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能源经济范文

新能源经济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0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新能源经济,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新能源经济

篇1

[关键词] 新能源 投资 技术

一、新能源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新能源是一个相对于传统化石类能源的概念,泛指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核能等,涉及到生物、新材料、电子等多个领域。具体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核能、海洋能、地热能、燃料电池等。

1.投资现状分析

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多元化、立体式的新能源项目投资建设体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新能源项目资金来源渠道广。目前投资新能源的,既有属于国有性质的资金,也有民间投资;既有国外风险资金,也有国内民间资本。而国有资金虽然投资项目少,但单项投资额度大,是目前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2)投资方式灵活、领域广泛。国有大中型企业或各级政府的财政投资都以大中型风能、核能、太阳能项目为主;风险投资机构则以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相关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为主;民营资本的创业投资则以太阳能、风能等节能辅助类项目为主。

2.经营现状分析

从整体上看,目前新能源企业的经营现状不佳,不同企业的赢利能力差异大。

(1)大型新能源项目亏损较多,少数中小型项目有高额投资回报,但整体堪忧。大中型新能源项目的投资目的主要是为了“节能减排”,其社会作用远高于经济价值,投资初期出现普遍亏损实属正常。中小型新能源项目因缺乏规模效应,使得新能源在价格上很难替代传统能源,盈利能力差。仅有采用成熟技术,针对特定细分市场开发或提供实用性强的产品或服务的新能源项目,才能获得超额利润和快速发展。

(2)不同能源类型的项目运营情况相差甚远。光热类太阳能项目的盈利状况最好。其次是中小型风能项目,尤其是提供中小型风力发电设备和工程服务类的企业盈利能力强,成长迅速。部分实用性强的光伏类项目、大型风力发电项目、生物能项目在相应的优惠政策下,具有发展潜力。而海洋能、地热能等项目还处于概念炒作阶段,能真正获得投资回报的项目少。

二、新能源经济发展存在的障碍

虽然新能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宏观环境和资源优势,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充足的项目资金,但从新能源项目的运营现状看,却不容乐观,因为新能源发展面临着以下不足和障碍:

1.信息障碍

新能源人才的不足是制约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与其他产业发展不同的是,新能源产业人才的不足不仅是尖端科技人才的紧缺,更重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不足,使得技术、资本、市场三者之间存在信息障碍。

绝大部分新能源项目的技术关键并非是重大技术创新,而是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即把成熟的技术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根据各地资源和环境特点开发出实用的新能源产品与服务。因此,项目成功的关键便是技术、资本、市场三方面的有效沟通。但新能源发展时间短,懂技术者不懂投资、懂投资者不懂市场、懂市场者不懂技术,使得原本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技术、资本和市场三者间的关系断裂,导致项目效率低、盲目投资多。

2.技术障碍

从长期看,新能源项目发展必须依赖于重大技术突破。目前最大的技术障碍却并非技术成果少,而是现有技术难以转化成产品,基本技术的普及程度太低。主要表现在:

(1)项目系统内存在技术匹配障碍,降低研发效率、不利于系统优化。新能源项目主要是将成熟的新能源技术转化为实用新型产品,这一转化过程涉及到多个领域、需要多门学科知识,只有各项技术紧密结合,才能研发高效实用的新能源产品。而新能源学科领域跨度广,技术沟通难度大,系统匹配性能差。

(2)新能源项目的基本技术普及程度低,项目的投资、推广等存在技术障碍。如前几年各地一哄而上“水变油”、“乳化柴油”等名目繁多的新能源项目骗局,都能吸引了不少风险资本盲目加盟。这些华而不实的新能源项目的失败却使得许多风险资本对新能源抱怀疑态度,甚至于敬而远之。技术障碍已经严重制约了风险资本进入新能源领域,使得风险资本对新能源项目的态度走向两种极端:要么盲目迷信、要么彻底排斥。

3.资源障碍

新能源项目所利用的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和生物能资源虽然具有可再生性,但开发这些能源,却要受到相应的资源和条件限制,如自然气候条件、矿产资源条件、国土资源条件等。如风力发电项目必须选择在风力资源丰富的沿海或西部地区,太阳能发电项目投资在日照时间长、晴天多的区域效率更高,潮汐能则必须建立在潮汐落差大的海湾。另外,在目前新能源利用和转化率低的情况下,规模大的新能源项目都需要大量用地。如太阳能发电需要大面积场地获得太阳光能;风力发电场的占地规模动辄千亩以上;生物能则需要有大面积适应作物生长的土地;核能的选址则更加复杂。

三、结论

从新能源经济发展现状和面临障碍不难看出,我国新能源经济发展的关键并非是项目资金的不足和存在重大技术难题,而是要提高新能源基本知识和技术的普及程度,培养新能源行业的复合型人才。政府在新能源经济发展上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在对新能源项目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进行新能源项目建设,才能真正的促进新能源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辜胜阻:新能源产业的特征和发展思路[J].经济管理,2006,(11)

篇2

【关键词】新能源;投资;技术

新能源是一个相对于传统化石类能源的概念,泛指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核能等,涉及到生物、新材料、电子等多个领域。具体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核能、海洋能、地热能、燃料电池等。

一、新能源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投资现状分析

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多元化、立体式的新能源项目投资建设体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新能源项目资金来源渠道广。目前投资新能源的,既有属于国有性质的资金,也有民间投资;既有国外风险资金,也有国内民间资本。而国有资金虽然投资项目少,但单项投资额度大,是目前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2.投资方式灵活、领域广泛。国有大中型企业或各级政府的财政投资都以大中型风能、核能、太阳能项目为主;风险投资机构则以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相关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为主;民营资本的创业投资则以太阳能、风能等节能辅助类项目为主。

(二)经营现状分析

从整体上看,目前新能源企业的经营现状不佳,不同企业的赢利能力差异大。

1.大型新能源项目亏损较多,少数中小型项目有高额投资回报,但整体堪忧。大中型新能源项目的投资目的主要是为了“节能减排”,其社会作用远高于经济价值,投资初期出现普遍亏损实属正常。中小型新能源项目因缺乏规模效应,使得新能源在价格上很难替代传统能源,盈利能力差。仅有采用成熟技术,针对特定细分市场开发或提供实用性强的产品或服务的新能源项目,才能获得超额利润和快速发展。

2.不同能源类型的项目运营情况相差甚远。光热类太阳能项目的盈利状况最好。其次是中小型风能项目,尤其是提供中小型风力发电设备和工程服务类的企业盈利能力强,成长迅速。部分实用性强的光伏类项目、大型风力发电项目、生物能项目在相应的优惠政策下,具有发展潜力。而海洋能、地热能等项目还处于概念炒作阶段,能真正获得投资回报的项目少。

二、新能源经济发展存在的障碍

虽然新能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宏观环境和资源优势,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充足的项目资金,但从新能源项目的运营现状看,却不容乐观,因为新能源发展面临着以下不足和障碍:

(一)信息障碍

新能源人才的不足是制约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与其他产业发展不同的是,新能源产业人才的不足不仅是尖端科技人才的紧缺,更重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不足,使得技术、资本、市场三者之间存在信息障碍。

绝大部分新能源项目的技术关键并非是重大技术创新,而是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即把成熟的技术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根据各地资源和环境特点开发出实用的新能源产品与服务。因此,项目成功的关键便是技术、资本、市场三方面的有效沟通。但新能源发展时间短,懂技术者不懂投资、懂投资者不懂市场、懂市场者不懂技术,使得原本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技术、资本和市场三者间的关系断裂,导致项目效率低、盲目投资多。

(二)技术障碍

从长期看,新能源项目发展必须依赖于重大技术突破。目前最大的技术障碍却并非技术成果少,而是现有技术难以转化成产品,基本技术的普及程度太低。主要表现在:

1.项目系统内存在技术匹配障碍,降低研发效率、不利于系统优化。新能源项目主要是将成熟的新能源技术转化为实用新型产品,这一转化过程涉及到多个领域、需要多门学科知识,只有各项技术紧密结合,才能研发高效实用的新能源产品。而新能源学科领域跨度广,技术沟通难度大,系统匹配性能差。

2.新能源项目的基本技术普及程度低,项目的投资、推广等存在技术障碍。如前几年各地一哄而上“水变油”、“乳化柴油”等名目繁多的新能源项目骗局,都能吸引了不少风险资本盲目加盟。这些华而不实的新能源项目的失败却使得许多风险资本对新能源抱怀疑态度,甚至于敬而远之。技术障碍已经严重制约了风险资本进入新能源领域,使得风险资本对新能源项目的态度走向两种极端:要么盲目迷信、要么彻底排斥。

(三)资源障碍

新能源项目所利用的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和生物能资源虽然具有可再生性,但开发这些能源,却要受到相应的资源和条件限制,如自然气候条件、矿产资源条件、国土资源条件等。如风力发电项目必须选择在风力资源丰富的沿海或西部地区,太阳能发电项目投资在日照时间长、晴天多的区域效率更高,潮汐能则必须建立在潮汐落差大的海湾。另外,在目前新能源利用和转化率低的情况下,规模大的新能源项目都需要大量用地。如太阳能发电需要大面积场地获得太阳光能;风力发电场的占地规模动辄千亩以上;生物能则需要有大面积适应作物生长的土地;核能的选址则更加复杂。

三、结论

我国新能源项目投资强劲,但整体盈利能力差,造成目前现状的原因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好、资源丰富、市场巨大、资金充沛的同时,却又面临着信息、技术、资源等诸多障碍。因此,国家应在加强新能源知识普及、培养复合型新能源人才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发展新能源经济,而不应鼓励盲目投资。

参考文献:

[1]辜胜阻:新能源产业的特征和发展思路[J].经济管理,2015,(11)

[2]匡 梅:中国能源新战略探讨[J].统计与决策,2014,(14)

[3]李建民: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路径选择的战略性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15 (6)

篇3

关键词:新能源,经济条件,工业房屋建筑,设计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new energy economy from various aspects of the housing construction industr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misunderstanding and problems, grasp the new energy industrial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 effect and explore new energy economy in industrial housing construction in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way, better achieve new energy and industrial building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the harvest mor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Key words: the new energy, the economy, the industrial housing construction,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能源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更好地实现低消耗、节能的目的而实行的一种经济适用、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方式,运用到工业房屋建筑中来,就要从地基的选定、材料的运用、建筑施工的取材等各方面考虑新能源的使用,实行工业房屋建筑在新能源经济条件下更健康、节能。

一、建筑新能源技术在工业房屋建筑中存在的问题

1、用于保温的护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用于保温的护结构设计有粘土空心砖护、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护、加气混凝土护、内保温复合护、夹心复合护以及外保温复合护。这些护结构设计各有各的优点,也各种各的不足之处,设计存在明显的不足,使建筑物的护全部或者部分在室外,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处于两个不同的温度环境中,温度的差异就会导致围护结构的不同变形[1]。

2、高舒适度追求加剧能源的消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于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渴望得到恒温恒湿的居住环境,为了满足人们对于高舒适度的居住环境的要求,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来达到人们的目的,从而违背新能源建筑节能在房屋建筑领域应用目的。

3、不合理建筑节能产品的滋生。随着低能耗建筑节能等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很多产品应运而生,人们通过利用低能耗建筑节能理念来达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却忽略了投入产出的比例,造成资源的浪费。在生产建筑节能产品的时候,产品的作用已经远远低于所消耗的资源,虽然从资金方面看,可利用的资源在资金使用上比较低,但是从一定程度影响了新能源的作用发挥。

二、新能源建筑节能技术在工业建筑领域的应用

1、深入了解工业建筑的第一手资料。对于工业房屋建筑,尤其是一些要实行实行改造以及再利用的工业房屋建筑,要掌握第一手资料。一是全面了解工业建筑房屋及厂房的结构体系和企业生产性质。譬如有些工业化工房屋建筑大多是砖混结构或内框架体系,少数为纯框架。二是考察工业建筑房屋的残缺和腐蚀状况。充分考虑建筑独有的特征,尤其是一些化工厂房决定了生产和使用时,对结构的腐蚀较重,特别是受到经常性的酸,碱浪,汽相腐蚀对,墙体,粱、板等极易被风化、碳化,从而使构件削弱甚至丧失其强度,失去承载力[2]。三是了解工业建筑房屋的设计标准。不断修改和补充,关注工业旧厂房的改造和再利用的循环使用方式,从本土工业发展的形势出发,构建新能源、环保型的工业房屋建筑模式,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最环保型的再利用。

2、全盘考虑精准化。精打细算是实现资金最大化的有效方式,在工业房屋建筑的管理上,结合新能源的应用,建立精打细算的造价预算管理,做一个精算师。综合对工业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的成本预算,包括开工、施工、完工等各个阶段,制定可行的资源计划,对人力、设备、材料、能源、设施及其他各种资源等进行估算[3],包括初步项目成本估算、技术设计后的成本估算(预算)和详细设计的成本估算(最终估算)等几种不同精度的项目成本估算。尤其是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成本估算共更要精准,对开工阶段编制预算、施工阶段落实预算、工程竣工阶段编制决算多有全盘的考虑,精确地估算项目总成本,并将其分摊到项目的各项具体活动和各个具体项目阶段上,通过造价预算实现成本管理[4]。使用总预算确定的方法、进行预算分解和调整的方法、预算投入时间安排的方法及详细预算的方法,也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去进行这些工作。

3、发展新能源房屋建筑。新能源在房屋建筑上,主要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和各种智能服务设施的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体现着“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以“人”为核心、以科技为动力,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人生活得更舒适、安全、方便。不仅仅可为人们提供舒适、便利的环境,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节能功效[5]。例如在节能住宅方面,一般情况下至少有15cm厚的保温层,能源消耗为65kwh/a;低能耗住宅,一般情况下保温层厚度处于20~25cm之间,能源消耗不超过30kwh/a; 被动太阳能住宅,一般情况下保温层厚度在30cm以上,采暖能源消耗不超过15kwh/a;零供暖住宅[6],在被动房的基础上,通过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比如利用太阳能收集器来主动采集能力,达到零供暖的住宅。

三、结论

新能源技术在我国处于初始阶段,在工业房屋建筑领域推行新能源建筑节能技术仍然存在各种问题,譬如认识不够、观念不新、技术力度不够,各种相关政策还相对不完善,并且缺乏沟通交流的平台等不足之处随之显现。在以后的新能源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的道路上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新能源经济条件下工业房屋建设的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马明辉;叶传海;冯峰;;尹崇华;;新能源经济的社会福利数学模型及分析;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篇4

(一)新能源产业技术还处于未成熟阶段。我国目前对于新能源产业技术的研究还处于未成熟阶段,部分甚至仅仅处于研发阶段,无法投入实用。就短期来看,新能源产业成本较高,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少,是一个尚在发展中的产业。

(二)新能源产业缺乏核心技术。由于缺乏创新能力而导致的核心技术缺乏一直是抑制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不具备核心技术,导致我国的生产水平跟不上世界市场的需求,使得新能源产业盈利能力不足。

(三)新能源产业政策配套不足。由于大部分新能源产业都处在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所以其生产成本较高,获得市场认可度的难度大,很难在竞争中进入市场,需要国家的扶持。加之,我国的财税政策在资金投入、激励企业创新和引导社会投资方面并没有太多作为,这样的结果导致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受到抑制。

(四)新能源产业技术转化率低。由于我国的中介服务系统并不发达,导致新能源产业的技术成果转化率非常低。一方面是企业难以得到合适的技术成果,另一方面科研机构找不到合适的成果扩散渠道,这种第三方连接的匮乏导致了先进的技术成果不能产生社会效益。

二、新能源经济增长的出路

(一)实现产业内良性竞争。在不同地区发展适合当地情况的新能源产业,因地制宜,试点小规模开发。但是开发新能源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以及满足许多复杂的技术要求,许多企业无法获得相应地资质,造成进入壁垒很高。如果仅仅由一两家企业单独进行开发则容易形成垄断,严重限制经济的发展。而目前我国的情况也就是这样,特别是在新能源发电这一块,往往是央企“吃肉”,中小企业跟在后面“喝汤”的局面。故而,只有打破垄断,形成产业内良性竞争,才能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二)以科技带动产业振兴。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就目前来看已经落后于世界的许多国家,一般消费者也更加倾向于购买传统的矿石燃料。所以我国的新能源技术发展应该考虑到多重发展道路并进的方法。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在世界上都是一个新兴的课题,所以即便存在着发展上的不平衡,差距也比较小。这种比较小的差距一方面让我国存在着技术上赶超他国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为我国的技术引进制造了困难。所以,新能源的这种特性就明确了一点,其发展壮大需要政策的扶持和培育。这种扶持应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金方面的支持。财政资金的流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业结构的变动。只有拥有了足够雄厚的资金,才能满足科学研发的经费需求,也才能吸引人才的流入,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创新。

第二,政策方面的支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用政策为新能源的市场投入保驾护航。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制性的在短时间内有效带动科技的发展。

第三,配套设施的建设。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并不是简单地提供能源就行了,它需要一整套将新能源有效利用的基础设施。这些配套设施的建设不仅是一次大规模的资金流动,还需要政府对各方进行统筹调配,相互呼应。第四,整体的规划。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规划,可能因为政府扶持的原因,会让一些新能源的生产出现一些爆发性的增长,但是这种增长只是暂时地。一种能源真正被广泛使用需要有一整套相关产业来配套,这种产业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要避免盲目扩张导致的浪费,以科技发展水平为前提,循序渐进。

(三)培育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软环境。目前,我国还是一个发展我国家,在为高速的发展寻找代替能源的同时,更新国民的能源理念也是发展我国家所要面对的问题。将我国传统的克勤克俭的生活态度以“低碳消费”、“低碳生活”这样的时代新词重新介绍给人们,让人们理解可持续性发展的内涵,并将之作为自己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真正从精神文明的角度接受新兴能源的应用。

三、结束语

篇5

与时俱进功在千秋

浙江是经济大省,资源贫乏,能源、资源的严重不足已经极大地影响了浙江的经济发展,克服能源短缺的瓶颈,节约能源成为当务之急。浙江省能源研究工作相对薄弱,面对机遇、面临挑战,将怎样与时俱进,如何理出思路作了深入的思考。作为浙江省能源研究所,在多年取得科研成果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上,提升研究全省、乃至长三角经济区的能源发展战略,细分能源品种的长远规划,确定能源技术发展重点,深化节能技术丰富内涵,实施了具体的操作方案。

从自身出发,正确认识能源所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现有职工30人,具有高级职称8人,中级科技人员15人,其中正高级科技人员2人,人员不多,但配有一定量的光电系统和器件研究所需的常规仪器设备,对太阳光电系统、太阳能光热和能源、经济、环境等技术研究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业绩。

尤其是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理念传播,以及技术推广、示范工程、能源诸多领域做了大量工作。这些示范、引导和推动,是利国工程、民心工程,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在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面曾多次承接和完成了国家科委“七五”至“九五”太阳能光电项目的攻关,先后承担了中欧国际合作项目,“新疆伊犁州和阿勒泰州光电示范工程项目”和“太阳能热水工程”以及“青海省太阳能光电示范”项目,还有“中国政府援非项目――津巴布韦阳光发电系统”等项目,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通过“浙江省可再生能源激励政策的研究”、“浙江省能源供应战略方案的优化研究”等多项研究,在国际合作中,加强了科研人员的能力建设,科研成果得到不断提高,科研领域不断拓宽,能源所在国外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励精图志再创佳绩

能源所在深入的调研中充分认识到,作为全省能源专业领域唯一的一家省级科研机构,至今还没有建立起设备比较完善、技术水平较高的实验室,更谈不上省级重点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存在薄弱环节,远远达不到浙江省作为经济发达大省对能源战略发展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改革体制尚不到位,有些工作环节还不能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部门框架的阻隔使较好的实施方案得不到具体落实;科研经费大多依靠申报项目解决资金不足,科技人员资金没有保障等情况。但这些问题随着能源战略的逐步实施,机制改革不断完善会逐步解决,纵观黑龙江省、吉林省的一些做法很值得借鉴,他们的能源研究体制顺、项目多、资金足,科技人员没有后顾之忧。

浙江省能源所全体员工正视目前现状,没有退缩,积极寻求发展思路,全面落实制定的发展战略。

加强以能源经济为主的软科学研究,努力办好《能源工程》杂志,促进能源学科发展和信息化传播,建立能源科技社会服务平台,延伸信息化服务的多元科技体系。

扩大先进节能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组建浙江省能效检测咨询办,承接节能技术的咨询、检测与服务,把节能工作的重点拟放在变濒节能技术和建筑节能技术等方面,做好社会公益服务的同时,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篇6

关键词:新能源 可持续 经济发展

1.前言

长期以来,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一直使用石油煤炭化石资源,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能源危机不时出现。在这背景下,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是必然选择,寻求新能源代替化石能源的要求也日渐迫切。比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能和核能等。

2.能源概述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基本动力。自十八世纪因果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日渐增长。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当前,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各国也制定了相应的以能源供应安全为核心的能源政策。

3.能源的含义

能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的物质能源。能源也称为能量资源或能源资源,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条件,是国家重要的物质基础。

4.能源的分类

能源可以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是一只自然界中以天然形式存在并没有经过加工或者转换的能量资源,包括水资源、石油资源、天然气资源等,他们成为全球能源的基础。二次能源则指由

次能源直接或间接转换成其他种类或形式的能量资源,包括电力、煤油、汽油。

5.清洁能源定义

清洁能源指的是对环境没有坏的影响的能源,意思为环保,排放少,污染程度小。但是这个概念还是不够准确,容易让人产生对能源不同的看法,以为能源可以分为清洁与不清洁的能源,从而错误的理解清洁能源本身真正的意义。

清洁能源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对能源清洁、高效、系统化应用的技术。其中包含了三个意思:第清洁能源不是对能源的简单分类,而是指能源所利用的技术;第二清洁能源不仅仅是要清洁性同时也要经济性;第三清洁能源的清洁性指的是符合定的排放要求。

6.我国当前能源的特点

我国的能源有着诸多的特点,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2)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3)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与世界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性较差,缺乏竞争力。

7.我国能源产业现状:

(1)我国的能源产量大幅上升,但供需缺口仍然很大。我国能源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但与此对应的能源消费总量也已跃居世界第一,供需依旧紧张。(2)以煤为主的能源产业结构。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3)能源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并呈现出基础能源多元化发展趋势。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应体系。能源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较快,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建设了西煤东运铁路专线及港口码头,形成了北油南运管网,建成了西气东输大干线,实现了西电东送和区域电网互联。通过促进天然气、煤层气等清洁气体能源的跨越式发展,促进能源体系由“以煤为基础”的结构特征向“煤油气并重”转化。(4)能源产业既集中布局,又相对分散。我国能源产业布局基本有原料型和市场型两大类,能源企业相对集中原料地和主要市场地,如能源城市大庆等极具代表性。形成我国能源产业相对分散的格局。(5)资源约束突出,能源效率偏低。中国优质能源资源相对不足,制约了供应能力的提高;能源资源分布不均,也增加了持续稳定供应的难度;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技术装备水平低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平均水平,进步加剧了能源供需矛盾。单纯依靠增加能源供应,难以满足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6)随着中国经济的较快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需求不断增长,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面临着重大挑战,存在的问题不容乐观。

8.如何利用好低碳新能源走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转变发展理念,把发展新能源和构建和谐社会作为长远的发展目标,自觉接受低碳经济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收获GDP的增长。新能源的发展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既是各个省市的问题,也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问题。

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新能源市场规模很小,发展空间受限,长期受财政补贴。其次基础研发领域投入明显不足,关键技术瓶颈始终未能有大的突破。第三,同质化严重,优质产能紧缺。第四,产业潜在的安全风险巨大,市场扩张超前于技术成熟。

我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做出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要实现这样的减排目标需要对新能源消费市场做出调控。因此,我们要走“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发展之路。抓住机遇,促进新能源经济的消费,带动新能源市场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清洁化水平。

篇7

关键词:新能源;青海省;经济影响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给青海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收录日期:2013年1月13日

当前青海省经济发展仍然长期过度依赖传统能源,能源消费结构主要还是以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为主。而伴随着这些传统能源储存量的日益趋减,经济的发展无疑会遇到阻碍。因此,青海省必须重新审视能源的消费策略,大力开展新能源的建设。

一、青海省新能源发展现状

(一)太阳能、风能发展现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日光暖棚、户用光伏电源等太阳能的利用设施在城镇和农牧区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但总体利用程度和效率还比较低,大多数都是以家庭小规模的应用为主,而且大多数项目的开发都是主要靠政府的扶贫政策来支撑,发展空间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大型综合利用项目大多都还处于筹划和试验阶段,技术利用方面还不够成熟,尚未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和利用。

青海省的风能发展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陆续开始了。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国家“送电到乡”工程启动后,青海省风能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截至2010年,建设风能和风光互补电站100余座,虽然还有一些电站项目仍处于规划阶段,但是由于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风能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目前,青海省6州23个县共建成太阳能光伏电站、风光互补电站121座,为100多个无电乡约4万无电人口带来了环保、清洁的基本生活用电。青海省还将计划实施无电村通电工程,并规划在青海湖等地建设大中型风力发电厂。这为未来解决农牧区基本用电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水利水电发展现状。青海省由于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因此本省水利水电的建设在近几年进入到了黄金发展阶段。而且,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和“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给青海省黄河上游水电的加快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青海省目前可开发的建设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894万千瓦,年发电量近670亿千瓦时。

(三)生物质能发展使用现状。在生物质能的使用方面,青海省的发展品种还是很单一的,项目开发数量又较少。到2010年,青海省在大通、互助、湟源等县城的农村建设使用沼气池共10,820座,养殖小区沼气池53座,大中型沼气池6座。虽然沼气池的利用推动了部分农村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是由于熟练掌握沼气池使用技术的人才缺乏,从而导致新能源设备建成投产后后续服务工作滞后。而且受到文化水平和经济水平的影响,农民对新能源设备的了解程度还不够高,造成很多新能源设备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使很多设备废弃或者产能不高,影响了新能源产品发挥作用,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二、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给青海省经济带来的影响

(一)新能源的发展推动了青海省产业经济发展

1、新能源开发带动工业化进程。青海省有丰富的新能源资源,新能源发展又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些条件为青海发展新能源经济提供了支撑。发展新能源经济不仅可以开辟新的能源供应途径,有效增加新能源供应量,还可以有效降低环境污染,有利于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新能源产业已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由新能源产业发展而带动的电解铝、有色金属等产业发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因此,新能源的建设会带动青海省工业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对青海省经济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

2、新能源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近几年随着青海省新能源项目的崛起,青海省积极鼓励推动中小企业在新能源产业中的发展,并选定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海东循化工业园区、海南共和工业集中区、海北西海工业集中区、海西德令哈工业集中区等5个地区开展对中小企业发展改革的试点工作。这不仅推进了新能源项目的开展,更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3、新能源项目成为青海循环经济实验区发展特色。大力开展新能源项目以来,格尔木充分利用盐湖的各种有利资源,延伸盐化工产业链条,成为了“中国盐湖城”。钾盐资源首先被大规模开发利用,至2009底年百万吨级规模的青海钾肥二期工程,这个项目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6亿元、利润74亿元。目前,格尔木的钾肥产量约占全国钾肥总产量的3/4,是我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

2010年3月15日,国务院批复《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标志着柴达木发展循环经济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德令哈利用柴达木盆地丰富的资源在这里开展的百万吨纯碱项目正在加紧建设。项目总投资达25亿元,对盐湖、煤炭、石灰石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3亿元。青海省循环经济实验区发展以新能源生产的特色,为未来推动经济区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新能源的发展对农牧民生活和经济的改变

1、沼气的利用可以改善衣牧区的环境。2011年青海省农牧区沼气综合利用项目建设进度已跃居全国第三位。2006~2011年青海省农牧区沼气池从21,070座增加到112,700座,沼气户从60,000户增加到130,050户,成逐年递增趋势。使用沼气后,农牧区的环境得到了净化,同时为巩固退耕还林还草、保护天然林草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沼气在建设利用过程中很好地改造了农牧区的棚、圈、厕,并很好地结合了这些地方产生的生物质能造福于农牧民,减少了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造成的污染现象,有效改善了农牧区环境卫生状况。

2、沼气的利用可以增加衣牧民的收入。沼气项目的建设可以变废为宝,节省农牧民的开支。一座厕所、猪圈、沼气池“三位一体”的项目户年均可增收2,000元左右,而一座厕所、猪圈、沼气池、菜棚“四位一体”的项目户年均可增收4,000元左右。每座沼气池每年可为农户供气170~200天,使用沼气可使每户每年节约煤炭燃料开支480元;沼气池残渣作为有机肥可使每户每年少购化肥100公斤,可节约化肥开支200元。

沼气池的建设同时为农牧区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沼气发酵剩余物的应用,使土壤肥力显著提高,同时可以提高农作物的发芽率,增强抗病能力,使农作物增产5%~20%。沼液作为饲料添加剂喂猪,可提前20~30天出栏,节约成本大约在40元左右;沼渣栽培蘑菇,可以增产20%~30%,用沼气灯对温棚里的蔬菜增施二氧化碳气肥,能增产20%以上。

3、太阳能的利用可以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水平。青海省地广人稀,部分农村贫穷落后,部分牧民居无定所,每年随着草场的变化而迁徙,无法建立固定的通电系统。光伏电站的项目实施后,基本解决了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以及海南、海北、黄南、玉树等四个藏族自治州的56个无电村落、3,680多户、10,400多人的用电问题。玉树州无电地区独立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建成后,为玉树州134个无电村的31,749户农牧民解决了基本生活用电问题,同时还解决了当地学校、村医务室等公益设施的用电问题,为学校和医院开展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另外,对太阳能暖房、太阳灶等设备的利用还可以解决农牧民的采暖问题。

(三)新能源的发展带动了青海省国际贸易发展。青海省经济较为落后,市场规模薄弱,这就决定了青海经济应该是外向型的。但其资源性内陆省份的地理位置以及交通运输费昂贵给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近几年随着新能源项目建设力度的加大,尤其是太阳能带动的各项产业发展,不断促进青海省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进步。

1、新能源促进青海省硅材料加工贸易业务的发展。近几年,青海省太阳能的开发有了显著成效,太阳能发电的发展带动了与此相关的硅业、电池组件等配套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大大促进了青海硅材料加工贸易业务的发展。其次,青海省硅材料加工贸易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解决了传统硅生产中的废液污染。

2、新能源带动青海省有色金属的出口。对于有色金属行业而言,新能源的发展,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方面,很大程度地提升了对有色金属的需求。从2009年开始青海省政府实施《青海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纲要》,到2010年青海省各大有色金属工业实现销售收入上升到310亿元,预计到2020年销售收入达到630亿元,使青海由铝工业大省转变为铝工业强省。因此,随着新能源的不断发展,有色金属的对外贸易量也会随着需求量的增加而增加,不断带动青海省未来有色金属的发展。

三、青海省发展新能源的建议

凭借自身的有利条件,以及未来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的经验,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必将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产业。但是,青海省在发展新能源产业时,必须注重合理地开发和有计划地进行。

(一)重视新能源的技术开发和人才引进。新能源的建设必须依靠先进的技术、专业的人才和雄厚的资金。所以,青海省要积极创造良好的优惠政策,通过各种方式、各种途径不断开发新技术,吸收和创新引进技术,同时要不断引进优秀人才。一旦技术成熟,人才具备,注意力就转向示范并进一步降低成本。

(二)集中发展特色新能源产品。青海新能源的应用与发展在全国来说起步比较早,特别是光伏产业,在“十五”期间就奠定了基础,现在产业布局基本完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也已经形成。目前,青海省培育新能源经济的线路图要围绕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的产业链发展,最终形成光伏产业多晶硅提纯、单晶硅拉制、多晶硅铸锭、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组件封装、光伏技术系统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以及太阳能、风能互补,太阳能、生物质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模式。尽快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建成具有突出优势和鲜明特色的全国重要的太阳能光伏、新材料产业基地。

(三)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链。挖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产业关联性,从产业链的延伸、上下游关联产业的带动发展等方面充分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形成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绝对竞争优势。

(四)正确处理传统产业与新能源产业的关系。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密不可分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不是两条平行线,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可以充分发挥作用。所以,要合理处理传统产业和新能源产业之间的关系,将两产业相结合,以新能源产业带动传统产业的进步,以传统产业稳定新能源的发展,使其“双轮驱动”,互动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冯秀红,青海工业奇葩竞放[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1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5-0044-03

一、锡林郭勒盟新能源产业发展概况

(一)风电产业发展迅速,风电项目核准数和并网数居全区首位

锡盟风能资源十分丰富,总蕴藏量达5亿千瓦以上,其中可开发利用量超过5000万千瓦,占全区总量的50%左右,并且分布范围广、连续性好、稳定度高,是自治区乃至全国风能资源最富集的地区。目前,锡盟正着力打造中国北部的“风电三峡”,截至2010年末,已经取得国家和自治区核准的风电项目48项,装机总容量280万千瓦,其中实现并网发电17项,并网容量174.9万千瓦,核准数和并网数居全区首位。

(二)煤基清洁能源产业发展迅速

煤基清洁能源产业是利用清洁煤技术,将煤炭转化为型煤、洗选煤、水煤浆、气化煤、液化煤等的煤炭深加工产业,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措施,代表着煤炭利用的发展方向。锡盟煤炭探明储量1448亿吨,褐煤总储量居全国首位,煤质大部分为中灰、低硫、低磷,不适合长途外运,低廉的开采成本和坑口煤价为发展煤化工项目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证和效益保证。目前正在建设的有三个大型煤化工基地,分别是多伦、乌拉盖和锡林浩特。

(三)太阳能及相关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

锡盟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全年日照时数在2600―3400小时,太阳能及相关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锡盟多伦县300MWp低倍聚光光伏示范电站项目,总投资75亿元,分三期建设300MWp低倍聚光光伏电站、电站所需光伏电池及组件生产厂。项目建成后发电量约为5.7亿千瓦时/年,以额定使用寿命25年计算,总发电量约为135.375亿千瓦时,其中一期工程为60MWp,预计2011年底完成20MWp。在建的中能多晶硅项目总投资32.89亿元,建设规模为年产电子级多晶硅6000吨,计划完成投资30亿元,生产多晶硅500吨,实现产值6亿元。随着一系列项目的启动,标志着锡盟光伏光电产业发展序幕的拉开,对加速推动全盟高科技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层次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取得突破

近年来,锡盟紧紧抓住国家扶持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退耕还林项目建设和培育生物质能源基地,大力发展林业后续产业,探索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增收富民的新路子。成都正光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在锡盟太旗开发种植文冠果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5亿元,从2008年开始在5年时间内建成500亩文冠果树育苗基地、30万亩文冠果树种植园区,并计划在今年筹建10万吨规模生物制柴油加工项目;东苏旗引进生物质能源发电一体化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预计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发电7.2亿度,可安置1000人就业。

(五)生活垃圾及沼气发电效果显著

沼气建设项目是国家“十一五”期间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以来,锡盟沼气工程项目共建成16507户,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8个,村级服务网点48个,大型工程4处,项目的建成使用,可使农牧户年增收节支2595余万元、户均增收节支3100元。总投资3786万元的大型沼气发电项目,可日处理畜禽粪便150吨、尿及污水280吨,年产沼气292万立方米,年沼气发电613.2万千瓦时,可大幅度降低畜禽养殖场污染物和COD排放总量,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

二、制约金融与新能源产业互动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新能源产业特殊性制约

一是政府系统的配套政策滞后。新能源产业的特殊性决定其必须依赖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作为发展的初始动力。目前,锡盟行署虽然对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大了支持力度,但系统的配套政策与基础设施建设跟进滞后。如灰腾梁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已核准风电总容量147万千瓦,已并网发电容量112.4万千瓦,最大送出能力39万千瓦,送出能力占并网容量的33.8%。解决风电上网的瓶颈问题,建设外送通道已成为锡盟风电发展的当务之急。二是缺乏核心竞争力,发展受制于人。新能源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许多高新技术材料和设备仍依赖进口。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光伏产业,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关键技术是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多晶硅电池在太阳能电池总价中所占比例高达56.16%,多晶硅提纯的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外厂商手中,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中,国内企业扮演的仅仅是一个赚取“加工费”的角色,锡盟中能多晶硅项目仅能生产电子级多晶硅。而风能发电机现在世界能够做到最大单台能力5兆瓦以上,我国目前能做到3兆瓦左右,一些核心部件都要依赖进口。三是新能源项目面临较大的风险。锡盟新能源总体上还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开发周期长、投入高、成本高和经营风险大等障碍。

(二)金融机构对新能源产业支持不足

一是商业银行对新能源产业信贷支持有限。为了贯彻实施国家的新能源产业政策,部分银行已加强对新能源产业的关注及支持,但由于新能源项目投资周期长、市场风险大,出于防范信贷风险或获取短期效益的考虑,金融机构对其信贷支持持谨慎态度。以煤化工项目为例,其中多伦大唐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210亿元,而锡盟地区煤化工项目共获得银行贷款支持20.7亿元。另外,国家针对新能源产业产能“相对过剩”的问题相应加强了调控,特别是2009年国务院38号文件,明确将多晶硅、风电设备纳入了行业产能过剩的调控范围,其目的是通过遏制新能源产业的低水平以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然而多数金融机构采取了冻结多晶硅行业贷款的严厉措施,锡盟地区金融机构没有一家开展多晶硅项目信贷支持。而相对于风电产业的巨大资金需求而言,金融支持风电缺口仍较大。截至2010年末,全盟风电产业已累计完成投资224亿元,共有8家风电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贷款余额45.8亿元,占全盟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14.5%,占累计完成投资额的20.4%,贷款均为中长期贷款,贷款利率主要执行基准利率和基准利率乘以下限系数0.9的规定。二是政策性银行难以满足新能源产业融资需求。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主的政策性银行,是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而国家开发银行只在省一级设有分支机构,目前在锡盟地区贷款余额达70多亿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行业,并未涉足新能源产业。

(三)风险资本对新能源产业支持力度不够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产业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新能源产业将面临广阔的发展空间。虽然多数风险投资机构都把新能源作为关注的重点产业,但受项目信息不对称、资本金来源不足以及退出障碍等因素制约,目前风险资本对新能源项目的投资金额和投资数量都相当有限,投资领域也集中在太阳能和风能相关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上,多数风险投资机构在新能源项目上的投资相对谨慎,仍以观望为主。

(四)资本市场不完善制约了新能源企业直接融资规模

目前,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仍以股票和债券市场为主,虽然沪深股市已经形成了超过百家上市企业的新能源板块,但与新能源产业化发展所需的巨大资金需求相比缺口较大,并且许多正处于发展初期的新能源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新能源企业很难在股票市场获取上市资格,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壮大。而债券市场,尤其是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其种类和数量较为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能源企业发行债券融资的规模。

三、以绿色金融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当前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金融业要顺应经济发展形势,认真贯彻和实施国家的新能源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根据地区特点选择本区域具有优势的新能源行业,稳步拓展新能源领域的绿色信贷支持范围,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促进有利于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信贷投入机制的形成。

(一)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为新能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一是政府在新能源经济发展上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进行新能源项目建设。要充分考虑各地原材料、技术、市场等比较优势,完善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产业布局、发展重点等,统筹谋划好锡盟千万千瓦风电和百万千瓦光伏发电基地项目建设。二是制定并出台有利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激励政策。既要对新能源企业实行投资补贴、税收减免、差别电价等优惠政策,又要加大对支持新能源企业发展的金融机构的补贴和贴息力度,以提高全社会支持新能源产业的热情和效率。三是大力支持新能源企业创新发展。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在主动吸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强产学研联合,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和攻关的力度,争取技术领先优势,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二)加大金融业对新能源产业的信贷资金支持力度

一是人民银行要充分利用“窗口指导”,制定本地区金融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把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融入到银行的信贷政策和管理流程之中,按照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能源重点项目、科技成果研发推广利用和先进设备进口等的绿色信贷支持力度,促进有利于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信贷投入机制的形成。二是金融机构应抓住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强与新能源产业的深度合作,根据新能源企业所处不同阶段的经营特点、治理方式、产品结构等,适时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满足新能源产业对金融服务的多元化需求。风电、煤清洁产业和太阳能是当前锡盟地区重点支持发展的新能源行业,金融机构应选择行业中实力较强、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企业给予适当的信贷支持,并从信贷额度、审批环节等方面给予倾斜;要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中小企业给予重点关注,综合评价当地新能源企业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条件成熟时及时介入,确保贷款项目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要对产业链中辐射拉动作用强又需巨额资金支持的重点新能源企业,如多伦煤化工,采取银团贷款模式加大信贷支持,共同对新能源项目进行授信和贷款,共同分担风险,提高综合收益率。三是进一步加大政策性银行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要充分发挥自身业务优势,以低息贷款、无息贷款、优先贷款等方式,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信贷支持,为发展新能源、缓解能源短缺和环境压力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加快设立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

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对风险资本的引导作用,扫清风险投资的技术、退出等障碍,逐步完善有利于创业投资企业投资新能源产业的配套机制等措施,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新能源产业创业投资领域,孵化和扶持新能源领域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通过开发新能源终端市场,扩大新能源应用空间,推动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最终破解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领域,促进劳动力、自然资源、知识技术和资金在新能源产业链条上的优化组合。要针对锡盟地区能源化工(煤变油、煤液化等)、风电核心设备以及输电设备的研制开发等具有技术性高、风险大、资金需求多的特点,借鉴符合国际标准的“入口―运行―出口”模式,设立能源产业风险投资基金来进行风险管理。

(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促进新能源投资主体多元化

一是推动有条件的新能源类中小企业在创业板上市,鼓励和支持在新能源发展方面优势突出的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迅速做大做强。二是制订相应的新能源倾斜政策,扩大新能源企业债券的融资规模,鼓励、引导投资机构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方式,促进短期内不具备盈利能力的新能源项目发展。三是合理利用外来资本。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对新能源产业项目的优惠贷款支持,主动创造条件,鼓励新能源企业到海外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积极吸引国际大型新能源企业的直接投资。四是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新能源产业。五是充分利用BOT等融资手段,加大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

(五)加强风险防范,促进新能源金融与新能源产业的互动发展

新能源产业是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型产业,在政府资金和政策扶持发展过程中,容易产生盲目投资、恶性竞争、效益较差、偿债能力不足等问题,派生出潜在的金融风险。锡盟新能源产业尚属初期发展阶段,所需资金的投入支持将会更大,更容易产生金融风险。金融管理部门应予以密切关注,既要横向总揽该行业在全国以及全球的发展现状,也要纵向比较该行业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综合评估行业持续盈利能力和风险抵抗能力,通过有效的风险防范和风险提示,提高新能源产业资本风险防范能力,实现新能源金融与新能源产业的互动发展。

课题主持人:巴 毅

篇9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需求;政策

汽车产业作为全球碳排放的第二大产业,面临严重的能源消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据统计,我国汽车保有量继续呈快速增长趋势,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1.5亿辆,预测2020年中国每百户家庭汽车的拥有量可能提高到50%,未来的能源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将进一步突出。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提升能源安全和国际安全,各国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低碳经济已成为发展主流。在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符合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一些关键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已处于领先地位,但仍有一些问题例如自主创新能力较低、缺乏自主品牌等。波特指出,创造与持续产业竞争优势的最大关联因素是国内和国际市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涉及到资源、需求条件、辅助行业、企业战略、机遇、政府、产业创新等因素。依据波特的理论,影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涉及到4方面因素: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产业支持、企业战略和产业创新。机遇和政府支持是对以上4个因素产生重要影响的外在要素,具体见图1。因此,本文利用钻石模型来分析如何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1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

创新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点,而技术资源是创新的关键,因此技术资源是生产要素条件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技术性研发资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我国汽车工业的技术性研发资金的投入在2006—2013年逐年呈增加趋势(见图2),研发资金的投入在营业收入中比例处于1.8%~2.2%之间。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突飞猛进,在国际电动车市场越来越有存在感,2014年比亚迪从2013年的第40名跃升至第七位。比亚迪汽车是首先享受国家补贴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拥有先进的电池储能技术,2011年10月至2013年12月,比亚迪纯电动车E6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分别上市,标志着比亚迪在新能源车用蓄电池领域的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使其具有明显的相对比较优势。因此,增加研发投入进而实现技术创新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动力。

2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需求条件

需求条件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支撑,决定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和竞争程度,竞争越激烈越能刺激新能源企业的发展潜力,生产出更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共78499辆,销量74763辆,同比上年分别增长3.5倍和3.2倍。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为48605辆和45048辆,同比上年分别增长2.4倍和2.1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9894辆和29715辆,比上年分别增长8.1倍和8.8倍。虽然销售量增加幅度较快,但相对于国际上其他国家,我国的新能源汽车的需求量仍较低,见表1。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数量反映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力实力程度,从数据上看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从差距中可看到,良好的需求条件可以迅速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规模化生产和经营,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辅助行业支持

锂离子电池是新能源汽车最关键的动力支撑,因此,锂离子电池产业的发展完善是关系新能源汽车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2013年日本的锂离子电池所占市场份额约为33%,韩国的锂离子电池所占市场份额约为40%,我国的锂离子电池所占市场份额大约为20%,对比可知我国锂离子电池所占市场份额较小见图4。锂离子电池的专利申请数量上日本和美国一直占有优势,我国虽专利申请数量增加但一直无核心技术,导致电池技术发展不成熟,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进而不能形成电池规模化生产。一方面,锂离子电池的产业不断发展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上游支持,但另一方面由于锂离子电池缺乏核心技术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受到制约。因此,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的发展要注重质和量,来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4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企业战略———以比亚迪汽车为例

篇10

【关键词】新能源发展;能源强度;经济增长;影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资源的使用开始呈现供不应求的趋势,为此新能源在不断得以开发和发展,这个过程会形成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不同的地区能源发展对其经济效应反应不同,能源开发强度的大小也与新能源开发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这种发展现状下,对新能源开发中要结合能源结构进行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并使能源得到有效利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能源和能源强度的概述

新能源其主要是指通过新型技术来对可再生资源进行开发并予以应用,这个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能、氢能等能源,而目前我们日常最常用的已开发的能源类型例如石油、煤炭等能源对环境会造成一定的污染,所以新能源具有比这些能源更加突出的低污染、无污染的环保特点。能源强度具体是一种单位能源产值的能耗,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在单位产值内对能源的消耗,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能源之间所形成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而通常情况下,能源强度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生产技术、经济结构等的影响,而能源强度也会与经济发展之间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新能源发展的现状分析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众多经济学家也在不断进行较为深入的研讨,其中研讨重点是新能源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所形成的互相制约的关系。资源对经济的波动影响是在多方面的因素下所形成,一个是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区域,如果能源供给受到一定的限制,那么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受到资源紧缺的影响,会导致资源约束经济的发展;另外一点是在其他能源资源非常充沛的地区,由于资源产业的过剩现象,使得资源反而产生对经济增长有着一定的约束控制的影响。在这些关系约束中,能源是对经济增长造成重大影响的核心要素之一,尤其是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发展的技术能力还不够成熟,因此造成对能源消耗大且投入高的状况。

三、新能源发展对能源强度的影响

能源强度单位产值内能源的消耗量大小的一种表示。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可以对已开发的能源进行补足和增添,同时新能源是低碳环保型的,因此对环境的污染和损害都非常低,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最为重要的是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单位产值的能量消耗,也就是说新能源的不断开发利用,可以提高资源的使用程度,降低对资源的损耗,因此无形之中是增加了经济效益。因此,总体来说,新型能源的开发提高了能源强度的利用率,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四、新能源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新能源优化调整经济结构

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如果仅仅通过能源和资源要素的高投入以及高消耗来实现是完全不够的,其根本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改变经济增长的途径。在当前我国的工业发展的基本国情下,能源消耗会持续上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会不断增加能源消耗量,使能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要素之一,而中国要走新型能源发展道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从节能环保、清洁低碳以及科技先进化的出发点进行周全的考虑,积极建设能源利用效率高、污染环境小且具有高新技术水平的经济发展体系。在新能源不断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对经济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与此同时,要在现有能源应用的基础上对其他新型能源进行开发,强化能源的利用效率并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平衡经济与能源之间的关系。

2.能源的消费结构的权衡

通过能源的开发,在单位产值内形成一定的能源消耗,从宏观上看其对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较为浅薄,但实质上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发展,使得新型能源与经济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倾斜和不平衡。所以,各个地区要结合当地实际的经济发展情况和资源开发条件,来协调平衡产业结构,提出可实施性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尤其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的优势,促使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突出特点,同时能源需求量也相对较高,在这种经济发展形势下,要重视能源的消费结构的权衡,对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进行合理的分配,尽量降低高弹能源的使用。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要积极开创与时俱进的步伐,发展新型节能环保的新能源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对于中西部地区所具有的资源丰富的优势特点,可积极发展新能源生产产业,在日照强的地区发展光能发电等环保低碳产业,充分发挥各种新型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并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但这个过程要把握协调好能源强度,让经济增长与能源之间取得相互促进的作用,从而使能源得到最大效率的使用,同时也提高了能源使用强度,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6.2;F4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5-0253-01

1 导言

工业革命的出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过度开发利用煤、石油等化石能源,导致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大,环境污染问题加剧,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数量不断的增长,政府开始重视能源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开始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主动调整发展战略,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大新能源技术应用研究,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轻工业化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新能源技术作为低碳经济中的关键支点,对于发展低碳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要不断发展新能源技术,不断提高新能源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为发展低碳经济服务。

2 新能源技术发展与应用现状

2.1 生态能源

主要的生态能源共有三种,这三种转换形式分别是直接燃烧的生物质气化、热化学转换的生物质液化以及生物学转换层面上的生物质发酵,这三种生态能源是我国传统能源的重要补充,也是发展新能源技术的重要实践,生物质能源在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我国生物质能源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向德国、英国等生物质能源大国进行借鉴学习。

2.2 地热能

利用地热能发电是我国节能环保的重要途径,地热能可以储存在发电装置内,也可以直接利用,进行采暖、洗浴、温湿等应用。地热能具有低成本、可再生等优点,同时能源的转换效率较高,但在20世纪,因为开采的难度性较大,我国一直搁置了地热能的利用。目前我国多个地方已经开始进行地热能的商业化,地热能领域还有巨大的潜力与商业前景。

2.3 太阳能

由于太阳能的收集简单与低廉性的特点,深受我国新能源公司的青睐。在发达国家太阳能也是主要的发电能源之一,美国、西班牙、日本相继建立了太阳能运行装置,促进了太阳能从自然能源走向商业化能源的进程。

2.4 风能

风能的应用作为能源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是风能发电,第二是直接利用风能作为能源,第二种通常的应用为带动水泵提水,利用风能带动各种机械装置。

2.5 海洋能

海洋能是指依附在海水中的能源,通过各种转换方式进行能源的利用。海洋能主要由波浪能、抄袭流与洋流,潮汐水坝、海洋能转换、盐分梯度渗能。波浪能主要指在海浪的运动中产生的能源,可以用特殊的机械设备进行收集,如今波浪能的应用已经开发了几个1MW以下的示范项目和少数的大型项目,工业界的目标是开发出商业化技术。潮汐流和洋流的能源利用建于1967年的法国潮汐能大坝,以及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加拿大电厂都属于潮汐能与洋流的能源应用。

3 新能源技术的特征

3.1 新能源技术具有低碳的特征

由于现阶段使用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其他排放物较高,所以称之为高碳技术。新能源低碳技术主要是指利用一些低碳或者无碳的自然能源进行生产生活,例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低碳技术与高碳技术相比较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排放物较低甚至没有。新能源低碳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减轻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变现有的生存环境。

3.2 新能源技术具有战略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发展,人们对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强,但是这些能源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终有一天会枯竭。与传统化石能源不同的是,太阳能、水能、风能和生物能这些都属于是可再生的能源,而且储量是非常多的,不会出现枯竭,可以保证能源使用的安全。随着国家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新能源技术产业将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对于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一项主要的措施。同时,新能源技术具有绿色环保无污染的特点,符合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3.3 新能源技术具有不确定性

目前我国对于新能源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和应用过程中有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由于新能源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技术,人们对于新能源技术市场又不够了解,因此新能源技术的投资具有高风险。但是正是因为新能源市场中有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所以新能源技术又具有高回报的特征。

4 低碳经济下我国新能源企业发展对策

4.1 建立层次结构先进合理的新能源产业体系

依靠我国微观与宏观调控的手段,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争取建立以传统能源为主、新能源技术为必要补充的能源市场,增加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太阳能在我国能源消耗中的比重,由于对这些清洁能源大力使用,能够有效地对我国的环境进行改善,建立第二代生物质能源的应用。

4.2 培育拉动性强的领头企业,大力宣传新能源

依靠我国经济政策对能源市场进行调整,协调传统能源企业与新能源企业的关系,并大力扶持新能源龙头企业,为后续的跟进企业开辟市场。进行新能源技术的前期研发,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龙头企业应该负起的责任。同时龙头企业也瓜分了新能源企业的大半块的市场,能够有新的资金用于高科技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新能源广告的宣传、新能源宣传市场的完善。鼓励新能源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基地,鼓励新能源企业就地取材,减少运输量和成本的消耗。

4.3 完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低碳经济下新能源利用率

新能源企业相比于传统的能源企业的优势在于,新能源企业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与市场潜力。因此完善新能源企业的理论体系,研发更先进的新能源技术是如今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改革新能源的O备,使新能源设备现代化,并且改善新能源企业之中格格不入的部分。大力的招商引资,为我国的新能源的发展提供资金上的保障,同时大力宣传新能源的环保性能与实用性,减少市场与新能源技术的隔阂,给银行贷款给新能源提供一条有效的沟通渠道。完善新能源的产业政策,给新能源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减少我国资源浪费,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结束语

随着传统化新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将会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清洁能源。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节能减排势在必行,发展低碳经济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能源技术未来将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支点和新产业,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不能只单单停留在某个产品开发和环节应用中,要把新能源技术发展成为一个有效的产业链,使其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在新能源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新能源技术的创新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新能源技术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加强地区和机构间的合作只有通过不断的提升新能源技术,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利用率,降低二氧化碳及相关排放物的排放量,才能真正实现低碳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乔梅,李时黎.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障碍与对策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6,(09):6-11.

[2] 王黎明.浅析低碳经济环境下的新能源技术发展[J].企业导报,2016,(13):78.

篇12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角度;智能茶园;景观设计;设计思路

结合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时代特征和背景,做好智能茶园景观设计体系建设将为茶文化传承发展奠定重要支撑。从环境心理学角度看,完善的智能茶园景观设计思路,基础是社会大众消费理念实际需要的融入,同时也是整个茶园功能价值的最大发挥。而在融入环境心理元素和智能技术的过程中,也为茶园景观设计活动创新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1茶园景观设计活动开展状况认知

在开展茶园景观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完善的茶园景观设计机制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整个茶园的观赏品质,同时也能实现景观设计的最佳效果。但是就目前茶园景观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状况看,其存在相关问题和不足,尤其是景观设计元素的不足,加上景观设计理念中缺乏文化属性和价值内涵的有效融入,从而使得茶园景观设计的实际需要与整个设计活动开展实际之间存在极大差距。但是就整个茶园景观设计活动开展需要看,融入文化元素内涵,展现生态绿色特性已经成为当前茶园景观设计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事实上,茶园作为茶文化传承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其在今天仍然是人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当然,在茶园景观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其实际上是一项内容更加全面丰富、要求更为多样立体的元素机制,无论是具体的文化要素,还是相关精神内涵,都实现了设计素材与具体设计理念的全面融入,因此,想要实现整个茶园景观设计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就必须立足时代特性,尤其是要准确感知当前人们的实际需要,以满足社会大众根本诉求为基础要求,进而实现茶园经营的最佳效果。结合当前时代前进的具体特征看,信息化、智能化已经成为时展的重要特征和标志,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成熟应用带来了整个产业的革命性变化。而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的融入和全面应用。对于茶园景观设计活动具体开展来说,其在实施过程中,本身就是一项形式多样、全新特点的活动,因此,融入智能技术,不仅能够优化该设计活动的表现形式,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也为我们更好利用各种元素技术提供了有效帮助。因此,在智能茶园景观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立足时代特征,通过具体探究设计诉求,从而实现整个茶园建设的最佳效果。

2智能茶园景观设计的具体需要分析

在智能茶园景观设计活动整体开展实施过程中,其需要对传统茶园景观设计活动思路进行整体改造和全面优化,尤其是要将景观设计活动的价值与特点进行综合分析,通过融入具体的价值需要和时代内涵,从而满足智能茶园建设的整体性需要。客观来说,景观设计作为茶园的重要外在展现与表达,其不仅是设计理念的诠释,更是茶园整体观赏效果提升的重要的要求。就整个时展的整体特征看,完善的景观设计活动,需要融入具体的要素内容,从而实现景观设计的最佳效果。在智能茶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其需要注重完善的茶文化元素融入机制,尤其是要通过文化内涵的诠释和表达,从而实现整个景观设计活动开展的理想效果。做好智能茶园景观设计,要注重将生态元素融入其中,通过凸显生态理念内涵,从而实现整个生态价值的最佳呈现。当然,对于智能茶园景观设计活动开展来说,要注重景观元素的综合应用需要,通过满足社会大众的实际需要,进而实现茶园景观设计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而结合环境心理学的具体内涵和价值要素看,在茶园景观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注重景观元素与设计内涵的全面统一。

3环境心理学的价值内涵

环境心理学是从生态环境应用与心理学认知相结合的理论,而该心理学理论是从心理视角来探究和认知在整个社会环境、人的具体行为。可以说,环境心理学的价值内涵,是整个环境元素应用的最佳效果。当然从系统论视角看,社会环境与生态自然环境之间是整体统一,又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从环境心理学视角来研究各项事物的布局,能够实现整个环境营造的最佳效果。对于环境心理学应用来说,其通过优化多样化元素内容,尤其是将客观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整体需要,尤其是人文素养相结合,从而实现环境心理学的最佳应用效果。对于茶园生态设计来说,其本身就是客观生态环境与人文需要的整体性融合,而想要实现整个茶园经营建设的最佳效果,就必须从整体适应性出发,通过探究合适的设计思路,从而实现茶园景观设计活动的效果展现。在环境心理学理论中,随着该理论发展应用不断成熟,如今人们对该理论的价值作用认知不断成熟,其最关键的是对生态理念和绿色内涵的应用价值日益突出。该理论实际上是人与生态社会关系的有效结合与统一,整个理论的本质与核心实际上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存,特别是随着人们对环境诉求的要求不断深化,做好环境景观设计活动就更为成熟。

4基于环境心理学角度的智能茶园景观设计思路

环境心理学发展与应用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类生活中对生态元素应用价值成熟的重要表现,而从环境心理学角度来看待整个智能茶园景观设计思路,不仅仅是优化设计元素的选择,同时更重要的是从社会大众需要与茶园功能价值角度出发,探究景观设计活动开展思路。景观设计是一项综合化活动,更是茶园整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智能茶园景观设计活动在具体开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将智能化信息技术和多样元素内容应用其中,从而提升消费者在整个茶园参观体验中的实际感知度。对于茶园来说,良好的景观设计活动,不仅能够展现出茶园的绿色理念,完善的景观设计机制,实质上也是茶园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茶园景观设计活动在具体开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景观设计元素的应用与融入,同时也为智能茶园的价值提升提供全面推动力。从环境心理学角度出发来具体看待茶园景观设计活动,实际上是整个设计活动创新发展的必经之路。而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认知智能茶园景观设计活动的开展要求,不仅是环境诉求的具体呈现,同时也是满足社会大众实际消费理念的必然抉择。就目前多数茶园的经营状况看,其仍然处于传统经营状态,特别是缺乏文化元素和时代技术元素的综合融入,进而限制了整个茶园的发展层次,从而无法与时展的具体需要相结合。因此,从环境心理学角度出发,融入具体的设计思路和元素,其不仅能够丰富具体的设计体系,同时也能实现整个茶园建设的最佳效果。结合智能茶园建设的整体性需要看,完善的茶园建设机制包含着多种元素的应用,信息技术和景观设计活动的充分融合,实际上也实现了整个茶园建设的最佳效果。当然,从环境心理学角度出发,融入多元化要素的过程,客观上也是茶园这一茶文化传承载体功能价值发挥的重要过程,通过满足社会大众的具体消费需要,进而形成智能茶园建设的最佳效果。

5结语

随着茶叶产业经营科学化程度不断提升,如今茶园在运营过程中,其元素内容更为丰富,尤其是当前整个时代赋予了其新的更多特色,比如智能化、信息化等等,就成为整个茶园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变化。因此,在茶园景观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融入环境心理元素,能够实现茶园景观元素的有效发挥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杨祖贵.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1):156-159.

[2]刘博新.城市商业外部空间吸引力的物质空间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沙市商业外部空间调查为例[J].中国园林;2015,(04):144-146.

篇13

关键词:能源;新能源;经济增长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能源的消费水平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现代社会离不开现代能源体系的支撑。经过工业革命一百多年来的变迁,人类已形成了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供应体系,但由此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一方面是化石资源的有限性问题引人关注,另一方面是环境问题特别是化石能源燃烧释放二氧化碳所引起的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大力发展新能源由此成为应对能源环境问题的重要选择。

一、发展新能源是引领经济增长的重要选择

新能源,是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科技水平情况下,新能源有不同的内容。当今新能源通常指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能、氢能、核能等,是一种已经开发但尚未大规模使用,或正在研究试验而尚需进一步开发的能源。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对其生存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入和能源开发技术的发展,人类更是将能源的开发利用概念转向那些清洁燃料和可再生能源。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不仅十分突出,而且将长期存在。要彻底解决这一矛盾。就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发展新能源。

1 发展新能源是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客观要求。新能源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它的开发已成为21世纪我国的能源战略。随着传统能源的日益紧缺,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中国也随之加快了对新能源和节能减排工作的相关部署。无论是风电、核电还是太阳能,国家都将给予大力的政策财政支持。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对外依存度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也要稳定外需,还要选择那些潜在市场大、带动能力强、吸收就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加以培育,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 发展新能源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选择。能源是整个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基本驱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新能源是促进消费、增加投资、稳定出口一个重要的结合点,也是调整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一个现实的切入点。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经济总量目前已经跃居世界第三,但却不及老二日本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中国在经济上差于日本,不只是总量上差距甚大,也在于经济结构和增长质量上存在落差;经济增长的质量,以单位能源每千克油当量的使用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计,中国约为0.7美元,而日本同样能源使用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却高达10.5美元。日本未来经济增长的优势也明显,这不仅因为日本能源效率高,而且其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处于世界前列。中国不迎头赶上,超越将是一厢情愿。而且还应看到,中国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中国能源消费中煤炭占了70%,石油供需矛盾也越来越大。可见,未来世界的竞争,将集中体现于新能源开发的竞争:谁掌握的新能源研究和开发技术越多,谁就将获得竞争的优势和主动权。

3 发展新能源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新能源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而我国已把开发利用新能源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只有把握世界产业技术革命的新趋势,才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发展史一再证明,历次爆发的工业革命,无一例外地都与能源使用上的技术进步、推陈出新息息相关。如今,在金融危机、能源危机双重冲击的背景下,新能源的不断推广和使用,引发了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浪潮。我们必须把发展新能源产业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上来认识,把它作为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复苏、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举措,作为推进经济长远发展、创造新的经济繁荣的重要引擎,作为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的战略产业。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式增长方式造成中国能源后备储量不足,资源过快消耗,从而影响能源安全和长远发展。发展新能源势在必行,而且时间和速度都很重要。

二、新能源在引领经济增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期,处于需要大量消耗资源的重化工发展阶段和基础设施建设高峰期,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凸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条件。如果继续沿袭以“高投入、高增长、低效益”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支撑,环境也难以承载。能源问题尤为紧迫,必须勇于面对,才能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在新能源发展前景一片光明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开发利用规模、科研水平,还是产业发展等方面与国际水平有很大差距,面临着巨大挑战。

1 人们对发展新能源的认识乏力。能源问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已成为中国和世界都必须严肃面对并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根本出路是大力发展没有环境污染的新能源。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开发新能源,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些同志对发展新能源的认识相对滞后,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其原因主要在于,新能源在我国能源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还不够明确,认识不够,缺乏清晰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人们还没有自觉使用新能源的意识。

2 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不足。由于设备技术落后,我国发展新能源的成本还比较高,严重阻碍了新能源的发展。相对于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来说,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其前期投入成本高,风险大。加之新能源产业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水平较低,技术开发和设备制造能力较弱,一些关键技术和设备长期依赖进口,导致产品成本高,与化石能源相比,缺乏竞争力。同时,新能源的核心技术和基础性、前沿性技术研发缓慢。例如,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每千瓦时发电成本约4元左右,上网电价约4~5元,是常规电价的8~10倍,让其与常规电平起平坐,根本不具有竞争力;风电以30万千瓦的火电机组为例,常规电每千瓦装机平均成本是4000元,而风电每千瓦的平均成本是9000元至10000元。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或是政策虽有支持或不能到位,风电在竞争中是不可能在市场上生存的。

3 新能源产品的需求乏力。新能源市场保障机制还 不够完善,没有形成连续稳定的新能源市场需求,从而使新能源发展缺少持续的市场拉动。在目前没有完全反映“资源、环保、持续”的能源价格的体制下,除了太阳能热水器,大多数新能源难以与化石能源去竞争。这也成为新能源无法市场化、产业化的根本瓶颈。如,国产光伏组件绝大部分出口国外,尤其是欧盟国家。2006年我国生产的370MWp光伏电池组件中,大约仅有10MWp用于国内,其余98%均依赖出口。我国光伏系统应用程度比较低,2006年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只有85MWp,消耗的主要份额为农村电气化。而在国外,美国、西班牙、以色列等国家,由于太阳能热发电起步较早,政府支持的力度大,市场发育比较好。

4 新能源发展的相关措施乏力。近些年来,我国在鼓励新能源发展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并陆续颁发了诸如《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和法规,明确了中长期发展目标和规划。但是,目前国家支持新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整,相关政策之间缺乏协调,各级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如:太阳能、风能、锂电池还未建立系统的产业体系、产品检测标准、国家标准等等几乎全是空白,市场准入门槛很低。许多作坊式的小企业虽原料低劣、加工粗放,但以低价“优势”左右市场,不但影响了行业形象,还阻碍了品牌企业对前沿科技的追求:大量隐患产品充斥市场,鱼龙混杂,使消费者真假难辨。

三、发展新能源是引领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实现全面小康的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我们必须顺应时展潮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1 提高全社会对新能源的认识。新能源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随着人类对新能源产业的认识不断加深,以及国家政策不断完善,它,必将由补充能源逐步提升为替代能源、主流能源乃至主导能源,这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因为背后推动它的,不是几个企业、不是几个国家,不是一般的力量,而是以新能源产业革命为标志的人类生态文明进步的巨大力量。基于这样的理由,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财政、税收、利率、价格等经济杠杆,以强制收购、绿色配额、价格分摊等强制性法律手段,财政补贴、降低利率、低息贷款、扩大信贷、加速折旧等经济手段来推动新能源持续稳定地发展。应当制定扶持新能源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等,把新能源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作为一项基本的能源政策抓好落实。

2 加快新能源技术产业化和装备制造能力的发展。新能源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把发展新能源作为顺应科技潮流,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文章:一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和重大装备扶持项目中。要重点扶持风能、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产业化和装备制造。二要集中一定财力重点支持新能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性、前沿性的研发,通过招标形式调动产学研各方面的力量攻关新能源关键技术。三要与先进国家签订新能源技术交流与合作协定,对新能源技术的引进实行进口税减免,从而提升新能源自主创新能力,为将来抢占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3 进一步深化能源体制改革。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愈显得重要。如同国防安全要由军队来保卫一样,我国能源安全的保障需依赖于能源产业。但是,从当前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来看,如果不尽快加以解决,不仅不能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要,而且还可能影响我国未来的能源安全。因此,我们必须按照观念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提高能源市场化程度,完善能源宏观调控体系,不断改善能源发展环境。主要措施是:加强能源立法;强化安全生产;完善应急体系;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推进价格机制改革。

篇14

今年5月25日,湖北•武汉百辆混合动力轿车投放仪式”在汉举行。科技部副部长杜占元,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武汉市市长阮成发等出席仪式。本次混合动力轿车投放仪式,是继去年混合动力公交车投放市场后,又一次大规模的集中投放行动,标志着武汉自主品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商业运营新阶段。这对于加快武汉汽车产业发展、构建城市绿色交通体系、促进武汉“两型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十年来,华侨华人创业洽谈会(下称“华创会”)已成为湖北乃至整个中部地区引资引智的主要平台,从第二届落户湖北开始,尔后连续九年,已深深扎根于武汉。

在前不久召开的第十届华创会上,来自日本、英国、荷兰的50多位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应邀出席“华创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论坛,共同探讨这一战略新兴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企业能量

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武汉较早开展了新能源汽车研究。东风汽车公司新能源汽车事业平台总监黄兆勤介绍,该公司已有200多辆混合动力公交车投入运营,20多辆纯电动车交付使用。但他同时指出,目前新能源汽车仍受到续航能力、电池寿命、充电时间、配套设施等方面的制约。

武汉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武汉市正在积极组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及产业战略联盟,加快充电站等配套建设,建设示范样板区。预计到2012年底,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可实现年产2万辆。

武汉作为国家863电动汽车成果产业化基地,具有电动汽车科研、产品制造、维修保养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开发并举,电动汽车产业体系健全。2003年以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产业化及示范运营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目前,武汉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生产龙头企业――东风汽车集团已有6个车型混合动力客车、1个车型纯电动客车和2个车型混合动力轿车进入国家公告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荐目录。基于东风风神S30轿车平台开发的首款BSG混合动力轿车,已于今年5月25日正式投放市场。东风扬子江汽车(武汉)公司自主开发的WG6120HDAE型Plug-in充电式混合动力公交车和WG6120HAAE型并联式强混合动力公交车已完成产品实验,现正向国家申请公告和推荐目录。与上海瑞华公司合作的WG6120EV纯电动公交车已完成技术设计,并进入产品试制。武汉新未来科技公司自主开发的纯电动轿车正在申报国家公告和推荐目录并已形成年产1万辆的生产能力,至此,武汉市成为全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种类齐全、型号最多的城市。

政府助力

在示范运营方面,武汉率先以商业化模式推动电动汽车的应用,武汉电动汽车示范运营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努力和探索,承担了多个国家电动汽车示范营运重大专项课题,成为全国首个跨地区的示范营运公司,并形成了基础设施及运营维护、线路规划、政策体系保障、产品改善、人员培训、技术服务保障、数据采集及电动汽车社会宣传普及的电动汽车推广应用整体解决方案,为推动武汉电动汽车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截止到今年7月底,武汉运营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总数达到594辆,其中混合动力公交车200辆,混合动力轿车50辆,用于城市清扫、清洗的纯电动车76辆,用于城市观光纯电动小车268辆。混合动力公交车线路为12条。累计运行3151.24万公里,载客5469.91万人次, CO2减排5866.86吨,节油217.31万升。其中混合动力公交车运行1066.08万公里,载客2354.03万人次, CO2减排1403.76吨,节油51.98万升。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进展。3个中心(即电动汽车检测中心、电动汽车培训中心和电动汽车城市道路工况试验中心)、4个混合动力公交车停保场和6个纯电动车充电区域的选点和规划工作全面完成,其中电动汽车检测中心和电动汽车培训中心已于8月底动工,年底建成。大型充电设备的选型方案已确定,样板充电区域建设方案已获得国家电网湖北公司的认可。今年3月初,国家电网湖北公司与武汉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在武汉建设3座充电站和150个充电桩,其中1个充电站已于4月25日正式开工建设, 10月建成交付使用。

为了进一步推动武汉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武汉市还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长短结合,优势优先发展模式;以人才为根本,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培育自主品牌;以优势企业为龙头,整车开发为主线,加强产业配套,形成基本完整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重点,着力产业园建设和市场营销,实现规模效益同步发展;完善相关政策,做好应用推广,加强组织协调,建立产业联盟,形成全行业、各部门紧密合作、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打造成为“创新武汉”和“两型社会”建设的典范,成为武汉经济新亮点的发展思路。提出到2020年,武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产能达到60万辆(包括天然气、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车以及在环卫、城建、邮政、旅游等特种用途用车),销售完成50万辆,产值实现800亿元,力争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产能、产值达到全市汽车产业产能、产值40%的奋斗目标。

基于上述发展目标,武汉市将首先重点培育8~10家天然气、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化龙头企业,建成以主导企业为核心的多个产业联盟,推动配套企业发展,形成较为完整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