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德育教育实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是同行的,若脱离德育教育而单一的传授知识,是无法达成教书育人的目标的。而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落实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正如巴特所说的:“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抓住课堂“主渠道”,结合日常教学,多手段、多方式渗透德育教育,发挥出语文的德育功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与思想素质的全面提升。如教学第二单元“爱国情怀”时,单元中的文章人物,既有能说会道的古人,也有幼稚贪玩的孩子,还有风烛残年的老人,但同学们对其不是很熟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巧设情境,引导同学们通过阅读、讨论等活动,了解、鉴赏、评价这些人物,感受他们身上的爱国情怀,引发爱国热情,促使学生的思想言行上升到新的高度与层面。再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培养学生真诚、说真话的良好品德,疏通文义后,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两个骗子能成功行骗?是否可以想象两个骗子行骗前的策划活动,然后小组合作表演出来?通过这些问题,可以激活学生想象思维,活跃课堂氛围。同时,在交流讨论、情境体验中,同学们会自主探究出两个骗子成功行骗的原因:能够投其所好,并抓住了皇帝与大臣们的虚伪心理,明白百姓无知愚昧的特点。一言以蔽之,就是不敢说真话,不敢面对真实自我的最终结果。这样,通过有效提问,既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无形中渗透了德育教育,让学生形成真诚、诚实、勇敢的品质,让学生更健康、更愉快、勇敢的成长。
二、延伸课外,拓展德育教育空间
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爱国主义感情,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审美情趣,提升文化品位;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关心文化生活,汲取优秀文化营养。而若要有效实现上述德育目标,仅仅依靠语文教材以及有限的课堂教学空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突破教材,延伸课外,探寻更广阔的育人天地。首先,注重课外阅读。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列宁也说过:“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若要强化德育教育,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多多阅读,尤其阅读一些优秀文章,汲取精华,怡情养性,启迪智慧,学会明辨善恶是非、美丑真假,达到德育效果。如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教材中的名著推荐,比如《汤姆•索亚历险记》,欣赏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从中受到启发,学做一个勇敢而有正义感的人。或者阅读一些经典的唐诗宋词,优秀的现当代散文等,在书香中汲取知识,在书香中培养品质。或者读网络、信息之书,了解时事,整合信息。其次,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发挥育人功能。如开设午间诵读活动,粘贴有关标语、有关文化板报等,让同学们随时浸润于思想文化教育环境中,获得心灵滋养。另外,还可以引导同学们收看“今日法治”、“焦点访谈”等节目,让同学们形成睿智、宽容、博厚、富有爱心的良好品质。此外,还可以根据有关节日等,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渗透德育教育。比如国庆节到来之际,在班级举行以“爱国、爱校、爱家”为主题的写作比赛或诗歌朗诵比赛,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本文来自于《新课程导学》杂志。《新课程导学》杂志简介详见.)
三、借助社会实践,内化德育教育
【关键词】中职英语 德育教育 实践探讨
中职英语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课程,是进行课堂德育教育的主要对象。因此中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仅要将英语教材的内容和必要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加强学生的自身英语能力,同时还要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渗透进德育教育,保证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1 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现状
1.1 中职院校的学生自身行为准则和生活习惯较差
在目前。大多数的中职院校的学生在自身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良好的学习精神和心态,学习过程过于放纵,沉迷于网络游戏、吸烟喝酒的现象频频出现,甚至出现了中职学生拉帮结伙的情况,这些都不符合生成长阶段的年龄成熟度。另外,大多数学生在就读中职院校之前,初中的基础知识并没有得到更好地巩固,对初中学习中的必要能力技巧并没有完全掌握,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生活行为也较差,这也使得这些学生在进入中职院校后,很难更上中职院校的教学进度,难以吸收重要的知识点和学习内容,学习成绩得不到有效提高。
另外,中职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学科的学习并不够重视,并且对中职院校有着太过偏执的思想观念,自身也存在着自卑的心理问题,这些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知识教育都有着严重的影响,甚至使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偏激。大多数的中职学生都会认为就读于中职院校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相关的资格证书,有利于自己以后的就业问题,导致中职学生大体上过于注重自身的技能掌握,而对英语学科和相关的德育教育严重忽视。相比于其他的普高院校,中职学生自身还觉得自身较为低下,认为家长和同学对自己存在轻视态度,这也使得自身的心理问题处在消极自卑的状态。
2 中职英语德育教育的实施
2.1 学生自信心与意志力的提高
中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之前,要整体认识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内心想法,与学生加强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困难和观点。同时要改善学生对于中职教育的偏执观念,提高学生对中职教育的自信心,增加学生的学习意志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同时渗入对学生自信心与意志力的培养,在学习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生活上对学生加以慰问,让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和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调整对中职教育的思想观念,提高自身的意志力,培养勇敢无畏和坚持不懈的优秀精神。学生在自身价值得到认可之后,意志力的增加也会使其的英语水平得到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具有教学意义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例如在教材第一册第九单元中的Famous figures的“Helen Keller”文章教学中,教师可以营造艰辛困难的课堂学习氛围,同时让学生生活中的困难和学习上的难题加以引导,让学生能够积极面对;另外,教师在课文讲解中可以通过对课文人物的描述,让学生能够深入感受角色的思想,认识这些受到打击的人物是如何克服了困难和获得成功,激励学生敢于挑战和克服困难的决心,提高学生的自信和意志力。
2.2 有效进行哲学教育
中职英语教师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哲学教育,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哲学的感染中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培养学生优良的处世态度,让学生能够形成自身的价值体系,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和思想。例如,教师在《A Watch from My Grandpa》的文章教学中,可以针对学生实际的生活学习过程,让学生意识诚信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可以列举相关不诚信的反面教材,对不诚信引发的后果进行讲述,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不诚信后果的严重性,从而加强学生对于诚信态度的意识,端正学生的思想。另外,教师还需要让学生明白当自身没能有效落实承诺时,应该用于道歉,让学生能够改善自身的处世态度。
2.3 构建职业道德体系
中职学生与普高学生相比,更早步入社会,然而,中职学生的自身思维能力和心理状态还没能得到有效培养和调整,思想观念还不够成熟。因此,教师应该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德育教育让学生树立优良的职业道德,健全自身的职业道德体系。例如,教师在《shopping》一文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景对话,让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交流态度有所认识,提高学生文明礼貌、真诚友善的道德意识,让学生能够构建健全的职业道德体系。
关键词:认识;实践 ;大学德育
G641
一、传统德育模式的特点和弊端
我国高校传统德育教育模式是高校教育者以党和国家的要求,按照传统的教育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教育者在政治、思想与道德方面施加影响,使教育者具有符合社会的道德品质逐步建立正确价值观和价值观取向。高校传统德育方式明确、直接的特性在德育的途径和德育目标上有决定性的作用。
高校通常是以开设思想政治课为实现德育目标的主要渠道。这种方式能够让受教育者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掌握社会倡导的道德内容。但是,传统德育课堂教育者将道德思想品质和基本政治素养当作“智育化”的命题知识传授给受教育者的方式却违背了德育内化于心,转换为行动的内涵。高校传统德育课堂的教育模式将受教育者培养成拥有广博的道德知识却没有基本道德修养;具有完备的思想政治体系知识却没有自我思想政治建设能力;掌握马克思基本原理却没有理论联系际的行动力。
“灌输式”的课堂模式在受教育面具有广泛性强。在高校通常以一个年级统一讲读一门公共政治课,受教育者貌似全面系统的学习了思想政治理论,但是这种说服性的德育实际上空泛化,理想化。通过举例子与讲道理相结合的方式,片面的将思想政治道德理论强化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中,理论指导实践的层面却停留在考核的应用。
二、多角度认识德育实践性本质
使受教育者具备基本政治素养和符合社会规律的道德品质是大学德育的基本目的,其长期目的则是要树立受教育者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理想人格。二者之间一脉相承,忽略其中之一都是单一、片面的病理性教育。但是传统德育模式忽视了道德实践性的本质属性,受教育者接受了渊博的道德知识,并将其束之高阁,成为“美德袋子”。
我国的德育教育始终坚持以为指导思想,因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正是中国人民从实践中认识的。其次,传统德育忽视受教育者作为独立个体的作用,但是个体差异性绝不代表任性。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大学德育教育所塑造的理想人格是要符合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人格,否则就会出现知行不一的双重人格。
认识来源于实践,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促进实践。德育所要求的道德思想和政治理念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学德育的内容源自大学的现实生活,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烦恼与困难,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利用规划大学生涯。通过德育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从而解决自身面临的难题,从困境中脱离。然而德育内容与大学生实际生活背道而驰,那么学生很难找到二者之间的联系,更无从将德育内容内化成指导自身处理困难的实践动力。
从最初的家庭道德教育到大学的德育工作,应该以交互式的沟通方式推进德育内容。与“传道、授业、解惑”为特点的单向沟通方式相较,交互式的对话能够牵引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直接的实践活动,正视社会生活的冲突与矛盾。通过解决矛盾,加强学生的实践精神,提升实践能力。
三、“转识成行”的德育教育实践
德育内容广泛丰富,教育者要从学生的校园生活中选取素材,进行培养道德品质的实践活动,处理人际关系的德育实践活动,树立法律意识的德育实践活动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种形式的德育实践活动。
来自天南海北,拥有不同性格、兴趣爱好和家庭背景的学生聚集到一个集体。而军训就是一次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严明纪律的德育实践活动。当代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共同协作的团队意识,在军训期间,学生关于事物的认识或者经验都会产生分歧和冲突,正是这种矛盾的力量会带来真正的实践活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是大学必修的公共政治课。通过案例讲道理的方式并不能够让学生形成法纪观念,通过申请旁听庭审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实践体验,切实理解“公平、公正、公开”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深层内涵,从而树立法律意识,尊法、守法。
德育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评价系统内部相互影响制约,而德育的实践性决定了德育评价必须从德育实践过程为切入点,形成多元化、综合化的评价方式,摒弃传统的以分数来评判德育结果。因此,可推行德育评价要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明确各自分工细则,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学校评价对各阶段的实践结果的监控,最终以完成效果和社会评价共同衡量评价,形成实践过程与结果相并重,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四、结束语
实践性是德育的本质属性,从德育的目标、内容、过程来看,任何脱离了实践的德育教育都是空中楼阁。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的精神指导,从而不断激励自我,塑造崇高的理想人格。
参考文献:
[1] 吴琼. 系统论视阈下德育实践载体的选择与优化[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10)
[2] 吴琼. 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的国外借鉴[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02)
[3] 马晓丽. 家校育人平台――德育实践作业[J]. 吉林教育. 2014(16)
[4] 李强,武狄. 浅谈高校大学生德育实践体系的构建[J]. 经济师. 2013(03)
[5] 李一鸣,郝鑫,付晓红. 高校德育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分析[J]. 价值工程. 2013(24)
[6] 李一鸣,常亮,郝祁霞. 高校德育实践缺位的原因分析[J]. 高教论坛. 2013(08)
【关键词】社会实践 德育教育 最佳途径
有人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没有围墙”的学科。它是面向学生生活领域的课程,让学生能自然而然进入到课程中去,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实践基地的德育教育也正是充分利用这一教育优势,寓德育教育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自2005年到2012年,社会实践基地在9个活动区,共更新开发了56项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但不论社会实践课程怎样更新变化,德育教育作为社会实践课程中不变的灵魂和永恒的主题教育理念始终没有改变。
在植物种植区,孩子们可以辨认花卉、药材、蔬菜,亲自动手参与各种农作物果实的收获。在动物养殖区,孩子们可以鉴赏各种小动物。几年来,学生们通过与动物、植物零距离接触,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培养了学生们热爱劳动、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感恩父母的情怀。
拓展训练是实践基地八年来一直坚持开设的一门实践课程。它基本将学生置身于生理、心理的极限情境,让学生体验震惊、反思,从而得到心理、身体、品德三个方面的素质拓展。
在“空中穿越”的拓展训练课上,孩子们像一个个探险队员,身系安全带,双手握着滑轮杆从起点滑向几十米外的终点。这一成功的穿越,不仅仅是身体的穿越,而是克服心理恐惧的一次飞跃。
在“信任背摔”活动中,“背摔者”必须相信承担保护任务的同学,承担保护任务的同学必须恪守自己的诺言,保护好自己的同学,信任与被信任就这样同时铭刻在了参加活动的学生心灵的深处;也只有同学之间的相互信任,此项活动任务才能顺利完成。在这项活动中充分展示了诚信教育的魅力。
攀岩活动,是一种既刺激又有挑战性的活动。开展此项活动的意义不在于让学生必须能攀上去,而是让学生感到总有一个向上的目标在召唤,只要努力,就可以不断超越自己极限,不断地向更高、更远的目标攀登。学生们通过参加拓展训练,既强健了体魄,启迪了心智,磨练了耐力,又激发了个人潜能,培养了自信心、进取心和团队意识。
科普教育与制作不但使学生逐步了解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掌握了必要的知识技能,培养了学生科学技术兴趣、爱好及创新精神,而且对学生从小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们通过亲手制作简易电动机和简易发电机,不但初步了解了电动机和发电机原理,更主要的是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真正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特别是还让一些“学困生”从活动中找回了久违了的自信。
在气象与环保活动中,学生们在了解家乡的气候特征,学会用仪器测量天气和在特殊天气避险的简单方法的同时,环保教育、爱家乡教育也在悄然进行。
摄录编活动,学生们不但简单了解了摄、录、编技术,学习如何透过镜头看世界,通过镜头记录下多姿多彩的史实和生活中最美好的瞬间,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在木板烙画和中国结编制活动课上,学生在用手中的烙画笔勾画出心中最美的图案,用一根根彩绳精心编织出各种喜爱的作品同时,也细细品味了民族艺术风格和时代风貌,细细品味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学生的细心、耐心、毅力以及健康的人格素养也从中得到锻炼和提升,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得以很好的培养。
海棠山的远足游览、红石谷的野外探秘活动,学生们不但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体会了蒙古真景色的壮丽,还磨砺了学生的意志和体能,锻炼了学生战胜困难,挑战自我的勇气和毅力,还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怀。
半军事化的管理与训练,也是实践基地德育教育的亮点。在教官的指导下,孩子们自己动手铺床叠被、整理衣物、洗脸刷牙、打扫房间、进行帮厨劳动,使学生们体会了劳动的光荣与辛苦,体会了父母的不易以及为他人服务的快乐,从而培养了学生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关键词: 寄宿制 德育教育 新问题 实践与思考
随着教育资源整合和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深入推进,各地创办标准化的规模较大的寄宿制学校成为主流选择。实践证明,寄宿制学校在办学条件、“两基”成果、教师队伍稳定、学生的文明程度、教育教学质量、资源运用等各方面都有长足进步与发展。同时,创办寄宿制学校又是一项新生事物,办成品牌寄宿制学校更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市场化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寄宿制学校面临着很大的考验。本文立足寄宿制学校工作实践,谈谈在德育教育中的新问题和应对策略。
一、德育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
(一)情感缺失和情感教育的不足。
在寄宿制环境下学生的情感缺失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亲情的缺失。学生生活学习主要在校园,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时间大大减少,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二是师生情感共振度不够,虽然师生在一起的时间延长了,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往、情感理解、敏感性等似乎弱化了,情感教育无法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
(二)生活成长和精神成长的不协调。
寄宿制学校都比较重视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对学生进行规范管理、外在约束、习惯养成,多的是刚性要求和显性约束,忽视了学生的精神成长,或者说,学校对学生精神成长准备不足、能力不够。如,一些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就产生辍学念头,对班级、学校失去归属感,因生活学习、交往、价值观等方面产生困惑得不到及时指导而出现心理异常,特异学生有增加趋势的现象,说明寄宿制环境下要把学生的生活成长和精神成长有机结合起来,生活成长为基,精神成长为重。
(三)封闭管理和开放实践的不统一。
寄宿制学校必须实行封闭式管理,但又造成学生活动的单一和同质化,校外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又停留在一些社区文艺活动、重大节日活动等浅层方面,学生从外界摄取的信息、实践体悟非常有限,这有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安全因素等诸多原因的限制,的确需要调用各方面的合力,最大限度发挥校外实践的作用。
(四)安全风险和多种管理能力的考验。
寄宿制学校一般规模都比较大,学生构成多样,比以前一乡一中学的情况复杂得多,家长的监护权随学生的转移而转移,学校要对学生吃、住、行、学、长等各方面负责,安全管理成为寄宿制学校稳定发展的前提,监管压力增大,管理难度增加。与此同时,学校和老师的管理职责相应扩大,从生活、学习、心理健康、安全等诸方面抓起,呈现全方位管理、全程管理、全员管理的鲜明特点,检验着老师综合管理的能力,也体现着学校宏观整合管理和微观精细管理的水平。
(五)需要政府社会的可持续支持。
寄宿制学校需要政府、社会、家长的大力支持,有些问题学校是无法单独解决的,如学生车辆接送、食堂等后勤社会化、校警校医、校园周边治理和矛盾纠纷排查和解决等问题,再有教师待遇、健康等带有根本性的深层次问题更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
二、寄宿制背景下的德育管理策略
(一)创新德育工作思路,形成严格规范协调有序的德育运行机制。
德育只有融入生活、进入学生心灵世界才能发挥应有作用。潜移默化、喜闻乐见、体悟内省应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所以在德育思路上力戒“假、大、空”,崇尚“实、活、小”,落脚于“情、意、行”。在工作机制的探索上,一是健全制度与评价考核体系,这是“硬件”所需,刚性要求,建立从学校到教师个人的德育网络,但更为重要的是在规范中,要渗透人文化和个性化的东西。如,一些班级通过广泛讨论形成“班规二十条”、班级建立人人有管理职责的各种学生部等都很有借鉴作用,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二是德育目标设计的层次性和个性化。从小学阶段到初中阶段的层次性目标,逐步形成从学校到班级乃至学生个体的教育特色。三是德育内容的序列化和学科的德育整合。德育内容上具有螺旋式梯度,积极探索学科与德育的深度整合,如校本教材、乡土教材等。
我校是一所学生由农村集中到城区的新建寄宿制学校,德育思路上我们借鉴开展得比较成功的“三生”(生命、生活、生存)教育方式,取得初步效果。“生命教育”中通过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三老”(老干部、老模范、老知识分子)进校园等方式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活教育”通过校园生活、师生互动、理财教育、家长学校等形式使学生学会寄宿生活;“生存教育”通过安全、法制、励志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应对和适应能力。我们感到把德育的基点放低一些、起点放慢一些、落点稳一些,是比较现实的一种方法。正如北京市海淀区北部新区试验中学校长陈永林所说,“我觉得,从我们学校走出去的孩子不给社会添乱,就是教育的成功”。教育是朴素的事业,德育应该就是朴素的底色,一个合格中学生的底线就是“不给社会添乱”。
(二)抓好班主任、学生会、后勤宿管队伍建设工作。
寄宿制班级管理涉及学习生活的各方面,一支敬业奉献善于管理的班主任队伍是夯实德育工作的基础。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中至少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目标管理规范化,培训提升呈常态,活动载体要丰富。目标管理有宏观和微观之别。学校对班主任的宏观管理:完善制度,顺畅机制,搭建平台,让班主任干得有信心、有特色、有成就。如优秀班集体创建、首席班主任评选等有一定的层级目标。微观上就是班主任特色班级创建,“规范加特色”的班级建设。“培训提升呈常态”就是学校对班主任培训的常态化,班主任对学生干部培训的常态化。在班主任培训中,我们采取“观摩交流、展示亮点、区域借鉴”方式,观摩展示校内优秀班级亮点、经验,进行片段式交流;走出去观摩学习,请进来做专题报告,借鉴兄弟学校好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寄宿制封闭式管理,要求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我们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建立各种学生社团,探索出以校园“锅庄舞”为主体的活动特色,独具特色。
学生会队伍建设是寄宿制德育管理的关键。学生的自立自强能力通过学习生活各方面点点滴滴的行为实践培养出来,因此要高度重视学生群团组织建设,让“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分解到每个学生头上,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一项社团活动。学生会的培训管理作为团委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切实负起责任,把学生干部从管理的“小助手”培养成自我教育的“小主人”,德育教育就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后勤生管队伍建设是寄宿制德育管理的可靠保证。学生安全是寄宿制学校最基本的一项常态工作,贯穿于学习生活的每个细节,立足于每天活动的各个方面,而这些基础工作主要由后勤生管老师承担,门卫、宿舍、卫生、检修等处都有这些“第二战线”的老师,而且大都是老教师,对他们要以人文关怀为重,以制度管理为基。充分发挥老教师的教育智慧,借助老教师坚定的职业信念,善操心能操心的优点,“第二战线”持久稳固,就能实现学校的安全稳定。
(三)创设多样的活动载体,在活动中感悟与提升。
寄宿制封闭式管理,要求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既要让学生舒缓身心,又要达到活动育人目的。我们初步形成了四大活动特色:一是节庆活动,利用重要节庆开展系列教育活动,从学校宏观策划到班级微观设计,强调简洁明快、生动活泼、参与广泛,如教师节有“我给老师的悄悄话”这样一个环节,有学生的祝福,也有学生的某个心愿或希望;有黑板上的祝愿,也有课前学生共同的“老师节日快乐!老师辛苦了!”的问候。二是评比奖励活动,突出学生特点和闪光点,扩大奖励面,改进奖励方式,如“校园十星”、“十大优秀家长”、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活动,可以是班级奖励,也可以是家长为孩子颁奖;可以是奖状,也可以是老师的寄语,乃至作品展示,等等。三是道德提升活动,针对班级、校园中出现的不良现象,进行一些适当的曝光和讨论,组建“道德提升班”,体验老师、食堂师傅、保洁人员等校园工作人员的辛苦,规定时限和学分,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目的。四是文体活动,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建立各种学生社团,挖掘传统的体育小游戏,探索出以校园“锅庄舞”为主体的活动特色,独具特色。
(四)积淀校园文化,注重学生精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