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石油贸易流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成果奖是一个面向全国的社会科学类奖项,用于奖励对外经贸各个领域具有前瞻性、创见性、可行性和全局意义,有较高理论和学术价值的外经贸论文和论著,以及对政府决策和实际工作产生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
成果奖由领导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和秘书处组成。商务部部长担任领导委员会主任,于广洲副部长担任副主任。评审委员会委员由国内相关学科和行业有造诣的学者和专家担任。秘书处为成果奖的常设机构,设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成果奖设著作一、二、三等奖,论文一、二、三等奖和优秀作品奖各若干名。论文奖和优秀作品荣誉奖将以论文集的形式编辑出版。
成果奖秘书处从本通知印发当日起开始受理第六届(2003/2004年度)参评作品申请。凡是于2003年7月1日至2004年6月30日内在全国性刊物上公开发表的,具有较高学术理论价值的社科类(外经贸领域)研究作品,或虽未公开发表,但在内部发行的刊物上刊登的研究成果均可申请参加评选。第六届参评作品申报时间从本通知印发当日起至9月30日。迟于规定日期(以寄出当日邮戳为准)寄出的作品将不被受理。
申请者可根据《全国外经贸研究成果奖参评作品申请书》的有关规定,认真填写、报送参评作品。
申请者可自行向秘书处或当地商务主管部门索要《申请书》(复印件有效),也可直接从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网页中或商务部网页(mofcom.省略 商务部重要通知里)下载《申请书》。
秘书处联系方式及联系人:
联系人:吕更生、范晓莹
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安外东后巷28号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全国外经贸研究成果奖秘书处
邮 编:100710
电 话:(010)64216661-1608,1208
传 真:(010)64245742 64212175
(一)现阶段我国原油的产需及加工实际
1.近期国内原油产量难以进一步扩大目前,陆上石油工业是我国石油工业的主体,其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部(分别占陆上石油总资源的53%和37%),其最终可采储量预计为110亿吨,据对我国石油需求量预测,2000年为1.5一2.24亿吨/年,至2050年则为3.5一5.6亿吨/年,按此推测,下世纪中叶将告馨。而且近年来以大庆、胜利等油田为代表的东部油气区已进入衰减期,只能控制其递减速度以保证产量。西部油气区处于开发起步阶段,开采成本较高,加上运输等原因,短期内尚难形成新的战略接替区,在近期内大量转送到东部的可能性不大。而海洋石油因生产难度较高,产量的增长也十分有限。因此虽然我国目前是世界上五大产油国之一(石油开采能力居世界第五位),但由于资源相对不足,国内主要油田大都进入了开采后期,稳产难度较大,原油生产已经日益不能满足需求增长的实际。
2.国内对原油消费需求递增速度加快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国原油消费增长迅猛,消费能力在亚洲仅次于日本,1991年一1995年年均增长率高达6.5%。近年消费量为300余万桶/日,据估计2000年一2010年将分别达到420万桶/日(千万T/年)、680万桶/日(1亿T/年)。因此,自90年代以来,我国已探明可开采石油地质储量增长速度低于开采速度,经济的较高增长速度已使石油支撑变得十分困难,从1993年起我国已成为一个原油净进口国(当年净进口量达998万吨,19%年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2262万吨)。未来我国对进口原油的依赖将越来越严重,进口原油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国内炼油企业生产加工能力不断扩大目前亚太地区现已探明的石油蕴藏量大约是446亿桶,只占全球储量的4.5%,而原油加工能力却很强,我国也是如此,加工能力居世界第四位。经过近50年的艰苦创业,我国炼油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形成了以催化裂化为主体的加工体系,全国炼油能力达到2.1亿吨/年,一批初具规模的石化工业基地崛起,目前巳建成20个大型石化企业。
4.国内炼油企业生产加工局限性与国家“九五”计划(到2000年原油加工能力将增加到2.3亿吨/年,其中规模大于500万吨/年的炼油厂23座)和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要求相比仍有不少局限。如:装置运行负荷率低、深度加工能力较弱、成品油质量不够高、企业分布不合理等。
(二)我国开展原油加工贸易墓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1.目前我国开展原油加工贸易的基本情况目前我国开展原油加工贸易的企业从北到南主要有:锦州石油化工公司、锦西炼油化工总厂、大连石油化工公司乏金陵石油化工公司、扬子石油化工公司、安庆石油化工总厂、高桥石油化工公司、九江石油化工总厂、镇海炼化公司、福建炼油厂、广州石油化工总厂、茂名石油化工公司等10余家。基本形成T三种模式:第1种镇海模式。以进料加工为特色,该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走过了来料加工、一般贸易、进料加工三步曲,目前进料加工占较大比例,1997年达到206万吨(占当年原油加工量31%,到1997年累计达到1300多万吨,在其650万吨/年加工总量中,来自国外的占70%),成为我国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炼油企业之一,在全国石化系统近40家直属企业中,利润总额、资产利润率和人均创利均居第一,成为石化系统标兵企业。第2种模式大连模式。以来料加工为特色(以大连石油化工公司为代表,中石化系统中此种方式占多数)。该种方式获利较薄(收取工缴费),无法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地位,是原油加工贸易的初级方式。该公司由于地处辽东半岛,以周围大庆、胜利等油田为依托,在加工总量中国内原油占了大多数,例如1997年600万吨加工总量中国内占450万吨,一般贸易70万吨,来料加工80万吨(比例不大,也仅是为了满足装置运行的需要)。第3种模式茂名模式。以一般贸易为特色.该企业由于背靠大西南各省等广阔的成品油消费市场,吸纳量大,加上该区域内没有其它大规模炼油企业,目前尚不存在成品油过剩现象,所以该公司在国际原油价格低于国内价时,更乐意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原油进行加工。例如该公司1997年来料加工仅lon万吨,而一般贸易达300万吨(占了大部分)。上述3种模式中,镇海模式更加具有典型性,基本上显示了我国石化企业加入国际经济循环,参与国际竞争的缩影。
2.我国原油加工贸易的基本特点①进出口数童大、金额高的特殊重点商品。原油进口一般以船为单位,少则几万吨,多则十几万吨;金额巨大,少则几百万美元,多则上亿美元,因此开展原油加工企业基本为大型企业,并且原油及其加工品属国家战略物资,纳入国家控制监管范畴。②加工工艺不同产品也不同。除了生产企业的类型不同(有燃料型、燃料一油型、燃料一化工型)加工出产品不同外,原油加工工艺和加工深度不同,加工出产品也不同。原因是原油本身是多种烃类组成的化合物,加工中的物理变化可将原油中本来存在的液化气、汽油、柴油和航煤等分离出来,剩下的蜡油、重油等较重部分依不同的工艺流程进行化学反应,可生产出液化气、汽油、柴油、航煤、石油焦和油、乙稀等。加上原油加工对产品的选择性还不能达到百分之百,所以加工后必定有少量付产品。③原油加工为成品油的“收率”具有不确定性。与其它商品不同,原油加工产品的计算一般不以单耗、损耗表示,而是按“收率”表示(可直观地表示单位数量的原油可产出多少产品)。原油及其产品都是由不同结构的烃类组成,不同产品本身就有一定的重登,通过不同的工艺流程,可以对产品的品种和收率进行调整(当然调整是有限制的),加上原油加工过程中自身需要燃料且在加工、储存和运输中均有损耗,因而原油收率具有不确定性。④原油质量的优劣一般不会影响产品的合格性。由于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从我国炼油厂的性质、设备、安全等角度来说绝对劣质原油都是不可能进口,除此之外,各种不同品质的原油通过不同的工艺流程和操作条件都能保证产品的合格性。⑤原油加工的“串料”现象难以避免。由于原油加工是一个连接化一体化的生产过程,原料及其产品在装置和油罐中都有一定的停留时间,所以严格分割原油所对应的产品是不可能的,有时为了装置运行的平衡还需将不同的原油混合,所以在原油加工过程中因工艺原因各种原料及其产品的混合不可避免。
二、我国原油加工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原油成品油管理机制和政策方面的局限性
1.原油加工贸易企业分散规模力度不足。如1997年国家削减原何原油(指不同性质原油)中生产出小缺乏竞争力。我国炼油企业总体油成品油进口配额,现行成品油不高标号汽油。从安全生产看,石化上布局分散、规模小,设备落后,技提价,并采取了“压缩加工和开采总行业作为一个高温、高压、易燃、易术含量低,缺少现代化管理经验和量、实行最低限价”措施,但由于企爆的特殊行业,对安全生产有特殊统一规划,从事加工贸易企业也如业装置持续限量或降量运行,固定要求,由于其加工过程是一个多环此,因而一度出现加工企业布局分成本增加,亏损额加大,被迫降价销节、多装置的连续、复杂过程,前后散遍地开花现象,例如1996年度开售。这样原油成品油配置计划和价装置之间的整体物料平衡是保证安展加工贸易的企业有13家之多。格格局被迫打破。另一方面管理职全生产的一个重要前提,而单一物因而不能集中地利用资源,不能形能不明确、不落实,一度使得油品行料(油种)简单轮换炼制会打破这种成成本和区位优势,难以产生规模业法规、配额管理、跨国经营等各自平衡。因此企业往往根据自身装置效益,影响了企业自身积累和发展,为政,不少领域出现混乱现象,价的配套情况,采用不同油种同号炼这不利参与国际竞争,反而在一定格、流通、运输管理体制在面对国际制或混合炼制,例如镇海炼化公司程度上造成国内成品油市场大量被市场竞争时显得苍白无力。有时一个月安排的油种就多达10外国产品挤占,而国内企业开工不5.资源管理体制未理顺出现了余种,要将这些油种明确区分做到足的窘境。乱开滥采现象。世界各国通常都有“专料专用”显然是不现实的。从产
2.原油成品油价格机制未能与一个集中管理油气资源的机构,在品储存看,由于加工产品需储存在国际市场真正接轨。目前我国油品我国其职能长期属于议事协议机构专用的储油罐中,企业往往建造合价格机制未完全理顺,原油、成品油全国资源委员会(全资委),因而难理数量的种类储油罐。由于同一油比价不合理,长期实行的原油低价以行使政府对油气资源的管理职品性质的一致性(不因投入的原油政策,造成上游企业利润极低甚至能,所以搜自勘探、开发油库资源的不同而不同)决定,企业为降低生产亏损,而下游企业利润不合理偏高,活动屡禁不止,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成本,减少储存损耗,建造储罐容量因而受利益驱动,下游企业不断新浪费。特别是小炼厂、小企业更是较大(达5万米3/罐或10万米V建和扩建,导致严重重复建设,致使这样,并使我国石油储采比一度降罐),不可能为每种原油加工产品建全国出现7000万吨炼油能力闲置到“国际警戒线”以下。造对应的储罐,“专料专用”在此很(利用国内资源也是必由之路)。
(二)现行海关对原油加工贸易难体现
监管力量不足和能源高消费造成油品走私猖撅目前我国成品油消费不注意节约能源,导致成本猛增,油价攀高,致使能源需求趋高,为能源高消费提供了温床,这是走私猖撅的重要原因。再加上监管区域广阔,受设关条件及监管力量双重限制,海关难以进行全关境严密监管,出现了监管“空隙”,因而一方面一些不法企业加工成品油后搞“假”出口,成品油在海上兜一圈后又转回国内销售,另一方面巨大的利润也使一些人挺而走险,采用多形式海上走私成品油。例如1996年查获走私成品油13万多MT,1997年达21万多MT,1998年约40万MT。尽管如此,作为一种世界上较为普遍的贸易方式,原油加工贸易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表现在一方面在过渡时期我国石化企业难以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因为一般贸易需要与国外企业进行面对面的直接竞争,由于我国石油行业普遍存在基础差、实力弱现象,所以直接竞争难度较大,风险较大。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比较稳定,而国内成品油价格较高时,一般贸易利润相对较高,风险不大,但国际市场行情瞬息万变,在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攀升,居高不下,而国内成品油价价格却不能及时随之调整时,一般贸易就从东利到保本直至亏损。由于一般贸易产品消费市场全部在国内,如果国内市场产品过剩,就会发生“堵库”、“堵车”现象,成品油卖不出去,所以一味从事一般贸易进口,在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低于国内时,其对国内原油生产企业的负面影响特别突出,为规避风险,往往不单一采用一般贸易方式,特别对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另一方面缓解我国石化企业资金不足的压力。一般贸易进口牵涉关税间题,原油加工贸易有“保税”的特点,其加工返销产品并不进入加工地所在国市场,因此对返销商品实行“保税”是国际通行做法。“保而不征”对于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例如我国炼油企业镇海炼化公司,以其每年上百万吨的进料加工数量计,如果征收关税将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这笔款项等同于银行无息贷款,否则国内绝大多数企业是难以支撑的。所以原油加工贸易对于如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更应该鼓励其开展。
三、对发展我国原油加工贸易的思考
(一)改善管理机制变分散经管向规模经营转化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面石油资源、石化产品和技术服务市场,理顺价格机制,实现上下游、内外贸、产供销一体化,在此基础上,选择自身条件好(即有较好企业资信、较强出口产品能力和良好运输条件等)有发展加工贸易能力的企业作为定点企业重点开展原油加工贸易业务,这样促使其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开展国际竞争,从而扩大规模经营,缩小国家管理范围,节约管理资源,可喜的是目前巳将加工贸易企业压缩至3个(即镇海炼化、茂名石化和广州石化)。
(二)形成对原油加工贸易规范化、标准化政策环境原油加工贸易发展需要有一个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这是其持续发展的保证和动力,其带来的综合效益远远高于国家政策优惠的让利代价。需要对开展原油加工贸易企业的设备、原材料、办公用品、交通工具和包装物料的进口关税优惠政策考虑适度的延续。在把握对国内市场冲击程度的基础上,对原油加工贸易内销市场亦可适当开放(这也是一种吸引外资的较大举动)。赋予企业完全外贸自(即拥有一般贸易权),从而使得制约企业两个问题得到解决:企业无法自主决定一般贸易进口原油的品种、价格及需负担的高额代征费用;企业缺乏及时抓住国际市场价格机遇的手段使企业生产经营无法及时与多变而充满风险和机遇的国际市场相适应。
(三)进一步改进海关原油加工贫易管理办法
1.从加工贸易的基本要求出发,建立完善“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即前期备案审核、中期现场核查、后期稽查核销的监管体系。前期合同备案审核着重审核原油品种、产地、数量、金额,依此确定原油加工后应履行出口成品数t金额。中期现场核查结合商检及进出仓记录,着重核对油种及数量,加强对炼油工艺流程的了解(主要是炼制方案及主副产品情况),查阅各生产装置的生产台帐、报表,了解各装置的实际收率、损耗等。后期稽查核销对原油进口从入库账目、商检证书、外汇付汇帐目与报关单数目是否一致进行审核;成品出口核对从企业外贸销售帐目、外汇收汇帐目及与出口报关单、商检证书、出仓帐是否一致进行审核。重点核定其实际进出口情况及确定最终产品收率,确定补税及核销意见。
论文背景介绍:A公司是一家中型国有贸易型企业,基于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范围内需求全面萎缩的因素,导致A公司传统的贸易出口业务项目大幅滑坡。同时,中国经济由传统的“出口导向”变为“内需导向”,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外贸公司亟待转型升级。这一转型包括公司形式、产品结构、商业模式的全方位调整。作为过渡期的大宗石化项目,是A公司利用自身融资优势和合作方的行业优势而产生的。本文意在通过石化业务的市场细分、流程节点和法理分析,找出业务运作中的法律风险,据此以“货权控制”和“资金安全”为着眼点,确定法律风险的控制方法。
一、A公司石化项目概况
2011年,A公司董事会决议,充分利用自身30余年形成的国企银行资信优势,寻找石化系统的合作伙伴,以“自身资金+合作方行业优势”的合作模式,开拓石化产品销售项目。众所周知,石化项目是两大龙头企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一统江山的局面。中国石化项目的市场细分格局是基本确定的。A公司作为一家中型国企,无法直接与中石化、中石油两大巨头对话,这缘于一方面经营业绩的空白,一方面缘于石化项目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成品油的经营资质取得显然对于A公司是不现实的。A公司将经营的产品锁定为市场准入门槛相对较低的石油制品领域。同时,基于合作方为非国有经济形式、资产实力弱的特点,A公司对山东、江浙、广东、广西等地的潜在供应商综合分析,在综合运输成本、货物储存及监管、地理位置、产业优势等因素,将合作方锁定为广西B公司。终端客户锁定为石化系统的炼厂或其他贸易商,上油供货商为中石化、中石油子公司或者个别贸易供货商。合作初期,上下游客户均为B公司提出经A、B公司选定。
2011-2012年,项目实现销售收入近6亿元,销售毛利率约1%。作为A公司舍弃一般贸易过程中的过渡型项目,石化项目在经营规模和边际利润方面的作用是客观的。
二、项目合作模式
A公司石化合作销售项目主要分为合作贸易项目和合作加工项目。合作贸易项目分为不入库直接贸易项目和库存贸易项目。
(一) 不入库直接贸易项目
合作基本模式:(1)B公司与终端客户签订销售合同(2)B公司预付A公司10%货款,并与A公司签订购销合同(3)A公司与上游供应商签订购销合同,并支付100%货款(4)终端客户向B公司付款(5)B公司向A公司结清90%余款。
(二)库存贸易项目
合作基本模式:(1)B公司向A公司预付10%货款,并与A公司签订销售合同(2)A公司与上游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支付100%货款(3)终端客户100%付款给B公司,B公司支付A公司90%余款。
(三)合作加工项目
合作加工项目意在提高产品附加值,然后销售给终端客户。合作基本模式是:(1)A、B公司签订销售合同,B公司支付10%保证金(2)A公司与上游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支付100%货款(3)A公司分批发货给B公司选定的委托加工厂(4)加工完毕后,终端客户支付100%货款(5)B公司支付A公司90%余款。
图3 合作加工项目流程
三、项目法律风险分析
综合A公司与B公司所开展的三种合作模式,具备如下特点:
(一)A公司为项目提供资金的合作支持,具体表现为对上游供应商的买卖全额结算行为;
(二)B公司为项目提供上下游客户的营销渠道支持;
(三)B公司与A公司合同全额结算的行为迟后于A公司对上游供应商的结算行为。
无论是三种合作方式中的哪一种,在A公司全额支付上游供应商货款后,在B公司结算完毕前,A公司主要面临两大风险:一是应收款无法清收的风险;二是货物的货权风险。换言之,B公司利用自己的渠道优势,换得了A公司作为项目初入者的合作资金支持。1%的毛利率,6000-7000元/吨的采购成本,以及项目的滚动式操作,导致近亿元的资金运作。大资金小利润,这使得A公司的资金风险加大。所以,这类项目成败与否的关键就是如何提高货物周转率和加强资金和货权掌控。如果“不见物(油品)、不见钱(款项)、不见人(客户)”,显然A公司将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
A公司石化项目法律风险的“节点”主要包括如下:
(一)不入库直接贸易模式:在A公司将货物交至终端客户后,终端客户不付款或B公司收到终端客户货款后不予支付A公司。
(二)库存贸易模式:货物仓储风险(仓库租赁和油品监控、安全等),终端客户不付款或B公司收到终端客户货款后不予支付A公司。
(三)合作加工模式:货物仓储风险(仓库租赁和油品监控、安全等),委托加工过程中货物货权的控制,终端客户不付款或B公司收到终端客户货款后不予支付A公司。
四、法律风险控制手段和方法
A公司作为一家国有企业,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其法定责任。基于此,对前述资金和货物风险的控制方法必然是合作项目运作前予以解决的问题。
(一)货权控制手段
按照我国《合同法》第133条之规定,“标的物的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起转移,但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这一规定给予当事人之间约定货权转移条件的自由约定权。据此,A公司与B公司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在B公司未付清款项的前提下,A公司始终保持对油品货权的所有权。具体作法是:
1、油品存储仓库中的出入库必须A公司授权人员的签名方始生效;
2、油品委托加工模式下,由于委托加工的合同双方是B公司和加工厂,如何解决货权控制呢?采取B公司唯一委托A公司人员签字放行出库的方式。
3、存储仓库选择为具备安全资质的第三方油库,必要时签署A公司、B公司和仓库三方《仓储协议》,以确保油品的安全和货权的实际控制。
(二)终端客户不付款或B公司不结清余款风险
基于终端客户为B公司原有渠道提供和A、B公司共同选定的事实,主要采取如下并行防范措施降低风险:
1、A、B公司共同开立银行共管帐号,以用于项目款项的接收和结算,这一帐号要求体现在终端客户与B公司的销售合同条款中;
2、终端客户除系中石化、中石油系统公司外,提货时均须100%付款后发货;
3、与B公司的合作合同中约定逾期结算余款的违约惩罚条款;
4、不入库直接贸易模式下,货物运输的费用及损耗由B公司承担;
(三)合同缔约风险和履约风险
为降低缔结合同风险,A公司在选择上下游客户时具体区分中石化、中石油系统公司和其他公司两类,在此基础上,基于前者的垄断地位,基本接受对方的合同条款约定,对于后者,则在全面分析其经营资质、注册资本、资产状况的基础上严格约定合同条款,以确保自身的权益实现。对于合同的条款约定,则严格规定“法律顾问审核”的内部必经程序。
一 引言
我国自入世以来,获得了比以往更为便利和平等的参与对外贸易条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我国加工贸易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并迅速成长为“世界工厂”。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由2001年的5096亿美元发展到2013年的41600亿美元,顺差额由2001年的225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2592亿美元,增长了近10倍。这一庞大的货物贸易规模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货物贸易大国。
而在我国货物贸易飞速发展长期顺差的同时,作为货物贸易引致需求的运输服务贸易却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短板。我国运输服务贸易总额虽不断增加,贸易逆差也不断扩大。2009年之前,我国运输服务贸易逆差额一直大于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总额,2007年甚至达到服务贸易逆差额的157.2%。2009年首次小于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总额,占比78%。此后我国运输服务贸易逆差在服务贸易差额中占比逐年下降。尽管如此,运输服务贸易仍是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我国运输服务贸易长期增长的逆差给我国货物贸易带来巨大压力。因此,探讨我国运输服务贸易逆差不断增长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显得十分重要。我国运输服务贸易进出口具体数据见表1。
二 我国运输服务贸易逆差增长的原因
(一)货物贸易迅猛增长,运输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运力供应明显不足
2001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5096.51亿美元,入世后货物贸易显著增长,到2013年已达41600.09亿美元,增长了716.24%,年均增长率达到60%。货物贸易的迅速增长必然引起运输服务需求的大幅增加。我国外贸货物运输的90%以上由海运完成。近十几年来我国港口投入资金多、基础设施建设快、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迅速提升、吞吐量增长迅猛。截止2012年底我国沿海主要规模以上港口码头泊位数5715个,较2001年底1772个增长了222.5%,年均增长率22.23%,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数由2001年底的527个增长到2013年底的1453个,增加了926个,年均增长率16%。2001年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142634万吨,2012年达665245万吨,年均增长率33.3%。2012年底我国拥有机动船158309艘,净载重量21879万吨,驳船20282艘,净载重量969万吨。2001-2012年我国船队净载重量年均增长率29%。运力的增长远不及货物贸易规模的增长,由此反映出我国货物贸易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靠运输服务的进口实现的。
我国运力供给相对不足有以下原因:一是我国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不足,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于港口、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大型运输工具及基础设施的建造建设周期长,成本投入大,运力的增长存在较长时滞,运力供给的增加短期内难见效果。由此,造成了运力的供给缺口,必须靠运输服务的进口来弥补,这是造成我国运输服务贸易逆差增长的一大因素。
(二)运输服务市场开放程度高,航运业竞争激烈
我国服务市场的对外开放度在我国正式加入WTO后基本保持逐年上升的态势,尤其是海运服务业。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就取消货载保留制度,并随后承诺开放国际海上运输服务。目前,我国航运市场开放度已超发达国家水平。货物贸易飞速发展引起的巨大运输服务需求吸引了来自全球的运输服务企业。外国班轮公司和货代迅速进入我国航运市场,给我国本土运输服务企业造成巨大冲击。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我国交通运输业共接受10494家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登记,投资总额达1078亿美元。目前从事进出中国港口的班轮运输业务的境外公司数量占2/3。
航空运输领域,我国的对外开放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无明显差别,但较之发展中国家仍然很高,这对本处于劣势地位的我国航空业非常不利。总之,由于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业国际竞争力较低,尚处于成长壮大阶段,过高的对外开放度不利于本国运输服务业的发展,给本国运输服务企业带来巨大威胁。
(三)外贸企业大量按照FOB条款出口、CIF条款进口
我国集装箱货物进出口贸易中80%以上按FOB条款出口,以CIF或CFR条款进口,这种贸易形式将货物的国际运输权拱手让给外方。国外企业采用自有船舶或外资班轮公司承运,我国承运人承运比例只有15%-20%,严重影响了本国运输服务业的市场份额,造成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的大量进口。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第一,我国运输服务业服务水平不能很好的满足外贸企业的需要。外国船公司提供的服务到位,网络健全,外国货运的服务及组织能力甚至比船公司更胜一筹,可以有效整合船舶、火车、飞机等多种运输方式,提供“门到门”服务,而中国却少有货代企业能做到。第二,我国全面对外资开放运输服务业后,国外有实力的运输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第三,一些外贸企业主观上认为采用FOB出口和CIF进口,由对方负责运输事宜,可以规避运费波动及运输过程的风险,也可以减少自己的合同义务,简化进出口流程。事实上,FOB与CIF同属于装运条款,风险划分都是以装运港船上为界,并没有明显的差别。第四,我国运输企业、外贸企业缺乏合作及保护本国运输服务市场的意识。
(四)重要进口物资享受不到“国货国运”的待遇
“国货国运”是一国为了保护本国航运业的发展,以立法形式规定进出口贸易货物,必须全部或部分由本国承运人承运或优先承运,是政府通过为本国承运人提供稳定货源以提高本国承运人市场份额的贸易保护措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均不同程度地推行“国货国运”政策。美国法律明文规定,凡涉及国防军用物资、国家进出口银行提供信贷的贸易物资必须有本国籍船运输,对外援助物资的3/4、政府采购物资一半以上必须由本国承运。世界各国对铁矿石的外贸运输基本控制在进口方手中。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航运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如与本国钢铁企业签订长期运输协议进行战略合作,将铁矿石运输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欧洲国家进口铁矿石的95%以上由本国企业承运。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运输权却基本控制在出口方,国轮承运比例不到30%。我国企业每年仅支付铁矿石航运费就高达100多亿美元。同样,石油运输的状况也不容乐观。我国从1993年起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原油进口量逐年攀升,从2000年的7 027万吨增长到2012年的25 378万吨,年均增长率达20%左右,2013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58.1%。我国90%以上的进口石油是通过海运完成的,在每年的进口石油海上运输中,自主运输的比重只有不到40%。本国承运量少,一方面源于我国自主运力较弱,与需求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另一方面,我国石油进口企业与运输方缺乏战略合作意识,许多石油进口企业没有固定的合作船队。
(五)国内航运业缺少保护政策致使本国航企税负重、成本高
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和韩国不完全取消补贴政策的时候,我国已取消各种形式的补贴政策。税收方面,外国投资企业在我国不但可以享受国民待遇,还享受更低的税率;港口、码头的投资经营方面外商也有多种优惠;造船方面,我国给予外国船公司出口信贷优惠,而本国船公司在国内造船却没有补贴;海运业的政府补贴在各国都非常普遍,如美国政府从90年代开始,每年至少补贴1亿美元给本国籍船公司。日本对本国船队也采取大力保护政策,在船舶制造方面给予补贴和贷款优惠,本国商社租用本国船队享受税费减免。日本油轮船队是由船公司、银行、石油公司、造船厂多方合作发展的。船公司只有在与石油公司签下长期合作协议的前提下方可取得银行贷款。日本油船队几乎都采取期租方式租赁给石油进口商,租赁期长达 10-20年。反观我国政府已不为国内船公司提供任何形式的财政补贴。
三、扩大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出口的对策
第一,加大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资本投入,增加运力供给。货运量的增加必然对船舶、飞机等大型运输工具和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配套提出更高要求,这些首先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运输服务企业应广开筹资渠道,扩大资本规模,为提高竞争力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1)政府投资。政府方面要加大财政支出,健全交通网络。(2)吸引外资。我国交通运输业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从2001年的9.09亿美元连年增加到2008年的28.51亿美元,2009年小幅下滑,2012年又增至34.74亿美元。尽管外商投资规模近几年明显增加,但仍无法满足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需求。我国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引进外资,帮助解决现阶段我国交通运输业投资不足的问题。吸引外资同时,要注意监管外资的使用、监督优惠政策的合法运用,并适当保护内资企业,以促进国内市场的公平竞争。(3)民间投资。可以通过发行政府贴息的交通运输建设债券、设立交通运输业投融资基金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增加融资渠道。
第二,遵循适度开放原则,对国内运输服务企业尤其是海运服务企业适当保护。首先GATTS允许发展中国家在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等敏感政策上采取保留和例外,这为我国海运服务贸易逐步开放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应该充分利用WTO为发展中国家制定的保护性条款,科学制定对外开放程序,使开放程度与现阶段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实际发展水平相吻合,达到合理保护的目的,以使我国交通运输业在公平竞争基础上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其次,政府应充分利用我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和海运大国的优势,与大型企业联合,积极参与各种国际组织活动和相关规则制定,明确自身立场,充分发挥话语权维护自身利益,尽力为本国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第三,提高国货国运比例。首先,我国进出口企业要建立国际物流管理理念,在对外贸易谈判中,本着服务于本国市场的原则,尽量采用CIF或CFR条款出口、FOB条款进口,给国轮争取更多的外贸承运份额。这便要求船东与货主加强战略合作,航运企业和货主间密切配合。我国可以学习日本的经验,通过船公司与货主达成长期包运合同等形式,实现运贸一体化,以运促贸,以贸拉运。其次,政府应该学习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将军用物资、战略物资、政府采购物资、对外援助物资的国际运输保留给我国承运企业。加强国货国运政策的透明度,明确规定国轮承运的比例,发挥政府在保护本国运输服务业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大力发展石油、矿石资源型船队。我国作为石油进口大国,且这种局面短期内无法改变的情况下,石油运输事关重大。目前我国石油运输服务主要靠进口的现状很大程度上威胁到我国经济安全。我国必须全力组建大型石油、矿石等资源型船队,提高我国石油、矿产资源运输能力,从根本上掌握海上运输环节,掌握我国的经济命脉。对现有船舶可优化其结构,推动船舶更新换代,提高船舶技术水平,形成梯次合理的船队结构。
参考文献:
[1]韩超.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12月.
关键词:财务共享服务 海外业务 石油企业 经验 思考
二十世纪末,财务共享服务的思想和技术从国外传入我国并得到一些应用尝试,但普遍应用起步较晚。只是在最近五年,有接近一半的我国企业随着经营国际化步伐,开始实施或规划财务共享服务,并积累了一定的海外财务共享经验。我国的石油企业,在国家改革开放和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这几年一直居于国内企业海外并购领先位置,但对于海外财务共享仍然处于规划阶段。那么,我国企业建立海外财务共享中心有什么经验?我国石油企业建立海外财务共享中心需要做哪些方面的思考?
一、财务共享中心的产生与功能
(一)财务共享中心的产生
一个企业成长为大型企业集团,在财务职能建设方面遇到的挑战就是重复投入成本高、管控效率低下。为此,自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三十年时间里,从美国通用、福特等大型企业集团提出推行财务共享服务理念开始,共享服务作为大型跨国公司的一种有效职能运营模式,被广泛运用于世界上企业集团的财务职能管理。如BP在匈牙利建立欧洲区域财务财务中心,在中国建立亚太区域共享这个运行模式就是从节约成本和有效管控的角度出发,将自身处于不同国家、地区和集团内不同分子公司的财务会计、税务、资金业务安排由一个或几个共享服务中心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平台统一负责处理,实现集团财务在事务性和价值管理方面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从而提升财务服务质量,提高集团综合竞争能力。
德勤2013年全球共享实践调研显示,世界500强企业中近90%在其财务职能年管理领域应用了共享服务模式,应用的行业主要为电信、零售、金融、能源、消费品、医疗保健。国际上著名的石油公司,如康菲、壳牌、道达尔等公司也都建立有自己的财务共享中心。
(二)财务共享模式的机理
财务共享核心是将大量简单重复的财务工作集中标准化处理,目的是解决集团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财务职能建设遇到的重复投入和效率低下的弊端。正如布赖恩・伯杰伦在《共享服务精要》书中所言:“共享服务是一种将一部分现有的经营职能集中到一个新的半自主的业务单元的合作战略。这个业务单元就像在公开市场展开竞争的企业一样,设有专门的管理结构,目的是提高效率、创造价值、节约成本以及提高对内部客户的服务质量。”在企业众多职能管理部门,最早实现共享的是财务部门。
实践表明,财务共享业务目前主要集中在总账、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账单管理、薪酬计量、费用报销、固定资产等方面。这种模式主要功能是降低成本、统一工作标准、加强财务规范和提升管理效率。通常,一个跨国公司,在海外设立财务共享中心要具备以下一些条件。
1.完善的信息网络管理系统。财务共享中心,必须通过完善的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快速高效处理集团公司的财务大数据,以保证及时准确出具规范的财务报告。财务共享中心的信息网络环境要稳定、处理速度要快、数据丢包率要在可接受的财务风险范围内。
2.统一的会计核算政策。企业集团,必须有统一的会计政策、格式规范的财务报告,如会计年度、薪酬政策、差旅费报销规定、折旧年限、结账日期,以充分发挥财务共享中心的标准化运作优势。
3.合适的财务人员。海外财务共享中心的管理层人员要有良好的决策能力、必要的组织能力、一定的沟通能力和复杂局面的控制能力。一般财务人员不仅要熟悉、掌握国际会计准则,还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沟通能力,且人工成本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4.简单的股权结构。对于集团公司复杂的股权结构,财务核算、合并处理流程很难统一规范,因此也就很难发挥财务共享中心的优势。所以,我国很多跨国公司,在境内一般都能建立财务共享中心,而在海外常常把财务共享中心作为规划展望设计但没有进行具体实施。
二、我国企业建立海外财务共享中心的经验
德勤2013年财务共享服务调研表明,年销售额超过30亿美元的中国企业超过70%采用了财务共享服务,基本把握了财务共享中心建设运行的规律,积累了一定的有中国特色的集团企业财务共享中心经验。
1.高管层认可是我国企业建立海外财务共享中心的关键。推行财务共享是财务集中与分散的重新平衡,不仅对财务团队的成员有影响,而且需要人事、系统人员的支持配合和影响采办、市场、生产、行政等各种人员的权力分配,这必然涉及利益的重组和冲突。没有高管层的认可支持,财务共享模式就很难在海外实施,即便推行也很容易夭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需要高管层的充分参与和及时的过程方案决策。海尔能够快速发展国外共享中心就得益其高层领导的共享决策理念与推动力。
2.价值贡献是财务共享中心建设的根本宗旨。企业的目的是为股东创造更多的投资回报,没有股东接受企业经营者的亏本管理行为。华为在140多个国家地区提供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陆续建立了七大区域财务共享中心。依靠这七大区域财务共享中心提供的财务资源保障和风险控制支持,实现了华为过去十年的业务腾飞。我国石油企业要在海外设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也必须给企业带来价值贡献。
3.合理的组织架构和统一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实现海外财务共享的重要基石。财务共享是对传统财务组织管理的变革,实现海外财务共享目标必须有一定的组织基础做保障,且这种组织结构要合理。组织结构的合理就是变革前的集团财务组织适合进行海外财务共享,变革后的海外财务共享有利于实现组织效率的提高。集团企业到了一定的规模,即便不能实现全球财务制度、会计政策等标准流程的规范统一,但也应实现一定地理区域内的规范统一。有了这种统一的基础,才可能进行共享服务标准化流程的规划设计和具体实施。
4.持续优化是充分发挥财务共享中心功能的有效手段。从规划设计到具体实施完善,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横跨周期长、影响因素多、牵涉范围广,需要循序渐进、持续优化财务业务流程中冗余步骤的数据,不断提升会计业务标准化和国际化水平,才能充分实现财务共享对集团战略价值创造的功能。实践证明,绝大多数在海外财务共享领先的企业集团都花费了10年以上时间才实现了从建设到转型的变革。
5.完善的网络信息平台是实施海外财务共享服务的必要条件。一个集团企业,为了规范统一提高管理效率,势必对政策、制度、规定、流程、知识、经验、信息等进行共享。共享的媒介就是网络信息平台。大数据时代,集团企业必须通过网络信息共享平台跨越地理障碍,进行内部信息快速传输和有效交流,实现管理效率的提高和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提升。实施海外财务服务共享,更需要网络信息平台载体进行数据传输。海外财务共享中心,是一种跨国家、跨地区的远程集中运营模式,必须依赖现代先进的科技网络技术,在统一的信息系统平台载体上进行规划、设计、实施流程标准化管理。
三、对我国石油企业建立海外财务共享中心的思考
我国石油企业大部分在国内建立了财务共享中心,这为其建立海外财务共享中心奠定了实践基础。我国在海外投资的石油企业,按业务主要分为三种:一是负责作业区域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油公司,二是负责为油公司提品或工程作业服务的油田服务公司,三是负责石油、天然气买卖的贸易公司。基于石油勘探开发投入资金多、技术复杂、风险很大和涉及国家安全战略行业特征,海外石油勘探开发一般由多个国家共同投资完成。因此我国在海外勘探开发的油公司,其股权架构复杂,投资方式偏重于战略联盟和参股投资,很少采用独资或整体并购。较之于油公司,我国在海外的油田服务公司、石油天然气贸易公司因资产规模小、投资不大、专业化强等特点,其股权架构相对简单,投资方式偏重于分公司、独资公司或整体并购。所以,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设立财务共享中心,最好采取分步走策略,即股权结构相对简单的油田服务公司、贸易公司率先尝试设立,而后油公司在条件成熟时,再考虑推行海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不管是负责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油公司,还是为油公司提供服务的油田服务公司以及贸易公司,要想成功设立财务共享中心,充分发挥其功能,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建立区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遍布多个国家地区,因此,鉴于各个国家地区在法律、政治、经济、会计准则、人力资源等方面规定要求差异很大,一方面,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不可能只建立一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另一方面也不可能在每个投资或作业所在的国家地区都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这样不利于充分发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功能。因此,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只能根据实际情况,从作业投资地理、政治、经济效益等角度考虑建立区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如在马来西亚建立东南亚区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墨西哥设立北美洲区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2.努力夯实海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石油企业在海外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必须强化基础夯实工作。这些基础包括整合海外财务组织架构、调整财务组织管理模式、搭建统一的信息系统平台、设计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严格规范一致的核算政策报告制度、规定通用认可的沟通语言等等。比如选择决策信息系统平台时,不仅要考虑软件硬件的兼容性和性价比,还要考虑未来安全维护的可行性。有了好的实施基础,才能充分发挥共享功能。
3.加强海外财务共享中心人员队伍培养建设。海外财务共享中心运行离不开财务人员的具体业务操作和信息系统技术人员的及时维护。重复简单的业务操作和不可轻视的国际语言要求,使得我国石油企业在组建海外财务共享中心时很难聘请到能力优秀但薪酬要求不高的人才加入,能聘用到或安排到海外工作的普通人员一般又难以完成共享中心的工作任务。因此,不论在海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规划阶段,还是实施维护阶段,中心人员队伍建设是我国石油企业必须面临解决的重要课题。
4.循序渐进完善财务共享内容。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个系统工程,工期长技术复杂,要合理设置阶段性目标和终极目标。这个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完善维护相关共享内容,从简单、统一、重复、量大、容易集约化处理的业务内容(如税款交纳、差旅费报销、支付供应商货款、收取客户欠款、财务报告编制)入手,由易到难、由低附加值逐步过渡到高附加值业务,分阶段分步骤实现财务业务共享。
5.注意规避海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风险。在看到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机会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带来的风险挑战,如资金汇兑风险、职工薪酬管理风险、税务政策敏感性风险、信息系统管理成本风险和财务人员工作积极性风险。对于这些风险,我国石油企业在规划设计海外财务共享中心时,必须统筹考虑,事先安排好风险应对与规避预案。
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达到一定的集团规模后,为了有效执行集团财务会计政策和保证海外财务管理标准化、流程化,必须借助海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为集团在不同国家地区的分子公司的不同业务单元提供规范高效的资金财务税务服务,促进财务人员转型,提高集团国际财务管理水平,实现海外财务管理升级转型,以及增强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当然,海外设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会面临比国内多很多的挑战,如税务风险、信息系统成本和财务人员管理等方面的挑战,必须统筹考虑、事先策划和积极应对。
参考文献:
[1]陈刚.对中石化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分析[J].财务与会计,2013,(4):56-58.
[2]钟邦秀.跨国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体系设计与实现[J].会计之友,2012,(7):91-92.
三年以上工作经验 |男| 26岁(1988年2月28日)
居住地:北京
电 话:139********(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1年7个月]
公 司:XX化工有限公司
行 业:石油/化工/矿产/地质
职 位:高级技术员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轻化工程
学 校:浙江理工大学
自我评价
忠实诚信,讲原则,说到做到,决不推卸责任;有自制力,做事情始终坚持有始有终,从不半途而废;肯学习,有问题不逃避,愿意虚心向他人学习;自信但不自负,不以自我为中心;愿意以谦虚态度赞扬接纳优越者,权威者;会用100%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多年工作经验,对相关的生产工艺流程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应变能力、社会经验,懂的如何要求自己,认真完成工作上的任务,对工作负责。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 一周之内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石油/化工/矿产/地质
目标地点: 北京
期望月薪: 面议/月
目标职能: 技术主管
工作经验
2012 /9—至今:XX化工有限公司[ 1年7个月]
所属行业: 石油/化工/矿产/地质
质量实验室 高级技术员
1、测试数据的统计处理,产品质量的判定及系统评估,质量记录的管理,负责对新产品颜色配方的验证和调节;
2、负责创建产品的颜色标准控制体系,实验室仪器的管理和维护;
3、推动内部和外部不合格的纠正及预防处理方案,并跟踪、验证;
4、制定产品测试规程及标准操作程序, 协调和分配班组间的日常工作,测试人员的仪器操作与技术培训;
5、染料色浆生产研磨过程的质量控制与调节。原材料,中间体的品质检验;染料的调色及纺织品的对色。
2010 /7—2011 /7:XX贸易有限公司 [ 1年]
所属行业: 贸易/进出口
质量管理质量经理助理
1、监控产品工艺状态,对工艺参数的改变对产品的影响进行认定,并论证设定的合理性;
2、根据公司整体质量状况组织质量控制方案,监控产品全程质量;
3、根据客户要求的产品质量检验标准制定相关产品检验流程及方法;
4、主持来料检验及出货评审工作,遇到问题向品质主管报告;
5、协助跟踪产品的使用情况、处理客户反馈,依据反馈改善质量控制;
6、总结产品质量问题并推动相关部门及时解决;
7、参与质量体系认证工作。
教育经历
2006 /9—2010 /7 浙江理工大学 轻化工程 本科
证 书
2009/6 大学英语六级
2008/6 大学英语四级
物资装备(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物装公司)作为中国石油集团旗下从事物资贸易和装备制造的专业服务公司,“十五”期间以服务于集团公司的整体发展为宗旨,在服务中不断壮大自己,五年来,物装公司从“十五”初期的年销售收入不足40亿元,到“十五”末超过了百亿元,以年平均25以上的速度增长,一年一个台阶,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立足石油求发展
走出石油闯天下
作为专业服务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的快速发展给物装公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物装公司把中石油市场作为主战场,立足于服务集团公司以带动自身发展。五年里,累计为集团公司钻机改造项目和海外作业提供钻机近300台,在西气东输等管线项目和炼油化工企业改造等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中,狠抓重大项目运作,通过物资采办、招标授标、运输保险、报关商检、大型机具租赁、仓储中转等业务,超前跟踪,优质服务,发挥了专业服务公司的综合优势,得到了甲方好评。
在中石油市场进一步巩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多数直属企业地处中心城市的优势,积极实施“市场社会化,经营品种多元化”的市场战略,开辟中石油市场以外的第二战场,谋求企业的更大发展。五年来,中石油以外市场开拓成效显著,贸易业务的外部市场收入由“十五”初期的不足10亿元,增加到超过17亿元;制造业务的外部收入占到总收入的43,并成功地进入了海洋市场,特别是产品出口稳步增长,所属六家制造企业全部实现了产品出口,对外销售额占总销售收入的12.4,仅20__年出口成套钻机27台,泥浆泵近300台。外部市场的开拓为物装公司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贸易与制造并重
主营业务两翼飞
上世纪末,由于石油石化的持续重组带来采办格局变化,我国加入WTO加剧了国际化竞争,“十五”初期又有出口业务整体划出物装公司,一系列的环境变化给物装公司两大主营业务造成了极大的冲击。面对新的形势,物装公司经过认真分析和研究,确立了指导思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审时度势地推进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千方百计地维护稳定,坚持贸易与制造并重,两翼齐飞,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同时理清了五大工作思路:强化企业管理、推进贸易新发展、做强做大装备制造、培育三支队伍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吴装公司全力推进企业发展和各项工作的开展。
贸易业务按照“转变观念切入市场,转型建制适应市场,优质服务贴近市场,拓展领域扩大市场”的指导思想,推行内贸专业化、外贸一体化、地区公司多元化,市场社会化、经营品种多元化的市场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加强资源控制和业务,与国内外一批强势企业形成了稳定的关系,通过业务实现的销售收入占到全部贸易收入的近40%;二是通过提升外贸业务资质,延伸和招标业务链,通过优质服务,进出口贸易额逐年提升,近两年来以50以上的速度递增,网上国际授标金额在国内排名第十四位;三是电子商务贸易额显著增长,公司发挥自身的市场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主动适应电子商务,与股份公司电子商务加强沟通和合作,通过电子商务实现的销售收入由20__年的1亿元起步,连年增长,20__年上网点击量超过13亿元;四是利用地区公司的区域优势和销售网络优势,与制造企业开展联合销售和集中采购,20__年实现内部销售8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发挥了公司整体优势,取得成效。目前,贸易业务基本完成了结构调整和战略布局,形成了中石油市场、外部市场和国际市场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
制造业务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中心,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通过对外合作、重组整合,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的指导思想,着力推进钻采、制管和动力三大专业制造板块和一个重要场合用途钢丝绳生产基地的建设。一是先后对咸阳钢管钢绳厂、宝鸡石油钢管厂和宝鸡石油机械厂进行了公司制改造,与先期改制上市的石油济柴一起,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激发了企业的发展活力。二是通过和相关企业的专业化整合,实现了优势互补,如石油济柴和青县机厂柴油机大修业务的并购,使得被并购部分由原来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左右迅速超过亿元。三是通过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和更新改造力度,提高了产能,综合生产能力比“十五”期初翻了一番,并实现了产业链的延伸和更合理的战略布局,钢管辅料基地的建成投产完善了制管业的产业链,上海宝世威钢管项目的建成投产,为进一步开拓华东市场和国际市场打下了良好基础;济柴厂成功地进行了“腾笼换业”,使自身装备和产能大幅度提高。四是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开放式的研发体系,加强技术引进和技术交流等,提升了研发能力,有9项新产品获得国家或集团公司级科技进步奖,新产品的销售收入比重由“十五”初的20提升到40左右。目前三大板块和一个基地的建设已见雏形,宝石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陆地钻机制造商,宝管厂近年来在长输管线市场上占有率稳居第一,济柴厂成为国内中大功率内燃机制造企业之首,咸阳厂也成为行业内公认的重要场合用途钢丝绳生产基地。
科学管理重执行
提升水平练内功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十五”期间,公司在企业管理上出台了多项措施以进一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注重管理措施执行到位,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首先是完善了公司管理模式,按照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三级管理模式调整、配齐职能部门和岗位,健全、完善了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物装公司还进一步完善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议事规则,成立了战略发展等7个专业委员会,形成了决策支持系统,凡重大事项一律按照决策程序运作。同时,坚持督办落实制度,对所有安排事项跟踪督办。
物装公司还建立起比较清晰适用流程管理体系,明确管理链中各节点的职责权限、工作标准和考核办法,规范了管理运作程序。健全了三级目标管理体系,形成了任务指标从公司直
至岗位的层层分解,逐级保证的格局。在完善目标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完善了预算管理体系,对生产经营进行全过程预算控制;着手建立了配套的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对领导班子直至各部门和基层单位严考核,硬兑现;还强化了目标体系运行过程的动态管理,完善了各级经济活动分析制度,适时监控目标体系的运行,保证公司整体目标的实现。还逐步建立了抗风险机制,近年来,公司在投资、资金安全、合同管理等方面出善各项规章制度达300多项,杜绝了无序投资、外借外投等行为,20__年仅公司本部审核备案经济合同达1800多份,规避了经营风险。
齐心协力创和谐
精神文明结硕果
物装公司非常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建设和谐企业。公司按照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认真开展了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加强,职工队伍素质明显提高,队伍基本稳定,公司的安全形势进一步好转。公司机关连续四年保持中央国家机关文明标兵和首都文明标兵单位称号,宝管公司、宝石机公司分别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和全国文明标兵单位称号,所属企业有12个单位获得省市文明单位先进称号。
“十一五”绘新蓝图
拓展发展新空间
“十五”已成为过去,回顾过去是为了总结发展的经验,谋求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集团公司的“十一五”发展目标鼓舞人心,特别是集团公司突出实施资源、市场和国际化三大战略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发展空间,物装公司将一如既往地以服务于集团公司的发展为己任,在服务中不断壮大自己。
按照集团公司部署和要求,为实现物装公司持续有效较快发展,物装公司制定了公司“十一五”发展规划,总体目标是将物装公司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物装公司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思路
——认真学习贯彻集团公司工作会议精神,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围绕集团公司总体规划,不断完善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把战略落到实处。
——坚持管理创新,特别是要按照集团公司关于加强管理的一系列部署,进一步夯实管理基础。
——持续推进贸易业务新发展,以服务于集团公司发展为宗旨,紧紧围绕集团公司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提升贸易的专业优势和综合服务能力的优势。
——进一步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围绕集团公司资源战略、国际化战略对装备的要求,加速推进钻采、制管、动力三大专业制造板块和一个重要场合用途钢丝绳生产基地的建设。
——加强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围绕集团公司快速发展对高新装备的要求,本着“国内第一、国际一流”的标准,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研发。
——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以零事故率为安全管理目标,以全面落实贯彻集团公司关于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的各项决定和制度为重点,以在安全隐患部位配置安全防护装置为手段,进一步杜绝事故发生;强化“我们的质量缺陷就是用户的安全隐患”意识,从设计环节开始,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源头消除安全隐患。
——全面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关于维护稳定工作的一系列规定和部署,按照“标本兼治、区别对待、疏堵结合、统筹协调”的方针,发挥政治思想工作的优势,加强和地方政府的联系和沟通,建立维护稳定工作的长效机制,承担起企业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处理好企业发展和员工自身发展的关系,努力改善职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要把企业的经营成果惠及全体员工,营造和谐企业。
面对挑战的选择
—中国__(集团)改革与发展五年
石油工业的重大改革,对中国__总公司既带来发展机遇,也带来严峻挑战。
一是1998年石油石化两大集团重组,七个油田划归石化集团,而划入的炼化企业由公司的订货量很少。出入相抵,公司减少全部收入的25;
二是1999年石油集团主辅分离、主业上市,股份公司兴办电子商务、自办采办,原有的采办格局发生根本变化,物装公司市场份额和经营空间大大缩小。
三是20__年公司出口业务整体划出。不仅对公司近期效益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公司新拟定的“以出口为龙头,建设技工贸一体化集团,着力向海外发展”的战略带来重大影响。
四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跨国公司的进入,对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的严峻挑战。比如卡勒皮特对内燃机市场的压力、美国国民油井与兰石联营挤占国内钻机市场份额成为最大对手。
五是各直属企业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及人员严重过剩。
面对严峻挑战,公司领导班子带领全体员工坚定不移地服从集团公司战略决策,在集团公司整体发展中求得物装自身的发展;不管条件怎样变化、环境多么艰难,坚持整体发展不动摇;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创利润由1998年的1935万元,到20__年的14300万元。公司被原国内贸易部评为国家大型一类物资流通企业。公司本部连续四年保持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称号,从去年开始连续两年获得首都文明单位称号。
一、确定战略目标、激励队伍精神
经过反复研究调整,20__年初提出“建设有实力有影响的技工贸一体化集团”的目标,提出10年盈利予测目标为20__年1亿元、20__年1.45亿元、20__年2.5亿元;
提出由“以贸易为主导”的经营格局,向“强化制造、以制造带动贸易、以贸易促进制造”的格局转化,着力提升制造业水平、推进贸易调整;
归纳总结公司五个方面优势与五方面的机遇,组织公司上下,把挑战与危机讲透,把优势与机遇讲够,把信心和士气讲足。提出,无论环境怎样变化,整体发展的思路不变,队伍精神不散,生产经营劲头不松,效益还要年年上升。
二、强化制造业基础,提高核心竞争力
首先,公司加快了对制造企业的技术改造,共投入资金6亿元进行生产设备的升级改造。目前,宝石公司包括6个子项目钻机生产线改造已经局部完成,并介入海洋钻机开发;正在进行对英国RDS公司的收购以增强设计与国际市场开拓能力;
济柴公司以具国际水平的601型柴油机为基础开发新产品实现换代升级;目前已经与有关方面签署由市中心向市郊整体搬迁协议,可取得几亿元补偿金,为新建一流的内燃机制造基地提供了资金保证;
宝管公司完成了16项大螺旋钢管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成功研制生产了X70钢级焊管
,X80钢级焊管试制项目也获成功;在上海投资办分厂今年年底试生产,迈出制造基地战略东移的重要一步;
西仪厂ERA20__成像测井系统的系列开发、咸阳公司《钢丝绳设计制造技术引进》等正在进行。
提升制造业水平的战略见到成效。制造企业销售收入由20__年10.74亿元到20__年上半年就达9.12亿元,占全公司销售收入由26%到42%。造业由多年亏损到20__年盈利7067万元,占到全公司一半。三、实施“两化”,推进贸易结构调整
重组改制前,物装公司的国内贸易95%以上依靠集团内部市场、90%以上业务量集中在专用管。针对重组改制带来的采办格局的根本变化,大力实施“两化”战备,推进贸易结构调整
“两化”战略,即市场开拓社会化、结构调整多元化,鼓励向集团外部市场发展,同时积极争取统一引进、联合引进以及进入电子商务新流程的政策环境。20__年集团外部市场占有率实现28.1%;西安公司集团外市场销售额占贸易总额的56;昆山公司自产自销特色化工产品,集团外部市场销售量达到7成。
与此同时,公司还大力推进由买方向卖方转变,现有卖方厂家67家。招投标、设备租赁、整体引进的工作都得到推进。
四、抓住机遇解决冗员问题实现平稳过渡
20__年抓住集团公司有偿解除劳动合同的机遇,全公司有偿解除合同人员8577人,占当时人员的50.3%,有效地解决了冗员问题。积极主动同地方政府部门沟通协商,取得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及时成立专门党总支及基层支部在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人员中开展工作,实现了平稳过渡。
五、重组改制三步走,作强作大制造业
根据集团公司战略意图,对公司直属制造企业重组改制、借壳上市,组建中油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把石油装备制造业作强作大。
第一步,对公司直属国企老厂进行公司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二步,通过石油济柴配股融资,收购改制企业股权,组建中油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原济柴股份公司和被收购企业分别成为分公司或控股子公司。第三步,中油装备通过再融资,以市场化手段对相关企业重组整合,形成石油钻机、石油动力、石油钢管等制造板块。
从20__年8月开始,经过一年多紧张运作,完成了对咸阳厂、宝管厂和宝机厂的重组改制,分别组建起现代企业制度。济柴公司还对咸阳公司和宝管公司分别参股45和38。目前石油济柴正在创造条件,进行下一步的融资整合。
六、服务重点工程形成新的盈利能力
服务集团公司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是物装公司的重要功能,也是公司经营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从1998年以来,公司先后为苏丹项目、涩宁兰管线、陕京管线、兰成渝管线、钻机改造工程、炼厂改造工程以及西气东输工程等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提供服务。体现了作为中油集团物资装备专业化公司的实力。
苏丹管线及炼厂项目
物装公司组织国内6家制管厂、防腐厂联合投标,与10多家国际公司竞争,赢得从钢卷供应、钢管制造,到运输、防腐、配送一体化的综合采办商资格。按合同要求8个月制造出钢管安全运抵苏丹施工现场,是保障重大项目物资后勤需求,由传统会战模式向市场模式转变的成功尝试。
西气东输项目
一是项目批准前组织前期调研、策划,为决策提供依据和思路
1999年9月,公司组织国内专家访问加、德等国科研、制造及设备贸易等27个单位,对西气东输所需钢材钢管立足国内提供了技术和实例的依据,也为国内冶金和制管业适应性改造提供了思路。
二是项目批准初期抓紧前期备战,提出制造与采办的实施方案供业主决策
20__年3月,公司成立了由总经理挂帅的西气东输工程服务协调领导小组。下设五个组对整体供求作前期规划;对国内卷板技术状况及国外情况摸底调研;制管组负责对国内现有制管厂家生产能力与规格汇总,提出制管生产线改造的意见。并对国外供管能力、技术水平、价格状况摸底,为必要的进口着准备;设备组,负责对压缩机、烟气轮机等所需大型大宗设备进行调研,并拿出采办建议;综合组负责综合决策信息采集,并对管材、大型设备运输作前期调研。扎实有效的前期工作,保证了西气东输物资装备采办的有序展开。
三是工程建设展开之后,协调组以每周工作例会制度,组织协调物资装备的保障工作
从工程建设开始以来,公司以周例会的形式协助组织集团公司西气东输工程协调会,及时解决了设计、施工、质量、采购等多方面的问题,规划、组织、协调工程所需X70热轧卷板、钢管、弯管制造三大国产化攻关取得成功。为工程进口钢材及其它物资4.22亿美元。承担了工程各类进口物资的运输保险、港口通关、商检等全部业务。公司开发了设备租赁业务,此外,郑州、沧州等地区公司设立了5个物资中转站提供服务。接收和发送整车物资计一万个火车皮。
七、抓党风和基层建设,确保队伍稳定和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在抓经营工作的同时,公司领导班子两手抓,两手都硬,五年来精神文明建设也硕果累累。公司机关连续四年保持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称号,从去年开始连续两年获得首都文明单位称号。公司系统16个所属单位中,有12个单位获得省市区政府文明单位等各类先进称号,实现了精神文明建设走在所在地区前列的目标。
去年9月公司党委在基层企业党支部开展以“建设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培养一支过硬的职工队伍、创建一个有效的运行机制、促进本单位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内容的“五个一”活动,强化企业的基础工作,促进稳定局面的保持。
汇率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外汇计价结算和持有外汇资产与负债,因汇率变动产生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记账本位币反映的价值变化,并由此产生损失的可能。
一、中国石油面临的汇率风险
中国石油成员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主要有会计风险、经济风险和交易风险。
(一)会计风险
中国石油面临的会计风险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在对外汇资产与负债进行会计处理时,将外币转换成记账本位币时因汇率变动产生账面损失的可能;二是海外分支机构在对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进行会计处理时,将编制报表所使用的货币转换成母公司的本国货币报送时,因汇率变动产生账面损失的可能。与其他风险不同,会计风险的大小与折算时所选择的具体汇率相关,是会计计量上的差异,一般不影响现金流量,但汇率变动对账面反映的企业经营能力有影响。
(二)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因汇率变化引起利率、商品或劳务价格、市场需求量等情况的变化,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的资产负债规模、进口采购成本、出口销售收入等,并由此产生损失的可能。经济风险主要是对企业未来不确定现金流的影响。如美元汇率变化可能影响国际原油价格,进而影响中国石油原油销售收入、进口原油采购成本、石油特别收益金等,影响中国石油损益。
(三)交易风险
中国石油面临的交易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外币计价的投资和借贷活动,在合同签署后、债权债务未清偿前因汇率变化而产生损失或收益的风险;二是在油气贸易和国际工程技术服务中,在合同签订后、结算完成前,中国石油承担的汇率变化带来损失或收益的风险;三是在外汇买卖中,中国石油持有的外币敞口因汇率变化出现损失或收益的可能。
经济风险、交易风险和会计风险是相互关联的:经济风险主要是针对企业未来不确定现金流的风险衡量,一旦企业签署了合同、形成了确定的外汇现金流量,其所产生的汇率风险就是交易风险,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交易风险可以看成是短期内确定的经济风险;会计风险产生于会计报表的不同的货币表述,体现了经营活动的结果,因此会计风险是经济风险在经营成果中的体现。
由于会计风险是会计计量上的差异,不影响企业现金流量,因此对会计风险应不予处理;而经济风险在合同签署后可看作交易风险,因此汇率风险管理应主要集中于对交易风险的控制。
二、中国石油规避汇率风险的方法
交易风险控制的方法大致包括事前防范和事后规避两类。
(一)事前防范
事前防范是指在合同签订时就采取防范汇率风险的措施,可由企业经营管理部门自行组织实施,这也是汇率风险全过程管理的一个体现。事前防范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1.分析汇率变动信息,随行就市调整出口产品、国际劳务价格。企业出口产品和提供劳务,在投标时可考虑大致回款日期,结合汇率变动预期,合理调整价格。
2.合理选择计价结算货币。企业选择计价结算货币时,收入应争取采用汇率稳定或趋于升值的货币,支出应争取采用汇率趋于贬值的货币。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还应坚持借、用、收、还币种一致的原则避免汇率风险。
对于某些项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也可争取使用人民币结算。
3.匹配外汇债权债务。在海外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对外贸易、提供国际工程技术服务等工作中通过调整借款币种、提前或延后对外付款等方式,尽量使外汇债权和债务在币种、规模和时间上得以匹配,自然抵销汇率变化的影响。
4.分摊汇率风险。对于长期合作伙伴,企业可在合同中签署汇率风险分摊的条款,在汇率对自己有利的情况下放弃一部分利益,在汇率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减少汇率损失。
(二)事后防范
事后防范是指在合同签署后,无法利用合同本身来弥补汇率风险时采取的措施。具体包括贸易融资工具和外汇交易工具等。
1.使用贸易融资工具规避汇率风险。企业可以使用的贸易融资工具包括:出口企业可选择使用出口押汇、票据贴现、福费廷、保理、远期即付信用证等贸易融资工具规避汇率风险;进口企业可选择远期即付信用证、进口押汇、授信开立远期/延期付款信用证等贸易融资方式。
使用贸易融资工具,可加速企业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取得的外汇可以结汇,有效防范进出口贸易中的汇率风险。
2.使用外汇交易工具进行套期保值。企业可通过即期、远期、调期和期权等保值工具,将汇率锁定在一定范围内,锁定未来收入和成本。如中国石油某企业出口一批3 000万美元的设备,3个月后收款。假设当前汇率是$1=¥6.834 1,3个月人民币/美元远期报价是$1=¥6.824 6,企业选择采用3个月远期外汇交易锁定未来收入,那么3个月后企业向银行出售美元取得人民币收入20 474万元。如3个月后人民币升值为$1=¥6.724 4,那么企业减少损失301万元。
使用外汇交易工具需关注保值比例。许多跨国企业采用分层对冲的方法进行套期保值。分层对冲是为较近日期的风险敞口安排较大比例的对冲,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根据基础敞口的增加而增加对冲。分层保值适用于在未来可预期的时间内有较为稳定外汇现金流的企业。
套期保值还可进行核心保值和技术保值。核心保值是指无论企业对未来市场观点如何都必须采取的保值,目的是将汇率变化对企业未来收入或成本的影响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一般核心保值应占风险敞口的30%~50%。技术保值则是企业结合对外汇市场的预期判断来安排对冲。一般技术对冲应占风险敞口的30%。
对于外汇交易工具,应确保使用简单的产品,如远期或普通期权以平衡风险。
结算完成后,对于收到的外汇资金,企业可根据生产经营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兑换或保留该币种存量资金。集团企业可建立各币种头寸管理机制和交易平台,实现集团公司利益最大化。
三、中国石油汇率风险管理实施
(一)汇率风险管理目标和原则
汇率风险管理的根本目标,应在于分散和消除汇率变化对中国石油海外业务收入和成本影响的不确定性,保护企业的利益与价值不受影响。
汇率风险管理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1.全过程管理。企业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相关环节,从合同签订到结算完成都要采取相应汇率风险管理措施,实施全过程管理。
2.发挥整体优势。发挥中国石油海外业务上下游一体化的优势,统筹安排上市和未上市企业、甲方和乙方计价结算、资金调剂等事宜,利用财务公司平台规避汇率风险。
3.合规套期保值。规范运用金融工具,在相关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选择结构简单、流动性强、风险可控的金融工具,合法合规套期保值。
4.控制风险敞口。合理控制非主要货币资金存量,综合平衡中国石油主要货币头寸,适度对冲未来汇率风险敞口。
(二)管理实施
1.汇率风险管理整体思路
中国石油汇率风险管理应主要集中于对交易风险的控制。对于交易风险的事前防范可由企业自行组织实施,对交易风险的事后防范,首先由中国石油所属企业准确测算企业外汇风险敞口,评估汇率风险后,选择合适方法进行避险操作,操作主体应是中国石油所属企业自身。
对于美元、英镑、欧元、港元等主要货币,应由中国石油统一安排,企业首先与财务公司进行交易,财务公司再到外汇市场交易规避汇率风险。
2.汇率风险管理流程
(1)测算外汇风险敞口及风险价值。中国石油所属企业结合以外币计价结算的合同签署、施工进度、结算惯例等预计外汇流入流出情况,反映动态性质的交易风险并计算外汇风险敞口(见表1)。
净敞口=期初余额+当期预计外汇收入-当期预计外汇支出
(2)实施避险操作。企业结合未来汇率风险选择合适办法进行避险操作,可以使用的方法包括贸易融资工具和外汇交易工具。使用外汇交易工具时应合理确定对冲比例。
一、非洲石油资源概况
(一)探明储量增长快非洲是全球石油探明储量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9》的数据,1988年非洲地区已探明石油储量仅为590亿桶,1998年增至772亿桶,而2008年为1256亿桶(约合166亿吨),二十年间探明储量增长了1.1倍。非洲储量占全球的比重从1988年的5.9%增长至1998年的7.2%,2008年进一步提升至10%。1988年,非洲地区已探明石油储量落后于中东地区、北美地区、欧洲及欧亚大陆和中南美洲。而目前,非洲地区仅次于中东和欧洲及欧亚大陆,略高于中南美洲,因此被称为“第二个中东地区”。
(二)产量前景广阔
1998-2008年,非洲石油产量从764.4万桶/日(全年3.64亿吨)增长至1028.5万桶/日(全年4.88亿吨),年均增长率为3%,石油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比重从10.4%提升至12.6%。
十年来,位居非洲石油产量
前五位的国家为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安哥拉和埃及。
其中,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基本上位居非洲产量的前三位,而且产量稳步增长。安哥拉是非洲石油工业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2002年其产量超越埃及,升至第四位;2008年又超越利比亚,排名第三位。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安哥拉均属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其中安哥拉是2007年加入的。根据OPEC的官方统计,2009年6月安哥拉超越尼日利亚跃居非洲石油产量首位。安哥拉近年来石油产业发展迅猛,其石油生产主要来自深海石油开发,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成为石油产量不断增长的保证。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非洲石油产量出现下滑,整体同比略降0.3%。其中,尼日利亚下降8%,阿尔及利亚下降1.3%,利比亚下降0.1%。但安哥拉却增长了9.1%,埃及则增长1.3%。
非洲许多新发现的油气资源
尚未开发,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有预测认为,到2010年,非洲国家的石油产量将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20%,占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11%,未来五年世界石油产量增幅的1/4来自非洲。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可能跻身产油国行列。
(三)炼厂产能很低
虽然原油资源丰富,但非洲的炼油业却十分落后,炼油能力全球最低。从1998年的284.6万桶/日到2008年的322.8万桶/日,非洲炼厂的产能年均增长率仅1.3%。2008年非洲炼厂产能仅占全球的3.6%。炼油中心主要在南非、尼日利亚、埃及和阿尔及利亚四个国家。根据《油气杂志》的数据,2008年世界最大的25家炼油公司中,没有一家来自非洲。非洲炼油厂的规模小、产量低,因此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其他地区的情况分别是:亚太地区炼厂产能占全球的28.3%,欧洲及欧亚大陆占28.3%,北美地区占23.7%,中东占8.6%,中南美洲占7.4%。
(四)消费量较少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非洲石油消费量较少,为全球最低水平。2008年,非洲石油消费量为日均288.1万桶,同比增长3.8%,仅占全球石油消费量的3.4%。其中,埃及、南非和阿尔及利亚是消费量最大的国家,日均消费69.3万桶、55.8万桶和31.1万桶。非洲石油消费量占日产量的28%,其余均用于出口。
二、非洲对外石油合作
概况(一)石油贸易情况非洲石油出口的主要地区是西非和北非,2003-2007年,西非石油出口分别增长15.3%、12.1%、7.7%、8%和2.7%,北非增长3.6%、7.4%、5.2%、5%和3.4%。2008年,西非和北非分别出口2.29亿吨和1.62亿吨,占世界石油出口总量的8.5%和6%,同比下降5%和2.3%。
非洲石油的主要出口市场为
欧洲和美国。其中,2008年西非主要流出市场为美国(9090万吨,占流出总量的39.7%)、欧洲(4950万吨,占21.6%)、中国(3910万吨,占17.1%)和印度(1660万吨,占7.3%)。北非主要流出市场为欧洲(1.01亿吨,占流出总量的62.7%)、美国(3260万吨,占20.2%)。
但近年来非洲石油出口流向
发生了一定变化。西非地区石油主要出口至美国,但对欧洲和中国出口相对增多。与2004年相比,2008年出口美国占比下降0.7%,出口欧洲占比增长8.2%,出口中国占比增长3.5%。北非石油出口市场主要在欧美,但两个地区所占份额有所下降。相比2004年,2008年对欧洲出口石油占比下降3.4%,对美国出口占比下降4.1%。
发达国家希望借助非洲丰富
的石油资源,实现进口来源的多元化,以规避风险,加强能源安全。以美国和欧元区15国为例,1998年尤其是2002年以来,美国自非洲进口原油占美国进口总量的比例稳步提升,从2002年的14.2%增长至2007年的25.5%。
2008年和2009年占比略有下
降,分别为23.1%和22.1%。欧元区15国自非洲进口的比重基本稳定在20-25%之间,起伏不大,但2008年和2009年略有提升,分别为27%和25.9%。
2009年,在美国进口原油最
大的十个来源地中,非洲国家有三个,分别是尼日利亚、安哥拉和阿尔及利亚,位居第五、七和八位,占美国原油进口总量的8.2%、4.7%和3.9%。在欧元区15国的前十大进口来源中,非洲国家也有三个,分别为利比亚、尼日利亚和安哥拉,位居第三、六和十位,占欧元区原油进口总量的10.3%、4.8%和3.4%。
非洲出口商品结构单一,燃
料和矿产品是非洲出口的主力产品,这决定了非洲出口很大程度上是由国际商品市场的走势所决定,面对海外需求和国际商品价格波动暴露出很大的脆弱性。国际市场油价上涨曾推动非洲国家石油出口收入大幅增加,但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海外需求和原油价格下跌也让非洲面临较大风险。
(二)石油投资情况
为尽快改变落后的石油工业局面,非洲各国普遍制定各种优惠措施和政策,吸引外资,开发本国石油资源。例如,建立投资促进委员会,为国外投资者提供支持和指导;简化投资手续和流程;放松石油领域的投资管制,降低投资门槛;对投资者提量分成等优惠措施。非洲发展石油工业的愿望与外国希望多元化石油进口来源、加快开发非洲石油资源的意图相契合,这些引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外国在非洲石油领域的投资不断增加。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外国在非洲的直接投资从2001年的199.8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691.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23%。2008年,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资本流动性带来紧缩效应,外国直接投资(FDI)额仍继续增长至876.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其中西非和北非分别为259.7亿美元和240亿美元,占非洲FDI总额的29.6%和27.4%,前者增长63%,后者下降3.2%。流入非洲的大部分外国资本都与自然资源开采有关,其中石油工业和矿业占了很大一部分。在西非,外国直接投资大增,主要原因是尼日利亚石油工业的新项目以及布基纳法索、马里和尼日利亚旧矿业项目的升级改造。在北非,阿尔及利亚、苏丹和突尼斯的外资流入增加,主要原因是油气行业的投资增加以及石油工业的私有化。埃及仍然是北非地区最大的外资接受国,但吸引外资额从2007年的120亿美元下降到2008年的90亿美元。
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爆发,再
加上信贷紧缩和企业利润下降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大型跨国公司不得不修改其全球扩张或对外投资计划,取消或中止了大量的海外投资项目。2010年1月19日,联合国贸发会议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称,2009年全球FDI整体下跌39%,其中流入非洲的FDI下降36%。外资流入的紧缩加上官方援助以及侨汇收入的减少,使非洲石油业融资难度加大,造成资金流的紧张。
三、中非石油合作现状
(一)中非石油贸易情况中非石油贸易主要集中在原油领域,随着中国原油需求的不断增加,中非原油贸易也蓬勃发展起来。非洲已经成为中国原油进口的重要来源,
在中国原油市场的地位大幅提升。1998年,中国自非洲进口的原油占中国进口总量的8.2%,1999年该比例上升至19.8%,2000上升至24.2%,2005年达30.3%,2007年达到破纪录的32.5%,2008年和2009年略有下降,分别为30.2%和30.1%。2009年,按照进口数量计算,在中国原油进口的前十大来源地中,非洲国家占有三席,分别是安哥拉、苏丹和利比亚,位列第二、五和九位,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15.8%、6%和3.1%。但是,中国自非洲进口的石油仅占非洲出口总量的13%,远低于欧美的30%以上的水平。
(二)中国在非洲石油领域的
投资合作情况为确保我国的能源安全,保证能源的稳定供应,仅仅通过石油贸易,依靠在国际上买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的石油需求。
参与国外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
稳定获取“份额油”是保证石油供给安全的重要辅助渠道。因此,中国一方面从非洲直接进口原油(这也是中非石油合作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中国也从非洲获取份额油,并成为弥补我国石油缺口的另一重要途径。非洲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份额油基地。根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获得的海外份额油总量需要达到5000万吨。
中国最早(也是较成功的)在
非洲进行石油勘探开发的案例是在苏丹。1996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获得了苏丹穆格莱德盆地1/2/4区块石油开发权。如今,中石油已经在苏丹形成了勘探、开采、炼制一体化的系统工业体系。另外,我国与安哥拉、赤道几内亚等国的石油合作也有了较大进展。
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非洲
的投资仍然保持增长态势。200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559.1亿美元,其中对非洲投资54.9亿美元(同比增长248.8%),占比为9.8%。2009年前三季度,我国对非洲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8.7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8.6%,是中国对全球直接投资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虽然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增速
较快,但尚处于起步阶段,投资范围分布较广,有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农林牧渔业和商业服务业等,石油领域占比较小。近年来,美国企业在非洲投资的60%流入了石油开发。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我国对非投资只占世界在非洲此类投资总额的1/16,远远落后于欧美地区。
四、深化中非石油合作
的几点建议(一)获取份额油和贸易油并重,加大在非洲的石油投资长期以来,我国与非洲国家的石油合作比较单一,主要是石油贸易,获取份额油的比重偏小。从理论上讲,由于价值规律的存在,贸易油与份额油的成本相当,并不会偏差很多。当国际油价上涨时,获得海外石油资产的成本也会提高;当国际油价下跌时,海外石油勘探开发也会减少。从当前看,原油贸易仍是解决国内石油短缺的主渠道。但是,石油企业“走出去”,投身非洲的石油勘探开发领域,获取更多的份额油,也是保证我国石油供应的重要辅助渠道。在获取份额油时,我国应争取更多的份额油运输至国内,并尽量确保份额油的成本较贸易油更低。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
下,许多大型跨国石油公司面临着流动性问题,在资金方面捉襟见肘,不得不减少投资项目数量,缩减项目规模。很多石油公司,尤其是非洲产油国的石油公司出现资金问题,急切需要抛售股份,回笼资金。而我国石油企业总体上财务状况良好,可抓住这一契机,加大在非洲石油领域海外投资并购的步伐,扩大在非洲的市场份额。
(二)尝试“贷款换石油”等新
式石油贸易模式自2009年以来,我国先后与俄罗斯、委内瑞拉、安哥拉、哈萨克斯坦和巴西五国签订了总额为450亿美元的“贷款换石油”协议。“贷款换石油”是一种新型的石油贸易模式,既不同于直接在国际市场上购买贸易油,也不同于海外投资获取份额油。其运作具有显而易见的好处,由于需求减少和油价大幅下跌,众多产油国收益减少并陷入资金短缺困境,亟需外部资金来度过难关。当前国际融资成本陡然上升,而中国拥有大量外汇储备,资金充足,通过给产油国提供贷款,可以保证中国获取稳定的原油供应,并降低“走出去”的政治和安全风险。双方为此找到了利益的契合点,并充分体现了互利双赢这一基本合作原则,因此这一模式值得在非洲产油国推行。
(三)投资领域兼顾石油上下
游产业长期以来,跨国石油公司看重的只是非洲丰富的石油资源,看重的是高额的利润回报,并非促进非洲的经济发展。各大跨国石油公司在非洲的投资领域大多局限于上游勘探开发,而对于下游领域即石化、炼油生产等并不十分看重,究其原因主要是下游领域投资成本高、利润低。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孚、BP、壳牌等世界石油巨头从非洲20多个国家退出,减少下游产业的投资。
目前中非石油合作还处于初
级阶段,我国可以利用这一时机,利用石化产业优势,上下游一起介入非洲的石油市场,发展石油勘探、开发和炼制一体化的石油工业体系,既有利于我国石油企业在非洲实力的壮大,也有利于当地工业体系的发展和提高,可谓一举两得。
(四)开展一揽子合作,加大
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在非洲进行石油投资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国家最大的不同就是,双方合作不仅局限于能源领域,同时注重帮助非洲国家改善基础设施,并推动当地农业和制造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工程,开展能源与基础设施和改善民生的一揽子合作,帮助非洲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帮助非洲解决就业,为非洲国家培养大量的石油工业人才。
这样不仅有利于减少非洲对石油
制度建设为统计工作规范运行提供保障
为了规范统计工作,公司确定了统计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设置统计专岗并要求统计人员持有统计从业资格证书。在建立健全统计制度方面,历经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明确统计工作归口部门及有关部门的职责。2007年,公司制定并出台了《中国石油技术开发公司统计工作管理办法》。确定了公司统计工作实行统一管理、专业分工、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自此,公司建立了以综合统计为中心、专业统计为支撑的统计工作体系,实现了统计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服务一体化管理。第二阶段,配合新《统计法》的实施进行适当调整。首先,根据公司新的职能划分调整部门统计工作范围;其次,加强数据资料提供的审批管理,根据内控管理体系要求理顺审批链;同时规定提供和使用统计资料需要遵循的保密原则。第三阶段,进一步对统计工作流程进行细致梳理。2011年我们整理出台了《统计工作规范化流程》,并纳入《统计工作管理办法》。流程中对统计时间、数据口径、收集整理、审核报送、资料归档、台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强化了统计数据的责任管理。
信息化手段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在业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公司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是加强内控的重要手段,更是实施公司战略目标的基础和保障。为此,我们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开发了一套针对国际贸易业务的专业管理软件。业务管理系统将公司经营管理规定和质量管理程序文件的关键控制点贯穿于业务流程的每个环节,实现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全面整合管理,并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功能,是公司经营管理和内控管理的主要平台之一。
针对合同数量多,需要报送的报表数量及信息量都非常大的特点,公司在系统设计时,强化了系统的经营统计分析功能。通过使用系统,规范了统计数据,提高了统计信息采集效率和质量,同时,通过系统提供的业务、财务、基础信息等多条件统计查询功能,可输出各种统计图表,并根据统计结果生成经营分析结果,为公司领导层提供可靠的决策信息。
统计分析研究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扩大了石油工业发展规模,同时在国外石油机械企业进入到我国市场后,使得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完善高效的设备应运而生,设备实现了专业化管理、资源达到了共享。所以对于石油机械企业而言,要想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加强产品、市场与内部规范管理,深入观察市场变化,勇于创新,以保证国内石油机械企业长盛不衰。
1.石油机械应用情况
随着石油机械与石油工业的大量涌现与应用,带来的成效特别显著,促进了健全的石油工业体系的形成,企业的整体实力、经济效益、整体水平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同时对石油机械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倘若石油机械难以满足现代石油工业的发展,那么不仅会制约了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而且还会对社会经济的前行造成不小的影响。所采用的经济增长方式具有投入高产出低特点,严重的妨碍了石油产业的发展。金融危机的到来,对整个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不仅使得石油机械需求量进一步减弱,而且还加剧了机械的生产成本。
当前,我国部分石油企业重组改制后,根据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提出的具体要求,重建了管理体制。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的用户们对机械产品的功能、外观、服务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想达到用户们对机械产品的多样化、个性化及智能化要求,就必须将该形式打破。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机械产品由于承受着国外相同产品的冲击,使其压力倍增。随着国内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国内石油机械市场已成为了国际市场上一大亮点。现阶段,已有一些较强竞争实力的国外企业到国内市场发展,这将给使国内石油机械应用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所以国内石油产业应积极构建国际化经营模式,和国际上成功的石油公司良好合作与交流,建立属于自己的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实力,为石油机械的良好运行提供氛围佳的市场环境。
2.石油机械产业发展前景
本文以下从四个方面即技术创新、经营理念、设备利用率提升展开了论述,目的在于提高石油机械应用水平,推动石油机械企业有序发展,为社会良好服务。
2.1管理创新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持
加强技术创新对石油机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石油机械企业管理效果好坏与技术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石油机械产业具有投入大、科技高、风险高、效益高的特征,所以加强技术创新己成为必然。技术创新其实就是对企业管理进行改进,从而实现管理手段与管理理念的现代化,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2.2经营管理理念的创新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与石油机械产业竞争的日渐激烈情况下,石油机械企业已将目光放在了经营理论上,然而由于我国石油企业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石油产业人很难彻底的转变对石油产业的价值观。石油机械产业以往中采用的经营模式与价值观已达不到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具体需求,因此应加强创新经营理念,树立新的价值观,只有这样,石油机械企业方可站在市场最前沿,紧跟时代步伐持续稳定的发展与前行。
2.3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装备成本
在石油机械企业中对设备利用率特别的重视,在相关专业人士的积极探讨下,研发了部分能够提高设备利用率的方案与手段,如集中进行设备的使用,这不仅能增强设备利用率,而且还避免了设备出现闲置浪费情况和设备高负荷使用。对于设备的保养与维护工作,石油机械企业不容忽视。实际养护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备的规范养护标准,有计划有秩序的对设备养护,一般会遵循以下步骤流程:设备进场检修 设备保养 设备大修 会场检查,根据此养护步骤流程进行,保证设备达到规定的保养标准。通过特车大队保养站,积极有效的进行设备维修,以促进设备完好率与运行效率的提升。
2.4在现有设施、装备的基础上提高在线产品产量
实际中,应激发全员的工作积极主动性,不断强化培训与日常考核,构建并落实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投入充足的资金加大设备的技术改造或引进大批的先进生产设备,切实保证在线产品产量。
3.结论
统计决策在信息传递快速发展的前提下,需要针对原油生产状况、市场秩序环境及采油厂本身的投资经营状况做出分析。完整的统计决策取决于统计工具的科学性。石油统计部门掌握的信息数据用以保证技术开发、科技进步以及员工培训等重要工作的进行。在石油陈本变动过程中,对于石油经济效益的分析需要结合统计分析的体系,发挥统计部门的重要作用。对于决策来说,首先应该取得准确的数据资料,因此在产品竞争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能够把握更多的数据是统计决策的根本。石油经营活动通过大量的数据来体现,石油统计工作起着监督和检查的作用。在石油生产统计的各个环节上,应该逐步解决统计难题,解决统计瓶颈问题。对于统计的细节问题,不能忽视,需要根据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决定。同时要求石油统计能够配合相关部门进行定期的检查,对于统计决策的可行性方案,需要按照统计的实际进行设计,采取科学化的统计方案,对于影响统计效率的因素,需要进行有效分析,提出分析意见,加以修正。
二、统计制度与效率
1.建立健全统计制度
统计制度的建立要按照采油厂的整体部署,按照综合性的原则,加强专业统计体系的建立。在采油厂的服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上,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确定统计工作的标准流程。并根据采油厂的实际需要,按照统计的统一管理方式,进行有效的分工,成立以综合统计为中心的体系。确保在整个工作体系中,不出现工作疏漏,不产生工作流程上的遗漏。根据统计法的基本要求,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根据采油厂的特殊情况加以修订,使得采油厂能够适应统计工作的各个范畴。加强对数据的审批和管理,同时要求管控工作能够适应统计的要求,对于敏感数据和采油厂决策数据,要具有保密性。在具体的年度计划中,对统计的流程进行细致的梳理,加强工作规范的管理,加强工作管理办法的执行力。
2.实施信息化手段
在业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公司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是加强内控的重要手段,更是实施公司战略目标的基础和保障。公司及时引入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定制开发了一套针对国际贸易业务的专业管理软件。业务管理系统将公司经营管理规定和质量管理程序文件的关键控制点贯穿于业务流程的每个环节,实现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全面整合管理,并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功能,是公司经营管理和内控管理的主要平台之一。信息化的发展必须随着采油厂的总体发展而逐步提升,这其中对于统计的影响非常大。实现统计的全面信息化是体现采油厂发展的战略规划。对于统计数据的公开化,必须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建立统计的统一查询功能,以供更多的数据参考之用。提高统计信息的采集力度,是信息化发展的体现,在信息化功能体系上,按照基础查询的功能,对于采集到的数据加以整合。
三、拓展统计服务
本次学习是由集团公司发起组织装备制造企业开设的国际营销培训班,主要是就现行的国际市场展开具有针对性的讲解相关惯例条款,各种实例的剖析以及开展形式多样的模拟研讨辩论,真实的体验让我收获颇丰,亲身的参与更是让我对新知识融汇贯通。
根据课表的安排我们的课程分别是:投标策略及相关实例分析,国际贸易法律基础与案例,常规国际贸易、产品试用、租赁、寄售等案例分析,谈判心理与谈判艺术、双赢谈判的实例分析、模拟现场谈判,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中的风险防范,客户关系管理与维护策略、大客户服务的策略与技巧,浅谈壳牌在全球的采购模式及中国的采购战略转型,石油装备国际市场营销策划及案例,国际先进企业市场营销模式介绍及启示,国际化客户关系建立、维护、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两次实地参观明星企业:广汽丰田和中集集团新会生产基地。
作为一名入职不久新人的我对业务还不是很熟悉,很多业务知识的欠缺就是我最大的难题。通过投标策略与国际贸易实务的学习使我了解了相关的基本操作流程,案例的分析让我懂得了商业文字的严谨重大性,同时一些现存的弊病也是给我敲响了警钟。在技术上有了学习是不够,法律上的空白更是恐怖的,所以国际贸易法律的学习填补了这一空白,了解了基本的法律常识,为日后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石油技术开发公司的老师给我们做了如何国内企业去做外贸的简单介绍,让我了解了现在企业外贸订单的由来,也从中学到些许点滴的精华。如何识别潜在的客户,如何做好大客户,如何在谈判中占得主动权,如何能够避免国际贸易中潜在的风险都是我们切身实际所要面对的。短暂多形式的学习,恰当的模拟实战都让我更快进步,行业的惯例与事件分析的方法老师都一一相传。万变不离其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大的战场在向我们招手,等待我们去拼搏去努力。
在有一定积累的基础上,一些成功人士开始掀起了国际市场那神秘的面纱,壳牌、伊拉克鲁迈拉、国民油井、IBM等世界知名企业的部门主管都纷纷讲述他们的经历,分析对比国内外贸易的区别,国际公司管理制度运营方式,都让我们大开眼界,在赞叹的同时也发现并找寻出自身的差距,给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只有课堂上的学习是不够的,纸上谈兵怎能打江山,怎么走出去占领全球市场,所以我们要去工厂参观实践,理论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广汽丰田汽车合资企业的体现了先进制造水平,一辆辆动力十足的汽车就是在一条条先进的生产线上的“变”了出来,更多的是日本先进的管理模式以及先进的检测设备都是我们学习和研发的榜样。中集集团是一个我们自己新生代的优秀企业,数年的发展中在集装箱领域不断地前进,全球市场占有率早已过半,中集集团根据现在的发展趋势不断拓展新领域而且都是行业的排头兵,他们争取的就是“进则必最好,否则莫入门”的理念,力争做到所在行业的一把金交椅。给我们很大的启发,由当初的被收购到今天的国际化集团,这个飞跃的历程不得不让我们钦佩。
一、实行人才国际化、用工当地化战略
国际石油工程项目要提高运作效率,降低运行费用,推行“人才国际化,用工当地化”战略是一条有效途径。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明确了管理目标和管理重点:加快中方人员向国际型人才转变,提高中方人员综合素质;加大当地人力资源开发力度,突破以中方人员为中心的管理观念,建立同时适用于国际雇员的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招聘、考核、薪酬、升迁等制度,做到待遇奖惩、管理方式、企业文化属地化。通过推行“人才国际化”战略,实现了人才构成国际化,人才素质国际化、人才教育培训国际化和人才评价、人才政策法规国际化。
加快国际石油工程队伍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对国际石油工程项目急需的关键岗位,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有效地缓解人才不足的矛盾。对一般操作岗位,根据项目所在国的法律法规,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逐步加大用工当地化的力度,先后雇用当地员工1100余人,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而且密切了社区关系,克服了语言障碍等方面的困难,同时还有效地融洽了与项目所在国政府的关系。国际人才培训走目标化、市场化道路,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实施双向培训政策,即送出去,在合作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现场培训人才;引进来,利用外部成熟型和高、精、尖人才,对内部员工进行传帮带。根据国际市场开发和项目管理需要,精心选拔培养对象,分层次、有重点地安排培训,提高了培训实效。对现有关键岗位人员,利用倒班休假时间安排培训,重点提高外语水平和管理能力。对有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工作经历并有培养潜力的一般操作人员,进行“以师带徒”的岗位培训,培养他们向高一级岗位发展。对项目经理以上的管理骨干,有计划地安排出国进行高层次培训。同时,在全油田范围内挑选一批外语基础较好的大学生,在国内集中培训以后,分期分批地送到海外项目进行岗位锻炼。对现有海外项目的员工,按照岗位标准进行系统达标培训,逐步形成了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海外人才梯队。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涉外队伍中大力弘扬“爱我中华、振兴石化”的企业精神和艰苦奋斗、敢战必胜的“铁血之旅”团队精神,不断增强职工的爱岗敬业意识,从而有力地保证了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的稳步发展。
二、强化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的资金和装备管理
对于有规模经济效应的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在组织专家组对项目进行严格评审、科学论证和慎重决策后,按照投入产出比,油田总部向国际石油工程项目部提供财力支撑。一是允许专业化公司按本年度国外市场新签合同额的一定比例,从单位成本费用中提取“市场开发费用”,用于国际市场开发人员相关费用支出。二是加大对开拓国际市场的扶持力度,对于专业化公司承揽境外石油工程承包项目中标前的项目前期费用,油田承担其中的50%。三是做好项目资金回收工作,实现自有资金的良性循环;完善内控制度,强化对外部市场资金的监控力度,加大财务宏观调控力度,加强流动资金管理,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减少产成品库存;核定流动资金额度,加强外部市场前期投入费用的回收。四是积极争取国家对石油企业“走出去”的各种优惠政策和补贴,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融资,合理利用银行提供的授信额度、委托贷款、出口信贷等融资服务筹措资金。根据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发展的需要,油田集中有限的资金,依据国际市场规模、产值利润率和投资回收期等因素确定设备的购置使用方式,采取融资租赁,购买等多种形式,以市场为导向,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对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的现有装备进行更新改造,合理调整设备的型号和系列,补充了电动钻机和车装快速搬迁钻机,对物探、固井、录井、运输等设备进行了更新,从而在装备上逐步与国际接轨,提高了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的中标率。
三、实施与国际接轨的薪酬激励机制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薪酬激励机制,是确保国际石油工程项目效益最大化的关键环节。油田对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的经营成果,分别在两个层面上进行考核:一是考核对外经济贸易总公司。对外经济贸易总公司作为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的综合管理者,行使统一管理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的职能,根据责、权、利相匹配的原则,油田主要考核其国际收入、成本、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利润、国际市场开发工作量、应收账款回收率等指标,以上各项指标均与经理层年薪及公司业绩工资挂钩。二是考核各专业化公司。各专业化公司作为国际石油工程项目运行的实施者,行使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现场管理等职能,油田主要考核其国际市场收入增长情况和项目综合利润,对国际市场收入和利润增长幅度较大的单位,给予经理层和职工特别奖励,同时减免部分外部管理费用。
在管理层薪酬激励方面,对境外地区公司、专业工程公司、分公司和项目部的经理实行年薪制,年薪制的标准按经营业绩实行差异化分配。对境外地区公司、专业工程公司主要考核国际收入、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利润、国际市场开发工作量、成本控制、应收账款回收率等指标,年终经油田考核,完成经营业绩指标,兑现年薪,每有一项指标完不成,按未完成的一定比例扣减年薪;对分公司和项目部主要考核产值、工程利润、市场开发新签合同额、贸易额、贸易利润、费用、HSE等指标,对指标超欠情况制订了奖惩政策,严格兑现,加大各级经理人的责任,确保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经营目标的实现。年薪考核机制建立后,油田理顺了外部项目统分结合的管理关系,提高了外部项目的组织效率和运行质量,为外部项目的良性运行提供了机制保障。同时,在两个层面上分别发挥了地区公司综合管理的优势和各专业工程公司现场管理的优势,促进了国际石油工程项目整体效益的提高。
在员工薪酬分配方面,油田借鉴国外石油公司的薪酬标准,对涉外各个岗位的人员薪酬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对钻井、修井、物探等8种境外施工队伍65个岗位的岗位名称、资历要求、工作经历、须达到的技能、须取得的证书、须具备的能力等进行了规范,根据岗位的不同和贡献的大小,拉大分配差距,使国外工作人员的岗位薪酬标准与中等发展中国家同类岗位薪酬标准大体相当,体现与国际市场劳动力价位接轨的原则,为涉外施工队伍的规范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按利润额的5%计提奖励基金并实行统一管理,用于对市场开拓、项目实施过程中有特殊贡献或生产经营管理中创造较好效益的项目单位和人员给予奖励;对于带资劳务、区块合作开发项目,视完成的市场开发工作量,按合同额的0.04‰提取奖金,用于奖励在境外机构和总公司有关业务部室以及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
四、确立高效规范的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流程
首先是建立合理的石油工程项目管理体制。为提高项目的运作效率,将项目决策管理和生产管理分离,地区公司机关为决策层,负责地区市场的发展战略研究、市场开发、雇员培训、与甲方和政府的关系协调等;前线基地是项目的执行层,全面负责项目的生产指挥、协调指挥、安全管理、材料供应、成本控制、维修服务等;一线施工队伍为操作层。形成决策、执行、现场操作三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权责到位的三级管理体系,提高公司的运作效率。
在项目投标阶段,对于每一个项目都组织市场、项目、财务、经营条法、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人员,对标书进行认真研究,按照业主要求,从装备配套、人员配置、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缜密论证,与施工单位结合,提出投标方案,从源头上规避经营风险,为项目成功运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项目实施阶段,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健全了HSE管理、生产运行管理、设备管理、技术管理、人员管理、薪酬管理等一整套标准,使每一个项目从启动到完工,都能高起点、高标准运行。各境外项目组严格按照甲方指令,精心部署,强化组织。实施项目全过程监督,监督方包括油田自身监督、甲方监督、第三方监督,油田自身监督包括对外经济贸易总公司和油田领导层的监督,监督的方式除了现场监督外,积极发展钻井工程数字化技术,借助网络利用卫星定位、远程控制进行同步监督,有力地保证了项目的安全、优质、高效实施,施工速度、工程质量、项目效益、安全生产等方面创出多项新水平。
项目完工后,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项目的管理、技术、安全、质量、效益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兑现。做到奖罚分明。通过项目后评估,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形成完整的评估报告。这种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机制,保证了项目的良性运行和良好效益,有力地促进了项目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建立适合所在国会计政策和审计要求的财务核算体系
在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的财务核算管理上,油田建立了高度统一的财务核算归口管理制度,形成了“管理圈闭”。在管理过程中,采取了四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建立了统一管理、分级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首先,油田对境外总公司设立财务总监和计划财务部,统一归口涉外财务管理,并负责境外财务机构的相关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负责对境外财务机构的组织、管理、监督及工作指导。
――对招投标项目进行财务方面的审查,评价,分析财务可行性,力求规避财务风险。
――负责合理纳税、避税及外汇管理等工作。
二是分公司按所在国设置境外财务机构,其岗位一般主要由财务主管、会计(或出纳)两名或两名以上财会人员组成,实行内部分工,并保持相对稳定,其主要职责是:
――具体实施和落实总公司各项财务规章制度,对境外项目的财务经营情况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
――按照所在国的法律法规要求,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拟定各境外项目具体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办法,经计划财务部批准后,组织实施境外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
――建立适合所在国会计政策和审计要求的项目核算体系,提供满足国内外需要的会计报表等各项财务资料。
――编制境外月、季、年度财务预算,及时结算工程收入,合理安排资金,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二是建立完善了内部财务稽核制度。设立专职或兼职稽核人员,对各项经济业务的凭证、账簿、报表及实物进行稽核工作,总公司于每年第一季度派专门人员对境外财务机构上一年度的有关财务会计资料进行内部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