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孩子品德教育范文

孩子品德教育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孩子品德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孟子的性善论的提出,是以论“心”为基础的。可以说,孟子是中国第一个论心的则学大师,心字在猛子中出现了19次。

孟子认为人有四种善端。《孟子·公孙丑上》中就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在孟子看来,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固有的,这是对人性认识的基础,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

那么,为什么社会中又充斥着丑恶呢?孟子认为,这是因为善端(心官)是人人都有的,但是生理感官(耳目之官)也是每个人所固有的,而这是“为恶”的基因。他认为善端是大体,生理感官是小体。人们如何对待“大体”与“小体”,就会决定一个人的道德养成,人生走向。孟子曰:“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确实,我很认同孟子的看法。人一生下来,本性就是善良的。我们都说儿童是天真烂漫的,童心是纯洁晶莹的,跟他们在一起我们会觉得世界的美好与灿烂。但是,人都会慢慢长大,在成长的道路上,社会、家庭、校园的环境都会都他们不同的影响,最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耳目之官。而耳目之官是有盲目性的,它最容易被外物所影响和蒙蔽,也很容易引向迷途。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人而已矣。”也就是说,当外物影响人的生理感官时,如果不通过心官去思考和调控,那么就会蔽于物,而且会反过来使得善端流失。一味地追求满足生理感官的刺激,就会养成低劣的品德。所以,儿童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的人的品德走向堕落败坏,是因为外界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孩子染上赌博,打架,盗窃,早恋同居甚至吸食的恶习,这与他周围的成长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早20年,校园里就连早恋的情形都很少听说,但是现在不是什么稀奇事情了,我想这与现在的网络、电视、报刊等外界环境的冲击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那么,作为家长、教师,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品德健康成长,孟子也给我们指出了两条途径:

篇2

[关键词]:幼儿;社会;品德;语言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在幼儿园的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品德,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幼儿时期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幼儿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幼儿园促进孩子在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中,德占首位,因此,德育应从小进行,即从家庭和幼儿园开始。如何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教育。

一、将品德教育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即渗透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渗透在幼儿与同伴以及与成年人的各种交往关系之中。因此,将幼儿品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去,是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培养、发展个性倾向提供锻炼的好机会。首先,生活习惯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应结合各个生活环节对幼儿进行良好生活习惯教育。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也有着一定的教育意义.我们还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比如,有的孩子帮助别人穿衣服、系扣子,游戏时玩具或头饰主动让给别人,孩子偶尔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善于抓住这些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对于那些抢别人东西、打架、骂人的孩子随时进行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孩子的心灵.通过典型的日常小事,孩子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它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其次,文明行为的培养。早上来园与老师、同伴互相问好,与家人道别时说声“再见”,最熟悉的“谢谢”“对不起”“没关系”,这既是最常见最简单的文明礼貌用语与行为,又是孩子的生活世界中不可缺少的道德教育内容。伴随着孩子们对事物的认识,与外界的交往,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形成优良的文明行为,鼓励幼儿争做“文明小宝宝”。再次,行为习惯的培养。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幼儿开展随机教育。当同伴遇到困难时,鼓励幼儿主动伸出友谊之手;当幼儿之间产生矛盾时,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会谦让,共同解决问题。心情不愉快时,不乱发脾气,学会控制、调整情绪。这些点点滴滴的行为习惯,形成于幼儿的生活,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将德育教育渗透于主题教育教学环境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正是在某种环境的变化中,潜移默化地铸造着自己的个性心理和品格,发展着社会性情感。幼儿园应当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从全面提高每个幼儿的素质入手,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幼儿创设一个清洁、舒适、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环境。

1、活动室内环境创设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在本学期将改变过去单纯地为美化活动室而布置环境的观点,把品德教育的内容融入幼儿生活的环境中。如在“我们的祖国真大”这一主题创设中,为激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我们布置了“各族娃娃手拉手”,“可爱的中国”、“中国雄鸡图”等,在师幼共同收集各种图片、材料、布置展览的过程中,在真实、健康的情绪感染下,幼儿熟悉了家乡的地理位置,了解了家乡的名胜古迹,萌发了爱祖国、爱家乡的真情实感,活动室内洋溢着浓烈的爱祖国的气氛和爱国热情。幼儿在师生共同布置的生活环境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2、区角环境创设

在活动室内设置各种适于幼儿活动与操作的区域或角落。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自由地选择各种实践,满足自己参与社会的愿望和情感的体验,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可利用活动室的边角,建立“我是小小工程师”、“智慧屋”、“图书大家看”、“我有一双小巧手”等活动角,幼儿在这里可以自由探索,快乐游戏,他们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遵守纪律。活动角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往空间,使他们懂得了相互谦让、团结协作、互帮互助。

3、自然角环境创设

在自然角种植各种花卉,饲养金鱼、乌龟、小螃蟹、蝌蚪等动物。通过孩子们每天的观察、为植物浇水,喂养小动物等,培养幼儿对动植物的喜爱、做事细心、持之以恒的态度。在充分分享自然给他们带来情趣的同时,也激发着幼儿自己参与劳作的积极性。再如:在班内开创值日生角区,让孩子轮流充当值日生等,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利用环境创设来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教育,使孩子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这样具有浓郁的品德熏陶氛围的环境,如春风化雨般的滋润着幼儿的品德,在品德的知、情、意、行诸方面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陶冶。

三、品德教育渗透于游戏活动中

游戏活动是幼儿最为喜爱的一种形式,也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形式。许多游戏活动都是模拟社会环境、社会角色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懂得了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也在解决问题或纠纷的过程中,揭示正确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提高道德认知水平。

1、角色游戏对幼儿道德情感的培养

角色游戏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幼儿在游戏中模仿他人并获得愉。开展角色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道德情感。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供了有利的学习环境。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妈妈”要细心照顾“孩子”,“孩子”要尊重长辈,“奶奶”累了,帮“奶奶”捶捶背,“奶奶”病了送她去医院,帮助“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游戏让幼儿懂得了尊老爱幼。“医院”游戏中,医生要耐心、细心地为病人看病。“超市”里的“营业员”要为“顾客”提供方便,开展“送货上门”服务。“顾客”也要尊重“营业员”的劳动,提倡文明购物。幼儿在游戏中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并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

2、桌面游戏对幼儿道德情感的培养

幼儿玩桌面游戏时,容易因争抢玩具而产生纠纷。这时,教师要教育幼儿团结友爱,知道玩具是大家的,小朋友要在一起友好地玩,不独自占有。需要别人的玩具时,要征得他人的同意后才能拿。培养了幼儿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让幼儿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幼儿学会观察、体验、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利用“移情”来教育幼儿,使其具有内在的自我调节力,有助于人格的完善,良好行为品格的形成。在建构游戏中,幼儿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活动成功,事情完成,增进友谊。这时对幼儿进行巩固、强化合作精神,进而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是极为重要的。

3、体育游戏对幼儿道德情感的培养

篇3

站在教室门口,看着桌子上刚被拾起的文具,我无奈地叹了口气。从开学到现在,每天都有好多孩子丢文具,还有的不爱惜文具,愿意用笔敲东西,文具坏了、丢了后就让家长再买。这个现象一直存在,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说了不知几次,可每次都是几天以后就又恢复了原样,到底用什么办法能让孩子们真正意识到要珍惜自己的文具,改掉坏习惯呢?

一天,我正在整理孩子们的成长册,看到孩子们在一次次班级实践活动中留下的美丽瞬间,回想着他们每次有了收获后的喜悦,我不禁想起那些被丢掉的文具。让孩子们亲自去感受文具的制作过程,也许对他们会有启发。

几天后,我带着孩子们来到了铅笔厂。孩子们兴奋极了,他们跟随着流水线走,边看边记。原来铅笔要经过铅笔板加工、铅芯加工、铅笔杆加工、成品装饰等多道工艺过程。尤其是铅芯的制作,还需经加热干燥和高温焙烧,才能使其具有一定强度和硬度。待成品装饰后,工作人员快速、熟练地进行着包装,班级的几个小女孩站在一位包装工阿姨身旁,看了一会问道:“阿姨,你每盒铅笔都要这样摸一遍,不麻烦吗?”“不麻烦,这样做也是在最后检查铅笔是否还存在问题,我们一定要保证铅笔的质量,这样才能把最好的铅笔交到你们的手中,你们用着才放心啊!”听着工作人员的话,看着他们从未停下的双手,几个孩子又看了看那些已经包装好的铅笔,不禁低下了头。

回到学校后,我便组织孩子们谈谈这次实践活动的感受。孩子们畅所欲言,有的说一支普通的铅笔要那么复杂的工序,真是没想到;有的说不要小看那几毛钱的铅笔,它都是用工人的汗水换来的;有的说自已原来认为铅笔没什么了不起,所以丢了不可惜,可看到工作人员是那么认真地对待每一支铅笔,觉得自己原来做得很不对;还有的建议大家应该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要爱惜每一支铅笔……听到这,我走到窗台旁,拿起了那个每天专门用来收集孩子们丢失文具的盒子,对他们说:“我想从今天开始,班级的这个大笔筒就可以光荣下岗了,你们说行吗?”“行……”

从那以后,班级丢笔、丢文具的现象逐渐减少,窗台上的大笔筒里的笔也渐渐地被孩子们认领了回去。这样的结果不正是我所要的吗?省去了一句句的唠叨,实践的课堂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了触动,也引发了我更深的思考。

篇4

一、联系生活,适时教育——体现生活性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大力提倡加强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作为生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生活教育是孩子一生中所受到的最早的教育,其教育内容恰恰主要是道德品质方面。但一些家长往往错误地认为,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就是口头的说教。其实不然,教育机会在家庭生活中无处不在。适时抓住这些机会并进行教育,往往能取得比我们刻意进行的教育更好的效果。

例如,孩子放学回家应主动跟大人打招呼。刚开始,孩子不懂这一点,回家后见到长辈一声不吭。发现这种情况,家长应立即向他(她)指出:“小孩子应该尊敬长辈,放学回家后应主动向家里的长辈打招呼呀。”而且要求他(她)立即改正。经过几次反复,孩子就能逐步形成这种意识了。

由此可见,家长应当高度重视一日生活的教育价值,挖掘生活常规中的教育因素,让幼儿在日常活动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

二、榜样示范,潜移默化——体现示范性

英国教育家洛克主张,“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与其让孩子记住规则,还不如给孩子树立榜样”。榜样示范是进行家庭品德教育的一种生动而有效的方法。常见的示范性教育有以下几种。

一是家长自身示范。就是由家长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直接为幼儿提供一个活生生的行为榜样,使幼儿在模仿过程中获得一定的价值观念。例如,如果要引导孩子养成读书的好习惯,那么家长自己就必须每天在家抽出一定的时间来读书看报。对孩子来说,第一次看到父母看书,也许感觉不到什么;第二次看到,也许还不会感觉到什么;但第三次、第四次……孩子看到父母一有时间便习惯性地拿出书来读,便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照此去做。刚开始也许是好奇心,但当他(她)或通过父母的讲解、或通过自己的理解逐步读懂书中的内容,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之后,就会变得手不释卷了。

二是引导他们以伟人及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其认知水平发展情况,通过引导他们看图书、讲故事、观看一些富有趣味和教育意义的动画片来帮助其认识和感受榜样人物,使他们明白伟人的成功来自坚持不懈的努力和顽强不屈的抗争。

三是教育他们学习同伴中的优秀典型。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的模仿性很强,常常以周围生活中的同伴作为自己仿效的对象。所以,家长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来引导孩子学习自己身边优秀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道德品质。这样的教育更容易为孩子所接受,因而教育效果更好。

三、即时教育,防微杜渐——体现即时性

孩子年龄小,身心发展不是很健全,往往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所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孩子有缺点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改正缺点。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缺点,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要立即指出来,并引导他们改正。

例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家里的花瓶,害怕家长批评,往往会撒谎说是小猫惹的祸。家长发现后,既不要不闻不问,也不要大发雷霆,而是要采取委婉的甚至是幽默的方法来处理。比如,家长可以故意说:“这小猫真可恶!干脆明天把它送人吧!”这时,平时爱和小猫逗着玩的孩子往往就会红着脸承认错误。即使不怎[专业提供论文和服务lunwen. 1KEJIAN.CO M,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AN.C O M]么喜欢小猫的孩子,他(她)这时也会表现出极不自在的表情,家长发现后,可立即追问:“到底是小猫干的还是你干的呀?小孩子可不能撒谎呀!”话说到这种份儿上,孩子再不承认错误也不行了。这时,家长不能发怒,而是要以温和的口吻因势利导:“本来嘛,打碎一只花瓶也不是什么大事。可撒谎就不对了。你能承认错误,这很好。爸爸(妈妈)相信你下次再也不会撒谎了。”这样即时性的教育,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年幼的时候,小小的不足危害性不大。随着年龄的增长,细微的缺点就会发展成危害性极大的恶习,不仅危害自己,而且会危害他人,危害社会。而良好的习惯却能使人受用终生。因此,作为家长,我们应多跟孩子接触,跟他(她)交朋友,观察他(她)的行为表现,了解他(她)的思想动态,以便更好地、及时地发现他(她)身上存在的缺点,并适时引导其改正缺点,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体现渐进性

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都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孩子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也是如此。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缺点、错误,我们不要苛求其一下子改正,更不能希望其一夜之间就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家长要帮助孩子认识改正缺点、错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他(她)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改正缺点、错误。照此坚持下去,他们便能逐步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了。

例如,不少家长都遇到过孩子因睡懒觉而上学迟到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的家长一般都会采用简单的批评教育的方法来解决,但这样做往往收效甚微。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帮助他(她)逐步减少迟到的次数,以前经常迟到,挨老师批评了,孩子初步产生了要按时上学的意识;现在一周只迟到两三次了,有进步了,家长应及时予以表扬,使其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强化按时上学的意识;到下一周,他(她)只迟到了一次,又有了进步,家长应再次及时予以表扬,使其按时上学即守时的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照此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孩子就能自觉地按时上学了。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守时的习惯。

五、和谐协调,全面发展——体现多样性

孩子的道德品质包含的内容很广,包括尊敬长辈、关爱他人、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热爱读书、勤奋学习、诚信守时、热爱劳动、讲究卫生等。 在家庭品德教育中,家长应根据道德品质的这一多样性特点,准确把握上述内容,制订较全面的教育计划,力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育,使孩子的道德品质得到系统而全面的发展。很显然,上述教育内容全都渗透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所以,我们应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进行教育。

篇5

这个忧虑本身就会毁掉孩子的未来。家长之所以忧虑,是因为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孩子有问题,就关注多一些;没有明显的问题,便关注得少。对孩子的教育,家长缺乏一个宏观的掌控,对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自己心里也没底。因此,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确信。不确信,就会慌张。

那么,为什么许多妈妈没有确信与笃定呢?

许多妈妈,结束了读书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达到了一种表面上的“圆满”,便放弃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则”,看上去悠然自在,轻松洒脱,生活稳定,令人羡慕。其实,很多人生议题并没有完成,而是搁置在那里。

我们的人生地图,至少要通过三组关系来定位,分别是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与世界的关系。如果我们不想再绘制“人生地图”,那么,也有很多逃避的办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退缩,并保持现状。

许多妈妈埋头于柴米油盐的生活,最大限度回避了这三组关系。派克的一句话,说得言简意赅: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如果说,大部分情况,我们都可以逃避的话,那么,孩子的到来,则让妈妈们无处可逃。亲人和朋友会包容我们,但孩子只是凭天性和直觉生活,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我们的情绪和成熟程度,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被这个小生命映照得一览无余。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如果我们处理不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怎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不再好奇,怎么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们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我们的期待。

一个孩子,很难担负两个人的成长任务,这样的状态,注定会出问题。

选择与孩子一起成长,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审视三组最基本的关系,要面对人生的问题,寻求答案,完善自我。我们并非过了18岁,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在某些时刻,我们只是“大号”的孩子。我们在成长中积累了很多暗伤,许多成长任务并没有完成,与孩子相处,这些问题会再次浮出水面,这也是很好的线索。当我们感到困顿、力不从心的时刻,不妨停下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

我始终觉得,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