达到预期目标,无法促进农业农村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财政农业支出问题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虽然政府在不断加大农业农村领域投资力度,但从当前现状不难看出,国家对农业农村建设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且资金支出结构不合理。分析历年发展数据发现,第一,国家在财政农业支出领域中对行政方面的资金支出量较大,对其他农业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量不足,严重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度。各地政府需要意识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投入;第二,在财政农业支出问题中,相关政府对农业生产领域的支持力不够,换言之,财政农业支出在农业生产技术建设方面的资金支出力度不够,缺乏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中国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实际应用中所占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普遍需求,无法充分解放国家农村生产力;第三,财政资金支出途径较为单一,相关政府创新力度不够,资金投入往往过于随意,未按照相关标准制定具体的发展目标。

(三)财政农业支出领域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

目前,国家在开展财政农业支出工作过程中主观性较强,无法有效规范资金支出,导致国家部分农村在资金管控方面缺乏相应力度。相关政府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方针时,由于对资金管控缺乏集体性要求,从而使整个资金管理区块较为分散。具体来说,在开展财政农业支出工作时,涉及部门较多,农业生产及管控的相关部门数量较多且标准不一,使各级政府之间开展工作较为独立,导致在实际资金投入中各部门之间开展工作的角度不同、力度不一,对工作效率造成负面影响,无法充分发挥财政农业支出工作职能,同时也会使财政工作出现较大漏洞,增加资金流动风险,而且由于资金流动数据庞大,给一些品行不端的工作人员提供了可乘之机,从而增加腐败风险。

三、针对农业农村财政支出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

(一)加大对农业财政支出工作监管力度

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国家财政农业支出工作中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相关部门要在保证工作正常开国家农业财政支出工作受政策的约束性较强,但在当下农业农村发展中,该领域缺乏完善健全的管理机制。规范财政农业支出监督工作,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在财政农业支出使用过程中进行监管,确保财政农业资金的投入能对农民生产生活产生实际效用;第二,加大财务支出力度,确保资金充足性,保障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从而不断提升发展质量,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第三,在具有充分物质保障的前提下,注重相关方面的政策制定,明确发展目标。

(二)不断优化该领域产业结构

为确保财政农业支出能最大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要进行农业财政运用结构优化工作。目前,国家农业财政支出大多侧重于对行政事业的投入,忽略了农业农村实业经济发展,因此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相关政府在开展农业农村发展工作过程中,要将农业设施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时交通设施亟待完善,否则将严重阻碍农产品进入市场,从而制约农业农村新发展,此外,由于交通不够便捷,使农村与外界的联系较为困难,对此,当地政府应将发展重心转移到完善交通设施上来。总体来说,农业财政支出问题是一项覆盖范围极广的工作,因此相关政府要明确自身发展职责,立足于时展大局,从长期来看中国农业农村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相关工作人员要注重树立创新意识以及思想素质意识,拓宽发展渠道,开放创新型发展新格局。

(三)完善相关管理机制

为确保财政农业支出工作能有效地促进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第一,应不断健全相应管理机制,以制度手段开创中国农业农村新型发展格局,具体来说,在财务农业支出管理部门中,要杜绝政出多门的现象,统一管理部门的同时,要结合各地发展实际,不断完善农业农村管理机制,坚持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的有机统一,避免财务资金区域化以及板块化,坚决避免资金重复投入以及发展要求不一等现象发生,提升资金流动性,保证财政农业支出工作的工作效率,提升财务农业支出工作的优越性。第二,健全监管体系,加强对资金流动的监督,建立明确的监管制度,相关管理人员明确自身工作职能,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建设进程。

(四)建设国家层面的辅助政策

在当前时代下,虽然国家已提出明确的乡村振兴战略,但就中国农业农村长久持续发展而言,在政策方面仍需进一步的支持。具体来说,对部分发展条件适宜的地区可以进行现代化农业园建设,多方面带动新农村经济发展,从而提高公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实现农业农村多元化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

四、结语

目前,中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也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为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国家推动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而为推动中国农业农村新发展,在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要注重提高财政农业支出水平,促进中国农业经济发展。随着国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业农村建设也面临着转型挑战,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财政农业支出工作对乡村发展的带动作用,保障城乡发展协调性,促进中国社会全面、协调以及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序,陈盛伟.农业保险、农业信贷与农户人均纯收入:基于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38-44.

[2]王静.农业科研投资增收效应的空间溢出与阈值特征:以山西省市域面板数据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61-68.

[3]卢现祥,王素素.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测度、区域差异分解与动态演进: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南方经济,2021(1):37-63.

[4]张东玲,陈景帅,范伟丽.财政支农与普惠金融的减贫增收效应:基于整体性贫困治理视角的实证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69-81.

篇6

现阶段,我国正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其核心目的在于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为广大农村居民营造健康、和谐、幸福、愉悦的生活环境,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活现状,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全社会的均衡与协调发展,进而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强调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并轨发展的综合性战略工程,无论是哪个层面的发展出现滞后活停顿,都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效果.群众性体育运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提升人们身心健康素质、丰富与活跃人们业余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交往、营造快乐、健康、愉悦的社会环境等突出的作用,在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已得到充分的印证.在全民健身活动日益普及与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农村居民对于体育内涵的理解与认知水平有所提高,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有所增强,这对于新农村体育运动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农村体育在发展体系的构建上还存有较为严重的缺失,具体体现为:体育基础设施匮乏、组织机构不健全、资金短缺、专业管理人才奇缺以及“劳动即体育”的认识观念普遍存在.这无疑会对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与阻碍.鉴于此,为了实现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借助于新农村建设的有力助推,积极探讨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群众体育运动发展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

2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新农村建设是现阶段我国农村事业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实现我国社会均衡发展的战略决策.其核心内容是:针对当前我国社会所存在的城市与农村间的发展失衡、城乡差别较为明显、城乡矛盾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在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引导下,遵循时展的规律,依据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体目标,对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造与建设,将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和谐文明、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提升广大农村居民的社会幸福感,以便于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党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提出了以生产发展为中心,生活富裕为根本目的、乡风文明与村容整洁为重要标志,以实现管理民主为必要保障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其中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农民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乡风文明目标的实现,需要以教育、文化、卫生以及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保障.因此,积极探求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路径,不仅是促进乡风文明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诉求.

3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群众性体育运动发展的促进作用

新农村建设战略决策的实施,开启了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均衡模式,不仅为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与资源的保障,同时,也开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新局面,这无疑会对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有助于提高社会关注程度.群众性体育运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理应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受历史条件与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农村体育的发展举步维艰,致使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已成为影响新农村建设发展的主要因素.针对于此,为了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农村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现状的改善,就成为全社会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并给予切实解决的现实性问题.其次,能够促进农村群众体育运动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发展战略,需要对各个发展环节进行科学有效的布局.群众性体育运动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整体的发展布局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进程中,制定彰显适应性与实效性的农村群众体育运动发展规划,就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第三,体育事业的发展以经济基础为保障,振兴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由此而带来的经济条件的改善,会成为农村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动力源泉.同时,由于我国对体育发展的战略进行了全面的调整,群众体育已实现了与竞技体育的并重发展.而新农村建设所遵循的并重发展的原则,势必会对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发展的契机.

4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途径

4.1积极挖掘农村的民间体育活动项目,用以充实群众体育活动的内容体系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广大农民勤劳淳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了诸多独具特色的乡村体育活动项目.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生活的贫困,这些蕴含淳朴民风的民间体育活动被淹没于辛苦的劳作与生计的艰辛之下.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有效的改善,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提高生活质量、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增进社会幸福感,已成为广大农民全新的生活目标.因此,针对农村体育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积极挖掘与整理农村的民间体育活动项目,用以充实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的内容体系,开展因地制宜的体育娱乐活动,不仅有助于新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同时,更能够实现对传统民间体育运动项目的继承与发展,这对于促进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4.2加强城乡间的体育与文化交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体育发展模式

目前,城乡间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失衡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城市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资源优势极其明显.因此,鉴于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农村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迫切性,加强与城市间的体育与文化交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体育发展模式,就成为彰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首先,通过城乡间体育与文化的交流,能够为农村体育运动的发展提供全新的理念,使其在发展取向的确定上能够与社会发展的主流形式达成有机的迎合;其次,通过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体育发展模式,来实现城乡间的体育资源共享.针对农村群众体育在基础设施、资金保障、人力资源以及组织体系等做多方面所存在的缺失,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调动城市的社会资源来实现对农村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供给与援助;第三,通过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体育发展模式,采用资源援助与理念导入的方法来实现对较为偏远农村地区的体育传播,充分发挥“植被效应”的导向与辅助功能,实现对农村群众体育运动发展贫瘠地区的“开垦”与“植被”,这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3制定政府调控下的资源配备优惠政策,促进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在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整体布局中,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推动与保障我国群众性体育运动实现均衡平稳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国家政策的保障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制定出推动农村体育发展的优惠政策,确保相关资源的配备,用以支持与保障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要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投资力度,用以改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匮乏的现状;其次,应制定相关的奖励政策,对农村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先进地区活乡村,给予物质奖励,用以进一步激发其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热潮;第三,应建立健全相关的检验制度,对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进行指导与督促.

4.4建立农村体育俱乐部,确立常态化的发展规划

篇7

关键词:文化建设;文化;农村;农民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82-01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没有灵魂的发展。同时,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要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就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需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中的方向定位问题

当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的认识还不够明确。农民自身缺乏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大多数农民都感觉农村文化无关自己。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应是方向定位问题。主体地位的确立,决定着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为谁服务。文化农村就是以农民为主要参与者、以文化资源为主要生产对象,以文化产业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新农村形态,其突出特征是农村的文化资源与精神生产成为推动农村自身发展的主要力量与核心机制。

(二)农村文化资源匮乏

“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这是落后地区农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农村文化设施落后,文体活动贫乏单调,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为基层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部分文艺作品脱离农村生活实际,不能较好地反映当代农村的精神风貌。

(三)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

实现文化农村、提升文化“软实力”往往不能给农民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得他们忽视文化建设,也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农村文化的繁荣是民族文化的繁荣,民族文化的繁荣是国家文化的繁荣和综合国力的强大。建设农村文化,实现文化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建设新农村,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放在首位是必要的,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是紧密相连的。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农民可以学习到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各种技能和本领,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认识和自觉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文化建设是实现文化农村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农村文化建设的范畴,主要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运用科学,社会风气健康向上。农村文化建设不仅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而且推动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努力培育文明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三、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发挥农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清醒地认识到农民创造文化的主体作用。农民群众既是文化农村的建设者和创造者,更是文化农村的受益者。农村文化建设的活力源泉正是广大农村群众,农村文化活动的主体还是广大农村群众。没有广大农村群众的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活力。

.(二)加强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之间的交流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乡土文化与现代的城市文化交流,有助于建立农民所需要的现代乡村文化。城市文化也只有在与农村文化的碰撞中,吸收农村文化浓厚的民族特色,才能引领时代潮流。

(三)挖掘培育民间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农村建设

优秀的民间文化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正确认识民间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充分挖掘蕴藏在农村传统民间文化的精髓,激发农村文化活力,有利于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并没有变,农民在我国人口中所占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变,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农村社会乃至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变。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任务。农村社会要进步,中华民族要振兴,我们自当认清形势,振奋精神,开拓创新,励精图治,共同来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经济管理;管理制度;管理模式

在我国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顺应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的需求,采用科学的方式确保农村与农业发展有条不紊地进行,选择有效、科学的管控方法,预测新形势下农业发展方向,改变传统管理方式,更新管理观念,遵循时展方向,引导农村合理应用自身资源,提高农民收入,为农村完成发展任务奠定基础。

一、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经济管理创新工作的必要性

(一)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

我国城乡收入处于不平衡发展的状态,由于城市与乡村经济发展存在一定差距,会使生活环境、交通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在东部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乡村差异明显,很多农民为了提高经济收入,流向经济发达的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耕地也因此荒废。更多青年劳动力由农村涌入城市,大部分留守农村均为老弱病残,导致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留下的人难以为农村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支持,降低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对乡村振兴发展形成一定的阻碍。我国在“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细化新农村建设要求,同时应该结合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以及实际情况,选择科学的经济管理方法,改善乡村经济环境,缩小城乡间的差距。

(二)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

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应该在新发展理念下进行,需要灵活地运用当地资源,利用农村持有的优势,解决以往在经济管理方面遇到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围绕科学发展观并在其指导下创新农村经济管理方式,合理地运用资源,获得综合效益。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必须在因地制宜的原则下,确定自身持有的优势,调整工作模式开展经济建设工作,优化当地资源、打造特色经济,提出差异化农产品品牌,为地方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打造乡村专属品牌,可以提高乡村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利用直播、其他平台扩大品牌的影响力,为乡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应用技术,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农村应该改变传统落后的工作方式,加强科学技术在农业等领域中的应用。而且,需要采购大量的机械设备开展机械化作业,从育种到农产品加工,均需采用现代化生产技术,还可以通过机械化工作模式,降低人力劳动量,规范作业方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新型经济管理方式应该围绕管理目标开展,可以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

(三)强化党在农村的领导力

农村在发展自身的过程中,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速度,政府先后颁布诸多文件,由此积极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应该在推动农村建设发展同时,保障村民自身健康,引领农村推进复产复工的工作。在农村经济发展期间,应该掌握地方经济建设情况,需要深入基层听取村民的建议,接受大众监督,确保工作可以按照政府提出的要求进行。

二、我国农村经济管理阶段出现的问题

(一)对农村经济管理认知程度不高

在新农村建设期间应该树立远大的发展目标,积极跟进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政府研究新形势下的环境提出发展建议,采用宏观控制的方法引导农村朝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推进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出台很多文件。然而,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农民的综合素养相对不高,虽然阅读此类文件,但是不能深度把握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工作,也无法及时响应政府提出的政策,导致很多政策难以在农村发展中有效地落实下去。

(二)农村经济管理体制较为滞后

我国市场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得到迅猛的发展,国民经济不断提高,但是以往的发展方法过于单一,无法全面推进各区域发展,为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需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与此同时,应该关注农村经济发展,利用农村经济管理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实现共同富裕。当下,我国提出新农村建设任务,在新农村建设期间,没有根据要求编制经济管理体制。由于经济管理体制滞后,很多工作难以有效落实,对农村经济发展形成不利的影响。

(三)农村经济管理模式较为陈旧

在农村经济管理阶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很多乡村进行数据存储与记录等工作选择纸质记录的方法。在电子数据记录与存储方面进展缓慢,会降低工作效率,当下没有在农村经济数据管控方面建立统一的资源管控平台,无法实现信息共享,这会对各部门开展工作形成一定的影响。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直接关乎工作的进行情况,在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保证活动顺利的进行,需要提高对工作的关注度。然而,当前农村经济管理人员自身专业素养不高,没有办法围绕工作中心开展活动。

三、农村经济管理的新举措

(一)更新管理思想

农业经济对我国经济建设工作有较大的影响,经济管理人员应该正确看待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落实自身权责,严格履行职责任务。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与工作人员执行能力关联密切,应该强化经济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由此可以更好地参与工作。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扶持力度,进行宏观控制,确保农村经济管理可以朝正确方向发展,部门管理人员应拥有良好的专业能力,可以结合市场变动状况快速开展。研究行业的发展情况,积极开展培训工作,加大新型管理方式和先进生产模式的推广力度,使其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完善管理体制

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提高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关注度,应该研究当前困扰农村经济建设的主要原因,需要围绕“三农”问题处理情况,判断农村经济管理方式是否可行、有效。需要建立健全农村管理体制,将农村各方面建设工作与农村经济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当下应该围绕新农村建设要求,打造适合农村自身发展的管理制度,还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地完善制度内容,保证各项工作有法可循,在法律保障下顺利开展。从法律层面规划新农村建设管理工作,将国家与党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政策作为工作开展的依据,建立系统的经济管理体系;从行为态度等方面规范经济管理行为,细致地划分经济管理工作内容与工作权责,保证各项工作可以落实到具体人员。

(三)创新管理模式

地方政府应该高度关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需要督促经济管理人员认真工作,履行岗位职责,保障农村经济高效发展。考虑到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对工作运行起到的重要作用,应该及时根据环境发生的改变,确定下一阶段工作任务,创新管理方式,确保经济建设工作可以稳定、高效地开展,完成可持续发展任务。新农村经济管理方面必须发挥领导带头作用,在创新经济管理模式下解决广大农民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可以抵消生活环境对农民工作形成的冲击。为了从整体上解决农村大众消费水平低、生活环境恶劣等问题,需要在新农村建设发展中贯彻国家的发展思想,围绕发展目标,引导农村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此期间,应该提高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落实国家在农村建设方面提出的各类政策,让各类政策可以更好地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四、结束语

篇9

【关键词】乡村旅游; 模式;保护性

近几年,旅游业开始成为辽宁经济进步的的重要推手,辽西北地区凭借大量的宗教和历史文物资源,加上优越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为了促进辽宁经济发展的主力之一,而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在乡村的遗留也更便于辽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灵活的旅游推广策略的制定和实施。

一、乡村旅游在辽西北新农村建设推广的可行性

1.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

辽西北地区乡村历史遗迹众多,如盘锦的田庄台集中了辽河文化、古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为一体,史上有“九庙同镇,五教合一”的盛誉;属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阜新瑞应寺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99年),为远近闻名的佛教圣地之一;绥中前所古城(又称中前所城)为当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所城,具有重要的军事考古价值;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位于建平县城西部,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位列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全国100个大遗址名单之中;朝阳市发现的锭光佛舍利和七宝塔,引起了全国的关注;葫芦岛新近发现了建昌东大杖子战国中晚期墓,无论规模和保存完好性在中国东北部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都十分罕见,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2.优秀的地理环境资源。

辽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地貌环境,四季分明,春夏秋三季植被群落和生态自然景观面貌和色彩多变,拥有山峦、林木、药草、花果资源的特有的生物群落。可分别建立林木生产基地、药林生产基地、果品生产基地、花卉生产基地,以资源为基础可以持续进行原材料的深加工,适合形成集观赏与农业贸易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

3.独特的少数民族人文景观。

辽西北地区是满族和蒙古族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宗教文化和民族L情。辽西北地区的乡土文化气息浓郁,拥有豁达粗犷的性格、独特的饮食习惯、鲜艳多姿的民族服饰、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趣的乡土建筑,他们现今仍然保留的传统的农耕和畜牧方式,都是辽西北地区乡村旅游的开展带来了丰富的素材。

在为这些优质资源窃喜的同时,其实辽西北乡村旅游开战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政策的支持力度与开发节奏的同步性上的不对应;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受陈旧观念的制约;对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拓展的局限性等问题。

二、基于保护性原则的辽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乡村旅游发展的适应模式

推动辽西北地区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是促进辽宁省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总结和归纳,辽西北地区乡村旅游目前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即“公司及企业化”模式、“社区化”模式和 “农户化”模式类型,这些模式存在各自的问题和优势,在选择使用的过程中要配合区域和位置进行组合。

实际上针对辽西北地区不同位置条件组合选择发展模式的同时应注意以文化和如何保护两方面问题的贯彻和具体实施。

针对辽西北地区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建设历史乡村、文化乡村则能更持久的带动新农村建设等各项工作,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村民素质的提高,集中辽西北地区乡村文化遗址和非遗资源,形成集群优势,打造区域化、国际化品牌。目前仍旧面临的辽西北地区乡村文物遗址受损严重、保护意识淡薄等问题,如葫芦岛市南票区金星镇新庄子村的大量汉墓和古代寺院遗址地貌损毁严重,未经修葺等问题,国家与政府应积极加大资金和调整政策,需要高度关注,尽快加以改善。

循环经济力求在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而且与社会系统之间也要建立一种协调、和谐的关系问题的关注上与“新乡村旅游”的发展内涵相一致,这种理论应渗透在乡村旅游发展的整个进程之中。

三、乡村旅游推动辽西北地区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

1.乡村旅游的区域化整合与协作。

所谓的乡村旅游的区域化整合与协作主要指的是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合作,这种合作包括网络平台的互助与活动的互通。针对于乡村旅游知名度普遍不高的现状,需要将发展视角转移到与优势城市链接合作之中,比如乡村旅游可以与城市著名旅游景区联合构建历史文化旅游线路,建立城乡之间的信息网络,实现旅游信息共享与客源共享,在这方面实际上辽宁省已经有所行动,比如位于省会地区的辽宁省博物馆在游客参观时设置了辽河文化历史演变展厅,而辽河文明的发源地朝阳则成为了国际游客来沈阳游览之后的另一个必去之处;应围绕主题品牌构建旅游大品牌,按地区划分后使乡村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协调发展,力推乡村旅游地品牌,兼顾其他相关系列品牌的开发与发展。

2. 乡村旅游季节性调整与劳动力转换。

辽西北地区受自然气候条件、农事季节的影响,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旅游淡旺季之间的矛盾非常明显,村民在淡季时收入不保,经济收入不稳定,因此,除了提倡季节性旅游项目转换的同时,除了冬天设置冬季如滑雪等运动项目之外,针对辽西北宗教文化资源进行调配,如葫芦岛市南票区缸窑岭镇掌握了本地的宗教资源,大力发展明性寺宗教文化,此地一年四季香火旺盛,各地信徒积极前往。

而那些宗教遗迹缺乏的乡村则可以综合考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衍生品的生产和销售,依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典故,更完整和系统的开发相关内容,并且吸收国外在这方面的优秀经验,如日本熊本县吉祥物熊本熊衍生品的开发,加深了世界对这个地区的印象,进而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另外,解决冬季劳力闲置的问题,其生产模式也不可主要停留在家庭作坊水平,更多考虑手工性和民族元素的深化。

乡村旅游在辽西北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进一步的开发和经营也随之会更深入的影响辽西北农村产业发展的技术进步和需求结构的演变,针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不同时期和各地区的区位特点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是推进产业经济良性、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这种模式的科学化势必会给整个辽宁省的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和新农村改造带来前所未有的时机。

参考文献:

[1]张海霞,《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篇10

关键词:云和县;童话乡村;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069-02

1 研究背景

1.1 云和县建设童话乡村构想的提出

云和地处浙西南,生态环境优美,名优特产丰富,木制玩具蜚声海内外,有较丰富的森林、水力、旅游资源。“山水家园、童话世界”已经成为云和最大的特色。云和县经济发展虽然取得很大的成绩,但原有发展方式带来的消费结构、分配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比较突出。童话乡村建设是建立在童话文化基础之上的乡村全面开发,围绕童话文化打造的一批旅游特色区点和旅游产品,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有形载体。创立独特的童话文化旅游品牌,给云和县各乡村带来的是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同时可以带动当地特色农业、休闲产业、手工业等产业发展。

1.2 云和县建设童话乡村的可行性

(1)独特的山水生态资源为建设童话乡村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云和地处浙西南,居丽水市中部,位瓯江上游,龙泉溪贯境而过,丽龙公路穿城而过,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4%,生态环境质量排全国第10位,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是理想的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境内有以“绿谷平湖、瀑布飞流、岩峰多姿、曲溪田园、绿岛秀丽”而著称的浙江第二大人工湖――云和湖,云和县还是“中国木制玩具城”、浙江省生态示范县。

(2)木玩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建设童话乡村提供了物质基础。近年来,云和大力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特别是木制玩具蜚声海内外,全县共有木制玩具生产企业659家,产品畅销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全国同类产品的近50%、浙江省的70%,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木制玩具生产、出口基地。

(3)新农村建设为构建童话乡村提供有利条件。云和新农村建设初步形成了内聚外迁和内聚外引并重的发展格局。通过深入实施“万名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不断提升农民就业技能和整体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依托木制玩具产业让农民有业可就,规划建设农民新村让农民有房可住,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落实了进城农民子女就读“同城同待遇”,努力化农民为市民。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统筹城乡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普惠而灵活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初步建立,市民文明素养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更加优良。

1.3 建设童话乡村的目标需要进一步细化

以“环境优美、生活宽裕、和谐阳光、幸福快乐”为建设目标的“中国童话乡村”概念已经形成,但由于各乡镇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要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建设童话乡村,也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因此,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童话乡村、怎样建设童话乡村以及如何评估建设水平就显得尤为迫切了。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将为童话乡村建设提供科学的考核标准。

2 童话乡村的内涵和目标

2.1 童话乡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它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它体现的是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决策和新举措,凸显的是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条件和新机遇;它还是农村振兴历史进程的新起点,是“三农”事业发展的新希望。而云和县建设“中国童话乡村”正是在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云和县情和发展特点对云和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高度概括。

2.2 童话乡村建设提出的主要目标

(1)生产发展。是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经济发展全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从而为增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生产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2)环境优美。是指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高,垃圾集中处理,饮用水安全。环境优美,既要保护林木资源,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养殖,大量使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少用化肥农药,确保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

(3)村容整洁。是指村舍整洁卫生,布局科学合理,农民享有安居乐业的好环境、好条件。村容整洁,就要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4)生活宽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采取综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广泛开辟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生活水平,使广大农民切实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5)和谐幸福。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人际关系融洽。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农民都能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孤、寡、老、贫都能得到有效保障,人们的基本需要都能得到满足。

3 建设童话乡村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基本原则

(1)目标明确原则。评价体系选取的指标应充分考虑童话乡村建设的目标,从“生产发展、环境优美、村容整洁、生活宽裕、和谐幸福”等方面进行指标设计。

(2)系统全面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要科学完整、整体把握,必须能够涵盖童话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且各评价指标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

(3)科学评价原则。评价指标的内容和构建方法具有科学性,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够客观、准确、全面反映童话乡村建设的本质特征。

(4)简便可行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要贴近云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评价指标的选择尽量简明实用,选取数据采集方便、来源可靠的指标,便于统计和实际操作。

3.2 基本框架

(1)“生产发展”子系统二级指标5个。其中“人均GDP”反映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机械化生产率”反映当前农村机械化生产水平高低。考虑到云和县域的木玩产业、特色农产品优势等,我们用“特色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来反映木玩、特色农产品等产业对当地经济的支撑能力;用“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参与率”反映对新产业开发和巩固实力;用“非农产业就业比率”来反映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情况。

(2)“环境优美”子系统二级指标6个。我们用“肥料农药使用达标率”、“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农农村大气质量”、“农村主要河流水质”和“生态农业面积比率”等5个指标反映农村自然环境保护和生态优势水平;另外设计“农村童话景观工程投资额”来衡量农村童话童趣特色的建设水平。

(3)“村容整洁”子系统二级指标5个。我们设计“房屋建设规划达标率”和“垃圾集中处理率”反映农村干净、整洁状况,用“农村道路硬化率”、“农村自来水入户率”、“农户卫生厕所比例”反映农村改水、改厕、改路实施情况。

(4)“生活宽裕”子系统二级指标5个。我们用“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和“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这5个指标来衡量农村生活宽裕水平。

(5)“和谐幸福”子系统二级指标6个。我们用“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农村高等教育入学率”反映农村教育发展水平;用“农村平均预期寿命”和“农村社会治安满意度”反映农村生活质量;用“村务公开率”和“一事一议制度普及率”来反映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水平。

3.3 评价方法

(1)确定评价指标的标准值。

云和建设童话乡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创新性举措,参照国家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并考虑云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我们确定各指标的标准值如表1所示。

(2)确定指标权重。

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首先把握童话乡村建设的内涵和目标,明确童话乡村建设的侧重点,依此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各子系统的权重。然后通过层次分析、征求意见,最终确定二级指标权重。(见表1)

(3)利用综合法进行评价。

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计算各指标的分值。

某项指标分值=该指标实际值/该项指标标准值

第二步:计算各指标得分。

各项指标分值=该指标分值/权重分数

第三步:得出童话乡村建设程度。

童话乡村建设程度=各指标得分之和

4 结语

由于历史和发展的原因,云和县各乡镇自然条件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要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建设童话乡村,将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特别是体现童话特色的量化指标仍需完善。因此,本文提出的建设童话乡村评价指标体系在实践中难免会出现有待改进的地方。参考文献

[1]李明贤,李立清.新农村建设评价理论及其实践研究[J].农业经济导刊,2007,(4).

篇11

关键词:农村群众;群众文化;建设标准;措施

1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是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良好的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可以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随着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多数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步伐远不如农村地区物质文明的发展步伐。为了加快我国新农村的建设脚步,各地区要重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更坚实的精神文化基础。(2)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可以充分挥发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出大量的农村人才。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农民是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点,因此地方政府在引导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时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文化建筑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思想认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去参加和学习相关文化活动,进而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贡献;同时,在开展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部分村民会受到文化建设的感染与教育,主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通过努力学习的方式进入到各个高校,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另外,在开展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时,可以促使部分村民认识到自己的长处,然后根据自身情况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为新农村建设作出卓越贡献。(3)大力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有助于先进的理念和思想进入到农村地区,使村民能够利用先进的思想和文化进行耕种与生产,促使相关农产品可以快速投入到市场,这对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快,在农村地区推进群众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还要尽量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样他们才能慢慢形成较强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这对推动小康社会的建成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2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群众文化意识淡薄。在对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时发现,多数农村居民都存在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由于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其在思想方面较为落后,对于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不闻不问,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茶余饭后习惯通过打麻将、拉家常等方式来消磨时间,这样就造成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活动无法顺利地推进。长此以往,村民的思想会越来越腐化,越来越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给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2)基层人才缺乏,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落后。目前我国多数农村地区还为建立专业的文化建设工作站,所以在专业的人员方面也存在的严重的不足,这就造成了相关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内容无法全面开展。虽然部分地区已经在农村当中建立了专业的文化建设工作站,但是基层人才严重不足,许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都习惯在大城市工作,很少有人才愿意进入到农村工作,导致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很难开展。另外,个别农村地区已经开展了群众文化建设活动,但是在活动中缺乏专业的人员进行指导和带头,能够参与到活动的村民非常少。同时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较差,部分村民为了提高自身的生活品质,只能在平时的学习时间从事一些其他的赚钱活动,无法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到文化建设中。(3)经费投入有限,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缺乏。要想在农村地区顺利开展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活动,就要投入大量的经费,一旦在建设中出现经费缺乏的情况,势必会导致文化活动很难推进与开展。但是从目前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难以开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农村地区没有良好的群众文化基础设施,所以在开展相关群众文化活动时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建设基础设施。但是一些地方由于政府经济紧张,无法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农村原有的建设规划和标准与实际的规划和建设相差甚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其次,由于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相比发展非常缓慢,导致许多投资商和企业不愿意投入大量的资金用来建设农村群众文化基础设施。最后,由于农村资金有限导致许多专业的文化人员愿意投身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最终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去发展。(4)基础设施薄弱,群众文化发展阵地流失。由于农村地区发展缓慢,所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与城市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对基础设施和群众基础有着极高的要求,部分农村只能为文化建设提供简单的场所如文化广场、文化大院以及图书室等,这会严重限制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也不是所有的基础设施在建设完成后就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如部分农村地区的农家书屋基本处在闲置状态,这些书屋平常并没有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导致许多书籍出现丢失和损坏的情况,甚至在个别农村地区还会出现连书都没有的情况,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5)形式缺乏创新,文化活动开展内容单一。在我国乡村振兴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多数农村地区的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在文化活动上存在形式单一内容老套的情况,影响到了农民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不利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另外,部分农村地区相关基础设施过于落后,农民在参加活动时没有良好的场地,影响到了村民的参与热情和感受,不利于后续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3推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对策

3.1重视乡村文化振兴,转变传统观念

思想对于一个人的改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通过科学有效的活动来提高农村人员的思想认识,促使更多的文化活动可以在农村中开展。作为地方政府和村委会,要改变以往只重视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中在要求相关村民在活动中多学习一些先进的思想和观念,同时相关部门要制定出相对完善的文化管理制度,确保相关文化活动可以顺利进行与开展。作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单位和有关部门,要在平时的建设过程中做好日常宣传和引导工作,在宣传时可以在村委会、田间地头以及村民家门口张贴相关宣传资料,同时也可以利用村集体微信群,一些有关文化活动的内容,在必要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可以下拨一部分资金用来鼓励村民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中,对于表现优秀的村民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这样不仅可以推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与落实,还可以确保全体村民应用良好的文化修养,这对日后乡村振兴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2借助乡村人才振兴,培养文化人才

人才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推动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只有构建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使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顺利开展,吸引更多的村民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使村民真正爱上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在满足其精神需求的同时提高农村人员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这对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在乡村人才振兴的背景下,农村和地方政府要重视人才的挖掘与培养。在这过程中,可以采取鼓励人才下乡、人才返乡以及培养当地人才的方式。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要确保每个基础岗位都有专业的人员来管理,同时地方政府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人力定期对这些乡村人员开展培训和教育工作,在年底给予这些基础文化人员一定的物质奖励,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愿意下到基层中开展工作和学习,这既可以推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开展,还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利的帮助。

3.3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开拓投资渠道

在推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目前我国多数农村都存在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不足和质量较差的情况,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会限制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开展落实,所以地方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一些高质量的文化基础设施,使农民群众在参加文化活动时可以有良好的活动场地,这对激发农村群众的参与热情有着积极作用。具体按照地方财政部门出台的政策标准进行操作:(1)每年对每个乡村补助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2.024万元(具体金额按照地区经济条件而定)。(2)专项资金用于信息共享、农家书屋、文艺演出、公益电影放映和体育活动等,所需资金由各级财政共同负担。另外,作为地方政府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农村群众文化设施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可以鼓励社会中的相关企业参与到农村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中,通过多渠道融资,不仅可以降低政府的投资压力,还可以确保相关文化基础设施顺利完成。

3.4合理规划设施用地,科学作出决策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能否顺利地开展与进行,与其是否建立了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相关部门在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时要对用地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在用地规划的过程中根据当地村民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切忌在建设过程中不能占用村民的耕地和宅基地,并且在建设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在建设文化设施时要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进行建设,并严格按照相关建设标准,比如对于农村文化广场的建设,要遵循如下标准:①文化广场面积应在500m2左右;②文化广场包括广场(舞台)区、观众区等功能分区;③有健身娱乐器材、垃圾收集箱等设施;④有灯光照明,有电源插座;⑤有不少于一种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年利用率不少于60天(次)。避免在建设中出现形式主义,这样才能使村民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主动配合地方政府和人员开展文化活动,使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朝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3.5注重继承结合发展,创新文化形式

现阶段的文化要想实现健康发展,是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支持与帮助的。所以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首先要立足于传统文化,积极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然后对一些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容要敢于抛弃,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深入挖掘当地优秀的文化,之后再对这些文化进行大力宣传,以确保这些优秀的文化可以得到传承和弘扬。其次,要对当前的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现状进行全面了解,然后结合新时代农村发展情况融入一些全新的元素和理念,积极引入数字化技术,同时也可以对传统的文化内容进行创新。具体要按照如下标准操作:①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②村文化馆要具备综合,图书馆要加强数字化建设。乡镇可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站(所)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配备专职人员管理。这样才能实现农村群众文化由单一内容向多元化发展,以此在农村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环境。

3.6弘扬先进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农村文化氛围

在农村地区开展群众文化建设时,首先地方政府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并对相关文化活动开展针对性的设计,用实际行动支持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素养渗透在整个文化建设中,确保全体村民能够拥有先进的思想,使其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可以有效抵御不良的文化侵蚀,这对推动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其次对于特色的农村传统文化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励建设一些具有地方特点的文化内容,这不仅可以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还可以使一些传统的优秀文化得到发扬,这对提高农村群众的综合素养有着积极作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农村地区推进群众文化建设,有助于乡村振兴目标的快速完成,因此作为地方政府和部门要重视起来,并根据不同农村地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可以加大资金投入、给予政策扶持、引入人才和创新文化内容等,以确保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可以顺利地开展与落实,确保农民群众可以拥有优良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群众文化研究选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李忠文.浅谈农村群众文化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农家参谋,2021(24):15-16.

[3]罗俊梅,周明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振兴研究——基于“乡风、乡情、乡土、乡贤”视角的思考[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22(02):48-53.

[4]包玲琍.对乡村振兴视角下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21(18):19-20.

篇12

关键词: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新农村建设;农业合作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8)33(c)-0094-01

作为近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梁漱溟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的儒家”。梁氏认为,“西洋”是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国是职业分途的社会。“西洋文化”涌入中国之后,中国的“伦理本位,,职业分途”已被破坏,使沿袭数千年的中国社会组织构造崩溃了,而新的社会组织构造又未确立,从而导致极严重的文化失调,这就是近百年来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故梁漱溟主张从民族、文化的改造出发,着眼于中国农村,力倡乡村建设。且梁氏于1931年~1937年在山东省邹平县进行了乡建试验,取得了卓著的成果。

一、乡村建设理论的缘起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是一个以社会为本位的建设方案,他把中国问题的症结归于文化的衰弱。于是以振兴儒家文化为旨归,达到改良社会的目的。梁漱溟始终认为,“中国问题的内涵虽包括有政治问题、经济问题,而实则是一个文化问题”。之所以从农村着手,则因为“中国原来是不像国家的国家,没有政治的政治,国家权力是收起来不用的,政治是消极无为”。所以中国建设不能走自上而下的路,只能从社会运动做起,最直接的则是从乡村建设开始。梁氏认为,旧社会构造崩溃的原因在于中国传统的家族伦理的失败,具体表现为缺乏科学技术和团体组织。因此梁漱溟在乡村建设运动中就着力于传播科学技术,并培养农民的团体精神,以儒家文化中的精义来塑造梁漱溟心目中的“新农民”,它是中国固有的精神内核与西洋文化长处的沟通调和。

二、乡村建设理论的实践模式及其评价

在乡村建设的具体组织方式上,梁漱溟主张师法古代乡约制度(其核心纲领是“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规,患难相恤”),实行村学乡学,以求“行政机关教育化”和“社会学校化”。主要方案有建立乡农学校作为政教合一的机关,向农民进行安分守法的伦理道德教育;组织乡村自卫团体,以维护治安;在经济上组织农村合作社,以谋求乡村的发达。总之,这些方案旨在实现“政教富卫”的合一。总体看来,梁漱溟的教育教育理念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举,科技文化教育与社会伦理教育并重。其乡村建设的构想是一个政治原则和伦理原则的混合体,充满了儒家的理想色彩。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是针对当时农村的具体实际,采用综合改革、综合建设、综合治理的方式对某一区域进行试验和实践,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只能获得暂时的、局部的效果,综合建设是不可能彻底、完全推广实行的。梁氏后来也不断地自我反思,他认为乡建运动有两大致命的弱点:一是高谈社会改造而依附政权,使乡村工作有行政化的趋势;二是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因为乡建运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就无法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此外,也由于当时战乱纷飞,民生凋敝,不能给乡建运动提供一个安定的大环境。但不论如何,乡村建设运动作为一种富民自强的有力尝试在当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主张乡村自治,强调农民自教、自救和自卫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农民的主体意识,培育了农民的民主精神;此外,梁漱溟主张乡建运动走综合改革、综合治理和综合建设的道路,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结合起来,促进农村行政、管理、教育和文化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这些乡建思想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很大借鉴意义,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推崇的就是梁氏一贯主张的通过发展农业合作组织来壮大农村经济力量的改革方案。

三、乡村建设理论对当代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梁漱溟之所以会重视农村合作运动,主要是他认识到了中国积贫积弱的文化根源,即与西方的新教伦理不同,中国人秉持的是一种家族伦理。中国是一个职业分途而非阶级对立的社会,士、农、工、商四大阶层之间并没有截然的身份区隔,且阶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动性,由此导致国民阶级意识的薄弱和参与集体生活的积极性低下。基于此,梁漱溟主张要将散漫的农民经知识分子的领导逐渐联合起来,达到经济上的自己自足和自卫自立。这对当今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深刻的启示。在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国情下,大力推进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来有效增强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规避巨大的市场风险将是必然的选择。当然,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的的发展不能单单只靠上级政府的扶持或是仅仅只靠农户的自发组织,而是需要草根精英的推动。这个精英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有超强的组织领导协调能力,不过当今所谓的草根精英并不完全同于当时梁漱溟所竭力号召到乡建运动中去的知识分子,因为当今新农村建设所呼唤的这些精英本身就来自于农村基层,他们相当于旧社会中的乡绅。草根精英可以将上级政府的推动力量和下层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统摄为一股强大的合力,他们是乡村合作运动的轴心。草根精英可以充分调动了上下两级的积极性,整合了上下两级的力量,这就克服了当年梁漱溟所抱怨的“上动下不动”或是八九十年代农村中出现的“下动上不动”的尴尬局面,所以新时代的乡建运动呼唤草根精英,这是对梁漱溟乡村建设实践方略的继承和创新。

总之,梁漱溟在邹平的乡村建设实践中,对乡村的社会秩序、经济发展、文化教育、风俗习惯等都在遵从传统的基础上,作了适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变化。梁氏的乡建理论和实践模式对于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梁漱溟全集(第2卷)[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3]梁漱溟全集(第5卷)[M].山东人民出社.1992

篇13

关键词:县级图书馆;新农村建设;措施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县级图书馆作为城镇建设的文化前沿,与本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密不可分,通过传递和输送科技信息等服务举措,助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其主要服务对象应是广大的农村读者和急需新技术、新思路的新型农业及乡镇企业。县级图书馆服务职能发挥得如何,将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关系到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加大对县级图书馆的投入和建设力度,转变服务观念,改进服务方法,提供信息支援,搞好文化服务,是今后各级主管部门和广大图书馆工作者的主要努力方向。

1 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与需求

1.1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

有的地方基层文化站因运转困难,已经形同虚设,农村的文化生活基本上没有,存在“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广播电视难”等问题,健康的文化活动得不到有效开展,低俗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在偏远乡村的个别地方,赌博盛行,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破坏了淳朴的乡风。农村文化建设严重滞后,与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很不协调,只有把农村文化搞红火,才能把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目标得以实现。

1.2 新农村建设对文化的需求

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体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农村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紧贴县域农村实际,新农村建设对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农民需要及时掌握了解:一是党和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在新品种引进上的信息资料服务;三是新农业的种养管理技术;四是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五是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信息;六是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卫生服务;七是自然灾害的预防等常识。

2 县级图书馆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

2.1 开展思想教育

要使广大农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致力于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去,就必须首先转变其思想。图书馆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系统的政治理论知识,通过书刊资料或其他方式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各项政策,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2.2 促进农村教育发展

图书馆可以以文献和非文献形式在农村举办各种活动,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图书馆利用其信息传递功能,可通过向教育主管部门和农村中小学提供人才需求和国内外教育发展的信息,引领农村教育发展方向,加快农村教育发展速度。

2.3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传递科学情报是现代社会赋予图书馆的一项重要的社会职能。图书馆汇集了农业各种相关书籍,包含着大量的农业科技和农民致富知识与技术。农民通过对这些知识、技术的获取,将快速提高自身的科技素质和专业技能,使农产品的品种、质量、产量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2.4 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活宽裕”,不仅是指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温饱问题的解决,而是在生活富裕的同时,农民的文化需求也同步得到提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提升,但精神文化方面明显滞后,文化生活贫乏,精神窘迫困顿,降低了农民的“幸福指数”。图书馆能够通过开展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使文化产品、文化消费品惠及广大农民,真正体现新农村农民生活的宽裕。

3 县级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的服务举措

3.1 加大资金投入,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提供资金保障

把新农村建设服务纳入县级图书馆年度建设规划,并设立新农村建设服务专项基金。争取政府的资金,设立新农村文化服务专项经费。按新农村文化服务的计划,逐步增加购书经费,注意采购普及性、适应性、时效性强的农业科技书刊,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3.2 转变服务观念,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提供理论支持

图书馆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服务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为重点,以读书活动为载体,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一是树立服务观念,坚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县级图书馆要坚持不懈地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为科技兴农做出贡献。二是加强学习,不断强化图书馆对科技致富的参与服务意识。县级图书馆要在指导思想上把为振兴农村经济服务放在重要位置上,安排足够力量,扎扎实实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贡献。三是抓好信息反馈。在图书馆设置意见箱,定人管理,定期开箱,归类整理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对自身服务存在的问题限时整改,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3.3 改进服务模式,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提供资源平台

一是转变服务,不断发掘图书馆的服务潜能。县级图书馆要在坚持馆内阵地服务的同时,还要引导馆员走出馆门,把馆藏资源投放到农村,深入到农村一线为农民读者服务。二是建立农村流动图书馆。把农民所需求的图书等资料配备到流动图书车上,定期深入农村实行上门服务,解决农村读者远离图书馆,不方便查阅图书资料的需求,缓解农民读者看书难的问题。三是密切协作,提高服务实效。县级图书馆因现行的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限制,单靠自身的力量很难做好新农村建设信息服务工作,必须与县级其他相关部门搞好协调合作,互通信息,并借助行政力量把服务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新农村建设服务质量。

3.4 开展活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提供有效载体

通过丰富的馆藏、多种媒体的宣传以及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社会各阶层的参与,引领大众阅读。一是送文化下乡活动。县级图书馆,要根据科技兴农发展年度规划,针对季节特点,把农业科技知识,致富信息等制作成宣传图片、资料、影像光碟等,通过巡回放映、发放等方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信息资源服务。二是举办特色文化展览活动。定期举办以新农业种养技术、乡镇企业建设、民营经济发展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专题文化展,为农民读者提供技术资料服务。三是开展专题讲座。定期举行农科专家专题讲座,为农民解难答疑。

3.5 建立局域网,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提供共享资源

一是建立电子图书馆,开通局域网络。在县、乡、村建立图书服务局域网络,设置图书服务网站,把服务触角扩展到村级图书室。三是加强培训。定期开展乡村两级图书网络服务骨干培训,达到会操作使用,会维护管理,会排除一般故障。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让新农村建设得到更广泛的信息资料服务。

参考文献

[1] 十堰市图.县级公共图书馆为“三农”服务存在的问题及举措.http:///,2006.5。

[2] 周梓平、陈永初.江阴市图书馆为农村信息服务案例剖析――兼谈县级图书馆服务创新思路.http:///,2007.11。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党的十七大报告).四川党的建设,2007.11。

[4] 王增红.图书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思考.中国科技信息,2006.12。

篇14

一、工作思路

为全力做好国家城乡融合试点工作,结合实际,我局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构建“1+7”乡村振兴三年行动体系,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脱贫攻坚、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全域推广农村宅改试点等专项行动,落实全域一体理念,强化机制引导、产业支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机制,努力打造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二、开展情况

(一)新农村建设工作推进情况

1.工作现状:按照省、市安排部署和“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要求,全面完成“三年扫一遍”目标。围绕“七改三网”项目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村容村貌明显提升。2017年投资800万元建设的角山古陶文化旅游已初具规模,接待游客3万人次;按照梅里公路沿线打造的思路,依托孔子文化、红色文化,重点打造下戴、叶塘、里屋孔家村新农村示范点,为我区发展休闲游、文化观光和红色传承游提供一个良好的基地。2019年我区重点打造的安山徐家村紧靠龙虎山大道上,依托龙虎山大旅游,以农家乐休闲旅游为主体,投资1000万元,打造出一个崭新的周末旅游休闲示范点。建立了村庄环境长效管护“五定包干”机制,采取第三方承包运营及村清扫分类、镇收集、区转运、市处理模式,并在下戴村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2座农村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里屋孔家创造性建设七格式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探索出经济、可行、简易的处理模式。通过将新农村建设与宅改工作挂钩,创造性推动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全力提升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水平。深入实施集镇建管三年行动,加快补齐示范镇发展短板,打造卫生整洁、功能配套、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镇区环境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升镇域发展水平。

2.面临问题:因部分干部和老百姓思想还未转变,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足,导致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参与度不高,建设进度慢。村镇建设和小集镇建设内生动力不足。农村基础设施改善资金严重不足。农村危房改造项目推进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不理想。

3.下一步工作思路:一是在“三年扫一遍”的基础上,强化资金投入,推动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提升村点建设力度,描绘美好新画卷。二是坚持专业的事专业人来做。针对唯一乡镇--镇进行全域规划设计,切实提升村镇和小集镇整体建设水平。

(二)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情况

1.开展情况:一是调整农业结构,创建农业品牌。依托城郊比较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蔬菜、水果、绿色水产品,畜禽养殖和花卉苗木等特色农业发展,新增蔬菜种植面积300亩,加快发展葡萄、草莓、红心猕猴桃、莲藕、油菜、雷竹等特色农业种植面积800亩,发展黑豚鼠、孔雀10000只、肉牛500头等养殖产业,大力发展新320国道花卉苗木产业带1000亩。新增三品一标企业6家、产品8个。二是壮大龙头企业,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全区有省、市级龙头企业19家,年增加值8亿元,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主力军。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组织120家,今年新增太空莲种植、雷竹种植、肉鸽养殖等产业6家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成立3家稻虾专业合作社,发展稻虾种养面积500余亩、稻蛙种养面积80余亩。三是创建乡村创新创业协会,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通过创建乡村创新创业协会,目前已发展会员52人。2019年争取省财政资金29.7万元,培训农民113人。

2.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农业产业地域存在局限。由于我区农业范围小,形成规模的产业化、现代化农业项目缺乏。今年来,我区持续规划用地,加大城市化建设,可用耕地进一步减少,农业产业发展用地受到极大的制约,成规模的土地流转难以进行。二是农业发展现代化水平较低、产业化发展层次低。我区农业基本上是传统农业+初步机械化的手段,机械化基础薄弱,成规模、经营良好,形成“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的企业较少,特色农业和“一村一品”大多数达不到标准化和规模化的要求,技术含量不高,有特色没规模,缺乏精加工、深加工农产品,发展受到限制。

3.对应策略和措施:一是在镇建立产业示范园,依托示范园的带动效应,将区域其他闲置园区比如官山园艺场,通过开发、流转和转租等方式利用起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二是做好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如东川综合种养殖项目、桥东果蔬乐园基地、上桂三红蜜柚种植项目、咀上羽森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肉鸽养殖扩建项目、岱宝山万头种猪养殖场、里屋孔家1500亩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和畜禽定点屠宰厂建设项目。三是加大招商投资力度。下一步将外出到广州、贵州等地积极招商引资。

(三)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健全和完善情况

1.产业扶贫发展现状:以发展村集体经济为主要抓手、以发展贫困户自主产业为基础,切实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今年共拨付扶贫资金141万元发展6个村集体经济产业项目,带动贫困户39户,实现就业近20户。同时帮助93户贫困户发展家庭种养殖产业,扩大家禽养殖规模10000只,稻虾养殖70余亩,牛养殖规模140余头,菌菇种植10000个菌菇棒。大力推动贫困户自主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同时扩大我区农业规模帮助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200元以上。

2.面临的问题:一是地域限制,用于产业项目扶贫资金有限;二是合作社发展规模小,带动能力有限。由于缺乏管理人才和技术支撑,组织化程度较低,竞争力和示范作用不强,难以发展壮大。

3.下一阶段的工作思路和建议:一是加大招商投资力度。以成规模、有产业链的成熟企业来帮助我区产业的有效发展,以成熟的模式、现成有效的经营模式拓宽产业发展的渠道。将特色农产品如彩色大米、红心猕猴桃、红心火龙果等高端特色产业作为发展的支柱,以质量来取代数量。二是以农业产业为基础,结合第二、第三产业为支柱,发展农业、休闲“一条龙”产业链。如以上桂蔬菜基地为基础,同时并举采摘、游玩、饮食等方面,依托我区近郊地理特色,周末人流多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乡村观光产业,带动乡村就业,增加收入。

(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推进情况

1.工作情况:目前我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已全面完成。一是全面完成全区107个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颁证和清产核资工作,并通过省级验收,获93分被评为优秀等级,在全省排名靠前。二是完成2个乡镇、15个村委会、86个村小组成员确认工作,确认农户总数9382户、成员确认总数30,322人、资产量化完成了104.48万元。三是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工作规则和业务流程,积极推进登记赋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